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成语故事 (菁华5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成语故事

宋朝成语故事1

  张载(公元1020-1077年)是北宋郿县(今陕西)横渠人。

  张载年轻时喜欢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赏他的才学,劝他说:“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张载便专心致志做学问。后来张载中了进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因为他敢于直言,触犯了执政大臣,49岁就辞官回家,在家读书治学。

  横渠是个穷乡僻壤,张载虽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够维持生计,还必须省吃俭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挂在心上。每天起来,他一头钻进书房,关起门来,整日苦读,时常思考问题而忘记吃饭和休息。深夜,妻儿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还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笔。远*许多青年纷纷前来从师求学。有些学生家境贫寒,没有学费,他反而补贴他们茶饭,和他们同甘共苦。

  张载在一篇文章中说:“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

  意为像打磨璞玉一样磨练你,使你成功。现多指逆境可以帮助一个人取得成功。

宋朝成语故事2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名,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名”,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原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 后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宋朝成语故事3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重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比喻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宋朝成语故事4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非常善于射箭,当时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对他很敬佩。陈尧咨受到大家称赞之后,觉得自己的本领已是天下无双,便骄傲自满起来。

  一天,陈尧咨又在靶场表演他那百步穿杨的绝技。一箭射出,把又细又软的柳枝条射断了。观众们看得大声喝彩,并要求他再来一次。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正从那里经过,看了后,却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手法熟练些罢了!”陈尧咨听了,不禁大怒,喝道:“你这老头有什么本领,竟敢藐视我?”老头回答:“我哪里敢藐视你,我只是从几十年的斟油经验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会找出窍门来的道理。”说着,便从他的油担上取下一个葫芦,葫芦口上放一枚方孔铜钱,然后打了一勺油,高举油勺往葫芦里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条线似的穿过钱孔进入葫芦中。油倒完了,把铜钱拿起来给大家看,钱孔周围竟没有一丝油渍,大家看了都赞叹不已。老头微笑着对陈尧咨说:“我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了,一声不响便掉头走了。

  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用来说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办法来。

宋朝成语故事5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宋朝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宋朝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1)

——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成语故事1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成语故事2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成语故事3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成语故事4

  北宋真宗时,李垂学问极高,正直无私,先后担任过着书郎、馆阁校理等职,深孚众望。当时官场中流行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庸俗作风,李垂对此非常反感。

  当时,大臣丁谓就是靠了阿谀奉承的本事,才成为当朝宰相的。他当上宰相后,把持朝政,对不听自己话的人严厉打击。很多想升官发财的人,见丁谓很得皇帝的宠信,都去巴结他,希望得到好处。可是李垂对于奉承之道从来不感兴趣,坚决不去丞相府拜谒。

  李垂认为,丁谓身为当朝宰相,不秉公执法,反而欺凌同僚,实在有负天子所托、百姓所望,这样的人臭气熏天,躲都来不及,干吗还去参拜呢!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很多小人知道了李垂的想法,就去向丁谓报告,以这种方式来巴结他。丁谓知道李垂的想法后,气得不得了,就找了个借口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做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失去了靠山,得罪他的人又都被调回京城,李垂也被天子召回,有了被重用的机会。一些朋友劝李垂去拜谒新宰相,不要再清高下去了。他却冷静地回答道:“三十年前的我,如果肯抛弃清高,去拜见丁谓,可能早就被他当成心腹,成为翰林学士了。现在我老了,见到大臣们不秉公办事,还常常不给他们留面子,当面进行指责。现在的我,可谓疏狂到了极点,又怎么能依附有权势的人,看别人的眼色做事,来使他们向天子引荐我呢?”

  很快,有人将他的话报告了新宰相。新宰相感到他是个刺儿头,放在朝中很麻烦,就再次将他贬出京城,让他到外地去当个小小州官。李垂虽然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仍然不后悔。

成语故事5

  【注音】qǐng zì wěi shǐ

  【出处】王必欲致士,请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史记·燕召公世家》

  【解释】自:从;隗:郭隗自称。原指拿自己做一个榜样。后比喻自愿带头。

  【用法】作谓语;比喻自愿带头

  【结构】复句式

  【相*词】先自隗始

  【押韵词】珥金拖紫、洛阳才子、得寸思尺、叹为观止、耍笔杆子、疑心杀子、夹板医驼子、一棍子打死、未卜生死、须眉男子、......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后,一心想振兴燕国,想招揽天下贤才为之服务,就与谋士郭隗商量计策。郭隗说:“今大王想招揽贤才,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像我这样的人都能被重用,那么比我能干的人肯定会来归附的。”燕昭王采纳他的意见

  【成语示列】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 唐·韩愈《与于襄阳书》


宋朝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2)

——宋朝成语故事汇总五篇

  宋朝成语故事 1

  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做了汉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宫里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能转危为安,建立汉朝?项羽那么强大,为什么反把天下丢掉了呢?”

  将军王陵恭敬地回答说:“您看起来对人好像不够尊重,但实际上对功臣猛将都有奖赏,能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项羽表面上重视人才,内心却妒嫉有才能的人,对有功的人不仅舍不得奖赏,而且还怀疑他们,甚至要杀害他们。这样,部下就很难和他一条心了。所以他必然失败。”

  刘邦笑笑说:“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方面,还不知道整个情况啊!说实在的',坐在军营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大计,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定人心,提供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至于带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我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仅仅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败呢?”

  刘邦这番话,博得了大臣们的颂扬。刘邦赞扬张良的那句话,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来摘录成为成语“运筹帷幄”。“运”就是运用;“筹”就是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营中的帐幕。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决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也引申为筹划、指挥,确定大政方针。它常和“决胜千里”连用。

  宋朝成语故事 2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非常善于射箭,当时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对他很敬佩。陈尧咨受到大家称赞之后,觉得自己的本领已是天下无双,便骄傲自满起来。

  一天,陈尧咨又在靶场表演他那百步穿杨的绝技。一箭射出,把又细又软的柳枝条射断了。观众们看得大声喝彩,并要求他再来一次。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正从那里经过,看了后,却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手法熟练些罢了!”陈尧咨听了,不禁大怒,喝道:“你这老头有什么本领,竟敢藐视我?”老头回答:“我哪里敢藐视你,我只是从几十年的斟油经验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会找出窍门来的道理。”说着,便从他的油担上取下一个葫芦,葫芦口上放一枚方孔铜钱,然后打了一勺油,高举油勺往葫芦里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条线似的穿过钱孔进入葫芦中。油倒完了,把铜钱拿起来给大家看,钱孔周围竟没有一丝油渍,大家看了都赞叹不已。老头微笑着对陈尧咨说:“我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了,一声不响便掉头走了。

  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用来说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办法来。

  宋朝成语故事 3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宋朝成语故事 4

  韩国和魏国打仗,打了一年多,双方都不能取胜,秦惠王想趁机插手,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国的谋士陈轸来到秦国,秦王便向他请教。陈轸便给秦王讲了个故事:有个卞庄子,住在旅馆里。一天,他听说附

  *的山里来了两只老虎,正在吃一条牛,就想拔剑出去。旅馆的伙计赶忙制止他说:“现在先不要急着去打,两只老虎吃来吃去,必然会发生争斗,等到它们互相咬伤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吗?而且还可以得到打死两只老虎的好名声哩!”

  卞庄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处监视着。果真没多久,两只老虎就厮打起来,打来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伤。这时卞庄子冲出去,很轻易就砍死了受伤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双虎的名声。

  陈轸讲完了故事说:“大王,现在韩魏相攻不正是两虎相斗么!您等到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插手,就与卞庄子打虎一个样了。”

  秦王果然按照陈轸的话去做,在韩魏战争中,秦国一直没去插手。直到两国被长期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秦国才开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两败俱伤”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两”指斗争中的两方;“俱”是都的意思。这个成语是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破坏,谁也没得到好处。由这个故事还引出了成语“坐山观虎斗”,它用来比喻在双方相互争斗中,第三者暂时采取旁观的态度。

  宋朝成语故事 5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名,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名”,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原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 后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宋朝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3)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1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曜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他去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曜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环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曜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曜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的花瓶,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说着,把画撕了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词目】:弄巧成拙

  【发音】: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释义】: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拙:笨拙。本想耍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出处】:宋朝·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义】: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事倍功半。

  【反义】:恰到好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用于批评场合

  【成语示例】:

  ①孩儿系深闺幼 女,此事俱是父亲失言,~。(明朝·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②李文益~,冰雪聪明。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

  ③不过,公开出去的事,你还得多考虑一下。不要~,惹出些枝节问题来。◎沙汀《老烟的故事》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2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曜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他去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曜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环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曜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曜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的花瓶,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说着,把画撕了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词目】:弄巧成拙

  【发音】: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释义】: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拙:笨拙。本想耍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出处】:宋朝·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义】: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事倍功半。

  【反义】:恰到好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用于批评场合

  【成语示例】:

  ①孩儿系深闺幼 女,此事俱是父亲失言,~。(明朝·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②李文益~,冰雪聪明。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

  ③不过,公开出去的事,你还得多考虑一下。不要~,惹出些枝节问题来。◎沙汀《老烟的`故事》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3

  孙知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技艺非常高明,尤其擅长人物画,画风独特,为当时绘画界所推崇

  有一次,成都寿宁寺约请他为寺院画了幅《九曜图》,孙知微答应了

  孙知微画风严谨,构思巧妙,经过几天思考才开始作画。草图终于画出来了,正准备着色,仆人赶来报告,今天主人的好友过生日,人家一定要请主人前去赴宴。不得已,孙知微只好停止作画,然后把他的弟子叫到跟前,吩咐他们说:“这幅画的草图我已画好了,我要去朋友家,剩下的着色工作,你们几个人一起做吧,要用心揣摩,不要出错。”弟子们由于得到老师的信任而感到十分高兴,他们围着画品评了一番,正准备上色时,有人忽然发现图中水曜君身边的侍童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他们感到很奇怪

  弟子中有个叫童仁益的人,*时学*很马虎,却总爱耍个小聪明什么的,这次也不例外,他对大家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喜欢在瓶子画上一枝鲜花,这次因为急着要出去,一定是忘了画了,我们给他补上吧。”于是立即拿起笔来,用心地在水晶瓶上添上了一枝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回来了,他来到画前一看,发现水曜星君侍从童子手中的水晶瓶里竟生出了一朵红莲花,鼻子都快气歪了,责问他们为什么要在水晶瓶中随随便便添上一枝莲花。童仁益等人说:“添上莲花。这个图画不是更完整、更好看了吗?”孙知微听了以后,真是哭笑不得,只得说:“这简直是瞎胡闹!你们的出发点虽然没有错,却干出了自以为聪明的蠢事。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曜星君镇妖伏魔的宝贝,而不是用来插花的花瓶,否则宝瓶不就变成了普通的瓶子了吗?”又说:“你们真可气,这幅画全让你们给毁了!”孙知微的一番话说得他们目瞪口呆,无地自容。特别是童仁益,低着头,恨不得有个地洞钻下去才好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成“弄巧成拙”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卖弄聪明却变成了愚笨,也指本来想干些巧事,结果反干了蠢事。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4

  [成语拼音] nng qiǎo chéng zhuō

  [成语解释] 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典故出处] 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重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5

  【注音】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孙知微为成都寿宁寺画《九曜图》,他画好草图后因有事离开就叫弟子代为着色。弟子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瓶子是空的,就添上一枝粉红色的莲花。孙知微知道后立即指出他们弄巧成拙,因为该瓶是用来镇妖伏水的。

  【典故】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宋·黄庭坚《拙轩颂》

  【释义】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批评场合

  【近义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画虎类狗

  【反义词】歪打正着

  【成语示列】孩儿系深闺幼女,此事俱是父亲失言,弄巧成拙。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成语造句】

  ◎ 老舍先生说得好:"表现力强吗?人家不懂,不懂还有什么表现力可言呢?作品本身是教育人民的,可是因为土语太多,剧本没人演,小说读不明白,岂不弄巧成拙,反倒减少了宣传教育的效用么?"事实也是如此,"用陕北话拍摄的《陕北牧歌》,因为观众听不懂,不得不全部改为普通话重新录音;《春风吹到诺敏河》是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的影片,但是关内农民不能完全听懂东北话,因而减弱了影片的教育作用;《关连长》因为使用山东土腔遭到群众严厉的批评……。"


宋朝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4)

——成语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成语的成语故事1

  相传远古时代,有个叫伏羲(xī)氏的人做了国王。他感到天地万物纷纭复杂,想用一种方法,总结出大自然的规律。一天晚上,伏羲氏抬头观察天空时,猛然发现,天空中星罗棋布的大小星星,纵横交错的位置不是与地上的山川河流有相通之处吗?第二天,伏羲氏又仔细地观察了鸟兽的花纹和岩石的裂缝,在此基础上,他终于发明了“八卦(guà)”。

  当时,人们在水中捕鱼十分困难,只能用树杈去戳,一天下来,捕不了几条。伏羲氏又运用疏密相间的黏附原理,发明渔网,从此人们捕鱼就容易多了。

  伏羲氏死后,神农氏当了国王。他根据八卦遇到困境就加以改革,改革之后就行得通的原理(原话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用木头加工成木犁,再将树条用火烤后弄弯,又制成犁柄。有了犁,人们就可以成片成片地开垦土地。土地多了,生产的粮食也多了。但人们所种的东西并不是相同的,于是,神农氏又发明了市场。他规定:凡是需要交换东西的人,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将所交换的货物集中在市场上,彼此交换。

  再后来,黄帝、尧、舜先后担任国王,又发明了衣裳,并通过衣裳的样式、颜色区分出高低贵贱;又发明了船、弓箭、牛车和马车等;从此以后,人们的生活大大地方便起来。

  含义及用法:“穷则思变”本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设法改变,一改变就通达了;现指在困难面前,勇于革命。

成语的成语故事2

  【成语】心之官则思

  【发音】xīn zhī guān ze sī

  【解释】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有一位姓蔡的医生医术高明、遐迩闻名,前去拜师学艺的人几乎要踏破他家的门槛了。有一天,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也来到蔡先生家,要拜他为师。7岁的小男孩行过见面礼之后,便规规矩矩地站在一旁静候蔡先生的吩咐。由于蔡医生觉只则那些智力高、有悟性的孩子为徒,于是决定先考他一考。蔡医生把男孩叫到面前,指着庭院里的一棵桑树道:你瞧,这棵桑树最高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怎么才能采下桑叶来?用梯子呗!小男孩脱口而出。可我家没有梯子呀? 蔡医生说。那我就爬上去采! 小男孩讲。如果不准爬,你必须站在地上不动,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来吗? 蔡医生有意为难他一下。小男孩站在那里略加思索,突然一拍脑门,喊了一声:有了,便去找了根长绳子,用绳子系上一块小石头,然后来到桑树底下,使劲将石头往那最高的枝条上抛去。绳子挂住了枝头,稍一用力,最上面的枝头就垂下来了,他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了下来。始终站在一旁观看的蔡医生,这时高兴的点点头,说:很好!很好!无巧不成书,当蔡医生和小男孩正要转身进屋时,突然身后传来小孩们高声的吵闹声,两人回头一看,原来庭院那边有两只山羊在打架,打得难解难分,几个孩子用尽了吃奶的力气想把他们拉开,可就是无济于事。于是,蔡医对小男孩生说:你来想想办法,叫那两只羊不要打架了。小男孩并不着急径直走向山羊拉架,而是又回到桑树底下,拔了一把鲜嫩嫩、绿油油的草,送到山羊的面前。这时,山羊打累了,肚子也饿了,看见草后自然就顾不上打架了。蔡先生满意地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 这个小男孩就是我国历史上德艺双磬、救人无数的汉末医学家华佗。

成语的成语故事3

  在一口废弃的井里,居住着一只青蛙。这只小青蛙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可满意啦,一有机会就要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喝足后,蹲在井栏上闲得无聊,忽然瞧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起话来:“喂,海鳖兄,快过来,快过来啊!”于是,海鳖来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住处。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一瞧,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汪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儿。

  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昆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我过得快乐呢!我独自一人占据这口废井,自由无比!海鳖兄,为什么不进到井中观赏游玩一下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感到盛情难却,便走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海鳖只好慢慢地退了回去,反问青蛙:“你见过大海吗?”青蛙摇摆头。海鳖接着说:“海的广阔,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个年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个年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也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享受快乐呢!”

  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据此,后人演绎出了两个意思相*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

  附:经典的成语故事

  不打不相识

  *古典小说《水浒全传》中有这样一段 故事: 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 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又遇到李逵后来, 三人又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去喝酒。 吃喝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烧 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新鲜鱼,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 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

  戴宗怕他惹事,想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

  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我们不敢开舱。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便跳上一只船,顺手把竹笆蔑一拔。没想到 竹笆蔑是没有底的,只用它来拦鱼,他这一拔,就让鱼全跑了。李逵 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惹怒了几十个打渔人。大家七手八脚 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早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 里,一下子全扭断了。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百条的渔主人张顺来 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 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他的对手。他将李逵按 在水里,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连声叫苦。

  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 见见宋江!

  原来,张顺认得戴宗,*时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 听戴宗一喊,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 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张顺道:原来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识!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

  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个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一声场不会相识。几个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孔子听了伤感他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子起,我改变了态度。

  朽木不可雕 的意思是:〖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成语的成语故事4

  兔死狐悲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猎人,兔子和狐狸互相结盟,发誓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有一天,兔子和狐狸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的时候,没想到身边竟然有一群猎人正对它们两个虎视眈眈,猎人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侥幸逃脱。猎人离开后,狐狸就跑到兔子的身边开始哭泣。

  有一个人路过,看见狐狸正对着兔子大哭,感觉很奇怪,就走上前问狐狸为什么要哭。狐狸啜泣道:“我和兔子我们两个都是森林中微小的动物,都是猎人喜欢猎杀的对象,我们曾经约定一定要共同对抗我们的敌人猎人,生死与共。现在我的同盟兔子不幸被猎人杀死了,兔子今天死去,也就预示着他日我的死去。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你说你的好朋友死去了,你能不伤心难过吗?”路人听后叹了叹气说:“你为你的同盟,你的好朋友哀悼和哭泣是有道理的。”

  兔死狐悲资料

  【注音】tù sǐ hú bēi

  【解释】多用于表示对同盟的死亡火不幸感到很伤心。但是随着演变,兔死狐悲多用于贬义。

  【出处】《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

  【简介】兔死狐悲,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伤心。出处原出自《宋史·李全传》。后又见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成语举例】1、看到一起打拚的同仁相继被裁员,使他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2、我们室友的这次意外让我们全班同学都兔死狐悲的。

  悲开头的成语

  悲喜交集

  悲不自胜

  悲从中来

  悲伤憔悴

  悲喜交切

  悲喜交加

  悲喜交并

  悲喜交至

  悲喜兼集

  悲声载道

  悲天悯人

  悲悲切切

  悲愁垂涕

  悲愤填膺

  悲欢合散

  悲欢离合

  悲欢聚散

  悲歌击筑

  悲歌慷慨

  悲歌易水

  悲泗淋漓

  悲痛欲绝

  悲观主义

  悲观厌世

  悲观失望

  悲悲戚戚

  悲愤兼集

  悲愧交集

  悲慨交集

  悲欢厌世

  悲欣交集

  悲歌忼慨

  悲歌感慨

成语的成语故事5

  孔子有位朋友,名叫柳下季。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是春秋末、战国初时奴隶起义的领袖。

  “盗”是士大夫对起义奴隶的蔑称。盗跖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以武力侵犯诸侯。凡是历经过的地方,大国严守城池,小国闭城自保,百姓叫苦。为此,有一次孔子对柳下季说:“做父亲的一定能教诲他的儿子,做兄长的一定能教育他的弟弟。否则,父子兄弟的关系也就不可贵了。如今,先生是当世才子,弟弟是强盗,却又不能教育他,我真为你感到羞愧。我请求替先生去劝说他。”柳下季为难他说:“如果弟弟不听兄长的教育,即使有先生这样的辩才,又有什么办法呢?况且跖的为人,思想像泉涌一样恣肆梭流,意气如暴风一样变化突然,顺从他心意就高兴,不顺从他心意就发怒,容易用言语侮辱别人。我看先生不要去。”孔子不听柳下季的劝告,让弟子颜回驾车,另一个弟子子贡当侍,前去会见盗跖。盗跖听说孔子来见他,勃然大怒,对通报人说:“这个人,就是鲁国的伪人孔丘吗?替我告诉他:“你不种地却吃得很好,不纺织却穿得很好,整日里摇唇鼓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地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样子,以求得封候,得到富贵。你罪大恶极,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来加餐添菜。”孔子一再请求拜见,于是盗跖让他进来。孔子向盗跖行礼后,盗跖瞪大眼睛说:“孔丘,你所说的话,顺从我心意的可以活命,违逆我心意的就让你死。”孔子说:“将军身躯魁梧,智能能包罗天下,又勇猛、强悍,足可以南面称王。而名字却叫做强盗。我很为将军羞耻。将军如果能听从我的意见,我可以为您南面出使到吴国和越国,北面出使到齐国和鲁国,东面出使到宋国和卫国。西面出使到晋国和楚国,使他们为将正名。盗跖逐渐向善。


宋朝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5)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古代成语故事1

  【成语】: 邯郸学步

  【拼音】: hán dān xué bù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故事】:

  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

  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邯郸人走路的方法。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古代成语故事2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哲学程颐。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那个小书僮见杨时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进去了。

  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没关系,小兄弟,我还是在这里等先生坐禅结束吧!”杨时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结束坐禅,好向他请教问题。

  “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没关系。麻烦你等程颐先生坐禅结束以后,替我通禀一声,就说杨时在门外恭候先生教诲。”杨时仍然执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我还是在外面等好一点,你请进去吧。”杨时谢绝了小书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门之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连动都不动一下。

  等到程颐坐禅结束,小书僮立即把杨时在门外冒雪静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颐禀报。

  程颐一听此事,马上问:“这个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吗?”

  “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快,快,快开门。不知他是不是冻坏了。待老夫亲自出门去接这个年轻人进来。”程颐吩咐小书僮赶快搀扶他出去看杨时。

  等到小书僮把门打开,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原来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脚都没有动一下。

  “快,快!你们快把杨相公扶进屋子里来。”程颐命令家人道。

  “嗨,你这个年轻人,怎么那么傻呢?改天再来不就是了!”程颐一边要家人抬着杨时到书房里去,一边连声地责怪着杨时。

  “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程颐见杨时求师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后来杨时果然学有所成,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古代成语故事3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成语来自于《水浒传》中的林冲。林冲原本忠厚正直,最后却毅然走上梁山,反抗宋朝的道路。

  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鲁智深与林冲两个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害怕打起来不是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将高衙内拥走。这时,鲁智深也急忙赶到,听明情况便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发配沧州(今属河北省)充军,买通差人,阴谋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计谋,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个杀掉。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古代成语故事4

  大义灭亲

  州吁是卫国国君卫庄公宠爱的妃子所生的儿子,一贯依仗母亲的权势,胡作非为,无恶不做。可是卫国大夫石阞的儿子石厚却同州吁打得火热。两人臭味相投,游手好闲。石阞曾为此狠狠教训过儿子。

  后来卫庄公死了,卫植公继位。州吁见父王已死,哥哥继位心怀不满,就和石厚密谋杀死了卫桓公,夺取了王位。一夜之间,这个喜好酒色,不学无术的庸寸居然成为君生。

  事情传出以后,石阞知道自已的儿子也参与了这次*,心里非常生气,但表画上却不动声色。由于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拥护州吁,干是州吁便找石厚商量对策。石厚想到父亲石阞深受本国百姓的拥戴,就替州吁向父亲讨教巩固君位的办法。石阞想了想,对儿子说:“陈国的陈桓公治国有方,你可以陪同州吁去陈国访问一下。”石厚和州吁便诀定前往陈国。

  这时石阞马上给自已的好友,陈国的一位大臣写了一封信,说:“卫国国君州吁和他的亲信石厚就要到贵国来了,这二个人就是杀死我们国君的凶手,请您看在陈、卫两国的交情上为卫国的黎民百姓办件好事,等他们二人到你们那里的时候,把他们两个杀掉。”

  结果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便被抓了起来,但陈国方画觉得由陈国杀死卫国的国君不太合适,还是应该请卫国派人来治他们的罪。于是石阞又马上派卫国的两个人赶到陈国,就地杀死了州吁。当时很多人念石厚是石阞的儿子,想从轻发落。可石阞说:“这种不忠不孝之辈,不除掉,不足以*民愤,为了大义我不能念私情。”石厚在临刑前想见父亲一画,石阞唯恐动摇自已的决心,毅然地拒绝了。

  大义灭亲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公无私、不徇私情。

*古代成语故事5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哲学程颐。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那个小书僮见杨时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进去了。

  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没关系,小兄弟,我还是在这里等先生坐禅结束吧!”杨时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结束坐禅,好向他请教问题。

  “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没关系。麻烦你等程颐先生坐禅结束以后,替我通禀一声,就说杨时在门外恭候先生教诲。”杨时仍然执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我还是在外面等好一点,你请进去吧。”杨时谢绝了小书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门之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连动都不动一下。

  等到程颐坐禅结束,小书僮立即把杨时在门外冒雪静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颐禀报。

  程颐一听此事,马上问:“这个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吗?”

  “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快,快,快开门。不知他是不是冻坏了。待老夫亲自出门去接这个年轻人进来。”程颐吩咐小书僮赶快搀扶他出去看杨时。

  等到小书僮把门打开,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原来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脚都没有动一下。

  “快,快!你们快把杨相公扶进屋子里来。”程颐命令家人道。

  “嗨,你这个年轻人,怎么那么傻呢?改天再来不就是了!”程颐一边要家人抬着杨时到书房里去,一边连声地责怪着杨时。

  “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程颐见杨时求师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后来杨时果然学有所成,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宋朝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6)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 (菁华5篇)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1

  乐不思蜀(汉语成语)

  乐不思蜀(lèbùsī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成语辨析

  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关于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成语出处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国志·蜀书·后主传》[3]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1]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5]

  示例

  刘备的这种坏脾气,好像也传给了阿斗,‘乐不思蜀’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2

  【成语】: 乐不思蜀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解释】: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3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4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5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说过了,但是它的故事可曾了解过?如果没有的话,可以聆听一下哦!

  【成语】: 乐不思蜀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解释】: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后,刘禅的*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宋朝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7)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1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典故:《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时候,有一回魏国的大夫季梁到赵国去旅行。

  旅途中忽然一日他得到了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的消息。

  “魏王怎么能攻打赵国呢……”季梁立刻感到了一种不安。

  为制止魏王攻打赵国,他停止旅行,转身回魏国而去。

  他一回到魏国,衣顾不得换,脸顾不得洗,便匆匆忙忙地去见魏王。

  魏王看他风尘仆仆、慌慌张张的样子,觉得很奇怪,问道:“季梁大夫,你不是说要走很久吗?为什么现在就回来了?难道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吗?”季梁不紧不慢地说道:“事情并不算特别要紧,只是我遇到了一个怪人以及他的怪事,我愿意早一点告诉你罢了。

  ”魏王问:“那是什么样的怪人和怪事呢?”季梁说道,有一回,他走在赵国地域上的太行山下时,遇到了一人乘着一辆马车由南向北行驶。

  但他却声言要到楚国去。

  季梁觉得他走的方向不对,便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不朝南走反而向北去呢?难道你不知道楚国在南边吗?”那乘车人回答说:“没关系,我的马好,跑得快!”季梁说:“你的马虽然好,可你走的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呀?”那乘车人又道:“不怕,我带的路费多。

  ”季梁说:“你的路费多又有什么用呢?这确实不是去楚国的路呀。

  ”那乘车人坚持着要往北去,并说:“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季梁说:“你的这些条件再好,如果朝北去,离楚国也只能是越走越远呀!”听了季梁讲的无头无尾的故事,魏王很是觉得好笑,就问季梁道:“天下难道真有这样胡涂的人吗?”季梁说:“有,不光赵国有,我们魏国也有。

  ”魏王不以为然:“什么,我们魏国也有?”季梁直言道:“是的,比如魏王你吧,你的志向是建霸业,当诸侯的首领。

  为此目的,你倚仗着国家的强大与军队的精良,想利用攻打赵国的办法,来扩大地盘和抬高威望。

  可你这样做,别的国家会怎样想呢?我觉得,你这样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你的宏伟志向就越远。

  这不正如那个乘车的赵国人欲去楚国不朝南反朝北走一样吗?”季梁这番话,说得魏王的脸暗暗地红了。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2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1),季梁谏(2)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3),方(4)北面而持其驾(5),告臣曰:‘我欲之(6)楚。’臣曰:‘君之楚,将奚(7)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8)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9)善。’此数者(10)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11)欲成霸王,举(12)欲信于天下。恃(13)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14)至楚而北行也。”(《战国策˙魏策四》)

  【注解】

  (1) 邯郸:音“寒单”,赵国都城。

  (2) 谏:音“见”,规劝。

  (3) 大行:大马路上。

  (4) 方:向着。

  (5) 驾:马车。

  (6) 之:前往。

  (7) 奚:为何,表疑问之意。

  (8) 用:此指“旅费”。

  (9) 御者:马夫。

  (10) 此数者:指刚刚所言这些。

  (11) 动:举动。

  (12) 举:行为。

  (13) 恃:音“是”,仗着。

  (14) 犹:就好像是。

  【故事阐述】

  战国时代,魏王想要出兵攻打赵国的国都邯郸。季梁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即停止了旅行,想回去劝阻。

  回国后,他急忙地赶去见魏王说:“我刚才在路上看到一个人驾车往北方走,却对我说他想去南方的楚国。我说你要去南方,怎么现在却往北方走呢?他马上回答说他有优良的骏马、足够的旅费、技术很好的马夫,所以绝对可以到达楚国。但是,王啊!您知道吗?实际上,因为他去的是相反的方向,马愈快、旅费愈足够、马夫愈好,只会让他离楚国愈来愈远而已啊1

  季梁接着又说:“今天大王您一心想成就霸王之业,让天下人都取信于您,可是,现在您却仗着有强大的军力想去攻打赵国,藉此扩大您的领地和威望,这样做下去,只会离您的目标愈来愈远!正如我遇到的这个人,他想去楚国却往北方走一样,永远也达不到目的1

  人们把这个故事,叫做“南辕北辙”。“辕”是古代马车前部套在牲口左右两边的木头,用以拖车。“辙”是指车轮走过后路面压出来的痕迹。这句成语就用来比喻人的志向和实际行为相反。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3

  【出处】

  《战国策》。

  魏王要发兵攻打赵国,大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外国,听到此事,立即赶了回来。连家也没回,衣服也没换,就进宫去见魏王。魏王非常奇怪,问他:“你怎么回来了?有什么急事吗?”季梁说:“是的,我在太行山一带,遇到一个人,他坐着车正往北走,可却得意地对我说:‘哎,我要到楚国去了!’”

  魏王大笑说:“楚国在南面,他怎么往北跑啊?”

  季梁说:“是啊,我也这么问他。可是他却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我说:‘你的马虽然跑得快,但这也不是到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没关系,我的费用备用得多。’我说:‘你的费用带得再多也没有用。’他还是说:‘没关系,我的车夫驾车的本领可大啦,谁也抵不上他。”’

  魏王忍不住大声说:“天下竟有这样的糊涂人!”

  季梁说:“大王说得没错,他的方向弄错了,即使马跑得再快,费用带得再多,车夫驾车的本领再大,也到达不了目的地,相反却离楚国越来越远!”说到这里,季梁话锋一转,说:“如今大王想成就霸业,那就应该取得各国君主的信任才对。可是,您却想凭借兵精粮足、国土广阔的优越条件,去攻打赵国,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威望。这样,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您的愿望就越远,这不正像那个南辕北辙的人一样吗?”

  魏王沉默不语了。最终还是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释义

  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4

  以前有一个人,想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马车,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准备上路了。

  楚国位于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却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该往南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可是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

  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的路费也多着呢!”

  路人依然极力劝阻,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一走的方向不对,路费再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这有什么,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

  路人无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可是他条件越好,他就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南辕北辙成语的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小朋友,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就算占有利的条件也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5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1),季梁谏(2)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3),方(4)北面而持其驾(5),告臣曰:‘我欲之(6)楚。’臣曰:‘君之楚,将奚(7)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8)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9)善。’此数者(10)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11)欲成霸王,举(12)欲信于天下。恃(13)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14)至楚而北行也。”(《战国策˙魏策四》)

  【注解】

  (1) 邯郸:音“寒单”,赵国都城。

  (2) 谏:音“见”,规劝。

  (3) 大行:大马路上。

  (4) 方:向着。

  (5) 驾:马车。

  (6) 之:前往。

  (7) 奚:为何,表疑问之意。

  (8) 用:此指“旅费”。

  (9) 御者:马夫。

  (10) 此数者:指刚刚所言这些。

  (11) 动:举动。

  (12) 举:行为。

  (13) 恃:音“是”,仗着。

  (14) 犹:就好像是。

  【故事阐述】

  战国时代,魏王想要出兵攻打赵国的国都邯郸。季梁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即停止了旅行,想回去劝阻。

  回国后,他急忙地赶去见魏王说:“我刚才在路上看到一个人驾车往北方走,却对我说他想去南方的楚国。我说你要去南方,怎么现在却往北方走呢?他马上回答说他有优良的骏马、足够的旅费、技术很好的马夫,所以绝对可以到达楚国。但是,王啊!您知道吗?实际上,因为他去的是相反的方向,马愈快、旅费愈足够、马夫愈好,只会让他离楚国愈来愈远而已啊1

  季梁接着又说:“今天大王您一心想成就霸王之业,让天下人都取信于您,可是,现在您却仗着有强大的军力想去攻打赵国,藉此扩大您的领地和威望,这样做下去,只会离您的目标愈来愈远!正如我遇到的这个人,他想去楚国却往北方走一样,永远也达不到目的1

  人们把这个故事,叫做“南辕北辙”。“辕”是古代马车前部套在牲口左右两边的木头,用以拖车。“辙”是指车轮走过后路面压出来的痕迹。这句成语就用来比喻人的志向和实际行为相反。


宋朝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8)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古代成语故事1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一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刻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一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古代成语故事2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

古代成语故事3

  .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窦宪兄弟把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朝政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人们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发生日食。司马丁鸿上书汉和帝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现象象征君王的权力被臣子侵夺,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日蚀出现过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告我们,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啊。穿透岩石的水,开始时都是涓涓细流,参天的大树,也是由刚发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刚露头的时候防止它,这样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了。”

  “防微杜渐”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出自《后汉书?丁鸿传》)

古代成语故事4

  晏子辞世已经十七年了。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酒*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见此情景,连忙走到景公身旁。

  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经十七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他回答景公说:“这就是大臣们的不贤啊。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

  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吗?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

  有一种叫尺蠖(huo)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十七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不再喜欢听人家批评您,而只喜欢听奉承话所造成的呢?”

  一*话说得齐景公心里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太好了,今天这一番话,教我豁然开朗。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学生了。”

  寓意: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话是有道理的。

古代成语故事5

  忠言逆耳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 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

  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

  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

  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我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