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说课稿菁选

首页 / 说课稿 / | 2023-02-19 00:00:00

陈情表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情表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陈情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要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来鉴赏这篇散文的内容及其语言特色。学*时要注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能力目标:

  (1)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4、教学的重点: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5、教学难点: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是如何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陈情表说课稿2

  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抒情散文。由晋初散文家李密写成。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阅读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学*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学*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两个教学重、难点:

  1.学*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其次,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学法:

  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法与合作学*法。

  2.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到抽象情感,以孝行故事作诱导,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法,多思考,多感受。

  最后,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课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和引入新课。

  给学生讲述孝行故事(成语、俗语、典故)引入:"24孝故事""百行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以激发学生学*本文的兴趣,营造学*氛围。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为理解文章作铺垫。作者:李密,晋初散文家。写作背景: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目前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晋武帝为人阴险多疑。李密不得不暂存观望之心。借以祖母生病要人照顾为由,陈孝情,陈忠情,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请求。

  第二部分,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朗读新课,主要是感知整体文章。

  安排学生用五分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创情景,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过程中,以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和缩短与作者心灵的差距的效果。

  第三部分,用20分钟理解文章具体内容,探讨重难点。

  通过两个问题(为何"陈"?"陈"什么?)的设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深入探讨文章的重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是学*重难点。

  第四部分,与学生探讨写作技巧和特色,主要用于后续的学*和写作。

  好的构思,还要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有活力。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进行赏析,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还有那些语句最能流露作者感情的,请找出来体会一下。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筛选、概括、整合的能力。以及学**密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写作技巧和特色,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写作和学*中来,达到作者与读者情感共鸣的良好效果。

  最后,用约8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用以总结课文本文构思缜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作业布置:给下面加点字

  1、注音: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外无期(jī)功强(qiǎng)*之亲,宠命优渥(wò),责臣逋(bū)慢,茕茕(qióng)孑立,五尺之僮(tóng)。

  2、背诵全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加强课后的复*和课前的预*,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第六部分,用2分钟用于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上得较成功。

  但感到遗憾的是分析得不够具体。

陈情表说课稿3

  高中语文必修五只安排了一个文言文单元,《陈情表》是其中的一篇讲读课。高中阶段大纲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而本单元的四篇文言文是文学性较强的古代散文,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在词句的理解上,而应在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上。

  据此,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基础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课文,丰富文言语感;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充实文言仓库。

  2.思想教育目标:领悟作者苦情、亲情、忠情这些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乞终养的目的是教学重点。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点拨启发、讨论领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题解导入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诵,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真挚动人。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2.指导诵读,梳理文意。

  教师边引导学生诵读,边疏通字句、梳理文意。

  第一段:陈言自己的悲惨遭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第二段:叙述朝廷逼他作官的经过。

  第三段:表达自己尽孝的心意。

  第四段:表达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

  三、鉴赏评析

  1.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那么,这篇文章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呢?

  第一,表现真挚的特殊孝情。

  《古文观止》对这篇文章曾这样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这时只有李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位了,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与自己互为依傍,分离不得。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呼应上文,最后自然引出所要表达的主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其情感是真挚而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阐述了充分而有力的道理。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看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但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晋,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还有,在陈此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施得当,然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这就为“愿乞终养”设置了根据。接着表明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但为什么不去呢?不是为了名节,“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而是因为“刘病日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最后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来表达自己要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2.本文是用骈文的形式写成的。南北朝时期,正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期,许多人都喜欢骈文这种文学样式,但是,骈文也因此走向了一个错误的极端,即形式华美但内容空泛。而《陈情表》却一反当时的流弊,创造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所以鉴赏本文要认真体会内容与形式如何完美的统一起来。

  (1)找出文中一些典型的四字句,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①语言简洁凝练。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当时形只影单、孤独寂寞、无依无靠的悲惨处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则把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的祖母比喻为将落的太阳,真实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地病情;“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也用来形容祖母生命的危急。如此简约的文字,却形象地喻出真实的境况,同时还渗透了作者的深情,难怪晋武帝深受感动。

  ②语势连贯紧凑。四字句言简意丰,连贯紧凑,形成了好的效果:不容置疑,严整自然,增强了说服力。如第一段中“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文字简洁,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至,困难层现错出。

  (2)找出对偶句,体会其好处。

  运用工整对仗的对偶句,显得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表现力。

陈情表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背诵全文,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能力目标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二、说学生

  本篇课文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三、说教法与手段

  为完成教学目标,遵照“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采用默读、朗读、背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以课文的理解。

  2.点拔。避开详细透彻的`讲解,以简要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品味。

  3.以写促读。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合适的写作练*。

  对于学法,照应教法,我做了如下设想:

  1.自主学*。学生自主疏通、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其自主学*和诵读的能力。

  2.分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问题探究,针对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上是对教法和学法的设想。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言文常规学*内容,设想按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学*这篇课文。

  (一)课题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李密《陈情表》受人推崇。)

  (二)文本研讨

  对课文内容的研讨,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读准字音。

  先让学生试读,发现问题纠正。而后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再读课文,做到准确无误。

  2.读懂文意。

  一般采用让学生口译全文的方式。要求:尽量不借助其它条件,逐句口译,字字落实。遇到阻碍则参考课后注释,查阅古汉语字典,对仍不能解决的地方则可参考《文言文全解》。全文完成后,简要梳理结构,理清思路。

  3.识记字词。

  先让学生自行寻出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因文章一般较长,可采用分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把全文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分给四组同学,然后每组同学出一名代表发言,其余做补充,其他同学注意记录。然后老师点评,补充。全文完成后,立刻让学生把所标注字词读记一遍,接着独立完成《学案导学》相关内容,以及时巩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4.鉴赏内容。

  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本文鉴赏内容确定为两点,一是所陈之情,一是陈情艺术。

  对于所陈之情的鉴赏,设想采用读与说结合的方式解决。让学生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一个段落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自读两遍,展示一遍,力争读出真情。然后谈一谈自己对该段的感受。

  对于陈情艺术的鉴赏,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设想围绕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来探讨:李密最终打动了晋武帝,不仅仅因为其情真意切,还源于其高超的抒情技巧。纵观全文,你能否看出李密运用了哪些抒情技巧?这个问题过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以化大为小,化整为零。设想拆分为以下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意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赴命。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国职,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3)李密的陈述中,不仅有情,而且有理。李密抓住了什么“理”来陈述的?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讨论,总结出本文的抒情技巧:融情于事、融情于理、以言动人。学生还可以自己的发现,老师灵活处理。

  (三)迁移应用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宗旨。让学生学*本文的抒情技巧,也来写一篇《陈情表》。题目设计如下: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往往埋藏着一些话语想对亲人、老师或者朋友说出却未曾表达,请你学*本文的抒情技巧也写一篇《陈情表》,表达你的真情。

  这个题目,若字数太少,则效果不佳;若字数太多,又时间有限。所以对此题的要求是:字数不限,课下完成。课堂上老师稍做引导即可。

  (四)课后作业

  准确熟练背诵全文。

  五、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本课的学*,学生可以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

  (1)能够熟练背诵全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讨论,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通过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从而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陈情表说课稿5

  一、说教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8、

陈情表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中国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本文,我们既要学*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陈情表说课稿7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批准他不去做官的表章。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情酣意浓的千古抒情妙文,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得以流传。同样,读至情之文也需要感情的投入,用心与作者交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感受到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震魂摄魄的力量,引发人们跨越时空去思考人生与社会。《陈情表》亦如此。

  二、说学情

  文言文的教学常常被师生们视为畏途,主要是教学效果很难呈现出来。其实,纵观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碍:1.字面上,文言字词的理解是一道障碍;2.诵读上,章法与句法是一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碍;3.内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异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对文中一些历史典故的理解等;4.鉴赏方面,对于文言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性无法把握,不能对文章做更深广义上的解读。不过,前三道障碍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鉴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及常见的古汉语句式。

  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通过发挥学生自主性作用,帮助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及文章章法句法。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李密地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方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①“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②“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问学生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评价哪一篇文章的,最后明确是《陈情表》,接着介绍苏轼所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之后,出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此内容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好奇心也会成为学*知识的一种内在动力。)

  2.解题

  结合课文注释,认识“表”这种文体。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阅读古代散文,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相关情况和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处境,才能感受他们伟岸的人格,才能理解他们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速读课文

  速读要求:1.用笔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

  2.尽可能地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大致弄清文章所写的内容。

  (这一过程看似粗略,其实正是从古人所言“读书不求甚解”这一方法出发,主要目的是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意,避免学生一接触文本就着眼于局部,“肢解”了文章。)

  (四)诵读课文

  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围绕“情”“孝”二字,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诵读时,要求:

  注意文章层次,做到情发于心地诵读。

  本文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诵读时要读出节奏感。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音,并比较此前自己的阅读处理与录音有何异同。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逐渐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散文的语言风格多样,有沉郁顿挫,有高亢铿锵,有缓慢迂回,有急促奔放……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更好地领会这些特点。)

  (五)品读课文

  借助注释,积累词义,疏通课文。

  从文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的某种无奈之情。(课后练*三)

  轻声朗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切合”。可见,好的构思,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才能发挥文章感人的力量。鉴于此,对于文章语言的赏析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六)研读课文

  让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只要学生适当联系实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题目,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今天,我在教学中设计这一环节,也是本着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来设计的。探究的终极指向也是要学生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体验。当然,思维起于文本也要归于文本,所以这样的拓展延伸也是必须紧密联系文本的。)

  (七)总结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情,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李密正是抓住了几个“适当”,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最终才深深地打动了晋武帝。

  (八)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陈情表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6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晋武帝(司马炎)

  陈情表↑

  李密

  一、“陈侍汤药,未曾废离” 难离之情

  二、“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为难之情

  三、“更相为命,不敢废远” 相依之情

  四、“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爱之情

  *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

  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教学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陈情表说课稿9

  说教材

  一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因如下:

  1 《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代散文源远流长,中国堪称世界散文大国。学*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 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法

  一 教法

  司马集团建立晋**后,为巩固**,提出以“孝”治天下。李密从小赖祖母抚养,对其十分的孝顺,李密写此奏章,就是想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授课时要讲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陈以往之情);两难的处境(陈现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陈日后之情)”。同时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达方式即:李密在封建**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文章,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使晋武帝不得不认同。

  二 学法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由中国封建社会“忠”“孝”切入,引入本文。

  二 解题

  一)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政治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文体介绍

  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三 重 难点解决过程

  1)掌握一些字的读音及意义,积累一些有生命力的词语,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朗读正音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因此不光要老师范读,学生也要读出文章的情感。

  3)使学生明白李密为何要“陈”?“陈”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难点。明白这个问题,文章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位。

  4)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以情动人;用骈文写成

  四 延伸讨论“孝”

  明确:1中华传统美德。2以“孝”治天下,维护封建统治。3不利于依法治国

  说板书

  情 理

  陈以往之情 不幸的家世 以孝治天下

  陈现今之情 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

  陈日后之情 不仕的原因 先尽孝后尽忠

  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陈情表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课程中要落实核心素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各个环节中。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学*的是古代的抒情散文。前面学的三篇分别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庄子的《逍遥游》,这三篇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人、事、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怀,而《陈情表》是晋朝的社会名士李密向晋朝的新任皇帝司马炎抒发自己因祖母生命垂危而不能就职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情怀,抒情的对象是皇帝,措辞上就要更加委婉含蓄。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文言文首先要过语言关,积累文言知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深入一层,把握文中抒发的情感及抒情的方式。

  本文用三课时来学*,第一、二课时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指导学生背诵,第三课时小结全文,分析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领会精彩的论辩艺术,赏析写作手法。本教学设计是第三课时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学**惯比较差,学*意识淡漠。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要求过高,要低起点小步子。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有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积累,加上老师的指导点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理解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

  2、领会本文精彩的论辩艺术。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事的构思艺术。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分析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作者对祖母至真至诚的孝心,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作者的孝情和忠情,学*作者的孝心。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从感化入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示人以弱的论辩艺术。

  二、说教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与备课组老师多次讨论修订而成。

  1、讲解法:对于学生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作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2、点拨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地方,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拨开云雾,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3、探究法:对于文中的难点,让学生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本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文章,前面的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自主学*,对问题形成自己初步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要求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把难点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积极参与,在思维的碰撞中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忠孝难两全。晋朝的社会名流李密很小的时候父死母嫁,由祖母刘氏抚养**,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可李密遭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一方面是官府催促他就任太子洗马一职,一方面是九十六岁高龄的祖母刘氏危在旦夕。辞官就是不忠,就职就是不孝。在忠与孝之间该如何抉择?我们在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以李密遇到的两难问题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语句翻译:

  活动一:检查翻译: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弟弟哥哥,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我出身卑微身份低贱,担任侍奉太子一职,不是我牺牲生命就可以报答的。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如今我是亡了国的低贱的俘虏,卑微到了极点,受到过分地提拔,恩命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企图呢。

  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我希望怀着乌鸦反哺般的私情,乞求奉养祖母到终年。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我没有祖母,就后不到今天;祖母没有我,就无法颐养天年。我们祖孙两人,相依为命,正因为这种特殊的感情我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精准翻译文言语句。

  (三)整体感知,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活动二:本文是臣子李密呈给晋武帝司马炎的倾诉衷情的一篇表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李密写这篇表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文中到底倾诉了哪些衷情呢?

  明确:

  陈情目的:尽孝,侍奉祖母,不去做官。

  倾诉衷情:

  苦情:父死母嫁,孤苦多病,内外无人,相依为命。

  两难之情:进退两难,就职与祖母供养无主矛盾。

  孝情:以孝治国,供养祖母。

  忠情:忠诚,两全办法:先孝后忠。

  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所陈的情是本文的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所有的情中孝情和忠情是关键,为下文的分析做好铺垫。

  (四)合作探究,研讨论辩艺术

  理解本文精彩的论辩艺术是本文的一个难点,通过讨论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难度,也是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

  活动三:晋武帝读完奏章后,仿佛看到李密泣涕零落地站在自己面前,便喟然长叹:“密不空有名者也!”并“嘉其诚款,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特批了他的请求。那么,李密是怎样通过“陈情表”说服晋武帝让自己为祖母尽孝的?

  明确:

  (1)动之以情:孝情、忠情。

  (2)晓之以理:法理:以孝治天下。

  事理:理性节制,先孝后忠。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孝治国,李密身体力行,符合时代的主旋律。

  (4)示弱法:李密敢在强大的晋武帝面前坦露自己的家庭悲苦,坦露自己的一片忠诚之心,卑己敬人,把自己弱的.一面展示出来,以此博得别人的同情与理解,达到终养祖母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本文李密说话的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怎样交际呢?学以致用,探讨交流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四:本文语言极其委婉谦恭,比如“慈父见背”“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等。有人认为在个性张扬的今天,这种说话的方式太过保守是不可取的,你认为呢?

  明确:李密陈情的对象是晋武帝这样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博得晋武帝的同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样说话,对人格没有任何的损害。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要清楚交际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不损害人格、国格,采用一些委婉的说法,外圆内方,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今天的我们怎样做算是尽到了孝心?当忠孝二者冲突时,你会怎么做?

  通过背诵,加深印象,深入体会文章的魅力。

  学*本文,学生零距离触摸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的“孝”道,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体力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植于学生心中,传承并发扬,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

  (七)课堂小结:

  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解决了了这一问题,跨越千年的时空,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作为华夏子孙,要传承并发扬这种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争做尊老爱幼的典范。

  小结再次强调孝道,突出了主题。

  五、说板书设计:

  陈情表、李密

  人:李密(臣)晋武帝(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事:供养祖母,辞不就职、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情:孝情---忠情、辩、示弱法

  理:以孝治国,先孝后忠、语言委婉

  板书突出了主题,体现了本文的重难点,对学生理解本文有指导意义。

  六、说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设计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以“孝”贯穿始终,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将语文课的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在研讨论辩艺术这一环节,学生预*不充分,认识有限,气氛不够热烈,还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教学中,作为教师自己在评价方面总觉得不尽如人意,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陈情表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陈情表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3、主要词句

  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4、词句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引决(士人应持);②**——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学*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陈情表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陈情表》来自人教版第四册的第五单元,第五单元主要讲中国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欣赏重点是语言特色和古代散文在叙述中兼以议论或抒情的手法。就《陈情表》来讲,在语言上骈散结合,自然纯粹,在构思上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来看,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1、教学目标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和文体的有关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文词语,背诵文章。

  赏析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以及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把握行文层次,体悟以其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诸多实词和虚词,并进行分类归纳。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分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学生采取的学法是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拟定两个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以后人的评价导入课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整体感知

  1.首先多媒体投影作者及写作背景及文体常识

  2.听读,放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感情。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学生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自己小结。自由朗读课文中,理清文章思路。

  3.归纳每一段的大意

  3、研读赏析:

  问题: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讨论后明确:因为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为了达到奉养祖母的目的,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在“孝”字上大作文章,情辞恳切,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赢得了后世的赞誉。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

  讨论: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个两难的处境中,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李密是怎样化解这个矛盾的?(换位思考、列数字)

  孝:身世凄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报养刘之日短也(情)解决先尽孝

  忠: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理)矛盾后尽忠

  语言的个性鉴赏(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

  4、拓展阅读:

  让学生讨论一下《出师表》和《陈情表》的异同。

  不同:《出师表》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

  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

  四、说板书设计(略)

陈情表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

  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

  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陈情表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224 - 287),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

  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

  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扩展1)

——《陈情表》说课稿 (菁华5篇)

《陈情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晋武帝(司马炎)

《陈情表》说课稿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功强(qing)*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i)以微贱 非臣陨(yn)首 责臣逋(b)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 犹蒙矜(j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n)(yn) 更(gng)相为命

  2、词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 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门衰祚薄 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5. 日薄西山 太阳接*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死亡。薄,迫*。

  6.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 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11.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

  12 .相依为命 相互依靠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

  3、完成《长江作业》,相互考察,落实词语句式。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尝试背诵。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苏轼有前后《赤壁赋》,诸葛亮有前后《出师表》,大家知不知道李密也有前后《陈情表》呢?文中有何暗示?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既然有前《陈情表》,那它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

  从“臣以供养无主”“具以表闻”可以推知前《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应该就是体现在第一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前《陈情表》的精简压缩版。

  2、诵读第1段,第1段结构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总分式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年幼多病、零丁孤苦,门衰祚薄、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卧病不起-----配乐朗读

  3、讨论:结合1、2两段分析,后《陈情表》叙述与祖母关系仅只一百二三十个字,而前《陈情表》极可能是洋洋洒洒*千言,晋武帝在李密“具以表闻”之后,为什么对李密很不满意,甚至于“诏书切峻”,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比较前后两表,请从征召原因、内容侧重、选择决定、语言特点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写作的启示。

  其一,从语言技巧方面来看,后者极可能啰嗦拖沓,语言陈旧,有敷衍之意,故而读之无味;前者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凝练精粹,极富创造性,起到生动形象,真情至性,悲恻动人的效果。(开头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自然精粹,以一敌百,以少胜多,形象生动地表现其孤苦情状,凄恻哀婉,令人读而生悲,印象深刻)

  其二,从征召原因方面来看,武帝对李密的的征召,其实并不只因为他的孝廉、他的秀才,更是要他李密对新朝的忠心和顺服,以作其他旧臣表率,笼络人心。是以武帝需要的并不仅是一篇只述孝道的《陈情表》,更需要的是一篇向新朝献忠的《投降书》!而李密居然不识好歹,多次征召,不仅没有感激涕零,却竟似置若罔闻一般,是不是还眷念蜀国,对新朝灭蜀心怀不满而暗怀抵触呢?

  其三,从内容和结果方面来看,满纸在说祖母如何地情深似海,对晋朝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讲到某个国家“伸出橄榄枝”,一般是形容这个国家对外表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和愿望,以谋求和*,共赢的发展。具体到个人,“伸出橄榄枝”,则指向某人示好、给某人机会),却似乎是有意忽略,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难道我晋朝对你就是情如纸薄,刻薄寡恩吗?(察、举、拜、除,可见朝廷求贤若渴,对李密征召殷切,恩重如山。)

  李密

  晋武帝

  征召原因

  因其孝廉秀才

  望其忠顺降服

  内容侧重

  夙遭闵凶 情深似海

  殷切征召 恩重如山

  选择决定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奉诏奔驰 结草衔环

  语言特点

  刻意煽情 冗长拖沓 语言陈旧 单调乏味

  自然精粹 形象生动 语言创新 凄恻动人

  4、李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之所在了吗?第二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责、逼迫、催、急

  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多少文人因坚持名节、拒不合作,引起君王的猜忌和不满而遭致杀身之祸,“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密“伏维”一番,恍然大悟,不觉惊出一冷汗,心中大恐,于是赶紧在前《陈情表》之后不久又赶紧追加一篇后《陈情表》,希望能够弥补前表之失,挽救迫在眉睫的危机。

  5、李密“伏维”一番,在后《陈情表》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对新朝的忠顺之意的呢?可就以下关键词进行分析。

  1、孝治天下:与圣朝核心价值(理念)巧合一致:(守孝即是忠君、高度契合、如鱼得水、由衷拥护)

  2、不矜名节:在伪朝从政态度(为官)反省深刻;(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

  3、亡国贱俘:对自我现状处境(处境) 清醒认识;

  4、过蒙拔擢 对武帝恩重如山(恩宠)无限感激

  5、不能废远:因祖母命悬一线(垂危)无奈选择

  此段文意多转,语言委婉流畅,面面俱到,多方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指导背诵

  6、已表忠心,写到此处,李密是否可以松一口气,觉得应该可以在武帝面前政审过关,而将表文呈上了呢?

  虽表了忠心,但是口头说的好听,还需用行动来落实和证明,不能只给祖母行孝而不向皇帝尽忠。既然忠孝不能两全,从帝王角度来说,就应该只尽忠,没有忠,就不能保证孝。

  7、阅读第4段,自古忠孝不得两全,面对两难,李密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个建议于李密、武帝各有何益处?

  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于李密:忠孝两全 ,解决千古难题

  于武帝:慰降臣、驭官吏,收民心、合人伦,感神灵、符天道,xx定、促一统,留美名、传千古。

  (两全其美、鱼与熊掌兼得,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虽为套语,但为何对帝王来说不可或缺?

  臣服,恐惧,帝王践踏其人格,羞辱其自尊,视臣民性命如蝼蚁,臣民就算在学识、才华、道德上远胜国君,却也不得已而丧失了独立人格,在精神上已被解除了反抗,以显示帝王之威严,满足其虚荣,稳固其统治。

  9、此番再次陈情,李密实现他所希望的目的没有呢?你若是武帝,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陈情表 : 了解到一片忠心,认识有十般益处,得意于万分感激,享受着无限怖惧。

  10、结合课文,以忠孝为内容为李密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蒙慈恩陈孝情愿乞终养

  下联:沐清化表忠心誓效奔驰

  横批:万世师表

  11、小结: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以忠孝为线索,逐层深入、脉络分明、思维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陈情表》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 夙遭闵( )凶

  终鲜( )兄弟  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衿( )育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除臣洗( )马 逮( )奉圣朝  过蒙拔擢( )

  门衰祚( )薄 更( )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表文。

  (二)预*检查,解读文题

  1、检查预*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 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 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K

  3、诵读PK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的戒心,等等。

  5、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

  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陈情表》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陈情表》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本文,我们既要学*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扩展2)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

陈情表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情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陈情表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6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陈情表说课稿2

  一、说教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8、

陈情表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中国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本文,我们既要学*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陈情表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6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晋武帝(司马炎)

  陈情表↑

  李密

  一、“陈侍汤药,未曾废离” 难离之情

  二、“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为难之情

  三、“更相为命,不敢废远” 相依之情

  四、“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爱之情

  *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

  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教学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陈情表说课稿5

  说教材

  一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因如下:

  1 《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代散文源远流长,中国堪称世界散文大国。学*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 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法

  一 教法

  司马集团建立晋**后,为巩固**,提出以“孝”治天下。李密从小赖祖母抚养,对其十分的孝顺,李密写此奏章,就是想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授课时要讲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陈以往之情);两难的处境(陈现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陈日后之情)”。同时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达方式即:李密在封建**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文章,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使晋武帝不得不认同。

  二 学法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由中国封建社会“忠”“孝”切入,引入本文。

  二 解题

  一)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政治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文体介绍

  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三 重 难点解决过程

  1)掌握一些字的读音及意义,积累一些有生命力的词语,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朗读正音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因此不光要老师范读,学生也要读出文章的情感。

  3)使学生明白李密为何要“陈”?“陈”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难点。明白这个问题,文章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位。

  4)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以情动人;用骈文写成

  四 延伸讨论“孝”

  明确:1中华传统美德。2以“孝”治天下,维护封建统治。3不利于依法治国

  说板书

  情 理

  陈以往之情 不幸的家世 以孝治天下

  陈现今之情 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

  陈日后之情 不仕的原因 先尽孝后尽忠

  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陈情表说课稿6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3、主要词句

  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4、词句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引决(士人应持);②**——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学*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陈情表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 夙遭闵( )凶

  终鲜( )兄弟  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衿( )育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除臣洗( )马 逮( )奉圣朝  过蒙拔擢( )

  门衰祚( )薄 更( )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表文。

  (二)预*检查,解读文题

  1、检查预*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 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 ,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 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K

  3、诵读PK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的戒心,等等。

  5、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

  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板书设计】

  (先尽忠,后尽孝)

陈情表说课稿8

  高中语文必修五只安排了一个文言文单元,《陈情表》是其中的一篇讲读课。高中阶段大纲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而本单元的四篇文言文是文学性较强的古代散文,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在词句的理解上,而应在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上。

  据此,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基础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课文,丰富文言语感;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充实文言仓库。

  2.思想教育目标:领悟作者苦情、亲情、忠情这些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乞终养的目的是教学重点。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点拨启发、讨论领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题解导入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诵,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真挚动人。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2.指导诵读,梳理文意。

  教师边引导学生诵读,边疏通字句、梳理文意。

  第一段:陈言自己的悲惨遭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第二段:叙述朝廷逼他作官的经过。

  第三段:表达自己尽孝的心意。

  第四段:表达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

  三、鉴赏评析

  1.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那么,这篇文章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呢?

  第一,表现真挚的特殊孝情。

  《古文观止》对这篇文章曾这样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这时只有李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位了,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与自己互为依傍,分离不得。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呼应上文,最后自然引出所要表达的主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其情感是真挚而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阐述了充分而有力的道理。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看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但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晋,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还有,在陈此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施得当,然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这就为“愿乞终养”设置了根据。接着表明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但为什么不去呢?不是为了名节,“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而是因为“刘病日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最后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来表达自己要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2.本文是用骈文的形式写成的。南北朝时期,正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期,许多人都喜欢骈文这种文学样式,但是,骈文也因此走向了一个错误的极端,即形式华美但内容空泛。而《陈情表》却一反当时的流弊,创造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所以鉴赏本文要认真体会内容与形式如何完美的统一起来。

  (1)找出文中一些典型的四字句,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①语言简洁凝练。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当时形只影单、孤独寂寞、无依无靠的悲惨处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则把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的祖母比喻为将落的太阳,真实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地病情;“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也用来形容祖母生命的危急。如此简约的文字,却形象地喻出真实的境况,同时还渗透了作者的深情,难怪晋武帝深受感动。

  ②语势连贯紧凑。四字句言简意丰,连贯紧凑,形成了好的效果:不容置疑,严整自然,增强了说服力。如第一段中“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文字简洁,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至,困难层现错出。

  (2)找出对偶句,体会其好处。

  运用工整对仗的对偶句,显得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表现力。

陈情表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

  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

  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陈情表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批准他不去做官的表章。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情酣意浓的千古抒情妙文,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得以流传。同样,读至情之文也需要感情的投入,用心与作者交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感受到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震魂摄魄的力量,引发人们跨越时空去思考人生与社会。《陈情表》亦如此。

  二、说学情

  文言文的教学常常被师生们视为畏途,主要是教学效果很难呈现出来。其实,纵观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碍:1.字面上,文言字词的理解是一道障碍;2.诵读上,章法与句法是一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碍;3.内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异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对文中一些历史典故的理解等;4.鉴赏方面,对于文言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性无法把握,不能对文章做更深广义上的解读。不过,前三道障碍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鉴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及常见的古汉语句式。

  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通过发挥学生自主性作用,帮助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及文章章法句法。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李密地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方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①“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②“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问学生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评价哪一篇文章的,最后明确是《陈情表》,接着介绍苏轼所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之后,出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此内容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好奇心也会成为学*知识的一种内在动力。)

  2.解题

  结合课文注释,认识“表”这种文体。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阅读古代散文,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相关情况和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处境,才能感受他们伟岸的人格,才能理解他们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速读课文

  速读要求:1.用笔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

  2.尽可能地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大致弄清文章所写的内容。

  (这一过程看似粗略,其实正是从古人所言“读书不求甚解”这一方法出发,主要目的是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意,避免学生一接触文本就着眼于局部,“肢解”了文章。)

  (四)诵读课文

  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围绕“情”“孝”二字,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诵读时,要求:

  注意文章层次,做到情发于心地诵读。

  本文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诵读时要读出节奏感。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音,并比较此前自己的阅读处理与录音有何异同。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逐渐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散文的语言风格多样,有沉郁顿挫,有高亢铿锵,有缓慢迂回,有急促奔放……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更好地领会这些特点。)

  (五)品读课文

  借助注释,积累词义,疏通课文。

  从文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的某种无奈之情。(课后练*三)

  轻声朗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切合”。可见,好的构思,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才能发挥文章感人的力量。鉴于此,对于文章语言的赏析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六)研读课文

  让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只要学生适当联系实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题目,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今天,我在教学中设计这一环节,也是本着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来设计的。探究的终极指向也是要学生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体验。当然,思维起于文本也要归于文本,所以这样的拓展延伸也是必须紧密联系文本的。)

  (七)总结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情,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李密正是抓住了几个“适当”,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最终才深深地打动了晋武帝。

  (八)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陈情表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课程中要落实核心素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各个环节中。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学*的是古代的抒情散文。前面学的三篇分别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庄子的《逍遥游》,这三篇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人、事、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怀,而《陈情表》是晋朝的社会名士李密向晋朝的新任皇帝司马炎抒发自己因祖母生命垂危而不能就职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情怀,抒情的对象是皇帝,措辞上就要更加委婉含蓄。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文言文首先要过语言关,积累文言知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深入一层,把握文中抒发的情感及抒情的方式。

  本文用三课时来学*,第一、二课时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指导学生背诵,第三课时小结全文,分析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领会精彩的论辩艺术,赏析写作手法。本教学设计是第三课时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学**惯比较差,学*意识淡漠。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要求过高,要低起点小步子。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有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积累,加上老师的指导点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理解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

  2、领会本文精彩的论辩艺术。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事的构思艺术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分析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作者对祖母至真至诚的孝心,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作者的孝情和忠情,学*作者的孝心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从感化入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示人以弱的论辩艺术

  二、说教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与备课组老师多次讨论修订而成。

  1、讲解法:对于学生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作必 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2、点拨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地方,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拨开云雾,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3、探究法:对于文中的难点,让学生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本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文章,前面的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自主学*,对问题形成自己初步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要求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把难点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积极参与,在思维的碰撞中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忠孝难两全。晋朝的社会名流李密很小的时候父死母嫁,由祖母刘氏抚养**,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可李密遭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一方面是官府催促他就任太子洗马一职,一方面是九十六岁高龄的祖母刘氏危在旦夕。辞官就是不忠,就职就是不孝。在忠与孝之间该如何抉择?我们在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以李密遇到的两难问题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语句翻译:

  活动一:检查翻译: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弟弟哥哥,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我出身卑微身份低贱,担任侍奉太子一职,不是我牺牲生命就可以报答的。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如今我是亡了国的'低贱的俘虏,卑微到了极点,受到过分地提拔,恩命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企图呢。

  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我希望怀着乌鸦反哺般的私情,乞求奉养祖母到终年。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我没有祖母,就后不到今天;祖母没有我,就无法颐养天年。我们祖孙两人,相依为命,正因为这种特殊的感情我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精准翻译文言语句。

  (三)整体感知,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活动二:本文是臣子李密呈给晋武帝司马炎的倾诉衷情的一篇表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李密写这篇表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文中到底倾诉了哪些衷情呢?

  明确:

  陈情目的:尽孝,侍奉祖母,不去做官

  倾诉衷情:

  苦情:父死母嫁,孤苦多病,内外无人,相依为命

  两难之情:进退两难,就职与祖母供养无主矛盾

  孝情:以孝治国 供养祖母

  忠情:忠诚 两全办法:先孝后忠

  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所陈的情是本文的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所有的情中孝情和忠情是关键,为下文的分析做好铺垫。

  (四)合作探究,研讨论辩艺术

  理解本文精彩的论辩艺术是本文的一个难点,通过讨论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难度,也是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

  活动三:晋武帝读完奏章后,仿佛看到李密泣涕零落地站在自己面前,便喟然长叹:“密不空有名者也!”并“嘉其诚款,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特批了他的请求。那么,李密是怎样通过“陈情表”说服晋武帝让自己为祖母尽孝的?

  明确:(1)动之以情:孝情、忠情

  (2)晓之以理:法理:以孝治天下

  事理:理性节制,先孝后忠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孝治国,李密身体力行,符合时代的主旋律

  (4)示弱法:李密敢在强大的晋武帝面前坦露自己的家庭悲苦,坦露自己的一片忠诚之心,卑己敬人,把自己弱的一面展示出来,以此博得别人的同情与理解,达到终养祖母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本文李密说话的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怎样交际呢?学以致用,探讨交流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四:本文语言极其委婉谦恭,比如“慈父见背”“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等。有人认为在个性张扬的今天,这种说话的方式太过保守是不可取的,你认为呢?

  明确:李密陈情的对象是晋武帝这样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博得晋武帝的同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样说话,对人格没有任何的损害。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要清楚交际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不损害人格、国格,采用一些委婉的说法,外圆内方,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今天的我们怎样做算是尽到了孝心?当忠孝二者冲突时,你会怎么做?

  通过背诵,加深印象,深入体会文章的魅力。

  学*本文,学生零距离触摸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的“孝”道,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体力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植于学生心中,传承并发扬,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

  (七)课堂小结:

  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解决了了这一问题,跨越千年的时空,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作为华夏子孙,要传承并发扬这种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争做尊老爱幼的典范。

  小结再次强调孝道,突出了主题。

  五、说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人:李密(臣)晋武帝(君)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事:供养祖母,辞不就职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情:孝情---忠情 辩 示弱法

  理:以孝治国,先孝后忠 语言委婉

  板书突出了主题,体现了本文的重难点,对学生理解本文有指导意义。

  六、说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设计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以“孝”贯穿始终,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将语文课的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在研讨论辩艺术这一环节,学生预*不充分,认识有限,气氛不够热烈,还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教学中,作为教师自己在评价方面总觉得不尽如人意,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陈情表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陈情表说课稿13

  《陈情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陈情表》来自人教版第四册的第五单元,第五单元主要讲中国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欣赏重点是语言特色和古代散文在叙述中兼以议论或抒情的手法。就《陈情表》来讲,在语言上骈散结合,自然纯粹,在构思上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来看,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1、 教学目标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和文体的有关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文词语,背诵。

  赏析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以及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把握行文层次,体悟以其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特点

  3、 教学难点

  理解诸多实词和虚词,并进行分类归纳。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分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学生采取的学法是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拟定两个课时。

  (一)说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以后人的评价导入课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 整体感知

  1.首先多媒体投影作者及写作背景及文体常识

  2.听读,放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体会的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感情。

  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学生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自己小结。自由朗读课文中,理清思路。

  3.归纳每一段的大意

  3、研读赏析:

  问题: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讨论后明确:因为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为了达到奉养祖母的目的,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在“孝”字上大作,情辞恳切,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赢得了后世的赞誉。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

  讨论: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个两难的处境中,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李密是怎样化解这个矛盾的?(换位思考、列数字)

  孝:身世凄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报养刘之日短也(情) 解决 先尽孝

  忠: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理) 矛盾 后尽忠

  语言的个性鉴赏(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

  4、拓展阅读:

  让学生讨论一下《出师表》和《陈情表》的异同。

  不同:《出师表》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

  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

  四、说板书设计(略)

陈情表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要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来鉴赏这篇散文的内容及其语言特色。学*时要注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能力目标:

  (1)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4、教学的重点: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5、教学难点: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是如何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陈情表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背诵全文,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能力目标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二、说学生

  本篇课文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三、说教法与手段

  为完成教学目标,遵照“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采用默读、朗读、背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以课文的理解。

  2.点拔。避开详细透彻的讲解,以简要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品味。

  3.以写促读。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合适的写作练*。

  对于学法,照应教法,我做了如下设想:

  1.自主学*。学生自主疏通、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其自主学*和诵读的能力。

  2.分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问题探究,针对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上是对教法和学法的设想。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言文常规学*内容,设想按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学*这篇课文。

  (一)课题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李密《陈情表》受人推崇。)

  (二)文本研讨

  对课文内容的研讨,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读准字音。

  先让学生试读,发现问题纠正。而后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再读课文,做到准确无误。

  2.读懂文意。

  一般采用让学生口译全文的方式。要求:尽量不借助其它条件,逐句口译,字字落实。遇到阻碍则参考课后注释,查阅古汉语字典,对仍不能解决的地方则可参考《文言文全解》。全文完成后,简要梳理结构,理清思路。

  3.识记字词。

  先让学生自行寻出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因文章一般较长,可采用分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把全文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分给四组同学,然后每组同学出一名代表发言,其余做补充,其他同学注意记录。然后老师点评,补充。全文完成后,立刻让学生把所标注字词读记一遍,接着独立完成《学案导学》相关内容,以及时巩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4.鉴赏内容。

  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本文鉴赏内容确定为两点,一是所陈之情,一是陈情艺术。

  对于所陈之情的鉴赏,设想采用读与说结合的方式解决。让学生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一个段落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自读两遍,展示一遍,力争读出真情。然后谈一谈自己对该段的感受。

  对于陈情艺术的鉴赏,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设想围绕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来探讨:李密最终打动了晋武帝,不仅仅因为其情真意切,还源于其高超的抒情技巧。纵观全文,你能否看出李密运用了哪些抒情技巧?这个问题过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以化大为小,化整为零。设想拆分为以下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意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赴命。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国职,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3)李密的陈述中,不仅有情,而且有理。李密抓住了什么“理”来陈述的?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讨论,总结出本文的抒情技巧:融情于事、融情于理、以言动人。学生还可以自己的发现,老师灵活处理。

  (三)迁移应用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宗旨。让学生学*本文的抒情技巧,也来写一篇《陈情表》。题目设计如下: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往往埋藏着一些话语想对亲人、老师或者朋友说出却未曾表达,请你学*本文的抒情技巧也写一篇《陈情表》,表达你的真情。

  这个题目,若字数太少,则效果不佳;若字数太多,又时间有限。所以对此题的要求是:字数不限,课下完成。课堂上老师稍做引导即可。

  (四)课后作业

  准确熟练背诵全文。

  五、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本课的学*,学生可以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

  (1)能够熟练背诵全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讨论,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通过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从而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扩展3)

——陈情表说课稿(十)份

  陈情表说课稿 1

  高中语文必修五只安排了一个文言文单元,《陈情表》是其中的一篇讲读课。高中阶段大纲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而本单元的四篇文言文是文学性较强的古代散文,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在词句的理解上,而应在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上。

  据此,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基础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课文,丰富文言语感;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充实文言仓库。

  2.思想教育目标:领悟作者苦情、亲情、忠情这些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乞终养的目的是教学重点。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点拨启发、讨论领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题解导入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诵,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真挚动人。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2.指导诵读,梳理文意。

  教师边引导学生诵读,边疏通字句、梳理文意。

  第一段:陈言自己的悲惨遭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第二段:叙述朝廷逼他作官的经过。

  第三段:表达自己尽孝的心意。

  第四段:表达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

  三、鉴赏评析

  1.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那么,这篇文章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呢?

  第一,表现真挚的特殊孝情。

  《古文观止》对这篇文章曾这样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这时只有李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位了,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与自己互为依傍,分离不得。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呼应上文,最后自然引出所要表达的主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其情感是真挚而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阐述了充分而有力的道理。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看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但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晋,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还有,在陈此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施得当,然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这就为“愿乞终养”设置了根据。接着表明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但为什么不去呢?不是为了名节,“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而是因为“刘病日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最后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来表达自己要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2.本文是用骈文的形式写成的。南北朝时期,正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期,许多人都喜欢骈文这种文学样式,但是,骈文也因此走向了一个错误的极端,即形式华美但内容空泛。而《陈情表》却一反当时的流弊,创造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所以鉴赏本文要认真体会内容与形式如何完美的统一起来。

  (1)找出文中一些典型的四字句,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①语言简洁凝练。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当时形只影单、孤独寂寞、无依无靠的悲惨处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则把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的祖母比喻为将落的太阳,真实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地病情;“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也用来形容祖母生命的危急。如此简约的文字,却形象地喻出真实的境况,同时还渗透了作者的深情,难怪晋武帝深受感动。

  ②语势连贯紧凑。四字句言简意丰,连贯紧凑,形成了好的效果:不容置疑,严整自然,增强了说服力。如第一段中“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文字简洁,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至,困难层现错出。

  (2)找出对偶句,体会其好处。

  运用工整对仗的对偶句,显得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表现力。

  陈情表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3、主要词句

  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4、词句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引决(士人应持);②**——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学*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陈情表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3、主要词句

  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4、词句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引决(士人应持);②**——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学*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陈情表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批准他不去做官的表章。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情酣意浓的千古抒情妙文,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得以流传。同样,读至情之文也需要感情的投入,用心与作者交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感受到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震魂摄魄的力量,引发人们跨越时空去思考人生与社会。《陈情表》亦如此。

  二、说学情

  文言文的教学常常被师生们视为畏途,主要是教学效果很难呈现出来。其实,纵观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碍:1.字面上,文言字词的理解是一道障碍;2.诵读上,章法与句法是一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碍;3.内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异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对文中一些历史典故的理解等;4.鉴赏方面,对于文言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性无法把握,不能对文章做更深广义上的解读。不过,前三道障碍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鉴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及常见的古汉语句式。

  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通过发挥学生自主性作用,帮助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及文章章法句法。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李密地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方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①“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②“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问学生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评价哪一篇文章的,最后明确是《陈情表》,接着介绍苏轼所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之后,出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此内容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好奇心也会成为学*知识的一种内在动力。)

  2.解题

  结合课文注释,认识“表”这种文体。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阅读古代散文,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相关情况和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处境,才能感受他们伟岸的人格,才能理解他们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速读课文

  速读要求:1.用笔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

  2.尽可能地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大致弄清文章所写的内容。

  (这一过程看似粗略,其实正是从古人所言“读书不求甚解”这一方法出发,主要目的是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意,避免学生一接触文本就着眼于局部,“肢解”了文章。)

  (四)诵读课文

  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围绕“情”“孝”二字,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诵读时,要求:

  注意文章层次,做到情发于心地诵读。

  本文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诵读时要读出节奏感。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音,并比较此前自己的阅读处理与录音有何异同。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逐渐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散文的`语言风格多样,有沉郁顿挫,有高亢铿锵,有缓慢迂回,有急促奔放……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更好地领会这些特点。)

  (五)品读课文

  借助注释,积累词义,疏通课文。

  从文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的某种无奈之情。(课后练*三)

  轻声朗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切合”。可见,好的构思,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才能发挥文章感人的力量。鉴于此,对于文章语言的赏析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六)研读课文

  让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只要学生适当联系实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题目,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今天,我在教学中设计这一环节,也是本着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来设计的。探究的终极指向也是要学生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体验。当然,思维起于文本也要归于文本,所以这样的拓展延伸也是必须紧密联系文本的。)

  (七)总结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情,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李密正是抓住了几个“适当”,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最终才深深地打动了晋武帝。

  (八)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陈情表说课稿 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6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陈情表说课稿 6

  说教材

  一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因如下:

  1 《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代散文源远流长,中国堪称世界散文大国。学*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 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法

  一 教法

  司马集团建立晋**后,为巩固**,提出以“孝”治天下。李密从小赖祖母抚养,对其十分的孝顺,李密写此奏章,就是想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授课时要讲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陈以往之情);两难的处境(陈现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陈日后之情)”。同时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达方式即:李密在封建**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文章,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使晋武帝不得不认同。

  二 学法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由中国封建社会“忠”“孝”切入,引入本文。

  二 解题

  一)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政治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文体介绍

  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三 重 难点解决过程

  1)掌握一些字的读音及意义,积累一些有生命力的词语,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朗读正音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因此不光要老师范读,学生也要读出文章的情感。

  3)使学生明白李密为何要“陈”?“陈”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难点。明白这个问题,文章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位。

  4)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以情动人;用骈文写成

  四 延伸讨论“孝”

  明确:1中华传统美德。2以“孝”治天下,维护封建统治。3不利于依法治国

  说板书

  情 理

  陈以往之情 不幸的家世 以孝治天下

  陈现今之情 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

  陈日后之情 不仕的原因 先尽孝后尽忠

  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陈情表说课稿 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6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晋武帝(司马炎)

  陈情表↑

  李密

  一、“陈侍汤药,未曾废离” 难离之情

  二、“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为难之情

  三、“更相为命,不敢废远” 相依之情

  四、“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爱之情

  *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

  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教学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陈情表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批准他不去做官的表章。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情酣意浓的千古抒情妙文,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得以流传。同样,读至情之文也需要感情的投入,用心与作者交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感受到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震魂摄魄的力量,引发人们跨越时空去思考人生与社会。《陈情表》亦如此。

  二、说学情

  文言文的教学常常被师生们视为畏途,主要是教学效果很难呈现出来。其实,纵观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碍:1.字面上,文言字词的理解是一道障碍;2.诵读上,章法与句法是一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碍;3.内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异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对文中一些历史典故的理解等;4.鉴赏方面,对于文言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性无法把握,不能对文章做更深广义上的解读。不过,前三道障碍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鉴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及常见的古汉语句式。

  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通过发挥学生自主性作用,帮助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及文章章法句法。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李密地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方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①“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②“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问学生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评价哪一篇文章的,最后明确是《陈情表》,接着介绍苏轼所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之后,出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此内容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好奇心也会成为学*知识的一种内在动力。)

  2.解题

  结合课文注释,认识“表”这种文体。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阅读古代散文,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相关情况和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处境,才能感受他们伟岸的人格,才能理解他们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速读课文

  速读要求:1.用笔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

  2.尽可能地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大致弄清文章所写的内容。

  (这一过程看似粗略,其实正是从古人所言“读书不求甚解”这一方法出发,主要目的是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意,避免学生一接触文本就着眼于局部,“肢解”了文章。)

  (四)诵读课文

  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围绕“情”“孝”二字,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诵读时,要求:

  注意文章层次,做到情发于心地诵读。

  本文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诵读时要读出节奏感。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音,并比较此前自己的阅读处理与录音有何异同。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逐渐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散文的语言风格多样,有沉郁顿挫,有高亢铿锵,有缓慢迂回,有急促奔放……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更好地领会这些特点。)

  (五)品读课文

  借助注释,积累词义,疏通课文。

  从文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的某种无奈之情。(课后练*三)

  轻声朗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切合”。可见,好的构思,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才能发挥文章感人的力量。鉴于此,对于文章语言的赏析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六)研读课文

  让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只要学生适当联系实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题目,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今天,我在教学中设计这一环节,也是本着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来设计的。探究的终极指向也是要学生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体验。当然,思维起于文本也要归于文本,所以这样的拓展延伸也是必须紧密联系文本的。)

  (七)总结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情,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李密正是抓住了几个“适当”,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最终才深深地打动了晋武帝。

  (八)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陈情表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

  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

  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陈情表说课稿 10

  说教材

  一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因如下:

  1 《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代散文源远流长,中国堪称世界散文大国。学*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 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法

  一 教法

  司马集团建立晋**后,为巩固**,提出以“孝”治天下。李密从小赖祖母抚养,对其十分的孝顺,李密写此奏章,就是想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授课时要讲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陈以往之情);两难的处境(陈现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陈日后之情)”。同时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达方式即:李密在封建**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文章,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使晋武帝不得不认同。

  二 学法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由中国封建社会“忠”“孝”切入,引入本文。

  二 解题

  一)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政治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文体介绍

  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三 重 难点解决过程

  1)掌握一些字的读音及意义,积累一些有生命力的词语,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朗读正音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因此不光要老师范读,学生也要读出文章的情感。

  3)使学生明白李密为何要“陈”?“陈”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难点。明白这个问题,文章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位。

  4)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以情动人;用骈文写成

  四 延伸讨论“孝”

  明确:1中华传统美德。2以“孝”治天下,维护封建统治。3不利于依法治国

  说板书

  情 理

  陈以往之情 不幸的家世 以孝治天下

  陈现今之情 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

  陈日后之情 不仕的原因 先尽孝后尽忠

  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扩展4)

——《陈情表》 (菁华3篇)

《陈情表》1

  一、自主复*

  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指出句式)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当侍东宫 臣具以表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悯愚诚

  过蒙拔擢,宠幸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日薄西山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听臣微志 谨拜表以闻

  1、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2、出自这篇文章的典故:

  三、虚词练*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晋*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4.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6.“而”字用法集训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

  虚词练*答案

  1.【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2.【解析】 D.与题干中“于”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 “比”。

  【答案】 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3.【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 B

  4.【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③是助词“的”。

  【答案】 D

  5.【解析】 D.“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答案】 D

  【参考译文】

  晋*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6.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陈情表》2

  教学要点:

  研*课文第二至第四段,积累相关文言词汇;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新课: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研读:

  (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提示:按时间顺序。

  (3)表时间和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提示: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3、小结: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四、研*第3、4段: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6、通译并熟读第4段。

  7、小结:

  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最后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原由。祖母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些都是实情,显得真切感人。

  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本段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一“短”一“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五、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板书:

  身世孤苦悲凉祖母情深似海孝情

  揭示矛盾

  沐清化蒙国恩圣朝恩重如山忠心

  ↓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分析矛盾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归纳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注音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期功强*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古今异义

  ①九岁不行不行:不会行走。今常用义为: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立:**自立;今常用义为(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③晚有儿息息:子女,这里指子。今无此义。

  ④而刘夙婴疾病婴:被

《陈情表》3

  单元导读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学*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的亲属]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思考3具体探究

  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思考4品味语言

  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思考5体会写法

  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链接1)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2)从“陈情”方式上看,《狱中上母书》自始至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酣畅淋漓;《陈情表》则表达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五、拓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积累—关于“孝”的名句

  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扩展5)

——《陈情表》赏析 (菁华3篇)

《陈情表》赏析1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愍 一作:悯 茕茕孑立 一作:独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祖母 一作:祖母刘)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陈情表》赏析2

  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李斯的《谏逐客书》谏的是国家大事,李密的《陈情表》陈的是个人私事,两者表面似乎没有共通之处。其实,两文均是“抗君命”、“逆圣旨”的。两人面临的险恶“对手”相*,两人的处境也酷似。

  李斯上书的对象秦王政,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暴君。秦王政为清除异己,消弭隐患,下令驱逐客卿。李斯是要秦王收回成命而上书的。李密上书的对象晋武帝,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虐君。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手残酷镇压政敌,一手笼络前朝旧臣。李密是为“辞不赴命”而上书的。

  两人的境遇都走险危的。李斯是一个遭受放逐的客卿,触犯秦王,随时可人头落地。李密是国旧臣,惹恼普帝,时刻会被株连九族。

  然而,由于奏议的内容不同、他们在辞章上则大相径庭。李斯的“书”、是“晓之以理” 的。他抓住一个“制高点”,完全撇开自己,处处为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计议,因而虽批逆鳞却功成计合,使秦王收回成命,自己也因此被重用。李密的“表”,是“动之以情”的。他完全撇开公事,诉说自己艰难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因而虽违圣命,在上召下逼的危急状况下中,诉说衷情,不但不受诛戮,反而使皇上同情,得到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险恩。

  李密采用表之形式上书,是着眼于“陈清”需要的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汉魏晋时臣下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古书训“表”为:“表,明也,标也”陈懋仁《文章缘起》作了注释说:“下言于上,曰表。表,明也。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历来论“表”之所以推《出师表》、《陈情表》正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表”的文体色彩。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悽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表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悽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

  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

  在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对高的怀疑,追述少时就已任职伪朝,本来就是冀求官职显达的,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之意。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历史上对李密当时不愿出仕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质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表文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思。晋武帝虽然残虐,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打动了。

  李密的《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

《陈情表》赏析3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扩展6)

——《陈情表》说课稿 (菁华6篇)

《陈情表》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6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晋武帝(司马炎)

  陈情表↑

  李密

  一、“陈侍汤药,未曾废离”难离之情

  二、“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为难之情

  三、“更相为命,不敢废远”相依之情

  四、“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忠爱之情

  *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

  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教学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陈情表》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晋武帝(司马炎)

《陈情表》说课稿3

  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3、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学*难点:

  品味本文挚朴恳切的语言,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探讨法、品味涵泳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拒绝**,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出自《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卷三十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学*过程:

  一、初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

  险衅( ) 夙( )遭闵( )凶 祚( )薄 期( )年 陨( )首

  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笃( )

  优渥( )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 )

  洗( )马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矜( )育

  2、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义词及表现官职变动的词语:

  3、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b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上表陈情时两难处境的相关语句。

  二、品读: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一)品读第一、二段: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身世?试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翻译并加以赏析 。(c级)

  品析:

  2.哪些语句写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试找出来并加以翻译。(c级)

  点拨: 重点研读第一段的相关语句,也可以参照第二段中的“更相为命”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3、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并试着背诵。

  4、小结一、二段的抒情内容,深入体会本部分陈情于事,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第三段,思考:

  1、在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试分条概括关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说理内容。(d级)

  点拨:说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为语言标志进行文意转换。

  2、写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d级)

  点拨:可结合本文的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三)品读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是哪句?并试着翻译。(c级)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还进行了哪些铺垫?是否多余?(e级)

  三、总结陈情的脉络:(d级)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真意切。于恳切、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达交流(d级)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陈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形的,也是有声的。”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被李密打动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语言得体、准确。

  五、作业布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脉络,采用“关键语句串联法”,诵读全诗。

《陈情表》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 夙遭闵( )凶

  终鲜( )兄弟  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衿( )育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除臣洗( )马 逮( )奉圣朝  过蒙拔擢( )

  门衰祚( )薄 更( )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表文。

  (二)预*检查,解读文题

  1、检查预*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 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 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K

  3、诵读PK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的戒心,等等。

  5、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

  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陈情表》说课稿5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抒情散文。由晋初散文家李密写成。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阅读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文在*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学*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学*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两个教学重、难点:

  1.学*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其次,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学法:

  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法与合作学*法。

  2.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到抽象情感,以孝行故事作诱导,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法,多思考,多感受。

  最后,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课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和引入新课。

  给学生讲述孝行故事(成语、俗语、典故)引入:"24孝故事""百行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以激发学生学*本文的兴趣,营造学*氛围。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为理解文章作铺垫。作者:李密,晋初散文家。写作背景: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目前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晋武帝为人阴险多疑。李密不得不暂存观望之心。借以祖母生病要人照顾为由,陈孝情,陈忠情,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请求。

  第二部分,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朗读新课,主要是感知整体文章。

  安排学生用五分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创情景,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过程中,以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和缩短与作者心灵的差距的效果。

  第三部分,用20分钟理解文章具体内容,探讨重难点。

  通过两个问题(为何"陈"?"陈"什么?)的设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深入探讨文章的重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是学*重难点。

  第四部分,与学生探讨写作技巧和特色,主要用于后续的学*和写作。

  好的构思,还要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有活力。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进行赏析,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还有那些语句最能流露作者感情的,请找出来体会一下。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筛选、概括、整合的`能力。以及学*密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写作技巧和特色,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写作和学*中来,达到作者与读者情感共鸣的良好效果。

  最后,用约8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用以总结课文本文构思缜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臣以险衅(xìn) ,夙(sù)遭闵(mǐn)凶,外无期(jī)功强(qiǎng)*之亲,宠命优渥(wò),责臣逋(bū)慢,茕茕(qióng)孑立,五尺之僮(tóng)。

  2背诵全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加强课后的复*和课前的预*,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第六部分,用2分钟用于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上得较成功。

  但感到遗憾的是分析得不够具体。

《陈情表》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本文,我们既要学*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扩展7)

——《陈情表》教案 (菁华5篇)

《陈情表》教案1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语文教案-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 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陈情表》。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陈情表》教案2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陈情表》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陈情表》教案4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纠错、强调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第一段

  2、由学生梳理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并记录朗读。(结合《创新方案》)

  3、老师组织学生逐句口译本段文字。

  4、再读第一段

  5、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板书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6、学生对照试背第一段。

  四、作业:

  1、 完成《创新方案》练*

  2、 背诵第一段

  3、 预*第二、三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抽背)。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二、三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2、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3、背诵第二段,齐背

  4、过渡第三段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下面读并译第三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5、思考、讨论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可多诵读本段,体会句读

  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6、背诵第三段

  7、作业:

  背诵二、三段,准备默写

  四、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三课时

  一、导入(先默写第二、三段)

  二、新课

  1、读第四段梳理知识(结合《创新方案》)

  2、诵读思考: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3、板书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4、背诵本段

  三、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四、总结本课文言、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创新方案》相关练*

  六、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陈情表》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2、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

  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

  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扩展8)

——《陈情表》说课稿 (菁华5篇)

《陈情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晋武帝(司马炎)

《陈情表》说课稿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功强(qing)*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i)以微贱 非臣陨(yn)首 责臣逋(b)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 犹蒙矜(j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n)(yn) 更(gng)相为命

  2、词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 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门衰祚薄 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5. 日薄西山 太阳接*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死亡。薄,迫*。

  6.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 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11.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

  12 .相依为命 相互依靠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

  3、完成《长江作业》,相互考察,落实词语句式。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尝试背诵。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苏轼有前后《赤壁赋》,诸葛亮有前后《出师表》,大家知不知道李密也有前后《陈情表》呢?文中有何暗示?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既然有前《陈情表》,那它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

  从“臣以供养无主”“具以表闻”可以推知前《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应该就是体现在第一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前《陈情表》的精简压缩版。

  2、诵读第1段,第1段结构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总分式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年幼多病、零丁孤苦,门衰祚薄、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卧病不起-----配乐朗读

  3、讨论:结合1、2两段分析,后《陈情表》叙述与祖母关系仅只一百二三十个字,而前《陈情表》极可能是洋洋洒洒*千言,晋武帝在李密“具以表闻”之后,为什么对李密很不满意,甚至于“诏书切峻”,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比较前后两表,请从征召原因、内容侧重、选择决定、语言特点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写作的启示。

  其一,从语言技巧方面来看,后者极可能啰嗦拖沓,语言陈旧,有敷衍之意,故而读之无味;前者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凝练精粹,极富创造性,起到生动形象,真情至性,悲恻动人的效果。(开头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自然精粹,以一敌百,以少胜多,形象生动地表现其孤苦情状,凄恻哀婉,令人读而生悲,印象深刻)

  其二,从征召原因方面来看,武帝对李密的的征召,其实并不只因为他的孝廉、他的秀才,更是要他李密对新朝的忠心和顺服,以作其他旧臣表率,笼络人心。是以武帝需要的并不仅是一篇只述孝道的《陈情表》,更需要的是一篇向新朝献忠的《投降书》!而李密居然不识好歹,多次征召,不仅没有感激涕零,却竟似置若罔闻一般,是不是还眷念蜀国,对新朝灭蜀心怀不满而暗怀抵触呢?

  其三,从内容和结果方面来看,满纸在说祖母如何地情深似海,对晋朝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讲到某个国家“伸出橄榄枝”,一般是形容这个国家对外表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和愿望,以谋求和*,共赢的发展。具体到个人,“伸出橄榄枝”,则指向某人示好、给某人机会),却似乎是有意忽略,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难道我晋朝对你就是情如纸薄,刻薄寡恩吗?(察、举、拜、除,可见朝廷求贤若渴,对李密征召殷切,恩重如山。)

  李密

  晋武帝

  征召原因

  因其孝廉秀才

  望其忠顺降服

  内容侧重

  夙遭闵凶 情深似海

  殷切征召 恩重如山

  选择决定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奉诏奔驰 结草衔环

  语言特点

  刻意煽情 冗长拖沓 语言陈旧 单调乏味

  自然精粹 形象生动 语言创新 凄恻动人

  4、李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之所在了吗?第二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责、逼迫、催、急

  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多少文人因坚持名节、拒不合作,引起君王的猜忌和不满而遭致杀身之祸,“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密“伏维”一番,恍然大悟,不觉惊出一冷汗,心中大恐,于是赶紧在前《陈情表》之后不久又赶紧追加一篇后《陈情表》,希望能够弥补前表之失,挽救迫在眉睫的危机。

  5、李密“伏维”一番,在后《陈情表》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对新朝的忠顺之意的呢?可就以下关键词进行分析。

  1、孝治天下:与圣朝核心价值(理念)巧合一致:(守孝即是忠君、高度契合、如鱼得水、由衷拥护)

  2、不矜名节:在伪朝从政态度(为官)反省深刻;(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

  3、亡国贱俘:对自我现状处境(处境) 清醒认识;

  4、过蒙拔擢 对武帝恩重如山(恩宠)无限感激

  5、不能废远:因祖母命悬一线(垂危)无奈选择

  此段文意多转,语言委婉流畅,面面俱到,多方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指导背诵

  6、已表忠心,写到此处,李密是否可以松一口气,觉得应该可以在武帝面前政审过关,而将表文呈上了呢?

  虽表了忠心,但是口头说的好听,还需用行动来落实和证明,不能只给祖母行孝而不向皇帝尽忠。既然忠孝不能两全,从帝王角度来说,就应该只尽忠,没有忠,就不能保证孝。

  7、阅读第4段,自古忠孝不得两全,面对两难,李密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个建议于李密、武帝各有何益处?

  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于李密:忠孝两全 ,解决千古难题

  于武帝:慰降臣、驭官吏,收民心、合人伦,感神灵、符天道,xx定、促一统,留美名、传千古。

  (两全其美、鱼与熊掌兼得,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虽为套语,但为何对帝王来说不可或缺?

  臣服,恐惧,帝王践踏其人格,羞辱其自尊,视臣民性命如蝼蚁,臣民就算在学识、才华、道德上远胜国君,却也不得已而丧失了独立人格,在精神上已被解除了反抗,以显示帝王之威严,满足其虚荣,稳固其统治。

  9、此番再次陈情,李密实现他所希望的目的没有呢?你若是武帝,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陈情表 : 了解到一片忠心,认识有十般益处,得意于万分感激,享受着无限怖惧。

  10、结合课文,以忠孝为内容为李密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蒙慈恩陈孝情愿乞终养

  下联:沐清化表忠心誓效奔驰

  横批:万世师表

  11、小结: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以忠孝为线索,逐层深入、脉络分明、思维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陈情表》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 夙遭闵( )凶

  终鲜( )兄弟  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衿( )育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除臣洗( )马 逮( )奉圣朝  过蒙拔擢( )

  门衰祚( )薄 更( )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表文。

  (二)预*检查,解读文题

  1、检查预*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 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 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K

  3、诵读PK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的戒心,等等。

  5、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

  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陈情表》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陈情表》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本文,我们既要学*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扩展9)

——陈情表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陈情表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惯。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情表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情表读书心得体会1

  从儒学巨著《论语》里的“百善孝为先”到《诗经·小雅》里《蓼莪》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从《乐中由百里负米》的故事家喻户晓,到将领岳飞的“至亲至孝”万苦流芳,一张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揩去了多少人的眼泪,一首筷子兄弟的《父亲》唱碎了多少人的心弦,孝,就这样从古至今流传下来,成为一种美德,一种*惯,时时刻刻震荡着我们的心泉。

  随着*代潮流的大门缓缓打开,人们逐渐屏弃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修改了披麻戴孝,守丧三年这样繁琐的礼节。鲁迅先生也深刻地揭露了《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老莱娱乐”“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的本质,“孝”脱去了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的光鲜亮丽的外衣,融入了普通生活。

  可在当下,“孝”似乎变了味,任凭广播里一遍遍地弥漫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一些在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还是无动于衷,不愿也不肯回到黯淡破败的老家,任凭老人们在电话里一遍遍地呼唤着儿女的名字,得到的也只是“我还在忙”二句冷冰冰的话语。他们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往父母的账户上扔下几个冷冰冰的数字,便自认为报答了父母亲辛苦哺育的恩情,可谁知花高价所买来的“孝”也抚慰不了老人们在门边翘首以盼的'孤寂的心。大抵还是孔子明白得透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道理我们都懂,只是,转身便忘了。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不少老年人随子女漂泊异乡主,照顾新生婴儿,这些老人也被学术界冠以新的标签——老漂族。表面上,他们是这座城市极为普遍而自然的一部分。但他们并不属于那里,这些老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子女所在的都市,在每一天的黄昏中奔波忙碌,也在一生的黄昏中漂浮不定。儿女们只明白工作忙,没时间带小孩,这时才蓦地想起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他们,匆匆一个电话过去,他们便驮着大袋小袋家乡的气息搭上火车,放下电话后“被需要”的欣喜,儿女们无法体会;广场舞是很多老年人的消遣方式,但他们更多的选择是远远地观望着。儿女们不曾知晓,和当地老人搭话时,对方“听不懂”的尴尬处境,儿女们感受不到;还有孙辈们因为“代沟”的嫌弃……他们整日奔波在狭小的圈子里,却达不到子女的标准。

  不仅仅是老漂族数目的宠大,此刻的孩子们也难再有《陈情表》里李密对祖母深深的感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大多在抱怨父母的条件,不停羡慕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们,抑或整日为“代沟”所困,处在无限的不被理解的烦恼中。

  孝,逐渐成为一种形式,逐渐淡化,感情亦是如此,如今,是人人捧着一部手机,时而的寥寥几语的几句交流,那么以后呢?且不论《萤火虫之墓》里节子兄妹在战争中被舅父舅母无情抛弃的人之常情,也不说知名国际公司珀莱雅CEO被女儿告上法庭的*以为常的豪门闹剧,可这样下去,当小说里的那些想象成为现实,《李尔王》中,葛罗斯特一家的自相残杀,甚至是《1984》里的孩子们主动告发父母们的“二心”,将他们投入监狱,人们没有了一切感情,一刻的简便,一个能够倾诉的人,我们该怎样办?

  当然,尽管“孝”的提倡仍需思考和改善,许多感人的瞬间也在一次次地温暖我们。孝心少年曹胤鹏乌鸦反哺,生死相随,就是我们学*的榜样,其实大多数人都懂得“孝”的含义,可不幸的是,我们往往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慢慢体会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所说: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这一端,看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从此刻开始,别再一遍遍地出神地谈着“孝”,别再为教师布置的为父母洗脚的任务发愁,对他们真诚的说一句“我爱你!”

陈情表读书心得体会2

  以往听过一种说法,是说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用自我心里的热血写成,就是当年干将、莫邪是用鲜血淬出的天下最锋利的宝剑一样凝聚了作者全部的情感与灵魂的作品.能够超越时间和语言的限制,拔动所有人的心弦,因为它们所包含的,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本质的'情感。

  《陈情表》再一次地验证了这种说法的正确性,这篇千年前的短短文章,使千年之后的我在掩卷之后不禁潜然泪下。

  本来已极尽凄凉的身世,由李密写来,只觉得每一个字都闪着盈盈泪光,每一句话都让人的鼻端忍不住阵阵的酸楚。那寥寥的几百字,却像几万根细密的小针,绵绵地刺着人的心,一股热热的潮流从心里向外涌着,布满全身每一个毛孔,说不清是酸,是涩,还是苦。这感觉还不是像潮水那样排山倒海般地袭来,而是像潺潺的小溪,有无数的支流,缠绵,悠长,细密,在胸臆间、脑海里久久地徘徊。

  李密真的是用他的那颗心、那腔血写就了这篇文章,眼前甚至能够看见那一片正在跳动着的鲜红。40年相依为命的祖母,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就是他整个的灵魂。祖母的恩情,已不是山高海深这样的语言所能够形容,对于他来说,即使倾尽了整个生命也无法报偿其万一。所以,名望,官位,利禄,一切都加起来也及不上对祖母多一天的奉养;一丝的亲情,即使用全部的世界也无法换取。

  千年之下,境遇迥别,但我依然泪下。也许,所有感人至深的文字都是如此,重要的不是如何贴切华丽的言辞,而是那颖拳拳的赤子之心。

陈情表读书心得体会3

  “自古忠孝难两全。”

  这句话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因此也凸显出本文作者李密的高明之处。他用时间衡量出“孝”、“忠”的先后次序,并在此表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求用微薄的力量撼动“最是无情”的帝王家。

  表里运用了“微”、“陋”等字眼来无数次贬低自我,可想而知李密作此表时定被权力的威严所压迫着,忧虑而恐惧——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磕头,卑微乞求着一条路。我相信支撑李密写完全篇581字的只有一个“孝”字,只有他与祖母间难以割舍的感情。也唯有此情,才令这篇字字泣血的文章打动了司马炎。

  “孝”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与其他部分产生矛盾和冲突。我想我们无从评判,一位救人牺牲的消防员,是否应受到未对父母尽孝的指责——他的父母是会为他感到骄傲的,尽管他再也无法给他们养老送终。我们也能够理解某些参与***,而不得不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工作者们——他们离开了父母,而为另一位“母亲”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孝,忠君,忠于国,忠于事业……其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观念之异。

  单就“孝”这一方面而言,“孝”的标准似乎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降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告诉人们“不敬”何以别事父母和养犬马;《陈情表》中已经从“敬”退化为了“终养”,《论语》里提出的一整套孝悌之礼已不见踪影;如今,“养老”是“养老院”的职责,“空巢”已成为常态,更要命的.还有“啃老族”出没……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情感上的空洞,用金钱难以买来的是天伦之乐。

  “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当它不代表“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给人以孤单、衰败之感时,人们的担心多数出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常常仅停留于此,惰于改变,空荡荡的巢穴中不知何时才能重新传出啁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