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统*俗 (菁华6篇)

首页 / 文库 / | 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俗1

  一提起*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连外国人也惊叹不已也!就说说丰富多彩的端午节吧.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仿佛过春节一样,早早的起了床,便做起了美味可口的粽子来吃,而且下午还要去江边观看每年一次的赛龙舟比赛呢!

  中午,我匆匆忙忙的吃过丰盛的午餐,便飞一样的跑到江边.哇塞!江边早已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了,真的是人山人海的呢!有的背着小孩;有的端着凳子;有的拿着小的*;有的手中拿着无数的气球;有的......;我深怕自己看不见,就挤到了最前面.江边早以停着九条漂亮精致的龙船,每艘龙船上面都坐着身着鲜艳服装的赛手和锣鼓手,他们有快乐队,有前进队,有小康队......突然,一声枪响,大家开始了激烈的龙舟比赛.你看:快乐队和前进队都并驾齐驱的划在了最前面,不一会儿,小康队像箭一样的冲了上来,他们的手法整齐,指挥有序......人们的掌声.加油声.呐喊声.尖叫声响遍了整个河岸,传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使全国人民都在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欢呼!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小康队取得了第一名,人们欢呼的叫了起来,高兴的跳了起来,五彩缤纷的气球飘向了的蓝蓝的天空!

  啊!这真是美好快乐的一天,更是丰富多彩的一天!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塞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俗,传说是为了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的哦!

端午节的传统*俗2

  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我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

端午节的传统*俗3

  一提起*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连外国人也惊叹不已也!就说说丰富多彩的端午节吧.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仿佛过春节一样,早早的起了床,便做起了美味可口的粽子来吃,而且下午还要去江边观看每年一次的赛龙舟比赛呢!

  中午,我匆匆忙忙的吃过丰盛的午餐,便飞一样的跑到江边.哇塞!江边早已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了,真的是人山人海的呢!有的背着小孩;有的端着凳子;有的拿着小的*;有的手中拿着无数的气球;有的......;我深怕自己看不见,就挤到了最前面.江边早以停着九条漂亮精致的龙船,每艘龙船上面都坐着身着鲜艳服装的赛手和锣鼓手,他们有快乐队,有前进队,有小康队,突然,一声枪响,大家开始了激烈的龙舟比赛.你看:快乐队和前进队都并驾齐驱的划在了最前面,不一会儿,小康队像箭一样的冲了上来,他们的手法整齐,指挥有序......人们的掌声.加油声.呐喊声.尖叫声响遍了整个河岸,传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使全国人民都在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欢呼!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小康队取得了第一名,人们欢呼的叫了起来,高兴的跳了起来,五彩缤纷的气球飘向了的蓝蓝的天空!

  啊!这真是美好快乐的一天,更是丰富多彩的一天!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塞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俗,传说是为了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的哦!

端午节的传统*俗4

  关于端午节诗歌:端午的香包

  小时候,

  端午的香包飘着幽香,

  姥姥手中的针线又在忙。

  长大了,

  端午的香包是她的礼葬,

  姥姥已不再我身旁。

  而现在,

  端午的香包是一串念想,

  姥姥的爱在外婆桥上。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很期待过端午节。诱人的粽子让人垂涎三尺,长长的米粒煮得泛黄,里面包了豆沙或枣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红的颜色,四角倔强的翘着,可爱极了。包粽子的叶子上沾满了水,也沁入一点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满嘴便充满了米香,再咬一口,便会看到暗红色的馅儿。馅儿甜甜的,有了米,这种甜也不腻了;米中融入了枣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满嘴“小胡子”,妈妈见了笑我是只“大脸猫”。我却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头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会笑着看着我,慢慢挪动步子于床前,从枕边的针线筐中取出几个香囊。那时外婆还只有我一个孙辈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会有五六个外婆做的香包。这些香包各式各样,在我记忆中,似乎没有重样儿的。外婆那时手还很巧,会做很多种图样。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阳、月亮、星星的;还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无论做什么,就像什么,虽说没达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绝不比路边买的那些差。

  虽然我并不怎么喜欢香包的那种味道,但那无疑是我那时的最好饰品。于是,我国的满身都是德,犹如天花乱坠。效益看着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说什么,依然“孤芳自赏”,跑去妈妈面前玩了。

  现在物是人非,我穿过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长大了,表弟已经七岁,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们家端午节的*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没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安的成长着,一天又一天。但有时心里却十分空洞,越临*端午,越是如此。

  怀念我亲爱的饰物――外婆充满爱意的香包。

端午节的传统*俗5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俗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 五月初五 ,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俗延续到今天。

端午节的传统*俗6

  端午节的传统*俗简介

  1、赛龙舟、洗龙湫水。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2、吃粽子。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竹叶甘,淡,寒。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心火织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赤。还可以清热除烦:用于热疡烦热,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另配料可以随意选用,有大枣、榛子、苡米、花生、莲子、芡实.....也都有滋补保健。

  3、挂香囊。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4、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5、喝雄黄。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6、煮大蒜。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7、滚吃鸡鸭鹅蛋。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8、驱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有什么传统

  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等一些国家,而且深受各国的喜爱。

  端午节的别称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的传统*俗 (菁华6篇)扩展阅读


端午节的传统*俗 (菁华6篇)(扩展1)

——端午节传统*俗 (菁华6篇)

端午节传统*俗1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在*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的*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多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比赛中,鼓声急促,众桨翻飞,刻成龙形的独木舟你追我赶,不相上下 ,既是竞渡游戏,亦是以祭神与乐人的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英国等。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此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将赛龙舟列入比赛项目。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的又一传统*俗。各地包粽子的用料、粽子的形状不尽相同,花样繁多。如包成牛角状的叫角粽,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称筒粽,包成四角形的叫四角粽,放肉的叫肉粽,放枣的叫大枣粽……统称叫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有用大黄米(粘黄小米)的,还有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时,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包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元、明时期,包粽子的用料已由菰叶变为箬叶,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粽子米里已开始加上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益加丰富多彩。

  从古到今,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来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大枣和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肉粽子最有代表性。现在交通这么发达,网上交易红火,就是西北地区的人想吃南方的粽子已不是什么难事。大家也可以学*包起来。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三、悬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喝雄黄酒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房檐下,或悬于堂中。端午节前后是一年中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智慧的古人通过这些方式来达到驱邪避瘟的作用,为健康保驾护航,具有一定养生意义。

  艾,又称艾蒿,有野生的,也有家种的。它的茎、叶含有的挥发性芳香油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艾柱”是中医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现美容馆及养生会馆都用艾柱为顾客祛湿寒、理气血。

  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饮雄黄酒的*俗,以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蚊虫不叮。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俗。

  四、吃鸡蛋、撞鸡蛋

  因为蛋形如心,民间相传吃啥补啥,吃蛋生心,吃了鸡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端午节吃蛋一方面是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则是改善生活。最早主要是吃鸡蛋,后来就每逢端午,都要煮上各种蛋,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端午节吃鸡蛋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而传说在吃煮鸡蛋前做撞碰鸡蛋的游戏非常吉利,胜出者更会迎来好运。当然,玩过这个游戏的人都知道挑选大个的、瞅着比较坚硬的蛋,用实心的小头那端去撞。

  五、挂五彩线、葫芦、走马芹、佩香囊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会给小孩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五彩线,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线是用青、白、红、黑、黄五色丝线编成,代表木、金、火、水、土,又象征东、西、南、北、中,民间认为它蕴涵着五方神力的庇护,称为“五彩龙、”“长命线”,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吉祥*安。后来便不再仅仅用这五种颜色,只要是五种线,越新鲜越好,小孩子更喜欢。实在没有,那就只要五种颜色的线就好了。有的挂上小桃核或铃铛,特别漂亮。尤其是挂铃铛的,随着身体的移动,叮当作响,悦耳动听。随着社会的进步,五彩线也不断创新,现在都编五彩绳,既结实又好看。

  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恶月,天气炎热,易生疾病。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当之后的第一声雷声中,剪掉的五彩线随水冲走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不吉利的东西,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好运会伴随一年。

  葫芦有“福禄”之意,有收集福气的作用。本为藤本植物的葫芦,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因此在端午节,民间有用葫芦去病化煞的*惯,可将葫芦挂在家里或门口或戴在身上,能避邪驱瘟、带来好运。

  走马芹,别名又叫野白芷、野芹菜花、毒芹根等,具有祛风消斑的功效。走马芹为剧毒植物,只能外用,不能内服。据说端午室内悬挂走马芹有驱赶蚊虫的功效。

  端午节小孩佩带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总之,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全体放假三天。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各地不同*俗差异

  河北省

  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古时,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烧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

  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上海市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江苏省

  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外国人怎么过端午的*俗

  日本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节的传统。在日本,端午的*惯是在*安时代以后由*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端午节的*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节**本*正式定为法定的儿童节,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节日特有饮食有日本粽和柏饼。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人民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在农业社会时期的朝鲜半岛,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在祭祀举行时会进行假面舞剧、韩式摔跤、荡秋千、跆拳比赛等具有朝鲜地方特色的活动。

  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

  越南

  五月初五是越南端午节,在这一天清晨,大人们会给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越南人认为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在每年春夏交替时吃黄姜饭可避免受到一些疾病的侵扰,所以越南人在端午节这天会吃黄姜糯米饭。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端午节,马来西亚华人通过裹粽比赛和赛龙舟等方式,庆祝节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娘惹粽是马来西亚的创意粽,又称为蓝粽,外表色泽如同*青花瓷,十分特别,既美丽又浪漫,光看看就觉得赏心悦目。

  端午节各地饮食文化*俗

  吃黄鳝

  我国江汉*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安无事。

  吃黄鱼和“白乌龟”

  常武地区,端午节中午饭比较丰盛,常武人家过端午节,不论贫富,要买黄鱼(石首鱼),要吃“白乌龟”。所谓“白乌龟”就是鹅。东门一带有“当当锅子买黄鱼”的谚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鱼被*推为“爱国黄鱼”端午时人们当饭鱼食用。

  常州百姓视农历“五月”为“毒月”,“初五”为“毒日”。五月初五,“重五”,毒上加毒。因此时天气暖热,蛇、蜈蚣、壁虎、蜘蛛、蝎子等“五毒”相继出动以毒伤人,因此瘴气易生,疫病多发,所以“端午节”的节俗皆围绕除毒驱邪防疫等展开。而吃黄鱼、老鹅等,也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方法。

  吃炒血鸭和酿豆腐

  湖南宁远一带端午节主要杀鸭庆祝,原因是从清明节一直到端午节这段时间,是水草最丰美的时候,鹅、鸭、田螺等天然食料充足,鸭子个个长得壮实,鸭肉更是皮薄细嫩,这时食用最肥美。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另外,江浙北部一带端午节还吃豆腐。

端午节传统*俗2

  山东端午*俗有哪些

  艾叶煮鸡蛋

  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当地端午节的节令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

  插艾蒿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山东地区普遍会在家门口插艾蒿。艾蒿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除了插艾蒿,胶东部分地区还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采药

  端午节,许多地方有采药*俗。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后挂起来,留着以后做药材用。

  拉露水

  端午节这天,在胶东一带,家家户户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给孩子擦脸,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杂病。

  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俗至少成于汉代,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五毒饼

  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祈求健康。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有杏蓉、枣泥、绿豆蓉、芝麻等馅料。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碧筒饮

  碧筒饮是济南地区的*俗。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酒流入口中,成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饮。史料记载:古代,大明湖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用簪子将莲叶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荷茎相通。从荷茎末端吸酒喝,“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

  浙江端午节*俗

  浙江有的地方吃“五黄”,指黄鱼、黄鳝、黄瓜、黄泥蛋、雄黄酒,俗信以为可以祛五毒。有的地方小孩吃过粽子,会把粽箬往桃树干上去贴,一边还口中反复念叨:“你疰我不疰!”这也是某种古老的语言巫术残存。而这一带民间讲述端午节起源,则大多与伍子胥有关。

  杭州人过端午节喜欢游雷峰塔,喜欢看白蛇传戏曲,则大多与白蛇传传说在这一带深入人心的事实有关,这也是大同中的小异。白蛇传传说一开始就和杭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旧时在武义,有端午日推龙船驱恶鬼的*俗。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风俗,据老人回忆,当年的人们用毛竹扎制龙船,船上绑五个纸人,称为“五鬼”。端午上午,一人敲锣绕船三圈,称“侧船”。午时,七名男青年推船,从城隍庙出发,沿大街向东,一直推出八素门外,然后把这只龙船抛入熟溪河中。

  一路上,两旁人群纷纷向龙船抛掷银黄炮或茶叶米,以为辟邪,人称这种活动为“推龙船”。龙船后面还有城隍仪仗和鼓乐,表示城隍押送“五鬼”出城。这样一种风俗的内涵是“送瘟神”,应该是很清楚的。

  其实,旧时在浙江各地,类似的“送瘟神”旧俗是很普遍的.,各地的民俗学者有过许多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叙述各地端午的民俗事项,诸如送龙船、送纸船、送耗、拔茅船、送花船、送草船、送大暑船、龙船灯等,具体做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而其民俗内涵则大致相仿。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古老的风俗毕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顺便要提到的是,个别地方的端午节期也与众不同。温州文成的黄坦、西坑一带,五月初四过端午;缙云的漕头,六月十五过端午;余杭的和睦,又称五月十三为小端午。在当地还会有传说,用来解释这一特殊风俗的由来。在江山一带,有端午敬师的传统,学生给老师送粽子、馒头,老师回赠纸扇,这样的传统也是充满着情感的。

  端午节的活动有哪些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传统*俗3

  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我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

端午节传统*俗4

  一天早晨,我与往常一样正准备吃早餐,突然发现早餐有点不一样,我看到了一个正冒着热气的胖乎乎的大粽子。原来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每年都期盼的端午节。

  端午节有一个非常感人的传说。战国时期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大臣叫屈原,他非常热爱他的祖国--楚国。因为受到奸臣的陷害,楚怀王把屈原赶出京都流放到外地。后来楚怀王因不听屈原忠告,病死在秦国,楚国后来也被秦国所灭。屈原听后十分悲伤,就抱石沉入到泪罗江自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后来人们把每年的五月初五确定为端午节。每次过端午节,我都会想起一首小儿歌:五月五,是端午,插艾香,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可我觉得最有趣的*俗还是包粽子。去年端午节那天,我跟着奶奶爷爷在绍兴老家学会了包粽子。包粽子的材料可真丰富,有五花肉、粽米、红豆、花生、蜜枣——看得我眼花缭乱。首先我把叶片放入水中洗干净,再把粽米放入水中洗干净,然后加一点点盐和酱油搅拌均匀。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两张叶片叠在一起,折成一个漏斗,先往里面放一勺米,把它对着左手掌心抖了几下,再塞进去一小块肉和蛋黄,然后填满米。接着左折折,右折折,把它包得严严实实的,最后用一根细绳子把它捆绑起来,一个穿着绿色外衣的美味粽子就做好了。

  每次过端午节,都会让人们更加怀念和敬仰爱国诗人屈原。我们从小要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

端午节传统*俗5

  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蛋有鸡蛋、茶叶蛋、鹅蛋、咸鸭蛋等。最初的关于端午节吃蛋的*俗,应该就是为了躲避重午的瘟疫,在这个接*夏至的节日里,阳气高涨至正端,阴气初施,阳气隆盛,天地气交,补充蛋白质就是最当务的要事了。在东北地区,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煮茶叶蛋吃。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端午节传统*俗6

  山东端午*俗有哪些

  艾叶煮鸡蛋

  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当地端午节的节令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

  插艾蒿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山东地区普遍会在家门口插艾蒿。艾蒿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除了插艾蒿,胶东部分地区还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采药

  端午节,许多地方有采药*俗。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后挂起来,留着以后做药材用。

  拉露水

  端午节这天,在胶东一带,家家户户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给孩子擦脸,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杂病。

  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俗至少成于汉代,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五毒饼

  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祈求健康。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有杏蓉、枣泥、绿豆蓉、芝麻等馅料。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碧筒饮

  碧筒饮是济南地区的*俗。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酒流入口中,成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饮。史料记载:古代,大明湖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用簪子将莲叶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荷茎相通。从荷茎末端吸酒喝,“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

  浙江端午节*俗

  浙江有的地方吃“五黄”,指黄鱼、黄鳝、黄瓜、黄泥蛋、雄黄酒,俗信以为可以祛五毒。有的地方小孩吃过粽子,会把粽箬往桃树干上去贴,一边还口中反复念叨:“你疰我不疰!”这也是某种古老的语言巫术残存。而这一带民间讲述端午节起源,则大多与伍子胥有关。

  杭州人过端午节喜欢游雷峰塔,喜欢看白蛇传戏曲,则大多与白蛇传传说在这一带深入人心的事实有关,这也是大同中的小异。白蛇传传说一开始就和杭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旧时在武义,有端午日推龙船驱恶鬼的*俗。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风俗,据老人回忆,当年的人们用毛竹扎制龙船,船上绑五个纸人,称为“五鬼”。端午上午,一人敲锣绕船三圈,称“侧船”。午时,七名男青年推船,从城隍庙出发,沿大街向东,一直推出八素门外,然后把这只龙船抛入熟溪河中。

  一路上,两旁人群纷纷向龙船抛掷银黄炮或茶叶米,以为辟邪,人称这种活动为“推龙船”。龙船后面还有城隍仪仗和鼓乐,表示城隍押送“五鬼”出城。这样一种风俗的内涵是“送瘟神”,应该是很清楚的。

  其实,旧时在浙江各地,类似的“送瘟神”旧俗是很普遍的,各地的民俗学者有过许多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叙述各地端午的民俗事项,诸如送龙船、送纸船、送耗、拔茅船、送花船、送草船、送大暑船、龙船灯等,具体做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而其民俗内涵则大致相仿。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古老的风俗毕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顺便要提到的是,个别地方的端午节期也与众不同。温州文成的黄坦、西坑一带,五月初四过端午;缙云的漕头,六月十五过端午;余杭的和睦,又称五月十三为小端午。在当地还会有传说,用来解释这一特殊风俗的由来。在江山一带,有端午敬师的传统,学生给老师送粽子、馒头,老师回赠纸扇,这样的传统也是充满着情感的。

  端午节的活动有哪些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的传统*俗 (菁华6篇)(扩展2)

——传统*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菁华6篇)

传统*俗春节吃饺子作文1

  今天是正月初一,我们一家早早起床去奶奶家过年。到奶奶家后,我看见奶奶正在包饺子,左手边放着一些硬币,右手边放着包饺子要用到的物品,正中间放着一盆白菜馅,看样子味道一定不错,我舔了舔舌头。

  开始吃饺子了,我想起了去年的情景。我跟爸爸比赛吃饺子,看谁吃到的硬币多,就算谁赢,可是最后我输了,还把我撑个半死。但今年不一样,我早有防备武器,把硬币揣在衣兜里,至少带了20枚硬币,我吃一个得一个硬币,最后我10枚>爸爸的2枚,我赢了。可这该死的硬币早不掉晚不掉,非这时候掉出来,我羞愧地低下了头。但是我也实实在在地吃出了一枚硬币,这一枚就能证明我岁岁*安。

  这个年比以往年过的都开心,我喜欢过年!

传统*俗春节吃饺子作文2

  时光匆匆,转眼我们就迎来了春节。在这样热闹喜庆的日子里,我们除了要家人团聚在一起,还有一项必做的就是吃饺子。

  过年了!过年了!亲友们都到了奶奶家。高高兴兴过大年。晚上又要像往年一样要吃饺子了。

  中午,我看见奶奶在厨房张罗:剁肉。做饺子皮。包饺子。这时候,我进了厨房。拿了一块饺子皮,用勺子弄了一半肉碎饺子皮上。大公告成。不太对劲,我做的饺子像汤圆一样。奶奶做的饺子弯弯的,非常的好看!

  奶奶看了看我和我做的饺子,说:‘你怎么把饺子弄成圆的?人家是捏的。’‘我说:’奶奶我不会捏。‘’后来,奶奶教我一步一步的捏了。

  晚上,我终于吃到了自己包的饺子了!

  我觉得今年的春节跟往常一样,都过的十分的开心。最重要的是我又吃到了我想念已久的饺子,我觉得真是好幸福哦!

传统*俗春节吃饺子作文3

  饺子,是*北方人过年常吃的美食,没有它,就不太像是过春节,它已经从传统*俗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传说是医圣张仲景发明了饺子,饺子看着像耳朵吧?实际上就是为了防止耳朵太冷才出现的。春节的时候正是天气最冷的时候,耳朵经常会冻,吃饺子这个*俗,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春节这天,全家都准备吃饺子,我正好学一学怎么做饺子,妈妈告诉我先调馅、和面,然后擀饺子皮,妈妈在擀皮,我拿起一个饺子皮,然后把调好的馅放进饺子皮里,想学着爸爸、妈妈那样把一个饺子包好,看着爸爸、妈妈包起来那么容易,到我这里就不听使唤了呢,不是馅放多了,就是捏不住了,我拿起一张饺子皮,也像妈妈那样,放馅,对折,捏紧。咦,皮怎么破了,我急忙想把破开的口子捏紧,可是越捏越破,馅也全部漏出来,我束手无策了,急得手忙脚乱,瞬间有点气馁了。妈妈看到后笑着说:“你刚刚学,馅不要放太多,那样不好包,等你熟练了,才可以做的更漂亮,别灰心,继续加油!”得到妈妈的鼓励后,我信心十足,便继续做起来,做了几个后,终于做出像模像样的饺子。妈妈看着我的杰作后,对我竖起大拇指来。我心里乐开了花。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包硬币饺子。说是谁吃到了带有硬币的饺子谁就是有福气的人。妈妈把一枚伍角的硬币洗了又洗,然后递给我,让我包进了带有肉馅的一个饺子里。终于包完了,我焦急的等待着煮好的饺子,还没剩到碗里,我就恨不得一口吃进嘴里,特别期待的是谁能吃到那枚硬币饺子呢。我们一家人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心翼翼地咬,生怕把硬币吃到了肚子里。谁吃到了带有硬币的饺子,那兴奋劲头儿甭提多高兴了!

  春节吃饺子,不仅仅是*俗,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我喜欢吃饺子,更喜欢过春节!

传统*俗春节吃饺子作文4

  *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了!

  过春节,可少不了饺子。妈妈说:“春节一定要包个裹硬币的‘幸运饺子’还要包个寓意生活甜蜜的‘糖饺子’”。妈妈边说边让我先从面缸里舀出两碗面粉放到盆里,一边慢慢倒水,一边用手慢慢和面,不久就和成了一个光滑的面团。妈妈先把面团放在盆里,盖上让面先醒着。

  接着,妈妈就开始做饺子馅了,把肉和葱姜一起放进绞肉机里,按下开关,过了一会儿,妈妈把馅儿舀出来放进一个盆子里,加上各种各样的调料,搅拌一下,美味的馅就做好啦!

  妈妈把醒好的面团搓成条状后用刀切成一个个小块块。原来切块也有学问呢!要切一下,转一下,切完之后洒上点面,用手压扁,这样就可以擀饺子皮了。妈妈擀饺子皮要擀一下,转一下,妈妈一会就把饺子皮擀完了。

  然后,就要包饺子啦!妈妈拿起一张饺子皮,用筷子把一块馅儿放进饺子皮里,把面皮相对着捏一下,从一边捏到另一边捏的严实合缝,最后放到饺子帘上。我心想:“这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于是,我就开始学着包了。我第一个包的饺子感觉馅儿放的有点多,捏都捏不上。第二个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把馅儿放的少了一点,但是这回又没包成功。因为馅儿放的太少就成了一个“人们不爱吃的馄饨”。我包了好几次,在妈妈指导下,直到第九次:“啊!我终于成功了!包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饺子。”我又学着妈妈包了一个放硬币的幸运饺子,妈妈又教我包了个糖饺子,这下饺子可包全了。

  最后,把饺子放进开水锅里煮,要不停的搅动,看到水要溢出来的时候,要往锅里倒一点点冷水,倒完三次水之后,香喷喷的饺子就出锅啦! 窗外灿烂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着,我吃着香喷喷的饺子,期望着新的一年,全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

传统*俗春节吃饺子作文5

  冬天虽然冷了点儿,但好玩儿的事就如天上纷纷扬扬的雪花,数也数不清。旧年的最后一天——大年三十的夜晚“偷”饺子的事就让人回味无穷。

  我的老家在浙江省一个偏僻的农村,那儿有一种风俗,每逢过年夜包饺子时,小孩子就会“武装”起来,联合去“偷”别人家的饺子。“偷”饺子是一件两厢情愿的事儿,被“偷”的人家会特意包好饺子准备让人“偷”,即使一夜包的饺子被“偷”了个一干干净也丝毫不会生气,恰恰相反,心里倒挺高兴的。这正表明自己家人气旺,“贼”连自己家的饺子都瞧得上,也说明被“偷”的人家最能干,包的饺子香甜可口。

  夜晚,家家户户都点亮了门灯,挂上了红红的大灯笼,屋子里的人正忙着为“小偷”包饺子,外边的“小偷”则忙着“偷”饺子。堂屋饭桌上的饺子散发出令人口水直流的香气,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静静地等候着“偷”饺子的人。我有好几年没回老家了,自然不会错过“偷”饺子的大好时机。我和妹妹、弟弟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口袋,为了不留下“罪证”——指纹,我们还特意各自准备了一双塑料手套。去“偷”谁家的呀?当然是开化妆品店的小叔家。

  弟弟走进了小叔家。故意把叔叔他们引开。过了几分钟,弟弟在里面吹响了口哨,这是我们的暗号,我和妹妹就直冲大门,开始行动起来。我俩不管三七二十一,直往口袋里装。我们正装得起劲,口哨声又响起来了。糟啦!叔叔他们要回来了!我和妹妹吓得躲进了桌子底下。

  叔叔的脚步声越来越*,他走到桌边。故意说:“饺子都跑哪里去了?”

  我和妹妹看了看满满的口袋,开心地笑了。就在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扑来了很多柴灰。现在我肯定变成黑人了,妹妹用口袋挡住了身子,但脸一下子变成了“包青天”——“包黑炭”。叔叔终于把我们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大喊:“抓小偷呀!抓小偷呀!”一时间,里屋的人都跑了出来,见状都捧着肚子哈哈大笑起来……

  家乡春节的“偷”饺子可真有趣!

传统*俗春节吃饺子作文6

  每当春节的时候,我们这的风俗一定是吃饺子。还有一句话叫“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这句话也充分印证了“吃饺子”在我们家乡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风俗。

  我们北方的人都把饺子作为美食之一,在外地打工的人回到家乡就要先吃顿饺子,代表着一家团圆。每当吃饺子全家老少都要出动帮忙,虽然总是忙成一团,但也乐在其中。北方过年期间,基本从年三十直至正月十六会一直吃饺子,我吃过饺子皮橙色的和纯白的饺子,还有各种不一样饺子馅。

  过年时吃着饺子蘸醋那味道才叫一个绝,当饺子遇上了醋、酱油的合成品,醋中和了饺子的浓汤合成了世界最完美的食物。第一天剩余的饺子第二天可以油煎一下,味道更香。

  过年吃饺子是我的家乡风俗之一,我很喜欢这个风俗,让我知道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


端午节的传统*俗 (菁华6篇)(扩展3)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 (菁华5篇)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1

  端午节*俗:吃粽子

  端午节时,很多人都会采摘些粽叶回去包各种口味的粽子,并送给亲朋好友,庆祝节日的到来。包粽子的方式多样,口味多样,可包成牛角状、四角形状等,里面可放些腊肉、蛋黄、红枣、花生、鲜肉等。不过现在很少有人包了,大多是公司或企业发一盒就差不多了。

  端午节*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俗: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弧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俗:系五彩绳

  五彩绳又称为五色丝、五彩丝,*古代时期崇敬五色,五彩绳的五色代表五行——赤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蕴含着吉祥如意。所以端午节那天长辈们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五彩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以保孩子*安。五彩绳不可以弄断或者丢弃,据说佩戴五彩绳的孩子可以消灾避难,以防蛇虫伤害。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而在传说之外,“龙舟竞渡”也确实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而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但是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由此可见,历史悠久的粽子,应该算得上是*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续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食物,用粽叶包装,是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2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3

  1.赛龙舟。相信大家都看过划龙舟比赛吧,它是端午节的主要*俗。赛龙舟的起源是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直到今天,赛龙舟作为*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除了端午节之外,也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从现在的角度看,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了,它现在已经超越了一项体育运动的范畴,变成了一种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

  2.插菖蒲、艾叶。这个*俗的出现是因为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故相传五月五日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3.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端午节戴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颜色鲜艳,袋囊内的填充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4.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美味可口,很多人都喜欢,现在不管是在端午节那天或者在*时,吃粽子的人都很多。

  介绍几种端午节吃的食物:

  1.粽子

  做法:将糯米泡一夜,然后把花生米、豇豆泡6小时以上,五花肉切块加酱油、姜、料酒、糖和盐浆一夜。把粽叶泡软,取一片粽叶折出一个三角,放一勺米,再放豆、花生米、肉和枣,最后再放一勺米。用手压实米,把粽叶从上往下折叠,叠成三角形,用棉线绑结实。在高压锅放进没过粽子的水,上面压一个盛水的盆,盖好锅盖,扣限压阀烧开一个半小时即可。

  2.煎堆

  做法:将糯米粉150克用清水和成粉团,放人沸水中煮熟,然后加入350克生糯米粉、100克白糖揉成面团作为为皮料。将红糖、白糖加适量清水煮熬成糖胶液,再加入爆谷花、花生仁和芝麻仁拌匀成馅,并趁热按成小团。然后取皮面55克,包入馅料750克,搓成圆形,洒上一层水后,粘上一层芝麻,即成煎堆生坯。最后锅内加植物油烧至六七成热,放入生坯,炸至膨起呈圆形至熟即可。

  3.吃鳝鱼

  砂锅鳝鱼的做法:先将冬菇浸软去脚、烧腩切块,蒜肉用将滚之油炸黄捞起,把鳝鱼洗净抹水斩块,加腌料腌二十分钟。然后将鳝鱼沾满生粉用滚油大火炸黄捞起,约二分钟后重炸至金黄色捞起。再将生菜洗净,切短段放在煲仔内。[美食*]在锅内放油一汤匙,爆香姜、蒜,放冬菇和酒半汤匙,加入调味煮滚,把烧肉和鳝鱼兜均匀,倒落在己放有生菜之煲内,最后加盖大火煮滚,放葱和加油二汤匙即可。

  当吃粽子的时候,我们都会记得这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还有很多别称:如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和龙日等等。20xx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会议决定:*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4

  1.赛龙舟。相信大家都看过划龙舟比赛吧,它是端午节的主要*俗。赛龙舟的起源是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直到今天,赛龙舟作为*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除了端午节之外,也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从现在的角度看,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了,它现在已经超越了一项体育运动的范畴,变成了一种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

  2.插菖蒲、艾叶。这个*俗的出现是因为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故相传五月五日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3.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端午节戴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颜色鲜艳,袋囊内的填充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4.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美味可口,很多人都喜欢,现在不管是在端午节那天或者在*时,吃粽子的人都很多。

  介绍几种端午节吃的食物:

  1.粽子

  做法:将糯米泡一夜,然后把花生米、豇豆泡6小时以上,五花肉切块加酱油、姜、料酒、糖和盐浆一夜。把粽叶泡软,取一片粽叶折出一个三角,放一勺米,再放豆、花生米、肉和枣,最后再放一勺米。用手压实米,把粽叶从上往下折叠,叠成三角形,用棉线绑结实。在高压锅放进没过粽子的水,上面压一个盛水的盆,盖好锅盖,扣限压阀烧开一个半小时即可。

  2.煎堆

  做法:将糯米粉150克用清水和成粉团,放人沸水中煮熟,然后加入350克生糯米粉、100克白糖揉成面团作为为皮料。将红糖、白糖加适量清水煮熬成糖胶液,再加入爆谷花、花生仁和芝麻仁拌匀成馅,并趁热按成小团。然后取皮面55克,包入馅料750克,搓成圆形,洒上一层水后,粘上一层芝麻,即成煎堆生坯。最后锅内加植物油烧至六七成热,放入生坯,炸至膨起呈圆形至熟即可。

  3.吃鳝鱼

  砂锅鳝鱼的做法:先将冬菇浸软去脚、烧腩切块,蒜肉用将滚之油炸黄捞起,把鳝鱼洗净抹水斩块,加腌料腌二十分钟。然后将鳝鱼沾满生粉用滚油大火炸黄捞起,约二分钟后重炸至金黄色捞起。再将生菜洗净,切短段放在煲仔内。[美食*]在锅内放油一汤匙,爆香姜、蒜,放冬菇和酒半汤匙,加入调味煮滚,把烧肉和鳝鱼兜均匀,倒落在己放有生菜之煲内,最后加盖大火煮滚,放葱和加油二汤匙即可。

  当吃粽子的时候,我们都会记得这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还有很多别称:如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和龙日等等。20xx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会议决定:*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5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

  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俗仍随处可见。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事实上,竞渡、祈禳。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王溥(九二二-九八二)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马缟(约十世纪中叶)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

  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李淖(约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什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溤贽(约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

  唐朝新兴的端午*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段成式(约八○三-八六三)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称「五毒符」。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不共处。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宋朝的端午节物,比起历代,更见精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序于一一四七年)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端午节的传统*俗 (菁华6篇)(扩展4)

——冬至的传统*俗 (菁华5篇)

冬至的传统*俗1

  关于冬至节气的*俗有哪些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吃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俗。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息战乱,能过上太*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陈志岁《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预示否极泰来。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以冬至为界点,古代节气开始新的轮回,《淮南子》记载:“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冬至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低温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冬至的传统*俗2

  吃饺子

  冬至时节,吃的*俗真不少,除了饺子,较为常见的还有吃馄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说冬至这天,北京人家多食馄饨。南宋临安(今杭州)也有冬至吃馄饨的*俗,宋人周密说,起初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据说,馄饨为西施所创造,所以每年冬至苏州人都要吃馄饨。如今,馄饨制作方法很多,遍布全国各地,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则称曲曲,等等。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各式各样的冬至*俗,如杭州人冬至吃年糕,期许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北方,冬至天气寒冷,人们吃狗肉和羊肉以进补身体;银川冬至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广东潮汕,每年冬至都要祭祀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在我国宝岛台湾,如今还有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样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不忘自己的“根”。

  吃节食

  冬至日,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礼记·月令》中载:“律中黄钟,乃阳之极,万物之始也。”杜甫也有诗句“冬至阳生春又来”,因此,民间流行搓糯米粉制作米丸,米丸象征太阳,是祭祀祖先以及待客的食品。浙江俗称冬至圆,福建俗称团圆子,广东则俗称为冬丸。古人有诗道:“家家捣米做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江浙一带如永嘉、玉环、*阳、泰顺、临海、宁海、峰县、象山、瑞安、武进各处都是这样。

  有些地方则做团子(比丸子略大),用糖、肉、脂油、芝麻、豆沙、萝卜丝等做馅料,称之为冬至团,用来馈赠亲友。如吴县、丹徒、长兴、安吉、吴兴、桐乡、富阳、黄岩、新昌、定海、萧山等地都是这样。有谚语道:“冬节团子年节糕。”

  南宋杭州一般流行吃馄饨,有“冬馄饨,年博托”的谚语。富贵人家追求新奇,一个器皿*盛放十种颜色的馄饨,称之为百味馄饨(见《武林旧事》)。*代北方冬至也吃馄饨,取其圆,以疏达阳气。有谚语道:“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的传统*俗3

  1、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俗,是因纪念“医圣”张景仲冬至舍药留下的。

  2、羊肉汤

  现山东滕州一带,冬至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3、糯米饭

  在江南和广东一带,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饭的*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5、擂圆

  擂圆又叫“冬至圆”是浙江台州人们冬至的重头戏,老传统。“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圆圆润润”,与*日里吃的汤圆相比,“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

  6、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传统*俗4

  先时,云贵地区的*不若现今之多,因而对冬至节的重视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不过,地方上的文武官员在冬至这一天并不空闲,仍然依古礼互相拜贺。在贵州的世家大族若是建有宗姓祠堂者,在冬至日举行合族祭祖的仪式,在黎明时陈设祭品,鼓乐声中一起祭拜祖先,其仪式类同于清明节的内容。家庭丰裕者,于冬至日开始宰猪腌肉,并制年酒、年粑、阴米穿纹等年货。宰年猪时,多请宾客,同喜同乐,一起享受丰收后的快乐。云南各地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地方在冬至节各家都召聚亲友祭奠祖先并宴饮为乐,并"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届时,用糯米粉掺豆屑捏团,蘸糖而食,名曰"豆面团"。有的地方亲友间以米面相馈赠,并有以药物和羊肉煮食者,或者煮赤豆羹饮食。人们总是要在这个时候做些传统美食享用一番。

  相对云贵地区而言,四川人过冬至节的气氛要浓一些。地方官在这一天照例会在书院中向万岁亭朝贺,并互相贺拜。民间则将冬至日称为"过小年",因而自然会表现出一些类似过年的气象。如:士大夫相互拜贺,名曰"拜冬",士拜师傅,卑幼拜尊长,又称"贺长至";有的地方在冬至日各家皆出城扫墓,仪式同于清明,谓"上冬坟"。聚族而居者,要举行"冬至会",即合族而祭。届时合族用猪羊酒肴诸物祭其祖先,祭毕则开设宴*,合族聚餐,以尽一日之欢。在绵竹,冬至祭祖更为讲究些。其宗姓祠堂颇为气派,大多陈列有雕镂青石神龛或刻木彩画,礼器、乐器齐全,祭品则有猪羊、鸡鱼、果蔬等。冬至日,族人向祖先牌位行三跪九叩礼,念毕祝文后,族长向大家讲述先人训诫,主要是团结和睦、劝恶向善的内容,然后一起饮宴,若有违规犯上、酒醉胡来者,罚跑示惩。

  在四川,有冬至节吃羊肉、狗肉等滋补食品“进补”的*惯,在晚上吃羊肉、喝羊肉汤来暖身驱寒,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的传统*俗5

  先时,云贵地区的*不若现今之多,因而对冬至节的重视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不过,地方上的文武官员在冬至这一天并不空闲,仍然依古礼互相拜贺。在贵州的世家大族若是建有宗姓祠堂者,在冬至日举行合族祭祖的仪式,在黎明时陈设祭品,鼓乐声中一起祭拜祖先,其仪式类同于清明节的内容。家庭丰裕者,于冬至日开始宰猪腌肉,并制年酒、年粑、阴米穿纹等年货。宰年猪时,多请宾客,同喜同乐,一起享受丰收后的快乐。云南各地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地方在冬至节各家都召聚亲友祭奠祖先并宴饮为乐,并"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届时,用糯米粉掺豆屑捏团,蘸糖而食,名曰"豆面团"。有的地方亲友间以米面相馈赠,并有以药物和羊肉煮食者,或者煮赤豆羹饮食。人们总是要在这个时候做些传统美食享用一番。

  相对云贵地区而言,四川人过冬至节的气氛要浓一些。地方官在这一天照例会在书院中向万岁亭朝贺,并互相贺拜。民间则将冬至日称为"过小年",因而自然会表现出一些类似过年的气象。如:士大夫相互拜贺,名曰"拜冬",士拜师傅,卑幼拜尊长,又称"贺长至";有的地方在冬至日各家皆出城扫墓,仪式同于清明,谓"上冬坟"。聚族而居者,要举行"冬至会",即合族而祭。届时合族用猪羊酒肴诸物祭其祖先,祭毕则开设宴*,合族聚餐,以尽一日之欢。在绵竹,冬至祭祖更为讲究些。其宗姓祠堂颇为气派,大多陈列有雕镂青石神龛或刻木彩画,礼器、乐器齐全,祭品则有猪羊、鸡鱼、果蔬等。冬至日,族人向祖先牌位行三跪九叩礼,念毕祝文后,族长向大家讲述先人训诫,主要是团结和睦、劝恶向善的内容,然后一起饮宴,若有违规犯上、酒醉胡来者,罚跑示惩。

  在四川,有冬至节吃羊肉、狗肉等滋补食品“进补”的*惯,在晚上吃羊肉、喝羊肉汤来暖身驱寒,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端午节的传统*俗 (菁华6篇)(扩展5)

——端午节的传统*俗(精选十篇)

  端午节的传统*俗 1

  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中国,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我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

  端午节的传统*俗 2

  端午节有哪些*俗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和,增强福缘气场。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7、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陕北各地的农村,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俗。据说游就百病不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的,这天男不做农活,女不做针线,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说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农村,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忙备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处是集镇、寺庙。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岭,要走几十里山路。*时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倾家外游,不图升官发财,图个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

  10、驱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驱虫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颇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小孩子喜欢戴飞禽走兽类的,诸如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老人则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防病健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到白头等。

  最有讲究的要数年轻人了,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会亲自制作一枚别致的香囊,在节前送给心上人。

  12、洗龙舟水

  “洗龙舟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为这段时间的水大,正好又是划龙舟时期,老百姓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扫把

  有赶走“扫把星”,驱除厄运的意思。

  14、挂艾叶和菖蒲

  端午插艾条,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据介绍,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端午时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

  15、吃五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称“吃五黄”。现在,雄黄酒因带有毒性而用黄酒代替。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

  一:纪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二:“九子粽”的传说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端午节的意义是什么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俗。端午节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为一体,因而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人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的节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端午节的传统*俗 3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的*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多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比赛中,鼓声急促,众桨翻飞,刻成龙形的独木舟你追我赶,不相上下 ,既是竞渡游戏,亦是以祭神与乐人的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英国等。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此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将赛龙舟列入比赛项目。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又一传统*俗。各地包粽子的用料、粽子的形状不尽相同,花样繁多。如包成牛角状的`叫角粽,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称筒粽,包成四角形的叫四角粽,放肉的叫肉粽,放枣的叫大枣粽……统称叫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有用大黄米(粘黄小米)的,还有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时,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包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元、明时期,包粽子的用料已由菰叶变为箬叶,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粽子米里已开始加上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益加丰富多彩。

  从古到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来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大枣和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肉粽子最有代表性。现在交通这么发达,网上交易红火,就是西北地区的人想吃南方的粽子已不是什么难事。大家也可以学*包起来。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三、悬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喝雄黄酒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房檐下,或悬于堂中。端午节前后是一年中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智慧的古人通过这些方式来达到驱邪避瘟的作用,为健康保驾护航,具有一定养生意义。

  艾,又称艾蒿,有野生的,也有家种的。它的茎、叶含有的挥发性芳香油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艾柱”是中医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现美容馆及养生会馆都用艾柱为顾客祛湿寒、理气血。

  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饮雄黄酒的*俗,以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蚊虫不叮。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俗。

  四、吃鸡蛋、撞鸡蛋

  因为蛋形如心,民间相传吃啥补啥,吃蛋生心,吃了鸡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端午节吃蛋一方面是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则是改善生活。最早主要是吃鸡蛋,后来就每逢端午,都要煮上各种蛋,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端午节吃鸡蛋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而传说在吃煮鸡蛋前做撞碰鸡蛋的游戏非常吉利,胜出者更会迎来好运。当然,玩过这个游戏的人都知道挑选大个的、瞅着比较坚硬的蛋,用实心的小头那端去撞。

  五、挂五彩线、葫芦、走马芹、佩香囊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会给小孩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五彩线,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线是用青、白、红、黑、黄五色丝线编成,代表木、金、火、水、土,又象征东、西、南、北、中,民间认为它蕴涵着五方神力的庇护,称为“五彩龙、”“长命线”,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吉祥*安。后来便不再仅仅用这五种颜色,只要是五种线,越新鲜越好,小孩子更喜欢。实在没有,那就只要五种颜色的线就好了。有的挂上小桃核或铃铛,特别漂亮。尤其是挂铃铛的,随着身体的移动,叮当作响,悦耳动听。随着社会的进步,五彩线也不断创新,现在都编五彩绳,既结实又好看。

  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恶月,天气炎热,易生疾病。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当之后的第一声雷声中,剪掉的五彩线随水冲走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不吉利的东西,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好运会伴随一年。

  葫芦有“福禄”之意,有收集福气的作用。本为藤本植物的葫芦,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因此在端午节,民间有用葫芦去病化煞的*惯,可将葫芦挂在家里或门口或戴在身上,能避邪驱瘟、带来好运。

  走马芹,别名又叫野白芷、野芹菜花、毒芹根等,具有祛风消斑的功效。走马芹为剧毒植物,只能外用,不能内服。据说端午室内悬挂走马芹有驱赶蚊虫的功效。

  端午节小孩佩带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总之,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全体放假三天。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各地不同*俗差异

  河北省

  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古时,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烧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

  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上海市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江苏省

  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外国人怎么过端午的*俗

  日本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在日本,端午的*惯是在*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端午节的*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节**本**正式定为法定的儿童节,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节日特有饮食有日本粽和柏饼。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人民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在农业社会时期的朝鲜半岛,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在祭祀举行时会进行假面舞剧、韩式摔跤、荡秋千、跆拳比赛等具有朝鲜地方特色的活动。

  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

  越南

  五月初五是越南端午节,在这一天清晨,大人们会给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越南人认为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在每年春夏交替时吃黄姜饭可避免受到一些疾病的侵扰,所以越南人在端午节这天会吃黄姜糯米饭。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端午节,马来西亚华人通过裹粽比赛和赛龙舟等方式,庆祝节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娘惹粽是马来西亚的创意粽,又称为蓝粽,外表色泽如同中国青花瓷,十分特别,既美丽又浪漫,光看看就觉得赏心悦目。

  端午节各地饮食文化*俗

  吃黄鳝

  我国江汉*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安无事。

  吃黄鱼和“白乌龟”

  常武地区,端午节中午饭比较丰盛,常武人家过端午节,不论贫富,要买黄鱼(石首鱼),要吃“白乌龟”。所谓“白乌龟”就是鹅。东门一带有“当当锅子买黄鱼”的谚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鱼被**推为“爱国黄鱼”端午时人们当饭鱼食用。

  常州百姓视农历“五月”为“毒月”,“初五”为“毒日”。五月初五,“重五”,毒上加毒。因此时天气暖热,蛇、蜈蚣、壁虎、蜘蛛、蝎子等“五毒”相继出动以毒伤人,因此瘴气易生,疫病多发,所以“端午节”的节俗皆围绕除毒驱邪防疫等展开。而吃黄鱼、老鹅等,也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方法。

  吃炒血鸭和酿豆腐

  湖南宁远一带端午节主要杀鸭庆祝,原因是从清明节一直到端午节这段时间,是水草最丰美的时候,鹅、鸭、田螺等天然食料充足,鸭子个个长得壮实,鸭肉更是皮薄细嫩,这时食用最肥美。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另外,江浙北部一带端午节还吃豆腐。

  端午节的传统*俗 4

  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中国,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我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

  端午节的传统*俗 5

  端午节有许多的*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端午节的传统*俗 6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的*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多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比赛中,鼓声急促,众桨翻飞,刻成龙形的独木舟你追我赶,不相上下 ,既是竞渡游戏,亦是以祭神与乐人的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英国等。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此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将赛龙舟列入比赛项目。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又一传统*俗。各地包粽子的用料、粽子的形状不尽相同,花样繁多。如包成牛角状的叫角粽,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称筒粽,包成四角形的叫四角粽,放肉的叫肉粽,放枣的叫大枣粽……统称叫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有用大黄米(粘黄小米)的,还有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时,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包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元、明时期,包粽子的用料已由菰叶变为箬叶,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粽子米里已开始加上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益加丰富多彩。

  从古到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来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大枣和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肉粽子最有代表性。现在交通这么发达,网上交易红火,就是西北地区的人想吃南方的粽子已不是什么难事。大家也可以学*包起来。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三、悬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喝雄黄酒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房檐下,或悬于堂中。端午节前后是一年中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智慧的古人通过这些方式来达到驱邪避瘟的作用,为健康保驾护航,具有一定养生意义。

  艾,又称艾蒿,有野生的,也有家种的。它的茎、叶含有的挥发性芳香油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艾柱”是中医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现美容馆及养生会馆都用艾柱为顾客祛湿寒、理气血。

  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饮雄黄酒的*俗,以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蚊虫不叮。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俗。

  四、吃鸡蛋、撞鸡蛋

  因为蛋形如心,民间相传吃啥补啥,吃蛋生心,吃了鸡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端午节吃蛋一方面是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则是改善生活。最早主要是吃鸡蛋,后来就每逢端午,都要煮上各种蛋,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端午节吃鸡蛋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而传说在吃煮鸡蛋前做撞碰鸡蛋的游戏非常吉利,胜出者更会迎来好运。当然,玩过这个游戏的人都知道挑选大个的、瞅着比较坚硬的蛋,用实心的小头那端去撞。

  五、挂五彩线、葫芦、走马芹、佩香囊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会给小孩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五彩线,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线是用青、白、红、黑、黄五色丝线编成,代表木、金、火、水、土,又象征东、西、南、北、中,民间认为它蕴涵着五方神力的庇护,称为“五彩龙、”“长命线”,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吉祥*安。后来便不再仅仅用这五种颜色,只要是五种线,越新鲜越好,小孩子更喜欢。实在没有,那就只要五种颜色的线就好了。有的挂上小桃核或铃铛,特别漂亮。尤其是挂铃铛的,随着身体的移动,叮当作响,悦耳动听。随着社会的进步,五彩线也不断创新,现在都编五彩绳,既结实又好看。

  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恶月,天气炎热,易生疾病。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当之后的第一声雷声中,剪掉的五彩线随水冲走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不吉利的东西,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好运会伴随一年。

  葫芦有“福禄”之意,有收集福气的作用。本为藤本植物的葫芦,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因此在端午节,民间有用葫芦去病化煞的*惯,可将葫芦挂在家里或门口或戴在身上,能避邪驱瘟、带来好运。

  走马芹,别名又叫野白芷、野芹菜花、毒芹根等,具有祛风消斑的功效。走马芹为剧毒植物,只能外用,不能内服。据说端午室内悬挂走马芹有驱赶蚊虫的功效。

  端午节小孩佩带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总之,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全体放假三天。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各地不同*俗差异

  河北省

  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古时,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烧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

  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上海市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江苏省

  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外国人怎么过端午的*俗

  日本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在日本,端午的*惯是在*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端午节的*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节**本**正式定为法定的儿童节,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节日特有饮食有日本粽和柏饼。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人民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在农业社会时期的朝鲜半岛,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在祭祀举行时会进行假面舞剧、韩式摔跤、荡秋千、跆拳比赛等具有朝鲜地方特色的活动。

  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

  越南

  五月初五是越南端午节,在这一天清晨,大人们会给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越南人认为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在每年春夏交替时吃黄姜饭可避免受到一些疾病的侵扰,所以越南人在端午节这天会吃黄姜糯米饭。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端午节,马来西亚华人通过裹粽比赛和赛龙舟等方式,庆祝节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娘惹粽是马来西亚的创意粽,又称为蓝粽,外表色泽如同中国青花瓷,十分特别,既美丽又浪漫,光看看就觉得赏心悦目。

  端午节各地饮食文化*俗

  吃黄鳝

  我国江汉*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安无事。

  吃黄鱼和“白乌龟”

  常武地区,端午节中午饭比较丰盛,常武人家过端午节,不论贫富,要买黄鱼(石首鱼),要吃“白乌龟”。所谓“白乌龟”就是鹅。东门一带有“当当锅子买黄鱼”的谚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鱼被**推为“爱国黄鱼”端午时人们当饭鱼食用。

  常州百姓视农历“五月”为“毒月”,“初五”为“毒日”。五月初五,“重五”,毒上加毒。因此时天气暖热,蛇、蜈蚣、壁虎、蜘蛛、蝎子等“五毒”相继出动以毒伤人,因此瘴气易生,疫病多发,所以“端午节”的节俗皆围绕除毒驱邪防疫等展开。而吃黄鱼、老鹅等,也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方法。

  吃炒血鸭和酿豆腐

  湖南宁远一带端午节主要杀鸭庆祝,原因是从清明节一直到端午节这段时间,是水草最丰美的时候,鹅、鸭、田螺等天然食料充足,鸭子个个长得壮实,鸭肉更是皮薄细嫩,这时食用最肥美。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另外,江浙北部一带端午节还吃豆腐。

  端午节的传统*俗 7

  端午节的传统*俗是吃粽子。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很多粽子。

  因此,我们家最有名的包粽子能手――我妈妈,就开始忙起来了。我妈妈经常说用芦苇叶包粽子最香,所以她选择用芦苇叶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把芦苇叶煮过,再把糯米和枣洗干净,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等芦苇叶凉后,她开始忙着包粽子。她先取三片叶子,放两片叶子,一片反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圆雉体的样子,然后在里面放糯米,中间放几个枣,最后用线捆叶子,粽子就包好了。包好的粽子又胖又大,像老佛爷一样睡着了。妈妈包粽子后,放在高压锅里煮了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味道好了就可以吃了!

  我妈妈包的粽子原料非常简单,但包的粽子很香。只要闻到香味,就会引起食欲,只要餐桌前面有粽子,就会大口吃。所以我每次吃粽子的时候,总是吃的比较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符合我的口味了吧!说到我的味道,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粽子总是很香,吊人的食欲,让人贪婪,要吃很多。

  我喜欢吃粽子,喜欢端午节,喜欢享受节日的氛围!

  端午节的传统*俗 8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形成的,那关于这个节日的*俗你是否了解呢。

  端午节有许多的*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D�D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俗之一�D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在我们的中国有着许许多多古老的传统节日,现在我为大家说说端午节吧!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我们中国十分隆重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有有趣的划龙舟比赛呢!奶奶在家已经煮好了香喷喷的粽子,打开锅盖满屋都飘着粽子的清香,让我闻得口水直流个不停。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子叶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真是回味无穷呀!

  吃完粽子后,爸爸带我去看划龙舟比赛,这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的可热闹了!比赛开始了,各个队伍都蓄势待发,随着一阵枪声一条条龙舟飞快地划过水面,犹如一支支箭向前飞去。在场的观众们兴奋喊道着加油加油,在为参赛者加油鼓励,参赛者们听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使劲地划桨,水花到处飞溅。各条龙舟你追我赶的,最后,落后的一号终于追上了遥遥领先的二号第一个冲过了终点,观众们不禁欢呼起来,到处都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啊!这真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等着你去找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

  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然后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时候,要先把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因为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所以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端午节的传统*俗 9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现在国家已将端午调整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样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因为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开展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的赛龙舟、尝粽子,中秋节人相聚、赏明月、品月饼等。

  希望大家也能牢记传统节日,勿忘中国传统文化,让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得到发扬!

  端午节的传统*俗 10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我最喜欢看赛龙舟的比赛了,这比赛并不是为了争谁第一水第二,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能与美好的姿态。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着糯米和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

  我们中国真是当之无愧的文明古国,一个端午节都有如此深厚的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俗 (菁华6篇)(扩展6)

——端午的传统*俗作文合集5篇

  端午的传统*俗作文 1

  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端午节。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要包粽子,吃粽子,划龙舟,而且这天也要纪念屈原。

  听妈妈说,屈原是楚国的臣子,但是他的报复得不到君王的认可。只能跳江,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粽子投到江里,认为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因此端午节就这样来的。所以这天要包粽子,划龙舟。

  今天妈妈说要教我包粽子,只见妈妈把棕叶包成漏斗形,然后把米到一半进去,把蜜枣或酱肉放进去,再把米倒满,接着把粽叶盖上,最后用绳子把粽子绑好。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煮,过了一会香喷喷的粽子就好了

  我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还是最喜欢端午节。

  端午的传统*俗作文 2

  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但是,你们知道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赛龙舟,还有哪些民间*俗吗?

  让我来告诉你吧。其实除了包粽子、赛龙舟,端午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俗:做香袋。除此之外,关于香袋还有一个传说:古时候,夜晚经常闹鬼,吓得人们不得了,后来,一位神仙知道了,就化**对当地的村民说:“我这里有一个香囊,你们按他的样子照着做给每个村民一个,就不用怕鬼了。”后来那个地方就没有出现过鬼。你明白了吗?

  端午的传统*俗作文 3

  说实话现在我不是太喜欢吃粽子,吃的最好吃的一次是在庐山,那是刚爬过山,从当地的一个山农那儿买的,不知道是饿的缘故,还是粽子太小,还是和同学争吃的缘故,那粽子真好吃。从那以后经常吃粽子,但是再也尝不到那样好味道的粽子了。

  吃的最开心的一次,是一个朋友送的,很多,吃了很长时间,但是不好吃,仍然回味那山农的粽子。想忘掉那粽子的味道,但是总是在回味。

  有一个小的愿望还能吃到的是庐山的粽子,那个味道真的很好。虽然我知道可能永远不能吃到。

  端午的传统*俗作文 4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屈原跳江后,有些渔夫去打捞屈原的真身,有人把粽子扔进江里,为了让鱼虾蛟龙吃饱,不要吃屈原。

  所以在这一天,人们要包粽子吃。粽子的做法很简单:先在糯米上放材料,把糯米做成立体的三角形,再用艾叶包好,蒸上一会,粽子就做好了。

  每家都要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我把各种东西放在糯米上,妈妈把糯米做成立体三角形,爸爸用艾子叶片包好,最后放在锅里煮。粽子就做好了,闻一闻,香气扑鼻,吃一口,甜而不腻。

  这一天,人们还要赛龙舟,就是比赛划龙形的船。可是我只是在电视里看过,没有亲眼看过这么激烈的场面,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要亲眼去看。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节日!

  端午的传统*俗作文 5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

  所有大街小巷都沸腾起来了,有卖香囊的,卖艾草的,还有卖五色线的。俗话说的好,屋上绑艾,家家有爱。于是我家到处也都放上了艾草。妈妈还买了一些五色线,戴在了哥哥姐姐和我的手上。

  今年的端午气息,老家最旺,和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粽子,那才叫艾。所以我们决定去奶奶家过端午。

  一路上鸟语花香,果实累累。到了,我下了车,便向家门奔去。爷爷奶奶在看电视,听说某地又新增确诊病例23例,不会吧!病例又增加了这么多,看到这儿,我才想起自己又忘戴口罩了。唉,我真是大马虎!

  中午,爸爸妈妈准备包粽子,我也想包一下试试,可妈妈说我还不能包粽子,因为我太小了。爸爸比较善解人意,说:她想包就包吧,小孩子手巧,说不定能比咱们包的.还好。于是我就加入了包粽子团。

  首先,准备一张方形的粽子皮,然后把糯米*铺在上面,再放几粒花生,可花生到底放几颗呢?我不太爱吃花生,那就不放了吧。然后再放两颗蜜枣,这样口感吃起来甜丝丝的更符合我的少女心。最后再放一层糯米。开始包了,先将长的那两边往里包一下,再把上面短的一边往下折,然后翻个面,用绳子固定好粽子叶。看到爸爸妈妈娴熟的手法,我百般羡慕,可我还是第一次包。绳子一绑,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看着我那个有点拙态的粽子,心里欢喜着:我会包粽子了!我屋里屋外的跑着,看见人都指着我的粽子说:看,我自己包的粽子!人们都连忙夸赞:妞妞会包粽子了!我快乐地回了家,爸爸说:要上锅蒸了,把粽子给爸爸好不好?我这才恋恋不舍地把粽子给了爸爸,然后去看电视。

  不知不觉中,粽子蒸好了,爸爸把我包的粽子放到我的碗里,那粽子白白的,像个白胖子,吃一口糯糯的。

  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