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6篇)

首页 / 导游词 / | 导游词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1

  好了,现在我们再来参观一下天一阁的最后一站南园,在南边呢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建筑,那里呢是抱经厅,在中间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水池,水池里还有假山,天一阁水池里的假山呢基本上都是用海边的礁石堆砌而成的`,而这里呢却是用太湖石堆砌而成的,所以这也是南园里比较特殊的一个地方。在水池的北面还有一个建筑,请大家跟我去参观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呢叫做水北阁,因为在水池的北面所以而得名,但是现在呢已经改建成了*现存地方志陈列馆了。在天一阁藏书里呢有两种书非常有名,一种是登科录,就是历代KAO生们的资料。另一种就是地方志了,地方志又称志书,是记录各个地方风土民情,*俗礼仪,饮食特产等的一种书。所以如果你要到哪去旅游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以及当地人的风俗人情的话,去找一下那个地方的地方志看一下就会知道了。那么这里呢现在正是存放着各个地方的地方志,很多地方的地方志在这里都能够找到,比如说上海,海南,云南等,到目前为止呢这里已经收藏了6730多册了。大家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

  好了,天一阁呢我们就全部参观完了,下面呢请大家跟我往这边出去。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2

  好了,现在我们再来参观一下天一阁的最后一站南园,在南边呢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建筑,那里呢是抱经厅,在中间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水池,水池里还有假山,天一阁水池里的假山呢基本上都是用海边的礁石堆砌而成的,而这里呢却是用太湖石堆砌而成的,所以这也是南园里比较特殊的一个地方。在水池的北面还有一个建筑,请大家跟我去参观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呢叫做水北阁,因为在水池的北面所以而得名,但是现在呢已经改建成了*现存地方志陈列馆了。在天一阁藏书里呢有两种书非常有名,一种是登科录,就是历代KAO生们的资料。另一种就是地方志了,地方志又称志书,是记录各个地方风土民情,*俗礼仪,饮食特产等的一种书。所以如果你要到哪去旅游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以及当地人的风俗人情的话,去找一下那个地方的地方志看一下就会知道了。那么这里呢现在正是存放着各个地方的.地方志,很多地方的地方志在这里都能够找到,比如说上海,海南,云南等,到目前为止呢这里已经收藏了6730多册了。大家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

  好了,天一阁呢我们就全部参观完了,下面呢请大家跟我往这边出去。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3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内的`月湖西岸,这里坐落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它是明朝嘉靖年间(1561-1566年)卸任官员范钦所建的藏书处,楼中摆放着古籍与书案,处处弥漫着厚重的书香气息。

  博物馆其实是座江南园林,园区内的东园和南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假山、池塘、亭台等景致,走在古朴的砖木长廊内,感受清幽的环境。园内建有明州碑林,数百通石碑记载了古代官方的教育史。还有书画馆,时常会展出天一阁所藏历代书画精品和名人雅士的书画佳作。

  园区内另有天一阁建成之前的藏书处“东明草堂”、展示宁波民居建筑特色的“秦氏支祠”、以及范氏故居等建筑。而在麻将陈列馆中则可看到形形色色的麻将牌,让你了解到麻将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4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这个景点就是在全内外都非常有名的藏书楼,天一阁了。天一阁是国内现在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经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一家国家4A级的风景名胜区,向来都有南国书城的美誉,是目前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那么为何要取名为天一阁呢?那是因为天一阁的主人范钦在古书中看到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

  而书最怕火,为了让自己的藏书楼有个好的将来,于是就取名为了天一阁。

  但是现在的天一阁已经不在是原来的几间小房子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藏书文化区,主要是收藏古籍为主的,一个是园林休闲区,主要以园林,假山等为主,还有一个就是陈列展览区了,主要陈列以前留下来的一些砖块,书籍、书法绘画及地方志等。规模非常的宏大。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就天一阁的西大门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门外的这对石狮,任何动物呢都有雌雄之分,脚下踩球的这个是雄狮,而脚下踩下小狮子的这个就是雌狮了。

  我们再往前看,这个西大门呢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请大家抬头,在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南国书城四个字,这四个字呢看起来非常的苍劲有力,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呢?它是由著名的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写的。那么下面的柱子上呢还有两幅对联,大家可能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东西,其实这些字呢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顾庭龙写的。天一阁在以前的时候有许多深严的族规,其中有一个族规就是规定外姓人不能上楼看书,但是再严的族规总有破例的时候,第一个登上天一阁看书的是谁呢?就是黄宗羲了,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边,这边有黄宗羲的图像,黄宗羲号南雷,他登上天一阁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好了,看完了这里我们再来看下后面这幅对联,我们可以看书这幅对联的字也是写的非常好的。这幅对联呢是由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写的。

  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洲。

  郭沫若先生曾经在天一阁访问了两天。同时对天一阁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好了,下面呢就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去参观一下。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5

  明州碑林共计有碑173通,其中*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千晋斋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

  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方米。自1959年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百鹅亭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凝晖堂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书香墨香,相得益彰。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麻将是*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我们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钥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的塑像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本陈列重在展示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运动。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6

  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宝书楼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尊经阁*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6篇)(扩展1)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5篇)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1

各位来宾: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天一阁博物馆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藏书楼自明代创建以来,至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了。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3.1万*方米,环境优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西大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天一阁的西大门,首先印入我们眼前的是一对清代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是清代的时候,浙东工匠的作品。它们原本守护的是寺院,“下岗”后“再就业”,来到了这里。后面的木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单体,1980年迁建过来的。*面三开间,硬山式屋顶,五层马头墙。

  请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国书城”四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的宁波宁海籍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的时候所写的。这个匾额所用的字体是隶书。由于宁波在*的南方,故城“南国”。“红豆生南国”,书乃读书人的相思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南国也是十分恰当的。“书城”的意思是,一座以书筑成的城,一座为书的安全而筑的城。

  请大家看下面的这幅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当代版本目录下泰斗,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1981年78岁时专门为天一阁书写的。用的是“钟鼎文”。所谓“钟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时期的华夏先民刻在青铜器如钟、鼎之类上的文字,说他是文字,其实说是符号似乎更确切一些。这幅对联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时间悠久,藏书规矩、藏书精神可师可法。下联说到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人,后来应天一阁传人的请求写国一篇专记《天一阁藏*》,落笔就写了四个“难”字:“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后面的一副对联则为*代文学家、原*部长郭沫若所书,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于1962年10月连访天一阁两日,高度评价了这座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

  请大家抬头,上面还有一块匾额,“天一阁”,这个匾额的字体是楷书,没有落款。据天一阁人讲,是从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字帖中一个字一个字挑出来,并做技术处理。

  范钦铜像、溪山逸马图(这一段对范钦仅做简单介绍,具体的可以选择在车讲完成)

  进门后请大家往后看,这幅对联: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是由宁波本地的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1963年提写的。看完这幅对联,请大家回过头来看这个铜像。这个铜像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宁波鄞县人。他年幼时并不聪明,但在祖父和叔父的教诲和熏陶下,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及名家书籍。家族中没有的书,他就到各藏书家那里去翻、去借、去抄。由于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求学,23岁时首次去杭州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27岁进京参加会试,中了贡士,在殿试中入选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列三十八名。

  范钦中进士后不久,就出任湖广隋州知府,属一级地方长官,在这等级制度森严的明朝是较少见到的。此后,范钦到处做官,足迹踏遍了当时的大半个*,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辞去官职,回到宁波。范钦的官宦生涯,为他的藏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铜像后面照壁上的这幅图,叫做溪山逸马图。画面高2米,长4.9米,是一幅堆塑作品,是已故宁海籍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堆塑作品。据说这种堆塑是用蚌壳灰、稻草灰和泥等堆塑刻画出来的,非常繁琐复杂,十分精巧。我们仔细看这幅作品,八匹骏马在溪边休息,形态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觉得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天一阁的堆塑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胡善成先生的力作。这幅溪山逸马图,一下子把人们的视线紧紧锁定在这好似无意间安排的审美空间内,避免了南北两侧视线内高大建筑对小庭院的压迫感,构思之精妙由此可见一斑。1983年3月23日,柬埔寨国王*亲王参观天一阁时,大大夸赞了这个堆塑作品,不止合影留念,还用自己带的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了10多张照片带就去留作纪念。现在请大家往上看,跳斗上还雕有“三国演义”等戏剧人物。参观完这块照壁后,我们从旁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参观。门楣上的“春随人意”四个字著名的绍兴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题写的。

  东明草堂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照壁,也是胡善成老先生的堆塑作品,有人说是四不像,有人说是麒麟,天一阁人说是“獬豸”。据史*载,獬豸是头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据说能辩是非曲直,看到人打架什么的,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古代各朝的执法官员的衣服上也绣有獬豸的图案。

  现在我们转过头来看这个叫做东明草堂宅子,原是范氏司马第前宅的中厅和主客厅,因范钦自号东明,所以称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原建筑是五开间,但是已经被毁。现在的建筑是由清代道光年间的木结构房子于1980年改建而成的,面阔三间,单层硬山式建筑。东明草堂是范钦早年的藏书楼,后来藏书越来越多放不下了,就建造了真正的天一阁宝书楼,这里就成为了会客厅,现在主要用来接待一些重要领导。

  范氏故居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宅子,是范氏故居,是范钦宅地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去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精心安排的。在进入故居之前,我们看到的这幅对联“佳酿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是凡是后人范永祺所写的,从这个对联中,可以看出他的自豪、自足、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入范氏故居,左边主要是一个藏书楼的“情景再现”,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右边。这里有三个人物,涉及到了一个典故。话说当时80岁高龄的范钦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弥留之际,他把大儿子范大冲和二媳妇叫到床前,他把遗产分为了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一座楼和一楼藏书,让他们挑选。儿子范大冲善解父意,选择了全部藏书,并表示愿意再投入,以增加藏书并保护和修缮好天一阁。也是从范钦的这一次分家产开始,天一阁的藏书制度更加严格,制定了很多的规范,如: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烟酒切忌登楼;女子不得登楼等等。关于这个女子不得登楼,还有一段凄美的故事,我们稍后再讲。

  宝书楼(天一阁)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真正的藏书楼,天一阁,也叫做“宝书楼”,是范钦存放书籍的明代老房子。这是一座重檐硬山顶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开窗空气流通。六开间的西间安排上下行走的楼梯,东间楼下放杂物,楼上空着,用来隔潮,因为宁波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之际多东南方向来的台风,湿度很大,对保存藏书非常不利。楼下其余房间当初是用来会客的,现在中间放的是范钦的铜像。而楼上中间的四间便是真正的藏书之地。六开间的房屋格局比较少见,因为*传统的房屋讲究的是对称,以中堂为轴,两边对称,因此间数为奇数而不是偶数。

  天一阁的这个“天一地六”的模式,在清代的时候,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垂青,指令收藏四库全书的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等七处藏书楼,都要仿照天一阁的式样和结构建造。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天一阁会叫做天一阁呢。关于天一阁的命名,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范钦在读书时看到《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受启发而设置了这座楼,并取名天一阁。关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天一阁的天花板的藻井图案,都是古代的水纹和水兽,也象征了以水克火。另一种说法是,源于道家的“天人合一”而成为天一阁,所以楼上书橱编号有“日、月、星辰”等字。

  天一阁建成后,也经过几次修葺。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1933年9月18日台风刮塌天一阁东墙后,范氏无力维修。鄞县文献委员会发起组织了“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共计工作人员30人。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制定了简章和办事细则,向社会各界募捐,至1937年6月,维修工程完工,共收捐款2万多元。从这次修缮开始,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逐渐向公共藏书楼方向过渡、发展。1949年宁波**,范氏后人将天一阁捐赠给国家。

  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天一阁前面的假山泉石。郭沫若先生是这样形容的:林泉雅洁多奇石。天一阁前的假山与水池占地面积很少,但非常精致,论年龄,水池比假山年纪大,因为水池是范钦造天一阁的时候挖的,为什么要挖这个水池呢,还是那句话,寓意以水客火。水池边上的假山石头上有“天一池”三个字,是1934年修葺天一阁的时候刻的。

  旁边的这些假山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由范钦的后裔范光文增加的。假山的年龄与假山旁边的那颗三叉大樟树差不多,因为樟树也是那个时候种的,大概算算,也有300多岁了。说到假山,大家都知道在苏州园林中,大多数取材于“皱透漏?丑”的太湖石为主,而这里的假山则是就地取材,用的是产于宁波海滨和岛礁上的海礁石。

  总体来说这里的假山造型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假山石头堆成九狮一象等。我们重点把目光集中在这块石头上,这块石头叫做美女照镜。关于这个石头,就涉及到天一阁的其中一条规范“女子不得登楼”。话说当时有个美女叫做钱绣云,是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据记载,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了能登上天一阁读书,就托邱太守为媚,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以为可以如愿以偿上楼看书了,但她万万没想到成了范家的儿媳妇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楼。说是古代妇女的一大职责是下厨房做饭,跟火打交道,而书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妇女不得登楼。最后她含恨而死,就变成了这块石头,日夜守望者天一阁。

  尊经阁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天一阁的北面,眼前的这个建筑叫做尊经阁。尊经阁原来是宁波府学(孔庙)的藏书楼。1935年,因建造体育场,宁波府学(孔庙)被拆掉,尊经阁也无处安身。而天一阁在那个时候,刚好在做大规模的修葺。重修天一阁委员会便征购了天一阁北面的房屋,把地面修*后,将尊经阁移建到了这里。

  话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媒体记者、游客把尊经阁错认为天一阁,将尊经阁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报道说现在的天一阁如何如何啦,闹出了好多笑话来。说到主要原因,还是得归咎于天一阁是在太朴实,太不起眼了,而尊经阁飞檐翘角,巍峨壮观,门前蹲了两只石狮子,还有一棵硕大的广玉兰,非常气派,太符合他们心中想象的天一阁了,于是就张冠李戴了,天一阁人对于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哭笑不得。现在的尊经阁主要用来收藏天一阁内部用的工具书,延续了它的藏书功能,楼下通常用来接待贵宾观赏馆藏古籍和字画。

  明州碑林

  现在我们看到的,尊经阁周围的这些墙壁上的石碑,被统称为“明州碑林”,一共有173方,其中*80多方是1953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移过来的。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半个多世纪来,宁波各地的碑石移到这里才得到有效的保护。碑文记载了宁波历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情况,成为了“刻在石头上的地方史书”,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这个明州碑林的围墙边上,以前有一个北大门。民国时期一度作为进出天一阁的大门。1949年3月12日下午,蒋先生第二次来天一阁,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天一阁,由*、沙孟海等陪同,从这个大门进入了天一阁。他对当时的范氏后裔说,要好好保护天一阁,将来总有用。

  千晋斋

  各位游客,夸过这道小门,我们就直接从明代跨进了*时期。这三间*屋叫“千晋斋”。这块“千晋斋”的匾额是宁波慈溪书法家钱罕在1935年所题。门前挂的是一幅竹刻对联“石潭白鱼自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是清代赵之谦所书。我们一般看到的楹联都是木刻的,竹刻的比较少见,像这么大的竹刻楹联更是少之又少,这大概与宁波奉化盛产大毛竹有关。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入千晋斋。它有三个展厅,首先看到的这间藏有样式大小不一的晋砖的是真正的千晋斋。这个房子的由来,同样得追溯到20世纪三十年代。1931年,同大多数*城市一样,宁波成的城墙被拆毁,出土了大量汉晋由来的古城砖,宁波的文化人士纷纷前往挑选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拿回家珍藏,以做研究。回宁波度暑假的马廉发现其中大量的汉晋古砖价值很高,故收集了很多。因其所藏多为晋砖,故藏室命名为千晋斋。1933年天一阁重修时,马廉将自己收集的数百块古砖全部捐赠给了天一阁。天一阁特别建造了一个屋子用来陈列,依然称为“千晋斋”。此后,凡有古砖出土,或者有收藏家捐赠,都存放在这里,这些古砖见证了宁波城市的发展。从此,“千晋斋”成了天一阁的一个组成部分,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这是马廉先生对宁波历史文化的一大贡献。

  第二个展厅展示了宁波许多著名的藏书家捐献给天一阁的部分收藏品,其中有冯真群、张季言等藏书家的献书词,表达了他们将辛勤积累的藏书与天一阁并存和造福于后人的良苦用心。

  最后一个展厅是历代登上藏书楼的著名学者的事迹介绍。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他在康熙十二年登上天一阁,范氏后代规定,非各方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所有藏书,并且还为天一阁的藏书编制了目录。其他这些都是后期有幸登上天一阁的学者的介绍。

  东园、明池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东园,它原本不属于范家范围,是*为了适应旅游需要而扩建的。从1959年开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知道1986年才算是正式完工。由于在天一阁的东面,古称东园。东园以假山、水池、树木、亭阁为主题,环境优美。宝书楼、尊经阁是天一阁博物馆的藏书文化区,这里便是博物馆的园林休闲区。这里的假山和天一池边的假山一样,也是用宁波产的海礁石堆砌起来的,石头上还完整地粘了牡蛎壳。东园中的这个池子,叫做“明池”,东园与明池的名字合起来,刚好是天一阁主人范钦的号——东明。

  百鹅亭

  现在请大家跟我过来看一下这座亭子,这座是明代晚期的石亭,叫做百鹅亭,原来位于宁波南郊的祖关山,是明代墓前的一座祭拜亭,1959年迁移到这里。之所以叫做“百鹅亭”,并非亭子上镌刻了100只鹅,而是因为宁波富家大户祭拜先人的一种排场和阔气,清明做羹饭的时候,要杀100只鹅孝敬祖先,因此而命名。现在宁波还有道叫做“清明鹅”的时令佳肴。这是座石头仿木头建筑的亭子,呈四方形,结构精巧,雕刻细腻,四角梁柱及顶棚、边沿刻有鱼跃龙门,麒麟招宝、双狮戏球等传统吉祥图案,迁移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顶盖,现在也无法复原,因为谁都不知道它原先顶盖的模样。亭子里的石桌子,据说是以为老太太送来的,旧城改造,老太太离开了原先的一楼院子搬到楼上,石桌子无处安身,赠送给了天一阁,于是它便成为了天一阁东园百鹅亭的一分子。

  凝晖堂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房子。这座飞檐翘角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叫做凝晖堂。原是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张公祠,1986年从江北槐树路原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搬迁过来,改名凝晖堂。凝晖堂是专门用来陈列天一阁馆藏的贴石的。

  天一阁藏书丰富,天下皆知,除了藏书之外,收藏碑帖的数量之丰富,在业内来说,也是享誉全国。范钦除了收集书籍之外,也收藏书法、贴石。只是范钦后人重书轻“石”,直到清代乾隆三年,史学家全祖望登上天一阁,为天一阁整理碑帖,并作《天一阁碑目记》,天一阁的碑帖、拓本才开始引起世人的重视。

  天一阁现藏宋代开始的拓片4000多件。陈列贴石最多最好的当数西安碑林,但天一阁的凝晖堂里,也有很多好的贴石。尤其是明代所刻神龙本《兰亭序》,据说刻石的时间要比绍兴兰亭的那块《兰亭序》还早。

  我们经常听到碑石和贴石合称为“碑帖”,但实际上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有六个方面的不同。第一是内容不同,碑石大多数是铭、志、传、记及文学作品之类,贴石则以手稿或名家书稿为主,如诗文等,内容比碑石丰富。第二是功能不同,碑石以实用为主,记述人物或事迹用来流传后世,贴石作为书法艺术摹本,将书法艺术流播后世。第三,字体不同。碑石所用的文字多以庄重的篆书、隶书、楷书为主,贴石则各种字体都有。第四,形状不同。碑石大多数是高大的竖石,而贴石多为横向。碑石大多数是单面刻的,背面就算有内容,也属于次要的。贴石正反面没有主次之分,甚至四面都有刻字。第五,上石方法不同,碑石用书丹直接上石,而贴石则为模仿原件上石。六、刻法不同,贴石需要忠实于原作,反映书法家真实的墨迹,而碑石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摹刻。说简单点,所谓贴石,上面所刻的字拓下来就可以做临摹的字帖。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麻将起源地陈列馆。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个房子是德和(HU)堂。此馆主要陈列的是各种麻将牌,有*、日本、韩国、美国等不同产地、不同质地的麻将牌。

  说起麻将,不得不提到的是,宁波是麻将的发源地。现代麻将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叶子戏,后来发展成为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又发展成麻雀纸牌,就是现代麻将的雏形。纸牌玩起来不方便,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朝的时候,将纸牌改良成了竹牌,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包括东南西北*在内的16张牌,由此形成了流行至今的136张一副的麻将牌。这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于大江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在1998年的时候,麻将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由于陈鱼门“发明”了麻将牌,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副作用及负面影响,因此当时和后来的有些宁波人骂他是“屙老爷”。

  请各位回过头来看地上,这个地面上是放大了的麻将牌。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所以麻将中的许多术语於航海有关:索(北方念条),象征船的缆绳和渔网;“筒”(北方念作饼),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等等。

  现在我们看到的三个铜像,讲的是陈鱼门和一个英国人,一个日本人在打麻将,不管是不是麻将爱好者,应该都能看出这是一个三缺一的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坐下来跟他们拍个合照。旁边有一幅对联“筒来索去尤半日,参横月落不曾知”。非常诙谐的刻画了打麻将者的模样和心态。

  花轿厅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展厅,主要陈列的是宁波独有的、专供浙东姑娘出嫁用的花轿——万工轿。所谓“万工轿”,就是说要花一万工劳动力才能做成的轿子,包括木工、雕花工、油漆工等等,绝对算得上劳动力密集、精雕细琢,甚至可以说是奢华了。关于宁波姑娘出嫁用如此高等级的轿子的原因,还涉及到一个故事。据说南宋小康王赵构逃难时路过宁波,宁波西乡的一位姑娘救了他。赵构跟姑娘说,等我过了这个难关,回到宫里,我就派人来迎娶你。后来赵构安定下来后,命人来宁波找这位姑娘,可是怎么都找不到。于是,他便下令说,凡是浙东姑娘出嫁,均可使用公主才能戴的凤冠霞帔、坐公主才可享受的花轿,所以宁波的新娘花轿,才有了如此的奢华。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万工轿并不是家里有姑娘出嫁就去特地制作的,如果是这样,这花轿可要泛滥成灾了。有商人看好花轿的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于是专门制作并用来出租赚钱,就跟现在的婚庆公司出租高档车子做婚车有异曲同工之妙。20xx年,天一阁的这个万工轿,被国家博物馆借去作专门的展出,为此,还给花轿买了不少的保险。现在的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所陈列展出的最好的花轿也都是宁波产。

  秦氏支祠

  给为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秦氏支祠。这个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为什么要称为支祠呢?那是因为建这个地方的主人秦君安是偏房所生,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遭到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了宁波的能工巧匠,花费20余万两姻缘,建造了这个祠堂,命名为“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的这个戏台,是整幢建筑最华丽的部分。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戏台的藻井由千百块经过精雕细刻的板榫搭接而成,尤其是朱金木雕更让整座戏台变得金碧辉煌,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请大家抬头看一下戏台的顶部,是盘旋上升的,就像个大号的扩音喇叭,这就是演员在戏台唱戏不需要麦克风,也能让大家清晰的听到的原因,叫人不得佩服古时候人的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

  南园、水北阁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的南园,该园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一期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主要看的是水北阁。水北阁原是清代宁波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原址在西门外亨六享,清代末期藏书散掉后,徐氏后裔住在里面。1993年,因宁波旧城改造,为更好地保护水北阁,宁波市*决定将水北阁迁移至天一阁博物馆内。在天一阁古建筑公司的精心施工下,水北阁及徐氏旧居于1996年在天一阁南园按原貌恢复。1999年开始,称为专门收藏新编地方志的“*地方志珍藏馆”。

  司马第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司马第。这里原来是范家最早的大门,因此上面悬挂了“司马第”的匾额。司马是古代时的官名,是兵事类的,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以司马代称,他的府第也就称作司马第了。范家原先的“司马第”大门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这个,是在1996年于原址上重新建造的。门口的8根旗杆石是明代的原物。门前的这个对联,是清代嘉兴人,曾任宁波府教授的冯登府所写。

  好了,各位游客,天一阁博物馆的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从这个门出去就又回到了东明草堂,旁边便是刚才我们进来的西大门。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2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新增*地方志珍藏馆、麻起源地陈列馆等处。*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200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占地面积2.6公顷,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地方志珍藏馆》、《*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天一阁图片集萃(3)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先后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秦氏支祠、白云庄相继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宁波市城市口号中的“书藏古今”便指天一阁的藏书文化。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3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4

  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宝书楼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尊经阁*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5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静之感。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银台第位于月湖北岸,偃月堤边,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原为嘉庆十年进士、通政司副史童槐的私宅。童家为诗书礼仪世家,童槐之子童华中道光十八年进士,曾以礼部尚书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老师;其孙童祥熊,中光绪九年进士;所以童府有“一门三进士”的说法。在1999年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中,银台第得以修复,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陈列布展和管理,成为展示清晚期到民国宁波官宦人家家居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并荣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陈列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在“如何利用古建筑搞陈列”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绳武堂(主厅)、今白华堂(祭祀厅)、书房、议政厅、家塾、宴*厅、雅玩室、沐浴房、绣房、卧室、佛堂、磨房等场景式陈列,全面反映了清朝中晚期宁波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与社会关系。

  白云庄位于宁波市西郊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先生曾讲学于此,故又称证人书院,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黄竹浦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了“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康熙七年(1668)应邀来甬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四明学风顿开。清末白云庄逐渐荒废,至1986年得以重修,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管理,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木结构*屋,四周围墙,环境清幽。

  伏跗室伏跗室位于城西孝闻街91号,坐西向东,为五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1886—1962)的藏书楼,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伏跗”源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狡兔伏于跗侧”句,意为“伏处乡里不抗显,而致力于学”。

  1962年,冯孟颛先生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遵照冯老的遗嘱,将全部藏书260余箱*10万卷,捐献给国家。伏跗室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管理。楼内现有《冯孟颛先生*身事迹陈列》,用大量图片资料和事物生动翔实的介绍了冯老的生*简历、著述成果、藏书业绩,以资纪念。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6篇)(扩展2)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 (菁华5篇)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1

  湖心景区是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成立后新建的第一个景区,总面积*20万*方米,由湖心堤和小普陀组成,总投资达6500万元,于2002年10月1日对外开放。湖心堤,又名钱堤,初建于1976年,它把东钱湖分为南湖和北湖。小普陀,又名霞屿,南宋时已建有霞屿禅寺和观音洞(补陀洞天)、望湖亭等胜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中补陀洞天是凿成于南宋中叶的一个佛教石窟。石窟上的“补陀洞天”四字为南宋所刻。改造后的湖心景区,堤宽30—65米,绿化、道路、桥梁等都面目一新,加置了地下管线和灯光,增添了一些景观建筑,形成了钱堤烟波、陶公钓矶、清风香桂、澄湖明月、二灵掠影、霞屿锁岚、补陀洞天、山僧呼舶等湖心八景。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座落在具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的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内,占地1900亩。汇集动物200余种,上万余只(头)。

  全新的设计理念、绮丽的水乡风光,国内首创的水上观赏动物游线,让您饱览来自全球的珍禽异兽,观看精彩刺激的动物和民族风情表演。让您在绿海中漫步、花丛中悠游、沙滩中戏水、溶洞中历险。这里的每一份体验都将是全新的!宁波雅戈尔动物园以爱心做支柱,撑一片蓝天,织一片绿州。在这欢乐的家园中,您将真切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

  动物园拥有非洲的白狮、长颈鹿、羚羊、河马、犀牛,澳洲的袋鼠、鸵鸟,美洲的火烈鸟、斑狐猴、节尾狐猴,亚洲的白虎、大象和*的国宝大熊猫、金丝猴、金毛羚牛等200余种1万多头(只)动物。园内设有四个表演场,有大象、虎、狮、猴、海狮、鹦鹉等动物登台献艺,同时还有杂技和民族风情表演。园内还设有摩天轮、碰碰车、弹跳飞人等多项游乐项目。

  陶公岛风景区

  陶公岛景区是*商祖、财神菩萨陶朱公范蠡(利)和*爱神、东方维纳斯西施生活的地方,他们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知名度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社会影响最深广、普罗大众最喜爱、唯一身兼人神菩萨的名人福人,他们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品德,是忠勇、智慧、美丽、事业、爱情、财富、奋斗、成功、幸福、美满的象征。

  陶公岛湖光山色,鸟语花香,风景优美,文化吉祥,如意迎宾门,上乘古庵,五路财神殿,五福堂,九台大元宝(叠金山),古佛洞(陶公洞)、天伦树、陶公祠、一本潭、胭脂潭、百药潭、陶公像、望鱼跳亭群、一览廊、剑琴坪、大海口、陶公钓嘴、妙音亭、鹤鹿双亭、荆公亭、史相亭、余公亭、宝水池、太极八卦园、十二生肖、百果林、*兰花园等景点密布,四季烧烤岛、龙舟游船场、沙滩游泳场、快乐大本营、果林休闲木屋、天街休闲烧烤院、望鱼酒楼、葡萄园篝火晚会基地、连年有鱼池广场联欢基地、森林登山基地等休闲娱乐设施齐全,休闲烧

  烤用品、食品、调料齐备,是双休日、节假日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南宋石刻公园

  自宋代以来,鄞县世家连绵,巨旗相望。这些名家大族生前在东钱湖筑别墅、建寺院,死后在湖边群山觅墓地、建家庙。如今,这些寺观和墓冢大多已湮没难寻,惟有这些建筑物的附属物——石雕还散处在群山之中。在众多的石雕造型中,数量最多的为墓前石刻造像。其中以上水村下庄黄梅山下南宋丞相史嵩之的祖父——史渐(太师齐国公)墓道的石刻造像最为完整,文臣武将虎马石兽俱全,自东向西,俩俩面对危立,雕刻精细,造型逼真。据考证,东钱湖的南宋石刻填补了我国雕刻史的空白,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2005年11月,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投资3000万元,动工建设南宋石刻公园,并于2006年 10月建成对外开放。

  该公园位于东钱湖东岸上水下庄黄梅山麓,占地6.7公顷,通过修复采坑山谷地入口处几处古墓,将散落在附*农田中的石刻、石碑等构件进行集中展示,并结合图片、书籍等资料介绍我国墓地形制及发展过程,结合实物重点突出介绍南宋墓地石刻文化。公园的石刻以宰相墓道石刻等南宋石刻为主,涵盖部分明、清期间的作品,拥有石刻文物400多件。这些石刻填补了我国南宋时期美术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艺术史的空白,其元明石刻部分也是研究元明职官、衣冠、雕刻、墓葬等内容的重要实物。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在建设南宋石刻公园过程中,新增了室外陈列主瞻道、闾陌气节、百代师表、吉祥道四个景点。其中室外陈列瞻道是一条纪念坛与主题雕刻构成的长廊,以1126年宋金“江南十八战”首战的“明州保卫战”历史事件为背景,反映宁波人民以一座完整城市彻底毁灭为代价对和*所作出的贡献;百代师表专题园以百狮象征百师,把明州保卫战的历史精神喻为百代之师。新增的四项景点内容,延伸了传统石刻文化艺术,使景区文化内涵更为丰厚,提升了石刻公园乃至整个东钱湖的文化品位。

  福泉山景区

  福泉山景区位于东钱湖的东南山地,濒象山港于东南,临东钱湖于西北,是一个山体旅游与茶园旅游相结合的旅游项目。规划面积16000亩。景区内山峦起伏,山谷纵横,溪水潺潺,地形变化丰富,形成不同的山地空间与自然风光。山峰多在海拔200-300米,其中望海峰海拔556米,为景区内最高峰。登山顶西可望东钱湖、宁波城区,东可观海上日出。不经意间,山上云蒸雾蔚,春秋不辩。有乡谚说:“晴天遍地雾,雨天满山云”,气象变化十分丰富。景区内植被茂盛,有松木林、杉木林、竹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丛,山顶植被以茶树为主,3600余亩茶树环坡而栽,树形圆润成垅,依山起伏,形成“茶岭碧波”景观,蔚为壮观。景区内有多处溪流、水库、山塘,点缀山林景观。山顶有碧水一池,称“龙潭”,旁有古井,井水常年不竭,称“福泉”。山脚下有六朝古刹大慈寺和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南宋宰相史弥远墓道。

  景区以山岭茶园林木、山峦气象变化、山海城景远景为主要景观特色。以登山眺望、山野游览健身、茶园采摘、山上度假为游赏主题。

  马山湿地公园

  东钱湖马山景区是东钱湖南部水域岸线景观带上唯一的湿地景区,是生态滨水景点的典型代表。马山景区约占地12.13公顷,马山、湿地及水体间依照不同的自然条件设置栈道或园路,水上交通则在湿地边侧、亲水*台处设立停靠点,马山景区作为钱湖南部水域岸线景观带上唯一的.湿地景区,是生态滨水景点的典型代表。

  阳光水岸

  “现代本土风格,水岸休闲生活”,阳光水岸是宁波周边最美的湖泊岸线,长约2.5公里,在绿地中配置了自行车道、游览车道、游步道、水上游览栈道等,24小时为市民免费开放,是市民休闲郊游的又一好去处。

  阳光水岸景区岸线长约2.5公里,主要由彩色梯台、阳光沙滩、标志性景观建筑及4个服务建筑组成。沙滩是阳光水岸的主要特色之一,这个宁波最大的人工沙滩面积约有两万*方米,从岸边到水中最宽处为55米,*均堆沙厚度为50厘米以上。作为南湖岸线的核心区,阳光水岸是南部水域岸线主要的公共空间。这个以水上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景点,引入了“人与水24小时互动”的理念,将观光、休闲、运动三者兼顾,体现了东钱湖的水域特色,同时与启新高尔夫球场的陆上运动相呼应,连成一体。

  半山忆·湖滨公园

  位于美丽的东钱湖畔,谷子湖的一角。

  公园是在原王安石、小蓬山和湖滨公园基础上进行景观升级改造而成,增设了反映东钱湖历史内涵的安石魂、半山忆、水利文化特色的雕塑和文化墙等景观,是一个以王安石为主题的公园。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2

  由国际度假联盟、亚太旅游联合会、*旅游电视协会联合主办的20_*热点旅游度假胜地推介中,东钱湖荣获“20_*热点旅游度假胜地”称号。我想到20_年基本确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雏形,争取成为国家级5A级旅游区,到20_年基本建成集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商务会议、观光休闲、度假居住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长三角著名休闲度假胜地的目标应该会如期实现,到时候大家再到东钱湖来游玩来休闲来度假,又会有不同的感受了。

  各位游客,记得当我们见到东钱湖之前,曾让您猜想美丽的'东钱湖会是怎么样子的呢?她真像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淡妆浓抹总相宜”吗?当时你可以不说,可以暂时保密,可现在即将完成东钱湖之旅,即将向“你好,东钱湖…”说声拜拜之际,您一定会有很多感觉要抒很多感想要发,此时此刻,我们还是用元朝著名诗人袁士元《咏东钱湖》诗一起来赞美东钱湖吧:“尽说西湖足胜游,谁信东钱更清幽。一百五十客舟过,七十二溪清水流。白鸟影边霞屿寺。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3

  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侧,距市中心十五公里。素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称。

  东钱湖现为浙江第一大淡水湖,与青山*原相依,烟波浩淼风景秀丽。又名“万金湖”,历经沧桑,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具有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文化历史遗存。湖内有小普陀山、陶公岛、二灵夕照等景点,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退后携西施避居湖畔伏牛山下,晚年自号陶朱公。湖边民居保留了民清江南建筑的风貌:高墙长弄,粉墙黛瓦。

  东钱湖全湖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西湖以师姑山、笠大山为界,称"谷子湖";东北以湖里为界,称“梅湖”,其余湖面称为“外湖”,外湖又分为南、北二部分。三者统称为“东钱湖”。

  东钱湖周围山并列:东南方雄峙着福泉山,西北方横亘着月波山;东北方则围以龙蜷山和梨花山,陶公山、百步尖等。四周有七十二条溪汇流于湖。景区内山水相依,清风徐徐。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内现存文物古迹11处,其*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处。宁波商帮、陶朱公、大慈禅寺、左右南宋王朝百年命运的史氏家族等为东钱湖留下了灿烂的商、佛、官文化。

  秋季农历九月初十,可参观热闹的东钱湖龙舟节。

  冬季也有体现当地渔业文化的东钱湖冬捕节。春夏秋景色各异,还可以泛舟湖上,很是惬意。而且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一东钱湖龙舟节。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4

  风景,其实就是心境,心境,即是风景,有些人用眼睛看风景,有些人用愉悦的心情去感受风景。

  20xx年4月14日,来到了二十年前来过的老地方东钱湖,只记着曾经来过这个地方,别的'没什么印象了,时光走了,心还在原地,岂不知,物是人非,何必要坚守着不过是一场被时光掏空的回忆呢,有时候,让昨天归零,真的不错。

  人生有两条路,一条叫做心历,一条叫做经历。心历引领着经历,经历丰满着心历,心若年轻,即使经历坎坷,人生与天地不老,心若老去,就算经历*静,人生已步入荒年,人生其实不是渐渐地变老,而是随心瞬间就老了。心有多苦,你的路知道,不必常挂嘴边,心若已死,万事齐黯,心若继续,则路不尽。走在那人工修筑的湖堤上,两边是湖光山色,那湖水没有想象的那样清澈,山也显得有几许的遥远。没有西子湖的那份华丽,一路上至少我没有感觉到所谓的亮点,要是将西子湖比作是一幅山水画,那它就象是那画里面最不能引起别人注意的那条小溪,但也是一幅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淡雅,宁静和不做作,这时,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东篱下和南山,不就是那份不显山露水的淡雅,宁静和不做作吗,简单而实在,给人一种很放松的心境,一路上看到有些人休闲地坐在游船上享受着那份安逸,有两个两个的相互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或对方的需要零距离地接触,也看到了独自一个人坐在那氛围里手拿手机品味着生活,偶尔也看到了一二个也许因为“为禽所困”而带着口罩的游客,不远处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原来这里还有个古刹,看着那些虔诚的人们在那里进香和翻看着经书,感觉真好。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5

  东钱湖位于浙江鄞县,距宁波市东南15公里。因其地承钱埭之水,故名。原为海迹湖,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县令陆南金浚治开拓。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郡太守李夷康重修,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县令王安石又加以疏浚,重修湖堤,削除杂草,湖区逐步固定。南北斜长有8.7公里。东西阔约4.6公里,周约30公里,全湖原有面积约22*方公里,分三部分:谷子湖、梅湖和外湖。梅湖今已淤塞。

  现湖上有堤,东西长达4公里,湖面划分为二。环湖皆山,溪水七十二条汇集于此,形成个巨大的天然水库。每逢天旱,开闸放水,可灌溉奉化、鄞县、镇海八乡的农田,又是淡水养殖基地,故又称万金湖。

  东钱湖原有陶公钩矶、余相书楼、百步耸翠、霞屿锁岚、双虹落彩、二灵夕照、上林晓钟、芦汀宿雁、殷湾渔火、白石仙砰十景,各有特色。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6篇)(扩展3)

——蓬莱阁导游词 (菁华6篇)

蓬莱阁导游词1

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人间仙境蓬莱,我是咱们此行的导游刘X ,很荣幸为大家导游工作,希望大家玩的开心。在我们到达蓬莱阁之前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蓬莱。

  关于蓬莱这个名称的来历,据说与汉武帝有关,为了长生不老药,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听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所以就来到这里站在海边的小山头上眺望,结果并没有看到仙山,但为求长生不老,就下令将他在海边望神山所筑的小城命名为蓬莱,所以蓬莱一名由此而来。

  蓬莱是山海名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成为“仙境”,这可能与海市蜃楼有关,海市蜃楼是蓬莱吧十大仙境之一,当地人叫做“神仙现市”一般吃现在春夏两季,不知诸位是否有亲眼目睹的幸运。

  蓬莱的蓬莱阁驰名中外,他是我国的名胜古迹,他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四大古楼,至今己有940 年的历史了,蓬莱阁古建筑群经过了宋明清三代不断扩建到现在的规模,它主要包括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蓬莱阁六大建筑群,共一百多间,整个古建筑群楼台殿阁分布得宜,寺庙园林交错回应,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现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现在我们到已到达目的地,我们拾级而上,开始游览仙境。

  好,朋友们跟着我往上走,我们来到的就是蓬莱阁内的唯一的一佛教建筑“弥陀寺”,始建于唐代。弥陀是阿弥陀佛的简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这里便是弥陀寺的前殿了,右边的是密迹金刚,左边的是那罗延金刚,成为护卫寺院的第一道防线。现在我们先看左手边的祖师殿,供奉的是慧远法师。他曾在庐山的西林寺的东面建起东林寺,成为净土宗祖庭,慧远则就是净土宗的祖师了。站在他右手边的陶渊明,慧然,左手边的是刘遗民,恒伊,我想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诗人陶渊明会在这,大家有知道的么?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隐居过庐山,他好交贤士,不避官民,而慧远是得道高僧,学问渊博,陶渊明自然要与她交往啊,他俩亦师亦友,开启了名士名僧交往的先河。好,我们接着看看右手边的`关公殿。相信大家对关公都很熟悉,他是我国东汉末年西蜀名将。宋代以后,统治者为巩固*需要,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使关羽的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元末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关羽名声大震,由王升为帝,由帝升为大帝,成为华夏诸神中的一员,并为之修建关帝庙,独立道观。旁边供奉的是关公的手下的几员大将,分别是关*,王甫,周仓和赵累。现在我们一起参观一下弥陀寺的正殿,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正中间的便是阿弥陀佛。其左协侍为观世音菩萨,右手边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胸前有一“万”字符,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标志,象征太阳与火,在佛教中用来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观世音,是以慈悲救苦为本愿的菩萨,凡是遇难的人念叨他的名字,他就会顺着声音来救助,所以被称为观世音菩萨。旁边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大家现在可以自由的参观欣赏一下弥陀寺。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是“ 丹崖仙境坊” ,“ 丹崖仙境” 四个字是*在1964 年8 月来这里时亲笔所书,为什么叫做“ 丹崖” 呢?那是因为蓬莱阁所在的这个小山崖上的石头是红色的,所以叫做“ 丹崖” ,那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设一道“ 丹崖仙境仿” 呢?这主要是因为蓬莱阁被称为 “ 仙境” ,而这素有先仙境之门之称,也就是说,过了这座们,我们就真正进入丹崖仙境了,怎么样?大家是不是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呢?我有个建议,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希望给各位现任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各位仙人请看,我们面前的就是龙王宫了。他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广大渔民祈求海上*安的。龙王宫包括山门,前殿,正殿 后殿,。走进龙王宫前殿,这里是龙王宫的前殿,里边供奉的是龙王的两位守门大将,东为定海将军,西为靖海将军。是龙王的守护神,正殿保持的是宋代的建筑风格,看起来庄重朴实,屋顶为芜殿顶,在古时的宫殿庙宇中只有最最贵的建筑物才能使用,可见当时龙王在人们心中的德地位非常高。正殿里供奉的事东海龙王敖广,传说龙王能潜入海底腾于天空能够兴风布,所以古人希望有神龙存在,更加希望神龙能怜悯人间的苦衷给人以救援,因此最先尊崇龙王的正是出没风浪的渔民和漂洋过海的传家,在我们蓬莱沿海有这样一个民俗每年农历正月13 是渔灯节,这天人们会敲锣打鼓,鸣鞭放炮,载歌载舞的道海边为龙王送灯。这里是龙王宫的正殿。请看中间端坐的是东海龙王敖广。他身边站立的是八位站官。东边第一位是巡海夜* 千里眼,雷公和电母。西边第一位站官是赶渔郎,顺风耳。风婆。雨神。八名站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听命于龙王的调遣。后面还有龙王宫的后殿。过去这里有龙王的木雕像和龙王出行的步辇、仪仗,那是人们为了求雨所设的。大家现在可以细细欣赏一下。

  大家跟我这边走,一会我们将走到闻名的天后宫了,六个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天后宫了,天后宫供奉的这位就是天后娘娘,她在福建和台湾一带被称为“ 妈祖” 现在我们在天后宫的前殿,两位门神,东为嘉应,西为嘉佑,他们都是保护天后的神将,我们前面的这座们叫垂花门,由们上两个倒垂花蕾而得名,古时只有皇族内眷才用这种饰物,可见天后娘娘的地位之高,步入垂花门就是天后宫正殿了,供奉的事天后娘娘,的她俗名叫做林默,福建莆田人,据说她刚刚被生下来的时候红光满室,异气飘香,生下来到满月都没哭,默默无声,所以其父亲取名为林默娘。于是她就在海边经常帮助渔民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海难,不幸的是她二十八岁那一年在海上遇难了,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在海边建起了供奉她的庙宇。据说她非常的灵验,阿有求必应,所以这里是整个蓬莱阁香火最旺盛的地方……后殿是天后的寝殿,门上的匾额;福锡丹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费心我题写的—— 意为天后娘娘吧福气赐给每一位来丹崖山的人。现往我们带着海神娘娘的福气继续往前走。

  现在我们来到了蓬莱阁主阁了,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顶,有人提” 登山北方第一阁,身在蓬莱即是仙” 蓬莱阁经宋明清不断扩建至现在的规模,蓬莱阁有四面回廊,立有明珠16 跟,正门上悬“蓬莱阁”三个大字是明代书法家铁报所写,大家在蓬莱阁上远眺,既可以鸟瞰莱是的市容市貌,还能观赏渤海黄海的惊涛骇浪,蓬莱阁底层北墙上镶嵌有“海不扬波”“碧海清波”“环海镜清”等子,“碧海清波”是清代书法家露琪光的字迹,弥足珍贵,

  这就是避风亭了。避风亭坐南朝北,冬季任凭北风呼啸,在里面感觉不到一丝风,过去传说每逢这里狂风大作,就会有一个身穿红肚兜的童子嘴衔避风珠坐在这里,为此,避风亭充满了神奇色彩,其实避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亭前有齿状的矮城墙,城墙下面是成弧形的悬崖绝壁,风从海面吹来,随即又悬崖急速上升,越亭檐而过,二十因为亭内单面无窗,恰形成空气死流角,空气不能对流。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来着曾写到:面北当风,风力虽狂绝不入,开轩秉烛,烛光故小竟长明。生动描绘了避风亭的神奇避风效果。

  下面的这个祠堂是苏公祠显而易见是为了纪念苏轼而建的。中间这幅是苏东坡肖像刻石拓本。他曾在登州做过五日知州。但救在这短短的五天时间里为蓬莱人民做了两件大好事。一是修筑海防,二是减免百姓的盐税。至今在蓬莱民间还流传着“五日知登州,千年苏公祠”的美谈。

  好了下面我们要去的就是蓬莱阁中道教的主要建筑三清殿了。它的门神是谁呢?对了,就是哼哈二将,里面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神仙,是道教的最高统帅。中间的为原始天尊,右边为灵宝天尊,左边的是道德天尊。

  好了,现在大家自由参观,半小时后大家集合。

蓬莱阁导游词2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蓬莱阁在山东烟台蓬莱市区西北的丹崖山上,1982年与水城同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蓬莱阁同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蓬莱阁虎踞丹崖山巅,它由蓬莱阁、天后宫、龙五宫、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六大单体及其附属建筑组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面积1万*方公里。

  这里是观赏“蓬莱十大景”中“仙阁凌空”、“渔梁歌钓”二景的最佳观景处。最佳旅游时间蓬莱阁地处山东烟台,在夏季天气更加干爽凉快,冬季空气更加温润。全年*均气温12℃左右,四季皆宜旅游。

  历史文化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坐落于丹崖极顶,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系双层木结构建筑,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奇异景观的最佳处所。阁中高悬一块金字模匾,上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三个苍劲大字,东西两壁挂有名人学者的题诗。位于蓬莱阁下的仙人桥,结构精美,造型奇特,传说为“八仙”过海的.地方。

蓬莱阁导游词3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蓬莱阁在山东烟台蓬莱市区西北的丹崖山上,1982年与水城同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蓬莱阁同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蓬莱阁虎踞丹崖山巅,它由蓬莱阁、天后宫、龙五宫、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六大单体及其附属建筑组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面积1.89万*方公里。

  这里是观赏“蓬莱十大景”中“仙阁凌空”、“渔梁歌钓”二景的最佳观景处。最佳旅游时间蓬莱阁地处山东烟台,在夏季天气更加干爽凉快,冬季空气更加温润。全年*均气温12℃左右,四季皆宜旅游。

  历史文化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坐落于丹崖极顶,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系双层木结构建筑,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奇异景观的最佳处所。阁中高悬一块金字模匾,上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三个苍劲大字,东西两壁挂有名人学者的题诗。位于蓬莱阁下的仙人桥,结构精美,造型奇特,传说为“八仙”过海的地方。

蓬莱阁导游词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蓬莱阁观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位能在这里度过美好时光。

  从东而来,这是“人间仙境”的大匾,是苏东坡的手迹。这里是隐仙洞。相传这里是吕洞宾精心修炼的山洞。

  这儿是天桥。能从瞭望口瞭望大海。现在我们所处于戚继光雕像范围内。戚继光是著名的大将军,蓬莱是他的故里。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此处雕刻了他的雕像。

  现在我们在古船博物馆。这儿有着古代较好的船模。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了造船。

  此刻我们来到了避风亭,这儿很神奇。即使外面大风猛烈,亭里却依旧烛火旺盛。虽然它表面看起来很奇异,可其中也有科学道理。因为亭内无窗,空气不能对流,就形成了这种景象。

  这儿是八仙殿,殿里充盈着神秘。八仙有吕洞宾,张果老,荷仙姑——他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神话。

  主体建筑蓬莱阁为双层歇山并绕以回廊,上悬书法家铁保手书的'匾额,给人浑重而不失亮丽的感觉。这里自古就是名人学士的雅集之地。

  蓬莱,是有灵气的地方。今天感谢大家前来游赏。祝你们事业发达,学业有成!欢迎各位下一次再来旅游!

蓬莱阁导游词5

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人间仙境蓬莱,我是咱们此行的导游刘X,很荣幸为大家导游工作,希望大家玩的开心。在我们到达蓬莱阁之前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蓬莱。

  关于蓬莱这个名称的来历,据说与汉武帝有关,为了长生不老药,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听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所以就来到这里站在海边的小山头上眺望,结果并没有看到仙山,但为求长生不老,就下令将他在海边望神山所筑的小城命名为蓬莱,所以蓬莱一名由此而来。

  蓬莱是山海名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成为“仙境”,这可能与海市蜃楼有关,海市蜃楼是蓬莱吧十大仙境之一,当地人叫做“神仙现市”一般吃现在春夏两季,不知诸位是否有亲眼目睹的幸运。

  蓬莱的蓬莱阁驰名中外,他是我国的名胜古迹,他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四大古楼,至今己有940年的历史了,蓬莱阁古建筑群经过了宋明清三代不断扩建到现在的规模,它主要包括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蓬莱阁六大建筑群,共一百多间,整个古建筑群楼台殿阁分布得宜,寺庙园林交错回应,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现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现在我们到已到达目的地,我们拾级而上,开始游览仙境。

  好,朋友们跟着我往上走,我们来到的就是蓬莱阁内的唯一的一佛教建筑“弥陀寺”,始建于唐代。弥陀是阿弥陀佛的简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这里便是弥陀寺的前殿了,右边的是密迹金刚,左边的是那罗延金刚,成为护卫寺院的第一道防线。现在我们先看左手边的祖师殿,供奉的是慧远法师。

  他曾在庐山的西林寺的东面建起东林寺,成为净土宗祖庭,慧远则就是净土宗的祖师了。站在他右手边的陶渊明,慧然,左手边的是刘遗民,恒伊,我想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诗人陶渊明会在这,大家有知道的么?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隐居过庐山,他好交贤士,不避官民,而慧远是得道高僧,学问渊博,陶渊明自然要与她交往啊,他俩亦师亦友,开启了名士名僧交往的先河。好,我们接着看看右手边的关公殿。相信大家对关公都很熟悉,他是我国东汉末年西蜀名将。

  宋代以后,统治者为巩固*需要,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使关羽的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元末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关羽名声大震,由王升为帝,由帝升为大帝,成为华夏诸神中的一员,并为之修建关帝庙,独立道观。旁边供奉的是关公的手下的几员大将,分别是关*,王甫,周仓和赵累。

  现在我们一起参观一下弥陀寺的正殿,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正中间的便是阿弥陀佛。其左协侍为观世音菩萨,右手边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胸前有一“万”字符,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标志,象征太阳与火,在佛教中用来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观世音,是以慈悲救苦为本愿的菩萨,凡是遇难的人念叨他的名字,他就会顺着声音来救助,所以被称为观世音菩萨。旁边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大家现在可以自由的参观欣赏一下弥陀寺。

蓬莱阁导游词6

  龙王宫的占地面积为2117*方米。这里是龙王宫的前殿,里边供奉的是龙王的两位守门大将,东为定海将军,西为靖海将军。

  传说龙王能潜入海底,腾于天空,兴云布雨,印证了古人屈服于惊涛骇浪、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因此造出一个能够降服自然力的神物。古人希望有神龙存在,更希望神龙能体恤人间的苦衷,给世人以救援。因此,最先尊崇龙王的正是那些出没风浪里的渔民和漂洋过海的船家。蓬莱沿海民俗,农历正月十三为渔灯节,至今每年的这一天渔民们都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载歌载舞,到海边为龙王送灯。

  这里是龙王宫的正殿。请看这副楹联:"龙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上联是说渔民们在丹崖山上供奉龙王,期望能得到它的保佑,海无飓风、渔民*安、风调雨顺。下联是说苏东坡曾到登州任过五日知州,以看不到海市蜃楼而感到十分遗憾,于是向东海龙王做了祈祷,龙王体念苏东坡的心情,终于显灵,第二天苏东坡果然见到了海市。此对联又给龙王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唐天宝十年正月(公元751年),玄宗皇帝给四海龙王加了封号,东海广德王、南海广利王、北海广泽王、西海广润王,从此这龙王庙便又名东海"广德王祠"了。

  请看中间端坐的是东海龙王敖广。他身边站立的是八位站官。东边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负责夜间在海上巡逻,发现情况,就及时向龙王汇报。第二位是千里眼,顾名思义,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后面两位是我们熟悉的雷公和电母。西边第一位站官是赶渔郎,他负责把海中的鱼赶到一起供渔民捕获。第二位是顺风耳,与对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俩。第三位是风神婆,肩背风口袋,手一松便能狂风大作。第四位是雨神,只要他用柳树枝蘸一下葫芦里的水撒向人间,便会下起绵绵细雨。八名站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听命于龙王的调遣。

  后面还有龙王宫的后殿。过去这里有龙王的木雕像和龙王出行的步辇、仪仗,那是人们为了求雨所设的。古时候人们遇上酷旱,便到这里顶礼膜拜,然后头戴柳条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龙王的木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里两边住户都要端水泼洒,讨个吉利。人们求雨说来也十分有趣,若酷暑天旱,屡求不应,人们便把龙王爷抬到烈日下曝晒。据说,晒到他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会兴云布雨了。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6篇)(扩展4)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精选10篇)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1

  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我心底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虽然没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

  小时候,知道宁波有一座藏书楼——天一阁,感到无比骄傲,因为它就在我所在的城市——宁波。上完初中,到宁波读书,感觉离天一阁*了许多,但却从未走*过它。记得读师范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曾向我们介绍过天一阁,当时的我听的特入迷。看了余秋雨先生先的风雨天一阁,更是记忆犹新。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文中的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对我有极大的震动。范钦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还是一个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

  文中也提及了书法大师丰坊和他的侄子范大澈,他们也是藏书家,却并未传承下去。藏书仅凭一人之力,是不能久远的。范钦不仅仅把藏书作为爱好,更把藏书看成是一种使命,而且是整个家族的使命。这也是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岿然独存的原因了。

  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遗迹。那一种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我自己而言,做事都是只有3分钟热度。看同学天天写日记,觉得是个不错的*惯,也尝试着每天写点什么。结果写了一个礼拜,没有坚持下去。我对写作缺乏兴趣是一原因,感觉象在给自己找借口。但最重要的是坚持的决心不够。

  想看天一阁藏书而不得的钱绣芸姑娘,惋惜之余令人敬佩。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很是令人感动。由于家族的规定,她还是没能踏入藏书楼中看书。曾经的我想,藏书楼,藏了那么多书,却不准人看,连家人都不能看,藏了这么多书是做什么用?现在的我,终于明白,不对外开放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下去,只是,这些规矩只能防君子,却不能防小人。

  余秋雨先生在最后写道: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现在,他们的灵魂和精神已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中。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2

  在变与不变中延续,天一阁流藏至今日不能不让人吃惊。我一直都认为天地万物都存在一种规律:开始就等于结束,它们并没有相对立,而是相互对立挨着。而很多事情难不在开始,而是开始后那一段旅程是否能延续,是否能像直线一般延长。当你抓住一些东西时,就注定你会失去另一些东西。天一阁存在的目的应该是藏书楼。它的内容应该是"书"。但为了它的延续,它存在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只能围绕"藏"。这不正是如此吗?我们不能对一样东西要求过高否则它将扭曲在无数个要求下。作为一个藏书楼在这个科技翻新的年代,仅仅只能是文物保护区。我们对它的关心也只局限与对它存在意义的参观与讨论,它以不能发挥自己的存在的目的'。

  在我心里隐隐的存在一个这样的画面,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天上洒下一股暖流如同到达天堂。在那个丛林深处,树林中树立着一些奇奇怪怪的树木,枝叶茂盛得遮挡了那一片夜空,星星从缝隙中闪烁着,倒映在那一片浅浅的芦花湖中,湖水*静着,而星星闪烁着,一静一动,神秘的就像这湖水下里面还有一个世界。然而透过它们有那一朵花,扎根于丛草中是显得那么不起眼,但幸好还有这一壶月光,它们倾倒与它的花瓣上,使他显得苍老了。但无论如何他依然吐露芬芳与艳丽,尽管根本没人懂得欣赏,也无法懂得。他在风中摇曳一两下,像一朵不老的花,笑看无数个日出和日落,是那朵花就像天一阁在天一方,靠*它要经历不少风雨,而其实那朵花就扎根在你心里而已。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3

  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也许是源自内心的书生意气,当我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后,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一座普通的藏书楼,却成了“一钟极端艰难,而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确实承载了太多,太多。

  天一阁,建于明中叶,由其主范钦历终身觅书建楼,延续数百年岿然不动。其藏书楼之珍,保存之善,世所罕见。几百年的风雨,范氏家族始终恪守着*于苛刻的祖训,甚至只有大学者黄宗羲才成为数百年来登临此楼的唯一一人。然而当*代的兵燹来临,这座没有在大火中焚毁,没有在岁月中流散的古楼却如那饱经风霜的古书,那么轻易就焚毁了。印着大学者诚惶诚恐脚印的楼板,只留下偷儿日夜窃书遗下的枣核……我不禁发问:为什么保存了几百年的古籍在*代烽火中显得如此脆弱?为什么,为什么偌大一个中华,终容不下一座小小的藏书楼?

  作为书生,我们是否也算作范钦的后人?但我读到范钦伟他的天一阁定下的条条铁律时,我不禁苦笑:在偷儿和强盗面前,书生的人格又算得了什么?也许创造了象形文字,创造了纸帛,又创造了印刷术的民族,将文化的传承寄予这小小的藏书楼,本身便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剧。“血战前行的历史”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页,黑暗一次次吞噬着智慧和光明,然而范钦冷峻的理性,为何要倾注于这小小的一隅?为什么不让文明的星火撒向更广阔的领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思想者,不该扪心自问马?

  掩卷沉思,浩瀚乾坤,千古苍桑皆抑于此。

  五千年的一个黄昏,一群茹毛饮血的的人来到一片荒原,发现这里可以耕种粟谷,无须为狩猎而奔波,于是华夏的始祖就这样默默定居下来……功于马背的秦始皇“余威振于殊俗”,“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他扬鞭一指,苍茫燕山便出现了一条蜿蜒万里得长城。胡骑锋镝,从此便越不过燕赵,攻不入中原,于是修长城便成了历代帝王的大事。从秦一直延续到两千多年后的明末。终于不见了狼烟四起,终于中原的王侯已安于“长乐未央”,然而不幸的是,地理上的围障却又将另一堵“长城”植入这古老民族的血液之中。于是,有了“梅妻鹤子”终老沧州的隐士之风;有了钟情山水﹑俯视笔墨间的文人气质;有了埋首圣贤之言﹑探究修身之道的理学之派。“长城将这个民族渐渐封闭,因封闭而自矜,因自矜而更加封闭。从此,没有了马背上的狂奔,没有了面对大海的遐想,大漠的驼铃终化成历史的空灵,远航的船队终在一片”耀武异域,劳民伤财“声中归于泯灭。于是便有了”乾嘉学派“,又了这孑然一身的风雨天一阁。对于一个已经*惯了子孙绕膝﹑丰衣足食﹑终老桑梓的民族;对于一个从来无需长途迁徙﹑﹑四海为家的民族;对于一个无需苦斗于马背﹑大海的民族,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视线投向更无垠的大地和天空呢?

  又是一个黄昏降临,残阳如血,衰草连天,当这斑驳的古楼映着欲坠的夕阳,多少悲怆尽在一片如死的寂静中。天一阁,是否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是否是一个时代痛苦悲凉的结束?

  满楼黄纸,诉不尽满腔悲怆;千古兴衰,皆溢于尘埃之上。天一阁的悲凉早已如远去的流水,一去不返,但余秋雨先生深沉的行文是否在告诉我们这些后来人,只有经历了推倒的痛苦,阻隔的墙才能成为沟通的桥?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4

  在《风雨天一阁》里,作者看重的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精神,由此,作者才写道:”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文中的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对我有极大的震动。作者这样一个饱读诗书之人,我辈要不感到渺小与浅薄那才是一种耻辱。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只有当一个人可以产生思考的时候,这个人的思想才能得到**,得到发展。

  面对选择,我们谁也很难立刻就能做出无悔的抉择;而历史中的'抉择就更是难了!而范钦父子就不能不让我们钦佩了。范钦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还是一个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在历史中,他能轻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轻,在别人迷恋仕途之时,而他却在那个年龄将搜罗藏书融进了生命。这不正是一种向上的文化品格么!他的长子范大冲面对万两黄金与藏书楼的抉择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承父业,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这种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一定的健全人格与人生的终极价值观作为支撑,否则,谁又不爱黄金而选择仍需长久开销的藏书楼呢!

  秋雨先生正是通过这一艰难的历程,为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展示了一个文化贵族家庭的持久魅力与人格底蕴,并为今天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个构建健康的、有益他人和世界的人生价值观的最佳参照,为我们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此番风雨正当时,我辈岂能后古人!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5

  翻到余秋雨的短文——《风雨天一阁》,忽然想起我曾经看过、体验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天一阁,一个以藏书著称于世的藏书楼。

  那天,吃过午饭,短暂的休息之后,一位朋友说:“走,我带你们去天一阁感受一下。”我们都响应,因为下午的时光不知道怎么样打发。去感悟一下藏书楼的书香与文化的历史底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乘车去天一阁。朋友也并不熟悉天一阁的具**置,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方向。于是,我们跟着他走,反正都不熟悉,错了,也不算什么失误,浏览宁波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是一种收获,有收获总比无聊地打发时间要好过,心里总会舒坦一点,不至于因为荒废了美好的时光而懊恼。

  那天,天气也是阴沉沉的,阳光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也许老天也让我们体验一下余秋雨笔下的天一阁,风雨中的天一阁也许就另有一种味道。

  古代的藏书楼最大隐患或者说藏书楼最大危险就是火灾。木制的楼阁,再加上脆弱的纸页,都是怕火的。一把火,就能把几代人的心血、甚至几代的历史都付之一炬,在那残余的灰烬中,再也难寻历史的踪迹。只能是一生的叹息与遗憾。而创始人之所以取名“天一阁”,是因为去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以免除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而天一阁在历史的洪流中就真的按照创造者的意图,演绎得淋漓尽致,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只不过多了些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这不,今天又老天又飘起了雨丝!

  面对选择,我们很难立刻就能做出无悔的抉择;而历史中的抉择就更是难了!历史的抉择如何,是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谁也不能站在历史的洪流中去评说,只有后人才能做出公正的评判!

  范钦,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的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如果说大,那么,屈指算来,又有几个呢?恐怕如果有,那么也都被湮没在历史的海洋中。在历史中他能轻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轻,在别人迷恋仕途之时,而他却在那个年龄将搜罗藏书融进了生命。

  历史中和他同时代的人中也不乏藏书者,而残存下来的,流传至今仍然为我们所景仰的、瞻仰的则只有范钦所建立的天一阁这所藏书楼,其他的都随着历史而退出了舞台。为什么惟独范钦能永久地立在历史的洪流中呢?这和范钦的为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范钦有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才有了他藏书楼超越时间的意志力!

  历史就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而范钦所创造的历史该怎样继承呢?能不能将自己的一生的心血就在自己驾鹤西游之后也灰飞烟灭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况且这也并不是什么恩泽,他留下的是责任,沉重的历史的责任!范钦的长子范大冲从父亲的肩上接下了这个重担。没有信誓旦旦,但却比信誓旦旦更能打动人心。责任就是接力棒,一代代传下来。“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就这样,天一阁就在这个家族的繁衍生息的历史中岿然不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真正地把藏书楼保存下来,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没有一定的规定是不行的。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范家也不例外,也许他们的规矩比别家更苛刻,更严格。但是也正因为严格、苛刻,藏书楼在没有在子孙后代的手中被葬送。虽然后来也有被偷,被盗,但是饱经风雨的天一阁依旧摇曳在风雨中,形成一道风雨中独特的风景,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深邃而厚重!

  走进淡褪了红色的大门,就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原子很小,四棵饱经沧桑的不知道什么名字的树被栏杆围着,范钦的铜像就在树的中间。阴沉沉的天气就加重了历史的浓重感,顺着狭窄的小路,也就是走廊,走廊两旁排列的是藏书房间,介绍为范家藏书做出贡献的范家子孙。古色古香的简装或者精装的书都摆在书橱中,昏黄的灯光更让人觉得走进了历史的隧道,沐浴着历史的文化光辉。

  修长的竹林在风中沙沙地响着,走过竹林,跨过小桥,踏过鹅卵石铺成的小径,青苔见证着天一阁的沧桑。小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了,淅淅沥沥的雨,在加上天一阁特有的文化底蕴,让我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镂空的墙壁,雕刻着麒麟的影壁,还有那厚厚的墙壁,都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6

  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我心底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虽然没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

  小时候,知道宁波有一座藏书楼――天一阁,感到无比骄傲,因为它就在我所在的城市――宁波。上完初中,到宁波读书,感觉离天一阁*了许多,但却从未走*过它。记得读师范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曾向我们介绍过天一阁,当时的我听的特入迷。看了余秋雨先生先的风雨天一阁,更是记忆犹新。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文中的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对我有极大的震动。范钦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还是一个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

  文中也提及了书法大师丰坊和他的侄子范大澈,他们也是藏书家,却并未传承下去。藏书仅凭一人之力,是不能久远的。范钦不仅仅把藏书作为爱好,更把藏书看成是一种使命,而且是整个家族的使命。这也是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岿然独存的原因了。

  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遗迹。那一种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我自己而言,做事都是只有3分钟热度。看同学天天写日记,觉得是个不错的*惯,也尝试着每天写点什么。结果写了一个礼拜,没有坚持下去。我对写作缺乏兴趣是一原因,感觉象在给自己找借口。但最重要的是坚持的决心不够。

  想看天一阁藏书而不得的钱绣芸姑娘,惋惜之余令人敬佩。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很是令人感动。由于家族的规定,她还是没能踏入藏书楼中看书。曾经的我想,藏书楼,藏了那么多书,却不准人看,连家人都不能看,藏了这么多书是做什么用?现在的我,终于明白,不对外开放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下去,只是,这些规矩只能防君子,却不能防小人。

  余秋雨先生在最后写道: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现在,他们的灵魂和精神已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中。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7

  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也许是源自内心的书生意气,当我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后,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一座普通的藏书楼,却成了“一钟极端艰难,而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确实承载了太多,太多。

  天一阁,建于明中叶,由其主范钦历终身觅书建楼,延续数百年岿然不动。其藏书楼之珍,保存之善,世所罕见。几百年的风雨,范氏家族始终恪守着*于苛刻的祖训,甚至只有大学者黄宗羲才成为数百年来登临此楼的唯一一人。然而当*代的兵燹来临,这座没有在大火中焚毁,没有在岁月中流散的古楼却如那饱经风霜的古书,那么轻易就焚毁了。印着大学者诚惶诚恐脚印的楼板,只留下偷儿日夜窃书遗下的枣核……我不禁发问:为什么保存了几百年的古籍在*代烽火中显得如此脆弱?为什么,为什么偌大一个中华,终容不下一座小小的藏书楼?

  作为书生,我们是否也算作范钦的后人?但我读到范钦伟他的天一阁定下的条条铁律时,我不禁苦笑:在偷儿和强盗面前,书生的人格又算得了什么?也许创造了象形文字,创造了纸帛,又创造了印刷术的民族,将文化的传承寄予这小小的藏书楼,本身便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剧。“血战前行的历史”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页,黑暗一次次吞噬着智慧和光明,然而范钦冷峻的理性,为何要倾注于这小小的一隅?为什么不让文明的星火撒向更广阔的领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思想者,不该扪心自问马?

  掩卷沉思,浩瀚乾坤,千古苍桑皆抑于此。

  五千年的一个黄昏,一群茹毛饮血的的人来到一片荒原,发现这里可以耕种粟谷,无须为狩猎而奔波,于是华夏的始祖就这样默默定居下来……功于马背的秦始皇“余威振于殊俗”,“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他扬鞭一指,苍茫燕山便出现了一条蜿蜒万里得长城。胡骑锋镝,从此便越不过燕赵,攻不入中原,于是修长城便成了历代帝王的大事。从秦一直延续到两千多年后的明末。终于不见了狼烟四起,终于中原的王侯已安于“长乐未央”,然而不幸的是,地理上的围障却又将另一堵“长城”植入这古老民族的血液之中。于是,有了“梅妻鹤子”终老沧州的隐士之风;有了钟情山水、俯视笔墨间的文人气质;有了埋首圣贤之言、探究修身之道的理学之派。“长城将这个民族渐渐封闭,因封闭而自矜,因自矜而更加封闭。从此,没有了马背上的狂奔,没有了面对大海的遐想,大漠的驼铃终化成历史的空灵,远航的船队终在一片”耀武异域,劳民伤财“声中归于泯灭。于是便有了”乾嘉学派“,又了这孑然一身的风雨天一阁。对于一个已经*惯了子孙绕膝、丰衣足食、终老桑梓的民族;对于一个从来无需长途迁徙、四海为家的民族;对于一个无需苦斗于马背、大海的民族,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视线投向更无垠的大地和天空呢?

  又是一个黄昏降临,残阳如血,衰草连天,当这斑驳的古楼映着欲坠的夕阳,多少悲怆尽在一片如死的寂静中。天一阁,是否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是否是一个时代痛苦悲凉的结束?

  满楼黄纸,诉不尽满腔悲怆;千古兴衰,皆溢于尘埃之上。天一阁的悲凉早已如远去的流水,一去不返,但余秋雨先生深沉的行文是否在告诉我们这些后来人,只有经历了推倒的痛苦,阻隔的墙才能成为沟通的桥?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8

  对宁波天一阁,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间藏书楼上,但对于其藏书的艰辛,我直到读了《风雨天一阁》之后才解一、二,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在弥留之际做的有些荒唐的遗产分配。

  范钦将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在其中挑选。这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极其不公*的决定。万两白银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额财富,它可以让选择白银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楼藏书从收益上来看便仿佛一个代代相传的负担,甚至可以说是只赔不赚,入不敷出的,范钦的这个分配可以说是将范氏沉重的义务――一种对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上的遗产和范氏巨大的权利――一种对财富的继承这种物质上的遗产分割得十分彻底。

  面对这两个一看便知道应该选择后者――这个在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便可以取得权力稳赚不赔的选项,范钦的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了口,就在我刚想着他抢得了先机占得了便宜并且嘲笑二房的犹豫时,下面的一段文字却立刻让我对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惊的是范大冲不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藏书楼,而且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来充当保养费,甚至开始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

  他这个毫无犹豫的选择令我佩服不已,有谁会真正为了一楼藏书而放弃万贯家财?有谁会真正做到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甚至在深深体会到父亲藏书之艰难后给自己的后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锁并且让其代代相传?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守陵人,他们一代复一代地赔上整个家族、所有子孙去看守、坚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与其说是工作、义务还不如说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范氏家族也是如此,不过是从守陵人变成守书人罢了。那是一种不顾旁人的不解与嘲笑,不顾财富上的巨大开支,不顾岁月的流逝,不顾王朝的兴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在他们的眼中藏书楼这时不是一个单纯的收藏着珍本、孤本的知识储蓄所,而是一个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他们藏书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范氏家族,更不是为了某一个王朝,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他们是为了用一本本书籍使我们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的精神天地变得整齐连贯充满凝聚力。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是中国文化保存与流传艰辛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如范氏一样的家族、机构组成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

  其实,我们也能在心中拥有一个天一阁,也能象范氏家族一般做一番保存流传中国文化的事业。

  也许我们没有天一阁中那种称得上是文物的书籍,但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流传至今、记载着各个王朝的兴衰历程的作品,它们的文化价值也决不输于藏书楼中的孤本、珍本;也许我们无法象范大冲一样义无反顾地放弃万两白银而选择藏书楼,但是背诵那些名篇名段并深入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继承;也许我们无法象范氏一样世世代代忍耐着痛苦、寂寞执着地传承着繁华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将自己喜爱的古文古诗等与他人分享、交流,那么也是在传承并发扬我们的中华文化!

  相信古代的天一阁是由一个范氏家族所支撑的,但现代的天一阁可以由我们共同支撑。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9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知识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便是书。取代了口耳相传,世界一下子因白纸黑字丰富多彩起来。书是不尽的财富、不竭的甘霖,但同时,它又是脆弱的。单薄的纸张似乎不堪文化之重,在历史的长河中纷纷流失,无数思想的结晶付诸东流,这不得不令人挽腕痛惜。于是,许多人挺身而出,甘当文化的守护者,纵使耗财耗力,默默无闻,这便是藏书家。

  正如书中所说,中华文明太丰富了,中会文化浩如烟海,一个一个方块字串成句,一句一句话连成篇,一篇一篇文章又成了书,多如牛毛的书。然而,单薄的纸张太脆弱了,偏偏又成了传承文化的最主要手段。文化在书里栖身,而那么多书又将归往何处?战火、天灾、祸乱,每一样都威胁着它。于是,便有藏书家。

  历代从不缺藏书家,但成功者寥寥。对这类人的要求是如此苛刻,他必须有足够的资产,有集书的夙愿并不辞辛劳,有敏锐的头脑及管理才能,精细的考虑和坚定的信仿,等等。这样,他才有可能成为文化的守护神。

  很可惜,若大的中国,只有一人,范钦,通过了这苛刻至极的考核,只有他,为中华文化找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落脚点。这已是上苍对中华文明的极大眷顾了。

  范钦穷其一生创建了天一阁,他身后,无数范氏子孙穷其一生地护了天一阁。犹如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连交接奉的那一刻也不容人喘息。就这样奇迹般地传了一代又一代,这份坚持令人动容。范氏的确实煞费苦心,建立了一整套护楼保书的系统,使天一阁挺过了无数风霜雨雪,屹立至今。他们与其说在藏书,不如说在养书。

  他们有自己的矛盾,维持天一阁不倒似乎已不成问题,可是时间长了,范氏后人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藏书的目的何在?意义何走在?护着这一楼书,不予人看,不准变卖,为了什么?神圣的传递渐渐成了苦难的延续。他们不知道,也许数百年前的范增在盼望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天一阁能够大敞其门的时代。于是,纵然不愿,子子孙孙恪守祖训,毫无目的地供养定楼书卷,恭敬而惶恐。这些都使这一切变得怪异而扭曲。无止息地走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行者寒心,闻者悲悯。

  然而,天一阁依然屹立,从历史中沉重地走出来,来到我们面前。天一阁成了一件雕塑,一个符号,同时,它以丰富的内涵润泽现世,使成千上万人受益。范钦含笑了。无数范氏子孙可能先是惊愕,再从脑海中费力寻觅着藏书的最原始动机,最后释然。数百年的宿命烟消云散,饱经风霜的天一阁葬送了历史,迎来新的篇章。

  不可否认,天一阁是一个奇迹,支撑这个奇迹的是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无数人的努力,以及一个古老民族的气节与风骨。我们在华夏大地上生存,同我们的祖先站的是同一片土地。那从源头淌下的清泉,滋养了我们,应该让它继续左流下去。天一阁淌下的一脉泉水,终将成河成江,汇聚成海。过去虽然已成为历史,然而我想,范氏子孙的那种文化良知不会随历史消失,就像文中所写:“我们这些人,在生命本质上无疑属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但从遗传因子上考察,又无可逃遁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子遗。天一阁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华夏文明在此落脚,理应由此发扬光大。不只文化良知,许多高尚品格也应如此,理应如此。”

  天一阁,精神的守望者。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10

  对宁波天一阁,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间藏书楼上,但对于其藏书的艰辛,我直到读了《风雨天一阁》之后才解一、二,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在弥留之际做的有些荒唐的遗产分配。

  范钦将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在其中挑选。这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极其不公*的决定。万两白银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额财富,它可以让选择白银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楼藏书从收益上来看便仿佛一个代代相传的负担,甚至可以说是只赔不赚,入不敷出的,范钦的这个分配可以说是将范氏沉重的义务——一种对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上的遗产和范氏巨大的权利——一种对财富的继承这种物质上的遗产分割得十分彻底。

  面对这两个一看便知道应该选择后者——这个在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便可以取得权力稳赚不赔的选项,范钦的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了口,就在我刚想着他抢得了先机占得了便宜并且嘲笑二房的`犹豫时,下面的一段文字却立刻让我对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惊的是范大冲不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藏书楼,而且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来充当保养费,甚至开始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

  他这个毫无犹豫的选择令我佩服不已,有谁会真正为了一楼藏书而放弃万贯家财?有谁会真正做到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甚至在深深体会到父亲藏书之艰难后给自己的后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锁并且让其代代相传?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守陵人,他们一代复一代地赔上整个家族、所有子孙去看守、坚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与其说是工作、义务还不如说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范氏家族也是如此,不过是从守陵人变成守书人罢了。那是一种不顾旁人的不解与嘲笑,不顾财富上的巨大开支,不顾岁月的流逝,不顾王朝的兴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在他们的眼中藏书楼这时不是一个单纯的收藏着珍本、孤本的知识储蓄所,而是一个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他们藏书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范氏家族,更不是为了某一个王朝,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他们是为了用一本本书籍使我们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的精神天地变得整齐连贯充满凝聚力。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是中国文化保存与流传艰辛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如范氏一样的家族、机构组成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

  其实,我们也能在心中拥有一个天一阁,也能象范氏家族一般做一番保存流传中国文化的事业。

  也许我们没有天一阁中那种称得上是文物的书籍,但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流传至今、记载着各个王朝的兴衰历程的作品,它们的文化价值也决不输于藏书楼中的孤本、珍本;也许我们无法象范大冲一样义无反顾地放弃万两白银而选择藏书楼,但是背诵那些名篇名段并深入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继承;也许我们无法象范氏一样世世代代忍耐着痛苦、寂寞执着地传承着繁华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将自己喜爱的古文古诗等与他人分享、交流,那么也是在传承并发扬我们的中华文化!

  相信古代的天一阁是由一个范氏家族所支撑的,但现代的天一阁可以由我们共同支撑。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6篇)(扩展5)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实用10份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 1

  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侧,距市中心十五公里。素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称。

  东钱湖现为浙江第一大淡水湖,与青山*原相依,烟波浩淼风景秀丽。又名“万金湖”,历经沧桑,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具有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文化历史遗存。湖内有小普陀山、陶公岛、二灵夕照等景点,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退后携西施避居湖畔伏牛山下,晚年自号陶朱公。湖边民居保留了民清江南建筑的风貌:高墙长弄,粉墙黛瓦。

  东钱湖全湖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西湖以师姑山、笠大山为界,称"谷子湖";东北以湖里为界,称“梅湖”,其余湖面称为“外湖”,外湖又分为南、北二部分。三者统称为“东钱湖”。

  东钱湖周围山并列:东南方雄峙着福泉山,西北方横亘着月波山;东北方则围以龙蜷山和梨花山,陶公山、百步尖等。四周有七十二条溪汇流于湖。景区内山水相依,清风徐徐。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内现存文物古迹1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处。宁波商帮、陶朱公、大慈禅寺、左右南宋王朝百年命运的史氏家族等为东钱湖留下了灿烂的商、佛、官文化。

  秋季农历九月初十,可参观热闹的东钱湖龙舟节。

  冬季也有体现当地渔业文化的东钱湖冬捕节。春夏秋景色各异,还可以泛舟湖上,很是惬意。而且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一东钱湖龙舟节。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 2

  陶公岛景区是中国商祖、财神菩萨陶朱公范蠡(利)和中国爱神、东方维纳斯西施生活的地方,他们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知名度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社会影响最深广、普罗大众最喜爱、唯一身兼人神菩萨的名人福人,他们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品德,是忠勇、智慧、美丽、事业、爱情、财富、奋斗、成功、幸福、美满的象征。

  陶公岛湖光山色,鸟语花香,风景优美,文化吉祥,如意迎宾门,上乘古庵,五路财神殿,五福堂,九台大元宝(叠金山),古佛洞(陶公洞)、天伦树、陶公祠、一本潭、胭脂潭、百药潭、陶公像、望鱼跳亭群、一览廊、剑琴坪、大海口、陶公钓嘴、妙音亭、鹤鹿双亭、荆公亭、史相亭、余公亭、宝水池、太极八卦园、十二生肖、百果林、中国兰花园等景点密布,四季烧烤岛、龙舟游船场、沙滩游泳场、快乐大本营、果林休闲木屋、天街休闲烧烤院、望鱼酒楼、葡萄园篝火晚会基地、连年有鱼池广场联欢基地、森林登山基地等休闲娱乐设施齐全,休闲烧烤用品、食品、调料齐备,是双休日、节假日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自宋代以来,鄞县世家连绵,巨旗相望。这些名家大族生前在东钱湖筑别墅、建寺院,死后在湖边群山觅墓地、建家庙。如今,这些寺观和墓冢大多已湮没难寻,惟有这些建筑物的附属物――石雕还散处在群山之中。在众多的石雕造型中,数量最多的为墓前石刻造像。其中以上水村下庄黄梅山下南宋丞相史嵩之的祖父――史渐(太师齐国公)墓道的石刻造像最为完整,文臣武将虎马石兽俱全,自东向西,俩俩面对危立,雕刻精细,造型逼真。据考证,东钱湖的南宋石刻填补了我国雕刻史的空白,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 3

  风景,其实就是心境,心境,即是风景,有些人用眼睛看风景,有些人用愉悦的心情去感受风景。

  20xx年4月14日,来到了二十年前来过的老地方东钱湖,只记着曾经来过这个地方,别的没什么印象了,时光走了,心还在原地,岂不知,物是人非,何必要坚守着不过是一场被时光掏空的回忆呢,有时候,让昨天归零,真的不错。

  人生有两条路,一条叫做心历,一条叫做经历。心历引领着经历,经历丰满着心历,心若年轻,即使经历坎坷,人生与天地不老,心若老去,就算经历*静,人生已步入荒年,人生其实不是渐渐地变老,而是随心瞬间就老了。心有多苦,你的路知道,不必常挂嘴边,心若已死,万事齐黯,心若继续,则路不尽。走在那人工修筑的`湖堤上,两边是湖光山色,那湖水没有想象的那样清澈,山也显得有几许的遥远。没有西子湖的那份华丽,一路上至少我没有感觉到所谓的亮点,要是将西子湖比作是一幅山水画,那它就象是那画里面最不能引起别人注意的那条小溪,但也是一幅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淡雅,宁静和不做作,这时,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东篱下和南山,不就是那份不显山露水的淡雅,宁静和不做作吗,简单而实在,给人一种很放松的心境,一路上看到有些人休闲地坐在游船上享受着那份安逸,有两个两个的相互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或对方的需要零距离地接触,也看到了独自一个人坐在那氛围里手拿手机品味着生活,偶尔也看到了一二个也许因为“为禽所困”而带着口罩的游客,不远处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原来这里还有个古刹,看着那些虔诚的人们在那里进香和翻看着经书,感觉真好。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 4

  东钱湖位于宁波东南*郊,面积比杭州西湖大了三四倍,不过东钱湖沿岸开发了各种收费景区,相比之下显得稍市侩些。想要享受东钱湖之美,可以花钱进入景区游玩,年轻人则更愿意骑自行车环湖,赏景拍照好不惬意。

  沿东钱湖分布着小普陀、陶公岛、福泉山、南宋石刻遗址公园、雅戈尔动物园等多个景区,还有一些自然村、小公园,通常会用周末的一两天挑几个感兴趣的游玩,并不会环游所有景点。环东钱湖有多条公交线路,可以到达几乎所有主要景区,很方便。

  人气景点:

  小普陀是湖中一道长堤,是东钱湖人气最旺的景点,湖中心的霞屿禅寺总有许多人来烧香祈福。可以坐电瓶车直达水上观音(8元/人),但更推荐沿着长堤走走,观赏东钱湖风光。从小普陀跨桥而过,是湖西的陶公岛,这里是本地的热门烧烤地,适合一群人一起来做拓展之类的活动,外地游客若时间紧,倒不必专门入内参观。

  如果带小朋友来,东钱湖北面的雅戈尔动物园是不错的选择,除了可爱的动物,还能玩旋转木马、碰碰车等游乐项目。

  东钱湖探幽:

  东钱湖最适合探幽的景点集中在环湖东路,湖畔的南宋石刻遗址公园有南宋五个朝代的宰相的墓园,除了气派的墓道和石牌坊,更有200多尊栩栩如生的石像。公园内的博物馆梳理了南宋的历史和石刻发展史,还能看到许多周边地区的石刻文物,值得细细品味。

  南面的不远的福泉山上是大片的.茶田,景色不赖,旺季的时候还可以在上面的茶庄品茶。自驾车不可入内,山脚下检票处有上山的巴士,不过客满才发车,淡季比较难等,要做好心理准备。若是步行上山大约需要1小时。

  骑行东钱湖:

  除了参观景点,骑车环东钱湖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活动,可以悠闲地欣赏沿岸的湖光山色和自然村落。沿湖有专用的自行车道,景区官方也有适合不同人群的骑行线路推荐。在游客中心、南面的水上乐园、马山湿地,以及北面的雅戈尔动物园等地有自行车驿站,提供各种类型的自行车租赁。此外,湖边还有多处码头,有水上巴士、摇橹船、快艇等,可以乘船往返沿岸景点,也可以包船环游东钱湖。

  当天往返宁波市区的游客较多,预算充足的话,可以住湖边的度假酒店,小普陀东侧有500元起的沙山村度假村,也有上千元的柏悦酒店,也不失为享受假期的方式。美食方面,东钱湖的河虾值得尝尝。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 5

  湖心景区是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成立后新建的第一个景区,总面积*20万*方米,由湖心堤和小普陀组成,总投资达6500万元,于2002年10月1日对外开放。湖心堤,又名钱堤,初建于1976年,它把东钱湖分为南湖和北湖。小普陀,又名霞屿,南宋时已建有霞屿禅寺和观音洞(补陀洞天)、望湖亭等胜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中补陀洞天是凿成于南宋中叶的一个佛教石窟。石窟上的“补陀洞天”四字为南宋所刻。改造后的湖心景区,堤宽30—65米,绿化、道路、桥梁等都面目一新,加置了地下管线和灯光,增添了一些景观建筑,形成了钱堤烟波、陶公钓矶、清风香桂、澄湖明月、二灵掠影、霞屿锁岚、补陀洞天、山僧呼舶等湖心八景。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座落在具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的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内,占地1900亩。汇集动物200余种,上万余只(头)。

  全新的设计理念、绮丽的水乡风光,国内首创的水上观赏动物游线,让您饱览来自全球的珍禽异兽,观看精彩刺激的动物和民族风情表演。让您在绿海中漫步、花丛中悠游、沙滩中戏水、溶洞中历险。这里的每一份体验都将是全新的!宁波雅戈尔动物园以爱心做支柱,撑一片蓝天,织一片绿州。在这欢乐的家园中,您将真切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

  动物园拥有非洲的白狮、长颈鹿、羚羊、河马、犀牛,澳洲的袋鼠、鸵鸟,美洲的火烈鸟、斑狐猴、节尾狐猴,亚洲的白虎、大象和中国的国宝大熊猫、金丝猴、金毛羚牛等200余种1万多头(只)动物。园内设有四个表演场,有大象、虎、狮、猴、海狮、鹦鹉等动物登台献艺,同时还有杂技和民族风情表演。园内还设有摩天轮、碰碰车、弹跳飞人等多项游乐项目。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 6

  湖心景区是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成立后新建的第一个景区,总面积*20万*方米,由湖心堤和小普陀组成,总投资达6500万元,于2002年10月1日对外开放。湖心堤,又名钱堤,初建于1976年,它把东钱湖分为南湖和北湖。小普陀,又名霞屿,南宋时已建有霞屿禅寺和观音洞(补陀洞天)、望湖亭等胜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中补陀洞天是凿成于南宋中叶的一个佛教石窟。石窟上的“补陀洞天”四字为南宋所刻。改造后的湖心景区,堤宽30―65米,绿化、道路、桥梁等都面目一新,加置了地下管线和灯光,增添了一些景观建筑,形成了钱堤烟波、陶公钓矶、清风香桂、澄湖明月、二灵掠影、霞屿锁岚、补陀洞天、山僧呼舶等湖心八景。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座落在具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的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内,占地1900亩。汇集动物200余种,上万余只(头)。

  全新的设计理念、绮丽的水乡风光,国内首创的水上观赏动物游线,让您饱览来自全球的珍禽异兽,观看精彩刺激的动物和民族风情表演。让您在绿海中漫步、花丛中悠游、沙滩中戏水、溶洞中历险。这里的每一份体验都将是全新的!宁波雅戈尔动物园以爱心做支柱,撑一片蓝天,织一片绿州。在这欢乐的家园中,您将真切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

  动物园拥有非洲的白狮、长颈鹿、羚羊、河马、犀牛,澳洲的袋鼠、鸵鸟,美洲的火烈鸟、斑狐猴、节尾狐猴,亚洲的白虎、大象和中国的国宝大熊猫、金丝猴、金毛羚牛等200余种1万多头(只)动物。园内设有四个表演场,有大象、虎、狮、猴、海狮、鹦鹉等动物登台献艺,同时还有杂技和民族风情表演。园内还设有摩天轮、碰碰车、弹跳飞人等多项游乐项目。

  陶公岛风景区

  陶公岛景区是中国商祖、财神菩萨陶朱公范蠡(利)和中国爱神、东方维纳斯西施生活的地方,他们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知名度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社会影响最深广、普罗大众最喜爱、唯一身兼人神菩萨的名人福人,他们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品德,是忠勇、智慧、美丽、事业、爱情、财富、奋斗、成功、幸福、美满的象征。

  陶公岛湖光山色,鸟语花香,风景优美,文化吉祥,如意迎宾门,上乘古庵,五路财神殿,五福堂,九台大元宝(叠金山),古佛洞(陶公洞)、天伦树、陶公祠、一本潭、胭脂潭、百药潭、陶公像、望鱼跳亭群、一览廊、剑琴坪、大海口、陶公钓嘴、妙音亭、鹤鹿双亭、荆公亭、史相亭、余公亭、宝水池、太极八卦园、十二生肖、百果林、中国兰花园等景点密布,四季烧烤岛、龙舟游船场、沙滩游泳场、快乐大本营、果林休闲木屋、天街休闲烧烤院、望鱼酒楼、葡萄园篝火晚会基地、连年有鱼池广场联欢基地、森林登山基地等休闲娱乐设施齐全,休闲烧

  烤用品、食品、调料齐备,是双休日、节假日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南宋石刻公园

  自宋代以来,鄞县世家连绵,巨旗相望。这些名家大族生前在东钱湖筑别墅、建寺院,死后在湖边群山觅墓地、建家庙。如今,这些寺观和墓冢大多已湮没难寻,惟有这些建筑物的附属物――石雕还散处在群山之中。在众多的石雕造型中,数量最多的为墓前石刻造像。其中以上水村下庄黄梅山下南宋丞相史嵩之的祖父――史渐(太师齐国公)墓道的石刻造像最为完整,文臣武将虎马石兽俱全,自东向西,俩俩面对危立,雕刻精细,造型逼真。据考证,东钱湖的南宋石刻填补了我国雕刻史的空白,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2005年11月,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投资3000万元,动工建设南宋石刻公园,并于2006年 10月建成对外开放。

  该公园位于东钱湖东岸上水下庄黄梅山麓,占地6.7公顷,通过修复采坑山谷地入口处几处古墓,将散落在附*农田中的石刻、石碑等构件进行集中展示,并结合图片、书籍等资料介绍我国墓地形制及发展过程,结合实物重点突出介绍南宋墓地石刻文化。公园的石刻以宰相墓道石刻等南宋石刻为主,涵盖部分明、清期间的作品,拥有石刻文物400多件。这些石刻填补了我国南宋时期美术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艺术史的空白,其元明石刻部分也是研究元明职官、衣冠、雕刻、墓葬等内容的重要实物。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在建设南宋石刻公园过程中,新增了室外陈列主瞻道、闾陌气节、百代师表、吉祥道四个景点。其中室外陈列瞻道是一条纪念坛与主题雕刻构成的长廊,以1126年宋金“江南十八战”首战的“明州保卫战”历史事件为背景,反映宁波人民以一座完整城市彻底毁灭为代价对和*所作出的贡献;百代师表专题园以百狮象征百师,把明州保卫战的历史精神喻为百代之师。新增的四项景点内容,延伸了传统石刻文化艺术,使景区文化内涵更为丰厚,提升了石刻公园乃至整个东钱湖的文化品位。

  福泉山景区

  福泉山景区位于东钱湖的东南山地,濒象山港于东南,临东钱湖于西北,是一个山体旅游与茶园旅游相结合的旅游项目。规划面积16000亩。景区内山峦起伏,山谷纵横,溪水潺潺,地形变化丰富,形成不同的山地空间与自然风光。山峰多在海拔200-300米,其中望海峰海拔556米,为景区内最高峰。登山顶西可望东钱湖、宁波城区,东可观海上日出。不经意间,山上云蒸雾蔚,春秋不辩。有乡谚说:“晴天遍地雾,雨天满山云”,气象变化十分丰富。景区内植被茂盛,有松木林、杉木林、竹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丛,山顶植被以茶树为主,3600余亩茶树环坡而栽,树形圆润成垅,依山起伏,形成“茶岭碧波”景观,蔚为壮观。景区内有多处溪流、水库、山塘,点缀山林景观。山顶有碧水一池,称“龙潭”,旁有古井,井水常年不竭,称“福泉”。山脚下有六朝古刹大慈寺和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南宋宰相史弥远墓道。

  景区以山岭茶园林木、山峦气象变化、山海城景远景为主要景观特色。以登山眺望、山野游览健身、茶园采摘、山上度假为游赏主题。

  马山湿地公园

  东钱湖马山景区是东钱湖南部水域岸线景观带上唯一的湿地景区,是生态滨水景点的典型代表。马山景区约占地12.13公顷,马山、湿地及水体间依照不同的自然条件设置栈道或园路,水上交通则在湿地边侧、亲水*台处设立停靠点,马山景区作为钱湖南部水域岸线景观带上唯一的.湿地景区,是生态滨水景点的典型代表。

  阳光水岸

  “现代本土风格,水岸休闲生活”,阳光水岸是宁波周边最美的湖泊岸线,长约2.5公里,在绿地中配置了自行车道、游览车道、游步道、水上游览栈道等,24小时为市民免费开放,是市民休闲郊游的又一好去处。

  阳光水岸景区岸线长约2.5公里,主要由彩色梯台、阳光沙滩、标志性景观建筑及4个服务建筑组成。沙滩是阳光水岸的主要特色之一,这个宁波最大的人工沙滩面积约有两万*方米,从岸边到水中最宽处为55米,*均堆沙厚度为50厘米以上。作为南湖岸线的核心区,阳光水岸是南部水域岸线主要的公共空间。这个以水上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景点,引入了“人与水24小时互动”的理念,将观光、休闲、运动三者兼顾,体现了东钱湖的水域特色,同时与启新高尔夫球场的陆上运动相呼应,连成一体。

  半山忆・湖滨公园

  位于美丽的东钱湖畔,谷子湖的一角。

  公园是在原王安石、小蓬山和湖滨公园基础上进行景观升级改造而成,增设了反映东钱湖历史内涵的安石魂、半山忆、水利文化特色的雕塑和文化墙等景观,是一个以王安石为主题的公园。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 7

  东钱湖位于浙江鄞县,距宁波市东南15公里。因其地承钱埭之水,故名。原为海迹湖,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县令陆南金浚治开拓。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20_年)郡太守李夷康重修,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县令王安石又加以疏浚,重修湖堤,削除杂草,湖区逐步固定。南北斜长有8.7公里。东西阔约4.6公里,周约30公里,全湖原有面积约22*方公里,分三部分:谷子湖、梅湖和外湖。梅湖今已淤塞。

  现湖上有堤,东西长达4公里,湖面划分为二。环湖皆山,溪水七十二条汇集于此,形成个巨大的天然水库。每逢天旱,开闸放水,可灌溉奉化、鄞县、镇海八乡的农田,又是淡水养殖基地,故又称万金湖。

  东钱湖原有陶公钩矶、余相书楼、百步耸翠、霞屿锁岚、双虹落彩、二灵夕照、上林晓钟、芦汀宿雁、殷湾渔火、白石仙砰十景,各有特色。

  各位游客,我们现从安石路向北进入东钱湖镇,这是座老镇,有人称其水城。沿路能见到东钱湖旅行社、东钱湖旅游学校、东钱湖十景之一“殷湾渔火”出名的殷湾村、白石仙坪、周尧昆虫博物馆、沙孟海书学院等单位及景区。各位游客,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中国有十大旅游度假区。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就属于其中一个,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处于浙东旅游网络中心节点,东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隔海相望,南与宁海温泉、温州雁荡山紧密相连,西与奉化溪口、梁祝公园、余姚河姆渡互为*邻,北与北仑港,乃至杭州湾跨海大桥牵手相接。我们所看到的旅游度假区不能说是全国最大最好,但肯定是环境优越、位置独特、前景最美的度假村。这几年,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以建设“城市之湖、生态之湖、文化之湖、休闲之湖”国家重点生态型旅游度假区和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为目标,以“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为己任,着手进行全面、立体、综合性开发,规划设计、基础建设、环境整治、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等各项工作全面启动。

  “百年大计,规划为先。”东钱湖管委会委托美国易道公司先后编制了《东钱湖地区概念规划》和《钱湖新城总体规划》;委托宁波市规划院编制了《东钱湖地区总体规划》。至今管委会累计投入3500万元编制了30多套规划,形成了完整的科学规划编制体系,这在全国度假区中也是少有的。同时,东钱湖管委会提出三阁阶段性目标:20_年初步展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阶段性形象和诱人风采;20_奶奶基本确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雏形;到20_奶奶,初步建成集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商务会议,观光休闲、度假居住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和长三角著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各位游客,如果管委会的三大目标一旦实现,东钱湖会展现怎样一副宏远巨制?“钱湖赶超西湖”还会是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吗?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 8

  东钱湖位于宁波东南*郊,面积比杭州西湖大了三四倍,不过东钱湖沿岸开发了各种收费景区,相比之下显得稍市侩些。想要享受东钱湖之美,可以花钱进入景区游玩,年轻人则更愿意骑自行车环湖,赏景拍照好不惬意。

  沿东钱湖分布着小普陀、陶公岛、福泉山、南宋石刻遗址公园、雅戈尔动物园等多个景区,还有一些自然村、小公园,通常会用周末的一两天挑几个感兴趣的游玩,并不会环游所有景点。环东钱湖有多条公交线路,可以到达几乎所有主要景区,很方便。

  人气景点:

  小普陀是湖中一道长堤,是东钱湖人气最旺的景点,湖中心的霞屿禅寺总有许多人来烧香祈福。可以坐电瓶车直达水上观音(8元/人),但更推荐沿着长堤走走,观赏东钱湖风光。从小普陀跨桥而过,是湖西的陶公岛,这里是本地的热门烧烤地,适合一群人一起来做拓展之类的活动,外地游客若时间紧,倒不必专门入内参观。

  如果带小朋友来,东钱湖北面的雅戈尔动物园是不错的选择,除了可爱的动物,还能玩旋转木马、碰碰车等游乐项目。

  东钱湖探幽:

  东钱湖最适合探幽的景点集中在环湖东路,湖畔的南宋石刻遗址公园有南宋五个朝代的宰相的墓园,除了气派的墓道和石牌坊,更有200多尊栩栩如生的石像。公园内的博物馆梳理了南宋的历史和石刻发展史,还能看到许多周边地区的石刻文物,值得细细品味。

  南面的不远的福泉山上是大片的茶田,景色不赖,旺季的时候还可以在上面的茶庄品茶。自驾车不可入内,山脚下检票处有上山的.巴士,不过客满才发车,淡季比较难等,要做好心理准备。若是步行上山大约需要1小时。

  骑行东钱湖:

  除了参观景点,骑车环东钱湖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活动,可以悠闲地欣赏沿岸的湖光山色和自然村落。沿湖有专用的自行车道,景区官方也有适合不同人群的骑行线路推荐。在游客中心、南面的水上乐园、马山湿地,以及北面的雅戈尔动物园等地有自行车驿站,提供各种类型的自行车租赁。此外,湖边还有多处码头,有水上巴士、摇橹船、快艇等,可以乘船往返沿岸景点,也可以包船环游东钱湖。

  当天往返宁波市区的游客较多,预算充足的话,可以住湖边的度假酒店,小普陀东侧有500元起的沙山村度假村,也有上千元的柏悦酒店,也不失为享受假期的方式。美食方面,东钱湖的河虾值得尝尝。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 9

  东钱湖位于宁波东南*郊,面积比杭州西湖大了三四倍,不过东钱湖沿岸开发了各种收费景区,相比之下显得稍市侩些。想要享受东钱湖之美,可以花钱进入景区游玩,年轻人则更愿意骑自行车环湖,赏景拍照好不惬意。

  沿东钱湖分布着小普陀、陶公岛、福泉山、南宋石刻遗址公园、雅戈尔动物园等多个景区,还有一些自然村、小公园,通常会用周末的一两天挑几个感兴趣的游玩,并不会环游所有景点。环东钱湖有多条公交线路,可以到达几乎所有主要景区,很方便。

  人气景点:

  小普陀是湖中一道长堤,是东钱湖人气最旺的景点,湖中心的霞屿禅寺总有许多人来烧香祈福。可以坐电瓶车直达水上观音(8元/人),但更推荐沿着长堤走走,观赏东钱湖风光。从小普陀跨桥而过,是湖西的陶公岛,这里是本地的热门烧烤地,适合一群人一起来做拓展之类的活动,外地游客若时间紧,倒不必专门入内参观。

  如果带小朋友来,东钱湖北面的雅戈尔动物园是不错的选择,除了可爱的动物,还能玩旋转木马、碰碰车等游乐项目。

  东钱湖探幽:

  东钱湖最适合探幽的景点集中在环湖东路,湖畔的南宋石刻遗址公园有南宋五个朝代的宰相的墓园,除了气派的墓道和石牌坊,更有200多尊栩栩如生的石像。公园内的博物馆梳理了南宋的历史和石刻发展史,还能看到许多周边地区的石刻文物,值得细细品味。

  南面的不远的福泉山上是大片的茶田,景色不赖,旺季的时候还可以在上面的茶庄品茶。自驾车不可入内,山脚下检票处有上山的巴士,不过客满才发车,淡季比较难等,要做好心理准备。若是步行上山大约需要1小时。

  骑行东钱湖:

  除了参观景点,骑车环东钱湖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活动,可以悠闲地欣赏沿岸的湖光山色和自然村落。沿湖有专用的自行车道,景区官方也有适合不同人群的骑行线路推荐。在游客中心、南面的水上乐园、马山湿地,以及北面的雅戈尔动物园等地有自行车驿站,提供各种类型的自行车租赁。此外,湖边还有多处码头,有水上巴士、摇橹船、快艇等,可以乘船往返沿岸景点,也可以包船环游东钱湖。

  当天往返宁波市区的游客较多,预算充足的话,可以住湖边的度假酒店,小普陀东侧有500元起的沙山村度假村,也有上千元的柏悦酒店,也不失为享受假期的方式。美食方面,东钱湖的河虾值得尝尝。

  宁波东钱湖导游词 10

  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侧,距市中心十五公里。素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称。

  东钱湖现为浙江第一大淡水湖,与青山*原相依,烟波浩淼风景秀丽。又名“万金湖”,历经沧桑,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具有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文化历史遗存。湖内有小普陀山、陶公岛、二灵夕照等景点,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退后携西施避居湖畔伏牛山下,晚年自号陶朱公。湖边民居保留了民清江南建筑的风貌:高墙长弄,粉墙黛瓦。

  东钱湖全湖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西湖以师姑山、笠大山为界,称"谷子湖";东北以湖里为界,称“梅湖”,其余湖面称为“外湖”,外湖又分为南、北二部分。三者统称为“东钱湖”。

  东钱湖周围山并列:东南方雄峙着福泉山,西北方横亘着月波山;东北方则围以龙蜷山和梨花山,陶公山、百步尖等。四周有七十二条溪汇流于湖。景区内山水相依,清风徐徐。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内现存文物古迹1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处。宁波商帮、陶朱公、大慈禅寺、左右南宋王朝百年命运的史氏家族等为东钱湖留下了灿烂的商、佛、官文化。

  秋季农历九月初十,可参观热闹的东钱湖龙舟节。

  冬季也有体现当地渔业文化的东钱湖冬捕节。春夏秋景色各异,还可以泛舟湖上,很是惬意。而且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一东钱湖龙舟节。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6篇)(扩展6)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范文十份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1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月湖的西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同时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共占地2.6万*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的。

  我和妈妈来到天一阁大门口,仰头一看,就看到一块长方形的匾,黑色的大理石上由著名的书法家潘天寿所书,上面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南国书城天一阁。

  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进了天一阁,看到了一个头戴官帽、身穿官服的石雕人。这个人是谁呢?我带着疑问跑向石雕人,小石碑介绍说这就是天一阁的建造者范钦,也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一路上,我们看到了雕有八匹栩栩如生骏马的“溪山逸马图”,还看到一幅照壁:上面有一只类似麒麟一样的怪物,它周围云遮雾涌,神秘莫测。我刚准备上前仔细的观察,妈妈告诉我,这是一种叫“懈豸”的动物,是动物界被公认的最聪明的动物。

  接着,我们来到了藏书楼。整幢楼分为两层,有8.5米高。天一阁图书陈列按照时代不同,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明代、清代、民国时期、新建纪念性。啊!这里的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就像是书的海洋。每一本书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每一本书都散发着浓浓的古香,令人陶醉不已。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2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天一街10号的天一阁,是我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61年),原为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藏书籍7万卷,现已达30多万卷,其中不少是珍本、善本和孤本,被人称为南国书城。如今,每日游人和查资料者络绎不绝。藏书阁内一个个玻璃柜内,存放着明代刻本和抄本。一些印书的刻板也有收藏,尤其是地方志和明代科举录,称得上全国之最。天一阁内有“凝辉堂”、“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四明亭”、“宝书楼”、“干晋斋”等胜景,浓荫蔽日,茂竹繁盛,景色幽静,占地约1万*方米。

  天一阁取自古书“天一生水、以水制火”之意。藏书楼前凿一水池,蓄水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增构池亭,环植草木,建造假山,堆积怪石。其中“九狮一象”景色尤佳,相当精巧,令游人叹为观止。院墙多有浮雕和砖雕,很具艺术感,颇有江南园林特色。

  清康熙三十八年(1779年),诏书《四库全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捐出阁内藏书680多种,受到皇帝赞赏,名声大震。到后来,“文源”、“文渊”、“文律”、“文朔”、“文汇”、“文宗”、“文澜”藏书七阁纷纷效仿天一阁式样修建。

  1933年至1935年,宁波当地人士筹款修葺天一阁,并将一批历代石碑移至天一阁后院,工程浩大。**前夕,由于各种原因,天一阁藏书失落不少,阁内仅剩13000卷。**后,**多次拨款维修天一阁,经多方求访,回收了历代藏书籍3000余卷,其中有的为海内孤本。1981年,天一阁内新建书库,为藏书提供良好环境,天一阁锦上添花,南国书城名闻遐迩。

  到宁波不到天一阁是一大遗憾,借出差机会圆了我学生时代的一个夙愿。

  古代一武将尚知爱书、*文,崇尚文武全才。读书成为当地人的风尚,历史上宁波名人倍出。如虞世南、潘天寿、柔石、殷夫、包玉刚、邵逸夫、包括溪口的蒋介石等。

  藏书成为当地人的一大嗜好,不少人家都以藏书为乐,这恐怕也是天一阁藏书的历史条件之一。宁波我的几个网友,请我到他们家做客,一个女网友家的客厅居然整整一面墙,都是书柜。我略查一下足有5000本以上,多数是工具书和人物传记。

  读书可以使人减少愚昧,藏书造福子孙后代。游山玩水是我的爱好之一,相比之下,游天一阁使我受益匪浅。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3

  我的家乡在宁波,那里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比如天一阁、三江口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天一阁,因为那里是宁波著名的藏书楼,它最早是古人范钦建造的,范钦死后,他的子孙后代就把他收藏的书都收集起来,珍藏在天一阁藏书楼里。那些书至今完好无SHUN(损)。

  天一阁是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还是个读书的好地方。那里的碑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龙,它们形态各异,有的龙张牙舞爪;有的龙正在玩耍嬉戏;有的龙正和伙伴们抱头大睡;还有很多很多。

  天一阁一年四季树木葱茏,鲜花盛开。春天,迎春花吹起了黄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春天来了;夏天,长在水里的睡莲悄悄绽开了洁白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秋天,万寿菊欣然怒放,有黄的、白的、紫的、红的……互相争奇斗艳;冬天,腊梅花迎着寒风傲雪开放,暗香浮动。夏天,那些树木ZHE(遮)天BI(蔽)日,把酷暑阻挡在外,天一阁变成了一个避暑胜地。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天一阁吗?它引自古语“天一生水”,因为书籍最怕火。天一阁里有一个水池,据说里面的水永远不会干。有一年,宁波大旱,外面的水都干了,但天一阁池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天一阁是宁波人的宝藏,更是中国人民的宝藏。

  我爱天一阁。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4

  这是我第二次站在这样的阁楼之前了,上一次,我因懵懂而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欣赏,而今天的我,则满怀对天一文化的崇敬与虔诚。

  迈进那经历了千年风霜的院落,我的心仿佛就此安定。那浮雕的精致、植物的葱茏、院墙的古雅渲染了安然清雅的氛围,让人莫名有一种安全感。顺着卵石铺成的小径,我来到了范氏故居。

  依旧飞檐翘角,却简朴庄重。踏入故居,左侧,掇拾整齐的书房映入眼帘。文房四宝躺在书桌上,似是经历了千年风霜,在时光的沉淀下安然沉睡。书卷整齐地罗列在书架上,仿佛散发着墨香。右侧,三座铜像好像是时光的定格,讲述着一个著名的“范钦分家”的故事:范钦在分家产的时候,出人意料地把家产分成了两份:一份是百两白银,一份是天一藏书。大儿子范大冲体谅父亲,选择了藏书,他便是天一阁第二代主人。那范钦铜像坐于正中,目光炯炯地看着范大冲,似是在期待着他的答案。而范大冲握着一卷书,好像在沉思。范氏故居做到了生活区和藏书区的隔离,从中不难发现主人的用心。

  在怪石嶙峋的假山、绿波荡漾的庭院间穿行,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景区中最重要的地方——天一阁。

  水光空蒙潋滟,池岸迭石玲珑,精巧的亭子掩映其中,一座古典雅致的双层阁楼展现于眼前,牌匾上书三个苍劲的字——天一阁,这儿就是藏书楼了。别小看这座阁楼,它的建造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奥妙。书最怕火,而水又克火,于是范钦就取《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修建了一座楼上一层楼下六间的双层藏书楼,在屋顶还可以见到描绘的水波纹和水兽,门前引月湖水修成天一池以防患于未然。同时,这样的建筑可以为二楼隔湿。范氏还立了许多规矩,如外姓不上楼、书不外带等。在这样精心地保护下,藏书才能安然度过千年的时光。

  我在马头墙的引领下前进,穿过翠竹摇曳的千晋斋,经过碧波荡漾的明池。在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中,旧时的麻将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有关麻将的各项知识令我们大开眼界。花轿厅里,华丽迷人的万工轿金碧辉煌,那精雕细琢的一个个纹样述说着当年文化的灿烂。行至秦氏支祠,那戏台的精致华美更是花了我的眼,雕梁画栋。传统文化是多么璀璨辉煌!

  寻访智者之香,天一阁,你令我迷醉,我爱你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5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的宣传口号,其中“书藏古今”指的就是天一阁,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是我们宁波的一张名片。今天我和爸爸去了天一阁。

  一到大门口,我抬头念着顶上的“阁一天”,爸爸笑着说:“应该是天一阁!”走进大门,我看见了藏书楼主人范钦的石像,他的身后是一幅骏马壁照,栩栩如生。爸爸说:“范钦从小就很爱看书,还经常去朋友家抄书,成才后,收藏了七万多卷书。”

  穿过长廊,我们来到了藏书楼,里面有许许多的书柜,书柜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这些书经历了430多年的风雨坎坷,虽然书很旧,但是很有价值。

  走出藏书楼,便能看到一方水池,叫天一池。天一阁取自古书“天一生水、以水制火”之意,这天一池就是用来防火的。水池旁有一座座假山,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雄狮,千姿百态,爸爸说这是著名的“九狮一象。”

  天一阁里还有很多富丽堂皇的亭台,郁郁葱葱的竹林,万紫千红的花草,枝繁叶茂的古树,把古老的藏书楼装点得年轻、优雅了。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6

  10月5日,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看着久违的蓝天、白云,沐浴着阳光,我的心情和脚步都雀跃了起来。妈妈带我游览了天一阁博物馆和宁波博物馆。

  天一阁博物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我见到了古代的藏书楼、书柜、书籍,也游览的天一阁的亭台楼阁。明代的范钦爷爷修建了天一阁,从设计建造、书籍归集与收藏管理,都体现了范爷爷的智慧。宣传电影介绍乾隆皇帝修编的《四库全书》,天一阁进呈了多部图书,谢谢范爷爷的贡献。天一阁、月湖景区有好多名人的故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读书!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风格非常有特点,外观由直线和斜线组成,窗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象一艘船,博物馆前地上的石头象是大海的浪花。在宁波博物馆我了解了宁波的文明史,在博物馆展览的香港长衫故事,通过观赏旗袍制作,我知道了做一件事情必须要认真。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7

  “沙沙沙”,一场夏日的小雨将万物洗刷出晶莹的光泽。满地的小草,挂起了丰满的露珠。趁着火辣辣的太阳放假休息,爸爸赶紧带我去参观了历史文化悠久的天一阁。

  来到大门前,“天一阁”三个漂亮的书法大字映入眼帘。顺着台阶走进去,浓浓的绿扑面而来。它们夹在风里,印在水中,叠在叶间。几棵高高的大树,流淌着蓬蓬勃勃的绿叶,仿佛披下一大块碧绿的绸缎,把一块块青石板也染绿了,直绿到了石头缝儿里。

  在满眼的绿意里,静静地坐着一位石头雕刻的老人,他就是范钦——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藏书家,天一阁的创建人。只见他头戴官帽,岁月的烙痕深深浅浅刻在脸上,一把胡子不长不短。他坚定从容地看着前方。前面的三个石台上,记录着他的历史和成就。

  从院子右侧的一道小门进去,就是藏书楼了。和中国许多传统的建筑一样,它也有着高高翘起的砖红色飞檐,飞檐顶端微微卷起,不失优雅。檐边被加工成了花边,十分的精致。迈进台阶,我一下子就瞧见了玻璃库中那一排排木制书架,上面摆着许多古书和香袋,书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黑字。

  出了这栋楼,我们左拐,进了另一扇石门。那儿也有一栋阁楼,叫“尊经阁”。你瞧,这栋阁楼也有飞檐,一层一层叠上去,屋顶是红色的,边沿是绿色的,看起来十分显眼。而屋檐上还有着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金色神兽呢!它们有的托着下巴,坐在上面,像个哲学家似的;有的手中持着像夜叉似的武器,居高临下地审视着大家。你可别看他们小小的,若是一个个观察过去,还真挺累的呢!

  一直向前,就拐进了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是木头结构的,由好多柱子支撑。它们被刷上了砖红色漆料,下面是一个个又矮又胖的石墩。

  转转悠悠的,我们就到了另一个大阁楼——花轿收藏馆。只见里边有一顶大大的花轿,金碧辉煌,名“万工轿”。它大致分为六层,每层都雕着画着几百个人,有的战斗在一起,如三英战吕布;有的美人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还有的将军骑在宝马上,手持长矛或大刀,真是英姿飒爽!

  走出天一阁,我回头望了望:古人能耗巨资费大力造藏书楼,那么我们学生是不是更应该好好看书读书呢?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8

  转眼间又到了花似锦,柳如烟的季节,我们坐上车,高高兴兴去天一阁游览。

  进了大门,我们首先看到了藏书楼主人——范钦的塑像,他一脸严肃,却不是、失和蔼。他的手上拿了一本书,眼睛*视前方。队伍前进得很快,我只能跟了上去。这时,房檐上的一排排宫灯吸引了我的注意。那宫灯非常精致,漂亮极了。他们有秩序地挂在东明草堂的屋檐上,红彤彤的一片,热闹极了。顺着灯笼,我们一路走走瞧瞧,很快就到了南园。大家都抢着搬出最爱的饼干,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一股脑的抛洒在池塘里。那五颜六色的鱼不论大小都抢起了饼干,溅起了不少晶莹的水花

  拐了几个弯,穿过几个房间,绕过假山,又到了东园。那里非常大,里面种满了植物,有桃花,有茶花,有樱花,有月季花,还有薰衣草。最多的就属那些参天的大树了,他们都郁郁葱葱,好似绿色的海洋。一路走走歇歇,又来到了麻将陈列馆,我看到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麻将,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运过来的,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算是戏台了,那戏台被装饰得金碧辉煌,颜色五光十色,让我不由得想站上去唱一回。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带到了一个半小时左右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与天一阁挥手道别:再见了!天一阁!!!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9

  几个月前,妈妈推荐我看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在余秋雨先生的娓娓叙述中,我看到了一个久经风雨的沧桑的藏书楼,一个走过辉煌也曾落魄的藏书楼……一字一句里,我对天一阁多了一份憧憬和遐想,一种莫名的情绪也油然而生。

  今天,天气晴好,我和妈妈终于来到了天一阁。书里的天一阁就要出现在眼前了,我满心期待!

  一跨进大门,我就看见一棵爬满青苔的大树矗立在院子里。树叶遮天蔽日、层层叠叠,把初秋的明媚阳光拦住了,只漏下几缕柔和的光影。院中央有一座雕像,是一位安坐着的老者。他沉默着,用和善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他,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

  走过一道小门,眼前出现了一池碧水,水面上散落着的零星的落叶,悠然地漂浮着,不时浮上来换气的几条小鱼,打破了水面的*静,给池水增添了不少生气。湖旁是几座怪石嶙峋的假山,山上有座陈旧的六角小亭。小池周围环绕着一条长廊,红色的柱子、低矮的雕花围栏,上面的红漆剥落了不少。长廊外是参天的古树,树上依然爬满了苔藓,或许是因为它们觉得漫长的岁月太寂寞了,所以就相依相伴吧。低头是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同样也布满了青苔。妈妈说,这就是江南园林。真是美啊!

  穿过假山,就到了范氏古宅。宅子里摆满了明清风格的木制桌椅,墙上挂着八幅字画,画里是文人们最爱的梅兰竹菊。宅子外面对应地种着梅兰竹菊,还有几个书童模样的铜人在晒书、翻书、看书。看着他们,我似乎看到几百年前的某一天,也是在这样明媚的阳光下,范钦和他的孩子、书童曾一起在这里晒书、翻书、看书。他们的动作是那样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这些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典籍。

  穿过后院的门,就是我仰慕已久的天一阁了,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驻足而望。

  这是一幢两层的木结构楼阁。看起来十分陈旧,廊下是八根黑色的圆木柱子,镂空雕花的窗和六扇同样镂空雕花的门……站在门口向里望去:光线十分昏暗,里面空荡荡的,没有想象中的排列整齐的、堆满书籍的书架。依稀能看见几张桌椅,还有几个散了架的旧书架静静地倚靠在墙上。历史的风尘布满了整个内室。门外,是依旧苍翠的树木,那是现实;门内,是陈旧的书架,那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我站在门口,站在这现实和历史的交界点,陷入了沉思……

  很久很久以前,就在这楼阁里,一个穿着青衣布褂、有着浓密长须的老者,在书架前徘徊、穿行,有时停下来,拿起一本书细细翻阅;有时发现散乱的书籍,就把它们放回原位;有时捧着书踱步到庭院里,慢慢细读,几片落叶飘下来,落到了书页上,老者笑了笑,轻轻吹落那片落叶……

  后来,我在另一幢楼里,看到了天一阁原来的藏书。曾经满阁的藏书,到现在已所剩无几了。余秋雨在书中告诉我们,很多藏书已经在火灾、战争、小人的偷盗变卖中流散了。如果范钦回来,看到那些破落的场景,一定会怅然涕下吧?

  我们离开天一阁的时候,天色已变得昏暗。这又让我想起了《风雨天一阁》。天一阁能在历史风雨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实在是万幸!作为后人,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10

  天一阁是我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它坐落在我的家乡宁波。

  清晨,我跟随爸爸来到天一阁。抬头仰望,门阁上有一块长方形的匾额,黑色的大理石上赫然镌刻着七个大字:“南国书城天一阁”。这七个大字遒劲有力,尽显大将风范。门两旁盘踞着两只生龙活虎的石狮,铜铃般大的眼睛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们,好不神气。

  走进天一阁,一座青铜雕像矗立在我的眼前,他就是范钦——这座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身后立着一面长方形的巨大石壁,上面雕刻着七匹骏马,它们有的在休息,有的嘶吼,有的一跃而起,形态各异,非常逼真。

  再往里走,几座藏书楼出现在我面前,那些古建筑都有一个特征,用的都是青砖黑瓦,给人静谧、幽深之感。藏书楼里一排排的书整齐地排列着,就像一位位军人整齐地排着队。据说天一阁现收藏着各类古籍*30万卷,藏书量之大,所含内容之广令人惊叹。

  我们顺着小径往里走就来到了后院。一路上的石砖令我惊奇,这个石砖是用古代麻将牌的花纹组合而成。难道前面是麻将馆?果不其然,走进小厅,我看到了比石砖上更多的麻将,这里简直是麻将陈列的天堂!

  畅游天一阁让我意犹未尽。天一阁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收集了千千万万卷古书,它是我们宁波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6篇)(扩展7)

——《风雨天一阁》读书笔记(五)份

  《风雨天一阁》读书笔记 1

  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我心底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虽然没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

  小时候,知道宁波有一座藏书楼——天一阁,感到无比骄傲,因为它就在我所在的城市——宁波。上完初中,到宁波读书,感觉离天一阁*了许多,但却从未走*过它。记得读师范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曾向我们介绍过天一阁,当时的我听的特入迷。看了余秋雨先生先的风雨天一阁,更是记忆犹新。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文中的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对我有极大的震动。范钦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还是一个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

  文中也提及了书法大师丰坊和他的侄子范大澈,他们也是藏书家,却并未传承下去。藏书仅凭一人之力,是不能久远的。范钦不仅仅把藏书作为爱好,更把藏书看成是一种使命,而且是整个家族的使命。这也是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岿然独存的原因了。

  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遗迹。那一种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我自己而言,做事都是只有3分钟热度。看同学天天写日记,觉得是个不错的*惯,也尝试着每天写点什么。结果写了一个礼拜,没有坚持下去。我对写作缺乏兴趣是一原因,感觉象在给自己找借口。但最重要的是坚持的决心不够。

  想看天一阁藏书而不得的钱绣芸姑娘,惋惜之余令人敬佩。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很是令人感动。由于家族的规定,她还是没能踏入藏书楼中看书。曾经的我想,藏书楼,藏了那么多书,却不准人看,连家人都不能看,藏了这么多书是做什么用?现在的我,终于明白,不对外开放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下去,只是,这些规矩只能防君子,却不能防小人。

  余秋雨先生在最后写道: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现在,他们的灵魂和精神已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中。

  《风雨天一阁》读书笔记 2

  在头放假,我就已经在网上预订了余秋雨先生的几部书,分别是<文化苦旅>、《借我一生》、《行者无疆》,书来得很快,于是,在放假的头几天里,我一直在埋头阅读余秋雨先生的这几部著作。

  读到今天,觉得《风雨天一阁》,写得确实不错,给我印象尤深。

  天一阁的开办者,是明朝的范钦,是我的本家。“天一”的名称,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解释,本来我只以为它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在这里却做如下解释:天一生水,水能阻火,范钦用“天一阁”给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也就是说希望藏书楼能够避免遭到火灾,能够永远保存下去,可谓用心良苦。看到这里我很自然地想到了9班的学生谷天一,不知道她取名“天一”,是上面的哪一种缘由。

  范钦穷其一生,藏书巨多,有很多是传世孤本,尽收于天一阁,天一阁可谓书籍大海,我想,当范钦每日徜徉于天一阁中,与那么多先贤智者的智慧之作在一起,应该是非常惬意的吧,我想这甚至也是他长寿的一个原因,在医疗条件那样落后的封建时代,范钦能活到80而终,我想应该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日里为书香所围。

  自古以来能够进入天一阁阅书的,尽是文化名人,比如清初的大儒黄宗羲,余秋雨先生在天一阁历经300多年风雨之后也登楼参观,是他与天一阁的缘,我想也显示了天一阁在藏书界尊贵的地位,以余秋雨先生在文化界的声望,登天一阁应该是满够资格的了。

  看了这篇作品之后我一直在不断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一览天一阁的风采,满足自己这个书迷的一个甜美的愿望呢?

  《风雨天一阁》读书笔记 3

  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也许是被天阁众多藏书所迷惑;也许是被范家子孙的精神所感动。当我读完《风雨天阁》时,心中不禁浮想联翩。

  座古代普普通通的藏书楼,延续百年岿然不动。几百年的风雨,在范氏家族苛刻的祖训之下,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

  这座没有在大火中毁灭的古书,没有在岁月中消失的古书,然而当*代兵燹来临之时,那些饱经风霜的古书,就那么轻易的消失了。曾经印着大学者诚惶诚恐脚印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日夜偷窃的枣核……

  藏书楼就是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而范钦就是举办这场接力赛的主办方。范钦的长子范大冲从父亲肩上接过了这个重任。没有信誓旦旦,但却比信誓旦旦更加使人信服。重任就是接力棒,代代传下来。“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就这样,只要范钦家族继续繁衍,这场接力赛就永不停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真正地把藏书楼保存下来,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没有定的规矩是不行的。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范家也不例外,也许他们家的规矩比其他家族的规矩更加苛刻,更加严格。但是也正因为严格、苛刻,填个并没有在范家子孙后代中所葬送。虽然,后来也有被盗、被偷,但是饱经风霜的天阁依旧摇曳在风雨中,形成道风雨中独特而绚烂的风景线,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深邃而厚重!

  “风雨天阁”被世人所称,这也然让范家子孙所崇拜、所骄傲的名字。它,不仅仅代表着范家子孙的骄傲与自豪,更多的是代表着我们华夏子孙的顽强与坚毅的精神!

  《风雨天一阁》读书笔记 4

  翻到余秋雨的短文——《风雨天一阁》,忽然想起我曾经看过、体验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天一阁,一个以藏书著称于世的藏书楼。

  那天,吃过午饭,短暂的休息之后,一位朋友说:“走,我带你们去天一阁感受一下。”我们都响应,因为下午的时光不知道怎么样打发。去感悟一下藏书楼的书香与文化的历史底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乘车去天一阁。朋友也并不熟悉天一阁的具**置,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方向。于是,我们跟着他走,反正都不熟悉,错了,也不算什么失误,浏览宁波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是一种收获,有收获总比无聊地打发时间要好过,心里总会舒坦一点,不至于因为荒废了美好的时光而懊恼。

  那天,天气也是阴沉沉的,阳光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也许老天也让我们体验一下余秋雨笔下的天一阁,风雨中的天一阁也许就另有一种味道。

  古代的藏书楼最大隐患或者说藏书楼最大危险就是火灾。木制的楼阁,再加上脆弱的纸页,都是怕火的。一把火,就能把几代人的心血、甚至几代的历史都付之一炬,在那残余的灰烬中,再也难寻历史的踪迹。只能是一生的叹息与遗憾。而创始人之所以取名“天一阁”,是因为去榷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以免除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而天一阁在历史的洪流中就真的按照创造者的意图,演绎得淋漓尽致,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只不过多了些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这不,今天又老天又飘起了雨丝!

  面对选择,我们很难立刻就能做出无悔的抉择;而历史中的抉择就更是难了!历史的抉择如何,是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谁也不能站在历史的洪流中去评说,只有后人才能做出公正的评判!

  范钦,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的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如果说大,那么,屈指算来,又有几个呢?恐怕如果有,那么也都被湮没在历史的海洋中。在历史中他能轻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轻,在别人迷恋仕途之时,而他却在那个年龄将搜罗藏书融进了生命。

  历史中和他同时代的人中也不乏藏书者,而残存下来的,流传至今仍然为我们所景仰的、瞻仰的则只有范钦所建立的天一阁这所藏书楼,其他的都随着历史而退出了舞台。为什么惟独范钦能永久地立在历史的洪流中呢?这和范钦的为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范钦有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才有了他藏书楼超越时间的意志力!

  历史就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而范钦所创造的历史该怎样继承呢?能不能将自己的一生的心血就在自己驾鹤西游之后也灰飞烟灭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况且这也并不是什么恩泽,他留下的是责任,沉重的历史的责任!范钦的长子范大冲从父亲的肩上接下了这个重担。没有信誓旦旦,但却比信誓旦旦更能打动人心。责任就是接力棒,一代代传下来。“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就这样,天一阁就在这个家族的繁衍生息的历史中岿然不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真正地把藏书楼保存下来,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没有一定的规定是不行的。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范家也不例外,也许他们的规矩比别家更苛刻,更严格。但是也正因为严格、苛刻,藏书楼在没有在子孙后代的手中被葬送。虽然后来也有被偷,被盗,但是饱经风雨的天一阁依旧摇曳在风雨中,形成一道风雨中独特的风景,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深邃而厚重!

  走进淡褪了红色的大门,就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原子很小,四棵饱经沧桑的不知道什么名字的树被栏杆围着,范钦的铜像就在树的中间。阴沉沉的天气就加重了历史的浓重感,顺着狭窄的小路,也就是走廊,走廊两旁排列的是藏书房间,介绍为范家藏书做出贡献的范家子孙。古色古香的简装或者精装的书都摆在书橱中,昏黄的灯光更让人觉得走进了历史的隧道,沐浴着历史的文化光辉。

  《风雨天一阁》读书笔记 5

  也许是源自内心那份坚守和执着,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读完余秋雨《风雨天一阁》的那一刻,我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它的主人是范钦。范钦对书的痴迷,不言而喻,这使得他到处搜集书籍,成就了天一阁。

  天一阁当然不会那么太*,不过“书不可分”已成了范家的不二法则。真正对天一阁造成巨大威胁的居然是小偷,先被小偷拆墙偷书,后又被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偷走了一半的珍贵书籍。幸遇商务印书馆馆长拨巨资抢救,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内,但此楼最终又毁于日军战火。

  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它这位满脸哲思的老人注视着一切后人,仿佛在说:“我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我是不会被轻易破坏的。”

  要想让一本书保存几百年,是极其困难的,必须防止火烧、水吞、虫蛀、霉烂和窃贼等一系列书的克星。可见,天一阁保存至今有多困难。可是它坚持下来了,一次次磨难,一次次挫折;同样,也是一次次洗礼,一次次升华。

  确实,懂得坚守,内心执着的人,他们往往更容易成功。如余秋雨先生,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万公里考察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如杂技演员,在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之后,才换来舞台上的鲜花和掌声。赵丽宏笔下的《顶碗少年》,不是失败了两次,最后一次才成功吗?又如运动员们,他们在训练的时候,在比赛的时候,在遇到各种对手的时候,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们没有放弃,内心执着,朝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着。你说,他们的成功难道不需要坚守吗?

  有很多坚持不了的人,他们失败了。弹钢琴时遇到难弹的曲子,便说“不弹了”;练毛笔时,遇到难写的字时,便说“不写了”;爬山时,头上顶着炎炎的烈日,脚下是陡峭的山崖,看见离山顶还有很远的距离,便说“不爬了”。这些不能坚持到底的人不知道啊,只有爬上山顶,才能见到最美丽的风景。

  天一阁执着坚守、传承千年,但因历经风雨,也确实承载了太多。我们这个发明了象形文字,发明了纸,又发明印刷术的民族,为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如此艰难。“血战前行的历史”中,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页;历史滚滚的车轮把我们带向新的征程,也碾压了一切。

  传统节日很少有人记起:端午节不赛龙舟了,重阳节不登高了。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地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俗呢?

  传统的歌舞面临失传: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所幸,这些已引起了重视;历史,终将被改写。

  天一阁将永久屹立于风雨中。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6篇)(扩展8)

——晴川阁导游词范文5份

  晴川阁导游词 1

  晴川阁取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有“楚国晴川第一楼”的美誉。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晴川阁坐落在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晴川阁整个占地约一万*方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复建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成为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

  晴川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

  禹稷行宫(禹王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建,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

  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占地面积为380*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晴川阁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晴川阁导游词 2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的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三楚胜境”之称的晴川阁。

  清顺治年间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阁》诗中写道:“凭栏高倚半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用“楚国晴川第一楼” 冠誉晴川阁是不为过的。

  晴川阁由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包括主楼、禹稷行宫和铁门关。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去领略一番这座历史上与黄鹤楼齐名的古建筑群的风采吧。

  晴川阁主楼,又称晴川楼。它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当时汉阳知府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历史上晴川阁屡毁屡建。明清两代,晴川阁先后进行了五次维修,其间遭受最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成为废墟;另一次是太*天国运动中,太*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屡毁屡建的晴川阁重建后规模一次比一次宏伟,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

  洪水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19XX年,辛亥革命爆发,龟山屡遭重炮轰击,晴川阁受损严重,虽未全毁,但已成摇摇欲坠之势。到了1934年,一场大飓风吹塌了晴川阁。1983年,武汉市**在重修黄鹤楼的同时,依照清光绪年间的样式修复了晴川阁。阁名是由中国佛协**、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从此,晴川阁与黄鹤楼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楼阁对峙,交相辉映,成为江城一大旅游胜景,有“三楚胜境,千古巨观” 之美誉。请大家与我一起去登阁远眺,真切的去体会一番临江而立,纵览晴川全景的独特感受吧。大家可以在此凭栏远眺,前后龟蛇之巅黄鹤楼、电视塔赫然在目。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其他的景点,此时映入眼帘的是“荆楚雄风”碑,碑上的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荆楚”是指古代楚国大地,“雄风”本意是指楚国人的那种英勇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而在这里则主要是赞颂晴川阁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的磅礴气势。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连接龟山的古代城门就是铁门关。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它背倚龟山,俯控江浒,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代的武昌辛亥革命,其间三国时期的争战最为激烈。据史料载,孙吴军为扼守龟山这一军事要地,依山傍水修筑这铁门关,北可防曹魏南下,西可挡蜀汉东进,其关雄峻险固,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孙权曾先后令陆涣、陆逊、诸葛谨领兵驻守,以抗魏、蜀。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经历多次攻守激战,声名日噪,又被称为“虎豹关”。唐玄武德年间,汉阳建砖城,铁门关军事要隘的作用渐退,逐渐成为汉阳城对外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而这一历史遗迹也成为人们游览的场所。铁门关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它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但其文化、旅游、观赏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突出和重要。明代末年,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清兵南攻,明王朝摇摇欲坠,而统治者又迷信风水,轻信凿断龙脉便可保江山。因明从 “火”,清从“水”,水能克火,而龙则是水中精灵,要使大明朝不灭,须凿断龙脉。于是,他们在武昌蛇山南楼处开山凿洞,在汉阳龟山铁门关处毁关挖山,称之为“龟断颈,蛇断腰”。然而,此举并未保住大明江山,却使得一代名关铁门关毁于一旦,仅剩一段段土基墙座。清代,有人在铁门关的土基上修建了一座关帝庙。相传,三国英雄人物关羽曾在龟山东麓长江边洗过他的`赤兔宝马,故而将此地命名为洗马口。到民国初年,由于战乱,铁门关仅剩的遗迹连同庙宇等都一起成为废墟。

  1990年铁门关开始复建,于1993年元月竣工。从此,一座气势巍峨、雄姿英发的铁门关又展现在江城人民面前。复建后的铁门关为三拱城门形制,与北京***城门内拱相比,此处的铁门关要高出一倍,它比南京挹江门之拱也要高出三分之一。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并且比历代的铁门关都要宏伟壮观。关上有二层楼,一层厅内陈列有《三国演义》中人物塑像。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禹碑亭。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由于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蜂,故又称“岣嵝碑”。唐朝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当时的大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是好多人寻遍衡山却未曾见过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三峡的夔门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77个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还有人断其为“篆书”,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能解其中义。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坚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至此以后,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阁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但晴川阁的原碑已毁,现在的这块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历经了百转千回,才得以呈现于此。

  这个大殿叫禹稷行宫,也就是禹和稷的别墅。“禹”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则是指后稷,是大禹的助手。相传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稷则教民种植五谷杂粮,救民于饥寒,由此禹稷得以并称。

  再看这块无字碑,它是明代的遗物,用整块的汉白玉雕刻而成。1983年出土时是断裂的,经修复成现状。或许大家在全国各地见过不少类似的碑,但我们此刻所见的这块却同大禹治水有着不解之缘。古神话传说龙生九子,九子九样,都似龙非龙。这只看起来像龟的,也是龙子之一,名叫赑屃。传说赑屃好负重,背负着三山五岳到处兴风作浪,而大禹降伏它以后,它转而帮助禹治水,并立下汗马功劳,大禹为表彰其功绩,便让它背着这无字碑漫游神州大地。大家想想看,禹表彰其功绩,却为什么碑上一个字也没写呢? 之所以只字未写,是为表明它功绩卓著,书之不尽。告诉大家区别赑屃和龟的一个简单的方法:看它的脚,龟足像鸭掌,有蹼;而赑屃的脚和龙爪一样,五指是分开的。

  这个圆形的透雕物,叫“落地罩”,也叫“垂花门”。你若细心的观察体会,则会发现上面许多有趣的装饰。大家请看落地罩的上方有一块雕刻牌,若直观地看其外形像“凤”字的外框,因此,此牌叫“凤”字牌。这个牌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上方正中间有一个珠,合起来为“双龙戏珠”之意。珠的下面是一个“寿”字,“寿”字下缀着两枚方孔钱币;上方则刻有一只倒飞的蝙蝠,这里,“倒”通“到”,“蝠”通“福”,合起来就是“福到了”的意思。因牌中包含有“龙”、“凤”,所以又称“龙凤呈祥”。以上这些都反映了清代建筑的装饰技巧。再看上边横梁上的木刻图案中,有四个小海马,其寓意为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功绩名扬四海。大殿廊檐下的“万世蒙泽”四字门额,意思是大禹治水使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享受幸福和快乐,是由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檐柱上的这幅对联: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申

  八年于外*成河汉江滩

  上联讲的是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新婚时也只在家呆了几天;下联意为大禹经过八年治水,治理了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等河流。这幅对联是书画大师刘海粟的手笔。院子两边廊亭的壁画,体现了古时的社会风情。

  好,现在我们一起到禹稷行宫的主殿参观。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原名为禹王庙。明朝天启年间更名为禹稷行宫。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殿内有大禹治水的塑像,高3.8米,是用玻璃钢制作的。大禹身着布衣,头戴斗笠,手持疏导流水的工具“耒”。他虽为首领,却身先士卒,积极投身于治理洪水的艰苦斗争中,且“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敢于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公而忘私的可贵精神,深得后人敬仰。塑像的背衬是“禹迹图”,根据1137年的石刻放大绘制的山川流域图,该图记述了大禹治水的历程。上方的“德配天地”匾,是表明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墙壁的左边是古代文献中有关大禹治水的文字记载,右边则是全国各地现存的大禹纪念地的图片。

  这幅照片名为“望夫石”,它好似一位妇人端坐于涂山山坡上,凝望远方。相传,大禹到涂山 (今安徽怀远)治水,娶一涂山女为妻,刚结婚三天便奉命去治水,结果,一去十三载,与洪水搏斗,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怀抱幼子,日日在山坡上遥望,盼着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望夫心切,与山石化为一体,人们称它“望夫石”。而大禹治水成功后,却因积劳成疾在绍兴会稽去世,这幅照片就是绍兴大禹陵。

  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希望晴川阁之行能够给您留下一次美好的回忆,谢谢大家!

  晴川阁导游词 3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的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三楚胜境”之称的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清顺治年间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阁》诗中写道:“凭栏高倚半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用“楚国晴川第一楼”冠誉晴川阁是不为过的。

  晴川阁由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包括主楼、禹稷行宫和铁门关。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去领略一番这座历史上与黄鹤楼齐名的古建筑群的风采吧。

  晴川阁主楼,又称晴川楼。它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当时汉阳知府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历史上晴川阁屡毁屡建。明清两代,晴川阁先后进行了五次维修,其间遭受最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成为废墟;另一次是太*天国运动中,太*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屡毁屡建的晴川阁重建后规模一次比一次宏伟,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

  洪水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龟山屡遭重炮轰击,晴川阁受损严重,虽未全毁,但已成摇摇欲坠之势。到了1934年,一场大飓风吹塌了晴川阁。1983年,武汉市**在重修黄鹤楼的同时,依照清光绪年间的样式修复了晴川阁。阁名是由中国佛协**、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从此,晴川阁与黄鹤楼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楼阁对峙,交相辉映,成为江城一大旅游胜景,有“三楚胜境,千古巨观”之美誉。请大家与我一起去登阁远眺,真切的去体会一番临江而立,纵览晴川全景的独特感受吧。大家可以在此凭栏远眺,前后龟蛇之巅黄鹤楼、电视塔赫然在目。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其他的景点,此时映入眼帘的是“荆楚雄风”碑,碑上的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荆楚”是指古代楚国大地,“雄风”本意是指楚国人的那种英勇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而在这里则主要是赞颂晴川阁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的磅礴气势。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连接龟山的古代城门就是铁门关。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它背倚龟山,俯控江浒,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代的`武昌辛亥革命,其间三国时期的争战最为激烈。据史料载,孙吴军为扼守龟山这一军事要地,依山傍水修筑这铁门关,北可防曹魏南下,西可挡蜀汉东进,其关雄峻险固,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孙权曾先后令陆涣、陆逊、诸葛谨领兵驻守,以抗魏、蜀。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经历多次攻守激战,声名日噪,又被称为“虎豹关”。唐玄武德年间,汉阳建砖城,铁门关军事要隘的作用渐退,逐渐成为汉阳城对外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而这一历史遗迹也成为人们游览的场所。铁门关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它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但其文化、旅游、观赏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突出和重要。明代末年,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清兵南攻,明王朝摇摇欲坠,而统治者又迷信风水,轻信凿断龙脉便可保江山。因明从“火”,清从“水”,水能克火,而龙则是水中精灵,要使大明朝不灭,须凿断龙脉。于是,他们在武昌蛇山南楼处开山凿洞,在汉阳龟山铁门关处毁关挖山,称之为“龟断颈,蛇断腰”。然而,此举并未保住大明江山,却使得一代名关铁门关毁于一旦,仅剩一段段土基墙座。清代,有人在铁门关的土基上修建了一座关帝庙。相传,三国英雄人物关羽曾在龟山东麓长江边洗过他的赤兔宝马,故而将此地命名为洗马口。到民国初年,由于战乱,铁门关仅剩的遗迹连同庙宇等都一起成为废墟。 1990年铁门关开始复建,于1993年元月竣工。从此,一座气势巍峨、雄姿英发的铁门关又展现在江城人民面前。复建后的铁门关为三拱城门形制,与北京***城门内拱相比,此处的铁门关要高出一倍,它比南京挹江门之拱也要高出三分之一。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并且比历代的铁门关都要宏伟壮观。关上有二层楼,一层厅内陈列有《三国演义》中人物塑像。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禹碑亭。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由于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蜂,故又称“岣嵝碑”。唐朝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当时的大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是好多人寻遍衡山却未曾见过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三峡的夔门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77个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还有人断其为“篆书”,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能解其中义。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禹受舜命,坚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至此以后,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阁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但晴川阁的原碑已毁,现在的这块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历经了百转千回,才得以呈现于此。

  晴川阁导游词 4

  晴川阁取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有“楚国晴川第一楼”的美誉。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晴川阁坐落在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晴川阁整个占地约一万*方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复建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成为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

  晴川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

  禹稷行宫(禹王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建,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

  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占地面积为380*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晴川阁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晴川阁导游词 5

  晴川阁现在名称:晴川阁;用途:名胜古迹(原),名胜古迹(现);地址:汉阳晴川街;设计: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施工:云梦县第四建筑公司;结构:石木;层数:2层(禹稷行宫1层);建成时间:1864年(1985年重建)。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功矶上,始建于明嘉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取唐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隔江对峙,有"三楚胜景"之称。晴川阁与禹稷行宫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六七次,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重建。

  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晴川阁按原样重建,规制略有扩大,高台砌筑,二层石木传统结构,重檐歇山,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

  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禹稷行宫(禹王宫)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