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物体分类》教案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3-10 00:00:00

《给物体分类》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物体分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物体分类》教案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能排除物体颜色和大小的影响,能真确的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不同形状进行分类。

  2:复*5以内数数。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力的发展。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很容易受图形大小、颜色的影响

  活动准备:

  给每个幼儿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塑料片各5个,每种图形的颜色要不同。其中2个大的,3个小的。

  活动过程:

  1:观察

  老师在课前发给每个幼儿四种形状塑料片各5个,上课时让幼儿先摆弄和观察,说说自己的塑料片都有些什么形状。

  2:引导幼儿按形状分类

  先让幼儿把圆形找出来把他们放在一起。

  在依次把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分别找出来各放一堆。

  老师进行检查对分类有错的孩子给予启发帮助。

  3:引导幼儿数数

  先让幼儿数一数把塑料片都分成了几堆。

  再让幼儿数一数每种塑料片各有几个。

  最后让幼儿数一数每种塑料片各有几个大的,有几个小的`。

  4:拼摆游戏

  让幼儿拿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和两个圆形任意摆出一种东西来(如可以拼成一辆汽车)。老师巡视,对拼摆的好的幼儿给予表扬。让幼儿说一说是用那些形状的塑料边摆的,一共用了几个。再把摆的好的粘贴在黑板上让孩子说提说摆的是什么叫什么名字,可以用来干什么。

  5:小结

  对认真学*的幼儿和有进步的幼儿进行表扬。

  6: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幼儿通过数学的学*可以去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它又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我们要注重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手脑结合,才能让他们更易理解和接受。

《给物体分类》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按照数量对5以内的物体进行分类。

  2.能用“一样多”“都是×个”等表述分类的理由。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过5以内的数。

  材料准备:课件,分类盒,数量是1--5的气球、玩具、糖果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复*5以内的数。

  (1)出示米奇乐园,引导幼儿点数米奇乐园里面的`游乐设施,并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复*数的实际意义。

  引导语:今天米奇要带我们去参观他们的游乐场,参观完了要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游乐设施,数一数有几个,要用数字几来表示。

  (2)引导幼儿数数,并找出相应的数字卡。

  2.游戏“数一数,分一分”,学*按数量分类。

  (1)出示课件,分类盒以及数量3和5的气球、玩具、糖果的卡片,幼儿按照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引导语:这里有两个小盒子,请小朋友把一样多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盒子里。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3)分享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分?

  引导幼儿用“我把都是×的东西放在一起”或者“3个××和3个××一样多,放在起”来表述。

  3.幼儿分组活动,巩固按数量分类。

  第一组:操作“连一连”,请幼儿把数量相同的水果连起来。

  第二组:操作“分一分”,引导幼儿按照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第三组:操作“涂一涂”,请幼儿将数量相同的物品涂上相同的颜色。

  4.游戏“找朋友”

  (1)交代游戏规则:—每个幼儿佩戴数量1--5的实物卡片,请幼儿随音乐歌唱,音乐停止后,找到与自己数相同的幼儿手拉手。

  (2)幼儿交换卡片再次游戏。

  活动延伸:

  1.数学区投放分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继续玩按照物体的数量分类;投放幼儿活动照片,引导幼儿将相同人数的照片放在一起,并插上相应的数字卡玩“制作相册”游戏。

  2.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物体的数量,并说说数量一样多的是哪些东西。

《给物体分类》教案3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于生活中鲜艳的颜色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年龄小,受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往往会把各种颜色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幼儿梳理有关颜色的知识,使幼儿能正确认识常见的颜色并进行分类。本活动运用了卡通图片、头饰、模拟实物等多种幼儿感兴趣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采用启发谈话、观察交流、实践体验的方法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边学边实践操作,在情境中认识颜色、区分颜色、学*按颜色分类,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愉快地参与学*,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学*的乐趣,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并能按物体的红、黄、绿颜色分类。

  2、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类能力。

  3、乐意并愉快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活动重难点:

  指导幼儿尝试按物体的红、黄、绿三种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卡片小猪各一只,卡片房子各一座。

  2、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头饰和卡纸做的马甲各两个。

  3、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大三角形和盒子各一个,小三角形各20个。

  4、手偶一个。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手指游戏《剪刀、石头、布》

  2、谈话激趣:今天,老师要为小三班的小朋友介绍三位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3、巩固复*红、黄、绿三种颜色,并学*分类。

  (1)、贴出红、黄、绿三只卡片小猪,引导幼儿说出小猪的颜色并为三只小猪取名:小红猪、小黄猪、小绿猪。

  (2)、贴出红、黄、绿三座卡片房子,请幼儿说出房子的颜色。

  谈话:三只小猪各盖了一座房子,现在三只小猪要回家了。小红猪回到了自己的小红房子里(教师边说边将小红猪贴到小红房子里)因为小红猪是红色的,所以它的房子也是红色的。

  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小黄猪的家是什么颜色的房子?小绿猪呢?

  (3)、请两名幼儿将小黄猪放进小房子里,将小绿猪放进小绿房子里,并引导幼儿讲明理由。

  (4)、点题:小朋友们真棒,知道将相同颜色的物体放在一起,这就是按颜色分类。(教师板书课题)

  4、游戏“颜色找家”。

  (1)、利用手偶游戏“小老头”将红、黄、绿三种颜色的6个物体头饰分别发给6个幼儿。并请幼儿说出头饰的名称及颜色。

  (2)、出示红、黄、绿三个大圈,请幼儿依次说出每个圈的颜色。教师明确游戏规则:这三个大圈是6个头饰的家,你的头饰是什么颜色你就钻进相同颜色的'圈里,请带头饰的6个宝宝把你的头饰送回家吧。

  (3)6个幼儿按要求钻圈,钻错的,集体订正。

  5、游戏“找朋友”。

  (1)、出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6个卡纸马甲,请幼儿分别说出马甲的颜色。

  (2)、先请3名幼儿上前分别穿上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马甲,再请3名幼儿也分别穿上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马甲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3)、教师讲明游戏规则:穿相同颜色马甲的两个小朋友是好朋友,现在,请台上的3位小朋友找一找你的好朋友在哪?把他牵到前面来,和他手拉手站在一起。

  (4)、教师和其他幼儿同唱歌曲《找朋友》,台上的3个幼儿找朋友。

  (5)、活动评价

  6、游戏“三角形找妈妈”。

  (1)、谈话:有一群三角形宝宝找不着妈妈了,请小朋友们帮它们找一找妈妈吧!

  (2)、给每个幼儿发一个小三角形,请幼儿和同伴说一说自己三角形的颜色。

  (3)、教师出示红色的大三角形,扮演妈妈呼唤红三角形宝宝回家,请拿***三角形的幼儿将其放进红色的盒子里。教师拿着红色大三角形巡视,指导幼儿分类。

  (4)、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幼儿进行黄色、绿色的分类游戏。

  7、结束

《给物体分类》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长短,知道谁长、谁短,谁最长最短及是否一样长

  2、进一步学*分类

  3、培养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活动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彩带若干,不同长短品种的笔若干

  2、彩带小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尝试

  1、师:小兔的好朋友要上学了,小兔准备了许多的礼物送给它,请小朋友帮小兔整理一下,用彩带把礼物扎得漂漂亮亮的,好吗?

  2、将手中不同长短品种的笔按老师的要求找出:

  (1)最长,最短(师:可是这些礼物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来给他分分类吧)

  (2)同样长的那几根(师:小朋友们数数一样长的有几根呀)

  (3)小结:着重说明比的方法,要两端对齐了再比

  (师:我们在比的时候呀,要两端对齐了再比,就是两只笔的端头对齐比)

  3、请幼儿再比一次,然后将一样长的.放在一起

  师:小朋友比比看哪些小棒一样长,我们把一样长的放在一起

  二、师演示讲解,把彩色的小棒也按长短分类

  1、四根小棒比长短,谁最长,谁最短,有没有一样长的,礼物要用彩带扎上蝴蝶结,那才漂亮,请小朋友帮老师找出彩带

  2、两根彩带比长短是不是一样长,谁最长,谁最短

  3、用彩带扎礼物

  三、游戏

  师:小兔的好朋友接到礼物,高兴极了,和小兔一起做起了手指游戏:1、找自己的手指找出哪根最长,哪两根一样长

  2、找朋友:比比谁的手指长(一样名称的手指叠一块比)找出后,一起做手指游戏

《给物体分类》教案5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给物体分类》教案6

  活动目标:

  1.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

  2.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愿意大胆尝试,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物品用途的相关经验。

  物质准备:若干实物,图谱标记、实物图片,分类盒,分类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整理物品,让幼儿初步学*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引导幼儿将篮子里的物品,按照它们的特点分到篮子里的三个格子中,想想看可以怎么分。

  2.分好后和同伴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三、师观察幼儿操作并个别指导。

  四、师幼互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他是怎么分,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在一起?

  五、运用图谱标记帮助幼儿梳理分类经验。

  1.师:出示嘴巴、手、苹果、积木、汽车等标记卡,引导幼儿从中选出分别代表“吃的”“玩的”“用的'”的标记。

  2.师引导幼儿根据标记,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

  六、分组练*,巩固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介绍操作材料。

  2.提出要求。

  3.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4.师小结。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并且能正确表达自己的分类理由。在活动中,我首先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并让幼儿“整理物品”,学*按物品的用途分类,幼儿个个都能将物品按食物、日用品和玩具等不同用途进行分类,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接着引导幼儿运用图谱标记“送物品回家”,幼儿也都能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可是在接下来的操作材料中,幼儿在给物品按标记分类中产生很大的分歧,有的标记相差非常细微,有很多小朋友容易看错,虽然在操作之前我有提示过了,但了解是一回事,真正做时有很大一部分幼儿不仔细观察标记,都分类错了。而这一切都反应出幼儿对画面的观察不够细心,做事太过于急促。

  进入大班以后,我发现有许多小朋友都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在:操作时总喜欢看别人的答案,甚至有的小朋友刚刚拿到操作材料就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不爱动脑筋。

  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我觉得我们教师必须注意让幼儿真正掌握我们所要让他们掌握的,因为只有当他们真正懂了,学会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自己产生认同感。另外,每节课结束以后,教师要做到及时反思、小结,及时的修改,累积经验,寻找幼儿更能接受的讲解方法,做到完善以及更好,让幼儿从兴趣开始培养,从根基开始打起,从基本*惯开始抓起,让幼儿喜爱上数学,喜爱上学*。

《给物体分类》教案7

  一、活动目标:

  1、教幼儿认识红,绿两种颜色,并能按物体的红、绿颜色分类。

  2、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类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红、绿颜色的毛巾各一块。

  2、每人红色或绿色玩具一件。

  3、每个幼儿一盘木珠(装红、绿颜色各三颗)。

  4、在活动室墙角处画好红、绿颜色房子各一座。

  三、活动过程:

  1、认识红、绿颜色。教师分别出示红、绿色毛巾,要求幼儿说出毛巾是什么颜色的。

  2、运用红、绿玩具巩固对红、绿色的认识,并学*分类。

  (1)、分给每个幼儿一件红色或绿色玩具,请他们观察是什么颜色的。

  (2)、游戏:”看谁站得又对又快”.教师说:拿红色玩具的小朋友快快快、快站到老师身边来,拿红色玩具的小朋友便立刻拿着玩具跑到老师身边来,然后说:我拿的是红色玩具,我来了。同样的方法请手拿绿颜色的小朋友站上来。玩完此游戏后,幼儿回座位把玩具放回桌上。

  3、串木珠,区别红、绿颜色,练*分类。

  请小朋友把自己桌上盘里的红颜色(绿颜色)木珠分别串成一串。

  4、游戏“找家”。

  (1)、请每个幼儿随意拿一件桌上的`玩具,观察颜色。

  (2)教师说:请拿绿色玩具的小朋友站起来(拿绿色玩具的小朋友即举玩具起立)。用同样方法进行红色归类。

  (3)、教师说:这些红色和绿色的玩具和我们小朋友玩了这么久的游戏,它们累了,要回家休息了,我们送他它们回家吧,我们把红色的玩具送回红色的房子里,绿色的玩具送回绿色的房子里——幼儿分别将红、绿色的玩具送回活动室墙角处事先画好的红、绿色房子里。然后教师讲评,活动结束。

《给物体分类》教案8

  活动目标:

  培养正确的操作*惯和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学*5以内按长短分类,巩固对5以内数的认识。

  依据:根据教学任务从品德、能力、知识三方面培养而确定。

  重点:根据物体长短的多少,将物体分别归类。

  难点:能用语言完整讲述

  依据:按物体的长短分类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但是幼儿刚升入中班完整讲述能力差,在活动过程中语言表述相对更困难一些,因此做为难点突破,使幼儿达到既会分类又会讲述的效果。

  教学方法:

  1 观察法

  2 情景谈话法

  3 游戏法

  依据: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和直接体验能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简单明显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能帮助幼儿形成全面清晰的概念。

  在活动中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为进一步调动幼儿观察兴趣,设置有情节的`谈话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另外,因为游戏能使幼儿获得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学的主动,学的愉快,所以整个活动又以3个游戏贯穿始终。

  教具:圆点卡片每人一张、动物图片每人一张、车票(分别标有数字可挂在脖子上)每人一张、数字卡片1—5、小房子(分别标有数字1—5)5个、磁带(音乐开火车)

  依据:每人一套学具,使幼儿在活动中有静有动,动手动脑,在游戏、操作过程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数字卡片组织

  幼儿认读

  展开:

  1 通过游戏《找朋友》学*按物体的长短分类。

  在以往教学中直接将数3个圆点对应放入数字3位置下幼儿难以理解,所以这个活动的学*部分非常关键。为了使幼儿理解,设计了游戏《找朋友》。

  幼儿自己数点卡上的长短,用数自己表示,教师举起相应的数字,介绍———你的朋友是~

  教师举数字问:3的朋友在哪里?幼儿举起长短一致的卡片。

  互相纠正错误,若对了送给老师。

  2 为了巩固联系这一知识设计了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介绍玩法:1号房子表示长短为1的小动物的家,依次介绍。

  个别幼儿送:提问图片上有几只什么?哪是它的家?

  引导幼儿完整回答:图片上有3只小猫,它该回好房子。

  分组送,送完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检查的同时要求幼儿完整讲述。

  3 为了愉快的结束本次活动,设计了《开火车》游戏。

  请5名幼儿分别当1、2、3、4、5号小火车。

  其他幼儿拿上车票坐上相应的小火车。

  扮演火车的幼儿检查自己的乘客。

  结束:放音乐开火车出教室。

《给物体分类》教案9

  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多少进行分类。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分析、比较能力。

  准备:

  1—5的各类实物卡若干,1——5的数字卡、泡沫板各一,大头针若干。1-5元的钱币若干。

  过程:

  1、教师出示带有1-5数字的泡沫板,请幼儿准确读出数字,然后每人拿一张画有不同数量物体的卡片,看看自己的卡片应该放在泡沫板的什么位置。老师和幼儿共同检查,请幼儿讲讲你拿的卡片上有几个什么?你把它放在哪里?为什么?

  小结:个别幼儿放错的原因。

  2、幼儿再取卡片,分组进行比赛,看谁放的.对又快,对优胜者奖红五星。

  3、对幼儿的出色工作发奖金:每人一张写有1-5元的钱币。  看看你是几元?老师说请把三元的钱举起来,拿三元钱币的幼儿举起卡片,看谁举得对,反复多次。

  4、活动延伸:在角色中幼儿可以用钱币去买商品。

《给物体分类》教案10

  活动目标:

  1。乐与参加数学活动。

  2。能发现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排序。

  活动准备:

  1。教具:彩色鱼9条(由3种颜色组成,大中小各3条) 鱼缸图片3张,红、黄、蓝三色标签各一份

  2。学具:幼儿用彩色鱼,人手9条,形状颜色同教具相同

  活动过程:

  一、 念儿歌进教室

  边念儿歌(附后)边做动作进教室,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 出示教具(集体活动)

  1。 出示彩色鱼,无规律排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小客人来到我们苗9班,小朋友们想知道是谁吗?”

  2。引导幼儿发现彩色鱼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鱼好看吗?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啊?”

  三、 出示学具(个别活动)

  “小鱼们今天遇到一个难题,想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刚刚小鱼们看到我们小朋友进教室的时候排队排的很整齐,它们也想排个队,请小朋友们帮它们也排个队好吗?”

  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彩色鱼排列,教师巡回指导。活动结束后收学具,放回学具袋并且放回椅子下面。

  四、 交流小结

  师“刚刚我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都用了很多的方法来为我们的小鱼排队,那我想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将你的方法排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请2―3位幼儿示范。

  小结:彩色鱼的排列可以是按照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相同颜色放一排,花纹相同的放一排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序列。

  五、 学*制作标记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帮我们的小鱼排了各种各样漂亮的队,现在他们可以出去玩了,可是,他们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小朋友可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想想办法解决?”

  出示鱼缸图片“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引导幼儿发现鱼缸都是一个样子)那我们的小鱼要是出去了,回来的时候怎么才能找到它们自己的家呢?”

  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鱼的颜色和花纹作为标签。

  六、 结束活动

  让幼儿学*整理自己的书包及其他物品。

  儿歌:

  小鱼吐泡泡

  一群小鱼吐泡泡,

  小鱼吐个小泡泡。

  大鱼吐个大泡泡,

  乐的小鱼哈哈笑。

  活动反思:

  在此基础上,我决定了让家长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小游戏,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慢慢的去理解。我也设置了一些小游戏,比如说用积木、珠子…等幼儿园常见的玩具来让幼儿分。就这样,孩子们慢慢地学会了如何来按特征来分类了。

《给物体分类》教案11

  活动目的:

  学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种颜色的物体,并进行归类,促进小朋友比较,综合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红黄白的花朵若干,花篮若干,红黄白蝴蝶头饰若干,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老师带领小朋友随着轻柔的音乐,进入事先准备好的情景环境——春天的花园中,引导小朋友观察说出花园中的花朵有哪些颜色的,初步感知红黄白三种颜色。

  2、小朋友仔细倾听老师讲述的故事,并且说出故事中蝴蝶的.颜色有哪些,进一步加深对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认识。

  3、出示花朵,引导小朋友通过观察按照花朵的颜色进行分类,并且小朋友们之间要相互的检查,初步感知按照物体的同一种颜色进行分类的认识。

  4、小朋友佩戴蝴蝶头饰,在老师的口令下,根据自己佩戴的头饰的颜色找到对应颜色的位置,进一步巩固加深小朋友对物体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给物体分类》教案12

  【活动目标】

  1.能区分物体的大小,按物体的大小分类。

  2.学*用"大"和"小"表述分类的结果。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已学*过"比较物体大小"。

  (二)物质准备:大小两种的灰色鱼若干;大小两种盘子若干;大小两种的花若干;大小两种的袜子若干;贴有大小标记的衣架两个;标有大小标记的圆圈垫两个;花瓶12个;贴纸材料《分大小》。

  【活动过程】

  一、以"小猫钓鱼"的形式,引导幼儿辨认大和小。

  教师出示若干只大小两种灰色的鱼,并提问: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二、以"小猫分鱼"的形式,引导幼儿按大小分类。

  (一)教师提出分类任务。

  师:现在卞老师给你们两个盘子,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们把这些鱼分一分。

  (二)请个别幼儿展示分类结果,并引导幼儿表述。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三、以"小猫晒鱼"的形式,让幼儿练*按大小的标记进行分类。

  (一)教师在活动室内设置大小标记的圈子,并提出分类任务。

  师:小猫要把鱼晒出来,请把小盘子放在标有小圆点标记的圆垫上,把大盘子放在标有大圆点标记的圆垫上。

  (二)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用"大""小"表述分类结果。

  四、幼儿分组操作,巩固按物体的大小分类。

  (一)分组的.材料:

  第一组--"分大小",引导幼儿在《分大小》中分球、棒棒糖、花。

  第二组--"晒毛巾",引导幼儿将大小不同的毛巾分别挂在相应标记的衣架上。

  第三组--"插花",引导幼儿将大小不同的花分别插在相应标记的花瓶里。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并鼓励先完成的幼儿继续操作其他组的材料。

  (三)展示并交流操作的分类材料。

  师:你操作了哪盘材料?你是怎么分的?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将"分球""分棒棒糖""分花""分鱼"等活动材料投放在数学区,引导幼儿继续操作练*。

  家园共育:请家长在家利用整理衣袜等机会引导幼儿按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给物体分类》教案13

  活动内容:

  按物体的高矮分类活动目标

  1、能区分物体的高矮,按高矮的标注分类

  2、能用这些都是高(矮)的来表述分类

  活动准备:

  1、 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红房子个蓝房子个一座。高矮不同的白色杯子、黄色杯子个两个

  2、高矮标志,高矮不同、外观相同的罐子若干

  3、幼儿活动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大小相同的红色房子和蓝房子,引导幼儿比较,复*对高矮的认识。

  2、启发提问:这里有两座房子,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比较杯子的高矮。方法同上

  3、以分杯子的形式,让幼儿按高矮的标志进行分类。 出示高矮标志,引导幼儿辨认:这是什么标志?看标志分类。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理由。为什么要这么分?

  4、按物体的'高矮分类。

  5、罐子分类:提供高矮不同、外观相同的罐子,要求幼儿看标志进行高矮分类。

  6、引导幼儿操作《高矮娃娃分类》 要求幼儿看标志进行高矮分类。

  7、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理由,你是怎么分的?

《给物体分类》教案14

  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多少进行分类。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分析、比较能力。

  准备:

  1—5的各类实物卡若干,1—-5的数字卡、泡沫板各一,大头针若干,1-5元的钱币若干。

  过程:

  1、教师出示带有1-5数字的`泡沫板,请幼儿准确读出数字,然后每人拿一张画有不同数量物体的卡片,看看自己的卡片应该放在泡沫板的什么位置。老师和幼儿共同检查,请幼儿讲讲你拿的卡片上有几个什么?你把它放在哪里?为什么?

  小结:

  1、个别幼儿放错的原因。

  2、幼儿再取卡片,分组进行比赛,看谁放的对又快,对优胜者奖红五星。

  3、对幼儿的出色工作发奖金:每人一张写有1-5元的钱币。

  看看你是几元?老师说请把三元的钱举起来,拿三元钱币的幼儿举起卡片,看谁举得对,游戏反复多次。

  4、活动延伸: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用钱币去买商品。

《给物体分类》教案15

  活动内容、名称:

  科学《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选自省编教材,中班(上)p71

  活动目标:

  培养正确的操作*惯和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学*5以内按数量分类,巩固对5以内数的认识。

  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依据:

  根据教学任务从品德、能力、知识三方面培养而确定。

  重点:

  根据物体数量的多少,将物体分别归类。

  难点:

  能用语言完整讲述

  依据:

  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但是幼儿刚升入中班完整讲述能力差,在活动过程中语言表述相对更困难一些,因此做为难点突破,使幼儿达到既会分类又会讲述的效果。

  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情景谈话法

  3游戏法

  依据: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和直接体验能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简单明显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能帮助幼儿形成全面清晰的概念。

  在活动中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为进一步调动幼儿观察兴趣,设置有情节的谈话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另外,因为游戏能使幼儿获得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学的主动,学的.愉快,所以整个活动又以3个游戏贯穿始终。

  教具:圆点卡片每人一张、动物图片每人一张、车票(分别标有数字可挂在脖子上)每人一张、数字卡片1-5、小房子(分别标有数字1-5)5个、磁带(音乐开火车)

  依据:每人一套学具,使幼儿在活动中有静有动,动手动脑,在游戏、操作过程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数字卡片组织

  幼儿认读

  展开:

  1通过游戏《找朋友》学*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在以往教学中直接将数3个圆点对应放入数字3位置下幼儿难以理解,所以这个活动的学*部分非常关键。为了使幼儿理解,设计了游戏《找朋友》。

  幼儿自己数点卡上的数量,用数自己表示,教师举起相应的数字,介绍---你的朋友是~

  教师举数字问:3的朋友在哪里?幼儿举起数量一致的卡片。

  互相纠正错误,若对了送给老师。

  2为了巩固联系这一知识设计了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介绍玩法:1号房子表示数量为1的小动物的家,依次介绍。

  个别幼儿送:提问图片上有几只什么?哪是它的家?

  引导幼儿完整回答:图片上有3只小猫,它该回好房子。

  分组送,送完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检查的同时要求幼儿完整讲述。

  3为了愉快的结束本次活动,设计了《开火车》游戏。

  请5名幼儿分别当1.2.3.4.5号小火车。

  其他幼儿拿上车票坐上相应的小火车。

  扮演火车的检查自己的乘客。

  结束:放音乐开火车出教室。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于是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多花心思,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


《给物体分类》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给物体分类》教案菁选(扩展1)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数量分类》菁选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数量分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数量分类》1

  活动目标

  1.能按照数量对5以内的物体进行分类。

  2.能用“一样多”“都是×个”等表述分类的理由。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过5以内的数。

  材料准备:课件,分类盒,数量是1--5的气球、玩具、糖果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复*5以内的数。

  (1)出示米奇乐园,引导幼儿点数米奇乐园里面的游乐设施,并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复*数的实际意义。

  引导语:今天米奇要带我们去参观他们的游乐场,参观完了要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游乐设施,数一数有几个,要用数字几来表示。

  (2)引导幼儿数数,并找出相应的数字卡。

  2.游戏“数一数,分一分”,学*按数量分类。

  (1)出示课件,分类盒以及数量3和5的气球、玩具、糖果的卡片,幼儿按照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引导语:这里有两个小盒子,请小朋友把一样多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盒子里。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3)分享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分?

  引导幼儿用“我把都是×的东西放在一起”或者“3个××和3个××一样多,放在起”来表述。

  3.幼儿分组活动,巩固按数量分类。

  第一组:操作“连一连”,请幼儿把数量相同的水果连起来。

  第二组:操作“分一分”,引导幼儿按照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第三组:操作“涂一涂”,请幼儿将数量相同的物品涂上相同的颜色。

  4.游戏“找朋友”

  (1)交代游戏规则:—每个幼儿佩戴数量1--5的实物卡片,请幼儿随音乐歌唱,音乐停止后,找到与自己数相同的幼儿手拉手。

  (2)幼儿交换卡片再次游戏。

  活动延伸:

  1.数学区投放分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继续玩按照物体的数量分类;投放幼儿活动照片,引导幼儿将相同人数的照片放在一起,并插上相应的数字卡玩“制作相册”游戏。

  2.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物体的数量,并说说数量一样多的是哪些东西。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数量分类》2

  活动内容、名称:

  科学《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选自省编教材,中班(上)p71

  活动目标:

  培养正确的操作*惯和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学*5以内按数量分类,巩固对5以内数的认识。

  依据:根据教学任务从品德、能力、知识三方面培养而确定。

  重点:根据物体数量的多少,将物体分别归类。

  难点:能用语言完整讲述

  依据: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但是幼儿刚升入中班完整讲述能力差,在活动过程中语言表述相对更困难一些,因此做为难点突破,使幼儿达到既会分类又会讲述的效果。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情景谈话法3游戏法

  依据: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和直接体验能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简单明显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能帮助幼儿形成全面清晰的概念。

  在活动中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为进一步调动幼儿观察兴趣,设置有情节的谈话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另外,因为游戏能使幼儿获得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学的主动,学的愉快,所以整个活动又以3个游戏贯穿始终。

  教具:圆点卡片每人一张、动物图片每人一张、车票(分别标有数字可挂在脖子上)每人一张、数字卡片1-5、小房子(分别标有数字1-5)5个、磁带(音乐开火车)

  依据:每人一套学具,使幼儿在活动中有静有动,动手动脑,在游戏、操作过程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数字卡片组织

  幼儿认读

  展开:

  1通过游戏《找朋友》学*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在以往教学中直接将数3个圆点对应放入数字3位置下幼儿难以理解,所以这个活动的学*部分非常关键。为了使幼儿理解,设计了游戏《找朋友》。

  幼儿自己数点卡上的数量,用数自己表示,教师举起相应的数字,介绍---你的朋友是~

  教师举数字问:3的朋友在哪里?幼儿举起数量一致的卡片。

  互相纠正错误,若对了送给老师。

  2为了巩固联系这一知识设计了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介绍玩法:1号房子表示数量为1的小动物的家,依次介绍。

  个别幼儿送:提问图片上有几只什么?哪是它的家?

  引导幼儿完整回答:图片上有3只小猫,它该回好房子。

  分组送,送完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检查的同时要求幼儿完整讲述。

  3为了愉快的结束本次活动,设计了《开火车》游戏。

  请5名幼儿分别当1.2.3.4.5号小火车。

  其他幼儿拿上车票坐上相应的小火车。

  扮演火车的幼儿检查自己的乘客。

  结束:放音乐开火车出教室。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数量分类》3

  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多少进行分类。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分析、比较能力。

  准备:

  1—5的各类实物卡若干,1——5的数字卡、泡沫板各一,大头针若干。1-5元的钱币若干。

  过程:

  1、教师出示带有1-5数字的`泡沫板,请幼儿准确读出数字,然后每人拿一张画有不同数量物体的卡片,看看自己的卡片应该放在泡沫板的什么位置。老师和幼儿共同检查,请幼儿讲讲你拿的卡片上有几个什么?你把它放在哪里?为什么?

  小结:个别幼儿放错的原因。

  2、幼儿再取卡片,分组进行比赛,看谁放的对又快,对优胜者奖红五星。

  3、对幼儿的出色工作发奖金:每人一张写有1-5元的钱币。  看看你是几元?老师说请把三元的钱举起来,拿三元钱币的幼儿举起卡片,看谁举得对,反复多次。

  4、活动延伸:在角色中幼儿可以用钱币去买商品。


《给物体分类》教案菁选(扩展2)

——《给物体分类》教案菁选

《给物体分类》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物体分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物体分类》教案1

  活动目标

  1.能按照数量对5以内的物体进行分类。

  2.能用“一样多”“都是×个”等表述分类的理由。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过5以内的数。

  材料准备:课件,分类盒,数量是1--5的气球、玩具、糖果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复*5以内的数。

  (1)出示米奇乐园,引导幼儿点数米奇乐园里面的游乐设施,并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复*数的实际意义。

  引导语:今天米奇要带我们去参观他们的游乐场,参观完了要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游乐设施,数一数有几个,要用数字几来表示。

  (2)引导幼儿数数,并找出相应的数字卡。

  2.游戏“数一数,分一分”,学*按数量分类。

  (1)出示课件,分类盒以及数量3和5的气球、玩具、糖果的卡片,幼儿按照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引导语:这里有两个小盒子,请小朋友把一样多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盒子里。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3)分享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分?

  引导幼儿用“我把都是×的东西放在一起”或者“3个××和3个××一样多,放在起”来表述。

  3.幼儿分组活动,巩固按数量分类。

  第一组:操作“连一连”,请幼儿把数量相同的水果连起来。

  第二组:操作“分一分”,引导幼儿按照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第三组:操作“涂一涂”,请幼儿将数量相同的物品涂上相同的颜色。

  4.游戏“找朋友”

  (1)交代游戏规则:—每个幼儿佩戴数量1--5的实物卡片,请幼儿随音乐歌唱,音乐停止后,找到与自己数相同的幼儿手拉手。

  (2)幼儿交换卡片再次游戏。

  活动延伸:

  1.数学区投放分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继续玩按照物体的数量分类;投放幼儿活动照片,引导幼儿将相同人数的照片放在一起,并插上相应的数字卡玩“制作相册”游戏。

  2.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物体的数量,并说说数量一样多的是哪些东西。

《给物体分类》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初步了解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小、轻重、光滑度、颜色、形状等。通过学*,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通过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早就在无意中接触到分类了。在本课中,他们要对本章接触过的物体进行分类,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它们的属性。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惯等仍需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过程和方法: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结果会有不同;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一些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细化标准才能让分类更准确科学。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一套(带盖塑料盒、乒乓球、泡沫塑料块、小木块、塑料块、玻璃珠、小钢珠、螺帽、带号码贴纸一套),小组记录单

  教师准备:学具一套,小组记录单,板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昨天收拾学具盒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里面的东西真不少,但是放置很没规律。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把它们整理好呢?二、聚焦

  (1)把物体按不同特征分成一堆一堆摆放,就是分类。

  (2)我们探究过哪些关于物体的特征?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物体的特征?

  (3)不同物体特征分别对应哪种观察方法?我们按特征将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利用这些方

  法。

  三、探索

  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帮助老师把学具盒里的东西分分类吗?(1)分类前,为物体编号;

  (2)请一位同学上来分享分类的方法,同时示范填写记录表;(3)想一想,他依据什么特征进行分类?四、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把学具盒中的物体进行分类。

  (1)可以选择黑板上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也可以选择想到的其他特征进行分类。小组记录员做好记录。

  (2)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3)有没有小组选择的分类特征一样,但最后结果不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4)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五、拓展

  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物体分类?为什么要把物体进行分类?大家都知道了分类的方法,同学们以后可以把这项本领运用到不同的地方,你们想到能把这个本领运用在哪些地方吗?

《给物体分类》教案3

  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多少进行分类。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分析、比较能力。

  准备:

  1—5的各类实物卡若干,1——5的数字卡、泡沫板各一,大头针若干。1-5元的钱币若干。

  过程:

  1、教师出示带有1-5数字的泡沫板,请幼儿准确读出数字,然后每人拿一张画有不同数量物体的卡片,看看自己的卡片应该放在泡沫板的什么位置。老师和幼儿共同检查,请幼儿讲讲你拿的卡片上有几个什么?你把它放在哪里?为什么?

  小结:个别幼儿放错的原因。

  2、幼儿再取卡片,分组进行比赛,看谁放的对又快,对优胜者奖红五星。

  3、对幼儿的'出色工作发奖金:每人一张写有1-5元的钱币。  看看你是几元?老师说请把三元的钱举起来,拿三元钱币的幼儿举起卡片,看谁举得对,反复多次。

  4、活动延伸:在角色中幼儿可以用钱币去买商品。

《给物体分类》教案4

  活动内容:

  按物体的高矮分类活动目标

  1、能区分物体的高矮,按高矮的标注分类

  2、能用这些都是高(矮)的来表述分类

  活动准备:

  1、 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红房子个蓝房子个一座。高矮不同的白色杯子、黄色杯子个两个

  2、高矮标志,高矮不同、外观相同的罐子若干

  3、幼儿活动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大小相同的红色房子和蓝房子,引导幼儿比较,复*对高矮的认识。

  2、启发提问:这里有两座房子,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比较杯子的`高矮。方法同上

  3、以分杯子的形式,让幼儿按高矮的标志进行分类。 出示高矮标志,引导幼儿辨认:这是什么标志?看标志分类。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理由。为什么要这么分?

  4、按物体的高矮分类。

  5、罐子分类:提供高矮不同、外观相同的罐子,要求幼儿看标志进行高矮分类。

  6、引导幼儿操作《高矮娃娃分类》 要求幼儿看标志进行高矮分类。

  7、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理由,你是怎么分的?

《给物体分类》教案5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能排除物体颜色和大小的影响,能真确的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不同形状进行分类。

  2:复*5以内数数。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力的发展。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很容易受图形大小、颜色的影响

  活动准备:

  给每个幼儿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塑料片各5个,每种图形的颜色要不同。其中2个大的,3个小的。

  活动过程:

  1:观察

  老师在课前发给每个幼儿四种形状塑料片各5个,上课时让幼儿先摆弄和观察,说说自己的塑料片都有些什么形状。

  2:引导幼儿按形状分类

  先让幼儿把圆形找出来把他们放在一起。

  在依次把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分别找出来各放一堆。

  老师进行检查对分类有错的孩子给予启发帮助。

  3:引导幼儿数数

  先让幼儿数一数把塑料片都分成了几堆。

  再让幼儿数一数每种塑料片各有几个。

  最后让幼儿数一数每种塑料片各有几个大的,有几个小的。

  4:拼摆游戏

  让幼儿拿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和两个圆形任意摆出一种东西来(如可以拼成一辆汽车)。老师巡视,对拼摆的好的幼儿给予表扬。让幼儿说一说是用那些形状的.塑料边摆的,一共用了几个。再把摆的好的粘贴在黑板上让孩子说提说摆的是什么叫什么名字,可以用来干什么。

  5:小结

  对认真学*的幼儿和有进步的幼儿进行表扬。

  6: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幼儿通过数学的学*可以去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它又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我们要注重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手脑结合,才能让他们更易理解和接受。

《给物体分类》教案6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给物体分类》教案7

  教学目标:

  1.乐与参加数学活动

  2.能发现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排序

  3.学会根据物体特征做标记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具:彩色鱼9条(由3种颜色组成,大中小各3条)

  鱼缸图片3张,红、黄、蓝三色标签各一份

  2.学具:幼儿用彩色鱼,人手9条,形状颜色同教具相同

  教学过程:

  一、念儿歌进教室

  边念儿歌(附后)边做动作进教室,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出示教具(集体活动)

  1.出示彩色鱼,无规律排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小客人来到我们苗9班,小朋友们想知道是谁吗?”

  2.引导幼儿发现彩色鱼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鱼好看吗?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啊?”

  三、出示学具(个别活动)

  “小鱼们今天遇到一个难题,想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刚刚小鱼们看到我们小朋友进教室的时候排队排的很整齐,它们也想排个队,请小朋友们帮它们也排个队好吗?”

  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彩色鱼排列,教师巡回指导。活动结束后收学具,放回学具袋并且放回椅子下面。

  四、交流小结

  师“刚刚我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都用了很多的方法来为我们的小鱼排队,那我想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将你的方法排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请2—3位幼儿示范。

  小结:彩色鱼的排列可以是按照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相同颜色放一排,花纹相同的放一排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序列。

  五、学*制作标记

  活动反思:

  在此基础上,我决定了让家长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小游戏,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慢慢的去理解。我也设置了一些小游戏,比如说用积木、珠子…等幼儿园常见的玩具来让幼儿分。就这样,孩子们慢慢地学会了如何来按特征来分类了。

《给物体分类》教案8

  活动目标:

  1.乐与参加数学活动。

  2.能发现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排序。

  3.学会根据物体特征做标记。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彩色鱼9条(由3种颜色组成,大中小各3条) 鱼缸图片3张,红、黄、蓝三色标签各一份

  2.学具:幼儿用彩色鱼,人手9条,形状颜色同教具相同

  活动过程:

  一. 念儿歌进教室

  边念儿歌(附后)边做动作进教室,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 出示教具(集体活动)

  1. 出示彩色鱼,无规律排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小客人来到我们苗9班,小朋友们想知道是谁吗?”

  2.引导幼儿发现彩色鱼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鱼好看吗?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啊?”

  三. 出示学具(个别活动)

  “小鱼们今天遇到一个难题,想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刚刚小鱼们看到我们小朋友进教室的时候排队排的很整齐,它们也想排个队,请小朋友们帮它们也排个队好吗?”

  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彩色鱼排列,教师巡回指导。活动结束后收学具,放回学具袋并且放回椅子下面。

  四. 交流小结

  师“刚刚我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都用了很多的方法来为我们的小鱼排队,那我想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将你的方法排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请2―3位幼儿示范。

  小结:彩色鱼的排列可以是按照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相同颜色放一排,花纹相同的放一排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序列。

  五. 学*制作标记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帮我们的小鱼排了各种各样漂亮的队,现在他们可以出去玩了,可是,他们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小朋友可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想想办法解决?”

  出示鱼缸图片“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引导幼儿发现鱼缸都是一个样子)那我们的小鱼要是出去了,回来的时候怎么才能找到它们自己的家呢?”

  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鱼的颜色和花纹作为标签。

  六. 结束活动

  让幼儿学*整理自己的书包及其他物品。

  儿歌:

  小鱼吐泡泡

  一群小鱼吐泡泡,

  小鱼吐个小泡泡。

  大鱼吐个大泡泡,

  乐的小鱼哈哈笑。

《给物体分类》教案9

  一、活动目标。

  1、学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种颜色的物体,并进行归类。

  2、促进幼儿比较,综合能力的发展。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创设春天花园的情景,花园里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若干朵。

  2、物质准备:花篮若干个,红、黄、白蝴蝶头饰各幼儿人数的三分之一,录音机,音乐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 幼儿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自由地到春天的.花园里参观。

  提问:花园里有几种颜色的花?都有哪几种颜色?

  (二)教师讲诉故事《三只蝴蝶》(经过改编)提问:

  1、故事里有几只蝴蝶?她们是什么颜色的?

  2、她们喜欢什么颜色的花?

  (三)引导幼儿进行按颜色分类。

  1、以“送花”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颜色的分类,并请幼儿自行检查是否送对了花。

  (1)请幼儿给红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2)请幼儿给黄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3)请幼儿给白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2、以"避雨"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把颜色分类。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玩法: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蝴蝶的头饰,扮演蝴蝶,在花园里自由飞翔玩耍。当听到打雷的声音后,赶快去找和自己相同颜色的花朵避雨。当太阳出来后,蝴蝶高高兴兴地在草地上唱歌、跳舞、做游戏。

  (2)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是否找到对颜色。

  (四)幼儿在游戏中自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活动,活动中,我借用了卡通图片、头饰等辅助教具,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

  活动中,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始终,并引导幼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游戏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而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看看、玩玩、学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辨别红、黄、绿三种颜色,并进行分类,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氛围。有力的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使其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

《给物体分类》教案10

  活动目的:

  学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种颜色的物体,并进行归类,促进小朋友比较,综合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红黄白的花朵若干,花篮若干,红黄白蝴蝶头饰若干,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老师带领小朋友随着轻柔的音乐,进入事先准备好的情景环境——春天的花园中,引导小朋友观察说出花园中的花朵有哪些颜色的,初步感知红黄白三种颜色。

  2、小朋友仔细倾听老师讲述的故事,并且说出故事中蝴蝶的颜色有哪些,进一步加深对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认识。

  3、出示花朵,引导小朋友通过观察按照花朵的.颜色进行分类,并且小朋友们之间要相互的检查,初步感知按照物体的同一种颜色进行分类的认识。

  4、小朋友佩戴蝴蝶头饰,在老师的口令下,根据自己佩戴的头饰的颜色找到对应颜色的位置,进一步巩固加深小朋友对物体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给物体分类》教案11

  活动目标:

  1、乐与参加数学活动。

  2、能发现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排序。

  3、学会根据物体特征做标记。

  重点:

  学会根据物体特征做标记。

  难点:

  能发现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排序。

  活动准备:

  1、教具:彩色鱼9条(由3种颜色组成,大中小各3条)鱼缸图片3张,红、黄、蓝三色标签各一份

  2、学具:幼儿用彩色鱼,人手9条,形状颜色同教具相同

  活动过程:

  1、念儿歌进教室

  边念儿歌(附后)边做动作进教室,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2、出示教具(集体活动)

  (1)、出示彩色鱼,无规律排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小客人来到我们苗9班,小朋友们想知道是谁吗?”

  (2)、引导幼儿发现彩色鱼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鱼好看吗?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啊?”

  3、出示学具(个别活动)

  “小鱼们今天遇到一个难题,想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刚刚小鱼们看到我们小朋友进教室的时候排队排的很整齐,它们也想排个队,请小朋友们帮它们也排个队好吗?”

  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彩色鱼排列,教师巡回指导。活动结束后收学具,放回学具袋并且放回椅子下面。

  4、交流小结

  师“刚刚我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都用了很多的方法来为我们的小鱼排队,那我想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将你的方法排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请2—3位幼儿示范。

  小结:彩色鱼的排列可以是按照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相同颜色放一排,花纹相同的放一排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序列。

《给物体分类》教案12

  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多少进行分类。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分析、比较能力。

  准备:

  1—5的各类实物卡若干,1—-5的数字卡、泡沫板各一,大头针若干,1-5元的钱币若干。

  过程:

  1、教师出示带有1-5数字的泡沫板,请幼儿准确读出数字,然后每人拿一张画有不同数量物体的卡片,看看自己的卡片应该放在泡沫板的什么位置。老师和幼儿共同检查,请幼儿讲讲你拿的卡片上有几个什么?你把它放在哪里?为什么?

  小结:

  1、个别幼儿放错的原因。

  2、幼儿再取卡片,分组进行比赛,看谁放的对又快,对优胜者奖红五星。

  3、对幼儿的`出色工作发奖金:每人一张写有1-5元的钱币。

  看看你是几元?老师说请把三元的钱举起来,拿三元钱币的幼儿举起卡片,看谁举得对,游戏反复多次。

  4、活动延伸: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用钱币去买商品。

《给物体分类》教案13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长短,知道谁长、谁短,谁最长最短及是否一样长

  2、进一步学*分类

  3、培养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活动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彩带若干,不同长短品种的笔若干

  2、彩带小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尝试

  1、师:小兔的好朋友要上学了,小兔准备了许多的礼物送给它,请小朋友帮小兔整理一下,用彩带把礼物扎得漂漂亮亮的,好吗?

  2、将手中不同长短品种的笔按老师的要求找出:

  (1)最长,最短(师:可是这些礼物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来给他分分类吧)

  (2)同样长的那几根(师:小朋友们数数一样长的有几根呀)

  (3)小结:着重说明比的方法,要两端对齐了再比

  (师:我们在比的时候呀,要两端对齐了再比,就是两只笔的.端头对齐比)

  3、请幼儿再比一次,然后将一样长的放在一起

  师:小朋友比比看哪些小棒一样长,我们把一样长的放在一起

  二、师演示讲解,把彩色的小棒也按长短分类

  1、四根小棒比长短,谁最长,谁最短,有没有一样长的,礼物要用彩带扎上蝴蝶结,那才漂亮,请小朋友帮老师找出彩带

  2、两根彩带比长短是不是一样长,谁最长,谁最短

  3、用彩带扎礼物

  三、游戏

  师:小兔的好朋友接到礼物,高兴极了,和小兔一起做起了手指游戏:1、找自己的手指找出哪根最长,哪两根一样长

  2、找朋友:比比谁的手指长(一样名称的手指叠一块比)找出后,一起做手指游戏

《给物体分类》教案14

  活动目标:

  1、学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种颜色的物体,并进行归类。

  2、促进幼儿比较,综合能力的发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创设春天花园的.情景,花园里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若干朵。

  2、 物质准备:花篮若干个,红、黄、白蝴蝶头饰各幼儿人数的三分之一,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 幼儿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自由地到春天的花园里参观。

  提问:花园里有几种颜色的花?都有哪几种颜色?

  (二) 教师讲诉故事《三只蝴蝶》(经过改编)

  提问:1、故事里有几只蝴蝶?她们是什么颜色的?

  2、她们喜欢什么颜色的花?

  (三) 引导幼儿进行按颜色分类。

  1、以“送花”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颜色的分类,并请幼儿自行检查是否送对了花。

  (1) 请幼儿给红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2) 请幼儿给黄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3) 请幼儿给白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2、以“避雨”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把颜色分类。

  (1) 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玩法: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蝴蝶的头饰,扮演蝴蝶,在花园里自由飞翔玩耍。当听到打雷的声音后,赶快去找和自己相同颜色的花朵避雨。当太阳出来后,蝴蝶高高兴兴地在草地上唱歌、跳舞、做游戏。

  (2) 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是否找到对颜色。

  (四)幼儿在游戏中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给物体分类》教案15

  活动目标:

  1。乐与参加数学活动。

  2。能发现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排序。

  活动准备:

  1。教具:彩色鱼9条(由3种颜色组成,大中小各3条) 鱼缸图片3张,红、黄、蓝三色标签各一份

  2。学具:幼儿用彩色鱼,人手9条,形状颜色同教具相同

  活动过程:

  一、 念儿歌进教室

  边念儿歌(附后)边做动作进教室,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 出示教具(集体活动)

  1。 出示彩色鱼,无规律排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小客人来到我们苗9班,小朋友们想知道是谁吗?”

  2。引导幼儿发现彩色鱼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鱼好看吗?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啊?”

  三、 出示学具(个别活动)

  “小鱼们今天遇到一个难题,想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刚刚小鱼们看到我们小朋友进教室的时候排队排的很整齐,它们也想排个队,请小朋友们帮它们也排个队好吗?”

  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彩色鱼排列,教师巡回指导。活动结束后收学具,放回学具袋并且放回椅子下面。

  四、 交流小结

  师“刚刚我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都用了很多的方法来为我们的小鱼排队,那我想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将你的方法排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请2―3位幼儿示范。

  小结:彩色鱼的排列可以是按照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相同颜色放一排,花纹相同的放一排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序列。

  五、 学*制作标记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帮我们的小鱼排了各种各样漂亮的队,现在他们可以出去玩了,可是,他们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小朋友可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想想办法解决?”

  出示鱼缸图片“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引导幼儿发现鱼缸都是一个样子)那我们的小鱼要是出去了,回来的时候怎么才能找到它们自己的家呢?”

  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鱼的颜色和花纹作为标签。

  六、 结束活动

  让幼儿学*整理自己的书包及其他物品。

  儿歌:

  小鱼吐泡泡

  一群小鱼吐泡泡,

  小鱼吐个小泡泡。

  大鱼吐个大泡泡,

  乐的小鱼哈哈笑。

  活动反思:

  在此基础上,我决定了让家长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小游戏,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慢慢的去理解。我也设置了一些小游戏,比如说用积木、珠子…等幼儿园常见的玩具来让幼儿分。就这样,孩子们慢慢地学会了如何来按特征来分类了。


《给物体分类》教案菁选(扩展3)

——《给物体分类》教案(精选10篇)

  《给物体分类》教案 1

  活动内容:

  按物体的高矮分类活动目标

  1、能区分物体的高矮,按高矮的标注分类

  2、能用这些都是高(矮)的.来表述分类

  活动准备:

  1、 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红房子个蓝房子个一座。高矮不同的白色杯子、黄色杯子个两个

  2、高矮标志,高矮不同、外观相同的罐子若干

  3、幼儿活动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大小相同的红色房子和蓝房子,引导幼儿比较,复*对高矮的认识。

  2、启发提问:这里有两座房子,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比较杯子的高矮。方法同上

  3、以分杯子的形式,让幼儿按高矮的标志进行分类。 出示高矮标志,引导幼儿辨认:这是什么标志?看标志分类。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理由。为什么要这么分?

  4、按物体的高矮分类。

  5、罐子分类:提供高矮不同、外观相同的罐子,要求幼儿看标志进行高矮分类。

  6、引导幼儿操作《高矮娃娃分类》 要求幼儿看标志进行高矮分类。

  7、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理由,你是怎么分的?

  《给物体分类》教案 2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给物体分类》教案 3

  活动内容、名称:

  科学《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选自省编教材,中班(上)p71

  活动目标:

  培养正确的操作*惯和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学*5以内按数量分类,巩固对5以内数的认识。

  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依据:

  根据教学任务从品德、能力、知识三方面培养而确定。

  重点:

  根据物体数量的多少,将物体分别归类。

  难点:

  能用语言完整讲述

  依据:

  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但是幼儿刚升入中班完整讲述能力差,在活动过程中语言表述相对更困难一些,因此做为难点突破,使幼儿达到既会分类又会讲述的效果。

  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情景谈话法

  3游戏法

  依据: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和直接体验能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简单明显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能帮助幼儿形成全面清晰的概念。

  在活动中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为进一步调动幼儿观察兴趣,设置有情节的谈话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另外,因为游戏能使幼儿获得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学的主动,学的愉快,所以整个活动又以3个游戏贯穿始终。

  教具:圆点卡片每人一张、动物图片每人一张、车票(分别标有数字可挂在脖子上)每人一张、数字卡片1-5、小房子(分别标有数字1-5)5个、磁带(音乐开火车)

  依据:每人一套学具,使幼儿在活动中有静有动,动手动脑,在游戏、操作过程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数字卡片组织

  幼儿认读

  展开:

  1通过游戏《找朋友》学*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在以往教学中直接将数3个圆点对应放入数字3位置下幼儿难以理解,所以这个活动的学*部分非常关键。为了使幼儿理解,设计了游戏《找朋友》。

  幼儿自己数点卡上的数量,用数自己表示,教师举起相应的数字,介绍---你的朋友是~

  教师举数字问:3的朋友在哪里?幼儿举起数量一致的卡片。

  互相纠正错误,若对了送给老师。

  2为了巩固联系这一知识设计了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介绍玩法:1号房子表示数量为1的小动物的家,依次介绍。

  个别幼儿送:提问图片上有几只什么?哪是它的.家?

  引导幼儿完整回答:图片上有3只小猫,它该回好房子。

  分组送,送完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检查的同时要求幼儿完整讲述。

  3为了愉快的结束本次活动,设计了《开火车》游戏。

  请5名幼儿分别当1.2.3.4.5号小火车。

  其他幼儿拿上车票坐上相应的小火车。

  扮演火车的检查自己的乘客。

  结束:放音乐开火车出教室。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于是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多花心思,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

  《给物体分类》教案 4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长短,知道谁长、谁短,谁最长最短及是否一样长

  2、进一步学*分类

  3、培养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活动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彩带若干,不同长短品种的笔若干

  2、彩带小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尝试

  1、师:小兔的好朋友要上学了,小兔准备了许多的礼物送给它,请小朋友帮小兔整理一下,用彩带把礼物扎得漂漂亮亮的,好吗?

  2、将手中不同长短品种的笔按老师的要求找出:

  (1)最长,最短(师:可是这些礼物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来给他分分类吧)

  (2)同样长的那几根(师:小朋友们数数一样长的有几根呀)

  (3)小结:着重说明比的方法,要两端对齐了再比

  (师:我们在比的时候呀,要两端对齐了再比,就是两只笔的端头对齐比)

  3、请幼儿再比一次,然后将一样长的放在一起

  师:小朋友比比看哪些小棒一样长,我们把一样长的放在一起

  二、师演示讲解,把彩色的小棒也按长短分类

  1、四根小棒比长短,谁最长,谁最短,有没有一样长的,礼物要用彩带扎上蝴蝶结,那才漂亮,请小朋友帮老师找出彩带

  2、两根彩带比长短是不是一样长,谁最长,谁最短

  3、用彩带扎礼物

  三、游戏

  师:小兔的好朋友接到礼物,高兴极了,和小兔一起做起了手指游戏:1、找自己的手指找出哪根最长,哪两根一样长

  2、找朋友:比比谁的手指长(一样名称的手指叠一块比)找出后,一起做手指游戏

  《给物体分类》教案 5

  活动内容、名称:

  科学《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选自省编教材,中班(上)p71

  活动目标:

  培养正确的操作*惯和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学*5以内按数量分类,巩固对5以内数的认识。

  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依据:

  根据教学任务从品德、能力、知识三方面培养而确定。

  重点:

  根据物体数量的多少,将物体分别归类。

  难点:

  能用语言完整讲述

  依据:

  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但是幼儿刚升入中班完整讲述能力差,在活动过程中语言表述相对更困难一些,因此做为难点突破,使幼儿达到既会分类又会讲述的效果。

  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情景谈话法

  3游戏法

  依据: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和直接体验能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简单明显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能帮助幼儿形成全面清晰的概念。

  在活动中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为进一步调动幼儿观察兴趣,设置有情节的谈话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另外,因为游戏能使幼儿获得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学的主动,学的愉快,所以整个活动又以3个游戏贯穿始终。

  教具:圆点卡片每人一张、动物图片每人一张、车票(分别标有数字可挂在脖子上)每人一张、数字卡片1-5、小房子(分别标有数字1-5)5个、磁带(音乐开火车)

  依据:每人一套学具,使幼儿在活动中有静有动,动手动脑,在游戏、操作过程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数字卡片组织

  幼儿认读

  展开:

  1通过游戏《找朋友》学*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在以往教学中直接将数3个圆点对应放入数字3位置下幼儿难以理解,所以这个活动的学*部分非常关键。为了使幼儿理解,设计了游戏《找朋友》。

  幼儿自己数点卡上的数量,用数自己表示,教师举起相应的`数字,介绍---你的朋友是~

  教师举数字问:3的朋友在哪里?幼儿举起数量一致的卡片。

  互相纠正错误,若对了送给老师。

  2为了巩固联系这一知识设计了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介绍玩法:1号房子表示数量为1的小动物的家,依次介绍。

  个别幼儿送:提问图片上有几只什么?哪是它的家?

  引导幼儿完整回答:图片上有3只小猫,它该回好房子。

  分组送,送完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检查的同时要求幼儿完整讲述。

  3为了愉快的结束本次活动,设计了《开火车》游戏。

  请5名幼儿分别当1.2.3.4.5号小火车。

  其他幼儿拿上车票坐上相应的小火车。

  扮演火车的检查自己的乘客。

  结束:放音乐开火车出教室。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于是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多花心思,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

  《给物体分类》教案 6

  活动目的:

  学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种颜色的物体,并进行归类,促进小朋友比较,综合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红黄白的花朵若干,花篮若干,红黄白蝴蝶头饰若干,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老师带领小朋友随着轻柔的音乐,进入事先准备好的情景环境——春天的花园中,引导小朋友观察说出花园中的'花朵有哪些颜色的,初步感知红黄白三种颜色。

  2、小朋友仔细倾听老师讲述的故事,并且说出故事中蝴蝶的颜色有哪些,进一步加深对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认识。

  3、出示花朵,引导小朋友通过观察按照花朵的颜色进行分类,并且小朋友们之间要相互的检查,初步感知按照物体的同一种颜色进行分类的认识。

  4、小朋友佩戴蝴蝶头饰,在老师的口令下,根据自己佩戴的头饰的颜色找到对应颜色的位置,进一步巩固加深小朋友对物体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给物体分类》教案 7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多少进行分类。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分析、比较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5的各类实物卡若干,1―-5的数字卡、泡沫板各一,大头针若干。1-5元的钱币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带有1-5数字的泡沫板,请幼儿准确读出数字,然后每人拿一张画有不同数量物体的卡片,看看自己的卡片应该放在泡沫板的什么位置。老师和幼儿共同检查,请幼儿讲讲你拿的卡片上有几个什么?你把它放在哪里?为什么?

  小结:个别幼儿放错的原因。

  2、幼儿再取卡片,分组进行比赛,看谁放的对又快,对优胜者奖红五星。

  3、对幼儿的出色工作发奖金:每人一张写有1-5元的.钱币。

  看看你是几元?老师说请把三元的钱举起来,拿三元钱币的幼儿举起卡片,看谁举得对,游戏反复多次。

  4、活动延伸: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用钱币去买商品。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于是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多花心思,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

  《给物体分类》教案 8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能排除物体颜色和大小的影响,能真确的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不同形状进行分类。

  2:复*5以内数数。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力的发展。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很容易受图形大小、颜色的影响

  活动准备:

  给每个幼儿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塑料片各5个,每种图形的.颜色要不同。其中2个大的,3个小的。

  活动过程:

  1:观察

  老师在课前发给每个幼儿四种形状塑料片各5个,上课时让幼儿先摆弄和观察,说说自己的塑料片都有些什么形状。

  2:引导幼儿按形状分类

  先让幼儿把圆形找出来把他们放在一起。

  在依次把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分别找出来各放一堆。

  老师进行检查对分类有错的孩子给予启发帮助。

  3:引导幼儿数数

  先让幼儿数一数把塑料片都分成了几堆。

  再让幼儿数一数每种塑料片各有几个。

  最后让幼儿数一数每种塑料片各有几个大的,有几个小的。

  4:拼摆游戏

  让幼儿拿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和两个圆形任意摆出一种东西来(如可以拼成一辆汽车)。老师巡视,对拼摆的好的幼儿给予表扬。让幼儿说一说是用那些形状的塑料边摆的,一共用了几个。再把摆的好的粘贴在黑板上让孩子说提说摆的是什么叫什么名字,可以用来干什么。

  5:小结

  对认真学*的幼儿和有进步的幼儿进行表扬。

  6: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幼儿通过数学的学*可以去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它又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我们要注重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手脑结合,才能让他们更易理解和接受。

  《给物体分类》教案 9

  活动目标:

  1.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

  2.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愿意大胆尝试,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物品用途的相关经验。

  物质准备:若干实物,图谱标记、实物图片,分类盒,分类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整理物品,让幼儿初步学*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引导幼儿将篮子里的物品,按照它们的特点分到篮子里的三个格子中,想想看可以怎么分。

  2.分好后和同伴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三、师观察幼儿操作并个别指导。

  四、师幼互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他是怎么分,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在一起?

  五、运用图谱标记帮助幼儿梳理分类经验。

  1.师:出示嘴巴、手、苹果、积木、汽车等标记卡,引导幼儿从中选出分别代表“吃的”“玩的”“用的”的标记。

  2.师引导幼儿根据标记,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

  六、分组练*,巩固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介绍操作材料。

  2.提出要求。

  3.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4.师小结。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并且能正确表达自己的分类理由。在活动中,我首先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并让幼儿“整理物品”,学*按物品的用途分类,幼儿个个都能将物品按食物、日用品和玩具等不同用途进行分类,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接着引导幼儿运用图谱标记“送物品回家”,幼儿也都能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可是在接下来的操作材料中,幼儿在给物品按标记分类中产生很大的分歧,有的'标记相差非常细微,有很多小朋友容易看错,虽然在操作之前我有提示过了,但了解是一回事,真正做时有很大一部分幼儿不仔细观察标记,都分类错了。而这一切都反应出幼儿对画面的观察不够细心,做事太过于急促。

  进入大班以后,我发现有许多小朋友都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在:操作时总喜欢看别人的答案,甚至有的小朋友刚刚拿到操作材料就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不爱动脑筋。

  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我觉得我们教师必须注意让幼儿真正掌握我们所要让他们掌握的,因为只有当他们真正懂了,学会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自己产生认同感。另外,每节课结束以后,教师要做到及时反思、小结,及时的修改,累积经验,寻找幼儿更能接受的讲解方法,做到完善以及更好,让幼儿从兴趣开始培养,从根基开始打起,从基本*惯开始抓起,让幼儿喜爱上数学,喜爱上学*。

  《给物体分类》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乐与参加数学活动

  2.能发现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排序

  3.学会根据物体特征做标记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具:彩色鱼9条(由3种颜色组成,大中小各3条)

  鱼缸图片3张,红、黄、蓝三色标签各一份

  2.学具:幼儿用彩色鱼,人手9条,形状颜色同教具相同

  教学过程:

  一、念儿歌进教室

  边念儿歌(附后)边做动作进教室,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出示教具(集体活动)

  1.出示彩色鱼,无规律排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小客人来到我们苗9班,小朋友们想知道是谁吗?”

  2.引导幼儿发现彩色鱼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鱼好看吗?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啊?”

  三、出示学具(个别活动)

  “小鱼们今天遇到一个难题,想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刚刚小鱼们看到我们小朋友进教室的时候排队排的很整齐,它们也想排个队,请小朋友们帮它们也排个队好吗?”

  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彩色鱼排列,教师巡回指导。活动结束后收学具,放回学具袋并且放回椅子下面。

  四、交流小结

  师“刚刚我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都用了很多的方法来为我们的小鱼排队,那我想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将你的方法排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请2—3位幼儿示范。

  小结:彩色鱼的排列可以是按照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相同颜色放一排,花纹相同的放一排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序列。

  五、学*制作标记

  活动反思:

  在此基础上,我决定了让家长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小游戏,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慢慢的去理解。我也设置了一些小游戏,比如说用积木、珠子…等幼儿园常见的玩具来让幼儿分。就这样,孩子们慢慢地学会了如何来按特征来分类了。


《给物体分类》教案菁选(扩展4)

——《观察物体》教案 (菁华6篇)

《观察物体》教案1

  教学目标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辨认。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辨认。

  教具准备:

  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活动

  师出示洗衣机,每位学生坐在座位上看洗衣机,说一说你看到什么?两人一组说一说。

  二、观察物体

  1.出示小气车图。(略)

  2.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3.分小组讨论。

  4.判断练*

  5.出示小朋友看熊猫图。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判断出下面哪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哪幅是兰兰看到的?

  6.电脑显示大象、小猫、小猴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分小组说一说,他们看到的是哪一面?用直线连接。

  三、观察物体

  1.桌上摆出自己的玩具,同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看到的什么?

  2.讨论:为什么小组内四个同学看到的物体都不一样?一个物体可以分为几个方向去看?

  四、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目标解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之后,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口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辨认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立体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准备:

  课件,四张熊猫玩偶图片,每组一个熊猫玩偶、茶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1)课件播放:“盲人摸象”。

  (2)引发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觉得好笑呢?他们看到的大象真的不一样吗?

  (3)学生交流:这几位盲人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所以说不出大象的全貌。

  2.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观察物体,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观察实践,自主建构

  将熊猫玩偶放在桌子中间,学生四人一组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围坐在四周。

  1.定位观察,建立表象

  (1)首次观察:每个学生均正对熊猫观察。

  (2)组内交流:你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

  (3)全班汇报:指定一组中的四位学生依次说说自己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教师适时点拨。

  (4)设疑探究:你们看的是同一个熊猫玩偶,为什么看到的情况却不一样?

  2.全面观察,丰富表象

  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

  (1)再次观察:每组同学按顺时针依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

  (2)交流反思:你现在看到小汽车的哪一面?为什么和刚才的一样呢?

  3.重点观察,深化表象

  (1)对比观察:刚才有两个位置看到的熊猫的样子好像差不多,请再到这两个位置进行观察。

  (2)质疑辨析:你看到的熊猫左右个侧面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3)明确认识:引导学生根据熊猫右耳朵上戴的蝴蝶结进行区分,说明熊猫的脸、四肢伸向左边还是右边即可。

《观察物体》教案3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0—4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评析:通过观察从自己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二、 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 、给小熊“拍照”。

  (1) 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 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 “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评析: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想一想照片的样子并把这些照片“印”在自己的脑子里,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3) 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评析:让学生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而且也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注意让学生带着困惑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

  2、给小猫“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猫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

  (2)核对结果。

  [评析:有了上面给小熊“拍照”的经历,学生不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在书上连一连,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他们利用在上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想象并作出判断。]

  3、观察茶壶。

  (1)请组长拿出一把茶壶,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评析:在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以后,通过观察对象的变化,让学生再次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视图。]

  4、观察茶壶和茶杯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茶杯,放在茶壶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评析:观察对象由单个物体发展到两个物体的组合,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有所不同。]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在学生经历了三次观察物体的活动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活动过程、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评析:让学生根据大楼的照片想象大楼前、后、左、右的视图,由于在课堂里无法进行实际观察,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相关的旧知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并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作支撑,这对一年级的的小朋友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里向学生提出这一任务,主要是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一种机会。在学生展开想象并交流想象结果的基础上,再出示各种视图,一方面让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反馈。]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总评:本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设计者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作了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2、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精细化的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观察物体》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5.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惯。

  6.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自己制作的课件、玩具恐龙5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从实际切入。

  激趣: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谈话: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提问: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生1:我最喜欢正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正面。

  生2:我最喜欢侧面的,站在她的旁边,拍的是她的正面。

  2.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观察物体。(出示课题)

  [设计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拍照活动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生1:背上有尖尖的刺,锋利的牙齿,白白的肚皮,手细细的,有尖尖的爪子。

  生2:眼睛是翘起来的,样子很凶猛。

  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看到了正面,它有尖尖的爪子、粗粗的腿。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看到了侧面,它有粗壮的腿。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了背面,它有尖尖的刺。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恐龙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说明:这是老师绕着恐龙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恐龙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4)课间小歇:

  教师:刚才我们观察了恐龙,你们想不想到恐龙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呀?看看恐龙都在干什么!(课件演示恐龙电影场景片段。)

  (5)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恐龙说些什么?

  生1:那些小恐龙真可爱,我都想养一个。

  生2:恐龙的世界真漂亮,我都想去看一看。

  谈话: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了?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龙已经灭绝了,可是还有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巩固新知。

  (1)做一做

  谈话:(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了一辆汽车,恐龙们都很好奇,围着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恐龙围着汽车图)这是汽车的哪一面?(逐一设问)这四只恐龙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同座两人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

  (2)摆一摆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生1:我看到了侧面,我能看到3个面。

  生2:我看到了正面,我能看到2个面。

  (3)找一找

  实例:大家知道吗,开学以来,只要我们班级的桌椅坏了,总是有一位同学把它修好,可是却没有留下姓名。老师一直调查不出来。在星期六的时候,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位同学和他的爸爸一起为班级修理课桌,老师悄悄的拍下了这些镜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班级学生修理课桌的场景只有背影和侧面)你们能猜出来吗?(学生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难猜?那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正面。)

  小结:我们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为大家服务。

  [设计说明:我采用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通过3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是不同的。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巩固阶段,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把教材的练*1进行了改造,使得新课教学以恐龙为主线展开。并且以好人好事为教学资源,进行了思想教育,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1.实地观察。

  教师:老师还拍下了几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们看,这是哪儿?(出示学校雕塑)我们学校的雕塑漂亮吗?你仔细观察过吗?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观察物体。就让我们一起去观察我们学校的雕塑吧!(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雕塑。)

  2.操作实践。

  教师:咦,还有几张照片,老师想起来了,不小心撕坏了就在你们的桌子上,你能帮助老师把它拼出来吗?就让我们来一次比赛,根据刚才观察到的雕塑的样子把它们拼好!(学生两人一起拼图。)

  提问:这张照片拍的是雕塑的哪一面,是站在雕塑的哪一面拍的?

  生1: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正面,站在大门口拍的。

  生2: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侧面,站雕塑的侧面拍的。

  3.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说明:在实践部分,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拼图的活动为载体,只有经过仔细观察,才能完成任务。让学生感到形式活泼、新颖,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观察物体》教案5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初步学会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本单元继续从这些位置观察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用4个正方体能够摆出许多形状不同的物体,赋予本单元丰富的教学内容,既能从不同位置观察这些物体,又能比较各个物体的视图,还能依据的某个位置的视图,对物体的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活动都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摆和看是例题的基本教学活动,比较视图使活动更具挑战性。

  例题十分清楚地要求:先摆一摆,再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安排先摆有两个目的,

  一是使学生有可观察的物体,防止以看实物图代替看物体的现象发生,把观察物体落到实处。

  二是通过摆,直观感受物体的形状,尤其是摆出的三个物体的形状结构的不同。

  从正、侧、上面观察要让学生独立进行,因为他们已经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要一边观察,一边描述看到的形状。如从正面看左边的物体,形状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从上面看这个物体,三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左前方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这个物体,形状是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这种描述可以用语言的形式,也可以画出草图说明。后一种描述可能更适宜大多数学生。分别比较三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使观察物体的活动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的热情。通过比较,发现从正面看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从侧面看形状也相同,从上面看形状不同,从而体会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形状特点。

  “想想做做”第1、2、4题都是摆物体、看形状、比视图,通过变换问题维持学生的积极性。如第1题要求指出从哪面看,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形状不同?和例题相比,给学生扶得少了,放得多了,包容了例题的内容,又高于例题的要求。又如第4题找出具有指定视图的物体,促使学生逐个逐个地观察,并且边看边对照视图作出正确的选择。

  2、按照视图的要求摆出相应的物体,发展想象力。

  “想想做做”第3题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指定的视图摆物体。依据*面图形想象和创造立体,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独立地摆出物体,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研究视图和观察验证这两个环节给予调控。“研究视图”是分析视图的形状与结构,弄清楚它是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从而构思摆法。“观察验证”是从指定的哪个面去观察摆成的物体,它是否具有规定的视图,通过观察确认或修改摆出的物体。这道题里有三个小题,第(1)小题的物体只有一种摆法,第(2)(3)小题的物体可以有多种摆法。后两小题对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丰富的空间想象是十分有利的。让学生体会摆法多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人摆出一个物体,在交流中出现不同的摆法,通过相互观察验证,获得摆法多样的体验。另一种方式是鼓励学生摆出一个物体以后再尝试其它摆法,观察摆成的各个物体,体验它的某个视图都相同。选择哪种方式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一些。

  3、对“想想做做”第5、6两题的说明。

  这两道题是体会实物图中那些不容易看到或者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第5题左图里有一个正方体在后面,被挡着不容易看到;右图有一个正方体在后面的下方,不能直接看到。第6题的图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体会这些正方体的客观存在,有利于空间想象。两道题的教学活动是有差别的。第5题是先看图照样子摆,在摆的时候体会那一个正方体的存在。第6题是先数,在数的时候感受那一个正方体的位置。

《观察物体》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第1、2、4、5题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惯。

  教学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具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师:电脑出示六种基本摆法,同时指出在这六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移动,就延伸出了多种摆法。

  (2)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成果。

  (3)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可以讨论。

  生讨论交流得出: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第1、2、4、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从正面看到的*面图,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你学会了吗?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给物体分类》教案菁选(扩展5)

——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实用五篇

  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

  德育渗透:

  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惯。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比赛:快速抢答。下列照片中分别是什么?(师分别出示三组物体照片:电话、手机、手电筒。以下是一组图形照片。)

  师:同样一个物体照片,为什么有的能一眼看出,有的却看不出?(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欢的“猜一猜”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引入:神探“冒险小虎队”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吗?他们就是靠敏锐的观察力,破了很多大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最*在忙些什么?(板书:观察)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讲神探小故事,声色并茂,立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出示例1:一位专家刚刚研制出一种新药,他把新药放在小药箱里,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药不见了,是谁偷了药?

  3.请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小药箱,问:你观察到什么?(分小组操作、交流。)

  4.“冒险小虎队”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后说了一句话:

  A 我看到的那一面上画了个红十字。

  B 我看到的那面上写:小药箱。

  C 我看到的是白色的面,没什么标记。

  D 药箱相对的面颜色是一样的。

  你认为谁说了谎话,为什么?(板书:推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推理,形成良好的思维*惯。]

  5.如果前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如果右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

  小结:物体的左、右、正面都是相对的。

  6.填写观察实验报告:

  从不同角度观察下面三个物体,把你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8.课间小歇: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欣赏古诗,进行美育教育,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教学例2

  1.引入例2。

  神探“冒险小虎队”最*又在忙什么呢?某博物馆被盗了两件古董,被盗当天门窗都是锁好的。(形状如下)

  2.出示例2。

  (1)思考:他们谁是小偷?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动手操作。

  (3)汇报,小结。

  三、巩固新知

  4.画一画。

  选择两个物体摆一摆,先确定一个面为正面,然后分别从上面、正面、左(右)面等角度观察所摆物体,在纸上画出所见到的形状。

  5.猜一猜:展示作品,其它组同学猜猜这组物体是什么。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还学会了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这几个实际动手操作的练*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他们对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 2

  设计说明

  1、观察体验,积累经验。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的。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所观察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设计以观察活动为基础,让学生多次观察立体图形,逐步积累经验,使学生的思维从*面转换到立体。

  2.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创造了大量的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图形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若干个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们知道拍的是谁吗?(在屏幕上依次播放两张分别从前、后拍摄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

  生:老师。

  师:你们是怎么认出是老师的呢?

  师:为何同一个人照片却不同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人物——“老师”引入,设疑“为何同一个人,照片却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对上节课的旧知进行巧妙的复*。让学生深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的道理。

  ⊙实践观察,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69页例2。

  (1)观察长方体。

  师: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长方体,放在桌子上的中间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上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进行观察。

  ①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从哪个方向观察的,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并画出来。

  ②组织学生展示图画并汇报分别是从哪个方向观察到的。(学生分别从上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长方体)

  ③学生交换方向进行观察,再次交流,建立表象。

  (2)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用同样的方法观察一下正方体、圆柱和球,在小组内交流后把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我们小组从正方体的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都是正方形。

  生2:圆柱从上、下两个面观察到的是圆,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到的都是长方形。

  生3:球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观察到的都是圆。

  (组织学生交流、总结)

  师:通过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你们发现了什么?

  (各组交流后,学生汇报,互相补充)

  师小结:由此看来,上一节课的结论,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学*: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教学教材69页例3。

  师: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说得很对,仅仅有一个面是正方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是什么立体图形,只能推断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通过观察和交流,强化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形状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巩固练*

  师: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圆,请大家想一想,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长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代表汇报,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布置作业

  教材71页5题。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立体)

  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 3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一张呢?为什么拍出来的两张照片不一样呢?

  请仔细观察两张照片,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因为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一样。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游戏活动,加深体验。

  1、游戏:画图形。

  方法:以四人为一组,分别围坐在桌子的四面,在桌子的中间放一个水壶,每人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

  学生自己活动,交流所画图形,并换位观察、体验。

  小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游戏:找图片。

  方法:组长转动水壶,使把手正对着一个小朋友,每人根据自己看到的找出一幅画,组长再转动水壶,重新寻找,过程同上。

  3、游戏:找位置。

  方法:请组长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打乱顺序,然后给组里的每一个小朋友发一张,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图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师生互动,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实践巩固,提升能力。

  1、连一连:课本第90页。

  学生先看图想一想每个小朋友看到的小猴会是什么样的,再独立连一连,集体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2、“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判断,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小结: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物体,知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小朋友课后可以自己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样子?把你看到的情况画下来。

  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 4

  二年级(上册)教材曾经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那时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全单元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或这些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2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观察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第86页例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问学生“你能指出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这个图书柜,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有时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又画了两个这样的图书柜,其中一幅图上画出了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另一幅图上只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在情境图里分别感受老师和女孩的观察,能够体会老师同时看到了图书柜的三个面,女孩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只同时看到两个面。虽然例题里没有出现只看到图书柜一个面的情境,但学生能够从看到三个面、看到两个面,自觉体会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

  “想想做做”里的*题大致分成三部分。

  第1题是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哪是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不会有多少困难。他们凭头脑里已有的洗衣机和冰箱的表象,识别洗衣机、冰箱各个面的图形;又依据洗衣机、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想像这两个物体的样子。教材通过物体与图形间的这种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有学生因不熟悉这两种家用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下面的实物图给予帮助。

  第2题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由于文具盒比较小,经常能同时看到它的正面、侧面、上三个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侧面也不难。而只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侧面却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视线放在与文具盒的正面、侧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为下面继续学*物体的三视图作好准备。

  第3~5题是观察几何体,先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是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在从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又如从上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并紧靠物体,低下头看把视线垂直于物体上面的中间。另外,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必须看实物,不是看教材画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

  2、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表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指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面的形状的*面图形。

  在第87页“想想做做”第4、5题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初步体验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要领,初步使用了说一说或连一连等选择视图的方法。

  第88~89页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例题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摆、看、连是教材安排的三项学*活动。

  为什么先“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区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便于观察;第二个原因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观察的实物,防止部分学生因缺少几何体而去看教材插图。

  “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这里的“看”要注意三点:

  一是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

  二是观察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的那个面的中间。

  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例题里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面是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其中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两个上下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物体上的两个正方形面一个高些、一个矮些,但是用同一幅*面图表示它们,应该是左右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必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体会。

  “连”是表达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教材里画出了物体的三幅视图,让学生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适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试一试”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先是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然后是画出这个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让学生比较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

  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左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对视图进行分析研究能启示物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行。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左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这道题在摆好以后还要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画视图的要求比选择视图连连线的要求提高了些,学生能画出草图就可以了。

  3、“想想做做”围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

  第1、2题要求学生先用三个正方体摆一摆。其中第1题是照教材画出来的几何体那样摆,第2题是按“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要求摆,教学时不能疏忽这一点。

  第3、4题是“依据视图要求拼搭”,其中第3题的每小题都只有一种摆法,摆好后还要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并画出视图。第4题是开放的,符合正视图要求的摆法不惟一。先把两个正方体一上一下竖着(或一左一右横着)摆放后,第三个正方体可以摆在这两个正方体的前面,也可以摆在后面。虽然摆成的物体形状不同,但正视图相同;虽然这两个物体的正视图相同,但侧视图不同。学生在体会这些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第5题里的三个物体都是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其中左边和中间的物体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4个正方体,右边物体只能直接看到3个正方体,让学生体会还有1个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

  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 5

  二年级(上册)教材曾经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那时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全单元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或这些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2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观察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第86页例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问学生“你能指出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这个图书柜,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有时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又画了两个这样的图书柜,其中一幅图上画出了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另一幅图上只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在情境图里分别感受老师和女孩的观察,能够体会老师同时看到了图书柜的三个面,女孩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只同时看到两个面。虽然例题里没有出现只看到图书柜一个面的情境,但学生能够从看到三个面、看到两个面,自觉体会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

  “想想做做”里的*题大致分成三部分。

  第1题是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哪是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不会有多少困难。他们凭头脑里已有的洗衣机和冰箱的表象,识别洗衣机、冰箱各个面的图形;又依据洗衣机、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想像这两个物体的样子。教材通过物体与图形间的这种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有学生因不熟悉这两种家用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下面的实物图给予帮助。

  第2题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由于文具盒比较小,经常能同时看到它的正面、侧面、上三个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侧面也不难。而只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侧面却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视线放在与文具盒的正面、侧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为下面继续学*物体的三视图作好准备。

  第3~5题是观察几何体,先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是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在从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又如从上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并紧靠物体,低下头看把视线垂直于物体上面的中间。另外,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必须看实物,不是看教材画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

  2、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表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指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面的形状的*面图形。

  在第87页“想想做做”第4、5题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初步体验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要领,初步使用了说一说或连一连等选择视图的方法。

  第88~89页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例题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摆、看、连是教材安排的三项学*活动。

  为什么先“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区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便于观察;第二个原因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观察的实物,防止部分学生因缺少几何体而去看教材插图。

  “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这里的“看”要注意三点:

  一是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

  二是观察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的那个面的中间。

  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例题里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面是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其中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两个上下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物体上的两个正方形面一个高些、一个矮些,但是用同一幅*面图表示它们,应该是左右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必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体会。

  “连”是表达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教材里画出了物体的三幅视图,让学生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适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试一试”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先是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然后是画出这个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让学生比较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

  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左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对视图进行分析研究能启示物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行。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左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这道题在摆好以后还要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画视图的要求比选择视图连连线的要求提高了些,学生能画出草图就可以了。

  3、“想想做做”围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

  第1、2题要求学生先用三个正方体摆一摆。其中第1题是照教材画出来的几何体那样摆,第2题是按“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要求摆,教学时不能疏忽这一点。

  第3、4题是“依据视图要求拼搭”,其中第3题的每小题都只有一种摆法,摆好后还要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并画出视图。第4题是开放的,符合正视图要求的摆法不惟一。先把两个正方体一上一下竖着(或一左一右横着)摆放后,第三个正方体可以摆在这两个正方体的前面,也可以摆在后面。虽然摆成的物体形状不同,但正视图相同;虽然这两个物体的正视图相同,但侧视图不同。学生在体会这些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第5题里的三个物体都是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其中左边和中间的物体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4个正方体,右边物体只能直接看到3个正方体,让学生体会还有1个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


《给物体分类》教案菁选(扩展6)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优选【5】份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1

  一、活动目标。

  1、学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种颜色的物体,并进行归类。

  2、促进幼儿比较,综合能力的发展。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创设春天花园的情景,花园里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若干朵。

  2、物质准备:花篮若干个,红、黄、白蝴蝶头饰各幼儿人数的三分之一,录音机,音乐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 幼儿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自由地到春天的花园里参观。

  提问:花园里有几种颜色的花?都有哪几种颜色?

  (二)教师讲诉故事《三只蝴蝶》(经过改编)提问:

  1、故事里有几只蝴蝶?她们是什么颜色的?

  2、她们喜欢什么颜色的花?

  (三)引导幼儿进行按颜色分类。

  1、以“送花”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颜色的分类,并请幼儿自行检查是否送对了花。

  (1)请幼儿给红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2)请幼儿给黄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3)请幼儿给白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2、以"避雨"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把颜色分类。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玩法: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蝴蝶的头饰,扮演蝴蝶,在花园里自由飞翔玩耍。当听到打雷的声音后,赶快去找和自己相同颜色的花朵避雨。当太阳出来后,蝴蝶高高兴兴地在草地上唱歌、跳舞、做游戏。

  (2)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是否找到对颜色。

  (四)幼儿在游戏中自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活动,活动中,我借用了卡通图片、头饰等辅助教具,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

  活动中,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始终,并引导幼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游戏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而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看看、玩玩、学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辨别红、黄、绿三种颜色,并进行分类,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氛围。有力的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使其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2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叫分类。第二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活动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的方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结合实际操作活动由表及里地认识什么叫分类,了解到分类和排序一样,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它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使物体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使物体排列变得更加合理、有序。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待改进:学生科学的学**惯和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学生只注意实验和观察,去忽略了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在汇报时,又未充分利用自己的记录,使实验记录成为一个虚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课堂上,学生对分的兴趣大于对交流的兴趣。学生们大多很乐意说出自己的分法,发言都很积极,小手甚至都举到了我的鼻子底下,但是当需要他听别人发言时,却都不能认真的倾听,自顾自的玩起了手中的东西,交流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这些表现说明了首先在学生心目中仍然把交流的对象指向老师,把交流当作回答问题,别的同学也因为事不关己,当然就高高挂起了。其二,在交流时,老师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发言的学生身上,忽视了给其他学生布置听的要求,学生没事干,自然也就不认真听了。其三,学生缺乏交流的意识,缺乏良好的学**惯。针对这些情况,我想,在*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这种回答问题式的交流转变为介绍式的交流,介绍的对象就是全班的`同学;再一个就是教师要给听的同学树立一种意识,每个人既是听众,又是小评委,听后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互动**流;另外,教师要在*时的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养成良好的听的*惯。

  我觉得在今后科学课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科学学*的快乐。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3

  在本期的教研课中我上了一年级数学上册物体分类这一个,总的来说上的很不理想,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一)引入课题在本节课的作用。引入课题是本节课的起点也是为了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引入课题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在本节课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后面的情景创设中你也可能用到这句话。以前在教学中我总认为引入语或一个图片对我们后面的情景只是一个铺垫而已,用了就可丢弃的。事则不然,它就像演员的道具一样用好了就是一个成功的节目,如果用完后就丢弃在舞台上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本节课我用青蛙图片引入就没有处理好,最后导致了后面的情景不能很好的联系在一起。所以老师要用好这一道具才能在这三尺舞台上表演更多更精彩的节目。

  (二)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我们该怎么办。

  (1)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如果孩子的回答偏离了本课的重难点老师应引导孩子回归到本课中。在本节课中有个孩子说了物体可以按前后分类,这是没有我所没有想到的,在这里应该引导孩子物体可以按大小、形状、颜色来分

  (2)上课前应预设孩子会出现的`问题,出现的这些问题应如何如解答。

  (3)出现孩子不会回答的问题,老师也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提的太**化了,尤其是对低段的孩子提问题时这个问题老师应反复思考后进行提问,不要用**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提问题。在本次教研课中虽然上的不理想但我收获了很多。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4

  《物体分类》一课,是“空间与图形”有关教学内容的起始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几何体。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每一次活动前说好要求,做好示范,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2、学生回答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与专家交流后我也对本节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虽然我在教学时注意关注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心里,如:

  1、猜一猜的游戏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想要完成计定的任务,所以只是找两个同学做了一下,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去参与,使学生失去了再次感知想像的机会,我想如果能重上这节课,我会真正的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让学生去玩一玩。

  2、在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当学生提出翻一面来比时,由于我没有理解学生的意思,所以没有抓这个闪光点,如果当时我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解释一下,这将是一个多好的生成。

  3、评价方式没有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的是我要奖给学生什么,我的喜欢就是学生应遵守的。课后专家们关于评价提出了建议,身体的语言是一种发自于情感的评价,胜过小红花这样物质的奖励,评价是可以延续的。

  虽然这节课已经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小沙粒,但他留给我的思考却会一直督促我不断探索前进。

  反思二: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物体分类这一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注意到以下几点:

  1.根据儿童表现欲强的特点,采用激励机制,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活动的最好,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用得红旗等方式予以强化;这样既适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和自控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课前我让学生带了学具袋,自己准备了一些实物,上课时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用他们熟悉的玩具作“礼物”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4.本课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意识的能力。

  怎样处理好学生的动与静,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

  总结

  ,不断反思。

  反思三: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在本期的教研课中我上了一年级数学上册物体分类这一个,总的来说上的很不理想,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一)引入课题在本节课的作用。引入课题是本节课的起点也是为了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引入课题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在本节课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后面的情景创设中你也可能用到这句话。以前在教学中我总认为引入语或一个图片对我们后面的情景只是一个铺垫而已,用了就可丢弃的。事则不然,它就像演员的道具一样用好了就是一个成功的节目,如果用完后就丢弃在舞台上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本节课我用青蛙图片引入就没有处理好,最后导致了后面的情景不能很好的联系在一起。所以老师要用好这一道具才能在这三尺舞台上表演更多更精彩的节目。

  (二)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我们该怎么办。(1)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如果孩子的回答偏离了本课的重难点老师应引导孩子回归到本课中。在本节课中有个孩子说了物体可以按前后分类,这是没有我所没有想到的,在这里应该引导孩子物体可以按大小、形状、颜色来分(2)上课前应预设孩子会出现的问题,出现的这些问题应如何如解答。(3)出现孩子不会回答的问题,老师也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提的太**化了,尤其是对低段的孩子提问题时这个问题老师应反复思考后进行提问,不要用**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提问题。在本次教研课中虽然上的不理想但我收获了很多。

  反思四: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经过几天的集体备课,今天终于将《物体的分类》的三度教学设计在本班进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借助数学本质追问活动过程的技能。

  首先,在“分一分”初步感知物体特征这个活动中,我改操作为直接思考,转学生的“分实物”为“分序号”,这样组织便于老师把握课堂,可是在学生分完之后,让 学生来汇报分法时,没有继续追问学生是按什么来分的;没有继续追问魔方另外分一类的本质原因;没有继续追问其他同学的分类情况……如果在这里,我将追问进 行到底,那就可以让学生有深度地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联系和区别。

  其次,在“我说你摸”游戏巩固形成表象这个活动中,在老师说出了物 体的特征后,有的学生摸错了,我没有抓住物体的本质特征继续引导、追问学生摸的过程,让学生把摸的过程叙述一遍,并引导学生明了怎么摸才感觉是圆柱或长方 体之类。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5

  科学活动《按物体名称分类》这一内容比较开放,适合不同发展水*的幼儿进行。在分玩具、分水果时,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物品。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发展水*。根据物体的特征名称进行分类,这对幼儿来说,可能是个难点,如何能又快又对地找出它们的异同处并进行分类,是个思维方法的问题。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整理各种玩具,找出它们异同处,并让孩子们分享交流“你们是怎么分的?”、引导幼儿用xx和xx放在一起。这也是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现将这次反思如下:

  一、活动开始我用为“小白兔”搬家作为引入让我们班的孩子自由去探索“小白兔”家的物品,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还能更有兴趣学*。虽然有兴趣,但是可能我想的不够周到,我只考虑孩子的兴趣,却完全没有去考虑孩子们的能力水*,我提供的搬家物品(桌面玩具)类型太多了,如果我先2。3样再慢慢增加,我想就会更完美了。

  二、我在让幼儿第一次探索时候,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也有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这让我表示很欣慰,但是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有差别,能力强的孩子一直拿,一直再进行分类,而能力弱的孩子却在那边玩玩具,所以在针对这点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多去帮助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活动,而不是只顾着能力强的孩子。还有在幼儿探索完成的时候,我的小结不够明了,我只是一句带过,让很多幼儿都懵懵懂懂,他们分玩具是要干嘛。这点很需要反省。

  三、第一次探索完接下来就是第二次探索,第二次探索的物品,我选择的是生活中幼儿常见的水果:苹果、香蕉、梨子这三样水果。在环节开始时,孩子们看到一堆水果,不知有多兴奋,多开心。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让孩子先认识这3样水果,然后再进行名称分类,并让幼儿学会用xx和xx放在一起。在分水果的时候,几乎全部的孩子都能够参与在活动当中,无论是能力强还是能力弱的,这让我感到很开心。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很棒,可是在让他们说是怎样分了?把xx和xx放在一起?能力强的孩子就会说,但是也没有说的很完整,而能力弱的孩子就不会说了,可见我们班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要更加加强的。

  四、整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如果将第一次探索和第二次探索交换一下会更好些,因为分水果只有3样,而且比较明了,桌面玩具太多,而且形状也多,让孩子一开始就探索比较难的会比较不合理。

  总之,要上好一堂好的公开课,没有充分的准备,充实的思考,是不能够诠释好一堂好的公开课的。在这次的公开课,我将反省我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一名教师。


《给物体分类》教案菁选(扩展7)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合集5篇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1

  活动目标

  1、能按形状给物体进行分类。

  2、会用视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圆形、正方形。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饼干(圆形、正方形的小包装),食品盘子一个。

  2、几何图形片若干,小盘子若干(每个盘子里有6—7个几何图形片),碗宝宝(嘴巴分别是圆形和正方形的)若干。

  3、活动前组织幼儿将手洗净。

  活动过程

  一、碗宝宝来作客,幼儿观察碗宝宝嘴巴的形状。

  1、用布遮住碗宝宝,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们猜猜看,这里面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幼儿自由猜),那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呀?哦,是两个可爱的碗宝宝,那小朋友看看这两个碗宝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碗宝宝,发现碗宝宝嘴巴的形状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二、碗宝宝吃“饼干”,按形状分图形片。

  1、观察“饼干”。

  教师出示图形片:碗宝宝肚子饿了,它们想吃东西了,老师这里有许多的“饼干”,看看这些“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幼儿观察、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2、喂碗宝宝吃“饼干”。

  师:现在我们就来喂碗宝宝吃东西吧!这个碗宝宝应该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幼儿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相同形状的“饼干”。幼儿边喂边说:碗宝宝,给你吃“xx饼干”。

  3、幼儿操作:喂碗宝宝吃“饼干”。

  要求: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其吃相同形状的“饼干”。

  三、幼儿吃饼干。

  1、教师出示有小包装饼干的盘子:请每个小朋友拿一袋饼干,看看你拿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3、幼儿吃饼干。

  师:吃的时候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说一句话:我吃的是xx饼干。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2

  教材分析

  大班幼儿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较中班幼儿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能够观察物品的图形特征,按形状分类整理物品,同时还能关注到物品的颜色、大小等特征。本次活动引导幼儿实际生活入手,调查记录和统计分析物品的不同契别,尝试按物体的特征进行二次分类或多角度分类,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记录操作方法,培养幼儿认真细心、逻辑分析、做事有条理等良好品质。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次分类或多角度分类。

  2、能用简单的图标或数字统计、记录自己的探索和发现。

  3、学会有条理地整理物品,培养完成任务的责任意识。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调查统计自己家中的家具并用自己的方法分类记录下来。

  2、带隔断的小整理箱每组2个,笔及统计表幼儿每人1套,实物每组1筐(苹果、山楂、梨、柿子等水果,青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插塑、棋子、积木等玩具,不锈钢碗、勺、盘子等餐具),建构区散放的木质积木。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交流调查结果,初步了解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

  (1)相互介绍自己家的家具,说出分类记录方法。

  (2)展示幼儿有代表性的记录,如:图画记录、图画加数字记录等。

  2、引导幼儿分组开展分类游戏,尝试按物体的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提问:筐子里有什么?它们不喜欢这样乱放在一起,应该怎样给它们分类?

  (1)引导幼儿分小组观察探索,商讨分类方法。

  引导幼儿先按吃的、用的进行分组,分完后观察、思考还可以怎样分。

  (2)引导幼儿讨论,发现还可以按照水果和蔬菜分类,也可以按照玩具和餐具分类。请幼儿利用有分隔的置物盒进行二次分类,分完后交流、讨论,说出自己进行二次分类的理由。

  (3)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二次分类的过程和结果并交流、分享记录,教师进行引导,提升幼儿经验。

  3、引导幼儿收拾整理建构区,学*按照物品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1)提出活动任务:建构区的积木乱了,请小朋友们按照积木的形状和大小把它们整理好。

  幼儿分组讨论,协商分工,分配任务,确定每组整理哪种积木。例如:整理圆柱形,按照大小分开摆放;二组整理三角形;三组整理长条形。

  (2)幼儿分组整理,结束后由小组代表交流自己小组的整理情况。表扬、鼓励幼儿,要求幼儿坚持整理建构区,保持建构区整洁。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3

  活动目标

  1.学*按一定特征给物体多次分类并统计、记录。

  2.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两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模切卡片每人一套,分类记录卡。

  2.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树叶模切卡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讨论这些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些树叶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请幼儿给树叶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请幼儿按树叶的大小、颜色或者形状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分享成果。

  (1)请2~3名幼儿给大家讲讲是怎样分类的,分的结果如何。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讲述,并进行集体验证。

  (2)引导幼儿知道同样的树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玩法:幼儿站成一圈,请出6位幼儿站到圈里找朋友。《找朋友》音乐开始,幼儿随音乐节奏拍手,找朋友的幼儿边拍手边找和自己有相同特征的幼儿手拉手成为好朋友,音乐结束时请幼儿说一说找到的'朋友是谁?你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游戏可进行三次,教师提醒幼儿按衣着、性别、头发等特征来找好朋友。

  教学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以主题内一个故事的内容激趣引入,幼儿兴致很高,在探讨分类的方法时,幼儿纷纷发言,在指名板演时欲欲跃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通过协商的方法按某一特征把树叶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结束时,设计送树叶回家这个游戏,既进一步强化了分类,又使幼儿认识“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了,增长知识。整堂课,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合作交流,享受了成功的乐趣。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对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视不够,如果一开始直接去捡树叶回来就让他们试一试分类,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4

  活动目标

  1、知道垃圾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分,能给垃圾分类。

  2、保护环境,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惯。

  3、喜欢并能动手制作陀螺。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

  教学难点:独立制作出陀螺

  活动准备

  剪好的废纸盒若干;彩笔、铅笔每人一支;ppt、挂图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

  1、师利用声音引起幼儿兴趣:

  师模仿哭声后问:小朋友们猜一猜,是谁在哭?

  幼儿自由想象、猜测。

  2、师打开垃圾箱在哭的图片提问:小朋友猜猜它为什么哭?

  师指名幼儿回答。

  3、师再模仿笑声问:又是谁在笑呢?

  幼儿回答后,师:是垃圾箱又笑了,它们为什么又笑了呢?

  4、幼儿自由议论:师总结出垃圾箱哭、笑是因为垃圾也要分类,如果不分类就会给地球造成麻烦甚至是危害。

  二、观看ppt,给垃圾分类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垃圾该怎样分类吗?(鼓励幼儿大胆发表意见)

  2、师播放ppt,小结出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种。可回收的垃圾有:废弃的纸张、如旧报纸、纸盒等,饮料瓶、易拉罐等;不可回收的垃圾有:果皮、坏掉的食物,做饭剩余的蔬菜根等;有害垃圾有废电池、灯管油漆桶等。

  3、师出示挂图请幼儿分类:小朋友,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垃圾的种类,老师这有很多垃圾卡片,谁能把它们分一分类呢?

  4、师指名幼儿给垃圾分类,及时表扬、鼓励幼儿。

  5、师:如果我们随地扔垃圾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指名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我们都要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惯,扔垃圾的时候要给垃圾分类,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地球,更要变废为宝,做环保小卫士,老师收集了很多废纸盒,下面我们一起用纸盒做陀螺吧?

  三、变废为宝,制作陀螺

  师发放废纸盒等材料,和幼儿一起做陀螺。师示范做陀螺后巡回指导,重点照顾动手能力差的幼儿。

  延伸活动:师幼一起去户外玩陀螺。

  幼儿园教案: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自由分类 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学会如何分类。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树叶图片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三角形、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美丽的大森林里来了许多的小动物,小朋友们喜欢他们吗?还记得我们学的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吗?小朋友们一起来唱一遍。(播放课件)

  二、创设情境说呀!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森林动物超市开业了,许多动物都来逛超市了,逛累了,小动物们就找了三间小洋房休息,小动物们都想去休息。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小动物?

  1.出示图片——小白兔、小花猫、小喜鹊、小山羊、啄木鸟、大老虎、大狮子、大象、小青蛙、小海豚、小乌龟

  2.师:只有三间房,这么多动物要住,怎么分才能使小动物们满意呢?小动物们都为难了,请小朋友帮忙分一下。请你讲一下这样分的理由。

  3.幼儿小组讨论分法。

  4.找幼儿试着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师总结:我们可以按照小动物的颜色、活动的范围:水中的、陆地的、空中的,按身体的大小,按凶猛程度或者其它特征来分。

  有的小朋友说“老虎和狮子最厉害,他们分一间屋”

  “小喜鹊、啄木鸟一间屋,他们都会飞”

  “小青蛙、小海豚、小乌龟一间屋,他们都会游泳”……小朋友们替小动物分好房子,小动物们都休息了,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轻松下吧!

  三、游戏——图形宝宝游戏要求:幼儿进行比赛,图形宝宝组合的船,分的又快又对获胜,可以获得小红星。(课件展示)按形状分类并统计按颜色分类并统计四、幼儿动手操作自主分类:

  1.师:小朋友们分的本领着么大,来帮老师一个忙好吗?让幼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图片让幼儿按自己所想动手分类并计数。

  2.让幼儿说出分类理由。

  3.师总结:我们应该按照形状,颜色,事物的性质来分。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这节课的表现可真好啊!老师决定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操场做游戏,小朋友们听老师的口令,男孩站一队、女孩站一队,我们一起排着队去做游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