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5篇)

首页 / 作文 / | 作文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1

  暑假,我读了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以前也在电视上看过,所以,当我拿起书,脑子里总会冒出电视中师徒四人的形象。我最喜欢里面的大师兄——孙悟空。一提到他,你是不是也会马上想到手里拿着金箍棒、头上戴着金箍的石猴,一会儿抓耳挠腮四处张望,一会儿脚踩祥云腾云驾雾。

  孙悟空本来只是石缝里蹦出来的一只石猴,凭借一身本领到东海龙宫抢到了金箍棒,大闹天宫,我行我素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但是在他开始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开始,他身上善良、勇敢、正直的品质就开始展现出来了。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他骁勇善战、不畏强敌。在取经的路上,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每次都很危险,不知道有多少次,师傅被妖怪抓走了,都是他挺身而出,想尽办法救出师傅。比如在《大战红孩儿》这个故事中,孙悟空先是自己与红孩儿战斗,红孩儿吐出三昧真火,孙悟空衣服着火然后自己扑灭,又继续战斗。最后发现不是红孩儿对手,就连忙去东海叫龙王下雨,谁知三昧真火抗水,没办法只好请来观音菩萨来降服,最后救出师傅。

  他本领高强、忠心耿耿。孙悟空跟随师傅菩提祖师学了七十二变,舞起金箍棒虎虎生风。但是尽管他有这么强大的本领,仍然甘心情愿护送唐僧取经。唐僧没有火眼金睛,不能识别妖魔鬼怪,总是冤枉孙悟空,但他仍然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想骗唐僧,却被归来的悟空识破。他一眼就看出女子是妖怪,便想打死她,白骨精使个解尸法化为一团白烟走了,随后又出现两次,悟空都认出来了,并打死了他们。唐僧气得把悟空赶走。回到花果山逍遥自在的.他,得知师傅被妖怪抓了,又急急忙忙腾云驾雾地飞去解救师傅。

  这就是我喜欢的孙悟空,你们喜欢吗?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2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图书和影视作品,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因类型不同,而各有所爱。有的喜欢神话,比如孙悟空;有的对穿越之类的感兴趣;有的迷上了科幻,比如《变刑金刚》里地擎天柱等等。我呢,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大家可能想不到,那便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我喜欢他的原因有三个,那就是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和七擒七纵,这些优点都让我佩服之极,至今不忘。

  先来说说他第一个优点:足智多谋。不管多艰难的困境,他的计策都层出不穷,而且想出的办法更是叫人拍案叫绝。比如有一次,魏国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攻打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不到一万士兵。诸葛亮命令城里的*民和士兵全撤出城门,自己就留下两个童子在他身边陪着,然后在城上弹古琴,司马懿看城门大开,怀疑城内有伏兵,便不敢进去,撤退了。就这样诸葛亮没有用一兵一将保住了西城。

  第二个优后,神机妙算。诸葛在东吴因瑜手下做事时,周瑜命令他三天之内弄来十万支箭。诸葛亮夜观天象,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于是第三天的时候,在周瑜那边弄来了二十只小船,来到曹操城门前,叫人到上面去弄了点动静,然后曹操这边的士兵都往江上射箭,接着诸葛亮叫人躲在下面,箭全都插在了船上,就这样,诸葛亮不损失一兵一将,就借来了十万支箭。

  第三个优点:七擒七纵。诸葛亮和孟获交战的时候,为了让孟获服气,抓了他七次,放了他七次,最后孟获终于心服口服了!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图书和电影,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人物形象。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七擒七纵”三大优点集于一身的军师诸葛亮。他的这些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去学*,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3

  冰心奶奶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最*我迷上了看书,认识了许多人物。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走投无路的李从厚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黑了。那可不是《罗小黑战记》中的小黑,而是《汤小团》系列丛书中的小黑。

  小黑是一只老神兽,它带着汤小团等三人瞬间穿梭于书中和现实的世界。在现实的世界里,它*时看似是一只小猫,但在书的世界里,它却能够变成一只巨大的黑色飞虎,也能够变**形,可谓神通广大。即使在*时的小猫形态下,它的口水也具有疗伤的作用。

  小黑它心地善良。它*时看上去对汤小团他们三个人非常的冷漠,但却常常为他们累得大汗淋漓。每当汤小团受伤了,它都会耐心地帮他疗伤。在《汤小团》第四卷《隋唐风云》中,面对饕饕巨兽时,小黑为了保护他们不受伤害,自己挡下了一束致命的激光。汤小团他们毫发未伤,小黑自己却身受重伤。

  小黑它沉着冷静。不管情况多么紧急,它从来没有慌张,不会不知所措,而是*静地告诉汤小团他们应该要怎么办。就像第五卷《辽宋金元卷》的章节里,汤小团他们因为因为破坏了燕云十六州的地图,差点改变了历史,遇到了用来警告与惩罚守护者的“时空乱流”。小黑知道这可能会伤害到他们,但他没有惊慌,而是沉着冷静地让汤小团丢出星尘石,避免了时空错乱,也让他们免除了伤害。

  虽然小黑是个虚拟人物,但也挡不住我对它的喜爱。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有没有对他产生喜爱呢?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4

  读了一本书就像你交了一个朋友,我有许多朋友,有温柔体贴,有阴险狡诈,还有美丽动人的,他们个个都令我难以忘怀,早在我心中有了一*之地。但最要我喜欢的,那就非同喜喜莫属了。

  我俩是在《嘭嘭嘭》中认识的,在和她交往的过程中,我从她身上发现了数不胜数的优点。童喜喜活泼,因为她在和宝宝树认识的阶段每天都去看它;童喜喜有爱心,因为她乐于帮助贫困的孩子们;童喜喜身上有种牺牲自己,把幸福传递给他人的精神,为了宝宝树,她宁愿自己变成隐形人……而这些都是我做不到的:要是我认识了宝宝树,我都不会主动去找它。要是我的朋友有危险了,我二话不说肯定立马去救他,可是不会牺牲自己。

  《嘭嘭嘭》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所写的,她把自己代入到这本书里面去了,因此故事那么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内容曲折离奇,包含着真情实感。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叫童喜喜的小女孩和隐形人宝宝树相识的故事,读到最后发现宝宝树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童喜喜在隐形世界的三天时间,我感动的痛哭流涕,眼泪像暴风雨一样哗啦啦的流下来,要怪可不怪我,就怪书的内容太好太丰富了。

  而我也在这本书中获得了不少的收获,不朽的成绩,我还从童喜喜身上学到了好的写作方法,让我写的更加精炼丰富了。不仅仅是这样,我还懂得了爱,其实,爸爸妈妈只是长了皱纹的小孩,他们也有烦恼,也有忧愁,只是比我们懂事,不愿意说出来罢了,所以,我也一定要多陪父母,多陪我的爷爷奶奶。而且我还从她身上学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一个上四年级的小女孩都已经这么努力了,我又有什么资格抱怨呢?

  我也要当一个像童喜喜这样的女生,学*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遇到了再难的数学题,我也要静下心来,努力的算,即使是凶猛的狂风暴雨,我也要逆流而上,勇往直前,多陪父母,好好学*就是我现在要做的了。

  再见,我的好朋友!我们书里见!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5

  如果你问我:“你最喜欢的故事人物是谁?”那么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当然是夏洛克·福尔摩斯了!

  为什么会喜欢他呢?因为他十分的帅气。他的身高有1.9米,一头金褐色的爵士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又粗又浓的眉毛,衬的他分外英俊。他嘴中总爱叼一支烟斗,戴一顶黄色贝雷帽,看起来威风十足。在当时的英国,他应该称得上是一个大帅哥吧。

  他不光人长得帅,武艺也十分高超。他跑起来,如同一阵风。100米他9秒就能跑完了。福尔摩斯也善于拳术和枪法。他的出拳力度可达120公斤呢,经常在与坏蛋的搏击中一拳取胜;一个鸡蛋在150米内,福尔摩斯就是闭着眼睛,也能一发命中!

  福尔摩斯也十分的聪慧。他的头脑灵活,可以根据案发现场的每一个细不可查的线索,推断出凶手的特征以及还原出案发时的场景。他的知识也非常的全面,在一次破案过程中,他根据望远镜镜片在阳光下反光的特点,锁定了凶手的住宅,抓住了凶手。

  福尔摩斯还是一个调皮幽默的人。他因为破案,总会欠房东的租金。在被房东追踪时,总能编出花样来摆脱。有时还会闹出笑话,令我哈哈笑个不停。

  这样的福尔摩斯你喜欢吗?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5篇)(扩展1)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6篇)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它被编成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故事,总是枪淋弹雨,炮火连天的,就因为这样,所以出了很多英雄豪杰:有战无不胜的关羽,有生性多疑的曹操,有用兵如神的诸葛亮我最喜欢诸葛亮了。从古至今,也有不少人赞美过诸葛亮,杜甫写的《八阵图》;阵普写的《咏史下·荀彧》中都有赞美诸葛亮的句子。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勇有谋,在草船借箭中充分表现了出来。《草船借箭》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便为难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猜透了周瑜的心思,他算准了天气,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和鲁肃准备好船只,并对周瑜保密。在第三天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

  我觉得诸葛亮很厉害,可以算准天气,算准鲁肃、周瑜和曹操。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足智多谋,这是许多人对诸葛亮的第一反应,可是这都得归功于诸葛亮的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思想啊!正因为诸葛亮刻苦学*,热爱学*,他才能运用学到的东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啊!

  大家还记得*内的一副对联吗?上联:首尔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

  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顾。下联: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刻苦读书,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做一个有才华,有智慧的人。

  《三国演义》用*实的语言记录了那些豪杰们的`豪情壮志和高尚品格,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向我们揭示了许多道理,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2

  冰心奶奶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最*我迷上了看书,认识了许多人物。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走投无路的李从厚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黑了。那可不是《罗小黑战记》中的小黑,而是《汤小团》系列丛书中的小黑。

  小黑是一只老神兽,它带着汤小团等三人瞬间穿梭于书中和现实的世界。在现实的世界里,它*时看似是一只小猫,但在书的世界里,它却能够变成一只巨大的黑色飞虎,也能够变**形,可谓神通广大。即使在*时的小猫形态下,它的口水也具有疗伤的作用。

  小黑它心地善良。它*时看上去对汤小团他们三个人非常的冷漠,但却常常为他们累得大汗淋漓。每当汤小团受伤了,它都会耐心地帮他疗伤。在《汤小团》第四卷《隋唐风云》中,面对饕饕巨兽时,小黑为了保护他们不受伤害,自己挡下了一束致命的激光。汤小团他们毫发未伤,小黑自己却身受重伤。

  小黑它沉着冷静。不管情况多么紧急,它从来没有慌张,不会不知所措,而是*静地告诉汤小团他们应该要怎么办。就像第五卷《辽宋金元卷》的章节里,汤小团他们因为因为破坏了燕云十六州的地图,差点改变了历史,遇到了用来警告与惩罚守护者的“时空乱流”。小黑知道这可能会伤害到他们,但他没有惊慌,而是沉着冷静地让汤小团丢出星尘石,避免了时空错乱,也让他们免除了伤害。

  虽然小黑是个虚拟人物,但也挡不住我对它的喜爱。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有没有对他产生喜爱呢?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3

  同学们《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它主要讲述了唐僧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故事的四个主要人物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他们四个形象鲜明,个性独特,其中孙悟空是我最喜爱的人物之一。

  首先,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他还会七十二变。孙悟空把本事都用在了降妖除魔上,我很佩服他的本领,更要向孙悟空学*,用自己的本事为同学做一些好事。

  其次,孙悟空坚强不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妖魔鬼怪都勇敢地去面对,并且坚持到胜利为止。而我*时最怕困难,作业一碰到难题就问你问他请教妈妈,甚至干脆不做直接忽略做下一题,这样怎么能提高成绩呢?以后我做作业时一定要静下心来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努力攻克难题!

  再次,孙悟空对师傅十分尊敬。没次唐僧被妖怪捉去孙悟空总是奋不顾身地去救他。唐僧饥饿时孙悟空就不辞辛苦地为师傅化斋,特别是唐僧多次错怪孙悟空并且念紧箍咒让他痛苦无比时,孙悟空还是没有埋怨师傅。依然想着保护好师傅。

  这就是我喜欢的人物孙悟空!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4

  如果你问我:“你最喜欢的故事人物是谁?”那么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当然是夏洛克·福尔摩斯了!

  为什么会喜欢他呢?因为他十分的帅气。他的身高有1.9米,一头金褐色的爵士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又粗又浓的眉毛,衬的他分外英俊。他嘴中总爱叼一支烟斗,戴一顶黄色贝雷帽,看起来威风十足。在当时的英国,他应该称得上是一个大帅哥吧。

  他不光人长得帅,武艺也十分高超。他跑起来,如同一阵风。100米他9秒就能跑完了。福尔摩斯也善于拳术和枪法。他的出拳力度可达120公斤呢,经常在与坏蛋的搏击中一拳取胜;一个鸡蛋在150米内,福尔摩斯就是闭着眼睛,也能一发命中!

  福尔摩斯也十分的聪慧。他的头脑灵活,可以根据案发现场的每一个细不可查的线索,推断出凶手的特征以及还原出案发时的场景。他的知识也非常的全面,在一次破案过程中,他根据望远镜镜片在阳光下反光的特点,锁定了凶手的住宅,抓住了凶手。

  福尔摩斯还是一个调皮幽默的人。他因为破案,总会欠房东的租金。在被房东追踪时,总能编出花样来摆脱。有时还会闹出笑话,令我哈哈笑个不停。

  这样的福尔摩斯你喜欢吗?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5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有的人喜欢超人。有的人喜欢钢铁侠。当然,我也有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他们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刘备。关云长关羽。张翼德,张飞。

  刘备是西山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它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面如冠玉,她和其他人为结拜的兄弟一起镇压黄巾军,后来当上了县令,后来又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称王。

  关云长关羽丹凤眼,卧蚕眉,他手握一把青龙偃月刀,跟随刘备一起氾水一战,温酒斩华雄,后来再想曹操官渡之战前夕,斩颜良诛文丑,帮曹操获胜,他向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他在东吴单刀赴会还有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声名大振。

  张翼德,张飞身高八尺,豹眼环投申诺巨雷。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参与*息黄巾军,讨伐董卓时,和刘备,关羽三英战吕布,在刘备攻打曹操时,他醉酒擒流岱,他还曾同赵云在油江口救阿斗。后来又义释严颜,大战马超从白天打到黑夜。

  我喜欢三国中手持金刚剑刘备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丈八蛇矛的张飞。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6

  我看过很多文艺书籍和电影,认识了许多作品中的人物,但我真正喜爱的是电影《雄狮少年》中的人物——阿娟。

  虽然他叫阿“娟”,但他可是个男孩子啊!一双丹凤眼亮晶晶的,眼角微微上翘。他留着齐耳短发,梳得光溜溜的。他家很贫穷,松垮的衣服套在他瘦弱的身上,活像穿了裙子一样。长得这么搞笑,谁不会喜欢上他呢?

  阿娟是一个有理想并且会为了理想奋斗的少年。他为了学舞狮,天天帮咸鱼强(镇上原来最好的舞狮队员)送咸鱼。大大的咸鱼背在他小小的身体上,压得他大汗淋漓,但他还是坚持帮咸鱼强送货。日久天长,咸鱼强被他感动了,教给阿娟一套舞狮的秘技。在舞狮比赛上,阿娟的脚被玻璃划伤了,师父劝他别比了,但他却摇摇头,说:“师父,你说过,雄狮要战斗到底!”于是,阿娟简单地包扎了一下脚,不顾师父的劝阻和自己的疼痛,踩上了高桩。每一根高桩上都有他留下的血脚印。最后,阿娟为了拿到冠军,用尽自己全部的力气跳上没有人跳过的擎天柱,打破了世界纪录!阿娟真是一个坚持不懈、奋不顾身的少年啊!

  阿娟还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好孩子。他在没学舞狮的日子里,为了家里的生活,一个人去广州打工。他拿了工资就往家寄,在打工时没说一声苦,没叫一声累,甚至为了省钱,睡在“下下铺”(床底)!

  看吧!阿娟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坚持不懈、不向生活低头,我就是喜欢他,阿娟!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5篇)(扩展2)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1

  《红与黑》全书的亮点于连·索雷尔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情败露后,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

  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

  他出身卑微,在老军医的熏陶下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他小时侯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但拿破仑的倒台和波旁王朝的复辟使他想在军界一展锋芒的希望破灭。之后他又想当神父,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于是,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在德·莱纳*家做家庭教师,第一次踏进上流社会门槛的于连,就感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丑恶,以及来自上流社会的冷落与轻视。这让于连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侮辱,无法忍受*的训斥和蔑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以占有*夫人作为报复。在贝尚松神学院期间,神学院内的党派斗争、猜忌和尔虞我诈,使于连逐渐地认识到社会的丑恶,并决心伪言骄行,忍辱负重,用两面派手法对抗社会。进入巴黎以后,于连的内心矛盾斗争更为激烈。为了往上爬,他攀龙附凤,煞费苦心博得侯爵小姐的爱情;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甚至参加黑会。仕途的顺利,侯爵的重用,女人的青睐,使他沉醉其中,愿为给他勋章的*肝脑涂地。

  然而事实上,于连并没有真正的融入贵族阶级。他不可能彻底出卖灵魂,在“阴谋伪善的中心”,他仍然保持一定的清醒。他的自尊,使他不愿出卖灵魂,不择手段的倾轧和奴颜婢膝的谄媚。他不够卑鄙而过于自尊,既不能屈尊成为贵族们彻头彻尾的奴隶,也不愿以他人的鲜血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以自卫的唯一武器。

  对于于连在神学院的伪善以及在巴黎给贵族帮凶,与其说是他的蜕变,不如说是不自觉地为保全其内心世界而进行的尝试和妥协。黑色教袍只是他的伪装。生活在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诚和激情。直到最后一刻,他深陷监狱。在监狱中的反省,使他认识到“自由的幸福”在这样的社会中是无从实现的。他终于认清了社会的本质,在残酷的现实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宿命。

  在陈述了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骄傲后,于连带着一颗仍旧完整的灵魂坦然就死。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2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是各种各样的自卑情节发展的载体。精神生活的进程,那种寻求补偿和要求安全感和整体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在阿德勒看来,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自卑感和不安感时常出现在他的意识之中。生活不断地向每个人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出更加丰硕、完善的答案。

  然而,人类总会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所以,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趋力。“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通性”,这种对自卑的超越意识贯穿了人类的全部生活。甚至可以说,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一、于连自卑感形成的原因

  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其奋斗的人生就是一段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和对自卑超越的过程。

  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内因,于连从小体质羸弱,得不到势利的父亲的欢心;再从外因来看,于连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帝制时代宣告结束,又恢复了黑暗的阶级制的复古时期。在复辟年代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而于连出身微贱,实际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蔑视”,因此于连自卑感的产生便很自然了。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培养了他的知性和自尊,使他的思想境界更加深刻。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干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但拿破仑的*又使他的希望破灭,不得已只能选择彻本底的“伪善”作为武器,为自己打造着出人头地的道路。于连期待着周围世界的变革,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他与冷漠的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越受到压制,自卑感越强,同时自尊和反抗性也越强烈。这种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了于连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历程,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

  二、于连爱情经历的心理机制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的心灵对志向高远的于连产生了好感,而于连对上流社会的蔑视直接妨碍了其爱情的产生。他仅仅把德雷纳尔夫人当作阻止他飞黄腾达的敌对阵营里的人,“正因为她美丽而恨她。”德雷纳尔夫人怜悯于连的贫困,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于连却把这温情的表示当成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宣称“我并不微贱”,怒气冲天地拒绝了德雷纳尔夫人的礼物。

  德雷纳尔夫人体贴入微的.关怀,他也只理解为有钱人假惺惺的作态,根本没有看到其中与个人好感之间的相似。正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卑贱地位,于连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心重重地探究深意,一些在他眼中夸大了的侮辱表现,使他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一个夏天的夜晚,于连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德雷纳尔夫人搁在椅背上的手,她的手很快缩了回去。“出身高贵”这几个字压在于连心头,他相信自己遭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蔑视。为了减轻这位贵夫人对自己的轻蔑,于连为自己规定了必须握住这只手的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去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于连的目光变得古怪起来。他望着德雷纳尔夫人,“就像在观察一个他就要与之决一死战的敌人。”

  可是尽管经过种种心理斗争,于连还是不敢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他对自己的怯懦发怒,规定自己必须在城堡的钟敲响十点时行动,否则就上楼去开枪自杀。十点钟的最后一下钟声回响起来,在勇气而不是爱情的最后一次努力之下,于连猛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他握紧德雷纳尔夫人的手,阻止她回到客厅去,因为“我握这只手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可能看成是我得到了成功”。这一夜于连陶醉在尽到英勇职责的喜悦里,几乎彻底忘却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出于报复贵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他感到幸福是为了雪耻,而不是为了爱情。

  于连这种心理模式在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故事发展到一半,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受到怀疑,于是他辞掉家庭教师进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院长皮拉尔神父推荐,于连担任了巴黎一位大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接着在社交界崭露头角。玛蒂尔德就是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的自尊心很强,是一位任性而倔强的女子,对社交界那些没骨头的软弱男人总是加以轻蔑。于连在侯爵府持续感到的自卑赋予他一种冷酷的傲慢神情,玛蒂尔德没有看出这仅仅是害怕受到蔑视,反而把这种矜持当成了对自己的轻蔑。于连的冷酷目光点燃了这位高傲小姐的爱情,她主动写情书送给于连。

  当于连接到这封爱情的表白书时,自卑心理使他丝毫没有想到上流社会光彩夺目的侯爵小姐会看上他。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激动地大叫道:“终于我,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可见,此时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的狂喜,而是*民的自己战胜贵族子弟的快乐。他想到玛蒂尔德的未婚夫经常向自己投来的轻蔑眼神,更加感到欢乐、自豪。接下来他又陷入自卑之中,认为引诱恩人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继而这丝道德的闪光又因为一句话而熄灭了:“他们对一旦落到他们手里的第三等级的人怜悯吗?”于是他重新自傲起来,“您(德拉莫尔小姐)为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背弃居伊德克鲁瓦泽努瓦的一个后裔。”可不久他又发生了怀疑,觉得这封信是贵族们嘲弄他的一个骗局。为了预防敌人们可能玩弄的诡计,他在庭院里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侦察,全副武装地攀着梯子进入了玛蒂尔德的卧房。

  幽会结束了,于连为征服一位如此高贵的小姐感到幸福。不过,在他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之后,得到的却是玛蒂尔德的轻蔑,于连又陷入痛苦之中。长期压抑的自卑情绪*卷而来,于连“怀着强烈的诚意蔑视自己”。他厌恶所有一切曾经狂热爱过的东西,在倒错的想象中他甚至认为自己*庸乏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蔑视合情合理。于连不能忍受这种心灵上的极度痛苦,采取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玛蒂尔德。他伪装得很好的冷淡态度重新激起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她含着眼泪跪倒在于连脚下,彻底被于连俘虏。于连在总结胜利时感慨道:“敌人只有在我使他害怕的时候才会服从我;那时候他不敢蔑视我。”可见,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仍然源自于自卑心理,玛蒂尔德对自己出身的高傲和于连的自卑及由之而生的反抗心理导致了他们异常爱情模式的产生。

  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做出补偿,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可见自卑感人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发展、争取和成就更高欲望目标的追求。因此,自卑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个体对待自卑感的方式。当主体奋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理想目标前进,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从而克服并超越自卑时,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塑造成熟人格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逐渐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

  三、于连反抗性格的心理分析

  如前所述,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是自欺欺人地忍受自卑,还是以勇气和热情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自卑。于连选择的无疑是后者。当他带着沉重自卑感去面对乏味倦怠的冷漠世界时,不是一味地怪怨自己不能把握也无力改变的污浊现实,而是以热诚和理想克服并超越自卑,去追求崇高生命价值的完美。家庭的压制和苛待,社会上受统治阶级的轻视和压抑,不但没有使于连消沉萎靡,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于连倨傲的秉性和勇于反抗的性格。

  这种性格迫使他憧憬着英雄,一心一意追求着强大。如果在大革命时期,他早就投身行伍立功沙场,“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上将军。”可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代,阶级之间壁垒森严,一个木匠出身的贫苦青年没有资格混迹上流社会。“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当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于连注意到教士的年俸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师长的三倍,这个发现擦亮了他的眼睛,也坚定了他选择教士服作为自己军装的决心。他虔诚研究神学经典著作,以“伪善”作为惟一的武器,单枪匹马地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宣战。这是于连个人奋斗,强烈的*民反抗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于连戴着达尔杜弗的假面具艰难攀升的过程中,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更加强了他的反抗决心。他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决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他父亲要他去*家里当家庭教师,于连立刻表示“不愿意做佣人”。索雷尔老爹对于连又打又骂,于连却认为宁死也不能堕落到跟仆人同桌吃饭。可见于连憎恨做奴仆的地位,要求与贵族阶级*起*坐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尽管于连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还是不能不感到贵族们面对他时屈尊俯就的目光。于连厌恶和仇恨让他“坐在长餐桌最下端的上流社会”,更加为目睹种种贫富不均现象而气愤填膺。

  那些贵族们高傲的优越感时刻提醒着于连他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于连却鄙视他们搜刮来的巨额财产,觉得志向高洁的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不甘心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以实际行动保持住了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玛蒂尔德的爱情也是他个人反抗道路的表现。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中,于连作为一个*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出于英雄的“职责”,或者为了嘲弄贵族们对他的蔑视。他要博取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出身卑微的他比贵族子弟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于连竭力想获得优越感的表现。就像德雷纳尔夫人感觉到的:“不论他的态度多么谦恭,她都能从他的眼睛里发现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智力上胜过上她家里来的任何一个人。”也正如玛蒂尔德对于连敬意的开始:“这一个不是生来下跪的”,他最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蔑”。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来自卫的惟一武器,也是他赢得尊敬、友谊和爱情的可贵品质。这种独特的性格魅力,本使得于连与那些软弱无能的贵族公子截然不同。因此,尽管经过种种曲折,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还是衷心相爱了,他和玛蒂尔德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于连以他的顽强奋斗赢得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带着某种强迫性去追随这个目标,就好像存在着一种他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对于连而言,这个优越目标就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于连有着“某种真正的、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主义”,他为自己创造的理想经常浮现在眼前。在赢得自尊以前,他的心永远无法*静。因此,在最后的考验时刻里,于连表现出高贵的感情和坚强的心灵。尽管知道自己被*以后他仍然能实现青年时代的所有野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在法庭上发表的即*演讲里,于连控诉了贵族阶级对*民阶层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瓦尔诺之流的阴险无耻,以一个*民青年的本来面目宣布了他对从小就憎恨的那个阶级的反抗。这是他反抗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他的自卑感完全消除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和幸福过。即使在被判死刑后,“职责”的观念仍然呈现在他心中,面对多方劝诱岿然不动,坚守了英雄主义的自尊。他在狱中欣慰地说:“没有人知道尼罗河的尽头同样任何人的眼睛也将看不到软弱的于连”,“我的内心有的是高贵”。当他勇敢而坦然地踏上断头台时,在他反抗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章也谱写完毕。

  四、结语

  因出身卑贱而形成自卑感,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超越自卑,这是于连潜层心理的两个层面。二者并存,而又杂糅一体,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于连是一个集自卑、自尊性格为一身的反抗者形象。黑暗的社会环境使他强烈地维持“自我”,而他那异乎寻常的自尊恰恰来自内心深处无可回避的自卑。他不甘心顺从被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同周围环境奋战。虽然于连最终难以摆脱阶级社会为他安排的悲剧命运,然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中。于连正是在超越自卑的过程中,张扬了自我价值,使人格得以完善。于连形象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卑的超越上。于连虽未能完全消除自卑对自我的压抑,但他能正视自卑,执著于超越自卑的生存追求,从而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正是由自卑迸发出的自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于连才能最终主宰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从而达到他个人反抗者的高峰!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3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是各种各样的自卑情节发展的载体。精神生活的进程,那种寻求补偿和要求安全感和整体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在阿德勒看来,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自卑感和不安感时常出现在他的意识之中。生活不断地向每个人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出更加丰硕、完善的答案。

  然而,人类总会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所以,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趋力。“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通性”,这种对自卑的超越意识贯穿了人类的全部生活。甚至可以说,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一、于连自卑感形成的原因

  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其奋斗的人生就是一段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和对自卑超越的过程。

  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内因,于连从小体质羸弱,得不到势利的父亲的欢心;再从外因来看,于连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帝制时代宣告结束,又恢复了黑暗的阶级制的复古时期。在复辟年代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而于连出身微贱,实际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蔑视”,因此于连自卑感的产生便很自然了。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培养了他的知性和自尊,使他的`思想境界更加深刻。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干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但拿破仑的*又使他的希望破灭,不得已只能选择彻本底的“伪善”作为武器,为自己打造着出人头地的道路。于连期待着周围世界的变革,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他与冷漠的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越受到压制,自卑感越强,同时自尊和反抗性也越强烈。这种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了于连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历程,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

  二、于连爱情经历的心理机制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的心灵对志向高远的于连产生了好感,而于连对上流社会的蔑视直接妨碍了其爱情的产生。他仅仅把德雷纳尔夫人当作阻止他飞黄腾达的敌对阵营里的人,“正因为她美丽而恨她。”德雷纳尔夫人怜悯于连的贫困,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于连却把这温情的表示当成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宣称“我并不微贱”,怒气冲天地拒绝了德雷纳尔夫人的礼物。

  德雷纳尔夫人体贴入微的关怀,他也只理解为有钱人假惺惺的作态,根本没有看到其中与个人好感之间的相似。正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卑贱地位,于连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心重重地探究深意,一些在他眼中夸大了的侮辱表现,使他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一个夏天的夜晚,于连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德雷纳尔夫人搁在椅背上的手,她的手很快缩了回去。“出身高贵”这几个字压在于连心头,他相信自己遭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蔑视。为了减轻这位贵夫人对自己的轻蔑,于连为自己规定了必须握住这只手的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去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于连的目光变得古怪起来。他望着德雷纳尔夫人,“就像在观察一个他就要与之决一死战的敌人。”

  可是尽管经过种种心理斗争,于连还是不敢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他对自己的怯懦发怒,规定自己必须在城堡的钟敲响十点时行动,否则就上楼去开枪自杀。十点钟的最后一下钟声回响起来,在勇气而不是爱情的最后一次努力之下,于连猛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他握紧德雷纳尔夫人的手,阻止她回到客厅去,因为“我握这只手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可能看成是我得到了成功”。这一夜于连陶醉在尽到英勇职责的喜悦里,几乎彻底忘却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出于报复贵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他感到幸福是为了雪耻,而不是为了爱情。

  于连这种心理模式在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故事发展到一半,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受到怀疑,于是他辞掉家庭教师进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院长皮拉尔神父推荐,于连担任了巴黎一位大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接着在社交界崭露头角。玛蒂尔德就是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的自尊心很强,是一位任性而倔强的女子,对社交界那些没骨头的软弱男人总是加以轻蔑。于连在侯爵府持续感到的自卑赋予他一种冷酷的傲慢神情,玛蒂尔德没有看出这仅仅是害怕受到蔑视,反而把这种矜持当成了对自己的轻蔑。于连的冷酷目光点燃了这位高傲小姐的爱情,她主动写情书送给于连。

  当于连接到这封爱情的表白书时,自卑心理使他丝毫没有想到上流社会光彩夺目的侯爵小姐会看上他。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激动地大叫道:“终于我,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可见,此时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的狂喜,而是*民的自己战胜贵族子弟的快乐。他想到玛蒂尔德的未婚夫经常向自己投来的轻蔑眼神,更加感到欢乐、自豪。接下来他又陷入自卑之中,认为引诱恩人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继而这丝道德的闪光又因为一句话而熄灭了:“他们对一旦落到他们手里的第三等级的人怜悯吗?”于是他重新自傲起来,“您(德拉莫尔小姐)为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背弃居伊德克鲁瓦泽努瓦的一个后裔。”可不久他又发生了怀疑,觉得这封信是贵族们嘲弄他的一个骗局。为了预防敌人们可能玩弄的诡计,他在庭院里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侦察,全副武装地攀着梯子进入了玛蒂尔德的卧房。

  幽会结束了,于连为征服一位如此高贵的小姐感到幸福。不过,在他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之后,得到的却是玛蒂尔德的轻蔑,于连又陷入痛苦之中。长期压抑的自卑情绪*卷而来,于连“怀着强烈的诚意蔑视自己”。他厌恶所有一切曾经狂热爱过的东西,在倒错的想象中他甚至认为自己*庸乏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蔑视合情合理。于连不能忍受这种心灵上的极度痛苦,采取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玛蒂尔德。他伪装得很好的冷淡态度重新激起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她含着眼泪跪倒在于连脚下,彻底被于连俘虏。于连在总结胜利时感慨道:“敌人只有在我使他害怕的时候才会服从我;那时候他不敢蔑视我。”可见,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仍然源自于自卑心理,玛蒂尔德对自己出身的高傲和于连的自卑及由之而生的反抗心理导致了他们异常爱情模式的产生。

  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做出补偿,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可见自卑感人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发展、争取和成就更高欲望目标的追求。因此,自卑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个体对待自卑感的方式。当主体奋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理想目标前进,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从而克服并超越自卑时,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塑造成熟人格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逐渐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

  三、于连反抗性格的心理分析

  如前所述,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是自欺欺人地忍受自卑,还是以勇气和热情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自卑。于连选择的无疑是后者。当他带着沉重自卑感去面对乏味倦怠的冷漠世界时,不是一味地怪怨自己不能把握也无力改变的污浊现实,而是以热诚和理想克服并超越自卑,去追求崇高生命价值的完美。家庭的压制和苛待,社会上受统治阶级的轻视和压抑,不但没有使于连消沉萎靡,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于连倨傲的秉性和勇于反抗的性格。

  这种性格迫使他憧憬着英雄,一心一意追求着强大。如果在大革命时期,他早就投身行伍立功沙场,“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上将军。”可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代,阶级之间壁垒森严,一个木匠出身的贫苦青年没有资格混迹上流社会。“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当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于连注意到教士的年俸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师长的三倍,这个发现擦亮了他的眼睛,也坚定了他选择教士服作为自己军装的决心。他虔诚研究神学经典著作,以“伪善”作为惟一的武器,单枪匹马地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宣战。这是于连个人奋斗,强烈的*民反抗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于连戴着达尔杜弗的假面具艰难攀升的过程中,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更加强了他的反抗决心。他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决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他父亲要他去*家里当家庭教师,于连立刻表示“不愿意做佣人”。索雷尔老爹对于连又打又骂,于连却认为宁死也不能堕落到跟仆人同桌吃饭。可见于连憎恨做奴仆的地位,要求与贵族阶级*起*坐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尽管于连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还是不能不感到贵族们面对他时屈尊俯就的目光。于连厌恶和仇恨让他“坐在长餐桌最下端的上流社会”,更加为目睹种种贫富不均现象而气愤填膺。

  那些贵族们高傲的优越感时刻提醒着于连他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于连却鄙视他们搜刮来的巨额财产,觉得志向高洁的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不甘心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以实际行动保持住了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玛蒂尔德的爱情也是他个人反抗道路的表现。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中,于连作为一个*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出于英雄的“职责”,或者为了嘲弄贵族们对他的蔑视。他要博取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出身卑微的他比贵族子弟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于连竭力想获得优越感的表现。就像德雷纳尔夫人感觉到的:“不论他的态度多么谦恭,她都能从他的眼睛里发现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智力上胜过上她家里来的任何一个人。”也正如玛蒂尔德对于连敬意的开始:“这一个不是生来下跪的”,他最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蔑”。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来自卫的惟一武器,也是他赢得尊敬、友谊和爱情的可贵品质。这种独特的性格魅力,本使得于连与那些软弱无能的贵族公子截然不同。因此,尽管经过种种曲折,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还是衷心相爱了,他和玛蒂尔德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于连以他的顽强奋斗赢得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带着某种强迫性去追随这个目标,就好像存在着一种他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对于连而言,这个优越目标就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于连有着“某种真正的、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主义”,他为自己创造的理想经常浮现在眼前。在赢得自尊以前,他的心永远无法*静。因此,在最后的考验时刻里,于连表现出高贵的感情和坚强的心灵。尽管知道自己被*以后他仍然能实现青年时代的所有野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在法庭上发表的即*演讲里,于连控诉了贵族阶级对*民阶层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瓦尔诺之流的阴险无耻,以一个*民青年的本来面目宣布了他对从小就憎恨的那个阶级的反抗。这是他反抗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他的自卑感完全消除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和幸福过。即使在被判死刑后,“职责”的观念仍然呈现在他心中,面对多方劝诱岿然不动,坚守了英雄主义的自尊。他在狱中欣慰地说:“没有人知道尼罗河的尽头同样任何人的眼睛也将看不到软弱的于连”,“我的内心有的是高贵”。当他勇敢而坦然地踏上断头台时,在他反抗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章也谱写完毕。

  四、结语

  因出身卑贱而形成自卑感,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超越自卑,这是于连潜层心理的两个层面。二者并存,而又杂糅一体,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于连是一个集自卑、自尊性格为一身的反抗者形象。黑暗的社会环境使他强烈地维持“自我”,而他那异乎寻常的自尊恰恰来自内心深处无可回避的自卑。他不甘心顺从被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同周围环境奋战。虽然于连最终难以摆脱阶级社会为他安排的悲剧命运,然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中。于连正是在超越自卑的过程中,张扬了自我价值,使人格得以完善。于连形象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卑的超越上。于连虽未能完全消除自卑对自我的压抑,但他能正视自卑,执著于超越自卑的生存追求,从而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正是由自卑迸发出的自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于连才能最终主宰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从而达到他个人反抗者的高峰!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5篇)(扩展3)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 (菁华5篇)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1

  《西游记》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我想孙悟空肯定不止我一人喜欢,就连四五岁的小孩都会拿着外面十块钱买的那种金箍棒挥来挥去,还学着孙悟空那样对着空气叫什么:“吃俺老孙一棒!”可见广大群众对孙悟空的喜爱。

  在我很小的时候其实就看过《西游记》,但是那时只看过电视剧的,其实那时也不明白什么是西天取经,只知道孙悟空很厉害,看了很久之后也对孙悟空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太小,还看不懂剧情,有时不知怎的,画面静止了一会儿,眼前一个活生生的孙悟空就变成了只苍蝇。最开始以为自己眼花了,揉揉眼,看到的还是只苍蝇,那时天真的我,又开始怀疑是不是电视坏了,还把电视给鼓捣一番。

  到了后来,我的理解能力逐渐变强,我开始阅读原著。这次,还是从内心对孙悟空产生一种敬佩之情,什么七十二变;还有他的救命毫毛,可以变出无数个孙悟空;还有他那一筋斗便是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可让我羡慕了。其实他那金箍棒也厉害得很,想变多长就变多长;想变多粗就变多粗。要是我也能当一回孙悟空,那我一定要把弄一回金箍棒;还要用一次救命毫毛;当然,还要尝试尝试驾筋斗云是什么感觉。

  我不仅欣赏孙悟空的兵器和他的技能,还很欣赏他的品格。那种对师父负责任的责任心,无论唐僧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孙悟空总是第一个上前营救的;而且唐僧要做什么事,他总是第一个上前帮忙的。对师父的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也令我很佩服。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孙——悟——空!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2

  相信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并且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吧!尤其是四大主角——唐僧,沙悟净,孙悟空,猪八戒,他们的形象被刻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不过我最感兴趣,最钦佩的就是孙悟空了!可能你会问为什么?因为他“大闹天宫”的勇敢让我敬佩;因为他“三打白骨精”的机智让我折服;因为他“巧借芭蕉扇”的坚持令我动容。

  孙悟空不像唐僧般固执,懦弱,他机智,勇敢;他不像悟净般老实,他顽皮,好动;他更不像八戒般糊涂,笨拙,他做事认真,尽心竭力保护唐僧西去取经。在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之中,孙悟空几乎在每一难中都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孙悟空的出现,让妖精恶人无藏身之地;让好人安居乐业;让唐僧成功取经;让整个故事变得活跃,灵动。

  当然,“人无完人”,孙悟空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有时也会冒失,莽撞,失去理智。比如:在“三打白骨精”时,狡猾的白骨精化为百姓模样,若不是他的冲动,想要打死白骨精。也不会让唐僧误以为他打的是*常人家的百姓,因此一气之下便写了休徒之书,使他不得不重回花果山。再比如:孙悟空见有强盗欺民行窃,便一怒之下打死了他们,唐僧一见,必定就要怪罪于孙悟空伤及了生命,使他承受紧箍咒之苦。不过,这些也不能全怪孙悟空的冲动,冒失,因为他毕竟也是出于好心。而且若没有他这等勇气于魄力,唐僧也未必会成功西去取经。

  总的来说,孙悟空功大于过。在西去取经的路上,他披荆斩棘,斩妖除魔,造福了各方百姓,而对唐僧也可谓是忠心耿耿。

  孙悟空正直,聪明,勇敢,坚强,他就是我的榜样。在生活和学*中,只要想到他,我就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孙悟空的精神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并引领我向前。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3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爱国如饥渴(班固)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忠也。(曹操)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则。(顾炎武)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能够献身于自己 祖国 的事业 ,为实现理想 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吴玉章)我的音乐 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 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个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对于人和国民来说,最伟大最神圣的东西是自己的祖国。(哈里斯)我们要把心灵 里的美丽 的激情 献给祖国。(普希金)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是什么呢!(车尔尼雪夫斯基)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 的话上,而应表现在为祖国和为人民谋福利的

  行动 上。(杜勃罗留波夫)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 ,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屠格涅夫)人类最高的道德 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连祖国都不爱的人,是什么也不会爱的。(拜伦)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爱国高于一切。(肖邦)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而活着。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4

  我知道的英雄有许多,但是我最敬佩的是岳飞.

  他小时家里贫穷,没钱读书.终于有一天,遇到了周侗.周侗看他有前途,能干大事业,于是收他为义子,把所有武功和谋略全告诉了他.后来周侗死后,岳飞日日夜夜练*武功,研究兵法.我敬佩他的意志,人穷志不穷,从小立下志向,为国出力.

  有一日,金兵攻打南宋,一路势如破竹,南宋皇帝就派岳飞去反攻,岳飞以少胜多,屡屡得胜.但是有一天,金兵攻进皇宫,把皇帝围在牛头山上.后来岳飞前去救皇帝,金兵又来攻打南宋,叫南宋奸臣假传圣旨把岳飞捉来杀死,但是岳飞的二公子岳雷又带岳家军反攻,终于打败了金兵.

  我非常敬佩岳飞,他帮助南宋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却被秦桧害死.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他的精神,学*他精忠报国、为国捐躯义不容辞的精神.虽然被奸臣陷害,但是他还是以家国为重,忠心耿耿.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在抗击金兵的过程中,不仅英勇善战,有勇有谋,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爱国将领.我想如果是别人早就叛变了,而他虽然冤枉,但他对国家忠心不二,确实值得我敬佩.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5

  要说在古代中,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是谁,我答:“程咬金。”

  老听别人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在我的想象中,程咬金一定是个捣蛋鬼,后来才知道,这个人英勇豪爽,是条汉子。

  隋朝末年,朝廷腐败,皇帝是个*,老百姓遭受官府的折磨,每天吃糠咽菜,民不聊生,程咬金因不满朝廷的黑暗统治,就投靠了绿林好汉尤俊达,他们决定推翻隋朝的皇帝——隋炀帝杨广,这个昏庸无耻的暴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程咬金虽说其貌不扬,但也相貌不凡。他身高八尺,豹头环眼,满腮长有坚硬的胡须,说话声音像打雷,气势夺人,势如奔马。他性格豪爽,好打抱不*。一次他到酒馆内吃饭,一位客人吃了饭没钱付账,想用一件衣服作为抵押,受到那个泼皮老板的百般**,程咬金见了忙上前好言相劝,可那店主一向作威作福惯了,见有人和他作对,便不管来者何人,上前就打,但没成想程咬金武艺高强,反被痛打一顿,于是他再也不敢欺负人了。

  程咬金在外面好打抱不*、见义勇为,让我感觉他是个有血性的汉子,但他在家里却又是另一番模样。他家境贫寒,幼年丧父,母亲又年迈多病,他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母子俩的生活来源只有靠编扎柴扒苦苦度日,由于老百姓生活都很贫苦,柴扒也卖不出去,母子俩的生活就更为艰苦,但是,程咬金从不叫苦,非常孝顺老人家。长大**以后时时惦念老母,把母亲送到好友尤俊达家里悉心照料,从此母亲过上了好日子。

  武艺高强、血气方刚的程咬金又未免过于鲁莽。有一次他心急劫了官府的银两,可没想到押车的是年老暴戾的杨林,此人正是当时在位的隋炀帝杨广的叔父,这个人武功高强,残酷毒辣,他把程咬金抓起来关进大牢,引来了囹圄之灾,后来多亏秦琼等人迅速搭手相救才逃过一劫。这让我不得不为他捏一把汗——这个莽撞人,俨然一个张飞的翻版。

  勇猛、正直、有霸气;孝顺、热心、又鲁莽。古人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就像程咬金那样,他的很多优点让我们很羡慕,他的弱点又让我们心生怜惜。他出身贫苦却义气雄豪,因反朝廷曾三度入狱,但他却不改其志。这种精神使我痴迷,我会记住这位古人的——程咬金。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5篇)(扩展4)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 (菁华5篇)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1

  老人,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成为了负担。在他们眼里老人是曾经盛

  开的花朵,现在已经凋零,曾经茂盛的大树,现在已经落叶。可老人是不会凋零,不会落叶的!他们虽然老了,却还为社会做着无私的贡献。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有一对老夫妇,家里很穷,膝下无儿无女。两个人都在一家饭店打工,每天从7点干到20点,工钱加到一起不过25元钱,日子虽然清苦,却也怡然自得,还乐于助人。然而,一个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们的一切。一天,夫妇二人在上班的路上,在小溪里看到了一个竹篮,竹篮里竟然是一个可爱的小婴儿。夫妇二人知道这个孩子一定是被狠心的爹娘抛弃的,看着这个孩子夫妇二人不知所措。如果抚养这个孩子将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贫穷,而他们却不忍看到这个无辜的孩子冻死或饿死在这里,他们的心里矛盾极了,最终慈悲心战胜了自己。他们抱起了孩子决定抚养她。在夫妇二人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了,夫妇二人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献过血,延长了工作时间,省吃俭用。为孩子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许多年后,丈夫瘦弱多了,白发苍苍。妻子因为过渡的劳累营养不良身患重病。临死之前妻子问丈夫:“你后悔我们做得这件事吗?”“不后悔!因为我们过得幸福!”丈夫坚定的回答,听完丈夫的话妻子的脸上露出一片灿烂的笑容便与世长辞了,多么好的老人呀!她的一生艰辛、*凡,却是伟大的。孩子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才。神州大地有多少这样可敬可爱的老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正是有了这些*凡的老人,世界才变得生机盎然。

  啊,老人!你们年轻时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老了却还在尽你们的最大努力来支持、帮助、呵护我们。啊,老人!你们好像春天的和风一样温暖,夏天的阳光一样灿烂,秋天的枫叶一样火红,冬天的雪花一样纯洁。老人!永不熄灭的火焰!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不尊敬老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尊敬老人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老人不是累赘,而是一个聚宝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尊重老人吧!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2

  你们知道苏老师吧,她是我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班主任。

  她有着黑黑长长的头发,高高的鼻梁,一双像宝石一样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课时我们在下面有一点点小动作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声音非常好听,每次给我们朗读课文的时候,我都听得十分入迷,如身临其境一般。有一次,苏老师都已经读完了,我却还在发呆,直到我的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回过神来。

  记得那是二年级的冬天,我们班号称淘气包的同学把我的大衣剪了一个大洞,我气得大哭起来,同学们都过来安慰我,我的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样,停也不停不下来。这时苏老师正好来了,了解事情的经过,立马把她的大衣脱下给我穿。放学的铃声响了,苏老师艰难地走向公交车站,我看着班主任冻得浑身发抖的背影,难过得哭了。

  第二天,我穿着新买的大衣开开心心地走进了教室,我看见的不是苏老师而是黄老师,黄老师告诉我们说苏老师生病了,这时我突然想起那件大衣,泪水开始在眼框里不停地打转,我不再觉得苏老师的那件大衣穿起来很大了。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就会感受到那伟大的师爱,每次和别人聊起苏老师,我都会把这件事骄傲地告诉我的朋友们。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3

  一撇一捺,这就是人,人字虽然好写,但是却不好做,人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动物,任何困难都打不到他们,他们又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古老的文化让他们在众多的动物中脱颖而出,人作文。在古老的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仗义,侠骨,忠良,可是现在的人们,仿佛已经被黑暗中一只邪恶的打手捉住了。这只大手肆意的将一些“病菌”洒在原本善良的人们身上。这些病菌侵蚀着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让他们变成被欲望所奴役的人们。

  贪婪的嘴脸堆满了献媚的笑,眼睛里满是金钱的欲望,那一双双大手里仿佛还存有土地的芳香,那是老一辈们留下唯一能证明他们忠义的香气,那香气仿佛在告诫他的子子孙孙:迷路的孩子,快快寻找到回家的道路吧!不要再继续沉醉在眼前的利益里了。

  那一张张钞票,一堆堆花花绿绿的纸币,将人们的良知买走了,将人们的忠,义,孝腐蚀掉了,换来的是什么?买来的又是什么?是欲望,是邪恶,是为了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丑恶与肮脏……这美丽的世界因为添加了利益,欲望,变得浑浊不堪起来。

  这世间中的所有难道全部都已经被欲望所腐蚀了吗?哪怕有时我们身不由己,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逐渐冰冷的事实。只有善良才能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的芬芳,只有刚出生的婴儿才能拥有纯真的笑脸和珍贵的赤子之心。

  羽毛一般的雪,飘飘洒洒的从天空中飞下来,仿佛无数可爱的小精灵净化着这个世界的欲望。雪下得好大啊!吞没了这冰冷的世间,掩盖了这个世间的丑恶与肮脏。一出家门,迎面扑来一阵阵寒风,让人们的内心深处感受不到一丝温暖,也许这就是人的本性吧——贪婪与冰冷……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4

  要我说,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孙悟空,因为他见义勇为,为民除害,还有就是他帮助她花果山的猴子。

  有一次孙悟空大闹天宫,然后被东海龙王打回了花果山,后来东海龙王派虾兵谢斌,还有天兵天将来到龙宫第一回合,哪吒和孙悟空打了起来,他们打了几百回合,能打就撤了。要回和东海龙王把李静叫来了,郑工给李进来了个72变,李静使用了他的绝招,孙悟空躲开了东海龙王,叫李静回来派了其他厉害的将士一起攻击孙悟空,孙悟空逃回了花果山,山东海龙王撤了,孙悟空就去找观音菩萨,孙悟空和观音菩萨一提去找东海龙王。第三回合孙悟空和观音菩萨一起联手打东海龙王,东海龙王看情况不妙,便去找其他龙王,紧接着一场激烈的战争,开战了,开局动海龙王那边局势不妙面伤了一个计划,那还是被官营菩萨穿透了,没办法弄海龙王只好撤退。孙悟空回到山中和一群小弟欢呼了起来。

  我心中的孙悟空,不是完美的,但他也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还有他的独特一面,这使孙悟空的形象不止高大正义,也十分亲切,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5

  关羽,东汉末期的蜀国大将军,武艺高强,对蜀国忠心耿耿。

  他是刘备的二弟,以前是卖牛犊的,很想参军,可是没机会。自从和张飞,刘备结拜后,他次次勇猛立功,曾经“投靠“过曹操,在清华小路,他奉命要杀曹操时,因不忘曹操的多年恩情,便放了他,最后荆州被吴国占领,关羽也在逃亡时被捕了。他宁死不向吴国屈服,吴王孙权只好杀了他。

  这说明关羽是个精忠报国的骁勇将士,轻敌,大意是他致命的弱点。他只顾着收复土地,而中了敌人奸计,之后打得弹尽粮绝,越守城兵越少,他这时才醒悟过来,但有什么办法呢?忠义,骁勇自负大意在他身上共存,但也导致了他个人悲剧。

  但他的死是光荣的表明他一心向蜀,“一仆不伺二主”的光明磊落。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5篇)(扩展5)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 (菁华6篇)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1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谈起猪八戒这个人物,大家一定会忍俊不止,这位憨态可掬的八戒会被人们常常讨论。

  猪八戒的胃口可是相当的大,是一般人的几倍。长的肥头大耳,虎头虎脑,光溜溜的脑袋上带着一顶黑帽子,因为体型过于肥胖,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像一个不倒翁,衣服袖子非常宽大,手上拿个九齿耙,和妖怪的斗争中,开始有点英雄的味道,但战败就不顾师傅的安危,抱头鼠窜,自己逃命去了。

  唐僧师徒去取经,一路艰辛,唐僧失去了悟空,就由八戒来保护他,每一次师傅交给八戒的任务,他总是投机取巧,不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完成,师傅让他从不远处挑些水喝,他就抽空打盹,好梦经常会被憨厚朴实的沙和尚打扰,所以,猪八戒每次都休息不好,总要找机会睡懒觉。懒惰害死人,无论一个人有多么高的智商,都离不开勤劳二字,“勤能扑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八戒为什么不如悟空,就是因为他爱动小脑,懒于动手,对师傅交办的任务不够忠心,造成了后人对他“另眼相看”。

  胖乎乎的八戒,不仅懒惰,而且好色,有一次,师徒四人在一家里借宿一晚,这天,这家的一个婆婆介绍了自己的女儿,猪八戒看见了,眼睛瞪得像灯泡,深深的吸了几口气,完全被三位小女的美貌所吸引了,他要求师傅自己去放马,*时猪八戒也没这么勤快,这次就想借放马的时间可以去偷偷看那三位小女一眼,最后,他竟然还想留在这里,给这三位年轻的少女当女婿。又如众所周知的猪八戒背媳妇。

  这些故事也告诉我们每个人不要像八戒一样爱美人,反而出现了一些笑话。

  猪八戒虽然有些自私,贪婪、好色,但是他在西天取经的路途中不畏艰辛,屡经磨难,保护三*天取经,同样也功不可没。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2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聪明人,但是,也正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诸葛亮并不聪明。

  首先,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入具体的事务中,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领导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绝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53岁病死与他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聪明吗?

  其次,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臣*庸,后期更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便是一个例证。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

  第三,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聪明人。蜀国和魏国,力量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就已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竟还要大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这时已重归于好,诸葛亮口上说联合东吴,行动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当时陆逊还在,倘若吴蜀联手,东西夹击,司马懿也不能不在漫长战线上疲于奔命,但诸葛亮没有这么做,结果屡战屡败。倘若只有一两次失败还情有可原,可是还有三四五六次的失败,这也只能说明诸葛亮不智了。

  第四,阿斗*庸,无才无德,诸葛亮不取而代之,实属无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司马懿则相反,他敢诈病赚曹爽,最终使魏*归司马氏。刘备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若阿斗无才,可取而代之。”这是君臣都听见的,还怕什么?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但是,诸葛亮的智慧也是无人能及的。这一点仅从《草船借箭》中便可看出,他利用了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领,利用了人物特点从而识破了周瑜的奸计,向曹操“借”得了十万支箭。

  总之,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我还是喜欢诸葛亮。虽然他有时是糊涂的。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3

  说到我们最喜欢的人物,有的人可能会想到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有的人可能会想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有的人会想到信守承诺的鲁肃,而我却想到了负荆请罪的廉颇,因为他身上的两大优点让我佩服。

  1、威名四望

  说到廉颇的威名,那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那次渑池会见,秦王要求赵王击缶,赵王奉陪了。再当蔺相如回头让秦王鼓瑟时,他却推辞了,而当他听到廉颇正在守着边界,只好无奈地鼓瑟,要不是秦王被廉颇的威名震慑,秦王早就派兵把赵王和蔺相如绑了,可见廉颇的威名四望啊!

  2、知错就改

  自从那次渑池会见之后,蔺相如的官位上升得比廉颇高。廉颇知道后,心中甚是不服,决定要与他一决高下。但每一次蔺相如都尽量回避容让。后来廉颇才知道蔺相如躲着他是为了赵国之益,赵国之安时,他知道了自己的错误,立马背上荆条,诚恳地去蔺相如家请求他原谅自己的罪过。可见,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你们说,廉颇是不是既威名四望又懂得知错就改的好将军呢?我们应该多多向他学*,做一个敢于担当,顾全大局的人。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4

  追随时间的脚步,梦回千年的步伐,那些历史人物又到出现在我面前。千年之前的你,依旧展现着你的英姿与挺拔。

  你那豁达的胸襟、乐观的心态,让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也正是由于你这种正直,与不随流俗的心态,使你不断遭贬。但是你并没有气馁,没有伤心,而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

  我知道:你一定不会被这些琐事而影响,你一定会穿着白袍,带着你的美酒与宝剑,在旷野中,独饮独醉,大声的朗诵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豪放;你也会乘着小舟在起伏的江上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5

  蜡笔小新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今年五岁半了,喜欢吃巧克力口味的小熊饼干。他真名叫野原新之助,出生在日本。

  蜡笔小新长得可爱极了!两道又黑又浓的眉毛,像两条黑毛毛虫趴在上面;一双大大的眼睛,像两个巧克力味的甜甜圈。他每天都穿着红色的长袖和黄色的短裤,估计那是小新最喜欢的,所以一直舍不得换呢!

  蜡笔小新不爱吃青椒,每次都把妈妈放在他便当里的青椒带回家埋在花坛里。这事被妈妈发现后,小新根本逃不过一顿暴揍。青椒这么好吃的东西,蜡笔小新居然不爱吃,真是大傻了!

  蜡笔小新虽然不爱吃青椒,但是他很负责。每次他妈妈去市场买东西,他都能独自照顾好妹妹小葵,给她泡奶粉,换尿不湿,哄她睡觉。小新还是一个幽默的孩子,每次回家他总是说:“妈妈,你回来了。”每次他到别人家做客,总是把别人家当作自己家说:“不要客气,进来吧。”当他的同学哭鼻子时,他就脱下裤子,跳屁股舞逗他开心。

  蜡笔小新太幽默了,我喜欢他。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6

  项羽的许多故事家喻户晓,他是一个真真正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且他无愧于“西楚霸王”的美称,霸气十足。虽然他在四面楚歌时惨败,但他的英雄现象却永远印刻在历史的天空中。我不仅仅喜欢这一人物,而且内心对他产生崇拜之情。

  我喜欢项羽具有非同凡人的远大理想。当项羽少年的时期,他认为读书只是记个姓名而已,剑术学得再好,也只能一个人作战,不值得学*,要学就学带领万人作战的本领。这激励我们从小就要胸怀大志,并从小开始努力,以实现自我心中的梦想。

  我喜欢项羽身上所具有的那种霸气。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到会稽,项羽和项梁一块出去观看。当项羽看到威风凛凛、威仪非凡的秦始皇时,项羽指着秦始皇,对项梁说:“我们能够代替他。”多么大的豪言壮志啊!这不是非项羽所能说出来的,而相对于刘邦而言,他的话就显得有点小家子气。当刘邦看到这一场面时,只是崇拜地说:“大丈夫应当如此。”

  我喜欢项羽做事坚决、英勇善战的品质。项羽是一个健壮高大、力气过人、勇略过人的领导者。他在破釜沉舟战役中,让士卒们凿沉所有的战船、将做饭的大锅全都砸破,向士卒们表示不打胜战决不回来的决心。于是士卒们在战斗中以一当十,取得胜利。破釜沉舟也就成了勇往直前、孤注一掷的代名词。他的这些品质时常在我意志不坚定是敲响在我耳边,使我更好前进。

  项羽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我个性喜欢他。他常常在战斗中以一敌百,所向披靡,作战时,项羽座下的宝马乌锥风驰电掣,来去如风,一支方天画戟神出鬼没,碰到的死,沾到的伤,没有人能从他的手中逃过。他在战场中,杀、杀、杀,杀出一条道路,多么的勇猛啊!但他在四面楚歌时,乌江自刎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无限思念之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心中的英雄――项羽,我喜欢你。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5篇)(扩展6)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5篇)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1

  我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展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家庭。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要知道,*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各地志书、家谱的记载,以及《烈女传》《儒林外史》等书中关于烈女、节妇的血泪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叙人物一生几次重大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让我们预先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而且,在临死之前,她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提出一个问号:祥林嫂心中的“疑惑”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这样鲜明、醒目地通过人物之口指出这一“疑惑”,事实上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一悬念是贯串至终篇的。可以说,自此以下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解答这一悬念,充实这一悬念。同样地,作者也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用具体描写,来证实祥林嫂心中这一“疑惑”的出现,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实、可信的。这一悬念和难题解决好了,作品就获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的整个生命,也就是以她的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的“疑惑”的。

  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族权、神权和夫权。钱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认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死的”。这样,就将《祝福》的“思想锋芒”阐述得更鲜明、更准确、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原意了。

  我认为,在钱先生精当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看到:作者在描写祥林嫂被旧礼教迫害致死的过程中,同时也写到了“死”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活力。小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地活得体面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旺盛生命力,这样耐活的人,终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真是令人发指。作者充分写出祥林嫂的活力,正是为了拿来衬托她的死的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此外,还有“节烈”观念,这世上最“昏迷的**”来束缚摧残妇女。

  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做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的*劳苦百姓,对于为封建统治辩护的鬼神宗教迷信,历来是无疑义地信奉的。而宗教迷信的要义,说穿了无非就是胡乱编派给你什么前世的罪孽,凭空应许给你来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个现世的驯羊,一任他们剪毛剥皮,至死而无怨。祥林嫂当然不可能抗拒、背叛这“从来如此”、世代相传的鬼神迷信观念。──她的“疑惑”是临死之前才产生的。然而,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她并不是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拼命硬干的人”(《*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她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做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里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拗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道:“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来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的了。再从她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来看,祥林嫂确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懦怯昏庸的弱女子。

  这里,无妨拿她与《故乡》中的闰土作一比较:少年时代那样天真、活泼、机灵的闰土,几十年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与儿时的好友,读书“出门”的知识分子“我”见面时,只会叹息生活“非常难”。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运,视一切不*,一切苦难为命中注定;所以“老爷”二字,很自然地从他口中吐出,不带一点儿怨愤和不*。对于现世生活的质疑问难,更是谈不上的了。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的打击、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远远甚过闰土,加之她对一生所遇的种种不幸,历来是采取主动挣扎苦斗的手段;而且她又是那样爱思考的人。于是,临死之前,那种世道不公,神鬼不灵的怨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相当理想化的人物。在苦难深重的*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要知道,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主要任务的《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已侧重考虑到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祥林嫂就以她的不寻常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去的呢?

  关于这,历来的评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此不作明确的判断。电影《祝福》的处理是:祥林嫂最后是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后来有个别论著也袭用了这一判断(如《*现代文学史教程》上31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认为祥林嫂最后是“惨死在祝福时的雪地里”。其实,这在鲁迅原作中,是找不到什么根据的。

  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而事实上,人物的自杀,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将意思传给别人”了的。

  试想一想,当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已是体衰力竭,人们将她视为不洁的异物,任谁都不会同情关心她的了;她所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亡。与其慢慢地挨着,冻死饿死,倒不如尽快地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祥林嫂就有这勇气。究其一生,她虽是受尽迫害,受尽摧残的妇女,但也时时显示了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这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祥林嫂来说,也是采取了主动的手段的。我认为,只有认识到、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才是完整的、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也才是符合作者的原意的。

  再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一出现,便那样郑重其事地向“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必然地,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头了。

  且看鲁四老爷对她的死竟如此恼怒:“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偏偏要在”──可见是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

  再从“我”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来看:回答了她关于灵魂有无的问话之后,马上便“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想到“我的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倘若“因此发生了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而且,“我”“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当鲁家短工告诉“我”,祥林嫂“死了”时,“我”的反应也是强烈的:“‘死了?’我心里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而且特别追根究底的要问个明白:“怎么死的?”短工的回答却是“怎样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由于这是凶死,在年关祝福时,短工忌讳说出真相,所以只好这样笼统地回答。中间的破折号是停顿之意,说明短工有所犹豫和踌躇。短工显然没有按“我”所要求的回答。但“我”知道祥林嫂准是自杀而死,于是内心“惊惶”了一阵,“还似乎有些负疚”。

  作者接连用好几段文字反复叙写“我”心中的不安、“预感”和“负疚”的心情,其目的是在强调突出祥林嫂的不寻常的死。

  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祥林嫂的惨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从“话不投机”到“决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我”提问,使“我”措手不及,敷衍了事的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但随后又想“我”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给人“解决疑问”,“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惨死,起初“我”“还似乎有些负疚”,接下去,就不这样了。“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衡”。呜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借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之情,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说到底,“我”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因为,五四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在1925年3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

  《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另一个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知识分子,他有清醒的头脑,有一定的是非爱憎之心。也许是由于经历过多挫折,磨损了他的锐气吧,而今变得圆滑世故,遇到现实问题绕着走,更不爱深思探究,袖手旁观而心安理得了。

  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我”,其用意是在劝喻*知识分子“都摆脱冷气”,不要“自暴自弃”,积极投入到改革社会的“韧”的战斗中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且要更多地、更深切地了解劳苦大众的苦难,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

  继《祝福》之后半个月,鲁迅写了《在酒楼上》;这篇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青年时代怀抱“改革*”的壮志,中年成了苟且敷衍、得过且过的、软弱退缩的知识分子吕纬甫。我想,作者笔下这一人物的出现,也可以反证《祝福》中的“我”是寄托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劝喻的意图的。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2

  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⒉、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3

  一本又一本的书,一份又一份的作业和练*卷,可曾使你倦眼朦胧?爸爸妈妈“望女成龙”的念叨可曾让你烦恼满腹?天天上学、回家、读书、考试,功课紧张,生活单调,情绪压抑,可曾让你梦想“七色阳光”的松懈生活?告诉你吧,这种感觉我也有过。

  看一看,比一比吧,学校班级评比表栏中我们的三面旗帜和其他班级的六、七面红旗,这可不是不是简单3小于6和7的数学题,这代表班风学风的数量级的差异,代表落后者的孤独和渺小,是甲乙丙丁数序颠覆的耻辱。这种感觉我有,同学你有吗?

  回首四甲一路走来每一个足迹,成长中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当我们团结友爱,共同遵守学校班级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晨读午写,按时准确做好家庭作业和同步练*册,我们就是奋发向上、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集体;当我们活泼过头、专心不足、放纵自我,勾心斗角、打架摸扒等不良风气就会抬头,“沙尘暴”就会侵蚀我们的集体,班风学风在四个班就会排末位。

  想想小学六年已过大半,想想为学校,为老师,为妈妈,为班级,更是为了我们自己,要团结还是分裂,要努力还是松懈,要先进还是后进?答案一目了然。

  期中刚过,转眼期末考试在即,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成就四甲永争第一。我们努力,我们精彩。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4

  我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展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家庭。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要知道,*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各地志书、家谱的记载,以及《烈女传》《儒林外史》等书中关于烈女、节妇的血泪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叙人物一生几次重大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让我们预先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而且,在临死之前,她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提出一个问号:祥林嫂心中的“疑惑”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这样鲜明、醒目地通过人物之口指出这一“疑惑”,事实上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一悬念是贯串至终篇的。可以说,自此以下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解答这一悬念,充实这一悬念。同样地,作者也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用具体描写,来证实祥林嫂心中这一“疑惑”的出现,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实、可信的。这一悬念和难题解决好了,作品就获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的整个生命,也就是以她的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的“疑惑”的。

  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族权、神权和夫权。钱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认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死的”。这样,就将《祝福》的“思想锋芒”阐述得更鲜明、更准确、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原意了。

  我认为,在钱先生精当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看到:作者在描写祥林嫂被旧礼教迫害致死的过程中,同时也写到了“死”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活力。小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地活得体面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旺盛生命力,这样耐活的人,终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真是令人发指。作者充分写出祥林嫂的活力,正是为了拿来衬托她的死的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此外,还有“节烈”观念,这世上最“昏迷的**”来束缚摧残妇女。

  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做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的*劳苦百姓,对于为封建统治辩护的鬼神宗教迷信,历来是无疑义地信奉的。而宗教迷信的要义,说穿了无非就是胡乱编派给你什么前世的罪孽,凭空应许给你来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个现世的驯羊,一任他们剪毛剥皮,至死而无怨。祥林嫂当然不可能抗拒、背叛这“从来如此”、世代相传的鬼神迷信观念。──她的“疑惑”是临死之前才产生的。然而,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她并不是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拼命硬干的人”(《*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她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做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里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拗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道:“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来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的了。再从她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来看,祥林嫂确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懦怯昏庸的弱女子。

  这里,无妨拿她与《故乡》中的闰土作一比较:少年时代那样天真、活泼、机灵的闰土,几十年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与儿时的好友,读书“出门”的知识分子“我”见面时,只会叹息生活“非常难”。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运,视一切不*,一切苦难为命中注定;所以“老爷”二字,很自然地从他口中吐出,不带一点儿怨愤和不*。对于现世生活的质疑问难,更是谈不上的了。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的打击、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远远甚过闰土,加之她对一生所遇的种种不幸,历来是采取主动挣扎苦斗的手段;而且她又是那样爱思考的人。于是,临死之前,那种世道不公,神鬼不灵的怨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相当理想化的人物。在苦难深重的*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要知道,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主要任务的《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已侧重考虑到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祥林嫂就以她的不寻常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去的呢?

  关于这,历来的评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此不作明确的判断。电影《祝福》的处理是:祥林嫂最后是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后来有个别论著也袭用了这一判断(如《*现代文学史教程》上31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认为祥林嫂最后是“惨死在祝福时的雪地里”。其实,这在鲁迅原作中,是找不到什么根据的。

  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而事实上,人物的自杀,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将意思传给别人”了的。

  试想一想,当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已是体衰力竭,人们将她视为不洁的异物,任谁都不会同情关心她的了;她所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亡。与其慢慢地挨着,冻死饿死,倒不如尽快地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祥林嫂就有这勇气。究其一生,她虽是受尽迫害,受尽摧残的妇女,但也时时显示了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这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祥林嫂来说,也是采取了主动的手段的。我认为,只有认识到、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才是完整的、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也才是符合作者的原意的。

  再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一出现,便那样郑重其事地向“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必然地,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头了。

  且看鲁四老爷对她的死竟如此恼怒:“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偏偏要在”──可见是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

  再从“我”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来看:回答了她关于灵魂有无的问话之后,马上便“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想到“我的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倘若“因此发生了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而且,“我”“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当鲁家短工告诉“我”,祥林嫂“死了”时,“我”的反应也是强烈的:“‘死了?’我心里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而且特别追根究底的要问个明白:“怎么死的?”短工的回答却是“怎样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由于这是凶死,在年关祝福时,短工忌讳说出真相,所以只好这样笼统地回答。中间的破折号是停顿之意,说明短工有所犹豫和踌躇。短工显然没有按“我”所要求的回答。但“我”知道祥林嫂准是自杀而死,于是内心“惊惶”了一阵,“还似乎有些负疚”。

  作者接连用好几段文字反复叙写“我”心中的不安、“预感”和“负疚”的心情,其目的是在强调突出祥林嫂的不寻常的死。

  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祥林嫂的惨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从“话不投机”到“决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我”提问,使“我”措手不及,敷衍了事的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但随后又想“我”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给人“解决疑问”,“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惨死,起初“我”“还似乎有些负疚”,接下去,就不这样了。“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衡”。呜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借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之情,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说到底,“我”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因为,五四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在1925年3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

  《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另一个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知识分子,他有清醒的头脑,有一定的是非爱憎之心。也许是由于经历过多挫折,磨损了他的锐气吧,而今变得圆滑世故,遇到现实问题绕着走,更不爱深思探究,袖手旁观而心安理得了。

  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我”,其用意是在劝喻*知识分子“都摆脱冷气”,不要“自暴自弃”,积极投入到改革社会的“韧”的战斗中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且要更多地、更深切地了解劳苦大众的苦难,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

  继《祝福》之后半个月,鲁迅写了《在酒楼上》;这篇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青年时代怀抱“改革*”的壮志,中年成了苟且敷衍、得过且过的、软弱退缩的知识分子吕纬甫。我想,作者笔下这一人物的出现,也可以反证《祝福》中的“我”是寄托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劝喻的意图的。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5

  细节描写:

  1、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对联有没有上联?

  《祝福》第二段中这样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里留下了许多疑问: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写出全副对联?有没有上联?如果有,上联是什么?

  我查阅了《四书集注》,认为其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之所以不写上联,一是暗示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二是暗示鲁四老爷品节和德性并不怎么样。留下的下联,讽刺了鲁四老爷处事并非“事理通达心气和*”,而是一个脾气粗暴的人。他和“我”一见面就大骂其*,在祥林嫂死的时候骂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在卫老婆子合伙抢劫祥林嫂时,大怒说:“可恶!”如此等等,足见其心浮气躁也。

  2、祥林嫂死的时候到底多少岁?

  小说里,祥林嫂死之前的最后一次肖像描写写她四十上下,但究竟是四十以上,还是以下呢?通过细读小说,可以拟出祥林嫂的“大事年表”:

  二十六~二十七岁 第一次到鲁镇

  二十七~二十八岁 再嫁(做了三个多月的工,被抢回家)

  三十~三十一岁 第二次道鲁镇(生了阿毛,两岁被狼叼去)

  三十一~三十二岁 捐门槛

  三十二~三十三岁 头发花白起来(捐门槛后不到半年)

  三十七~三十八岁 死在祝福声中(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

  所以,祥林嫂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八岁。

  3、鲁四老爷的两次皱眉和两个“可恶,然而……”

  鲁四老爷在文中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且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肖像描写很传神,其中写他的两次皱眉颇有意思。

  第一次皱眉是在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文章写道:“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第二次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文章又写道:“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可见鲁四老爷的皱眉都是因为嫌弃祥林嫂是寡妇,认为她有克夫命,伤风败俗,联系到祥林嫂死时四叔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其语言“可恶,然而……”话中有话,耐人寻味。

  第一次说“可恶,然而……”是在知道卫婆婆带人来抢走祥林嫂时说的。其中的“可恶”是骂卫婆婆,意思是你竟敢到我这里来抢人!鲁四老爷认为这是有辱他的尊严的,所以说她可恶,但他马上话语一转:“然而……”,其意思是说:“你祥林嫂不该逃出来,既然婆婆来了,你是应该回去的。”显然,他是维护封建道德观念的。

  第二次说“可恶”是骂卫老婆子。正如四婶责怪她:“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待到老婆子道了歉,陪了罪,作出了解释后,四叔又说:“然而……”意思是“不知者不为罪,你既然不知道她是瞒着婆婆,那就算了。问题严重的是祥林嫂怎么能瞒着婆婆擅作主张跑出来呢?”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卫道者。

  4、为什么要写祥林嫂两次将阿毛的故事?

  阿毛的故事非常凄惨,对祥林嫂来说,可谓刻骨铭心。小说写她两次全过程叙述阿毛的悲惨故事,意在强化这一点。鲁迅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两次叙述内容完全相同,但叙述的词语有小小的变化。

  第一次叙述如下: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第二次叙述如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两次叙述处理是极有难度的。既不能简单重复,也不能在情节上有丝毫出入。简单重复,即一字不差的粘贴,给人的感觉是失真:“这么长的故事,祥林嫂怎么会背诵似的一字不漏?”情节上有出入,又不能生动地反映这件事在祥林嫂内心烙下的深深的印迹。要兼顾这两点,鲁迅先生给我们极好的典范。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艺术匠心。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5篇)(扩展7)

——我最喜欢的人物——曹操优选【5】份

  我最喜欢的人物——曹操 1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正是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所写的唯一一首五律。他也像这首诗一样,成为一个留名青史的好官。

  他就是被百姓称为“青天”的包拯。

  包拯为人刚直,既不阳奉阴违,也不趋炎附势。在皇帝面前,他直言不讳,甚至冒死进谏,从不惧怕给自己带来不测之祸。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一些居心叵测之人为贪图一已私利而不惜出卖尊严,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令人不齿。我喜欢包拯,喜欢他的正直之气。

  包拯一生俭朴,做官以后也从不贪慕荣华宝贵,衣食住行与普通百姓无异。他在家中墙壁上写过这样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我喜欢包拯,喜欢他的清廉无私。

  包拯遵守孝道,信守圣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他因父母年事已高,不愿与他一起到江西赴任,而放弃了官职,留在家乡侍候父母。而再看现在的人们,又有多少因“忙碌”而疏忽了父母亲?我喜欢包拯,喜欢他忠孝善良。

  包拯勤奋刻苦,农闲时便寄居在一座古庙中,埋头钻研学*,十三岁便读完四书五经。十年寒窗苦读,到他二十八岁考进士时,已经是一个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学者了。如今我们拥有的学*环境和条件,比起包拯,不知要好了多少倍,但仍有学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虚度了宝贵光阴。我喜欢包拯,喜欢他的博学强识。

  我喜欢读史,因读史使人明智;我喜欢史中的风云人物,因他们名垂青史的事迹;我喜欢包拯,因他是我做人的榜样!

  我最喜欢的人物——曹操 2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影响了几代人。受老师和父母的鼓动,我勉强拿起书看了几面,可不一会儿我就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了。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一个年轻战士——保尔的一生经历,讲述了他那不*凡的事迹。虽然书中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保尔。保尔出身于一个乌克兰工人家庭,在几十年的学*与斗争中锻炼成了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从小就无所畏惧,渴望反抗剥削阶级,面对敌人坚强不屈;他不怕困难险阻,勇于挑战自我,最终总能想办法战胜困难。他永远不服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他的事迹使我相信:越过高山,跨过困难,彩虹就在眼前。

  在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不仅认识了保尔,也懂得了对生命的热爱。作者奥斯待洛夫斯基曾经在书中这样说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而斗争。”我们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莫让昭华付流水”说的就是如此,人生短暂,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是像保尔那样把一生都交给革命事业,还是碌碌无为地过一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应该像保尔那样勇于向前,毕生为人类服务。

  我最喜欢的人物——曹操 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你伴着历史的涛声向我们走来,舞台上,你的形象似乎不算太玉树临风:小白脸、阴险的三角眼是你的标志。汉贼啊汉贼,奸臣啊奸臣,几千年了,人们似乎一直都没有停止这样对你唾骂。你就是曹丞阳,那个惹来无数争议,却让我十分敬佩的枭雄。割发代首、官渡之战是你的佳话,但更多人记住的是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诈”,甚至那个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有“拥刘反曹”的倾向。曹丞相,你真的像大多数人心目中那样,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奸雄佞臣吗?我相信你一定期望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想当年,你破黄巾,*袁绍、除吕布,大败张鲁,挟天子以令诸侯,还能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你战略家的天质和磅礴的胸怀可见一斑。

  问天下,英雄谁数?

  你不仅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战略家,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开创了建安风骨的才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你的作品气蕴深厚,极右可畏。你诗人的情怀、雄浑的气魄同样表现在你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你,一个胸襟博大的伟大诗人、潇洒才子正向我们走来。

  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东汉末,天下大乱,贼臣董卓当朝,败坏纲纪。是你,只身行刺,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灭袁术收刘表,与孙仲谋刘皇叔一起三足鼎立。你的一生,充满了勇武、谋略和才智。只可惜,你的青史留名氨氲着文学加工的迷雾,给你招来了身后骂名。真英雄却成奸雄,这怎不令人比司马青衫更湿?

  问天下,英雄谁数?非你莫属。

  曹丞阳,你是我最景仰的历史人物,今天,我拨开文学创作的迷雾,给你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一个更真实的你正向我走来。

  我最喜欢的人物——曹操 4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每当听见这首经典的歌时,总能触动我的心灵。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三国史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从那些人物的言行举止中,从那几百场大小战役中,我们受益匪浅。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好汉,在这些人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被人们称为乱世枭雄的——曹操。

  在历史上曹操是一名军事家,他的谋略、实力不能小视的。他的表现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尤为突出。话说当时曹操兵少粮少,要想取胜就只能靠谋略。曹操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吸收笼络人才,他不计前嫌重用原本是袁绍的谋士许攸,并听取他的建议,花五千精兵半夜去烧了袁绍的粮库,导致袁绍军人心惶惶、军心涣散、无心应战。最后趁虚而入,直攻老巢。就这样,曹操打败了袁绍,也为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曹操不只是位军事家,他更是一位诗人。悲凉沉雄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宏大的气魄。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

  在他的《观沧海》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诗不仅豪迈奔放,还想象丰富。“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这才是真正曹操,一位真正的好汉,一位真正的英雄。

  我最喜欢的人物——曹操 5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蓦然回首,已是千百年。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历史长河数千年冲击着**,却带不走这样一个为人所熟知,为人所赞扬,为人所敬佩,为人所争议的名字———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造就了他的辉煌。他的诗歌,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细细品味,眼前仿佛已出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壮阔景象;落寞时,又感受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孤独;独步溪边,偶遇“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的明丽。李白的诗字里行间都溢出缕缕馨香,丝丝浪漫,令人陶醉其中,盛唐的魅力孕育于他的诗中,时刻待喷涌而出。因而,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喜豪饮纵博,又精于骑射。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轨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

  李白的骄傲,令自己清高,也使我折服——这份略带骄傲的清高,成就李白的魅力,李白的浪漫……

  花开花落,朝代兴衰。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册上,永远忘不了那浓墨重彩的一笔,李白。古人不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