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合集二十篇

首页 / 说课稿 / |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 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

  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 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的基础和动力。

  三、 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 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 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 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

  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2

  一、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34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说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四、重难点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五、说教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2.合作学*策略。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六、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2、歌唱家。3、运动健将4、伪装高手

  七、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

  一、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 me tiáo jiàn lāmiàn biàn dng

  ( ) ( ) ( ) ( )

  二、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的身子,甩着()的尾巴,()的游来游去。

  三、我是一本小字典。(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蚪()游()什()么()

  青()蛙()鲤()鱼()变()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目标相结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这一点是个重点。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长出(),又过了几天(),最后()

  2、通过学*这篇课文,我明白()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生动形象地写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及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几个阶段的形体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青蛙妈妈在一起去捉害虫的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几只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2自然段写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很羡慕,于是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的妈妈在哪里,第3自然段写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第4、5自然段写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第6自然段写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它们跟着妈妈一起去捉害虫了。根据以上教材特点,我把这一课分成了3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目标: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会8个生字,②知道他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妈妈,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第二课时目标:(1)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朗读对话的方法。第三课时目标:①生字书写,指导编排课本剧②对有关作业进行指导。

  二、说教法学法:

  (1)本课由六幅精美的连环画组成。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想象,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首先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图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做一做,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

  2、通过看图想象说话,体会小蝌蚪的心情,看到鲤鱼妈妈教自己的孩子捕食,他们也希望自己也能和妈妈在一起,跟妈妈学本领。

  3、对话朗读,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知道小蝌蚪们很讲礼貌,鲤鱼妈妈和蔼可亲,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小蝌蚪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4、因为二、三两个自然段比较相似,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追这个动词,体会小蝌蚪见到乌龟时兴奋急切的心情,以及从乌龟的话中他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大眼睛、绿衣裳。

  5、通过提问:为什么你们就那么肯定青蛙就是你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发现小青蛙会动脑筋,他们把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话结合起来,再看看自己,所以很确定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

  6、在学*第五段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分成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通过小蝌蚪的动作语言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兴奋、快乐、激动的心情。再让学生读读青蛙妈妈说的话,从而引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7、夸夸小蝌蚪是想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体会,小蝌蚪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大家学*的。

  8、最后安排青蛙妈妈说话这个环节,是想让孩子们对青蛙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喜欢青蛙,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4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活动2【讲授】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你们愿意一起帮小蝌蚪找妈妈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师板书课题。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换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活动。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

  (4)“迎上去”和“追上去”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将两幅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追上去”就是小蝌蚪从乌龟妈妈的后面游过去。然后再采用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鲤鱼阿姨和乌龟妈妈来表演“迎上去”和“追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4、学*后面几段

  (1)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方法,出示课件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活动3【练*】

  5、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6、表演课文

  让学生分解色表演故事,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复*。

  活动4【作业】

  7、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5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

  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的基础和动力。

  三、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

  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6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 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

  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 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的基础和动力。

  三、 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 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 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 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

  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生动形象地写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及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几个阶段的形体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青蛙妈妈在一起去捉害虫的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几只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2自然段写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很羡慕,于是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的妈妈在哪里,第3自然段写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第4、5自然段写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第6自然段写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它们跟着妈妈一起去捉害虫了。根据以上教材特点,我把这一课分成了3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目标: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会8个生字,②知道他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妈妈,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第二课时目标:(1)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朗读对话的方法。第三课时目标:①生字书写,指导编排课本剧②对有关作业进行指导。

  二、说教法学法:

  (1)本课由六幅精美的连环画组成。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想象,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首先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图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做一做,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

  2、通过看图想象说话,体会小蝌蚪的心情,看到鲤鱼妈妈教自己的孩子捕食,他们也希望自己也能和妈妈在一起,跟妈妈学本领。

  3、对话朗读,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知道小蝌蚪们很讲礼貌,鲤鱼妈妈和蔼可亲,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小蝌蚪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4、因为二、三两个自然段比较相似,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追这个动词,体会小蝌蚪见到乌龟时兴奋急切的心情,以及从乌龟的话中他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大眼睛、绿衣裳。

  5、通过提问:为什么你们就那么肯定青蛙就是你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发现小青蛙会动脑筋,他们把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话结合起来,再看看自己,所以很确定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

  6、在学*第五段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分成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通过小蝌蚪的动作语言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兴奋、快乐、激动的心情。再让学生读读青蛙妈妈说的话,从而引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7、夸夸小蝌蚪是想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体会,小蝌蚪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大家学*的。

  8、最后安排青蛙妈妈说话这个环节,是想让孩子们对青蛙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喜欢青蛙,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8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最后一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篇课文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我分两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变”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 “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演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9

  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看图学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涵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2、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初步懂得如何解决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这篇课文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学生通过将*一年的学*,识字量大大提高,基本上能读通课文,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又喜欢朗读。因此,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达到教学目标。

  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上,认字写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归纳识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3、头饰。

  说教学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归疑。先用课件展示小蝌蚪,接着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朗读、画简笔画、表演、讨论等各种形式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学*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最后强调青蛙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外收集有关青蛙怎样捉害虫的资料,告诉学生要保护好青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灰、迎”8个生字,会写“条、变”6个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巩固识字。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识字、朗读感悟法为主,以画简笔画、表演为辅。小组合作,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朗读,边读边画,化抽象为具体;戴头饰表演,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课件出示小蝌蚪,了解蝌蚪的样子。问:它们的妈妈是谁?指名读课题,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课题。质疑,老师归纳出3个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怎样找妈妈?找到后,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质疑中所归纳的问题正是教学目标中要完成的任务。这时学生想解决这些问题,学*的兴趣由此激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解决这些问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

  1、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交流没有拼音的课文要怎么读。(看图猜一猜再读,猜不出来的和同学一起猜,也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3、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幅图。(告诉孩子一幅画对应一段文字,读课文时,可以看一幅画,读一段文字。这样慢慢地一段一段往下读)

  4、自由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

  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感悟青蛙的变化

  1、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发生变化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反馈。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后腿。”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前腿。”

  “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长成了青蛙。”

  “不知什么上时候,尾巴已经不见了。”

  3、齐读课文。

  在书上画线,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同时,也巩固了识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小组合作识字,提示识字方法。

  2、抽读生字卡片。

  3、认读生字,并组词。

  4、指导写字,强调:“条”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

  5、学生独立写字,老师巡视。写得好的盖红花。

  小组合作,会读的做小老师,学生互帮互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盖红花,起着激励作用。

  五、小结

  1、读课文的方法。

  2、青蛙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按青蛙变化的顺序在()里编上序号。

  3、认字写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参加下一节课配音演员选拔赛。

  2、收集有关青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引出小蝌蚪,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他是谁?(出示小蝌蚪)

  2、小蝌蚪长得怎么样的?

  (出示)池塘里有几只()、()、()的小蝌蚪。

  3 、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就读第一段。

  二、学*课文第二段

  1、小蝌蚪在快乐的同时,他也有自己的伤心事,你们听!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丁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揭示学*内容,激发学*兴趣。)

  2、朋友有困难,我们得顶力相助,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寻找妈妈吧!

  3、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他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4、我们先看看小蝌蚪怎样向鲤鱼妈妈打听妈妈的,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都用笔在书上划出来。交流。

  我现在来当鲤鱼妈妈,你们做小蝌蚪,你们向我打听。(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5、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

  评价一下,他们演得怎么样?动作都到位了吗?怎么样是“迎”?原来这样面对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小蝌蚪为什么迎上去?他的心情怎样?(急切)用急切的语气读小蝌蚪的话。

  再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

  6、齐读第二段(鲤鱼妈妈的话应亲切、热情。)

  三、学*课文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出示)

  为什么说是“又”长出两条前腿。

  2、你真会学*。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下面的课文,划出它们怎么向乌龟打听妈妈?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

  3、学生表演,评议。

  4、连忙追?怎样才是连忙追。小蝌蚪为什么连忙追上去?心情怎样(急切而又高兴的)?

  练*读小蝌蚪的话。

  他为什么会把乌龟当作妈妈?

  5、读乌龟的话。你从乌龟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板书:大眼睛、绿衣服)

  6、齐读这第三段。(乌龟的话亲切而温和)

  四、小结,学*第四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他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为什么这次肯定青蛙就是他的妈妈呢?

  2、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谁对呢?

  3、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正在捉小飞虫。

  哪一句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句话。

  4、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 披 露 鼓 )

  5、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6、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

  7、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服,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

  8、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9、看图,这时的小蝌蚪变得怎样了?(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这时,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了。

  10、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11、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分角色朗读。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朗读水*,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五、总结:

  1、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呢?你能看图填一填吗?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的尾巴(),变成了()。

  3、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小朋友要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六、作业:

  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或向家长了解有关青蛙的其他知识。

  本课总结

  学生自主识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得到了训练,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0

  一、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34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说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四、重难点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五、说教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2.合作学*策略。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六、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2、歌唱家。3、运动健将4、伪装高手

  七、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

  一、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 me tiáo jiàn lāmiàn biàn dng

  ( ) ( ) ( ) ( )

  二、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的身子,甩着()的尾巴,()的游来游去。

  三、我是一本小字典。(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蚪()游()什()么()

  青()蛙()鲤()鱼()变()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目标相结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这一点是个重点。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长出(),又过了几天(),最后()

  2、通过学*这篇课文,我明白()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1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种写法贴*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2)抓住“找”字,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悟情。

  情感目标:利用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并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喜欢小动物,思维活跃,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兴趣,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情境法、,讲授法、观察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一些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因此,上课开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来游去的画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得什么样?让他们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

  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参与学*。

  2、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及生长变化的动画课件,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不仅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知道了它的妈妈是谁,又对“迎、追、游”三个动词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理解,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通读全文,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谁,最后找到妈妈没有。

  这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跟青蛙妈妈的样子不一样?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的轻松、有趣,通过看、想、说等方式对学*资源进行了分析,培养了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图文结合,研读品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简洁明了,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叙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学*,让学生在读中自探自悟,合作学*,理解内容,品析词句,总结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后面两段。

  (1)教师引导,读中悟情

  教学时,用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逐句学*的方式完成,着重学*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幻灯片和鲤鱼对话“喂,你看到我们的妈妈在那里了吗?”。“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这里,用多媒体出示两种不同的预期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用图画配文字说明来突破难点。

  (2)自探自悟,合作学*

  指导学生总结学*方法: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2、它们见到谁,问了什么话?3、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然后自学第三、四段。再用提问、讨论的方式检查自学情况。在学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时,让学生合作讨论:“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小蝌蚪找到妈妈时,转换角色让学生做小蝌蚪,老师做青蛙妈妈,让小蝌蚪对妈妈说找到妈妈后的心里话,让书本知识得到升华。在感悟课文用词形象准确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课件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利用课件的直观效果,在突破重难点方面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歌曲欣赏,再现故事: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课文学完,我用三幅图片,以讨论法为主来领悟小蝌蚪再找妈妈的过程中三个动词“迎、追、游”随后,播放歌曲《小青蛙》让学生同小蝌蚪一起享受找到妈妈后成功的喜悦,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意念,转化为内在。

  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我们渐渐具备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教学服务意识,从而也就具备了敏锐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于是,我们成为了学生学*情境的设计者,更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成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信息化教育为我、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与展示的*台,我们便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台上,感受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推动作用,感受着它带给学科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方法) (2)小组合作学*,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中的"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指南》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大班幼儿会有条理细致的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也很会用语言及绘画的形式表达动物的外形。而且他们已经听过了相关的故事,歌曲,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很感兴趣,如果通过"认识故事--想象发展--创作绘画"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延续幼儿的兴趣,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课题,发展幼儿在童话阅读中表现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

  3、鼓励幼儿交流协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连环画。

  三、说重点和难点:

  大班幼儿在绘画个体动物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但是孩子们才创设情境时,绘画出的动物也都是个体的,在画面中缺乏交流,对此我把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图片的对比放大,让幼儿了解情景绘画时,要加强画面中主体物的联系。此外我还将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经验的枷锁,大部分幼儿都会照搬经验回忆,而不愿动脑筋创新。对此我将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说经验准备:

  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图书中的故事动物的个体形态及主要线索"如: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等。

  五、说教具及材料准备: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独立动物若干和故事情节的背景图若干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勾线笔,油画棒,衬板。

  六、说活动过程:

  1、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情节。

  出示青蛙妈妈,抛出问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妈妈,看看它是谁的妈妈?"以此来引出本次活动。

  教师说:"昨天我们听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小蝌蚪们都遇到了哪些妈妈呢?"教师边演示ppt,边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线索"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为创编故事做准备。

  用ppt排列出金鱼,乌龟,白鹅说的特征,引导幼儿根据特征猜想类似的动物,创编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帮助)。

  2、了解连环画的情节性,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蝌蚪与其他几只动物的交流是面对面的。

  教师说:"连环画真好看,我们也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好吗?"教师再通过语言引导说:"那你们发现这个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动物是怎么交流的吗?"(教师演示ppt,放大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是面对面交流的)3、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了解画面的布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图和独立的动物卡片。

  教师说:"连环画要注意点什么呢?老师这有一个小池塘,一群小蝌蚪,两只鸭妈妈,谁来摆一摆,要怎样放在画面中。"通过此环节复*巩固知识点:动物交流时要面对面。

  再用同样的方法出示三条不同大小的金鱼,让幼儿来摆放,以此来了解画面中的动物大小要适中。

  4、幼儿绘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选择的画面来绘画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可以自己创新,根据线索要求绘画出不同的动物。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小蝌蚪整体游动的方向是一致的。(2)每个人要确认自己绘画的画面中,小蝌蚪遇到对象的特征是什么。(3)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5、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贴到教室的展板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按顺序排列好。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说说哪组绘画的连环画故事有创新,最精彩。然后,教师结合动物的动态和整体画面的布局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点评。最后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活动延伸:

  在接下来有关"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板块,复*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创编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基于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欣赏”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不仅仅体现在美术这一学科中,在其他的学科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幼儿在初步接触美术后觉得用一支笔可以画出很多的东西,很有意思。他们就拿着笔随意的画啊画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幼儿理解美术,使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幼儿爱上美术。

  三、说教学目标:

  1、学*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体现了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依据《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的基础和动力。】

  3、作品展示,欣赏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依据《纲要》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在这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使语言教育渗透在美术活动中。】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

  突出重点的方法: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来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难点: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

  突破难点的方法: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的方式,了解小蝌蚪的各种动态。

  五、说教法:

  ①“直观演示法”,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导入课题,引起学*的兴趣。

  ②“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

  ③“示范讲解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六、说学法:

  1、“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操作法”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七、活动准备:

  1、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使幼儿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

  2、教具及材料准备:《小蝌蚪找妈妈》的课件和“青蛙妈妈”的大图片;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八、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程序概述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动画、比较形态→自由讨论、大胆想象→自我创作、示范讲解→作品展示、互相欣赏”五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手指歌。意图是利用幼儿学过的游戏,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

  2、课件里出现皱着眉头的青蛙妈妈,教师提问,幼儿带着问题看图。意图是预设情境,激发幼儿学*兴趣。

  3、说《小蝌蚪》儿歌,课件里出现找到妈妈的小蝌蚪图片,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意图是以说儿歌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课件的演示,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学*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二)观看动画、比较形态

  动画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意图是用启发性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三)自由讨论、大胆想象

  1、幼儿通过观看动画,讨论小蝌蚪的各种游泳形态。意图是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小蝌蚪游动的初步印象,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提示幼儿要说完整话,充分调动它们学*的积极性。

  2、总结小蝌蚪游动姿态,幼儿想象小蝌蚪的画法。意图是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创作、示范讲解

  1、把操作材料都利用起来,请幼儿变出可爱的小蝌蚪。意图是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幼儿探索画法,教师示范讲解。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难点。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重点指出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意图是避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惯。

  3、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请幼儿再次作画,同时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意图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体验创作的乐趣。

  请作完画的小朋友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意图是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惯的养成。

  (五)作品展示、互相欣赏

  课件里出现小蝌蚪找到妈妈在图片,为幼儿创设情景。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大图上。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师生同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意图是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九、活动延伸:

  充分利用这次绘画活动师生共同布置“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学故事、唱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5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种写法贴*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2)抓住“找”字,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悟情。

  情感目标:利用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并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喜欢小动物,思维活跃,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兴趣,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情境法、,讲授法、观察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一些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因此,上课开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来游去的画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得什么样?让他们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

  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参与学*。

  2、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及生长变化的动画课件,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不仅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知道了它的妈妈是谁,又对“迎、追、游”三个动词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理解,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通读全文,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谁,最后找到妈妈没有。

  这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跟青蛙妈妈的样子不一样?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的轻松、有趣,通过看、想、说等方式对学*资源进行了分析,培养了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图文结合,研读品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简洁明了,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叙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学*,让学生在读中自探自悟,合作学*,理解内容,品析词句,总结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后面两段。

  (1)教师引导,读中悟情

  教学时,用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逐句学*的方式完成,着重学*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幻灯片和鲤鱼对话“喂,你看到我们的妈妈在那里了吗?”。“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这里,用多媒体出示两种不同的预期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用图画配文字说明来突破难点。

  (2)自探自悟,合作学*

  指导学生总结学*方法: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2、它们见到谁,问了什么话?3、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然后自学第三、四段。再用提问、讨论的方式检查自学情况。在学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时,让学生合作讨论:“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小蝌蚪找到妈妈时,转换角色让学生做小蝌蚪,老师做青蛙妈妈,让小蝌蚪对妈妈说找到妈妈后的心里话,让书本知识得到升华。在感悟课文用词形象准确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课件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利用课件的直观效果,在突破重难点方面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歌曲欣赏,再现故事: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课文学完,我用三幅图片,以讨论法为主来领悟小蝌蚪再找妈妈的过程中三个动词“迎、追、游”随后,播放歌曲《小青蛙》让学生同小蝌蚪一起享受找到妈妈后成功的喜悦,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意念,转化为内在。

  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我们渐渐具备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教学服务意识,从而也就具备了敏锐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于是,我们成为了学生学*情境的设计者,更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成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信息化教育为我、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与展示的*台,我们便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台上,感受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推动作用,感受着它带给学科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6

  一、说教材:

  这篇童话故事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配有图文形式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以及最后变成青蛙的有趣过程。从教材编排看,童话中动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幼儿进行表演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童话中对话较多、重复式结构较多,幼儿很感兴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范例,同时活动目标也明确指出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三、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活动难点: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四、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活动时,幼儿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次活动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本次活动的有利因素。

  五、说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教学,以幼儿指导纲要为指导,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表演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观察的三种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幼儿学*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幼儿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在启发幼儿通过对故事的理解行分角色表演。

  七、说活动过程

  1、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幼儿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学*兴趣。另外还给幼儿提供了一次自由表达的机会。整整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2、完整欣赏故事,幼儿感知故事内容

  整体感知是掌握故事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幼儿看课件欣赏故事,幼儿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故事,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体内容。教师通过

  提问:

  1)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深入了解故事中的运用,感受诗歌中的重复式结构的语句特点,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3、看图片让幼儿讲述故事。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课件第二段。遇到鱼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放映相应的幻灯图片)小蝌蚪遇到龟妈妈时又会说些什么?一起来说一说。分段欣赏法更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能力,使幼儿头脑中更为清晰,为下面的角色表演奠定基础。

  4、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还有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中,我通过质疑: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对其进行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回顾故事,自己来解决问题,变幼儿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培养了幼儿的综合判断能力。在次看课件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并让幼儿通过肢体来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本节课的难点就轻易解决了。

  5、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表现出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活泼可爱的样子;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这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表演,让有儿童在表演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6、小结:教育幼儿要保护小青蛙。

  活动结束注重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教育幼儿要爱护小青蛙,知道保护小青蛙的措施。也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情感目标。

  八、活动延伸,拓展创新

  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去,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联系,加强语言教学与其它领域的整合。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制作连环画来表现故事的内容。

  九、活动反思:

  由于课件出现的问题导致课堂出现了停歇,整节课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最后也没有总结。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7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中的"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指南》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大班幼儿会有条理细致的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也很会用语言及绘画的形式表达动物的外形。而且他们已经听过了相关的故事,歌曲,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很感兴趣,如果通过"认识故事--想象发展--创作绘画"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延续幼儿的兴趣,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课题,发展幼儿在童话阅读中表现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

  3、鼓励幼儿交流协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连环画。

  三、说重点和难点:

  大班幼儿在绘画个体动物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但是孩子们才创设情境时,绘画出的动物也都是个体的,在画面中缺乏交流,对此我把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图片的对比放大,让幼儿了解情景绘画时,要加强画面中主体物的联系。此外我还将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经验的枷锁,大部分幼儿都会照搬经验回忆,而不愿动脑筋创新。对此我将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说经验准备:

  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图书中的故事动物的个体形态及主要线索"如: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等。

  五、说教具及材料准备: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独立动物若干和故事情节的背景图若干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勾线笔,油画棒,衬板。

  六、说活动过程:

  1、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情节。

  出示青蛙妈妈,抛出问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妈妈,看看它是谁的妈妈?"以此来引出本次活动。

  教师说:"昨天我们听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小蝌蚪们都遇到了哪些妈妈呢?"教师边演示ppt,边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线索"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为创编故事做准备。

  用ppt排列出金鱼,乌龟,白鹅说的特征,引导幼儿根据特征猜想类似的动物,创编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帮助)。

  2、了解连环画的情节性,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蝌蚪与其他几只动物的交流是面对面的。

  教师说:"连环画真好看,我们也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好吗?"教师再通过语言引导说:"那你们发现这个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动物是怎么交流的吗?"(教师演示ppt,放大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是面对面交流的)3、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了解画面的布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图和独立的动物卡片。

  教师说:"连环画要注意点什么呢?老师这有一个小池塘,一群小蝌蚪,两只鸭妈妈,谁来摆一摆,要怎样放在画面中。"通过此环节复*巩固知识点:动物交流时要面对面。

  再用同样的方法出示三条不同大小的金鱼,让幼儿来摆放,以此来了解画面中的动物大小要适中。

  4、幼儿绘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选择的画面来绘画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可以自己创新,根据线索要求绘画出不同的动物。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小蝌蚪整体游动的方向是一致的。(2)每个人要确认自己绘画的画面中,小蝌蚪遇到对象的特征是什么。(3)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5、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贴到教室的展板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按顺序排列好。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说说哪组绘画的连环画故事有创新,最精彩。然后,教师结合动物的动态和整体画面的布局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点评。最后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活动延伸:

  在接下来有关"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板块,复*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创编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8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教学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本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兴趣。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抓住“找”字,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我将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过程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整合点诊断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整合点的方法:

  在教学“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这一环节时,根据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我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动画并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的什么样?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低年级孩子对于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声情并茂的动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常规的教学手段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学“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时,我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运用幻灯片展示“迎、追、游”三个动作,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二: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图文结合,研读品味”这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迎,追,游”三个动词,突破教学重点,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三,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词意,突破教学重点。这是常规教学所做不到的。

  小蝌蚪长成青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文本的介绍,要使一年级孩子了解相对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再次借助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确定整合点之四,播放动画: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歌曲欣赏,再现故事这一环节,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五:播放歌曲《小青蛙》及动画,让孩子们同小蝌蚪一起分享找到妈妈后的喜悦。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学*的快乐,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信息、讲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突出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学*资源作为创设情境,品析词句和扩展学*的有效工具,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9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 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

  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 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的基础和动力。

  三、 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 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 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 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

  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20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教学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本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兴趣。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抓住“找”字,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我将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过程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整合点诊断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整合点的方法:

  在教学“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这一环节时,根据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我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动画并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的什么样?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低年级孩子对于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声情并茂的动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常规的教学手段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学“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时,我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运用幻灯片展示“迎、追、游”三个动作,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二: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图文结合,研读品味”这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迎,追,游”三个动词,突破教学重点,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三,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词意,突破教学重点。这是常规教学所做不到的。

  小蝌蚪长成青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文本的介绍,要使一年级孩子了解相对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再次借助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确定整合点之四,播放动画: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歌曲欣赏,再现故事这一环节,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五:播放歌曲《小青蛙》及动画,让孩子们同小蝌蚪一起分享找到妈妈后的喜悦。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学*的快乐,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信息、讲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突出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学*资源作为创设情境,品析词句和扩展学*的有效工具,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合集二十篇扩展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合集二十篇(扩展1)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菁华9篇)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

  一、设计意图:

  这段时间,我们班正在进行《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很多小朋友从家里端来了小金鱼,小鸟,乌龟等小动物放在了教室里的自然角里,文文端来的几只小蝌蚪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小朋友一有空就会围在蝌蚪旁一边指着小蝌蚪边聊自己的发现,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小蝌蚪游泳的时候尾巴怎么动的?这些都是他们兴趣的话题。《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很自然的,我们生成了手指点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的基础和动力。这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学*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3、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三、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四、活动程序:

  (一)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我会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我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二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在有关“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2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三十四课《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种写法贴*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2)抓住“找”字,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悟情。

  情感目标:利用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并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喜欢小动物,思维活跃,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兴趣,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情境法、,讲授法、观察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一些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因此,上课开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来游去的画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得什么样?让他们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

  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参与学*。

  2、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及生长变化的动画课件,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不仅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知道了它的妈妈是谁,又对“迎、追、游”三个动词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理解,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通读全文,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谁,最后找到妈妈没有。

  这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跟青蛙妈妈的样子不一样?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的轻松、有趣,通过看、想、说等方式对学*资源进行了分析,培养了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图文结合,研读品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简洁明了,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叙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学*,让学生在读中自探自悟,合作学*,理解内容,品析词句,总结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后面两段。

  (1) 教师引导,读中悟情

  教学时,用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逐句学*的方式完成,着重学*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幻灯片和鲤鱼对话 “喂,你看到我们的妈妈在那里了吗?”。“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这里,用多媒体出示两种不同的预期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用图画配文字说明来突破难点。

  (2) 自探自悟,合作学*

  指导学生总结学*方法: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2、它们见到谁,问了什么话?3、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然后自学第三、四段。再用提问、讨论的方式检查自学情况。在学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时,让学生合作讨论:“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小蝌蚪找到妈妈时,转换角色让学生做小蝌蚪,老师做青蛙妈妈,让小蝌蚪对妈妈说找到妈妈后的心里话,让书本知识得到升华。在感悟课文用词形象准确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课件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利用课件的直观效果,在突破重难点方面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歌曲欣赏,再现故事: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课文学完,我用三幅图片,以讨论法为主来领悟小蝌蚪再找妈妈的过程中三个动词“迎、追、游”随后,播放歌曲《小青蛙》让学生同小蝌蚪一起享受找到妈妈后成功的喜悦,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意念,转化为内在。

  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我们渐渐具备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教学服务意识,从而也就具备了敏锐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于是,我们成为了学生学*情境的设计者,更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成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信息化教育为我、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与展示的*台,我们便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台上,感受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推动作用,感受着它带给学科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3

  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又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所以,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出的读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说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长出两条后腿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 变成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方法)

  (2)小组合作学*,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5

  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又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所以,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出的读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说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长出两条后腿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 变成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6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最后一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篇课文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我分两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变”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 “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演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7

  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又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所以,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出的读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说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长出两条后腿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 变成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方法) (2)小组合作学*,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中的"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指南》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大班幼儿会有条理细致的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也很会用语言及绘画的形式表达动物的外形。而且他们已经听过了相关的故事,歌曲,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很感兴趣,如果通过"认识故事--想象发展--创作绘画"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延续幼儿的兴趣,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课题,发展幼儿在童话阅读中表现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

  3、鼓励幼儿交流协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连环画。

  三、说重点和难点:

  大班幼儿在绘画个体动物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但是孩子们才创设情境时,绘画出的动物也都是个体的,在画面中缺乏交流,对此我把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图片的对比放大,让幼儿了解情景绘画时,要加强画面中主体物的联系。此外我还将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经验的枷锁,大部分幼儿都会照搬经验回忆,而不愿动脑筋创新。对此我将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说经验准备:

  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图书中的故事动物的个体形态及主要线索"如: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等。

  五、说教具及材料准备: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独立动物若干和故事情节的背景图若干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勾线笔,油画棒,衬板。

  六、说活动过程:

  1、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情节。

  出示青蛙妈妈,抛出问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妈妈,看看它是谁的妈妈?"以此来引出本次活动。

  教师说:"昨天我们听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小蝌蚪们都遇到了哪些妈妈呢?"教师边演示ppt,边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线索"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为创编故事做准备。

  用ppt排列出金鱼,乌龟,白鹅说的特征,引导幼儿根据特征猜想类似的动物,创编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帮助)。

  2、了解连环画的情节性,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蝌蚪与其他几只动物的交流是面对面的。

  教师说:"连环画真好看,我们也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好吗?"教师再通过语言引导说:"那你们发现这个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动物是怎么交流的吗?"(教师演示ppt,放大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是面对面交流的)3、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了解画面的布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图和独立的动物卡片。

  教师说:"连环画要注意点什么呢?老师这有一个小池塘,一群小蝌蚪,两只鸭妈妈,谁来摆一摆,要怎样放在画面中。"通过此环节复*巩固知识点:动物交流时要面对面。

  再用同样的方法出示三条不同大小的金鱼,让幼儿来摆放,以此来了解画面中的动物大小要适中。

  4、幼儿绘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选择的画面来绘画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可以自己创新,根据线索要求绘画出不同的动物。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小蝌蚪整体游动的方向是一致的。(2)每个人要确认自己绘画的画面中,小蝌蚪遇到对象的特征是什么。(3)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5、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贴到教室的展板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按顺序排列好。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说说哪组绘画的连环画故事有创新,最精彩。然后,教师结合动物的动态和整体画面的布局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点评。最后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活动延伸:

  在接下来有关"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板块,复*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创编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合集二十篇(扩展2)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菁选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 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

  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 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的基础和动力。

  三、 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 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 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 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

  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十四课。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通过课文1——3自然段的学*,会认课文7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有、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

  教学难点:通过三个自然段的学*,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

  1、谈话导入动作演入题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图片感知蝌蚪的可爱,再以情绪去读活课文,接着以动作演示蝌蚪的可爱,最后以妈妈不见了唤起孩童的助人为乐之心,从而开始揭题引入课文。

  2、初读感知动作引入文

  以师范读之后让孩子初步感知课文,接着亲身读课文,以阶梯式的填空完成对课文的总结归纳,最后以几个难读的动词来串连课文的探究。

  3、引导探究开拓现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感知课文说自己的所知,而后进行课文的学*,进行探究课文蝌蚪在找的过程中的发现,现出找的思路。

  4、生字复* 阶梯导书写

  根据孩子的实际学*情况,加上孩子易忘的特点,在分散识字之后归总在一起,再现生字,开始学*。接着进行生字的书写,半扶半放,教写一个生字而后让孩子自主探究生字书写的乐趣。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行为。

  1、身临其境,亲*文本

  孩子好动,结合其特点,干脆让孩子尽情地表演自己,演活文本,让孩子和文本亲*,融合在一起。

  2、加强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不易,从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根据孩子的提问,顺学而导,启发孩子的`知识大门为着自主探究的方向发展,为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而准备,在低段就开始培养这种能力,使高段逐渐能够养成自己学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识。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时,以课件互换生字进入情境,让孩子感知用词的准确性

  七、教学流程安排

  (一)谈话导入

  1、看图说样子,情感朗读第一小节,学*生字“灰”

  2、揭题,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先听老师把这个故事读一遍,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小蝌蚪在找妈妈时都遇到了谁?

  2、反馈:课件出示:小蝌蚪在找妈妈时先遇到了( ),再遇到了( ),最后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妈妈( )。

  (1)个别说 (2)全班说

  3、接下去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课文。

  4、初步感知字音:

  课件出示出示词语:甩着 摆动 蹲着 露着 后退一蹬游哇游

  (1)开火车领读 (2)发现特点 (3)我们加上动作来读读这些词语

  (三)学*课文2——3小节

  1、衔接上面最后一个词的“游哇游”,问:你们第一个遇到的是谁啊?(同步出示课文第二幅图),(生回答鲤鱼)谁来向鲤鱼打声招呼?当学生说到鲤鱼阿姨您好的时候顺势创设情境:“小蝌蚪,你找我有什么事吗?”,引出“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那鲤鱼阿姨是怎么回答的呢?(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找吧!)

  2、出示对话,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3、告别了鲤鱼妈妈,小蝌蚪继续游哇游,他们又遇到了谁呢?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第三自然段。、

  4、反馈:(1)遇到乌龟 (2)出示对话

  5、当他们遇到乌龟的时候,小蝌蚪是怎么做的呢?(做动作识记“追”)

  (出示迎和追的两句话,将这两个词打错,让他们读一读,懂得意思。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出示图片理解。)

  6、朗读指导“妈妈,妈妈!”随机提问:“你为什么要叫乌龟妈妈?”“乌龟是你的妈妈吗?”

  7、识记顶(通过组词或换偏旁)识记披(通过实物做动作认识)。

  8、同桌练读这段对话,展示表演读。没参加的读旁白。

  9、那你从乌龟和鲤鱼那儿知道你们的妈妈长什么样?

  (四)、巩固生字、写字

  1、出示词语:黑灰色 迎上去 阿姨 追上去 头顶 披着(将卡片双面打好,一面是词语,一面是单个字)

  (1)小组单个词轮读 (2)个别读词语送卡片

  2、出示要写的两个字“有、在”。

  (1)发现异同点,提醒注意点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一个写一个

  (五)、设置悬念引下节课内容

  青蛙和蝌蚪明明长得不一样,蝌蚪怎么会叫青蛙妈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八、板书设计

  34

  小蝌蚪找妈妈

  迎上去 追上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基于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欣赏”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不仅仅体现在美术这一学科中,在其他的学科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幼儿在初步接触美术后觉得用一支笔可以画出很多的东西,很有意思。他们就拿着笔随意的画啊画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幼儿理解美术,使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幼儿爱上美术。

  三、说教学目标:

  1、学*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体现了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依据《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的基础和动力。】

  3、作品展示,欣赏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依据《纲要》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在这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使语言教育渗透在美术活动中。】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

  突出重点的方法: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来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难点: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

  突破难点的方法: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的方式,了解小蝌蚪的各种动态。

  五、说教法:

  ①“直观演示法”,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导入课题,引起学*的兴趣。

  ②“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

  ③“示范讲解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六、说学法:

  1、“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操作法”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七、活动准备:

  1、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使幼儿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

  2、教具及材料准备:《小蝌蚪找妈妈》的课件和“青蛙妈妈”的大图片;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八、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程序概述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动画、比较形态→自由讨论、大胆想象→自我创作、示范讲解→作品展示、互相欣赏”五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手指歌。意图是利用幼儿学过的游戏,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

  2、课件里出现皱着眉头的青蛙妈妈,教师提问,幼儿带着问题看图。意图是预设情境,激发幼儿学*兴趣。

  3、说《小蝌蚪》儿歌,课件里出现找到妈妈的小蝌蚪图片,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意图是以说儿歌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课件的演示,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学*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二)观看动画、比较形态

  动画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意图是用启发性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三)自由讨论、大胆想象

  1、幼儿通过观看动画,讨论小蝌蚪的各种游泳形态。意图是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小蝌蚪游动的初步印象,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提示幼儿要说完整话,充分调动它们学*的积极性。

  2、总结小蝌蚪游动姿态,幼儿想象小蝌蚪的画法。意图是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创作、示范讲解

  1、把操作材料都利用起来,请幼儿变出可爱的小蝌蚪。意图是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幼儿探索画法,教师示范讲解。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难点。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重点指出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意图是避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惯。

  3、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请幼儿再次作画,同时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意图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体验创作的乐趣。

  请作完画的小朋友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意图是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惯的养成。

  (五)作品展示、互相欣赏

  课件里出现小蝌蚪找到妈妈在图片,为幼儿创设情景。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大图上。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师生同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意图是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九、活动延伸:

  充分利用这次绘画活动师生共同布置“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学故事、唱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4

  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又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所以,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出的.读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说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长出两条后腿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 变成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5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初步了解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在自主学*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学*生字词。

  1、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小蝌蚪的变化及找妈妈的艰辛。

  1、读课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3、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认读“条、变”。

  2、指导写字。

  3、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6

  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看图学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涵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2、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初步懂得如何解决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这篇课文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学生通过将*一年的学*,识字量大大提高,基本上能读通课文,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又喜欢朗读。因此,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达到教学目标。

  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上,认字写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归纳识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3、头饰。

  说教学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归疑。先用课件展示小蝌蚪,接着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朗读、画简笔画、表演、讨论等各种形式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学*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最后强调青蛙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外收集有关青蛙怎样捉害虫的资料,告诉学生要保护好青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灰、迎”8个生字,会写“条、变”6个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巩固识字。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识字、朗读感悟法为主,以画简笔画、表演为辅。小组合作,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朗读,边读边画,化抽象为具体;戴头饰表演,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课件出示小蝌蚪,了解蝌蚪的样子。问:它们的妈妈是谁?指名读课题,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课题。质疑,老师归纳出3个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怎样找妈妈?找到后,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质疑中所归纳的问题正是教学目标中要完成的任务。这时学生想解决这些问题,学*的兴趣由此激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解决这些问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

  1、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交流没有拼音的课文要怎么读。(看图猜一猜再读,猜不出来的和同学一起猜,也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3、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幅图。(告诉孩子一幅画对应一段文字,读课文时,可以看一幅画,读一段文字。这样慢慢地一段一段往下读)

  4、自由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

  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感悟青蛙的变化

  1、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发生变化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反馈。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后腿。”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前腿。”

  “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长成了青蛙。”

  “不知什么上时候,尾巴已经不见了。”

  3、齐读课文。

  在书上画线,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同时,也巩固了识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小组合作识字,提示识字方法。

  2、抽读生字卡片。

  3、认读生字,并组词。

  4、指导写字,强调:“条”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

  5、学生独立写字,老师巡视。写得好的盖红花。

  小组合作,会读的做小老师,学生互帮互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盖红花,起着激励作用。

  五、小结

  1、读课文的方法。

  2、青蛙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按青蛙变化的顺序在()里编上序号。

  3、认字写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参加下一节课配音演员选拔赛。

  2、收集有关青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引出小蝌蚪,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他是谁?(出示小蝌蚪)

  2、小蝌蚪长得怎么样的?

  (出示)池塘里有几只()、()、()的小蝌蚪。

  3 、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就读第一段。

  二、学*课文第二段

  1、小蝌蚪在快乐的同时,他也有自己的伤心事,你们听!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丁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揭示学*内容,激发学*兴趣。)

  2、朋友有困难,我们得顶力相助,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寻找妈妈吧!

  3、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他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4、我们先看看小蝌蚪怎样向鲤鱼妈妈打听妈妈的,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都用笔在书上划出来。交流。

  我现在来当鲤鱼妈妈,你们做小蝌蚪,你们向我打听。(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5、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

  评价一下,他们演得怎么样?动作都到位了吗?怎么样是“迎”?原来这样面对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小蝌蚪为什么迎上去?他的心情怎样?(急切)用急切的语气读小蝌蚪的话。

  再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

  6、齐读第二段(鲤鱼妈妈的话应亲切、热情。)

  三、学*课文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出示)

  为什么说是“又”长出两条前腿。

  2、你真会学*。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下面的课文,划出它们怎么向乌龟打听妈妈?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

  3、学生表演,评议。

  4、连忙追?怎样才是连忙追。小蝌蚪为什么连忙追上去?心情怎样(急切而又高兴的)?

  练*读小蝌蚪的话。

  他为什么会把乌龟当作妈妈?

  5、读乌龟的话。你从乌龟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板书:大眼睛、绿衣服)

  6、齐读这第三段。(乌龟的话亲切而温和)

  四、小结,学*第四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他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为什么这次肯定青蛙就是他的妈妈呢?

  2、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谁对呢?

  3、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正在捉小飞虫。

  哪一句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句话。

  4、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披露鼓)

  5、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6、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雪白的)

  7、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服,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

  8、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9、看图,这时的小蝌蚪变得怎样了?(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这时,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了。

  10、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11、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分角色朗读。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朗读水*,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五、总结:

  1、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呢?你能看图填一填吗?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的尾巴(),变成了()。

  2、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小朋友要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六、作业:

  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或向家长了解有关青蛙的其他知识。

  本课总结

  学生自主识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得到了训练,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7

  一、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因此借着这个契机,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语言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里面不仅蕴含着科学知识,同时告诉孩子们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看图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系列经过。

  2、借图的暗示以及教师语言的提示,尝试讲述故事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3、能较专心得倾听故事,对故事活动感兴趣。并在活动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生活情境、语言游戏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背景图。

  2、小蝌蚪头饰若干个。

  3、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头饰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图一

  (二)中间部分。

  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

  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

  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

  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

  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

  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

  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

  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7、小结: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涞游去,并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训练。

  五、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索法:

  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小蝌蚪进行探索。

  2、交流讨论法:

  进行了探索操作,我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通过介绍小蝌蚪变成青蛙,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深化了幼儿各自的认识。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音乐游戏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游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

  4、提问法:

  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六、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方式的参与,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了兴趣。

  2、师幼合作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了故事的语言。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8

  一、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神,我在*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的基础和动力。

  三、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

  (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

  (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四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七、活动延伸:

  在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方法)

  (2)小组合作学*,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0

  一.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因此借着这个契机,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里面不仅蕴含着科学知识,同时告诉孩子们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看图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系列经过。

  2.借图的暗示以及教师语言的提示,尝试讲述故事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3.能较专心得倾听故事,对故事活动感兴趣。

  并在活动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生活情境、语言游戏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背景图。

  2.小蝌蚪头饰若干个。

  3.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头饰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图一

  (二)中间部分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小结: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涞游去,并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训练。

  五、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索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小蝌蚪进行探索。

  2.交流讨论法:进行了探索操作,我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通过介绍小蝌蚪变成青蛙,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深化了幼儿各自的认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音乐游戏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游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

  4.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六、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方式的参与,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了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了故事的语言。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三、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

  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 3、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4、同桌互读,正音。

  5、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

  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

  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小蝌蚪找妈妈》教材解读 《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采用了诗歌、童话和情境识字等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在这一板块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预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与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学*中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本课的巧妙在于将一个科学知识很自然地蕴涵于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其特点如下:(1)思路清晰,主线分明。(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3)情节生动,趣味性强。(4)插图精美,有助教学。

  教学本课应围绕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在自主学*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10个字,掌握“皮”字的笔顺。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10个字。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

  (一)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的呈现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已经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予以指导,可出示生字卡片领读。

  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皮”,可以在展示青蛙的图片时,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着重强调“皮”字的笔顺。也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如:“阿、顶、肚”可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

  学*“甩”可以和“用”相区别,最后一笔可以想象成动物甩出的长尾巴。“已”要和“己”相区别,可以教学生说说小口诀“张口己,半口已”。

  (二)朗读感悟 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有点长,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练*时间。

  如: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读后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当指导读懂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如:小蝌蚪外貌描写“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语言生动富有感情,特别适合指导朗读,要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当读到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可结合课文插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可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在表演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对话部分给予指导。小蝌蚪要读出焦急的心情;

  鲤鱼亲切、热情;

  乌龟好笑、认真。

  当读到课文描写青蛙的那几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且学用结合。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可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通过各种形式学*语言,加深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

  读到课文最后时,老师可巧设悬念: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5万只左右;

  一只泽蛙每天最多可捕食260多只,年消灭害虫4万多只。此处水到渠成就向学生渗透了保护青蛙的意识。

  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最好能播放课件,使学生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没有条件制作课件的,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三)巩固训练 *题中的“说一说,画一画”设计得很巧妙,通过学生亲自动口说,动笔画,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小蝌蚪变化分成几个步骤,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可能在语言组织上要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亲自观察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教学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本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兴趣。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抓住“找”字,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我将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过程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整合点诊断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整合点的方法:

  在教学“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这一环节时,根据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我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动画并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的什么样?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低年级孩子对于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声情并茂的动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常规的教学手段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学“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时,我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运用幻灯片展示“迎、追、游”三个动作,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二: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图文结合,研读品味”这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迎,追,游”三个动词,突破教学重点,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三,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词意,突破教学重点。这是常规教学所做不到的。

  小蝌蚪长成青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文本的介绍,要使一年级孩子了解相对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再次借助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确定整合点之四,播放动画: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歌曲欣赏,再现故事这一环节,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五:播放歌曲《小青蛙》及动画,让孩子们同小蝌蚪一起分享找到妈妈后的喜悦。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学*的快乐,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信息、讲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突出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学*资源作为创设情境,品析词句和扩展学*的有效工具,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这篇童话故事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配有图文形式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以及最后变成青蛙的有趣过程。从教材编排看,童话中动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幼儿进行表演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童话中对话较多、重复式结构较多,幼儿很感兴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范例,同时活动目标也明确指出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三、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活动难点: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四、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活动时,幼儿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次活动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本次活动的有利因素。

  五、说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教学,以幼儿指导纲要为指导,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表演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观察的三种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幼儿学*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幼儿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在启发幼儿通过对故事的理解行分角色表演。

  七、说活动过程

  1、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幼儿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学*兴趣。另外还给幼儿提供了一次自由表达的机会。整整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2、完整欣赏故事,幼儿感知故事内容

  整体感知是掌握故事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幼儿看课件欣赏故事,幼儿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故事,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体内容。教师通过

  提问:

  1)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深入了解故事中的运用,感受诗歌中的重复式结构的语句特点,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3、看图片让幼儿讲述故事。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课件第二段。遇到鱼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放映相应的幻灯图片)小蝌蚪遇到龟妈妈时又会说些什么?一起来说一说。分段欣赏法更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能力,使幼儿头脑中更为清晰,为下面的角色表演奠定基础。

  4、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还有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中,我通过质疑: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对其进行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回顾故事,自己来解决问题,变幼儿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培养了幼儿的综合判断能力。在次看课件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并让幼儿通过肢体来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本节课的难点就轻易解决了。

  5、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表现出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活泼可爱的样子;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这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表演,让有儿童在表演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6、小结:教育幼儿要保护小青蛙。

  活动结束注重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教育幼儿要爱护小青蛙,知道保护小青蛙的措施。也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情感目标。

  八、活动延伸,拓展创新

  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去,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联系,加强语言教学与其它领域的整合。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制作连环画来表现故事的内容。

  九、活动反思:

  由于课件出现的问题导致课堂出现了停歇,整节课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最后也没有总结。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二、说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三、重难点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四、说教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

  2、合作学*策略。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五、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

  2、歌唱家。

  3、运动健将

  4、伪装高手

  六、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

  一、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 me tiáo jiàn lā miàn biàn dòng

  ( ) ( ) ( ) ( )

  二、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的脑袋,( )的身子,甩着( )的尾巴,( )的游来游去。

  三、我是一本小字典。(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 )蚪( )游( )什( )么( )

  青( )蛙( )鲤( )鱼( )变( )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目标相结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这一点是个重点。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 ),过了几天长出( ),又过了几天( ),最后( )

  2、通过学*这篇课文,我明白( )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活动2【讲授】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你们愿意一起帮小蝌蚪找妈妈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师板书课题。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换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活动。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

  (4)“迎上去”和“追上去”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将两幅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追上去”就是小蝌蚪从乌龟妈妈的后面游过去。然后再采用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鲤鱼阿姨和乌龟妈妈来表演“迎上去”和“追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4、学*后面几段

  (1)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方法,出示课件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活动3【练*】

  5、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6、表演课文

  让学生分解色表演故事,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复*。

  活动4【作业】

  7、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合集二十篇(扩展3)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合集二十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优美,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但针对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难点的特点,我选择了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做到了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识字认字写字展开。在学*的过程中重视自主发现、自主学*,还注重了方法的介绍,小组自学活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开展得较为成功,还采用了多种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并进行巩固。

  有待提高的地方:

  第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

  在本节课,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认识“灰、迎、阿、姨、追、顶、披、鼓”8个生字,会写“什、么、变”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与他人合作学*的能力,感受合作学*的快乐。

  第1、2个目标的实施还是顺利,但由于没有控制好时间,第3个教学目标只实施了一半,没有完成原设的教学目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自读课文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三个任务。事实上,这些任务的完成我们都可以把它安排在课前先学的预*中完成,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是做到蔡老师提到的“注重课前先学”。其次,在展示学*方法这一环节,我花了过多的时间去问学生有哪些解决识字困难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渗透,学生很多都已经知道了,在这里如果我只是稍加提醒后把方法展示出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二,没有及时抓住教学生成资源。

  在“我演你猜”的游戏环节中,一个学生抽到的是“披”字,但他却做出一个劈柴的动作,把“披”和“劈”这两个同音字混淆了。我当时的处理只是让另外的学生上台,做出正确的表示“披”这个动作的演示,让学生选择。现在回想一下,其实我当时可以把“劈”和“披”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从观察字形入手理解其字意间的区别。“劈柴”要用刀,所以下面是一个“刀”,“披衣服”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的“披”。在这一环节还出现了一个我当时忽略了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在演示“鼓”字时,做出了打鼓的动作。这时候,学生其实是把名词的“鼓”当成动词的“鼓”了,但我却没有留意到,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课后,经过蔡老师的指点,我发现如果我像蔡老师说的那样,把这几个生字以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形式表示出来,如“鼓”改为“鼓起来”,“披”改为“披着”,那么上述问题就不会出现了。这时,我更加体会到蔡老师所说的“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的重要性。课堂是生成的,教师真的要有善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意识。

  第三,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

  这节课我采用了多种的教学形式与策略,有课件演示、小组合作学*,游戏巩固等。大部分学生都学得十分投入,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没有把心思放在课堂上。课堂上,我对这一小部分学生忽略了,没有做到面向“全部的学生”。这是我对学生关注不够的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就是课堂激励性评价语言的匮乏。

  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2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 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这 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优美,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但针对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难点的特点,我选择了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做到了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识字认字写字展开。在学*的过程中重视自主发现、自主学*,还注重了方法的介绍,小组自学活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开展得较为成功,还采用了多种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并进行巩固。

  有待提高的地方:

  第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

  在本节课,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认识“灰、迎、阿、姨、追、顶、披、鼓”8个生字,会写“什、么、变”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与他人合作学*的能力,感受合作学*的快乐。

  第1、2个目标的实施还是顺利,但由于没有控制好时间,第3个教学目标只实施了一半,没有完成原设的教学目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自读课文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标 出自然段三个任务。事实上,这些任务的完成我们都可以把它安排在课前先学的预*中完成,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是做到蔡老师提到的“注重课前先学”。其次,在展示学*方法这一环节,我花了过多的时间去问学生有哪些解决识字困难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渗透,学生很多都已经知道了,在这里如果我只是稍加提醒后把方法展示出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二,没有及时抓住教学生成资源。

  在“我演你猜”的游戏环节中,一个学生抽到的是“披”字,但他却做出一个劈柴的动作,把“披”和“劈”这两个同音字混淆了。我当时的处理只是让另外的学生上台,做出正确的表示“披”这个动作的演示,让学生选择。现在回想一下,其实我当时可以把“劈”和“披”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从观察字形入手理解其字意间的区别。“劈柴”要用刀,所以 下面是一个“刀”,“披衣服”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的“披”。在这一环节还出现了一个我当时忽略了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在演示“鼓”字时,做出了打鼓的动作。这时候,学生其实是把名词的“鼓”当成动词的“鼓”了,但我却没有留意到,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课后,经过蔡老师的指点,我发现如果我像蔡老师说的那样,把这几个生字以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形式表示出来,如“鼓”改为“鼓起来”,“披”改为“披着”,那么上述问题就不会出现了。这时,我更加体会到蔡老师所说的“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的重要性。课堂是生成的,教师真的要有善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意识。

  第三,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

  这节课我采用了多种的教学形式与策略,有课件演示、小组合作学*,游戏巩固等。大部分学生都学得十分投入,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没有把心思放在课堂上。课堂上,我对这一小部分学生忽略了,没有做到面向“全部的学生”。这是我对学生关注不够的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就是课堂激励性 评价语言的匮乏。

  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知识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坚持不懈,主动探索。因其内容生动、有趣,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

  第一课时,我主要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出示课文动画,示范朗读,布置思考问题:“听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这样设计,给学生在朗读上定调,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在语气上给学生以示范,也认识了生字词。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一个同学做解说员,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带上相关头饰来表演,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4

  今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在图片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教师要有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

  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今天的户外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5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资料。在课后,反思自身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缺乏的地方,但自身感觉也有胜利的地方,就上我能充沛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溢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同学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小朋友特有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爱考虑,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身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同学的好奇心,问同学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小朋友们争先恐后表达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小朋友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同学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小朋友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胜利发现的同时,小朋友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需先悟出情,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规范去要求同学,而是让同学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小朋友,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身手,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小朋友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小朋友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小朋友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小朋友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身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讪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小朋友,小蝌蚪连自身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小朋友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珍贵的呢!

  三、为同学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同学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同学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同学的个体差别,促进每个同学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同学朗读水*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小朋友朗读的情况,正视小朋友们水*的差别,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假如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褒扬,而是褒扬中指出缺乏,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同学的朗读热情,使小朋友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同学的朗读水*。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同学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同学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胜利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同学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同学扮演,要想扮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需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小朋友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发明性地进行教学,才干为同学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小朋友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6

  《小蝌蚪找妈妈》是大部分孩子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本次活动的重点是1. 学*观察画面中小蝌蚪的变化及周围背景的变化,想像故事的情节,并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2. 学*围绕故事的名字来观察、思考画面的内容,并用想像填补画面空白,讲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3. 感受探究小蝌蚪生命过程的乐趣。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幼儿已有水*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在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内容,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内容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 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2. 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3. 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本次活动幼儿注意力集中,语言讲述较流畅,在全身心投入中进行,在兴致勃勃中结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不过由于一个课时的时间毕竟短暂,个别幼儿单独讲述的机会不算多,这就需要课后加以延伸,更多的孩子能够单独讲述。最后我的活动小结,让幼儿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我只是告诉幼儿它们是益虫,去保护它们,我应该搜集一些图片资料,让幼儿能更形象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要去保护它们,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7

  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涞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儿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故事中小蝌蚪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的动态变化使我想到,在体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学目标,原来的活动方法是先念一段儿歌然后向指定方向跑,教学中幼儿常出现机械应付的现象,易失去活动的耐心和兴趣,我想如果我能用这个故事情节贯穿活动的始终,把故事作为一种隐蔽性的环境,掩盖教学目标,那么将会增加活动的乐趣,调动幼儿的活动的兴趣,使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既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满足了一定的活动量。

  教学目标:

  1、教幼儿练*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锻炼幼儿腿部肌肉力量。

  2、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3、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和幼儿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师在场不同方位扮演(鸭、鱼、龟、鹅、青蛙)妈妈。

  3、幼儿胸饰(可正反翻转)一面为小蝌蚪,一面为小青蛙。

  4、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和幼儿在场地中间蹲下作睡觉状)

  (音乐声中)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

  教师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苏醒,随音乐在水中自由自在游来游去,活动身体。

  [评:教师以角色身份带领着幼儿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动,做游戏前的准备活动]

  二、展开部分

  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

  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

  3、小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

  4、小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

  5、小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评: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来游去,间或停下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活动节奏的控制]

  三、结束部分(小蝌蚪们翻出小青蛙胸饰)

  1、(音乐歌曲小青蛙)小青蛙们高兴地围着妈妈跳舞,做各种亲热的动作,跟着妈妈一边呱呱叫,跟着妈妈一边学蛙跳。

  [评:这里表现小蝌蚪爱妈妈的'情感同时又加大了幼儿腿步肌肉的活动强度]

  2、青蛙妈妈:孩子们,田里的害虫可多了,练好本领跟妈妈一起去捉害虫吧!

  3、青蛙们捉到害虫后,高兴地和妈妈一起听着音乐自由舞蹈。

  [评:这里的自由舞蹈即为一种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喜欢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适合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教师也和幼儿一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活动,以角色的情绪影响着幼儿情绪,使幼儿自然而然的跟着活动,活动的情节性既主动的迎合幼儿又不失教学目标,活动中有一定的运动量,强度适合小班,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参与游戏,游戏中的音乐使得孩子们更加投入,也使游戏增添了一份吸引力。游戏中的对话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又培养了幼儿自觉使用礼貌语言的良好*惯。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8

  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识字和写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该如何上好识字和写字课呢?我在《小蝌蚪找妈妈》识字课上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提出“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尤为重要。新课伊始,我便播放课文动画课件,色彩鲜亮的多媒体课件,拉*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教学中,我采用“闯关”“考考你”和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投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对本节识字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已在不知不觉中萌生。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帮助学生寻找构字规律,自创记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

  在学生学*了最常见的偏旁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和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字。比如:本课中的“池”“甩”“灰”,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常用的一种记字法。汉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⑵形声记字法:

  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它们的形旁帮助表字义,声旁帮助读字音。学生如果掌握这种规律,就可以轻松的记住一连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课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个字就可以让学生用形声记字法来记,这样记字既记住字音又理解字义。一举两得。

  ⑶编口诀或儿歌:

  识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使识字形式活泼多样,增强学生识字过程的趣味性?我让孩子们把汉字编成口诀或儿歌,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汉字。比如“哪”的记法:口儿提问右耳听,中间刀字加两横。

  ⑷猜字谜:

  猜字谜的题目,学生总是兴趣盎然地去猜测谜底。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谜面。学生要想编出好谜面,就必须仔细观察字形,这样既增强了对字的记忆,也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比如:给“向”字设计的谜面:“同学”的“同”一横变撇顶上头。

  ⑸想像记字: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也是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比如:“灰”可以物拿着东西到火上去烧成了灰,盖得真严实。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重视写字的指导

  从较难写的“那”字入手,重点指导;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三步训练,让学生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看到一个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写好看。如独体字要找准主笔,而合体字要先确定是什么结构的字,如左右手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而左右结构的字又可分为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字形,时间长了,触类旁通,学生就掌握书写规律,老师就不必每个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自评:学生在仿写后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正。

  2.互评:在仿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作品,指出其优缺点。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笔画是否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余同学评价,通过互评,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训练其口语交际能力。

  3.点评:通过恰当准确的点评,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改进不足。

  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记字时可让学生对一些字组组词,以加深记忆;自身的粉笔字基本功也要加强练*。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9

  此活动故事内容,蕴含多领域的教育价值,故事中不仅有科学领域的“认识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与青蛙的关系”,还有语言领域领域“感知故事结构,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讲故事”,鉴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学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学*观察并比较”。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展开的顺序,这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也是这个活动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可以改进的是:制作特有的图片。图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动物”为重点的图片设计。图片设计成为两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为重点的图片,主要是“宽又大的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绿衣裳”,上面一排,横着看主要通过一幅幅图片串联起来,帮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标,通过观看具体形象的图片及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达到目标;对应上面一排图片的下面一排图片则是上面每个图片特征对应的动物图片,如“宽又大的嘴巴”对应的是“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的大鱼”;“四条腿”对应的是“有四条腿的乌龟”;“白肚皮”对应的是“大白鹅”;“绿衣裳”对应的是“青蛙”,这些按顺序摆放的图片上下结合单幅看,主要帮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动物的特点,上下对应连贯的看,则是帮助孩子理清故事讲解的顺序,理清故事的内容,为理解、讲述故事奠定基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0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我重点讲讲我是怎样指导孩子们学*课文的:开学时我就布置了学生养几只小蝌蚪,注意观察它们地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这为学*本课做了铺垫。

  在学*本课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让孩子们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学*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为了加深印象,我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让他们排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正确变化顺序。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课前准备了几种动物的头像,我让孩子们戴上头像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5.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由于我的教学水*有限在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2、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书写五个生字。

  三个目标,仅完成第一个。原因是识字环节耗时太多。

  课堂节奏要把握好,把重点内容讲完,留给学生足够的书写时间,保证质量。特别是现在不留书面作业,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生字的书写。

  今天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作业,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预*,看来要求还是不够明确,明天直接把预*完成规范的学生的课本在展示台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模仿补充。

  二年级的教学和管理要精细要求,考虑周全。布置一个任务后,思考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问题,需要哪些帮助,这些都需要考虑。沉下心来,试着站在学生视角看待问题,理解问题。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2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资料生动、搞笑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先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主角。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搞笑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潜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主角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之后、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透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资料。在学生明白青蛙的样貌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资料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透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简单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用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貌,并加以引申。透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明白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透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3

  一、教材的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篇幅比较大,相对比较复杂的故事。而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于此类情节复杂、角色较多的故事。

  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虽然在*时的课间活动中我们有讲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但是,要让托班的幼儿记住故事中的语言,把它表演出来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对故事进行了精简,考虑到托班幼儿对于重复的语言对话比较感兴趣,也容易让他们理解和记忆,我们把小蝌蚪的对话都设计为:你是我们的妈妈吗?而其他动物我们也同样遵循这个特点:“不是,你的妈妈是……”,这样的设计不仅简单,易理解,也为后面幼儿的角色表演减低了难度打下了基础!

  二、活动的重难点:

  整个故事的重点是通过故事了解青蛙的主要特征,难点则在幼儿能够说出不同动物的对话,并进行表演。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教师从三个不同层次的讲述,逐渐让幼儿熟悉并记住动物间的对话,而为了让幼儿能够表演出动物的不同特征,我们在第二和第三遍讲述的过程中,则会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示范,这就为后面难点的顺利解决做好了铺垫。

  三、活动的准备:

  一幅海底的底图;小蝌蚪、虾、乌龟、螃蟹、青蛙的图片。

  四、过程的设计:

  我们以“小蝌蚪找妈妈“做为活动的主线,贯穿着整个活动过程。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故事中,我们首先以小蝌蚪的图片来引入,师:“小蝌蚪是来找妈妈的,我们看看小蝌蚪除了遇到我们还遇到了谁?” 教师第一遍讲述故事,主要是让幼儿能够对故事有个整体全面的了解。所以,教师可以边讲述故事边用手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一些小动物的主要的特征。问:“小蝌蚪都遇到了谁”,帮助其梳理和记忆故事的整个过程。 教师第二遍讲述故事,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小动物图片,并引导幼儿模仿一些动物走路的动作或者其的特征,问:“为什么小蝌蚪会说XX动物是它的妈妈呢?”“青蛙妈妈长什么样子的呀?”这个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对于青蛙的特征有一个强化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初步学会故事中一些动物的对话,为后面的表演作准备 。 教师第三遍讲述故事,边表演边引导幼儿讲述故事中主要的对话部分。问:“XX小动物是怎么说的呀?” 教师引导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徐老师能够根据设计一步一步地完成,虽然有的环节忘记了,但是还是相对比较完整的,特别是最后一个表演的环节,幼儿的兴趣很浓,都想要上来表演,而徐老师也能够采取教师先表演,然后再引导其表演的方式,让幼儿逐渐学会如何来“演绎”不同的角色,非常好!但是,在教师示范讲述第一遍故事时,就有许多的小朋友在座位上开始模仿起各种小动物的动作了,而徐老师却仍然按照活动的流程来完成整个故事,以至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有许多的小朋友都回答不出来,完成不了目标。其实在所有的活动过程中,都会出现在我们预想之外的情况,除了在设计活动时能够提前预知之外,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随机应变,灵活的应对和解决,但是,宗旨需要以孩子为主体,应顺流引导,而不应逆流强行。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4

  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一个知识点的训练:复述。

  在语文教学中,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复述训练的内容一方面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整理、编辑,文质兼美,富于儿童情趣,最适合相应年龄段小学生学*,是进行复述训练最好的素材。

  而本课其中一个知识目标是: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所以用复述的方法来训练,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设计时,我又遇到两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问题一:一年级复述难不难?怎样的难度才适合我们班的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网上关于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复述”的教学文章,知道了复述训练中有四种:1。背诵性复述;2。提示性复述。3。创造性复述。4。表演式复述。其中,提示性复述既有需要一定的思维组织,又降低了难度,特别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可以根据课文插图小蝌蚪变化的特点,让学生边观察边复述,还可以提示关联词“小蝌蚪先是长出……,接着……,然后……,最后……”。

  问题二:这个环节出现得早,好不好?这就要看学生课前的预*和复述前得读书充不充分了。实际教学证明了,学生课前预*好了,复述前的读书就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和目标,如读书前布置思考任务“想知道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吗?请读故事,边读边把关键词找出来”。这样,学生即使在老师没有开始讲解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对课文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复述效果都很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5

  穿着”,那青蛙就不能露着雪白的肚皮了!

  生:也不能把“鼓着”改为“长着”,因为改为“长着”就看不出青蛙眼睛是凸出来的了。

  生:改成“瞪着”也不好,那样的话再读课文就觉得青蛙妈妈太凶了!“鼓着”多好呀!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说的真好!老师给你们鼓掌!

  心得一: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比较辨析中懂得了课文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对于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语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正是要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吗!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你们觉得高兴吗?

  生:老师,小蝌蚪早就应该找到它的'妈妈了!在它遇到鲤鱼阿姨的时候,如果不是鲤鱼阿姨没和小蝌蚪说清楚它们样子,它们就不会把乌龟错认成自己的妈妈了!鲤鱼阿姨是认识青蛙,她为什么不说清楚呢?

  师:(赞赏)对呀!这个问题连老师也没想到!那如果同学们是鲤鱼阿姨,你准备如何对小蝌蚪说呢?

  生:如果我是鲤鱼阿姨,我就说:“孩子,你们的妈妈呀,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生:如果我是鲤鱼阿姨,我还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叫青蛙她叫起来呱呱呱的。”

  生:如果我是鲤鱼阿姨,我还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经常蹲在大荷叶上,从这个荷叶上一下子蹦到那个荷叶上。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你们比鲤鱼阿姨说的具体,相信小蝌蚪不会把乌龟认成自己的妈妈了。那么在*时当别人向你询问问题时,你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别人呢?

  生:我要把我知道的都告诉别人!

  生:要说的明白。

  生:如果别人问的人是我认识的,我可以带他去!

  心得二:学生大胆的对鲤鱼阿姨的回答提出质疑。这种质疑正是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的思维表现。在我们成年人眼中可能觉得这种质疑太简单或是存在问题。但是对于老师来讲应保护学生的这种大胆质疑。“读须有疑”吗!而且在质疑之后的教学,不正是对学生进行了较好的说话训练吗!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的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动口、动脑能力和发散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虽然学生的这些回答很幼稚甚至是错误的。(雌青蛙不叫,呱呱叫的是雄青蛙。但是对小学生来讲能抓住青蛙的叫声这一特点来说,就值得表扬!课后在关于“青蛙知识你知多少”的活动中我和学生了解了很多关于青蛙的知识,当然也包括这一点。)最后和学生谈到了生活中的问题关于有人询问时应如何对待,不正是学语文用语文吗!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6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7

  【备课构想】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这是一篇童话,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六幅图分别与第1~6幅图对应(六幅图用投影)。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素质。在学完每幅图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粘贴纸粘贴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小动物粘贴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他们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插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教具准备】

  粘贴纸、幻灯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学*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二、用谜语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师:圆圆的脑袋黑黝黝,长长的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启发法)

  2、引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⑴ 小蝌蚪是什么样的?青蛙是什么样的?

  ⑵ 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⑶ 这篇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来学*课文。

  三、结合学*课文

  1、找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图的投影)

  ⑴ 师: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提问法)

  ⑵ 师:小蝌蚪的脑袋什么样?身子什么样?尾巴什么样?

  (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提问法)

  ⑶ 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

  ⑷ 师:指导学生用粘贴纸粘贴出游动的小蝌蚪的粘贴画,并让仔细观察。

  (指导观察法)

  2、操作投影出现第二幅图。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读小蝌蚪,女生读鲤鱼妈妈,教师读旁白。

  ⑵ 师: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变化?他们遇到了谁?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遇到了鲤鱼妈妈)(启发法)

  ⑶ 师:小蝌蚪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己读)

  ⑷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引出板书:变→长出两条后脚。

  找→鲤鱼

  ⑸ 师 :看投影,小蝌蚪见到鲤鱼的时候心情怎样?(学生发挥回答)

  ⑹ 指导学生用粘贴纸长出后退的小蝌蚪和鲤鱼的粘贴画。

  ⑺ 师: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图。

  ⑴ 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读乌龟,找一名女生读小蝌蚪,教师读旁白。

  ⑵ 师:过了几年,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他们又看见了谁?

  (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了一只乌龟)(启发法)

  ⑶ 师:小蝌蚪叫了什么?乌龟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⑷ 通过第三自然段的学*,引出板书。(长出两条前腿,乌龟)

  ⑸ 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学*内容,粘贴出长着四条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乌龟粘贴画。

  ⑹ 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他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现第四副图。

  ⑴ 教师范读第四、五自然段。

  ⑵ 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了什么样?他们又遇到了谁?

  (根据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变短了,他们遇到了一只青蛙)(提问法)

  ⑶ 师: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⑷ 通过读第四、五自然段,从而引出板书。(尾巴变短了,青蛙)

  ⑸ 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学生粘贴出青蛙的粘贴画。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思考。

  ⑴ 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⑵ 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引出板书。(尾巴不见了)

  四、巩固知识

  师:今天我们学*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1、找同学,根据自己的粘贴画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比一比看谁讲的有趣(激趣法)

  2、带上头饰,将这个童话演出来。(表演法)

  五、总结全文

  学生总结。(自由发挥)

  师: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8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资料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取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齐,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9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保守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这次新教材二册中还是出现了。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一篇多么优秀的好文章。课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同学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课文中角色较多,有鲤鱼、乌龟和青蛙,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课程规范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沛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听了师傅杨老师上的这一课后,学到了许多,也对新课程改革更加充溢了信心。

  一、看图说话,阅读感悟

  这节课开始杨老师电视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画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一边看图,一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资源,也促使同学多读课外书。在同学用自身的语言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杨老师鼓励小朋友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同学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寻人启事”,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我们小同学学*的最好老师,激发同学的兴趣是培养同学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起来就会积极、主动。这些充沛说明了达到同学要学这一目标首要一点就是要激发同学的兴趣。激发同学的学*兴趣是培养同学主动学*的条件。当小朋友在朗读了第一自然段体会了小蝌蚪的可爱以后,杨老师神秘地告诉同学,小蝌蚪们看到小朋友都有妈妈,他们想:那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于是,他们发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惊讶声中,教师在电视上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身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绚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助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小朋友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和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言,同学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阅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读出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同学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同学在阅读实践中不时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同学在学*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同学深深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美,从而积累语言,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生长的需要。杨老师借“寻人启事”在让同学协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阅读感悟、情感体验的过程。小朋友通过反复地读,读懂了很多,然后用自身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小朋友读后说:

  1、我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2、小蝌蚪后来变青蛙了;

  3、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

  4、小蝌蚪一开始找错“妈妈”了;

  5、青蛙的样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后再自身挑选读,从文中找出青蛙妈妈的特征。同学通过读、思,找到了写青蛙样子的自然段,体会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并获得了独特感受的过程,发展了个性。

  总之,在听课学*中,我感受深刻,我决心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把从杨老师那儿学到的好经验、好方法灵活地用进去,使教学水*得到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20

  “老师,小青蛙伤害小生命!”——语文主题学*的研讨课上,已接*下课,班上的“问题小孩”黄尹烈指着课件上小青蛙捉害虫的画面,冷不丁发出惊呼——这惊呼,让台下听课的老师“哄”地一声笑开了,也让台上的我立马愕然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按照语文主题学*的实验宗旨:节省课内讲读的时间,把课外阅读挪到课堂上来进行,因此,本节课我带进了两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伤害小生命》,黄尹烈的惊呼就是在刚读完《别伤害小生命》这个小故事后发出的——画面上小青蛙正伸出长舌头卷住一只蚂蚱。这,不是与“别伤害小生命”正好矛盾吗?好一个观察仔细、善于联想的黄尹烈!

  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小屁孩会突然间掷出一个这样雷人的炸弹,怎么回应?备课时根本没预设这一方面的问题,心一下子提上来了,脑子快速地回旋着,其实这是食物链的问题。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该怎样跟他们讲,于是不动声色地笑着问全班:“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谢欣马上说了一句“会乱糟糟”,紧接着李京蔚搭上一句“会有灾难”,“乱糟糟”和“灾难”他们大都知道是什么样子,顺着他们两个的话题,我引导他们再次观察图画:“大家看,小青蛙吃掉了蚂蚱,而蚂蚱又会吃掉农民伯伯种的庄稼,它们之间就像一条链子一样,我们把这叫做食物链,有兴趣的同学……”

  “食物链,我知道,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还没等我讲完,学*委员范暄羿马上接口,《神奇校车》?嗯,出口出现了!我立马撑开大门:“太棒了!下午把你的《神奇校车》带回学校,我们全班一起看!其他同学也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问问爸爸妈妈,了解一下关于食物链的知识!”

  “还可以百度一下!”黄尹烈再度开口,给了大家一个很明确的查找方法——百度一下是我在班上经常讲的,他这小子记住了,挺好!顺利拆除了他丢的炸弹,依时下课!

  下午,一到课室,班长郑雅心就给我递上了《神奇校车》一书,借着课前的时间,在“酷我”音乐盒里搜出了研讨课上听到的.《小蝌蚪》和《小青蛙》这两首儿歌,由于旋律轻快、简单,几次循环听下来,课室里已是一片整齐的“咕哇呱呱”声;上课了,就着投影,如全班所愿一起看了《神奇校车》之有趣的食物链,在卷毛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乘坐神奇校车,到海洋里转了一圈,知道了“人类吃金枪鱼、金枪鱼吃凤尾鱼、凤尾鱼吃小鱼、小鱼吃海洋里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这样的一条食物链,还知道了人是这条食物链中的顶层,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链中的最底层等等的知识;聪明的黄益涛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一条食物链:猫吃老鼠、老鼠吃米。在他的示例下,大家又说出了“人吃猪、猪吃青菜”、“七星飘虫吃蚜虫、蚜虫吃棉花”等的食物链。尽管短小,但已看出孩子们对“食物链”的理解,心急的曾炜轩还马上拿出了画纸,说要像《神奇校车》上的阿诺一样,把食物链画出来——能举一反三、能在生活中理解、能有兴趣动手去做——这一阅读效应是我最想看到的,感谢黄尹烈的“老师,小青蛙伤害小动物!”,感谢范暄羿的“食物链,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因了一节研讨课,孩子们读了两个小故事,学了两首歌,看了一本课外书,了解了食物链——这,不也是一条链吗——知识链!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合集二十篇(扩展4)

——幼儿园说课稿小蝌蚪找妈妈 (菁华3篇)

幼儿园说课稿小蝌蚪找妈妈1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中的"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指南》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大班幼儿会有条理细致的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也很会用语言及绘画的形式表达动物的外形。而且他们已经听过了相关的故事,歌曲,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很感兴趣,如果通过"认识故事--想象发展--创作绘画"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延续幼儿的兴趣,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课题,发展幼儿在童话阅读中表现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

  3、鼓励幼儿交流协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连环画。

  三、说重点和难点:

  大班幼儿在绘画个体动物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但是孩子们才创设情境时,绘画出的动物也都是个体的,在画面中缺乏交流,对此我把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图片的对比放大,让幼儿了解情景绘画时,要加强画面中主体物的联系。此外我还将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经验的枷锁,大部分幼儿都会照搬经验回忆,而不愿动脑筋创新。对此我将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说经验准备:

  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图书中的故事动物的个体形态及主要线索"如: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等。

  五、说教具及材料准备: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独立动物若干和故事情节的背景图若干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勾线笔,油画棒,衬板。

  六、说活动过程:

  1、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情节。

  出示青蛙妈妈,抛出问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妈妈,看看它是谁的妈妈?"以此来引出本次活动。

  教师说:"昨天我们听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小蝌蚪们都遇到了哪些妈妈呢?"教师边演示ppt,边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线索"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为创编故事做准备。

  用ppt排列出金鱼,乌龟,白鹅说的特征,引导幼儿根据特征猜想类似的动物,创编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帮助)。

  2、了解连环画的情节性,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蝌蚪与其他几只动物的交流是面对面的。

  教师说:"连环画真好看,我们也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好吗?"教师再通过语言引导说:"那你们发现这个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动物是怎么交流的吗?"(教师演示ppt,放大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是面对面交流的)3、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了解画面的布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图和独立的动物卡片。

  教师说:"连环画要注意点什么呢?老师这有一个小池塘,一群小蝌蚪,两只鸭妈妈,谁来摆一摆,要怎样放在画面中。"通过此环节复*巩固知识点:动物交流时要面对面。

  再用同样的方法出示三条不同大小的金鱼,让幼儿来摆放,以此来了解画面中的动物大小要适中。

  4、幼儿绘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选择的画面来绘画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可以自己创新,根据线索要求绘画出不同的动物。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小蝌蚪整体游动的方向是一致的。(2)每个人要确认自己绘画的画面中,小蝌蚪遇到对象的特征是什么。(3)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5、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贴到教室的展板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按顺序排列好。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说说哪组绘画的连环画故事有创新,最精彩。然后,教师结合动物的动态和整体画面的布局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点评。最后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活动延伸:

  在接下来有关"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板块,复*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创编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幼儿园说课稿小蝌蚪找妈妈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初步了解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在自主学*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学*生字词。

  1、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小蝌蚪的变化及找妈妈的艰辛。

  1、读课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3、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认读“条、变”。

  2、指导写字。

  3、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幼儿园说课稿小蝌蚪找妈妈3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生动形象地写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及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几个阶段的形体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青蛙妈妈在一起去捉害虫的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几只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2自然段写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很羡慕,于是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的妈妈在哪里,第3自然段写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第4、5自然段写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第6自然段写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它们跟着妈妈一起去捉害虫了。根据以上教材特点,我把这一课分成了3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目标:

  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会8个生字

  ②知道他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妈妈,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

  第二课时目标:

  (1)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朗读对话的方法。

  第三课时目标:

  ①生字书写,指导编排课本剧

  ②对有关作业进行指导。

  二、说教法学法:

  (1)本课由六幅精美的连环画组成。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想象,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首先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图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做一做,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

  2、通过看图想象说话,体会小蝌蚪的心情,看到鲤鱼妈妈教自己的孩子捕食,他们也希望自己也能和妈妈在一起,跟妈妈学本领。

  3、对话朗读,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知道小蝌蚪们很讲礼貌,鲤鱼妈妈和蔼可亲,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小蝌蚪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4、因为二、三两个自然段比较相似,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追这个动词,体会小蝌蚪见到乌龟时兴奋急切的心情,以及从乌龟的话中他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大眼睛、绿衣裳。

  5、通过提问:为什么你们就那么肯定青蛙就是你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发现小青蛙会动脑筋,他们把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话结合起来,再看看自己,所以很确定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

  6、在学*第五段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分成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通过小蝌蚪的动作语言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兴奋、快乐、激动的心情。再让学生读读青蛙妈妈说的话,从而引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7、夸夸小蝌蚪是想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体会,小蝌蚪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大家学*的。

  8、最后安排青蛙妈妈说话这个环节,是想让孩子们对青蛙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喜欢青蛙,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合集二十篇(扩展5)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菁选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

  在学*、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1

  青蛙妈妈产卵了,她产出了一大堆小蝌蚪,但是,小蝌蚪们还没有长大,小蝌蚪们想要长大还早着呢!

  这一天,小蝌蚪们长大了一点,他们飘上飘下,就像一群黑斑点,很快,小蝌蚪们长出了一条又细又长的黑尾巴,他们可以游泳了,就准备出发。

  小蝌蚪们游啊游啊一直游到池塘边,小蝌蚪们看见小鸡,可是,他们不认识小鸡,小鸡也不认识他们,但是,通过小鸡叽叽喳喳的跟小蝌蚪们不停地对话,很快,小鸡和小蝌蚪们就变成好朋友了。这时,鸡妈妈来了,一只对鸡妈妈说:“妈妈好!”,另一只也说:“好妈妈!”就这样,小鸡就跟着鸡妈妈走了,小蝌蚪们想着:我们也要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妈妈!

  于是,小蝌蚪们继续游啊游,小蝌蚪们看到了三只小鲤鱼,一只长着蓝蓝的`尾巴,一只长着黄黄的尾巴,另一只长着红红的尾巴,鲤鱼妈妈游来了,小蝌蚪大声叫道:“妈妈,妈妈。”鲤鱼说:“小蝌蚪们,你们认错人了,我是小鲤鱼的妈妈,你们的妈妈长有一个白肚皮,你们快去找吧!”

  小蝌蚪们游啊游啊,看到了乌龟妈妈和乌龟宝宝,小蝌蚪们记住了鲤鱼的话,你们的妈妈有一个白肚皮,于是,小蝌蚪们想:这就是我们的妈妈了吧!接着,小蝌蚪们大声喊:妈妈,妈妈!小乌龟生气了,他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去找别人吧!”

  小蝌蚪们继续游啊游啊,他们看见了螃蟹,于是,他们大声喊:“妈妈,妈妈!”螃蟹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你们看我都有八条腿了!”

  小蝌蚪们继续游,一下游到了鲶鱼的身上,小蝌蚪们大声叫着:“妈妈,妈妈。”这下可糟了,小蝌蚪把鲶鱼惹生气了,幸好青蛙妈妈赶来了,救了小蝌蚪。

  小蝌蚪们终于跟着青蛙妈妈回家了,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长出了四条腿,变成了一只真正的青蛙了,从此,小青蛙跟着青蛙妈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2

  在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河里,蝌蚪妈妈生下了小宝宝,蝌蚪找妈妈乐的不亦乐乎而且还像比赛拿了第一名一样开心。它很爱它的小宝贝,就好像我们的妈妈爱我们。

  蝌蚪妈妈轻轻抚摸了它的孩子,就兴高采烈地跳走了,不到一会儿,卵里的`小蝌蚪就有了起来,互相问:“妈妈,妈妈,妈妈在那?”大家都说不知道。大家游来游去,一直在一个地方停留。终于,一只小蝌蚪对大家说:“咱们不知道妈妈在那,那我们们去找,不怕什么,只要找到妈妈就可以。”大家异口同声说:“好的,咱们一起去。”

  过了段时间,卵变成了小蝌蚪,他们在水里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飘上来。小蝌蚪们游呀游,看到两只小鸡,但是它们不认识。小蝌蚪继续游,看见了虾公公,就问虾公公:“虾公公,你见到我妈妈吗?你知道我妈妈长什么样子吗?”虾公公说:“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说完,小蝌蚪们游走了。

  它们游呀游,看见了一条金鱼,急忙叫“妈妈,妈妈”金鱼妈妈说:“叫错了,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长着白白的肚皮。”

  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它们继续游,看见了乌龟妈妈,小蝌蚪游过去,对乌龟说:“妈妈!妈妈!”乌龟连忙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没有我身上的贝壳。你妈妈只是和我一样披上绿绿的衣裳。”小蝌蚪们伤心的游走了。

  小蝌蚪们继续往前游,看见了鲶鱼,高兴的叫:“妈妈!妈妈!”大鱼被吵醒了,生气地说:“我才不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急急忙忙的游走了。

  小蝌蚪们游呀游,看到了一个披着绿色衣裳的动物,对它们说:“乖孩子,饿了吧。我给你们喂吃的。”小蝌蚪们说:“你不是我们的妈妈,你和我们长得不一样。”青蛙妈妈笑着说:“你们还小,大了,就和爸爸妈妈长一样了。”

  小蝌蚪们和妈妈快乐的呆在一起,再也不离开妈妈了。有一天,它们也变成青蛙了,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3

  小蝌蚪经历了上次“找”之后,变得聪明了,眼睛变“亮”了很多。可是在那天,小蝌蚪遭到了绑架……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蝌蚪孤自之小溪里玩,碰巧遇见了邻居——蛤蟆先生。蛤蟆见小蝌蚪乖巧可爱,又是青蛙妈妈的宝贝,便起了歹心。他假惺惺地对小蝌蚪说:“小朋友,你好啊!我是你妈妈的亲戚。你妈妈捉虫去了,对你不放心,让我接你回去!这是你妈妈写的字条,给你看看!”说完,便拿出一张刚刚伪造的字条给小蝌蚪看。小蝌蚪瞪大眼睛看了半天,竟然相信他的话,跟着蛤蟆向“家”游去。

  游着游着,小蝌蚪发现路线不对,便问蛤蟆:“叔叔,您的`路线不对呀!”蛤蟆是个疑心很重的人,以为事情已经败露,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便把小蝌蚪打昏,然后用绳绑得结结实实的,背回了家。

  青蛙妈妈在家里等啊等啊,就是不见小蝌蚪回家,这可急坏了青蛙妈妈。这时,青蛙妈妈的手机响了……“请问你找谁?”“少废话,快吧十万动物币交到你家门口的一辆红色海马车上!”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粗气的声音,“否则,……哼哼!!你就再也见不到你的宝贝了!”“可是……”青蛙妈妈还想说什么,对方电话已经挂了。

  青蛙妈妈一下子担心起来,赶紧拿着十万动物币的支票去约定地点交钱放人。来到指定地点,一个“幽灵”(蛤蟆先生)站在红色海马车前,青蛙妈妈把支票给“幽灵”,可“幽灵”却说:“我要现金,否则你再也见不到你的儿子了!”就在这时,水底警察来了。小蝌蚪得救了,蛤蟆先生则因**未遂罪和勒索罪被刑事拘留,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4

  小蝌蚪文文住在水田里,他一直过着快乐的生活,他有爱他的爸爸妈妈,还有一群陪他玩闹嬉戏的好朋友。可是有一件事情一直让他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为什么他跟爸爸妈妈长得不一样?蝌蚪文文不禁怀疑:“我到底是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孩子?”于是文文鼓起勇气,决定离家,去寻找答案。

  文文游着游着遇到了福寿螺爷爷,福寿螺爷爷看起来德高望重,十分有智慧,文文觉得福寿螺爷爷一定知道他的亲生父母在哪?于是他问福寿螺爷爷:“福寿螺爷爷,你知道我的亲生父母在哪吗?”福寿螺爷爷正在稻秆上打盹,他缓缓移动着身体,瞇起眼睛皱着眉头看看文文,慢条斯理的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的父母在哪?”文文只好失望的游走了。游着游着他又遇到了一只不知名的鱼,他问鱼:“你知道我的亲生父母在哪吗?”鱼儿笑嘻嘻地说:“小弟弟,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清楚,可以靠*一点来说吗?”文文赶紧游过去,正要开口再问,没想到文文才一靠*,鱼儿就张开大嘴巴准备要吃他,文文被吓得落荒而逃。文文惊吓过度这才发现自己迷路了,却仍然不死心,继续寻找心中问题的答案。

  日子一天又一天,文文不断的游啊游,大雨来的时候被沖出田外,等到太阳出来差一点被晒死;被恶霸鸭子追着跑;被臭臭的农药呛昏‥‥还遇到了许多其他的困难。但是还是无法解开他心中的'疑惑。

  经历这趟惊险不断的旅程,文文累了,他决定回家。当他靠*家的时候,看见一群小青蛙朝他跳过来,对着他不断的微笑。文文一脸疑惑地说:“你们是谁啊?”其中一只说:“我们是你的好朋友啊!”文文不解的说:“可是你们怎们都变得不一样呢?”他的朋友全都笑了,“我们长大啦!你也不一样了!”文文看着水里自己的倒影,恍然大悟,这时候他迫不及待的想回家抱抱好久不见的爸爸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5

  在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它们拖着一条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不停地寻找自己的妈妈。

  它们游过漂满垃圾的小河时长出了两条后腿,它们该是多么快乐呀!游着游着它们遇到一条长得怪模怪样的奄奄一息的鱼,它们刚想问鱼是否知道自己的妈妈在什么地方时,那条鱼反而用尽全力说:“你们是谁?来这脏地方干吗?”一只蝌蚪说:“我们来找妈妈。”小鱼却用游丝般的声音说:“还找妈妈呢!再过几天命都没有了。”说完就悲惨地死去了。小蝌蚪看了看死去的鱼儿,都傻眼了。它们怀着悲伤的心情离开了那条脏河。

  它们游呀,游到了一条被污染的江里。高兴的是它们又长出两条前腿,不过它们常常莫名奇妙地全身发痒,而且还有几个兄弟死去了。余下的蝌蚪游着游着遇到迎面而来的大乌龟与它的孩子。小蝌蚪们想也许它知道它们的妈妈在哪里,向它打听打听吧!小蝌蚪的话还没出口,乌龟慌慌张张的说:“孩子们快逃命吧!这江已经被污染了,死了许多生物了”。说完便急匆匆地跑了。小蝌蚪不明白大乌龟的'话是什么意思,继续向前游,其间又死了几个兄弟。

  它们游了一会,看见一个比自己大一些,和自己长得很像的动物,它们想那一定是妈妈。于是游上去兴奋地叫妈妈,可青蛙妈妈不认识它们,因为小蝌蚪变成了一只只丑陋的青蛙,身上长出许多小泡,原来它们在过小河、小江时,身子感染了毒素,而且,日益严重,变成如今的样子。青蛙妈妈看到孩子们变成这样,伤心地说:“孩子们,妈妈对不起你们,可妈妈确实也无能为力呀!大千世界里有无数的大河、大江,可为什么没有咱们一家人的容身之地呀?”说着,和自己仅剩的几个刚出生不久却已身染重疮的孩子,抱头痛哭……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6

  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过来了。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

  一天又一天,这些卵都变成了一个个小蝌蚪,他们又圆又大的脑袋后面拖着一条细尾巴,可爱极了!小蝌蚪东张张,西望望,连妈妈的影子也没瞧见。于是,他们决定一起去找妈妈。

  小蝌蚪们沿着小河顺流而下。路上,他们遇见了鲤鱼,小蝌蚪忙迎上前去,问:“鲤鱼阿姨,你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噢,是青蛙大姐的.孩子啊,你们的妈妈去田间捉害虫了。”鲤鱼摇头晃脑地说。“谢谢你,鲤鱼阿姨!”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向着田间赶去。

  小蝌蚪们游啊游,终于来到了田间。可是,妈妈在哪里呢?这时,他们看见了一条黄鳝,就向他打听:“黄鳝爷爷,你见过我们的妈妈吗?”“是小蝌蚪啊,唉――说起你们的妈妈,她真可怜。昨天晚上,一群小伙子在这儿抓青蛙,你们的妈妈被他们抓走了。”“抓到哪儿去了?”小蝌蚪们七嘴八舌地问。“听他们说,今天要拿到集市上去卖掉。幸亏我跑得快,不然我这条老命也不保了!”小蝌蚪们听了黄鳝的话,摆动尾巴向集市游去。

  他们经过一条又一条小溪,最后沿着一条下水道来到了集市。远远地,他们看见了自己的妈妈和许多阿姨一起被关在一个网兜里,将要被卖掉。小蝌蚪们顿时都痛哭起来。

  一个小男孩买下了这一网兜青蛙,他提着网转身就走。“妈妈!妈妈!”小蝌蚪们都痛苦地大叫起来,“妈妈要被杀害了……”

  “你们快看!”一只小蝌蚪喊起来。那个小男孩来到河边把网里的青蛙倒进了河里。小蝌蚪们看到这些,一窝蜂似地游到河里,把自己的妈妈围了起来。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一家团聚了。青蛙妈妈带在孩子们看着那个男孩,他胸前的红领巾在风中飘动。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7

  青蛙妈妈生了一群小蝌蚪。小蝌蚪长大了,尾巴也长出来了。小蝌蚪游啊游,游到池塘的河面上,看到了小鸡。小蝌蚪和小鸡点头、摇头成了好朋友。小鸡的妈妈来找孩子回家,小蝌蚪发现自己怎么没有妈妈呢?于是他们去找妈妈。他们第一个找到的是龙虾,小蝌蚪问龙虾:“我妈妈是什么样子的?”龙虾说:“你们的妈妈是大眼睛的。”他们找到了金鱼,叫道:“妈妈,妈妈,好妈妈!”金鱼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是白肚皮的。好孩子,你们再去找找吧。”小蝌蚪又找到了螃蟹,叫道:“妈妈,妈妈,好妈妈。”螃蟹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是四条腿的。瞧,我是四条腿的吗?”小蝌蚪游呀游,游了很久,它们找到了乌龟,大声叫道:“妈妈,妈妈,好妈妈。”小乌龟看到了,赶紧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们的妈妈。瞧,妈妈和孩子都是长得一样的。”

  青蛙妈妈也在找小蝌蚪,可惜它被水草缠住了。螃蟹看到了,赶紧把缠住的水草给掐断了。螃蟹说:“青蛙妈妈,你在干什么呀?”青蛙妈妈说:“我在找我的`小宝贝呀!”螃蟹说:“我刚才还看到他们呢!他们往那边走了。你游快点吧,还有可能追上呢!”

  小蝌蚪看到了鲤鱼,小蝌蚪把鲤鱼给吵醒了。鲤鱼有点生气,小蝌蚪害怕地躲到水草后面了。这时青蛙妈妈正好看到了鲤鱼对小蝌蚪生气的样子,说道:“你干嘛吓唬我的孩子?”鲤鱼说:“我和他们开玩笑的。”小蝌蚪看了看青蛙,大眼睛、白肚皮、四条腿,一样都不少。青蛙妈妈说:“我的还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呀。”小蝌蚪说:“为什么我们和你长得不一样呢?”青蛙妈妈说:“等你们长大了就和我一样了。”小蝌蚪赶紧喊道:“妈妈,妈妈,好妈妈!”

  过了几天,小蝌蚪也变成了青蛙。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上荷叶,扑通扑通抓害虫去了。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8

  青蛙妈妈生下一堆小蝌蚪,小蝌蚪渐渐长大了,它看见小鸡和妈妈在一起,小蝌蚪想,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它们决定寻找妈妈。

  它们游啊游,看见了龙虾婆婆,问:“你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龙虾婆婆说:“你们的妈妈大眼睛。”它们谢过了龙虾婆婆,往前游,看见了金鱼妈妈,小蝌蚪说:“好妈妈,妈妈好。”金鱼妈妈连忙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是白肚皮的。”小蝌蚪告别了金鱼妈妈继续向前游,它们看见了螃蟹妈妈,又说:“妈妈好,好妈妈。”螃蟹妈妈说:“呵呵,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是四条腿的,看看我有几条腿?”小蝌蚪只好继续往前游,这次它们看见了乌龟妈妈和乌龟宝宝,高兴的.说我们找到妈妈了,小乌龟说:“这个不是你们的妈妈是我的妈妈。”宝宝总归和妈妈长得一样的。

  小蝌蚪的妈妈也在找它的孩子们,可惜它被水草缠住了,螃蟹看见了把水草割断了,螃蟹问:“你在找什么?”青蛙妈妈说:“我在找我的孩子。”螃蟹说:“我刚才看见你的孩子往那边游去了。”

  小蝌蚪又遇见了鲶鱼在睡午觉,就问它有没有看见我们的妈妈,鲶鱼被吵醒了,很生气,把小蝌蚪们吓得都躲起来了,这个时候一只青蛙跳出来,问鲶鱼为什么要吓唬它的孩子,鲶鱼笑着说:“我和它们开玩笑的。”小蝌蚪们游上来问:“你是我们的妈妈吗?”青蛙妈妈笑着说:“傻孩子,我当然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又问:“那为什么我们和你长得不一样?”青蛙妈妈说:“等过段时间,你们也会和我一样的。”

  过了一段时间,小蝌蚪真的变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在荷叶上跳来跳去抓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9

  小蝌蚪经历了上次找妈妈之后,变得聪明了,眼睛也变亮多了。可就在那天,小蝌蚪遭到了绑架。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蝌蚪独自一人在小溪里游玩,碰巧遇见了邻居———蛤蟆先生。蛤蟆见小蝌蚪乖巧可爱,又是青蛙妈妈的宝贝,便起了歹心。只见他假惺惺地说;“小朋友,你好啊!我是你妈妈的亲戚。你妈妈捉虫去了,对你不放心,让我接你回去。这是你妈妈写的字条,你看看吧!”说完,便拿出刚刚伪造的字条。小蝌蚪瞪大眼睛看了半天,竟然相信了他的鬼话,跟着蛤蟆向家游去。游着游着,小蝌蚪发现路线不对头,便对蛤蟆说;叔叔,您的路线不对呀!蛤蟆是个疑心很重的人,以为事情就此败露,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小蝌蚪打昏。然后用绳子绑得结结实实,背回了家。

  青蛙妈妈在家里等啊等啊,就是不见小蝌蚪回来,这可急坏了她。这时,青蛙妈妈家的电话响了。

  ”喂,请问你找谁?””少废话,快打吧十万动物币投到你家门口一辆红色海马车上!”话筒那边传来一个粗声粗气的声音,”否则‘’…。。哼哼,你的孩子就死翘翘啦!如果你敢报案,那你也就完了!哈哈哈…。”说完,电话就啪的一声挂断了。

  青蛙妈妈的心一下吊了起来;儿子会不会有不测?那个电话的人到底是谁?青蛙妈妈决定立刻去报案,并提防一切主动关注她的人。果然,蛤蟆上钩了,青蛙妈妈一走出门,蛤蟆就迎了上来;”你好啊,青蛙妈妈!对了,你要去哪儿呀”青蛙妈妈立刻对他提防了起来,不露声色的.说;”唉,我刚刚接到一个电话,说我的孩子要被绑架了,要十万动物币才能赎回他,我这不是要去银行吗”。蛤蟆听了,心想;哈哈,傻瓜,十万动物币就要到手了。

  突然,一个影子扑来,原来是海底的河马警察,他在这里守株待兔。最后,小蝌蚪与妈妈快快乐乐的在一起,而蛤蟆就被永远坐在盗牢里。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10

  在一望无忌的大海旁边,有一个金灿灿的沙滩。沙滩上有一群可爱的小螃蟹,它们有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眨呀眨像极了生动的小行星在笑呀笑,一身强壮的肌肉就像大力士,和鲜红色的铠甲硬梆梆的,两只钳子在前面咔嚓卡擦的.晃着像极了两把大剪刀,它的八条腿上面还长毛了呢!像一根根粗粗的刺,小螃蟹们看起来微风级了。

  它们玩着玩着发现妈妈不见了,一只小螃蟹想妈妈一定去给我们弄吃的去了,第二只小螃蟹想:妈妈会长生么样子呢?第三只聪明的小螃蟹想:应该就和我们长得差不多吧!于是它们防问了乌龟一家,其中一只老年乌龟说: 你们的妈妈长着八条腿。于是小螃蟹们想沙滩上那只四条腿背着贝壳的家伙应该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它们说着就迎了上去说妈妈,妈妈,寄居蟹妈妈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以偶这一身的铠甲。”小螃蟹们点了点头说:“知道了”他们继续走走啊走,突然看见了一群旅游的路龟,小螃蟹们说:“看它们一身硬邦邦的壳一定是我们的妈妈。”说着变热情的走了上去喊:“妈妈,妈妈,妈妈!”陆龟妈妈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两把大钳子用来保护你们。”于是小螃蟹们又去找妈妈了。它们在浅海里找到了一只大螃蟹游来游去,那一定是:“妈妈”于是小螃蟹们喊:“妈妈,妈妈,妈妈,妈妈……”那只大螃蟹听见了连忙走过来说:“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嘛!”小螃蟹终于找到了属于它们的妈妈了!

  后来小螃蟹们和妈妈的生活就变得更加开心、快乐和甜蜜啦!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11

  青蛙妈妈生了一群小宝宝,它们的名字叫“小蝌蚪”。

  一天,小蝌蚪的妈妈不见了,小蝌蚪游呀游,游着找妈妈。它们先找到了小鸡,小蝌蚪与小鸡相互点点头,很快就成了朋友。这时鸡妈妈来了,叫小鸡们到它身边来,小鸡们活蹦乱跳的跟妈妈到树林里玩了。

  小蝌蚪又找呀找,找到了龙虾,它们忙叫:“妈妈,妈妈,好妈妈!”龙虾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双大眼睛。”

  小蝌蚪又找呀找,找到了金鱼,它们一看它有大眼睛,忙叫:“妈妈,妈妈,好妈妈!”金鱼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一个白白的大肚皮。”

  它们又找呀找,找到了螃蟹,它们又叫:“妈妈,妈妈,好妈妈!”螃蟹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你们看我是吗?”

  小蝌蚪又找呀找,遇到了乌龟,小蝌蚪说:“妈妈,妈妈,好妈妈!”小乌龟急了,说:“我长得和妈妈多像呀,你们长得小小的,哪象我妈妈呀?”

  青蛙妈妈回来后发现孩子们不见了,它在水草里找呀找,要出去的`时候却被水草给绊住了。这时,螃蟹听到了呼救声,连忙寻着声音找去。它看见了青蛙妈妈,就用它的大钳子把水草夹断,青蛙妈妈获救了。螃蟹问:“你怎么会在这里呢?”青蛙妈妈说:“我的孩子不见了,我在找它们呢,你看见我的孩子了吗?”螃蟹说:“它们刚刚朝那边游去了,你快去找找吧。”

  小蝌蚪继续寻找,它们找到了鳗鱼,看见鳗鱼在睡觉,连忙围上去,却把鳗鱼吵醒了,鳗鱼可生气了,把小蝌蚪们吓得躲到了水草里。

  这时,青蛙妈妈出现了,它对鳗鱼说:“你干嘛这么大声?”鳗鱼说:“你看这些小东西,我在睡觉,它们却来捣乱。”青蛙妈妈说:“孩子,孩子,好孩子,快过来吧,妈妈在这里。”小蝌蚪看着青蛙妈妈说:“四条腿,白肚皮,大眼睛,它是我们的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合集二十篇(扩展6)

——中班语言教案《小蝌蚪找妈妈》合集五篇

  中班语言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1

  活动目标:

  1.安静地倾听故事,知道故事名称,理解故事内容,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

  2.根据故事内容,学*表演。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表演故事。

  活动准备:

  1.《乐园》图谱,《小蝌蚪找妈妈》课件.

  2.小蝌蚪头饰若干(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青蛙妈妈、一群蝌蚪等贴绒教具一套,头饰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今天,乐园里来了许多朋友,小朋友看看是谁呀?

  (熊妈妈、小熊;鸭妈妈、小鸭;鸡妈妈、小鸡……)

  2.“小动物们在乐园里玩得可高兴了。天渐渐地黑了,小动物们也陆续回家,小鸡、小鸭玩累了,也想回家了,可怎么也找不到妈妈了,急得要哭了。”小朋友愿意帮小鸡、小鸭找到妈妈吗?

  3.小动物们都有了自己的妈妈,你们想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听了故事就明白了。

  二、教师有表情地完整讲述故事。

  故事里有谁?

  三、教师出示池塘背景图,按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讲述故事。

  1.小蝌蚪在池塘里游乐的时候,先遇到了谁?(鸭妈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边在背景图上贴上相应的教具)

  2.鸭妈妈怎么对小蝌蚪说的?

  (这里可以叫小朋友一起来说鸭妈妈的话。)

  3.谢过了鸭妈妈,小蝌蚪把谁当成了妈妈?(鲤鱼妈妈)(出示贴绒教具)

  4.鲤鱼妈妈怎么说?(幼儿重复鲤鱼妈妈说的话)

  5.小蝌蚪又把谁当成了妈妈?(乌龟妈妈,出示教具)

  6.乌龟妈妈怎么说?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和妈妈那些地方不一样?(请幼儿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

  四、师幼一起完整讲述故事

  1.按图片内容和幼儿一起复述“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中的一些情节。

  2.个别幼儿讲述(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说的话)

  课后反思:

  事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 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幼儿看图引导孩子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要求要求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这样孩子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活动中,我尽量让孩子自己说,自己问,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最后还请孩子分角色表演了一次,孩子都很开心。

  中班语言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2

  活动目标:

  1、 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对话。

  2、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青蛙的特征。

  环境创设:

  自制《小蝌蚪找妈妈》多媒体课件,小青蛙音乐

  观察与指导:

  一、宝宝在哪里

  1、春天到了,妈妈们带着宝宝在水里开心地玩耍,看,它们是谁呢?(显示画面,引导幼儿看看、听听、说说有谁。)

  2、你能分出哪些是妈妈哪些是宝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个子的大小来区分)谁愿意来帮助妈妈们找到自己的宝宝?(引导幼儿根据体型特征,一一对应)

  3、小蝌蚪是谁的宝宝吗?它妈妈长的是什么样子呢?

  4.小蝌蚪的妈妈到底长的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帮小蝌蚪去找一找它的妈妈。

  二、理解故事内容

  1、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水里生了许多宝宝,宝宝们还会变呢。看,变成了什么?(许多小蝌蚪)

  于是小蝌蚪一边游一边找妈妈。

  ——看,那是谁?(鸭妈妈和小鸭)我们一起问问鸭妈妈。

  教师问:鸭妈妈,鸭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鸭妈妈:你们的妈妈头上有两只大眼睛,一张宽宽的大嘴巴。

  刚才鸭妈妈说我们的妈妈长的什么样?

  幼儿:谢谢鸭妈妈!鸭妈妈再见!

  又有谁来了?(鱼妈妈和小鱼)

  幼儿跟说对话:鱼妈妈,鱼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鱼妈妈:你们的妈妈长着四条腿。

  鱼妈妈说我们的妈妈长着几条腿?

  幼儿:谢谢鱼妈妈!鱼妈妈再见!

  ——咦,那是谁的妈妈?

  请个别幼儿来问:乌龟妈妈,乌龟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乌龟妈妈:你们的妈妈是白肚皮。

  我们的妈妈有白白的什么?(肚皮)

  幼儿:谢谢乌龟妈妈!乌龟妈妈再见!

  ——我看到白白的肚皮了,那是我们的妈妈吗?

  幼儿齐问:鹅妈妈,鹅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大白鹅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

  哦,原来我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呀。

  幼儿:谢谢鹅妈妈,鹅妈妈再见!)

  ——刚才几位妈妈告诉我们了,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怎么样啊?(头上有两只大眼睛,一张宽宽的大嘴巴,还有四条腿,露着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

  ——我想出个好办法:我们把小蝌蚪的妈妈画出来,这样小蝌蚪就很快能找到妈妈了。该怎么画小蝌蚪的妈妈呢?(引导幼儿小结青蛙的特征)

  老师操作多媒体画出青蛙

  三、唱唱、跳跳,学做小青蛙

  1、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游走了,它们去干吗了?青蛙妈妈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2、律动:小青蛙

  中班语言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3

  活动目标:

  1.安静地倾听故事,知道故事名称,理解故事内容,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

  2.根据小蝌蚪找妈妈的内容,学*表演。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乐意观看表演,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表演故事。

  活动准备:

  1.《乐园》图谱,《小蝌蚪找妈妈》课件.

  2.小蝌蚪头饰若干(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青蛙妈妈、一群蝌蚪等贴绒教具一套,头饰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今天,乐园里来了许多朋友,小朋友看看是谁呀?

  (熊妈妈、小熊;鸭妈妈、小鸭;鸡妈妈、小鸡……)

  2.“小动物们在乐园里玩得可高兴了。天渐渐地黑了,小动物们也陆续回家,小鸡、小鸭玩累了,也想回家了,可怎么也找不到妈妈了,急得要哭了。”小朋友愿意帮小鸡、小鸭找到妈妈吗?

  3.小动物们都有了自己的妈妈,你们想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听了故事就明白了。

  二、教师有表情地完整讲述故事。

  故事里有谁?

  三、教师出示池塘背景图,按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讲述故事。

  1.小蝌蚪在池塘里游乐的时候,先遇到了谁?(鸭妈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边在背景图上贴上相应的教具)

  2.鸭妈妈怎么对小蝌蚪说的?

  (这里可以叫小朋友一起来说鸭妈妈的话。)

  3.谢过了鸭妈妈,小蝌蚪把谁当成了妈妈?(鲤鱼妈妈)(出示贴绒教具)

  4.鲤鱼妈妈怎么说?(幼儿重复鲤鱼妈妈说的话)

  5.小蝌蚪又把谁当成了妈妈?(乌龟妈妈,出示教具)

  6.乌龟妈妈怎么说?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和妈妈那些地方不一样?(请幼儿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

  四、师幼一起完整讲述故事

  1.按图片内容和幼儿一起复述“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中的一些情节。

  2.个别幼儿讲述(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说的话)

  课后反思:

  事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幼儿看图引导孩子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要求要求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这样孩子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活动中,我尽量让孩子自己说,自己问,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最后还请孩子分角色表演了一次,孩子都很开心。

  中班语言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理解,熟悉故事内容,并能看图复述故事。

  2、感受妈妈们的热情和关怀。

  3、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活动准备:

  1、头饰:青蛙 小蝌蚪 鸭 鱼 乌龟的头饰

  2、池塘(提供绿色彩带)

  3、幼儿操作用图片2幅

  4、教学软件一片、幻灯片、故事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 引导语:小朋友们都见过小蝌蚪吧,现在小蝌蚪长大了,它们要去寻找自己的妈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妈妈的。

  二、 教师展示幻灯图,引导幼儿谈谈小蝌蚪遇到谁?他们会说些什么?

  三、 提供材料,让幼儿看图编故事

  1按照图书顺序编故事

  2按照幻灯片顺序编故事对话

  3 提供图片,让幼儿在操作板上进行排图讲述

  四、 集中幼儿,请1"2名幼儿介绍自己编的故事。

  五、 组织幼儿看VCD,与一起倾听故事。

  六、 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教师设

  1、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

  2、小蝌蚪看到鸭妈妈,是怎么询问?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妈妈们的对话时都使用了哪些礼貌用语?这有什么好处?

  3、动物妈妈们的外型特征有哪些不同?

  4、鸭妈妈是怎么描述青蛙的样子的?她说的'完整吗?

  5、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你能说说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有什么本领?

  七、集体边看VCD边学*复述故事,重点让幼儿掌握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幼儿复述时要启发幼儿通过不同语调速度音色和节奏来表现妈妈们的不同形象。(如乌龟妈妈比较憨厚;大白鹅速度较快,嗓门大,表现出热情)

  八、小蝌蚪找不到妈妈心情是怎么样的?你如果找不到妈妈会怎么做?

  九、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我们知道了,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组织幼儿看教学课件。

  十、分组活动1、边听故事录音磁带边表演故事

  2、看图讲故事

  3、看VCD讲故事

  课后反思:

  在活动中我一开始创设游戏的氛围,让孩子模仿小蝌蚪的游动,用身体动作来感知和体验蝌蚪的不同动态,为后面的绘画环节做好铺垫。在课件的运用上,能调动幼儿的情绪,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更加深了孩子对亲情的感受。在这次借班上课中,我发现这个班的孩子有过手指点画的基本经验,我在活动中调整目标,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推动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互动,师生共同探索小蝌蚪的外形及游动的不同方向,能关注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虽然我跟他们只见过两次,但在活动中他们始终能有愉悦的体验,获得成就感。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当我准备结束绘画时,许多孩子还意犹未尽的要求还要画,让我感觉到活动虽然结束,但是教育还在延续。

  在活动中,我发现有部分幼儿已经具有左右概念,本来在画纸上的小鱼是作为一种指向作用的。绘画时的一些规范要求我也是让孩子在教师的潜移默化示范中掌握,如:保持画面整洁,用小池塘的方法暗示幼儿,让他们自觉的去维护池塘的干净。也非常感谢曙光幼儿园有这么好的先进设备展示作品,利用大屏幕展示作品更便于幼儿观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感受自己的作品收到重视。在讲评活动中也便于全体孩子共同观察、共同评价。在讲评中我尊重孩子,虽然他们年龄小,但是我还是给机会让他们能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和他评两种方式,学会去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在最后结束环节中,因为是借班上课,有部分孩子未能来参加,我让孩子们当小老师去教其他小朋友,再一次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体现孩子之间的生生互动,同时,也满足幼儿想再一次作画的欲望。

  在这次活动中,我在作画前要求应该更明确一些,让孩子知道先多点几只蝌蚪的脑袋,再添画尾巴。这样既能保持手的干净,又让孩子知道要有顺序的进行绘画。在最后评价过程中还是有些单一,我应该在评价中给孩子一个评价的定义,比如这个孩子的画干净,蝌蚪游动方向等。这个班的孩子语言发展比较好,我可以让她们根据自己的画来丰富自己的语言。

  中班语言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5

  【教材分析】

  故事中的小蝌蚪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后来妈妈让小蝌蚪明白了,快乐并不是拥有很多漂亮的衣服,而是有朋友的关心与陪伴。

  【活动目标】

  1、能独立创编并清楚的讲述情节丰富、具有想象力的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能专心倾听同伴讲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乐于与同伴交流故事中的情节,感受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利用环境创设和生活活动组织幼儿讲述自编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做有礼貌的小观众》。

  【活动过程】

  1、通过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小观众。

  小结:

  (1)要认真倾听同伴讲故事。

  (2)别人讲完后,要热情的为小朋友鼓掌喝彩。

  2、通过演示和讨论,引导幼儿明确举办故事会的方式及要求。

  (1)教师当故事会主持人,介绍活动方式:先小组内讲故事,推选一名故事大王参加全班故事会。

  (2)组织幼儿讨论:推选的故事大王须具备什么条件?

  如:声音响亮、表情丰富、故事完整有趣等。

  3、通过多种形式的故事讲述,引导幼儿推选故事大王。

  (1)幼儿在小组内轮流讲故事。

  教师引导每组幼儿推选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决定讲故事的顺序及推选人员。(本环节教师可根据自己班孩子的情况进行,或者可以3名教师各负责一组、)

  (2)各组介绍自己推荐的人选及理由。

  4、举行全班故事会,教师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做一个文明的小听众。

  5、公布比赛结果,教师注意及时小结。

  对于讲的较好的幼儿进行奖励,对于其他幼儿提出修改意见。

  6、小结:任何故事的结局都不是固定的,每个人的心里都可以有自己满意的结局,我们要勇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