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音乐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音乐教案 / | 教案,音乐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1

  教学内容:《阿细跳月》

  教学目的:

  1、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2、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用身体地动作感受彝族民歌地特有韵味。

  教学重难点:

  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师生歌唱问好。

  二.节奏练*:

  1、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条节奏,谁愿意读一读?

  2、找学生读。

  3、让学生边拍节奏边读。

  4、根据节奏创编动作。

  三、新课导入

  1、(出示图画,学生描述并理解,教师引导。)

  师:晚上的景色美吗?老师这儿有二个对形图分别像什么?生:月亮、花等等。

  师:“月亮婆婆露出笑脸放射出光”,听赏《月亮月光光》请你们用动作和表情来告诉老师。

  2、了解彝族的特点

  1):小朋友们欢快地舞蹈把一些小客人引来了,这些小客人穿着漂亮地民族服装,你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吗?

  2)教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辨认。

  3)教师向学生介绍彝族。

  3、感受音乐阶段:

  1):听彝族小朋友为我们带来了一段音乐,它表现了怎样地情绪?

  2)再听:让学生用动作感受出节奏。

  3)再听:让学生边听边哼唱音乐。

  4)教师启发:你们听彝族小朋友跳得多高兴啊,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跳起来吗?

  5)边听音乐边看插图,学几个彝族舞蹈的动作随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

  课堂:这节课同学们做得真好!继续努力吧!

  教后反思:

  学生喜欢学跳彝族舞蹈的动作,并能随着进行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并能根据音乐用舞蹈动作及表情把这迷人的景色表现出来。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2

  设计思路

  日常活动中,幼儿听到有关民族音乐的旋律会随其自由舞蹈,但幼儿园很少将民族舞蹈融入日常教学中。本次音乐活动将彝族阿细支系的音乐《阿细跳月》和海南黎族的竹竿舞融合在一起,既让幼儿感受到乐曲的民族特色,同时又能体验民族舞蹈——竹竿舞,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学*兴趣。

  活动目标

  1.在了解竹竿舞特点的基础上,初步学*在竹竿上跳,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

  2.在活动中尝试三人合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合作能力。

  3.尝试跟随音乐进行节奏乐、图谱游戏等活动,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风格。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在社会领域课程中让幼儿欣赏民族音乐舞蹈,对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与民族艺术形式有所了解。

  材料准备:相关课件与图画、民族服饰、竹竿、幼儿用书第6页。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幼儿将竹竿当马骑,来到活动场地,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所涉及的两个民族的民族特点。

  教师:今天我们要上一堂特别的音乐课,需要用到竹竿,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听着节奏做律动,熟悉节奏及旋律,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2.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竹竿舞。

  观看竹竿舞的课件,让幼儿对竹竿舞有初步的了解。

  教师: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叫黎族,那里的人会用竹竿玩什么呢?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欣赏吧。

  大家一起观看课件。

  教师:他们把竹竿放在哪儿,在干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他们是怎么跳的,竹竿是怎样移动的?

  小结:这种舞叫竹竿舞,竹竿的移动叫打竹竿。

  3.幼儿学*跳竹竿游戏。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下竹竿舞呢?

  教师和配班老师三人组成一组做示范。幼儿三人一组自由分工,自己尝试跳一跳,教师巡回观看。

  教师:小朋友,你们在玩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幼儿:会碰到脚,两个人动作不能统一……

  教师: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竹竿舞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完成。

  请一组幼儿做示范,教师从旁指导。先两个人一组练*打竹竿,老师跳,再请幼儿三人一组试一试。

  4.幼儿表演。

  幼儿穿上民族服饰,准备表演竹竿舞。

  教师设置分组的区域(两组或三组),请幼儿自行选择到区域内表演。其中每组两人打竹竿,其他幼儿跳舞,并进行分解练*。如打竹竿的幼儿先练*,跳竹竿的幼儿观察,然后再练*。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将舞步与节拍和节奏对应,再进入竹竿之间进行表演。

  5.可视化音乐游戏。

  翻开幼儿用书第6页,请幼儿把虚线的音符描成实线,并随着音乐点音符,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6.简单小结。

  延伸活动

  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自由进行竹竿舞的游戏。

  在音乐区中提供音乐磁带和录音机,让幼儿自由表演。

  播放*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让幼儿充分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

  结合美术活动、社会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黎族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文化等。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3

  年级:二年级

  课题:《阿细跳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教学难点: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学生分析: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教学设计: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 (菁华3篇)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1

  教学内容:《阿细跳月》

  教学目的:

  1、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2、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用身体地动作感受彝族民歌地特有韵味。

  教学重难点:

  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师生歌唱问好。

  二.节奏练*:

  1、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条节奏,谁愿意读一读?

  2、找学生读。

  3、让学生边拍节奏边读。

  4、根据节奏创编动作。

  三、新课导入

  1、(出示图画,学生描述并理解,教师引导。)

  师:晚上的景色美吗?老师这儿有二个对形图分别像什么?生:月亮、花等等。

  师:“月亮婆婆露出笑脸放射出光”,听赏《月亮月光光》请你们用动作和表情来告诉老师。

  2、了解彝族的特点

  1):小朋友们欢快地舞蹈把一些小客人引来了,这些小客人穿着漂亮地民族服装,你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吗?

  2)教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辨认。

  3)教师向学生介绍彝族。

  3、感受音乐阶段:

  1):听彝族小朋友为我们带来了一段音乐,它表现了怎样地情绪?

  2)再听:让学生用动作感受出节奏。

  3)再听:让学生边听边哼唱音乐。

  4)教师启发:你们听彝族小朋友跳得多高兴啊,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跳起来吗?

  5)边听音乐边看插图,学几个彝族舞蹈的动作随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

  课堂:这节课同学们做得真好!继续努力吧!

  教后反思:

  学生喜欢学跳彝族舞蹈的动作,并能随着进行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并能根据音乐用舞蹈动作及表情把这迷人的景色表现出来。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2

  设计思路

  日常活动中,幼儿听到有关民族音乐的旋律会随其自由舞蹈,但幼儿园很少将民族舞蹈融入日常教学中。本次音乐活动将彝族阿细支系的音乐《阿细跳月》和海南黎族的竹竿舞融合在一起,既让幼儿感受到乐曲的民族特色,同时又能体验民族舞蹈——竹竿舞,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学*兴趣。

  活动目标

  1.在了解竹竿舞特点的基础上,初步学*在竹竿上跳,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

  2.在活动中尝试三人合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合作能力。

  3.尝试跟随音乐进行节奏乐、图谱游戏等活动,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风格。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在社会领域课程中让幼儿欣赏民族音乐舞蹈,对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与民族艺术形式有所了解。

  材料准备:相关课件与图画、民族服饰、竹竿、幼儿用书第6页。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幼儿将竹竿当马骑,来到活动场地,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所涉及的两个民族的民族特点。

  教师:今天我们要上一堂特别的音乐课,需要用到竹竿,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听着节奏做律动,熟悉节奏及旋律,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2.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竹竿舞。

  观看竹竿舞的课件,让幼儿对竹竿舞有初步的了解。

  教师: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叫黎族,那里的人会用竹竿玩什么呢?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欣赏吧。

  大家一起观看课件。

  教师:他们把竹竿放在哪儿,在干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他们是怎么跳的,竹竿是怎样移动的?

  小结:这种舞叫竹竿舞,竹竿的移动叫打竹竿。

  3.幼儿学*跳竹竿游戏。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下竹竿舞呢?

  教师和配班老师三人组成一组做示范。幼儿三人一组自由分工,自己尝试跳一跳,教师巡回观看。

  教师:小朋友,你们在玩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幼儿:会碰到脚,两个人动作不能统一……

  教师: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竹竿舞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完成。

  请一组幼儿做示范,教师从旁指导。先两个人一组练*打竹竿,老师跳,再请幼儿三人一组试一试。

  4.幼儿表演。

  幼儿穿上民族服饰,准备表演竹竿舞。

  教师设置分组的区域(两组或三组),请幼儿自行选择到区域内表演。其中每组两人打竹竿,其他幼儿跳舞,并进行分解练*。如打竹竿的幼儿先练*,跳竹竿的幼儿观察,然后再练*。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将舞步与节拍和节奏对应,再进入竹竿之间进行表演。

  5.可视化音乐游戏。

  翻开幼儿用书第6页,请幼儿把虚线的音符描成实线,并随着音乐点音符,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6.简单小结。

  延伸活动

  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自由进行竹竿舞的游戏。

  在音乐区中提供音乐磁带和录音机,让幼儿自由表演。

  播放*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让幼儿充分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

  结合美术活动、社会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黎族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文化等。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3

  年级:二年级

  课题:《阿细跳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教学难点: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学生分析: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教学设计: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秋天》音乐教案 (菁华3篇)

《秋天》音乐教案1

  目标

  1.培养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用身体动作进行模仿、表现的能力,增进幼儿对秋天的认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培养幼儿按照一定的信号和要求做动作的能力以及保持身体*衡的能力。

  准备

  铃鼓、篮子等。

  活动(一)

  1.观察秋天的树木与树叶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秋天的树木与树叶,看一看,小树在秋风的吹拂下是怎样摆动的?树叶是怎样飘落下来的?

  2.自由采集飘落下来的树叶

  幼儿在活动场地上,自由地采集被秋风吹落下来的树叶,然后放在篮子里集中起来,带回到室内。

  3.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小树和树叶的飘动

  幼儿回到室内,围坐在一起,看一看大家采集来的树叶,讨论一下所看到的树木是怎样在秋风的吹拂下摆动的,树叶又是怎样飘落下来的,然后,试着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小树的摆动动作以及树叶的飘落动作。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和表现,赞赏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建议

  幼儿采集到的树叶可以用来进行粘贴等美术活动。

  活动(二)

  1.讨论树叶飘落的动作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风的大小与树叶飘落状态之间的关系,如:刮大风时,树叶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刮小风时,树叶又是怎样飘落下来的……教师请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模仿与表现。

  2.教师与幼儿共同商定游戏的动作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在《飘落的小树叶》的游戏中,幼儿扮小树叶,教师要用不同的铃鼓声来表示秋风的大小,那么,什么样的铃鼓声代表什么样的风呢?当幼儿听到不同的铃鼓声时,应做什么样的身体动作来表示树叶的飘落呢?然后,教师与幼儿共同将上述内容商量确定下来。

  可供参考的铃鼓信号与相应的身体动作有以下几种:

  (1)当教师摇动铃鼓说:“起风了”时,幼儿可以自由地行走或慢跑。

  (2)当教师快速地摇动铃鼓说:“刮大风了”时,幼儿可以自由地奔跑。

  (3)当教师慢速拍打铃鼓说:“风小了”时,幼儿可以由快跑变为行走或慢跑。

  (4)当教师摇动铃鼓说:“刮旋风了”时,幼儿可以做原地自己转圈的动作。

  (5)当教师使劲拍动一下铃鼓说:“风停了”时,幼儿可以原地站住,然后慢慢地蹲下来。

  3.游戏《飘落的小树叶》

  根据共同确定的游戏方法,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一起玩“飘落的小树叶”的游戏。教师应根据幼儿活动时的具体情况来控制幼儿活动量的大小,注意幼儿走与跑的交替以及活动节奏快慢的变换。游戏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扮成拾落叶的人,用手轻拍“小树叶”,被拍到的“小树叶”轻轻地走到教师的身后,跟着教师走。最后,教师将“小树叶”一起带走,活动结束。 建议 1.此活动前期的讨论活动可以在室内进行,后期的游戏活动则最好是在户外进行。 若有条件,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些有快慢节奏、旋律优美的音乐,用以表示秋风的大小,让幼儿随着音乐的旋律,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现树叶的活动或动作。

《秋天》音乐教案2

  活动名称:可爱的秋天

  活动思路:我们现在正好是秋天这个季节,对于托班的宝宝而言,他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了解到一些有关季节的知识,如夏天要开空调,电风扇,冬天要穿很多很多的衣服,春天小树苗都发芽了~~~他们通过**的话语知道和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季节常识,但如何将宝宝们零星的知识汇总和提升,这需要老师利用集体活动这一形式来完成,于是我设计此活动,想借助游戏式的活动,帮助宝宝将零星的知识进行汇总与提升,认识秋天,秋天的特征如树叶变黄,树叶会掉等等。

  活动目标:1、认识秋天,分辨黄树叶,绿树叶

  2、在老师的饿帮助下,愿意模仿树叶飞舞的

  活动准备:准备好黄色,绿色的树叶,并在藏在小朋友的坐垫下,

  秋天的音乐

  活动过程:1、导入:利用“变魔术”把小朋友引到“秋天”里面来

  师:

  Ⅰ小朋友们,今天呀,老师要变个魔术给你们看,小朋友看好咯,看看老师边出什么好宝贝了。

  Ⅱ变变变!哈哈,你们说老师变出了什么好东西呀?

  Ⅲ哦,原来是树叶呀,那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变变魔术呀?老师已经把小树叶变到你们身边去了,你们赶紧找找,把树叶变出来给老师看看。

  Ⅳ哇!小朋友们真棒,都会变魔术了,把小树叶变出来了呢,可是,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呢,怎么有的小朋友树叶是绿色的,有的小朋友树叶是黄色的呀?

  Ⅴ原来呀,是秋天来了,秋姑娘给有些小树叶们穿了黄色的新衣服,很漂亮的。

  Ⅶ我们最*教了一首很好听的歌曲叫做《秋天》,现在呀,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好么?小朋友用很好听很好听的声音,和老师一起唱好么!

  2、过程:复*歌曲《秋天》,学*小树叶飞舞的舞蹈动作

  Ⅰ全班和老师一起唱2遍

  Ⅱ师:呀,小朋友们唱的真好听,那么你们知道小树叶是怎么飞呀飞的么?有谁能做给大家看看

  Ⅲ对了,小朋友很聪明的,小树叶是这样飞的(教师做示范动作),那“呜~~”一阵风吹过了,小树叶又是怎么飞的呀?

  Ⅳ哦,对了,小朋友很棒了,我们一边飞一边随着风转圈圈是么

  Ⅴ那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上来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小树叶飞。谁愿意上来?

  Ⅵ我们上来的小朋友表演的`真棒,那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和小树叶飞好么?

  3、结束: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以游戏的方式互动起来,在游戏中结束课程。

  请小朋友们坐好后,开始游戏。

  Ⅰ师:“小朋友,我们现在一起来玩个游戏好不好呀?

  嘘~~~

  我是黄树叶妈妈,那绿树叶妈妈在哪里呀?我们一起把她叫出来吧。

  绿树叶妈妈,绿树叶妈妈,你快来呀。你在哪里呀?

  (绿树叶妈妈上)

  我是黄树叶妈妈,呀,天黑了,我的黄树叶宝宝在哪里呀?我们要回家了。

  黄树叶宝宝,你在哪里呀?让妈妈抱抱你呀”

  (绿树叶妈妈;我的绿树叶宝宝在哪里呀?我们要回家咯)

  Ⅱ让小朋友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辨认黄色,和绿色,学会认黄绿颜色。

  Ⅲ师:“好了,现在和妈妈一起回家吧。”

  以小树叶飞的动作带领小朋友结束课程。

  4、小结:锻炼小朋友能根据音乐,歌曲自由发挥想象做动作或舞蹈,并能在歌曲中学*树叶颜色,树叶飞的动作,以及一些生活常识,如我们现在是秋天,秋天的树叶会变黄色等等。

《秋天》音乐教案3

  目标

  1.培养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用身体动作进行模仿、表现的能力,增进幼儿对秋天的认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培养幼儿按照一定的信号和要求做动作的能力以及保持身体*衡的能力。

  准备

  铃鼓、篮子等。

  活动(一)

  1.观察秋天的树木与树叶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秋天的树木与树叶,看一看,小树在秋风的吹拂下是怎样摆动的?树叶是怎样飘落下来的?

  2.自由采集飘落下来的树叶

  幼儿在活动场地上,自由地采集被秋风吹落下来的树叶,然后放在篮子里集中起来,带回到室内。

  3.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小树和树叶的飘动

  幼儿回到室内,围坐在一起,看一看大家采集来的树叶,讨论一下所看到的树木是怎样在秋风的'吹拂下摆动的,树叶又是怎样飘落下来的,然后,试着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小树的摆动动作以及树叶的飘落动作。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和表现,赞赏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建议

  幼儿采集到的树叶可以用来进行粘贴等美术活动。

  活动(二)

  1.讨论树叶飘落的动作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风的大小与树叶飘落状态之间的关系,如:刮大风时,树叶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刮小风时,树叶又是怎样飘落下来的……教师请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模仿与表现。

  2.教师与幼儿共同商定游戏的动作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在《飘落的小树叶》的游戏中,幼儿扮小树叶,教师要用不同的铃鼓声来表示秋风的大小,那么,什么样的铃鼓声代表什么样的风呢?当幼儿听到不同的铃鼓声时,应做什么样的身体动作来表示树叶的飘落呢?然后,教师与幼儿共同将上述内容商量确定下来。

  可供参考的铃鼓信号与相应的身体动作有以下几种:

  (1)当教师摇动铃鼓说:“起风了”时,幼儿可以自由地行走或慢跑。

  (2)当教师快速地摇动铃鼓说:“刮大风了”时,幼儿可以自由地奔跑。

  (3)当教师慢速拍打铃鼓说:“风小了”时,幼儿可以由快跑变为行走或慢跑。

  (4)当教师摇动铃鼓说:“刮旋风了”时,幼儿可以做原地自己转圈的动作。

  (5)当教师使劲拍动一下铃鼓说:“风停了”时,幼儿可以原地站住,然后慢慢地蹲下来。

  3.游戏《飘落的小树叶》

  根据共同确定的游戏方法,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一起玩“飘落的小树叶”的游戏。教师应根据幼儿活动时的具体情况来控制幼儿活动量的大小,注意幼儿走与跑的交替以及活动节奏快慢的变换。游戏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扮成拾落叶的人,用手轻拍“小树叶”,被拍到的“小树叶”轻轻地走到教师的身后,跟着教师走。最后,教师将“小树叶”一起带走,活动结束。 建议 1.此活动前期的讨论活动可以在室内进行,后期的游戏活动则最好是在户外进行。 若有条件,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些有快慢节奏、旋律优美的音乐,用以表示秋风的大小,让幼儿随着音乐的旋律,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现树叶的活动或动作。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细米》读书心得 (菁华3篇)

《细米》读书心得1

  “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这些从苏州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那天,稻香渡的人都聚集在大河边,紧张而又兴奋的等待着。他们知道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批女知青来到稻香渡,然后会被分到指定的.家庭去,但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分到的。然而,细米的家却没有分到。为此,细米伤心极了。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细米家也拥有了一个女知青,她的名字就叫——梅纹。

  自从梅纹来到细米家,细米从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少年;从原来连艺术是什么都不知道,变成了现在已经慢慢会去创造艺术!梅纹教他了太多太多……梅纹教他雕塑,梅纹教他做人。

  细米在梅纹还没来之前,常常拿着小刀在他的课桌上、他家的木板门上刻啊刻,刻风景、刻人物、刻他所看到的一切。梅纹看到了这一切,于是,决心教细米学雕塑。他们每天在那间梅纹特地为细米准备的小房间里学雕塑。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细米的雕塑水*一天一天地在提高。有一次,梅纹让细米去参加县文化馆的展览。细米和梅纹精心挑选了几件作品,兴致勃勃的拿去投稿,可当他们看到那里的工作人员把细米的作品扔在角落里的时候,梅纹生气极了,说那些人是不懂艺术的家伙。可尽管如此,细米的作品还是没能参展。在生活中,在学*上,我们也要像细米学雕塑一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得更完美。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作业。突然,我遇到了一道难题,我想:这种题型以前好像没教过。正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回现出细米正努力雕塑的情景。于是,我总结了一下关于这一类的知识提要,然后,仔细地想了一下。果然,题目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这使我更加钦佩细米,也更加对这一方面深有感触。

  让我们一起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生,努力雕刻好自己的未来吧!

《细米》读书心得2

  细米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子,他与表妹红藕两从小就在一起,一同长大,日子如清水一般的过去了。然而有那样的一天,传来了这么几句话,有一批从苏州来的女孩。细米不相信这些话,就跑到河边,看了又看,还没看得清楚已被人群挤到外面去了。细米怎样挤也挤不上去,他就爬上树去看,他远远看到了一片巨大的白帆正往稻香渡开来,白帆越来越*,看见了白帆下有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细米大声叫到:“白帆来了,白帆来了!”大家都往树上看,再往河的远处看,果真来了。细米想:这些女知青,总有一个分到我们家!

  人群给*静的乡村带来热闹,白帆停在了热闹的人群前面,女知青下船了,男女老少,都自然让开了一条通道。女知青简直给稻香渡带来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在女知青里最让人耀眼的是梅纹姑娘,以她纯洁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

  一位从船上走下来的毛胡子队长宣布女知青的名单,到最后一个也没有分到细米,细米垂头丧气的爬下来,翘翘是细米的狗,跟着他环绕着稻香渡村子走,他觉得没兴趣了就回家,进了自己的房间用刀刻自己的书桌,越刻就觉得不服气,刻着,妈妈就打开了细米的房门,见书桌全都是细米刻的东西,就打了细米一顿。这件事传到了梅纹那儿,梅纹知道细米喜欢雕刻,就去了细米家跟他的爸爸妈妈说:“我可以教细米雕刻吗?”细米妈妈答应了,细米就这样跟梅纹姑娘学雕刻了。细米读后感600字细米的雕刻在梅纹的帮助下,一天天的有了长进。为什么细米的雕刻能从一块块“破疙瘩”变成一件件好的作品呢?除了梅纹的引导,更多的是因为他做事能够持之以恒。

  做什么事都要坚持,要有恒心

《细米》读书心得3

  这段时间,我看了曹文轩的《细米》,看了一半后,我沉浸在稻香渡那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合理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和袅袅的吹烟里。

  有一天,苏州城派来一批女知青,其中,有一个叫梅纹的被分到细米家,梅纹是一位雕刻家的女儿,而细米是一个顽皮的乡野男孩,

  细米的妈妈总是报怨说:“这孩子,总是东刻刻西刻刻,家里已经被他刻得没一处好地方!”,并且也经常因此挨打,梅纹却不这么想,她看了细米刻的东西,觉得细米天生就有雕刻的天赋,就送了一盒雕刻工具给细米,然后教细米正确的刀法,什么时候用哪一个刀,怎样选择雕刻用的木料,教他观察身边事物细微的变化,使细米的雕刻越来越栩栩如生。后来,梅纹当了稻香渡中学初二的班主任,还担任初一、初二、初三的美术老师,梅纹带的班考试考得很差,但梅纹并没有放弃,每天晚上去学生家辅导功课,经过她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她带领的班级一下子升到了全校正数第二名,和我们班很像呢!

  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如果你学*很差的话,就要像梅纹那样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看完这本书,我不由的想起我自己,从三年级开始,我的数学成绩经常考70—80分,有时还有60分,每次一拿到试卷,我就会心跳加速,而且,很害怕听到妈妈说我考试这么差,然后,又这个题不应该错,那个题不应该错,越是这样,我对数学的兴趣越提不起来,但是,妈妈并没有放弃,为了激发我对数学的兴趣,妈妈找来一些数学游戏和我玩,慢慢地我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四年级学期的期末考试超过了90分,当时,我心里很美!这时,妈妈的唠叨神功又来了,“我都说了只要你努力,成绩肯定会上去的嘛!”我和细米一样幸福,我有一个了解并肯定我的好妈妈,细米也有一个时时刻刻鼓励他的好姐姐,好老师。

  《细米》这本书我很喜欢,不仅内容很贴*我们的生活,而且,词语也用得惟妙惟肖,把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神往,让我爱不释手。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1、欣赏男女领与混声四部合唱《阿细跳月》

  2、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表现音乐情绪。

  3、学跳彝族“跳月舞”。

  4、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聆听《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学*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知识目标:

  1、过欣赏男女领与混声四部合唱《阿细跳月》让学生感受歌曲悠扬的风格。

  2、过课前探究活动,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

  能力目标:

  1、通过学跳彝族“跳月舞”,培养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情绪的能力。

  2、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跳彝族“跳月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激发学*兴趣

  1、师:(穿上彝族服装,在《阿细跳月》音乐片断中舞蹈,进入教室。)

  生:(观看)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这身装束是哪个民族的服饰吗?

  生:(彝族)

  3、师: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彝族人又分了几个支系,其中有一支彝族人叫阿细人。(板书:阿细)

  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人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起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摹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以后每逢丰收,在明媚的月光下,阿细人就载歌载舞地庆祝。后来汉族人就给他们的这种舞蹈取名“阿细跳月”。

  刚才老师跳的就是阿细人的“跳月舞”。我放的歌曲叫“阿细跳月”。

  二、欣赏“男女领与混声四部合唱《阿细跳月》”,感受歌曲悠扬婉转的彝族民歌风格

  (一)初听歌曲,辨别演唱形式。

  1、师:同学们,让我们完整地聆听歌曲《阿细跳月》。(放录音,出示歌单)

  生:(聆听歌曲)

  2、师:歌曲是什么演唱形式?

  生:(男女领与混声合唱)

  (二)复听歌曲,感受旋律特点。

  1、师:歌曲旋律是*稳的还是婉转起伏的呢?速度怎样?请你边听边用手势划旋律线条。(再放录音,复听歌曲。)

  生:(边听边画旋律线条)

  2、师歌曲旋律行进特点是怎样的?速度怎样?)

  生:(答:婉转起伏、较慢)

  (三)再听歌曲,分析歌词,理解歌曲的情感

  1、师:歌词是歌曲的重要部分。歌曲《阿细跳月》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请你们随音乐自由读读歌词,体会体会。

  生:(赞颂丰收)

  3、师:听着这首歌,你产生了哪些联想?

  生:麦田金黄,阿细人民收获着果实,心情舒畅。

  三、小组交流课前的探究成果,了解彝族风土人情

  1、师:欣赏了彝族音乐,你们想不想更多地去了解彝族?

  生:想

  2、师:你们分组在课前已经上网查询了资料、请教了家长。下面,就来交流一下吧。

  生:(分组交流:住房、服饰、生活*惯等)

  3、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彝族人民是怎样跳月的?我请大家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观看跳月舞。(放录像)

  生:想。(观看录像)

  四、学跳“跳月舞”,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

  1、师:你们想跳月吗?

  生:想

  2、师:好,老师教你们几个简单的动作。(示范)

  生:(学动作)

  3、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阿细,去和自己的好朋友跳跳彝族舞,

  生:(随音乐跳舞)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阿细跳月》

  教学目的:

  1、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2、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用身体地动作感受彝族民歌地特有韵味。

  教学重难点:

  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师生歌唱问好。

  二节奏练*:

  1、: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条节奏,谁愿意读一读?

  2、找学生读。

  3、让学生边拍节奏边读。

  4、根据节奏创编动作。

  三、新课导入

  1、(出示图画,学生描述并理解,教师引导。)

  师:晚上的景色美吗?老师这儿有二个对形图分别像什么?生:月亮、花等等。

  师:“月亮婆婆露出笑脸放射出光”,听赏《月亮月光光》请你们用动作和表情来告诉老师。

  2、了解彝族的特点

  1):小朋友们欢快地舞蹈把一些小客人引来了,这些小客人穿着漂亮地民族服装,你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吗?

  2)教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辨认。

  3)教师向学生介绍彝族。

  3、感受音乐阶段:

  1):听彝族小朋友为我们带来了一段音乐,它表现了怎样地情绪?

  2)再听:让学生用动作感受出节奏。

  3)再听:让学生边听边哼唱音乐。

  4)教师启发:你们听彝族小朋友跳得多高兴啊,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跳起来吗?

  5)边听音乐边看插图,学几个彝族舞蹈的动作随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

  教后反思:

  学生喜欢学跳彝族舞蹈的动作,并能随着进行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并能根据音乐用舞蹈动作及表情把这迷人的景色表现出来。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彝族的歌舞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活动。

  2、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背唱主题旋律,能够听辨乐曲中各种乐器的音色。

  3、学*五拍子,掌握“跳月”基本节奏型,学*“跳月”基本舞步。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

  2、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及其基本舞步。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师引言:*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与特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聆听音乐,说说下面音乐表现的是哪个民族?并说出每首音乐的风格特点。

  1、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委婉、柔美、抒情)

  2、播放《青春舞曲》:(欢快、活跃、热情)

  3、对两首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行对比。

  4、播放《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这是一首彝族歌曲。是影片《阿诗玛》的插曲。说到彝族,同学们,有关彝族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讨论交流)

  (彝族知识、彝族节目(火把节)、彝族舞蹈(阿细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因在月光下跳舞而得名。)

  ①、*最著名的发射地西昌。

  ②、彝族人的民居叫土掌房,彝族姑娘喜欢戴一种鸡冠式绣花帽。

  师:彝族对大家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一起参加彝族的火把节。说到走,你觉得走路时的节奏是怎样的?(×××××)师:拍手××××→×××××(由慢到快);

  5、大家和老师一起来练*几条节奏。

  6、当节奏由慢到快时,老师发现有部分同学掉队了,没跟上节奏,这时他们说道等等我呀,嗨快跟上,节奏是怎样的?

  ×× × × × ×× ×

  等等我呀嗨快跟上(要求分两组配合,由慢至快)。掉队的同学,终于赶了上来,那就让我们继续前进吧!在我们前进路上传来了一段音乐。

  接下来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彝族的舞蹈《阿细跳月》。

  二、新课教学

  1、出现课题《阿细跳月》

  2、完整欣赏《阿细跳月》

  师:聆听彭修文根据彝族民间歌舞“跳月”的素材而创编,作曲家、指挥家的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师:a.你们能找出刚才所练*过的节奏吗?× × × × ×

  (五拍的固定节拍,是“跳月”这种舞蹈风格所特有的)

  b.主题音乐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c.分析、练唱

  (1)哼唱旋律、归纳主要特点:

  a.旋律主要由5 1 3三个音组成,每句句未相同

  b.结构规整,共由4个乐句构成,四句的节奏都相同:(是民乐合奏《阿细跳月》的一种节奏型。)

  (2)拍节奏哼唱旋律×××××

  3、听音乐片段,注意思考

  ①同一主题旋律运用了不同的乐器演奏,那你能听出都有哪些乐器吗?(二胡、竹笛……)

  ②听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部分。

  4、聆听全曲,按顺序记录下乐器出现的顺序。

  引竹合弹二高笙弹竹合尾

  子笛奏拨胡胡拨笛奏声

  5、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么多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①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的年龄的人。

  ②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跳月”时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6、乐曲中为什么要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同一主题旋律,这些变化音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除此变化之外,你还注意到哪些变化?(乐曲后部分渐快、渐强,将乐曲推至高潮)。

  7、欣赏彝族舞蹈《阿细跳月》

  (同学们,你们见过“跳月”呢?它的基本舞步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先睹为快。)

  师:教授基本舞步。师生一起随音乐学跳基本舞步。

  8、请学生根据《阿细跳月》的基本节奏和骨干音创作一首新的舞曲。

  三、教师小结:

  音乐是人们认识民族文化的窗口,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走进彝族山寨,了解了不同的“跳月”形式,真心希望大家能喜欢“跳月”喜欢彝族音乐。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 (菁华3篇)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

  3、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二、检查预*。

  1、认识生字

  骇hài人听闻掳lǔ掠震悚sǒng惶huáng急jí

  疮chuāng疤bā诘jié问渴kě慕mù

  疏shū懒lǎn霹pī雳lì孤gū孀shuāng

  鼹y?n鼠sh?

  2、解释词语

  (1)谋死:谋杀。

  (2)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3)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4)惶急:恐惧着急。

  (5)渴慕:迫切地羡慕。

  (6)惧惮:惧怕。惮,害怕。

  (7)诘问:追问,责问。

  (8)烦琐之至:繁杂琐碎到了极点。之,到。至,极点。

  (9)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骇,震惊,惊吓。

  (10)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它的奥妙。名,说出。

  (11)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12)情有可原:基于某些特定情由,尚可原谅过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怀念)

  3、速读课文,用两三句话概括文章中心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作者回忆童年时期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断,重点叙述长妈妈关心自己的爱好、寻购赠送《山海经》一事,表现了长妈妈虽无文化却十分善良、朴实、尽心尽责的特点,深切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4、梳理文章表达思路:

  A、线索: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2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于*凡的人物,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表现其人品美。

  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透过生活现象,挖掘深刻的主题。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阅读课文,看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哪些材料是详写,哪些材料是略写,体会作者缅怀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一)导入新课

  可由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到本课的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默读课文,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写?

  2、从本文的题目看,文章可分哪几部分?(可对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看出作者对阿长抒发了怎样的怀念之情?

  4、作者是怎样引出《山海经》的?

  阅读要求:

  1、读书前仔细阅读“预*提示”“课后练*”及教师提供的“阅读提纲”,抓住本文写作的重点;

  2、阅读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圈点出来,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3、默读时看到有注释的地方,要认真读注释,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扫除阅读障碍。

  4、默读时将你最喜欢、最能给你启发和力量的句子标记出来,然后在旁边作批注。

  (三)课外作业

  要求课外再次阅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复述阿长的故事。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

  3、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二、检查预*。

  1、认识生字

  骇hài人听闻 掳lǔ掠 震悚sǒng 惶huáng急jí

  疮chuāng 疤bā 诘jié问 渴kě慕mù

  疏shū懒lǎn 霹pī雳lì 孤gū孀shuāng

  鼹y?n鼠sh?

  2、解释词语

  (1)谋死:谋杀。

  (2)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3)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4)惶急:恐惧着急。

  (5)渴慕:迫切地羡慕。

  (6)惧惮:惧怕。惮,害怕。

  (7)诘问:追问,责问。

  (8)烦琐之至:繁杂琐碎到了极点。之,到。至,极点。

  (9)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骇,震惊,惊吓。

  (10)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它的奥妙。名,说出。

  (11)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12)情有可原:基于某些特定情由,尚可原谅过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怀念)

  3、速读课文,用两三句话概括文章中心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作者回忆童年时期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断,重点叙述长妈妈关心自己的爱好、寻购赠送《山海经》一事,表现了长妈妈虽无文化却十分善良、朴实、尽心尽责的特点,深切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4、梳理文章表达思路:

  A、线索: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阿细跳月》教案优选【十】篇

  《阿细跳月》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教学难点:

  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学生分析: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

  “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教学设计: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阿细跳月》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36356663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教学难点:

  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学生分析: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

  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教学设计: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华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阿细”是彝族一支系的名称。阿细跳月原称阿细跳乐,是阿细人举行各种庆典必不可少的舞蹈,娱乐、交际和择偶的重要媒介。阿细人自称“高斯比”,意为“高兴地跳”,也称“跳大三弦”。起源于弥勒县西山可邑村的彝族阿细支系。据调查,阿细人跳乐至少有200年的历史,它的来历无文字记载,民间有多种传说,但都与火有关。阿细跳月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的跳乐,男女老少皆宜,可同场起舞,为2/4节拍,舞步简单;发展到第二阶段时,男女只独脚颠跳,为5/4节拍,即为现在的阿细老人舞;发展到第三阶段为青年舞,动作和乐曲热烈奔放,为男女青年对舞。阿细跳月时的助舞乐器主要是笛和三弦。 1946年,西南**部分师生及弥勒、路南两县在昆明求学的葬族学生到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的彝族地区采风。**师生看到阿细跳乐总是在月夜进行,于是将“跳乐”改为“跳月”。

  此后,经过舞步的不断改创和规范,乐曲方面也不断提高完善。新中国成立后,激情似火的阿细跳月,跳到了全国和国外,曾先后参加过国庆庆祝活动演出,世界青年联欢节,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国艺术节等以及一些重大运动会、博览会上的演出。真是“跳得山欢水也乐,跳得云舞天也旋,跳得百鸟飞来看,跳得满山荼花开”。1986年,美国乐坛把《阿细跳月》乐曲列为最受欢迎的世界十大乐曲之一。 。

  《阿细跳月》教案 3

  教学内容:

  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音乐特点以及与他相关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2、通过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感受乐曲欢快跳跃的节奏特点,掌握节奏“×× × × × ×× ×”。

  3、能感受《阿细跳月》的基本情绪,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教学重、难点:

  1、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其音乐主题,掌握其典型节奏型。

  2、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律动导入:

  学生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声中走进教室

  师:小朋友们,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还记得吗?一起跟着唱一唱吧。

  (师生一起唱)

  师:彝家娃娃们能歌善舞,小朋友们,你们了解彝族吗?

  二、介绍“彝族”(边欣赏图片边介绍)

  彝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的服装色彩艳丽,他们*惯佩戴很多首饰,这些首饰多是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人们个个能歌善舞,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

  彝族的“火把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这天彝族人会身着盛装,白天在一起搞一些庆祝活动,夜晚围在一堆篝火周围唱歌、跳舞。

  彝族的“火把节”场面?人?

  三、欣赏《阿细跳月》

  1、整体聆听,初步感知。

  师:彝族盛大的火把节你想参加吗?我们先听听彝族火把节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听音乐)

  师:这首曲子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说。

  师:这首曲子热烈,欢快,感觉像过节一样,很热闹。

  2、学节奏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火把节,感受这欢快的气氛。

  (1)、出示节奏

  5/4 ×× × × × ×× ×

  (*时我们接触的大多是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而这个五四拍我们的民族音乐常常用到它,它能够很好的体现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

  (2)、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说一说节奏(边划拍边说)

  分析:我们之前学过“×”是几分音符?唱几拍?“×”呢?

  那像“× × ×”的节奏我们叫它?

  (引导学生说出“切分节奏”)

  (3)、 师生交流,拍一拍节奏

  a、 师:你会拍这个节奏吗?拍給旁边的同学听一听。

  谁来试一试?

  师:拍得好不好?(好的话给与掌声)

  我们一起来拍一次。(学生拍)

  b、 师:很好。听老师拍一次。

  (教师拍,渐强)

  师:你觉得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由弱到强。(渐强)

  师:再听一遍,听听是不是这个效果?

  你们来试一下?

  师: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现渐弱吗?试一试

  生做。

  c、 师: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这种方式,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强弱变化?

  (学生说,并做一做)

  (4)、表现快慢

  师:刚才我们通过强弱表现了这个节奏,下面老师加上旋律唱一唱,听!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说。

  师:我们来试试!

  4、 再次聆听,继续感知。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刚刚我们了解了这段音乐的特点,接下来再欣赏一遍,把你听到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唱一唱、动一动。

  四、 创作表现

  1、了解“阿细跳月”

  师:这就是彝族音乐中非常有名的《阿细跳月》。你知道“跳月”是干什么吗?阿细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讲“阿细跳月”的故事)

  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人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起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摹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以后每逢丰收,在明媚的月光下,阿细人就载歌载舞地庆祝。后来汉族人就给他们的这种舞蹈 “阿细跳月”。你们想不想学“跳月舞”?

  2、学跳基本舞步

  左、右、左、蹬、蹬

  右、左、右、蹬、蹬

  (学会后跟着旋律跳一跳)

  3、舞蹈欣赏

  师: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阿细跳月》,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动作?我们一起跟着跳一跳。

  4、师生随乐舞蹈

  师:他们跳得好开心,我们也一起来。

  师:火把节没有篝火可不行,老师这有几把扇子,我想请几个小朋友来用扇子表现篝火(边说边做动作)

  老师这还准备了铃鼓,谁来敲响我们节日的鼓点?(边说边敲铃鼓)

  我们其他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来跳“跳月舞”。

  (师生同乐)

  5、

  学生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阿细跳月》教案 4

  【教学目的

  1、 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 能听辨乐曲中各种音色的变化,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3、 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钢琴

  学具:准备一些报纸或其它自制乐器的材料

  【教学重点

  重点是让学生能感受彝族乐曲的风格特征,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

  难点是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并自己或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创作、表演。

  【教学课时】 1 课 时

  【教学方法

  1、 教法

  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直观教学法、聆听法、讲述法、唱奏法、谈话法、诗画舞结合法进行教学,力求做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 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注意配合老师积极活动。利用模唱法、聆听法、练*法、比较法、讨论法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 节奏律动

  教师: 今天我们要一起外出,请跟上老师的节拍,可不要掉队呀!

  拍 ×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合:拍手 右:右手拍腿 左:左手拍腿 )

  学生:模仿拍节奏

  教师:走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学生:部分学生起来走动,拍出走的节奏:

  × × × × ×……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拍出5/4拍的节拍的重音。

  > >

  × × × × × × × × × ×

  教师:哎!这边还真有同学掉队了,于是呼喊学生: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学生: 模仿拍节奏

  二、 导入

  1、 欣赏《阿细跳月》片段.

  教师:请大家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我们要去的地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是什么因素会使你产生这种联想?(播放音乐)

  学生:音乐欢快、热烈,使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节奏感强、富于动感,与舞曲有关……

  教师:我们将要去彝族山寨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先请大家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 讨论交流

  (1) 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彝族支系。

  (2) 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 “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播放彝族“跳月”的.音乐。)并了解基本舞步。

  三、 授新课

  1、 板书:《阿细跳月》。

  2、 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音乐)

  3、 讨论归纳:

  教师:你们能找出刚才所练*过的节奏吗?

  学生:节奏(1)是引子部分的节奏型并以固定低音的形式经常出现在伴奏声部。(听相关部分内容)节奏(3)是旋律的节奏型。(出示节奏谱)

  5/4 ×× × × × ×× ×|

  教师:节奏(2)是5/4拍的固定节拍,也是跳月这种舞蹈风格的独特之所在。

  4、分析、练唱。

  教师:我们一起来哼唱一下主旋律。(唱)

  1=G 5/4

  你们能将它的主要特点归纳出来吗?

  学生:旋律主要由5、1、3三个音组成,每句的句末相同。

  练唱旋律:

  5 1 3 1 3 5 2 1 |… …

  () (

  教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结构归整、匀称,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节奏相同……

  5、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

  6、讨论

  教师:你们注意到音乐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相同的?

  学生:旋律是不断反复,而演奏的乐器经常变换。

  教师:能听出什么乐器在演奏吗?

  学生:有二胡、竹笛……有时是一件乐器在演奏,有时是很多乐器一起演奏。

  (老师就学生不熟悉的乐器音色如:笙、高胡与二胡的区别等进行讲解和比较,使学生能分辨民族乐队中几种主要乐器的音色)

  7、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课件)

  教师:下面我们将再一次地欣赏这首作品。在听的过程中,请你们用自制的乐器共同来参与模拟演奏,可准备一些报纸或其他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同时请1-2名同学出来,记录出各种乐器演奏时所表现的顺序。

  8、讨论检查学生记录的结果,出示结构图(电脑课件)

  引 竹 合 弹 二 高 笙 竹 弹 合 竹 合 尾

  子 笛 奏 拨 胡 胡 笛 拨 奏 笛 奏 声

  教师: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龄的人……

  教师:你们还能注意到音乐中其他的变化吗?

  学生:后部分渐快、渐强,将乐曲推向高潮。

  9、归纳。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根据彝族民间歌舞“跳月”的素材编写创作的。旋律素材简洁,节奏富于动感。作品采用固定主题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了“跳月”时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形式的《阿细跳月》。

  (播放课件――音频、合唱和视频,学生看彝族人舞蹈并学跳基本动作)

  四、 创作表演

  教师:我们再次听到的将是由你们自己设计并担任表演的《阿细跳月》,请你们自己组合,分小组讨论、设计、练*。

  1、 小组活动(老师分别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和设计活动)

  2、 各小组表演。

  五、 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共欣赏了哪几种形式的“跳月”?

  学生:有阿细人自己跳的“跳月”,有舞蹈《阿细跳月》有器乐曲《阿细跳月》,有合唱《阿细跳月》,还有我们自己表演的《阿细跳月》。

  教师:这几种“跳月”各有哪些特点?

  学生:1、彝族人的“跳月”是大家一起跳,音乐比较简单。

  2、舞台上的“跳月”是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服饰鲜艳,舞蹈动作是经过设计的。

  3、乐队演奏的“跳月”是通过不同的音响来表现的,它需要我们根据音乐进行联想……

  教师:这节课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你们自己来进行总结、提问和评价。

  (学生活动,做点评)

  教师: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跳月”是阿细人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也随着《阿细跳月》走进了彝族山寨。现在就让我们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随着音乐“跳月”,在欢快的歌舞中结束课)

  以语言节奏律动,让学生感受5/4拍的节拍规律和掌握乐曲中两种典型的彝族乐曲节奏型,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本课难点

  让学生在简单的走路中掌握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联想,归纳出对《阿细跳月》主旋律的总体印象。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意境,使学生能“走进”彝族山寨,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

  通过听、辨、忆、分析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阿细跳月》的主旋律及其主要特征。这也是本课欣赏教学的一个重点。

  师生用接龙的方式练唱主旋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旋律的认识。

  (重点

  学生分成三组,以节奏律动参与欣赏,使之能熟记音乐的旋律。使学生对彝族旋律的典型节奏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结构及音色、织体的变化,培养学生横向与纵向的听辨能力。

  让学生“加入”到乐队中更进一步的关注各种音色的变化和它的表现作用。

  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

  关注力度、速度的变化。

  (课堂延伸

  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难点

  拓宽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阿细跳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自己总结、评价所学的内容。

  首尾呼应

  附板书设计

  节奏训练

  拍 ×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阿细跳月》

  典型节奏

  5/4 ×× × × × ×× ×|

  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 |

  《阿细跳月》教案 5

  一、设计思路。

  三年级音乐学*是小学低年级向中高年级音乐学*发展的转折点,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应该较低年级更加重视学生情意的发展和音乐能力的发展,尝试留给学生更多的感知、探索、体验的空间。

  《阿细跳月》是一首复合拍子的乐曲,主旋律中含有切分节奏,但欢快的主题不断重复,带给人们尽情舞蹈的感受。由于5/4拍的学*不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那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体验乐曲特有的节拍特点便成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设计重点由听入手:听辨乐器音色,激发聆听的兴趣;完整地静心聆听,唤起学生情感投入,引发联想;听动互补的感受活动,感知并掌握乐曲的节拍特点;创编实践,从切身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阿细跳月活动的感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二、教学内容。

  1、听:《阿细跳月》 。

  2、创:为《阿细跳月》编舞。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跳月”舞独有的奔放热烈的音乐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月下欢舞”的欢乐情景。

  2、过程与方法:在听、赏、唱、舞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乐曲特有的节拍韵律;在小组创编活动中,体验彝族阿细人载歌载舞时的愉悦情感。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民乐合奏的表演形式;能和着音乐的节拍创编律动并表演。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用肢体语言来感受、体验乐曲的节拍特点,表现音乐欢快的情绪。

  五、教学过程。

  (一)复*《快乐的罗嗦》,导入新课。

  1、律动进入教室。

  2、师生交流彝族风情:你知道彝族人喜欢什么?你认为彝族是个怎样的民族? 3、有表情地歌唱《快乐的罗嗦》(中速—快速)

  (二)听辨乐器,感知民乐合奏。

  1、听辨演奏乐器:笛子、二胡、三弦、民乐合奏。

  2、认识大三弦:大三弦是彝族舞蹈时常用的一种弹拨乐器。

  3、介绍民乐合奏:从这段音乐中听出是一件,还是多件民族乐器在演奏?我们把多种民族乐器按不同声部在一起演奏的形式称为民乐合奏。

  4、模仿上述乐器的演奏姿势。

  (三)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1、完整初听全曲,感受音乐情绪。

  (1) 边听边即兴模拟小乐队演奏。

  (2) 师生交流乐曲带来的感受。

  2、揭示课题,了解彝族风情——跳月。

  彝族有个分支叫阿细人,每当农闲或节日的夜晚,全寨人都会在乘着月色、燃起篝火、载歌载舞。热闹的场面,仿佛天上的月亮也要下来舞蹈。因此,人们把阿细人的这种活动方式称为“跳月”,所听乐曲名称为《阿细跳月》。

  3、律动参与,感知乐曲节拍。

  (1)听音乐、赏画面,感知乐曲节拍特点。

  (2)复听音乐,跟着音乐击拍● ○ ○ ● ○。

  (3)跟琴伴奏,模唱乐曲主旋律● ○ ○ 。

  (4)按节拍游戏律动“请你跟我这样做”。(每五拍做一个动作)

  (四)创编表演“阿细跳月”。

  1、集体讨论:“阿细跳月”可能会采用的方式;

  2、小组讨论、编排跳月舞的动作或队形;

  3、小组轮流表演,相互评价:我欣赏 的表演。

  4、欣赏彝族“跳月”舞蹈的视频,交流:

  (1)男女生各有什么特色动作?

  (2)学一学自己喜欢的动作。

  (3)修改小组的编排,再表演。

  5、创设情景,与师共舞,体验“跳月”的.热烈场面。 *地而坐——小组轮流表演——师生共舞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采用了各种听赏方式来解决听辨的难点,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能在听、唱、编、舞等音乐活动中感知《阿细跳月》的乐曲节拍特点,体验音乐情绪,领略彝族阿细人跳月的风俗。

  为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乐曲节拍规律,我设计制作了Flash课件。利用按音乐节拍出现的月亮图案● ○ ○ ● ○启发学生视听结合来感知,再通过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引导学生从律动中加深感知,最后鼓励学生在跳月舞的创编活动中尽情表现。跳月舞的创编活动采用先探究、后欣赏、再舞蹈的形式,学生能从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体验彝族阿细人跳月时的欢快情绪、想象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课后发现此形式可以略为提前,让学生在宽裕的时间内充分体验。

  《阿细跳月》教案 6

  年级:二年级

  课题:《阿细跳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教学难点: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学生分析: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教学设计: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阿细跳月》教案 7

  【教学目的

  1、 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 能听辨乐曲中各种音色的变化,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3、 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钢琴

  学具:准备一些报纸或其它自制乐器的材料

  【教学重点

  重点是让学生能感受彝族乐曲的风格特征,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

  难点是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并自己或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创作、表演。

  【教学课时】 1 课 时

  【教学方法

  1、 教法

  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直观教学法、聆听法、讲述法、唱奏法、谈话法、诗画舞结合法进行教学,力求做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 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注意配合老师积极活动。利用模唱法、聆听法、练*法、比较法、讨论法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 节奏律动

  教师: 今天我们要一起外出,请跟上老师的节拍,可不要掉队呀!

  拍 ×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合:拍手 右:右手拍腿 左:左手拍腿 )

  学生:模仿拍节奏

  教师:走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学生:部分学生起来走动,拍出走的节奏:

  × × × × ×……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拍出5/4拍的节拍的重音。

  > >

  × × × × × × × × × ×

  教师:哎!这边还真有同学掉队了,于是呼喊学生: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学生: 模仿拍节奏

  二、 导入

  1、 欣赏《阿细跳月》片段.

  教师:请大家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我们要去的地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是什么因素会使你产生这种联想?(播放音乐)

  学生:音乐欢快、热烈,使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节奏感强、富于动感,与舞曲有关……

  教师:我们将要去彝族山寨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先请大家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 讨论交流

  (1) 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彝族支系。

  (2) 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 “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播放彝族“跳月”的音乐。)并了解基本舞步。

  三、 授新课

  1、 板书:《阿细跳月》。

  2、 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音乐)

  3、 讨论归纳:

  教师:你们能找出刚才所练*过的.节奏吗?

  学生:节奏(1)是引子部分的节奏型并以固定低音的形式经常出现在伴奏声部。(听相关部分内容)节奏(3)是旋律的节奏型。(出示节奏谱)

  5/4 ×× × × × ×× ×|

  教师:节奏(2)是5/4拍的固定节拍,也是跳月这种舞蹈风格的独特之所在。

  4、分析、练唱。

  教师:我们一起来哼唱一下主旋律。(唱)

  1=G 5/4

  你们能将它的主要特点归纳出来吗?

  学生:旋律主要由5、1、3三个音组成,每句的句末相同。

  练唱旋律:

  5 1 3 1 3 5 2 1 |… …

  () (

  教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结构归整、匀称,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节奏相同……

  5、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

  6、讨论

  教师:你们注意到音乐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相同的?

  学生:旋律是不断反复,而演奏的乐器经常变换。

  教师:能听出什么乐器在演奏吗?

  学生:有二胡、竹笛……有时是一件乐器在演奏,有时是很多乐器一起演奏。

  (老师就学生不熟悉的乐器音色如:笙、高胡与二胡的区别等进行讲解和比较,使学生能分辨民族乐队中几种主要乐器的音色)

  7、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课件)

  教师:下面我们将再一次地欣赏这首作品。在听的过程中,请你们用自制的乐器共同来参与模拟演奏,可准备一些报纸或其他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同时请1-2名同学出来,记录出各种乐器演奏时所表现的顺序。

  8、讨论检查学生记录的结果,出示结构图(电脑课件)

  引 竹 合 弹 二 高 笙 竹 弹 合 竹 合 尾

  子 笛 奏 拨 胡 胡 笛 拨 奏 笛 奏 声

  教师: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龄的人……

  教师:你们还能注意到音乐中其他的变化吗?

  学生:后部分渐快、渐强,将乐曲推向高潮。

  9、归纳。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根据彝族民间歌舞“跳月”的素材编写创作的。旋律素材简洁,节奏富于动感。作品采用固定主题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了“跳月”时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形式的《阿细跳月》。

  (播放课件――音频、合唱和视频,学生看彝族人舞蹈并学跳基本动作)

  四、 创作表演

  教师:我们再次听到的将是由你们自己设计并担任表演的《阿细跳月》,请你们自己组合,分小组讨论、设计、练*。

  1、 小组活动(老师分别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和设计活动)

  2、 各小组表演。

  五、 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共欣赏了哪几种形式的“跳月”?

  学生:有阿细人自己跳的“跳月”,有舞蹈《阿细跳月》有器乐曲《阿细跳月》,有合唱《阿细跳月》,还有我们自己表演的《阿细跳月》。

  教师:这几种“跳月”各有哪些特点?

  学生:1、彝族人的“跳月”是大家一起跳,音乐比较简单。

  2、舞台上的“跳月”是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服饰鲜艳,舞蹈动作是经过设计的。

  3、乐队演奏的“跳月”是通过不同的音响来表现的,它需要我们根据音乐进行联想……

  教师:这节课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你们自己来进行总结、提问和评价。

  (学生活动,做点评)

  教师: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跳月”是阿细人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也随着《阿细跳月》走进了彝族山寨。现在就让我们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随着音乐“跳月”,在欢快的歌舞中结束课)

  以语言节奏律动,让学生感受5/4拍的节拍规律和掌握乐曲中两种典型的彝族乐曲节奏型,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本课难点

  让学生在简单的走路中掌握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联想,归纳出对《阿细跳月》主旋律的总体印象。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意境,使学生能“走进”彝族山寨,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

  通过听、辨、忆、分析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阿细跳月》的主旋律及其主要特征。这也是本课欣赏教学的一个重点。

  师生用接龙的方式练唱主旋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旋律的认识。

  (重点

  学生分成三组,以节奏律动参与欣赏,使之能熟记音乐的旋律。使学生对彝族旋律的典型节奏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结构及音色、织体的变化,培养学生横向与纵向的听辨能力。

  让学生“加入”到乐队中更进一步的关注各种音色的变化和它的表现作用。

  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

  关注力度、速度的变化。

  (课堂延伸

  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难点

  拓宽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阿细跳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自己总结、评价所学的内容。

  首尾呼应

  附板书设计

  节奏训练

  拍 ×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阿细跳月》

  典型节奏

  5/4 ×× × × × ×× ×|

  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 |

  《阿细跳月》教案 8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阿细条月》;了解彝族歌舞、服饰、传说、节日;学跳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基本动作。

  2、集体相互配合营造表现“欢乐的火把节”的节庆歌舞场面。

  3、感受彝族的多彩文化,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欣赏彝族歌舞,感受彝族歌舞的快乐场景。

  教学难点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五拍组成的三步弦的动作表现。

  解决办法本课只学一个代表动作,并放慢速度示范,清晰的讲解,对每个学生都做亲自指导。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西昌市图片、VCD歌舞剧《月亮部落》、CD《阿细跳月》、彝族服饰、“月亮”夜光粘贴、红彩绸。

  教学思路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容易溜号;爱听故事、活泼好动;因此本课教学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将传说故事穿插在音乐舞蹈当中。即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又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师朗诵诗歌谜语《月亮》让学生猜。

  (奶奶故事中一只盛满神话的银盘,妈妈歌谣中一艘载送美梦的小船。现在我心目中,一轮高悬的靶环,总有一天会用我的火箭,射中儿时的神话和梦幻。)

  2、歌唱表演《小小的船》“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那首歌唱月亮的歌吗?歌名是什么?”“一起来歌唱表演《小小的船》吧”。

  二、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国家里有一个地方被称作“月亮城”呢,你知道在那里吗?

  师结合地图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地方民俗图片介绍四川省西昌市为什么被称为“月亮城”。

  ……那里是彝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歌舞剧《月亮部落》描写的就是彝族的传说和故事。

  2、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安静欣赏一段后请同学们跟着边欣赏边模仿跳一跳。

  3、讨论舞蹈特点与服饰风格。

  4、师出示彝族服饰并穿上。

  三、歌舞《阿细跳月》

  1、故事《阿细跳月》

  2、师:老师穿这件衣服好看吗?围着老师*地而坐,听老师讲彝族人民跳月的故事好吗?*地围坐一圈,欣赏乐曲《阿细跳月》。

  3、讨论乐曲风格特点。

  4、学跳《阿细跳月》基本舞步--三步弦。

  前五拍节奏为XXXXX,前三拍往左*移跳跃三步,第四、五拍右脚空中蹬两脚。5--10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五步组成的三步弦,双臂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

  A学跳、指导

  B男女同学面对面跳一跳(背景音乐《阿细跳月》;

  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女对跳,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5、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A你知道彝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是什么节吗?

  B谁能讲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和庆祝场景?

  C师总结讲述传说故事和节庆场景。

  (《阿细跳月》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

  6、歌舞《阿细跳月》--欢乐的火把节

  A将教室的窗帘挡上,课前棚顶贴的夜光“月亮”

  便出现亮光,营造特定的气氛。

  B穿红衣服的同学在圈内舞动红彩带,代表火堆。

  C男生将书卷成桶状当作火把,两手握举,在内圈随乐曲节奏顺时针跑动。或模仿弹三弦、吹笛子的动作,顺时针跑动。(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D女生与教师在外圈手拉手跳一跳“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

  《阿细跳月》教案 9

  活动目标:

  1、欣赏民族音乐,感受歌曲的欢快。

  2、通过集体舞蹈,感受五拍子曲风,并用肢体表现后两拍。

  3、认识民族乐器葫芦丝,并用道具进行模拟表演。

  4、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铃鼓、葫芦丝图片、沙锤

  活动重难点:

  掌握歌曲的五拍子曲风。

  后两拍肢体创编与演奏。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嫦娥在吴刚和玉兔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解药,准备回到地面上,这时地面上的人们为了欢迎嫦娥,准备了一场篝火晚会。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去看看篝火晚会的情景吧!

  二、音乐活动

  (一)音乐律动

  1、全体围坐,教师带领幼儿拍腿感应固定拍,并于每小节最后两拍拍手。

  2、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给你什么感觉?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引导幼儿观察拍了几下腿,拍了几下手?从而感受五拍子的组合模式(3+2)。

  3、教师提问:除了拍腿之外,还可以在哪些肢体拍出后两拍的节奏?(拍肩、拍头等)

  4、请幼儿配合音乐试一试。

  (二)集体舞

  1、教师带领幼儿跳集体舞,感受五拍子曲风。

  (1)教师示范彝族舞的基本动作,与后两拍瞪脚。

  (2)幼儿原地感受,学跳彝族舞。

  (3)全体幼儿围圈站立,一起学跳彝族舞。

  2、幼儿两人一组表演。

  (1)两位老师示范动作:一人拿铃鼓,另一人在后两拍拍铃鼓。

  (2)幼儿自愿结组,尝试跳双人舞。

  (三)模拟乐器演奏

  1、教师出示葫芦丝的图片,幼儿认识其外形,聆听音乐中葫芦丝的音色,并模拟吹奏。

  2、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持沙锤和打棒,伴随音乐进行演奏。

  沙锤模拟葫芦丝吹奏,打棒演奏后两拍。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是嫦娥奔月这个单元的最后一首曲子,活动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五拍子乐曲的曲风特点。

  通过*一阶段在活动中的了解,我知道孩子们之前很少接触过这种类型的音乐,稳定节奏感虽有所增强,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幼儿还是不能很准确的演奏出歌(乐)曲的固定拍,所以对于这次活动,我是有些顾虑和担心的:感受五拍子乐曲,会不会对于我班的`幼儿有点难?

  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和重难点,在第一次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前三拍和后两拍的不同,故意用了拍三下腿和拍两下手的肢体动作,以为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更清晰的区分出乐曲3+2的节奏特点,更准确的感受后两拍。(北京老师来视导的时候曾经说过:孩子们第一次感受乐曲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拍手的动作,因为这样会影响孩子们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在接下来的欣赏中,我也是担心孩子们不能准确的感受,所以一边听音乐,我一边数着1、2、3、4、5,让孩子们知道数到4和5的时候,是要拍手做动作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们的动作和乐曲完全脱离了,孩子们虽然会数着数拍出后两拍,但在之后听音乐做动作的环节,又乱了。)

  在舞蹈创编的环节,我一直是按照教案中的进度在带着孩子们跳集体舞、双人舞,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只要一起来活动,常规仍然会有点乱;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五拍子乐曲的曲风根本就没有掌握,所以做起动作来也就无法准确的表现音乐了。

  改进措施:

  1、在第一次欣赏音乐的时候,尽量不用拍手的动作,而是让孩子们更完整的感受乐曲。

  2、所有的活动都要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脱离了音乐,就不是音乐活动了,奥尔夫活动虽然是玩儿,但最后还是要回归到音乐的本身上去。

  3、要根据孩子的现有水*和临时的表现,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照设计好的教案上。孩子们做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最终也可以实现目标。

  《阿细跳月》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阿细条月》;了解彝族歌舞、服饰、传说、节日;学跳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基本动作。

  2、集体相互配合营造表现“欢乐的火把节”的节庆歌舞场面。

  3、感受彝族的多彩文化,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欣赏彝族歌舞,感受彝族歌舞的快乐场景。

  教学难点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五拍组成的三步弦的动作表现。

  解决办法本课只学一个代表动作,并放慢速度示范,清晰的.讲解,对每个学生都做亲自指导。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西昌市图片、VCD歌舞剧《月亮部落》、CD《阿细跳月》、彝族服饰、“月亮”夜光粘贴、红彩绸。

  教学思路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容易溜号;爱听故事、活泼好动;因此本课教学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将传说故事穿插在音乐舞蹈当中。即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又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师朗诵诗歌谜语《月亮》让学生猜。

  (奶奶故事中一只盛满神话的银盘,妈妈歌谣中一艘载送美梦的小船。现在我心目中,一轮高悬的靶环,总有一天会用我的火箭,射中儿时的神话和梦幻。)

  2、歌唱表演《小小的船》“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那首歌唱月亮的歌吗?歌名是什么?”“一起来歌唱表演《小小的船》吧”。

  二、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国家里有一个地方被称作“月亮城”呢,你知道在那里吗?

  师结合地图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地方民俗图片介绍四川省西昌市为什么被称为“月亮城”。

  ……那里是彝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歌舞剧《月亮部落》描写的就是彝族的传说和故事。

  2、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安静欣赏一段后请同学们跟着边欣赏边模仿跳一跳。

  3、讨论舞蹈特点与服饰风格。

  4、师出示彝族服饰并穿上。

  三、歌舞《阿细跳月》

  1、故事《阿细跳月》

  2、师:老师穿这件衣服好看吗?围着老师*地而坐,听老师讲彝族人民跳月的故事好吗?*地围坐一圈,欣赏乐曲《阿细跳月》。

  3、讨论乐曲风格特点。

  4、学跳《阿细跳月》基本舞步--三步弦。

  前五拍节奏为XXXXX,前三拍往左*移跳跃三步,第四、五拍右脚空中蹬两脚。5--10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五步组成的三步弦,双臂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

  A学跳、指导

  B男女同学面对面跳一跳(背景音乐《阿细跳月》;

  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女对跳,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5、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A你知道彝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是什么节吗?

  B谁能讲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和庆祝场景?

  C师总结讲述传说故事和节庆场景。

  (《阿细跳月》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

  6、歌舞《阿细跳月》--欢乐的火把节

  A将教室的窗帘挡上,课前棚顶贴的夜光“月亮”

  便出现亮光,营造特定的气氛。

  B穿红衣服的同学在圈内舞动红彩带,代表火堆。

  C男生将书卷成桶状当作火把,两手握举,在内圈随乐曲节奏顺时针跑动。或模仿弹三弦、吹笛子的动作,顺时针跑动。(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D女生与教师在外圈手拉手跳一跳“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