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语文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语文教案 / | 语文教案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3、(出示课文中图片)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点击“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君而不用“你”?然后再现画面,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2)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全班反馈。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三、学*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8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把自己不会写的字在小组提出来.如果都会记就交流一下记字方法,用自己的好方法帮助不会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好的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酒一渔、宋一客);自编儿歌;字形想象等。

  4、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在全班交流。

  5、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6、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开拓眼界

  1、这一课的字,大家写得很好,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经历吧,再读课文。

  2、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3、出示课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描写优美的美文,令人百读不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吃鱼者) (鲜美)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江中: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课文。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 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常吃的鱼。(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自由读课文。 师:生字大家都预*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 语。

  2、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

  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反馈,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觉得酒楼里的人很多。我是从南来北往这个词体会到的。师随机理解“南来北往”。我们都是酒楼里的客人,客人们,你们都来自哪里呀?又要到哪去呀?像这样来自不同的地方,又又要去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便称之为“南来北往”,指导读词。再指名读此句。

  生(2):我觉得鲈鱼很好吃。我是从不住的称赞体会到的。师随机指导:客人们都会怎样称赞呢?指名生反馈。再指名读此句。

  3、就在客人们在不住的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味美。(板书:客人)这时范仲淹又看到了谁呢?指名生答(板书:渔者),他看见渔者在江面上怎样打渔呢?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生反馈,师随机出示这两句话。

  4、师:怎样的波涛被称作汹涌呀?生述,师画简笔画,指导读词“波涛汹涌”。

  5、师:在这汹涌的波涛中有一片树叶随风起伏,(出示“一叶小舟”图片)这是一片树叶吗?那作者为什么称他为一片树叶呢?(生体会:汹涌的波涛力大无穷,小舟轻飘飘,又渺小)指导读好词句。

  6、师:小舟是怎样随风起伏的呢?指名生上台边听师述边在简笔画上演示“一会儿一会儿”师随机问:这是(浪尖),在浪尖上的小船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上,船尾朝下,很危险,有翻船的可能。这是(浪谷)怎么到浪谷的?生演示(打入)。在浪谷的小船又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下,船尾朝上,更危险,更有翻船的可能。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一定要把渔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汹涌的波涛中作斗争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指导读好这句。

  7、既然打鲈鱼这么危险,渔民们为什么还要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打渔呢?体会生活艰辛。

  8、江边是不住的称赞鲈鱼肉嫩味鲜的客人们,江面上是正在冒着生命危险打渔的渔者,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指名答。大诗人范仲淹和你们想的一样,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吧!指名读,师引读:范仲淹想——

  9、诗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写的,于是范仲淹情不自禁的拿起笔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师出示古诗,配乐朗读全诗。短短几句诗就将范仲淹所看到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家也想读读吗?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生结合上文谈谈听后的感受,再谈感受的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但爱”,“出没”的意思,并知道“君”指谁。指导读诗。

  10、让我们像他们这样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生配乐齐读古诗。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字

  你认为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指名生答。 观察这个字怎么记?怎么写才好看?关键笔画的位置。师范写,生仿写。

  板书设计:

  客人 文中相应的句子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渔者 文中相应的句子

  君看一叶舟 简笔画 出没风波里

  成功之处:

  重难点突破较为成功。我用最生动,直观的方法教会学生理解何为浪尖,何为浪谷,然后,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体会一下,你站在船上,一会被卷上浪尖,一会被打入浪谷是何种感受。由于选择了正确的学*方法突破了重难点,所以到文章的最后,要理解渔民捕鱼的艰辛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再来学古诗,这一教学理念经过教学实践后,我发现的确很适合文包诗这样的课文。因为,学生对整篇课文了解后,也就是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再回过头来学诗,只用文诗对照就能逐句理解诗意了。

  不足之处:

  1、三年级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必须保证5——10分钟的识字写字时间,这点很重要,哪怕课文没有理解,哪怕文章没有读出感情,只要时间到了,就得停下教授课文,进行识字写字的教学。而在我的这节课上,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2、句子是表达一个意思的最小单位,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把一句话给分开,进行分角色来读。这样,对学生在理解句意上会造成一些影响。 既然知道症结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自己选一个字用同样的方法学*。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 (菁华3篇)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课文。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课文。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3

  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学*过程:

  一复*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四练*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生练*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喻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1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动机。

  运用了信息技术可以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的兴趣,而且在网络资源环境下,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学*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网络学*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环境中,只有更新的资源、明丽的色彩、丰富的动画,更有新意的观点,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因此,网络学*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感知、想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查看网络资料,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古诗一类的课文,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注释、作者介绍、图片、影视资料,制成资源库,让学生调用,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实时交互的功能,实时干预、引导、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网络的交互性获得个别化指导,就能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生特别喜欢网络,一进入网络环境就充满生气,遇到困难,也不害怕,从而在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资料,而获得的。教学时,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资料和查阅资源库中的资料,经过分析、思考、归纳后在电脑上完成练*。由于学生的认知水*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也就各异。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智慧火花和创新精神。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2

  教学《江上渔者》这首古诗时,我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在读、品、演、说中走入文本,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情怀。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范仲淹在江边酒楼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自读课文后找到“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我让学生表演客人是怎么赞美鲈鱼的?有的说:“好吃好吃……”有的说:“真好吃,我要带一份回家。”还有的说:“这真是天下最美味的菜肴。”……这是我相机让学生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然后我又问道:“此时范仲淹也在其中,他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找到了相应的句子。但句子是抽象的,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于是我我在黑板上画上了很大的破浪,让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纸船,模拟演示这一句话。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感受着一叶扁舟一会儿在浪尖,一会儿又在浪谷的惊险画面。同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有感情的范读该句,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其仿佛置身于当时波涛汹涌的江面,并切身地体会出渔民捕鱼时的艰辛,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地朗读该句,学生的情感被完全调动,从而达到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评价同学的发言,这样有效提高学*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的意思到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的结果,今后我还将继续进行这样的探索。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3

  《江上渔者》是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写的`小故事。全文讲述的是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欣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名篇——《江上渔者》。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上是有困难。怎么办呢?我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在读、品、演、说中走入文本,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情怀。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范仲淹在江边酒楼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自读课文后找到“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我让学生表演客人是怎么赞美鲈鱼的?有的说:“好吃好吃……”有的说:“真好吃,我要带一份回家。”还有的说:“这真是天下最美味的菜肴。”……这是我相机让学生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然后我又问道:“此时范仲淹也在其中,他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找到了相应的句子。但句子是抽象的,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于是我我在黑板上画上了很大的破浪,让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纸船,模拟演示这一句话。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感受着一叶扁舟一会儿在浪尖,一会儿又在浪谷的惊险画面。同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有感情的范读该句,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其仿佛置身于当时波涛汹涌的江面,并切身地体会出渔民捕鱼时的艰辛,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地朗读该句,学生的情感被完全调动,从而达到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评价同学的发言,这样有效提高学*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的意思到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的结果,今后我还将继续进行这样的探索。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猫》语文教案 (菁华3篇)

《猫》语文教案1

  一、课文理解: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按照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的特点可以用归并法把文章分成两大段。

  第一大段(第1----3自然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三次用“可是”作转折,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虽胆小却勇猛的性格特点。第二自然段中,“这可都凭它的高兴。”一句,一个“可”字,形象地写出了猫的古怪,同时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二大段(第4自然段)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为全段总起,同样通过三个方面写出了小猫的淘气。①“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②“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撞疼了也不哭 ”③“所过之处,枝折花落。”写出了小猫的“更可爱”,在于更淘气,更天真,更生气勃勃。作者喜爱之情更深了一步。

  二、学*重点:

  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较简单易学的方法。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一般这种文章的段落里都有总起句或中心句。如《猫》,几乎每个自然段开头都有一个总起句。但第2 、3自然段总起句只是概括第2、3自然段内容,只有“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概括全大段的主要内容,可作为第一大段的段落大意。同样第4自然段总起句的前半部份“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可作为第二大段的段落大意。

  三、难点分析: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小梅花”指的是猫的脚印。因为梅花有五个花瓣,猫有五个脚趾,它的脚印和梅花的形状很相似。最重要的还是作者十分喜爱猫,由于喜欢就不会嫌它脏,就不讨厌它,所以把猫的脚印比喻成美丽的小梅花。这表达了作家老舍爷爷喜爱猫的思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作者老舍(1899----1966),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等。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猫》一文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十课《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把猫的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述得栩栩如声,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我在上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这些矛盾的词语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用在一起?两者之间用什么词把它们连接起来?让学生找出来,体会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用上“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有同学说:“小狗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温顺吧!它的确有时侯很温顺,它会在你写作时走过来让你摸一下、抱一下,可是它又是那么尽职,每天晚上总是忠诚地守在大门口防止坏人来侵扰。”又如在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同学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猫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猫脚印是比较脏的,而在作者眼中脚印是小梅花,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有同学说:“我从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叫声不是厌烦而是喜欢。”还有同学说:“我从蹭你的腿要求给抓痒这句话中体会猫与作者之间有着感情。”总之,学生们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揣摩,既能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能培养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

《猫》语文教案2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等、个性**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 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

  不能,因为这句话表明由于太喜爱这只猫了,找不到它,心中难免会有不祥之兆,也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作了铺垫。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

  三妹埋怨邻居家的丫头,“我”诅骂捉走猫的人,实际是批评了两类人:一类是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这两类人都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而有时这种伤害是长久的。

  8.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9.“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 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两次提到“凝望”,写出了猫对两只鸟的关注,为下文“我们”冤枉小猫埋下伏笔。

  10.“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并且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11.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4.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 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进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猫》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②能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体会老雄猫和“我”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在人生哲理方面、立世人格方面的重大思考:害怕艰辛,贪图安逸,乞讨施舍,必丧失自由、尊严和人格,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重难点:体会老雄猫和“我”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课堂流程及设计:

  课前自学——组内组间交流——难点质疑师生讨论——课后检测

  一.了解作者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生于工程师家庭,7岁丧父,生活困顿。1857年和母亲随外祖父迁居巴黎,读完中学便当码头工人。这期间发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1864)和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马赛的秘密》(1867)。60年代,左拉提出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从而成为“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期间左拉写了中篇小说《黛莱丝?拉甘》(1867)和《玛德莱纳?菲拉》(1868),均受到社会的冷遇。1868年开始,他模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酝酿创作连续性大型作品《鲁贡——玛卡尔家族》的宏伟计划。经过25年勤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左拉继而又写了长篇小说三部曲《三城市》,揭穿宗教的虚妄,阐发通过科学改良社会的思想。1898年,他投身为受冤屈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招致*当局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开始写作的《四福音书》只完成三部。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19世纪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学。

  二.掌握字词

  积蓄()诧()异擒()住诅咒()()束缚()毅()然

  厌倦()臃()肿颟顸()()腻()烦作呕()

  三.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文章写了一只家养的猫虽然吃住条件优越,但整天盼望着屋外自由的生活,当有一天获得自由之后,它却遇到了生存的困难,不得不无奈地回到主人身边。故事诙谐有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强烈嘲讽了那些好吃懒做,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够生存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自由的。当然,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生之艰辛和生之乐趣。

  (二)文章思路。

  这个寓言性的小说的特点,首先在它的结构上。这是一种双重的、对称的结构。

  第一重对称,发生在猫身上。先是明明无忧无虑、安逸的生活,却感到不舒服,讨厌、愁闷、烦腻得要作呕,不幸福,要逃脱到外面去。为什么会有出逃的“信仰”呢?“在一生中,除了煮得半熟的、带着鲜血的肉以外,总应该还有些别的东西。”这就是说,有物质上的富足不够,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从具体描述来看,它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但是左拉暗示,它的这种自由自在的“信仰”有一个前提: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不在考虑之列的,在每一扇关着的窗子后面都有现成的肉(“门的那一面可就是人家藏着的肉”)。与此相对称的是,一旦到了窗子外面,自由自在是不成问题了,可是生存却成了问题,尤其是丰裕的物质条件丧失了,饥饿和寒冷使得“信仰”、“幸福”都变了质。自由成了灾难。感觉发生了倒转,原先的一切,变成了向往,逃离变成了回归。

  第二重对称,发生在猫与雄猫之间。同样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对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自由,有着两种相反的选择:一个选择放弃自由,一个选择坚守自由,将艰难的物质生活视

  为享受。文章的寓意正是由于情节结构的双重对称,而显得特别鲜明。

  (三)写作特点。

  1、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左拉的细节,全从猫的感觉出发。在猫的种种感觉中,厌倦现成的、安逸的生活,又和人的精神息息相通,就显得有意味。作家的功力就在于把有趣和有意味既相错位又相统一地交融起来。在猫到了外面以后,猫的感觉和人的感觉的错位幅度拉开得更大了,趣味就越浓了:这屋顶多美啊!屋顶四周有水槽围绕着。从水槽中发出一种很甜美的气味。我畅快地循着水槽走;我的脚踏在槽底的烂泥里。这烂泥的温和与柔润是无可形容的。

  2、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左拉强调了“学者的态度”和找东西的艰难之间的反差,显示了他的幽默。在偷肉被打之后,老雄猫“像个硬心的哲学家”教导它:晚上到“街上垃圾堆里去找食吃”。“垃圾堆找食”的杀风景和“像个硬心的哲学家”的严肃之间的错位,使得幽默强化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左拉的幽默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困境不仅仅在于饥饿,而且在于寒冷,外加生存的威胁。这就使得猫的感觉变化了,原来一切都美的感觉变丑了,能够得到的食物,只能是垃圾堆里的没有肉的骨头。

  3、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啊!该死的街道!该死的自由!我多么想回我那牢狱啊!反讽就是反话,歪理、不合理。自由怎么会是该死的?牢狱怎么可能变成向往的地方呢?但是从这只猫的角度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它不能忍受生活的艰难,自然就想回到坐享其成的安乐窝里去。

  四、练*

  1、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计穷智______败为胜消耗___尽___其锐气大失所___死于___命尽___尽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他们就拿我大大的讪笑了一回。讪笑:

  ⑵它又如法炮制出一根来。如法炮制:玩弄于股掌间:

  3、文学常识填空。《猫的天堂》作者是_____国作家______。

  4、《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

  1、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2、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3、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

  六、课后反思:学生读来很感兴趣,能说出幽默的语言与风格特点。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赶海》语文教案 (菁华3篇)

《赶海》语文教案1

  一、初到海滩"赶浪花"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赶海》。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童年我和舅舅一起去赶海的趣事。)板书:趣

  2.童年赶海的趣事令我一次次回味,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去体验赶海的乐趣吧。

  3.快,跟上"我"和舅舅的脚步--(引读)

  出示: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4.你一来到海边就那样兴奋,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为什么?(相机提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看到湛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海滩,飞翔的海鸥,五彩的贝壳,喧闹的人群…)

  5.多么迷人的海滩呀,难怪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不忍离开呢!

  6.你能把海浪对海滩的留恋读出来吗?指名读。

  (听出了你的不舍,

  听出了浪花对海滩的留恋与不舍)

  7.刚到海边,踏浪而行,追赶浪花就让你品尝了赶海的乐趣,怪不得你跟舅舅闹着要赶海呢!齐读第二小节。

  二、步入海滩品趣事

  1.更有趣的还在后头呢!

  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三小节,听清要求:请你做小小摄影师,去文中捕捉有趣的画面,想一想,你为什么觉得这个画面很有趣。有了想法以后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2.小摄影师,你捕捉到了哪个画面,你为什么觉得这个画面很有趣?

  画面一(抓海星)

  你捕捉到了作者抓海星的画面(相机板书:抓海星),请你用朗读的方式来展现这个画面,请你说说有趣在哪里。

  预设(1)我能抓住小海星觉得很有趣。(出示: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评价:小海星软软的,抓在手里很有趣,请把你的这种感觉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预设(2)我能在海里摸呀摸呀,觉得很有趣。

  (评价:,这么有趣,谁也来摸一摸?生读。)

  预设(3)引导:抓住小海星很有趣,其实摸小海星的过程也很有趣,把你的手也伸到海水里摸一摸,往前摸一摸,摸到了吗?(摸到:你真幸运)还有的小朋友没摸到,那我们继续摸,往后摸一摸,摸到了吗?再往旁边摸一摸,终于摸到了。此时你什么感觉谁愿意来把这个句子来读一读?

  谁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去掉"嘿")

  请一个同学读两句话,对比一下。

  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不同的感觉?

  (评价:看样子,我们读书连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能放过。)

  齐读这一句。

  画面二(捉螃蟹)

  小摄影师,你捕捉到了哪个画面,你为什么觉得这个画面很有趣?

  (1)多灵活的小螃蟹呀,你为什么要东逃西窜呢?

  (2)你甘心被就这样被抓住么?(不愿意)

  这就是不甘束手就擒点红指名读好束手就擒

  把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点评:1你真是只灵活的小螃蟹2你这只小螃蟹溜得可真快呀!)

  (3)螃蟹东逃西窜这么难抓,难怪小伙伴抓得这么认真_(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

  做一做努努嘴儿

  (4)小伙伴抓得这么认真,螃蟹逃得这么迅速,谁来读好这个句字子。

  (5)正当小伙伴聚精会神地想要抓住这只螃蟹的时候,突然引读_第三句

  (6)当时被螃蟹夹住时,你是怎么做的?(甩手疼得叫起来)

  指导读第三句(点评:1.老师听出来你被夹住了。2.真疼呀!)真好,我们一起学学他的样子读一读)

  (7)你被夹得这么疼为什么脸上还挂着笑容?

  (8)这么有趣,难怪吸引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老师读第一句,你们读后两句。

  (9)让我们来体会体会抓螃蟹的乐趣吧!男声齐读第一句,第二和第三句由女生来读。

  画面三(捏大虾)

  小摄影师,你捕捉到了哪个画面,你为什么觉得这个画面很有趣?

  1.生读:我轻轻伸过手去…神气不起来了。

  你觉得有趣在哪里?抓住大虾很轻松,很有趣。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

  谁来示范一下?生示范。(注意动作要轻)呀!真容易!你再来读读。

  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想想它还有趣在哪里?

  预设:刚才还是威风凛凛的一员武将,现在被我一捏,就成了我的手下败将。

  你是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的?(俘虏)刚才还那么神气,现在却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真是滑稽!请你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

  (评价:这可真是件有趣的事。

  本来是威风凛凛的武将,现在却成了俘虏,多有趣啊!你再来试试。生读。)

  2.这说了半天的武将到底是谁呀?(这只大虾到底长什么样啊?)

  生读句子。你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他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威风,神气)出示武将图片,看,这就是戏台上的武将。在这句话中的武将就是指?(大虾)出示大虾图片,你们看,大虾摇摆着长须,多神气呀!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这真是一只威风的大虾呀!

  这只大虾似乎不够威武)

  此时的大虾摇摆着长须,好像在说什么?

  指名生交流。(瞧我多神气!)(你们别惹我,我可是很厉害的哦!)(这是什么?敢挡住了我的去路,看我的厉害。)

  这些大虾可真威武!我请男生一起来做做这只威武的大虾,读读这句话。

  3.这只大虾是怎么样自投罗网的呢?指名读:"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你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交流。(这只大虾很有趣,它用触须挠我痒痒。)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你从同学的朗读中能体会出我"捏大虾"的心理的变化吗?(奇怪--恍然大悟--得意)

  5想不到这捏大虾真的很有趣,我们再来重温一下其中的乐趣吧。请男生读第一、三两句话,女生读二、四两句话。

  你们一个个都是小小摄影师,能抓住最有趣的画面进行抓拍。如果说刚才是特写镜头,那么这个小节的第一句就是远景镜头,画面中的人物非常多。他们有的在--,有的--,有的--…还有很多海滩上人们赶海的有趣的画面,

  三、想象画面写趣事

  出示第三小节。第一句话齐读。每个画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读。(课件短文分四种颜色呈现)

  想象并选择一个画面来写,看谁写得最有趣,最吸引人(捞海鱼、捡贝壳、玩泥沙等)

  接在课文第三小节后面写,字可写小些。

  四、欣赏海边夕照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样来去匆匆,看--(引读第四小节)

  大海不仅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傍晚时分的景色也是那样迷人,所以--(引读最后一节)

  歌声再次响起,当你听到这样的歌声的时候,你是否读懂了我的心(那么多的歌,我为什么就爱唱这一首?)

《赶海》语文教案2

  第一板块:复*导入

  1、继续学* 第11课——《赶海》

  2、《赶海》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赶海非常有趣,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暑假的一天,舅舅终于同意带我去赶海了,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第二板块:精读第三自然段

  (一)学* 第一句。

  1、退潮后的沙滩上可热闹了,快去瞧一瞧吧,大家都在干什么呢?

  ①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

  ②指名读

  ③这句话连续用了几个动词,你能一下找到吗?

  ④出示三个动词

  ⑤这三个动词有什么不一样?老师把这些动词换一下,你们看行吗?

  出示:换好的句子

  ⑥小结:大家看,不同的对象就要用不同的动词,这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

  ⑦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⑧过渡:赶海有真有趣,不过,还有更有趣的事藏在省略号里呢,让我们边看图边想象,把它们找出来,接下说下去。

  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有……

  (二)学*三个场面

  整体感知

  1、任务驱动。

  赶海很有趣,那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那几件事情呢?打开课本,默读第三自然段接下去的部分,想一想。

  2、出示句子

  3、交流:谁来说说这段向我们介绍了几件有趣的事?

  4、板书: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5、怎样才能把那种趣读出来呢?

  6、出示捏大虾的句子

  ①指名读

  ②点评语气词(咦、哦)

  ③如果把语气词去掉,再读读你有什么感受?

  ④看来语气词能增加语言表达的情趣,不能去掉。

  ⑤齐读

  ⑥这段话中有一句写出了大虾的样子,是那一句?指名读

  ⑦读完了,你觉得这只大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⑧欣赏图片

  ⑨齐读

  ⑩多么神气的大虾,不过它再神气,也逃不过我的掌心。我轻轻——只——这武将就——再也——

  这一段如果能带上表情读就更好了,谁能吗?

  7、出示捉螃蟹的'句子

  ①指名读

  ②理解“努努嘴儿”、“束手就擒”

  ③读这一段的时候,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这样吧,我们同桌两个人,一人读,一人表演,待会儿老师请几组同桌来展示表演。(提示:如何演好螃蟹的东逃西窜)

  ④●评价

  ●还有一些小建议吗?

  介绍被螃蟹的大鳌夹住后的小知识。

  7、出示抓海星的句子

  ①齐读

  8、赶海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让我们再次跟随小作者去回味、体验,来一起读读第三小节。

  第三板块:迁移运用

  1、你去赶过海吗?做过那些有趣的事情?没有去过的小朋友,你去过田野,去过大自然吗?做过那些有趣的事情呢?

  2、这样吧,让我们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也来写一写,最好也能用上一些语气词。

  第四板块:学*第四、五自然段

  1、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

  2、出示句子:

  3、齐读句子

  4、夕阳静静地斜铺在海面上,美丽的沙滩越发显得宁静。再读这段话,让大海的宁静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5、再次齐读。

  第五板块:了解写作方法和作用

  1、沙滩渐渐*静了,可是我们的心儿却久久不能*静,盛满了快乐和满足。迎着咸咸的海风。我们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歌。

  2、播放《大海啊故乡》

  3、为什么这首歌会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读读课文的开头,再读读结尾,你有什么发现?

  4、这就叫“首尾呼应”,这样写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5、出示选项

  6、生活给了我们很多乐趣,我们也应该向小作者那样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第六板块:作业布置

《赶海》语文教案3

  一、课文主要内容及思路导读

  刚刚了解了一些海底世界的知识,一定对大海充满了好奇,想去看看大海吗?想让海水亲吻你的脚吗?想闻闻充满咸味的海水味吗?想脱掉鞋袜踩一踩松软的沙子吗?那就让我们去赶海吧?什么叫赶海?赶海指人们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有趣吗?

  课文叙述“我”童年时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事。“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是歌曲《大海啊,故乡》中反复咏唱的歌词,表达了对大海的一片深情。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其中第3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记叙了“我”赶海的过程,赶到海边-捉蟹、捉虾-满载而归,其中“捉虾”、“抓蟹”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先总写沙滩上很多,然后写一个山伙伴抓蟹。接着写“我”捉虾。最后写“我”满载而归。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告诉我们童年时赶海的事印在“我”的心中。

  精品屋

  二、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片断点评

  先总写沙滩上人很多

  然后分写两件事

  1)小伙伴抓蟹

  2)“我”捉虾、

  以画线一句过渡。

  [欣赏]

  这一段具体写了小伙伴抓蟹和“我”捉虾这两件事写得充满童趣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理。并且作出反击,用大螯夹住了那位小伙伴的手,还真难对付。倒是那只虾,看起来神气,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一捏,就成了我的俘虏“轻轻伸过手去”、“捏”写捉虾的动作,具体生动,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再现了一个孩子的机敏、能干。“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则是一个“胜利者”喜悦之情的真实流露。

  金手指

  三、表达方法提示。

  在《雪儿》那篇课文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顺叙”,就是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来叙述事情。“顺着来”。那有没有“倒着来”呢?有。所谓“倒着来”就是先叙过后发生的事情,再叙述先发生的事情,这叫作“倒叙”。

  像《赶海》这篇课文采用的就是倒叙。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时赶海的趣事?“赶海”这件事发生在“唱歌”之前,但当“我”唱起这支歌时,回忆起童年时赶海的趣事。由现在写到以前,是不是倒着来?

  同学们可以翻开这学期的《补充阅读》,其中有一篇《小木船》,文章的结构和《赶海》完全相同。“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就会想起陈明来。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也是由一只小木船想起以前的事。上小学一年级在前,看见小船在后。这两篇课文都是由一个事物想起以前发生的事情。一位同学读了《小木船》有感而发,写了一篇*作《集邮册》:“今天,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了《小木船》这篇课文。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上学期发生的一件事……”这位同学也准确地采用了倒叙手法。相信你也一定学会了。

  另外,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赶海》和《小木船》的结尾,它们都再次从“从前”回到“现在”,“那天以后,直到现在我俩也没有见过面”,或者呼应开头“我一边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这样子,整个文章的结构才完整、稳定。

  1、本课作者饶有兴味地叙述了自己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读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谁没有金色的童年,谁的童年没有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正处在快乐的童年。那么开心的事令你最难忘?请你采用倒叙的方法把它们写下来。

  2、这篇课文写得最精彩的就是第3自然段了,你能把它们背下来吗?


《江上渔者》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推荐《江上渔者》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指名带读词语。

  2、上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大诗人范仲淹为此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诗,今天我们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感悟诗文

  1、简介范仲淹,师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同桌之间读一读。

  3、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

  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7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归纳小结: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三、学*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生字涛、汹、君,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4、生练写。

  板书设计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吃鱼者)(鲜美)

  渔民生活

  艰辛危险

  江中: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打鱼人)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

  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

  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3、(出示课文中图片)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3

  古诗二首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会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江上渔者》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3.学会根据诗句意思,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

  二.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简介作者

  (二)理解全诗

  1.揭示诗题初识诗意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1)忆上首古诗学*方法

  (2)用上面学法导学前两句,想想“往来人”多指什么人?

  (3)自学后两句,想想“舟”上“出没风波里”的人,多指什么人

  3.熟读全诗,体会感情

  (1)读全诗想象,两种不同的人都在做什么?都是什么景象?

  (2)感情朗读这首诗,认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练*背诵

  (三)巩固练*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补充下面诗句,并写出所填字的意思

  江上()_________________

  ()鲈鱼美_______________

  ()风波里_______________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4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5

  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学*过程:

  一、复*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四、练*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生练*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喻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通过学*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常吃的鱼。(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自由读课文。师:生字大家都预*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语。

  2、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

  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反馈,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觉得酒楼里的人很多。我是从南来北往这个词体会到的。师随机理解“南来北往”。我们都是酒楼里的客人,客人们,你们都来自哪里呀?又要到哪去呀?像这样来自不同的地方,又又要去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便称之为“南来北往”,指导读词。再指名读此句。

  生(2):我觉得鲈鱼很好吃。我是从不住的称赞体会到的。师随机指导:客人们都会怎样称赞呢?指名生反馈。再指名读此句。

  3、就在客人们在不住的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味美。(板书:客人)这时范仲淹又看到了谁呢?指名生答(板书:渔者),他看见渔者在江面上怎样打渔呢?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生反馈,师随机出示这两句话。

  4、师:怎样的波涛被称作汹涌呀?生述,师画简笔画,指导读词“波涛汹涌”。

  5、师:在这汹涌的波涛中有一片树叶随风起伏,(出示“一叶小舟”图片)这是一片树叶吗?那作者为什么称他为一片树叶呢?(生体会:汹涌的波涛力大无穷,小舟轻飘飘,又渺小)指导读好词句。

  6、师:小舟是怎样随风起伏的呢?指名生上台边听师述边在简笔画上演示“一会儿一会儿”师随机问:这是(浪尖),在浪尖上的小船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上,船尾朝下,很危险,有翻船的可能。这是(浪谷)怎么到浪谷的?生演示(打入)。在浪谷的小船又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下,船尾朝上,更危险,更有翻船的可能。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一定要把渔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汹涌的波涛中作斗争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指导读好这句。

  7、既然打鲈鱼这么危险,渔民们为什么还要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打渔呢?体会生活艰辛。

  8、江边是不住的称赞鲈鱼肉嫩味鲜的客人们,江面上是正在冒着生命危险打渔的渔者,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指名答。大诗人范仲淹和你们想的一样,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吧!指名读,师引读:范仲淹想——

  9、诗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写的,于是范仲淹情不自禁的拿起笔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师出示古诗,配乐朗读全诗。短短几句诗就将范仲淹所看到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家也想读读吗?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生结合上文谈谈听后的感受,再谈感受的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但爱”,“出没”的意思,并知道“君”指谁。指导读诗。

  10、让我们像他们这样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生配乐齐读古诗。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字

  你认为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指名生答。观察这个字怎么记?怎么写才好看?关键笔画的位置。师范写,生仿写。

  板书设计:

  客人文中相应的句子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渔者文中相应的句子

  君看一叶舟简笔画出没风波里

  成功之处:

  重难点突破较为成功。我用最生动,直观的方法教会学生理解何为浪尖,何为浪谷,然后,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体会一下,你站在船上,一会被卷上浪尖,一会被打入浪谷是何种感受。由于选择了正确的学*方法突破了重难点,所以到文章的最后,要理解渔民捕鱼的艰辛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再来学古诗,这一教学理念经过教学实践后,我发现的确很适合文包诗这样的课文。因为,学生对整篇课文了解后,也就是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再回过头来学诗,只用文诗对照就能逐句理解诗意了。

  不足之处:

  1、三年级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必须保证5——10分钟的识字写字时间,这点很重要,哪怕课文没有理解,哪怕文章没有读出感情,只要时间到了,就得停下教授课文,进行识字写字的教学。而在我的这节课上,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2、句子是表达一个意思的最小单位,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把一句话给分开,进行分角色来读。这样,对学生在理解句意上会造成一些影响。既然知道症结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自己选一个字用同样的方法学*。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学生朗读,评价。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

  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注释:往来:来来往往。但:只。美:鲜美。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出示诗句)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

  自己的性命。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学生:读《江上渔者》说课《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推荐《江上渔者》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课件)小鱼都游到江里来了,它们身上还背着词语朋友呢!谁来读!(指名读,后齐读).

  称赞范仲淹南来北往艰辛危险波涛汹涌酒楼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诗人范仲淹曾写下《江上渔者》这首诗,谁还记得,试着背诵。(课件:《江上渔者》)我们一起来读读。

  3.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打开书52页,我们来继续学*《10.江上渔者》。

  4.看老师写课题,同学们拿出小手来书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先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老师想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它的同学仔细听,看他们是不是字音读的正确,句子读的流利了。

  2.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把范仲淹听到的和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听到的用横线、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3.指导着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这一句。

  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些什么?(从肉嫩味鲜这个词知道了鲈鱼的味道太美了。从南来北往知道了客人很多。)

  那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酒楼里坐满了客人,他们都不停地称赞鲜美的鲈鱼。)指名读句子,读出人们对鲈鱼的喜爱。

  4、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不住地称赞鲈鱼的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上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文里的句子: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江面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江面上风浪很大,一只渔船在风浪里起伏。)从哪里知道风浪很大?(从波涛汹涌这个词知道的。)师画简笔画**浪。

  师:江面上风急浪高,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一浪追着一浪,一浪赶着一浪,一浪比一浪高。相机认读体会词卡:波涛汹涌。

  师出示一只渔船做动作。师范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被卷上浪尖,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又被打入浪谷。此时,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何感受?(危险、害怕、紧张)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

  指名两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只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这时,师在哀怨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

  全班合着音乐齐读这两句话。

  5、那么,看到眼前的情景他也怀着一颗悲悯之心,范仲淹又是怎么想得呢?

  指名学生回答。(范仲淹想,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从这句话里你又知道了什么?(渔民捕鱼是多么辛苦和危险啊!)师:艰辛就是指的辛苦、艰苦。想象渔民如何艰辛,如何危险。指名说。

  范仲淹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渔民,所以他想到引读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指导读好这一句。

  6、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孩子。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江上渔者》。

  7、那么,同样到酒楼里吃鱼的客人,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有这种感受呢?(因为范仲淹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心怀天下,同情劳动人民,同情人民的疾苦,所以他因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四、学*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感情,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四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老师范写这四个字。

  4、生练字。并提醒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一笔压着竖中线写。

  板书设计:

  10、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