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数学教案实用五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页,例2及做一做 ,练*四8─10题。

  教学目的: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分数两步连乘应用题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先说说各式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w �w

  2、指出下面含有分数的句子中,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

  (2)乙数的 相当于甲数。(乙数)

  (3)大鸡只数的 等于小鸡的只数。(大鸡)

  (4)大鸡的只数相当于小鸡的 。(小鸡)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审题:

  全体默读,再指名读,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边讨论边画出线段图。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华储蓄的钱数)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又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均分成3份,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新储蓄的钱数)。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分析:根据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再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又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

  也可以多问题分析:要求小新储蓄多少元,就要知道谁的钱数?这个数量题目中告诉我们了吗?所以要先求出谁的钱数?再求出谁的钱数?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出算式。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华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8元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8�w =15(元)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新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5元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5�w =10(元)

  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8�w �w =10(元)

  (4)检验写答: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3、归纳:今天学*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据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课堂练*:

  独立完成练*四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18�w =15(元)

  15�w =10(元)

  18�w �w =10(元)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页,例2及做一做 ,练*四8─10题。

  教学目的: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分数两步连乘应用题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先说说各式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 ╳

  2、指出下面含有分数的句子中,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

  (2)乙数的 相当于甲数。(乙数)

  (3)大鸡只数的 等于小鸡的只数。(大鸡)

  (4)大鸡的只数相当于小鸡的 。(小鸡)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审题:

  全体默读,再指名读,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边讨论边画出线段图。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华储蓄的钱数)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又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均分成3份,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新储蓄的钱数)。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分析:根据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再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又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

  也可以多问题分析:要求小新储蓄多少元,就要知道谁的钱数?这个数量题目中告诉我们了吗?所以要先求出谁的钱数?再求出谁的钱数?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出算式。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华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8元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8╳ =15(元)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新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5元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5╳ =10(元)

  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8╳ ╳ =10(元)

  (4)检验写答: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3、归纳:今天学*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据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课堂练*:

  独立完成练*四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18╳ =15(元)

  15╳ =10(元)

  18╳ ╳ =10(元)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惯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内容和自己的学*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乘法与除法

  1.复*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完成练*二十三第1,2,3,4题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

  (1)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③画示意图分析。

  ④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⑤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教学例4

  2、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③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

  完成例题后“做一做”

  四、课后作业设计

  完成练*二第3、4题

  课后*题

  完成练*二第3、4题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能够用线段图正确表达题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2.在搞清数量关系的前提下,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谈话、提问。

  我们已经学*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两道题你能否不计算就比较出哪个算式的乘积大?

  为什么呢?

  分5份后取其中的2份是多少。)

  当一个数乘以分数时求的是什么?

  (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口述下列算式的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3.列式。

  (二)学*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题意。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已知条件。

  ①谈话提问:

  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其中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是已知学校买来

  那么它表示什么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下面的问题得出结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均分成5份,吃了的占其中的4份。)

  ④那么我们应把谁看作单位1?(100千克)

  ⑤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求吃了多少千克,是求哪部分?

  3.列式解答。

  (1)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用已学过的整数乘除法来解答吗?

  10054=80(千克)

  1005求的是什么?再乘以4呢?

  (2)刚才是用了整数乘除法的解答方法,怎样直接用分数计算呢?

  所以把谁看作单位1?(100千克)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应怎样列式?

  答:吃了80千克。

  4.课堂练*。

  队的有多少人?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画出线段图,解答出来。

  (4)反馈。

  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分析思路及解答方法。

  是多少。)

  5.小结。

  刚才我们解答的两道题,都是已知单位1是多少,求它其中的一部分即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含有分率的句子,找准单位1,再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列式解答。)

  6.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看看它与上面的题有什么不同?

  (1)出示例2。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确定从哪儿入手分析。(小强身高

  (3)分析、画图。

  ①你怎样理解这个条件?(把小林身高看作单位1,*均分成8份,小强的身高是这样的7份。)

  ②这道题中涉及到几个数量?哪几个数量?(小林的身高、小强的身高。)

  ③为了区别,画图时要用两条线段来表示。先画谁呢?(小林的身高)再画谁呢?(小强的身高)怎样表示?

  (4)看图列式。

  少。)

  ②怎样列式解答?

  7.改动上题,你能独立分析吗?

  米?

  (2)画图分析解答。

  (3)提问反馈:

  ①把谁看作单位1?

  ②小林身高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③求小林身高就是求什么?

  求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课堂总结

  例1、例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巩固反馈

  (画图,解答)

  球价格多少元?

  3.对比练*:

  少元?

  (五)布置作业

  20页第1~5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案的设计着重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1的讲授,通过让学生分析已知条件,以线段图为手段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得出,求问题就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从而很自然的由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

  例2的讲授,既要让学生明确两例题的区别,又要让学生统一到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定势,在练*的设计上,通过变换关键句使学生灵活分析解答,易于学生把握解题的关键。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实用五篇(扩展1)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精选十篇)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课本P48~50页,例1,练*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复*旧知

  口算练*

  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小结:在今天的学*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空交还给学生。

  巩固练*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 2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十三的第1、2、5题。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 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均每行挂7面。 答:*均每行挂8面。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均每行挂7面。 答:*均每行挂8面。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 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一位数乘二、三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加大做题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验算的好*惯,以及认真书写的好*惯,来提高学生的一次正确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口算:

  2.笔算.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动笔练*.

  二、教师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学*难度更大一些的笔算乘法.

  三、指导探索、学*新知:

  1.出示例5

  2.学生看图编题:

  有4盒奶粉,每盒545克,求这些奶粉共多少克?

  3.由学生来列式,老师板书:

  4.师:这道题同学们自已动笔试着做一做,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讲的有什么不同,你在做题时遇到什么困难了,一会可以互相交流.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5.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1:我发现今天做的竖式题是连续进位的,每乘一位都需要向前进位.而昨天的题不是连续进位.

  师:你说的真对,你找到了今天的题与昨天的'题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方.

  老师板书课题:连续进位乘法.

  学生2:我在做题中遇到的困难是:每乘一位都向前进位,每乘一位都要加上进上来的数,一共用了3次乘法和2次加法,等于做了5道口算题,特别复杂.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别看一道小小的一位数乘法,这里面包含的步骤可多啦,更需要你们用耐心和细心去算.

  老师板书竖式:

  师:进位数字一定要写,还要写清楚(用红笔描一描)

  6.师:那同学们说一说与昨天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学生讨论)

  交流汇报:

  生1:我觉得不论数字多大,数字多高,计算法则是一样的.

  生2补充:都是从个位乘起,并且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7.巩固练*,反馈调节:

  老师在订正时要强调竖式书写时要把字写清楚,进位数字一定要写对位置,向十位进几要写在十位上,向百位进几,要写在百位上.

  四、多层次练*

  1.对比练*

  (1) (2)

  教师提出要求(1)(2)(3)组做第(1)组题,(2)(4)(6)组同学做第(2)组题.

  学生做完后讨论两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2组题都是连续进位的.

  不同点:两组题中第1小题是一般的连续进位乘法,而第二小题则是乘得的积加上进来的数又要进位的乘法.)

  2.改错练*.

  3.在○内填上“>”、“<”或“=”.

  ○402 ○1325

  ○600 ○1122

  五、课堂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1:今天我学会了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生2:乘的方法与前面学的一样,每乘一步都要进位,每乘一位都要加进来的数,比较复杂.

  生3:今天虽然做的是笔算,可我觉得每一步都用到了口算,今后我要加强练*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乘法

  例5 题目

  教案点评:

  教学中采用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试做,教师在此基础上精讲点拨,最后方法,再配以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 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

  做练*十四的题目。

  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 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十四的第5、6、8题。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课本P48~50页,例1,练*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复*旧知

  口算练*

  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小结:在今天的学*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空交还给学生。

  巩固练*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能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

  1、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2、 寻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难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

  学生学情:通过1~8的乘法口诀的学*,学生对于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1/3以上的'学生也已能较熟练的背出9的乘法口诀。因此课的教学重点不在放在对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上,而重点放在对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的寻找上,以便解决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受,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用具:卡片,作业纸,磁石

  教学过程:

  一、 对口令导入

  1、 师生对口令 6~8的口诀

  2、 今天我们一起用以前编口令的方法去创编9的乘法口诀,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9的乘法口诀应该有几句?(板:9的乘法口诀)

  3、 拿出白纸,请你自己来编一编9的乘法口诀,看谁编得最快最好。

  二、 自编口诀

  1、 巡视学生编的过程,板书:

  一九( )

  二九( )

  ……

  九九( )

  2、 验证口诀,明确口诀意义

  这些口诀中,你最喜欢哪一句,用你喜欢的图形(●▽☆□)画出口诀的意义。

  3、 自我介绍作品

  一行行看表示……

  一列列看表示…… 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

  随机板书:

  1)、 一九得九 1个9 9个1 1×9=9 9×1=9

  五九四十五 5个9 9个5 5×9=45 9×5=45

  九九八十一 9个9 9×9=81

  2)、 不全口诀所表示的乘法意义

  1×9=9 9×1=9

  9×2=18

  9×3=27

  9×4=36

  9×5=45

  9×6=54]

  9×7=63

  9×8=72

  9×9=81

  3)、齐读口诀

  我们用自己作图证明了这些口诀都是正确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4)、试背口诀,你认为哪一句最难背,对口令,抽背。谁能帮帮某人,熟记口诀。

  三、 寻找规律,熟记口诀

  1、 重要的规律有:积的十位数比其中一个不是9的因数少1。

  再背5×9时,就可以确定积是四十多。

  积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和是9

  9×1=9 比10少1

  9×2=18 比20少()

  9×3=27 比30少()

  以下这些乘法口诀算式中的积又比几十少几呢?

  2、 背诵9的乘法口诀

  1) 背一背你认为难背的口诀——〉抽背,对口令

  2)手指上的9的乘法口诀:师演示,弯曲手指的左边,右边又表示什么?

  四、练*提高

  1、片口算

  i.想口诀,说得数

  ii. 直接说出得数(抽几道所意义)

  1. 出下面各数分别是9和几相乘的积

  45 72 36 54 81 18 63 27

  3、 填( )

  ( )×9=72 9×( )=27

  7×( )=63 5×( )=45

  ( )×( )=36 ( )×( )=18

  4、 思考题 □里最大能填几

  □×9〈74 □×9ㄑ37

  9×□ㄑ65 9×□ㄑ46

  小结:

  今天,小朋用你的聪明自己编出了9的乘法口诀,发现了许多规律,你觉得9的乘法口诀好玩吗?下课以后,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对口令,看谁的反应最快,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怎么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一九得九 1个9 9个1

  二九十八 2个9 9个2

  三九二十七3个9 9个3

  四九三十二4个9 9个4

  五九四十五5个9 9个5

  六九五十四6个9 9个5

  七九六十三7个9 9个79×6=54]

  八九七十二8个9 9个8

  九九八十一9个9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实用五篇(扩展2)

——乘法数学教案优选【5】篇

  乘法数学教案 1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方法,提高学*质量,强化学*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二、导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3+2)×2=3×2+2×2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

  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

  学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

  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 …… …… …… …… …… …… …… ……

  5.小组讨论。

  (1) 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

  (2) 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

  三、新授

  1.自学书本;

  2.质疑,提出新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

  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5.形成性练*: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四、小结

  (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

  五、拓展性练*

  计算下面各题:12×25 63×25-59×25 38×101-38

  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

  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第66页第4、7题。

  2.思考题:第66页插图。

  乘法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课本第83页11—15题。

  教学目标:

  1、用不同方式巩固8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熟练背诵8的乘法口诀。

  2、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一、复*

  1、开火车,对口了令。

  2、背一背。

  【设计意图】: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出示小黑板)

  8×2=□7×3=□8×6=□2×8=□

  6×7=□4×6=□5×7=□4×7=□

  5×8=□8×3□8×8=□8×5=□

  5×6=□7×8=□6×8=□6×4=□

  4、第13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订正。

  5、第14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现实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找联系解决问题。应先引导学生明白题意,再画示意图,帮助解答。

  二、拓展练*

  (补充相应的练*)

  1、每辆车限坐乘客8人,现在有26位乘客,3辆车能坐得下吗?

  2、商场里有一种袜子每双3元钱,妈妈有20元,想买6双这样的袜子,她带的钱够吗?

  3、24=□╳□=□╳□16=□╳□=□╳□

  4、6+☆+☆+☆=30☆=()

  三、课堂随练。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乘法数学教案 3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

  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times;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times;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times;10=240

  24times;2=48

  240+48=288

  方法二:24

  times;12

  48……24times;2的积

  24……24times;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8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

  1、尝试练*。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

  2、口算练*:

  3、笔算:

  4、正误辩析: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十五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

  四、学**结: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times;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

  1、尝试练*。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

  3、笔算练*(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十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

  独立完成练*十六第5、6、7题。

  四、学**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乘法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材1-7页。具体内容:整十、整百数乘以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2、经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乘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乘法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2、使学生通过对口算乘法的学*,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整十、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

  2、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

  难点:

  理解口算乘法的过程,并能运用口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表内乘法。

  1、引导学生回忆乘法表,并请一位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必要的补充,重述乘法表的内容。

  二、通过实例引入整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

  1、引入教材第2页上的实例。把问题由一位数乘法2×3扩展到整十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2、提问:怎样计算20×3?

  3、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比较这两上算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对学生的结论作出评价,并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

  三、讲解整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做练*巩固知识。

  1、讲解:先计算2×3=6,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从而得到20×3=60。

  2、在例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计算20×4,20×5。再进一步把题目扩展到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由学生自己去类推。

  3、引导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自行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

  4、总结、分析学生的问题和答案,以书中的“试一试”为练*,让学生独立计算。

  5、布置“练一练”的*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

  第2课时

  一、复*上节课的内容。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必要的补充。重述整十、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通过实例引入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

  1、举出教材第4页的实例。

  2、提问:怎样计算12×3?

  3、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思考,看能否想出其他的解题方法。

  三、讲解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做练*巩固知识。

  1、讲解算理,并给出12×3计算过程。

  2、在例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12×4。

  3、对学生的解答作出肯定,让学生举实例,提出问题,并讨论回答。

  4、回答并总结学生的问题和答案,以书中的“试一试”为练*,让学生独立计算。

  本课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方法,通过经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乘除法

  第1课 整十、整百数乘以一位数

  一、复*表内乘法

  列出九九乘法表

  二、整十、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

  写出具体实例以及具体解答过程

  三、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

  写出具体实例以及具体解答过程

  乘法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乘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

  2、学会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用几何图形理解代数知识的能力和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并加以运用。

  难点是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和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复*:单项式×多项式运算法则;整式的乘法实际上就是

  单项式×单项式; 单项式×多项式; 和今天学多项式×多项式

  二、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展示:节前语和图片。

  展示:课本中三图

  图5-5

  图5-6

  图5-7

  一间厨房的*面布局如图5-5,试用几种方法表示厨房的总面积。(师生共同探索,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示方法完成,然后总结)

  由图5-6得总面积为(a+n)(b+m);由图5-7得总面积为a(b+m)+n(b+m)

  或ab+am+nb+nm ; 此时提出问题《多项多的乘法》。

  三、探索法则与应用

  (a+n)(b+m)=a(b+m)+n(b+m)=ab+am+nb+nm

  根据分配律,我们也能得到下面等式:

  (a+n)(b+m)=ab+am+nb+nm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多项式×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并板书法则。

  让学生体会法则的理论依据: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例题讲题

  例1 计算(1)(x+y)(a+2b)

  (2)(3x-1)(x+3)强调法则的作用。

  例2 先化简,再求值:

  (2a-3)(3a+1)-6a(a-4)其中a=2/17

  解:(2a-3)(3a+1)-6a(a-4)

  =6a2+2a-9a-3-6a2+24a

  =17a-3

  当a=2/17时,原式=17×2/17-3=-1

  3、课内练*

  见课本P114

  四、拓展延伸,探索挑战

  1、拓展演练

  (1)(a+b)(a-b) (2)(a+b)2 (3)(a+b)(a2-ab+b2)

  (4)(a+b+c)(c+d+e)

  2、探索

  课本P115 第6题

  五、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学*过程等的自我评价。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

  1、多项式×多项式 ;

  2、整式的乘法

  六、知识留恋、课后韵味

  布置作业:作业本,一课一练。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实用五篇(扩展3)

——数学教案:分数乘法通用五篇

  数学教案:分数乘法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页,例2及做一做 ,练*四8─10题。

  教学目的: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分数两步连乘应用题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先说说各式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 ╳

  2、指出下面含有分数的句子中,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

  (2)乙数的 相当于甲数。(乙数)

  (3)大鸡只数的 等于小鸡的只数。(大鸡)

  (4)大鸡的只数相当于小鸡的 。(小鸡)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审题:

  全体默读,再指名读,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边讨论边画出线段图。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华储蓄的钱数)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又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均分成3份,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新储蓄的钱数)。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分析:根据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再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又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

  也可以多问题分析:要求小新储蓄多少元,就要知道谁的钱数?这个数量题目中告诉我们了吗?所以要先求出谁的钱数?再求出谁的钱数?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出算式。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华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8元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8╳ =15(元)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新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5元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5╳ =10(元)

  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8╳ ╳ =10(元)

  (4)检验写答: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3、归纳:今天学*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据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课堂练*:

  独立完成练*四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18╳ =15(元)

  15╳ =10(元)

  18╳ ╳ =10(元)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数学教案:分数乘法 2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小学生分数乘法的数学教案,我们来看看。

  教具、学具准备

  1.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 cm、宽10 cm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以学校粉刷教室或家庭装修新房等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入。

  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给出条件: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以分数乘整数的问题作研究内容,如“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板书1/5×4)

  师: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怎样计算。

  师: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出示问题)怎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根据“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的列式类推出,或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可以列出1/5×1/4)。板书算式。

  师:(结合板书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求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4个1/5是多少。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那么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1?笔合旅嫖颐抢刺教址质?乘分数怎样计算。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纸,把它看作这面墙,先在纸上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应该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操作。

  学生交流是怎样涂的?(用折或量、分的方法把纸*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如下图)

  师:我们已经知道,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再涂出1/5的1/4,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学生自己涂色。

  师:从涂色的结果看,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师: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归纳(用多媒体或投影片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又把这1/5*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均分成了5×4=20份,1份是这张纸的1/20。由此可以得到(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是求什么?(1/5的3/4是多少?)

  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5的34。怎样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板书)

  根据板书的两个计算算式讨论归纳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出示例4,读题。

  师:怎样列式?依据什么列式?

  由学生讨论得到: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出3/10×2/3。

  让学生独立计算。通过请学生在黑板演算或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演算过程及结果交流计算情况,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并结合学生的演算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 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数学教案:分数乘法 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1)6+6+6=6×3

  二、新授:

  1、出示题卡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

  3×=++==

  通过复*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涂一涂,算一算

  (1)2个3/7的和是多少?

  (2)3个5/16的和是多少?

  四、练*巩固

  1、5个3/8是多少?

  2、4个2/17是多少?

  3、6个3/25是多少?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

  全班交流

  5/16×3=5×3/16

  =15/16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数学教案:分数乘法 4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单元学*目标

  1.建立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单元课时总数:9课时

  课题:分数乘整数1课时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因此,教材通过人跑一步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问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这一情境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学*。通过分数加法来进一步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刚学*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在这方面还要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兴趣,热爱学*数学。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

  教师出示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审题后独立试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1)学生用连加法列式

  (2)用乘法列式

  借助于分数加法来理解理分数乘法的原型。

  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师:++和3都是求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你又都是怎样计算的呢?

  全班交流,感觉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教学例2:6=

  让学生试做,然后教师强调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板书。

  活动三:反馈练*

  1、完成9页中的做一做。

  教师注意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以及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注意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2、完成练*二中的1、2题。

  活动四:质疑总结。

  数学教案:分数乘法 5

  指导过程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实用五篇(扩展4)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3篇)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能够用线段图正确表达题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2.在搞清数量关系的前提下,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谈话、提问。

  我们已经学*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两道题你能否不计算就比较出哪个算式的乘积大?

  为什么呢?

  分5份后取其中的2份是多少。)

  当一个数乘以分数时求的是什么?

  (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口述下列算式的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3.列式。

  (二)学*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题意。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已知条件。

  ①谈话提问:

  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其中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是已知学校买来

  那么它表示什么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下面的问题得出结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均分成5份,吃了的占其中的4份。)

  ④那么我们应把谁看作单位1?(100千克)

  ⑤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求吃了多少千克,是求哪部分?

  3.列式解答。

  (1)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用已学过的整数乘除法来解答吗?

  10054=80(千克)

  1005求的是什么?再乘以4呢?

  (2)刚才是用了整数乘除法的解答方法,怎样直接用分数计算呢?

  所以把谁看作单位1?(100千克)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应怎样列式?

  答:吃了80千克。

  4.课堂练*。

  队的有多少人?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画出线段图,解答出来。

  (4)反馈。

  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分析思路及解答方法。

  是多少。)

  5.小结。

  刚才我们解答的两道题,都是已知单位1是多少,求它其中的一部分即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含有分率的句子,找准单位1,再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列式解答。)

  6.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看看它与上面的题有什么不同?

  (1)出示例2。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确定从哪儿入手分析。(小强身高

  (3)分析、画图。

  ①你怎样理解这个条件?(把小林身高看作单位1,*均分成8份,小强的身高是这样的7份。)

  ②这道题中涉及到几个数量?哪几个数量?(小林的身高、小强的身高。)

  ③为了区别,画图时要用两条线段来表示。先画谁呢?(小林的身高)再画谁呢?(小强的身高)怎样表示?

  (4)看图列式。

  少。)

  ②怎样列式解答?

  7.改动上题,你能独立分析吗?

  米?

  (2)画图分析解答。

  (3)提问反馈:

  ①把谁看作单位1?

  ②小林身高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③求小林身高就是求什么?

  求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课堂总结

  例1、例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巩固反馈

  (画图,解答)

  球价格多少元?

  3.对比练*:

  少元?

  (五)布置作业

  20页第1~5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案的设计着重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1的讲授,通过让学生分析已知条件,以线段图为手段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得出,求问题就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从而很自然的由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

  例2的讲授,既要让学生明确两例题的区别,又要让学生统一到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定势,在练*的设计上,通过变换关键句使学生灵活分析解答,易于学生把握解题的关键。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

  (1)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③画示意图分析。

  ④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⑤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教学例4

  2、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③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

  完成例题后“做一做”

  四、课后作业设计

  完成练*二第3、4题

  课后*题

  完成练*二第3、4题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设计3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复*和分数乘法的计算、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求倒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

  教学过程

  一、基训

  A、1、填》、《、=A》B》0

  4/5A/B( )A/B

  4/5B/A( )B/A

  A/54/B( )4/5

  2、一个真分数乘以一个假分数,结果大于真分数,对吗?

  3、A、B互为倒数,那么1/A、1/B也互为倒数,对吗?

  B、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

  2.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3.计算带分数的乘法应注意些什么?

  4.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可以应用哪些运算定律?

  5.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6.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只要意思说得正确就可以了。有些问题还可以问一些与之相

  关的'问题,如运算定律的表达式以及字母可以表示什么数等等。

  二、综合练*

  1.找1。

  甲是乙的35 。乙是甲的35 。

  甲比乙的35 多1。乙比甲的35 少1。

  甲的35 和乙同样多。

  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教师可再补充几题:

  2.做口算练*。

  3.求下面各数的倒数。

  2/7 1/9 6 20 0.6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小红体重42千克,小云体重4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小红和小云体重和的1/2,三人共重多少?

  5.已知a4/3=11/12b=3/3c,a、b、c都不是0,谁大?

  三、小结(略)

  四、补充作业。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实用五篇(扩展5)

——《笔算乘法》数学教案 (菁华3篇)

《笔算乘法》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

  教学难点:探究笔算乘法的算法,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主题图。

  今天,圆圆和妈妈一起去书店买书。圆圆在书店看到一套《百科全书》非常喜欢。1套12本,每本24元,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吗?(买一套一共需要多少钱?)

  分析:要算一共付出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就是计算12个24元是多少,列出算式就是:24×12=?)

  分析: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启发思维,自主探索

  师:谁能来帮帮圆圆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寻找方法。

  师:你能用你学过得知识想办法算出得数吗?大家赶快动脑想一想,算一算吧。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每个算法:

  3、教师讲解笔算方法:

  首先,是相同数位对齐。

  ①计算时,我们先用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个位的数相乘。即:24X2=48(师边说边盖住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

  ②我们再用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即24X10=240

  (师盖住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说明:我们在列竖式的时候,只要把4写在十位上,把2写在百位上,就可以表示240了。这个0只是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擦去0)

  ③我们现在分别计算了24X2,24X10,那怎样才能表示出24X12的积呢?

  (把上面两个积相加)

  4、观看竖式:

  师再问:a。第一步表示什么的积?(24×2)

  b。第二步表示什么的积?(24×10)

  “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24中的4是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4相乘得出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和十位对齐)

  c。第三步算的是什么?(48+240)

  5、小结:刚才我们用竖式计算24×12时,第一步是用个位上的2与24相乘,第二步是用十位上的1与24相乘,第三步把两次相乘的积相加。

  师:也就是说圆圆买这套书要付288元。我们不要忘记把算得的结果写到等式的后面。

  三、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活动:智力大比拼

  第一关:小车开到的哪儿停?

  (强调:第二个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积的十位对齐)

  第二关:笔算大比拼

  33×13= 21×34= 43×12=

  第三关:小马虎体检中心(仔细观察,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

  第四关:弄脏的题单

  四、归纳梳理,总结收获

  师:今天大家表现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步骤:1、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第一个积。2、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因数得到第二个积,得到这个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积的十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五、家庭作业:

  课本第47页第2、4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第47页练*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挂图

  【情景导入】

  1.计算。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新课讲授】

  1.谈话导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有时也需要我们计算出准确的结果。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要付多少钱是不能估算的,不能给大概的钱,必须算出准确的结果,所以我们还必须掌握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

  2.出示教材第46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以及例题1:

  王老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

  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14乘2,我们已经会算,14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1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方法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王老师要付的钱。

  板书:

  师:刚才我们求一共买多少本书,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14乘12竖式。

  刚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1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1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28,在28的旁边注明14×2的积)

  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14,得140,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14就是用10乘1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1,得10,但这个1不是表示1个十,10乘1得到的10应该表示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所以这个1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140的旁边注明1×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28和140加起来,得16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3.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4.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5.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3,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2)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3)23乘13得多少?

  (4)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十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对,算完后互相检查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评一评,谁完成的最好。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十第1题。从题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每排22个鸡蛋,共13排)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算呢?

  指名说一说。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十”第3~5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

  笔算乘法(不进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再让学生利用刚刚学*的估算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最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14×10=140,14×2=28,140+28=168(本)。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本节课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

  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进行课后辅导。

《笔算乘法》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3页内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要让学生心感到学*数学的兴趣,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以妈妈带着孩子去买书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展开学*的,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思考用口算应怎样算,再出笔算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

  1、竖式计算:24×13=78×8=124×5=495×7=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27×20=82×40=52×60=12×90=

  18×30=24×50=19×70=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算的。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

  5、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24

  ×12×12

  48……2×24的积48……2×24的积

  24……10×24的积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实践应用

  1、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P63页“做一做”)

  23×1341×2123×31 32×1243×1222×14

  2、口算比赛:P64页第1、2题。

  3、生独立完成P64页第3、4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实用五篇(扩展6)

——乘法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乘法数学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在此之前我们已学*了1~4的乘法口诀。由于前面新知的铺垫,学生掌握了求"几个几"列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方法,这节课对他们应该没多大问题了,也就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编口诀了.

  课前预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的知识起点,而不是理想化的。应该考虑学生会怎么说,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让学生怎么说,怎么做。应该考虑怎么去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抓住课堂的生长点,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而不应该是预设了理想的课堂,而被现实弄得束手无策。 所以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在一开始的那个环节中是这样预设的,又要考虑到贴*学生的生活,于是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红梅公园玩,首先我们去划船的地方。瞧,一只船坐几人?"简单的一句话,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再通过列表的方法,求出几只船坐的人数。让学生观察,发现"几个几相加",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引导:"由'几个几相加'可以列出几个乘法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编出口诀。但这有几个注意点:其一,乘法口诀用什么字写?其二,当积是两位数时,要不要写"得"字?其三,"二五一十"中的"一十"是什么意思?其四,"五五二十五"还是"五五二五"?老师引导:"25"你们是怎么读的?就按你们读的那样来编!最后"四五二十"还是"五四二十"?由于之前教1~4的口诀时,我引导学生读一读,比较之后,为了读起来顺口,所以我们把小的数放在前面.因此,在这节课中没出现那种情况了.先和学生一起学*“1个5”的乘法口诀,然后由扶到放,逐步给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全过程,不但较好的理解了口诀的来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解决这节课的重难点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来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受。不足之处是没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来理解.教完这节课后我从中感觉到,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开放性的,在我们的思维中这样的理念是理解得很透彻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怎样才可以放得很开,但是又不会让整个教学脱离主体教学,不会走到以儿童为中心的极端,这需要教师在授课中把握好,即时调控。学生方面,反馈到哪里为止才合情合理,才不会跑调?我想这些问题只有努力,才能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才可以更好地调控教学。

  -

乘法数学教学反思2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材这样归纳: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学生根据前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成: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指未化简的)就是几位小数。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一致的,都可由积的变化规律得出。因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应当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关键在于适当弱化积的计算过程,突出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思维的高效性,也避免计算枯燥无味的感觉。而教法上更多地可以依赖知识的生长结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和掌握。

  小数乘小数是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以为这一知识节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由于对难点问题: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处理得不到位,所以在课后练*中,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比较多:

  1、方法上的错误。例如在教学例3(1.2×0.8)时,学生能流利地说出先讲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这样乘得的积就会扩大100倍,为了使积不变,最后还要将积缩小100倍;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算理与方法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地解决积的小数点的问题。

  2、计算中关于0的问题。部分学生在积的末尾有零时,先划去0再点小数点;部分学困生在遇到因数是纯小数或因数中间有0时,还要将0再乘一遍。

  3、计算上的失误。因数的数位较多时,个别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没有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自己的教学,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基础是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的例题也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远的。如果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因此教学中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状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因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在讲算理的同时,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细化类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做到既重视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结果;既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乘法数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设计就要从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图,根据发现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诵9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练*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实用五篇(扩展7)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1

  一、复*引新

  1.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0.36

  2.已知12645=5670,直接说出567045和5670126的得数,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这两题的结果,谁还记得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引新: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分数除法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分数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课件一下载)

  ①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半块月饼用分数怎么表示?求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就是求几个?求4个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②两块月饼,*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列式:24

  ③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列式后,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出结果的?

  ④组织学生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⑤练*反馈。

  根据:,写出,(二).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把米铁丝*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课件二下载)

  ①求每段长多少米怎样列算式?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得多少呢?

  米*均分成2段就是要把6个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米是米。

  ③、教师板书整理。

  (米)

  2.教师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均分成3段、6段怎样计算?

  也可以这样想:把米铁丝*均分成3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把米铁丝*均分成6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3.教师继续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怎样计算?(米)

  为什么采用转化成分数乘法这种方法比较好呢?

  组织学生观察在转变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4.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

  1.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请同学求未知数①②3.判断。

  ①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②已知两个分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用除法解答。()

  ③()

  ④()

  ⑤()

  4.解答下面各题。

  ①把*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②什么数乘以6等于?

  ③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作业

  练*七1、2、3、4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 [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33—38页“分数除法”例1—例4。

  二、简要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刚刚学过“分数乘法”和“倒数”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有的知识还有“商不变的规律”。本课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去探索获取新知识,形成和发展新知识结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大胆的改革教材,进行知识的组块教学,勇于实践,缩短“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教时的一个例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作好铺垫,导入新课。

  1、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出示卡片)

  2、6、—、—、0.5、 1—、 0.7

  2、用投影打出:下面两题简便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12÷25=(12×4)÷(25×4)=48÷100=0.48

  11÷125=(11×8)÷(125×8)=88÷1000=0.088

  [简析:商不变规律的应用,为后面学*新知作出充分准备。]

  3、用投影分A、B组分别出示:下列算式中,哪些算式你一眼就能看了它的商?

  A组:78÷10.35÷1136÷721.8÷9

  B组:—÷1—÷1—÷218÷——÷1

  —÷——÷—4—÷2——÷0.7

  [简析:这两组有趣*题的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学生很快说出除数是1的算式,一眼就看出商是几。当学生看出除数为1时,计算就最为简便。(这里为学*新知作了重要的铺垫)一看就知道商是几(即被除数)]

  师:接着问B组题中是些什么算式,生答师板书“分数除法”算,今天就来研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指导探索,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教师加以点拔导学。

  (1)请大家列出B组算式中除数不是1的算式。

  —÷218÷——÷——÷—

  4—÷2— —÷0.7

  (2)先来研究前四道算式,这四道算式中除数都不是1,你能想办法将这除数变为1,而商不变吗?

  [评析:此时学生的学*情绪积极性高,纷纷欲试,是学*新知识的最佳时机。]

  师:下面分学*小组进行讨论。

  (3)交流。

  学生甲:以—÷2为例,除数是2,将2×—除数变为1,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乘以—。

  学生乙:以18÷—为例,除数是—,将—×—除数变为1,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8也要乘以—。

  [评析:此题是倒数的概念和商不变规律同时应用,运用旧知,用得巧。]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好下列板书)

  —÷2=(—×—)÷(2×—)18÷—=(18×—)÷(—×—)

  =—×—÷1=18×—÷1

  =—×— =18×—

  (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类推,得出结论。

  师问:这里我们是应用的什么进行变化的?(商不变的规律)

  (教者把上面板书用虚线框起)让学生观察比较。

  —÷2=—×—18÷—=18×—

  问:这两个等式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分学*小组讨论)

  生汇报:除号变成了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

  分数除法算式变成了分数乘法算式。

  师小结: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做,今后到中学里学*还可用到“转化”这一重要思想把未知的转化成已知,去探索知识,为人类服务。

  练*:用复合投影片打出:

  将下列除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学生边回答边出示下排转化的式子)

  —÷— —÷— —÷612÷—

  =—×—=—×4 =—×—=12×—

  [评析:抓住时机,练重点难点,强化新知。]

  6、讨论、比较、类推,概括方法。

  问:在刚才的练*中,你认为有什么规律?

  (生答:被除数不变,除号变成了乘号,同时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

  师问:如果这些被除数作为甲数,除数作为乙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它的规律吗?

  生答师板书: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这就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看书第38页)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乙数要加上零除外?

  (四)利用法则,练*重点,巩固新知。

  1、—÷3=—×———=12÷—=12×———=

  —÷—=—×———=—÷—=———()———

  2、计算。(并指名板书,注意书写格式)

  —÷3—÷——÷36÷—

  3÷——÷——÷— —÷—

  3、改错。

  (1)9÷—=9÷—=—=10—(2)—÷5=—×—=—

  (3)—÷—=—×—=—

  4、判断。

  (1)1÷—=—÷1(2)a÷b=a×—

  [评析:改错题、判断题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计算法则。]

  (五)作业练*,熟记法则。

  1、练*八第3题的前4题

  第6题的前4题

  2、校对答案。(说出过程,强化法则的应用)

  思考题:计算(1)4—÷2—(2)—÷0.7

  [评析:这里是知识结构的完整,知识点的引伸。]

  (六)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

  2、你有哪些收获?

  3、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教后评析

  本节课教者利用旧知识的学*作铺垫,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分数除法法则进行整体教学,利用观察、比较、类推等方法缩短了教学课时数,打破了原教材的束缚,学生的学*积极性高,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恰当地调整了教材,进行知识的组块教学,挖掘了教材(知识)本身的潜在因素,利用旧知,通过师生的对话、教师的点拔,为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发现方法概括法则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教学问题的思维方法,打破了一例一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

  2、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知识连接点衔接处精心设计*题、提问,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3、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和方法指导,从铺垫(全员练*)→新课(转化除数、变除为乘、试做、比较、类推、概括法则)→巩固新知(填空、计算、改错、判断)→作业练*→思考题引伸拓展→总结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列方程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在分析解答

  时易混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学*新知

  (一)出示例8的4个小题.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

  (略)

  (三)比较区别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

  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3)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进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个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三、巩固练*.

  (一)请你根据算式补充不同的条件.

  学校有苹果树30棵,________________,桃树有多少棵,

  (二)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 ,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的柳树比杨树少 ,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有很大帮助,大家一定要掌握好.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5

  分数除法同分数乘法一样,都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内容,从过去的教学实践来看,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数学学*的难点。原《大纲》的要求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除法;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会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两部)。《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分数除法的具体标准是:会进行分数除法运算和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分数除法计算方面的要求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把《大纲》中的混合运算的步数”不超过三步“改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变化较大的同分数乘法一样,仍然是淡化分数除法的意义,强调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编写思想、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强化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从传统分数除法教材来看,主要有三个重点。第一,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分数除法法则。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第三,用方程或算术两种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从知识的建构上看,学生学*整数除法时对除法就是”*均分“已经非常熟悉,而现实生活中,又很难找到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实际意义。所以,传统教材中选用”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来说明分数除法的意义。这种乘除互逆关系是重要的数学结论,应该在学生乘除计算的知识背景下让学生认识。但是,现在用这个关系来定义分数除法意义的表述,对学生来说实在难于理解,再加上枯燥的看算式说意义的练*,使学生一开始接触分数除法就一头雾水。另外,这个分数除法的意义与”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这一分数除法的核心知识点又没有一点联系。所以,造成既增加学生的学*难度,又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着”降低难度,突出重点“的原则,本套教材首先不安排分数除法意义的内容。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意义的知识,通过现实的,学生能理解的具体事例,学*除法计算。明白为什么用除法?为什么这样算?如,为了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这一分数除法的核心知识点。教材首先安排了三组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相对应口算练*,通过观察计算结果和算式的特点,让学生发现”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的规律。然后,选择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妈妈买来1/2张饼,把它*均分成3份,每份是整张大饼的几分之几?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把半张饼*均分成3份,列式是÷3。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以及3的倒数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数学知识,分析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样设计分数除法法则的学*,首先删去了学生难于理解的计算方法推导的过程,另外,由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规律迁移到分数除法,是一个计算方法验证过程,也是计算方法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在这里,删去的是次要的、过高的要求,强化的是学生扎扎实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强化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从过去的经验看,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特点是”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应用问题都是已发生的事物,是经过人为”加工“、”编造“的应用问题。这样的问题解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少,但在传统教材和教学中,一直是教材内容的重点和教学评价选题的焦点。众所周知,在很长时期内,分数除法问题要求用算术方法和方程两种方法解答,而用算术方法解答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说明并理解数量关系的问题情境。所以,人们就用”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用除法“的解题套路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不利于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没有思维的条理性训练,有的只是死记硬背和机械的模仿训练。本教材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只采用列方程解答。这样设计的思考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即:把单位”1“看作χ,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第二,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程是现实运算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结合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表示--解方程等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发挥其工具性。

  线段图作为小学阶段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历来成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教材和教学中,人们在关注用线段直观描述数量关系的同时,也把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作为一般要求。即,把画线段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作为学*要求,增加了学*的难度。本套教材,只发挥线段图的工具性。即: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不把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作为学*要求。通过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从而找出问题中隐含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会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和工具性。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简单的应用问题;混合运算。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会进行简单的分数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用方程解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能够表达解决简单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体验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直观性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条理性,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分数除法,安排4课时。

  第1课时,分数除以整数。教材首先设计了三组有关系的口算题。如:20÷5,20×。通过计算20÷5=4,20×=4,发现它们的结果相同,进而得出: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接着,设计了”把张大饼*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以学生交流的形式呈现了学生计算和验证的过程。一是利用图示和已有的分数知识,推导出÷3==,二是直接利用发现的规律得出:÷3=×=。得到:分数除以一个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在”试一试“,设计了分数除以整数的三道题,让学生应用上面的方法尝试计算。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口算和讨论规律的时间,然后,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说明结果的正确性。把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学*过程,变成知识扩展、方法验证的.过程。

  第2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材贯彻在解决问题中学*计算的设计思路,选择了把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的典型事例,设计了两个问题。(1)把2升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学*整数除以分数的除法;(2)把升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学*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两个问题都呈现了算术和用方程解的两种方法。这节课的内容,计算方法是上节课的进一步拓展,根据题意列算式和方程是重点。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把2升消毒液倒入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就是求2升中有几个升。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解答。χ=2和χ=,除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外,还可以利用倒数的知识,即两边直接乘的倒数来解决。如果学生只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的方法解答,教师就提出兔博士的问题”χ=2还可以怎样解?“启发学生用倒数的知识列方程χ×=2×解答。”试一试“中安排了三道除数是分数的式题,要给学生充分的试算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有什么共同点,进一步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3课时,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问题。教材选择了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的事情,呈现了布置会场的情境图和”用的红气球占总数的“、”红气球有28个“等文字信息,以及”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的问题。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把气球的总数看作单位‘1’,画出线段图分析一下的要求“,并呈现了线段图。教学时,要在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后,师生共同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式,再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解答,并检验计算的结果。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解答的,用自己的方法解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试一试“中,安排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两数和,求这个数的问题,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并解答。

  第4课时,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教材首先选择了玩具厂计划生产碰碰车的事例,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已经完成计划的,还要生产190辆等信息和”这批碰碰车有多少辆?“的问题。通过兔博士的话,提示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完整的线段图。这是一道需要两步计算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可找到两组等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解答。(1)计划生产的辆数-已经生产的辆数=还要生产的辆数,方程为:χ-χ=190。(2)计划生产的辆数×还剩下的几分之几(1-)=还要生产的辆数,方程为:χ(1-)=190。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线段图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找到题中给出的等量关系,再鼓励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一样,本节课的混合运算主要是根据分数除法的特点,解决运算过程中的方法问题。教材设计了三道分数混合运算式题,(1)题是除加混合运算,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并把除法变成乘除数的倒数。(2)题是乘除混合运算。运算时,把除法转化为乘除数的倒数后,可以有不同的约分方法。第一,直接在三个分数上约分;第二,把三个分数相乘写成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式子,再约分。(3)是带小括号的除减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所以,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自己计算。在交流学生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同时,掌握分数两步混合运算方法。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实用五篇(扩展8)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实用10篇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1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布艺兴趣小组做蝴蝶结的情境,通过呈现的信息:第一布艺兴趣小组做了8个蝴蝶结,完成了本组计划的2/5。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学*。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学*的。因为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扩展,相应的分数除法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问题,这种问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当这种问题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混合在一起时,学生还是不好判断。

  以往教材教学这个问题,紧密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先用方程来解答,再直接列式用分数除法来解答。而在本教材中,突出强调了用方程解答这种方法。原因有二,一是减少人为制造学*的困难,二是与初中代数的学*接轨。

  教材中的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第一布艺兴趣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属于同一种量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材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对于如何检验,教材则给学生留下了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检验,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反思、检查的*惯。

  教材中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也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与第一个不同的是,涉及到了两种量,同样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两种量相比较的同时,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两个红点部分的共同特点都是求单位“1”。

  教材中自主练*设置的内容较多,有对前面计算方法的巩固,也有很多联系实际解决的问题。使用时,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及教学需要,调整练*的顺序。

  本信息窗建议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为新授课,教学信息窗、合作探索及自主练*中的1—3、5、6题,第二课时完成其余练*。必要的话还可以增补题目内容,增加一课时。

  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前面信息窗内容的信息,直接出示蝴蝶结情境图中相关的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要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寻找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有意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通过对线段图的分析,使学生找到数量关系式,让学生列式计算。即:根据8个蝴蝶结占计划的2/5,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计划做的个数×2/5=已做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算术法和方程。全班交流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对于含有分数乘法的方程,第一次出现,所以要注意展示求解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检验。解方程:x×2/5 =8,等号左右两边同时乘5/2相对简捷,如果有学生用这种方法,应该给予鼓励。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于未知量参与列式,使思维变成顺向,在遇到“已知一个数的几分这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用方程解更简捷。

  第二个红点部分,教学的题目与第一个红点部分的区别就在于,第一个红点问题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个红点部分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解决时也可以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来分析题意,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等量关系:第一小组的人数×3/4 =第二小组的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列方程独立解决,最后全班交流订正。之后师生共同回顾,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需要先找出题中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二要规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关于自主练*。

  第1、7、10题属于直接计算类题目,其中第7题是混合性的口算,注意引导学生看清、算准;第10题采用方程的形式进行的基本练*,一要关注学生计算的过程,二要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第4题是一道比较大小的题目。学生已经探索过分数乘法中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分数除法中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练*时,可先对这些关系在比较中进行回顾,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已发现的规律进行判断。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判断的思路,以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灵活性与快捷性。

  第2、3、5、6、8、9、11、12、13、14、15、16、17、18题,都是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而设置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根据每道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常识和品德教育。

  其中第5题属于信息窗2中所学的旧知;

  第13题是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对比性练*的题目,在学生独立解决之后,应引导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进行对比,明确两题的解题思路是相同的,即都要分析等量关系,不同的是,已知与未知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第14题是分数乘法与除法实际应用中对比的题目。第一小题用除法解答;第二小题用乘法解答。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对两个小题进行比较。

  第17题是综合应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题目,三个问题互相联系。练*时,注意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正确选择乘法或方程解,明确不同解法的特点。

  第18题,先要带领学生看明白表格中的已知条件,既要先用方程求出参加投票的总人数,又要根据总人数用乘法求出不满意的人数,还要组织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其他问题可不限于分数乘、除法的,可以是加、减法的。

  第1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的题目。可采用假设法,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把a、b、c表示的是多少分别表示出来,再比较。如:a÷1/4=b÷1=c÷1/13,假设等于1,那么a=1/4 b=1 c=1/13 ,所以b >a >c ;也可以根据除数的大小比较商大小的规律来排序;也可以把“除”转为“乘”即转为a×4=b×1=c×13,通过分析再排序;也可假设a(或b或c)等于一个具体数,分别求出b、c(a、c;a、b)后再排序等等。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2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首先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台,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 “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1、从已有知识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这节课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入手,很自然的将复*铺垫中的乘法应用题过渡到分数除法应用题。将学生的整个学*活动围绕“操场上的活动”这一活动情境步步展开。这样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从新知的引入,到问题的提出、数量关系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学*活动中学生的学*空间是宽阔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3、练*设计具有层次性。巩固练*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同样应注意巩固练*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这样,即满足了吃不饱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使中下学生获得成功感。

  4、学生*惯养成较好,学*能力较强。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中,且学生倾听、交流等*惯养成较好;此外小组合作组织有序、实效性强,学生语言表达完整、精炼,归纳、总结能力较强。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3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呢?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我们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现在知道“全班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样求?学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决。反过来,知道“女生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全班人数呢?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引导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在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后,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又鼓励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4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8÷9=

  4÷7=

  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单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比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第二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

  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0.88……和8÷9=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

  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

  以例题中的1÷3=1/3引导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让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分子/分母。这时候,我让学生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薛龙凤上黑板认真地写下:a÷b=a/b,我见这个学生写得很认真,马上表扬了她,并要求学生为她鼓掌。正当大家都为薛龙凤高兴的时候,我在她写的算式后面打了个小小的“×”。学生立刻表示不解,刚刚老师夸了了她,现在怎么又给她判“×”。还是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发问到:“为什么b不能等于0?”班上顿时安静下来,谁也说不上来原因。这个难点马上就要突破了,我心里有点小小的激动。我继续利用例题中的把1块蛋糕*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3为例问道:“谁来说说这个分数中的‘3’表示什么?”有学生举手回答:“把蛋糕看做单位‘1’,‘3’表示把蛋糕*均分成的份数。”“如果把‘3’换成‘0’呢?”学生终于明白: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的份数,*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就这个“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要强调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而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

  我觉得这个环节我处理的`比较好,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自然不能被*均分成“0”份。

  成功之处有,不足之处也有。课后反思之,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没有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5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首先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台,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 “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1、从已有知识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这节课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入手,很自然的将复*铺垫中的乘法应用题过渡到分数除法应用题。将学生的整个学*活动围绕“操场上的活动”这一活动情境步步展开。这样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从新知的引入,到问题的提出、数量关系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学*活动中学生的学*空间是宽阔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3、练*设计具有层次性。巩固练*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同样应注意巩固练*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这样,即满足了吃不饱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使中下学生获得成功感。

  4、学生*惯养成较好,学*能力较强。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中,且学生倾听、交流等*惯养成较好;此外小组合作组织有序、实效性强,学生语言表达完整、精炼,归纳、总结能力较强。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6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提供丰富的素材,经历“数学化”过程。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

  数学学*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7

  一、问题展示

  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中,主要展示的是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这三种类型的计算方法,其中,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得比较快,学*效果也很好,但是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后,通过学生的练*反馈,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错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在除号与除数的同步变化中,学生忘记将除号变成乘号。

  2.在除数变成其倒数的时候,学生误将被除数也变成了倒数。

  3.计算时约分的没有及时约分,导致答案不准确。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错误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可能有一下原因:

  1.教学方法上:例题讲解分量不够;教学语速较快;学困生板演机会不够多;讲得多、板书方面写得少。

  2.学生学法上:受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势,以为每次都是分数要变成倒数,整数不变,从而导致同步变化出现错误;其次,学生听课过程中不善于抓重点,在分数除法中,被除数是不能变的,同步变化指的是除号和除数的变化;最后,学生的学*态度和学**惯也直接影响了本科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办法

  1.增加学生板演的机会,

  2.课堂上,对于关键性的词语,要求学生齐读,用以加深印象。

  3.辅差工作要求学生以同位为单位,进行个别辅导。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8

  观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方法。如在本课得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时,我有意识的提出质疑: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自学了课本,有的依据课前或*时积累的经验,提出:

  (1)分母能不能为0?

  (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

  (3)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指向明确,突出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在观察发现中答达成问题的解决。

  有的学生认为分母不能为0,因为分母相当于除数。个别同学认为分子也不能为0,但遭到同伴的反驳,澄清了分子可为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当教师提出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时,学生很轻松就用a/b表示出来;在探究“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数”,学生的争辩非常激烈,点燃了课堂学*的热情,有学生认为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的关系中,非常明确说明分数就是除数,不然怎么用“等于”;有学生从教师提出:“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中得到启发,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道计算的式子,反对上面学生的意见,得出分数不等于除法;有人认为意义也不同,分数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而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通过争辩,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各自意义。

  提示了“分数相当于除法”的生成目标,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实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9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讲这节课之前,本来以为是很简单的一节课,学生在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也一定会很容易,唯一的难点是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我想只要借助实物圆形纸片给学生演示一下,学生就会理解了,但当我讲完这节课后,才发现我的想法太简单了,我把学生想象成理想化的学生了,这部分知识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还很困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 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割,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10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布艺兴趣小组做蝴蝶结的情境,通过呈现的信息:第一布艺兴趣小组做了8个蝴蝶结,完成了本组计划的2/5。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学*。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学*的。因为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扩展,相应的分数除法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问题,这种问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当这种问题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混合在一起时,学生还是不好判断。

  以往教材教学这个问题,紧密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先用方程来解答,再直接列式用分数除法来解答。而在本教材中,突出强调了用方程解答这种方法。原因有二,一是减少人为制造学*的困难,二是与初中代数的学*接轨。

  教材中的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第一布艺兴趣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属于同一种量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材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对于如何检验,教材则给学生留下了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检验,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反思、检查的*惯。

  教材中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也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与第一个不同的是,涉及到了两种量,同样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两种量相比较的同时,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两个红点部分的共同特点都是求单位“1”。

  教材中自主练*设置的内容较多,有对前面计算方法的巩固,也有很多联系实际解决的问题。使用时,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及教学需要,调整练*的顺序。

  本信息窗建议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为新授课,教学信息窗、合作探索及自主练*中的1—3、5、6题,第二课时完成其余练*。必要的话还可以增补题目内容,增加一课时。

  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前面信息窗内容的信息,直接出示蝴蝶结情境图中相关的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要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寻找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有意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通过对线段图的分析,使学生找到数量关系式,让学生列式计算。即:根据8个蝴蝶结占计划的2/5,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计划做的个数×2/5=已做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算术法和方程。全班交流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对于含有分数乘法的方程,第一次出现,所以要注意展示求解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检验。解方程:x×2/5 =8,等号左右两边同时乘5/2相对简捷,如果有学生用这种方法,应该给予鼓励。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于未知量参与列式,使思维变成顺向,在遇到“已知一个数的几分这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用方程解更简捷。

  第二个红点部分,教学的题目与第一个红点部分的区别就在于,第一个红点问题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个红点部分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解决时也可以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来分析题意,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等量关系:第一小组的人数×3/4 =第二小组的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列方程独立解决,最后全班交流订正。之后师生共同回顾,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需要先找出题中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二要规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关于自主练*。

  第1、7、10题属于直接计算类题目,其中第7题是混合性的口算,注意引导学生看清、算准;第10题采用方程的形式进行的基本练*,一要关注学生计算的过程,二要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第4题是一道比较大小的题目。学生已经探索过分数乘法中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分数除法中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练*时,可先对这些关系在比较中进行回顾,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已发现的规律进行判断。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判断的思路,以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灵活性与快捷性。

  第2、3、5、6、8、9、11、12、13、14、15、16、17、18题,都是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而设置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根据每道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常识和品德教育。

  其中第5题属于信息窗2中所学的旧知;

  第13题是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对比性练*的题目,在学生独立解决之后,应引导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进行对比,明确两题的解题思路是相同的,即都要分析等量关系,不同的是,已知与未知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第14题是分数乘法与除法实际应用中对比的题目。第一小题用除法解答;第二小题用乘法解答。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对两个小题进行比较。

  第17题是综合应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题目,三个问题互相联系。练*时,注意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正确选择乘法或方程解,明确不同解法的特点。

  第18题,先要带领学生看明白表格中的已知条件,既要先用方程求出参加投票的总人数,又要根据总人数用乘法求出不满意的人数,还要组织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其他问题可不限于分数乘、除法的,可以是加、减法的。

  第1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的题目。可采用假设法,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把a、b、c表示的是多少分别表示出来,再比较。如:a÷1/4=b÷1=c÷1/13,假设等于1,那么a=1/4 b=1 c=1/13 ,所以b >a >c ;也可以根据除数的大小比较商大小的规律来排序;也可以把“除”转为“乘”即转为a×4=b×1=c×13,通过分析再排序;也可假设a(或b或c)等于一个具体数,分别求出b、c(a、c;a、b)后再排序等等。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实用五篇(扩展9)

——乘法数学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乘法数学教学设计 1

  课题:乘法运算《数一数》

  科目:小学数学

  教学对象:二年级学生

  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数一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数字的认识和数数。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学好数字的乘法有非常主要的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的学会乘法运算,及更好的理解乘法运算的原理和技巧,教材借助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水果及食物等,学生经常接触的东西,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首先是复*之前学过的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为更好的学*乘法打下基础。

  2、结合学生经常接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乘法的意义。

  3、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让学生领会到学*乘法的实用性及必要性。

  4、在学生意识到乘法的简洁及快捷的实用性的同时,喜欢上及更主动学*乘法运算,同时也他们更快地掌握乘法学*的精髓。

  三、学*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学过了数字的加法运算,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经常的碰到一些具体的情景,特别是他们感兴趣的小动物、喜欢吃的水果及喜爱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特别想知道他们的具体的数字,或者我们就很容易引导他们去认识,怎么去计算或者运用乘法运算来计算数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为了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鼓励学生多思维思考问题,肯定他们的学*成果。

  3、切合学生*日里,经常接触和喜欢的小动物和水果,来引导他们思考怎么计算数字和运用乘法运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2、理解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铺垫:同学们,请你们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看看谁能最快的算出下面算式的值:

  2+3+4+5=

  5+2+8+4= 3+3+3=

  同学们都在努力的计算。

  通过复*之前的知识,让同学们再一次的巩固自己的知识。看他们谁能最快准确的算出答案,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创造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园看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列着整齐的队伍,在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小朋友,请问你们看到了多少只小熊猫呢?

  同学们很高兴的在看着熊猫图,然后在自由的`数数:

  生A:我是横着四只四只地数,一共是20只。

  生B:我是竖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20只。

  通过用小熊猫,大家喜欢的小动物,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兴趣。

  引导观察:同学们,请看几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不一样的,三人一组讨论。然后一起朗读。

  大家分组讨论:4+4+4+4:=16

  5+5+5=15 2+2+2+2+2=10 4个4连加等于16。 3个5连加等于15。 5个2连加等于10。

  通过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还可以这样直接读成:4个4连加等于16。及相比较运算加法运算,他们的结果一样,但是提高计算速度,来提高他们的学*兴趣。

  加强观察:提供一副苹果图,让大家数一数:这里面有几盘苹果,一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加在一起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那如果是6盘呢,7盘呢,8盘呢?

  同学们都在数数:4+4+4=

  通过用大家喜欢吃的苹果,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发现相同加数的另外一个运算方法和规律。

  3个4连加等于12。6个4连加等于24。7个4 连加等于28。8个4连加等于32。

  巩固练*:

  如果1个盘子里只有1~9个苹果,一共有1~9个盘子。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让学生讨论一下,大声的说一说,读一读。列出算式。

  通过系统的从1到9的加法运算,找到规律,让同学们找到相同加数的加法的另一个计算方法(乘法运算)的规律。

  七、教学评价设计:

  1、首先学生要会计算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从1加到9)。

  2、从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里,读出整个运算的过程和结果。

  3、简化运算过程,找到相同加数的运算规律,学会乘法口诀(从1到9)。

  八、板书设计:

  1、横着数熊猫:4+4+4+4+4=20

  2、竖着数熊猫:5+5+5+5=20

  3、4+4+4+4:=16 5+5+5=15 2+2+2+2+2=10

  4、4+4+4=12 4+4+4+4+4+4=24 4+4+4+4+4+4+4=28 4+4+4+4+4+4+4+4=32

  九、教学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的学*兴趣: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来优化课堂教学,已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反馈,并及时给予褒扬和鼓励,让学生意识到成功的喜悦和劳动的肯定。

  2、引入实践,把握教材: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藏到多元化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确立学生的学*主体地位;

  3、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个逐渐地学*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多数同学都能很快的掌握基本的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怎么演变成乘法运算的。不过也有的学生也有不太明白的地方,通过我们多举几个贴*他们生活的例子,比如,用他们的铅笔,橡皮,筷子等实例,很快他们就明白了乘法运算。

  4、课程中,也有的学生,对实物或图片、多媒体里面的东西,想象不是很明白,我想下次如果能给学生从新讲解这节的内容,我希望准备一些具有声形并茂的视频,或者带一些具体的生活中的实物,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这种实物教学,可能会接受的更快、更直观。

  乘法数学教学设计 2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1234>>>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乘法数学教学设计 3

  教学过程:

  一、复*

  上学期我们学*了乘法口诀,我们先来复*一下有关乘法口诀的知识。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对除法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我们在解决哪两种类型问题可以用到除法?

  那你能根据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解决下面两个问题吗?(课件)

  过渡:这两名同学不但能解决问题,还能说出商,那么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商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除法求商的问题。(板书课题)

  三、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课件呈现例1放大图:猴妈妈从果园里摘回了12个桃子,它想给每只小猴分3个,猴妈妈这时想到了一个问题,谁能猜一猜猴妈妈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同学们很善于思考想到猴妈妈的问题,那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他不但列出算式还说出结果,那他是用什么方法算出商的`呢?我们动手来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看看他算得的商是否正确。汇报是怎样分的。

  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我们怎样算出结果呢?

  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想3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4。

  这三种求商的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法方法?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求商的方法解决以下的问题。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

  (2)与你的同桌交流怎样解决问题,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3)汇报: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过渡: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中找到了求商最快的方法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求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练*

  1.练*五的第1题。你能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吗?

  说说商几?你是怎样想的?我们求出商是2,如果是你来分气球,你觉得怎样分比较合适?

  2.练*五的第2题。

  (1)你能说说从画面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你能独立填写除法算式吗?并说一说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五的第3题。

  师:接着我们来玩一个邮递员送信的游戏,根据图你能说说该如何玩这个游戏吗?

  生: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师:那我们看看哪个邮递员能出色的完成任务。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带进我们的生活。

  乘法数学教学设计 4

  1、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2、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能力有差异,同一个班也有不同程度的学生,力争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运用口答、枪答、同桌互阅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的信心,另外让掌握得好的学生来当小老师,巡堂帮助其他同学批改和辅导,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能够熟练运用性质进行计算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难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灵活运用。

  乘法数学教学设计 5

  整理和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数学教案-整理和复*。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标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利用口诀进行熟练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建立本单元知识系统,巩固知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回忆交流,然后在班内汇报。

  2.教师小结,并交待本节课的学*内容。

  二、探究体验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空表,组织学生回忆归纳,把口诀填入表中,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整理和复*》。

  2.读表中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表中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学生从横看、竖看、斜看等几方面尽可能的观察仔细、全面。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

  1.学生分组摆乘法算式卡片,摆成一个有规律的表。并把本组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2.出示第65页第2题图,学生观察图,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每个小朋友手里还拿着一朵花。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十四第1题。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帮助小动物找家。

  乘法数学教学设计 6

  一、教材:

  1、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为后面学*乘数数位是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计算方面学*的重要转折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学法: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方法。

  三、教学设想:

  课本中以订牛奶为情境,我进行了改编,以学生献爱心活动为研究题材,贴合学生实际,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研究算法;巩固强化,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老师充分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复*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在此基础上,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老师有意识提问:你想怎样学*新知识?让他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将难点转化,以旧知解决新问题,从而渗透数学学*的方法。

  (二)自主探索,研究算法

  1、渗透估算意识。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用笔算,这样使估算、笔算有机结合。

  2、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到优化。计算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老师通过充分创设问题情境,多种方式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出现3种情况,情况一:28×6×2;情况二:28×4×3;情况三:28×10+28×2。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策略去思考、探索计算的方法,通过比较认识到笔算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一起探索竖式计算的方法。

  3、注重沟通,理解算理。在师生共同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分成三个部分,前面两部分都可以看成是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但着重让学生明确第二次计算的书写,第三部分,将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加。竖式计算的算理与学生前面的方法是一致的,教师要注重沟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4、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叙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点困难,要求学生根据对算理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讲就行了,教师简要的板书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

  5、验证结果,提高效率。在笔算中,验算是最好的验证方法。因此,让学生交换48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出乘法的验算方法。

  (三)有效练*,巩固延伸

  第一组安排的4题不同的练*,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而进行独立的计算过程,第1题明确得数数字相同意义却是不同的,3、4两题的计算都有向前一位进位的问题,拓展了例题的教学。

  第2题纠错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第3题解决问题部分的设计,是为了增加数学计算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4题是开放性练*,也是提高了计算难度,有基础练*、有提高性的进位练*,自己出题时还有可能两次相乘都有进位。

  练*中的*题从不进位到进位,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对于学生来说,顺序方法都是一样的,进位的问题也是在多位数乘一位数中学过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问题,但会感觉有点困难。当然,计算要达到一定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必须要相当的练*量。

  乘法数学教学设计 7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出示卡片)

  二、读题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2×4= 3×5= 6×6= 4×6=

  5×6= 6×4= 3×4= 4×3=

  三、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2至6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同样要求大家熟记,看谁记得快。

  四、新课教学

  1、出示准备题:7个7个地加,加到49。(利用课本上的插图)

  一个图案用7块图形,(先填表)

  师:第一个格里是7,是1个7,再加上1个7,是几个7?是多少?

  师:第三个格里填几?怎么想?

  生:填21,2个7加1个7是3个7,14+7=21

  师:两个同学说的全对,第二个同学的方法简单,像第二个同学这样想,把下面的空格填上。(生说师板书)

  师:从1个7是7读到7个7是49,边读边记,看谁能记住几个7是几。

  评析:利用乘法的意义、加法的法则等基础知识为铺垫,为7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注意了知识的连续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出示例1,编出口诀。

  例1,摆1条小船用7个三角形,摆2条呢?——摆2条呢?摆7条呢?(板书)

  (1) 师在投仪上用7个三角形摆一条小船,(让学生看到摆的过程,然后,把1条小船贴到黑板上。)

  师:摆l条小船用7个三角形,1条小船是几个7?列出乘法算式。7×1=7,编出乘法口诀:一七得七。

  (2)师出示2只小船贴在黑板上。

  师:2条小船用几个三角形,想:是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自己编出乘法口诀。编完同桌互相检查。

  生:二七十四。

  生:二七一十四。

  师:同桌讨论,谁编的对。

  师:谁能说一说怎么编出二七十四?

  生:1个7加1个7是2个7,7×2=14,2个7是14,二七十四。

  (3)师出示第三只小船。

  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合作,老师出示用三角形摆成的'小船图,同学们观察是几条小船,想是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编出

  乘法口诀,你们能行吗?

  生:我们能行!

  [评析:激励学生自主的学*,增强自信心。]

  (生编口诀,老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写作三七二十一,丢掉了"十"老师及时反馈矫正。

  (4)师分别出示4条、5条、6条、7条小船,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编完同桌互相检查。

  (5)生说师板书乘法算式和后四句乘法口诀。

  [评析:运用知识、思维的方法迁移,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新知,通过编完口诀的同桌互相检查,体会同学间互相学*,互相交流,共同

  提高的协作精神。]

  3、总结规律,记住口诀。

  (1)看黑板,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乘数相同,表示什么?

  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中的被乘数相同,表示什么?

  (2)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忘记四七得多少怎么办?

  生:想三七二十一,3个7加1个7是4个7,21+7=28。

  师:还可以怎么想?

  生:5个7减1个7是4个7,五**十五,35—7=28。

  (3)练*记口诀。

  ①读口诀。②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③师生对口令。④同桌对口令。⑤同桌检查记口诀的情况。

  [评析:通过师生共同总结规律,加深对口诀全面深入的理解。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加深对口诀的记忆。]

  4、出示例2,运用口诀。—

  (1)7x5=?算式表示什么?积是多少? 5×7=?算式表示什么?积是多少?

  师:算式表示的意思不同,但是积相同,所以这两个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五**十五。

  (2)4×7=?口诀是:( )

  师:用这句口诀还可以计算哪一道乘法算式?

  (3)口算,并说出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7×3 7x5 7×4 2×7 6×7 7x1 7x7

  师:根据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五、新课小结,学生质疑

  六、巩固练*

  1、(出示投影片)回答:一行有7个五角星,2行呢? 3、4、5,6、7行呢?

  2、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7×4 7x3 6×7 4x7 3x7 7×6

  3、填空。

  5×( )=35 ( )×3=21 6×( )=24 ( )7×=42 ( )×( )=28 ( )×( )=14

  [评析:设计口答,求和、说口诀,用以巩固新知识。设计填空题,即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又为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做了渗透。]

  4、把7的乘法口诀填人乘法口诀表。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回答)

  乘法数学教学设计 8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乘法数学教学设计 9

  设计说明

  本节课把乘法和除法的相关知识集中复*,有利于学生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并进一步巩固两、三位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知识间的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的变化规律同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能灵活应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准确、迅速。

  2.重视知识点的逐个击破。

  针对每个知识点,教材都安排了相应的练*题,在教学中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回顾相关知识,有的放矢,逐个击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起到了巩固与提高的双重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和除法)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打开教材看一看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生小组内交流)

  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3.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这两个单元所学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

  重点复*,强化提高

  1.复*口算。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4题。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除法,可以从除法的意义上想得数,也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去想。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数相乘,先用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2.复*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7题。

  想一想可以根据什么算出结果。

  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3.复*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5题。

  组织学生笔算,并说一说笔算乘、除法时应注意什么,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如果因数的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113页6题。

  先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2)课件出示教材113页8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复*,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的探讨过程,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巩固练*

  1.完成教材114页13题。

  2.计算并验算下面各题。

  125×43  327÷84  54×69

  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5页16题。

  板书设计

  乘法和除法

  口算→→

  小学数学,教学

  乘法数学教学设计 10

  《有理数的惩罚》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非负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律。在本章的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有关概念,并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及其混和运算的方法,学会了由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备了学*有理数乘法的知识技能基础。

  2、学生的活动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索加法运算法则的活动,并且通过观察"水位的变化",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前的学*中,学生曾经历了合作学*和探索学*的过程,具有了合作和探索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任务:发现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了解倒数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本节课的数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

  2、学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掌握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方法以及有一个数为零积是零的情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练*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分析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是什么,所求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解答。

  (2)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讨论四天后,甲水库水位的变化量的表示法和乙水库水位变化量的表示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从第二种算法中得到算式3+3+3+3=3×4=12(厘米);(-3)+(-3)+(-3)+(-3)=(-3)×4=-12(厘米)从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

  问题:(1)由课题引入中知道:4个-3相加等于-12,可以写成算式

  (-3×4)=-12,那么下列一组算式的结果应该如何计算?请同学们思考:

  (-3)×3=_____;

  (-3)×2=_____;

  (-3)×1=_____;

  (-3)×0=_____。

  (2)当同学们写出结果并说明道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这组算式等号两边的特点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出示一组算式猜想其积的结果:

  (-3)×(-1)=_____;

  (-3)×(-2)=_____;

  (-3)×(-3)=_____;

  (-3)×(-4)=_____。

  教前设计意图:以算式求解和探究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观察思考,从负数与非负数相乘的一组算式中发现规律后,猜想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积是多少,通过对两组算式的观察,归纳,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用语言表述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后事项:(1)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亲身经历感受乘法法则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互相补充,完善结论。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对结论的表述有困难,或者表达不准确,不全面,对于这些问题,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循循善诱,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简练准确的表述,也不要担心时间不足而代替学生直接表述法则。

  (2)展示两组算式时,注意板书艺术,把算式竖排,并对齐书写,这样易于学生观察特点,发现规律。

  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

  问题:针对上一环节探究发现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零。进行验证活动,出示一组算式由学生完成。

  4×(-4)=_____;

  4×(-3)=_____;

  4×(-2)=_____;

  4×(-1)=_____;

  (―4)×0=_____;

  (―4)×1=_____;

  (―4)×2=_____;

  (―4)×(-1)=_____;

  (―4)×(-2)=_____。

  教前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合情推理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特例归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适合

  一般情况,所以要加以验证和证明它的正确性。同时,验证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练*和熟悉过程。

  教后反思事项:(1)教科书中没有这个环节的要求,但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这个环节,确实让学生体验经历验证过程。

  (2)本环节的重点是验证乘法法则的正确性而不是运用乘法法则计算。所以在验证过程中,既要用乘法法则计算,又要加法法则计算,真正体现验证的作用和过程。

  (3)在用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其运算步骤与加法运算一样,都是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运算。另外还应注意: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是专指“两数相乘而言的,”不可以运用到加法运算中去。

  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练*提高

  活动内容:

  (1)1。计算:

  ⑴(-4)×5; ⑵(5-)×(-7);

  ⑶(-3÷8)×(-8÷3);⑷(-3)×(-1÷3);

  (2)2。计算:

  ⑴(-4)×5×(-0。25); ⑵(-3÷5)×(-5÷6)×(-2);

  3。“议一议”: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零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有一个因数为零时,积是多少?

  (4)计算:

  ⑴(-8)×21÷4 ; ⑵4÷5×(-25÷6)×(-7÷10);

  ⑶2÷3×(-5÷4); ⑷(-24÷13)×(-16÷7)×0×4÷3;

  ⑸5÷4×(-1。2)×(-1÷9); ⑹(-3÷7)×(-1÷2)×(-8÷15)。

  教前设计意图: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运用,练*和提高.

  教后反思事项:(1)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要注意格式规范,一开始对每一步运算应注明理由,运算熟练后,可不要求书写每一步的理由;

  (2)例2讲解之后,要启发学生完成"议一议"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对例2的运算结果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设置如下一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发现规律,而不应代替学生完成这个任务。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0=_____。

  通过对以上算式的计算和观察,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当然这段语言,不需要让学*背诵,只要理解会用即可。

  第五环节:感悟反思课堂小结

  问题

  1.本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

  2.有理数乘法法则如何叙述?”

  3.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采用了什么方法?

  4.你的困惑是什么

  教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展示自我。

  教后反思事项:学生小结时,可能会有语言表达障碍或表达不流畅,但只要不影响运算的正确性,则不必强调准确记忆,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教师可用准确的语言适时的加以点拨。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巩固作业:教科书知识技能1、2;问题解决1;联系扩广1

  预*作业;略

  四、教学反思:

  1、设计条理的问题串,使观察、猜想、验证水到渠成

  2、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探索,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具有能力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不需要教师代替,也不能代替。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但绝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