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数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月家庭理财调查表

  爸爸收入

  妈妈收入

  家庭生活费

  计划购买商品

  元

  元

  元

  元的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

  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有!有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41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5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412+586-780=998-780=21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

  生2: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3: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与我们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前两节课学*的是连加、连减,而这个算式里有加有减。

  师:你观察得可真细心。像这样一个算式中有加有减,而且每个数都是三位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叫它“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刚才,两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脱式或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竖式计算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要看是不是进位或退位。

  师:你想得真周到。

  生:脱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

  师:(小结)大家的建议都很好,很合理。我们来整理一下: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激情。)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学生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帮小明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对数学学*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学*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通过解决“买洗衣机”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3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获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导入时,我说:“愿意帮忙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探索“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可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这个问题,在合作中小组长对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安排;记录员及时记录每人的思考情况;发言员把小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馈。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的空间。

  四、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题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尊重学生独立思考;(2)学生表达多样化;(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月家庭理财调查表

  爸爸收入

  妈妈收入

  家庭生活费

  计划购买商品

  元

  元

  元

  元的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

  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有!有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41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5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412+586-780=998-780=21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

  生2: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3: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与我们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前两节课学*的是连加、连减,而这个算式里有加有减。

  师:你观察得可真细心。像这样一个算式中有加有减,而且每个数都是三位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叫它“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刚才,两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脱式或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竖式计算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要看是不是进位或退位。

  师:你想得真周到。

  生:脱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

  师:(小结)大家的建议都很好,很合理。我们来整理一下: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激情。)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学生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帮小明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对数学学*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学*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通过解决“买洗衣机”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3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获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导入时,我说:“愿意帮忙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探索“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可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这个问题,在合作中小组长对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安排;记录员及时记录每人的思考情况;发言员把小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馈。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的空间。

  四、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题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尊重学生独立思考;(2)学生表达多样化;(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同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同学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同学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的布置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同学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锐角和钝角》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没有直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的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包含了本单元涉及到的各种概念。例如,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成直角,秋千架上有直角,观览车上有锐角,滑梯上有钝角…..这是主题图所涉及到的关于锐角与钝角的概念。接下来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教材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的.首先,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接着从图上抽取3个角的局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然后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看到三个角大小不同.最后,抽象出一般的角,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接下来就是做一做.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图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角,有折纸有做活动角的,还有用铅笔搭出来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承上启下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

  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

  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直角来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

  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在抽象出几何图形,让他们经历形成过程。学生再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感受生活中也有锐角和钝角,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知角(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三)巩固练*,丰富感知(四)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一、情境导入,感知角

  师: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凤凰山主题乐园啊?

  师:孙老师去过。今天孙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怎么样?

  出示主题图

  师:看多棒的游乐场啊!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啊?

  师:其实在这个游乐园里啊还藏着一个我们的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师出示找到的一个角,它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角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啊?

  师:你还能找到“角”吗?

  (创设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自觉参与学*活动,帮助学生温旧导新)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一一出现学生找到的角。(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找了那么多的角!如果把这些角放在一起,你会分类吗?

  师:请小朋友拿出这张纸,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先仔细观察这些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请选个代表说理由。

  1、生分类,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反馈(有2种分法,一种是按照是否是直角来分的;另一种是按照直角的大小,分成比直角大或小三类)

  师:谁能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啊?

  (当学生只有出现第一种分法时,老师这样引导)

  师:第一种分法是以直角为标准,把直角的分为一类,,不是直角的分为另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不错,但是显得有点粗糙。能不能将不是直角的这一类再分的细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分法)

  师:看这一组比刚才就显得详细多了,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啊?

  (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师:小朋友们同意这类分法吗?

  真棒!你们想的跟数学家们一样,他们也把这样大大小小的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边说边画角)

  师:你认为这类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数学家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师:那这一类的角呢?

  师:这样的一类叫做钝角(指着比直角大的角),钝角他比直角大。这就是角的三兄弟。

  (这一环节选取各种的角让学生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把角进行分类,让他们自主探索,在小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内容—锐角和钝角)

  4、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象

  师:现在小朋友们对角的三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吧。请小朋友们拿出活动角,先表示一个直角,再表示一个锐角。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啊?(张口变得小一点)

  师:你们变得锐角都是一样的吗?(锐角有无数个)

  师:现在仍旧用活动角表示一个直角,在此基础上表示一个钝角,

  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啊?

  你能变几个钝角啊?

  师:你发现了什么啊?

  结论: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直角张口越小,就是锐角。

  师:那你能用一个符号表示他们三兄弟的关系吗?(锐角〈直角〈钝角〉

  三、巩固练*,丰富感知

  (1)快速判断(练*九的第二题

  (2)找生活中的角

  1、师:谢谢大家的礼物,今天我的收获真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生活中的角吧.这是乐乐的一天的生活片段,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找找哪里有角?是什么角?(出示练*九的1的四幅图)

  (内容大致这样:乐乐起床穿衣服----上体育课跳高-------下午放学回家在爬楼梯,把衣服撕破了——帮妈妈买剪刀,要补衣服)

  2、找教室中的角

  师:那你能找找教室中的锐角和钝角吗?找到的小朋友请站到有角的地方去。

  生反馈

  (3)制作小礼物

  师:今天孙老师为小朋友们当导游,让大家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而且还增长了见识,是不是该送份礼物给孙老师啊?

  师:孙老师要大家亲身制作的礼物。愿意吗?

  1、出示制作要求: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制作材料:小棒6根,直尺4把,各种三角板共8个,图钉2个,彩纸2张,硬纸条4根)

  师:做礼物时,要求四人一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纸袋里的学具或别的物品,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可以折角动手做角,也可以画角,用三角板拼角.请组长记录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又好啊?

  2 (播放音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有的用的方法很巧妙.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朋友完成的礼物吧!

  3 展示作品,把相应的作品贴与黑板上

  师:刚才通过动手操作,老师发现小朋友已经会用不同方法展示了,老师很喜欢这么多精美的礼物.

  师:看到小朋友们做的那么起劲,老师也手痒画了一个角,你认为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己创造角,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角,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啊?

  师: 角在美术中也有妙用!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用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

  让学生欣赏简笔画。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月家庭理财调查表

  爸爸收入

  妈妈收入

  家庭生活费

  计划购买商品

  元

  元

  元

  元的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

  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有!有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41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5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412+586-780=998-780=21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

  生2: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3: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与我们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前两节课学*的是连加、连减,而这个算式里有加有减。

  师:你观察得可真细心。像这样一个算式中有加有减,而且每个数都是三位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叫它“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刚才,两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脱式或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竖式计算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要看是不是进位或退位。

  师:你想得真周到。

  生:脱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

  师:(小结)大家的建议都很好,很合理。我们来整理一下: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激情。)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学生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帮小明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对数学学*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学*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通过解决“买洗衣机”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3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获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导入时,我说:“愿意帮忙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探索“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可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这个问题,在合作中小组长对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安排;记录员及时记录每人的思考情况;发言员把小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馈。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的空间。

  四、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题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尊重学生独立思考;(2)学生表达多样化;(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同级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图书阅览室”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使他们树立学*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这一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含有加、减、乘、除四个运算符号的练*。

  口算下列各题。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符号吗?他们中分别有两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们是谁?学生根据前面回忆的运算特点,为这四种运算符号分组。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运算来,解决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面遇到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方法,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回忆四种运算的含义,再根据含义为他们找朋友渗透运算,不仅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又为后续的学*做好铺垫。同时,富有童趣的活动也能在课的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

  课件出示: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师: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等号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师: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生: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师: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借住情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将混合运算符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直至掌握运用。】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

  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运算的顺序。

  48-1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第二个综合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48–18+17 15÷3×5

  =30+17 =5×5

  =47 =25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的综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生:都是加减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师:对了,我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运算。当我们计算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学生们已经为加减乘除找到了朋友,进行了分组。这里进一步了解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叫运算,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能为后续学*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作准备。这一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巩固练*、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五、说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53-24=29(人)29+38=67(人)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 =5×5

  =67(人) =25

  从左往右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说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进行诊断及矫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确定位置》是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单元有三方面内容:一、确定位置;二、认识东南西北;三、认识*面图。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一部分“确定位置”。主要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首先呈现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标注出两只小动物的所在位置,这既是示范物体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确观察的方位,为下面回答问题统一观察方位。接下来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能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经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寻找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座位票、几排或几组的标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贴片等。

  二、说教法1、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有关确定物**置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为本课教学服务。

  2、结合例题进行典型示范。结合例题学*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排列的规律,根据例题标注,进行典型引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组织好学生活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真实的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合作学*的*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打算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初步体验,激**趣。

  (二)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第一环节:初步体验,激**趣。打算事先放好标志牌(第几排)让学生排在教室两边,凭票重新找座位。设计这样几步:1、介绍第几排第几个。简要讲述,并指认几个座位进行提问。2、学生凭票找座位。坐好后多提问如:谁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请每个同学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几排第几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3、导入并板书课题;4、练*:①师报第几排第几个,让这个位置上的学生起立。②电脑出示例题中小动物们做操的图景。提问某动物的位置,请每个同学选两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站在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关注例题标注,作为典型示范。

  这样设计,从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参与学*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后,再把书上的例题作为练*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使学生把在现实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降低了学*的难度,学生会学得轻松而又扎实。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体会领悟。打算安排这样几步:1、介绍第几组第几个;2、练*: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环节的提问差不多);3、延伸:将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几排第几个或第几组第几个,并且提问:除了这两种说法,还能怎么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如倒数第几排第几个,×××的后一排第几个,第几组倒数第几个等)。

  这样设计,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学*已不是太难。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换成“第几组第几个”介绍自己的位置,既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有效地巩固这部分知识。提出“还能怎样说”这个很有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灵活运用。设计这样几步进行练*:1、“拜访好朋友”。从小动物们做完操回宿舍楼休息,过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题,电脑出示左图景,让学生合作:A、一生说动物名称,一生说住第几层第几号;B、一生说第几层第几号,一生说动物名称。2、“助人为乐”。设计并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帮忙送它回家……3、“到图书馆借书”。做“想想做做”第1题的右图(电脑出示),找《新华词典》或其他书。4、“帮朋友找座位”。(电脑出示情境)关于电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问:一次看电影,小华的票是3排7座,小红的票是3排8座,他们是坐在一起吗?5、“你说我贴”做“想想做做”第3题。以小组合作共同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按要求贴图片,如:在第×排第×个贴××。一个组上黑板贴,其他组贴在纸上展示,组内分工合作。

  这样设计使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用途,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一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既让学生动口,又让学生动手,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总结学*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情况等,让学生畅谈本课学*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1)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新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设想

  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助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理解深化四个新方向。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八个方向,我设计了做“方向板”的活动,顺势利用“方向板”做实践性练*。

  3.为了区分图上方向和生活中的方向,我设计了在教室里做一个大的方向板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课件、方向板。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以下以下 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首让学生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是谁。

  (二)实践探究 激趣解疑

  活动一:辨认*面图上的方向。

  1.观察情景图,复*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面图的方法,随机在黑板上画方向标。然后让学生汇报。

  2.引出新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动物园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动物园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东、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东北方向。进而指出:东与北之间的部分都叫做东北方向。

  接着教师请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书馆、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学校的东南方向有什么?怎么找东南方向?(先找东,再找南,之间的部分就是东南)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

  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过程及学*方法的探究。

  (三)联系生活 玩中强化

  活动二:制作方向板

  这样不仅可以区分方向板上的8个方向和生活中的8个方向,而且对于四个新方向一目了然。再利用它做一些实践活动的练*,从而体会到方向和位置一样,都是相对的。要找好中心点才能确定方向。进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

  活动三:把你的方向板和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你问我答的游戏活动。

  (四)联系生活 拓展应用

  出示*地图,先来找找首都北京在哪里?

  我们的家乡大致在北京的( )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画一个方向标,从而使问题一目了然。再找吉林、辽宁、四川分别在北京的( )方向。

  (五)师生整理 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满意吗?

  说板书:

  辨认方向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说教材

  《*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打下基础。图形的*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移和旋转。

  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与旋转现象,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移的格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与旋转现象。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格数。

  说教学用具

  课件、动画视频、图片、操作卡片。

  说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环境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拓展应用;运用媒体,整合资源;自主小结,体验成功。

  说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移和旋转的概念。

  说学法

  1、情境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游乐园项目的*移和旋转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游乐园项目运动方式揭示*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通过谈话“游乐园“,了解学生对游乐园的熟悉程度,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游乐项目,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游乐园,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情表现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并引导学生尝试把运动方式起名,了解*移和旋转,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移和旋转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再次回到游乐项目的卡片中,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我再创设体验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卡片以及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发展*移的特征,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移和旋转的例子,同时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移与旋转,我设计了小练*(1)(2),内化新知。

  三、解释拓展,灵活运用*移与旋转解决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更加有效。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新闻视频黄河博物馆*移搬家,让学生感受*移的力量,自由表达其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操作学具,合作探究小猫怎样才能吃到小鱼和老鼠?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通过想一想,试一试,小组合作探究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格数的不同方法。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利用*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创编舞蹈,再次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受*移和旋转。

  四、课堂小结

  与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感受?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移与旋转

  *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的乐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计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你的学*用具中你最喜欢什么?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学会说喜欢书,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有两所小学和我们想的一样,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方式,展开自主学*。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练*。利用原型的启发,突破原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延。48+( )+567 =813 ( )+450+340=1000

  整个练*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月家庭理财调查表

  爸爸收入

  妈妈收入

  家庭生活费

  计划购买商品

  元

  元

  元

  元的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

  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有!有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41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5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412+586-780=998-780=21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

  生2: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3: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与我们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前两节课学*的是连加、连减,而这个算式里有加有减。

  师:你观察得可真细心。像这样一个算式中有加有减,而且每个数都是三位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叫它“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刚才,两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脱式或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竖式计算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要看是不是进位或退位。

  师:你想得真周到。

  生:脱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

  师:(小结)大家的建议都很好,很合理。我们来整理一下: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激情。)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学生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帮小明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对数学学*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学*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通过解决“买洗衣机”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3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获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导入时,我说:“愿意帮忙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探索“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可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这个问题,在合作中小组长对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安排;记录员及时记录每人的思考情况;发言员把小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馈。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的空间。

  四、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题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尊重学生独立思考;(2)学生表达多样化;(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锐角和钝角》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没有直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的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包含了本单元涉及到的各种概念。例如,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成直角,秋千架上有直角,观览车上有锐角,滑梯上有钝角…..这是主题图所涉及到的关于锐角与钝角的概念。接下来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教材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的.首先,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接着从图上抽取3个角的局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然后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看到三个角大小不同.最后,抽象出一般的角,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接下来就是做一做.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图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角,有折纸有做活动角的,还有用铅笔搭出来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承上启下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

  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

  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直角来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

  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在抽象出几何图形,让他们经历形成过程。学生再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感受生活中也有锐角和钝角,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知角(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三)巩固练*,丰富感知(四)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一、情境导入,感知角

  师: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凤凰山主题乐园啊?

  师:孙老师去过。今天孙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怎么样?

  出示主题图

  师:看多棒的游乐场啊!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啊?

  师:其实在这个游乐园里啊还藏着一个我们的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师出示找到的一个角,它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角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啊?

  师:你还能找到“角”吗?

  (创设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自觉参与学*活动,帮助学生温旧导新)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一一出现学生找到的角。(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找了那么多的角!如果把这些角放在一起,你会分类吗?

  师:请小朋友拿出这张纸,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先仔细观察这些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请选个代表说理由。

  1、生分类,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反馈(有2种分法,一种是按照是否是直角来分的;另一种是按照直角的大小,分成比直角大或小三类)

  师:谁能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啊?

  (当学生只有出现第一种分法时,老师这样引导)

  师:第一种分法是以直角为标准,把直角的分为一类,,不是直角的分为另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不错,但是显得有点粗糙。能不能将不是直角的这一类再分的细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分法)

  师:看这一组比刚才就显得详细多了,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啊?

  (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师:小朋友们同意这类分法吗?

  真棒!你们想的跟数学家们一样,他们也把这样大大小小的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边说边画角)

  师:你认为这类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数学家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师:那这一类的角呢?

  师:这样的一类叫做钝角(指着比直角大的角),钝角他比直角大。这就是角的三兄弟。

  (这一环节选取各种的角让学生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把角进行分类,让他们自主探索,在小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内容—锐角和钝角)

  4、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象

  师:现在小朋友们对角的三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吧。请小朋友们拿出活动角,先表示一个直角,再表示一个锐角。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啊?(张口变得小一点)

  师:你们变得锐角都是一样的吗?(锐角有无数个)

  师:现在仍旧用活动角表示一个直角,在此基础上表示一个钝角,

  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啊?

  你能变几个钝角啊?

  师:你发现了什么啊?

  结论: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直角张口越小,就是锐角。

  师:那你能用一个符号表示他们三兄弟的关系吗?(锐角〈直角〈钝角〉

  三、巩固练*,丰富感知

  (1)快速判断(练*九的第二题

  (2)找生活中的角

  1、师:谢谢大家的礼物,今天我的收获真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生活中的角吧.这是乐乐的一天的生活片段,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找找哪里有角?是什么角?(出示练*九的1的四幅图)

  (内容大致这样:乐乐起床穿衣服----上体育课跳高-------下午放学回家在爬楼梯,把衣服撕破了——帮妈妈买剪刀,要补衣服)

  2、找教室中的角

  师:那你能找找教室中的锐角和钝角吗?找到的小朋友请站到有角的地方去。

  生反馈

  (3)制作小礼物

  师:今天孙老师为小朋友们当导游,让大家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而且还增长了见识,是不是该送份礼物给孙老师啊?

  师:孙老师要大家亲身制作的礼物。愿意吗?

  1、出示制作要求: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制作材料:小棒6根,直尺4把,各种三角板共8个,图钉2个,彩纸2张,硬纸条4根)

  师:做礼物时,要求四人一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纸袋里的学具或别的物品,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可以折角动手做角,也可以画角,用三角板拼角.请组长记录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又好啊?

  2 (播放音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有的用的方法很巧妙.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朋友完成的礼物吧!

  3 展示作品,把相应的作品贴与黑板上

  师:刚才通过动手操作,老师发现小朋友已经会用不同方法展示了,老师很喜欢这么多精美的礼物.

  师:看到小朋友们做的那么起劲,老师也手痒画了一个角,你认为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己创造角,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角,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啊?

  师: 角在美术中也有妙用!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用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

  让学生欣赏简笔画。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转自数 学吧 )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千字文》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2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理解题意,然后解决问题。学好本课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进一步加强对7——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惯,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我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玩具商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情景图,把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并提出问题,适时地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说出“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本环节重在唤醒学生已有只是经验,为后续学*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商店情境,很好地激发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逐步自主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突出重点,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形成解题模式。

  (三)深入理解,巩固练*。通过解决三道层次分明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一方面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主要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重点突出。本板书能给学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新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设想

  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助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理解深化四个新方向。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八个方向,我设计了做“方向板”的活动,顺势利用“方向板”做实践性练*。

  3.为了区分图上方向和生活中的方向,我设计了在教室里做一个大的方向板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课件、方向板。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以下以下 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首让学生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是谁。

  (二)实践探究 激趣解疑

  活动一:辨认*面图上的方向。

  1.观察情景图,复*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面图的方法,随机在黑板上画方向标。然后让学生汇报。

  2.引出新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动物园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动物园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东、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东北方向。进而指出:东与北之间的部分都叫做东北方向。

  接着教师请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书馆、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学校的东南方向有什么?怎么找东南方向?(先找东,再找南,之间的部分就是东南)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

  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过程及学*方法的探究。

  (三)联系生活 玩中强化

  活动二:制作方向板

  这样不仅可以区分方向板上的8个方向和生活中的8个方向,而且对于四个新方向一目了然。再利用它做一些实践活动的练*,从而体会到方向和位置一样,都是相对的。要找好中心点才能确定方向。进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

  活动三:把你的方向板和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你问我答的游戏活动。

  (四)联系生活 拓展应用

  出示*地图,先来找找首都北京在哪里?

  我们的家乡大致在北京的( )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画一个方向标,从而使问题一目了然。再找吉林、辽宁、四川分别在北京的( )方向。

  (五)师生整理 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满意吗?

  说板书:

  辨认方向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理、分析数据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以及估算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

  (2)将美育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具准备:

  答题卡、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放君山公园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师:“刚才我看到小朋友的眼睛睁的大大的、亮亮的,看的可认真了,那你知道这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吗?

  生:君山公园。

  师:是啊!“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君山是我们岳阳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么美丽的风景区想不想去玩?(想)

  师:那好,今天就去玩一玩,我们学校二年级的孩子也准备去呢。瞧!他们已经排好了整齐的.队伍准备乘船出发。(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学*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二(1)23人,二(2)31人,二(3)32人,二(4)39人

  师:二年级有四个班,你打算为他们安排几条船?

  生1:每个班一条船;生2:两个班一条船;

  生3:三个班一条船;生4:四个班一条船。

  师:能把你的安排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汇报:方案一:23+31= 32+39=

  方案二:23+32= 31+39=

  方案三:32+31= 23+39=

  。。。。。。

  师:你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乘船的方案,赶快看看为你们准备的大轮船,你们发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信息?(限乘68人)

  师:谁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艘船不能超过68个人。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出去游玩要注意安全,那你们想出的这么多办法,那种方案最合理呢?同学们分三个小组算一算,一小组算第一种方案,二小组算第二种方案,三小组算第三种方案,可以独立算,也可以同桌合作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注意找到算的最快的学生。

  A、一小组算的最快的学生汇报:刚才我看你算的最快,你是怎么算的呢?聪明的孩子一定会认真听别人的好办法。

  生:23+31=54,23+30=53 53+1=54

  师:你听懂他的意思吗?(指生重复说一次)

  谁有不同的方法?。。。。。。

  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32+39=怎么算呢?

  生:32+30=6262+9=71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B、汇报第二种方案。23+32= 31+39=

  C、汇报第三种方案,32+31= 23+39=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那种方案最合理?(第三种方案)

  通过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我们知道了第三种方案最合适,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相加,个位满十要想十位进一。)

  二、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口算练*。

  师:安排好了乘船方案,现在我们出发去君山公园拉。公园到了,管理员阿姨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如果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的完成这些练*题,就将获得拥有这张优惠券的机会,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玩,想不想试试?

  课件出示口算题:同桌两人合作完成练*一的题,每人独立做4道,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桌,但是不能帮忙做。

  集体订正。

  师:做对的学生请举手。恭喜你们获得了拥有优惠券的机会。

  做错的孩子请举手。你们真诚实!你们错的是那道题,现在能改正吗?管理员阿姨觉得你们既诚实又可爱,也把这张优惠券送给你们。

  2.选择游玩的项目。

  课件出示:瞧!这就是管理员阿姨为大家准备的游玩项目,同桌商量选好项目后,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将算式写在练*卡右边的横线上。

  项 目

  价格(元)

  猴 山

  15

  碰碰船

  24

  蹦蹦床

  10

  海盗船

  16

  蹦 极

  28

  学生合作安排自己的项目。

  (刚才在选项目时老师发现有几个小组的同学能互相谦让,合作得非常愉快,值得大家学*!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选择。)

  投影订正。

  3.小小采购员。

  大家玩的很开心,不知不觉就要吃中饭了,这是一张调查表。

  班级

  面包(个)

  盒饭

  二(1)

  23

  二(2)

  18

  13

  二(3)

  17

  15

  二(4)

  39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在练*卡上用算式表示出来。

  A、指定学生汇报

  23+18+17=58

  13+15+39=67

  B、仔细观察这三个数,谁有更好的办法,能最快算出来?

  23+17+18=58

  13+15+40=68,68-1=67

  4.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游玩了君山岛,在游玩的过程中还学会了怎样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就是数学书第90至91页的内容。

  (请打开书仔细阅读。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你们表现得都很棒!现在我们回家吧,回去的时候注意把自己的垃圾带走,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哦。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沪教版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5-66页的《角与直角》,它是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的第一课。在之后的课中学生还要逐步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正方形和长方形,是进一步研究几何的工具性内容,因此安排在第一课进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累计角与直角的认知经验,为之后的几何学*打下基础。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几何中角的概念。这里对角的描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是建立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的,没有给角下数学定义,数学中角的定义要在以后的学段才出现,而教材安排的这一课只是为了让学生对于角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外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接触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在此基础上认识直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本节课不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依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角与直角》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⑵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⑴在观察角,寻找角,标示角的过程中认识角的特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⑵通过转动三角尺认识直角,在量一量的过程中体验判断直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找生活实物中的角逐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⑵在探究直角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特征,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会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并用它来测量直角。

  二、说学情

  从心理特征来说二年级孩子的逻辑思维从具象型逐步向抽象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操作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仍然积极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学生熟悉的钟面知识引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安排了较为

  丰富的操作实践活动——指一指,找一找,转一转,量一量,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的特点。

  从认知情况来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角的经验,但往往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角是立体的不是*面的,对直角的感觉也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中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自操作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来正确认识和辨别角与直角,形成空间图形感。

  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时钟知识来读一读钟面,再影去刻度与数字,让学生逐渐注意到钟面上的两根指针组成的图形。这样的导入方式既巩固了原有的钟面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为之后引出角的概念做了准备。

  二、观察归纳感悟新知。

  探究一认识角

  让学生观察放大之后钟面上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发现这些图形他们都是尖尖的,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线,这时我再出示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总结角的特点,这样设计是从生活实物里抽象出角的概念,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使他们可以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由于时针分针有长短区别,因此在抽象出钟面上的角时,我将前三个角的边画成一样长,而后两个是一长一短来避免学生产生边有长短的误解。

  在紧接着的跟进练*中,先是运用刚刚掌握的角的特点来判断是不是角,这样能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更准确更完善的认识,再从一些生活图片中找角画出顶点与边,虽然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从实物图片中找角对他们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设计正是要学生把学到的与生活事物结合起来,把一些理论的东西(角的概念)应用于实践中(根据概念去寻找角)。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还能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符合低年级孩子爱动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标上角的符号则是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探究二认识直角

  直角是一个比较复杂而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直角的形状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我通过转动三角板让学生发现当一条边水*放置时另一边是竖直的角就是直角,让学生对于直角的形状有一个简单的感知,能使他们在三角尺中快速的找到直角。并且形成一种空间图形感。

  接着通过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引发他们对于三角尺上直角的'关注,而让学生相互找一找转动的三角尺上的直角则是为了丰富直角的变式图,有利于学生在变化中体会直角的基本特征,建立起比较丰富的直角表现,而突出学生对于三角尺上的直角认识也以便于他们在下节课中以三角尺来判断比较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因为我的数学科研小课题是研究教师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合作学*的方法,其中我的一个研究点就是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开展同桌合作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教师明确学*任务和进行规范的示范操作会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开展得是否有序、有效。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所以在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时,我先示范转动尺子的方法并让小朋友上来指一指直角,对于指的方法规范与否直接作出评价,这样学生目睹了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在同桌间开展这个活动时就不至于无从下手而且也掌握了评价对方的方法。

  我觉得学*数学很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学*数学的方法。所以在学*判断直角的方法时,我牢牢抓住两把三角尺中直角的素材,引导学生去想如何来验证另一把三角尺中也有一个直角,从而揭示判断直角的一般方法。而之后让学生从生活图片中找直角,则是让学生大胆地猜测、估计,把直角的知识延伸到了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在脑中巩固直角的概念。而小红旗的设计是让他们了解只是目测有时不一定准确,还需要科学的验证。这样把学生充分搬到学*的主动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让学生在猜想和验证中获得学*数学的方法,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

  三、练*巩固拓展提高。

  数一数是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角的定义来数出角的个数,使他们形成一种有序观察的*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数直角则要他们经历先目测再验证的过程,不但巩固了使用三角尺测量直角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严谨规范的数学*惯。

  最后在周围找直角则是拓展学生思维的一个活动,有利于他们将知识内化迁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角尺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直角的度量。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中,有些活动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时,同组的同学可以对他进行帮助,因为是他的伙伴教会了他,他的记忆会更深刻,同时与人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度量时,我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难点得到了解决。这正是二期课改中的“注重学*体验”的思想。这样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氛围。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阜阳市铁路学校的侯晶晶,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刚三年,教学经验不足,加上这次准备的比较仓促,说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上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六课时------《小熊请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熊请客》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以“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编制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的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并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开火车”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畅性和了解口诀记忆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以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导入,然后用大屏幕出示色彩鲜明的主题图,引起学生学*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展示给大家。接着组织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少个红果,4串需要多少个红果,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等等。同学们真善于提出问题,我相信你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以快乐的心情步入课堂,通过展示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设计理念: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乐学、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也能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要想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独立完成课本20页的填一填吧,想一想,数一数。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同时我去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请一位同学汇报结果。刚才大家填的速度真快,学的多认真啊!那能根据我们刚才完成的表格以及编制5,2,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编制4的乘法口诀吗?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编制4的乘法口诀,并完成课本20页的4的乘法口诀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去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编制口诀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口诀。最后小组汇报结果。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4的乘法口诀表的特点,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4。这时我抛出“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么办?引起学生的思考。有的学可能会说20+4=24。之后我通过师生对口令,男女对口令,开火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记忆4的乘法口诀。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对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做过多引导,因为学生已经经历了5,2,3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学生主要是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这些都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随堂练*,巩固新知

  我首先设计的是看算式说口诀,这里有10道题,男生女生各说5道,比一比谁说的更好。第二个练*是看口诀说出对应的两个算式。请位声音洪亮的同学读口诀,其余同学对算式。最后我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运用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实例。生1:一张课桌4条腿,我们组4张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条腿。我们每天上午4节课,每星期5天上课,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节课。生3:教室前面**一边有4个字,两边有8个字,“二四得八”。练*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记住了4的口诀。

  生3:我会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记在数学日记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这样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数学紧密相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对传统的布置作业的一种补充,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方式。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教材分析:

  《制作作息时间表》是山东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泰山出版社第二册下)第一单元第四课教学内容,绘制表格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课以“制作作息时间表”为任务,从创建表格到修改表格,使学生学会对表格进行简单的编辑操作。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简单表格的绘制方法;了解表格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按照要求创建空白表格,并在表格中输入内容;能够对表格进行简单的调整。

  教学重点:

  表格的创建及表格中文字的编辑和表格的调整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各种表格范例。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和范例对比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刚刚接到一个任务,想请大家帮忙来完成,你们愿意吗?这个任务就是“制作作息时间表”。(板书:课题)

  二、新授

  (出示范例1)表格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我们把表格中的每个小格称为什么?

  我们对表格已有初步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创建一张空白表格。

  1、 创建表格。

  请同学们参照课本21页,绘制一张由12行3列组成的空白表格。

  指生到前面边讲解边操作。

  指生总结操作步骤

  ① 单击工具栏中“插入表格”按钮,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完成操作。

  ② 也可以通过菜单栏中“表格”—“插入”—“表格”来完成此操作。

  (教师表扬鼓励)

  表格创建了,怎样编辑表格中的文字呢?

  2、 在表格中输入文字。(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参加照课本22页编辑表格内容,完成练*,比比哪组速度快。(小组合作,交流)

  指生回答,你是怎样在表格中输入文字的?可不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实现光标的移动?

  利用键盘上的光标控制键→←↑↓或者Tab键,也可以将光标从一个单元格移动到另一个单元格。

  (教师及时表扬,给予肯定)

  (出示范例2)怎样将你作息时间表格中的内容设置成这样?

  3、 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谁能大胆到前面来操作给同学们看,你是怎样想的?

  生演示,讲解;师总结操作步骤

  ①选单元格;②在表格中单击右键,出现快捷菜单,选中“单元格对齐方式”;③单击“中部居中”按钮。

  表格中文字的字体设置方法与已经学过的普通文字的字体设置方法相同。

  请同学们快点完成自己的操作吧。

  4、(出示范例3)改变表格的大小、列宽和行高。

  师演示,学生跟着操作。

  ① 调整表格的大小操作步骤:将鼠标指针移到表格的顶角,指针变斜双箭头时,按住左键拖动鼠标即可调整表格的大小。

  ② 调整表格列宽:将鼠标指针移到表格线上,指针变成状时,按住鼠标左键左、右拖动即可调整列宽。

  ③ 行高的调整方法与列宽相似,请同学们快试一试吧。

  师:操作过程中,谁还有新发现?

  (1)拖动表格左上角的标志,可以调整表格的位置。

  (2)用“表格属性”对话框可以对表格进行精确设置。

  现在这张表格,老师是满意了,可是老师的领导是个爱挑剔的人,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装点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5、 作品展示,学生相互交流,互评,师点评。填写评价表。

  6、练*巩固。

  参照课本25页课程表,制作自己的课程表,并以“课程表”为名保存在自己的“练*”文件夹中。(由于时间关系,可以课余时间完成)

  三、小结。

  谁能根据这节课的学*,总结你有什么收获?(生答)(师总结)通过本课学*,我们掌握了绘制简单表格的方法,了解了表格的基本构成以及对表格进行简单的调整。经过检查,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俗话说,有来无往非礼也,同学们有什么事情尽管说,老师也是乐于助人的人。

  板书设计:

  制作作息时间表---制作规则表格

  1、 创建表格

  2、 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3、 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4、 改变表格的大小、列宽和行高

  教后小记:

  本节课,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范例等方法组织教学,效果良好。例如:开头我设置了整体教学任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又用表格范例设置任务,放手让学生探究,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让他们在 “玩”中学,在学在“玩”,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等候时间》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之后再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新增内容。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排队等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分析、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候时间的总和”,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本节课采用“阅读-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相关文字,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通过讨论,合作学*,探索出各种排队等候的方案,在通过计算,对每种方案进行选择,从而找到最优化方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形成寻找最优化方案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谈话引入课题。在谈话中,不但回顾了前两节课的内容,又导入到新课;在新课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得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出示导学案中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事先让学生做了导学案,预*了排对问题,就是卸货可能出现的顺序,有6中顺序,在学生预*、讨论的基础上来让学生帮助完成我的课件-----填表格(即是卸货的六种顺序的讨论结果)。学生在展示讨论的过程中把每一种卸货顺序占用的总时间,总结出最节约时间的一种顺序都一一说清楚。

  在巩固新课中,我安排了三道练*,一道是“小明、小亮、小叶三人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他们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5分钟、3分钟、1分钟,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综合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这也是导学案中的一个巩固练*,在展示时考虑此题相对比较容易就没有再让学生来展示。

  第二道也就是实际展示的第一道,是在例题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题“是要使四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第三道题是一个巩固新知题“一个装满货物的仓库,如果用小型车装货物,需要 20 分钟装完;如果用中型车装需要 35 分钟装完;如果用大型车需要 55 分钟才能装完。仓库只能一车一车地装。要使这三辆车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装货的顺序?这样安排,这三辆车等候时间总和是多少分钟?”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探索、提高了合作交往能力,这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通过自己学*感悟的。 学生的视觉感官在多媒体课件刺激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在课件上完成表格,使学生民百排队等候时如何最节约时间。巩固新知的*题,层层深入,逐步拔高,使他们圆满得完成学*任务。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上完后,反思很多,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训练学生,能教给学生学*整理统计数据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更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统计数据的方法。在完成第一张统计表时,我应该把整组数据出示出来,应指导学生完成体重在15千克以下有哪些数据,16—20之间有哪些数据,我应帮助学生怎样找15千克重以下人数,15—20千克间的人数,帮助学生完成第一张统计表。

  2、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分析单式统计表。在填写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我应该引导学生知识统计表中数字表示的意义;即一年级体重在15千克以下的有____人,体重在16—20千克之间的有____人。让学生能按这种句式说。

  3、应该培养孩子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训练孩子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应问学生,你看完统计表后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信息。然后再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孩子在分析复式统计表时,打下基础。

  4、应该明确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在教学中我应提出,如果,我想直接看出,我班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体重的对比数怎么办(cn-teacher.com)或为了更方便,我们把两份统计放在一起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份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不同点,完成孩子从认识单式统计表到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过程,明白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并告诉学生复式统计便于对比,更便于观察分析这一优点。

  5、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简单复式统计表上,我应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二年级对比的角度,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用填空式的题卡,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一年级时()最多,到二年级又()最多,一年级对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是()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变为()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的人数增多(或减少),对学生进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训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我应该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应该将练*环节中的统计每组学生喜欢体育项目的学生数这个环节,放在认识复式统计表这一环节后面,在活动前提前提出问题,两组中,喜欢哪种体育活动项目的人多或少等,并要求每组有两名或几名负责统计,统计整理数据后,然后再活动。并要求负责统计的学生说一说统计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7、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训练,能用最简洁的话说明要表达的意思,训练学生用最直接的数学语言进行数学问题的描述。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闫绪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经过教学实践和网络教研,我对本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除法的本质就是*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均分的意义,为下一步学*除法,打下充分的认知基础。教材设置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动,将*均分的意义渗透于活动中,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义,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对于*均分也有一定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在初稿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经过与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探讨,认为在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所以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对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处理

  我曾经想把“分骨头”改成“18个骨头,每只小狗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狗?”突出另一种分法。但是经过研讨以及对《课标》相关部分的学*,我意识到教材实际上将*均分的几种情况渗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材要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编排。在练*中,增加了问题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开放性的问题。

  *均分的今后学*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均分”,体会小数目*均分的过程。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分不完的现象体验较少,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验“分不完,有剩余”的*均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着以上原则,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小鹿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随着动听的《生日快乐》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紧接着画面出示参加生日聚会的小动物和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好吃的应该分给谁,怎么分,分一分的问题自然提出。

  论坛中有老师提出这个情境过于老套,建议换一些新颖的情境。但是经过考虑,我还是保留了最初的设计。我认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情境,另外,这个情境与接下来“分桃子”的环节比较统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学生两人讨论,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感受“随意分”和“*均分”的不同,明确“*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认识“*均分”。

  第二层次:利用“分小鱼”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用小棒代替小鱼进行活动,分好后,小组表演“分小鱼”的过程。加深对*均分的理解,同时,侧重学生体会小数目的*均分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层次:利用“分骨头”的情境,再次巩固*均分的意义,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脱离学具,独立完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操作水*引向表象水*。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实际授课中,第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就超出了预设,孩子们直接选择了把8个桃子分成4和4,对其他“随意分”的分法产生了犹豫。经过和网友们的讨论,我意识到,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应,恰恰是因为他们从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均分”的经验,教师应该预设到学生的反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所以在本节课的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为什么不敢说?学生可能说觉得这种分法不合理,不公*,我接着问,怎样才是公*的分法?为什么说这种分法公*?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的分法“*均分”。

  三:巩固实践,拓展延伸

  此环节在前期设计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题进行设计的。在有余数的那道题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一个不能再分了?”“如果每个人再分到一个气球,至少还要拿来几个气球?”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分不完、有剩余”这种情况的理解,突破难点。

  进过研讨,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我将“”分铅笔“一题增加了一问,让学生将“不*均分”变成“*均分”,还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纸代替蛋糕,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均分,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经过本次网络教研,我收获很多。对于本节课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进行设计。对我自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众多老师和网友的帮助,我会将教研进行到底。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说课,谢谢各位评委!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图形》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以这些知识为支撑点,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为今后进一步学*多边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摸、搭、数、折、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4、教具准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本课我借助以下教具辅助教学:

  (1)、长方形、正方形纸张;装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时,我采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合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然后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索,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从而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这样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法:教学本课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方法,通过看,摸,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分钟)

  新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再现旧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已经认识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巩固旧知。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10分钟)

  出示地砖图,由体到面,说一说它们的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出边,接着通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边有几条?亲身经历了发现边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学*在于不断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后归纳出四边形有4条边。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进行判断后,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2、自主学*五边形、六边形(10分钟)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学*五边形、六边形。通过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的活动,*一步巩固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并迁移出多边形。今天我们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以后还会遇见更多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有个更大的名字,我们统称它们叫做多边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15分钟)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动脑数一数、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新知,深化思维。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钟)

  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它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我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本课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比赛、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体会了图形的联系和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实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在认真学*《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统计的有关内容,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的统计知识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以“我又换牙了”初步认识了统计。在一年级下册以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通过学*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大海”为主题,学*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更是这样。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的过程,去品尝学*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和探索的*惯,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使学*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惯和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作了以下准备:课件、学生2份题签等。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与一年级统计内容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统计。本节课的统计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们的教材是呈现了一幅夏日海滨浴场这一学生特别喜爱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两个重点问题。根据第一个问题,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统计的方法。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组织学生巩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面对教材的这种情况,我有两点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数减少了几个,呈现出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人多的干扰,为顺利学*分类统计做好基础。这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实验教师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

  其次在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我们书上直接给出了两种分类统计的标准:一种是按男女分,一种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设计时感觉根据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探究出分类统计的方法,就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来学*,而不是直接给出按标准。我认为这样做即使学生探究不出分类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而且,只有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参与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把握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有了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备课的这些想法,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数学,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再播放一段美丽的海边录相,引出书上的主题图,再重点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个问题?在本环节我注意了3点:第一点让学生猜一猜录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点在学生充分识图后,我注重了从下到上,有顺序的进行了一个小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学*方法的教育。第三点在学生提完问题后我注重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幅图提出的问题是多样的,今天就重点来解决2个。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以利于学生的数学学*。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完成:

  第一个小环节:讨论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启发他们说出不同的分类统计方法,如:可以按性别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类统计。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不怕花大量时间,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拉*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需要。在完成统计表时,让同位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初步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我认为在探索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独立思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因为受知识水*、能力水*的局限性,有的思考结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交流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积极的进行反思,逐渐走向合理。经过一年多的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的进行判断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局限在表述而非沟通的意识里。交流没有积极的反思与回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3人分组合作的学*方式。

  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观察3个统计表,通过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类统计的意义。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在组织学生展示时把评价的大全交给了学生,如:你认为这种方法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吗?等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意见和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解决“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采取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借助刚才统计的感性材料,比较新旧统计知识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环节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

  我这样分3个层次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层层递进。

  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有困难的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统计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评价补充。这样处理目的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探索分类统计的方法以后,我告诉学生分类统计能让我们对统计对象了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要用到分类统计,说一说你想统计什么?准备怎样统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学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统 计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3)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有趣的七巧板》是课题学*,而“课题学*”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新型的学*活动。 课标对它的要求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本课题与众不同,要求学生主要拼多边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用七巧板拼多边形与已学过很多重要知识联系密切;(2)便于学生探索拼图规律。

  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困难,我预计在活动中学生的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只对拼图感兴趣,而不善于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拼图规律;(2)拼摆多边形时,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心理耐挫能力不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四边形性质等重要知识的理解。

  2、进一步体会*移、旋转、轴对称等全等变换在拼图中的应用,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体验 “分解--组合” 的过程。

  2、探索用七巧板拼摆多边形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拼图活动中体验方法的多样性,感受七巧板的文化价值。

  2、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参与意识与团队精神。

  3、增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探索规律的意识。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过程;积累拼图经验;探索拼多边形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规律。

  教法学法: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等方法。作为教师,要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点拨。

  课前准备:

  查阅七巧板的`有关知识,并准备好学具:边长 12cm正方形硬纸板、剪刀、三角尺、彩笔。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制作七巧板。

  (1)我来说一说。让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由来。

  这样既给了学生展示课外预*成果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如果学生介绍的不够全面,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2)一起做一做。首先请学生口述: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硬纸板分割成七巧板?

  提醒学生抓住五个中点,然后观察画好的七巧板图,寻找七巧板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分别从边,角,面积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七块板的特点,尤其是边,角的关系为探索规律埋下了伏笔。最后让学生在纸板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按教材的方法标上序号,剪开,这样一副七巧板就做好了。

  2、探究规律。

  这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对教材的“想一想”和“议一议”的内容做了整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首先让学生从七巧板中任选至少2块板拼多边形,每拼出一种,就画出它的拼法示意图。2分钟内看谁拼的多。

  每个学生都想拼出更多的图形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接下来投影展示学生的拼图成果,教师也可适当补充,让学生发现用七巧板可以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多边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多边形都可以用七巧板拼出?即用七巧板所拼摆的这些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提示学生可以从边,角两个方面考虑。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知识共享,共同合作,争取第一个完成任务。

  然后师生整合各小组的看法,得出规律。最后让学生回答:你能用七巧板中的若干块板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重在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在整个探究规律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表现,给予鼓励,促进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拼图实践。

  这也是本课题的重点。

  (1)活动一:用七巧板拼出如图的五边形,其中一块⑤号板已经放好,请将其余6块板拼好,并画出拼法示意图。看谁的拼法多。

  采用个体比赛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爱动手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体验拼图方法的多样性。

  (2)活动二:自由发挥,用一副七巧板拼多边形(每组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任选一种,尽可能多的拼出不同形状,并有所记录。)

  采用小组合作比赛的方式,小组从选题到操作再到记录最后到展示,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估计学生的答案不完整,这里教师可以给出几种答案,可做适当补充。 从边角两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4、设计图案。

  这是一个机动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学生通过欣赏教师提供的范例,自己设计一个喜欢的、有趣的图形,也可以仿照老师的,进行自己的创新并加以展示。这个活动学生会很感兴趣,但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可能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示自己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5、小结。

  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掌握了哪些拼图方法?我表现最好的是 .我的疑惑是。为了回扣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学生畅谈,做到全员参与,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进行反思,锻炼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

  6、游戏与欣赏。

  通过目莲拯救母亲的游戏,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最后学生在精美的拼图和轻柔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题的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教材解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也是今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其地位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及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会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通过摆小棒、编口诀、找规律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找到编写口诀的方法,发现口诀的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体会一句口诀解决两道乘法算式,感受学*乘法口诀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学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学好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学情分析:

  在学*本课前,学生已经已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的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多数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乘法口诀,但因为暑假提前预*过相关知识,所以对口诀也的记忆并不陌生,有的甚至可以背出部分的乘法口诀。针对这一情况,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5的乘法口诀,运用具体情境理解5的乘法口诀所表示的意义。依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课前利用动态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同桌合作交流活动。

  3.通过趣味性的变式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年龄特点,在推导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从编儿歌开始,找到编口诀的窍门,然后顺理成章的列出算式归纳出乘法口诀,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学*到新知识。

  另外,《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环境。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注意用赞许、激励、表扬,创设情境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采取了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交流、操作中充分享受到学*的乐趣。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图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孩子学*,兴趣为先。课前,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杂技视频,吸引学生眼球,接着引导学生观看杂技图片,再以杂技图片为情境图呈现数学信息,进而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自然顺畅,较好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兴趣,将学生的思维调节到最佳状态,自主参与课堂学*的主动性提高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精心设计了一些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发展思维的活动,玩中学,乐中悟,在自主探索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交流,进而有序地推进学生对新知的体验、感悟、建构。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课堂上我主要遵循了直观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更多的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学*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极为重要。因此我采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教学策略,逐步让学生经历并掌握口诀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知识的序列。先是利用编儿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二是利用51与 15的乘法口诀,由老师编给学生看。三是编52与 25的乘法口诀,老师指导学生来编。四是放手学生自己编口诀。五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在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中,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此环节我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学*方式及学*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利用已知探究未知, 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不但较好的理解了口诀的来源和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记口诀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喜欢的方法来记忆。通过交流与提问,丰富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口诀的含义,弄清楚乘法意义、算式、口诀三者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时有效的提问、比赛又使课堂锦上添花,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此环节的设计也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 趣味练*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的学*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本节课将枯燥的练*都赋予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注重了练*形式的多样性、练*内容的趣味性。 用猴子兄弟的烦恼,小猪的难题,身边的数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练*热情,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解口诀、记忆口诀。虽然都是5句口诀不断地重复,却让学生学而不厌,熟而不倦,让原本枯燥机械的练*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这样的练*设计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应用的技能,更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四)回顾整理畅谈收获

  结合课堂学*的过程,让学生整体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清晰的表达出来,理顺知识脉络。

  (五)课堂检测检验效果

  课堂检测是对学生过程性学*的一种综合评价。主要考察落实学生是否真正做到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其解决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学*起点,通过竞赛、操作、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由未知到已知的学*过程,经历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学*过程,在反复实践中知其然而再知其所以然,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有序等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教学设想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课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认识厘米 2、认识米 3、认识线段 , 量、画线段

  二、 本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 课本上是线段图并配了一句话: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三、本单元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两个月的暑假可能让学生在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学这个单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以一个良好的状态进入到学*活动中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整体和个别共同关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本单元的知识, 学生容易接受。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五、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六、单元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亲身体验法、讲授法、观察法为主, 学法以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为主。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避免课堂教学“一刀切”的现象,分层次向学生提出要求。

  七、单元教学准备:

  主题图、1角硬币、曲别针、正方体、米尺。

  八、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1课时) 3、认识米 用米量???(1课时) 4、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1课时)

  九、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直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我们要补充线段的练*,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7至68页"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面图形中的角。

  3.通过"摆一摆""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角。

  4.让学生通过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电脑课件一份。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1-2支铅笔。

  一、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个充满奥秘的地方,你们愿意吗?(学生答:愿意)那好,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进入"角的世界".

  (课件出示一组南浦大桥的图片)首先,请大家一起观赏一座世界有名的斜拉桥——南浦大桥。这座雄伟壮观的大桥位于我国上海市的黄浦江上,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目前,它在世界排名第三,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你们看,在桥面上塔栓和缆索组成了许多优美的角,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了美丽的图案。到了晚上,在灯光的映照下,这些角的图案显得更加美丽。

  其实,除了我们刚才所看到的角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也都有角,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找到它、认识它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的内容:认识角(出示课题)二、 探索新知1.认识角及各部分的名称(1)找一找

  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图)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体,在它们的表面也都有角,你能发现它藏在哪里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显示物体表面藏着的角)老师:同学们真棒!观察得很仔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只要我们*时做个留心观察的孩子,就一定可以找到它。

  (2)摆一摆

  虽然你们能很快地找到物体表面的角,但是如果老师要你用两支铅笔摆出一个角的形状,你能办到吗?请你们同桌两人一起试一试吧?

  (3)认一认

  课件显示学生摆出的图形,同时出示另外两种不同的摆法,引导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再判断哪个才是角。从而让学生知道角的基本特征是: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用" )"在图中标出角并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老师:你能指出刚才摆出的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通过摆一摆、认一认,你能发现角的世界里的秘密吗?

  秘密之一: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

  2.比较角的大小并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或无关。

  (1)摆

  过渡:通过努力,你们已经很快地发现了角的第一个秘密,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索另外一些秘密,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好!这次挑战的主题是"摆",老师希望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用原来的那两支铅笔摆出一个比原来更大的角,有信心吗?试试看吧。

  老师:你是怎么办到的?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喜悦?(老师边听回答边演示课件中的活动角展开与复原的动画过程。)通过这次的活动,你能把角的第二个秘密补充完整吗?

  秘密之二: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 );张口越小,角就( )。

  请你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同桌。

  (2)比

  过渡: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宣布:你们的第一轮挑战成功!现在,老师要向你们发起第二轮的挑战,这次的主题是"比".(课件出示)通过比较,根据两种不同的情况(两个角大小区分是否明显)引导学生得到不同的比较方法。(老师用课件着重演示角3与角4通过重叠比较大小的过程。)角的大小比较方法:1.直接判断。

  2.重叠的方法。

  (重叠时要注意顶点和一条边对齐)

  (3)猜

  对于第二轮的挑战同学们完成得不错,现在我们要进入最后一轮挑战——猜。(课件出示角的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通过猜一猜和比一比,你能说说角的第三个秘密吗?

  秘密之三: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关。

  三、 巩固练*

  过渡:同学们,你们不但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而且在挑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挑战的成功。你们真是了不起!

  接下来,老师要看看你们能否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1. 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数出图中各有几个角,并用")"标出来。

  (着重讲讲最后一幅图中桥洞与两边形成的图形不是角及原因。图2与图3学生只要找到内角就行,如果部分学生能找到外角就给予肯定与鼓励。)3. 判断。(注意引导学生说出错的原因)4. 摆一摆:用三支铅笔你能摆出三个角吗?试试看。

  (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老师根据不同的回答展示学生的作品。)四、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或发现了什么?与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启发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即兴找一找。(如桌面、门窗等)老师:是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除了我们刚才发现的那几个秘密以外,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的秘密,老师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去探索和发现数学世界里更多的秘密!像*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南浦大桥那样,灵活运用它们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课件出示结语)组织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旋律唱一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本课例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等活动机会组织教学。

  首先通过"找一找""摆一摆""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抽象出角这个几何图形,同时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摆""比""猜"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本课例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可活动、可变化的'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7至68页"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面图形中的角。

  3.通过"摆一摆""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角。

  4.让学生通过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电脑课件一份。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1-2支铅笔。

  一、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个充满奥秘的地方,你们愿意吗?(学生答:愿意)那好,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进入"角的世界".

  (课件出示一组南浦大桥的图片)首先,请大家一起观赏一座世界有名的斜拉桥——南浦大桥。这座雄伟壮观的大桥位于我国上海市的黄浦江上,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目前,它在世界排名第三,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你们看,在桥面上塔栓和缆索组成了许多优美的角,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了美丽的'图案。到了晚上,在灯光的映照下,这些角的图案显得更加美丽。

  其实,除了我们刚才所看到的角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也都有角,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找到它、认识它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的内容:认识角(出示课题)二、 探索新知1.认识角及各部分的名称(1)找一找

  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图)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体,在它们的表面也都有角,你能发现它藏在哪里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显示物体表面藏着的角)老师:同学们真棒!观察得很仔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只要我们*时做个留心观察的孩子,就一定可以找到它。

  (2)摆一摆

  虽然你们能很快地找到物体表面的角,但是如果老师要你用两支铅笔摆出一个角的形状,你能办到吗?请你们同桌两人一起试一试吧?

  (3)认一认

  课件显示学生摆出的图形,同时出示另外两种不同的摆法,引导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再判断哪个才是角。从而让学生知道角的基本特征是: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用" )"在图中标出角并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老师:你能指出刚才摆出的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通过摆一摆、认一认,你能发现角的世界里的秘密吗?

  秘密之一: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

  2.比较角的大小并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或无关。

  (1)摆

  过渡:通过努力,你们已经很快地发现了角的第一个秘密,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索另外一些秘密,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好!这次挑战的主题是"摆",老师希望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用原来的那两支铅笔摆出一个比原来更大的角,有信心吗?试试看吧。

  老师:你是怎么办到的?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喜悦?(老师边听回答边演示课件中的活动角展开与复原的动画过程。)通过这次的活动,你能把角的第二个秘密补充完整吗?

  秘密之二: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 );张口越小,角就( )。

  请你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同桌。

  (2)比

  过渡: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宣布:你们的第一轮挑战成功!现在,老师要向你们发起第二轮的挑战,这次的主题是"比".(课件出示)通过比较,根据两种不同的情况(两个角大小区分是否明显)引导学生得到不同的比较方法。(老师用课件着重演示角3与角4通过重叠比较大小的过程。)角的大小比较方法:1.直接判断。

  2.重叠的方法。

  (重叠时要注意顶点和一条边对齐)

  (3)猜

  对于第二轮的挑战同学们完成得不错,现在我们要进入最后一轮挑战——猜。(课件出示角的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通过猜一猜和比一比,你能说说角的第三个秘密吗?

  秘密之三: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关。

  三、 巩固练*

  过渡:同学们,你们不但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而且在挑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挑战的成功。你们真是了不起!

  接下来,老师要看看你们能否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1. 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数出图中各有几个角,并用")"标出来。

  (着重讲讲最后一幅图中桥洞与两边形成的图形不是角及原因。图2与图3学生只要找到内角就行,如果部分学生能找到外角就给予肯定与鼓励。)3. 判断。(注意引导学生说出错的原因)4. 摆一摆:用三支铅笔你能摆出三个角吗?试试看。

  (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老师根据不同的回答展示学生的作品。)四、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或发现了什么?与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启发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即兴找一找。(如桌面、门窗等)老师:是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除了我们刚才发现的那几个秘密以外,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的秘密,老师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去探索和发现数学世界里更多的秘密!像*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南浦大桥那样,灵活运用它们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课件出示结语)组织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旋律唱一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本课例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等活动机会组织教学。

  首先通过"找一找""摆一摆""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抽象出角这个几何图形,同时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摆""比""猜"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本课例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可活动、可变化的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沪教版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5-66页的《角与直角》,它是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的第一课。在之后的课中学生还要逐步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正方形和长方形,是进一步研究几何的工具性内容,因此安排在第一课进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累计角与直角的认知经验,为之后的几何学*打下基础。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几何中角的概念。这里对角的描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是建立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的,没有给角下数学定义,数学中角的定义要在以后的学段才出现,而教材安排的这一课只是为了让学生对于角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外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接触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在此基础上认识直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本节课不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依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角与直角》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⑵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⑴在观察角,寻找角,标示角的过程中认识角的特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⑵通过转动三角尺认识直角,在量一量的过程中体验判断直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找生活实物中的角逐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⑵在探究直角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特征,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会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并用它来测量直角。

  二、说学情

  从心理特征来说二年级孩子的逻辑思维从具象型逐步向抽象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操作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仍然积极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学生熟悉的钟面知识引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安排了较为

  丰富的操作实践活动——指一指,找一找,转一转,量一量,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的特点。

  从认知情况来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角的经验,但往往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角是立体的不是*面的,对直角的感觉也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中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自操作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来正确认识和辨别角与直角,形成空间图形感。

  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时钟知识来读一读钟面,再影去刻度与数字,让学生逐渐注意到钟面上的两根指针组成的图形。这样的导入方式既巩固了原有的钟面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为之后引出角的概念做了准备。

  二、观察归纳感悟新知。

  探究一认识角

  让学生观察放大之后钟面上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发现这些图形他们都是尖尖的,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线,这时我再出示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总结角的特点,这样设计是从生活实物里抽象出角的概念,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使他们可以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由于时针分针有长短区别,因此在抽象出钟面上的角时,我将前三个角的边画成一样长,而后两个是一长一短来避免学生产生边有长短的误解。

  在紧接着的.跟进练*中,先是运用刚刚掌握的角的特点来判断是不是角,这样能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更准确更完善的认识,再从一些生活图片中找角画出顶点与边,虽然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从实物图片中找角对他们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设计正是要学生把学到的与生活事物结合起来,把一些理论的东西(角的概念)应用于实践中(根据概念去寻找角)。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还能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符合低年级孩子爱动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标上角的符号则是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探究二认识直角

  直角是一个比较复杂而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直角的形状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我通过转动三角板让学生发现当一条边水*放置时另一边是竖直的角就是直角,让学生对于直角的形状有一个简单的感知,能使他们在三角尺中快速的找到直角。并且形成一种空间图形感。

  接着通过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引发他们对于三角尺上直角的关注,而让学生相互找一找转动的三角尺上的直角则是为了丰富直角的变式图,有利于学生在变化中体会直角的基本特征,建立起比较丰富的直角表现,而突出学生对于三角尺上的直角认识也以便于他们在下节课中以三角尺来判断比较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因为我的数学科研小课题是研究教师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合作学*的方法,其中我的一个研究点就是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开展同桌合作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教师明确学*任务和进行规范的示范操作会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开展得是否有序、有效。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所以在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时,我先示范转动尺子的方法并让小朋友上来指一指直角,对于指的方法规范与否直接作出评价,这样学生目睹了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在同桌间开展这个活动时就不至于无从下手而且也掌握了评价对方的方法。

  我觉得学*数学很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学*数学的方法。所以在学*判断直角的方法时,我牢牢抓住两把三角尺中直角的素材,引导学生去想如何来验证另一把三角尺中也有一个直角,从而揭示判断直角的一般方法。而之后让学生从生活图片中找直角,则是让学生大胆地猜测、估计,把直角的知识延伸到了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在脑中巩固直角的概念。而小红旗的设计是让他们了解只是目测有时不一定准确,还需要科学的验证。这样把学生充分搬到学*的主动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让学生在猜想和验证中获得学*数学的方法,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

  三、练*巩固拓展提高。

  数一数是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角的定义来数出角的个数,使他们形成一种有序观察的*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数直角则要他们经历先目测再验证的过程,不但巩固了使用三角尺测量直角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严谨规范的数学*惯。

  最后在周围找直角则是拓展学生思维的一个活动,有利于他们将知识内化迁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角尺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直角的度量。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中,有些活动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时,同组的同学可以对他进行帮助,因为是他的伙伴教会了他,他的记忆会更深刻,同时与人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度量时,我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难点得到了解决。这正是二期课改中的“注重学*体验”的思想。这样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氛围。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 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和扩展练*。

  1、基本练*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 )个长方形,( )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刘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活动的过程,还练*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多的启示。

  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生动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学*乘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模型,并让学生认识到,同数连加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刘老师充分挖掘的课本的情景导图,从图中引出本节的数学知识内容,一方面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设计上为后面引出乘法做了充分的铺垫。

  2、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

  那么,在新知识的学*中刘老师不断重复连加的特点,反复让学生数加数的.个数,采取逐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情境与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出来”。突出强调了乘法意义的本质。一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二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刘老师一次次在数中提示学生的一个作用是防止学生在书写乘法算式中避免写错乘数,另一个作用就是让学生反复巩固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是如何得来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微之处讲的非常到位。

  3、整堂课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层次清晰,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出重点知识,教学策略应用相对熟练,很自然的从加法过渡到乘法,乘法的书写、意义和演练、提升训练,每个衔接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处理学生的问题及时到位,遇到学生不会的又返回头从加法中寻找,一直围绕着主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提高数学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4、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案,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学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5、练*上也不断出花样,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反复训练和做题,从小组中的进行比赛演练,活跃气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结合实际操作练*,动手做一做,从做中学,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算式的意义,练*创新能力。

  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

  1、对于回答错的学生可以多说说为什么,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后再让他说说看,充分发挥开始时反复强调的方法,改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掌握本课的内容。

  2、在乘法算式中老师可以举一些相同结果的式子,如3个4相加是3×4=12,而4个3相加是4×3=12,两个意义是不同的,可以让学生对比体会,从而再起强调的本课的重点,了解到两个乘数的意义,或者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编一编这个算式代表的意义和问题,反过来考学生。

  3、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4、“相同数连加”这一重要条件在改写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得不够,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尚不明确。教师刚好做了一件本末倒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四册第44页至第 46页《1千米有多长》,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其他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抽象出长度单位“千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10个100米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千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校实际,学校操场的跑道有400米,那么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些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五、说课前准备

  记录单、大屏幕

  六、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

  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一)引入新知;(二)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四)拓展新知;(五)总结新知.

  (一)引入新知

  1、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谁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____千米。告诉老师,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巩固旧知,激发学*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测一测(在操场上进行)

  ⑴、同学们自由组合,手拉手站成一排,看一看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数清人数,并记录下来。

  ⑵、请同学们以刚才站成大约10米长需要的人数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大约有多少步,做好记录。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为感知1千米长度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想一想(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手拉手站成10米需要的人数,想一下,我们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你认为多少个同学才能手拉手站成一排呢?

  ⑵、我们测量出10米大约走多少步,你知道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吗?1000米呢?

  (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10米、100米的长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算一算

  ⑴、如果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400米,算一下,沿操场走几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⑵、小结:沿操场走2圈半,也就是走1千米。1千米=1000米 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

  4、填一填。

  ⑴、我们已经知道1千米有多长,你是否知道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书中 46页填一填)

  ⑵、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千米的标志?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播放"你知道吗"

  (加深对千米的认识,同时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⑶、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比较远的距离。

  5、估一估。

  ⑴、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

  ⑵、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课下,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

  (三) 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a.沈阳到北京的铁路长8000( )。

  b.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全长1943( ),*均海拔4000( )。

  c.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700( )。

  d.月亮绕地球每秒运行8( )。

  (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阜阳市铁路学校的侯晶晶,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刚三年,教学经验不足,加上这次准备的比较仓促,说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上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六课时------《小熊请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熊请客》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以“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编制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的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并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开火车”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畅性和了解口诀记忆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以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导入,然后用大屏幕出示色彩鲜明的主题图,引起学生学*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展示给大家。接着组织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少个红果,4串需要多少个红果,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等等。同学们真善于提出问题,我相信你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以快乐的心情步入课堂,通过展示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设计理念: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乐学、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也能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要想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独立完成课本20页的填一填吧,想一想,数一数。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同时我去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请一位同学汇报结果。刚才大家填的速度真快,学的多认真啊!那能根据我们刚才完成的表格以及编制5,2,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编制4的乘法口诀吗?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编制4的乘法口诀,并完成课本20页的4的乘法口诀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去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编制口诀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口诀。最后小组汇报结果。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4的乘法口诀表的特点,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4。这时我抛出“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么办?引起学生的思考。有的学可能会说20+4=24。之后我通过师生对口令,男女对口令,开火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记忆4的乘法口诀。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对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做过多引导,因为学生已经经历了5,2,3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学生主要是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这些都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随堂练*,巩固新知

  我首先设计的是看算式说口诀,这里有10道题,男生女生各说5道,比一比谁说的更好。第二个练*是看口诀说出对应的两个算式。请位声音洪亮的同学读口诀,其余同学对算式。最后我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运用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实例。生1:一张课桌4条腿,我们组4张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条腿。我们每天上午4节课,每星期5天上课,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节课。生3:教室前面**一边有4个字,两边有8个字,“二四得八”。练*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记住了4的口诀。

  生3:我会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记在数学日记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这样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数学紧密相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对传统的布置作业的一种补充,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方式。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闫绪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经过教学实践和网络教研,我对本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除法的本质就是*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均分的意义,为下一步学*除法,打下充分的认知基础。教材设置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动,将*均分的意义渗透于活动中,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义,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对于*均分也有一定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在初稿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经过与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探讨,认为在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所以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对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处理

  我曾经想把“分骨头”改成“18个骨头,每只小狗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狗?”突出另一种分法。但是经过研讨以及对《课标》相关部分的学*,我意识到教材实际上将*均分的几种情况渗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材要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编排。在练*中,增加了问题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开放性的问题。

  *均分的今后学*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均分”,体会小数目*均分的过程。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分不完的现象体验较少,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验“分不完,有剩余”的*均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着以上原则,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小鹿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随着动听的《生日快乐》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紧接着画面出示参加生日聚会的小动物和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好吃的应该分给谁,怎么分,分一分的问题自然提出。

  论坛中有老师提出这个情境过于老套,建议换一些新颖的情境。但是经过考虑,我还是保留了最初的设计。我认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情境,另外,这个情境与接下来“分桃子”的环节比较统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学生两人讨论,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感受“随意分”和“*均分”的不同,明确“*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认识“*均分”。

  第二层次:利用“分小鱼”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用小棒代替小鱼进行活动,分好后,小组表演“分小鱼”的过程。加深对*均分的理解,同时,侧重学生体会小数目的*均分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层次:利用“分骨头”的情境,再次巩固*均分的意义,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脱离学具,独立完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操作水*引向表象水*。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实际授课中,第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就超出了预设,孩子们直接选择了把8个桃子分成4和4,对其他“随意分”的分法产生了犹豫。经过和网友们的讨论,我意识到,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应,恰恰是因为他们从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均分”的经验,教师应该预设到学生的反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所以在本节课的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为什么不敢说?学生可能说觉得这种分法不合理,不公*,我接着问,怎样才是公*的分法?为什么说这种分法公*?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的分法“*均分”。

  三:巩固实践,拓展延伸

  此环节在前期设计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题进行设计的。在有余数的那道题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一个不能再分了?”“如果每个人再分到一个气球,至少还要拿来几个气球?”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分不完、有剩余”这种情况的理解,突破难点。

  进过研讨,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我将“”分铅笔“一题增加了一问,让学生将“不*均分”变成“*均分”,还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纸代替蛋糕,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均分,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经过本次网络教研,我收获很多。对于本节课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进行设计。对我自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众多老师和网友的帮助,我会将教研进行到底。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说课,谢谢各位评委!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94、95页上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说教法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收集数据

  (1)我给学生提供了学生喜欢的动物卡片,要求学生记录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学会统计喜欢每种动物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根据喜欢动物的学生数,制成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知格子不够时,发生了矛盾怎么办?

  2、学*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3、练*。我安排了两个练*:

  (1)课件出示P96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完成统计图。

  (2)、完成。P97第2题,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件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识?说给大家听一听。再学生完成统计图。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卡通素材引入新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赋予抽象的教学知识于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舒心。数学课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5)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课是人教版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授新课。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统计的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情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学生学*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4、教学重点

  本着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了新教材的基础上,我把这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5、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在多种计数方法中筛选出用“正”子计数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在统计时不要忘记统计上自己,能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6、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3)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以学校打算给全校的同学定制校服选颜色入手,问学生怎么可以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选出喜欢每个颜色的一个代表,站在最前面,手里举起一张和这个颜色相同的卡片,其他喜欢该颜色的学生站在这位同学的身后,由举卡片的同学数出该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填在课件上,告诉学生像这样分类数一数,再把大家喜欢每一种颜色的人数填在课件上面就叫“数据的收集”过程,然后老师板书“数据的收集”,继续演示课件,将刚才的数据放进一个表格里,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把收集的数据填到表格里叫“数据的整理”继续板书,完成课题“数据的收集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有意创设问题,举手调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调查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合理性,学会进行抽样调查。

  2、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在统计两个人选谁参加故事会,引导学生体会记录数据方法多样性。这些方法中。最好采取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突出“正”字收集法。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紧接着利用学生收集到的是数据,制成统计表。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绘图的全过程。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困难和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团结互助的教育。

  (三)拓展应用

  1。为了体现教学的使用价值,调查学生最喜欢到哪里去春游。然后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填写统计表。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之后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学*统计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又与生活实际联系,警察叔叔统计某一路段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看动画,数一数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学生在老师发的练*纸上做出统计,学生在观看动画后,有的纷纷放下了笔,因为每人统计4种就会跟不上,因此老师提议一组统计一种车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已有的计数知识,有的同学用1+1+1+1+1,有的用√√√√√√,有的用圆圈,有的用“正”字,投影展示各种计数方法,让学生说出哪种方法好,学生指出用“正”计数最好。然后让学生说一下原因,完成了收集与统计后,在课件上填完善后,根据课件回答问题:

  (1)在这一分钟当中,( )车经过的数量最多,一共经过了( )辆。

  (2)从这个统计表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进行小结:让学生说要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们喜欢不喜欢这种方法,愿意不愿意解决更多的统计问题。

  3。根据课后第六页第六题

  课件给出:老师想要举办一个联欢会,想要调查一下,同学们最爱吃哪一种水果,用“磁老虎”把四种水果,粘在黑板上,找上4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统计,用刚才大家都觉得好的“正”字方法,其他同学依次说出最爱吃的水果名字,注意:黑板上进行统计的小组长也要说出最喜欢的水果。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数据整理,完善板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洁,把标题和主要知识点或图板书出来即可,因为大多数内容可在课件中展现,那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简洁的板书,更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中进行的,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参与学*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极大兴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认识到学*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认识到学*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8及相关练*的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

  (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2、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过了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所以这节课针对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中间带两个零和中间末位各有一个零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活中的数学。

  3、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得主动发展。

  4、目标预设

  (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数据,学生会因离他的生活较远,感到乏味,缺乏学*的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是有意义的,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结合练*的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2、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先让学生试读、观察,然后将收集来的数分成两类:没有0的数和有0的数,使读数过程也分为两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识读数,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总结规律。这节课的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起到了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连一连、摆一摆等方式进行探究学*,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巩固知识的理解,整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学*兴趣盎然。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练*的材料,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读数,在读数中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并运用同桌交流、集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总结,读中感悟,所有读数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主体参与,尝试探索来获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程序设

  (一)导入:(铺垫助学)

  1、复*数位顺序表。

  2、看计数器上的数,复*数的组成。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看计数器复*百位数301和310的读法和写法,注意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以及那当上没有计数单位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复*数位顺序表,千以内数(中间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为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打下基础。]

  (二)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合作探究)

  1、学*千位数的读法。

  (1)出示计数器表示的3745,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

  (2)根据计数器分别写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学*千位数的写法。

  (3)学*千位数的读法,提示学生要从高位读起,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其中的“千、百、十”是什么意思?(计数单位)

  2、学*带零的千位数的读法。(黑板上出示计数器图片)

  (1)引导学生从千位起,说出数的组成。

  (2)两组计数器,分别是哪个档没有计数单位,没有计数单位的档应该写什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图片下面写上各个数位上相应的数字,书写时要与计数器数位对齐。

  (3)两个计数器表示的数字20xx和6009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两个零)

  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xx中间一个零,末位一个零,6009的两个零都在中间)

  (4)复*百位数带零的读法,中间有零要读零,末位有零不读,所以20xx读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间的零下面写上“零”,在末尾的零写上“不读”)。

  (5)学生判断,6009中间应该读一个零还是读两个零?举起一或二根手指头表示。

  教师给予答案,万以内的数,中间有两个“0”的只读一个“零”。

  [设计意图:通过从没有零到有两个零的数(位置不同读法不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四位数有两个零的数,由于零的位置不同读法也不相同。]

  (6)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歌谣。 从高位读起,中间不管有几个“0”, 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 一个都不读。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读法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介绍旅游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复*万以内数的读法。同时,扩大学生们对单位名称的了解与掌握。

  [设计意图:以旅游过程和见闻的方式展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读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三)学*万以内数的写法。(顺思导学)

  1、让学生们独自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珠,再根据拨珠的结果写数。

  2、指定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数的写法(要和教师给的数位线对齐)

  3、课件上出示答案,让学生找出只读一个零的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判断等方式学*万以内数的写法,加深学生对数的写法的掌握。]

  4、学*万以内数的写法歌谣。

  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写法的理解和记忆。]

  (四)巩固练*:(应用促学)

  [设计意图:复*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准确判断出是否正确,正确修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学生动手连线,集体订正。

  3、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 □3、□8、□0、□0四张数分别摆出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并将摆好的数写在练*纸上。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是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摆一摆,写一写,加深对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1、今天学*了什么?

  2、复*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歌谣。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并掌握了比较大小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班里的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一部分学生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万以内数的读写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学*新知。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是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研究了教材,进行了预设,估计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在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时候,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例如:三千零三,写作:303,三千五百,写作:350,三千三百,写作:330等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对数位的理解不够透彻。重点指导在读数写数时,先分析这是一个几位数,然后再读数写数,读写后数一数数位。比如:在出示了计数器后,先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回答:这个数是由几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写出的数应该是几位数?这样就知道没有数的数位要用0来占位,就不会出现缺少数位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洪海杰,来自道外区民主小学校。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在座各位的认可。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9~51页。

  一、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是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中,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快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同时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表内除法(一)的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7、8、9的乘法口诀再来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这要建立在学生已经对乘法口诀基本熟练的基础上。另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的求商计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事实,教学本节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故事、强化练*”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2、学法:

  在学法上,让学生作为学*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情境学*,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总结汇报”4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口算卡片。

  六、教学流程:

  (一)根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三)、趣味练*,巩固新知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复*环节设计了3道练*题,首先是开火车口算,并随机让学生回答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接下来是用7、8、9的乘法口诀填空及齐背7、8、9的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继续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时请学生一起书空,并齐读。

  【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首先创设情境:学*新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呢?根据学生回答六一儿童节,然后我说,是啊,六一儿童节是专属于你们的快乐节日,快瞧,有一些同学们已经开始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做准备啦,这时

  出示快乐的节日主题图并提问,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观察汇报后接着说,这些同学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孩子们肯定会积极响应,继而出示思考题:

  (1)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3)怎样列式呢?

  (4)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充分地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学*。

  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自主汇报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所列算式及求商使用的乘法口诀,教师随机板书。当学生解决了“*均每行挂几面?”这个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改变条件:若挂7行,*均每行又能挂几面呢?学生汇报后请学生认真观察56÷8=7和56÷7=8这两个算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汇报被除数相同,除数和商调换了位置,而且它们都是用了七八五十六这一句口诀算出商的并初步感知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2道除法算式。

  解决主题图包含的所有问题后,教师进行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与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一样,就是想乘法口诀。

  【创设了“六一”节布置教室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把解题过程与求商方法清晰完整地展现,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三)、趣味练*,巩固新知

  过渡语设计:儿童节不只是小朋友们喜欢过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也喜欢过呢!几只动物宝宝们也在为节日做准备呢,不过,它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经历,相信这里他们会主动提出帮助请求。

  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题。

  第一题是书后49页做一做,第二题和第三题是书后50页的小猴子摘桃和小兔采蘑菇两个练*,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最后一题是书后53页拔河比赛练*

  此题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导语设计:同学们不但帮助小朋友们解决了难题,还帮助小动物们做好了节日准备,你们真棒!老师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下面就请你来说一说好吗?

  【让学生自由畅谈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自主感受到学*的快乐】

  七、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把学生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有趣味有梯度的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性得到了充分地施展,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同级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图书阅览室”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使他们树立学*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这一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含有加、减、乘、除四个运算符号的练*。

  口算下列各题。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符号吗?他们中分别有两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们是谁?学生根据前面回忆的运算特点,为这四种运算符号分组。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运算来,解决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面遇到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方法,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回忆四种运算的含义,再根据含义为他们找朋友渗透运算,不仅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又为后续的学*做好铺垫。同时,富有童趣的活动也能在课的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

  课件出示: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师: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等号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师: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生: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师: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借住情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将混合运算符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直至掌握运用。】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

  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运算的顺序。

  48-1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第二个综合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48–18+17 15÷3×5

  =30+17 =5×5

  =47 =25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的综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生:都是加减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师:对了,我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运算。当我们计算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学生们已经为加减乘除找到了朋友,进行了分组。这里进一步了解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叫运算,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能为后续学*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作准备。这一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巩固练*、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五、说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53-24=29(人)29+38=67(人)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 =5×5

  =67(人) =25

  从左往右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说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进行诊断及矫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练*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乘法竖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简单的乘法竖式是在学生已有的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以后学生进一步学生多位数的乘法竖式做充分的`准备。在计算时吗,学生往往忽略了竖式的摆放格式及积的位置,从而造成今后学*稍复杂的乘法竖式时的困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极为重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竖式写法,知道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用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2、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书写的*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竖式写法,知道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用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书写的*惯。

  对象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但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的这些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电教手段,利用flash软件,设计了多个动画画面来进行辅助教学。大大的方便了学生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主动去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引入。

  我首先出示这个画面,并说:秋天来了,天高气爽,请看,小天使来我们班做客了,她还带来两道题想考考大家呢。这么设计,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并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意境中来。在学生进行计算时引导学生回忆做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而为这节课的乘法竖式计算埋下伏笔。

  二、合作学*,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又出示这张画面,小天使见大家那么聪明,她又带来了一个问题,观察画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怎么列式?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可能列出4+4=8、4*2=8、2*4=8三种算式,我选择4*2=8这个算式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这是本课的学*重点。在学生初步尝试之后,我请做出来的同学上台展示,并让她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则结合学生的方法边板书整理边强调:当积是8时,8的位置应在哪?让学生明确:积的位置要跟第二个乘数2对齐。接着让学生认识乘法竖式中各部分名称。这样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探究新知的能力。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竖式计算后,我趁热打铁,又出示这样的画面说:你看,小天使难不倒你们,她走了,可小猴又来了。他在问我们呢:我一共有几个桃果?怎么列式计算?我想学生会有以下两种算法: 5*7或7*5,我则强调第二种方法的算理:有5个盘,每盘7个,就是5个7,在学生理解算理后让学生根据算式列竖式计算并汇报计算情况。在学生汇报时我追问:这个算式的积是35,是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放的?这个环节正是本课的难点。我预想到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让学生判断哪种方法正确,为什么?通过让学生进行判断,使学生再次明确当积是两位数时,积的各位要和乘数的各位对齐。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了乘法的竖式计算。

  三、练*反馈,巩固提升。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练*。第一题我以填空的形式来让学生注意积的摆放位置。 第二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第三个练*是多项填空题,这样的设计既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巩固算法与算理。激起了全班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四、回顾总结,点拨学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想今天的课大家也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能跟大家谈谈吗?(这样设计,让学生能总结出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积的各位要和乘数的各位对齐,让学生在总结知识的同时,将学*过程中情感体验也表达出来,从而使课堂体验更丰富,让学生更加喜欢充满智慧与感情的数学课堂)。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能力,充分发挥其学*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基础练*。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上完后,反思很多,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训练学生,能教给学生学*整理统计数据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更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统计数据的方法。在完成第一张统计表时,我应该把整组数据出示出来,应指导学生完成体重在15千克以下有哪些数据,16—20之间有哪些数据,我应帮助学生怎样找15千克重以下人数,15—20千克间的人数,帮助学生完成第一张统计表。

  2、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分析单式统计表。在填写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我应该引导学生知识统计表中数字表示的意义;即一年级体重在15千克以下的有____人,体重在16—20千克之间的有____人。让学生能按这种句式说。

  3、应该培养孩子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训练孩子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应问学生,你看完统计表后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信息。然后再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孩子在分析复式统计表时,打下基础。

  4、应该明确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在教学中我应提出,如果,我想直接看出,我班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体重的对比数怎么办或为了更方便,我们把两份统计放在一起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份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不同点,完成孩子从认识单式统计表到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过程,明白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并告诉学生复式统计便于对比,更便于观察分析这一优点。

  5、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简单复式统计表上,我应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二年级对比的角度,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用填空式的题卡,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一年级时()最多,到二年级又()最多,一年级对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是()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变为()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的人数增多(或减少),对学生进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训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我应该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应该将练*环节中的统计每组学生喜欢体育项目的学生数这个环节,放在认识复式统计表这一环节后面,在活动前提前提出问题,两组中,喜欢哪种体育活动项目的人多或少等,并要求每组有两名或几名负责统计,统计整理数据后,然后再活动。并要求负责统计的学生说一说统计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7、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训练,能用最简洁的话说明要表达的意思,训练学生用最直接的数学语言进行数学问题的描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