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作文 (菁华3篇)

首页 / 作文 / | 作文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为人类盗取火种,让人类过了上幸福的生活,自己却被束缚在高加索山上,接受宙斯的惩罚,最后,一位名叫海格里斯的勇士救出了普罗米修斯,让他重获自由。

  而《燧氏钻木取火》讲述了大神伏羲同情人类,将火赐给了他们,不过,因为某个人的疏忽,让他们失去了火,重新陷入了黑暗之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不畏狂风暴雨,不怕跋山涉水,在伏羲的指引下找到了一种永远不会熄灭的火。

  从这两则故事中可以看出两位大神——普罗米修斯和伏羲都富有同情心,可是,同样有关于火的神话故事却隐藏着许多不同点。

  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这段话表现了普罗米修斯的善良、无私和勇敢,彰显了西方神话故事里神的情感,然而,《燧氏钻木取火》中——“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遂明国……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这段话体现了东方人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和人定胜天的壮志雄心,东方神话崇尚以人为主,每个成就都来自于人类自身的努力,刻画出了一个个勇敢鲜活的英雄人物。

  两则神话的形成截然不同,相比之下,我更喜爱东方神话,因为在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不是靠别人的施舍和给予。

  东西方神话各有各的特点,西方神话充满美妙奇幻;东方神话充满艰辛智慧,这也让我明白了世界是多元的、美好的。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2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3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为人类盗取火种,让人类过了上幸福的生活,自己却被束缚在高加索山上,接受宙斯的惩罚,最后,一位名叫海格里斯的勇士救出了普罗米修斯,让他重获自由。

  而《燧氏钻木取火》讲述了大神伏羲同情人类,将火赐给了他们,不过,因为某个人的疏忽,让他们失去了火,重新陷入了黑暗之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不畏狂风暴雨,不怕跋山涉水,在伏羲的指引下找到了一种永远不会熄灭的火。

  从这两则故事中可以看出两位大神——普罗米修斯和伏羲都富有同情心,可是,同样有关于火的神话故事却隐藏着许多不同点。

  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这段话表现了普罗米修斯的善良、无私和勇敢,彰显了西方神话故事里神的情感,然而,《燧氏钻木取火》中——“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遂明国……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这段话体现了东方人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和人定胜天的壮志雄心,东方神话崇尚以人为主,每个成就都来自于人类自身的努力,刻画出了一个个勇敢鲜活的`英雄人物。

  两则神话的形成截然不同,相比之下,我更喜爱东方神话,因为在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不是靠别人的施舍和给予。

  东西方神话各有各的特点,西方神话充满美妙奇幻;东方神话充满艰辛智慧,这也让我明白了世界是多元的、美好的。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 (菁华3篇)(扩展1)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菁华3篇)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1

  【摘要】

  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的地理条件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西方文化下孕育的各自的旅游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审美感受上。*旅游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舒适,例如更关注山水景观的人文美,注重抒情印象;为西方游客更愿意享受形式美,真实的感受光、色、空间的美感,在山水景观中更关注景观的自然美,侧重描写风景的对象。本研究主要就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审美差异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同一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旅游业的发展亦成为各个家庭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旅*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旅游景点的建立要针对一定的游客群体,研究好群体的审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原较多,陆地广阔,而且相对较为封闭,适合发展农业文明,属于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山地较多,沿海线长,适合发展航海业,靠海洋谋生,属于海洋文化,这就造就了现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特点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依靠海洋谋生,多变、广阔的海洋条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大多个人意识强烈,追求自我,主动性高,不同的思想学派众多。而*传统文化依靠农业为生,较为稳定,被动性强,社会意识强烈,多注重人际交往。这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文化。

  二、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一)旅游理念

  受*文化熏陶的人们多享受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稳内秀,冒险精神弱,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征服欲强烈,他们向往大自然,渴望走进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们更喜欢去新奇的旅游地点,去他们未知的领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响。

  (二)旅游目的

  *人大多以家庭、事业为重,旅游不作为必需活动,是闲暇时放松心情和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与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时间。而西方人较看重旅游,认为旅游是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而工作是为旅游积攒资金而不是养家糊口,他们将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当然这与经济发达水*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审美

  在旅游时对景观的美感认识上,受*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愿意关注这个景观所承载的意义、历史、文化等,例如我国大多数出名的建筑都与名人志士有关系,说道那个省份,人们都愿意介绍该处是哪位名人的故乡等。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更喜欢感受大自然切实的美感,感官能够直接体会到的美感,他们迷恋于景观的形态、颜色、气势。并不过多关注它的由来、它的承载。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异,*教育将就伦理道德,人们认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与情操,影响后辈世世代代的人,同时也将人的品格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认为喜欢水得人多聪明、喜欢山的人多仁爱、好动的人比较聪明、好静的人比较仁爱。人们愿意将景色与自我融为一体,进行自身修养的培养。而西方文化本就多变,各种思想流派并肩发展,景物多仅作为客观的存在供人们欣赏。另一方面的差异是审美的表达,*旅游者的审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来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这一点通过画家的风景画就可以证明,*传统风景画使用散点透视的画作方式,主张表达景物的韵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线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画中看到广阔的景象,而西方油画使用焦点透视法作画,注重画作与风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讲求层次,光线的表达。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注重风景所带来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的审美重点,所以表达时更注重将这一点表达出来而忽略景观的实物和细节描述。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注重景观本身,他们更愿意将带给他们美好感受的景观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他们更多的观察景观本身,进而产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认识事物时注重逻辑思维而感性思维较少。最后要阐述的中西方审美差异使二者的审美目的不同。

  三、我国旅游业概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贫富差距仍较大,旅游活动尚属于较高收入人群的活动,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事业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对旅游的欲望较低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使国人认识到旅游的意义是能更好的体会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旅*业建立各种适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适合不同旅游资金计划人群的人进行选择,不让旅游成为人们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国旅游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外国人对国人有所歧视,我国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工作保障国人的权利,降低办理出境的门槛,当然,旅行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出国旅游不仅是放松身心的过程,自己的行为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不能为*丢人。随着经济发展,国人的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多,国内旅游业可适当加大发展力度,相关部门给与一定的支持,特别是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古迹的保存。

  四、结语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发现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旅*业的发展,导游可根据游客的文化修养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引导游客观赏,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经济效益,更加满足了游客切实旅游欲望。旅游景区事先考虑主要的游客群体,针对他们的审美要求建立景区或优化景区,更吸引适合的游客群体,是景区更健康、更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艳.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游理念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80-81.

  [2]郑蓓媛,石丽萍,张东.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6):88-89.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2

  [摘要]探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现象,阐释中西方文化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所致的。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培养学*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一、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强,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交流迅猛发展,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们交流时冲突时有发生。常表现为:

  (一)问候语的差异

  在*,普通老百姓见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干吗去?”等来问候对方。对*人来讲,这是普通又随便的问候话,但西方人听了迷惑不解,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吃不吃饭、**吗去和你有什么关系”。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简单地问候对方。

  (二)隐私观念的差异

  *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甚至收入,在*,这是人们之间表达关心的常见方式。然而,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而西方人则讲究个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让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于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时会发生冲突。

  (三)时间观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要想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但在*,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这说明*老百姓的时间观念不够强,使用时间上具有普遍的随意性。在*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较强,人们都对时间做了精心的计划与安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惯。

  (四)餐饮*俗的差异

  在西方,若要宴请宾客,主人通常会提前两周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前三天答复是否邀约,以便宴请的主人准备适量的饭菜。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表示诚挚邀请完,然后就将注意力转到谈话的主题上。而在*,由于人们喜欢谦虚礼让,即使心里已经接受别人的邀请,还是要表示出推辞一番。在*人宴请宾客,即使主人摆满一桌美味佳肴,也总*惯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就餐方面的差异,是因为在西方人们不喜欢含蓄表达,讲求尊重个人权益,注重个人空间。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际实际场景中常见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只有我们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俗,必然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异,甚至是冲突,产生这些差异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有:

  (一)思维方式不同

  *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人进行对比,*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思维定式往往会忽视具体个体事物的差异,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伴有感情色彩,并带有倾向性的固定看法,会直接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价值取向不同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Pearce等人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处世哲学等无不受到所在群体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得了自身群体固有的文化的观念,成为该群体人们的处世哲学、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可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在我国文化中,*人推崇谦虚礼让,追求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不喜欢个人出风头,不爱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头脑中,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与判断,喜欢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三)社会行为规范与处世哲学不同

  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用自身所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处世哲学来判定对方行为的正确与合理,由于双方的社会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同一社会行为常会产生误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后果。比如在*,人们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这一行为表示友好、关爱的意思,但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行为。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恰当的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会产生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这些问题都是源于交际双方不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俗差异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产生误解或冲突。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8(6):121-123.

  [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3]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22(4):279-282.

  [4]吴锋针.中西*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1):90-92.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3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 饮食文化 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

  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

  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

  与西方人不同,*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

  与之相对的,*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人的宴*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 *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

  *人则不然,*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2009.5:234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 (菁华3篇)(扩展2)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 (菁华3篇)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为人类盗取火种,让人类过了上幸福的生活,自己却被束缚在高加索山上,接受宙斯的惩罚,最后,一位名叫海格里斯的勇士救出了普罗米修斯,让他重获自由。

  而《燧氏钻木取火》讲述了大神伏羲同情人类,将火赐给了他们,不过,因为某个人的疏忽,让他们失去了火,重新陷入了黑暗之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不畏狂风暴雨,不怕跋山涉水,在伏羲的指引下找到了一种永远不会熄灭的火。

  从这两则故事中可以看出两位大神——普罗米修斯和伏羲都富有同情心,可是,同样有关于火的神话故事却隐藏着许多不同点。

  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这段话表现了普罗米修斯的善良、无私和勇敢,彰显了西方神话故事里神的情感,然而,《燧氏钻木取火》中——“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遂明国……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这段话体现了东方人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和人定胜天的壮志雄心,东方神话崇尚以人为主,每个成就都来自于人类自身的努力,刻画出了一个个勇敢鲜活的英雄人物。

  两则神话的形成截然不同,相比之下,我更喜爱东方神话,因为在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不是靠别人的施舍和给予。

  东西方神话各有各的特点,西方神话充满美妙奇幻;东方神话充满艰辛智慧,这也让我明白了世界是多元的、美好的。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2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3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为人类盗取火种,让人类过了上幸福的生活,自己却被束缚在高加索山上,接受宙斯的惩罚,最后,一位名叫海格里斯的勇士救出了普罗米修斯,让他重获自由。

  而《燧氏钻木取火》讲述了大神伏羲同情人类,将火赐给了他们,不过,因为某个人的疏忽,让他们失去了火,重新陷入了黑暗之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不畏狂风暴雨,不怕跋山涉水,在伏羲的指引下找到了一种永远不会熄灭的火。

  从这两则故事中可以看出两位大神——普罗米修斯和伏羲都富有同情心,可是,同样有关于火的神话故事却隐藏着许多不同点。

  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这段话表现了普罗米修斯的善良、无私和勇敢,彰显了西方神话故事里神的情感,然而,《燧氏钻木取火》中——“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遂明国……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这段话体现了东方人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和人定胜天的壮志雄心,东方神话崇尚以人为主,每个成就都来自于人类自身的努力,刻画出了一个个勇敢鲜活的`英雄人物。

  两则神话的形成截然不同,相比之下,我更喜爱东方神话,因为在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不是靠别人的施舍和给予。

  东西方神话各有各的特点,西方神话充满美妙奇幻;东方神话充满艰辛智慧,这也让我明白了世界是多元的、美好的。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 (菁华3篇)(扩展3)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菁华3篇)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1

  【摘要】

  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的地理条件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西方文化下孕育的各自的旅游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审美感受上。*旅游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舒适,例如更关注山水景观的人文美,注重抒情印象;为西方游客更愿意享受形式美,真实的感受光、色、空间的美感,在山水景观中更关注景观的自然美,侧重描写风景的对象。本研究主要就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审美差异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同一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旅游业的发展亦成为各个家庭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旅*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旅游景点的建立要针对一定的游客群体,研究好群体的审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原较多,陆地广阔,而且相对较为封闭,适合发展农业文明,属于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山地较多,沿海线长,适合发展航海业,靠海洋谋生,属于海洋文化,这就造就了现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特点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依靠海洋谋生,多变、广阔的海洋条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大多个人意识强烈,追求自我,主动性高,不同的思想学派众多。而*传统文化依靠农业为生,较为稳定,被动性强,社会意识强烈,多注重人际交往。这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文化。

  二、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一)旅游理念

  受*文化熏陶的人们多享受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稳内秀,冒险精神弱,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征服欲强烈,他们向往大自然,渴望走进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们更喜欢去新奇的旅游地点,去他们未知的领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响。

  (二)旅游目的

  *人大多以家庭、事业为重,旅游不作为必需活动,是闲暇时放松心情和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与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时间。而西方人较看重旅游,认为旅游是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而工作是为旅游积攒资金而不是养家糊口,他们将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当然这与经济发达水*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审美

  在旅游时对景观的美感认识上,受*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愿意关注这个景观所承载的意义、历史、文化等,例如我国大多数出名的建筑都与名人志士有关系,说道那个省份,人们都愿意介绍该处是哪位名人的故乡等。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更喜欢感受大自然切实的美感,感官能够直接体会到的美感,他们迷恋于景观的形态、颜色、气势。并不过多关注它的由来、它的承载。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异,*教育将就伦理道德,人们认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与情操,影响后辈世世代代的人,同时也将人的品格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认为喜欢水得人多聪明、喜欢山的人多仁爱、好动的人比较聪明、好静的人比较仁爱。人们愿意将景色与自我融为一体,进行自身修养的培养。而西方文化本就多变,各种思想流派并肩发展,景物多仅作为客观的存在供人们欣赏。另一方面的差异是审美的表达,*旅游者的审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来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这一点通过画家的风景画就可以证明,*传统风景画使用散点透视的画作方式,主张表达景物的韵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线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画中看到广阔的景象,而西方油画使用焦点透视法作画,注重画作与风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讲求层次,光线的表达。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注重风景所带来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的审美重点,所以表达时更注重将这一点表达出来而忽略景观的实物和细节描述。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注重景观本身,他们更愿意将带给他们美好感受的景观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他们更多的观察景观本身,进而产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认识事物时注重逻辑思维而感性思维较少。最后要阐述的中西方审美差异使二者的审美目的不同。

  三、我国旅游业概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贫富差距仍较大,旅游活动尚属于较高收入人群的活动,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事业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对旅游的欲望较低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使国人认识到旅游的意义是能更好的体会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旅*业建立各种适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适合不同旅游资金计划人群的人进行选择,不让旅游成为人们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国旅游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外国人对国人有所歧视,我国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工作保障国人的权利,降低办理出境的门槛,当然,旅行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出国旅游不仅是放松身心的过程,自己的行为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不能为*丢人。随着经济发展,国人的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多,国内旅游业可适当加大发展力度,相关部门给与一定的支持,特别是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古迹的保存。

  四、结语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发现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旅*业的发展,导游可根据游客的文化修养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引导游客观赏,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经济效益,更加满足了游客切实旅游欲望。旅游景区事先考虑主要的游客群体,针对他们的审美要求建立景区或优化景区,更吸引适合的游客群体,是景区更健康、更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艳.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游理念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80-81.

  [2]郑蓓媛,石丽萍,张东.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6):88-89.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2

  [摘要]探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现象,阐释中西方文化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所致的。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培养学*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一、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强,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交流迅猛发展,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们交流时冲突时有发生。常表现为:

  (一)问候语的差异

  在*,普通老百姓见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干吗去?”等来问候对方。对*人来讲,这是普通又随便的问候话,但西方人听了迷惑不解,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吃不吃饭、**吗去和你有什么关系”。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简单地问候对方。

  (二)隐私观念的差异

  *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甚至收入,在*,这是人们之间表达关心的常见方式。然而,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而西方人则讲究个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让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于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时会发生冲突。

  (三)时间观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要想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但在*,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这说明*老百姓的时间观念不够强,使用时间上具有普遍的随意性。在*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较强,人们都对时间做了精心的计划与安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惯。

  (四)餐饮*俗的差异

  在西方,若要宴请宾客,主人通常会提前两周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前三天答复是否邀约,以便宴请的主人准备适量的饭菜。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表示诚挚邀请完,然后就将注意力转到谈话的主题上。而在*,由于人们喜欢谦虚礼让,即使心里已经接受别人的邀请,还是要表示出推辞一番。在*人宴请宾客,即使主人摆满一桌美味佳肴,也总*惯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就餐方面的差异,是因为在西方人们不喜欢含蓄表达,讲求尊重个人权益,注重个人空间。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际实际场景中常见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只有我们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俗,必然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异,甚至是冲突,产生这些差异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有:

  (一)思维方式不同

  *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人进行对比,*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思维定式往往会忽视具体个体事物的差异,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伴有感情色彩,并带有倾向性的固定看法,会直接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价值取向不同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Pearce等人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处世哲学等无不受到所在群体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得了自身群体固有的文化的观念,成为该群体人们的处世哲学、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可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在我国文化中,*人推崇谦虚礼让,追求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不喜欢个人出风头,不爱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头脑中,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与判断,喜欢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三)社会行为规范与处世哲学不同

  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用自身所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处世哲学来判定对方行为的正确与合理,由于双方的社会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同一社会行为常会产生误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后果。比如在*,人们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这一行为表示友好、关爱的意思,但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行为。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恰当的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会产生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这些问题都是源于交际双方不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俗差异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产生误解或冲突。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8(6):121-123.

  [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3]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22(4):279-282.

  [4]吴锋针.中西*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1):90-92.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3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 饮食文化 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

  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

  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

  与西方人不同,*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

  与之相对的,*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人的宴*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 *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

  *人则不然,*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2009.5:234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 (菁华3篇)(扩展4)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 (菁华3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1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

  奢侈品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对同一语言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样,深为某一群体喜爱和欣赏的信息未必另一文化群体会青睐。因此,好的译者在奢侈品商标翻译过程中必须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考虑在内。

  1.1、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罗素曾说过若把*文明和欧洲文明进行比较后不难看出,*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在希腊文化中也是可以找到的,但人类文明中的另外两个元素:犹太教和科学,在*文明中是找不到的。事实上,*是一个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仅上层社会中没有宗教,对于全体人民而言,也同样没有。罗素的话不无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人没有宗教,也没有科学,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是阴阳意象思维,只关心现象世界是具体“怎么样”,关心事物的功用,是经验感性的思维,造成了*无宗教,无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经验总结式的思维方式,停留在现象表面的思维方式,即意象的思维方式。西方是因果逻辑思维,更关心现象世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关心事物的抽象本质,是超验理性的思维,造成了西方有宗教,有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注重因果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奢侈品品牌翻译时就要考虑这一差异。比如,法国的服装品牌Chanel有着众多西方奢侈品品牌的一些共同特点,一个是以其品牌的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另一个是以其产品的高质量和独特性而闻名的。这反映了西方人的逻辑分析思维方式,也就是他们在创造品牌和接受品牌时,更多的是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而*人的直觉感性思维方式导致*人在接受和认可品牌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同时也会考虑品牌名称给人带来的感觉。Chanel品牌的常见中文翻译有两种:“夏奈尔”和“香奈儿”。笔者认为后者更受*消费者的欢迎,因为“香奈儿”既保留了洋品牌的神秘色彩,同时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1.2、审美意趣差异的影响

  美,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的观察中,通过以直觉为起点的知、情、意心理因素的综合性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情理交融的精神性愉悦。“美”是对应事物的“真”、“善”和谐统一所产生的情感理想状态,这对于中西方民族来说是统一的。但中西民族的美感心理结构是不同的,*人更多表现为美善统一,西方人更多表现出美真统一。也就是说,*人的审美在情,美善统一,心物和谐;西方人的审美在形,美真统一,形式和谐。*人都喜欢吉祥、如意,不管做什么事,都希望图个吉利。因此,奢侈品要想打进*人的生活圈子,对商标的翻译就一定要符合*人的审美观,尽量使用具有美好内涵而又高雅别致的词汇。比如,法国化妆品牌LANCOME的中文译名为“兰寇”就顺应了*消费者的审美情趣。LANCOME这一名称来自于法国中部的一座城堡LANCOSME。由于这座城堡周围种植了很多玫瑰,充满了浪漫的意境,于是玫瑰花就成了兰寇品牌的象征。中文译名“兰寇”二字均是对植物的命名“,兰”可以给人兰草一般高贵的芳香感,香气清幽而淡雅,让人情不自禁地迷恋和沉醉在其香气里。“寇”则让人联想到含苞待放的豆寇花,继而联想到体态优美、妩媚多姿的少女,会让*消费者产生绝美的联想。这么高端又上档次的译名,怎会不让广大女性消费者心动呢?不难看出,在*,译者在对奢侈品牌进行翻译时,只有使用有那些有内涵又符合*消费者群体审美心理的译名才能使这些商品备受青睐。只有当译名点成功地燃了消费者内心对美的追求欲望,并与消费者的审美意趣*乎一致时,才能彻底激起他们内心的购买欲,并将欲望付诸为行动去购买,从而为从事奢侈品经营的商家们带来一笔笔丰厚的利润,同时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

  1.3、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因此而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上的不同。比如,欧美国家更重视个人主义。而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对*的影响,在*,中庸之道、谦虚、不重竞争和团结等则更受重视。并且,*人很重视“面子”。“面子”文化是*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之一。事实上,面子文化对*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有着极深的影响。很多*消费者把奢侈品当作他们身份及品位的象征,并因此而产生购买行为。因此,译者在把奢侈品品牌翻译成中文时,要尽量使用能代表一定身份地位并具有积极语义的词语。比如,瑞士的手表品牌Piaget一直遵循着“精湛技术,时尚创作”的品牌风格,每一件作品中都将精湛的工艺与无限的创意融入其中,将腕表与珠宝的精湛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文译名为“伯爵”(欧洲国家对贵族的称乎),这既突出了该品牌高端的技术和时尚的创意,又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其浓浓的贵族韵味。这一译名牢牢地抓住了*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也将“伯爵”其成功地打入了*人的“面子”市场,成为一张象征身份的“黄金名片”。

  1.4、词语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文化载体。因此,有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着迥异的文化内涵,能让人们联想到特殊的信息。例如,西方人对狗情有独钟,他们不但将狗视为宠物,还认为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对狗倍加爱护。从英语的下列词汇中可以看出:“Heisaluckydog”(他是个幸运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它们都含有褒义。而在*传统的文化中,人们对狗是贬多褒少。在汉语词汇中也多含贬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多表示“龌龊”、“厌恶”、“鄙视”等含义。在西方文化中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华民族则崇敬龙。比如,在*就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这样的词汇,其中“龙”的含义都是褒义的。“龙”在我国历史上还曾被作为帝王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龙”的含义恰恰相反,根据《圣经》里面的描述“,龙”是恶魔,是象征邪恶和恐怖的动物。法国的珠宝奢侈品牌Boucheron的中文译名宝诗龙就很好的诠释了其品牌风格“古典优雅、精细考究”,也是很好地利用了“龙”这一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的一个典范,从而使*消费者对该品牌一见钟情。德国汽车品牌BMW的中文译名“宝马”同样利用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中,宝马有日行千里之意,象征着该品牌车经久耐用。*消费者很容易将汽车性能与宝马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从而爱上该品牌。再有,汽车品牌“Hummer”(“悍马”)也将中华文化的特点考虑在其品牌汉译中。“Hummer”的英语意思是“蜂鸟”。在西方文化中,蜂鸟的翅膀被视为需要一直不停的拍动才能飞行的物体,一旦停止煽动就会很快的死亡。因此被人们视为一种永不停歇、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但是,在*的传统文化中,蜂鸟却没有西方的那种文化蕴含,自古以来就赋予“千里马”一种吃苦耐劳的高贵品格。根据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并没有把“Hummer”译为“蜂鸟”,而是巧妙地将其译成为“悍马”。“悍”字容括了其持久耐用的特点,而“马”字又会让*消费者联想到驰骋千里的骏马。这样的译名既体现了该品牌浓厚的*文化信息,也让其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奢侈品商标翻译原则

  根据“功能对等”原则,为了消除文化差异从而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译者在进行奢侈品商标翻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努力创造出既能体现原文语义又展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由于不同的语言象征着不同的文化特点,译者要最大限度地将源语文化进行还原。第二,当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时,译者应优先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方法对原文的语意和原文化特色的还原。第三,当形式的改变还是无法还原原文的意思或反映出其文化特质时,可以采用“重创”(实际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的一种翻译方法)的方式来解决文化上的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层面上对等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奢侈品商标的翻译中,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审美意趣、价值观念和词语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译者想要跨越文化差异,使*消费者接受并喜爱商标的译名,就必须依据文化差异进行适度的、灵活的调整来解决。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应力图实现最自然和贴切的文化信息对等,充分把握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内涵。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了解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并在翻译时进行调整,最终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2

  一、效法欧洲的办学体制

  1.优胜劣汰

  船政学堂开*代*官方与海外合作创办精英教育之先河,突破传统以圣人遗训为主导的价值取向,主讲洋文和造船驾船技艺,校规严苛,奖优罚劣。学堂学制五年,教材悉数来自外国原版,学生入学起就要过语言关,他们从最基础的算数、物理等自然学科开始就要架构与语言学*同步的西方认知体系,考核频繁而严格。学堂规定“:每三个月考试一次,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等者,除照章奖赏外,另赏衣料以示鼓舞。”学堂随时淘汰后进生,以首届为例,前后学堂共招生205人,仅72人毕业。但船政毕业生爱国图强,学贯中西,致力于实现**代的“海国图梦”。在晚清办学的40余年里,与世界时局相对应的管理机制一直贯穿着船政的育人历程。

  2.洋师贤教

  优胜劣汰制度不单应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在左宗棠的力荐下,船政学堂聘请曾任法国海军上尉的日意格担任正监督兼首*技术指导。他在亲自回国购买设备之际,高薪聘请法籍教学管理人员、教员、技术员和技工,随后又有一批英国专家来华任教。船政学堂采用西方合同的形式明确对洋教*的奖惩条例,使他们成为*大地上最早的国际合约履约人。洋教*行使责任制和导师制职责,学堂对教工执行绩效考核。对于循循善诱、成绩突出、令学生诚服的外籍教师,学堂予以续聘并授以官禄。对于目无法规、辱虐学生、工作不力的洋教*,学堂果断按规范终止其聘用合同,以儆效尤。在*代化的管理制度下,洋教*不仅有条不紊地教会学生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还幽默而直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年轻人大声说出自己的见解,新奇活泼、知行合一、触类旁通的西式教法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师夷民生的留学泰西

  1.高端深造

  “泰西”是明清两朝*人对西方世界的统称。1877年沈葆桢排除万难,为船政学子创造了留学西洋的机会。留学监督日意格带领30名毕业生抵达欧洲,其中18名前学堂学生前往法国,12名后学堂学生赶赴英国。早在1872年至1875年间,就有120名*均年龄仅12岁的幼童留学美国,他们大多心性稚嫩,很快被万花筒般的国度吸引,全盘美国化。船政留学生年龄大约20岁,有相对成熟的价值判断,外语和专业功底扎实,具备胜任留学任务及成为国家栋梁的充分条件。经过*首位驻英公使郭嵩焘的争取,严复、萨镇冰等六人获得到当时世界最高海军学府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的机会,刘步蟾、林泰曾等六人被派往英国舰队见*。留法学生则进入各类高级技术学校、兵工厂和大型船厂,其佼佼者还游历欧洲其他国家。船政先后派遣111人留学泰西,他们触及多个领域,见证并参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成为最早用旷达的国际视野推动**代化的群体。

  2.关注社会

  1877年,*在《反杜林论》中阐述“:军舰不仅是大工业的产物,更是大工业时代的缩影。”与之不谋而合的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向欧洲派遣的留学生在学*军舰制造和驾驶的同时,也在细致体察大工业背景下的当地思想和民俗。严复早在1878年就完成手记《沤舸纪经》,分析成就英法富强的社会根源,他还常与郭嵩焘探讨*落后的症结,比如严复提到“西方人筋骨皆强,*不能”,其原因在于西方国家重视体质锻炼,*学生只关注学*,通过借鉴西方教育之长,可以改良*人的身体素质。魏翰在法国学*造船之余还研读了西方人文科学,成为*首位欧洲法学博士。陈季同在巴黎自由政治学堂深造期间被举荐到驻法公使馆任职,他将自己耳濡目染的东西方文明进行淘洗和沉淀,用飞扬的才情和独特的风采宣传祖国,让欧洲全新认识*人。

  三、传播思想的创刊译作

  1.西学救民

  学成归国的船政学生不局限于军事救国,还为政治改良和国民启蒙作出了卓越贡献。甲午战争后,他们中的幸存者满腔愤懑地意识到,*与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代化军备建设“,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也发端于同一年代,清*惨败的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思想,几十年来的“中体西用”已不能满足改写大清命运的需要。严复兴办《国闻报》,强调*等,普及新知,主推以民智、民力、民德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翻译《天演论》、《法意》、《原强》等著作,逐渐形成“严译西学体系”,向国人宣传西方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罗丰禄的译作《海外名贤事略》以西洋格致为体,服务于*的外交事务。为了广开民智,船政学堂法语教师王寿昌口译名著《茶花女》,国文精妙的学者林纾整理篇章。一经出版,茶花女为爱执着、无畏世俗的西方凄美故事就风行海内,深深感动了东方读者,这部第一次由*人译介的西方小说,在*代文学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矫正观念

  担任驻欧公使馆官员的十余年里,陈季同不仅显现出极深的法文造诣和过人的外交才华,还竭力破除西方人对*的偏见和歧视。他向法国上流社会介绍*,将自己多次演讲的内容编辑为《*人自画像》。该书首次从*人的立场出发,描绘出一个美好的国家,让巴黎各界对*丰厚的文化底蕴产生浓厚兴趣。此后陈季同的《*人的快乐》和《吾国》等作品也相继问世,并被译为英语、德语等多种文字,远播海外。他率先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译成法语,让中华民族理解幸福的方式淋漓极致地展现在西方人面前。1897年陈季同在上海创办《求是报》,翻译并连载《拿破仑法典》和《法兰西民主国立法律》,营造通过宣扬西方律法来优化社会制度的文化阵地。无论是中学西传,还是洋为中用,文化使者陈季同始终都在努力地冲破保守思想的桎梏,为*代*谋求改革之道和国际话语权。船政精英的共性在于他们最先接触了*官方“引进来”的系统化西式教育,由于他们价值观形成的青少年阶段是在本土度过的,又学*过*传统的儒家典籍,他们有改变国家贫弱命运的远大抱负。他们还是*最早“走出去”目睹西方*代化,并探究其社会内因的人。他们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将所见、所学、所忧、所盼用独特的行动表达出来,要么恪守海防、视死如归,要么投身工业、科技救国,要么启蒙思想,文化兴邦,他们所选择的方向,在*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都是通往进步和光明的。尽管当时跨文化交流不如暴力强权的影响来得猛烈,但它的内涵是以人为本的,正如一颗颗种子,在个体、民族乃至人类内心落地生根,慢慢萌芽,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开花结果,经过岁月的洗礼长成参天大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论文3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因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生长和生活,思想意识和相关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也不尽相同。这样的现象形成是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物质生活环境造成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性格差异、民族差异对于事物的看法都会有不同。这些方面上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国家的人在旅游过程中旅游消费观念也不尽相同。针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实际分析,探究其旅游消费行为特点,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做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关系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多样性也同时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这样的文化差异的形成也是多种多样的,与中西方不同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基础上,中西文化差异同时造就了不同的人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看法不一。只有深入剖析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本影响因素,进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于人们旅游消费观念有怎样的影响,才可以更好地分析出这样的文化差异和旅游消费观念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简析

  (一)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因素

  我国地大物博,造就了很多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民俗特点,对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尚且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从世界的角度来讲,更是有多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的形成,最根本问题就在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离不开物质影响的,物质生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所以,一个地区中,对文明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前提条件下,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与民族相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相符合。最基本的文化差异的根本影响因素就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对文化的孕育、人们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而言之,人们生活在自然条件中,离不开自然条件,因此文化的形成,文化差异的出现,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就是来自自然环境。

  (二)*自然环境特点对于文化的影响

  *土地辽阔,物产资源丰富,三面高原一面海,相对较为闭塞。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使得农业、畜牧业等发展十分迅速。人们依靠着农业和畜牧业形成了一种安稳的生活形态和社会形态,大江河流和大陆内安全的自然环境给了古代*人一种安全感,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这些自然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为向往安宁,古代*人自古就看重家眷亲朋在一起,对于长期聚居十分看重,乐此不疲。这样的文化形成也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稳定,自给自足,地理环境的稳定,人们就想着在这样的稳定条件下进一步获得与亲友在一起的稳定。如果人们的社会飘忽不定,农业、畜牧业和传统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为大陆内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原因,如果不持续发展农业,人们就会面临着生活岌岌可危的情况。所以,古代*人形成了安稳的民族思想和文化,喜静不喜动,喜稳不喜变,与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西方自然环境特点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源头和初始是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海洋赋予了西方人浪漫和勇敢的文化精神,西方文化中面对海洋总有着与生俱来的征服欲和探索欲。西方人用坚毅和勇气,在海洋文化中夺取一*之地,在飘摇不定中试图征服大海,获得安稳。即便没有安稳,他们也可以从大海中利用勇气获得暂时的安全感。西方文化几乎离不开海洋文化,就是因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就是在海洋,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海洋。人们向往着安稳,但他们必须要用勇气去海洋中为自己争取一*之地。在海上飘忽不定的海风动摇着西方文明,然而西方文明想要屹立在人类文明中,就必须要征服海洋。西方人的勇气和果敢,造就了辉煌的西方文明,这些都是因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就是离不开海的。这些勇敢和刚毅,是地理环境造就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他们面对海洋的不测退缩的话,文明就会被历史淘汰。这些必须勇于进取的精神,才让西方文化走出海洋的束缚,走向历史的舞台。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旅*为方面的影响简述

  (一)*文化对于旅*为的影响分析

  *所在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的东方文明,地大物博,厚德载物。*人的文化中,既能保持自己的文明,又能承载其他文明的辉煌。*自古以来都崇尚安稳,“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样的思想渗透在每个*人的心中。安稳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安稳的文化,就现今的旅游数据方面看来,排除经济条件影响问题,*人对于旅游的热衷显然低于西方,且在旅游消费方面也相较西方各国家旅游消费人均较少。这样的差距也恰好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人比起旅游,更为热爱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和谐相处。同时,*人对于旅游的需求心理、审美要求、*俗要求都不尽相同,例如*人对于旅游方面的需求心理比较崇尚安静,崇尚循规蹈矩的观光和体验。在审美方面也是如此,*人旅行更*惯到处看看,领略不同的风格,体验不同的人文,缺乏冒险旅游心理,对于复杂性和多样性都有着较低的需求。笔者曾在欧洲留学和工作多年,深切感受到*文化在旅游消费方面的影响。例如,*人出门基本很难适应国外的饮食*惯。无论短期旅行或久居,*人依然坚持吃中餐。但西方人却抱有好奇心尝遍当地美食。而在旅游消费占比很高的酒店选择中,*人也抱有传统的消费观念,看重酒店的星级和设施环境。而西方人则早已接受了青年旅舍、交换民宿等多类型住宿。

  (二)西方文化对于旅*为的影响分析

  西方文化造就了西方人勇于探索、勇于尝试和勇于冒险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再加上西方国家经济相对发达一些,在旅游消费上的花销相对较大。在旅游消费行为方面,西方人更推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旅*为,简单的观光和体验无法满足西方人的旅游消费行为需求。西方人往往具备着热情、主动和不畏艰难辛苦的特点,更喜欢一些具有刺激性、彰显个性的旅游项目,他们对于旅游需求心理更为倾向于刺激、激烈和彰显个性等方面。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于旅*为也有着与*人不同的需求,*人更喜欢静态美,喜欢安静的观光和人文体验,喜欢美感性较强的事物。然而在西方人的旅游需求中,他们更喜欢一些惊险、刺激和全身心投入的项目,更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勇敢。对于*人而言,西方人旅*为可能毫无美感可言,在西方人眼里,*人的旅游可能毫无感受可谈。例如,在北美、澳洲极受欢迎的帆板或冲浪运动,在海洋条件绝佳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却是国人无人问津的水上运动,而不远万里前来三亚参与甚至是经营帆板冲浪运动的至今依然是西方人。与此同时,*人热衷于在世界各地的“网红景点”“网红餐厅”“网红酒店”拍照打卡。然而在旅游消费方面,因为与*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完全不同,人们的消费*惯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要求。同样是旅游购物,外国游客喜欢买一些自己觉得新奇,能体现异国文化的纪念品。而*人的旅行消费则对物品的品牌价值看得更重,去法国买LV、去美国买耐克、阿迪。旅游开发需要有计划和目标的开展,要有的放矢,才可以进一步将旅游开发利益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中西方差异文化特点,从*俗*惯、风土民情、消费观念和对旅游需求心理方面开展相应的旅游开发工作。

  结束语:

  种种不同的旅游消费*惯归根结底是源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进步需要汲取,发展需要交流,我们欣赏中外旅游之间的差异,兼收并蓄,旅游生活才能展现出另一番美好。对于旅游业来说,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国际旅游消费体制机制,可能需要结合中西方旅游消费的模式特点、旅游消费文化差异开展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游客对于旅游的满意度和旅游消费的多样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