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首页 / 说课稿 / | 2023-02-24 00:00:00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 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十年的变化”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与减(一)”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惯。

  (2)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下面我就这四个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2)提出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口算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4.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5..师: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趣味练*,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陈红霞,来自于xxx仙女二小,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1)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认识线段》评课记录

  朱月萍:今天朱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形象生动的低年级的数学课,整节课体现了形象化的教学风格,下面请各位老师围绕“形象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 燕:

  1、形象化教学语言的运用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形象化的语言不仅有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线段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

  2、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开始,由生活中的实物毛线引入新课,再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特征,最后抽象成线段这一图形。由生活到数学,由形象到抽象,充分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的理解。

  游晓霞:教者从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重点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教者能引导学生发现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操作。

  孙 亮:画线段时动画出现的是先画直线,再画两个端点,是否可以展示先画两个端点,再画直线,或先画一个端点再画直线和另一个端点。

  胡万进:关于四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学生容易定式思维连成4条线段,可以在出示3个点连成线段之后再在连好图形旁边再加一个点,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对角线连成的线段了。

  周 建:

  1、联系生活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认识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课堂结构合理,过度自然,语言形象化突出,教学效果好。

  建议:连接4点,可以结合学生握手的.情境

  周文进:儿童化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性的语言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得体,富有启发的无声语言带动课堂教学。

  郁 *: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来教学。活动中通过实物的操作,例如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更形象和直观的让学生找出线段的特征。比较线段长短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出比价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内容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通过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首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模式二中本课的相关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创设了挑战数学广角的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其次,我关注师生合作,促进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的乐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四、说资源

  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等

  五、说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学法设计: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六、教学程序

  1、通过课件出示数学广角场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2、提示密码信息: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让学生说一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如先放十位上的2,再放个位上的1组成21,接下来把原来个位上的1放在十位上,把原来十位上的2放到个位上,数位交换一下就变成另外一个数12等等。)

  3、进一步探究排列方法

  课件出示题目用数字卡片1、2、3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请同桌同学互相合作,一个小朋友摆卡片,每摆好一个另一个人就在答题纸上把摆的数记录下来。(同桌合作)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首先,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

  问:哪组同学说一说你们写出的两位数跟他们的有什么不一样?(有学生说他可能漏了,也有学生说他重复了)再引导:要想做到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有学生说先位置调换,也会有学生说固定十位或个位。)

  问:你们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吗?

  师用学生说的方法摆给学生看

  师一边小结一遍用课件展示:看来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质疑:那谁是密码呢?(点击课件验证)

  4、感知“组合数”的方法

  课件展示活动一:

  握手游戏

  (课件展示)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学生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3人为一小组为单位,每两人握一次手,一遍握一边数,看3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5、进一步加深对组合的理解

  师引导: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很聪明,只要每个人都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没有难题可以难倒大家!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数学广角决定给大家颁奖。我们一起去领奖吧!(出示课件)两套衣服

  你们喜欢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这些衣服一共有几种穿法?把这些衣服用序号代替,在作业本上连一连吧!

  生动手连一连,汇报结果

  6、效果测评,反馈信息

  练*一(课件展示)快看,喜羊羊亲自来给大家颁奖呢,他是羊村里最聪明,最爱动脑的羊哦,他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了呢?

  (课件展示)一个练*本

  出示问题(买一个练*本5角钱,有几种付法呢?)

  出示1个5角,2个2角,5个1角的图片

  每4人1个小组说一说吧!生汇报

  课件展示4种付钱方法

  练*二(课件出示)用数字卡片5、0、2、6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呢?动手写一写

  提示:注意写的时候要按顺序写,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师:能摆出几个呢?指生回答

  课件出示结果,摆出12个数字让学生观察

  学生发现05、02、06不是两位数。强调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过练*加强学生对有序排列方法的掌握,也帮助理解两位数的特征)

  7、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游玩了哪里?对!数学广角。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收获)。

  师小结: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数学知识,我们要仔细的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体验到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机制,实现学*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的难点。

  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3)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

  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的难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内容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通过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首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模式二中本课的相关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创设了挑战数学广角的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其次,我关注师生合作,促进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的乐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四、说资源

  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等

  五、说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学法设计: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六、教学程序

  1、通过课件出示数学广角场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2、提示密码信息: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让学生说一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如先放十位上的2,再放个位上的1组成21,接下来把原来个位上的1放在十位上,把原来十位上的2放到个位上,数位交换一下就变成另外一个数12等等。)

  3、进一步探究排列方法

  课件出示题目用数字卡片1、2、3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请同桌同学互相合作,一个小朋友摆卡片,每摆好一个另一个人就在答题纸上把摆的数记录下来。(同桌合作)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首先,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

  问:哪组同学说一说你们写出的两位数跟他们的有什么不一样?(有学生说他可能漏了,也有学生说他重复了)再引导:要想做到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有学生说先位置调换,也会有学生说固定十位或个位。)

  问:你们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吗?

  师用学生说的方法摆给学生看

  师一边小结一遍用课件展示:看来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质疑:那谁是密码呢?(点击课件验证)

  4、感知“组合数”的方法

  课件展示活动一:

  握手游戏

  (课件展示)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学生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3人为一小组为单位,每两人握一次手,一遍握一边数,看3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5、进一步加深对组合的理解

  师引导: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很聪明,只要每个人都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没有难题可以难倒大家!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数学广角决定给大家颁奖。我们一起去领奖吧!(出示课件)两套衣服

  你们喜欢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这些衣服一共有几种穿法?把这些衣服用序号代替,在作业本上连一连吧!

  生动手连一连,汇报结果

  6、效果测评,反馈信息

  练*一(课件展示)快看,喜羊羊亲自来给大家颁奖呢,他是羊村里最聪明,最爱动脑的羊哦,他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了呢?

  (课件展示)一个练*本

  出示问题(买一个练*本5角钱,有几种付法呢?)

  出示1个5角,2个2角,5个1角的图片

  每4人1个小组说一说吧!生汇报

  课件展示4种付钱方法

  练*二(课件出示)用数字卡片5、0、2、6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呢?动手写一写

  提示:注意写的时候要按顺序写,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师:能摆出几个呢?指生回答

  课件出示结果,摆出12个数字让学生观察

  学生发现05、02、06不是两位数。强调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过练*加强学生对有序排列方法的掌握,也帮助理解两位数的特征)

  7、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游玩了哪里?对!数学广角。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收获)。

  师小结: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数学知识,我们要仔细的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体验到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大庆市庆风小学教师郑颖,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节《买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为以后学*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均分的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2、理解*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四、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首先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本课,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摆一摆。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分的分法,及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因此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新课,让学生帮助孙悟空分香蕉。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设计时,我采取的是教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学生观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的主动性,学*效率才能提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改变了设计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分香蕉的练*,进一步体会“*均分”的意义。在开展这个活动时,由原来分小棒改为利用香蕉的图片分,这样能使学生学对活动产生兴趣。我先让同桌两个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均分”。最后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多样化具有针对性的练*,通过《填一填》、《写一写》、《练一练》。对新知进行了巩固,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最后让课堂得到延伸。

  4、全课小结,归纳新知。

  师生共同小结,回顾学*的过程,评价自己的表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对称》。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上册第68页《对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蝴蝶、蜻蜓、树叶、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蝴蝶、蜻蜓、树叶、脸谱揉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中。将主题图中的蝴蝶设计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而用神舟六号成功飞上太空这样生动、振奋人心的场面来导入新课,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放新课

  我先播放一段录像,在播放录像的过程中我打算边解说:同学们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是第三个将人类带上太空的国家。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接着用课件演示将神舟六号宇宙飞船、汽车和飞机展示出来,(点击出现线条)让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怎样。通过观察估计学生能够发现图形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对称(板书),通过播放录像,设置情景,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达到课使趣生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了解对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变一变。在每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对称的特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开始我神秘的说:同学们,老师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对折的图形(拿出大蝴蝶),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板书)。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他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大家。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积极参与学*活动,而是将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①点出剪一剪)接着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我先让学生交流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

  (②点出说一说)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现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我请他把剪好的图形进行展示(拿出对称图群),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如果学生能够说出我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我将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对其进行表扬,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

  (③点出折一折)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再次手拿一个),估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都能够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大小和形状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并进行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图形大小一样,我们说他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④点出辩一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我再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点击返回)

  2、认识对称轴

  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这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选择贴*生活中的蝴蝶做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的乐此不疲。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对称轴之前我现对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JI)予肯定,并奖励每一个人一个蝴蝶小书签(手拿),问他们它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估计学生会回答通过对折出来的,接着请全班同学把图形进行对折来验证。再让学生把它打开,发现中间有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的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返回)

  第三个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中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由此来了解学生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强化新知

  练*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设计以下几组练*题,请看:第一道题是课本第68页的做一做,这一道题是先让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然后画出他们的对称轴。第二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二题,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第三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3题(展示书),这一道题稍微有一些难度.是要求学生根据对称的特征画出图形的另一半。4是游戏找朋友:我将教材中的脸谱应用到游戏中,制作成几对图案颜色不同的脸谱并分成两半发给学生,通过游戏来找到对称的脸谱。(贴脸谱)。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对称的知识。

  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对称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是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课件)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对本节课所掌握知识进行了解,又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手指)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机制,实现学*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的难点。

  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3)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

  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的难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2)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点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也是新编实验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出新的尝试。

  本次《数学广角》其目的在于试图让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组合数学思想及其方法。本课主要对例1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为学生今后学*组合数学和学*概率统计奠定基础,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第二点学情分析:

  本教材处于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已有不同层次的接触,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有顺序地、深入地全面思考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学*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

  第三点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中教学重点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因为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对多个事物的排列与组合,常常出现遗漏、重复。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突破难点。(因为二年级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因此我将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作为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是:师生共同准备数字卡片0、1、2、3,学具。

  第四点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准备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利用学生到数学广角做客作为新课的引入,运用直观情境教学例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从中发现要想摆得快又摆得准确,就必须有序地排列。(理念是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是尝试开启智慧的钥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多种方法的组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点说学法:

  我通过合理地安排小组学*、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模式,使每名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便于相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点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老师利用谈话创设情境:在数学王国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哪里有许多的挑战,你们敢去吗,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看一看吧。在此揭示课题并板书:数学广角。(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学*排列知识

  第1环节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变化,我设计了比较生活化的“客人来访”,把数字“1”和数字“2”当作两位小客人来到数学广角做客,把数字1和2配上音乐、图画、鲜艳颜色进行多媒体演示。告诉今天学生小客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由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让生先猜一猜,同伴之间再摆一摆,并进行交流(利用客人来访再提出问题,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悱不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21。如果学生说出11、22这样的两位数,这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对吗?让学生说出理由:只有一个数字1和2,不能摆出。接着抛出问题:12、21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2个数字交换位置,顺序改变,数也发生改变。这就是交换法并板书)

  第2环节探索排列的方法。

  首先提出问题,让生思考。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3人摆,一人记录,由1、2、3三个数字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摆完后,小组交流,你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采用小组合作学*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在操作中获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比一比,哪组摆得最多?哪组写得更全面呢?(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胜心,从而提高学*兴趣。)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接着追问:还有不同的数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摆出这些数的?而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这时整理学生的汇报,找出相似的地方板书,例如12、13,十位上都是1,也就是先确定最高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还有21、23,31、32这些两位数,都是这样摆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还有学生会考虑先确定个位和运用交换法都可以摆出这些两位数。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学生。之所以只板书确定十位这种方法,因为这是最优的方法,利于学生今后进行多数字的排列。(这个过程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学生的不断探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纠错,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用板书方便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用课件演示。接着用鼠标指着交换法,向学生提问:这3组两位数是用哪些数字摆出的?引导学生说出这3组两位数是从1、2、3这三个数字先选出2个数字,再交换位置。(说明这点是为了让生感受这种方法既运用了组合知识,又运用了排列知识,为今后解决更难的数学题奠定基础。课件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形成整体的认识,加强对排列过程的理解,同时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3个环节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让全班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因为学生才是学*的真正主人,老师说得再多,都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好,通过再次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排列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机会,)。

  第4个环节灵活变式,拓展运用。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把数字1改为0,用0、2、3任选2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目的为了让学生感受0不能作为一个数的最高位,告诉学生在*时练*过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认真读题分析。)

  第三步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第1环节情景演示,感知组合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奖的同学握手表示祝贺,进行实际演示。提出疑问: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猜测过后,4人小组合作学*,组长做裁判,握一握。学生汇报3次(目的让每个人都亲身体验,感知组合与顺序无关)。

  接着课件演示,三个小朋友握手的过程,显示次数。(加深学生对组合的理解)。

  第2环节探索追问,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追问:为什么三个数字能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三次呢?接着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再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在这里用课件显示,让学生观察对比,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同时使学生明白像握手这类似的组合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这样也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3环节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首先运用激励语言对学生今天的学*进行评价:今天你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给你们每人买一份特别的奖品。这份奖品要5元钱,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五张1元,可以有几种拿法?(这个环节运用语言自然过渡,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

  通过学生摆学具,多人上台汇报书写,教师整理板书并问学生是怎样拿的?学生很容易想到先拿一张5元的,拿一次。拿5张一元的学生也容易想到。接下来就该拿2元的了,确定拿一张2元的,就要拿3张一元,确定拿2张2元的,就要拿一张元的。(让学生做到有序地解决问题,不重复不遗漏)

  第四步当堂检测,加深理解。

  师告诉学生接下来咱们去逛逛服装店,这里有2件衣服和2条裤子,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搭配买一套衣服呢?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学生可能会说先选一件衣服再搭配裤子(课件演示),有的学生会说出先选裤子再搭配衣服,对于学生出现的情况合理都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告诉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第五步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收获),老师再和生一起总结,并向学生强调要有序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再次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师说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小精灵让我们进行课后调查。(让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六步课外拓展。

  今天老师想和表现好的3个小朋友中的其中一位站成一排照相,帮老师设想一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照法?(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让生理解题意。这当中既有排列知识,又有组合知识。而学生往往会弄成组合问题。首先选出其中1人和老师照相,属于组合。在照相的过程中可以左右交换位置,顺序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不同的照法。使学生明白不能表象看待问题,而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数学广角

  排列的方法:付钱的方法:

  ①交换法:12、21

  ②确定十位:12、13,21、23,31、32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人教版二级上册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4的乘法口诀基本相同,例7中,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没有给出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五、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揭示课题

  让全班同学根据25的乘法口诀进行快速的口算,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主题画,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编制出6的乘法口诀。

  2、根据出示的金鱼图,说出每个图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4、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记口诀。

  (三)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练*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惯。

  (四)总结、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相加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学内容:

  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

  课件、练一练第三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画一画

  1. 每行画4个圆形,画5行。

  2. 每列画5个圆形,画4列。(同桌互相检查画的结果)

  二、提出问题

  1. 想一想,写在本子上。

  2. 全班交流。

  三、尝试解答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观察积木

  1. 说说你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积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横着看…… 竖着看……

  2. 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几块积木吗?5×7=35(块) 7×5=35(块)

  3. 全班交流。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四、说教学难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说学生:

  学生是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数学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兴趣比较高,但存在两个学*误区:1、渴求实践,排斥理论。这种轻视、讨厌、逃避、拒绝理论的学*心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兴趣和效果;2、强于接受,弱于研究。我们的学生已*惯于被老师“灌输”和“填充”,对研究型的学*方式很不适应。而这对于培养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师资十分不利。

  六、说教法学法:

  1、理论解析法:由教师运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引领学生初步感受理论的价值。

  2、案例分析法:理论必须用起来,学生才会感受到它的真正价值。案例分析,为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设起了联系的桥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把理论逐渐内化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3、问题研讨法:问题是学*的心脏,运用问题研讨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

  1、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3、巩固练*,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4、课外延伸,拓展学*时空。

  在进行课堂小结之后,布置课后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我想,课堂学*时间的结束不代表学生学*活动的停止,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拓展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生成智慧,增强素质,体会那种由自主学*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八、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①加法算式

  2+2+2=6

  乘法算式:2×3=6读作2乘3

  表示3个2相加

  2表示相同的加数是2,

  3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个。

  ②加法算式

  3+3+3+3=12

  乘法算式:3×4=12读作3乘4

  表示4个3相加

  3表示相同的加数是3,

  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是4个。

  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青 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 窗2《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 掌握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 初步认识》、本册第一、三单元《表 内乘法》和本单元信息窗1《用2~5的 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学*的。同时 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学*第八单元《有 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利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熟 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生 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 趣。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用6~9的乘法 口诀正确求商 。

  教学难点:

  用6~9的乘法 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

  说课流程:

  一、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主要 还是形象思维,他们乐于 探究,渴望交流和教师的 称赞,他们经历了一年级 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初 步认识》,二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第三单元《表内 乘法》、第四单元《除法 的初步认识》和本单元第 一课时信息窗1的学*过 程。初步掌握了用乘法口 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 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 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 这要建立在学生对乘法熟 练掌握的基础上。另外,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 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 是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二、说模式

  1、合作,就是要切磋学 问,交流疑问,共同 完成学*任务。

  2、探究,则是要求质 疑问难,深入研究 并解决问题。

  3、自主,即主动,要主动 地在数学实践中丰富数 学素养,提高数学能力。

  三、说设计

  1、前置学*:比比谁做的最快!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新知识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标本是什么 吗?咱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 来制作标本吧。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3、自主学*

  1.仔细观察情境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着把你提出的数学问题解决出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语文数学学科的联系,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听、说的能力,同时训练学 生从活动中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4、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42朵花能做7件标本,做一件标本需要几朵花?

  小组交流汇报 独立解决

  42÷6= 42÷7=

  我们的方法是_________口诀:六七四十二

  小结: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

  小结:一句口诀可以求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根据情景图,小组合 作,提出问题并解决。

  56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56÷8=7(件) 交流自己的想法。

  72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72 ÷ 9=8 (件)使学生感受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放”的形式,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方法。

  5、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第一关 我是小法官

  设计意图:这道是基础题,为了加强学生对新知 识的理解 。

  第二关 看谁算得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列四道 算式 。

  第三关 我最棒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 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6、回顾整理 内化提高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思考,自主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总结和点评,对知识进行梳理的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练*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陈红霞,来自于xxx仙女二小,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闫绪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经过教学实践和网络教研,我对本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除法的本质就是*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均分的意义,为下一步学*除法,打下充分的认知基础。教材设置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动,将*均分的意义渗透于活动中,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义,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对于*均分也有一定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在初稿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经过与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探讨,认为在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所以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对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处理

  我曾经想把“分骨头”改成“18个骨头,每只小狗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狗?”突出另一种分法。但是经过研讨以及对《课标》相关部分的学*,我意识到教材实际上将*均分的几种情况渗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材要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编排。在练*中,增加了问题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开放性的问题。

  *均分的今后学*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均分”,体会小数目*均分的过程。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分不完的现象体验较少,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验“分不完,有剩余”的*均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着以上原则,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小鹿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随着动听的《生日快乐》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紧接着画面出示参加生日聚会的小动物和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好吃的应该分给谁,怎么分,分一分的问题自然提出。

  论坛中有老师提出这个情境过于老套,建议换一些新颖的情境。但是经过考虑,我还是保留了最初的设计。我认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情境,另外,这个情境与接下来“分桃子”的环节比较统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学生两人讨论,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感受“随意分”和“*均分”的不同,明确“*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认识“*均分”。

  第二层次:利用“分小鱼”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用小棒代替小鱼进行活动,分好后,小组表演“分小鱼”的过程。加深对*均分的理解,同时,侧重学生体会小数目的*均分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层次:利用“分骨头”的情境,再次巩固*均分的意义,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脱离学具,独立完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操作水*引向表象水*。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实际授课中,第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就超出了预设,孩子们直接选择了把8个桃子分成4和4,对其他“随意分”的分法产生了犹豫。经过和网友们的讨论,我意识到,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应,恰恰是因为他们从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均分”的经验,教师应该预设到学生的反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所以在本节课的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为什么不敢说?学生可能说觉得这种分法不合理,不公*,我接着问,怎样才是公*的分法?为什么说这种分法公*?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的分法“*均分”。

  (三)巩固实践,拓展延伸

  此环节在前期设计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题进行设计的。在有余数的那道题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一个不能再分了?”“如果每个人再分到一个气球,至少还要拿来几个气球?”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分不完、有剩余”这种情况的理解,突破难点。

  进过研讨,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我将“”分铅笔“一题增加了一问,让学生将“不*均分”变成“*均分”,还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纸代替蛋糕,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均分,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经过本次网络教研,我收获很多。对于本节课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进行设计。对我自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众多老师和网友的帮助,我会将教研进行到底。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确定位置》是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单元有三方面内容:一、确定位置;二、认识东南西北;三、认识*面图。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一部分“确定位置”。主要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首先呈现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标注出两只小动物的所在位置,这既是示范物体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确观察的方位,为下面回答问题统一观察方位。接下来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能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经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寻找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座位票、几排或几组的标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贴片等。

  二、说教法

  1、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确定位置》: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有关确定物**置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为本课教学服务。

  2、结合例题进行典型示范。结合例题学*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排列的规律,根据例题标注,进行典型引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组织好学生活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真实的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合作学*的*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

  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打算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初步体验,激**趣。

  (二)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第一环节:初步体验,激**趣。打算事先放好标志牌(第几排)让学生排在教室两边,凭票重新找座位。

  设计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排第几个。简要讲述,并指认几个座位进行提问。

  2、学生凭票找座位。坐好后多提问如:谁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请每个同学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几排第几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

  3、导入并板书课题;

  4、练*:

  ①师报第几排第几个,让这个位置上的学生起立。

  ②电脑出示例题中小动物们做操的图景。提问某动物的位置,请每个同学选两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站在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关注例题标注,作为典型示范。

  这样设计,从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参与学*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后,再把书上的例题作为练*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使学生把在现实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降低了学*的难度,学生会学得轻松而又扎实。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打算安排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组第几个;

  2、练*: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环节的提问差不多);

  3、延伸:将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几排第几个或第几组第几个,并且提问:除了这两种说法,还能怎么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如倒数第几排第几个,×××的后一排第几个,第几组倒数第几个等)。

  这样设计,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学*已不是太难。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换成“第几组第几个”介绍自己的位置,既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有效地巩固这部分知识。提出“还能怎样说”这个很有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设计这样几步进行练*:

  1、“拜访好朋友”。从小动物们做完操回宿舍楼休息,过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题,电脑出示左图景,让学生合作:

  A、一生说动物名称,一生说住第几层第几号;

  B、一生说第几层第几号,一生说动物名称。

  2、“助人为乐”。设计并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帮忙送它回家……

  3、“到图书馆借书”。做“想想做做”第1题的右图(电脑出示),找《新华词典》或其他书。

  4、“帮朋友找座位”。(电脑出示情境)关于电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问:一次看电影,小华的票是3排7座,小红的票是3排8座,他们是坐在一起吗?

  5、“你说我贴”做“想想做做”第3题。以小组合作共同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按要求贴图片,如:在第×排第×个贴××。一个组上黑板贴,其他组贴在纸上展示,组内分工合作。

  这样设计使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用途,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一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既让学生动口,又让学生动手,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总结学*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情况等,让学生畅谈本课学*收获。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在认真学*《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统计的有关内容,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的统计知识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以“我又换牙了”初步认识了统计。在一年级下册以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通过学*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大海”为主题,学*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更是这样。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的过程,去品尝学*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和探索的*惯,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使学*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惯和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作了以下准备:课件、学生2份题签等。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与一年级统计内容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统计。本节课的统计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们的教材是呈现了一幅夏日海滨浴场这一学生特别喜爱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两个重点问题。根据第一个问题,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统计的方法。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组织学生巩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面对教材的这种情况,我有两点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数减少了几个,呈现出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人多的干扰,为顺利学*分类统计做好基础。这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实验教师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

  其次在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我们书上直接给出了两种分类统计的标准:一种是按男女分,一种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设计时感觉根据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探究出分类统计的方法,就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来学*,而不是直接给出按标准。我认为这样做即使学生探究不出分类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而且,只有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参与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把握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有了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备课的这些想法,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数学,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再播放一段美丽的海边录相,引出书上的主题图,再重点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个问题?在本环节我注意了3点:第一点让学生猜一猜录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点在学生充分识图后,我注重了从下到上,有顺序的进行了一个小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学*方法的教育。第三点在学生提完问题后我注重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幅图提出的问题是多样的,今天就重点来解决2个。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以利于学生的数学学*。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完成:

  第一个小环节:讨论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启发他们说出不同的分类统计方法,如:可以按性别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类统计。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不怕花大量时间,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拉*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需要。在完成统计表时,让同位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初步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我认为在探索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独立思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因为受知识水*、能力水*的局限性,有的思考结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交流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积极的进行反思,逐渐走向合理。经过一年多的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的进行判断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局限在表述而非沟通的意识里。交流没有积极的反思与回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3人分组合作的学*方式。

  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观察3个统计表,通过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类统计的意义。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在组织学生展示时把评价的大全交给了学生,如:你认为这种方法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吗?等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意见和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解决“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采取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借助刚才统计的感性材料,比较新旧统计知识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环节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

  我这样分3个层次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层层递进。

  (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有困难的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统计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评价补充。这样处理目的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探索分类统计的方法以后,我告诉学生分类统计能让我们对统计对象了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要用到分类统计,说一说你想统计什么?准备怎样统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学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统计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 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理、分析数据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以及估算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

  (2)将美育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教具准备:

  答题卡、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课前准备:

  放君山公园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师:“刚才我看到小朋友的眼睛睁的大大的、亮亮的,看的可认真了,那你知道这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吗?

  生:君山公园。

  师:是啊!“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君山是我们岳阳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么美丽的风景区想不想去玩?(想)

  师:那好,今天就去玩一玩,我们学校二年级的孩子也准备去呢。瞧!他们已经排好了整齐的队伍准备乘船出发。(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学*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二(1)23人,二(2)31人,二(3)32人,二(4)39人

  师:二年级有四个班,你打算为他们安排几条船?

  生1:每个班一条船;生2:两个班一条船;

  生3:三个班一条船;生4:四个班一条船。

  师:能把你的安排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汇报:方案一:23+31= 32+39=

  方案二:23+32= 31+39=

  方案三:32+31= 23+39=

  师:你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乘船的方案,赶快看看为你们准备的大轮船,你们发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信息?(限乘68人)

  师:谁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艘船不能超过68个人。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出去游玩要注意安全,那你们想出的这么多办法,那种方案最合理呢?同学们分三个小组算一算,一小组算第一种方案,二小组算第二种方案,三小组算第三种方案,可以独立算,也可以同桌合作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注意找到算的最快的学生。

  A、一小组算的最快的学生汇报:刚才我看你算的最快,你是怎么算的呢?聪明的孩子一定会认真听别人的好办法。

  生:23+31=54,23+30=53 53+1=54

  师:你听懂他的意思吗?(指生重复说一次)

  谁有不同的方法?……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32+39=怎么算呢?

  生:32+30=6262+9=71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B、汇报第二种方案。23+32= 31+39=

  C、汇报第三种方案,32+31= 23+39=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那种方案最合理?(第三种方案)

  通过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我们知道了第三种方案最合适,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相加,个位满十要想十位进一。)

  (二)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口算练*。

  师:安排好了乘船方案,现在我们出发去君山公园拉。公园到了,管理员阿姨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如果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的完成这些练*题,就将获得拥有这张优惠券的机会,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玩,想不想试试?

  课件出示口算题:同桌两人合作完成练*一的题,每人独立做4道,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桌,但是不能帮忙做。

  集体订正。

  师:做对的学生请举手。恭喜你们获得了拥有优惠券的机会。

  做错的孩子请举手。你们真诚实!你们错的是那道题,现在能改正吗?管理员阿姨觉得你们既诚实又可爱,也把这张优惠券送给你们。

  2、选择游玩的项目。

  课件出示:瞧!这就是管理员阿姨为大家准备的游玩项目,同桌商量选好项目后,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将算式写在练*卡右边的横线上。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22页教材分析: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百以内的加减法,也为今天的学*奠定了基础,当然本节课的学*也是为了后面进一步学*乘法做铺垫教学目标:

  1、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观察现象,在与加法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准备:准备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卡片、实物等,生准备20根小棒。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里、认知规律特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准备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欢乐牧场好吗?出示例1图片,提问:(1)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板书:2+2+2=6(只)

  (2)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个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出示例1图

  提问:大家看一看横放的小棒是一组一组放的,大家看看每组有几根?一共多少组?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试一试”出示例2图

  (1)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2)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板书:4 × 2 = 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出示例3图(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巩固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3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3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四、小结、布置作业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3)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教学地位: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2—5的乘法口诀计算,并且在本单元的《做家务》、《需要几个轮子》、《可爱的小青蛙》等课中,已初步接触了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3)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学*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关键:

  通过小组合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教学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激趣法和小组合作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学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与学生共同完成几个绕口令

  一张桌子,四条腿;两张桌子,八条腿;……

  师:其实这是应用了?生:4的口诀。

  一双筷子,有两根;两双筷子,有四根;……

  师:这是应用了?生:2的口诀。

  一只手,五根手指;两只手,十根手指;……

  师:这是应用了?生:5的口诀。

  (二)自然过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很多地方都能应用到这些乘法口诀。你看,动物学校开学了,学*一天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瞧!他们在回家路上多高兴!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并板书:回家路上。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问题一:你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什么?

  1。分组讨论

  2。小组代表汇报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后面的提问题做铺垫,故要引导学生说出:在回家路上,我们看到了河里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只小动物……

  (二)问题二:根据你们观察到的内容提出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小组合作:1人提问,1人回答,1人记录。

  2,小组汇报展示。

  3,师板书整理。

  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4X4=16(只)

  路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3X3=9(只)

  草地上共有多少朵花?2X5=10(朵)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X5=15(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3X4=12(条)

  三、练*巩固,实践应用

  1。师出示口算卡片(开小火车的形势)

  2。看图填空。(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游戏:抢凳子。

  三轮,共六人参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获胜,派发小礼品。

  准备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贴好数字:12,12,24,24,18

  六道算式是:2X6= 3X4= 4X6= 3X8= 3X6= 2X9=

  音乐起第一次撤掉数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数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获胜!

  后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设计这个游戏的小秘密?生:有两道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补充:在乘法口诀表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口诀不同,但结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是一样的口诀。我们在后面还要继续学*。

  四、谈谈收获,总结评价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开心之余,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总结采用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机制,实现学*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的难点。

  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3)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

  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的难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材分析:

  《动物聚会》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结合“动物聚会”的童话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会应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乘法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学情分析:

  前三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学*数学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尝试学*,并通过动手操作与说一说、找一找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代表的具体意义是不同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乘法,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我本着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变,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内容,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接触的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我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独立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乘法的实际运用分析,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多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操作、探究,不断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上课一开始,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新授环节,我主要采用观察法、演示法、实验法,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活动,适时运用了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尽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主要学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等特点,我还多次采用了激励法,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白雪公主来到森林里答谢小矮人,小动物们为白雪公主举办动物聚会的童话故事,引出新课。

  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课件出示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

  (2)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义。

  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订正。在这儿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体会6×3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移到了后面的练*“连一连”中,因为大家在研讨时觉得这部分的训练目的和“连一连”的训练目的相同,都是让学生理解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没有必要前后两次重复,又浪费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在上课之前我认为同学们都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课时还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讨论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我适当的给予表扬。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这时趁机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时既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又加深了对“移多补少”的方法的理解。

  3、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练*时我采用了版主“海的女儿”的建议,把“闯关游戏”用“帮助白雪公主打开安全门”的情境换掉了。这样,不仅衔接的自然,而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学生的学*积极性还很高涨,又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教育。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想像、发展的*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去突破难点。

  4、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接着是本课延伸,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由于我的疏忽,初稿时对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理解的不到位,经过辉煌老师的指导,才使延伸这部分发挥了优势。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把课下从生活中找到的乘法问题写成数学日记做为礼物送给白雪公主。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效果预测:

  相信通过再次实践,学生能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小学二年级数学《动物聚会》说课稿二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本课时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体会乘法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利用乘法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看图提问题,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力图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乐学数学,活用数学。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由于本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思维敏捷和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写出简单的乘法算式;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的乘法算式提出用乘法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思考目标:通过问一问、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乘法算式3×6,提出用这个算式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我之所以把根据乘法算式提出能利用乘法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原因:根据问题列乘法算式,即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前几课已经学*过,也就是说,上几节课已经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本节课重点再来体现数学还是应用于生活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本节课来初步培养学生应

  用数学的.意识。再者说,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怕举例,所以这个内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每小组准备一样:如18张圆形纸片片,18个小棒,18个三角形纸片……

  教法与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相互启发共同探讨获得新知。使学生在宽松的学*环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小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创设了这样情景: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住在大森林里,为了庆祝动物节的而胜利召开,它们特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瞧!小鸟飞来了,落在枝头上欢快的唱着歌;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猴都来了,它们还带来许多好吃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来参加吗?但大会的组织者说,这次聚会,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参加,在这次聚会的场面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谁能找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参加。你们想试试吗?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同时出示主图题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过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了图中的数学信息,这个时候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我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然后课件出示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1)一共有几只小鸟?(2)一共有多少个松果?(3)一共有多少个桃子?(4)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在这里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然后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爱动脑筋,那么谁能把第一个问题读一读并列出算式呢?学生读问题,并独立在稿纸上列式计算,结合乘法算式复*各部分名称并且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同学们的回答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列出下面三个题的算式。运用鼓励性语言,学生们很主动的思考问题,积极回答。这时我把学生回答的加、乘两种方法都进行板书,通过比较让学生再次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在这里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删掉了,就是问题(2)和(3)都可以用3×6表示,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大家研讨时觉得和练*中“连一连”的环节重复,又因为本节课时间不够充足,所以我决定在这里把它删掉,在练*中稍做强调,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由于同样地问题在前两课《儿童乐园》出现过一次,我认为同学们都能知道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这节课时班级里还是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利用了学生手中的学具圆片,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动手摆一摆,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学生通过讨论和直观感受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在练*环节我设计了“73+7=( ) ( )”旨在让学生理解3个7加上1个7是4个7,并列出算式7 4,以此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这些环节的设计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学生们这段时间学*乘法以来,接触了很多加数相同的情境,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势,特别是一些不仔细观察的孩子,可能看到第一捆是三根,其余的就想当然的也是三根。在交流时,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意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再通过看图想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这个问题也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这对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所起到的帮助时显而易见的。

  最后,通过比较这四道题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总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练*时,仍然把学生带到具体故事情境中,让学生扮演小松鼠、小白兔等角色进行互动练*,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个

  想像和发展的*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从而对乘法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最后再把学生从故事中带到现实生活中,我利用本课的3乘6这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这个乘法算式来解决呢?

  1.分组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小组准备的学具拿出来,也就是18个东西,看看能不能摆成能用乘法算式3×6解决的图形,并说说图形的意思,如:DIYI小组.我们组摆的是:一组里有3个三角形,共摆了6组,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乘法算式就是3×6;第二小组:我们小组是这样的:一堆里有6个小棒,共3堆,一共多少个小棒:乘法算式也是3×6……

  2.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能用乘法算式3×6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图画:如:①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共有三排,让学生根据这个图完整的表达图的意义,并提出数学问题: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共有三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②一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共三个盘子……

  3.让学生根据以上摆图形,和多媒体展示所说的一些实际生活情景,能不能自己在说一些能用算式3×6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最后选代表集体交流,对于说的特别好的给予表扬。

  四、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让学生谈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谈的很好,有的谈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的夸奖了他人,决心要向他学*,还有的谈关于这节课学*的乘法。接着同学们说的,我又对本课做了延伸,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把找到的乘法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告诉小组成员应该解决?试讲时这部分时间有些紧张,如果时间再充足些,能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同学们,小动物们明天就要回家了,请你把课下找到的乘法问题做为礼物送给它们,好吗?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分苹果》。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科书从“分苹果”的情境引入

  “分一分”活动,既可以按份数*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这两种*均分是常见的*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这一课也是学生已经学*了2~5的乘法口诀和本单元第一课时分物游戏(小数目的*均分),初步理解*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活动的。也为下一课学*大数目物品*均分做好铺垫,同时也为今后学*除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均分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均分的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面对数量较少的物体,勇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均分。认识*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

  教学难点:

  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均分实物的过程。

  教学关键:

  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认识*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认知能力还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分一分”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体验*均分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与学法上谈谈。

  (一)教法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的过程。”学生是学*的的主体,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讲授法、直观法、演示法、问答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入门的向导。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班来了许多客人,今天老师准备了一袋苹果来招待听课的老师,想让小朋友帮助老师来分一分。好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分苹果。(板书:分苹果)

  揭示学*目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积极主动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独立思考

  自主尝试

  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分苹果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独立思考并说一说可以怎样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从孩子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独立思考。)

  三、小组研讨

  展示交流

  活动一

  1、小组交流,探究多种方法。

  2、集体交流,学生汇报不同方法时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对应演示、讲解、评价。

  小组交流:利用每组的12个苹果图片代替苹果,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边说边摆,关键要说清你是怎样分的、每堆有几个?

  摆完后看看你组有几种摆法,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摆法最多。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具体、明确,使学生在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活动二

  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对应演示、讲解、评价。感知*均分的两种情况。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方法多样化,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四、反馈评价

  归纳总结

  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

  把物体*均分,既可以按份数*均分,结果是每份分

  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这两种*均分是常见的*均分的两种显示原型,它们分的虽然有差别,但分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比小结,突出两种分法的共性:“*均分”。)

  五、迁移拓展

  巩固提高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基础练*,创设小兔分萝卜的问题情境,提高练*,创设松鼠采松果、分西瓜的问题情境,、拓展练*,怎样站排,拓展多种排法,让学生在在轻松愉快地“游玩”中,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孩子们,你今天的表现棒吗?棒在哪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六、课后延伸

  强化训练

  1、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2、预*新知

  分糖果—大数目的*均分

  板书设计:

  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设计意图】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情境中,认识了“千”“万”,建立了良好的数感。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字刻画出事物。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书简洁有效,学生印象深刻。增加了运用,尽量让学生去说数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积极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生学*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 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 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

  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大正方体

  【教法】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

  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

  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 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第⑴幅图片是全校**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汇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个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生经历数的过程,出现了100,600,1000的结果,先听学生汇报自己数的结果。不马上否定学生的结论。

  2、屏幕演示数的过程,先出示一列有10个,板书:一列是10个 。课件演示一层又由10列组成。板书:一层是10个10列 100个 演示:一个大正方体又由10层组成,带领学生一起数,100、200、300……1000 让学生理解10个10是一千。

  3、认识万 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生:1000个。二个呢?三个呢?(课件出示)……九个呢?那么十个呢?生:一万。

  4、进一步理解“千”“万”的实际含义。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页?生:100页。10本这样的书约有多少页?生:1000页。实际操作一下,让学生比划一下一千页、一万页大约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团的图片,10个这样的千人合唱团共有多少人。生:一万。请学生闭眼想一想那个场面。说感受。生:壮观 热闹

  5、填写数位顺序表

  1)卡纸出示没填完的数位顺序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生:个位,十位,百位。

  2)通过今天的学*,你们认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万位。请学生填写完整。告诉学生万后面还有很多数位,以后再学*。

  3)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如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他们的进率都是10。

  三) 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我们运用今天的新知来解决问题。

  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组成。(教材31页的说一说)

  1)请学生先独立数,试做,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红色涂出238个小方格。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生:用红线围出来的一个大正方形里面有100个小正方形。

  2)涂出238个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来。

  3)作品展示。

  四) 回顾评价

  1.回顾一下本节课学*的内容

  2.关于大数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17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来自于×××小学,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我的课说完了,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大家指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说教法、学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带来一些图形朋友,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请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类。(生可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圆没有角,其它三个图形都有角。

  2、揭示本节课的学*内容: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及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以后探索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见过生活中的角,并用手指一指自己身边的角。

  2、课件出示剪刀、钟、红领巾,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角藏在哪儿,用手指一指,并用课件演示请出这些角。

  (二)认识角

  1、摸角并感知角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同桌说说发现。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让生汇报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角有个尖尖的、刺手。让别的学生摸摸是否有同样的感觉。

  揭示:我们把这个地方叫角的顶点。

  生汇报:角的两边是**的、直直的

  揭示:我们把这样的线叫边。

  再让学生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1、让学生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请一位学生说出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3、教师再示范画一个角。

  4、给角取名。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可以给它取名,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开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1,记作1,读作角1,(师板书),第二个角让学生取名,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找角,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度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四)练一练

  1、辨角(课件出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角:书中67页指一指。

  (设计意图: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能力,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情况。)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玩一玩,有什么发现,生汇报交流(板书: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二)比一比

  1、请生将自己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后同桌的比一比,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并请两位学生上前比,教师指导比的方法。

  2、师拿出两个角(一个边长但张口小,另一个边短但张口大)让生猜谁大谁小,再放在一起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1、角的应用。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

  2、如果我是角: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角的用处,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总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了新知。)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大庆市庆风小学教师郑颖,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节《买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为以后学*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均分的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2、理解*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四、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首先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本课,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摆一摆。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分的分法,及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因此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新课,让学生帮助孙悟空分香蕉。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设计时,我采取的是教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学生观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的主动性,学*效率才能提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改变了设计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分香蕉的练*,进一步体会“*均分”的意义。在开展这个活动时,由原来分小棒改为利用香蕉的图片分,这样能使学生学对活动产生兴趣。我先让同桌两个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均分”。最后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多样化具有针对性的练*,通过《填一填》、《写一写》、《练一练》。对新知进行了巩固,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最后让课堂得到延伸。

  4、全课小结,归纳新知。

  师生共同小结,回顾学*的过程,评价自己的表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学情:

  本节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学*本节课是为以后学*表内乘法打下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加减法,也学*过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策略,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确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义。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分析,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伙伴交流合作中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含义。

  教法学法:

  目标就在前面,要突破还要在教法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法上,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我将出示课件图片,创设情境,班级去游乐场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结合旧的加法知识引出新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1、从课件回到学生身边,由远到*,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出相同图形,写出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总结黑板加法算式相同点,引出乘法,教学乘号、读写乘法算式。

  第三个环节:巩固提升

  我将设置第一题基础题,第二题提升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巩固新知识。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置畅所欲言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

  第五个环节:作业布置

  在家里用小棒摆出多个相同的图形,并画下来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分享下。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知识点。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千米和吨的认识

  人教版上册“千米和吨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通过直观感知,具体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还没有正式接触,只是在尺子上见过。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具和具体实践,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学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厘米,再从1厘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的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再实际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还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从而加深对毫米这个概念的认识。

  又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 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再如教学吨的认识时,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我们班学生*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二、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三、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初步技能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结合教学长度单位,让学生自制量具,并用来度量一些简单的物体。另一方面,通过度量物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例如:让学生量黑板的长、铅笔的长、课本的厚度,还可以量几条线段的长度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的简单方法,还可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要把教法和学法看成一个整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综合考虑、设计教学。还要借助直观、及时抽象,抓住 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认识,提高分辨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2

  说课内容:

  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万以内数数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写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

  (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算盘上万以内数打下基础。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课本编排了2道准备题,2道例题和6道*题。准备题主要复*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例4通过计数器讲数的组成,由于读数就是把数的组成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这也是读数的基础。例5是通过数中间不带0,中间带0,未尾带0,中间未尾都带0等7个数。讲怎样读数,并概括出读数的4条方法。试一试中的4个数,包括了读万以内数的各种情况,练一练中的第2、3、5题主要练*正确理解数位和位数,第1、4题是把数的组成和读数结合起来练,第6题主要练*读实际数据。

  说本节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读数,难点是带0的数的读法,因为0在读写中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例如读数时,0在数中间要读,但不论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0在数的末尾都不读。关键是读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万以内的数,包括一万。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意义,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和千,巩固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具体数据的读数,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一)准备练*:

  1、十里面有()个一,一百里面有()个十,

  ()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我们学过哪些计数单位?

  意图:新课前充分复*旧知,能唤起回顾,引起旧知表象再现,为新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1)在计数器上拔364,问: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拔4356,问:它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意图:利用数的组成,引出数位表,利用数位顺序,为读数奠定坚实的'基础。例4的教学主要是借助计数器,以突出数位的作用,为读数做好准备。

  2、教学例5。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数位顺序表,分层教学,分三层次,中间带0读法,末尾带0读法,中间和末尾都带0的读法。

  (1)请同学们自编几个有0的三位数的四位数。

  例如:30750801000020087303800等等。

  (2)请学生分类

  分3类:中间有0:301208

  末尾有0:100007303800

  中间末尾都是0:5080

  意图:这种分类练*既有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下面学*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0在不同位置所表示的数也就不同的含义。

  (3)读中间带0的数。

  请一生读一读中间带0的数,强调:如3013008为什么301中间有一个0,3008中间有两个0,他们都读一个零呢?

  请学生概括出:数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试着写几个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的三、四位数。

  (4)读末尾带0的数,强调:如100007303800为什么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找出草稿纸上这种类型的数。

  (5)掌握中间或末尾带0的读数方法。

  (6)通过读数找出读数的方法。数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7)试读例5:56847259032006400305010000

  (8)结合读数的方法:看题、讨论、回答。

  A、万以内数的读法,从()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B、千位是几就读(),百位上是几就读(),十位上是几就读(),个位上是几就读()。

  C、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意图:这样安排迁移自然,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读数法则,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白不但怎么读,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读,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过程中还要丝丝入扣,学生积极性就高,参与意识就强。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到的?再次巩固读法。

  (四)巩固练*:

  1、说出计数器上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并读出来。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抽几个说说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3、先把三个数808300读一读,再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填空:803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其中3在()位上。那8003呢?8300呢,有什么不同?

  4、填表。

  最小最大

  三位数

  四位数

  提问:比最大的三位数大的数是几?999个后再加1个数是多少?你还能提出几个什么问题?

  5、书P72页第6题,读出下面各数。

  6、摆数游戏,请你用2个8和2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

  摆出只读一个0的四位数。

  摆出不读0的四位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36页“分糖果”,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均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的数量比较多,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这一活动也为学生学*除法打下基础,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对大数目的物品进行*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大数目物品进行*均分的具体操作

  难点:表格记录

  二、教材处理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先按照智慧老人建议的办法,动手分一分,然后请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分的.过程,教师到表格上,进行如何做记录的示范,再请大家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到表格中,学会如何记录,最后,全班体验交流分法的多样化和结果的一致性。不管学生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只要符合规律,都给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1、复*铺垫,使学生领悟利用旧知学*新知的学*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情境激趣、导人课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3、通过主题图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分法的多样性。并能用语言表述分东西的过程。

  4、最后,通过数学游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继续进行*均分的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导人、引入课题

  学生在学*新知识时,总是要利用他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好复*,能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充实,又能激励学生应用迁移、类推规律,主动探索新知,本课中我运用所学知识为学生体验大数目的*均分做铺垫。

  (二)情境激趣、问题探究

  1、利用本课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要求学生拿出20根小棒,代替糖果,桌上摆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分一分,并把分得的结果记录数学书36页的表格中。

  组织学生汇报

  请不同分法的学生演示分的过程,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分的。

  3、教师小结:不论用什么方法、不论分几次,最后结果都是每个小朋友分得4块糖。

  (三)、体验感悟

  小组活动,教师出示题目,把50根小棒*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同学。

  1、说一说,可以怎么分

  2、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四)、实践应用

  组织分豆子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抓一把豆子。先*均分2份,得2分,再*均分3份,得3分,看谁分的高。

  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学*,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奖励笑脸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积极思维,参与体验,逐渐领会怎样学*的方法。

  (二)复*巩固,目标转化。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本课知识的`学*作出铺垫。

  (三)自主学*,合作研讨。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演示,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四)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本节课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笑脸人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五)教师小结,激励评价。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使学生体会到了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大,在学*中可以经常用到电脑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围绕测量体重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资料、形成假设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现、分析、推理等实践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选自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二课。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有多少块糖》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时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意义的学*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是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更是进一步学*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起着关键的承前启后作用。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各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改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情境,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计算的简便性。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把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从加数相同连加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并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只有对学生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学基础,但对乘法及其意义还比较陌生。这个学段的孩子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大部分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的机会,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孩子好奇好学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学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改指出,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教学过程转化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课堂伊始,我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王老师知道你们一定很喜欢去儿童乐园玩,那儿有什么好玩的?”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故作神秘地说:“你知道吗?儿童乐园不仅仅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游戏,那儿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和秘密呢!”顺势揭题并板书:《儿童乐园》。

  2、探索新知

  首先,面对繁杂的情境图,我会引导孩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序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这样做降低了课堂坡度,使我的数学课始终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学生注意力在同一焦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接着,我请学生针对自己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充分利用情境图,自然、连贯地向下一个环节过渡。

  其次,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我选择了“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这一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得数,在这里,学生会采用数一数或加法的方法,教师同步板书并请学生解释连加算式的含义:即4个2相加。接着,教师提出:除了加法,还有一种算法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乘法,先集体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将原有知识进行迁移,引出“乘号”、“乘数”和“积”的概念,并及时补充读法和写法,再对比加法算式,得出“2”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也表示“4个2”相加,学生自己总结出加法、乘法所表示含义相同,结果也相同,这一步骤学生从现实情境走向符号世界,而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就是本课的思维对象——乘法的生长点,通过对比,学生从形式上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为了突破学*乘法的必要性,我将课本内容适当拓展,小飞机的数量由4架增加至6架、8架,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在汇报时说清楚各数字的含义,强化乘法意义的认识。接着,我将情境图、连加算式、乘法算式放在同一屏幕上请学生观察,得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里我将课堂还给学生,并将图与算式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的'意义,为后续学*做好铺垫。

  当小飞机的数量增加到30架时,学生发出了一阵阵惊叹,教师及时询问:“对你来说,这个问题难点在哪?困惑你的是什么?”孩子直观感受到,数量太多,计算太麻烦了,此时,教师揭开事先写好的连加算式,长长的算式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小**,再请学生试着用乘法解决,汇报时说明乘法的意义。这时黑板上读法、写法、计算均十分复杂的加法算式与简便的乘法算式形成了强烈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学*乘法的必要性和简便性,产生新的学*需要。这一系列的学*经历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而体验是为了获得直接经验和感受,增强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和发展。

  最后,我再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完成后请学生根据同学列的算式猜一猜他解决的是哪一个问题,这样对教材进行了有机处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课程内容呈现地具有层次性及多样化,满足学生不同的学*需要,这样的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经历观察、提问、猜测、实验、验证、计算等活动,有效突破了课程重难点。

  3、巩固延伸

  练*部分我选用教材19页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评议,在过程中教师注意多元评价,关注学*过程,使学生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果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初步而清晰的认识。

  4、总结全课

  学生学*应当是一个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感受与收获,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个微缩课堂,我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体现了加法、乘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内容。

  儿童乐园

  ——初步认识乘法意义

  加法:2+2+2+2=8(人)

  乘法:2×4=8(人)

  4×2=8(人)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60(人)

  2×30=60(人)

  六、预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活动形式,并充分利用简单实用的课件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相一致,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味”和“儿童味”,真正将陈省身先生提出的“数学好玩”落到实处!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而不是忠诚地执行教学预设!

  我的说课到此全部结束,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耐心倾听,谢谢!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4)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设计意图】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情境中,认识了“千”“万”,建立了良好的数感。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字刻画出事物。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书简洁有效,学生印象深刻。增加了运用,尽量让学生去说数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积极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生学*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 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 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

  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大正方体

  【教法】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

  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

  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 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第⑴幅图片是全校*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汇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个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生经历数的过程,出现了100,600,1000的结果,先听学生汇报自己数的结果。不马上否定学生的结论。

  2、屏幕演示数的'过程,先出示一列有10个,板书:一列是10个 。课件演示一层又由10列组成。板书:一层是10个10列 100个 演示:一个大正方体又由10层组成,带领学生一起数,100、200、300……1000 让学生理解10个10是一千。

  3、认识万 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生:1000个。二个呢?三个呢?(课件出示)……九个呢?那么十个呢?生:一万。

  4、进一步理解“千”“万”的实际含义。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页?生:100页。10本这样的书约有多少页?生:1000页。实际操作一下,让学生比划一下一千页、一万页大约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团的图片,10个这样的千人合唱团共有多少人。生:一万。请学生闭眼想一想那个场面。说感受。生:壮观 热闹

  5、填写数位顺序表

  1)卡纸出示没填完的数位顺序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生:个位,十位,百位。

  2)通过今天的学*,你们认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万位。请学生填写完整。告诉学生万后面还有很多数位,以后再学*。

  3)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如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他们的进率都是10。

  三) 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我们运用今天的新知来解决问题。

  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组成。(教材31页的说一说)

  1)请学生先独立数,试做,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红色涂出238个小方格。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生:用红线围出来的一个大正方形里面有100个小正方形。

  2)涂出238个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来。

  3)作品展示。

  四) 回顾评价

  1.回顾一下本节课学*的内容

  2.关于大数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17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交流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感受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出示一袋乒乓球。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些乒乓球大约有多少个?学生猜测。如果这些乒乓球大约有40个,谁想再来猜一猜它们到底有多少个?学生继续猜测。

  2、说说下面的数各接*哪个整十数? 19 28 37 42 53 86 99

  二、尝试估算

  课件出示:星期天,老师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 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5元 水杯:24元请帮老师估计一下,带100元钱买这三种物品够吗?先独立思考,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估算方法。

  4、集体验证。 同学们通过估算得出老师带100元买这3种物品够了,那么这三种物品到底一共多少钱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28+45+24=97(元)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估算的方法帮老师解决了买东西的问题,真是谢谢你们了!其实,估算很简单,只要把一个数看成和它最接*的整十数进行大约计算就行了。在生活中像这样利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回经常碰到。

  三、应用估算

  1、秋天到了,阳光小学二年级1班和2班的小朋友要组织秋游活动,瞧,瞧,他们已经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出发了!

  课件出示:二(1)班39人 二(2)班42人 图上还有一辆限乘30人的汽车。 (1)通过看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估算这两班大约一共有多少人?

  (3)学生估算

  (4)反馈。得出这两个班大约一共有80人。

  (5)如果他们要乘车去秋游,根据你们的估算结果,你认为他们应该租几辆汽车?

  (6)小组讨论。

  (7)汇报讨论结果。

  2、对号上车课件出示:开过来2辆客车,1号车上写着“得数大于80”,2号车上写着“得数小于80”。同学们纷纷排队上车,有几个同学手里分别拿着车票,车票上写着下列算式: 90-11 31+52 23+41+29 26+29 98-17 38+39 100-10-12 92-44 如果得数大于80的上1号客车,得数小于80的上2号客车,你能帮他们估算一下,让他们对号上车吗? 先把自己的估算方法给小组同学说一说。学生汇报。

  3、 第31页的“做一做”。

  4、第32页的第二题。(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笔,妈妈又给他买了12枝,他现在的彩笔数量是一个不确定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拓展估算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以后同学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比大小。

  2、教材简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现出郑强和李明参加演讲比赛,郑强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得分高,然后给出张华得9.96,让学生排出名次,最后是道理解题,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上,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学*新方法,本节课也为以后进一步学*小数的加、减、乘、除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

  ⑴通过活动,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⑵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掌握比较几个数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

  ⑶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难点:能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且正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比较大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内容也比较枯燥,但其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新课程注重小数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经历一些现实情景,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意义。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⑴创设生动具体的教育情景,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使他们自主的投入学*。我在本节中首先通过展示少年演讲这一情景,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角色,开展探究性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学*效果

  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学*新知识时,应给学生消化吸收的空间,不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识。

  【教学程序】

  设计这一课时,我以学生亲自参与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的素材,也隐含着数学知识的生长点。

  2、立足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在引入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活动贯穿始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是在“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想法,恰当给予肯定,然后通过引导,概括出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整合。

  3、巩固练*

  新的学*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实现的。

  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中巩固所学的技能,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在这节课上,我们也许看不到步调一致的和谐,但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4、总结

  让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老师鼓励总结。

  总之本节课的整个过程,力求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在为学生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设计意图】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情境中,认识了“千”“万”,建立了良好的数感。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字刻画出事物。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书简洁有效,学生印象深刻。增加了运用,尽量让学生去说数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积极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生学*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 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 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

  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大正方体

  【教法】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

  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

  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 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第⑴幅图片是全校*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汇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个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生经历数的过程,出现了100,600,1000的结果,先听学生汇报自己数的结果。不马上否定学生的结论。

  2、屏幕演示数的过程,先出示一列有10个,板书:一列是10个 。课件演示一层又由10列组成。板书:一层是10个10列 100个 演示:一个大正方体又由10层组成,带领学生一起数,100、200、300……1000 让学生理解10个10是一千。

  3、认识万 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生:1000个。二个呢?三个呢?(课件出示)……九个呢?那么十个呢?生:一万。

  4、进一步理解“千”“万”的实际含义。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页?生:100页。10本这样的书约有多少页?生:1000页。实际操作一下,让学生比划一下一千页、一万页大约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团的图片,10个这样的千人合唱团共有多少人。生:一万。请学生闭眼想一想那个场面。说感受。生:壮观 热闹

  5、填写数位顺序表

  1)卡纸出示没填完的数位顺序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生:个位,十位,百位。

  2)通过今天的学*,你们认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万位。请学生填写完整。告诉学生万后面还有很多数位,以后再学*。

  3)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如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他们的进率都是10。

  三) 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我们运用今天的新知来解决问题。

  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组成。(教材31页的说一说)

  1)请学生先独立数,试做,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红色涂出238个小方格。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生:用红线围出来的一个大正方形里面有100个小正方形。

  2)涂出238个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来。

  3)作品展示。

  四) 回顾评价

  1.回顾一下本节课学*的内容

  2.关于大数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17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整理与复*”一课。

  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因此,根据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惯。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动中。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表内除法的整理与复*》: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加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糟糟的,怎样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来,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学生4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都会有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按商相同进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体验到既要按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学生对整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

  这一活动安排为4个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纵向等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表内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中蕴涵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样课堂才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会发现:竖着看,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每一竖列的商相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横着看,当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每一横排的除数都相同。这样,知识让学生自己整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学*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些规律的价值,紧接着,我便安排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问题。

  1.()÷()=1。

  这道题是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教师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说出表内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不完全归纳概括的能力。

  2.()÷5=()。

  在这一题中,学生可以根据5的乘法口诀按照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填,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个别学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这些表内除法以外的算式。这一题既能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结合前面所发现的规律,这一题渗透了要到四年级才学*的商不变的性质,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里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这一性质就行。

  4.生活中的应用。

  1瓶钙片24片,1个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样的钙片,2个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着要求学生自己往下编,3瓶同样的钙片呢?

  这一题是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也只需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表内除法”表。对于学生的课外作业,我会抽时间将他们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并展示,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在这三个环环相扣的活动中,可以说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每个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整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历了整理知识、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到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乐趣,学会了整理和归纳知识的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1,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旧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舞蹈的有3人,学*绘画的人数是学*舞蹈人数的2倍,学*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

  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是复*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心情。

  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及例2的学*,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有基本练*、变式练*、开放练*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均分和没有*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的分法——*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均分和没有*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均分”的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相关练*。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惯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4、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拍手游戏与画一画的练*。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五、教学反思:

  1、数学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我设计了这一节课,不管是导入,还是用多种鼓励形式,如拍手,并把鼓励与新课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地变通教材,将生活融入教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数学活动化

  重视学生学*过程的体验,“倍”是一个很抽象概念,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拍一拍、画一画、猜一猜等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初步感知概念到逐步建立倍的概念,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内容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通过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首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模式二中本课的相关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创设了挑战数学广角的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其次,我关注师生合作,促进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的乐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四、说资源

  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等

  五、说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学法设计: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六、教学程序

  1、通过课件出示数学广角场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2、提示密码信息: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让学生说一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如先放十位上的2,再放个位上的1组成21,接下来把原来个位上的1放在十位上,把原来十位上的2放到个位上,数位交换一下就变成另外一个数12等等。)

  3、进一步探究排列方法

  课件出示题目用数字卡片1、2、3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请同桌同学互相合作,一个小朋友摆卡片,每摆好一个另一个人就在答题纸上把摆的数记录下来。(同桌合作)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首先,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

  问:哪组同学说一说你们写出的两位数跟他们的有什么不一样?(有学生说他可能漏了,也有学生说他重复了)再引导:要想做到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有学生说先位置调换,也会有学生说固定十位或个位。)

  问:你们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吗?

  师用学生说的方法摆给学生看

  师一边小结一遍用课件展示:看来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质疑:那谁是密码呢?(点击课件验证)

  4、感知“组合数”的方法

  课件展示活动一:

  握手游戏

  (课件展示)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学生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3人为一小组为单位,每两人握一次手,一遍握一边数,看3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5、进一步加深对组合的理解

  师引导: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很聪明,只要每个人都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没有难题可以难倒大家!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数学广角决定给大家颁奖。我们一起去领奖吧!(出示课件)两套衣服

  你们喜欢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这些衣服一共有几种穿法?把这些衣服用序号代替,在作业本上连一连吧!

  生动手连一连,汇报结果

  6、效果测评,反馈信息

  练*一(课件展示)快看,喜羊羊亲自来给大家颁奖呢,他是羊村里最聪明,最爱动脑的羊哦,他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了呢?

  (课件展示)一个练*本

  出示问题(买一个练*本5角钱,有几种付法呢?)

  出示1个5角,2个2角,5个1角的图片

  每4人1个小组说一说吧!生汇报

  课件展示4种付钱方法

  练*二(课件出示)用数字卡片5、0、2、6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呢?动手写一写

  提示:注意写的时候要按顺序写,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师:能摆出几个呢?指生回答

  课件出示结果,摆出12个数字让学生观察

  学生发现05、02、06不是两位数。强调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过练*加强学生对有序排列方法的掌握,也帮助理解两位数的特征)

  7、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游玩了哪里?对!数学广角。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收获)。

  师小结: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数学知识,我们要仔细的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体验到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5)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7至68页"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面图形中的角。

  3.通过"摆一摆""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角。

  4.让学生通过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电脑课件一份。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1-2支铅笔。

  一、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个充满奥秘的地方,你们愿意吗?(学生答:愿意)那好,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进入"角的世界".

  (课件出示一组南浦大桥的图片)首先,请大家一起观赏一座世界有名的斜拉桥——南浦大桥。这座雄伟壮观的大桥位于我国上海市的黄浦江上,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目前,它在世界排名第三,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你们看,在桥面上塔栓和缆索组成了许多优美的角,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了美丽的图案。到了晚上,在灯光的映照下,这些角的图案显得更加美丽。

  其实,除了我们刚才所看到的角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也都有角,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找到它、认识它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的内容:认识角(出示课题)二、 探索新知1.认识角及各部分的名称(1)找一找

  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图)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体,在它们的表面也都有角,你能发现它藏在哪里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显示物体表面藏着的角)老师:同学们真棒!观察得很仔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只要我们*时做个留心观察的孩子,就一定可以找到它。

  (2)摆一摆

  虽然你们能很快地找到物体表面的角,但是如果老师要你用两支铅笔摆出一个角的形状,你能办到吗?请你们同桌两人一起试一试吧?

  (3)认一认

  课件显示学生摆出的图形,同时出示另外两种不同的摆法,引导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再判断哪个才是角。从而让学生知道角的基本特征是: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用" )"在图中标出角并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老师:你能指出刚才摆出的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通过摆一摆、认一认,你能发现角的世界里的秘密吗?

  秘密之一: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

  2.比较角的大小并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或无关。

  (1)摆

  过渡:通过努力,你们已经很快地发现了角的第一个秘密,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索另外一些秘密,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好!这次挑战的主题是"摆",老师希望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用原来的那两支铅笔摆出一个比原来更大的角,有信心吗?试试看吧。

  老师:你是怎么办到的?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喜悦?(老师边听回答边演示课件中的活动角展开与复原的动画过程。)通过这次的活动,你能把角的第二个秘密补充完整吗?

  秘密之二: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 );张口越小,角就( )。

  请你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同桌。

  (2)比

  过渡: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宣布:你们的第一轮挑战成功!现在,老师要向你们发起第二轮的挑战,这次的主题是"比".(课件出示)通过比较,根据两种不同的情况(两个角大小区分是否明显)引导学生得到不同的比较方法。(老师用课件着重演示角3与角4通过重叠比较大小的过程。)角的大小比较方法:1.直接判断。

  2.重叠的方法。

  (重叠时要注意顶点和一条边对齐)

  (3)猜

  对于第二轮的挑战同学们完成得不错,现在我们要进入最后一轮挑战——猜。(课件出示角的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通过猜一猜和比一比,你能说说角的第三个秘密吗?

  秘密之三: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关。

  三、 巩固练*

  过渡:同学们,你们不但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而且在挑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挑战的成功。你们真是了不起!

  接下来,老师要看看你们能否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1. 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数出图中各有几个角,并用")"标出来。

  (着重讲讲最后一幅图中桥洞与两边形成的图形不是角及原因。图2与图3学生只要找到内角就行,如果部分学生能找到外角就给予肯定与鼓励。)3. 判断。(注意引导学生说出错的原因)4. 摆一摆:用三支铅笔你能摆出三个角吗?试试看。

  (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老师根据不同的回答展示学生的作品。)四、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或发现了什么?与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启发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即兴找一找。(如桌面、门窗等)老师:是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除了我们刚才发现的那几个秘密以外,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的秘密,老师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去探索和发现数学世界里更多的秘密!像*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南浦大桥那样,灵活运用它们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课件出示结语)组织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旋律唱一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本课例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等活动机会组织教学。

  首先通过"找一找""摆一摆""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抽象出角这个几何图形,同时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摆""比""猜"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本课例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可活动、可变化的'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7至68页"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面图形中的角。

  3.通过"摆一摆""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角。

  4.让学生通过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电脑课件一份。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1-2支铅笔。

  一、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个充满奥秘的地方,你们愿意吗?(学生答:愿意)那好,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进入"角的世界".

  (课件出示一组南浦大桥的图片)首先,请大家一起观赏一座世界有名的斜拉桥——南浦大桥。这座雄伟壮观的大桥位于我国上海市的黄浦江上,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目前,它在世界排名第三,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你们看,在桥面上塔栓和缆索组成了许多优美的角,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了美丽的'图案。到了晚上,在灯光的映照下,这些角的图案显得更加美丽。

  其实,除了我们刚才所看到的角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也都有角,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找到它、认识它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的内容:认识角(出示课题)二、 探索新知1.认识角及各部分的名称(1)找一找

  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图)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体,在它们的表面也都有角,你能发现它藏在哪里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显示物体表面藏着的角)老师:同学们真棒!观察得很仔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只要我们*时做个留心观察的孩子,就一定可以找到它。

  (2)摆一摆

  虽然你们能很快地找到物体表面的角,但是如果老师要你用两支铅笔摆出一个角的形状,你能办到吗?请你们同桌两人一起试一试吧?

  (3)认一认

  课件显示学生摆出的图形,同时出示另外两种不同的摆法,引导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再判断哪个才是角。从而让学生知道角的基本特征是: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用" )"在图中标出角并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老师:你能指出刚才摆出的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通过摆一摆、认一认,你能发现角的世界里的秘密吗?

  秘密之一: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

  2.比较角的大小并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或无关。

  (1)摆

  过渡:通过努力,你们已经很快地发现了角的第一个秘密,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索另外一些秘密,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好!这次挑战的主题是"摆",老师希望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用原来的那两支铅笔摆出一个比原来更大的角,有信心吗?试试看吧。

  老师:你是怎么办到的?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喜悦?(老师边听回答边演示课件中的活动角展开与复原的动画过程。)通过这次的活动,你能把角的第二个秘密补充完整吗?

  秘密之二: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 );张口越小,角就( )。

  请你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同桌。

  (2)比

  过渡: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宣布:你们的第一轮挑战成功!现在,老师要向你们发起第二轮的挑战,这次的主题是"比".(课件出示)通过比较,根据两种不同的情况(两个角大小区分是否明显)引导学生得到不同的比较方法。(老师用课件着重演示角3与角4通过重叠比较大小的过程。)角的大小比较方法:1.直接判断。

  2.重叠的方法。

  (重叠时要注意顶点和一条边对齐)

  (3)猜

  对于第二轮的挑战同学们完成得不错,现在我们要进入最后一轮挑战——猜。(课件出示角的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通过猜一猜和比一比,你能说说角的第三个秘密吗?

  秘密之三: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关。

  三、 巩固练*

  过渡:同学们,你们不但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而且在挑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挑战的成功。你们真是了不起!

  接下来,老师要看看你们能否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1. 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数出图中各有几个角,并用")"标出来。

  (着重讲讲最后一幅图中桥洞与两边形成的图形不是角及原因。图2与图3学生只要找到内角就行,如果部分学生能找到外角就给予肯定与鼓励。)3. 判断。(注意引导学生说出错的原因)4. 摆一摆:用三支铅笔你能摆出三个角吗?试试看。

  (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老师根据不同的回答展示学生的作品。)四、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或发现了什么?与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启发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即兴找一找。(如桌面、门窗等)老师:是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除了我们刚才发现的那几个秘密以外,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的秘密,老师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去探索和发现数学世界里更多的秘密!像*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南浦大桥那样,灵活运用它们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课件出示结语)组织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旋律唱一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本课例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等活动机会组织教学。

  首先通过"找一找""摆一摆""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抽象出角这个几何图形,同时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摆""比""猜"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本课例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可活动、可变化的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沪教版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5-66页的《角与直角》,它是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的第一课。在之后的课中学生还要逐步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正方形和长方形,是进一步研究几何的工具性内容,因此安排在第一课进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累计角与直角的认知经验,为之后的几何学*打下基础。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几何中角的概念。这里对角的描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是建立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的,没有给角下数学定义,数学中角的定义要在以后的学段才出现,而教材安排的这一课只是为了让学生对于角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外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接触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在此基础上认识直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本节课不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依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角与直角》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⑵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⑴在观察角,寻找角,标示角的过程中认识角的特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⑵通过转动三角尺认识直角,在量一量的过程中体验判断直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找生活实物中的角逐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⑵在探究直角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特征,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会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并用它来测量直角。

  二、说学情

  从心理特征来说二年级孩子的逻辑思维从具象型逐步向抽象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操作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仍然积极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学生熟悉的钟面知识引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安排了较为

  丰富的操作实践活动——指一指,找一找,转一转,量一量,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的特点。

  从认知情况来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角的经验,但往往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角是立体的不是*面的,对直角的感觉也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中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自操作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来正确认识和辨别角与直角,形成空间图形感。

  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时钟知识来读一读钟面,再影去刻度与数字,让学生逐渐注意到钟面上的两根指针组成的图形。这样的导入方式既巩固了原有的钟面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为之后引出角的概念做了准备。

  二、观察归纳感悟新知。

  探究一认识角

  让学生观察放大之后钟面上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发现这些图形他们都是尖尖的,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线,这时我再出示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总结角的特点,这样设计是从生活实物里抽象出角的概念,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使他们可以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由于时针分针有长短区别,因此在抽象出钟面上的角时,我将前三个角的边画成一样长,而后两个是一长一短来避免学生产生边有长短的误解。

  在紧接着的.跟进练*中,先是运用刚刚掌握的角的特点来判断是不是角,这样能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更准确更完善的认识,再从一些生活图片中找角画出顶点与边,虽然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从实物图片中找角对他们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设计正是要学生把学到的与生活事物结合起来,把一些理论的东西(角的概念)应用于实践中(根据概念去寻找角)。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还能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符合低年级孩子爱动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标上角的符号则是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探究二认识直角

  直角是一个比较复杂而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直角的形状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我通过转动三角板让学生发现当一条边水*放置时另一边是竖直的角就是直角,让学生对于直角的形状有一个简单的感知,能使他们在三角尺中快速的找到直角。并且形成一种空间图形感。

  接着通过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引发他们对于三角尺上直角的关注,而让学生相互找一找转动的三角尺上的直角则是为了丰富直角的变式图,有利于学生在变化中体会直角的基本特征,建立起比较丰富的直角表现,而突出学生对于三角尺上的直角认识也以便于他们在下节课中以三角尺来判断比较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因为我的数学科研小课题是研究教师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合作学*的方法,其中我的一个研究点就是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开展同桌合作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教师明确学*任务和进行规范的示范操作会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开展得是否有序、有效。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所以在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时,我先示范转动尺子的方法并让小朋友上来指一指直角,对于指的方法规范与否直接作出评价,这样学生目睹了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在同桌间开展这个活动时就不至于无从下手而且也掌握了评价对方的方法。

  我觉得学*数学很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学*数学的方法。所以在学*判断直角的方法时,我牢牢抓住两把三角尺中直角的素材,引导学生去想如何来验证另一把三角尺中也有一个直角,从而揭示判断直角的一般方法。而之后让学生从生活图片中找直角,则是让学生大胆地猜测、估计,把直角的知识延伸到了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在脑中巩固直角的概念。而小红旗的设计是让他们了解只是目测有时不一定准确,还需要科学的验证。这样把学生充分搬到学*的主动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让学生在猜想和验证中获得学*数学的方法,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

  三、练*巩固拓展提高。

  数一数是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角的定义来数出角的个数,使他们形成一种有序观察的*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数直角则要他们经历先目测再验证的过程,不但巩固了使用三角尺测量直角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严谨规范的数学*惯。

  最后在周围找直角则是拓展学生思维的一个活动,有利于他们将知识内化迁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角尺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直角的度量。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中,有些活动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时,同组的同学可以对他进行帮助,因为是他的伙伴教会了他,他的记忆会更深刻,同时与人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度量时,我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难点得到了解决。这正是二期课改中的“注重学*体验”的思想。这样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氛围。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 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和扩展练*。

  1、基本练*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 )个长方形,( )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刘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活动的过程,还练*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多的启示。

  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生动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学*乘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模型,并让学生认识到,同数连加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刘老师充分挖掘的课本的情景导图,从图中引出本节的数学知识内容,一方面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设计上为后面引出乘法做了充分的铺垫。

  2、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

  那么,在新知识的学*中刘老师不断重复连加的特点,反复让学生数加数的.个数,采取逐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情境与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出来”。突出强调了乘法意义的本质。一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二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刘老师一次次在数中提示学生的一个作用是防止学生在书写乘法算式中避免写错乘数,另一个作用就是让学生反复巩固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是如何得来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微之处讲的非常到位。

  3、整堂课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层次清晰,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出重点知识,教学策略应用相对熟练,很自然的从加法过渡到乘法,乘法的书写、意义和演练、提升训练,每个衔接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处理学生的问题及时到位,遇到学生不会的又返回头从加法中寻找,一直围绕着主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提高数学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4、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案,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学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5、练*上也不断出花样,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反复训练和做题,从小组中的进行比赛演练,活跃气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结合实际操作练*,动手做一做,从做中学,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算式的意义,练*创新能力。

  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

  1、对于回答错的学生可以多说说为什么,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后再让他说说看,充分发挥开始时反复强调的方法,改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掌握本课的内容。

  2、在乘法算式中老师可以举一些相同结果的式子,如3个4相加是3×4=12,而4个3相加是4×3=12,两个意义是不同的,可以让学生对比体会,从而再起强调的本课的重点,了解到两个乘数的意义,或者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编一编这个算式代表的意义和问题,反过来考学生。

  3、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4、“相同数连加”这一重要条件在改写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得不够,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尚不明确。教师刚好做了一件本末倒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四册第44页至第 46页《1千米有多长》,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其他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抽象出长度单位“千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10个100米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千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校实际,学校操场的跑道有400米,那么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些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五、说课前准备

  记录单、大屏幕

  六、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

  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一)引入新知;(二)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四)拓展新知;(五)总结新知.

  (一)引入新知

  1、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谁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____千米。告诉老师,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巩固旧知,激发学*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测一测(在操场上进行)

  ⑴、同学们自由组合,手拉手站成一排,看一看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数清人数,并记录下来。

  ⑵、请同学们以刚才站成大约10米长需要的人数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大约有多少步,做好记录。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为感知1千米长度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想一想(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手拉手站成10米需要的人数,想一下,我们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你认为多少个同学才能手拉手站成一排呢?

  ⑵、我们测量出10米大约走多少步,你知道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吗?1000米呢?

  (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10米、100米的长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算一算

  ⑴、如果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400米,算一下,沿操场走几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⑵、小结:沿操场走2圈半,也就是走1千米。1千米=1000米 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

  4、填一填。

  ⑴、我们已经知道1千米有多长,你是否知道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书中 46页填一填)

  ⑵、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千米的标志?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播放"你知道吗"

  (加深对千米的认识,同时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⑶、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比较远的距离。

  5、估一估。

  ⑴、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

  ⑵、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课下,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

  (三) 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a.沈阳到北京的铁路长8000( )。

  b.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全长1943( ),*均海拔4000( )。

  c.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700( )。

  d.月亮绕地球每秒运行8( )。

  (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阜阳市铁路学校的侯晶晶,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刚三年,教学经验不足,加上这次准备的比较仓促,说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上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六课时------《小熊请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熊请客》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以“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编制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的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并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开火车”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畅性和了解口诀记忆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以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导入,然后用大屏幕出示色彩鲜明的主题图,引起学生学*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展示给大家。接着组织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少个红果,4串需要多少个红果,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等等。同学们真善于提出问题,我相信你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以快乐的心情步入课堂,通过展示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设计理念: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乐学、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也能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要想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独立完成课本20页的填一填吧,想一想,数一数。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同时我去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请一位同学汇报结果。刚才大家填的速度真快,学的多认真啊!那能根据我们刚才完成的表格以及编制5,2,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编制4的乘法口诀吗?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编制4的乘法口诀,并完成课本20页的4的乘法口诀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去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编制口诀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口诀。最后小组汇报结果。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4的乘法口诀表的特点,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4。这时我抛出“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么办?引起学生的思考。有的学可能会说20+4=24。之后我通过师生对口令,男女对口令,开火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记忆4的乘法口诀。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对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做过多引导,因为学生已经经历了5,2,3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学生主要是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这些都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随堂练*,巩固新知

  我首先设计的是看算式说口诀,这里有10道题,男生女生各说5道,比一比谁说的更好。第二个练*是看口诀说出对应的两个算式。请位声音洪亮的同学读口诀,其余同学对算式。最后我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运用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实例。生1:一张课桌4条腿,我们组4张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条腿。我们每天上午4节课,每星期5天上课,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节课。生3:教室前面**一边有4个字,两边有8个字,“二四得八”。练*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记住了4的口诀。

  生3:我会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记在数学日记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这样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数学紧密相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对传统的布置作业的一种补充,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方式。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闫绪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经过教学实践和网络教研,我对本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除法的本质就是*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均分的意义,为下一步学*除法,打下充分的认知基础。教材设置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动,将*均分的意义渗透于活动中,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义,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对于*均分也有一定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在初稿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经过与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探讨,认为在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所以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对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处理

  我曾经想把“分骨头”改成“18个骨头,每只小狗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狗?”突出另一种分法。但是经过研讨以及对《课标》相关部分的学*,我意识到教材实际上将*均分的几种情况渗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材要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编排。在练*中,增加了问题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开放性的问题。

  *均分的今后学*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均分”,体会小数目*均分的过程。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分不完的现象体验较少,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验“分不完,有剩余”的*均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着以上原则,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小鹿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随着动听的《生日快乐》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紧接着画面出示参加生日聚会的小动物和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好吃的应该分给谁,怎么分,分一分的问题自然提出。

  论坛中有老师提出这个情境过于老套,建议换一些新颖的情境。但是经过考虑,我还是保留了最初的设计。我认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情境,另外,这个情境与接下来“分桃子”的环节比较统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学生两人讨论,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感受“随意分”和“*均分”的不同,明确“*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认识“*均分”。

  第二层次:利用“分小鱼”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用小棒代替小鱼进行活动,分好后,小组表演“分小鱼”的过程。加深对*均分的理解,同时,侧重学生体会小数目的*均分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层次:利用“分骨头”的情境,再次巩固*均分的意义,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脱离学具,独立完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操作水*引向表象水*。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实际授课中,第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就超出了预设,孩子们直接选择了把8个桃子分成4和4,对其他“随意分”的分法产生了犹豫。经过和网友们的讨论,我意识到,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应,恰恰是因为他们从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均分”的经验,教师应该预设到学生的反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所以在本节课的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为什么不敢说?学生可能说觉得这种分法不合理,不公*,我接着问,怎样才是公*的分法?为什么说这种分法公*?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的分法“*均分”。

  三:巩固实践,拓展延伸

  此环节在前期设计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题进行设计的。在有余数的那道题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一个不能再分了?”“如果每个人再分到一个气球,至少还要拿来几个气球?”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分不完、有剩余”这种情况的理解,突破难点。

  进过研讨,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我将“”分铅笔“一题增加了一问,让学生将“不*均分”变成“*均分”,还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纸代替蛋糕,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均分,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经过本次网络教研,我收获很多。对于本节课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进行设计。对我自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众多老师和网友的帮助,我会将教研进行到底。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说课,谢谢各位评委!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94、95页上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说教法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收集数据

  (1)我给学生提供了学生喜欢的动物卡片,要求学生记录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学会统计喜欢每种动物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根据喜欢动物的学生数,制成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知格子不够时,发生了矛盾怎么办?

  2、学*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3、练*。我安排了两个练*:

  (1)课件出示P96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完成统计图。

  (2)、完成。P97第2题,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件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识?说给大家听一听。再学生完成统计图。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卡通素材引入新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赋予抽象的教学知识于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舒心。数学课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6)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练*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乘法竖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简单的乘法竖式是在学生已有的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以后学生进一步学生多位数的乘法竖式做充分的`准备。在计算时吗,学生往往忽略了竖式的摆放格式及积的位置,从而造成今后学*稍复杂的乘法竖式时的困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极为重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竖式写法,知道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用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2、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书写的*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竖式写法,知道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用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书写的*惯。

  对象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但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的这些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电教手段,利用flash软件,设计了多个动画画面来进行辅助教学。大大的方便了学生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主动去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引入。

  我首先出示这个画面,并说:秋天来了,天高气爽,请看,小天使来我们班做客了,她还带来两道题想考考大家呢。这么设计,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并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意境中来。在学生进行计算时引导学生回忆做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而为这节课的乘法竖式计算埋下伏笔。

  二、合作学*,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又出示这张画面,小天使见大家那么聪明,她又带来了一个问题,观察画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怎么列式?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可能列出4+4=8、4*2=8、2*4=8三种算式,我选择4*2=8这个算式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这是本课的学*重点。在学生初步尝试之后,我请做出来的同学上台展示,并让她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则结合学生的方法边板书整理边强调:当积是8时,8的位置应在哪?让学生明确:积的位置要跟第二个乘数2对齐。接着让学生认识乘法竖式中各部分名称。这样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探究新知的能力。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竖式计算后,我趁热打铁,又出示这样的画面说:你看,小天使难不倒你们,她走了,可小猴又来了。他在问我们呢:我一共有几个桃果?怎么列式计算?我想学生会有以下两种算法: 5*7或7*5,我则强调第二种方法的算理:有5个盘,每盘7个,就是5个7,在学生理解算理后让学生根据算式列竖式计算并汇报计算情况。在学生汇报时我追问:这个算式的积是35,是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放的?这个环节正是本课的难点。我预想到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让学生判断哪种方法正确,为什么?通过让学生进行判断,使学生再次明确当积是两位数时,积的各位要和乘数的各位对齐。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了乘法的竖式计算。

  三、练*反馈,巩固提升。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练*。第一题我以填空的形式来让学生注意积的摆放位置。 第二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第三个练*是多项填空题,这样的设计既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巩固算法与算理。激起了全班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四、回顾总结,点拨学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想今天的课大家也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能跟大家谈谈吗?(这样设计,让学生能总结出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积的各位要和乘数的各位对齐,让学生在总结知识的同时,将学*过程中情感体验也表达出来,从而使课堂体验更丰富,让学生更加喜欢充满智慧与感情的数学课堂)。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能力,充分发挥其学*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基础练*。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上完后,反思很多,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训练学生,能教给学生学*整理统计数据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更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统计数据的方法。在完成第一张统计表时,我应该把整组数据出示出来,应指导学生完成体重在15千克以下有哪些数据,16—20之间有哪些数据,我应帮助学生怎样找15千克重以下人数,15—20千克间的人数,帮助学生完成第一张统计表。

  2、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分析单式统计表。在填写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我应该引导学生知识统计表中数字表示的意义;即一年级体重在15千克以下的有____人,体重在16—20千克之间的有____人。让学生能按这种句式说。

  3、应该培养孩子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训练孩子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应问学生,你看完统计表后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信息。然后再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孩子在分析复式统计表时,打下基础。

  4、应该明确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在教学中我应提出,如果,我想直接看出,我班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体重的对比数怎么办或为了更方便,我们把两份统计放在一起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份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不同点,完成孩子从认识单式统计表到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过程,明白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并告诉学生复式统计便于对比,更便于观察分析这一优点。

  5、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简单复式统计表上,我应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二年级对比的角度,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用填空式的题卡,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一年级时()最多,到二年级又()最多,一年级对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是()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变为()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的人数增多(或减少),对学生进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训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我应该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应该将练*环节中的统计每组学生喜欢体育项目的学生数这个环节,放在认识复式统计表这一环节后面,在活动前提前提出问题,两组中,喜欢哪种体育活动项目的人多或少等,并要求每组有两名或几名负责统计,统计整理数据后,然后再活动。并要求负责统计的学生说一说统计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7、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训练,能用最简洁的话说明要表达的意思,训练学生用最直接的数学语言进行数学问题的描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