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合集十篇

首页 / 语文教案 /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读“残忍”“艰涩”等11个生字词,借助工具书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本文,感受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意,激发自身在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斗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磨练和深沉的爱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带领学生回忆当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会作何反应,由此以设疑形式回到课堂内容,谈谈文中作者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开始新课的学*。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标记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同桌互相交流。

  2.教师在ppt上出示生字词,强调读音和写法。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谈谈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

  (三)深入研读

  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之后,将班级分成三个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合作理解探究。

  1.文中提到“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因为担心、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有多深。(板书“度日如年”)

  2.作者在结尾部分说“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为什么要说“磨练自己”呢?(板书“磨练自己”)

  明确: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作为母亲的作者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因此作者说“磨练自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总结:读完文章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以及深沉的爱意;母亲是一个爱孩子、有智慧的人,她虽然和所有母亲一样关心着儿子的病情,但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克制自己的感情,抓住让孩子成长的机会,做到了“会”爱孩子。

  (四)拓展延伸

  各小组分别讨论:你还看过哪些有关母爱的文章?哪一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自谈谈感受,并派小组代表发言。

  (五)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母亲之间所发生过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把这些值得记忆的难忘经历记录下来,写成小作文。注意学*课文中作者所运用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收上来,优秀*作放至班级“作文园地”展示交流。

  五、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记叙性的散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达到掌握整篇文章的目的。回忆我刚才的教学,其实对课文的结构讲解比较粗略,可以把分角色朗读安排在课堂的开头,并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作者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再进行分析,这样会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从文本的语言来看,描写通俗生动,易于理解;从文本包含的人文教育来看,贴*生活,符合现实。基于教材的特点、语文素养培养的一般规律,执教本课的主要目标可以确定为: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心理的变化。3.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思路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始终站在引领者的角度上辅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把体验阅读作为重要的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自我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体现“语文”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观点。

  本课教学可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整体感知,读通读熟教材,理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思路以及概括文本的内容为主要目标;第二课时以有感情的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内化吸收,体会成吉思汗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所以每个人也都有生气、发怒的时候,但是我们也常常遇到因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冲动发怒,过后又后悔的情况。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简短的交流之后,指名发言。

  师生对话。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相关经历,和学生*等沟通。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气、发怒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同的是面对自己的错误采取不同的态度,往往就有不同的结果。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关于一个伟大的人物的故事。(板书课题:成吉思汗和鹰)同学们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谈一谈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对鹰的认识。

  学生发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播放下面的资料,但要注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资料:

  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他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一生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大多认为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因此有学者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成吉思汉曾经说过:“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尽管后人对他残酷的攻城掠地多有微词,但这并不影响他做为马背天骄的伟人的地位。

  鹰――内蒙古大草原上正义的象征。它强健、凶悍,是猛禽之一,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幼鹰常常被牧民驯养,成为猎鹰,帮助人们捕抓野兔等猎物。

  [设计意图:教材仅仅是学生学*语文的凭借。因此本环节设计没有急于让学生接触文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把生活作为学*的切入点,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二、整体感知

  出示学*提纲,学生自主学*。

  1.自由读书,结合教材后面“生字条”,给文中出现的生字注上拼音。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如:悠闲自得、宠爱、满载而归、懊悔不已等。

  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初步读书的感受。

  找出“鹰四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水杯”的部分,反复阅读。

  2.生生交流,反馈学*情况。

  在学生独立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收获,发现问题。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适时找出重点的语句段落,指名朗读。让学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的主人。五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发挥自己宏观调控的作用,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程中产生的比较杂乱的问题。本环节还重视了学生积累词语的训练和使用工具书的*惯。重点词语的理解一般有三个步骤:不理解、结合工具书理解、工具书与文本创设的语言环境结合来理解。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些关键的词语,实际上也就基本理解了教材的内容,为后面的深入研读奠定了基础。]

  三、及时巩固,读写结合

  1.抄写课文中你认为应该重点记住的`生字和词语,不太熟练的可以多写几遍,但一定要注意工整规范地写好每一个字。

  2.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括号。

  ( )的泉水 ( )的季节

  ( )的天气 ( )的狩猎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成吉思汗_______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于是他就__________。结果把那只鹰_________射杀了。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感到_____________ 。成吉思汗从这个教训中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是并没有要求削弱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因此听说读写,不可偏废,语文基本功训练要扎实到位。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动口、动脑、动手相结合,各种学*感官的积极配合,不单使得课堂结构错落有致,张弛有度,也可以让学生的学*兴趣始终不减。]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下面的词语:

  悠闲自得、狩猎、手腕、拧断、懊悔不已、宠爱、小心翼翼、满载而归

  2.用一句话说出《成吉思汗和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内容,指导读书,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1.快速找到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把自己的个性理解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抓住“悠闲自得”、“他最喜爱的鹰”、“它在前面飞行,它认得回家的路”等描写,体会成吉思汗和鹰之间的密切关系。又要抓住“渴的急不可耐”与“正准备一饮而尽”来理解成吉思汗的境况,来体会他的情绪。

  从“嗖”的一声、“这只鹰前前后后飞了好几个来回,一直在他的上空盘旋。”等描写便不难体会到鹰是怎样“想”的。

  2.用学*“第一次打翻水”的方法,小组合作学*。找出第二次、第三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想一想此时此刻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怎么读?成吉思汗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又接满了第四杯水,鹰是怎样做的?成吉思汗是怎样做的?这段话该怎样读?要读出变化的语气来。

  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有感情的阅读指导上。

  [设计意图:抓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学生能够快速找出“成吉思汗发怒杀了鹰”这一点,但他们容易忽略 “为什么愉快变成了愤怒”,这个环节把体会人物 的内心活动作为重点来探究,不但使教学仅仅围绕中心目标展开,而且完成了“把书读薄”到“把书读厚”的经过,学生在切身体验的情况下,会情由心生,情动而辞发!课堂就不但是读书的过程,还是学生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

  三、升华认识,汲取文本精华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成吉思汗终于发现了鹰撞翻水杯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是用鹰的生命换来的。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成吉思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鹰是一只什么样的鹰?

  学生可能各抒己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但又不要盲从学生的认识,特别是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可能存在分歧:成吉思汗既有叱咤风云的一面,又有凶悍暴戾的一面,但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吉思汗生活的年代和背景来全面认识伟人的形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及时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课文最后一段。面对错误,成吉思汗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行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安排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发生,他“懊悔不已”,但是没有一味的“苦恼”,而是积极面对:不找借口,积极弥补过失,并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闪烁着人性的关怀。教学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欣赏方面,而是由浅入深,逐步走进文本的精髓部分。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这门交际和交流的工具,更让语文学*的过程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帮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面对世界的本领。]

  四、课堂延伸,设置作业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项来完成。

  1.学*《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2.搜集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的不同态度的材料,扩大阅读量,总结经验。

  [设计意图:积极使用教材,并努力凭借教材拓展学生的语文学*;立足课堂教学,并努力超越课堂的局限,使语文学*向生活延伸。]

  五、快乐作业 (出示课件)学*《成吉思汗》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1、阅读教学中学*方式的选择。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教师绝不先将自己的结论交给学生,限制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我在执教《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中,抓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

  2、阅读教学中人文因素的渗透。 语文教学意在实践“语文学科承担着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即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这一思想。学生语文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应该只是考分的高低,而是能否把汲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一生成长的甘泉,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有思想深度的、脱离低级气味的有品位的人。在《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中,为了让语文课堂闪烁着人性的关怀,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欣赏方面,而是由浅入深,逐步走进文本的精髓部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联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在发怒的时候做出令自己懊悔的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和生活*性。

  教学难点: 通过与《鲸》的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本文作者的表达。

  教学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2、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学*课文2-4自然段,了解小艇的样子,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2、通过学*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它在威尼斯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小艇之奇特。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对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继续畅游威尼斯。同学们大声一起告诉老师威尼斯的什么最出名?

  学生们回答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大文豪马克吐温先生是如何向我们介绍威尼斯的。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一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

  指名朗读。读了这段,请你说说小艇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小艇的特点长窄深

  出示大屏幕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使我们感到小艇被描写得生动形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

  谁能具体说一说

  小艇又窄又深,比做独木舟;把小艇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的形状,比做天边的新月;把小艇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比做田沟里的水蛇。

  因为有了这些比喻句所以我们感到小艇被描写得生动形象,既然是比喻句就会有比喻词,同学们我们来找一找这些比喻词。

  同学们找出的比喻词:……有点儿像…………像…………仿佛……

  用不同的比喻词可以让句子更生动。

  这么美丽的小艇同学们想不想坐上去感受一下?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点名读课文。

  同学们来表演坐在小艇上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二、赞叹驾驶技术之自如。

  刚才我们学了小艇,新月一样的美丽,水蛇一样的灵动,但是再美再灵活的小艇如果没有船夫的驾驶也没有灵气,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们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其余同学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船夫的驾驶技术吗?

  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板书:船夫驾驶技术操纵自如

  总结:河上行船速度极快的时候______操纵自如,不手忙脚乱;急驶的时候______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______能够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______能够穿过去。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教师引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他动作灵活──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他速度极快──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2)讨论这个段落的写作手法

  总结:总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三、威尼斯人的生活如诗如画的夜晚。

  威尼斯的小艇很奇特,坐在船舱里很舒适,小艇行驶过一座座石桥,打开窗帘,耸立在**的建筑映入眼帘,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同学们自学课文第5、6自然段,并填表。教师配乐。

  时间什么人干什么

  坐着小艇

  白天

  晚上

  如果你就是威尼斯人,那么你想乘坐小艇去哪儿?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这样漂亮的小艇,技术这么娴熟的船夫,那么在威尼斯旅游肯定是一种享受,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享受威尼斯的夜晚。教室播放背景音乐。

  夜晚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白天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白天喧闹,有生气;晚上宁静,如诗如画

  为什么威尼斯的白天和夜晚大相径庭呢?

  因为小艇,白天小挺多,所以喧闹,晚上小艇停靠在岸边,不活动了,所以安静。

  一动一静,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板书:对比和反衬。

  晚上,人歇了,船停了,城市进入了梦乡。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行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人们的生活寸步也离不开小艇,这就是给威尼斯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小艇,难怪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学生和教师一起读):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四、归纳文章写作方法。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生活都与小艇息息相关。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写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五、读写结合小练笔。

  要求

  1、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2、字迹清晰,无错别字。

  3、不少于50字。

  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的特点长窄深外观

  船夫驾驶技术操纵自如活动

  重要作用息息相关风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读“残忍”“艰涩”等11个生字词,借助工具书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本文,感受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意,激发自身在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斗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磨练和深沉的爱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带领学生回忆当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会作何反应,由此以设疑形式回到课堂内容,谈谈文中作者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开始新课的学*。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标记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同桌互相交流。

  2.教师在ppt上出示生字词,强调读音和写法。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谈谈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

  (三)深入研读

  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之后,将班级分成三个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合作理解探究。

  1.文中提到“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因为担心、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有多深。(板书“度日如年”)

  2.作者在结尾部分说“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为什么要说“磨练自己”呢?(板书“磨练自己”)

  明确: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作为母亲的作者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因此作者说“磨练自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总结:读完文章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以及深沉的爱意;母亲是一个爱孩子、有智慧的人,她虽然和所有母亲一样关心着儿子的病情,但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克制自己的感情,抓住让孩子成长的机会,做到了“会”爱孩子。

  (四)拓展延伸

  各小组分别讨论:你还看过哪些有关母爱的文章?哪一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自谈谈感受,并派小组代表发言。

  (五)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母亲之间所发生过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把这些值得记忆的难忘经历记录下来,写成小作文。注意学*课文中作者所运用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收上来,优秀*作放至班级“作文园地”展示交流。

  五、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记叙性的散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达到掌握整篇文章的目的。回忆我刚才的教学,其实对课文的结构讲解比较粗略,可以把分角色朗读安排在课堂的开头,并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作者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再进行分析,这样会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XX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7

  教学活动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活动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字谜、歇后语,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

  课时具体安排: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内容

  1.导语:我们*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

  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更多的了解吗?(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2.打开书P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这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的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一)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P78―83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真实地感受汉字的神奇吧。

  (二)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1.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2.除了上述四种汉字有趣的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汉字有趣现象?

  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汇报第一题。

  [要点:A字谜;B谐音;C仓颉造字;D“册、典、删”的来历]关于字谜:

  A、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

  B、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C、最后在全班汇报。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答案:日;香;立;曼;休、斗;刘、孙、杜、林]

  小结: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

  学生活动: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2、关于谐音:师问: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答案:歇后语;古诗;对联;笑话]

  老师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3、关于仓颉造字:

  (1)、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

  (2)、老师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4、“册、典、删”的来历:

  (1)、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的来历。

  (3)、注意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学生汇报第二题。教师作适当评点。

  三、总结拓展,激发学生探究

  教师谈话:通过上面内容的学*,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次以综合性学*为主线进行整组学*的单元。那么如何开展好综合性学*呢?

  2.提示: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P77页。

  3.学生自由读P77页上面一段话。

  4.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知道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的要求。(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注意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二、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三、四课时

  (说明:在确保活动中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五、六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一定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一定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汇报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二、展示交流,汇报学*成果

  (一)字谜大擂台。

  1.教师引言:首先,我们从汉字的猜字谜开始。同学们,大家在课外一定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呢。现在,我们要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大家准备好了吗?

  [活动说明:教师事先将学生收集和编写的字谜和谜底集中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必答题、抢答题个若干道,分别用不同的信封装好,以便主持人活动时使用。]

  2.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大组。将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组人数尽可能相等。

  (2)在班级选出一位活动主持人,五位裁判员,一位记分员。

  (3)必答题每题5分。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

  (4)抢答题每题8分。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

  3.活动开始。

  (1)第一轮必答题。每组的1―4号选手回答。

  (2)第一轮抢答题。选手进行抢答。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渗透了多少师长的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读文时字字入目,读准字音。

  3、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卡片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到邻*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第3-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那年")

  (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4)用陈述语气读这一段。

  2、细读第一段(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阅读思考,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①师:第2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流露了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17岁就开始教书",足见出道早,经验足;"口才、文笔都很好",说明他能说会写,才学出众)

  3、细读第二段(第3--7自然段)。

  ②师: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生: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他再给一年级上课。

  ③师: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生:他把《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编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形容田老师说得生动,使人爱听)

  ④故事与小诗有什么关系?对于刚人学的孩子来说,这故事有意思吗?

  (故事巧妙地把小诗的诗句意思串连讲解出来。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有教育意义,教育他们要爱护花草)

  ⑤从哪儿看出"我"听得"人了迷"?联系上下文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

  生:我听得人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联系上下文"身临其境"的意思是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⑥师(指图):看,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娓娓动听的讲着故事,孩子们听着他的故事甜甜的笑了。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

  生交流:

  “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要乱折花草树木,美好的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我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那首小诗。”

  “田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听田老师的课一点都不觉得累,是一种享受。”

  “听田老师的课,我感到很快乐。”(板书:快乐 知识 道理)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

  出示:“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了--(生:上千份知识!)

  师:谁能也这样来说一说。

  生1: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懂得了上知个道理。

  生2: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一次快乐,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感受到了上千次快乐。

  生3:如果说一个故事就是一滴春雨,那么上千个故事就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读读文中的这句话。(生读)

  师:老师的故事是春雨。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小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的心田。再来读读。(生再读,找到春雨的感觉)

  师:在密密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一起读。(生齐读)

  师:在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慢慢地长大,可田老师给我的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刘绍棠的介绍请大家看一看。

  出示:刘绍棠简介。

  刘绍棠 简介

  刘绍棠,河北通县人,生于1936年2月。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1991年获***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

  (生对刘绍棠取得的成就不断发出赞叹)

  师:你还想说什么吗?

  生:刘绍棠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许和田老师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田老师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才使他对文学这么感兴趣。

  生:是田老师为我的成功铺*了道路。生:是田老师带我进入了文学的殿堂。

  师:刘绍棠给自己的这篇文章原来取什么题目?(《老师领进门》。)

  是什么意思?

  师:所以,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的故事,那是感激、是幸福,更是四十年来不能忘记的田老师的教诲之恩!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齐读):我在田老师那儿学*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这就是田老师,一个把自己的一片心血化成个个故事,点点春雨的老师,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老师,望着白发苍苍,恩重如山的老师,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读读课文的八九自然段。

  师:此时的我已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而且已经是个大作家了,为什么还行小学生一样的礼?

  生:在我心目中,老师的教诲之恩是永远也忘不了的。见到老师,非常感激,所以恭恭敬敬地行礼。

  生:在我的心中,小时候田老师是我的老师,长大了田老师还是我的老师。

  师: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D�D

  生:终身为父!

  生: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我永远记在心中,我永远尊敬老师。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小节,感受我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5)小结并板书。

  难忘:像40年前行礼深深感谢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检查

  1、听写词语

  2、听写句子。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课文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本文生字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

  2、看看左右两半所占比例各有什么不同?

  3、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注意左右比例。

  注意"歇"左半边的写法。

  4.学生练*描红。

  四、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歇歇脚

  恭恭敬敬:春雨点点:

  3.读句子,然后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田老师先把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娓娓动听……“与之搭配的词语有:讲故事、说话、唱歌、歌声、声音)

  王林的口才真好,她,我们都听得入迷了。

  (2)我听得入迷了,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身临其境……读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仿佛,直到时钟的"丁当"声把我"唤醒"。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1、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庭院里的“舞会”

  树叶喜欢跳舞 树叶乐了,挤在庭院角落

  一到秋天就穿上彩服 羞羞答答对风儿说

  从树上飘下来 吹吧吹吧,就请您

  寻找舞蹈的场所 当本次舞会的伴奏

  庭院说:快来吧 于是风吹:呼噜噜,呼噜噜

  看我是个多好的舞厅 树叶轻快地跳起了快三步

  环境优雅而舒适 风儿又吹:呼,呼,呼呼

  舞池*坦又宽阔 树叶又接着跳慢四步

  风儿说:快来吧 哎呀,风怎么不守纪律啦

  看我是个多好的乐师 一吹起迪斯科

  会吹奏多种美妙舞曲 就像浑身着了魔

  能创造最佳音响效果 自说自话地跑进舞池

  和树叶一同跳起了舞

  海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到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交流:

  ①庭院里的“舞会”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②海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表达方式。

  3、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了,就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且能产生许多联想。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教学总结】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情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10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4.学*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做阅读记录卡(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读懂作者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

  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偷”吗?

  (引导学生谈出更深的认识:作者酷爱读书。)

  三、写阅读记录卡

  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把他填写在读记录卡上。

  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全班汇报交流:读一读自己摘抄的记录卡,谈谈摘抄它的理由。

  (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

  如: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

  激发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感受。

  (2)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如: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

  4.练*朗读。

  师生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四、补充材料,倡导个性阅读

  分发材料:《窃读记》节选。

  1.用心读文章,品味文章。

  动笔去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引导学生能够简单用上学*课文时的方法。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1.谈读书经历。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

  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并做好记录。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合集十篇(扩展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菁华9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__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4.学*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做阅读记录卡(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读懂作者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

  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偷”吗?

  (引导学生谈出更深的认识:作者酷爱读书。)

  三、写阅读记录卡

  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把他填写在读记录卡上。

  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全班汇报交流:读一读自己摘抄的记录卡,谈谈摘抄它的理由。

  (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

  如: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

  激发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感受。

  (2)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如: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

  4.练*朗读。

  师生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四、补充材料,倡导个性阅读

  分发材料:《窃读记》节选。

  1.用心读文章,品味文章。

  动笔去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引导学生能够简单用上学*课文时的方法。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1.谈读书经历。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

  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并做好记录。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3

  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交流*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的收获和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成果加以展示.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诵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学生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5.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4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过程与方法:

  学*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孩子们好!我叫周涛,原名周小涛,生于1946年,196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最令我难忘的是1970年的一天,正值“十年动乱”之期,我真正感觉到那种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压在我头顶上,精神上压抑到不能在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值此之余,今天,我们就学*我的一篇散文———《巩乃斯的马》。

  二 、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一)学*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知道了什么?(草原上的雨来势凶猛,我见到了最壮阔的群马奔跑的场面。)

  2、用“——”画出描写暴雨的句子。

  3、从哪儿看出暴雨来势凶猛?(孤鹰击落,草原烟尘滚滚,真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雨。)

  4、谁能把暴雨凶猛的样子读出来?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击落、瞬间的感觉。

  (二)学*二、三段

  师:读了《巩乃斯的马》之后,作者笔下的马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群马奔腾时很有气势。

  生2:群马奔腾时的场面很壮阔。

  生3:我觉得非常壮观。

  师:马群在怎样的天气中奔腾?

  生:在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的冲打下……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气势磅礴的?

  就让我们细细地、投入地、来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感受深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为什么在这里感受深呢?

  生:(默读,找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

  生1:我从“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的谷口、山坡涌出来,出洪奔泄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这句话感受到了马群的气势磅礴。

  师:为什么?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马,一匹又一匹从谷口往出跑,那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就像奔泄的潮水一般,作者不是用了一个“涌”字吗?可见,不是一般地奔驰,而是淋漓尽致地去享受奔驰的快乐,去追逐自由。

  生2:我也想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涌”字用的好。

  师:好在哪?

  生2:这里没有用“奔”,没有用“跑”,而是用了一个“涌”,就说明那么多的马儿在飞奔,而不是一匹马儿在跑,而且“涌”’一般是用来写水无法阻挡时的样子的,这里却用来写奔跑的马群,就说明马群是在疾驰,速度很快,而且队伍很壮大。

  生3:我也想谈。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来写马群奔驰的场面,气势很壮大,似乎马儿听到了呼唤,都不约而同地往原野上冲,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都想在同一时间冲出山谷,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这里太壮阔了。

  生4:老师,我想读一读,可以吗?

  师:当然,你读。

  生读这一句,读完,同学们都鼓掌。

  师:为什么鼓掌?

  生:他把马群奔驰的壮观读出来了,好像我们都看到了一样。

  师:是呀,他读得很投入,用声音的高低变化把我们带入了那壮观的情景之中。

  师:接着来谈!

  生5:老师,文中第一句话“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进而的马都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就让人感觉到了马群奔跑时很壮大的气势,你看看,文中说仿佛所有的马儿都赶到这里来了,他们被自然鞭策着勇往直前,似乎要去追赶那很快就要消失的闪电一般。

  生:……

  学生在朗读之中受到了感染,课文结尾处有一句话:“它所给予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读了这句话,我让学生来提问。学生说到:“它所给予我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将使我受用不尽?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认识到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的向往是一致的。从而体会诗人在压抑的环境中看到自由的快乐、这也是作者情感的宣泄,作者感受到了自由的亲切和能驾驭自己命运的痛快舒畅……总之,我觉得这一节课孩子们不仅仅学到了巩乃斯草原上马群的壮观,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的魅力,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让人心潮澎湃。

  三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这篇课文,让我们发扬“马的精神”吧!学*它尽情施展自己的野性、本能;学*它不受羁绊、追求自由的性格;学*它在恶劣的环境下,不畏惧困难、进取不息的精神。如果你今后有坎坷的生活,又该任何面对呢?

  四、作业

  小练笔:我想成为巩乃斯的马

  板书设计 :

  快

  我遇雨 见罕景:夏日暴雨群马奔腾 壮美至感

  猛

  力量的展示

  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生命的赞歌

  【教学总结】

  本课的语言较有特色。在作者的笔下,马群之中无论大小,个个皆为勇者,虽然暴风雨不期而至,它们却都能勇敢地共同应对。文字极为朴素,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令人折服的壮美气象。

  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抓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感及其他语文学*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继而达到“入境始于情”的境界。教学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惯,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画,并在旁边作上批注,使学生学*效果较为扎实。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生字:濡沫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动物也有尊严,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3、能体会黑子心路历程的变化。

  重点难点:

  1、知道动物也有尊严,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2、能体会黑子心路历程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狗又被称为(犬),在军队中执行特殊任务的犬又被称为(军犬)。军犬被官兵视作“无言的战友”,被看成他们的“第二生命”,可见军犬与官兵有些非同一般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深入《军犬黑子》故事。

  二、复*回顾

  1、首先我们复*一下生字,(开小火车读、齐读)

  2、接下来是词语,谁还记得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3、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那么,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你的故事内容完整,语言清晰流畅,谢谢你,请坐!)

  三、激发兴趣,研读课文

  1、XXX 同学刚刚给我们复述了黑子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组黑子的图片。

  谁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黑子?

  生1(形容地真贴切)

  生2(独到的见解)

  生3(这个词用的好不好啊)

  师:文中的倒数第二段也有一个词形容这条军犬,谁找到了?

  生:神情萎靡(找得又快又准)

  师:看着黑子由威风凛凛到神情萎靡,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几个任务(ppt展示)

  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边画,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换一下答案。(师巡视)

  3、汇报

  老师刚刚在下面看到大家都画记得差不多了,那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答案吧。训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

  生:四次

  师:那他每一次都是这么否定的呢?谁先来说说第一次他是怎么否定黑子的?第二次呢?那第三次又是怎么否定的呢?第四次又是怎么否定的,和前三次一样吗?

  生(看来同学们都找对了)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和表情来读一读训导员的话,。不着急,给大家三十秒钟先练一练。

  生(四个同学,师适时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发现训导员有什么变化没有/

  生(训导员的语气越来越强烈了)

  师:那黑子接收这一次比比一次强烈的否定了吗?他接受了吗?

  生:因为他对训导员充满了一贯的绝对信赖

  师:什么是绝对?

  生:一定

  师:一贯呢?

  生:一向以来,一直。

  师:没错,正是因为黑子对训导员充满了一贯的绝对信赖,所以他确信自己没有找错的情况下,面对“不”字,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去找了。那么黑子每次都是这么找小偷的呢?谁要来读一读第一次的?

  生(你的普通话很标准,如果能带上感情就更好了)

  师:从这里我们看出,黑子是靠什么来寻找小偷的?

  生:嗅觉

  师:聪明的同学们立即找出了答案,那它在找的过程当中表现如何呢?谁能用一个词来说??

  生:(评价)

  师:老师听到有同学说黑子很有灵性,大家说这个词用得贴不贴切?(板书:充满灵性)

  师:同学们刚刚也说了,黑子在第一次找小偷的过程中变现的相当自信,那第二次呢?有没有什么变化?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第二次黑子是怎么找小偷的? 生

  师:谁来说一说黑子有什么变化?

  生:

  师:那变得谨慎、变得不那么自信的黑子第三次是怎么找小偷的? 生:

  师:这一次黑子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

  师:黑子变得不再自信了,那它第四次又怎么找小偷的呢?

  生

  师:谁的火眼金睛发现了这一次黑子与前三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提示学生找的方式变了)

  师:你们同意黑子用眼色来找小偷吗?为什么?

  生:

  师:可黑子还是这么做了,可想而知,这一次它

  生:找错了

  师: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生:

  师:为什么黑子找错了,训导员却哈哈大笑呢?他难道不生气吗? 生:因为这是一场骗局

  师:当黑子明白这一切都一场骗局的时候,它有什么反应?

  生

  师:看来你们也体会到了黑子的痛苦,然而你,黑子毕竟只是一条军犬,它那么那么地痛苦,却只能用一个“磝”字来表达。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说这声“嗷”字包含了多少情感啊!有谁来想说一说这声“嗷”字包含了哪些情感? 生:(看来你们都是黑子的知音,都能够体会黑子的痛苦)

  师:从你们的口中,老师仿佛看到黑子的精神已经(崩溃沉沦)了,着这一切都是由于训导员的(戏弄否定)。同学们,如果你们最信赖的朋友一次次地戏弄你们,否定你们,你们能忍受吗?黑子也不能,所以黑子走了,让我们跟随黑子的脚步声,听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4、读12-17自然段,体会黑子和训导员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师:从刚刚几位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发现,训导员非常的(悔恨自责),那黑子原谅他了吗?为什么黑子不肯原谅他?

  生:哪怕是一只狗,也是要尊严的!

  四、回顾课文,引发思考

  师:读完了黑子的故事,你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生:

  师:听了这么多人的想法,老师很欣慰,老师相信,你们在生活中一定会好好尊重和爱护我们的动物朋友的,对吧?

  五、作业

  1、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的内心肯定很不*静,请把你想对黑子或者想对训导员说的话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

  2、想自己的父母和朋友分享黑子的故事,宣传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7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4.学*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做阅读记录卡(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读懂作者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

  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偷”吗?

  (引导学生谈出更深的认识:作者酷爱读书。)

  三、写阅读记录卡

  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把他填写在读记录卡上。

  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全班汇报交流:读一读自己摘抄的记录卡,谈谈摘抄它的理由。

  (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

  如: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

  激发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感受。

  (2)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如: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

  4.练*朗读。

  师生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四、补充材料,倡导个性阅读

  分发材料:《窃读记》节选。

  1.用心读文章,品味文章。

  动笔去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引导学生能够简单用上学*课文时的方法。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1.谈读书经历。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

  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并做好记录。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几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感受想象的神奇,激发科幻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激发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10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到太空已不是梦想,太空到底是怎样的?和地球是否一样?太空上有医院吗?今天我们将学*一件发生在太空医院里的离奇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度课文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字、新词学生在书上勾划生字、新词,同位相互检查自学情况

  3、检查生字重点指导:诧纽书写知道:舔

  4、学生轮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

  5、石说大意

  三、:讲述了“我”到太空医院治疗烧伤的神奇的故事。想知道太空医院到底如何神奇,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揭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书读课文

  3、上查找有关太空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

  2、体会“我”第一次来到太空医院心情和感受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重点品析

  师:由于烧伤“我”住进了太空亿元,在太空医院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太空医院的神奇让“我”新奇不已,难以置信,默读3-20节,思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太空医院有哪些神奇的地方?给作者带来哪些感受?学生默读课文勾划句子并批注

  二、与文本对话,引发共鸣

  1、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神奇一:“可是干裂的嘴唇发出了火灼般的疼痛……朝我嘴里伸来。”a.学生感受读悟b.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感受如何??学生移情体验,读句子

  神奇二:“真奇怪……我很容易地转过去。”

  a.学生谈感受读悟

  b.此时“我”的心情又如何?从哪里看出?

  c.分角色读10-14节,感受心情由迷惑到诧异的变化

  神奇三:“突然,一个奇怪的景象使我大吃一惊。……悬挂在空中。”

  a.学生谈感受读悟

  b.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神奇四:“我调过头一看……在给我打针呢。”

  a.学生谈感受读悟

  b.如果此时是你在治疗,你心情如何?

  c.带着感受读句子

  神奇五:“你现在可以把身上的……敞开着。”

  a.学生谈感受,提出质疑估计质疑:为什么要在身上涂上一层乳白色的保护膜?

  b.学生自己展开猜想

  c.在书上寻找谜底,谈谈此时自己有何感受

  d.此时的”我”还有什么疑问?学*22节

  e.当”我”的疑惑解答出来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三、合理补白,全文

  1、当“我”健康出院,准备返回地球时,“我”会对白衣大夫说些什么?

  2、你觉得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有可能实现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3、师: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前许多人们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以前人们梦想自己有“顺风耳”现在人们发明了电话,有了因特,以前人们梦想自己有“千里眼”,现在有了电视,可视电话。科学技术的神奇让人们有了呼风唤雨的巨大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空医院能变成现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怀揣一颗梦想之心,并又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决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

  2、画一幅科幻或编一个科幻故事

  板书:21.太空医院

  翻身——怀疑——神奇——迷惑——打针——诧异——涂保护膜

  尼龙丝病床梦想成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生字:濡沫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合集十篇(扩展2)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菁华6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学*课文2—4自然段,了解小艇的样子,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2、通过学*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它在威尼斯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小艇之奇特。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对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继续畅游威尼斯。同学们大声一起告诉老师威尼斯的什么最出名?

  学生们回答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大文豪马克吐温先生是如何向我们介绍威尼斯的。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一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

  指名朗读。读了这段,请你说说小艇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小艇的特点长窄深

  出示大屏幕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使我们感到小艇被描写得生动形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

  谁能具体说一说

  小艇又窄又深,比做独木舟;把小艇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的形状,比做天边的新月;把小艇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比做田沟里的水蛇。

  因为有了这些比喻句所以我们感到小艇被描写得生动形象,既然是比喻句就会有比喻词,同学们我们来找一找这些比喻词。

  同学们找出的比喻词:……有点儿像…………像…………仿佛……

  用不同的比喻词可以让句子更生动。

  这么美丽的小艇同学们想不想坐上去感受一下?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点名读课文。

  同学们来表演坐在小艇上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二、赞叹驾驶技术之自如。

  刚才我们学了小艇,新月一样的美丽,水蛇一样的灵动,但是再美再灵活的小艇如果没有船夫的驾驶也没有灵气,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们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其余同学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船夫的驾驶技术吗?

  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板书:船夫驾驶技术操纵自如

  总结:河上行船速度极快的时候——操纵自如,不手忙脚乱;急驶的时候——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能够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教师引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他动作灵活──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他速度极快──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2)讨论这个段落的写作手法

  总结:总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三、威尼斯人的生活如诗如画的夜晚。

  威尼斯的小艇很奇特,坐在船舱里很舒适,小艇行驶过一座座石桥,打开窗帘,耸立在*的建筑映入眼帘,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同学们自学课文第5、6自然段,并填表。教师配乐。

  时间什么人干什么

  坐着小艇

  白天

  晚上

  如果你就是威尼斯人,那么你想乘坐小艇去哪儿?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这样漂亮的小艇,技术这么娴熟的船夫,那么在威尼斯旅游肯定是一种享受,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享受威尼斯的夜晚。教室播放背景音乐。

  夜晚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白天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白天喧闹,有生气;晚上宁静,如诗如画

  为什么威尼斯的白天和夜晚大相径庭呢?

  因为小艇,白天小挺多,所以喧闹,晚上小艇停靠在岸边,不活动了,所以安静。

  一动一静,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板书:对比和反衬。

  晚上,人歇了,船停了,城市进入了梦乡。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行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人们的生活寸步也离不开小艇,这就是给威尼斯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小艇,难怪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学生和教师一起读):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四、归纳文章写作方法。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生活都与小艇息息相关。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写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五、读写结合小练笔。

  要求

  1、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2、字迹清晰,无错别字。

  3、不少于50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特点,在有层次的阅读中达到正确流利地演讲课文。

  2.学会生字,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通过探究性学*,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惯。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是分几方面来谈的;演讲稿的特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查看预*、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认识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小组演讲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演讲稿的特点。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读写结合训练,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惯。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搜集陶行知的资料,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理解“演讲”。

  1)板书“演”,说说写“演”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用“演”组词,适时写上“讲”。

  2)说说演讲是怎么一会事。

  (在群众*或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2.板书:陶校长的演讲

  3.齐读课题

  4.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陶校长是谁?演讲是怎么回事?给谁演讲?内容是什么?)

  5.介绍陶行知:(出示课件)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办了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并亲自担任校长。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勉勉人。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教育探寻新路。他学识丰富,人格高尚,堪称**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是人民教师的楷模。陶行知不仅属于*,也属于世界。

  (二)检查预*

  1.出示词语:否则、锻炼、堡垒、私德、需要、激励、鞭策)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哪些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检查朗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文章中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是分哪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陶校长主要谈的是“每天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谈每天有没有进步这个问题。)

  (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感悟演讲内容,学*演讲

  1.学*演讲“问健康”部分

  1)理清层次

  A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讲的?也可同座交流。(在”读”字上加圈

  B交流讨论,投影文字灯片。(问健康: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提出希望)

  2)理解“健康第一”的观点

  A现在你觉得能演讲好“问健康”这部分内容了吗?如果不行,再读读(“读”字上加圈),抓重点句子,不太理解的地方读读想想,体会一下作者的见解是什么,想说明什么。

  B交流讨论

  a“有,进步了多少?”(应该有进步,还应该争取大进步。)

  b“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本,事情的根本,最重要的,生命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健康。让学生谈谈对“寻求幸福”的理解,然后抓“有了……才有……”体会健康的重要性,是一切的根本。

  c “否则”是进一步肯定健康的重要。(“否则”:不这样的话。)

  d“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要有健康的身体要从两方面去做。让学生说说是怎么锻炼的,猜猜“锻炼”为什么是金字旁,火字旁?投影画面明白锻炼本意,明白锻炼要吃得了苦,经受得住考验。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

  e说说对“健康堡垒”的理解。(“堡垒”,从字形上猜是什么东西,然后看图片)

  2.练*演讲

  1)各自练*演讲这部分。2)指名演讲,学生评议。3)指导感染性演讲

  3.指名演讲

  (三)小结

  1.让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2.这堂课我们从这篇演讲稿中进一步明白了健康、学问的重要,受到了感染,得到了

  启发;知道了什么是“演讲”,也初步学会了演讲,这都得感谢——“陶校长的演讲”。

  (四)作业

  1.从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挑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抄下来,然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可举例谈自己的认识。

  2.用一读再读的方法学*第四、第五自然段,练*演讲。

  板书:

  2.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生命之本

  四问 学问 前进活力源泉

  工作 也是学*

  道德 做人的根本

  第二教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演讲“问学问”部分

  1.四人小组学*,边学边讨论这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陶校长想要告诉听众什么?然后练*演讲,可动动笔动动手,有问题可举手。

  2.交流讨论

  1)中心话题是“学问”,层次: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

  2)指名说说这部分演讲要注意些什么,那些地方很重要。

  3)结合同学发言,师出示文字灯片,添加符号。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才能……。

  (强调有学问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体验讲;在学生演讲时指导停顿及重音。)

  要……就要专心致志,就要……坚韧不拔

  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不拔”,“钻进去”,“展开来”。怎么做要读得有力,让人觉得必须这么做。)

  3.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二)按照第二节的学*方法,自主学*三、四、五节。

  具体指导:

  1.问的什么问题?

  2.为什么要问?

  3.希望怎么做?

  4.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你会用它说一句话吗?

  5.记住了“问”的内容了吗?说说。

  6.还有什么疑问吗?

  让学生分小组学*,分别交流汇报。教师灵活处理。过程要简洁流畅。

  关联词义涉及到“即使……也……”和“既要……也要……”

  词语:公德、私德 人格长城

  (三)齐读课文最后“如果……就……”部分。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实践拓展

  1.陶行知先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大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要求我们做到每天四问,以次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除了这四问,我们还可以问些什么?

  2.每位同学向自己提一个问题,仿照陶校长演讲的层次有条理地说一说。

  比如:读书有没有进步?写字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没有,

  是什么原因? 以后准备怎么做?小组内互相说说。

  (五)练*复述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1.陶校长谈了“每天四问”是指什么?

  2.分四部分,让学生分别复述主要内容,进行评价。

  3.教育启发:我们记住了“每天四问”,并且也“每天四问”,那就能进步了吗?要想真的有进步,必须怎么办?

  (关键要去行动,这也是陶校长一贯倡导的重要观点:“知行合一”。)

  出示陶行知的名言警句: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4)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六)作业:

  仿照课文某一问的写法,向自己提一个问题,有条理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也可以对照陶校长的演讲内容,回答“每天四问”,看看你到底有没有进步。

  板书设计 2.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生命之本

  四问 学问 前进活力源泉

  工作 也是学*

  道德 做人的根本

  【教学总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看似简单,却实际上却不然。例如《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中有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否则”,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那学生理解起来是否就十分容易呢?我想到以前人教版教材中有篇《詹天佑》的课文,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表面看来学生理解并不困难,他们会很自然地以“代词法”将“否则”解释为“不然”。学生在说出这个答案以后,是否代表着他们已经完全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个词语了呢?从以往的教学来看,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当我让学生说出“否则”(或者“不然”)在课文中的意思时,他们大多无所适从;让学生运用这个词语,也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在《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中,“否则”是以生字组成的词语形式出现的,我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更加注重了这个词语的教学。

  在《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中,“否则”的语境是这样的:“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我是这样教学这个词语的。

  像以前教学《詹天佑》一样,我先让学生对“否则”一词有个比较模糊的理解,这个层次的理**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或者联系语境,或者借助工具书,将“否则”解释为“不然”。我让学生以“不然”替代“否则”读读句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

  在精读课文的之后,我设计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否则”一词的环节。在和学生围绕“为什么要问身体有没有进步”时,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作者正面的阐述,但对于作者反面的论述,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会因为对“否则”这个词语不够透彻的理解而忽视。在这关节眼上,我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否则”。学生当然还是只能以“不然”来解释。我进一步问学生“不然”的意思,学生就不知道怎样来回答了。我指导学生理解“则”和“然”在这里是“这样”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联系上句来说说“这样”是指怎样。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到了“这样”是指“有健康的身体”,同时也明白了“否则”是指“没有健康的身体”。联系具体的内容,学生透彻地理解了“否则”,同时对于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方法也就有了感性认识。

  《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作者用相同的结构提出了四个问题,因为结构相同,因此在设计“否则”一词教学的时候,当学*到第二问的时候,我安排了让学生用“否则”说话的环节。作者在说为什么要“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时,他只从正面进行了阐述:“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读了这一段阐述以后,我让学生接着这段话用“否则”说话。其他两问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词语运用的训练,另一方面还巩固了学生对正反两方面阐述的说理方法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4

  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交流*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的收获和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成果加以展示.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诵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学生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5.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10个认读字。

  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及进行评价人物练*,使学生受到关爱他人、关爱父母的教育。

  思品目标

  体会鲁本对母亲无比关爱的孝子之情。教育学生知道感恩。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本对母亲无比关爱的孝子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本对母亲无比关爱的孝子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学*23课《鲁本的秘密》。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是啊,鲁本的秘密是什么呢?既然是秘密,他为了保守秘密又是怎样做的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叙述的顺序。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词典和联系上下文,认识新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一边讨论,在了解课文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理清叙述的顺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从而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秘密萌生——秘密攒钱——秘密实现)

  三、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重点讨论秘密攒钱的过程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鲁本秘密攒钱的,他为什么要秘密攒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读全文,突出重点。(有关描写母亲为全家操劳、鲁本卖掉最后的两个麻袋、母亲节送胸针等部分)要读出对母亲的理解尊重、体贴关爱;读出急切;读出母亲的激动、欣慰;鲁本实现愿望的兴奋的语气和感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阅读延伸,升华情感

  讨论:你认为鲁本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

  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

  ③二、四句押韵。

  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⑤丰富的想象。

  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

  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1、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庭院里的“舞会”

  树叶喜欢跳舞 树叶乐了,挤在庭院角落

  一到秋天就穿上彩服 羞羞答答对风儿说

  从树上飘下来 吹吧吹吧,就请您

  寻找舞蹈的场所 当本次舞会的伴奏

  庭院说:快来吧 于是风吹:呼噜噜,呼噜噜

  看我是个多好的舞厅 树叶轻快地跳起了快三步

  环境优雅而舒适 风儿又吹:呼,呼,呼呼

  舞池*坦又宽阔 树叶又接着跳慢四步

  风儿说:快来吧 哎呀,风怎么不守纪律啦

  看我是个多好的乐师 一吹起迪斯科

  会吹奏多种美妙舞曲 就像浑身着了魔

  能创造最佳音响效果 自说自话地跑进舞池

  和树叶一同跳起了舞

  海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到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交流:

  ①庭院里的“舞会”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②海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表达方式。

  3、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了,就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且能产生许多联想。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教学总结】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情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__“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__“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合集十篇(扩展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菁华5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学*课文2-4自然段,了解小艇的样子,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2、通过学*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它在威尼斯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小艇之奇特。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对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继续畅游威尼斯。同学们大声一起告诉老师威尼斯的什么最出名?

  学生们回答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大文豪马克吐温先生是如何向我们介绍威尼斯的。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一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

  指名朗读。读了这段,请你说说小艇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小艇的特点长窄深

  出示大屏幕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使我们感到小艇被描写得生动形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

  谁能具体说一说

  小艇又窄又深,比做独木舟;把小艇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的形状,比做天边的新月;把小艇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比做田沟里的水蛇。

  因为有了这些比喻句所以我们感到小艇被描写得生动形象,既然是比喻句就会有比喻词,同学们我们来找一找这些比喻词。

  同学们找出的比喻词:……有点儿像…… ……像…… ……仿佛……

  用不同的比喻词可以让句子更生动。

  这么美丽的小艇同学们想不想坐上去感受一下?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点名读课文。

  同学们来表演坐在小艇上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二、赞叹驾驶技术之自如。

  刚才我们学了小艇,新月一样的美丽,水蛇一样的灵动,但是再美再灵活的小艇如果没有船夫的驾驶也没有灵气,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们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其余同学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船夫的驾驶技术吗?

  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板书:船夫驾驶技术操纵自如

  总结:河上行船速度极快的时候——操纵自如,不手忙脚乱;急驶的时候——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能够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教师引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他动作灵活──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他速度极快──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2)讨论这个段落的写作手法

  总结:总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三、威尼斯人的生活如诗如画的夜晚。

  威尼斯的小艇很奇特,坐在船舱里很舒适,小艇行驶过一座座石桥,打开窗帘,耸立在*的建筑映入眼帘,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同学们自学课文第5、6自然段,并填表。教师配乐。

  时间什么人干什么

  坐着小艇

  白天

  晚上

  如果你就是威尼斯人,那么你想乘坐小艇去哪儿?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这样漂亮的小艇,技术这么娴熟的船夫,那么在威尼斯旅游肯定是一种享受,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享受威尼斯的夜晚。教室播放背景音乐。

  夜晚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白天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白天喧闹,有生气;晚上宁静,如诗如画

  为什么威尼斯的白天和夜晚大相径庭呢?

  因为小艇,白天小挺多,所以喧闹,晚上小艇停靠在岸边,不活动了,所以安静。

  一动一静,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板书:对比和反衬。

  晚上,人歇了,船停了,城市进入了梦乡。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行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人们的生活寸步也离不开小艇,这就是给威尼斯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小艇,难怪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学生和教师一起读):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四、归纳文章写作方法。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生活都与小艇息息相关。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写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五、读写结合小练笔。

  要求

  1、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2、字迹清晰,无错别字。

  3、不少于50字。

  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的特点长窄深外观

  船夫驾驶技术操纵自如活动

  重要作用息息相关风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

  教学三维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3、学*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具体,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环节:

  一、新知铺垫:

  1、基础训练

  艰辛 兴奋 恍然大悟 一往情深

  一备 坷垃 咀嚼

  2、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二、探究新知:(说明:学、展、点随时标注)

  一、学: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清层次,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展:学生汇报交流

  1、检查字词:和面 拮据 捏成 品尝 享受 码上

  耍花招儿

  2、通过小时候(妈妈给“我”)包花边饺子和“我”长大后(为妈妈)包花边饺子的故事,倾诉了“我”与母亲之间(深沉的亲情)。

  三、点:教师强调

  可按内容把分为两部分。

  ⑴妈妈爱吃饺子,爱包饺子。(1—2)

  (2)花边饺子寄深情。(3—8)

  一、学:自学提示

  1、小时候妈妈是如何给“我”包饺子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长大了,“我”是怎样给妈妈包饺子的?包了一个什么样子的饺子?

  3、你能说一说,这花边饺子里包的到底是什么吗?

  4、“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二、展:学生汇报

  三、点:教师强调

  这篇围绕饺子写的,课文中虽没有一个爱字,但是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里,感觉到爱意,贫困时期的肉馅里急的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体贴,浓浓的爱,幸福时光的糖馅饺子倾注的是一位赤子报恩的深情。

  巩固拓展: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积累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想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必做题:

  选做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3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从文本的语言来看,描写通俗生动,易于理解;从文本包含的人文教育来看,贴*生活,符合现实。基于教材的特点、语文素养培养的一般规律,执教本课的主要目标可以确定为: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心理的变化。3.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思路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始终站在引领者的角度上辅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把体验阅读作为重要的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自我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体现“语文”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观点。

  本课教学可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整体感知,读通读熟教材,理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思路以及概括文本的内容为主要目标;第二课时以有感情的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内化吸收,体会成吉思汗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所以每个人也都有生气、发怒的时候,但是我们也常常遇到因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冲动发怒,过后又后悔的情况。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简短的交流之后,指名发言。

  师生对话。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相关经历,和学生*等沟通。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气、发怒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同的是面对自己的错误采取不同的态度,往往就有不同的结果。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关于一个伟大的人物的故事。(板书课题:成吉思汗和鹰)同学们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谈一谈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对鹰的认识。

  学生发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播放下面的资料,但要注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资料:

  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他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一生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大多认为成吉思汗是*历史上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因此有学者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成吉思汉曾经说过:“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尽管后人对他残酷的攻城掠地多有微词,但这并不影响他做为马背天骄的伟人的地位。

  鹰——内蒙古大草原上正义的象征。它强健、凶悍,是猛禽之一,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幼鹰常常被牧民驯养,成为猎鹰,帮助人们捕抓野兔等猎物。

  [设计意图:教材仅仅是学生学*语文的凭借。因此本环节设计没有急于让学生接触文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把生活作为学*的切入点,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二、整体感知

  出示学*提纲,学生自主学*。

  1.自由读书,结合教材后面“生字条”,给文中出现的生字注上拼音。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如:悠闲自得、宠爱、满载而归、懊悔不已等。

  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初步读书的感受。

  找出“鹰四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水杯”的部分,反复阅读。

  2.生生交流,反馈学*情况。

  在学生独立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收获,发现问题。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适时找出重点的语句段落,指名朗读。让学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的主人。五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发挥自己宏观调控的作用,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程中产生的比较杂乱的问题。本环节还重视了学生积累词语的训练和使用工具书的*惯。重点词语的理解一般有三个步骤:不理解、结合工具书理解、工具书与文本创设的语言环境结合来理解。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些关键的词语,实际上也就基本理解了教材的内容,为后面的深入研读奠定了基础。]

  三、及时巩固,读写结合

  1.抄写课文中你认为应该重点记住的`生字和词语,不太熟练的可以多写几遍,但一定要注意工整规范地写好每一个字。

  2.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括号。

  ( )的泉水 ( )的季节

  ( )的天气 ( )的狩猎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成吉思汗_______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于是他就__________。结果把那只鹰_________射杀了。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感到_____________ 。成吉思汗从这个教训中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是并没有要求削弱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因此听说读写,不可偏废,语文基本功训练要扎实到位。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动口、动脑、动手相结合,各种学*感官的积极配合,不单使得课堂结构错落有致,张弛有度,也可以让学生的学*兴趣始终不减。]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下面的词语:

  悠闲自得、狩猎、手腕、拧断、懊悔不已、宠爱、小心翼翼、满载而归

  2.用一句话说出《成吉思汗和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内容,指导读书,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1.快速找到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把自己的个性理解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抓住“悠闲自得”、“他最喜爱的鹰”、“它在前面飞行,它认得回家的路”等描写,体会成吉思汗和鹰之间的密切关系。又要抓住“渴的急不可耐”与“正准备一饮而尽”来理解成吉思汗的境况,来体会他的情绪。

  从“嗖”的一声、“这只鹰前前后后飞了好几个来回,一直在他的上空盘旋。”等描写便不难体会到鹰是怎样“想”的。

  2.用学*“第一次打翻水”的方法,小组合作学*。找出第二次、第三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想一想此时此刻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怎么读?成吉思汗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又接满了第四杯水,鹰是怎样做的?成吉思汗是怎样做的?这段话该怎样读?要读出变化的语气来。

  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有感情的阅读指导上。

  [设计意图:抓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学生能够快速找出“成吉思汗发怒杀了鹰”这一点,但他们容易忽略 “为什么愉快变成了愤怒”,这个环节把体会人物 的内心活动作为重点来探究,不但使教学仅仅围绕中心目标展开,而且完成了“把书读薄”到“把书读厚”的经过,学生在切身体验的情况下,会情由心生,情动而辞发!课堂就不但是读书的过程,还是学生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

  三、升华认识,汲取文本精华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成吉思汗终于发现了鹰撞翻水杯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是用鹰的生命换来的。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成吉思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鹰是一只什么样的鹰?

  学生可能各抒己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但又不要盲从学生的认识,特别是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可能存在分歧:成吉思汗既有叱咤风云的一面,又有凶悍暴戾的一面,但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吉思汗生活的年代和背景来全面认识伟人的形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及时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课文最后一段。面对错误,成吉思汗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行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安排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发生,他“懊悔不已”,但是没有一味的“苦恼”,而是积极面对:不找借口,积极弥补过失,并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闪烁着人性的关怀。教学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欣赏方面,而是由浅入深,逐步走进文本的精髓部分。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这门交际和交流的工具,更让语文学*的过程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帮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面对世界的本领。]

  四、课堂延伸,设置作业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项来完成。

  1.学*《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2.搜集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的不同态度的材料,扩大阅读量,总结经验。

  [设计意图:积极使用教材,并努力凭借教材拓展学生的语文学*;立足课堂教学,并努力超越课堂的局限,使语文学*向生活延伸。]

  五、快乐作业 (出示课件)学*《成吉思汗》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1、阅读教学中学*方式的选择。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教师绝不先将自己的结论交给学生,限制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我在执教《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中,抓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

  2、阅读教学中人文因素的渗透。 语文教学意在实践“语文学科承担着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即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这一思想。学生语文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应该只是考分的高低,而是能否把汲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一生成长的甘泉,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有思想深度的、脱离低级气味的有品位的人。在《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中,为了让语文课堂闪烁着人性的关怀,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欣赏方面,而是由浅入深,逐步走进文本的精髓部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联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在发怒的时候做出令自己懊悔的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XX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__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__《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__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__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__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__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__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__(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__“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__“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合集十篇(扩展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菁华9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__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4.学*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做阅读记录卡(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读懂作者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

  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偷”吗?

  (引导学生谈出更深的认识:作者酷爱读书。)

  三、写阅读记录卡

  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把他填写在读记录卡上。

  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全班汇报交流:读一读自己摘抄的记录卡,谈谈摘抄它的理由。

  (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

  如: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

  激发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感受。

  (2)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如: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

  4.练*朗读。

  师生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四、补充材料,倡导个性阅读

  分发材料:《窃读记》节选。

  1.用心读文章,品味文章。

  动笔去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引导学生能够简单用上学*课文时的方法。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1.谈读书经历。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

  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并做好记录。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3

  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交流*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的收获和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成果加以展示.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诵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学生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5.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4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过程与方法:

  学*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孩子们好!我叫周涛,原名周小涛,生于1946年,196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最令我难忘的是1970年的一天,正值“十年动乱”之期,我真正感觉到那种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压在我头顶上,精神上压抑到不能在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值此之余,今天,我们就学*我的一篇散文———《巩乃斯的马》。

  二 、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一)学*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知道了什么?(草原上的雨来势凶猛,我见到了最壮阔的群马奔跑的场面。)

  2、用“——”画出描写暴雨的句子。

  3、从哪儿看出暴雨来势凶猛?(孤鹰击落,草原烟尘滚滚,真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雨。)

  4、谁能把暴雨凶猛的样子读出来?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击落、瞬间的感觉。

  (二)学*二、三段

  师:读了《巩乃斯的马》之后,作者笔下的马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群马奔腾时很有气势。

  生2:群马奔腾时的场面很壮阔。

  生3:我觉得非常壮观。

  师:马群在怎样的天气中奔腾?

  生:在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的冲打下……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气势磅礴的?

  就让我们细细地、投入地、来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感受深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为什么在这里感受深呢?

  生:(默读,找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

  生1:我从“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的谷口、山坡涌出来,出洪奔泄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这句话感受到了马群的气势磅礴。

  师:为什么?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马,一匹又一匹从谷口往出跑,那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就像奔泄的潮水一般,作者不是用了一个“涌”字吗?可见,不是一般地奔驰,而是淋漓尽致地去享受奔驰的快乐,去追逐自由。

  生2:我也想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涌”字用的好。

  师:好在哪?

  生2:这里没有用“奔”,没有用“跑”,而是用了一个“涌”,就说明那么多的马儿在飞奔,而不是一匹马儿在跑,而且“涌”’一般是用来写水无法阻挡时的样子的,这里却用来写奔跑的马群,就说明马群是在疾驰,速度很快,而且队伍很壮大。

  生3:我也想谈。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来写马群奔驰的场面,气势很壮大,似乎马儿听到了呼唤,都不约而同地往原野上冲,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都想在同一时间冲出山谷,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这里太壮阔了。

  生4:老师,我想读一读,可以吗?

  师:当然,你读。

  生读这一句,读完,同学们都鼓掌。

  师:为什么鼓掌?

  生:他把马群奔驰的壮观读出来了,好像我们都看到了一样。

  师:是呀,他读得很投入,用声音的高低变化把我们带入了那壮观的情景之中。

  师:接着来谈!

  生5:老师,文中第一句话“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进而的马都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就让人感觉到了马群奔跑时很壮大的气势,你看看,文中说仿佛所有的马儿都赶到这里来了,他们被自然鞭策着勇往直前,似乎要去追赶那很快就要消失的闪电一般。

  生:……

  学生在朗读之中受到了感染,课文结尾处有一句话:“它所给予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读了这句话,我让学生来提问。学生说到:“它所给予我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将使我受用不尽?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认识到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的向往是一致的。从而体会诗人在压抑的环境中看到自由的快乐、这也是作者情感的宣泄,作者感受到了自由的亲切和能驾驭自己命运的痛快舒畅……总之,我觉得这一节课孩子们不仅仅学到了巩乃斯草原上马群的壮观,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的魅力,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让人心潮澎湃。

  三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这篇课文,让我们发扬“马的精神”吧!学*它尽情施展自己的野性、本能;学*它不受羁绊、追求自由的性格;学*它在恶劣的环境下,不畏惧困难、进取不息的精神。如果你今后有坎坷的生活,又该任何面对呢?

  四、作业

  小练笔:我想成为巩乃斯的马

  板书设计 :

  快

  我遇雨 见罕景:夏日暴雨群马奔腾 壮美至感

  猛

  力量的展示

  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生命的赞歌

  【教学总结】

  本课的语言较有特色。在作者的笔下,马群之中无论大小,个个皆为勇者,虽然暴风雨不期而至,它们却都能勇敢地共同应对。文字极为朴素,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令人折服的壮美气象。

  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抓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感及其他语文学*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继而达到“入境始于情”的境界。教学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惯,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画,并在旁边作上批注,使学生学*效果较为扎实。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生字:濡沫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动物也有尊严,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3、能体会黑子心路历程的变化。

  重点难点:

  1、知道动物也有尊严,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2、能体会黑子心路历程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狗又被称为(犬),在军队中执行特殊任务的犬又被称为(军犬)。军犬被官兵视作“无言的战友”,被看成他们的“第二生命”,可见军犬与官兵有些非同一般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深入《军犬黑子》故事。

  二、复*回顾

  1、首先我们复*一下生字,(开小火车读、齐读)

  2、接下来是词语,谁还记得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3、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那么,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你的故事内容完整,语言清晰流畅,谢谢你,请坐!)

  三、激发兴趣,研读课文

  1、XXX 同学刚刚给我们复述了黑子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组黑子的图片。

  谁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黑子?

  生1(形容地真贴切)

  生2(独到的见解)

  生3(这个词用的好不好啊)

  师:文中的倒数第二段也有一个词形容这条军犬,谁找到了?

  生:神情萎靡(找得又快又准)

  师:看着黑子由威风凛凛到神情萎靡,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几个任务(ppt展示)

  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边画,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换一下答案。(师巡视)

  3、汇报

  老师刚刚在下面看到大家都画记得差不多了,那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答案吧。训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

  生:四次

  师:那他每一次都是这么否定的呢?谁先来说说第一次他是怎么否定黑子的?第二次呢?那第三次又是怎么否定的呢?第四次又是怎么否定的,和前三次一样吗?

  生(看来同学们都找对了)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和表情来读一读训导员的话,。不着急,给大家三十秒钟先练一练。

  生(四个同学,师适时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发现训导员有什么变化没有/

  生(训导员的语气越来越强烈了)

  师:那黑子接收这一次比比一次强烈的否定了吗?他接受了吗?

  生:因为他对训导员充满了一贯的绝对信赖

  师:什么是绝对?

  生:一定

  师:一贯呢?

  生:一向以来,一直。

  师:没错,正是因为黑子对训导员充满了一贯的绝对信赖,所以他确信自己没有找错的情况下,面对“不”字,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去找了。那么黑子每次都是这么找小偷的呢?谁要来读一读第一次的?

  生(你的普通话很标准,如果能带上感情就更好了)

  师:从这里我们看出,黑子是靠什么来寻找小偷的?

  生:嗅觉

  师:聪明的同学们立即找出了答案,那它在找的过程当中表现如何呢?谁能用一个词来说??

  生:(评价)

  师:老师听到有同学说黑子很有灵性,大家说这个词用得贴不贴切?(板书:充满灵性)

  师:同学们刚刚也说了,黑子在第一次找小偷的过程中变现的相当自信,那第二次呢?有没有什么变化?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第二次黑子是怎么找小偷的? 生

  师:谁来说一说黑子有什么变化?

  生:

  师:那变得谨慎、变得不那么自信的黑子第三次是怎么找小偷的? 生:

  师:这一次黑子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

  师:黑子变得不再自信了,那它第四次又怎么找小偷的呢?

  生

  师:谁的火眼金睛发现了这一次黑子与前三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提示学生找的方式变了)

  师:你们同意黑子用眼色来找小偷吗?为什么?

  生:

  师:可黑子还是这么做了,可想而知,这一次它

  生:找错了

  师: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生:

  师:为什么黑子找错了,训导员却哈哈大笑呢?他难道不生气吗? 生:因为这是一场骗局

  师:当黑子明白这一切都一场骗局的时候,它有什么反应?

  生

  师:看来你们也体会到了黑子的痛苦,然而你,黑子毕竟只是一条军犬,它那么那么地痛苦,却只能用一个“磝”字来表达。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说这声“嗷”字包含了多少情感啊!有谁来想说一说这声“嗷”字包含了哪些情感? 生:(看来你们都是黑子的知音,都能够体会黑子的痛苦)

  师:从你们的口中,老师仿佛看到黑子的精神已经(崩溃沉沦)了,着这一切都是由于训导员的(戏弄否定)。同学们,如果你们最信赖的朋友一次次地戏弄你们,否定你们,你们能忍受吗?黑子也不能,所以黑子走了,让我们跟随黑子的脚步声,听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4、读12-17自然段,体会黑子和训导员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师:从刚刚几位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发现,训导员非常的(悔恨自责),那黑子原谅他了吗?为什么黑子不肯原谅他?

  生:哪怕是一只狗,也是要尊严的!

  四、回顾课文,引发思考

  师:读完了黑子的故事,你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生:

  师:听了这么多人的想法,老师很欣慰,老师相信,你们在生活中一定会好好尊重和爱护我们的动物朋友的,对吧?

  五、作业

  1、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的内心肯定很不*静,请把你想对黑子或者想对训导员说的话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

  2、想自己的父母和朋友分享黑子的故事,宣传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7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4.学*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做阅读记录卡(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读懂作者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

  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偷”吗?

  (引导学生谈出更深的认识:作者酷爱读书。)

  三、写阅读记录卡

  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把他填写在读记录卡上。

  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全班汇报交流:读一读自己摘抄的记录卡,谈谈摘抄它的理由。

  (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

  如: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

  激发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感受。

  (2)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如: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

  4.练*朗读。

  师生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四、补充材料,倡导个性阅读

  分发材料:《窃读记》节选。

  1.用心读文章,品味文章。

  动笔去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引导学生能够简单用上学*课文时的方法。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1.谈读书经历。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

  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并做好记录。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几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感受想象的神奇,激发科幻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激发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10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到太空已不是梦想,太空到底是怎样的?和地球是否一样?太空上有医院吗?今天我们将学*一件发生在太空医院里的离奇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度课文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字、新词学生在书上勾划生字、新词,同位相互检查自学情况

  3、检查生字重点指导:诧纽书写知道:舔

  4、学生轮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

  5、石说大意

  三、:讲述了“我”到太空医院治疗烧伤的神奇的故事。想知道太空医院到底如何神奇,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揭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书读课文

  3、上查找有关太空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

  2、体会“我”第一次来到太空医院心情和感受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重点品析

  师:由于烧伤“我”住进了太空亿元,在太空医院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太空医院的神奇让“我”新奇不已,难以置信,默读3-20节,思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太空医院有哪些神奇的地方?给作者带来哪些感受?学生默读课文勾划句子并批注

  二、与文本对话,引发共鸣

  1、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神奇一:“可是干裂的嘴唇发出了火灼般的疼痛……朝我嘴里伸来。”a.学生感受读悟b.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感受如何??学生移情体验,读句子

  神奇二:“真奇怪……我很容易地转过去。”

  a.学生谈感受读悟

  b.此时“我”的心情又如何?从哪里看出?

  c.分角色读10-14节,感受心情由迷惑到诧异的变化

  神奇三:“突然,一个奇怪的景象使我大吃一惊。……悬挂在空中。”

  a.学生谈感受读悟

  b.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神奇四:“我调过头一看……在给我打针呢。”

  a.学生谈感受读悟

  b.如果此时是你在治疗,你心情如何?

  c.带着感受读句子

  神奇五:“你现在可以把身上的……敞开着。”

  a.学生谈感受,提出质疑估计质疑:为什么要在身上涂上一层乳白色的保护膜?

  b.学生自己展开猜想

  c.在书上寻找谜底,谈谈此时自己有何感受

  d.此时的”我”还有什么疑问?学*22节

  e.当”我”的疑惑解答出来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三、合理补白,全文

  1、当“我”健康出院,准备返回地球时,“我”会对白衣大夫说些什么?

  2、你觉得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有可能实现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3、师: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前许多人们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以前人们梦想自己有“顺风耳”现在人们发明了电话,有了因特,以前人们梦想自己有“千里眼”,现在有了电视,可视电话。科学技术的神奇让人们有了呼风唤雨的巨大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空医院能变成现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怀揣一颗梦想之心,并又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决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

  2、画一幅科幻或编一个科幻故事

  板书:21.太空医院

  翻身——怀疑——神奇——迷惑——打针——诧异——涂保护膜

  尼龙丝病床梦想成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生字:濡沫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合集十篇(扩展5)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案设计 (菁华3篇)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

  1 、学*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居然”、“爱慕之心”等词语。

  2、读句子,理解爸爸与“我”的对话的含义,学*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学*课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练*用“居然”“成熟”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6、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一课时

  一、提出学*目标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①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

  ②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③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课题15 、落花生 )

  2、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目标。

  ①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②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

  二、展示学*成果

  (给学生自主学*、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开辟、分辨、翻地、收获、成熟等词语,明白了爱慕之心、实用、体面的意思。

  2、我会用居然、吩咐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第10自然段。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

  1、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①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②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这篇文章,通过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生字词语。

  2、小组朗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

  3、小组分角色个性朗读。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结合课时而变)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2、搜集、摘抄关于借物喻人的句子。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让学生掌握积累生字词,并能把这些词语运用在学*过程中。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词语,以及学*文章中借物喻人等写作手法。

  3、在学*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许地山所赞美的精神,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灵活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准确地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词语。

  2、学*体会课文中揭示的做人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学*,掌握课文的各种写作手法与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来上课的途中,碰到了一位同学,他问了我一个谜语,你们想猜一猜吗?

  学生:(异口同声)想。

  老师: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是什么?猜一种食物。

  学生:花生。

  老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正确。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新课文《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给自己不懂的生字词作上标志。

  (1)、自主学*为主,合作学*为辅。

  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

  ①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字词的特点。

  ②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对本课文生字词的理解以及认字技巧。

  2、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把课文所讲的故事复述一次。

  老师可先提问几位学生,其他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发表,并让他们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再次感知课文,划分课文段落大意。

  学生在默读课文过程中,以“落花生”为线索,把课文分成几大段,并归纳出各段的大意。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后,老师可适当的对每位同学进行评价。并要求他们把自己不懂的句子作上标志。

  3、找出文章中作者兄弟姐妹们对花生的评价。

  四、深化练*,归纳总结。

  1、“自助餐”练*: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居然”“成熟”“虽然……可是”这几个词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来造句。

  2、这节课我们初步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课文中的几兄弟都将自己对花生的看法说出来了,它们分别是什么?(味美、榨油、便宜)

  3、联系我们现实生活,你们又有什么看法呢?

  五、作业:

  1、好好地复*新的生字词,准备下节课的“组字游戏”。

  2、回去后,再细读课文,把刚才不懂的句子弄懂,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案设计3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落花生》一文正是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范本,因此,本教案设计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重点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做人的道理。在感悟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花生的图片,搜集关于作者许地山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语。

  2.搜集关于花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趣入课

  1.导入:(多媒体出示谜语)同学们,你们都很喜欢猜谜语吧?现在就请大家听听老师的这则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子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植物?

  2.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PPT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其父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因而常用笔名“落华生”。那么,关于花生,他的父亲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篇以趣味谜语引入新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花生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简介作者,暗示课文主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多媒体出示学*要求,组织学生自主学*生字、词语。

  (1)会读、会认生字。

  (2)理解字义、词义,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3)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师生交流,并检测学*情况。

  (1)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区别掌握易错的字音、字形。

  便:多音字,有pián和biàn两个读音。通过组词区分读音。

  榨:读翘舌音zhà,不要读成zhá。

  矮:读ǎi,不读nǎi。

  (2)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①指导学生解释词语时,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②学生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播种、吩咐、榨油、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设计意图: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生字、词语,教师适时点拨学*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提高学*效率。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划分全文的段落,讨论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收获节。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过收获节时吃花生、议花生。

  设计意图: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的能力。

  四、再读课文,分清主次

  1.快速扫读课文,了解文章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小结:同学们,课文题目是“落花生”,你们认为课文着重描写的是什么?你们从课文内容中发现了什么?图片 引导学生发现:从种花生到收花生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作者却只用几个词语一笔带过,而过收获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可见过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全文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播放书写动漫,让学生观察。

  2.教师强调书写要点。

  浇:右下不是“元”。

  慕:下面是“小”的右侧多一点。

  矮:右下“女”的横较长。

  3.教师范写“播、榨、慕”。

  4.学生练写,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巩固识字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功课的必备技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合集十篇(扩展6)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0个生字。会认6个,会写14个。并正确书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藏”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四光善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李四光的有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题纲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通读顺。勾画疑难词句,或感受深刻的句子。

  2。初步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

  3。搜集资料,了解李四光的光辉成就。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四光,导入课题。

  1。几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大朋友——出示李四光的头像,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李四光的生*,及他的光辉成就。

  2。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呢?让我们去读读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从故事中找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朗读)

  二、检查预*,初读课文。

  1。分节指名读课文。师生评价预*效果。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先自读,再指名读,最后互读检查。交流识字方法。

  3。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地质学家,突兀,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秦岭等。

  4。完整地齐读课文。

  三、合作学*,再读课文。

  1。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教师适时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如:爱思考,爱提问,好学好问等等。

  2。能用书上的话充分证明你的观点吗?再读课文,画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语句。

  3。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句子。

  有记录员作好记录,准备下节课全班交流。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五 作业

  1。写写生字。2读读李四光的有关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读词语,听写生字。

  2。交流课下所读的文章,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3。齐读课文。

  二 全班交流,深入研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研读有关的句子。学*方法可如下:

  1。生:李四光爱思考。如: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这块大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让他产生兴趣呢?

  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引导学生感知巨石的形象和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生:李四光好学好问。如“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指导:想象情境,进行对话练*。

  李四光怎么问老师的?同桌合作演一演。

  如:“这么大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你也试着把李四光的想法表述出来: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应该会把草地( ),可它并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

  让学生感受到李四光好问,会思考的品质。

  3。李四光又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师生合作演一演父子俩的对话。

  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做?

  4。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执着、认真的态度。

  5。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再次感受李四光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三 总结升华

  1。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不懈的探索,研究出来的成果震惊世界,你从中受的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四 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如:茅以升《走马灯为什么会转》等等。

  板

  书

  设

  计

  7 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 ? 爱问 爱思考 执着探索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3

  教材分析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本节课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养成正确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惯。对孩子的*惯养成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2.通过学*本课,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世界万物都在变化”的道理。教育学生学*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惯。

  学情分析

  1.就学生而言,对于一切都在变化及科里亚为何走了五步之间的联系很难理解。另外对字词如:锯,喀,挖,果然的书写及理解会存在困难,这需要教师反复进行强调。

  2.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了解科里亚是如何埋木匣又是如何挖木匣的,及: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并思考为什么由十步减少到了五步?这个问题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3.学生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知识难于理解需重点讲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三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能很好的融入自己的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能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方法。并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理解“周围的一切随着时间流逝都在变化”的道理,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周围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办事”的道理是本课的重点。

  2.让学生学*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4

  教学要求:

  1、会写8个字,学会8个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使学生明白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学会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4、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狐狸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要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悟中体会狐狸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理解时围绕课后思考题“山洞附*树下的葡萄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充分讨论,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复述课文,培养理解能力及想像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想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办?有一只小狐狸它特别想吃葡萄,该怎么办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3、抽读生词卡片

  狐狸饥饿采摘附*

  冒险山洞一颗嗓子

  4、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思考:

  (1)为什么课题是《妈妈的葡萄》

  (2)妈妈采摘葡萄容易吗?找出相关词句。

  体会:

  A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

  B狐狸妈妈实在跑不动了,把葡萄放在一棵树下,打算歇一会。

  (3)听到猎狗的叫声,狐狸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妈妈焦急的心情。

  (4)为什么小狐狸能逃脱猎狗的追踪?狐狸妈妈哪去了?

  (5)请你们想象一下狐狸妈妈被猎狗追赶时的情景。

  (6)山洞附*的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小狐狸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读读妈妈说的话。

  (7)如果你是小狐狸,此时你会怎么想?请你读读小狐狸的话。

  (8)让我们带着对狐狸妈妈的敬意,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三、拓展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2、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续写一段话。

  猎人带着狗追来了,怎么办?狐狸妈妈大声喊:“呜-危险!快逃呀!”这时()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学*要求会写的字

  (1)用旧字换偏旁的方法学*:狐狸饿险洞

  (2)组词

  狐:狐狸狐步狐仙

  狸:狐狸狸猫狸子

  饿:饥饿饿了饿虎扑食

  险:危险保险冒险

  洞:山洞洞口洞穴

  重点指导:

  摘:里面是个"古",不要写成“”。

  颗:颗是量词,用作颗粒状的物品。只有和“棵”的用法区别开。“棵”跟植物有关。

  嗓:右面是三个“又”,不要写成三个“口”。对比“噪”和“嗓”

  三、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子格中的位置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5

  一、教材编排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要求和方法。在部分课文的练*题后,还安排有“资料袋”。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二、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2、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

  3、大量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4、改进课文和课后练*的编排,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

  5、改进“语文园地”的形式,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

  6、注意体现弹性,增加适用性。

  三、三维目标

  1.在语文学*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1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xx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默读,学*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练*整篇*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学*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三维目标

  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第二单元:名人故事

  会认37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掌握词语表中的46个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灰雀》、《小摄影师》、《我不能失信》中人物的对话;能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高尚、美好的品质。;学会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讲故事时要讲得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故事时要认真;背诵好词佳句,背诵“读读背背”中的名人名言,搜集更多的名人名言;学会通过事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养成修改文章的好*惯。

  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

  会写34个生字、会认20个生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2

  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第四单元:细心观察

  会写40个生字、会认30个生字、正确读写56背诵部分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写一则观察日记。

  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

  会写40个生字、会认36个生字、正确读写50背诵部分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让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拍案叫绝;让学生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

  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

  会写31个生字、会认22个生字、正确读写36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背诵部分课文;“读读背背”古代大诗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留下的千古名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

  第七单元:科学的思想方法

  会写41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背诵部分课文;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惯。

  第八单元:献出我们的爱

  会写41个生字、会认23个生字、正确读写50背诵部分课文;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我们献出自己的爱,生活一定会变得更美好。(二)单元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1---2第一单元15----1711---12第六单元12----133---4第二单元13----1513---14第七单元13----155---6第三单元12----1415---16第八单元13----157---8第四单元12----1417---18总复*、期末考试

  9---10第五单元15----17

  五、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安排

  1.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2.名人故事会

  3.秋天的快乐

  4.观察中的发现

  5.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6.自编童话故事

  第一单元教材计划

  第一单元以“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为主题,由四篇课

  文和《语文园地一》组成,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槐乡的孩子》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

  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

  《金色的草地》2课时

  《爬天都峰》2课时

  《槐乡的孩子》2课时

  《语文园地一》5课时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合集十篇(扩展7)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实用十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1

  【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和文章的翻译。(重点)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全文。

  3、理解语句的比喻意义,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重难点)

  4、感受莲花的高洁之美和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归纳预*笔记。

  ㈠作家作品简介,例如:

  周敦颐,( )朝著名哲学家,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本文选自( )。

  ㈡ 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例如:

  周敦颐 蕃 淤泥 濯 蔓 亵玩 噫 鲜有闻

  2、重点字词的解释,例如:

  ①蕃 ②独③益清 ④亭亭⑤植 ⑥濯⑦亵玩 ⑧宜⑨予⑩鲜

  3、重点句子翻译,例如: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⑤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㈢文言知识积累,例如:

  通假字(蕃)

  古今异义(鲜、予、宜)

  重点虚词(之、而)

  词类活用(蔓、枝、远)

  文言句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三、初步领悟,前5小题用原文语句填空: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4、“与*朱者赤,*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7、《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 )。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质的?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品质?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明第二段所用的.修辞方法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2

  《春》

  1.《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的第一课。该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

  2.《春》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精美散文,适宜于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春天的美妙境界,从而受到感染和陶冶。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要通过朗读和揣摩、研讨来领会。

  学情分析:

  1.对于课文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农村学生易于理解,这是学*这一课的优势。

  2.由于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参与课堂学*不够积极主动,疏于动脑,这是学*本文写景抒情方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障碍。

  教学目标:

  1.仔细品味文中的精妙语句,学*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学*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本文抓住特征,生动地写景抒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教学方法:

  在读读、讲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讨。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连续学*了关于生命和人生的两个单元的课文,学过之后,让我们得到了种种的启发。接下来要学*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这些诗文语言优美,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现了色彩斑的大自然画卷。第11课《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只要我们多朗读几遍,就一定能进入春天那美妙的境界中,受到感染和陶冶。

  简介朱自清。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要求:①.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和情感;②.注意标注生字词。

  范读后提出以下几个字:嫩(注意和“漱”、“嗽”、“喇”的区别)、

  酝酿、蓑、(抖)擞、(黄)晕、(发)酵

  2.学生练*朗读。

  3.指定2~3名学生在班里接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听读思考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整体把握。

  1.研讨各自然段所写内容,从而明确课文结构。

  2.小结探究经验。

  探究课文,必须基于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思考;归纳段的内容,

  必须着眼整体,重重点而舍其次,提纲挈领。

  1.反复朗读课文,试背诵;并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抄一遍。

  2.思考:“研讨与练*”二。

  板书设计:

  春朱自清

  1段:盼春第一部分: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2段:总括轮廓

  3段:春草图(草报春)

  4段:春花图(花争春)

  5春:春风图(风唱春)第二部分:绘春(总分)

  6段:春雨图(雨润春)

  7段:迎春图(人迎春)

  8-}10段:颂春第三部分:总收全文,感情升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的语言美、景物美。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一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词语。

  2.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研讨新课。

  1.同学们,课文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你能用一种鉴赏的眼光来说说从课文中发现的春天大自然的美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来说:

  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氛

  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

  2.同学们,评一评作者的表达,是我们品味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手法的有效途径。你可以从以下任何一个角度来说一说: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美的句式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我认为最清楚的层次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

  3.通过同学们的品评,我们已经知道,作者的表达和他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一样美好。请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地描绘一下春山、春水、春日的美好,供大家欣赏(口头表达):

  春山

  春水

  春日

  4.在对同学们的补白描绘点评之后,提出:文中写到了春天里的人,他们又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有诗意地表达:

  草地上的人

  花下的人

  风中的人

  雨里的人

  户外的人

  5.同学们,这所有徜徉在春天里的人给你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能概括地说说吗?

  春天里的人是……的。

  6.其实,当我们在春天里“飞翔”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会发现大自然会对我们轻声地说话,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什么?

  春草告诉我

  春花告诉我

  春风告诉我

  春雨告诉我

  泥土告诉我

  柳条告诉我

  三.课堂小结。

  《春》这篇课文,以生花妙笔,表现了春天的美景、春天的气息、春天的声响,不愧为写景的名篇。课文的精美之处主要体现在:①.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再者就是动词的准确选用、句式的多样变化、口语的穿插等。②.结构严谨精美:总写-分写-总写。再:文章以“脚步*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修辞润色,可谓颇具匠心。

  四.巩固、释疑。

  学生各自读一遍课文,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研讨与练*”二、三题。

  板书设计:

  春朱自清

  写作特色:①.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

  ②.动词的准确选用、句式的多样变化、口语的穿插。

  ③.总写-分写-总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书上的图片,请你们看一看苏州园林的图片,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教室》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教学后记:学生初学说明文,一定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学*兴趣,引导他们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和方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4

  《春》

  1.《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的第一课。该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

  2.《春》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精美散文,适宜于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春天的美妙境界,从而受到感染和陶冶。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要通过朗读和揣摩、研讨来领会。

  学情分析:

  1.对于课文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农村学生易于理解,这是学*这一课的优势。

  2.由于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参与课堂学*不够积极主动,疏于动脑,这是学*本文写景抒情方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障碍。

  教学目标:

  1.仔细品味文中的精妙语句,学*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学*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本文抓住特征,生动地写景抒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教学方法:

  在读读、讲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讨。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连续学*了关于生命和人生的两个单元的课文,学过之后,让我们得到了种种的启发。接下来要学*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这些诗文语言优美,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现了色彩斑的大自然画卷。第11课《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只要我们多朗读几遍,就一定能进入春天那美妙的境界中,受到感染和陶冶。

  简介朱自清。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要求:①.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和情感;②.注意标注生字词。

  范读后提出以下几个字:嫩(注意和“漱”、“嗽”、“喇”的区别)、

  酝酿、蓑、(抖)擞、(黄)晕、(发)酵

  2.学生练*朗读。

  3.指定2~3名学生在班里接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听读思考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整体把握。

  1.研讨各自然段所写内容,从而明确课文结构。

  2.小结探究经验。

  探究课文,必须基于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思考;归纳段的内容,

  必须着眼整体,重重点而舍其次,提纲挈领。

  1.反复朗读课文,试背诵;并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抄一遍。

  2.思考:“研讨与练*”二。

  板书设计:

  春朱自清

  1段:盼春第一部分: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2段:总括轮廓

  3段:春草图(草报春)

  4段:春花图(花争春)

  5春:春风图(风唱春)第二部分:绘春(总分)

  6段:春雨图(雨润春)

  7段:迎春图(人迎春)

  8-}10段:颂春第三部分:总收全文,感情升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的语言美、景物美。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一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词语。

  2.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研讨新课。

  1.同学们,课文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你能用一种鉴赏的眼光来说说从课文中发现的春天大自然的美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来说:

  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氛

  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

  2.同学们,评一评作者的表达,是我们品味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手法的有效途径。你可以从以下任何一个角度来说一说: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美的句式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我认为最清楚的层次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

  3.通过同学们的品评,我们已经知道,作者的表达和他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一样美好。请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地描绘一下春山、春水、春日的美好,供大家欣赏(口头表达):

  春山

  春水

  春日

  4.在对同学们的补白描绘点评之后,提出:文中写到了春天里的人,他们又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有诗意地表达:

  草地上的人

  花下的人

  风中的人

  雨里的人

  户外的人

  5.同学们,这所有徜徉在春天里的人给你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能概括地说说吗?

  春天里的人是……的。

  6.其实,当我们在春天里“飞翔”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会发现大自然会对我们轻声地说话,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什么?

  春草告诉我

  春花告诉我

  春风告诉我

  春雨告诉我

  泥土告诉我

  柳条告诉我

  三.课堂小结。

  《春》这篇课文,以生花妙笔,表现了春天的美景、春天的气息、春天的声响,不愧为写景的名篇。课文的精美之处主要体现在:①.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再者就是动词的准确选用、句式的多样变化、口语的穿插等。②.结构严谨精美:总写-分写-总写。再:文章以“脚步*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修辞润色,可谓颇具匠心。

  四.巩固、释疑。

  学生各自读一遍课文,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研讨与练*”二、三题。

  板书设计:

  春朱自清

  写作特色:①.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

  ②.动词的准确选用、句式的多样变化、口语的穿插。

  ③.总写-分写-总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5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

  预*准备:自读课文,学*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学生汇报学*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惯,激发学生学*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

  学生自由发言。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生字词,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读一读“明朝会”,你能理解此刻的海婴吗?这段文字读来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这样?

  2、细读课文,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能想象鲁迅先生喜欢的画吗,为什么鲁迅就喜欢这幅木刻画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在课文旁边坐批注。

  交流。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介绍白描手法。

  学生笔记。

  4、拓展提高

  片段练*。

  三、板书

  慈爱的父兄 博闻的学者

  敬业的伟人 风趣的智者 尊敬 爱戴

  回忆鲁迅先生

  可敬的长者 热情的主人 深切 怀念

  无畏的勇者 坚强的病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6

  第一课时

  戏曲大舞台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要了解鉴赏的剧种剧目。(估计应以京剧、豫剧、黄梅戏为多)

  2.组织学生观看戏曲片断,并简单介绍所看戏曲的剧种特点、剧种内容、欣赏要点等,以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划分小组,确定方向查找资料(如剧目、唱腔、角色、服饰、脸谱等)

  4.给学生两周的准备时间,一周搜集、一周整合。老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分发给各组形成资料共享。

  三、活动形式:

  准备一场戏曲知识竞赛。

  四、活动过程:

  选两名学生当活动主持人负责设计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开场白、过渡语、总结等),

  聘请语文老师、音乐老师充当评委。

  竞赛题目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欣赏题等。

  五、作文训练。

  活动结束后,请同学就活动过程写出自已对戏曲的认识和感想。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7

  教学目的: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三、五自然段段。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和第五段:

  1、第三段和第五段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第3段和第5段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3、第三段中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雪后的山。秀气)

  4、找出第三段中最能表达作者赞美情感的`一个字?本段写了哪些景色?

  (妙。雪、矮松、树尖、山、草、夕阳)

  老师讲(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

  5、美句赏析:体会下面句子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1)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拟人。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拟人。形象生动的写出它们的状态、样子和情态和活灵活现的特点。)

  (3)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拟人。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山秀气的特点。)

  (4)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垂柳的慈爱,娇美,充满生机和活力)

  (5)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整个济南自水面至天上的晶莹透亮,色彩艳丽的特点。)

  6、读了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你心里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又是哪一种美呢?(以“山”为例说说)

  (阳光下的山:象慈爱的母亲,亲切温馨。

  薄雪下的山:象娇柔秀美、亮丽多情的少女,令人喜爱。

  城外的山:安宁舒适——情美。)

  三、小结:

  1、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如诗如画的美景,情景交融的文字,文章运用大量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把济南的冬天写得极致神韵!带给作者一种美的享受。

  2、词句赏析的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写事物……特点。

  四、堂上训练:《导练》43页“课文精读”

  附板书: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穿全文

  小山摇篮图: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雪后初晴图: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拟人

  如诗如画:水墨画: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比喻

  空灵水晶图:水色——绿。

  极致神韵美的享受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8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把握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重点)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学生齐背骆宾王的诗《鹅》,问学生:诗中描绘了鹅的什么特征?

  2.出示白鹅图片,请学生自由说说鹅还有哪些特征。(提示:从鹅的生活*性、对人的贡献、叫声、走路姿势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看作者是如何抓特征刻画这只白鹅的。

  二、自主预*

  1.走*作者

  丰子恺(1898-1975),名仁,浙江崇德县(今属桐乡市)石门人,长期居住上海。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他初学西画、音乐,继而以漫画著称于世。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2.字音字形

  北碚(bèi) 麒麟(qí lín) 猥鄙(wěi bǐ)

  呵斥(hē chì) 叫嚣(xiāo) 净角(jué)

  譬如(pì) 窥伺(kuī sì) 盛馔(zhuàn)

  岑寂(cén) 分娩(miǎn)

  3.词语解释

  窥伺:暗中观察,等待机会。

  从容不迫:是指非常镇静 、不慌不忙的样子。

  局促不安: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本文指鸭子的步态急速,很不自然。

  三眼一板:比喻有条理,合规矩。眼、板,民族音乐和 戏曲中的节拍 。

  丝毫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在课文里指鹅的吃法每天都一个样,一点儿也不马虎。

  不胜其烦:受不了其中的厌烦搅扰。胜,能够承受。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中的白鹅最根本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2)白鹅对我们一家有哪些贡献?

  明确:物质上:白鹅蛋成为我们一家人难得的“美食”,为我家创造了不少价值;精神上:白鹅为我们荒凉的居所增添了生气,为我寂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的?结合课文作分析。

  明确:作者从头颈、叫声、步态、吃饭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1)头颈: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2)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 似厉声呵斥。

  (3)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器宇轩昂。

  (4)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2.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的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明确: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二)深层探究

  1.“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 的感情?

  明确:首先,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 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法反映了鹅的生活*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了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 情。

  四、板书设计

  白 鹅

  一、特点:高傲头颈:傲视群雄

  叫声:厉声呵斥

  步态:从容不迫

  吃法:三眼一板

  二、贡献物质上:生蛋食用、卖钱;

  精神上:增添生气、乐趣。

  三、感情:喜爱

  五、课外拓展

  针对“喜不喜欢白鹅”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成两个对立的小组,展开辩论。

  略。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赏析描写白鹅的方法,体会白鹅的特征。

  2.品味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难点)

  3.学*本文用对比、比较的手法突出白鹅特征的技巧。(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在1943年辞了教职,在重庆沙坪坝庙湾这个地方自建了一个极其简陋的小屋,恢复了战前的闲居生活。他对外绝少往来,每日只是读书作画,饮酒闲谈而已。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唯有这伟大的雪白的鹅,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白鹅仿佛成了他的知己,给他那颗寂寥的心送去了安慰。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丰子恺的《白鹅》。

  二、自主预*

  1.第2段中,作者分别用鸭、狗的叫声与白鹅的叫声作比较,其目的各是什么?

  明确:鸭与白鹅的比较,突出白鹅的叫声“严 肃郑重”;与狗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

  2.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是怎样称呼鹅的?有何作用?

  明确:鹅老爷。“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作者这样写,风趣幽默,突出了对鹅的喜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

  (一)描写方法

  请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明确: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用“从容”“大模大样”写出鹅的傲慢和自以为是的性格。

  2.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明确:鹅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大踏步”“大声叫开饭”,写出鹅仿佛觉得自己是个功臣,大声地炫耀自己的贡献,向主人 邀功请赏。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生动准确,风趣幽默,请你赏析下面语句。

  1.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赏析:这句话在前文介绍骆驼、麒麟等动物头部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推断出鹅的性格,语言准确。如果去掉“在比例上”四字,就不但不符合实际,更显得荒谬可笑了。

  2.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赏析:这里兼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鹅的叫声及反映的傲慢之气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前一句,用“无论……都……”强调其傲慢到了“铁面无私”的地步;后一句用“大爷怒骂小使”作比,生动形象,引发联想,令人忍俊不禁。

  3.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

  赏 析:一个义愤填膺,猛烈进攻;一个自知理亏,仓皇逃窜。两相比照,狗的卑琐更衬出了鹅的傲慢。拟人的手法使得描写形神毕肖。使用短句,朴实自然、简洁流畅。

  (三)对比手法

  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分别将鹅与哪些动物作了比较?结合课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第1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9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谒:扳:称: 泯: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形象生动说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说明的顺序。

  2、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难点: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8台播放的《动物世界》,*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二、走进作者:

  布丰(1707-1788)法国著名 学者、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

  三、预*检测:

  驯良(xùn) 乖巧(guāi) 蛰伏(zhé) 惹恼(rě)

  褐色(hè) 矫健(jiǎo) 爪子(zhǎo)

  遮蔽(zhèbì) 分叉(chà) 翘起(qiào) 勉强(qiǎng)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 的主 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一,1、3题。

  五、 合作探究:

  1. 分析第一部分,(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驯良"、"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2-5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 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2自然段。

  (1) 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3) 这段文字除运用说 明发外,还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 下深刻印象。

  (5) 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3-5节,结合思考练*五,围绕松鼠的"吃"、"住""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 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

  2. 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 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

  5. 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六、 精读品析:

  组织学生阅读布丰写的其他动物的片段,进一步体会布丰的语言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片段。(重点就看一个片段)

  看一幅狼的图片,想一想说一说狼在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贪婪、狡诈、凶残等等。)联想有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通过幻灯片展示描写狼的片段 ,并请学生思考:片段中的狼是一幅怎样的形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人?(孤独无助、象荒原上的流浪汉。这就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笔下的狼。布丰笔下的狼是可怜无助的,布丰让我们对狼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明确布丰写动物的语言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

  七、拓展延伸 :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 。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

  十五、松 鼠

  漂亮 : 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 (外形)

  讨人喜欢 驯良 :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吃的食物 (性格)

  乖巧 :过水、反应、跑跳、叫声、情绪、搭窝 (行为)

  说明顺序:先总后分再补充说明

  语言特点: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文质俱佳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教学时我将体会本文抓住事物特点生动说明的方法放 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学*如何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教学时,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思路。教学开始,我先由松鼠视频导入,让学生自己动笔先介绍一下他们在短篇中所看到的松鼠,然后再引入布丰的《松鼠》,重点是将课文中生动介绍外貌、动作的语句与学生 自己所写的片断进行比较,从中寻找自身语言的不足,归纳课文语言的生动之处。最后,运用所学方法为大熊猫拟一段介绍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