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与朱元思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堂要求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

  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背诵、译讲课文。

  2、品味山水意境,感受文章语言美、志趣美。

  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方法,完成学*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看富春江的一组图片,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的期待。检测预*情况开始。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扫清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诵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

  第三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齐诵。

  第四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开火车的译讲的方式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学也有了着落。

  第五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语言美和志趣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读课文有何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六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2

你们好!

  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与朱元思书》,进行说课汇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就编排而言,将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选文,旨在突出其较好的典范性。而且本文是人教版与语文版的共有篇目,可见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就教材而言,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不如看做是用清词丽句构成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画面秀美奇绝,笔触鲜明生动,结构层次井然,句式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识记与理解目标:使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美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设计意图: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一设计正是体现出这一理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设计意图:六朝书信多景语,本文秀美奇绝,清新隽永的景物描写正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了解古代文人的高洁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同以上的教学目标第1点和第2点。

  2。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设计意图: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也是情感升华、主题升格的关键点,但是学生不易由表及里,会出现理解的偏颇。

  二、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上有一个大好时机,在七年级已有的文言文知识上建构新的文言知识,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三峡》、《湖心亭看雪》等优秀的写景文章。学生有鉴赏美文的基本能力。但是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好会出现明显差异,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关注到对于文言文没有感觉的学生。

  “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美听、美读的朗读教学法。

  设计意图:美读美品、美文美教。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尤为重要。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美,感知文意美,感受音韵美,完成教学重点。

  【学法】“三步朗读法”读准、读懂、读透,进行探究学*,完成学*目标。

  设计意图: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与探究上。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预*,学生要充分预*课文,不仅是了解文章内容,解决读音等问题,而且要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2。收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事迹,了解“文体清拔有古气”的“吴均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文本,有利于在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知识。

  【新课导入】

  多媒体滚动播放富春江的优美画面,由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导入。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 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宋 苏轼)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赞)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嗣绾)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桐庐的山水就是大自然用巧夺天工的妙笔留在人间的一幅画。这节课我们就随吴均去走一遭。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启发性和情绪渲染的情景导入,优美的画面与优美的诗句相结合,在视听觉与头脑中让学生感受富春江的美,从而进入新课讲授。此环节设计3分钟。

  【新课讲授】

  (一)、读准。(时间8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准读音。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

  3。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消化读音和停顿。

  4。闭上眼睛听优美的配乐朗读带,欣赏朗读之美从而把身心沉浸在课文中。

  5。学生配乐齐读。参与美感之旅。感受本文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设计意图:根据“三步朗读法”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5个步骤。

  (二)、读懂。(时间12分钟)

  1。默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并引入词语学*小游戏,填出文言词,并解释意思,然后延伸到现代汉语的成语,进行对比:

  文言词语 现代成语

  风烟(俱)净 万籁俱寂

  天下独(绝) 绝代佳人

  急湍(甚)箭 甚嚣尘上

  千百成(峰) 峰回路转

  千转不(穷) 山穷水尽

  百叫无(绝) 不绝于耳

  疏条交(映) 相映成趣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语感。”此环节正体现出这一点。

  2。“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

  设计意图: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方面的提问。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在词义辨析的基础上开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激发学生的知识再生成。

  (三)、读透。(时间20分钟)

  〈一〉问题探究,学*结构。(时间5分钟)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接着本文又写了哪些内容?

  “异水”和“奇山”(分写)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2。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的美?

  ①学*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设计意图:维果斯基的 “最*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此环节就是在建构主义和比较阅读下的自主学*。

  〈二〉合作探究,学*志趣。(时间15分钟)

  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讨论和课堂争辩相结合,集体解决以下问题:

  1。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能够以这样的妙笔去描绘山水的人,以这种欣赏的心态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仁智之慧的人。所以他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表述山水的魅力。这句话仅仅是在告诉我们碧水险峰的魅力吗?

  2。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豁达,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态,使人倍感亲切。

  3。文中已经用“窥谷忘反”和“望峰息心”两个句子点题了,文章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多好啊,为什么又还要加一句景物描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会不会冲淡主题?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此环节的设计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师生共同讨论,挖掘思维潜力,拓开整体阅读的空间,深入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四)、小结:(时间2分钟)

  教学流程图:(略)

  设计意图:“方法是穿过峰巅的响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课重在学*方法上进行小结,方法的收获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亮点。

  (五)、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四、教学效果预期:

  通过教学的实施,预计会产生如下效果:

  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

  1。如果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就不浓。

  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韵味与美感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学*体验,控制不好,学生对美文的体验就不浓,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师预设不够细,学生的生成就不会广。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情的复杂,初估的学情不一定准确,教师的预设就会有很多漏洞,致使学生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3

你们好!

  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与朱元思书》,进行说课汇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就编排而言,将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选文,旨在突出其较好的典范性。而且本文是人教版与语文版的共有篇目,可见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就教材而言,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不如看做是用清词丽句构成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画面秀美奇绝,笔触鲜明生动,结构层次井然,句式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识记与理解目标:使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美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设计意图: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一设计正是体现出这一理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设计意图:六朝书信多景语,本文秀美奇绝,清新隽永的景物描写正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了解古代文人的高洁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同以上的教学目标第1点和第2点。

  2。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设计意图: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也是情感升华、主题升格的关键点,但是学生不易由表及里,会出现理解的偏颇。

  二、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上有一个大好时机,在七年级已有的文言文知识上建构新的文言知识,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三峡》、《湖心亭看雪》等优秀的写景文章。学生有鉴赏美文的基本能力。但是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好会出现明显差异,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关注到对于文言文没有感觉的学生。

  “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美听、美读的朗读教学法。

  设计意图:美读美品、美文美教。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尤为重要。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美,感知文意美,感受音韵美,完成教学重点。

  【学法】“三步朗读法”读准、读懂、读透,进行探究学*,完成学*目标。

  设计意图: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与探究上。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预*,学生要充分预*课文,不仅是了解文章内容,解决读音等问题,而且要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2。收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事迹,了解“文体清拔有古气”的“吴均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文本,有利于在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知识。

  【新课导入】

  多媒体滚动播放富春江的优美画面,由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导入。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 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宋 苏轼)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赞)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嗣绾)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桐庐的山水就是大自然用巧夺天工的妙笔留在人间的一幅画。这节课我们就随吴均去走一遭。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启发性和情绪渲染的情景导入,优美的画面与优美的诗句相结合,在视听觉与头脑中让学生感受富春江的美,从而进入新课讲授。此环节设计3分钟。

  【新课讲授】

  (一)、读准。(时间8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准读音。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

  3。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消化读音和停顿。

  4。闭上眼睛听优美的配乐朗读带,欣赏朗读之美从而把身心沉浸在课文中。

  5。学生配乐齐读。参与美感之旅。感受本文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设计意图:根据“三步朗读法”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5个步骤。

  (二)、读懂。(时间12分钟)

  1。默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并引入词语学*小游戏,填出文言词,并解释意思,然后延伸到现代汉语的成语,进行对比:

  文言词语 现代成语

  风烟(俱)净 万籁俱寂

  天下独(绝) 绝代佳人

  急湍(甚)箭 甚嚣尘上

  千百成(峰) 峰回路转

  千转不(穷) 山穷水尽

  百叫无(绝) 不绝于耳

  疏条交(映) 相映成趣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语感。”此环节正体现出这一点。

  2。“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

  设计意图: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方面的提问。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在词义辨析的基础上开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激发学生的知识再生成。

  (三)、读透。(时间20分钟)

  〈一〉问题探究,学*结构。(时间5分钟)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接着本文又写了哪些内容?

  “异水”和“奇山”(分写)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2。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的美?

  ①学*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设计意图:维果斯基的 “最*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此环节就是在建构主义和比较阅读下的自主学*。

  〈二〉合作探究,学*志趣。(时间15分钟)

  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讨论和课堂争辩相结合,集体解决以下问题:

  1。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能够以这样的妙笔去描绘山水的人,以这种欣赏的心态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仁智之慧的人。所以他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表述山水的魅力。这句话仅仅是在告诉我们碧水险峰的魅力吗?

  2。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豁达,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态,使人倍感亲切。

  3。文中已经用“窥谷忘反”和“望峰息心”两个句子点题了,文章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多好啊,为什么又还要加一句景物描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会不会冲淡主题?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此环节的设计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师生共同讨论,挖掘思维潜力,拓开整体阅读的空间,深入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四)、小结:(时间2分钟)

  教学流程图:(略)

  设计意图:“方法是穿过峰巅的响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课重在学*方法上进行小结,方法的收获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亮点。

  (五)、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四、教学效果预期:

  通过教学的实施,预计会产生如下效果:

  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

  1。如果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就不浓。

  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韵味与美感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学*体验,控制不好,学生对美文的体验就不浓,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师预设不够细,学生的生成就不会广。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情的复杂,初估的学情不一定准确,教师的预设就会有很多漏洞,致使学生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4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文言文教学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其中《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景物的精品,不仅让我们体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时还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新教材入选次文,意在继续学*名家描绘山水景物的名篇,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继续欣赏山水游记的优美意境,继续提高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指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文言文的要求,以及结合本课的内容和地位、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1、了解吴均的作家作品常识,能正确有感情朗读、诵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文中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和骈散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4、品味优美的写景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需重点介绍多层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入微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熟读成诵感受文中优美的意境确立为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确立理解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为教学难点,同时也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以有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诵读教学法、资料收集信息整合法、师生立体交流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又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合作,发挥想象,养成自主勾画圈点批注的学**惯。

  四、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弥补传统教学设备的不足,达到快速信息整合。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以多媒体展示一幅杭州富春江//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让学生就图片谈感受,初步审美之后设计如下导语进入:富春江的美景堪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吴均早有鉴赏,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阅览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首先,教师范读指导。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达成诵读的效果之后,再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自主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互相监督补充。然后归结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这一设计实现师生*等对话。

  3、研读赏析,解决重点

  我提出二道问题让学生思考:(1)文章的结构美在哪?(2)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水和山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作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理由切*就加以肯定,重在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声色融合、详略得当、远*互补来写景的。进而解决了教学重点。

  4、通过质疑,突破难点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写给朱元思信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辨疑,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既训练学生对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又需要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挖掘赏析,经过讨论,教师点拨,最终达成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志趣之美(主旨),得到了情感教育,突破了难点。

  5、课堂随机问答检测可以是词句释义,也可以是背诵课文。

  6、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引导: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重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以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然后再教师强调重点。

  7、布置作业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完成一篇*作。

  让学生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设计一段导游词。

  (这样的设计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欣赏山水写景的特点,一举多得。)

  六、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天下独绝)分 {水异(水之清 水之急)

  山奇(树之奇 山之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2、熟读背诵全文;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方法,完成学*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菁华5篇)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

  一、说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二点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要求和课后练*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缺少学*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三、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说板书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吴均自的《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以(天人对话)为主题展开,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学生智力发展水*以及新课标有关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目标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合作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

  2、学法

  针对学情及本课的重难点,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学法是:朗读发、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 导入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此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二》出示学*目标

  学*有目标,学*效率会更高,所以上课前先让学生把目标写在黑板上,上课时老师对目标进行解读。

  《三》检查预*

  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能加强学生课下自主学*的主动性,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情况,更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课前预*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说,然后老师对重点常识再进行强调。

  其次是字词。老师题写,学生在下面默写,然后同位互相批改,对自己出错的字词,在练*本上再规范的写上两遍。

  第三,朗读课文。先指名朗读,让生作出评价,然后老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四》讨论课下翻译课文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1、先是同位一对一讨论,再小组讨论2、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小组代表写在黑板上3、组内再次讨论写在黑板上的问题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适时点拨引导5、小组推荐代表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不恰当的地方准备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活动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谛。

  《五》课堂探究

  1、课堂探究(1)理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古今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行为出发点,所以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己整理,然后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自学成果,最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文言词汇,解决了教学重点。

  2、课堂探究(2)品读课文

  (1)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点勾画;2、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3、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整理;4、生做点评,老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课堂检测

  重点字词释义;重点句子的翻译。

  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答案,生对照答案自己评分,出错较多的问题,老师讲解。

  《七》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文章写法、学后感受等方面来总结。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难点,引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的板书我想这样设计:

  与朱元思书

  水异意境

  总(天下独绝) 分:(美 热爱自然 厌恶官场 山奇志趣)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3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方法,完成学*目标。

  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20xx年6月6日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吴均自的《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以(天人对话)为主题展开,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学生智力发展水*以及新课标有关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目标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合作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

  2、学法

  针对学情及本课的重难点,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学法是:朗读发、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 导入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此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二》出示学*目标

  学*有目标,学*效率会更高,所以上课前先让学生把目标写在黑板上,上课时老师对目标进行解读。

  《三》检查预*

  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能加强学生课下自主学*的主动性,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情况,更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课前预*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说,然后老师对重点常识再进行强调。

  其次是字词。老师题写,学生在下面默写,然后同位互相批改,对自己出错的字词,在练*本上再规范的写上两遍。

  第三,朗读课文。先指名朗读,让生作出评价,然后老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四》讨论课下翻译课文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1、先是同位一对一讨论,再小组讨论2、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小组代表写在黑板上3、组内再次讨论写在黑板上的问题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适时点拨引导5、小组推荐代表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不恰当的地方准备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活动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谛。

  《五》课堂探究

  1、课堂探究(1)理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古今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行为出发点,所以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己整理,然后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自学成果,最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文言词汇,解决了教学重点。

  2、课堂探究(2)品读课文

  (1)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点勾画;2、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3、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整理;4、生做点评,老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课堂检测

  重点字词释义;重点句子的翻译。

  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答案,生对照答案自己评分,出错较多的问题,老师讲解。

  《七》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文章写法、学后感受等方面来总结。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难点,引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的板书我想这样设计:

  与朱元思书

  水异意境

  总(天下独绝) 分:(美 热爱自然 厌恶官场 山奇志趣)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方法,完成学*目标。

  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20xx年6月6日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5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1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句。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本文的写景文字,赏析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难词、句,掌握写景文字内容。

  教学难点:1、对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祖国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黄金周时,若想乘船赏山水之景,你准备去哪里呢?

  (学生自由回答:长江三峡、桂林漓江,……)

  还有一个好去处,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仪,投影出:

  这个去处就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现在让我们随着吴均到那里去游览一番。

  (板书作者,课题)

  二、释题:

  学生解释:“与……书”是什么意思?

  教师补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体的原因。(语言要简洁)

  三、检查预*效果:

  (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

  学生之间互动:

  1、预*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字句,由其它同学解决)

  2、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

  教师小结。

  四、初步感知课文:

  1、放录音,先欣赏课文。

  (学生闭目聆听,初步感知、体会课文的优美写景)

  2、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个字呢?

  (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教师指名回答,同时明确,且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教师进一步提问:文中写水,体现了水什么特点?

  (学生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清澈、急猛)

  联系——(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1)《小石潭记》是如何写水清的?

  (2)《三峡》是如何写水急的?

  (每组可以写在题板上,看哪一组写的准确又快)

  4、再分组讨论(仍四人一组):文中又是如何写山的呢?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或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让一组中的一个代表来回答。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

  树——竞上、争、直指

  泉水:

  鸟:

  猿:

  5、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作者有什么感悟?

  (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明确后,教师板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然后要求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进一步感知课文:

  1、(品味语言)

  教师提问: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给学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过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一学生扮演朱元思,一学生扮演吴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吴均的信后,来到此地,吴均作为导游,两人一同乘船,边走,边看,边介绍。

  (学生准备2分钟)

  (注意:学生表演时,重在表现人物在船上的神态、动作等)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学生准备5分钟)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都介绍完之后,由大家进行评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鱿鱼的。)

  六、 总结:

  祖国如此美丽,请热爱她吧!请欣赏她吧!

  七、作业:

  写一篇游记,记自己的一次旅游活动。

  教后记:

  (1)学生课前必须充分的预*课文。

  (2)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能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本课的情境设计,提高了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与朱元思书》之美点分析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还不如看作一篇景色优美的游记散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文中描摹了优美的山水,并且课文的结构十分鲜明,句式非常工整。以下我们就以这三点来具体分析一下课文的艺术特色。

  一、奇异的山水体现景色美

  课文写的是富春江的水和*的山。“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了它们的特点。

  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静态的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动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变化,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从而突出了水的异。

  写山时作者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接着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又照应前文的“寒”字。这里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山的“奇”。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喻的修辞结合丰富的想象给我们描摹了一幅优美的富春江山水图。

  二、总分的结构体现层次美

  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首先用“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两句点明了自己游览的去向和路程,接着突出了课文的文眼——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另外从“奇”和“绝”二字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作者用了十分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山水的总体特点,从结构上看属于总写。

  从文眼中我们可以看出富春江上吸引作者的是异水和奇山,于是在概括了山水总的特点之后,作者分两段来具体向我们描绘美丽的景色。第二段作者抓住江水“清”“急”的特点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写。第三段先从视觉和听觉连方面的感受来写*的高山,然后是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的心志,最后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

  文章虽短,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从全文来看,属于总分的结构;从段落来看,属于并列的结构。

  三、工整的句式体现语言美

  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但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文中句式整齐富有变化,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而加上一些副词,使行文灵活自如,又富有疏宕谐婉的节奏。如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就以对句开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气势。又如在写动态水时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整齐的比喻句来形容水的急。在刻画山的特点时更是选用了“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疏条交映”等讲究对仗、声律的句子来写神奇的山峰。

  这种句式的运用让课文显得更加清新流畅,也体现了作者善于锤炼语言的功力。

  《与朱元思书》赏心悦目的景物、流畅自然的行文和生动简练的语言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文的上乘之作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以前,我上文言文时,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处理练*。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大约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喜悦。

  我现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我把以前翻译课文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去学*课文。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没有人打瞌睡。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能翻译了。我感觉这堂课很成功,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这堂课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让我这样去偿试的;1、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组老师就讨论,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翻译课文,学生只是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不知道。别的文言文,学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啰。于是,我便有将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课文的时间**出来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与魏书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讲道;魏书生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上了一节语文课,也是文言文,课题是《晏子使楚》。魏老师上这课时,也没有翻译课文。然而,上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都能翻译课文,听课的老师们都很满意。魏老师的课,给了我理论上的指导,坚定了我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信心。

《与朱元思书》教案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社初中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学生学*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学*本文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

  ⑵ 思想目标:本文描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景色奇特秀丽,令人神往。通过学*,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⑶ 能力目标: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学*这篇课文,要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领悟本文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意识,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本文的意境,将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句子找出来。

  【教材处理】

  虽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文,但对古文还是有恐惧症。教师应尽力宣传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诵读,力争当堂背下来。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点拨──扩展;

  朗诵法、背诵、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恒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 (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由到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1、听课文录音,正音,掌握重点词语:

  韵 柯 缥碧 轩邈 泠泠 戾天 经纶 负势

  2、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形成齐读、分读、领读、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整体感知课文,从审美的角度看,你认为此文美在何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脉络分明。

  得出结论:(一)结构美

  2、文章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山和水的?

  3、从各种声音中你会感到什么?

  得出结论:(二)意境美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得出结论:(三)志趣美

  5、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得出结论:(四)语言美

  三、思维拓展

  展开想象:根据自己乘船、坐车或者骑车之体验,描述你所见之景象,要具体,给人以亲见之感。

  四、教师小结

  学*了《与朱元思书》,我们如同读了一本好书,欣赏了一幅好画,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时,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尤其游记类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结构严谨清晰,句子整齐工仗,倾注自己的真情。

《与朱元思书》教案3

  师:“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在浙江境内的富春江,有着美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下富春江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翻开书28课《与朱元思书》,请同学们开始读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找出你不理解的、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并做出标记。

  (多媒体显示文章标题)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许多学生已经读完了,那么谁注意到了文章的作者是?

  生:吴均。(显示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生:(读工具书上有关作者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非常会学*,书上介绍作者情况少,他就查工具书来多了解一些,大家在学*时也要这样做。现在,谁有问题提出来?

  生:第三段第一行最后一个字“邈”念什么?

  师:谁知道?

  生(齐说):“miao”

  师:那一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

  生:第三段最后一行第二个字“柯”念什么?

  生(纷纷说):“ke”

  生:“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如何翻译?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稀疏的枝条交错在一起,有时可以看见阳光。

  师:看来许多同学读的很认真,解释的非常准确,真棒!不过有个词我想问问大家,第一行最后一个词“东西”怎么讲?

  生:偏向东、偏向西。

  师:好,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词现在指方向,过去会用作动词“偏向东、偏向西”。现在没有什么问题了,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生:(认真地听。有的小声跟着诵读)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一人读一段练*一下。

  生:(主动地读一段,三个人依次完成)

  师:大家说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在今后朗读中一定要加强练*,同时注意重音和停顿。我们由朗读了解文章的内容,说一说它写了什么?

  生:山水景物。

  师:美不美?

  生:美,太美了。

  师:它美在哪里?请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美景,再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生:(自由快读)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讲一讲理由。

  生:我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因为现在这样清的水很难看到了。

  生:我也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我看到了水很清澈,非常美。

  师:再仔细给大家描绘一下。

  生:碧绿的江水,缓缓地流着,还可以看到很深很深的水中,各种颜色的鱼游来游去,鹅卵石是那样洁白。

  师:想象力很丰富,画面很美,如果你看到这样美景,心情如何?

  生:很陶醉,很喜悦

  师: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生:读

  师:谁说呢?

  生: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因为它写出了山中的声音。好听,景色也美,就觉得它好。

  师:这位同学不但读出了美景,而且联想丰富,听到了声音,非常好。

  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它在劝那些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息功利之心,那些治理社会的人,看到优美的景色,陶醉在大自然里,忘记返回。

  师:让人有颗*常心,会工作也会休息,很好,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得好,山中泉水叮咚,小鸟争相鸣叫,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一般。

  师:描述得好,你可不可以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遍,让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略带感情地读一遍。)

  师:好,体现了一点轻松愉悦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不好?

  生:(齐读)

  师:这位同学也想说一说,请。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水流之急,水花很大。

  师:还有仿佛听到了。

  生:哗哗哗哗的水声。

  师:大家一起来读出它的气势来。

  生:(齐读)

  师:你还想说一说,行,你说吧。生:“负势竞上,互相轩藐”这句我比较喜欢,因为现代人就应该有竞争精神,而且这一句化静为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形象写出了*高陡和高。山

  师:很好。许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体会,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那几句?

  生:(齐)想。

  师; 一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写出作者无拘无束、任性自得的心情和性格,而老师很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再一句老师喜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因为正是有了这一句,它很重要,总写景物的特征,才有下面的分写,分写了什么呢?

  生:下面两段分别写水和山,这一句还是过渡句。

  对,和老师想得一样。谁还有?现在大家齐读一遍,共同体会一下。

  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写出山高山陡*的山距离很*,山上树木茂盛,照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句,而且是一个特写镜头给人更深的印象,光线从明到暗,很有立体感。(齐读全文)

  师:说得很全面,我不由想到一句诗“曲径通幽处”。文中的奇山异水,美不胜收。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欣赏美景的路线和角度,

  生:先是未到的时候,远看山和水一色;到了峡中,低头看水,然后*视看山,最后仰观山上横柯。

  师:作者很会看景,还很会写,作者描绘的美景,让我陶醉其中,心里真想去游览一番,不过现在是不能去,我们不妨来一次画中游。(显示图片)

  生:(投入地看)

  师:大家看得时候,试着用文中句子描绘一下每一幅风景。

  师:展示画面,学生联想句子。请大家边看边试着背背。(第一幅……第七幅)

  师: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背一段。(流利的背诵)请大家先把喜欢的背下来,再背全文。

  生:(练*背诵)

  师:今天的作业是(显示屏幕)

  结束全课

《与朱元思书》教案4

  1.通过学*,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生学*活动概要:

  指导诵读,读对读顺----自主学*,整体感知----互助学*,理解文意----学*提问,理清思路----自由朗读,感受语言----创新思维,激发想象。

  学 生 学 * 活 动

  一.了解作者,诵读全文

  过程及要求:激兴入课----教师范读----明示目标----学生对照课下注解给生字注音----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齐读。 (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整体感知

  1、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①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②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集体交流学*情况。

  三.互助学*,理解文意

  1、分四人小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2、检查解疑

  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言

  l、依次探讨以下问题

  (若前整体感知②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1)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先探讨此问)

  (2)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 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4)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5)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6)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五.创新思维,激发想象

  独立思考后,创新复述:

  1、教师示范复述第一段。

  2、学生分四组分别重点准备复述二、三段的部分内容。

  3、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六.归纳小结、结束学*

  (教 师 帮 助 活 动)

  ----激兴导入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给友人写书信就很讲究----他们往往通过对某事的叙述或某景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对友人的规箴、互勉之意。不信?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简介作者)

  ----指导诵读,读对读顺:范读时注意停顿、语感,读出层次,读出画面;齐读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不要求划一。

  ----用小黑出示问题

  ----问①不难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即可。(若需要,可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第一段内容)

  板书奇山异水

  ----问②可能会出现争论。若如此,可暂置讨论,提示待后理解 (以激发深入学*),自然过度到下一学*环节。

  ----说明:将课文内容分成四份(第三段分两份),指明各组重点理解的部分。

  ----要求:结合下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小组发言完毕,其它组同学自由补充,教师时适引导评价(学生的理解意对句顺即可)。

  ----析读结合。

  ----通过上面的理解,学生会明白本文所写为秋景。

  ----由秋景过度到本文写景顺序的探讨,以引起学生进入课文内容及行文思路的探讨。

  ----通过探讨,让学生明白:本文写景的基本格局是先总后分;并明确先分写异水,再分写奇山。

  ----(以下问题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争论)。

  ----快速讨论(2)(6)题,教师引导、点拨;析读结合。形成板书(参考):

  清碧(缓慢处)

  奇

  山 湍急(急流处)

  异 水、鸟、蟑、猿 (听觉)

  水 挺拔高峻 人----- 息心忘返

  (视觉) 树------茂密 感悟

  总写 分述

  ----对鸢飞句的理解要灵活,同时以此句的理解为契机,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趣。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师示范要求:进入角色,感情投入;吟咏描绘,生动情切;用语丰富,追求意境。

  ----学生自荐复述,要求学生给优秀复述者以掌声鼓励。

  ----结课语: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了这段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你可曾记得这是约1500年前的古人给好友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哟,作者如实写来,不事雕凿,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含蓄地表达出多种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给与自己同龄的亲朋好友写信时也试试!

《与朱元思书》教案5

  要点引导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古代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佳作。文章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先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再转笔描写异水,用夸张手法写其秀美,用比喻手法写其壮美。接着从不同角度展现奇山之美:视觉角度,以山树之奇来衬托山高峰峻,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景毕现;听觉角度,泉声、鸟鸣、蝉噪、猿啼,更显山林之幽静,又添奇山之生趣;心理角度,陶醉山水、流连忘返,侧面着笔衬托山之雄奇、幽美;最后以写景收结,又显奇山一美──谷深、林密、景幽。

  (二)学法点拨

  学*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学*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情趣。

  语言积累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水皆缥( )碧 千转( )不穷 鸢( )飞戾( )天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校园里piāodàng( )着欢乐的歌声。

  ②骄傲自满会成为你进步的zhàngài( )。

  ③这条河险滩多,水流tuānjí( ),水路交通极不方便。

  ④互相xuānmiǎo( ),争高直指。

  ⑤泉水激石,línglíng( )作响。

  ⑥空山幽谷,莺啼鸟啭;鸣声yīngyīng( ),和谐动听。

  ⑦他虽有满腹jīnglún( ),但直到今天尚无机会施展抱负。

  ⑧机器轰鸣,zhòuyè( )不停,噪声扰民,亟须治理。

  3.解释加点字,再写一个含有此字(同义)的成语(熟语)。

  ①风烟俱( )净,天山共色。 成语: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成语:

  ③负( )势竞上,互相轩邈。 成语:

  ④泉水激( )石,泠泠作响。 成语:

  ⑤蝉则千转不穷( )。 成语:

  ⑥猿则百叫无绝( )。 成语:

  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 成语:

  ⑧经纶世务者,窥( )谷忘反。 成语:

  ⑨横柯上蔽,在昼犹( )昏。 成语:

  4.参考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达成共识( ) ②松声竹韵( )

  ③龙舟竞渡( ) ④鸢飞鱼跃( )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文: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6.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描山画水的妙语佳句,请你从课外阅读积累中,择取三个相对工整的对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③

  课文阅读理解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根据这个句子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下开始他的富春江之行的?为什么风烟俱净能使天山共色?

  答:

  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4.文中直接描写江流清澈的语句是 ;侧面描写江流清澈的语句是 。

  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写高山还是写寒树?为什么?

  答:

  6.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色的对偶句各一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视觉:

  听觉:

  表达效果:

  7.作者笔下的泉声、鸟声、蝉声、猿声,对表现山水美景起到什么作用?

  答:

  8.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含标题),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组句子的理解。

  答:

  9.回忆《三峡》一课的内容,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A.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B.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

  拓展延伸探究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与施从事书

  吴均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②。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③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④被径,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信足⑥荡累⑦颐物⑧,悟衷⑨散赏⑩。

  【注释】①故鄣县:古地名。大致包括现在浙江省安吉县全境、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郎溪县一部。②汉:银河。③企:企求;盼望得到。④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⑤风雨如晦: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暗得像夜晚一样。语出《诗经·郑风·风雨》。⑥信足:信步,漫步;随意地走。⑦荡累:消除烦恼。荡:荡涤;清除。累:疲劳;烦恼。⑧颐物:怡情养性。颐:颐养;保养。⑨悟衷:内心有所感悟。⑩散赏:自由欣赏。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秋露为霜,春罗被径中的被,应解释为: 。

  被bèi①被子。辛弃疾《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布~秋宵梦觉。又覆盖。阮籍《咏怀》诗:凝霜~野草。②加于之上。《荀子·不苟》:去乱而~之以治。又蒙受,遭受。《汉书·赵充国传》:身~二十余创。(创:伤。)③介词,表示被动。《史记·屈原传》:信而见疑,忠而~谤。④pī(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坚执锐。(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披。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绝壁干天(干天: ) ②清川万转(清川: )

  ③千翼竞来(千翼: ) ④鸡鸣不已(不已: )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译文:

  4.结合原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山川景色有哪些特点。

  答:

  5.作者在文中寄寓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资料链接

  1.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

  六朝文人在往返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二: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八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至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的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现存的这个片段的而言,其要领当在鸢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2.关于《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体裁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xx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美。xx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xx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与朱元思书》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是以可将其视为初期的xx文。

  3.对《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的质疑

  桐庐在富春江的上游,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信中作自富阳至桐庐,这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实际情况,难以确定。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菁华5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1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精选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千丈见底(清)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负势轩邈(山之势)泉鸟蝉猿(山之音)息心忘返(山之力)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3

  一、诗词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齐读这些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些诗句赞美的是从桐庐到富阳之间的富春江,是什么样的美景让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推崇备至呢?让我们随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同去富春江赏景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与朱元思书》。

  二、学*目标

  关于《与朱元思书》我们要学*哪些知识呢?请语文课代表为我们宣读本课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缥碧、轩邈、经纶”等文言词汇,读通大意。

  过程与方法:品读精美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作者写景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关键句子,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文言文知识积累、品读精美语言鉴赏美点。

  教学难点:学*作者写景的技巧,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思维导图法

  三、以读助学

  好文章,三分品七分读,接下来我们就请朗读专家组为同学们进行朗读指导:

  PPT展示:朗读专家组将从字音、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一:读音指导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指导本文中的重难点字词,请大家跟我读。

  jù piǎo bì jiā xuān miǎo líng ling zhuàn yuān

  俱 缥碧 夹岸 轩邈 泠泠 转 鸢

  lì kuī kē zhòu yóu shū

  戾 窥 柯 昼 犹 疏

  学生二:节奏、重音、情感、语速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大多数以四字句为主,所以节奏应该是二二拍。

  例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大家齐读)

  重音: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在本句中“箭”和“奔”应该读重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出水流湍急,请大家齐读。

  情感:本课应读出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语速:舒缓

  学生三:示范朗读

  学生四:请同学们举手朗读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评价:我对某某同学的朗读做一下简单的评价,他读出了……,但在……方面还需改进一下,就会更好。

  学生五: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学生五对全班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

  四、预*检测

  读通大意是学*文言文的基础,预*课上大家已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预*,认真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大意和文言现象,接下来我们就以抢答的方式考察一下大家的预*。

  1、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

  俱:全、都

  净:消散

  许里:左右

  独绝:绝妙

  缥碧:青白色

  负势竞上:凭借

  戾:至,到达

  经纶:治理、筹划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鸢飞到天上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息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通假字:千转不穷,同“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同“返”归、还

  3、词类活用: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向高处和向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

  4、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古义:左右,今义:允许

  千转不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五、整体感知

  梳理完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再齐声朗读一遍文章,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一)作者运用哪两句话,高度赞美了富春江美景的特点?

  学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总分,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六、鉴赏感悟

  接下来请同学们担当小小欣赏家和小小评论家,来鉴赏这奇山异水。

  PPT呈现:用“山(水)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味。

  提示:(一)展现文字所表现的美妙画面;

  (二)从山水的特点、用字、修辞、写作方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点。

  任务分配:1、2、3组寻找“山之美”;4组点评;5、6、7组寻找“水之美”;8组点评。

  (点评小组可从书写、展示内容、表达能力、互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点评。)

  时间:六分钟

  展示方式:大卡

  鉴赏示例:

  山水之美,美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表达效果:江面上风*浪静,风尘烟雾全都散尽,*山色无限,似与天接。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心情是何等的舒畅。这两句是作者登州纵目的总体感受,宏观勾勒,异常大气。

  用字:“净”字在这里形容词做动词,是消散之意,写出了江面的风*浪静。

  七、本课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从朗读课文、学*文言知识、分析文章结构、鉴赏文章美点等方面着手领略了富春江的美景,感受到了作者热爱自然、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情感。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小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本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展示?

  学生总结:拿出小卡,绘制思维导图。

  八、本课作业

  写一篇富春江的导游词(200字)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2、欣赏作者笔下的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3、阅读和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文,体会文章中的字词句。

  2、难点:本文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探究。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祖国九百六十万*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2、看视频听名人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速和感情,边听边划出难认难读的字词并说一说。(学生说后,屏幕展示课文生字词,再集体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它,欣赏它并力求当堂背诵。

  4、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

  ①边读边发现问题。

  ②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

  ③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班内共同解决。

  5、在探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

  6、学了本文,大家想一想,说说本文写作上好在哪?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优点:多用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用词精练,字字珠玑,无以复加,无以舍弃。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景。

  写景状物善用动静结合,总分结构一目了然。

  写景不忘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不足:根据总写“奇山异水”到分写的写作结构应先写“奇山”再写“异水”。

  七、拓展

  找出描写上面图片的句子,并选其中你喜欢的句子扩写一段话。

  八、小结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九、作业

  ①收集描写山水的诗句,在班上交流。

  ②仿本文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写你见过印象最深的景色。

  十、板书

  (一)总写:奇山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异水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视觉)

  (二)分写

  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奇山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自主学*确定主体地位

  十一、《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点评:

  这节课,老师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为主线,始终以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台,很好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体现在:

  一、摆正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郑教师正是居于这一点考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18分钟,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意以“问题本位”作为学*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

  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课件展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再看几幅富春江的图片,看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美)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展示:课题)

  二、作者作品简介

  课件展示: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范读课文

  1、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课文范读。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读一遍。

  韵柯飘荡负势轩邈 泠嘤缥碧横柯窥谷 鸢和鸣 戾天息心经纶

  四、学生自读课文,有三个任务:

  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2、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一段。

  (1)解释红色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2、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二段。

  (1)解释红色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齐读本段后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展示两幅富春江的图片,分别让学生用原文描述。然后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3、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三段。

  (1)解释黄色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小结二、三段写法。学生根据板书速背本段。

  (3)研读最后四句。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这四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六、欣赏图片,巩固课文内容:

  1、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请看图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请展开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学生质疑

  请同学们提出疑问。解决后,完成作业。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精选10篇)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1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

  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

  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三、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最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最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分发材料)

  四、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五、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

  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文章结构

  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六、注意重读,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再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七、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这幅优美的山水写意画中要表达什么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感情)

  八、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再读课文,能够让人心动之感。

  九、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欧阳修倾心醉翁亭唱闲置之情

  柳宗元细绘小石潭感凄凉之意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2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2、熟读背诵全文;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方法,完成学*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吴均自的《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以(天人对话)为主题展开,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学生智力发展水*以及新课标有关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目标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合作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

  2、学法

  针对学情及本课的重难点,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学法是:朗读发、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 导入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此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二》出示学*目标

  学*有目标,学*效率会更高,所以上课前先让学生把目标写在黑板上,上课时老师对目标进行解读。

  《三》检查预*

  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能加强学生课下自主学*的主动性,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情况,更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课前预*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说,然后老师对重点常识再进行强调。

  其次是字词。老师题写,学生在下面默写,然后同位互相批改,对自己出错的字词,在练*本上再规范的写上两遍。

  第三,朗读课文。先指名朗读,让生作出评价,然后老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四》讨论课下翻译课文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1、先是同位一对一讨论,再小组讨论2、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小组代表写在黑板上3、组内再次讨论写在黑板上的问题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适时点拨引导5、小组推荐代表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不恰当的地方准备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活动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谛。

  《五》课堂探究

  1、课堂探究(1)理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古今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行为出发点,所以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己整理,然后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自学成果,最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文言词汇,解决了教学重点。

  2、课堂探究(2)品读课文

  (1)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点勾画;2、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3、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整理;4、生做点评,老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课堂检测

  重点字词释义;重点句子的翻译。

  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答案,生对照答案自己评分,出错较多的问题,老师讲解。

  《七》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文章写法、学后感受等方面来总结。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难点,引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的板书我想这样设计:

  与朱元思书

  水异意境

  总(天下独绝) 分:(美 热爱自然 厌恶官场 山奇志趣)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清新明丽而又短小精悍的骈体文。文章清晰地描绘了富春山水的自然景色,在字里行间呈现给读者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富春山水图。

  八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够读懂简单的文言语句,但仍需积累文言知识,同时学生的认读能力较强但理解能力较弱,仍需老师进一步培养。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梳理文章大意;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定为:

  1、讲授文中的文言知识;

  2、概括文章“异水”、“奇山”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多样性、形声性的特点,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问法能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点拨法能引导学生自学,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引导采用的学法是朗读法,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熟悉理解课文。

  我采用问题式导入法检查学生的预*情况,随后,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两幅画面,即学生眼中看到的画面、课文文字中呈现的画面。在播放范读时,我给血红色呢个展示了富春江的图片,让学生对富春山水有了较为形象、直观的认识,这就是眼中画面;在走进文本后,梳理文章大意,同时概括异水、奇山的特点,这样,在理清文章脉络、落实重点字词的同时,让学生看到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富春山水图。然后,采用归纳总结的方式结束本课。最后是作业布置。

  我采用的是词语式板书,这种板书能够简明概括主要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

  附《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清新明丽而又短小精悍的骈体文。本单元所选诗文,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与朱元思书》清晰地描绘了富春山水的自然景色,在字里行间呈现给读者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富春山水图,浸透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够读懂简单的文言语句,但仍需积累文言知识,同时学生的认读能力较强但理解能力较弱,仍需老师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大意;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讲授文中的文言知识;

  2、概括文章“异水”、“奇山”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5~17分钟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已经让大家预*了《与朱元思书》,为了检查大家的预*情况,在走进文本之前,我提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课题《与朱元思书》中“书”作何解释?

  参考:信、书信。(讲解“书”这一文体)

  第二个问题:这一篇文章,作者描绘了我国哪一条著名的河流?

  参考:富春江。

  富春江山环水抱、风光迤逦,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那么一千五百年以前的富春江又是什么样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把课文齐读一遍,同时注意文章中一些字词的字音。(根据同学们的朗读情况,提醒字音)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课文朗读)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组活动)

  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二》,来自网!

  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此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6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六)单元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下面是课文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文言文教学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其中《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景物的精品,对学生欣赏写景类古诗文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尤其对学*本册教材的第六单元中的几篇描写山水类的美文更具有指导的作用,吴均的这篇经典骈文,不仅让我们体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时还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都是描写山水类的佳作,其中《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上承《与朱元思书》下转《岳阳楼记》等文,新教材入选次文,意在继续学*名家描绘山水景物的名篇,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继续欣赏山水游记的优美意境,继续提高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指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文言文的要求,以及结合本课的内容和地位、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1、了解吴均(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正确有感情朗读、诵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体会文中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和骈散结合的写法。(学*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4、品味优美的写景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游记),又加之本文对第六单元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需重点介绍多层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入微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熟读成诵感受文中优美的意境确立为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确立理解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为教学难点,同时也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以有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诵读教学法、资料收集信息整合法、师生立体交流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又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合作,发挥想象,养成自主勾画圈点批注的'学**惯。

  四、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弥补传统教学设备的不足,达到快速信息整合。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以多媒体展示一幅杭州富春江//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让学生就图片谈感受,初步审美之后设计如下导语进入:富春江的美景堪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吴均早有鉴赏,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阅览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这竹林茂密、小溪潺潺、潭水清澈、鱼儿游欢的景致哪里寻?让我们一同随着柳宗元走进那扑朔迷离的小石潭。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首先,教师范读指导。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达成诵读的效果之后,再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自主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互相监督补充。然后归结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这一设计实现师生*等对话。

  3、研读赏析,解决重点

  我提出二道问题让学生思考:(1)文章的结构美在哪?(2)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水和山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作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理由切*就加以肯定,重在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声色融合、详略得当、远*互补来写景的。进一步感受小石潭的幽静凄美的意境。进而解决了教学重点。

  4、通过质疑,突破难点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写给朱元思信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乐——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波动呢?

  引导学生辨疑,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既训练学生对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又需要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挖掘赏析,经过讨论,教师点拨,最终达成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志趣之美(主旨),得到了情感教育,突破了难点。

  5、课堂随机问答检测可以是词句释义,也可以是背诵课文。

  6、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引导: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重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以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然后再教师强调重点。

  7、布置作业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完成一篇*作。

  让学生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设计一段导游词。

  (这样的设计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欣赏山水写景的特点,一举多得。)

  六、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奇山 高雅

  美景 情怀

  异水 自由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的步伐。因此设计学*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

  (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教学行为调整与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美文,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朗读的指导,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使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也可能引起争论,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难点是“鸢飞戾天”两句。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8

你们好!

  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与朱元思书》,进行说课汇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就编排而言,将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选文,旨在突出其较好的典范性。而且本文是人教版与语文版的共有篇目,可见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就教材而言,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不如看做是用清词丽句构成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画面秀美奇绝,笔触鲜明生动,结构层次井然,句式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识记与理解目标:使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美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设计意图: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一设计正是体现出这一理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设计意图:六朝书信多景语,本文秀美奇绝,清新隽永的景物描写正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了解古代文人的高洁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同以上的教学目标第1点和第2点。

  2。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设计意图: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也是情感升华、主题升格的关键点,但是学生不易由表及里,会出现理解的偏颇。

  二、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上有一个大好时机,在七年级已有的文言文知识上建构新的文言知识,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三峡》、《湖心亭看雪》等优秀的写景文章。学生有鉴赏美文的基本能力。但是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好会出现明显差异,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关注到对于文言文没有感觉的学生。

  “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美听、美读的朗读教学法。

  设计意图:美读美品、美文美教。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尤为重要。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美,感知文意美,感受音韵美,完成教学重点。

  【学法】“三步朗读法”读准、读懂、读透,进行探究学*,完成学*目标。

  设计意图: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与探究上。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预*,学生要充分预*课文,不仅是了解文章内容,解决读音等问题,而且要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2。收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事迹,了解“文体清拔有古气”的“吴均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文本,有利于在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知识。

  【新课导入】

  多媒体滚动播放富春江的优美画面,由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导入。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 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宋 苏轼)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赞)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嗣绾)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桐庐的山水就是大自然用巧夺天工的妙笔留在人间的一幅画。这节课我们就随吴均去走一遭。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启发性和情绪渲染的情景导入,优美的画面与优美的诗句相结合,在视听觉与头脑中让学生感受富春江的美,从而进入新课讲授。此环节设计3分钟。

  【新课讲授】

  (一)、读准。(时间8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准读音。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

  3。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消化读音和停顿。

  4。闭上眼睛听优美的配乐朗读带,欣赏朗读之美从而把身心沉浸在课文中。

  5。学生配乐齐读。参与美感之旅。感受本文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设计意图:根据“三步朗读法”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5个步骤。

  (二)、读懂。(时间12分钟)

  1。默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并引入词语学*小游戏,填出文言词,并解释意思,然后延伸到现代汉语的成语,进行对比:

  文言词语 现代成语

  风烟(俱)净 万籁俱寂

  天下独(绝) 绝代佳人

  急湍(甚)箭 甚嚣尘上

  千百成(峰) 峰回路转

  千转不(穷) 山穷水尽

  百叫无(绝) 不绝于耳

  疏条交(映) 相映成趣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语感。”此环节正体现出这一点。

  2。“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

  设计意图: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方面的提问。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在词义辨析的基础上开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激发学生的知识再生成。

  (三)、读透。(时间20分钟)

  〈一〉问题探究,学*结构。(时间5分钟)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接着本文又写了哪些内容?

  “异水”和“奇山”(分写)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2。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的美?

  ①学*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设计意图:维果斯基的 “最*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此环节就是在建构主义和比较阅读下的自主学*。

  〈二〉合作探究,学*志趣。(时间15分钟)

  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讨论和课堂争辩相结合,集体解决以下问题:

  1。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能够以这样的妙笔去描绘山水的人,以这种欣赏的心态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仁智之慧的人。所以他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表述山水的魅力。这句话仅仅是在告诉我们碧水险峰的魅力吗?

  2。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豁达,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态,使人倍感亲切。

  3。文中已经用“窥谷忘反”和“望峰息心”两个句子点题了,文章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多好啊,为什么又还要加一句景物描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会不会冲淡主题?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此环节的设计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师生共同讨论,挖掘思维潜力,拓开整体阅读的空间,深入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四)、小结:(时间2分钟)

  教学流程图:(略)

  设计意图:“方法是穿过峰巅的响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课重在学*方法上进行小结,方法的收获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亮点。

  (五)、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四、教学效果预期:

  通过教学的实施,预计会产生如下效果:

  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

  1。如果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就不浓。

  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韵味与美感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学*体验,控制不好,学生对美文的体验就不浓,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师预设不够细,学生的生成就不会广。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情的复杂,初估的学情不一定准确,教师的预设就会有很多漏洞,致使学生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要求和课后练*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结构

  水异 意境

  总(天下独绝) 分 美

  山奇 志趣

  语言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10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六)单元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下面是课文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文言文教学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其中《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景物的精品,对学生欣赏写景类古诗文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尤其对学*本册教材的第六单元中的几篇描写山水类的美文更具有指导的作用,吴均的这篇经典骈文,不仅让我们体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时还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都是描写山水类的佳作,其中《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上承《与朱元思书》下转《岳阳楼记》等文,新教材入选次文,意在继续学*名家描绘山水景物的名篇,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继续欣赏山水游记的优美意境,继续提高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指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文言文的要求,以及结合本课的内容和地位、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1、了解吴均(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正确有感情朗读、诵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体会文中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和骈散结合的写法。(学*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4、品味优美的写景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游记),又加之本文对第六单元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需重点介绍多层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入微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熟读成诵感受文中优美的意境确立为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确立理解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为教学难点,同时也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以有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诵读教学法、资料收集信息整合法、师生立体交流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又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合作,发挥想象,养成自主勾画圈点批注的学**惯。

  四、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弥补传统教学设备的不足,达到快速信息整合。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以多媒体展示一幅杭州富春江//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让学生就图片谈感受,初步审美之后设计如下导语进入:富春江的美景堪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吴均早有鉴赏,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阅览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这竹林茂密、小溪潺潺、潭水清澈、鱼儿游欢的景致哪里寻?让我们一同随着柳宗元走进那扑朔迷离的小石潭。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首先,教师范读指导。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达成诵读的效果之后,再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自主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互相监督补充。然后归结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这一设计实现师生*等对话。

  3、研读赏析,解决重点

  我提出二道问题让学生思考:(1)文章的结构美在哪?(2)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水和山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作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理由切*就加以肯定,重在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声色融合、详略得当、远*互补来写景的。进一步感受小石潭的幽静凄美的意境。进而解决了教学重点。

  4、通过质疑,突破难点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写给朱元思信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乐——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波动呢?

  引导学生辨疑,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既训练学生对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又需要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挖掘赏析,经过讨论,教师点拨,最终达成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志趣之美(主旨),得到了情感教育,突破了难点。

  5、课堂随机问答检测可以是词句释义,也可以是背诵课文。

  6、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引导: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重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以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然后再教师强调重点。

  7、布置作业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完成一篇*作。

  让学生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设计一段导游词。

  (这样的设计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欣赏山水写景的特点,一举多得。)

  六、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奇山 高雅

  美景 情怀

  异水 自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