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保险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1

  在各类保险中,起源最早、历史最长者当数海上保险。正是海上保险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共同海损分摊制度是海上保险的萌芽。海上保险是海上贸易产生与发展的产物。在当时的条件下,航海是一种风险很大的冒险行为,于是在当时地中海航行的商人中形成了一种*惯,即为了船货共同安全而放弃货物所引起的损失由获益的各方共同分摊,这就是“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为公元前916年的《罗地安海商法》所吸收,并正式规定为“凡因减轻船舶载重而投弃入海的货物,如为全体利益而损失的,必须由全体分摊归还”。这就是著名的共同海损分摊原则。因为共同海损分摊原则体现了“损失分担”这一保险的基本原理,因而被公认为海上保险的萌芽。15世纪后期,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美洲的非洲奴隶当作货物投保海上保险,类似于现代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后来船上的船长、船员也可投保。到16世纪,又发展到承保旅客被海盗绑架而支付的赎金。这些都被认为是人身保险的萌芽。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2

  (一)海上保险。现代海上保险发源于意大利。早在11世纪末,在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别是热那亚、佛罗伦萨、比萨和威尼斯等地,就已经出现类似现代形式的海上保险,英文中的“保险单”一词就是源于意大利文“Polizza”。世界上最古老的保险单是一张船舶保险保单,该保单至今仍保存在热那亚的国立博物馆,但这份保单并不具备现代保单的基本形式。一份从形式到内容与现代保险几乎完全一致的最早的保单,是1384年3月24日出立的航程保单。所以现代保险的最早形式——海上保险,发源于14世纪中叶以后的意大利。但是,现代海上保险形成于英国15世纪以后,海上保险随着海上贸易中心的转移而从地中海区域转移至大西洋彼岸。17世纪开始,英国成为世界海上贸易中心的同时,海上保险的中心也开始转移到英国。第一家皇家交易所的开设,为海上保险提供了交易场所;保险商会在伦敦皇家交易所内的设立,又大大促进了海上保险的发展;《海上保险法》的颁布更使英国真正成为世界海上保险的中心,占据了海上保险的统治地位。“劳合社”最初就是专营海上保险,其演变史也是英国海上保险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火灾保险。尽管火灾保险的起源可追溯至1118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火灾保险却是在1666年的伦敦大火之后才发展起来。伦敦大火也成为英国火灾保险发展的动力。转年,牙科医生尼古拉·巴蓬首先独资开办了一家专门经营房产火灾保险的商行,开创了私营火灾保险公司的先例。1680年,他又会同他人共集资40 000英镑,成立了合伙性质的火灾保险所。在收费标准上,巴蓬采用了按房屋危险情况实行差别费率的方法。这是现代火灾保险差别费率的起源,从而使巴蓬享有了“现代保险之父”之誉。伦敦大火之后,保险思想深入人心,现代形式的火灾保险也从此逐渐发展起来。

  (三)人寿保险。埃德蒙·哈雷编制的生命表,奠定了现代人寿保险的数理基础。埃德蒙,哈雷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同时还是人寿保险的先驱之一。1693年,哈雷以德国西里西亚勃来斯洛市1687-1691年按年龄分类的死亡统计资料为依据,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他精确标示了每个年龄的人的死亡率,并首次将生命表用于计算人寿保险费率,为现代人寿保险奠定了数理基础。因此,生命表的制定,在人寿保险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四)责任保险。责任保险作为一类独成体系的`保险业务,始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发达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1855年英国开办了铁路承运人责任保险,但直到20世纪初责任保险才有了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保险人的支柱业务之一。大多数国家还将多种公共责任作了强制投保的规定,如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等。在西方非寿险保险公司中,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一般都占保费总收入的10%以上,在保险市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信用保险。信用保险是随着资本主义商业信用风险和道德危险的频繁发生而发展起来的。1702年,英国开设主人损失保险公司,承办诚实保险。1842年英国保证保险公司成立。1876年美国在纽约开办了诚实保证业务, 1893年又成立了专营信用保险的美国信用保险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信用危机使各国的信用保险业务大受打击。1934年,各国私营和国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瑞士成立了国际信用保险协会,标志着国际信用保险的成熟和完善。目前,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已经相当广泛。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3

  (一)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公*竞争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1988年以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只有*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1988年以来,随着*安保险公司、太*洋保险公司的相继成立,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的格局被打破。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中资、外资保险公司共158家。另外,保险中介机构也不断发展,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保险市场上专业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已经达到2550家左右,保险中介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保险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有力地促进了保险公司经营观念的转变,使之逐步确立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发展意识。保险市场开始由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高。

  (二)保险业务持续发展,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全国保险费收入14528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达3895.6亿元,同比增长35.5%;人身险保费收入10632.3亿元,同比增长28.7%。从保费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来看,*20多年来,年*均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市场潜力的常用指标有两个,即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的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2010年,我国保险密度为1083.4元,保险深度为3.65%,而同期世界*均保险密度已达为469.6美元(约合3 887.1元人民币),*均保险深度已达为8.06%(数据来源《*保险市场年报》2010——2011)。

  (三)保险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保险监管不断创新。1995年我国第一部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2002年,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保险业的要求,对该法作了首次修改,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法律环境的改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束缚行业发展的一些障碍,我国再次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于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与此同时,引入保险公司治理监管制度,形成了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形成了以《保险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体、以规范性文件为补充,基本覆盖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主要领域的制度体系。

  (四)保险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保险市场的开放,一方面允许外国公司进来,另一方面意味着国内的公司可以走出去。从1992年美国友邦第一家获准在华营业,一批批国际保险商拿到了进入*市场的许可证。2004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贸的过渡期结束,我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外资财产险公司可以经营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全部非寿险业务,寿险经营领域也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底,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占我国保险市场的份额为4.37%;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促进了市场竞争,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稳健经营和优质服务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提高了保险业的整体发展水*。中资保险公司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人保公司、*人寿公司、*安保险公司相继在海外上市,3家公司共筹集资金折合人民币480亿元左右,改善了资本结构,提高了偿付能力,使得我国保险业能在更高水*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截至2010年底,我国在海外已设立了37个保险机构,整体竞争力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菁华3篇)(扩展1)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菁华3篇)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1

  自有人类以来,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就时常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寻求防灾避祸、安居乐业之道,萌生了对付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保险思想和一些原始形态的保险做法,中外历史上对此均有记载。

  *是最早发明风险分散这一保险基本原理的国家。远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商人很早就将风险分散原理运用在货物运输中,历史悠久的各种仓储制度是我国古代原始保险的一个重要标志。镖局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货物运输保险的原始形式。镖局是一种类似保险的民间安全保卫组织,其经营的业务之一是承运货物。商人交镖局承运货物,俗称“镖码”(相当于保险标的)。货物须经镖局检验,按贵贱分级,根据不同等级确定“镖力”(相当于保险费率),据此收费签发“镖单”(相当于保险单)。货到目的地,收货人按镖单验收后,在镖单上签注日期,加盖印章,交护送人带回,以完成手续。镖局的这些手续与现代保险的承保手续大致相同。

  国外最早的保险思想产生于处在东西方贸易要道上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等。《汉漠拉比法典》是一部有关保险的最早法规,基尔特制就是一种原始的合作保险形式,这种行会制度在中世纪非常盛行,欧洲各国城市都有各种行会组织,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相互合作保险组织。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2

  在各类保险中,起源最早、历史最长者当数海上保险。正是海上保险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共同海损分摊制度是海上保险的萌芽。海上保险是海上贸易产生与发展的产物。在当时的条件下,航海是一种风险很大的冒险行为,于是在当时地中海航行的商人中形成了一种*惯,即为了船货共同安全而放弃货物所引起的损失由获益的各方共同分摊,这就是“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为公元前916年的《罗地安海商法》所吸收,并正式规定为“凡因减轻船舶载重而投弃入海的货物,如为全体利益而损失的,必须由全体分摊归还”。这就是著名的共同海损分摊原则。因为共同海损分摊原则体现了“损失分担”这一保险的基本原理,因而被公认为海上保险的萌芽。15世纪后期,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美洲的非洲奴隶当作货物投保海上保险,类似于现代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后来船上的船长、船员也可投保。到16世纪,又发展到承保旅客被海盗绑架而支付的赎金。这些都被认为是人身保险的萌芽。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3

  (一)海上保险。现代海上保险发源于意大利。早在11世纪末,在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别是热那亚、佛罗伦萨、比萨和威尼斯等地,就已经出现类似现代形式的海上保险,英文中的“保险单”一词就是源于意大利文“Polizza”。世界上最古老的保险单是一张船舶保险保单,该保单至今仍保存在热那亚的国立博物馆,但这份保单并不具备现代保单的基本形式。一份从形式到内容与现代保险几乎完全一致的最早的保单,是1384年3月24日出立的航程保单。所以现代保险的最早形式——海上保险,发源于14世纪中叶以后的意大利。但是,现代海上保险形成于英国15世纪以后,海上保险随着海上贸易中心的转移而从地中海区域转移至大西洋彼岸。17世纪开始,英国成为世界海上贸易中心的同时,海上保险的中心也开始转移到英国。第一家皇家交易所的开设,为海上保险提供了交易场所;保险商会在伦敦皇家交易所内的设立,又大大促进了海上保险的发展;《海上保险法》的颁布更使英国真正成为世界海上保险的中心,占据了海上保险的统治地位。“劳合社”最初就是专营海上保险,其演变史也是英国海上保险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火灾保险。尽管火灾保险的起源可追溯至1118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火灾保险却是在1666年的伦敦大火之后才发展起来。伦敦大火也成为英国火灾保险发展的动力。转年,牙科医生尼古拉·巴蓬首先独资开办了一家专门经营房产火灾保险的商行,开创了私营火灾保险公司的先例。1680年,他又会同他人共集资40 000英镑,成立了合伙性质的火灾保险所。在收费标准上,巴蓬采用了按房屋危险情况实行差别费率的方法。这是现代火灾保险差别费率的起源,从而使巴蓬享有了“现代保险之父”之誉。伦敦大火之后,保险思想深入人心,现代形式的火灾保险也从此逐渐发展起来。

  (三)人寿保险。埃德蒙·哈雷编制的生命表,奠定了现代人寿保险的数理基础。埃德蒙,哈雷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同时还是人寿保险的先驱之一。1693年,哈雷以德国西里西亚勃来斯洛市1687-1691年按年龄分类的死亡统计资料为依据,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他精确标示了每个年龄的人的死亡率,并首次将生命表用于计算人寿保险费率,为现代人寿保险奠定了数理基础。因此,生命表的制定,在人寿保险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四)责任保险。责任保险作为一类独成体系的`保险业务,始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发达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1855年英国开办了铁路承运人责任保险,但直到20世纪初责任保险才有了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保险人的支柱业务之一。大多数国家还将多种公共责任作了强制投保的规定,如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等。在西方非寿险保险公司中,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一般都占保费总收入的10%以上,在保险市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信用保险。信用保险是随着资本主义商业信用风险和道德危险的频繁发生而发展起来的。1702年,英国开设主人损失保险公司,承办诚实保险。1842年英国保证保险公司成立。1876年美国在纽约开办了诚实保证业务, 1893年又成立了专营信用保险的美国信用保险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信用危机使各国的信用保险业务大受打击。1934年,各国私营和国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瑞士成立了国际信用保险协会,标志着国际信用保险的成熟和完善。目前,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已经相当广泛。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菁华3篇)(扩展2)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内容如果只是按照课本来讲述,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在历史中也学过一些相关内容。如何激起学的学*兴趣,使这节课上得有新意并与历史课的内容有区别呢?我采用的是讲解加视屏资料的方式,尤其是视屏资料,我选用的是《自然密码》中的人类的起源,学生看的非常过瘾,直喊没有看够。

  几个班上下来学生都觉得有趣,学的都很用心。以后,在资料的选择上还是要多下功夫,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这才是我所要追求的。

  另外,关于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这方面知识少,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可直接讲给学生听。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2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这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每一次上课都觉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充分利用自学提示。第一没有深挖教材,应该提炼出重点的问题作为预*提示,比如人类的发源地在哪?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学生都可以在书上很容易的找到答案,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写在预*提示中让学生讨论。第二自学提示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自学,一上来就着急看课文,忽略了问题的存在。还有就是在学生阅读自学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让他们自由的发挥。

  2、小组讨论的不好,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针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解释和看法,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但是讲课过程中过多的变成了学生和我的交流,课堂没有放开。上课说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改变我的授课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出发,多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3、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从设计上,幻灯片要精简,还有就是有的片子一闪而过,没有充分利用上。

  4、问题的提法。第一本节课我的问题比较多。第二如何设计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了解他们的思维*惯。第三不提是非问题,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吗?类人猿的髋骨是宽还是窄,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而不是老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引导,所以今后关于提问注意,给学生创设一种思考问题的情景,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5、提问的同学过于集中,有的同学在课上表现活跃,于是点名的几率就大,相反有些同学不举手老师可能点到的机会就很少,高效课堂还应该体现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发展,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并正确的评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3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这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每一次上课都觉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充分利用自学提示。第一没有深挖教材,应该提炼出重点的问题作为预*提示,比如人类的发源地在哪?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学生都可以在书上很容易的找到答案,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写在预*提示中让学生讨论。第二自学提示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自学,一上来就着急看课文,忽略了问题的存在。还有就是在学生阅读自学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让他们自由的发挥。

  2.小组讨论的不好,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针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解释和看法,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但是讲课过程中过多的变成了学生和我的交流,课堂没有放开。上课说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改变我的授课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出发,多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3.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从设计上,幻灯片要精简,还有就是有的片子一闪而过,没有充分利用上。

  4.问题的提法。第一本节课我的问题比较多。第二如何设计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了解他们的思维*惯。第三不提是非问题,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吗?类人猿的髋骨是宽还是窄,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而不是老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引导,所以今后关于提问注意,给学生创设一种思考问题的情景,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5.提问的同学过于集中,有的同学在课上表现活跃,于是点名的几率就大,相反有些同学不举手老师可能点到的机会就很少,高效课堂还应该体现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发展,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并正确的评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菁华3篇)(扩展3)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1

  这是我第一次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选作公开课——之前从未曾想过上《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能上出什么花样,翻出什么新意来,能够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耳目一新并有醍醐灌顶之感。在绞尽脑汁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开始是完全没有头绪和亮点的,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网上搜集我感兴趣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资料。等到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已经堆积了许多的时候,我的头脑依然一片茫然,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组织这些素材,甚至不知道我需要的某一个视频该剪切哪一段用来讲什么。当我将目光放在“起源”、“进化”和“发展”这三个词的时候,我突然想,是不是该搞一个具有“时空穿越感”的“体验版”《人类起源和进化》?思路由此打开。这节课的设计及亮点,大概可以作如下陈述:

  1、视频“一分钟计地球历史”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有趣数据吸引学生关注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诞生,不失为一个视角独特的引入。

  2、图片“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形容东非大裂谷,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理解人类起源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效果意想不到的好。

  3、围绕人类的祖母——露西骨骼化石的发现、名字的由来、上海世博会上露西复制品的展出,展开关于“直立行走”的知识,并揭示直立行走的意义——繁衍和哺育后代,让学生有“原来如此”之感。

  4、通过人类和类人猿在四肢、足底、“手”、脊柱等方面的形态比较,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深入理解身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5、通过区分事实和观点,回答未来的类人猿是否可以进化**类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推断能力。

  6、通过使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高科技”——石器来体验祖先智慧,以及不使用文字和有声语言仅使用动作的形式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来体验语言和文字在人类交流与合作中的意义,达到了不说教,不空谈,寓教于乐,感同身受的效果。

  7、通过今天的我们和科学家眼中“未来的我们”对比,展现了生物学的独特魅力。

  8、通过关注今天的类人猿现状,让学生认同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人文情愫。

  听课老师和学生都反映,这一节课上得妙趣横生,让人耳目一新,我本人也很满意。总结这堂课的成功,除了花大量时间精心的准备,在不断修改和否定中不断完善之外,还有一点特别想跟同行们共享,那就是: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多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物科学的最新成果,贯彻STS教育,不断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和修复,与时俱进。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紧扣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老师在教学中才能更有全局掌控的意识,更能以科学发展的眼光,以丰富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以缜密理性的思考引领学生,为他们打开畅游生物科学殿堂的众妙之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2

  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很多问题是悬而未决的。所以,学生学*本节课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这些问题又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就等于找到了进行本节教学的切入点。另外,引导学生归纳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等,在教学中对重、难点的突破和帮助学生掌握本节各知识点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的是,本节教学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所欠缺,教材所提供的“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两个版块,占用的时间较多,以致在进行第5页第1段和第2段的阅读时,显的有些仓促。另外,在“技能训练”版块,未能引导学生对“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几种观点”作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探究、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3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这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每一次上课都觉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充分利用自学提示。第一没有深挖教材,应该提炼出重点的问题作为预*提示,比如人类的发源地在哪?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学生都可以在书上很容易的找到答案,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写在预*提示中让学生讨论。第二自学提示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自学,一上来就着急看课文,忽略了问题的存在。还有就是在学生阅读自学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让他们自由的发挥。

  2.小组讨论的不好,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针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解释和看法,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但是讲课过程中过多的变成了学生和我的交流,课堂没有放开。上课说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改变我的授课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出发,多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3.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从设计上,幻灯片要精简,还有就是有的片子一闪而过,没有充分利用上。

  4.问题的提法。第一本节课我的问题比较多。第二如何设计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了解他们的思维*惯。第三不提是非问题,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吗?类人猿的髋骨是宽还是窄,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而不是老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引导,所以今后关于提问注意,给学生创设一种思考问题的情景,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5.提问的同学过于集中,有的同学在课上表现活跃,于是点名的几率就大,相反有些同学不举手老师可能点到的机会就很少,高效课堂还应该体现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发展,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并正确的评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菁华3篇)(扩展4)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菁华3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1

  教学目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知识补充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2页图片,让同学说说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产生

  (1)教材所给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让学生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2)实验探究,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方案一: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

  ①能听到什么?同时注意观察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震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二:让学生用刻度尺做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让学生观察尺子振动情况:

  ①听到什么?此时的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讨论)阅读课本P13想想议议,教师解释:

  蝉的发声器官在腹部,它是以振动鼓膜的方式发声,再经过其他部位的共鸣,便能将声音传播到很远。所以,蝉的发音既不是翅膀的振动发声也不是腹部摩擦发声。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A、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B、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C、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E、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F、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3)知识小反馈

  ①人在说话唱歌时,用手放在喉咙附*,便可以感到喉咙在;打鼓时用手轻触鼓面,也可以感觉鼓面在;用手按住鼓面,使鼓面停止振动,发生也就了,这些事实证明声音使由物体的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

  2.声音的传播

  (1)情景设置:观看教材图1.1-5宇航员在太空用无线电波交谈,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它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吗?

  (2)探究活动:

  ①(固体传声实验)用课桌做实验,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另一只耳朵堵上。另一个同学在桌子的'一端敲打桌子。

  ②同学阅读p15“想想议议”并距离回答。

  (3)声波

  既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么同学知道声音在这些介质中是怎么传播的吗?阅读P15内容。

  (4)知识小反馈

  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钢轨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海水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声速

  (1)情景设置当你面对着障碍物大喊一声,过一会儿能够听到你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其实,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的,我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描述声音们传播的快慢。

  阅读课本p15“小资料”,并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完成p16“想想做做”

  (3)知识小反馈

  ①、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

  ②小明对着高山大喊了一声,经过3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则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多少?(v=340/s)

  4、本节知识小补充

  (1)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 = 340 / s, t = 0.1 s

  求:s

  解:s=v t / 2 = 340 / s × 0.1 s / 2 s = 17

  答: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

  (2)雷电

  打雷和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光速比声速快

  对学生活动结果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3)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4)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s。

  4.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

  教学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练*册中相应的内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2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

  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 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 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 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 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

  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 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 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 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 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3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菁华3篇)(扩展5)

——如何发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错误 (菁华3篇)

如何发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错误1

  对战略的取舍往往更多地取决于政治因素而非逻辑和理由。高管团队可能会在头脑风暴中想出许多可能达成目的的战略,但有趣的是,最终进入决选名单的战略几乎总是CEO推荐的那几个。即使偶尔CEO试着不去掌控决策,希望这样能让战略的选择流程变得相对更民主化,然而这种情况也只不过是把左右决策的角色换成了能够据理力争并能最充分阐述其理由的人。

  不论战略方案的选择过程是怎么进行的,让组织外部的人士参与讨论总是明智的。也许公司内部人士能就如何正确地选择策略提供一些建议,但有时候他们在其中牵涉的利益太深。而且,参与讨论的成员和高管们总是会在这个过程中掺杂政治因素。

  大多数组织都聘请了少数了解公司情况的咨询师和顾问,让他们就决策者选择的战略是否合适给出真实的意见。如果是我的话,我也愿意在你决定战略方案以前,投入时间和资金向两三位外部人士征询一下意见。如果他们能指出你选择的方案有什么风险或缺陷,那这笔钱就没白花。

  这种做法的危险在于,你可能已经打定了主意,不希望听到任何对你看中的方案不利

  的意见。因此,重要的是在战略还处于创意阶段时就引入外部意见。你可以在讨论备用战略方案时引用这些外部意见作为数据。

如何发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错误2

  我见过许多大企业几乎没有进行逻辑化思考就炮制出了多种战略,这是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过程。关于增长、市场份额和利润的整体目标都是由高管、董事会或母公司向下传达的。我们通常没什么发言权,不管他们提出的战略有多蠢。比如说,我记得在20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我跟一家《财富》100强的知名科技公司接触后发现,他们当时制定的下一年销售额增长目标居然还是比上一年上涨五成!

  要找出糟糕的战略,最轻松、最好用的工具就是逻辑和理由。外部人士很难理解某些精明的大公司为什么有时会在战略上做出那么愚蠢的决策。

  很明显,这类战略中有部分决策背离了逻辑分析。某些组织依靠满是圈圈和箭头、名为“战略地图”的精美图表来考虑战略问题。这些图表印在活动挂图上,完成它的是一个专家团队,看上去很有科学含量。可大多数只不过是一堆空泛的假设,再加上一些箭头指出彼此间松散的联系而已。

  举个例子,其论证顺序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利润的增长,那么我们需要更多的忠实客户带给我们更多的业务。为了提高忠诚度,我们需要更高的客户满意度。要提升客户满意度,我们需要员工更加敬业。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举办培训工作坊,教导员工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以及最终的目标—利润。

  听上去很不错吧。这种逻辑的缺陷在于,在评估这个战略地图中的'假设或理论时,没人要求它摆出证据或证明其逻辑。比如说,培训工作坊如何能让员工更加敬业?如果员工因为工作超负荷和老板犯傻(这是更主要的原因)而导致敬业度下降,任何培训工作坊都不能扭转改变这个局面。如果客户满意度确实有所改善,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忠诚度就一定会增加呢?如果某些最麻烦的客户增加了与公司的业务往来,企业的利润就会下滑。重要的是评估战略时需要有人以批判的态度来验证所有假设的逻辑,并且要求提出这些假设的人给出足以佐证的数据/证据。

如何发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错误3

  有一点很有趣,许多公司在越做越大之后,就开始认为自己能够驾驭业务,并且不管什么业务到了自己手里都必然得心应手。这一点彻底背离了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发现—优秀的公司总是坚守本业。换句话说,坚守自己所擅长的业务。距离自己的根基—或目前的事业—越远,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已经见过许多这样的例子了。

  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 Bev)擅长生产和销售啤酒,因此他们想出了一个名为“雄鹰小吃”(Eagle Snacks,一种椒盐脆饼干和薯片组成的产品)的增长战略。这一战略利用了该公司制造食品、分销和对消费者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转型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雄鹰小吃最后以失败告终,其余资产被出售给了菲多利食品公司(Frito Lay)。

  发现糟糕战略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将战略与组织过去的成功案例比较。比较的结果能让大多数人倒吸一口凉气。

  战略的选择应当考虑组织通过该战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任何战略成功的几率都必然包括运气和时机等因素,但经验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这也是为什么外部人士有时候能起到宝贵的作用,因为他们能问到关键的问题,例如:“如果你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尝试,凭什么认为这次能成功?”身为组织内部人士,你很难开口这么问—别人可能会觉得你“缺乏团队精神”。


保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菁华3篇)(扩展6)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1

  “分数的好处”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好处,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好处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好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好处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好处。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之后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透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能够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好处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好处的理解。本节课不仅仅给学生带给了较丰富的学*材料,透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好处,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好处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好处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善,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其实课堂上能够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2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在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再深入体会分数的意义。因此,理解单位“1”便是本课中的重点;又因为学生对一个物体作单位“1”的情况也已经了解,而把一些物体看成是单位“1”的情况不太容易理解,所以,这一内容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基于此,我在备课和上课时关注了几下几点:

  一、去繁就简,还学生轻松又轻巧的课堂。

  1、轻松的学*准备。

  我们都知道,充分的学*准备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学*效率,提升课堂学*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课都需要学生大量的预*、收集材料、自制学具等这些准备环节。《分数的意义》这节深入学*的课型,如果能将学生原有的经验调动起来,就会成为很好的学*基础。因此,我只是给学生发的一张轻薄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找了一张形状规则的纸,再加上一本数学书,一支笔,就是学生的全部上课准备。这样,孩子就不必紧张兮兮地“护送”着“大包小包”的学具上课了,“轻装上阵”,孩子们才能轻松地学*。

  2、轻巧的课堂行走。

  为了突破重难点,学生共进行了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是折纸,并对比感受只有*均分的情况才能用分数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第二次是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的1/4,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这两次动手活动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都非常简单,没有给学生造成操作上的负担和压力,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清晰的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做说思辨,多种感官助学*。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动作记忆、语言表述、思维体验、分析经历等都是学*的好途径,而多种感官的调动与共同配合,就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的主观意识,更好地完成学*。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多说多交流,在听说过程中做到完整具体的描述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分数单位,充分感受到了单位“1”在分数中的重要意义。

  三、循循善诱,静待花开

  学生的学*是一个从经验到知识,从体验到内化的过程,孩子们出现的任何偏差与错误都不要急于否定和纠正,更不必气急败坏。只要进行有效的启发和恰当的引导,再给学生足够的等待,就能让孩子在思考和辨析中走出迷茫,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体面自信地坐下,让孩子的思维闪现光彩,让课堂上朵朵花盛开。

  然而,教学常常是如此,即便费尽心思,也会有诸多遗憾。

  从备课到上课,我都将时间压得过紧,以致于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的练*,变成了看屏幕来口答,课堂学*与教材的结合显得脱节,而且,还可以给更多孩子展示的机会,让更多人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另外,有些环节间的过渡衔接不够自然,使得整个课堂虽有层次,却未能如行云流水样的舒畅。

  还看了五家中心校张金凤老师的同一节课,相比之下,我又想到是否可以将这一节课安排得更丰满一些,让学生有更多收获呢?比如,课后练*的分析过程细化,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同一个整体,可以有不同的*均分方法,分数单位也就不同;或者将课后练*的题型再扩充一些,更高效地来利用课堂时间。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3

  1、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

  2、反思教法情况

  教法的成功之处是,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中我对留给学生动手、动脑、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把握的不够合理。

  3、反思学法指导工作情况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的比较到位,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学生的合作学*指导的还不够,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4、反思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2)教师放手的还不够,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恰当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补充的较多;

  (3)对学生小组内合作学*指导的不够到位;

  (4)、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认识单位“1”时,学生能先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表示,这样为认识单位“1”,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4

  本册中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感到很困惑,难以理解。其实教材无论从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上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仔细推敲就会心领神会。生动、形象的图文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台。教学时我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入手,创设了测量的物体长度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当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时,就要用分数来表示,明白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也并不是正好整数结果,所以分数是人们解决生活问题所需,接着探究分数的意义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探究过程中学生剪、拼、折、画、想、说好不热闹,这样下来我自我感觉良好,这节课的知识探究清楚了。我长长的松口气,没想到做练*时,很简单的一题,学生哑口无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么意义?”有的学生说了也是含糊其词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上呈现的知识是借助图形来分析的,现在脱离了图形的直观性去谈抽象的分数的意义,难怪学生不理解呢,看来正是应了那句笑话“一节课把自己教会了,而没教会学生”。学生毕竟是根据直观的图形来思维的,抽象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于是我采取了补救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每写一个分数,让学生想一个形象的图形或动手画一画,亲自分一分,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渐渐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脑子里就有了形象的直观图了,从而真正的从意义上理解了分数。

  有时我就想:没有问题的课堂可就真的有了问题了,学生一堂课都没问题可提,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尤其数学课堂更应该是在不断的解决各类学生的各种问题中生成的。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已借助直观、操作,初步认识了分数(真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成功之处:

  1.找准学生的最*发展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单位1概念的建立。在教学中,我从自然数1引入,让学生举出可以表示什么,学生有的说可以表示1棵数,1朵花,1只兔子,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等。在这其中就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1可以表示数量是1的物体,还可以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对于单位1的概念就能比较轻松过渡过来。

  2.运用类比推理,使学生明晰分数的意义。在教学中,通过一个苹果、四个苹果、六个苹果到一堆苹果,通过学生分一分,得到不同的分数,使学生从一个苹果就知道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通过类推得出分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对于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辨析,个别学生还存在表示的问题。

  2.对于分数的表述个别同学有些模糊。

  再教设计:

  注重学生易混点的'辨析,进一步巩固强化分数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开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课前让学生开展找身边的分数活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采来的“果子”也是丰富多彩的,然后回到课堂交流扩大“果子效益”。当然开放策略也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的的开放,课时给学生提供交流与探讨的机会和场所。学生便会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探究活动。

  如在学生学会百分号的写法时,我让学生试着写10个百分号,当大部分学生还未写完,就突然袭击让学生停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百分号的个数说一句有关百分数的话。

  生1:我写了四个百分号,

  生2:我写的百分号的个数占了老师规定的个数的百分之五十。你们猜猜我写了几个?生3:我写了7/10。生4:我写了110%,。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既掌握了百分号的写法和意义,又启迪了思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