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语文教案 / | 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认读量词。

  2、了解包含递进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短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5、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5、*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给学生充分自主学*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交流*作,修改提升。新—课—标—第—一—网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量词。

  2、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3、*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学*“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

  2。带着问题去发现:

  (1)指名读词,想想能发现什么

  (2)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结论: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环境中意思不同。

  (4)指名读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字,想想能发现什么

  (5)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与数字连在一起。

  (6)结论:这些字与具体的数字在一起,是数量词。

  3。齐读,积累词语。

  4。你能想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另外几个词语吗?

  二、学*“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要求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再读莲叶青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吗?谈一谈你对《水浒传》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景阳冈》,去认识打虎英雄——武松吧。

  板书课题:景阳冈 (解题)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要求:

  ⑴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与打虎有关系吗?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可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小黑板出示:吓唬、诡计、踉踉跄跄、腰胯等词语。

  ⑵指名朗读。

  ⑶重点指导个别字词的音、形、义。

  ⑷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读“打虎”片段。

  1细读打虎的内容,说说老虎和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横线画下来品析?

  3、展示交流打虎:

  ⑴引导学生抓住老虎伤人的三招以及武松对付老虎的三闪来学*。老虎:一扑 一掀 一剪 武松:闪在青石旁 闪在大虫背后 又闪在一边)

  ⑵武松的这一系列的“闪”能否换成“躲”,说说理由 。

  ⑶找出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抡 劈 揪 按 踢 提 打 ),感受武松的英勇无畏。

  ⑷让学生试着表演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师生共同点评。

  ⑸请同学们欣赏一下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机智勇敢和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⑹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老虎的凶猛,读出武松的机智勇武。

  ⑺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喝酒:

  ⑴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喝酒时的语言与动作描写来学*

  ⑵感受到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倔强豪放)

  4、教师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打虎和喝酒两个部分,已深切感悟了武松的倔强豪放与英勇无畏。除了这些,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上冈,下冈),它们与表现文章中心有关吗?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感悟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爱;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选取爱德华·葛利格的几段音乐作品。

  生:搜集有关乌斯托夫斯基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6、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朗读,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

  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

  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

  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

  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

  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达格妮想对音乐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2、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

  3、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

  四、布置作业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一抄,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设计:

  美好心灵

  美妙旋律

  爱

  美好祝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诵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3、教者认为学生学*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一、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昨天,我们认识了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二、图文结合,自读课文,感知诗文内容

  出示:(无题目)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自读自悟、层层深入

  1、出示:一读要读通(即把诗文读准确);二读要读懂(即弄懂诗的意思,明白诗中所讲的道理);三读要读好(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诵诗文,读出诗文的意境)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2)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

  (3)你有什么收获?

  (4)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二)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感悟

  活动要求:

  1、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2、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质疑——解疑。

  4、图文结合,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既提高了学*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共享成果。】

  三、质疑题目,引出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给诗加题目。

  让学生比较,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

  2、讨论、交流

  出示:池水清澈使人睿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读书,不断汲取

  【运用知识迁移、比较,悟出哲理。】

  4、指答,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这样的诗就叫“说理诗”。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游山西村》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名句活用

  1、我们学*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还举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体现了学用结合。】

  2、朱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万卷书”就是要不断地学*,因为——(生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万里路”就是要不断实践,因为——(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学朱熹的《春日》。

  【拓展课程时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一堂所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若干词语,能联系句子理解“儒雅”一词,结合语境理解“举手之劳”一词,并能体会“举手之劳”为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2.通过默读了解全文大意,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联系上下文,结合*时生活的经验积累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感悟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闻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则新闻。

  2.小结引出课题,理解“举手之劳”的意思。

  板书:轻点关门

  师:轻点关门是件小事,而且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但能看出邻里之间浓浓的爱意。

  板书:举手之劳

  师:今天我们就透过这举手之劳之事来感受邻里之情。

  3.出示课题:轻点关门(指导朗读好课题)

  二、理清文脉,概括主要内容

  1.理清事情发生的时间线索。

  师:预*课文后,课文是以怎样的写作顺序记叙轻点关门这件事?(时间的推移)。浏览课文,找出这几个时间点。

  板书:搬进新居不久

  接下来的日子

  一年后

  2.概括主要内容

  师:根据这条时间线索思考分别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自由轻声准备;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注意学生概括时用词的准确性)。

  4.小结。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

  (一)学*1—3,理解答应轻点关门的缘由

  1.指名分角色读文,初步体会

  2.点评朗读,结合句子理解“儒雅”一词,感悟句子。

  随机出示:

  李先生说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爷子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适度地活动。”

  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正是孝敬长辈,知书达理的儒雅品行让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

  出示: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

  板书:感动

  (二)学*第四自然段,体会邻居之间彼此的关心

  1.过渡。

  出示:“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

  2.创设情景,想象说话。

  师:文中作者略写了家家户户在开关单元门时轻手轻脚的情景。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某一天在这扇单元门前出现了这几幕:

  出示三幅画:指导看图说话

  自由准备;四人一组交流

  组织交流

  3.小结。

  板书:感受

  4.指导朗读第4节

  (三)学*第五、六自然段,联系生活感悟中心句

  1.读文体会情感。

  2.联系生活感悟中心句。

  (1)师:面对此情此景,李先生也和你们一样感慨万分。

  板书:感慨

  出示: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2)联系生活,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请你再品读这两句话,联系你的生活或者我们学过的课文,谈谈你对第2句话的理解。

  (3)小结:

  板书:为别人行善为自己储蓄幸福。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读书方法。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几天,俺们学*了几篇写俺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俺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俺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同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俺们呢?

  2.同学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方,《祖父的园子》里,把“俺”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俺们觉得写的就是俺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俺们,感染了俺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方《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俺”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示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俺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同学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出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假如是自身将会怎么做?把自身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把自身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资料,提早预*,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研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俺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俺将不时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同学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俺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身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同学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口语交际*作四》

  学*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

  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

  2、本单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图。

  3、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4、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6、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7、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xx”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悠闲、松弛、尴尬、熟视无睹、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2、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学*课文内容,能在辨别与争论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泰国大象的特点,感受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体会大象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与象共舞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比较与欣赏中感受人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神游泰国,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大家神游另外一个国家(播放图片)。

  简介:泰国富有“千佛之国、黄袍之国”的美誉。这里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情*添了许多神秘的气息。今天,我们既不去欣赏泰国迷人的热带风情,也不去感受它佛教文化的神秘,而是跟随作者赵丽宏去感受与象共舞的另一番情趣。(板书课题:强调“象”与“舞”的写法)

  设计意图:播放异国风情,拉*了学生理解的时空,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泰国有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并由“大象节”引入课题,为下文学*打下了感性理解的基础。

  (二)自主学*,制定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想了解些什么?请为自己制定学*目标。

  在学生支离破碎的目标制订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完成以下目标:

  (读:了解内容

  想:情感表达方式

  用:迁移运用)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五年的学*,已经完全*惯被老师牵着走,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制订学*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他们逐步懂得自己学*的必要性。

  (三)初读课文,初次识象

  1、自由读课文,努力完成学*目标。自己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强调留下读书的痕迹:兴奋处疑难处、共鸣点)

  2、和同桌简单交流读书感受。

  3、检查读书效果:

  自己感觉读书效果如何?做个小测验,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记住了多少和“象”有关的四字词语?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靠自己去成功。词语的检测重在强调要学会“积累”——因为“学文如聚沙”。

  4、思考词语:(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请你读一读这些词语都和谁有联系?)

  (1)不慌不忙悠闲沉着晶莹温和悠然而去

  课文中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大象的,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大象?(温和悠闲自在)用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的语气读这组词

  (2)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透过这组词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大象?(勇猛)(读出来)

  (3)行礼谢幕彬彬有礼

  透过这些词语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温文尔雅的大象聪明乖巧的大象)

  (4)翩翩起舞摇头晃脑踮脚抬腿舞之蹈之

  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聪明灵活的大象活泼可爱的大象)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感情的,只有联系课文透过词语看到它背后传达的情意才能感受文学的魅力。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5、再读词语,用心感受:

  教师有意把词语串成每段的第一句话,并相机呈现:“熟视无睹、国宝、聪明而有灵气、跳舞”等词语。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发现: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把中心句串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小结:大家在第一环节教学中,自己读书,了解了主要内容,老师作为你们的学*伙伴和大家一同学*,帮助大家学会了在读书中摘记关键词语,并且引导大家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再看这些词语,你还会有什么发现?(初步感受“和谐”及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渗透写法,了解了全文的写作特色。同时在一次次读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有所发现,逐步化难为易,有效地保证了学*效率。

  (四)抓住重点,读中感悟

  1、当象在我们心目中越来越神圣的时候,认真回顾全文,课文哪一段将这种美好境界进行了最精彩的描述?

  2、自由读第五段,有一个词具有传神的功力,找到它就可以感受“与象共舞的美好境界”。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给予学生学*的具体导向,他们在读书中辨别,在读书中思考,再次感受词语的魅力。

  3、汇报交流。

  ①预设1:

  翩翩起舞:引导学生联系下句理解: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请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朗读训练,强调朗读要努力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才能准确传达出文字的感情。把具体的描写还原成画面能让阅读自有趣味,舞之蹈之的大象才能出现在我们面前。

  ②预设2:

  感染: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引导学生思考“感染”的根源,在思考中想象“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想象训练。抓住看似普通的词语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将口语表达与想象力训练有机结合。

  ③预设3:

  陶醉:

  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引导学生充分地阐述“陶醉”的理由,在讲述中回顾全文,感受人象相处的和谐美好。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小结训练。抓住词语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感受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才能感受象完全放心地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原因。

  4、小结并指导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因为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每一个词语都表达了人与象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筛选词语不是目标,在筛选中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才是目的。

  (五)回扣全文,总结提升

  1、人们尊重大象,大象信任人们,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世界!这种彼此的信赖足以让我们看到与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播放音乐——天籁之音)推荐阅读赵丽宏的书——《异乡的天籁》

  设计意图:课堂小世界,学*大舞台!必须巧妙地将学生引到广阔的学*空间,让他们爱上阅读,在读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2、呈现一组组大自然和谐的画面,升华主题——冰心老人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设计意图:将与象共舞的和谐拓展到自然界,在一组组画面的欣赏过程中既受到审美熏陶,也逐步理解了美的真谛——和谐!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一颗种子,一颗“和为贵”的种子。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黄山奇松》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出示图片。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板书)。只要你来到黄山上,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2、那么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下加着重号)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黄山。

  (二)感受名松,学*第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去寻找一个最妙的观松处,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请你用书上的句子回答。指读第二节第一句(出示句子)。

  看,这就是玉屏楼,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也是大家公认的理想的观松处,你能把这种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出来吗?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描写顺序能不能颠倒?

  4、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感受特点)

  5、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1)姿态奇

  a、相机理解“遒劲”并读好这个词。

  b、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起立,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2)精神奇

  a、除了这种姿态奇你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理解“饱经风霜”

  b、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谁能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c请大家想象迎客松在1600多米高的悬崖上生长,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暴雨如注,雷电交加的时候迎客松——;寒风呼啸,飞雪压顶的时候迎客松——)

  据说它已经生长了800多年,得经历多少的风吹雨打,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饱经风霜,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d好,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顽强,读出它的活力!

  (“饱经风霜”这个词稍慢些,读出它的沧桑感)

  过渡: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旺盛,姿态是那样的奇特,所以——齐读“如今,这棵——”,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棵迎客松也象征了什么?(热情好客的黄山人民)

  (3)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齐读)

  (出示)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

  6、猜图品读“陪客送”

  (1)学到这儿,我们不妨轻松一下,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那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

  a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

  (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在你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齐读句子。

  b“送客松”

  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

  送客松有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黄山、大自然)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

  c现在,你能完成这个填空了吗?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送客松”。

  7、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玉屏楼前欣赏了黄山的三大名松,现在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三大松奇特的风采!

  8、争做小导游

  (1)同学们,黄山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招聘导游,条件是:口齿清楚,表达流利,落落大方,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2)准备交流(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3)学生介绍(出示名松图)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齐读弟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2、你们想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吗?不过看时老师还想请你们给它取个名,再用几句话把它的奇特之处介绍给游客听。

  3、出示各种松树图。

  4、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5、完成填空:

  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6、这么多的松一棵有一棵的姿态,每一棵都不同,真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秀美。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指板书)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此时老师又不由得想起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玩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今天我们感受了松之奇特,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么们能自由组合学*小组去查找、搜集、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去介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课后做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3、收集资料,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吗?不学*呀。开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口语交际三劝说

  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课前准备:

  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时的生活和学*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比如对长辈要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急的情况就不能慢条斯理;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教学目标:

  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

  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说清:“我要竞选班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4、课堂交流、评议。

  附1: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和之心、宽容之心;“二意”指的是创意和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在保证学*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和”之心,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颗*常心来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接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那“二意”呢?增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们能在紧张的学*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班级必须要做到合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次,我会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效率,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扬长避短,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附2: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在这百花争艳的春天,在这充满团结、奋进、友谊氛围的美好时刻,我们共同迎来了我校首次体育盛会——长风小学首届趣味运动会。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本届运动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对前来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家长、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发展体育运动,弘扬体育精神对学校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对学校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年,是我校落实素质教育,实现由新校向强校转变,稳步持续发展的一年。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刚刚闭幕的区运会上,我校取得了乙组总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此外,还夺得了多项竞赛的冠亚军。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体育工作,并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辛勤奉献的领导、老师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届趣味运动会是创造性体育盛会;是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促进发展的盛会。在本届运动会中,我谨代表全体运动员宣誓:听从指挥、服从裁判,在比赛中坚韧顽强、拼搏进取、赛出风格、赛出水*、赛出成绩。

  最后,祝我校首届趣味运动会圆满成功!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学*目标

  学*本课的生字生词。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及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的说明方法。 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课题点明“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

  “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难写的生字。

  巩固练*,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四、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自己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老师导语引入:“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l自然段,从中找答案。

  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汇报,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关系。

  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指导朗读句子。

  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种玻璃的用途广泛。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用上“……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二、利用表格,自主学*

  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呢?我们来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分组读书讨论,布置要求:读课文,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

  哪个厂家先来介绍自己生产的新型玻璃,注意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变色玻璃是怎样随着阳光的强弱调节室内光线的?

  板书,小结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些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__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__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勇敢战斗,执著前行和精神。

  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重难点:体会渔民不怕艰险的精神。

  教具:多媒体

  教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课文前的导语,揭示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二、朗读精彩段落,体会课文内涵。

  1.学生选自己喜欢玩的段落,自由的朗读。

  2.学生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讨论:是什么使渔民们战胜了困难,顺利归航。

  四、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里。

  五、积累好词好句。

  六、作业:朗读课文。

  板书:

  渔民们黑夜归航

  归航接*海岸浪涌船颠

  渔民勇站波涛

  *安脱险无比快乐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五、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思维拓展.练*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__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2、学*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通过学*课文内容,受到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以及文章语言美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走进威尼斯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同学们读了课题,对课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2、欣赏动画,感受威尼斯。(课件展__尼斯的图片。)

  (1)、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哪些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交流(河道多、桥梁多、名胜多、岛屿多、小艇多)

  小结:这就是意大利的古城——威尼斯。它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这儿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有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威尼斯的小艇同样闻名于世。

  3、学*词语

  威尼斯小艇耸立、桥梁、静寂、雇定、祷告、保姆、簇拥、

  纵横交叉轻快灵活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指名用词语说话,一定用上“威尼斯或小艇”

  4、师:为了能让同学把句子说得更好,先自由放声读课文,看看词语在句子的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来说。并比一比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

  师随机板书:小艇样子,速度,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用途。

  反思:本片断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异国风情。通过让学生欣赏威尼斯的风光记录片,了解威尼斯的河道多、名胜多、桥梁多、小艇多,整体地了解了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让学生深切感受威尼斯的确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水城。这对学生了解小艇存在的必然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理解并水到渠成。再通过对词语的运用“要用上威尼斯或小艇说一句话”的方法加深了对威尼斯和小艇的认识。同时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到了根据。可谓是一举多得。为下文的学*,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础。但在用词语说句这一环节,有部分学生拣课文的原句练说。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还有待于多加强训练。)

  第二板块感受小艇之奇特

  1、导入:当我们置身于诗情画意威尼斯时,坐上一只小艇,会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造型别致、乘坐舒适的小船。

  2、请同学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船的样子和特点的?(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

  3、师:读了这段,请你说说小艇的特点是怎样的?(精巧、奇特)

  4、出示大屏幕

  比较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的水蛇。

  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我们感到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5、品读句子,感受比喻句的妙处。

  6、好,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出示坐小艇的图片)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情景”的小表演,假设大家就在这样一艘小艇中,我们现在正顺流而下,两旁是小桥,流水,人家。我读课文,大家做动作,看谁想象得好,巧

  (教师范读,学生作相应的“摸摸柔软的垫子”、“穿过小桥,仰望小桥”“推开船”,“远眺”,“打招呼”等动作)

  小结::一句话,坐上这小艇是什么感受?

  7、过渡:那么,课文用了这三个比喻句,使我们眼前就浮现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起来的感觉,今后我们也要学*这些描写的方法,使我们的文章也同样生动、形象。我们先来试一下同学们会不会用比喻句;

  (1)把下列的诗句写成比喻句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的风景真是美如画。你看那_______

  (2)校园东南角花坛里的那棵桂花树真美啊!它高大挺拔,远看它就像_________;它苍翠繁茂,每一片叶子简直就是;那夹杂在叶子间的小花犹如,芳香扑鼻,整个校园都被桂花的香味浸住了。

  (反思:试图让学生明白小艇的外形、造型、行动上的特点。此段文字浅显易懂,但对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的好处不能较好的体会。尤其是对小练笔的两道训练题出现了冷场。原因一是对古诗文的回生现象严重,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知道白居易到底“忆”江南的哪些风景;二是教师设计练点是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储备(词语积累、生活表象)不够丰富,导致不能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

  第三板块赞叹驾驶技术之自如

  导入:这么令人喜爱的小艇由谁来驾驶呢?对船夫的技术又有什么要求呢?

  1、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小组派代表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学*提示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句。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画出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4、小组内交流。可采用列表、讨论、对比等方式学

  在什么情况下船夫能怎么样说明什么

  (提示:河上行船速度极快的时候——操纵自如,不手忙脚乱;急驶的时候——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能够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5、教师引读

  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师:他动作灵活──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师:他速度极快──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6、师描述:小艇时而快时而慢,快时犹如一支轻灵的燕子掠着水面,飞速向前;慢时则悠然的荡漾在碧波上,让我们尽情欣赏着异国的风光。

  出图片介绍威尼斯:叹息桥、里亚托桥、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

  7、整体朗读,熟读成诵(出示填空)

  船夫的()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来往(),他总能(),毫不()。在( )的时候,他( ),在()的时候,他()。我们看是()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而且(),两边的()飞一般地()。我们的眼睛( ),不知( )。

  8、语言训练: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船夫最想说什么?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口语交际*作四》

  学*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

  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

  2、本单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图。

  3、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4、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6、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7、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xx”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材说明

  〔解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启示”。“启示”是受某种事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有所领悟。本文用《滴水穿石的启示》作题目,表明本文是议论文,人们引起的联想或领悟是由滴水穿石现象引起的。“滴水穿石”,即水滴经久不息地滴落在坚硬的石头上,最终把石头穿透。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本文介绍这种现象,并列举事例,论证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是提出论点———摆出事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文章从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会使事业成功。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摆出事例进行论证。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证本文论点,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3位中外名人的故事,论证本文论点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得出结论。由分析天上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入手,从反面证明论点正确。进而归纳出本文的结论,回应了开头。

  〔语意理解〕

  “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使之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这句说明太极洞中石头上圆洞的形成原因。“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日雕月琢”,每日每月都在雕琢,比喻长时间不间断地做一件事情。“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是滴水穿石的原因。水滴中含有一定的化学元素,滴落石面,能引起些微化学反应,再加上重力的冲撞,日久天长,就可能使石头出现圆坑或圆洞。“太极洞”,指安徽广德的太极洞,是道家修炼的场所。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这句讲的是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点明了课题,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任何事情。第1句分析滴水穿石的原因:第一要目标专一,就是关注一个目标,不分散注意力,这样获取成功的几率就大。这是从目标选择策略上讲的。第二,持之以恒,就是长久地坚持下去,有毅力,有恒心。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劲儿地坚持做下去,一定能赢得胜利。这是从工作态度与人的品格上讲的。第2句是反问句,指出滴水穿石启示了人们,只有具备滴水穿石精神,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个反问句是对前面三个事例的总结,指出,全世界一切成功人士,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古今中外”,指包括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滴穿”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工作过程。“顽石”,坚硬的石头,这里比喻艰苦的工作或事业,许多工作或事业都十分有难度,不是轻而易举能干好的,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代价。要获取工作的成效与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前文例举爱迪生的事例中,提到“孜孜不倦”和“专利”。“孜孜不倦”,形容勤勉,不知疲倦。“专利”,法律保障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创造发明而独自享有的利益。在例举齐白石的事例中,提到“挥毫”“条幅”和“炉火纯青”。“挥毫”指用毛笔写字或画画。动物身上细长而尖的毛叫“毫”,毛笔是用“毫”做成的,人们便用“毫”指代毛笔。“条幅”,指直挂的长条的字画,单幅的叫单条,成组的叫屏条。“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写作特点〕

  论证过程严密。

  作为议论文,讲究分析与论证。本文尽量减少理论分析,而强化事例论证,即采用了例证法。开头用事例引出论点,中间举3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印证论点的正确性。在归纳结论前,又引反面事例,从另一角度论证论点。这样,正面论,反面论,“事实胜于雄辩”,论点就在大量事实印证下牢牢地立了起来,让人信服。作者之所以采用例证法,主要考虑读者的特殊性。本文是写给儿童读的。少年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不强。采用例证法,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本文例证很周密、严谨,举的3个名人事例都很典型。李时珍是*明代医药学家,爱迪生是美国19世纪大发明家,这两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应“古今中外”中的“古”;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应“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时珍与齐白石是我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中”;爱迪生是美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外”。3个名人中有医药学家、、发明家、书画家,概指各项事业。文章用这些事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都凭“滴水穿石精神”而获成功,进而证明了论点。

  教学建议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学*目标

  学*本课的生字生词。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及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的说明方法。 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课题点明“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

  “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难写的生字。

  巩固练*,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四、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自己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老师导语引入:“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l自然段,从中找答案。

  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汇报,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关系。

  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指导朗读句子。

  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种玻璃的用途广泛。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用上“……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二、利用表格,自主学*

  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呢?我们来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分组读书讨论,布置要求:读课文,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

  哪个厂家先来介绍自己生产的新型玻璃,注意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变色玻璃是怎样随着阳光的强弱调节室内光线的?

  板书,小结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些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进一步感悟散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学*本课6个一类生字,4个二类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抓住课文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感悟作者所展开的联想,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住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展开的联想,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茅盾的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喇(lǎ) (喇叭)(*)

  叭(bā) (喇叭)

  鸥(āu) (海鸥)(鸥群)

  燥(zào) (干燥)(燥热难当)

  轰(hōng) (轰动)(轰鸣)(轰轰烈烈)

  叠(dié) (重叠)(堆叠)(峰峦叠嶂)

  焰(yàn) (焰火)(气焰)(势焰)

  溶(róng) (溶洞)(溶解)(溶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学生预*情况,学*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画面……)大作家茅盾笔下的黄昏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基础知识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分清段落。(1—4,5—13)

  2.读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浪头、白鸥、风、夕阳、白鸽、笳声)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认真读一读。

  4.了解作者生*,学生汇报课外查阅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真读文,通过作者对所见景物展开的联想,进一步感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指名读1-4自然段。

  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哪种景物?怎样描写波浪的?自己读一读。看到波浪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正步走的队伍、愤怒、冲锋号、喊杀声、一排怒似一排。)体会当时作者内心的情感,再读文。

  2.自由朗读5-13自然段。

  思考: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什么样的夕阳?(愤怒的、挣扎着的。)

  (对明天、未来美好的憧憬与期待)

  二、自由读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破折号的停顿。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黄昏

  波浪太阳

  正步走的队伍愤怒

  愤怒燥怒挣扎着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了解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并乐意宣传。

  2、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明确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生活小事。

  教学准备:

  1、八只苹果,八把小刀。

  2、制作标语用的彩纸。

  3、调查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4、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谜语,请大家开动脑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课件:1、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升起像青烟,遇冷结成小冰点)

  (二)联系实际,感受淡水对生活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猜对了,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生活中那些地方需要水?

  师:除了生活用水,还有其它的地方用到水吗?比如在工业、农业的生产中(发电、造纸、种田、盖楼房、生产钢、铁、洗衣粉、奶粉)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呀,我觉得这水的用处可真大呀!看来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水,因为有了水,才有了这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课件:美丽景色)

  师:刚才的景色美吗?可是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随意的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有一天地球上没有水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又会变的怎样呢?你们想一想,然后告诉老师。(课件:缺水的景象)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刚才的汇报让我知道了水真的是很重要,生活中真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水可是,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我们生活中所用的水是淡水还是海水呀?(淡水)

  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海水洗脸、刷牙、洗衣服呢?

  师:海水又咸又涩是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课件:海水与淡水的比例图)尽管70%的面积覆盖着水,但是大部分都是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淡水仅占水资源总量的3.5%,剩下的96.5%全部都是海水,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淡水资源都可以直接利用吗?(不能)因为大部分淡水资源都以固体形式存在于北极和南极,其余的在我们身边的又有一大部分被污染了,那么人类实际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到底还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

  (三)小游戏—体验淡水资源严重匮乏

  1、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苹果)今天我们不把它看成苹果,看成是地球淡水资源的总量。那么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开始做游戏。(每个小组派组长上台领一个苹果,老师交待注意安全等问题)

  2、把苹果切至十六分之一,再取一块薄薄的苹果皮

  师:同学们,实际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也就是相当于这个大苹果上一张小小的薄薄的苹果皮,而我们*淡水资源占有率还不到世界*均值的一半(再切下苹果皮的一半)看吧!这么一小片就相当于13亿*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由此可见,*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呢?想说点什么吗?

  师:淡水资源如此匮乏,可是还有一些人不注意节约用水,同学们,你想不想说一说你自己或是你身边的人有那些浪费用水的现象!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浪费用水的现象,真是让我触目惊心,本来我们的淡水资源就非常有限,许多人还不注意节约用水。我们真应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杜绝那些浪费水的现象,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淡水资源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节水小卫士一起走进节水总动员(出示课件—节水总动员)

  1、你有什么节约用水的好办法吗?

  (小组讨论,制定节水金点子)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节约用水的好办法,节水小卫是他有什么好办法吗?

  2、节水金点子。

  3、设计节水广告标语。

  我们每个同学都想了那么多的好办法来节约用水,可是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不知道水的宝贵,所以我们就来设计一条节水广告标语来提醒大家。

  (直接用彩笔写出一句话,花边课后再画,展示节水广告标语)

  你们的标语做的这么好,节水小卫士有一首儿歌想送给你们!

  4、学*一首儿歌(课件:别让龙头留眼泪,

  一滴水,一个点,

  一只蚂蚁喝一年;

  十滴水,一条线,

  两只蚂蚁能划船。

  小朋友,不浪费,

  别让龙头泪涟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打算怎样做呢?

  结束语:同学们,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我们不但自己要节约用水还要向你身边的人宣传节水的好办法,让所有的人都能珍惜水源,爱护环境,最后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珍惜水资源,让我们的学校、家园更美好!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五、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思维拓展.练*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悠闲、松弛、尴尬、熟视无睹、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2.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学*课文内容,能在辨别与争论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泰国大象的特点,感受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体会大象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与象共舞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比较与欣赏中感受人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神游泰国,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大家神游另外一个国家(播放图片)。

  简介:泰国富有“千佛之国、黄袍之国”的美誉。这里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情*添了许多神秘的气息。今天,我们既不去欣赏泰国迷人的热带风情,也不去感受它佛教文化的神秘,而是跟随作者赵丽宏去感受与象共舞的另一番情趣。(板书课题:强调“象”与“舞”的写法)

  设计意图:播放异国风情,拉*了学生理解的时空,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泰国有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并由“大象节”引入课题,为下文学*打下了感性理解的基础。

  (二)自主学*,制定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想了解些什么?请为自己制定学*目标。

  在学生支离破碎的目标制订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完成以下目标:

  (读:了解内容

  想:情感表达方式

  用:迁移运用)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五年的学*,已经完全*惯被老师牵着走,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制订学*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他们逐步懂得自己学*的必要性。

  (三)初读课文,初次识象

  1.自由读课文,努力完成学*目标。自己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强调留下读书的痕迹:兴奋处疑难处、共鸣点)

  2.和同桌简单交流读书感受。

  3.检查读书效果:

  自己感觉读书效果如何?做个小测验,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记住了多少和“象”有关的四字词语?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靠自己去成功。词语的检测重在强调要学会“积累”——因为“学文如聚沙”。

  4.思考词语:(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请你读一读这些词语都和谁有联系?)

  (1)不慌不忙悠闲沉着晶莹温和悠然而去

  课文中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大象的,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大象?(温和悠闲自在)用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的语气读这组词

  (2)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透过这组词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大象?(勇猛)(读出来)

  (3)行礼谢幕彬彬有礼

  透过这些词语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温文尔雅的大象聪明乖巧的大象)

  (4)翩翩起舞摇头晃脑踮脚抬腿舞之蹈之

  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聪明灵活的大象活泼可爱的大象)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感情的,只有联系课文透过词语看到它背后传达的情意才能感受文学的魅力。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5.再读词语,用心感受:

  教师有意把词语串成每段的第一句话,并相机呈现:“熟视无睹、国宝、聪明而有灵气、跳舞”等词语。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发现: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把中心句串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小结:大家在第一环节教学中,自己读书,了解了主要内容,老师作为你们的学*伙伴和大家一同学*,帮助大家学会了在读书中摘记关键词语,并且引导大家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再看这些词语,你还会有什么发现?(初步感受“和谐”及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渗透写法,了解了全文的写作特色。同时在一次次读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有所发现,逐步化难为易,有效地保证了学*效率。

  (四)抓住重点,读中感悟

  1.当象在我们心目中越来越神圣的时候,认真回顾全文,课文哪一段将这种美好境界进行了最精彩的描述?

  2.自由读第五段,有一个词具有传神的功力,找到它就可以感受“与象共舞的美好境界”。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给予学生学*的具体导向,他们在读书中辨别,在读书中思考,再次感受词语的魅力。

  3.汇报交流。

  ①预设1:

  翩翩起舞:引导学生联系下句理解: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请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朗读训练,强调朗读要努力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才能准确传达出文字的感情。把具体的描写还原成画面能让阅读自有趣味,舞之蹈之的大象才能出现在我们面前。

  ②预设2:

  感染: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引导学生思考“感染”的根源,在思考中想象“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想象训练。抓住看似普通的词语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将口语表达与想象力训练有机结合。

  ③预设3:

  陶醉:

  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引导学生充分地阐述“陶醉”的理由,在讲述中回顾全文,感受人象相处的和谐美好。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小结训练。抓住词语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感受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才能感受象完全放心地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原因。

  4.小结并指导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因为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每一个词语都表达了人与象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筛选词语不是目标,在筛选中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才是目的。

  (五)回扣全文,总结提升

  1.人们尊重大象,大象信任人们,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世界!这种彼此的信赖足以让我们看到与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播放音乐——天籁之音)推荐阅读赵丽宏的书——《异乡的天籁》

  设计意图:课堂小世界,学*大舞台!必须巧妙地将学生引到广阔的学*空间,让他们爱上阅读,在读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2.呈现一组组大自然和谐的画面,升华主题——冰心老人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设计意图:将与象共舞的和谐拓展到自然界,在一组组画面的欣赏过程中既受到审美熏陶,也逐步理解了美的真谛——和谐!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一颗种子,一颗“和为贵”的种子。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可以协助同学理清思路,让同学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知,比方: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知。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俺们就来学*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同学自由朗读,假如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惊涛骇浪,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示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同学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同学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同学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俺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同学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身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俺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俺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探究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合作交流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品读体验

  学*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黄山奇松》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出示图片。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板书)。只要你来到黄山上,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2、那么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下加着重号)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黄山。

  (二)感受名松,学*第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去寻找一个最妙的观松处,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请你用书上的句子回答。指读第二节第一句(出示句子)。

  看,这就是玉屏楼,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也是大家公认的理想的观松处,你能把这种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出来吗?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描写顺序能不能颠倒?

  4、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感受特点)

  5、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1)姿态奇

  a、相机理解“遒劲”并读好这个词。

  b、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起立,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2)精神奇

  a、除了这种姿态奇你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理解“饱经风霜”

  b、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谁能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c请大家想象迎客松在1600多米高的悬崖上生长,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暴雨如注,雷电交加的时候迎客松——;寒风呼啸,飞雪压顶的时候迎客松——)

  据说它已经生长了800多年,得经历多少的风吹雨打,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饱经风霜,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d好,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顽强,读出它的活力!

  (“饱经风霜”这个词稍慢些,读出它的沧桑感)

  过渡: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旺盛,姿态是那样的奇特,所以——齐读“如今,这棵——”,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棵迎客松也象征了什么?(热情好客的黄山人民)

  (3)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齐读)

  (出示)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

  6、猜图品读“陪客送”

  (1)学到这儿,我们不妨轻松一下,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那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

  a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

  (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在你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齐读句子。

  b“送客松”

  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

  送客松有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黄山、大自然)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

  c现在,你能完成这个填空了吗?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送客松”。

  7、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玉屏楼前欣赏了黄山的三大名松,现在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三大松奇特的风采!

  8、争做小导游

  (1)同学们,黄山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招聘导游,条件是:口齿清楚,表达流利,落落大方,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2)准备交流(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3)学生介绍(出示名松图)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齐读弟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2、你们想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吗?不过看时老师还想请你们给它取个名,再用几句话把它的奇特之处介绍给游客听。

  3、出示各种松树图。

  4、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5、完成填空:

  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6、这么多的松一棵有一棵的姿态,每一棵都不同,真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秀美。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指板书)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此时老师又不由得想起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玩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今天我们感受了松之奇特,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么们能自由组合学*小组去查找、搜集、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去介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课后做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3、收集资料,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语文园地一》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3篇)

《语文园地一》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2、进一步学*比喻、夸张、对比的手法,体会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

  3、学*古诗《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1、学*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进一步学*比喻、夸张、对比的手法,体会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

  2、积累古诗《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台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批评;或肯定、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二)我们每位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1、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比如,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如《梅花魂》一文中,“当年的我,还过于稚嫩,并不懂得,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副丹青、几朵血梅?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哪!”直抒胸臆,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但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言外之意。这时候,我们要体会作者蕴含在语句中的态度,或者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和结构层次,尤其要联系词语、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4、在反复朗读和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地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诵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三)说说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还有哪些?

  1、抓课题,从整体入手。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

  2、抓关键词句。如,从抒情部分找中心,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从重点句、段找中心,关注首尾。

  3、抓课后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

  5、了解写作背景。

  二、词句段运用

  (一)学*第1小题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例句,力求读准确、读通顺。并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例句)

  明确:夸张(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和排比(利用意义相关或相*,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句子并列,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2、分别说说每个句子的句意,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1)通过列举人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地面、蝙蝠不敢从黑暗中爬出来等事例,突出了太阳光之强,富有童趣;通过描写鸡、狗、蝉的各种表现来体现八月天气很热。

  (2)在例句中,先选择事物的某一个特征,再用具体的事例把这一特征诠释出来,使之更生动、形象。

  3、请同学们选择下列任意情形仿照例句说一个句子。

  忙冷吵静快辣

  冷:十二月,天多冷。狗熊冷得躲进树洞,鸡冷得挤成一堆相互取暖,狗冷得趴在窝里不出来。

  吵:这条街车水马龙。鱼被吵得跳跃,狗被吵得耷拉下耳朵,喇叭被吵得似乎要跟它较量较量。

  静:这湖面犹如一面镜子,静得连一丝微风都舍不得掠过,静得蜻蜓不忍心去点水,静得鱼儿舍不得跃出水面。

  ……

  (二)学*第2小题

  1、读一读课本中的4个例句,想一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使读者的感受更强烈。

  (1)将异乡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突出思乡之情。作者提到非洲大沙漠、大海、高山等地望月,月亮虽美,作者对它们并没有深切的感情;故乡之月,能引起很多美好的记忆,让人感受到亲*、温馨,这样的对比,就是要突出“月是故乡明”的感受。

  (2)从香气上看,杭州小山上的桂花与家里的桂花是没有分别的,甚至小山上的桂花比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得多。而母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已经充盈了她的全部生活空间,甚至可以说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这些是无论何时、无论多香的桂花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味永远都是最香浓的。

  (3)是父亲摇着姑爹的小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着父亲无尽的期望,体现了浓浓的父爱,这是绍兴的乌篷船所无法比拟的。

  2、选择其中一个例句,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这个女孩还穿着又小又薄的破衣裳,她旁边的那个漂亮姑娘的脸庞在红棉袄的映衬下越发红润了。

  3、仿照例句,根据提示写句子。

  示例: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1)寒冬,天多冷。

  (2)夏天,太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板书课题,释题,“吟”是轻轻地吟唱,“游子”是离家在外的人。)

  2、关于作者孟郊,你了解他什么?(指名发言,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

  1、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地方。

  2、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古诗吗?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接他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就想起了进京赶考前临行的情景。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三)再读释疑,感知诗意

  1、小组讨论交流: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并交流不懂的地方。

  2、理解古诗。

  (1)点拨诗中重点词语。(课件出示)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2)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的?请学生自由读,同桌讨论,并说一说意思。

  (3)诗中哪一句写出了儿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四)细读品味,体会诗境

  1、发挥你们的想象,描述儿子离家前那个夜晚的情景。(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明天,儿子就要远行,在小油灯下……)

  2、母亲年迈体弱,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她仍然坚持一针一线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3、假如你就是那位即将远行的儿子,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想?

  二、课堂小结

  本次语文园地我们学*了如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学*了排比、夸张、对比的手法,还从孟郊的《游子吟》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希望同学们能及时巩固所学,并学以致用。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一

  交流*台边读边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词句段运用学会情景描写感受句子表达特点

  日积月累(背诵、积累、感知)

  [教学反思]

  本次交流*台中四个学生的对话,相当于对单元主题“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总结。因此,我在教授这个部分的时候,引导学生总结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时,相应的也会出示对应的例句。这样一来,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后来还有不少同学根据自己的学*经验提出了值得借鉴的方法,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学生学起来兴趣较浓,总体掌握较好。

《语文园地一》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学*目标

  1、初步建立口语交际的对象意识。说话有自信,能在适当的场合“大声说”“注意听”。

  2、对交流有兴趣,感受交流的快乐。

  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相互的交流活动中能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注意倾听别人说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惯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3课时

  二次备课

  课前

  导学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引言:(课件出示语文王国图片)语文王国趣味多!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语文王国去做客。

  二、情境活动,趣味识字

  1、引言:孩子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语文王国的城门外,看,漫天雪花也挡不住那里的居民迎接我们的热情,听,那个孩子在吟诵什么呢?(动画演示:漫天雪花中一个孩子在吟诗“一片两片三四片……”)

  2、教师放大动画音量,引导学生和动画里的孩子一同诵读小诗。

  3、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这首小诗,指名领读,小组练读,齐声诵读。

  4、小组交流:你从这首小诗中读懂了什么?

  5、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1)我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雪花。“一片两片……”是说雪花很多很多;雪花遇到水就化了,所以是“飞入水中都不见”。

  (2)我发现这首小诗中有很多数字,“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6、教师利用课件圈出10个数字,交流识字:

  (1)你认识哪些数字,到前面指一指,再领大家读一读。

  (2)还有哪些数字不认识,指给你的同桌或者小组同学看,请他们教教你。

  (3)你认为哪些数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请你到前面指给大家看,并领读。

  (4)开火车读数字,并组词语,或者说一句话。

  7、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书写内容,交流写字:

  (1)你会写哪一个生字?它的笔顺是怎样的?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把你观察到的和小组同伴说一说。

  (2)学生先描红,再练*书写。

  (3)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作品,师生评议:哪一笔写得好?好在哪里?

  (4)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书写。

《语文园地一》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学*目标

  1、对比识字。

  2、指导书写。

  学*重难点

  强化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二次备课

  课前导学

  第二课时

  一、情境活动,对比差异

  1、引言:瞧,天晴了!汉字王国的居民们在欢迎我们呢!(课件出示6个居民,身上分别写着:人、天、口、田、日、目。)

  2、小组交流:看,每对双胞胎兄弟长得都很像,你能区分他们吗?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书空练*。

  预设:“人”和“天”——一个“人”伸直胳膊,头上顶着一块木板就是“天”。一“人”不变,二人为“天”。

  “口”和“田”——张开“口”,里面没有东西。“田”地中间有交叉的小路。

  “日”和“目”——太阳有一个中心,所以“日”里有一横。“目”是人的眼睛,眼睛里有两滴眼泪,所以“目”里面有两横。

  4、巩固应用:请同学们大声说出这六个居民的名字,并选择喜欢的一组居民,分别组词语或者说句子。

  二、书写提示,指导规则

  1、课件播放动画。汉字王国里的教书先生正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字“二、三”,学生认真观察教书先生的书写顺序。

  2、集体交流:这两个字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上“先”“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来回答。

  3、教师小结:书写汉字的第一条笔顺规则就是“从上到下”。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字“十、禾”,学生观察后交流:这两个字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5、教师小结:书写汉字的第二条笔顺规则就是“先横后竖”。

  6、互动活动:我们在写汉字的时候,除了要根据正确的笔顺规则认真书写外,还要注意书写姿势。什么样的书写姿势是标准的呢?请大家一边做动作,一边说。

  7、教师小结:要想把字写得美观,不仅笔顺要正确,同时要注意笔画的位置,书写的长短等,这样才能把字写得美观、大方。

  课后练*:

  1、学生自主练*,先书空,一边书空一边说笔顺规则,再描红,最后练写。注意坐姿端正,握好笔。

  2、利用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针对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笔画书写的长短进行点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

  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

  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板书课题。

  2.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根据“阅读提示”,交流学*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第一个问题。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

  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猴王,结合句子谈一谈,体会语言

  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体会经典的魅力。

  1、结合板书小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只是一只活

  泼可爱的猴子,更像敢作敢为的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

  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还知道哪些?

  3、结合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读经典的乐趣。

  师: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样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

  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个。运用各种方法理解“驻足而观、幽幽怨怨、稚气、恍惚间”等词语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继续尝试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提出问题。

  3、在学*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教学重点: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叙利亚卖水人的聪明智慧,人情味。从卖水人的行为中感受叙利亚的风土人情,人与人相处的融洽和谐。

  教学难点:

  领略尤金游记所体现的记叙、抒情自然融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叙利亚

  观看有关叙利亚的图片。

  看了图片,让我们领略了叙利亚的异域风情,让我们再看一段文字介绍,来

  了解一下。

  出示简介叙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指名学生读)

  叙利亚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北靠土耳其,东南邻伊拉克,南连

  约旦,西南与黎巴嫩、巴勒斯坦地区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83公里。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地区冬季雨量较少,夏季干燥炎热。

  2、课文中也有一段叙利亚的介绍

  出示课文第一节

  到位于沙漠地带的叙利亚去旅行,最不能忍受的,是它气候的干燥与闷热。

  喝下去的水,顷刻间便化成串串的汗,从额上淌下。

  学生自由读。看看叙利亚给你怎样的感受?

  指名读。

  (最不能忍受的,是叙利亚气候的干燥与闷热。)

  师生配合读。

  3、这么热的天,水是必不可少的?

  板书:水

  补齐课题,板书:30、叙利亚的卖水人

  齐读。

  二、学*课文

  (一)学*有关水的内容

  预*了课文后,我们知道这水是指水果汁。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描写水果汁的句子,并概括一下水果汁的特点。

  交流

  1、出示句子

  他们卖的,不是糖浆冰水,而是新鲜的水果汁。最常见的,有橙水、柠檬水和萝卜水。

  齐读句子。

  出示:叙利亚的水果汁真是 品种繁多 。

  2、出示句子

  这些新鲜果汁,价格便宜得叫人难以相信。

  齐读句子。

  出示: 价廉物美

  3、出示句子

  他卖的柠檬水,一杯4毛钱,够酸又够浓,确是解渴妙品。

  出示: 冰凉解渴

  4、那么还有什么呢?

  5、我们知道叙利亚的水果汁的特点是:品种繁多、价廉物美、冰凉解渴。

  用一、二句话说说叙利亚水果汁的特点。

  (二)学*有关卖水人的内容

  1、出示句子

  最令我难忘的,倒不是这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齐读句子。

  再读课题

  2、出示句子

  因为这样,叙利亚境内,不论大街小巷,不论白天晚上,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卖水人。

  齐读句子。

  3、这些卖水人在叙利亚随处可见,是极其普通的,可是到底是怎样的卖水人让我念念难忘呢?读课文的5~7节。文中写了哪几个卖水人?

  交流。

  板书

  出尽奇招

  卖水人 纯朴可爱

  人情味浓

  指导说话,出示填空

  来到叙利亚,让我难忘的是卖水人吸引顾客的方式 ,如 出奇招装饰摊位 ;难忘的是卖水人推销水的可爱方式,如吹笛子;难忘的是 卖水人浓厚的人情味 。

  4、如果你来到叙利亚,你会被谁所吸引?自由读5~7节,说说理由,小组交流。

  5、学*第五节,卖水人的招数“奇”在哪里?

  正因为如此,让人们不由自主地“驻足而观”,“破财而饮”。

  理解“驻足而观”,“破财而饮”。

  填空

  卖水人出尽奇招装饰他们的摊位。有位卖橙水的,将橙堆成 ,上面 ,远远望去_________,________。有位卖萝卜水的,把萝卜________,惹得人们________,________。

  读第五节。

  6、再来看看那些可爱的吹笛子的卖水人,你认为是什么吸引住了你?

  那么幽幽怨怨的笛声怎么会吸引游客呢?

  为什么说人会“浸浴”在笛子声中?

  填空

  卖水人的笛声幽幽怨怨的,好像在说:“________”,让人无法抗拒这样的诱惑,不由地________,________。

  读第六节。

  7、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可谓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让人不得不“破财而饮”,可在做生意的同时,卖水人又不乏浓厚的人情味。读读第七节。找出有关句子。

  出示句子

  喝到第三天时,他竟对我们说:“你们晚上喝的,不必付钱。反正,我也要收摊了!”

  理解句子。

  “竟”出乎意料的。

  引读第八节

  听了这话,我恍惚间以为……,但定睛一看,站在眼前的,却只是……

  8、小结

  叙利亚的卖水人质朴可爱,有浓厚的人情味,难怪作者会说最令他难忘的不是那些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再读五到八节。

  三、练*写话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光顾商场、超市等地购物,你有没有观察过他们是怎样招揽生意的,推销自己的产品的,说一说,写一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感悟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爱;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选取爱德华·葛利格的几段音乐作品。

  生:搜集有关乌斯托夫斯基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6、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朗读,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

  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

  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

  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

  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

  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达格妮想对音乐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2.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

  3.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

  四、布置作业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一抄,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设计:

  美好心灵

  美妙旋律

  爱

  美好祝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6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吗?不学*呀。开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口语交际三劝说

  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课前准备:

  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时的生活和学*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比如对长辈要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急的情况就不能慢条斯理;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教学目标:

  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

  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说清:“我要竞选班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4、课堂交流、评议。

  附1: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和之心、宽容之心;“二意”指的是创意和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在保证学*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和”之心,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颗*常心来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接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那“二意”呢?增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们能在紧张的学*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班级必须要做到合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次,我会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效率,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扬长避短,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附2: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在这百花争艳的春天,在这充满团结、奋进、友谊氛围的美好时刻,我们共同迎来了我校首次体育盛会——长风小学首届趣味运动会。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本届运动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对前来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家长、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发展体育运动,弘扬体育精神对学校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对学校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年,是我校落实素质教育,实现由新校向强校转变,稳步持续发展的一年。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刚刚闭幕的区运会上,我校取得了乙组总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此外,还夺得了多项竞赛的冠亚军。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体育工作,并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辛勤奉献的领导、老师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届趣味运动会是创造性体育盛会;是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促进发展的盛会。在本届运动会中,我谨代表全体运动员宣誓:听从指挥、服从裁判,在比赛中坚韧顽强、拼搏进取、赛出风格、赛出水*、赛出成绩。

  最后,祝我校首届趣味运动会圆满成功!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若干词语,能联系句子理解“儒雅”一词,结合语境理解“举手之劳”一词,并能体会“举手之劳”为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2.通过默读了解全文大意,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联系上下文,结合*时生活的经验积累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感悟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闻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则新闻。

  2.小结引出课题,理解“举手之劳”的意思。

  板书:轻点关门

  师:轻点关门是件小事,而且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但能看出邻里之间浓浓的爱意。

  板书:举手之劳

  师:今天我们就透过这举手之劳之事来感受邻里之情。

  3.出示课题:轻点关门(指导朗读好课题)

  二、理清文脉,概括主要内容

  1.理清事情发生的时间线索。

  师:预*课文后,课文是以怎样的写作顺序记叙轻点关门这件事?(时间的推移)。浏览课文,找出这几个时间点。

  板书:搬进新居不久

  接下来的日子

  一年后

  2.概括主要内容

  师:根据这条时间线索思考分别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自由轻声准备;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注意学生概括时用词的准确性)。

  4.小结。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

  (一)学*1—3,理解答应轻点关门的缘由

  1.指名分角色读文,初步体会

  2.点评朗读,结合句子理解“儒雅”一词,感悟句子。

  随机出示:

  李先生说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爷子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适度地活动。”

  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正是孝敬长辈,知书达理的儒雅品行让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

  出示: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

  板书:感动

  (二)学*第四自然段,体会邻居之间彼此的关心

  1.过渡。

  出示:“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

  2.创设情景,想象说话。

  师:文中作者略写了家家户户在开关单元门时轻手轻脚的情景。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某一天在这扇单元门前出现了这几幕:

  出示三幅画:指导看图说话

  自由准备;四人一组交流

  组织交流

  3.小结。

  板书:感受

  4.指导朗读第4节

  (三)学*第五、六自然段,联系生活感悟中心句

  1.读文体会情感。

  2.联系生活感悟中心句。

  (1)师:面对此情此景,李先生也和你们一样感慨万分。

  板书:感慨

  出示: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2)联系生活,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请你再品读这两句话,联系你的生活或者我们学过的课文,谈谈你对第2句话的理解。

  (3)小结:

  板书:为别人行善为自己储蓄幸福。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口语交际*作四》

  学*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

  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

  2.本单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图。

  3.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4.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6.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7.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xx”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琥珀》课文原文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千万年了。

  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了。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他踩着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

  “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琥珀》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是四年级下学期第十一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琥珀的基础上来自行制作琥珀,此次制作琥珀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所进行进一步的细制作,使所制作的琥珀更细致、精美。重点是模具的制作,什么样的模具确定什么样的造型。

  这节课,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故事又使学生重温了一次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形成琥珀的条件,及它的价值。然后确定学具分配情况,分组进行分工完成任务。在让学生了解人造琥珀的使用情况后,让学生进行设计自己想要的琥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切实可用的模具,然后确定出本组的实施方案。这样整课的任务使学生做到心里有数,并将设计模具的任务布置为作业。

  怎么制作是本课关键,学生虽然有先前的制作基础,但是也不能疏忽,为此在第二课时上,用自学比较的方法学*制作方法,在学生通过对比后就能很轻松地掌握制作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制作。最后对每组的作品进行展评,使同学间能有促动的作用,并把每班的作品在其它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具创造热情。

  本课结束后,细细地品味了一下,并听取了校长及主任的指导后,深感还存有太多的不足。如每节课的上下连接在课前就应准备好,每节课要做什么,不但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还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做得还不是很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让应该以实践为主,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做,这是本课程的核心。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安排上若把作业制作模具安排在课内进行效果会更好。总而言之,就是在备课上所下的功夫还不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口语交际*作四》

  学*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

  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

  2、本单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图。

  3、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4、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6、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7、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xx”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黄山奇松》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出示图片。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板书)。只要你来到黄山上,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2、那么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下加着重号)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黄山。

  (二)感受名松,学*第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去寻找一个最妙的观松处,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请你用书上的句子回答。指读第二节第一句(出示句子)。

  看,这就是玉屏楼,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也是大家公认的理想的观松处,你能把这种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出来吗?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描写顺序能不能颠倒?

  4、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感受特点)

  5、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1)姿态奇

  a、相机理解“遒劲”并读好这个词。

  b、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起立,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2)精神奇

  a、除了这种姿态奇你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理解“饱经风霜”

  b、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谁能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c请大家想象迎客松在1600多米高的悬崖上生长,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暴雨如注,雷电交加的时候迎客松——;寒风呼啸,飞雪压顶的时候迎客松——)

  据说它已经生长了800多年,得经历多少的风吹雨打,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饱经风霜,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d好,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顽强,读出它的活力!

  (“饱经风霜”这个词稍慢些,读出它的沧桑感)

  过渡: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旺盛,姿态是那样的奇特,所以——齐读“如今,这棵——”,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棵迎客松也象征了什么?(热情好客的黄山人民)

  (3)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齐读)

  (出示)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

  6、猜图品读“陪客送”

  (1)学到这儿,我们不妨轻松一下,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那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

  a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

  (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在你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齐读句子。

  b“送客松”

  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

  送客松有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黄山、大自然)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

  c现在,你能完成这个填空了吗?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送客松”。

  7、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玉屏楼前欣赏了黄山的三大名松,现在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三大松奇特的风采!

  8、争做小导游

  (1)同学们,黄山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招聘导游,条件是:口齿清楚,表达流利,落落大方,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2)准备交流(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3)学生介绍(出示名松图)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齐读弟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2、你们想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吗?不过看时老师还想请你们给它取个名,再用几句话把它的奇特之处介绍给游客听。

  3、出示各种松树图。

  4、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5、完成填空:

  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6、这么多的松一棵有一棵的姿态,每一棵都不同,真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秀美。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指板书)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此时老师又不由得想起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玩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今天我们感受了松之奇特,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么们能自由组合学*小组去查找、搜集、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去介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课后做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3、收集资料,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本十份

  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文中的“沮丧、懊恼、诅咒、难以置信”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新词佳句。

  2.默读课文,能通过人物(教授、作者)的言行神态、行为变化等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教授对“我”真诚的无私的鼓励和帮助,懂得对人要多些宽容、多些关爱;同时通过对“我”拉小提琴经历的了解,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并尝试以教授为第一人称创造性的叙述文中故事。

  4.运用抓住课题及课文关键词句等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尝试以教授为第一人称创造性的叙述文中故事。

  教学准备:

  老师

  乐曲:《月光奏鸣曲》,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认真朗读课文,抄写下列词语。

  白痴 沮丧 绝妙 懊恼 神圣 蹑手蹑脚 潜滋暗长

  2.形*词组词。

  锯( ) 蹑( ) 眶( ) 受( )

  踞( ) 镊( ) 框( ) 授( )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沮丧---- 懊恼---- 诅咒----

  和谐----洋溢----难以置信----

  全力以赴----声望----安详----

  慈祥----

  4.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介绍主要内容:______

  5.读课文找出人物的变化。

  “我”演奏变化

  家人情感变化

  老教授鼓励言语的变化

  像是据桌腿的声音

  简直是个白痴

  “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播放《月光奏鸣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要能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板书:唯一的(理解词语)

  (二)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说明: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质疑可有多种角度,其中对课题的质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对课文的主旨也有了理解。

  二、初读课文。

  (一)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好好地读读课文)。

  (二)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老妇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交流:( )的老妇人

  2.“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请同学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对于文中这两位主要人物也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1.唯一的听众: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乐团首*小提琴手。

  引读体会老教授的身份之高。“声望”就是——(名望),首*小提琴手则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还是——(乐团的.首*小提琴手)可见她是多么受人尊敬啊!

  2.“我”:“音乐白痴”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理解“音乐白痴”:父亲和妹妹一开始认为“我”是一个——(音乐白痴),因为他们觉得——(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二)默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运用抓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理解“指点”并质疑。

  1.结合妹妹前后评价的两句话。

  2.理解“指点”(在技艺上进行指导、点拨。)

  3.对照妹妹的话质疑。

  说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统领全文中心的重点词语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同是又能梳理出文章的一条主线。

  (五)小结。

  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

  四、作业。

  基础题

  1.熟读课文,抄写词语。 (易混易错字)

  2. 多音字注音组词:藏( ) ( )调( ) ( ) 曲( ) ( )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沮丧---- 懊恼---- 诅咒---- 和谐---- 洋溢---- 难以置信---- 全力以赴---- 声望---- 慈祥----

  4.抄写文中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

  5.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介绍主要内容: 。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你能围绕着课题将故事主要内容完整地叙述出来吗?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总觉得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吧!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他们的故事中去吧!去沐浴爱的雨露,去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直奔重点,挖掘主题。

  一个人由开始被人认为在音乐方面是白痴的、弹琴如锯桌腿的,到后来的在各种文艺晚会上面对成千上百的观众演奏,这有多么大的变化呀!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

  说明:直奔主题,要求明确,使学生学有方向,心中有数。

  三、深入学*老教授的话,体会对“我”的鼓励和指点。

  (一)初读老教授的话,理清线索。

  1.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老教授说的话,并大声念出来。

  2.交流,出示

  “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句学生可能找不出,可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第九节)

  3.自读,读通句子。

  4.引读,理清线索。

  由于父亲和妹妹说听我拉琴是种折磨,于是,有一天清晨,我独自躲在林中练琴,恰巧遇见了一位老人,在我准备溜走时她对我说了这么几句话——(男生读)我被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此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去林中拉琴给她听,而她也总不忘对我说——(女生读)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渐渐地,我开始变了,有一次,她竟对我说——(齐读,随机改成直接对话)

  说明:通过引读,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为进一步的学*作准备。

  (二)细读老教授的前3句话,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过渡:初次见面时,“我”被老教授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因此才会有以后的每天清晨都去拉琴给她听的事情发生。

  1.你觉得怎样的语言称得上是“诗一般的语言”。(节奏明快,语句优美)

  2.自读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读起来感觉优美吗?

  3.指名读读2-7节,划出老妇人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师:这些话看上去很*淡,为什么会令我觉得像诗呢?老人是怎么会想到说这些话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初次见面的那天她看见并听见了什么?

  交流,出示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琴声就像在锯桌腿。

  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一个白痴!”

  我的脸顿时红起来。

  4.结合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想像老教授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

  想像说话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老教授,请联系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说说此时你会怎么想?

  出示:老教授看到……听到……,心想……

  随机理解“诅咒”,体会“我”的自卑。

  “诅咒”就是咒骂的意思。“我”为什么要“咒骂”自己?(懊恼、沮丧到了极点。)

  指导读句,读出懊恼的语气。

  小结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补充,明白了老教授对“我”说这些话的用意。

  5.体会“每天早晨”,感受老人告诉“我”拉琴贵在坚持。

  老人最后还嘱咐我——(就在每天早晨),从这句话中你有没有听出来,老人其实是在告诉我什么?

  6.再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自读,现在你就是“我”,听了老教授的这3句话之后,分别会有哪些感受?(同桌配合读读、议议。)

  师生配合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7.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这些话读起来感觉并不优美,但却令我觉得是诗一般的语言了吗?

  8.小结: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老妇人呢? (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9.指导朗读。

  自由读句:这是一位老教授用心良苦的指点,自己试着读好句子,要注意语气、语调。

  指名读

  说明:通过细读老教授的 “诗一般的语言”,再体会“我”的内心感受,突出了老人的善解人意,对年轻音乐人的关心、热情鼓励。

  (三)质疑,理解第一个“秘密”。(学*第8节)

  指导学生抓住两处“秘密”提出问题。(预设:秘密是什么意思,这两个秘密一样吗?)默读课文的第八节,我心里珍藏的这一个秘密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四)细读老人的后两句话,体会对我的鼓励。

  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2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计划,分小组合作学*。

  学*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使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3、理解课文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媒体相关阅读

  学生:预*:读课文,划词语、理解词义(指定几个查词典),思考问题

  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

  3、初步感受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整理字词,丰富词库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妮、菩、咆、哮、枞、抑、曙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关于“爱德华·格里格”的资料。

  3、小组合作,理清文章的结构。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四、达标检测,巩固课堂

  1、范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守林人是做什么的、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五、总结拓展,情感升华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感受到了什么?生汇报

  2、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故事中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深入领会葛利格信守诺言的高尚品格。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本文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此外,本组课文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专题安排了“口语交际”“*作”“交流*台”。本组教材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三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形成了“读人、说人、些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才。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学*本组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积累,并把积累运用到学*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学*中运用。

  四、课时安排

  《人物描写一组》3课时

  《刷子李》1课时

  《金钱的魔力》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作》3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总计11——14课时

  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6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3、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⑴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⑵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⑶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2、学生活动设计

  ⑴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⑶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讲人物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2、讲述者要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来讲,要讲得具体生动。听众听时要认真,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3、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三、教学难点:

  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的活动。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爱听故事吗?我们今天就来开一个故事会。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这次我们讲什么故事呢?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看的电影、电视里,有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今天的故事会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三)讲故事。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他的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在小组内交流。

  各小组推举一—二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评选故事大王。

  评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五)总结:

  要想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作七

  (一)明确*作要求。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一个人,这次*作的要求是什么?(生齐读作文要求)

  2、你身边这么多人,你准备写谁,你为什么要写他,你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让我们先交流一下。

  (二)学生交流:我准备写谁,我为什么要写他,我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在全班交流。学生边交流边评议。

  (三)指导写法。

  我们下面讨论如何写这个问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想想写人,一般都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教师板书这些词语)

  你们的积累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根据内容,选准方法)。

  为了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你准备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试着说一说。

  学生练*说,评议。

  (四)学生自己练*写,写好后,同桌交换修改。

  (五)定稿。

  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8

  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洁,使同学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同学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身的*作。

  课前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课时布置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趣

  1.回顾本组内容,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2.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天真、可爱……)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俺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身轻轻地说一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身童年难忘的故事。

  课堂评价:(1)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2)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

  3.学*小组内相互说说自身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每个学*小组评选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2.各个学*小组轮流在班内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要求:一位同学讲述自身的童年故事,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一起评议说得是否清楚、具体,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尝试把学*小组内各个同学的童年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童年历程。

  3.班内交流。

  (杭州市滨江区长河小学 冯琛莉)

  第二课时(*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俺们一起品味了《童年》这优美的歌曲。听了这样的歌曲,俺们想到很多,好像也看到了很多。现在让俺们一起分享同学们和老师所收集的童年影集吧!这些都是俺们童年时代捕获的特别镜头,里面珍藏着大家的美好回忆。

  2.同学交流翻看影集。

  3.过渡:同学们,童年的歌声还在俺们的耳边吟唱着,童年照片中的美好画面还在俺们的眼前浮现,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吧!一定回想起了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其中,有一定很多有趣的事情!现在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几句话把自身童年最有趣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大家,好吗?

  4.指名发言。

  5.听完同学的有趣事,大家一定会发现,在俺们的童年时代里,有许多有趣的、值得回忆的事情,今天老师要大家把自身认为最有意思、最有趣的童年往事说出来,让大家相互分享。(同时亮出小黑板,上面写着:童年趣事)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1.过渡:现在,咱们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说说你们在童年时代的有趣的事情。所说内容不限,可以写童年时代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写发生在家里的趣事,等。只要是觉得有趣的事情就行。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的童年趣事,到底有趣在哪里。(老师随时参与各小组中,分享大家的趣事,并认真观察,适当、及时地给予必要的点评。)

  三、大组交流,评价指导

  1.让四人小组推荐代表,说说他那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同学展开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四、草拟片断,渗透写法

  让同学把的童年故事写下来,让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分享。先让同学写一个自身认为最有掌握写好的片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写好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教师选择典型的例子,组织全体同学展开评价,可以欣赏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指出缺乏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的眼前出现出许许多多有趣的童年往事,如梦如画,丰富多采,充溢着天真无比的童趣……。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写完,下课后继续写完,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让老师分享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作讲评)

  一、展示典型,组织讲评

  1.教师事先从同学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2.导语: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大家童年的纯洁和美好。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作,让作者朗读。

  4.生一起评议。

  导语:刚才听了这位同学朗读了他的*作,大家看看,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师生评价)

  导语:这篇*作在语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5.展示中等的*作,让组织同学评价。肯定优点,指出缺乏。注意不挫伤同学的积极性。

  6.展示教师杜撰而同学*作中普遍存在同样问题的“病文”(也可以从外引进),组织评价。

  二、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让同学在小组内读自身的*作,先指出自身*作的优点和缺乏,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总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讲评,大家的思路应该更加宽阔了吧!为了使大家的童年趣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回去把文章认真改一改,把童年趣事写得具体,更生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童年的美好和欢乐。

  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9

  【教材简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记叙性散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

  在本篇中,作者善于抓住草原环境的特点和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人们的特点描绘了一幅独特的牧民生活风俗画,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用词精炼,行文流畅,作家想象丰富,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文章充满了诗意。

  【教学设想】

  1、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再创造。语文课上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将文中之情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对于《草原》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才能明白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悟出文中之理,才能感受其用语的精妙,积累它的语言。为此,在教学描写草原自然风光的段落时,可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并说说读了这些句子后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找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并结合一定的意境,通过评读、想象等方式促使学生把学生把这些句子读好,充分体会草原风光的美。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

  2、《草原》这篇课文中介绍了蒙族人发是怎样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虽然有的同学以前通过电视也了解到一些蒙族人民的民族风情,但文所写的事情毕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所以学生就很难想象出这种场景,体会出蒙汉的情深。在处理这一环节才时,可自制CAI课件,向学生展示蒙族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蒙汉情深何忍别”的含义,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悟”出来了。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主动地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可“画地为牢”。要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争辩的气氛,促使学生独立读书、思考、理解、品析,让学生圈点批画,讨论交流,在合作学*中,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让每个学生的自主性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想己所想,说己所说,人人都有所得。在教学《草原》第二至五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的形式,互帮互助自学完成。在全班交流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可以读你想读的句子;可以向大家介绍民族风情;可以谈谈自己读了某些句子后的体会;还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或点评。这种做法。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改要求,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查阅资料,课前预*,合作学*等形式掌握课文内容,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来领悟文章的情感。采用背诵、摘抄、仿写等方式积累语言并加强运用。本课教学还要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求异思维。基于以上想法,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从中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并积累一定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入情人境,学*语言;启导点拨,叙谈见解。

  【课前准备】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过课内外搜集、查找资料了解草原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查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内容,释疑存疑,并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自学,我们对内蒙草原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们想去大草原看看吗?

  2、CAI课件播放草原风光,欣赏后导说:“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辽阔美丽

  (在上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演示课件力求做到通过由文入图,发散思维,激趣导说。

  采用课件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和衔接。)

  3、导题:

  今天,我们就随大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上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课题:

  草原

  二、学*第一自然段

  1、启由读课文,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⑴自主发表见解。

  ⑵导读:

  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指名读。

  ⑶评读。

  2、大家都想读吗?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先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教师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

  以下节选句例的顺序随学生的回答而定:

  ⑴*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点拨:

  你们能想象得出来吗?试着想一想。

  出示画面:

  你们想的和画面上画的一样吗?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朗读句子,展现画面,引导学生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⑵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导: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草原真的很美。(同时出示画面)老师也想来读读,你们愿意听吗?(师读)我读得怎么样?(生评)相信你读得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试一试好吗?

  (该处采用了师读生评的形式,师生合作,学生读的兴致将会大大增强。)

  ⑶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点拨: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老舍先生的身边,面对如此辽阔美丽的草原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主发表自己的见解。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导: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都沉醉在其中了。我真想低吟一首小诗,来表达我满心的愉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想吟诗吗?可以现编,想好了就坐在位子上低吟。谁想念给大家听?可以站起来试一试。

  (学生自主学*,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语,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面,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即兴低吟小诗,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

  3、指导朗读、背诵:

  ⑴引读:

  下面,咱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把草原的美充分展示出来。

  课件出示文字内容并配乐。

  ⑵引背:

  这一段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就把它背出来;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⑶大屏幕上出示提示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学*第二至五自然段

  1、师导:

  一碧千里、翠**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那么这里的蒙族人民又是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呢?让我们再入草原去感受一下。

  ⑴课件播放蒙族人民接待客人的情景(配有解说词)。

  ⑵结合学生自主发言,板书:

  热情好客

  2、小组学*:

  提出要求:

  下面是小组学*的时间,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自学二至五自然段。

  课件提示自学内容:

  1、读读你想读的句子。

  2、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做做简要批注。

  3、介绍民族风情。

  3、全班交流。

  (该环节设计,重视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的过程。在学*语言文字的同时,通播放画面、指导朗读和泛谈体会,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结:

  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了时间,忘记了太阳已尼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愿走,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同时出示画面(该画面为夕阳西下,蒙**民告别的情景)。

  是啊!大草原景美,人更美,此时此刻,我真想高歌一曲,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愿意和我一起唱吗?

  师生齐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原遍地花……”

  (以师生同虽抒发感情的形式结束,使学生体会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四、自选练*

  1、画草原风光图。

  2、练写(选其一):

  ⑴写几句话赞美大草原。

  ⑵仿写一处景:

  这次,我看到了……

  3、摘抄你喜欢的词句,并适当写些点评。

  五、课外延伸

  搜集、阅读描写草原风光的文章。

  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

  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

  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板书课题。

  2.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根据“阅读提示”,交流学*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第一个问题。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

  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猴王,结合句子谈一谈,体会语言

  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体会经典的魅力。

  1、结合板书小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只是一只活

  泼可爱的猴子,更像敢作敢为的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

  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还知道哪些?

  3、结合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读经典的乐趣。

  师: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样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

  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通用五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2.识记9个生字;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导课

  板书课题:激光

  谈话:你对激光都有哪些了解?

  老师这儿有一组激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激光图片)

  相信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对激光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交流。

  欣赏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过渡: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

  过渡:同学们在预*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课件:词语、多音字)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交流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

  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任选其中的一部分,用你最喜欢的学*方式学*,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把你对最喜欢的那部分内容的感受和体会,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

  “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打个比方说,我们如果用眼睛对着电灯看,就会感到刺眼;如果看太阳的话,就会有暂时目眩感觉;我们如果对着激光看,眼睛就会严重受损,以至永久地失明。”

  (1)这段话用了对比和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激光是最亮的光的。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当你用眼睛看太阳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

  结语:看太阳都会“目眩”,激光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你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范读

  过渡:激光不仅是“最亮的光”,它还是“最快的刀”和“最准的尺”,有喜欢这两部分内容的同学吗?谁想来谈一谈你的体会?

  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地读相关的句子来充分体会激光是“最快的刀”是“最准的尺”以及利用激光这两方面的特点可以用在医学和测量等方面。(板书:医学、测量)

  通过刚才的学*,使我们了解到了激光是目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和“最准的尺”,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在军事、医学和测量等许多方面,所以“激光”真是一种“奇异”的光啊!

  学生自学,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集体汇报交流:指名让学生交流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读一读划出的相关语句,并谈一谈对这写语句的理解。

  学生抓住“目眩”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交流体会,指名试读这段话

  全班读。

  学生交流、补充,揭示利用激光的这个特点可以用在军事上,做激光枪和激光炮等。

  学生任选其一,交流体会。

  指名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充实文本内涵

  过渡:激光的用途远不止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激光的身影,你们想一想,都可以在哪些地方见到它呢?

  关于激光,课前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部分关于激光的资料。

  教师结语,激发学生情感:其实,激光的用途还有更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开发和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在咱们班中有同学在研究激光这一科学领域中传出佳音。

  学生自由发言。

  全班学生阅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2

  一、【学*目标】

  1、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在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概括相声的内容,寻找相声的特点,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学*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模拟计时表演:如果你要给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_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这么一点儿事,有人却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2、浏览课文,这个相声中“甲”实际上打电话要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深入领悟

  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分角色朗读甲、乙的对话。

  2、总结:

  语言幽默精妙、手法夸张。

  3、畅所欲言:

  通过学*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不说废话,语言简洁,节约时间,尊重他人)

  4、小结:

  记住打电话要节约时间,自己方便的同时也要给别人方便。

  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比较简单,且贴*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采用模拟情境打电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学生感到很有意思,学*的兴趣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在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概括相声的内容,并寻找相声的特点,以及从中受到的启发,学生都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尤其是在分角色朗读的课文的时候,他们显出了异常的兴奋,我想这也是读懂相声“笑点”的一个表现。

  由此,我觉得备课时备学生是关键,教材、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3

  教材分析:

  全文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年代,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的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自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里,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

  (2)出示课题。

  (3)简介作者冰心。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的。

  A、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的词。

  B、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拣闹嚷嚷

  (2)读准下列的字。

  魔术匣子闹嚷嚷忸怩

  (3)理解词语。先解释下面的字。

  成千盈百(盈):

  座无隙地(隙):

  4、布置作业。

  (1)完成*字帖。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复*检查

  (1)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术(匣)子(xiá jiǎ jiá)

  (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

  2、学*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横线和曲线分别划出来。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A、出示句子:成千上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B、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A、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B.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在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3、学*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的联想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了儿童的神态和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4、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A、出示,指读: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B、用"阳光下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2)熟读第6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7、8小节后,说说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5、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书后练*第4题,第5题(1)、(2)。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

  二、教学过程

  1、学*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找不到春天的?(儿童在春光明媚的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就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A、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春光还是写儿童?

  B、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第5题(3)。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写结合,写写自己经历过的微笑。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3、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4、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诗歌以后,你对“微笑”这个词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5、认读生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质疑提问。

  如:为什么说微笑的价值很高?为什么说微笑是朋友间交流的信号?为什么说“在人生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2、小组内研读,讨论。

  3、集体交流,感悟诗文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

  a、微笑很容易做到,你是不是常常对别人微笑?如果你以前不爱微笑,以后回怎么做?

  b、诗人把“微笑”比作“身份证”,想一想还能把微笑比作什么?

  (三)反复练读,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画出句尾押韵的字,自己反复练读,体会朗朗上口的感觉。

  2、指名读诗,互相评议。体会这首诗语气亲切的特点。

  3、尝试背诵课文,同桌互背。

  (四)读写结合,积累词语。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把微笑送给别人或接受别人微笑的经历,先说一说,注意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把微笑送给别人(为什么接受别人的微笑),“我”的心理活动以及别人的表现(动作、语言、神态)等,然后再写下来。

  2、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如:转瞬即逝,善良淳厚。在人生道路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