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2-28 00:00:00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约7分钟)

  第二层: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约15分钟)

  第三层: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约8分钟)

  第四层:课末总结,梳理乘法(约10分钟)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欢的动物园一角。“你们喜欢小动物么?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有兔子、和鸡,兔子有几只,怎样计算?鸡有多少只呢?……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用筷子,一双筷子有两根,五双筷子就是2+2+2+2+2=10,这是提出:如果我们班同学都拿一双筷子,有多少根?又该如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观察电脑图得出()个()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4个2相加可以写出来,那8个2相加、12个2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个2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4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还可以表示2×4,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动物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动手操作,配合练*。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意义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法和学法

  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用小棒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摆出自己画的图形需要准备多少根小棒;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第四个层次是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这环节中落实乘号、乘法算式中各数字表示的意义、算式意义,感受乘法计算比加法计算简便,突出加数相同情况下才能写出乘法算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3、合理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因此,在练*时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引导学生观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教师把问题强加于人,而是开放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着通过拍手游戏、找朋友游戏等练*,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6~48页。

  二、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这种概念又难以建立,教材一开始就专设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基础上,初步来学*乘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我班有一部分能掌握,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自如地掌握,对于这几个小朋友还需花时间来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去了解算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的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①2+3+3+4=②4+4+4=

  ③1+3+1+5+2=④3+3+3+3=

  ⑤1+2+3+4+2=⑥2+2+2+2+2+2=

  2、生仔细观察,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观察加数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吗?说说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加数相同的例子,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到游乐园里找一找。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46页主题图)生观察主题图,并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计算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人数(各题明确分别有几个几相加)

  (1)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3+3+3+3+3=15(人)

  (2)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6+6+6+6=24(人)

  (3)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2+2+2+2+2+2+2=14(人)

  由加法算式2+2+2+2+2+2+2=14中有7个2相加,延伸到有8个、9个、20个、100个2相加呢?从而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认识乘号“×”

  教授乘号的写法和读法以及乘号的由来。

  3、学*“7个2相加求和”的乘法算式。

  出示课件,借助课件演示7个2相加求和竖着看可以理解为7个2相加,横着看可以理解为2个7相加,由加法算式引入到乘法算式的书写(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从中感知相同加数的加法用乘法来计算更简便。

  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方法。例如:2+2+2+2+2+2+2=14。

  (1)看,相同加数是几。2

  (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7个2

  (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重点)2×7

  4、乘法算式的读法。

  5、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7=14(2叫乘数,7叫乘数,14叫积,即:乘数×乘数=积)。

  巩固应用:例2

  6、改写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课本P46页主题图中小飞机和小火车的总人数):3+3+3+3+3=15,6+6+6+6=24

  (三)课堂练*

  教材P48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生畅谈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4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知道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

  建立一个新概念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乘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了突出这个重点,突出这个难点,我采用分散知识点,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的方法进行教学,运用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

  根据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这个特点,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具体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在游戏中复*用加法求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复*“少一点枯燥,多些乐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概念。

  首先,通过“摆一摆”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发现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这个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利用1分钟写出一个长长的相同加数的算式,当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长算式充满成就感时,“老师说出能在1秒钟内把这种长长的算式写出来”,这种说法充分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我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将“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将相同的加数合并成一个变成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将相同加数的个数变成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在变化中完成了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并清楚地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到乘法的简便。这样教学重点得以体现,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三、巩固练*

  我设计了一些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去练*,及时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应用、全课总结。

  以游戏结束,前后呼应,在游戏中发现能用今天学的乘法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很多地方。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5

  1、教材简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乘法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玩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个车厢坐3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3把椅子。最后再提出“儿童乐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个?”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5+5+5……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5,却不知道几个5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5。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5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5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6个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6个3相加等于18,所以3×6=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6×3=1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练*九的第二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九的第一题。这两题都是情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乘法的教学园地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引导探式的教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教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对比认识、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米老鼠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2、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这时老师继续课件演示并提问:你们看来了多少小动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吗?(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米老鼠数数朋友的人数,捕捉孩子们喜欢的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讨论后回答。但是学生说的算式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加数不同,另一种是加数相同。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如果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脚怎么办?一只动物四只脚,难道一个四一个四的加吗?那样要写多长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

  (4)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4、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五、远程资源的应用

  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学生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所以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较好的维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学重难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学生的感知过程。比如,先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再观察找到相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算法,最后介绍乘法的读、写和认识乘号。学生课堂练*,传统的方法是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练*,但座位上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别人做,这样实际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视频展示台之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乘法的第1课时,学生对于乘法意义的理解对后续解决有关用乘法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帮助。为了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大量同数相加的现实情境,如坐小飞机,小火车和过山车的人数。从中概括出几个几的问题,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并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但考虑到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孩子说的能力,我将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放在下一课时,只认识了乘号。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完成后面的*题,以对孩子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

  二、说学生

  由于二年级的孩子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在课堂上我给出说的模板,让学生学着说,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坐几人。

  三、说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说一说(几个几),写一写(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3: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说教学重点

  重点会进行加法到乘法的改写

  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境理解改写过程中每个数的含义。

  五、说教学过程

  (一)在教学中,首先给出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让学生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初步感受几个几,并且会根据图意理解算式的意义。

  (二)由于在第一个步骤中已经感受有了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所以在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和同桌交流自己观察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来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学生完成之后,我通过通过动画操作,进一步感受“几个几”与相同数连加的算式或实物的对应,使学生能将具体的同数连加的算式,情境用更抽象,更概括的“几个几”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接下啦,通过远方的过山车来感受写7个2的繁琐,从而体会写成乘法的必要性,认识乘号,感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式更简便。从而解决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接下来三道乘法算式都让学生都说一说在具体情境中以及在加法算式中表示的含义,通过多说,来突破难点,理解改写过程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最后通过摆一摆进一步感受几个几,加数和个数的区别,比如,3个4,可能有学生会摆3根。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反思:其实在学生说到有过山车上有14个人时,我完全可以说,你观察的是总人数,也就是说一共有14人是吗?那你能像我这样说吗?用手指出黑板上的模板。把学生拉回到解决问题的模式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先观察到过山车的问题,在观察到了小火车,其实这个时候我的重难点也是可以采取我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的,只不过换个题目来解决就可以了,可是自己的修为还不够,乱了阵脚。

  我只能说,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课堂上发生的事各位老师也看到了,我只能说,关于学生,一切皆有可能。努力修行,加强课堂应变能力。临危莫乱。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的.简洁性和学*乘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比较简单,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引导式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信息,师生互动,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

  首先出示小飞机情境图,引导学生开展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发现加数相同,都是3,并强调5个3相加。

  然后出示小火车情境图,引导学生开展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发现加数相同,都是6,并强调4个6相加。

  2.感受学*乘法的必要性

  首先出示过山车情境图,在充分理解图意,并列出加法算式后,追问:如果是10节车厢、20节车厢,算式如何写呢?然后介绍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并介绍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乘号。最后对比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次感受乘法的简洁性。通过追问“2×7=14”的算式中,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

  把图一、图二的两个加法算式用乘法表示,并请同学到黑板板演。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收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简便的乘法来表示。教师评价并总结。

  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学情:

  本节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学*本节课是为以后学*表内乘法打下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加减法,也学*过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策略,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确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义。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分析,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伙伴交流合作中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含义。

  教法学法:

  目标就在前面,要突破还要在教法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法上,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我将出示课件图片,创设情境,班级去游乐场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结合旧的加法知识引出新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1、从课件回到学生身边,由远到*,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出相同图形,写出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总结黑板加法算式相同点,引出乘法,教学乘号、读写乘法算式。

  第三个环节:巩固提升

  我将设置第一题基础题,第二题提升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巩固新知识。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置畅所欲言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

  第五个环节:作业布置

  在家里用小棒摆出多个相同的图形,并画下来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分享下。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知识点。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第68-70页

  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过程,初步理解乘法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和算式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⑵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出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惯,学*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㈠教学例1

  师:小朋友们,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小草绿了(多媒体出示草地图,配以轻快的音乐),一群小动物们到草地上来玩,瞧,它们来了(2只小兔子出现在画面上,并向大家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认识我吗?按着2只2只共6只出现在画面上)。谁能看着这些小兔子给大家提一个教学问题?(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师:谁会说一道连加算式?生:2+2+2=6

  师:小兔子们玩得可高兴了,听,它们把谁给吸引来了?(多媒体显示母鸡边叫边3只3只出现在画面上(同上,由学生提问并列出连加算式)3+3+3+3=12

  师:观察这两道连加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它们都是连加算式。生2:第一道算式3个2相加得6,第二道算式4个3相加得12。

  ㈡试一试

  师:小兔子在草地上摘了很多花带给小朋友(出示花图,每排5朵,共3排),谁能又对又快地数一数小兔子一共摘了多少朵花?学生数后,交流结果。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能说出一道连加算式吗?

  生1:我是横着5朵5朵数的。(带领大家一齐数,并依次在旁侧有序出示竖摆的3个5)5+5+5=15

  师:几个几相加得多少呢?生1:3个5相加得15。

  生2:我是竖着3朵3朵数的。(带领大家一齐数,并依次在下端显示横摆的5个3)

  师:几个几相加得多少呢?生2:5个3相加得15。

  师:比较以上2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地方不同,有什么地方相同?

  生:第一道算式是3个5相加,第二道算式是5个3相加(双手交叉)得数都是相同的。(初步渗透乘法交换律)

  二、课间操(师带领学生做相干游戏)

  三、新授

  ㈠教学乘法

  师:刚才大家做拍手游戏时,每个小朋友都伸出了2只手,一个小朋友有2只手,那你们小组有多少只手?(生在小组内数,并汇报结果。)写出连加算式:2+2+2+2+2=10

  师:我还想知道我们班男同学、女同学以及全班同学一共有多少只手,如果把那么多的2相加,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1:加数太多了。生2:算式太长了。生3:好麻烦……

  师:想不想把这些长长的连加算式变得简便一些呢?

  生(齐声):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乘法(板书:认识乘法)

  师以2+2+2+2+2=10为例教学乘法算式。

  师:加数都是2,太多了,我只写一个2代表一下,再写一个乘号(停顿一下,卖个关子),乘号后面还得写一个数,这个数写出来后大家就知道上面的.加法算式中有几个2相加了,你们猜,我要写几?(学生猜)

  师:有很多小朋友都猜我要写5,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有5个2相加,所以要乘5。

  师:你们全猜对了,25=10还可以交换乘号两边的数写成52=10。再认识乘号,进行象形记忆,认识乘数、积,读算式。

  师:谁还能把最前面的两道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说说你的想法。(交流中突出其中一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㈡摆一摆

  ⑴师说,生摆:每堆摆2根,摆4堆,再说出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并说说你的想法。

  ⑵生说,生摆,再进行反馈交流,体现自主学*。

  ㈢试一试

  师: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看一看,那儿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学生跳绳图,5人一组,共4组)

  师:数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每组5人,一共有4组小朋友。生独立完成加法和乘法算式后,展示结果,组织全班交流。

  师: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写法,你愿意写连加算式还是乘法算式?为什么?(让学生充分感知乘法比加法简便。)

  三、联系实际,运用乘法

  ⑴出示第题钢笔图及花图,观察后完成填空练*。

  ⑵创设卖商品情境(多媒体展示3类商品,玩具类每种价格5元,水果类,每种价格2元,学*用品类,每种价格10元)选择你喜欢的一类商品,说说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或者直接说出乘法算式也可。(学生说,全班评议。)

  四、拓宽练*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小马虎,老师给他出了一道题2+2+3=7,他用乘法算式表示23=7,请你们来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能不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为什么?(生讨论后交流。)

  生1:不能,因为23=6。生2:不能,2+2=3有一个加数跟大家不一样,只有加数都一样,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

  五、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觉得你学得怎么样?

  六、作业布置

  生活中除了买商品可以用到乘法以外,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今天的作业就是到生活中去找乘法算式。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

  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学难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新课前可设计如下准备题:

  (1)出示:5+4+5,5+5+5

  (2)出示:5+5+5+5+5+5

  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乘法做了孕伏。

  (3)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2.教学新课

  (1)摆红花。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在投影片上摆红花卡片,指名回答老师是怎样摆的?(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再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桌上摆3个2朵,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板书:2+2+2=6)看算式教师问:

  ①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②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3=6)

  ③认识号后,师问:乘号前表示连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乘号后表示什么数?提问后教师领读2乘以3,它表示3个2相加得6,叫学生自己再读两次。

  (2)摆正方形。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学生在桌上摆。3个摆一排,共摆4排。核对正误后,师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板书4个3)一共摆了多少个?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板书:3+3+3+3=12)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

  怎样书写?说明理由。讨论后回答。(板书34=12)。

  (3)出示摆好的圆片。教师直接出示在投影仪上摆好的圆片。然后提问学生:每份摆了几个圆片?摆了几份?一共摆了几个几?(板书45)5个4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列式?(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后,板书45=20)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xx=20

  ①横向比较:比较2+2+2和23,说一说23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3+3+3+3和34,说一说34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4+4+4+4+4和45说一说45表示什么?

  ②纵向比较:比较23、34和45,说一说乘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乘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③综合比较:这三个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写成乘法算式?

  (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板书: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④乘、加比较:乘法与加法相比,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乘法不仅读、写比加法方便,计算也比较简便)(板书: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巩固练*,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合理设计练*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3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4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惯。

  教学过程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谈话:(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们和邻居小鸡们一起来到草地上玩耍,看着这些小白兔和小鸡,你知遭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书:2+2+2=6)

  迫问:这是()个2相加得6呢?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3+3+3+3=12)

  追问:也就是()个3相加得12呢?

  讨论: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中的加数点,(小组讨论)

  小结:算式中的几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2、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1)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呢?怎么列式?(板书:2+2+2+2=8)

  提问: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8呢,

  (2)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个小朋友?怎么列式?(板书:4+4+4=12)

  提问:这个算式又是表示()个()相加得12呢?

  3.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5×3排列的玩具娃娃)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玩具娃娃?

  提示:横着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板书:5+5+5=153+3+3+3+3=15)

  3个5相加5个3相加

  迫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的都是玩具娃娃的总个数,结果都是15个。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69页例题情境田)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6张电脑桌呢?9张呢?用你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并把算式写下来。

  谈话: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列出9个2相加的算式太麻烦了)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用乘法计算。(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介绍:像4个2相加(2+2+2+2=8)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板书);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其中“×”是乘号,4和2都是乘数,乘得的结果8叫做积。

  完成第70页“想想做做”第3题。

  3反思乘法的意义。

  思考: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反过来4×2=8和2×4=8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4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三、加棵对乘法的认识

  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一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是求()个2枝呢?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算法简便呢?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1题的第二幅图。

  2.摆学具,写算式。

  教师摆出两堆花片,每堆3个。

  提问: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呢?怎样列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让学生按下面的要求摆一摆花片。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启发:你摆的是几个几?如何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呢?让学生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的填空。

  讨论:比较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得出:无论是求4个2或者2个4,都可以列成4×2或2×4)

  3.(指“玩具娃娃”的加法算式)你能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指“电脑”的加法算式)你能把求6个2和求9个2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小结:求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比用加法算简便。

  4.拓展练*。

  (出示课本第69页上“试一试”的跳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示:从“甩绳”“跳绳”等不同的角度来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甩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跳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启发:求甩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求()个()相加,列出的乘法算式是()×()。

  追问:谁能解决其余的两个问题?

  四、全课总结(略)

  说明“认识乘法”这节课的设计,首先安排了一定量的、具体生动的有关“相同加数相加”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几相加”,并且通过强化“相同加数加法”的认识,找准学*乘法意义的起点;然后引导学生在既能用加法又能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情境中,获取信息、激活思维,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反思,逐渐形成了“几个几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的认识;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使学生接受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基本含义。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在座的数学老师都很清楚,“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就更为困难。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乘法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就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参与学*。基于这一点,本节课我准备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同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数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中,大家都能体会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所以,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意(约7分钟)

  第二层:引导探究,概念形成(约15分钟)

  第三层:巩固练*,促进同化(约8分钟)

  第四层:迁移运用,深化新知(约10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激**意。

  在*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课一开始就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有用的、可探索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师:小朋友,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出去玩了吗?都到什么地方玩了呀?

  这简单的两句话,就会把小孩子的表现欲望充分地激发出来,肯定个个都想把自己的“不*常”经历炫耀给其他同学。正在他们的兴奋中我会趁势话锋一转,说: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公园,你们肯定没去过,想去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去逛一逛。(课件演示教科书P44的情境图,P45的情境图也被浓缩成一个极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图像,置于情境图中的一棵大树下)。

  听完这句话,看到这幅图,孩子们可能都会“哇”的一声瞪大双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学*情境之中。正当他们惊叹这美丽的画面时,我将提出问题:

  “在公园里,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小火车上的人是怎么坐的呢?”

  引导他们说小火车上每节车厢坐着3个人,摩天飞轮的每个吊厢里坐着4个人等等,使他们初步体会“相同加数”,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由于P45的情境图被浓缩的非常小,可能不容易被观察事物只会直观地看表面的小学生发现,所以我就会继续引导他们观察:“仔细看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时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出“还有些人好像在远处下棋”,或者可能会说“看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

  抓住这一时机,我说:“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咱们一起过去看看”。(课件把P45的情境图放大演示)

  当学生看清是在拼摆图形之后,我将激励学生:你们带小棒了吗?想不想试一试?请用小棒摆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并照着这一种学摆几个,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看谁摆得又好、又多。(在学生摆的同时,我会巡视一圈)

  我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在“看中学、说中学、做中学”,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他们自己亲眼看一看、亲口说一说、亲手做一做,获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认识,同时,又满足了小孩子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学*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引导探究,概念形成。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都摆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后在全班交流时,我将找有代表性的几个同学说一说,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将板书几个有同数连加的和没有同数连加的等式,以便于下边的比较学*。由于二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少,空间观念还很弱,他们头脑中再现的一般都是他所见过的或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图形,可能会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简单的房子、树、鱼、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现以下算式。例如:像这样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条鱼、一棵树)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现在新课标倡导要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因此,我说:“老师刚才巡视了一圈,看到你们的作品都很优秀,看着你们这些优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摆了一种图形,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我准备先让他们看这些图形像什么,然后说出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并说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着,我将为学生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如果老师摆了50个这样的图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谁能很快地把算式写出来。

  这时学生肯定会个个眼疾手快、大显身手,半分钟后我提问:

  “写完了吗?没有一个人写完呀!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议论纷纷,抓住这一契机,我再说:

  “老师有一种方法可以在5秒钟之内就可以把这50个4连加用算式表示出来,信不信?”

  由于学生通过刚才的亲目验证,他们肯定大多数都认为不可能,所以会不相信,这时,我会趁势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之后引出“乘号”教学,我将这样提问学生:

  “乘法既然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肯定就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么?”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所以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会猜到叫“乘号”。然后我边说边写乘号,并让他们观察乘号的样子像什么?

  因为低年级儿童的想像都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基础,所以他们的想像富于模仿性、再现性,也因此他们可能会说出:像风车、、像雪花、像错号、像拼音X等等,我都将给予肯定。在学生认识乘号的基础上,我再开始教学乘法算式的改写。

  我准备以6个4连加这道算式为例,先让他们观察这个算式显著的特点,由此认识相同加数4(板书相同加数)然后让他们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4。(板书个数)

  在此基础上,我会说:“像这样6个4连加,我们就把相同加数4写在乘号的一边(板书4×),把4的个数6写在乘号的另一边(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对照加法算式说说4和6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然后再告诉学生6个4连加还可以用6×4=24来表示。最后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

  由于乘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小时候学东西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针对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及时地进行反馈练*就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准备让他们进行以下练*,课件演示:

  2+2+2+2+2+2=()×()或()×()

  4+4+4=()×()或()×()

  6+6+6+6=()×()或()×()

  在完成练*后,我将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改写,谁能说说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并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用手势来判断辅板书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然后让他们挑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这样,乘法概念轻轻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张扬。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生活中、游戏中,还是在学*的过程中,新技能的掌握和发挥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而重复使用新技能会使儿童有可能构筑或重新构筑情感图式。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我们会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来回骑一样。对于他们来说,展示新学到的技能就是一种乐趣,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3、巩固练*,促进同化。(课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图填空: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2+2+2()×()

  2、3+3+3+3()×()

  3、4+4+4+4+4()×()

  4、5+5+5+5()×()

  5、6+6+6+6+6()×()

  我这样安排,主要是给他们及时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成功的欢乐又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学生继续学*的动力。

  在座的老师都知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生活服务,这是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体会知识价值,还可以从深层上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基于此,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4、迁移运用,深化新知

  我准备让学生重新观察风景秀丽的公园这幅情境图,之后,我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扩展1)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约7分钟)

  第二层: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约15分钟)

  第三层: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约8分钟)

  第四层:课末总结,梳理乘法(约10分钟)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欢的动物园一角。“你们喜欢小动物么?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有兔子、和鸡,兔子有几只,怎样计算?鸡有多少只呢?……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用筷子,一双筷子有两根,五双筷子就是2+2+2+2+2=10,这是提出:如果我们班同学都拿一双筷子,有多少根?又该如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观察电脑图得出()个( )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4个2相加可以写出来,那8个2相加、12个2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个2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4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还可以表示2×4,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动物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动手操作,配合练*。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学*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听算游戏

  2+3+3+1;2+2+2+2;5+9+11+15;5+5+5+5+5+5;10+10+10+10+10;

  给这些算式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并且着重学*加数相同的那一类。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连加)来表达连加算式。

  通过听算(师念算式,生写算式并算出得数)为新知埋下伏笔。类似5+5+5+5+5+5的算式,可能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只听到加数5,而记不住到底有几个5。这就非常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能用几个几来说算式。

  二、探究

  1.感知乘法

  编算式:你能编一道象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个人编一道连加算式,并让你的同桌听算.看谁能把同桌难倒.(生编算式)

  2.探究乘法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用另一种方法来表示100个4连加的算式?

  提示:应该写出哪些数呢?为什么?在100与4之间应该加一个什么符号呢?

  让学生大胆创新并说出想法,再介绍乘法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学*乘法的读、写法。

  [备选]在这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乘法的知识,我们不乏给学生一个介绍知识的机会,听他说。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听孩子们说,最后再加以补充即可。

  3.突出相同加数

  能把你们自己编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在这个算式里如:35=15,3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总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

  4.知识的深化

  你们能把我们刚才听算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2+3+3+1;2+2+2+2;

  5+9+11+15;5+5+5+5+5+5;

  10+10+10+10+10;

  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历写长长的加法算式,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激发学*兴趣,同时让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发明者,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表现。数学课就显得特别生动,孩子们发现科学的美和趣,这就成功了一半。

  我有意选这几个算式,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提高知识,能灵活运用知识。

  2+3+3+1=33

  5+9+11+15=202

  三、应用:

  1.书44页:快乐的星期天: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2.你能给珠子重新划分,使它能用乘法表示.

  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的内容,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意思的乘法算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通过重新划分珠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四、 总结及作业

  1、师生一起回顾学*的过程并总结。

  2、找一找生活中能用乘法表示的数学问题,并把它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学会写数学日记,是学*数学的一种有效的学*方法,可以反思自己的学*过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提出有疑虑的地方,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生1:我会用小棒摆三角形;

  生2:我会用小棒摆树;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来玩摆图形游戏好吗?

  请你想好一个你最喜欢的简单图形.(稍停几秒钟)

  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

  (学生摆图形)

  师: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数)你摆了这么多个图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学生写算式)

  师:谁愿意来讲一讲你的.算式?

  汇报算式:

  5+5+5=15(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7+7+7+7=28(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3+3+3+3+3+3=18(老师听糊涂了,你能说的明白些吗?)

  师:谁还有更多的?你摆了多少个?(生念师写)

  师:如果你摆了20个三角形,就有20个3加在一起,你们觉得这么长的算式,这么多的数加在一起,写的时候......?

  生1:太麻烦了!

  生2:手也会酸的!

  生3:写得时候会数错!

  生4:老师,写20个3相加算式太长了,能不能象读一样简单一些?

  师:是啊!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20个3相加写简便些.(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出了新写法)

  指名(1)3+3+3......;(2)3+3+......+......;(3)3+3等等

  师:大家真能干!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小朋友的创造也不例外.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20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比一比,看一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20个3相加表示出来)

  师:让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出既简便又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好吗?

  生1:3+3+3+3......20

  生2:3+20

  生3:3.20

  生4:320

  生5:3+3+3+......+3

  20个3

  (师板书后竖起大拇指):我们都是小小的创造家!对于这5位同学的'创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5:我认为前面两种表示的方法不对,生3和生4的方法比较好.

  生6:我喜欢,我想在3和20的中间加个.(请学生写:320)

  生7:我想加个.(请学生写320)

  ......

  师: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300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了,用把3和20联系了起来.)

  (随之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按照我的设计思路上课,结果总觉得学生直接从数字入手研究,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能完整地建立知识联系,所以我对再教时的教案进行了整改,以上的实录是整改后教案的一个值得反思的片段。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应用教材P45页中的摆图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教材的编者意图往往没有得到我们教师的认同,往往回盲目地去创新,结果是走远了!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在创新之前要读透教材。

  本节课,我认为,特别在学生的创造方面做地比较好,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所得写下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不知能否引起共鸣?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可以这么说: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越主动、充分,那么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因此,数学教学应极力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

  1.激起学生再创造的心理需要.

  再创造意味着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扬弃,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才会产生再创造过程的欲望与动机.在上面的实践中,我们充分抓住了在写几个几连加算式用加法算式很麻烦的时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确实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简便些.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动力.

  2.挖掘学生身边的再创造生长点.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组织再创造的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以及丰富的数学事实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使学生再创造成为可能.在上面的教学探索中,我们有过失败的经历.问题就出在没有激活学生在学*生活中已积累用......和等等表示还有很多的经验,直接要求学生探索20个3相加的简便写法,结果学生无从下手.而本文的案例,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个个都有简便的写法.虽然有雷同的,但思路一下子跳出了以往的框框,再创造出既简便又能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就有了可能.

  3.注重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

  再创造的教学引导学生们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领悟了其间的数学本质,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再创造的学*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学情:

  本节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学*本节课是为以后学*表内乘法打下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加减法,也学*过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策略,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确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义。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分析,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伙伴交流合作中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含义。

  教法学法:

  目标就在前面,要突破还要在教法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法上,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我将出示课件图片,创设情境,班级去游乐场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结合旧的.加法知识引出新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1、从课件回到学生身边,由远到*,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出相同图形,写出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总结黑板加法算式相同点,引出乘法,教学乘号、读写乘法算式。

  第三个环节:巩固提升

  我将设置第一题基础题,第二题提升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巩固新知识。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置畅所欲言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

  第五个环节:作业布置

  在家里用小棒摆出多个相同的图形,并画下来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分享下。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知识点。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6~48页。

  二、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这种概念又难以建立,教材一开始就专设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基础上,初步来学*乘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我班有一部分能掌握,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自如地掌握,对于这几个小朋友还需花时间来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去了解算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的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①2+3+3+4=②4+4+4=

  ③1+3+1+5+2=④3+3+3+3=

  ⑤1+2+3+4+2=⑥2+2+2+2+2+2=

  2、生仔细观察,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观察加数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吗?说说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加数相同的例子,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到游乐园里找一找。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46页主题图)生观察主题图,并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计算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人数(各题明确分别有几个几相加)

  (1)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3+3+3+3+3=15(人)

  (2)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6+6+6+6=24(人)

  (3)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2+2+2+2+2+2+2=14(人)

  由加法算式2+2+2+2+2+2+2=14中有7个2相加,延伸到有8个、9个、20个、100个2相加呢?从而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认识乘号“×”

  教授乘号的写法和读法以及乘号的由来。

  3、学*“7个2相加求和”的乘法算式。

  出示课件,借助课件演示7个2相加求和竖着看可以理解为7个2相加,横着看可以理解为2个7相加,由加法算式引入到乘法算式的书写(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从中感知相同加数的加法用乘法来计算更简便。

  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方法。例如:2+2+2+2+2+2+2=14。

  (1)看,相同加数是几。2

  (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7个2

  (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重点)2×7

  4、乘法算式的读法。

  5、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7=14(2叫乘数,7叫乘数,14叫积,即:乘数×乘数=积)。

  巩固应用:例2

  6、改写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课本P46页主题图中小飞机和小火车的总人数):3+3+3+3+3=15,6+6+6+6=24

  (三)课堂练*

  教材P48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生畅谈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的基础。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乘法概念的导入。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乘法概念的导入。

  三、说教法、学法。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

  四、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4、巩固练*,开智培能。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所以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巩固练*,巩固练*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育和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理解乘法过程中,其数学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教科书应该提供合乎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和丰富的学*情境。

  因此一上课我就引入教材第一页上的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抽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只要学生能将自己看到的讲出来(如有小朋友在玩滚铁环、接力赛跑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图中三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上去,并让他们采用有利于引出乘法的方法来数数。如:图中上面小男孩说:“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有多少扇窗户”的问题,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数,即有1个9,2个9,3个9。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数教学楼左右两边树的棵树、荡秋千的人数、赛跑的人数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验数数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不必强求一致。无论学生是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来解决问题,还是用连加计算来解决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新的学*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列出连加算式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乘机说明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进而引出例1的教学。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领域应针对学*者先前的经验和学*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者的学*积极性,学*才可能是主动的。”

  出示教材第2页例1植树的情境图(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你们怎么来解决图画中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采用数数的方法算出共植了多少棵树。数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如一棵一棵地数,两棵两棵地数,一行一行地数,一列一列地数等,不管学生怎么数,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如学生没有出现1个8,2个8,3个8……,1个4, 2个4,3个4……,这两种数法,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接着提出如何算的要求,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算法用算式表达出来(可能会有如下情况)

  并板书:

  8+8+8+8=32(棵)

  4+4+4+4+4+4+4+4=32(棵)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都是连加法,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结果相同等等。

  然问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启发学生说出: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老师引导:“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在书写上十分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让学生产生学*新知识的需要。

  在这里,教科书采取了让学生进行接受学*的方式,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板书。

  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时候,老师问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用乘法怎么样表示呢?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教乘法算式的写法:4个8相加可以在4和8之间写一个乘号,8个4相加,可以在8和4之间写一个乘号,在这里,我把书本上安排的做了一个下调整,把4×8=32(棵)写在了前面,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板书:

  4×8=32(棵)

  8×4=32(棵)

  告诉学生:“×”叫做“乘号”,并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字母里的x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加深学生对乘号的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从书写形式上看,乘法比连加更简便,同时乘法也是实际生活数学应用必须的。

  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对照乘法算式教读:

  4×8=32 读作4乘8等于32

  8×4=32 读作8乘4等于32

  4、巩固练*,开智培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首先我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4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让学生填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并且能读出来。最后,老师把教材第一页的校园图画展示出来,作为第三个层次的练*,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能用乘法计算,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练*之后,老师提问:孩子们,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那么完整,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部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教师:秋天到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游乐园玩(出示教科书第46页情境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的上图中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下面请两个同学一组,开展一个“你说我写’’的游戏,一个同学说算式,一个同学写算式。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了解两个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情况。

  教师:在“你说我写”的活动中,有的组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也有的组出现了问题,说说你们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组写乱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同伴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教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看看是不是5个3相加。(板书如下:)

  3+3+3+3+3=15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教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板书如下。)

  3+3+3+3+3=15

  5个3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7个2连加的算式,如下。

  2+2+2+2+2+2+2=14

  7个2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需求。

  教师:同学们写7个2连加就感觉到麻烦了,想象一下,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需要10个2相加呢?20个2相加呢??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呢?你有什么需要吗?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如下。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3: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这一节课,我从四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3、合理练*,强化新知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

  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呈现教科书第44页的游乐场情景挂图,目的是想通过这张图片引起学生的学*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观察图中每种游乐活动的人数,并算出小火车、过山车、观览车上各有多少人?学生看见这张图后兴致很高一下子就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任务,回答出:小火车有3+3+3+3=12人,过山车上有2+2+2+2+2+2=12人,观览车上有4+4+4+4+4=20人。(教师同时板书)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根据这个宗旨我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分小组摆图形游戏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喜欢什么就摆什么,如小松树,小伞、三角形、五角星,小房子等。

  2、小组交流:

  (1)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你摆了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2)讨论后,老师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图形展示出来,要求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然后叫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进行观察后,得出结论他们的加数都相同。图形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观察以上三个加法算式的特点。从而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3、认识乘法

  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1)首先我讲解“乘法的含义”,出示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由于有了刚才观察的结果做铺垫,学生很快说出这个加法算式的加数相同。

  通过观看加法算式演变成乘法算式的过程,教师稍加指导,使学生知道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还有加一种表示方式,从而引出“乘法”并把“乘法”板书在黑板上,同时指出5×4表示4个5,读作:5乘4。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加法算式中只有5,为什么到乘法中却多了一个4,并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演变过程,学生立刻得出结论,乘法算式中的5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这里的4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接着演示另外两个例子来巩固学生得出的结论,经过这样一番演示,本课的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被攻破了。

  (2)刚才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算式表示,还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下面我们就来学*乘法算式的读写。通过这样的过渡,以3+3+3+3+3+3=18为例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我先让学生说一说3×6的含义(学生回答:表示6个3),那6个3连加的和等于多少(18)。既然3×6是由加法算式3+3+3+3+3+3改写成的,那么3×6应该等于多少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18,接着教师立刻教学生这个算式读作:3乘6等于18。同时告诉学生这个算式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把前后两个数互换,写作6×3=18,读作6乘3等于18。并通过动画演示认识乘法算式中第一个数叫做因数,中间的符号叫做乘号,第二个数也叫因数,以及最后的结果叫做积。利用这个动画进行教学,学生的学*兴趣很高,很快地就掌握了乘法的读写。

  4、改写算式,巩固新知

  A:首先我叫学生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B:接着我板书几个练*,让学生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马上发现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简便,并告诉学生以后遇到这类题目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四:运用新知,巩固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发现图上每一群跳绳的人数是一样的。

  2、要求学生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列出乘法算式。(图上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中去。通过这个练*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五: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能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定了目标:

  ⑴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⑵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再加上乘法概念比较抽象,我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教学思路,我努力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在此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惯。

  环节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将分三步进行教学:活动

  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活动

  二、学*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

  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环节

  (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第四关、读一读(练*九第四题)第五关、改一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做到“乐在活动”中。

  环节

  (四)课后总结,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

  下面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法:5个3

  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乘法:2 × 7 = 14

  读作:2乘7等于14 ↓乘号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以往的教学,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却十分难,本次教学,我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个数”这个中心,创设游乐园中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敏锐发现其中蕴含的乘法。整个教学,为学生构建了参与的*台。

  (2)注重数学学*自主性

  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讨论与交流有效的学*方式,在观察、找出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列式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能力的培养。

  (3)由于放得太开,所以时间耗费的太多。以至于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随时调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对学生的水*估计适当,不能把学生看得太高。在重点、难点突破上要适当的引导。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9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本节课属于起始教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能否打好基础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乘除法应用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专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首先教材给出了一幅学生最为熟悉的游乐园图,再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学*前,他们已经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了加法,同数相加的学*,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的积极体验。这一阶段的学生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富于挑战与竞争的游戏、评比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活动的热情与愿望。学生在日常的学*和游戏中对同数相加会有一定的感知,但没有经历由感知、探究到建立模型再到解释应用的数学学*体验。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师:上课之前老师想教小朋友们几句《弟子规》,想学吗?生:想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读一读吧。(生随音乐读)

  师:同学们读的可真好,《弟子规》中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经典,在我们学校人人都会背诵,老师希望,同学也能找来读一读好吗?生:好。

  师:好,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立、礼)同学们好!(老师好)

  [在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几,为后面的学*作好铺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节数学课呀,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一个动物乐园看看他们的运动会开幕式,想去吗?生:想。

  师:动物乐园的小动物们都很有礼貌,都争着要和小朋友们问好呢!他们都已经

  列好了队。下面就比一比谁的观察力好,谁是火眼金睛?

  1、小狗列队:

  (1)(课件出示2只小狗):快看,来了谁来列队了?生:2只可爱的小狗。

  (2)(出示6只小狗)?看看一共有多少只小狗你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生:每组有2只,一共是3组,加法算式是2+2+2(板书:2+2+2)师: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

  生:是3个2相加,因为每个队有2只,有3队,就是3个2相加。

  2、大公鸡列队:

  师:小狗站的可真整齐。看这是谁?它们也要向同学们问好呢!生:大公鸡。

  师:大公鸡?算式该怎么列呢?你们看(大公鸡,一队出来3只,出来3对)生:一共12只大公鸡。算式是3+3+3+3(板书3+3+3+3)师:这是几个几相加?生:这是4个3相加。

  3、小熊列队:

  师:可爱的小熊也来了,看一看一共有多少只(2队,每队7只)怎么列式?生:7+7(板书7+7)

  师:也就是2个7相加

  师小结:在刚才小动物们的欢迎仪式上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看得清楚,记得准确,表达完整。接下来咱们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强?

  【在试讲时这里设计了学生动手摆小棒的环节,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出几个几相加的规律,试讲之后发现摆小棒这一环节在一年级加减法学*时经常操作,已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摆小棒的动作慢,随意性大。同组的老师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们爱看动画入手,我将导入改为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列队来引入新课,出示三组动物列队参加运动会的图片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感的图片中列出加法算式,发现规律。】

  二、学*新课,认识乘法

  1.发现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是连加法,加数都相同。

  2.引出乘法:

  生:这3队的小动物问候声引来了一群小猴子,一次出来2只小猴子,一共是8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呢?

  ①写算式:

  师:现在请你来动笔写一写:8队小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呢?请列出算式。

  (生在本上写8个2相加。)

  ②谈感受: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太长了,手都酸了,很麻烦

  ③想办法:

  师:能不能想个办法,不写这么长的算式,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用乘法2×8=16④引乘法: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乘法吗?生;课前预*知道的。

  师:课前预*是个很好的学*方法,大家都要向他学*。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3.列式学乘号:

  ①列出算式:师:请你来板书算式。生:(2×8)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写吗?

  ②学*乘号:

  师:这个小叉是什么呀?生:是乘号(板书乘号两个字)

  师:它读作乘,你能读读这个乘法算式吗?大家一起读一遍。生练*读。

  ③讲解意义:

  师:谁知道这个2表示什么?生:2是相同的加数。

  师:8表示什么呢?我写成9或者7行不行呀?生:不行,8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噢,我知道了,乘号前面和后面两个数一个是加法算式中的加数,另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2×8也可以写成8×2,在这里他们都可以表示8个2相加。【利用动感的图片,通过看、数小动物的只数,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在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感到学*乘法的必要性,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把前面三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自己写一写,指名板演。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重点说清几个几)读一读这些乘法算式。课间休息: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唱一个拍手歌,请同学起立。

  生:(表演唱)

  师:在我们刚才作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我发现我们每次拍2下手,一共拍了3次,算式是2×3或3×2

  生2:“假如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这句歌词一共有11个字,我们一共唱了3遍,算式是11×3或3×11

  生3:“假如感到快乐”这句有6个字,我们唱了6次,算式是6×6

  【再次通过愉快的活动,体验乘法就在身边,同时训练了发散思维。】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1.物园里的乘法。

  师:刚才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认识了乘法,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动物乐园,我们快去看看吧。

  师:游乐园里准备了一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哪些能用这节课所学的乘法来解决?你是怎么列算式的?谈谈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表达最清楚、完整

  生:每组有5只一共有4组,就是4个5,算式是5×4或4×5(2)

  生:每组有4个一共有6组,就是6个4,算式是6×4或4×6(3)

  生:每组有5个一共有3组,就是3个5,算式是5×3或3×5(4)

  师:这幅图能直接用乘法来计算吗?生:不能。师:那你想怎么算?生1:我用3×2+4生2:我用3×3+1生3:我用4×3-2生4:我可以把每两之看成一组,算式是2×5,5×2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幅图,有这么多不同的解法。2.我来帮忙,

  ①师:请你们帮帮小动物的`忙,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6+6+6+6=()×()2+2+2+2+2=()×()3+4+5+9=()×()

  ②师:请你们帮帮小动物的忙,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2×6=7×4=

  ③小蜜蜂送信3.生活中的乘法

  一家三口人吃面需要几个碗,几双筷子?需要几根筷子?

  4.我能挑战

  根据要求你能说出几个算式4个2相加2和6相乘6+6+6+6+2=5+5+5+5+10=4+4+4-4=【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巩固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网友在研讨中提出,我从课的导入到练*缺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议我在练*中加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题,于是我增加了一组生活中的乘法练*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想一想、说一说: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课前读到的《弟子规》,现在就请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这段一共有多少个字?就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吗?(出示)

  【与课前游戏相照应,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乘法的作用。】

  生1:可以看成每节3个字,共8节8×3生2:每行6个字4行6×4

  师:你身边还有哪些?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来听课的同学,每个人10个手指,全班40人多少个手指?10×40或40×10

  生2:一把椅子4条腿,一行8把椅子多少条腿?4×8或8×4

  小结:

  五、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乘法。

  生2:我觉得用乘法解决问题比较简便。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我们在动物乐园玩的可真高兴,不但认识了乘法,还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继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生活,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反思性说课比赛让我获益匪浅,首先是网络研讨拉*我同老师们的距离,在研讨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台,在这里我可以直接的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感受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我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他们给与我很多真诚的鼓励,也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使我的教学设计在不断完善。通过这次网络研讨对我来说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洗礼。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由教材中的摆小棒活动引入新课,学*乘法,感受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摆小棒这一环节在一年级加减法学*时经常操作,已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摆小棒的动作慢,随意性大。同组的老师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们爱看动画入手,我将导入改为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列队来引入新课,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

  网友在研讨中提出,我从课的导入到练*缺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议我在练*中加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题,于是我增加了一组生活中的乘法练*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通过了教学设计,课堂研讨,网络研讨,课后反思,教学再设计等几个环节。经历这样的学*过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你在不断的研讨、反思中才能得以完善。这样也才能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1、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积极性,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2、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  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  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  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单元第页上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乘法的意义是学*乘法计算和用成发放解决问题以及今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乘法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飞机的,玩火车的,还有坐过山车的后,这时我再问“好玩的可真多呀!你喜欢玩什么?”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飞机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3人;小火车有4排座位,每排坐6人;过山车有7个车厢,每个车厢坐2人。最后再提出“其实游乐场里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3+3+3+3+3……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3,却不知道几个3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3。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2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2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5个3相加,可以在5和3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5个3相加等于15,所以3×5=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5×3=15。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

  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做一做的第1、2、3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练*九的第9题。这两题都是要求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和操作,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乘法算式的含义.

  2.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会正确地读出和写出乘法算式.会正确地叙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要会用学具摆出乘法算式的含义.

  3.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算式:4+6+9和2+2+2.

  (1)要求学生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2+2+2这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那么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板书).

  (2)数数看是几个2相加?(3个)

  2.出示算式:5+5+5+5.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几个5相加?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教师小结: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4.设疑:2+2+2是3个2相加,那么4个2相加,怎样列式?5个2呢?50个2、100个2、1000个2相加呢?

  揭示:用加法列式,算式很长.

  5.引入:今天我们学*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使这些很长的算式缩短.这个方法叫乘法(板书).

  教师出示教具加号“+”,然后向右旋转成乘号“×”,贴在黑板上.

  6.介绍乘号“×”及其写法.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2×3=6.

  1.出示小花图.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例5桃子图例6 4×3-2=

  一共有多少个桃?

  3+3+3+2=11 3×3+2=11

  (1)先出示2朵.提问:你们看,这是几朵小红花?(2朵)我们把2朵小红花看成一组.然后再出示2朵,又出示2朵.

  (2)提问:一共摆了几组小红花?(生:3组.)求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板书:2+2+2=6)

  2.教学用乘法计算.

  (1)这道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生:相同加数是2.)写乘法算式时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乘号“×”.

  (2)数数看这是几个2相加?(板书:3个2)乘号后面写“3”,这个3叫做“相同加数的个数”.(板书算式:2×3=6)

  3.教学读法.

  这个算式怎么读呢?(板书:读作2乘以3)教师带读,再要求齐读.

  4.巩固意义.

  提问:

  (1)2×3里的2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2)这个3怎么得来的?它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3)2×3表示几个几相加?

  (二)教学3×4=12.

  1.指导学生摆小正方形:竖着摆,每3个为一组,摆4组.

  2.提问:

  (1)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板书:3+3+3+3=12.

  (2)这个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写成乘法算式,乘号前面应先写几?乘号后面应写几?板书:3× 4 = 12

  (3)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3)

  (三)教学4×5=20.

  1.投影出示:

  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2.尝试:请小朋友试一试把这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板书:□×□=□

  指名填写并讨论:乘号前面为什么写4?乘号后面为什么写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刚才我们写的三道加法算式和三道乘法算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每组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

  2.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要用乘法计算.(板书: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改写练*

  1.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5+5+5+5+5

  2.讨论:8+8+8=3×8,对不对?应改怎样改正?

  3.将乘法算式改写成连加算式.

  3×8 8×3

  4.课前我们讲的50个2、100个2、1000个2,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5.算式4+6+9,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小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才能用乘法计算.

  (六)质疑.

  三、巩固练*

  1.填空.

  (1)3×4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4×3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看演示图,叙述图意,再说出乘法算式.(用投影演示)

  (1)苹果图:有5个盘子,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

  (2)苹果图: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苹果.

  (3)青蛙跳格图:第一回,每次跳5个格,跳3次.第二回,每次跳4个格,跳4次.(学生回答后,再问一问4×4前面的4表示什么,后面的4表示什么.)

  3.“送信”游戏.(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作业

  1.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2.把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用线连起来.

  3+3+3+3 8×2

  9+9+9+9+9 3×4

  7+7+7 9×5

  8+8 7×3

  3.写出乘法算式,再用圆形纸片摆一摆.

  2个4连加; 4个2连加; 3个5连加; 5个3连加.

  五、质疑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凡是在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⑴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⑵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出示主题图)。我们看一看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游乐园的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渗透乘法的意义。

  1.教学例1,感受相同加数相加。

  生1:看到游乐园里有小火车、过山车、小飞机。

  生2:看到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节车厢里有6人。

  师:你能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生

  生2:小火车上有多少人?生

  生3:有多少小朋友在玩过山车?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谁能解答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解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算式)

  3+3+3+3+3=156+6+6+6=242+2+2+2+2+2+2=14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各小组讨论、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中的一类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2.学*读写乘法算式。

  师: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运算方式来计算,那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3相加?得多少?(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3×5=15)

  让学生认识“×”:乘号与我们认识的加号、减号一样,是一种运算符号。

  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指名读)

  小结:5个3相加既可以写成3×5=15,也可以写成5×3=15(板书)。让学生列出下面几组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3.感受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运算。

  师:在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你看到过吗?你能不能来举个例子?(生举例一下子举不出,教师可以先带个头)

  生举例:5+5+5=15,乘法算式是3×5=15。

  教室里的灯3+3+3+3=12,乘法算式是4×3=12。(2---3个)

  师:老师也发现了个例子!这个小朋友2只眼睛紧紧地盯着裴老师看,2个人就有几只眼睛看着我呢?有几个2?2+2(边说边写)3个人呢?2+2+2那全班28个小朋友呢?28个2。我们一起把算式来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板书2+2+2+2+2+2+2+……+2)

  师:要写几个2啊?生:要写28个2。生:太长了,太麻烦了!师:那怎么办呢?生:可以写乘法算式28×2。

  师:哦,你说得对!像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更愿意用哪一种方法来解答呢?为什么?

  小结: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使学生们展开想像:“28个小朋友会有多少只眼睛?”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4.教学例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1)一个一个的出示气球图:1个5,2个5,3个5,要求3个5是多少?

  (2)用加法算式怎样列式?

  用乘法怎样写?怎样列式3个5是多少?5×3=15或3×5=15(3)说明:在这两个乘法算是中,“3”和“5”叫乘数,15叫做他们的积。

  【设计意图】结合对乘法的理解,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直接学*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

  1.第48页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2.写出乘法算式,并读出来。

  3个2相加4个5相加3和4相乘

  (四)课堂小结,点明目标

  通过学*,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还知道了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同学们都学到了新知识,希望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策略:

  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游乐园里的确很好玩,其实在这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秘密呢!根据咱们观察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4)每人几只眼睛?20人呢?怎样列式?学生说老师写?看到老师写你们有什么感受?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组(3个)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在座的数学老师都很清楚,“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就更为困难。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乘法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就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参与学*。基于这一点,本节课我准备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同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数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中,大家都能体会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所以,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意(约7分钟)

  第二层:引导探究,概念形成(约15分钟)

  第三层:巩固练*,促进同化(约8分钟)

  第四层:迁移运用,深化新知(约10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激**意。

  在*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课一开始就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有用的、可探索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师:小朋友,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出去玩了吗?都到什么地方玩了呀?

  这简单的两句话,就会把小孩子的表现欲望充分地激发出来,肯定个个都想把自己的“不*常”经历炫耀给其他同学。正在他们的兴奋中我会趁势话锋一转,说: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公园,你们肯定没去过,想去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去逛一逛。(课件演示教科书P44的情境图,P45的情境图也被浓缩成一个极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图像,置于情境图中的一棵大树下)。

  听完这句话,看到这幅图,孩子们可能都会“哇”的一声瞪大双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学*情境之中。正当他们惊叹这美丽的画面时,我将提出问题:

  “在公园里,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小火车上的人是怎么坐的呢?”

  引导他们说小火车上每节车厢坐着3个人,摩天飞轮的每个吊厢里坐着4个人等等,使他们初步体会“相同加数”,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由于P45的情境图被浓缩的非常小,可能不容易被观察事物只会直观地看表面的小学生发现,所以我就会继续引导他们观察:“仔细看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时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出“还有些人好像在远处下棋”,或者可能会说“看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

  抓住这一时机,我说:“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咱们一起过去看看”。(课件把P45的情境图放大演示)

  当学生看清是在拼摆图形之后,我将激励学生:你们带小棒了吗?想不想试一试?请用小棒摆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并照着这一种学摆几个,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看谁摆得又好、又多。(在学生摆的同时,我会巡视一圈)

  我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在“看中学、说中学、做中学”,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他们自己亲眼看一看、亲口说一说、亲手做一做,获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认识,同时,又满足了小孩子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学*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引导探究,概念形成。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都摆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后在全班交流时,我将找有代表性的几个同学说一说,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将板书几个有同数连加的和没有同数连加的等式,以便于下边的比较学*。由于二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少,空间观念还很弱,他们头脑中再现的一般都是他所见过的或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图形,可能会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简单的房子、树、鱼、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现以下算式。例如:像这样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条鱼、一棵树)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现在新课标倡导要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因此,我说:“老师刚才巡视了一圈,看到你们的作品都很优秀,看着你们这些优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摆了一种图形,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我准备先让他们看这些图形像什么,然后说出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并说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着,我将为学生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如果老师摆了50个这样的图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谁能很快地把算式写出来。

  这时学生肯定会个个眼疾手快、大显身手,半分钟后我提问:

  “写完了吗?没有一个人写完呀!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议论纷纷,抓住这一契机,我再说:

  “老师有一种方法可以在5秒钟之内就可以把这50个4连加用算式表示出来,信不信?”

  由于学生通过刚才的亲目验证,他们肯定大多数都认为不可能,所以会不相信,这时,我会趁势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之后引出“乘号”教学,我将这样提问学生:

  “乘法既然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肯定就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么?”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所以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会猜到叫“乘号”。然后我边说边写乘号,并让他们观察乘号的样子像什么?

  因为低年级儿童的想像都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基础,所以他们的想像富于模仿性、再现性,也因此他们可能会说出:像风车、、像雪花、像错号、像拼音X等等,我都将给予肯定。在学生认识乘号的基础上,我再开始教学乘法算式的改写。

  我准备以6个4连加这道算式为例,先让他们观察这个算式显著的特点,由此认识相同加数4(板书相同加数)然后让他们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4。(板书个数)

  在此基础上,我会说:“像这样6个4连加,我们就把相同加数4写在乘号的一边(板书4×),把4的个数6写在乘号的另一边(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对照加法算式说说4和6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然后再告诉学生6个4连加还可以用6×4=24来表示。最后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

  由于乘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小时候学东西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针对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及时地进行反馈练*就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准备让他们进行以下练*,课件演示:

  2+2+2+2+2+2=()×()或()×()

  4+4+4=()×()或()×()

  6+6+6+6=()×()或()×()

  在完成练*后,我将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改写,谁能说说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并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用手势来判断辅板书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然后让他们挑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这样,乘法概念轻轻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张扬。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生活中、游戏中,还是在学*的过程中,新技能的掌握和发挥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而重复使用新技能会使儿童有可能构筑或重新构筑情感图式。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我们会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来回骑一样。对于他们来说,展示新学到的技能就是一种乐趣,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3、巩固练*,促进同化。(课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图填空: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2+2+2()×()

  2、3+3+3+3()×()

  3、4+4+4+4+4()×()

  4、5+5+5+5()×()

  5、6+6+6+6+6()×()

  我这样安排,主要是给他们及时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成功的欢乐又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学生继续学*的动力。

  在座的老师都知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生活服务,这是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体会知识价值,还可以从深层上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基于此,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4、迁移运用,深化新知

  我准备让学生重新观察风景秀丽的公园这幅情境图,之后,我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扩展2)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在座的数学老师都很清楚,“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就更为困难。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乘法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就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参与学*。基于这一点,本节课我准备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同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数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中,大家都能体会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所以,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意(约7分钟)

  第二层:引导探究,概念形成(约15分钟)

  第三层:巩固练*,促进同化(约8分钟)

  第四层:迁移运用,深化新知(约10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激**意。

  在*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课一开始就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有用的、可探索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师:小朋友,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出去玩了吗?都到什么地方玩了呀?

  这简单的两句话,就会把小孩子的表现欲望充分地激发出来,肯定个个都想把自己的“不*常”经历炫耀给其他同学。正在他们的兴奋中我会趁势话锋一转,说: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公园,你们肯定没去过,想去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去逛一逛。(课件演示教科书P44的情境图,P45的情境图也被浓缩成一个极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图像,置于情境图中的一棵大树下)。

  听完这句话,看到这幅图,孩子们可能都会“哇”的一声瞪大双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学*情境之中。正当他们惊叹这美丽的画面时,我将提出问题:

  “在公园里,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小火车上的人是怎么坐的呢?”

  引导他们说小火车上每节车厢坐着3个人,摩天飞轮的每个吊厢里坐着4个人等等,使他们初步体会“相同加数”,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由于P45的情境图被浓缩的非常小,可能不容易被观察事物只会直观地看表面的小学生发现,所以我就会继续引导他们观察:“仔细看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时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出“还有些人好像在远处下棋”,或者可能会说“看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

  抓住这一时机,我说:“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咱们一起过去看看”。(课件把P45的情境图放大演示)

  当学生看清是在拼摆图形之后,我将激励学生:你们带小棒了吗?想不想试一试?请用小棒摆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并照着这一种学摆几个,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看谁摆得又好、又多。(在学生摆的`同时,我会巡视一圈)

  我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在“看中学、说中学、做中学”,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他们自己亲眼看一看、亲口说一说、亲手做一做,获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认识,同时,又满足了小孩子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学*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引导探究,概念形成。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都摆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后在全班交流时,我将找有代表性的几个同学说一说,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将板书几个有同数连加的和没有同数连加的等式,以便于下边的比较学*。由于二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少,空间观念还很弱,他们头脑中再现的一般都是他所见过的或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图形,可能会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简单的房子、树、鱼、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现以下算式。例如:像这样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条鱼、一棵树)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现在新课标倡导要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因此,我说:“老师刚才巡视了一圈,看到你们的作品都很优秀,看着你们这些优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摆了一种图形,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我准备先让他们看这些图形像什么,然后说出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并说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着,我将为学生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如果老师摆了50个这样的图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谁能很快地把算式写出来。

  这时学生肯定会个个眼疾手快、大显身手,半分钟后我提问:

  “写完了吗?没有一个人写完呀!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议论纷纷,抓住这一契机,我再说:

  “老师有一种方法可以在5秒钟之内就可以把这50个4连加用算式表示出来,信不信?”

  由于学生通过刚才的亲目验证,他们肯定大多数都认为不可能,所以会不相信,这时,我会趁势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之后引出“乘号”教学,我将这样提问学生:

  “乘法既然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肯定就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么?”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所以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会猜到叫“乘号”。然后我边说边写乘号,并让他们观察乘号的样子像什么?

  因为低年级儿童的想像都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基础,所以他们的想像富于模仿性、再现性,也因此他们可能会说出:像风车、、像雪花、像错号、像拼音X等等,我都将给予肯定。在学生认识乘号的基础上,我再开始教学乘法算式的改写。

  我准备以6个4连加这道算式为例,先让他们观察这个算式显著的特点,由此认识相同加数4(板书相同加数)然后让他们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4。(板书个数)

  在此基础上,我会说:“像这样6个4连加,我们就把相同加数4写在乘号的一边(板书4×),把4的个数6写在乘号的另一边(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对照加法算式说说4和6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然后再告诉学生6个4连加还可以用6×4=24来表示。最后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

  由于乘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小时候学东西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针对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及时地进行反馈练*就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准备让他们进行以下练*,课件演示:

  2+2+2+2+2+2=()×()或()×()

  4+4+4=()×()或()×()

  6+6+6+6=()×()或()×()

  在完成练*后,我将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改写,谁能说说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并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用手势来判断辅板书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然后让他们挑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这样,乘法概念轻轻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张扬。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生活中、游戏中,还是在学*的过程中,新技能的掌握和发挥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而重复使用新技能会使儿童有可能构筑或重新构筑情感图式。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我们会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来回骑一样。对于他们来说,展示新学到的技能就是一种乐趣,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3、巩固练*,促进同化。(课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图填空: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2+2+2()×()

  2、3+3+3+3()×()

  3、4+4+4+4+4()×()

  4、5+5+5+5()×()

  5、6+6+6+6+6()×()

  我这样安排,主要是给他们及时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成功的欢乐又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学生继续学*的动力。

  在座的老师都知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生活服务,这是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体会知识价值,还可以从深层上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基于此,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4、迁移运用,深化新知

  我准备让学生重新观察风景秀丽的公园这幅情境图,之后,我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本节课属于起始教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能否打好基础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乘除法应用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专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首先教材给出了一幅学生最为熟悉的游乐园图,再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学*前,他们已经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了加法,同数相加的学*,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的积极体验。这一阶段的学生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富于挑战与竞争的游戏、评比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活动的热情与愿望。学生在日常的学*和游戏中对同数相加会有一定的感知,但没有经历由感知、探究到建立模型再到解释应用的数学学*体验。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师:上课之前老师想教小朋友们几句《弟子规》,想学吗?生:想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读一读吧。(生随音乐读)

  师:同学们读的可真好,《弟子规》中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经典,在我们学校人人都会背诵,老师希望,同学也能找来读一读好吗?生:好。

  师:好,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立、礼)同学们好!(老师好)

  [在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几,为后面的学*作好铺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节数学课呀,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一个动物乐园看看他们的运动会开幕式,想去吗?生:想。

  师:动物乐园的小动物们都很有礼貌,都争着要和小朋友们问好呢!他们都已经

  列好了队。下面就比一比谁的观察力好,谁是火眼金睛?

  1、小狗列队:

  (1)(课件出示2只小狗):快看,来了谁来列队了?生:2只可爱的小狗。

  (2)(出示6只小狗)?看看一共有多少只小狗你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生:每组有2只,一共是3组,加法算式是2+2+2(板书:2+2+2)师: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

  生:是3个2相加,因为每个队有2只,有3队,就是3个2相加。

  2、大公鸡列队:

  师:小狗站的可真整齐。看这是谁?它们也要向同学们问好呢!生:大公鸡。

  师:大公鸡?算式该怎么列呢?你们看(大公鸡,一队出来3只,出来3对)生:一共12只大公鸡。算式是3+3+3+3(板书3+3+3+3)师:这是几个几相加?生:这是4个3相加。

  3、小熊列队:

  师:可爱的小熊也来了,看一看一共有多少只(2队,每队7只)怎么列式?生:7+7(板书7+7)

  师:也就是2个7相加

  师小结:在刚才小动物们的欢迎仪式上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看得清楚,记得准确,表达完整。接下来咱们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强?

  【在试讲时这里设计了学生动手摆小棒的环节,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出几个几相加的规律,试讲之后发现摆小棒这一环节在一年级加减法学*时经常操作,已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摆小棒的动作慢,随意性大。同组的老师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们爱看动画入手,我将导入改为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列队来引入新课,出示三组动物列队参加运动会的图片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感的图片中列出加法算式,发现规律。】

  二、学*新课,认识乘法

  1.发现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是连加法,加数都相同。

  2.引出乘法:

  生:这3队的小动物问候声引来了一群小猴子,一次出来2只小猴子,一共是8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呢?

  ①写算式:

  师:现在请你来动笔写一写:8队小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呢?请列出算式。

  (生在本上写8个2相加。)

  ②谈感受: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太长了,手都酸了,很麻烦

  ③想办法:

  师:能不能想个办法,不写这么长的算式,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用乘法2×8=16④引乘法: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乘法吗?生;课前预*知道的。

  师:课前预*是个很好的学*方法,大家都要向他学*。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3.列式学乘号:

  ①列出算式:师:请你来板书算式。生:(2×8)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写吗?

  ②学*乘号:

  师:这个小叉是什么呀?生:是乘号(板书乘号两个字)

  师:它读作乘,你能读读这个乘法算式吗?大家一起读一遍。生练*读。

  ③讲解意义:

  师:谁知道这个2表示什么?生:2是相同的加数。

  师:8表示什么呢?我写成9或者7行不行呀?生:不行,8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噢,我知道了,乘号前面和后面两个数一个是加法算式中的加数,另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2×8也可以写成8×2,在这里他们都可以表示8个2相加。【利用动感的图片,通过看、数小动物的只数,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在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感到学*乘法的必要性,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把前面三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自己写一写,指名板演。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重点说清几个几)读一读这些乘法算式。课间休息: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唱一个拍手歌,请同学起立。

  生:(表演唱)

  师:在我们刚才作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我发现我们每次拍2下手,一共拍了3次,算式是2×3或3×2

  生2:“假如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这句歌词一共有11个字,我们一共唱了3遍,算式是11×3或3×11

  生3:“假如感到快乐”这句有6个字,我们唱了6次,算式是6×6

  【再次通过愉快的活动,体验乘法就在身边,同时训练了发散思维。】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1.物园里的乘法。

  师:刚才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认识了乘法,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动物乐园,我们快去看看吧。

  师:游乐园里准备了一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哪些能用这节课所学的乘法来解决?你是怎么列算式的?谈谈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表达最清楚、完整

  生:每组有5只一共有4组,就是4个5,算式是5×4或4×5(2)

  生:每组有4个一共有6组,就是6个4,算式是6×4或4×6(3)

  生:每组有5个一共有3组,就是3个5,算式是5×3或3×5(4)

  师:这幅图能直接用乘法来计算吗?生:不能。师:那你想怎么算?生1:我用3×2+4生2:我用3×3+1生3:我用4×3-2生4:我可以把每两之看成一组,算式是2×5,5×2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幅图,有这么多不同的解法。2.我来帮忙,

  ①师:请你们帮帮小动物的忙,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6+6+6+6=()×()2+2+2+2+2=()×()3+4+5+9=()×()

  ②师:请你们帮帮小动物的忙,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2×6=7×4=

  ③小蜜蜂送信3.生活中的乘法

  一家三口人吃面需要几个碗,几双筷子?需要几根筷子?

  4.我能挑战

  根据要求你能说出几个算式4个2相加2和6相乘6+6+6+6+2=5+5+5+5+10=4+4+4-4=【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巩固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网友在研讨中提出,我从课的'导入到练*缺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议我在练*中加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题,于是我增加了一组生活中的乘法练*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想一想、说一说: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课前读到的《弟子规》,现在就请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这段一共有多少个字?就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吗?(出示)

  【与课前游戏相照应,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乘法的作用。】

  生1:可以看成每节3个字,共8节8×3生2:每行6个字4行6×4

  师:你身边还有哪些?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来听课的同学,每个人10个手指,全班40人多少个手指?10×40或40×10

  生2:一把椅子4条腿,一行8把椅子多少条腿?4×8或8×4

  小结:

  五、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乘法。

  生2:我觉得用乘法解决问题比较简便。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我们在动物乐园玩的可真高兴,不但认识了乘法,还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继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生活,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反思性说课比赛让我获益匪浅,首先是网络研讨拉*我同老师们的距离,在研讨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台,在这里我可以直接的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感受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我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他们给与我很多真诚的鼓励,也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使我的教学设计在不断完善。通过这次网络研讨对我来说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洗礼。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由教材中的摆小棒活动引入新课,学*乘法,感受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摆小棒这一环节在一年级加减法学*时经常操作,已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摆小棒的动作慢,随意性大。同组的老师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们爱看动画入手,我将导入改为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列队来引入新课,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

  网友在研讨中提出,我从课的导入到练*缺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议我在练*中加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题,于是我增加了一组生活中的乘法练*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通过了教学设计,课堂研讨,网络研讨,课后反思,教学再设计等几个环节。经历这样的学*过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你在不断的研讨、反思中才能得以完善。这样也才能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乘法的第1课时,学生对于乘法意义的理解对后续解决有关用乘法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帮助。为了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大量同数相加的现实情境,如坐小飞机,小火车和过山车的人数。从中概括出几个几的问题,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并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但考虑到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孩子说的能力,我将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放在下一课时,只认识了乘号。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完成后面的*题,以对孩子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

  二、说学生

  由于二年级的孩子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在课堂上我给出说的模板,让学生学着说,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坐几人。

  三、说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说一说(几个几),写一写(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3: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说教学重点

  重点会进行加法到乘法的改写

  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境理解改写过程中每个数的含义。

  五、说教学过程

  (一)在教学中,首先给出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让学生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初步感受几个几,并且会根据图意理解算式的意义。

  (二)由于在第一个步骤中已经感受有了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所以在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和同桌交流自己观察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来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学生完成之后,我通过通过动画操作,进一步感受“几个几”与相同数连加的算式或实物的对应,使学生能将具体的同数连加的算式,情境用更抽象,更概括的“几个几”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接下啦,通过远方的过山车来感受写7个2的繁琐,从而体会写成乘法的必要性,认识乘号,感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式更简便。从而解决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接下来三道乘法算式都让学生都说一说在具体情境中以及在加法算式中表示的.含义,通过多说,来突破难点,理解改写过程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最后通过摆一摆进一步感受几个几,加数和个数的区别,比如,3个4,可能有学生会摆3根。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反思:其实在学生说到有过山车上有14个人时,我完全可以说,你观察的是总人数,也就是说一共有14人是吗?那你能像我这样说吗?用手指出黑板上的模板。把学生拉回到解决问题的模式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先观察到过山车的问题,在观察到了小火车,其实这个时候我的重难点也是可以采取我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的,只不过换个题目来解决就可以了,可是自己的修为还不够,乱了阵脚。

  我只能说,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课堂上发生的事各位老师也看到了,我只能说,关于学生,一切皆有可能。努力修行,加强课堂应变能力。临危莫乱。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学情:

  本节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学*本节课是为以后学*表内乘法打下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加减法,也学*过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策略,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确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义。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分析,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伙伴交流合作中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含义。

  教法学法:

  目标就在前面,要突破还要在教法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法上,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我将出示课件图片,创设情境,班级去游乐场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结合旧的加法知识引出新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1、从课件回到学生身边,由远到*,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出相同图形,写出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总结黑板加法算式相同点,引出乘法,教学乘号、读写乘法算式。

  第三个环节:巩固提升

  我将设置第一题基础题,第二题提升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巩固新知识。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置畅所欲言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

  第五个环节:作业布置

  在家里用小棒摆出多个相同的图形,并画下来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分享下。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知识点。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6~51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3、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获得主动发展,并使学*过程富有个性化。

  4、目标预设

  ⑴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⑵在与相同加数连加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⑶培养观察、推理能力和学*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

  ⑷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

  “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和操作,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乘法算式的含义.

  2.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会正确地读出和写出乘法算式.会正确地叙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要会用学具摆出乘法算式的含义.

  3.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算式:4+6+9和2+2+2.

  (1)要求学生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2+2+2这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那么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板书).

  (2)数数看是几个2相加?(3个)

  2.出示算式:5+5+5+5.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几个5相加?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教师小结: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4.设疑:2+2+2是3个2相加,那么4个2相加,怎样列式?5个2呢?50个2、100个2、1000个2相加呢?

  揭示:用加法列式,算式很长.

  5.引入:今天我们学*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使这些很长的算式缩短.这个方法叫乘法(板书).

  教师出示教具加号“+”,然后向右旋转成乘号“×”,贴在黑板上.

  6.介绍乘号“×”及其写法.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2×3=6.

  1.出示小花图.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例5桃子图例6 4×3-2=

  一共有多少个桃?

  3+3+3+2=11 3×3+2=11

  (1)先出示2朵.提问:你们看,这是几朵小红花?(2朵)我们把2朵小红花看成一组.然后再出示2朵,又出示2朵.

  (2)提问:一共摆了几组小红花?(生:3组.)求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板书:2+2+2=6)

  2.教学用乘法计算.

  (1)这道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生:相同加数是2.)写乘法算式时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乘号“×”.

  (2)数数看这是几个2相加?(板书:3个2)乘号后面写“3”,这个3叫做“相同加数的个数”.(板书算式:2×3=6)

  3.教学读法.

  这个算式怎么读呢?(板书:读作2乘以3)教师带读,再要求齐读.

  4.巩固意义.

  提问:

  (1)2×3里的2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2)这个3怎么得来的`?它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3)2×3表示几个几相加?

  (二)教学3×4=12.

  1.指导学生摆小正方形:竖着摆,每3个为一组,摆4组.

  2.提问:

  (1)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板书:3+3+3+3=12.

  (2)这个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写成乘法算式,乘号前面应先写几?乘号后面应写几?板书:3× 4 = 12

  (3)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3)

  (三)教学4×5=20.

  1.投影出示:

  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2.尝试:请小朋友试一试把这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板书:□×□=□

  指名填写并讨论:乘号前面为什么写4?乘号后面为什么写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刚才我们写的三道加法算式和三道乘法算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每组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

  2.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要用乘法计算.(板书: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改写练*

  1.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5+5+5+5+5

  2.讨论:8+8+8=3×8,对不对?应改怎样改正?

  3.将乘法算式改写成连加算式.

  3×8 8×3

  4.课前我们讲的50个2、100个2、1000个2,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5.算式4+6+9,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小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才能用乘法计算.

  (六)质疑.

  三、巩固练*

  1.填空.

  (1)3×4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4×3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看演示图,叙述图意,再说出乘法算式.(用投影演示)

  (1)苹果图:有5个盘子,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

  (2)苹果图: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苹果.

  (3)青蛙跳格图:第一回,每次跳5个格,跳3次.第二回,每次跳4个格,跳4次.(学生回答后,再问一问4×4前面的4表示什么,后面的4表示什么.)

  3.“送信”游戏.(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作业

  1.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2.把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用线连起来.

  3+3+3+3 8×2

  9+9+9+9+9 3×4

  7+7+7 9×5

  8+8 7×3

  3.写出乘法算式,再用圆形纸片摆一摆.

  2个4连加; 4个2连加; 3个5连加; 5个3连加.

  五、质疑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凡是在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7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8

  1、教材简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乘法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玩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个车厢坐3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3把椅子。最后再提出 “儿童乐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个?”

  (二) 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5+5+5……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5,却不知道几个5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5。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5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5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6个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6个3相加等于18,所以3×6=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6×3=1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练*九的第二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九的第一题。这两题都是情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的基础。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乘法概念的导入。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乘法概念的导入。

  三、说教法、学法。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

  四、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4、巩固练*,开智培能。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所以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巩固练*,巩固练*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育和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理解乘法过程中,其数学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教科书应该提供合乎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和丰富的学*情境。

  因此一上课我就引入教材第一页上的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抽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只要学生能将自己看到的`讲出来(如有小朋友在玩滚铁环、接力赛跑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图中三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上去,并让他们采用有利于引出乘法的方法来数数。如:图中上面小男孩说:“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有多少扇窗户”的问题,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数,即有1个9,2个9,3个9。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数教学楼左右两边树的棵树、荡秋千的人数、赛跑的人数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验数数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不必强求一致。无论学生是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来解决问题,还是用连加计算来解决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新的学*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列出连加算式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乘机说明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进而引出例1的教学。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领域应针对学*者先前的经验和学*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者的学*积极性,学*才可能是主动的。”

  出示教材第2页例1植树的情境图(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你们怎么来解决图画中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采用数数的方法算出共植了多少棵树。数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如一棵一棵地数,两棵两棵地数,一行一行地数,一列一列地数等,不管学生怎么数,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如学生没有出现1个8,2个8,3个8……,1个4, 2个4,3个4……,这两种数法,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接着提出如何算的要求,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算法用算式表达出来(可能会有如下情况)

  并板书:

  8+8+8+8=32(棵)

  4+4+4+4+4+4+4+4=32(棵)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都是连加法,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结果相同等等。

  然问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启发学生说出: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老师引导:“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在书写上十分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让学生产生学*新知识的需要。

  在这里,教科书采取了让学生进行接受学*的方式,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板书。

  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时候,老师问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用乘法怎么样表示呢?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教乘法算式的写法:4个8相加可以在4和8之间写一个乘号,8个4相加,可以在8和4之间写一个乘号,在这里,我把书本上安排的做了一个下调整,把4×8=32(棵)写在了前面,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板书:

  4×8=32(棵)

  8×4=32(棵)

  告诉学生:“×”叫做“乘号”,并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字母里的x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加深学生对乘号的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从书写形式上看,乘法比连加更简便,同时乘法也是实际生活数学应用必须的。

  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对照乘法算式教读:

  4×8=32 读作4乘8等于32

  8×4=32 读作8乘4等于32

  4、巩固练*,开智培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首先我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4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让学生填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并且能读出来。最后,老师把教材第一页的校园图画展示出来,作为第三个层次的练*,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能用乘法计算,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练*之后,老师提问:孩子们,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那么完整,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部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0

  一、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以往的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3.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属于基础课,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为以后学*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本节课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因此,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学情

  乘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拼摆活动,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用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尽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到大家都喜爱的奥特曼家里去做客,途经图图商店被拦住帮忙摆设篮球,奥特曼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使学生产生想帮助奥特曼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动手摆一摆。我把‘到奥特曼家做客’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采用提问引导探究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操作实践,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3、音乐辅助法

  轻音乐能缓解人的压力,心情愉悦。因此,在课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就能达到最佳的学*效果。

  四、学法

  梁启超曾说:“教师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方法:

  1、对比认识法

  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

  2、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通过对多个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局限,经过他们自己独立探索所得的结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师大胆放手,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共进”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奥特曼邀请勇于探索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奥特曼领着大家朝前走,来到图图商店门口被拦住了。图图请奥特曼帮忙把6个足球放进几个柜台里,奥特曼为难了:该怎么放呢?]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分组合作,用6个小圆片代表6个足球,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又能达到“共进”的目的。

  (2)根据学生汇报合作情况媒体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 ,思考为什么分成这样两组?从而引出“加数相同”这一概念[板书:加数都相同]再让学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下铺垫。]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激发创造,认识乘法[ 媒体出示:奥特曼计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只手5个指头,奥特曼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板书课题:乘法和正确的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2)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练*环节。我们把这一环节设计为来到了奥特曼的家,奥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与前面相照应。学生通过观察食物的包装说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里设计的是一个变式练*,旨在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过程。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学*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听算游戏

  2+3+3+1;2+2+2+2;5+9+11+15;5+5+5+5+5+5;10+10+10+10+10;

  给这些算式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并且着重学*加数相同的那一类。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连加)来表达连加算式。

  通过听算(师念算式,生写算式并算出得数)为新知埋下伏笔。类似5+5+5+5+5+5的算式,可能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只听到加数5,而记不住到底有几个5。这就非常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能用几个几来说算式。

  二、探究

  1.感知乘法

  编算式:你能编一道象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个人编一道连加算式,并让你的同桌听算.看谁能把同桌难倒.(生编算式)

  2.探究乘法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用另一种方法来表示100个4连加的算式?

  提示:应该写出哪些数呢?为什么?在100与4之间应该加一个什么符号呢?

  让学生大胆创新并说出想法,再介绍乘法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学*乘法的读、写法。

  [备选]在这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乘法的知识,我们不乏给学生一个介绍知识的机会,听他说。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听孩子们说,最后再加以补充即可。

  3.突出相同加数

  能把你们自己编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在这个算式里如:35=15,3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总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

  4.知识的深化

  你们能把我们刚才听算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2+3+3+1;2+2+2+2;

  5+9+11+15;5+5+5+5+5+5;

  10+10+10+10+10;

  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历写长长的加法算式,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激发学*兴趣,同时让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发明者,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表现。数学课就显得特别生动,孩子们发现科学的美和趣,这就成功了一半。

  我有意选这几个算式,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提高知识,能灵活运用知识。

  2+3+3+1=33

  5+9+11+15=202

  三、应用:

  1.书44页:快乐的星期天: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2.你能给珠子重新划分,使它能用乘法表示.

  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的内容,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意思的乘法算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通过重新划分珠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四、 总结及作业

  1、师生一起回顾学*的过程并总结。

  2、找一找生活中能用乘法表示的数学问题,并把它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学会写数学日记,是学*数学的一种有效的学*方法,可以反思自己的学*过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提出有疑虑的地方,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生1:我会用小棒摆三角形;

  生2:我会用小棒摆树;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来玩摆图形游戏好吗?

  请你想好一个你最喜欢的简单图形.(稍停几秒钟)

  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

  (学生摆图形)

  师: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数)你摆了这么多个图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学生写算式)

  师:谁愿意来讲一讲你的.算式?

  汇报算式:

  5+5+5=15(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7+7+7+7=28(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3+3+3+3+3+3=18(老师听糊涂了,你能说的明白些吗?)

  师:谁还有更多的?你摆了多少个?(生念师写)

  师:如果你摆了20个三角形,就有20个3加在一起,你们觉得这么长的算式,这么多的数加在一起,写的时候......?

  生1:太麻烦了!

  生2:手也会酸的!

  生3:写得时候会数错!

  生4:老师,写20个3相加算式太长了,能不能象读一样简单一些?

  师:是啊!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20个3相加写简便些.(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出了新写法)

  指名(1)3+3+3......;(2)3+3+......+......;(3)3+3等等

  师:大家真能干!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小朋友的.创造也不例外.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20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比一比,看一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20个3相加表示出来)

  师:让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出既简便又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好吗?

  生1:3+3+3+3......20

  生2:3+20

  生3:3.20

  生4:320

  生5:3+3+3+......+3

  20个3

  (师板书后竖起大拇指):我们都是小小的创造家!对于这5位同学的创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5:我认为前面两种表示的方法不对,生3和生4的方法比较好.

  生6:我喜欢,我想在3和20的中间加个.(请学生写:320)

  生7:我想加个.(请学生写320)

  ......

  师: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300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了,用把3和20联系了起来.)

  (随之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按照我的设计思路上课,结果总觉得学生直接从数字入手研究,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能完整地建立知识联系,所以我对再教时的教案进行了整改,以上的实录是整改后教案的一个值得反思的片段。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应用教材P45页中的摆图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教材的编者意图往往没有得到我们教师的认同,往往回盲目地去创新,结果是走远了!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在创新之前要读透教材。

  本节课,我认为,特别在学生的创造方面做地比较好,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所得写下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不知能否引起共鸣?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可以这么说: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越主动、充分,那么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因此,数学教学应极力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

  1.激起学生再创造的心理需要.

  再创造意味着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扬弃,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才会产生再创造过程的欲望与动机.在上面的实践中,我们充分抓住了在写几个几连加算式用加法算式很麻烦的时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确实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简便些.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动力.

  2.挖掘学生身边的再创造生长点.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组织再创造的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以及丰富的数学事实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使学生再创造成为可能.在上面的教学探索中,我们有过失败的经历.问题就出在没有激活学生在学*生活中已积累用......和等等表示还有很多的经验,直接要求学生探索20个3相加的简便写法,结果学生无从下手.而本文的案例,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个个都有简便的写法.虽然有雷同的,但思路一下子跳出了以往的框框,再创造出既简便又能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就有了可能.

  3.注重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

  再创造的教学引导学生们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领悟了其间的数学本质,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再创造的学*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策略:

  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游乐园里的确很好玩,其实在这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秘密呢!根据咱们观察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4)每人几只眼睛?20人呢?怎样列式?学生说老师写?看到老师写你们有什么感受?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组(3个)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p3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过程,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2.体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四人小组20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出示课件)听说今天是小猴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小猴生日快乐,(拍手4下)

  刚才你们都拍了几下手?2个人拍了几下?你是怎么算的?

  3个人呢?板书:4+4+4=12 5个人呢?板书:4+4+4+4+4=20

  100个人呢?写完了吗?(这么长的算式怎么写得完呢?)要几个4相加?

  板书:100个4相加

  看来用加法算有麻烦,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新的方法,它专门能解决刚才这样的问题,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最好。

  板书:乘法的认识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课件显示35排列的蛋糕图)

  小候把蛋糕切成了这么多,一共有几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看图列式,初知意义。

  预计设想:生1:我是一块一块数出来的。

  生2:我是横的数一行有5块,(显示一行红色)有3行(不同的颜色显示),就是3个5(显示3个5)所以5+5+5=15 。板书:5+5+5=15

  师:你真有眼力,能横的看,看出了3个5 。大家看出来了吗?

  谁能说3个5的和是多少?板书:3个5的和是15 。

  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3:我是竖的数一列有3块,(显示一列红色)共有5列(不同的颜色显示)就是5个3(显示5个3)所以3+3+3+3+3=15 。板书:3+3+3+3+3=15

  师:嗯,你的眼力也不错,能竖的看,看出了5个3。你们看出了吗?

  谁能说5个3的和是多少?板书:5个3的和是15

  谁还想再来说说。

  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

  师:那么从这两个算式里,你能发现什么呢?

  预计设想:生1:我发现左边的算式加数都是5;右边的算式加数都是3。

  生2:我发现他们的和都是15。

  师:你们的发现太重要了。

  像这样每个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板书: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3个5相加可以写成板书:5 3或35

  (1)认识乘号

  这个符号叫乘号板书:乘号它像什么?一般这样写,先写/,再写。

  每个小朋友在纸上写2个试试看,叫2人上台写。(巡视评价)

  看,黑板上两位同学写得怎样?(生评价)

  (2)学*读法

  谁会读这个算式35?板书读做:3乘5(一起读)

  指53它读做什么?

  (3)理解意义

  他们都表示3个5相加。

  因为3个5的和是12,所以53也等于12 。 35呢?为什么?

  现在谁知道5个3相加用乘法怎样表示?

  35或53

  它们都表示什么?都等于几呢?为什么?一起来读一读。

  小结:小朋友真能干,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想一想,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都能列出怎样的乘法算式?也就是把5和3相乘。

  3.尝试练*,理解消化。

  师:(课件显示26排列的苹果图)下面请大家试一试。

  这里26和62都能表示什么?

  三、运用知识综合实践

  1.摆一摆,列算式。

  接下来请小朋友4人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小圆片先摆出几个几,再写出乘法算式。

  (要求一人摆,4人写,然后读一读。每人摆一次。)

  2.看算式,写乘法。

  你们的.本领可真大!写出了各种各样的乘法算式,下面看谁能最快的把这两道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指刚开始的2道连加算式)

  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6+6+6+6+6+6=56

  8+8+8+8+8=48

  3+3+3几个3?(10个3)板书:10个3相加=103

  6个8相加=68

  那么刚才遇到的麻烦100个4相加现在你有办法了吗?板书:1004或4100

  学了乘法之后你觉得怎样?是在求什么样的算式时简便多了?

  板书: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刚才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现在让老师也来说两道好吗?

  第一道,板书:3+3+3+3+6+3+3这题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谁能想个办法使它能够改成乘法算式?

  四、归纳总结延伸发展

  第二道,请小朋友谈谈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最后,请小朋友猜一猜,这里面是怎么放的?

  (实物投影)

  胃动力及止吐药规格:56

  预想:(生1:有5行,每行6片生2:有6行,每行5片)

  师打开盒子验证。

  (再实投):

  小柴胡冲剂10克6袋餐巾纸610水彩笔102

  猜猜里面是怎么放的?

  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后再去找找。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4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2、编排特点

  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游乐园主题图、例1和练*九的第1~4题。教材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学*乘法的数学园地,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课标》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努力实现概念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活动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探究体验,经历乘法——应用拓展,巩固乘法——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5把椅子……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其实在同学们摆小棒的游戏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出示例1主题图,“看小朋友们摆了几个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马上就说:左边男孩摆了4把小伞,每把小伞用了5根小棒;右边男孩摆了3个五角星,每个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教师接着说:“你们会像他们这样摆一组漂亮的图形吗?要记住每个图形的小棒根数相同哟!”从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用小棒摆一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有的是几个三角形,就是几个3相加;有的是几棵树,就是几个4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6个3相加可以写出来,那60个3相加、600个3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6个3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6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6×3,读作6乘3,还可以表示3×6,读作3乘6,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读、齐读算式,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游乐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给学生提供各种感性素材,使每一道加法算式的意义是唯一的,那么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的意义也是具体的、唯一的,学生容易理解。如做一做:荡秋千。练*九的第1、4题。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怎样想的,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变式练*。让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巩固乘法概念。教师将练*九第3题改编成下题: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学生先仔细观察算式表示的意义,再紧扣乘法的意义来判断是否可以改写,再去写乘法算式。学生开展辨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维训练中,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说课内容。一、学*目标的叙写 二、评价任务 三、学*流程 四、板书设计 。

  一学*目标的叙写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二、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说学*流程:

  为了达成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在此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加法: 5个3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 7=14读作:2乘7等于14

  7× 2=14读作:7乘2等于14

  乘号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扩展3)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合集五篇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7页到48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1、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法选用: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观察”、“自主探究”的学*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然后用观察——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法和我们的加法算式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7个2相加,相同加数是2,在乘号的前面写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在乘号的后面写7,7个2想加得14,然后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14,也可以写成乘法算7×2=14。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接下来出示旋转木马图,解决“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并列算式:3+3+3+2=1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你们为什么不写成乘法呢?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巩固练*,开智培能。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第一关看谁读得最响亮,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后面三关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四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七、“诱思探究教学论”在本节中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在座的数学老师都很清楚,“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就更为困难。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乘法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就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参与学*。基于这一点,本节课我准备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同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数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中,大家都能体会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所以,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意(约7分钟)

  第二层:引导探究,概念形成(约15分钟)

  第三层:巩固练*,促进同化(约8分钟)

  第四层:迁移运用,深化新知(约10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激**意。

  在*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课一开始就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有用的、可探索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师:小朋友,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出去玩了吗?都到什么地方玩了呀?

  这简单的两句话,就会把小孩子的表现欲望充分地激发出来,肯定个个都想把自己的“不*常”经历炫耀给其他同学。正在他们的兴奋中我会趁势话锋一转,说: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公园,你们肯定没去过,想去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去逛一逛。(课件演示教科书P44的情境图,P45的情境图也被浓缩成一个极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图像,置于情境图中的一棵大树下)。

  听完这句话,看到这幅图,孩子们可能都会“哇”的一声瞪大双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学*情境之中。正当他们惊叹这美丽的画面时,我将提出问题:

  “在公园里,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小火车上的人是怎么坐的呢?”

  引导他们说小火车上每节车厢坐着3个人,摩天飞轮的每个吊厢里坐着4个人等等,使他们初步体会“相同加数”,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由于P45的情境图被浓缩的非常小,可能不容易被观察事物只会直观地看表面的小学生发现,所以我就会继续引导他们观察:“仔细看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时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出“还有些人好像在远处下棋”,或者可能会说“看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

  抓住这一时机,我说:“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咱们一起过去看看”。(课件把P45的情境图放大演示)

  当学生看清是在拼摆图形之后,我将激励学生:你们带小棒了吗?想不想试一试?请用小棒摆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并照着这一种学摆几个,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看谁摆得又好、又多。(在学生摆的同时,我会巡视一圈)

  我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在“看中学、说中学、做中学”,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他们自己亲眼看一看、亲口说一说、亲手做一做,获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认识,同时,又满足了小孩子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学*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引导探究,概念形成。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都摆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后在全班交流时,我将找有代表性的几个同学说一说,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将板书几个有同数连加的和没有同数连加的等式,以便于下边的比较学*。由于二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少,空间观念还很弱,他们头脑中再现的一般都是他所见过的或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图形,可能会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简单的房子、树、鱼、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现以下算式。例如:像这样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条鱼、一棵树)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现在新课标倡导要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因此,我说:“老师刚才巡视了一圈,看到你们的作品都很优秀,看着你们这些优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摆了一种图形,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我准备先让他们看这些图形像什么,然后说出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并说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着,我将为学生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如果老师摆了50个这样的图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谁能很快地把算式写出来。

  这时学生肯定会个个眼疾手快、大显身手,半分钟后我提问:

  “写完了吗?没有一个人写完呀!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议论纷纷,抓住这一契机,我再说:

  “老师有一种方法可以在5秒钟之内就可以把这50个4连加用算式表示出来,信不信?”

  由于学生通过刚才的亲目验证,他们肯定大多数都认为不可能,所以会不相信,这时,我会趁势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之后引出“乘号”教学,我将这样提问学生:

  “乘法既然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肯定就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么?”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所以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会猜到叫“乘号”。然后我边说边写乘号,并让他们观察乘号的样子像什么?

  因为低年级儿童的想像都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基础,所以他们的想像富于模仿性、再现性,也因此他们可能会说出:像风车、、像雪花、像错号、像拼音X等等,我都将给予肯定。在学生认识乘号的基础上,我再开始教学乘法算式的改写。

  我准备以6个4连加这道算式为例,先让他们观察这个算式显著的特点,由此认识相同加数4(板书相同加数)然后让他们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4。(板书个数)

  在此基础上,我会说:“像这样6个4连加,我们就把相同加数4写在乘号的一边(板书4×),把4的个数6写在乘号的另一边(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对照加法算式说说4和6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然后再告诉学生6个4连加还可以用6×4=24来表示。最后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

  由于乘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小时候学东西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针对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及时地进行反馈练*就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准备让他们进行以下练*,课件演示:

  2+2+2+2+2+2=()×()或()×()

  4+4+4=()×()或()×()

  6+6+6+6=()×()或()×()

  在完成练*后,我将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改写,谁能说说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并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用手势来判断辅板书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然后让他们挑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这样,乘法概念轻轻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张扬。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生活中、游戏中,还是在学*的过程中,新技能的掌握和发挥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而重复使用新技能会使儿童有可能构筑或重新构筑情感图式。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我们会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来回骑一样。对于他们来说,展示新学到的技能就是一种乐趣,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3、巩固练*,促进同化。(课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图填空: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2+2+2()×()

  2、3+3+3+3()×()

  3、4+4+4+4+4()×()

  4、5+5+5+5()×()

  5、6+6+6+6+6()×()

  我这样安排,主要是给他们及时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成功的欢乐又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学生继续学*的动力。

  在座的老师都知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生活服务,这是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体会知识价值,还可以从深层上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基于此,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4、迁移运用,深化新知

  我准备让学生重新观察风景秀丽的公园这幅情境图,之后,我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3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意义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法和学法

  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用小棒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摆出自己画的图形需要准备多少根小棒;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第四个层次是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这环节中落实乘号、乘法算式中各数字表示的意义、算式意义,感受乘法计算比加法计算简便,突出加数相同情况下才能写出乘法算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3、合理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因此,在练*时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引导学生观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教师把问题强加于人,而是开放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着通过拍手游戏、找朋友游戏等练*,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合理设计练*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5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扩展4)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2、编排特点

  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游乐园主题图、例1和练*九的第1~4题。教材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学*乘法的数学园地,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课标》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努力实现概念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活动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探究体验,经历乘法——应用拓展,巩固乘法——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5把椅子……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其实在同学们摆小棒的游戏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出示例1主题图,“看小朋友们摆了几个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马上就说:左边男孩摆了4把小伞,每把小伞用了5根小棒;右边男孩摆了3个五角星,每个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教师接着说:“你们会像他们这样摆一组漂亮的图形吗?要记住每个图形的小棒根数相同哟!”从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用小棒摆一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有的是几个三角形,就是几个3相加;有的是几棵树,就是几个4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6个3相加可以写出来,那60个3相加、600个3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6个3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6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6×3,读作6乘3,还可以表示3×6,读作3乘6,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读、齐读算式,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游乐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给学生提供各种感性素材,使每一道加法算式的意义是唯一的,那么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的意义也是具体的、唯一的,学生容易理解。如做一做:荡秋千。练*九的第1、4题。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怎样想的,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变式练*。让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巩固乘法概念。教师将练*九第3题改编成下题: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学生先仔细观察算式表示的意义,再紧扣乘法的意义来判断是否可以改写,再去写乘法算式。学生开展辨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维训练中,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合理设计练*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扩展:

  第一学期上册教学期末工作总结|年终总结第二学期下册教学期末工作总结|年终总结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3

  一、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以往的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3.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属于基础课,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为以后学*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本节课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因此,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学情

  乘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拼摆活动,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用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尽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到大家都喜爱的奥特曼家里去做客,途经图图商店被拦住帮忙摆设篮球,奥特曼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使学生产生想帮助奥特曼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动手摆一摆。我把‘到奥特曼家做客’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采用提问引导探究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操作实践,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3、音乐辅助法

  轻音乐能缓解人的压力,心情愉悦。因此,在课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就能达到最佳的学*效果。

  四、学法

  梁启超曾说:“教师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方法:

  1、对比认识法

  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

  2、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通过对多个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局限,经过他们自己独立探索所得的结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师大胆放手,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共进”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奥特曼邀请勇于探索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奥特曼领着大家朝前走,来到图图商店门口被拦住了。图图请奥特曼帮忙把6个足球放进几个柜台里,奥特曼为难了:该怎么放呢?]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分组合作,用6个小圆片代表6个足球,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又能达到“共进”的目的。

  (2)根据学生汇报合作情况媒体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 ,思考为什么分成这样两组?从而引出“加数相同”这一概念[板书:加数都相同]再让学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下铺垫。]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激发创造,认识乘法[ 媒体出示:奥特曼计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只手5个指头,奥特曼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板书课题:乘法和正确的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2)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练*环节。我们把这一环节设计为来到了奥特曼的家,奥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与前面相照应。学生通过观察食物的包装说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里设计的是一个变式练*,旨在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过程。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7页到48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1、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法选用: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观察”、“自主探究”的学*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然后用观察 —— 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法和我们的加法算式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告诉学生×叫乘 号,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7个2相加,相同加数是2,在乘号的前面写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在乘号的后面写7,7个2想加得14,然后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14,也可以写成乘法算7×2=14。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接下来出示旋转木马图,解决“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并列算式:3+3+3+2=1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你们为什么不写成乘法呢?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巩固练*,开智培能。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第一关看谁读得最响亮,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后面三关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四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七、“诱思探究教学论”在本节中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5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知道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

  建立一个新概念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法学法:

  乘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了突出这个重点,突出这个难点,我采用分散知识点,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的方法进行教学,运用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21教育网

  根据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这个特点,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具体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在游戏中复*用加法求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复*“少一点枯燥,多些乐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概念。

  首先,通过“摆一摆”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发现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这个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利用1分钟写出一个长长的相同加数的算式,当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长算式充满成就感时,“老师说出能在1秒钟内把这种长长的算式写出来”,这种说法充分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我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将“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将相同的加数合并成一个变成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将相同加数的个数变成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在变化中完成了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并清楚地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到乘法的简便。这样教学重点得以体现,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三、巩固练*

  我设计了一些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去练*,及时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应用、全课总结。

  以游戏结束,前后呼应,在游戏中发现能用今天学的乘法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很多地方。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约7分钟)

  第二层: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约15分钟)

  第三层: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约8分钟)

  第四层:课末总结,梳理乘法(约10分钟)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欢的动物园一角。“你们喜欢小动物么?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有兔子、和鸡,兔子有几只,怎样计算?鸡有多少只呢?……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用筷子,一双筷子有两根,五双筷子就是2+2+2+2+2=10,这是提出:如果我们班同学都拿一双筷子,有多少根?又该如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观察电脑图得出()个( )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4个2相加可以写出来,那8个2相加、12个2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个2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4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还可以表示2×4,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动物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动手操作,配合练*。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7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意义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法和学法

  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用小棒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摆出自己画的图形需要准备多少根小棒;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第四个层次是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这环节中落实乘号、乘法算式中各数字表示的意义、算式意义,感受乘法计算比加法计算简便,突出加数相同情况下才能写出乘法算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3、合理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因此,在练*时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引导学生观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教师把问题强加于人,而是开放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着通过拍手游戏、找朋友游戏等练*,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学情:

  本节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学*本节课是为以后学*表内乘法打下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加减法,也学*过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策略,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确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义。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分析,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伙伴交流合作中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含义。

  教法学法:

  目标就在前面,要突破还要在教法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法上,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我将出示课件图片,创设情境,班级去游乐场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结合旧的加法知识引出新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1、从课件回到学生身边,由远到*,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出相同图形,写出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总结黑板加法算式相同点,引出乘法,教学乘号、读写乘法算式。

  第三个环节:巩固提升

  我将设置第一题基础题,第二题提升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巩固新知识。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置畅所欲言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

  第五个环节:作业布置

  在家里用小棒摆出多个相同的图形,并画下来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分享下。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知识点。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3: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这一节课,我从四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3、合理练*,强化新知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

  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呈现教科书第44页的游乐场情景挂图,目的是想通过这张图片引起学生的学*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观察图中每种游乐活动的人数,并算出小火车、过山车、观览车上各有多少人?学生看见这张图后兴致很高一下子就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任务,回答出:小火车有3+3+3+3=12人,过山车上有2+2+2+2+2+2=12人,观览车上有4+4+4+4+4=20人。(教师同时板书)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根据这个宗旨我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分小组摆图形游戏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喜欢什么就摆什么,如小松树,小伞、三角形、五角星,小房子等。

  2、小组交流:

  (1)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你摆了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2)讨论后,老师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图形展示出来,要求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然后叫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进行观察后,得出结论他们的加数都相同。图形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观察以上三个加法算式的特点。从而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3、认识乘法

  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1)首先我讲解“乘法的含义”,出示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由于有了刚才观察的结果做铺垫,学生很快说出这个加法算式的加数相同。

  通过观看加法算式演变成乘法算式的过程,教师稍加指导,使学生知道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还有加一种表示方式,从而引出“乘法”并把“乘法”板书在黑板上,同时指出5×4表示4个5,读作:5乘4。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加法算式中只有5,为什么到乘法中却多了一个4,并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演变过程,学生立刻得出结论,乘法算式中的5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这里的4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接着演示另外两个例子来巩固学生得出的结论,经过这样一番演示,本课的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被攻破了。

  (2)刚才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算式表示,还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下面我们就来学*乘法算式的读写。通过这样的过渡,以3+3+3+3+3+3=18为例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我先让学生说一说3×6的含义(学生回答:表示6个3),那6个3连加的和等于多少(18)。既然3×6是由加法算式3+3+3+3+3+3改写成的,那么3×6应该等于多少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18,接着教师立刻教学生这个算式读作:3乘6等于18。同时告诉学生这个算式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把前后两个数互换,写作6×3=18,读作6乘3等于18。并通过动画演示认识乘法算式中第一个数叫做因数,中间的符号叫做乘号,第二个数也叫因数,以及最后的结果叫做积。利用这个动画进行教学,学生的学*兴趣很高,很快地就掌握了乘法的读写。

  4、改写算式,巩固新知

  A:首先我叫学生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B:接着我板书几个练*,让学生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马上发现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简便,并告诉学生以后遇到这类题目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四:运用新知,巩固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发现图上每一群跳绳的人数是一样的。

  2、要求学生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列出乘法算式。(图上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中去。通过这个练*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五: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能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的基础。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乘法概念的导入。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乘法概念的导入。

  三、说教法、学法。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

  四、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4、巩固练*,开智培能。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所以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巩固练*,巩固练*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育和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理解乘法过程中,其数学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教科书应该提供合乎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和丰富的学*情境。

  因此一上课我就引入教材第一页上的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抽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只要学生能将自己看到的讲出来(如有小朋友在玩滚铁环、接力赛跑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图中三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上去,并让他们采用有利于引出乘法的方法来数数。如:图中上面小男孩说:“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有多少扇窗户”的问题,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数,即有1个9,2个9,3个9。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数教学楼左右两边树的棵树、荡秋千的人数、赛跑的人数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验数数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不必强求一致。无论学生是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来解决问题,还是用连加计算来解决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新的学*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列出连加算式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乘机说明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进而引出例1的教学。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领域应针对学*者先前的经验和学*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者的学*积极性,学*才可能是主动的。”

  出示教材第2页例1植树的情境图(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你们怎么来解决图画中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采用数数的方法算出共植了多少棵树。数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如一棵一棵地数,两棵两棵地数,一行一行地数,一列一列地数等,不管学生怎么数,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如学生没有出现1个8,2个8,3个8……,1个4, 2个4,3个4……,这两种数法,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接着提出如何算的要求,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算法用算式表达出来(可能会有如下情况)

  并板书:

  8+8+8+8=32(棵)

  4+4+4+4+4+4+4+4=32(棵)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都是连加法,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结果相同等等。

  然问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启发学生说出: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老师引导:“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在书写上十分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让学生产生学*新知识的需要。

  在这里,教科书采取了让学生进行接受学*的方式,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板书。

  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时候,老师问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用乘法怎么样表示呢?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教乘法算式的写法:4个8相加可以在4和8之间写一个乘号,8个4相加,可以在8和4之间写一个乘号,在这里,我把书本上安排的做了一个下调整,把4×8=32(棵)写在了前面,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板书:

  4×8=32(棵)

  8×4=32(棵)

  告诉学生:“×”叫做“乘号”,并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字母里的x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加深学生对乘号的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从书写形式上看,乘法比连加更简便,同时乘法也是实际生活数学应用必须的。

  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对照乘法算式教读:

  4×8=32 读作4乘8等于32

  8×4=32 读作8乘4等于32

  4、巩固练*,开智培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首先我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4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让学生填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并且能读出来。最后,老师把教材第一页的校园图画展示出来,作为第三个层次的练*,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能用乘法计算,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练*之后,老师提问:孩子们,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那么完整,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部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说课内容。一、学*目标的叙写 二、评价任务 三、学*流程 四、板书设计 。

  一学*目标的叙写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二、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说学*流程:

  为了达成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在此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加法: 5个3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 7=14读作:2乘7等于14

  7× 2=14读作:7乘2等于14

  乘号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乘法的教学园地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引导探式的教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教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对比认识、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米老鼠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2、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这时老师继续课件演示并提问:你们看来了多少小动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吗?(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米老鼠数数朋友的人数,捕捉孩子们喜欢的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讨论后回答。但是学生说的算式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加数不同,另一种是加数相同。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如果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脚怎么办?一只动物四只脚,难道一个四一个四的加吗?那样要写多长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

  (4)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4、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五、远程资源的应用

  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学生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所以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较好的维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学重难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学生的感知过程。比如,先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再观察找到相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算法,最后介绍乘法的读、写和认识乘号。学生课堂练*,传统的方法是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练*,但座位上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别人做,这样实际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视频展示台之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在座的数学老师都很清楚,“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就更为困难。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乘法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就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参与学*。基于这一点,本节课我准备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同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数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中,大家都能体会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所以,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意(约7分钟)

  第二层:引导探究,概念形成(约15分钟)

  第三层:巩固练*,促进同化(约8分钟)

  第四层:迁移运用,深化新知(约10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激**意。

  在*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课一开始就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有用的、可探索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师:小朋友,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出去玩了吗?都到什么地方玩了呀?

  这简单的两句话,就会把小孩子的表现欲望充分地激发出来,肯定个个都想把自己的“不*常”经历炫耀给其他同学。正在他们的兴奋中我会趁势话锋一转,说: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公园,你们肯定没去过,想去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去逛一逛。(课件演示教科书P44的情境图,P45的情境图也被浓缩成一个极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图像,置于情境图中的一棵大树下)。

  听完这句话,看到这幅图,孩子们可能都会“哇”的一声瞪大双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学*情境之中。正当他们惊叹这美丽的画面时,我将提出问题:

  “在公园里,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小火车上的人是怎么坐的呢?”

  引导他们说小火车上每节车厢坐着3个人,摩天飞轮的每个吊厢里坐着4个人等等,使他们初步体会“相同加数”,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由于P45的情境图被浓缩的非常小,可能不容易被观察事物只会直观地看表面的小学生发现,所以我就会继续引导他们观察:“仔细看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时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出“还有些人好像在远处下棋”,或者可能会说“看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

  抓住这一时机,我说:“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咱们一起过去看看”。(课件把P45的情境图放大演示)

  当学生看清是在拼摆图形之后,我将激励学生:你们带小棒了吗?想不想试一试?请用小棒摆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并照着这一种学摆几个,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看谁摆得又好、又多。(在学生摆的同时,我会巡视一圈)

  我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在“看中学、说中学、做中学”,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他们自己亲眼看一看、亲口说一说、亲手做一做,获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认识,同时,又满足了小孩子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学*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引导探究,概念形成。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都摆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后在全班交流时,我将找有代表性的几个同学说一说,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将板书几个有同数连加的和没有同数连加的等式,以便于下边的比较学*。由于二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少,空间观念还很弱,他们头脑中再现的一般都是他所见过的或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图形,可能会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简单的房子、树、鱼、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现以下算式。例如:像这样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条鱼、一棵树)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现在新课标倡导要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因此,我说:“老师刚才巡视了一圈,看到你们的作品都很优秀,看着你们这些优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摆了一种图形,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我准备先让他们看这些图形像什么,然后说出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并说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着,我将为学生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如果老师摆了50个这样的图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谁能很快地把算式写出来。

  这时学生肯定会个个眼疾手快、大显身手,半分钟后我提问:

  “写完了吗?没有一个人写完呀!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议论纷纷,抓住这一契机,我再说:

  “老师有一种方法可以在5秒钟之内就可以把这50个4连加用算式表示出来,信不信?”

  由于学生通过刚才的亲目验证,他们肯定大多数都认为不可能,所以会不相信,这时,我会趁势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之后引出“乘号”教学,我将这样提问学生:

  “乘法既然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肯定就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么?”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所以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会猜到叫“乘号”。然后我边说边写乘号,并让他们观察乘号的样子像什么?

  因为低年级儿童的想像都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基础,所以他们的想像富于模仿性、再现性,也因此他们可能会说出:像风车、、像雪花、像错号、像拼音X等等,我都将给予肯定。在学生认识乘号的基础上,我再开始教学乘法算式的改写。

  我准备以6个4连加这道算式为例,先让他们观察这个算式显著的特点,由此认识相同加数4(板书相同加数)然后让他们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4。(板书个数)

  在此基础上,我会说:“像这样6个4连加,我们就把相同加数4写在乘号的一边(板书4×),把4的个数6写在乘号的另一边(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对照加法算式说说4和6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然后再告诉学生6个4连加还可以用6×4=24来表示。最后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

  由于乘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小时候学东西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针对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及时地进行反馈练*就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准备让他们进行以下练*,课件演示:

  2+2+2+2+2+2=()×()或()×()

  4+4+4=()×()或()×()

  6+6+6+6=()×()或()×()

  在完成练*后,我将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改写,谁能说说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并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用手势来判断辅板书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然后让他们挑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这样,乘法概念轻轻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张扬。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生活中、游戏中,还是在学*的过程中,新技能的掌握和发挥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而重复使用新技能会使儿童有可能构筑或重新构筑情感图式。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我们会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来回骑一样。对于他们来说,展示新学到的技能就是一种乐趣,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3、巩固练*,促进同化。(课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图填空: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2+2+2()×()

  2、3+3+3+3()×()

  3、4+4+4+4+4()×()

  4、5+5+5+5()×()

  5、6+6+6+6+6()×()

  我这样安排,主要是给他们及时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成功的欢乐又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学生继续学*的动力。

  在座的老师都知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生活服务,这是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体会知识价值,还可以从深层上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基于此,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4、迁移运用,深化新知

  我准备让学生重新观察风景秀丽的公园这幅情境图,之后,我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4

  教材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5-46练*九1-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乘法的意义的产生,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乘法数学问题。

  2、认识乘法中的乘号,知道乘号与加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传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数学小资料:

  1、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距今三百多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 mathematicae)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

  2、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兄弟两个就诞生了.但是“+”和“-”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是从1541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

  教学策略: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步骤:

  12+24=36+6=42+14=32+16=15+25=35+10=

  复*加法的知识。+这个符号叫做什么号,它是怎么产生的。加号前面的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也叫做加数,算出来的结果叫做和,表示两个加数的总数。

  二、引入新课

  1、出示加法算法:2+2表示什么意思,2个2相加

  2+2+2呢,3个2相加

  2+2+2+2呢4个2相加

  2+2+2+2+2呢5个2相加

  这组加法算式与一般的加法的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加数都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有2个或者2个以上。

  相同的地方呢,都是表示求总数的意思。

  如果这样的2有50个呢,加法算式可以怎么写?2+2+2+2+2+......

  全部写下来会很麻烦。所以古代的数学家,想了个聪明的办法,把这样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一种算式,哪个小朋友知道,你来介绍下。

  2、介绍乘法算式的写法。把加号改成乘号“×”,把相同的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把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

  2+2写成乘法算式是2×2读成2乘2

  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3读成2乘3

  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4读成2乘4

  2+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5读成2乘5

  3、拓展深化。50个2相加呢?写成乘法算式是2×50或者50×2,因为得数都是100。所以都可以写。

  4、归纳乘法的意义。把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有什么好处?可以把写得很长的加法算式改写成很短的乘法算式。

  那么2+2写成2×2,有简便吗,看不出。短的看不出,长的算式有简便的意思。

  2+3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不能,因为2+3表示把2和3合起来的意思。不是表示几个几的意思。

  三、下面的加法算式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能的话请说出乘法算式

  3+3 4+4+4 5+5+5+5 6+6+6+6+6 7+7+7+7+7+7+8 3×2 4×3 5×4 6×5

  (不能完全用乘法算式来写出,可能会有写出7×6+8当然要表扬了。)

  说说这些乘法算式的意思,2个3,3个4,5个4,6个5,如果学生说成是3个2,4个3,4个5,5个6也可。)

  12×2表示什么意思,

  13×3

  14×4

  15×5

  16×6

  17+18

  四、归纳小结乘法的意义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求总数的意思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加法的有的算式比较长,乘法的算式比较短,有比加法简便的地方,

  乘号与加号的样子也差不多,是把加号转一点过来的意思。所以说古代的数学家也很聪明的,把加法与乘法的相差不多的关系通过符号表达出来了。

  五、生活应用

  1、小朋友最喜欢去公园玩了,游乐场里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结合今天上课的内容,说说这些数学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吗。

  (1)摩天轮上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激流勇进有几个小朋友?

  (3)过山车上有几个小朋友?

  (4)把几把小椅子?

  2、通过摆小棒来说说乘法算式。

  摆3个五角星用了几根小棒,

  摆4把小伞呢,

  摆6个三角形呢。

  3、说说生活中的乘法算式。

  如每个人左手有5根手指头,2个手共有几根手指头?

  教室的电风扇每个有3块转板,5个电风扇共有几块转板?

  每个盘里有4个苹果,6个盘里有几个苹果?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乘号,乘法算式。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的联系和区别,知道了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七、布置作业

  练*九1-4做在书上。

  八、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放在教学乘法口诀的前面,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讲理解乘法的意义比较困难,乘法的数学思想也是比较难建立的。我们高年级的老师在测试小朋友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会把“算2个3相加的总数是多少,”用“2+3”来算,他们多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有加,有总数,就是做加法,也就是说小朋友是从文字来认识建立算式的。而不是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来做题目的。说明二年级的小朋友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建立是比较肤浅的。如何帮助二年级的小朋友建立乘法的意义,如果单从文字到文字,从算式到算式恐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在设计时考虑到把数学文化结合进去,通过对加号与乘号的联系和区别,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因为人类孩童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人类最初的认知过程,总是从具象到抽象,从实际上升为理论的过程,所以让学生通过对加法符号改写成乘法符号的过程,来促进儿童对数学学*兴趣和热爱。再通过对加法和乘法的比较中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从复杂到简单来体会乘法思想的精髓。最后从生活实际应用来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模型,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5

  1、教材简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乘法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玩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个车厢坐3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3把椅子。最后再提出 “儿童乐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个?”

  (二) 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5+5+5……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5,却不知道几个5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5。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5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5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6个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6个3相加等于18,所以3×6=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6×3=1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练*九的第二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九的第一题。这两题都是情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扩展5)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浙教版《小快乐生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通过折角、做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角的正确判断。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

  学具:三角板、小棒、纸条等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智障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活动。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教师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

  和*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两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红领巾上的`角为例,质疑:红领巾为什么是三角形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角。

  通过指角活动,明确角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

  (2)观察课本主题图,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完成:

  (1)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三角板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样,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对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是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想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

  (一)基础练*:

  1.我是小老师: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我是小医生:判断角;

  3.我是小法官:数角。

  (二)拓展练*:

  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

  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学具建立出一个直观的角;然后通过游戏活动感受角的变化。用小棒搭角或纸条折成角,让学生在玩中形象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

  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问学生:“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后,这张纸还剩几个角?”接着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并拿出学具剪一剪。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说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六、说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为中高年级继续学*角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可见,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实际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

  从学生认知水*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是: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识规律,采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学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感知亲手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加强观察和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折叠、制作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在手脑并用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的乐趣,成为学*的主人。

  首先,我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接着,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讲怎样折,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折。再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让学生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最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也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做。然后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活动自己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在学生的所有操作活动中,我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教具为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利用多媒体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使其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本节课中,从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呢?这又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两个层次进行突破。

  首先,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教学中,让学生从观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动角,然后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抽象呢?为此,我设计了由活动角到角的几何图形抽象过程的动画。用点来代表图钉,用一条直直的线来代表这根纸条,再用一条直直的线代表另一根纸条。这样,变抽象难懂的知识为直观的画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而且,用线代表纸条的连续过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这一几何概念。

  然后,从学生已经感知过的实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学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利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的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几何角。让学生观察这些角虽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么共同特征?这时画面上同时闪动所有角的顶点,然后闪动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就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而让学生直观感知不管边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做到。比如用实物演示,首先角的两边伸长缩短的教具难以制作,其次是演示时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变动,不易比较。于是,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纸条张开的大小有关,再提出疑问:角的大小跟纸条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这时,我设计了把活动角的两根纸条伸长和缩短的动画,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没有?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不管纸条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说明角的大小与纸条的长短无关。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练*题第二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先用动画演示怎样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接着让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学生得出两个角的大小一样的结果后,我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是借助三角板比出了这两个角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重叠的办法进行比较。这时,又借助多媒体用动画演示把两个角移*,使两个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活动中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导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就用动画显示出色彩鲜艳的钟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在滴答滴答地走动,有声有色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等声音和画面静止后,才问学生:刚才是什么声音?对,刚才是时钟走动的声音。这时闪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问学生:现在,时针和分针之间形成了一个图形,认识这个图形吗?这是什么图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利用模拟逼真的动画和声音,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于课堂,而且渲染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欲。

  2、在动中感悟知识。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单调的刺激容易产生厌倦。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练*中创设故事情景、竞赛情景。这节课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这一得天独厚的教学功能,使练*生动有趣。如判断角的大小一题,我是这样出示的:小乌龟画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要请小朋友们用角的特征来判断一下。然后投影出示一只小乌龟和图形,让学生用手势判断,并伴随有趣的声音。又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一题,我也是把题目融入故事当中,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当裁判。有两个角,一个叫红角,一个叫蓝角,一天两个角争吵起来,红角骄傲地对蓝角说:我比你大,可蓝角不服气地说:你并不比我大,那么,这两个角到底谁大呢?请小朋友来当当裁判。并伴随蓝角红角的声音。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故事,激起了学生解疑的兴趣。最后的发散练*勇夺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谁最聪明能干,谁能夺得智多星,创设竞赛的情景,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人际交往活动。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的交往形式优化和多样化,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摸式,能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创造力。为此,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各自独立学*的基础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各个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的获得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积极创设一种*等和谐、富有人情味的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协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上就是我设计本堂课的一些想法。

  总之,教学中我本着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思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的参与学*活动,在生动、活泼、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设计中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3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角的初步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角的初步认识》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今后角的进一步学*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基础,因此,角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提高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概念性,抽象性和生活性,应着重采用演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我注重展示与角相关的图片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我还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有关角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角的知识。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们所用到的学法有以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生活,那你们*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看,(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就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齐读: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分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让学生观察校园情景图,从中找出角,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找角,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数学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个尖点,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角的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强调学生指出的“角”,在黑板画出这样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应怎样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学生可能这样表示:

  (由学生再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思考,自己探索怎样表示角,有一定挑战性,为形成角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5)学生在自己指指角,建立表象。

  这个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三步完成:

  A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过折角,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B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学具做活动角。

  2)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做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3)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玩游戏:变大变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5)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上面三个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中来,在玩中学,逐渐领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体,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C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并编成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学*。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

  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4

亲爱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点击)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分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日后深入学*角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角”的感知仅仅停留在生活实际上,较难把握数学意义上抽象的角,因此教材只是把对角的概念建立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件)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将观察、演示、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角的特征,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教材变成生动的教学内容,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设计

  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魔术表演,激趣引入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因此,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就让我们欢迎著名的魔术大师卡卡先生为大家表演!(点击课件)接着,我利用电脑演示了从长方形到正方形,再从正方形到三角形的变化过程,然后去掉三角形的一条边,由此提出了疑问:这还是个三角形吗?学生纷纷摇头,都说不是。我顺势引出了课题: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一起来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联系实际,感受角;

  校园中也有这样的新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校园里藏着的角,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找找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上台比划角的形状。刚开始,学生会指着某个点或某条边说这就是角,对于学生错误的指角,我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质疑:(边画边问:这是角吗?)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正误,角不是一个点,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和一个点围成的图形。这样,角的轮廓逐步形成,为后面进一步认识角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角;

  我让学生自由地摸一摸身边的角,例如三角板中的角,数学书封面的角,并说说有什么感觉?与同桌的小朋友相互交流。学生在汇报时,说出了角是尖尖的,直直地;这时,我再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课件)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成功地将生活中的角,转化成数学中的角,从而提示出了角的本质属性:(课件)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这样,角的表象顺利形成。

  活动三、小组合作,创造角;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创造一个角。有的小组是利用不规则的纸折出了角,有的小组利用铅笔、吸管等工具创造出了角;还有的小组则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出了活动的角,整个活动中学生们兴趣浓厚。

  接下来,我利用活动的角,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新朋友,大点,大点,再大点;小点,小点,再小点。

  游戏的介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角有大有小,同时也让“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这一难点,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紧接着,我又问道: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看了一个故事:红角和蓝角。(课件)

  动画故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在刚才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充分调动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中,并在活动中抽象出角的表象,在游戏中发现角有大有小,在故事中体验角的两条边可长可短。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让课堂充满神奇地魅力,更在不经意间攻破了本课难点。

  活动四、实践操作,画画角;

  一开始,我并没有讲怎样画角,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画角。然后将他们画的各种角投影在屏幕上,针对他们在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探讨画角的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课件)最后我把角的特点和角的画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

  在这里,以学生的自学自误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体验角色小画家创作的快乐,并在提炼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感知。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练*,通过闯关的竞赛形式,再次调动学生学*的热情。

  第一关,慧眼识角。

  第二关,我会数角。

  第三关,巧手摆角。

  以上练*的设计,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巧手摆角的第二题,(点击课件)思维空间大,摆法灵活多样,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总结,完善新知

  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课件)

  纵观本课的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此过程中,我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及时评价。我通过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耕耘中收获。课堂上,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有数学知识,更有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问题深入研究的科学态度,是知识背后蕴藏的更有价值,更富生命张力的东西。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创新。但愿,我的课堂,我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以新的启迪、新的思考!

  我的说课就到这,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5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让学生小结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今天这节上可以说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说角的特征、说操作过程、说判断的理由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学生操作的学具、老师的教具以及板书等,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节课中邹老师在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后,加以示范性的说明并配合手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规范了顶点和边。在之后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说一说的时候,也给与了师范性的演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做一些角,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可以达到统一和谐。在制作角后的交流中学生也有很多亲手指一指的机会,通过让角变大、变小的操作学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教材在教学各个内容时安排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说一说就是要借助语言,把想的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增强语言的培养就是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4、学会倾听,成为数学语言的中介

  我们低年级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说话最初都是需要高级“翻译”的,这个翻译从哪里来?就是我们的老师。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教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说老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度的中介,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在*时的上课中,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力求使学生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及观察、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3)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6)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

  (7)学*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二、说学生: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全面发展。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2)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情况)

  (4)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同学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笼统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如此笼统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同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和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周围许多物体外表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同学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笼统运用的编排,符合同学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同学参与数学学*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同学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同学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同学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同学的特点,首先从同学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同学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发明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同学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同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同学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沛感知角,让同学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沛调动同学学*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身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小朋友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小朋友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优秀教案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同学充沛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方法,使同学在尝试学*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的快乐。】

  3、尝试练*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同学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同学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区分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同学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同学思维,也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同学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笼统,又由笼统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同学在获得了从感性资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同学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同学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方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判断,自身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方法,为同学提供了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同学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胜利。在小小的成绩感面前,感受学*的快乐。】

  2、同学自学画角:同学看书后,画一个自身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同学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身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同学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出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同学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同学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同学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志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出现同学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同学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全课设计意图: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会用直尺画角。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学难点:通过角的特征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可热闹了。看,今天在校园里来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角”,你发现它了吗?请你快把书打到38页,看看“角”藏在哪里呢?(汇报)

  2、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是太强了,那么现在请你也用你的'大眼睛好好看看,在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表面上藏着角?你还在哪里发现过角?你能说出来在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个角?

  3、 那你愿意到数学王国里认识“角”这个好朋友吗?(板书)

  二、 初步认识认识

  1、 不管“角”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哪里你都能找到,那么在数学的大家庭中的“角”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想看看吗?

  2、 拿起你的三角形,找到这个点摸摸,说说什么感受?这是角的顶点。(读)现在请你摸摸这两条边,什么感受,这就是角的边,(读)一个角有几条边?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读)

  3、 请你用三角形中的一个角,给你同桌介绍一下角的各部分名称。

  4、 你能指出黑板这个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5、 练*。你能在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吗?

  三、活动:既然角已经和我们成为了好朋友,现在让我们站起来,摆个有角姿势。

  四、 做一做

  1、(出示不规则纸)我们玩的高兴可是这张什么也不是的纸先生不高兴了,他也想和角成为朋友,我们能帮他找到角吗?我们可以动手折一折,就能折出角,每折一次要把纸按*,然后再折。

  2、请你把折好的角举起来,互相看看你们折出的角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角也是有大有小啊。(指名贴三个)你能比一比黑板上哪个角大吗?纸先生高兴了,现在把你的纸先生放在桌位里吧。

  3、我们还可以用两条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个活动的角呢。这图钉就是角的顶点,这就是两条边,现在请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做一个活动的角。

  4、谁愿意和我比一比谁的角大?(两条边开叉的越大,角越大)

  5、看看这两个角谁大?虽然这个角的边很长,但是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也就是说角的大小和边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只和两条边开叉的大小有关。

  四、画角

  1、角已经和我们成为好朋友了,让我们来画画角吧。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读)

  2、请你认真看。教师画,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能画出一个角。(强调向不同方向)

  3、画角时要牢,先画定点再画边,现在请你画角。

  4、展示。

  五、拓展

  1、我们手里都有三角形,请你拿出来,它有几个角?给你一把剪刀,你能让变成四个角吗?再剪一刀,看看有什么发现?再剪一刀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给你三根小棒,看看能摆出角吗?

  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还有什么问题想要问老师吗?

  2、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具、学具】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

  二、研讨互学

  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

  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

  [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角)为线索,展开对角这个图形的研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师:小马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牛伯伯告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你过了河,要时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角。小马高兴地点点头,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发现了一张不规则的纸,小马想:这上面有角吗?

  2.让学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觉,体会角的特征。(板书)

  4.用折好的角比着在纸上画角。

  5.课件演示怎样画角。

  6.说说角的组成。

  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尺子的作用。)

  8.师:同学们,小马继续往前走,这回它更加仔细地观察,所以它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吗?(电脑出示)

  师小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回顾、强调学生一开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画上的错误。)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三、拓展练*

  1.认一认,辨一辨。

  2.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

  由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做一个活动的角的活动,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而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这也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3.摆角。(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角)

  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谁摆出的角最大。)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师: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样画角的。

  2.质疑问难。

  [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回顾与整理,又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本节课中受益。]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思维能力:

  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学*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说教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

  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和“找角”练*,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

  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的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

  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中巩固,在合作中学*。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说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铁石、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说教学过程

  1、复*引入

  出示长方形图、正方形图、三角形图后,请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图形,完后教师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新图形:它就是角,这节课只对它进行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课件把校园图中的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

  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的图片,再一次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请下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引导学生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课件上以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也许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接下来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屏幕上的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总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答案板书出来。

  (2)判断“练*中的第一题”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角。(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教师先以黑板面上的角为例示范指出,再请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说一说,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若干学生向全班汇报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阐述:一间教室就有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角更多了,你们课后可以再去生活当中找找。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折角

  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让学生折角,把准备好的纸,在教师的引导下折出自己喜欢的角。然后让学生触摸角并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过程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受的方式过度到触觉感受,进一步

  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4、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做好的角的边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角的边延长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并把结论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5、动手画角

  教师阐述:你们刚才认识了角,也会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画一个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师先示范画一个角,强调要用尺子画,再让学生尝试画角。教师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完成之后,请几名同学在幻灯片下向全班展示画好的作品,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6、小结

  (1)小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通过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朋友通过这一节课对角进行了一番初步认识,其实,在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秘密我们没有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探究它的秘密。

  7、作业布置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2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能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出角的大小。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三角尺一个,小棒4根,两根硬纸条,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

  (1)拿出四根小棒,你能围成什么*面图形?

  (2)拿走一根,你又能围成什么*面图形?

  (3)如果再拿走一根,剩下的2根小棒,又能围成什么*面图形呢?

  (4)谈话:仔细看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1、感知角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看,这两位小朋友正在做手工呢!(出示例1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引导: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谈话: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引导:三角尺中也有角,拿出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它的角(指生上台指,师指导角的指法),咱们感受一下,用手心摸摸尖尖的点有什么感觉,顺着点往这儿摸,再顺着点往这儿摸,谁来说说有什么感觉? 现在我们把这个角描下来好吗?

  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角的相关内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为了说明这个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集体说一说。(教师板书)

  追问:你能指出这请下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指生上台指一指。

  2、找角

  谈话: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交流:你找到角了吗?

  小结: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3、辨角

  谈话:听说我们认识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说自己是角,到底是不是呢?(想想做做第1题)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不是用表示(手指表示)。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4、数角

  提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思考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评议。

  5、画角

  谈话: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请你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做上角的标记)注意:实际操作中边用尺子画。(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试一试(制作活动角)

  谈话: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提问:你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谈话:咱们来变魔术,能把你的角变大一些吗?再变大一些。(生操作)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得大一些,师演示。

  引导:怎样可以把角变小? (生操作)

  指出: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得小一些,师演示。

  指出:把角的两边张开或合拢,角就会变大或变小(师生一起操作),也就是说,角有大小。(板书:角有大小)

  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的钟面图)

  生齐声说: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接着比较一组边不一样的角,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和同桌比比角的大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了新朋友角,如果你是一个角,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

  2、角的用处很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奇妙世界!

  3、拓展延伸思考:在一个长方形上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④创造*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学具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或礼物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一包东西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找一找

  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剪一箭

  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剪一刀,能把它变成几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练一练

  进行“判断”练*和“找角”练*,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通过折角、画角、做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学具: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低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活动。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三角形”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学生指角时多数是点一下)。

  师:原来同学们心目中的角是这样。(在黑板点一下)这是角吗?看来指角还有很大的学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营造宽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课本封面上的角为例,质疑:怎样才能正确的指出角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通过指角活动,明确角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

  (2)观察课本主题图,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这个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完成:

  (1)折一折:先让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2)比一比:并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有大有小。

  (3)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折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4)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样,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对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实践操作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

  4、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学具建立出一个直观的角;然后通过游戏活动感受角的变化。具体分两步:

  (1)游戏:谁的'手儿巧?

  用吸管折成可以活动的角,通过角的变大变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一活动,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认识动态的角。使学生在玩中形象的领会到“角的大小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2)游戏:谁的眼力好?

  出示准备好的两个大小相同,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谁小?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将难点分散到两个游戏中,使他们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三、巧设练*,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练*八第3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说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可见,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辨认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法与学法

  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这一思想,采用互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媒体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认一认”、 “练一练”、 “画一画”、“做一做”、“变一变”这几个环节来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角的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旧知导入——利用钟面,初次直观感知角

  利用说一说、画一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让学生初次感知角的存在,然后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联系生活,建立概念

  1、说一说

  我根据教材例1情景中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剪刀、钟面和折扇图片,让学生找角,借助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兴趣,也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促使学生从实物图形的认识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

  2、摸一摸

  通过让学生尝试体验摸三角尺上的角,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发现原来角都有两条直直的线和尖尖的点,从而形成对角的特征的初步感知。

  3、找一找

  学生经历了“说一说”、“摸一摸”这两个环节的学*后,对实物角的辨认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就水到渠成了。我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自己找到的角来加深对角的特征的感知,同时让学生发现角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

  4、折一折

  这一环节通过用纸折角的活动,不仅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通过把所折的角“印”下来这一过程来完成从实物角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的过程,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利用“印”角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总结出角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为后边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打下伏笔。

  5、认一认

  直接向学生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启发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练一练

  我先设计了判断角的练*,通过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对角认识完成了质的飞跃。然后出示几种*面图形,让学生来数角,在课堂上拓展提高学生对角的认识。

  7、画一画

  在学生逐步建立起了角的表象后,我再利用画角来加深学生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一特征的认识。

  8、做一做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活动角。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出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角的特征的理解。

  9、变一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操作活动角得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同时又借助《红角与蓝角比大小》的动画故事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锐角、直角、钝角打下基础。

  (三)总结延伸——儿歌总结、拓展训练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再用儿歌总结本课时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轻松记忆琅琅上口的儿歌的同时,又牢记了角的特征。最后设置一个拓展训练进行课外延伸。

  我想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分步实施,预期的教学目标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在*等、融洽的氛围中能充分地活动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大部分学生会对角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并形成角的表象。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扩展6)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二十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单元第页上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乘法的意义是学*乘法计算和用成发放解决问题以及今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乘法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飞机的,玩火车的,还有坐过山车的后,这时我再问“好玩的可真多呀!你喜欢玩什么?”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飞机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3人;小火车有4排座位,每排坐6人;过山车有7个车厢,每个车厢坐2人。最后再提出“其实游乐场里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3+3+3+3+3……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3,却不知道几个3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3。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2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2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5个3相加,可以在5和3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5个3相加等于15,所以3×5=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5×3=15。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

  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做一做的第1、2、3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练*九的第9题。这两题都是要求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6~48页。

  二、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这种概念又难以建立,教材一开始就专设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基础上,初步来学*乘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我班有一部分能掌握,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自如地掌握,对于这几个小朋友还需花时间来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去了解算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的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①2+3+3+4=②4+4+4=

  ③1+3+1+5+2=④3+3+3+3=

  ⑤1+2+3+4+2=⑥2+2+2+2+2+2=

  2、生仔细观察,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观察加数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吗?说说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加数相同的例子,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到游乐园里找一找。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46页主题图)生观察主题图,并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计算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人数(各题明确分别有几个几相加)

  (1)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3+3+3+3+3=15(人)

  (2)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6+6+6+6=24(人)

  (3)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2+2+2+2+2+2+2=14(人)

  由加法算式2+2+2+2+2+2+2=14中有7个2相加,延伸到有8个、9个、20个、100个2相加呢?从而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认识乘号“×”

  教授乘号的写法和读法以及乘号的`由来。

  3、学*“7个2相加求和”的乘法算式。

  出示课件,借助课件演示7个2相加求和竖着看可以理解为7个2相加,横着看可以理解为2个7相加,由加法算式引入到乘法算式的书写(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从中感知相同加数的加法用乘法来计算更简便。

  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方法。例如:2+2+2+2+2+2+2=14。

  (1)看,相同加数是几。2

  (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7个2

  (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重点)2×7

  4、乘法算式的读法。

  5、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7=14(2叫乘数,7叫乘数,14叫积,即:乘数×乘数=积)。

  巩固应用:例2

  6、改写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课本P46页主题图中小飞机和小火车的总人数):3+3+3+3+3=15,6+6+6+6=24

  (三)课堂练*

  教材P48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生畅谈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3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2、编排特点

  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游乐园主题图、例1和练*九的第1~4题。教材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学*乘法的数学园地,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课标》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努力实现概念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活动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探究体验,经历乘法——应用拓展,巩固乘法——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5把椅子……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其实在同学们摆小棒的游戏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出示例1主题图,“看小朋友们摆了几个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马上就说:左边男孩摆了4把小伞,每把小伞用了5根小棒;右边男孩摆了3个五角星,每个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教师接着说:“你们会像他们这样摆一组漂亮的图形吗?要记住每个图形的小棒根数相同哟!”从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用小棒摆一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有的是几个三角形,就是几个3相加;有的是几棵树,就是几个4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6个3相加可以写出来,那60个3相加、600个3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6个3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6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6×3,读作6乘3,还可以表示3×6,读作3乘6,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读、齐读算式,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游乐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给学生提供各种感性素材,使每一道加法算式的意义是唯一的,那么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的意义也是具体的、唯一的,学生容易理解。如做一做:荡秋千。练*九的第1、4题。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怎样想的,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变式练*。让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巩固乘法概念。教师将练*九第3题改编成下题: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学生先仔细观察算式表示的意义,再紧扣乘法的意义来判断是否可以改写,再去写乘法算式。学生开展辨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维训练中,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乘法的教学园地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引导探式的教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教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对比认识、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米老鼠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2、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这时老师继续课件演示并提问:你们看来了多少小动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吗?(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米老鼠数数朋友的人数,捕捉孩子们喜欢的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讨论后回答。但是学生说的算式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加数不同,另一种是加数相同。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如果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脚怎么办?一只动物四只脚,难道一个四一个四的加吗?那样要写多长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

  (4)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4、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五、远程资源的`应用

  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学生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所以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较好的维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学重难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学生的感知过程。比如,先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再观察找到相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算法,最后介绍乘法的读、写和认识乘号。学生课堂练*,传统的方法是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练*,但座位上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别人做,这样实际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视频展示台之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说课内容。一、学*目标的叙写 二、评价任务 三、学*流程 四、板书设计 。

  一学*目标的叙写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二、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说学*流程:

  为了达成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在此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加法: 5个3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 7=14读作:2乘7等于14

  7× 2=14读作:7乘2等于14

  乘号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6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本节课属于起始教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能否打好基础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乘除法应用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专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首先教材给出了一幅学生最为熟悉的游乐园图,再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学*前,他们已经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了加法,同数相加的学*,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的积极体验。这一阶段的学生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富于挑战与竞争的游戏、评比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活动的热情与愿望。学生在日常的学*和游戏中对同数相加会有一定的感知,但没有经历由感知、探究到建立模型再到解释应用的数学学*体验。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师:上课之前老师想教小朋友们几句《弟子规》,想学吗?生:想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读一读吧。(生随音乐读)

  师:同学们读的可真好,《弟子规》中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经典,在我们学校人人都会背诵,老师希望,同学也能找来读一读好吗?生:好。

  师:好,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立、礼)同学们好!(老师好)

  [在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几,为后面的学*作好铺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节数学课呀,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一个动物乐园看看他们的运动会开幕式,想去吗?生:想。

  师:动物乐园的小动物们都很有礼貌,都争着要和小朋友们问好呢!他们都已经

  列好了队。下面就比一比谁的观察力好,谁是火眼金睛?

  1、小狗列队:

  (1)(课件出示2只小狗):快看,来了谁来列队了?生:2只可爱的小狗。

  (2)(出示6只小狗)?看看一共有多少只小狗你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生:每组有2只,一共是3组,加法算式是2+2+2(板书:2+2+2)师: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

  生:是3个2相加,因为每个队有2只,有3队,就是3个2相加。

  2、大公鸡列队:

  师:小狗站的可真整齐。看这是谁?它们也要向同学们问好呢!生:大公鸡。

  师:大公鸡?算式该怎么列呢?你们看(大公鸡,一队出来3只,出来3对)生:一共12只大公鸡。算式是3+3+3+3(板书3+3+3+3)师:这是几个几相加?生:这是4个3相加。

  3、小熊列队:

  师:可爱的小熊也来了,看一看一共有多少只(2队,每队7只)怎么列式?生:7+7(板书7+7)

  师:也就是2个7相加

  师小结:在刚才小动物们的欢迎仪式上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看得清楚,记得准确,表达完整。接下来咱们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强?

  【在试讲时这里设计了学生动手摆小棒的环节,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出几个几相加的规律,试讲之后发现摆小棒这一环节在一年级加减法学*时经常操作,已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摆小棒的动作慢,随意性大。同组的老师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们爱看动画入手,我将导入改为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列队来引入新课,出示三组动物列队参加运动会的图片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感的图片中列出加法算式,发现规律。】

  二、学*新课,认识乘法

  1.发现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是连加法,加数都相同。

  2.引出乘法:

  生:这3队的小动物问候声引来了一群小猴子,一次出来2只小猴子,一共是8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呢?

  ①写算式:

  师:现在请你来动笔写一写:8队小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呢?请列出算式。

  (生在本上写8个2相加。)

  ②谈感受: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太长了,手都酸了,很麻烦

  ③想办法:

  师:能不能想个办法,不写这么长的算式,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用乘法2×8=16④引乘法: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乘法吗?生;课前预*知道的。

  师:课前预*是个很好的学*方法,大家都要向他学*。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3.列式学乘号:

  ①列出算式:师:请你来板书算式。生:(2×8)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写吗?

  ②学*乘号:

  师:这个小叉是什么呀?生:是乘号(板书乘号两个字)

  师:它读作乘,你能读读这个乘法算式吗?大家一起读一遍。生练*读。

  ③讲解意义:

  师:谁知道这个2表示什么?生:2是相同的加数。

  师:8表示什么呢?我写成9或者7行不行呀?生:不行,8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噢,我知道了,乘号前面和后面两个数一个是加法算式中的加数,另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2×8也可以写成8×2,在这里他们都可以表示8个2相加。【利用动感的图片,通过看、数小动物的只数,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在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感到学*乘法的必要性,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把前面三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自己写一写,指名板演。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重点说清几个几)读一读这些乘法算式。课间休息: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唱一个拍手歌,请同学起立。

  生:(表演唱)

  师:在我们刚才作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我发现我们每次拍2下手,一共拍了3次,算式是2×3或3×2

  生2:“假如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这句歌词一共有11个字,我们一共唱了3遍,算式是11×3或3×11

  生3:“假如感到快乐”这句有6个字,我们唱了6次,算式是6×6

  【再次通过愉快的活动,体验乘法就在身边,同时训练了发散思维。】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1.物园里的乘法。

  师:刚才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认识了乘法,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动物乐园,我们快去看看吧。

  师:游乐园里准备了一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哪些能用这节课所学的乘法来解决?你是怎么列算式的?谈谈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表达最清楚、完整

  生:每组有5只一共有4组,就是4个5,算式是5×4或4×5(2)

  生:每组有4个一共有6组,就是6个4,算式是6×4或4×6(3)

  生:每组有5个一共有3组,就是3个5,算式是5×3或3×5(4)

  师:这幅图能直接用乘法来计算吗?生:不能。师:那你想怎么算?生1:我用3×2+4生2:我用3×3+1生3:我用4×3-2生4:我可以把每两之看成一组,算式是2×5,5×2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幅图,有这么多不同的解法。2.我来帮忙,

  ①师:请你们帮帮小动物的忙,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6+6+6+6=()×()2+2+2+2+2=()×()3+4+5+9=()×()

  ②师:请你们帮帮小动物的忙,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2×6=7×4=

  ③小蜜蜂送信3.生活中的乘法

  一家三口人吃面需要几个碗,几双筷子?需要几根筷子?

  4.我能挑战

  根据要求你能说出几个算式4个2相加2和6相乘6+6+6+6+2=5+5+5+5+10=4+4+4-4=【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巩固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网友在研讨中提出,我从课的导入到练*缺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议我在练*中加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题,于是我增加了一组生活中的乘法练*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想一想、说一说: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课前读到的《弟子规》,现在就请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这段一共有多少个字?就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吗?(出示)

  【与课前游戏相照应,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乘法的作用。】

  生1:可以看成每节3个字,共8节8×3生2:每行6个字4行6×4

  师:你身边还有哪些?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来听课的同学,每个人10个手指,全班40人多少个手指?10×40或40×10

  生2:一把椅子4条腿,一行8把椅子多少条腿?4×8或8×4

  小结:

  五、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乘法。

  生2:我觉得用乘法解决问题比较简便。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我们在动物乐园玩的可真高兴,不但认识了乘法,还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继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生活,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反思性说课比赛让我获益匪浅,首先是网络研讨拉*我同老师们的距离,在研讨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台,在这里我可以直接的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感受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我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他们给与我很多真诚的鼓励,也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使我的教学设计在不断完善。通过这次网络研讨对我来说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洗礼。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由教材中的摆小棒活动引入新课,学*乘法,感受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摆小棒这一环节在一年级加减法学*时经常操作,已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摆小棒的动作慢,随意性大。同组的老师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们爱看动画入手,我将导入改为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列队来引入新课,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

  网友在研讨中提出,我从课的导入到练*缺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议我在练*中加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题,于是我增加了一组生活中的乘法练*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通过了教学设计,课堂研讨,网络研讨,课后反思,教学再设计等几个环节。经历这样的学*过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你在不断的研讨、反思中才能得以完善。这样也才能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7

  1、教材简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乘法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玩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个车厢坐3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3把椅子。最后再提出 “儿童乐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个?”

  (二) 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5+5+5……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5,却不知道几个5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5。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5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5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6个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6个3相加等于18,所以3×6=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6×3=1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练*九的第二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九的第一题。这两题都是情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是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表内乘法的内容,乘法口诀是表内乘、除法计算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进一步学*乘法除法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教材的呈现是在学生学了2~7的乘法口诀以后学*的,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归纳出8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学*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经历独立探究,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乘法口诀的来源。

  ⑵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新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教法

  开始上课,我就为学生设计了闯关游戏,在游戏结束时,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尝试编写乘法口诀。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方法,进行自主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铺垫

  游戏:闯关

  1、第一关: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46= 73= 55=

  27= 56= 45=

  指名回答,并说出用了哪一句口诀

  2、第二关:蓝猫跳数轴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1、学校的仪仗队有哪些乐器?

  2、每一行有多少人?

  3、第一行和第二行一共有多少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再汇报。

  (二)回顾第二关蓝猫跳数轴

  1. 由蓝猫跳数轴引出一个8至8个8的连加。

  师:“再来看看蓝猫又干什么?”(电脑演示)

  师: “这是蓝猫,它可爱运动了,是我们数学王国的运动健将哩,你看,它又在那里跳了。”(展示数轴)

  师:“请小朋友一起来观察一下,蓝猫是怎么跳的?蓝猫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

  师:“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那么蓝猫第二次会跳到几呢?”

  师:“谁能来说说为什么?”

  师:“那么蓝猫第四次、第五次第八次分别能跳到哪里呢?说说为什么。”

  学生反馈。

  师:“求几个8相加什么方法更简便?”(乘法)

  反馈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三)学生同桌讨论,编出乘法口诀

  1、学生同桌讨论,编出8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根据8的乘法口诀写出另一个乘法算式。

  3、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有数字8)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四)全班齐读口诀,试着背一背。

  (五)当你忘记下一句口诀,怎么办?

  师:“蓝猫在背口诀时,直挠头,忘了六八得多少,怎么办?”

  学生探讨,汇报。

  (用前一句口诀的得数加上8,或用下一句口诀的得数减去8。)

  三、巩固练*

  1、智慧树

  师:“这是一颗智慧树,只有有智慧的同学才能让它结满成功果实。”

  2、一只螃蟹八条腿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背诵8的乘法口诀

  六、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8=8 一八得八 81=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8=64 八八六十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单。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动物乐园走一走,你们想去吗?(课件出示“动物乐园”的场景)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情景回答。

  师: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数学问题吗?

  生:小白兔一共有几只?公鸡共有多少只?(教师最好能引导学生说出:大树共有几棵?)

  师:算式该怎么写?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6 3+3+3+3=12 2+1=3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引导学生说出3个2、4个3)教师板书:3个2 4个3

  师:说得真好,你把这个算式的意思说出来了。

  2、师:动物乐园的墙角边,一些美丽的花儿开放了,你能算出一共有几朵花吗?怎么列式?(课件出示花)

  引导学生横着看,根据回答板书:5+5+5=15 3个5

  3+3+3+3+3=15 5个3

  3、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比较算式,得出有的算式都是相同的加数连加,有的算式的加数是不同的。)对啊,你们很会观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二、探索新知

  1、师:走进动物乐园管理员叔叔的办公室,看到了什么啊?(课件出示电脑)算算这里共有多少台电脑啊? 怎么算?(教师板书:2+2+2+2=8 4个2连加)

  2、(课件出示100台电脑)师:要是有这么多电脑,我们该怎么算呢?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简单的算法吗?

  预设:

  (1) 学生直接说出“乘法”,教师表扬,然后问:乘法该怎么写呢?

  (2) 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像这样好多个2相加求和的,还可以用“乘法”来算。教师说:我们就先来研究2+2+2+2这道算式吧,数学家们把4个2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是——板书:4×2。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指名读)

  3、认识乘号

  认识这个符号吗?(乘号)我们一起来写乘号。教师带领学生书空乘号。

  乘号该怎么读?(读“乘”)

  4、2×4还可以写成——教师板书:4×2,指名读算式。

  5、对于这个加法算式和这两道乘法算式,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疑问,教师自己问:老师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加法算式里都是2,怎么乘法算式中有一个4呢?4是怎么来的?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强调:原来4是指2的'个数。

  6、你能把上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

  先指名一位学生把2+2+2改成乘法算式,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改写其他的加法算式。

  反馈,教师板书。板书的同时提问:5×3表示什么?

  师:2+1这个算式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再次强调只有求相同加数的和的时候才能直接用乘法算。)

  教师指着课件上显示的若干台电脑,问:这里这么多电脑,该怎么写乘法算式呢?

  指名学生列式后,问:大家想想,是用加法算简单呢,还是用乘法算简单?(再次得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三、 巩固拓展

  1、我们接着再去动物乐园瞧一瞧,看还有谁在?你们看,那里有一群小朋友在跳绳呢。你能算出他们的人数吗?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加法算式(5+5+5+5=20)

  乘法算式(4×5=20)或(5×4=20)

  2、想想说说。

  (1)一共有( )个2枝(课件出示钢笔图:每盒2枝,有3盒)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2)一共有( )个5朵(课件出示花朵图:每束5朵,有2束)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3、听听,写写。

  教师说学生写算式。4个2相加;7个8相加。

  反馈:有的学生可能写乘法算式,有的学生可能写加法算式。教师把两种答案都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提问:你们喜欢哪种?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写乘法算式比较简单。)

  4、游戏。

  游戏规则:生:老狼,老狼,几点了?师:2点了。学生就要两个两个地抱在一起。

  教师指名几位学生上台做游戏,其他学生在下面喊,然后根据上面学生抱的人数写出乘法算式。

  5、听到小朋友愉快的笑声,一只狐狸也出来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一道聪明题,想考考我们。

  你有办法将下列算式改为乘法算式吗?

  2+2+2+2+1+1;3+2+4;6+3+3+3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全班交流。

  四、 小结,畅谈收获

  我们参观动物乐园的行程结束了,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0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意义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法和学法

  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用小棒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摆出自己画的图形需要准备多少根小棒;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第四个层次是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这环节中落实乘号、乘法算式中各数字表示的意义、算式意义,感受乘法计算比加法计算简便,突出加数相同情况下才能写出乘法算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3、合理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因此,在练*时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引导学生观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教师把问题强加于人,而是开放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着通过拍手游戏、找朋友游戏等练*,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1

  一、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以往的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3.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属于基础课,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为以后学*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本节课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因此,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学情

  乘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拼摆活动,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用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尽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到大家都喜爱的奥特曼家里去做客,途经图图商店被拦住帮忙摆设篮球,奥特曼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使学生产生想帮助奥特曼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动手摆一摆。我把‘到奥特曼家做客’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采用提问引导探究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操作实践,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3、音乐辅助法

  轻音乐能缓解人的压力,心情愉悦。因此,在课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就能达到最佳的学*效果。

  四、学法

  梁启超曾说:“教师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方法:

  1、对比认识法

  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

  2、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通过对多个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局限,经过他们自己独立探索所得的结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师大胆放手,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共进”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奥特曼邀请勇于探索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奥特曼领着大家朝前走,来到图图商店门口被拦住了。图图请奥特曼帮忙把6个足球放进几个柜台里,奥特曼为难了:该怎么放呢?]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分组合作,用6个小圆片代表6个足球,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又能达到“共进”的目的。

  (2)根据学生汇报合作情况媒体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 ,思考为什么分成这样两组?从而引出“加数相同”这一概念[板书:加数都相同]再让学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下铺垫。]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激发创造,认识乘法[ 媒体出示:奥特曼计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只手5个指头,奥特曼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板书课题:乘法和正确的`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2)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练*环节。我们把这一环节设计为来到了奥特曼的家,奥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与前面相照应。学生通过观察食物的包装说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里设计的是一个变式练*,旨在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过程。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2

  1、教材简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乘法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玩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个车厢坐3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3把椅子。最后再提出 “儿童乐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个?”

  (二) 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5+5+5……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5,却不知道几个5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5。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5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5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6个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6个3相加等于18,所以3×6=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6×3=1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练*九的第二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九的第一题。这两题都是情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3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课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在探索乘法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学*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

  乘法的含义是后面学*乘法口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我把知道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小,再加上乘法概念比较抽象,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选用: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让学生采去:“互相说一说”、“自主探究”的学*方法。

  六、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若干张,小棒若干根。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

  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课的一开始我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创设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情景图,小火车每节车厢坐3人,过山车每排坐2人,摩天轮每个吊厢坐4人等。让学生观察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从中积累相同加数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教师趁机说如果有摩天轮上有20个吊厢,那有多少个4相加,学生会说有20个4相加。那100个吊相呢?有多少个4相加,学生会说100个4相加,那100个4相加写起来会怎样?学生会说太麻烦了,从而引出一种新的方法――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师先动手摆1个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那摆4个这样的三角形共用几根小棒呢,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师板书,在找出相同加数和几个这样

  的相同加数时,板书出4个3。讲解4个3相加,可以写成这样:在4和3的中间写一个新的符号――乘号,告诉学生乘号的写法,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紧接着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4个3相加等于12,所以4×3=12,也可以写成乘法算3×4=12,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通过摆这组图形我们列出了一道加法和两道相应的乘法。你能像老师这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生摆汇报展示。重点让学生自己说、写乘法算式。老师只起引领作用。归纳总结: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请同学比较一下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哪种方法更简便。自然而然的会说乘法简便。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接着学生把游乐园里列出的那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最后进行反馈。

  (三)应用拓展,深化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首先设计了一些基础题的练*,如46页的“做一做”练*九中部分*题,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其次我设计了综合应用的题目“送信”,把加法和乘法揉合在一起,巩固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最后设计了拓展练*: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用乘法算式的例子,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我运用“探究教学”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的开始创设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情景图,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动手摆图形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练*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4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知道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

  建立一个新概念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法学法:

  乘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了突出这个重点,突出这个难点,我采用分散知识点,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的方法进行教学,运用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21教育网

  根据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这个特点,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具体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在游戏中复*用加法求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复*“少一点枯燥,多些乐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概念。

  首先,通过“摆一摆”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发现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这个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利用1分钟写出一个长长的相同加数的算式,当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长算式充满成就感时,“老师说出能在1秒钟内把这种长长的算式写出来”,这种说法充分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我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将“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将相同的加数合并成一个变成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将相同加数的个数变成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在变化中完成了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并清楚地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到乘法的简便。这样教学重点得以体现,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三、巩固练*

  我设计了一些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去练*,及时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应用、全课总结。

  以游戏结束,前后呼应,在游戏中发现能用今天学的乘法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很多地方。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乘法的教学园地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引导探式的教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教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对比认识、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米老鼠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2、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这时老师继续课件演示并提问:你们看来了多少小动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吗?(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米老鼠数数朋友的人数,捕捉孩子们喜欢的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讨论后回答。但是学生说的算式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加数不同,另一种是加数相同。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如果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脚怎么办?一只动物四只脚,难道一个四一个四的加吗?那样要写多长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

  (4)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4、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五、远程资源的应用

  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学生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所以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较好的维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学重难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学生的感知过程。比如,先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再观察找到相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算法,最后介绍乘法的读、写和认识乘号。学生课堂练*,传统的方法是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练*,但座位上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别人做,这样实际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视频展示台之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乘法的教学园地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引导探式的教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教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对比认识、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米老鼠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2、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这时老师继续课件演示并提问:你们看来了多少小动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吗?(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米老鼠数数朋友的人数,捕捉孩子们喜欢的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讨论后回答。但是学生说的算式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加数不同,另一种是加数相同。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如果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脚怎么办?一只动物四只脚,难道一个四一个四的加吗?那样要写多长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

  (4)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4、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五、远程资源的应用

  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学生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所以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较好的维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学重难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学生的感知过程。比如,先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再观察找到相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算法,最后介绍乘法的读、写和认识乘号。学生课堂练*,传统的方法是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练*,但座位上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别人做,这样实际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视频展示台之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7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和操作,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乘法算式的含义.

  2.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会正确地读出和写出乘法算式.会正确地叙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要会用学具摆出乘法算式的含义.

  3.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算式:4+6+9和2+2+2.

  (1)要求学生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2+2+2这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那么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板书).

  (2)数数看是几个2相加?(3个)

  2.出示算式:5+5+5+5.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几个5相加?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教师小结: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4.设疑:2+2+2是3个2相加,那么4个2相加,怎样列式?5个2呢?50个2、100个2、1000个2相加呢?

  揭示:用加法列式,算式很长.

  5.引入:今天我们学*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使这些很长的算式缩短.这个方法叫乘法(板书).

  教师出示教具加号“+”,然后向右旋转成乘号“×”,贴在黑板上.

  6.介绍乘号“×”及其写法.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2×3=6.

  1.出示小花图.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例5 桃子图 例6 4×3-2=

  一共有多少个桃?

  3+3+3+2=11 3×3+2=11

  (1)先出示2朵.提问:你们看,这是几朵小红花?(2朵)我们把2朵小红花看成一组.然后再出示2朵,又出示2朵.

  (2)提问:一共摆了几组小红花?(生:3组.)求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板书:2+2+2=6)

  2.教学用乘法计算.

  (1)这道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生:相同加数是2.)写乘法算式时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乘号“×”.

  (2)数数看这是几个2相加?(板书:3个2)乘号后面写“3”,这个3叫做“相同加数的个数”.(板书算式:2×3=6)

  3.教学读法.

  这个算式怎么读呢?(板书:读作2乘以3)教师带读,再要求齐读.

  4.巩固意义.

  提问:

  (1)2×3里的2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2)这个3怎么得来的?它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写在乘号的哪一边?

  (3)2×3表示几个几相加?

  (二)教学3×4=12.

  1.指导学生摆小正方形:竖着摆,每3个为一组,摆4组.

  2.提问:

  (1)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板书:3+3+3+3=12.

  (2)这个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写成乘法算式,乘号前面应先写几?乘号后面应写几?板书:3× 4 = 12

  (3)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3)

  (三)教学4×5=20.

  1.投影出示:

  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2.尝试:请小朋友试一试把这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板书:□×□=□

  指名填写并讨论:乘号前面为什么写4?乘号后面为什么写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刚才我们写的三道加法算式和三道乘法算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每组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

  2.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要用乘法计算.(板书: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改写练*

  1.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5+5+5+5+5

  2.讨论:8+8+8=3×8,对不对?应改怎样改正?

  3.将乘法算式改写成连加算式.

  3×8 8×3

  4.课前我们讲的50个2、100个2、1000个2,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5.算式4+6+9,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小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才能用乘法计算.

  (六)质疑.

  三、巩固练*

  1.填空.

  (1)3×4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4×3读作( )乘以( ),表示( )个( )相加.

  2.看演示图,叙述图意,再说出乘法算式.(用投影演示)

  (1)苹果图:有5个盘子,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

  (2)苹果图: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苹果.

  (3)青蛙跳格图:第一回,每次跳5个格,跳3次.第二回,每次跳4个格,跳4次.(学生回答后,再问一问4×4前面的4表示什么,后面的4表示什么.)

  3.“送信”游戏.(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作业

  1.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2.把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用线连起来.

  3+3+3+3 8×2

  9+9+9+9+9 3×4

  7+7+7 9×5

  8+8 7×3

  3.写出乘法算式,再用圆形纸片摆一摆.

  2个4连加; 4个2连加; 3个5连加; 5个3连加.

  五、质疑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凡是在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8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意义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法和学法

  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用小棒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摆出自己画的图形需要准备多少根小棒;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第四个层次是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这环节中落实乘号、乘法算式中各数字表示的意义、算式意义,感受乘法计算比加法计算简便,突出加数相同情况下才能写出乘法算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3、合理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因此,在练*时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引导学生观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教师把问题强加于人,而是开放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着通过拍手游戏、找朋友游戏等练*,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学*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听算游戏

  2+3+3+1;2+2+2+2;5+9+11+15;5+5+5+5+5+5;10+10+10+10+10;

  给这些算式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并且着重学*加数相同的那一类。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连加)来表达连加算式。

  通过听算(师念算式,生写算式并算出得数)为新知埋下伏笔。类似5+5+5+5+5+5的算式,可能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只听到加数5,而记不住到底有几个5。这就非常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能用几个几来说算式。

  二、探究

  1.感知乘法

  编算式:你能编一道象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个人编一道连加算式,并让你的同桌听算.看谁能把同桌难倒.(生编算式)

  2.探究乘法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用另一种方法来表示100个4连加的算式?

  提示:应该写出哪些数呢?为什么?在100与4之间应该加一个什么符号呢?

  让学生大胆创新并说出想法,再介绍乘法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学*乘法的读、写法。

  [备选]在这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乘法的知识,我们不乏给学生一个介绍知识的机会,听他说。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听孩子们说,最后再加以补充即可。

  3.突出相同加数

  能把你们自己编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在这个算式里如:35=15,3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总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

  4.知识的深化

  你们能把我们刚才听算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2+3+3+1;2+2+2+2;

  5+9+11+15;5+5+5+5+5+5;

  10+10+10+10+10;

  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历写长长的加法算式,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激发学*兴趣,同时让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发明者,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表现。数学课就显得特别生动,孩子们发现科学的美和趣,这就成功了一半。

  我有意选这几个算式,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提高知识,能灵活运用知识。

  2+3+3+1=33

  5+9+11+15=202

  三、应用:

  1.书44页:快乐的星期天: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2.你能给珠子重新划分,使它能用乘法表示.

  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的内容,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意思的乘法算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通过重新划分珠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四、 总结及作业

  1、师生一起回顾学*的过程并总结。

  2、找一找生活中能用乘法表示的数学问题,并把它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学会写数学日记,是学*数学的一种有效的学*方法,可以反思自己的学*过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提出有疑虑的地方,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生1:我会用小棒摆三角形;

  生2:我会用小棒摆树;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来玩摆图形游戏好吗?

  请你想好一个你最喜欢的简单图形.(稍停几秒钟)

  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

  (学生摆图形)

  师: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数)你摆了这么多个图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学生写算式)

  师:谁愿意来讲一讲你的.算式?

  汇报算式:

  5+5+5=15(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7+7+7+7=28(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3+3+3+3+3+3=18(老师听糊涂了,你能说的明白些吗?)

  师:谁还有更多的?你摆了多少个?(生念师写)

  师:如果你摆了20个三角形,就有20个3加在一起,你们觉得这么长的算式,这么多的数加在一起,写的时候......?

  生1:太麻烦了!

  生2:手也会酸的!

  生3:写得时候会数错!

  生4:老师,写20个3相加算式太长了,能不能象读一样简单一些?

  师:是啊!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20个3相加写简便些.(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出了新写法)

  指名(1)3+3+3......;(2)3+3+......+......;(3)3+3等等

  师:大家真能干!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小朋友的创造也不例外.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20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比一比,看一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20个3相加表示出来)

  师:让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出既简便又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好吗?

  生1:3+3+3+3......20

  生2:3+20

  生3:3.20

  生4:320

  生5:3+3+3+......+3

  20个3

  (师板书后竖起大拇指):我们都是小小的创造家!对于这5位同学的创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5:我认为前面两种表示的方法不对,生3和生4的方法比较好.

  生6:我喜欢,我想在3和20的中间加个.(请学生写:320)

  生7:我想加个.(请学生写320)

  ......

  师: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300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了,用把3和20联系了起来.)

  (随之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按照我的设计思路上课,结果总觉得学生直接从数字入手研究,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能完整地建立知识联系,所以我对再教时的教案进行了整改,以上的实录是整改后教案的一个值得反思的片段。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应用教材P45页中的摆图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教材的编者意图往往没有得到我们教师的认同,往往回盲目地去创新,结果是走远了!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在创新之前要读透教材。

  本节课,我认为,特别在学生的创造方面做地比较好,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所得写下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不知能否引起共鸣?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可以这么说: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越主动、充分,那么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因此,数学教学应极力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

  1.激起学生再创造的心理需要.

  再创造意味着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扬弃,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才会产生再创造过程的欲望与动机.在上面的实践中,我们充分抓住了在写几个几连加算式用加法算式很麻烦的时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确实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简便些.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动力.

  2.挖掘学生身边的再创造生长点.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组织再创造的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以及丰富的数学事实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使学生再创造成为可能.在上面的教学探索中,我们有过失败的经历.问题就出在没有激活学生在学*生活中已积累用......和等等表示还有很多的经验,直接要求学生探索20个3相加的简便写法,结果学生无从下手.而本文的案例,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个个都有简便的写法.虽然有雷同的,但思路一下子跳出了以往的框框,再创造出既简便又能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就有了可能.

  3.注重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

  再创造的教学引导学生们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领悟了其间的数学本质,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再创造的学*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20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7页到48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1、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法选用: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观察”、“自主探究”的学*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然后用观察 —— 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法和我们的加法算式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告诉学生×叫乘 号,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7个2相加,相同加数是2,在乘号的前面写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在乘号的后面写7,7个2想加得14,然后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14,也可以写成乘法算7×2=14。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接下来出示旋转木马图,解决“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并列算式:3+3+3+2=1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你们为什么不写成乘法呢?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巩固练*,开智培能。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第一关看谁读得最响亮,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后面三关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四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七、“诱思探究教学论”在本节中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扩展7)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5】份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6~48页。

  二、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这种概念又难以建立,教材一开始就专设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基础上,初步来学*乘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我班有一部分能掌握,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自如地掌握,对于这几个小朋友还需花时间来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去了解算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的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①2+3+3+4=②4+4+4=

  ③1+3+1+5+2=④3+3+3+3=

  ⑤1+2+3+4+2=⑥2+2+2+2+2+2=

  2、生仔细观察,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观察加数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吗?说说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加数相同的例子,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到游乐园里找一找。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46页主题图)生观察主题图,并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计算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人数(各题明确分别有几个几相加)

  (1)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3+3+3+3+3=15(人)

  (2)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6+6+6+6=24(人)

  (3)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2+2+2+2+2+2+2=14(人)

  由加法算式2+2+2+2+2+2+2=14中有7个2相加,延伸到有8个、9个、20个、100个2相加呢?从而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认识乘号“×”

  教授乘号的写法和读法以及乘号的由来。

  3、学*“7个2相加求和”的乘法算式。

  出示课件,借助课件演示7个2相加求和竖着看可以理解为7个2相加,横着看可以理解为2个7相加,由加法算式引入到乘法算式的书写(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从中感知相同加数的加法用乘法来计算更简便。

  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方法。例如:2+2+2+2+2+2+2=14。

  (1)看,相同加数是几。2

  (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7个2

  (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重点)2×7

  4、乘法算式的读法。

  5、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7=14(2叫乘数,7叫乘数,14叫积,即:乘数×乘数=积)。

  巩固应用:例2

  6、改写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课本P46页主题图中小飞机和小火车的总人数):3+3+3+3+3=15,6+6+6+6=24

  (三)课堂练*

  教材P48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生畅谈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合理设计练*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扩展:

  第一学期上册教学期末工作总结|年终总结第二学期下册教学期末工作总结|年终总结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3

  1、教材简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乘法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玩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个车厢坐3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3把椅子。最后再提出 “儿童乐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个?”

  (二) 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5+5+5……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5,却不知道几个5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5。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5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5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6个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6个3相加等于18,所以3×6=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6×3=1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练*九的第二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九的第一题。这两题都是情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⑴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⑵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出示主题图)。我们看一看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游乐园的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渗透乘法的意义。

  1、教学例1,感受相同加数相加。

  生1:看到游乐园里有小火车、过山车、小飞机。

  生2:看到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节车厢里有6人。

  师:你能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生

  生2:小火车上有多少人?生

  生3:有多少小朋友在玩过山车?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谁能解答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解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算式)

  3+3+3+3+3=156+6+6+6=242+2+2+2+2+2+2=14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各小组讨论、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中的一类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2、学*读写乘法算式。

  师: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运算方式来计算,那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3相加?得多少?(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3×5=15)

  让学生认识“×”:乘号与我们认识的加号、减号一样,是一种运算符号。

  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指名读)

  小结:5个3相加既可以写成3×5=15,也可以写成5×3=15(板书)。让学生列出下面几组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3、感受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运算。

  师:在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你看到过吗?你能不能来举个例子?(生举例一下子举不出,教师可以先带个头)

  生举例:5+5+5=15,乘法算式是3×5=15。

  教室里的灯3+3+3+3=12,乘法算式是4×3=12。(2———3个)

  师:老师也发现了个例子!这个小朋友2只眼睛紧紧地盯着裴老师看,2个人就有几只眼睛看着我呢?有几个2?2+2(边说边写)3个人呢?2+2+2那全班28个小朋友呢?28个2。我们一起把算式来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板书2+2+2+2+2+2+2+……+2)

  师:要写几个2啊?生:要写28个2。生:太长了,太麻烦了!师:那怎么办呢?生:可以写乘法算式28×2。

  师:哦,你说得对!像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更愿意用哪一种方法来解答呢?为什么?

  小结: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使学生们展开想像:“28个小朋友会有多少只眼睛?”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4、教学例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1)一个一个的出示气球图:1个5,2个5,3个5,要求3个5是多少?

  (2)用加法算式怎样列式?

  用乘法怎样写?怎样列式3个5是多少?5×3=15或3×5=15(3)说明:在这两个乘法算是中,“3”和“5”叫乘数,15叫做他们的积。

  【设计意图】结合对乘法的理解,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直接学*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

  1、第48页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2、写出乘法算式,并读出来。

  3个2相加4个5相加3和4相乘

  (四)课堂小结,点明目标

  通过学*,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还知道了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同学们都学到了新知识,希望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5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学情:

  本节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学*本节课是为以后学*表内乘法打下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加减法,也学*过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策略,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确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义。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分析,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伙伴交流合作中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含义。

  教法学法:

  目标就在前面,要突破还要在教法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法上,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我将出示课件图片,创设情境,班级去游乐场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结合旧的'加法知识引出新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1、从课件回到学生身边,由远到*,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出相同图形,写出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总结黑板加法算式相同点,引出乘法,教学乘号、读写乘法算式。

  第三个环节:巩固提升

  我将设置第一题基础题,第二题提升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巩固新知识。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置畅所欲言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

  第五个环节:作业布置

  在家里用小棒摆出多个相同的图形,并画下来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分享下。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知识点。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教学内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