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逍遥游》有感通用五篇

首页 / 文库 / |

  读《逍遥游》有感 1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读《逍遥游》有感 2

  他负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虽有些衰老,却并非一派衰败。颌下蓄两三长须,长发作髻,已见稀疏银丝。双目炯炯,依稀见得眉目舒朗,似是远望天边。一身灰黄长衫,清风盈袖,袍子猎猎作响。宛若无拘无束之游龙,逍遥洒脱于天地之间。

  远方像是有一只极大的鱼儿,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腾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鸟儿,翅膀巨大,好像一挥舞就可使天地异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继续看,却找不到它的踪影了。老者扯开嘴角笑了笑,眉间的皱纹舒展开来,双目又带上流溢的光彩。他四处翻找,展纸提笔。――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逆】

  你是否听过别人对你努力的讥笑?是否也恶毒的如此这般的嘲讽过他人?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说的不错,有那么多更好,更舒服的方式摆在你眼前,为何不用呢?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广,你是否有资格去做这个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讥讽的决定?

  我有,因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胜过他人。我曾经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选择了不被多数人看好的学校,我也曾被人义正言辞的数落过。“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感受?”这些话,我都听多了。

  那时候的我,就好像是孤身一人走在没有目的地的长路上,拖着装满了梦想与对别人的不待见的行李箱,一步一步的挪,像是想逃离这里。我的眼界宽泛,我不愿曲折在这一方小小天地,我有何过错?

  后来我知道了鹏。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与学鸠一样的人,他们或叉着腰或双臂交叉环绕在胸前,站在那看着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话,向你投来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可是如果无论你怎么办他们也不会改的话,不如就放过吧。就像鹏一样,背负青天,翅下有风,傲然自立,飞入云巅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惊叹。

  不入流的始终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终都不入,何必为其心烦意乱。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转】

  我自小就不是个省事的主儿,总好像是不一样。小时候曾试过把上好的饭菜喂给自家的大黄狗,面对母亲的责骂只能低下头悄悄的笑;每当夜色降临,小院里的小孩子们总会乖乖的坐在电视机前――那个发着亮发着光的正方体――等待动画片的准时放映。而我却总是拖出一张凉椅,端端正正的摆在门口的槐树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还喜欢一个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过家乡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们都畏畏缩缩,直唤着要大人抱,而我却一个人自得其乐的快步跑着,看那山山红叶飞。

  长大之后,忽的变得些许叛逆。我总是忤逆老师和家人的命令,总是不屑于遵守规矩。仿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刺猬。只留浑身的刺以面对人们。

  后来才明白,许多许多的想法不过都出自爱。

  我讨厌聒噪,也讨厌别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遥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亲坐火车一路北上,车厢中的另两个人像是麻雀一般叽叽喳喳,吵得我脑仁发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无理由吵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当一条新政策出来,总有那么些不和谐却又没有道理的声音出现;当某位明星发生了什么事,总有些人喜欢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他。世界在飞速发展,可是人们的思想却不一定飞速发展。不请自来的喧嚣,才是真正的不礼貌。

  我不敢说我真的看清了这个世界。毕竟“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头来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觉都会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来云去,看天色苍茫,看我的远方。我们总会天真的以为眼见为实,可有时眼见的还不如耳听的。

  我见过外表美丽的女孩,明眸皓齿唇红齿白,打扮十分入时,娇小的身躯挽着男友的手,吐出的却是不堪入耳的脏话,一串一串的话语圈成一团团乌云,围绕在女孩身边,使女孩的光鲜亮丽黯淡了几分。

  我见过外表丑陋的老人,身体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树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净的,东一块补丁西一个破洞,却一步一步弯下腰来拾起地上的垃圾,脸上依旧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简单,而世间万物亦然。我不能说我完全地遵守着这个世界的秩序,但我在尽力,也在维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们第一眼所见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谓“眼见不为实,耳听不为虚”。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岂是单单靠这一双眼?我的双眼看到的永远只是她的双眼能够看到的内容,若要撇清浮华虚禄,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独善其身,用心便好。

  【结】

  我渴望逍遥,可我也希望人们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遥,使世界逍遥。

  读《逍遥游》有感 3

  *读《庄子逍遥游》,有些感想。

  在这部分的几篇文章中,庄子的思想主旨是说人应当脱离外在束缚,让精神处于优游自在、毫无挂碍的境界(即他所说的“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庄子杜撰了“鲲鹏与小鸟”的故事做铺垫,来证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与圣人在境界上的差异。又在《限制与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荣子、列子的境界进行了比较(胜任一官之职而自以为了不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风而行犹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继而指出他认为最高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且用“尧让天下许由不受”来说明“圣人无名”(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来说明“神人无功”,用“去除成见”的故事(惠子与庄子关于用大的对话)来说明“至人无己”。

  那么,人真的能让精神脱离物质的`束缚日达到逍遥之境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物质和精神相互依存,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不知道当庄子穷困潦倒之际,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他还能逍遥得起来吗?他的这种理论,只是一朵不结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对芸芸众生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在他看来,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观之,其主观唯心主义的本质一目了然。

  无己、无功、无名之论,说穿了,是庄子消极遁世的一种借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是“有己”。是只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众生疾苦的“不作为”行为,是极端个人主义的集中体现。就因为自己不愿意当那个漆园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让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吗?

  当然,我们还是要感谢庄子。他为我们芸芸众生的人生修为指出了方向——尽量不要因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损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异化。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多少人因过分追求金钱、地位、名气而好大喜功,私欲膨胀,甚至铤而走险,锒铛入狱。这些年,许多官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应引以为戒。

  读《逍遥游》有感 4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逍遥”何为逍遥之说?“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自然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与约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动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将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却仍被想象力丰富的庄子所迷惑。接着庄子又借《齐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写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论证小大之辩,表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话再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与前文似有重复之意,确是着重强调,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对照。最后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强调了一种绝对化的自由世界。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生命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在《桃花源记》的最后,陶渊明还列举了几个人去找寻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这样的地方,不若说隐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几天与同学去*江路玩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留着清式的长辫,装着挂衫,在凿石头。别人与他交谈,他说刻得是听琴的牛。我们都知道对牛弹琴的涵义,他却硬是颠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谓。他是这样说的世界上为艺术献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个。他说,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穷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从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说,现代的人都说艺术好,却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干这一行呢。很明显,他将生活理想化了,他一个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头,敲着自己的理想,却好像与这周围格格不入,他却依旧不以为然,固执自我。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傻子,是个异数,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庄子,陶渊明,明知不可能却依旧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着,实践着。

  对于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唯心主义者,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批判或是讽刺,应该给予的是理解与宽容。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别人无法理解的空间,却是他们独有的魅力与完美。

  读《逍遥游》有感 5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读《逍遥游》有感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读《逍遥游》有感通用五篇(扩展1)

——《逍遥游》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逍遥游》教学设计 1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巩固复*(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①代词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②助词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连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①连词,表顺承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连词,表修饰关系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连词,表并列关系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御六气之辩

  ⑦通假字,通“能”而征一国者

  之:①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助词,“的”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代词而莫之夭阏者(代“鹏”)

  ④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指代“此”“这”)

  ⑤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鼹: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小志不如大志。)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本文的思路————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写作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2)借用寓言对比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练*掌握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以练*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诵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而——耐辩——辨有——又辩——变

  3、单音节词

  怒志抟也胶培决枪控适久穷绝劝恶焉

  3、双音节词并进行古今意义对比(见书上):

  生物——与今义同。

  野马——借喻,代“游动的雾气”

  果然——饱满的样子;食饱之状。

  众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盘旋而上的旋风”

  然后——这样以后。

  不过——不超过

  虽然——即使这样

  3、特殊句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覆杯水于坳塘之上———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作补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布置作业:将本文译成现代文并背诵文中第一段。

  《逍遥游》教学设计 3

  《逍遥游》一文,先是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后来调整到第四册,这样的“位移”说明了这篇课文的难教和难学,但即使作了这样的调整,还是“怎一个难字了得”。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出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我想,如果学生眼前的“混沌”能够膨胀为宇宙的清澄,那么他们对课文的主旨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课堂上也就能够达到学*的“逍遥”境界。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是我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范读全文前,我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师:在《三笑》电影中,“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

  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读完,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师: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教后感:要使学生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我备这一课,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读原著上。我一连读了好多天,先后读了二十几遍,教学思路才豁然开朗: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

  《逍遥游》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具准备

  板书设计

  逍遥游《庄子》

  一、课文感知

  二、课文鉴赏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

  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逍遥”主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具体内涵。

  二、作者简介注释①。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龄略小。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在《读本》里有关于他生活的演义。

  三、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停顿。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⑴“大鹏怒飞”:读出气势和力量。⑵“蜩与学鸠”:读出其渺小。⑶“大年小年”:读出鲜明的对比。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鴳的鄙视。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四、师生质疑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2、教师以第1节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⑶蜩与学鸠不能远飞,是因为什么?(枪榆枋而止)◆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五、指导探究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逍遥游》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二、解题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逍遥游》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列御寇》记载: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3、《庄子》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的门人和后学之手。

  《庄子》书中的许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组成,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却通过这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寓言故事中著名的很多,诸如朝三暮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井力之蛙、越俎代庖、涸辙之鲋、匠石运斤、不龟手之药等,皆涵义深刻,脍炙人口。《庄子》的寓言故事取材广泛,设想奇诡,意境开阔,描写传神生动。文章语汇丰富,文辞华赡。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加上它的大胆想像和对神话题材的运用,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4、庄子名言录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三、文题解释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育然丧其天下焉”,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日”至篇末,归纳主题,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含义,“逍遥”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五、朗读感知

  示范朗读

  六、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海运时的六月大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3、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4、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译文: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5、归纳第一段段意:

  分析: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归纳: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时间的变化,春生夏死的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的。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木,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些都是长寿的。而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如今却以独特的长寿而闻名于世,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2、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译文:商汤询问大夫棘就是这样。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往南飞,飞到南海去。斥�`讥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3、归纳第二段段意:

  分析:

  这一段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

  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三)第三段

  1、译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几种人。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他在世间,并没有追求什么。即便如此,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那列子驾风行走,飘飘然轻快满足,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他对于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列子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品行修养最高的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2、分析:

  作者步步深人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随即指出,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归纳:

  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四)小结课文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在有所依赖,有所期待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逍遥游了。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七、问题探究

  1、本文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请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品味《逍遥游》所抒发的感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美丽的大鹏形象体现了作者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理想的深深痛苦。

  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志存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虽然能高飞万里,但在追求“逍遥游”上却失败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反映了庄子对智慧的肯定,对生命的热爱。

  我们知道,庄子主张“绝圣弃知”,他崇尚、赞美的是“无己”之“至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但是,我们仍然能体会到作者对智慧所持的肯定,对生命所抱的热爱。当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时,作者发自肺腑地斥责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又明确地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紧接着作了一番议论之后指出,人世间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自满自足,自以为是,和蜩与学鸠的可笑程度是一样的,从而给予作者所厌恶、鄙弃的统治者以顺手一击。可见,一心要脱离人世而作“逍遥游”的庄子,要否定的并不是人世社会,而只是人世社会的愚蠢与腐朽。他把“至人”境界写得那样遥不可及,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飘逸动人,这其中不正燃烧着作者炽烈的理想之火吗?

  2、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在说明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寓言说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来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明确: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确如司马迁所言,《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数量之多,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所谓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遥游》中,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人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与舟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韩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语),“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向来是丰富多义的,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比较模糊,有的难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其意蕴无穷、内涵丰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

  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谈谈你对文中的想像的理解。

  明确:

  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像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能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像和创造来使想像的“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像,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像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像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像中夸张,如在想像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像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

  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着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涵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八、归纳艺术特色:

  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馄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以寓言为广”,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抽象论说,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是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说服力。

  四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绸、学鸿与馄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或:

  (1)善用比喻、夸张的特点。

  (2)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3)借用寓言说理。

  九、课堂小结:

  本文虚实相生、纵横跌宕、错落有致、开阖有度、挥洒自如,确如李白所赞:“开浩荡之奇言”。虽然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关于庄子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待鉴别,但从其艺术特色上来说,庄子之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方法还是很值得学*和借鉴的。

  《逍遥游》教学设计 7

  教学目的

  1、学*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教学难点: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读通,读懂。解决疏通字面意思,为第二课时进入思想的分析和讨论铺*道路。(具体略)

  第二课时:

  导语:自由——人人都渴望,青少年更强烈,但同学们小小年纪也品尝过许多不自由的痛苦,来自学*、生活等各个方面,那么静心想想自由是什么,你有没有自由,而庄子对自由的理解是什么,庄子的追求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整体把握,初步认识:回顾第一第二段的内容,思考:题目是逍遥游,逍遥逍遥任逍遥,悠然自得适心任性无限自由,由鱼而变成的这只大鹏是否达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不是真正的绝对逍遥绝对自由呢?若不是,找出相关句子。难句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再神奇的再强大的东西也不可能无所不能,也会有它的难处,也会有所限制受到各种条件的束缚)需要六月风,庞大身躯升空需要动力,就好比神六升空需要液态氢一样。

  作者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雄伟的形象,追求自由的热情跃然纸上,那奋力追求逍遥而最终不能彻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也许就隐藏着作者痛苦认识,那么真正的逍遥游是什么呢?

  第二、重点难点解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并思考庄子内心想追求的真正的逍遥游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逍遥游”真谛何在?

  全文有三笑,宋荣子犹然笑之。笑谁?前面四种人,那么他“举世……”心理素质相当稳定,至少参加高考没问题。庄子认为他达到逍遥了吗?从后面句子“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庄子对他也有轻视之心,庄子有个观点叫齐物论,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好就是坏,是就是非,死就是生。所以宋荣子算不得逍遥,因为他还能分辨还懂得区分,心中还有名利观念,还没达到真正的物我合一,不是真正的逍遥者。那么谁是真正的逍遥者,他自己吗?

  列子呢?虽能驾风而行,但还要依靠风。不算。

  一起读“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反复读这几句,结合你自己的理解,想想“逍遥游”真谛何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说。无功——去除了功名利禄之心,无名——忘怀荣辱毁誉的得失,无己——超越自我。这些至人神人已经超越了世间有形无形的道德、价值规范,金钱、物欲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游离于世俗不为外物所役,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第三、讨论:那么回过头来想想,你自由吗,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庄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吗?想想庄子自己,庄子家境贫寒,做过小官后来不再出仕,终身布衣,为了生存,钓过鱼,编过草鞋,青黄不接时,靠借贷过日。他也并非入仕无门,相反不乏机会,楚王以重金高位请他,而他自愿放弃了。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经历生活的压力,有过缺钱的折磨,有过富贵的诱惑,有内心的追求,各种压力,矛盾痛苦,身尝人世的不自由。世人很难理解他,人们普遍追求看得见,摸得找的东西如金钱、权力、功名,只有那些智者才知道灵魂,精神,情感对于生命多么重要,又是多么美好,他们在追求中其乐无穷,便不再把财富,地位,权势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获得了更大的精神上的快乐,幸福与满足。庄子不是不可及,而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还没拥有一个无限宽广的精神家园。

  看看苏轼:课本164页。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诗中看到的诗人是多么潇洒,豪迈,其实诗人的一生是何其艰辛,坎坷,一贬再贬仕途上遭受一连串重大打击,但现实可以夺去他的官职,地位,可以他的政治生命,可以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远离亲人,远离荣华富贵,却不能夺去他的诗心夺走他的灵魂。因为他有如此丰富,强大的精神世界,任何外来的灾难都压不倒他,这才是真正的潇洒旷达而自由,真正的自由。

  第四、拓展:庄子超凡绝俗,追求自然,自由,孔孟周游列国,致力于实现仁政的理想,追求建功立业,他们谁更可贵?谁更可取?

  学庄子不等于不去做官,不等于抛弃一切物质享受或去隐居,而是学他独立的人格,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今天,时代,国家正需要许多有才学,才干又有人品的人才,如果国家干部能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作为那是极其可敬,可贵的人。

  所以苏轼庄子等先人们至少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人生警示,一种参照——时时警示我们——你丧失了自我了吗?你丢失了你的灵魂了吗?你的心灵世界有多大?现实是不自由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让自己的心灵、精神力量长成参天大树,内心足够强大就能俯视一切,达到精神的自由。

  板书设计

  逍遥游(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物——(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逍遥游》教学设计 8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情况。

  1、字音识记

  2、通假现象

  3、虚词、实词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6、古今异义词

  7、固定句式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三)理解文章内容。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巩固复*(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2、虚词用法: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教学设计 9

  【课题与教材】

  课题:《逍遥游》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

  一、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和探究性学*。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泠(línɡ)然

  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数数(shuò)然蟪(huì)蜩(tiá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第二课时:理清思路,初步赏析

  一、检查背诵,集体朗读

  二、问题/任务:

  (一)“逍遥游”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表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后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表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

  2、在提出观点和阐释观点之间插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觉得《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通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对比(“鲲鹏”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二)读第2段思考: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那么,小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子级问题:

  1、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义?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2、第2段引“汤之问棘”之典,举“斥安鸟笑鹏”之例是否与第1段的内容重复?“笑”透露出了“斥安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内容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而且通过对比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表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以小及大”的认识和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非常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小

  板书学生的见解:

  不

  “有所待”————及(可悲)

  (自然万物)及

  大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问题:1、第3段庄子把话题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间,那么,社会中众人的活动与自然界里万物的活动是否一样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表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但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这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

  (自然万物)不

  “有所待”————及(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及

  大

  (四)在庄子看来,“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无所待”才能“逍遥游”。“无所待”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作业(领悟拓展,交流讨论):

  1、从你读到的大家名篇看,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对他们有过怎样的影响?对你的现实人生有何启示?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3、你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与“无己”“无功”“无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将你的观点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学交流。

  【教后手记】

  一、导入从构筑精神、反观自我的层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快乐地置身于作品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整个教学过程,力图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在反复的阅读的过程中富有个性地完整地充分地体味、感受文本。在整个阅读过程,努力作到以“悦读”始,以“诵读”兴,以“多读”成,并且把读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方法不断的变化的一次次阅读过程中,一**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使他们从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感和成就感。我想,坚持下去,将会使学生亲*文字,乐于表达。此外,教师还应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有个性、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问题”,并进一步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

  三、没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是谈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活动中,我把问题作为课堂的纽带。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教学中提问过多、过细、过浅就会走回到“满堂问,满堂乱”的尴尬境地。所以,为了既不影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又不缺失教师在阅读对话中的组织和引导功能,教师应该从众多问题中提出一、两个“主问题”(或称一级问题)它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并且能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品析,从而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活动;同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在学生无力解决或学生的认知与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不相吻合时,教师还应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或称二级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群”称为“结构化问题”。这些“主问题”必须具有思维上的发散性、结构上的逻辑性、过程上的牵引性,当学生遇到思维困难或无思路时,教师也要淡化“讲解”意识,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及时从课堂中随机发现问题(学生的困惑),提出既关照学情又关照学生课堂反映的二级问题,再次激励、支持、帮助学生继续促进其思考。使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付出思维辛劳,体验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构建知识。

  四、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有困难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有信心或逐渐恢复自信心,一般不问后即答,而要在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认识并写出关键词的基础上再作交流。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养成学生科学谨严的精神。

  五、《庄子》的叙述风格和说理逻辑,都给人以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读者也就无须从通常的“文章作法”这一角度解读文本,我们又都有这样的阅读审美体验:领略了《逍遥游》主旨(不管对这一主旨作何理解)之后,又会恍然大悟。因此,本文的阅读,更要求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然后去导“碰撞”,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启发、相互鉴借,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学生的许多感悟是教师所想不到的,有些见解甚至是值得教师学*的,因为语文问题与创造性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语文问题答案的丰富多彩,给它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创造性,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让不同的思维类型的个体、认知结构处于不同水*的个体,个性都得到表现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全力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创设以*等、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有利于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逍遥游》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能不能对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有所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自由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自由,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

  2、那么真正的逍遥游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逍遥游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3、形成板书小结:庄子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凭借、牵绊,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无限追求,那么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大快乐,才能真正成为逍遥翱翔的大鹏鸟


读《逍遥游》有感通用五篇(扩展2)

——逍遥游优秀教案通用5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

  一. 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一. 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 设疑 点拨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

  1.庄子其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 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

  (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

  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形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

  2. 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 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内容: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

  4. 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

  5. 合作交流:

  (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

  (2)哪些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学*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 《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② 南冥者,天池也。

  ③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鹏 鸟: 南徙 以六月息 抟扶摇高飞

  野马 尘埃: 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5. 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 之二虫又何知!

  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 学鸠: 决起而飞 枪榆枋而止 不至就控于地 ○笑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 小年不及大年。

  ②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第三段 批判继承庄子思想 领悟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 学*课文第三段(20分钟)

  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逍遥游》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8分钟)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分解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

  学生活动。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主义特色。

  分解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手段。

  四、作业。《步步高训练篇》全部*题。

  逍遥游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tiáo()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chōng()粮(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tuán ⑷āo ⑸yāo è ⑹蜩⑺xuè qiāng ⑻cān ⑼舂⑽zhì ⑾yàn ⑿nài ⒀shuó ⒁wū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书。

  2、思考练*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二、思考讨论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2、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9、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三、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背课文。

  2、做练*三。

  3、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逍遥游优秀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逍遥游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

  一. 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一. 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 设疑 点拨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

  1.庄子其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 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

  (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

  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形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

  2. 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 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内容: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

  4. 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

  5. 合作交流:

  (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

  (2)哪些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学*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 《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② 南冥者,天池也。

  ③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鹏 鸟: 南徙 以六月息 抟扶摇高飞

  野马 尘埃: 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5. 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 之二虫又何知!

  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 学鸠: 决起而飞 枪榆枋而止 不至就控于地 ○笑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 小年不及大年。

  ②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第三段 批判继承庄子思想 领悟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 学*课文第三段(20分钟)

  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逍遥游》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8分钟)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分解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

  学生活动。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主义特色。

  分解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手段。

  四、作业。《步步高训练篇》全部*题。

  逍遥游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列御寇》记载: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3、《庄子》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的门人和后学之手。

  《庄子》书中的许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组成,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却通过这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寓言故事中著名的很多,诸如朝三暮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井力之蛙、越俎代庖、涸辙之鲋、匠石运斤、不龟手之药等,皆涵义深刻,脍炙人口。《庄子》的寓言故事取材广泛,设想奇诡,意境开阔,描写传神生动。文章语汇丰富,文辞华赡。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加上它的大胆想像和对神话题材的运用,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4、庄子名言录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三、文题解释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育然丧其天下焉”,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日”至篇末,归纳主题,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含义,“逍遥”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五、朗读感知

  示范朗读

  六、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海运时的六月大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3、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4、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译文: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5、归纳第一段段意:

  分析: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归纳: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时间的变化,春生夏死的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的。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木,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些都是长寿的。而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如今却以独特的长寿而闻名于世,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2、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译文:商汤询问大夫棘就是这样。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往南飞,飞到南海去。斥鷃讥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3、归纳第二段段意:

  分析:

  这一段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三)第三段

  1、译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几种人。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他在世间,并没有追求什么。即便如此,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那列子驾风行走,飘飘然轻快满足,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他对于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列子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品行修养最高的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2、分析:

  作者步步深人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随即指出,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归纳:

  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四)小结课文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在有所依赖,有所期待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逍遥游了。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七、问题探究

  1、本文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请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品味《逍遥游》所抒发的感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美丽的大鹏形象体现了作者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理想的深深痛苦。

  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志存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虽然能高飞万里,但在追求“逍遥游”上却失败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反映了庄子对智慧的肯定,对生命的热爱。

  我们知道,庄子主张“绝圣弃知”,他崇尚、赞美的是“无己”之“至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但是,我们仍然能体会到作者对智慧所持的肯定,对生命所抱的热爱。当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时,作者发自肺腑地斥责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又明确地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紧接着作了一番议论之后指出,人世间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自满自足,自以为是,和蜩与学鸠的可笑程度是一样的,从而给予作者所厌恶、鄙弃的统治者以顺手一击。可见,一心要脱离人世而作“逍遥游”的庄子,要否定的并不是人世社会,而只是人世社会的愚蠢与腐朽。他把“至人”境界写得那样遥不可及,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飘逸动人,这其中不正燃烧着作者炽烈的理想之火吗?

  2、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在说明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寓言说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来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明确: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确如司马迁所言,《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数量之多,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所谓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遥游》中,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人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与舟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韩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语),“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向来是丰富多义的,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比较模糊,有的难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其意蕴无穷、内涵丰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

  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谈谈你对文中的想像的理解。

  明确:

  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像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能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像和创造来使想像的“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像,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像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像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像中夸张,如在想像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像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鴳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

  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着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涵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八、归纳艺术特色:

  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馄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以寓言为广”,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抽象论说,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是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说服力。

  四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绸、学鸿与馄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或:

  (1)善用比喻、夸张的特点。

  (2)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3)借用寓言说理。

  九、课堂小结:

  本文虚实相生、纵横跌宕、错落有致、开阖有度、挥洒自如,确如李白所赞:“开浩荡之奇言”。虽然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关于庄子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待鉴别,但从其艺术特色上来说,庄子之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方法还是很值得学*和借鉴的。


读《逍遥游》有感通用五篇(扩展3)

——读逍遥游有感(精选5篇)

  读逍遥游有感 1

  自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尺度和精神追求。读罢《逍遥游》全篇,我看到了庄子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以及对名利枷锁的鄙弃和厌恶,使我更加深刻的知道: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挣脱世俗的束缚,就会失去行动的自由,进而也失去了主体精神的自由。对于自由的呼唤,在人类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久久盘旋回响。

  纵观全篇,我对这段话印象极为深刻,“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文章的结尾处,庄子用饱含情感的笔墨,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自由的理想境界:这颗大树不会有木匠要砍伐它,不会有其他事物会妨碍它,它也不需要有什么用处,他就这样无拘无束地,毫无目的地存在于这个广袤的天地,它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成为它自己,就是以自由的姿态存在着。成为自己,就是自由最好的定义。

  对于人类来说,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间,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某种程度上的束缚。作为自然之子,我们依赖空气,依赖水源,依赖土地。作为社会之子,我们需要学历,需要物质,需要社会认同。只要我们有所依赖,有所需要,我们就会陷入被束缚和被限制的境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约束和束缚越是深重,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也就越急切和激烈。

  而在当今社会,餐腥啄腐者比比皆是,人人都在艳羡名利权势的光鲜亮丽。深陷名利场的人,其实都迫不得已将自己的自由作为交换的代价。在名利场中,争权夺势,利益纠葛,如同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漩涡,将这些贪婪无度的人深深地裹挟其中。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自由无从谈起,更是成了奢望。这些人在行动与思想受到某种束缚的某一时刻,想要得到自由时,定会悔恨不已。然而,走进迷途的孩子是否可以知返呢?

  这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我们可以得到回答。庄子用他睿智的言语告诉我们,在现实的泥沼中,我们只要回归到生命的本质,直面真实的自我,就可以超越名利的束缚,超越欲望的引诱,超越虚荣的假象,在精神世界里打造一个自由的王国,享**神世界的逍遥游。

  所谓自由,就是坚守自己的思想与信念,宁肯被潮流的车轮碾碎,也不向权威屈服。所谓自由,是在犬马声色的现代社会,遵守本心,遵守原则,无畏外界喧嚣,无惧世俗侵扰。所谓自由,是直面自己的内心,追寻属于自己的肆意人生,不带任何标签,不予任何目的,原原本本地体验生而为人的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决地捍卫自己的自由,让生命在自由的状态下诗意地开展和尽情地怒放!

  读逍遥游有感 2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在庄子眼中,如果做到这样,就达到了绝对的真正的自由。然而,且不说人是否能达到这一境界,就算达到达到了,也是要服从“天地之正”,服从于并非出自内心的规则,这怎能是绝对的自由呢?

  可见,绝对的自由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所依托,有所服从。不然,连使自己活下去的自由都没有,又怎能追求人生的自由呢?但是,自由在我们生活中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不然,说出“不自由,毋宁死”的人岂不是没了活下去的理由?那么,在这自由又是什么?从何而来?

  答案是,这自由是范围内的自由,来自于自律的自由。

  当然,这种自由在老庄学说中难以找到它的踪迹,我们只好回头来看看孔子老人家是怎么说的'。《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从中似乎品出了自由的味道。可这个自由,是与限制自由的规矩相共生的,但却可以做到“不逾矩”。正是自律,使得这水火不容的两种事物能够和谐共处。

  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一个人可以看作是自我,本我,超我的复合。自由,即是物质的我能够服从“自我”的所思所想。而“自我”的所思所想,又收到“超我”的影响——即那个道德理想中的我。而自律,正是“超我”对“自我”的掌控,使通往自由的道路。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一个人自律了,他的所思所想都将是从超我的角度出发。而超我的需求,往往不会逾越法律道德的底线。也就是说,内心所想,即为我之能做,也就达到了自由的境地。

  就我们学生而言,我们的“超我”很有可能是勤奋努力,可以获得高考优异成绩的高中生。如果自律,我们所想要的便是好好学*,天天向上。那么,我们便不会认为诸如不准使用手机等等的条件而感到受限,因为它们并不是我们内心的渴望。只有当我们不再能够学*,去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才会感到自由受挫。所以可以说,如果这样,我们就实现了自由。

  自律,使我自由。

  读逍遥游有感 3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读逍遥游有感 4

  真的有人能做到吗?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王阳明的“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嵇康、阮籍、陶渊明、曹雪芹等。从古至今,真正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的人,可谓不可胜数。

  “无己”,就是无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无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业,顺应自然。“无名”,就是不追求名誉地位。这是精神层面的逍遥自在,是精神层面的大智慧。

  《逍遥游》哲学思想对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层层递进,按照这种说法,真正的圣人可能都归于*凡了吧。

  **淡淡才是真,这可能才是《逍遥游》的真意吧!

  读逍遥游有感 5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逍遥”何为逍遥之说?“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自然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与约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动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将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却仍被想象力丰富的庄子所迷惑。接着庄子又借《齐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写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论证小大之辩,表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话再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与前文似有重复之意,确是着重强调,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对照。最后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强调了一种绝对化的自由世界。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生命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在《桃花源记》的最后,陶渊明还列举了几个人去找寻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这样的地方,不若说隐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几天与同学去*江路玩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留着清式的长辫,装着挂衫,在凿石头。别人与他交谈,他说刻得是听琴的牛。我们都知道对牛弹琴的涵义,他却硬是颠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谓。他是这样说的世界上为艺术献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个。他说,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穷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从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说,现代的人都说艺术好,却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干这一行呢。很明显,他将生活理想化了,他一个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头,敲着自己的理想,却好像与这周围格格不入,他却依旧不以为然,固执自我。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傻子,是个异数,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庄子,陶渊明,明知不可能却依旧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着,实践着。

  对于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唯心主义者,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批判或是讽刺,应该给予的是理解与宽容。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别人无法理解的空间,却是他们独有的魅力与完美。


读《逍遥游》有感通用五篇(扩展4)

——《逍遥游》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逍遥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2)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tiáo()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chōng()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 ⑵徙 ⑶tuán ⑷āo ⑸yāo è ⑹蜩 ⑺xuè qiāng ⑻cān ⑼舂 ⑽zhì ⑾yàn ⑿nài ⒀shuó ⒁wū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三。

  第二课时(53)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 出处 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训俭示康》 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 出处 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名义

  (3)图

  例句 出处 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图谋

  图穷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 出处 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 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 《郑人买履》 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肃公翱事》 摆、设

  (5)穷

  例句 出处 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 尽、止

  子孙*其家风,今多穷困 《训俭示康》 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第三课时(54)

  完成语文练*册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题目。

  1、读后了解庄子所讲的人生处世哲学。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逍遥游》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巩固复*(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①代词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②助词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连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①连词,表顺承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连词,表修饰关系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连词,表并列关系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御六气之辩

  ⑦通假字,通“能”而征一国者

  之:①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助词,“的”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代词而莫之夭阏者(代“鹏”)

  ④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指代“此”“这”)

  ⑤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

  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练*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背景介绍——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研*1—5节

  1、学*要求:对照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或老师。

  2、在诵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并从原文中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文中的大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借用什么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么才能到达南冥?

  ②作者写“野马和尘埃”意在说明什么?

  ③课文第三节运用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④思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结构上的作用

  ⑤你认为这几节和本文中心有和联系

  3、检测练*(说明:在检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疏通1—5节的大意,并质疑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难点,然后完成练*一)

  练*一

  (1)解释加点的词义

  《齐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凭、靠)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2)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而:怒而飞(表承接)其远而无所至极也(表因果因而)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于主谓之间)众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之二虫又何知(这)

  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揣测语气或许)

  (3)句子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后置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D、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F、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探究:

  从C、D、E、F四句中,你发现了这种句式一般规律是什么?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练*二(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后,要求学生再次读书,对照所给的问题研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空,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鹏徙南海,靠海运。野马、尘埃漂浮,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积厚而负大舟”来类比风积厚而负大舟(用概括语言)

  ③蜩与学鸠,为什么飞不高,因为①自身形体的局限②认识的局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针对蜩与学鸠而言,“大知”针对鲲鹏而言,“小年”针对朝菌、蟪蛄众人而言,“大年”针对大椿、冥灵、彭祖而言。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1、你从以上问题中发现了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大鹏要借助大风,才能高飞;蜩与学鸠只能在树上树下来回飞。朝菌、蟪蛄、众人及大椿、冥灵、彭祖都有寿命的局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实际上,庄子由自然写到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还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质——生命都有个终点。

  3、全文主要表达作者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你认为这几节和中心表达有和关系?

  这是庄子从万事万物的有所待为下文张本

  四、拓展

  学*了本文,你如何看待大鹏的形象?你从大鹏身上获取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1、要学会等待时机的来临

  2、要有远大的志向

  3、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逍遥游》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逍遥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 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第二, 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现在我们就来学*《逍遥游》,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遥游哈。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生: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写了鲲和鹏。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对,大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是,虽然都不自由,但还是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辩”的区别。什么叫“小大之辩”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解释翻译第五段』这一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释翻译第六段』这一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这46两段里,蜩与学鸠、斥鴳它们都在嘲笑大鹏,赋予人的情性,这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从课文开始,一直到这里,作者都在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类社会呢?人可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看最后一段。『解释翻译最后一段』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达到逍遥游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他们是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被世俗所累而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禄呢?像宋荣子那样,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辨明荣辱的界限,有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呢?﹙没有﹚这样也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师:列子与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那么,究竟怎样才算逍遥游呢?至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

  师:对,到了这里,文章的主题就豁然明朗。其实要摆脱依赖和局限,就要做到“无己”。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征:

  ①借用寓言说理。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对它们赋予人的特性,利用它们进行说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写鲲鹏的大,鲲变成鹏的场面和鹏飞往南方的场面。

  ③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教学设计6

  【课题与教材】

  课题:《逍遥游》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

  一、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和探究性学*。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泠(línɡ)然

  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数数(shuò)然蟪(huì)蜩(tiá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第二课时:理清思路,初步赏析

  一、检查背诵,集体朗读

  二、问题/任务:

  (一)“逍遥游”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表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后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表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

  2、在提出观点和阐释观点之间插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觉得《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通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对比(“鲲鹏”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二)读第2段思考: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那么,小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子级问题:

  1、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义?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2、第2段引“汤之问棘”之典,举“斥安鸟笑鹏”之例是否与第1段的内容重复?“笑”透露出了“斥安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内容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而且通过对比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表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以小及大”的认识和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非常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小

  板书学生的见解:

  不

  “有所待”————及(可悲)

  (自然万物)及

  大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问题:1、第3段庄子把话题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间,那么,社会中众人的活动与自然界里万物的活动是否一样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表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但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这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

  (自然万物)不

  “有所待”————及(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及

  大

  (四)在庄子看来,“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无所待”才能“逍遥游”。“无所待”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作业(领悟拓展,交流讨论):

  1、从你读到的大家名篇看,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对他们有过怎样的影响?对你的现实人生有何启示?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3、你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与“无己”“无功”“无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将你的观点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学交流。

  【教后手记】

  一、导入从构筑精神、反观自我的层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快乐地置身于作品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整个教学过程,力图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在反复的阅读的过程中富有个性地完整地充分地体味、感受文本。在整个阅读过程,努力作到以“悦读”始,以“诵读”兴,以“多读”成,并且把读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方法不断的变化的一次次阅读过程中,一*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使他们从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感和成就感。我想,坚持下去,将会使学生亲*文字,乐于表达。此外,教师还应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有个性、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问题”,并进一步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

  三、没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是谈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活动中,我把问题作为课堂的纽带。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教学中提问过多、过细、过浅就会走回到“满堂问,满堂乱”的尴尬境地。所以,为了既不影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又不缺失教师在阅读对话中的组织和引导功能,教师应该从众多问题中提出一、两个“主问题”(或称一级问题)它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并且能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品析,从而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活动;同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在学生无力解决或学生的认知与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不相吻合时,教师还应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或称二级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群”称为“结构化问题”。这些“主问题”必须具有思维上的发散性、结构上的逻辑性、过程上的牵引性,当学生遇到思维困难或无思路时,教师也要淡化“讲解”意识,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及时从课堂中随机发现问题(学生的困惑),提出既关照学情又关照学生课堂反映的二级问题,再次激励、支持、帮助学生继续促进其思考。使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付出思维辛劳,体验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构建知识。

  四、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有困难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有信心或逐渐恢复自信心,一般不问后即答,而要在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认识并写出关键词的基础上再作交流。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养成学生科学谨严的精神。

  五、《庄子》的叙述风格和说理逻辑,都给人以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读者也就无须从通常的“文章作法”这一角度解读文本,我们又都有这样的阅读审美体验:领略了《逍遥游》主旨(不管对这一主旨作何理解)之后,又会恍然大悟。因此,本文的阅读,更要求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然后去导“碰撞”,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启发、相互鉴借,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学生的许多感悟是教师所想不到的,有些见解甚至是值得教师学*的,因为语文问题与创造性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语文问题答案的丰富多彩,给它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创造性,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让不同的思维类型的个体、认知结构处于不同水*的个体,个性都得到表现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全力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创设以*等、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有利于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逍遥游》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8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巩固复*(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①代词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②助词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连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①连词,表顺承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连词,表修饰关系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连词,表并列关系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御六气之辩

  ⑦通假字,通“能”而征一国者

  之:①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助词,“的”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代词而莫之夭阏者(代“鹏”)

  ④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指代“此”“这”)

  ⑤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二、解题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读《逍遥游》有感通用五篇(扩展5)

——《逍遥游》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逍遥游》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巩固复*(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①代词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②助词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连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①连词,表顺承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连词,表修饰关系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连词,表并列关系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御六气之辩

  ⑦通假字,通“能”而征一国者

  之:①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助词,“的”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代词而莫之夭阏者(代“鹏”)

  ④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指代“此”“这”)

  ⑤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第二,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现在我们就来学*《逍遥游》,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遥游哈。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生: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写了鲲和鹏。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对,大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是,虽然都不自由,但还是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辩”的区别。什么叫“小大之辩”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解释翻译第五段』这一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释翻译第六段』这一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这46两段里,蜩与学鸠、斥鴳它们都在嘲笑大鹏,赋予人的情性,这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从课文开始,一直到这里,作者都在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类社会呢?人可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看最后一段。『解释翻译最后一段』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达到逍遥游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他们是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被世俗所累而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禄呢?像宋荣子那样,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辨明荣辱的界限,有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呢?﹙没有﹚这样也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师:列子与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那么,究竟怎样才算逍遥游呢?至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

  师:对,到了这里,文章的主题就豁然明朗。其实要摆脱依赖和局限,就要做到“无己”。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征:

  ①借用寓言说理。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对它们赋予人的特性,利用它们进行说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写鲲鹏的大,鲲变成鹏的场面和鹏飞往南方的场面。

  ③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 以箴言表达 凭直觉感受 微笑待人 说给心听 教人

  庄子 以散文描述 靠聪慧领悟 狂笑处世 直指心灵 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为内篇(7) 外篇(15) 杂篇(11))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 扶摇 羊角 六月息 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 千里者:三餐 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 (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 ( 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 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 :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 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 以箴言表达 凭直觉感受 微笑待人 说给心听 教人

  庄子 以散文描述 靠聪慧领悟 狂笑处世 直指心灵 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 扶摇 羊角 六月息 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 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逍遥游》教学设计4

  《逍遥游》一文,先是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后来调整到第四册,这样的“位移”说明了这篇课文的难教和难学,但即使作了这样的调整,还是“怎一个难字了得”。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出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我想,如果学生眼前的“混沌”能够膨胀为宇宙的清澄,那么他们对课文的主旨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课堂上也就能够达到学*的“逍遥”境界。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是我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范读全文前,我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师:在《三笑》电影中,“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

  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读完,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师: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教后感:要使学生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我备这一课,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读原著上。我一连读了好多天,先后读了二十几遍,教学思路才豁然开朗: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

《逍遥游》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能不能对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有所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自由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自由,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

  2、那么真正的逍遥游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逍遥游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3、形成板书小结:庄子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凭借、牵绊,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无限追求,那么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大快乐,才能真正成为逍遥翱翔的大鹏鸟

《逍遥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文言句式。

  3、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并赏析借寓言说理的作用及比喻、夸张、拟人的表达效果。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文辞华美,汪洋恣肆,意境开阔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

  学*庄子的追求个性自一由和精神**的精神,培养直面人生,面对逆境豁达大度的精神与辩证地处理“物与我”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解题:

  ①逍遥:没有约束,自一由自在。

  ②庄子的游是神游于理想王国。

  ③庄子为什么向往*乎神话的理想王国?

  2、庄子及《庄子》简介。

  ①:庄子(约前36一9——前286),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约与孟子同期而稍后。他生不逢时,贵族没落,立志“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继承发展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②背景:战国中期周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战争惨烈,政治昏暗,庄子深为不满,反对战争与独一裁,但又无力改变乱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遥、齐物、无为”的思想与人生观来影响与改造人们。

  ③《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标志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学语言在战国已丰富发展并给后人产生深刻影响。其中“顺应事物自然”与“社会无为而治”是两大核心,有一气的积极意义,他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提出不为外物左右束缚的思想;强调生与死、小与大的相对观点,对人们直面人生,正式困难与挫折有深刻启发意义。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与比喻说理,文笔汪洋恣肆,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速读课文一遍,整体把握内容,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1、庄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全文中心句在哪里?

  2、庄子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说理,他问世们要从鲲鹏、蜩与学鸠讲起?这个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庄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获得真正的逍遥快乐,必须“以道为体,A物自然”,做到心中无己,放弃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自一由。最后三句是全文中心。

  2、庄子说理的特点是运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说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鲲鹏与现实中的蜩与学鸠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小大之辩”的道理,为下文正面立论提一供了有力证据,同时对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视为逍遥的境界的社会风气作了形的比喻描写与辛辣的讽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话题,针对现实,奠定全文论证基调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万物自有差别,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视他人与攀比他人的,凡事应顺应自然。

  4、第三段在前两段充分具体的形象说理后很自然地由对万物的泛论引入对社会人生的具体论述,雄辩地阐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有力地总结全文,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中心论点。

  三、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与注解,弄懂词句,掌握难读字的读音并找出疑难词句,讨论解决。

  1、字音:

  2、解释词义:怒而飞(奋翅)海运(动)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野马(山野雾气)胶(胶着,贴地)夭阏(阻塞)控地(落,掉)莽苍(郊野景象)穷发(不长草木)以久特闻(独,闻名)众人匹之(比)扶摇羊角(旋风)知其修者(长)知效一言(显才能,胜任)绝云气(超越)

  四、作业。

  1、熟读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颂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第一自然段,复述内容,并掌握本段几个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鱼(溟,海)其正色邪(耶)

  而后乃今培风(凭)一槍一榆枋而止(抢)

  2、宾语后置句:奚以三九万里而南为(反问)之二虫又何知?

  而A之夭阏者(否定句宾语前置)

  【第二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宾语前置句:彼且奚运也。

  3、省略介词(状后)句:翱翔蓬蒿之间(在碰高之间飞翔)

  4、判断句:略。

  【朗读第三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征一国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卸文气之辩(变)辩乎荣辱之境(辨)

  2、宾语前置句:其自视之,亦若此也。彼且恶乎A哉。(何)

  3、状后句:以游(乎)无穷者(在无边无际中遨游)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把作者心目中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

  2、运用想像,意境开阔。

  奇特的想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经壮阔,气势宏伟。鹏由鲲幻化而成,不但形体无比硕一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从北冥徙于南冥,极其夸张地又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天地之大,而万物包括如鹏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多彩多姿,富于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对鹏的夸大与冥灵、大椿的夸张,更令人信服万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遥游是何等艰难而伟大的理想。

  写积水负舟:以水比喻风、以大舟比喻鹏,说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难冲破的,道理说得深一入一浅一出。

  写学鸠、蜩与斥鴳赋予人性情感,使人们更能明白它们生活的局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们自以为逍遥的情感突出了小知与大知的道理。从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对比,到冥灵与大椿与朝菌、蟪蛄的对比,进而写到彭祖与众人的对比,由物及人,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说理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开放思维讨论。

  1、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①大鹏高飞是作者理想的逍遥吗?——否。

  ②三次写大鹏的构思——感情倾向:

  A:反复强调:海运,大风,将图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却未有到达的描述——有理想,难实现。

  C:南冥反复强调是“天池”——理想的王国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学鸠,斥鴳的异口同调——美好的理想很难被别人所理解。

  小结: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力图脱俗奋飞却又生不逢时,孤掌难鸣,曲高和寡的沉痛苦闷的长叹。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主张,除了博学多才外,主要是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厌恶人世的战乱纷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却又无力回天;他乞求超脱现实追求绝对自一由的逍遥境界,却又明知实在难为。所以,他只能在充满黑暗肮脏的环境中,幻想大鹏的奋飞,以消极避世的方式来表现永不妥协的精神与洁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学鸠、斥鴳与众人的关系。(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遥游”的含义:

  ①无限的外界空间的自一由:鹏之南冥。

  ②绝无牵挂阻碍的心境自一由:无己、无功、无名。

  四、作业

  1、复*本课,掌握重点词、句及背诵。

  2、以“读《逍遥游》给我的启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9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巩固复*(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①代词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

  ②助词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连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①连词,表顺承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连词,表修饰关系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连词,表并列关系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御六气之辩

  ⑦通假字,通“能”而征一国者

  之:①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助词,“的”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代词而莫之夭阏者(代“鹏”)

  ④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指代“此”“这”)

  ⑤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读《逍遥游》有感通用五篇(扩展6)

——《逍遥游》读后感 (菁华9篇)

《逍遥游》读后感1

  《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作品,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这篇文章,当时没有那么多感受,而现在再次读这一个作品让我又有无数的感慨。读完后不得不佩服这个在两千年的人的想象力丰富。

  庄子的眼中的逍遥是一种“无待”,就是不需要依赖任何外部条件达到逍遥游的一种境界。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们都是“无待”之人。《逍遥游》讲了几个故事,有一只非常大的鸟叫鹏,它每一次起飞都要海上起很大的风。庄子认为要自由自在的话那就要学会摆脱束缚,而能够看到九天之高的'大鹏却无法摆脱束缚,它没有能够做到逍遥。而嘲笑大鹏的蜩、学鸠、斥鴳,认识不到大鹏南飞的目的意义,它们甚至瞧不起大鹏。他们更加无法做到逍遥。

  作者还阐释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要想浮起一个杯子一杯水是不够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粮,周边游需要一两天的干粮,长途游则需要更多的干粮。工具有助于实现达到目的,反过来说,目的由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实现目的的工具。要想实现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无意义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样,不关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

  读完《逍遥游》我感受到庄子的想象力丰富,在我们的一生只能有一次,如果为一些小事束缚的话,是在是不值得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过完我们的一生,确实应该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我们要获得真正的逍遥就要摆脱局限性。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神人”,“圣人”和“至人”但是我们可以做好自己。面对逆境,我们应该将所有的事情看做非常正常。不要因为一时失意而让自己失去信心。

《逍遥游》读后感2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一由 的难得,

  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一由 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后感3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逍遥游》读后感4

  今天,我读完了《童话庄子.逍遥游》,这是一本既有趣又有知识的书,我很喜欢。

  为什么说有趣呢?因为在书中,作者用“抓蝴蝶”作为线索,让本书主角施小惠找到了那个庄子的童话世界,这本书也非常奇怪,里面的许多人物,都是*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施小惠是惠施,小梁是梁山伯,小祝是祝英台......

  除了这个有趣,还有后面施小惠坐上“箭头”与小人“阿倍”一起去见黑暗魔王的故事。这个故事也非常有趣,原本去见那么恐怖的黑暗魔王,施小惠去,却像去一个童话世界一样。这个故事也体现了施小惠的勇敢、冷静的品质。

  除此之外我还学到了许多知识,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周梦蝶等知识,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庄周是一个童话人,从庄周的各各方面来看,他也应该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爷爷。

  看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勇于创新,要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时光。

  这本书很好看,我要推荐给更多人,让他们也体会体会这本书为我们带来的快乐!

《逍遥游》读后感5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读庄子《逍遥游》

  “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读着这令人激情澎湃的文字,眼睛仍停留在书本上,心却已经随着庄周去那南溟逍遥的畅游一番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其邪?假如我是那展翅欲飞的鹏鸟,我会不会去艳羡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洁白?亦或是仅随本心,飞向广阔的南溟。

  自古以来,大鹏便被人们赋予各种深刻的含义,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可是我却觉得,此“逍遥”非彼“逍遥”,“逍遥”在词典中的本义便是悠游自得的样子。而拼尽全力去追梦的路途注定无法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当鹏鸟不再逍遥,它还愿意去那如梦般玄幻未可知的南溟么。

  读逍遥游,最羡慕的,最喜爱的自然是鹏鸟的逍遥,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主张不争名夺利,主张隐逸避世,他笔下的鹏鸟自然是他思想的化身,他笔下的《逍遥游》自然是绝对逍遥的。其实鹏鸟御风而行,它的最终目的地可能并不是任何一个固定的地点,途中经历过的风景也好,北冥也好,南溟也好,天下之大任我逍遥,这难道不是自由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么?

  在《逍遥游》中,除了鹏鸟这个主角,蜩,学鸠与斥鴳这几个配角也让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而彼且奚适也?”斥鴳最多只能飞到数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与大鹏相比,所以嘲笑大鹏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缚着,他不能够向鹏鸟一样尽情的遨游。

  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不仅仅是学鸠与鹏鸟,还有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对比,还有小智和大智的对比,小年和大年的对比等等。但这众多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强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定乎内外之分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御寇之间的对比。

  先扬后抑,先对宋荣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赞,然后再通过贬低他们来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养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无所为无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这三者都是庄子的夸大之词,亦或者说是想象中的人物,因为人活在世间根本就做不到完全无我,庄子所追求的绝对逍遥也是无法实现的。

  虽然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够达到,但对于庄子本人来说,拥有豁达的情怀,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被凡尘俗世所侵扰,保持一颗超然于外的心,难道不是另一种践行逍遥的方式么?正所谓“子非鱼,安之鱼之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庄子笔下的大鹏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够飞行,待到风停歇下来的时候,鹏鸟虽然不能够御风而飞,但仍然可以簸却沧溟之水。在顺境时可以乘风而上,在逆境时也可以不必狼狈度日,这才是真正的潇洒。庄子虽贫,其广阔之胸襟足以支撑他笑看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逍遥?愿鹏徙南溟时,逍遥任我行。

《逍遥游》读后感6

  很多人喜欢老庄思想,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却觉得难以实现。几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这也一直提倡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相比之下,老庄思想似乎更含消极成分。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物欲横流,精神空虚,汲汲于功名,戚戚与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读一读庄子的《逍遥游》会深受感触。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

  但这些在庄子眼里则是汲汲于名利,求一己之浮名。而“无为”才是一种大智慧。

  我觉得庄子和惠子间的辩论更能阐释这个道理。惠子先举例说,种一树,得五石之重的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捂之”。有如此大的瓠,却因其无用,将最终将它击碎。惠子以此来讥讽庄子的逍遥神人之说。庄子用使手不皲的药的例子来讽刺惠子不能善用其无用,嘲笑惠子一窍不通。

  惠子不服,又将庄子比成橒树,大而无用。庄子反击道:“子独不见狸狌*,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以此来比喻小知之人,卑身谄媚以求功利,俟其机会如狸狌伏身以候敖。“今之者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庄子自喻,虽然树大而无用,但你世人也不必用它,把它放任在无用之地,它也可以怡然自得,有何不可?圣人无求于世,所以不为世所伤。

  也许你还会觉得庄子思想难以实践。但是,就拿做官来说,不同的人初衷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为了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却是真正心忧天下,一心为民,看待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只求心安,这样的人算不得是祈求浮名。也就和庄子之说不相矛盾了。

  我一直思考,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某一日我恍然顿悟,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

《逍遥游》读后感7

  灯塔狼烟点燃了思想的火焰。你在一个孤独的山峰上看着梦中的仙境。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守规矩的。巨鹏如果没有六月的风,它怎么能爬90,000英里呢?尘埃只是生物的兴趣而已。所以你意识到你生命中最高的状态。这意味着你是世界上一个自由的上帝。但是有几个人在看你。后世的学者们无法赶上死去的风,只能拿着卷轴看着温胜义:你已经成为一个消极的避难所。太荒谬了。他无法在你头上看到天空,但他说他不负责任。后世的人们总是认为他们是最聪明的,但他们知道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应该受到限制。

  那是几千年前的你。这不是你要做的事。你怎么能在这个世界上得出结论呢?但你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你的无所作为是战争时期最理想和最完美的境界。这与我们未来的*社会不一样。我知道我的解释是多余的。你就是你。月亮的守护神怎么能关心他的后代呢?历史在东方蜿蜒而逝。你还在风浪中唱歌:没有自己的神,没有成功的圣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几个人。古时候你庄子应该得到它。

《逍遥游》读后感8

  前几个星期,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名叫《童话庄子·逍遥游》的书。这本书很薄。是一篇童话。只有差不多200页。刚开始觉得很无聊。但一翻开书,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里书面不仅有有趣的内容,还有好看的插图。让读者一读就好像进入了这故事的世界。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施小惠为了抓蝴蝶闯入了一片栅栏,进去之后发现了,在一座石头上坐着一个白胡子老爷爷,自称庄周。他把施小惠,误认成了老友惠施。并把它和施小惠,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进行了一次对施小惠来说史无前例逍遥游。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庄周。因为他个性自由,与我的个性非常相像。我还觉得,作者把庄子写的胜似神仙。庄子他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与祝英台根本不是在一个时代的,而在这本书中,庄子却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一同变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飞翔。此外,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引用了许多《庄子》里面的名言。让读者学到了很多庄子对生活方面的认识。不仅如此,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编的古老历史神话故事。让读者读起来既有新鲜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无穷。

  说到《庄子》,我就想到了这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我在许多文章中都看到有点评过。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和地把万物一起生下,万物与我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谦虚。

  故事中的逍遥游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遥游,还要比故事中光彩许多。而且,它,还在待续着呢……

《逍遥游》读后感9

  *来正在学*庄子的《逍遥游》一文,我初次接触这篇文章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课外阅读上,记得当时只是在偶然一瞥中看到了一句话:“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时只是觉得震撼莫名,而其后的“庄子”和这篇《逍遥游》便深深地印入脑海,*日再读,依旧免不了对其中所蕴涵的深深的智慧而钦佩不已。整篇文章与开头便以宏伟的视角展现出“鲲鹏展翅”的壮景,,那只“水击三千里”的大鹏给人以深深地震撼,而其后的说理,更是让人感触颇深。“大鹏,栖于北溟而乘风迁于南溟,世人皆见大鹏展翼之宏伟,殊不知其借风之力也。”大鹏鸟之所以能够一飞冲天,固然有着其自身的能力,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承载他的风。如果没有巨大的风力相辅,那大鹏就会像“置于坳堂杯水”之上的水杯,“焉则胶”,又怎能有其扶摇直上的九万里之高呢?想到这里,我不禁有所明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大鹏,都有着扶摇直上的能力,可为什么有人成就极高,而有人则碌碌无为一生呢?答案很简单,是风。

  《逍遥游》中提到过:“适莽苍者”,由果腹而返,“适百里者”,则“宿舂粮”,而“适千里者”更是要“三月聚粮”。而大鹏之飞,亦是须乘六月海动之风。“只有足够充分的准备,才能有出色的.成绩”,这句话一直是不变的真理。在生活中,或许我们的理想就是大鹏,而我们所学*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就是承载我们的“六月海动之风”,只有储存到一定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从而于六月海动而风起时,一飞冲而天,使“翼若垂天之云”,直飞南溟,否则“风”不大,无力负起双翼,起飞尚且不行,又何谈远行?故此,在我们生活中,应努力的储备、积累知识,让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有足够托起理想双翼的力量,只有这样,方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读《逍遥游》有感通用五篇(扩展7)

——《逍遥游》教案 (菁华3篇)

《逍遥游》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二、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全优设计》及课文注释)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三、整体感知: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并提示所用论证方法)

  1、学*角度:

  (1)扣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

  (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教师明确: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通过预*和整体阅读,我们能看出庄子在文中哪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2)扣行文关键词: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真逍遥什么?

  2、学*思路:

  提示:不逍遥逍遥(驳论,先破后立)(如已学过的《拿来主义》)

  提出两问题:

  (1)每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导学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学生深入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明确: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不逍遥(有待)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

  2、为了论证事物有所待,还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均有待

  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3、第二段写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归类

  小知不及大知,小:朝菌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大:冥灵大椿彭祖

  汤之问棘大:鲲鹏

  小:斥鴳

  4、第一二段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有大小之分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二)探究赏析

  1、齐读第三段找一**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

  明确;待:凭借,依靠。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

  3、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

  明确:无待

  4、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

  知、行、德、征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

  宋荣子无名、无功、但有己(有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

  列子无名、无功无己(物我合一)但乘风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遥)

  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无名、无功无己无所待(真逍遥)

  7、标题详解: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任性适意

  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与心灵的放任

  逍遥游:独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五、结构主题及写法

  1、结构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遥)

  (怎样才算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无所待→才逍遥)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写法:

  ①论证方法:驳论,先破后立;②艺术风格:浪漫主义

  ③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大胆夸张,并对比

  概括本文主旨。

  明确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六、拓展思考

  1、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

  ①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②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2、讨论:我眼中的庄子?

  于丹曾经说过: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于丹对道家的评价,为我们重新审视庄子提供了*台。

  (1)思考并讨论;故事中的庄子,面对富贵、功名不为所动,眼里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持庄子的做法

  明确:

  ①志向远大,不局于功利。 (传扬)

  积极②追求精神自由,个性**。

  一分为二看庄子

  消极无为思想:虚无主义绝对自由(摒弃)

  消极遁世

  (2)这就是庄子的个性,几千年前的庄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们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讨论)

  明确;笑对人生,现实世界从容不迫;超越自我,心灵天地自在逍遥。

  3、教师总结:

  实际,庄子早就将这种人生态度寄托到了大鹏鸟身上,他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尽管前途渺茫,尽管随处都有学鸠、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奋斗者还是要高飞,要在那广野之乡找寻心灵停泊的港湾。面对大鹏,我们感慨万分,他时刻在指引、激励着后人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就是那只矫健的大鹏,他将永远高飞、远飞。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4、文章启示:

  一首汪峰《我要飞得更高》送给庄子及所有的炎黄子孙。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现实就像一把枷锁/把我捆住无法挣脱/

  这谜样的生活锋利如刀/一次次将我重伤/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飞得更高

  一直在飞一直在找/可我发现无法找到/若真想要是一次**/要先剪碎这有过的往

  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5、作文布置:以我要飞得更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逍遥游》读后感。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我觉得优点在于: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体体现在《逍遥游》一课中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来体现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较隐晦含蓄。对此,我采用了先入为主的方式,先讲了两个庄子的故事,以便让学生对庄子有大致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话,将难度变小了。

  授课时,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在于把庄子的故事与其思想完美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如应该保证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大家对庄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庄子中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读。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这个问题我在课后也明确提了出来。所以在练*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一节阅读课,单独把这一点教学内容补上,让学生自由地对课文、对庄子思想进行讨论交流,当然我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解答了学生对庄子思想的不少疑问。大家共同探讨,效果的确不错。

  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于是又布置了作文我要飞得更高。

《逍遥游》教案2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学法指导

  阅读、体会、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3、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板书设计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物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对比)

  (2)小年不及大年 (对比)

  ——补充验证前文 人(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四、写作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运用寓言进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文化中,儒道释哲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战国时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写了这样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说有一条大鱼叫鲲,可以变化为鸟叫鹏,鲲鹏之大,不知几千里,展翅飞翔,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让人感觉新鲜,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奇文《逍遥游》。

  二、了解作者与庄子思想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三、赏读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关键字句。

  3、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翻译,学*课文第一段。

  1、学*课文第一段。注意重点字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等)。

  2、归纳小结:

  明确:第一段写了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对立说明万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课文第二段。

  1、引导学生翻译学*第二段。

  2、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明确: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二、引导学生学*第三段。

  1、引导学生学*第三段。

  2、归纳总结:

  明确: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

  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最主要的是“无己”,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引导学生学*庄子散文的特点。

  明确:《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目,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不可能达到,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逍遥”至境人格化。

  1、在想象中夸张,造成浩大的气势和广阔的意境。

  2、在想象中对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中蕴含了自己的热烈追求和理想。

  四、集体读课文,再体会。

  五、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写一段“与庄子对话””的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学生学*此课的难点是理解什么是逍遥游,教学重点是分析此文的论证思路。当然作为文言文帮助学生解决文字上的阅读障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此文我设计了三个课时,依照疏通文意,分析论证思路,理解主旨三点来教学。

  文句的理解以学生自主学*为主,我只是对关键字句以及学生提出的疑惑作了解答,并且设置了文言题目。从练*的完成效果来看,大部份学生经过老师的帮助都能读顺课文。不足的是在设计此教学内容的时侯没有把诵读结合起来,第一课时课堂容量稍大,未充分顾及对知识点的消化,反而使个别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分析本课的论证思路,我采取的方法是段段分析,以题带动。如第一段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根据课文相关语句,分析鲲鹏的形象。二是作者写鲲鹏、蜩鸠其用意是什么?其余各段分别设置了下面几个题目: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事物,阐述了什么道理,试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第三段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从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难以把握文段的论证思路,不能对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作出明晰的分析。原因可能是作者运用了反问句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不太能理解此种论证之法。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把握不能做到准确。细思之,主要是我设置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难以通过筛选信息组织答案。同时也与预留时间不够有关系。于是造成了大多问题是“自问自答”。虽然经过我的讲解学生了解了文章论证结构,但与预设通过此环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有较大差距。对于此环节我应降低难度,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通过精当的提示引导学生是我应该改进的地方。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学生虽能记住此意,但并不能理解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第三段学生因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这种哲学思辩的问题自然是难的。如何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这是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庄子的逍遥自由观是逃避现实的、消极的、虚幻的。但是庄子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执着的。这无疑是对人类自由本性的.体认。他想像的所游之处,透露出庄子对残酷的、是非淆乱的现实的厌倦,也表现了庄子对自由的憧憬和眷恋。在封建桎梏下的人们从现实与逍遥境界的对比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激发对自由的向往;也可因之消极、悲观走向沉沦。后世许多失意人士如阮籍、李白等,在无待逍遥的启示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给以揭露和抨击,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庄子的逍遥观鲜明地提出了在客观必然性面前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对庄子“逍遥游”实质的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是最为艰难的。

  总结此文教学的经验,我遵循思路,步步引导是正确而易行。然如何通过问题设置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是我要多加思考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