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说课稿范本十份

首页 / 说课稿 / |

  咏柳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柳》一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亲*自然”为主题展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文精神,歌颂着生命的美丽。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物佳作,诗歌歌咏了早春的柳树,既有鲜活的形象、新奇的比喻,还有响亮的音节。整首诗基调清新、明快,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识记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课后的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观察柳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能说出“谁裁出、似剪刀”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图画,联系生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的局限性,把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感悟诗歌意境。因此我采用导读、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

  读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朗读、交流和勾画圈点等方法学*,在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中朗读诗歌,感受春天之美、中华语言之美。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这首诗的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季。”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生答:“柳树刚刚发芽。”接着我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至此,生字教学已解决了字音、字形的问题。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

  指导。“裁、垂、谁”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垂”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在学生书写时我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笔顺、笔画是否正确。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由整体观察柳树,描述柳树的样子。再局部观察那些倒垂下来的柳枝,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一样,翠绿晶莹,美极了。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时,柳树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朗读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我又说“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诗?”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知柳树的高大碧绿、婀娜多姿。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在

  一次次朗读中了解诗人不仅赞美柳树,还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四)、体会意境,熟读成诵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1)体会意境

  我再次配乐朗诵《咏柳》,让学生闭目想象意境,之后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又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2)让学生吟诵本诗。

  通过“我来做诗人”的活动。学生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古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赞美春天的创作用意。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看板书进行总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垂下碧绿的枝条,晶莹透亮。那在风中轻扬的细长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巧手裁剪出来的。

  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说说、画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说板书设计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板书设计中,我利用简笔画,清晰直观的把柳树碧绿的颜色、体态轻盈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咏柳说课稿 2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下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中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绝句》《草》等诗。学生背完后,教师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第八课《古诗两首》也都是描写春天景物的诗。请同学先自由读《咏柳》一诗。

  二、指导预*,划出不懂的字、词。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然后听录音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接着指名读课文,正音。引导学生质疑,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问题提出来。

  三、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并按此方法指导学生自学。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古诗学*的方法:(1)解字词;(2)明诗意;(3)赏意境;(4)诵诗句。

  先学*一、二行诗。

  以小组为单位学*,先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咏、碧玉、妆、万条、丝绦”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小组自学后,进行反馈,检查自学效果,先指名说说以上字词的意思,老师重点点拨:万条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并让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里江陵一日还”,“危楼高百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并指出此处用了夸张的手法。在理解诗意时,老师重点点拨一、二行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即把嫩绿的柳树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丝带。

  一、二行诗学完后,小结一下学法:先解字词,再明诗意,接着让学生自学三、四行,重点理解“不知、细叶、裁、似”的含义,讨论三、四行诗意。学生自学后,交流自学情况,老师重点点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运用了设问、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这一问一答,问得新奇,答得有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是全诗的妙处所在,也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抒发了诗人对春光赞美的喜悦心情。

  理解一至四行的字义、诗意后,老师小结学法。接着就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并进行讨论: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在反馈时,老师适时点拨: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万条写出了柳枝数量多,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以及把春风比作剪刀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春天,赞美生命的萌发,赞美大自然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

  接着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并达到熟读成诵。

  四、迁移运用,培养能力。

  《咏柳》这首诗描写了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描写春天的一处景物(如:稻田、油菜田、荆江大堤等),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咏柳说课稿 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的《咏柳》。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下面,我着重谈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一首春天的诗。接着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再进行过渡:柳树真美呀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没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赞美春天的诗,(出示诗)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读通畅,对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既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又为深入理解诗奠定基础。

  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一定对一些词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诗中三个比喻句的理解可能还不透彻,我会逐一出示课件,让学生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来来的`嫩叶写出柳树颜色碧绿生机勃勃。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的特点。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接着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配乐诗朗诵,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再让学模仿练读,更好的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咏柳说课稿 4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入境,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柳树枝叶翠绿,好像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无数柳条如同一根根柔软的丝带,纷纷下垂。“不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突出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那一片片细小精致的新叶,是哪个心灵手巧的人剪裁出来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这细巧的叶子裁剪出来的。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每句话读通顺。

  3、指导读课文,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1、自读诗歌前两行,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随机点拨,理解重点词语:碧玉、妆、万条、丝绦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2、同样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三四行的重点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

  3、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看着插图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

  (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评议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感情。

  2、看图练*背诵,好像是面对真实的情景作诗。可指名到讲台上看图背诵。

  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可以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咏柳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三、说教法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四、说教学流程

  1.解析“摇篮”导入,并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范读

  3。学生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4)学*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 采蘑菇 挖野菜 逗松鼠 捉蜻蜓

  逮蝈蝈 看夕阳 赏明月 数星星

  5。初读课文,了解祖先的摇篮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小节。

  (2)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

  (3)分组讨论:第1小节写了祖先的摇篮的什么特点?

  (写了祖先的摇篮很大。)

  (4)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

  (5)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些什么?

  (6)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7)教师范读第2、3小节,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8)学生练读第2、3小节。

  (9)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10)想一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说一说。(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中会做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置身于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中,你会做些什么?

  六、说板书

  祖先的摇篮

  摘野果 和野兔赛跑

  掏鹊蛋 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 捉红蜻蜓

  采野蔷薇 逮绿蝈蝈

  原始森林 苍苍茫茫

  七、教学感悟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课前学生的预*到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养成独立学*的良好*惯。

  咏柳说课稿 6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入境,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柳树枝叶翠绿,好像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无数柳条如同一根根柔软的丝带,纷纷下垂。“不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突出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那一片片细小精致的新叶,是哪个心灵手巧的人剪裁出来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这细巧的叶子裁剪出来的。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每句话读通顺。

  3、指导读课文,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1、自读诗歌前两行,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随机点拨,理解重点词语:碧玉、妆、万条、丝绦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2、同样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三四行的重点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

  3、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看着插图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

  (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评议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感情。

  2、看图练*背诵,好像是面对真实的情景作诗。可指名到讲台上看图背诵。

  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可以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咏柳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本文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读完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学*。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写本课9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目标1、2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可通过多读成诵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验,逐渐能够背诵课文。结合本课,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并在上课时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目标3是难点,通过课件展示资料图片,和课外延伸的小诗入手,使学生明白了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爱心。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情景激趣法”、“指导朗读法”、“故事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朗读法”、“练*法”、“小组合作法”、“歌唱法”等形式的学*方法来教、学本课。力求紧密结合课文,贴*学生心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先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学*雷锋好榜样》,出示图片导入,板书,并随即讲解“锋”“叔”二字。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雷锋的资料,讲讲雷锋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首先利用视频播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听范读,熟悉课文。然后自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勾出生字,标出小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字词。教师只重点强调几个易错字的读音:如“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字音读准了,接下来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同桌的小伙伴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同桌互相读,互相正音。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读出感情。

  最后,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开动脑筋想一想:雷锋叔叔到过那里?他在那里做了什么好事?边想边做上记号。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课文的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迷路的孩子?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年迈的大娘?让学生提出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3。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首先学*第一、二小节

  学*第一、二小节朗读时,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讲解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

  边读边想这两小节中,雷锋都帮助了谁?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雷锋叔叔帮助了小孩儿的?体会“蒙蒙”、“冒着”的意思。

  然后学*第三、四小节。法与第二小节差不多。要体会“荆棘”的意思。

  下一个环节,听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做想象,如果你是那个迷路的孩子,或是年迈的大娘,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学*第五小节。提示雷锋叔叔在长长的小溪边帮助了迷路的孩子;在弯弯的小路上帮助了年迈的大娘。他还会到哪儿呢?我们大家愿意去寻找他好吗?引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把第五小节读一读。并指导第五小节的第一句的朗读,要注意:读出急迫寻觅的感觉。然后突破重点。引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讨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雷锋叔叔真的会出现吗?这里的“雷锋叔叔”指的是谁?

  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展示现实生活中“雷锋”图片,让学生体会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懂得谁为人们做了好事,谁就是“活雷锋”。

  最后,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学*伙伴,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活雷锋。

  四、巩固练*积累“弯弯的小路”、“晶莹的露珠”这样的词语吗。试着用这些词说话,或再找一些这样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这篇课文中语言的优美。

  五、板书设计

  抓住诗歌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条理。

  小溪 抱过迷路的孩子

  处处 爱的奉献——雷锋精神

  小路 背过年迈的大娘

  咏柳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本文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读完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学*。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写本课9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目标1、2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可通过多读成诵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验,逐渐能够背诵课文。结合本课,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并在上课时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目标3是难点,通过课件展示资料图片,和课外延伸的小诗入手,使学生明白了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爱心。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情景激趣法”、“指导朗读法”、“故事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朗读法”、“练*法”、“小组合作法”、“歌唱法”等形式的学*方法来教、学本课。力求紧密结合课文,贴*学生心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先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学*雷锋好榜样》,出示图片导入,板书,并随即讲解“锋”“叔”二字。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雷锋的资料,讲讲雷锋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首先利用视频播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听范读,熟悉课文。然后自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勾出生字,标出小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字词。教师只重点强调几个易错字的读音:如“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字音读准了,接下来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同桌的小伙伴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同桌互相读,互相正音。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读出感情。

  最后,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开动脑筋想一想:雷锋叔叔到过那里?他在那里做了什么好事?边想边做上记号。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课文的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迷路的孩子?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年迈的大娘?让学生提出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3。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首先学*第一、二小节

  学*第一、二小节朗读时,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讲解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

  边读边想这两小节中,雷锋都帮助了谁?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雷锋叔叔帮助了小孩儿的?体会“蒙蒙”、“冒着”的意思。

  然后学*第三、四小节。法与第二小节差不多。要体会“荆棘”的意思。

  下一个环节,听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做想象,如果你是那个迷路的孩子,或是年迈的大娘,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学*第五小节。提示雷锋叔叔在长长的小溪边帮助了迷路的孩子;在弯弯的小路上帮助了年迈的大娘。他还会到哪儿呢?我们大家愿意去寻找他好吗?引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把第五小节读一读。并指导第五小节的第一句的朗读,要注意:读出急迫寻觅的感觉。然后突破重点。引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讨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雷锋叔叔真的会出现吗?这里的“雷锋叔叔”指的.是谁?

  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展示现实生活中“雷锋”图片,让学生体会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懂得谁为人们做了好事,谁就是“活雷锋”。

  最后,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学*伙伴,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活雷锋。

  四、巩固练*积累“弯弯的小路”、“晶莹的露珠”这样的词语吗。试着用这些词说话,或再找一些这样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这篇课文中语言的优美。

  五、板书设计

  抓住诗歌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条理。

  小溪 抱过迷路的孩子

  处处 爱的奉献——雷锋精神

  小路 背过年迈的大娘

  咏柳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本文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读完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学*。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写本课9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目标1、2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可通过多读成诵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验,逐渐能够背诵课文。结合本课,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并在上课时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目标3是难点,通过课件展示资料图片,和课外延伸的小诗入手,使学生明白了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爱心。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情景激趣法”、“指导朗读法”、“故事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朗读法”、“练*法”、“小组合作法”、“歌唱法”等形式的学*方法来教、学本课。力求紧密结合课文,贴*学生心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先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学*雷锋好榜样》,出示图片导入,板书,并随即讲解“锋”“叔”二字。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雷锋的资料,讲讲雷锋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首先利用视频播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听范读,熟悉课文。然后自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勾出生字,标出小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字词。教师只重点强调几个易错字的读音:如“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字音读准了,接下来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同桌的小伙伴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同桌互相读,互相正音。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读出感情。

  最后,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开动脑筋想一想:雷锋叔叔到过那里?他在那里做了什么好事?边想边做上记号。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课文的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迷路的孩子?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年迈的大娘?让学生提出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3、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首先学*第一、二小节学*第一、二小节朗读时,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讲解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边读边想这两小节中,雷锋都帮助了谁?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雷锋叔叔帮助了小孩儿的?体会“蒙蒙”、“冒着”的意思。

  然后学*第三、四小节。法与第二小节差不多。要体会“荆棘”的意思。下一个环节,听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做想象,如果你是那个迷路的孩子,或是年迈的大娘,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学*第五小节。提示雷锋叔叔在长长的小溪边帮助了迷路的孩子;在弯弯的小路上帮助了年迈的大娘。他还会到哪儿呢?我们大家愿意去寻找他好吗?引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把第五小节读一读。并指导第五小节的第一句的朗读,要注意:读出急迫寻觅的感觉。然后突破重点。引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讨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雷锋叔叔真的会出现吗?这里的“雷锋叔叔”指的是谁?

  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展示现实生活中“雷锋”图片,让学生体会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懂得谁为人们做了好事,谁就是“活雷锋”。

  最后,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学*伙伴,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活雷锋。

  四、巩固练*

  积累“弯弯的小路”、“晶莹的露珠”这样的词语吗。试着用这些词说话,或再找一些这样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这篇课文中语言的优美。

  五、板书设计

  抓住诗歌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条理。

  小溪 抱过迷路的孩子

  处处 爱的奉献——雷锋精神

  小路 背过年迈的大娘

  咏柳说课稿 10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咏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咏柳第一课时说课稿设计

  第二板块: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第三板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板块: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本课要写的生字“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正确,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我先出示生字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老师请来了一些小动物,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字,要仔细认一认。如果这些字你都能读正确,写正确,它们就能成为你的朋友啦。第二层次:写美观。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我范写,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静心写字的氛围,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下列内容,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

  飞直三千尺喜爱赞美

  疑银河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咏柳说课稿范本十份扩展阅读


咏柳说课稿范本十份(扩展1)

——《咏柳》教学设计范本十份

  《咏柳》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咏柳”即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字词。

  (1)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相互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释词:

  碧绿:翠绿色的玉石。

  妆:装扮,打扮。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丝涤:用丝织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

  裁:裁剪。

  三、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1.学*第一、二句诗。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二句,思考:这两句是是什么意思?

  (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儿童坐在一棵柳树上吹着竹笛)从远处看,倒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像用丝织成的带子)

  (3)理解句意。

  谁能试着说说第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高高的柳树如同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万千条柳枝好像垂下来的绿色丝带)

  (4)指导朗读。

  一要读出对诗人的赞美,二要读出节奏感。

  引导:诗人从柳树写到柳枝,又从柳枝写到柳叶,诗人看到这细嫩的柳叶,是怎样想的呢?

  2.学*第三、四句诗。

  (1)指名读第三、四句。

  (2)交流汇报:诗人是怎样想的?

  (柳叶怎么这样细这样尖,好像是人裁剪出来的)

  (3)诗人又想到是谁裁剪的呢?

  (二月春风)

  (4)诗人为什么会想到二月春风呢?

  (因为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

  (5)投影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理解。

  (6)谁能说说这两句的诗意。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

  五、小结

  在春天里看到吐出新绿的柳树,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许多诗人都写是赞美杨柳。诗人赞美杨柳更为奇特,从“树——枝——叶”联想到“碧玉”“绿丝涤”,最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仿佛是二月春风把这剪刀裁出满树又细又嫩的柳叶。

  六、扩展升华

  诗人描写的柳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你眼中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指名背诵《咏柳》。

  2.全班齐背《咏柳》。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了描写春天柳树的诗,这节课,我们来学*描写春天景物的另一首诗《绝句》。

  3.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息。杜甫到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那时正是春天,他看到明媚的春色,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诗人看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上有些什么?

  3.同桌交流。

  三、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齐读第一、二句,想想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美妙的画面?

  2.指名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指导: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诗人写得多妙啊!

  四、朗读感悟,欣赏体会

  1.指导朗读。

  朗读这首诗时语调要轻松,要突出重音: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要边读边想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语言特色。

  4.体会诗歌节奏。

  读中体会。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你能体会得到吗?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咏柳》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出“咏柳、碧玉、妆成、丝绦、裁出、剪刀”6个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拓展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

  师:虽然春天悄悄地走了,但春天的美景总让我们挥之不去,请看:(出示春景图)看了这美丽的春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诗题: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看老师写(板书诗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

  2、简介贺知章

  3、释题:

  师: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理解咏。

  师:咏字是口字旁,那么咏就是(歌唱、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歌唱、赞美柳树)

  师:我们来读读课题,赞美赞美柳树。(齐读)

  4、复*生词:咏柳、碧玉、妆成、丝绦、裁出、剪刀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在诗中寻找吧!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11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四人一人一句,开火车读)(出示全诗)

  (3)了解似的两种读音(出示)

  (4)生质疑:理解绦的意思(绦是绞丝旁,那么就是与丝织有关,那绦的意思就是)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是读懂古诗最好的方法。读绿丝绦理解绿丝绦(出示绿色的丝带)

  (5)下面我们来读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通顺。齐读古诗2。读出节奏: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听出了老师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吗?好,请你们也用这种节奏读一读自由读

  三、理解诗意,品读诗句: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来。你读完《咏柳》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柳树,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师:请大家轻轻地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从诗中的哪个词或那句话读出了柳树的美?

  1、学*一二句

  (1)理解一二句意思

  (a)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出示一二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柳树的美?

  预设:

  生:我从碧玉(板书碧玉,解释碧玉就是绿色的玉)读出柳树很绿。(出示图片:碧玉)

  师:哦,柳树是那样的.绿就像是被(碧玉装扮成的一样)。齐读:(第一句)还读懂了那个词?

  生:我从绿丝绦(板书绿丝绦)知道柳条像绿丝带一样漂亮。(出示绿色的丝带)

  师:当千万条柳条垂下来就像绿色的丝带一样柔美。齐读(第二句)

  (b)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创设情景读

  师:早春二月,春风拂面,柳树展现她迷人的风姿。一行行婀娜多姿的柳树倒映水中,柳树翠绿翠绿的,长长的柳条随风飘舞。(课件出示垂柳图)你们看柳树像什么?(亭亭玉立的少女)刚刚我们知道碧玉是指绿色的玉,但还有另一层意思,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们:在古代碧玉是指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形容什么?如果说柳树像美女,那倒垂下来的柳条又像什么呢?(少女的头发)看到这样的柳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那我们就美美得读吧?个别读、齐读。师相机指导。

  2、学*三四句

  (1)多美的柳树啊!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师读(出示第三、四句),谁来读?你读懂了哪句?

  预设:

  生:我读懂了“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说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师:它剪出了什么?对,裁剪出细细的柳叶。

  (2)品味“裁”

  a、(出示柳叶图)问这是怎样的柳叶啊?你能用一个词说说?(精美、可爱、嫩绿)

  b、这精美、可爱的柳叶是春风裁出来的,(板书裁)裁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用裁而不用剪呢?如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学生用裁组词(裁缝),裁缝是做什么的?普通人做得出来吗?

  师:春风像一位高超的裁剪师裁出了这样美的柳叶,这是怎样的裁啊!(神奇、出神入化)一个剪字怎能代替!

  (3)了解修辞方法再读诗,看看有什么发现?

  预设:生上一句是问,下面是回答。(你真会发现)这种句式叫设问。师:哪一句是问?(不知细叶谁裁出)谁来问问?个别读、齐读。

  师哪一句是回答呢?(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仅是回答吗?更是咏叹春风的神奇啊!在这句中有个似,这似就是(像)的意思。这个句子是个什么句?(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春风)比作什么(剪刀)。这样一比,写的句子就更美了。好,我们一起来读读。(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男女生合作读)这样的比喻句,诗中还有吗?

  3、师生合作读诗

  师:老师描述,同学们读相关的诗句,可不要读错哟。迎着徐徐的春风,诗人信步来到小河边,看到柳树翠绿翠绿的像碧玉装扮成的一样,无数柳枝垂下来像绿丝绦一样柔美,诗人不禁吟诵——诗人来到柳树下看到精美纤细的柳叶,惊喜万分,不禁自问——,哦,原来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呀,诗人赞叹道—

  4、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对着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由说)说好了吗?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

  四、想象画面:

  师: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在河畔有一棵高大的柳树,垂挂着无数根细长而柔软的枝条。

  师:你只看到了翠绿翠绿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随风飘舞吗?再想想,在这美丽的春天,(柳树旁、山脚下、花园里、小河边)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播放高山流水)这些美景都是春风裁剪出来的,诗人只是在赞美春风吗?还是在赞美春天,大自然

  师:是啊!春风一吹,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春天,大自然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板书春风——春天——大自然)

  五、链接诗句:

  师: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让小草发芽生长,柳树那长长的枝条随风飘舞,还在抚摸着堤岸呢(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那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没有长成树荫呢?(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这样美的春景吸引了黄鹂在枝头间唧唧喳喳的叫着,白鹭也展翅高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大自然的的美景真令人陶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在,还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春江水,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六、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师:大自然是多么吸引人啊!(出示图,这是谁?他正在做什么?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来赞美的春天柳树吧!指名读:小诗人你来赞美吧!齐读:小诗人们,大家一起来吧!(课件出诗和示图)

  读得这么好,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背(配乐)

  七、总结:

  是啊,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美景真令我们陶醉,大自然真神奇啊!让我们再一次吟诵《咏柳》齐背古诗。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收集,积累下来,好吗?

  板书:

  咏柳

  碧玉绿丝绦裁春风——春天——大自然

  《咏柳》教学设计 3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春天呀?(因为春天很美丽)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春天哪些地方是美丽的?(花草树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春天里美丽的景色实在太多了,那你们喜欢春天里的柳树吗?(喜欢)谁能说说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说得好,今天呀,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关于柳树的诗歌〈咏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这里的诗歌是谁写的?(贺知章)贺知章是唐朝的诗人,少年时就以诗歌著名,现存的诗有19首,除〈咏柳〉以外,〈采莲诗〉和〈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学*诗歌。

  (一)、初读。

  1.师范读诗歌。

  2.让同学们指出生字,师生一起将生字读准。

  3.师生一起读诗歌。

  4.自由读师诗歌,指名读。

  5.找找会背的同学同背诵诗歌。

  (二)、了解诗意。

  1. 、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什么意思?“咏柳”呢?

  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我们得理解哪些字?

  “妆”——装饰。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

  一“树”——在这时三月示一棵树吗?那“一”在这里什么意思?(整棵树)

  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什么意思?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

  4、齐读1、2句,问: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呢(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该怎么理解呢?

  6、第1句写“树”……第3句写什么?(叶),第四句呢?(春风→风)

  7、从诗题“咏柳”上看,这首诗要赞美的是柳树,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柳树吗?那是在赞美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8、齐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你为什么喜欢?(师小结:作者的想象多么丰富,从满树的新叶想到“碧玉”,从随风飘荡的柳条想到“绿丝绦”,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

  9、这首诗的妙处还不仅于此,请同学们看,诗人从“树”写到“枝”,再到“叶”,然后想到春风。诗人(整体)到(部分)先观察后(想象)的顺序来写,显得有条有理,自然有序。短短的四行诗,却充分的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构思,这也许便是“咏柳”传唱至今的原因。

  (三)、朗读,默写。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背

  4、生字正形,默写

  三、背写春天的古诗

  四、学新诗

  春天多么美好,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春晓〉,这首诗又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板书)

  1、你们知道孟浩然吗?

  2、师范读。

  3、生自由读。

  4、出示个别词意,同桌共同理解。

  5、指名1—2人说诗意。

  6、指名朗读、齐读。

  五、总结。

  六、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班上基础较差的几个同学,在课后,我与他们交流的时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够,也没能背诵下来。我觉得如果再上这一课,应该再增加读的机会,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咏柳》教学设计 4

  《咏柳》这是一首咏早春杨柳的诗。“碧玉”, 本是美女的通称, 首句便将嫩柳比喻成美人。“一树高”,有亭亭玉立之意, 言其姿态美好。万条柳丝,自然就是她的裙带了。一个“高”字, 一个“垂”字, 状写了她动人的风姿。转向设问, 显得自然,全句是形象化的回答,把这不可捉摸的春风比作能工巧匠手中的剪刀, 是它裁出了杨柳的新叶。全诗构思新颖, 语言清婉,形象鲜明,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本班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多次接触古诗文,已经有较浓厚的古诗阅读兴趣,因此对这首古诗感觉并不陌生,学*起来并不会很困难。只是要体会诗中的意境还要能够自主学*、独立思考。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护、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目标:

  1、会写“咏、碧、妆、裁、剪”5个生字,会写“咏、绦”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等词语。

  2、背诵古诗。

  3、能够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能够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在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足迹。

  2、(教师)写关于嫩柳的一段文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激qing导入。

  教师读下水文:

  那天我看到一株柳树从花园里伸出来,细细的柳丝蓬蓬松松,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烟雾,走*一看才发现长发一般的柳丝上开始长出了一个个小苞苞,嫩黄嫩黄的,美丽极了。一阵风吹来柳丝摆动,就像在向人们轻轻招手。

  这时我想,再过几天这柳树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说自己的发现。并出示收集的图片。

  是啊,是什么样的呢,唐代伟大诗人贺知章早就写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理解“咏””的意思。(师导:根据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诗人觉得嫩柳像什么?)

  二、初读课文,体会意趣。

  1、试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的字做上记号。(如:“似剪刀”中的“似”读“sì”。)

  2、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学生做小老师上台说说并说说怎样记其中的某个生字的。教师引导学生区别“妆-壮”、“裁-载、栽”

  3、师范读古诗。

  4、练*读练*读,把课文读正确。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再读课文,读懂古诗。

  1、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后课件出示问题检查:你知道诗人笔下柳树又是什么样的呢?诗人把它比作什么?你从哪儿知道的?诗人看到了细细的柳叶想到了什么?(不强求全部回答,只求激发学生思考。)

  2、学生结合注释,逐句理解古诗。教师相机点拨。

  四、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诗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

  1、练*有感情朗读古诗。

  2、想象贺知章适中的嫩柳的风姿,学生自由说说。

  3、背诵古诗。

  五、作业。

  1、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感想,即兴写两句。

  2、说说你见到的春天。

  板书设计:

  咏柳

  柳丝像……

  柳叶呢……

  课后反思:

  古诗教学离不开朗读、背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朗读为本节课的教学渲染了一定的气氛,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诗中的意境也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够得到体会,本节课孩子们有较浓厚的的朗读读兴趣。

  本课教学中,同学们还不能反复玩味诗中的语言,自己悟出的东西较少。也许和本人教学中引导有关系,今后教学中应以改善。

  《咏柳》教学设计 5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九课《咏柳》

  教学目的:

  1、透过理解诗歌的资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

  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诗歌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5、训练学生自学,互助学*的潜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自学潜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

  1、《咏柳》插图;

  2、诗人概况(生*、诗作);

  3、学*目的条目。

  4、古筝磁带,录音机;

  5、诗歌正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复*所学;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们能背几首给老师听听吗?

  生背古诗。

  2、引入新课;

  师:这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是第九课古诗二首中的《咏柳》。(板书课题)请自由读一下这首诗,把不认识的字,词勾下来(生朗诵古诗)

  3、认读生字

  师:有哪些字不认识能够提出来,我们大家一齐解决。(注音生字)好,请大家一齐朗诵这首诗。

  4、指导朗诵;

  师:朗诵的真好,可如果能注意停顿的话,我觉得你们能读得更好。读古诗是很讲究的,一般是按照什么原则来读。此刻请大家听老师朗诵一遍,并在停顿的地方划上“/”。(师范读,配乐)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想不想再来朗诵一次?(个别读,配乐)。

  二、讲解

  1、明确学*目的;

  师:这天我们这节课需要大家掌握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出示学*要求:1、了解诗人;2、理解诗题;3、能解释重点词“碧玉”“妆”“一”“万条”“丝绦”;4、能解释诗句的意思;5、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6、体会诗的意境;7、背诵古诗)

  2、组织自学;

  师:这既是学*的要求,也是学*古诗的步骤。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前四项学*要求。如有问题可向大家求助。

  生自学

  教师投影诗人状况并作巡视。(预计出现问题:1、不能理解“一”,解决方法:出示装满水的水杯,引导学生理解“一”在那里是满的意思;2、不知“碧玉”在诗中的意思,解决方法:出示插图,提问,碧玉是什么颜色,与柳树那一部分的颜色相似?3、不能理解“丝绦”的意思,解决方法:查字典解释“绦”,再次出示插图,提问:柳树的哪一部分像丝带一样柔软。)

  3、师生交流;

  师:此刻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

  师:这首诗的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师:请四位同学分别解释四句诗,

  4、分析全诗;

  师:请思考一下,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柳树,这个季节的柳树有什么特点?请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

  5、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师:整首诗既描述了柳树,又提到了春天。此刻谁能告诉我,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情绪?提示: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跟随老师去郊外走一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你到郊外去游玩,当时许多植物还没有发芽,加上还有些寒意的风,使人觉得此刻仍然是冬天,正在这时,一棵高大的柳树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因为它已经长出了新叶。嫩绿细长的叶子长满了整棵柳树,远远望去柳树就象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而那长满了柳叶的柳枝柔柔地倒垂下来,随着春风摆动,就象是一条条的绿丝带。正是有了这棵柳树,才使人感到春天到了,想到寒冷的冬天最后走了,充满生机的春天来临了,过不了多久,万物都将复苏,五彩缤纷的颜色将重新装扮整个世界。想到那里你的情绪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感到高兴,诗人因为春天来了而感到高兴,说明他对春天怎样?(板书:诗人的喜春之情)我们已经理解了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注意要体现出诗人喜春赞春的感情。同时要一边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述的景色(配乐,生朗诵)我觉得大家还能够再投入一些,跟着老师再来朗诵一遍。(教师朗诵诗注意姿势)我感觉下面坐了一群了不起的诗人,你们读得太好了。

  6、背诵全诗;

  师:此刻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背下这首诗。

  (生背诵)请这位同学背一下。好,请各位一齐来背这首诗,注意要把自己当诗人。(生齐背)

  7、体会意境

  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春天中柳树的美妙姿态,春天里除了柳树外还有其他美丽的景色,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天的景色。我看看谁的想象力最好。(配乐)

  请同学们说说你想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8、自查知识掌握状况;

  师:请大家对照学*要求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已经到达了。(出示学*要求)(板书:你已经明白的;你还不大清楚的;你还想明白的)

  练*(根据时间安排)

  三、结束

  1、学法总结;

  我们在学*这首古诗时是按什么顺序。你是怎样学懂这首诗的。(板书学法)

  2、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述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能够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明天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咏柳》教学设计 6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优美景色,喜爱春色。

  2、初步学*按古诗节律吟诵。

  3、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幼儿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惯。

  活动准备:

  1、有关古诗的现代散文及古诗大挂图。

  2、柳条及用柳条装扮成的两棵柳树。

  活动过程:

  1、边听音乐《柳树姑娘》边进教室,感受歌曲的优美。

  ——柳树姑娘有长长的辫子,随着春风飘动着,好美啊!

  2、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春天到了,那你们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春天给柳树带来的变化呢?

  ——教师小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满身碧绿,就像绿色的玉石,柳条下垂着,就象许多绿丝带在风中飘动。这些细细的叶子,不知道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哦!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把这些叶子剪得这么漂亮。(教师边朗诵散文边出示大挂图)

  3、引出古诗。

  ——这首散文真的好美啊!

  ——古时候的有一位诗人名叫贺知章看到这么美丽的柳树,不由得做起的诗来。(创设情境:教师模仿古代诗人大声朗诵古诗《咏柳》)

  ——刚才老师在朗诵时,你听到了什么呀?(出示古诗大挂图)

  ——教师再次朗诵。

  4、教师朗诵《咏柳》古诗,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哪一句古诗的意思你不懂呢?(请知道的幼儿告诉其中的意思,或教师可根据幼儿提出不懂古诗在现代散文中用不同颜色画出来让幼儿进行理解。)

  ——春风一吹让柳树如此的美丽,春风除了像剪刀,还像什么?又会使什么带来变化呢?(春风像手,摸了小草,小草就变绿了;春风像嘴,在树梢说了悄悄话,树儿就变绿了;春风像腿,跑去亲了亲花,花儿就开了。)

  ——和幼儿一起来朗诵古诗。

  ——再次一起来朗诵古诗。(提出要求:大声、慢、要有古代诗人的感受。)

  ——教师小结:春风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幼儿一起欣赏古诗朗读。

  5、教师与幼儿试着再次朗诵,学会古代朗诵时的神态。(配乐)

  ——小朋友可以回忆刚才教师模仿古代诗人朗诵古诗的样子,一起来模仿。

  《咏柳》教学设计 7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学*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要求预*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咏柳》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赞美早春三月的杨柳,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杨柳迷人的姿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全诗描绘的意境是高高的柳树象是碧玉装扮成的,无比美妙,如同一位婀娜多姿的美人,那万条垂下的柳条好象是绿色的丝带随风飘摇,不知这钎系洗精巧的六业是谁剪裁出来的,啊,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神气的剪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会认“咏、碧”等生字。

  ⑵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情感价值观: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大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认6个字。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用挂图。录音机。

  【教学方法】

  吟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2、谜面:

  冬季落叶春发芽,

  爱到河边来安家,

  河水替它照镜子,

  春风替他梳头发。

  3、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学生听谜语,思考谜底。

  踊跃发言,说话声音要大,吐词清晰。

  指名学生读课题,齐读课题。

  以谜语开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画柳树

  你见过柳树吗?他是什么样的?说一说,并在书上把它画下来。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评。

  学生一般说在哪见过柳树。在书上用绿色画出柳树。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评。

  用学生画柳树当挂图,满黑板是绿色的柳树。进入春天的意境。

三、演柳树

  柳树象什么?谁能用动作作出柳树的样子?请几人上台表演,老师放悠扬的音乐。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就象在表演一个舞蹈节目《柳树》。

  用动作体现柳树的特点──柔软如丝。

四、听古诗

  有一位古代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柳树,就写下了一首有名的古诗,《咏柳》。

  听课文录音。

  磁带中的录音,也有诗的大意。

  进入课文,以磁带导入。

  五、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多读一读。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重点拼读。

  2、师组织4人小组合作圈读生字。

  集体正音,读一读,听一听。

  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用生字说说课内课外的词。

  3、师出示一字卡片,请小老师带读生字,相机指导。“咏”是后鼻音,“剪”是三拼音节,“垂”是翘舌音。

  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再读给同座位听听,评一评。

  指名读给大家听,大家评。

  5、自由读诗,要求读通顺。指名读。

  生仔细听师范读,注意重音,停顿部分。

  生圈出生字,读一读。

  自由读课文。

  合作圈生字,找出要学的生字朋友,小组内读字音,读准,正音。

  同座位互读,互评。

  学生读生字。参与游戏:回音壁。即一个同学带读,其他同学跟读三遍。

  参与游戏开火车,识字记字大比拼。

  自由读诗。

  低年级孩子没有朗读基础,范读的作用十分重要。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又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了就要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通过互读、互评,引导生生对话。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能力,也有节约课堂时间。在读中学会字音,老师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可以给他们指导作用。

  落实生字掌握情况。

  六、了解诗意

  1、看课件,边看,老师边用优美的语言解古诗的大意。

  2、放录音。

  3、学生自由读诗。

  4、指名读,齐读。师相机指导:绿丝绦,谁裁出,似剪刀。

  生描述柳树的样子。

  生听录音。

  指名读,齐读。

  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解古诗大意。

  录音给学生做示范。

  七、赛诗会

  1、学生自由准备。

  2、赛诗会开始:

  可一人读,可小组读,也可加动作。

  3、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可以背一背。

  学生自由准备。

  展示读的成果。

  展示读的成果。

  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咏柳》教学设计 9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九课《咏柳》

  教学目的:

  1、透过理解诗歌的资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

  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诗歌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5、训练学生自学,互助学*的潜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自学潜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

  1、《咏柳》插图;

  2、诗人概况(生*、诗作);

  3、学*目的条目。

  4、古筝磁带,录音机;

  5、诗歌正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复*所学;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们能背几首给老师听听吗?

  生背古诗。

  2、引入新课;

  师:这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是第九课古诗二首中的《咏柳》。(板书课题)请自由读一下这首诗,把不认识的字,词勾下来(生朗诵古诗)

  3、认读生字

  师:有哪些字不认识能够提出来,我们大家一齐解决。(注音生字)好,请大家一齐朗诵这首诗。

  4、指导朗诵;

  师:朗诵的真好,可如果能注意停顿的话,我觉得你们能读得更好。读古诗是很讲究的,一般是按照什么原则来读。此刻请大家听老师朗诵一遍,并在停顿的地方划上“/”。(师范读,配乐)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想不想再来朗诵一次?(个别读,配乐)。

  二、讲解

  1、明确学*目的;

  师:这天我们这节课需要大家掌握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出示学*要求:

  (1)了解诗人;

  (2)理解诗题;

  (3)能解释重点词“碧玉”“妆”“一”“万条”“丝绦”;

  (4)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5)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体会诗的意境;

  (7)背诵古诗

  2、组织自学;

  师:这既是学*的要求,也是学*古诗的步骤。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前四项学*要求。如有问题可向大家求助。

  学生自学

  教师投影诗人状况并作巡视。(预计出现问题:1、不能理解“一”,解决方法:出示装满水的水杯,引导学生理解“一”在那里是满的意思;2、不知“碧玉”在诗中的意思,解决方法:出示插图,提问,碧玉是什么颜色,与柳树那一部分的颜色相似?3、不能理解“丝绦”的意思,解决方法:查字典解释“绦”,再次出示插图,提问:柳树的哪一部分像丝带一样柔软。)

  3、师生交流;

  师:此刻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

  师:这首诗的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师:请四位同学分别解释四句诗,

  4、分析全诗;

  师:请思考一下,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柳树,这个季节的柳树有什么特点?请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

  5、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师:整首诗既描述了柳树,又提到了春天。此刻谁能告诉我,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情绪?提示: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跟随老师去郊外走一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你到郊外去游玩,当时许多植物还没有发芽,加上还有些寒意的风,使人觉得此刻仍然是冬天,正在这时,一棵高大的柳树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因为它已经长出了新叶。嫩绿细长的叶子长满了整棵柳树,远远望去柳树就象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而那长满了柳叶的柳枝柔柔地倒垂下来,随着春风摆动,就象是一条条的绿丝带。正是有了这棵柳树,才使人感到春天到了,想到寒冷的冬天最后走了,充满生机的春天来临了,过不了多久,万物都将复苏,五彩缤纷的颜色将重新装扮整个世界。想到那里你的情绪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感到高兴,诗人因为春天来了而感到高兴,说明他对春天怎样?(板书:诗人的喜春之情)我们已经理解了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注意要体现出诗人喜春赞春的感情。同时要一边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述的景色(配乐,生朗诵)我觉得大家还能够再投入一些,跟着老师再来朗诵一遍。(教师朗诵诗注意姿势)我感觉下面坐了一群了不起的'诗人,你们读得太好了。

  6、背诵全诗;

  师:此刻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背下这首诗。

  (生背诵)请这位同学背一下。好,请各位一齐来背这首诗,注意要把自己当诗人。(生齐背)

  7、体会意境

  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春天中柳树的美妙姿态,春天里除了柳树外还有其他美丽的景色,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天的景色。我看看谁的想象力最好。(配乐)

  请同学们说说你想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8、自查知识掌握状况;

  师:请大家对照学*要求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已经到达了。(出示学*要求)(板书:你已经明白的;你还不大清楚的;你还想明白的)

  练*(根据时间安排)

  三、结束

  1、学法总结;

  我们在学*这首古诗时是按什么顺序。你是怎样学懂这首诗的。(板书学法)

  2、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述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能够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明天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咏柳》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咏柳说课稿范本十份(扩展2)

——海燕说课稿范本十份

  海燕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这一单元所选散文诗都是撷取我们常见的自然之景,经过作者激情敏锐的心和生花妙笔,便赋予这些景物以灵魂,传达出作者的心灵之音。本单元的学*要求学生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抒情性语言。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品,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作者是借助海燕这一形象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和对革命者的热情讴歌、赞扬。《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激情洋溢,背景宏大壮丽,具有典型的革命浪漫主义特征。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和单元目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 提出:7-9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 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象征手法的运用。感受到这种手法可以含蓄地表达不便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多角度刻画才能塑造一个丰满、立体的形象。

  4、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 感受到文章大量地利用恰当的修辞会使文章生动形象。

  5、体会革命年代作者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怀。

  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作的突出特点,因而成为本文的另一重点;而由于作品的写作年代距离现代学生较遥远,所以象征手法及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思路和理念

  1、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提到了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引导入境,如果能简洁而又能抓住学生的心,那就为整堂课奠定了基础,

  2、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1、 析题导入 同学们知道海燕这个词在俄文中是什么意思吗?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板书课题)

  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感觉既有趣又亲切,并且悬念的设置还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2、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3、诵读品味

  在阅读之前,联系先前导语埋下的伏笔,提出问题“文中除了海燕的形象还有什么形象?”学生答还有“海鸭、海鸥、企鹅”的形象。师再问“假设我先前的推测成立,那么这几个形象与海燕相比,除了不动听之外,在内涵上有差别吗?”带者疑问有目的地阅读,可以进一步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因为本文格调激昂,所以我选择?命运交响曲?做音乐背景。

  读后学生针对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合作探讨,总结出海燕具有勇敢无私、坚定乐观的品质。而海鸭、海鸥、企鹅则怯懦、虚伪。教师乘机追问:“文章的主角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塑造那几个形象?学生分析出是“对比”。教师又问“文中除了这几个形象外,还有什么内容” 学生答“环境描写”。至于为什么进行环境描写,学生很容易的出结论:衬托。

  4、补充背景,深化内涵

  在学生初步感悟课文之后,补充介绍此文的写作背景。那时俄国正处于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工人运动不断高涨,高尔基则凭着敏锐的革命嗅觉,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脉搏。因此,海燕这一形象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我在引导学生时用了当下比较时髦的“形象代言人”这一学生感兴趣的名词,问他们文中的飞禽和环境等意象在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其实是指哪一类人。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可领悟出它们的深刻含义。

  5、着眼全篇,分析结构

  对于结构的分析,我不想单纯地去组织学生划分段落层次。这首散文诗气势磅礴、浓墨重彩,仿佛一幅富有流动感的油画。所以,我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现在要给全文配上几幅插图,应该配几幅,各展现哪一部分文字所描述的画面?”这里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找划分的依据,否则,对学生来说可能难度较大。

  6、琢磨语句,深味其义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因此下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找出修辞句并说明它的作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7、布置作业:赋予你所熟悉的一种景物以灵魂,抒写你的心灵之声。(借鉴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项作业的设置让学*不再停留在课堂内,而是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

  板书:

  海鸥 怯懦-----------------------非革命者 海鸭企鹅假革命者

  海燕 勇敢无私 乐观坚定---------革命先驱

  乌云

  狂风 -----------------***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暴风雨----------------------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海燕说课稿 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燕》。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程和说反思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它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音韵最铿锵、写法最典范的一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朗读能力、写作技巧的好教材。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具体的活动加深学生的形象,更好的了解文章内容,方法如下:

  导入课文——情景法——当导游

  初步感知——诵读法——-猜猜看

  分析形象,品析语言——点拨法——-当翻译

  把握主题,学*写法——讨论法——-励志歌曲大家唱

  知识迁移——练*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上。

  四、说教程

  因为有课前充足的预*,所以我打算用一个课时完成课文教学。主要有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海燕搏击长空的视频,然后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海燕雄壮美的同时,进入到《海燕》散文诗的学*,并激发他们去寻找《海燕》的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视觉感官导入新课学*,以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兴趣。

  第二环节:多样诵读

  《海燕》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所以教学中要抓好朗读这一环节,我采取了以下三步:

  第一步: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在听读中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在听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一一落实完成。

  第三环节:揣摩品味

  《海燕》是篇意蕴很丰富的文章,我们必须深入研读。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两步:

  第一步:自主学*:

  1、教师引导学生跳读文本,用勾画圈点法找出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并进行自主品析,进而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点,体会本文用词的准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有的放矢,适时点拨。

  2、交代时代背景,让学生准确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进而领会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战斗精神,从而完成对海燕形象的分析、主题的挖掘、象征手法的理解等重难点的突破。

  第二步:合作探究:教师先要求学生研读文本,采用合作讨论法完成思考题。在学生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再明确答案。

  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此环节正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经历了走进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的过程。

  第四环节:拓展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设计了相关练*。

  设计说明:为了延伸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五、说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多样诵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说话写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体验、感悟权利还给学生。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教学目标,最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

  海燕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这一单元所选散文诗都是撷取我们常见的自然之景,经过作者激情敏锐的心和生花妙笔,便赋予这些景物以灵魂,传达出作者的心灵之音。本单元的学*要求学生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抒情性语言。《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品,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作者是借助海燕这一形象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和对革命者的热情讴歌、赞扬。《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激情洋溢,背景宏大壮丽,具有典型的革命浪漫主义特征。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和单元目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象征手法的运用。感受到这种手法可以含蓄地表达不便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多角度刻画才能塑造一个丰满、立体的形象。

  4、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感受到文章大量地利用恰当的修辞会使文章生动形象。

  5、体会革命年代作者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怀。

  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作的突出特点,因而成为本文的另一重点;而由于作品的写作年代距离现代学生较遥远,所以象征手法及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思路和理念

  1、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提到了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引导入境,如果能简洁而又能抓住学生的心,那就为整堂课奠定了基础,

  2、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1、析题导入同学们知道海燕这个词在俄文中是什么意思吗?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板书课题)

  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感觉既有趣又亲切,并且悬念的设置还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2、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3、诵读品味

  在阅读之前,联系先前导语埋下的伏笔,提出问题“文中除了海燕的形象还有什么形象?”学生答还有“海鸭、海鸥、企鹅”的形象。师再问“假设我先前的推测成立,那么这几个形象与海燕相比,除了不动听之外,在内涵上有差别吗?”带者疑问有目的地阅读,可以进一步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因为本文格调激昂,所以我选择?命运交响曲?做音乐背景。

  读后学生针对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合作探讨,总结出海燕具有勇敢无私、坚定乐观的品质。而海鸭、海鸥、企鹅则怯懦、虚伪。教师乘机追问:“文章的主角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塑造那几个形象?学生分析出是“对比”。教师又问“文中除了这几个形象外,还有什么内容”学生答“环境描写”。至于为什么进行环境描写,学生很容易的出结论:衬托。

  4、补充背景,深化内涵

  在学生初步感悟课文之后,补充介绍此文的写作背景。那时俄国正处于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工人运动不断高涨,高尔基则凭着敏锐的革命嗅觉,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脉搏。因此,海燕这一形象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我在引导学生时用了当下比较时髦的“形象代言人”这一学生感兴趣的名词,问他们文中的飞禽和环境等意象在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其实是指哪一类人。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可领悟出它们的深刻含义。

  5、着眼全篇,分析结构

  对于结构的分析,我不想单纯地去组织学生划分段落层次。这首散文诗气势磅礴、浓墨重彩,仿佛一幅富有流动感的油画。所以,我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现在要给全文配上几幅插图,应该配几幅,各展现哪一部分文字所描述的画面?”这里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找划分的依据,否则,对学生来说可能难度较大。

  6、琢磨语句,深味其义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因此下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找出修辞句并说明它的作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7、布置作业:赋予你所熟悉的一种景物以灵魂,抒写你的心灵之声。(借鉴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项作业的设置让学*不再停留在课堂内,而是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

  板书:

  海鸥怯懦——非革命者海鸭企鹅假革命者

  海燕勇敢无私乐观坚定——革命先驱

  乌云

  狂风——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暴风雨——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海燕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而《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一直保留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艺术权威”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他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此外,《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学*本文对初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2.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掌握象征、对比的写法及其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欣赏散文诗的水*,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情感目标: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教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仅仅是走向这个问题或者带着这个问题走向未知深处的途径。

  同时此文文字精粹,蕴涵丰富,气势磅礴,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诗的韵律感,适于朗读。所以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难点:

  ①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作者塑造海燕形象,是把海燕放到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的。课文以暴风雨的发展过程为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暴风雨在孕育。第二幅:暴风雨迫*。第三幅:大海与乌云激烈斗争。这三幅画面的变换表明了形势的愈来愈险恶、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但海燕却更加镇定,愈战愈勇。海燕的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得到烘托和显现。把握住这一点,可以更好的体会“海燕” 精神的内涵,但对学生来说有些难。

  ②怎样拉*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读出自我”。

  因为此文是外国作品,时代比较久远,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写出的特殊文章,学生很难与之产生共鸣。如果一味的讲革命,讲象征意义,脱离学生的实际,很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分析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我想这样处理教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加强朗读。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朗读有多种形式,包括听录音、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海燕”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把握了。

  2.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除了正面展现海燕的形象外,作者还运用广阔的背景进行烘托,同时通过几种海鸟对暴风雨的恐惧万状和海燕搏击风云凌志的对比,增强了海燕形象的鲜明性和立体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帮助学生深入地把握海燕形象。

  ①纵向比较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以及感受海燕愈战愈勇的英姿。

  ②横向比较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比较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烘托出海燕那种乐观的、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3.淡化象征手法的学*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重要艺术特色,通常是教学的重点。本文的象征意象是一个纷繁浩大的意象系统,在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事物都能和当时俄国的社会现状一一对应。在短短不足600字的文章中营造出这样的象征系统不得不让人佩服高尔基的笔力。但是这恰恰又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乱哄哄的感觉。而且一节课中让学生理解所有的象征意向也不现实。所以我想只要让学生能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明白处于斗争双方各是什么。哪是正义的,哪是**的,知道几个重要形象的象征意义就行了。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突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淡化文章的政治色彩,拉*与学生距离。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我确立了以读带讲、点拨讨论、情境体验等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者的“导师”作用。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力求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学法指导

  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指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法,在求同析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包括文字、图片、课文朗诵的声音资料。

  四、教学程序

  1.导入

  上公开课,最好有个课前交流,拉*与学生的距离。我就给学生讲一个男性名叫海燕的故事,长辈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取得就是高尔基《海燕》的象征意,指的是一种品质和力量,希望孩子能像海燕搏击长空那样,英勇无畏,不屈不挠。

  这样导入,可以拉*学生与文本,与老师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也让学生初步领会“海燕”的精神内涵。

  如果没有时间的话,就出示海燕搏击长空的图片,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为后面的背景介绍节省时间。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搏(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对海燕进行歌颂)让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高尔基以及有关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重点明确这样几点:要知道高尔基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了解他的苦难童年,知道他的代表作。了解高尔基写《海燕》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题。

  3.朗读课文,感知艺术形象

  ①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要求仔细聆听,不看书,在板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②给学生时间,自由读。 ③朗读交流,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拿手的一段或几段来朗读。老师进行指导,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4.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以“作者是怎样塑造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的主问题入手,设计了这样三个思考题:

  ①文中三幅海上图景有什么变化?这对塑造海燕形象有何作用?(重点圈读三幅图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②随着暴风雨的逼*,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文中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寻读三幅图中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 ③课文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同时比较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这样通过纵向、横向的多角度的比较,使海燕这一艺术形象更加的鲜明而立体。我相信海燕的形象也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俊伟起来,这就说明,课堂教学已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5.拓展延伸

  读书要“知人论世”,不仅要读出作者,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在文中“读出自己”。这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丰富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设定这样的问题:

  《海燕》虽然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但是我们撇开这个背景,《海燕》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勇敢的海燕身上是不是可以找到答案呢?

  由于学生的年龄太小,生活阅历浅,很难有切身的体会,老师可以以身示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讲高尔基的故事,因为高尔基经历过苦难的童年,他的名字在俄文中就是“痛苦的”意思,他自己就是一只搏击长空,英勇无畏的海燕。用作者的故事来感染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高尔基的作品,并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最后给学生推荐高尔基的代表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想只要这节课能让学生感受到海燕形象的艺术魅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大喊一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能对高尔基的作品产生阅读的兴趣,我觉得这节课的目标就达到了。

  海燕说课稿 5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燕》。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第九课,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利用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课文展示的特殊情境。并在头脑中勾勒出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从而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另外,本文写于特殊的历史年代,与学生的社会环境相距甚远,理解象征手法的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海燕》的教学环节设计上,我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由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到通过朗读品味句子。分析海燕形象,进而讨论本课教学重点,即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乌云密布海浪滔天的图片,选用朗读录音并配以旋律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很快将学生带入朗读情境,在指导第一段的朗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朗读中须注意的重音 语气等之后,其它语段则由学生自主探讨领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我通过示范读、个别读、小组读及齐读等形式,不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在读中,学生充分感悟到文字之美,海燕形象之美及其精神之美。

  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则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这一深刻含义的前提,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象征手法的意义,再一次让学生在自主 合作 探究中品尝集体智慧的甘甜。

  一个多世纪前《海燕》的发表曾被人认为是吹响了的"战斗的号角",激励着俄国乃至世界众多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淡化了本文的政治色彩,而是将其与学生的学*生活相联系,讨论海燕形象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争做一只勇敢的"海燕".

  五、作业设计

  最后作业 拓展比较:老师发下引发的参读材料——联系郑振铎的《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仿句练*:如果高尔基《海燕》是奔腾咆哮的大江,那么郑振铎《海燕》则是低吟浅唱的小河;如果高尔基《海燕》是寒风呼啸的塞北,那么郑振铎《海燕》则是小桥流水的江南。

  六、板书设计:

  海 燕

  高尔基

  海燕 —— 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

  海鸭 —— 自私怯弱的不革命者(对比,烘托)

  企鹅

  —— **势力

  乌云

  狂风

  大海 —— 人民大众

  谢谢大家!

  海燕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文本特点及地位。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知识目标:学*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为: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学*品味文章用词及一些典型的写作技巧。

  难点为: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并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3、练*仿写法。练*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一小一大两个仿写练*,检测学生的学*效果。

  三、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读书入境法。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完成表格。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说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我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因为我认为对文本进行教学的设计,恰如庖丁解牛一般,好的设计要思路清晰有实效甚至会事半功倍。下面说说我的设计。

  我打算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有四个教学环节:导、读、写、思,尤其后两个环节都有一定的深度。

  第一步:导入新课。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从几幅美的图片谈起,有和谐生活的柔和美,有断臂维纳斯的残缺美,有运动场上的力量美……让孩子们感受美同时也激发他们去寻找《海燕》的美,感知《海燕》那美的语言美的图画!

  第二步:多样诵读。

  首先,听课文朗读,请你在听读中把握生字词和本文的朗读语调(包括朗读的停顿、快慢、轻重和语气),然后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朗读才华,要求放声动情,读出诗情、诗意、诗味,教师和学生一起给予朗读评价或朗读建议。

  其次,根据得到的朗读经验再自读文本,读后请仿照前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来概括海燕所展示的生命之美。这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最后,跳读文本,找出其中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完成表格,总结高尔基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准确的用词(“飞翔”、“飞舞”,“叫喊”、“号叫”,“穿过”、“掠起”)、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等)和写作技巧(对比、烘托,至于象征手法在后面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海燕形象时带出)。

  第三步:比照写作。

  观看海雕捕食影片,利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技巧进行描写。

  提示:(1)可以抓住海雕捕食时飞翔的姿态、动作等方面进行直接刻画,也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2)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此片段时间可灵活运用,时间充足就课堂写作,否则在观看完影片后将写作部分移至课下作为作业。

  第四步:沉思百年。

  沉思历史,理解象征的意义:首先由“漏审的疏忽”引出《海燕》具有革命性,设下悬念:“她的革命性表现在哪里呢?”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兴趣。然后教师出示历史背景,让他们做为审查官去查找文本的革命性。讨论之后总结:文本中的各形象有什么不同含义,再根据你对文本的理解为她拟一个副标题。教师在分析形象含义时指出这种写作手法叫做象征并作*易的介绍。该环节耗时最多,必要时教师要耐心指导。

  沉思自己,面对生活暴风雨:抛开历史意义,结合时代精神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赋予海燕新的象征意义。以作文形式表达:“假如我遭遇生活的暴风雨……”

  最后再次回顾四个环节,其中,导入、诵读和仿写在第一课时完成,学*诵读及本文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主攻海燕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意义,要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磨难,敢于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也正是语文教学具有人文关怀的体现。

  海燕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

  3、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提问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法。练*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仿说练*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快:导入新课。

  运用诗歌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出示海燕有关图片,进入《海燕》散文诗的学*氛围。

  第二块:诵读。

  ⒈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块:理解象征意义。

  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块:拓展延伸。

  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学*“海燕”精神的内涵,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

  海燕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

  3、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提问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法。练*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仿说练*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快:导入新课。

  运用诗歌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出示海燕有关图片,进入《海燕》散文诗的学*氛围。

  第二块:诵读。

  ⒈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块:理解象征意义。

  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块:拓展延伸。

  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学*“海燕”精神的内涵,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

  海燕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燕》。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程和说反思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作用:

  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它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音韵最铿锵、写法最典范的一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朗读能力、写作技巧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我把本文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握作品艺术形象及主题;学*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培养朗读及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海燕的形象;品析用词的准确性;训练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海燕的战斗精神,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

  本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学*本文典型的写作技巧。

  2、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学情分析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和训练后,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好在我班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多思,重视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导入课文——情景法

  初步感知——诵读法

  分析形象,品析语言——点拨法

  把握主题,学*写法——讨论法

  知识迁移——练*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上。具体的学法如下:

  1、情境体验法:激起学生学*本文的兴趣。

  2、读书入境法:训练学生朗读感知的能力。

  3、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4、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5、发散联想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说教程

  我打算用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文教学,第一课时:文本解读。第二课时:拓展

  实践。主要有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的最好刺激是对

  所学材料感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海燕搏击长空的视

  频,然后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海燕雄壮美的同时,进入到《海燕》

  散文诗的学*,并激发他们去寻找《海燕》的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视觉感官导入新课学*,以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兴趣。

  第二环节:多样诵读

  《海燕》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所以教学中要抓好朗读这一环节,我采取了以下三步:

  第一步: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在听读中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在听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一一落实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1、要求学生给生字词正音,教师订正明确。

  2、师生共同探讨本文感情基调,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按照前面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理出文中的艺术形象及描述的画面。然后教师指明学生回答文中塑造了哪几个艺术形象,描述了哪几幅画面并简要说明之。

  第三步:指明学生诵读。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段落展示朗读才华,要求放声动情,读出诗情、诗意、诗味。并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艺术形象的特征。

  设计说明:为了突破朗读这一教学重点,主要训练学生“听”、“读”的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洋溢的激情。

  第三环节:揣摩品味

  《海燕》是篇意蕴很丰富的文章,我们必须深入研读。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两步:

  第一步:自主学*:

  1、教师引导学生跳读文本,用勾画圈点法找出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

  的词句并进行自主品析,进而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点,体会本文用词的准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有的放矢,适时点拨,如:准确的用词(“飞翔”、“飞舞”、“穿过”、“掠起”等)、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反复等)。性格特点(勇猛矫健,英勇无畏,充满自信等)从而完成对语言的品析、对海燕性格的归纳。

  2、插播一段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短片,意在交代时代背景,

  让学生准确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进而领会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战斗精神,从而完成对海燕形象的分析、主题的挖掘、象征手法的理解等重难点的突破。

  第二步:合作探究:教师先要求学生研读文本,采用合作讨论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在学生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再明确答案。

  思考题:

  1、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有何变化?这是什么描写?作用何在?

  2、文章为什么要写海鸭、海鸥、企鹅等海鸟?

  3、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对不同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请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联系时代背景,想想它们各象征了什么?

  4、“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用它作全诗的结束语?

  5、文章题目是《海燕》,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替作者拟定一个副标题。

  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此环节正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经历了走进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的过程。

  第四环节:拓展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设计了几种练*,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想:引导学生由海燕形象联想到海燕精神及相关的人和事,进而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

  第二步:说:请学生从语言风格、形象塑造、写作技法三方面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海燕》美在——?(提示:准确生动的用词、灵活多变的句式、圆熟精湛的技巧、搏击风浪、勇敢无畏、乐观自信……)

  第三步:写:播放一段动物世界,让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方法技巧进行描写。(提示:可以抓住动物的姿态、动作等进行直接刻画,也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此环节时间可灵活运用,时间充足就课堂写作,否则在观看完影片后将写作部分移至课下作为作业。

  设计说明:为了延伸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五、说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多样诵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说话写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体验、感悟权利还给学生。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教学目标,最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

  海燕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文本特点及地位。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知识目标:学*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为: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学*品味文章用词及一些典型的写作技巧。

  难点为: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并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3、练*仿写法。练*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一小一大两个仿写练*,检测学生的学*效果。

  三、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读书入境法。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完成表格。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说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我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因为我认为对文本进行教学的设计,恰如庖丁解牛一般,好的设计要思路清晰有实效甚至会事半功倍。下面说说我的设计。

  我打算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有四个教学环节:导、读、写、思,尤其后两个环节都有一定的深度。

  第一步:导入新课。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从几幅美的图片谈起,有和谐生活的柔和美,有断臂维纳斯的残缺美,有运动场上的力量美……让孩子们感受美同时也激发他们去寻找《海燕》的美,感知《海燕》那美的语言美的图画!

  第二步:多样诵读。

  首先,听课文朗读,请你在听读中把握生字词和本文的朗读语调(包括朗读的停顿、快慢、轻重和语气),然后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朗读才华,要求放声动情,读出诗情、诗意、诗味,教师和学生一起给予朗读评价或朗读建议。

  其次,根据得到的朗读经验再自读文本,读后请仿照前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来概括海燕所展示的生命之美。这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最后,跳读文本,找出其中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完成表格,总结高尔基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准确的用词(“飞翔”、“飞舞”,“叫喊”、“号叫”,“穿过”、“掠起”)、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等)和写作技巧(对比、烘托,至于象征手法在后面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海燕形象时带出)。

  第三步:比照写作。

  观看海雕捕食影片,利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技巧进行描写。

  提示:(1)可以抓住海雕捕食时飞翔的姿态、动作等方面进行直接刻画,也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2)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此片段时间可灵活运用,时间充足就课堂写作,否则在观看完影片后将写作部分移至课下作为作业。

  第四步:沉思百年。

  沉思历史,理解象征的意义:首先由“漏审的疏忽”引出《海燕》具有革命性,设下悬念:“她的革命性表现在哪里呢?”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兴趣。然后教师出示历史背景,让他们做为审查官去查找文本的革命性。讨论之后总结:文本中的各形象有什么不同含义,再根据你对文本的理解为她拟一个副标题。教师在分析形象含义时指出这种写作手法叫做象征并作*易的介绍。该环节耗时最多,必要时教师要耐心指导。

  沉思自己,面对生活暴风雨:抛开历史意义,结合时代精神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赋予海燕新的象征意义。以作文形式表达:“假如我遭遇生活的暴风雨……”

  最后再次回顾四个环节,其中,导入、诵读和仿写在第一课时完成,学*诵读及本文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主攻海燕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意义,要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磨难,敢于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也正是语文教学具有人文关怀的体现。


咏柳说课稿范本十份(扩展3)

——《咏柳》说课稿(10)份

  《咏柳》说课稿 1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入境,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柳树枝叶翠绿,好像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无数柳条如同一根根柔软的丝带,纷纷下垂。“不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突出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那一片片细小精致的新叶,是哪个心灵手巧的人剪裁出来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这细巧的叶子裁剪出来的。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每句话读通顺。

  3、指导读课文,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1、自读诗歌前两行,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随机点拨,理解重点词语:碧玉、妆、万条、丝绦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2、同样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三四行的重点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

  3、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看着插图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评议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感情。

  2、看图练*背诵,好像是面对真实的情景作诗。可指名到讲台上看图背诵。

  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可以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咏柳》说课稿 2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咏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咏柳第一课时说课稿设计

  第二板块: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第三板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板块: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本课要写的生字“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正确,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我先出示生字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老师请来了一些小动物,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字,要仔细认一认。如果这些字你都能读正确,写正确,它们就能成为你的朋友啦。第二层次:写美观。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我范写,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静心写字的氛围,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下列内容,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

  飞直三千尺喜爱赞美

  疑银河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咏柳》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咏柳》。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春天为人文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爷爷植树》这三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春天的足迹,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感受春天。

  古诗《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说教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六、说学法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后,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接着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解题并介绍作者,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指导。“碧、绿、剪”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碧”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并且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学*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这样让学生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

  (四)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诗意情感及学*古诗方法:

  (1)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叶子,好像是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2)主题感悟:《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提问:春风还剪出了什么?拓展学生想象。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简洁明了为主,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以加深记忆。

  九、说练*

  1、(检查背诵情况)碧玉妆成一树高,()。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检查比喻手法掌握情况)《咏柳》的前两句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柳叶比(),因为两者()相同;把柳条比作(),因为两者的()和()相似,体现了柳条的柔美。

  十、说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十一、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教学中,应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

  2、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及找识字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3、注意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消解写作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4、二年级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课堂上既需要想法调动孩子们学*积极性,又要掌控好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过长。

  《咏柳》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选文缘由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文本魅力

  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咏柳》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二、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够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准确认读两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范读、指名读、挑战读、竞赛读、配音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激起学生美美地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

  2、始终以美为线索,让美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诗歌中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真切感受春天柳树之美,感受祖国诗歌文化之美。

  五、教法学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感受美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好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来连通师生的心。

  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探究美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接着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写好“裁”等难写的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质疑问难,品读鉴赏——品析美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读中入境,体验升华——想象美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边吟边想象诗歌的意境,然后让学生交流读诗时,眼前浮现的景象。此时的诗歌,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有的学生说,我看见一位诗人正在作诗,旁边有一排排柳树,一阵微风吹来,柳枝摇摇摆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波光粼粼的湖面,岸边的柳条垂下来特别美。接着我通过优美流畅的语言和课件描绘我眼中的景象,通过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配上吟诵《咏柳》的音乐,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最后让学生做一回诗人,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也可以背一背古诗。这样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对春天的赞美的创作用意。

  (五)趣味作业,迁移运用——拓展美

  学完这首诗后,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趣味作业,

  ①我会唱。

  ②我会画。

  ③我会写。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咏柳》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选文缘由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文本魅力

  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咏柳》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二、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够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准确认读两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范读、指名读、挑战读、竞赛读、配音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激起学生美美地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

  2、始终以美为线索,让美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诗歌中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真切感受春天柳树之美,感受祖国诗歌文化之美。

  五、教法学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感受美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好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来连通师生的心。

  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探究美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接着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写好“裁”等难写的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质疑问难,品读鉴赏——品析美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读中入境,体验升华——想象美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边吟边想象诗歌的意境,然后让学生交流读诗时,眼前浮现的景象。此时的诗歌,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有的学生说,我看见一位诗人正在作诗,旁边有一排排柳树,一阵微风吹来,柳枝摇摇摆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波光粼粼的湖面,岸边的柳条垂下来特别美。接着我通过优美流畅的语言和课件描绘我眼中的景象,通过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配上吟诵《咏柳》的音乐,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最后让学生做一回诗人,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也可以背一背古诗。这样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对春天的赞美的创作用意。

  (五)趣味作业,迁移运用——拓展美

  学完这首诗后,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趣味作业,

  ①我会唱。

  ②我会画。

  ③我会写。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咏柳》说课稿 6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咏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咏柳第一课时说课稿设计

  第二板块: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第三板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板块: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本课要写的生字“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正确,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我先出示生字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老师请来了一些小动物,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字,要仔细认一认。如果这些字你都能读正确,写正确,它们就能成为你的朋友啦。第二层次:写美观。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我范写,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静心写字的氛围,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下列内容,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

  飞直三千尺喜爱赞美

  疑银河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咏柳》说课稿 7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下面,我着重谈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一首春天的诗。接着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再进行过渡:柳树真美呀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没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赞美春天的诗,(出示诗)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读通畅,对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既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又为深入理解诗奠定基础。

  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一定对一些词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诗中三个比喻句的理解可能还不透彻,我会逐一出示课件,让学生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来来的嫩叶写出柳树颜色碧绿生机勃勃。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的特点。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接着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配乐诗朗诵,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再让学模仿练读,更好的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咏柳》说课稿 8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咏柳》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咏柳》。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春天为人文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爷爷植树》这三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春天的足迹,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感受春天。

  古诗《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说教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六、说学法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后,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接着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解题并介绍作者,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指导。“碧、绿、剪”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碧”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并且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学*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这样让学生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

  (四)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诗意情感及学*古诗方法:

  (1)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叶子,好像是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2)主题感悟:《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提问:春风还剪出了什么?拓展学生想象。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简洁明了为主,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以加深记忆。

  九、说练*

  1、(检查背诵情况)碧玉妆成一树高,()。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检查比喻手法掌握情况)《咏柳》的前两句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柳叶比(),因为两者()相同;把柳条比作(),因为两者的()和()相似,体现了柳条的柔美。

  十、说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十一、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教学中,应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

  2、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及找识字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3、注意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消解写作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4、二年级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课堂上既需要想法调动孩子们学*积极性,又要掌控好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过长。

  《咏柳》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柳》一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亲*自然”为主题展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文精神,歌颂着生命的美丽。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物佳作,诗歌歌咏了早春的柳树,既有鲜活的形象、新奇的比喻,还有响亮的音节。整首诗基调清新、明快,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识记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课后的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观察柳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能说出“谁裁出、似剪刀”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图画,联系生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的局限性,把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感悟诗歌意境。因此我采用导读、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

  读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朗读、交流和勾画圈点等方法学*,在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中朗读诗歌,感受春天之美、中华语言之美。 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这首诗的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季。”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生答:“柳树刚刚发芽。”接着我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至此,生字教学已解决了字音、字形的问题。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

  指导。“裁、垂、谁”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垂”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在学生书写时我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笔顺、笔画是否正确。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由整体观察柳树,描述柳树的样子。再局部观察那些倒垂下来的柳枝,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一样,翠绿晶莹,美极了。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时,柳树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朗读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我又说“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诗?”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知柳树的高大碧绿、婀娜多姿。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在

  一次次朗读中了解诗人不仅赞美柳树,还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四)、体会意境,熟读成诵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1)体会意境

  我再次配乐朗诵《咏柳》,让学生闭目想象意境,之后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又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2)让学生吟诵本诗。

  通过“我来做诗人”的活动。学生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古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赞美春天的创作用意。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看板书进行总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垂下碧绿的枝条,晶莹透亮。那在风中轻扬的细长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巧手裁剪出来的。

  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说说、画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说板书设计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板书设计中,我利用简笔画,清晰直观的把柳树碧绿的颜色、体态轻盈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咏柳说课稿范本十份(扩展4)

——咏柳说课稿菁选

咏柳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柳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咏柳说课稿1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入境,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柳树枝叶翠绿,好像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无数柳条如同一根根柔软的丝带,纷纷下垂。“不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突出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那一片片细小精致的新叶,是哪个心灵手巧的人剪裁出来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这细巧的叶子裁剪出来的。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每句话读通顺。

  3、指导读课文,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1、自读诗歌前两行,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随机点拨,理解重点词语:碧玉、妆、万条、丝绦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2、同样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三四行的重点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

  3、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看着插图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

  (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评议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感情。

  2、看图练*背诵,好像是面对真实的情景作诗。可指名到讲台上看图背诵。

  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可以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咏柳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三、说教法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四、说教学流程

  1.解析“摇篮”导入,并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范读

  3。学生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4)学*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 采蘑菇 挖野菜 逗松鼠 捉蜻蜓

  逮蝈蝈 看夕阳 赏明月 数星星

  5。初读课文,了解祖先的摇篮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小节。

  (2)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

  (3)分组讨论:第1小节写了祖先的摇篮的什么特点?

  (写了祖先的摇篮很大。)

  (4)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

  (5)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些什么?

  (6)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7)教师范读第2、3小节,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8)学生练读第2、3小节。

  (9)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10)想一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说一说。(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中会做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置身于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中,你会做些什么?

  六、说板书

  祖先的摇篮

  摘野果 和野兔赛跑

  掏鹊蛋 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 捉红蜻蜓

  采野蔷薇 逮绿蝈蝈

  原始森林 苍苍茫茫

  七、教学感悟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课前学生的预*到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养成独立学*的良好*惯。

咏柳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柳》一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亲*自然”为主题展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文精神,歌颂着生命的美丽。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物佳作,诗歌歌咏了早春的柳树,既有鲜活的形象、新奇的比喻,还有响亮的音节。整首诗基调清新、明快,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识记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课后的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观察柳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能说出“谁裁出、似剪刀”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图画,联系生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的局限性,把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感悟诗歌意境。因此我采用导读、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

  读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朗读、交流和勾画圈点等方法学*,在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中朗读诗歌,感受春天之美、中华语言之美。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这首诗的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季。”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生答:“柳树刚刚发芽。”接着我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至此,生字教学已解决了字音、字形的问题。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

  指导。“裁、垂、谁”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垂”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在学生书写时我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笔顺、笔画是否正确。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由整体观察柳树,描述柳树的样子。再局部观察那些倒垂下来的柳枝,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一样,翠绿晶莹,美极了。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时,柳树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朗读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我又说“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诗?”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知柳树的高大碧绿、婀娜多姿。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在

  一次次朗读中了解诗人不仅赞美柳树,还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四)、体会意境,熟读成诵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1)体会意境

  我再次配乐朗诵《咏柳》,让学生闭目想象意境,之后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又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2)让学生吟诵本诗。

  通过“我来做诗人”的活动。学生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古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赞美春天的创作用意。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看板书进行总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垂下碧绿的枝条,晶莹透亮。那在风中轻扬的细长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巧手裁剪出来的。

  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说说、画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说板书设计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板书设计中,我利用简笔画,清晰直观的把柳树碧绿的颜色、体态轻盈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咏柳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咏柳》。

  一、说教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二、说学情

  这首诗是描绘了春天里一种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整首诗也浅白易懂,读来非常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得欲望。因而我在教学中初从实景入手引导畅说所见;然后指导学生自读自认,自由吟诵来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最后达到吟诵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生字,会写“柳、丝”。

  2、通过古诗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四、说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五、说学法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情境创设、自读自想、边看边说等方法学*。为了充分体系那学生是学*的主人,所以我运用最多的便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想象画面,感悟情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说说、读读,吟吟,诵诵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下面,我着重谈谈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画

  课前我以一首《我的家乡——我的枝江》这首歌为引子,引出孩子们最熟悉的家乡景色,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五柳公园的话题说到春柳图,然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接着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一首春天的诗。并且在此环节还要完成认咏,写柳的任务。

  二、初读—入诗

  有了前面的情境创设及铺垫,首先用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把学生引领学生带进诗中。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学生自读自学后,我采用齐读、开火车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写好“丝”字并给生字介绍词语朋友。此环节的最后一步是让学生将正确读整首诗。从上课后的效果看,这两个环节的把握也是非常得当的。

  三、品读——入境

  起初这个环节我是想借助学生的边读边想象着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但今早上反复一斟酌自己的这个环节二年级的孩子怎么会有读出诗味的能力了,而且学法指导不明确,于是我临时更改了当时的设计初衷,把此环节定为边读边想,边想边吟,同时告诉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诗的味道便会水到渠成。看到学生们高昂的小手,强烈的吟诵欲望,我才发现我的更改是合适的。

  四、吟诵—入情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二月的春风吹呀吹呀吹绿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红了桃花,春天多美呀,喜欢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试着背诵古文,积累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最后引用雪莱的名言,旨在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想象,渗透生活经验、学*方法,哪就是鼓励多到春天里,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

  七、说预期效果及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同时,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第三,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咏柳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选文缘由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文本魅力

  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咏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准确认读两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范读、指名读、挑战读、竞赛读、配音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激起学生美美地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

  2、始终以美为线索,让美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诗歌中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真切感受春天柳树之美,感受祖国诗歌文化之美。

  五、教法学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感受美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来连通师生的心。

  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探究美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写好“裁”等难写的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质疑问难,品读鉴赏——品析美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读中入境,体验升华——想象美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边吟边想象诗歌的意境,然后让学生交流读诗时,眼前浮现的景象。此时的诗歌,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有的学生说,我看见一位诗人正在作诗,旁边有一排排柳树,一阵微风吹来,柳枝摇摇摆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波光粼粼的湖面,岸边的柳条垂下来特别美。接着我通过优美流畅的语言和课件描绘我眼中的景象,通过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配上吟诵《咏柳》的音乐,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最后让学生做一回诗人,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也可以背一背古诗。这样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对春天的赞美的创作用意。

  (五)趣味作业,迁移运用——拓展美

  学完这首诗后,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趣味作业,

  ①我会唱。

  ②我会画。

  ③我会写。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咏柳说课稿6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咏柳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听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诵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诵的目的。

  5。演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1。课前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便于学生记忆和背诵,又能让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以及赞颂春天的主题。

  碧玉 —— 青翠

  咏——赞美

  丝绦 —— 柔顺

咏柳说课稿8

  一、说教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本文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读完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学*。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写本课9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目标1、2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可通过多读成诵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验,逐渐能够背诵课文。结合本课,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并在上课时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目标3是难点,通过课件展示资料图片,和课外延伸的小诗入手,使学生明白了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爱心。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情景激趣法”、“指导朗读法”、“故事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朗读法”、“练*法”、“小组合作法”、“歌唱法”等形式的`学*方法来教、学本课。力求紧密结合课文,贴*学生心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先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学*雷锋好榜样》,出示图片导入,板书,并随即讲解“锋”“叔”二字。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雷锋的资料,讲讲雷锋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首先利用视频播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听范读,熟悉课文。然后自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勾出生字,标出小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字词。教师只重点强调几个易错字的读音:如“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字音读准了,接下来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同桌的小伙伴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同桌互相读,互相正音。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读出感情。

  最后,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开动脑筋想一想:雷锋叔叔到过那里?他在那里做了什么好事?边想边做上记号。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课文的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迷路的孩子?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年迈的大娘?让学生提出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3。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首先学*第一、二小节

  学*第一、二小节朗读时,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讲解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

  边读边想这两小节中,雷锋都帮助了谁?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雷锋叔叔帮助了小孩儿的?体会“蒙蒙”、“冒着”的意思。

  然后学*第三、四小节。法与第二小节差不多。要体会“荆棘”的意思。

  下一个环节,听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做想象,如果你是那个迷路的孩子,或是年迈的大娘,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学*第五小节。提示雷锋叔叔在长长的小溪边帮助了迷路的孩子;在弯弯的小路上帮助了年迈的大娘。他还会到哪儿呢?我们大家愿意去寻找他好吗?引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把第五小节读一读。并指导第五小节的第一句的朗读,要注意:读出急迫寻觅的感觉。然后突破重点。引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讨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雷锋叔叔真的会出现吗?这里的“雷锋叔叔”指的是谁?

  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展示现实生活中“雷锋”图片,让学生体会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懂得谁为人们做了好事,谁就是“活雷锋”。

  最后,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学*伙伴,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活雷锋。

  四、巩固练*积累“弯弯的小路”、“晶莹的露珠”这样的词语吗。试着用这些词说话,或再找一些这样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这篇课文中语言的优美。

  五、板书设计

  抓住诗歌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条理。

  小溪 抱过迷路的孩子

  处处 爱的奉献——雷锋精神

  小路 背过年迈的大娘

咏柳说课稿9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咏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咏柳第一课时说课稿设计

  第二板块: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第三板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板块: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本课要写的生字“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正确,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我先出示生字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老师请来了一些小动物,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字,要仔细认一认。如果这些字你都能读正确,写正确,它们就能成为你的朋友啦。第二层次:写美观。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我范写,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静心写字的氛围,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下列内容,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

  飞直三千尺喜爱赞美

  疑银河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咏柳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懂得做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焦、喘、截”3个生字,会写“焦、望、费、算”4个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自主性。

  2、情景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3、朗读教学法:

  生是学*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开始上课先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课题: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有个名字叫《揠苗助长》,是一个寓言故事。接着在学生讨论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我简单介绍: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那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包含这什么道理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顺利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中。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交流方法。《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必须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的障碍,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语文学*之中,才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不过本课生字并不多,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识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导学生先自主学*,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教互评,教师点拨等方式,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区别比较法、部件分析法,动作演示法、自编儿歌法等。

  2、学生再读课文,并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体现尊重学生选择,以生为本,体现个性化阅读。

  3、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xxxxxxxxxxx,就把禾苗xxxxxxxxxxx,结果xxxxxxxxxxxxxxxxxxx。引导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文会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有了这个浅层次的理解。为下面深层次的学*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种田人心情变化两个方面展开学*与讨论。抓住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学*基础上交流讨论,同时以读贯穿始终。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画出有关的词语”,再如“此时,农夫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读一下”如:课文的最后提出“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回家,他会怎样对他的父亲说”“而农夫听了儿子的话,看见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他会说些什么呢?”。就这样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指导、通过想象补白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的急切、兴奋、得意、后悔;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感、培养语感。这样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想象创造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将较深刻的寓意层层推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纪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降低了难度,三全其美。

  (五)文本延伸,训练语言。

  在课末,通过“复述故事”、“运用词语”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学生复述。

  五、说效果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认为我的这课时设计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文学*能力,突出了四个亮点:

  1、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提高了认字能力。

  2、注重书写指导,培养了良好书写*惯。

  3、以读为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注重语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

咏柳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下面,我着重谈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一首春天的诗。接着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再进行过渡:柳树真美呀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没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赞美春天的诗,(出示诗)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读通畅,对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既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又为深入理解诗奠定基础。

  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一定对一些词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诗中三个比喻句的理解可能还不透彻,我会逐一出示课件,让学生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来来的嫩叶写出柳树颜色碧绿生机勃勃。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的特点。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接着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配乐诗朗诵,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再让学模仿练读,更好的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 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 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 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咏柳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咏柳》。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春天为人文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爷爷植树》这三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春天的足迹,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感受春天。

  古诗《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说教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六、说学法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后,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接着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解题并介绍作者,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指导。“碧、绿、剪”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碧”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并且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学*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这样让学生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

  (四)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诗意情感及学*古诗方法:

  (1)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叶子,好像是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2)主题感悟:《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提问:春风还剪出了什么?拓展学生想象。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简洁明了为主,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以加深记忆。

  九、说练*

  1.(检查背诵情况)碧玉妆成一树高,()。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检查比喻手法掌握情况)《咏柳》的前两句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柳叶比(),因为两者()相同;把柳条比作(),因为两者的()和()相似,体现了柳条的柔美。

  十、说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十一、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教学中,应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

  2.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及找识字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3.注意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消解写作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4.二年级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课堂上既需要想法调动孩子们学*积极性,又要掌控好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过长。

咏柳说课稿13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下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中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绝句》《草》等诗。学生背完后,教师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第八课《古诗两首》也都是描写春天景物的诗。请同学先自由读《咏柳》一诗。

  二、指导预*,划出不懂的字、词。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然后听录音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接着指名读课文,正音。引导学生质疑,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问题提出来。

  三、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并按此方法指导学生自学。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古诗学*的方法:

  (1)解字词;

  (2)明诗意;

  (3)赏意境;

  (4)诵诗句。

  先学*一、二行诗。

  以小组为单位学*,先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咏、碧玉、妆、万条、丝绦”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小组自学后,进行反馈,检查自学效果,先指名说说以上字词的意思,老师重点点拨:万条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并让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里江陵一日还”,“危楼高百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并指出此处用了夸张的手法。在理解诗意时,老师重点点拨一、二行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即把嫩绿的柳树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丝带。

  一、二行诗学完后,小结一下学法:先解字词,再明诗意,接着让学生自学三、四行,重点理解“不知、细叶、裁、似”的含义,讨论三、四行诗意。学生自学后,交流自学情况,老师重点点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运用了设问、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这一问一答,问得新奇,答得有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是全诗的妙处所在,也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抒发了诗人对春光赞美的喜悦心情。

  理解一至四行的字义、诗意后,老师小结学法。接着就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并进行讨论: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在反馈时,老师适时点拨: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万条写出了柳枝数量多,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以及把春风比作剪刀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春天,赞美生命的萌发,赞美大自然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

  接着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并达到熟读成诵。

  四、迁移运用,培养能力。

  《咏柳》这首诗描写了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描写春天的一处景物(如:稻田、油菜田、荆江大堤等),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咏柳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柳》一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亲*自然”为主题展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文精神,歌颂着生命的美丽。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物佳作,诗歌歌咏了早春的柳树,既有鲜活的形象、新奇的比喻,还有响亮的音节。整首诗基调清新、明快,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识记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课后的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观察柳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能说出“谁裁出、似剪刀”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图画,联系生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的局限性,把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感悟诗歌意境。因此我采用导读、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

  读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朗读、交流和勾画圈点等方法学*,在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中朗读诗歌,感受春天之美、中华语言之美。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这首诗的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季。”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生答:“柳树刚刚发芽。”接着我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至此,生字教学已解决了字音、字形的问题。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

  指导。“裁、垂、谁”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垂”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在学生书写时我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笔顺、笔画是否正确。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由整体观察柳树,描述柳树的样子。再局部观察那些倒垂下来的柳枝,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一样,翠绿晶莹,美极了。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时,柳树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朗读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我又说“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诗?”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知柳树的高大碧绿、婀娜多姿。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在

  一次次朗读中了解诗人不仅赞美柳树,还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四)、体会意境,熟读成诵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1)体会意境

  我再次配乐朗诵《咏柳》,让学生闭目想象意境,之后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又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2)让学生吟诵本诗。

  通过“我来做诗人”的活动。学生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古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赞美春天的创作用意。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看板书进行总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垂下碧绿的枝条,晶莹透亮。那在风中轻扬的细长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巧手裁剪出来的。

  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说说、画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说板书设计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板书设计中,我利用简笔画,清晰直观的把柳树碧绿的颜色、体态轻盈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咏柳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懂得做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焦、喘、截”3个生字,会写“焦、望、费、算”4个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自主性。

  2。情景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3。朗读教学法:

  生是学*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开始上课先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课题: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有个名字叫《揠苗助长》,是一个寓言故事。接着在学生讨论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我简单介绍: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那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包含这什么道理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顺利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中。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交流方法。《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必须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的障碍,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语文学*之中,才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不过本课生字并不多,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识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导学生先自主学*,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教互评,教师点拨等方式,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区别比较法、部件分析法,动作演示法、自编儿歌法等。

  2.学生再读课文,并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体现尊重学生选择,以生为本,体现个性化阅读。

  3。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xxxxxxxxxxx,就把禾苗xxxxxxxxxxx,结果xxxxxxxxxxxxxxxxxxx。引导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文会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有了这个浅层次的理解。为下面深层次的学*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种田人心情变化两个方面展开学*与讨论。抓住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学*基础上交流讨论,同时以读贯穿始终。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画出有关的词语”,再如“此时,农夫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读一下”如:课文的最后提出“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回家,他会怎样对他的父亲说”“而农夫听了儿子的话,看见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他会说些什么呢?”。就这样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指导、通过想象补白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的急切、兴奋、得意、后悔;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感、培养语感。这样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想象创造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将较深刻的寓意层层推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纪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降低了难度,三全其美。

  (五)文本延伸,训练语言。

  在课末,通过“复述故事”、“运用词语”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学生复述。

  五、说效果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认为我的这课时设计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文学*能力,突出了四个亮点:1、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提高了认字能力。2。注重书写指导,培养了良好书写*惯 3。以读为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4。注重语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


咏柳说课稿范本十份(扩展5)

——咏柳说课稿菁选

咏柳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柳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柳说课稿1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咏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咏柳第一课时说课稿设计

  第二板块: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第三板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板块: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本课要写的生字“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正确,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我先出示生字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老师请来了一些小动物,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字,要仔细认一认。如果这些字你都能读正确,写正确,它们就能成为你的朋友啦。第二层次:写美观。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我范写,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静心写字的氛围,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下列内容,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

  飞直三千尺喜爱赞美

  疑银河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咏柳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咏柳》。

  一、说教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二、说学情

  这首诗是描绘了春天里一种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整首诗也浅白易懂,读来非常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得欲望。因而我在教学中初从实景入手引导畅说所见;然后指导学生自读自认,自由吟诵来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最后达到吟诵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生字,会写“柳、丝”。

  2、通过古诗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四、说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五、说学法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情境创设、自读自想、边看边说等方法学*。为了充分体系那学生是学*的主人,所以我运用最多的便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想象画面,感悟情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说说、读读,吟吟,诵诵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下面,我着重谈谈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画

  课前我以一首《我的家乡——我的枝江》这首歌为引子,引出孩子们最熟悉的家乡景色,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五柳公园的话题说到春柳图,然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接着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一首春天的诗。并且在此环节还要完成认咏,写柳的任务。

  二、初读—入诗

  有了前面的情境创设及铺垫,首先用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把学生引领学生带进诗中。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学生自读自学后,我采用齐读、开火车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写好“丝”字并给生字介绍词语朋友。此环节的最后一步是让学生将正确读整首诗。从上课后的效果看,这两个环节的.把握也是非常得当的。

  三、品读——入境

  起初这个环节我是想借助学生的边读边想象着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但今早上反复一斟酌自己的这个环节二年级的孩子怎么会有读出诗味的能力了,而且学法指导不明确,于是我临时更改了当时的设计初衷,把此环节定为边读边想,边想边吟,同时告诉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诗的味道便会水到渠成。看到学生们高昂的小手,强烈的吟诵欲望,我才发现我的更改是合适的。

  四、吟诵—入情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二月的春风吹呀吹呀吹绿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红了桃花,春天多美呀,喜欢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试着背诵古文,积累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最后引用雪莱的名言,旨在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想象,渗透生活经验、学*方法,哪就是鼓励多到春天里,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

  七、说预期效果及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同时,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第三,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咏柳说课稿3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下面,我着重谈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一首春天的诗。接着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再进行过渡:柳树真美呀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没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赞美春天的诗,(出示诗)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读通畅,对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既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又为深入理解诗奠定基础。

  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一定对一些词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诗中三个比喻句的理解可能还不透彻,我会逐一出示课件,让学生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来来的嫩叶写出柳树颜色碧绿生机勃勃。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的特点。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接着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配乐诗朗诵,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再让学模仿练读,更好的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 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 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 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咏柳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柳》一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亲*自然”为主题展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文精神,歌颂着生命的美丽。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物佳作,诗歌歌咏了早春的柳树,既有鲜活的形象、新奇的比喻,还有响亮的音节。整首诗基调清新、明快,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识记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课后的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观察柳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能说出“谁裁出、似剪刀”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图画,联系生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的局限性,把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感悟诗歌意境。因此我采用导读、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

  读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朗读、交流和勾画圈点等方法学*,在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中朗读诗歌,感受春天之美、中华语言之美。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这首诗的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季。”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生答:“柳树刚刚发芽。”接着我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至此,生字教学已解决了字音、字形的问题。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

  指导。“裁、垂、谁”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垂”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在学生书写时我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笔顺、笔画是否正确。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由整体观察柳树,描述柳树的样子。再局部观察那些倒垂下来的柳枝,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一样,翠绿晶莹,美极了。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时,柳树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朗读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我又说“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诗?”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知柳树的高大碧绿、婀娜多姿。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在

  一次次朗读中了解诗人不仅赞美柳树,还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四)、体会意境,熟读成诵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1)体会意境

  我再次配乐朗诵《咏柳》,让学生闭目想象意境,之后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又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2)让学生吟诵本诗。

  通过“我来做诗人”的活动。学生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古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赞美春天的创作用意。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看板书进行总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垂下碧绿的枝条,晶莹透亮。那在风中轻扬的细长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巧手裁剪出来的。

  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说说、画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说板书设计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板书设计中,我利用简笔画,清晰直观的把柳树碧绿的颜色、体态轻盈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咏柳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选文缘由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文本魅力

  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咏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准确认读两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范读、指名读、挑战读、竞赛读、配音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激起学生美美地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

  2、始终以美为线索,让美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诗歌中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真切感受春天柳树之美,感受祖国诗歌文化之美。

  五、教法学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感受美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来连通师生的心。

  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探究美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写好“裁”等难写的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质疑问难,品读鉴赏——品析美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读中入境,体验升华——想象美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边吟边想象诗歌的意境,然后让学生交流读诗时,眼前浮现的景象。此时的诗歌,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有的学生说,我看见一位诗人正在作诗,旁边有一排排柳树,一阵微风吹来,柳枝摇摇摆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波光粼粼的湖面,岸边的柳条垂下来特别美。接着我通过优美流畅的语言和课件描绘我眼中的景象,通过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配上吟诵《咏柳》的音乐,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最后让学生做一回诗人,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也可以背一背古诗。这样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对春天的赞美的创作用意。

  (五)趣味作业,迁移运用——拓展美

  学完这首诗后,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趣味作业,

  ①我会唱。

  ②我会画。

  ③我会写。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咏柳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懂得做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焦、喘、截”3个生字,会写“焦、望、费、算”4个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自主性。

  2。情景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3。朗读教学法:

  生是学*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开始上课先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课题: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有个名字叫《揠苗助长》,是一个寓言故事。接着在学生讨论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我简单介绍: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那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包含这什么道理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顺利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中。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交流方法。《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必须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的障碍,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语文学*之中,才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不过本课生字并不多,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识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导学生先自主学*,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教互评,教师点拨等方式,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区别比较法、部件分析法,动作演示法、自编儿歌法等。

  2.学生再读课文,并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体现尊重学生选择,以生为本,体现个性化阅读。

  3。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xxxxxxxxxxx,就把禾苗xxxxxxxxxxx,结果xxxxxxxxxxxxxxxxxxx。引导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文会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有了这个浅层次的理解。为下面深层次的学*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种田人心情变化两个方面展开学*与讨论。抓住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学*基础上交流讨论,同时以读贯穿始终。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画出有关的词语”,再如“此时,农夫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读一下”如:课文的最后提出“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回家,他会怎样对他的父亲说”“而农夫听了儿子的话,看见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他会说些什么呢?”。就这样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指导、通过想象补白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的急切、兴奋、得意、后悔;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感、培养语感。这样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想象创造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将较深刻的寓意层层推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纪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降低了难度,三全其美。

  (五)文本延伸,训练语言。

  在课末,通过“复述故事”、“运用词语”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学生复述。

  五、说效果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认为我的这课时设计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文学*能力,突出了四个亮点:1、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提高了认字能力。2。注重书写指导,培养了良好书写*惯 3。以读为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4。注重语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

咏柳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柳》一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亲*自然”为主题展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文精神,歌颂着生命的美丽。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物佳作,诗歌歌咏了早春的柳树,既有鲜活的形象、新奇的比喻,还有响亮的音节。整首诗基调清新、明快,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识记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课后的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观察柳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能说出“谁裁出、似剪刀”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图画,联系生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的局限性,把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感悟诗歌意境。因此我采用导读、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

  读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朗读、交流和勾画圈点等方法学*,在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中朗读诗歌,感受春天之美、中华语言之美。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这首诗的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季。”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生答:“柳树刚刚发芽。”接着我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至此,生字教学已解决了字音、字形的问题。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

  指导。“裁、垂、谁”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垂”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在学生书写时我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笔顺、笔画是否正确。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由整体观察柳树,描述柳树的样子。再局部观察那些倒垂下来的柳枝,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一样,翠绿晶莹,美极了。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时,柳树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朗读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我又说“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诗?”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知柳树的高大碧绿、婀娜多姿。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在

  一次次朗读中了解诗人不仅赞美柳树,还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四)、体会意境,熟读成诵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1)体会意境

  我再次配乐朗诵《咏柳》,让学生闭目想象意境,之后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又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2)让学生吟诵本诗。

  通过“我来做诗人”的活动。学生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古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赞美春天的创作用意。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看板书进行总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垂下碧绿的枝条,晶莹透亮。那在风中轻扬的细长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巧手裁剪出来的。

  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说说、画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说板书设计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板书设计中,我利用简笔画,清晰直观的把柳树碧绿的颜色、体态轻盈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咏柳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懂得做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焦、喘、截”3个生字,会写“焦、望、费、算”4个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自主性。

  2、情景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3、朗读教学法:

  生是学*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开始上课先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课题: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有个名字叫《揠苗助长》,是一个寓言故事。接着在学生讨论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我简单介绍: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那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包含这什么道理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顺利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中。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交流方法。《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必须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的障碍,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语文学*之中,才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不过本课生字并不多,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识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导学生先自主学*,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教互评,教师点拨等方式,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区别比较法、部件分析法,动作演示法、自编儿歌法等。

  2、学生再读课文,并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体现尊重学生选择,以生为本,体现个性化阅读。

  3、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xxxxxxxxxxx,就把禾苗xxxxxxxxxxx,结果xxxxxxxxxxxxxxxxxxx。引导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文会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有了这个浅层次的理解。为下面深层次的学*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种田人心情变化两个方面展开学*与讨论。抓住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学*基础上交流讨论,同时以读贯穿始终。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画出有关的词语”,再如“此时,农夫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读一下”如:课文的最后提出“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回家,他会怎样对他的父亲说”“而农夫听了儿子的话,看见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他会说些什么呢?”。就这样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指导、通过想象补白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的急切、兴奋、得意、后悔;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感、培养语感。这样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想象创造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将较深刻的寓意层层推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纪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降低了难度,三全其美。

  (五)文本延伸,训练语言。

  在课末,通过“复述故事”、“运用词语”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学生复述。

  五、说效果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认为我的这课时设计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文学*能力,突出了四个亮点:

  1、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提高了认字能力。

  2、注重书写指导,培养了良好书写*惯。

  3、以读为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注重语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

咏柳说课稿9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咏柳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听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诵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诵的目的。

  5。演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1。课前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便于学生记忆和背诵,又能让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以及赞颂春天的主题。

  碧玉 —— 青翠

  咏——赞美

  丝绦 —— 柔顺

咏柳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三、说教法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四、说教学流程

  1.解析“摇篮”导入,并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范读

  3。学生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4)学*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 采蘑菇 挖野菜 逗松鼠 捉蜻蜓

  逮蝈蝈 看夕阳 赏明月 数星星

  5。初读课文,了解祖先的摇篮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小节。

  (2)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

  (3)分组讨论:第1小节写了祖先的摇篮的什么特点?

  (写了祖先的摇篮很大。)

  (4)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

  (5)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些什么?

  (6)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7)教师范读第2、3小节,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8)学生练读第2、3小节。

  (9)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10)想一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说一说。(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中会做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置身于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中,你会做些什么?

  六、说板书

  祖先的摇篮

  摘野果 和野兔赛跑

  掏鹊蛋 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 捉红蜻蜓

  采野蔷薇 逮绿蝈蝈

  原始森林 苍苍茫茫

  七、教学感悟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课前学生的预*到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养成独立学*的良好*惯。

咏柳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本文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读完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学*。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写本课9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目标1、2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可通过多读成诵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验,逐渐能够背诵课文。结合本课,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并在上课时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目标3是难点,通过课件展示资料图片,和课外延伸的小诗入手,使学生明白了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爱心。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情景激趣法”、“指导朗读法”、“故事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朗读法”、“练*法”、“小组合作法”、“歌唱法”等形式的学*方法来教、学本课。力求紧密结合课文,贴*学生心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先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学*雷锋好榜样》,出示图片导入,板书,并随即讲解“锋”“叔”二字。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雷锋的资料,讲讲雷锋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首先利用视频播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听范读,熟悉课文。然后自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勾出生字,标出小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字词。教师只重点强调几个易错字的读音:如“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字音读准了,接下来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同桌的小伙伴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同桌互相读,互相正音。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读出感情。

  最后,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开动脑筋想一想:雷锋叔叔到过那里?他在那里做了什么好事?边想边做上记号。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课文的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迷路的孩子?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年迈的大娘?让学生提出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3。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首先学*第一、二小节

  学*第一、二小节朗读时,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讲解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

  边读边想这两小节中,雷锋都帮助了谁?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雷锋叔叔帮助了小孩儿的?体会“蒙蒙”、“冒着”的意思。

  然后学*第三、四小节。法与第二小节差不多。要体会“荆棘”的意思。

  下一个环节,听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做想象,如果你是那个迷路的孩子,或是年迈的大娘,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学*第五小节。提示雷锋叔叔在长长的小溪边帮助了迷路的孩子;在弯弯的小路上帮助了年迈的大娘。他还会到哪儿呢?我们大家愿意去寻找他好吗?引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把第五小节读一读。并指导第五小节的第一句的朗读,要注意:读出急迫寻觅的感觉。然后突破重点。引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讨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雷锋叔叔真的会出现吗?这里的“雷锋叔叔”指的是谁?

  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展示现实生活中“雷锋”图片,让学生体会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懂得谁为人们做了好事,谁就是“活雷锋”。

  最后,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学*伙伴,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活雷锋。

  四、巩固练*积累“弯弯的小路”、“晶莹的露珠”这样的词语吗。试着用这些词说话,或再找一些这样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这篇课文中语言的优美。

  五、板书设计

  抓住诗歌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条理。

  小溪 抱过迷路的孩子

  处处 爱的奉献——雷锋精神

  小路 背过年迈的大娘

咏柳说课稿13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入境,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柳树枝叶翠绿,好像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无数柳条如同一根根柔软的丝带,纷纷下垂。“不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突出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那一片片细小精致的新叶,是哪个心灵手巧的人剪裁出来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这细巧的叶子裁剪出来的。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每句话读通顺。

  3、指导读课文,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1、自读诗歌前两行,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随机点拨,理解重点词语:碧玉、妆、万条、丝绦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2、同样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三四行的重点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

  3、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看着插图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

  (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评议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感情。

  2、看图练*背诵,好像是面对真实的情景作诗。可指名到讲台上看图背诵。

  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可以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咏柳说课稿14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下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中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绝句》《草》等诗。学生背完后,教师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第八课《古诗两首》也都是描写春天景物的诗。请同学先自由读《咏柳》一诗。

  二、指导预*,划出不懂的字、词。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然后听录音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接着指名读课文,正音。引导学生质疑,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问题提出来。

  三、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并按此方法指导学生自学。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古诗学*的方法:

  (1)解字词;

  (2)明诗意;

  (3)赏意境;

  (4)诵诗句。

  先学*一、二行诗。

  以小组为单位学*,先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咏、碧玉、妆、万条、丝绦”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小组自学后,进行反馈,检查自学效果,先指名说说以上字词的意思,老师重点点拨:万条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并让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里江陵一日还”,“危楼高百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并指出此处用了夸张的手法。在理解诗意时,老师重点点拨一、二行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即把嫩绿的柳树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丝带。

  一、二行诗学完后,小结一下学法:先解字词,再明诗意,接着让学生自学三、四行,重点理解“不知、细叶、裁、似”的含义,讨论三、四行诗意。学生自学后,交流自学情况,老师重点点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运用了设问、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这一问一答,问得新奇,答得有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是全诗的妙处所在,也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抒发了诗人对春光赞美的喜悦心情。

  理解一至四行的字义、诗意后,老师小结学法。接着就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并进行讨论: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在反馈时,老师适时点拨: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万条写出了柳枝数量多,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以及把春风比作剪刀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春天,赞美生命的萌发,赞美大自然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

  接着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并达到熟读成诵。

  四、迁移运用,培养能力。

  《咏柳》这首诗描写了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描写春天的一处景物(如:稻田、油菜田、荆江大堤等),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咏柳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咏柳》。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春天为人文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爷爷植树》这三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春天的足迹,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感受春天。

  古诗《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说教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六、说学法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后,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接着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解题并介绍作者,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指导。“碧、绿、剪”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碧”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并且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学*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这样让学生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

  (四)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诗意情感及学*古诗方法:

  (1)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叶子,好像是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2)主题感悟:《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提问:春风还剪出了什么?拓展学生想象。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简洁明了为主,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以加深记忆。

  九、说练*

  1.(检查背诵情况)碧玉妆成一树高,()。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检查比喻手法掌握情况)《咏柳》的前两句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柳叶比(),因为两者()相同;把柳条比作(),因为两者的()和()相似,体现了柳条的柔美。

  十、说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十一、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教学中,应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

  2.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及找识字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3.注意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消解写作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4.二年级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课堂上既需要想法调动孩子们学*积极性,又要掌控好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过长。


咏柳说课稿范本十份(扩展6)

——《詹天佑》说课稿范本十份

  《詹天佑》说课稿 1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义教”第十册教材第六组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学*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复*巩固,为进入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选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主要处理内容,因此确定以下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3、学*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四、说编者意图

  1、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以后的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2、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教法

  《大纲》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从整体入手,弄清课文讲了什么,然后围绕中心(杰出、爱国)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处理“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这一内容时,采用以读代讲法;处理“勘探线路”这一内容时采用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处理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内容时,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

  六、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出示詹天佑肖像的投影。

  2、简介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有关詹天佑的哪些内容。

  2、读边画出受感动的地方。

  3、检查。

  (三)讲研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讲了什么。

  2、分别说一说这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出示幻灯:“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这句话和“这是一条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比较有什么不同?

  (2)从“第一条”、“完全”、“我国”等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学*“当时”的情况部分。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

  (1)清**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受到帝国义阻挠和要挟?

  (2)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2、教师引读,初步理解内容。

  3、出示幻灯:“消息一传出,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1)带点的词说明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一读。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为什么?出示幻灯:“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再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学*“勘测线路”这部分内容。

  1、默读本段内容,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2、同位交流看法,说说句子的意思。

  3、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4、检查。

  (1)交流。

  (2)投影

  a.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出身工程人员之口。”

  b.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失掉信心。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两个句子的认识。

  5、朗读。

  6、总结学法。

  自学5、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

  2、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陡坡的问题的?

  3、学生自学,讨论,画示意图。

  4、检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1、京张铁路提前峻工的原因是什么?

  2、外宾看到这项伟大工程时会怎样赞叹?

  3、再读,体会。

  (四)说说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概括中心思想,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达的。

  八、说板书

  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

  21、詹天佑

  阻挠 杰出 勘测 线路

  要挟 开凿隧道

  嘲笑 爱国 设计人字形线路

  困难 回击

  《詹天佑》说课稿 2

  【教材概况】

  全日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中的首篇课文《詹天佑》,讲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说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来安排材料。在具体叙述的段落里,又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写的。针对本单元训练点“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落实课文二、三重点段,突破“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些难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阻挠”、“主持”造句;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懂得读文章要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精讲第二、三两段;理解全文,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詹天佑像;“人”字形线路图,硬纸剪成的火车模型:阅读有关介绍詹天佑事迹的书。

  【教程设计】

  在揭示课题,明确要求,初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找出中心句,理解文章思路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找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具体体现在哪件事上。(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之事)接着,想想这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学生以此作为分段的依据,理清文章的思路。二、给合训练点,讲读第二段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詹天佑“在怎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问题,抓“阻挠、要挟、嘲笑”的分析,从“阻挠、要挟、嘲笑”的意思理解,该是怎样阻挠的?阻挠不行就要挟,怎样要挟?目的是什么?以及嘲笑什么?结合训练点深入理解这一段。三、突破难点,讲读第三段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之事,课文第三段选择了三方面的典型材料,即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后两方面的学*是课文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勘测线路”之后,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开凿隧道”与“设计人字形线路”两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学*上真正起到主体作用?先谈“勘测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设想。

  1、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哪些困难?

  2、他是怎样克服的?

  3、概括说话,从詹天佑勘测线路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即“勘测线路”这一训练方法提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搞懂这两部分的内容。也就是詹天佑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从中说明了什么?不过,这里的难点,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⑴中部凿井法是怎么回事?

  ⑵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中怎么上坡?

  由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来突破难点:

  中部凿井法:

  ①开凿隧道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在黑板上挂两端凿进的*面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搞清凿井的与凿进的不同之处。)

  ②学生读“中部凿井法”的内容。

  ③学生在玻璃片上画出*面示意图。(注意让学生画,自己动手操作。)

  ④评议学生画的示意图。可能出现学生将山画得太高,像居庸关的山势,要求再读课文后修改。

  “人”字形线路。

  ①出示“人”字形线路图和剪好的火车模型。

  ②学生根据书上的说明上台演示。

  ③说明两个火车头推拉的情况,并展开讨论。这样,难点容易突破。四、反复朗读,激发民族自豪感

  从京张铁路修筑成功,验证了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反复朗读从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刻苦学*,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设计意图】

  1、抓中心句展开教学,体现训练的整体性:

  紧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杰出”、“爱国”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环环紧扣这两个词讲读课文,从中落实训练点,突破其难点。这样,课文的主镜头相当突出,教学思路也非常清晰。教学上能形成一个整体,学生易于掌握,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从设计的程序看,有其训练的整体性,也抓住了教材的特点。

  2、探求方法,培养能力,体现训练的主体性:

  其一,在“勘测线路”中设计的三个问题,设计意图为: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结合单元训练点找有关语句给予解决。第二个问题的训练,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如读的方面,抓“精密”与“周密”比较,“大概”、“差不多”的说法可能造成怎样的后果,“经常勉励”等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詹天佑对工作的严格要求;做的方面,如“亲自”、“始终坚持”、“请教”,并结合当地的情况:“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翻山越岭”来理解,体会其中工作的一丝不苟;而他想的方面“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讥笑”等等,体会其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国之情。

  这样设计的另一个目的是:从词句的层层剖析中,注意了词与句间的联系,用辩证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体会内在的思想性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综合问题的能力。

  其二,将教学第一部分“勘测线路”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和自学两方面内容的方法,使学生觉得有方法可循。既是一种学法指导,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三,在后两部分上,让学生看示意图,在读课文画示意图及自己修改的基础上,在学生想不明白之际,教师再提示一下。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动口中启发了想象,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时的教学上都处于主动的位置上,而且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这无疑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发展,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教学特色】

  本人在教学中借鉴情境教学的一些做法,作了新的探索:

  在抓中心句教学的同时,遵循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诱发、发展、升华”三个阶段,使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实起来,完善起来。让学生与作者共呼吸,共命运,以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呜,使其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是本文教学的一大特点。

  1、情感的诱发:

  教学开始,简介时代背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常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特别到清朝末年,清**更加软弱无能,帝国主义的气焰更加嚣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准备修筑京铁路。由于这条铁路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谁取得这条铁路的修筑权,谁就可以进一步控制我国的东北。在关系到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詹天佑毅然接受这个任务。此时,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之情有了一定的感受,也产生了学*这篇课文的欲望,学生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诱发。

  2、情感的发展:

  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分不开的,而语言文字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二、三两段,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品析,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深化了情感体验,在层层的剖析中,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3、情感的升华:

  学生对詹天佑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从中领会其杰出和爱国。那么,在学生的心中已树立了詹天佑光辉形象。课文第四段中讲到的提前竣工,人们设立的詹天佑铜像,外宾的赞叹等等。学生从心底里唤起对他的尊敬、崇拜之情。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

  遵循情感发展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有其严密性:情感的三个队段,缺一不可;抓课文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这将极大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这样,学生乐学、易学。

  总之,根据教材特点抓中心句展开教学,扣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其一定的整体性;把学生的情绪激发起来,严格遵循情感的规律,有一定的严密性;而在学法上的运用,体现其举一反三,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成为学*的主人,有其一定的自主性。在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的过程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课堂上真正地做到动起来。在综合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詹天佑》说课稿 3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十七课。首先我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理解,这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中,不怕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克服各种艰苦的困难,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英雄事迹。从而表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段、句、词,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理解詹天佑是我们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3、教学重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并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

  4、教学难点

  理解“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讨论为什么说“詹天佑士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说教法】

  1、品读

  2、精思

  3、感悟

  4、演示

  【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说教学过程】

  这一篇课文可以设定为两课时。下面我将具体说一说我对第二课时是怎么达成我的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做起:

  一、复*导入,感知课文

  对于课文的第一环节,我打算安排两个小步骤。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杰出、爱国】

  2、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哪里?他的爱国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在修筑铁路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困难?分别在哪些自然段?我们继续学*课文。【板书:克服困难】

  【这一步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在老师定向的引导下,一下子能捕捉住课文的重点段,然后再从重点内容入手,去仔细品味、剖析围绕一个中心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每一个事例,这对全文来说起到了居高临下,总览全局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一节,我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去读,从文中找出答案:

  (1)、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詹天佑是怎样做的?

  (3)、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了些什么?你怎么理解?

  (4)、遇到困难,他又是怎样想的?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下等学生起到引路作用,对上等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在书上划注出现成答案;能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答案。这样上中差兼顾,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抓一段话中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自己交流,先标出小标题,再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理解、感悟。【板书:勘测线路】【这一步,是学懂课文的关键,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评议结合,揣摩作者的用意,体会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可以运用品读法来进行。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詹天佑坚持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和顽强的意志。】

  3、引导学生当堂归纳本段的学*方法:读──思──议──读:

  【对于这一部分的处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4、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第5、6自然段。

  让学生默读这两段,画出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再标出这两段的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为了加深理解我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在学*这一部分时,我在第一课时就安排学生同桌讨论,自己再画一画示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朗读这段文字,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了。

  【对于这一段的设计,我认为,让学生先讨论,再画图,然后让学生通过演示,从视觉上感知,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三、拓展练*,加深理解

  在这一环节,我安排学生学*课文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不满”“提早”“有力的回击”“赞叹不已”感知詹天佑的伟大,【板书:有力回击、赞叹不已】并让学生讨论课后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接着再安排课内练笔,写出心中最想对詹天佑说的话,全班交流。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品读、理解、感悟,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此时安排练笔正好升华了课文的主体。】

  最后安排作业:就是拓展阅读,找一些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

  四、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到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水*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詹天佑》说课稿 4

  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根据教材建议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引导学生利用专题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

  3、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及新课改的重要理论,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体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学思想:

  基于以上教学理论,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课前教师为学生制作专题性页,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供学生个性化学*条件;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网页的自主学*,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资源整合说明:

  为了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学*效率,课前,我除了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詹天佑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外,自己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有关资料,为学生制作了本课专题性页课件,内容包括:詹天佑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读读画画、难点突破、课外拓展五个模块,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的信息资源*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伊始,我出示詹天佑铜像课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坐火车去八达岭,途中路过青龙桥车站时,会看到这样一座铜像,他正视前方,目光炯炯,神情刚毅自若,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样导入新课,直入课题,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了检查学生对詹天佑的了解情况,我让学生把课前查找的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要学会搜集信息,而且要学会把网络中繁多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为自己所学所用。

  二、合作交流,共享收获。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直接的体验和感受。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我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抓住关键词“爱国”、“杰出”,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主要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为感受爱国精神和感受杰出才干两大组进行小组协作学*。

  在感悟“爱国”方面,学生根据课前上网查找有关詹天佑的资料,结合网页课件中教师补充的詹天佑的个人资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出示网页课件),通过读课文抓重点词句,感受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壮举,体会他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使学生学会学*。

  詹天佑的“杰出”主要表现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而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我在网页课件中设计了“读读画画”、“难点突破”两个栏目(出示网页课件),学生通过边读课文边画示意图,再结合“难点突破”中的三个小动画来自主学*(出示网页课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出示网页课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百年铁路的发展状况,感受祖国铁路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生打开更为广阔的窗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詹天佑》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学*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复*巩固,为进入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选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难点是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本课安排2课时,我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确定以下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生字新词。

  3、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确定具体教法如下:

  1、从整体入手,弄清课文讲了什么,然后围绕中心(杰出、爱国)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处理“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这一内容时,采用以读代讲法;处理“勘测线路”这一内容时,采用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处理“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采用讨论法等。

  三、说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生源情况,确定如下学法:

  1、圈点批注法——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体悟法——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朗读法——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诸如默读、诵读、分角色读等等,培养朗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说程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出示詹天佑肖像的投影。

  2、简介詹天佑。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有关詹天佑的哪些内容。

  2、边读边画出受感动的地方。

  3、检查。

  (三)品析课文,深入理解。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讲了什么。

  2、说一说这三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

  3、出示幻灯:“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这句话和“这是一条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比较有什么不同?

  (2)从“第一条”、“完全”、“我国”等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学*“当时”的情况部分。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清**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受到帝国主义阻挠和要挟?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2)教师引读,初步理解内容。

  (3)出示幻灯:“消息一传出,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一读:“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为什么?出示幻灯:“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4)再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5、学*“勘测线路”这部分内容。

  (1)默读本段内容,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2)同桌交流看法,说说句子的意思。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4)交流: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出自工程人员之口”;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失掉信心。”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两个句子的认识。

  (5)朗读。

  (6)总结学法。

  6、自学5、6自然段,思考:

  (1)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方法?

  (2)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坡的问题的?

  (3)学生自学,讨论,画示意图。

  (4)检查。

  7、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1)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原因是什么?

  (2)外宾看到这项伟大的工程时会怎样赞叹?

  (3)再读,体会。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体悟中心思想。

  (2)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

  五、说板书

  板书在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本着“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的原则设计了如下板书:

  21、詹天佑

  阻挠

  勘测线路

  杰出

  要挟

  开凿隧道

  嘲笑

  设计人字形线路

  爱国

  困难

  回击

  《詹天佑》说课稿 6

  教材说明:

  课文以人物的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作为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加深“感悟”。

  1、 引导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捕捉探究点,先扶后放,引导学生去自主研究与发现。

  2、 以人为本

  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让学生在读读、说说、演演中自主探究、取得收获,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快感,增加自信心,张扬个性。

  设计特色:

  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祖国、立志为作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3、结合具体事例感悟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2、制作CAI课件。

  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为此,我设计以下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法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有情有趣是教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因此,教学伊始,创设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情趣,充满活力。

  2、 合作探究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本课教学中,学*“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时,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交流互补,通过各种汇报形式,让学生和文中的角色同体验、共感悟,使这一部分的教学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节课,介绍时代背景,整体认识詹天佑: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网)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张中国铁路网时,你的目光也许被那一条纵横交错延伸向远方的铁轨所吸引。(课件:火车声)让这隆隆的火车声带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100多年前中国人自己修筑第一条铁路的情形!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控制着我国铁路的修筑权,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他,让我们响亮的呼唤这个掷地有声的名字――(学生齐读詹天佑)。(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

  2、下面让我们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主要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哪几件事?

  3、指名说(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二、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

  1、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让同学们自学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2、下面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找一个同学把自学提示给大家读一遍。(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方法可以采用朗读、画图、演示等方法。)

  3、作者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你们小组对哪一方面感兴趣,就自学哪一方面。先自己自学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3、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4、全班交流:

  交流一:修筑铁路的第一步就是勘测线路。下面我们有请学*勘测线路的小组汇报一下他们的学*情况。

  ① 指名说(遇到的困难)

  你们小组谁来补充继续汇报。

  ② 句1:(课件出示: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从哪儿体会到他工作严谨的?(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谁能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感悟到的充分读出来?

  假如你就是詹天佑,你会怎么勉励工程人员呢?谁来读读这句话来勉励一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同学们,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这样说的吗?(不是)

  我们可以想象,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请女生读)

  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请男生读)

  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詹天佑既严厉而又勉励工程人员――(请男女生齐读)

  ③ 詹天佑就是这样经常勉励工程人员的。你们小组还对哪句话有所体会?

  ④ 句子2:(课件出示:“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指另一名)你能谈谈你的体会吗?你还有什么体会?(身先士卒、事必躬亲、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

  请大家读读这几句,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说

  教师小结: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油灯下布满血丝的眼睛。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努力打动别人。

  指名读 (配乐)

  ⑤ 对勘测线路这一部分,你们还对哪句话体会比较深呢段同学还有其它的体会吗?

  句子3:(课件出示:“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从哪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呢?(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

  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么读? 练读→指名读

  教师小结:是啊,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板书;爱国精神)

  交流二:詹天佑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们有请学*开凿隧道的这个小组汇报他们的学*成果。

  ① 下面我们有请这个小组的小组长代表他们小组向大家汇报他们的学*成果。(教学生如何说:困难、山势、方法、好处)

  你准备向大家先介绍哪个隧道?

  师:你代表你们小组介绍得真好。将来你一定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工程师。你们小组还有补充吗?

  ② 请同学们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同样是隧道,詹天佑采取的开凿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指名说。(可见,山势不同开凿方法也就不同。)

  ③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课件演示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施工图)

  ④ 居庸关采取两边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八达岭采取中部凿井法,詹天佑能够根据不同的山势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詹总为什么能这么巧妙地开凿隧道呢?你体会到了詹天佑怎么样?(总结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板书:创新精神)

  交流三:成功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隧道,但是,到了青龙桥附*又遇到了困难,詹天佑是怎样克服的,你体会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有请学*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小组汇报他们的学*成果。

  ① 哪个同学自告奋勇地代表你们小组把你们画的示意图讲给大家听听?

  ② (课件带领学生乘坐火车体验“人”字形线路。)下面让我们一起乘坐这趟火车,亲身感受一下“人”字形线路。

  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好吗?为什么?

  ④ 看了詹天佑的设计,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总结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或者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第四自然段以学生谈体会和朗读为主,引导学生从以身作则、不畏艰险、工作作风严谨、爱国几个方面理解他的令人感动的言行。老师重点指导朗读,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主要以画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施工图为主,体会他“超群的智慧”。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主要以课件演示为主,请同学模拟乘坐火车,在体验中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体会他高度的创造才能。]

  三、感情升华,总结全文

  1、是啊!詹天佑真了不起!正是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新,用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课件出示: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读了这一段,你的心情如何?

  小结:詹天佑让所有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他真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所做的贡献,请同学们默读。(课件出示:张铁路1905年动工,1909年8月竣工,比预计提早两年,经费节约28万两白银,全部费用占外国估价的五分之一,可谓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怎能不备受赞叹呢!在中国铁路图上根本找不道200公里长的京张铁路线,相对于数百万公里长的铁路线来说,京张铁路显得微不足道,它是中国铁路的开端,詹天佑是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国铁路之父。)

  3、写一写:(课件出示:詹天佑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卓越的贡献,请你用对联、诗句、碑文、颁奖词等不同形式概括他伟大而光荣的一生。)

  詹天佑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卓越的贡献,请你用对联、诗句、碑文、颁奖词等不同形式记住他伟大而光荣的一生。(配乐学生创作)

  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象,宣读你所写的。(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

  4、总结全文: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毅然接受任务,他这种崇高的帝国主义精神,不正是我们学*的榜样吗?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超群的智慧首创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人”字形线路,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成功地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最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感情升华,首尾照应]

  教学效果: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营造轻松、愉悦的学*环境。特别是在突破重难点处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了学*效率。在教授第二课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学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三件事。“勘测线路”部分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和想法,体会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主要通过学生自主的读、小组合作画图理解,从而体会到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最后让学生写一写颁奖词,目的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及对詹天佑一生的感悟。这节课一反传统的“一灌到底,一问到底”的做法,从包办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在整堂课中,学生得到朗读水*的提高、口语的锻炼、思维的锻炼,合作意识的加强、团队精神的协作,这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我认为,这堂课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真正做到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着实过了一把当主人翁的瘾。

  《詹天佑》说课稿 7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充分考虑到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采用激趣促读,直扑重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以此在学生了解詹天佑事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詹天佑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本课为2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知内容,了解詹天佑的'事迹。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分组合作,在读中领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让学生交流詹天佑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求学事迹等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詹天佑。激起学生对了解詹天佑一生伟大业绩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引向了全文的重点部分,即介绍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学*,体会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叶老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占据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失去了练笔的机会。事实上,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当学生迫切想学*第三段,感悟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才干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来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伙伴,学*内容和学*方式。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兴趣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局面,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状态,投入到读、思、议、画、写等语文活动中去。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成果。如:勘测线路部分,学生们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并体会到他能完成任务的思想动力源于他深深的爱国热情。

  开凿隧道部分,学生通过画示意图,体会詹天佑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工作方法,从而感悟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这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有效利用美术教学来解决语文学*中的问题。

  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学生除了画示意图,还演示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的原理,充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意开挖学生的创造潜能,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又让学生分析有没有别的办法能代替人字形线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可能会设计出:之字形线路,螺旋形线路,折回线路等。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和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做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方案可行性不足。然后再观察动画,通过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三、 结合自身感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语文学*是个性化很强的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感受的詹天佑的杰出才干,为了强化学生感受,引导学生研读第二段,观看悬崖峭壁图片,了解施工难度,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克服重重困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干,国人为之振奋骄傲。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顺势安排了一个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夸夸詹天佑。给学生留出情感发挥的空间。

  五、作业练*,课内外结合。

  我设计了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等自由选择的作业内容。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的热情。

  詹天佑生前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活着,总要为后代留下点什么。我詹天佑只想为后代留下几条铁路。是啊,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孩子留下点什么呢?构建主义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培养他们全面的人文素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詹天佑》说课稿 8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十七课。首先我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理解,这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中,不怕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克服各种艰苦的困难,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英雄事迹。从而表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段、句、词,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理解詹天佑是我们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3、教学重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并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

  4、教学难点

  理解“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讨论为什么说“詹天佑士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说教法】

  1、品读

  2、精思

  3、感悟

  4、演示

  【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说教学过程】

  这一篇课文可以设定为两课时。下面我将具体说一说我对第二课时是怎么达成我的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做起:

  一、复*导入,感知课文

  对于课文的第一环节,我打算安排两个小步骤。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杰出、爱国】

  2、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哪里?他的爱国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在修筑铁路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困难?分别在哪些自然段?我们继续学*课文。【板书:克服困难】

  【这一步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在老师定向的引导下,一下子能捕捉住课文的重点段,然后再从重点内容入手,去仔细品味、剖析围绕一个中心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每一个事例,这对全文来说起到了居高临下,总览全局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一节,我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去读,从文中找出答案:

  (1)、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詹天佑是怎样做的?

  (3)、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了些什么?你怎么理解?

  (4)、遇到困难,他又是怎样想的?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下等学生起到引路作用,对上等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在书上划注出现成答案;能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答案。这样上中差兼顾,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抓一段话中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自己交流,先标出小标题,再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理解、感悟。【板书:勘测线路】【这一步,是学懂课文的关键,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评议结合,揣摩作者的用意,体会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可以运用品读法来进行。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詹天佑坚持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和顽强的意志。】

  3、引导学生当堂归纳本段的学*方法:读──思──议──读:

  【对于这一部分的处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4、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第5、6自然段。

  让学生默读这两段,画出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再标出这两段的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为了加深理解我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在学*这一部分时,我在第一课时就安排学生同桌讨论,自己再画一画示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朗读这段文字,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了。

  【对于这一段的设计,我认为,让学生先讨论,再画图,然后让学生通过演示,从视觉上感知,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三、拓展练*,加深理解

  在这一环节,我安排学生学*课文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不满”“提早”“有力的回击”“赞叹不已”感知詹天佑的伟大,【板书:有力回击、赞叹不已】并让学生讨论课后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接着再安排课内练笔,写出心中最想对詹天佑说的话,全班交流。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品读、理解、感悟,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此时安排练笔正好升华了课文的主体。】

  最后安排作业:就是拓展阅读,找一些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

  四、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到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水*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詹天佑》说课稿 9

  一、教材简析

  《詹天佑》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课文。训练重点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复*运用本学期重点训练的阅读基本功,使学生通过本组三篇课文的学*,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詹天佑》一文以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的姓名为题,重点写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之一,即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课文从修筑京张铁路时的背景和艰苦的地理环境,说明了修筑京张铁路经历了许多艰难,詹天佑带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得京张铁路提前峻工。赞扬了詹天佑爱国的思想和杰出的才能,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京张铁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蔑视,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课文按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在具体叙述的段落里,又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的。

  二、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大纲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思路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地理形势图片。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法选用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体现重点训练项目,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将采用导读法,辅之以示图法、以读助讲法等进行教学。

  六、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通过“读——说——画——说”的学*方弄懂课文内容。

  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两部分写作方法基本相同,可采用正迁移的方法,由扶到放,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七、教学程序

  (一)整体再现课文内容

  1.导语激趣。

  1905年,当清**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些帝国主义国家极力阻挠、要挟、嘲笑,而当***转到今天,外宾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为什么会赞叹不已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詹天佑》。(板书课题)

  2.回顾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矛盾处引发学生学*的兴趣,一石激起干层浪,达到了“愤”与“启”的目的。

  (二)导读全文

  1.学*第一段,抓中心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杰出、爱国

  (2)“杰出”是什么意思?

  (3)詹天佑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2.抓思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学*第二至第四段,完成教学要求1、2。

  (1)学*第二段

  ①提问: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的?

  (板书:接受任务、修筑铁路、提前竣工)

  ②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当清**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国际形势如何?板书:阻挠

  ③“阻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阻挠?怎样阻挠?

  介绍时代背景,放地理形势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突出能否修筑京张铁路是关系到民族荣辱的大事,从而体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板书:要挟

  ④把“要挟”放在句子中理解。

  ⑤当时清**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国内外形势又是怎样?

  指导理解“轻蔑”的意思,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

  ⑥面对帝国主义阻挠、要抉、嘲笑和复杂的地理条件,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充分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爱国)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蕴藏着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感悟到作者的措词之准确。

  (2)学*第三段。

  ①浏览第三段,并分层。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②学*“勘测线路”一层。

  轻声读课文,思考: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并划出有关句子。

  抓住“精密”一词,体会詹天佑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和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的工作作风,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抓住“一定”一词,用高昂的语调,坚定的语气,读出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进一步体现他的爱国精神。

  ③学*“开凿隧道”一层:

  第一步:默读课文,思考:詹天佑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第二步:请学生说说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第三步:根据学生的理解,画出开凿隧道的草图,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画在玻璃板上。

  第四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开凿隧道。

  (通过读——说——画——说,层层深入,使学生理解了课文,从而突破了难点。)

  ④学*“设计线路”一层。

  提示学生用“一读二画三演示”的方法学*本段。

  一读: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本层的内容。

  二画: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出“人字形”线路图。

  三演示: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演示火车上山的路线,边解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理解了内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参与中训练,训练中理解。

  师述:詹天佑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就是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今后,我们在学*文章时,不但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弄清当地的情况才能对文章理解更透彻。

  板书:当时当地的情况。

  本段的教学,首先以教材内容为凭借,在学*课文第一层时,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方法。在学*第二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学*。在学*第三层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学*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其次,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中介,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一,在学*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两层时,以读为主,辅之以引导,理解遇到什么困难,采取怎样的办法去克服困难,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草图,实际操练,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其二,让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和“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表达方式,将有关内容表述出来,加强了表达能力。其三,采取换词比较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这样,既教给学生的'学*方法,又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3)学*第四段。

  ①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争气。

  ②如今,当游览中国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的铜像,看到京张铁路这一伟大工程,都会赞叹不已,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这样扩教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确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三)回归整体,检查效果

  通过本节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教学反馈,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总结全文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毅然接受任务,他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不正是我们学*的榜样吗?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高度的智慧首创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人”字形线路,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成功地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这不正是我国人民无穷智慧的佐证吗?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一一詹天佑。

  附板书: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一一部分一一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要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任务落到实处。

  《詹天佑》说课稿 10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詹天佑》。

  站在那巍巍的八达岭上,看着纵横的铁路,我们会不由自主想起詹天佑,这位中国的铁路之父。正是他,这个杰出的工程师,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充分考虑到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采用“激趣促读,直扑重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以此在学生了解詹天佑事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詹天佑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本课为2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知内容,了解詹天佑的事迹。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分组合作,在读中领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让学生交流詹天佑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求学事迹等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詹天佑。激起学生对了解詹天佑一生伟大业绩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引向了全文的重点部分,即介绍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学*,体会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叶老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占据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失去了练笔的机会。事实上,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当学生迫切想学*第三段,感悟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才干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来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伙伴,学*内容和学*方式。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兴趣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局面,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状态,投入到读、思、议、画、写等语文活动中去。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成果。如:勘测线路部分,学生们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并体会到他能完成任务的思想动力源于他深深的爱国热情。

  开凿隧道部分,学生通过画示意图,体会詹天佑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工作方法,从而感悟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这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有效利用美术教学来解决语文学*中的问题。

  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学生除了画示意图,还演示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的原理,充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意开挖学生的创造潜能,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又让学生分析有没有别的办法能代替人字形线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可能会设计出:之字形线路,螺旋形线路,折回线路等。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和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做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方案可行性不足。然后再观察动画,通过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三、 结合自身感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语文学*是个性化很强的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感受的詹天佑的杰出才干,为了强化学生感受,引导学生研读第二段,观看悬崖峭壁图片,了解施工难度,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克服重重困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干,国人为之振奋骄傲。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顺势安排了一个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夸夸詹天佑。给学生留出情感发挥的空间。

  五、作业练*,课内外结合。

  我设计了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等自由选择的作业内容。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的热情。

  詹天佑生前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活着,总要为后代留下点什么。我詹天佑只想为后代留下几条铁路。”是啊,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孩子留下点什么呢?构建主义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培养他们全面的人文素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咏柳说课稿范本十份(扩展7)

——《咏柳》改写作文实用十份

  《咏柳》改写作文 1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这个穿着五彩裙子的姑娘,轻轻的召唤着大地,这时万物复苏了。害羞的小草经不住姑娘的邀请,小心翼翼地探出它的小头。花儿姑娘早就耐不住性子,纷纷探出头来比美。可看到柳树姐姐,她们个个都低下头来,不敢说话。

  柳树姑娘真漂亮啊!单单是颜色,就让人赞叹不已。那绿,不像梧桐树叶子上的深绿,不像仙人掌上的翠绿,不像其他植物上让人舒服的浓绿,却相似于玉的青绿。准确地说,那是翡翠一样能看透的`绿。她的叶子映照出了美丽的春天。站在柳树旁,你会不禁感到陶醉。再仔细瞧瞧她的枝条。一条、两条……似乎数不尽。枝条垂下,有如丝绦,轻轻摇曳着。有几枝像调皮的孩子浸入水里在玩水。微风吹来,又如在水中作画,若有若无。这么美的叶子从哪里来?这么整齐的叶子是谁裁剪的?是哪位能工巧匠?竟是无形的春风!春风裁剪出的绿叶,能给人以美的意境。

  我喜欢五彩缤纷的春天,但我更喜欢让人陶醉的柳树。

  《咏柳》改写作文 2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人喜欢那傲雪独秀的梅花;有的人喜欢那些稀有的奇花异草;而我对那柳树却情有独钟。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柳树,它慢条斯理地脱去青灰色的“羽绒服”,换上了黄绿色的“小衬衣”。柳枝软软的不易折断,风一吹,细长细长黄绿的柳叶像蝴蝶似的翩翩起舞。

  春雨过后,柳絮也绽出它的种子,飘飘洒洒,似云似雾,让我有无限的`遐想,有无穷的梦境。

  干练泼辣的夏姑娘来了,柳树由黄绿色变成了翠绿。知了在树上叫着,仿佛在说:“热死了”。但我们却一点儿也不怕热,柳树像一把撑开的大伞,让我们在下面尽情地玩耍嬉戏。

  秋姑娘披着金色的大衣来了,柳树由原来翠绿的小裙子换成了深黄色的小褂子。一阵凉风吹来,叶子们飘飘洒洒,翻了一个跟头落到了地上。给小路铺了一层薄薄的地毯,落到了河面上,帮蚂蚁安全地渡到了彼岸。

  冬婆婆赶着小雪花来了,柳树叶子们恋恋不舍地回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雪给柳树披上了银色的大衣。那美景真是别具一格,有时挂一些银条儿,更有生机。我和好朋友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声音震得柳树上的积雪似乎要掉下来了。

  柳树不但迷人,而且生命力还很顽强。顿时,让我想起了一句谚语:“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咏柳》改写作文 3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

  我漫步在春色满园的叶子里,河边的一排排柳树,像一团团朦胧的绿雾,在早春的小雾中真的有点海市蜃楼的感觉。啊,春天来了。

  看,那满地的草,多么青,多么的翠,翠的像宝石一样。忽然,我看见了一团团绿雾,呵,这不就是刚才把我的赞美取走的那一排排柳树吗?能把我的目光再一次吸引过来的,一定值得我细细的品味。

  在我细细品味之时,一群群小鸟在我头上盘旋飞过,那“叽叽喳喳”的声音,不禁让我思考,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呢?他又是什么时候走呢?

  一阵春风吹过,把我的思绪又拉了回来。那柳树的细叶又是出自哪位工匠之手呢?,那叶子如此的翠,大概是用玉雕的吧。

  我把目光从柳树上移到了湖上,那阵阵的春风又吹了起来,吹到了湖上,使湖面泛起了阵阵涟漪。我恍然大悟,啊!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那婀娜的柳叶在春风中摇摇摆摆随风飘飞,要是春天能长一点该多好啊,就让春天在这飘飞的柳叶中变长久吧。

  啊,我爱春天,就像柳枝波动水面,让人悸动,搅活了整个春天。

  《咏柳》改写作文 4

  我喜欢柳树,喜欢她四季不同的模样。

  冬天,她即使是光秃秃的,但任凭风吹雨打,也无所畏惧,依然挺立。秋天,金黄的落叶慢慢随风飘落,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夏天,她的叶子从春天的嫩绿色悄悄的变成了深绿色,好像换了一件新衣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她春天的样子。

  春天,碧空如洗、万里无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河边的柳树正吐露着嫩绿色的新芽,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春雨的滋润下,在春风的呵护下,她渐渐地长大。远远望去,一排排柳树高高得站在那里,好像绿玉装扮而成。长长的柳枝从空中垂落下来,好像挂着一条条绿色的`丝带。一阵春风拂过,她随风飘扬,展示着少女般婀娜的身姿。那如丝般的细叶到底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的春风悄悄得帮了个忙。

  我想春姑娘一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画家,才能把柳树画得如此美丽。

  《咏柳》改写作文 5

  站在家中的阳台上,看着对面公园里的那一棵棵柳树,枝条袅娜,腰身妩媚,犹如一个个临水照影的美人,为小小的公园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春天来了,人们最早看到的是你的身影。你的枝条是那样的轻柔,就像小姑娘的头发一样轻轻地垂下来,轻轻摇摆,触摸着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枝条上叶苞鼓胀,一个,又一个,均匀地排列着,像是水墨画上好看的墨点,溢满了淡雅的意趣。春风吹过,嫩绿的叶子是那么新鲜,似乎每一枚叶片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跃动,小小的叶子像一片片小舟在水面行驶,好看极了。你快乐地在春风里舞动。

  夏日里,一场大雨过后,不仅驱散了酷热,也洗净了你一身的尘埃。雨过天晴,一道七色彩虹挂在空中,晶莹的雨滴在你的身上闪动,你变得更加翠绿了。叶子也变长了,长长的,瘦瘦的,像一片片墨绿色的飞镖。柳条上还重重叠叠长着许多小柳条,绿油油的叶子垂直落着,把柳树封得严严实实的。此时的你如一把巨大的绿伞为人们遮挡炎热,人们喜欢在你繁茂的枝叶下聊天、玩耍,一切因为有你而变得那么和谐。

  秋天是一个落叶缤纷的季节,当其他枝头上的叶子都已经开始变黄,甚至已经飘落时,而你的'叶子却还是绿的。等再过一段时间,别的树上已经光秃秃了,你的叶子才慢慢由深绿变成了黄绿,再是浅绿,最后成为金黄。金黄的落叶在秋风中飞舞,飘飘洒洒,宛如一只只蝴蝶翩翩然,绽放出你最优美的舞姿。

  雪花从天而降,落在你的身上,凉凉的,不一会儿,就给你穿上了银色的冬装。你冒着凛冽的寒风,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小溪不再欢唱,花儿草儿也躲了起来,只有你还在体味着冬日的寂静,盼望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也许在某个寒雪严霜的早晨,你就会从那纤细的枝桠上吐露出一两粒米黄色的柳芽儿,而后便是下一个春天。

  我喜爱柳树,不为它的轻盈柔美,只为它坚韧不拨的品质,无需种子,只要把枝条**土里,无需人管理,自己就会默默地成长。

  《咏柳》改写作文 6

  瞧,翠绿的大幕徐徐地拉开了。连日的丝丝春雨,恰似根根银丝,撒向人间。此时,大地开始鲜活起来。最先放绿的是松树,紧接着,杨树啊,柳树啊都抽出了新芽。草地上,玫瑰花穿着鲜红的盛装,仿佛在与春天比美;迎春花挥舞着小手,向人们汇报春天来了的喜讯;月季花笑红了脸蛋儿,伴随着春天翩翩起舞……。

  小溪里,潺潺的流水声像铃声一样清脆悦耳,溪水清澈见底,几条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溪边不远处高高地柳树长满了绿色地新叶,好象是装饰成的.。千万条柔软的柳树,像是垂着的绿丝带,迎着春风轻轻地飘荡,在空中轻轻的摇摆,远远望去,像一团团随风飘动的烟雾。美丽而可爱的细叶子,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二月的阵阵春风啊,好象是裁剪细叶的灵巧的剪刀,把春天装扮得更加美丽。

  那么多得绿叶一簇挨一簇地长在枝条上,不留一点空隙。它以质朴、顽强地先行者地姿态,为祖国大地奉献出自己的一份青春。

  《咏柳》改写作文 7

  这是一个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早晨,小鸟“叽喳!叽喳!”的快乐鸣叫,仿佛正在唱这动听的春之歌。天空中,一朵孤单的白云悠闲自在地飘着——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

  20来岁的大诗人货知章早早的起了床,来到了门外。刚下过一场蒙蒙细雨,大树显得格外苍翠欲滴。晶莹的露珠很快打湿了货知章的裤腿,可是他毫不在意,静静地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仿佛已经深深地陶醉在了这迷人的花香之中。随着花香,货知章慢慢地走到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大花园中。这里的花儿真漂亮,红的、绿的、黄的、紫的、蓝的……一群群,一簇簇,如同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他不由自主地走在了参观花园的羊肠小道上。

  突然,江边的一排排新绿引起了货知章的注意:"咦?那是什么东西?“好奇心驱使他去一探究竟。货知章来到了江边,发现时一排排成群的柳树,不由得来了兴致,开始从多角度观察他们婀娜多姿的样子。

  柳树真绿呀!一棵棵柳树像一名名穿着绿衣裳的花仙子,活泼、愉快地在属于它们的舞台上尽情玩耍。那绿油油的枝条垂了下来,就像一株株小草,随风舞动。春风偶尔拂过这静静的江面,货知章一眼就观察到了嫩叶上细小齿纹的存在。它们呈船头状均匀地分布在枝条上,好像一个个整齐的小小士兵,美丽极了。“可是这鬼斧神工般的嫩叶到底是谁打造的呢?”货知章觉得十分疑惑,自言自语地说。

  这时,又是一阵春风吹来,几只小燕子从南边归来,不偏不倚地从货知章头顶飞过。这下正好,他看到了穿着黑衣服的“绅士”,而且,它们的`尾巴像一把把锋利的剪刀,仿佛那细叶就是用它们那灵巧的尾巴裁剪而成的!它们真是一群帅气的艺术家。货知章在这个时候,又闻到了刚才那一股令人沉醉的花香,他说:“即使这些花儿再香,可也比不上这花仙子一般的柳树呀!”于是,他为柳树提笔做了一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大名鼎鼎的《咏柳》就这样从货知章笔下流传出来了。他让柳树“活”了起来。他可真是“妙笔生花"啊!

  《咏柳》改写作文 8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正是踏青的好时光。

  绿油油的草地仿佛一块绿色的地毯,美丽的小花点缀着草地。我边走边欣赏这美景。忽然,一棵高挑的柳树映入我的眼帘。只见柳枝上吐出了嫩绿的小芽,柳条又细又长,直往下垂。柔韧的柳条,丝丝缕缕的,像美少女的头发。微风吹过,柳树就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美丽极了!我不禁感叹道:“春风真是一把神奇的剪刀,创造出了这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啊!”

  我爱这春天,更爱这春天里的'柳树儿。

  《咏柳》改写作文 9

  “叽叽,叽叽。”燕子把贺知章吵醒了,他睁开眼情,感觉到春天来了。他把窗打开,一股春风迎面扑来。他推开大门,看到一棵柳树吐出了嫩绿的叶子,随风飘动。燕子在柳树上唱歌,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冬眠的动物们醒醒吧!”青蛙跳出水面,停在一片嫩绿的草地上说:“春天真美啊,多漂亮的柳树啊!”

  一阵温暖的春风微微吹过,柳树在风中舞蹈,像一个仙女在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湖水,又像仙女在湖水洗着又长又细的'头发。金鱼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吐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泡泡,好像在说:“多美的柳树啊!好像妈妈用温柔的手抚摸着我。”

  贺知章在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是谁把柳树的枝条剪得如此美丽?他低头问青蛙:“你知道是谁把柳树剪得这样美丽吗?”青蛙欢快地跳着说:“应该是湖水吧。”贺知章又抬头问燕子:“燕子,你知道吗?”燕子一边飞一边回答:“应该是春风吧。”贺知章四处张望,发现春风躲在柳树里,得意地笑了。

  贺知章回到家,拿起,写下这首诗----《咏柳》

  《咏柳》改写作文 10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咏柳》和《春日》这两首古诗拥有同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咏柳说课稿范本十份(扩展8)

——《蜀道难》说课稿范本十份

  《蜀道难》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及背景。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合作学*,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二)作者简介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2、蜀道“难”在哪里?

  三难:

  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五)延伸拓展

  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总结

  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背诵该诗。

  (八)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蜀道难(李白)

  开辟之难;攀越之难;安居之难。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蜀道难》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已经接触了诗歌,学生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本单元学*唐诗,唐诗雄浑豪放而又沉郁顿挫,诗人诗风各异,教学要充分把握诗人的艺术风格,《蜀道难》感情强烈,笔锋雄健,想象奇特,气势雄浑,是李白的成名作。结合本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学*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

  ①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

  ②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诵读。

  教学难点是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及诗人抒发的情感。

  二、说教法

  教法:教学活动就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蜀道难》是诗歌经典,又是豪放诗歌,所以在教学上要重视诵读。我采用在诵读中轻轻松松把握全文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是初读。解决最基本的字词问题,打好基础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关键,只有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学*才会很轻松。第二步是意读。朗读中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三步是美读。除了诵读以外,还有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评点法等。

  学法:诵读感知情脉——让学生去读

  知人论世探主旨——让学生去思

  个性解读赏艺术——让学生去品

  总之,把学*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入为主很重要,要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想。导语从李白一生三件宝诗、酒、剑入手,引起学生知晓李白的兴趣。这里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从以前学*的知识中回忆,并且及时表扬那些记得好的同学。从而引到本节课的内容上来。

  李白一生三件宝:诗、酒、剑。杜甫有诗为证,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说到酒,杜甫也曾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说到剑,李白好剑术,十五岁学剑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自己也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诗句。

  余光中在《寻李白》对此有过非常生动的概括,“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洒脱不羁而又才华横溢的形象,就连对蜀道之难的慨叹中亦不乏其匠心独具的豪放。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蜀道难》。

  (二)“看我说名人”栏目,此期名人为李白。轮流到的学生展示。

  大家就自己知道的李白作一补充。最后对学生所说的进行总结。

  (三)研*课文

  1、初读课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自由诵读,扫清文字障碍;然后找出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和与现在意思不同的词语(比如古今异义、此类活用、通假字,甚至特殊句式)。

  ①学生借助不同的字典,疏通文意。

  ②掌握重点字意思和词类活用现象。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阅读,并且逐步形成积累和严谨治学的好*惯。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找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这次展示是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朗诵诗歌。先让自告奋勇的同学来读,再让朗诵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学生来读,从让学生朗诵中去比较、去感受、去体味。当然要极力表扬那些踏实认真,能够开动脑筋并且有独特思维判断的学生。

  2、意读课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探究如何诵读诗歌。一般为先设置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展示之后,根据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设置的问题如下: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文中出现三次,每一次该如何读?

  ②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③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④课文第二段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⑤课文第三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这五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全诗的内容,首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对每个问题都有或明晰或含糊的答案之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意见,并且每个小组商讨出较恰当的答案,然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每个小组都要评价出最好的小组和最差的小组。最后,学生普遍能够答出来的就不再赘述,对于困难的恰当地进行点拨。

  根据大家得出的统一答案,研究每一部分该如何去诵读,是*缓地叙述,还是激昂有力,在商量一致后同学们推举代表进行示范诵读,个别地方如果有问题,就和学生一起研究。

  这里以问题促读,让学生在彻底了解整篇谋篇布局以后意读,再由意读带动理解。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文中出现三次,每一次该如何读?

  点拨: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②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③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针对上面两个问题点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笔,追溯了秦蜀隔绝、不相往来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艰险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朗诵时如能作出寻觅的动作,眼神如梦似幻,沉浸在追忆中,情绪上交织着惊和叹,能更好地体现蜀道的悠远感和神秘色彩,听众也能通过你的朗诵更入境地感受到悲壮的情感氛围和蜀道神采飞动的艺术形象。

  经过一番神秘的寻根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引导我们直面现实:那突兀而立的高山,茫茫苍苍,直插霄汉;高山下雷霆万钧的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惊险万状,气象恢弘。面临这一派永远不会被征服的个性山川,我们要读出一种认真对待的态度,并读出欣赏,读出叹服。

  ④课文第二段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点拨:“问君西游何时还”,询问式的关切透露出友人将赴曲途。在关怀担忧中读出由衷的同情。“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这些自然景观感情色浓厚,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在担忧中充满愁绪。

  山川的伟大、强悍,以绝对强大的力量给人以不可抗拒的威慑。我们需感受到李白带着雄浑的气势,蕴含着豪迈的声响,诵读时需在惊愕和恐惧中读出敬畏。“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需读出激越忧愤,诗绪在想象的奇境中迷离恍惚地遨游,豪放不羁,色彩斑斓,追求奇、异、怪。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里突然来了一个“险”,情绪上,担忧中表露出埋怨。

  ⑤课文第三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点拨: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朗诵时情致需转入低沉,和前面的“蜀道难”形成一种壮美和丑恶,高亢和低回的反衬,在情绪的节奏上,构成一种张力。

  这些环节都会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要靠他们自己去探索,尽管教师点拨和引导也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总之,鼓励为主,鞭策为辅。

  3、美读课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酝酿情感,有激情地诵读。

  首先探讨两个问题:

  ①探讨主旨

  知人论世

  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恰好用来进行思维训练。

  我首先指导方法,“知人论世”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接着打出李白在长安的介绍。说明李白满怀壮志而来,却受到权贵的忌恨,被放还乡。接着打出唐玄宗时期的介绍,说明太*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适当加以引导: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②艺术鉴赏

  个性解读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重点。我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设问:你认为本诗好在哪里?一人评一句。这样安排,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样,由枯燥变生动,由灌输到感悟。是一种个性化解读,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最后总结浪漫主义诗歌的诗风。

  自由鉴赏

  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感情强烈,气势雄浑,语言凝练,自由奔放,换韵自由,音节铿锵,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有神奇色彩,有历史沉重感,一咏三叹,主旨突出,内容变换跳跃,对偶句式整齐有力,长短句参差错落,笔力千钧,先声夺人,渲染气氛,烘托映衬,比喻生动,细节感人,照应到位,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向结合,点面结合,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想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逐层深入,由高到危,由地理环境到人事环境……

  总结:浪漫主义诗人艺术风格:想象、夸张、感情强烈

  在探讨完之后,配上音乐,带着对李白的理解和此诗主旨的探讨进行美读,美读的基本原则就是有情感地去读,让李白的诗歌能够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也让自己的情感在李白的诗歌中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在朗诵这一块作指导,以便让他们朝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四)背诵诗歌

  (五)阅读延伸:去年去了一次剑门关,写了一篇文章《天下奇险第一关》,和学生一起分享。另外,研究李白,尤其是他的生*、思想和代表诗歌。

  (六)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初读:文字、句意

  意读:诗意、鉴赏方法

  美读:主旨、艺术技巧、情感

  (七)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所以在总体设计上让学生自己去动,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不管是他的固有思维,还是独特的思维,大家集思广益之后,同学们对问题的看法就会更加全面,也慢慢地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

  三分诗,七分读。如果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那么诗歌的境界就会完全显露出来。所以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把读作为教学的主线,不仅让学生敞开心胸,而且从读中体味到诗歌的美丽。但在如何分层次地诵读这一方面还应该再深入一些,或许学生会理解更深刻一些。

  《蜀道难》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板块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除了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 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3、 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

  三、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作者简介(生*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

  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分析课文: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难”在哪里?文中有多少处直接提到“蜀道难”的?我到这里为止提了三个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等我们在疏通完课文之后,再解决。但是第三个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能够回答得出来的。因此我只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这样,就进入诗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疏通诗文。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我及时点评、引导。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这里就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和“难”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了。

  第一课时疏通到课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课时

  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让学生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

  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布置作业: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五、板书

  课题 作者

  三难: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说安居之难

  总结:我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诗歌当中的“三难”,以此为线索,展开诗文的疏通。对于诗歌当中用来表现 “三难”的诗句,也是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体现。所以用这些诗句可以总结出“三难”的结论,也可以用这些诗句赏析李白的诗风,让学生欣赏对蜀道难的想象和描写。学生在读懂了诗文才能够赏析,但是我们也可以融赏析于理解的过程当中。

  《蜀道难》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1、大纲和单元中的定位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学**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新的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且高考试题也由过去的客观题型变成主观题型。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所以,*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写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内容和名言警句的赏析。

  第一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的空间,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2、教学目标

  学*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4、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法选择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针对我们学生的认知水*,采用“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 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 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 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解说:此导语教学设计>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营造一种诗情氛围,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二)回顾李白生*和作品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齐读第一段:(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

  1、词义点拨:

  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挡。⑤钩连:沟通相连。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⑦度:越过。

  2、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3、段落解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 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5)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五)分析体读第二段:

  1、词语点拨:

  ①但:只。②从:跟随。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④去:离。⑤盈:满。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拟声词。

  2、段落解读:

  (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

  (六)分析体读第三段:

  1、词语点拨:

  ①夫:人。②当:挡。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见义。⑤虽:虽然。⑥长:深深。

  2、段落解读:

  (1)“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解说:从现实的大背景出发,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作为诗人的敏锐的感悟力。同时也把锛市学*放在一个大语文的背景下,让学生感悟人生,感悟历史。)

  4、再次朗读全文。

  (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并不是教师说给学生的。所以在此,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他们可能说的不好,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不好中,他体会悟到说好的技巧。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做示例。)

  1、善用反复: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 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八)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

  (九)美读,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四、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难》是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诗从肺腑出”板块的一篇文章。本板块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锦瑟》(李商隐)。本诗是专题第一篇,在专题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本诗在李白诗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代表性主要体现为:内容上伤时忧世、关注国事的忧乐意识和热爱大好河山的诚挚感情,艺术上新奇大胆夸张想象的浪漫手法,风格上热情奔放宏伟豪迈的基调等。特殊性体现为:作者采用古乐府形式,却又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本诗运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三次变换。

  2.说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对其诗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巨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学*本文,举一反三,加深对李白诗歌、盛唐诗歌的理解,学得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班级学生素质一般,对本文文字有较多障碍,难度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够的教学时间———两课时,并且布置预*作业。

  3.说课程标准: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基于以上几点,本诗意象雄浑,笔意恣肆,诗风豪放。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拟以“难”为切入点,以“叹”激趣、导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品读意象→体味诗风→感悟情感,最终达成对诗歌的综合体验。

  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研*意象,体验讨论,品析蜀道之“难”,感悟诗人情感。

  (2)学*诗歌描写蜀道难的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而把(1)作为教学重点,(2)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感受音韵之美。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诗歌的朗读要把握好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音步,即诗歌的停顿及由此形成的节奏。二是轻重音调,即语调。音步和音调都应该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因此,朗读的第一步是深刻体会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也是感受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悟。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性;诗,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读全诗,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

  (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3.激疑

  (1)叹什么?

  引导学生重读全诗,从诗中找出蜀道“景物”:“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阁”。

  (2)为何叹?

  引导学生在自由精读全诗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意象品味揣摩;交流品读体验。

  一叹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烟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雄奇:以回日高标、冲波回川、*天连峰、倒挂枯松、飞湍瀑流极写蜀道山川的雄壮奇丽。

  三叹蜀道之凶险: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绕夜啼,极写蜀道山道之峻险;以剑阁“蛇”盘“虎”踞、**如麻极写蜀道人事凶险。

  (3)如何叹?

  A.铺垫: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叠词将词人内心堆积萦绕的愁绪描写得真切入微。

  B.研读: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

  铺垫:贺知章看了李白此诗后,屡屡称叹,号其为“谪仙”,当即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诗中“仙气”何在?

  反复咏叹: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其雄奇凶险。

  大胆想象、联想: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的传说极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现蜀道山岭之高危。想象、联想历史久远,空间广阔,气势酣畅。

  极度夸张:极写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岭)之峻,连峰之高,飞瀑之喧,剑阁之险。

  反复烘托:以黄鹤猿猱愁度来衬托蜀道山岭之高,以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衬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敛气屏息、惊魂不定、失色长嗟来衬托山之陡峭峻险。

  C.小结:面对蜀道,唯有李白敢将它与天比高,与蚕丛鱼凫开国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开山写通,借六龙回日写隔;唯有李白敢借扪参历井写惊,借悲鸟夜啼写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挂枯松写险,借万壑雷声写雄,借“蛇”盘“虎”踞写凶,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4.悟情

  思考:

  (1)你从李白的叹息中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品味意象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情感:赞叹其雄奇伟丽;惊惧其峻峭险恶;遗憾其高不可越;忧虑其凶险多事。

  (2)有人说,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诗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你赞成吗?为什么?

  理由: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各抒己见,不求统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紧贴文本,找出根据。以本题为例,诗人本身可能未必有这层意思,但学生结合诗人生*,读出这样的感受也应予以尊重。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两点: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据是文本;第二,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但是多元解读不能漫无边际,要防止不顾文本过度解读。

  5.体验

  (1)学生在涵泳的基础上自由吟诵全诗。

  (2)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范读)。

  五、说板书

  蜀道难

  李白

  开辟之难

  难度越之难手法:形象联想、铺垫、烘托、夸张

  安居之难安史之乱

  理由:诗歌的内容通过结构直观的显示出来,对高中生来说,板书不必过多、过细,但必须点到恰处,点到亮处。)

  《蜀道难》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及背景。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合作学*,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二)作者简介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2、蜀道“难”在哪里?

  三难:

  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五)延伸拓展

  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总结

  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背诵该诗。

  (八)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蜀道难(李白)

  开辟之难;攀越之难;安居之难。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蜀道难》说课稿 7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

  一、 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李白可以说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要提起李白,我想给大家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还是个剑客,他自称“十五好剑术”,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并写下了“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这样的诗句。那么,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小诗中作过非常生动的评价,他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衣袂翩翩的李白,他是那样的洒脱、那样的长超拔不群。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耀眼的灵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在这幅描绘蜀国古道的泼墨大写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险峻和峥嵘,写出了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的融合在一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李白的名篇《蜀道难》。(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营造诗情氛围,唤起学生对诗歌美感的祈盼,回顾李白人生,初步了解《蜀道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蜀道难》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1、大纲和单元中的定位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学**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新的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且高考试题也由过去的客观题型变成主观题型。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所以,*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写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内容和名言警句的赏析。

  第一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的空间,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2、教学目标

  学*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4、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法选择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针对我们学生的认知水*,采用“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 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 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 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解说:此导语教学设计>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营造一种诗情氛围,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二)回顾李白生*和作品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齐读第一段:(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

  1、词义点拨:

  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挡。⑤钩连:沟通相连。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⑦度:越过。

  2、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3、段落解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 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5)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五)分析体读第二段:

  1、词语点拨:

  ①但:只。②从:跟随。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④去:离。⑤盈:满。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拟声词。

  2、段落解读:

  (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

  (六)分析体读第三段:

  1、词语点拨:

  ①夫:人。②当:挡。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见义。⑤虽:虽然。⑥长:深深。

  2、段落解读:

  (1)“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解说:从现实的大背景出发,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作为诗人的敏锐的感悟力。同时也把锛市学*放在一个大语文的背景下,让学生感悟人生,感悟历史。)

  4、再次朗读全文。

  (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并不是教师说给学生的。所以在此,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他们可能说的不好,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不好中,他体会悟到说好的技巧。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做示例。)

  1、善用反复: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 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八)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

  (九)美读,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四、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说课稿 9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这个专题为诗词专题。流芳百世的名篇,来自于生命的力量,它们或豪放,或婉约,或绚丽,或*淡,或典雅,或庸俗,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而《蜀道难》的作者李白,则是中国诗坛最为辉煌的一颗明珠,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境界的最高层次。浪荡江湖,行山踏水,他的一生,把自然造化,皆化进他的诗里。在这幅描绘蜀国风光的泼墨大写意中,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崔嵬和峥嵘,写出了神工鬼斧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的融合在一起。

  二、说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结合《蜀道难》的文本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能力目标:通过吟咏朗诵和评点,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感受本诗雄浑的气势、奔放的情感,以及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

  三、说学情和重难点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与此同时,高一的学生对诗词又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鉴赏能力,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通过吟咏朗诵和评点,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四、说学*方法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本说课稿是在上完公开课的基础上写就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体现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五、说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雄浑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读文入境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

  1.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蜀道难》这首诗由于比较长,在文意的理解上对于高一的学生是有困难的,这一环节,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在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然后由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最终做到扫除阅读障碍,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2.听读文章,初步感知

  播放由名家范读的配乐朗诵《蜀道难》音频,在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读音、断句、语调、节奏,以及情感的流露和变化。

  3.吟诵诗文,体会诗风

  听读后,让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学生基本上可以感受到“诗风的雄浑”和“蜀道之难” 由蜀道难这一点,让学生找出关于蜀道之难的三句话: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然后下面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诵这三句话,教师进行朗诵指导,进而进行集体朗诵,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朗诵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李白雄浑奔放的诗风,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难” 的不同含义,即分别在感叹:蜀道的高、蜀道的险、以及蜀地战祸的惨烈。

  (三)、循文入意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本说课稿是在上完公开课的基础上写就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体现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这一环节的立足点在于精读诗词,自主鉴赏诗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点、鉴赏和朗诵。要求一个小组选择一个部分进行品读,指出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高、险、以及战祸之惨烈的,并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评点和朗诵。此处给出示例,并给以提示,可以从从艺术手法、意象选取、词语运用、句式节奏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合作学*的效率。

  在几分钟的交流讨论后,由小组一位代表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从而总结出本文的艺术特色,即奔放的诗风、飘渺的神话传说、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鲜明的意象,灵活的章法,并进行板书。在对诗句阐述完鉴赏内容后,要求小组的另一位代表进行朗诵,并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这一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四)披文入情

  这一环节旨在探究诗歌的内涵。本诗主旨历来争议不定,恰好用来进行思维训练。对于主旨的探讨,用顾炎武《日知录》里对这首诗的评价“李白《蜀道难》之作, 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这个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询问学生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同意的理由是什么?不同意,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前,首先指导方法,“知人论世” 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并给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本诗时的社会背景,说明李白踌躇满志而来,却受到权贵的忌恨,被赐金放还。接着打出唐玄宗时期的介绍,说明太*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于本课的写作意图一般会有三四种说法,一是送别友人;二是抒写心志,感叹仕途艰难、人生艰难;三是讽喻时政。待学生发言后,老师打出屏幕中资料以佐证他们的观点。使他们有思考后的成就感和愉快感。

  最后再来朗诵诗歌,在朗朗书声中再次感受本诗雄浑奔放的诗风和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五)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做出了尝试,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

  板书: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本说课稿是在上完公开课的基础上写就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体现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蜀道难》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1、大纲和单元中的定位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学**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新的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且高考试题也由过去的客观题型变成主观题型。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所以,*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写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内容和名言警句的赏析。

  第一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的空间,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2、教学目标

  学*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4、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法选择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针对我们学生的认知水*,采用“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 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 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 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解说:此导语教学设计>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营造一种诗情氛围,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二)回顾李白生*和作品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齐读第一段:(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

  1、词义点拨:

  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挡。⑤钩连:沟通相连。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⑦度:越过。

  2、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3、段落解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 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5)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五)分析体读第二段:

  1、词语点拨:

  ①但:只。②从:跟随。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④去:离。⑤盈:满。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拟声词。

  2、段落解读:

  (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

  (六)分析体读第三段:

  1、词语点拨:

  ①夫:人。②当:挡。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见义。⑤虽:虽然。⑥长:深深。

  2、段落解读:

  (1)“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解说:从现实的大背景出发,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作为诗人的敏锐的感悟力。同时也把锛市学*放在一个大语文的背景下,让学生感悟人生,感悟历史。)

  4、再次朗读全文。

  (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并不是教师说给学生的。所以在此,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他们可能说的不好,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不好中,他体会悟到说好的技巧。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做示例。)

  1、善用反复: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 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八)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

  (九)美读,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四、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咏柳说课稿范本十份(扩展9)

——《咏柳》语文说课稿优选【五】份

  《咏柳》语文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懂得做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焦、喘、截”3个生字,会写“焦、望、费、算”4个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自主性。

  2。情景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3。朗读教学法:

  生是学*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开始上课先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课题: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有个名字叫《揠苗助长》,是一个寓言故事。接着在学生讨论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我简单介绍: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那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包含这什么道理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顺利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中。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交流方法。《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必须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的障碍,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语文学*之中,才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不过本课生字并不多,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识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导学生先自主学*,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教互评,教师点拨等方式,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区别比较法、部件分析法,动作演示法、自编儿歌法等。

  2.学生再读课文,并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体现尊重学生选择,以生为本,体现个性化阅读。

  3。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xxxxxxxxxxx,就把禾苗xxxxxxxxxxx,结果xxxxxxxxxxxxxxxxxxx。引导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文会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有了这个浅层次的理解。为下面深层次的学*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种田人心情变化两个方面展开学*与讨论。抓住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学*基础上交流讨论,同时以读贯穿始终。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画出有关的词语”,再如“此时,农夫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读一下”如:课文的最后提出“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回家,他会怎样对他的父亲说”“而农夫听了儿子的话,看见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他会说些什么呢?”。就这样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指导、通过想象补白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的急切、兴奋、得意、后悔;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感、培养语感。这样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想象创造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将较深刻的寓意层层推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纪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降低了难度,三全其美。

  (五)文本延伸,训练语言。

  在课末,通过“复述故事”、“运用词语”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学生复述。

  五、说效果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认为我的这课时设计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文学*能力,突出了四个亮点:1、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提高了认字能力。2。注重书写指导,培养了良好书写*惯 3。以读为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4。注重语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

  《咏柳》语文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咏柳》语文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三、说教法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四、说教学流程

  1.解析“摇篮”导入,并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范读

  3。学生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4)学*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 采蘑菇 挖野菜 逗松鼠 捉蜻蜓

  逮蝈蝈 看夕阳 赏明月 数星星

  5。初读课文,了解祖先的摇篮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小节。

  (2)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

  (3)分组讨论:第1小节写了祖先的摇篮的什么特点?

  (写了祖先的摇篮很大。)

  (4)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

  (5)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些什么?

  (6)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7)教师范读第2、3小节,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8)学生练读第2、3小节。

  (9)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10)想一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说一说。(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中会做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置身于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中,你会做些什么?

  六、说板书

  祖先的摇篮

  摘野果 和野兔赛跑

  掏鹊蛋 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 捉红蜻蜓

  采野蔷薇 逮绿蝈蝈

  原始森林 苍苍茫茫

  七、教学感悟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课前学生的预*到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养成独立学*的良好*惯。

  《咏柳》语文说课稿 4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入境,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柳树枝叶翠绿,好像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无数柳条如同一根根柔软的丝带,纷纷下垂。“不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突出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那一片片细小精致的新叶,是哪个心灵手巧的人剪裁出来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这细巧的叶子裁剪出来的。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每句话读通顺。

  3、指导读课文,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1、自读诗歌前两行,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随机点拨,理解重点词语:碧玉、妆、万条、丝绦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2、同样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三四行的重点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

  3、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看着插图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

  (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评议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感情。

  2、看图练*背诵,好像是面对真实的情景作诗。可指名到讲台上看图背诵。

  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可以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咏柳》语文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听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诵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诵的目的。

  5。演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1。课前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便于学生记忆和背诵,又能让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以及赞颂春天的主题。

  碧玉 —— 青翠

  咏——赞美

  丝绦 —— 柔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