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2-17 00:00:00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集合1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一、培养原则

  1、人力资源部制定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计划制定原则遵循管理类与生产技术类人才的双通道培养模式,体现层次性、逐步深化由低级向高级递进性。

  (1)管理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透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合格并在岗位见*期考核合格即可在公司产生管理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者免见*期上岗,未见*的,需经过见*期(3-6个月)考核。

  (2)生产技术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透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合格且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即可在公司产生技术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后,透过见*期后即可上岗。

  2、充分利用公司各种资源,采取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施培养计划。

  二、培养体系

  (一)建立以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为核心环节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具体培养方式

  1、教育培训

  (1)课程研修: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外部专业机构组织的公开课、论坛、交流会。

  外训验收:提交书面“培训总结”或结业证,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主要是透过内外部资源进行管理知识、技能类相关课程的集中学*与研修。

  (2)学历提升:个人选取申请参加公司外的`学历提升。

  学历验收:提交毕业证书或结业证。

  (3)外部考察: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安排后备人才到异地参加相关的考察、参观、培训、交流等。

  学*验收:提交考察报告、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以此增强对标杆企业的学*、增长后备人才见识,促进各项创新实践在公司的落地。

  2、个人提高

  (1)交流研讨: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

  学*验收:提交研讨报告

  发掘内外部资源展开相同岗位对话交流及行业对标以开拓思维、学*创新,透过团队建设活动等管理主体研讨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2)书籍阅读:个人选取对岗位有帮忙的书籍

  学*验收:提交读书心得

  透过阅读各类对岗位有帮忙的优秀书籍,获取各方面知识、技能及素养的提升。

  (3)资格认证:个人选取参加各部门或协会举办的职称/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认证。

  学*验收:提交资格证书

  3、导师辅导

  (1)一对一导师辅导:公司安排,每名后备梯队人才要有一名上级作为其辅导人。

  学*验收:提交导师辅导纪录

  (2)高层对话: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与公司高管接触,定期进行职业谈话。

  学*验收:学*心得

  4、行动学*

  (1)项目历练: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主导相关工作项目(一年至少两次)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旨在透过实际项目历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透过提炼工作实践案例检验其学*效果。

  (2)代理测试: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暂时全权代理计划培养岗位职务。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透过对后备人才代理期间工作的考核,提前发此刻管理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方面,以便提前规避,防止未来晋升后的不胜任。测试次数代理期间不少于三次。

  (3)见*培养: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作为本系统部门或高管领导助理形式见*。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在见*期间,透过参与各类会议、决策、项目等培养深化梯队人才业务潜力、管理潜力。

  原则上一般基层晋主管见*期3个月,主管晋中层见*期6个月或1年为佳,具体见*时间根据实际状况确定。

  (4)跨专业实践: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在本岗位工作熟练基础上,能够采取跨部门、跨专业工作实践锻炼。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三、培养资料

  (一)公司安排(共性需求):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技能(自我管理/管理他人/团队管理等)。

  个人选取(个性需求):业务潜力短板+管理实务操作(项目管理/成本管理/品质管理等)。

  社会组织:专业培训机构、院校组织的各类管理培训、专业主题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

  (二)培训课程设置

  1、主角认知

  (1)管理者主角、地位与职责

  (2)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管理技能

  (1)团队建设与管理

  (2)企业目标与达成计划;

  (3)沟通与协调(跨部门沟通与合作)

  (4)培训与激励(指导培养下属)

  (5)绩效管理

  (6)安全管理

  (7)工作调配

  (8)如何改善员工工作表现

  3、管理实务

  (1)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

  (2)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3)设备管理、物料管理

  (4)定编定员管理

  (5)工序管理

  四、学*与培训计划安排

  略

  五、过程管控

  (一)沟通机制:加强与后备梯队人才的沟通,了解其所思所想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二)反馈机制:及时将梯队人才工作表现及学*工作成果反馈至其本人及相关主管;

  (三)考核机制:实施阶段性考核,对优秀者给予表扬激励、表现一般者给予相应要求和压力。

  六、培养考核

  (一)考核指标:专业知识(50%权重)、工作潜力(30%权重)、职业素质(20%权重)。详见《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考核表》;

  (二)考核数据记录:分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四大培养资料,每大类根据实际培养状况进行细分,比如课堂表现、培训总结提交、读书心得、项目历练表现、工作案例提炼、转训次数、转训质量评估、考察报告撰写质量评估等。此类过程数据将统一电子记录到《后备梯队培养档案登记表》台账,专门档案袋保管;

  (三)考核结果运用:实施阶段考核(每季度一次),考核得分80分(含)以上者为合格,合格者继续培养,不合格者取消梯队培养资格;

  (四)每位梯队人员务必确定一位培养导师。培养导师根据培养目标,每月对培养过程进行效果反馈记录,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报备,人力资源部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培养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方案调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2

  一、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应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理解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惯,具备持续的自学潜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潜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潜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透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㈡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透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到达基准分者即淘汰。到达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均。

  1、专业英语水*测试: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潜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㈠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㈡轮岗学*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了解该部门实际状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资料。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到达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报告最终成绩。实*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㈢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潜力。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推荐,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理解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㈣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四、后备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库、任用及后续跟踪

  ㈠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潜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价。潜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㈡后备人才淘汰有以下状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行以下者;

  2.潜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资料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承诺书资料,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㈢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五、相关说明

  ㈠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㈡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㈢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用心、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㈣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3

  为了强化全县中小企业人才资源配置,提升中小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催生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匮乏、技术单一、思路狭窄、难以适应中长期发展之需求等突出矛盾,根据省、市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暨远程教育的总要求,结合我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实际,以服务全民创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积极实施“以培训促人才、以人才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培训工作新格局,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员工队伍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好全方位的人才培训服务工作。

  一、目标任务

  以催生中小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逐步完善和提高中小企业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环境、培训条件、培训数量、培训质量为目标,促进和带动全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和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员工、青年农民在岗及岗前知识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县域经济带头人、优秀青年农民企业家、合格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的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以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推动全县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20xx年按照市中小企业局下达的人才培训工作任务,全年培训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二、培训内容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今后一段 时间,开展以下专业知识为内容的人才培训工作:

  1、以岗前和在岗专业技能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2、以各类工程专业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3、以激发群众创办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人才培训;

  4、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为主的管理人才培训;

  5、以产品营销策略为主的中小企业营销人才培训;

  6、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为主的科技人才培训;

  7、以企业标准计量、质量管理为主的管理型人才培训;

  8、以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为主的安全管理型人才培训。

  三、培训对象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带动作用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以及有培训需求的中小企业员工、管理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农民及有志于中小企业创业者等,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 辅导培训服务。

  四、培训师资

  在充分利用我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我们将根据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发展需求的之实际,适时聘请国家、省、市有关单位和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以及本地区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成功人士、乡土人才、典型人才和优秀中小企业管理人士,作为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的师资保障。

  五、时间安排

  计划分几个月集中一段时间,分期、分批做好下列各项培训工作:

  1—3月份:中小企业员工技能培训1500人;

  4—5月份:中小企业创业知识培训1000人;

  8—9月份: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1000人;

  10—11月份:中小企业工程技术培训500人;

  全年累计培训以上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六、培训方式

  彬县中小企业局将与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县职业教育中心联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结合我县中小企业的类别特点、行业结构、产业布局、园区建设和规划现状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的主体地位和功能优势,对县域内所有的培训对象按行业类别、职业特点,并以企业现场培训与基地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期、分批、分类、分专业、分区域轮流开展培训。

  七、培训管理

  我局负责对人才培训项目的总体领导和业务指导;负责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建设工作负总责,并定期对培训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建设实施、人才培训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的编制及培训业务的具体开展工作。

  八、培训*台

  各项培训将以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理论教学*台:

  充分利用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在不断完善现有设施和管理的基础上,实时开展理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及辅导培训工作。

  2、现场教学*台:

  根据每期人才培训的具体内容和培训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我县选取具有一定教学培训条件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作为现场教学培训*台,开展切合我县实际的一系列后备人才的现场教学培训工作。

  九、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已有的教学培训*台、教学设施、教学仪器、教学用具、电教设备等硬件设施逐步加以更新、添置、扩大和完善,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为依托的完整的中小企业配套服务体系。

  十、预期效果

  通过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的逐步建设与完善,将彻底改变现有的人才培训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县人才培训规模和水*,预计年可新增培训人数500人以上;这对改善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环境、促进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推动作用。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4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最大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用心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企业人才培养方案,透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用心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透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用心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透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透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5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秀或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可以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明确任用原则和任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明晰相关责任人,保证晋升选拔公*、公正地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表现较差的后备人员,依据后备人才梯队淘汰机制进行淘汰。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6

  根据***和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潜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带给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xx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和操作潜力很强的`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决定潜力强,操作潜力强的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xx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透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国内高级会计人才。选取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贴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资料,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水*设置培训资料,强化管理、理论、综合潜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潜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潜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资料,明确学*任务目标,增强学*自觉性。

  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鼓励我市贴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取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取学*;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五、组织实施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7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网民以及媒体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学者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范围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措施,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措施,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措施。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学者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2、制定实施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学者、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8

  简介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

  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

  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

  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9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透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给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到达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到达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透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潜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用心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带给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用心为“*台建设”带给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带给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带给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取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构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资料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资料、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资料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台。选取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潜力。

  5.技术交流对接*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必须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资料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院校带给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带给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状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xx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0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1

  学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开设会计、金融事务、商务外语、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工艺美术等七个专业,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根据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评审办法,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和懂会计知识的商业、服务业基层管理者,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长沙市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

  2、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和技能兴趣,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3、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

  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管理软件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会计专业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核算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会计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的劳动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向社会推荐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按照这一表述,中职学校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长沙市区社会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学校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我校会计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中职办学层次,适应长沙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

  (一)知识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等,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如普通话、口才、礼仪等。

  (二)能力结构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体能力要求有:

  A、点钞和小键盘数字录入。能识别钞票真假,并快速准确点钞,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小键盘进行数字录入。

  B、记账、算账、报账、理财。能熟练运用会计知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能为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C、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出纳、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D、市场营销。能针对中小工商企业及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各种产品和服务。

  E、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执行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工学交替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包括市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及人事处长、商业企业财务经理及主管会计、高校教师和本校领导及会计专业骨干教师。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会计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专家骨干座谈会,沟通信息,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实训大纲与方案等;为完善会计专业的建设,学校从5月起组织有关教师多次到相关企业、银行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论证报告。

  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调研交流一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

  根据***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及操作标准或岗位职责,制定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课程中体现新方法、新规范和地方行业特色。积极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学校会计专业设置建立在良好的市场就业基础之上,毕业生有明确的实*就业岗位和指向。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每年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一次人才市场调研和本校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交教务处,交流情况,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毕业生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建设好会计、金融事务两个校级精品专业,力争把会计专业在20xx年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学校将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培养商业及服务业基层管理者的目标,并将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和到企业顶岗实*交替进行,我校与湖南千惠商贸连锁有限公司达成“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商业零售业中层管理人才”的合作办学意向,计划在市场营销、会计专业试点,从20xx年秋季开始招生。

  具体做法是,将整个学*阶段划分为6个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前五个月在学校学*,后一个月到企业实*,第二、三、四个周期的前三个月(即3—5月和9—11月)在学校学*,后三个月(即6—8月和12—次年2月)到企业轮换岗位、轮换门店实*,第五、六个周期的前两个月在学校学*,后四个月到企业门店管理岗位见*、顶岗实*,学生学*、实*时间分配大体上各占50%。

  学生实*的岗位由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收货员、防损员等到商品分析员、促销员、统计员、会计员、报单员再到主管、店长助理、店长、区域督导等,既让学生学以致用、检验动手能力、找出存在的.差距、进行多岗锻炼,更是一个提前感受竞争、适应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尽早实现角色的转变,早日成长成才,也有利于企业从基层培养选拔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产学结合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校本教材。

  学生在校学*期间采取分阶段模块化教学,到企业实*期间突出岗位技能训练,进行轮换工作岗位多岗锻炼,既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质量。

  四、专业课程体系

  1、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地确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特别是根据***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调整教学内容,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积极开设选修课,每个学期开设30门以上。

  建设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技能训练教程》、《财务会计》等校级精品课程,将《会计基础》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架构注重与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相衔接,实施双证书教育,将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

  会计专业主要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会计电算化、银行会计、会计模拟实*、财经法规与职业指导,广泛开设选修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40%以上。

  2、积极探索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界限,重点教育学生在会计专业岗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而不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在讲技能的同时讲知识,如第一学期学*会计课程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会计实务达标。

  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实*,边指导边学*,或到已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了解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方法; 另一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教务处据此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多证书”制度,努力提高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普通话、英语、计算机职业能力等级证)的获证率,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课程中。

  3、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科学合理地确立了会计专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确定了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岗位模块三大模块。

  模块一、公共模块 为会计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会计原理、金融知识、统计知识、税收知识、财经法规、小键盘数字录入、点钞、会计记账技术、计算机操作、普通话、书法、礼仪等)。

  模块二、专业模块 按行业或岗位群设置(包括流通业会计、制造业会计、金融业会计、服务业会计等),不同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的模块内容,教学中突出本专业模块(作为必修课),兼顾其他专业模块(作限选课或任选课)。我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中流通业会计、金融业会计、制造业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较多,所以这三个模块又是专业模块中的重点,这三个模块中,对于基本的共同的业务处理内容建立财务会计共同模块,分专业再确定特殊业务处理的相应模块。

  模块三、岗位模块 以具体的制造业、商业企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分别设置货币资金核算、往来款项、材料物资、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工资核算、商品流通、一线柜员、主管柜员、出纳、总账报表等操作岗位,每个岗位明确岗位目标和要求,知识和技能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力求反映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避免教学和

  实际脱节的缺陷。各岗位模块的课程内容要遵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了解不同岗位业务操作内容,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适应岗位要求。

  从模块的数量来看,公共模块有1个,专业模块有3个,岗位模块有10多个;从三大模块的关系看,公共模块为各种会计专门化方向都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其他教学模块的基础;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中的公共岗位模块和实*岗位模块为必选模块;领域岗位模块为可选模块,学生可根据市场需求、个人兴趣和社会资源等因素选择学*。

  五、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专业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分别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对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加强技能训练和案例教学,对电算会计和电子商务都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对金融基础、证券基础、市场营销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基础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电算会计模拟实训,其他还有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收入费用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单项模拟实训。

  第一学期学*会计基础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会计实务达标,第五学期要在校内统一进行会计模拟实*,然后再开展毕业实*。

  制定完善学生毕业实践方案,专业实践课的授课时数不低于专业课授课时数的50%。专业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如奥铿特会计实*)、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2、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方法

  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形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①主要课程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其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②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形式,并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a、必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并且试题中要有一定比重的实务操作题目。课内实训成绩以*时成绩(如填制的记账凭证)的方式计入期末成绩。

  b、选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采取灵活的方式。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对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以实践性考核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每门课程随课程结束进行考查考核,评定成绩,着重实际操作能力(动手、动口、操作、作业、心得体会、论文、考试等形式均可),考查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c、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会计业务实训流程,在适当考虑实训中学生表现及考勤记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学生所完成实训作品(凭证、账簿、报表)的档次及实训报告评定其课程成绩。

  d、对参加省会计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课程,只要通过认证考试的,其成绩界定以认证的级别或成绩为依据。对参加省、市会计专业技能考试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学分。

  ③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上机、专业认同实*、手工会计模拟实*、电算会计训练、毕业实*、毕业总结、勤工俭学、军训、课外创新实践(讲座、竞赛、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考核合格,均有相应学分。

  六、分学期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各学期课程设置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包括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实践课(含技能训练课)三大类,每大类的课程及学分分别为:9科60学分,15科75学分,8科35学分,毕业总学分170分以上,入学教育、军训、技能训练达标(约14个项目)均计算相应学分(15学分)。

  各学期课程按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先文化课后专业课的顺序安排,每个学期同时开设实践课和选修课,每个学期都进行技能训练项目达标,构成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知识体系。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2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最大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积极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通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通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3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认知。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仰仗企业所领导的人才。所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实施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所谓人才培养,即为人才的培训、养成。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中心指导思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通过某些学校和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其他许多外来因素有机结合,达到企业和学校所预期的培养人才的效果。现代的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人才瓶颈,人才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来。要求从职工出发、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存在价值。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为公司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建设。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瓶颈问题。以人为本的培养人才的理论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必要性

  人不可貌相,每个员工都可能是潜在的人才。所以,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企业能给员工提供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企业将有可能发掘更多的人才。因此,企业应着力于员工的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放在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其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民主管理的手段,加强员工的思想建设。使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1.以人文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遵循。尊重公司员工在公司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其说各企业相互竞争,不如说各企业领导的人才之间的较量。一流的产品以一流的企业为基础,而一流的企业形成的基础是一流的人才。三者都做到最优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保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2.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企业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中,把员工作为中心,以人促物,通过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强化,来促进对位物的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因此,企业在用人时或者在招聘时,对于人才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和人的能力的浪费。作为企业的行政管理,要像物尽其用那样做到人尽其才。采取发放福利,升职加薪等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怎样坚持以人为本理论

  以人为本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不易,其实施过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与企业行政管理紧密相关。要做的人尽其才,对人才进行科学配置。根据不同的性格把不同的人放在各自适合的岗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人才配置不合理,就会降低整个企业的效率,造成秩序混乱,员工抱怨成风,公司不稳定,就更谈不上公司的发展。所以对于公司员工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公司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方面来努力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各种建设和财富创造。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保证和企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公司中实行民主管理。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追求,增强员工的主动创造性。员工有行使自己参与公司企业行政管理甚至一些决策方面的民**利。这不仅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创造性,是企业的职员既享有人权,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3.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里的素质指的是员工自身内在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员工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是员工工作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因此对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4.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并把这一项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引导自己的员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员工的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方向,不断丰富员工自我管理的内涵。员工的自我约束力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我管理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利于企业行政管理效果的增强。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5.科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这是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实现大幅度企业节约的同时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措施

  1.企业要树立每个员工都是人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参与管理,并努力营造全员管理的氛围。以人为本的理论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要切实运用到公司的行政管理的具体行动中。例如,可以加强企业技术方面的建设提升和创新使员工可以直接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问题探讨。加强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邮箱直接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同时企业要对员工的积极参与实行鼓励政策,如果员工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给与适当的奖励和表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样将会大大地调动员工参与公司建设的积极性,利于企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2.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企业要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个性的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以及整个企业的团队精神。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使企业在社会的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勇敢的迎接风险,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3.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并且要积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环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企业内部设立图书馆,并存放一些与公司有关的书籍供员工闲时阅读学*。利于公司员工的成长和快速适应公司的发展。或者公司可以定期举行职工培训,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4.着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的提高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战略执行、员工激励甚至管理专家的职能。因此,其本质即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管,以发现和培养有些的企业人才作为业绩标准,调动人力资源部门招贤纳士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督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其与其他公司各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

  四、结语

  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国家企业各个部门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势在必行,只有努力的践行,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得以生存。企业的优秀领导者或者公司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样带出来的企业团队才会更加从满激情,在同行业之间有着极高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企业取得成绩的必然要求。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抵御外来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邢红蕾.以人为本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12:127.

  [2]包立峰.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xx.

  [3]刘洋.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生态与建构[J].东方企业文化,20xx,09:42.

  [4]单忠健.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xx,22:25.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4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5

  一、目的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二、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的人才。

  四、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五、主要内容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4、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后备干部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高级岗位的人才。

  (二) 人才的甄选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1、甄选条件:进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是大专以上全日制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2、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由部门或生产单位推荐。

  3、由人力资源部根据甄选条件筛选人员名单,然后由公司领导批准入选人员名单。

  (三) 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司对人才采用下列两种培养模式:

  1、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公司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一线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副班长到班长(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车间副主任到主任(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中层副职到正职(不同部门)时间为一年;培养期间采用继续教育+内外培训+双师培养制+分段式多模块培训体系。

  2、专业技术及业务管理型专才,以专业技术为主线进行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专业或业务领域内轮岗+项目锻炼+内部指导+继续教育+内外培训模块训练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四) 人才培养方法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公司对列入培养计划的各级人员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按照“技术、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综合素养教育的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适应公司发展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性”的应用人才。

  1、入职开始跟踪管理: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单位负责,定期跟进大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入职2周的脱产军训、培训;现场流程培训;跟班锻炼;年终优秀选拔。

  2、建立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快速成长搭建*台。启动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让各专业大学生看到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安心留在企业施展才华,从20xx年起,启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工程,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组织选拔使用和培养适合岗位人才。

  3、轮岗:前提必须胜任本职工作;公司不同部门间的轮换,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不同部门、单位及各岗位主要职责和相互协调配合情况;由轮换期间部门或单位管理;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根据培养计划及实际情况确定。

  4、纳入内部培训师:为了满足中层岗位所必须的沟通能力、

  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能力,凡列入“菁英工程计划”的必须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讲课工作。

  5、加强培训:内部培训-公司安排一系列的基础培训、技术培训、管理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素质培训等多种形式;外部培训-安排到有色行业同类矿山现场培训、参加咨询机构组织专项培训。提供技术交流机会,有计划地选送到合作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参观学*,取长补短,开阔他们的视野。

  6、委培:根据专业、管理需要与高校和有色行业培训机构合作,委托进行深造。培训为半脱产和全脱产形式,毕业后报取得毕业证,公司给予报销学费。入学通知前需签订委培协议,毕业后为公司服务10年以上。

  7、双师制:过去,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安排有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老师。表面上很重视,事实上这些师傅根本履行不了职责。在此基础上考虑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充满激情和动力,思想还未真正成熟,自律和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小,碰到挫折很容易产生想法。实施“双师制”,即主要组织相关专业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较好职业道德的骨干或比新入职学生早2年“学姐学哥”,班组长为目标责任人。没有身份地位的差距,建立实*情况反馈机制,帮助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这样让大学生能迅速融入集体、切入工作。当挂职锻炼到车间主任阶段期间,安排厂级领导一带一专人负责指导、管理、考核。

  8、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在每一段锻炼期间安排有设计性、研究性的内容,面向生产运行存在复杂疑难课题、技术攻关。例如去年在xx锻炼的xx公司xx、xxxx,在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带领下,进行爆破参数优化项目和冻土爆破项目研究,经过分析讨论提出方案,开展研讨,选定试验爆区,通过爆破效果分析各项指标,确定优化参数,开展专项爆破试验,最终试验成功解决了大块产出率和根底率偏高和影响铲装效率的问题。经北科大、设计院等专家认证达到预期效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9、构建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方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按照“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培训课程。

  10、挂职管理能力提升:纵向逐级挂职,横向多-维度锻炼。基层一线班组长挂职阶段,主要是自我完善,丰富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同时,要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办事公道更要顾全大局,锻炼职业道德素质、文化技术素质、管理素质,掌握计划、生产、安全、设备、成本等管理知识和技巧。挂职锻炼关键在第二、三阶段,在车间主任和中层岗位上锻炼时,必须给予施展*台,放开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目标,独立处理解决问题,严格按照计划方案实施。

  11、保障体系:师资队伍结构-人才培养基地以内部培养为主,现有经验丰富的各专业兼职老师40名。其中教授级高工7名,首*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13名,工程师18名,高级技师1名。此外,基地还根据培训需要聘请一些教授和教员,分别是国内高校名师和行业界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团队进行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技术训练。使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增强企业凝聚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组织各种演讲、书法、篮球比赛和技能比武,积极参加公司举办大型文体活动。

  13、考核体系:考核分为季度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季度考核:学员要有工作小结及自我评估改进意见。指导老师和主管负责人对其评价。年度综合考核:采取“三结合”方式,即结合工作总结进行民主测评、带班指导老师,轮岗单位或部室负责人的意见进行评分。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四个部分,不同培养时期,不同的层次,分别制定不同考核指标;

  考核主要测重于思维能力、专业素质、个人特质、综合能力,同时着重参考其工作业绩。

  综合考评采取问卷打分方式,分别由带班指导老师、民主测评、轮岗单位负责人进行打分,然后按照30%,30%,40%的比例计算出加权得分。以此得分作为衡量综合考评结果的依据。

  (五)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为了保证公司人才培养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人才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司人才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考核进行调整一次,淘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并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加入。

  1、淘汰: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考核评为不合格的淘汰。评为基本合格的在原挂职岗位继续锻炼,连续两年评为基本合格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没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将不再作为公司人才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未按本实施方案要求程序参加培训的或外委培训不签订培训协议的,违反公司员工管理办法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不再作为公司人才培养。

  公司将根据《培训管理办法》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凡不配合评估工作的个人,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淘汰出局人才管理库。

  2、晋升: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评为合格的晋升一级挂职锻炼。另外,当公司出现岗位空缺时,将优先从公司人才库中选拔适合人选,或集团公司选拔人才时优先推选。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扩展阅读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扩展1)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汇编1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认知。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仰仗企业所领导的人才。所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实施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所谓人才培养,即为人才的培训、养成。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中心指导思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通过某些学校和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其他许多外来因素有机结合,达到企业和学校所预期的培养人才的效果。现代的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人才瓶颈,人才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来。要求从职工出发、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存在价值。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为公司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建设。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瓶颈问题。以人为本的培养人才的理论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必要性

  人不可貌相,每个员工都可能是潜在的人才。所以,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企业能给员工提供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企业将有可能发掘更多的人才。因此,企业应着力于员工的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放在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其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民主管理的手段,加强员工的思想建设。使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1.以人文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遵循。尊重公司员工在公司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其说各企业相互竞争,不如说各企业领导的人才之间的较量。一流的产品以一流的企业为基础,而一流的企业形成的基础是一流的人才。三者都做到最优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保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2.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企业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中,把员工作为中心,以人促物,通过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强化,来促进对位物的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因此,企业在用人时或者在招聘时,对于人才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和人的能力的浪费。作为企业的行政管理,要像物尽其用那样做到人尽其才。采取发放福利,升职加薪等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怎样坚持以人为本理论

  以人为本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不易,其实施过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与企业行政管理紧密相关。要做的人尽其才,对人才进行科学配置。根据不同的性格把不同的人放在各自适合的岗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人才配置不合理,就会降低整个企业的效率,造成秩序混乱,员工抱怨成风,公司不稳定,就更谈不上公司的发展。所以对于公司员工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公司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方面来努力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各种建设和财富创造。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保证和企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公司中实行民主管理。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追求,增强员工的主动创造性。员工有行使自己参与公司企业行政管理甚至一些决策方面的民**利。这不仅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创造性,是企业的职员既享有人权,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3.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里的素质指的是员工自身内在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员工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是员工工作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因此对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4.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并把这一项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引导自己的员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员工的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方向,不断丰富员工自我管理的内涵。员工的自我约束力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我管理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利于企业行政管理效果的增强。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5.科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这是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实现大幅度企业节约的同时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措施

  1.企业要树立每个员工都是人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参与管理,并努力营造全员管理的氛围。以人为本的理论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要切实运用到公司的行政管理的具体行动中。例如,可以加强企业技术方面的建设提升和创新使员工可以直接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问题探讨。加强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邮箱直接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同时企业要对员工的积极参与实行鼓励政策,如果员工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给与适当的奖励和表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样将会大大地调动员工参与公司建设的积极性,利于企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2.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企业要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个性的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以及整个企业的团队精神。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使企业在社会的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勇敢的迎接风险,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3.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并且要积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环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企业内部设立图书馆,并存放一些与公司有关的书籍供员工闲时阅读学*。利于公司员工的成长和快速适应公司的发展。或者公司可以定期举行职工培训,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4.着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的提高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战略执行、员工激励甚至管理专家的职能。因此,其本质即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管,以发现和培养有些的企业人才作为业绩标准,调动人力资源部门招贤纳士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督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其与其他公司各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

  四、结语

  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国家企业各个部门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势在必行,只有努力的践行,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得以生存。企业的优秀领导者或者公司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样带出来的企业团队才会更加从满激情,在同行业之间有着极高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企业取得成绩的必然要求。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抵御外来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邢红蕾.以人为本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12:127.

  [2]包立峰.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xx.

  [3]刘洋.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生态与建构[J].东方企业文化,20xx,09:42.

  [4]单忠健.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xx,22:25.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2

  一、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惯,具备持续的自学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通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㈡ 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通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达到基准分者即淘汰。达到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均。

  1、专业英语水*测试: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能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㈠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㈡轮岗学*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了解该部门实际情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内容。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达到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报告最终成绩。实*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㈢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接受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㈣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四、后备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库、任用及后续跟踪

  ㈠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能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能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㈡后备人才淘汰有以下情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名以下者;

  2、能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内容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承诺书内容,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㈢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五、相关说明

  ㈠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㈡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㈢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积极、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㈣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3

  学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开设会计、金融事务、商务外语、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工艺美术等七个专业,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根据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评审办法,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和懂会计知识的商业、服务业基层管理者,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长沙市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

  2、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和技能兴趣,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3、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

  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管理软件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会计专业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核算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会计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的劳动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向社会推荐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按照这一表述,中职学校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长沙市区社会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学校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我校会计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中职办学层次,适应长沙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

  (一)知识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等,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如普通话、口才、礼仪等。

  (二)能力结构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体能力要求有:

  A、点钞和小键盘数字录入。能识别钞票真假,并快速准确点钞,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小键盘进行数字录入。

  B、记账、算账、报账、理财。能熟练运用会计知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能为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C、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出纳、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D、市场营销。能针对中小工商企业及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各种产品和服务。

  E、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执行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工学交替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包括市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及人事处长、商业企业财务经理及主管会计、高校教师和本校领导及会计专业骨干教师。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会计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专家骨干座谈会,沟通信息,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实训大纲与方案等;为完善会计专业的建设,学校从5月起组织有关教师多次到相关企业、银行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论证报告。

  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调研交流一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

  根据***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及操作标准或岗位职责,制定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课程中体现新方法、新规范和地方行业特色。积极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学校会计专业设置建立在良好的市场就业基础之上,毕业生有明确的实*就业岗位和指向。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每年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一次人才市场调研和本校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交教务处,交流情况,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毕业生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建设好会计、金融事务两个校级精品专业,力争把会计专业在20xx年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学校将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培养商业及服务业基层管理者的目标,并将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和到企业顶岗实*交替进行,我校与湖南千惠商贸连锁有限公司达成“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商业零售业中层管理人才”的合作办学意向,计划在市场营销、会计专业试点,从20xx年秋季开始招生。

  具体做法是,将整个学*阶段划分为6个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前五个月在学校学*,后一个月到企业实*,第二、三、四个周期的前三个月(即3—5月和9—11月)在学校学*,后三个月(即6—8月和12—次年2月)到企业轮换岗位、轮换门店实*,第五、六个周期的前两个月在学校学*,后四个月到企业门店管理岗位见*、顶岗实*,学生学*、实*时间分配大体上各占50%。

  学生实*的岗位由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收货员、防损员等到商品分析员、促销员、统计员、会计员、报单员再到主管、店长助理、店长、区域督导等,既让学生学以致用、检验动手能力、找出存在的差距、进行多岗锻炼,更是一个提前感受竞争、适应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尽早实现角色的转变,早日成长成才,也有利于企业从基层培养选拔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产学结合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校本教材。

  学生在校学*期间采取分阶段模块化教学,到企业实*期间突出岗位技能训练,进行轮换工作岗位多岗锻炼,既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质量。

  四、专业课程体系

  1、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地确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特别是根据***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调整教学内容,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积极开设选修课,每个学期开设30门以上。

  建设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技能训练教程》、《财务会计》等校级精品课程,将《会计基础》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架构注重与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相衔接,实施双证书教育,将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

  会计专业主要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会计电算化、银行会计、会计模拟实*、财经法规与职业指导,广泛开设选修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40%以上。

  2、积极探索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界限,重点教育学生在会计专业岗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而不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在讲技能的同时讲知识,如第一学期学*会计课程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会计实务达标。

  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实*,边指导边学*,或到已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了解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方法; 另一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教务处据此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多证书”制度,努力提高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普通话、英语、计算机职业能力等级证)的获证率,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课程中。

  3、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科学合理地确立了会计专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确定了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岗位模块三大模块。

  模块一、公共模块 为会计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会计原理、金融知识、统计知识、税收知识、财经法规、小键盘数字录入、点钞、会计记账技术、计算机操作、普通话、书法、礼仪等)。

  模块二、专业模块 按行业或岗位群设置(包括流通业会计、制造业会计、金融业会计、服务业会计等),不同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的模块内容,教学中突出本专业模块(作为必修课),兼顾其他专业模块(作限选课或任选课)。我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中流通业会计、金融业会计、制造业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较多,所以这三个模块又是专业模块中的重点,这三个模块中,对于基本的共同的业务处理内容建立财务会计共同模块,分专业再确定特殊业务处理的相应模块。

  模块三、岗位模块 以具体的制造业、商业企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分别设置货币资金核算、往来款项、材料物资、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工资核算、商品流通、一线柜员、主管柜员、出纳、总账报表等操作岗位,每个岗位明确岗位目标和要求,知识和技能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力求反映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避免教学和

  实际脱节的缺陷。各岗位模块的课程内容要遵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了解不同岗位业务操作内容,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适应岗位要求。

  从模块的数量来看,公共模块有1个,专业模块有3个,岗位模块有10多个;从三大模块的关系看,公共模块为各种会计专门化方向都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其他教学模块的基础;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中的公共岗位模块和实*岗位模块为必选模块;领域岗位模块为可选模块,学生可根据市场需求、个人兴趣和社会资源等因素选择学*。

  五、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专业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分别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对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加强技能训练和案例教学,对电算会计和电子商务都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对金融基础、证券基础、市场营销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基础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电算会计模拟实训,其他还有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收入费用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单项模拟实训。

  第一学期学*会计基础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会计实务达标,第五学期要在校内统一进行会计模拟实*,然后再开展毕业实*。

  制定完善学生毕业实践方案,专业实践课的授课时数不低于专业课授课时数的50%。专业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如奥铿特会计实*)、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2、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方法

  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形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①主要课程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其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②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形式,并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a、必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并且试题中要有一定比重的实务操作题目。课内实训成绩以*时成绩(如填制的记账凭证)的方式计入期末成绩。

  b、选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采取灵活的方式。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对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以实践性考核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每门课程随课程结束进行考查考核,评定成绩,着重实际操作能力(动手、动口、操作、作业、心得体会、论文、考试等形式均可),考查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c、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会计业务实训流程,在适当考虑实训中学生表现及考勤记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学生所完成实训作品(凭证、账簿、报表)的档次及实训报告评定其课程成绩。

  d、对参加省会计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课程,只要通过认证考试的,其成绩界定以认证的级别或成绩为依据。对参加省、市会计专业技能考试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学分。

  ③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上机、专业认同实*、手工会计模拟实*、电算会计训练、毕业实*、毕业总结、勤工俭学、军训、课外创新实践(讲座、竞赛、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考核合格,均有相应学分。

  六、分学期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各学期课程设置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包括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实践课(含技能训练课)三大类,每大类的课程及学分分别为:9科60学分,15科75学分,8科35学分,毕业总学分170分以上,入学教育、军训、技能训练达标(约14个项目)均计算相应学分(15学分)。

  各学期课程按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先文化课后专业课的顺序安排,每个学期同时开设实践课和选修课,每个学期都进行技能训练项目达标,构成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知识体系。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4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网民以及媒体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学者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范围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措施,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措施,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措施。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学者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2、制定实施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学者、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5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6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核心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台,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资源,以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为重点,校外实*、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教学管理*台”,搭建顶岗实*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联手共建师资队伍的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决定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成员构成;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决定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必须与企业合作。教育部在教高司函[20xx]82号文中,对高职院校建设教学团队提出建设目标,“双师”结构的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聘用企业技术骨干担当兼职专业带头人;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三是调整校内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师;四是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力度;五是聘用一批企业兼职教授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决策,举办体现现场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先进管理理念的讲座。通过校企联手塑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发生转变,更加看好学生的技能水*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能力递升为主线,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一线员工主力,为提高企业人才密度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7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最大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积极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通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通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8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达州市给排水总公司20xx年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潜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xx年底,透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到达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到达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到达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到达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资料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1122”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2名优秀技术人才和2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监测、经营、安装、收费技术、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用心引进和培养电焊、化验、水质监测、施工现场管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给排水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水质化验、生产运行、维护、水表安装管网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水莲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9

  一、目的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二、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的人才。

  四、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五、主要内容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4、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后备干部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高级岗位的人才。

  (二) 人才的甄选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1、甄选条件:进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是大专以上全日制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2、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由部门或生产单位推荐。

  3、由人力资源部根据甄选条件筛选人员名单,然后由公司领导批准入选人员名单。

  (三) 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司对人才采用下列两种培养模式:

  1、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公司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一线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副班长到班长(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车间副主任到主任(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中层副职到正职(不同部门)时间为一年;培养期间采用继续教育+内外培训+双师培养制+分段式多模块培训体系。

  2、专业技术及业务管理型专才,以专业技术为主线进行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专业或业务领域内轮岗+项目锻炼+内部指导+继续教育+内外培训模块训练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四) 人才培养方法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公司对列入培养计划的各级人员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按照“技术、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综合素养教育的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适应公司发展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性”的应用人才。

  1、入职开始跟踪管理: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单位负责,定期跟进大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入职2周的脱产军训、培训;现场流程培训;跟班锻炼;年终优秀选拔。

  2、建立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快速成长搭建*台。启动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让各专业大学生看到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安心留在企业施展才华,从20xx年起,启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工程,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组织选拔使用和培养适合岗位人才。

  3、轮岗:前提必须胜任本职工作;公司不同部门间的轮换,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不同部门、单位及各岗位主要职责和相互协调配合情况;由轮换期间部门或单位管理;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根据培养计划及实际情况确定。

  4、纳入内部培训师:为了满足中层岗位所必须的沟通能力、

  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能力,凡列入“菁英工程计划”的必须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讲课工作。

  5、加强培训:内部培训-公司安排一系列的基础培训、技术培训、管理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素质培训等多种形式;外部培训-安排到有色行业同类矿山现场培训、参加咨询机构组织专项培训。提供技术交流机会,有计划地选送到合作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参观学*,取长补短,开阔他们的视野。

  6、委培:根据专业、管理需要与高校和有色行业培训机构合作,委托进行深造。培训为半脱产和全脱产形式,毕业后报取得毕业证,公司给予报销学费。入学通知前需签订委培协议,毕业后为公司服务10年以上。

  7、双师制:过去,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安排有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老师。表面上很重视,事实上这些师傅根本履行不了职责。在此基础上考虑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充满激情和动力,思想还未真正成熟,自律和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小,碰到挫折很容易产生想法。实施“双师制”,即主要组织相关专业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较好职业道德的骨干或比新入职学生早2年“学姐学哥”,班组长为目标责任人。没有身份地位的差距,建立实*情况反馈机制,帮助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这样让大学生能迅速融入集体、切入工作。当挂职锻炼到车间主任阶段期间,安排厂级领导一带一专人负责指导、管理、考核。

  8、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在每一段锻炼期间安排有设计性、研究性的内容,面向生产运行存在复杂疑难课题、技术攻关。例如去年在xx锻炼的xx公司xx、xxxx,在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带领下,进行爆破参数优化项目和冻土爆破项目研究,经过分析讨论提出方案,开展研讨,选定试验爆区,通过爆破效果分析各项指标,确定优化参数,开展专项爆破试验,最终试验成功解决了大块产出率和根底率偏高和影响铲装效率的问题。经北科大、设计院等专家认证达到预期效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9、构建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方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按照“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培训课程。

  10、挂职管理能力提升:纵向逐级挂职,横向多-维度锻炼。基层一线班组长挂职阶段,主要是自我完善,丰富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同时,要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办事公道更要顾全大局,锻炼职业道德素质、文化技术素质、管理素质,掌握计划、生产、安全、设备、成本等管理知识和技巧。挂职锻炼关键在第二、三阶段,在车间主任和中层岗位上锻炼时,必须给予施展*台,放开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目标,独立处理解决问题,严格按照计划方案实施。

  11、保障体系:师资队伍结构-人才培养基地以内部培养为主,现有经验丰富的各专业兼职老师40名。其中教授级高工7名,首*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13名,工程师18名,高级技师1名。此外,基地还根据培训需要聘请一些教授和教员,分别是国内高校名师和行业界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团队进行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技术训练。使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增强企业凝聚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组织各种演讲、书法、篮球比赛和技能比武,积极参加公司举办大型文体活动。

  13、考核体系:考核分为季度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季度考核:学员要有工作小结及自我评估改进意见。指导老师和主管负责人对其评价。年度综合考核:采取“三结合”方式,即结合工作总结进行民主测评、带班指导老师,轮岗单位或部室负责人的意见进行评分。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四个部分,不同培养时期,不同的层次,分别制定不同考核指标;

  考核主要测重于思维能力、专业素质、个人特质、综合能力,同时着重参考其工作业绩。

  综合考评采取问卷打分方式,分别由带班指导老师、民主测评、轮岗单位负责人进行打分,然后按照30%,30%,40%的比例计算出加权得分。以此得分作为衡量综合考评结果的依据。

  (五)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为了保证公司人才培养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人才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司人才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考核进行调整一次,淘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并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加入。

  1、淘汰: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考核评为不合格的淘汰。评为基本合格的在原挂职岗位继续锻炼,连续两年评为基本合格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没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将不再作为公司人才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未按本实施方案要求程序参加培训的或外委培训不签订培训协议的,违反公司员工管理办法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不再作为公司人才培养。

  公司将根据《培训管理办法》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凡不配合评估工作的个人,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淘汰出局人才管理库。

  2、晋升: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评为合格的晋升一级挂职锻炼。另外,当公司出现岗位空缺时,将优先从公司人才库中选拔适合人选,或集团公司选拔人才时优先推选。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0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最大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用心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企业人才培养方案,透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用心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透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用心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透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透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1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秀或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可以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明确任用原则和任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明晰相关责任人,保证晋升选拔公*、公正地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表现较差的后备人员,依据后备人才梯队淘汰机制进行淘汰。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2

  一、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应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理解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惯,具备持续的自学潜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潜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潜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透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㈡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透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到达基准分者即淘汰。到达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均。

  1、专业英语水*测试: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潜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㈠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㈡轮岗学*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了解该部门实际状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资料。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到达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报告最终成绩。实*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㈢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潜力。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推荐,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理解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㈣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四、后备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库、任用及后续跟踪

  ㈠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潜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价。潜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㈡后备人才淘汰有以下状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行以下者;

  2.潜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资料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承诺书资料,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㈢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五、相关说明

  ㈠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㈡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㈢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用心、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㈣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3

  为了强化全县中小企业人才资源配置,提升中小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催生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匮乏、技术单一、思路狭窄、难以适应中长期发展之需求等突出矛盾,根据省、市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暨远程教育的总要求,结合我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实际,以服务全民创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积极实施“以培训促人才、以人才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培训工作新格局,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员工队伍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好全方位的人才培训服务工作。

  一、目标任务

  以催生中小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逐步完善和提高中小企业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环境、培训条件、培训数量、培训质量为目标,促进和带动全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和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员工、青年农民在岗及岗前知识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县域经济带头人、优秀青年农民企业家、合格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的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以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推动全县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20xx年按照市中小企业局下达的人才培训工作任务,全年培训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二、培训内容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今后一段 时间,开展以下专业知识为内容的人才培训工作:

  1、以岗前和在岗专业技能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2、以各类工程专业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3、以激发群众创办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人才培训;

  4、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为主的管理人才培训;

  5、以产品营销策略为主的中小企业营销人才培训;

  6、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为主的科技人才培训;

  7、以企业标准计量、质量管理为主的管理型人才培训;

  8、以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为主的安全管理型人才培训。

  三、培训对象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带动作用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以及有培训需求的中小企业员工、管理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农民及有志于中小企业创业者等,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 辅导培训服务。

  四、培训师资

  在充分利用我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我们将根据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发展需求的之实际,适时聘请国家、省、市有关单位和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以及本地区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成功人士、乡土人才、典型人才和优秀中小企业管理人士,作为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的师资保障。

  五、时间安排

  计划分几个月集中一段时间,分期、分批做好下列各项培训工作:

  1—3月份:中小企业员工技能培训1500人;

  4—5月份:中小企业创业知识培训1000人;

  8—9月份: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1000人;

  10—11月份:中小企业工程技术培训500人;

  全年累计培训以上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六、培训方式

  彬县中小企业局将与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县职业教育中心联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结合我县中小企业的类别特点、行业结构、产业布局、园区建设和规划现状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的主体地位和功能优势,对县域内所有的培训对象按行业类别、职业特点,并以企业现场培训与基地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期、分批、分类、分专业、分区域轮流开展培训。

  七、培训管理

  我局负责对人才培训项目的总体领导和业务指导;负责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建设工作负总责,并定期对培训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建设实施、人才培训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的编制及培训业务的具体开展工作。

  八、培训*台

  各项培训将以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理论教学*台:

  充分利用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在不断完善现有设施和管理的基础上,实时开展理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及辅导培训工作。

  2、现场教学*台:

  根据每期人才培训的具体内容和培训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我县选取具有一定教学培训条件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作为现场教学培训*台,开展切合我县实际的一系列后备人才的现场教学培训工作。

  九、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已有的教学培训*台、教学设施、教学仪器、教学用具、电教设备等硬件设施逐步加以更新、添置、扩大和完善,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为依托的完整的中小企业配套服务体系。

  十、预期效果

  通过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的逐步建设与完善,将彻底改变现有的人才培训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县人才培训规模和水*,预计年可新增培训人数500人以上;这对改善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环境、促进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推动作用。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4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 (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积极为“*台建设”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台。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技术交流对接*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5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扩展2)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通用15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为了强化全县中小企业人才资源配置,提升中小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催生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匮乏、技术单一、思路狭窄、难以适应中长期发展之需求等突出矛盾,根据省、市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暨远程教育的总要求,结合我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实际,以服务全民创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积极实施“以培训促人才、以人才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培训工作新格局,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员工队伍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好全方位的人才培训服务工作。

  一、目标任务

  以催生中小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逐步完善和提高中小企业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环境、培训条件、培训数量、培训质量为目标,促进和带动全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和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员工、青年农民在岗及岗前知识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县域经济带头人、优秀青年农民企业家、合格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的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以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推动全县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20xx年按照市中小企业局下达的人才培训工作任务,全年培训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二、培训内容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今后一段 时间,开展以下专业知识为内容的人才培训工作:

  1、以岗前和在岗专业技能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2、以各类工程专业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3、以激发群众创办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人才培训;

  4、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为主的管理人才培训;

  5、以产品营销策略为主的中小企业营销人才培训;

  6、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为主的科技人才培训;

  7、以企业标准计量、质量管理为主的管理型人才培训;

  8、以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为主的安全管理型人才培训。

  三、培训对象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带动作用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以及有培训需求的中小企业员工、管理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农民及有志于中小企业创业者等,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 辅导培训服务。

  四、培训师资

  在充分利用我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我们将根据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发展需求的之实际,适时聘请国家、省、市有关单位和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以及本地区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成功人士、乡土人才、典型人才和优秀中小企业管理人士,作为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的师资保障。

  五、时间安排

  计划分几个月集中一段时间,分期、分批做好下列各项培训工作:

  1—3月份:中小企业员工技能培训1500人;

  4—5月份:中小企业创业知识培训1000人;

  8—9月份: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1000人;

  10—11月份:中小企业工程技术培训500人;

  全年累计培训以上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六、培训方式

  彬县中小企业局将与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县职业教育中心联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结合我县中小企业的类别特点、行业结构、产业布局、园区建设和规划现状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的主体地位和功能优势,对县域内所有的培训对象按行业类别、职业特点,并以企业现场培训与基地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期、分批、分类、分专业、分区域轮流开展培训。

  七、培训管理

  我局负责对人才培训项目的总体领导和业务指导;负责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建设工作负总责,并定期对培训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建设实施、人才培训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的编制及培训业务的具体开展工作。

  八、培训*台

  各项培训将以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理论教学*台:

  充分利用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在不断完善现有设施和管理的基础上,实时开展理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及辅导培训工作。

  2、现场教学*台:

  根据每期人才培训的具体内容和培训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我县选取具有一定教学培训条件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作为现场教学培训*台,开展切合我县实际的一系列后备人才的现场教学培训工作。

  九、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已有的教学培训*台、教学设施、教学仪器、教学用具、电教设备等硬件设施逐步加以更新、添置、扩大和完善,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为依托的完整的中小企业配套服务体系。

  十、预期效果

  通过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的逐步建设与完善,将彻底改变现有的人才培训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县人才培训规模和水*,预计年可新增培训人数500人以上;这对改善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环境、促进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推动作用。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2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网民以及媒体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学者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范围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措施,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措施,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措施。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学者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2、制定实施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学者、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3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4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5

  学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开设会计、金融事务、商务外语、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工艺美术等七个专业,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根据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评审办法,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和懂会计知识的商业、服务业基层管理者,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长沙市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

  2、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和技能兴趣,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3、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

  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管理软件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会计专业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核算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会计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的劳动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向社会推荐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按照这一表述,中职学校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长沙市区社会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学校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我校会计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中职办学层次,适应长沙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

  (一)知识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等,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如普通话、口才、礼仪等。

  (二)能力结构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体能力要求有:

  A、点钞和小键盘数字录入。能识别钞票真假,并快速准确点钞,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小键盘进行数字录入。

  B、记账、算账、报账、理财。能熟练运用会计知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能为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C、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出纳、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D、市场营销。能针对中小工商企业及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各种产品和服务。

  E、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执行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工学交替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包括市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及人事处长、商业企业财务经理及主管会计、高校教师和本校领导及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会计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专家骨干座谈会,沟通信息,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实训大纲与方案等;为完善会计专业的建设,学校从20xx年5月起组织有关教师多次到相关企业、银行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论证报告。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调研交流一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

  根据***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及操作标准或岗位职责,制定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课程中体现新方法、新规范和地方行业特色。积极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学校会计专业设置建立在良好的市场就业基础之上,毕业生有明确的实*就业岗位和指向。学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每年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一次人才市场调研和本校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交教务处,交流情况,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毕业生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建设好会计、金融事务两个校级精品专业,力争把会计专业在20xx年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学校将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培养商业及服务业基层管理者的目标,并将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和到企业顶岗实*交替进行,我校与湖南千惠商贸连锁有限公司达成“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商业零售业中层管理人才”的合作办学意向,计划在市场营销、会计专业试点,从20xx年秋季开始招生。具体做法是,将整个学*阶段划分为6个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前五个月在学校学*,后一个月到企业实*,第二、三、四个周期的前三个月(即3—5月和9—11月)在学校学*,后三个月(即6—8月和12—次年2月)到企业轮换岗位、轮换门店实*,第五、六个周期的前两个月在学校学*,后四个月到企业门店管理岗位见*、顶岗实*,学生学*、实*时间分配大体上各占50%。学生实*的岗位由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收货员、防损员等到商品分析员、促销员、统计员、会计员、报单员再到主管、店长助理、店长、区域督导等,既让学生学以致用、检验动手能力、找出存在的差距、进行多岗锻炼,更是一个提前感受竞争、适应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尽早实现角色的转变,早日成长成才,也有利于企业从基层培养选拔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产学结合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学生在校学*期间采取分阶段模块化教学,到企业实*期间突出岗位技能训练,进行轮换工作岗位多岗锻炼,既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质量。

  四、专业课程体系

  1、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地确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特别是根据***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调整教学内容,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积极开设选修课,每个学期开设30门以上。建设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技能训练教程》、《财务会计》等校级精品课程,将《会计基础》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架构注重与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相衔接,实施双证书教育,将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

  会计专业主要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会计电算化、银行会计、会计模拟实*、财经法规与职业指导,广泛开设选修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40%以上。

  2、积极探索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界限,重点教育学生在会计专业岗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而不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在讲技能的同时讲知识,如第一学期学*会计课程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会计实务达标。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实*,边指导边学*,或到已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了解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方法; 另一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教务处据此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多证书”制度,努力提高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普通话、英语、计算机职业能力等级证)的获证率,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课程中。

  3、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科学合理地确立了会计专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确定了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岗位模块三大模块。

  模块一、公共模块 为会计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会计原理、金融知识、统计知识、税收知识、财经法规、小键盘数字录入、点钞、会计记账技术、计算机操作、普通话、书法、礼仪等)。

  模块二、专业模块 按行业或岗位群设置(包括流通业会计、制造业会计、金融业会计、服务业会计等),不同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的模块内容,教学中突出本专业模块(作为必修课),兼顾其他专业模块(作限选课或任选课)。我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中流通业会计、金融业会计、制造业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较多,所以这三个模块又是专业模块中的重点,这三个模块中,对于基本的共同的业务处理内容建立财务会计共同模块,分专业再确定特殊业务处理的相应模块。

  模块三、岗位模块 以具体的制造业、商业企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分别设置货币资金核算、往来款项、材料物资、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工资核算、商品流通、一线柜员、主管柜员、出纳、总账报表等操作岗位,每个岗位明确岗位目标和要求,知识和技能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力求反映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避免教学和

  实际脱节的缺陷。各岗位模块的课程内容要遵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了解不同岗位业务操作内容,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适应岗位要求。

  从模块的数量来看,公共模块有1个,专业模块有3个,岗位模块有10多个;从三大模块的关系看,公共模块为各种会计专门化方向都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其他教学模块的基础;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中的公共岗位模块和实*岗位模块为必选模块;领域岗位模块为可选模块,学生可根据市场需求、个人兴趣和社会资源等因素选择学*。

  五、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专业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分别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对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加强技能训练和案例教学,对电算会计和电子商务都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对金融基础、证券基础、市场营销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基础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电算会计模拟实训,其他还有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收入费用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单项模拟实训。第一学期学*会计基础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会计实务达标,第五学期要在校内统一进行会计模拟实*,然后再开展毕业实*。制定完善学生毕业实践方案,专业实践课的授课时数不低于专业课授课时数的50%。专业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如奥铿特会计实*)、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2、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方法

  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形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①主要课程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其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②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形式,并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a.必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并且试题中要有一定比重的实务操作题目。课内实训成绩以*时成绩(如填制的记账凭证)的方式计入期末成绩。

  b.选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采取灵活的方式。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对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以实践性考核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每门课程随课程结束进行考查考核,评定成绩,着重实际操作能力(动手、动口、操作、作业、心得体会、论文、考试等形式均可),考查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c.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会计业务实训流程,在适当考虑实训中学生表现及考勤记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学生所完成实训作品(凭证、账簿、报表)的档次及实训报告评定其课程成绩。

  d.对参加省会计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课程,只要通过认证考试的,其成绩界定以认证的级别或成绩为依据。对参加省、市会计专业技能考试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学分。

  ③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上机、专业认同实*、手工会计模拟实*、电算会计训练、毕业实*、毕业总结、勤工俭学、军训、课外创新实践(讲座、竞赛、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考核合格,均有相应学分。

  六、分学期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各学期课程设置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包括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实践课(含技能训练课)三大类,每大类的课程及学分分别为:9科60学分,15科75学分,8科35学分,毕业总学分170分以上,入学教育、军训、技能训练达标(约14个项目)均计算相应学分(15学分)。各学期课程按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先文化课后专业课的顺序安排,每个学期同时开设实践课和选修课,每个学期都进行技能训练项目达标,构成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知识体系。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6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 (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积极为“*台建设”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台。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技术交流对接*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7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核心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台,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资源,以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为重点,校外实*、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教学管理*台”,搭建顶岗实*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联手共建师资队伍的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决定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成员构成;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决定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必须与企业合作。教育部在教高司函[20xx]82号文中,对高职院校建设教学团队提出建设目标,“双师”结构的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聘用企业技术骨干担当兼职专业带头人;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三是调整校内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师;四是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力度;五是聘用一批企业兼职教授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决策,举办体现现场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先进管理理念的讲座。通过校企联手塑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发生转变,更加看好学生的技能水*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能力递升为主线,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一线员工主力,为提高企业人才密度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8

  简介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9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潜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务必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务必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状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舆论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好处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透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透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带给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潜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潜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潜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资料,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带给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潜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办法。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专家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2、制定实施首*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专家、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0

  根据***和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潜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带给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xx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和操作潜力很强的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决定潜力强,操作潜力强的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xx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透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国内高级会计人才。选取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贴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资料,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水*设置培训资料,强化管理、理论、综合潜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潜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潜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资料,明确学*任务目标,增强学*自觉性。

  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鼓励我市贴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取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取学*;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五、组织实施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1

  一、培养原则

  1、人力资源部制定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计划制定原则遵循管理类与生产技术类人才的双通道培养模式,体现层次性、逐步深化由低级向高级递进性。

  (1)管理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透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合格并在岗位见*期考核合格即可在公司产生管理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者免见*期上岗,未见*的,需经过见*期(3-6个月)考核。

  (2)生产技术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透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合格且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即可在公司产生技术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后,透过见*期后即可上岗。

  2、充分利用公司各种资源,采取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施培养计划。

  二、培养体系

  (一)建立以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为核心环节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具体培养方式

  1、教育培训

  (1)课程研修: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外部专业机构组织的公开课、论坛、交流会。

  外训验收:提交书面“培训总结”或结业证,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主要是透过内外部资源进行管理知识、技能类相关课程的集中学*与研修。

  (2)学历提升:个人选取申请参加公司外的学历提升。

  学历验收:提交毕业证书或结业证。

  (3)外部考察: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安排后备人才到异地参加相关的考察、参观、培训、交流等。

  学*验收:提交考察报告、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以此增强对标杆企业的学*、增长后备人才见识,促进各项创新实践在公司的`落地。

  2、个人提高

  (1)交流研讨: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

  学*验收:提交研讨报告

  发掘内外部资源展开相同岗位对话交流及行业对标以开拓思维、学*创新,透过团队建设活动等管理主体研讨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2)书籍阅读:个人选取对岗位有帮忙的书籍

  学*验收:提交读书心得

  透过阅读各类对岗位有帮忙的优秀书籍,获取各方面知识、技能及素养的提升。

  (3)资格认证:个人选取参加各部门或协会举办的职称/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认证。

  学*验收:提交资格证书

  3、导师辅导

  (1)一对一导师辅导:公司安排,每名后备梯队人才要有一名上级作为其辅导人。

  学*验收:提交导师辅导纪录

  (2)高层对话: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与公司高管接触,定期进行职业谈话。

  学*验收:学*心得

  4、行动学*

  (1)项目历练: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主导相关工作项目(一年至少两次)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旨在透过实际项目历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透过提炼工作实践案例检验其学*效果。

  (2)代理测试: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暂时全权代理计划培养岗位职务。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透过对后备人才代理期间工作的考核,提前发此刻管理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方面,以便提前规避,防止未来晋升后的不胜任。测试次数代理期间不少于三次。

  (3)见*培养: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作为本系统部门或高管领导助理形式见*。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在见*期间,透过参与各类会议、决策、项目等培养深化梯队人才业务潜力、管理潜力。

  原则上一般基层晋主管见*期3个月,主管晋中层见*期6个月或1年为佳,具体见*时间根据实际状况确定。

  (4)跨专业实践: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在本岗位工作熟练基础上,能够采取跨部门、跨专业工作实践锻炼。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三、培养资料

  (一)公司安排(共性需求):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技能(自我管理/管理他人/团队管理等)。

  个人选取(个性需求):业务潜力短板+管理实务操作(项目管理/成本管理/品质管理等)。

  社会组织:专业培训机构、院校组织的各类管理培训、专业主题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

  (二)培训课程设置

  1、主角认知

  (1)管理者主角、地位与职责

  (2)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管理技能

  (1)团队建设与管理

  (2)企业目标与达成计划;

  (3)沟通与协调(跨部门沟通与合作)

  (4)培训与激励(指导培养下属)

  (5)绩效管理

  (6)安全管理

  (7)工作调配

  (8)如何改善员工工作表现

  3、管理实务

  (1)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

  (2)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3)设备管理、物料管理

  (4)定编定员管理

  (5)工序管理

  四、学*与培训计划安排

  略

  五、过程管控

  (一)沟通机制:加强与后备梯队人才的沟通,了解其所思所想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二)反馈机制:及时将梯队人才工作表现及学*工作成果反馈至其本人及相关主管;

  (三)考核机制:实施阶段性考核,对优秀者给予表扬激励、表现一般者给予相应要求和压力。

  六、培养考核

  (一)考核指标:专业知识(50%权重)、工作潜力(30%权重)、职业素质(20%权重)。详见《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考核表》;

  (二)考核数据记录:分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四大培养资料,每大类根据实际培养状况进行细分,比如课堂表现、培训总结提交、读书心得、项目历练表现、工作案例提炼、转训次数、转训质量评估、考察报告撰写质量评估等。此类过程数据将统一电子记录到《后备梯队培养档案登记表》台账,专门档案袋保管;

  (三)考核结果运用:实施阶段考核(每季度一次),考核得分80分(含)以上者为合格,合格者继续培养,不合格者取消梯队培养资格;

  (四)每位梯队人员务必确定一位培养导师。培养导师根据培养目标,每月对培养过程进行效果反馈记录,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报备,人力资源部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培养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方案调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2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秀或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可以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3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认知。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仰仗企业所领导的人才。所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实施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所谓人才培养,即为人才的培训、养成。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中心指导思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通过某些学校和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其他许多外来因素有机结合,达到企业和学校所预期的培养人才的效果。现代的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人才瓶颈,人才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来。要求从职工出发、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存在价值。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为公司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建设。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瓶颈问题。以人为本的培养人才的理论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必要性

  人不可貌相,每个员工都可能是潜在的人才。所以,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企业能给员工提供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企业将有可能发掘更多的人才。因此,企业应着力于员工的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放在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其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民主管理的手段,加强员工的思想建设。使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1.以人文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遵循。尊重公司员工在公司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其说各企业相互竞争,不如说各企业领导的人才之间的较量。一流的产品以一流的企业为基础,而一流的企业形成的基础是一流的人才。三者都做到最优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保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2.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企业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中,把员工作为中心,以人促物,通过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强化,来促进对位物的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因此,企业在用人时或者在招聘时,对于人才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和人的能力的浪费。作为企业的行政管理,要像物尽其用那样做到人尽其才。采取发放福利,升职加薪等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怎样坚持以人为本理论

  以人为本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不易,其实施过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与企业行政管理紧密相关。要做的人尽其才,对人才进行科学配置。根据不同的性格把不同的人放在各自适合的岗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人才配置不合理,就会降低整个企业的效率,造成秩序混乱,员工抱怨成风,公司不稳定,就更谈不上公司的发展。所以对于公司员工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公司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方面来努力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各种建设和财富创造。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保证和企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公司中实行民主管理。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追求,增强员工的主动创造性。员工有行使自己参与公司企业行政管理甚至一些决策方面的民**利。这不仅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创造性,是企业的职员既享有人权,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3.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里的素质指的是员工自身内在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员工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是员工工作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因此对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4.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并把这一项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引导自己的员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员工的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方向,不断丰富员工自我管理的内涵。员工的自我约束力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我管理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利于企业行政管理效果的增强。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5.科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这是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实现大幅度企业节约的同时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措施

  1.企业要树立每个员工都是人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参与管理,并努力营造全员管理的氛围。以人为本的理论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要切实运用到公司的行政管理的具体行动中。例如,可以加强企业技术方面的建设提升和创新使员工可以直接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问题探讨。加强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邮箱直接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同时企业要对员工的积极参与实行鼓励政策,如果员工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给与适当的奖励和表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样将会大大地调动员工参与公司建设的积极性,利于企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2.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企业要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个性的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以及整个企业的团队精神。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使企业在社会的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勇敢的迎接风险,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3.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并且要积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环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企业内部设立图书馆,并存放一些与公司有关的书籍供员工闲时阅读学*。利于公司员工的成长和快速适应公司的发展。或者公司可以定期举行职工培训,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4.着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的提高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战略执行、员工激励甚至管理专家的职能。因此,其本质即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管,以发现和培养有些的企业人才作为业绩标准,调动人力资源部门招贤纳士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督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其与其他公司各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

  四、结语

  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国家企业各个部门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势在必行,只有努力的践行,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得以生存。企业的优秀领导者或者公司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样带出来的企业团队才会更加从满激情,在同行业之间有着极高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企业取得成绩的必然要求。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抵御外来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邢红蕾.以人为本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12:127.

  [2]包立峰.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xx.

  [3]刘洋.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生态与建构[J].东方企业文化,20xx,09:42.

  [4]单忠健.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xx,22:25.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4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达州市给排水总公司20xx年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潜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xx年底,透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到达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到达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到达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到达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资料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1122”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2名优秀技术人才和2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监测、经营、安装、收费技术、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用心引进和培养电焊、化验、水质监测、施工现场管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给排水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水质化验、生产运行、维护、水表安装管网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水莲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5

  一、目的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二、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的人才。

  四、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五、主要内容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4、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后备干部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高级岗位的人才。

  (二) 人才的甄选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1、甄选条件:进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是大专以上全日制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2、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由部门或生产单位推荐。

  3、由人力资源部根据甄选条件筛选人员名单,然后由公司领导批准入选人员名单。

  (三) 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司对人才采用下列两种培养模式:

  1、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公司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一线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副班长到班长(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车间副主任到主任(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中层副职到正职(不同部门)时间为一年;培养期间采用继续教育+内外培训+双师培养制+分段式多模块培训体系。

  2、专业技术及业务管理型专才,以专业技术为主线进行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专业或业务领域内轮岗+项目锻炼+内部指导+继续教育+内外培训模块训练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四) 人才培养方法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公司对列入培养计划的各级人员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按照“技术、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综合素养教育的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适应公司发展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性”的应用人才。

  1、入职开始跟踪管理: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单位负责,定期跟进大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入职2周的脱产军训、培训;现场流程培训;跟班锻炼;年终优秀选拔。

  2、建立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快速成长搭建*台。启动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让各专业大学生看到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安心留在企业施展才华,从20xx年起,启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工程,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组织选拔使用和培养适合岗位人才。

  3、轮岗:前提必须胜任本职工作;公司不同部门间的轮换,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不同部门、单位及各岗位主要职责和相互协调配合情况;由轮换期间部门或单位管理;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根据培养计划及实际情况确定。

  4、纳入内部培训师:为了满足中层岗位所必须的沟通能力、

  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能力,凡列入“菁英工程计划”的必须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讲课工作。

  5、加强培训:内部培训-公司安排一系列的基础培训、技术培训、管理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素质培训等多种形式;外部培训-安排到有色行业同类矿山现场培训、参加咨询机构组织专项培训。提供技术交流机会,有计划地选送到合作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参观学*,取长补短,开阔他们的视野。

  6、委培:根据专业、管理需要与高校和有色行业培训机构合作,委托进行深造。培训为半脱产和全脱产形式,毕业后报取得毕业证,公司给予报销学费。入学通知前需签订委培协议,毕业后为公司服务10年以上。

  7、双师制:过去,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安排有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老师。表面上很重视,事实上这些师傅根本履行不了职责。在此基础上考虑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充满激情和动力,思想还未真正成熟,自律和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小,碰到挫折很容易产生想法。实施“双师制”,即主要组织相关专业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较好职业道德的骨干或比新入职学生早2年“学姐学哥”,班组长为目标责任人。没有身份地位的差距,建立实*情况反馈机制,帮助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这样让大学生能迅速融入集体、切入工作。当挂职锻炼到车间主任阶段期间,安排厂级领导一带一专人负责指导、管理、考核。

  8、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在每一段锻炼期间安排有设计性、研究性的内容,面向生产运行存在复杂疑难课题、技术攻关。例如去年在xx锻炼的xx公司xx、xxxx,在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带领下,进行爆破参数优化项目和冻土爆破项目研究,经过分析讨论提出方案,开展研讨,选定试验爆区,通过爆破效果分析各项指标,确定优化参数,开展专项爆破试验,最终试验成功解决了大块产出率和根底率偏高和影响铲装效率的问题。经北科大、设计院等专家认证达到预期效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9、构建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方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按照“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培训课程。

  10、挂职管理能力提升:纵向逐级挂职,横向多-维度锻炼。基层一线班组长挂职阶段,主要是自我完善,丰富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同时,要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办事公道更要顾全大局,锻炼职业道德素质、文化技术素质、管理素质,掌握计划、生产、安全、设备、成本等管理知识和技巧。挂职锻炼关键在第二、三阶段,在车间主任和中层岗位上锻炼时,必须给予施展*台,放开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目标,独立处理解决问题,严格按照计划方案实施。

  11、保障体系:师资队伍结构-人才培养基地以内部培养为主,现有经验丰富的各专业兼职老师40名。其中教授级高工7名,首*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13名,工程师18名,高级技师1名。此外,基地还根据培训需要聘请一些教授和教员,分别是国内高校名师和行业界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团队进行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技术训练。使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增强企业凝聚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组织各种演讲、书法、篮球比赛和技能比武,积极参加公司举办大型文体活动。

  13、考核体系:考核分为季度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季度考核:学员要有工作小结及自我评估改进意见。指导老师和主管负责人对其评价。年度综合考核:采取“三结合”方式,即结合工作总结进行民主测评、带班指导老师,轮岗单位或部室负责人的意见进行评分。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四个部分,不同培养时期,不同的层次,分别制定不同考核指标;

  考核主要测重于思维能力、专业素质、个人特质、综合能力,同时着重参考其工作业绩。

  综合考评采取问卷打分方式,分别由带班指导老师、民主测评、轮岗单位负责人进行打分,然后按照30%,30%,40%的比例计算出加权得分。以此得分作为衡量综合考评结果的依据。

  (五)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为了保证公司人才培养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人才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司人才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考核进行调整一次,淘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并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加入。

  1、淘汰: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考核评为不合格的淘汰。评为基本合格的在原挂职岗位继续锻炼,连续两年评为基本合格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没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将不再作为公司人才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未按本实施方案要求程序参加培训的或外委培训不签订培训协议的,违反公司员工管理办法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不再作为公司人才培养。

  公司将根据《培训管理办法》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凡不配合评估工作的个人,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淘汰出局人才管理库。

  2、晋升: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评为合格的晋升一级挂职锻炼。另外,当公司出现岗位空缺时,将优先从公司人才库中选拔适合人选,或集团公司选拔人才时优先推选。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扩展3)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5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质量,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潜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务必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务必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状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舆论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好处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透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透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带给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潜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潜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潜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资料,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带给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潜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办法。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专家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2、制定实施首*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专家、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2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透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给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到达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到达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透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潜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用心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带给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用心为“*台建设”带给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带给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带给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取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构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资料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资料、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资料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台。选取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潜力。

  5.技术交流对接*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必须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资料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院校带给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带给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状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xx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3

  一、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惯,具备持续的自学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通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㈡ 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通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达到基准分者即淘汰。达到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均。

  1、专业英语水*测试: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能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㈠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㈡轮岗学*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了解该部门实际情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内容。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达到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报告最终成绩。实*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㈢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接受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㈣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四、后备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库、任用及后续跟踪

  ㈠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能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能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㈡后备人才淘汰有以下情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名以下者;

  2、能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内容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承诺书内容,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㈢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五、相关说明

  ㈠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㈡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㈢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积极、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㈣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4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达州市给排水总公司20xx年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潜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xx年底,透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到达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到达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到达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到达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资料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1122”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2名优秀技术人才和2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监测、经营、安装、收费技术、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用心引进和培养电焊、化验、水质监测、施工现场管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给排水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水质化验、生产运行、维护、水表安装管网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水莲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5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认知。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仰仗企业所领导的人才。所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实施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所谓人才培养,即为人才的培训、养成。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中心指导思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通过某些学校和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其他许多外来因素有机结合,达到企业和学校所预期的培养人才的效果。现代的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人才瓶颈,人才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来。要求从职工出发、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存在价值。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为公司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建设。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瓶颈问题。以人为本的培养人才的理论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必要性

  人不可貌相,每个员工都可能是潜在的人才。所以,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企业能给员工提供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企业将有可能发掘更多的人才。因此,企业应着力于员工的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放在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其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民主管理的手段,加强员工的思想建设。使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1.以人文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遵循。尊重公司员工在公司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其说各企业相互竞争,不如说各企业领导的人才之间的较量。一流的产品以一流的企业为基础,而一流的企业形成的基础是一流的`人才。三者都做到最优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保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2.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企业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中,把员工作为中心,以人促物,通过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强化,来促进对位物的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因此,企业在用人时或者在招聘时,对于人才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和人的能力的浪费。作为企业的行政管理,要像物尽其用那样做到人尽其才。采取发放福利,升职加薪等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怎样坚持以人为本理论

  以人为本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不易,其实施过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与企业行政管理紧密相关。要做的人尽其才,对人才进行科学配置。根据不同的性格把不同的人放在各自适合的岗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人才配置不合理,就会降低整个企业的效率,造成秩序混乱,员工抱怨成风,公司不稳定,就更谈不上公司的发展。所以对于公司员工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公司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方面来努力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各种建设和财富创造。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保证和企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公司中实行民主管理。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追求,增强员工的主动创造性。员工有行使自己参与公司企业行政管理甚至一些决策方面的民**利。这不仅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创造性,是企业的职员既享有人权,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3.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里的素质指的是员工自身内在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员工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是员工工作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因此对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4.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并把这一项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引导自己的员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员工的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方向,不断丰富员工自我管理的内涵。员工的自我约束力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我管理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利于企业行政管理效果的增强。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5.科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这是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实现大幅度企业节约的同时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措施

  1.企业要树立每个员工都是人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参与管理,并努力营造全员管理的氛围。以人为本的理论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要切实运用到公司的行政管理的具体行动中。例如,可以加强企业技术方面的建设提升和创新使员工可以直接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问题探讨。加强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邮箱直接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同时企业要对员工的积极参与实行鼓励政策,如果员工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给与适当的奖励和表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样将会大大地调动员工参与公司建设的积极性,利于企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2.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企业要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个性的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以及整个企业的团队精神。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使企业在社会的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勇敢的迎接风险,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3.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并且要积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环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企业内部设立图书馆,并存放一些与公司有关的书籍供员工闲时阅读学*。利于公司员工的成长和快速适应公司的发展。或者公司可以定期举行职工培训,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4.着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的提高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战略执行、员工激励甚至管理专家的职能。因此,其本质即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管,以发现和培养有些的企业人才作为业绩标准,调动人力资源部门招贤纳士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督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其与其他公司各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

  四、结语

  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国家企业各个部门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势在必行,只有努力的践行,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得以生存。企业的优秀领导者或者公司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样带出来的企业团队才会更加从满激情,在同行业之间有着极高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企业取得成绩的必然要求。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抵御外来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邢红蕾.以人为本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12:127.

  [2]包立峰.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xx.

  [3]刘洋.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生态与建构[J].东方企业文化,20xx,09:42.

  [4]单忠健.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xx,22:25.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的培养、使用,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满足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经研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培养坚持“甄才、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方针,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企业人才队伍。

  第三条:为充分调动各子公司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经研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支持企业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过程中经费的需要。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四条:企业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党支部负责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的制定及引进,并负责对各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措施的指导、监督及考评工作。

  第五条: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在党支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负责对本单位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企业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

  具体工作职责:

  1、审定列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名单;

  2、负责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实;

  3、做好人才培养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4、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章 管理实施

  第六条: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对每年引进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都要列为人才培养对象,并根据所学专业和特长制定培养目标及措施,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七条:人才的跟踪考评。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应跟踪考评,要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每季度要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早日成才。

  第八条:人才的培养方式:

  1、以老带新。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在培养期内,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使他们能快速的成长,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积极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增强其综合知识水*,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加强锻炼,促其成长。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提要求。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4、提供学*深造机会。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开阔他们的视野。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7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秀或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可以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8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核心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台,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资源,以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为重点,校外实*、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教学管理*台”,搭建顶岗实*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联手共建师资队伍的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决定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成员构成;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决定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必须与企业合作。教育部在教高司函[20xx]82号文中,对高职院校建设教学团队提出建设目标,“双师”结构的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聘用企业技术骨干担当兼职专业带头人;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三是调整校内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师;四是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力度;五是聘用一批企业兼职教授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决策,举办体现现场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先进管理理念的讲座。通过校企联手塑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发生转变,更加看好学生的技能水*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能力递升为主线,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一线员工主力,为提高企业人才密度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9

  简介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0

  一、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应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理解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惯,具备持续的自学潜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潜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潜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透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㈡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透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到达基准分者即淘汰。到达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均。

  1、专业英语水*测试: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潜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㈠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㈡轮岗学*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了解该部门实际状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资料。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到达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报告最终成绩。实*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㈢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潜力。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推荐,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理解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㈣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四、后备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库、任用及后续跟踪

  ㈠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潜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价。潜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㈡后备人才淘汰有以下状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行以下者;

  2.潜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资料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承诺书资料,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㈢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五、相关说明

  ㈠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㈡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㈢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用心、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㈣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1

  根据***和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潜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带给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xx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和操作潜力很强的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决定潜力强,操作潜力强的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xx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透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国内高级会计人才。选取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贴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资料,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水*设置培训资料,强化管理、理论、综合潜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潜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潜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资料,明确学*任务目标,增强学*自觉性。

  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鼓励我市贴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取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取学*;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五、组织实施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2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3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4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 (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积极为“*台建设”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台。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技术交流对接*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5

  一、培养原则

  1、人力资源部制定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计划制定原则遵循管理类与生产技术类人才的双通道培养模式,体现层次性、逐步深化由低级向高级递进性。

  (1)管理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透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合格并在岗位见*期考核合格即可在公司产生管理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者免见*期上岗,未见*的,需经过见*期(3-6个月)考核。

  (2)生产技术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透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合格且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即可在公司产生技术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后,透过见*期后即可上岗。

  2、充分利用公司各种资源,采取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施培养计划。

  二、培养体系

  (一)建立以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为核心环节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具体培养方式

  1、教育培训

  (1)课程研修: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外部专业机构组织的公开课、论坛、交流会。

  外训验收:提交书面“培训总结”或结业证,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主要是透过内外部资源进行管理知识、技能类相关课程的集中学*与研修。

  (2)学历提升:个人选取申请参加公司外的学历提升。

  学历验收:提交毕业证书或结业证。

  (3)外部考察: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安排后备人才到异地参加相关的考察、参观、培训、交流等。

  学*验收:提交考察报告、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以此增强对标杆企业的学*、增长后备人才见识,促进各项创新实践在公司的落地。

  2、个人提高

  (1)交流研讨: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

  学*验收:提交研讨报告

  发掘内外部资源展开相同岗位对话交流及行业对标以开拓思维、学*创新,透过团队建设活动等管理主体研讨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2)书籍阅读:个人选取对岗位有帮忙的书籍

  学*验收:提交读书心得

  透过阅读各类对岗位有帮忙的优秀书籍,获取各方面知识、技能及素养的提升。

  (3)资格认证:个人选取参加各部门或协会举办的职称/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认证。

  学*验收:提交资格证书

  3、导师辅导

  (1)一对一导师辅导:公司安排,每名后备梯队人才要有一名上级作为其辅导人。

  学*验收:提交导师辅导纪录

  (2)高层对话: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与公司高管接触,定期进行职业谈话。

  学*验收:学*心得

  4、行动学*

  (1)项目历练: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主导相关工作项目(一年至少两次)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旨在透过实际项目历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透过提炼工作实践案例检验其学*效果。

  (2)代理测试: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暂时全权代理计划培养岗位职务。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透过对后备人才代理期间工作的'考核,提前发此刻管理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方面,以便提前规避,防止未来晋升后的不胜任。测试次数代理期间不少于三次。

  (3)见*培养: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作为本系统部门或高管领导助理形式见*。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在见*期间,透过参与各类会议、决策、项目等培养深化梯队人才业务潜力、管理潜力。

  原则上一般基层晋主管见*期3个月,主管晋中层见*期6个月或1年为佳,具体见*时间根据实际状况确定。

  (4)跨专业实践: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在本岗位工作熟练基础上,能够采取跨部门、跨专业工作实践锻炼。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三、培养资料

  (一)公司安排(共性需求):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技能(自我管理/管理他人/团队管理等)。

  个人选取(个性需求):业务潜力短板+管理实务操作(项目管理/成本管理/品质管理等)。

  社会组织:专业培训机构、院校组织的各类管理培训、专业主题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

  (二)培训课程设置

  1、主角认知

  (1)管理者主角、地位与职责

  (2)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管理技能

  (1)团队建设与管理

  (2)企业目标与达成计划;

  (3)沟通与协调(跨部门沟通与合作)

  (4)培训与激励(指导培养下属)

  (5)绩效管理

  (6)安全管理

  (7)工作调配

  (8)如何改善员工工作表现

  3、管理实务

  (1)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

  (2)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3)设备管理、物料管理

  (4)定编定员管理

  (5)工序管理

  四、学*与培训计划安排

  略

  五、过程管控

  (一)沟通机制:加强与后备梯队人才的沟通,了解其所思所想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二)反馈机制:及时将梯队人才工作表现及学*工作成果反馈至其本人及相关主管;

  (三)考核机制:实施阶段性考核,对优秀者给予表扬激励、表现一般者给予相应要求和压力。

  六、培养考核

  (一)考核指标:专业知识(50%权重)、工作潜力(30%权重)、职业素质(20%权重)。详见《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考核表》;

  (二)考核数据记录:分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四大培养资料,每大类根据实际培养状况进行细分,比如课堂表现、培训总结提交、读书心得、项目历练表现、工作案例提炼、转训次数、转训质量评估、考察报告撰写质量评估等。此类过程数据将统一电子记录到《后备梯队培养档案登记表》台账,专门档案袋保管;

  (三)考核结果运用:实施阶段考核(每季度一次),考核得分80分(含)以上者为合格,合格者继续培养,不合格者取消梯队培养资格;

  (四)每位梯队人员务必确定一位培养导师。培养导师根据培养目标,每月对培养过程进行效果反馈记录,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报备,人力资源部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培养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方案调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扩展4)

——人才培养方案范例 (菁华3篇)

人才培养方案范例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及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既有较宽厚的小学教育理论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分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大方面,共计58条培养标准。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1.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3.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4.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2.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4.引导小学生学会学*,养成良好学**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5.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6.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和心态。

  8.勤于学*,不断进取。

  9.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1.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3.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的知识。

  4.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5.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6.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六)学科知识

  1.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2.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3.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4.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

  1.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了解*教育基本情况。

  3.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4.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育教学设计

  1.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十)组织与实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3.调动小学生学*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兴趣。

  4.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5.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6.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7.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8.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

  1.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2.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3.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4.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二)沟通与合作

  1.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2.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3.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4.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

  5.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十三)反思与发展

  1.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2.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人才培养方案范例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学有所长,多才多艺,能担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教师。

  二、培养规格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少年儿童,愿意献身小学教育;初步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熟悉我国教育事业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2、掌握较广的文化艺术基础知识,掌握较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技术,懂得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及手段,具有较扎实的师范素质和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良好的教师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普通话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三笔字”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管理水*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能胜任小学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3、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小学管理的综合型师资,具备小学各项基本活动的操作能力与组织、指导和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素质、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表演能力;掌握体育锻炼常识和生理保健、心理咨询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意志和自我调节能力。

  4、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能力,通过湖南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水*一级考试。

  5、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书刊,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

  三、学制、学分与学位

  学制:四年

  总学分:180-182

  学位:教育学学士

  四、修读指导

  (一)、四年内修满公共基础课51学分(包括公共选修课10学分),专业课程111-113学分,实践课程18学分,总计180-182学分方可毕业。

  1、公共基础课中的“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就业指导”,实践教学课程中的“两课实践”、“军事训练”、“劳动”不计修读学时与学分。

  2、公共选修课可在全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中选修,选修时必须注重文理渗透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修读2个学分的自然科学类课程,2个学分的艺术类课程,2个学分的健康教育类课程,总共修满10学分。

  3、每位学生须参加学校组织的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取得由学校“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认证中心”认定的10学分。

  4、本专业设语言文学、数理和艺术三个方向,每位学生须选修其中一个方向,修满该方向上所有课程,取得相应学分。

  语言文学方向:主要培养在汉语言、英语等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能胜任小学语文、英语、社会等课程的教学,承担相关活动课教学工作。普通话达到国家二级甲等标准,英语口语达到良好以上标准。

  数理方向:培养在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等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能胜任小学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承担相关活动课程教学工作。计算机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艺术方向:培养能胜任小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能承担组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工作。获得其中至少一项艺术专业等级证书。

  5、任选课程须修满6学分。

  教材:徐青主编《现代汉语》(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高教出版社出版

  xx主编《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教学要求:在中小学已学语文知识之基础上,立足文学本位,以审美(培养语感)为核心,融文、史、哲为一体,凸显人文性,淡化知识性和工具性,在学*新内容的同时激活和升华旧知识。强调直接面对作品本身,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复由理性认识回归至体味、欣赏,不在文学史方面做过多的纠缠,以期与中文专业这文学史课程相区别,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打下良好的综合人文素质基础。

  ①突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引导性、示范性、启发性解读;

  ②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体味、欣赏,使学生的内心更为充实、丰富、净化、健康;

  ③以品味语言,培养语感为核心,带动学生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内容:古代文学作品(古代诗文)、现代文学作品(现代诗文)、外国文学作品。教材及参考资料:

  陈洪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3第一版

  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主编《大学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1第一版

  夏中义主编《大学新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6第一版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

  课程内容:函数和极限,主要内容为函数的知识、数列与函数的极限以及连续等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为导数与微分,主要内容为导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各种函数的导数及高阶导数的求法,微分的概念及其在*似计算中的应用、中值定理及其应用等,第三部分为不定积分与定积分,主要内容为定积分、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定积分的求法以及定积分的应用。

  教材:姚绍义主编《高等数学》(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2第五版

  参考书: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旦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名称:社会科学基础

  课程要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帮助学生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向。要求能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主干学科的发展概貌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确立完整的现代科学文化概念;学*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提高初等教育中理科文科互补互渗、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社会科学概说、社会科学的功能、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的发展与创新、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的发展及趋势、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的空前发展

  6、学年论文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题,安排在第六学期结合模拟教育实*进行,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结合专业方向课程进行。

  7、关于教师职业素质及技能的具体要求:

  普通话:达到国家二级乙等标准;

  书写能力:能书写规范、工整、美观的“三笔字”;

  交往沟通能力:性格开朗,能顺利地与儿童、**进行交往和沟通。

  音乐技能:能进行常见儿童歌曲的视唱、伴奏及儿童舞蹈的编排,能组织班队艺术活动。

  美术技能:熟练运用简笔画辅助教学、能制作小学教学所需教具等;能独立完成黑板报、手抄报、墙报的设计和制作工作。

  教育技能:能独立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独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实践活动: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在实*前进行统一测试,作为教育实*资格认证考核。

  (二)、主要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心理学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内容,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提高自我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教学内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心理的实质、生理基础和一般规律,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等;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和具体应用,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品德、个性(含需要、动机、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保健等。

  教材:全国12所重点师大合编《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7版

  参考资料:

  1.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版

  2.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1版

  3.李小东主编《小学生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8版

  课程名称:教育学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学*教育科学、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今后进一步学*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阐述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简况,教育的目的、结构与功能,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基本问题。阐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施途径与方法;阐述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与团队工作、以及教育评价、教育法制和教育科研等问题。

  教材:陈梦稀主编《现代教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xx,8版

  参考资料: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版

  2.石忠仁主编《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2版

  课程名称:教师口语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系统学*普通话语音,能应用较规范的口语交流思想、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教师职业口语技能,为以后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普通话语音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育口语训练。

  教材:《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湖南省普通话培训中心编写20xx.7版

  陈培元《教师口语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xx.7版

  参考资料:徐青主编《现代汉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6版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教学要求:本课程系统的讲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具有较扎实的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具备向小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基本技能的能力,成为合格的本科程度的小学教师。

  教学内容:汉字的性质特点及现阶段使用情况、词汇的构成,词义的性质、构成;语法的特点和各种语法单位、修辞的基本理论和修辞格。

人才培养方案范例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的培养、使用,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满足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经研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培养坚持“甄才、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方针,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企业人才队伍。

  第三条:为充分调动各子公司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经研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支持企业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过程中经费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四条:企业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党支部负责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的制定及引进,并负责对各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措施的指导、监督及考评工作。

  第五条: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在党支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负责对本单位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企业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

  具体工作职责:

  1、审定列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名单;

  2、负责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实;

  3、做好人才培养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4、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章管理实施

  第六条: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对每年引进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都要列为人才培养对象,并根据所学专业和特长制定培养目标及措施,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七条:人才的跟踪考评。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应跟踪考评,要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每季度要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早日成才。

  第八条:人才的培养方式:

  1、以老带新。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在培养期内,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使他们能快速的成长,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积极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增强其综合知识水*,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加强锻炼,促其成长。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提要求。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4、提供学*深造机会。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开阔他们的视野。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扩展5)

——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10篇)

人才培养方案1

  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省教育厅批准于20xx年开始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安全标准和规范,掌握机电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组装、调试、维护、检修、技术改造和销售等岗位工作,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认真实施了教学计划,现总结如下:

  1. 严格落实课堂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我们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和老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共同提高。20xx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评奖活动,如:我系朱建*(20xx年)、孙红霞(20xx年),分别获得东营科技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其次,我们安排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本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另外,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我们安排老教师担任新进和青年教师的授课导师,指导青年老师备课及上课,迅速提高青年老师的授课水*及教学效果。

  2. 精心挑选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教材应该溶传统性、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于一体。带着这种理念,我们专业全部课程都采用了“十二五”或“十一五”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

  3. 切实抓好教学实*和实*基地建设

  教育实*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实*基地建设是抓好教育实*的重要保证。因此,我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育实*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安排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教学实*,教学实*效果深受实*单位好评。我系与东营泰星模具有限公司、东营万通模具有限公司、山东

  博瑞制动有限公司、山东东营汇丰集团、山东恒丰橡胶有限公司、山东鸿亦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华帘集团、企业签订了实*协议,并把这些学校作为我系重点建设的实*基地。实*基地的建立为我系教育实*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4.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为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我系曾多次下企业进行企业调研,修改专业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为了更新知识,我系采用了全国最新编写、出版的优秀教材,绝大多数教材是“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提提高教学效果,我系配备了12个专业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我系绝大多数教师能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用电脑收集教学资料、进行课堂教学和从事科研教改活动。

  5. 重视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最能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课程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反复论证以及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系不断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时,把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作为第一要物,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最大程度的融合,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贯穿于始终。其一,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国家专业课程标准。其二,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课程的效益。其三,积极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确保专业技能训练课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几大模块在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学时学分的分配上合理,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行性强。机电专业基础课开得比较扎实,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方向课能反映出不同方向的主要核心课程,选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兴趣,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 抓好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设计

  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监控等工作。以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1)由系主任张震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陈为全负责毕业论文指导的组织与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实施方案、论文写作规范与要求,对毕业论文工作做了具体布置,对选题、资料调研、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都作了严格、具体、规范的要求;

  2)挑选科研能力较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讲师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者硕士学位的教师指导毕业论文。

  3)对学生论文写作及教师指导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论文分一、二、三稿和最后定稿,每一稿都要求学生认真写作和修改,老师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4)认真严格组织论文答辩工作。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论文答辩。每个答辩组至少有三个答辩老师,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新组织答辩,重新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扣发毕业证。

  7. 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

  在继续原有的院级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正在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已得到完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定位准确,全系教师密切配合,专业学科建设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8. 加强教研室建设,开展教改、教研活动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层单位,根据我系的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我系现有机械和电气自动化两个教研室。每年各教研室都制定了教研室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一系列的教改教研活动(不得少于10次)。我系的常规教学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检查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组织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和教案检查,开展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外活动等等。

  9. 加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我系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如:校内专业技能比赛、学术讲座等活动,系还成立了创业社团,每年组织外语戏剧演出,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把我系素质教育推向前进。同时,我系不断修改教学计划,增开很多选修课程,调整课时分配,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总之,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我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严格执行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全面完成了授课计划,加强了薄弱环节的教学,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了市场对机电一体化毕业生的需求。

  汽修专业一般分为以下几个:

  一、汽车检测与运营工程师专业 (2.5年大专)

  技能+学历,完整汽车知识体系的学*,实用汽修项目的实战训练,重点突出汽车检测与诊断实用技术,提升包括职业素养在内的汽修高级人才的培养。

  二、汽车维修与运营工程师专业 (2年中专)

  技能+学历,汽车学*兴趣引导,全过程职业素质养成,系统汽车知识学*,维修实战能力培养,打造行业熟悉、技能精湛、运营规范的综合汽修人才。

  三、汽车检测与维修高级技师专业 15个月

  在系统汽车知识学*的基础上,强化实训技能的训练,融合现代汽修企业管理知识,全面提高综合业务技能。

  四、汽车4S维修高级技师专业 1年

  纯技能训练,全面了解汽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汽车规范机电维修和保养项目,学*现在轿车多种车系的电子诊和检测技术。

  五、汽车机电专修专业 6个月

  培养扎实的机电维修理论知识与机电维修技术功底的高级机电人才

  六、汽车美容装潢专业40-80天

  掌握汽车美容装潢、车身改装、保养、钣喷、彩绘等

  总之,汽修专业分几类,每个专业所学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以后的就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已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2

  一、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暴露出一些问题。商科类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还不足,观念较为陈旧,认为高职大学生基础薄弱,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不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进行就业创业形式分析和短期的理论指导,认为不必要花大力气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缺乏对高职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商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借鉴了普通本科的模式,缺乏自己的特色,通常还是一年级仅仅开设普通适用的公共基础课,大二教授商科类专业基础课,大三安排实*实践活动,学生学*专业知识的时间短而且晚。课程体系中几乎没有涉及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安排和内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商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3.合作培养机制不灵活

  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能局限于校内教学和研究。传统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封闭的学校教育难以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创新创业人才。当前,高职院校还没有主动与*、企业、社会构建联动机制,广泛的社会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还不健全。

  4.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由于*年来高职院校规模扩张过快,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师疲于应付整天的课堂教学,没有精力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研究和实践;新进的教师大多缺乏经验,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商科类专业的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专业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质量评价己经较为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就商科类专业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而言,一是监控与评价体系缺乏真实的行业评价和监控,企业参与的程度小,企业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还不尽如人意,存在学校质量评价体系与企业、行业需求脱钩的情况。二是评价的方法和监控的手段单一,很多环节评价和监控不到位,管理松散,严重影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效。

  6.专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

  文化熏陶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高职院校还仅仅将其重要性挂在嘴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是安于现状,培养循规蹈矩、甘于*庸的一类学生。商科类专业学生应该是富有朝气、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中坚力量,如果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那当代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将会大打折扣,势必影响到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对策

  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振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保证商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多个方面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

  1.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新时代的社会急需创新创业人才,商科类专业涵盖面广,从工商管理、经济贸易、财务会计到商务英语、金融、文化教育等多个专业,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能力为本位,学训合一的培养模式。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才是商科类专业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确定适合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在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要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训练,重视其个性发展,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学校、企业三个方面的需求出发,共同确定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3.调控好商科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为适应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要进行广泛的市场结构调研,合理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的引导作用,协调好*、企业、学校三者的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扩大创业实践能力课程,增加特色专业课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调整专业结构。

  4.建设好富有商科类专业特色的实*实训基地

  商科类专业实*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本着多元化建设主体的原则,紧密联系企业,积极探索校内校外产学研实*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建设资金和人才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企业和*资源,建设富有区域高职特色的商科类实*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生产和培训相结合,培养职业素质好、专业创新技能强的人才。

  5.打造高素质的双师队伍,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当前社会,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和推进改革创新的多重任务。双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企业、学校要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多为高职教师搭建学**台,积极创设条件,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勤于学*,勇于探索,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6.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熏陶对创新创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育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精神,包括宽容精神、竞争意识、团队和合作、诚实守信、公正*等、恪守创新等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际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布局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硬件设施,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7.促进校企合作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在扶持校企合作发展中应发挥引导、保护和监督作用,要制定有效措施保护企业和学校利益,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比如,20xx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宁波的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与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8.构建鼓励创新的人才考核制度,建立商科类专业多元化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高职院校要制定适用于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评价体系,针对商科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强化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做好监督、调整和反馈信息,促进商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高效运行。

人才培养方案3

  一、培养目标

  努力实现干部干事培养体系化和正规化,全面提高干部干事队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宿迁卫校学生会奠定坚实的组织力量。

  二、总体框架

  宿迁卫校学生会干部干事培养体系是学工处的直属部门,在学工处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会干部干事的培养工作。

  根据学生干部的发展实际和学生会工作的需要,共设置五个培养*台,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它们分别是:

  1、校级骨干培训班

  2、校学生会干事培训班

  3、朝阳计划

  4、春蕾计划

  5、学生工作技能拓展班

  三、具体实施

  (一)校级骨干培训班

  组织单位:校学生会

  培养目标: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思想先进、作风正派、学业优良、能力较强、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校学生会学生干部队伍;使校学生会学生干部尽快适应工作,提高工作能力。

  授课对象:学生会委员会委员、各部门副部长

  授课时间: 10月和11月

  课程体系:

  1、干部能力培训(专家讲座)

  2、师生交流会(师生互动)

  3、优秀学生干部交流会(同辈辅导)

  4、凝聚力建设(团体辅导)

  5、联谊交流活动

  (二)校学生会干事培训班

  组织单位:校学生会

  培养目标:使新加入学生会的新生掌握学生工作的基本技能,全面了解学生会的工作状况。

  授课对象: 校学生会全体干事

  授课时间: 9月底10月初

  课程体系:

  1、学生会宏观介绍

  2、基本办公技能

  3、学生会制度体系学*

  4、优秀学生干部交流会

  5、联谊交流活动

  (三)朝阳计划

  组织单位:校学生会

  培养目标:为学生会发展培育一批组织管理能力优秀、具有全局意识的后备干部

  培养对象:校级和系学生会的中二年级学生干部

  培养时间:3月—9月

  培养方式:

  1、列*学生会委员会

  2、参与组织学生会重大活动项目

  3、对外交流

  4、学生工作理念交流会

  5、学生干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

  6、*团和部长联系培养

  (四)春蕾计划

  组织单位:校学生会

  培养目标:为学生会发展培育一批组织管理能力优秀、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后备干部

  培养对象:各级学生会组织的中一年级学生

  培养时间:3月—9月

  培养方式:

  1、参与组织学生会重大活动项目

  2、对外交流

  3、学生干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

  4、校学生会副部长联系培养

  (五)学生工作技能拓展班

  组织单位:校学生会

  培养目标:通过多样的课程,提高学生会成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素养

  培养对象: 学生会成员

  培养时间: 不定期

  培养方式:

  1、礼仪培训

  2、联谊交流活动(素质拓展)

  3、学生干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

  4、对外交流

  5、社会实践活动

  6、理论学*

  四、组织领导

  1、学生会干部干事培养全部纳入到学工处培养体系,由学工处负责指导,校学生会负责沟通和具体实施。

  2、朝阳计划和春蕾计划要建立学生干部考察表,跟踪学生干部的发展情况。

人才培养方案4

  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探索。依据多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理论研究,勇于创新尝试,实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危机

  1)就业人数与企业需求不成比例。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被其他专业及个人所重视。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也进行过计算机的相关培训或自主学*。他们的专业性虽然不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他们的能力已经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他们还具有自己的专业,这样的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更为合适。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选择其他专业毕业生,从事企业中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

  2)学历不占优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具有大量高学历的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一个提升。同时在大家眼中计算机专业是个高技能专业,很多企业认为学历和能力成正比。就好像大多数人都认为学*能力和学*经历成正比一样。

  3)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稍有欠缺,使学生的竞争力减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善于与机器,生活在单一的二进制生活中。而在现实的工作中,这样的非yes及no的情况,使他们在融入企业时缺少灵活性,不善于与他人沟通。

  4)计算机专业学生,学*方向缺少目标性。

  计算机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在学期间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明确的专业方向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提高学*效率和质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对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不够明确,过分依赖学校的课程规划。

  2 培养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主要尝试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研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原有教学进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差距,找到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2)在改革初期,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调查、分析,同时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构建“计算机专业学*领域课程体系”,讨论、分析、建立“项目式教学”、“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及“项目式教材”模版。3)正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得到了落实。

   3 实践过程的主要创新环节和改进计划

  1)服务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需求,适应计算机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个人发展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发展的源动力。预计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a.结合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形成符合计算机专业发展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b.构建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获得计算机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入学即入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的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c.将计算机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结合实践需求,原有课程重新整合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核心课程标准制定,模拟工作场景的操作过程指导课程实施过程及学生学*情况的综合评价。

  2)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问题。a.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规范项目式教材,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行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及工作流程,要求编制老师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对行业某个工种环节要非常熟悉,所以必须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要求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兼顾企业工作,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b.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借鉴性,需持续进行。c.企业作为供应链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改革参与的积极性不高。d.课程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3)研究工作的推进计划:a.继续修订和完善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b.进一步实践“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以取得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c.实施计算机专业学*领域课程体系,完成20xx级专业进程修订。

  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完成 “项目式教学”建立、“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编写、“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建立及“项目式教材”编写等任务。

  4 通过调整研究计划增强改革力度

  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及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制定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各自的特点、主要就业方向及区域经济引领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分别制定突出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挖掘全新切入点。构建以市场人才需求为起点和终点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借鉴行业企业员工培养培训计划、社会高知名度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目标式培养策略,使得“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有时效性。

  在研究中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分别确定适合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计算机职业资格考取计划,统计取证率作出分析评价。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参与者和应用的创新者,学生代表加入专题研讨。

  依据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计算机专业学*领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本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将专业核心课程的优秀改革方案进行分项式研究,一项一项对比总结,提炼科学合理的时序任务课程设计方案,重构学*领域课程体系。

  在构建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过程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加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结合职业岗位应用需求和教学实践体会,从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实践,并分析和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有益的探索。

人才培养方案5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人才培养方案6

  一、指导思想

  以*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任务,坚持服务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本地就业为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我院招生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以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岗位任职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培训资源对接、学校教育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围绕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机制创新,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为促进随州“*专用汽车都”、“国家首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工作目标

  1.探索校企协商、*主导的单独招生招工方式。在湖北省招生制度改革的框架下,通过与行业、企业协商制订《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协议》,面向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实施单独招生考试,探索基于单独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

  2.实施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学徒)。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车身设计及加工、车身安装调试、整车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为主要方向,通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与齐星公司、*恒天、江南东风、程力专汽、重汽华威、全力集团等合作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考评,探索建立*主导、校企双主体一体化体制机制。

  3.建设“互聘互用、协同育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以试点专业为基础,建设“互聘互用、协同育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形成双导师制。明确师资队伍的选拔、聘任、管理、评价原则,确定专业教学团队的规模、结构和教学任务。探索建立学校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带徒津贴。试点院校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4.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学院与随州专用汽车机械相关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制定并不断完善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育人的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试点范围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联合重汽华威专汽、程力专汽、江南东风特种汽车、*恒天、全力集团以及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重点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以汽装专业为基础,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培养形式、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

  四、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




具体措施




牵头单位




备注




(一)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1.与合作企业签订试点专业《现代学徒联合培养协议》。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明确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过程及其管理办法;明确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方式,确定利用校内实训场所、校外实训基地、公共实训中心、企业实*岗位等教学资源的方式及其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制定《校企协同育人管理办法》。




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处、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





2.试点专业与合作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实践。首批试点专业各选择1个班率先开展学徒制试点,以三年学制为1个试点周期。




教研室





(二)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1.制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招工一体化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校企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实行多种招生考试办法,为接受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学徒提供机会;规范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




招就处





2.签订招生招工协议。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院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对于年满16周岁未达到18周岁的学徒,须由学徒、监护人、学院和企业四方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采取单招、订单班等方式,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




招就处





(三)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1.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试点专业与合作企业联合进行专业调研论证,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与合作企业相关岗位(群)相匹配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既有扎实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有较强社会适应性、职业针对性、个体发展性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教研室




合作企业








2.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设计《XX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制《XX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简称“培养协议”),通过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在培养协议中,明确规定学院、企业、学徒(学生)三方的责、权、利;明确学徒(学生)培养目标、学*时限、学*时间、学*地点、课程安排、授课形式、结业评价标准及方式、工作津贴、师资保障、违约责任等内容。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教研室




合作企业








3.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人才成长规律以及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实际工作能力要求,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本项目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课、职业拓展课三类组成,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两部分。




教研室




合作企业








4.企业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的基本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




教学办




合作企业





5.共同建设系统化标准。在研制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制定试点专业的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




教研室





(四)建设校企互聘、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




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双导师管理办法》。制定并不断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明确双导师职责和待遇,合作企业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相应的带徒津贴;试点专业要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人事处




合作企业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人事处




合作企业





(五)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1.校企联合实施教学。教学过程,打破传统教学时间、地点限制,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和地点,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教学。以学时和工时为基础,以学分为纽带,科学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由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评价,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评价范围。




教研室





2.制定并完善《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法》。明确现代学徒制学分制管理办法、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实*管理办法。建立适应现代学徒制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办





3.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与督查管理办法》。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实*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经校企共同考评合格的学徒,将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取得企业入职资格。




教学办





4.制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教学办





(六)总结推广




试点期间,组织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总结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宣传部及时进行跟踪宣传。试点结束后,试点专业做好试点总结。







办公室




宣传部





  五、保障条件

  (一)政策保障

  20xx年湖北省教育部职教改革相关要求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省相关职能部门制订相关配套的政策与文件,鼓励、支持、指导相关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20xx年1月,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随职”建设方案》,明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打造地方特色、服务专用汽车之都建设、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

  (二)组织保障

  1.成立汽车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在学院领导及教务处的统筹指导下,定期会商和解决有关试点工作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汽装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组 长:童加斌

  副组长:梁学军、陈安民 贺剑、赵恒、

  成 员:夏章建、王军、汪勇、舒文鑫

  2.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组

  负责汽车制造与装配试点工作的研究、组织、实施、推广;制定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组织制定并实施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学校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实施试点专业现代学徒制。具体实施本专业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业工作组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确保试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实施。

  组长: 贺剑

  成员:夏章建、舒文鑫、汪 勇、周俊、王军

  (三)制度保障

  学院拟将制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招生招工一体化、教学管理、教师培养、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

  1.校企联合制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1)执行学徒优惠政策。经学院和企业考核合格的学生(徒),可同时获得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和企业颁发的“岗位资质证书”,被合作企业录用后,不需经过试用期,直接成为正式员工,并享受相应的待遇。

  (2)企业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企业工作内容,并享受带徒津贴。

  (3)评选并奖励先进试点班、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师傅及学徒。校企联合设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项奖励基金,对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专门的奖励。同时,被合作企业评为优秀师傅的员工,在晋升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时作为破格条件之一,可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优先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学院评出的现代学徒制活动中产生优秀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或评优时,予以优先考虑。

  2.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1)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法》。

  (2)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校企共同建立教*行制度,制订《现代学徒制招生(工)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含选拔、管理、培养)、《现代学徒制带教师傅管理办法》(含选拔、管理、培养)、《现代学徒制校企定期例会制度》、《学生(徒)转为员工(毕业)制度》、《学生(徒)实*召回制度》等,共同加强过程管理。

  (3)校企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学生(徒)实*管理制度》、《学生(徒)实*安全措施与违纪处理办法》,根据学徒培养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生学徒津贴等合理权益,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4)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学生(徒)评价考核办法》,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四)经费保障

  1.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保证试点工作资金需要。

  (1)根据《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随职”建设方案》及《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特色专业申报书》申请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每年30万元,其中20万元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项资金。

  (2)积极争取企业职工培训及省级专项建设资金。

  2.加强经费管理,保证项目资金产生最大效用

  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监控制度,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五)科研保障

  各试点专业要坚持边试点边研究,及时总结提炼,把试点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上升成为理论,形成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制度措施,促进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积极开展国际比较研究,系统总结相关国家(地区)开展学徒制的经验,完善*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条件保障等。

  (六)宣传保障

  持续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网络、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将试点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六、预期成果

  1.形成一套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度。编写《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汇编》、《现代学徒制制度汇编》、《现代学徒制案例汇编》等制度文件。

  2.校企共同开发一批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课程标准与特色教材。

  3.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总结报告》,对首批试点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

  5.总结、提炼本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公开发表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研究论文并辐射到我院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院推广现代学徒制提供可资借鉴的基层探索案例和经验。

  七、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尚未出台鼓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激励政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

  应对措施:在学院现代学徒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中、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议中,对合作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合作企业参与积极性。并且,校企双方可共同争取*支持。

  2.*还没有现成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学院探索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在实施中会走弯路、会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应对措施:与合作企业协商签订《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协议》,报请*同意,采取单招等方式。

  3.学院制定的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管理制度,与*现行的政策不匹配,与企业考虑存在差异。

  深入调研企业,要了解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能够得到什么?企业最担心的是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制定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管理制度、确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并与企业、学生三签订相关协议。

人才培养方案7

  ( 20xx—20xx年 )

  一、医院业务发展目标

  医院促进技术进步,健康稳定发展,根据《※※※医院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到本五年规划期末,努力争取*政策支持,积极筹措资金,逐步完善住院病房配套设施和技术升级,在3—5年争取扩大住院病区,积极加大先进医学装备投入,使医院的各项技术水*逐步达到同级医院水*。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环境,设置便捷合理的就医流程,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科学和谐全面发展。

  医院业务发展逐步实现下列目标:

  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技术项目从目前能向社区人群提供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医学康复等一类医疗技术项目****项,增加到****项。

  临床科室设置: 在目前设置的门诊部、急诊室、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麻醉科、中医科、中医康复科等一级科室的基础上,加强门诊、急诊科建设,增设疼痛专科、ICU、老年疾病科等。做到突出专科特色,发挥人员特长,形成特色明显的专科优势。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设*个临床科室。培植心血管内科、五官科等科室,把普外科、疼痛医学科建成重点专科。

  加强急诊急救基础设施建设和急诊急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

  立反应快速高效的急救队伍。

  医技科室在现有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功能科、消毒供应室、药剂科基础上、增设细菌培养、病理诊断、CT室等技术。

  从现在开始到20xx年,逐步实现年门诊量**万人次,住院床位设置达到****张,床位使用率达**%,住院病人达到******人次,年业务收入达到****万元,固定资产达到*****万元,建设一支与医疗业务相适应,医疗技术达到本地区一流水*的高素质医务人员队伍,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我院20xx—20xx五年人才培养规划。

  二、人才队伍结构分析

  医院现有工作人员****人,按实际开放***床位计算,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为1:1。21;其中业务人员****人,占总人数的86。3%,管理与工勤人员15人,占医院总人数的13。7%,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医师,占医院业务人员数总数**%。

  现有护士***人,*均每床配备0。41名护士,实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人,占护士总数的95%。

  目前,我院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人才缺口:心内科、外科、影像学、医学检验、病理学等专业技术人才。

  (二)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

  (三)没有适宜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没有设置重症医学科。

  (四)是因专业人员不足和技术水*限制,病理诊断、细菌培养与药

  敏试验等医疗技术还没有开展。

  (五)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护理人员流失严重,专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三、医院人才培养目标

  (一)培养、引进和使用并举。

  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增加人才数量,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合理调整人才结构,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医院人才队伍必须与医院业务发展进步相适应,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技术储备,用好已有人才,培养急需人才,聘用高端人才,促进技术进步,逐步达到*规定的二级综合医院人才技术队伍的基本标准。

  (二)分期培养和引进。

  分期培养和引进***名在全市范围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名中级优秀骨干,***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执业医师。使在岗医务人数达到****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总人数**%以上。

  (三)在职培训教育。

  医院每个月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 培训工作,“三基”培训覆盖率达95%以上。基本达到:全体医务人员能熟练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执业医师能够正确处理各类常见多发疾病的诊断治疗;执业护士能够正确执行各类常见疾病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四)重视护理队伍建设,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每年度引进护士专业人才**人,*均每床配备0。45名护士;临床护士占护士总数的≥95%,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人数>50%;医院手术室护士与手

  术台之比为3:1。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0。4:1。临床科室全面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每天管理*名病人。

  每年选派优秀护士到上级医院参加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人次,培训急诊专科护士**名,积极组织护理人员“三基”培训,重点包括: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抢救技能、生命支持设备操作、急诊危重病人紧急处置,每年度三基培训考试合格率达100%。

  四、人才培养基本原则

  (一)培养优秀实用性人才

  医院努力培养技术过硬、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类实用型医学人才。重点培养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儿科等学科带头人,努力培养知名医生、知名护士和优秀员工;鼓励年轻医务人员自学成才。

  (二)建设医院文化,弘扬良好医德

  努力打造学*型医院,弘扬先进医院文化,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病人,安全第一,病人至上的服务观念,以满足病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为第一要务。营造医院一切服务工作以病人为本;诊疗技术精益求精;全体员工精诚团结;树立厚德、技精、慎独、奉献的现代医院精神风貌和医院文化,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打造“诚信品牌”医院。

  五、建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一)医院人事管理工作

  1。人才培训属于医院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认真学*党和国家有关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和规定并严格执行。

  2。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原则,率先垂范,遵章守纪,爱岗敬业;

  以人为本,热情服务,廉洁自律,与时俱进。

  3。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管理规范,严格教育,规范培训考核,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培养人才,促进发展。

  4。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医院引进人才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的基本原则。

  5。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由办公室、人事科牵头负责组织,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参与实施培训考核评价工作。

  (二) 医德医风教育培训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学*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德医风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培养努力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优秀医务人员。

  2。坚持救死扶伤,实行道主义精神,时刻为病人着想,努力为病人解除疾病痛苦。

  3。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宗教信仰、民族*惯;热情接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等,必须一视同仁。必须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严格保守病人医疗秘密,尊重病人的基本医疗权利,不得泄露病人的隐私。

  4。必须举止端庄,着装整洁,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5。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促进医疗业务技术进步。

  6。必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不以医谋私。

人才培养方案8

  论文摘要:以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为例,阐述了我国工程类高等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具有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台+模块”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受到工程技术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在这个时期,迫切需要大量能够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两者之间正处于一个强烈的磨合期。因此,要求工程类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的层次和人才的规格定位两方面内容。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一般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型人才是指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应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在我国,重点高校(985或211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一般本科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基本规格可以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来描述。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规格:在知识方面,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知识*台;在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它集中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所以工程类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也要有思想政治、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2]。

  沈阳工程学院作为工程类一般本科院校,准确评估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环境,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状况、办学规模、历史传统等要素合理配置。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以电力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面向社会、面向电气工程领域;明确服务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以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把握应用型人才主要特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紧随社会需求发展步伐,强调行业和产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重组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沈阳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以专业主要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注意课程衔接,加强课程间的统筹协调,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状况,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构建了“*台+模块”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为三大*台,课程设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通识教育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个课程模块。调整后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强化两头,优化中间”的思想,即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想。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模块又设置了核心课程。突出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

  (1)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设置21门公共基础课,共计948学时、55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2)专业基础课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设置11门专业基础课程,共计476学时、2*分。其核心课程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遵循“合理选择,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重点设置一批专业基础课。

  (3)专业课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课程。它以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和较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础,为满足电力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设置“适用对口且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课体系。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专业必修课。优化专业课程,对课程门数重新整合,压缩总学时,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设置6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2学时、20学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高电压技术。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掌握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2)专业选修课。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反映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技术、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等),设置16门专业选修课,共计144学时、10学分。整个课程模块注重新知识与新设备的掌握与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面。

  (4)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工科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理念,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设置9门通识教育课,共计172学时、7.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院开设,要求学生必须在每类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

  (5)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模块。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构建由基本技能(计算机实训、工程制图与CAD实训、金工实*、电工实*、电子工艺实*)、专项能力(电机检修实*、电缆施工工艺实*、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实*、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能力(变电站仿真实*、电厂仿真实*)和应用能力(变电站设备装配实*、电气运行实*、毕业设计)多阶段、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22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计40周、40学分。其核心实践环节包括变电站设备装配调试实*、电气运行实*、电厂仿真机实*、毕业实*及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入大三开始,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实验课、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会实践、懂设计、精操作、有系统概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三、结论

  现代电子科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的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作为工程类本科院校应该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地探索适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迎接新时代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挑战。

人才培养方案9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 (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积极为“*台建设”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台。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技术交流对接*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人才培养方案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中组部、*共同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江苏省积极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项目,并已通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评审、同意备案。

  经镇江市教育局推荐、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被确定为“江苏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并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同时,我校被镇江市教育局确认为热点高中“自主招生学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遵循“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拔尖创新人才。

  (二)遵循“三个坚持”的原则。坚持积极推进、稳妥操作的原则,坚持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公*的原则,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开班计划

  3个班,120人左右。

  三、推荐与报名

  (一)报名条件

  20xx年入学,具有阳丹市学籍的初中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文化成绩优秀,在开拓创新方面有特长;身体健康。

  (二)报名程序

  1.个人申请:填写《省丹中第三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选拔报名表》,表格请从省丹中网站下载。

  2.学校推荐:由所在学校依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初审,按分配参加考试的人数推荐参加选拔的学生,名单由所在校公示不少于三日。

  3.资格审查:由所在学校统一到我校办理报名手续。报名时应带“选拔报名表”、“学校报名汇总表”、考生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我校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查,合格者发给参选资格证。

  4.报名、考核费用:150元/生

  四、考核办法

  (一)笔试

  7:30—9:30数学(160分)

  10:00—11:30理综(100分,含物理、生物、信息等方面的内容)

  13:30—15:30语文(120分)

  16:00—17:40文综(120分,含英语、政治、历史、地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面试对象的确定

  1.根据笔试成绩,按分配指标数1:1的比例,划定各校的面试分数线,从高到低确定面试对象。笔试总分相同,以数学、语文两科成绩之和排序;数学、语文两科成绩之和相同,以数学成绩排序;若数学成绩仍相同,则均确定为面试对象。

  2.城区初中名额分配到校,在各校分配指标数范围内确定面试对象。农村初中在分配指标总数内确定面试对象20人(生源数200人以上的,每校最多不超过2名,生源数200人以内的,每校最多不超过1名)。

  3.具有阳丹市户口的考生,在各校分配指标数范围内确定面试对象;非阳丹市户口、笔试成绩达到一定分数的考生,不占用本校的分配指标。

  (三)面试

  面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面试结论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

  五、培养对象确认

  在笔试成绩和面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择优确认培养对象,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六、日程安排

  1.报名日期:6月25日—6月28日(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公示)。

  2.资格审查:6月29日(各初中学校派专人到丹中办理相关手续,交纸质报名表和电子版汇总表)

  3.考核日期:

  7月1日笔试;

  7月3日确定面试名单;

  7月5日面试;

  7月8日公布培养对象名单。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扩展6)

——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9篇)

人才培养方案1

  摘要:分型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而探索的一种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分型培养的基本内涵,探讨了分型培养模式下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分型培养;培养方案;学分制

  一、人才分型培养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年招生总数和在校生规模庞大,同一录取批次的学生在生源质量、入学动机、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化加大。这就要求高校要从以往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来重新思考并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问题。因此,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目前众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发展需求,依据学生“材质”特点进行分型培养。

  分型培养,就是承认学生差别,尊重学生个性,包容学生缺陷,挖掘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潜能,根据学生成才需求和发展目标来设计其成才方向、成才类型和培养路径,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释放足够空间,给予学生充分支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积极的条件,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有特长、有优势的人才。显然,分型培养是一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本质是因材施教,目的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学发展为本,为学生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宽松的培养环境。

  人才分型培养的实现,其关键在于优化制订与之相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优势进行系统的配套改革。

  二、制定合理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分型培养模式有效实施

  传统的人才培养依据整齐划一的专业教学计划来实施,其核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为评价标准,显然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按照人才分型培养的思路,就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发展为宗旨,科学定位培养目标规格,既重视共性提高又重视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并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管理机制优势,整合课内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制定合理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实施路径。

  (一)设计长才类型,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动力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成才、发展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分工精细固化,高等教育强调专业对口,曾经走过了一条专才培养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职业岗位的多变性,高等教育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向广博方向发展,于是又推行通才教育。通才和专才两种模式,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各有优劣,但完全割裂,由教育管理层采用自上而下的包办式推行,则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诉求。实际上,市场经济对通才的需求,只是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不仅需要高层次的通才与专才,而且也需要中、低等各层次的通才与专才;不仅需要少数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技术研发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必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这种层次性,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到学生这个被培养对象的发展与成才需求。如果从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有的学生将向专业高深方向发展,攻读更高级学位;有的学生将从事技术应用;有的学生将从事技术操作或技术管理等工作。由此看来,尽管相当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将应用型人才确定为学校的培养定位,但也不能整齐划一,而应对学生的发展诉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对向学术型发展方向的一部分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于技术研发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不同发展方向的大部分学生,要给予充分支持,使其成才优势更加凸显,潜力得到最大发挥。

  (二)做好能力分析,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做好专业能力分析,就是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紧扣学生成才分型培养目标和规格层次定位,确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分型拓展能力,做好各能力项目选择与要素分解,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置提供支持依据。在专业能力分析过程中,在纵向上,要确保给予学生精深学问的可能;在横向上,要尽量减少必修课程的学分数,增加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的开课数和学分数,允许学生向广博型发展,向相邻专业漂移。为此,通过构建“*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来支撑人才分型培养,使共性提高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其中通识通修课程全校统一构成第一*台,给学生跨学科选择课程的可能;学科大类打通形成第二*台,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并能在专业间自由选择;同一专业可*行设置多个模块(方向),便于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分型发展的需要,柔性设置分型模块课程,为学生向学术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不同发展方向提供相应成才路径。此外,对*台课程可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学分,实施分层分级教学,并由多名教师同时开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进行选择。

  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便于学生选专业、选课程及分层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激情,改变了以往学生在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能结合自身个性,实现分型培养、个性化培养。

  (三)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理论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也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素质。因此,实践课程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实施路径。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定位和共性要求,加大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打破原有的以课程设置实验、按专业严格划分实验及实*界限的条块分割局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整合,既注意到各环节间的独立性,又考虑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为重点,构造基础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等模块第次推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分型培养目标规格定位设置相应模块,在教学实施中有所侧重。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工程性,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专业实*、毕业实*、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就业教育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受校内资源有限和实*过程监管力度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实*内容与专业脱节,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在内容和时间上割裂,最终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创新产学研模式,促进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一方面,可安排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学生到对口单位实*、到就业(意向)单位实*,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中的实践问题,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使自己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人才外包集中实*模式,进行项目实训,完成整套教学过程,并在合作方的推荐下促进学生就业。这种形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校内软硬件资源不足的压力,拓展了学校的实*、就业基地,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也可以推动学校自有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学校产学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重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分型培养的目的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学发展为本,通过扬优护短、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必然内化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并形成学生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全面自由发展所必需的人格素质、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胜任工作并有所创新的专业素质。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过程而言,素质教育更侧重强调受教育者具备宽泛的研究视野,及在某专业领域的突出造诣;与此对照,针对大多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过程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从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培养体系和创新培养模式。

  为此,就要将素质拓展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也是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尊重了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素质拓展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依托,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科学的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素质拓展体系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社团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各类学科竞赛及文体比赛等内容。

  三、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建立健全与分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按照分型培养思路指定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人才分型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路径。人才分型培养方案的执行与具体操作,还要涉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力度,构建于分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体系,真正将以生为本的理念和人才分型培养落到实处。

  (一)创新学分制管理,健全教*行机制

  从形式上来看,学分制基于选课制,以学分来测量课程的学*量,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最低的毕业学分标准;从本质上来看,学分制强调的是学*自由,包括学*内容、学*方式、学*进程等方面的自由,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成为不同生源、不同学*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型培养、实现多样化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为将学分制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第一,要抛弃管理者本位的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服务意识,打破旧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服务体系,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化。第二,要完善基于教学资源配置可控的选课制;实行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学*进程的弹性学制;实行有利于学生自我选择发展方向的专业分流、专业转换机制以及第二专业辅修制;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取消重修、重考次数限制,允许学生追求卓越。第三,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管理优势,建立学分互认、学分流通、学分替代机制,设立奖励性质的创新学分、拓展学分,激励学生特长发挥,扬优护短;完善学分绩点评价制度,*衡学生学*的“质”与“量”。第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具有教学计划管理、课务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实验室管理、质量评价、信息查询等功能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学分制教学管理流程的网络化、信息化、远程化,体现服务为本。第五,通过导学制,对学生选课、选专业、职业规划给予必要指导;建立预警制,对“问题”学生给予必要的监控、干预和学业警示,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惩戒,确保学生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第六,实行管理分权,让学生参与一定的管理,赋予他们对成长成才模式设计的参与权,对于其学*效果的知情权,对教学水*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二)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

  一方面,人才分型培养模式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另一方,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学生通过对课程的自由选修来获取学分。因此,提供足够数量的、不同类型的、不同规格层次的课程并加强对课程的修读管理是实施分型培养模式下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

  就课程建设而言,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课程开设条件,包括教学内容、仪器设备、教材课件、图书资料等,确保学生选课需要;另一方面开出高质量的课程,教师是关键,因此,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有一只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过硬、教学水*高的教师队伍来推进分型培养模式下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就课程开设而言,在*台课程中,积极推行分级、分层次教学,并实行选课试听制度,不仅允许学生对同一门课程选听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的课程,也允许学生选听不同的分型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找到真正的兴趣点所在,也可以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推行“一人一计划”制,而不是以专业行政班或教学班作为基本的管理单元。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课程考试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我学*能力

  教学方法上,由“灌输型”转为“启发型”,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理实一体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上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并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从而转化为能力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考试方法上,建立起与分型培养相对应、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制度,采取口试、讨论、答辩、论文、学*报告、过程考核、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彻底改革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学**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能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学*,自由探索,使其学会自我学*。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分型培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挥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与之相适应。要按照人才分型培养模式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定位建立相应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将其分解于各教学环节、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中;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除常规的教学管理机构外,成立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使管理组织多元化;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评价信息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过程连续化、评价制度经常化;要建立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整改机制,使教学质量监控构成闭环系统,使教学整改落实位,确保教学质量达到目标要求。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人才分型培养模式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地方本科院校应紧紧把握住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这个根本,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型培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进,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多样化的适用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2

  一、在构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强调适应社会需求

  1999年湖南怀化学院建立了教育系,从20xx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20xx年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省内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师基本功和教师特长。

  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多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年来先后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现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能力课程模块体系,由最初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块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模块改革为“大学公共能力课程、学前专业能力课程、儿童教育发展能力课程”的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本课程体系中,力求优化智能结构,做到文、理、艺渗透,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专业特色。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确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特长而又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方案实践中,我们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一味的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重;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并重;在课程结构上文、理、艺、英并重普修;实现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课程)。

  培养方案中,实践(验)活动课程总学时635课时,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6∶4。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实现代幼儿教师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综合加特长的骨干教师,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职业特质。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育研究两个专业方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学*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强调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三个阶段的教育实*(共计18周)、军事训练(1周)、社会实践(8周)、劳动实践(2周)、专业实践等五个部分,总学时比例占总课程的11%。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前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在大学四年中,通过有层次、逐步实施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是我院实训工作的特色。结果显示到20xx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三笔字、简笔画合格率为100%,考核获得二甲以上等级水*普通话的学生有77%,课件设计合格率达到90%,微课片段教学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并参与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舞蹈团、合唱团、结谊社、野草文学社、网络协会、航模协会、教心社、口语艺术社、致远书画协会等等;积极开展说课、课件制作、教育小论文、简笔画大赛、讲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实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生活,更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学前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开设了一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学*。我院向各教研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课程研究性学*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内容”研讨与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游戏论》的教学走出课堂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专业课程《幼儿园工作管理》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幼儿园总务工作调研”的研究性学*,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注重以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特点。

  4.多层次的专业见*、实*,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实*是我们教科院教育实践活动的亮点与特色,学前教育实*分为教育见*(1周)、模拟教育实*(4周)、教育实*(12周)3个环节,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地分阶段地进行,这种教育实*体制既让学生真实而充分地体验了未来职业的甘苦,牢固了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更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前教育素养。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实学生的社会实践,其中模拟实*4周、专业实*12周、学年论文1周、课程设计1周、毕业论文8周、军事训练(1周)、劳动实践2周,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91%。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三笔字、教师口语、手工艺制作、音乐、美术、舞蹈、学前课程教学与研究等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课程。制订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师素质训练纲要》,督促学生进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实施了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文化艺术节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毕业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大型实践性活动。以赛促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性地在开展模拟教育实*的教育实践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利用微格教室的先进仪器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在幼儿园探索性地进行1~2个学时的语文或数学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教学各环节。在教育实*的组织管理中,实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从校内准备—基地见*—全面实*—总结交流等各环节,均安排教师全面指导,保证了实*效果。在广泛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培养。

  三、向教学管理要培养质量强化质量意识

  1.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建立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管理规范。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新建、修改和修订涉及教学管理的文件的有23余项,涉及学生管理的文件有十多项;上级管理文献汇编、系部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任务书、考务、学籍管理、教学检查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情况良好。

  2.构建新型人才质量观。培养未来教师的质量是建立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学前教师的基础上的。我们构建的未来教师质量观可以概括为: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和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终身学*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掌握说、写、择、察、调、问、评、做、弹、唱、跳、画十二项现代教师基本功。

  3.将学前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研究与教师素质、技能训练“一体化”。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实训功能;以大学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把课堂放在学前一线,强化课堂教育的适应性功能;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使其延展到每个学年,强化教育见、实*的岗位训练功能;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功能。从而在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不断改善省内外已经建立的6个教育实*基地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就*建立专业教学实践点,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点功能。加深与现有实*基地的联系与协作,在满足数量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善实*基地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机制。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与地方学校的教学教研互动机制,形成优势互补,为引领地方小学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4.通过改革与建设,最终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转化为教师教学特长,具有实施现代基础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教师职业特质。

人才培养方案3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对测量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见解。

  关键词:测量;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培养“*制造20xx”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其优势体现在实践能力上,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还显得严重不足[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从20xx年开始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成果在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也得以体现,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各种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迅速,*年来GNSS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测绘手段和方法带来了质的飞跃。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所以要培养出从事测绘一线、智力应用、创造性劳动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化课堂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模式下实现个性化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依托校园网络实现课堂内外主要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内教师把零散的教学资源组合到一起辅助教学,如微课、操作视频、模拟器等,借助蓝墨云班课实现教学的网上交互环境;课堂外利用网络*台发布拓展任务,构建师生交流*台。大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耐性强,这样的模式学生较容易接受。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表现用经验值体现,在班级内部进行排名,随时可以查看。其经验值可以兑换*时成绩,最终课程考核的时候应适当提高*时成绩所占比重。

  2职业提升——测量实训不间断

  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测量仪器基本操作能力、测量基本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三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和GPS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三角网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和GPS控制测量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三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测图、工程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站仪数字测图、GPS-RTK测图和线桥隧施工测量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地籍测量、房产测绘和变形观测能力,进行地籍调查、地籍图测绘、房产测绘和建筑物变形测量实训。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从学生入学初到毕业,每学期都有集中实训,且有机会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3工作室带动生产实*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校企合作最开始仅限于向企业输送顶岗实*学生,到后来的订单班,其合作都是在顶岗实*阶段,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几乎为零。导致了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工和学也没有真正结合。根据课程的安排,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要和生产相结合,但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短时间的实*,其生产项目也很难与课程安排一致。针对这些问题,学院成立了测绘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测量专任教师和测量专业学生组成,主要开展课程拓展任务实训、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技能比赛和生产实践。工作室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各单项实训任务的表现,据其特长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GPS测量组、数字测图组和工程施工测量组,每组配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同时,积极联系测量生产任务,根据学生特长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实践。工作室已承担多项测量生产任务,有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城市布建等,完成的成果在学校、企业中的反响都很不错。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了教学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的瓶颈,让学生在工程环境下培养职业技能。当生产项目不能与教学衔接时,可利用校内实训场地模拟生产任务,比如校园地形图测绘,按照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并实现测绘标准化考核。当生产任务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成立公司,申请测绘资质,形成专业与企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4“互联网+”背景下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工作室*台,构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主要是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和微课等自学,教师引导并答疑。针对学生的特点布置模拟生产实践任务,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生产任务的过程中,用项目带动就业,甚至带动创业。对学生来说,创业的成本太高,互联网无疑是最适合于学生创业的方向。学生带着项目就业,带着项目创业,企业也很愿意接受。

  5结束语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训、生产实*和第二课堂四个角度探讨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学生的学*兴趣更加浓厚,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工作室的部分学生也能独当一面,完成测量生产任务。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泽林,方久华.建材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20xx(4):65-66.

  [2]杨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信息化课堂建设[J].才智,20xx(34):87-88.

人才培养方案4

  摘要: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当前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专业产生的背景、应用型本质属性的分析思考,总结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思路,进而提出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转型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

  当前,转型发展是国家教育部所倡导的地方一般本科高校提高素质教育、服务地方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五邑大学20xx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建设高水*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之后,学校的重点工作就定位到如何建设合理、高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上。目前我校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就是,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自身的内在自然规律,制定科学且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与人才培养有关的主要因素分析

  1.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也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尝试,例如在很多的理论课中都设置了课内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方法,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仍然保持原有的本科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讲授内容,在企业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和培养过程方面和学生的技术积累方面考虑不多。总之,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较好契合当前所提出的建设高水*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信息专业主要是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编码处理、信息的传送与接收等理论、实践教学与研究。上世纪末,能够体现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综合实力的信息时代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加快,在实际应用中对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提出既要懂信息理论,又要掌握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等更高要求,于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3.应用型本质属性分析。应用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工程项目能力,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就不做重点培养了,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用型培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既要学好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对多项理论知识综合的实践能力。这也是高水*的应用型本科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以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工程认证为推动力,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起点和落脚点,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电子电路理论与技术、信息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的基本能力、基本方法,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面向工程,具有较强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营、市场与管理等工作的本科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1.树立信息大工程观的理念,全面落实信息大类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比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交通控制等几大专业方向的共同特点,建立信息工程大类专业13门*台课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在行业企业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设计信息大类专业共同课程*台。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完整流向设计*台课,克服了过去学生专业知识面偏窄的缺陷。

  2.全面实施“3+1”模式,丰富“3+1”内涵。“1”指学生就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可以在学校进行设计、实训,也可以在企业实*;可以部分时间在学校,部分时间在企业实*;采取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第7—8学期的实践环节包括:综合系统设计、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实践成果总结、专业实训及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这种设计思路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从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3.依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多类别模块开设课程。多类别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产业对接模块、开设与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行业企业需求,考虑了*年来科技发展的成果,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束缚,将课程融入新的内容,特别是工业生产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并大胆进行了课程重组。4.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在做好信息大类*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机结合以外,还从学生培养需求出发,将通识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对如何完成修读提出具体要求,较好解决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的问题,还将我国工程教育中所提出的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与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行了有机结合。

  5.按照课程群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打破以往理论课附带实验和一门课程设计一个实践项目的惯例,尽量使实践教学项目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在开设前明确该教学目标,并与工程项目有一定的联系,尽量做到从企业应用角度设计综合性实践的训练。6.实施多专业、多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首次试点将多个专业学生合成一个实验班,联合几家企业共同对这个班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轮岗等方式分别在各家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实*一段时间,利用各家企业所长使学生对企业模式和工程实践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三、结语

  本研究和改革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刚刚起步,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会越来越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并能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刘纯利,王晴晴,张玉山.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xx,(3).

  [2]童强,周大鹏.何光普.转型发展期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8).

  [3]汪元宏.应用型高校的创新之路[N].*,20xx-04-11(16).

  [4]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大学教育,20xx,(11):5-7.

  [5]潘懋元.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J].临汾大学学报,20xx,(1):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84.

  [7]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7(3):25-28.

  [8]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xx,(3):70-72.

人才培养方案5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继续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间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且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格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 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主要任务者。

  ⑵ *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 *5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的论文要求本人必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⑷ 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职务;或在国内一级学会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者。

  ⑸ 已经或正在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者。

  ⑹ *5年是国家级科研项目或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其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⑺在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中成绩显著,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做出突出贡献并被国内同行一致认可者。

  三、选拔程序

  选拔拔尖人才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根据选拔条件,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学科或专业进行民主评议,然后由所在学院按照条件要求组织专家进行初评。

  2.各学院经过初评产生的候选人要向学校人事与专家工作处提供《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代表其学术水*的论文、著作以及鉴定证书、获奖证书、课题立项说明书等有关佐证材料。

  3.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候选人在规定时间按规定要求要向评审专家汇报个人学*经历、工作业绩以及科研等情况,并阐明自己*3年的学术计划。同时还要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

  4.评审会专家评议讨论并投票表决。

  5.学校对专家评审通过的人选进行公示。

  6.学校批准公布。

  四、选拔范围

  拔尖人才选拔的范围包括学校规划确定的所有学科和专业。同时,学校特别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领域里寻找新的生长点。凡*年来在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领域内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符合上述选拔条件的,也可以按程序申报。

  五、支撑条件与组织管理

  1.为确保此项计划的顺利推进,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抓这项工作,由下设在人事与专家工作处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学校为确定的拔尖人才提供如下支持条件:

  (1)为每位拔尖人才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2)拔尖人才每月享受特殊贡献津贴100元。

  (3)学校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1~2次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的差旅费用。

  (4)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500元书报资料费补贴。

  (5)为每一位拔尖人才指定一名导师。

  (6)对拔尖人才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学校优先予以考虑解决。

  3.对拔尖人才的任务要求:

  拔尖人才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必须完成下列科研任务:

  ⑴每年必须在东北林业大学中文学术期刊目录a类所规定的杂志中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1篇。上述发表的论文要求均应为第一作者,且必须是以东北林业大学名义发表的。

  (2)3年内必须申请获得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且本人必须为第一主持人,个人可独立支配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3)5年内必须出版一部高水*的学术专著;或获得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4.学校的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完不成规定任务指标,经评估低于三分之二票数者,将取消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资格,不再享受拔尖人才各种优惠政策。

  5.拔尖人才在下面情况下将不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继续培养:

  (1)经民主推选并经组织批准为学科带头人;

  (2)年龄满45周岁;

  (3)有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和学术制假者;

  (4)由于种种原因不宜作为拔尖人才继续进行培养者。

  6.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是我校在新世纪之初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重大举措。各个学院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注意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积极参加所在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安排他们到一些重要岗位上去锻炼,以增长他们的才干,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积极为他们出国考察、访问及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积极推荐他们到有关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提高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

人才培养方案6

  一、培养目标

  公司计划在三年时间内,以“种子计划”和“核心员工培养计划”为先行机制,并逐步实施“基层管理者成长计划”、“管理者提升计划”、“管理者继任计划”等管理机制,实现建立清晰、规范的人才梯队管理及人才储备继任体系,确保公司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等的内部高效供给。

  二、培养原则

  核心员工培养计划将遵循“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公司统一制定指导原则、明确各级职责分工、优化人才梯队动态管理等,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及培养制度,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及能力开发机会。

  三、核心员工评定

  公司核心员工的评定主要是针对公司内各基层岗位的表现优秀、有培养潜力及富有上进心的员工,具体评定要求如下:

  1、基本要求:

  (1)公司工龄一年以上,专科以上学历;

  (2)诚信积极、有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操守;

  (3)认同企业文化并忠诚于公司;

  (4)执行力强,高效完成各项任务,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5)绩效考核的业绩表现优秀。

  2、选拔流程:

  (1)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组织成立评选委员会,组织各项目公司及部门进行每年一次的选拔,以员工自荐和部门负责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实施;

  (2)核心员工的年度评选的比例:不超过各部门/项目部基层岗位的25%;同时上年度的核心员工也应参加评选且重新当选可不含此指标之内;

  (3)评选步骤采取员工自荐或推荐——评选名单与申报表公示——组织评选委员会评选——结果公示与意见收集——总经理审批;

  (4)核心员工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并按培养阶段进行考核,优胜劣汰,进行循环管理。

  四、培养方式

  公司核心员工的培养采取“五个一”的培养方式,即核心员工每年度要进行“一对一提升指导”、“一次工作提案”、“一次集中培训”、“一篇读书笔记”以及“一次总经理座谈”等;

  (1)“一对一提升指导”是指每位核心员工在当年度均由人力资源部指定包括副总经理、总监、高级经理等作为核心员工一对一的指导老师,指导其工作发展及素质提升等;

  (2)“一次工作提案”是指每位核心员工担负着企业发展的基层意见调研或创新提炼的重任,每年度根据岗位或企业实际编写一份工作提案报告交人力资源部;

  (3)“一次集中培训”是指每年度由人力资源部邀请内部或外部的培训师、培训公司给予全体核心员工不少于2天的培训;

  (4)“一篇读书笔记”是指核心员工每年度在指定书目中选取一本书进行仔细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进行集中交流和笔记分享;

  (5)“一次总经理座谈”是指每年度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全体核心员工与总经理/副总经理进行一次座谈会,可直接与总经理探讨企业发展或经营管理的各种问题,以展示自己的才华。

  (6)核心员工所在部门/项目部的负责人,对核心员工的培养管理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其部门/项目部核心员工的成长情况将作为评定部门/项目部负责人管理绩效的重要方面。

  (7)核心员工的培养会根据其发展的实际采取轮换岗位的方式,以丰富其知识和技能;同时安排其参与公司的重要项目,提升其工作技能。

  五、管理办法

  (1)首次被评选为核心员工的,考察期为三个月,考察期内符合各项要求,正式升为“核心员工”;

  (2)核心员工每年度进行评选,上年度的核心员工也同样参加评选;如第二年仍被评选为核心员工,则为“一星级核心员工”、第三年为“二星级核心员工”等依次类推,任何一年落选的,次年重新进行评选的个人资质从头开始晋级;

  (3)为增强核心员工的激励作用,对“核心员工”、“一星级核心员工”、“二星级核心员工”等荣誉员工给予每月200元、300元、400元的补贴;

  (4)人力资源部于每年组织一次核心人才盘点专题会,根据岗位要求的业绩指标、工作态度、日常沟通、执行力等要素对人员进行梳理,对核心员工提出建设性意见;

  (5)人力资源部负责核心员工的评定以及每季度实施督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核心员工随时提交评选委员会进行表决意见,并提交公司总经理审批执行。

  六、晋升发展与留用

  (1)在有晋升机会的情况下,在同等竞争条件下,核心员工享有优先晋升的权利;

  (2)核心员工在中置国际公司内是流动和资源共享的,人力资源部、部门负责人、核心员工指导老师均有责任和义务推荐核心员工晋升到合适的位置;

  (3)核心员工提出辞职的,须进行不少于2轮次面谈,且必须所在部门/项目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都进行面谈,予以挽留。

  七、核心员工培养计划执行

  本计划自发布之日起开始试行。

人才培养方案7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 (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积极为“*台建设”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台。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技术交流对接*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xx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人才培养方案8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拥有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全面的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知识、热爱民航事业的航空商务和运输产品设计工程师、航空运输产品营销策划师、航空运输生产运行调度工程师,能在国家及省、市的民航运输管理部门、民航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民航运输组织、生产、经营、指挥、商务营运、现场运行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的性质

  对于我们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来说,更应该意识到,由于我们专业未来可从事的行业很多,所以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心中的“乌托邦”职业方向。二专业的就业对每个二专业同学的`要求都很高,不仅需要我们对民 航知识、民航系统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还需要我们对此如数家珍,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就业中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能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注重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和客户打交道的能力。同时需要我们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更好的摸清客户的心理。

  三、专业发展方向

  1、民航运输: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建设需要,掌握从事民航运输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人才。就业方向一般在航空公司、机场、旅*业等,从事经营分析、航班计划编制、舱位控制、运力和航线网络资源分配、机组排班和调度、不正常航班恢复、航空运输生产组织、市场开发及销售等工作。如民航客运营销员、售票业务主管、民航地面服务人员。

  2、物流管理:培养具有现代物流及航空货运相关知识,从事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特别是航空物流业务管理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就业方向一般在民航国际、国内货物运输管理与操作人员、民航货运舱位分配及控制人员、机配载人员及配载业务主管及物流企业一线操作与管理人员。

  3、航空服务: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机场生产、运营和管理的一线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是各大机场。

  4、也可到民航业以外的企业公司从事管理销售方面的工作或者在*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四、专业优势与劣势

  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优势:能够培养我们全方面的能力;综合实力较强;掌握专业知识,上升空间和潜力都很大;工作环境好。

  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劣势:可替代性较强,其他专业的人士有可能经过培训与我们站上同一岗位;用人单位需要的素质能力较苛刻,有些人很难达到。

  五、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l 知识方面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航空理论、民航运输管理等基本理论。

  2、掌握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民航运输中应用的基本技术。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熟练掌握航空运输规划学、航空运输经济学、航空运输管理学、航空运输市场学、航空客运与货运、值机与配载等专业知识。

  l 素质方面

  1、热爱民航运输管理事业,对从事民航生产、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3、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能够科学的思考和分析问题。

  4、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法制意识和革新意识。

  l 能力方面

  1、具有民航运输组织指挥、民航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

  2、了解民航工程设备及民航运输组织管理的发展动态。熟悉国际和国内关于航空运输规划与管理的方阵、政策和法规。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各类常用的计算机软件。

  六、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1、本专业的同学大多对专业的发展前途以及就业方向没有太多的了解,大家仍然处于一个迷惘的状态,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2、由于学院中存在的流言蜚语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本专业的很多同学对专业的优越性存在着疑问,都多多少少有着一些转专业的想法,这样会使本专业人数锐减,消弱了竞争力。

  3、11级的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相较于10级、09级在成绩上实力相对较为薄弱。

  4、现在本专业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欠缺,而且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样的性格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不会适应民航业的工作。

  5、本专业的同学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留在民航系统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轨迹,那么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再根据自己的的规划来明确目标。

  七、提高方案

  本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灵活性更大,以后更多的是与人交往,因此具备一个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相处 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专业特性,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趋势,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1、成绩是就业必不可少的敲门砖。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占有一*之地。因此,针对我们班成绩较为薄弱的现象,我们会在大二大三期间提高大家的学*氛围,让大家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养成主动学*的好*惯。

  2、英语是我们民航专业的重中之重,因此学好英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会让大家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养成每天学*英语的好*惯。并实施组团考证的措施,旨在提高英语学*氛围,督促每个人对英语的学*。逐步进行学*小组的分工,让有相同目标的同学在一起互相帮助,带动其他同学。此外,鼓励大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小语种,既是兴趣也是提高日后个人就业的竞争力。

  3、民航业工作压力大强度大,因此对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学*,体育锻炼也同样重要。我们会多组织大家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友谊的同时也锻炼了每个人的身体。鼓励大家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惯,提高身体素养。例如,每周几天的时间去羽毛球馆组团锻炼,或者组织班级间的篮球联谊赛。

  4、针对部分同学性格较为内向的问题,我们会定期召开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班会,将表达的内容弄的更加的多元化。例如,我的职业规划,我对民航以后发展的看法等等。将班会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同学们都有能够上台的机会。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练*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口齿伶俐的人。

  5、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同学对本专业的发展保持着一种悲观的态度。我们会在大二大三期间,陆续的为大家提供本专业毕业同学的就业趋势,让大家能够了解自己以后出去能够做什么,不再处于一个迷惘的状态。同时,我们会争取学院老师的支持,请为我们上课的老师为我们讲解我们的就业方向,为我们解答疑惑,指点迷津。

  6、再好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学*中多多给自己创造机会。例如,鼓励大家在假期或者空闲时间寻找能够锻炼自己能力的兼职;多与自己的学长学姐包括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交流,向他们吸取经验补充自己的不足;多去参与民航系统的讲座,充实自己。

  八、对于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与课程学*误区:

  l 建议:1)应该具体调研航空公司需要怎样的人才,并根据调研成果开设课程。

  2)设置的课应该更加人性化,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设置课程时应该考虑学校的现有硬件,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课程方案。

  2 误区: 1)本科阶段是全方面提高技能的阶段,不能要求每门课程都学得很透彻.

  2)对就业的方向明确后要主攻某一个课程,但不意味着其他的课程都放下,要系统的学*。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重视起来。在现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抓紧时间来弥补他,重视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方案9

  为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毕业生毕业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评估中“三项测试”的要求和学院迎评工作统一部署,结合我系的具体实际,特制定电子商务专业20xx年学生综合技能强化训练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有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精神和《高等职业教学水*评估方案》为指导,全面贯彻我院教学工作大会精神,认真执行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水*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对我院06级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确保以优异成绩通过教学水*评估。

  二、培训对象、目标和内容

  (一)培训对象:本系06级电子商务专业57名学生。

  (二)培训目标:通过强化培训,使参加培训学生所有培训科目全部达标。

  (三)综合技能培训内容: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知识、电子商务实际操作技能。

  三、组织机构

  组长:甘露

  副组长:李XX

  成员:周XXX、张XXX

  四、电子商务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培训工作步骤

  (一)工作步骤

  1、宣传组织和布置阶段(20xx.6.2—20xx.6.6)

  学院评建办、教务处、学生工作部门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20xx年学生综合技能培训方案,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说明专业技能等综合技能培训在评估中的重要意义,并制定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2、摸底测试阶段(20xx.6.9—20xx.6.10)

  (1)对电子商务专业参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摸底测试

  (2)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优良、一般、差三个等级,为下一步培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全员培训阶段(20xx.6.11—20xx.6.28)

  针对本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全面培训。

  五、培训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精神制定培训方案,保证培训任务的落实。

  (二)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原则上所有专业技能项目均须让所有学生操作一遍。

  (三)要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考勤,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菁选(扩展7)

——企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范文5份

  企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网民以及媒体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学者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范围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措施,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措施,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措施。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学者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2、制定实施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学者、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2

  为了强化全县中小企业人才资源配置,提升中小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催生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匮乏、技术单一、思路狭窄、难以适应中长期发展之需求等突出矛盾,根据省、市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暨远程教育的总要求,结合我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实际,以服务全民创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积极实施“以培训促人才、以人才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培训工作新格局,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员工队伍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好全方位的人才培训服务工作。

  一、目标任务

  以催生中小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逐步完善和提高中小企业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环境、培训条件、培训数量、培训质量为目标,促进和带动全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和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员工、青年农民在岗及岗前知识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县域经济带头人、优秀青年农民企业家、合格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的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以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推动全县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2015年按照市中小企业局下达的人才培训工作任务,全年培训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二、培训内容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今后一段 时间,开展以下专业知识为内容的人才培训工作:

  1、以岗前和在岗专业技能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2、以各类工程专业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3、以激发群众创办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人才培训;

  4、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为主的管理人才培训;

  5、以产品营销策略为主的中小企业营销人才培训;

  6、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为主的科技人才培训;

  7、以企业标准计量、质量管理为主的管理型人才培训;

  8、以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为主的安全管理型人才培训。

  三、培训对象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带动作用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以及有培训需求的中小企业员工、管理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农民及有志于中小企业创业者等,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 辅导培训服务。

  四、培训师资

  在充分利用我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我们将根据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发展需求的之实际,适时聘请国家、省、市有关单位和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以及本地区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成功人士、乡土人才、典型人才和优秀中小企业管理人士,作为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的师资保障。

  五、时间安排

  计划分几个月集中一段时间,分期、分批做好下列各项培训工作:

  1—3月份:中小企业员工技能培训1500人;

  4—5月份:中小企业创业知识培训1000人;

  8—9月份: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1000人;

  10—11月份:中小企业工程技术培训500人;

  全年累计培训以上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六、培训方式

  彬县中小企业局将与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县职业教育中心联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结合我县中小企业的类别特点、行业结构、产业布局、园区建设和规划现状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的主体地位和功能优势,对县域内所有的培训对象按行业类别、职业特点,并以企业现场培训与基地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期、分批、分类、分专业、分区域轮流开展培训。

  七、培训管理

  我局负责对人才培训项目的总体领导和业务指导;负责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建设工作负总责,并定期对培训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建设实施、人才培训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的编制及培训业务的具体开展工作。

  八、培训*台

  各项培训将以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理论教学*台:

  充分利用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在不断完善现有设施和管理的基础上,实时开展理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及辅导培训工作。

  2、现场教学*台:

  根据每期人才培训的具体内容和培训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我县选取具有一定教学培训条件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作为现场教学培训*台,开展切合我县实际的一系列后备人才的现场教学培训工作。

  九、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已有的教学培训*台、教学设施、教学仪器、教学用具、电教设备等硬件设施逐步加以更新、添置、扩大和完善,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为依托的完整的中小企业配套服务体系。

  十、预期效果

  通过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的'逐步建设与完善,将彻底改变现有的人才培训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县人才培训规模和水*,预计年可新增培训人数500人以上;这对改善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环境、促进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推动作用。

  企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3

  一、培养原则

  1、人力资源部制定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计划制定原则遵循管理类与生产技术类人才的双通道培养模式,体现层次性、逐步深化由低级向高级递进性。

  (1)管理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通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合格并在岗位见*期考核合格即可在公司产生管理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者免见*期上岗,未见*的,需经过见*期(3—6个月)考核。

  (2)生产技术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通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合格且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即可在公司产生技术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后,通过见*期后即可上岗。

  2、充分利用公司各种资源,采取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施培养计划。

  二、培养体系

  (一)建立以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为核心环节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具体培养方式

  1、教育培训

  (1)课程研修: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外部专业机构组织的公开课、论坛、交流会。

  外训验收:提交书面“培训总结”或结业证,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主要是通过内外部资源进行管理知识、技能类相关课程的集中学*与研修。

  (2)学历提升:个人选择申请参加公司外的学历提升。

  学历验收:提交毕业证书或结业证。

  (3)外部考察: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安排后备人才到异地参加相关的考察、参观、培训、交流等。

  学*验收:提交考察报告、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以此增强对标杆企业的学*、增长后备人才见识,促进各项创新实践在公司的落地。

  2、个人提高

  (1)交流研讨: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

  学*验收:提交研讨报告

  发掘内外部资源展开相同岗位对话交流及行业对标以开拓思维、学*创新,通过团队建设活动等管理主体研讨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2)书籍阅读:个人选择对岗位有帮助的书籍

  学*验收:提交读书心得

  通过阅读各类对岗位有帮助的优秀书籍,获取各方面知识、技能及素养的提升。

  (3)资格认证:个人选择参加各部门或协会举办的职称/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认证。

  学*验收:提交资格证书

  3、导师辅导

  (1)一对一导师辅导:公司安排,()每名后备梯队人才要有一名上级作为其辅导人。

  学*验收:提交导师辅导纪录

  (2)高层对话: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与公司高管接触,定期进行职业谈话。

  学*验收:学*心得

  4、行动学*

  (1)项目历练: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主导相关工作项目(一年至少两次)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旨在通过实际项目历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通过提炼工作实践案例检验其学*效果。

  (2)代理测试: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暂时全权代理计划培养岗位职务。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通过对后备人才代理期间工作的考核,提前发现在管理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方面,以便提前规避,防止未来晋升后的不胜任。测试次数代理期间不少于三次。

  (3)见*培养: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作为本系统部门或高管领导助理形式见*。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在见*期间,通过参与各类会议、决策、项目等培养深化梯队人才业务能力、管理能力。

  原则上一般基层晋主管见*期3个月,主管晋中层见*期6个月或1年为佳,具体见*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跨专业实践: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在本岗位工作熟练基础上,可以采取跨部门、跨专业工作实践锻炼。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三、培养内容

  (一)公司安排(共性需求):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技能(自我管理/管理他人/团队管理等)。

  个人选择(个性需求):业务能力短板+管理实务操作(项目管理/成本管理/品质管理等)。

  社会组织:专业培训机构、院校组织的各类管理培训、专业主题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

  (二)培训课程设置

  1、角色认知

  (1)管理者角色、地位与责任

  (2)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管理技能

  (1)团队建设与管理

  (2)企业目标与达成计划;

  (3)沟通与协调(跨部门沟通与合作)

  (4)培训与激励(指导培养下属)

  (5)绩效管理

  (6)安全管理

  (7)工作调配

  (8)如何改进员工工作表现

  3、管理实务

  (1)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

  (2)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3)设备管理、物料管理

  (4)定编定员管理

  (5)工序管理

  四、学*与培训计划安排

  略

  五、过程管控

  (一)沟通机制:加强与后备梯队人才的沟通,了解其所思所想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二)反馈机制:及时将梯队人才工作表现及学*工作成果反馈至其本人及相关主管;

  (三)考核机制:实施阶段性考核,对优秀者给予表扬激励、表现一般者给予相应要求和压力。

  六、培养考核

  (一)考核指标:专业知识(50%权重)、工作能力(30%权重)、职业素质(20%权重)。详见《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考核表》;

  (二)考核数据记录:分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四大培养内容,每大类根据实际培养情况进行细分,比如课堂表现、培训总结提交、读书心得、项目历练表现、工作案例提炼、转训次数、转训质量评估、考察报告撰写质量评估等。此类过程数据将统一电子记录到《后备梯队培养档案登记表》台账,专门档案袋保管;

  (三)考核结果运用:实施阶段考核(每季度一次),考核得分80分(含)以上者为合格,合格者继续培养,不合格者取消梯队培养资格;

  (四)每位梯队人员必须确定一位培养导师。培养导师根据培养目标,每月对培养过程进行效果反馈记录,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报备,人力资源部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培养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方案调整。

  企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4

  根据***和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潜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带给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xx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和操作潜力很强的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决定潜力强,操作潜力强的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00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透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国内高级会计人才。选取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贴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资料,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水*设置培训资料,强化管理、理论、综合潜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潜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潜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资料,明确学*任务目标,增强学*自觉性。

  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鼓励我市贴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取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取学*;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五、组织实施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企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5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秀或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可以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明确任用原则和任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明晰相关责任人,保证晋升选拔公*、公正地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表现较差的后备人员,依据后备人才梯队淘汰机制进行淘汰。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