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成语故事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1

  【成语】:

  两败俱伤

  【拼音】:

  [liǎng bài jù shāng]

  【解释】:

  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出处】:

  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举例造句】:

  还是讲话了好,免得两败俱伤。

  【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2

  两败俱伤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介绍

  【解释】:败:损失;俱:全。虽然有一方赢了,但是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较大利益。

  【出处】: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表示斗争。

  【示例】: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

  ★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这两种运动合起来便能够互收效益,分开来定要~。”

  【近义词】:玉石俱焚、同归于尽

  【反义词】:两全其美

  例句

  1如果纵容他们争闹下去,不但将会两败俱伤,也会伤了两家的旧谊。

  2当他们两败俱伤之时,闯王的军队趁虚而入,攻占了他们的阵地。

  3这两个人势均力敌,龙争虎斗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4你们两兄弟如果弄到两败俱伤,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而已。

  5他俩就是不听别人劝告,如今弄了个两败俱伤,能怪谁呢?

  6你们两人再这样斗下去,终究会两败俱伤,各不讨好。

  7这场仗不能打,否则必然两败俱伤。

  8如果情势对他不利,他决定来个玉石俱焚,两败俱伤。

  9那个曾经,似乎惨不忍睹,最终两败俱伤。

  10战争导致两败俱伤。

  11我劝你们说和吧!免得两败俱伤。

  12在一个团体之中同室操戈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13相隔一衣带水的海峡*,一旦兵戎相见,必然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3

  【汉字书写】:两败俱伤

  【汉语注音】:liǎng bài jù shāng

  【成语出处】:北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宦者传论》:“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斗争。

  【两败俱伤的意思】:俱:全都。双方斗争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指战争双方都受到很大的伤害或损失。

  【两败俱伤的近义词】:玉石俱焚、鹬蚌相争、同归于尽、两虎相斗;

  【两败俱伤的反义词】:一箭双雕、两全其美、一举两得、各得其所;

  【两败俱伤的故事】

  战国时期,韩魏两国交兵一年有余仍然不分胜负。秦惠文王想参战但举棋不定不知要打谁。这时楚国的使臣陈轸来访,秦惠文王去征求他的看法。陈轸给秦惠文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卞庄子,另一个是管与。有一次他们去打猎的时候看见两只老虎正在争一头牛吃,卞庄子想拔剑去刺老虎。管与对他说:“两只虎争一头牛,肯定会在吃的时候打起来,因为它们想吃好也想吃饱,弱虎肯定会被强虎咬死,强虎也会被咬伤。到那时你再对付那只受伤的老虎,就可以很轻松的获得一剑杀二虎的威名了!”卞庄子听了以后恍然大悟,于是躲在石头后面观看两虎相斗。过了一会儿,弱的那只虎被咬死,另一虎也受了重伤。卞庄子这时从山后冲上来,只一剑便刺死了那只剩下的老虎。陈轸讲完故事后接着说:“韩魏两国交战最后必然有一国会被消灭,另一国也损失惨重陷入危如累卵的.境地,到了那时候您再出兵快刀斩乱麻攻打剩下的那一国,你认为怎么样呢?”秦惠文王听完以后茅塞顿开,便决定让韩魏两国继续交战,静待观察,随机应变。

  【两败俱伤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清.李渔《比目鱼.假神》:“若教他无端马革将尸裹,倒不如早向蛟龙腹内藏。还思想,休使这前功尽弃,坐看他两败俱伤。”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丙败俱伤,于大人反为无益。”

  【两败俱伤造句】

  这个故事是说,为了私利乐此不疲地斗争导致两败俱伤,反而让第三个人渔翁得利。

  腾讯和奇虎360的斗争将会两败俱伤,其他公司则可能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纠纷中得到利益。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1)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1

  两败俱伤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介绍

  【解释】:败:损失;俱:全。虽然有一方赢了,但是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较大利益。

  【出处】: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表示斗争。

  【示例】: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

  ★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这两种运动合起来便能够互收效益,分开来定要~。”

  【近义词】:玉石俱焚、同归于尽

  【反义词】:两全其美

  例句

  1如果纵容他们争闹下去,不但将会两败俱伤,也会伤了两家的旧谊。

  2当他们两败俱伤之时,闯王的军队趁虚而入,攻占了他们的阵地。

  3这两个人势均力敌,龙争虎斗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4你们两兄弟如果弄到两败俱伤,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而已。

  5他俩就是不听别人劝告,如今弄了个两败俱伤,能怪谁呢?

  6你们两人再这样斗下去,终究会两败俱伤,各不讨好。

  7这场仗不能打,否则必然两败俱伤。

  8如果情势对他不利,他决定来个玉石俱焚,两败俱伤。

  9那个曾经,似乎惨不忍睹,最终两败俱伤。

  10战争导致两败俱伤。

  11我劝你们说和吧!免得两败俱伤。

  12在一个团体之中同室操戈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13相隔一衣带水的海峡*,一旦兵戎相见,必然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2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費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可以打贏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贏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3

  【汉字书写】:两败俱伤

  【汉语注音】:liǎng bài jù shāng

  【成语出处】:北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宦者传论》:“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斗争。

  【两败俱伤的意思】:俱:全都。双方斗争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指战争双方都受到很大的伤害或损失。

  【两败俱伤的近义词】:玉石俱焚、鹬蚌相争、同归于尽、两虎相斗;

  【两败俱伤的反义词】:一箭双雕、两全其美、一举两得、各得其所;

  【两败俱伤的故事】

  战国时期,韩魏两国交兵一年有余仍然不分胜负。秦惠文王想参战但举棋不定不知要打谁。这时楚国的使臣陈轸来访,秦惠文王去征求他的看法。陈轸给秦惠文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卞庄子,另一个是管与。有一次他们去打猎的时候看见两只老虎正在争一头牛吃,卞庄子想拔剑去刺老虎。管与对他说:“两只虎争一头牛,肯定会在吃的时候打起来,因为它们想吃好也想吃饱,弱虎肯定会被强虎咬死,强虎也会被咬伤。到那时你再对付那只受伤的老虎,就可以很轻松的获得一剑杀二虎的威名了!”卞庄子听了以后恍然大悟,于是躲在石头后面观看两虎相斗。过了一会儿,弱的那只虎被咬死,另一虎也受了重伤。卞庄子这时从山后冲上来,只一剑便刺死了那只剩下的老虎。陈轸讲完故事后接着说:“韩魏两国交战最后必然有一国会被消灭,另一国也损失惨重陷入危如累卵的.境地,到了那时候您再出兵快刀斩乱麻攻打剩下的那一国,你认为怎么样呢?”秦惠文王听完以后茅塞顿开,便决定让韩魏两国继续交战,静待观察,随机应变。

  【两败俱伤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清.李渔《比目鱼.假神》:“若教他无端马革将尸裹,倒不如早向蛟龙腹内藏。还思想,休使这前功尽弃,坐看他两败俱伤。”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丙败俱伤,于大人反为无益。”

  【两败俱伤造句】

  这个故事是说,为了私利乐此不疲地斗争导致两败俱伤,反而让第三个人渔翁得利。

  腾讯和奇虎360的斗争将会两败俱伤,其他公司则可能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纠纷中得到利益。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2)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1

  【成语】: 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是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就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都纷纷的大笑了起来,说:船是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2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舟 是 船 , 求 是 寻找 。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3

  【成语】:

  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是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就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都纷纷的大笑了起来,说:船是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3)

——尔虞我诈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尔虞我诈的成语故事1

  【汉字简体】尔虞我诈

  【汉语注音】ěr yú wǒ zhà

  【汉语注释】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尔,你;虞,防备;诈,欺骗。

  【英语译文】each trying to cheat or outwit the other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1]

  【近义词语】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尔诈我虞

  【反义词语】推心置腹、坦诚以待、坦诚相见

  【歇后语】骗子遇骗子——尔虞我诈。

  【成语故事】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的小国放在眼里。

  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其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处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处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ī)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处死!”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处死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火冒三丈,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挂,就立即下令讨伐宋国。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楚军锐气大挫,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也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吗?”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屈膝投降。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尔虞我诈的成语故事2

  【出处】

  《左传》。

  春秋时,楚国自恃强大,派兵攻打弱小的宋国。不久,楚国的军队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宋国国君见形势很危急,就派人到晋国去求援。晋国的国君暂时不想发兵,说要等一段时间,但又恐宋国人失望,就派了使臣解扬到宋国去,告诉宋国不要投降,晋国的军队很快就会去救他们的。

  谁料,解扬路过郑国时被抓了起来。郑人又把他献给了楚国。楚王给了他许多钱,要他对宋国人讲相反的话,解扬不答应。楚王再三逼迫,解扬假装同意了。于是,楚王就让解扬登上楼车,把他带到宋国都城前,要他向宋人喊话。解扬趁机把晋君的命令传达给了宋国。

  楚王见解扬欺骗了自己,大怒,下令把解扬杀了。在刑场上,楚王的使者宣布了解扬的罪状:“你既已答应了楚王,又反悔,是你不讲信用。快接受你应受的刑罚吧!”解扬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答道:“我接受了我们国君的命令,如果不执行才是不讲信用。我答应楚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即使死了我也无悔。”楚王很钦佩解扬的忠贞不屈,就把他放了。

  宋国坚决不降,楚国久攻不下,粮草也快用完了。楚王准备撤退。大臣申叔时献计说:“听说宋国人已用人骨当柴烧,把死掉的孩子当饭吃了。我们只要让士兵盖房子,种粮食,装做要长期住在这里。宋国人的军心就会涣散,还怕他们不投降吗?”楚王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那天夜里,宋军将领华元悄悄潜入楚营,摸到楚将子反的床前,把他叫起来,说:“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吃人肉、烧人骨的境地。但是,我们宁可让国家灭亡,也不投降。如果你们退兵三十里,我们可以讲和。”子反在华元的威逼下,只好答应退兵。子反将此事报告楚王,楚王也同意了。第二天,楚军后退三十里。华元又到楚营和楚国签了盟约,盟约上写道:“不可尔虞我诈。”

  释义

  彼此互相欺骗。

尔虞我诈的成语故事3

  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

  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

  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

  诈、虞:欺骗。这个成语形容互相欺骗。

  成语解释

  【汉字简体】尔虞我诈

  【汉语注音】ěr yú wǒ zhà

  【汉语注释】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尔,你;虞,欺骗;诈,欺骗。


两败俱伤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4)

——常见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常见的成语故事1

  在古时候,有一个历史朝代叫东晋。东晋时期,有两个很受人尊敬的大家族,一个是王家,一个是谢家。这两个家族,培养出了许多优秀、杰出的人才,在皇宫里担任重要职位,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谢家有个叫谢安的人,他是当时的宰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位很高。谢安经常对家里的孩子们讲:“你们要好好学*,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本领高强的人。”

  有一天,谢安闲来无事,就问孩子们:“你们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呢?”谢安有一个侄子,名叫谢玄。谢玄回答说:“我将来,要像‘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先来讲讲“芝兰玉树”吧。这“芝兰”啊,其实就是兰花,是一种植物,它的花朵不大,颜色有黄的、粉的,也有白的,非常美丽;而兰花的叶子呢,是细细长长的,就像小朋友弯弯的眉毛一样,形态非常优美。兰花的香气也是淡淡的、柔柔的,闻起来一点儿都不刺鼻子,让人觉得很舒服。更重要的是,兰花的生长环境虽然是又潮又湿,阳光也少,但是它们依然坚强、快乐地生长,依然把柔和、淡雅的香气带给人们。所以啊,兰花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像是一个外表美丽、内心品德高尚的人,是一种人们很喜欢的、名贵的植物。那么“芝兰玉树”呢,就是指,用名贵的兰花和玉石装饰而成的大树。小朋友,你们想想看,大树是不是很高大、很挺拔呀?它可以为我们遮挡阳光,让我们在树荫下快快乐乐地做游戏,一点儿也不用担心被阳光晒伤,对不对呀?那么,如果这棵大树是用名贵的`兰花和玉石装饰而成的呢,是不是又漂亮、又芳香、而且还可以保护我们不被晒伤呢?这可真是一棵很棒的大树呀!好啦,现在让我们回到刚才的故事。

  当东晋的宰相谢安问家里的孩子们长大以后都想干什么的时候,谢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将来,要像‘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谢玄小朋友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像名贵的兰花,玉做的树。谢玄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志向,他的叔叔谢安自然很高兴,从此就更加注重对谢玄的培养和教育,而谢玄自己也很努力,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和本领。

  后来,前秦朝代的皇帝苻坚带兵攻打东晋,东晋宰相谢安就任命他的侄子谢玄为先锋官,迎战苻坚。谢玄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在淝水一带,带领八万士兵战胜了苻坚的80多万士兵,保护了国家和人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而谢玄,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实现了他幼年时想成为“芝兰玉树”的理想。

常见的成语故事2

  有一家人家祭过了祖先,赏给仆人们一壶酒。仆人们看壶里的酒实在太少,要是每个人尝这么一小口,那多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让他喝个痛快。可是到底让谁喝呢?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大家说:“我看这么办吧,咱们来比赛画蛇。谁先画好,壶里的酒就让给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么办,就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一个人先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低着脑袋在画,就说:“你们还没画好呀,看吧,我还来得及给蛇添上四只脚哩!”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又在地上画起来。他还没把四只脚画齐,有个人也把蛇画好了,就抢过他手里的酒壶,几口把酒喝干了,对他说:“蛇本来没有脚,你干吗要给他添四只脚呢?”“画蛇添足”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跟“弄巧成拙”一个样;想卖弄一下本领,反而把事情搞坏了。故事中的那个人就是这样,他已经把蛇画好了,为了添四只脚,反而没喝到酒。另一个意思跟“无中生有”相仿,蛇本来没有脚,硬要给他添上四只脚,这不是多余的吗?因此还有人用“蛇足”来比喻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常见的成语故事3

  东汉时期,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贤德的女子。一次,乐羊子拾到了一块金子,高兴地拿回来交给妻子。妻子说:“有志气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把捡来的东西拿回家是败坏自己的名声。乐羊子深感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然后说:“你很笨要笨鸟先飞,要出外求学去。”所以乐羊子就出外求学去了。但一年后,乐羊子因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领到织机旁说:“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织出来的,日积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了。求学也和织布一样,不能在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 乐羊子深受感动,又回去求学了,七年没有回家。

  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