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1

  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雨巷》是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诗歌一种不错的学*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的重点,针对学*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重点,强化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八.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 心境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我

《雨巷》说课稿2

  【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 、油纸伞——小花伞 、 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说课稿3

  【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 、油纸伞——小花伞 、 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说课稿4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说学法

  1、诵读法

  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意向(雨巷、油纸伞、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寂静、美丽高洁)象征意义(心境、恋人)

《雨巷》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雨巷》,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诗歌一种不错的学*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的重点,针对学*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走进雨巷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师明确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叠句、重章等概念。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走*,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巷娘怅茫徨(ang)

  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特点: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四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如: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重点,强化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八.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感受

  雨巷——幽深、寂静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我——彷徨、迷惘、寂寞

  九.教学反思

  回首本课教学,总有很多话要说:音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拉*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诗歌所传送的意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诗歌只有在吟咏中才能品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在反复的诵读当中,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轻松,只要有情感的共鸣,就能带着学生翱翔于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可是仔细斟酌,又多了几份遗憾:在分组讨论时没有办法照顾到内向的学生,没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如对“油纸伞”这个意象谈感受时,有些学生认为很漂亮,有些认为很华丽,甚至有些同学没有见过“油纸伞”。

  总之,教学当中还有许多不足,在此不一一赘述。做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只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雨巷》优质说课稿(5)份

  《雨巷》优质说课稿 1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性手法的特点。

  2、能力目标: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3、情感目标: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2学情分析

  本文相对是一篇比较简单的现代诗,不准备在字词句的理解上花太多的时间。考虑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准备让学生自己研究,体会本诗的意象之美。

  3重点难点

  分析“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雨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

  活动2【讲授】雨巷

  二、背景介绍

  1、作家: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原名戴梦鸥,其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戴望舒的创作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在《我的记忆》集的《旧锦囊》、《雨巷》两辑内,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

  第二阶段的创作包括《我的记忆》集内《我的记忆》一辑、《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灾难的岁月》集的前几首。此时较多接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保尔·福尔等人的影响,经过创作实践,也对诗歌艺术建立了自己的见地。这一阶段诗歌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他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使他成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指主要以《现代》月刊为中心进行创作活动并形成了相*的艺术倾向的一部分诗人)的代表,较早就在中国出现的象征派诗歌创作从神秘难懂到此时的为人理解或欣赏,有他的重要劳绩。但这两个阶段的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情绪等都还有较明显的局限。一些论者,包括他的友人,曾指出其作品中“消极”“狭窄”“幻灭”“陶醉”等因素。这既反映了在当时社会中一些有才智的青年的个人不幸、徘徊和忧郁,也显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第三阶段的创作,指《灾难的岁月》集里的大部分。抗战开始后,他的诗歌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都转向积极明朗。1939年《元旦祝福》一诗祝福祖国和人民,渴望自由**。1941年在日寇监狱中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对祖国的**区怀着深情。现在见到的最后一首诗《偶成》,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呼唤着“生命的春天重到”“像花一样重开”。这三个阶段创作的发展,正反映了一个正直的、有高度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的真实而艰辛的生活道路。

  2、作品:《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四、内容分析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低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第一节,诗一开始,诗人就写出了一幅江南小巷的雨中即景。“我”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样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这深意是什么呢?引起第二节。

  第二节,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而在这里,诗人又赋予丁香新的意蕴。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一样的颜色),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一样的芬芳),但同时又有愁怨的。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这样的姑娘是“我”盼望到来的,“我”是不要娶她做新娘?

  第三节,这里应是作者的想像。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冷漠,凄清,又惆怅”是姑娘的特点,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可姑娘为何和“我”这样“惆怅”?在这里,“我”与“丁香一样的姑娘”找到了共通点。

  第四节,这是一个*镜头,把姑娘的细节都刻画出来。“走*”我,是“静默”的,是飘然的;“眼光”是满含“叹息”的。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第五节,梦中相见的女郎,是“我”日思夜想的人,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倾诉衷肠,就从“我身旁飘过”,莫非是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第四节中“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来了,第五节中“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走了,来的短促,走的匆忙,这会给“我”留下多少忧伤?在这里,“我”的孤独、忧伤、彷徨,甚至失望,一齐涌上来。“我”与“姑娘”心境相同,也可算融为一体了。

  第六节,本节照应第二、四节。来时的美好的颜色、丁香的芬芳,现在已消散的无影无踪,只留下太息般的目光,让“我”久久不忘。姑娘出现了,姑娘走远了,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真是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

  第七节,照应第一节,再一次描绘出一幅寂寥、凄清的江南雨巷图。与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一样,每章只改动少量的字,造成一种回坏往复的形式的美。这里也是,两节只有一处不同,就是第一节是“逢”,第二节是“飘”。这两个字有何不同?诗人为什么这样用?有什么深意吗?我们认为,这是“我”心情的变化的外在表现:“逢”字强调的是实际中的接触,理想化程度更高;“飘”虽也有理想化成分,但又现实了些,知道“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望而不可即,精神上的享受可能更实际些。

  活动3【活动】雨巷

  五、意象把握

  1、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

  2、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活动4【讲授】雨巷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似乎是一首恋歌,但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只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

  本诗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之后,结合时代背景不难体会这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的契合,而不能仅仅当作恋歌。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本诗就是借寂寥雨巷独自彷徨的描绘,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雨巷》优质说课稿 2

  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雨巷》是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诗歌一种不错的学*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的重点,针对学*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重点,强化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八.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 心境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我

  《雨巷》优质说课稿 3

  一、教学设想

  1、关于教材

  对《雨巷》这首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没有时空的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都对它有自己的解读和发现,因此鼓励学生对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我认为《雨巷》一诗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能让学生在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还是需要一些老师的指导意见,所以我把诵读该诗歌作为我整节课贯穿始终的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中首先以诵读文本作为基准,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雨巷》在意境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所以赏析文本的意境美是我这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我希望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在答题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对于《雨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探讨应该是该诗歌的一个难点,这是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所以我将它定为这节课深入探究的关键点,希望通过对这两点的研讨,让学生在用心思考的情况下朗读诗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

  2、关于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本诗,让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这是感情的载体,同时也鼓励学生积累传统的审美意象,增强鉴赏诗歌的厚重感。

  ②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了《诗经蒹葭》,高一上半学期刚刚诵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接触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回环往复美,在此基础上我希望通过对本诗的学*让学生充分欣赏它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强学生学*诗歌的积极性。

  ③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用字用词,增强“炼”字意识,增加对诗歌鉴赏的深度。

  3、关于学生:

  我们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对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学期,通过对经典诗歌的学*和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和素养,但是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的火花充分的展示在课堂上,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二、关于教法

  ①作为诗歌教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本的情感,所以我把诵读作为这节课贯穿始终的教学目标,在读中品,在品中悟。

  ②熟读文本之后,我将品味作为我这节课的第二大目标,分析意境,品味语言。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③一读二品之后,还要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的体悟,体悟文本的形象,体悟文本的主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关于学法

  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充分运用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在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放归课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讨论交流,对学生讨论完后还有争议的,教师点评插入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二)导入新课

  轻轻地,梅雨时节,在飘着淡淡丁香花香的江南雨巷,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留下一颗落寞的心在孤独的徘徊惆怅。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雨巷,嗅嗅这忧郁的花香,品品这迷茫的感伤。

  (三)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明确:惆怅,哀怨,凄婉,迷茫。)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朗读这首诗歌呢?

  (明确:语速应该是舒缓的,感情是哀怨的)

  让几名学生任选其中最喜欢的一两节来尝试朗读诗歌。(请其他学生对此点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点拨插入知识点:

  1、感情要把握住,哀怨、伤感的情绪。所以语速要舒缓,舒缓了才会将那种伤感的情感读出来,要记住“欲速则不达”。同时整首诗歌的感情在每一个小节中又是不一样的,第一小节“希望”是一种在伤感中怀着热切的期望,第四小节中则是表达出作者在伤感中的一种怦然心动,一种情感的涟漪。五六两个小节中那种姑娘最终消失后作者的那种无奈与凄凉表达的十分明显。最后一节则体现作者的失落与寻觅。

  2、节奏停顿的处理要注意,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诗歌朗诵中,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强诗歌的韵味。

  3、轻重音的把握在朗读中的地位也非常的重要。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的“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

  老师做尝试朗诵,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的把握。(配乐朗诵)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情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节奏,读出音韵。

  请一位学生来尝试朗读,请同学们按要求来点评。

  下面请听专家的朗读。

  (四)把握意象,赏析语言

  1、我们自己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并且也听了专家的朗诵,那么在诗歌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同学们按照小组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请同学们先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分析。)

  明确:

  ①雨巷:(对该意象我准备分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解读)

  “巷”是一个又窄又长的小街通道,又窄又长表现了愁绪的绵绵悠长;“雨”则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雨虽然不大但給人以愁思又多又密之感,贺铸曾经写过:“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愁绪弥漫了整个的空间,跨越了时空,在雨巷里也有同样的表现;从色彩基调来看,江南小巷颜色为灰黑色,青石板的小路长满青苔,属于暗色调,又在雨中,天色灰暗、阴沉。

  (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关于描写雨巷的诗句。示例:第一: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第五节: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第七节: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然后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等来具体分析。最后抓雨巷自身的特点来深刻体会。)

  (分析完后让学生带着情感将重点的句子齐读。)

  ②丁香:(对此意象我设想从中国传统的典型的意象拓展入手,让学生明确丁香花在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定位。)

  为什么用丁香来修饰姑娘?丁香一般在暮春时节开放颜色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中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这正如梧桐、浮萍、芭蕉代表的是光阴易逝,青春不在的惆怅与哀愁,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表达的是凄凉情绪。“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则表达的是光阴易逝,而“松竹梅”则代表的是高洁正直,无所畏惧等等。

  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寻找诗歌中的相关的诗句,反复诵读体味。示例:第一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第六节: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然后结合丁香的传统意蕴来分析该意象的特点。)

  (任选其中的一节让学生反复自读,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油纸伞:怀旧复古的特点,带有一种时代的气息,那种江南的美,那种诗情画意,那种浪漫在这一个意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方法指导:同上。示例:第三节)(让一名学生起来朗读该小节,体味意象的特点。)

  颓圮的篱墙:一种落寞的情感油然而生,破败的篱墙是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消失的地方,一种淡淡的失落,一种淡淡的哀愁飘散在空中。

  (方法指导:同上。示例第五节)(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读,体味该意象的特点。)

  这几种意象都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灰暗的,凄迷的。

  通过这些意象,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2、在这首诗歌里,作者除了运用这些意象之外,同学们看一看诗歌中有没有直接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词语或句子?试选其中一两处进行分析。(设计此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挖掘意象,分析情感的基础上,再来重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或语句。)

  明确:

  “彷徨”:徘徊,点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惆怅。

  “寂寥”:寂寞冷清的意思,体现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内心情怀无人倾诉的无奈。

  “哀怨”“凄婉迷茫”“惆怅”“愁怨”:直接抒情的词语。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体现作者内心的哀怨。

  “太息”:叹息的意思,内心郁闷的体现。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在这里“冷漠、凄清、惆怅”三个词语中,“冷漠”是外在的表情或态度,“凄清”是内心的悲凉,而“惆怅”则是连绵不断的愁绪。三个词形成一种语意上的递进关系。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其中“颜色、芬芳、忧愁”三个词语在语意上亦形成一种递进。颜色是从表面上看,芬芳是走*了闻到的,忧愁是内心的情感,必须用心才能感受到。

  (方法指导:这些词语不仅表达了凄凉情感,而且程度上进一步深化。我们分析这些词语是提醒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诗歌中重要词语的使用与作者表达感情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

  请同学们带着对意象的理解,有感情再朗诵全诗。

  (五)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1、诗歌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姑娘?诗歌是怎样来表现的。(该题的设计目的是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让同学们在鉴赏意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体悟作者的情感。)

  清新淡雅,楚楚动人,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方法指导:首先从文章中寻找依据。如:第二节: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第四节:“默默地”一词点出姑娘的孤独,“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通感的修辞,写出了女子目光的凄迷,刻画了姑娘的幽怨与哀婉,一个“飘”点出女子的空灵,两个“梦一般的”叠用又写出了女子的虚幻与迷茫。然后用概括性的词语进行归纳。)

  2、那么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

  明确:

  ①因为这个姑娘可能就是诗人曾经的恋人,现在重新相遇却无法相伴。

  ②丁香姑娘是诗人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

  ③是诗人可以倾诉的内心忧愁的对象。

  3、有人说戴望舒的这首诗是单纯的抒发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不能实现时惆怅伤感的爱情诗;也有人说《雨巷》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苦闷彷徨的政治诗。你赞同那一种看法呢,你还有没有自己的解读?请说说你的理由。(大屏幕展示时代背景: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xxx**,xxx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该题设计的目的是探讨诗歌的主旨,对该首诗歌主旨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读来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

  明确:

  第一种:认为是单纯的爱情诗,因为诗中流露的是找一位志同道合,同病相怜,感情相通,相互安慰的姑娘。

  第二种:结合背景点出作者苦闷彷徨,郁郁寡欢,找不到出路,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即可。(自屈原以来,以美人,香草作为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已经是屡见不鲜。《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体现了屈原对君王对理想的依恋。)

  第三种:……

  小结:这美妙的文字,像古筝的流音,那梦一般的叹息,那幽幽的眼神,永远的印记在我们的心中,欣赏完戴望舒的雨巷,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缪斯的殿堂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那个迷惘的时代,走出这种迷濛的忧郁,要知道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最后让我们闭上双眼,听听录音,再次感受它的美丽。(播放录音)

  布置作业:

  《雨巷》学案的拓展提高题。

  板书设计:

  雨巷

  1、情感美哀婉、惆怅

  2、意境美朦胧、凄美

  《雨巷》优质说课稿 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雨巷》。我将从教材,学生情况,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展开说明。

  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学情分析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高一同学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说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那份淡淡的惆怅、哀伤、凄美,感受“擦身而过”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残缺的、神秘的、永恒的美感。

  (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中分析“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依据“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语文的*惯”的理论指导原则。我选择了三种教法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雨巷》幻灯片展示歌词

  2、教师导入:

  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是著名歌手江涛演唱的《雨巷》,感受着婉转舒缓的曲风、哀怨感伤的歌词,我们的头脑中会映现出怎样的画面?想象出怎样的故事?

  这是一条幽深又寂寥的雨巷,这里有一位孤独彷徨的温情的男子在等待心上的女子,这里出现了一位撑着油纸伞忧伤叹息的姑娘,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结局?这首歌曲改编自现代诗歌《雨巷》,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雨巷诗人”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板书题目、作者)

  设计意图:伴着舒缓的音乐,营造缠绵凄婉的氛围,同时导语中设置悬念,引领学生开启本诗的鉴赏之旅。

  二、作者简介——让我们先认识一下雨巷诗人戴望舒(投影出示):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现代诗人。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诗风受到古典婉约风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主要创作现代派诗歌,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作多写个人孤寂,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特点,意象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争激发,表现了热爱祖国,诗风变得明朗诚挚,语言更为洗练纯朴。

  设计意图:对人物的介绍涉及生*、成就、作品风格、人生经历四方面,让学生初识戴望舒。

  三、赏析《雨巷》

  (一)美读全诗:

  邀请两位同学与教师合作,配乐朗读《雨巷》。

  设计意图:我选取了英国民谣《绿袖子》,曲风古典、优雅、略带凄伤之美,与诗歌感情基调吻合,通过师生共同美读全诗,让学生初步体会感知文章的节奏美,意境美,感情美。

  (二)大家觉得《雨巷》这首诗美不美?美在哪里?

  1、节奏美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点拨与学生达成共识:①全诗从头至尾都押ang韵,如“雨巷”、“姑娘”“芬芳”“彷徨”“一样”“惆怅” “眼光”“迷茫”“女郎”“篱墙”等等,没有换韵,每一节都是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②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2、意境美

  美的意境是由美的意象共同营造,诗中美的意象有哪些?以“

  (意象)的美是一种

  的美”的句式来表述意象的美,分组研讨,并尽量用排比句来表达。 ①雨巷:

  设计意图——与学生达成共识:

  结合李清照的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蒋捷的诗《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炉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雨巷”这一意象奠定了抒情基调,这一意象提供了抒情环境。“雨巷”这一意象奠定了抒情基调,这一意象提供了抒情环境。悠长、寂寥、古老、忧伤③丁香花: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古诗词让学生了解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有白色、紫色两种,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娇小玲珑,淡雅芬芳,因为花形像结,所以又名“百结”。

  “丁香花”的古诗词: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李商隐)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璟)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宋王十朋)体会丁香意象特征:高洁、淡雅、忧愁。 ③姑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学生达成共识:A意象特点:

  外表美、体态美——自然的美,清纯的美气质美——

  古典的美,忧伤的美高洁的美,淡雅的美梦幻的美,神秘的美朦胧的美,婉约的美

  B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在古老而寂寥的雨巷里,在这古朴又悠长的石板路上,丁香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留给我们永远迷人的背影和无限的遐思。这位女子清纯脱俗,还结着丁香般的愁怨,这就使这个女子有了一种气质,也有了一种内涵,有了让作者和我们对她一往情深的理由。姑娘在作者戴望舒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投影出示写作背景):

  《雨巷》创作于1927年,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加入了***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当局逮捕拘留。“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走进一个时代,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姑娘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姑娘——美好爱情的象征;美好理想的象征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3、感情美

  设计意图:在体会意象美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感情美。

  孤独、失落、哀怨、惆怅、感伤

  (三)齐读全诗

  《雨巷》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我们可能听不到对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体会到一个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带着这份感悟,齐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投影出示)

  丁香姑娘走了,远了;美好的理想像梦一样破了,碎了。但诗人并不绝望,诗人仍然希望身边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一段或长或短、或阴暗或曲折的雨巷,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丁香姑娘,让她陪伴我们,指引我们走出雨巷。谨记这些名言,也许我们能握紧姑娘的手。

  1、不要放弃你的理想,当理想没有的时候,你还可以生存,但,虽生犹死。——马克吐温

  2、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4、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老男孩》

  5、多少个梦,多少次想,多少回在梦海里,种植一株叫“梦想”的树。多少个梦想,掺杂着多少汗水,揉合着多少泪水,终于邂逅今生最美丽的花开。——微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前路黑暗迷茫的时候,在艰难度日的时候,拥有乐观坚定的信仰。

  五、小结作业

  小练笔

  ①用一首小诗表达读完《雨巷》的内心感受。

  ②可分别从男、女主人公、局外人的角度,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改写《雨巷》。教师示范:

  淅沥连绵的雨,阴暗悠长的巷,我手撑油纸伞,

  走在没有尽头的石板路上。心

  已陷入无边的黑暗,而你

  如同我生命中飘过的一缕芬芳。在我的梦中悄然绽放,

  又从梦一样的雨巷零落远方。我多想也化作一枝丁香,伴陪在你的身旁,

  知你冷暖,佑你吉祥。

  设计意图:这首诗歌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感情美,还在于那一刹那的相逢、一刹那的心动、一刹那的停留,匆匆走远,消失不见,这种还没来得及看清彼此、没来得及弄**相就错过的邂逅,留给读者一份永久的惋惜与感动,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学会读诗;而且让学生爱上写诗,用真情续写感动。

  《雨巷》优质说课稿 5

  1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思想。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优美的音乐旋律。

  3.分析“雨巷”“丁香”“油纸伞”等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象美。

  4.理解“姑娘”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5.了解诗歌的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情感美。

  3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主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诗意导入

  在新诗的阵营里,戴望舒是一位别具一格的诗人。他带着晚唐温李诗派那绵密温婉的诗风走入诗坛,并将英美的浪漫主义、法国的象征主义融入诗歌,使古典与现代在诗歌里完美结合,《雨巷》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凡是读过《雨巷》的人,大多都认为它很美。《雨巷》美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寻。

  活动2【活动】作者简介

  戴望舒:原名戴朝安,望舒是他的笔名,源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诗人的名字就很美。

  活动3【活动】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的美,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你认为《雨巷》的韵律美吗?美在哪里?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雨巷》的韵律美是如何体现的呢?)

  (1)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①读准字音,

  ②读清节奏,

  ③读出重音。

  A.逻辑重音:主谓句中的形容词、动词谓语需重读;所有的修饰语、限制语需重读

  B.特殊重音:需强调的。

  ④读出情感。感情基调——低沉幽怨

  语气语调——低沉舒缓

  (2)学生诵读,体会诗歌韵律。

  (3)师生共同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雨巷》的音乐美表现为:

  ①音韵舒缓。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第3、6行押韵,并且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低沉、舒缓、悠扬的音乐效果。韵脚为“ang”,悠扬舒缓,它与雨巷的悠长、春雨的绵绵交相辉映,仿佛使人听到了诗人的声声叹息,感受到了诗人那挥之不去的惆怅。

  ②回环复沓。A.韵脚。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反复出现,如“巷”“娘”“芳”“怅”,这样让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B.诗句。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而首节和尾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反复,可以说是诗歌内在韵律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并强化了抒情效果。C.词语的重叠:如”悠长、悠长”“哀怨、哀怨”“走*、走*”“远了、远了”。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内在的韵律拉长,增强了舒缓回环的效果,同时也强化了情感。

  活动4【活动】品味诗歌的意象美

  音乐美,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真正能吸引人的是《雨巷》的意象美。

  1.在这首诗中出现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分别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雨巷:悠长、寂寥、阴沉、潮湿、凄清。

  丁香:美丽、忧愁、高洁、孤傲。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

  (你喜欢这些意象吗,不喜欢是因为你不了解)

  这几个意象给人的感觉不像《再别康桥》那样明丽,而是一种伤感甚至阴沉,它们为何有美的感觉呢?这就要我们对这些意象的作进一步的了解。

  (1)雨巷

  中国人对“巷”的亲*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戴望舒的一生似乎都与“小巷”结下了不解之缘:1905年3月5日,戴望舒在杭州大塔儿巷11号诞生。他家的周围都是悠长的小巷,大塔儿巷和小塔儿巷从东向西蜿蜒,皮市巷和华光巷横贯南北。他八岁入杭州鹾(cuó)务小学读书。这所学校在他家西南方向的珠宝巷内。他14岁入杭州宗文中学,这所学校又在他家东北方向的皮市巷内。他上小学和中学,都得走过好几条长巷。戴望舒发表《雨巷》,时年22岁。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想,这位诗人对当时刚刚过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朝朝暮暮所走过的江南雨巷,一条又一条,一程复一程,该为他灵感的得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或者换言之,这便是他灵感的触发点。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3)丁香花

  ①纯洁坚贞的爱情。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氷冷酒,一點兩點三點)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

  古时候,有个年轻英俊的书生赴京赶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边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热情周到,书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两日。店主女儿看书生人品端正、知书达理,便心生爱慕之情;书生见姑娘容貌秀丽,又聪明能干,十分喜欢。二人月下盟誓,拜过天地,两心相倾。接着,姑娘想考考书生,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应诺,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氷(bing,同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

  姑娘略想片刻,正要开口说出下联,店主突然来到,见两人私定终身,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有辱祖宗。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书生悲痛欲绝,再也无法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伤中度日。

  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了姑娘一样。一日,书生见有一白发老翁经过,便拉住老翁,叙说自己与姑娘的坚贞爱情和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的对联一事。自发老翁听了书生的话,回身看了看坟上盛开的丁香花,对书生说:“姑娘的对子答出来了。”书生急忙上前问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联?”老翁捋捋胡子,指着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书生仍不解,老翁接着说:“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你的上联“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姑娘变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万字头。前后对应,巧夺天工。书生听罢,连忙施礼拜谢:“多谢老伯指点,学生终生不忘。”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也难买,现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锦,香飘万里。”话音刚落,老翁就无影无踪了。从此,书生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丁香花开得更茂盛、更美丽了。

  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纯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对爱情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从此便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而且把这幅“联姻对”叫做“生死对”,视为绝对,一直流传至今。

  ②美丽忧愁

  代赠(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愁人眼里无春色,抬头望月,新月如钩。低头*观,只见芭蕉树的蕉心还未舒展,丁香树上尽是如结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各自含愁不解。

  摊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丁香结在这里也是用以象征愁心。

  点绛唇·素香丁香(南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这首词结合丁香素雅的香性,先用“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烘托自己性喜幽静,接着用“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进一步表明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而接下来的几句,则道出了词人在离愁别绪的重重困扰下,暗结于心头不招而来,却挥之不去的深深痛苦和幽怨。这首词中丁香的独特形象反映的也是一种痛苦和幽怨的情绪。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外形单薄细弱。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戴望舒笔下的这些意象深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是实与虚的结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因而它是美丽的。

  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我”营造了朦胧凄清、沉闷孤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

  活动5【活动】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意象,是诗人抒**感的载体。美丽的意象往往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将其带入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戴望舒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关键在于对“丁香姑娘”的理解。

  (1)描述性意象

  “丁香姑娘”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对象,她美丽、纯洁,像诗人一样忧愁、彷徨。诗人苦苦等待她得出现,但她转瞬即逝。所以,此诗是一首爱情诗,抒发的是爱情失败的苦闷、彷徨。

  (2)象征性意象

  戴望舒的诗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常常运用象征的意象和曲折隐藏的手法,委婉地展现自己的主观心境。“丁香姑娘”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性。“丁香姑娘”有何象征意义呢?我们结合诗歌背景来作探讨。

  诗歌背景见“导学案”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这首诗写作于大革命失败之后,这时的诗人理想破灭,内心极度苦闷、彷徨。“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又是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的,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尽的惆怅。

  雨巷:阴沉、寂寥、悠长,象征着白色恐怖下社会环境的沉闷压抑。

  所以,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追求的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彷徨之情。

  不管主题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或者是其他,《雨巷》传递出的情感是朦胧的。无论哪种主题,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是其共有的基调。

  有人曾说,戴望舒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兼具朦胧与婉约之美。我想,这正是《雨巷》美丽的原因吧。

  活动6【活动】作业布置

  1.作练*题。

  2.预*《再别康桥》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说课稿:雨巷优选【5】份

  说课稿:雨巷 1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说学法

  1、诵读法

  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意向(雨巷、油纸伞、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寂静、美丽高洁)象征意义(心境、恋人)

  说课稿:雨巷 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巷》是语文必修二现代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重点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感悟诗情诗意,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 《雨巷》是一首象征诗,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诗中描写的一切,悠长寂寥的雨巷,彳亍的丁香姑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

  (二)重难点

  1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而后一点也是本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能力目标:1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课时安排及教具使用及课前准备

  《雨巷》课时安排为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前准备:培养学生预*课文的*惯,布置预*内容,包括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自主质疑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贯穿始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

  (三)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特引导学生采用如下学*方法:

  1诵读表演法: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和表演中理解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读诗品诗的悟性及能力,以完成重点一为目标。

  2质疑感悟交流法:继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要求,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以完成重难点二为目标。

  (四)设计说明

  授课计划设计的出发点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重视探究问题的*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1

  复*引入同学们,今天现代诗歌的学*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的豪迈大气,风流才子徐志摩的潇洒飘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多难的祖国面对多难的父老乡亲诗人闻一多艾青所发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

  (二)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一:参读------------------4分

  (三)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二:美读------------------15分

  1齐读---------初步自我体悟诗境--------1

  2听配乐朗诵-------3

  3由朗诵-------3

  4给画配诗朗诵-------3

  5表演现场版《雨巷》 --------5

  (四)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三:议读-------22分

  (五)总结:象征诗-------3分

  写作练*:

  请仿照象征诗《墙角的花》,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墙角的花

  墙角的花,

  当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说课稿:雨巷 3

  【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 、油纸伞——小花伞 、 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说课稿:雨巷 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五、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具有音韵效果)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颓圮。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再次聆听配乐朗诵)

  (五)作业题: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范例:

  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轻柔缠绵的歌曲。“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板书设计:

  雨

  巷戴望舒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主要几个环节,由于说课的经验不够,本次说课还存在诸多不足,请评委老师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雨巷 5

  一、教学设想

  1、关于教材

  对《雨巷》这首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没有时空的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都对它有自己的解读和发现,因此鼓励学生对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我认为《雨巷》一诗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能让学生在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还是需要一些老师的指导意见,所以我把诵读该诗歌作为我整节课贯穿始终的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中首先以诵读文本作为基准,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雨巷》在意境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所以赏析文本的意境美是我这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我希望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在答题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对于《雨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探讨应该是该诗歌的一个难点,这是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所以我将它定为这节课深入探究的关键点,希望通过对这两点的研讨,让学生在用心思考的情况下朗读诗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

  2、关于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本诗,让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这是感情的载体,同时也鼓励学生积累传统的审美意象,增强鉴赏诗歌的厚重感。

  ②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了《诗经蒹葭》,高一上半学期刚刚诵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接触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回环往复美,在此基础上我希望通过对本诗的学*让学生充分欣赏它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强学生学*诗歌的积极性。

  ③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用字用词,增强“炼”字意识,增加对诗歌鉴赏的深度。

  3、关于学生:

  我们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对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学期,通过对经典诗歌的学*和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和素养,但是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的火花充分的展示在课堂上,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二、关于教法

  ①作为诗歌教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本的情感,所以我把诵读作为这节课贯穿始终的教学目标,在读中品,在品中悟。

  ②熟读文本之后,我将品味作为我这节课的第二大目标,分析意境,品味语言。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③一读二品之后,还要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的体悟,体悟文本的形象,体悟文本的主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关于学法

  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充分运用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在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放归课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讨论交流,对学生讨论完后还有争议的,教师点评插入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二)导入新课

  轻轻地,梅雨时节,在飘着淡淡丁香花香的江南雨巷,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留下一颗落寞的心在孤独的徘徊惆怅。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雨巷,嗅嗅这忧郁的花香,品品这迷茫的感伤。

  (三)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明确:惆怅,哀怨,凄婉,迷茫。)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朗读这首诗歌呢?

  (明确:语速应该是舒缓的,感情是哀怨的)

  让几名学生任选其中最喜欢的一两节来尝试朗读诗歌。(请其他学生对此点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点拨插入知识点:

  1、感情要把握住,哀怨、伤感的情绪。所以语速要舒缓,舒缓了才会将那种伤感的情感读出来,要记住“欲速则不达”。同时整首诗歌的感情在每一个小节中又是不一样的,第一小节“希望”是一种在伤感中怀着热切的期望,第四小节中则是表达出作者在伤感中的一种怦然心动,一种情感的涟漪。五六两个小节中那种姑娘最终消失后作者的那种无奈与凄凉表达的十分明显。最后一节则体现作者的失落与寻觅。

  2、节奏停顿的处理要注意,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诗歌朗诵中,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强诗歌的韵味。

  3、轻重音的把握在朗读中的地位也非常的重要。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的“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

  老师做尝试朗诵,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的把握。(配乐朗诵)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情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节奏,读出音韵。

  请一位学生来尝试朗读,请同学们按要求来点评。

  下面请听专家的朗读。

  (四)把握意象,赏析语言

  1、我们自己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并且也听了专家的朗诵,那么在诗歌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同学们按照小组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请同学们先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分析。)

  明确:

  ①雨巷:(对该意象我准备分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解读)

  “巷”是一个又窄又长的小街通道,又窄又长表现了愁绪的绵绵悠长;“雨”则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雨虽然不大但給人以愁思又多又密之感,贺铸曾经写过:“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愁绪弥漫了整个的空间,跨越了时空,在雨巷里也有同样的表现;从色彩基调来看,江南小巷颜色为灰黑色,青石板的小路长满青苔,属于暗色调,又在雨中,天色灰暗、阴沉。

  (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关于描写雨巷的诗句。示例:第一: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第五节: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第七节: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然后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等来具体分析。最后抓雨巷自身的特点来深刻体会。)

  (分析完后让学生带着情感将重点的句子齐读。)

  ②丁香:(对此意象我设想从中国传统的典型的意象拓展入手,让学生明确丁香花在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定位。)

  为什么用丁香来修饰姑娘?丁香一般在暮春时节开放颜色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中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这正如梧桐、浮萍、芭蕉代表的是光阴易逝,青春不在的惆怅与哀愁,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表达的是凄凉情绪。“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则表达的是光阴易逝,而“松竹梅”则代表的是高洁正直,无所畏惧等等。

  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寻找诗歌中的相关的诗句,反复诵读体味。示例:第一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第六节: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然后结合丁香的传统意蕴来分析该意象的特点。)

  (任选其中的一节让学生反复自读,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油纸伞:怀旧复古的特点,带有一种时代的气息,那种江南的美,那种诗情画意,那种浪漫在这一个意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方法指导:同上。示例:第三节)(让一名学生起来朗读该小节,体味意象的特点。)

  颓圮的篱墙:一种落寞的情感油然而生,破败的篱墙是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消失的地方,一种淡淡的失落,一种淡淡的哀愁飘散在空中。

  (方法指导:同上。示例第五节)(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读,体味该意象的特点。)

  这几种意象都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灰暗的,凄迷的。

  通过这些意象,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2、在这首诗歌里,作者除了运用这些意象之外,同学们看一看诗歌中有没有直接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词语或句子?试选其中一两处进行分析。(设计此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挖掘意象,分析情感的基础上,再来重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或语句。)

  明确:

  “彷徨”:徘徊,点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惆怅。

  “寂寥”:寂寞冷清的意思,体现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内心情怀无人倾诉的无奈。

  “哀怨”“凄婉迷茫”“惆怅”“愁怨”:直接抒情的词语。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体现作者内心的哀怨。

  “太息”:叹息的意思,内心郁闷的体现。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在这里“冷漠、凄清、惆怅”三个词语中,“冷漠”是外在的表情或态度,“凄清”是内心的悲凉,而“惆怅”则是连绵不断的愁绪。三个词形成一种语意上的递进关系。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其中“颜色、芬芳、忧愁”三个词语在语意上亦形成一种递进。颜色是从表面上看,芬芳是走*了闻到的,忧愁是内心的情感,必须用心才能感受到。

  (方法指导:这些词语不仅表达了凄凉情感,而且程度上进一步深化。我们分析这些词语是提醒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诗歌中重要词语的使用与作者表达感情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

  请同学们带着对意象的理解,有感情再朗诵全诗。

  (五)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1、诗歌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姑娘?诗歌是怎样来表现的。(该题的设计目的是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让同学们在鉴赏意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体悟作者的情感。)

  清新淡雅,楚楚动人,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方法指导:首先从文章中寻找依据。如:第二节: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第四节:“默默地”一词点出姑娘的孤独,“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通感的修辞,写出了女子目光的凄迷,刻画了姑娘的幽怨与哀婉,一个“飘”点出女子的空灵,两个“梦一般的”叠用又写出了女子的虚幻与迷茫。然后用概括性的词语进行归纳。)

  2、那么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

  明确:

  ①因为这个姑娘可能就是诗人曾经的恋人,现在重新相遇却无法相伴。

  ②丁香姑娘是诗人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

  ③是诗人可以倾诉的内心忧愁的对象。

  3、有人说戴望舒的这首诗是单纯的抒发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不能实现时惆怅伤感的爱情诗;也有人说《雨巷》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苦闷彷徨的政治诗。你赞同那一种看法呢,你还有没有自己的解读?请说说你的理由。(大屏幕展示时代背景: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xxx**,xxx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该题设计的目的是探讨诗歌的主旨,对该首诗歌主旨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读来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

  明确:

  第一种:认为是单纯的爱情诗,因为诗中流露的是找一位志同道合,同病相怜,感情相通,相互安慰的姑娘。

  第二种:结合背景点出作者苦闷彷徨,郁郁寡欢,找不到出路,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即可。(自屈原以来,以美人,香草作为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已经是屡见不鲜。《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体现了屈原对君王对理想的依恋。)

  第三种:……

  小结:这美妙的文字,像古筝的流音,那梦一般的叹息,那幽幽的眼神,永远的印记在我们的心中,欣赏完戴望舒的雨巷,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缪斯的殿堂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那个迷惘的时代,走出这种迷濛的忧郁,要知道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最后让我们闭上双眼,听听录音,再次感受它的美丽。(播放录音)

  布置作业:

  《雨巷》学案的拓展提高题。

  板书设计:

  雨巷

  1、情感美哀婉、惆怅

  2、意境美朦胧、凄美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戴望舒《雨巷》赏析 (菁华5篇)

戴望舒《雨巷》赏析1

  【原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①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

  走*,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①[彳亍(chì chù)]慢慢走,走走停停

  【文章疏导】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和与涛涛的回忆!

  【写作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赏析】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来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是不能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忽略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1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的有力的推荐,是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 序》)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和“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戴望舒《雨巷》赏析2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

  走*,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名作赏析

  《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其时革 . 命失败的阴云笼罩着*大地,诗人只能在惶惶之中看着理想和现实的极端背离;另一方面,诗人居住在好友施蛰存的家中,他深爱着施的妹妹,却得不到对方任何的回应。压抑的外部环境和沉郁的内部心境的交互影响,使诗人唱出了*现代诗歌的绝唱。

  巷子大多在江南,长长的、曲折的,有说不尽的风情,不尽的缠绵。江南的雨更美,柔柔的、迷蒙的,或带着淡漠的愁绪,或含有浓浓的温情。诗人在这样的雨巷中走着,独自“撑着油纸伞”,品味这雨、巷子和寂静带来的愁绪、感伤。诗人彷徨着:

  ……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姑娘来了,带着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和丁香般的忧愁。姑娘和诗人共同走在这寂寥的雨巷,都撑着油纸伞,在彷徨,都带着说不出的愁怨,说不出的冷漠、凄清和惆怅。姑娘*了,投来一声莫名的太息,又渐行渐远了。

  这一切都如同梦一样,凄清迷茫。姑娘离去了,离开这可能产生爱情、产生温暖的雨巷。雨仍在下,巷子仍是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也逝去了,太息也消散了,连惆怅也变成冰冷、枯寂的惆怅了。

  诗人仍在撑着油纸伞,在独自彷徨。刚才的一幕,是梦还是诗人的情绪,是诗人的想象还是诗人心中的祈愿?在诗的结尾,诗人没有用“希望逢着”,而是用了“希望飘过”。那飘过的一瞬在诗人的心中升华了,成为一种境界:美。

  这首诗将象征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诗的意象浓而不结、繁而不乱,可谓环环相扣、丝丝在理:雨的凄清愁怨和巷子的幽微动人、丁香和姑娘、姑娘的惆怅和诗人的彷徨相得益彰。这些共同奏出了低沉而优美的调子,唱出了诗人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心绪。可以说,《雨巷》是*诗歌史上的一个标志,标志*现代派诗歌的成熟;是一个成功的实验,既很好地吸收了西方诗歌中成功把握和表达现代社会的手法技巧,又很巧妙地融入了*古典的诗情画意。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丞,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幼年患有天花,容貌因此被毁。1928年发表诗歌《雨巷》震动文坛,获得“雨巷诗人”美誉。但这并没有使诗人得到他苦恋的意中人——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心。几经辗转,施绛年虽同意和他订婚,但也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必须留学回来才能结婚。1932年诗人去法国,1935年回国,此时施绛年已嫁作他人妇。诗人痛苦之下,找到施绛年,以一个巴掌结束了自己长达8年的苦恋。1936 年戴望舒与穆时英的妹妹相识并结婚。抗战爆发后不久,诗人全家去了香港,诗人一边做抗日宣传工作,一边主编文学杂志。1941年被捕入狱,因此致病。1950年于北京逝世。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及译著等留世。

戴望舒《雨巷》赏析3

  我只是茫茫时代大海中的一粒沙尘,被海水吞噬得再无飞扬的气力,只能苟延残喘于幽暗的陆地。上帝听见了我无望的祈祷,将我幻化为人形,去追寻沙尘可遇不可求的珍贵。

  带着惶恐与欣喜的我,走进了江南烟雨朦胧的小巷中。缘故,许是小巷因为绵绵梅雨的缘故,而变得愈发漆黑、阴冷。我撑着油纸伞心里想着:得快步跨过这不吉利的地方。地上青石板的水坑太多,我只得慢下脚步。天上棉花似的乌云,一簇挨着一簇,占据着整片纯洁无暇的天空,小巷两边的木门紧闭,只留下雨滴敲打在青石板上的滴答声,滴进我心窝,让我和雨滴的呼吸变得一致。突然间,眼前本来杳无人息的巷子中,竟多出了一位与我同样撑着油纸伞的妙龄女子。她似乎也在为这江南绵雨而苦恼、忧愁,俨然不知“邂逅”会在江南高发。向背影望去,我看到她身材匀称,婀娜多姿。在我眼中,她就如《诗经》中《硕人》所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我思维跳跃之际,她停住了脚步,缓缓倾斜了手中的伞,微微在小巷的某一处角落,抬起了她明亮的眼睛,注视着空气中漫天飞舞的雨点。虽然眼睛明亮,可眼里满是浓的化不开的愁绪,凝结在黑色的瞳仁里,吸引着我的心,原来这是就我所要寻找的那份珍贵。

  我明白了,她和我是那么相似,想逃离这小巷,却又不得不一步一步踏过这不长不短的距离。若要用花来形容这曼妙的女子,恐怕只有丁香了。“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我随即加快了步伐,以便可以和我的丁香姑娘说一会儿话,道一声珍重。我离她愈发的*了,恍若情真意切地瞧见了她那愁绪的瞳仁。当我想凑得更*时,她却如柳絮般霎那间飘离了我的视线。“我是在梦里吗?可雨下到我身上是事实啊。”我自问自答道。雨点依旧敲打着青石板,小巷的尽头,我又望见了这位丁香姑娘,只是眼神不变,脸庞多了一丝清浅的微笑。

  我继续徘徊着、徘徊着,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刚才的微笑,这雨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把她的颜色、芬芳、忧愁都擦拭掉。甚至,那意味深长的微笑。我继续徘徊着、徘徊着,长长的小巷我瞧见了出口,也望见了失落和希望。哪怕再梦一回也不要紧,我仍希望前方会出现我的丁香姑娘,她的眼神是忧愁的,身段是婀娜的,背影是唯美的……

戴望舒《雨巷》赏析4

  一、作者介绍

  戴望舒(19xx--19xx):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19xx年11月,成名作《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先后出版诗集《我底记忆》(19xx)、《望舒草》(19xx)、《望舒诗稿》(19xx)、《灾难的岁月》(19xx),共存诗90余首。戴望舒的新诗经历了早期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发展过程。《我底记忆》三辑:“旧锦囊”共12首;“雨巷”共6首,“我底记忆”共8首。《望舒草》最具代表性。早期和成熟期作品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新的转折点出现在《灾难的岁月》,19xx年日军占据香港,戴在香港担任抗日文化领导任务,后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思想深沉、坚定,有了飞跃,书写抗战爆发后民族苦痛、爱国、斗争信念。名篇《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在艺术上往往将写实和象征相结合,吸取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艾吕雅等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二、《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联系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戴望舒《雨巷》赏析5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

  走*,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名作赏析

  《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其时革 . 命失败的阴云笼罩着*大地,诗人只能在惶惶之中看着理想和现实的极端背离;另一方面,诗人居住在好友施蛰存的家中,他深爱着施的妹妹,却得不到对方任何的回应。压抑的外部环境和沉郁的内部心境的交互影响,使诗人唱出了*现代诗歌的绝唱。

  巷子大多在江南,长长的、曲折的,有说不尽的风情,不尽的缠绵。江南的雨更美,柔柔的、迷蒙的,或带着淡漠的愁绪,或含有浓浓的温情。诗人在这样的雨巷中走着,独自“撑着油纸伞”,品味这雨、巷子和寂静带来的愁绪、感伤。诗人彷徨着:

  ……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姑娘来了,带着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和丁香般的忧愁。姑娘和诗人共同走在这寂寥的雨巷,都撑着油纸伞,在彷徨,都带着说不出的愁怨,说不出的冷漠、凄清和惆怅。姑娘*了,投来一声莫名的太息,又渐行渐远了。

  这一切都如同梦一样,凄清迷茫。姑娘离去了,离开这可能产生爱情、产生温暖的雨巷。雨仍在下,巷子仍是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也逝去了,太息也消散了,连惆怅也变成冰冷、枯寂的惆怅了。

  诗人仍在撑着油纸伞,在独自彷徨。刚才的一幕,是梦还是诗人的情绪,是诗人的想象还是诗人心中的祈愿?在诗的结尾,诗人没有用“希望逢着”,而是用了“希望飘过”。那飘过的一瞬在诗人的心中升华了,成为一种境界:美。

  这首诗将象征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诗的意象浓而不结、繁而不乱,可谓环环相扣、丝丝在理:雨的凄清愁怨和巷子的幽微动人、丁香和姑娘、姑娘的惆怅和诗人的彷徨相得益彰。这些共同奏出了低沉而优美的调子,唱出了诗人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心绪。可以说,《雨巷》是*诗歌史上的一个标志,标志*现代派诗歌的成熟;是一个成功的实验,既很好地吸收了西方诗歌中成功把握和表达现代社会的手法技巧,又很巧妙地融入了*古典的诗情画意。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丞,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幼年患有天花,容貌因此被毁。1928年发表诗歌《雨巷》震动文坛,获得“雨巷诗人”美誉。但这并没有使诗人得到他苦恋的意中人——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心。几经辗转,施绛年虽同意和他订婚,但也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必须留学回来才能结婚。1932年诗人去法国,1935年回国,此时施绛年已嫁作他人妇。诗人痛苦之下,找到施绛年,以一个巴掌结束了自己长达8年的`苦恋。1936 年戴望舒与穆时英的妹妹相识并结婚。抗战爆发后不久,诗人全家去了香港,诗人一边做抗日宣传工作,一边主编文学杂志。1941年被捕入狱,因此致病。1950年于北京逝世。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及译著等留世。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雨巷》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雨巷》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导入):采用幽默回顾法,调动学生学*兴趣,从中导入新课──前些天我们学校有人把一首古诗给改了,这首诗的名字叫“春晓”。“春晓”被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大家知道后两句吗?(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学生笑──调动气氛》

  上星期又有一位同学把一首现代诗给改了,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诗吗?(学生沉默或答错),大家都不知道?恩,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我就知道这首诗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改的,这首诗改的水*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给大家念几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到是那首诗被改: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蚊子装饰了你的床帐,你装饰了蚊子的梦。(**根据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名字自行修改)

  (引导学生回忆起“断章”)断章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板书),大家喜欢“断章”这首诗吗?(……)那大家喜欢朦胧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答)

  喜欢的同学要注意了,因为今天我给你们讲的课就是一首极为经典的朦胧诗,不喜欢的同学更要注意了,因为我相信你们听完这堂课后就会喜欢上朦胧诗的。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文,请大声告诉我,今天我们要上的课叫什么?(雨巷,在黑板上写出“雨巷”)

  (二)朗读

  请大家跟我一起看黑板(指着“雨巷”)。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好,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圮,太息,彳亍。《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指着板书强调),大家不要找错了。》

  (朗读完后进行点评,可从普通话标准,节奏轻重急缓,感情是否丰富等方面进行点评)

  (三)作家介绍,写作背景

  大家说“雨巷”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刚才我也说了,这首诗是*朦胧诗的百年经典。那么对于这么出名的诗,有谁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下它的作者跟写作背景呢?(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适当板书)

  (四)找意象(6个:油纸伞,雨巷,丁香,我,姑娘,篱墙)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谁撑着油纸伞(作者=我),我在干么?(独自彷徨)。为什么彷徨?(读诗一定要联系写作背景,在作者介绍中我说过因大革命的失败,作者一度迷失自己,他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他迷茫,他哭闷,所以他彷徨着,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胡乱走着)这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凄清,迷茫,苦闷,徘徊)

  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六)分析意象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诗,现在我们要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6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二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给大家分析了三个意象,大家现在应该知道如何理解朦胧与明确并存了吧(知道)。那剩下的三个就当作家庭作业,同学们带回去好好思考,下节课我来提问。

  (七)引导背诵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逢,结着,是有……)

  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现在合上课本,看黑板试着回忆:

  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作业:1.分析剩下的三个意象

  2.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放“雨巷”的朗读带

  (二) 分析意象

  1. 篱墙。明确:一堵墙。

  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 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3. 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三)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四) 课堂练*:解读课后*题。

  (五) 复*全文

  (六) 作业:把剩下的练*完成。

  2.预*下一节课

《雨巷》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

  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样熔铸而成的?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探寻戴望舒的《雨巷》。

  二、写作背景及《雨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聆听录音,感知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感受:忧伤、惆怅、凄婉、寂寥和朦胧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

  明确:诗歌内容,具体说是语言。

  四、研读诗歌,把握意象

  1、我们的忧伤、惆怅等感受来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某些情感。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意象特征

  雨巷悠长、寂寥

  油纸伞古朴

  我惆怅

  丁香姑娘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颓圮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5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二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个是篱墙。明确:一堵墙。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这些意象中哪个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讨作者选择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作用。

  (1)作者为何选择丁香来描写姑娘?

  明确:丁香的特点是高洁、美丽,古人常用丁香来表现愁思,而本诗开头就定下了这样凄凉、忧伤的基调。

  (2)读完全诗,你认为丁香姑娘存在吗?哪里看出?

  明确:不存在。开头“我希望逢着”,结尾“我希望飘过”,表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现,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这种并未在诗歌中实际出现的意象我们一般称为虚笔,这种手法称作象征。

  (4)那么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见课后练*二。此问题让小组讨论)

  明确: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美丽、惆怅、寂寥,与“我”相*,又显得虚无缥缈。因此通过她表现了诗人自身孤独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无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恋人、理想(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苦闷之情)、人生(小知识分子青春期的孤独忧郁或多愁善感)。

  3、再读诗歌,领悟意境。

  再读诗歌,尽力读出丁香姑娘的特点,也读出作者的心境。思考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意境呢?(学生齐读,有愿意单独朗读的更好)

  提示:所谓意境是指一个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整体境界,它包含了诗歌的整体氛围、作者抒发的情感。

  明确:孤独、寂寥、凄婉、惆怅、朦胧的意境。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感伤、凄美、朦胧美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第二课时

  过程:

  一、放《雨巷》配乐朗读。

  二、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处理课后练*一)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结归纳: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四、拓展延伸

  总结: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并用今天所学的意象分析法学*,领悟诗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树》、《再别康桥》或《雨巷》,仿写一首诗,注意意象的选用。

《雨巷》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

  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样熔铸而成的?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探寻戴望舒的《雨巷》。

  二、写作背景及《雨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聆听录音,感知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感受:忧伤、惆怅、凄婉、寂寥和朦胧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

  明确:诗歌内容,具体说是语言。

  四、研读诗歌,把握意象。

  1、我们的忧伤、惆怅等感受来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某些情感。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意象特征

  雨巷悠长、寂寥

  油纸伞古朴

  我惆怅

  丁香姑娘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颓圮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5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二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个是篱墙。明确:一堵墙。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这些意象中哪个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讨作者选择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作用。

  (1)作者为何选择丁香来描写姑娘?

  明确:丁香的特点是高洁、美丽,古人常用丁香来表现愁思,而本诗开头就定下了这样凄凉、忧伤的基调。

  (2)读完全诗,你认为丁香姑娘存在吗?哪里看出?

  明确:不存在。开头“我希望逢着”,结尾“我希望飘过”,表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现,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这种并未在诗歌中实际出现的意象我们一般称为虚笔,这种手法称作象征。

  (4)那么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见课后练*二。此问题让小组讨论)

  明确: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美丽、惆怅、寂寥,与“我”相*,又显得虚无缥缈。因此通过她表现了诗人自身孤独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无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恋人、理想(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苦闷之情)、人生(小知识分子青春期的孤独忧郁或多愁善感)。

  3、再读诗歌,领悟意境。

  再读诗歌,尽力读出丁香姑娘的特点,也读出作者的心境。思考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意境呢?(学生齐读,有愿意单独朗读的更好)

  提示:所谓意境是指一个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整体境界,它包含了诗歌的整体氛围、作者抒发的情感。

  明确:孤独、寂寥、凄婉、惆怅、朦胧的意境。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感伤、凄美、朦胧美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第二课时

  过程:

  一、放《雨巷》配乐朗读。

  二、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处理课后练*一)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结归纳: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四、拓展延伸。

  总结: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并用今天所学的意象分析法学*,领悟诗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树》、《再别康桥》或《雨巷》,仿写一首诗,注意意象的选用。

《雨巷》教学设计4

  一、 教材地位及作用

  《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学*《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 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③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

  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是个有效而简单的方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 同学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的视频

  ⒉ 同学们,《小城雨巷》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答:烟雨蒙蒙,雨巷深深,舞者跳舞优美····

  (二)走进诗人戴望舒

  对于江南、对于雨巷,无数的作者、诗人都曾经描写过、抒发过对她的浓厚情感。其中有一位*代的诗人,因为一首描写雨巷的诗被称为“雨巷诗人”。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 介绍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诚挚。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体味全诗,整体感知

  ⒈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播放《雨巷》配乐朗诵

  ⒉欣赏完了这篇诗歌,那么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或者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低沉幽怨伤感

  ⒊同学们分析的很正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边朗诵边体会诗歌中所呈现的低沉、幽怨、伤感的感情基调。

  ⒋请一名同学作示范朗诵,让同学们再次感受诗歌的基调。

  (四)分组讨论,寻找意象

  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分组,咱们班一共有42名同学,分为7组,一组6名同学并设一名组长。

  分组完毕

  ⒉同学们,我们知道诗歌是由意象组成,一个个特殊的意象营造出诗歌特有的意境,《雨巷》也不例外。让我们回到课本,走进《雨巷》的情节里,找出你所认为的这首诗的意象,并说出这些意象给人的感受和象征意义。各个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讨论,派出一名同学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完毕

  ⒊每一小组进行发言,并把他们的观点写在黑板上,指出学生讨论中疏忽、遗漏的部分,最后形成板书。

  生答:明确意象有六个: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①.“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 满了朦胧美。象征着作者的寂寥、忧郁的心境。

  ②.“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③.“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这是源于*人的“丁香情结”。在*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④.“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⑤.“我”,诗人自己的化身。像丁香般的姑娘一样彷徨、迷惘、寂寞 。

  ⑥.“姑娘”,诗人心目中恋人,理想的化身。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诗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五)板书设计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美丽、忧愁、惆怅 恋人、理想 我彷徨、迷惘、寂寞 诗人

  (六)深入文本,具体分析

  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这篇诗歌的主要情节

  时间: 暮春凄婉伤感

  地点: 小巷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 细雨空蒙 迷离

  道具: 油纸伞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 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 丁香姑娘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丁香先生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题: 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

  ⒉ 逐段进行解说,充分把握诗歌的整体概念。

  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

  她默默地走*,走*,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这位丁香姑娘处在一种凄婉迷茫的状态。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丁香般的姑娘就在细雨朦胧中消散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⒊ 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已经有了大体的把握。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诗歌故事的发展脉络呢?

  生答:这首诗刚开始诗人表达了他想遇到丁香姑娘的愿望。后来,他真的遇到了一位凄婉、哀怨的丁香姑娘。他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诗的最后表现出诗人想再见这位丁香姑娘。

  ⒋不错。这位同学已经说出了这篇诗歌的段落。

  一 (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 (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七)、温故知新、品味音乐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探讨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

  ⒈变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例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散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

  效果:通过切割散文式长句,浑然天成地组成了神形兼备的现代诗。

  ⒉复沓句式的妙用

  如第三节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如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效果: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⒊词的重叠运用

  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使《雨巷》在音节运用上显得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

《雨巷》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巧用象征,诗意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象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

  象 与 情 合

  情 由 境 生

  (六)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写一首表达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课件播放歌曲)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学*,旨在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初步尝试诗歌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三个目的贯穿于课文学*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加进相关的学*内容。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雨巷》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 惆怅(chóuchàng)

  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整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三、【赏美品美】

  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

  (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

  ⑴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归纳学生发言,幻灯片: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颓圮的篱墙:破败、荒凉。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教师总结: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歌曲动听旋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2、诵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过渡)有人说,诗是情感的铀,语言的钻石。的确,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像一首绕梁的歌,当我们沉浸在“雨巷诗人”为我们营造的忧郁凄美的意境中时,是否感受到另一种美呢?

  ⑴ 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⑵ 提问:我们感受到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处理造成的呢?

  明确:

  ①、每行三顿。

  ②、单字顿都设在行首。

  ③、复沓手法的运用。

  ④、叠词的妙用。

  ⑤、诗的押韵,每节押“ang”韵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

  ⑧、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过渡)文学欣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长的雨巷就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义呢?

  讨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⑴ 根据本文故事情节看:

  爱情诗。

  ⑵ 从诗歌传统角度看:

  理想。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象征高贵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炉中煤》“年轻女郎”意象象征祖国。

  ⑶ 知人论世,课件显示背景(“我”的补充──另一层面的“我”,将来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所以,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四、【结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别样的美。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课件播放朗诵)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板书设计】

  戴

  雨

  望 意境美──音韵美──执著美

  巷

  舒

  七、【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雨巷高中教案通用5篇

  雨巷高中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雨巷高中教案 2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1《雨巷》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 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补充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1《雨巷》读后感

  又是细雨斜飞,暮色苍苍,听那雨声渺渺然淅淅沥沥,似是一首忧伤而美丽的诗,轻拨我的心弦。思绪如潮,飘向雨巷,飘向远方。

  青石小巷,风里雨里,我走入苍茫。烟雨朦胧中,我遇见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结着丁香般的惆怅,晶亮清纯的眸子蒙蒙望着远方,嘴角挂着幽幽的哀伤,她缓缓向我走来,袅袅婷婷,绰绰约约,一时间,我竟分不清这是幻还是真。

  丁香花盛开的季节里,我遇见了这样一个丁香般的姑娘,虽然她向我投来太息般的目光,象梦一样的迷茫,虽然她即将从我身边翩然飘过,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而这梦境般的绮丽,已注满我的心房。

  姑娘!你可曾听到我的心跳,感到我的慌张?迎着你彷徨的目光,和丁香一样的芬芳,我想问一声:能否能否,请你驻足,今后的漂泊中,将我一起带上?你是我梦中的姑娘。我知道,有这样的邂逅已是奇迹,我感激上苍,可是让我如何忍受,你瞬间的消逝和我永久的思量?

  用那灵动的眼神,你望着我,明净而又带着丝丝迷茫。你说,你只属于这个雨巷。每当雨季到来,你总会在雨巷徘徊,这里有你的回忆,你的过往,你的无奈,你的期待,你的寂寞,你的忧伤……这里演绎过太多的浪漫,交织过太多的悲喜,刻骨神伤。每个雨季,念着远去的缘分,你只能在这里痴痴倚立、哭泣、彷徨。

  从你的双眸中,我看见了闪忽即逝的璀璨的光芒,看见了一泓湖水中的轻波荡漾。心事扰乱了守候,雨丝迷蒙了双眸,蓝色的油纸伞一如你蓝色的忧愁。我无言以对,怜惜开始在心底蔓延。既然你相信你的缘分,请让我分享你的悲伤。每当细雨梦回,我会想起你的模样,但愿等待不会消了你的颜色,散了你的芬芳。

  终于,你灵秀的身子,和那盈澈的油纸伞,还是和我擦肩而过……从今往后,我的思念会为你披上霓裳,我的牵挂会祝你穿上嫁妆。

  而我的心,从此被囚困在冷冷的雨季,从此留给了悠长的雨巷,凄清的目光,和忧郁的姑娘。

  雨巷高中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雨巷高中教案 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掌握诗歌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教学方法

  1、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多媒体手段:

  1、录音机;

  2、投影仪。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导语设计:我们在前阶段学*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绍-教案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

  对。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放录音第三遍)。

  5、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结合第1-4号张投影片)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附全诗)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1)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最后通过第四次录音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六、随堂练*:(另附)

  [附]:教学投影片

  (一)作者照片

  (二)雨巷片段投影片

  雨巷高中教案 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掌握诗歌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教学方法

  1、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多媒体手段:

  1、录音机;

  2、投影仪。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导语设计:我们在前阶段学*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绍-教案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

  对。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放录音第三遍)。

  5、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结合第1-4号张投影片)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附全诗)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1)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最后通过第四次录音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六、随堂练*:(另附)

  [附]:教学投影片

  (一)作者照片

  (二)雨巷片段投影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