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

首页 / 文库 / |

  杜甫的赠别诗 1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渥洼骐骥儿,尤异是龙脊。

  李舟名父子,清峻流辈伯。人间好少年,不必须白晰。

  十五富文史,十八足宾客。十九授校书,二十声辉赫。

  众中每一见,使我潜动魄。自恐二男儿,辛勤养无益。

  乾元元年春,万姓始安宅。舟也衣彩衣,告我欲远适。

  倚门固有望,敛衽就行役。南登吟白华,已见楚山碧。

  蔼蔼咸阳都,冠盖日云积。何时太夫人,堂上会亲戚。

  汝翁草明光,天子正前*。归期岂烂漫,别意终感激。

  顾我蓬屋姿,谬通金闺籍。小来*性懒,晚节慵转剧。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羡君齿发新,行己能夕惕。

  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回身视绿野,惨澹如荒泽。

  老雁春忍饥,哀号待枯麦。时哉高飞燕,绚练新羽翮。

  长云湿褒斜,汉水饶巨石。无令轩车迟,衰疾悲夙昔。

  杜甫的赠别诗 2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骢马新凿蹄,银鞍被来好。绣衣黄白郎,骑向交河道。

  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

  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此行收遗m,风俗方再造。

  族父领元戎,名声国中老。夺我同官良,飘摇按城堡。

  使我不能餐,令我恶怀抱。若人才思阔,溟涨浸绝岛。

  尊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皇天悲送远,云雨白浩浩。

  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

  杜甫的赠别诗 3

  《别李义》

  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道国洎舒国,督唯亲弟昆。

  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

  道国继德业,请从丈人论。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

  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

  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洗然遇知己,谈论淮湖奔。

  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长成忽会面,慰我久疾魂。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尊。

  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重问子何之,西上岷江源。

  愿子少干谒,蜀都足戎轩。误失将帅意,不如亲故恩。

  少年早归来,梅花已飞翻。努力慎风水,岂惟数盘飧。

  猛虎卧在岸,蛟螭出无痕。王子自爱惜,老夫困石根。

  生别古所嗟,发声为尔吞。

  杜甫的赠别诗 4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的赠别诗 5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扩展阅读


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扩展1)

——杜甫的诗内容实用5篇

  杜甫的诗内容 1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诗内容 2

  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

  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御筵。

  晓漏追飞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

  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杜甫的诗内容 3

  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

  欲知趋走伤心地,正想氛氲满眼香。

  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

  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其二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

  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

  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

  孤城此日堪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杜甫的诗内容 4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

  杜甫的诗内容 5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扩展2)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合集5篇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 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 2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 3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 4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 5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扩展3)

——杜甫的赠别诗词范本5份

  杜甫的赠别诗词 1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杜甫的赠别诗词 2

  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道国洎舒国,督唯亲弟昆。

  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

  道国继德业,请从丈人论。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

  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

  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洗然遇知己,谈论淮湖奔。

  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长成忽会面,慰我久疾魂。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尊。

  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重问子何之,西上岷江源。

  愿子少干谒,蜀都足戎轩。误失将帅意,不如亲故恩。

  少年早归来,梅花已飞翻。努力慎风水,岂惟数盘飧。

  猛虎卧在岸,蛟螭出无痕。王子自爱惜,老夫困石根。

  生别古所嗟,发声为尔吞。

  杜甫的赠别诗词 3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的赠别诗词 4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向公泣血洒行殿,

  佐佑卿相乾坤*。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尚书勋业超千古,

  雄镇荆州继吾祖。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卿到朝廷说老翁,

  漂零已是沧浪客。

  杜甫的赠别诗词 5

  中郎石经后,八分盖憔悴。顾侯运炉锤,笔力破馀地。

  昔在开元中,韩蔡同P痢P宗妙其书,是以数子至。

  御札早流传,揄扬非造次。三人并入直,恩泽各不二。

  顾于韩蔡内,辨眼工小字。分日示诸王,钩深法更秘。

  文学与我游,萧疏外声利。追随二十载,浩荡长安醉。

  高歌卿相宅,文翰飞省寺。视我扬马间,白首不相弃。

  骅骝入穷巷,必脱黄金辔。一论朋友难,迟暮敢失坠。

  古来事反覆,相见横涕泗。向者玉珂人,谁是青云器。

  才尽伤形体,病渴污官位。故旧独依然,时危话颠踬。

  我甘多病老,子负忧世志。胡为困衣食,颜色少称遂。

  远作辛苦行,顺从众多意。舟楫无根蒂,蛟鼍好为祟。

  况兼水贼繁,特戒风飙驶。崩腾戎马际,往往杀长吏。

  子干东诸侯,劝勉防纵恣。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

  请哀疮痍深,告诉皇华使。使臣精所择,进德知历试。

  恻隐诛求情,固应贤愚异。列士恶苟得,俊杰思自致。

  赠子猛虎行,出郊载酸鼻。


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扩展4)

——《杜甫诗》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真实的叙述中所寄寓的漂泊天涯的落魄感以及同情百姓疾苦、为国担忧的感情。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作品,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胸怀天下的“诗圣”形象。

  说明:

  杜甫是*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期,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诗作不仅有对个人境遇的嗟叹,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充溢着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本课选录的三首诗,都是杜甫中后期的优秀作品。学生读这三首诗,可以从读入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领悟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复杂感情,并且产生对诗人的敬仰之情,有兴趣诵读杜甫的作品。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石壕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2.《又呈吴郎》:体会本诗措辞委婉、以情动人的特点,并感受“不为”、“只缘”、“已诉”、“正思”、“即”、“便”、“虽”、“却”等词的表达效果。

  3.《登岳阳楼》:体会诗人在描写宏伟壮丽的景象中所寄托的心忧天下、嗟叹自身的悲愤与感伤。

  说明:

  《石壕吏》一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无议论语,但寓褒贬于叙事,倾向性十分鲜明,所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于巧妙的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是学*本诗的重点。《又呈吴郎》是一首劝诫别人的诗作,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本诗委婉的措辞、循循善诱的劝导显得很有必要;同时,本诗一些散文化虚词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应该引导学生好好品味。《登岳阳楼》一诗以其意境的宏丽开阔为人称道,但水势浩森、无边无际的巨大景象中却有一个北望长安,涕泗滂沱的诗人,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点是学*本诗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介绍:《唐诗鉴赏词典》名句索引中选自杜甫作品中的名句约有五十多句。由此可见,杜甫确实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同时,引导学生共同回忆自己熟悉的杜甫诗作。搜索记忆库,同想杜甫的诗作。熟悉的作品有:《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绝句》、《旅夜书怀》等。激活学生的记忆库存,比较直观地体会杜甫诗作的丰富及对我们的深远影响,引发学生学*本-果选录的三首诗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了解作者生*请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杜甫的资料,明确杜甫生活的时代,大唐帝国正经历着由盛而衰的剧变,其一生的创作,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课前准备杜甫的生*资料,查阅三首诗创作的时间、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遭遇等,在课堂上交流。一方面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提炼资料的*惯,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将作者与作品紧密地联系起来。

  赏读《石壕吏》

  l.整体感知:

  (1)散读全诗,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提问:初读本诗,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重点研读

  (1)细读老妇“致词”的十三句话,想象老妇面对悍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番说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2)提问:除了老妇的致词以外,作者还在哪些诗句中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爱憎?

  3.集体背诵,小结。1.(1)戍(shù):驻守某一地方。且:姑且,暂且。已:停止,完毕。

  学生散读本诗,明确本诗主要叙写了一户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

  (2)诗人在诗中抨击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同时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2.学生研读、批注:

  (1)①“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你们家还有别人吗?”(室中更无人。)

  ③“你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唯有乳下孙。)

  ④“孩子的母亲呢。快把她叫出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⑤“这怎么行!你们家必须有一个人要跟我们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悍史的蛮横、凶悍,老妇的悲伤、凄苦。

  (2)学生圈画、批注诗句,体会作者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流露的思想情感。

  例1:“暮投石壕村”句中“暮”、“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表现了当时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实。

  例2:“有吏夜捉人”句是全诗的提纲,“夜捉”两字如实地描绘了悍吏抓了手段的狠毒,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揭露与批判。

  例3:“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说明老百姓长期以来饱受抓丁之苦,即使到了深夜也睡不安稳,有风吹草动立刻“逾墙’而逃。

  例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呼”与“啼”形成强烈对照,体现了“吏”的暴戾凶悍,老妇的悲伤凄苦,同时“一何”修饰“啼”与“苦”,加重了感情色彩。

  例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悍吏百般威逼的过程很漫长,联系前文的“暮”、“夜”更能强烈感受到这一点,同时联系“如闻泣幽咽”句,“夜久”还表明诗人对老妇一家的遭遇万分关切,彻夜难眠,关心百姓疾苦之情溢于言表。

  例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既叙事又抒情,一方面照应文章开头,另一方面也是对“请从吏夜归”的补充,如果说前面我们对悍吏是否会带走这样一个孤苦的老妇还心存疑问的活,至此我们已经全然明白了结果,我们再次体会到了悍史的暴戾和人民的疾苦。

  陆时雍称赞《石壕吏》“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诗人十分善于裁剪,在简洁的叙事中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本诗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将“吏”的蛮横、凶悍在老妇“致词”的转折中暗示出来。

  杜甫的诗可谓字字珠玑,“精炼”更是本诗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品味关键字词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悍吏的凶暴嚣张、人民的悲苦无助的。当然在品读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认识体会为主,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能任意拔高。

  赏读《又呈吴郎》

  l.提问:从题目“又呈吴郎’来看,吴郎是谁?

  2.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吴郎?

  3.提问:“又’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4.提问:吴郎是晚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使用敬词“呈”?

  5.自读全诗,思考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入手来劝解吴郎的?

  6.上述三个角度的劝说,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虚词,请圈画并指出其表达效果。1.查阅资料明确:吴郎是杜甫的一个亲戚,杜甫把自己住的草堂让给了他。

  2.这个草堂前有几棵枣树,杜甫住的时候,常有一个寡妇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但吴郎来了以后,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就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诗去劝告吴郎。

  3.因为杜甫以前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处用“又”。

  4.作者在这里特意用了敬词“呈”,是想让吴郎易于接受。

  5.自读全诗并梳理:(l)前四句诗作者自叙以前的事,用自己如何对待寡妇扑枣来启发吴郎。(2)5、6两句委婉地指出吴郎的行为确有不妥之处。(3)最后两句指出战乱、苛税是寡妇扑枣的社会根源。

  6.圈画关键词:“不为”、“只缘”、‘已诉”、“正思”、“即”、“便”、“虽”、“却”等,感受这些经常出现在散文中的虚词如今出现在律诗当中,能够化呆板为活泼,使得整首诗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与“委婉地劝说”的目的相配。从解题入手,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整首诗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对吴郎委婉的规劝,感受作者对穷苦人处境的体谅,对国家大局的关注。

  引导学在在感知诗作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为了承载这样的内容,作者选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对承载这样的内容有何效果。

  赏读《登岳阳楼》

  l.提问:诗人登临岳阳楼时的人生境遇如何?

  2.散读《登岳阳楼》中的前四句诗。

  (1)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你所想象的诗人笔下的洞庭庭的景色。

  (2)提问:前四句诗中哪两个字显示了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3.散读《登岳阳楼》中的后四句诗,依据所表达的内容,为杜甫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4.提问:洞庭湖开阔的景象似乎与诗人涕泗滂沱的情感并不相称,对此你怎样看?

  5.总结本诗的主要地位:《登岳阳楼》被评为“登楼第一诗”,现今岳阳楼上二楼正壁还悬挂着*亲笔书写的诗屏。1.反馈:根据所掌握的杜甫生*资料,可以发现这首诗是诗人辞世前两年的作品,当时他漂泊在湘江带,贫病交迫,暮冬叫节到达岳州,登上了岳阳楼。

  2.(1)可能会选用“水势浩瀚”、“雄伟壮阔”、‘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等词语。

  (2)“坼”字捕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水的磅礴气势;‘浮”字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出洞庭湖的壮阔。

  3.抓住“无一字”、“老病”、“孤舟”、“戎马”、‘涕泗”等关键词语来体会诗人的感伤不仅只为一己.更为遭受兵乱的国家与百姓。

  4.感受作者在这里是用宏大的景象反衬自己的渺小无助,用伟岸的气势反衬自己的无足轻重,景色虽然阔大,但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感触。

  跟读、诵读、背读,争取熟读成诵。1.了解诗人当时的境遇,有助于体验诗人“涕泗”的情感宣泄与心路历程。

  2.通过诵读、品析,去感受前四句诗所展现的开阔宏丽的意境。

  3.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情感,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漂泊西南天地司”的杜甫登楼看景时的独特感受。

  5.通过他人对杜诗的推崇,激发学生热爱杜诗的情感,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三首诗。

  在本课选录的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诗,从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或体会。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思路点拨】

  本篇课文共三首古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三首诗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喜好,选择课堂品读和课后自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可选择课前布置自读笔记、课堂交流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

  【练*举隅】

  我们在赏读本文选录的三首诗的过程中,已经领略了“诗圣”杜甫的特点,其作品情感丰富,字句凝练。请再任意选读杜诗五首,并选择其中一首圈画批注,谈谈自己的看法。可在班中交流。

《杜甫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

  2、能举一反三地学*更多更好的诗歌。

  【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教学难点】

  对诗歌的再创造。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

  2、字词译释:

  ⑴ 钟:聚。

  ⑵ 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

  ⑶ 凌:登,乘。(又如:壮志凌云)

  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两句。

  ⑴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⑵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⑴ 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⑵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3、荡胸两句。

  ⑴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⑵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4、会当两句。

  ⑴ 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⑵ 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第二课时 学*《春望》

  一、朗读全诗

  二、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三、赏析本诗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四、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

  第三课时 学*《石壕吏》

  一、介绍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这番痛苦的经历凝集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用了白描手法,诗人对故事作了客观描述,看似没有主观感情参与,但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读者会感到处处有诗人在,叙事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两个一何是诗人感受到的差役的凶暴、老妪的悲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是诗人听说了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出入无完裙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是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诗人亲身感受到这一家的悲惨遭遇。

  本诗通过一家人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悲惨遭遇,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范读课文

  1、正音:逾墙走( ) 邺城戍( ) 老妪( ) 泣幽咽( )

  2、学生读课文。

  三、参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重点诗语的解释

  四、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课文分段

  五、分析

  1、这首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3、说说本文的写作方法。

  ⑴ 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全诗紧扣吏促人、妇诉苦,与这两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写。

  ⑵ 明写和暗写相结合。

  ⑶ 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六、作业

  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要求:

  1、人称:第一、第三都可。

  2、变换表达方式: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

  3、人物不变。

  4、顺序不变。

  5、主题不变。

  6、联系背景,构建生活场景。

  注意事项:

  字数不少于500字。

《杜甫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的生*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一的学*,已经具备了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有相当的生活经验与思考品味能力,主要用引导的方式进行,学生会在启发下完成本首诗歌的鉴赏活动。《登高》是一首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PPT展示描写重阳节的诗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张谔【九日宴】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王之涣【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重阳节的诗文,并让学生找出诗文中人们怎样庆祝重阳节。(一生回答:插茱萸赏菊和菊花酒登高……)

  (教师补充导入新课)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一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的在外飘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位老人就是杜甫。

  二、简介杜甫(学生填空)(PPT展示)

  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

  长安十年的困顿求官,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他的诗歌记录了唐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本人被称“”,伟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三、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沉郁: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方面的特征。字面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伏。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

  四、背景(一生介绍)(PPT展示)

  杜甫写这首诗时(767),安史之乱(755—762)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五、指导朗读(PPT展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感受诗歌的美:节奏分明,整齐,音律和谐,*仄相间,抑扬顿挫

  结构上回环照映

  六、赏析

  首联:问: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讨论并明确答案: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哀青;冷色调,透露灰暗、凄凉)

  颔联:问:“落木”一词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生答:萧条、光秃秃的视觉印象,写出了秋的萧瑟。联想到生命的短暂。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它让我们有生命短暂的感慨。

  问:“不尽长江”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不尽”写出了江水广阔、绵延。“滚滚”写出了江水翻滚向前,有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的感觉,有种韶光易逝的感觉。

  颈联:问:请说说这两句有多少可悲的事情?

  (学生讨论PPT展示)

  万里”地之远也,万里之外。(四川)

  “悲秋”时之凄惨也,悲凉之秋(万木凋零)

  “作客”羁旅也,漂泊,流浪(客居他乡)

  “常作客”久旅也,长久的,不断的(为求官旅居十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漂泊十年)

  “百年”暮齿也,岁月不饶人,晚年(55岁)

  “多病”衰疾也,多病之躯(肺病、疟疾、糖尿病、风痹、右臂偏枯耳半聋)

  “台”高迥处也,寒冷

  “独登台”无亲朋也(异乡,严武、李白、高适去世)

  尾联:品味“艰难”二字的内涵。

  国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自身命运(事业未成,颠沛流离,多病暮年)

  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思考:为什么新亭酒杯?

  明确:抑或因病戒酒,抑或穷极买不起酒,抑或情绪不好不想喝酒。

  七:拓展: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扩展5)

——杜甫名人警句合集十篇

  杜甫名人警句 1

  1、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2、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3、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4、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7、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杜甫《悲青坂》

  8、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9、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11、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12、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1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5、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16、勤奋是成功之母,懒惰乃万恶之源。

  17、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1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19、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20、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名人警句 2

1、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3、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

4、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

5、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6、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7、秋枯洞庭石,风飒长沙柳。

8、却寄双愁眼,相思泪点悬。

9、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10、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3、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1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5、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16、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17、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8、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19、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20、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2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22、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

23、冉冉柳丝碧,娟娟花蕊红。

24、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

25、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26、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27、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28、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9、吴楚东南坼,干坤日夜浮。

30、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31、辛夷始花亦已落,况我与子非壮年。

32、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33、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4、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3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36、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37、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38、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前丞相嗔。

39、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4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纠登台。

  杜甫名人警句 3

1、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2、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3、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4、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5、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

6、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7、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8、洞庭扬波江汉回,虎牙铜柱皆倾侧。

9、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0、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11、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12、青草洞庭湖,东浮沧海漘。

13、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

14、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1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6、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

17、司源到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18、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19、司马相如宅在州西笮桥,北有琴台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20、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21、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22、却看妻子愁何在,浸卷诗书喜欲狂。

23、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24、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25、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26、花月穷游宴,炎天避郁蒸。

27、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28、星随*野阔,月涌大江流。

29、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30、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31、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车鳞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32、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33、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34、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35、炙手可热势绝伦。

36、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37、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3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9、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40、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41、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42、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43、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44、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45、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46、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47、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48、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49、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50、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名人警句 4

  1、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2、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3、清霜洞庭叶,故就别时飞。

  4、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5、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6、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7、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8、叶润林塘密,衣干枕*清。

  9、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1、几时杯重把,昨夜明月行。

  12、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13、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14、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巫峡气萧森。

  15、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6、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17、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18、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1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0、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21、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22、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23、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24、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25、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26、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27、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28、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29、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30、时来故旧少,乱后别离频。

  杜甫名人警句 5

1、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2、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3、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4、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5、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6、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7、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8、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9、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10、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3、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好颜色,多漫枝条剩。

1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16、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17、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18、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19、东逾辽水北滹沱,星象风云喜共和。紫气关临天地阔,黄金台贮俊贤多。

20、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2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22、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

23、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24、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25、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26、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27、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28、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

29、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0、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31、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

32、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33、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34、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35、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36、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7、出门搔白首,若负*生志。

38、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39、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40、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41、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42、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43、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44、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45、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46、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47、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4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49、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50、时来故旧少,乱后别离频。

  杜甫名人警句 6

1、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3、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4、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5、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6、嵯峨白帝城东西,南有龙湫北虎溪。

7、片片水上云,萧萧沙中雨。

8、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9、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10、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11、波涛未足畏,三峡徒雷吼。

1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3、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14、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15、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16、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17、江山如有得,山木更无私。

18、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19、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0、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1、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2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4、昔别是何处?相逢皆老夫。

25、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26、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27、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28、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

29、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30、鼓角凌天籁,关山倚月轮。

31、沙岸风吹叶,云江月上轩。

32、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33、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34、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3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车鳞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37、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38、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9、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40、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41、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42、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43、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44、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45、出门搔白首,若负*生志。

46、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47、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48、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49、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50、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51、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52、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53、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4、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55、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56、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57、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58、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

59、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60、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杜甫名人警句 7

1、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

2、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3、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4、来簪御府笔,故泊洞庭船。

5、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6、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7、浮云不负青春色,细雨何孤白帝城。

8、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9、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0、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3、*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14、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6、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7、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18、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19、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20、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21、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22、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23、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

24、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25、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26、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27、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28、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29、沧海先迎日,银河倒列星。

30、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荣奠仔细看。

31、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32、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33、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34、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35、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36、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37、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38、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39、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40、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41、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42、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43、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4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45、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46、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47、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48、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49、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50、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杜甫名人警句 8

1、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

2、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

3、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4、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5、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6、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7、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8、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萎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1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2、何当击凡鸟,毛血洒*芜。

1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4、野馆浓花发,春帆细雨来。

1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6、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7、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8、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9、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0、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生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22、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23、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24、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25、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26、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27、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28、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29、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30、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杜甫名人警句 9

1、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2、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3、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大剧干。

4、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5、嵯峨白帝城东西,南有龙湫北虎溪。

6、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

7、片片水上云,萧萧沙中雨。

8、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9、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

10、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11、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12、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13、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4、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9、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0、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2、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23、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24、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洌红。

25、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2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2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28、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

29、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30、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3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巫峡气萧森。

3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33、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34、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35、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36、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37、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38、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39、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40、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41、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42、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43、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44、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刘向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45、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46、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47、出门搔白首,若负*生志。

48、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9、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50、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51、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身?

5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54、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55、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56、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57、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58、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59、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60、时来故旧少,乱后别离频。

  杜甫名人警句 10

  1、***堂常邻*,一体君臣祭祀同。

  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3、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4、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

  5、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6、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

  7、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地。

  8、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9、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10、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11、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12、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1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16、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1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8、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

  19、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20、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21、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22、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23、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身?

  24、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25、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26、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27、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28、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2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30、时来故旧少,乱后别离频。


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扩展6)

——最新杜甫名言警句合集五篇

  最新杜甫名言警句 1

  1、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2、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3、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大剧干。

  4、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5、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6、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

  7、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8、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9、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10、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

  1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2、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13、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14、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5、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身?

  16、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17、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18、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19、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20、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21、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22、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

  23、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24、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25、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樟?

  26、丈夫四海志,安可辞固穷。

  27、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28、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29、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好颜色,多漫枝条剩。

  30、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31、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32、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33、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34、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35、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3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7、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38、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39、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40、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最新杜甫名言警句 2

1、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2、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3、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

4、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6、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7、挂帆远色外,惊浪满吴楚。

8、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9、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10、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ぐ椎鄢恰�

11、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

12、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4、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15、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16、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17、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

18、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9、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20、何当击凡鸟,毛血洒*芜。

2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2、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23、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24、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5、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26、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27、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宫淑景移。

28、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9、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30、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31、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32、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行。

33、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34、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35、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36、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37、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38、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39、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40、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41、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42、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

43、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44、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4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6、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47、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

48、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49、忧端齐终南,�苟床豢啥蕖�

50、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最新杜甫名言警句 3

1、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2、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3、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4、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5、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

6、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7、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8、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

9、浮云不负青春色,细雨何孤白帝城。

10、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11、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12、波涛未足畏,三峡徒雷吼。

13、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

1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15、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

18、天上秋期*,人间月影清。

19、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20、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1、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2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3、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24、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

2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6、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27、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28、人生七十古来稀。

29、君不见朝来割素�G,咫尺波涛永相失。

30、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31、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32、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33、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34、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35、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36、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37、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38、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39、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40、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41、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42、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43、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44、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45、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46、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47、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48、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49、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50、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最新杜甫名言警句 4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2、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3、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4、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5、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

  6、步�阉娲悍纾�村村自花柳。

  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8、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9、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10、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11、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12、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13、*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14、司源到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15、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16、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17、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18、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9、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20、却看妻子愁何在,浸卷诗书喜欲狂。

  21、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22、沙岸风吹叶,云江月上轩。

  23、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2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5、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26、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奚鸭对沉浮。

  27、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28、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29、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30、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1、炙手可热势绝伦。

  32、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33、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34、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35、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36、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7、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38、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39、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40、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4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2、坡陀望�~��,岩谷互出没。

  43、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44、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45、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46、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47、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48、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49、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5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最新杜甫名言警句 5

1、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2、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3、松柏邛山路,风花白帝城。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5、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6、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7、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8、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11、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2、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13、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1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15、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16、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17、东逾辽水北滹沱,星象风云喜共和。紫气关临天地阔,黄金台贮俊贤多。

18、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19、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20、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21、英雄割据剖己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22、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奚鸭对沉浮。

2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车鳞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2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27、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

28、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9、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30、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31、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2、时危始识不世才,谁谓荼苦甘如荠。

33、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34、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35、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36、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37、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38、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39、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40、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扩展7)

——杜甫诗的教案(精选5篇)

  杜甫诗的教案 1

  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学*重点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难点表现手法

  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探究新知

  1、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1)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课堂检测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的风格。后人专称其为“__”。

  5.填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

  (2)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

  (3)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课外拓展

  杜甫诗鉴赏练*

  1、阅读下列三首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研读探究。

  在对诗句的研读探究中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崇高品格。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边读边提出问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三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在哪几首里结合得特别紧密?请从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或最深的作一评析,说出自己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

  (3)探讨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些诗,一定要注意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

  课堂小结

  学*反思

  杜甫诗的教案 2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方法。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二、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工具

  课件。

  五、教学方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文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添了悲哀。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八、教学过程

  (一)材料准备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会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携家出峡,漂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情绪。所以,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学*之前,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注意几个字的读音。猿啸、渚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大家看到第一个注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走进课文

  1、解题

  (1)问:大家知不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因为这一天有登高的*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杜甫在重阳节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独自登高。登高,看见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2、知人论世

  (1)问: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容易出现)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这首诗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谈谈夔州)

  3、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浓厚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4、鉴赏品味

  (1)《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写?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河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写。

  (3)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①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很多写到风的,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悄悄的,细无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和煦温暖,让万物复苏。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萧瑟、凄冷、凛冽。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试想一下,如果换成“风大”,似乎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如果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己特别的渺小而孤单。如果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③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非常哀伤。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哀。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猿啼,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两种色彩。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明确:冷色调。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明确: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我们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北方,要剪窗花、贴春联。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如果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⑤鸟飞回──鸟儿飞舞盘旋。

  问:这只鸟为何要盘旋呢?

  明确: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散了。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这是动态的景象。

  ⑥落木──绵延万里,广阔无边,萧萧而落。

  ⑦河──没有尽头,汹涌奔腾。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组对比。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暂;河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出生命的短暂。

  (4)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这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面对这样一幅景象,感叹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生命苦短,自己壮志难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补充材料:

  诗人24岁考科举没考上,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住在长安,长达十年,但是进取无门。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举,还可以写文章打响自己的名声,受达官贵人的赏识而被引荐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员来往,吟诗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没这样的运气,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艺术家,因为这些人会任意批评朝政,对他们不利。几次使坏,阻碍优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乱起,诗人被叛军所俘,获救后做过官,之后又被贬。杜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不干了”,弃官不做,流亡颠沛,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58岁的时候结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读

  (1)大家把前两联再读一遍。

  (2)范读与朗读。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而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环婉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河”要一气读出,体现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6、把握感情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尾联。(结合注释)

  明确: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国家动荡、生活困苦,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们已经知道,颈联、尾联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明确:“悲、常、多、独、艰难、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考。

  明确: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第三大题: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明确:罗大经指出诗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们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处,我们一起来数数。离家万里,一可悲;时逢萧瑟的秋天,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他乡作客,四可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百病缠身,六可悲;亲朋亡散,无人作伴,七可悲;登高远望,徒惹忧愁,八可悲。“万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悲”无限地延伸开来。

  国家动荡,家破人亡,极度痛心遗憾。“苦”是很、极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遗憾的意思。愁得两鬓都是厚重的白发。诗人衰退失意,百病缠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问: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发,何不为了健康早点戒酒?)

  明确: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浊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档次比较低。更衬托出杜甫凄凉的晚景。“艰难”“苦恨”又“潦倒”,这几个词连用,仿佛是诗人的惆怅无法一次说清,连连感叹才能表达出无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极点。

  7、反复朗读

  (1)有感情地把颈联和尾联朗读一遍。

  (2)师范读。

  “悲”“常”“病”“独”这些带有强烈感情的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要慢读,读出自怜的悲哀。

  8、小结

  本来为了过重阳节,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白无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诗的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或关键字,联系全篇脉络或揭示主旨,这就是诗眼。这首诗处处都在体现着“悲”。

  这首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尽展无遗,国运衰微、壮志难酬、漂泊无依,含无限深沉、凄凉意于言外。

  9、诵读

  这首诗很短。学到现在,我相信很多同学已经能背诵了。我们把书合上,试着背一遍。

  九、课后作业

  1、背诵《登高》。

  2、完成练*册上《杜甫诗三首》一课的*题。

  杜甫诗的教案 3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作者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作者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惯。

  思路方法

  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老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老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老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诗词导入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杜甫。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作者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2.基础积累

  (1)认读字音:

  凋(diāo)伤 塞(sài)上 急暮砧(zhēn)

  (2)理解词义: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系(指系舟上岸)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3.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作者在梁陈作者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作者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请选看下文课堂建议补充资料)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作者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注意节奏,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节奏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先让学生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

  明确: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作者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合作探究

  一、深入阅读,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作者的忧伤与孤独。

  3.试举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

  明确: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某种精神。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在这里作者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作者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二、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先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交流总结。

  赏析: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作者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作者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作者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方法点拨 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

  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从意义的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了。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回答第1、2两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明确: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分析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解读

  本课选读的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作者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作者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课堂小结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希望大家课后能够仔细品读。

  作业设计

  1.背诵《秋兴八首(其一)》,预*后面两首诗歌。

  2.写一篇《秋兴八首(其一)》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省(xǐng)识

  (2)理解词义:

  去(离开) 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 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

  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作者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

  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明确: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能力提升

  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分析参考:相同之处在于都写了王昭君的不幸。不同的地方在于白居易的诗歌明快浅显,立意巧妙,诗歌以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杜甫的诗歌则深沉得多,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借昭君来寓自己的不幸与怨愤。

  规律总结

  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王昭君。

  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这首诗歌就是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表露自己的不幸和怨恨。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就是借景来抒发感情,营造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气氛。

  (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分析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解读

  本诗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可听到环珮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作者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课堂小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显然作者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作业设计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预*后面一首诗歌。

  第三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说“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歌——杜甫的《登高》。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渚(zhǔ) 鬓(bìn) 潦(liáo)倒

  (2)理解词义: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树木落叶) 万里(指远离故乡)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这里指衰老多病,失意)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作者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诵读提示: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作者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哀愁、苦痛、悲愤之情。

  3.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

  (1)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尤其要注意“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2)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描绘了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作者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

  (3)概括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写了作者登高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 重点分析“情景交融”。

  讨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提示:可以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

  明确: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作者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作者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作者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作者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名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出作者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作者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挥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作者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能力提升

  思考讨论:

  1.谈谈作者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思考与感慨?

  明确:前两联是所见所闻。首联写*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写了秋天的高爽,写了清白色的渚、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哀啸的猿、盘旋的鸟。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颔联写远景,无边落叶到了秋天都要飘落,流不尽的长江滚滚东去无法止步。“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之势,“萧萧”“滚滚”使人联想落木惠牵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作者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

  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作者眼里,与心中情感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诗意至此更具体,也更深沉。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难怪人称其为“诗圣”。

  2.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声入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课堂小结

  “百年多病独登台”,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其中的“独”字多么痛苦啊!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的境况,杜甫的伟大就在此。 总体设计

  杜甫诗的教案 4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示手法。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示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布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志向,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⑴岱宗夫如何岱(dài)

  ⑵决眦入归鸟眦(zì)

  ⑶白头搔更短搔(sāo)

  ⑷浑欲不胜簪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⑴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⑵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⑶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⑷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⑸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葱茏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时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依样画葫芦地写出自身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干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发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⑴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⑵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

  ⑶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①唐朝盛世。

  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惊心动魄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局部──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时。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迟疑,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青丝”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痛。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呆板,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杜甫诗的教案 5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影响;

  2、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了解*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

  3、理解并掌握诗中出现的重要意象及关键词句,准确把握诗歌大意;

  4、赏析品味三首诗,了解诗人的创作方法,背诵并积累一些名句。

  过程与方法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反复吟咏,强化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人生际遇;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难点:联系杜甫的生*经历,着重理解杜甫诗中交织的个人遭际与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提示】

  1、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知识链接”,了解杜甫及其思想,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请同学们运用阅读六字诀,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自主梳理诗句。自主完成课后*题和“问题导读—评价单”的“预*评价”部分。将结构化预*中发现的问题,生成后交给学科长;

  3、请同学们经过二次预*自主完成“问题解决—评价单”上的问题。学*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学*目标来思考下列问题,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感悟诗意并整体把握三首诗歌的共同特点,解决生成的主要问题。

  (1)“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的三首诗歌,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杜甫在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时候,还能够忧国忧民,心系家国,其伟大就在于此。希望大家在赏析时能够仔细的品读。

  (2)“满纸漂泊言,一把辛酸泪。都云杜甫痴,谁解其中味。”杜甫——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怀感动着每一个后来的中国人,他对自己的信念孜孜以求的精神更是激励着每一个有志青年。课下搜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诗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准备课堂中参与讨论、展示。

  4、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落实“多元评价”,确保自主、合作、展示的学*质量。

  【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生活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代表作品有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断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代表作品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关于*体诗

  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体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不是指*代。这种说法已经沿用了1000多年了。古体诗与*体诗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古体诗除了必须用韵之外,不受格律的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

  *体诗的格律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完善于盛唐,它可以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种。四句一首的称绝句,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五字一句的称五绝,七字一句的称七绝。律诗是八句一首,它又分为五律和七律。五字一首的称五律,七字一首的称七律。八字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1)每首的字数、句数都有规定,都是八句,五律40个字,七律56个字;

(2)偶数句押*声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3)每句的*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3、作品背景

  (1)《秋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组诗八首,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2)《咏怀古迹》:咏怀古迹五首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所导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中所写的。诗人在漂泊之中看到天地依然,却物是人非,不觉与古人产生了“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共鸣。而残酷的现实,也让作者显得对具有非凡才能的前人更加崇拜。

  (3)《登高》: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扩展8)

——描写夏天景色的诗合集5篇

  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1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2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3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4

  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

  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5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扩展9)

——母亲的现代诗短诗合集5篇

  母亲的现代诗短诗 1

  《母亲是一条河》

  母亲是一条河

  我是游在水中的鱼

  母亲是一道江

  我是划在波上的船

  母亲是一座山

  我是山间一棵小树

  不停地想,不停地问

  月光孤坟和我

  雨滴串起记忆,飞扬

  摘下一颗油葵

  田头母亲耕锄过

  种下一畦韭菜

  脚印与母亲重叠

  庭院,风走过

  记忆像一条河

  日夜不息,东去

  歌颂母亲的现代诗歌:致母亲

  当我呱呱坠地时

  迎接我的是母亲含泪的笑脸

  当我哭泣时

  抚摸我的是母亲温柔的小手

  当我跚跚学步时

  陪伴我的是母亲鼓励的目光

  当我成长时

  守护我的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

  当我远行时

  牵挂我的是母亲永不褪色的爱

  母亲的现代诗短诗 2

  《母爱》

  母爱,

  犹如波澜壮阔的大海,一望无垠的蓝天,辽阔的草原,葱郁的森林。

  翻滚着,蔓延着,生长着,蓬勃着,

  像历史的.长河奔腾喧涌,永不停息,轰轰烈烈。

  母亲的现代诗短诗 3

  《献给母亲》

  我惯于昂首阔步,两眼朝天,

  我的性情也有点执拗倔强;

  即使国王跟我面对面相望,

  我也不会低垂下我的眼帘。

  可是,慈母啊,我要对你直言:

  尽管我的傲气是如此刚强,

  一到你的幸福的亲切的身旁,

  我常常感到自卑而畏缩不前。

  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的精神,

  光芒四射,直飘向日月星辰,

  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

  回忆往事真使我感到难过,

  我做错许多事情,伤你的心,

  那样万分爱我的慈母的好心!

  母亲的现代诗短诗 4

  《赞美母亲》

  母亲是一艘大船

  载着我驶向大海

  去追寻生命的奥秘

  去探索世界的神奇

  母亲是一座高山

  蕴藏着万物

  哺育我成长

  强壮我的身心

  母亲是一曲动人的歌

  带着我云游四方

  用她那优美的曲调

  颂吟着祖国的历史

  母亲是一缕春风

  吹生着世界万物

  盈盈的步履间

  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母亲是丝丝春雨

  滋润着大地万物

  啊!母亲

  我爱你,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

  母亲的现代诗短诗 5

  《致我的母亲》

  尽管长时间没有向你问安,

  没给你写信,可是,别让你心里

  产生怀疑,好像你儿子应有的

  对你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

  消失。决非如此,就像那岩石,

  在水底深深扎下永远的万年根,

  它决不离开原处,哪怕是流水,

  时而用风浪,时而用柔波从它

  上面流过,使人们看不到它,

  我对你的爱,也是如此离不开

  我的胸中,尽管人生的长河,

  时而受痛苦鞭笞,汹涌地卷过,

  时而受欢乐的静静的抚爱,

  遭到覆盖和阻拦,使它不能

  向太阳露面,不能映着四周围

  返照的阳光,在你这慈母的眼前

  向你显示你儿子是怎样崇敬你。


杜甫的赠别诗合集5篇(扩展10)

——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设计优选【五】篇

  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设计 1

  教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过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设计

  2.高二语文《炮兽》教案设计

  3.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4.高二语文选修《心术》教案设计

  5.高二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

  6.高二语文《娜塔莎》教案设计

  7.高二语文《柳毅传》教案设计

  8.高二语文《炼金术士》教案设计

  9.高二语文《祝福》教案设计

  10.高二选修《陆文学自传》教案设计

  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法】朗诵法、点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今天我们学*杜甫的诗三首,通过他的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知识积累

  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

  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更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人生的痛苦和民众的疾苦,增添了他内心的辛酸苦累和伤感,忧国忧民的情绪积郁心中,奔流而出化作了诗。

  2.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秋兴八首其一】

  一、背景介绍:《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诗歌大意

  明确: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4.合作探究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2)这首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3)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明确: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诗人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4)赏析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赏析: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诗人不忍明言,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三、课堂小结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

  一、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串讲诗句

  明确: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4)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借古咏怀,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课堂小结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第三课时

  【登高】

  一、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

  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哀愁、苦痛、悲愤之情。

  3.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

  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尤其要注意“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2)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描绘了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

  (3)概括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合作探究

  1.诗歌意象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凉)沙——白?鸟——飞回

  2.情景特点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

  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

  3.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4.情怀: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

  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5.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6.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亘古如斯,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四、课堂小结

  “百年多病独登台”,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其中的“独”字多么痛苦啊!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的境况,杜甫的伟大就在此。

  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设计 3

  【学*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大致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分析他的诗歌的风格变化的原因。

  【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学*流程】

  1、资料积累——走*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者,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1)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思想的有关材料。

  (2)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3)杜甫“三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体感知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赏析赏析《望岳》与《春望》。

  (1)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2)合作探究:

  ①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

  *,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②《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合作探究:阅读赏析《石壕吏》

  (1)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2)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被捉的老妪的命运将会是怎样呢?

  5、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把《石壕吏》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对诗中的情节进行具体的描述。

  6、拓展阅读。

  《新安吏》(节选)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5杜甫诗三首

  1、“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1)①“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作者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作者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作者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情。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作者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

  (2)A《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作者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作者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B《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

  (转变原因:《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作者远大抱负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

  4、(1)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具体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叛战争,具体表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拓展: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叛战争。)

  (2)能进行合理想象即可。

  5、略

  6、(1)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所以只有母亲送行。

  (2)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填空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研讨

  1.学*《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赏析《望岳》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学*《春望》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2)、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4)、 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

  5)、 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 巩固练*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阅读做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写诗人*观泰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 的理想和壮志。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真实的叙述中所寄寓的漂泊天涯的落魄感以及同情百姓疾苦、为国担忧的感情。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作品,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胸怀天下的“诗圣”形象。

  说明: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期,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诗作不仅有对个人境遇的嗟叹,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充溢着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本课选录的三首诗,都是杜甫中后期的优秀作品。学生读这三首诗,可以从读入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领悟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复杂感情,并且产生对诗人的敬仰之情,有兴趣诵读杜甫的作品。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石壕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2.《又呈吴郎》:体会本诗措辞委婉、以情动人的特点,并感受“不为”、“只缘”、“已诉”、“正思”、“即”、“便”、“虽”、“却”等词的表达效果。

  3.《登岳阳楼》:体会诗人在描写宏伟壮丽的景象中所寄托的心忧天下、嗟叹自身的悲愤与感伤。

  说明:

  《石壕吏》一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无议论语,但寓褒贬于叙事,倾向性十分鲜明,所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于巧妙的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是学*本诗的重点。《又呈吴郎》是一首劝诫别人的诗作,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本诗委婉的措辞、循循善诱的劝导显得很有必要;同时,本诗一些散文化虚词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应该引导学生好好品味。《登岳阳楼》一诗以其意境的宏丽开阔为人称道,但水势浩森、无边无际的巨大景象中却有一个北望长安,涕泗滂沱的诗人,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点是学*本诗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介绍:《唐诗鉴赏词典》名句索引中选自杜甫作品中的名句约有五十多句。由此可见,杜甫确实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同时,引导学生共同回忆自己熟悉的杜甫诗作。搜索记忆库,同想杜甫的诗作。熟悉的作品有:《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绝句》、《旅夜书怀》等。激活学生的记忆库存,比较直观地体会杜甫诗作的丰富及对我们的深远影响,引发学生学*本-果选录的三首诗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了解作者生*请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杜甫的资料,明确杜甫生活的时代,大唐帝国正经历着由盛而衰的剧变,其一生的创作,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课前准备杜甫的生*资料,查阅三首诗创作的时间、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遭遇等,在课堂上交流。一方面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提炼资料的*惯,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将作者与作品紧密地联系起来。

  赏读《石壕吏》

  l.整体感知:

  (1)散读全诗,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提问:初读本诗,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重点研读

  (1)细读老妇“致词”的十三句话,想象老妇面对悍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番说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2)提问:除了老妇的致词以外,作者还在哪些诗句中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爱憎?

  3.集体背诵,小结。

  1.(1)戍(shù):驻守某一地方。且:姑且,暂且。已:停止,完毕。

  学生散读本诗,明确本诗主要叙写了一户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

  (2)诗人在诗中抨击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同时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2.学生研读、批注:

  (1)①“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你们家还有别人吗?”(室中更无人。)

  ③“你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唯有乳下孙。)

  ④“孩子的母亲呢。快把她叫出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⑤“这怎么行!你们家必须有一个人要跟我们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悍史的蛮横、凶悍,老妇的悲伤、凄苦。

  (2)学生圈画、批注诗句,体会作者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流露的思想情感。

  例1:“暮投石壕村”句中“暮”、“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表现了当时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实。

  例2:“有吏夜捉人”句是全诗的提纲,“夜捉”两字如实地描绘了悍吏抓了手段的狠毒,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揭露与批判。

  例3:“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说明老百姓长期以来饱受抓丁之苦,即使到了深夜也睡不安稳,有风吹草动立刻“逾墙’而逃。

  例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呼”与“啼”形成强烈对照,体现了“吏”的暴戾凶悍,老妇的悲伤凄苦,同时“一何”修饰“啼”与“苦”,加重了感情色彩。

  例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悍吏百般威逼的过程很漫长,联系前文的“暮”、“夜”更能强烈感受到这一点,同时联系“如闻泣幽咽”句,“夜久”还表明诗人对老妇一家的遭遇万分关切,彻夜难眠,关心百姓疾苦之情溢于言表。

  例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既叙事又抒情,一方面照应文章开头,另一方面也是对“请从吏夜归”的补充,如果说前面我们对悍吏是否会带走这样一个孤苦的老妇还心存疑问的活,至此我们已经全然明白了结果,我们再次体会到了悍史的暴戾和人民的疾苦。

  陆时雍称赞《石壕吏》“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诗人十分善于裁剪,在简洁的叙事中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本诗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将“吏”的蛮横、凶悍在老妇“致词”的转折中暗示出来。

  杜甫的诗可谓字字珠玑,“精炼”更是本诗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品味关键字词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悍吏的凶暴嚣张、人民的悲苦无助的。当然在品读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认识体会为主,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能任意拔高。

  赏读《又呈吴郎》

  l.提问:从题目“又呈吴郎’来看,吴郎是谁?

  2.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吴郎?

  3.提问:“又’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4.提问:吴郎是晚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使用敬词“呈”?

  5.自读全诗,思考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入手来劝解吴郎的?

  6.上述三个角度的劝说,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虚词,请圈画并指出其表达效果。1.查阅资料明确:吴郎是杜甫的一个亲戚,杜甫把自己住的草堂让给了他。

  2.这个草堂前有几棵枣树,杜甫住的时候,常有一个寡妇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但吴郎来了以后,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就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诗去劝告吴郎。

  3.因为杜甫以前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处用“又”。

  4.作者在这里特意用了敬词“呈”,是想让吴郎易于接受。

  5.自读全诗并梳理:(l)前四句诗作者自叙以前的事,用自己如何对待寡妇扑枣来启发吴郎。(2)5、6两句委婉地指出吴郎的行为确有不妥之处。(3)最后两句指出战乱、苛税是寡妇扑枣的社会根源。

  6.圈画关键词:“不为”、“只缘”、‘已诉”、“正思”、“即”、“便”、“虽”、“却”等,感受这些经常出现在散文中的虚词如今出现在律诗当中,能够化呆板为活泼,使得整首诗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与“委婉地劝说”的目的相配。从解题入手,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整首诗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对吴郎委婉的规劝,感受作者对穷苦人处境的体谅,对国家大局的关注。

  引导学在在感知诗作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为了承载这样的内容,作者选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对承载这样的内容有何效果。

  赏读《登岳阳楼》

  l.提问:诗人登临岳阳楼时的人生境遇如何?

  2.散读《登岳阳楼》中的前四句诗。

  (1)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你所想象的诗人笔下的洞庭庭的景色。

  (2)提问:前四句诗中哪两个字显示了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3.散读《登岳阳楼》中的后四句诗,依据所表达的内容,为杜甫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4.提问:洞庭湖开阔的景象似乎与诗人涕泗滂沱的情感并不相称,对此你怎样看?

  5.总结本诗的主要地位:《登岳阳楼》被评为“登楼第一诗”,现今岳阳楼上二楼正壁还悬挂着***亲笔书写的诗屏。1.反馈:根据所掌握的杜甫生*资料,可以发现这首诗是诗人辞世前两年的作品,当时他漂泊在湘江带,贫病交迫,暮冬叫节到达岳州,登上了岳阳楼。

  2.(1)可能会选用“水势浩瀚”、“雄伟壮阔”、‘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等词语。

  (2)“坼”字捕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水的磅礴气势;‘浮”字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出洞庭湖的壮阔。

  3.抓住“无一字”、“老病”、“孤舟”、“戎马”、‘涕泗”等关键词语来体会诗人的感伤不仅只为一己.更为遭受兵乱的国家与百姓。

  4.感受作者在这里是用宏大的景象反衬自己的渺小无助,用伟岸的气势反衬自己的无足轻重,景色虽然阔大,但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感触。

  跟读、诵读、背读,争取熟读成诵。1.了解诗人当时的境遇,有助于体验诗人“涕泗”的情感宣泄与心路历程。

  2.通过诵读、品析,去感受前四句诗所展现的开阔宏丽的意境。

  3.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情感,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漂泊西南天地司”的杜甫登楼看景时的独特感受。

  5.通过他人对杜诗的推崇,激发学生热爱杜诗的情感,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三首诗。

  在本课选录的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诗,从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或体会。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思路点拨】

  本篇课文共三首古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三首诗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喜好,选择课堂品读和课后自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可选择课前布置自读笔记、课堂交流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

  【练*举隅】

  我们在赏读本文选录的三首诗的过程中,已经领略了“诗圣”杜甫的特点,其作品情感丰富,字句凝练。请再任意选读杜诗五首,并选择其中一首圈画批注,谈谈自己的看法。可在班中交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