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优选【五】篇

首页 / 心得 / |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 1

忠诚是***最闪耀的精神品质,是***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一直以来,都讲对党忠诚、对国忠诚、对民忠诚,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说到忠诚,我想,黄诗燕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好榜样。

2011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来到炎陵任县委**,挑起了这个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重担,成为炎陵县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从此,他就成了脱贫攻坚的无畏战士,8年5个月零4天,用生命兑现了“脱贫功成,必定有我”的庄严承诺,用忠诚赢得了老百姓心中的“最美扶贫**”赞誉。为脱贫而来,为脱贫而去,他把一腔热血和激情,都用在了为民脱贫的事业中,真正成为了“无私无我,不负人民”精神的忠实捍卫者、践行者,用奋力拼搏、艰辛付出,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10月9日,追授黄诗燕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大会暨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湖南**沙市举行。他当得起“模范”的称号,当得起全国党员干部的由衷敬仰,是新时代忠诚为民的好榜样。

我们要学*他的忠诚精神。忠诚,既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标准。黄诗燕用他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人对“忠诚”是如何坚守的、是如何践行的。我们要学*黄诗燕的先进事迹,牢固树立忠诚意识,把党、国家和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坚定不移。

我们要学*他的担当精神。守初心、担使命,是党员干部的精神旗帜,人民的幸福依赖于勇敢的担当。黄诗燕用苦干实干拔掉一方穷根,以执着坚守带领贫困群众迈向小康生活,以责任和担当践行为民誓言。我们要一如他一般,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锤炼斗争本领,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担好担牢担实。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 2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一件大事,对一个家庭来讲更是一件大事。由于家庭因素及其他原因,一部分适龄儿童无法正常入学,对上学的渴望也只能是一种奢望,但张桂梅,一个62岁的老太太,瘦弱多病、无家无子,却用行动让1645名贫困女孩迈向了大学之路,实现了华丽转身,她就是人间的“天使”。

做好一件事情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对张桂梅来说,她这一辈子都在为贫困孩子的教育操心和操劳,为建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面对旁人的不解、质疑甚至是谩骂,她都不予理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担,为改变贫困山区教育落后面貌,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情况,她四处奔走,拉赞助,搞募捐,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免费女子高中成立了,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无数贫困女孩改变命运的希望之门,在她的辛勤付出之下,女子学校取得了可喜成就。

张桂梅,由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义务当**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再到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党总支**、校长,这一个个身份的转变和叠加,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改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身患疾病的她,面对当地组织的关心和照顾,都化作了她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努力贡献的动力,她不为名利,不图回报,只为让每一位贫困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贫困孩子未来的天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桂梅用自己的教育初心,通过19年的努力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她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用行动向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课,是用行动让贫困女孩华丽转身的“天使”。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 3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原湖南省炎陵县委**黄诗燕,却倒在了冲刺的道路上,为此,不少人感叹:产业强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诗燕**却走了。黄诗燕是湖南省炎陵县委**,是炎陵县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是老百姓心中的“最美扶贫**”,2019年11月29日,因多日劳累,突然倒下,年仅56岁。

黄诗燕的离开,是湖南的损失,是党和国家的损失,更是炎陵百姓的损失。为了纪念他,为了弘扬他为民谋福的崇高品质和精神,10月9日,追授黄诗燕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大会暨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湖南**沙市举行,大会宣传和弘扬了他用生命兑现脱贫攻坚承诺的崇高精神。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艰辛付出,谱写了一曲曲生命壮歌,黄诗燕就是拼搏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数百万扶贫干部中的一位。他的生命聚焦着“脱贫”二字,为脱贫而来,为脱贫而去,8年5个月零4天,他用生命兑现了“脱贫功成,必定有我”的庄严承诺。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他是“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更是我们心中为国为民坚持奋斗的楷模,他的精神在新时代闪耀着催人奋进的光,为我们不断奋进新时代提供精神力量。

新时代,我们更是面临着不*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更是承担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担,需要面对更多更严峻的形势和复杂的困难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学*和弘扬黄诗燕的精神,振作奋斗的力量,树牢民生的情怀,坚守为民的初心,承担为民的使命,践行为民的宗旨,坚持人民的立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用心用情为民谋福。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 4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当天就能往返县城。不少村民开始外出务工,赚钱补贴家用。

不过,村里没有产业,只能自给自足,村民依然贫困。“修好路,还要发展产业,打开财路!”**林又一次站出来,带领村民继续“折腾”。

2009年,**林看到其他村发展蚕桑赚了钱,便号召村民种桑树养蚕。没想到,100多亩桑树欣欣向荣,30多张蚕子却死气沉沉。原来,下庄村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养蚕。

“毛矮子蛮干,就知道瞎搞!”失败后,村民们意见很大。**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会作检讨。

“老毛心还是好的嘛,只是急了点。哪个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员还怕这个?”会上,老党员杨元玖鼓励**林,也*息了大伙的议论。

山里人,脾气倔。失败反而激发了**林的韧劲:“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第二年,**林在县城吃到一种西瓜,觉得特别香甜。他又动心了,想种植西瓜。不过,这次他精明了,先请教农技人员,自己试种两分地。

可喜的是,种西瓜,**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给村民们吃,还卖到县城,赚了一笔钱。在**林带动下,下庄村终于有了第一个像样的产业。今年,村里西瓜种植面积达200亩。

村民们信心大增,**林乘势而上。2014年,他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深入考察分析,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三大产业。

在**林带领下,下庄村终于打通了脱贫致富路——650亩柑橘套种西瓜、南瓜,150亩桃园套种西瓜。村民刘恒保种了10亩柑橘,去年初挂果就收入2万多元。“光靠游客开着小车来采摘,就卖完了,都不用出门嘞。”刘恒保说,明年柑橘进入盛产期,收入还将翻番。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 5

张桂梅,中**员,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是媒体多年关注报道的一位先进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张桂梅同志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执着追求,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始终艰苦朴素、甘守清贫,却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 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华坪女子高中连续 9 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__%。

《通知》指出,张桂梅同志是新时代***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坚定信仰和崇高境界。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向张桂梅同志学*,学*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学*她情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践行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学*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她坚毅执着、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攻坚克难,善作善成,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见行见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以先进典型为标杆,查找差距、检视问题、抓好整改,广泛宣传报道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迅速在全省形成学*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为推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1)

——2021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体会 (菁华5篇)

2021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体会1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惧……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样子,李桓英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在日常诊疗中,她总是用微笑告诉人们:麻风病人不可怕。每当遇到穷困家庭的患者,李桓英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捐钱捐物,从不吝惜。

  2007年3月,一名来自河南的麻风病患者前来就诊。经了解,这家人中竟有5名新发麻风病患者,*时以捡拾垃圾为生。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脚部感染,又着急又心疼。她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作为患者的生活补助。

  2009年5月,一名年仅24岁的男性患者前来就诊,当时他手部已感染,发生了隐匿骨髓炎,需要手术。李桓英说:“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随后,她联系了医院骨科主任会诊。由于患者有绿脓杆菌,李桓英又亲自帮忙联系,找到了能做手术的机构和医生。很快,患者接受了扩创及死骨摘除术,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1993年,云南省文山县有一名高三女学生,临*高考前被诊断为麻风病。此时,李桓英正好来到文山,立即仔细为她检查,并耐心地开导:“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2021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体会2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为了新*的卫生健康事业,舍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投身麻风病防治工作,长期面对面接触麻风病人,严谨细致开展临床试验,科学稳妥进行治疗研究。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无数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李桓英同志是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她对党忠诚、热爱祖国,始终心系人民健康福祉,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卫生健康事业;她视病人如亲人,精心医治、破除歧视,为数以万计的病患解除了疾苦;她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勇于探索创新,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破解麻风病防治的世界难题贡献了*智慧,鲜明体现了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生命至上、护佑苍生的医者仁心,求真务实、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为宣传褒扬她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认真学*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周围,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2021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体会3

  在学*了李恒英教授的事迹后,不禁惊喜地发现李桓英教授与我是上海同济大学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双重校友,更深深的被李教授的事迹所感动。

  我们要学*桓英教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是由于李桓英教授对祖国与人民极其深厚的感情,才会在海外事业有成时放弃世卫组织的优厚待遇,只身辗转回国,参与到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中来,并为之奋斗终生。

  我们要学*桓英教授持之以恒的精神。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能够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李桓英教授从事的麻风病研究曾经让人闻之色变、避之不及,往来的村落与世隔绝,条件艰苦。但四十多年来,李桓英教授始终如一,直到如今百岁高龄依然奋战在麻风病课题研究的一线。李恒英教授的这种精神,来自于深深根植于内心的责任、使命与担当,而这莫过于一种巨大的勇气,是我们学*的榜样。

  我们要学*恒英教授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李恒英教授在95岁时加入**,她说“我深刻领悟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生!”李恒英教授践行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将个人梦想与伟大的*梦紧紧相连。身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都应向时代楷模李桓英学*,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和前途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国家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不悔此生。

2021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体会4

  学*时代楷模李桓英教授的事迹,看到她伟大人格下的一颗金子般的心。李桓英教授从1958年回国,在祖国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上,为建设一个没有麻风病的家园,为治好麻风病奉献了一辈子。她用求真务实、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用生命至上、护佑苍生的医者仁心,在病毒面前无所畏惧,击破了世人歧视的坚冰,让成千上万麻风患者得以远离病魔侵袭。

  100岁的她,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精神!她的坚持和真爱,得到了世人的爱戴和尊敬,她是我们学*的榜样,她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2021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体会5

  李桓英教授所彰显的榜样力量,令我肃然起敬,她全身心投入到*麻风病防治和研究工作中来,这是侨界的光荣,更是*的光荣!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拼搏”二字的内涵,胸怀至诚才有奉献担当,作为侨界的一份子,我看到她树立的榜样,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我们应该学*她立足岗位、不断进取的态度,学*她乐于奉献的胸怀,牢记一名*员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勇于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2)

——时代楷模事迹学*心得范本五份

  时代楷模事迹学*心得 1

  汤加努库阿洛法港位于大洋洲的汤加虽属热带雨林气候,8月旱季,海风轻拂,椰林婆娑,阳光格外艳丽。

  这是和*方舟第二次来到汤加。汤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当和*方舟渐渐驶*码头时,汤加代理首相塞密西·西卡、中国驻汤加大使王保东,当地民众、华人华侨和中方机构代表已在码头迎接。

  和*方舟再次造访的消息不胫而走。旅居汤加的澳大利亚籍老人彼得·哈特左眼长出翼状胬肉,已遮盖瞳孔,急需手术。当地医生告诉他,中国医院船就要来啦,“中国医生一定能治好你的病”。

  这位68岁的老先生对中国医院船充满期待。4年前,当和*方舟首次抵达汤加时,这里的民众对远道而来的“大白船”还有点将信将疑。孙涛院长说,和*方舟如果是第一次造访某港,有个规律:头两天前来求诊的民众往往不多,也就上百人,但越是往后民众来得越多,因为口口相传,最后两天甚至会有上千人挤爆码头。

  中国医生的医术和服务已获汤加民众交口赞誉,“中国医生23分钟取出4年前的子弹”,更是传为美谈。那是一位名叫大卫·玛卡的27岁汤加小伙子,20xx年在美国旧金山遭遇枪击,当时身中2弹,腹部的子弹已被医生取出,但位于左胸深层的子弹因定位困难、手术风险高,仍留在体内。

  和*方舟上的外科医生张剑获悉后,手拿着金属标志物引导X光片操作技师拍片,陪着病人一起接受X光照射,从早晨8点到中午11点前后6次拍片,才初步确定子弹在病人体内的大致所在。3名B超技师又联合为病人做了超声波扫描,最终确定子弹在病人体内的位置。

  孙涛说,虽然子弹定位了,但病人体重达135公斤,全身麻醉的风险很大,于是决定实施局麻。他带领船上的10名专家会诊,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下午4点,医护人员将病人送进手术室;一会儿,主刀医生张剑出现在玛卡夫人面前:“这就是从您丈夫体内取出的9毫米子弹头。”

  和*方舟抵达努库阿洛法港的次日,彼得·哈特就登船就诊,并于当晚成功接受了手术。

  在即将告别汤加前举行的甲板招待会上,中方军乐队演奏起了汤加名曲《鸟的天堂》。坐在前排的汤加王国皇室公主皮洛莱乌·图伊塔感到十分意外,然后激动地鼓起掌来。她说,这首曲子是我祖母的得意之作,曲调非常美丽,但演奏的难度也很大,没想到中国海军演奏得这么流畅,“可见你们对汤加皇室和汤加文化非常尊重”。

  在汤加的短短8天时间里,和*方舟共完成诊疗5532人次,各类辅助检查2598人次,手术34例。这在汤加10.8万的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可不低啊!

  时代楷模事迹学*心得 2

  新华社郑州10月8日电(记者韩朝阳)“回忆逝水年华,因有所为而有所成,也因有所未为而有所失。雪泥鸿爪,人生如斯,……有得有失、无怨无悔。”这是陈俊武院士90岁时讲过的话。10月7日,***向社会宣传发布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其科技报国、勇于创新、公而忘私、淡泊名利的品质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是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长期在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在长达7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带领团队创造了石油炼制、煤化工领域的多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不断推动中国石油炼制、煤化工技术迈向世界先进水*。如今,已92岁高龄的陈俊武仍奋战在科研前线。

  “我要学*陈俊武院士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作精神,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本职工作。”这是湖北孝感石油公司员工仰慕菡写下的“接力学*陈俊武”小卡片,卡片上还有她的号召:“我是第141697位追寻陈俊武足迹的人,请大家继续接力。”

  “陈院士和我们长期工作、生活在一起,他的专注与情怀,诠释了科技报国精神,谱写了改革创新篇章,引领了弘文励教风尚,彰显了高风亮节。”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成*说,有着63年党龄的陈俊武院士是我们身边可敬可爱、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陈俊武精神已成为公司企业文化的强大精神内核,是公司巨大的精神财富。

  时代楷模事迹学*心得 3

  “他能从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桨”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上有4.6万个零部件,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制

  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在京逝世,享年96岁。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彭士禄的病房中始终挂着一顶海军军帽,帽子上绣着中国的核潜艇。几个月前过生日那天,他的病房里摆放的也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模型。核潜艇、核事业,是彭士禄一生的牵挂。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被徐徐推向大海。艇上有4.6万个零部件,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制。至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核潜艇技术极为复杂,全艇设备、仪器仪表等多达2600多项,*5万台件,电缆总长*百千米,管道总长30余千米。作为核潜艇心脏的动力装置,反应堆的研制更是难上加难。

  当时中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乎为零,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到底长什么样。这种条件下怎么开展工作?彭士禄说:“我们这批人有学化工的,有学电的、仪表的,我们大多数人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4个字——‘自教自学’。”

  没有资料、图纸、设备,没见过实物……彭士禄带领科研人员用简陋的计算工具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建立起中国核动力装置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最终确定了100多个参数。有时为了验证一个参数,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三班倒”,用仅有的一台手摇计算机和几把计算尺,连续算上好几天。有的人手臂摇肿了,有的人手心磨起泡,仍然坚持摇下去,直到验证准确为止。

  彭士禄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攻克了诸多重大技术关键——不到3年,就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基本设计方案;仅用不到6年,我国建造的1∶1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

  “他能从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桨!”如今,82岁的热功专家黄士鉴回忆起与彭士禄共事的经历,做出这样的评价。那时的彭士禄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生也离不开核事业!”

  “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

  经常“敢于拍板”,他引领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赋予国家自立、民族自强以无穷的力量

  核潜艇是大国重器,于无声处壮国威;核电则是战略性高科技产业,事关国计民生。和*运用核能,将核能服务于社会,是彭士禄的毕生心愿。他曾说,自己一辈子干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中国发展核电,究竟该走哪种技术路线?上世纪70年代,熔盐堆方案和压水堆方案如何取舍,一时成为争论的焦点。经过科学论证和调研,彭士禄力排众议,提出应采用国际上技术成熟的压水堆并充分利用我国刚建成的陆上模式堆技术经验及其工业配套设施,容量可暂定为30万千瓦。

  压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认可。这一方案也为我国核电走“以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起到了关键作用,使我国核电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回顾彭士禄的一生,像这样“敢于拍板”的事例不胜枚举。“时间很紧,总要有人拍板,不能无休无止地讨论呀!”彭士禄曾对其他科研人员说,“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

  虽然经常“拍板”,但工作中的彭士禄却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他曾说:“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但人总不完美,对事物总有几分模糊。这时就要不耻下问、调查研究、收集信息,通过试验等来搞清楚。”

  1983年,彭士禄被任命为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1988年,彭士禄又担任核电秦山联营公司董事长,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几十年来,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自主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到建设秦山、大亚湾等一批先进核电站,再到自主研发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以彭士禄为代表的核工业人,用自己的韶华与汗水,赋予国家自立、民族自强以无穷的力量。

  “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他心里揣着两笔账,一笔是公事的“明白账”,另一笔则是私事的“糊涂账”

  很长时间以来,彭士禄的事迹,甚至连他的名字都鲜有人知。有人叫他“中国核潜艇之父”,被他严词拒绝:“核潜艇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我个人的创造,是千万科技工作者和干部、工人集体努力的结晶。我不过是与同事合作,为中国的核事业做了该做的事。”

  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就义,两次被捕入狱……这让彭士禄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15岁辗转来到延安后,彭士禄常对延安中学的同学们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有的流血牺牲了,要不好好学*,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怎么对得起党?”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成绩获得留学苏联的名额,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后又因国家建设的需要,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彭士禄和同事们“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粮食不够,他们就自己动手挖野菜、白菜根吃。为了建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他“打起背包就走”,在四川的一个偏僻山沟里,一干就是好几年……

  彭士禄心里揣着两笔账,一笔是公事的“明白账”,另一笔则是私事的“糊涂账”。他说:“做一个明白人谈何容易?要有超前意识,对问题有新思路、新见解;对工程技术能亲自计算主要数据;对工程进度能说出某年某月应办哪几件关键事;对技术攻关能亲自挂帅出征,出主意,给点子……但当一个糊涂人则更难,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

  49岁时,彭士禄就在一次核潜艇调试工作中突发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可是手术后,他仅仅住院一个月,就又开始了工作。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道:“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时代楷模事迹学*心得 4

  彭士禄,1925年11月18日出生,广东省海丰县人。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结业回国。

  曾任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广东省委常委、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常委会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士禄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并参加指挥了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参加、组织研制成功的耐高温高压全密封主泵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在80年代初,提出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要素,为大亚湾核电站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秦山二期核电站的建设中,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自主设计、建造两台60万千瓦机组的方案,并亲自计算主参数、进度与投资,为秦山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作为第一完**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为表彰优秀总设计师颁发的《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状》;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xx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彭士禄一生经历起伏跌宕,为我国核动力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他常揣着“明白与糊涂”:“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

  这是篇好参考范文内容,讲的是关于核潜艇、核动力、我国,中国,技术,第一、装置,祖国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时代楷模事迹学*心得 5

  用户的嘴巴是最好的宣传喇叭,有个“万能电工”“小钱师傅”免费给老年人服务的消息就这样传开了,钱海军的电话号码成了家喻户晓的“电力110”。朱奶奶贴身的裤兜里藏着一个小钱包,里面是现金、超市卡、身份证和钱海军的名片,“这些是最重要的东西,我随身携带。”钱海军的电话号码,老人们抄在纸上,带在身边,写在墙上,记在心里,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可靠安心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钱海军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忙的时候,一天有20多个求助电话,甚至在凌晨两点钟也有电话铃声响起,钱海军从不推脱,随叫随到。甚至连除夕夜也奔走在为老人服务的路上,多少个除夕夜,钱海军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为老人排除紧急故障,甚至有一年还用两包方便面作了自己的“年夜饭”。有人开玩笑地说,如果你找不到钱海军,他不是在服务,就是在去服务的路上。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3)

——时代楷模事迹(五)份

  时代楷模事迹 1

“时代楷模”是由***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是具有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新时代青年楷模时代楷模事迹(精选7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新时代青年楷模时代楷模事迹篇1

***年出生的黄文秀性格开朗活泼。同学们对她的印象是:爱美,喜欢穿裙子,会弹古筝,写得一手好字,有一点时间就专心致志地学画画。她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热情阳光的感染力。

2016年毕业季。位于人生十字路口,不少同学都在为找一个不错的就业机会操心。黄文秀也有许多选择,但她没有留恋都市的繁华,毅然回到革命老区百色,作为优秀选调生进入市委宣传部工作。

百色位于广西西部,自然条件较差,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响应组织的号召,到乐业县偏远的百坭村担任第一**。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科科长何小燕回忆:“单位就驻村工作征求她意见时,她毫不犹豫答应了。她父亲患癌症病重的事一句也没提,当时我们都不知道。”

有同学问过她,为什么要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偏偏回到贫穷的家乡?她回答:“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黄文秀为什么坚持要做那个“要回来的人”?百坭村贫困户黄仕京与黄文秀有一段对话。

黄仕京问:“大家都说你是北京毕业的研究生,你为什么到我们这么边远的农村工作?”黄文秀说:“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呢?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员,这就是我的使命。”

黄仕京的一儿一女都在读大学,生活困难,黄文秀帮他的孩子申请了助学的雨露计划。黄仕京要求孩子在学校好好学*,积极争取入党,在广西医科大上学的女儿已经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了解黄文秀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由于父母亲身体不好,家境贫寒,黄文秀通过国家的助学政策完成了学业,上大学后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以自己品学兼优的表现,成为一名***员。

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

黄文秀的父亲理解女儿,也支持女儿的选择:“你入了党,就要为党工作,回到家乡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民公仆。”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投身扶贫事业后的黄文秀将自己的爱美之心悄悄地“藏”了起来。她北师大的师妹、南宁市第十八中学教师蒋金霖说,在北京读书时,文秀总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但当了驻村第一**,她就收起了漂亮的裙子,穿上运动装在山野村屯间奔忙,身上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个爱笑的姑娘甚至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领导、同事多次关心她,热心人要给她介绍对象,她的回答是:“等百坭村的父老乡亲都脱贫了,我一定轰轰烈烈爱一回,让乡亲们做证婚人。”

新时代青年楷模时代楷模事迹篇2

6月16日上午9时至17日凌晨5时,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遭遇强降雨,持续暴雨引发山洪,黄文秀在抗洪救灾途中不幸遇难。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回到家乡百色支援建设,成为广西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看完各家媒体对黄文秀事迹的报导,我心中久久不能*静。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为何物。可能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孩提时代,说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一定是要成为伟大的数学家或者科学家,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贡献。而随著年纪的增长,思维以及认知的具化,理想渐渐成为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经济独立、独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够拼凑得起最初梦想的蓝图。也许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浅薄,也许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许是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认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黄文秀的事迹,正是能够让我们在感动、感慨的同时,从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样的力量荡涤灵魂、砥砺初心、呼唤担当。

时代呼唤党员干部的担当。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一位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落后在于精英的落后,而精英的落后在于嘲笑民众的落后’,我们党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从而提出要教育扶持一批人脱贫,并且扶贫要扶志和扶智,这样一个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福利的党,我怎么能不响应号召呢?”广大党员干部满分作文网https://Www.zUowEnWang.net/,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更是要以身作则,树立为人民服务、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心。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不得,畏手畏脚怕出错而不做事要不得,纸上谈兵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基层调研要不得,“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更要不得。我们肩上担负着使命、责任、信仰、人民群众的期望而负重前行,前行的路上或许荆棘满布,或许有过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但又何足无惧,当一个人的思想强大到足以凌驾时间与空间,当一个党员干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追求,忘“小我”而追求“大我”,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便可以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时代呼唤青年一代的担当。现在很多青年学生从小就生长在两代人给他们搭建起的“温室”里,对于人生的规划可能更多的在于实现自我。

因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在少年时代就树立起来的宏伟志向、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中显得尤为重要。黄文秀身为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毕业后没有贪恋大都市的繁华,没有衡量个人的得失而选择一条可能更开阔、更安逸的道路,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笔者认为,黄文秀事迹也应该宣传到更多的学校、更多青年学生的视线,不是说简单的鼓励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工作,而是为了引导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是要他们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更远大的人生理想,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由此,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

新时代青年楷模时代楷模事迹篇3

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学*她真正深入乡村一线,成为实实在在的村里人

刚驻村时黄文秀对农村脱贫工作一无所知,她就勇敢地开着自己的私家车,翻山越岭了解村所有贫困户的详细情况;当地方言不通,她就努力学*;村里的村民不信任,她就主动帮着做农活、打扫卫生,厚着脸皮多聊几句,争得更多的信任。我从市直机关直接来到乡村工作,也面临着生活*惯不同、意识观念差异、驻村工作难开展、村民群众不理解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要向黄文秀同志学*鼓起勇气、厚起脸皮,主动与村民唠嗑,长期和他们生活劳动在一起,让老百姓认定“我”跟“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也是他们村里的一员。

学*她安下心、扎下根、把责任扛在肩上,真真正正为村民服好务

仅仅两个月时间,黄文秀就跋山涉水摸清了全部195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2018年在她的带领下,全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8户56人,教育脱贫28户152人,发展生产脱贫42户209人,共计88户417人。驻村满一年,她的汽车里程表刚好增加了2。5万公里,这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奔波的真实写照。时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等的,不多一分,也不少一秒,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不安下心、扎下根来那是办不到的。所以我向黄文秀学*,把周末逛街消遣的时间,用到建设美丽乡村上来;把下班后聚会闲聊的时间,用到筹备工作会议上来;把夜晚谈情说爱的时间,用到战胜脱贫攻坚的事业上来;过程虽辛苦难熬,可付出终会还回满意的收获。

二、学*她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诠释***人的初心和使命

照片中的她总是笑容满面,让我感觉到阳光般的温暖扑面而来。如若不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她怎会毕业后放弃国家电网公司的邀请,毅然选择回到百色建设自己的家乡,怎会在生命的紧要关头,依然不忘打电话了解村里的灾情。我们常说“人装一时易,装一世难”,面对驻村工作,只有向黄文秀同志一样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它,遇到困难才会积极主动的想办法解决它,才能真正被村民所接纳,才会打赢脱贫攻坚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黄文秀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初心使命的强大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定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勇于奉献担当,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青年楷模时代楷模事迹篇4

七一勋章,时代楷模……获得者张桂梅同志,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了张桂梅同志的事迹,心情久久不能*静。张桂梅同志扎根于教育事业,与时俱进,勇敢克服生活带来的困难,没有被病魔吓退,又出任孤儿院院长,爱学生就如爱自己的子女,将自己的一生都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了党和教育事业。

张桂梅同志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舍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绝大部分工资用于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奉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

张桂梅同志是***员的优秀党员,是人民教师的优秀模范。她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作为一名普通群众,我要学*张桂梅同志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更应在以后的工作学*中学*她

新时代青年楷模时代楷模事迹篇5

学*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她不像一般人一样使自己的心门坠入苦海,却执着地追寻着另一个纯粹的世界,让我们看到另一种用生命点燃的人生故事和不一样的处事风格。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坚韧执着、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无私忘我,不忘初心、献身教育。丈夫去世后,张桂梅只身去了祖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并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在任教期间,她全身心投入教学,为贫困的学生和简陋的学校出钱出力,又当老师又当母亲,不留余力的细心照顾着学生们的学*状态和生活起居,为了学生们能够走出大山,她励精图治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免费女子高中,她主动带头免费为学生们补课,因操劳过度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长期拖着病体就算腹部长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讲台上,只为孩子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除此之外,她还义务担任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她十年如一日,从未退缩,从不言弃。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下,孩子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她的到来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我们要知道“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张桂梅巾帼不让须眉,在*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尽显巾帼英雄本色。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的初心和使命。她这种坚韧执着、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无私忘我,不忘初心、献身扶贫的英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

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着英雄的概念”张桂梅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张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种*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

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用心感受着张桂梅的精神,力争像她一样,把热爱和奉献学生当作在嘈杂世间的一剂清明的良药。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新时代青年楷模时代楷模事迹篇6

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

去年10月24日,刚从医院出院的张桂梅回到华坪女子高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巡查完教室后,她接到了在丽江读书的“儿子”王龙朗的电话。王龙朗委屈地向张桂梅倾诉在异地求学遇到的困难,张桂梅安抚好“儿子”后,便给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李雅兰打电话,请她帮协调解决,并叮嘱李雅兰一定要多关心“弟弟”王龙朗的生活,不能让他在外受委屈。

李雅兰和王龙朗一样,都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李雅兰告诉记者,2001年,从她来到福利院的第一天起,“妈妈”张桂梅就倾尽全力照顾她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和健康的生活*惯。19年过去了,她和弟弟妹妹们长大了,妈妈却老了,但妈妈对他们的照顾和爱护却越来越多了。

今年63岁的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认识了自己的爱人,从中甸到大理追随他当了老师,伉俪双飞令人羡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积蓄,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为了缓解悲痛,张桂梅决定离开伤心地,申请调动工作,最终选择了从未去过的华坪县任教。

到华坪后,张桂梅拼命用上课来化解心理创伤。学校里,有的孩子只打饭、不吃菜,有的为了省钱两三个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床上垫的是包装箱的硬纸壳……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着张桂梅,她开始缩减伙食费,省下钱来接济孩子。

由于工作出色,对孩子充满爱心,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找到张桂梅,希望她能担任福利院的负责人。张桂梅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成为了54个孩子的妈妈。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故事,每个孩子心里都揣着一块冰。”说起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张桂梅一脸难过,“所以我要加倍对这些孩子好,让他们找到光明、温暖和希望”。

有一年中秋节,华坪县法院的工作人员找到张桂梅,告诉她“儿童之家”的几个小男孩把法院围墙的铁栅栏偷了。张桂梅回到福利院,严厉地批评了孩子。在她的追问下,孩子们委屈地说把偷了的铁栅栏拿去卖了买月饼了。张桂梅含泪对孩子们说:“妈妈最*工作太忙,忘了到中秋节要给你们买月饼,这是妈妈不对,可你们乱拿别人的东西是违法的,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当晚,福利院食堂桌上摆满了月饼和水果。

“我直到现在还记得那个中秋节的场景。”福利院孩子张惠华说,院长对我们兄弟姐妹一直都很严厉,但从那天起,我们就把院长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在张桂梅的关爱和悉心教导下,张惠华成了儿童福利院第一个加入***的孩子,还考上了华坪县石龙坝镇的公务员,在基层一线担任扶贫工作队员,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像张桂梅一样为贫困山区做贡献。

“妈妈收养的孩子已经有136个,像我这样从华坪儿童福利院出来的,有50多个走上了工作岗位。”张惠华说,每逢过年过节我们都会回来看望无家无子的妈妈,因为我们心里明白,是妈妈用无私的爱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教会我们怎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时代青年楷模时代楷模事迹篇7

大家是否认识一位扎根在边远山区的女教师张桂梅,她创办了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托起了一个又一个,在贫困地区的女孩子的读书梦想。她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他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每个人学*的榜样。

张桂梅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她和她所产生的力量带来了哪些影响?来自妇联、教育、卫生、新闻、检察等领域的代表从她们眼中的张桂梅讲起,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大家带来了她们所经历的那些不*凡的故事。

“这些年,张老师的精神通过口耳相传,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丽江市华坪县妇联**刘安萍说,张老师的精神成了一块火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县广大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奋发作为。她激励着全县广大妇女在脱贫攻坚、教育扶贫、家庭建设等各个领域岗位建功,一批批比学赶超的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创业典型、致富带头人不断涌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团队纷纷行动起来,到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为山区学校开展流动义务理发。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成为华坪县城内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一个人影响一座城。我想,这就是张桂梅精神在这个时代发出的最有意义的回音,也是现在以及将来所有人都应该学*的楷模。”

通过自己的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救了一代人,如果没有张桂梅校长,这些生在在大山里的女子大部分几乎都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了,重要的观念还是一辈传一辈,她们是幸运的,遇见了张桂梅校长,拯救她们,可以说是拯救了一代又一代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一项使命,不图回报的使命,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张校长实现了她的使命,就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致敬张桂梅校长!


新时代青年楷模时代楷模事迹(7篇)相关文章:

★ 时代楷模黄文秀感人事迹8篇

★ 黄文秀人物事迹素材摘抄(7篇)

★ 时代楷模钱海军先进事迹6篇

★ “时代楷模”黄大年人物事迹【精选十篇】

★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一览

★ 时代楷模黄大年先进事迹5篇

★ 关于时代楷模黄文秀个人事迹(5篇)

★ 2022时代楷模黄文秀事迹简介6篇

★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5篇)

★ 时代楷模黄文秀人物事迹(精选9篇)

  时代楷模事迹 2

她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农民,但从小父母就教导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时时刻刻以学业为重,高考的失利让她一度消沉,但她并没有一蹶不振,她明白,高考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她带着希望和向往来到了陕铁院。这里有新的环境,新的学*氛围,这里是新的起点,在这里一切从头开始。

在学*中,她始终秉持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念。来到学校之后,她更是将自己的全部时间都放在了学*之上,每天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举手发言,不懂就问,课下严格要求自己,勤于追问,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的机会,每当宿舍晚上断电后,她都会拿出她的台灯,来巩固自天学过的课程。她也经常独自待在图书馆复*课程,遇到不会的题自己会查阅相关书籍,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梳理和总结,自己整理错题和不懂的题,在考试之前拿出来复*。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大一整个学年成绩专业排名第一。获得了“学校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干部”等十余项荣誉。

  时代楷模事迹 3

她是一个瘦弱且惨淡的女人,没有诗和远方的追求,只有咬紧牙关的坚持;她是一名普通且神奇的老师,拼尽全力改变了成千名女孩的命运;她是一名*凡又伟大的***员,用生命践行***员的为民初心,她是这个时代的楷模——张桂梅。

三寸粉笔系深山,烛光千里耀云岭。为了坚守那个“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拖着已经患有20多种疾病的身体驻扎在深山执教20年载,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节衣缩食的帮助学生,在中国贫瘠的大山里建立了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高。

20多年来,张桂梅同志始终不忘初心,用一言一行,用心血和汗水,坚定守护着自己的信仰,践行着自己忠心向党的誓言。张桂梅曾今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张桂梅同志这样说,也这样做,从未动摇过,用实际行动践行忠党爱国、一心为民的崇高理想。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我们身边,也有一群人,践行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也像张桂梅老师一样坚守初心,无私奉献。在我刚参加工作时,我在文山州广南县的一个乡镇小学任教,在这里我认识了一师一校坚守“麻风村”35年,被称为麻风村的“启明星”,被叫为“老师大爹”的——农加贵老师,由于家庭贫困,读到高二时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叔叔百般劝说下,农加贵承受着家人的反对、冒着失去恋人的风险,还担心着自己会被疾病传染,带着恐惧心理的来到了麻风村小学任教,这让当地的村民看到了希望。1986年9月“麻风村”小学正式开学上课他成为“麻风村”小学的第一任老师,为了那批12个大小不一的孩子读书上学、文化启蒙,喝医药酒精“预防”,手把手教他们写字;当看着曾经人们避而远之的“麻风村”孩子一个个走出大山,一个接一个步入多少人羡慕的大学,我想这才是教育的意义。这样的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启发,是心灵的胶着,是灵魂的碰撞。

上学期我有幸能回到新文小学工作,在这里我遇见了挺着大肚子,站到孕晚期的老师;遇到了被病痛折磨着任仍然担任着数学教学的孔光荣老师,他虽然忍受着病魔的煎熬,却从不因身体不适而推脱工作;在这里我遇到的同事无论年龄多大,身体怎样,心情如何,只要站上讲台,他们永远眼里有光,充满力量!

一个人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这个民族的幸运,如果说华坪山区的那些孩子遇到张老师是他们的幸运,那么我想说我们的民族有这么多沿着张桂梅老师的足迹而前行的老师,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我们光荣的人民教师,愿意延续张桂梅教师的星火,将红梅精神内化为心外化为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谱写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无疆大爱!

  时代楷模事迹 4

观看了《时代楷模》特别节目后,这些英雄楷模们的事迹让我很感动,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以他们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他们立足本职、锐意进取的人生追求,学*他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时代楷模,*凡中彰显伟大,行动中践行信念。他们是胸怀坚定理想、执着信念的身体力行者,用自己的故事,温暖整个社会,用自己的名字,照亮你我,引领更多的人。

通过观看,全体干部职工被航天英雄群体、用生命在雪域高原采集植物种子的钟扬、毕生献给祖国自主药物研制的王逸*、31年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的张黎明、大山深处教育播火人张玉滚、带领乡**同致富的村**王传喜、用生命守护百姓*安的民警杨雪峰、用生命解民忧保民安的民警吕建江、空军王牌飞行员郝井文、中船重工第760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30多年坚守祖国海岛的王继才、王仕花、坚守祖国边陲**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所感动,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榜样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奉献,诠释***员的本色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我们要向楷模学*,要将先进事迹化为争先进做先锋的激情和动力,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合格党员。

他们在*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凡的贡献,得益于他们对国、对家的热爱,鼓舞大家坚定理想信念,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深深被扎根在雪域边陲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为国守边的奉献精神所打动,她们的事迹充分彰显了***员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学*她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和幸福家园建设者,为美丽和谐扎囊积极贡献力量。

钟扬,航天员群体,王逸*,卓嘎、央宗姐妹……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用豪迈壮举标注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地。闪光的名字、感人的故事,通过一场场“时代楷模”发布活动广为传播,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凝心聚力,鼓舞前行。他们的事迹让自己更加明白了要饮水思源,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党的恩情,要知党恩,明白今天的生活离不开党的关怀、全国人民的支援,一定会做讲党恩爱核心、讲贡献爱家园的好公民。

  时代楷模事迹 5

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冰心老师的这一段话阐释关于一个教师爱与责任的真谛!这正是对张桂梅老师的写照,她这一生都在为贫困孩子的教育奔波操劳,为建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面对旁人的不解、质疑、甚至是谩骂,她都不予理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担。她就是人间的“天使”。

教育是植根于爱与责任,爱与责任是教育的源泉。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是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持不懈?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体现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转眼间,七年的教学时光随着学生的成长从身边流逝。2014年,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很荣幸成为了一名教师。出于领导的信任与支持,让我承担了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至今,我都忘不了我上的第一节课。我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在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里出现。从此,一方神圣的讲台,把我引向多彩的教师生涯,引向无穷智慧的未来。我的第一声“上课”,学生的第一声“老师好”,便成了我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在这七年多时间里,我自身也成长了许多。我渐渐意识到,我的成长是孩子们教会我的,是他们教会我,成长是需要爱的。孩子们也需要老师的爱,这份爱就是老师对孩子们的理解、关怀、尊重和责任。

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每个人,她是我们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宏大出自*凡,我应当向张桂梅老师一样,始终保持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欣赏孩子、信任孩子、鼓舞孩子。

左手携爱,右手扛起责任,用最蓬勃的气势将我们的孩子高高举起,托起他们挺拔的脊梁,在人生的云梯上奋力攀爬,未来的路更高、更远、更强!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4)

——“时代楷模”钱海军精神事迹心得 (菁华5篇)

“时代楷模”钱海军精神事迹心得1

  “脑垂体瘤的情况有些棘手,得转去上海。家里还有其他人吗?”医生问话的时候,孤寡老人应久昌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名字就是钱海军:“他就是家人。”10多年前,钱海军为古塘街道困难老人免费改造室内照明线路时认识了应久昌。这之后,钱海军有事没事就来转转,换感应灯、装安全扶手、粉刷屋子。久而久之,就像老人的家人一样。

  第二天一早,钱海军十分火急地赶来:“转院手续办好了,咱们出发。”为了缓解应久昌的紧张情绪,钱海军让妻子开车,自己一路陪着老人说话。护送到上海后,夫妇俩又饿着肚子往回赶。

  “那是2017年6月25日。”钱海军说之所以记得这么牢,因为那也是给女儿填报高考志愿的日子,他们差点耽误了。

  眼前的钱海军笑起来让人很温暖。除了工作服,不管什么季节,他最常穿的就是短袖。熟悉他的人说,因为他有一颗持续了23年的火热的心。

  1999年冬天,钱海军去一位老先生家里修日光灯。正要拿出工具来测时,老人开口了:“不用那么麻烦,把启辉器拿掉就行。”

  碰到一个懂行的。钱海军站到凳子上按照老人说的拿掉启辉器,日光灯跳了起来。

  “退休前我是八级电工,多复杂的电路都难不倒我。”

  “原来是老师傅啊!那您以后有空可得教教我。”

  老人却摇摇头:“现在老了,没用了,连个灯泡都换不了喽。”

  这句话扎痛了钱海军。无论年轻时如何风光,老了就是这么艰难。“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啊。”他把电话号留了下来。回家后,他手写出500张名片,只有一个电话号码和“电力义工钱海军”7个字。

  这些名片被老人们放在枕头下,揣在衣兜里,贴在冰箱上,成了护身符般的存在。而钱海军从此成了数百名孤寡老人的“儿子”。

“时代楷模”钱海军精神事迹心得2

  华灯初上,杭州湾畔春风沉醉。物阜民丰的宁波慈溪,家家沉浸在“五一”假日团圆中。一位两鬓灰白的中年汉子,放下筷子,挎上工具包,在妻子*以为常的目送下,匆匆消失在夜色中——就在刚才,一位老人打来电话说“家里灯爆掉了”,他只应了一声“我马上来”。

  23年来,无论路途远*,无论逢年过节,他接到老百姓的求助电话永远只有两句话,“我马上来”“闲话一句”(方言,意为“一句话的事”),而后便风雨无阻出现在求助人家中。

  他的事迹被拍成微电影,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宁波、慈溪两级志愿服务中心,1200余名志愿者在他的带领下发起“千户万灯”困难残疾人住房照明线路改造项目,足迹遍布浙、藏、吉、黔、川五省区,累计开展帮扶3万余次。

  钱海军,国家电网宁波慈溪市供电公司一名普通电工,一名*员,仅凭一技之长、一颗热心,20多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为无数家庭通上了电、连上了心,守护着万家灯火。

“时代楷模”钱海军精神事迹心得3

  2015年,宁波慈溪电力部门启动了“千户万灯”困难残疾人住房照明线路改造项目。*日喀则、吉林敦化、贵州安龙和四川布拖……这次,钱海军和他的志愿团队还走进偏远地区,为6000多户人家完成了线路改造。

  如今,钱海军已从当年的“小钱同志”变成了现在的“钱师傅”。在他的影响下,“百姓身边点灯人”的队伍已经达到了1200多人。他身上的这束光,正在变成一片灯海。

  钱海军:我们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志愿者,发挥着各自的能量,心里非常开心。

  在*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二十三年如一日,助老扶困,无私奉献。钱海军同志正是千千万万个优秀*员的杰出代表,他点亮的不仅是万家灯火,还是困难群众心里的希望之光。他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时代楷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凡造就伟大”。

“时代楷模”钱海军精神事迹心得4

  2008年的一天,一对老夫妻走进慈溪市供电公司时任党支部*张志民的办公室:“有个叫钱海军的师傅,下班时间来家帮忙修电路,材料全是他自己贴钱买的。你们动员他收下钱!”

  夫妻俩也走进了慈溪日报的门。公开见报后,不少大爷大妈都来讲述钱师傅和自己的故事,说到激动处直掉眼泪。感谢信、锦旗更是不断地飞到供电公司。大家才回过神来:“作为公司客服中心的普通员工,钱海军在‘表后’竟无私奉献长达10年之久!”

  “表前表后”是电力系统的行话。以电表为分界点,从供电网络进入电表中的线路,归供电公司管,为表前;从电表出来接到用户家里的线路,则是用户个人资产,为表后。

  不为人知的10年里,钱海军在工作之余为社区提供业务代办、纠纷调解等12种便民服务;手机全天候开机,一天最多接过21个求助电话;每周上门服务20余次,服务中不拿群众一分钱、不抽群众一根烟。

  “老百姓的事儿不分‘表前表后’,更何况我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钱海军说。然而,为了这些普通事,他走出职责范围内的9个社区,为全宁波的孤寡空巢老人提供服务;为了这些普通事,他多个年头没和家人吃过年夜饭;为了这些普通事,他从电工变成了“活雷锋”。

  通过整合所有志愿服务项目,慈溪供电公司专心打造钱海军服务品牌。2012年5月,钱海军*员服务队成立。2015年3月,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注册,成为国家电网第一家在民政部门完成注册的社会公益组织。

“时代楷模”钱海军精神事迹心得5

  1999年5月的一个双休日,钱海军正在自己居住的慈溪市白沙街道(当时为浒山镇)白果树社区中兴小区内散步,一位社区干部上前问他,能不能当社区志愿者,帮居民排除电力故障?在电力部门工作的他欣然同意。

  不久,周边小区的居民听说钱海军免费给居民修电路,也找到钱海军。钱海军为了居民方便联系他,自费印了500张写有联系电话的名片,上面有自己的手机号码。他将名片分送到慈溪城区的各个社区,委托社区干部分发给空巢老人。

  从此以后,在黄昏,在深夜,在凌晨……钱海军常常接到老人们的求助电话。电话那头,苍老的声音中有几分焦急,几分无助,几分忐忑。而电话这头,总有钱海军热情的声音———您别急,我很快就到!

  钱海军将自己工作的8小时之外献给了慈溪城区的老人们。如果是在上班时间接到电话,他会在下班后立即赶往老人家中。如果是在休息时间接到电话,他挂了电话就出发。

  在琐碎的服务中,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慈溪市供电局的领导直到2009年,在接连收到了十多封老人写来的表扬信后,才得知钱海军做志愿者的事,索性将他调入慈溪市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专门处理电力故障。

  按照相关规定,客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到居民打来的电力故障电话后,需到现场查看,如果故障在小区的公共部位,由工作人员维修,如果在居民家中,则由居民找人维修。

  “到了现场,告诉居民家里的电路故障不归我们管,这话怎么也说不出口。”钱海军说,自从他到客户服务中心工作后,居民家中电路有故障,他来者不拒,服务也从老人延伸到了所有的居民。

  钱海军的手机24小时开着,接到电话,不管多晚,他都立即动身。

  由于整天忙于志愿服务,钱海军很难顾及到家人。钱海军的妻子陈冬冬说,丈夫的精神也感染了自己和女儿,她们都很支持钱海军,她常开车把钱海军送到需要帮助的老人那里,还帮忙买开关、电灯,而女儿在家里一听到父亲的手机响,马上告诉爸爸,又有人求助了。

  钱海军不仅给慈溪居民服务,服务的足迹还遍及宁波。慈溪以外的住户向他求助,他来者不拒。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5)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5)份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1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刘永坦倾尽一生,为国家筑就了一道“海防长城”,凝聚了一支“雷达铁军”,又在自己八旬高龄时,通过设立基金,传承薪火,鼓励更多年轻人踏上这条艰辛而光荣的道路。

***一直是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地对国家的安全进行部署和防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刘永坦院士所从事的事业就是为了国防建设出具有开创性的新型雷达!刘永坦院士放弃了国外的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毅然决定在学有所成后回到祖国,开始走上了中国新型雷达之路。

在上个世界70年代,中国在雷达领域也进行过专项的突破,但是偶遇难度太大,外国技术封锁等等的原因,没有获得一个突破性的进展,直到刘永坦回国,接下了这个重担,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之路。这其中的艰难险阻真的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刘永坦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极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着实验,终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新体制雷达技术。这一技术,在我国的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登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许多空白!科技报国,刘永坦院士从小就立下了投身祖国工业化建设的决心!不仅仅在研究领域,刘永坦院士更是为我国的雷达领域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推动着我国国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在看到老一辈的科学家的科技报国一生之后,我们都要不断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通过自身的努力,志存高远,为了国家的建设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同日,***批准第一批包括科学家精神在内的***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发布。刘永坦一生专注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生动诠释了***人精神谱系之科学家精神。

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在世界科技成果中,中国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一直占据54%以上的领先地位,到19世纪骤降为0.4%,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很多贡献,但为什么*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72年前,旧中国工业技术整体水*很低,现代科研几乎一片空白。***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中,打开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之门,领导几代科技工作者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新中国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经过72年的发展,中国科技发展水*从以跟踪为主向跟踪和并跑、领跑转变,从科技第一生产力到创新第一动力。

时代楷模刘永坦诞生于山河破碎、家国蒙难之际,在党的培育下萌生爱国心、强国志,成长为我国海疆海防长城领军人才。上世纪80年代初,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牢牢把持着对海探测的信息优势。刘永坦和团队一起,扎根边疆四十载,向着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用8年时间建成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2011年,刘永坦带领团队又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推动“21世纪的雷达”造福于民,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让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成为“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羸,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利器。2020年8月,刘永坦将自己荣获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用于奖掖后学、培育青年人才的未来事业,彰显这位海防科技创新科学家甘为人梯、打造雷达铁军团队的崇高人格。

时代楷模刘永坦心系国之大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毕生在艰难的探索中开疆拓土,在时不我待的竞争中勇往直前,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努力实现更多的“从0到1”的原创突破,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的海防重器,用生动的实践回答了“李约瑟之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党的_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发挥科学家精神,通过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引领国家发展的主动。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要攀登科学成就光辉的顶点,就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独特的科学家精神气质。刘永坦用一生的坚守与执着,生动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无畏,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这一***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新时代呼唤涌现更多刘永坦一样的国之栋梁战略科学家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突出贡献。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3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新体制对海远程探测雷达,为祖国筑造出一条坚不可摧的海防长城。

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身处内忧外患的年代,他很早便有了强国的梦想。

刘永坦:只要书念好了,将来能够实现强国的愿望,因为国家弱才会这样。

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随后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1979年,刘永坦被派往英国进修。

刘永坦:如饥如渴地吸取知识,充实技能,提高理论,也觉得机会很难得。

在当今世界的千余种雷达中,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发展趋势,而且对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等领域也有着重要作用。那时起刘永坦决定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刘永坦:这种雷达咱们国内自己要发展,建议国内搞这种新的体制,有可能新的体制能解决老的微波雷达好多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10个月的奋战,刘永坦和他的6人团队书写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方案,开启了夜以继日的数千次试验和数万次的数据采集。

经过8年的雷达试验,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2011年刘永坦团队又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这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面对成绩,刘永坦总是说,这是团队的功劳。

刘永坦:因为这是团队的事,才创造出完全创新的一件事情,我一个人绝对干不出这么大一件事情。

从孩童时期萌发报国志向、到学成归来打造“海防长城”,刘永坦把一生都奉献给我国的雷达事业。作为我国对海新体制雷达的奠基人,刘永坦凭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科学探索的精神,攀上了科技创新的高峰,更筑起了不忘初心、科技报国的精神高地。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4

在我国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上,有这样一只“千里眼”,它可以远距离探测海上目标的位置和方向,实现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立体探测,是捍卫我国疆土的国防重器。

而在“千里眼”背后,有一个执着于雷达研究、一干就是一辈子的老人。他是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201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长大后,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刘永坦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接触无线电技术。1978年,成绩优异的刘永坦被国家外派到英国深造,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深造的知识分子之一。

“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踏出国门的那一刻,刘永坦发誓要做出一番名堂。在英国学*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铆足劲儿去学。

就这样,刘永坦凭借着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获得了雷达技术知名专家、伯明翰大学教授谢尔曼的信赖和赏识,并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工作。

看到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刘永坦心里不是滋味,默默许下宏愿:“传统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可以保多远。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新体制雷达,中国也决不能落下。”

1981年,刘永坦在进修结束后立即启程回国,开启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生涯。

当时,在我国的雷达研究领域,除了基本理论和思路外,刘永坦根本找不到多少资料,更没有相关的技术可供借鉴。刘永坦根据当时世界上雷达的最新技术信息,采用独特的信号与数字处理技术苦心研究。1983年,刘永坦交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在理论上论证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可能性。

有了方案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如何把方案变为现实。

刘永坦要做的新体制雷达,摒弃了直线传播的微波,选择一种可以绕着走、可以拐弯的表面波,这种波沿着海*面传播,可以大幅提升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

新的研究也带来一个新问题——杂波干扰严重。

这些来自海浪、无线电、电离层的干扰,其信号强度远比要探测的目标强100万倍以上。“这要求我们发射出去的信号纯度非常高,还要有很好的信号处理技术,能把微弱的反射信号从杂波中提取出来,形成我们需要的参数,比如速度、距离等。”刘永坦说。

雷达调试初期,系统死机是常事,任何一个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

作为主帅,刘永坦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赶不上吃饭就用面包充饥,困了就倒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凑合睡一觉……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让刘永坦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严重时曾几个月不能行走。

***年,他和团队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但刘永坦不满足于此,又带着团队成员提高雷达性能,转战到更恶劣、更艰苦的环境中,一干就是22年。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刘永坦团队在国际上提出一系列首创方法,全面解决了海空多类型目标兼容探测难题,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刘永坦说,与国际同类雷达相比,我国的新体制雷达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大幅提升。

从提出设想,到研制出新式海防重器,刘永坦带领团队扎根边疆*40年。在很多人眼中,刘永坦不仅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更是心系年轻一代的优秀教师。

从教60年来,刘永坦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有两年,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续讲授4门课,*300学时。作为学科的领军人物,刘永坦把新理论、新技术带进课堂,同时把学生带到国防科研一线,“真刀实枪”地锤炼团队。

刘永坦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40年来,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一名成员说:“刘永坦院士常常对团队成员说,科研不是简单地写论文、发文章,而是实实在在做出一个真正能用的东西。刘永坦先生这种家国情怀、创新魄力和奋斗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团队的每个人。”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刘永坦说,“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未来还得靠年轻人。”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5

一、坚守报国初心 筑牢“海防长城”

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60载,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新体制远距离雷达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著贡献。这位皓首雄心的老党员,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向深爱的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彰显了深厚的龙江情怀和家国精神。

二、奋发图强 坚守科技报国初心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特殊岁月里的童年经历,让刘永坦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1937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出生刚刚一年的刘永坦就随家人开始了十余年的逃难生涯。“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安顺遂最好的祝愿,更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1953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事业的决心,考入哈工大。刘永坦靠着一种远超常人的求知、求真精神和努力,在读书期间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8年,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这年夏天,他走上大学讲台,正式成为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成为了哈工大“八百壮士”群体的一员。1965年春,参加了科技攻关第一战。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完**生第一项研制任务,就于1970年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1973年,他重回学校。1979年,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英国深造,也正是在这里,刘永坦的心中萌生出这样的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三、自主创新 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

强烈的忧国意识和深厚的科学素养,让还在英国留学刚刚打开视野的刘永坦,决心彻底改变我国对海探测的落后局面。然而,这一探索在当时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高频波段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与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标探测面临的外部电磁环境远比微波雷达复杂,现有常规雷达理论与技术无法适用。二是我国新体制远距离探测技术完全空白,国际上亦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没有任何理论和技术可供借鉴。1982年初春,他光荣地加入了***。为了迅速形成整体方案,刘永坦带领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熬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对海探测方案。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工大举行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并给予高度肯定。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迅速开展艰苦的实验验证,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在威海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新体制远距离雷达实验系统,全面验证了远距离探测理论体系和方法。这对于八十年代的中国、对当时全球对海探测领域,都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刘永坦院士组建了一支以哈工大为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的新体制雷达“国家队”,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系列首创方法,全面解决了海空多类型目标兼容探测难题,实现了海空多类型目标高概率、高稳定同时探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四、百炼成钢 铸造边疆“雷达铁军”

40年里,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从理论原始创新、到建立雷达站、再到实现装备,这支“雷达铁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把重要的事干到极致。

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场埋头苦干,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废弃民房里挥汗如雨,常常通宵达旦。40年里,刘永坦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硬是把冷板凳坐热,为中国铸起了一道“海防长城”。

五、诲人不倦 辛勤耕耘桃李芬芳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还同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4门课。其间,他还主编了《无线电制导技术》一书并成为全国统编教材。1999年,他又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他说:“我这个‘双院士’称号,是整个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系统级创新的科研活动不太可能再允许一个人去单打独斗。因此,他提倡团队攻关和协同创新。对青年教师、对学生他都是这样要求的。在他的言传身教和苦心栽培下,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共和国的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和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公司创始人、高管等一大批共和国栋梁之才。刘永坦院士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6)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优选【五】篇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 1

  张连印从军报国40载,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组织培养之恩,心怀乡亲养育之情,抱定治理风沙、植树造林、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风沙漫天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植树造林18年,将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是新时代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个生动缩影。

  张连印是新时代***员的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个56年党龄的老党员,张连印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党把他培养成一名军队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后回到故乡,他把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转化成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最全面的一干就是18年,诠释了***人爱党为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

  张连印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杆。军人的血性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军人的本职是履行使命、担当尽责。张连印以军人特有的勇气和毅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人生信条,始终坚守在防风治沙最前线。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细胞转移扩散,他依然斗志不减,手术不到一个月就重返荒山继续植树。他用生命书写了革命军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张连印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却选择在家乡改善生态环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乡亲植树造林。为了种树,他动员家人解囊拼凑启动资金,坚持不要林权、不要地权,承诺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他的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领导干部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境界情怀。

  学*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大党员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奋楫扬帆。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 2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

  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茂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的故事娓娓道来……

  2003年,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

  签合同那天,范文写作他当场表态:“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2004年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2015年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

  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 3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曾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张连印,退休后回到家乡义务植树。18年来,扎根荒滩、默默奉献,植树200多万株。

  雁门关外的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76岁的张连印拿着铁锹正在山头辛勤劳作。这里就是张连印退休18年来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 “战场”。

  张连印:是党、是部队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将军。我虽然退休了,但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要尽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我就想回到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这里是国家京津风沙源的重点治理地区之一,所以我决定和当地人民群众一道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为防风治沙做点工作。

  张连印18年里共植树一万八千多亩、200多万株,左云县林木覆盖率也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

  张连印:现在当我看到漫山遍野的树和山地防护林的成果,心里特别高兴。坚持植树造林、绿色发展理念这个阵地,把治理荒山、治理风沙这件事做好,回报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

  评论: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践行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他少小离家、落叶归根,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与人民休戚与共、与百姓心手相牵,坚持奋斗在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他退休后脱下军装换农装,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模范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光辉榜样。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 4

有着多年领导工作经历的张连印,非常明白凡事“予则立”的道理,一开始他就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工作。他首先在省林业勘测设计院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将对村子周围1.1万亩荒山的绿化绘制成蓝图。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合同,明确提出一不要地权,二不要林权,30年后植树造林成果无偿交给乡村。同时,张连印多方筹集资金,雇佣工人,为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绿化荒山打好了基础。

真要在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比想象中要难得多。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

堂弟张连茂劝他说:“大哥,风沙地里难栽树,村里种了几十年的树都没活几棵,咱就别费心思了。”可张连印不信邪,他坐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苦思冥想:“很显然,脚下的高原风沙源地吸水速度快,水分保养能力差,树木成活率低,没有科学的栽植办法不成。”随后,他走大同,上北京,四处求教,终于掌握了在沙化地严重地区植树造林的要领。

左云县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短,每年适宜栽树的时间非常有限,必须抢在_的几天内完成。每到这时,张连印早晨5点就起床带领工人上山植树,午饭就在山上与工人一起吃干粮,每天都干到夜幕降临才收工。由于技术得当、功夫下到,树苗的成活率不断提高,张连印暗自高兴。不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2004年下半年,由于没人看护,正在疯长的几万株树苗两天之内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看着被啃食的树苗,张连印眼含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放牧的人啊,你可知道这几万株幼苗的成活比养羊赚钱更加艰难!”事后,张连印没有听从别人在林地撒毒药、设栅栏的建议,也没有向乡亲们索赔,他找到村里的干部,把本村的牛倌、羊倌集合起来开了一次会。张连印在会上说:“我是农民出身,知道乡亲们生活不容易,我回来种些小树就是要改善家乡的环境,希望大家能帮一把。”会后,张连印又从有限的资金中为他们每人买了一双胶鞋。

张连印以德报怨的做法感动了饲养牛羊的乡亲们,从那以后,每次放牧他们都非常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幼林逐渐茁壮成长起来。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 5

  驱车行驶在山西省左云县境内,处处感受到“路在树中、人在景中、行在绿中”的诗情画意。有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贫瘠之地――“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谈起这一巨变,当地百姓都会提到一位老人――

  他如愚公一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荒山上义务栽树,历经18年终将昔日一个个光秃秃的山头变成郁郁葱葱的林海。他就是被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张连印。

  “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最后一个战场”

  “入伍那天,我骑着高头大马,胸戴大红花,乡亲们敲锣打鼓地欢送我。”虽然已时隔58年,但张连印仍难以忘怀,他还记得当初代表新兵立下的誓言:“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到军营后,张连印勤学苦练争第一,团结协作讲奉献,服从组织听党话。入伍第二年,他就入了党,第三年就提了干。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40年服役期间,张连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2003年5月,张连印退休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看到家家户户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过上了好日子,我打心眼里高兴。”张连印4岁时遭遇家庭重大变故,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父老乡亲的恩情和对家乡的眷恋,深入他的骨髓,难以割舍。当他面对一片接一片光秃秃的荒山时,心里五味杂陈:虽然乡亲们的生活富了,但风沙弥漫的状况尚未改观,“我必须做点什么”。张连印决定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绿化荒山,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于是,张连印和老伴儿毅然放弃石家庄优越舒适的生活,返回张家场村,开始谋划“后半生事业”。经过反复考察研究,张连印决定承包村后的3000亩荒山。虽然是为了绿化家乡,但他的这一决定仍然在村里引起不小争议:“人家这么大的领导,怎么可能自己在这儿种树呢?退休了没事儿干,来这儿弄块地玩玩。”面对众人的质疑,张连印没有生气也没有解释,签合同时,他当场表态:“作为一个退休老兵,我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最后一个战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张连印当年立下的“军令状”,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张连印带兵是一把好手,种树也不甘落后,他总是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张连印每天早上5点钟就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滚打。午饭都在山上解决,有时因为天气寒冷,开水泡面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凉面。“当初听说将军回来种树需要人手,但也不知能干多长时间,就先过来试试看,没想到跟着将军一干就干了18年。”最初跟着张连印种树的农民田四旺说。

  “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18年来,张连印和乡亲们共植树造林1.8万余亩、205万余株,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育有樟子松、侧柏、新疆胡杨等20个品种,使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张连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次又一次病魔的艰辛历程。

  2004年春天,到了植树季节,张连印风风火火地带着人上了山,栽种了1万棵树苗。谁知到了当年秋天,没几棵成活。张连印又紧急补种了6000棵树苗,依然*乎“全军覆没”。面对如此局面,执行过无数次急难险重任务的'张连印哭得像个孩子。但他没有放弃,当众撂下一句话:“当兵的什么时候在困难面前打过‘退堂鼓’。”

  为了搞清楚失败原因,张连印把枯死的树苗连根挖起,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了症结,原来是沙化地不易保持水分。怎么办?他跑大同、上北京、赴沈阳,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购买了几十本有关书籍、订阅了10多种林业期刊,如饥似渴地学*种植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他摸到了在沙化土地上种树的门道,总结出了苗圃预栽、母土种植的“张氏育苗法”。2005年4月,张连印又带着植树队伍干了起来,他如同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每一株树苗,使树苗成活率达85%以上。

  要改变荒山面貌,不仅要种树、种活树,还要科学治理水土。2009年,张连印在水利部门帮助下新建了一座储水能力5000立方米的浆砌石池塘。随着植树面积的扩大,储水池已远远不够用了。怎么办?打井!那段时间,张连印每天扎在山沟沟里,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打井点位。一眼、两眼、三眼……张连印不仅打了8眼机井,还修建了3500米的U型防渗渠,铺设了3000米的节水灌溉管道。看着水顺着水管流进树林,张连印由衷地高兴,他又克服了一个大困难。

  这些年,张连印的身板压弯了,皮肤晒黑了,但他却觉得快乐而满足。2011年,植树造林的第8个年头,张连印在参加体检时,查出疑似肺癌症状。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拿着片子,独自一人来到北京***总医院,被确诊为肺癌中期。“我不能倒下”,这是张连印当时唯一的信念。同年7月,他接受手术治疗和化疗。其间,张连印做了两件事,一是想方设法把这些年因为种树借的钱都还了;第二个就是让子女把种树事业坚持下去。

  2012年,张连印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回到了张家场那个他魂牵梦绕的“战场”。“咱不知道还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我活着,就要种树。”

  命运总是在考验着这个老人,2014年,张连印又被诊断出肺癌骨转移,但他仍没有畏惧退缩,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即回到张家场村,他说:“与其让我住到医院里,不如让我回到村子里,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病魔总是不断折磨我们的身体,但也让我们变得更坚强。作为军人,战争年代轻伤不下火线,和*年代更应该不怕困难,挑战自我。”正因为有这样的心胸,奇迹在张连印身上发生了――离确诊癌症已经过去11年了,他的肺癌已经钙化,骨转移也没有进一步扩散。现在的张连印,精力旺盛,走路比年轻人还快。在他的带动下,左云县各界人士纷纷投身生态建设,共同创造了荒山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的左云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

  “不唤起大伙的生态意识,种再多的树也难见效。”张连印想把树种满荒山,更想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有一年冬天,正在成长的*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对此,张连印心里很难过。“乡亲们养牛养羊挣钱不容易,不能伤了他们的心。”张连印没有像别人那样撒药、设栅栏、立警示牌,也没有向放牧人索赔,只是真诚地说,“我不要林、不要地,就是想种几棵树改善环境”。

  张连印绿化家乡、报答乡亲的情怀感动了牛倌羊倌,自那以后,他们每次放牧都格外小心,牛羊啃树苗的事情也没再发生。

  “我们左云县地处首都外围,是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地区。我们多栽一棵树,就能为首都人民减少一粒沙。”张连印持之以恒的开荒造林精神感动了当地干部群众,最终,荒山绿化队伍越发壮大,县、乡、村、集体、企业、个人绿化工程,在这里星罗棋布,方兴未艾。“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说。

  “我感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光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想要带动更多的人种树,首先要解决树苗的问题,可树苗成本高,能否成活又有风险,老百姓不愿意掏腰包义务植树。怎么办?张连印自建苗圃基地。熬过了漫长的育苗期,小樟子松、小油松、小云杉、小新疆杨精精神神地长大了,这些苗木除了能满足张家场村生态建设外,还无偿地提供给需要植树造林的十里八乡群众。很多人拉树苗时主动提出要付点成本费,张连印一概拒绝,只说“把树栽活了,我更高兴”。

  这些年来,张连印为周边乡村、学校和部队无偿提供树苗30余万株。在张连印带动下,乡亲们有的承包荒山荒沟,有的进行股份制合作培育苗木,有的兴办家庭小林场,树越种越多,山绿了,水清了。后来,左云县投资300万元,在全县开展了植树造林、绿化家乡活动。

  “增绿增收齐头并进、治沙治穷良性互动,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如今,站在高高的�t望台上,看着眼前的碧波万顷,张连印百感交集,他兴奋地说,今后自己要继续做一名生态绿色的宣传员、植树造林的战斗员、防护森林的护卫员,在植树造林的同时,因地制宜种沙棘、杂粮,搞养殖,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2020时代楷模事迹,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7)

——郑翔时代楷模事迹范文五份

  郑翔时代楷模事迹 1

“加”码幸福

一次性签约加装16部电梯,“悬空老人”圆了电梯梦

“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能被群众需要就是我们的本事。做社区工作,最重要的是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这是郑翔在工作笔记首页写下的话语,这是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更是一位社区当家人的工作目标。

昨天一早,家住文康苑小区15栋1单元的李树香买菜回家,到楼下看着“拔地而起”的崭新电梯,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家住在4楼,丈夫患有肺部疾病,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现在终于有了电梯。”

盼望加装电梯,除了李树香,还有很多人。

文康苑小区建于2000年,常住居民中约有40%是老人。对住在高楼层的老人而言,没有电梯,上下楼是个难题。为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郑翔争取到将文康苑小区作为广陵区四星级小区改造试点的机会,把居民楼加装电梯纳入“适老化改造”范围。

老楼加装新电梯,对居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不过,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

“意见不统一,是电梯加装的‘拦路虎’。”郑翔说,为了推进电梯加装工作,她成立了党建引领文康苑老小区改造暨加装电梯协调小组,建立行动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召开几十场矛盾协调会,解释相关政策,化解居民意见分歧。“电梯装不装”“费用如何分摊”……全由居民说了算,最终拿出了令大家都满意的方案。

截至目前,除了已投用的电梯,文康苑小区一次性签约了16部,其中8部已完成、8部正在推进,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电梯加装密度最高的老小区。

  郑翔时代楷模事迹 2

“只要用心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一定会说好。”1日,**江苏省委宣传部在扬州召开“郑翔同志先进事迹媒体记者见面会”。郑翔对中新网记者说,“小小社区,千头万绪,民事小事都是治理大事,做好社区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捧出一颗真心,与老百姓交心,才能得民心。”

“社区里都是些细碎小事,但在郑翔的心中,就是民生的大事。”在媒体见面会上,郑翔身边的同事说,从事社区工作二十年来,郑翔舍小家、顾大家,用点滴行动践行“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的庄严承诺。她对党忠诚、为民负责,用执着与行动书写赤诚之心;她爱岗敬业、创新实干,在*凡岗位做出不*凡的业绩;她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展现了基层社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她以身作则、充满大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从走上社区岗位第一天起,郑翔就立下誓言,“社区不大,责任不小。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是值得一辈子付出的事业。”

她是为民解难的“贴心人”。2005年,新成立的文昌花园社区是扬州市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也曾是扬州出了名的“三多三难社区”,在这里,困难家庭多,群众生活难;矛盾纠纷多,凝聚人心难;不良现象多,文明和谐难。郑翔作为新到任的社区**,她一上任就着手制作了4000多张“温馨服务卡”,卡上印着自己的电话号码,坚持每天到居民家中走访,与居民拉家常、交朋友,每到一户就留下一张“温馨服务卡”。一年多的时间里,她跑遍了社区的家家户户,完成了3000多户的户情调查,写下了10多万字的户情资料,真正做到了“户户制表、幢幢立账、楼楼建档”,社区和居民状况“一门清”。随着与居民的距离越来越*,她的“110手机”电话越来越多。一年除夕夜,当万家团圆的时候,她连续接到8个求助电话,有被困在电梯里的、有家里停电断电的、有下水道堵塞不通的,她都带着社区党员干部一一协调、奔波忙碌解决。她的儿子曾抱怨:“妈妈,你的电话,为什么别人打都灵,我打就不灵?”她温柔而坚定地说:“因为我是社区110,他们都是我的家人啊!”这是一句质朴的话语,更是一声铿锵有力的回答。

  郑翔时代楷模事迹 3

现在提到文昌花园社区,人人都竖起大拇指。2005年这里刚建成的时候,却是扬州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困难家庭多、群众生活难,矛盾纠纷多、凝聚人心难,不良现象多、文明和谐难……“三多三难社区”的名号在扬州城里出了名。

“烫手山芋”交给谁?组织上思来想去,反复商量,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郑翔。

1983年从大学毕业后,郑翔做过会计、当过生产科长。企业改制后,38岁的郑翔通过公开竞聘,成为扬州市广陵区文峰街道宝塔社区党总支**兼社区主任。短短三年,她把原先不起眼的“宝塔”变成了崭露头角的“灯塔”。由她去干这个社区**,正合适!

“宝塔社区工作处于上升期,果子熟了,怎能给别人摘呢?”郑翔要调到文昌花园社区的消息传来,亲友圈炸开了锅。有人善意提醒,“你家住西区,文昌花园在东区,太不方便了。”而郑翔却想得很简单:“面对群众需要,有什么理由挑肥拣瘦?”此后,郑翔成了每天穿越大半个扬州城工作的人。

  郑翔时代楷模事迹 4

文昌花园社区老年人多,仅空巢老人就有*两百位。一位居民跟郑翔提出,出差时照顾家里的老人有点力不从心,如果能送到社区住几天就好了。

恰好社区里有个宾馆,郑翔就找到宾馆老板想谈合作。老板一算不赚钱,不肯干。但郑翔没有放弃,她向街道申请了200万的资金,盘下了这个宾馆,最终在2011年率先办起了扬州第一家社区托老所。

谈及此事,文昌花园社区党委副**陈桂香表示,“为了办成这件事,郑**跑了好几个月,我真的佩服**身上的这股韧劲!”

2013年,社区又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异地养老相结合,打造了“四位一体”的为老服务综合体,进一步将居家养老延伸到半托养老和全托养老。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住在自家、活在社区”的幸福晚年。

“一个人即便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繁忙工作之余,郑翔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社区党员干部力量发挥出来。她按照区域化党建思路,根据从业特点、个人特长,鼓励党员“带好一个家庭,带优一帮邻居,带活一片区域”。

党建带动下,社区居民自发成立合唱团、舞蹈队、健康加油站等46个社会组织,组织了28支民间服务队、23支文化活动队,现在社区志愿者队伍已经扩展到1000多人。社区居民马苏杨说:“儿子想让我搬到城里的小别墅我都不去,我们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开心!”

  郑翔时代楷模事迹 5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郑翔申请了一部尾号为“110”的小灵通。随后,她印制了四千多张带有小灵通号码的“温馨联系卡”,发放到了文昌花园的每一户居民家中。

无论白天黑夜,只要居民拨打电话,郑翔总是第一时间接听。社区居民藤晓玲回忆:“有一次,一对小夫妻吵架,半夜1点给她打电话,半小时后她就来了。她来了没多久,问题就解决了,她就是有这个办法。”

渐渐地,居民们开始口口相传:“拨打‘社区110’,解决问题就是灵”。这是扬州城里的首个“社区110”,也是郑翔打开文昌花园社区工作的一把钥匙。

为了让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增加收入,郑翔打算进行技能培训,让居民们找到工作。奇怪的是,无论怎么动员,大家都不愿意来。“既要能照顾家庭,又要能赚钱,这个工作才好呢!”一次居民的议论,让郑翔陷入了思考。她找到了社区党员李树香,开始牵头实施“家门口的饭碗”工程。

一个高温酷暑的日子,郑翔了解到开发区施桥镇某鞋厂有委托加工拖鞋的活,她就骑车出发了,途中电动车没电了,她只好当自行车骑,汗水湿透了衣衫,两腿像灌满了铅,到了厂里,郑翔几乎都站不住了。

每想到这里,李树香都十分感动,“不光是我,很多‘家门口饭碗’的订单,都是郑**‘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跑烂脚皮’,靠着‘四皮精神’抢来的。”

如今,“家门口的饭碗”服务社稳定安排了400多名居民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社员也积极回报社会,先后向社区爱心基金捐款20多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