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说课稿实用10份

首页 / 说课稿 / |

  诫子书说课稿 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

  (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诫子书说课稿 2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不努力学*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布置作业:

  预*《猫》,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诸葛亮的童年经历

  诸葛亮,他9岁就没了母亲,三年后父亲又去世了。从父诸葛玄本是豫章太守,就把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带到他做官的地方,打算帮他们弄个一官半职。没想到朝廷罢了诸葛玄的官,所以计划都成了泡影。他们只好依附于荆州牧刘表,不久,诸葛玄又在不得意中死了,诸葛亮兄弟断了生计,只好在隆中搭建几间茅屋,辛勤劳作。也就是说,诸葛亮的童年是悲惨的,他的流浪生活给了他思考天下大事的基础,还真的是苦难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党人起义的时候,诸葛亮正好四岁。诸葛亮的祖父诸葛丰本是东汉王朝的司隶校尉,相当于京城警备总监,只可惜诸葛丰为人过于刚强正直,得罪了善于为非作歹的皇亲国戚,于是,皇帝便免除了诸葛丰的官职,废为庶人。诸葛亮生活也就转入悲惨,但祖父的高风亮节,却遗传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圭,曾任泰山郡郡丞,母亲是章氏,兄弟三人,姐姐一人。诸葛亮母亲去世后,为了照顾年幼的子女,诸葛亮的父亲又娶了后母,三年后父亲又去世了。丧失双亲的诸葛亮兄弟,由于后母无力抚养,全靠从父诸葛玄接济。

  诸葛亮本出生在琅琊郡属徐州。董卓之乱,关东诸侯勤王起义的战争,徐州在陶谦力保中立的政策下,总算没有收到波及。但是,雄踞克州的曹操,其父亲在徐州意外被害,曹操便兴兵攻打徐州,于是,整个徐州立刻陷入兵荒马乱之中,位于徐州的琅琊郡也遭到波及。诸葛亮也就跟着从父诸葛玄,离开家乡,暂避战乱。也就这样,诸葛亮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从父诸葛玄被反董卓集团的南区领袖袁术任命为豫章郡太守。诸葛玄带着年幼的诸葛亮兄弟前往赴任。但年纪已二十一岁的诸葛亮的长兄,必须担负重建家声的责任,因此他决定另找生路,以免寄人篱下,几经思索后,便和继母远赴江东,一家人从此离散,各奔东西。

  诸葛亮跟着从父诸葛玄从徐州北部经由泳州,南下到豫章的流浪旅程中,所看到的战争带来的兵荒马乱,土地荒废,人民妻离子散,善良的百姓被迫拿起刀剑铤而走险,从事盗匪生涯,这种悲惨的流浪情境,给诸葛亮的人生观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诸葛玄到任后,东汉朝廷又派来朱皓担任豫章州太守,朱皓上任后,便从扬州刺史刘镖处借来大批军队,诸葛玄的后台袁术正在和曹操交战中,自顾不暇,导致诸葛玄势单力薄,无力抵挡。为了顾全面子和家人安全,只得被朝廷免去了官职,匆匆撤离,诸葛亮又一次陷入苦难的流浪生涯。

  家乡是无法回去了,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来到荆州的襄阳城,去依靠老朋友荆州刺史刘表。荆州刺史刘表早年也名列“八俊”之一,声望极高,他不赞成卷入不必要的战争中,所以一向闭关自守,既不参加董卓和反董卓联盟的战争,对袁绍、袁术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保持中立,所以荆州内部还算稳定,不太受东汉末年战乱的影响,而且文风鼎盛,是个相当不错的“避难港”。

  也就这样,诸葛玄委屈地做了刘表的幕僚,一年之后,他一病不起,幸好刘表仍顾念旧情,承担起诸葛亮一家的物质生活,诸葛亮的姐姐也嫁给了荆襄名门庞德的侄儿庞山民,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十六岁的诸葛亮便决定带着弟弟独立生活,他将从父诸葛玄仅有的些微财产变卖,直接去晋见刘表,表明自己自力更生的意愿,刘表十分高兴,便帮助他们以极少的代价,在襄阳城西二十多公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将这两兄弟安顿下来。诸葛亮也就这样,结束了流浪生涯,在隆中找到了第二故乡,搭建了几间茅屋,自行耕种,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

  从丧母到丧父,从从父的做官也被迫免职,从山东到山西,再由江西到湖北,诸葛亮的童年真的是流浪孤儿,命运十分悲惨,辗转千里之远,仅仅逆着长江到荆州,就要有十几天的舟楫颠簸之苦。幸好,诸葛亮还年轻,虽是流浪孤儿,却也增长了不少见识,流离之间,也更体会了家园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诸葛亮的成年经历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先主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博才多能的诸葛亮

  政治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军事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书法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政务和军事活动中,也常有练*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他却不忘练*书法。

  绘画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音乐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文学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三国时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凿齿《汉晋春秋》,*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诫子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议论抒情一类的文章,学*本单元,在提高学生文言水*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过程、方法目标: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学*,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四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水*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音频、文字资料,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激发学*的兴趣,另外设置了超级链接,各界面交换自如,每一个略有微机常识的老师都能操作使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理解内容,感悟主旨,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译文,在诵读中品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教诲,指导自己的言行。

  重点与难点:

  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屏幕呈现“走进国学经典感受古文魅力”,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二、上课环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了《<论语>十二章》,其中阐述学*和思考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是?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是?

  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诫子书》。(板书课题、作者)

  (二)文章朗读我投入

  1.自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选读文章:选一生读,另一生点评后再读,其他生点评。

  3.听读文章:(录音)注意划分节奏。

  4.跟读文章:(视频)注意语气语调。

  5.荐读文章:推荐男女生各一名来朗读后点评。

  6.齐读文章:师生共读。

  (三)作者资料我清楚

  1.生先说说自己知道的诸葛亮。(电视剧《三国演义》)

  2.师呈现: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我们称颂诸葛亮,除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主要还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

  (四)作品意图我知道

  1.生答。

  解题:“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信。那么诸葛亮的儿子是?作者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学生回答过程中穿插相关语句的.翻译)

  这是一千多年前,作者对儿子的告诫,那我们现在读来还有意义吗?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在诸葛亮的告诫下,诸葛瞻后来成为了怎样一个人呢?请看——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诸葛亮之子,蜀汉大臣。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才思敏捷,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人才。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品学兼优,深得蜀人喜爱。后邓艾伐蜀,他与长子诸葛尚率军迎战,战败以身殉国。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

  2.师呈现: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行(做人)和学(学*)两方面来告诫儿子,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五)经典文章我背诵

  如此经典,怎能不诵?生课堂诵读:自由诵、选生来诵、师生齐诵。

  (六)课堂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诸葛亮的《诫子书》,相信这篇古文对于现在的我们意义依旧深远,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徜徉在国学经典里,收获知识、分享快乐、指导人生。下课!

  诫子书说课稿 5

  一、导入新课

  开课之始,我会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开篇,然后请学生列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固有知识,加深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课程开展。

  二、出示学*目标。

  根据七年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特点,我制定了相对简单的学*目标。

  三、走进作者,检查预*。

  以检查的方式了解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此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学生的讨论补充完成填空内容

  而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四、初读——熟读课文

  1、首先,教师范读,并在范读过程中提示长句的停顿,

  例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此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此时,教师应走进课堂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

  3、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点评,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精读,疏通文意。(教给孩子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1、首先我自学——学生自主学*: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其次我主讲——找学生代表作为主讲人,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要求主讲人讲解内容正确、充实,声音洪亮。(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随时积累)

  3、我评判:主讲人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应指出主讲人讲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的地方。并指出正确答案。

  4、我提问:主讲人及在评判环节中提出疑问的学生有权利,向其他同学提问(文言实词和句子翻译)

  5、我听老师讲:在以上环节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全程记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最后总结,对相关知识作纠正补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完整性。

  六、研读,赏析文章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作三部分。如幻灯片所示,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然后,我会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思考:每一段都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第一部分,作者了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宁静专一、节俭、淡泊名利

  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志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勤学励志的观点,再次强调了静对于学*重要性。

  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为此,我会在学生讨论前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突破(如静、俭、淡泊等)。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不够准确,我也会给予学生鼓励,并以引导的方式给予改正。

  文中多次提到静字,可见静对于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静的反义词,学生应该不难找出“躁”字,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文章前半部分讲静对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作用,后半部分又讲险躁的危害,这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讲到这里,对比手法变呼之欲出了。

  再次环节,我避免了把此篇文章当作议论文来讲,是考虑到此阶段的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最后,我会紧扣研读部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研读部分的学*,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的关键词。

  为此我会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如诸葛先生所言,做一个:宁静专一,勤俭节约、勤学励志的社会主义合格青年。

  诫子书说课稿 6

  一、导入新课

  开课之始,我会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开篇,然后请学生列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固有知识,加深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课程开展。

  二、出示学*目标。

  根据七年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特点,我制定了相对简单的学*目标。

  三、走进作者,检查预*。

  以检查的方式了解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此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学生的讨论补充完成填空内容

  而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四、初读——熟读课文

  1、首先,教师范读,并在范读过程中提示长句的停顿,

  例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此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此时,教师应走进课堂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

  3、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点评,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精读,疏通文意。(教给孩子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1、首先我自学——学生自主学*: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其次我主讲——找学生代表作为主讲人,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要求主讲人讲解内容正确、充实,声音洪亮。(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随时积累)

  3、我评判:主讲人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应指出主讲人讲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的地方。并指出正确答案。

  4、我提问:主讲人及在评判环节中提出疑问的学生有权利,向其他同学提问(文言实词和句子翻译)

  5、我听老师讲:在以上环节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全程记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最后总结,对相关知识作纠正补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完整性。

  六、研读,赏析文章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作三部分。如幻灯片所示,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然后,我会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思考:每一段都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第一部分,作者了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宁静专一、节俭、淡泊名利

  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志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勤学励志的观点,再次强调了静对于学*重要性。

  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为此,我会在学生讨论前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突破(如静、俭、淡泊等)。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不够准确,我也会给予学生鼓励,并以引导的方式给予改正。

  文中多次提到静字,可见静对于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静的反义词,学生应该不难找出“躁”字,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文章前半部分讲静对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作用,后半部分又讲险躁的危害,这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讲到这里,对比手法变呼之欲出了。

  再次环节,我避免了把此篇文章当作议论文来讲,是考虑到此阶段的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最后,我会紧扣研读部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研读部分的学*,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的关键词。

  为此我会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如诸葛先生所言,做一个:宁静专一,勤俭节约、勤学励志的社会主义合格青年。

  诫子书说课稿 7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安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安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倾听先哲教育,吸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三、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接受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沟通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尝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喜欢,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进一步拓展延长,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四、课时支配: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安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倾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导。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留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订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留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探讨。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示学生留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沟通,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示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沟通: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沟通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留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留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期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需

  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探讨沟通,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依据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依据板书提示分组探讨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依据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四周实例及社会_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沟通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爱的句子,思索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爱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举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爱的话。

  (自己思索,小组沟通,个人回答)

  警句推举: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原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铺张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将来的时间踟蹰靠*,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久静止。(*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望,更有圣贤的谆谆教导,感人肺腑。古往今来,抒发人间真情的诗词浩如烟海,或抒爱国之情,或赞亲热友情,或歌殷殷亲情,或咏浓浓乡情……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诫子书》学问点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安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育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心*气和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必需静下心来,才能必要勤学苦练。不学*就无法增长才能,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懈怠就不能兴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哀痛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

  【重点字说明】:

  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夫(fú):段

  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育高尚的品德。澹(dàn)

  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安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须:必要、肯定要。广:使……增广。才:才能。广才:增长才能。成:达成,成就,使……完成。淫慢:过度懈怠。淫:过

  度。慢:懈怠,懒散。励精:兴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安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性情、养成*静的性格。年:年龄。与:跟随。时:季节、时光。驰:疾行、增长。日:时间、时光、季节。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比方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赏析】

  (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安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将立志、学*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小结】: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勤学励志、静心养德,要从“澹泊”“安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问答题】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要留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育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留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需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答: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抱负的人才必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行。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育又必需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需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头。

  4、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答: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

  5、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答:学*需要淡泊安静。淡泊安静是学*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化下去,才能提高学*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淡泊安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省学*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6、《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答:就学*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7、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1)决心和毅力格外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长久力,做事就会有始无终。学*先要立志,不情愿刻苦学*,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能。

  (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诫子书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议论抒情一类的文章,学*本单元,在提高学生文言水*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过程、方法目标: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学*,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四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水*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音频、文字资料,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激发学*的兴趣,另外设置了超级链接,各界面交换自如,每一个略有微机常识的老师都能操作使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 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辛苦了!

  我是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诫子书》。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他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内容及其地位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一篇具有启发告诫学生的课文,符合七年级孩子开启初中课堂的大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2.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用于发现,大胆参与的学*精神,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提升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掌握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课堂,文言文理解能力不足,以及对本篇作者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学*兴趣不够浓厚,还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三、设计理念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还需要再深一步。

  考虑到七年级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悬念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拓展提升,布置作业”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水*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本课的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诫子书》,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学*《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初一学生,他们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概括文意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和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结合作者生*,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因此,我将在我的教学中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阐述了以上教学依据,我将具体论述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刚开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状态,我将设计诗词导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学*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求知欲。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描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意,了解《诫子书》主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用意,能够说出作者通过家书向儿子传授修身治学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本文主要围绕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展开论述。

  2.顺势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这一句紧接着中心论点,学生阅读后可以总结,其阐述了静的价值和作用。

  3.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第三个问题: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答案如下:

  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不学*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接着提问《诫子书》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篇文章,本课最后一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等方面。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环节及问题设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延伸作业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应当有机拓展,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书应该清晰直观地展现教学重点,便于学生随堂梳理文章内容和课后整理笔记。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诫子书说课稿实用10份扩展阅读


诫子书说课稿实用10份(扩展1)

——《诫子书》说课稿 (菁华5篇)

《诫子书》说课稿1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是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本单元,应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求知、立志、修身的方法,汲取精神养料。

  3、学*方法:

  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

  ②引导学生赏析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我采取了四步朗读法,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读出含义 。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通过自主学*,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介绍作者,深入了解;朗读读文,合作探究;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第一望族”,教师介绍,引发思考,成为望族的到底是靠什么内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介绍作者,深入了解;通过对诸葛亮的事迹介绍,学生了解到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背景的补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说理力量更加信服,第三环节:朗读读文,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变化,在熟读中,学生熟悉课文,理解了文章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翻译课文是个难点,教师要在关键词上通过屏幕加以标注,并指导翻译方法,从而降低难度。并告诉学生可以合作、质疑,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提到的珍贵的东西,在诸葛亮的深刻分析中,学生学到了拥有这些美德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地方。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选取某句话作为座右铭。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练*拓展,布置作业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了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词练*题,便于学生更好积累词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学*诸葛亮的“智”,或学*诸葛亮的“德”,推荐观看《百家讲坛》中的“向诸葛亮借智慧”这些内容。 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辛苦了!

  我是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诫子书》。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他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内容及其地位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一篇具有启发告诫学生的课文,符合七年级孩子开启初中课堂的大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2.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用于发现,大胆参与的学*精神,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提升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掌握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课堂,文言文理解能力不足,以及对本篇作者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学*兴趣不够浓厚,还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三、设计理念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还需要再深一步。

  考虑到七年级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悬念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拓展提升,布置作业”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水*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本课的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3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是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本单元,应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求知、立志、修身的方法,汲取精神养料。

  3、学*方法:

  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

  ②引导学生赏析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我采取了四步朗读法,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读出含义 。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通过自主学*,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介绍作者,深入了解;朗读读文,合作探究;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第一望族”,教师介绍,引发思考,成为望族的到底是靠什么内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介绍作者,深入了解;通过对诸葛亮的事迹介绍,学生了解到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背景的补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说理力量更加信服,第三环节:朗读读文,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变化,在熟读中,学生熟悉课文,理解了文章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翻译课文是个难点,教师要在关键词上通过屏幕加以标注,并指导翻译方法,从而降低难度。并告诉学生可以合作、质疑,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提到的珍贵的东西,在诸葛亮的深刻分析中,学生学到了拥有这些美德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地方。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选取某句话作为座右铭。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练*拓展,布置作业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了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词练*题,便于学生更好积累词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学*诸葛亮的“智”,或学*诸葛亮的“德”,推荐观看《百家讲坛》中的“向诸葛亮借智慧”这些内容。 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诫子书》,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学*《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初一学生,他们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概括文意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和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结合作者生*,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因此,我将在我的教学中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阐述了以上教学依据,我将具体论述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刚开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状态,我将设计诗词导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学*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求知欲。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描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意,了解《诫子书》主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用意,能够说出作者通过家书向儿子传授修身治学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本文主要围绕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展开论述。

  2.顺势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这一句紧接着中心论点,学生阅读后可以总结,其阐述了静的价值和作用。

  3.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第三个问题: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答案如下:

  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不学*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接着提问《诫子书》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篇文章,本课最后一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等方面。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环节及问题设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延伸作业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应当有机拓展,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书应该清晰直观地展现教学重点,便于学生随堂梳理文章内容和课后整理笔记。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诫子书》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辛苦了!

  我是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诫子书》。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他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内容及其地位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一篇具有启发告诫学生的课文,符合七年级孩子开启初中课堂的大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2.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用于发现,大胆参与的学*精神,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提升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掌握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课堂,文言文理解能力不足,以及对本篇作者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学*兴趣不够浓厚,还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三、设计理念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还需要再深一步。

  考虑到七年级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悬念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拓展提升,布置作业”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水*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本课的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实用10份(扩展2)

——《诫子书》说课稿优选【十】份

  《诫子书》说课稿 1

  一、导入新课

  开课之始,我会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开篇,然后请学生列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固有知识,加深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课程开展。

  二、出示学*目标。

  根据七年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特点,我制定了相对简单的学*目标。

  三、走进作者,检查预*。

  以检查的方式了解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此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学生的讨论补充完成填空内容

  而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四、初读——熟读课文

  1、首先,教师范读,并在范读过程中提示长句的停顿,

  例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此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此时,教师应走进课堂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

  3、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点评,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精读,疏通文意。(教给孩子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1、首先我自学——学生自主学*: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其次我主讲——找学生代表作为主讲人,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要求主讲人讲解内容正确、充实,声音洪亮。(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随时积累)

  3、我评判:主讲人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应指出主讲人讲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的地方。并指出正确答案。

  4、我提问:主讲人及在评判环节中提出疑问的学生有权利,向其他同学提问(文言实词和句子翻译)

  5、我听老师讲:在以上环节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全程记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最后总结,对相关知识作纠正补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完整性。

  六、研读,赏析文章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作三部分。如幻灯片所示,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然后,我会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思考:每一段都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第一部分,作者了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宁静专一、节俭、淡泊名利

  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志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勤学励志的观点,再次强调了静对于学*重要性。

  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为此,我会在学生讨论前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突破(如静、俭、淡泊等)。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不够准确,我也会给予学生鼓励,并以引导的方式给予改正。

  文中多次提到静字,可见静对于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静的反义词,学生应该不难找出“躁”字,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文章前半部分讲静对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作用,后半部分又讲险躁的危害,这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讲到这里,对比手法变呼之欲出了。

  再次环节,我避免了把此篇文章当作议论文来讲,是考虑到此阶段的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最后,我会紧扣研读部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研读部分的学*,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的关键词。

  为此我会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如诸葛先生所言,做一个:宁静专一,勤俭节约、勤学励志的社会主义合格青年。

  《诫子书》说课稿 2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诸葛亮及其创作《诫子书》的时代背景。

  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

  1、学生借助资料了解诸葛亮及其创作《诫子书》的时代背景。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标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

  3、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为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正音释义。

  4、组织学生倾听《诫子书》的配乐朗读并注意其节奏、语速和语调。

  5、学生朗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把握其主要内容。

  三、展示交流

  1、诸葛亮创作《诫子书》的背景。

  我所了解的《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1)非志无以成学。学:名词,学业。

  (2)非学无以广才。广:动词,扩展。

  (3)非志无以成学。志:动词,立志。

  (4)夫学须静也。学:动词,学*。

  3、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四、合作探究

  1、出示探究问题: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2、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组代表展示

  (1)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要宁静,要有志向。

  五、拓展延伸

  1、拓展问题:

  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2、教师点拨:

  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六学生小结:

  组织学生以“通过学*诸葛亮的诫子书,我明白了……”的形式谈学*感悟

  七、检测训练

  1、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2)非志无以成学。

  (3)夫学须静也。

  2、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说课稿 3

  精彩开篇词

  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在面对着社会的起伏跌宕时,不少人不知所措,显得多么无知;面对功名利禄,不少人昏昏然萌生出种种邪念。此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诉我们,抛却功利,抛却浮躁,抛却盲目,面对名声、金钱,视之“于我如浮云”,宁静安定,宠辱不惊,不要急于求成。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淫慢则不能励精(yín)

  遂成枯落(suì)

  2.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

  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

  【交流点拨】

  由“单”变“双”(即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语)。如:静——宁静,俭——勤俭,学——学*。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夫君子之行(品德高尚的人)

  (2)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热衷名利)(使志向坚定、明确)

  (3)非宁静无以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怠忽)(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性情轻薄浮躁)(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逝去)

  (7)意与日去(日子,岁月)

  (8)遂成枯落(于是,就)(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10)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所住的陋室)

  2.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3.古今异义

  (1)静以修身(古义:修养身心;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2)夫君子之行(古义:操守,品行;今义:行走)

  (3)意与日去(古义:日子,岁月;今义:太阳)

  4.重点句子的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交流点拨】

  有道德修养的人,摒除杂念干扰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交流点拨】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交流点拨】

  放纵怠忽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三)深层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交流点拨】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诵读积累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交流点拨】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勒)。

  四、板书设计

  治学

  诫子书修身

  惜时

  五、拓展延伸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除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曾国藩家书》《***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希望大家找到有关的书籍阅读。

  《诫子书》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内涵,把握父对子的殷殷深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同学们知道杜甫笔下写到的是古代哪位精英吗?对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家训,解读那蕴含“慈父情,谆谆教子意”的《诫子书》,领悟名人的教育风范,品味出先贤的修身之道。

  二、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分节奏。

  2、小组内翻译课文,老师抽查补充。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文章层次划分

  文体:议论文

  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句子品读;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4、试背诵课文。

  一、导入:《诫子书》全文86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是如何对儿子进行教导的。

  二、研讨课文:

  1、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完成课本P86第三题。

  三、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四、写作特点分析

  学*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五、朗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完成《阳光学业评价》P68、69;

  2、背诵全文。

  《诫子书》说课稿 5

  青龙示范小学 岳改连 作为兼职教研员我觉得很荣幸,因为它既是对我以往工作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生涯的一种鞭策、鼓舞与推动。我非常珍惜这个荣誉,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唯恐自己工作不力,辜负了领导以及同事的厚望。我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身专业素质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尽可能地发挥兼职教研员的引领、研究与辐射作用。在这一年里,我认真履行兼职教研员的职责,勤勤恳恳工作,恪守师德行为规范,努力钻研学科教学,默默地在教育的园地里耕耘,在辛勤的耕耘中收获,不断地在快乐的收获中成长。现将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加强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我校一直开展教学教研工作,作为兼职教研员,我自知自己尚有很多不足,为此我严格要求自己,一年来,我一直认真学*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反复钻研教材,阅读参考书、专业书,从书中学*有关知识、理论,非专业书也广读博览,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理论水*和专业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我相信厚积从而薄发,理论结合实际,也让我的教学工作在反思、实践的基础上有了更多深刻的体会。

  2、勤奋踏实,积极科研,提高课堂实效,引领创新之路

  我勤奋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我通过自己的付出,带动我们年级的老师充满热情

  地投入自己的工作,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工作,从而促进学校、学科各项工作的开展。

  我认真准备每一节课,精心备课。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更多的知识。

  3、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的研究和引领作用,与其他教师共同提高

  作为兼职教研员,我知道自己肩负着为其他教师引领的作用。因此,我积极参加每一次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我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无论是制作教学课件、出试卷,还是做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我都走在教师们的前面,为他们做出表率。对于自己帮带的年轻教师,经常性地共同备课,相互听课,并做好评课探讨,以求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对于有公开课任务的年轻教师,我帮助出谋划策,共同修订教案,在试教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4、搞好集体备课,扎实教材解读。

  集体备课是我校最好的一项教研活动,但传统的集体备课活动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广大教师的这一需求,因此集体备课需要改革,增强实效性,让集体备课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台,让广大教师喜欢集体备课,使集体备课活动成为小小的教材培训会。我校以同年级组同学科的教师为教研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学期初制定了集体备课方案计划,确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主讲人、主讲内容。强调

  了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和要求,同年级组的教师参与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解读了教材,研讨了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重点、难点,共享了优秀的教育资源,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和教研水*。每一次集体备课就是一次小型的专题讲座,效果很好。

  二、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我深知,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发展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理论与行为的融合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我困惑的,更是我迫切需要解决运用的,因此,我必须不断学*,不断反思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才能真正成为全校、全县教育教学上的带头人。

  回顾一年走过的路程,只感到自己走得艰辛而又沉稳,*凡而又实在。当然自己也在不断反思,如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成为名副其实的兼职教研员,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人,成为教育创新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带头人,成为构建学科教师团队的引领人。我今后将在上级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把今天的工作成绩当作明天工作的起点,把它作为人生的一个驿站,心路的一条起跑线,事业的一个加油点,积蓄力量,充实行装,一如既往,奋力争先,不断地从各方面提高自己,更好地在各方面协助引领,更好地完成兼职教研员的工作!

  《诫子书》说课稿 6

  一、导入新课

  开课之始,我会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开篇,然后请学生列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固有知识,加深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课程开展。

  二、出示学*目标。

  根据七年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特点,我制定了相对简单的学*目标。

  三、走进作者,检查预*。

  以检查的方式了解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此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学生的讨论补充完成填空内容

  而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四、初读——熟读课文

  1、首先,教师范读,并在范读过程中提示长句的停顿,

  例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此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此时,教师应走进课堂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

  3、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点评,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精读,疏通文意。(教给孩子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1、首先我自学——学生自主学*: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其次我主讲——找学生代表作为主讲人,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要求主讲人讲解内容正确、充实,声音洪亮。(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随时积累)

  3、我评判:主讲人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应指出主讲人讲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的地方。并指出正确答案。

  4、我提问:主讲人及在评判环节中提出疑问的学生有权利,向其他同学提问(文言实词和句子翻译)

  5、我听老师讲:在以上环节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全程记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最后总结,对相关知识作纠正补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完整性。

  六、研读,赏析文章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作三部分。如幻灯片所示,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然后,我会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思考:每一段都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第一部分,作者了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宁静专一、节俭、淡泊名利

  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志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勤学励志的观点,再次强调了静对于学*重要性。

  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为此,我会在学生讨论前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突破(如静、俭、淡泊等)。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不够准确,我也会给予学生鼓励,并以引导的方式给予改正。

  文中多次提到静字,可见静对于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静的反义词,学生应该不难找出“躁”字,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文章前半部分讲静对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作用,后半部分又讲险躁的危害,这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讲到这里,对比手法变呼之欲出了。

  再次环节,我避免了把此篇文章当作议论文来讲,是考虑到此阶段的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最后,我会紧扣研读部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研读部分的学*,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的关键词。

  为此我会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如诸葛先生所言,做一个:宁静专一,勤俭节约、勤学励志的社会主义合格青年。

  《诫子书》说课稿 7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是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本单元,应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求知、立志、修身的方法,汲取精神养料。

  3、学*方法:

  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

  ②引导学生赏析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我采取了四步朗读法,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读出含义 。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通过自主学*,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介绍作者,深入了解;朗读读文,合作探究;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中国第一望族”,教师介绍,引发思考,成为望族的到底是靠什么内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介绍作者,深入了解;通过对诸葛亮的事迹介绍,学生了解到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背景的补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说理力量更加信服,第三环节:朗读读文,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变化,在熟读中,学生熟悉课文,理解了文章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翻译课文是个难点,教师要在关键词上通过屏幕加以标注,并指导翻译方法,从而降低难度。并告诉学生可以合作、质疑,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提到的珍贵的东西,在诸葛亮的深刻分析中,学生学到了拥有这些美德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地方。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选取某句话作为座右铭。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练*拓展,布置作业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了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词练*题,便于学生更好积累词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学*诸葛亮的“智”,或学*诸葛亮的“德”,推荐观看《百家讲坛》中的“向诸葛亮借智慧”这些内容。 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议论抒情一类的文章,学*本单元,在提高学生文言水*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过程、方法目标: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学*,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四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水*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音频、文字资料,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激发学*的兴趣,另外设置了超级链接,各界面交换自如,每一个略有微机常识的老师都能操作使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 9

  一、导入新课

  开课之始,我会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开篇,然后请学生列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固有知识,加深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课程开展。

  二、出示学*目标。

  根据七年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特点,我制定了相对简单的学*目标。

  三、走进作者,检查预*。

  以检查的方式了解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此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学生的讨论补充完成填空内容

  而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四、初读——熟读课文

  1、首先,教师范读,并在范读过程中提示长句的停顿,

  例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此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此时,教师应走进课堂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

  3、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点评,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精读,疏通文意。(教给孩子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1、首先我自学——学生自主学*: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其次我主讲——找学生代表作为主讲人,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要求主讲人讲解内容正确、充实,声音洪亮。(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随时积累)

  3、我评判:主讲人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应指出主讲人讲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的地方。并指出正确答案。

  4、我提问:主讲人及在评判环节中提出疑问的学生有权利,向其他同学提问(文言实词和句子翻译)

  5、我听老师讲:在以上环节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全程记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最后总结,对相关知识作纠正补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完整性。

  六、研读,赏析文章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作三部分。如幻灯片所示,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然后,我会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思考:每一段都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第一部分,作者了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宁静专一、节俭、淡泊名利

  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志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勤学励志的观点,再次强调了静对于学*重要性。

  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为此,我会在学生讨论前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突破(如静、俭、淡泊等)。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不够准确,我也会给予学生鼓励,并以引导的方式给予改正。

  文中多次提到静字,可见静对于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静的反义词,学生应该不难找出“躁”字,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文章前半部分讲静对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作用,后半部分又讲险躁的危害,这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讲到这里,对比手法变呼之欲出了。

  再次环节,我避免了把此篇文章当作议论文来讲,是考虑到此阶段的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最后,我会紧扣研读部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研读部分的学*,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的关键词。

  为此我会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如诸葛先生所言,做一个:宁静专一,勤俭节约、勤学励志的社会主义合格青年。

  《诫子书》说课稿 1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辛苦了!

  我是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诫子书》。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他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内容及其地位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一篇具有启发告诫学生的课文,符合七年级孩子开启初中课堂的大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2.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用于发现,大胆参与的学*精神,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提升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掌握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课堂,文言文理解能力不足,以及对本篇作者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学*兴趣不够浓厚,还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三、设计理念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还需要再深一步。

  考虑到七年级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悬念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拓展提升,布置作业”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水*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本课的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实用10份(扩展3)

——《诫子书》读书笔记 (菁华3篇)

《诫子书》读书笔记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借鉴古人的智慧,指导今人的生活。不断提高我们的素养,从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几点: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惯,*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无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请您想一想,您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

  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您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的传递了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第十一课:适度的力量

  诸葛亮这封信里将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和接世济国相结合,其实体现了他的适度原则。也就是,不可淫慢,不可急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个人力量不可贸然与团体抗衡,而是应该适度行动。这也就是诸葛亮身居高位多年的哲学之一。

  斯人已逝,斯言犹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言,山高水长。

《诫子书》读书笔记2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管过了几个朝代,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他的儿子诸葛瞻谨遵父亲的教诲,也成为了一个淡泊明志的人。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时,诸葛瞻在杀场上不收受敌国的*诱降,忠心的为自己的国家奋力战斗。最终光荣的战死,年仅37岁。读到这里,我心里感慨万分。想到现在我们有的家长却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班长,上名校,。真想对他们说,我们上学是吸收知识,学*做人的道理,做好准备接世,而不是为了这些虚名。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夫学须静也。就是说:做什么事都安静下来,不要浮躁。我也要学*《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学会静思以修身养性。只有在困难面前,把心静下来,学会思考,才能战胜困难,才能想出更深的学问和道理。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因为只有努力学*,多听、多看、多想才能增长自己的本领。同样在学*的过程中还要有毅力,只有坚强的毅志力,永不放弃,才能战胜学*中的困难。这一点我是颇有感触的,我*时既要学*学校的各门功课,又要学*钢琴。各种音乐理论知识,长时间的琴键练*有时真是让我想放弃。今天,读了《诫子书》,更让我坚定了非志无以成学的道理,今后我要常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

  流芳百世的《诫子书》中讲了许许多多的道理。这些道理简明易懂,真是我人生的一盏指路明灯!

《诫子书》读书笔记3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诫子书说课稿实用10份(扩展4)

——《诫子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诫子书》教学反思1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

《诫子书》教学反思2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

《诫子书》教学反思3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


诫子书说课稿实用10份(扩展5)

——《诫子书》读后感 (菁华5篇)

《诫子书》读后感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读后感《诫子书读后感》.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化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才干和志向的基础,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激情,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达到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

  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达到静的最佳状态.

  在众多名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耐得住寂寞.盛大网络公司CEO陈天桥说过: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诫子书》读后感2

  对于每个人来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鸿鹄之志或远大志向的,但仅有一腔豪情壮志却不付诸行动,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实现志向,就必须发愤图强,提升自我,积聚能量。

  《诫子书》中说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是人一生的必修课,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学*,才能攀上知识高峰。有了远大志向,学*就会有动力,从而学得更好。

  对我来说,每天认真听课和高效作业非常重要。我生性好动,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经常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打退堂鼓,以至于学*成绩起伏不定,学*状态时好时坏,离“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境界还很遥远。

  诸葛亮二十八岁就当了军师,这是因为他从小热爱学*,博览群书,善于思考,他既有理想志向,还有付诸行动,我想当前正是我们求学的黄金期,如果我们都能像诸葛亮一样,宁静修身,专心治学,学*怎么会不好呢?

《诫子书》读后感3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化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才干和志向的基础,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激情,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达到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

  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达到“静”的最佳状态。

  在众多名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耐得住寂寞。盛大网络公司CEO陈天桥说过:“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诫子书”给了我许多启示,大家可以看一下哦!

《诫子书》读后感4

  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三国蜀汉大臣,工书画。诸葛瞻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使他品学兼优。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诸葛亮对他的早年教育,如《诫子书》,对他的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来看诸葛亮给儿子的这封信: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二: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三:计划的力量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四:学*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的结果。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五: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你有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六:速度的力量

  「怠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计算机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理想达到,你有否想过,有更多时间去修正及改善?

  七: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惯,*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衡,要「励精」,也要「冶性」。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八: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请你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九:想象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象力比知识更有力量。你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规划人生呢?

  十: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地传递了具体的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诫子书》读后感5

  诫子书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才干和志向的基础,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激情,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达到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

  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达到“静”的最佳状态。

  我认为诸葛亮写的很对,我们只有认真学*,多读书,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现在不好好学*,多看书,长大就是一个没用的人。我长大相当老师或医生,要实现目标,只有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通过刻苦努力学*,一定可以达到。作文


诫子书说课稿实用10份(扩展6)

——《诫子书》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诫子书》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

  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

  明确: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不学*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篇文章,《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修身、治学、惜时,静、学、才、志。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所以要先修身养德,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谈论修身治学道理的家书,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文章具有较强的论说性,所以本课着重向学生讲解了“静”的重要性,以及“学”“才”“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在学*生活中以此来要求自己。

  《诫子书》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淫慢则不能励精(yín)

  遂成枯落(suì)

  2.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

  提示:

  (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

  【交流点拨】

  由“单”变“双”(即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语)。如:静——宁静,俭——勤俭,学——学*。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夫君子之行(品德高尚的人)

  (2)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热衷名利)(使志向坚定、明确)

  (3)非宁静无以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怠忽)(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性情轻薄浮躁)(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逝去)

  (7)意与日去(日子,岁月)

  (8)遂成枯落(于是,就)(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10)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所住的陋室)

  2.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3.古今异义

  (1)静以修身(古义:修养身心;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2)夫君子之行(古义:操守,品行;今义:行走)

  (3)意与日去(古义:日子,岁月;今义:太阳)

  4.重点句子的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交流点拨】

  有道德修养的人,摒除杂念干扰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交流点拨】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交流点拨】

  放纵怠忽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三)深层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交流点拨】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诵读积累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交流点拨】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勒)。

  四、板书设计

  治学

  诫子书修身

  惜时

  五、拓展延伸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除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曾国藩家书》《***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希望大家找到有关的书籍阅读。

  《诫子书》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2、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和做人之道。

  教学难点:

  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上的不足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这些话说的是谁吗?

  【版本1】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空城计

  【版本2】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ā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唐)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品:《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资料补充】

  诸葛亮对诸葛瞻告诫原因(告诫原因)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学*目标

  (一)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1、【自主感知1】

  自由朗读,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自学方法】

  (1)结合注释标注读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标出句子的停顿。

  【自学时间】

  3分钟

  【检测方法】

  划分节奏、分组读、齐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自主感知2】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

  按照“词语—句子”的顺序展开。

  【自学时间】

  5分钟

  【达标检测】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扩大,这里指“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离开,消失),遂(终于,最终)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修身养德的方法为“静”与“俭”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学*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这句中,诸葛亮将立志、学*、成才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文】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整理字词和翻译。

  3、《高分突破》P63-64课内一。

  第二课时

  一、学*目标

  (二)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合作探究1】

  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自学方法】

  找关键词并结合相关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旨归纳】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资料补充】

  后世对诸葛瞻评价(告诫效果)

  (1)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4、【合作探究2】

  借古讽今,结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学*中的不足之处。

  【自学方法】

  文中提到“静”“俭”“淡泊”“明志”“致远”,找出包含这些词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布置作业

  1、完成《高分突破》p64课内二+p65课外文言文

  2、背诵全文

  《诫子书》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掌握下列字的读音:澹泊(dànbó) 淫慢(yín) 险躁(zào)

  3、理解下列掌握词语:君子、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志、淫慢、险躁

  治性、驰、穷庐、将复何及

  4、翻译全文。

  5、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探究式学*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学/无以广才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

  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

  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

  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诫子书》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板书:静】

  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

  明确: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不学*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板书:学、才、志】

  4。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板书:惜时】

  5。回顾整篇文章,《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修身、治学、惜时,静、学、才、志。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所以要先修身养德,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谈论修身治学道理的家书,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文章具有较强的论说性,所以本课着重向学生讲解了“静”的重要性,以及“学”“才”“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在学*生活中以此来要求自己。


诫子书说课稿实用10份(扩展7)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论证推理要有初步了解。应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并积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情趣。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顺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法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句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选具有代表性的两篇译文评讲,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2)由这些警句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淡性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勒)

  六、作业设置

  背诵全文,积累文课文中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结束语:

  《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古往今来,抒发人间真情的诗词浩如烟海,或抒爱国之情,或赞亲密友情,或歌殷殷亲情,或咏浓浓乡情……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以“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板书设计

  诫子书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论证治学→(静)正修身→(躁)惜时→(悲)反情真意切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读准字音、停顿,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弄清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小组合作学*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

  (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3、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小黑板出示)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下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发言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这一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启发。

  要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诵课文。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

  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yínzào

  夫君子之行淫慢险躁

  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参见:教材P81注释①《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

  (五)熟读课文

  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

  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

  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

  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

  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 4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诫子书》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篇幅短小,仅仅只有86个字,虽寥寥几笔,却意味深长,《诫子书》“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目的在于告诫儿子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对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高效课堂,“导学案”“学*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汲取精神养料,体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之情。

  三、学*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高效课堂,采用“导学案”“学*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小组提问答疑”,疏通文意,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及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设计问题,鼓励学生上讲台展示成果来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拓展延伸练*法”,巩固知识,积累名言警句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志”与“学”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二)预*指导: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三)课前预*检测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夫()淫()驰()庐()

  淡泊()躁()遂()

  (四)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课文句式整体,读来朗朗上口,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幻灯片出示朗读节奏……)学生活动:学生读【作家档案】和【创作背景】。

  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诫子书》,学生齐读《诫子书》,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的内容,点拨指导。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分组疏通文意。

  (五)合作、探究、反馈、展示及评价: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巡回指导)

  2、画出文中提到“志“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4、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也就是本文的主旨)。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探究的成果:(略)

  (六)拓展延伸:谈感受,说启发学生思考后回答。(让同学们学会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七)课文总结:(略)

  (八)达标检测案:当堂背诵《诫子书》

  (九)课后作业设置:(幻灯片出示)

  1、巩固背诵《诫子书》,积累名言警句。

  2、搜集关于“淡泊”“立志”“惜时”方面的诗句、名言,整理在读书笔记本上。

  七、教学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效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养、培养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当作他们展示能力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这节课,不足的是,教师讲的还是有点过多,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老是担心学生这里不会那里过不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克服自身的不足,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的促进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学生共同发展。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不努力学*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布置作业:

  预*《猫》,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诸葛亮的童年经历

  诸葛亮,他9岁就没了母亲,三年后父亲又去世了。从父诸葛玄本是豫章太守,就把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带到他做官的地方,打算帮他们弄个一官半职。没想到朝廷罢了诸葛玄的官,所以计划都成了泡影。他们只好依附于荆州牧刘表,不久,诸葛玄又在不得意中死了,诸葛亮兄弟断了生计,只好在隆中搭建几间茅屋,辛勤劳作。也就是说,诸葛亮的童年是悲惨的,他的流浪生活给了他思考天下大事的基础,还真的是苦难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党人起义的时候,诸葛亮正好四岁。诸葛亮的祖父诸葛丰本是东汉王朝的司隶校尉,相当于京城警备总监,只可惜诸葛丰为人过于刚强正直,得罪了善于为非作歹的'皇亲国戚,于是,皇帝便免除了诸葛丰的官职,废为庶人。诸葛亮生活也就转入悲惨,但祖父的高风亮节,却遗传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圭,曾任泰山郡郡丞,母亲是章氏,兄弟三人,姐姐一人。诸葛亮母亲去世后,为了照顾年幼的子女,诸葛亮的父亲又娶了后母,三年后父亲又去世了。丧失双亲的诸葛亮兄弟,由于后母无力抚养,全靠从父诸葛玄接济。

  诸葛亮本出生在琅琊郡属徐州。董卓之乱,关东诸侯勤王起义的战争,徐州在陶谦力保中立的政策下,总算没有收到波及。但是,雄踞克州的曹操,其父亲在徐州意外被害,曹操便兴兵攻打徐州,于是,整个徐州立刻陷入兵荒马乱之中,位于徐州的琅琊郡也遭到波及。诸葛亮也就跟着从父诸葛玄,离开家乡,暂避战乱。也就这样,诸葛亮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从父诸葛玄被反董卓集团的南区领袖袁术任命为豫章郡太守。诸葛玄带着年幼的诸葛亮兄弟前往赴任。但年纪已二十一岁的诸葛亮的长兄,必须担负重建家声的责任,因此他决定另找生路,以免寄人篱下,几经思索后,便和继母远赴江东,一家人从此离散,各奔东西。

  诸葛亮跟着从父诸葛玄从徐州北部经由泳州,南下到豫章的流浪旅程中,所看到的战争带来的兵荒马乱,土地荒废,人民妻离子散,善良的百姓被迫拿起刀剑铤而走险,从事盗匪生涯,这种悲惨的流浪情境,给诸葛亮的人生观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诸葛玄到任后,东汉朝廷又派来朱皓担任豫章州太守,朱皓上任后,便从扬州刺史刘镖处借来大批军队,诸葛玄的后台袁术正在和曹操交战中,自顾不暇,导致诸葛玄势单力薄,无力抵挡。为了顾全面子和家人安全,只得被朝廷免去了官职,匆匆撤离,诸葛亮又一次陷入苦难的流浪生涯。

  家乡是无法回去了,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来到荆州的襄阳城,去依靠老朋友荆州刺史刘表。荆州刺史刘表早年也名列“八俊”之一,声望极高,他不赞成卷入不必要的战争中,所以一向闭关自守,既不参加董卓和反董卓联盟的战争,对袁绍、袁术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保持中立,所以荆州内部还算稳定,不太受东汉末年战乱的影响,而且文风鼎盛,是个相当不错的“避难港”。

  也就这样,诸葛玄委屈地做了刘表的幕僚,一年之后,他一病不起,幸好刘表仍顾念旧情,承担起诸葛亮一家的物质生活,诸葛亮的姐姐也嫁给了荆襄名门庞德的侄儿庞山民,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十六岁的诸葛亮便决定带着弟弟独立生活,他将从父诸葛玄仅有的些微财产变卖,直接去晋见刘表,表明自己自力更生的意愿,刘表十分高兴,便帮助他们以极少的代价,在襄阳城西二十多公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将这两兄弟安顿下来。诸葛亮也就这样,结束了流浪生涯,在隆中找到了第二故乡,搭建了几间茅屋,自行耕种,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

  从丧母到丧父,从从父的做官也被迫免职,从山东到山西,再由江西到湖北,诸葛亮的童年真的是流浪孤儿,命运十分悲惨,辗转千里之远,仅仅逆着长江到荆州,就要有十几天的舟楫颠簸之苦。幸好,诸葛亮还年轻,虽是流浪孤儿,却也增长了不少见识,流离之间,也更体会了家园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诸葛亮的成年经历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先主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博才多能的诸葛亮

  政治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军事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书法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政务和军事活动中,也常有练*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他却不忘练*书法。

  绘画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音乐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文学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三国时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凿齿《汉晋春秋》,*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