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1-07 00:00:00 史记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1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

  (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

  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唯‘刺’的时候,身体门户大开,全力以赴,‘刺’让刺客们的刺杀举动有了一种一身博人的壮烈情怀。”在最初选择刺杀工具与方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勇”了。

  于荆轲,司马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他身上。一段经典的易水送别,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用于塑造一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荆轲。同时,荆轲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阳之时,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话语中,也体现出荆轲之勇猛。在刺杀失败后,荆轲“倚柱而笑”,面对刺杀失败,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荆轲却是笑,这笑是“勇敢的笑,在笑中承担失败”。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敢。

  3、 先谋而后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不仅勇猛,而且机智有谋略。曹沫趁着诸侯会盟时劫齐桓公,抓准了时机,让齐桓公无法反悔自己许下的承诺;专诸在刺杀王僚之前曾经进行过一段详细的分析,“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专诸能根据当下情况条理清晰地分析刺杀行动,可见他并非一介鲁莽武夫,而是有策有谋。豫让两次刺杀,第一次改名姓,第二次“漆身为吏,吞炭为哑”,都是采取了伪装*身的方式进行刺杀活动,可见其机智。与慌张的秦舞阳相比,荆轲为了打消群臣对秦舞阳惊恐的怀疑,“顾笑舞阳”,寥寥数语即打消群臣的疑虑。司马迁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荆轲的机智。

  (二)同中有异的刺客形象

  虽然五个刺客有着共同的形象特点,但是毕竟是五个不同的个体,除了共同点以外,个体间的不同点也是值得关注的。本文选取其中三个突出人物集中论述司马迁塑造这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1、豫让――执着的刺客

  豫让异于另外四个刺客很突出的一点即是他的刺杀行动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改名换姓,假装涂厕袭击赵襄子,未果;第二次改头换面,连妻子都不认识,埋伏于桥下偷袭赵襄子,依然失败。在第二次失败后,最后豫让击赵襄子之衣替代刺杀,心愿了结后自杀而亡。豫让执着的其实并非是刺杀赵襄子这件事,他执着的是“义”的声名,“坚持履行‘士人’的职责,对‘士人’身份的执着”。

  除此以外,最后豫让击衣而后自杀,是因为豫让明白“为智伯报仇的愿望实际上已经无法实现,还能实现的仅是以此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来实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其中的舍生取义者即是豫让。尽管儒家的“义”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要表达的“义”有所不同,但是这句话用在豫让身上也是妥当的。

  2、聂政――重孝的刺客

  司马迁在写这五个刺客的时候,唯独在写聂政事迹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家人。在严仲子第一次请聂政为己报仇时,聂政以“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为由拒绝了。《礼记》有言:父母存,不许友以死。这正是聂政的为孝准则。尽管他感恩于严仲子虽贵为诸侯之卿相,纾尊降贵到市井乡野求助于己,但是因为对亲情的注重,以及一片孝心,所以“只要母亲还活着,供养母亲就成了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报恩之事只能等到其姐出嫁,母亲去世并且三年孝期过后才前往助严仲子刺杀侠累。

  而在刺杀事成后,聂政“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毁容自杀,死无全尸,为的是不连累自己的姐姐,体现出聂政对家人的爱护。勇猛如他,内心依然存着对家人温柔的爱意。

  荆轲――抱负满怀的刺客 荆轲与其他四个刺客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不同便是司马迁两次提到荆轲嗜酒好读书。好读书这一点说明荆轲并非只是一介武夫,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文中提到“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虽然并没有详细写荆轲到底是以何术说卫元君,也没有解释为何卫元君不用,但是可以看出荆轲内心中其实是有抱负的,只是无法施展罢了。

  荆轲流—亡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相识,此时提到“荆轲嗜酒”,并且两人在酒酣以后还会击筑和歌。“酒对于*文人来说有着深刻文化含义。酒的意象,反映了人生在醉与醒之间的徘徊状态文人饮酒,得以释放激情,忘却尘俗,尽情抒发心中的豪气,进入虚无缥缈的自我陶醉境界。”荆轲就与后世所有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而寄情于酒的文人一般。司马迁寥寥数语,一个无法实现胸中抱负的失意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荆轲身上的文人气质与身为刺客的勇猛潇洒完美结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刺客荆轲。

  二、刺客形象体现出的精神价值

  正如前文所言,《史传?刺客列传》展现的,是以“义”为核心的“战国士林精神”即“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追求,愿为“义”的实现献上生命,名副其实的舍生取义。这种“义”的实现,“很好地结合了完成对他人的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

  除此以外,反抗**也是《史传?刺客列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精神价值。虽然刺客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代表,“反抗**并非一定是刺客的自觉主观意图。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特别是曹沫和荆轲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的意义。”11对于曹沫和荆轲而言,国力强盛的齐国与秦国才是**的代表。曹沫和荆轲的刺杀行动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弱小国家对强大国家兼并侵略的一种抗争方式,因此客观上是具有反抗**此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对后世带来的影响,除了为文学创作带来素材与故事蓝本,诱发出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陶渊明的《咏荆轲》和元杂剧《豫让吞炭》等文学作品以外,其中体现的精神价值更是对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刺客的存在为*崇尚柔弱,中庸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某些‘匕首’的刚性。加入去掉这种刚性,我们对延绵不已的不断重复的*历史的感觉会变得更加苍白,无力,麻木,绵软了。”《史记刺客列传》所体现侠义与反抗**等精神价值,是儒学以外,与儒学相去甚远的一种文化,与儒学互为补充,完整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版

  [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17年第十期

  [3]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4]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17年第9期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2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

  (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

  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唯‘刺’的时候,身体门户大开,全力以赴,‘刺’让刺客们的刺杀举动有了一种一身博人的壮烈情怀。”在最初选择刺杀工具与方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勇”了。

  于荆轲,司马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他身上。一段经典的易水送别,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用于塑造一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荆轲。同时,荆轲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阳之时,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话语中,也体现出荆轲之勇猛。在刺杀失败后,荆轲“倚柱而笑”,面对刺杀失败,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荆轲却是笑,这笑是“勇敢的笑,在笑中承担失败”。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敢。

  3、 先谋而后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不仅勇猛,而且机智有谋略。曹沫趁着诸侯会盟时劫齐桓公,抓准了时机,让齐桓公无法反悔自己许下的承诺;专诸在刺杀王僚之前曾经进行过一段详细的分析,“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专诸能根据当下情况条理清晰地分析刺杀行动,可见他并非一介鲁莽武夫,而是有策有谋。豫让两次刺杀,第一次改名姓,第二次“漆身为吏,吞炭为哑”,都是采取了伪装*身的方式进行刺杀活动,可见其机智。与慌张的秦舞阳相比,荆轲为了打消群臣对秦舞阳惊恐的怀疑,“顾笑舞阳”,寥寥数语即打消群臣的疑虑。司马迁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荆轲的机智。

  (二)同中有异的刺客形象

  虽然五个刺客有着共同的形象特点,但是毕竟是五个不同的个体,除了共同点以外,个体间的不同点也是值得关注的。本文选取其中三个突出人物集中论述司马迁塑造这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1、豫让――执着的刺客

  豫让异于另外四个刺客很突出的一点即是他的刺杀行动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改名换姓,假装涂厕袭击赵襄子,未果;第二次改头换面,连妻子都不认识,埋伏于桥下偷袭赵襄子,依然失败。在第二次失败后,最后豫让击赵襄子之衣替代刺杀,心愿了结后自杀而亡。豫让执着的其实并非是刺杀赵襄子这件事,他执着的是“义”的声名,“坚持履行‘士人’的职责,对‘士人’身份的执着”。

  除此以外,最后豫让击衣而后自杀,是因为豫让明白“为智伯报仇的愿望实际上已经无法实现,还能实现的仅是以此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来实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其中的舍生取义者即是豫让。尽管儒家的“义”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要表达的“义”有所不同,但是这句话用在豫让身上也是妥当的。

  2、聂政――重孝的刺客

  司马迁在写这五个刺客的时候,唯独在写聂政事迹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家人。在严仲子第一次请聂政为己报仇时,聂政以“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为由拒绝了。《礼记》有言:父母存,不许友以死。这正是聂政的为孝准则。尽管他感恩于严仲子虽贵为诸侯之卿相,纾尊降贵到市井乡野求助于己,但是因为对亲情的注重,以及一片孝心,所以“只要母亲还活着,供养母亲就成了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报恩之事只能等到其姐出嫁,母亲去世并且三年孝期过后才前往助严仲子刺杀侠累。

  而在刺杀事成后,聂政“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毁容自杀,死无全尸,为的是不连累自己的姐姐,体现出聂政对家人的爱护。勇猛如他,内心依然存着对家人温柔的爱意。

  荆轲――抱负满怀的刺客 荆轲与其他四个刺客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不同便是司马迁两次提到荆轲嗜酒好读书。好读书这一点说明荆轲并非只是一介武夫,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文中提到“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虽然并没有详细写荆轲到底是以何术说卫元君,也没有解释为何卫元君不用,但是可以看出荆轲内心中其实是有抱负的,只是无法施展罢了。

  荆轲流—亡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相识,此时提到“荆轲嗜酒”,并且两人在酒酣以后还会击筑和歌。“酒对于*文人来说有着深刻文化含义。酒的意象,反映了人生在醉与醒之间的徘徊状态文人饮酒,得以释放激情,忘却尘俗,尽情抒发心中的豪气,进入虚无缥缈的自我陶醉境界。”荆轲就与后世所有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而寄情于酒的文人一般。司马迁寥寥数语,一个无法实现胸中抱负的失意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荆轲身上的文人气质与身为刺客的勇猛潇洒完美结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刺客荆轲。

  二、刺客形象体现出的精神价值

  正如前文所言,《史传?刺客列传》展现的,是以“义”为核心的“战国士林精神”即“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追求,愿为“义”的实现献上生命,名副其实的舍生取义。这种“义”的实现,“很好地结合了完成对他人的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

  除此以外,反抗**也是《史传?刺客列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精神价值。虽然刺客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代表,“反抗**并非一定是刺客的自觉主观意图。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特别是曹沫和荆轲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的意义。”11对于曹沫和荆轲而言,国力强盛的齐国与秦国才是**的代表。曹沫和荆轲的刺杀行动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弱小国家对强大国家兼并侵略的一种抗争方式,因此客观上是具有反抗**此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对后世带来的影响,除了为文学创作带来素材与故事蓝本,诱发出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陶渊明的《咏荆轲》和元杂剧《豫让吞炭》等文学作品以外,其中体现的精神价值更是对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刺客的存在为*崇尚柔弱,中庸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某些‘匕首’的刚性。加入去掉这种刚性,我们对延绵不已的不断重复的*历史的感觉会变得更加苍白,无力,麻木,绵软了。”《史记刺客列传》所体现侠义与反抗**等精神价值,是儒学以外,与儒学相去甚远的一种文化,与儒学互为补充,完整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版

  [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17年第十期

  [3]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4]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17年第9期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3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它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人物形象有许多是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感染力最强的又是悲剧英雄人物。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他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的英雄豪杰,也曾经显赫一时,最终由于自身的某些错误而结局悲惨。《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此外《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使《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司马迁在描写这些人物的同时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也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是:他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但又有着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跟软容易相信别人,刚愎自用,同时还有高傲的一面,他爱面子,要的是尊严,缺少政治头脑,没有远见,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是站在复仇的角度上去反秦的,所以在推翻秦王朝以后,并没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同时,项羽有是一个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的人,他不知道反省,知道灭亡时,仍然怨天尤人。太史公评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为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刘邦,因为他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严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又允许“善待”刘邦。项羽自持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戒心,在刘邦委曲求全时不下狠心,不听劝告,终于放他回去。也因为项羽出身名门比刘邦更讲信誉,给了刘邦可乘之机,而项羽的最大弱点又是缺乏战略,刚愎自用,虽然称雄一时,但最终给刘邦灭了而失去天下。与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相比教而言,《史记》中刘邦人物形象是市井之徒,贪财好色,在攻取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夺天下,错误的采取“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冲突。但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承认错误,接受意见,面对有用的人就巴结,面对劲敌就机智的办法解决,不是硬拼。司马迁在《史记》中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对本朝的开过皇帝刘邦无赖嘴脸,以及狡诈精明,能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做全面表现,使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等等,就有*百个。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从帝王到*民,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多采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就算身份和经历相似的人物,也并不相互混淆。。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如写那些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常写他们在卑贱时如何受人轻视的情形;而写那些不得善终的大人物,又常写他们在得志时是如何地不可一世的情形。前者如刘邦、韩信、苏秦,后者如项羽、李斯、田横。又在这变化过程中,充分暴露出当时人的诸如势利、报复心之类普遍的弱点。如刘邦微贱时嫂子不给他饭吃,父亲也不喜欢他,成功之后刘邦不肯忘记把他们嘲弄一番。这些命运变化和恩怨相报的故事,最能够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在叙述时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在最后表现出自己的看法,为充分叙述提供广阔空间。而在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在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活动中的对比,寄托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在《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里,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来写这个失败的英雄,即赞扬项羽勇猛无比,摧毁秦皇朝暴—力统治的功绩和精神;也指责他沽名钓誉,头脑庸俗,胸无大志;批评他以粗豪自恃,无比残暴。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项羽本人的事迹来表现的。在本传里,司马迁没有发议论,但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于叙事之中又是有显明的表示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历史人物时也非常注重运用历史环境来刻画人物,他最善于从历史人物陈迹旧事材料中略取数事,甚至一二事,就恰到好处地概见其人。如在《项羽本纪》中写到的: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背景材料写出了项羽自小就胸怀大志,心比天高却浮躁自负,为表现项羽个性提供了资料和宽泛的角度,也为后来项羽落败的下场埋下了伏笔。又如垓下之战中对项羽的描写,垓下之战一段描写的是项羽的失败,在这一段中,司马迁仍然对项羽报有爱惜之情。突出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项羽的爱戴,同时对项羽的怨天尤人也充分的表现《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是知恩图报,以德报 德,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扩展1)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1

  《红与黑》全书的亮点于连·索雷尔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情败露后,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

  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

  他出身卑微,在老军医的熏陶下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他小时侯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但拿破仑的倒台和波旁王朝的复辟使他想在军界一展锋芒的希望破灭。之后他又想当神父,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于是,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在德·莱纳*家做家庭教师,第一次踏进上流社会门槛的于连,就感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丑恶,以及来自上流社会的冷落与轻视。这让于连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侮辱,无法忍受*的训斥和蔑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以占有*夫人作为报复。在贝尚松神学院期间,神学院内的党派斗争、猜忌和尔虞我诈,使于连逐渐地认识到社会的丑恶,并决心伪言骄行,忍辱负重,用两面派手法对抗社会。进入巴黎以后,于连的内心矛盾斗争更为激烈。为了往上爬,他攀龙附凤,煞费苦心博得侯爵小姐的爱情;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甚至参加黑会。仕途的顺利,侯爵的重用,女人的青睐,使他沉醉其中,愿为给他勋章的*肝脑涂地。

  然而事实上,于连并没有真正的融入贵族阶级。他不可能彻底出卖灵魂,在“阴谋伪善的中心”,他仍然保持一定的清醒。他的自尊,使他不愿出卖灵魂,不择手段的倾轧和奴颜婢膝的谄媚。他不够卑鄙而过于自尊,既不能屈尊成为贵族们彻头彻尾的奴隶,也不愿以他人的鲜血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以自卫的唯一武器。

  对于于连在神学院的伪善以及在巴黎给贵族帮凶,与其说是他的蜕变,不如说是不自觉地为保全其内心世界而进行的尝试和妥协。黑色教袍只是他的伪装。生活在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诚和激情。直到最后一刻,他深陷监狱。在监狱中的反省,使他认识到“自由的幸福”在这样的社会中是无从实现的。他终于认清了社会的本质,在残酷的现实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宿命。

  在陈述了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骄傲后,于连带着一颗仍旧完整的灵魂坦然就死。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2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是各种各样的自卑情节发展的载体。精神生活的进程,那种寻求补偿和要求安全感和整体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在阿德勒看来,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自卑感和不安感时常出现在他的意识之中。生活不断地向每个人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出更加丰硕、完善的答案。

  然而,人类总会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所以,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趋力。“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通性”,这种对自卑的超越意识贯穿了人类的全部生活。甚至可以说,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一、于连自卑感形成的原因

  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其奋斗的人生就是一段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和对自卑超越的过程。

  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内因,于连从小体质羸弱,得不到势利的父亲的欢心;再从外因来看,于连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帝制时代宣告结束,又恢复了黑暗的阶级制的复古时期。在复辟年代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而于连出身微贱,实际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蔑视”,因此于连自卑感的产生便很自然了。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培养了他的知性和自尊,使他的思想境界更加深刻。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干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但拿破仑的*又使他的希望破灭,不得已只能选择彻本底的“伪善”作为武器,为自己打造着出人头地的道路。于连期待着周围世界的变革,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他与冷漠的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越受到压制,自卑感越强,同时自尊和反抗性也越强烈。这种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了于连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历程,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

  二、于连爱情经历的心理机制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的心灵对志向高远的于连产生了好感,而于连对上流社会的蔑视直接妨碍了其爱情的产生。他仅仅把德雷纳尔夫人当作阻止他飞黄腾达的敌对阵营里的人,“正因为她美丽而恨她。”德雷纳尔夫人怜悯于连的贫困,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于连却把这温情的表示当成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宣称“我并不微贱”,怒气冲天地拒绝了德雷纳尔夫人的礼物。

  德雷纳尔夫人体贴入微的.关怀,他也只理解为有钱人假惺惺的作态,根本没有看到其中与个人好感之间的相似。正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卑贱地位,于连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心重重地探究深意,一些在他眼中夸大了的侮辱表现,使他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一个夏天的夜晚,于连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德雷纳尔夫人搁在椅背上的手,她的手很快缩了回去。“出身高贵”这几个字压在于连心头,他相信自己遭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蔑视。为了减轻这位贵夫人对自己的轻蔑,于连为自己规定了必须握住这只手的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去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于连的目光变得古怪起来。他望着德雷纳尔夫人,“就像在观察一个他就要与之决一死战的敌人。”

  可是尽管经过种种心理斗争,于连还是不敢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他对自己的怯懦发怒,规定自己必须在城堡的钟敲响十点时行动,否则就上楼去开枪自杀。十点钟的最后一下钟声回响起来,在勇气而不是爱情的最后一次努力之下,于连猛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他握紧德雷纳尔夫人的手,阻止她回到客厅去,因为“我握这只手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可能看成是我得到了成功”。这一夜于连陶醉在尽到英勇职责的喜悦里,几乎彻底忘却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出于报复贵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他感到幸福是为了雪耻,而不是为了爱情。

  于连这种心理模式在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故事发展到一半,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受到怀疑,于是他辞掉家庭教师进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院长皮拉尔神父推荐,于连担任了巴黎一位大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接着在社交界崭露头角。玛蒂尔德就是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的自尊心很强,是一位任性而倔强的女子,对社交界那些没骨头的软弱男人总是加以轻蔑。于连在侯爵府持续感到的自卑赋予他一种冷酷的傲慢神情,玛蒂尔德没有看出这仅仅是害怕受到蔑视,反而把这种矜持当成了对自己的轻蔑。于连的冷酷目光点燃了这位高傲小姐的爱情,她主动写情书送给于连。

  当于连接到这封爱情的表白书时,自卑心理使他丝毫没有想到上流社会光彩夺目的侯爵小姐会看上他。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激动地大叫道:“终于我,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可见,此时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的狂喜,而是*民的自己战胜贵族子弟的快乐。他想到玛蒂尔德的未婚夫经常向自己投来的轻蔑眼神,更加感到欢乐、自豪。接下来他又陷入自卑之中,认为引诱恩人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继而这丝道德的闪光又因为一句话而熄灭了:“他们对一旦落到他们手里的第三等级的人怜悯吗?”于是他重新自傲起来,“您(德拉莫尔小姐)为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背弃居伊德克鲁瓦泽努瓦的一个后裔。”可不久他又发生了怀疑,觉得这封信是贵族们嘲弄他的一个骗局。为了预防敌人们可能玩弄的诡计,他在庭院里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侦察,全副武装地攀着梯子进入了玛蒂尔德的卧房。

  幽会结束了,于连为征服一位如此高贵的小姐感到幸福。不过,在他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之后,得到的却是玛蒂尔德的轻蔑,于连又陷入痛苦之中。长期压抑的自卑情绪*卷而来,于连“怀着强烈的诚意蔑视自己”。他厌恶所有一切曾经狂热爱过的东西,在倒错的想象中他甚至认为自己*庸乏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蔑视合情合理。于连不能忍受这种心灵上的极度痛苦,采取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玛蒂尔德。他伪装得很好的冷淡态度重新激起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她含着眼泪跪倒在于连脚下,彻底被于连俘虏。于连在总结胜利时感慨道:“敌人只有在我使他害怕的时候才会服从我;那时候他不敢蔑视我。”可见,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仍然源自于自卑心理,玛蒂尔德对自己出身的高傲和于连的自卑及由之而生的反抗心理导致了他们异常爱情模式的产生。

  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做出补偿,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可见自卑感人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发展、争取和成就更高欲望目标的追求。因此,自卑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个体对待自卑感的方式。当主体奋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理想目标前进,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从而克服并超越自卑时,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塑造成熟人格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逐渐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

  三、于连反抗性格的心理分析

  如前所述,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是自欺欺人地忍受自卑,还是以勇气和热情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自卑。于连选择的无疑是后者。当他带着沉重自卑感去面对乏味倦怠的冷漠世界时,不是一味地怪怨自己不能把握也无力改变的污浊现实,而是以热诚和理想克服并超越自卑,去追求崇高生命价值的完美。家庭的压制和苛待,社会上受统治阶级的轻视和压抑,不但没有使于连消沉萎靡,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于连倨傲的秉性和勇于反抗的性格。

  这种性格迫使他憧憬着英雄,一心一意追求着强大。如果在大革命时期,他早就投身行伍立功沙场,“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上将军。”可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代,阶级之间壁垒森严,一个木匠出身的贫苦青年没有资格混迹上流社会。“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当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于连注意到教士的年俸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师长的三倍,这个发现擦亮了他的眼睛,也坚定了他选择教士服作为自己军装的决心。他虔诚研究神学经典著作,以“伪善”作为惟一的武器,单枪匹马地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宣战。这是于连个人奋斗,强烈的*民反抗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于连戴着达尔杜弗的假面具艰难攀升的过程中,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更加强了他的反抗决心。他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决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他父亲要他去*家里当家庭教师,于连立刻表示“不愿意做佣人”。索雷尔老爹对于连又打又骂,于连却认为宁死也不能堕落到跟仆人同桌吃饭。可见于连憎恨做奴仆的地位,要求与贵族阶级*起*坐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尽管于连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还是不能不感到贵族们面对他时屈尊俯就的目光。于连厌恶和仇恨让他“坐在长餐桌最下端的上流社会”,更加为目睹种种贫富不均现象而气愤填膺。

  那些贵族们高傲的优越感时刻提醒着于连他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于连却鄙视他们搜刮来的巨额财产,觉得志向高洁的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不甘心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以实际行动保持住了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玛蒂尔德的爱情也是他个人反抗道路的表现。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中,于连作为一个*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出于英雄的“职责”,或者为了嘲弄贵族们对他的蔑视。他要博取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出身卑微的他比贵族子弟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于连竭力想获得优越感的表现。就像德雷纳尔夫人感觉到的:“不论他的态度多么谦恭,她都能从他的眼睛里发现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智力上胜过上她家里来的任何一个人。”也正如玛蒂尔德对于连敬意的开始:“这一个不是生来下跪的”,他最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蔑”。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来自卫的惟一武器,也是他赢得尊敬、友谊和爱情的可贵品质。这种独特的性格魅力,本使得于连与那些软弱无能的贵族公子截然不同。因此,尽管经过种种曲折,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还是衷心相爱了,他和玛蒂尔德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于连以他的顽强奋斗赢得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带着某种强迫性去追随这个目标,就好像存在着一种他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对于连而言,这个优越目标就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于连有着“某种真正的、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主义”,他为自己创造的理想经常浮现在眼前。在赢得自尊以前,他的心永远无法*静。因此,在最后的考验时刻里,于连表现出高贵的感情和坚强的心灵。尽管知道自己被*以后他仍然能实现青年时代的所有野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在法庭上发表的即*演讲里,于连控诉了贵族阶级对*民阶层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瓦尔诺之流的阴险无耻,以一个*民青年的本来面目宣布了他对从小就憎恨的那个阶级的反抗。这是他反抗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他的自卑感完全消除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和幸福过。即使在被判死刑后,“职责”的观念仍然呈现在他心中,面对多方劝诱岿然不动,坚守了英雄主义的自尊。他在狱中欣慰地说:“没有人知道尼罗河的尽头同样任何人的眼睛也将看不到软弱的于连”,“我的内心有的是高贵”。当他勇敢而坦然地踏上断头台时,在他反抗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章也谱写完毕。

  四、结语

  因出身卑贱而形成自卑感,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超越自卑,这是于连潜层心理的两个层面。二者并存,而又杂糅一体,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于连是一个集自卑、自尊性格为一身的反抗者形象。黑暗的社会环境使他强烈地维持“自我”,而他那异乎寻常的自尊恰恰来自内心深处无可回避的自卑。他不甘心顺从被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同周围环境奋战。虽然于连最终难以摆脱阶级社会为他安排的悲剧命运,然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中。于连正是在超越自卑的过程中,张扬了自我价值,使人格得以完善。于连形象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卑的超越上。于连虽未能完全消除自卑对自我的压抑,但他能正视自卑,执著于超越自卑的生存追求,从而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正是由自卑迸发出的自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于连才能最终主宰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从而达到他个人反抗者的高峰!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3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是各种各样的自卑情节发展的载体。精神生活的进程,那种寻求补偿和要求安全感和整体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在阿德勒看来,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自卑感和不安感时常出现在他的意识之中。生活不断地向每个人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出更加丰硕、完善的答案。

  然而,人类总会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所以,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趋力。“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通性”,这种对自卑的超越意识贯穿了人类的全部生活。甚至可以说,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一、于连自卑感形成的原因

  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其奋斗的人生就是一段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和对自卑超越的过程。

  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内因,于连从小体质羸弱,得不到势利的父亲的欢心;再从外因来看,于连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帝制时代宣告结束,又恢复了黑暗的阶级制的复古时期。在复辟年代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而于连出身微贱,实际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蔑视”,因此于连自卑感的产生便很自然了。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培养了他的知性和自尊,使他的`思想境界更加深刻。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干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但拿破仑的*又使他的希望破灭,不得已只能选择彻本底的“伪善”作为武器,为自己打造着出人头地的道路。于连期待着周围世界的变革,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他与冷漠的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越受到压制,自卑感越强,同时自尊和反抗性也越强烈。这种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了于连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历程,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

  二、于连爱情经历的心理机制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的心灵对志向高远的于连产生了好感,而于连对上流社会的蔑视直接妨碍了其爱情的产生。他仅仅把德雷纳尔夫人当作阻止他飞黄腾达的敌对阵营里的人,“正因为她美丽而恨她。”德雷纳尔夫人怜悯于连的贫困,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于连却把这温情的表示当成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宣称“我并不微贱”,怒气冲天地拒绝了德雷纳尔夫人的礼物。

  德雷纳尔夫人体贴入微的关怀,他也只理解为有钱人假惺惺的作态,根本没有看到其中与个人好感之间的相似。正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卑贱地位,于连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心重重地探究深意,一些在他眼中夸大了的侮辱表现,使他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一个夏天的夜晚,于连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德雷纳尔夫人搁在椅背上的手,她的手很快缩了回去。“出身高贵”这几个字压在于连心头,他相信自己遭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蔑视。为了减轻这位贵夫人对自己的轻蔑,于连为自己规定了必须握住这只手的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去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于连的目光变得古怪起来。他望着德雷纳尔夫人,“就像在观察一个他就要与之决一死战的敌人。”

  可是尽管经过种种心理斗争,于连还是不敢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他对自己的怯懦发怒,规定自己必须在城堡的钟敲响十点时行动,否则就上楼去开枪自杀。十点钟的最后一下钟声回响起来,在勇气而不是爱情的最后一次努力之下,于连猛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他握紧德雷纳尔夫人的手,阻止她回到客厅去,因为“我握这只手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可能看成是我得到了成功”。这一夜于连陶醉在尽到英勇职责的喜悦里,几乎彻底忘却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出于报复贵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他感到幸福是为了雪耻,而不是为了爱情。

  于连这种心理模式在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故事发展到一半,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受到怀疑,于是他辞掉家庭教师进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院长皮拉尔神父推荐,于连担任了巴黎一位大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接着在社交界崭露头角。玛蒂尔德就是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的自尊心很强,是一位任性而倔强的女子,对社交界那些没骨头的软弱男人总是加以轻蔑。于连在侯爵府持续感到的自卑赋予他一种冷酷的傲慢神情,玛蒂尔德没有看出这仅仅是害怕受到蔑视,反而把这种矜持当成了对自己的轻蔑。于连的冷酷目光点燃了这位高傲小姐的爱情,她主动写情书送给于连。

  当于连接到这封爱情的表白书时,自卑心理使他丝毫没有想到上流社会光彩夺目的侯爵小姐会看上他。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激动地大叫道:“终于我,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可见,此时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的狂喜,而是*民的自己战胜贵族子弟的快乐。他想到玛蒂尔德的未婚夫经常向自己投来的轻蔑眼神,更加感到欢乐、自豪。接下来他又陷入自卑之中,认为引诱恩人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继而这丝道德的闪光又因为一句话而熄灭了:“他们对一旦落到他们手里的第三等级的人怜悯吗?”于是他重新自傲起来,“您(德拉莫尔小姐)为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背弃居伊德克鲁瓦泽努瓦的一个后裔。”可不久他又发生了怀疑,觉得这封信是贵族们嘲弄他的一个骗局。为了预防敌人们可能玩弄的诡计,他在庭院里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侦察,全副武装地攀着梯子进入了玛蒂尔德的卧房。

  幽会结束了,于连为征服一位如此高贵的小姐感到幸福。不过,在他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之后,得到的却是玛蒂尔德的轻蔑,于连又陷入痛苦之中。长期压抑的自卑情绪*卷而来,于连“怀着强烈的诚意蔑视自己”。他厌恶所有一切曾经狂热爱过的东西,在倒错的想象中他甚至认为自己*庸乏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蔑视合情合理。于连不能忍受这种心灵上的极度痛苦,采取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玛蒂尔德。他伪装得很好的冷淡态度重新激起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她含着眼泪跪倒在于连脚下,彻底被于连俘虏。于连在总结胜利时感慨道:“敌人只有在我使他害怕的时候才会服从我;那时候他不敢蔑视我。”可见,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仍然源自于自卑心理,玛蒂尔德对自己出身的高傲和于连的自卑及由之而生的反抗心理导致了他们异常爱情模式的产生。

  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做出补偿,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可见自卑感人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发展、争取和成就更高欲望目标的追求。因此,自卑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个体对待自卑感的方式。当主体奋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理想目标前进,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从而克服并超越自卑时,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塑造成熟人格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逐渐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

  三、于连反抗性格的心理分析

  如前所述,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是自欺欺人地忍受自卑,还是以勇气和热情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自卑。于连选择的无疑是后者。当他带着沉重自卑感去面对乏味倦怠的冷漠世界时,不是一味地怪怨自己不能把握也无力改变的污浊现实,而是以热诚和理想克服并超越自卑,去追求崇高生命价值的完美。家庭的压制和苛待,社会上受统治阶级的轻视和压抑,不但没有使于连消沉萎靡,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于连倨傲的秉性和勇于反抗的性格。

  这种性格迫使他憧憬着英雄,一心一意追求着强大。如果在大革命时期,他早就投身行伍立功沙场,“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上将军。”可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代,阶级之间壁垒森严,一个木匠出身的贫苦青年没有资格混迹上流社会。“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当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于连注意到教士的年俸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师长的三倍,这个发现擦亮了他的眼睛,也坚定了他选择教士服作为自己军装的决心。他虔诚研究神学经典著作,以“伪善”作为惟一的武器,单枪匹马地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宣战。这是于连个人奋斗,强烈的*民反抗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于连戴着达尔杜弗的假面具艰难攀升的过程中,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更加强了他的反抗决心。他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决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他父亲要他去*家里当家庭教师,于连立刻表示“不愿意做佣人”。索雷尔老爹对于连又打又骂,于连却认为宁死也不能堕落到跟仆人同桌吃饭。可见于连憎恨做奴仆的地位,要求与贵族阶级*起*坐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尽管于连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还是不能不感到贵族们面对他时屈尊俯就的目光。于连厌恶和仇恨让他“坐在长餐桌最下端的上流社会”,更加为目睹种种贫富不均现象而气愤填膺。

  那些贵族们高傲的优越感时刻提醒着于连他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于连却鄙视他们搜刮来的巨额财产,觉得志向高洁的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不甘心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以实际行动保持住了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玛蒂尔德的爱情也是他个人反抗道路的表现。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中,于连作为一个*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出于英雄的“职责”,或者为了嘲弄贵族们对他的蔑视。他要博取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出身卑微的他比贵族子弟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于连竭力想获得优越感的表现。就像德雷纳尔夫人感觉到的:“不论他的态度多么谦恭,她都能从他的眼睛里发现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智力上胜过上她家里来的任何一个人。”也正如玛蒂尔德对于连敬意的开始:“这一个不是生来下跪的”,他最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蔑”。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来自卫的惟一武器,也是他赢得尊敬、友谊和爱情的可贵品质。这种独特的性格魅力,本使得于连与那些软弱无能的贵族公子截然不同。因此,尽管经过种种曲折,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还是衷心相爱了,他和玛蒂尔德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于连以他的顽强奋斗赢得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带着某种强迫性去追随这个目标,就好像存在着一种他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对于连而言,这个优越目标就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于连有着“某种真正的、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主义”,他为自己创造的理想经常浮现在眼前。在赢得自尊以前,他的心永远无法*静。因此,在最后的考验时刻里,于连表现出高贵的感情和坚强的心灵。尽管知道自己被*以后他仍然能实现青年时代的所有野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在法庭上发表的即*演讲里,于连控诉了贵族阶级对*民阶层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瓦尔诺之流的阴险无耻,以一个*民青年的本来面目宣布了他对从小就憎恨的那个阶级的反抗。这是他反抗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他的自卑感完全消除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和幸福过。即使在被判死刑后,“职责”的观念仍然呈现在他心中,面对多方劝诱岿然不动,坚守了英雄主义的自尊。他在狱中欣慰地说:“没有人知道尼罗河的尽头同样任何人的眼睛也将看不到软弱的于连”,“我的内心有的是高贵”。当他勇敢而坦然地踏上断头台时,在他反抗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章也谱写完毕。

  四、结语

  因出身卑贱而形成自卑感,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超越自卑,这是于连潜层心理的两个层面。二者并存,而又杂糅一体,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于连是一个集自卑、自尊性格为一身的反抗者形象。黑暗的社会环境使他强烈地维持“自我”,而他那异乎寻常的自尊恰恰来自内心深处无可回避的自卑。他不甘心顺从被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同周围环境奋战。虽然于连最终难以摆脱阶级社会为他安排的悲剧命运,然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中。于连正是在超越自卑的过程中,张扬了自我价值,使人格得以完善。于连形象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卑的超越上。于连虽未能完全消除自卑对自我的压抑,但他能正视自卑,执著于超越自卑的生存追求,从而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正是由自卑迸发出的自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于连才能最终主宰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从而达到他个人反抗者的高峰!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扩展2)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1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是各种各样的自卑情节发展的载体。精神生活的进程,那种寻求补偿和要求安全感和整体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在阿德勒看来,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自卑感和不安感时常出现在他的意识之中。生活不断地向每个人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出更加丰硕、完善的答案。

  然而,人类总会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所以,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趋力。“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通性”,这种对自卑的超越意识贯穿了人类的全部生活。甚至可以说,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一、于连自卑感形成的原因

  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其奋斗的人生就是一段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和对自卑超越的过程。

  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内因,于连从小体质羸弱,得不到势利的父亲的欢心;再从外因来看,于连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帝制时代宣告结束,又恢复了黑暗的阶级制的复古时期。在复辟年代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而于连出身微贱,实际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蔑视”,因此于连自卑感的产生便很自然了。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培养了他的知性和自尊,使他的`思想境界更加深刻。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干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但拿破仑的*又使他的希望破灭,不得已只能选择彻本底的“伪善”作为武器,为自己打造着出人头地的道路。于连期待着周围世界的变革,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他与冷漠的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越受到压制,自卑感越强,同时自尊和反抗性也越强烈。这种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了于连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历程,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

  二、于连爱情经历的心理机制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的心灵对志向高远的于连产生了好感,而于连对上流社会的蔑视直接妨碍了其爱情的产生。他仅仅把德雷纳尔夫人当作阻止他飞黄腾达的敌对阵营里的人,“正因为她美丽而恨她。”德雷纳尔夫人怜悯于连的贫困,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于连却把这温情的表示当成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宣称“我并不微贱”,怒气冲天地拒绝了德雷纳尔夫人的礼物。

  德雷纳尔夫人体贴入微的关怀,他也只理解为有钱人假惺惺的作态,根本没有看到其中与个人好感之间的相似。正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卑贱地位,于连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心重重地探究深意,一些在他眼中夸大了的侮辱表现,使他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一个夏天的夜晚,于连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德雷纳尔夫人搁在椅背上的手,她的手很快缩了回去。“出身高贵”这几个字压在于连心头,他相信自己遭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蔑视。为了减轻这位贵夫人对自己的轻蔑,于连为自己规定了必须握住这只手的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去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于连的目光变得古怪起来。他望着德雷纳尔夫人,“就像在观察一个他就要与之决一死战的敌人。”

  可是尽管经过种种心理斗争,于连还是不敢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他对自己的怯懦发怒,规定自己必须在城堡的钟敲响十点时行动,否则就上楼去开枪自杀。十点钟的最后一下钟声回响起来,在勇气而不是爱情的最后一次努力之下,于连猛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他握紧德雷纳尔夫人的手,阻止她回到客厅去,因为“我握这只手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可能看成是我得到了成功”。这一夜于连陶醉在尽到英勇职责的喜悦里,几乎彻底忘却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出于报复贵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他感到幸福是为了雪耻,而不是为了爱情。

  于连这种心理模式在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故事发展到一半,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受到怀疑,于是他辞掉家庭教师进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院长皮拉尔神父推荐,于连担任了巴黎一位大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接着在社交界崭露头角。玛蒂尔德就是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的自尊心很强,是一位任性而倔强的女子,对社交界那些没骨头的软弱男人总是加以轻蔑。于连在侯爵府持续感到的自卑赋予他一种冷酷的傲慢神情,玛蒂尔德没有看出这仅仅是害怕受到蔑视,反而把这种矜持当成了对自己的轻蔑。于连的冷酷目光点燃了这位高傲小姐的爱情,她主动写情书送给于连。

  当于连接到这封爱情的表白书时,自卑心理使他丝毫没有想到上流社会光彩夺目的侯爵小姐会看上他。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激动地大叫道:“终于我,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可见,此时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的狂喜,而是*民的自己战胜贵族子弟的快乐。他想到玛蒂尔德的未婚夫经常向自己投来的轻蔑眼神,更加感到欢乐、自豪。接下来他又陷入自卑之中,认为引诱恩人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继而这丝道德的闪光又因为一句话而熄灭了:“他们对一旦落到他们手里的第三等级的人怜悯吗?”于是他重新自傲起来,“您(德拉莫尔小姐)为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背弃居伊德克鲁瓦泽努瓦的一个后裔。”可不久他又发生了怀疑,觉得这封信是贵族们嘲弄他的一个骗局。为了预防敌人们可能玩弄的诡计,他在庭院里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侦察,全副武装地攀着梯子进入了玛蒂尔德的卧房。

  幽会结束了,于连为征服一位如此高贵的小姐感到幸福。不过,在他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之后,得到的却是玛蒂尔德的轻蔑,于连又陷入痛苦之中。长期压抑的自卑情绪*卷而来,于连“怀着强烈的诚意蔑视自己”。他厌恶所有一切曾经狂热爱过的东西,在倒错的想象中他甚至认为自己*庸乏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蔑视合情合理。于连不能忍受这种心灵上的极度痛苦,采取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玛蒂尔德。他伪装得很好的冷淡态度重新激起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她含着眼泪跪倒在于连脚下,彻底被于连俘虏。于连在总结胜利时感慨道:“敌人只有在我使他害怕的时候才会服从我;那时候他不敢蔑视我。”可见,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仍然源自于自卑心理,玛蒂尔德对自己出身的高傲和于连的自卑及由之而生的反抗心理导致了他们异常爱情模式的产生。

  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做出补偿,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可见自卑感人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发展、争取和成就更高欲望目标的追求。因此,自卑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个体对待自卑感的方式。当主体奋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理想目标前进,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从而克服并超越自卑时,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塑造成熟人格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逐渐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

  三、于连反抗性格的心理分析

  如前所述,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是自欺欺人地忍受自卑,还是以勇气和热情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自卑。于连选择的无疑是后者。当他带着沉重自卑感去面对乏味倦怠的冷漠世界时,不是一味地怪怨自己不能把握也无力改变的污浊现实,而是以热诚和理想克服并超越自卑,去追求崇高生命价值的完美。家庭的压制和苛待,社会上受统治阶级的轻视和压抑,不但没有使于连消沉萎靡,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于连倨傲的秉性和勇于反抗的性格。

  这种性格迫使他憧憬着英雄,一心一意追求着强大。如果在大革命时期,他早就投身行伍立功沙场,“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上将军。”可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代,阶级之间壁垒森严,一个木匠出身的贫苦青年没有资格混迹上流社会。“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当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于连注意到教士的年俸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师长的三倍,这个发现擦亮了他的眼睛,也坚定了他选择教士服作为自己军装的决心。他虔诚研究神学经典著作,以“伪善”作为惟一的武器,单枪匹马地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宣战。这是于连个人奋斗,强烈的*民反抗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于连戴着达尔杜弗的假面具艰难攀升的过程中,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更加强了他的反抗决心。他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决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他父亲要他去*家里当家庭教师,于连立刻表示“不愿意做佣人”。索雷尔老爹对于连又打又骂,于连却认为宁死也不能堕落到跟仆人同桌吃饭。可见于连憎恨做奴仆的地位,要求与贵族阶级*起*坐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尽管于连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还是不能不感到贵族们面对他时屈尊俯就的目光。于连厌恶和仇恨让他“坐在长餐桌最下端的上流社会”,更加为目睹种种贫富不均现象而气愤填膺。

  那些贵族们高傲的优越感时刻提醒着于连他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于连却鄙视他们搜刮来的巨额财产,觉得志向高洁的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不甘心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以实际行动保持住了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玛蒂尔德的爱情也是他个人反抗道路的表现。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中,于连作为一个*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出于英雄的“职责”,或者为了嘲弄贵族们对他的蔑视。他要博取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出身卑微的他比贵族子弟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于连竭力想获得优越感的表现。就像德雷纳尔夫人感觉到的:“不论他的态度多么谦恭,她都能从他的眼睛里发现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智力上胜过上她家里来的任何一个人。”也正如玛蒂尔德对于连敬意的开始:“这一个不是生来下跪的”,他最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蔑”。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来自卫的惟一武器,也是他赢得尊敬、友谊和爱情的可贵品质。这种独特的性格魅力,本使得于连与那些软弱无能的贵族公子截然不同。因此,尽管经过种种曲折,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还是衷心相爱了,他和玛蒂尔德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于连以他的顽强奋斗赢得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带着某种强迫性去追随这个目标,就好像存在着一种他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对于连而言,这个优越目标就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于连有着“某种真正的、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主义”,他为自己创造的理想经常浮现在眼前。在赢得自尊以前,他的心永远无法*静。因此,在最后的考验时刻里,于连表现出高贵的感情和坚强的心灵。尽管知道自己被*以后他仍然能实现青年时代的所有野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在法庭上发表的即*演讲里,于连控诉了贵族阶级对*民阶层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瓦尔诺之流的阴险无耻,以一个*民青年的本来面目宣布了他对从小就憎恨的那个阶级的反抗。这是他反抗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他的自卑感完全消除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和幸福过。即使在被判死刑后,“职责”的观念仍然呈现在他心中,面对多方劝诱岿然不动,坚守了英雄主义的自尊。他在狱中欣慰地说:“没有人知道尼罗河的尽头同样任何人的眼睛也将看不到软弱的于连”,“我的内心有的是高贵”。当他勇敢而坦然地踏上断头台时,在他反抗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章也谱写完毕。

  四、结语

  因出身卑贱而形成自卑感,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超越自卑,这是于连潜层心理的两个层面。二者并存,而又杂糅一体,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于连是一个集自卑、自尊性格为一身的反抗者形象。黑暗的社会环境使他强烈地维持“自我”,而他那异乎寻常的自尊恰恰来自内心深处无可回避的自卑。他不甘心顺从被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同周围环境奋战。虽然于连最终难以摆脱阶级社会为他安排的悲剧命运,然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中。于连正是在超越自卑的过程中,张扬了自我价值,使人格得以完善。于连形象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卑的超越上。于连虽未能完全消除自卑对自我的压抑,但他能正视自卑,执著于超越自卑的生存追求,从而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正是由自卑迸发出的自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于连才能最终主宰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从而达到他个人反抗者的高峰!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2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是各种各样的自卑情节发展的载体。精神生活的进程,那种寻求补偿和要求安全感和整体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在阿德勒看来,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自卑感和不安感时常出现在他的意识之中。生活不断地向每个人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出更加丰硕、完善的答案。

  然而,人类总会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所以,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趋力。“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通性”,这种对自卑的超越意识贯穿了人类的全部生活。甚至可以说,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一、于连自卑感形成的原因

  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其奋斗的人生就是一段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和对自卑超越的过程。

  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内因,于连从小体质羸弱,得不到势利的父亲的欢心;再从外因来看,于连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帝制时代宣告结束,又恢复了黑暗的阶级制的复古时期。在复辟年代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而于连出身微贱,实际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蔑视”,因此于连自卑感的产生便很自然了。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培养了他的知性和自尊,使他的思想境界更加深刻。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干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但拿破仑的*又使他的希望破灭,不得已只能选择彻本底的“伪善”作为武器,为自己打造着出人头地的道路。于连期待着周围世界的变革,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他与冷漠的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越受到压制,自卑感越强,同时自尊和反抗性也越强烈。这种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了于连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历程,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

  二、于连爱情经历的心理机制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的心灵对志向高远的于连产生了好感,而于连对上流社会的蔑视直接妨碍了其爱情的产生。他仅仅把德雷纳尔夫人当作阻止他飞黄腾达的敌对阵营里的人,“正因为她美丽而恨她。”德雷纳尔夫人怜悯于连的贫困,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于连却把这温情的表示当成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宣称“我并不微贱”,怒气冲天地拒绝了德雷纳尔夫人的礼物。

  德雷纳尔夫人体贴入微的.关怀,他也只理解为有钱人假惺惺的作态,根本没有看到其中与个人好感之间的相似。正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卑贱地位,于连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心重重地探究深意,一些在他眼中夸大了的侮辱表现,使他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一个夏天的夜晚,于连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德雷纳尔夫人搁在椅背上的手,她的手很快缩了回去。“出身高贵”这几个字压在于连心头,他相信自己遭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蔑视。为了减轻这位贵夫人对自己的轻蔑,于连为自己规定了必须握住这只手的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去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于连的目光变得古怪起来。他望着德雷纳尔夫人,“就像在观察一个他就要与之决一死战的敌人。”

  可是尽管经过种种心理斗争,于连还是不敢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他对自己的怯懦发怒,规定自己必须在城堡的钟敲响十点时行动,否则就上楼去开枪自杀。十点钟的最后一下钟声回响起来,在勇气而不是爱情的最后一次努力之下,于连猛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他握紧德雷纳尔夫人的手,阻止她回到客厅去,因为“我握这只手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可能看成是我得到了成功”。这一夜于连陶醉在尽到英勇职责的喜悦里,几乎彻底忘却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出于报复贵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他感到幸福是为了雪耻,而不是为了爱情。

  于连这种心理模式在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故事发展到一半,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受到怀疑,于是他辞掉家庭教师进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院长皮拉尔神父推荐,于连担任了巴黎一位大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接着在社交界崭露头角。玛蒂尔德就是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的自尊心很强,是一位任性而倔强的女子,对社交界那些没骨头的软弱男人总是加以轻蔑。于连在侯爵府持续感到的自卑赋予他一种冷酷的傲慢神情,玛蒂尔德没有看出这仅仅是害怕受到蔑视,反而把这种矜持当成了对自己的轻蔑。于连的冷酷目光点燃了这位高傲小姐的爱情,她主动写情书送给于连。

  当于连接到这封爱情的表白书时,自卑心理使他丝毫没有想到上流社会光彩夺目的侯爵小姐会看上他。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激动地大叫道:“终于我,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可见,此时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的狂喜,而是*民的自己战胜贵族子弟的快乐。他想到玛蒂尔德的未婚夫经常向自己投来的轻蔑眼神,更加感到欢乐、自豪。接下来他又陷入自卑之中,认为引诱恩人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继而这丝道德的闪光又因为一句话而熄灭了:“他们对一旦落到他们手里的第三等级的人怜悯吗?”于是他重新自傲起来,“您(德拉莫尔小姐)为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背弃居伊德克鲁瓦泽努瓦的一个后裔。”可不久他又发生了怀疑,觉得这封信是贵族们嘲弄他的一个骗局。为了预防敌人们可能玩弄的诡计,他在庭院里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侦察,全副武装地攀着梯子进入了玛蒂尔德的卧房。

  幽会结束了,于连为征服一位如此高贵的小姐感到幸福。不过,在他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之后,得到的却是玛蒂尔德的轻蔑,于连又陷入痛苦之中。长期压抑的自卑情绪*卷而来,于连“怀着强烈的诚意蔑视自己”。他厌恶所有一切曾经狂热爱过的东西,在倒错的想象中他甚至认为自己*庸乏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蔑视合情合理。于连不能忍受这种心灵上的极度痛苦,采取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玛蒂尔德。他伪装得很好的冷淡态度重新激起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她含着眼泪跪倒在于连脚下,彻底被于连俘虏。于连在总结胜利时感慨道:“敌人只有在我使他害怕的时候才会服从我;那时候他不敢蔑视我。”可见,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仍然源自于自卑心理,玛蒂尔德对自己出身的高傲和于连的自卑及由之而生的反抗心理导致了他们异常爱情模式的产生。

  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做出补偿,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可见自卑感人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发展、争取和成就更高欲望目标的追求。因此,自卑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个体对待自卑感的方式。当主体奋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理想目标前进,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从而克服并超越自卑时,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塑造成熟人格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逐渐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

  三、于连反抗性格的心理分析

  如前所述,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是自欺欺人地忍受自卑,还是以勇气和热情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自卑。于连选择的无疑是后者。当他带着沉重自卑感去面对乏味倦怠的冷漠世界时,不是一味地怪怨自己不能把握也无力改变的污浊现实,而是以热诚和理想克服并超越自卑,去追求崇高生命价值的完美。家庭的压制和苛待,社会上受统治阶级的轻视和压抑,不但没有使于连消沉萎靡,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于连倨傲的秉性和勇于反抗的性格。

  这种性格迫使他憧憬着英雄,一心一意追求着强大。如果在大革命时期,他早就投身行伍立功沙场,“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上将军。”可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代,阶级之间壁垒森严,一个木匠出身的贫苦青年没有资格混迹上流社会。“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当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于连注意到教士的年俸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师长的三倍,这个发现擦亮了他的眼睛,也坚定了他选择教士服作为自己军装的决心。他虔诚研究神学经典著作,以“伪善”作为惟一的武器,单枪匹马地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宣战。这是于连个人奋斗,强烈的*民反抗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于连戴着达尔杜弗的假面具艰难攀升的过程中,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更加强了他的反抗决心。他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决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他父亲要他去*家里当家庭教师,于连立刻表示“不愿意做佣人”。索雷尔老爹对于连又打又骂,于连却认为宁死也不能堕落到跟仆人同桌吃饭。可见于连憎恨做奴仆的地位,要求与贵族阶级*起*坐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尽管于连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还是不能不感到贵族们面对他时屈尊俯就的目光。于连厌恶和仇恨让他“坐在长餐桌最下端的上流社会”,更加为目睹种种贫富不均现象而气愤填膺。

  那些贵族们高傲的优越感时刻提醒着于连他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于连却鄙视他们搜刮来的巨额财产,觉得志向高洁的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不甘心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以实际行动保持住了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玛蒂尔德的爱情也是他个人反抗道路的表现。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中,于连作为一个*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出于英雄的“职责”,或者为了嘲弄贵族们对他的蔑视。他要博取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出身卑微的他比贵族子弟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于连竭力想获得优越感的表现。就像德雷纳尔夫人感觉到的:“不论他的态度多么谦恭,她都能从他的眼睛里发现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智力上胜过上她家里来的任何一个人。”也正如玛蒂尔德对于连敬意的开始:“这一个不是生来下跪的”,他最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蔑”。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来自卫的惟一武器,也是他赢得尊敬、友谊和爱情的可贵品质。这种独特的性格魅力,本使得于连与那些软弱无能的贵族公子截然不同。因此,尽管经过种种曲折,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还是衷心相爱了,他和玛蒂尔德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于连以他的顽强奋斗赢得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带着某种强迫性去追随这个目标,就好像存在着一种他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对于连而言,这个优越目标就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于连有着“某种真正的、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主义”,他为自己创造的理想经常浮现在眼前。在赢得自尊以前,他的心永远无法*静。因此,在最后的考验时刻里,于连表现出高贵的感情和坚强的心灵。尽管知道自己被*以后他仍然能实现青年时代的所有野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在法庭上发表的即*演讲里,于连控诉了贵族阶级对*民阶层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瓦尔诺之流的阴险无耻,以一个*民青年的本来面目宣布了他对从小就憎恨的那个阶级的反抗。这是他反抗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他的自卑感完全消除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和幸福过。即使在被判死刑后,“职责”的观念仍然呈现在他心中,面对多方劝诱岿然不动,坚守了英雄主义的自尊。他在狱中欣慰地说:“没有人知道尼罗河的尽头同样任何人的眼睛也将看不到软弱的于连”,“我的内心有的是高贵”。当他勇敢而坦然地踏上断头台时,在他反抗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章也谱写完毕。

  四、结语

  因出身卑贱而形成自卑感,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超越自卑,这是于连潜层心理的两个层面。二者并存,而又杂糅一体,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于连是一个集自卑、自尊性格为一身的反抗者形象。黑暗的社会环境使他强烈地维持“自我”,而他那异乎寻常的自尊恰恰来自内心深处无可回避的自卑。他不甘心顺从被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同周围环境奋战。虽然于连最终难以摆脱阶级社会为他安排的悲剧命运,然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中。于连正是在超越自卑的过程中,张扬了自我价值,使人格得以完善。于连形象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卑的超越上。于连虽未能完全消除自卑对自我的压抑,但他能正视自卑,执著于超越自卑的生存追求,从而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正是由自卑迸发出的自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于连才能最终主宰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从而达到他个人反抗者的高峰!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3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是各种各样的自卑情节发展的载体。精神生活的进程,那种寻求补偿和要求安全感和整体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在阿德勒看来,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自卑感和不安感时常出现在他的意识之中。生活不断地向每个人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出更加丰硕、完善的答案。

  然而,人类总会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所以,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趋力。“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通性”,这种对自卑的超越意识贯穿了人类的全部生活。甚至可以说,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一、于连自卑感形成的原因

  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其奋斗的人生就是一段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和对自卑超越的过程。

  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内因,于连从小体质羸弱,得不到势利的父亲的欢心;再从外因来看,于连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帝制时代宣告结束,又恢复了黑暗的阶级制的复古时期。在复辟年代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而于连出身微贱,实际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蔑视”,因此于连自卑感的产生便很自然了。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培养了他的知性和自尊,使他的`思想境界更加深刻。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干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但拿破仑的*又使他的希望破灭,不得已只能选择彻本底的“伪善”作为武器,为自己打造着出人头地的道路。于连期待着周围世界的变革,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他与冷漠的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越受到压制,自卑感越强,同时自尊和反抗性也越强烈。这种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了于连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历程,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

  二、于连爱情经历的心理机制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的心灵对志向高远的于连产生了好感,而于连对上流社会的蔑视直接妨碍了其爱情的产生。他仅仅把德雷纳尔夫人当作阻止他飞黄腾达的敌对阵营里的人,“正因为她美丽而恨她。”德雷纳尔夫人怜悯于连的贫困,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于连却把这温情的表示当成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宣称“我并不微贱”,怒气冲天地拒绝了德雷纳尔夫人的礼物。

  德雷纳尔夫人体贴入微的关怀,他也只理解为有钱人假惺惺的作态,根本没有看到其中与个人好感之间的相似。正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卑贱地位,于连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心重重地探究深意,一些在他眼中夸大了的侮辱表现,使他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一个夏天的夜晚,于连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德雷纳尔夫人搁在椅背上的手,她的手很快缩了回去。“出身高贵”这几个字压在于连心头,他相信自己遭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蔑视。为了减轻这位贵夫人对自己的轻蔑,于连为自己规定了必须握住这只手的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去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于连的目光变得古怪起来。他望着德雷纳尔夫人,“就像在观察一个他就要与之决一死战的敌人。”

  可是尽管经过种种心理斗争,于连还是不敢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他对自己的怯懦发怒,规定自己必须在城堡的钟敲响十点时行动,否则就上楼去开枪自杀。十点钟的最后一下钟声回响起来,在勇气而不是爱情的最后一次努力之下,于连猛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他握紧德雷纳尔夫人的手,阻止她回到客厅去,因为“我握这只手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可能看成是我得到了成功”。这一夜于连陶醉在尽到英勇职责的喜悦里,几乎彻底忘却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出于报复贵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他感到幸福是为了雪耻,而不是为了爱情。

  于连这种心理模式在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故事发展到一半,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受到怀疑,于是他辞掉家庭教师进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院长皮拉尔神父推荐,于连担任了巴黎一位大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接着在社交界崭露头角。玛蒂尔德就是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的自尊心很强,是一位任性而倔强的女子,对社交界那些没骨头的软弱男人总是加以轻蔑。于连在侯爵府持续感到的自卑赋予他一种冷酷的傲慢神情,玛蒂尔德没有看出这仅仅是害怕受到蔑视,反而把这种矜持当成了对自己的轻蔑。于连的冷酷目光点燃了这位高傲小姐的爱情,她主动写情书送给于连。

  当于连接到这封爱情的表白书时,自卑心理使他丝毫没有想到上流社会光彩夺目的侯爵小姐会看上他。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激动地大叫道:“终于我,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可见,此时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的狂喜,而是*民的自己战胜贵族子弟的快乐。他想到玛蒂尔德的未婚夫经常向自己投来的轻蔑眼神,更加感到欢乐、自豪。接下来他又陷入自卑之中,认为引诱恩人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继而这丝道德的闪光又因为一句话而熄灭了:“他们对一旦落到他们手里的第三等级的人怜悯吗?”于是他重新自傲起来,“您(德拉莫尔小姐)为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背弃居伊德克鲁瓦泽努瓦的一个后裔。”可不久他又发生了怀疑,觉得这封信是贵族们嘲弄他的一个骗局。为了预防敌人们可能玩弄的诡计,他在庭院里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侦察,全副武装地攀着梯子进入了玛蒂尔德的卧房。

  幽会结束了,于连为征服一位如此高贵的小姐感到幸福。不过,在他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之后,得到的却是玛蒂尔德的轻蔑,于连又陷入痛苦之中。长期压抑的自卑情绪*卷而来,于连“怀着强烈的诚意蔑视自己”。他厌恶所有一切曾经狂热爱过的东西,在倒错的想象中他甚至认为自己*庸乏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蔑视合情合理。于连不能忍受这种心灵上的极度痛苦,采取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玛蒂尔德。他伪装得很好的冷淡态度重新激起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她含着眼泪跪倒在于连脚下,彻底被于连俘虏。于连在总结胜利时感慨道:“敌人只有在我使他害怕的时候才会服从我;那时候他不敢蔑视我。”可见,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仍然源自于自卑心理,玛蒂尔德对自己出身的高傲和于连的自卑及由之而生的反抗心理导致了他们异常爱情模式的产生。

  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做出补偿,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可见自卑感人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发展、争取和成就更高欲望目标的追求。因此,自卑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个体对待自卑感的方式。当主体奋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理想目标前进,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从而克服并超越自卑时,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塑造成熟人格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逐渐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

  三、于连反抗性格的心理分析

  如前所述,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是自欺欺人地忍受自卑,还是以勇气和热情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自卑。于连选择的无疑是后者。当他带着沉重自卑感去面对乏味倦怠的冷漠世界时,不是一味地怪怨自己不能把握也无力改变的污浊现实,而是以热诚和理想克服并超越自卑,去追求崇高生命价值的完美。家庭的压制和苛待,社会上受统治阶级的轻视和压抑,不但没有使于连消沉萎靡,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于连倨傲的秉性和勇于反抗的性格。

  这种性格迫使他憧憬着英雄,一心一意追求着强大。如果在大革命时期,他早就投身行伍立功沙场,“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上将军。”可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代,阶级之间壁垒森严,一个木匠出身的贫苦青年没有资格混迹上流社会。“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当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于连注意到教士的年俸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师长的三倍,这个发现擦亮了他的眼睛,也坚定了他选择教士服作为自己军装的决心。他虔诚研究神学经典著作,以“伪善”作为惟一的武器,单枪匹马地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宣战。这是于连个人奋斗,强烈的*民反抗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于连戴着达尔杜弗的假面具艰难攀升的过程中,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更加强了他的反抗决心。他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决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他父亲要他去*家里当家庭教师,于连立刻表示“不愿意做佣人”。索雷尔老爹对于连又打又骂,于连却认为宁死也不能堕落到跟仆人同桌吃饭。可见于连憎恨做奴仆的地位,要求与贵族阶级*起*坐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尽管于连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还是不能不感到贵族们面对他时屈尊俯就的目光。于连厌恶和仇恨让他“坐在长餐桌最下端的上流社会”,更加为目睹种种贫富不均现象而气愤填膺。

  那些贵族们高傲的优越感时刻提醒着于连他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于连却鄙视他们搜刮来的巨额财产,觉得志向高洁的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不甘心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以实际行动保持住了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玛蒂尔德的爱情也是他个人反抗道路的表现。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中,于连作为一个*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出于英雄的“职责”,或者为了嘲弄贵族们对他的蔑视。他要博取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出身卑微的他比贵族子弟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于连竭力想获得优越感的表现。就像德雷纳尔夫人感觉到的:“不论他的态度多么谦恭,她都能从他的眼睛里发现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智力上胜过上她家里来的任何一个人。”也正如玛蒂尔德对于连敬意的开始:“这一个不是生来下跪的”,他最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蔑”。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来自卫的惟一武器,也是他赢得尊敬、友谊和爱情的可贵品质。这种独特的性格魅力,本使得于连与那些软弱无能的贵族公子截然不同。因此,尽管经过种种曲折,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还是衷心相爱了,他和玛蒂尔德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于连以他的顽强奋斗赢得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带着某种强迫性去追随这个目标,就好像存在着一种他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对于连而言,这个优越目标就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于连有着“某种真正的、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主义”,他为自己创造的理想经常浮现在眼前。在赢得自尊以前,他的心永远无法*静。因此,在最后的考验时刻里,于连表现出高贵的感情和坚强的心灵。尽管知道自己被*以后他仍然能实现青年时代的所有野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在法庭上发表的即*演讲里,于连控诉了贵族阶级对*民阶层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瓦尔诺之流的阴险无耻,以一个*民青年的本来面目宣布了他对从小就憎恨的那个阶级的反抗。这是他反抗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他的自卑感完全消除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和幸福过。即使在被判死刑后,“职责”的观念仍然呈现在他心中,面对多方劝诱岿然不动,坚守了英雄主义的自尊。他在狱中欣慰地说:“没有人知道尼罗河的尽头同样任何人的眼睛也将看不到软弱的于连”,“我的内心有的是高贵”。当他勇敢而坦然地踏上断头台时,在他反抗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章也谱写完毕。

  四、结语

  因出身卑贱而形成自卑感,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超越自卑,这是于连潜层心理的两个层面。二者并存,而又杂糅一体,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于连是一个集自卑、自尊性格为一身的反抗者形象。黑暗的社会环境使他强烈地维持“自我”,而他那异乎寻常的自尊恰恰来自内心深处无可回避的自卑。他不甘心顺从被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同周围环境奋战。虽然于连最终难以摆脱阶级社会为他安排的悲剧命运,然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中。于连正是在超越自卑的过程中,张扬了自我价值,使人格得以完善。于连形象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卑的超越上。于连虽未能完全消除自卑对自我的压抑,但他能正视自卑,执著于超越自卑的生存追求,从而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正是由自卑迸发出的自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于连才能最终主宰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从而达到他个人反抗者的高峰!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扩展3)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10篇)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1

  大家好,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我喜欢他的原因有:

  1、他忠义双全。忠的一面是他为了回到刘备身边而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义的`一面是他不仅对刘备忠心耿耿,对恩人也知恩图报。曹操以礼待关公,他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报曹操;后来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又遭遇诸葛亮多处设伏兵,在华容道碰上关羽,关羽为昔日之恩而违反给诸葛亮下的军令状,放走了曹操和掩护后方的张辽部队。

  2、他勇敢过人。一次吴国派人邀请驻守荆州的关羽,关羽明知是鸿门宴,却答应使者。宴会那一天,关公单刀赴会,使吴国刀斧手不敢动刀。成功地安全回到荆州。

  3、他智慧果敢。进攻曹仁时,得知曹操派庞德、于禁率领七军前来支援,便利用天气、地形水淹七军,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我喜欢的人物形象—关羽。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2

  在《淘气包马小跳》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夏林果,她是马小跳的同学。

  夏林果个子很高,身材苗条,每天都扎着麻花辫,留着齐刘海,眼睛又大又有神,让班上的女同学羡慕极了。

  夏林果学*成绩优秀,是学校的大队委。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辅导“笨女孩”安琪儿,因此,安琪儿的成绩大大提高了。

  夏林果不仅成绩优秀,还会跳芭蕾舞。有一天,电视台的记者找到了夏林果,要录一段她跳舞的视频,她欣然接受,即兴跳了一支《天鹅之舞》。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夏林果的优美舞姿,觉得她像天鹅一样漂亮。

  夏林果还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了马小跳。在马小跳竞选“超级*”的时候,她带领全校的女同学组成了一个叫“跳跳糖”的啦啦队。她们跳的是啦啦操《加油,欢呼》。那五颜六色的花球在她们手中尽情舞动,让马小跳赢得了许多选票,成功当选为“超级*”。

  虽然夏林果是漫画中的人物,但永远是我学*的榜样。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3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塑造了108位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其中一位人物使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不是谦恭的宋江,也不是足智多谋的吴用,而是勇武利落,心思精细的武松。武松绰号行者,是个打虎英雄,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吧,它讲的是:武松在景阳冈碰到了一只大老虎,老虎频频攻去,武松次次躲过,

  武松看准时机,轮起哨棒从空中击下,谁知打到了一棵树上,哨棒断成两截,老虎这时又扑了过来。武松就看准时机往它的肚皮使劲地踢,用拳头猛打它,不一会儿,老虎就断气了。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武松的功夫十分了得,为大无比。人所周知老虎的速度很快,他能打死一只大老虎,足以见得武松的身手矫捷。

  他还乐于助人,路见不*,拔刀相助,为民除害,又爱憎分明。他崇尚忠义,他身上所体现的种种优点都令我十分敞佩!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4

  哆啦A梦是我最喜欢的动漫人物,它是二十二世纪的机器人,穿越时空来到大雄身边。

  哆啦A梦非常可爱,全身蓝蓝的,脖子上还挂着一个金黄金黄的小铃铛。肚子前有一个百宝袋,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宝贝。它的手是圆的,所以和大雄玩石头剪刀布的时候总是输。

  哆啦A梦最怕老鼠了,只要一听到有人说有老鼠,就会吓得全身发抖,连胡子都弯了。你可能会问一只机器猫会怕老鼠?那是因为它的耳朵就是被机器老鼠咬掉的,所以对老鼠有阴影了。

  在大雄需要帮助时,哆啦A梦总是会拿出各种宝贝来帮助他。大雄的学*成绩很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哆啦A梦拿出记忆面包,大雄就考了高分。戴上竹蜻蜓他们就可以自由飞翔,欣赏整个城市的美景;如果要去什么地方,只要用任意门就可以到达……真是太神奇了!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动漫人物,你最喜欢的动漫人物是什么呢?快给我介绍介绍吧!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5

  我喜欢看课外书,许多许多的书都是我的最爱。我喜欢的作家有很多,有杨红樱,有冰心奶奶,有曹文轩叔叔……但我最喜欢的作家还是巴金爷爷。你想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巴金爷爷呢?那就赶紧看下面我对巴金爷爷的著名作品《海上日出》的读后感想吧!

  我读了《海上日出》这篇文章以后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美丽景象,从这篇富有诗意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了巴金爷爷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我觉得在这篇文章里巴金爷爷能够把太阳写得特别有活力和生机,这都是因为巴金爷爷热爱大自然,仔细观察事物才能写出那么美的文章,体现生机勃勃。我想巴金爷爷一定是一个特别有智慧的人,不然,巴金爷爷整怎么会写出那么美的文,描绘的如此细致,抒写的如此逼真,让读者读的如此之惊奇。

  看了之后,你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巴金爷爷了吧?如果你还不知道,那你就多看看那些巴金爷爷写的书吧,你就会知道巴金爷爷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6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长着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黄发金箍,一身黄毛,手拿金箍棒,骑着筋斗云。

  为什么喜欢他呢?因为他有一个极大的魅力,那就是幽默。孙悟空捉妖怪都很有情趣,他不乐意一棒就把妖怪打死,而是想方设法先捉弄一下再下手,就像猫捉老鼠一样,逮了再放放了再逮,哪怕遇到危险的事情,他也不放过取乐的机会。这就是他的幽默个性。

  孙悟空还有责任心、敢做敢当:如孙悟空甘愿忍受被唐僧念咒的痛苦,一次次承受痛苦却没有拂袖离去。他还善恶分明,做事谨慎,在遇到各种妖怪的时候,不管他们怎么瞒天过海,都骗不过孙悟空。每次遇到特别的人,都会用火眼金睛仔细地观察,很少会上妖怪的当。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也应该已经爱上了他吧?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7

  在我国的四大名著中,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礼贤下士的刘备,有神通广大的逊悟空……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关羽了。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手持一把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相貌堂堂,人称“美髯公”,是蜀国五虎将之首。我喜欢他,不仅因为关羽的相貌,更因为他的赤胆忠心,大义凛然。

  在刘备打败袁术之后,刘、关、张三人失散了。曹操爱惜关羽的武艺,就派大将张辽去劝降关羽,关羽走投无路,只得答应暂时投降于曹操。不久,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便向曹操辞行,曹操答应了。一路上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他与刘备、张飞团聚了。读到这里这儿,我被关羽的赤胆忠心感动了。他过五关斩六将,只为与刘备团聚,这难道不足以表达他的“忠”吗?

  在赤壁之战中,曹军被吴蜀联军杀得大败,曹操率领几十名残军,从华容道逃走,正巧诸葛亮派关羽去守住华容道,关羽与曹操狭路相逢。关羽想起曹操日前对他的恩情,再三思之后义释曹操。关羽知道放走了曹操,自己会受到多大的惩罚,但他为了还曹操一个人情,放走曹操。这难道不足以表达关羽的“义”吗?

  回想自己,我很是惭愧,我和同学之间总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生小摩擦。别人帮过我的时候我很少记得,我帮别人的时候却总是记在心中。而关羽呢,自己欠别人多少人情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并且知恩图报。以后,我要向关羽学*,学*他的忠和义。

  “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擒于禁”,这些事也无一不体现出关羽的忠义。我喜欢关羽,他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8

  在中华五千年之中,名人数不胜数。有:秦始皇。刘邦。项羽。诸葛亮等人。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只有一个,那就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他赤胆忠心为了蜀国呕心沥血毫无要求。如果不是有诸葛亮的帮助的话,刘备根本就不会有蜀国这么大的地盘了,所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那么就不会有蜀国了。

  诸葛亮他是一位出色的军师,有一次魏国将领到蜀国诸葛庙的时候,他竟走到庙内对诸葛像拜了几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威慑力,诸葛亮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历史上的三分天下的大计到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和一个死孔明气走活仲达的等等事迹,可见诸葛亮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的军事奇才。

  在诸葛亮身上的优点就有如天上的繁星一般无法计数,诸葛亮的出身,他如果找妻子,他可以找个十分美丽的,但是他呢?他却找个相貌丑陋才华横溢的女人为妻。

  这就是我崇敬的古人,他的品质,他的才干是百年不遇的。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非淡泊无以致远,非宁静无以致千里。”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9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西游记》,这本书的内容生动且有趣,故事情节扑朔迷离,里面刻画的人物形象各有千秋,人物性格也是千差万别。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宽厚善良的唐僧,任劳任怨的猪八戒,忠厚老实的沙僧。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孙悟空了。

  在小说中,孙悟空都是以勇敢无畏,聪明知性的形象出现的,其实在我的眼里,孙悟空是一个忠诚的人,它忠于师父,忠于子民,忠于集体,就算被师傅误会也是一声不吭,也还是会默默地保护唐僧。

  小时候,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孙悟空。但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孙悟空明明比唐僧还要厉害,当唐僧误会孙悟空,甚至要赶他走时,为什么不反抗呢?直到长大后再细细品味这部小说时,我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有时候我真羡慕孙悟空,他有那么多超能力,拔一根毫毛就可以变出一个分身,他还有着七十二变。如果我也有这种超能力,该多好啊!这样我就能变出一个分身,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该多好啊!可是孙悟空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许多的磨难,它都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了这些困难,而我遇到一丁点儿困难就想要放弃,和它比起来,我可差远了。

  同学们,让我们学*孙悟空那不畏艰险,惩恶扬善的精神,做一个做事有毅力,坚持不懈的人。让孙悟空的精神流芳千古,让孙悟空的精神流传万年!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10

  手捧一幅长卷,长叹一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忠义的召唤——关云长

  桃园一事,成就了古今佳话。

  云长呀!我佩服你,千里走单骑,苦寻兄。下坯一别思兄苦。曹阿瞒费尽心思想尽办法收买你忠义的灵魂。三日小宴五日大宴。赠金送银,美女公爵,你竟不为所动。曹孟德见你坐骑瘦弱,乃赠赤兔马,而你只为用它寻兄,孟德顿时语塞。曾经,你过五关斩六将无所畏惧,管他颜良文丑,都将他们斩于马下。为了兄弟的事业,苦守荆州。自以为是的你,最终败走麦城。但不屈于紫髯碧眼小儿。用忠义谱写了你人生最美的篇章。傲骨的亲抚——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你用你的傲骨涤荡世间一切的污浊,用五斗米铸告你铁骨铮铮的腰板。你把大印挂在了朝堂,用傲骨清嗅泥土的芬芳。渊明你只羡慕那显示的田园生活,“种豆南山下”只得到草盛豆苗稀,但你只求“但使愿无违。”你用傲骨造就了你的万古流芳。志趣的勉怀——李白好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里散尽还复来”呀!还有那“怀俱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壮志。你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否定世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才是你的乐观的志趣。你珍重友谊,对汪伦乃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对浩然又是另一种感激。恍惚中,我明白了,你向我走来了,一路高歌,一路豪饮,放浪不羁这才是真正的你。你勇敢的挑战世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正是你的真实写照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太行雪满山”的坎坷也挡不住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目标。但是饮酒作诗才是你的人生志趣。但我也不仅为你扼腕叹息,本有天生之才却无奈仕途坎坷。遥望历史的尘埃,回首间,我仍为你们纵情高歌,*碾过泛黄的史册,你们仍是我心中的英雄。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扩展4)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5篇)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1

  暑假,我读了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以前也在电视上看过,所以,当我拿起书,脑子里总会冒出电视中师徒四人的形象。我最喜欢里面的大师兄——孙悟空。一提到他,你是不是也会马上想到手里拿着金箍棒、头上戴着金箍的石猴,一会儿抓耳挠腮四处张望,一会儿脚踩祥云腾云驾雾。

  孙悟空本来只是石缝里蹦出来的一只石猴,凭借一身本领到东海龙宫抢到了金箍棒,大闹天宫,我行我素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但是在他开始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开始,他身上善良、勇敢、正直的品质就开始展现出来了。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他骁勇善战、不畏强敌。在取经的路上,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每次都很危险,不知道有多少次,师傅被妖怪抓走了,都是他挺身而出,想尽办法救出师傅。比如在《大战红孩儿》这个故事中,孙悟空先是自己与红孩儿战斗,红孩儿吐出三昧真火,孙悟空衣服着火然后自己扑灭,又继续战斗。最后发现不是红孩儿对手,就连忙去东海叫龙王下雨,谁知三昧真火抗水,没办法只好请来观音菩萨来降服,最后救出师傅。

  他本领高强、忠心耿耿。孙悟空跟随师傅菩提祖师学了七十二变,舞起金箍棒虎虎生风。但是尽管他有这么强大的本领,仍然甘心情愿护送唐僧取经。唐僧没有火眼金睛,不能识别妖魔鬼怪,总是冤枉孙悟空,但他仍然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想骗唐僧,却被归来的悟空识破。他一眼就看出女子是妖怪,便想打死她,白骨精使个解尸法化为一团白烟走了,随后又出现两次,悟空都认出来了,并打死了他们。唐僧气得把悟空赶走。回到花果山逍遥自在的.他,得知师傅被妖怪抓了,又急急忙忙腾云驾雾地飞去解救师傅。

  这就是我喜欢的孙悟空,你们喜欢吗?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2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图书和影视作品,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因类型不同,而各有所爱。有的喜欢神话,比如孙悟空;有的对穿越之类的感兴趣;有的迷上了科幻,比如《变刑金刚》里地擎天柱等等。我呢,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大家可能想不到,那便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我喜欢他的原因有三个,那就是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和七擒七纵,这些优点都让我佩服之极,至今不忘。

  先来说说他第一个优点:足智多谋。不管多艰难的困境,他的计策都层出不穷,而且想出的办法更是叫人拍案叫绝。比如有一次,魏国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攻打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不到一万士兵。诸葛亮命令城里的*民和士兵全撤出城门,自己就留下两个童子在他身边陪着,然后在城上弹古琴,司马懿看城门大开,怀疑城内有伏兵,便不敢进去,撤退了。就这样诸葛亮没有用一兵一将保住了西城。

  第二个优后,神机妙算。诸葛在东吴因瑜手下做事时,周瑜命令他三天之内弄来十万支箭。诸葛亮夜观天象,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于是第三天的时候,在周瑜那边弄来了二十只小船,来到曹操城门前,叫人到上面去弄了点动静,然后曹操这边的士兵都往江上射箭,接着诸葛亮叫人躲在下面,箭全都插在了船上,就这样,诸葛亮不损失一兵一将,就借来了十万支箭。

  第三个优点:七擒七纵。诸葛亮和孟获交战的时候,为了让孟获服气,抓了他七次,放了他七次,最后孟获终于心服口服了!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图书和电影,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人物形象。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七擒七纵”三大优点集于一身的军师诸葛亮。他的这些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去学*,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3

  冰心奶奶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最*我迷上了看书,认识了许多人物。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走投无路的李从厚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黑了。那可不是《罗小黑战记》中的小黑,而是《汤小团》系列丛书中的小黑。

  小黑是一只老神兽,它带着汤小团等三人瞬间穿梭于书中和现实的世界。在现实的世界里,它*时看似是一只小猫,但在书的世界里,它却能够变成一只巨大的黑色飞虎,也能够变**形,可谓神通广大。即使在*时的小猫形态下,它的口水也具有疗伤的作用。

  小黑它心地善良。它*时看上去对汤小团他们三个人非常的冷漠,但却常常为他们累得大汗淋漓。每当汤小团受伤了,它都会耐心地帮他疗伤。在《汤小团》第四卷《隋唐风云》中,面对饕饕巨兽时,小黑为了保护他们不受伤害,自己挡下了一束致命的激光。汤小团他们毫发未伤,小黑自己却身受重伤。

  小黑它沉着冷静。不管情况多么紧急,它从来没有慌张,不会不知所措,而是*静地告诉汤小团他们应该要怎么办。就像第五卷《辽宋金元卷》的章节里,汤小团他们因为因为破坏了燕云十六州的地图,差点改变了历史,遇到了用来警告与惩罚守护者的“时空乱流”。小黑知道这可能会伤害到他们,但他没有惊慌,而是沉着冷静地让汤小团丢出星尘石,避免了时空错乱,也让他们免除了伤害。

  虽然小黑是个虚拟人物,但也挡不住我对它的喜爱。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有没有对他产生喜爱呢?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4

  读了一本书就像你交了一个朋友,我有许多朋友,有温柔体贴,有阴险狡诈,还有美丽动人的,他们个个都令我难以忘怀,早在我心中有了一*之地。但最要我喜欢的,那就非同喜喜莫属了。

  我俩是在《嘭嘭嘭》中认识的,在和她交往的过程中,我从她身上发现了数不胜数的优点。童喜喜活泼,因为她在和宝宝树认识的阶段每天都去看它;童喜喜有爱心,因为她乐于帮助贫困的孩子们;童喜喜身上有种牺牲自己,把幸福传递给他人的精神,为了宝宝树,她宁愿自己变成隐形人……而这些都是我做不到的:要是我认识了宝宝树,我都不会主动去找它。要是我的朋友有危险了,我二话不说肯定立马去救他,可是不会牺牲自己。

  《嘭嘭嘭》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所写的,她把自己代入到这本书里面去了,因此故事那么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内容曲折离奇,包含着真情实感。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叫童喜喜的小女孩和隐形人宝宝树相识的故事,读到最后发现宝宝树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童喜喜在隐形世界的三天时间,我感动的痛哭流涕,眼泪像暴风雨一样哗啦啦的流下来,要怪可不怪我,就怪书的内容太好太丰富了。

  而我也在这本书中获得了不少的收获,不朽的成绩,我还从童喜喜身上学到了好的写作方法,让我写的更加精炼丰富了。不仅仅是这样,我还懂得了爱,其实,爸爸妈妈只是长了皱纹的小孩,他们也有烦恼,也有忧愁,只是比我们懂事,不愿意说出来罢了,所以,我也一定要多陪父母,多陪我的爷爷奶奶。而且我还从她身上学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一个上四年级的小女孩都已经这么努力了,我又有什么资格抱怨呢?

  我也要当一个像童喜喜这样的女生,学*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遇到了再难的数学题,我也要静下心来,努力的算,即使是凶猛的狂风暴雨,我也要逆流而上,勇往直前,多陪父母,好好学*就是我现在要做的了。

  再见,我的好朋友!我们书里见!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5

  如果你问我:“你最喜欢的故事人物是谁?”那么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当然是夏洛克·福尔摩斯了!

  为什么会喜欢他呢?因为他十分的帅气。他的身高有1.9米,一头金褐色的爵士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又粗又浓的眉毛,衬的他分外英俊。他嘴中总爱叼一支烟斗,戴一顶黄色贝雷帽,看起来威风十足。在当时的英国,他应该称得上是一个大帅哥吧。

  他不光人长得帅,武艺也十分高超。他跑起来,如同一阵风。100米他9秒就能跑完了。福尔摩斯也善于拳术和枪法。他的出拳力度可达120公斤呢,经常在与坏蛋的搏击中一拳取胜;一个鸡蛋在150米内,福尔摩斯就是闭着眼睛,也能一发命中!

  福尔摩斯也十分的聪慧。他的头脑灵活,可以根据案发现场的每一个细不可查的线索,推断出凶手的特征以及还原出案发时的场景。他的知识也非常的全面,在一次破案过程中,他根据望远镜镜片在阳光下反光的特点,锁定了凶手的住宅,抓住了凶手。

  福尔摩斯还是一个调皮幽默的人。他因为破案,总会欠房东的租金。在被房东追踪时,总能编出花样来摆脱。有时还会闹出笑话,令我哈哈笑个不停。

  这样的福尔摩斯你喜欢吗?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扩展5)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9篇)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1

  丁香的葬礼与深深眷恋的记忆。

  残余物停止呼吸并穿透地球。没人会注意到。

  就像流光带带走了所有过去的痕迹。

  ————题词

  夕阳在西边绽放,一切都变得淡粉色,温柔而暧昧。

  在马路对面,我看到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我走到她跟前,和她一起走。当我看到她美丽的脸庞时,我突然意识到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直到很久以后,我会永远记得那个温暖的夜晚,那些无以伦比的城市。

  在十字路口,我走了,武则天往前走,慢慢地说了声“再见”,然后我们去了对方的地方。但谁能料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所有人,就像那天一样,一左一前,沿着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渐渐地离开了,没有交叉点。富贵吊坠,柳丝吊坠

  如果我们知道结局,说再见会那么容易吗?

  但如果呢?

  生活应该是个开始。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2

  在《淘气包马小跳》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夏林果,她是马小跳的同学。

  夏林果个子很高,身材苗条,每天都扎着麻花辫,留着齐刘海,眼睛又大又有神,让班上的女同学羡慕极了。

  夏林果学*成绩优秀,是学校的大队委。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辅导“笨女孩”安琪儿,因此,安琪儿的成绩大大提高了。

  夏林果不仅成绩优秀,还会跳芭蕾舞。有一天,电视台的记者找到了夏林果,要录一段她跳舞的视频,她欣然接受,即兴跳了一支《天鹅之舞》。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夏林果的优美舞姿,觉得她像天鹅一样漂亮。

  夏林果还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了马小跳。在马小跳竞选“超级*”的时候,她带领全校的女同学组成了一个叫“跳跳糖”的啦啦队。她们跳的是啦啦操《加油,欢呼》。那五颜六色的花球在她们手中尽情舞动,让马小跳赢得了许多选票,成功当选为“超级*”。

  虽然夏林果是漫画中的人物,但永远是我学*的榜样。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3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长着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黄发金箍,一身黄毛,手拿金箍棒,骑着筋斗云。

  为什么喜欢他呢?因为他有一个极大的魅力,那就是幽默。孙悟空捉妖怪都很有情趣,他不乐意一棒就把妖怪打死,而是想方设法先捉弄一下再下手,就像猫捉老鼠一样,逮了再放放了再逮,哪怕遇到危险的事情,他也不放过取乐的机会。这就是他的幽默个性。

  孙悟空还有责任心、敢做敢当:如孙悟空甘愿忍受被唐僧念咒的痛苦,一次次承受痛苦却没有拂袖离去。他还善恶分明,做事谨慎,在遇到各种妖怪的时候,不管他们怎么瞒天过海,都骗不过孙悟空。每次遇到特别的人,都会用火眼金睛仔细地观察,很少会上妖怪的当。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也应该已经爱上了他吧?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4

  在我的印象中,有许许多多的动漫人物陪伴了我的童年生活。比如,七十二变的孙悟空,聪明可爱的喜洋洋,美丽善良的美人鱼……。在这众多的动漫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神笔马良。

  马良是一个善良、聪明而且勇敢的男孩。他非常喜欢画画。一天,一位贪婪凶残的大将军来到了马良居住的村子“百花村”。将军想把村子里的所有人都赶走,并挖掘地下的金矿。泼墨仙人察觉到百花村将有一场劫难。便把一支神笔托付给马良,希望他能挫败大将军的阴谋。马良得到神笔后,画出了一组聪明勇敢的同伴们来帮助他保卫家园,并帮助村民们解决问题。可不料被大将军所知,他十分想得到神笔,他欺骗马良得到了神笔。准备毁灭百花村。在村民们的帮助下,马良机智的夺回了神笔,勇敢地和大将军斗争,成功地保卫了家园,并且将大将军变成了金像。再也不能来伤害村民们了。

  马良的机智和勇敢深深的打动了我,我要向马良那样用智慧战胜邪恶。用善良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5

  古代著名作家施耐庵先生的大作《水浒传》中,说到了108位好汉: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及时雨宋江……其中我最敬佩、最喜欢的是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人高马大,脸上有一双又大又圆的黑眼睛,他一旦发怒起来,怒目圆睁,恶人立马魂飞魄散。他满腮钢须,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亮,气势好似奔马一般威武。他手拿一根六十二斤重的禅杖作武器,有一身绝技,让我非常羡慕和崇拜。因为他的身上有很多“刺青”,又出了家,所以大家都称他“花和尚”。鲁智深的武功在梁山好汉中是数一数二的,可我最喜欢的是他为人忠厚的品德。

  早在看园子时,鲁智深与豹子头林冲结为了兄弟。不料林冲被朝廷的奸臣高太尉所害,刺配沧州充军。途中,收了高太尉钱财的监押人员准备杀害林冲。这时,鲁智深从树林中跳出来,怒气冲天,一禅杖把那两个监押打出了八丈远。原来,他早就知道此事,一直默默地跟在后面找机会搭救林冲。

  为了林冲不再受到伤害,鲁智深不顾林冲反对,坚持护送他到沧州。在路上,林冲饿了,鲁智深情愿自己不吃也要给林冲吃,林冲累了,鲁智深又是第一个去奔波找客栈,从来没有埋怨……终于到了沧州,安排妥当后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随后鲁智深又不知疲倦地连夜赶回东京去照看林冲的家眷。他的情义让我非常感动和敬佩。

  这就是鲁智深,我在108将中最喜欢的好汉!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6

  在中华五千年之中,名人数不胜数。有:秦始皇。刘邦。项羽。诸葛亮等人。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只有一个,那就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他赤胆忠心为了蜀国呕心沥血毫无要求。如果不是有诸葛亮的帮助的话,刘备根本就不会有蜀国这么大的地盘了,所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那么就不会有蜀国了。

  诸葛亮他是一位出色的军师,有一次魏国将领到蜀国诸葛庙的时候,他竟走到庙内对诸葛像拜了几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威慑力,诸葛亮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历史上的三分天下的大计到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和一个死孔明气走活仲达的等等事迹,可见诸葛亮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的军事奇才。

  在诸葛亮身上的优点就有如天上的繁星一般无法计数,诸葛亮的出身,他如果找妻子,他可以找个十分美丽的,但是他呢?他却找个相貌丑陋才华横溢的女人为妻。

  这就是我崇敬的古人,他的品质,他的才干是百年不遇的。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非淡泊无以致远,非宁静无以致千里。”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7

  说到我们最喜欢的人物,有的人可能会想到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有的人可能会想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有的人会想到信守承诺的鲁肃,而我却想到了负荆请罪的廉颇,因为他身上的两大优点让我佩服。

  1、威名四望

  说到廉颇的威名,那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那次渑池会见,秦王要求赵王击缶,赵王奉陪了。再当蔺相如回头让秦王鼓瑟时,他却推辞了,而当他听到廉颇正在守着边界,只好无奈地鼓瑟,要不是秦王被廉颇的威名震慑,秦王早就派兵把赵王和蔺相如绑了,可见廉颇的威名四望啊!

  2、知错就改

  自从那次渑池会见之后,蔺相如的官位上升得比廉颇高。廉颇知道后,心中甚是不服,决定要与他一决高下。但每一次蔺相如都尽量回避容让。后来廉颇才知道蔺相如躲着他是为了赵国之益,赵国之安时,他知道了自己的错误,立马背上荆条,诚恳地去蔺相如家请求他原谅自己的罪过。可见,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你们说,廉颇是不是既威名四望又懂得知错就改的好将军呢?我们应该多多向他学*,做一个敢于担当,顾全大局的人。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8

  青铜葵花,这本小说的是一篇能感动现在孩子心的小说。本书有两位主人公,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

  一个特别机缘,七岁的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但十三岁那年,女孩葵花被命运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着芦荡,思念着葵花。

  青铜,一个善良的小哑巴,聪明能干。虽然他是哑巴,但是,他的内心却一颗金子般的心。

  他,十分爱自己的妹妹葵花,他曾经为葵花做的许多事,给葵花抓萤火虫,好让他有一个光亮的地方,把学校的作业做完。给葵花用冰做一条“银项链‘,让葵花在舞台上大显风头。为了让葵花看上表演,让她在瘦小的肩上坐半个小时,而自己却能满头大汗的为他抬肩。

  作者将青铜与葵花的时光写的尽美,美好到极致。将生活写满生机与情意。青铜被作者写得如一股温暖的春水,将青铜写得像一块清澈的白云。

  青铜,是青铜葵花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他正直勇敢善良。我们大家一定要向他学*,学*他的那种正直的品质。

  我喜欢青铜。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9

  在西天取经的道路上,唐僧师徒四人遇到了许多障碍,其中,妖魔鬼怪就是他们最头疼的障碍。那些妖怪都是形形色色、神通广大、有的来头还不小。不管那些妖怪怎么变,都逃不过孙悟空那双火眼金睛。

  孙悟空是追求自由的叛逆者,他天不怕,地不怕,连玉皇大帝也不怕。我想:如果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像孙悟空一样,那整个世界变不得安宁,也就不能建造和谐社会了。他虽然具有火眼金睛,能一眼识破妖怪,但他也有不足之处:比如那次,唐僧把孙悟空从五行山下救出来,到了晚上,窜出来了几个强盗,孙悟空乒乒乓乓地就把强盗打死了。唐僧见不得**,仅仅说了他几句,孙悟空便嚷嚷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了西天,我回去便了!”从这可以看出,孙悟空不愿被人拘束,追求自由的性格。

  可是,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他也不例外。他也有他勇敢无畏的一面。

  有一次,孙悟空为了救出藏在妖洞里的唐僧,几次冒险进入妖洞,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只好请来观世音菩萨来收妖。这足以体现出孙悟空还有善良的一面。孙悟空这一角色深受贫民百姓的喜爱,因为如果有这样一位为百姓打抱不*,有反抗精神的人的话,他们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欺辱了。

  孙悟空凭着自我完善、自强不息的精神,经受住了心性的磨练,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他已不再是一只顽皮、淘气、没规没矩的猴子了,他变得成熟、尊师了。

  在孙悟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好与坏。但我们却看不到他的内心世界的孤独与悲哀、兴奋与幸福。

  还记得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吧!孙悟空因打死了那妖精,却被唐僧误认为他打死的是人,不是妖怪,则一气之下把他赶走了。那天晚上,孙悟空独自坐在花果山的石凳上,心中不免有些伤心。而且,又会担心自己不在师父身边,会不会出事。

  孙悟空那执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他那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不屈向上更值得我们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