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语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

  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 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

  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尖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也可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

  (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并背诵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四)探究第二自然段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

  词语。

  (2) 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3) 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

  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

  (4) 指导感情朗读

  (五)探究第三自然段

  (1)运用“读——划——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 投影出示练*题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唧唧的叫着,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一下水面。

  ①按课文内容说一说

  ②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3)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4) 指导背诵,强化记忆。

  (六)探究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 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 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惯。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八)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自由创作一张春景图,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绘出来。

  【说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 燕子

  赶来 (增添生机)

  飞行 (快)

  停歇 (五线谱)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爬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形貌,称赞了庐山云雾的优美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景的头脑情感。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昔人的称赞→特点的形貌→缘故原由的探索”分为六大段。此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但占的篇幅最多,并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实表现了本单位课本的讲授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看成为本课文的讲授重点。

  细致品读全文,我们还能了解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三言两语地引用古代名浮名行稍加议论的措施,加强了称赞的熏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趁热打铁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魄力,接纳比喻、比拟、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接纳多种讲授本领,通过对文章中语言笔墨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美、感觉庐山云雾的景致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故国江山的称赞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

  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课文,想欣赏庐山云雾的好奇心。

  ②教师的配乐表情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③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④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⑤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3小节——师生共读第4小节——独立自学第5小节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写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

  ②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家乡的晨雾》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①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②按要求找、划出描写云雾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③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④“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情绪,提高学*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初读课文,学*第一段:

  1.师出示诗句:“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问: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什么景物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庐山云雾)

  2.出示投影片: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请运用以上的词语围绕庐山云雾,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

  3.师小结。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充满神秘的,庐山云雾是令人心醉的。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观察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好吗?

  (二)细读课文,品味精美

  1.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第二大段,要求学生认真听、潜心感受云雾的美,边欣赏,还要边想想:我们分别在哪几个地方观赏云雾?

  2.议: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哪几个地方的云雾,请完成下列填空题。(回答)

  我们观赏了在()看到的浓雾,在()看到的雾气和在()等处看到的云海。(先在书上用“____”划出,再回答。)

  (引:这些地方的云雾各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再回过去细细地欣赏欣赏。)

  3.默默地欣赏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地方的云雾有什么特点?(用“____”在文中划出一个能概括其特点的词。)

  4.理解“瞬息万变”,哪些词与它意思相*?

  5.要求学生围绕“瞬息万变”提问。

  6.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思考:①哪些词句体现了庐山云雾的这一特点?(用“~~~~”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句)②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7.讨论以上问题中的第1个问题。

  8.讨论第2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9.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体会“刚刚……转眼间”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10.用“刚刚……转眼间”进行说话训练。

  A.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转眼间就()。

  B.火烧云的变化真快,刚刚看上去(),转眼间()。

  C.自己说一句话,用上“刚刚……转眼间”。

  11.出示语句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议:将以上的话改成下列这一段话,好吗?为什么?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导并练*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指名朗读——指导——自由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13.师小结:“瞬息万变”的浓雾真的是好美呀,读了作者的解说,我们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刚才我们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才领略到这一番美景的?

  14.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

  二划:划出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

  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15.生自学第4小节。

  16.汇报交流。在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地出示投影片,领会“时而……时而……”的用法。

  ①小猫钓鱼真不专心,时而____,时而____。

  ②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两天了,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真令人担心会不会发洪水。

  17.指导背诵。

  这段话共有____句话,第一句话先讲庐山云雾对山镇牯岭特别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与它____。第二句讲庐山云雾时而____,时而____。第三句讲山镇牯岭一半____,一半____。

  18.试背。

  19.师小结: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出示云海的投影片)这就是云海的两幅照片,想去体会体会它的美吗?

  20.生按学*第3小节方法,自学第5小节。

  21.集体交流汇报。出示检测题:

  A.云海的特点是()。

  B.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和()两种情况下的云海。

  C.找出与以下结构相类似的词:

  波涛起伏()青峰秀岭()

  2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找出过渡

  1.师凭据板书,小结学*内容。

  庐山云雾是美的,但是作者的叙述更是天衣无缝,连贯而又自然。作者是靠哪些文句毗连起课文的内容的呢?

  2.有情感地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3.师小结,并要修业生举行仿写:《故乡的晨雾》。要求写出晨雾的特点。

  (四)作业。

  1.片断训练:《故乡的晨雾》。

  2.补做完作业本上的第3、4、5、6题。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

  2、教学目标定位为: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3、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朗读、背诵诗歌。难点是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说教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歌曲《七色光》导入新课,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自然地引入新课文。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美,在读中感悟太阳落山的美景,在读中感悟太阳为我们做的好事,在读中感悟太阳是是我们大家的。

  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三)说学法

  整节课上,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在个体读、同位读、四人小组读、给好朋友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等,在书声朗朗中,感受诗句的美。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课。播放歌曲《七色光》),师生拍手唱歌。

  过渡语:太阳是温暖的,太阳是美丽的,太阳是我们大家的。今天我们就来学*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板书:25、太阳是大家的

  【本环节的设计,采用课件引入新课,首先课件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利用歌曲中的歌词自然引入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检查生字词。

  (1)抽读老师手中的词卡。

  (2)同座位同学交流每小节的意思。指名读诗歌,说意思。

  【本环节让学生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用词卡来巩固学生的生字词。而且让学生划分清楚小节,与同位交流每小节的意思。】

  3、品读诗意,体验太阳落山之景美。

  (1)展示图片:太阳落山的时候的情景。说说图意,指名读第一小节,师范读,说体会,整体美读。

  (2)这么美的景色想把它留在脑海中吗?自由试背。

  【美丽的图画也能成为优美的诗句,在欣赏体会的前提下进行朗读美景自然仿佛溢于眼前。老师的范读将学生的朗读又推进了一个层次,有指导,有感悟,教学出现了层次性。】

  (3)学生仔细观察第二小节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在学生的自主汇报中,了解诗句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省略号中省略了太阳做的许多好事,师趁势让生进行仿说练*。

  (5)把本节诗句读给同位同学听,读给好朋友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导读下,看着黑板进行背诵。

  【“说”必须读文,必须观察和思考。这种熔“读”、“思”、“说”为一体的“体验学*”,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性,珍视的是学生的独创性,发展的是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4、升华情感,丰满文本,体验太阳之情美。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小节。

  (2)指名汇报朗读,用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带有“!”、“?”的句子。

  (3)分句合作朗读第三小节。

  【给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在朗读中发现,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合作,由老师的指导过渡到学生的自己学*,使一个能力的提升,在标点符号的处理上,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动画的标点符号,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朗读中自然的读出了语气。】

  (4)师提示:太阳是无私的',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她又来了不同的国家,传递了世界各国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想想:太阳在其他国家又做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中,师巧妙地串读课文,自然的回归到全诗的第二小节,直至课题。

  由指导读最后一个句子,引入问题:外国小朋友在等什么?盼什么?(指名说)

  【在师生的接读课文中,教师巧妙地将课文从第四小节过渡到第二小节,最后点名主旨:太阳是大家的,即是回归了全文,又将主题再次的明确,提升。】

  (5)升华主题,倡导世界和*,体验太阳和*之美。

  (出示几张战争中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然后全班配乐朗读,体会自己的幸福生活。

  (6)听了你们优美的朗读,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向我们走来了,(出示书中的插图)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吧!(自由写作)交流。

  【在朗读中体会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快乐、幸福。通过战争中孩子们生活现状的对比,更有力于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及和*带给我们的安宁。只有在和*中,太阳幸福的光芒才能普照大地。】

  6、作业超市:

  (1)把小诗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2)试着写写小诗中第二小节中省略号后的诗句

  【作业设计也给了学生选择的自*,让学生更加愿意去学*。】

  (五)说板书

  25太阳是大家的

  鲜花小树小朋友

  和*安宁

  幸福快乐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她是我的朋友》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含蓄隽永的佳作。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先在读者头脑中埋下一个谜,以引起强烈的期待和追索,继而谜底揭开,真相大白,使读者从中获得惊喜和教益。这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学*这篇课文,要继续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学*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 说教法

  1、情境法。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课文中的插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本课分三步进行:

  (1)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2)精读品味,体会感情;

  (3)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2、扣题法。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她"是谁?"我"是谁?为什么要用人物的语言作课题?再简单介绍小女孩、阮恒的情况,用二三句话说清楚这对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训练学生审题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谈话法。本课教学,多处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时,为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谈话营造紧张、危急的气氛。学*过程中,学生在自学、讨论后,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收获。使学生对所理解的内容得到及时反馈,在谈话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发挥主动性。

  三、 说学法

  1、读书方法的指导: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学*课文。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问题;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体会感情;最后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2、思维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由表及里地深入领会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如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时,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哭"的词,再辨析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讨论:阮恒当时的心态怎样?使学生明白:阮恒从啜泣到呜咽再哭泣,可以看出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痛苦、紧张、恐惧的心态,可他没有中断输血,而是在不断地掩盖自己,这正是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3、迁移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第五自然段后,引导学生结合思考练*2的要求小结出学*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办法学*第九、十自然段。

  四、说程序

  (一)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时,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课文中的"输血迫在眉睫"的情景,唤起学生对小姑娘安危的关注之情。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进故事情节,拨动学生的心弦。

  3、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中自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4、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二)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1、抓关键词,了解危急。抓住"迫在眉睫"一词,质疑、释疑,了解事情的起因和所面临的严峻情况,明白给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

  2、品词析句,感受悲壮。

  (1)决心献血。以课后思考练*2为例,让学生找出其小手的动作:颤抖——举起——放下——举起,从这一系列动作变化的语句中,引导学生感悟他献与不献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姑娘,下定决心举起手来,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她的生。

  (2)献血时的表情、动作。采用以上的方法来学*,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哭"的词,引导学生比较"啜泣"、"呜咽"、"抽泣"这几个词的意思,提出问题:阮恒为什么会这样?他当时的心情怎样?再划出他不断地掩盖自己痛苦的动作,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讨论,明白:他是在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害怕和恐惧,再大的痛苦也改变不了他救人的决心,他那不让别人看到自己为朋友牺牲时的痛苦的高尚灵魂也越来越鲜亮感人。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真切地感受这悲壮的气概。

  (3)解除"死亡"警报。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好像没事似的,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虽然输血不会死,是虚惊,但他那纯洁无瑕、愿为朋友献出一切的美好心灵却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三)指导朗读,陶治情感

  1、把握环境特点读。如指导读面临严峻的局面的句子时,语速要稍快,读出紧张危急的气氛。

  2、把握感情基调读。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为表现孩子的思想斗争,"沉默"要读得缓慢、轻声;为强调精神紧张,读"颤抖"的声音稍带发颤;"举——放——举"这三个动词要读出语速的变化(从慢到快),特别是最后"举起来"语气要坚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人物的.心声。

  3、图文对照情景交融读。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画面向学生展现直观的形象,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朗读课文第九、十自然段,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再图文对照读,强调重音、停顿、节奏、语调。体味其情感变化,使阮恒的心灵美自然而然渗入学生的心田,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

  二、说学情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再现意境: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二)自主学*,感悟意境: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三)细细品读,融入意境: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阅读,延伸意境

  语文学*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

  二、说学情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再现意境: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二)自主学*,感悟意境: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三)细细品读,融入意境: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阅读,延伸意境

  语文学*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4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教材解读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赋予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对于自己,更要树立起自信。课文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全文以对话叙述为主,条理清晰,围绕“自豪”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故事的情节发展与小骆驼的情感变化交织描写,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因小红马的嘲笑,小骆驼感到很委屈,接着在妈妈带其到沙漠走一趟时,由起初的担忧到后来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感到由衷的自豪。外表虽然不好看,但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却是其它动物所不能比拟的,文中,骆驼妈妈正借此,引导小骆驼通过沙漠之行,发现自己的用处,悟出:外表好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用处。使文章表面内容浅显,却又意味深长。

  二、目标定位

  课文中生动,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而课文中所描绘的沙漠景象毕竟离我们较远,对沙漠的了解很少,有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或课外书籍上了解到一些。据以上分析,基于对新课标教学要求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四方面:

  1、学*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4、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1)感悟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处。(2)充分理解小骆驼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是: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这童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故事,去自然而然,比较到位地感悟文章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呢?根据文章及学生特点,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小骆驼的`这个角色中,在步步推移的比一比,看一看,读一读,问一问等学*活动中,揣摩体会小骆驼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从而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活动:

  学*活动一:联系生活,紧扣题眼,理解“自豪”

  1、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自豪”吗?你曾经为什么事感到过自豪?

  2、在此基础上,过渡: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也跟“自豪”有关系,板书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此时此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我”指谁?因为什么事而感到自豪?为什么说“应该”、“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环节首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自豪”,再对课题提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呈现出最佳的学*状态。)

  学*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初识“自豪”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散”;结合课文,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

  2、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过程中,对于文中难读的长句子相机指导学生读准、读通,注意停顿等,如本文中的第一段,从而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随后,再组织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课题中的“我”是指小骆驼,小骆驼为自己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特殊用处而感到自豪。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正音和辨析字形,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并能读顺读懂课文,为后面的精读课文作好铺垫。)

  接下来,我着重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也就是)

  学*活动三:入情入境,角色体验,感悟“自豪”

  第一步:外表比较,体验“委屈”

  1、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图),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了什么吗?

  出示填空: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小骆驼脚掌、眼睫毛和驼峰不美的外形特点。

  (2)观察小红马的神态,抓住“喷着响鼻”看出小红马看不起小骆驼。

  2、想象:假如你是小骆驼,对小红马的嘲笑,你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读,读出小红马“喷着响鼻”瞧不起的态度,嘲笑的语气以及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

  4、听了这些话,小骆驼十分委屈,于是它把这些话告诉了妈妈,骆驼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读出疼爱的语气。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对比、情景想象,快速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由小红马的神情感悟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这为学生后来的情感投入铺设了桥梁。只有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更深地领悟课文内容。)

  过渡: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第二步:沙漠之行,深感“自豪”

  1、了解沙漠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2)点击课件——沙漠,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

  (3)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读一读后,把它找出来吗?

  (4)交流,点击课件——沙漠词语: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沙子松散的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的沙漠 (读好这些词语:大、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

  (5)我们说了沙漠,看了沙漠,读了描写沙漠的词语,此时,大沙漠给你一个什么印象?(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很少有绿色植物,没有水流,风沙很大,还有沙丘、沙谷,如果人在沙漠里行走,随时有生命危险。)

  (这一环节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进行了融合,在看、读、说等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以朗读做为语言积累的路径,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作了铺垫。)

  小结并过渡: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2、引导质疑

  (1)点击课件——最后一节

  (2)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2个问题 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这一环节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这里,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已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3、走进沙漠

  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3、4小节中,下面我们同桌两人自己学*3、4自然段。先读读课文3、4节,看看哪对同桌完成地最快。

  (1)交流前提示,你们可对其中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随机出示:(点击骆驼相应部位,出现文字)

  A、驼峰: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板书:贮存养料 )

  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和妈妈的自豪)

  B、脚掌:点击课件:脚掌和文字

  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比较句子: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就拔不出来了。

  联系我们对沙漠的了解,你觉得哪句话更能表现这种情景呢?

  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抽读、评读、齐读。

  C、说话间,一阵风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点击课件——风声,感受风铺天盖地。

  想象当时的样子,读好这句话。板书:挡住风沙

  D、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其实,骆驼在沙漠里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不能代替的,所以,这看似难看的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让我们分角色朗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这一环节中,扣住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语文双基,交流分享重点学*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层次朗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体会自豪之情。突破本课的学*重点。)

  第三步:再扣课题,领悟道理

  1、再次引读第五自然段:沙漠之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直指课题,这里以小骆驼的想法作为了题目,让学生说说小骆驼因为什么事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这一环节,将学生自己积累的知识转换为比较简洁的文字,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明白课题的意用意,并且是学生对整个学*内容有一个简要回溯,为他们运用语言做好铺垫。)

  过渡: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说:“瞧,你长得这么难看,还照什么镜子?”如果你是小骆驼,你会怎么说呢?让学生进行续编。

  第四步: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虽然外表不美,但是却很有用,也是值得自豪的。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鼓励学生说自己积累的话,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课本上的语言,进行表达说积累的话。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学生语言就比较规范,言语质量就相应提高。进一步领悟深刻哲理,点名题意)

  第四个学*活动:拓展表达,回归生活,强化“自豪”

  1、其实,小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沙漠之舟》这篇短文,引导学生读一读,再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选择文章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比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我感到自豪的是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2、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现在请你说说几句话,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能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这一环节中,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己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我设计这节课的板书是: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脚掌(又大又厚)→防止陷沙

  睫毛(双层) →遮挡风沙

  驼峰(肉疙瘩) →贮存养料

  (委屈) (自豪)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散文。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描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网络浏览、查询、筛选、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从中感受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收集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通过本次学*活动,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策略:

  使用网络课件,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西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她的富饶和美丽,对于生活在祖国北方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十分陌生。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带领学生们走进西沙群岛的怀抱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在课前制作准备了网络课件。(切换至课件,边说边演示)它包括地图、全文朗读、海水、海岛、海底、海滩、未来、西沙遨游、海洋链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再按照教学要求,随机调控、综合处理。学生们畅游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自然而然地有一种置身于西沙群岛美丽风光中的感觉。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深化教学的。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

  教师联机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西沙群岛。(出示课件地图页)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以假想参观的方式进入西沙。很快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学*的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读为主线,首先让学生点击课文朗读,自由欣赏,初步感知课文。(点击播放一小段课文朗读)教师适时抛出西沙群岛什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让学生到西沙小站尽情地畅游。有的同学来到了海滩,在这里读懂了千奇百怪、庞大等词的意思。有的同学来到了海底,威武的大龙虾、蠕动的海参、美丽的珊瑚、神奇的鱼都深深吸引了他们。在这里还可以自读、自探、自得自乐。进入海水、海岛的同学也很快弄懂了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栖息等词的含义。

  接下来,就是小组交流、汇报融通。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汇报。下面我给大家放几段课堂实录。(播放课堂实录)让学生自由汇报,满足了学生自主学*的愿望,使有限的时空所有的学生参与了学*,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他们交往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既受到了尊重,个性又得到了张扬;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环节:网络搜索,知识拓展。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任务,也了解到课本上仅仅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一部分,自然想了解得更多。于是教师请同学们点击西沙遨游、海洋链接,进入网络去探索更神秘的西沙群岛。教师巡视点拨,个别辅导。这时学生可以独立学*,也可以结伴而学,收集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由学生将自己查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有的同学查阅了海底的生物,来到这里,真是大开眼界!有珍奇的动物,由奇怪的植物,有科学常识,还有海洋趣闻。(演示课件)有的同学查阅了西沙群岛的风光,美丽的海滩、辽阔的大海、壮丽的日出、历史的见证尽收眼底,仿佛置身其中。(演示课件)同学们争先恐后,众说纷纭。积极地参与探究。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有效地发挥,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自学。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提取、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的检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自然而然地倾泻出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感情自然充沛,达到了教育教学的最高潮。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鉴赏语言文字,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资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助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的特点,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等、愉快的氛围中,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水上飞机》是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

  全文共8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后想去问个究竟。第二至七自然段,写小海鸥通过与水上飞机交谈,了解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第八自然段,写水上飞机听到警报后立即前往救援遇险船只。

  课文故事性强,情景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艰涩的术语,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为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生字词,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主要完成认知目标。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而全课的重难点也就在于第二课时所要完成的目标上,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教材本身特点,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在小学生面前,枯燥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失去学*的兴趣,而以读代讲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正如朱熹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谁来当当吃惊的小海鸥”,“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的语言,男女生分角色读等途径,努力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燃。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识。

  另外,我还辅以直观教学法,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说学法

  (1)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揭题后,就让学生质疑课题,如“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

  (2)合作学*法

  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学*。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方法上相互借鉴。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直观导入。

  导语:“飞机”(板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都认识它吗?谁来说说你对飞机的印象?相机出示课前准备的飞机图画。师问:这些飞机都是在哪飞的呀?那你们见过“水上飞机”吗?(板书:水上),这样,通过谈话激趣,导入了本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水上飞机。

  课一开始,我用导语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接下来让学生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明代学者陈敏章说:“学贵质疑”一开始就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带学生进入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学*第一自然段

  过渡语:当你看到你从来没见过的很奇怪的东西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它又是怎样做的呢?

  (1)指名读1自然段,请学生评价

  (2)指名读小海鸥想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

  (3)全班齐读1自然段

  (4)解决什么叫“究竟”

  2、学*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1)采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读出2、3、4、5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解决这是一架“救护机”,它的功能是:救援海上遇难船只(相机板书:救护机

  救援遇难船只)

  (3)练*对话,指导朗读

  a同桌对话,师要求要加语气、表情、动作。

  b男女生分角色读,师读第六自然段

  在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进行朗读,因为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它既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发展语言,陶冶情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面*》,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二课,这节课是第二课时。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的是一名*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的尊严,也因此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本课的学*将为学生继续学*和理解后面的几篇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课程标准》和本组教材特点,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观察、启发想象;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文能力,拓展知识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课文,体会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及“我”对**的尊重和热爱,进一步感受“我”的爱国情感。

  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学*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名言导入,板书课题

  课的开始,我将让学生展示在*时积累的名人名言,其中包括一些关于祖国和尊严的。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名人的爱国情怀,引发学生与文中主人公的共鸣。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目的是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本课我将抓住两个点进行教学,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的:“我”的爱国情意促成了老板态度的转变,而老板态度的转变又衬托了“我”的爱国情意。

  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启发想象、品读体会等方式进行学*。

  针对教学的重点,我将引导学生讨论“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的原因”,来体会面包店老板对小伙子由拒绝帮助到无私援助,是因为小伙子的爱国精神赢得了老板的理解与尊重。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广开言路,扩大见识,弥补个人独立学*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针对教学的难点,我将采用“读——悟——品”的形式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表现“我”的爱国热情的词语和短语,使学生明白“我”的内心情感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的。

  总之,本节课不仅想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吸取祖国文化的精华,更想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受到震撼,树立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明确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文章。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

  二、心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心育策略

  通过观察实物,设置情境,多种形式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四、实施例谈

  1、游戏导入,初步感悟:黄色的乒乓球怎么又成了黑色的了?引导学生质疑,又自己寻找答案,初步领悟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品读父亲的话:紧扣“叮嘱”,让学生体验“父亲”这个角色进行朗读,和老师互换角色在情境中对话,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明白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3、实物展示,审视杨桃:出示杨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观察杨桃的体验中让学生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4、品读老师的话:通过小组合作学*,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思考中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果是不一样的。

  5、游戏巩固,拓展延伸:从课文里跳出来,在游戏中运用刚才学到的道理来解决问题,巩固了所学的东西,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教学设计:

  11、画杨桃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叮嘱”、“审视”等词语,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样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全文,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所说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杨桃、乒乓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份礼物,想不想看?

  2、(出示乒乓球)请看,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3、(出示球的另一面)好,请大家再看看?它又是什么颜色?(黑色)

  4、怎么刚才明明看到是黄色的球,它又变成了黑色的了?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同学们,由此你们想到了什么?

  6、同一件事物,换个角度来看,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画杨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7、板书课题,大声齐读课题。

  二、讲解新授

  (一)、初读课文

  1、释题:看到题目中的“杨桃”,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2、课件出示杨桃的相关介绍,师简单介绍。

  3、看到题目中的“画”,你又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4、同学们的问题都提的很好,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那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先自己读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5、自由读课文。

  6、反馈。

  (二)、体会重点语句

  过渡:同学们明白的道理可真多!课文中的谁告诉你们的?

  1、父亲是怎么告诉“我”的?

  2、老师又是怎么告诉“我”的?

  3、是啊,课文中的小作者有一位好父亲,一位好老师告诉他画画的方法,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话。(课件出示两段话,男生读父亲,女生读老师)

  (三)、品读父亲的话

  1、(体会“叮嘱”)父亲对自己孩子都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总是千叮嘱,万叮咛。同学们,*时你们的爸爸妈妈叮嘱过你们吗?谁来学学你们的爸爸妈妈叮嘱你们的样子?

  2、点名回答。(多元评价,你学得真像!你也有位好父亲!你记住了爸爸的叮嘱,真棒!)

  3、那课文中父亲叮嘱我时应该怎样说?自己好好体会体会练*练*。

  4、刚才大家都练*得特别认真。*时都是你们听父母的叮嘱,听郑老师的叮嘱。今天,我来当课文中的小孩,谁愿意来叮嘱叮嘱我?

  5、点名回答。大家觉得他像吗?(像)请同学们像他这样读,叮嘱叮嘱你们的孩子。齐读。

  6、父亲告诉我画杨桃的方法,你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吗?(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师板书。

  (四)、审视杨桃

  过渡:课文中的“我”是个乖孩子,按照父亲的话去做,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这是为什么呢?

  1、我们一起来说说下面的故事吧。

  2、分角色朗读第2—12自然段,一生读旁白,1、2大组读老师的话,3、4大组读同学的话。

  3、咦?我明明是按父亲的话去做的,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呢?

  4、点名回答。

  5、哦,是这样。那“我”到底有没有画错呢?

  6、你们怎么知道?耳闻不如目睹。我们来亲眼看看杨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7、(出示杨桃)让我们像课文中的老师一样来看杨桃。老师是怎样看的?

  8、(课件出示)“审视”是怎样看的?谁会看?

  9、点名上台看,大家评点。

  10、大家觉得他像“审视”吗?

  11、谁来说说看他是怎样看的?

  12、请大家学着他这样来审视杨桃。看看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

  13、多个角度展示。

  14、我看谁的样子最像“审视”?好,老师觉得你看得最认真,你来说说。(点不同位置的同学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15、一个普普通通的杨桃,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样子可真是千姿百态呀!

  (过渡)课文中一开始嘲笑我的同学,这下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多么不好意思呀!看到这个情景,老师的神情由严肃变成了什么?(和颜悦色)

  (五)、品读老师的话

  1、他又说了什么?谁想当老师来说说?这个大组坐得最端正,你们来试试。(课件出示)

  1、老师讲的话真有道理,让我们来好好地体会体会。

  2、学*小组带着问题合作学*:

  朗读思考:

  (1)一共有几句话。

  (2)关于画杨桃老师讲了几个方面的意思?

  (3)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

  4、反馈。师随机板书:多角度观察,尊重他人。

  5、师引读。

  6、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过渡:老师讲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了吗?若从课文中走出来呢?

  1、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树上停着三只鸟,被猎人打死了一只,树上还剩几只鸟?为什么?请你从多角度考虑,并说出你的充分理由。

  2、学*小组讨论。

  3、学*组长汇报。

  4、师小结。

  四、总结全文

  是啊,画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亲和老师告诉我们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多角度观察,更不要随便嘲笑别人,要尊重别人。(点板书)我想,这些话不仅对我们画画有帮助,对我们学*生活、思考问题有帮助,对我们今后做人更有帮助,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让我们记住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吧!(齐读老师说的话)

  《画杨桃》评课稿:

  优点:

  1、学科心育目标较合理,考虑了工具性和人文性。

  2、为实现心育目标,心育策略符合要求,遵循了直观性原则,采用了课件,实物等。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体会课文,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色。

  4、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身感受。

  5、课件简练精致,达到了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6、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语言亲切,教态自然大方。

  7、教师注重了口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强。

  不足:

  1、观察力的培养只注重了教学生观察,应该还要拓展。

  2、人文性注意的较好,工具性注重的还不够。

  3、在课堂中若关注细节,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更能体现心育特色,为课堂增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1)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她是我的朋友》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含蓄隽永的佳作。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先在读者头脑中埋下一个谜,以引起强烈的期待和追索,继而谜底揭开,真相大白,使读者从中获得惊喜和教益。这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学*这篇课文,要继续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学*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 说教法

  1、情境法。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课文中的插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本课分三步进行:

  (1)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2)精读品味,体会感情;

  (3)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2、扣题法。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她"是谁?"我"是谁?为什么要用人物的语言作课题?再简单介绍小女孩、阮恒的情况,用二三句话说清楚这对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训练学生审题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谈话法。本课教学,多处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时,为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谈话营造紧张、危急的气氛。学*过程中,学生在自学、讨论后,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收获。使学生对所理解的内容得到及时反馈,在谈话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发挥主动性。

  三、 说学法

  1、读书方法的指导: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学*课文。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问题;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体会感情;最后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2、思维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由表及里地深入领会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如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时,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哭"的词,再辨析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讨论:阮恒当时的心态怎样?使学生明白:阮恒从啜泣到呜咽再哭泣,可以看出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痛苦、紧张、恐惧的心态,可他没有中断输血,而是在不断地掩盖自己,这正是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3、迁移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第五自然段后,引导学生结合思考练*2的要求小结出学*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办法学*第九、十自然段。

  四、说程序

  (一)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时,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课文中的"输血迫在眉睫"的情景,唤起学生对小姑娘安危的关注之情。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进故事情节,拨动学生的心弦。

  3、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中自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4、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二)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1、抓关键词,了解危急。抓住"迫在眉睫"一词,质疑、释疑,了解事情的起因和所面临的严峻情况,明白给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

  2、品词析句,感受悲壮。

  (1)决心献血。以课后思考练*2为例,让学生找出其小手的动作:颤抖——举起——放下——举起,从这一系列动作变化的语句中,引导学生感悟他献与不献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姑娘,下定决心举起手来,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她的生。

  (2)献血时的表情、动作。采用以上的方法来学*,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哭"的词,引导学生比较"啜泣"、"呜咽"、"抽泣"这几个词的意思,提出问题:阮恒为什么会这样?他当时的心情怎样?再划出他不断地掩盖自己痛苦的动作,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讨论,明白:他是在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害怕和恐惧,再大的痛苦也改变不了他救人的决心,他那不让别人看到自己为朋友牺牲时的痛苦的高尚灵魂也越来越鲜亮感人。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真切地感受这悲壮的气概。

  (3)解除"死亡"警报。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好像没事似的,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虽然输血不会死,是虚惊,但他那纯洁无瑕、愿为朋友献出一切的美好心灵却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三)指导朗读,陶治情感

  1、把握环境特点读。如指导读面临严峻的局面的句子时,语速要稍快,读出紧张危急的气氛。

  2、把握感情基调读。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为表现孩子的思想斗争,"沉默"要读得缓慢、轻声;为强调精神紧张,读"颤抖"的声音稍带发颤;"举——放——举"这三个动词要读出语速的变化(从慢到快),特别是最后"举起来"语气要坚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人物的.心声。

  3、图文对照情景交融读。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画面向学生展现直观的形象,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朗读课文第九、十自然段,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再图文对照读,强调重音、停顿、节奏、语调。体味其情感变化,使阮恒的心灵美自然而然渗入学生的心田,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当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对故事都会有不同的独特感悟;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更会有一个个知识点的在我们眼前涌动。我认为语文教师此时面对文本,应该考虑的是预测学生阅读这个文本时,会对什么最感兴趣;通过这个故事的学*后,给学生最终留下点什么?下面我就我上的这堂课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夸父追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的课文,集体备课时,我在阅读文本后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夸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夸父心中的宏愿“希望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至死也未能如愿。读后让人有一种淡淡的酸楚,深深的遗憾。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这不禁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荆轲可谓英雄也!项羽自刎乌江,壮志未酬,然他仍是一代枭雄。真是成亦英雄,败也英雄。

  观点二: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课文的精髓。阅读的兴趣点应该在故事的神奇之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上得了天,入得了地,下得进海,令人非常羡慕;女娲用泥土捏出个泥人,仙气一吹便成了真人,这是神奇。课文《夸父追日》也是一个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应该不会在于夸父是否是英雄?而在于故事的神奇在哪里?

  根据本单元课文都是神话故事的特点,我确定了第二种思路。根据本文的重点是

  难点是,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有所感受。

  2、细读课文,从读夸父的神奇到感受夸父为追求光明,实现愿望的决心和意志。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意图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并逐渐的认识神话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这种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的兴趣点为基点组织课堂,又不失教师的引领,如此更能够赢得学生的欢迎,更能够取得良好的学*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力图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让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通过几个重点句子:

  ① “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夸父的手杖变成的。”们

  2“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一眨眼跑了两千里。感受速度快得神奇,并明白为什么要奔跑得如此快。引出句子:“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3“夸父伏下身子……可是还没止住口渴。”感受喝水速度快得神奇,肚量大。

  4(重点处理)“他还没大泽就像……闭上眼睛长眠了。”(抛)

  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读、辨、悟,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愿望。尊重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我始终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是抓住一条主线辐射全程:你从哪里感受到神奇?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句子,去读去理解,去感悟。

  2.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前谈话,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古老和厚重,神话故事的神奇。课后拓展:引用〈山海经〉中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感受这个故事的悠久历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 设计理念

  1.以多角度,多种形式读文,读中求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记忆,解决基础知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看法和感情。

  3.活用资源,紧扣“美”,激发学生想像力。

  二 教材分析

  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 目标确定

  本年段的学生在一、二年级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能比较迅速地随文识字,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判断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为自主阅读欣赏和理解课文提供了保证。通过衡量学情,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随文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播放光盘,观看插图,妙悟“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 体会作者的丰富想像,学*边阅读、边想像画面的读书方法。

  (4) 要善于观察、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本课重点是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之中精彩的词句,难点是培养细心观察的*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一个好的教法和学法是相融合的,也是相互推进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想像理解”法,“自主合作”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

  五 说教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 重组美景图片:激发兴趣,初识美

  播放课件,请学生观赏后说说感受,当学生谈到“美”时,顺势而导,这么“美”的荷花,作者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呢?从而,进入新课。这样,以直观的画面美感受、吸引学生,把学生限于生活环境无法亲眼目睹而又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在眼前,激发兴趣,增强学*主动性,让学*沿“美”的主线展开。

  二 整体把握,感知美

  新课程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生活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因此,播放范读课件,请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像画面,随优美的音乐、画面走入营造的生动情景中,整体把握课文,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

  三 理解课文,感悟美

  结合图片,与学生的读思悟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品读欣赏精妙语句,领悟课文的美妙。

  预设:学生自读描写荷花的重点段(第二—四段),勾画出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词句,想像画面,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荷花?学生会谈到对荷花的形状、颜色、姿态几个方面,教师对学生所谈到的作个小结。肯定学生的体会,与学生共同讨论他们划出来的词句,体会“挨挨挤挤”在文中的意思及作用,感受“冒”字用得好,从而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播放课件,欣赏荷花的美。想像: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干什么?

  领悟到荷叶的多,荷花生长的姿态,让学生们带着美的感情美美的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理解作者说:“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活的画”是什么样?当同学们看到、感受到荷花的确很“美”时,顺势而导,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想像自己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会想些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

  文章的优美,具体生动的描写手法,与图画的“美”,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为“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 统观全文,深化美

  以课件中优美的旋律再现课文意境,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课文诵读一遍,再现荷花的美景,将文字之美和感受之美融为一体,入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

  五 拓展与练*,不拘形式,表达美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作要求中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观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优美的文章、精美的图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提问到:“生活中,你喜欢的花,有多美,说来听听”时。学生们自由地谈开了,受到本课的启发,学生们也能展示美的片段,由学生自由地表达对美的感受。

  英国诗人基慈曾感叹:“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语文课堂能帮助学生不断感受语文的美、生活的美,提高语文素养,升华生命价值!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绝招》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一专题展开。这篇课文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农村孩子有趣的生活,讲述了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好成绩,觉得丢脸,经奶奶的点拔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他终于下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口算乘数。小伙伴对小柱子十分佩服,约定暑假再比绝招。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的形象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孩子们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课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是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这也是本单元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抓住“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这一语文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想像并练笔小柱子是怎样暗暗练绝招的,从中感悟道理,激发学生努力学*,刻苦求知的愿望。

  本课教学重点: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愿望。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通过朗读,将孩子们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这是使孩子们喜欢上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运用自读、小组讨论读、自主选择读、扮演角色读,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讨论探究法,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对课**东进行想像写作训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蕴含哲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引起学生自主学*、思考和感悟。

  四、说学法

  基于教法,学生的学法是: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说说本课的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中人物的本领高超,说说他们的本领是怎么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结并指出:孩子们,这都是他们的绝招。你知道什么是绝招吗?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几个小伙伴的绝招。

  【如此导入,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赶快打开课文,看看他们都有些什么绝招,自由朗读,注意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再出示本课难读词语:孩子们读的真认真,这里有几个词语很难读,谁来试试?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这次你可以快速的浏览。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快速度读了课文后,我问,你能用“尴尬”和“羡慕”这两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并及时表扬学生真了不起,这么长的文章竟然读成一句话。

  【三年级,虽然向阅读教学过渡,但字词教学还是占主要成分。以课件展示难读词语,帮助学生读准字词,读通课文。阅读包含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的过程,在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和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有两个模块:

  模块一:感受第一次比绝招的“趣”。

  第一次比绝招时,小柱子为什么觉得尴尬?请同学们小声读1-5自然段,从中找找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学生很快就会找出小伙伴们分别是怎么比绝招的经过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关键词,如“唯独、鼻尖出了汗、想了想、不料、立刻、还”等词语,联系生活体验,感受其中的“趣”,知道三胖的绝招是(板书:憋气时间长),二福的绝招是有(板书:武术专长),体会小柱子尴尬的原因,即小柱子认为自己没有绝招太丢脸了,自己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了,没想到二福是技高一畴,真是太没意思了。再出示课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的绝招练*朗读。并让学生夸夸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说话练*。(设计意图: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能读出画面是学生和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结果。)

  模块二:体会第二次比绝招的“韧”

  太丢人了,小柱子蔫蔫地回了家?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吧。课件出示小柱子和奶奶对话的相关课文内容填空,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课文 自然段,并讨论完成。知道小柱子听了奶奶的话,明白了原来三胖的绝招是先天拥有的,二福的绝招是他勤学苦练的成果。(板书:先天拥有、勤学苦练)再引读课文12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方式,训练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第二次比绝招时,小柱子却得到了小伙伴们的羡慕。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17自然段。课件出示小柱子的话,谁来角色扮演小柱子,读出他自信的样子。

  这么难的绝招,小柱子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想像,幻灯出示填空,进行课文的补白练笔。如:“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柱子——夜深人静,只有星星在眨着眼睛时,小柱子——每当别的小朋友在尽情玩耍嬉戏时,小柱子——当他练绝招遇到困难时,小柱子——”(设计意图:课文补白练*,训练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小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个性的体验,同时利用说话练*,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体会主人公为此付出的努力,即勤学苦练。)

  教师小结:正是这份努力与坚持,小柱子才练就了令人羡慕的绝招。谁来夸夸小柱子?以激发学生的将文本情感转化为自身的情感。

  4、深入生活,情感升华

  孩子们,小柱子因为自己的努力,一扫第一次的尴尬,练**人羡慕的绝招。其实,在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也经过勤学苦练,练成了绝招,获得了成功。(教师出示刘翔、千手观音图片,深情讲述他们成功的秘诀,运用陶冶教育法,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熏陶与升华)

  师小结:绝招,除了个别是天生的以外,大部分,还是靠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地练出来的。我们也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凡人,只要我们肯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练成自己的绝招!(完成板书:勤学苦练出绝招)

  5、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说说自己的拿手本领是什么?你是怎样才有这个本领的?你在以后的学*生活中怎样把这个本领更上层楼?

  (2)、想一想他们后来再次比试绝招会是怎样呢,请你展开自己的想象续写《绝招》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变生长的次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迷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的生理变革为线索,以轻松生动的笔调娓娓到来。末了,“我”的感悟写得蕴藉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计划理念和目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计划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紧张特点是“情”,注意情绪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变更学生的生存履历,在老师全情绪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绪的闸门。本笔墨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富厚的情绪。引导学生联合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生理变革知道“淘汰”是为了“增长”的原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当代教育生理学研究评释,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举动,并影响和转变学*的质量。因此,教学中老师通过笔墨信息“满怀好奇”、“一脸迷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猜中去吸收、发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出笔墨的寄义,咀嚼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订定了如下目的: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捉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根本读懂课文内容,相识剪枝是为了来年能劳绩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确“淘汰”是为了“增长”的原理。能构造语言,把本身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引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存眷弱势群体:我要找谁人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答复。岂非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失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换。同砚们凭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互助学*,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本关键给学生提供互助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换中学*既加强了互助意识又增长了情绪相同,同时使他们能自动思索,大胆表达,善于谛听,共享结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王大伯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必须要验证验证就一起走进夏季桃园。自由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小作者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存中有许多的学问,我盼望各人做生存中的故意人,到处把稳生存,用一双善于发明的眼睛去视察,善于思索的头脑去探索,你肯定能成为生存中有学问的人。这一关键报告学生从社会生存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勉励学生从讲义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索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原理?学*了这篇课文后接洽自身现实说说“淘汰”是为了“增长”原理,这样操纵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多”不愿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意孩子无穷的求知欲,更好地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末了,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接洽现实说说“淘汰”是为了“增长”这个原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运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本领和动手本领,造就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存的情绪。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进行授课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或上网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材“国际理解教育”这一鲜明的主题。通过交流资料, 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以及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事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课文后的“资料袋”介绍的是*国际救援队,也放在教学课文前作为新闻背景来阅读,以增加学生对这一组织的了解。

  开始讲课时由于本课是一篇通讯,在教学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热爱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文训练,在读中悟,在悟中思。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用跳着读的方法。随文识字,多种方式再现巩固生字;结合语境理解重要的词句。创设情趣,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那我们的*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里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学生口述、理解分析、师生共同研究。再经过朗读感悟。如:“来到这座城市……坚持战斗。”投影出示:“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指名读——学生练*读——小组集中精神诵读→学生理解分析→教师小结过渡引入图片→投影出示相关图片。同学们面对着此情此景,你难道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这时候回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国际救援队,真棒!”又如:“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前往救援。”

  学生理解分析。

  由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师小结:因此,他们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国际救援队,真棒!”在这时回顾前文、感悟文情,所以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投影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齐)“‘*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把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最后图片赏析,结束全文: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学生看图片→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学生表述)这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呢?(学生齐:*国际救援队,真棒!)在清楚课文内容后,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学文中,领悟深刻的主题思想,激发起热爱和*感情。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新闻的`语言要求客观、准确、朴实、简洁,尽量让事件本身说话,作者的观点就在事件的叙述当中。这篇通讯虽然也有抒情、议论,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观报道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并在*时阅读报纸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篇课文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如搜索犬救出男孩的事。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创设情趣,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围绕重点,体会国际社会中的理解与帮助。

  在《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一书中曾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结合《*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在学*本课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或上网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材“国际理解教育”这一鲜明的主题。通过交流资料,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问题的提示,在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课文学*的环节。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

  板书是一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战争中的一个战 例:1946年6月,*派背信弃义,大举进攻**区。在蒋匪军的疯狂进攻面前,*先是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历经一年,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决定人民*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遵照*和*指示,*司令员、政委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从而揭开了**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本文着重讲了1947年8月24日夜,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强渡黄河,胜利跃进大别山,以他们的“英勇顽强”证实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根据课文的实际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6个生字,辨析形*字“遵。尊”,“拖、托”,“渡、度”,“揭、渴、喝”,掌握多音字“划”,理解“跃进、叮嘱”等词的意思,能用“布置”、“叮嘱”造句。

  2.用“分层的方法”学*重点段落,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中,我“用分层的方法学*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教学的重点。将“运用文中的事实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因此既要体现教师的“精讲”,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凭借教者的精讲,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因此,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图表演示法”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用“指导分层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学*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2.学法: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我准备让学生用“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方法学*本课。先让学生观察敌我双方形势表,分析敌我形势,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通过粗读、熟读、有感情地朗读来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认真思考,理解刘邓大军的革命精神;最后让学生复述故事,体会并再现刘邓大军的英勇、顽强、善战。在“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要着重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认识,提高能力,逐步养成“注意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良好读书*惯。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讲读课文的实际要求,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步。

  1。故事揭题,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我精心设计导语,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在我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革命志士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英雄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接着板书课题,口述课文大意。

  2.整体感知,掌握字词。

  这个程序我准备分四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勾出不懂的字词,并利用字典等工具书, 结合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句,实在不理解的作上记号,准备举手质疑;然后教者出示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五句话简单地概括课文的大体内容;最后通过提问检测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3.出示图表,分析形势。

  教学时教者先简单介绍故事发生时的社会背景:1947年,**战争开始第二年,遵照*和*的指示,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这一行动,揭开**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接着出示作战双方地形、兵力情况对照表,了解大别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从战略意义上分析当时的险恶处境:①对阵形势:前有强敌,后有追兵,而且追兵距我军五六十里,仅一日路程。③对阵兵力:敌人在汝河南岸布置了几十里长的防线,后面的追兵就有三个师的兵力,而我军只有一个旅的兵力,敌我兵力相差悬殊。③对阵的条件对我军极为不利,汝河水流湍急,北岸的船只被敌人统统拖走了或砸毁了;最后联系当时主客观的极不利条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狭路相逢的情景,为学*后**好铺垫。

  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中“强渡汝河,取得胜利”是全文的重点,教学时分以下几步进行:①让学生听音,思考第八小节的6句话都讲了什么?如何给这一段分层?②让学生说说: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在这儿讲解时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描写战争激烈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动手划出两个最能表现刘邓大军勇猛无敌的句子(即比喻句),将它们换用*铺直叙的句子进行表述,然后比较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最后让学生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了敌人的心脏”。③让学生思考我军取胜的最关键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句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出现在哪儿?再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具体含义。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战士们的勇敢顽强、奋不顾身、不怕牺牲。

  5.联系板书,深化感知。

  学*完重点段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说说文中刘邓大军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复述全文,深化感知。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4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教材解读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赋予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对于自己,更要树立起自信。课文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全文以对话叙述为主,条理清晰,围绕“自豪”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故事的情节发展与小骆驼的情感变化交织描写,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因小红马的嘲笑,小骆驼感到很委屈,接着在妈妈带其到沙漠走一趟时,由起初的担忧到后来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感到由衷的自豪。外表虽然不好看,但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却是其它动物所不能比拟的,文中,骆驼妈妈正借此,引导小骆驼通过沙漠之行,发现自己的用处,悟出:外表好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用处。使文章表面内容浅显,却又意味深长。

  二、目标定位

  课文中生动,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而课文中所描绘的沙漠景象毕竟离我们较远,对沙漠的了解很少,有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或课外书籍上了解到一些。据以上分析,基于对新课标教学要求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四方面:

  1、学*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4、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1)感悟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处。(2)充分理解小骆驼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是: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这童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故事,去自然而然,比较到位地感悟文章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呢?根据文章及学生特点,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小骆驼的`这个角色中,在步步推移的比一比,看一看,读一读,问一问等学*活动中,揣摩体会小骆驼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从而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活动:

  学*活动一:联系生活,紧扣题眼,理解“自豪”

  1、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自豪”吗?你曾经为什么事感到过自豪?

  2、在此基础上,过渡: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也跟“自豪”有关系,板书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此时此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我”指谁?因为什么事而感到自豪?为什么说“应该”、“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环节首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自豪”,再对课题提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呈现出最佳的学*状态。)

  学*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初识“自豪”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散”;结合课文,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

  2、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过程中,对于文中难读的长句子相机指导学生读准、读通,注意停顿等,如本文中的第一段,从而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随后,再组织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课题中的“我”是指小骆驼,小骆驼为自己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特殊用处而感到自豪。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正音和辨析字形,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并能读顺读懂课文,为后面的精读课文作好铺垫。)

  接下来,我着重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也就是)

  学*活动三:入情入境,角色体验,感悟“自豪”

  第一步:外表比较,体验“委屈”

  1、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图),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了什么吗?

  出示填空: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小骆驼脚掌、眼睫毛和驼峰不美的外形特点。

  (2)观察小红马的神态,抓住“喷着响鼻”看出小红马看不起小骆驼。

  2、想象:假如你是小骆驼,对小红马的嘲笑,你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读,读出小红马“喷着响鼻”瞧不起的态度,嘲笑的语气以及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

  4、听了这些话,小骆驼十分委屈,于是它把这些话告诉了妈妈,骆驼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读出疼爱的语气。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对比、情景想象,快速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由小红马的神情感悟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这为学生后来的情感投入铺设了桥梁。只有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更深地领悟课文内容。)

  过渡: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第二步:沙漠之行,深感“自豪”

  1、了解沙漠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2)点击课件——沙漠,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

  (3)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读一读后,把它找出来吗?

  (4)交流,点击课件——沙漠词语: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沙子松散的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的沙漠 (读好这些词语:大、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

  (5)我们说了沙漠,看了沙漠,读了描写沙漠的词语,此时,大沙漠给你一个什么印象?(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很少有绿色植物,没有水流,风沙很大,还有沙丘、沙谷,如果人在沙漠里行走,随时有生命危险。)

  (这一环节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进行了融合,在看、读、说等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以朗读做为语言积累的路径,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作了铺垫。)

  小结并过渡: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2、引导质疑

  (1)点击课件——最后一节

  (2)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2个问题 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这一环节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这里,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已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3、走进沙漠

  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3、4小节中,下面我们同桌两人自己学*3、4自然段。先读读课文3、4节,看看哪对同桌完成地最快。

  (1)交流前提示,你们可对其中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随机出示:(点击骆驼相应部位,出现文字)

  A、驼峰: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板书:贮存养料 )

  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和妈妈的自豪)

  B、脚掌:点击课件:脚掌和文字

  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比较句子: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就拔不出来了。

  联系我们对沙漠的了解,你觉得哪句话更能表现这种情景呢?

  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抽读、评读、齐读。

  C、说话间,一阵风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点击课件——风声,感受风铺天盖地。

  想象当时的样子,读好这句话。板书:挡住风沙

  D、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其实,骆驼在沙漠里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不能代替的,所以,这看似难看的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让我们分角色朗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这一环节中,扣住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语文双基,交流分享重点学*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层次朗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体会自豪之情。突破本课的学*重点。)

  第三步:再扣课题,领悟道理

  1、再次引读第五自然段:沙漠之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直指课题,这里以小骆驼的想法作为了题目,让学生说说小骆驼因为什么事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这一环节,将学生自己积累的知识转换为比较简洁的文字,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明白课题的意用意,并且是学生对整个学*内容有一个简要回溯,为他们运用语言做好铺垫。)

  过渡: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说:“瞧,你长得这么难看,还照什么镜子?”如果你是小骆驼,你会怎么说呢?让学生进行续编。

  第四步: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虽然外表不美,但是却很有用,也是值得自豪的。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鼓励学生说自己积累的话,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课本上的语言,进行表达说积累的话。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学生语言就比较规范,言语质量就相应提高。进一步领悟深刻哲理,点名题意)

  第四个学*活动:拓展表达,回归生活,强化“自豪”

  1、其实,小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沙漠之舟》这篇短文,引导学生读一读,再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选择文章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比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我感到自豪的是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2、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现在请你说说几句话,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能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这一环节中,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己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我设计这节课的板书是: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脚掌(又大又厚)→防止陷沙

  睫毛(双层) →遮挡风沙

  驼峰(肉疙瘩) →贮存养料

  (委屈) (自豪)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根据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认7个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语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爱的博大。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围中自主学*,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

  2、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3、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导入感受神话的美丽。导入课题:今天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的兴趣。也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调。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检查词语认读,为学好课文奠定基础。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感知故事大意。指名说说课文大意,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

  3、再读课文,体验水罐神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

  (2)交流汇报:让你觉得神奇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学贵有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此时鼓励学生质疑,能大大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4、品读重点,感悟母女博。

  (1)快速默读全文,寻找爱的足迹。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①反复读一读四个句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喝水?

  ②小姑娘把水给了谁?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③从母亲身上你又见到了什么?

  ④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学*的性质要求我们既要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有要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此设计从课文整体入手,品析文本的重点句子,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5、引伸拓展,让爱层层递进。

  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向学生提出疑问:

  (1)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学生明白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2)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

  四、说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爱心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一、 说教材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 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 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2、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

  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的意识和*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1)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变,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 学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4)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的问题:谁试着来说说《暮江吟》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特点?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成)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 进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做答之后,我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抓好词句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揣摩是培 养学生感悟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这一步我让学生默读第一句,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 字,接着我问“铺”好在哪里?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品完“铺”字后,我顺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秋思》乐曲,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3)体会情感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诗句意思并思考: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自然会把诗人不同的心情说出来,这时我做这样的一个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 “残阳”等景物吟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5、聆听歌曲,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聆听《暮江吟》这首歌。伴随着美好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唱,进而背诵诗歌。

  六、 教学板书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傍晚: 残阳 —铺— 江水 “夕阳西沉”

  夜晚: 月-----似——-弓 “新月东升”

  露珠 ——似—— 珍珠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2)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12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本课内容、结构较简单,但有些句子离儿童生活较远,不易理解,如“释放、回收人造卫星”等。本单元的训练是“写清楚一件事物的特点和用途。”本章节在语言文字的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根据单元训练要求和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懂得航天飞机的相关知识。

  2.让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和合作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长大致力于用科学为人类造神福的志趣。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重点定在朗读课文,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并学*用自己个体语言介绍航天飞机,使读写相结合,培养交流的能力。难点为领悟“航天飞机能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等句子的意思。

  【说学情】

  我校从一年级便开设有电脑课,孩子到三年级已经会熟练运用ɡooɡle等搜索引擎上网查找资料,从网上复制资料存入文档,会运用front pɑɡe制作简单的网页,个别学生会制作出水*相对精美的网页,这样对于航天飞机的学*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小组互助学*。

  【说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为宗旨,在教学中以网络为*台,设计了航天飞机的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

  1.相关资料(包括学生前期准备制作的网页和教师资料,其中有航天器、神州5号等相关的各种资料以及链接的相关网址)、供学生主动探究

  2.课文学*(主要用于情境引入、重难点突破、生字学*、学*方法指导等)。

  3.展示舞台(学生学*中制作的作品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大量阅读与作业紧密地挂起钩来。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在站中展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4.小小论坛(主要用于学生提出、上传各种问题为学生主题学*而开设的BBS论坛,是学生发表见解和交流的窗口。学生可以在讨论区提出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回复看到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5.小小研究员(A.提供研究小主题。B.介绍一些适用的研究方法)这五个部分,教师、学生可以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难点部分以教学网站相助,配合活动教学法及总结法,帮助学生分解教学难点,增强课堂的问题情境,促学生入境探究,学生可以在网络的背景下,通过扮演角色而主动地去浏览信息,扩大信息量,学*课文。

  【说教学过程】

  前期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出多媒体网页式课件。

  (2)学生准备,分小组完成预*的资料查阅,并在第一课时后整理自己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网页。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背景呈现,情境导入,进行质疑

  (1)课件演示:浩邈宇宙中,飞船、航空站等航天器的活动显示厂人类对天宇的孜孜追求,当第一个航天飞机部出地球,人类了解宇宙的梦想就越来越*了。我国的神州5号冲入天宇,把*带入了尖端航天科技的领域。在不久的未来,*也一定会拥有自己的航天飞机,邀游太空。

  宇宙是人类亘古的向往,对于孩子也一样。视频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兴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学生活动:在课件的引导下,感受宇宙的广阔和神秘,并交流自己在前期的准备中所得到的信息。同时对自己想知道的进行质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源,是探究的起步,面对神秘的太空,学生一定会充满好奇,这样利于调动起学生对课文的学*兴趣。

  (3)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把问题分类,存疑。并引导学生进入航天飞机的学*。

  2.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3.多边互动,读写结合,突破重难点

  读写是三年级的两大支柱,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课标强调在学*写作的初期,给予学生写的材料和写的兴趣。运用站中的`“相关资料”*台,使学生共享丰富教学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同时提供丰富的说话材料,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1)视频演示,理解句子,朗读感悟(突破难点)

  难点处需要教师的帮助,对于“航天飞机绕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等2处难点句子的理解航天飞机得快、飞得高的特点,通过点击句子,观看课件航天飞机在太空工作的实录,以形象的直观录相帮学生理解课文句子。促学生有理解地读,有感悟有想像地读。

  (2)网上浏览,拓展说话材料(落实重点)

  课标中强调*作练*应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先以课文为例,感悟语言写话,再以课件中丰富的资料为辅,(课前学生和教师制作的网页已经在站中实现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点击任何一个同学或教师的网页进行学*)拓宽说、写的内容,进行说、写训练,“我是航天飞机,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________,我还能________”。(前一空可运用书中的资料,后一空拓展学生对航天飞机的课外认识。)达到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而教会学生学*。

  这样重、难点的突破在站的帮助和读写的过程中进行着。使语文成为一种实践,并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得到落实。

  4.展示作品,辩论对比

  学生将课文和网上的信息进行处理,选择小组的主题,制作成PowerPoint等电子作品,利用大屏幕投影演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航天飞机和飞机的辩论“到底谁更能干?”在辩论中,学生运用资料进行有礼有节的对话,(航天飞机有很大本领,但它耗资太大,起飞不方便,不能民用等)并最终得出结论:不论是谁,都有自己的本领和作用。角色的扮演,对信息的处理运用便语文课堂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为学生对课后的继续学*研究提供方向。

  5.深入研究,课外延伸

  学生进入“小小研究员”选择研究主题:“航空器的研究……航天飞机进一步研究……普通飞机的研究……________的研究”并参考网站提供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扩大阅读量,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小小研究员”中提供学生想研究的小专题,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学*。并以小组形式制作网页式作业,上传在展示舞台。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说板书】

  航天飞机 普通飞机

  飞得高、快 灵活

  …… ……

  各有自己的优点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

  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2、朗读体会法:教学时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对比理解重点词语: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并说说哪个用得好,好在哪里,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突破难点。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

  (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4)、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

  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5、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六、说板书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既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又以形式美吸引学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附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看了比赛后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全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初战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获胜”三部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本课时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了解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从而有感情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懂得在学*生活中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三)教学难点

  理解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越。他们有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及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法、学法

  朗读理解法、重点词句突破法、小组合作探究学*法。

  五、教学设想: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感受和体验,应注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问,围绕重难点进行小组合作学*,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见解,深化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设计:

  (一)复*导入,复*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以及赛马后田忌与齐威王的神情。设置问题“第二次赛马的情况如何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课文的第三部分,布置任务“讲述第二次赛马”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

  ( 二)学*第二次赛马,并分析转败为胜的原因。

  1、学生讲述经过、结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意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第二次赛马。根据比赛的结果让学生分析田忌与齐威王神情的变化,讲解“目瞪口呆”。

  2、出示两次比赛的对阵图,让学生分析田忌是转败为胜的原因(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其他调换顺序的方法,这一设计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摆、推敲、比较、联系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得出结论孙膑想出的这种出场顺序是田忌能赢得唯一办法,表现孙膑的善于思考,感受孙膑的智慧。

  (三)学*课文的第二部分,围绕重点,研读探究,分析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首先出示学*提示,进行小组合作学*,接着进行小组汇报孙膑想出这样的好主意的原因,弄清孙膑能想出好办法主要得益于他能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让学生找出文中这句话 “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通过马速排行理解“快不了多少”是第二次比赛胜利的关键。通过这一设计我想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二是使学生懂得,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想出正确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汇报田忌和齐威王为什么没有想出这样的好主意?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去理解人物的心理。

  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这样对话多的段落,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等对话,以读悟情,在感悟语言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让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一设计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领会这段的内容和人物的想法,并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拓展:

  1、做齐威王的谋士。

  同学们,如果你是齐威王的谋士,在第二次比赛中途对于田忌调换了马的顺序,你有所警觉的话,你有办法帮助齐威王取胜吗?设计这一环节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知道要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五)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和收获呢?(学生自由读文后发言)这一设计我想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水*,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并把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说出来,这是培养学生词语的组织运用能力的很好的方法。

  (六)教师小结:胜不骄、败不馁,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同学们,智慧是人生的向导,但智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希望我们同学今后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学*,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你们的成功之门。

  (七)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 孙膑 齐威王

  垂头丧气

  20xx/12/1 10:24:47 得意洋洋

  喜出望外 调换顺序 目瞪口呆

  七、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我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能环环相扣,课堂中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在学*的过程中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理,并通过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课后谈出了自己的收获。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唯恐自己对上课时间把握不太好,造成压堂,所以对于有些问题不敢放得太开,以至于不能让学生透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有些限制学生的想法。其次要注意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语言还有不够准确的地方。

  以上的种种不足之处必须通过实践的不断磨练来弥补,通过日常的每一次备课、上课、反思来实现。我会把这节课当成又一个新的起始点,继续深入地钻研课堂教学,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说教材

  本课是以“色彩”为主题的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发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有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蒲公英神奇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惯。

  说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学生独立识字12个;

  2、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惯。

  教学重点、难点:

  1、 本课第四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是学生学*的重难点。

  2、 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2、 初读质疑

  3、 细读解疑

  4、 总结延伸

  设计意图;

  新课改以来,通过学*语文课程标准,我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提高。学*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非常明确的阐述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面的、综合的、持续的,突破了原来封闭的课堂教学发展论,就“语文课程”的解释隐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言语能力的层面、文化浸润的层面和审美熏陶的层面。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改变他律的被动学*现状,使阅读教学成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实施过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组教材、改良教学结构、突出学生实践”为突破口,进行“块状推进,整合优化”的实践,以期达到减少头绪、强化综合、丰富阅读教学内涵之目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在处理教材上“炼真金”,洞悉各类课文的个性,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大胆剪裁,精心重组,可以将课文转化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块式材料”,以专题性的块材料,替代以篇为特征的语言材料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头绪、构筑张力点,取点成面,也便于引导学生凭借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进行自主实践,探究性学*。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意义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对学*意义探寻与创造的过程,成为积淀语言、培养*惯、发展智力、人文熏陶的过程。

  在此理念指导下,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整体感知,了解全文,提出问题。

  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感知大致把握后,为他们在部分中的学*搭起一个认知背景面,并为部分学*时紧密联系整体找下底座,使学生的学*更趋丰富。

  教学前加强了课前的自主预*。课始初读,正确连贯的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该解决的问题,设定学*目标。当然学生所提问题很可能是离散的、肤浅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随即解决一些比较独立的单纯问题(如知识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筛选,使问题集中到与课文主要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焦点式的一、二个问题上。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颜色为什么会变?”“为什么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课文的重点段——第四自然段。因此我将抓住这些重点问题,以学定教。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 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这一方面的学*首先要围绕焦点问题展开,其次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体悟感情,实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从思想情感到语言文字的提升。

  1、 创始情境,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传神,充满童真童趣。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如:学*第一自然段时,出示课件,画面上蓝色的天空下,大片金黄色的蒲公英,色彩鲜艳,给学生以美的震撼,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的欲望。第四自然段是本篇的重点段,在学*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聆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感受到了发现后的惊喜后,和文中的“我”产生了共鸣,很自然的联系上下文又理解了“我”感情的变化,从“揪”到“不再随意揪”;从“寻开心”到“最喜爱”。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目观其形、耳闻其音、心通其义。

  2、以读为本,深化感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进入了角色,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通过默读、自读,引导学生找到重点语句,划出重点词语,把它们作为语言训练的依托点,引导学生组织、转化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表演。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提领而顿、促使学生主动读书。从自主性读,到感悟性读,再到评价性读,学生自然的感受到蒲公英颜色变化的原因,此时课文的语言已积淀于心,进而转化为他们的语言背景。引导学生通过看课件、动作表演将语言文字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扎扎实实的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理解和运用、深处的思维和情感、表层的肢体活动”都得以多元协调的发展。

  三、总结延伸

  通过阅读,学生对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因此设计了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到自然中去留心观察他们所喜爱的花草,练*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当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能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这样的叙述一方面使得果园机器人特点的介绍有层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产需求是科技的发展动力。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激发学生对机器人世界和科技的兴趣,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设计理念:

  简明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简约的.教学环节:

  一、 看报告,爱上机器人。

  教会学生处理收集信息的方法:挑选与整理。

  二、 独立阅读课文。

  独立阅读课文,达成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能干什么?它有趣吗?还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3、交流学*成果。

  4、小结,机器人,服务于人。

  三、畅想心中的机器人。

  24果园机器人(教案)

  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阅读的能力。

  学*重点:

  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

  学*难点:

  继续培养学*后进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看报告,爱上机器人。

  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它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只要我们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关于机器人的知识那是应有尽有,我们仿佛一下子就熟悉了,成了朋友。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机器人的资料,还进行了认真地整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单元,即情感体验单元,意在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即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提高与升华。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

  教学难点:

  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法学法:

  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学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体会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这一特点。特制订了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朗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法:我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为主干线索贯穿全文,讨论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为辅的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本课教学我将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我将采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揭课题,悟诗题。

  诗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诗题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因此我从诗题入手,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以此来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成度和为下面学*解剖课文打下良好的铺垫基础。

  二、读文本,解诗意。

  “孤独”和“思念”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才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每一句的理解我都紧紧围绕“孤独”和“思念”展开渲染、指导、理解。

  三、括全文,延思念。

  通过介绍其它诗人因为想念家乡而写下的诗句,借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进朗读中。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 更加孤独

  比 更加思念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说体现的思想:

  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说教学设想:

  这一节课要展示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审美视点——审美视点延伸——审美体验的内化”的基本环节。审美视点:营造审美氛围,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审美视点的延伸:“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审美体验的内化:贝多芬对待扼运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学主题:走进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

  教学设计的两大板块:写作学*上,以人物的外貌描写训练为主;内容理解上,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由对贝多芬出色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音乐人生”和“苦难历程”造就这样一位巨人,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个性。

  说学生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写一篇小练笔《我所认识的贝多芬》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形神兼备”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贝多芬不屈命运的安排,执著追求音乐事业的精神,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说教学重点:

  1.赏课文对贝多芬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感受贝多芬的形象和性格;

  2.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说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说教学策略:

  教法学法选择:导学结合,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课堂组织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

  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以后请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音乐成就及其影响,然后请学生对课文的彩图——贝多芬像进行肖像描写,感性理解肖像描写。

  2.在整体阅读基础上,从外在感知人物形象。请学生仔细地对照听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用课件展示听读课文的(6----9自然段)要求学生对比一下自己所写的.和课文中所描述的有何异同,说一说肖像描写要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细细品读的前提下,从内在感知人物的精神,理解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4.实践环节:请学生进行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我适当点拨写法得失。)

  说得失:

  1.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2.学生搜集的资料详实,准备充分

  3.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

  4.课堂上缺少激励性的语言

  5.受课件和教案影响过大,放的不够开,课堂容量较小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细致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自主学*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抓主要事件的方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课文中叙述的"偷枣"这件事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文本,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并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3.朗读课文,在学*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三、说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通过二年的学*,已掌握了学*生字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抓住难读的字、词进行正音即可。理解词语是三年级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关于比较句子的'练*,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定式思维,只要是文章中用的那一句,总是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后,比较出句子的不同点,一句比较简明扼要,而另一句则用比喻等手法写得具体生动。课文中显然用第二句合适,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简明扼要也是非常需要的。有了这样辨证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学*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新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既做到分步实施,又注重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事例"。

  六、说教学过程。

  语文学*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走*文本,走进文本。根据教学策略,分以下几个步骤落实:

  (一)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在学生预*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刺猬是怎样的感情?作者通过什么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为学*下文打下基础。

  (二)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在了解作者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之后,通过读句子,抓刺猬偷枣的动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按先后顺序复述小刺猬偷枣子的经过,使学生对课文加深了解,培养学生概括、复述等能力。让学生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总起句,说说刺猬偷枣高明在哪?帮助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练*,拓宽视野。

  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明白每组的第二句更适合在这篇课文中,而第一句在别的条件下,也是可用的。这样辨证地学*,有利于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信息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课前了解的动物独到的本事,使学生能将今天的所学进行迁移,运用作者写作的方法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在这次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板书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让学生学*思考板书的艺术。通过设计板书,让学生牢记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为复述、背诵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串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13个生字。会写11个字。认识多音字"落、调",正确理解"忧郁、文静、犹豫"等词语。

  2.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真情,学*关爱别人。回报别人的付出。

  三、说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四、说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五、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的主人。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学生在激情、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爱、懂得爱、奉献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启发点拨法: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3.评价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活力。

  六、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因此我引导学生以下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我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感受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批注记录法:带着疑问读课文时画出相关答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记录读书体会。这样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好*惯。

  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深刻体会掌声带给英子的巨大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想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运用三个模块,紧扣文本,以情会文。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七、说教学理念和策略。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引领学生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蕴藏的情感,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亲历情感体验。基于上述理念,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在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以情促疑,直奔重点。

  1.鼓励学生自由说说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此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

  2.教师评议并小结:我们在学*、生活当中经常会给予别人或者接受别人的掌声。当别人给予关心时要用掌声表示感谢;当别人自信不足时要用掌声表示鼓励;当别人表现出色时要用掌声表示赞美。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掌声中获得自信、满足、鼓励和赞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祝福。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我们通过学*课文一起去认识她。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伊始,以轻松愉悦的语调,深情的提问和交流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英子的世界。为后面的情感之旅铺设基调。这样的导入很自然地就切入了关键点"掌声",激起了阅读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悄然无声地把学生很快地带到了课文中。

  (二)对比体会,感受变化。

  1.认识以前的英子。

  课件出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感悟:从两个"总是"可以看出,过去的英子是怎么样的呢?(过去的英子不太爱说话,太孤独了,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以前的英子,好像不大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她总是最早一个来到教室,又是最后一个离开。)为什么英子不大爱说话,又不大愿意跟同学们一起玩儿呢?(腿脚的残疾让过去的英子非常忧郁,很不自信。)原来的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文静、胆怯、自卑、忧郁)

  交流后学生自由朗读,很自然地感受到残疾人会因受到的嘲笑和委屈而产生自卑的心情。

  2.认识现在的英子。

  (1)了解英子的变化及其原因:课件出示"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交流:英子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开朗、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同学们的掌声。)

  (2)了解第一次掌声: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读有关句段,进一步体会--第一次掌声,大家为什么为英子鼓掌?他们可能会在心里给英子说什么?(第一次掌声,大家为了鼓励英子,为她鼓掌。他们可能会在心里给英子说:你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懦弱,你真勇敢,你一定行,我们大家都相信你……)

  这样的课堂设计是为了紧扣"掌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设想同学们是怎样看待小英的,以及她情感的变化。出示课文中心句的一部分,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含义。

  (3)了解第一次掌声:第二次掌声,大家又为什么为英子鼓掌?他们又在心里给英子说什么?(第二次掌声,大家为了赞扬英子,为她鼓掌。他们可能会在心里给英子说:你讲得太精彩了,你终于成功了,你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人……)

  这样的课堂设计是为了由重点词拓展开,进一步感受"掌声",并挖掘文本空白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丰富"掌声"的内涵,使前后两次"掌声"有机结合起来。

  (4)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掌声前后性格变化的比较,引出学生的质疑:掌声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三)以情导行,品悟真爱。

  1.叩击"微笑着面对生活"。

  正是这爱的掌声改变了英子的一生,使她由一个文静忧郁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瞧,英子来信了。(课件出示:英子的信)指生,读后交流:微笑着面对生活是什么意思?(对生活中的困难有直面的勇气和克服的信心!)从英子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呢?(从"永远"这个词中读懂了这两次掌声影响着英子的整个一生;这两次掌声,给了英子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两次掌声,就是同学们给英子的爱。)

  通过以上交流和学*,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想象到英子会怎样地微笑着面对生活。进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人人都需要掌声,在生活中,你给过别人掌声吗?你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在交流中让掌声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互相分享。

  2.假如你的一个好朋友考试考得不好,他很难过,请你写一两句鼓励他的话。

  引导练笔,放飞思维,同时积累语言,实现情感、语言和思维同构共生!并让学生当堂进行交流评价。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的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实现学文明理、无痕育人的目的。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文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三月份就上完了这篇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我设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体现略读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让学生将本单元精读课文中所学*的自读概括、默读思考、角色转换、体验创新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具体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一开始,我就用两个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我用课件出示题目:全世界各国之间通用的话是什么?在学生们纷纷猜测“普通话”、“英语”等等时,我公布了答案“电话”。接着,我再出示一道题:狼来了(打一水果)。当学生想了半天不敢举手时,我说出了答案“杨桃”,孩子们愣了一会儿,马上有人说出了原因:“哦,狼来了,羊还不赶快逃!”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告诉大家:“有时,思考问题要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我导出了课题。

  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学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使学生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回答,我完成板书: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再让学生对照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自学交流,深入文本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后,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默读课文: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3、找到你的学*伙伴进行情境表演。

  让学生模仿画师或其他人的语气夸夸小徒弟时,学生模仿得像模像样:有的学着画师泰然自若的样子说:“画得妙极了,真是我的得意门生!”有的学着大徒弟调侃说:“你虽然年纪最小,可作画的构思却让我不得不服气,我都要称你为师兄了,这可不得了啊。”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三、漫谈创新,拓展延伸

  在结尾的拓展部分,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原来学过的一些故事,如《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趁热打铁,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一下,你曾经用“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想出了什么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回忆片刻,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我们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把球打到吊扇的叶子上去了,怎么也弄不下来,我灵机一动,打开电风扇开关,球随着叶子的转动,啪地掉了下来。”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孩子们受到启发,又说出了很多像这样的例子。

  趁此余温未凉,我进一步启发,谁有好的方法画一座山,表现出山很高?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山高的画法。真是个个叫绝!

  本节课我三月份就上完了,从课堂情况上看,学生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堂上,他们是学*的主人,自学交流、采访、表演等是他们喜欢的学*方式,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会不会变成了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呢?会不会只是关注了培养学生创新而忽视了语文的学*呢?是不是“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呢?怎样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呢?

  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还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加强朗读的训练。如画师说的一段话,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以画师的语气来读,在反复的读中体会小徒弟的画的妙处。

  2、结合关键词句的训练学*课文内容。可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起伏的山峰和若隐若现的骆驼,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才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

  3、课后练笔,加深体验。在课文教学结尾处,“两个徒弟恍然大悟。”他们到底悟出了些什么呢?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简短的续写,主要写写两位徒弟的感受。这样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体验两位徒弟的心情,来加深故事带给我们的道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2

  【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学情与学法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储备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语言和有感情朗读指导两方面。对于理解文章中被艺术化了的语言,在教学方法上,我设计了前置性作业做课前充分预*及思考探究,课堂中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仿写句子等方法,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并对秋天的美产生共鸣,学*作者的写作手法,做到读写结合。在知道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块,由于*时我班学生少言寡语,课堂上不积极发言,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准备了钢琴曲《秋日私语》,通过图片展示,把课文中的文字和图像融为一体表现出来,以此来刺激学生的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品味,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好。也为了课堂能自然活跃、轻松愉快。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词并写好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五彩缤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通过仿写句子,学*作者抓住颜色、样子、动作来描写事物的写作手法,做到读写结合。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认读生字词,并指导写好学生认为难写的生字;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最后是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二课时则主要是两个教学环节,第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秋雨的特点以及秋天的五彩缤纷,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第二,积累展示环节,试着把第二自然段背下来,接着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诗歌,一起读一读,最后是一首小诗的仿写指导。现在我就来具体介绍一下每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大体上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导入。通过刘禹锡的《秋词》,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胜过春天的美丽秋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二是初读课文,检查预*。第一遍读课文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先自查生字认读情况,第二遍指名分段读课文,目的是检查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能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接下来的认读生字词。分开来出示一类字和二类字,根据*时对学生的了解,本课生字不难,以抽查和说句子的方式来检查学生认读和理解的水*。在指导写字上,尊重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来挑选不太好写的生字并作详细的指导,有观察有分析三是整体感知。用“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这个问题来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借助“前置性作业”学*之后,简单的同桌交流,进行汇报。四是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每位学生在预*中提出两个问题,先以小组形式汇总问题,接着是汇报,在汇报中筛选问题,简单问题直接回答,课文中有答案的问题一会儿在书中作答,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在提问时提出能让大脑动起来的有价值问题。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环节: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主要方式就是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美美地阅读。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两个自然段,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这美丽秋景中,并将喜爱之情读出来,特意将第一自然段改编成一首小诗,希望能激发学生朗读诗歌的热情;在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为学生准备了秋景图片,并把课文中的文字和图像融为一体表现出来,以此来给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

  第二个环节是积累展示环节,通过朗读试着把第二自然段背下来,接着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诗歌,一起读一读。由于住校生条件不允许,最后我让他们自己创作有关秋天的诗歌,最后是一首小诗的仿写指导。

  秋雨,你是红的吗?——看,你把这么多的高粱,都染成了红色的火焰。

  秋雨,你是黄的吗?——看,你把数不清的谷穗,都染的金光灿灿。

  秋雨,你是()的吗?——看,你把()的(),都()。

  【课后反思】

  1、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也不够有激情。在学生不说话的状态下教师应变能力不够,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让气氛活跃。

  2、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有时表述不清,有时表述不够精炼。

  3、驾驭课堂能力不强,课堂教学环节完成的效果不好,第一课时的指导学生梳理有价值问题超时,拖到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指导朗读效果不好,没有读出情感。

  4、有个疑问,选课是不是有问题。这篇课文是不是不适合提出更多问题。美读好像才是这篇课文该把握的重点。

  5、由于各个环节落实不到位,导致每个环节进展和效果都不好。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3)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目标。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激动地向学生宣布:“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次XX同学参加七巧板比赛荣获县一等奖。”至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而后让获奖的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也请鼓掌的同学说说这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说,今天我们学*一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蓄积情感。

  第三环节: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四环节: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板书】

  29、掌声

  忧郁──爱──开朗

  小英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能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这样的叙述一方面使得果园机器人特点的介绍有层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产需求是科技的发展动力。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激发学生对机器人世界和科技的兴趣,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设计理念:

  简明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简约的教学环节:

  一、 看报告,爱上机器人。

  教会学生处理收集信息的方法:挑选与整理。

  二、 独立阅读课文。

  独立阅读课文,达成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能干什么?它有趣吗?还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3、交流学*成果。

  4、小结,机器人,服务于人。

  三、畅想心中的机器人。

  24果园机器人(教案)

  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阅读的能力。

  学*重点:

  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

  学*难点:

  继续培养学*后进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看报告,爱上机器人。

  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它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只要我们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关于机器人的知识那是应有尽有,我们仿佛一下子就熟悉了,成了朋友。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机器人的资料,还进行了认真地整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童心灿烂 诗意飞扬”——*作课仿写儿童诗《夏天好》。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展示这节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我们小学语文的教材里,有很多情趣盎然的儿童诗,《夏天好》就是其中的一首,它是小学语文版教材第六册的课文,这首诗表现了孩子们在夏天里缤纷多彩的快乐生活,诗句简浅易懂,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首诗的作者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他的诗就像他写的歌词一样,没有涂脂抹粉的句子,都是直来直去的大白话。我选择这首诗让孩子仿写,恰恰看中的就是这简单的语言中所蕴涵的趣味和魅力,能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共鸣和快乐。

  二、学情分析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而我们的母语教学中,诗教太少太少!这节*作课就是以孩子喜欢的诗歌为“火种”,唤醒孩子的`“童心”,点燃他们的“诗心”,树立学*语文的“信心”!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作就是一个从仿到创的过程,我设计仿写《夏天好》就是以“简单有趣”为切入点,降低*作的门槛,吸引孩子迈进诗歌创作的大门。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欣赏诗歌,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画面美。激发仿写诗歌的兴趣。

  2、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快乐画面,仿照诗歌的语言写一写,学会欣赏和评价别人的*作。

  3、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设计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赏诗韵、想画面

  要想会写诗,首先得学会欣赏诗。我设计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1、读中欣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体现了朗读的重要性。我出示全诗,让孩子有感情得读、有节奏地朗读,读后说说诗和*常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有什么感受?再给诗句找找韵脚,感受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游戏欣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个“押韵接龙”的游戏。老师快速的读出诗句中押韵的词组,学生接读,如夏天好、半山腰、一声叫等,说完诗中的词组,我又启发学生动脑筋编押韵的词组进行接龙,如吃水饺、放鞭炮、随风飘等。这一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押韵写法的乐趣,锻炼孩子的动脑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同时又为仿写诗歌提供了语言素材。

  3、唱中欣赏。自古以来,诗大多为歌而作,诗和歌是分不开的。我找到一首学生熟悉的曲子,带着他们把诗歌唱出来。这么一唱,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受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的兴趣更浓了。

  4、画面欣赏。我让学生联系诗的内容发挥想象,把简短的诗句又还原成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这一设计让孩子体会到诗是这样的贴*生活,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写成诗,这样,孩子还会觉得写诗难吗?

  第二环节:说童趣、激诗兴

  每个季节,孩子的生活都留下了快乐的画面,你喜欢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有什么快乐的回忆呢?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自由地说一说。然后以大家都喜欢的冬天堆雪人的画面为例子,师生合作,仿编出一节诗歌。如有的学生会这样说冬天:北风呼呼地吹,下起了鹅毛大雪,地上全白了,我们在雪地上堆雪人真快乐……我引导学生你能仿照诗的语言把刚才的景色说得更有诗意吗?比如说成“冬天好/北风吹来雪花飘”是不是又押韵,又简练呢?你还可以用上拟人的手法写的有趣些呀,比如 “北风唱歌雪舞蹈/大地爷爷穿白袄”。经过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有了创作的灵感,一个个跃跃欲试。你一句,我一句,一节童趣盎然的小诗就诞生了。如 -----这时,学生会感受到写诗原来并不难呀,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创作的热情大大地激发起来,我趁热打铁,开始了第三个环节。

  第三环节:忆生活、写童心

  这是学生动笔仿写诗歌的环节,我出示*作的要求,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带着写诗的兴趣,带着美好的回忆,进行仿写诗歌的创作。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生写作情况。

  第四环节:评童诗、品诗味

  孩子们一篇篇稚嫩的作品完成了,他们翘首期盼的就是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肯定。也许他们的作品不会很完美,诗意也不是那么浓,但这正如婴儿的蹒跚学步,需要充满鼓励的扶持和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会充分尊重他们的语言感受,坚持“多就少改”的原则,以欣赏为主,适当修改。让孩子纯真的童心在一行行稚嫩的小诗中尽情绽放,让诗意的种子在一行行稚嫩的小诗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欣赏完后,老师即兴作一首诗,目的在于激励全体学生,让课堂在浓浓的诗意气氛中结束。如:今天好/远方的客人来我校/同学们写诗兴趣高……

  总之,以上四个环节由赏到说,由说到写,由写到评,环环紧扣,循序渐进。力求创造一节扎实而又富有诗意的*作课。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尽管不够完美,但是也算是一个大胆尝试。我相信,热爱诗歌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这样的人。更希望能得到在座各位评委和老师的宝贵意见,让我在诗教的路上走得更远。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4号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伙伴》。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真情”,《伙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猎人和他的伙伴——猎狗、乌鸦之间的故事。它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这个故事会引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处等现实问题,对学生很有人生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预*本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但对重点生字词的理解有所欠缺。对文中“伙伴”一词的内涵理解比较片面。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自己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伙伴”。

  四、教学重点:

  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伙伴”间的关心、帮助与牵挂,珍爱生活中的“伙伴”间的情谊,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伙伴。

  五、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以朗读促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孩子们已经预*本课,了解大意,通过查字典、问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初步理解它的意思。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知识。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直接出示课题《伙伴》,(板书:伙伴)。

  今天我们来学*《伙伴》,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说都有“单人旁”),老师再接着问,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会说与人有关),你们知道什么是伙伴吗?(学生可能会说伙伴就是朋友,就是在一起玩的人)通过这样的交流,既渗透了汉字教学,又了解学生对伙伴的理解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读课文、深入理解

  (1)在预*的基础上小组内检查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小组合作解释、师生共同理解等等,利用多种学*方法有效的进行自主、合作学*。

  (2)接着检查认读情况,首先出示3个句子,然后出示8个词,最后出示9个字,分别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认读,为下面的学*扫清障碍。

  (3)指名读课文。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讲了几个人物之间的几件事?”的问题指导学生从两方面把握故事:一是护林人马哈多和猎狗救助乌鸦;二是乌鸦和猎人救助猎狗。(板书:马哈多、猎狗、乌鸦)

  这里的问题还隐含了猎人与猎狗、乌鸦之间的*等与真情。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感悟文本,体会真情。

  (1)在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对课文主要内容有较好把握的基础上,出示本课中心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伙伴?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的,先用“——”画一画,并把自己的理解、想法、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并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与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只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保证学生自我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充分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引导学生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感悟。(读幻灯片)

  比如:通过“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感受三个伙伴在一起和谐幸福的生活。

  通过重点语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得了大病”等,来让学生感悟马哈多对猎狗的关心和牵挂,(板书:牵挂)。从“焦急不安”中可以看出他们三个谁也离不开谁,都把自己的伙伴装在心里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挖掘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感情渗透,让学生体会伙伴在一起的快乐,及伙伴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

  (3)当学生谈到“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时,同时出示:“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的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在这设计了多义词的教学,让学生说一说“究竟”一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可以通过换词的办法,让学生弄清楚第一个究竟是“到底”的意思,第二个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意思,初步感知多义词。

  原来,可爱的猎狗掉进枯井,井太深,爬不出来。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体会到乌鸦为救猎狗不辞辛劳地在家与枯井间奔波,正是在乌鸦的关爱下,猎狗才活了下来,也可以说是爱心使猎狗获得了新生,从中可以看出乌鸦对伙伴的关心,爱护。)(板书:关爱)。

  (对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将理解深化。)

  (4)马哈多看着她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体会马哈多为什么流下泪水?

  (是为猎狗失而复得而流下的欣喜的泪,是看到两个好伙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而流下的激动的泪,是为三个伙伴又可以在一起富有诗意的生活而流下的欣慰的泪。)

  (5)第一课时结束后,我会布置一个这样的作业:请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将这个故事排演成课本剧。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兴趣,排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内容再理解的过程。

  第二课时:

  第四环节:复*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请几个小组展示课本剧,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生生间的评价,更要渗透“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第五环节:结合实际,体验感情

  (1)从课文故事引发开去,理解“伙伴”的含义。“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伙伴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学生的理解从学*本课之前“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的层面将上升到“伙伴应该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能够和谐相处,在一起很幸福”的层面。(板书:互相帮助)紧接着请学生以“伙伴是”进行写话练*。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板书:彼此关心)

  (2)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决不能“就课论课”,而应该站到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高度。所以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朋友,你为你的伙伴做过些什么?”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会和伙伴和睦相处,彼此关心,互相帮助。

  交朋友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雨果曾说过“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但有句名言说的好“伪装的朋友要比凶恶的敌人更坏”,所以文章学到这,为了升华主题引起孩子们的思索,我会给学生出示《农夫与蛇》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后再来谈一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出示图片)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升华文本内涵,使学生学会思辨,懂得人与人之间既有像马哈多、猎狗、乌鸦一样真心关怀对方的真情,但如果交友不慎也会遇到像蛇一样对帮助自己的人反咬一口的人。所以交朋友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交益友而非损友。)

  第六环节:巩固练*

  本课出现了多义词,了解多义词能帮助我们更准确的理解文章和表达情感,所以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首先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感受“讲究”、“麻烦”两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接着加大难度请学生用“骄傲”的不同意思各说一句话。这个练*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完成,让孩子们的思维在与同伴们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第七环节: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在识记生字时,重点指导“巡” “逻”两个字,我会问学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会说都有走之旁)再问走之旁与什么有关?(走之旁是由“走”字变化而来的,因此与行走有关)。接着问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学生会说半包围结构)因此在书写时要先里后外,再指导笔顺笔画。

  以上就是我对《伙伴》这篇文章的说课。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提出宝贵建议,因为我渴望有像您一样的良师益友。

  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5课,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由四篇现代文,一首现代诗和两首古代诗歌构成,从内容来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和艾青的现代诗都围绕着“绿”组材;从读书方法的指导来看,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进行圈点批注的*惯;从文体角度来看,其中三篇课文属于散文,一篇说明文。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代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本文主题集中,特点鲜明,行文流畅。

  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六单元散文的第三篇,学生通过对前两篇的学*,已初步温*了散文的知识;第四单元的14课《小说家谈小说》也初步学*了细节描写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在本课中进行强调。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应加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通过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学*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本课的教学方法:

  (一)对话式教学

  课堂上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交互碰击,产生新思想的火花。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感,生动形象。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前几天刚刚学过的《*古代寓言四则》,围绕寓言设计了两个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可以引出本节课学*的内容《受宠的.象》。

  (二)散读课文

  新课标明确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筛选信息。故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寓言内容的基础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突破口的切入不准备放过多的时间,只要设置三个恰当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筛选重要的语句并对所需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

  2、突破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为主,教师点拨。从而带领学生逐渐地走进寓言所蕴藏的深刻道理中去。至此,对课文内容的学*得以完成。

  以上散读研读课文,从学*形式看,采取学生自主学*、讨论研究,教师导学点拨的形式,从而体现“让学生成为学*的最高主人”的教学原则;从理解内容看,在整体把握基础上,有目标地、快速准确地筛选重要信息,突破了重点;从学*方法看,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关键词句去筛选信息,授之以渔,突破了难点。

  设计三个步骤的阅读程序,先初步了解文章的大体轮廓和主要内容,再整体理解具体内容,最后,通过合作学*探究寓意。这样环环相扣,思路清楚。

  (四)拓展延伸

  读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学到,而不是辩驳。

  设计这一环节是进一步强调这一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所蕴藏的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己优点,而要不断地发现别人的优点,要真心地赞美别人。

  (五)布置作业

  设计分层次的作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其中必做题是以写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巩固本节课乃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选做题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借鉴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文字、符号使教材内容具体化,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童心灿烂 诗意飞扬”——*作课仿写儿童诗《夏天好》。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展示这节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我们小学语文的教材里,有很多情趣盎然的儿童诗,《夏天好》就是其中的一首,它是小学语文版教材第六册的课文,这首诗表现了孩子们在夏天里缤纷多彩的快乐生活,诗句简浅易懂,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首诗的作者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他的诗就像他写的歌词一样,没有涂脂抹粉的句子,都是直来直去的大白话。我选择这首诗让孩子仿写,恰恰看中的就是这简单的语言中所蕴涵的趣味和魅力,能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共鸣和快乐。

  二、学情分析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而我们的母语教学中,诗教太少太少!这节*作课就是以孩子喜欢的诗歌为“火种”,唤醒孩子的“童心”,点燃他们的“诗心”,树立学*语文的“信心”!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作就是一个从仿到创的过程,我设计仿写《夏天好》就是以“简单有趣”为切入点,降低*作的门槛,吸引孩子迈进诗歌创作的大门。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欣赏诗歌,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画面美。激发仿写诗歌的兴趣。

  2、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快乐画面,仿照诗歌的语言写一写,学会欣赏和评价别人的*作。

  3、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设计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赏诗韵、想画面

  要想会写诗,首先得学会欣赏诗。我设计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1、读中欣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体现了朗读的重要性。我出示全诗,让孩子有感情得读、有节奏地朗读,读后说说诗和*常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有什么感受?再给诗句找找韵脚,感受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游戏欣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个“押韵接龙”的游戏。老师快速的读出诗句中押韵的词组,学生接读,如夏天好、半山腰、一声叫等,说完诗中的词组,我又启发学生动脑筋编押韵的词组进行接龙,如吃水饺、放鞭炮、随风飘等。这一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押韵写法的乐趣,锻炼孩子的动脑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同时又为仿写诗歌提供了语言素材。

  3、唱中欣赏。自古以来,诗大多为歌而作,诗和歌是分不开的。我找到一首学生熟悉的曲子,带着他们把诗歌唱出来。这么一唱,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受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的兴趣更浓了。

  4、画面欣赏。我让学生联系诗的内容发挥想象,把简短的诗句又还原成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这一设计让孩子体会到诗是这样的贴*生活,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写成诗,这样,孩子还会觉得写诗难吗?

  第二环节:说童趣、激诗兴

  每个季节,孩子的生活都留下了快乐的画面,你喜欢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有什么快乐的回忆呢?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自由地说一说。然后以大家都喜欢的冬天堆雪人的画面为例子,师生合作,仿编出一节诗歌。如有的学生会这样说冬天:北风呼呼地吹,下起了鹅毛大雪,地上全白了,我们在雪地上堆雪人真快乐……我引导学生你能仿照诗的语言把刚才的景色说得更有诗意吗?比如说成“冬天好/北风吹来雪花飘”是不是又押韵,又简练呢?你还可以用上拟人的手法写的有趣些呀,比如 “北风唱歌雪舞蹈/大地爷爷穿白袄”。经过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有了创作的灵感,一个个跃跃欲试。你一句,我一句,一节童趣盎然的小诗就诞生了。如 -----这时,学生会感受到写诗原来并不难呀,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创作的热情大大地激发起来,我趁热打铁,开始了第三个环节。

  第三环节:忆生活、写童心

  这是学生动笔仿写诗歌的环节,我出示*作的要求,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带着写诗的兴趣,带着美好的回忆,进行仿写诗歌的创作。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生写作情况。

  第四环节:评童诗、品诗味

  孩子们一篇篇稚嫩的作品完成了,他们翘首期盼的就是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肯定。也许他们的作品不会很完美,诗意也不是那么浓,但这正如婴儿的蹒跚学步,需要充满鼓励的扶持和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会充分尊重他们的语言感受,坚持“多就少改”的原则,以欣赏为主,适当修改。让孩子纯真的童心在一行行稚嫩的小诗中尽情绽放,让诗意的种子在一行行稚嫩的小诗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欣赏完后,老师即兴作一首诗,目的在于激励全体学生,让课堂在浓浓的诗意气氛中结束。如:今天好/远方的客人来我校/同学们写诗兴趣高……

  总之,以上四个环节由赏到说,由说到写,由写到评,环环紧扣,循序渐进。力求创造一节扎实而又富有诗意的*作课。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尽管不够完美,但是也算是一个大胆尝试。我相信,热爱诗歌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这样的人。更希望能得到在座各位评委和老师的宝贵意见,让我在诗教的路上走得更远。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设计>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教学设计>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理解教学设计>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教学设计>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教学设计>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设计>,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学设计>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学设计>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教学设计>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这篇教学设计>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今天,我说的内容是《三袋麦子》。《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由于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是不一样的。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很适合儿童阅读。

  我对〈〈三袋麦子〉〉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讲述故事,学会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干”的用法;

  2、通过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

  我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1、重点: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2、难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我准备的材料是

  1、教学挂图:它颜色鲜艳,直观形象,能提高儿童的学*兴趣。

  2、三种小动物的头饰:它能让学生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帮助他们体验角色。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是:

  通过“读”、“比”、“演”、“议”四个环节,进行扎实的训练,让学生理解课文。 在两课时的授课时间内,第一节课以学*生字为主,第二节课以学*课文内容为主。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具体环节如下:

  开始环节:激趣导入。

  在黑板上出示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的画像,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提出问题:你脑海里的它们是怎样的?让学生思考后用“——的小猪;——的小牛;——的小猴。”这样的句式回答,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入课文。(多可爱的小家伙呀?它们就是今天故事中的主人。土地爷爷给他们各送了一袋麦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这部分时间约三分钟。

  基本环节:这部分是重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

  1、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同时感知课文大意,完成教师出示的表格。这样安排的目的,让学生通过读,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 精读训练。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1——4段,让学生自己再读一读课文,然后完成两个“比”,一是比三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分别觉得这是怎样的麦子,又上怎么想的

  ?二是比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要求抓关键词语,并通过朗读读出来。通过比后,教师进行小结,把三个小动物处理麦子的方式同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第二部分是

  5——9段。让学生自己轻声读一读,然后找出土地爷爷看到结果后,对三个小动物的评价,并体会土地

  爷爷更喜欢谁?这样的安排,易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 演演说说。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己定好角色,注意小动物和土地爷爷当时的语言、表情,演出每个小动物的个性,可展开想象。演完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演员”。然后,让学生说说在三个小动物中,最喜欢谁?并说出理由。(对学生的回答只要有理由,都应给予肯定,不强求统一)这部分的目的是让三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4、 拓展延伸。在前面学*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土地爷爷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思考后自由说说。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充分发掘学生思维的空间,只要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做到把三个小动物的做法综合起来。安排这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培

  养学生的自我体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这部分时间约35分钟。

  结束部分:总结全文。

  我采用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总结全文的方法。我用一句话总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了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文中写了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对待三袋麦子的不同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三种生活方式(消费、节约、投资)。在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在以后的生活中,同学们将会遇到比这更纷繁复杂的事情,到那时,你将会明白更多更多。

  这部分时间约2分钟。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教材分析

  《赶海》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贴*儿童、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全文分为3段。第一段,以歌词开头,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巧妙地引出下文。第2段,按“追赶浪花——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3段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其中第二段是重点。

  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人们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贝壳、海藻之类的东西。对于住在海边的人来说,“赶海”是很*常的事,但对于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来说,对大海并不了解,要激发起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似”。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这一课,我设计了两课时,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首先出示大海波涛澎湃的背景图、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人情景。(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背景图和乐曲所营造的氛围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奠定情感基础,拉*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

  2、在自然地揭示课题后,紧接着我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思考、讨论:什么叫赶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语文。此时,我出示了一组图片,学生看着生动直观的图片,听着老师的讲解,很容易就理解了赶海就是大海退潮后,人们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之类的东西。

  二、精读感悟

  (一)学*第一段

  我是先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然后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句话,体会赶海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学*第二自然段

  多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再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浪人相互依恋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作者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合作学*的方法来学*。(合作学*,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去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收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先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然后,组织合作学*,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最后,老师*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

  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抓住文中的“武将”、“俘虏”等重点词语的理解,来帮助学生体会赶海的乐趣。在理解“武将”一词时,我出示了一张穆桂英的武将图,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片把武将头上插着的两根翎毛与大虾摇摆的两条长须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十分相像,更突出了大虾的威武神气。同时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这里,我顺势向学生提出要向作者学*,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

  3、在充分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我还抓住了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学*第四自然段

  如果说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更多的表现赶海的热闹有趣、充满动感,那么,课文第四自然段则重在突出大海的*和,优美,展示赶海有趣的另一面。学*这一自然段时,我又向

  学生展示了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第五自然段

  为了凸显文章结构的圆合之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再次播放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受作者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板书 赶海

  追赶浪花

  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满载而归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4)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6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水上飞机》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下的一篇科学童话。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段写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后想去问个究竟。第二至七段写小海鸥通过与水上飞机交谈,了解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第八段写水上飞机听到报警后立即前往救援。课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艰涩的术语,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我将本节课的目标预设为: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作用。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重点难点确定为:

  (1)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作用。

  (2)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为: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正是加强语言训练,增强朗读感悟的好题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同形式的读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为此,在导读时我创设情境,以读为本,将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遍读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和指导性。对新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探索精神,这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在合作中了解水上飞机,带着好奇心,探求心去试着设计你心中的水上飞机,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体验,运用与提高。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来学*。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跟随小海鸥一起认识水上飞机,,带着自信心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带着探究心设计水上飞机,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方法上相互借鉴。以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的基本流程为:

  一、复*导入 直奔重点。

  第一课时已经熟读了课文,熟悉了字词,大概地了解了一下课文内容,因此,我抓住第一课时提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水上飞机究竟是什么样子?水上飞机究竟有什么作用?直接切入教学重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海鸥,入情入镜,一起去探索,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探究学*

  1、第一自然段,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抓住水上飞机的外形特点--------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两个大翅膀,和“奇怪”一词体会体会小海鸥的内心想法,以读为主。自主探究,读、思、议、练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第二至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引导学生从提示语中了解小海鸥的惊讶和水上飞机的和善、懂礼貌,让学生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情,使学生入情入镜的从对话中了解水上飞机的作用,以小海鸥的视角去体会对水上救护机的敬佩,加深体验,以使读有情感的奠基,让情感有抒发的*台。

  3、第八自然段,水上飞机的本领到底如何,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他的奇特本领,我采用变式阅读的方式,将学生直接带入第八自然段的学*,使学生认识水上飞机的本领的确大、的确神奇,令人佩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整合。

  4、第七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自渎、理解、指导取名等活动,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飞机命名,使他们有一种亲切感,以体现形式的主体性,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结合省略号,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给孩子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课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加深影响,课后设计综合性学*任务--在班上举办一次水上飞机设计成果展示会。综合性学*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之后,带着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试着设计一下水上飞机的其他兄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又走出文本,从而再次激发儿童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的.热情,以及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进行授课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或上网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材“国际理解教育”这一鲜明的主题。通过交流资料, 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以及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事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课文后的“资料袋”介绍的是*国际救援队,也放在教学课文前作为新闻背景来阅读,以增加学生对这一组织的了解。

  开始讲课时由于本课是一篇通讯,在教学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热爱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文训练,在读中悟,在悟中思。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用跳着读的方法。随文识字,多种方式再现巩固生字;结合语境理解重要的词句。创设情趣,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那我们的*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里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学生口述、理解分析、师生共同研究。再经过朗读感悟。如:“来到这座城市……坚持战斗。”投影出示:“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指名读——学生练*读——小组集中精神诵读→学生理解分析→教师小结过渡引入图片→投影出示相关图片。同学们面对着此情此景,你难道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这时候回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国际救援队,真棒!”又如:“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前往救援。”

  学生理解分析。

  由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师小结:因此,他们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国际救援队,真棒!”在这时回顾前文、感悟文情,所以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投影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齐)“‘*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把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最后图片赏析,结束全文: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学生看图片→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学生表述)这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呢?(学生齐:*国际救援队,真棒!)在清楚课文内容后,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学文中,领悟深刻的主题思想,激发起热爱和*感情。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新闻的语言要求客观、准确、朴实、简洁,尽量让事件本身说话,作者的观点就在事件的叙述当中。这篇通讯虽然也有抒情、议论,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观报道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并在*时阅读报纸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篇课文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如搜索犬救出男孩的事。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创设情趣,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围绕重点,体会国际社会中的理解与帮助。

  在《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一书中曾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结合《*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在学*本课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或上网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材“国际理解教育”这一鲜明的主题。通过交流资料,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问题的提示,在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课文学*的环节。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

  板书是一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

  二、说学情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再现意境: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二)自主学*,感悟意境: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三)细细品读,融入意境: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阅读,延伸意境

  语文学*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

  二、说学情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再现意境: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二)自主学*,感悟意境: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三)细细品读,融入意境: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阅读,延伸意境

  语文学*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

  2、教学目标定位为: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3、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朗读、背诵诗歌。难点是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说教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歌曲《七色光》导入新课,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自然地引入新课文。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美,在读中感悟太阳落山的美景,在读中感悟太阳为我们做的好事,在读中感悟太阳是是我们大家的。

  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三)说学法

  整节课上,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在个体读、同位读、四人小组读、给好朋友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等,在书声朗朗中,感受诗句的美。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课。播放歌曲《七色光》),师生拍手唱歌。

  过渡语:太阳是温暖的,太阳是美丽的,太阳是我们大家的。今天我们就来学*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板书:25、太阳是大家的

  【本环节的设计,采用课件引入新课,首先课件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利用歌曲中的歌词自然引入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检查生字词。

  (1)抽读老师手中的词卡。

  (2)同座位同学交流每小节的意思。指名读诗歌,说意思。

  【本环节让学生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用词卡来巩固学生的生字词。而且让学生划分清楚小节,与同位交流每小节的意思。】

  3、品读诗意,体验太阳落山之景美。

  (1)展示图片:太阳落山的时候的情景。说说图意,指名读第一小节,师范读,说体会,整体美读。

  (2)这么美的景色想把它留在脑海中吗?自由试背。

  【美丽的图画也能成为优美的诗句,在欣赏体会的前提下进行朗读美景自然仿佛溢于眼前。老师的范读将学生的朗读又推进了一个层次,有指导,有感悟,教学出现了层次性。】

  (3)学生仔细观察第二小节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在学生的自主汇报中,了解诗句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省略号中省略了太阳做的许多好事,师趁势让生进行仿说练*。

  (5)把本节诗句读给同位同学听,读给好朋友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导读下,看着黑板进行背诵。

  【“说”必须读文,必须观察和思考。这种熔“读”、“思”、“说”为一体的“体验学*”,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性,珍视的是学生的独创性,发展的是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4、升华情感,丰满文本,体验太阳之情美。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小节。

  (2)指名汇报朗读,用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带有“!”、“?”的句子。

  (3)分句合作朗读第三小节。

  【给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在朗读中发现,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合作,由老师的指导过渡到学生的自己学*,使一个能力的提升,在标点符号的处理上,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动画的标点符号,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朗读中自然的读出了语气。】

  (4)师提示:太阳是无私的,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她又来了不同的国家,传递了世界各国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想想:太阳在其他国家又做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中,师巧妙地串读课文,自然的回归到全诗的第二小节,直至课题。

  由指导读最后一个句子,引入问题:外国小朋友在等什么?盼什么?(指名说)

  【在师生的接读课文中,教师巧妙地将课文从第四小节过渡到第二小节,最后点名主旨:太阳是大家的,即是回归了全文,又将主题再次的明确,提升。】

  (5)升华主题,倡导世界和*,体验太阳和*之美。

  (出示几张战争中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然后全班配乐朗读,体会自己的幸福生活。

  (6)听了你们优美的朗读,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向我们走来了,(出示书中的插图)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吧!(自由写作)交流。

  【在朗读中体会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快乐、幸福。通过战争中孩子们生活现状的对比,更有力于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及和*带给我们的安宁。只有在和*中,太阳幸福的光芒才能普照大地。】

  6、作业超市:

  (1)把小诗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2)试着写写小诗中第二小节中省略号后的诗句

  【作业设计也给了学生选择的自*,让学生更加愿意去学*。】

  (五)说板书

  25太阳是大家的

  鲜花小树小朋友

  和*安宁

  幸福快乐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

  二、说学情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再现意境: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二)自主学*,感悟意境: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三)细细品读,融入意境: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阅读,延伸意境

  语文学*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

  二、说学情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再现意境: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二)自主学*,感悟意境: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三)细细品读,融入意境: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阅读,延伸意境

  语文学*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文章。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

  二、心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心育策略

  通过观察实物,设置情境,多种形式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四、实施例谈

  1、游戏导入,初步感悟:黄色的乒乓球怎么又成了黑色的了?引导学生质疑,又自己寻找答案,初步领悟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品读父亲的话:紧扣“叮嘱”,让学生体验“父亲”这个角色进行朗读,和老师互换角色在情境中对话,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明白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3、实物展示,审视杨桃:出示杨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观察杨桃的体验中让学生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4、品读老师的话:通过小组合作学*,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思考中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果是不一样的。

  5、游戏巩固,拓展延伸:从课文里跳出来,在游戏中运用刚才学到的道理来解决问题,巩固了所学的东西,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教学设计:

  11、画杨桃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叮嘱”、“审视”等词语,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样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全文,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所说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杨桃、乒乓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份礼物,想不想看?

  2、(出示乒乓球)请看,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3、(出示球的另一面)好,请大家再看看?它又是什么颜色?(黑色)

  4、怎么刚才明明看到是黄色的球,它又变成了黑色的了?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同学们,由此你们想到了什么?

  6、同一件事物,换个角度来看,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画杨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7、板书课题,大声齐读课题。

  二、讲解新授

  (一)、初读课文

  1、释题:看到题目中的“杨桃”,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2、课件出示杨桃的相关介绍,师简单介绍。

  3、看到题目中的“画”,你又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4、同学们的问题都提的很好,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那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先自己读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5、自由读课文。

  6、反馈。

  (二)、体会重点语句

  过渡:同学们明白的道理可真多!课文中的谁告诉你们的?

  1、父亲是怎么告诉“我”的?

  2、老师又是怎么告诉“我”的?

  3、是啊,课文中的小作者有一位好父亲,一位好老师告诉他画画的方法,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话。(课件出示两段话,男生读父亲,女生读老师)

  (三)、品读父亲的话

  1、(体会“叮嘱”)父亲对自己孩子都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总是千叮嘱,万叮咛。同学们,*时你们的爸爸妈妈叮嘱过你们吗?谁来学学你们的爸爸妈妈叮嘱你们的样子?

  2、点名回答。(多元评价,你学得真像!你也有位好父亲!你记住了爸爸的叮嘱,真棒!)

  3、那课文中父亲叮嘱我时应该怎样说?自己好好体会体会练*练*。

  4、刚才大家都练*得特别认真。*时都是你们听父母的叮嘱,听郑老师的叮嘱。今天,我来当课文中的小孩,谁愿意来叮嘱叮嘱我?

  5、点名回答。大家觉得他像吗?(像)请同学们像他这样读,叮嘱叮嘱你们的孩子。齐读。

  6、父亲告诉我画杨桃的方法,你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吗?(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师板书。

  (四)、审视杨桃

  过渡:课文中的“我”是个乖孩子,按照父亲的话去做,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这是为什么呢?

  1、我们一起来说说下面的故事吧。

  2、分角色朗读第2—12自然段,一生读旁白,1、2大组读老师的话,3、4大组读同学的话。

  3、咦?我明明是按父亲的话去做的,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呢?

  4、点名回答。

  5、哦,是这样。那“我”到底有没有画错呢?

  6、你们怎么知道?耳闻不如目睹。我们来亲眼看看杨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7、(出示杨桃)让我们像课文中的老师一样来看杨桃。老师是怎样看的?

  8、(课件出示)“审视”是怎样看的?谁会看?

  9、点名上台看,大家评点。

  10、大家觉得他像“审视”吗?

  11、谁来说说看他是怎样看的?

  12、请大家学着他这样来审视杨桃。看看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

  13、多个角度展示。

  14、我看谁的样子最像“审视”?好,老师觉得你看得最认真,你来说说。(点不同位置的同学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15、一个普普通通的杨桃,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样子可真是千姿百态呀!

  (过渡)课文中一开始嘲笑我的同学,这下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多么不好意思呀!看到这个情景,老师的神情由严肃变成了什么?(和颜悦色)

  (五)、品读老师的话

  1、他又说了什么?谁想当老师来说说?这个大组坐得最端正,你们来试试。(课件出示)

  1、老师讲的话真有道理,让我们来好好地体会体会。

  2、学*小组带着问题合作学*:

  朗读思考:

  (1)一共有几句话。

  (2)关于画杨桃老师讲了几个方面的意思?

  (3)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

  4、反馈。师随机板书:多角度观察,尊重他人。

  5、师引读。

  6、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过渡:老师讲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了吗?若从课文中走出来呢?

  1、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树上停着三只鸟,被猎人打死了一只,树上还剩几只鸟?为什么?请你从多角度考虑,并说出你的充分理由。

  2、学*小组讨论。

  3、学*组长汇报。

  4、师小结。

  四、总结全文

  是啊,画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亲和老师告诉我们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多角度观察,更不要随便嘲笑别人,要尊重别人。(点板书)我想,这些话不仅对我们画画有帮助,对我们学*生活、思考问题有帮助,对我们今后做人更有帮助,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让我们记住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吧!(齐读老师说的话)

  《画杨桃》评课稿:

  优点:

  1、学科心育目标较合理,考虑了工具性和人文性。

  2、为实现心育目标,心育策略符合要求,遵循了直观性原则,采用了课件,实物等。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体会课文,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色。

  4、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身感受。

  5、课件简练精致,达到了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6、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语言亲切,教态自然大方。

  7、教师注重了口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强。

  不足:

  1、观察力的培养只注重了教学生观察,应该还要拓展。

  2、人文性注意的较好,工具性注重的还不够。

  3、在课堂中若关注细节,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更能体现心育特色,为课堂增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5)

——三年级下册语文《海底世界》说课稿 (菁华5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海底世界》说课稿1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组6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底世界》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海底世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作者通过描述海底声音,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底植物的差异性和海底矿藏等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分析好教材,还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自主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能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窃、私、属等生字词。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能够提升分析段落结构及句式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基于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划分如下。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课文,并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是由学生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5学情分析

  光对教材的分析还不够,因此我将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会出现波动,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时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有时又消极低沉、孤独压抑。情绪的偏差可能会导致行为的偏差。帮助青春期学生正确认识情绪、学会积极面对情绪,塑造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6教学教法

  叶圣陶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我为了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讲授法,提问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我的教学。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同学们采用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

  7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通过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以及作业等5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好的导入,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因此在上课伊始我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假期的时候有没有去过海边呢?嗯,我听到同学们都说去过,那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大海是什么样的呢?嗯,好,请最后排高个子的男生你来分享。哦,他说大海一望无际,看不到边际,有轮船,有海鸥,还有许许多多的贝壳,可漂亮了。好,这位同学说的非常棒,语言表达能力真不错。那么你们想想,我们刚才只看到了大海的表面以及它周边的事物,那我们的海底又是怎么样的呢?好,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海底世界》游玩,好不好?通过提问式的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新授

  首先,我会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掌握窃、私、属等的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会采用不同学生的范读和集体朗读的方式,来检查他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

  其次,我将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分为几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问答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理解主要内容。通过问答的形式启发学生得出这篇课文主要分为海底世界的环境,动物,植物,矿藏,等几个方面呈现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1段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3~5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关于这一部分,我将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全班共分为6个小组,每组6人讨论时间为5分钟。时间到后分别请小组代表来发言。从而总结得出,第1段用了提问的形式引出主题。课文3~5自然段在结构上是总分结构。整篇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呈现,显的整个文章结构清晰,并且通过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通过这样的安排,层层递进,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字词,理解字义,还能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了解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引导学生再次以开火车的方式朗读课文。从而加深对海底世界的认识。新疑独特的巩固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更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会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今天所学内容。以此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掌握了本节课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了文章大意,以及段落结构和句式。

  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搜索关于海底世界的相关的视频分享给大家。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使学生巩固新知,而且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是教学过程的呈现。

  8板书设计

  最后讲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主要分为左中右三个板块,左板块写本节课的生字词,中间部分黑板最顶端写本节课的标题,中间写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右板书主要是用于练*,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清晰的展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行文脉络。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三年级下册语文《海底世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班幼儿在通过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在欣赏、工程部工作总结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在大班开展线描画,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所以,我把线描画作为这学期我班美术特长训练的主要内容。由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

  3、欣赏老师的作品

  4、白纸,铅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

  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幼儿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年级下册语文《海底世界》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七课《大家一起放风筝》的教学内容。因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景的需要,我将课题改为《美丽的海底世界》。本课是关于画图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技能。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工具的名称及基本用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选取工具的使用方法。小学生对色彩非常感兴趣,丰富的色彩可以创建美丽的画面,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尤其是学生在学*了计算机画图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其实,学生学*需要的就是兴趣和动力。

  此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画图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唤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培养学生富有情趣、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因此,这节课整合了信息技术教育、环保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与操作能力,而且想象力已经接*现实生活。无论在学*还是在生活中,都有不甘落后的心理,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所以对他们学*时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根据以上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选取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对图形进行移动、复制、等操作。恰当选择自选图形联系生活实际综合绘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由选择学*内容,在两次分组中合作交流、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图形的移动、复制操作;

  四、教法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

  1、用美丽的海底图片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2、根据信息技术学生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做相应的练*,以巩固所学内容。

  3、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学*能力,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等多种操作方法。

  充分利用计算机课堂双主体结构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也体现了双方体的要求。

  五、教学准备:

  硬件资源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投影机。

  软件资源准备:Windows98或以上的操作系统。

  资源素材准备:用幻灯片制作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注意力以无意识注意为主。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和生活经验水*,本课设计要形象、儿童情趣浓厚、易于感知,把抽象的知识寓于实践操作、动手练*之中,设计任务时加入学生*时喜欢的图画,适时出现,使学生始终维持较久的注意力,有益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全程。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一个美丽的海底世界画面,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识到画面的多姿多彩。教师抓住时机导入本节课内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易于感知色彩艳丽的形象、热衷于对海底世界向往的心理趋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二)尝试学*,完成任务

  (课件演示:一幅只画了一条热带鱼的范画)

  出示任务一: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们想一想,要画出这样的鱼,我们都需要用到画图软件中的哪些工具呢?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直线工具、曲线工具、椭圆工具、油漆桶工具。

  教师过渡: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画一条这样的鱼呢?

  该任务设计的目的为了使学生自主学*的意识。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完成。

  (教师进行指导、评价。由于此项操作简单,教师只需根据学生操作、探究的过程和方式予以表扬、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求:尝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和课件中的范画进行学*。

  该任务设计的目的为了使学生自主学*在颜料盒中取色、自定义编辑色彩的方法。学生不易完成的部分教师及时引导、更正、补充。

  (教师进行指导、评价:小朋友,大家画得都很不错,你们真棒!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加油!)

  (课件出示两条一模一样的鱼,老师说: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会多出一条小鱼来呢?)

  出示任务二:

  探究两条一模一样的鱼是怎么来的?进而学*选取工具的使用方法。

  出示课题:选取工具定义图像

  教师进行演示并讲解选取工具的使用方法。

  该任务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自主学*选取工具的三种用法,对不能完成的部分教师及时更正、引导、补充。

  (课件出示一幅自己设计的海底世界图:小朋友,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谢谢你们,我这还有一幅美丽的画,看!{展示一幅用本节课知识画出的图片},我相信小朋友们也能画出这么美丽的图片,我们来一次比赛……)

  出示任务三:

  发挥你的想象力,创作一幅图画,用选取工具把你设计的海底世界画出来,看谁的画面颜色漂亮,看谁的画得小鱼最多,可能单独作战,也可能小组合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小组讨论或向老师求助来解决。

  该任务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践、综合应用、探究学*,发展学生创作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讨论、交流、评价

  该环节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自主学*、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能整体理解全课知识点,并迁移学生学*、生活实际,培养审美情趣,促进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综合提升。

  本节课教师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能够自我探索、自主学*、自主创新、团体协作,达到掌握操作方法和使用选取工具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使用优越有效的评价制度(画得好的学生奖励掌声),激励学生的学*积极性、创作热情和鉴赏能力,并能够简单叙述创作意图,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丰富内涵,陶冶情操。

  (三)课外延伸、学*结阶段

  1、环保教育,注重情感

  (师:你们说的很好!是啊,如果我们再不保护环境,保护大海,也许有一天就看不到美丽的海底世界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从保护环境开始做起,好吗?)

  2、课件展示:拥抱大海的图片。

  七、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注重体现以下理念:

  1.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就本课内容而言,三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学生自主学*的原则。

  3.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学生变被动接受学*转变为自主愉快的自主、探究式学*,并通过多种学*方式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三年级下册语文《海底世界》说课稿4

  一、教给同学“整”的方法,实现“合”的优化

  教材说明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学的目的,一是让同学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二是让同学在美的享受中,发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难点:学*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学*目标据此,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和目标定位在:

  1、利用网络互动优势,引导同学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因材施教,建构新的知识点。

  2、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3、利用网络开放优势,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熟读成诵,分层发散,实现同学个性化发展,引导同学自主探究,使其学会高效率的合作学*。

  根据目标定位,我把分为短期、长期两个层面。

  短期:在网络教室集中教学,时间为两课时。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围绕“你认为海底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让同学自主提出问题:例如:我认为海底世界是个奇妙的世界(或美丽的世界,物产丰富的世界,神秘的世界……),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然后,借助网络资源引导他们合作学*,理解重难点,在文中或利用网络找出你想象的海底情景,想象文章描绘的“神奇”情景,并做到熟读成诵。最后,通过分层扩展,启发形成新一轮探究兴趣。

  长期:为利用主题网页分散教学,活动时间设计为一个月。同学围绕“潜水剧乐部”、“海洋生物研究所”“小小潜水员”等主题活动,师生一起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以短期教学促发长期探究,以长期探究引向生活积累,让语文学*真正做到为生活服务。

  整合的课堂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之清冽源自活水,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一源源不时的活水,才使同学发生孜孜不倦的探究欲望。对《海底世界》一课,我就是这样利用资源导新的。

  活水要留入渠中,还少不得教师有价值的引导。

  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这正是同学个性化发展的壮阔景象。

  在《海底世界》的重难点教学中,我借助网络的互动优势,实现同学个性化的学*,为其构件了自主探究的*台。

  正所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我用李白的千古绝句作比,是想说明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之妙,当然,合作的学*少了太白先生的孤寂,多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快慰。

  三.“春城无处不飞花,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为同学展开多维度评价和发散性的扩展,让小朋友的心中对语文的热爱、对知识的探究始终“总是春”般的感觉。

  我的反思

  整合是大势所驱,作为网络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多考虑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语文《海底世界》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海底世界,紧扣本单元的主题。本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讲述的是海底世界的环境、动物、植物和矿产资源。课文结构严谨,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海底世界,让学生对海底世界的面貌有了大致的了解。课文总体难度不大,运用列数字,比喻的手法进行介绍,语言生动活泼。

  (二)教学目标。

  1.自*生字,掌握10个会认的字,12个会写的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3.了解说明文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主旨。

  难点:总结作者把海底世界动物种类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这篇文章难度不大,要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对海底世界的环境、动物、植物和矿产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生动地描述,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同时结合课堂上展示的图像等资料,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2.练*法

  练*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课文运用列数字,作对比等手法来介绍海底世界,句子生动活泼。通过课堂仿写句子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内容,展示海底世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

  三、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法

  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了解课文内容,对不认识的生字学会自己查字典,对不熟悉的词语自己标记出来,在课堂上提出来集体讨论。对课后*题在预*中要有自己的思考。

  诵读品味法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要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海底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和课后*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海底世界相关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语文的*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出示海底世界的一些图片,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电视里或是海洋馆见到过的关于海洋的景象,让学生回答自己关于海底世界的印象,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上来。

  第二部分:整体诵读,梳理结构。让学生根据录音范文诵读,把课文读流利顺畅。在朗读过程中找出课文的生字和不熟悉的词语。并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海底世界的。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学*文段。

  1.要求学生回答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再提问:说说课文是怎样介绍海里的动物和植物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2.让学生读课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句子中词语运用的妙处。

  “海底世界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这些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海底世界动物的活动描写得十分生动,学生要学会将这种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第四部分:拓展延伸,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本课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外所见和所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感知海底世界的精彩。

  第五部分:归纳总结。回归整体,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再次体会课文的主旨,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了解。

  五、说课小结

  本课是一篇十分生动地说明文,向我们展示了海底世界的精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海底世界和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本课难度不大,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环境、动物、植物,简要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矿产。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结构,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课文的主旨。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6)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菁选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小虾》通过对小虾的细致描写,写出了小虾的可爱,表现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了解小虾的生活*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

  三、说教学重点:

  了解小虾的生活*性,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难点:

  学*作者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五、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六、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出示课件小虾图片,谈话导入新课。(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小虾》。

  3、质疑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关于小虾的什么呢?

  (二)自读识字(6分钟)(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先画下来。

  2、出示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1)同桌二人开火车读(2)全班开火车读(3)指名部分同学读词语。

  (三)学*课文(28分钟)

  1、梳理课文内容:3分钟(提高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1)通过预*和刚才的朗读,你们读过课文后获得了一些什么信息?

  (2)按自然段梳理内容: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小虾的什么知识?

  2、了解小虾的外形:6分钟

  (1)快速默读1、2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虾外形的句子。

  (2)指名一个同学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两种小虾的样子。

  (4)男女生分组读句。

  (5)出示课件,口头填空检查学*效果。

  (6)出示两种小虾的图片,分辨。

  3、学*第三自然段,感受小虾的有趣。19分钟(自主合作探究学*)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体现小虾有趣的句子。

  (2)指名读体现虾有趣的句子。

  (3)画出动作的词、板书。

  (4)四人小组学*,模仿体会小虾吃东西时的小心和吃饱后的自在。

  a、出示四人组活动要求。b、交流感受。

  (5)齐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小虾的可爱。

  (6)找出表示顺序的词,用表示顺序的词说一句话。(备用环节)

  (7)出示课件,小结,点名中心句并进行课堂小练笔。

  (四)小结:(1分钟)

  出示各种小虾图片,激发学生后续学*的兴趣。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赶海》一课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选了三篇文章,虽然描述的内容不同,但都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学*后学写一篇自己觉得有趣的事。《赶海》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趣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因此它是完成后面教学任务的桥梁和铺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巧妙地以人们熟知的歌词开头,很自然的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三到五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具体记述了“我”童年时代的一次赶海的经历:“赶到海边—抓蟹—捉虾—快乐而归”。其中“抓蟹”,“捉虾”是记叙的重点,具体生动,充满趣味。结尾再次引用同样的歌词,从内容上说,突出的抒写了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从结构上说,照应开头,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颇具所谓圆合之美。

  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是激发学生热爱童年生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听说能力。

  (b)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段话。

  (c)能理解课文内容

  (d)通过学*课文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不是很多,虽说桥头人生活在海边,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讲:赶海是有点遥远的。因此,我把“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尤其是像赶海这样的事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我把“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文章的语言描述感受赶海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属于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虽掌握的知识不多,但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学*能力.

  三、说教法

  (一)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加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的进行学*,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本课时我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谁来充当小作者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的事?”“为什么螃蟹不甘束手就擒呢?”,“我”又是怎么捉拿“武将”?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情景。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非常感兴趣的氛围中自主的掌握知识。

  四、说学法

  (一)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本篇课文教学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思”感受赶海的乐趣及文章的语言美。

  (二)合作学*法

  我们培养的是新时期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以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互补充,在学*方法上互借鉴。

  五、说教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生字词,帮助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也就完成本课的重点,难点。

  下面 ,我着重讲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赶海》这一篇课文,那么赶海这件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让学生简要说说.师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的人童年是快乐的,有的人童年是幸福的,那么课文中的小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这篇充满童趣的课文,让我们也跟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赶海的乐趣.(教师板书11赶海)课一开始,我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并结合课文的图画,把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提起来了,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就这样学生学*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理解全篇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自然段

  首先指名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接着提问:“是什么勾起了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唱《大海我的故乡》)教师提醒:在朗读时,带上对赶海趣事幸福甜蜜的回忆,朗读时要充满对大海故乡的深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每当……便”说明了什么?然后用导语过度下一自然段:赶海对我来说是那么的有趣,那么我童年赶海时是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课文。

  2、讲读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问题:

  (1)、文中哪个词表现了我赶海的迫切心情?

  (2)、“我”初到海边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情景?

  (这样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样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口、动笔的*惯。)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浪花回头,追赶浪花

  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作者赶海时的喜悦心情。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悟赶海的乐趣,以及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发动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本自然段运用恰当的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浪与赶海人相互依恋、嬉戏的情趣。

  3、讲读第三自段

  这一自然段类似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自学为主,辅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要求他们找出:

  (1)、在海边“我”看到人们在干什么?

  (2)、这些动作用什么关联词语连接的?

  (3)、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

  (4)“我”又有什么活动?

  (5)、你觉得哪个场景最有趣?

  (带着问题阅读,这样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样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口、动笔的*惯。)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趣

  抓海星 捉 捞捡 捉蟹、虾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讲读第四、五自然段

  (1)、细读第四段,展开想像,理解课文内容。

  (2)、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不得不回家……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赶海的人们都带些什么东西回家?(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有助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师述把学生带入情境: “我”提一大堆“来之不易的海鲜”,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三)、总结

  总结在升华,我这样设计结束语: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海了,并且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有机会我们也要亲自去感受一下抓蟹、捉虾的乐趣。

  (四)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我主要板书赶海过程所看到与所做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赶海的趣事 ,并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11 赶海

  浪花回头 追赶浪花

  趣

  摸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读懂课文,从中了解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受到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2、基本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3、认士标: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有:

  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这一重点的目的是通过对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大海的资料。

  教具准备: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十六个字。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本文的教学我主要选用“自学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依据是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参加到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思想。再辅之议论法和情景感染法,真正把语文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会读书,重视朗读,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在多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想、划、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四、说教学程序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交流关于大海的资料,完成认士标和初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完成情感目标、基本技能目标。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

  1、听写本生字、新词。

  2、回顾大屏幕出示问题:

  (1)课文围绕第几自然段来写的?

  (2)哪些自然段写景色奇异,哪些自然段写物产丰富?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请同学欣赏《海底世界》录相。看完后交流留下的印象。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学*2-3自然段。

  指名朗读2、3自然段,其它同学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海底景色奇异的?这个问题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找到是从黑暗中的发光鱼和海底的各种声音两方面来介绍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归纳板书,再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描述的景象予以想象,然后播放发光鱼录相,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海底景色奇异。了解海底声音时让学生齐读文中的原句,再听听海底各种声音的录音,最后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2、自学4、5、6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6自然段,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

  ①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方面来介绍海底物产丰富的?

  ②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多少种?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动物?是怎样描写它们的活动方法的?(从文中划出来,多读读)③介绍了哪些植物,文中是怎样描述它们的?④介绍了哪些矿物?

  这四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植物种类多、活动形式多来了解海底物产丰富。

  (2)自学完后全班交流。

  交流海里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三万种时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用“已经知道”和“大约”来表明动物远不止这么多种,激发学生热爱大海,探索自然的兴趣。交流到海底动物活动方法时让学生完成大屏幕上的连线题。感情朗读体会海底动物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学生回答完后屏幕出示每种动物的图片,展示一部分实物标本。(画面和实物展示,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减轻理解课文的难度。)学生对海底植物描写部分比较容易理解,屏幕出示画面增强直观感就可以了。在交流矿产时我会渗透环保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应爱护海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四)总结写作方法

  作者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作者先总的提出问题,激发同学们了解海底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的兴趣,最后又用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密。

  (五)反馈练*

  学生根据自学的内容及师的提示总结全文,完成板书。设计此练*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

  写一个片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某处景物进行描写。

  (七)板书

  黑暗中光点闪烁

  景色奇异

  宁静中窃窃私语

  海底世界动物知道三万多种

  物产丰富植物多种多样

  矿物蕴藏丰富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4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材料《赶海》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下面就针对第一教时的教学谈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让学生真正地做学*的主人。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5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下面就针对第一教时的教学谈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赶海》:在整堂课的学*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让学生真正地做学*的主人。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藏戏》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颇具文学色彩。

  二、说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旷野、赞叹不已、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难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根据这篇略读课文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课前布置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完成练*册的补充词语题。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检查预*:课上四人小组进行检查,互相正音;完成练*册的补充词语题,课上二人小组边看大屏幕边检查。然后齐读加深影响,达到积累的目的。单拿出“不一而足”,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所在段落,并在大屏幕上出示,学生齐读,联系上下文,从“丰富多彩,不同”等词语体会其意思。

  4、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静心默读,标注感受,然后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补充,总结。

  6、总结写作方面的收获:开篇三个排比式三个反问句,先声夺人;语言生动;过渡自然······

  7、布置练*:可以运用课上的步骤阅读有关戏曲的文章,也可以仿照本文写一篇介绍某一剧种的文章。

  五、说教学反思:

  课上,几乎没有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机会。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删去两朗读的环节:一是理清顺序时,学生会发现开头的前三段,每一段对应后面一部分内容,本来准备师生合作朗读感受前后照应的写法,结果被删去;二是在交流深入学*后的感受时,每一部分都要在交流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一遍,结果由于时间预设不合理,被删减了。

  还有几个地方也应该朗读:感受开篇三个排比式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时过于仓促,也应该去朗读;感受语言的生动时,比喻、排比的句子也应该通过朗读去进一步感受表达效果,还可以积累语言。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小虾》通过对小虾的细致描写,写出了小虾的可爱,表现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了解小虾的生活*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

  三、说教学重点:

  了解小虾的生活*性,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难点:

  学*作者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五、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六、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出示课件小虾图片,谈话导入新课。(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小虾》。

  3、质疑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关于小虾的什么呢?

  (二)自读识字(6分钟)(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先画下来。

  2、出示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1)同桌二人开火车读(2)全班开火车读(3)指名部分同学读词语。

  (三)学*课文(28分钟)

  1、梳理课文内容:3分钟(提高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1)通过预*和刚才的朗读,你们读过课文后获得了一些什么信息?

  (2)按自然段梳理内容: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小虾的什么知识?

  2、了解小虾的外形:6分钟

  (1)快速默读1、2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虾外形的句子。

  (2)指名一个同学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两种小虾的样子。

  (4)男女生分组读句。

  (5)出示课件,口头填空检查学*效果。

  (6)出示两种小虾的图片,分辨。

  3、学*第三自然段,感受小虾的有趣。19分钟(自主合作探究学*)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体现小虾有趣的句子。

  (2)指名读体现虾有趣的句子。

  (3)画出动作的词、板书。

  (4)四人小组学*,模仿体会小虾吃东西时的小心和吃饱后的自在。

  a、出示四人组活动要求。b、交流感受。

  (5)齐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小虾的可爱。

  (6)找出表示顺序的词,用表示顺序的词说一句话。(备用环节)

  (7)出示课件,小结,点名中心句并进行课堂小练笔。

  (四)小结:(1分钟)

  出示各种小虾图片,激发学生后续学*的兴趣。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抒发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巧妙地以人们熟知的歌词开头,很自然的引出下文。"每当……便……"突出童年赶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第二到五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具体记述了"我"童年时代的一次赶海的经历:"赶到海边—抓蟹—捉虾—快乐而归"、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兴奋与快乐。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其中抓蟹、捉虾是记叙的重点,具体生动,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静。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结尾再次引用同样的歌词,从内容上说,突出地抒写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从结构上说,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文章语言儿童化,清新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是激发学生热爱童年生活的好教材。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听说能力。

  (2)学会10个生字,绿线中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不是很多,虽然内容比较浅*,但"赶海"对大多数同学来讲是非常遥远的。因此,我把"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就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我把"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文章的语言描述,感受赶海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属于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虽掌握的知识不多,但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学*能力。

  三、说教法

  (一)以读代讲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加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因此我决定采用以读代讲,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情境教学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

  四、说学法

  (一)自主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因此我决定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本篇课文教学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思"感受赶海的乐趣及文章的语言美。

  (二)合作学*法

  新时期需要合作性人才,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我决定让学生小组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互补充,在学*方法上互借鉴。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教学伊始,我决定利用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这一点,借助背景图画和乐曲来营造气氛,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再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奠定情感基础,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待学生自由发言后后归纳"赶海"的意思,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二)以读代讲,品趣悟情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1)自读探究,整体感知

  在读课文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来寻求解答。在初读课文环节,我决定引导学生自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读、互读、默读等方法读通课文,初步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讲了"我"童年时赶海时的哪些趣事。

  (2)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特感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展示对文本不同的理解。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白课文写了我童年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几件趣事后,我决定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最有趣?作者怎样写出有趣的?先自读,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然后小组内合作学*,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这一环节的合作学*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收获,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渗透阅读教学的方法,读读句子,想想画面,细细品味,再读出趣味。交流中,不断启发学生"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你来读读。""你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你读读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和表达。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嘿、哦、咦、哎哟"等语气词,通过比较、动作演示,体会赶海时我摸到海星时的惊喜、得意,小伙伴被螃蟹夹到手时的疼痛、好玩,让学生在多次的尝试朗读过程中感受乐趣,体验成功,获得美的感受。

  (三)升华感悟,延伸童趣

  在学生朗读体会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决定借助多媒体展示夕阳西下,海鸥低翔的场景,伴以《大海啊,故乡》的乐曲,使学生对大海产生无限向往,感受"我"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全文教学结束,我决定这样设计结束语: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海了,并且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有机会我们也要亲自去感受一下抓蟹、捉虾的乐趣。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像作者小时候一样去赶海,但我们也有自己不一样的快乐。课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和同学说一说,再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写,下节课,咱们再交流,体验一下咱们身边的童趣、快乐。(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忆童趣、说童趣、写童趣,把自主的空间继续留给学生,把学*活动中轻松愉快的交流延续下去,让学生在学*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在生活中感受学*的快乐。)

  六、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我主要板书赶海过程所做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直观地理解赶海的趣事,并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士标

  (1)掌握生字,正确读写:弈秋教诲俱学弗若曰矣。(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1、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2、范读激趣、领读通文

  3、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4、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6、迁移训练、练读古文“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中的方法的积累。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时,我先出示以下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之。

  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跟我们*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警句的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告诉学生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逝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而现代的教育家也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了解学*文言文的方法后,我先范读课文两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贯通全文。弄懂每一话的意思是学*文言文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与同学研讨。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点拨教学法,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我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学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关键就是能从古文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第五个环节时,我先出示两个问题:(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弄懂两个人学*效果的不同是因为学*态度不同,得出学*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处理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

  为了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讲完课文后将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些文言成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五、板书说明我的板书简单明了,通过两种不同的学*态度,得出两个相反的学*结果,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充分揭示了课文蕴涵的道理。

  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成功

  三心二意——失败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赶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课文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年的无穷乐趣,处处洋溢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以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每当……便……”突出赶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赶到海边——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要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兴奋与快乐。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其中抓蟹、捉虾是重点,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静。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文章的结尾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似”。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学*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在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

  2、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是——赶海。

  4、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并引读。

  5、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我借助背景图画和乐曲等手段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奠定情感基础,拉*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纠正错音。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浏览课文,弄清作者写了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和捉大虾这些有趣的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趣事再自由朗读,教师指导学生用惊喜、好奇等恰当的语气读好练*4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整体感悟是深入体会的基础。而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结果。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初次自读、再次自读的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感悟

  本文的内容比较浅*,同时“赶海”对本地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接*生活的。教学中,我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调动学生*时的生活经验等途径,引导学生感悟赶海的乐趣。

  (一)学*第一自然段

  1、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

  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便……”句式,体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二)学*第二自然段

  1、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

  2、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海人相互依恋、嬉戏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我”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第三自然段

  1、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

  组织合作学*,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

  [设计意图:合作学*,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去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收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渗透着对“武将”、“俘虏”等词语的理解。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再次出示课后练*4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并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欢快的心情。

  3、经过前面充分的交流和朗读,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抓住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

  [设计意图:情景表演是学生由:“理解文本——感知文本——表现文本”的一个认知升华的过程,对巩固学生的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学*第四自然段

  展示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第五自然段

  再次出现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我”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板书设计

  赶海

  浪花回头 追赶浪花

  趣

  抓螃蟹 捉、捞、捡 捉大虾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作者“我”的赶海经历。全文围绕“趣”字展开,语言富有童趣,深为学生喜爱。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我县教研室开展的“读写说”活动,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实际认知水*及课文本身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体会“嘿”、“哎”、“咦”、“哦”等语气词及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练*正确美观地书写“暑、捏、舅、俘虏等字”。

  4、通过对子之间的交流、全班交流、利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说话练*。

  我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的重点;体会语气词在句子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我将围绕“趣”字展开,采取以趣引读,以读激趣,以形助读,以读显形,由读入情,以读悟文,读中感悟,美读欣赏的方法进行教学。

  采取“以读代讲法”“情境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增强学*兴趣,在读中感知,感悟,使其能目视气温,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走上一条自主,合作,探究,和谐,愉快,发展的学*之路。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能否完成,教学程序的安排守键。我想围绕“趣”分六大块进行:

  第一步:激趣。

  上课伊始,我通过复*回顾,听写本课易错、难写的字词,巩固写字目标的落实。随后通过回忆课文内容,引出“赶海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引导生引出“趣”。这节课就让我们迎着凉爽的海风,一起赶海去,好不好?(板书:赶海)

  第二步:找趣。

  师过渡: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画下来。

  第三步:读趣。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分三小步进行。

  1、学生放声朗读自己画的句子,要让人听了觉得真的有趣。提醒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2、交流:主要是课文的二、三两小节。让学生自由读画的句子,相机通过各种手段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趣味。

  第2小节:抓住“闹”字,师生合演、体会,然后在浪花声中一起读一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赶海的“趣”。

  第3小节从五个方面入手:

  (1)是抓住语气词指导朗读,读出趣味,带动课堂气氛:“嘿”——惊喜;“哎”——好奇;“哎哟”——疼,但疼得高兴;“咦”——惊奇;“哦”——恍然大悟。

  (2)是抓住“摸、捏”,带动作读,感受趣味。

  (3)是通过比较“武将”——“俘虏”,感受趣。

  (4)是多媒体显示活动的虾、小伙伴被螃蟹夹住的动画,再现“趣”。

  (5)是整体演读,体验“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部分内容不做繁琐的分析,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看、听、说、读、演的过程中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感受阅读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步、说“趣”。

  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赶海不止这些乐趣,还有哪些乐趣呢?看看省略号选择其中一件有趣的事说一说。本环节利用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一方面培养学生说话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挖掘文本的空白处,丰富文本内容,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五步,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无形中渗透写作知识。

  第六步、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海的儿女们生在海边,长在海边,大海不仅是养育他们生命的母亲,更是带给他们无限恢的伙伴。所以,当海的儿女们长大之后,即使他是身处异国他乡,与故乡远隔万水千山,无论他走到哪儿,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大海。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7)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汇总二十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

  课时目标:

  1、完成词语超市、连连续续、加标点、写字板这四个板块的练*。

  2、积累叠词,掌握词语的恰当搭配。

  3、运用标点符号,练*写好钢笔字。

  重点:字、词的积累。

  难点:叠词的仿写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超市”,说说这8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2、仿说叠词,并写一写。

  3、选择一个词造句。

  4、再读词语,识记。

  二、连连续续。

  1、出示“连连续续”,自由读左右两边的词语。

  2、看看这些词语是什么词?

  4、师生配合朗读。

  三、加标点。

  1、复*逗号、句号、感叹号有什么不同的用法。

  2、读书上的句子,自己填写。

  3、交流汇报,评价填写情况。

  4、板书答案,齐读句子。

  四、写字板。

  1、出示写字板中的.6个字。

  2、观察字的结构,发现规律。

  3、重点指导“罚”和“寿”字的写法。

  4、学生完成写字板,教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叠词,完成了连线题、给句子加标点,并做好了写字板,同学们的收获不少。

  六、作业设计。

  学生观察、汇报

  分组仿写,看哪一组仿写的最多。

  3、连线,和同学交流。

  回忆标点符号的用法,汇报交流

  观察字的结构和规律,学生完成写字板。

  1、在第三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叠词,抄写在摘抄本上。

  2、将第三单元的生字抄写两遍并听写下来。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2

  【说教材】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到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的道理。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的品读古诗,体会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2ppt课件准备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

  2、课前分好学*小组

  【说教法】

  【设计理念】

  学*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古诗并不枯燥,学*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说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ppt出示)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板书题目

  3、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的时候结合注释。

  4、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5、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

  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6、春天真美呀!诗人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心中又是……又是……

  总之,太好了!让我们自由的大声地读一读,你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你就怎么去读。

  7、明诗意,配乐读。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师生共诵《春日》)

  听,远处传来了春的声音,让我们和着春的旋律,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读,师先读,生再读)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春天啊,你永远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呀!可是春天你的脚步总是那样的匆匆,你能否为我多停留一会儿?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

  (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四、作业:绘春

  1真好!读着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中心小学?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2默写《春日》

  让孩子们自己走进春天,走进文本

  ――古诗《春日》教学反思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

  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古诗并不枯燥,学*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

  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居然不投入,不热情!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师听课?是我的诗情不够?是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的老师马上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首先,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陈主任指出这个板书简直就是空洞无物。是呀,我为什么不让学生把找到的“证据”写在黑板上,而不是写写什么心情的词语?

  其次,读的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分析学生学情,正如陈主任所说“好像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结果连“底”都没保住。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结果却是领着听课老师到泗水河畔,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却还在春外!

  《春日》的思索,还要继续--------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3

  一、教材简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入境。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对比,读中悟情,组织指导学生合作学*,说话明理。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总之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中自主学*,自主探究。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通过讨论,反复朗读等多种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可以喜欢森林的生机勃勃,喜欢鹿的活泼美丽。学生也可以不喜欢森林中狼的贪婪和凶残。这样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说说自己的看法。

  “凯巴伯森林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去读一读,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人们捕杀狼数量之多

  (二)读中对比,读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一是生机勃勃,一是萧条无比;

  (2)、鹿群要死的前后对比,一是活泼美丽健康,二是频临灭绝,疾病缠身;

  (3)狼鹿易位的对比,一是对鹿痛恨之极,对鹿爱护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

  紧紧抓住这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生态*衡的价值趋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后变化的景色,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由图入手,看正面说美学图文结合展开想象,通过学生回忆的描述,深深地体会到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变化之大,仅仅是因为狼的消灭吗?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态*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句话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为什么说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学生在矛盾的情绪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抓住这个重点语句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三)、合作学*,说话明理。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童年时候的一件往事:“我”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了解到时间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与时间赛跑的念头,在于时间的赛跑中,“我”认识到: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也是一篇惜时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及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

  3、从学*课文中,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好好地运用时间、珍惜时间。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讲述的:由外婆的去世引发的和时间赛跑一事,并从中获得关于珍惜时间的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真正懂得珍惜时间。

  3、抓住关键词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体会作者对时间、对人生的认识。

  四、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读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提出质疑;探究学*,整体感知;学*生字词;品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明白时间是多么珍贵,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好好运用时间的*惯。反思升华;布置作业。

  1、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提出质疑;

  (1)图上的人在干什么?(赛跑)指名学生回答。

  (2)他在跟谁赛跑呢?(时间)

  (3)全班齐读课题:和时间赛跑

  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如:他跑得过时间吗?他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呢?和时间赛跑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了解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3、出示词卡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1)课文讲了哪些事?(外祖母去世,爸爸和我谈话;观察太阳的变化;观察小鸟飞行路线;和太阳赛跑;和作业赛跑。)

  (2)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5、学*1——5段

  (一)。自主学*,谈谈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1)外祖母去世了。

  (2)“我”为了排除伤忧,每天在操场上跑着,累得扑在草坪上痛哭。

  (二)指导朗读:这样伤心,这样的痛哭流涕,大家感受到了吗?那就把这种伤痛读出来吧。

  (三)词语训练:

  说出近义词:去世()疼爱()排除()忧伤()

  6、学*第二、三、四自然段

  (一)朗读理解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内容,谈谈读后的感受。

  (1)“我”的哀痛持续了很久。

  (2)爸爸妈妈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也就是告诉“我”外祖母死了,要“我”面对现实。)

  (3)“我”不理解“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

  (4)爸爸又是怎么说的?

  (二)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即:爸爸说的话。

  (三)读了这句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有什么感受?*时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7、学*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谚语的意思。

  (3)哪位同学*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4)“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7、说说看,你*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小结;生前最疼爱“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我”痛苦、难受、疑惑,面对这样的打击,“我”又从爸爸的话中感悟到了什么?以后的日子“我”会这么做?明天我们继续学*。

  六、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学*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1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我”哀痛起因

  和时间赛跑(赢了、喜悦)经过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珍惜时间,受益无穷)结果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

  二、说学情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再现意境: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二)自主学*,感悟意境: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三)细细品读,融入意境: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阅读,延伸意境

  语文学*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篇课文在第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但是题材不同,有记叙文,有散文,还有诗歌。本课是篇优美的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学*并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新课标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文中语言,感受乡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着我的教学理念,我把“学*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把“感受田野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快乐,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作为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

  二、说学情

  乡村儿童生活之快乐,是我们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对我班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这种生活及体验,所以学*起来,情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过,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所以在内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再现意境: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认读学过的生词,再说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知识的复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

  (二)自主学*,感悟意境: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后,出示中心问题: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三)细细品读,融入意境:

  这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预设:

  1、预设一:田野美丽

  ①学生最有可能会先抓住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叠词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项语言的对比练*,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两句话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叠词不仅韵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如学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时,我会范读,让孩子在熏陶感染中再练读,直到读出喜爱之情为止。

  ②叠词的运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征,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惯,我说:这样的词以它自身的韵律美让我们喜欢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比比谁说的多。学生可能会说红红的,白白的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③当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时,这样引导:“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拟人写法,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朗读上的一个难点,要想将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学生读的不够入境时,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后,再让学生配乐美美的读读整段话。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意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丽。】

  过渡:田野这样美,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

  2、预设二:孩子快乐

  ①当学生说到“孩子光脚在田埂上走”有关句子时,他们可能会用到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暖暖的、软软的”来体会,那么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光脚走在软软的土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②当学生说到“孩子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有关语句时,我会这样引导: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可能会抓到句中的动词,就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会抓住“撒着欢儿地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时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跑,进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那种“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机,孩子因田野而快乐”的`意境。还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同桌互读,赛读,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背这段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想象并发现快乐,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用文中的句式练*仿写,既感悟了语言又体会了快乐。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③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最后通过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阅读,延伸意境

  语文学*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课文带给我们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课下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将孩子的快乐加以延伸。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入情入境地学*,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6

各位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乞巧》这首古诗。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大块来说。

  一、说教材

  《乞巧》所在的但愿,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把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会2个生字,3生个词。

  2、会背《乞巧》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也就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达成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丰富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诗内容浅显,但意义深远。在教学中,我力求在品析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在感悟少女们追求幸福心愿中*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贴*生活,切入主题

  同学们,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那通过预*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三、品读赏析,渐入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

  3、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全班齐读

  师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环节的设计,我努力通过课堂教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学会交际。】

  2、(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

  3、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两行诗连起来读。

  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直留在人们心中,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请看大屏幕资料袋的内容。(学生自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向织女乞巧)

  (1)人们向织女乞巧什么呢?(心灵手巧)

  (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2、(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4、(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5、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此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能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

  7、师指着图:这些古代的女孩子们到底在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什么呢?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此环节的设计,是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学生的情感告白,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8、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9、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四、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五、指导写字。(乞、巧)

  六、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乞巧

  智巧心灵手巧

  幸福

  四、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形象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达成了三维目标,便于学生学*。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维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自钻研,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7

  说教材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三年级学生对寓言已有初步了解。课文用对话形式叙述。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文体短小精悍,叙述生动,寓意深刻。教学重点: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一个人的行为与目的背道而驰,那么他永远不能达到目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积累有关词语,创设情景让学生轻松总结寓意,继续学*写字。

  说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说设计思路:

  《南辕北辙》这篇课文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难以理解寓意。在教学过程,我把教学难点易化,浅引,疏导让学生理解寓意,学有收获。现在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做法:

  一、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独立性是现代学*方式的核心。新教材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培养学生的学*独立性。学生升入第四学期,我不再把识字教学视为难点,可前已布置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阅读文章解决不认识的字,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课间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和途径,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当学生读音有错误时,我一般是让同学评价和发现错误,共同改正。

  二、扎实教词语注重积累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动态生成问题“那个去楚国的人非常固执”。引导他们把握课文的主线,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品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然后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放飞想象注重拓展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对留有空白的课文,我通常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纷纷举手,有话可说。文章深奥的寓意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中逐渐明确起来。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8

  一、 说教材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 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 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2、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

  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的意识和*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1)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变,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 学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4)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的问题:谁试着来说说《暮江吟》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特点?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成)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 进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做答之后,我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抓好词句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揣摩是培 养学生感悟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这一步我让学生默读第一句,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 字,接着我问“铺”好在哪里?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品完“铺”字后,我顺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秋思》乐曲,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3)体会情感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诗句意思并思考: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自然会把诗人不同的心情说出来,这时我做这样的一个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 “残阳”等景物吟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5、聆听歌曲,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聆听《暮江吟》这首歌。伴随着美好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唱,进而背诵诗歌。

  六、 教学板书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傍晚: 残阳 —铺— 江水 “夕阳西沉”

  夜晚: 月-----似——-弓 “新月东升”

  露珠 ——似—— 珍珠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9

  一 、设计理念

  1.以多角度,多种形式读文,读中求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记忆,解决基础知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看法和感情。

  3.活用资源,紧扣“美”,激发学生想像力。

  二 、教材分析

  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 、目标确定

  本年段的学生在一、二年级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能比较迅速地随文识字,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判断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为自主阅读欣赏和理解课文提供了保证。通过衡量学情,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随文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播放光盘,观看插图,妙悟“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 体会作者的丰富想像,学*边阅读、边想像画面的读书方法。

  (4) 要善于观察、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本课重点是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之中精彩的词句,难点是培养细心观察的*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一个好的教法和学法是相融合的,也是相互推进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想像理解”法,“自主合作”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

  五 、说教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 、重组美景图片:激发兴趣,初识美

  播放课件,请学生观赏后说说感受,当学生谈到“美”时,顺势而导,这么“美”的荷花,作者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呢?从而,进入新课。这样,以直观的画面美感受、吸引学生,把学生限于生活环境无法亲眼目睹而又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在眼前,激发兴趣,增强学*主动性,让学*沿“美”的主线展开。

  二、 整体把握,感知美

  新课程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生活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因此,播放范读课件,请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像画面,随优美的音乐、画面走入营造的生动情景中,整体把握课文,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

  三 、理解课文,感悟美

  结合图片,与学生的读思悟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品读欣赏精妙语句,领悟课文的美妙。

  预设:学生自读描写荷花的重点段(第二—四段),勾画出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词句,想像画面,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荷花?学生会谈到对荷花的形状、颜色、姿态几个方面,教师对学生所谈到的作个小结。肯定学生的体会,与学生共同讨论他们划出来的词句,体会“挨挨挤挤”在文中的意思及作用,感受“冒”字用得好,从而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播放课件,欣赏荷花的美。想像: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干什么?

  领悟到荷叶的多,荷花生长的姿态,让学生们带着美的感情美美的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理解作者说:“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活的画”是什么样?当同学们看到、感受到荷花的'确很“美”时,顺势而导,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想像自己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会想些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

  文章的优美,具体生动的描写手法,与图画的“美”,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为“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 统观全文,深化美

  以课件中优美的旋律再现课文意境,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课文诵读一遍,再现荷花的美景,将文字之美和感受之美融为一体,入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

  五、 拓展与练*,不拘形式,表达美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作要求中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观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优美的文章、精美的图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提问到:“生活中,你喜欢的花,有多美,说来听听”时。学生们自由地谈开了,受到本课的启发,学生们也能展示美的片段,由学生自由地表达对美的感受。

  英国诗人基慈曾感叹:“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语文课堂能帮助学生不断感受语文的美、生活的美,提高语文素养,升华生命价值!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面***》,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二课,这节课是第二课时。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的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的尊严,也因此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本课的学*将为学生继续学*和理解后面的几篇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课程标准》和本组教材特点,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观察、启发想象;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文能力,拓展知识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课文,体会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及“我”对**的尊重和热爱,进一步感受“我”的爱国情感。

  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学*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名言导入,板书课题

  课的开始,我将让学生展示在*时积累的名人名言,其中包括一些关于祖国和尊严的。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名人的爱国情怀,引发学生与文中主人公的共鸣。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目的是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本课我将抓住两个点进行教学,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的:“我”的爱国情意促成了老板态度的转变,而老板态度的转变又衬托了“我”的爱国情意。

  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启发想象、品读体会等方式进行学*。

  针对教学的重点,我将引导学生讨论“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的原因”,来体会面包店老板对小伙子由拒绝帮助到无私援助,是因为小伙子的爱国精神赢得了老板的理解与尊重。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广开言路,扩大见识,弥补个人独立学*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针对教学的难点,我将采用“读——悟——品”的形式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表现“我”的爱国热情的词语和短语,使学生明白“我”的内心情感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的。

  总之,本节课不仅想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吸取祖国文化的精华,更想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受到震撼,树立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明确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1

  《水上飞机》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下的一篇科学童话。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段写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后想去问个究竟。第二至七段写小海鸥通过与水上飞机交谈,了解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第八段写水上飞机听到报警后立即前往救援。课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艰涩的术语,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我将本节课的目标预设为: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作用。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重点难点确定为:

  (1)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作用。

  (2)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为: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正是加强语言训练,增强朗读感悟的好题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同形式的读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为此,在导读时我创设情境,以读为本,将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遍读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和指导性。对新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探索精神,这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在合作中了解水上飞机,带着好奇心,探求心去试着设计你心中的水上飞机,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体验,运用与提高。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来学*。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跟随小海鸥一起认识水上飞机,,带着自信心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带着探究心设计水上飞机,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方法上相互借鉴。以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的基本流程为:

  一、复*导入 直奔重点。

  第一课时已经熟读了课文,熟悉了字词,大概地了解了一下课文内容,因此,我抓住第一课时提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水上飞机究竟是什么样子?水上飞机究竟有什么作用?直接切入教学重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海鸥,入情入镜,一起去探索,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探究学*。

  1、第一自然段,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抓住水上飞机的外形特点--------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两个大翅膀,和“奇怪”一词体会体会小海鸥的内心想法,以读为主。自主探究,读、思、议、练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第二至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引导学生从提示语中了解小海鸥的惊讶和水上飞机的和善、懂礼貌,让学生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情,使学生入情入镜的从对话中了解水上飞机的作用,以小海鸥的视角去体会对水上救护机的敬佩,加深体验,以使读有情感的奠基,让情感有抒发的*台。

  3、第八自然段,水上飞机的本领到底如何,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他的奇特本领,我采用变式阅读的方式,将学生直接带入第八自然段的学*,使学生认识水上飞机的本领的确大、的确神奇,令人佩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整合。

  4、第七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自渎、理解、指导取名等活动,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飞机命名,使他们有一种亲切感,以体现形式的主体性,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结合省略号,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给孩子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课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加深影响,课后设计综合性学*任务--在班上举办一次水上飞机设计成果展示会。综合性学*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之后,带着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试着设计一下水上飞机的其他兄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又走出文本,从而再次激发儿童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的热情,以及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2

  关于教材:

  《苏珊的帽子》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单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尊重与*等”。课文篇幅不长,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温情,是一篇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课文。然而,*实的语言、*凡的故事却蕴涵着深刻的为人道理:只有建立在*等之上的关爱和尊重,才是真正的关爱和尊重。

  课文叙述的是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的老师得知后,以研究帽子为名,热情而郑重地宣布全班同学都要戴着帽子来上学,而且越新奇越好。表面上以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为名,实质是为了不让苏珊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当苏珊返校时就避免了尴尬,在不知不觉中使苏珊树立了自信,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生活。

  关于人物: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苏珊和海伦老师,她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鲜明饱满。

  苏珊:一个可爱聪慧、热爱生活的女孩。她的可爱在课文第一句已直接说明。她的热爱生活和聪慧从“虽然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拉下的课。”这句中的两个“足以”能够体会到。除此之外,细读课文,我们可以察觉,苏珊她有着所有女孩共有的心理:她爱美、情感细腻、自尊心强,既有坚强的一面又有弱小的一面。她和绝大多数女孩一样,喜爱自己的一头金发,觉得那很漂亮,然而当她以坚强的意识战胜病魔后,却又背上了新的心理上的包袱。苏珊的形象是多面的,内心活动是丰富的。然而,当小苏珊这颗幼小的心灵将面临再一次的打击时,正是有了海伦老师的巧妙安排,才使苏珊从自卑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自信和变得活泼。

  海伦老师:她不仅是一个善良的人,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她用她的智慧,巧妙而自然地掩盖了苏珊掉光头发不得不戴帽子的尴尬。不但保护了苏珊幼小的心灵,而且告诉了她的学生,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什么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

  关于主旨:

  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教育成为了一种细节上的尊重,成为了一种真实的心灵呵护。每个学生都在这种尊重以及对于他人或者自己的呵护中获得了心灵的感悟。这种尊重与理解的来源体现的层面已经脱离了技能的伪装,而存在于生命与生命,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之中。

  关于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现有的阅读基础来看,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是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是不难的。但是,同情,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之情,是非常容易被激发出来的,而感受课文中老师、同学的同情心及善良,只是对文本最浅层面的理解,且绝不是本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的精髓,不是本文的立意所在。回望现实生活,想表达自己的关爱但最终却适得其反的事例有许多,比如身边的残疾人,全社会都在倡导关心他们,但是,在我们表达我们的爱心时,有没有顾及到他们的感受,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呢?我们是不是先把他们的伤疤赤裸裸地揭开,再施以我们的`同情和关心。我们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向人施舍自己的爱,还是把自己放到跟他们同样高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实实在在的需要,从关爱生命的高度去切切实实地思考他们的诉求?显然,学*本文,学生应该从海伦老师的行动中,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什么是真正对人的关心。它不是光有一份心就够的,它还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正确的表达方式正是“*等”的体现,“尊重”的体现,是海伦老师智慧的结晶,是本文人文关怀的展现。所以,我下面着重谈谈在这堂课教案中,我是如何达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教案:

  课文结构和教学环节设计:

  纵观整篇课文,苏珊的情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一条线索,从开始的“担心”“犹豫”到后来的“自如”“轻松”,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海伦老师的那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提议。我以苏珊的情绪变化为主线,分为三个板块:体会苏珊担心犹豫的心情——体会苏珊自如、轻松的心情——体会

  海伦老师的智慧与爱心

  板书设计:

  苏珊的帽子

  (智慧)

  担心、犹豫————→轻松、自如

  *等、尊重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默写课文。能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理解课文中三句话的意思。能联系学*的实际,说说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看注释,查字典,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的古文,大家还记得吗?给大家背一背。说一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尤其是“为”、“好”、“乐”、“知”的读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小组合作,在书中做好批注。)

  2、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共同解决。

  3、汇报,交流。

  4、教师指导。

  5、和小组的'同学再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注意把语言组织完整。

  三、课堂小结:

  大家上课时的学*态度非常的认真,能够完成理解词句的学*,继续努力。

  四、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以及“知、好、乐、凡、理、疑、悟”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4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古诗并不枯燥,学*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

  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居然不投入,不热情!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师听课?是我的诗情不够?是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的老师马上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首先,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陈主任指出这个板书简直就是空洞无物。是呀,我为什么不让学生把找到的“证据”写在黑板上,而不是写写什么心情的词语?

  其次,读的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分析学生学情,正如陈主任所说“好像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结果连“底”都没保住。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结果却是领着听课老师到泗水河畔,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却还在春外!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5

  说教材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三年级学生对寓言已有初步了解。课文用对话形式叙述。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文体短小精悍,叙述生动,寓意深刻。教学重点: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一个人的行为与目的背道而驰,那么他永远不能达到目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积累有关词语,创设情景让学生轻松总结寓意,继续学*写字。

  说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说设计思路:

  《南辕北辙》这篇课文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难以理解寓意。在教学过程,我把教学难点易化,浅引,疏导让学生理解寓意,学有收获。现在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做法:

  一、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独立性是现代学*方式的核心。新教材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培养学生的学*独立性。学生升入第四学期,我不再把识字教学视为难点,可前已布置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阅读文章解决不认识的字,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课间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和途径,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当学生读音有错误时,我一般是让同学评价和发现错误,共同改正。

  二、扎实教词语注重积累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动态生成问题“那个去楚国的人非常固执”。引导他们把握课文的主线,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品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然后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放飞想象注重拓展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对留有空白的课文,我通常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纷纷举手,有话可说。文章深奥的寓意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中逐渐明确起来。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6

  教学设计:

  11、画杨桃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叮嘱”、“审视”等词语,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样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全文,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所说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杨桃、乒乓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份礼物,想不想看?

  2、 (出示乒乓球)请看,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3、 (出示球的另一面)好,请大家再看看?它又是什么颜色?(黑色)

  4、怎么刚才明明看到是黄色的球,它又变成了黑色的了?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同学们,由此你们想到了什么?

  6、同一件事物,换个角度来看,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画杨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7、板书课题,大声齐读课题。

  二、讲解新授

  (一) 初读课文

  1、释题:看到题目中的“杨桃”,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2、课件出示杨桃的相关介绍,师简单介绍。

  3、看到题目中的“画”,你又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4、同学们的问题都提的很好,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那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先自己读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5、自由读课文。

  6、反馈。

  (二)体会重点语句

  过渡:同学们明白的道理可真多!课文中的谁告诉你们的?

  1、父亲是怎么告诉“我”的?

  2、老师又是怎么告诉“我”的?

  3、是啊,课文中的小作者有一位好父亲,一位好老师告诉他画画的方法,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话。(课件出示两段话,男生读父亲,女生读老师)

  (三)品读父亲的话

  1、(体会“叮嘱”)父亲对自己孩子都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总是千叮嘱,万叮咛。同学们,*时你们的爸爸妈妈叮嘱过你们吗?谁来学学你们的`爸爸妈妈叮嘱你们的样子?

  2、点名回答。(多元评价,你学得真像!你也有位好父亲!你记住了爸爸的叮嘱,真棒!)

  3、那课文中父亲叮嘱我时应该怎样说?自己好好体会体会练*练*。

  4、刚才大家都练*得特别认真。*时都是你们听父母的叮嘱,听郑老师的叮嘱。今天,我来当课文中的小孩,谁愿意来叮嘱叮嘱我?

  5、点名回答。大家觉得他像吗?(像)请同学们像他这样读,叮嘱叮嘱你们的孩子。齐读。

  6、父亲告诉我画杨桃的方法,你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吗?(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师板书。

  (四)审视杨桃

  过渡:课文中的“我”是个乖孩子,按照父亲的话去做,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这是为什么呢?

  1、我们一起来说说下面的故事吧。

  2、分角色朗读第2—12自然段,一生读旁白,1、2大组读老师的话,3、4大组读同学的话。

  3、咦?我明明是按父亲的话去做的,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呢?

  4、点名回答。

  5、哦,是这样。那“我”到底有没有画错呢?

  6、你们怎么知道?耳闻不如目睹。我们来亲眼看看杨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7、 (出示杨桃)让我们像课文中的老师一样来看杨桃。老师是怎样看的?

  8、 (课件出示)“审视”是怎样看的?谁会看?

  9、点名上台看,大家评点。

  10、大家觉得他像“审视”吗?

  11、谁来说说看他是怎样看的?

  12、请大家学着他这样来审视杨桃。看看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

  13、多个角度展示。

  14、我看谁的样子最像“审视”?好,老师觉得你看得最认真,你来说说。(点不同位置的同学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15、一个普普通通的杨桃,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样子可真是千姿百态呀!

  (过渡)课文中一开始嘲笑我的同学,这下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多么不好意思呀!看到这个情景,老师的神情由严肃变成了什么?(和颜悦色)

  (五)品读老师的话

  1、他又说了什么?谁想当老师来说说?这个大组坐得最端正,你们来试试。(课件出示)

  1、老师讲的话真有道理,让我们来好好地体会体会。

  2、学*小组带着问题合作学*:

  朗读思考:

  (1)一共有几句话。

  (2)关于画杨桃老师讲了几个方面的意思?

  (3)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

  4、反馈。师随机板书:多角度观察,尊重他人。

  5、师引读。

  6、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过渡:老师讲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了吗?若从课文中走出来呢?

  1、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树上停着三只鸟,被猎人打死了一只,树上还剩几只鸟?为什么?请你从多角度考虑,并说出你的充分理由。

  2、学*小组讨论。

  3、学*组长汇报。

  4、师小结。

  四、 总结全文

  是啊,画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亲和老师告诉我们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多角度观察,更不要随便嘲笑别人,要尊重别人。(点板书)我想,这些话不仅对我们画画有帮助,对我们学*生活、思考问题有帮助,对我们今后做人更有帮助,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让我们记住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吧!(齐读老师说的话)

  《画杨桃》评课稿:

  优点:

  1、学科心育目标较合理,考虑了工具性和人文性。

  2、为实现心育目标,心育策略符合要求,遵循了直观性原则,采用了课件,实物等。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体会课文,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色。

  4、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身感受。

  5、课件简练精致,达到了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6、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语言亲切,教态自然大方。

  7、教师注重了口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强。

  不足:

  1、观察力的培养只注重了教学生观察,应该还要拓展。

  2、人文性注意的较好,工具性注重的还不够。

  3、在课堂中若关注细节,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更能体现心育特色,为课堂增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7

  【说教材】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到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的道理。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的品读古诗,体会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2ppt课件准备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

  2、课前分好学*小组

  【说教法】

  【设计理念】

  学*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古诗并不枯燥,学*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说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ppt出示)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板书题目

  3、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的时候结合注释。

  4、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5、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

  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6、春天真美呀!诗人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心中又是……又是……

  总之,太好了!让我们自由的大声地读一读,你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你就怎么去读。

  7、明诗意,配乐读。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师生共诵《春日》)

  听,远处传来了春的`声音,让我们和着春的旋律,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读,师先读,生再读)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春天啊,你永远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呀!可是春天你的脚步总是那样的匆匆,你能否为我多停留一会儿?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

  (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四、作业:绘春

  1真好!读着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中心小学?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2默写《春日》

  让孩子们自己走进春天,走进文本

  ——古诗《春日》教学反思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

  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古诗并不枯燥,学*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

  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居然不投入,不热情!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师听课?是我的诗情不够?是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的老师马上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首先,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陈主任指出这个板书简直就是空洞无物。是呀,我为什么不让学生把找到的“证据”写在黑板上,而不是写写什么心情的词语?

  其次,读的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分析学生学情,正如陈主任所说“好像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结果连“底”都没保住。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结果却是领着听课老师到泗水河畔,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却还在春外!

  《春日》的思索,还要继续--------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8

  一、教材解读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1课。这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它用诗意的文字,把读者带入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作者的生动描绘,展示了槐花的形美香醉,还原了槐乡孩子的质朴纯真,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精灵一般纯真快乐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行云流水,意境丰富,写花又写人,花有花的美,人有人的情,花与人交融在一起,使“花美迷人”、“花香醉人”、“童趣动人”的美妙画卷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文章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长短句之间的衔接呼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得当运用以及描写与抒情的有机糅合,使文章呈现出浓浓的意境美,形式的丰富美,语言文字的画面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基于本班学生的已有基础,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写出和"白茫茫"构词方式相同的词语。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体味五月槐乡的花美、香醉和童趣,能写恰当的、简单的批注。

  三、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方式和手段:

  1、情境创设,将语言文字立体化

  真实、鲜活、具有画面感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感知,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表达。老师利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精美的课件,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营造的情境中,这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能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课文中的“留白”,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品读批注,激发自我阅读体验

  精读课文以各种形式的读为抓手,让学生在形式丰富的朗读之余,继续练*写简单的批注,丰富认知、加深感悟、*得方法、获得提升。

  四、教学过程:

  整篇课文的教学,恰似带着学生去品一场色香味的盛宴。以一个大问题“走进五月的槐乡,你感受到了什么?”导入,并以此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

  一、品“色”――多种形式地读,充分咀嚼文字,读懂要明白的,读好要感受的,读美要表现的,读出文本的魅力色彩。

  “槐花的美”:活力美、颜色美、形态美、价值美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圈画关键词,写简单恰当的批注,来关注第一小节中表现出的槐花的美和第二小节中槐花美食的诱人。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槐花蓬勃旺盛,漫山遍野,冰清玉洁,形态可爱,而且还能作为美食让人们享用,带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来欣赏槐花的美。

  “槐花的香”:叠词的使用、近义词意思的递进、夸张的手法

  闻香识槐花,读文品花香――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想象、体味槐花的香气不同于别的花,它热烈、丰满。它吸引你,陶醉你。若是槐花失了香气,就好比画上少了浓墨重彩的几笔,失了颜色,也让人减了兴致趣味。槐花的香,是五月的槐乡递给人们的热情的邀请函。

  二、品“香”――创设营造情境,师生本三者对话,让课堂洋溢别样的沁人心脾

  情境的营造主要用在让学生体会“花美迷人”和“童趣动人”这两个板块的教学中。

  悠扬的丝竹和远*景不同角度的槐花美景,带学生踏上槐乡的土地,去感受那漫山遍野的槐花所带来的童话一般的意境。学生从文本中来,到情境中去,然后再回到文本中,这一来一回中,让学生充分地、细致地感知槐花的美,鲜活了感受,丰富了认知,加深了感触,升华了领悟。都是一般大的孩子,都纯真、活泼、热情、善良,不用多说,放声朗读,同桌对读,和老师配合读那么几个回合,学生自能体会槐乡孩童之乐。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设计问题:“在他们身上有没有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还会怎样快活地享受槐乡生活?”让学生通过想象合作表演,来抒发心中的感悟,不呆板、不单调,天真的童趣跃然眼前。

  三、品“味”――不失本真,语文课上洋溢浓浓语文味,将听说读写,迁移拓展落在实处

  1、借我一双慧眼吧――领悟对称句、叠词的妙处

  文章的一大特色是对称句式的使用,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别致的写法,丰富了意境,给学生美的感受。通过同桌轮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让学生发现和体会对称句的趣味和妙处。

  2、最妙是锦上添花――感受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得当

  文中描写槐花形态和香气时运用了非常精当的比喻和夸张,采用导读、对读、配乐读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夺人眼球、锦上添花的效果。让学生发挥想象,也学着说一说槐花的其他形态,也用夸张的说法来赞一赞槐花香,带他们自然地亲*语文,感知语文,爱上语文。

  3、再多一份精彩――适当地进行拓展和迁移

  课文上完后,可以设计“我是槐乡小导游”或“槐乡邀请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整理思路,写一写:槐乡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设计“槐乡美食节标语”、可以创作一首关于槐花的诗,还可以进行想象作文:我真的来到了槐乡……用有效的迁移和拓展将课文所要表现的美好意蕴上升到新的价值层面。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9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二、 学生情况分析

  荷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 吸引力。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学*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 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 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 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

  2、采用探究性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

  六、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一个花姑娘,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 到荷花池。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学*后交流学*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 。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 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

  借助图画,通过自主学*,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 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 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 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3)荷花冒出来的心情怎么样?

  (三)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四)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叶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3.荷 花

  荷花 半开 全开 含苞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20

  教材分析

  《 山村的早晨》是一篇诗歌,描写了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村早晨的喜爱之情。优美、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章中的优美的语句。

  2、读懂课文,想象画面,完成读、说、写有机结合。

  3、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情感,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完成读说写有机结合

  教法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 作、反复朗读中感受早晨的美丽与希望,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认知水*,运用合作探究、品读感悟的方法学*课文,让学生在读、思、议、写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使其在乐于参与的情境中主动、自主、合作学*。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教学,如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课件:欣赏山村早晨)能说说你看完画面的感受吗?而后,引用古代诗人邵 雍 的诗自然的转到:“那么现代诗人盖尚铎笔下的山村的早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一句 话,拉*了孩子们与课文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引导探究,读中感悟

  1、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践。因此,在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引导他们想一想:“你觉得山村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从而找到本文的中心词“美丽、宁静、充 满 希望” (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这一步骤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