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十篇

首页 / 知识 / |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1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2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2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2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5.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26.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27.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29.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0.“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3.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3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结构。

  35.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2

  1、斐林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3

  实验一 低倍镜、高倍镜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c. 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验三: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材料: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用这样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就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原理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液泡呈紫色,易于观察。也可用水绵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质壁分离的方法(引流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然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即可。

  质壁分离复原的方法:改用清水实验。

  三、讨论

  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答: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为什么?

  答:不会。因为红细胞不具细胞壁。

  实验七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实验原理

  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二、实验注意事项

  1.不让H2O2接触皮肤,H2O2有一定的腐蚀性

  2. 不可用同一支滴管,由于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会影响实验准确性

  3.肝脏研磨液必须是新鲜的,因为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放置过久,可受细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脏组织中酶分子数减少,活性降低

  4.肝脏研磨要充分,研磨可破坏肝细胞结构,使细胞内的酶释放出来,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实验八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略)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注意事项

  增加水中氧气的方法:用橡皮球或气泵通入空气,并用NaOH溶液除去空气中的CO2

  实验十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原理与方法

  1.色素的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提取方法: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色素分离的原理: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分离方法:纸层析法。用毛细吸管在滤纸条的下端沿铅笔线划一条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划一两次,然后将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接触层析液)。分离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出现四条色素带:橙黄色(最窄,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最宽,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胡萝卜素与叶黄素之间距离最大,叶绿素a与叶绿素b之间距离最小。

  二、实验注意事项

  1.加SiO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

  2.加CaCO3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叶绿素含镁,可被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产生的氢代替,形成去镁叶绿素,CaCO3可中和液泡破坏释放的有机酸,防止叶绿体被破坏。

  3.加无水乙醇是因为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

  三、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11实验十一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实验原理:

  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矿质元素等等, 测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氧气生成速率来进行间接的测量。

  2、利用真空渗入法排出叶片细胞间隙中的空气。并使其沉入水中,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产生氧气的多少与光合作用强度密切相关,由于氧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因此氧气会在细胞间隙中积累,从而使下沉的叶片上浮。依据叶片上浮的情况可推知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叶片上浮所需的*均时间或者一定时间内上浮的叶片数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

  实验十二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一、实验原理

  用琼脂块模拟细胞。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方法:用含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2、现象: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二、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实验方法总结

  1、模型方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 t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植物。①取样的原则:随机取样。②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③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另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可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可用***取样法;趋光性昆虫可用灯光诱捕法。

  ⑶抽样检测法,适用于微生物(如酵母菌)。

  3、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此方法用于:⑴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外。⑵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⑷DNA半保留复制实验。

  4、孟德尔的实验方法(成功原因):⑴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⑵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⑷假说―演绎法:先提出问题,然后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

  5、类比推理法。萨顿根据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6、排除法。达尔文运用排除法研究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原因。

  7、人工异花传粉的方法:①去雄,套袋。②传粉,套袋

  实验十三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

  三、讨论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答: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

  (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

  (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细胞分散开

  实验十四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一、实验原理与步骤:

  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的染色体数发生变化。

  步骤:⑴低温诱导。⑵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再用95%的酒精冲洗2次。⑶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⑷显微镜观察。

  二、课后讨论题答案:

  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处理都是通过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卡诺氏固定液(Carnoy's Fluid) 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有极快的渗透力,根尖材料固定15―20min即可,花药则需1h左右,此液固定最多不超过24h,固定后用95%酒精冲洗至不含冰醋酸为止;如果材料不马上用,需转入70%酒精中保存。固定液的重要特性是能迅速穿透细胞,将其固定并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还要能够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达到优良染色效果。

  配方:无水酒精3份、冰醋酸1份、或无水乙醇6份,氯仿3份,冰醋酸1份。

  实验十五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一、实验原理与步骤:

  原理: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隔代出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隔代出现,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世代相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步骤: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③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④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二、注意事项: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视(600度以上)等

  2、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汇总

  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实验十七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实验原理:

  植物插条经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二、实验注意事项

  1. 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

  2. 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3. 处理方法:

  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实验十八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二、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或显微计数法(用血球计数板)。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实验十九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能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如采集缺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

  二、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4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5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草履虫趋利避害, 不是(是/不是)属于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2.兴奋的传导: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内流) 。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传导的形式: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的传导的方向是双向

  3.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 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递质的释放属于跨膜运输中胞吐方式,依赖于细胞膜的一定的流动性。信号变化:电信号→ 化学 信号→ 电 信号。传递方向:单向。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结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4.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有维持身体*衡的中枢是小脑。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血糖*衡调节中枢。W区受损:失写症;V区受损:失读症;

  5.胰岛素: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胰高血糖素: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6

  生命的物质基础

  考试占比6~8%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主要元素)]

  2、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u、B、Zn、Fe、Mn(牧童碰新铁门)]

  植物缺少硼(元素)时花药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花而不实)

  3、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原生质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主要成分蛋白质、脂类、核酸,分化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注:植物特有的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成分)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①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1-1、5%)

  有机物:

  ③糖类

  ④核酸(共约1-1、5%)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意义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7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二磷酸腺苷

  3.AMP: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

  14.IAA:吲哚乙酸(生长素)

  15.CTK:细胞分裂素

  16.NADP+:辅酶Ⅱ

  17.NADPH([H]):还原型辅酶Ⅱ

  18.NAD+:辅酶Ⅰ

  19.NADH([H]):还原型辅酶Ⅰ

  20.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生物学家在实验室以少量样品制备大量DNA的生物技术,反应系统中包括微量样品基因、DNA聚合酶、引物、4 种脱氧核苷酸等。

  21.PEG: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22.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参与C4 途径。

  23.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8

  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9

  纯合子所有基因都含有相同遗传信息,这句话错在哪?

  纯合子:所考察的.一对或多对基因纯合,而生物体内的其他基因不考虑(可能杂合,也可能纯合)例:AABBDDEe考察AABBDD基因控制的性状时候,纯合;考察Ee的时候,杂合

  准确描述一下等位基因;纯合子中有没有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a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称为相同基因。AA

  什么实验需要人工去雄?2.是否当单独培养时,就不需要人工去雄了?

  人工去雄可以避免试验不需要的授粉,排除非试验亲本的花粉授粉引起实验结果偏差。2.自花授粉,闭花传粉的植物在实验中如果实验不需要自交就要去雄。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10

  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子间以肽键的方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不同、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

  (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

  (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

  (3)免疫功能,如抗体;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

  (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等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十篇(扩展1)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1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

  9、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2

  生物圈中的人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生活在1200万年前,树栖生活

  2、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气候改变,森林消失

  3、露西少女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下肢骨更粗壮,有利于直立行走

  4、先学会使用工具然后制造工具

  5、人类学家将是否直立行走作为人与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6、输卵管作用:**与卵子结合(**)的场所,女性结扎的部位

  7:、胚泡植入子宫内膜标志怀孕

  8、脐带只有输送物质的功能

  9、人的胚胎发育初期(即胎盘形成之前)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卵细胞(中的卵黄)

  10、胎儿在母体内时不能摄食,也不能呼吸,通过循环系统和母体联系在一起

  1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①身高和体重突增是显著特征②性器官迅速发育并出现男女有别的第二性征,这些都与性激素分泌增多有关③神经系统及心脏功能的增强④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12、神经系统的发育高峰期在青春期之前,女孩身高突增年龄比男孩早

  13、摘除子宫的妇女正常排卵,没有月经,无法生育。

  14、六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第七类营养素是膳食纤维,存在于水果、蔬菜和粗粮中,促进肠胃蠕动,利于排便。

  15、糖类是主要功能物质,脂肪是主要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用于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也可提供能量,这三类是组成细胞的有机物,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能直接吸收(需要通过消化)

  16、记高分突破p83页缺乏各种无机盐和维生素所对应的症状

  17、植物性食物不含维A,但胡萝卜等食物中的胡萝卜素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A,所以长期吃胡萝卜的人不会得夜盲症

  18、脚气病是因为缺乏维B1,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

  19、维D促进钙质的吸收

  20、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消化酶的消化腺,分泌胆汁,胆汁储存在胆囊

  21、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吸收的主要器官),可以直接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大肠只吸收,无消化功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维生素

  22、蛋白质在胃中只被初步消化成多肽

  23、小肠利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①小肠长约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裂,其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

  ③小肠壁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只跟吸收有关),且他们的管壁都非常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从而被人体吸收(只利于吸收) ④小肠内有肠腺和胰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有助于食物消化(只利于消化)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3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一、显微镜的常识:

  ①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即当物像不居中时候,应该同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②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二、显微镜的使用:

  ①取镜和安放:左托右握,试验台偏左离边缘7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③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玻片标本为止;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④整理:擦拭干净后(镜头要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两旁,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制作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植物细胞:净—滴(清水)—撕—展—盖—染(稀碘液)—吸动物细胞:净—滴(0.9%生理盐水)—漱—刮—涂—盖—染(稀碘液)—吸

  2、生理盐水:防止口腔上皮细胞吸水变形甚至胀破。

  3、稀碘液:便于寻找和观察细胞,可使细胞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看得更清楚。

  4、气泡:中间白亮四周黑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

  5、盖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4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道的组成:

  呼吸道:鼻腔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呼吸系统 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肺(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2)结构:由无数个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气体交换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 氧 气

  外界空气 肺泡

  二氧化碳

  通过呼吸道完成

  2)体内的气体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氧 气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 血液

  二氧化碳

  条件:毛细血管与肺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结果:静脉血 动脉血

  氧 气

  (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条件: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结果:动脉血 静脉血

  三、人体内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1.细胞中的呼吸作用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2.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四、空气的质量与健康

  1)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极大

  有害物质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当地空气污染的原因

  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5

  1、植物细胞结构名称及功能: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④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场所。

  ⑦液泡:内有细胞液,溶解有多种物质,如花青素、酸甜苦辣、甜味物、营养物质。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注意是否是绿色部分,如洋葱内表皮细胞就没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4、看一个细胞是动物还是植物细胞主要看是否有细胞壁。炒红苋菜流出红色汁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膜,汁液来自液泡。

  5、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绿色细胞部分特有的能量转换器。

  ②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动植物共有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6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3、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只有破坏细胞膜,细胞内的'物质才能出来!

  4、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植物在晚上必须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1、遗传信息:**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做遗传信息

  2、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克隆羊的实例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①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双螺旋结构

  ②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做基因

  3、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整体

  4、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三、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1、生物体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多,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3、染色体

  ①染色**于细胞核中,由于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

  ②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是遗传信息DNA的载体。

  ③每一种生物的细胞核中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

  ④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对生物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都是非常要的。

  ⑤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4、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图:

  5、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染色体进行复制

  ②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③细胞质分成两份

  ④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形成两个新细胞

  6、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而且新细胞核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也是一样的。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十篇(扩展2)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1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

  3.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转基因超级淑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7.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或卵细胞传递,**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条DNA。

  5.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或卵细胞中而当**和卵细胞结合成**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八年级下册生物重点知识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再由**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优

  点是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如杂交水稻)(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结合成**卵→胚→种子)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结实→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优点是: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举例: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柳树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以扦插为例,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例如紫背天葵):

  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少水分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增加吸收水分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目的是减弱蒸腾作用。去掉叶片时,叶柄在节上留下伤痕,伤口处较容易产生愈伤组织,也就容易生根。)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成活后,新植株与接穗的基因和性状相同,例:将开红花的接穗嫁接到开白花的砧木上,新植株(或枝条)只开红花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3)营养繁殖: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芽发育成新植株。或芦荟、菊花一株会长出很多株,椒草的叶子长成新植株。石榴利用压条繁殖。

  (4)其他例子: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动物的克隆,酵母菌和水螅的出芽生殖,病毒的复制。

  (5)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无性生殖,了解:优点是:繁殖快,受季节影响小,容易诱导变异,可用于植物的基因工程,采用茎尖培养可以有效脱去病毒。

  八年级生物知识

  一、生物的无性生殖

  1.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的结合,由直接产生的生殖方式。如出芽和“无心插柳柳成荫”。

  2.酵母菌通过的方式繁殖后代,成为。它是一种生殖方式。

  3.植物依靠进行的生殖叫营养生殖。绿色开花植物的是生殖器官,是营养器官。如马铃薯以、景天以进行营养生殖。

  4.营养生殖能使植物保持,加快植物,所以在生产上常用(如、 )的方式繁殖优良品种。

  5.嫁接是把一株植物体的或带有的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的植物体的方法。用于嫁接的芽或枝条叫,被嫁接的植物体叫。芽接是用作接穗,枝接是用作接穗。它们都要求接穗,砧木。嫁接时要将和的形成层在一起。这样能提高嫁接的。

  6.生活中进行营养生殖的植物很多。如等果树常用芽接的方法进行,柑橘等用方法。月季花用的'方式。

  7.在的条件下,将植物的等在含有多种和的培养基上培养,使之逐渐发育成的植物体的技术,成为。

  8.植物组织培养的作用是不仅可以,还可以。也能培育出许多新品种。

  二、植物的有性生殖

  1.传粉是指花粉通过不同的途径传送到的过程。其方式主要有和两种。

  2.一朵花既有又有,成为两性花。花粉传给的方式称为自花传粉,如等植物。一朵花的花粉传给称为异花传粉,如等植物。

  3.帮助植物进行异花传粉的有动物等,还有的借助和的作用完成传粉。

  4.植物开花时的对传粉有很大影响,空气湿度和有时,或者控制植物在天气时节开花。

  5.有性生殖是指由结合形成,在发育为的生殖方式。

  6.子房包括和,胚珠的外层是,胚珠里靠*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

  7.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是:当花粉落到上时,受到里分泌的黏液的刺激,花粉就会萌发出。它穿过,直达的。从进入后,花粉管末端破裂,其中的释放出来,与结合成。

  8.植物的与结合成的过程,叫做。是植物体发育的起点。

  9.下列部分分别由什么发育成的,果皮,果实,种子,种皮,胚。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2

  1、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1)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它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鼠细胞核移植实验说明了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

  (2)多利羊的实例:《指导书》P34:24

  例如:A羊取细胞核,B羊取去核卵细胞,融合在一起,植入到C羊子宫里,产出多利羊,多利羊的性状与A羊一致,说明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产生多利羊的生殖方式叫克隆,属于无性生殖。

  (3)生物学家发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一般还成对的存在。例如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如**和卵细胞),染色体是单条存在的。例如认得**和卵细胞有23条染色体。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化会影响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2、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1)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它有蛋白质和DNA组成,其中最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是双螺旋结构。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叫做基因。

  3、遗传性状的概念

  (1)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叫做遗传性状。

  4、生物相对性状的实例

  (1)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如长头发和短头发是一对相对性状,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有豌豆的皱粒和圆粒是一对相对性状等。

  (2)在人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如果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则表现出基因所决定的遗传性状。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3

  1、孟德尔(遗传学之父)的豌豆杂交试验:

  (1)实验过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发育的植株都是高茎的.。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为3:1)。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2、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3、*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4

  1、孟德尔(遗传学之父)的豌豆杂交试验:

  (1)实验过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发育的植株都是高茎的。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为3:1)。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2、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3、*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5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1、加了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血液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数量功能相关病症

  红细胞男:5.0ⅹ1012个/L(血红蛋白120-160g/L)女:4.2ⅹ1012个/L(血红蛋白110-150g/L)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过少:贫血病

  白细胞(4—10)ⅹ109个/L吞噬病菌,防御、保护作用。过多:炎症

  血小板(1—3)个ⅹ1011个/L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过少:流血不止

  2、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3、贫血是指红细胞的数量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铁,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动脉血: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静脉血: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5、血浆: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透明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6、血液的功能: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2)防御保护作用3)体温调节

  7、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8、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护理?

  9、毛细血管的`五最: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广4)数量最多5)管腔最小。

  10、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四腔的关系是:同侧心房心室相通,异侧心房心室不相通。心脏由心肌构成,当心肌收缩时,血液送到全身,当心肌舒张时,血液回心脏,此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

  11、心脏四腔与连接的血管:见书38页图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12、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χ心率

  每分输出量也叫心输出量,它是衡量心脏工作能量的一项指标。运动员主要通过提高每搏输出量来提高心输出量。

  心动周期=60秒(一分钟)÷心率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13、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比收缩期长的好处在于:

  1)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2)使心肌有充分的时间休息

  14、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十篇(扩展3)

——高考生物知识点通用5篇

  高考生物知识点 1

  1、考试范围:必修二全册和必修三第一、二章。试卷上有50道选择题共50分,简答题50分,其中包括实验设计一道

  2、复*注意:首先是下功夫,扎实细致地进行复*,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总是能反映在成绩上的。其次是注意生物复*方法,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有针对性的多做一些*题,对做错的*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要特别注意复*巩固、加深理解,避免再次出错;翻阅以前的*题、试卷,对一些以前出错的题重复做一遍;考试时先做简单的题目,先把稳得的分得到,仔细审题,抓住要点。

  3、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不差的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高考生物知识点 2

  名词:1 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2 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 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4 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1 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 (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 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 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2 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 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 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 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 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3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 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 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 二 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4 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5 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6 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 光反应 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 叶绿体基粒(光反应)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考生物知识点 3

  1.**有八种必需氨基酸。婴儿有九种,多一种组氨酸。

  2.蛋白质有空间结构而多肽没有空间结构。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方式千变万化。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蛋白质中加入少量NaCl可以发生盐析。可以加水稀释复原。蛋白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5.加热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松散,伸展,容易被蛋白质酶分解,因此煮熟的鸡蛋容易被人吸收。这种变性不能恢复。

  6.蛋白质的功能:1.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2.酶蛋白的催化作用。3.血红蛋白等的运输作用。4.信息传递如激素。5.免疫功能如抗体。

  7.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简称HPP,总部设在北京。

  8非必需氨基酸是指生物体内能自己合成的,必需氨基酸是指生物体内不能合成的,要从外界获取。但是所有氨基酸都是生物体所需要的缺一不可,不是说是非必需氨基酸生物体就可以不需要这种氨基酸。

  高考生物知识点 4

  纯合子所有基因都含有相同遗传信息,这句话错在哪?

  纯合子:所考察的一对或多对基因纯合,而生物体内的其他基因不考虑(可能杂合,也可能纯合)例:AABBDDEe考察AABBDD基因控制的性状时候,纯合;考察Ee的时候,杂合

  准确描述一下等位基因;纯合子中有没有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a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称为相同基因。AA

  什么实验需要人工去雄?2.是否当单独培养时,就不需要人工去雄了?

  人工去雄可以避免试验不需要的授粉,排除非试验亲本的花粉授粉引起实验结果偏差。2.自花授粉,闭花传粉的植物在实验中如果实验不需要自交就要去雄。

  高考生物知识点 5

  1.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部分

  2.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真菌PH5.0—6.0细菌PH6.5—7.5放线菌PH7.5—8.5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6.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7.河流受污染后,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8.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病毒衣壳的是1—6多肽分子个;原核细胞的细胞壁:肽聚糖

  10.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1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1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1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1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1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1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HONPS

  1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1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20.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21.**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22.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增殖。例如:肾细胞

  有分裂能力并不断增的:干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

  无分裂能力的:红细胞、筛管细胞(无细胞核)、神经细胞、骨细胞

  23.检测被标记的氨基酸,一般在有蛋白质的地方都能找到,但最先在核糖体处发现放射性

  24.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25.除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型的改变一般最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时(象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自由组合)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十篇(扩展4)

——高考英语知识点优选【十】篇

  高考英语知识点 1

  语法知识归纳

  1.全部倒装

  就是将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全部置于主语之前。全部倒装通常用于:

  (1)here, there, now, then, thus等副词置于句首时

  Then came the chairman.那时总裁来了。

  Here is your letter.你的信。

  (2)表示运动方向的`副词或地点状语置于句首时

  Out rushed a missile from under the bomber.轰炸机肚底下窜出一枚导弹。

  Ahead sat an old woman.前面坐着一个老妪。

  注意:

  ①主语必须是名词,而不能是代词。

  ②谓语动词通常是be, come, go, lie, run等表示来去或状态的动词。

  ③谓语动词的时态通常是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

  2.部分倒装

  就是指将谓语的一部分如助动词、情态动动词或be移到主语前。如果句子的谓语中没有这类词,则在主语前加助动词do, does或did,谓语动词用原形。部分倒装用于:

  (1)否定或半否定的词语,如no, not, never, seldom, little, hardly, at no time, in no way, not until…等位于句首时。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performance.从未见过如此糟糕的表演。

  Nowhere will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无论如何你不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

  Hardly had she gone out when a student came to visit her.她刚出门,就有个学生来访。

  No sooner had she gone out than a student came to visit her.她刚出门,就有个学生来访。 Not until the child fell asleep did the mother leave the room.母亲一直到孩子入睡后离开房间。

  注意:①hardly…when…, no sooner…than…或not only….but also…中,都是前一句倒装,后句不倒;②not until…后接时间状语从句时,从句不倒,主句倒。

  真题:(1)Not until I began to work______ how much time I had waited. (全国)

  A didn’t I realize B did I realize C I didn’t realize D I realized

  解析:not until…位于句首,主句主谓要用部分倒装,排除C和D;not until句型中不再用否定,故选B。

  (3)so, neither, nor表示“也”或“也不”时

  Tom can speak French. So can Jack.汤姆会讲法语,杰克也会。

  If you go to the park tomorrow, so will I.如果你明天去公园,我也去。

  He hasn’t gone there. Neither /Nor have you.他没有去那里,你也没去。

  注意:当so引出的句子是对上文内容加以证实或肯定时,不可用倒装结构。意为“的确如此”。如:

  Tom asked me to go to play football and so I did.汤姆邀我去踢球,我去了。

  ―It’s raining hard.雨下得真大。

  ―So it is.是呀。

  (3)“only+状语”位于句首时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learn English well.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好英语。

  Only then did I realize that I was wrong.只有到那时我才意识到我错了。

  Only when he is seriously ill does he ever stay in bed.病得狠重时,他才卧床休息。

  注意:如果句子为主从复合句,则主句倒装,从句不倒装。

  (4)as引导让步从句时

  必须将表语或状语提前(形容词,副词,分词,实义动词提前)。但需注意:

  ①句首名词不能带任何冠词。

  ②句首是实义动词,其他助动词放在主语后。如果实义动词有宾语和状语,随实义动词一起放在主语之前。

  Try hard as he will, he never seems able to do the work satisfactorily.他工作很努力,但总不能让人满意。

  Child as he is, he knows a lot.他虽然是个孩子,但很懂事了。

  (5)其他部分倒装

  ①so…that…句型中的so +adj. /adv.位于句首时。

  So frightened was he that he did not dare to move an inch.他害怕得很,动也不敢动。

  真题:So difficult ______ it to live in a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y that I determined to learn English well.

  A. I have felt B. have I felt C. I did feel D. did I feel

  解析:so + adj.放在句首,用部分倒装,排除A和C;由determined可知用过去式,故选D。

  ②在某些表示祝愿的句型中。

  May you all be happy.愿你们都快乐。

  ③在虚拟条件句中有were, had, should等词时,可将if省略,把were, had, should移到主语之前。

  Were I you(=If I were you), I would try it again.我是你的话,就再试一次。

  高考英语知识点 2

  完形填空题被大多数考生认为是比较难的题型。从到做过的完形填空题应该是够多的了。可是考生完形填空的就是没怎么提高。按理来说。做过许多题目,也就是经过了大量的训练,效果应该是不错的,可事实却相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是训练上出了问题。其实,要提高完形填空的成绩并不是完全靠解题技巧。而是要靠*时有效的训练。许多考生*时做了大量的完形填空的练*,可是由于练*不到位,即所进行的训练不是有效的训练,因此效果不佳。就完形填空题的“训练”而言。一般师生的做法就是分两步走――做、讲,仅此而已,没有更深入的训练。这样做效果当然不会很好。

  完形填空做不好的原因主要有:1、文章理解不深刻;2、做题方法不正确;3、训练方法不得当。很多同学在做完形填空时没有先读懂文章,或者理解不深刻之前就开始填空,甚至没读完一遍就直接填空。这是出错的主要原因。要保证有较高的正确率,考生就必须深刻解短文。要深刻解短文,考生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文章。做一篇完形填空的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当然也不能多于20分钟。很多考生做完形填空10分钟就做完了,这样是不会有很高的正确率的。为了使同学们在完形填空上有重大的突破,本文建议大家用“练、核、填、读”这“四字诀”来进行高考完形填空的备考。

  练

  这里所说的“练”指的是“做题”。做完形填空题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

  完形填空做题的基本原则是“先读懂文章,再完成空格”,即所谓的“先完其意而后完其形”。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是做好完形填空的前提和基础。对一篇文章理解得越透彻,完形填空就会做得越好。如果对文章的意思理解不到位或有偏差。做完形填空可能就成了“猜谜语”。很多学生每次做完形填空时就是靠“猜”的,这样做题做得再多也没什么效果。

  做什么样的完形填空题效果较好呢?要想效果好,建议大家用高考真题中的完形填空进行训练,因为高考完形填空的选材、命题等方面都是比较合理的。多做高考真题能够很好地把握高考的命题特点和趋势,能够最有效地应付完形填空这类。每周做2~3篇高考完形填空真题,坚持做几十篇后。效果就出来了。

  第一步:跳过空格,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而是跳过空格,通读试题所给的要填空的短文,获得整体印象,做到弄清文脉、抓住主旨,较好地把握短文大意。*时自己做题时,如果读一遍读不懂,那就读两遍,读两遍还是读不懂,那就再读一遍。一定要记住“读不懂文章不要做题”,因为没有理解文章做了也是白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自欺欺人,危害不小。总之,一定要在理解短文意思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做题。

  另外,读第一遍时要注意先读懂文章的首句和末句,因为这两句往往是没有被挖空的句子。它们往往是全文的关键句,是文章的“窗口”和“指南”,可作为解题的突破口。通过读文章的首句一般可判断文章的体裁、人物、时间、事件和事态等。文章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往往是故事发展的结果,所陈述的事件的结论、启示性的提示,或是对全篇文章的概括。因此,先读一读末句对理解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步:结合选项,综合考虑,初选答案。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所给备选项再次细读全文。联系上、下文内容。注意从上、下文的结构和词语搭配及从选择项中寻找解题的提示。以词、句的意义为先,再从分析句子结构人手,根据短文意思、规则、词语固定搭配等进行综合考虑,对备选项逐一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排除干扰项,初步选定答案。有把握的先做,没有把握的“跳过”。

  第三步:先易后难,瞻前顾后,各个击破。对比较明显、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先做,一下子不能确定答案的,先跳过这一空格,继续往下做,最后回过头来再集中精力解决难点。这时可结合已确定答案的选项再读一遍短文,随着对短文理解的深入,自然就会降低试题的难度,提高选择的正确率。

  值得一提的是,*年来的高考完形填空,已很少有纯粹的语法题材。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考生根据不完整的上下文,推断出文段发展走向的逻辑能力,其考查的重点不是语法和词法的。任何一篇文章的句子结构和内容上不会孤立存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很强的逻辑关系的。因此,必须借助上下文的一些暗示才能正确解题。

  第四步:复读全文,逐空验证,弥补疏漏。做完所有的空格后,把所选的答案补入空格中,把文章通读一遍,逐空认真复查,看所选定的答案是否使短文意思前后连贯、顺理成章,语法结构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惯表达法,发现误选的答案或有疑问的、不清楚的答案,再次推敲,作出修正。

  核

  这里所说的“核”指的是“核对答案”。核对答案时要注意根据上下文的逻辑来做题这一精髓。核对答案后要特别注意做错的题目,分析做错的原因,这样可以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一步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这里就不再多作说明。

  填

  这里所说的“填”,指的是“填空”,即不看答案,考生自己再读文章,利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把空格补充完整。这种填空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考生良好的思维*惯,有利于训练考生的逻辑,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断句恢复能力”,有利于加强考生的语篇理解和把握能力以及词语的应用能力。考生每周应坚持做2~3道高考真题的完形填空。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考生完形填空的做题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另外,这样“填空”的训练也可利用高三的课文中的“选词填空”进行。训练的时候建议大家把给出的词语蒙住不看,自己来填空。

  读

  高中英语 这里所说的“读”指的是“熟读”。填好的短文要读5遍以上,达到熟练的程度。熟读的目的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语感形成了,头脑中积累的语言材料丰富了之后,完形填空的做题能力在无形中也就有效地提高了。

  高考英语知识点 3

  look at a book?

  1.表示阅读性地“看书”(即读书),一般要用动词read。如:

  Don’t read such books.不要读那样的书。

  He is reading a book on Shakespeare.他在看一本关于莎士比亚的书。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看书”只需用read就够了(尤其是泛泛地表示“看书”时),无需后接book作宾语。如:

  In the evening I usually read.晚上我常常看书。

  This light is too poor to read by.这光线太暗不能看书。

  I read much less now than I did at school.我现在看书远比我上学时少。

  2.若不是表示阅读性地“看书”,而只是大概地看一看,比如看看书的封面、定价、内容提要等,或者回答问题时看看书的某些章节或字句等,或者是考试时悼词楸镜龋此时都不宜用动词read,可用look at, see等。如:

  Can I look at those books?我可以看看那些书吗?

  Jim demanded to see my books.吉姆要求看看我的`书。

  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s without looking at your books.请不看书回答我的问题。

  Students must not look at their books during examinations.学生考试不准舞弊。

  高考英语知识点 4

  【典例】—Where does your sister work, Jack?

  —She works in a .

  A. shop of cloth  B. cloth‘s shop  C. shop with clothes  D. clothes shop

  错因分析:有些考生会因为对名词作定语的用法运用不当而错选B.其实,clothes“服装”只有复数形式,而单数形式“布店”应用shop for cloth或cloth shop,因此,根据语境可知,正确答案选D.

  名词作定语时一般用其单数形式,然而,名词parents, clothes, sports等,作定语时必须要使用其复数形式。另外,man, woman作定语时,如果中心词是单数,则用其单数形式;如果中心词是复数,则用其复数形式。

  易错点4 对不可数名词的应用判断失误

  【典例】—I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read novel you lent me last week.

  —Yes. It‘s necessary to have good knowledge of history.

  A. the;不填  B. a;不填  C. the; a  D. a; a

  错因分析:考生可能以为第一空是特指对方上周所借给“我”的小说,故应填定冠词;第二空后面是抽象名词,为不可数名词,不填冠词,于是错选A.然而,此处knowledge之前须用不定冠词,have a good knowledge of意为“对……很了解”,是固定搭配,故正确答案选C.

  英语中,有些抽象名词,如knowledge, history, failure, success, help, pleasure, surprise, honour等表示抽象概念时,其前面不用不定冠词,如:with pleasure, in surprise等。但是,当表示具体的概念时,其前面须用不定冠词,也可以用其复数形式。

  易错点5 对专有名词的应用判断失误

  【典例】—Do you know Li Ming?

  —Li Ming? Which one? I know Li Ming in our class very well. He is Lei Feng of our times.

  A. 不填;不填  B. a; a  C. a; the   D. the; the

  错因分析:有些考生可能以为两个空后面的名词都是人名,前面不用冠词,于是错选A.然而,联系语境可知,答话者至少认识两个李明,而特指他班上的那个李明时前面须用定冠词;后一空的Lei Feng由of our times修饰,说明是我们时代的特征,须用定冠词,故正确答案选D.

  人名前面加定冠词,指特定的某个人或某个人的主要特征。地名前面一般不用定冠词,但是当指特定某时期的地方或某地的主要特征时,须用定冠词。如:China → the China (of) today; America → the America of last century; the New York of China等。表姓氏的复数名词前面用定冠词表示夫妇两人或全家人,如:the Greens.

  高考英语知识点 5

  请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This____girl Linda's conusin.(20xx北京卷)

  A. pretty little Spanish B. Spanish little pretty

  C. Spanish pretty D. liite pretty Spanish

  此题选A。 该题时对形容词排列顺序的考察。

  在英语中,当名词有多个形容词修饰时,就有它们的先后顺序。下面的口诀可帮你记住这一先后顺序,也是解题的'关键。

  限定描绘大长高,

  形状年龄和新老;

  颜色国籍跟材料,

  作用类别往后靠;

  其中,“限定词”包括:冠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或数词,它位于各类形容词前。它本身分为三位,即:前、中、后。前位限定词有all、half、both、分数和倍数;中位限定词有冠词、指示代词、物主代词等;后位限定词有基数词和序数词,但序数词位于基数词前。如:both my hands、all half his income等。“描绘”性形容词如:beautiful、bad、cold、great等。“大长高”表示大小、长短、高低等一些词。表示“形状”的词如:round square等。“国籍”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词。“材料”的词如:wooden, woolen, stone,silk等。“作用类别”的词如:medical, college,writing desk,police car等。

  高考英语知识点 6

  一、在复*词汇时,学会自我总结

  通过自我总结,学生主动取得了知识的精华,并转化为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善于归纳中学教材中常用词汇的基本用法及相关知识点的异同,如:mean一词,可以表示“意思是”、“意味着”,常用于mean something/doing something,而在“mean to do something”结构中,则是“计划”、“打算”之意。

  善于对有共同用法或特点的词汇进行归纳,形成相关的小知识链。如:suggest(建议),insist(坚持要求),demand(要求)、ask(请求)等后接的宾语从句中都要用虚拟语气。善于归纳近义词、同义词,如:在复*join的用法时,可以联系join in,take part in,join sb in归纳复*之后,要做对应练*。这样才能扩大词汇量,又可以提高实际运用英语能力。

  二、句型复*应结合课本的例句进行

  中学英语课本的句型很多,有强调句、祈使句、倒装句、省略句、反意疑问句、插入语等句型。这些都是高考的`常考点。我们通过复*课本的例句,总结归纳这些句型的特点、用法及它们的适用条件,既掌握英语的基本句型用法,又可以促进我们的英语谴词造句能力。

  三、语法复*要考虑语境

  通过语境来训练我们的语言使用能力。每一个语法项目的复*可分三个层次进行:复*要点、主要考点、精选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定能做到学以致用。现在高考英语试题淡化了语法,但学好语法却是正确和规范运用英语的保证。因此,语法复*不可轻视。

  四、重视交际用语复*

  如今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且中学英语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以交际功能贯穿的对话课。因此,学生在复*时,要注意对各单元的对话进行排列分类,整理归纳,总结出相关话题的典型句型,并设想具体语境,亲身实践,学会运用。如果交际用语复*和听力复*结合起来进行,效果更佳。

  高考英语知识点 7

  完形填空题被大多数考生认为是比较难的题型。从到做过的完形填空题应该是够多的了。可是考生完形填空的就是没怎么提高。按理来说。做过许多题目,也就是经过了大量的训练,效果应该是不错的,可事实却相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是训练上出了问题。其实,要提高完形填空的成绩并不是完全靠解题技巧。而是要靠*时有效的训练。许多考生*时做了大量的完形填空的练*,可是由于练*不到位,即所进行的训练不是有效的训练,因此效果不佳。就完形填空题的“训练”而言。一般师生的做法就是分两步走――做、讲,仅此而已,没有更深入的训练。这样做效果当然不会很好。

  完形填空做不好的原因主要有:1、文章理解不深刻;2、做题方法不正确;3、训练方法不得当。很多同学在做完形填空时没有先读懂文章,或者理解不深刻之前就开始填空,甚至没读完一遍就直接填空。这是出错的主要原因。要保证有较高的正确率,考生就必须深刻解短文。要深刻解短文,考生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文章。做一篇完形填空的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当然也不能多于20分钟。很多考生做完形填空10分钟就做完了,这样是不会有很高的正确率的。为了使同学们在完形填空上有重大的突破,本文建议大家用“练、核、填、读”这“四字诀”来进行高考完形填空的备考。

  练

  这里所说的“练”指的是“做题”。做完形填空题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

  完形填空做题的基本原则是“先读懂文章,再完成空格”,即所谓的“先完其意而后完其形”。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是做好完形填空的前提和基础。对一篇文章理解得越透彻,完形填空就会做得越好。如果对文章的意思理解不到位或有偏差。做完形填空可能就成了“猜谜语”。很多学生每次做完形填空时就是靠“猜”的',这样做题做得再多也没什么效果。

  做什么样的完形填空题效果较好呢?要想效果好,建议大家用高考真题中的完形填空进行训练,因为高考完形填空的选材、命题等方面都是比较合理的。多做高考真题能够很好地把握高考的命题特点和趋势,能够最有效地应付完形填空这类。每周做2~3篇高考完形填空真题,坚持做几十篇后。效果就出来了。

  第一步:跳过空格,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而是跳过空格,通读试题所给的要填空的短文,获得整体印象,做到弄清文脉、抓住主旨,较好地把握短文大意。*时自己做题时,如果读一遍读不懂,那就读两遍,读两遍还是读不懂,那就再读一遍。一定要记住“读不懂文章不要做题”,因为没有理解文章做了也是白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自欺欺人,危害不小。总之,一定要在理解短文意思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做题。

  另外,读第一遍时要注意先读懂文章的首句和末句,因为这两句往往是没有被挖空的句子。它们往往是全文的关键句,是文章的“窗口”和“指南”,可作为解题的突破口。通过读文章的首句一般可判断文章的体裁、人物、时间、事件和事态等。文章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往往是故事发展的结果,所陈述的事件的结论、启示性的提示,或是对全篇文章的概括。因此,先读一读末句对理解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步:结合选项,综合考虑,初选答案。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所给备选项再次细读全文。联系上、下文内容。注意从上、下文的结构和词语搭配及从选择项中寻找解题的提示。以词、句的意义为先,再从分析句子结构人手,根据短文意思、规则、词语固定搭配等进行综合考虑,对备选项逐一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排除干扰项,初步选定答案。有把握的先做,没有把握的“跳过”。

  第三步:先易后难,瞻前顾后,各个击破。对比较明显、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先做,一下子不能确定答案的,先跳过这一空格,继续往下做,最后回过头来再集中精力解决难点。这时可结合已确定答案的选项再读一遍短文,随着对短文理解的深入,自然就会降低试题的难度,提高选择的正确率。

  值得一提的是,*年来的高考完形填空,已很少有纯粹的语法题材。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考生根据不完整的上下文,推断出文段发展走向的逻辑能力,其考查的重点不是语法和词法的。任何一篇文章的句子结构和内容上不会孤立存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很强的逻辑关系的。因此,必须借助上下文的一些暗示才能正确解题。

  第四步:复读全文,逐空验证,弥补疏漏。做完所有的空格后,把所选的答案补入空格中,把文章通读一遍,逐空认真复查,看所选定的答案是否使短文意思前后连贯、顺理成章,语法结构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惯表达法,发现误选的答案或有疑问的、不清楚的答案,再次推敲,作出修正。

  核

  这里所说的“核”指的是“核对答案”。核对答案时要注意根据上下文的逻辑来做题这一精髓。核对答案后要特别注意做错的题目,分析做错的原因,这样可以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一步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这里就不再多作说明。

  填

  这里所说的“填”,指的是“填空”,即不看答案,考生自己再读文章,利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把空格补充完整。这种填空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考生良好的思维*惯,有利于训练考生的逻辑,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断句恢复能力”,有利于加强考生的语篇理解和把握能力以及词语的应用能力。考生每周应坚持做2~3道高考真题的完形填空。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考生完形填空的做题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另外,这样“填空”的训练也可利用高三的课文中的“选词填空”进行。训练的时候建议大家把给出的词语蒙住不看,自己来填空。

  读

  高中英语 这里所说的“读”指的是“熟读”。填好的短文要读5遍以上,达到熟练的程度。熟读的目的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语感形成了,头脑中积累的语言材料丰富了之后,完形填空的做题能力在无形中也就有效地提高了。

  高考英语知识点 8

  as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在as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连接代词as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或表语等,可以指人或物。其在定语从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即可以在句子 前面,在句子中间或句子末尾。常用的结构有:as we all know; as is well known to…; as is often the case; as is said/mentioned above; as has been said before; as I told you before; as is evident; as often happens; as can be seen; as is/was expected; as we expect; as I can remember等。

  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既可以指整个句子内容,也可以指句子的部分内容(如单词或词组等),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动词或介词 的)、定语等。注意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只能放在主句后,不能放在主句前。表达的内容是"不好的"、"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等时,常用which,只指物。

  as, though, al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注意]although位于句首;though位于句首或句中;as位于句中=though。它的词序是把句中强调的形容词、副词、动词或名词放在连词前。

  高考英语知识点 9

  1.一般现在时:

  一般现在时大多用动词原形来表示。Behave在人称和数上应按自己的变化规则与主语保持一致。其他动词若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则应按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规律变化。

  (1)表示主语现在所处的状态及所具备的特征、性格、能力等。 Eg:They are both tired and hungry.

  (2)表示*惯性的,反复出现的动作与状态。

  常用时间状语:always often sometimes now and then every day

  (3)表示客观事实或普遍真理。

  Eg: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4)在时间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将来的动作。

  Eg: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we will go climbing.

  (5)表示按规定预计要发生的动作,只限于go,come,leave,start,stay,return,begin等。

  (6)在某些以have,there开头的句子中,用动词go,come的一般现在时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

  Eg:Here comes the bus!

  2.现在进行时:

  (1)表示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

  (2)表示即将发生的或按计划安排好的动作,多限于go,come,start,leave,return,arrive,stay,fly等表示运动方向的动词,句中往往有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

  (3)少数动词如go,come,leave,arrive,return,begin,do,die,lose等现在进行时可以表示预计即将发生的动作;

  (4)表示反复发生的动作。

  3.以-ing和-ed结尾的形容词:

  以-ed结尾的形容词用来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或人对事物的态度或感受;以-ing结尾的形容词有“令人......的”意思,常用来指物。

  高考英语知识点 10

  1. impression

  n.印痕;印记;印象;感想

  常用结构:

  have an impression of sth./doing sth.对(做)某事有印象

  make an impression on sb.给某人留下印象

  make no impression on对……无影响/效果

  give sb.a favorable impression给某人留下好印象

  an impression of one’s foot某人的脚印

  Your performance gave me a strong impression.

  你的表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What I said made no impression on him.

  我的话对他不起作用。

  联想拓展

  impress v.留下印象

  impress sth.on/upon one’s mind把……牢记在心上

  2. lack

  v.&n.缺乏;缺少的东西

  注意:lack作名词时,后常接of。lack作动词时,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以作不及物动词,作不及物动词时,后常接for或in。lack不用于被动语态。

  常用结构:

  lack sth.缺少某物

  lack for sth.缺少;需要

  for/through lack of...因缺乏……

  no lack of...不缺乏

  a/the lack of ... ……的缺乏

  He didn’t go there because he lacked courage.

  他没去那里,因为他缺乏勇气。

  The plant died for lack of water.植物因缺水而死。

  They lacked for nothing.他们无所需求。

  联想拓展

  lacking adj.匮乏的;不足的;没有的

  be lacking in缺乏(品质、特点等)

  She seems to be lacking in common sense.

  她似乎缺乏常识。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十篇(扩展5)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十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1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的类型:(1)X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2)ZW型:与X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正常男性(XB)。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2

  一、动物(第一章至第三章)

  1. 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 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 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 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②用鳃在水中呼吸

  4. 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 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表呼吸) 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5. 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6.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7. 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体表被毛,体腔内有膈,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8. 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

  9.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0. 兔:体表被毛,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 四肢灵活

  11. 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2. 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蝙蝠、鸟类等

  13.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②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③骨坚而轻,多气质骨,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④胸肌发达⑤食量大消化快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完善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14. 鸟类适于飞行的主要特征?

  a) 1.体形为流线型——可减小飞行阻力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和飞行 3.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 4.胸肌、龙骨突发达——适于完成飞行动作 5.体温高而恒定——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行 6.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 7.体内有气囊 8.食量大,消化吸收能力强

  15. 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是也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

  16. 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17.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18.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或骨、关节、骨骼肌】

  19. 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20. 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21. 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22. 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等。而学*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3. 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因为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24. 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25. 生态*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当稳定状态的现象

  26.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播种

  27.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8.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如用瓢虫杀灭、控制棉蚜数量

  29. 动物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30. 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它可节省费用,简化程序和减少污染

  31. 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了解常见仿生例子)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3

  1.变态发育:在由**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性差异很大。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于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2.蝉退是指蝉退去限制身体进一步生长的外骨骼。

  3.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4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被称为“绿色水库”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二者缺一不可。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竞争关系(争夺食物、空间等)、合作关系。

  5,食物链:起点是一定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消费者(动物)。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5

  1.脊椎动物的运动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6

  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

  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

  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动物的类群:

  1、动物的种类多样,根据体内有没有脊椎,可以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若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应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鱼类的代表动物是鲫鱼,鱼类的特征是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鱼是靠尾鳍的摆动和躯干部扭动获得前进的动力;调整方向用尾鳍,维持身体*衡用胸鳍、背鳍、腹鳍鳍等。

  5、某同学想做鱼鳍有游泳中的实验,但一时找不到鱼,便用一个模型来代替,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6、(P25)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经变态发育变为幼蛙,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类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等。

  7、鸟类的'特征:体表被羽毛,前肢变为翼,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8、鸟类适天飞行的特点如下:

  (1)身体表面:呈流线型,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翼呈扇面结构,表面积大,可以扇动空气而飞行。

  (2)运动系统:骨薄,长骨中空,胸骨突出,称为龙骨突,有发达的胸肌。

  (3)呼吸系统: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主要靠的结构是气囊。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是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出肺。

  (4)消化系统:食量大,直肠短。

  (5)循环系统:心脏功能强劲。这些特点决定了鸟类可以快速而且长久的飞行。

  9、哺乳动物的特点:除个别的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的特点。其代表动物是家兔,家兔体内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的腹腔;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其作用分别是切断和磨碎食物。肉食动物有发达的犬齿。这些特点都是和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10、动物种类特别多,但只有两种是恒温动物,它们是鸟类和哺乳类。

  11、我们学过的无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分三类:(1)昆虫(2)甲壳动物,如虾、蟹(3)其它:如蜘蛛和蜈蚣)

  12、腔肠动物的特点是有口无**。举例海蜇、海葵、珊瑚虫等。

  13、蚯蚓的运动是靠肌肉的交替收缩和舒张并在刚毛的辅助下完成的;呼吸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的。将两条蚯蚓分别放于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纸板上,运动速度在硬纸板上的快。

  14、节肢动物的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外骨骼的作用有二,分别是防止水份的散失和保护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

  15、昆虫的特点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

  怎样背生物才能很快的记住

  突破难点

  初中生物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

  归纳总结

  在初中生物新课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谐音串记法

  (1)细胞的结构中有关细胞膜的记忆:线叶双无心糖。

  即: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记忆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子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

  无(病)中生有(病)为隐性(遗传病)

  有(病)中生无(病)为显性(遗传病)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1.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由小到大)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相同)和变异(不同)的特性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寄生。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7

  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过程:擦、滴、撕、展、盖、染、吸。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擦、滴、刮、涂、盖、染、吸。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空中飞行的动物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④胸肌发达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6、家鸽喙(就是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7、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8、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9、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10、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方法

  1、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

  不差的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2、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时间不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OK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

  再者,改错时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当时解决的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技巧

  练*题的选择:主要做好老师发的卷子,自己再有一两本就可以了(根据自己能力,难度可稍大)。

  多做、精做高考题、实验设计题、经典实验题。简答题要认真对答案,能背下更好,主要是练表述和实验设计注意事项。归纳做过的题目要有印象,不要做了跟没做一样。

  课上课下多和同学老师讨论,听课时要记一些特殊的例子,是自己预*时没有留意到的和不明白的。讲卷子时不管做没做对都要留心,主要记下一些技巧性东西和每道题的考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8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5.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6.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7.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8.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9.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0“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1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13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结构。

  15.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9

  一、性染色体

  1、染色体可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人的性别不同主要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人其中常染色体共有22对,这22对染色体在男女两性中是一样的,而且没有性别之分,另一对(第23对)染色体为性染色体,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2、在男性中的性染色体为XY(异型性染色体),女性中的性染色体为XX(同型性染色体),其中,X染色体比Y染色体要大,所以男性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X;男性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

  二、生男生女的秘密

  女性产生的生殖细胞只有一种,就是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而男性产生的生殖细胞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X**与Y**的数量基本相等,生活力大体一致,这两种**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相等的,因此产生的后代男女比例为1:1。当含X染色体的**与卵细胞结合,生出的小孩是女孩,当含Y染色体的**与卵细胞结合,生出的小孩就是男孩,所以人的性别在**卵形成时就决定了,主要起决定作用的是男性。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10

  动物的运动

  1、脊椎动物的运动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科学家袁隆*,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用种子繁殖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如:马铃薯用块茎(带芽眼)繁殖;椒草和秋海棠用叶繁殖;竹子用茎繁殖;红薯用根繁殖等

  3、自然界中无性生殖方式:植物营养生殖(用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等。人工控制无性生殖方式:组织培养(教材P8)、克隆

  4、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应用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方式:扦插、嫁接。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5、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嫁接存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嫁接后植株表现的是接穗的性状。

  6、扦插: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十篇(扩展6)

——中考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

  中考知识点总结 1

  一、考查内容:

  ①生字字音;②一字多音;③易读错音;④形*字;⑤拼音规则。――主要是②③项。

  二、容易读错的字:

  1.因*惯而错读

  如,“符(fú)合”常被错读(fǔ),“档(dàng)案”常被错读(dǎng),“粗犷(guǎng)”常被错读(kuàng)。怎样避免这种错读呢?①换词识别。像“符号”只有(fú)这个音,就能确定在“符合”也读(fú)。②谐音记忆。像“装载”这个词,读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为“装在”(zài)。③根据声旁来确定。如“粗犷”的“犷”其声旁“广”的读音与“犷”的读音相同......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法知识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同时强调,不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的教学。

  从中考试卷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法知识的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种考察形式。

  一、排序

  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江西)

  ①“水立方”采用的ETFE膜,只有一张牛皮纸厚,捧在手上轻若鸿毛。

  ②此外,它的耐火性、耐热性也非常出色。

  ③然而这种膜的耐压性非常强,正常状态下,一辆小汽车开过去膜都不会被压破。

  ④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

  ⑤ETFE膜的延展性也很好,它可以被拉伸到自身的三到四倍也不会断裂......

  1.排序题要求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句子排序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选项。

  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文言文考查重点:

  1.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2.考查文言文翻译

  例如:《周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准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例如:《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中考知识点总结 2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胚pēi胎蟾蜍chánchú两栖qī类

  分泌mì濒bīn临繁衍yǎn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2)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奇妙的克隆》的作者是谈家桢。

  中考知识点总结 3

  1、生字生词

  穿梭(suō):像织布的梭子来往频繁.

  转弯抹(mò)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

  飒飒(sà):形容风响的声音。

  央(yāng)告:恳求。

  月明风清:月光明朗,微风爽人。形容美好的月夜。

  2、本课导学

  走进作者

  孙犁(1913~20xx),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县人。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中,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背景知识

  本文创作于1944年。由于作者在冀中*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的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像《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

  文章主题:

  《芦花荡》叙述的是孤胆英雄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动人场景及其“英雄行为”。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释疑解惑

  1、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文章特色

  景随情移情景相生。

  中考知识点总结 4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中考知识点总结 5

  中考物理必考的100个物理知识点

  声与光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3.乐音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11.*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

  12.*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桌面垂直放置

  13.人远离*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

  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运动和力

  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8.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9.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10.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11.二力*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2.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1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4.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

  15.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16.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17.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18.物体不受力或受*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功能

  1.杠杆和天*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杠杆不水*也能处于*衡状态

  3.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4.定滑轮特点: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特点: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判断是否做功的两个条件:

  ①有力

  ②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

  6.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7."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8.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9.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10.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11.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12.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

  热学

  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3.体温计使用前要下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6.密度和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8.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对)

  9.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错,冰变为水)

  10.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11.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压强知识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电学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 = U 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16."220V 100W"的灯泡比"220V 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磁场知识

  1.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3.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

  4.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5.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6.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

  7.磁场中某点磁场的方向:

  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8.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电磁现象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磁体和磁极

  1.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吸铁性)。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②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磁场和磁感线

  5.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6.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①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②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③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场越强。④磁感线不相交。

  9.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电与磁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4.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5.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6.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18.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19.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0.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1.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

  22.高压输电的原理:保持输出功率不变,提高输电电压,同时减小电流,从而减小电能的损失。

  23.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24.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不一定就受力的作用。

  25.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26.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27.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中考物理知识点简答题汇总

  一、厨房里的物理知识

  1.做饭时,厨房有很多“白气”-------先是水汽化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遇冷又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2.水沸腾壶盖被顶起-------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

  3.烧开水时,壶嘴附*几乎看不到“白气”。而是在离开壶嘴一定高度处可以明显的看到呼出的“白气”-------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壶嘴处温度高接*于水蒸气的温度,水蒸气不易液化,而一定高度处温度低于水蒸气的温度,导致水蒸气遇冷液化。

  4.炒菜时,把附在食物上的少量的水一下子放入高温的油中水便爆发性地汽化。这样,周围的油被带得飞溅起来-------水的沸点低于油的沸点。

  5.锅铲、手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炳都用木头或塑料,木头、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饪过程中不烫手。

  6.炉灶上面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的对流,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远离排风扇处压强大,压强差使厨房里的油污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间。

  7.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满时,瓶口处有层气体,它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的散失。

  8.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9.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象并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汤的蒸发,热量的散失少,温度不易降低。

  10.夏天用我国南方一种陶土做的凉水壶装开水,会很快冷却,且比气温低。这是因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渗透出来,到了容器壁外的水会很快地蒸发,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热,因而使水温很快降低。当水温降到和气温一样时,水还继续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度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故水温不会降得过低。

  11.磨刀时要往菜刀上洒水,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时钢铁硬度会减小,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后吸收了热量,刀的温度就不会升得过高了。

  12.刀刃磨的很薄――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13.炒菜时,很快就能尝咸味,而淹咸菜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尝到咸味――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扩散快)很快就能尝到咸味,淹咸菜温度低,分子运动慢,很长时间才可以尝到咸味。

  14.当打开啤酒盖时,总会冒出一些雾气,这是为什么?――啤酒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且内部压强大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当开启瓶盖时,二氧化碳逸出,体积变大,膨胀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周围的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雾”。

  15.高压锅的原理――利用了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16.过年吃饺子是中国的*俗,煮饺子时,从水开饺子下锅到煮熟后捞出的过程,有很多物理现象,请你说出你所知道的,并用物理知识解释。

  ①将包好的饺子下于沸水之中,这时饺子将沉于锅底,因为此时饺子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饺子所受的浮力小于饺子的重力(二力合成,合力向下)

  ②沉在锅底的饺子将会与锅底直接接触(由于生饺子很软,它将与锅底紧密接触),形成局部粘结,这时热由高温金属直接传递,所以饺子虽在水中却煮在锅底,因此,下锅后,就要用勺子背(力的作用面积大,物体所受压强小)顺时针(逆时针亦可)轻轻推动,使饺子在锅中旋转游动。(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③随着不断加热,由于热传递使饺子内部温度升高,饺子馅中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馅中的气体(包括少量空气)膨胀,使饺子的体积增大,饺子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也增大,所以此时饺子受到的浮力增大(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于重力,饺子上浮。

  ④饺子煮沸后,往往需要点入几次冷水阻止沸腾这种做法将使沸水放出热量,降低温度,而冷水吸收热量,提高温度(发生了Q吸=Q放的热*衡过程),使最终温度稍低于100℃,达到了止沸的目的,这样使饺子表皮温度降低了,但饺子馅的温度仍较高,达到了煮馅的目的。⑤常言说:“开锅煮馅,盖锅煮皮”也是这个道理,开着锅时,饺子表面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散热快,温度低于锅内温度,而饺子馅由于包在皮内,热量不易出,还能保持较高的温度。

  二、汽车上的物理知识

  力学知识

  1.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度。

  2.汽车的车身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3.汽车前进的动力――地面对主动轮的摩擦力(主动轮与从动轮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相反)。

  4.汽车在*直路面匀速前进时――牵引力与阻力互相*衡,汽车所受重力与地面支持力*衡。

  5.汽车拐弯时:

  ①司机要打方向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乘客会向拐弯的反方向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

  6.汽车急刹车(减速)时:

  ①司机踩刹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乘客会向车行方向倾倒――惯性;

  ③司机用较小的力就能刹住车――杠杆原理;

  ④用力踩刹车――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

  ⑤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由滚动摩擦变成滑动摩擦。

  7.不同用途的汽车的车轮还存在大小和个数的差异――这与汽车对路面的压强大小相关。

  汽车的座椅部设计得既宽且大,这样就减小了对坐车人的压强,使人乘坐舒服。汽车快速行驶时,车的尾部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这是我们常常能在运动的汽车尾部看到卷扬的尘土形成的原因。

  8.交通管理部门要求:

  ①小汽车的司机和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这样可以防止惯性的危害;

  ②严禁车辆超载――A如果超载,在接触面积一定,对路面的压力过大,容易压坏路面不,B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的情况下,超载增大了压力,增大了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不利于行驶。C如果超载,质量过大,惯性会增大,给刹车带来不便,易引起交通事故。

  ③严禁车辆超速――防止急刹车时,因反应距离和由于惯性导致制动距离过长而造成车祸。

  ④限制车距――前面的汽车由于紧急情况而刹车,后面的车刹车不及时由于惯性向前冲去易造成追尾事故。

  ⑤禁止人货混装――急刹车时,由于惯性货物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容易掉下来伤到乘客。

  9.简单机械的应用:

  ①方向盘、车轮、开窗摇柄等都是轮轴。

  ②调速杆、自动开关门装置是杠杆。

  10.汽车爬坡时要调为低速:由P=FV,功率一定时,降低速度,可增大牵引力。

  11.关于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问题:参照物与运动状态的描述问题。

  12.认识限高、里程、禁鸣等标志牌,了解其含义――A限速40Km/hB里程到西大桥90KmC禁止鸣笛

  声学方面

  1.汽车喇叭发声要响,发动机的声音要尽量消除(发动机上装配消音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为减轻车辆行驶时的噪声对道旁居民的影响,在道旁设置屏障或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喇叭发声:电能――机械能

  热学方面

  1.汽车发动机常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它们是内燃机――利用内能来做功。

  2.发动机外装有水套,用循环流动的水帮助发动机散热――水的比热容大,水温降低时可以从发动机上带走很多热量来降低发动机的温度。

  3.冬天,为防冻坏水箱,入夜时要排尽水箱中的水――防止热胀冷缩的危害

  冬天,为防冻坏水箱,在散热器中加入酒精――酒精和水混合后凝固点大大的降低了,可以防冻。

  4.小汽车的后窗玻璃板中嵌有一道道的电热丝――它可以防止车内形成的雾气附着于玻璃上并凝华。

  5.刚坐进汽车或有汽车从你身旁驶过时,会闻到浓浓的汽油味――扩散现象。

  6.空调车车窗玻璃设计成双层的――防止传热。

  7.环保汽车使用气体燃料,可减小对大气的污染。

  光学方面

  1.汽车旁的观后镜,交叉路口的观察镜用的都是凸面镜,可以开阔视野。

  2.汽车在夜间行驶时,车内一般不开灯,这样防止车内物体在司机的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司机正确判断。

  3.汽车前的挡风玻璃通常都不直立(底盘高大的车除外),这是因为挡风玻璃相当于*面镜车内物体易通过它成像于司机面前,影响司机的判断。

  三、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

  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

  1.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的花纹?

  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2.刹车以后,自行车为何能停止?为什么越是用力捏闸,车停得越快?

  刹车时,闸皮与车圈间的摩擦力,会阻碍后轮的转动。越大,手的用力越大,闸皮对车圈的压力越大。产生的摩擦力也就越大,后轮就转动的越慢。如果完全刹死,这时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就变为滑动摩擦力(原来为滚动摩擦,方向向前),方向向后,阻碍了自行车的运动,因此就停下来了。

  3.自行车哪些地方安有钢珠?为什么安钢珠?

  在自行车的前轴、中轴、后轴、车把转动处,脚蹬处等地方,都安有钢珠。人们骑自行车总是希望轻松、灵活、省力。而用滚动代替滑动就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因此要在自行车转动的地方安装钢珠,我们可以经常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彼此离开,这样就可以使摩擦力变得更小。

  自行车的杠杆知识

  1.控制前轮转向的杠杆:自行车的车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转动自行车前轮,来控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和自行车的*衡。

  2.控制刹车闸的杠杆: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

  自行车上光学知识

  自行车上的红色尾灯,不能自行发光,但是到了晚上却可以提醒司机注意,因为自行车的尾灯是由很多互成直角的**面镜构成的,这样在晚上时,当后面的汽车的灯光射到自行车尾灯上,可将射来的光线反回,且由于红色醒目,就可以引起司机的注意。

  压强知识

  车座作成马鞍型,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骑自行车时的能量知识

  1.骑自行车上坡时为什么加紧蹬几下?

  为了提高速度,在人和车的质量一定时,可以增大动能,上坡时可以利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提高山坡的高度。

  2.骑自行车即使不踩脚踏板,自行车也会越来越快,为什么?

  自行车在坡上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下坡时,重力势能转化为人和自行车的动能,动能不断增加,而人和车的质量一定的,所以速度会越来越大。

  惯性问题

  自行车的速度很大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刹车,为了安全应使用前闸还是后闸?为什么?应该使用后闸,因为车速很大时如果使用前闸,前轮受力而停止运动,后轮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高速运动状态,后轮容易立起,将人甩出去。

  四、钳子上的物理知识

  1.整把钳子是一个省力杠杆

  2.钳口有刃,是在压力一定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3.钳柄上的花纹是利用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

  4.钳柄套上塑料套是方便电工使用时能够绝缘,防止漏电。

  五、气压知识的应用

  1.医生在拔火罐时的做法是将一酒精棉球用镊子夹好,点燃后在一玻璃罐内烧一下,后取出,迅速将罐扣在需要治疗的部位,这室玻璃罐就会牢牢地被“粘”在皮肤上,请你解释这种现象?

  酒精燃烧消耗氧气,同时一定质量的空气被加热后密度变小体积变大从容器中逸出,容器内剩余空气很少,迅速扣在被治疗的部位上,与外界空气隔绝,导致容器内部压强远远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容器被牢牢的压在治疗的部位上。

  2.一张报纸的力量――把一只刻度尺放在桌上,让它的三分之一露在桌面外,在上面盖上一张报纸,将报纸压*,用力打击露出桌面的尺,发现尺不会被打掉,而上面没有报纸时却很容易打掉,为什么?

  因为大气存在压强,没有报纸时,尺与大气的接触面积小,大气对其压力很小,铺上报纸后,增大了与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了大气对尺的压力,所以不容易打掉。

  3.你能说出哪些应用大气压的实例。

  ①吸盘式挂衣勾

  ②运输玻璃时往往在玻璃夹层里喷水来排除里面的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运输中不容易滑落

  ③用吸管吸饮料

  ④医生用注射器吸取药液――首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最底部目的是排除管内空气,然后向上提活塞,管内压强很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药液被压入针管。

  ⑤活塞式抽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离心式水泵使用前必须向泵壳内注满水,以排除里面的空气。

  ⑥自来水笔吸取墨水是利用大气压,吸墨水时先用力挤压笔囊,排除里面得空气,然后将笔尖放入墨水中,放开手,大气压就将墨水压入笔囊。

  六、拔河比赛的物理知识

  1.拔河比赛要穿新鞋―――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容易取胜。

  2.拔河时地面上谨防有沙粒―――防止滚动摩擦。

  3.队员的质量大容易取胜―――质量大惯性大改变运动状态难度大容易取胜。

  七、流体压强的知识应用

  1.飞机的机翼上面流线型,下面是*面,相同时间使空气流过上方时流速大压强小,在下方流速小压强大,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2.喷雾器―――出水口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压强差将水压出形成喷雾

  3.流体压强的危害

  ①火车开过时,人若没有在安全线外,容易被压向火车,发生危险。是因为火车开过时,带动周围空气,使周围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人外侧压强大,压强差将人压向火车。

  ②并排行驶的轮船由于两船之间的水流速大压强小,外侧水流速小压强大,压强差容易将两船压向中间发生碰撞。

  八、白炽灯上的物理知识

  1.灯丝用钨丝―――钨丝的熔点高,高温下不易熔化

  2.灯丝螺旋状―――减小散热面积,提高灯丝温度,发光效果好

  3.用久了的灯变暗―――用久的灯丝由于受热升华,灯丝变细,电阻变大,在电压一定时,热功率小,灯光变暗。另外灯丝升华后又会在灯壁上凝华,使灯泡的透光性降低所以会变暗。

  九、比热容

  1.夏天走在松花江边的林荫路上感到格外凉爽,请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这样的环境会更加凉爽?

  ①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不透明的枝叶有遮光的作用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要吸收太阳能

  ③江边水面积大,水的蒸发吸热可以使周围空气温度偏低

  ④水的比热容大,在与其他方吸收相同的热量情况下,水温度不会升的太高

  综上所述,江边林荫更凉爽,若有微风吹来,加快水的蒸发吸热就会感觉更好。

  2.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多刮东南风,而冬季多刮西北风,产生这种想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东南地区属沿海地带,西北地区属内陆地带沙石泥土多于水)

  沿海地区水面积大,夏季在与内地同样吸收太阳辐射热时,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比内陆的气温低,内陆的热空气上升,沿海的低温空气从低处流过来补充,形成东南风,冬季则相反。

  3.农村的水稻夜间要注水,白天要放水,为什么?

  水的比热大,夜间多注入水,当水向外放热时,水温度不容易降得太低,可防止稻苗被冻坏,白天水过多吸热不易升温,所以白天要放出一些水。

  4.城市里的暖气用水来取暖的好处是什么?

  水的比热容大,温度下降时会放出较多的热量给室内的空气,使空气吸收热量升温。

  十、电热毯上的知识

  电热毯是众多家庭冬季睡觉时取暖的用具,它通常用两个档位:加热状态和保温状态,请说明电热毯的工作原理。开关闭合,为加热状态,此时电路中电阻最小,电压一定时,热功率,开关断开,电路中电阻,电压一定时,热功率最小,为保温档,使用保温档可以省电。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十篇(扩展7)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五篇)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1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反应式的书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尽管反应式中生成物一方没有写出水,但实际有水生成;(2)“─”不能写成“=”。

  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条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来掌握。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生物进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线,减弱太阳辐射对生物的影响为水生生物到达陆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为较高级异养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现实意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主要应满足光合作用所需条件,内部条件——植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积(适当密植),外部条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适宜的光照、较长的光合作用时间。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2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

  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3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4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发生了渗透作用,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具有半透膜。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衡。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2、生物膜的特性: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它们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思考: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有哪些异同点?

  ①相同点:某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

  ②不同点:选择透过性膜一定是半透膜,半透膜不一定是选择透过性膜。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5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