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隆中导游词优选【五】篇

首页 / 导游词 / |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 1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我是大家本次隆中之行的导游XX,您叫我X导就可以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 明君的古隆中,希望我的导游服务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的高兴,玩得开心。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20xx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20xx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20xx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 2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我是您此次出行的导游仙旅奇缘。欢迎来到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旅游观光!俗话说“铁打的襄阳”,反映了襄阳优越的地理条件。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使襄阳城在古代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今的襄阳已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省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

  2010年12月,由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古隆中,位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古籍记载:襄阳城西有山,隆然而中起,号曰隆中。隆中可谓“地于山而得名,山于人而得灵”,这个给隆中山增添灵气的人就是诸葛亮了。

  古隆中景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而且目前正在创建5A级景区。古隆中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苦读十年的隐居地,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的发生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明代已经形成了“隆中十景”,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经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的古牌坊、隆中书院、***、卧龙深处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 3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现存***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 4

  嗨,大家好!欢迎来到襄樊的旅游风景区——古隆中。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刘梦菡,大家可以叫我刘导。

  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彩虹桥,***……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三顾堂。

  大家请看,前面葱郁大树掩映的木屋,朱红色,盖着琉璃瓦,门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字“三顾堂”。哈哈,你们才对了,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吗?门两旁的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我考考你们吧!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对了。“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刘备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这副对联歌颂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可以进入三顾堂了。里面是一个幽静古朴的四合院,你们会看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蜡像,栩栩如生。我在门口等候,你们赶快去细细游览。记住不要乱扔果皮,不要抽烟。十二点半在门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 5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又称葛亮故居、诸葛庙,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増长智慧”。希望各位在参观完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这样来描绘古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错”。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这样来描绘古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错”。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

  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

  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现为我们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

  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这也成了诸葛亮一生中的治世明言。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当时人们认为上三代人心贤良,下三代人心不古,但是诸葛亮虽然出生和生长在下三代,其为人和修养,以及才能均能够与上三代的贤良相比,所以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和仲在中国古代是指老大和老二的意思,伊吕是指辅汤灭戟(夏)的伊尹,助武王伐纣(商)的吕尚,萧曹是指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的酇(zan)候的萧何,以及西汉大臣,屡立战功,被封为*阳侯的曹参,这句诗把诸葛亮和古代的其他一些贤人做了对比,称赞诸葛亮的文韬略与伊吕不相上下,他处理政事、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指挥作战从容调度,就连萧曹二人都显得有些逊色,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现为我们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这也成了诸葛亮一生中的治世明言。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当时人们认为上三代人心贤良,下三代人心不古,但是诸葛亮虽然出生和生长在下三代,其为人和修养,以及才能均能够与上三代的贤良相比,所以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和仲在中国古代是指老大和老二的意思,伊吕是指辅汤灭戟(夏)的伊尹,助武王伐纣(商)的吕尚,萧曹是指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的酇(zan)候的萧何,以及西汉大臣,屡立战功,被封为*阳侯的曹参,这句诗把诸葛亮和古代的其他一些贤人做了对比,称赞诸葛亮的文韬略与伊吕不相上下,他处理政事、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指挥作战从容调度,就连萧曹二人都显得有些逊色,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看到小虹桥,但是为木桥,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石板汉白玉的石板小虹桥是1984年重新修建的,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

  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当时正处于大雪过后,黄老先生正骑着小毛驴从女婿家出来,口中吟诗道:“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瘦……,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刘备一看此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心中早就久仰诸葛亮的文采,误以为诸葛亮,大喜过旺,慌忙参拜,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难得让人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优选【五】篇(扩展1)

——古隆中导游词 (菁华6篇)

古隆中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我叫杨瑞琪,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请大家细细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不要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好吗?

古隆中导游词2

  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彩虹桥,*……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三顾堂。

  大家请看,前面葱郁大树掩映的木屋,朱红色,盖着琉璃瓦,门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字“三顾堂”。哈哈,你们才对了,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吗?门两旁的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我考考你们吧!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对了。“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刘备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这副对联歌颂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可以进入三顾堂了。里面是一个幽静古朴的四合院,你们会看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蜡像,栩栩如生。我在门口等候,你们赶快去细细游览。记住不要乱扔果皮,不要抽烟。十二点半在门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古隆中导游词3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00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就多了一位普通*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古隆中导游词4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现存*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古隆中导游词5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我叫杨瑞琪,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请大家细细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不要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好吗?

古隆中导游词6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我是大家本次隆中之行的导游__,您叫我X导就可以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希望我的导游服务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的高兴,玩得开心。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00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就多了一位普通*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优选【五】篇(扩展2)

——古隆中导游词菁选

古隆中导游词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具有注重口语化、精简凝练、重点突出的特点。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隆中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隆中导游词1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请大家细细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不要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好吗?

古隆中导游词2

  大家好,我是今天带你们旅行的导游,我叫孔星雨,大家可以叫我孔导。今天我们游览的是著名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不要乱涂乱画,不要乱扔果皮纸屑。

  古隆中位于襄阳市郊区,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风景优美,更重要的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请大家看我们前方的这座高约6米,宽约10米的石碑坊,它是清朝光绪十九年所建,在石碑坊的正中央刻着三个大字“古隆中”,石碑坊的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侧的小门上刻着诸葛亮的古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走过石碑坊大家可以看到一座小桥,它叫小虹桥。别看这座桥小,它的`故事可大着咧!据说刘备冒大风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在这座小桥上看到了一个人,以为是诸葛亮,连忙上去拜访,交谈中才知道这是诸葛亮的岳父,刘备得知诸葛亮不在,便回去了。

  接下来,大家看我手指的地方,这座祠堂叫做***,是用来纪念诸葛亮的,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这座祠堂叫***呢?诸葛亮又不姓候?原来是因为刘备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来教育他,又把诸葛亮封为“武乡侯”。所以这座祠堂叫做***。这里还有不少景点,大家可再自由走走、看看。

  今天的旅行结束了,大家一定还陶醉在这美景之中吧,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配合,谢谢。再见!

古隆中导游词3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现存***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古隆中导游词4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我是大家本次隆中之行的导游XX,您叫我X导就可以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希望我的导游服务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的高兴,玩得开心。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

  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00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古隆中导游词5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00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古隆中导游词6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又称葛亮故居、诸葛庙,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増长智慧”。希望各位在参观完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这样来描绘古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错”。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这样来描绘古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错”。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

  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

  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现为我们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

  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这也成了诸葛亮一生中的治世明言。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当时人们认为上三代人心贤良,下三代人心不古,但是诸葛亮虽然出生和生长在下三代,其为人和修养,以及才能均能够与上三代的贤良相比,所以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和仲在中国古代是指老大和老二的意思,伊吕是指辅汤灭戟(夏)的伊尹,助武王伐纣(商)的吕尚,萧曹是指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的酇(zan)候的萧何,以及西汉大臣,屡立战功,被封为*阳侯的曹参,这句诗把诸葛亮和古代的其他一些贤人做了对比,称赞诸葛亮的文韬略与伊吕不相上下,他处理政事、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指挥作战从容调度,就连萧曹二人都显得有些逊色,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现为我们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这也成了诸葛亮一生中的治世明言。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当时人们认为上三代人心贤良,下三代人心不古,但是诸葛亮虽然出生和生长在下三代,其为人和修养,以及才能均能够与上三代的贤良相比,所以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和仲在中国古代是指老大和老二的意思,伊吕是指辅汤灭戟(夏)的伊尹,助武王伐纣(商)的吕尚,萧曹是指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的酇(zan)候的萧何,以及西汉大臣,屡立战功,被封为*阳侯的曹参,这句诗把诸葛亮和古代的其他一些贤人做了对比,称赞诸葛亮的文韬略与伊吕不相上下,他处理政事、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指挥作战从容调度,就连萧曹二人都显得有些逊色,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看到小虹桥,但是为木桥,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石板汉白玉的石板小虹桥是1984年重新修建的,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

  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当时正处于大雪过后,黄老先生正骑着小毛驴从女婿家出来,口中吟诗道:“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瘦……,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刘备一看此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心中早就久仰诸葛亮的文采,误以为诸葛亮,大喜过旺,慌忙参拜,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难得让人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古隆中导游词7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就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三顾”和*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三国演义》热,成书的专著、专辑有《三国的人际关系学》、《三国的智慧》、《三国——商业学的宝库》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们有何感想?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古隆中导游词8

  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彩虹桥,***……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三顾堂。

  大家请看,前面葱郁大树掩映的木屋,朱红色,盖着琉璃瓦,门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字“三顾堂”。哈哈,你们才对了,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吗?门两旁的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我考考你们吧!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对了。“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刘备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这副对联歌颂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可以进入三顾堂了。里面是一个幽静古朴的四合院,你们会看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蜡像,栩栩如生。我在门口等候,你们赶快去细细游览。记住不要乱扔果皮,不要抽烟。十二点半在门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优选【五】篇(扩展3)

——古隆中导游词优选【10】份

  古隆中导游词 1

  大家好,我是今天带你们旅行的导游,我叫孔星雨,大家可以叫我孔导。今天我们游览的是著名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不要乱涂乱画,不要乱扔果皮纸屑。

  古隆中位于襄阳市郊区,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风景优美,更重要的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请大家看我们前方的这座高约6米,宽约10米的石碑坊,它是清朝光绪十九年所建,在石碑坊的正中央刻着三个大字“古隆中”,石碑坊的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侧的小门上刻着诸葛亮的古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走过石碑坊大家可以看到一座小桥,它叫小虹桥。别看这座桥小,它的'故事可大着咧!据说刘备冒大风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在这座小桥上看到了一个人,以为是诸葛亮,连忙上去拜访,交谈中才知道这是诸葛亮的岳父,刘备得知诸葛亮不在,便回去了。

  接下来,大家看我手指的地方,这座祠堂叫做***,是用来纪念诸葛亮的,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这座祠堂叫***呢?诸葛亮又不姓候?原来是因为刘备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来教育他,又把诸葛亮封为“武乡侯”。所以这座祠堂叫做***。这里还有不少景点,大家可再自由走走、看看。

  今天的旅行结束了,大家一定还陶醉在这美景之中吧,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配合,谢谢。再见!

  古隆中导游词 2

各位嘉宾:

  大家好!

  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朝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刘备的“三顾”和*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三国演义》热,成书的专著、专辑有《三国的人际关系学》、《三国的智慧》、《三国――商业学的宝库》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们有何感想?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古隆中导游词 3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现存***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古隆中导游词 4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就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三顾”和*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三国演义》热,成书的专著、专辑有《三国的人际关系学》、《三国的智慧》、《三国——商业学的宝库》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们有何感想?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古隆中导游词 5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i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现存***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古隆中导游词 6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现存***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古隆中导游词 7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现存***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古隆中导游词 8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我姓杨,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请大家细细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不要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好吗?

  古隆中导游词 9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D襄阳古隆中。我叫杨瑞琪,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请大家细细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不要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好吗?

  古隆中导游词 10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现存***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优选【五】篇(扩展4)

——三峡初中导游词 (菁华3篇)

三峡初中导游词1

  长江的故事起源于青藏高原,一直流向东海。直到三峡,才显示出马奔腾的雄壮气势。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在白蒂,三峡的起点在巴东。

  说到白蒂,我想你对它并不陌生。首先是“枣法白蒂城”,诗人太白:一日江陵千里,朝辞白蒂彩云。然后就是刘备的白帝城:不要善小,不要恶小。通俗的诗词和脍炙人口的格言,告诉我们白帝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东汉末年的金阁马铁到盛唐的齐秦书画,白帝城记录了历史的伤痕和光彩,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风采。

  游客朋友们,经过白蒂后,我们现在正式进入三峡。李道元在三峡说:要么国王发布紧急通告,有时派白帝去朝鲜,黄昏时分到达江陵。1200里的期间,虽然骑着东风,却没有生病。滚滚长江,从唐古拉山汹涌而来,一路畅游到瞿塘峡。突然长江*都是山,长江从山上劈开一条峡谷。有那么一瞬间,湍流径直向下,动量像彩虹一样。李白写道:海峡*的猿猴哭个不停,独木舟已经穿过了万重山。正是有了李道元,才要顺势而为,不要照顾病,要照顾病,充分体现了长江在三峡快速流动的特点。现在我们坐在游轮上,很难感受到随官司一起堵的意境,但我们在船上看到水波绝不是家常便饭。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峡水电站,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我想大家可能都知道,伊泰普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但就在两年前,这个纪录又一次被*人的后代创造的奇迹所超越。1820亿千瓦的电动机和100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远远领先于全世界,这应该是我们祖国的骄傲。

  现在我们正在通过大坝的五级排水系统。这台宏伟的机器充分展示了水电站的巨大动力,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朋友们,当我们到达江陵时,我们的三峡之旅就要结束了。在这次旅行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的`魅力,欣赏了人类的智慧。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个地方,牢牢记住一句话——我生活在*,我的家乡有三峡。

三峡初中导游词2

  欢迎大家来到三峡旅游团,我们今天要去的是三峡中的巫峡,也就是古代渔人传唱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现在是秋高气爽的早晨,我们能看到*的红叶都蒙着一层薄薄的霜,林石间飘渺着隐隐雾气,因而树林更显清幽,山涧则更为寂静。虽然现在是深秋,但在多年前的此时,山谷中常回荡着猿猴的鸣叫声,接连不断,凄凉哀婉,令人深感秋季的萧瑟,因而有了李白的“*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到了三峡,就不得不说这里的山,它有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奇峻,香山的秀丽。现在我们放眼望去。*是连绵不断的高山,灵巧地将太阳遮了起来,幽暗中山的轮廓若隐若现。据说只有在正午与午夜时分,才能看见太阳与月亮。在那极高的山峰之上,古树参天怪石嶙峋。山涧之间拉下一条白缎,急流冲荡而下,我们能感到脸上都蒙着一层水气。在此青山绿水,丛林苍翠之中,江上泛舟点点,别具一番诗情画意。

  三峡的水没有西湖之静,亦没有长江的浊,却变换多姿。夏天的时候,江河水涨,将一个个小山包与墨绿的江水连为一体。每当此时,来往的船只都不能航行。但三峡水流之快是无人能比的。传说古代帝王有急事宣召,便令人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夜晚就到了江陵。这其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你乘千里快马,驾飞腾的风,也赶不上三峡水流的.速度。

  若是在春天与冬天,这里又是另一番风情,它不象桃花潭那般烟雨朦胧,确是白色急流不住地回旋,莽莽苍苍。碧绿的水潭映照着一草一木,悠悠地流淌。

  在这样的山水之中置身于三峡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回感到亦真亦幻,似处在一幅美伦美奂的名家山水画中,思绪不断起伏,不禁让人吟起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次三峡之旅就在古代文人对三峡的翩翩情思中结束。

三峡初中导游词3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吴司。我将带大家去游览美丽的长江三峡,请跟我来吧!

  朋友们,这里是巫峡。巫峡航道曲折幽深,云作衫,雨作裙,轻纱飘忽,把那秀美的山峦掩映在朦胧的幻影中,引动着人们浮想联翩。峡中*青山连绵,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丽,宛如一条天然画廊。峡*为巫山十二峰,在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为俏丽,也最有名。

  传说,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寂寞的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请了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周。当她们来到巫山时,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了宫中寂寞的生活。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山峰,耸立在巫峡*。这就是神女峰的传说。游客朋友们,我们将游览下一个景点-西陵峡。

  朋友们,这里就是西陵峡,它得名于三峡明珠--宜昌市南津关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它全长一百余公里。峡谷内,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家玩得很开心吧!我们将游览最后一个景点--瞿塘峡。

  瞿塘峡全长8公里,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景色最为雄伟险峻。奔腾咆哮的长江,一进峡谷便遇上气势赫赫的夔门。游客朋友们注意哟,这夔门*的山峰陡峭如壁,*最高峰可达1000-1500米,摔下去就没命了哟!这里峡深水急的江流,绵延不断的山峦,构成了一幅极为壮丽的画卷。正如郭沫若《过瞿塘峡》一诗所说:“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这次游览长江三峡到此结束了,游客朋友们,你们一定被这美丽的长江三峡迷住了吧!如果有机会,再让我们一起细细游赏一番吧!拜拜!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优选【五】篇(扩展5)

——汾河公园导游词优选【五】篇

  汾河公园导游词 1

  太原汾河景区,即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建于1998年10月,2000年9月首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总投资5。6亿元。景区北起胜利桥上游155米,南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设计为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为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沿线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景区共种植乔木15286株,灌木8301株,色块4万*方米,草坪82万*方米,形成130万*方米的绿地和178万*方米的水面,使市区人均增加公共绿地1.5*方米。在人口密集的市区中心,形成如此规模的绿色走廊,对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观测,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比其它区域降低4℃左右,相对湿度提高10—20%,每日可生产新鲜氧气1678.5吨,吸收降解废气3480余吨。

  景区**带状绿化*台上分布着六个分景区、四个广场、十个园子,建设了十四个各具特点的景观景点。沿汾河西岸,“晋汾古韵”、“梨园余音”、“五环生辉”广场,分别反映了悠久的三晋历史文脉、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和活力四溢的体育健身场景。沿汾河东岸,“汾河晚渡”、“雁丘”、“沙滩碧水”、“超越时空”、“生命之源”、“日台”、“七亭”、“渡口”、“画舫”、“乐坛”等景点,依水造景、依绿设景,畅游其间,您可领略到现代文明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景区湖面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等,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夜幕降临,遍布各分景区的80多种风格各异的7000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2001年8月21日,***在太原汾河景区视察时指出:“这个绿化带对于城市太重要了,这项工程对城市的环境功不可没”。

  2001年12月28日,国家***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推荐联合国申报人居环境有关奖项。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根据总体规划,太原汾河景区即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奖再向南、北延伸6。2公里,总投资6亿元。目前,汾河公园北延的汾河湿地公园已经建成,南延部分也已开工建设。未来的汾河景区将形成长达*13公里长的绿色生态走廊,为省城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汾河公园导游词 2

  莺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观是美丽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谐的:绿荫满目、鸟飞鱼跃的景观是人类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梦寐已久的。在汾河景区的林荫小路上,当您看见仙鹤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鸭双双戏水于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湿润的,您的呼唤是感激而虔诚的——汾河景区建成后,太原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特别邀请并大力支持胡少荣先生对汾河景区的鸟类生存、繁衍情况进行研究,他在2002年3月初至9月底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汾河景区的拍摄到48种鸟,其中有濒临绝迹的紫背苇。建国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区段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灰头麦鸡、黄斑苇(Chinese Little Bittern)、花凫、高跷鸻、紫鹭、白骨顶等珍稀鸟类。

  婉转的鸟鸣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来,它们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文明是自然的延伸。人的家园,就应该是充满绿色、充满生命、充满爱心的空间!夜晚,走进公园,仿佛徜徉在银河里,那盏盏灯,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闪烁。那被镁钠灯勾勒出其轮廓的大桥,就像玉带缠在太原的腰际,闪着柔光,把人带进了水晶宫……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黑水横流,被人喻为太原的“龙须沟”呢?而今这些景点与广场的交织,构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为“古晋阳八景”之一。此处位于西山最佳观赏点。与对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鸟岛相望,入口耸立的石坊为码头标志,几何构成的景点,当夕阳斜照、红霞满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随,游人泛舟其间或凭栏远眺,如画胜境,可一览无余。这一靓丽明珠定会更加璀璨,更加夺目。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汾河公园导游词 3

  太原汾河景区,即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建于1998年10月,2000年9月首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总投资5。6亿元。景区北起胜利桥上游155米,南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设计为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为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沿线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景区共种植乔木15286株,灌木8301株,色块4万*方米,草坪82万*方米,形成130万*方米的绿地和178万*方米的水面,使市区人均增加公共绿地1.5*方米。在人口密集的市区中心,形成如此规模的绿色走廊,对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观测,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比其它区域降低4℃左右,相对湿度提高10—20%,每日可生产新鲜氧气1678.5吨,吸收降解废气3480余吨。

  景区**带状绿化*台上分布着六个分景区、四个广场、十个园子,建设了十四个各具特点的景观景点。沿汾河西岸,“晋汾古韵”、“梨园余音”、“五环生辉”广场,分别反映了悠久的三晋历史文脉、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和活力四溢的体育健身场景。沿汾河东岸,“汾河晚渡”、“雁丘”、“沙滩碧水”、“超越时空”、“生命之源”、“日台”、“七亭”、“渡口”、“画舫”、“乐坛”等景点,依水造景、依绿设景,畅游其间,您可领略到现代文明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景区湖面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等,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夜幕降临,遍布各分景区的80多种风格各异的7000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2001年8月21日,***在太原汾河景区视察时指出:“这个绿化带对于城市太重要了,这项工程对城市的环境功不可没”。

  2001年12月28日,国家***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推荐联合国申报人居环境有关奖项。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根据总体规划,太原汾河景区即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奖再向南、北延伸6。2公里,总投资6亿元。目前,汾河公园北延的汾河湿地公园已经建成,南延部分也已开工建设。未来的汾河景区将形成长达*13公里长的绿色生态走廊,为省城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汾河公园导游词 4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今天又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水为墨、以绿为彩,绘就了一幅新的汾河画卷,建造了具有北方园林风格和汾河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园。

  从1998年至今,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汾河沿岸从昔日的乱石河滩变为今日的湿地美景。市政建设者们挥洒汗水,巧手涂抹,让汾水再现碧波,让**再生苍翠,让太原这个北方城市,尽显湿地风光。十里烟波,绿意无边。如今,整个汾河景区已是太原这座千年古城的经典会客厅。而汾河景区的人文价值更是带动了周边地产、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潺潺的汾河水自北向南贯穿了整个太原市区。现今,汾河景区治理继续向南、向北延伸扩建。南延补充段完工后,全长20。5公里的滨河景观带共分为四个区段,从北向南依次为:北延段、中段、南延段和南延补充段。这四个区段内的景色主题各异、亮点频现,却都让龙城儿女感受到了汾河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2001年12月28日,国家***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推荐联合国申报人居环境有关奖项。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东西**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在公园**带状绿化*台上分布着4个主题广场、6个自然景区和7个观光景点。沿汾河西岸“晋汾古韵”广场上,治汾始祖台骀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寻汾水的渊源;“梨园余音”广场上,戏剧脸谱古意盎然,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三晋戏曲文化;“五环生辉”广场健身体育活动设施完备,活力四溢,充满动感。沿汾河东岸,可领略古晋阳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绮丽动人景色;“雁丘景点”依汾河古老传说而建,元好问的千古诗句为此*添几分婉约;巧妙地利用了橡胶坝运行设施形成的“沙滩碧水”、“游泳池”、“钓鱼池”和“画舫”,充满现代体育健身特色,还有亲临水面的“日台”、“七亭”、“渡口”及“乐坛”等景点。

  在湖面上荡漾的游船及在主园路通行的观光车穿梭自如,可引游人游遍各个景区。凡有台阶的广场均专门设计了无障碍通道,欧式风格的商品售卖点*均分布,游览其间更觉方便轻松。

  汾河公园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现代与自然的交融,人与水的亲和,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夜幕降临,遍布各景区的30种风格各异的4000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设计精巧的广场地灯为公园再现了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整个公园动静结合,过去、现在、未来有机融会,流连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态的情景,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静静品味汾河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净的生态美景。太原汾河公园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态的变化。汾河公园纵贯市区南北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万*方米。4个广场,11个景点,178万*方米的水面和130万*方米的绿地,构成了公园特有的美;横跨汾河的5座大桥和滨河两路上的车流,又可使人尽享一种流动美。凝固美与流动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创造“人、城市、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间是公园的理念。

  白天,漫步公园,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几个滚;清澈碧绿的水面,微风轻拂,泛起一圈圈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一条条素绢在水面飘动……分布在东西**的“柳溪春晓”、“千禧龙腾”、“汾河晚渡”等景区,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人与生态融合的意境。莺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观是美丽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谐的:绿荫满目、鸟飞鱼跃的景观是人类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梦寐已久的。

  夜晚,走进公园,仿佛徜徉在银河里,那盏盏灯,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闪烁。

  那被镁钠灯勾勒出其轮廓的大桥,就像玉带缠在太原的腰际,闪着柔光,把人带进了水晶宫……“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黑水横流,被人喻为太原的“龙须沟”呢?而今这些景点与广场的交织,构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公园导游词 5

  汾河公园是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是具有中国北方园林风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园,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形成了130万*方米水面和130万*方米绿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绿地游乐场所。同时也是太原城区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在公园**带状绿化*台上分布着4个主题广场、6个自然景区和7个观光景点。沿汾河西岸“晋汾古韵”广场上,治汾始祖台骀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寻汾水的渊源;“梨园余音”广场上,戏剧脸谱古意盎然,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三晋戏曲文化;“五环生辉”广场健身体育活动设施完备,活力四溢,充满动感。沿汾河东岸,可领略古晋阳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绮丽动人景色;“雁丘景点”依汾河古老传说而建,元好问的千古诗句为此*添几分婉约;巧妙地利用了橡胶坝运行设施形成的“沙滩碧水”、“游泳池”、“钓鱼池”和“画舫”,充满现代体育健身特色,还有亲临水面的“日台”、“七亭”、“渡口”及“乐坛”等景点。在湖面上荡漾的游船及在主园路通行的观光车穿梭自如,可引游人游遍各个景区。凡有台阶的广场均专门设计了无障碍通道,欧式风格的商品售卖点*均分布,游览其间更觉方便轻松。

  汾河公园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现代与自然的交融,人与水的亲和,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夜幕降临,遍布各景区的30种风格各异的4000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设计精巧的广场地灯为公园再现了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整个公园动静结合,过去、现在、未来有机融会,流连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态的情景,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静静品味汾河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净的生态美景。

  太原汾河公园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态的变化。上一个星期天,记者来到了位于太原汾河**的汾河公园。

  汾河公园纵贯市区南北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万*方米。4个广场,11个景点,178万*方米的水面和130万*方米的绿地,构成了公园特有的美;横跨汾河的5座大桥和滨河两路上的车流,又可使人尽享一种流动美。凝固美与流动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

  创造“人、城市、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间是公园的理念。白天,漫步公园,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几个滚;清澈碧绿的水面,微风轻拂,泛起一圈圈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一条条素绢在水面飘动……分布在东西**的“柳溪春晓”、“千禧龙腾”、“汾河晚渡”等景区,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人与生态融合的意境。

  莺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观是美丽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谐的:绿荫满目、鸟飞鱼跃的景观是人类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梦寐已久的。在汾河景区的林荫小路上,当您看见仙鹤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鸭双双戏水于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湿润的,您的呼唤是感激而虔诚的--

  汾河景区建成后,太原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特别邀请并大力支持胡少荣先生对汾河景区的鸟类生存、繁衍情况进行研究,他在2002年3月初至9月底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汾河景区的拍摄到48种鸟,其中有濒临绝迹的紫背苇。建国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区段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灰头麦鸡、黄斑苇(ChineseLittleBittern)、花凫、高跷鸻、紫鹭、白骨顶等珍稀鸟类。

  婉转的鸟鸣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来,它们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文明是自然的延伸。人的家园,就应该是充满绿色、充满生命、充满爱心的空间!

  夜晚,走进公园,仿佛徜徉在银河里,那盏盏灯,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闪烁。那被镁钠灯勾勒出其轮廓的大桥,就像玉带缠在太原的腰际,闪着柔光,把人带进了水晶宫……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黑水横流,被人喻为太原的“龙须沟”呢?而今这些景点与广场的交织,构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为“古晋阳八景”之一。此处位于西山最佳观赏点。与对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鸟岛相望,入口耸立的石坊为码头标志,几何构成的景点,当夕阳斜照、红霞满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随,游人泛舟其间或凭栏远眺,如画胜境,可一览无余。

  这一靓丽明珠定会更加璀璨,更加夺目。


襄阳古隆中导游词优选【五】篇(扩展6)

——仙都的导游词优选【五】篇

  仙都的导游词 1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诸位来仙都参观游览,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小莫。

  仙都,古称缙云山,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特色,融田园风光与人文史迹为一体,以观光、休闲、度假、科普为主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风景名胜区由仙都、黄龙、岩门、大洋山四个景区及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峡、黄帝祠宇等300多个景点组成,总面积166*方公里。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田园风光、野趣盎然,人文荟萃、古迹满目。鼎湖峰是仙都景区标志性景观,它状如春笋,高170.8米,拔地而起,直刺云天,从不同角度观赏有“天下第一笋”、“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指”之美誉,唐白居易有诗赞曰:“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仙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与黄山、庐山等列为轩辕黄帝的三大行宫——三天子都,自唐以来就有官方祭祀始祖黄帝的传说。缙云黄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南方黄帝文化的辐射中心。据元朝《仙都志》记载,唐天宝七年六月八日,在缙云山鼎湖峰周围五彩祥云缭绕、鸾鹤飞舞、山呼“万岁”。缙云郡太守苗奉倩将此上奏朝廷,唐明皇李隆基听后大悦,叹道:“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赐御书“仙都”两字。从此,缙云山亦称仙都山。景区内的黄帝祠宇,始建于东晋,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有“北陵南祠”之称,是中国南方祭祀黄帝的主要场所。

  仙都道教兴盛佛教发达。道教典籍称仙都为玄都祈仙洞天,属三十六小洞天之二十九,为我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自东晋时期开始先后有葛玄、葛洪、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周景复、刘处静、闾丘方远、杜光庭、许石昔等道教宗师在仙都辟谷养气,修真传教。三国孙权时期,就有僧人在缙云建寺院,历朝历代延至今日仍有寺院20多座。其中黄龙寺、栖真寺、九松寺、南宫寺、清福寺、永安寺、广慈寺、福昌寺、地藏庵等规模较大,名僧多,香火盛。在中国佛教史上,缙云仙都出了两位大师,一是唐代天台宗六祖智威禅师,二是唐代净土宗师五祖少康大师。

  秀丽的山川、神奇的传说,数千年来不但陶冶了勤劳好客的仙都儿女,而且也吸引了历代文宗巨匠。谢灵运、王羲之、李白、白居易、沈括、朱熹、范成大、王十朋、汤显祖、徐霞客、陈子龙、朱彝尊、袁枚、郭沫若、茅盾、沙孟海等都在仙都留下了足迹和诗篇,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海燕、江南、上海、长春、北京、浙江等电视制片厂及众多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在仙都拍摄了《阿诗玛》、《漂泊奇遇》、《凤凰之歌》、《八仙的传说》、《杨门女将》、《绝代双骄》、《天龙八部》、《汉武大帝》等*百部影视作品,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曾说:“仙都是一个天然的摄影棚”。

  仙都有山皆绿、有水皆碧,美在自然,真在纯朴。可以开展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游,寻根问祖、朝拜先圣游,好溪竹筏漂流游,高山观日出、云海花海游,火山地质科普游,珍稀动植物考察游,野营野炊游,攀岩探险游,度假休闲游,影视星空博览游等。总之,丰富多彩、神秘迷人的仙都之旅,定能使你留连忘返,终生难忘。

  仙都的导游词 2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来到仙都风景名胜区!它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特色、融田园风光与人文史迹为一体 , 以观光、休闲、度假和科普为主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A 级旅游区。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有奇峰一百六、异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的美誉。仙都风景名胜区由仙都、黄龙、岩门、大洋四大景区组成及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峡、黄帝祠宇等三百多个景点组成,总面积为166.2*方公里。

  可能大家都好奇,为什么会叫仙都呢?就让我为你们一一道来。相传在唐天宝年间有很多缤纷彩云环绕在这里,山谷中也经常传来震耳的乐声。当时就有一个叫苗奉倩的刺使 将这件事上报给玄宗皇帝。玄宗听后惊叹地说:“这是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亲自写下“仙都”这两个字。从此以后,仙都就开始享有盛名了,并且一直传到今天。就像你们所看到的这样,仙都景色美在天然,有很多奇峰异石,千姿百态;她有桂林山水的秀丽,又有雁荡奇峰怪石的神韵,因此有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现在,你们脚下踩着的就是仙堤了。你们看,这两边杨柳婆娑,用卵石铺成的长堤是不是很浪漫呢?另外,这里可是当地恋人拍摄婚纱照的首选之地,并且知名度越来越高了,它吸引了丽水、金华、武义邻*县市成千上万对新人纷纷沓至。

  其实,仙堤成为婚纱摄影外景地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欣赏鼎湖峰的位置最佳。让鼎湖峰和练溪成为婚照的背景,共同为他们的爱情作证。寓意相爱的人彼此如鼎湖峰在水中的倒影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仙堤上有座四角攒尖的望峰亭和旁边的水榭,既点缀了风景,又是摄影的最佳取景点。从这里看,岸上的鼎湖峰伟岸挺立,水中的鼎湖峰又显得婀娜多姿,随波摆动。傍晚时,当夕阳照射的时候,岸上与溪中的鼎湖峰看起来更美了,就好像是天上的宫殿。

  这里如诗如画,自古以来就吸引了很多名人。建国以后,也成为中央、省、地方领导的必到之处。这里还拍过《阿诗玛》、《绝代双骄》、《天龙八部》 、 《汉武大帝》等数十部影视剧

  下面我们看的的就是晦翁阁了,传说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经在这里休息,所以就用他的号晦翁来命名。晦翁阁是一处在岩洞内人工修建而成的半边亭阁。亭阁面积 90*方米,高约6米,木结构,两亭角飞翘于洞窟外。洞窟名晦翁洞,后山就是晦翁岩,山脚的溪很宽阔,水也深,人称朱潭,这里的景点均以朱熹的姓与号来命名的。晦翁岩高达几十米,里面有古洞。古树长得很茂盛,是寻幽探胜的好去处,晦翁岩后的山岙,有很多连理树,所以是理想的恋爱定情之地。

  现在你们在水边看到的就是九龙壁了,这其实是一条带状的层状节理地质构造。整条节理带长约100米,它的整体与溪水面几*是*行的,最低的地方和水面相距不到1米,节理带中洞窟高低、深浅度都是不一样的,最高的达4米,最深的也是4米。因为节理带在悬崖峭壁间,凝灰岩性岩层状分明,你们看它起伏弯曲,就好像是无数条龙潜伏在盘石上,所以称为九龙壁,又叫龙崖。

  现在我们来到了这座位于溪边的四角单檐攒尖顶亭,也就是超然亭,就是超然物外,心游闲云的意思。它是可以远看马鞍山日出的`观景亭。亭底边长2米,高5米,的全是木做成,这里北面可以*观天师洞,南还可以望鼎湖峰。

  鼎湖峰,行状就好像是春笋,直冲天,它高 170.8 米,顶部面积为 710 *方米,底部面积为 2468 *方米,堪称“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峰巅有很多苍松翠柏,中间蓄水成池,相传是我们的始祖轩辕黄帝铸鼎炼丹,然后跨龙升天的地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用“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来描绘这个天下奇观。

  芙蓉峡,从鼎湖峰沿好溪上还要行走三四公里,它两边峭壁通体都是黑的,整座山体又好像是钢铁铸成的石城堡。越向里面走,峭壁就越高,山谷也越窄。最狭的地方,中间裂开就像门,只允许容一个人穿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所以叫铁门峡。电影《阿诗玛》中,阿黑张弓射穿山崖的镜头就在这里拍摄的。入内又是一洞天,四周有高崖围着,中间绿草成茵,叫紫芝坞,相传是东海八仙饮山泉吃紫芝的地方。坞内有屋基,是明代四位高人结庐隐居的遗址。

  鼎湖峰旁边的小石峰,它高40.7米,尖尖似笋,俗呼小石笋。鼎湖峰半腰有一圆洞,像人的肚脐。这小石峰高可和肚脐*,好似妈妈身下的儿子,所以又称童子峰。*代海宁干人俊作的诗说“大石气盖世,小石乐天真。天真不可复,大石误千春。

  接着我们看到的就是仰止亭,据清六峰樵客《仙都小憩图》记载:在童子峰外练金溪旁,大约是明代建成的,为游人瞻仰鼎湖峰雄姿的地方,后来荒废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台湾同胞李延品、舒寿福两位先生捐款重建。新亭是重檐十二柱式,黄帝合宫形,有古朴典雅之感。“仰止亭”和亭内的对联分别是李英和吴亚卿写的。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倪翁洞,又叫初阳谷,相传老子学生,越国大夫范蠡的老师计倪,嫉俗遁世,隐居于这里而得名。你们看这些石刻,都是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文人摩崖石刻达洞中留下的。多达60多处呢,是仙都风景区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倪翁洞中的“倪翁洞”三个篆字,是由当时任缙云县令、著名小篆书法大家李阳冰所题。另外,还有米筛洞、问渔亭、仙女照镜、老鼠偷油,独峰书院等景观。

  顺着这边我们看到的就是步虚山了。它是鼎湖峰的后山。东西走向,东接着高天坪,西面是石笋漏,南面是下官坑,北面可以看到板堰,海拔高364米。步虚,其实是道家名词来的,即是道教斋醮中道士在醮坛上边赞诵边步行的仪式动作。它的西头原本是和鼎湖峰是一体的,形成于白垩世晚期,后来经过流水的冲刷和寒暑风化(垂直节理),才慢慢自然崩塌分离,形成许许多多尖柱状的石柱。

  仙都的风景数不胜数,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就像大家所看到的这样,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这次只好说那么多了,谢谢!

  仙都的导游词 3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诸位来仙都参观游览,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小莫。

  仙都,古称缙云山,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特色,融田园风光与人文史迹为一体,以观光、休闲、度假、科普为主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风景名胜区由仙都、黄龙、岩门、大洋山四个景区及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峡、黄帝祠宇等300多个景点组成,总面积166*方公里。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田园风光、野趣盎然,人文荟萃、古迹满目。鼎湖峰是仙都景区标志性景观,它状如春笋,高170.8米,拔地而起,直刺云天,从不同角度观赏有“天下第一笋”、“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指”之美誉,唐白居易有诗赞曰:“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仙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与黄山、庐山等列为轩辕黄帝的三大行宫——三天子都,自唐以来就有官方祭祀始祖黄帝的传说。缙云黄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南方黄帝文化的辐射中心。据元朝《仙都志》记载,唐天宝七年六月八日,在缙云山鼎湖峰周围五彩祥云缭绕、鸾鹤飞舞、山呼“万岁”。缙云郡太守苗奉倩将此上奏朝廷,唐明皇李隆基听后大悦,叹道:“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赐御书“仙都”两字。从此,缙云山亦称仙都山。景区内的黄帝祠宇,始建于东晋,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有“北陵南祠”之称,是中国南方祭祀黄帝的主要场所。

  仙都道教兴盛佛教发达。道教典籍称仙都为玄都祈仙洞天,属三十六小洞天之二十九,为我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自东晋时期开始先后有葛玄、葛洪、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周景复、刘处静、闾丘方远、杜光庭、许石昔 等道教宗师在仙都辟谷养气,修真传教。三国孙权时期,就有僧人在缙云建寺院,历朝历代延至今日仍有寺院20多座。其中黄龙寺、栖真寺、九松寺、南宫寺、清福寺、永安寺、广慈寺、福昌寺、地藏庵等规模较大,名僧多,香火盛。在中国佛教史上,缙云仙都出了两位大师,一是唐代天台宗六祖智威禅师,二是唐代净土宗师五祖少康大师。

  秀丽的山川、神奇的传说,数千年来不但陶冶了勤劳好客的仙都儿女,而且也吸引了历代文宗巨匠。谢灵运、王羲之、李白、白居易、沈括、朱熹、范成大、王十朋、汤显祖、徐霞客、陈子龙、朱彝尊、袁枚、郭沫若、茅盾、沙孟海等都在仙都留下了足迹和诗篇,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海燕、江南、上海、长春、北京、浙江等电视制片厂及众多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在仙都拍摄了《阿诗玛》、《漂泊奇遇》、《凤凰之歌》、《八仙的传说》、《杨门女将》、《绝代双骄》、《天龙八部》、《汉武大帝》等*百部影视作品,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曾说:“仙都是一个天然的摄影棚”。

  仙都有山皆绿、有水皆碧,美在自然,真在纯朴。可以开展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游,寻根问祖、朝拜先圣游,好溪竹筏漂流游,高山观日出、云海花海游,火山地质科普游,珍稀动植物考察游,野营野炊游,攀岩探险游,度假休闲游,影视星空博览游等。总之,丰富多彩、神秘迷人的仙都之旅,定能使你留连忘返,终生难忘。

  仙都的导游词 4

  仙都风景区位于缙云县城东7公里处,自隋代起闻名于世。仙都的名字还有一个典故:唐朝天宝年间,刺史苗奉倩以彩云仙乐出现于缙云山,上报朝廷。唐玄宗惊叹道:“是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亲笔写下“仙都”二字,“仙都”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仙都风景区分布于东西约10公里的练溪**,由姑妇岩、小赤壁、倪翁洞、鼎湖峰、芙蓉峡等游览区组成,计有72奇峰,18处名胜古迹。2000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

  仙都风景区景点有以下八个知名景点:

  1、鼎湖峰:鼎湖峰是整个仙都风景区的核心。鼎湖峰又名“天柱峰”,高约160米,人们称它为“天下第一峰”。

  2、倪翁洞:又名初阳谷,位于鼎湖峰西侧初阳山上。

  3、小赤壁:由倪翁洞向东,绵延数里的绝壁。

  4、芙蓉峡:由鼎湖峰沿好溪向上行三四公里,两侧的山体通体漆黑,愈来愈窄。相传是东海八仙饮山泉尝紫芝之处。

  5、姑妇岩:也叫婆媳岩,其中姑岩略低,面向北,酷似佝偻僵坐的老婆婆。不论从哪个方向观看,无不惟妙惟肖。妇岩与姑岩对峙,象有身躯而无头首的年轻媳妇,好似身穿连裙长服.婷婷玉立。

  6、独峰书院:位于倪翁洞景区内。

  7、初阳山:位于好山的前面,青塘的东面。

  8、云英谷:位于好山、群玉山、初阳山三山相交之处。

  仙都的导游词 5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欢迎来到仙都风景名胜区!它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特色、融田园风光与人文史迹为一体,以观光、休闲、度假和科普为主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有奇峰一百六、异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的美誉。仙都风景名胜区由仙都、黄龙、岩门、大洋四大景区组成及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峡、黄帝祠宇等三百多个景点组成,总面积为166.2*方公里。

  可能大家都好奇,为什么会叫仙都呢?就让我为你们一一道来。相传在唐天宝年间有很多缤纷彩云环绕在这里,山谷中也经常传来震耳的`乐声。当时就有一个叫苗奉倩的刺使将这件事上报给玄宗皇帝。玄宗听后惊叹地说:“这是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亲自写下“仙都”这两个字。从此以后,仙都就开始享有盛名了,并且一直传到今天。就像你们所看到的这样,仙都景色美在天然,有很多奇峰异石,千姿百态;她有桂林山水的秀丽,又有雁荡奇峰怪石的神韵,因此有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现在,你们脚下踩着的就是仙堤了。你们看,这两边杨柳婆娑,用卵石铺成的长堤是不是很浪漫呢?另外,这里可是当地恋人拍摄婚纱照的首选之地,并且知名度越来越高了,它吸引了丽水、金华、武义邻*县市成千上万对新人纷纷沓至。

  其实,仙堤成为婚纱摄影外景地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欣赏鼎湖峰的位置最佳。让鼎湖峰和练溪成为婚照的背景,共同为他们的爱情作证。寓意相爱的人彼此如鼎湖峰在水中的倒影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仙堤上有座四角攒尖的望峰亭和旁边的水榭,既点缀了风景,又是摄影的最佳取景点。从这里看,岸上的鼎湖峰伟岸挺立,水中的鼎湖峰又显得婀娜多姿,随波摆动。傍晚时,当夕阳照射的时候,岸上与溪中的鼎湖峰看起来更美了,就好像是天上的宫殿。

  这里如诗如画,自古以来就吸引了很多名人。建国以后,也成为中央、省、地方领导的必到之处。这里还拍过《阿诗玛》、《绝代双骄》、《天龙八部》 、 《汉武大帝》等数十部影视剧

  下面我们看的的就是晦翁阁了,传说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经在这里休息,所以就用他的号晦翁来命名。晦翁阁是一处在岩洞内人工修建而成的半边亭阁。亭阁面积90*方米,高约6米,木结构,两亭角飞翘于洞窟外。洞窟名晦翁洞,后山就是晦翁岩,山脚的溪很宽阔,水也深,人称朱潭,这里的景点均以朱熹的姓与号来命名的。晦翁岩高达几十米,里面有古洞。古树长得很茂盛,是寻幽探胜的好去处,晦翁岩后的山岙,有很多连理树,所以是理想的恋爱定情之地。

  现在你们在水边看到的就是九龙壁了,这其实是一条带状的层状节理地质构造。整条节理带长约100米,它的整体与溪水面几*是*行的,最低的地方和水面相距不到1米,节理带中洞窟高低、深浅度都是不一样的,最高的达4米,最深的也是4米。因为节理带在悬崖峭壁间,凝灰岩性岩层状分明,你们看它起伏弯曲,就好像是无数条龙潜伏在盘石上,所以称为九龙壁,又叫龙崖。

  现在我们来到了这座位于溪边的四角单檐攒尖顶亭,也就是超然亭,就是超然物外,心游闲云的意思。它是可以远看马鞍山日出的观景亭。亭底边长2米,高5米,的全是木做成,这里北面可以*观天师洞,南还可以望鼎湖峰。

  鼎湖峰,行状就好像是春笋,直冲天,它高170.8米,顶部面积为710*方米,底部面积为2468*方米,堪称“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峰巅有很多苍松翠柏,中间蓄水成池,相传是我们的始祖轩辕黄帝铸鼎炼丹,然后跨龙升天的地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用“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来描绘这个天下奇观。

  芙蓉峡,从鼎湖峰沿好溪上还要行走三四公里,它两边峭壁通体都是黑的,整座山体又好像是钢铁铸成的石城堡。越向里面走,峭壁就越高,山谷也越窄。最狭的地方,中间裂开就像门,只允许容一个人穿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所以叫铁门峡。电影《阿诗玛》中,阿黑张弓射穿山崖的镜头就在这里拍摄的。入内又是一洞天,四周有高崖围着,中间绿草成茵,叫紫芝坞,相传是东海八仙饮山泉吃紫芝的地方。坞内有屋基,是明代四位高人结庐隐居的遗址。

  鼎湖峰旁边的小石峰,它高40.7米,尖尖似笋,俗呼小石笋。鼎湖峰半腰有一圆洞,像人的肚脐。这小石峰高可和肚脐*,好似妈妈身下的儿子,所以又称童子峰。*代海宁干人俊作的诗说“大石气盖世,小石乐天真。天真不可复,大石误千春。

  接着我们看到的就是仰止亭,据清六峰樵客《仙都小憩图》记载:在童子峰外练金溪旁,大约是明代建成的,为游人瞻仰鼎湖峰雄姿的地方,后来荒废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台湾同胞李延品、舒寿福两位先生捐款重建。新亭是重檐十二柱式,黄帝合宫形,有古朴典雅之感。“仰止亭”和亭内的对联分别是李英和吴亚卿写的。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倪翁洞,又叫初阳谷,相传老子学生,越国大夫范蠡的老师计倪,嫉俗遁世,隐居于这里而得名。你们看这些石刻,都是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文人摩崖石刻达洞中留下的。多达60多处呢,是仙都风景区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倪翁洞中的“倪翁洞”三个篆字,是由当时任缙云县令、著名小篆书法大家李阳冰所题。另外,还有米筛洞、问渔亭、仙女照镜、老鼠偷油,独峰书院等景观。

  顺着这边我们看到的就是步虚山了。它是鼎湖峰的后山。东西走向,东接着高天坪,西面是石笋漏,南面是下官坑,北面可以看到板堰,海拔高364米。步虚,其实是道家名词来的,即是道教斋醮中道士在醮坛上边赞诵边步行的仪式动作。它的西头原本是和鼎湖峰是一体的,形成于白垩世晚期,后来经过流水的冲刷和寒暑风化(垂直节理),才慢慢自然崩塌分离,形成许许多多尖柱状的石柱。

  仙都的风景数不胜数,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就像大家所看到的这样,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这次只好说那么多了,谢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