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列举》说课稿1

  1、 说教材

  作为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概率的内容虽然相对比较抽象,但其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思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阶段概率的求法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古典概率、几何概率、和统计概率。本节课是求概率方法的第一节课,针对古典概型的问题,通过列举所有等可能结果来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其中,对于有序地、不重不漏地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分类的意识至关重要,这种意识也为继续研究古典概率包括高中的排列组合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事件的可能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够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是,真正列举事件的结果,学生并没有经验,也很难想到列表和画树状图这些列举方法,这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列,让学生简单的记忆和模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构建知识结构,利用分类的方法有序地列举,亲身经历列表和画树状图这两种方法的形成过程,并在应用中逐渐加深理解。

  2、 说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初步学会利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2)经历利用有序分类思想合理列举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的过程,提高学生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条理性。

  (3)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勇于探索的学*精神;在利用概率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其中,运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而如何有序地列举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把结果直观地呈现出来,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 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强课堂实例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4、 说教学程序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复*旧知,形成概念;经历过程,形成方法;尝试应用,发展认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复*旧知,形成概念。

  学生已经学*过事件与可能性,并且能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老师首先利用当时的一道题,启发学生回忆:

  罐子里有10枚除颜色外都相同的棋子,其中有关4枚黑子, 6枚白子, 从罐子里随意摸出一枚棋子, 求摸出一枚黑子的可能性。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 而表示这个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我们就称之为概率。本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理解概率, 学*概率的求法。

  教师板书概率的定义, 并引导学生明确三个问题:

  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称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1) 概率的记法: P(事件)。

  (2) P( 必然事件 )=1, P( 不可能事件 )=0。

  (3) 概率是反映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比如说概率是0.01, 说明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 并不是说100次之中必然发生1次。

  然后,教师向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概率的一些问题:

  北京气象台天气预报:“明天白天,阴转小雨,降水概率是60%……”

  啤酒瓶盖掉地上,盖面朝上的概率有多大?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规定五局三胜,在俄罗斯2︰0领先的情况下,*队夺得金牌的概率有多大?

  ……

  通过这些实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出接下来的学*任务:我们应该怎样计算概率?

  2、经历过程,形成方法。

  例1:亮亮的妈妈在网上申购2008奥运会门票,结果只申购到一张,一家三口人谁去呢?妈妈就让亮亮想一个办法。亮亮想到自己刚刚学过概率的知识,就提出这样一个方案:同时掷两枚硬币(通常把标有币值的一面称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如果都是正面朝上,爸爸去;如果都是反面朝上,妈妈去;如果是一正一反,亮亮去。说完之后,爸爸和妈妈相视之后会心一笑:同意!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心一笑吗?

  为什么选用这个题目,是因为此例看似简单,但是对于事件中所有可能结果个数的分析有可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助于突出本节课的学*重点和难点,而对情境加以丰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学生讨论的焦点自然集中在结果是三种还是四种的问题上,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第一, 从表面上看,“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给我们的感觉一样,但是对于每一枚硬币而言,结果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把这两枚硬币命名为“A”和“B”,“A正B反”和“A反B正”显然是不同的结果,所以可能的结果是四种而不是三种。

  第二, “两个反面”、“两个正面”和“一正一反”三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出现一正一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这时,实验的所有结果不是等可能的。

  之后,教师让学生解释问题情境中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心一笑,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暖暖的亲情。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知道要正确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就必须准确列举实验中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怎样才能不重不漏地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呢?

  我启发学生思考:你怎样列举学校的所有教室?学生想到可以按照楼层列举,也可以按照年级列举,这实际上就是利用分类的思想方法把复杂问题化为相对简单的问题来列举,做到不重不漏。

  回到例1,学生通过讨论,就可以想到以下列举的方法:

  方法一:第一枚硬币为正,有(正,正)(正,反);第一枚硬币为反,有(反,反)(反,正)。

  方法二:两枚硬币相同,有(正,正)(反,反);两枚硬币不同,有(正,反)(反,正)。

  方法三:出现正面的个数为0,有(反,反);出现正面的个数为1,有(正,反)(反,正);出现正面的个数为2,有(正,正)。

  ……

  在第一种分类列举的方法中,我们首先分为第一枚为正、第一枚为反两大类,在各类中又分别分为第二枚为正、为反两小类,把结果写在后面,这时我们用一些线条把它们连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树状结构图,我们把它称为树状图;如果我们把第一枚的正、反两类写在左边,把第二枚的正、反两类写在上面,并把结果写在中间,就形成了表状结构图,于是就得到了画树状图和列表这两种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列举方法。

  3、尝试应用,发展认知。

  例2 有两组牌,第一组牌面数字是1、1、2,第二组牌面数字是1、2、3,牌面朝下.随机从组牌中各取出一张,判断这两张牌面的数字之和为几的概率最大。

  在设置这个问题时,教师特意在两个地方增加了难度,其一是第一组出现两张相同的牌;其二是在设计所求问题时,没有问两张牌面的数字之和是某一个数字的概率,而是判断数字之和为几的概率最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让学生体会列表和画树状图这两种方法的必要性和应用过程,而不是轻易地直接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口算出答案。

  因为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列举方法,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解答过程。(略)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可以归纳列举法求概率的一般步骤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方面曾经学*过求可能性的步骤,另一方面也经历了完整的解题过程,所以比较容易归纳:

  (1) 列举(列表、画树状图)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判断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2) 如果都相等,再确定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个数n和其中出现所求事件A的结果个数m;

  (3) 用公式计算所求事件A的概率,即P(A)=m/n。

  例3 甲、乙、丙三人互相传球,由甲开始发球,并作为第一次传球,经过三次传球后,球仍回到甲手中的概率有多大?

  相对来讲,此题较难。一方面难以列表,另一方面在画树状图时不会确定是哪几层。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分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启发他们:此题背景是三人传球,而且传三次,用列表的方法难以操作;如果用树状图的方法,谁作为树的第一层、第二层?此时,我们仍然借助分类的方法分析,甲第一次传球可能给乙,也可能给丙,那么我们就把第一次传球的对象作为第一层。进一步分析,如果是乙,那么第二次传球的对象就有可能是甲和丙……,依次进行下去,我们就可以画出树状图了。

  在用树状图法解题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用列表法列举?你认为什么情况下能用列表法,什么情况下不能用?

  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很容易能够明确:如果事件是三步或者三步以上的实验时,难以用列表法,此时应该采用画树状图法。

  接下来,安排了两个练*题,其中的练*1比较简单,既可以画树状图法也可以列表;而练*2是三步实验的事件,是让学生体会画树状图法的优势。

  练*1:小颖为学校联欢会设计了一个“配紫色”的游戏:下面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可以分成几个相等的扇形,游戏者同时可以转动两个转盘,如果转盘A转出了红色,转盘B转出了蓝色,那么就成功配成了紫色,用列表法求游戏者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练*2:甲口袋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A、B,乙口袋装有三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C、D、E,丙口袋装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H、I,从三个口袋各随机取出一个小球,求取出的三个小球上全是辅音字母的概率是多少?

  至此,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列举法的各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主动建立和完善对列表法和画树状图法的认知,初步体会分类思想在有序列举过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小结:

  (1)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概率。正确计算随机事件发生概率的关键是不重不漏地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列举时可采用列表法、画树状图法或其他分类列举的方法,如果事件是三步或三步以上的实验时,采用画树状图法较为方便。

  (2)不管是哪一种列举方法,列举的过程都是分类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应用,我们常常借助分类的方法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

  (3)概率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应该尝试利用概率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为了落实列表和画树状图求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布置了如下作业:课本154页3、4、5。

《列举》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苏教版)第94页例1、及相关练*。

  2.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对信息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对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用操作、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列举的策略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初步的接触,只不过是没有加深认识。本班学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举的策略,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条理的解决,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师的引导了。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的佳境。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例题的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例题之后,出示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活动有利于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惯和合作探究的学*精神。

  四、说教学准备。

  我为学生准备了课件,每组3张表格、一捆小棒,。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首先说激趣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花圃着手,通过帮王大叔,激励学生去设计方案。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例一。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生活中去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下一步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1.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交流讨论该怎么摆?从中知道围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分工合作,边摆边填表一。学生在无序的排列中,从中感悟到要想围出花圃,就必须要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先自主动手操作,让学生整体感知方法的多样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数学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里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及时引导需要帮助的小组。

  2.展示策略

  学生操作完成后,我使用多媒体把学生汇报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出示完整的表格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列举”时的“有序”)。让学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现重复和遗漏,为后面的有序列举教学做好铺垫。

  3.提升策略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出示表格,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这里老师只是引导,而学生才是发现这种策略的主体。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设计意图:利用表格这一步骤既是加深对“一一列举” 策略的理解,又是对“一一列举”形式的优化。)

  4.比一比优化策略

  让学生在操作,画图,列表的过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达到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发现规律

  通过表格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这里鼓励学生多说,当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再适时引导。(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发现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

  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请学生到前面汇报讲解。(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究进一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领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后是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件)

  1.这里再次出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网站更新,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条理化,把生活的问题数学化,真正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讲解科学家欧拉的故事鼓励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在这问题中学生发现了正方形,那么就引导学生发现当周长一定时,围出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全课总结

  这里出示课件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其实策略没有好坏,关键在于运用。找出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回忆总结,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以及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评课记录

  姜堰区实验小学三水校区 游晓暇

  秦彩艳:

  教者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能紧紧围绕目标,依托教材展开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学中,能充分利用例题情境,学生通过摆一摆、围一围、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等有效手段,发现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在列举的过程中能注意不遗漏、不重复。

  曹卫琴:

  游老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始终围绕问题展开。让学生结合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不断的变式练*,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手段,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启发了学生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似行云流水,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

  闵爱芳: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留给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我们*时的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学*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关注,及时、有效、科学地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听了游老师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感触很深。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操作、画图和列表来解决问题,对这些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 一一列举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教者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找到适合的策略。

  周健: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游老师无论是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梅:

  游老师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让学生从已有的信息中去发现问题。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中,所呈现给学生的例题:如用22根栅栏围长方形花圃,有几种围法?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游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谭红海:

  这节课,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灵活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操作,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学会用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孙亮:

  教师在例1探索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拓展。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及时搜寻各种教学资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确在一一列举时遇到情况复杂的必须先分类,在有序的一一列举。最后指导学生借助表格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小结揭示“一一列举”。这样学生接受起来顺其自然。

《列举》说课稿3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6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列举法求概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用列举法求概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常见的随机事件出发,引导学生采用直接列举法,列表列举法,树状图列举法求概率。本节是在学生学*了随机事件,概率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学*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续继续学*用频率估计概率打下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用直接列举、列表法和树状列举三种求概率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三种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生掌握用直接列举、列表法和树状列举三种求概率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列举法求概率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九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新知识接受的也较快。从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了随机事件,概率,但是要具体到求概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此,我会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本节课的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方式。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1、游戏导入

  在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是否愿意玩一个游戏,并拿出两枚一元硬币,提出游戏规则:两枚硬币向空中抛掷,如果落地后一正一反,则老师赢;如果落地后两面一样,则学生赢。此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吗?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求出这两个事件的概率,通过比较概率的大小决定游戏是否公*,我会继续追问:你能求出概率吗?我也会顺势导入课题——用列举法求概率。

  这样的导入采用游戏的方法,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2、探究新知

  活动一:运用直接列举法求概率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以后,我会引导学生探究两枚硬币抛出落地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不难发现可能会出现4种情况:正正,正反,反正,反反。对于学生的发现,我会进行表扬。并会提醒学生:这4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等,都是1/4。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求出以下事件的概率:(1)两枚两面一样;(2)一枚硬币正面朝上,一枚硬币反面朝上。在小组合作的同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预设学生发现两面一样的情况有两种;一枚正面朝上,一枚反面朝上的情况也有两种。所以概率都是1/2,从而发现老师赢和学生赢的概率是相同的,比赛公*。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求概率的过程,并给出定义:上述这种列举法我们称为直接列举法,即把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列出。

  此时,我会提出问题:“同时抛出两枚硬币”和“先后两次抛出同一枚硬币”的结果是一样的吗?引导学生发现结果都是4种情况,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的随机事件同时发生”与“一个随机事件先后两次发生”的结果是一样的。

  活动二:用类表发法求概率

  接着,我会大屏幕出示例题2,同时投掷两个骰子,求出3个事件的概率。因为骰子点数有6个,学生会发现用直接列举法会比较麻烦,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进行。我会在大屏幕出示表格,并举例表格的具体填写方法,指导学生完善表格。完成表格后,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36种情况。进一步讲解这36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等,都是1/36。

  接下来,我继续让学生和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求出三个事件的概率。预设学生能够发现:

  (1)点数相同有6种情况,P(A)=,(2)点数和是9的有4种情况,P(B)=。而对于最后事件的概率,可能得到错误答案:至少有一枚骰子的点数为2的有10种,P(C)=。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会再次带领学生观察大屏幕表格,启发学生找到正确结果:P(C)=,并给出新的定义:通过列表的方式求概率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同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与“把一枚骰子投两次”,得到的结果有变化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两次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36种情况。我也会进行再次讲解:在随机事件中“同时”与“先后”的关系:“两个相同的随机事件同时发生”与“一个随机事件先后两次发生”的结果相同。

  至此,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在新授过程中,通过两个活动的层层递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巩固练*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新知,我会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的练*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核对答案,对于学生的错误及时的订正,并提醒学生做题要更加细致。

  4、课堂小结

  在本环节,我会提问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为自己表现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也会总结完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5、布置作业

  最后是布置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题1,2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大屏幕上的选做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现在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本节课重点。

  结束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列举》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列举》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列举》说课稿 (菁华3篇)

《列举》说课稿1

  1、 说教材

  作为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概率的内容虽然相对比较抽象,但其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思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阶段概率的求法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古典概率、几何概率、和统计概率。本节课是求概率方法的第一节课,针对古典概型的问题,通过列举所有等可能结果来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其中,对于有序地、不重不漏地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分类的意识至关重要,这种意识也为继续研究古典概率包括高中的排列组合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事件的可能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够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是,真正列举事件的结果,学生并没有经验,也很难想到列表和画树状图这些列举方法,这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列,让学生简单的记忆和模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构建知识结构,利用分类的方法有序地列举,亲身经历列表和画树状图这两种方法的形成过程,并在应用中逐渐加深理解。

  2、 说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初步学会利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2)经历利用有序分类思想合理列举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的过程,提高学生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条理性。

  (3)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勇于探索的学*精神;在利用概率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其中,运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而如何有序地列举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把结果直观地呈现出来,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 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强课堂实例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4、 说教学程序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复*旧知,形成概念;经历过程,形成方法;尝试应用,发展认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复*旧知,形成概念。

  学生已经学*过事件与可能性,并且能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老师首先利用当时的一道题,启发学生回忆:

  罐子里有10枚除颜色外都相同的棋子,其中有关4枚黑子, 6枚白子, 从罐子里随意摸出一枚棋子, 求摸出一枚黑子的可能性。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 而表示这个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我们就称之为概率。本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理解概率, 学*概率的求法。

  教师板书概率的定义, 并引导学生明确三个问题:

  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称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1) 概率的记法: P(事件)。

  (2) P( 必然事件 )=1, P( 不可能事件 )=0。

  (3) 概率是反映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比如说概率是0.01, 说明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 并不是说100次之中必然发生1次。

  然后,教师向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概率的一些问题:

  北京气象台天气预报:“明天白天,阴转小雨,降水概率是60%……”

  啤酒瓶盖掉地上,盖面朝上的概率有多大?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规定五局三胜,在俄罗斯2︰0领先的情况下,*队夺得金牌的概率有多大?

  ……

  通过这些实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出接下来的学*任务:我们应该怎样计算概率?

  2、经历过程,形成方法。

  例1:亮亮的妈妈在网上申购2008奥运会门票,结果只申购到一张,一家三口人谁去呢?妈妈就让亮亮想一个办法。亮亮想到自己刚刚学过概率的知识,就提出这样一个方案:同时掷两枚硬币(通常把标有币值的一面称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如果都是正面朝上,爸爸去;如果都是反面朝上,妈妈去;如果是一正一反,亮亮去。说完之后,爸爸和妈妈相视之后会心一笑:同意!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心一笑吗?

  为什么选用这个题目,是因为此例看似简单,但是对于事件中所有可能结果个数的分析有可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助于突出本节课的学*重点和难点,而对情境加以丰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学生讨论的焦点自然集中在结果是三种还是四种的问题上,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第一, 从表面上看,“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给我们的感觉一样,但是对于每一枚硬币而言,结果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把这两枚硬币命名为“A”和“B”,“A正B反”和“A反B正”显然是不同的结果,所以可能的结果是四种而不是三种。

  第二, “两个反面”、“两个正面”和“一正一反”三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出现一正一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这时,实验的所有结果不是等可能的。

  之后,教师让学生解释问题情境中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心一笑,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暖暖的亲情。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知道要正确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就必须准确列举实验中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怎样才能不重不漏地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呢?

  我启发学生思考:你怎样列举学校的所有教室?学生想到可以按照楼层列举,也可以按照年级列举,这实际上就是利用分类的思想方法把复杂问题化为相对简单的问题来列举,做到不重不漏。

  回到例1,学生通过讨论,就可以想到以下列举的方法:

  方法一:第一枚硬币为正,有(正,正)(正,反);第一枚硬币为反,有(反,反)(反,正)。

  方法二:两枚硬币相同,有(正,正)(反,反);两枚硬币不同,有(正,反)(反,正)。

  方法三:出现正面的个数为0,有(反,反);出现正面的个数为1,有(正,反)(反,正);出现正面的个数为2,有(正,正)。

  ……

  在第一种分类列举的方法中,我们首先分为第一枚为正、第一枚为反两大类,在各类中又分别分为第二枚为正、为反两小类,把结果写在后面,这时我们用一些线条把它们连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树状结构图,我们把它称为树状图;如果我们把第一枚的正、反两类写在左边,把第二枚的正、反两类写在上面,并把结果写在中间,就形成了表状结构图,于是就得到了画树状图和列表这两种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列举方法。

  3、尝试应用,发展认知。

  例2 有两组牌,第一组牌面数字是1、1、2,第二组牌面数字是1、2、3,牌面朝下.随机从组牌中各取出一张,判断这两张牌面的数字之和为几的概率最大。

  在设置这个问题时,教师特意在两个地方增加了难度,其一是第一组出现两张相同的牌;其二是在设计所求问题时,没有问两张牌面的数字之和是某一个数字的概率,而是判断数字之和为几的概率最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让学生体会列表和画树状图这两种方法的必要性和应用过程,而不是轻易地直接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口算出答案。

  因为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列举方法,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解答过程。(略)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可以归纳列举法求概率的一般步骤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方面曾经学*过求可能性的步骤,另一方面也经历了完整的解题过程,所以比较容易归纳:

  (1) 列举(列表、画树状图)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判断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2) 如果都相等,再确定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个数n和其中出现所求事件A的结果个数m;

  (3) 用公式计算所求事件A的概率,即P(A)=m/n。

  例3 甲、乙、丙三人互相传球,由甲开始发球,并作为第一次传球,经过三次传球后,球仍回到甲手中的概率有多大?

  相对来讲,此题较难。一方面难以列表,另一方面在画树状图时不会确定是哪几层。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分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启发他们:此题背景是三人传球,而且传三次,用列表的方法难以操作;如果用树状图的方法,谁作为树的第一层、第二层?此时,我们仍然借助分类的方法分析,甲第一次传球可能给乙,也可能给丙,那么我们就把第一次传球的对象作为第一层。进一步分析,如果是乙,那么第二次传球的对象就有可能是甲和丙……,依次进行下去,我们就可以画出树状图了。

  在用树状图法解题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用列表法列举?你认为什么情况下能用列表法,什么情况下不能用?

  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很容易能够明确:如果事件是三步或者三步以上的实验时,难以用列表法,此时应该采用画树状图法。

  接下来,安排了两个练*题,其中的练*1比较简单,既可以画树状图法也可以列表;而练*2是三步实验的事件,是让学生体会画树状图法的优势。

  练*1:小颖为学校联欢会设计了一个“配紫色”的游戏:下面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可以分成几个相等的扇形,游戏者同时可以转动两个转盘,如果转盘A转出了红色,转盘B转出了蓝色,那么就成功配成了紫色,用列表法求游戏者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练*2:甲口袋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A、B,乙口袋装有三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C、D、E,丙口袋装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H、I,从三个口袋各随机取出一个小球,求取出的三个小球上全是辅音字母的概率是多少?

  至此,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列举法的各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主动建立和完善对列表法和画树状图法的认知,初步体会分类思想在有序列举过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小结:

  (1)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概率。正确计算随机事件发生概率的关键是不重不漏地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列举时可采用列表法、画树状图法或其他分类列举的方法,如果事件是三步或三步以上的实验时,采用画树状图法较为方便。

  (2)不管是哪一种列举方法,列举的过程都是分类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应用,我们常常借助分类的方法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

  (3)概率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应该尝试利用概率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为了落实列表和画树状图求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布置了如下作业:课本154页3、4、5。

《列举》说课稿2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6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列举法求概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用列举法求概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常见的随机事件出发,引导学生采用直接列举法,列表列举法,树状图列举法求概率。本节是在学生学*了随机事件,概率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学*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续继续学*用频率估计概率打下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用直接列举、列表法和树状列举三种求概率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三种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生掌握用直接列举、列表法和树状列举三种求概率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列举法求概率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九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新知识接受的也较快。从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了随机事件,概率,但是要具体到求概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此,我会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本节课的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方式。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1、游戏导入

  在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是否愿意玩一个游戏,并拿出两枚一元硬币,提出游戏规则:两枚硬币向空中抛掷,如果落地后一正一反,则老师赢;如果落地后两面一样,则学生赢。此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吗?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求出这两个事件的概率,通过比较概率的大小决定游戏是否公*,我会继续追问:你能求出概率吗?我也会顺势导入课题——用列举法求概率。

  这样的导入采用游戏的方法,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2、探究新知

  活动一:运用直接列举法求概率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以后,我会引导学生探究两枚硬币抛出落地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不难发现可能会出现4种情况:正正,正反,反正,反反。对于学生的发现,我会进行表扬。并会提醒学生:这4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等,都是1/4。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求出以下事件的概率:(1)两枚两面一样;(2)一枚硬币正面朝上,一枚硬币反面朝上。在小组合作的同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预设学生发现两面一样的情况有两种;一枚正面朝上,一枚反面朝上的情况也有两种。所以概率都是1/2,从而发现老师赢和学生赢的概率是相同的,比赛公*。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求概率的过程,并给出定义:上述这种列举法我们称为直接列举法,即把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列出。

  此时,我会提出问题:“同时抛出两枚硬币”和“先后两次抛出同一枚硬币”的结果是一样的吗?引导学生发现结果都是4种情况,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的随机事件同时发生”与“一个随机事件先后两次发生”的结果是一样的。

  活动二:用类表发法求概率

  接着,我会大屏幕出示例题2,同时投掷两个骰子,求出3个事件的概率。因为骰子点数有6个,学生会发现用直接列举法会比较麻烦,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进行。我会在大屏幕出示表格,并举例表格的具体填写方法,指导学生完善表格。完成表格后,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36种情况。进一步讲解这36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等,都是1/36。

  接下来,我继续让学生和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求出三个事件的概率。预设学生能够发现:

  (1)点数相同有6种情况,P(A)=,(2)点数和是9的有4种情况,P(B)=。而对于最后事件的概率,可能得到错误答案:至少有一枚骰子的点数为2的有10种,P(C)=。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会再次带领学生观察大屏幕表格,启发学生找到正确结果:P(C)=,并给出新的定义:通过列表的方式求概率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同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与“把一枚骰子投两次”,得到的结果有变化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两次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36种情况。我也会进行再次讲解:在随机事件中“同时”与“先后”的关系:“两个相同的随机事件同时发生”与“一个随机事件先后两次发生”的结果相同。

  至此,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在新授过程中,通过两个活动的层层递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巩固练*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新知,我会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的练*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核对答案,对于学生的错误及时的订正,并提醒学生做题要更加细致。

  4、课堂小结

  在本环节,我会提问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为自己表现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也会总结完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5、布置作业

  最后是布置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题1,2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大屏幕上的选做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现在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本节课重点。

  结束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列举》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尝试学*用列举法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形成运用列举法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有序地思考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百数表、练*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数,还学会了写100以内的数,你知道“从1写到100,一共写出多少个“9”吗?”。

  二、你说我讲

  1.课堂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

  这一小组你来说,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写数”:从1数到100,数到有9的数就把这个数写下来,再数数有几个9。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这一组你来汇报,哦!他们是利用“百数表”来圈数。圈出有9的数,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个9。

  2.尝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现在自主选择方法,看看“从1写到100,一共写出多少个“9”呢?”。

  好,请用“写数”的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放下!

  你来说一说,你写出了哪些数?一共写出了多少个“9”?

  这位同学写了9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一共写了20个“9”。

  这位同学写出了19个数,为什么说写了20个“9”呢?是的,同学们,“99”里有2个“9”。

  同学们,你知道吗?像这种把符合条件的数一个一个都找出来的方法叫列举法,板书课题——列举。

  那么,用百数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是怎么找的呢?谁来说一说?

  你太棒了!先按顺序圈出个位是9的数,再按顺序圈数十位上是9的数,然后数一数,最后结果也是20个“9”。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一起写一写:

  个位是9的数:9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10个)

  十位是9的数: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10个)

  一共写了20个“9”

  只有有顺序地列举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三、自主练*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我们一起看练*。

  1.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多少个“8”?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位同学先列举了个位上是“8”的数,有10个,又列举了十位上是“8”的数,有10个,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20个“8”。

  2.从1写到100,多少个“7”?多少个“6”?

  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得出从1写到100,写了20个“7”。20个“6”。

  3.请你先猜一猜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多少个1?多少个0呢?

  大部分同学猜测是20个,好,同学们,拿出你的笔写一写,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从大家的表情和声音知道,大家的'猜测是错误的。通过列举法进行验证: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21个“1”,11个“0”。看来所有的猜测都需要验证。

  四、回顾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哦!这位同学知道了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21个“1”,11个“0”,其他都是20个,真是善于总结的孩子。

  这位同学学到了一种学*方法——“列举”。

  这位同学感觉这节课学的很开心!

  非常感谢同学们,老师这节课也很开学。

  下课!


《列举》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1

  《列举法求概率》这一章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等活动来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性,会对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发生地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课堂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一、学生能够通过观看演示试验来了解三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通过试验了解游戏规则的公*性和对两种概型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通过演示试验及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互相评价,互相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整体认识水*。

  存在的问题

  教具的缺乏导致学生不能亲自动手试验,由于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教具,我只能自制教具,导致“转盘游戏”只能有我演示,学生观看得出结论,使得学生对不确定性体会不深,且由于本人自制教具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保证转盘能正常工作,使得学生对“转盘”游戏的理解大大降低,为此,我不得不通过口述在加课件演示重复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在“掷硬币”游戏中,由于要求试验次数较多,并需统计,学生对此游戏的兴趣不浓,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对全班同学试验结果统计并完成折线统计图后剩余时间不多,不得对“做一做”这个游戏压缩时间,让学生不做试验去思考得出结论。在“摸到红球的概率”这个游戏中,由于事前准备的乒乓球数量有限,在分组中每个小组的人数较多,而学生的好奇性很大,导致课堂比较的“乱”,但是效果还是不错。“二次函数y=ax2+k、y=a(x-h)2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从复*二次函数y=ax2入手,通过检测学生对于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掌握较好。然后结合图象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关系,通过观察图象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做对应练*时效果也较好。

  反思这一节课整个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我觉得需要改进的有如下几点:

  1、灵活处理教材。教材上是一节课学*两种类型的函数,但是根据学生作图的速度和理解能力,一节课完成两种类型的函数有一定的困难。虽然也想过适当处理,但是想到教材是一节课完成两种函数,所以还是决定两种函数在一节课完成,事实证明一节课完成两种函数效果不是很好。由此可见有时教材上的安排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2、认真考虑每一个细节。考虑到一节课上学*两种类型的函数时间有些紧张,所以我让学生提前画好了图象,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省时间,由于默认学生已经画好了图象,所以我也没有在黑板上再画出图象,这样让学生在看图象时,有的学生没有画出,有的同学画错了,这样就给学*新知识带来了困难,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以后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要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评价要掌握好度。在课堂上我运用了小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可是我感到小组评价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回答问题后加分比较耽误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更灵活把握好度,使评价为教学服务而不能因评价而耽误教学。

  我觉得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就要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每一节课前充分预想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想好对应的措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2

  初中数学有关概率的内容,在初一、初二、初三的章节中都有所体现,学生并不陌生。而本节内容跟实际生活经验较为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从科学家计算神州七号成功发射的概率、转盘游戏、摇号摸奖、获奖的可能性、以及密码设置的安全性等话题引入新课,让学生真切体验到学*数学的必要性和趣味性,最后在学生畅谈将如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概率知识到生活中去,如何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如何运用概率知识识破游戏骗局,减少做事情的盲目性中结束。学生的学*积极性较高,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应用与拓展环节,如何利用树状图或列表分析事件的各种可能性结果,从课堂练*的反馈情况可知,有90%的学生已掌握了这两种方法。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重点落实,难点突破。

  本节课感悟最深刻的是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把握。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课堂中师生的心态也会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而发生变化,教师不应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强行抑制学生的各种思路和想法,而应该允许学生“插嘴”、“打断”、“不举手就发言”,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我想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把学生的各种想法加以引导、加以提炼,尽可能使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的最*发展区,使课堂具有良好的生成性。

  本节课也有一个疏忽比较大的地方,对解题过程的书写不够规范完整,本节所学的概率计算公式应用的前提是等可能性事件,但是,在两个例题解题过程的板演中,都对这一条件进行了略写,只是重在分析方法,导致学生也养成不规范的解题*惯,“课堂细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3

  《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 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十分广泛。了解和掌握一些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是学生今后参加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高中进一步学*概率统计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新课标指出,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的主要学*方式,老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树形图解概率。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背景,创设情景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的注意力,进入情境。并以真实、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充分提现概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内容的教学中主要能成功地完成:

  1.强化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模型化思想。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和建立概率模型求解数学问题的思想。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贯穿始终。本节课从建构表格到应用建模,再到知识的巩固拓展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完成,并延伸至课外练*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关注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巩固练*中关注学生发散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在应用建模环节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回顾教学过程,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1、增强对学生的信任

  因为前面我已经介绍过列举法且概率的方法,所以本来这节课我是想以学生为主,老师起一个引导配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是我的一些做法抢了学生的角色,首先在读题的环节,我怕学生理解不好题意,还亲自给他们读题,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有很坏的影响,对于一个学生读题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我相信九年级的的学生在这方面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完全相信我的学生,所以以后一定要注意。其次在分析题目寻找解题方法的时候,我不时的提醒他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我的这节课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我碍于教学过程的完美,缺乏耐心急于让学生找到方法,缺乏对学生的信任,今后我一定要信任自己的学生,,所有的知识都要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空间,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2、增强教学的全面性

  在课堂上我还有一个失误就是没有时刻照顾到了所有的学生,因材施教,为了让这节课顺利的进行,在有的问题上我就忽略了一些学生的想法,和理解程度,所以在一些问题上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或者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过去了。同时在一些知识的引导部分说的也不够全面,不太到位。在肯定学生方面,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及时的评价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这些在我以后课堂上一定要注意,争取让每节课都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主动学*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知识和方法。

  3、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真心、真诚地赏识每一名学生,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份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通过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和发展。

  4、加强课后反思

  课后的教学反思很重要,只有每次认真树立自己的成败得失,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完美,成熟。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深刻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列举》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迟到》说课稿 (菁华3篇)

《迟到》说课稿1

  龙四小 谢燕

  一、探讨的主题:学案的设计与运用

  主要意图是通过学案的设计与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

  二、教材分析

  《迟到》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林海音小时候上学经常迟到,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后来在父亲的关怀下,“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了错误。本单元的主题是“面对错误”。通过学*本文,旨在让学生明白要勇于面对错误并改正错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阅读中能自主读文,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初步体会人物的品质。部分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的能力。但理解课文深刻的内涵还比较困难。

  四、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父亲严厉而深沉的爱。

  3、懂得要正确对待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五、教学的主要策略方法

  1、课前预*的布置。

  学案导学要关注学生学*的全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课前的预*是基础也是铺垫。在课前我布置了两个预*作业:(1)读课文,思考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又为什么要到学校给我送东西?(2)搜集了解林海音的相关资料。课前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展开自主学*,为第二课时的学*做铺垫。

  2、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运用。

  本课是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以教研员提倡的学案导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

  (一)、整体入手,直奔重点。开课时先让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快速进入到本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即自主读课文找出父亲狠狠打我的语句进行体会交流朗读。

  (二)、依案自学,择疑合作。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抓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解决疑问: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我犯了什么错?

  (三)、交流汇报,品读感悟。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后的交流汇报和有感情朗读来品味语言,体会父亲严厉而深沉的父爱。并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语言训练,说话练*,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例如: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说说父亲的心里话。创设

  情境,如果你是小海音,你想对父亲说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是 的父爱?这也是对学*目标的当堂检测。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课前,孩子们搜集了林海音的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的末尾,适时介入课文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林海音后来的发展,既延伸了本文的教学,又让学生体会到正确地面对错误,也许会改变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要正确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3、以“探究园地”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

  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本课学*主要以三个重点问题入手,层层深入展开阅读理解。(1)从哪儿看出父亲狠狠地打我?(2)父亲为什么要狠狠打我?(3)父亲为什么要给我送花夹袄和铜板?我把三个问题分别融入“探究园地”中,每个“探究园地”解决一个问题。“探究园地”就是一个小学案,其中有明确的学*内容和学*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在交流中深化明理,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迟到》说课稿2

  执教者:陈丽玲 执教时间:20xx年11月25日

  一、说教材

  《迟到》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文章以倒叙方式,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写出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又很疼爱,表达出“我”对深沉父爱的理解和感受。散文是写父爱的,但文中写父亲的笔墨并不多,十分简炼,突出一个“严” 字,三个“很严,很严,很严”,强调了这一点。叙“我”赖床,写“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父亲严得似很无情。接着写父亲打“我”,逼“我”上 学,真是又严又狠。后来父亲又送花夹袄、铜板给我,也很简单,没有笑容,没有安慰的话。可是细细品读,却能品出父爱。父爱无言,父爱如山。

  二、说学情

  通过半学期的教学,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有了预*课文的*惯,知道一定的读书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学*课文等。很多同学乐于学*,对学*比较感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大多数学生不会很好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不会进行自主的阅读,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说目标

  针对教材情况和学生的目前状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惯的过程。2.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3. 懂得正确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然后,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在能抓课文关键词句感悟课文内容的方法;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四、说教法

  1.通过有层次、有重点、有个性的朗读训练,实现在读中理解父亲狠狠打“我”和“到学校为“我”送东西的用意,感悟父亲严和疼都是爱。

  2.通过自读感悟、讨论的过程,在自主阅读,合作学*、交流碰撞中使学生对父亲狠狠打我是为我好,是爱我这样的思想感情经历层层深入的变化。

  3.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不应该繁杂,应该找出一处或两处最能折射全文的语段,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本课中,我抓住两个重点段进行教学:父亲打“我”与父亲为“我”送衣送钱的部分。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爱。

  4.运用语言激励,创设氛围,把学生再一次带入情境,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情感进一步深入。于是,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一下几个情境:(1).父亲为海音送衣与钱时,有过几个无声的动作,父亲会说什么?(2).我穿上爸给我的夹袄,接过两个铜板,我会说些什么呢?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是为了情感的升华、为对爱的领悟作铺垫。

  5.引入搜集的资料,丰富课本的内容。我在流程设计的第四部分,加入了《父亲的花儿落了》文章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再一次感受这件事对林海音的影响很大,并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的教育,激发阅读期待,升华情感。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课内外、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大语文观。

  五、说教学设计(见教案)。

《迟到》说课稿3

  礼仪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X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科目是小学语文,题目是《迟到》。(板书课题 迟到)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说课。首先,我先进行教材分析:

  《迟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面对错误”中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文章以倒叙方式,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上学经常迟到。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父亲的关怀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此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本文语言*实、条理明晰,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见真情,让读者领悟到了父亲对孩子严厉而又深切的爱。

  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在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本课内容,理清脉络。这节课我将重点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

  上好一节课,除了要理清教材外,还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从心里特征上看,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较弱。

  从情感水*上看,小学生每天上学总会因某些原因而迟到,对此行为,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勇于面对错误及时改正,并深切体会父爱。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自学新字、词的基础上,理解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紧扣重点词语进行“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多角度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设定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性词语进行理解,对细节描写进行品味,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难点:紧扣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以及细节描写,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五、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教学方法,突出“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的设计特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我以教学目标为教导,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我将制定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 谈话导入,创情境

  自己上学迟到过吗?当犯了这样的错误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你的?现在你改正过来了吗?(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自由交流)

  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迟到),大家齐读课题 ——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走进林海音的童年时代,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环节 初步朗读,理脉络

  在情境中让学生快速浏览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扣住中心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

  以“父亲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线索整体感知课文,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严父这一形象。(板书:很疼 很严 )

  第三环节 深入研读,悟深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多次回顾中心句,品味中心句含义。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整堂课教学。

  首先,体会父亲的严:我让学生默读2——19自然段,勾画“父亲对我的管教到底有多严?”通过对父亲的三句话进行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文中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交流体会,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父亲管教我很严,打我非常狠,读出父亲的严厉。

  其次,体会父亲深切的爱:为了解决教学难点,我让学生通过分析“左看右看”这个词语体会父亲的爱。当时父亲虽然气极了,但并没有随便拿起一个工具来打“我”,说明父亲在严格的同时内心也饱含着浓浓的爱。

  除此外,让学生继续品味课文的细节描写,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而又深沉的爱。反复诵读,读出心灵的震撼,读出父亲深沉的爱。展开想象: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嘴里虽然没说什么,可他那动作,那眼神分明饱含着对我深沉的爱。而我虽然也没说什么,可我也真正明白了父亲,理解了父亲,那无言的爱呀!

  难怪有人说:父亲的爱如火山爆发后冷凝的岩浆,那粗糙坚硬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一颗火热的心。

  第四环节 总结全文,话亲情

  父亲的爱是那还带着体温的铜板,父亲的爱是那漂亮的夹袄,此环节我通过出示表达“父爱”的图片,并配有相

  应地“父亲的爱是??”的文字,渲染气氛。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对父爱的理解,并说说父亲的爱还是什么?(板书:体会到深沉的父爱)

  七、板书设计:

  迟到

  很疼很严

  体会到深 沉的父爱

  板书是教师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简洁、清晰、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课文的脉络,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列举》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乙酸说课稿 (菁华3篇)

乙酸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乙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五个发面对这节课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又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脂类化合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酯化反应的机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苯、乙醛等内容,对有机物的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物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利于沟通。

  三、教法学法

  1.教法:综合学生情况,本节课我将采用提问法、实验法、探究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和动手实验,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情,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将通过多媒体杜康之子黑塔酿醋的故事引入乙酸,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第二环节观察现象,总结性质

  展示一瓶“无水乙酸”,让学生观察它的色、味、态,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

  第三环节模型展示,探究结构

  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书写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推测乙酸的化学性质。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乙酸的酸性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并归纳总结

  第五环节探究乙酸的酯化反应

  阅读课本,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归纳,讨论饱和NaCO3的作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多媒体动画展示,进一步掌握步骤,加深记忆,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反应原理,归纳酯化反应概念。

  通过多媒体模拟酯化反应中键的断裂方式,明确酯化反应的机理,并让学生学会用同位素示踪原子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基础知识以网络化形式展示在黑板上便于优化记忆。

乙酸说课稿2

  课题: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乙酸。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Ⅱ为教材,乙酸是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的内容。

  乙酸的俗名是醋酸,是学生常见常用的生活用品,九年级化学已经简单介绍了乙酸的用途,本节课在此基础之上,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进一步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酸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烃的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的立体结构模型,为学生进一步学*有机化合物打下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方面,要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乙酸得主要性质;了解酯化反应及其历程;了解乙酸的用途;初步学*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强弱,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制备乙酸乙酯,进一步学*观察、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体验成功感,激发学*兴趣,培养求实、自主、探究、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生活现象的解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重难点

  综合以上教学目标,我把乙酸的化学性质定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乙酸与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形式有两种可能,在酯化反应中究竟按哪种方式脱水,是无法在本节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只能通过“示踪原子法”的讲解和模拟反应历程来说明。所以酯化反应的历程是本节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关于醋酸的认识,并且已经知道了酸的一些通性,为本节课探究乙酸的性质奠定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而且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基于以上对学情的分析,根据有机物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强弱;亲手实验制备乙酸乙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突出本节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突破难点;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拥有成功感,体验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安排以下六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那么大家知道醋的来历吗?然后我讲述醋的来历的小故事,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指出醋中含有3%—5%的乙酸,乙酸的俗称就是醋酸。我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自然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二)自主探究乙酸的物理性质

  在化学上我们研究一个物质的性质,一般都要研究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乙酸物理

  性质的学*我采用由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调动五官,去看、去闻,然后总结出乙酸的主要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三)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强弱

  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乙酸是一种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那么酸具有哪些通性呢?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入手,可以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学生的心理难度。通过回忆,学生可以归纳出酸可以使指示剂变色,能和活泼金属反应,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等等。这时,我乘胜追击,乙酸与我们常见的酸,例如亚硫酸、碳酸相比,酸性强弱如何呢?讨论是创造的催化剂!这时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用多媒体展示实验仪器及药品,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讨论之后,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种实验方案,如使用紫色石蕊试纸,与金属、碱等反应,与碳酸钠、亚硫酸钠混合等。得出方案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终得出乙酸的酸性是小于亚硫酸和大于碳酸的,充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知道是什么就会想问为什么,乙酸具有酸性,那么乙酸为什么具有酸性呢?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那么使乙酸表现酸性的官能团是什么呢?这时我展示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并指出羧基。由性质追踪物质的结构,由物质的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树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四)进一步探究乙酸的'化学性质——酯化反应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在酒储藏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生成了有香味的化学物质呢?此时,我让学生思考乙醇氧化可以变成什么物质?是不是乙酸和乙醇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引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乙酸性质的欲望。接着我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试剂和仪器亲手制作出这种具有香味的物质。在实验之前,我将展示实验用品和装置,展示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上层得到无色油状的液体,并有诱人的香味。这时我指出这种具有诱人香味的液体就是乙酸乙酯。此时引出酯化反应的定义可谓水到渠成。酯化反应生成了水,组成水的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羟基是从何而来呢?这时学生能想到两种反应的途径,我通过同位素示踪法的介绍,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帮助同学建立起在酯化反应中是酸脱羟基,醇脱氢的认识,从而突破了难点。再提供乙酸、乙醇及乙酸乙酯的沸点、密度、溶解性等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在反应中饱和碳酸钠起着什么作用呢?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在此环节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整理归纳,强化方法

  在课的结尾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乙酸的性质以及学*这些知识的重要方法,并将乙酸的性质和上节课所学的乙醇的性质作比较,形成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

  (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知识并不是将知识束之高阁,而是要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时我用多媒体列出生活中乙酸的一些用途,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释,既检验了新知识的学*,又体现了课标的要求——教学要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六、教学特色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由生活走进化学,通过探究实验来突出重点,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最后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由“生活走进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七、板书设计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酸性:HCl>CH3COOH>H2CO3

  2、酯化反应:

  CH3COOH+CH3CH2OH

  (三)结构

  化学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CH3COOCH2CH3+H2O

乙酸说课稿3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化学2(必修)》专题3第二单元中的“乙酸”一节课。新教材必修2中把《乙酸》安排在乙醇之后,用食品中的有机物这条线索贯串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着眼于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探究性和趣味性,而不一定追求一堂课在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上的完整性。乙酸是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己学*了乙醇、乙醛含氧衍生物,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团的特征学*物质性质的方法。

  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醇——醛——羧酸——酯等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衍生关系。乙酸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贴进学生生活,学生对该物质比较熟悉。本节课内容不多,实验操作易掌握,便于学生采用实验探究法开展学*。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乙酸的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研究体验,从整体感知,发现问题,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感知与体验,学会自己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确定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如下: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难点:酯化反应的原理。

  2、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节课。但是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上就需要做很大的调整,以达到研究性学*的目标指向,即:

  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学会分享与合作;

  ⑤培养科学态度;

  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此,我尝试用探究性学*的方法设计这节课。

  3、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有能力完成本节的学*目标,但学生学*侧重于结论,不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以实验为基础,“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并采用实物、模型、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大课容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反思与讨论

  认知心理学家帕伯特比喻说,传统的指导式教学也可能会以游戏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建构式的教学需要将创造和发明这种游戏的挑战交给学生。而我们目前缺少的恰恰是将创造和发明“游戏规则”的挑战交给学生的勇气。这节课我努力将学生推到“舞台”前,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创设问题情景,层层深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