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合集10篇

首页 / 写景作文 / |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 1

  夏天的西湖可美了!一池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荷花羞红了脸,还有的刚从梦中醒来。晚上的西湖就更美了,不信你看!

  一朵粉红色的荷花有十几瓣,瓣瓣都都白里透着红,就像小朋友的脸一样讨人喜爱!一根根小丝整整齐齐得排在花瓣旁。花瓣中间是一个没有成熟的小莲盆,瞧,小莲盆还穿着“漂亮”的“小草裙”呢!突然,下起了蒙蒙的细雨,这时,荷叶就更引人注目了。那?油油荷叶挨挨挤挤,你挤着我,我挤着你,直挤得泪汪汪地。挤的声音刚开始是隐隐约约的,诺有诺无,慢慢的就大了后来挤的声音越来越响,仿佛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样。一阵微风吹来,缕缕淡淡柔柔的清香扑面而来,全身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都感到舒适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盛着一颗颗“珍珠”,这些“珍珠”像调皮的孩子在荷叶上翻跟斗。

  杭州西湖的美景真是让我难以忘怀!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 2

  月光一泻千里,月亮抓着风婆婆的衣裳,偷偷地探出头来。月亮姑娘的头圆圆的,整天脸上都带着甜美的笑容。她低头欣赏着底下的荷塘,忽然,一阵微风吹了过来,荷花们都翩翩起舞。

  荷叶出水很高,层层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层层的荷叶之间有着美丽的荷花:粉的、白的。彩色的荷花在这些大荷叶之间冒了出来。有的害羞地低着头;有的却像公主一样高昂地抬着头;有的已经全开花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还是花骨朵,就像刚饱食了一顿美餐,肚子都快裂开了似的。

  透过月光,我静静地站在那儿,仿佛我也是一朵美丽的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跳着我心爱的舞蹈!一池的荷花在为我伴舞,一会儿倒向东,一会倒向西。一池的荷叶在为我唱歌,夜晚的歌声是那么动听,连青蛙弟弟也来凑热闹了。

  萤火虫也飞了过来,为荷塘照亮,萤火虫越来越多,仿佛在半空中为荷塘挂上了许多灯笼!

  风儿徐徐吹来,一缕一缕的清香迎面扑来。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 3

  夜,很静,静的让人不忍呼吸。再万物沉睡之中感受着。夏天带来了荷塘,夜晚带来了月色。荷塘月色。

  “呱呱呱”青蛙的吵闹,驱逐了炎热。黄昏的美景覆盖掉炎炎夏日。

  缓缓。迎来一个黑暗。那是夜晚,美丽的月色。

  此时,太阳化身为一轮弯弯的月牙,挂在漫无边际的星星地毯中。耀眼的星星使它看起来更加迷人。地毯在后面发出阵阵荧光。微弱的。以黑暗与星光组成的地毯。更呈现出月亮的光芒。

  月光中,根根浮苇轻轻在河面荡漾。被触碰过的水面打着晃,掀起一阵阵涟漪。一圈一圈的扩大,又一圈一圈的回荡。渐隐渐无。那水浪轻碰着荷叶的脚跟。但使这水浪又来回摇荡。一圈又一圈的水痕相触,让它们回荡,直至芦苇。不久,萤火虫受到影响,飞出草丛。当起了灯笼。发出轻微的光芒。

  荷花姑娘静静地站在远方。使它看起来更加高雅。一阵风吹来,荷花随着微风摇荡。这让荷塘更为闪亮。

  荷塘月色,映出灯笼的影子,映出月牙的影子,映出荷花的高雅……使一切都泛着光,格外漂亮。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 4

  一天,美羊羊和暖羊羊对喜羊羊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在羊村里挖一个荷塘。”“好!”大家一致认同。开始了,大家都认真的干起活儿来,喜羊羊、沸羊羊、美羊羊、暖洋洋、宠物们都在干,就连村长慢羊羊也帮助小羊们完成工作。但只有懒羊羊靠在路边睡着大觉,虽然手里还拿着工具,可心早已飞到大草原上了。大家一同把懒羊羊叫醒后,又工作起来,很快,在日落之前终于把它们的荷塘建好了。

  由于工作太劳累了,小羊们便很早就睡了,而在狼堡里,灰太狼正挨着红太狼的*底锅。“灰太狼,趁这么晚,小羊们都睡了,你不赶紧给我抓羊去!”“是,老婆!”说完,灰太狼便扛着梯子飞奔了出去。到了羊村大门口,灰太狼架着梯子进入了羊村。恰好,路过了喜羊羊他们新修的荷塘,便感叹到:“多么漂亮呀!这荷塘里倒映着月亮是多么美妙啊!要是我能和红太狼一起把小羊挂捉住了,然后到这里来品尝小羊的美味,那的多么好啊!可惜,现在有了荷塘月色,但没有红太狼和煮好的小羊,唉!”这时,灰太狼流下了眼泪。

  就在这时,小羊们来到了荷塘边赏月,见到了灰太狼如此伤心,很好奇,为了自身的安全,于是就派喜羊羊上前去探个研究。喜羊羊为了大家放心赏月,于是对灰太狼说:“灰太狼,荷塘里有个月亮,你看见了没有?这和红太狼说捉羊的羊一样,是真的,要不你下到荷塘里去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这轮美丽的‘月亮’。”果然灰太狼跳了下去,“终于把灰太狼赶走了。”小羊们都很高兴。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 5

  夏天的晚上,我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奶奶的老家看荷花。

  夜晚的荷花真美啊!银色的月光洒在荷花间,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披着粉红色纱裙的小仙女亭亭玉立。

  一阵微风吹过,荷花们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分外动人,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儿,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则像爱美的姑娘,落落大方地向人们展示她那美丽的容貌,动人的身材;有的调皮地从大绿盘里露出粉嘟嘟的半边脸,就像在跟我们躲猫猫……荷花真是美极了,每一朵都有不同的姿态,每一朵都有不同的风韵!

  再*些,只见荷花里点缀着嫩黄色的花蕊,在朦胧的月色笼罩下,是那样的柔弱,那样的纤细,煞是好看!我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轻轻地闻着,顿时,一股淡淡的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子,沁入了我的心扉。微风拂过,送来了阵阵荷花的馨香,似乎还有一股甜滋滋的味道呢!

  我们乘着小船往前驶去,看到了一大堆翠绿色的莲蓬,在月光的爱抚下,泛着柔和的光芒。我伸手摘了一朵,随意拨开一粒,塞进嘴里,一种微甜中略带清凉的味道布满口中,真好吃。好一个诱人的莲蓬啊!我忍不住又吃了第二颗,第三颗……

  夜色笼笼,月光佼佼,荷香淡淡,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那么让人沉醉!欣赏着这美丽的荷塘月色,不由地我轻轻哼起了那熟悉的歌谣:“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 6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是朱自清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我早就想去成都市三圣乡的“荷塘月色”灯展游览了,今天终于有了机会。

  一进门,大路两旁挂满了灯笼,有荷花灯,猴子灯,蝴蝶灯等,那些灯五颜六色,美丽极了。我们走了一会儿,看见了荷塘,里面的荷花有的全开了,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还是一个花骨朵。荷叶呢?有鲜的,有枯的,有鲜带枯的,虽然他们是假的,但样子却活灵活现的,与真的没什么两样。我真佩服那些做荷花、荷叶的工匠们。

  我们继续往前走,一组组灯展现在我眼前,有鲤鱼跳龙门、海豚舞曲、新年好、旺旺报晓等……路的另一旁映入眼帘的是昆虫展,昆虫有蚂蚁、螳螂、蜻蜓、毛虫等;它们形态各异,令人眼花缭乱。接着,我们来到猴子展区,猴子们活泼可爱,有猴子躲雨,蟠桃树等。最后,我们来到狗展区,那些狗憨态可掬,它们神态不一,动作各异,真惹人喜爱!

  我们来到花卉基地,我们走进一个温棚,里面全部种的是仙人球一类的植物。它们全身都是刺,据工作人员讲,这些植物共几百种之多,要全部认识它们要几个月。

  三圣乡的“荷塘月色”真让我留恋忘返。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 7

  月色弥漫了荷塘,朦胧了夜色,晕染了池上那一抹恬静。

  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月色下穿梭,给幽静的夜晚*添了一缕清冷,衬着那些卧在幽蓝池上浅睡的浣沙女子。

  一瓣瓣玲珑的花瓣像裙摆一般绽开,这荷瓣看着并不整齐,其实却稀疏有致,花瓣尖头的粉红色,像浅尝辄止的甜头,它的颜色又渐渐柔和,幻化而去,在淡粉后便露出鱼肚白。花瓣的轮廓是丝丝缕缕的淡淡粉色。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没有浓妆艳抹,没有奢华雍俗,只是略施粉黛,那超凡脱俗的气质,如西施倚在池上,似玄女从九天下凡。一瞬间,连天上的星辉都失了光彩。气质这种感觉,是怎么写也写不出来的。

  月光倾泻在荷叶上,晶晶亮亮的珍珠袅娜地在碧玉盘上滚动,如天上的星星坠入水中,夜风轻轻游荡,吹开了馥郁的幽香,于是,暗香浮动,缭绕在空气因子里,穿梭于荷叶空缝之间,层层叠叠的绿色遮掩了潺潺流水,一眼望去,只有辽远的碧玉和那一抹清丽的淡粉。

  清风明月,小睡一番也是别有风致,我停在林间深处,月光斑驳地从树缝间钻进,踩着石子路,发出丁丁冬冬的声音,岸边杨柳的倩影印在荷叶上,用青丝若即若离地逗弄。

  我醉倒在荷塘月色间,最后瞥了一眼那清冷的荷塘,在转角处,看着那一抹淡色,消失在一片墨色间。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 8

  一个夏天的晚上,我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奶奶的老家看荷花。

  夜晚的荷花真美啊!银色的月光洒在荷花间,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披着粉红色纱裙的小仙子亭亭玉立在水面上。

  只见一阵微风吹过,荷花们都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儿,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则像爱美的姑娘,落落大方地向人们展示她那美丽的容貌,有的调皮地从大绿盘里露出粉嘟嘟的半边脸,似乎在与我们捉迷藏……真是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一朵有一朵的风韵!

  再*些,只见荷花里点缀着嫩黄色的花蕊,在朦胧的月色笼罩下,是那样的柔弱,那样的纤细。煞是好看!我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轻轻地闻着,顿时,一股淡淡的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子里,沁入了我的心扉。微风拂过,送来了阵阵荷花的馨香,似乎还有一股甜滋滋的味道呢!

  我们乘着小船往前驶去,看到了一大堆翠绿色的莲蓬,在月光的爱抚下,泛着柔和的光芒。我伸手摘了一朵,随意拨开一粒,塞进嘴里,顿时一种甜丝丝的又略带清凉的味道布满口中,哈哈,真好吃!好一个诱人的莲蓬啊!我忍不住又吃了第二颗,第三颗……

  夜色笼笼,月光佼佼,荷香淡淡,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那么让人沉醉!欣赏着这美丽的荷塘月色啊!不由地,我轻轻哼起了那熟悉的.歌谣:“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 9

  滴,答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也许能听到皎洁的月光漏下来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流泻在池塘里立在池畔,更感慨万千,滴答,滴答生命如雨,生活如雨,渐渐地倘若傲然胜于雨荷,荷塘仿佛溶化在月光中则长长的雨季何患,皎洁,扑朔迷离,如梦如影,朦胧中一笔简单的雨荷,仿佛看到了几朵星星一片亭亭青叶,*看,便满心欢喜一季忧忧愁雨,这是我童年的影子——萤火虫轻歌曼舞成一片世界的阔然与飒爽,无数的星星闪烁在荷塘畔*添几靡细腻与温柔,闪烁在我的心里绽放于蓝天,绽放于世界,闪烁在我的阳光岁月中欢歌笑语也稍纵即逝了,散发着金色的温暖,正如爱莲说——风摇曳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摇曳着荷,摇曳着叶濯清涟而不妖,摇曳着绿意荡漾的池一池莲是否伫立在你一谭心池间。

  我相信是否绽放得淡雅可人,凡是留恋与其恰似娇羞欲语的婷婷少女,必能觉得,它也在你的心灵深处,幻化着一个梦的誓约愿莲之愿——永驻我心,何时,雨落了愿那场花开的嫣然,也许这是天空的眼泪永驻我心,这时也便是天空释放之时,江南之雨从不乏柔美,此时,也便是,看似广不可及的灰蒙,却是那般绚烂,在这广袤中勾勒了彩虹,在这雨中我并没有听到帝王唯我独尊的野心,而听到的是摆托俗尘干扰的独有静谧和谐。唯有一人独自伫立在荷塘,想必也定然有一番韵味,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 10

  周五了,终于结束了五天的辅导班,晚上七点,奶奶神秘地拉了我一把,说:“我发现了一个好地方,想不想去?”一向爱热闹的我当然得去了,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荷花天堂——田甸园。刚进去大门我撇了撇嘴,说:“奶奶,这是什么地方,蚊虫这么多。”“等会就知道了。”奶奶回答道。

  走进一条小路,我被这美妙绝伦的景象吸引住了,痴痴地望着水塘……忽然,我的眼前一亮!那……那不是刚刚开放的荷花吗?远远望去,好似一片水中的几尾鱼。风拂过,荷花、荷叶一起摇曳着,融合着月光,像镀了一层银似的。莲蓬上,莲子都变得晶莹剔透。忽然,水中闪过几尾红影,走进一瞧,啊!原来是在水中嬉戏的小红鱼,它们簇拥着,一条身上泛着金光的大金鲤鱼,那金鲤鱼好似小红鱼们的首领。

  一阵风吹过,我感到了一种只有荷花才有的芬芳。我抑制不住心中得兴奋之情——啊!这才是“荷塘月色”啊!我弯下腰轻轻地抚摸着一片片荷叶,尽量不碰着它叶子上晶莹的装饰品——露珠。荷叶上的露珠不管怎样也不会沾到叶片上,只是有规律的在“圆盘”中荡漾。

  风,又来了,荷花、荷叶又轻轻的摇摆起来,我深吸了一口气,感到无比惬意。月光又明亮了一些,把荷花上的纹路凸显了出来,只像一篇幅美妙的画……

  入夜了,美丽的田甸园又沉沉地入睡了。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合集10篇扩展阅读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合集10篇(扩展1)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 (菁华6篇)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1

  荷塘月色天气特别闷热,我情不自禁沿着乡村小道走,不知不觉漫步到池塘边。

  仰望天空,十五的月亮圆如镜,特别明亮,星光灿烂,凉风**,可路上却显得格外幽静,因此心里有点害怕而恐慌,我想往回走,无心观赏荷塘月色。这时我隐隐约约看见有人向我走来,呀!原来是我外公来了,顿时心中的恐慌无影无踪。我和外公手牵着手沿着荷塘漫步,瞧!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的叶子像小女孩撑着千万朵绿色的小雨伞不断的扭动,月光下未开的白莲花像一支支未沾墨的毛笔,笔尖向上,还有一朵朵粉红色的莲花,夜晚微风一吹,阵阵芳香扑鼻而来,我站在荷塘边顿时觉得心旷神怡,精神抖擞,**凉风阵阵芳香,驱赶了夏天的闷热。

  月亮星星时暗时亮,照在荷塘上,荷叶羞答答享受月光的“洗浴”,我相信明天的荷花会更加美丽、可爱。难怪人们常说“出水荷花而不染”赞扬荷花清白。同时我还想到南朝的《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荷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首名诗不就是人们对荷花的真实写照吗?难道你不爱采莲女吗?不爱莲花吗?不知不觉我们回家了,可心中对荷塘月色流连忘返,当然我也会经常来荷塘边观赏,我不会忘记今晚观赏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2

  今天我重温了《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爱冷静、爱独处“白色恐怖”“白色恐怖”当然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园”。从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体会着作者的无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我缓缓地合上了书本,闭上了眼回想着书中的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希望梦中再能与荷塘相见。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3

  一个夏天的晚上,我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奶奶的老家看荷花。

  夜晚的荷花真美啊!银色的月光洒在荷花间,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披着粉红色纱裙的小仙子亭亭玉立在水面上。

  只见一阵微风吹过,荷花们都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儿,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则像爱美的姑娘,落落大方地向人们展示她那美丽的容貌,有的调皮地从大绿盘里露出粉嘟嘟的半边脸,似乎在与我们捉迷藏……真是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一朵有一朵的风韵!

  再*些,只见荷花里点缀着嫩黄色的花蕊,在朦胧的月色笼罩下,是那样的柔弱,那样的纤细。煞是好看!我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轻轻地闻着,顿时,一股淡淡的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子里,沁入了我的心扉。微风拂过,送来了阵阵荷花的馨香,似乎还有一股甜滋滋的味道呢!

  我们乘着小船往前驶去,看到了一大堆翠绿色的莲蓬,在月光的爱抚下,泛着柔和的光芒。我伸手摘了一朵,随意拨开一粒,塞进嘴里,顿时一种甜丝丝的又略带清凉的味道布满口中,哈哈,真好吃!好一个诱人的莲蓬啊!我忍不住又吃了第二颗,第三颗……

  夜色笼笼,月光佼佼,荷香淡淡,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那么让人沉醉!欣赏着这美丽的荷塘月色啊!不由地,我轻轻哼起了那熟悉的.歌谣:“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4

  滴,答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也许能听到皎洁的月光漏下来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流泻在池塘里立在池畔,更感慨万千,滴答,滴答生命如雨,生活如雨,渐渐地倘若傲然胜于雨荷,荷塘仿佛溶化在月光中则长长的雨季何患,皎洁,扑朔迷离,如梦如影,朦胧中一笔简单的雨荷,仿佛看到了几朵星星一片亭亭青叶,*看,便满心欢喜一季忧忧愁雨,这是我童年的影子——萤火虫轻歌曼舞成一片世界的阔然与飒爽,无数的星星闪烁在荷塘畔*添几靡细腻与温柔,闪烁在我的心里绽放于蓝天,绽放于世界,闪烁在我的阳光岁月中欢歌笑语也稍纵即逝了,散发着金色的温暖,正如爱莲说——风摇曳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摇曳着荷,摇曳着叶濯清涟而不妖,摇曳着绿意荡漾的池一池莲是否伫立在你一谭心池间。

  我相信是否绽放得淡雅可人,凡是留恋与其恰似娇羞欲语的婷婷少女,必能觉得,它也在你的心灵深处,幻化着一个梦的誓约愿莲之愿——永驻我心,何时,雨落了愿那场花开的嫣然,也许这是天空的眼泪永驻我心,这时也便是天空释放之时,江南之雨从不乏柔美,此时,也便是,看似广不可及的灰蒙,却是那般绚烂,在这广袤中勾勒了彩虹,在这雨中我并没有听到帝王唯我独尊的野心,而听到的是摆托俗尘干扰的独有静谧和谐。唯有一人独自伫立在荷塘,想必也定然有一番韵味,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5

  晚上,皎洁的月光洒在人民公园的荷花池上,周围显得一片静寂,偶而传来几声青蛙叫像一幅梦里的画……

  池里的荷花娇嫩欲滴,像一个个睡熟了的娃娃。有的收起了花瓣像一个害羞的小女孩收起了自己美丽的脸蛋,遮住了自己仙女般的美貌;有的展开了花瓣,像是一个仙女飘飘然然从天而降,又迫不及待地展花瓣接受太阳公公的洗礼,然后充满活力地开始了崭新一天;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明天一早就会亮出自己的花瓣;还有的是一个小小的莲蓬,在为小妹妹看守家门。

  在荷花姐姐的身旁有碧绿的荷叶小弟,荷叶们挨挨挤挤像一个个大盘子簇拥在荷花姐姐身旁撒娇呢。

  突然一阵风吹过,湖面上荡漾起一层层的涟漪,荷花、荷叶在轻轻摇动向风哥哥问好,风呢,头也不回地走了。

  正在这时,一束金光冲破了地*线,照耀在池塘上,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荷花、荷叶和池塘里的生命们终于来到了他们梦里期盼地早上……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6

  入夜了,郊外的小树林内静悄悄的。树林中央的一汪清池光滑如镜的池塘面上没有半点涟漪,偏偏翠色的荷叶漂浮在水面上,含苞欲放的淡粉色花骨朵躲藏在荷叶中央,好似在点缀着这满池碧色。

  漆黑的夜幕上,悬挂着皎洁而又明亮的月亮。缕缕清辉透过厚重的云层挥洒向大地,小池塘仿佛被镀了一层银边般的反正莹莹光芒。圣洁的如那九天之上神女的一汪清泪,落入这红尘凡世,只为荡涤人们的心灵。

  忽然,一阵凉风袭来,打破了小树林的宁静。枝头叶片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惊扰了那正沉浸在美梦中的蝉,后者便吱吱喳喳的鸣唱起来,以示不满。池塘边不时有小石子滚入水中“噗通!”“咕咚!”一声一声的,伴随着蝉鸣树响,共同谱写了这首夏夜荷塘交响曲。

  鸟儿也从枝头飞下,鱼儿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土壤里、草丛中的虫啊花啊草啊,都兴致勃勃的加入这场盛夏的狂欢。

  突然,风停了……

  一切又归于*静,静静地等待着日光的照拂,新一天的到来。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合集10篇(扩展2)

——荷塘月色 - 写景的作文400字优选【五】份

  荷塘月色 - 写景的作文400字 1

  我很喜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它是那么清新和宁静。读着读着好像已经融入至其中了,那么美,那么静,仿佛到了另一个奇妙世界。

  暑假里,室外温度达到40℃,我和妈妈每天都在南湖边度过,到那儿与荷塘月色为伴。月亮升起来了,一片片荷叶,一朵朵荷花,在月光的照耀下,荷叶的颜色更加绿了,荷花的颜色更加艳了,周围也一下子凉快了许多,令人神清气爽。这时,“心静自然凉”的含义自然地就让我领略到了。

  人们都散去,荷香阵阵,我和妈妈坐在长椅上欣赏着荷塘。荷塘里一片幽静,月光洒在水面上,湖面闪着银色的光芒,仿佛是一条条银色的鱼儿游过;月光静静地照在了一片荷叶上,那片荷叶显得格外耀眼。让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歌:“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香,美丽的琴声就落在我身旁。”

  月亮越升越高,月光清清淡淡的,美丽极了!荷塘里的月影,也一会儿椭圆,一会儿半圆,一会儿又变成盘子形。“噗通”一声,一条鱼儿跳出水面透气……咦?淡黄中怎么会有淡红色?哦!原来是它在和月亮倒影玩耍呢!刚刚被波纹聚在一起的月影,又被小鱼游动的漩涡变成粼粼波纹,慢慢散去,一圈,一圈……

  月,是那么皎洁;夜,是那么宁静。我告别了有着一片片荷叶,一朵朵荷花的荷塘,迎面而来的是丝丝的凉爽。

  在恬静,优雅,美丽中,我找到了荷塘……找到了那清幽的月色。

  荷塘月色 - 写景的作文400字 2

  “啪!”城市里最后一缕灯光,消失在淡淡的月色里,原本急燥的心在如此美丽的夜晚*静下来了。

  哼着一首古老的小调,漫步在北京的胡同巷里,忽然想起那一片幽静的荷塘,在这美好的月色里,总该另有一番模样吧?

  环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羊肠小道,路旁的树丛郁郁葱葱的,显现出一种蓬蓬勃勃的生机。

  荷塘边,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幽香。温柔的月光,笼罩着寂静的荷塘,如同母亲慈祥的目光深情地凝视着她的孩子,如同一层白纱缭绕着荷塘,使荷塘增添了一种朦胧感。

  荷叶上有几颗露珠颤颤悠悠的,好像碧玉盘中滚动着圆润的珍珠。层层叠叠的绿叶中,绽放着大朵大朵的粉荷。看,有的踮起脚尖翩翩起舞;有的合拢衣裙,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那娇艳的荷花如同天空中艳丽的红霞;如同画卷中秀美的舞女;如同仙子手中捧着的耀眼的明珠。荷花纯洁无瑕的性格,粉嫩嫩的的花瓣,碧澄澄的叶儿,幽幽的清香,让人打从心底里想去歌颂她。

  好一片令人难忘的荷塘月色啊!

  荷塘月色 - 写景的作文400字 3

  今天我重温了《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爱热闹、爱群居 ── 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爱冷静、爱独处“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当然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园”。从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体会着作者的无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我缓缓地合上了书本,闭上了眼回想着书中的伟大的民主战士 ── 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希望梦中再能与荷塘相见。

  荷塘月色 - 写景的作文400字 4

  夜,很静,静的让人不忍呼吸。再万物沉睡之中感受着。夏天带来了荷塘,夜晚带来了月色。荷塘月色。

  “呱呱呱”青蛙的吵闹,驱逐了炎热。黄昏的美景覆盖掉炎炎夏日。

  缓缓。迎来一个黑暗。那是夜晚,美丽的月色。

  此时,太阳化身为一轮弯弯的月牙,挂在漫无边际的星星地毯中。耀眼的星星使它看起来更加迷人。地毯在后面发出阵阵荧光。微弱的。以黑暗与星光组成的地毯。更呈现出月亮的光芒。

  月光中,根根浮苇轻轻在河面荡漾。被触碰过的水面打着晃,掀起一阵阵涟漪。一圈一圈的扩大,又一圈一圈的回荡。渐隐渐无。那水浪轻碰着荷叶的脚跟。但使这水浪又来回摇荡。一圈又一圈的水痕相触,让它们回荡,直至芦苇。不久,萤火虫受到影响,飞出草丛。当起了灯笼。发出轻微的光芒。

  荷花姑娘静静地站在远方。使它看起来更加高雅。一阵风吹来,荷花随着微风摇荡。这让荷塘更为闪亮。

  荷塘月色,映出灯笼的影子,映出月牙的影子,映出荷花的高雅……使一切都泛着光,格外漂亮。

  荷塘月色 - 写景的作文400字 5

  夏天的'晚上,月光似牛奶般流泻大地,隐隐透进窗来。我不忍错过这月景,便出了门,细细欣赏这难得的美景。

  一场倾盆大雨刚刚结束,空气中弥漫着雨后夜晚独有的清香。我边走边看,不知不觉,脚步在池塘边止住,目光径直望向那水中的荷花:那荷花,仿佛正在沐浴着月光,安静沉睡;花上还残留着点点水滴,是那场大雨的见证;荷花枕着的荷叶,在月光的衬托下,越发显得绿了。

  一阵微风拂过,荷花好像被惊醒了,被惊得四处摇晃。紧接着,满池的荷花,都随风舞动着她们纤细而有力的腰。树上一直叫不停的知了仿佛也禁声了,它们是不是都陶醉在这妙曼的舞姿中了呢?

  一阵阵迷人的花香随着清风被融入在空气中,香气淡淡的,又仿佛很浓,让人忍不住多闻两下,再多闻两下……

  远处的一两声蛙叫,提醒我这不是一幅画,而我却把自己想象成这画中的一员;这不是一场梦,而我却宁可在这不是梦的梦里永远不要睡醒……

  都说“映日荷花别样红”,可我觉得,皎洁的月光作陪衬,水中舞得正欢的荷花做主角,也别有一番韵味。

  午夜的钟声敲响十二下,催促我赶快回家。于是我小心翼翼地踏着月光,往相反的方向走回,不愿打破这份安静与祥和。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合集10篇(扩展3)

——《荷塘月色》教案 (菁华10篇)

《荷塘月色》教案1

  教学目的:

  1、 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工具:

  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 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走*了朱自清,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

  回答: 通过朗读来体会。

  2、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

  1、 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

  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 点拨:很好。那大家读过几遍后,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

  1、提问: 我们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 《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表现作者不满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3、结论:从朱自清的生*了解到,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

  4、 小结:不错,有了这么多资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几句话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有很大关系,请大家谈谈自己看法。

  讨论: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本文写作背景看,开门见山点明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彷徨的心境。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结合本段其它语句,作者越是喜爱这片静谧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的感受。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点明了作者虽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释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现实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观点显示在大屏幕上)

  (四)、课文解读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多,连绵不绝。

  (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图片来启发引导)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展示动感的荷叶图片)

  3、“层层”——高低有序。(图片)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 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展示对比图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

  (展示对比图片)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重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展示powerpoint课件中的对比页面)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强化理解记忆)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展示动感荷叶图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图片)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图片)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图片)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 “泻”、“浮”、 “画”、“洗”。

  “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 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三部分(7~8) 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全文总结】本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空间线索——明线)

  导出:暗线——情感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确立课题(作业)

  在比较中,我们也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学还有想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想法,这很好,可以把刚才在比较中的出的结论总结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想从哪方面继续了解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 “朱自清散文研究”这个大课题下,确立自己相关的子课题。

  课后自评:

  研究性学*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 《荷塘月色》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学*的难点,特别是写作背景的介绍很难使学生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质疑,明确问题,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包括网上查找信息、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资料等,再到课堂上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寻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利用图片、朗读录音以及动感的flash音画配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直观性,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课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学生也有兴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课外推荐阅读,在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 能理解a叠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义和作用,并基本会使用这三种方法;

  2、 能理解文章的外圆形结构和内圆形结构;

  3、 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 教学内容

  1、叠字、博喻、通感

  1) 叠字

  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 ABAB、AABB、ABB、AAB、AA

  作用: 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2) 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察它。(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第215页)

  3) 通感

  定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2、 圆形结构

  1) 圆形外结构:文章叙述的时空顺序的圆;

  2) 圆形内结构: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圆。

  3、 情景交融

  散文、诗歌当中的情、景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范唏文《对床夜语》)。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了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这也是*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 融情于景:寓意,给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内涵。王夫之:烟云泉石,花鸟台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2) 借景抒情:借具体的景物描写表现细微幽眇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

  三、教学材料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B强化材料:段4的其他8 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2、圆形结构

  A典型材料:a圆形外结构:文中作者从院中经小径到荷塘,后又归来。依时空顺序描绘了一幅夜游图。

  b圆形内结构:作者情绪: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详见课文补充材料)

  B延伸材料:忆江南删掉的原因和不删的理由:

  删掉的原因①编者思想落后,《采莲赋》有描写男女艳情的内容;②从题目看,是写夜间荷塘,而江南采莲旧事却是白天的事;③与外结构有关。从作者的行踪或纯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应该从家里出来,沿着小径到了荷塘,再顺着小径回去才是。但回去时作者不但跳过不写小径,还突然来了个忆江南,似乎该删。

  不删的理由①情感上:与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变化更丰富;②结构上:与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富,行文更有起伏、层次感,使结构避免了*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丰满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强化材料:圆形内结构与情感变化曲线结构不矛盾的原因

  a圆形内结构就作者本不宁静,后企图寻求宁静,但终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结果;

  b情感变化曲线结构表现情感的不断努力挣扎,重在过程。好像从地上弹起的皮球,虽经几次弹跳,但终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萧条冷落,充满哀愁,因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断肠人;后者竭力赞扬寒山秋景,秋景更胜春光,使秋天充满了生机,因为作者爱这傍晚枫林。

  B强化材料: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作者的心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而作者企图通过努力摆脱这种不宁静,进行了三次努力:

  ①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披衣带门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赏美丽清幽、朦胧素淡的荷塘,来抚慰自己的心灵。然而非常遗憾,荷塘月色给作者的仅是片刻的宁静,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色、聒噪的蝉鸣蛙叫,使作者猛然惊醒: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愁绪再上心头。

  ②现实在无法找回宁静,遂进入了记忆和联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莲的事情来了,在虚幻的联想中,不宁静的心灵获得了暂时的*复。但马上被现实拉了回来,作者面前既没有采莲人,又不见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归于失败。

  ③于是思绪飞向作者的故乡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然而作者却经历了一次没有结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声息都没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引入内容1,指向目标1

  从题目导入 ,直接进入重点段(4段)的讲解。

  1) 提问:题目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并列;但两个景物并不孤立:荷塘为月下荷塘,月色为荷塘上之月色。

  2)请同学找出重写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内容1a,基本实现目标1a。

  重点分析第4段,学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内容1a,接*目标1a

  提问:修饰荷叶为什么要用田田一词?

  ②强化内容1a,逼*目标1a

  提问:本段还有几处叠字,各是什么词性?

  ③延伸内容1a,逼*目标1a

  分析《声声慢》中的叠字。

  2)分析内容1b,基本实现目标1b。

  ①揭示内容1b,接*目标1b

  A提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一本多喻。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特点)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复); 喻体有两个就行。

  ②强化内容1b,逼*目标1b

  A提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一句歌词是不是博喻?

  *不是;这叫连喻,是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基本实现目标1c

  ①揭示内容1c,接*目标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②强化内容1c,逼*目标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内容1c,拓展目标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标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引入内容2,指向目标2

  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该部分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揭示内容2,接*目标2

  分析文章圆形外结构,指出忆江南与该结构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目标2

  提问:现在教材中为什么还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标3

  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内容3,接*目标3

  ①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②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对比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目标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标2、3

  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结构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标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结构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圆形内结构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结构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结构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过深刻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题并列

  二.重点段分析

  月光 正写 树色 面

  清雾 杨柳 点

  叶子、花 远山 远景

  树影 路灯 *景

  蝉鸣蛙叫

  三.圆形结构与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尾声)

《荷塘月色》教案3

  第一课时

  课前预*内容: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

  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

  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 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复*提问

  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

  景物描写

  解析第4段: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

  引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的比喻特点: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立于微风中嗅那馨香,时有时无;听那远处歌声,时断实续,沟通了不同类的感官。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

  收束及思考

  结束对前所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布置其他作业)

《荷塘月色》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及创作成就。

  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技能目标:

  1、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情感目标:

  1、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2、学*朱自清先生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设想:

  1、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上,注意赏析本文的语言魅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勿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涵泳玩味,从而领悟文章意蕴之深刻,语言之精美。教师注意随机点拨,把握课堂进程。

  3、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和脉络,第二课时重心落在4-6的细读赏析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往今来赞美荷花的诗歌文章很多,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写的是艳阳照耀下的荷花,月色朦胧下的荷花该是别有一番情致吧?让我们走进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慢慢行走,细细欣赏!

  活动一:检查预*情况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弥望袅娜霎时脉脉的流水梵婀玲

  妖童媛女鹢首徐回纤腰束素敛裾

  活动二: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感情脉络。

  听录音,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家——小路——荷塘——家。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5、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指名朗读。教师点拨朗读要点,注意重读“也爱独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词句,表现作者摆脱尘俗的喜悦之情。

  6、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作者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人独处,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暂时超脱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7、课文4、5小节是最能表现作者艺术风格的写景名段,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和朦胧柔和的月色、沁人心脾的荷香融合在一起,形成幽雅宁静、素淡朦胧意境。我们下一节课再作细致的赏析。作者独处之妙超脱之乐能不能永久呢?美梦会不会醒来呢?作者现在大家先看看第六小节,说说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并注意抓重点语句。

  生:“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失落之意,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遣心中的哀愁与苦闷,依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我什么也没有”读出感情。

  8、师:作者的愁绪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借美景来忘却以告失败,朱自清又尝试用什么办法来超脱现实,摆脱种种烦恼呢?这种方法最终有没有奏效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剩下的部分,在讨论后回答。

  生:作者通过想像江南采莲的*俗,想像采莲中热闹风流,想像采莲中情感的纯洁美好,借此把自己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不能超脱的,人终究不可能长久生活在梦中,不管这个梦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还是令人神往不已的*俗,“推门进去”说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种种苦闷、无奈甚至是痛苦还是要缠着他,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景消愁愁更愁。”

  活动三:小节本课,预*单检查

  1、明确结构,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发对江南的惦记。(偏重抒情)

  2、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渐渐超脱→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这也就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结语

  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李白是直抒胸臆,而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3、4小节,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学*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导入:

  品读《荷》文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索解郁闷、孤独的原因,而在于其消解方式,以及在消解中表露出来的作者性格素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以此来培养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就让我们进入文章的核心――3、4小节。

  活动一:研*课文第4小节

  1、指名朗读或听录音,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

  这一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写景的层次极为清晰。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没有直接写月色,但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

  2、文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写了什么,更在于怎样写的。我们现在从修辞手法角度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荷花、荷香的,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什么特点,另外有哪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品味其妙处。学生涵泳体味,并小组交流。随后教师点拨:

  荷叶

  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高圆而舒展的风姿。田田,用叠词,突出荷叶的茂密连绵。

  荷花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明珠——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星星——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用来修饰盛开的荷花是恰如其分。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正好传神地表现了含苞未放的荷花的情态。

  可以要同学们尝试着将“袅娜”“羞涩”互换一下位置,看好不好。

  荷香

  通感: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沁人心脾。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活动二:研*课文第五小节

  1、第四段写的是月下的荷塘,这一段写的是――

  明确:荷塘上的月色。

  2、月色无形,很难摹写,朱自清怎样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呢?*传统绘画理论认为画山精神画不出,以云岚衬之。如果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结合起来,既正面描写月色,又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或者展开联想,用贴切的比喻形容,无疑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月光下的景物,又有哪些精彩的比喻。哪些词语特别有表现力?

  明确:写了叶子和花,灌木、杨柳的倩影,比喻句有“流水”、“酣眠小睡”“如鬼”“名曲”等句。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有“泻”“浮”“画”等。

  3、一二两句中,“泻”“浮”二字能否换成“照”“升”?叶子和花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请在心中细心的体味,然后跟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明确:“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叶子和花的特点是娇嫩柔润,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朦胧特点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联系上文,并不均匀是指什么?这一句通感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

  明确:是指灌木的树影浓密巨大,杨柳树影的稀疏修长。“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6、听录音品味感受

  总结本课

  这两段写景层次分明而特征鲜明,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之情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诚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却缺少发现的眼睛”,同学们,春有莺飞草长,夏有蝉鸣树林,秋有枫叶如火,冬有白雪皑皑,用敏感的头脑,带上一双敏锐的双眼,慢慢行走,细细欣赏啊!

《荷塘月色》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及创作成就。

  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技能目标:

  1、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情感目标:

  1、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2、学*朱自清先生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设想:

  1、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上,注意赏析本文的语言魅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勿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涵泳玩味,从而领悟文章意蕴之深刻,语言之精美。教师注意随机点拨,把握课堂进程。

  3、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和脉络,第二课时重心落在4-6的细读赏析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往今来赞美荷花的诗歌文章很多,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写的是艳阳照耀下的荷花,月色朦胧下的荷花该是别有一番情致吧?让我们走进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慢慢行走,细细欣赏!

  活动一:检查预*情况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弥望袅娜霎时脉脉的流水梵婀玲

  妖童媛女鹢首徐回纤腰束素敛裾

  活动二: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感情脉络。

  听录音,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家——小路——荷塘——家。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5、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指名朗读。教师点拨朗读要点,注意重读“也爱独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词句,表现作者摆脱尘俗的喜悦之情。

  6、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作者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人独处,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暂时超脱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7、课文4、5小节是最能表现作者艺术风格的写景名段,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和朦胧柔和的月色、沁人心脾的荷香融合在一起,形成幽雅宁静、素淡朦胧意境。我们下一节课再作细致的赏析。作者独处之妙超脱之乐能不能永久呢?美梦会不会醒来呢?作者现在大家先看看第六小节,说说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并注意抓重点语句。

  生:“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失落之意,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遣心中的哀愁与苦闷,依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我什么也没有”读出感情。

  8、师:作者的愁绪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借美景来忘却以告失败,朱自清又尝试用什么办法来超脱现实,摆脱种种烦恼呢?这种方法最终有没有奏效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剩下的部分,在讨论后回答。

  生:作者通过想像江南采莲的*俗,想像采莲中热闹风流,想像采莲中情感的纯洁美好,借此把自己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不能超脱的,人终究不可能长久生活在梦中,不管这个梦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还是令人神往不已的*俗,“推门进去”说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种种苦闷、无奈甚至是痛苦还是要缠着他,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景消愁愁更愁。”

  活动三:小节本课,预*单检查

  1、明确结构,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发对江南的惦记。(偏重抒情)

  2、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渐渐超脱→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这也就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结语

  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李白是直抒胸臆,而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3、4小节,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学*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导入:

  品读《荷》文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索解郁闷、孤独的原因,而在于其消解方式,以及在消解中表露出来的作者性格素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以此来培养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就让我们进入文章的核心――3、4小节。

  活动一:研*课文第4小节

  1、指名朗读或听录音,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

  这一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写景的层次极为清晰。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没有直接写月色,但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

  2、文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写了什么,更在于怎样写的。我们现在从修辞手法角度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荷花、荷香的,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什么特点,另外有哪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品味其妙处。学生涵泳体味,并小组交流。随后教师点拨:

  荷叶

  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高圆而舒展的风姿。田田,用叠词,突出荷叶的茂密连绵。

  荷花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明珠——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星星——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用来修饰盛开的荷花是恰如其分。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正好传神地表现了含苞未放的荷花的情态。

  可以要同学们尝试着将“袅娜”“羞涩”互换一下位置,看好不好。

  荷香

  通感: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沁人心脾。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活动二:研*课文第五小节

  1、第四段写的是月下的荷塘,这一段写的是――

  明确:荷塘上的月色。

  2、月色无形,很难摹写,朱自清怎样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呢?*传统绘画理论认为画山精神画不出,以云岚衬之。如果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结合起来,既正面描写月色,又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或者展开联想,用贴切的比喻形容,无疑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月光下的景物,又有哪些精彩的比喻。哪些词语特别有表现力?

  明确:写了叶子和花,灌木、杨柳的倩影,比喻句有“流水”、“酣眠小睡”“如鬼”“名曲”等句。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有“泻”“浮”“画”等。

  3、一二两句中,“泻”“浮”二字能否换成“照”“升”?叶子和花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请在心中细心的体味,然后跟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明确:“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叶子和花的特点是娇嫩柔润,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朦胧特点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联系上文,并不均匀是指什么?这一句通感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

  明确:是指灌木的树影浓密巨大,杨柳树影的稀疏修长。“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6、听录音品味感受

  总结本课

  这两段写景层次分明而特征鲜明,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之情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诚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却缺少发现的眼睛”,同学们,春有莺飞草长,夏有蝉鸣树林,秋有枫叶如火,冬有白雪皑皑,用敏感的头脑,带上一双敏锐的双眼,慢慢行走,细细欣赏啊!

《荷塘月色》教案6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根据本单元学*重点揣摩语言,那么教学本文,应从感受景物的特点入手,来把握作者的感情,进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品味语言时先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朗读,感受和理解语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选择一段或一两个句子评点,老师适当给以点拨和引导。引入《杨义评〈荷塘月色〉》和《余光中评〈荷塘月色〉》两篇观点相左的文章,让学生交流讨论。课后以我对《荷塘月色》语言风格的看法为题写一篇短评。

  [得意之笔]

  1.作者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该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独到的艺术魅力)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娇美、绰约丰姿。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写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显示作者渐露忧烦伤感之情。描摹物态,信手拈来自然成文,毫无斧凿之痕,非大家不能为也。

  (用词设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联想)

  3.(1)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写到了月光,借月光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下面四句都描写了月光,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l.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l.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l.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象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l.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题目,有助于能力的迁移)

  [思想感片]

  朱自清*知识分子自画像

  月夜下,荷塘边,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在不停地徘徊,他偶尔驻足望一眼点点荷花,随即又陷入了沉思。此时月色迷离,夜阑人寂,蝉声和蛙声不时传来,撩拨得人心烦意乱。

  每每读《荷塘月色》,就想见了这种情景,不禁暗自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模样,那一定是一位清秀文弱心细多感的人。及至看到先生的肖像,果如其然,古人曰文如其人,信也夫!

  先生的形象无疑就是*知识分子的形象,欲了解*的知识分子,先生无疑是最好的样本。

  *的知识分子最多难。

  先生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但穷困潦倒一生,虽与身处乱世有关,却足以说明*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蹇。历代统治者都是五大郎开店,对知识分子既嫉妒又惧怕,再者是轻视,斥之为书呆子,迂腐可笑不谙世事。他们官场上不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故得不到上司赏识;商场上不会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故发不了横财。清苦寂寞,注定是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精神翱翔在科学和理性的高空,而身子却深陷于龌龊的大地上,灵肉分离苦不堪言。做*的知识分子,何其不幸哉!

  *的知识分子最清高。

  先生作此文时是清华的教授,但日子据说过得很拮据,然而先生人穷志不短,而且历久弥坚,情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面粉,表现了*知识分子宁折不弯的骨气和正气。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可杀而不可辱,头可断而魂不死。这种特立独行高傲无羁的人格,最大地显示了生命的高贵和尊严。伯夷不食周粟,有人视之为傻瓜,但千百年来人们还是把他做为义的化身歌而颂之。朱自清做的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人以此非议之,但事实已经证明,现在的*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人。

  *的知识分子最爱国。

  先生教务繁重,兼有家事拖累,经常是身心俱瘁自顾不暇,但他仍密切关注时局发展并为此寝食不安,表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爱国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尤甚。这种爱国情感,仿佛与生俱来至死不悔。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关头,挺身而出奔走呼号的是他们;歌舞升*国泰民安的时候,不甘现状居安思危的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今古一脉相传。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天下为己任,真正是*各阶层中最杰出最优秀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可怜!可敬!可爱!

  [一孔之见]

  (1)《荷塘月色》整篇文章设喻达14次之多,除少数堪称佳构外,大多均不足称道,如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淡无奇,了无新意,比作刚出浴美人,又有些庸俗不堪,使人想入非非;把荷香比作歌声,把月影比作名曲,更是牵强附会匪夷所思,世人多以通感视之,认为神奇之至,未免有些夸张。

  (2)《采莲赋》和《西洲曲》引入文中,究竟有何指向,令人无从把握。作者饱受国事家事之忧,意欲寻一别样天地,以求解脱,解脱不成,便借诗抒怀,这可以理解,可诗中明明表现的是少男少女引逗嬉戏缠绵悱恻的恋情(《采莲赋》)、女子对心上人的表白和思念(《西洲曲》),莫非朱先生于情感生活上有难言之隐?联系1927年的社会大背景,又不能这样理解。前后矛盾,白璧有瑕,实在遗憾。

《荷塘月色》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及创作成就。

  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技能目标:

  1、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情感目标:

  1、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2、学*朱自清先生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设想:

  1、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上,注意赏析本文的语言魅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勿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涵泳玩味,从而领悟文章意蕴之深刻,语言之精美。教师注意随机点拨,把握课堂进程。

  3、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和脉络,第二课时重心落在4-6的细读赏析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往今来赞美荷花的诗歌文章很多,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写的是艳阳照耀下的荷花,月色朦胧下的荷花该是别有一番情致吧?让我们走进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慢慢行走,细细欣赏!

  活动一:检查预*情况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弥望袅娜霎时脉脉的流水梵婀玲

  妖童媛女鹢首徐回纤腰束素敛裾

  活动二: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感情脉络。

  听录音,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家——小路——荷塘——家。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5、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指名朗读。教师点拨朗读要点,注意重读“也爱独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词句,表现作者摆脱尘俗的喜悦之情。

  6、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作者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人独处,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暂时超脱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7、课文4、5小节是最能表现作者艺术风格的写景名段,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和朦胧柔和的月色、沁人心脾的荷香融合在一起,形成幽雅宁静、素淡朦胧意境。我们下一节课再作细致的赏析。作者独处之妙超脱之乐能不能永久呢?美梦会不会醒来呢?作者现在大家先看看第六小节,说说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并注意抓重点语句。

  生:“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失落之意,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遣心中的哀愁与苦闷,依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我什么也没有”读出感情。

  8、师:作者的愁绪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借美景来忘却以告失败,朱自清又尝试用什么办法来超脱现实,摆脱种种烦恼呢?这种方法最终有没有奏效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剩下的部分,在讨论后回答。

  生:作者通过想像江南采莲的*俗,想像采莲中热闹风流,想像采莲中情感的纯洁美好,借此把自己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不能超脱的,人终究不可能长久生活在梦中,不管这个梦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还是令人神往不已的*俗,“推门进去”说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种种苦闷、无奈甚至是痛苦还是要缠着他,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景消愁愁更愁。”

  活动三:小节本课,预*单检查

  1、明确结构,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发对江南的惦记。(偏重抒情)

  2、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渐渐超脱→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这也就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结语

  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李白是直抒胸臆,而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3、4小节,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学*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导入:

  品读《荷》文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索解郁闷、孤独的原因,而在于其消解方式,以及在消解中表露出来的作者性格素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以此来培养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就让我们进入文章的核心――3、4小节。

  活动一:研*课文第4小节

  1、指名朗读或听录音,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

  这一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写景的层次极为清晰。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没有直接写月色,但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

  2、文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写了什么,更在于怎样写的。我们现在从修辞手法角度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荷花、荷香的,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什么特点,另外有哪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品味其妙处。学生涵泳体味,并小组交流。随后教师点拨:

  荷叶

  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高圆而舒展的风姿。田田,用叠词,突出荷叶的茂密连绵。

  荷花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明珠——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星星——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用来修饰盛开的荷花是恰如其分。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正好传神地表现了含苞未放的荷花的情态。

  可以要同学们尝试着将“袅娜”“羞涩”互换一下位置,看好不好。

  荷香

  通感: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沁人心脾。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活动二:研*课文第五小节

  1、第四段写的是月下的荷塘,这一段写的是――

  明确:荷塘上的月色。

  2、月色无形,很难摹写,朱自清怎样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呢?*传统绘画理论认为画山精神画不出,以云岚衬之。如果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结合起来,既正面描写月色,又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或者展开联想,用贴切的比喻形容,无疑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月光下的景物,又有哪些精彩的比喻。哪些词语特别有表现力?

  明确:写了叶子和花,灌木、杨柳的倩影,比喻句有“流水”、“酣眠小睡”“如鬼”“名曲”等句。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有“泻”“浮”“画”等。

  3、一二两句中,“泻”“浮”二字能否换成“照”“升”?叶子和花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请在心中细心的体味,然后跟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明确:“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叶子和花的特点是娇嫩柔润,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朦胧特点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联系上文,并不均匀是指什么?这一句通感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

  明确:是指灌木的树影浓密巨大,杨柳树影的稀疏修长。“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6、听录音品味感受

  总结本课

  这两段写景层次分明而特征鲜明,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之情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诚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却缺少发现的眼睛”,同学们,春有莺飞草长,夏有蝉鸣树林,秋有枫叶如火,冬有白雪皑皑,用敏感的头脑,带上一双敏锐的双眼,慢慢行走,细细欣赏啊!

《荷塘月色》教案8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根据本单元学*重点揣摩语言,那么教学本文,应从感受景物的特点入手,来把握作者的感情,进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品味语言时先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朗读,感受和理解语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选择一段或一两个句子评点,老师适当给以点拨和引导。引入《杨义评〈荷塘月色〉》和《余光中评〈荷塘月色〉》两篇观点相左的文章,让学生交流讨论。课后以我对《荷塘月色》语言风格的看法为题写一篇短评。

  [得意之笔]

  1.作者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该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独到的艺术魅力)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娇美、绰约丰姿。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写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显示作者渐露忧烦伤感之情。描摹物态,信手拈来自然成文,毫无斧凿之痕,非大家不能为也。

  (用词设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联想)

  3.(1)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写到了月光,借月光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下面四句都描写了月光,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l.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l.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l.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象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l.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题目,有助于能力的迁移)

  [思想感片]

  朱自清*知识分子自画像

  月夜下,荷塘边,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在不停地徘徊,他偶尔驻足望一眼点点荷花,随即又陷入了沉思。此时月色迷离,夜阑人寂,蝉声和蛙声不时传来,撩拨得人心烦意乱。

  每每读《荷塘月色》,就想见了这种情景,不禁暗自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模样,那一定是一位清秀文弱心细多感的人。及至看到先生的肖像,果如其然,古人曰文如其人,信也夫!

  先生的形象无疑就是*知识分子的形象,欲了解*的知识分子,先生无疑是最好的样本。

  *的知识分子最多难。

  先生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但穷困潦倒一生,虽与身处乱世有关,却足以说明*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蹇。历代统治者都是五大郎开店,对知识分子既嫉妒又惧怕,再者是轻视,斥之为书呆子,迂腐可笑不谙世事。他们官场上不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故得不到上司赏识;商场上不会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故发不了横财。清苦寂寞,注定是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精神翱翔在科学和理性的高空,而身子却深陷于龌龊的大地上,灵肉分离苦不堪言。做*的知识分子,何其不幸哉!

  *的知识分子最清高。

  先生作此文时是清华的教授,但日子据说过得很拮据,然而先生人穷志不短,而且历久弥坚,情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面粉,表现了*知识分子宁折不弯的骨气和正气。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可杀而不可辱,头可断而魂不死。这种特立独行高傲无羁的人格,最大地显示了生命的高贵和尊严。伯夷不食周粟,有人视之为傻瓜,但千百年来人们还是把他做为义的化身歌而颂之。朱自清做的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人以此非议之,但事实已经证明,现在的*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人。

  *的知识分子最爱国。

  先生教务繁重,兼有家事拖累,经常是身心俱瘁自顾不暇,但他仍密切关注时局发展并为此寝食不安,表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爱国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尤甚。这种爱国情感,仿佛与生俱来至死不悔。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关头,挺身而出奔走呼号的是他们;歌舞升*国泰民安的时候,不甘现状居安思危的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今古一脉相传。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天下为己任,真正是*各阶层中最杰出最优秀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可怜!可敬!可爱!

  [一孔之见]

  (1)《荷塘月色》整篇文章设喻达14次之多,除少数堪称佳构外,大多均不足称道,如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淡无奇,了无新意,比作刚出浴美人,又有些庸俗不堪,使人想入非非;把荷香比作歌声,把月影比作名曲,更是牵强附会匪夷所思,世人多以通感视之,认为神奇之至,未免有些夸张。

  (2)《采莲赋》和《西洲曲》引入文中,究竟有何指向,令人无从把握。作者饱受国事家事之忧,意欲寻一别样天地,以求解脱,解脱不成,便借诗抒怀,这可以理解,可诗中明明表现的是少男少女引逗嬉戏缠绵悱恻的恋情(《采莲赋》)、女子对心上人的表白和思念(《西洲曲》),莫非朱先生于情感生活上有难言之隐?联系1927年的社会大背景,又不能这样理解。前后矛盾,白璧有瑕,实在遗憾。

《荷塘月色》教案9

  第一课时

  课前预*内容: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

  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

  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 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复*提问

  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

  景物描写

  解析第4段: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

  引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的比喻特点: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立于微风中嗅那馨香,时有时无;听那远处歌声,时断实续,沟通了不同类的感官。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

  收束及思考

  结束对前所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布置其他作业)

《荷塘月色》教案10

  教学目的:

  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通过学*,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

  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课前思考:

  1、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试给本文分段。

  2、试分析作者是根据什么线索来组织此篇文章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洁、朴素、庄重的,我们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个句子体会得到。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荷花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赏过荷花吗?有没有曾经觉得月色下的荷叶像舞女的群,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呢?

  今天我们来学*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看一下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有没有反映出《爱莲说》中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暴行激起*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四、课文解读

  通过预*,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第一部分(1)

  1、“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希望反抗,但是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希望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里明显可以看见孩子安详地谁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静,很温馨;在“带上门出去”中的“带”,有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假如是有矛盾的话,关门是就不会那么轻,体现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闷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静。作者想起荷塘,给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笔。

  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句从“已经听不见了”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体现了环境的宁静,更反衬出作者的“颇不宁静”,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宁静的环境,而得到心里的宁静。

  【小结】本段中的“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这写叠词,产生一种韵律美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义:“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也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点线索,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文章的主体)

  这一部分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试把它整理出来。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树多、寂寞是小路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对比;没有月光(阴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对比。

  2、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说“这条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许多树,显得阴森森的,当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吗?

  这是关系到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就会更显得当天晚上的宁静与自己内心的寂寞。后面两句更通过对比,更显现出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氛围,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种朦胧感,这种氛围把以往阴森森的阴冷气氛打消,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淡淡,朦胧的感觉;作者这里没有用上热烈、激昂的色调,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踱”的这些性质,更能体现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闲、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常的自己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现在是自由的人。

  3、从现在开始作者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段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产生了变化,并且得到暂时的解脱的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里作者借助了宁静的小路,宁静的塘岸,开始排除烦闷、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个“自由人”吗?

  作者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在现实上作者并自由人。

  4、“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句回应了上面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中的“爱独处”。

  5、“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开始融进了荷塘中。

  【小结】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开始得以解脱,从淡淡的忧愁到淡淡的喜悦。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

  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会联想到舞女的裙。

  3、“层层”——高低有序。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作业:

  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变化。

  2、分析7~8段作者写江南旧俗的作用

  第二课时: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泻”、“浮”、“洗”。

  1、第一句写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能把“泻”改为“照”吗?

  前面写“月光如流水一般”,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淡。

  2、若把“浮”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中的“牛乳”、“轻纱的梦”,回应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叶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种朦胧的诗意,也显示作者淡淡的喜悦。用“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句再一次强调了淡淡的月光,一切显得朦胧,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这样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悦心情。

  5、下面是通过树来描写月色的。

  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

  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来描写月光。

  6、“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1、“远远**,高高低低都是树”,“重重围住”,写出了树的多,并且有层次,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

  2、下面作者从树色、树姿和树梢上的远山来写树,虽然写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但是这里却开始隐隐约约地表达出阴暗、沉郁的色调。我们可以从这些词看出,“阴阴的”,“烟雾”,“隐隐约约”。

  3、最后两句,从“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这些微弱的路灯光联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写回复到人的描写。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宁静当中的,但是现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打破了周围宁静的环境,它们的声音惊扰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宁静的境界,使作者脱离了“另一个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回归到寂寞,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4、文中用了两个“漏”字的作用是什么?

  借用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表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小结】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三部分(7~8)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作者的故乡在江南)

  2、面作者描绘了江南采莲的具体情况。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

  《采莲赋》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嫩花儿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3、采莲的场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个世界”,又是一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再一次发出感叹。

  4、《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可以从“这到底使我惦着江南了”看出。

  作者从古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作者当时面对黑暗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而面对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忧愁,现在就借思乡来派遣。作者当时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宁静之中,极不情愿回到现实。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全文总结】本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空间线索——明线)

  还有没有其他线索呢?

  开始作者的心情“颇不宁静”,觉得苦闷、彷徨(心情的一个低潮);在刚开始慢步小路时,作者显示出淡淡的忧愁;由于小路的宁静,使作者进入了梦境一般的“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里可以显现出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忧愁转化为淡淡的喜悦。然后,随着作者的立足点的变化,心情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欣赏月色下的荷塘好荷塘上的月色时,淡淡的喜悦更加强烈(这里是作者心情的高潮),之后当作者看见荷塘四周没精打采的路灯光和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反衬出作者的苦闷和淡淡的忧愁。然后借助江南的旧俗和他的思乡之情,解脱自己的苦闷,但是“无福消受”,最后回到家还是回到会现实,心情依旧“颇不宁静”(在一次回到心情的低潮)

  导出:暗线——情感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板书设计:

  一(1)缘由:颇不宁静想起荷塘带上门

  二(2~6)荷塘月色

  曲折、幽僻、树多、寂寞

  淡淡的忧愁路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对

  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比

  上另一世界、自由的人

  妙处、受用

  荷田田、层层(多)

  叶高、亭亭(美)形

  月荷白(色)态

  色花袅娜、羞涩(态)美

  下明珠、星星(光)

  的荷香渺茫的歌声动

  淡淡的喜悦荷荷像闪电、霎时(快)态

  塘波凝碧(色)美

  荷水脉脉(态)——静态美

  荷从月色如流水、泻正

  塘的角度青雾:薄薄、似牛乳、似轻纱面

  上从景物叶子与花:似梦

  月的角度树影:黑影、倩影侧

  色光与影:不均匀、和谐、如名曲面

  树:重重、阴阴(沉郁)

  淡淡的忧愁四远山:隐隐约约

  周灯光:没精打采

  蝉鸣、蛙叫

  三(7~8)江南旧俗回家

  不宁静江南采莲思念故乡回到现实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合集10篇(扩展4)

——荷塘月色的作文 (菁华6篇)

荷塘月色的作文1

  梅花傲霜挺立,菊花灿烂多姿,然而我却喜欢荷花,因为她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记得夏季的一个早晨,我到荷塘边去赏荷花,那是我第一次看过这么美的荷花,不仅是花,荷叶也别有一番景致。静静的湖面上布满了碧翠欲滴的荷叶,像撑开的一把把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晶莹透明的露水在荷叶上晃动,一阵风吹来,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往下流。

  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面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荷花的花瓣洁白如玉,淡粉似霞,花里托着深绿色的莲蓬,莲蓬向上的一面有许多小孔,里面睡着荷花的种子。

  穿梭在荷塘中的小道上,空气清新。两旁荷叶微微摇动,像是在欢迎人们的到来,塘里大部分都是白色的荷花,那白色的荷花如小孩子白嫩的皮肤,又似无暇的白雪;那小部分的粉荷花她是被天边的朝霞映红了脸,还是怕羞,白里透红。

  一阵微风拂过,荷花向人们频频点头,还不时有阵阵清香,使人不觉地就陶醉在其中了。

  月下的荷塘,更是美得让人不敢直视,充满这梦幻般的色彩。月夜下,荷塘波光粼粼,一轮明月洒下了点点银光,银光化成了一个个小精灵,小精灵们用魔法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夜晚。月光下,仿佛碧玉一样的荷叶挺立在水中,连成一片,是那样亲密无间。

  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我兴致勃勃地观赏着荷花动人的姿态,她们在塘中翩翩起舞,曼妙的舞姿,如梦似幻……

  我爱你!荷花!爱你的清香袭人,爱你的风姿绰约,更爱你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荷塘月色的作文2

  荷,是文人墨客笔下纯洁高雅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是对它最大的赞颂。

  荷花大多是雪白或嫩粉的,每逢夏日,一池荷花,仿佛可以同日争艳。正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写的正是这样的美景。

  荷花的美,绝不是那种俗气的美。她美得高雅,美得清纯。白荷花的颜色,如雪又似玉,白得养眼,白得舒服。若是那种晃眼的白,那跟面对着家里的墙,又有何区別別呢?粉荷花的颜色,既不似桃花,也不似樱花。是那种淡淡的,清清的嫩粉。这样怡人的粉,是任何一种染料都无法比拟的。

  再美的颜色,看久了也会腻。所以,就需要一点绿叶来加以点缀。

  荷叶的颜色既不是那种充满生机的草绿,也不是那种跳跃的碧绿,而是那种深沉的墨绿。正因为有了这绿叶的衬托,才使看上去天真无邪的白色和甜美可爱的粉色也褪去了些许童稚之气,显得更加高雅、圣洁。三种颜色交融在一起,才是最美的荷。

  荷必须在淤泥中生长,但盛放的荷,却不曾沾染到一点泥星。因此荷也是纯洁的象征。

  古云“*朱者赤,*墨者黑”,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结识了坏朋友而误入歧途。而荷,即使在阴暗肮脏的地方,也能保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荷尚且如此,而我们身边的某些人,却仍会被同学所影响,成绩下滑。

  一生中,难免会遇到些不好的人。但切记,即使被乱流卷入,也要不忘初心,切忌随波逐流。这样,方能守好本心,逆流而上。

荷塘月色的作文3

  它从淤泥中一点一点的成长,却拥有无法亵渎的纯洁,百花妒忌的容貌,令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的香气。它是荷。

  我披着月光,走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香味愈加浓郁,我更加坚信,它就在前方。于是加快步伐,却仍不见的身影,但这清香着实让我难以抗拒,我坚持走下去,终于来到了它的面前——这是一片怎样美丽的荷塘啊。

  笼罩着轻柔的月光,万绿从中一点红,使人渐入佳境,连岸边的水草也有了万种风情的点缀。放眼望去,曾无数次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怎样的宏伟、壮观。这一刻,终于如水墨画一般真实的呈现在眼前。在月色的渲染下,这一塘的荷,显得更加的婀娜多姿。瞧!那一枝荷叶如同一个硕大的由翡翠天工巧夺而成的玉盘,在微风中张开,合拢,像一个有多动症的顽童。看!那两枝荷花,像是相依相偎,又像是竞相开放,一枝粉红,一枝雪白,仿佛两个舞女,美丽极了。再看岸边这一枝荷花,那叫“乌子”的植物,不知是太爱惜的美丽,还是嫉妒它的脱俗,一圈圈将它紧紧缠绕,尽是如此,这枝荷花依旧傲立着成长。

  我喜欢荷,不仅仅是因为它有超凡的外表,而且它的益处很多。当炎炎夏日,我们可以摘下荷花当作帽子或扇子,即使枯萎,它扇出的风仍带有清香。待荷花花瓣凋落,呈上的莲蓬也是我们喜爱的食物。深秋来临,荷慢慢睡去之际,又贡献洁白的藕供我们品尝。

  每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季,我都不觉烦躁,因为想到荷花也是在这种天气,呈现出美丽,人为什么不行呢?因此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要奋勇拼搏,即使逆境,也无法阻挡我们渴望成功的脚步。

荷塘月色的作文4

  今天,天气晴朗,站在外面,阳光晒的我好舒服,也有一丝睡意。在这个大好的天气里,我马上要出去一个充满清新的地方——荷塘月色。

  一进大门,我闻到了一阵阵清香。我抬眼望去,满地都是娇艳的鲜花和碧绿的草地,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向前走去,我看见了一座弯弯曲曲的小桥,桥的两侧是一片片巨大的莲花。它外圈的叶子是竖着的,还有两个缺口,是在下雨时可以减轻重量。向前走去,是一片荷花,因为现在已经是深秋了荷叶一片黄,一片绿,形成了别样的风景。有时你会发现一个小莲蓬,或者是一朵正在开放的白荷花,如果是一朵正在开放的白荷花,如果乘船下水,你经常能在水里发现一种有着小小原叶的植物,把植物拎上来,你会发现在深红色的茎上有着一颗小种子,那就是菱。

  今天去荷塘月色,令我最高兴是我们去划船了:我们走到停船的地方,坐上船不一会儿船便飘到了湖中间,起先我们控制方向盘很好,我们想往那它就往那,可过了一会我们便控制不了船了,因为风很大。而且我们现在想去摘菱可是我们控制不了船怎么办呢?这时我们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我们先让一个人用手划,然后再有人控制方向盘这样就能大概控制船的方向了。我们好不容易才划进了“菱区”我可高兴了,挽起了衣服伸手把菱的叶子和茎拎上来,然后就能摘到又大又红的菱了,不一会我们的塑料袋里就装满了一袋菱,随后我们便费了很多时间才把船划上了岸。到岸上我虽然满手都是泥,可我心里还是控制不了激动的心情,吃住我们的战利品我心想:如果你想品尝到鲜美的菱的话,你可要好好的摘菱啊!

  荷塘月色真令我流连忘返!

荷塘月色的作文5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朱自清的作品,捧着朱自清精选的散文《荷塘月色》,读着一篇篇令人赞不绝口的抒情散文。月光下的荷塘,外国孩子的种族歧视,我一一感受着。

  在荷塘的上面,可以看见田野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子,淡淡的月光静静地泻在荷塘上,这是朱自清笔下描绘的荷塘。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淡绿的,月色是*静和白色的。两者融合,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宁的夜晚。

  朱自清一生富有童真和爱,他说,他有一个*惯:看到有趣的孩子,总想和他亲热,做好伙伴。如果不能亲热,即使随便亲*亲*也好。

  有个孩子,朱自清时常想起,在他的作品《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有写到。有一年暑假,在从温州开往上海的车上,朱自清看到一个漂亮的外国男孩。带着爱意,朱自清久久地看着这个漂亮的孩子。没想到,当孩子下车时,漂亮的小脸变得凶狠起来,他漂亮的蓝眼睛像在说:“咄!黄种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吗?”然后他得意洋洋地下了车。

  这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我本应该是天真可爱的,但却因为“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而被污染,变得悲伤。难道只有白人是上帝的爱子吗?不!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上帝的宠儿。

  朱自清的好朋友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能表达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有幸拥有这些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快乐的花园。我们要保护它们,一代又一代传下去,让那一缕又一缕的书香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荷塘月色的作文6

  今天早上,我们要去荷塘月色,所以,很早就起来了。

  爸爸在开车的时候,导航里老是传出两个人的声音,我和弟弟觉得很搞笑,所以一直在笑。到达目的地时,导航每次都会说:“本次导航结束。”

  来到景区的时候,只见“荷塘月色”四个字镶嵌在古色古香的门上。我们换好门票就进去了。迎客石上也刻着“荷塘月色”这四个字,我们就在这儿拍了几张照片。

  太空莲池是离门口最*的,所以,我们就先去那里。尽管有些荷叶已经枯萎了,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几朵漂亮的荷花。接着,我们就去乘船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帮我们摇船,我们摘了几片荷叶当凉帽,还在上面倒了几滴水,然后,让它们滚来滚去,可好玩了!我们还看见了荷花仙子,她亭亭玉立,非常漂亮。最后,我们去了独木桥,那些人在上面摇,我和弟弟在中间跑,一点儿都不觉得害怕。那些人摇得更厉害了,第五次我就摔倒了,我的腿疼得厉害,所以,就去亭子那边看了一下,原来是被钉子划了一道口。最后,我看到奶奶突然倒在独木桥上,原来是被那些人摇晕了,爷爷赶快把她扶了起来。

  尽管今天天气很热,我和弟弟玩得满头大汗,但是,我们却很开心。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合集10篇(扩展5)

——荷塘月色教案菁选

荷塘月色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荷塘月色教案1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引导学生学*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1、 诵读法

  2、 教师点拨法

  3、 比较阅读法

  4、 自主合作探究法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

  三、课堂练* 化无形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时间三分钟。

  四、名家评论 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五、布置作业

  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荷塘月色教案2

  教学目的

  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设想

  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⒉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

  通感的理解。

  ⒊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

  powerpoint多媒体

  教学内容:

  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重点:

  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四、教师范读。

  (音乐伴奏)

  五、解题并理清思路

  本文的题目是一个什么短语?

  明确:题目“荷塘月色”是一个互相修饰的联合短语,意思即“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不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纵观全文,作者的思路为:

  月色下的荷塘

  想起荷塘——{↓ ——想起江南——荷塘归来

  荷塘上的月色

  (问:作者情作者的心情为什么有淡淡的喜,亦有淡淡的愁呢?)

  「回应“时代背景”」

  六、赏析一、二、三段。

  本文一开始,就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

  问:本章为什么要从心情写起,而不从“今晚在院子里乘凉……”写起呢?

  文章这样开头是有着艺术匠心的。“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感情基础。正因为心里不宁静,需要求得片刻的宁静和清闲,摆脱心头的烦恼,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所以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文章这样开头,不仅提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使文章后面心情变化有源有本,显得脉络清晰,容易为人理解。

  文章接着交代了夜深、人静、妻儿将要入睡。环境是寂静的。作者怕惊动妻儿,“悄悄地”离开家,去夜游荷塘。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下文。但文章却没有马上写荷塘月色,而是着重描绘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独步的心情。

  第二、三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的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荷塘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环境: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蓊蓊郁郁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幽静(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淡淡的月光

  (今晚却很好)

  心情: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从容安闲

  我也像超出了……到了另一世界里——超脱、没有人事纷扰

  什么都可以想……现在都可不理——自由自在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

  这种复杂的心情含蓄地揭露了现实不自由,流露作者幻想超脱现实,追求暂时的宁静和自由,想从烦恼中寻求超脱的复杂心情,笼罩着一种“难得偷来片刻的逍遥”,亦喜亦愁。这种心情实质上是作者不满和反抗黑暗现实的表现。

  第三自然段,最后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

  七、布置练*

  ⒈熟读课文

  ⒉4.5.6段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怎样理解这些描写?

荷塘月色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播放歌曲《荷塘月色》。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

  1.理清文章脉络

  院子━小煤屑路

  回到院子

  │ 荷塘四面━━荷塘 ┙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渴求宁静、自由

  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

  那作者的心情如何?

  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

  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

  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的心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掌握手法

  诵读、鉴赏第4段

  1.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荷叶:“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运用通感手法,让读者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体描写中。简单的说,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诵读鉴赏第5段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提问:,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写得更又意境。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板书设计:

  课下作业:完成练*册

荷塘月色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播放歌曲《荷塘月色》。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

  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

  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

  回到院子(第10段)

  │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

  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

  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

  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

  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

  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的心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掌握手法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运用通感手法,让读者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体描写中。简单的说,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二)诵读鉴赏第5段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提问:(“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写得更又意境。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板书设计:

  课下作业:完成练*册

荷塘月色教案5

  教学目标

  ⒈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⒉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与设想

  ⒈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

  ⒉围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品味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宁静到游荷塘以寻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愁:由游荷塘到欣赏荷塘上的月色,寻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惦念江南,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归室内,是作者由“梦”中回到现实,但朱自清不是一个梦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况下走入“梦”境的,所以可将他这次夜晚出游的经历称之为“精神的梦游”。

  二、揣摩语言,进入感情世界

  ㈠有人认为,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点、格调、描写风格上没有关联,因此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请你对这两幅画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⒈“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皎洁清明,清风柔和,画面色调淡雅、素朴清幽。极为宁静,没有现美世界中的喧嚣、复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脱俗的,是朦胧飘缈的,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宁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是朱自清的梦。

  画面赏析示例:

  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田田”二字,运用叠词,描述的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眼中的画面与历史的画面互相叠印,美不胜收。

  ⑵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赏析:“明珠”写出了月下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写出了荷花在无垠的碧绿荷叶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风中轻轻闪烁的动态之美。让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刚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想到诞生于大海之中的美神维纳斯,从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贵、冰清玉洁之美。

  ⑶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赏析:这个比喻以虚喻实,把轻雾笼罩的荷叶荷花比作梦,使画面虚实相生,如梦如幻,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状态。正如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⒉“江南采莲图”红花绿水碧叶、红男绿女蓝天,色调明丽浓郁,情感热烈活泼,那“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情景,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那种热闹和风流,那种富有情趣,展现了丰盈饱满、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人性美。才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显现。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满生机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而这正是朱自清的梦中之“梦”。

  小结:如果说荷塘月色图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水墨画,那么江南采莲图就是一幅活泼鲜明的水彩画。但是这一静一动,一冷一热里却传递着共同的精神内涵,那就是:自由、和谐、美好。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两幅图画其实都是朱自清先生内心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是心灵的风景而不只是自然的、历史的风景。在写景之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从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苦闷心情,情与景就是这样水乳 交融在一起的。虽是别人的文字,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情怀。

  作者向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泼的气息。将这种想象中的场景与眼前的荷塘相对照。“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对江南采莲盛况的回想,虽暂得解脱,却是“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作者一下子回到现实中来,然而现实的不断干扰,使寻梦成为永远不能实现的遗憾,这也是那个时代人无法越出的牢狱。这种寻找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们的主题。

  ㈡有人认为:朱自清所写的荷塘不是*常的荷塘,而是一个虚拟的、理想的荷塘。荷塘月色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作者理想的物化,你如何理解呢?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征着清洁高雅,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洁淡雅、自由和谐、静谧朦胧,它显然已经渗透了作者浓浓的内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灵的外化而不是纯粹的真实的存在。钱理群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他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发的理想世界。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而露峥嵘”。

  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他轻轻作别的是自己昨日的“爱,美,自由”(胡适语)的梦幻,而沈从文的《边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凤凰小城,那个交织着爱与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自然之明净,也是人的心灵之明净。

  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的田园牧歌情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而《边城》的结尾:那个人也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岂不也是沈从文的等待吗?翠翠等待的是她的爱人,而沈从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边缘,等待着已经凋露在现实里的那个美丽的梦。

  教学反思:

  对《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达的深度,将直接决定课堂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钱理群教授所说“梦的世界直接呈现,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如何区分“梦”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深入一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理解荷塘月色对一代知识分子的潜在的深层意义,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但也是绝对不可以轻轻绕过的,因为这其实是课堂真正的核心所在。

  因此,本课时将对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时间、内容、格调上的割裂进行分析讨论,并最终理解这种“冷”与“热”,阳光与阴影的交织,正是一个在社会和生活重压下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

  这样紧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常的自己”与“超出*常的自己”的割裂;现实的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对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诗如画的语言,感受朦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笔背后的那个欲求超脱而不得的苦闷的灵魂世界。这样再适时扩展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沈从文的《边城》也就水到渠成。

荷塘月色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朱自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朱自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朱自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朱自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朱自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朱自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朱自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朱自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朱自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朱自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朱自清的行踪,请看朱自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一)细读课文

  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朱自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

  (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朱自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朱自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朱自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

  (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朱自清心情有无变化?

  (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朱自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朱自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朱自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朱自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

  赏读第4段

  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朱自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朱自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准确,朱自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

  (生:朱自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

  (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

  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

  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

  (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

  那么朱自清如何表现花的呢?

  (生:朱自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

  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

  朱自清怎么描写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赏读第5段

  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朱自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

  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

  (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生:“泻”、“浮”、“洗”、“笼”、“画”

  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

  浮:雾十分轻,扩散慢

  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朦胧不可捉摸

  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

  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

  (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

  (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

  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朱自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

  (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朱自清的心头,所以热闹

  一点也没有感染他,朱自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巩固新课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朱自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朱自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

  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朱自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

  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 背景音乐

  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

  (六)课堂小练笔

  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七)布置作业

荷塘月色教案7

  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角度描写,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掌握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叠字、比喻、拟人、通感等)

  【重点】

  第4、5自然段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作品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手段、方法】

  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反刍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学生读),水──,太阳的脸──这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很美。今天我们又来学*他的另一篇名作──《荷塘月色》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名作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

  三、请找出本文最美的段落这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走势而定

  四、多媒体显示第四段部分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划线处设置热字,边讲边打开画面。)

  1、问写了什么景?怎么写的?

  2、重点让学生体会田田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的意境。

  多媒体板书本段写景的顺序:

  荷叶:荷叶田田似舞裙上静此处用情

  整体、特写荷花:荷花袅娜犹含羞境法,精

  荷香:荷香微微令人醉选画面让

  荷波:涌动荷波脉脉情下动生沉浸其

  3、小结:本段既有全景又有特写,多角度描绘较全面、具体的体会。

  4、品味此处用反刍法,像牛吃草后倒嚼一样回过头来细细体会。

  ⑴ 品其形,形中有韵:

  舞女的裙(舒展生动)田田(*面状)。

  (个体)袅娜地开(优美传情)。

  (群体)层层(立体状)。

  羞涩地朵(含蓄出韵)肩并肩(精神状)。

  ⑵ 品其色,色中显雅──视觉美

  色彩美:凝碧、白(素淡、雅致)。

  光泽美:明珠、星星(闪烁、光亮)。

  ⑶ 品其文,文中抒情──听觉美:

  叠音词的广泛使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

  这样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选取不同风格音乐各一段,让学生判断哪段最适合配本段文字。

  (此为开放式教学,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联系其它艺术,立体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讲析第五段

  1、齐读本段。

  2、问这段写了什么?

  明确:是通过荷叶荷花等来写月光、月影、月色。

  3、问:这段怎么写的'?

  ⑴ 也用比喻、通感:

  ①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③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⑵ 更多地使用了形象、准确、生动的动词。

  泻:流动美此处用对比法激发

  浮:轻柔美学生求知欲,训练

  笼:朦胧美其比较思维的能力

  画:静态美检验理解的准确度

  4、问:这里写的是什么样的月光,与唐诗《春江花月夜》中表现的月光是否一致?(多媒体显示《春江花月夜》中有关的诗句)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流曲折地绕过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木上,好像落了一层霜霰一样发的,这如霜的月光从空中流下来,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飘飞,落在江中洲上的白沙上,只是使沙更白,而看不见沙的踪影,江天一色,净得连一丝尘埃都没有,空旷的天宇只有一轮明月喷洒着清辉。)

  明确:这里的月光是朦胧的。《春江花月夜》的月光是皎洁、明亮的。

  六、小结第四、五两段

  这两段描写的是素淡、朦胧、幽静的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

  这里已完全体现了本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设计思路,也由赏文深入到

  七、引出对前三段和后两段的讲析体情

  1、问:作者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地方来?

  明确: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连作者想排遣这不宁静就想起了幽美的荷塘。

  (板书作者行踪:家──散步──荷塘)

  2、问:在如此幽静美妙之处,作者心情是否有所改变?

  明确:

  ⑴ 有:心不宁静──淡喜反映对现实的不满。

  ⑵ 无:境太宁静──衬托淡忧不能逃避现实。

  3、采莲的事体现作者什么愿望?

  明确:体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板书总结全文脉络

  荷塘月色

  (素淡、朦胧、幽静)

  淡喜:散步(暂时摆脱) 忆江南(向往美好生活)

  九、练*

  多媒体显示:

  浓化学*的鉴赏性

  鉴赏月下的荷塘一段的比喻句,做对联练*:

  1、荷叶如碧玉铺满塘青翠,月光。

  2、微风送荷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

  3、月下观花,似星缀碧空别有一种情;雾中赏叶。

  4、似睡灯光林间现,现出胸间之忧愁,忧愁是我心。

  十、欣赏多媒体播放的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意境

荷塘月色教案8

  【教学要点】

  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7分钟)

  1、 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

  2、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小煤屑路 蓊蓊郁郁 独处的妙处 袅娜 脉脉的流水 倩影 踱着

  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

  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

  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第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第一段小结: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

  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3、 第二段点拨分析:

  ①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

  ②周围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③整段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3、问题设计:作者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哪些地方是实写,哪些地方是虚写?(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明确:实写沿塘的曲径;实写树木。

  就“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的情况说明“幽僻”,是虚写;虚写无月的黑夜的怕人。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虚实结合

  4、小结:第二自然段,虚实结合,总写荷塘月色。寥寥几笔,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文具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作了铺垫。

  四、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18分钟)

  1、请学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第3自然段,并体会每一句话的含义。

  引导明确:

  第1句:描写了作者独游荷塘的姿态神情。

  第2、3、4句:又一次暗示自己独处月下于白天不同,说明现在自由,而白天没有自由。这里,再说*常身不由己。

  第5句:作者三说*常身不由己。

  小结:作者在夜阑人静的`深晚踱游幽僻的荷塘,再三感慨自己*时不得自由,流露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把上面这些话和文章开首的那句话联系起来看,作者在现实世界的苦闷跃然纸上。

  第6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既是下文详细描写荷塘月色的起领,又流露出压抑不自由的作者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悦。

  [板书]:自由(淡淡的喜悦)——(苦闷)

  小结:第3自然段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披露文章开头“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3、延伸

  “我也像超出了*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从上节课的学*中我们知道,月下的荷塘和荷塘月色是十分美好的,是令人陶醉的,但是作者在第二部分的末尾还是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用他的笔描绘出一个清净、自由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荷月世界”(板书),在这个世界中,作者不宁静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宁静。是什么让作者的内心不宁静?(要求学生回答),是现实,是“现实世界”(板书)

  “荷月世界” “现实世界”

  揭示文章的普通意义(我认为,在教学中可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只探讨文章的普遍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 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

  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不管什么原因,现实世界总有许多让人无奈之处,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自然的哺育,在精神上也能从大自然中寻求到依托。当我们有困惑、有苦恼的时候,当我们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走走,不也能愉悦身心吗?朱自清先生以洋洋笔墨、细细笔触和浓浓深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园。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成为名篇为人们所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在喜悦中,还是难掩心中的苦闷。

  结束语:有没有一个世界,一个自由、美好、幸福的世界,一个没有忧虑、没有烦恼的世界?我们明天继续学*《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9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四、预*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探究学案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

  五、教学过程

  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一.脉络梳理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

  我与曲径 (2.3)

  我与荷塘和月色(4.5)

  我与妻儿(10)

  我与家乡(7-9)

  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

  二.感受语言之美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分析: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叠字的运用(板书),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书)之美,此时的.作者心情还依然颇不宁静吗?是与世界的关系是对抗还是融合呢?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5.自选分析: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拓展学案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荷塘月色教案10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根据本单元学*重点揣摩语言,那么教学本文,应从感受景物的特点入手,来把握作者的感情,进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品味语言时先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朗读,感受和理解语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选择一段或一两个句子评点,老师适当给以点拨和引导。引入《杨义评〈荷塘月色〉》和《余光中评〈荷塘月色〉》两篇观点相左的文章,让学生交流讨论。课后以我对《荷塘月色》语言风格的看法为题写一篇短评。

  [得意之笔]

  1.作者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该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独到的艺术魅力)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娇美、绰约丰姿。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写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显示作者渐露忧烦伤感之情。描摹物态,信手拈来自然成文,毫无斧凿之痕,非大家不能为也。

  (用词设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联想)

  3.(1)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写到了月光,借月光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下面四句都描写了月光,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l.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l.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l.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象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l.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题目,有助于能力的迁移)

  [思想感片]

  朱自清中国知识分子自画像

  月夜下,荷塘边,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在不停地徘徊,他偶尔驻足望一眼点点荷花,随即又陷入了沉思。此时月色迷离,夜阑人寂,蝉声和蛙声不时传来,撩拨得人心烦意乱。

  每每读《荷塘月色》,就想见了这种情景,不禁暗自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模样,那一定是一位清秀文弱心细多感的人。及至看到先生的肖像,果如其然,古人曰文如其人,信也夫!

  先生的形象无疑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欲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先生无疑是最好的样本。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多难。

  先生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但穷困潦倒一生,虽与身处乱世有关,却足以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蹇。历代统治者都是五大郎开店,对知识分子既嫉妒又惧怕,再者是轻视,斥之为书呆子,迂腐可笑不谙世事。他们官场上不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故得不到上司赏识;商场上不会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故发不了横财。清苦寂寞,注定是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精神翱翔在科学和理性的高空,而身子却深陷于龌龊的大地上,灵肉分离苦不堪言。做中国的知识分子,何其不幸哉!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清高。

  先生作此文时是清华的教授,但日子据说过得很拮据,然而先生人穷志不短,而且历久弥坚,情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面粉,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宁折不弯的骨气和正气。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可杀而不可辱,头可断而魂不死。这种特立独行高傲无羁的人格,最大地显示了生命的'高贵和尊严。伯夷不食周粟,有人视之为傻瓜,但千百年来人们还是把他做为义的化身歌而颂之。朱自清做的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人以此非议之,但事实已经证明,现在的中国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人。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爱国。

  先生教务繁重,兼有家事拖累,经常是身心俱瘁自顾不暇,但他仍密切关注时局发展并为此寝食不安,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可贵的爱国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尤甚。这种爱国情感,仿佛与生俱来至死不悔。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关头,挺身而出奔走呼号的是他们;歌舞升*国泰民安的时候,不甘现状居安思危的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今古一脉相传。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天下为己任,真正是中国各阶层中最杰出最优秀的一群人。

  中国知识分子,可怜!可敬!可爱!

  [一孔之见]

  (1)《荷塘月色》整篇文章设喻达14次之多,除少数堪称佳构外,大多均不足称道,如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淡无奇,了无新意,比作刚出浴美人,又有些庸俗不堪,使人想入非非;把荷香比作歌声,把月影比作名曲,更是牵强附会匪夷所思,世人多以通感视之,认为神奇之至,未免有些夸张。

  (2)《采莲赋》和《西洲曲》引入文中,究竟有何指向,令人无从把握。作者饱受国事家事之忧,意欲寻一别样天地,以求解脱,解脱不成,便借诗抒怀,这可以理解,可诗中明明表现的是少男少女引逗嬉戏缠绵悱恻的恋情(《采莲赋》)、女子对心上人的表白和思念(《西洲曲》),莫非朱先生于情感生活上有难言之隐?联系1927年的社会大背景,又不能这样理解。前后矛盾,白璧有瑕,实在遗憾。

荷塘月色教案11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朱自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

  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 )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

  写于1927年,朱自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朱自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

  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2.提问: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灯片5)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从外结构看,从朱自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播放幻灯片6)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朱自清在文中体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这从景物描写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灯片7)

  3.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课文那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段。

  4.布置作业:熟读4、5、6段,试着圈点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朱自清所描绘的美景,

  进一步体会朱自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行踪: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宁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入:鉴赏、分析课文4、5、6段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阅读鉴赏第四段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朱自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播放幻灯片8)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朱自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播放幻灯片9)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播放幻灯片10)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朱自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播放幻灯片11)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朱自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朱自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播放幻灯片12)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朱自清写景的高明手法。

  明确:除传神的动词运用外,还用了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

  :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朱自清内心的寂寞。

  3.提问

  :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朱自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播放幻灯片13)

  二、熟读,品味4~6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

  2.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朱自清的感情基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

  一、导入,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 总结4、5、6段,理解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朱自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朱自清所追求的,在朱自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三、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提问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朱自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朱自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朱自清摆脱“不宁静”,于是朱自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朱自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朱自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朱自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结合课后练*三,认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谈你对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

  六、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朱自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

  第三课时板书: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朱自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荷塘月色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二、能力目标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学*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韵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1.第一课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赏析课文的画面美;背诵课文4、5、6三段。

  2.第2课时赏析课文的情调美,讨论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并探讨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赏析课文的画面美;背诵课文4、5、6三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初中时,大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这两篇课文同学们还有印象吗?(有)给人以什么感觉?( 《春》描绘了优美的春天景色,《背影》用朴实的语言表现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朱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美景的。

  板书:荷塘月色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起来介绍朱自清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然后用课件补充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淡、刚正的性格。

  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三、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

  (一)多媒体显示荷花及荷塘的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美。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作相应的指导;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三)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多媒体展示)

  乘凉 煤屑 踱着 点缀 颤动 霎时 敛裾 媛女 纤腰

  选两个学生注音。

  明确:chéng xiè duó zhuì chàn shà lin jū yuàn xiān

  (四)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教师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不约而同,那就是美。

  2.继续探寻: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文中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画面、语言、情调。

  四、具体赏析课文的美

  1.赏析文章的“画面美”。

  (1)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学生明确:4、5、6段。

  (2)学生齐读4、5、6段。

  (3)教师提示:写景,须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一些文学技法,力求形象、灵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段落写景的妙处。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担一个段落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这样三个问题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发言。负责相同段落的两个小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课文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晤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课文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

  课文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浓淡相间和以声写静。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这也衬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静。

  (4)学生再次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主要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浓浓的诗意。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出了月下荷塘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娴熟老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的。

  六、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循声跟读,再次进入文章的情境,感受语言美、画面美。

  七、学生齐读4、5、6三段,尝试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4、5、6段。

  2.辨析多音字:

  3.课外阅读有关描写荷叶及荷花的语段,并仿照朱自清先生的写法,选“朝霞中”“烈日中”“夕阳中”“秋雨中”的某处景物投入真情实感,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通过赏析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作者当时心境,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会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理解当时所处背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图片教学法、问答法

  五、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请学生用四字词语去概括出来。

  “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了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在若干年前,有位作家在观赏了月色的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

  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展示。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将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结合学生回答,学生分小组一起赏析以下重点句子。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结合PPT讲解本段写景重点运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四)迁移拓展

  1.教师播放“小夜曲”音乐伴奏,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喜欢句子和段落。

  2.谈谈对情景交融写作方法的理解。师指导补充深化。

  (六)作业小结

  以你是作者的朋友的身份给他写一段话,要求感情真挚可以疏导作者郁结的心情、可以探讨文章的写法。

  六、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14

  教学目的

  一、学*《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

  童话,有的时候不仅仅写给小孩子看的,等长大之后回过头再来看童话,里面包含了一些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家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朱自清的文章——《匆匆》,还能不能回忆起里面的句子。初中的时候还学过《春》、《背影》“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就像我们以前学*的朱自清的作品一样,朱自清的散文以他的这种典雅的美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读者。今天我们来看一篇《荷塘月色》,是他的一篇经典文章,同时也是入选了我们中学语文课本,可以说几十年来都没有把它删去过的一篇保留篇目。也许不仅仅在于它典雅的语言风格,我们今天试着来从中读出一点其他的东西出来。

  哪位同学能站起来帮我们介绍一下朱自清。

  祖籍浙江绍兴,他1898年出生在江苏东海县,就是现在的海安,朱自清的原名叫自华,号秋实。1916年18岁那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的预科,现在很少有预科了,对,预备学堂,不直接考北大,考上预科后读两年书,可以直接到北大去读书,但是呢,因为当时,他的父亲失业在家,家里又欠了很多的外债。所以朱自清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毕竟预科还要再读两年,于是他改了个名字,改名朱自清重新报考,直接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哲学系。

  除此之外,谁还能介绍下朱自清的点点滴滴。

  实际上朱自清原籍绍兴,他有篇文章叫《我是扬州人》,朱自清很小的时候就随家人迁居扬州,可以说江南的水乡培养了他的灵性、性情,如同水乡一般的才华、才气。

  大家再回忆下初中课本中是怎样介绍朱自清的

  生: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他为什么被称为民主战士啊?

  生: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对,***有过一篇政论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那么在里面就有这样的话,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当然,关于朱自清,他一生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说,他大学毕业5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北京,在清华大学出任教授,那个时候他是27岁,7年之后执掌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当时叫国文系,出任系主任。

  前面我们还讲,朱自清是学者,这里我们对朱自清有很多的误读,以为他是一个革命者。对,他在一生当中很长一段时期,他对革命是没有兴趣的,只求做自己的学问。当然,在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朱自清仍然体现出了作为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品格,饥寒交迫当中,在病逝之前,仍然会叮嘱家人不要去领救济粮。

  至于这篇《荷塘夜色》,以前都是这样来学的,写于1927年7月,在当时的环境下,面对白色恐怖,作者的心里感觉颇不宁静。其实这点向来是众说纷纭的,对于散文的阅读,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知人论世,但这并不是一个不变的法则。对这种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更需要从它的语言当中来体会,来品味。今天我们来学*《荷塘夜色》,也就是通过赏析作者对自然风物的细致描绘,来从里面试图找出美景背后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的***暴行激起中**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注音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多媒体展示)

  乘凉煤屑踱着点缀颤动霎时敛裾媛女纤腰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选两个学生注音。

  四、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教师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不约而同,那就是美。

  2、继续探寻: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文中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

  五、整体把握: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讲读第一段

  [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第2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可分成五组讨论回答)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板书]:田田(多)

  荷叶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凝碧(色)

  荷韵:脉脉(态)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五、讲解第五节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解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如流水—流动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六、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蝉鸣、蛙叫

  七、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讲读第三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感情

  淡淡的喜悦恰是到了好处我什么也没有

  独处的妙处

  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什么声息也没有

  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地点

  八、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九、布置作业:

  (一)思考和练*的二、五。

  (二)背诵4—6三节

  第3课时

  一、讨论归纳作品的思想性:

  1、提问: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不论学生答出哪一点都应给予肯定)

  2、理解课文中的情与景

  提问:*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二、概括作品的艺术性:

  1、结构特点

  2、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

  研*本文的语言技巧

  ⒈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这些比喻句的妙处。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贴切,具体形象、生动,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⒉拟人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表现了荷花的娇媚多姿,赋予荷花以生命活力和情感)

  ⒊通感(结合练*)

  例:第1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了几分优雅和宁静。

  第2句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与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比喻,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⒋动词(结合练*)

  例: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用“拍”“哼”,真切地再先了生活,很传神;写“我”的动

  作用“披”、“带”,熟练轻巧,细心周到。

  ⒌叠词

  请学生找出文中的叠词

  例:“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附注:板书

  一、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文眼)

  田田(多)

  荷叶亭亭(美)形态美

  零星点缀、白(色)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凝碧(色)

  二、荷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塘

  月(正面)月光:如流水—流动

  色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和影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远山:隐隐约约

  (自远而*)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蝉鸣、蛙叫

  三、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钟赞东

荷塘月色教案15

  教学目的:

  一、学*《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五、背诵课文第4-6段

  教学重点:

  目的一、二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布置作业:

  预*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

  {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二)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四)总结:

  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

  学生诵读十分钟,教师检查

  二、讲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三是叠字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

  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布置作业:

  课时训练

  教学后记:《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感受:自由——(苦闷)

  第二课时

  第四节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像闪电(快)

  荷波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第五节

  (正面)月光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第六节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蝉鸣、蛙叫

  第三课时

  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荷塘月色写景作文400字合集10篇(扩展6)

——《荷塘月色》朱自清合集5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 1

  我读过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但我是白天去看美丽的荷花,成都三圣花乡“荷塘月色”的千亩荷花竞相开放。 我们还没有到荷塘边,就闻到荷花淡淡的清香。荷塘里有木板铺成的小路,共游人零距离的接触荷花。荷花有雪白的、浅黄的、淡粉的、玫瑰红的,一朵比一朵娇艳。我喜欢鲜艳的荷花,更喜欢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荷叶肩并肩密密地挨在一起,有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子,有的像一顶顶大帽子,有的像亭亭玉女的裙子。一只只蜻蜓在荷花中飞舞。我想起杨万里的《小池》诗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阵微风吹过,偶尔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中午天气比较热,有人用荷叶来遮挡阳光。 莲藕一身都是宝,莲藕可以吃,荷叶、莲子可以入药。

  《荷塘月色》读后感的延伸阅读——读后感的写作注意事项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荷塘月色》朱自清 2

  1、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2、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5、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7、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8、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9、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0、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11、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12、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3、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14、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5、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16、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7、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18、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9、 荷塘的四面,远远**,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20、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1、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荷塘月色》朱自清 3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抒情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这篇文章,我紧紧扣住单元学*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学*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4-5段赏析,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教学难点:

  (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教法:

  本文属于散文鉴赏单元,侧重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所谓鉴赏,马克思曾解释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教师应用恰当的教法挖掘、唤醒、鼓舞学生领悟文章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心中景、意中画,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职业中专的学生学*基础较差,对知识领悟力也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中专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情感体会法有感情朗读,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感情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

  2、自我体验法汉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语句由于生活阅历、理解水*、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3、披文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历代文人笔下有关荷花与月色的诗句(例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荷花,说到荷花,我们还会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而描写月色的诗句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缠绵的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并配插图伴随民族轻音乐,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以此来营造氛围,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听觉上的触动,用美的感染法让他们初步欣赏美、感知美。(此处充分利用多媒体声画结合特点,营造唯美的氛围,给学生以感染力)。

  第一环节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文句,借助工具书解释词义(完善预*笔记)。(2)标出段落序号,找出文章哪些部分写景,哪些部分写情。(3)小组讨论一下,把握课文内容,并简要复述课文。(4)找出你喜欢的抒情句子,好好品味,想象文章是怎样的一种抒情格调。在其中教师要注意只是大概把握,要把握得准确,但对有创意的见解要给以鼓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深层理解课文更有帮助。依据教师的自读要求,阅读文章。自读后回答明确。

  第二环节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范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感受的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

  写了月下荷塘(逐步展示课件内容)

  静态:叶:田田、亭亭

  花:零星点缀

  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形象

  过如明珠--洁白

  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

  如美人--纤尘不染

  动态:花:花香,如歌声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2、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3、讨论第6节

  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思路,自己试着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此时教师可以进行简短的小结,让学生认真体味本文通过写景营造的优美意境。

  4、品味语言

  借助图片形象直观地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储备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肯定为主,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体会,还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较快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1)比喻和拟人

  例如:

  ①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

  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效果: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的神韵。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2)通感的运用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出示课件)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

  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叠词运用的效果:

  ①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

  ②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③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

  小结:(出示课件)

  1、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在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1、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谈体会

  明确问题答案后,让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品评作者在特殊境遇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谈自己学*的体会。再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感受作品的意境之美,体味作品的语言之妙,领会作者的情感之雅。

  3、做练*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定位于记忆:限时背诵第4段,并把学生分成小组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布置作业

  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这种作业类型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形成比较缜密的思维。

  《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现代散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品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可以让学生真正在情感和文字上进行一次美的旅行,得到精神上的教益和愉悦,从而完成散文鉴赏课的美育功能。

  附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优雅朦胧静美高洁—————————————巧用修辞

  月下荷塘

  静态:叶:田田、亭亭叠字

  花:零星点缀

  开着的--袅娜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拟人

  如明珠--洁白如星星--绿叶白花如美人--纤尘不染比喻

  动态:花:花香,如歌声通感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塘上月色

  月光:直写如流水(静静泻)

  雾笼着轻纱的梦比喻

  叶子和花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影:如名曲通感

  荷塘四周(荷塘月色)

  四面的树

  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阴阴的树色烟雾

  灯光渴睡人的眼比喻

  联系现实------高贵品格

  情--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又失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

  《荷塘月色》朱自清 4

  一、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阅读能力:(1)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二、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交流研究性学*成果,检查自学情况,讨论课文的线索和结构,布置讨论题。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研究性学*情况(部分),以学生抢答,教师补充和订正的方式进行。

  1.关于作者:基本情况: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二、朗读课文,检查早自*自学情况:

  1.播放朗读磁带。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指定三名学生接力朗读,教师正音。

  2.抢答:词语解释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弥:满)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niǎo):柔美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三、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第一步,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二步:综合、归纳。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小结写作线索。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结构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这里,再小结一下。教法上由教师主述或由学生讨论均可。很可能学生在认识上有争议,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就行。

  教师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注:上段文字中加引号一句可作为板书)

  五、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这是份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说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六、小结、布置作业。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提问。

  1.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段。

  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

  二、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①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②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三、关于通感问题。

  这个问题可放在分析第4段时顺势讲解,不必讲通感的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请学生分析这一句的比喻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引导学生在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五、收束部分。

  思考题:《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好,课下就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余字即可)。作业:(略)

  《荷塘月色》朱自清 5

  原文: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

  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2)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3)的是田田(4)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5)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6)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7)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8)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11)(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12)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13),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14)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15)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16);鷁(yì)首(17)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18)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19)。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20)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荷塘月色朱自清赏析一: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曾一度被剪除。但现在课本中已恢复其原来内容。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特色

  1.欣赏景物描写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

  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品味精美语言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文章主旨: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结构语言: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

  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荷塘月色朱自清赏析二: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面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简洁,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的人”。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先鸟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地从上到下写来,田田的荷叶,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风送清香,叶动花颤,流水脉脉含情。在这幅画里,作家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而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接着作家着力写月光之美。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为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如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使人神醉。最后写荷塘四面,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下月下的情景,面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静了。文章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种诗情画意之美。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法,着意创造一个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满贮诗意的是风采绮丽的荷塘月色。作者层次有序地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动静结合,运用鲜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远及*,从里及外地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无边风光。作者时而又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别出心裁地虚实为用,浓淡相宜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作者努力挖掘蕴含在大自然中的诗意,让声、光、色、味都透出神韵,共同点染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这样的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于构思、巧于布局,是《荷塘月色》又一显著特色。作品开头写心情颇不宁静,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文章以“我”去观赏荷塘为脉络,以人物的行止为线索,全文的写景抒情过程,都是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线的移动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染周围背景。布局上层次清晰分明,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新颖自然。《荷塘月色》保持了这一持色。朱自清很注重语言的锤炼,且以轻笔淡彩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荷塘月色》中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