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

首页 / 生物教案 / | 2023-02-21 00:00:00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补充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指导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模拟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的意识。

  3.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关键

  对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学案之一: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你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3.学案之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幕,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请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生: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计”。

  生: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4.课堂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师: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业布置

  课本14页的亲自做。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强板书能力的锻炼。

  2.每一节的“生物学观点”要用板书突出出来。板书要突出、整洁、醒目。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3

  学*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4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

  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

  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

  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结论: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

  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请你列举出一片农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并说明你的理由与大家共亨。

  二、观察与思考:

  1、请你联系实际,仔细观察P3生石花与钟乳石两幅图,分析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请将你的所有理由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2、试分析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些生命现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4)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

  (6)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等。

  (7)机器人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8)小动物、人通过出汗、排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

  (10)狗看到骨头会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长在岩石上,并产生一种酸性物质将岩石分解变为土壤

  (12)对于植物来讲,如果浇水不均匀,植物的根会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

  (13)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比如小麦、玉米。有的用茎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通过落叶带走废物等。

  (15)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等。

  (16)一棵参天大树,其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细胞。

  3、填表: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6、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要求让学生当堂记忆,比一比谁记得到快些与更牢靠些。

  三、技能训练

  1、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P7课文与插图,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

  A. 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 钟乳石由小变大C. 小狗排尿D. 人晕车呕吐?

  (6).鲸浮出水面时,在头部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 )时产生的。

  A. 吸气 B. 取食 C. 呼气 D. 呼吸 ?

  (7).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 )特征。

  A. 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生长 C. 发育 D. 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要不断从外界获取_______,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______,这是_____现象;能够由小______;个体成熟后______后代;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应,生物所表现出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9). 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还有细菌、_______等。

  (10). 现在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_______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性______,但又存在着_______。

  3、课外完成课文P8作业第1,2,3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97)班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98)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识别花的基本结构,并说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重点)

  2、概述开花授粉的过程。(难点)

  3、说出植物果实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重点)

  (二)技能性目标:

  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懂得关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1、观察花的结构。

  2、观察果实的结构及果实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一提到花,人们就会想到它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香飘万里。

  2、观看:请同学们欣赏十大名花。

  3、出示:水仙、荷花、菊花、梅花等图片。

  (二)提问:

  1、这四种花在哪个季节开放?

  2、影响它们开放的因素是什么?

  (三)讲解。

  1、开花。

  (1)提问:不同的花为什么要在不同的季节开放?即开花受什么条件影响?

  (2)提示:拿春天与秋天相比,哪一个季节的白日较长?

  (3)出示: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提问:山上的桃花开花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开花的*性,花的开放受光照、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6)讲述: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绿色开花植物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开花。

  (7)想一想:什么叫开花?

  (8)讲述:植物的花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但花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9)观察实验:花的结构。

  (10)观察指导:

  ①对照花的结构模式图,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百合花。

  a、回答:桃花春天开,荷花夏天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

  b、集体回答:春天白日长。出春天光照时间长,植物的开花应与光照有关。

  c、思考片刻回答:温度。山上温度低,桃花开花迟。

  ②欣赏开花的现象。

  a、通过观看直观地说出:开花就是花瓣展开来的现象。

  b、自学,初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结构,并完成书上的图表。

  ③用镊子由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数量及排列方式,并且将花的各部分用透明胶贴在白纸上(自己考虑怎样布局)。

  ④用刀片切开子房,观察其内部结构。

  a、出示照片:百合花各部分结构照片。

  b、:花的结构略。

  c、讨论: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

  d、:花蕊(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果实的结构。

  (1)出示:各种果实图片。

  (2)猜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3)观察:花生的果实,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花生果实的结构。注意果皮和种子的形态、颜色、手感等。

  (4)提问:

  ①“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什么?

  ②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③花生结在地面下,为什么它是果实?

  (5)讲述:完成**作用后,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花柱都凋落了。子房慢慢发育成为果实,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为种子。**卵发育成为胚。

  (6)识别:我们*常食用的小麦、玉米、西瓜、葡萄、黄瓜、蚕豆、绿豆、西瓜子、葵花子、杏仁、芝麻分别是什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8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目标

  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读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1、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书本P107并补充。

  2、书本P108资料分析:

  (1)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积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样的地方会有较多的植物生长?

  (2)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似,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3)除了水,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还有什么?

  这些问题在书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找出来,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

  学生汇报讨论题答案

  对于学生的因答给予,并适时让学生做笔记。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沙漠地区降雨量少,植物无法生长。降雨量较多,地下水较多的地方植物生长。

  2、长白山降雨量多,足够水供植物生长。

  3、水不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还有温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数据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异,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单纯说出来比较单调,让学生从表格中找出结论这样更深刻理解

  学会根据数据绘制条型图

  根据小麦的'不同时期绘制条型图,让学生学会分析

  练*: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植物体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数的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分,但少数生物体内不含有水分

  D、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吸收无机盐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本来打算合并到其他课上,但考虑到后面有绘制条型图和分析,这些问题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应给他们详细讲解,所以把这节课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条型图分析和绘制上。前面的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也能得到,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对生物圈中的水资源如何保护,水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试着让学生自己谈谈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珍惜水资源。后面的练*题很重要,把本课的知识和之间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学*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学生也不会觉得难。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0

  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练*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重难点: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难点: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学*过程:

  一、课前预*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这里生有大量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二、导入新课

  想象“假设没有水,一棵树会怎样?”一分钟后回答,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取一段带叶的茎,**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取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完成: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1、阅读p110-113,做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参照教材第112页图3-29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气孔并叶片的结构。

  2、阅读课本112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保卫细胞与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2)植物体散失水分的门户是 ,它的开闭由 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观察课本113页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对照图讲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环吗?

  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四、交流展示

  五、归航拾贝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茎运输到叶,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绿色植物。

  六、达标测试

  1、P1141

  2、P1142

  3、P1143

  4、P1144

  5、我们给果树剪枝时,往往会发现从枝条的断面上渗出许多汁液,这主要是( )

  A、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有机物

  C、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D、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有机物

  6、在茎的结构中,导管、筛管、形成层分别属于什么组织( )

  A、分生组织、输导组织、输导组织 B、营养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

  C、输导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D、分生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

  7、若将一段帯叶的`鲜嫩幼茎浸入含有红墨水的水里,光照2—3小时后,取出幼茎横向切断并观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述操作中,采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

  8、温带地区冬季寒冷,大部分树木的叶片会脱落。植物落叶的主要意义是( )

  A.减少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B.减弱植物体自身的蒸腾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能力加强 D.使植物体避免寒冷气流侵袭

  4、在移栽植物时,将无色塑料喷到植物的叶面上,结成一层二氧化碳、氧气可以通过,而水不能透过的薄膜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其原理是( )

  七、学*感悟: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

  实验目的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1.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节是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课,认识了环境,对学生的后续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其他的资料,让学生对生物生存 的环境有个系统的认识。

  指导思想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观察是科学 探究一种基本方法,是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在观察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事实,并尝 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开始。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 收集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本节关键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企鹅,珊瑚虫,雪莲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对生物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这门科目的学*。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生活在哪里?

  师:不了解吗?是因为“身在庐山”吧?从太空遥看地球,地球是一颗披着蓝色“面纱”的美丽行星。然而,地球上真正美妙动人之处,却是蓝色面纱下绚丽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下面我们就来学*一 下生物生存的环境。

  2.学案之一: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常听说 “鱼儿离不开水”,是说鱼儿要生活在中。那么其 他是生物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几幅彩图。

  师:看过影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惊叹帝企鹅的美丽,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颈下一抹温暖的鹅黄,泛着迷人的光泽。

  师:那么企鹅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寒冷……

  生:恶劣……

  师:法国导演吕克亚盖展现的《帝企鹅日记》,帝企鹅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甚至*于残酷:产后重返大海的雌企鹅,会在觅食中被海豹吃掉, 再也见不到自己未来的宝宝 ;千辛万苦孵化出来的幼雏,眼睁睁被冻死在雄企鹅的脚下;终于可以满地跑了,小企鹅却转瞬间成了鹰隼的盘中物;当未来的希望彻底破灭时,悲痛欲绝的企鹅妈妈会发疯似的去抢别家企鹅的 宝宝……

  师:大家有谁知道海底有没有花园的?

  生:可能有

  师:是什么呢?

  师:珊瑚就是海底的花园。看看彩图,多么漂亮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鹿角,构成了海 底的花园。那么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

  生:动物。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啊 。

  师:珊瑚虫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我们*常看到的珊瑚, 是珊瑚早死亡后钙化形成的 ,大量珊瑚虫不断繁殖、死亡,尸体钙化 堆,最终生成珊瑚礁。目前,全世界已查明的隶属珊瑚纲的动物 有61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在青岛水族馆中饲养的珊瑚虫有纽扣珊瑚、大榔头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瑚、太阳花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太阳花珊瑚、石芝珊瑚、宝石花珊瑚、千手佛珊瑚和脑一同瑚。

  师:大家观察一下它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珊瑚虫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海洋动物,它对生活环境有着严格的选择性。珊瑚虫生存的水温不 能低于18℃,不能高于36 ℃;水质要清澈透明,以保证光照充足。青岛市水族馆于1995年开始试验引进珊瑚虫,当时只引进了脑珊瑚和太阳花珊瑚,由于水池小以及水流、水质、水温、光照等原因没有试养成功。但是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后,逐渐掌握了珊瑚虫的*性,于1997年开始正式大量引进珊瑚虫。

  师:珊瑚虽然美丽,它 毕竟对环境的要求也苛刻了一些。我们来看一种其实并不是很美丽的花,但我认为它很美— —雪莲。

  师:雪莲为菊科草本,是**雪山三宝之一(其他两宝是雪鸡和雪豹)。雪莲生长在海拔4800米一5800米高原的 碎石之间。雪莲种子在0℃发芽,3-5摄氏度生长,幼苗能经受—21℃严寒。雪莲虽要5 年才能开花,但实际生 长天数只有8个月。这在生物学上是相当独特的。雪莲非常耐寒,它叶上长有众多的“小空室”,白天吸收太阳热量,夜晚用于自我保温,能使结冰点降低。雪莲形态娇艳,它根黑、叶绿、苞白。雪莲秋天开花,花蕊呈紫红色绒球状。雪莲是**特有的药材,味辛、微苦、性大热。用它制作的药品或药酒,对治疗妇科病、肺寒咳嗽、 男子阳萎、肾虚腰痛等病很有疗效。

  师:看看书上的图,那个小动物叫什么么?

  生:西瓜虫。

  生:潮虫。

  生:鼠妇。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是对的,它有三个名称,这涉及到我们生物学的分类知识,以后我们将会学到。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的生活环境。

  生:潮湿、温暖、有遮蔽的`地方……

  师:素有“沙漠之舟”的骆驼生活在……?

  生:干旱的沙漠。

  师:亚洲象的生活环境?

  生: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

  3.学案之二: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一下生物生存的环境,比如我们校园植物的生活环境。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可以参考前面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一张表格。

  4.课堂小结

  师:总之,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 色,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管是幽深的海洋、好汉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

  作业布置

  完成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记录。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1.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每一种生物都必须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所需的食物、水、 和其他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后代的需要。

  2.生物生存的环境

  3.察校园植 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后反思

  1.对图片的观察不够,要引导 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

  2.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的观察角度,寻找更佳的观察角度以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

  3.图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学的能力。

  4.教师应努力学*这些“小常识”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应对新课程,减少工作的繁重,同时,在课堂上不至于被学生问倒。日常是生物学知识尤其应该注意,大意不得。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后记:

  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4

  本节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学情分析

  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学*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学生欣赏动植物图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吧。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

  观察思考--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

  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

  (1)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了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3)请你把图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师生总结: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物种归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某一特征,把它们分为几大类;然后将其中一类根据某一特征分为若干类……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生物全部分开。

  观察与分析,结合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各自发表分类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那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角度考虑。

  学生试着归纳: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对生物进行了一些大概的分类,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总结生物的分类依据吧。

  结合课本和课件,师生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异程度,逐级分类。细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特征来进行。如根据不同真菌形态结构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和霉菌等类群。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材不断探索,以及对学生知识衔接与能力的考虑,我大胆地将教材的设计打乱

  部署并添加了一些动植物的分类,让学生将本课的分类与分类的依据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归纳,层层推进的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 ,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①图8—10 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

  ①完成课后练*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5、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什么叫生物

  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三、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扩展1)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学生生活,拉*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方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实验目的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1.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预*提示

  1.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测试

  1. 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 )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 开始的,然后可根据自己的 和 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 。

  巩固练*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海洋中绿藻多分布于上层,褐藻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于底层。影响海洋

  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A. 盐度 B.温度 C.阳光 D.水分

  3.大鱼吃小鱼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捕食或种内斗争

  反馈测试答案:1.D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知识 生活经验 假设

  巩固练*答案:1 2 3.D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学*目的

  1、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

  3、理解叶芽的各部分与枝条的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

  重点

  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

  理解根尖和芽的变化动态。

  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活动法。

  学*过程

  课前预*:

  根的'发生和生长:

  系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长系

  2、根系的分布还受到环境中等因素的影响

  自主学*

  活动1、观察根尖的结构

  讨论:

  1.培养根尖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2.你会用什么方法观测根尖生长速度?你有什么办法测知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细胞形成的?根毛的数量.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点?可能与根的哪种功能相适应?

  4.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这部分细胞来自哪里?

  活动2:解剖观察芽的结构

  讨论:

  1.根据你对芽的观察,尝试说明芽是枝条的雏形.

  2.你所解剖和观察的芽是否与叶芽的形态结构完全相同?

  活动3: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胚芽发育而成:。

  叶芽的结构: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3.制定计划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识别花的基本结构,并说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重点)

  2、概述开花授粉的过程。(难点)

  3、说出植物果实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重点)

  (二)技能性目标:

  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懂得关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1、观察花的结构。

  2、观察果实的结构及果实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一提到花,人们就会想到它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香飘万里。

  2、观看:请同学们欣赏十大名花。

  3、出示:水仙、荷花、菊花、梅花等图片。

  (二)提问:

  1、这四种花在哪个季节开放?

  2、影响它们开放的因素是什么?

  (三)讲解。

  1、开花。

  (1)提问:不同的花为什么要在不同的季节开放?即开花受什么条件影响?

  (2)提示:拿春天与秋天相比,哪一个季节的白日较长?

  (3)出示: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提问:山上的桃花开花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开花的*性,花的开放受光照、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6)讲述: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绿色开花植物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开花。

  (7)想一想:什么叫开花?

  (8)讲述:植物的花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但花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9)观察实验:花的结构。

  (10)观察指导:

  ①对照花的结构模式图,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百合花。

  a、回答:桃花春天开,荷花夏天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

  b、集体回答:春天白日长。出春天光照时间长,植物的.开花应与光照有关。

  c、思考片刻回答:温度。山上温度低,桃花开花迟。

  ②欣赏开花的现象。

  a、通过观看直观地说出:开花就是花瓣展开来的现象。

  b、自学,初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结构,并完成书上的图表。

  ③用镊子由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数量及排列方式,并且将花的各部分用透明胶贴在白纸上(自己考虑怎样布局)。

  ④用刀片切开子房,观察其内部结构。

  a、出示照片:百合花各部分结构照片。

  b、:花的结构略。

  c、讨论: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

  d、:花蕊(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果实的结构。

  (1)出示:各种果实图片。

  (2)猜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3)观察:花生的果实,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花生果实的结构。注意果皮和种子的形态、颜色、手感等。

  (4)提问:

  ①“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什么?

  ②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③花生结在地面下,为什么它是果实?

  (5)讲述:完成**作用后,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花柱都凋落了。子房慢慢发育成为果实,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为种子。**卵发育成为胚。

  (6)识别:我们*常食用的小麦、玉米、西瓜、葡萄、黄瓜、蚕豆、绿豆、西瓜子、葵花子、杏仁、芝麻分别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1.结构2.基因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从雌球花经过**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了解两者主要的不同,观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观察球花、球果要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较为复杂的松叶结构,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的教学

  出示松树、桃树、槭树等种子植物标本,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种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当学生答出种子时,可让学生明确这些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而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不产生种子(这点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产生孢子,孢子显著。而且脱离母体发育,所以这三类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学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概念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比孢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其外有种皮保护,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先提出问题,我们*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课题。

  (三)关于裸子植物的教学

  1.松树:

  (1)生活*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时在自然界中,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然后展示松树的生境图(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树),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

  (2)形态结构: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条,让学生从叶的形态上找出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当学生观察到针形的叶,并答出,针形的叶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失出去时,可告诉学生针叶常常成束生长,让他们继续观察以上两种松都是几针一束的,学生观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种是两针一束,另一种是三针一束。此时,告诉学生两针一束的是油松,三针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学生了解松叶几针一束,是区分各种松树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面请学生结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树的挂图,找出根和茎在形态上的适应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若答不出来,可启发学生,松树是高大的乔木(讲清乔木与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会怎样,为何土壤干旱贫瘠时,还能郁郁葱葱。学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它的茎很粗壮,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较快地向上运输。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恶劣的陆地环境。

  接下去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松叶横切面的切片,提出观察思考题:①松叶有哪些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这些特点对它的蒸腾作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时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松叶横切面图,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并注意与蚕豆叶对比进行观察。强调观察的重点:表皮细胞的大小、细胞壁厚薄、排列状况、有无角质层、气孔特点。学生经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松叶与生活*性相适的结构特点有:它的表皮细胞很小、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有角质层,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这样的结构特点,使针形的松叶能进一步减少蒸腾作用。

  最后,由教师简要小结一下,松树与生活*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生殖:

  事先准备好带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鳞开裂,内有种子)的松树枝条,充分利用标本和松生殖过程的剪贴图(或挂图),加强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首先让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雌、雄球花的内部结构,提出观察思考题:①雌、雄球花分别着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内部各有什么主要结构?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顶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产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内,生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提出问题:①花粉带有的气囊在传粉时有何意义?②在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问题解决,除认真观察雌球花外,还可认真观察成熟的球果,联系球果内裸露的种子考虑)学生经观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气囊利于风媒传粉,通过风把花粉传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无子房壁包被,这样胚珠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无果皮包被。

  学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贴图或挂图,了解生殖的过程。提出问题:①松树从传粉、**到种子成熟需要多长时间?②球果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其内的种子有何特点?为什么?③松的生殖过程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剪贴图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生殖的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边启发、边贴剪贴图、边由学生答出:春天时,雄球花内产生的花粉借助风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其内的**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卵,由**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此时,胚珠也就发育形成种子,雌球花也就发育形成球果了。从头年春天开始传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内的种子带有翅,可随风飘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松树。从松的整个生殖过程来看,**过程已脱离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类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

  最后,教师小结一下松的生殖过程,强调松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类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让学生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并与蕨类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小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给学生放我国各种各样的裸子植物及其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我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及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归纳出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复*巩固题:松为何比铁线蕨更适于在陆地生活?裸子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种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树

  1.生活环境:干旱、贫瘠的陆地。

  2.形态结构:

  3.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侧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被。

  2.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学*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扩展2)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重点和难点:

  1.学*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衡,简称碳——氧*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净化空气。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们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单元小结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4、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并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散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一些动、植物挂图及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例如: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教法学法打算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评

  联系实际在三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一片

  引导学生荒漠,寸草不生。而今天我们讨论交流

  思考,唤起导入新课的星球如此美丽,你知道是什

  学生对生

  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如此美

  命的热爱。

  丽吗?

  一.什么是生物

  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生物,你能

  教师组织和引导

  新授知识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内容

  学生活动观察,分组讨论、意图、点评引导学生新授知识

  1、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实

  物,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2、结合自己的知识和

  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生物

  和非生物。

  小结: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老师答疑: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细胞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当然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除外。

  2、像一片树叶、一个苹果是组成果树这一生物体的一部分,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

  交流总结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1、细胞是生物

  吗?

  2、一片树叶、

  一个苹果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吗?

  初步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以及观察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二.生物的'主要特征

  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问题1:①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关于光合作用可学生活动

  观察书上的图片1—3,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总结:意图、点评

  通过观察新授知识

  新授知识考虑掌握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有机物不断积累体现出植物由小到大的生长)②动物如何获得营养?问题2:动物能呼吸,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例如:在晚上卧室内不能摆放过多的绿色植物)

  问题3:①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②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问题4:①图4---5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5:①图8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问题6:生物还有其他的特征吗?

  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特征2:生物能进行呼吸;

  观察书上的图片4—5,讨论总结:

  特征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特征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观察书上的图片6--7,分析归纳:特征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特征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彩图和联系实际,让学生归纳生物的六大特征。

  前五大特征巧记忆:一需四能。

  补充第六大特征。

  学*内容

  小结

  教师组织和引导

  问题7: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活动

  表达交流、记忆:生物的6大特征。并使学生们认识到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意图、点评

  把重点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印象。

  巩固练*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对*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生物学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二、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方面: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录像、调查范例等,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并设计调查表。【教学过程】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

  评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1.学生根据经验举例,

  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分析什么是调查。以小

  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明确什么

  是调查及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

  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

  调查的一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

  一、调查的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般方法法及注意事项一般方法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同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通过实

  及注意事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意事项例)项(如何进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行调查)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

  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学*目的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

  2、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重点

  1、观察变形虫。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难点

  制作变形虫装片,观察变形虫。

  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说明分析法,读书指导法

  学*过程

  知识链结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自主学*

  活动1:观察变形虫

  目标: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2、观察变形虫的运动及其摄取食物的活动;

  3、学会使用显微镜高倍物镜观察细胞。

  讨论:

  1、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2、变形虫摄取食物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3、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活动2:细胞的生命活动

  分析:

  1、变形虫是怎样运动的?

  2、变形虫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3、变形虫运动需要能量,变形虫是怎样获得能量的?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学*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从雌球花经过**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了解两者主要的不同,观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观察球花、球果要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较为复杂的松叶结构,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的教学

  出示松树、桃树、槭树等种子植物标本,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种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当学生答出种子时,可让学生明确这些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而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不产生种子(这点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产生孢子,孢子显著。而且脱离母体发育,所以这三类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学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概念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比孢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其外有种皮保护,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先提出问题,我们*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课题。

  (三)关于裸子植物的教学

  1.松树:

  (1)生活*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时在自然界中,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然后展示松树的生境图(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树),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

  (2)形态结构: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条,让学生从叶的形态上找出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当学生观察到针形的叶,并答出,针形的叶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失出去时,可告诉学生针叶常常成束生长,让他们继续观察以上两种松都是几针一束的,学生观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种是两针一束,另一种是三针一束。此时,告诉学生两针一束的是油松,三针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学生了解松叶几针一束,是区分各种松树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面请学生结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树的挂图,找出根和茎在形态上的适应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若答不出来,可启发学生,松树是高大的乔木(讲清乔木与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会怎样,为何土壤干旱贫瘠时,还能郁郁葱葱。学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它的茎很粗壮,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较快地向上运输。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恶劣的陆地环境。

  接下去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松叶横切面的切片,提出观察思考题:①松叶有哪些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这些特点对它的蒸腾作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时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松叶横切面图,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并注意与蚕豆叶对比进行观察。强调观察的重点:表皮细胞的大小、细胞壁厚薄、排列状况、有无角质层、气孔特点。学生经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松叶与生活*性相适的结构特点有:它的表皮细胞很小、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有角质层,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这样的结构特点,使针形的松叶能进一步减少蒸腾作用。

  最后,由教师简要小结一下,松树与生活*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生殖:

  事先准备好带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鳞开裂,内有种子)的松树枝条,充分利用标本和松生殖过程的`剪贴图(或挂图),加强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首先让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雌、雄球花的内部结构,提出观察思考题:①雌、雄球花分别着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内部各有什么主要结构?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顶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产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内,生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提出问题:①花粉带有的气囊在传粉时有何意义?②在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问题解决,除认真观察雌球花外,还可认真观察成熟的球果,联系球果内裸露的种子考虑)学生经观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气囊利于风媒传粉,通过风把花粉传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无子房壁包被,这样胚珠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无果皮包被。

  学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贴图或挂图,了解生殖的过程。提出问题:①松树从传粉、**到种子成熟需要多长时间?②球果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其内的种子有何特点?为什么?③松的生殖过程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剪贴图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生殖的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边启发、边贴剪贴图、边由学生答出:春天时,雄球花内产生的花粉借助风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其内的**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卵,由**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此时,胚珠也就发育形成种子,雌球花也就发育形成球果了。从头年春天开始传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内的种子带有翅,可随风飘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松树。从松的整个生殖过程来看,**过程已脱离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类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

  最后,教师小结一下松的生殖过程,强调松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类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让学生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并与蕨类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小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给学生放我国各种各样的裸子植物及其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我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及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归纳出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复*巩固题:松为何比铁线蕨更适于在陆地生活?裸子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种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树

  1.生活环境:干旱、贫瘠的陆地。

  2.形态结构:

  3.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侧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被。

  2.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请你列举出一片农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并说明你的理由与大家共亨。

  二、观察与思考:

  1、请你联系实际,仔细观察P3生石花与钟乳石两幅图,分析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请将你的所有理由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2、试分析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些生命现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4)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

  (6)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等。

  (7)机器人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8)小动物、人通过出汗、排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

  (10)狗看到骨头会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长在岩石上,并产生一种酸性物质将岩石分解变为土壤

  (12)对于植物来讲,如果浇水不均匀,植物的根会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

  (13)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比如小麦、玉米。有的用茎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通过落叶带走废物等。

  (15)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等。

  (16)一棵参天大树,其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细胞。

  3、填表: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6、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要求让学生当堂记忆,比一比谁记得到快些与更牢靠些。

  三、技能训练

  1、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P7课文与插图,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

  A. 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 钟乳石由小变大C. 小狗排尿D. 人晕车呕吐?

  (6).鲸浮出水面时,在头部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 )时产生的。

  A. 吸气 B. 取食 C. 呼气 D. 呼吸 ?

  (7).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 )特征。

  A. 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生长 C. 发育 D. 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要不断从外界获取_______,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______,这是_____现象;能够由小______;个体成熟后______后代;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应,生物所表现出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9). 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还有细菌、_______等。

  (10). 现在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_______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性______,但又存在着_______。

  3、课外完成课文P8作业第1,2,3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97)班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98)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扩展3)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3

  学*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6

  学*目的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

  2、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重点

  1、观察变形虫。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难点

  制作变形虫装片,观察变形虫。

  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说明分析法,读书指导法

  学*过程

  知识链结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自主学*

  活动1:观察变形虫

  目标: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2、观察变形虫的运动及其摄取食物的活动;

  3、学会使用显微镜高倍物镜观察细胞。

  讨论:

  1、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2、变形虫摄取食物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3、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活动2:细胞的生命活动

  分析:

  1、变形虫是怎样运动的?

  2、变形虫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3、变形虫运动需要能量,变形虫是怎样获得能量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8

  学*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方法上的引导。

  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生物学?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9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重点和难点:

  1.学*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0

  实验目的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1.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

  预*提示

  1.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测试

  1. 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 )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 开始的,然后可根据自己的 和 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 。

  巩固练*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海洋中绿藻多分布于上层,褐藻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于底层。影响海洋

  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A. 盐度 B.温度 C.阳光 D.水分

  3.大鱼吃小鱼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捕食或种内斗争

  反馈测试答案:1.D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知识 生活经验 假设

  巩固练*答案:1 2 3.D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切片、动画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等,提高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学*过程中体会观察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教学难点】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内容要点】

  第3节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一、细胞分裂的概念

  由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相似的新细胞的过程。

  二、细胞分裂的特点

  遗传物质*均分配

  三、细胞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

  2、动物细胞

  四、细胞分裂的意义

  单细胞生物繁殖

  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细胞更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从一个**卵到**的图片及数据资料

  提问:人从一个**卵到一个**,细胞数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细胞通过怎样的'生理活动实现数目的增加? 回忆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回忆已有知识,为本节课学*奠定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细胞分裂的概念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完善、总结细胞分裂的概念。 观察,概括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概括概念的能力。

  细胞分裂的特点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提问: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细胞分裂时有哪些结构需要进行分裂?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也随细胞分裂而一分为二?

  遗传物质会越分越少吗?

  分裂前已经复制的遗传物质在分裂时是怎样分配的呢?

  【提出探究问题】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如何分配?

  实验探究: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指导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反馈观察结果。

  动画资料分析: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提问: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均分配的意义。 思考,回答

  思考大胆做出猜想。

  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引发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思索有关遗传物质的分裂问题。

  通过观察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细胞分裂的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及植物细胞分裂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要求学生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归纳细胞分裂的过程。 观察图片,结合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观察图片、动画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对比,描述 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细胞分裂的意义 提问:对于单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思考,回答 通过讲授,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要点:

  一、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③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面;若光线太弱,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④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结构比较

  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①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②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让染液浸润全部。

  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与前述步骤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刮:用凉开水潄口,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四涂:把牙签有碎屑一端在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复*要点:

  一、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一般不易燃):水、无机盐、氧,都是小分子物质。

  2、有机物(一般可燃):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部分的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动物一般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四、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3、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五、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

  1、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

  ③每份细胞质含一个细胞核

  ④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①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②染色体先加倍,再*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③新细胞之间,以及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相同。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复*要点:

  人体和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人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功能

  ①上皮组织: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③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④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脂肪组织)

  3、人和动物的五级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上皮组织呼吸系统肌肉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泌尿系统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4、植物体的四级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根、茎、叶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

  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植物体

  营养组织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 ,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①图8—10 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

  ①完成课后练*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5、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什么叫生物

  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三、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扩展4)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菁选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

  学*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2

  学*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方法上的引导。

  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生物学?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3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 (2)清水 生理盐水 (3)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4)稀碘液 (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5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7

  学*目的

  1、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

  3、理解叶芽的各部分与枝条的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

  重点

  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

  理解根尖和芽的变化动态。

  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活动法。

  学*过程

  课前预*:

  根的发生和生长:

  系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长系

  2、根系的分布还受到环境中等因素的影响

  自主学*

  活动1、观察根尖的结构

  讨论:

  1.培养根尖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2.你会用什么方法观测根尖生长速度?你有什么办法测知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细胞形成的?根毛的数量.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点?可能与根的哪种功能相适应?

  4.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这部分细胞来自哪里?

  活动2:解剖观察芽的结构

  讨论:

  1.根据你对芽的'观察,尝试说明芽是枝条的雏形.

  2.你所解剖和观察的芽是否与叶芽的形态结构完全相同?

  活动3: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胚芽发育而成:。

  叶芽的结构: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从雌球花经过**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了解两者主要的不同,观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观察球花、球果要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较为复杂的松叶结构,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的教学

  出示松树、桃树、槭树等种子植物标本,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种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当学生答出种子时,可让学生明确这些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而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不产生种子(这点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产生孢子,孢子显著。而且脱离母体发育,所以这三类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学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概念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比孢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其外有种皮保护,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先提出问题,我们*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课题。

  (三)关于裸子植物的教学

  1.松树:

  (1)生活*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时在自然界中,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然后展示松树的生境图(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树),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

  (2)形态结构: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条,让学生从叶的形态上找出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当学生观察到针形的叶,并答出,针形的叶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失出去时,可告诉学生针叶常常成束生长,让他们继续观察以上两种松都是几针一束的,学生观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种是两针一束,另一种是三针一束。此时,告诉学生两针一束的是油松,三针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学生了解松叶几针一束,是区分各种松树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面请学生结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树的挂图,找出根和茎在形态上的适应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若答不出来,可启发学生,松树是高大的乔木(讲清乔木与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会怎样,为何土壤干旱贫瘠时,还能郁郁葱葱。学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它的茎很粗壮,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较快地向上运输。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恶劣的陆地环境。

  接下去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松叶横切面的切片,提出观察思考题:①松叶有哪些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这些特点对它的蒸腾作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时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松叶横切面图,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并注意与蚕豆叶对比进行观察。强调观察的重点:表皮细胞的大小、细胞壁厚薄、排列状况、有无角质层、气孔特点。学生经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松叶与生活*性相适的结构特点有:它的表皮细胞很小、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有角质层,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这样的结构特点,使针形的松叶能进一步减少蒸腾作用。

  最后,由教师简要小结一下,松树与生活*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生殖:

  事先准备好带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鳞开裂,内有种子)的松树枝条,充分利用标本和松生殖过程的剪贴图(或挂图),加强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首先让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雌、雄球花的内部结构,提出观察思考题:①雌、雄球花分别着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内部各有什么主要结构?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顶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产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内,生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提出问题:①花粉带有的气囊在传粉时有何意义?②在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问题解决,除认真观察雌球花外,还可认真观察成熟的球果,联系球果内裸露的种子考虑)学生经观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气囊利于风媒传粉,通过风把花粉传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无子房壁包被,这样胚珠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无果皮包被。

  学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贴图或挂图,了解生殖的过程。提出问题:①松树从传粉、**到种子成熟需要多长时间?②球果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其内的种子有何特点?为什么?③松的生殖过程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剪贴图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生殖的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边启发、边贴剪贴图、边由学生答出:春天时,雄球花内产生的花粉借助风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其内的**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卵,由**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此时,胚珠也就发育形成种子,雌球花也就发育形成球果了。从头年春天开始传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内的种子带有翅,可随风飘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松树。从松的整个生殖过程来看,**过程已脱离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类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

  最后,教师小结一下松的生殖过程,强调松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类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让学生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并与蕨类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小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给学生放我国各种各样的裸子植物及其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我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及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归纳出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复*巩固题:松为何比铁线蕨更适于在陆地生活?裸子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种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树

  1.生活环境:干旱、贫瘠的陆地。

  2.形态结构:

  3.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侧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被。

  2.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9

  教材分析

  本节是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课,认识了环境,对学生的后续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其他的资料,让学生对生物生存 的环境有个系统的认识。

  指导思想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观察是科学 探究一种基本方法,是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在观察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事实,并尝 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开始。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 收集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本节关键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企鹅,珊瑚虫,雪莲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对生物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这门科目的学*。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生活在哪里?

  师:不了解吗?是因为“身在庐山”吧?从太空遥看地球,地球是一颗披着蓝色“面纱”的美丽行星。然而,地球上真正美妙动人之处,却是蓝色面纱下绚丽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下面我们就来学*一 下生物生存的环境。

  2.学案之一: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常听说 “鱼儿离不开水”,是说鱼儿要生活在中。那么其 他是生物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几幅彩图。

  师:看过影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惊叹帝企鹅的美丽,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颈下一抹温暖的鹅黄,泛着迷人的光泽。

  师:那么企鹅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寒冷……

  生:恶劣……

  师:法国导演吕克亚盖展现的《帝企鹅日记》,帝企鹅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甚至*于残酷:产后重返大海的雌企鹅,会在觅食中被海豹吃掉, 再也见不到自己未来的宝宝 ;千辛万苦孵化出来的幼雏,眼睁睁被冻死在雄企鹅的脚下;终于可以满地跑了,小企鹅却转瞬间成了鹰隼的盘中物;当未来的希望彻底破灭时,悲痛欲绝的企鹅妈妈会发疯似的去抢别家企鹅的 宝宝……

  师:大家有谁知道海底有没有花园的?

  生:可能有

  师:是什么呢?

  师:珊瑚就是海底的花园。看看彩图,多么漂亮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鹿角,构成了海 底的花园。那么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

  生:动物。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啊 。

  师:珊瑚虫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我们*常看到的珊瑚, 是珊瑚早死亡后钙化形成的 ,大量珊瑚虫不断繁殖、死亡,尸体钙化 堆,最终生成珊瑚礁。目前,全世界已查明的隶属珊瑚纲的动物 有61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在青岛水族馆中饲养的珊瑚虫有纽扣珊瑚、大榔头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瑚、太阳花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太阳花珊瑚、石芝珊瑚、宝石花珊瑚、千手佛珊瑚和脑一同瑚。

  师:大家观察一下它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珊瑚虫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海洋动物,它对生活环境有着严格的选择性。珊瑚虫生存的水温不 能低于18℃,不能高于36 ℃;水质要清澈透明,以保证光照充足。青岛市水族馆于1995年开始试验引进珊瑚虫,当时只引进了脑珊瑚和太阳花珊瑚,由于水池小以及水流、水质、水温、光照等原因没有试养成功。但是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后,逐渐掌握了珊瑚虫的*性,于1997年开始正式大量引进珊瑚虫。

  师:珊瑚虽然美丽,它 毕竟对环境的要求也苛刻了一些。我们来看一种其实并不是很美丽的花,但我认为它很美— —雪莲。

  师:雪莲为菊科草本,是**雪山三宝之一(其他两宝是雪鸡和雪豹)。雪莲生长在海拔4800米一5800米高原的 碎石之间。雪莲种子在0℃发芽,3-5摄氏度生长,幼苗能经受—21℃严寒。雪莲虽要5 年才能开花,但实际生 长天数只有8个月。这在生物学上是相当独特的。雪莲非常耐寒,它叶上长有众多的“小空室”,白天吸收太阳热量,夜晚用于自我保温,能使结冰点降低。雪莲形态娇艳,它根黑、叶绿、苞白。雪莲秋天开花,花蕊呈紫红色绒球状。雪莲是**特有的药材,味辛、微苦、性大热。用它制作的药品或药酒,对治疗妇科病、肺寒咳嗽、 男子阳萎、肾虚腰痛等病很有疗效。

  师:看看书上的图,那个小动物叫什么么?

  生:西瓜虫。

  生:潮虫。

  生:鼠妇。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是对的,它有三个名称,这涉及到我们生物学的分类知识,以后我们将会学到。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的生活环境。

  生:潮湿、温暖、有遮蔽的地方……

  师:素有“沙漠之舟”的骆驼生活在……?

  生:干旱的沙漠。

  师:亚洲象的生活环境?

  生: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

  3.学案之二: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一下生物生存的环境,比如我们校园植物的生活环境。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可以参考前面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一张表格。

  4.课堂小结

  师:总之,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 色,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管是幽深的海洋、好汉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

  作业布置

  完成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记录。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1.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每一种生物都必须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所需的食物、水、 和其他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后代的需要。

  2.生物生存的环境

  3.察校园植 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后反思

  1.对图片的观察不够,要引导 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

  2.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的观察角度,寻找更佳的观察角度以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

  3.图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学的能力。

  4.教师应努力学*这些“小常识”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应对新课程,减少工作的繁重,同时,在课堂上不至于被学生问倒。日常是生物学知识尤其应该注意,大意不得。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补充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指导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模拟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的意识。

  3、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关键

  对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学案之一: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你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3、学案之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幕,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请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生: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计”。

  生: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4、课堂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师: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业布置

  课本14页的亲自做。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强板书能力的锻炼。

  2、每一节的“生物学观点”要用板书突出出来。板书要突出、整洁、醒目。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3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3.制定计划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扩展5)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菁华5篇)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3.制定计划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周围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成*面的结构。教师可以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说明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经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很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淆。教师可以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观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确实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准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言的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讲课与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比先讲课后实验的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本节课可以这样开始:

  首先,教师取出一瓶装有丰富有机质的河水给学生看。然后,请学生从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下观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显微投影仪与学生一起制作一张临时装片,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还有动物。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里看到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叫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分布很广,有自由生活的种类(海水、淡水、空气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它的体内有些特化的结构,用来维持它的生命和延续后代。下面我们以原生动物中的代表——草履虫为例,来研究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

  2.关于草履虫的形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试管中有一定浓度的草履虫培养液。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些个体微小、能够移动的小白点就是草履虫,它们喜欢聚集在培养液的上方。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让学生从培养液的上方取一滴液体,制成临时装片。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为了避免草履虫在视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么办法阻止它。为什么要把少许棉花纤维放在滴有培养液的载玻片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观察装片的同时,可以播放草履虫形态的录像片,以帮助学生准确制片和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可以请学生把草履虫的形态画在黑板上。

  第三,教师可以对草履虫名字的由来,做补充说明;也可以用草履虫的模型进一步定位草履虫的形态或在黑板上对学生画出的形态进行修改,以备讲结构时用。

  3.关于草履虫的结构的教学,可以紧接形态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问学生:草履虫的身体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它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证明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结合挂图或自画板图带领学生把草履虫的结构弄清楚。还可以给学生放录像,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全身布满纤毛,身体一侧有口沟,其旋转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布满棉花纤维的水中钻来钻去的样子。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身体内的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等结构。

  讲结构时,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①草履虫的原始特点。②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4.关于草履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可以与植物对比地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样获取营养的?草履虫又是怎样获取营养的呢?由此来启发学生理解:自养与异养的概念以及草履虫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并明确给出排遣的概念。

  关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动路线,教师可画板图说明,并请学生用高倍镜观察一个草履虫体内食物泡的移动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样?哪儿的最大,哪儿的最小?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录像说明,特别是排遗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履虫的消化方式是细胞内消化。

  关于草履虫的呼吸,教师可以借助板图说明:草履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整个身体表膜进行的。草履虫通过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到细胞质中。进入细胞质中的氧气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气在草履虫体内也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废物,可以从体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余的水一起借伸缩泡排出。

  关于草履虫的排泄,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位于草履虫身体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运动情况,然后提问:①收集管与伸缩泡的关系如何,运动特点怎样?②前后二个伸缩泡的伸缩特点是什么?这样伸缩的好处是什么?③伸缩泡中的废物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④什么叫排泄?它与排遣的区别是什么?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小结草履虫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上述小结,可以使学生把草履虫的几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怎样反应?这是下节课讨论的问题。

  三、第二课时

  1.引言的设计: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请学生回忆第一课时所观察和学*到的内容及知识。请学生回答:①草履虫的形态,前端和后端的区别?②内部各部分结构名称?③草履虫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①草履虫在结构和生理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上与植物有所不同外,还表现在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上与植物也不相同。怎样观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呢?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些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例如:什么叫应激性?清水对草履虫有没有刺激?草履虫对清水和盐粒的刺激是怎样反应的?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动、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应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要重申:①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有反应,这种反应叫应激性。②动物的应激性能够使它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要比植物灵敏得多(可以举例)。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是通过表膜上特定的结构感应的。

  3.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结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书:

  4.关于草履虫的生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看清草履虫进行无性生殖的过程;也可以用挂图或教师自画板图进行说明。

  草履虫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分裂生殖。需要说明几点:①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是横二分裂。②分裂时,细胞内的大小核先拉长再断裂,然后从草履虫身体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断成二个。③在新个体中除各有一个大核和小核外,还保留母体中的一个伸缩泡,并再形成一个新的伸缩泡。④在适宜的条件下,草履虫一般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一次分裂。

  5.关于原生动物的种类和特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讲完草履虫的生理,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的种类大约有二十多种,我们实验用的草履虫只是其中的一种,叫大草履虫。所谓大草履虫也是相对而言的,它的身体只有十几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还有双小核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等,它们都是草履虫家族中的成员。

  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一些是有益的种类,如:太阳虫、喇叭虫、钟虫等可以做鱼及其它水生动物的饵料;也有有害的种类,如:使人得疟疾病的疟原虫,使人得痢疾的痢疾变形虫。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映相应的录像,也可以用挂图说明。最后,教师可以做以下总结:原生动物种类虽多,但它们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些特点也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因此,原生动物也叫单细胞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小资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约270倍的透镜,第一个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他把眼虫描述为“中间绿、两端白”的虫子,后人尊称他为原生动物之父。

  2.原生动物的形态变化很大。有原生质随意流动、形态不定的变形虫;有结构精巧、宛如雕刻着花纹的工艺品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同一种类可因处于生活史的不同时期或不同的环境条件而改变形状。个体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间。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红细胞中的巴倍虫),大的长达19厘米(如早新生代的钱币虫)。

  3.已知有30种原生动物直接侵袭人体,至少有1/4的人类因寄生原生动物而患病。每年有3.5亿人患疟疾,在非洲、太*洋群岛、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因患疟疾而致死的约100万人。

  土壤原生动物能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循环,能帮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质,能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

  由于原生动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适中、繁殖期短、容易培养、便于模拟等优点,在生物学的细胞、遗传、生理、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它们常被用作实验材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学生生活,拉*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方式。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扩展6)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菁选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圈的认识,还为后面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另一个就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呈现方式也直观,前者是通过图片以及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惯。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种类;

  2)能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能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试着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够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依据: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目前人类所关心的话题,生物与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所以这一个知识点也是学*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的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非生物因素有哪些。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这又是初中课本第一次出现的探究活动。

  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过程。这是初中课本出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由于初一的学生认知水*有限,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比较难以实现,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解决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得出结论,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二、说学情

  1、学生的知识基础

  认识了生物,知道了生物的特征

  学*了生物圈,知道了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面。他们认知水*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学*效果。在这节探究性实验中,教师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生物学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三、说教法

  1、教学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容量。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教师指导作用。

  3)推理性探究策略。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2)分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学。

  3)视频教学。

  四、说流程

  (一)设问导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条件发生变化,对生物有无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学*目标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展示图片,请看:鱼缸中的鱼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对同学们所说的因素可分两类来研究。

  空间、水温、养料、阳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鱼等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展示图片,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己举例分析。

  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非生物因素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吧。

  请同学看书P14中“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学生分析归纳探究过程的步骤)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属甲壳纲,潮虫科。播放《找鼠妇》视频,让学生观察讲述鼠妇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它很快就爬走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巩固练*: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c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五、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还有学生自主、合作学*,总结归纳等学法。

  六、说评价

  1、通过开放性问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从归纳总结中评价学*效果。

  小结:

  对于初次接触探究过程的学生来说,引起学*的兴趣至关重要,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授课时特地借助牛顿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注意点:

  在课堂上虽然重点强调了设置对照试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别,从课后练*可知,有少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还不能灵活用运,当变量改变时,不能迅速正确的做出调整,在课后应对其单个辅导,使其能真正掌握并灵活利用。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 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什么?

  教师对学*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3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异常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经过对该课的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本事和观察本事,这对以后的自主学*有很大的`帮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期望能得到各位教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我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本事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经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经过上一节的学*,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所以在观察临时装片时,能够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资料的组织与安排:

  (1)、复*上节课资料,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齐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包含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包含细胞液。

  (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的难度。

  5.说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比较法,列举典型事例法,边讲边练法。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经过前面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学*,学生已初步形成进化论的观点,知道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同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本节课将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将进一步运用科学学*方法如: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和自主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素养。

  2、说教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并与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3、说学法

  为启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内容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导入教学2、具体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4、巩固与练*

  本节课的引入,可以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遗传学所揭示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之间引发的问题冲突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生物个体的有利变异的基因,只有在该种生物的某一群体中才能传递、扩散,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问题1: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可以称为种群呢?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通过举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同种),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问题2: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初步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并认识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义。

  问题3: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使学生初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通过具体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发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问题4: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领会到自然界的种群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问题5:影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作用,归纳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他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桦尺蠖种群变化和抗青霉素细菌的资料,依据这些事实明确提出问题,要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适者生存的层面上。

  2.做出假设。针对事实和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假设。在这里,假设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对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加深理解。完成课本活动"用数学计算证明遗传*衡中的种群基因频率计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各组设定的比例不同,但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即完成总结归纳。

  探究之后,教师应强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一课时可到此结束)关于"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指出人们是如何定义物种,至于为什么如此定义物种可以不深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在提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的原因,并通过师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形成。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离的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隔离的概念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讨论隔离的各种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组织讨论"资料分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最后教师应强调,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首先复*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概念,理解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并能通过对照实验认识到叶片多少影响蒸腾作用效率,为学生理解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的做法做知识铺垫。接着提出问题:叶为什么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呢?当然这与叶的结构有关,自然展开第3个教学环节:

  3、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具体操作分两步:

  第一步,制作临时徒手切片,让学生按照“五个环节”展开:(1)明确目的要求(2)清点材料用具(3)阅读实验步骤(4)讲解操作要领,强调安全问题(5)做好分工,开展实验。

  第二步,观察制好的临时切片,请同学们遵循“四个动作”进行:(1)、看看(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结构)(2)、画画(简单绘制叶片基本结构)(3)、比比(将绘制图与课本叶片结构模式图比对,强化认知)(4)、赛赛(组内抢答各部分结构名称)教师巡视并指导。

  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结合生活实例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叶的正面绿色深些而背面浅些?”“秋天的落叶为什么大多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叶片的结构,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为下一节光合作用的学*奠定基础。然后,利用课件“叶横切面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对叶片基本结构进行总结概述。(板书:叶片的基本结构)

  在学生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结构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水分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散失的呢?继而展开第三个活动:

  2

  活动三:观察表皮临时装片

  为使学生能形象的了解气孔的位置和分布,指导一名学生进行形象演示:

  将课前刚摘下的冬青叶一片用镊子夹住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片刻后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叶片表面产生气泡。据此使学生明确气泡是从气孔中冒出的,气泡的位置就是气孔的位置;并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正面和背面气泡数目?并迁移学生的认知:分析气孔的数目、分布特点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初步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呢?组织学生制作蚕豆叶表皮临时装片,甲、乙两组分别制作上、下表皮临时装片,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保卫细胞和气孔,然后相邻甲乙组互换观察。学生能够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引导学生明确气孔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借此引导学生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特点。(板书:比较表皮细胞、保卫细胞)

  对于影响蒸腾作用强弱的因素这部分教学,展示在“春天阳光下、夏天阳光下、阴天潮湿环境、电吹风吹叶片”四种情况下蒸腾作用强弱的课件,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强弱受四种因素的影响: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以及空气流动状况;并通过课后思考与练*中“某一植物在一天当中某些时段的失水量”加深认知理解。

  接下来回归到开始导入的问题:植物体内99%的水分用于蒸腾作用是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呢?随即引入第4个环节:

  4、体验感悟,讨论交流

  活动四:体验感悟蒸腾作用的意义

  体验:用吸管喝水。让学生体会到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使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从而促进根吸收水分,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感悟:用热棉球擦皮肤。让学生感悟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表面的温度。

  讨论交流:结合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及蒸腾作用示意图,在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基础上,讨论交流如下问题:

  (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

  (2)、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叶不会被灼伤?

  接着引述问题“夏季移栽植物时,应采取哪些措施有利于植物成活?”来拓展学生思维,唤其环保意识,诱其环保行为即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5、拓展思维,环境教育

  最后对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测及对部分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行考核,达到因材因情施教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第6个教学环节:

  6、梳理内化,达标升华

  让学生结合板书对本节内容梳理、归纳以求内化,并通过导学案进行达标训练,以求升化。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 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的学*为学*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包括(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 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 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 生主动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 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 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 能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7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 标引领、自主学*、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 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 导入:

  一 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 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 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 自主学*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 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 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这篇初一生物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说课稿范文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有关开花和结果的知识,在教材中,占一节课的内容,知识高度浓缩,突出了花与果的关系以及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性学*活动。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开花和结果现象比较熟悉,但对花的基本结构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并不多,尤其是传粉和**的过程比较复杂抽象,如果单凭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另外由于季节原因,找不到正在盛开的桃花,一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时见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让每生准备一支康乃馨,三是结合教科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彩图进行联想和观察。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惯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具模型、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实物教具指各类果实种子等。(学生自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其明确学*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我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从花到果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果实和种子由什么发育而成?”这些问题更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学*。

  在课文第一个知识点“花的结构”中有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学生活动,其中要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两个问题在学*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的知识。

  六、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导入

  1、多媒体展示几种美丽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后枝满桃的情形,并同时提出问题,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这些花很美丽,只是为了赏心悦目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植物开花到结果必须经历哪些过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呢?

  说明:首先学生被那些美丽的图片吸引住了,从开花到结果非常感性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很自然联想到花开的美丽更重要是为了吸引昆虫为它传粉,这又为传粉和**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同时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呢?这为后面的学*传粉的方式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问题: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结构么?

  说明:采用问题的形式给出知识点,使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1、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知识点的要求,并展示桃花的模型。

  观察和思考

  对照图观察桃花的模型,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讨论:(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的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

  2、指导学生观察花的顺序,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

  3、、赛一赛: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花的各种结构,比赛辨认花的基本结构,并利用可拆开的桃花模型重点认识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4、讨论:四人一组,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提出的两个问题。

  说明:这两个问题在学*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的知识。

  5、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从花到果实要经历哪些过程?

  说明:通过标题让学生思考,花到果实必经的途径——传粉和**

  1、多媒体展示雌蕊的放大结构,并出示阅读提纲。

  2、讨论交流阅读结果,在总结传粉方式时,用多媒体展示玉米用风传粉(即风媒花)和桃花用昆虫传粉(虫媒花),使学生对自然界中花的传粉方式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3、**过程十分抽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的过程更易理解。

  4、小结: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与**结合形成**卵。

  Ⅲ.果实和种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1、多媒体展示花到果实的过程。

  2、讨论后总结果实和种子的由来。

  3、拿出自备材料,区分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

  3、小结:**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

  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卵发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们吃的玉米,常会看到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怎样预防?

  说明:不仅可以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而且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让他们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中来。

  讨论并总结: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主要是传粉不足造成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人们常给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归纳为主,老师主要进行学*方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为下一节的学*作好铺垫。

  第四个环节:检测反馈

  Ⅰ.判断

  1、花冠是花最明显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因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况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个胚珠。( )

  4、**完成后,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说明:让学生区分明确易错、易混淆点。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六个种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个 B、6个 C、3个 D、12个

  2、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 )

  A、外果皮、内果皮和果实 B、外层种皮、内层种 皮、种子

  C、果皮、种皮和胚 D、果皮、种皮、种子

  3、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别罩起来,扎好袋口。其结果是( )

  A、甲不结实,乙结实 B、甲能结实,乙不结实

  C、甲、乙都结实 D、甲、乙都不能结实

  七、课后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我认为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在讲解“传粉和**”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书本的充分运用,媒体不能滥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的,就给时间他们阅读自学,在书中寻找答案。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过程,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实的形成”视频时,有一段话教育学生“在品尝美味的果时,别忘了说声感谢你,花朵”;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开花和结果》。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反思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设计理念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遵循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的理念。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情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生物不仅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奥秘,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的过程。

  4、教学难点:被子植物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亲自解开其中的奥秘,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以上特点,以及教材的结构,我将教学方法定为如下:

  1、在第一部分花的结构中,我大胆地使用了探究性试验,我认为生物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进而达到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达到对花的结构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2、在第二部分传粉和**中,传粉的过程比较直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同时打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进而理解传粉。而**这一过程比较抽象,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变抽象为具体,进而易化难点。 3、在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中,学生对花和果实种子都比较熟悉,我主要让学生对比花和果实种子的图片,进而明白花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五、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则主要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的*惯和能力,通过课上的探究活动,共同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1、花的结构

  教师首先打出《十大名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问题“为什么开花后一定会结构呢?花和果实到底有什么关系?”那就从花的结构开始研究吧,从而引入“花的结构”这一部分的学*。

  然后,学生以4个人为单位,对照课本上的图片,对百合花进行解剖,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本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探究的基础上认识花的结构。 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的学*。

  2、传粉和**

  用教授法引出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就是传粉。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中材料来了解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区别,用课件对比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区别,再用幻灯片播放出图片让学生正确判断出虫媒花和风媒花,然后创设情境:“如果遇到阴雨天,虫和风的作用就不大了,会出现缺粒现象,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课本中将人工辅助授粉安排在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中讲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将其安排在传粉这一部分来讲解。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首先利用放大的子房纵剖图复*前面刚学到的雌蕊的结构,让学生对**的过程有一个结构上的认识基础。然后再让学生观看**的过程,首先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它能够让学生对**的过程有个理性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在以上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的过程,最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描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一部分,学生对花和果实种子都很熟悉,他们可能不能明白展开的花是怎么样跟果实和种子扯上关系的。因此我主要在大屏幕中放出花和果实种子的对比图,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进而明白花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从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探索──整合”的教学法,由创设情境入手,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小组互动交流,得到问题的答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整合,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各种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不足之处

  本课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知识点比较多,活动多,教师需要很好地驾驭课堂,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探究时,有些学生喜欢探究,在参与教学中表现得活跃、主动,但有些学生却不喜欢探究的学*方式,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时,总干一些不相干的事,比较难以控制,在这一点上本人做得还不够。因此,今后要下功夫了解每一个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引导、善于鼓励。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0

  说课内容:七年级生物(上)《观察植物细胞》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对于观察植物细胞这一节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1)、复*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4)、练*。(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练*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1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资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资料应当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必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资料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经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经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职责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本事目标:

  经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本事和信息交流本事,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仅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仅有明白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职责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并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能够帮忙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经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本事,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本事。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本事。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本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经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资料——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增强阅读本事,并能够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本事及交流本事。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我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我处理所应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有条件的能够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我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能够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资料: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能够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终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能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开花和结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开花和结果”是被子植物一生中最重要的生理活动,花和果实又是植物体重要的传种接代器官,是本章的重点。

  识别花的结构是学生了解植物生殖的基础,也是识别植物种类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对于八年级下的《生物生殖》、《生物分类》的学*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的过程。

  (3)阐述花、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2)提供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体验学*生物的快乐。

  (2)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培养爱花、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花的主要结构。(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前提)

  2、**的`过程。(有性生殖的必需过程)

  3、花、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

  1、**的过程。

  2、**后子房的发育。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某些微观的过程在课堂中也难以通过实验观察,所以学生容易对传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等抽象的内容缺乏感性的认识。因为难以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学*起来也容易感觉乏味。

  3、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密度大,在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情况下,用只一节课来讲清、讲透很有难度。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分析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利用各种学*资料,借助各种手段,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为了将学*一系列纷繁、枯燥、零散、抽象的内容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主动学*的需要,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情境。另外由于季节原因,找不到正在盛开的桃花,一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时见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让每生准备一支百合花,三是结合教科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彩图进行联想和观察。

  2、学法指导

  (1)观察法:明确观察内容、步骤和方法。

  从整体到局部;从前到后;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起点、终点、重要部位;时间顺序……

  (2)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

  (3)活动教学法——以活动贯穿,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轻松活动,高效学*)

  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活动式教学是首选。根据本课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贯穿整个课堂。环环相扣,层出不穷,生动有趣的活动,锁紧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欣赏:

  优美的音乐配上各种花卉的图片。

  (二)、情趣导入:

  由各种花卉引入为什么开花后会结出果实和种子?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

  1、观察实践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和主动性,增强学*的自觉性,克服学生被动学*的弊病,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并适应《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我大胆尝试:

  一、先不讲解花的结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的知识探究花的各部分结构。

  二、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由于冬季授课没有新鲜桃花,而浸制桃花又不易观察,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带一朵百合花以增强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动手实践,细心观察,团结协作。但是由于学生实验有限,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解剖鲜花,对花结构的认识还是零散的。这时,我让学生在实验完,通过每一小组的结果汇报,进行小组间交流,适时提问:“你们小组是如何观察解剖花的?认识了花的哪些结构?”并以大屏幕展示花的结构图,进一步深化知识,学*效果显著。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花的结构,而且达成了共识:花蕊是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这一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精神。

  2、学生表演

  在“传粉”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上,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易懂,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和学生在课前共同将这部分内容编写成一个小寓言。

  (表演内容概述:春暖花开时节,百合花美丽芬芳,蜜蜂争先为其传粉。玉米花不美丽,没香味,很自卑。但是风可以为其传粉,并鼓舞它有自己的优势:花粉轻、多。若遇到阴雨连绵天气,人们还可以为花进行人工受粉。小麦花信心倍增,终于明白我也有我的长处。)我及时总结:“看来,大家对于寓言内容已充分理解了。那么传粉之后,距离结果实还有多远呢?”

  3、观察整合

  “被子植物**”这部分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其设计成电脑动画,把学生观察不到的微观过程变为能够直接观察的宏观过程,把书本上文字描述的静态过程变成动态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将动画完整播放一遍。由于形式新颖、生动,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我引导学生识别动画中主体部分——雌蕊及子房各部分结构名称,并将动画分步骤播放,边播放边引导学生观察:“当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之后,发生了什么现象”,“花粉管内有什么”,“**进入胚珠后又发生了什么现象”。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新知识转变为通过观察和思考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4、对照分析

  由于前面开花—传粉—**三部分内容学生已有认识。因此有关“果实的形成”,我将“花的子房与果实”的对照图,展示于大屏幕,让学生对照、分析,便于学生理解。

  我在教学中适时引导道:“**过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光荣下岗了,只有子房进一步发育成了果实。那么子房外面的子房壁、子房内部的胚珠及胚珠里面的**卵将发育成果实的哪些结构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很快得出答案:“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卵—胚。”接下来我趁热打铁,安排了一个简单易猜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学生轻而易举的说出是花生。我继续问:“麻屋子、花生仁都是由花的哪部分发育来的?”这样一来,小小谜语由浅入深的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下,我们终于看到了“春华秋实”。看来被子植物想繁殖后代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就象我们同学要想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是同样的道理。

  这一部分设计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对“开花结果”有一整体认识,加深印象,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自然地渗透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五)、拓展和延伸”

  设计各层次练*题以巩固本节内容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种子结构及其相应的功能;从形态特点、结构特点方面来认识;

  利用“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内容认识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观察种子的结构》安排在学*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之后学*,既为学*《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为学好后面其它各章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②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②在比较两类种子的结构特点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的'快乐。

  ②通过学*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点:解剖和观察单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说出种子的结构。

  (5)、教学难点: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由于刚升入初中,基本上还保留小学生的特征——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喜欢自己动手主动获取知识;他们虽然对种子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十分了解种子的结构,因此,“种子的结构”一节对他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和自主探究,获得种子结构的有关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他们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还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启发,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法设计

  采用了问题设置法,引起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已阅读课文,尝试观察,解剖种子;通过围绕提纲思考与回答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提出探究内容

  阅读课本内容,观察图片,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大小、形状各异,他们的结构是否也不同呢?以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引人新课观察种子植物的结构。

  (二)分组实验,探究种子结构

  1、观察豆类、玉米种子

  在“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之前,老师要让学生了解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然后学生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讨论交流,比较异同

  各组展示完后,教师学生小结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并讨论交流完成表格,归纳、总结菜豆、玉米种子的异同。

  3、自主学*,产生种子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点拨提高

  通过课堂小结,把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知识网络。即种子表面有一层种皮,里面是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六、板书设计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

  实验:

  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4

  一、设计前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不论是哪一章节,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都要以以下3点为依据:1、课程标准;2、学生的身心特点;3、现有的教学条件。课程标准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有的教学条件则决定了教学的可行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整体考虑整个章节及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本章节光合作用是整个初中生物中很重要的一节。与后面环境保护、生态系统都有紧密的联系,也是高中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为以后的学*做好铺垫。

  二、本节的具体设计及设计原因

  本章节光合作用的主线是:“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而本节是第4课时,着重解决“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这2点。在前3个课时,通过对光合作用发展史的学*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定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本节应当对前3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升。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用一个个相衔接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串联。

  1、引入。本节可以采用通过复*的方式引入。对于较好的班级,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通过对前3节的学*,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并可请学生到黑板写出。如果学生水*不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场所在哪里?将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分解,然后再黑板上写出。

  2、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实质有两个: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变学生容易理解,因为前3节课的实验对学生已经进行了铺垫。因此,直接提问:光合作用中,有没有物质的变化?如果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反应式学生不难看出。但能量的转化学生理解起来会困难一点。因为能量的守恒定律学生要到初二学物理时才知道。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活动,也通过问题进行:能量有哪些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回答),学生一般都能答道热能、光能、电能、风能等等,知识面广一点的还能答道核能、化学能等。可以将学生的主要答案罗列在附板书处。接着再问:能量可以传递吗?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吗?问到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有的认为能,有的认为不能。这是可以举例:如冬天时,比较冷的手放在暖手器上就能感到热,说明什么问题;打开灯,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等,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例子,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可以让学生明白: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并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有了这个知识准备后,在让学生回答:光合作用中,有能量的转化吗?这是学生再来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就容易多了。

  3、光合作用的意义 。如果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实质,对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就很顺利成章了。这时可以提问:你认为光合作用有哪些意义?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想,尽可能地举例。最后,将学生们的回答进行归类,总结出光合作用的三点重要意义。

  4、光合作用的应用。可以利用这一部分检测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掌握情况。书上给了一个合理密植的例子,但还不够。因此,设计了3个问题:为什么要大力提倡保护森林、植被?为什么卡尔文要从植物中找石油?可以怎样解决航天员在长途航行时的基本生活问题?设计第1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并为以后的环境保护内容做铺垫。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学生不难回答这个问题。第2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在本章节最开始引入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位叫做卡尔文的科学家带着他的研究队伍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里找植物,找到一种当地的特有植物就带回实验室研究,有人好奇地问他们在干嘛,他们回答说在找石油。为什么会在植物中找石油呢?当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但是我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这个时候再次把问题提出,学生就容易想到原因了。第3个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现在航天业中一个还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就是以后如果要到其他星球,宇航员可能会在宇宙飞船上待几年,他们所需的食品和氧气的量是很大的,但光靠携带几年所需的食品和氧气是不现实的,因此请学生考虑解决途径。选择这个问题一是学生对航天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二是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最终答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三是容易让学生联想到与光合作用结合,四是可以为以后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点铺垫。果然,在讨论第3个问题时,学生非常踊跃。

  5、作业。可以将上段所提的3个问题作为课堂作业。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事先印制一张小提单,选择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如填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合作用的实质等,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书面的总结。

  三、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有了能量守恒定律的铺垫,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第2个实质:能量的转化变得容易了。由于本堂课基本以问题开展,学生回答很踊跃,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尤其是在回答最后3个问题时,学生想得很多,但很多学生都能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去考虑,可见学生能够运用所以知识去解决问题了。但是,由于学生非常活跃,所以在课堂上还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控,避免课堂混乱。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增加5分钟左右的书面练*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5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题1、3。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扩展7)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补充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指导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模拟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的意识。

  3.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关键

  对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学案之一: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你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3.学案之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幕,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请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生: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计”。

  生: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4.课堂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师: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业布置

  课本14页的亲自做。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强板书能力的锻炼。

  2.每一节的“生物学观点”要用板书突出出来。板书要突出、整洁、醒目。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后记:

  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四)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学*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方法上的引导。

  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练*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重难点: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难点: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学*过程:

  一、课前预*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这里生有大量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二、导入新课

  想象“假设没有水,一棵树会怎样?”一分钟后回答,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取一段带叶的茎,**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取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完成: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1、阅读p110-113,做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参照教材第112页图3-29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气孔并叶片的结构。

  2、阅读课本112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保卫细胞与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2)植物体散失水分的门户是 ,它的开闭由 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观察课本113页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对照图讲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环吗?

  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四、交流展示

  五、归航拾贝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茎运输到叶,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绿色植物。

  六、达标测试

  1、P1141

  2、P1142

  3、P1143

  4、P1144

  5、我们给果树剪枝时,往往会发现从枝条的断面上渗出许多汁液,这主要是( )

  A、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有机物

  C、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D、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有机物

  6、在茎的结构中,导管、筛管、形成层分别属于什么组织( )

  A、分生组织、输导组织、输导组织 B、营养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

  C、输导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D、分生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

  7、若将一段帯叶的鲜嫩幼茎浸入含有红墨水的水里,光照2—3小时后,取出幼茎横向切断并观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述操作中,采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

  8、温带地区冬季寒冷,大部分树木的叶片会脱落。植物落叶的主要意义是( )

  A.减少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B.减弱植物体自身的蒸腾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能力加强 D.使植物体避免寒冷气流侵袭

  4、在移栽植物时,将无色塑料喷到植物的叶面上,结成一层二氧化碳、氧气可以通过,而水不能透过的薄膜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其原理是( )

  七、学*感悟: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预*提示

  1.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和。

  2.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个变量。

  3.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扩展8)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一、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重点和难点:

  1、学*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

  学生总结:

  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

  ③观察越细致越接*真实;

  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

  ①有明确的目的;

  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1.结构2.基因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

  结合复*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后,形成**卵,由**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器,靠*“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器里的**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卵。**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温条件下,孢子能正常萌发成绿色的原叶体。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周围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成*面的结构。教师可以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说明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经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很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淆。教师可以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观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确实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准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言的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讲课与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比先讲课后实验的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本节课可以这样开始:

  首先,教师取出一瓶装有丰富有机质的河水给学生看。然后,请学生从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下观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显微投影仪与学生一起制作一张临时装片,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还有动物。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里看到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叫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分布很广,有自由生活的种类(海水、淡水、空气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它的体内有些特化的结构,用来维持它的生命和延续后代。下面我们以原生动物中的代表——草履虫为例,来研究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

  2.关于草履虫的形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试管中有一定浓度的草履虫培养液。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些个体微小、能够移动的小白点就是草履虫,它们喜欢聚集在培养液的上方。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让学生从培养液的上方取一滴液体,制成临时装片。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为了避免草履虫在视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么办法阻止它。为什么要把少许棉花纤维放在滴有培养液的载玻片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观察装片的同时,可以播放草履虫形态的录像片,以帮助学生准确制片和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可以请学生把草履虫的形态画在黑板上。

  第三,教师可以对草履虫名字的.由来,做补充说明;也可以用草履虫的模型进一步定位草履虫的形态或在黑板上对学生画出的形态进行修改,以备讲结构时用。

  3.关于草履虫的结构的教学,可以紧接形态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问学生:草履虫的身体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它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证明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结合挂图或自画板图带领学生把草履虫的结构弄清楚。还可以给学生放录像,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全身布满纤毛,身体一侧有口沟,其旋转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布满棉花纤维的水中钻来钻去的样子。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身体内的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等结构。

  讲结构时,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①草履虫的原始特点。②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4.关于草履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可以与植物对比地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样获取营养的?草履虫又是怎样获取营养的呢?由此来启发学生理解:自养与异养的概念以及草履虫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并明确给出排遣的概念。

  关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动路线,教师可画板图说明,并请学生用高倍镜观察一个草履虫体内食物泡的移动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样?哪儿的最大,哪儿的最小?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录像说明,特别是排遗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履虫的消化方式是细胞内消化。

  关于草履虫的呼吸,教师可以借助板图说明:草履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整个身体表膜进行的。草履虫通过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到细胞质中。进入细胞质中的氧气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气在草履虫体内也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废物,可以从体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余的水一起借伸缩泡排出。

  关于草履虫的排泄,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位于草履虫身体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运动情况,然后提问:①收集管与伸缩泡的关系如何,运动特点怎样?②前后二个伸缩泡的伸缩特点是什么?这样伸缩的好处是什么?③伸缩泡中的废物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④什么叫排泄?它与排遣的区别是什么?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小结草履虫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上述小结,可以使学生把草履虫的几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怎样反应?这是下节课讨论的问题。

  三、第二课时

  1.引言的设计: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请学生回忆第一课时所观察和学*到的内容及知识。请学生回答:①草履虫的形态,前端和后端的区别?②内部各部分结构名称?③草履虫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①草履虫在结构和生理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上与植物有所不同外,还表现在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上与植物也不相同。怎样观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呢?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些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例如:什么叫应激性?清水对草履虫有没有刺激?草履虫对清水和盐粒的刺激是怎样反应的?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动、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应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要重申:①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有反应,这种反应叫应激性。②动物的应激性能够使它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要比植物灵敏得多(可以举例)。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是通过表膜上特定的结构感应的。

  3.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结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书:

  4.关于草履虫的生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看清草履虫进行无性生殖的过程;也可以用挂图或教师自画板图进行说明。

  草履虫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分裂生殖。需要说明几点:①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是横二分裂。②分裂时,细胞内的大小核先拉长再断裂,然后从草履虫身体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断成二个。③在新个体中除各有一个大核和小核外,还保留母体中的一个伸缩泡,并再形成一个新的伸缩泡。④在适宜的条件下,草履虫一般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一次分裂。

  5.关于原生动物的种类和特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讲完草履虫的生理,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的种类大约有二十多种,我们实验用的草履虫只是其中的一种,叫大草履虫。所谓大草履虫也是相对而言的,它的身体只有十几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还有双小核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等,它们都是草履虫家族中的成员。

  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一些是有益的种类,如:太阳虫、喇叭虫、钟虫等可以做鱼及其它水生动物的饵料;也有有害的种类,如:使人得疟疾病的疟原虫,使人得痢疾的痢疾变形虫。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映相应的录像,也可以用挂图说明。最后,教师可以做以下总结:原生动物种类虽多,但它们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些特点也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因此,原生动物也叫单细胞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小资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约270倍的透镜,第一个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他把眼虫描述为“中间绿、两端白”的虫子,后人尊称他为原生动物之父。

  2.原生动物的形态变化很大。有原生质随意流动、形态不定的变形虫;有结构精巧、宛如雕刻着花纹的工艺品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同一种类可因处于生活史的不同时期或不同的环境条件而改变形状。个体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间。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红细胞中的巴倍虫),大的长达19厘米(如早新生代的钱币虫)。

  3.已知有30种原生动物直接侵袭人体,至少有1/4的人类因寄生原生动物而患病。每年有3.5亿人患疟疾,在非洲、太*洋群岛、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因患疟疾而致死的约100万人。

  土壤原生动物能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循环,能帮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质,能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

  由于原生动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适中、繁殖期短、容易培养、便于模拟等优点,在生物学的细胞、遗传、生理、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它们常被用作实验材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

  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

  ①图8—10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

  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

  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

  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

  ①完成课后练*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3.制定计划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

  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能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学*目的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

  2、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重点

  1、观察变形虫。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难点

  制作变形虫装片,观察变形虫。

  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说明分析法,读书指导法

  学*过程

  知识链结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自主学*

  活动1:观察变形虫

  目标: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2、观察变形虫的`运动及其摄取食物的活动;

  3、学会使用显微镜高倍物镜观察细胞。

  讨论:

  1、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2、变形虫摄取食物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3、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活动2:细胞的生命活动

  分析:

  1、变形虫是怎样运动的?

  2、变形虫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3、变形虫运动需要能量,变形虫是怎样获得能量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扩展9)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菁选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第二课时

  复*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7.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

  C.最大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目标,自主学*。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海的*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内容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

  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三个概念,掌握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地理分布及各洲的分界线。

  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大小、分布及各大洋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将复杂的地图用几何简图勾勒出来,培养学生处理知识化难易的能力。

  2、通过展开“大洋自述的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丰富的想像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体验到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从中领悟爱护地球的思想。

  2、通过绘制简图、拼图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七大洲与四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概况。

  教学难点

  1、查找各洲之间的`分界线。

  2、理解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陆。

  教学准备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地球仪)同学们看到一个什么物体在转动?(地球)你发现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的海洋)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分布。

  二、课前热身

  师:原苏联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地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你能解释这个说法吗?

  生: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内容。

  (2)出示地球外貌图后讲述:我们通过观察地球外貌图得知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我们能用一个形容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吗?(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如果用百分比形容海陆面积比各占多少?(海洋71%,陆地占29%)

  2、四边互动

  互动1:

  (1)地球上的陆地被系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其中面积较大的块叫什么?(大陆)

  (2)面积较小的地块叫什么?(岛屿)

  (3)大陆和它附*的岛屿合称什么?(大洲)

  (4)全球共分为几个大洲?(七个大洲)

  互动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哪两个大放的大陆连成一块?把它们合称什么?(亚、欧两洲大陆连成一整块,合称为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魇一块大陆。)

  互动3:

  谁能上前来拿着大陆的轮廓模型按面积大小排队?(通过排队活动让学生掌握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 互动4:

  提示:出示七大洲分布图,每四个人为一小组,讲座七大洲的分布特征。

  引导:呈南北对称分布的大洲有哪些?(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北美洲与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陆分别有哪些?(前者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后者有非洲、南美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有哪些?(南极洲)

  明确: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下,有助于准确识记各洲的位置。

  互动5:

  提示:要求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全作绘制七大洲的几何简图,然后选几名代表将自己绘制的简图展示给其他同学看,检查是否正确。再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然后要求学生将七大洲名称填入简图中,最后教师提示正确的填法。

  明确:让学生学会将复杂地图化难为易,准确识记大洲的分布。

  互动6:

  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图2-23,图2-45,图2-25,查阅各洲的分界线。

  明确: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接尔河、大高加索山脉;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互动7:

  师:你们发现大洲与大洲之间除了以运河、山脉等作为分界线外,还以什么为分界线?(海洋) 师: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峡?地球上有几大洋?

  明确:洋又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在20xx米以上,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的面积比大洋要小得多,海峡是沟通两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地球上的大洋 共分为四大洋。

  互动8:

  提示:学生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地图上指出四大洋所在的位置。

  将全班同学生分成四大组,钭每大组的学生分别改名为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然后分组合作进行“自述”的演讲活动。

  点拨:太*洋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大西洋“S”形,第二大洋;印度洋属第三大洋;北冰洋最小最浅,纬度也最高。

  互动9:

  提示:每大组选一名代表领走自己所属的轮廓模型,并按面积大小排队。学生排队后再按顺序将自己的名称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把大洋名称填入勾勒的几何图中。

  明确:让学生掌握大洋的面积大小顺序并准确训记相应的位置。

  四、达标反馈

  选十一名同学分别拿一张模型,拼成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图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地理分布、各大洲的分界及各大洋的特征。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反馈练*]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 、 、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2)风力

  2.(1)BC (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3、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并理解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迷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迷吗?我们来猜个迷语吧: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打一自然现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探究降水。

  讲授新课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响

  (一)降水的形式

  1、联系生活思考

  想一想,除了这两种外,你还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

  2、课件展示,认识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认为是降水。

  (二)降水的影响

  1、联系生活,分析影响

  今年夏天,栖霞曾经连续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时,又曾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下雨,想一想,这两种情况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各抒己见。

  3、课件展示:旱灾和涝灾

  降水过少──旱灾 短时间降水过多──涝灾

  (承转)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测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测量和级别

  (一)降水的测量

  1、自学材料,降水测量

  读一下阅读材料,了解降水的测量、降水的单位。

  2、想一想,用简单的材料,你能设计出简易雨量计吗?

  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个废饮瓶,剪开后,倒插在另一截上,就制成一个简易雨量计了。

  3、比一比,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气温的单位用什么表示?

  (二)降水的级别

  想一想,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课件展示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变化的表示与判读

  (一)降水变化的表示

  我们已经知道,栖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异很大,那么,其他地区的降水差异也大吗?

  试比较一下以下两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时间/月份

  虽然可以知道两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仔细分析,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呢?

  在小学数学里,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各月降水的变化,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就是降水量柱状图。如果画成下面的图,降水的变化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那么,如何绘制某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呢?

  课件演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练*:根据活动中的数据,把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绘制完整。

  (三)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利用降水量柱状图,可以分析这儿降水的变化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方法: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可以认为较多,如7、8、9三个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方法:月降水量低于20毫米,可以认为较少,如12、1、2三个月)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方法: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属于哪个季节)

  (四)降水变化类型

  根据降水变化,可以分为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和全年湿润型,课件展示以下各地的降水量,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新加坡──全年多雨型北京──夏季多雨型 伦敦──全年湿润型罗马──冬季多雨型 开罗──全年少雨型

  四、降水的分布及原因探究

  (承转)从刚才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降水差异很大,那么,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想一想,我们曾用什么方法表示过世界气温的分布?与气温相似,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用年等降水量线表示。

  (一)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

  观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独立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赤道附*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xx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1000~20xx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南、北回归线附*,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和内陆少)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方法:以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为例来说明)(大陆东岸和西岸多,内陆地区少)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找出世界的雨极和干极,读阅读材料,了解雨极和干极。

  “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二)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原因

  (承转)世界降水量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分布特点呢?这要从降水的形成说起。

  1、课件展示降水的形成。

  从降水形成过程可以看出,降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降温条件,只有降温,水汽才有可能凝结。

  2、运用降水的原理解释一下:两极地区和内陆地区为什么少雨?

  小组交流、讨论。

  (两极地区气温低,水蒸汽少,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水蒸汽少)

  但是,沿海地区不一定降水量多,如南、北回归线附*的大陆西岸边,这里水蒸汽没有变冷的条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8

  学*目标:

  1、激发对地理的探索兴趣,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的学*兴趣。

  2、注意学*身边的地理知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3、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重点:

  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的兴趣

  难点:

  激发学生主动学*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期盼心理”。

  自主学*

  (一)、结合学*目标,科代表带领小组成员独立自主完成学*目标,并记录下自己学*中的疑问:

  1、你知道地球上还有哪些地理之谜?

  2、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吗?

  3、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产建设的关系吗?

  4、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的关系吗?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由科代表或另一成员记录。

  组间:以各组科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二)、俗话说,入乡随俗,入国问禁,你知道美国人、英国人、巴西人、泰国人、日本人、埃及人分别有哪些*俗和禁忌吗?

  畅所欲言:

  1、你喜欢学地理吗?你喜欢怎样的老师?

  2、地理课你希望自己如何表现?

  3、畅谈自己的未来。

  考考你

  ①下列比赛适合在海南三亚开展的`是()

  A冲浪B滑雪C溜冰D赛马

  ②阿拉法特经常以白色的长袍和头巾出现在荧屏上,其衣着的目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

  A美观大方B反射阳光C遵守教规D抵挡风沙

  ③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喜欢吃鱼B新疆人爱吃羊肉抓饭

  C南方地区房屋屋顶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运动

  ④家具厂接*市区,主要考虑的是()

  A市场B能源C原料D交通

  ⑤牛奶厂的布局首要考虑的条件应该是()

  A消费的人口是否够多B交通是否便利

  C草地是否茂盛D电能是否充足

  ⑥郁金香与风车是下面哪个国家的象征()

  A中国B美国C荷兰D西班牙

  ⑦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巴西---足球B西班牙----斗牛C波兰---风车D***---驼队

  ⑧公司派你去销售一种保暖性能极强的羊绒大衣,你可能会前往哪个城市()

  A哈尔滨B昆明C广州D海口

  ⑨蒙牛乳业的总公司可能在哪个省区()

  A黑龙江B新疆C**D内蒙古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9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探究学*、角色扮演等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原,面积达560万*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尼日利亚高高高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 生] 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2]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

  [教师投影演示] 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

  [过 渡]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动4]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均每*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第二课 时 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的兴趣,调动求知欲)

  [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每 年每 天每小 时每 分 钟每秒8000万人219028人9126人152人2.5人[结 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 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 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学生表演、教师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各小组成员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以扩展认识。(学生小组讨论,一方面可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略

  [质 疑]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讨 论] 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过渡提问]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评价并加以鼓励,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讨 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页阅读材料)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引导、补充,让学生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及目标

  [拓 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2、[过 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活动2]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不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学生辩论] (略)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 渡]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中国,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却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几大人种。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图鉴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自由发言] (略)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肤 色头 发面 部体 毛主要分布地区白种人浅波 状鼻高、唇薄多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黄种人黄 色

  棕 色黑 直扁*中 等东 亚黑种人黑 色卷 曲嘴唇厚少非洲、大洋洲、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探讨的四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

  1、“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学生大多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演示

  教学效果

  (三)

  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请一位黄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北美洲与南美洲、亚洲分界图

  5、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6、“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等、 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方法,促进学生学*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

  竞赛活动 巩固练*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⑵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⑶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

  2、把各组的得分写入表格,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任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图片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对答对的同学会给予掌声鼓励)

  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五)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了那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13

  1、学生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⑵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⑵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⑶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州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3、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四四方方一张纸,世界各地都容纳,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学*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学*:

  读图1—7和图1—8,思考:

  (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

  (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

  (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

  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

  鸟瞰图—*面图—地图

  学*任务(二)地图的分类

  1、自主学*:读第7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山东省河流分布图》各属于哪一类

  地图?

  :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接下来是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阅读地图内容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

  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任务(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学*:读课本第7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A·

  B·

  右图中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指向标地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箭头前方为北,后方为南;箭头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正北方

  通过实践明确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图

  2、指向标太小可放大

  3、为求精确可*移指向标

  学*任务(四)比例尺

  1、自主学*:请大家自主学*第8、9页,完成下列问题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种形式表示。三种表示方式的转换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小

  表示内容详略

  (1)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3)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实际范围

  内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简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详细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医院在学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从水电站步行到学校,速度为每分钟50米,则大约分钟可以到达。

  解析:(1)首先要看地图上有无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所指的

  北方确定方向,把指向标*移到学校,可判定医院在学校的东南方。

  (2)先量得水电站到学校的图上距离为2cm,代入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离/速度(400/50=8)即得出时间。

  答案:(1)东南方(2)8分钟

  2、下列四幅图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说来,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故D符合题意。

  3、完成教材10页活动题1、2、3、4、5。

  充分用好图中的比例尺数据,并可提供没有比例尺但图幅大小相同但范围明显不同的两幅地图来对比,以深化认识。

  通过减0后明确1厘米代表的实地范围,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了学会看地图,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五、巩固练*,达标检测:

  能力训练P7基础巩固:2、3、4、5综合运用1、2、4、5

  六、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一)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2、分类

  (二)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简略的关系

  这节课重点在比例尺,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在学*过程中稍一粗心就会做错,所以这节课重在理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得出结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4

  学*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难点: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

  学*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学*任务(二) 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填下表。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热爱地球的情感

  [知识和能力]

  1.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的差异。

  2.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的差异。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的差异。

  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

  设计意图

  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己的向往切入,活跃气氛,启发思维。

  内容

  自由介绍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向往的家庭状况(可引导学生从收入途径、支出方式、居家设施、餐饮等方面介绍)。

  小结

  总结归纳每位学生家庭经济存在差距的方面和差距的大小。

  讲述

  国家及地区间也存在着这些差距,我们根据这些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类。

  活动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图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地区分布的差异。

  过程:(1)各组学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试解释“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活动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间的发展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的差异。(教师规定甲组学生代表发达国家,乙组学生代表发展中国家)

  过程:甲、乙两组学生之间模仿“南北对话”进行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南南合作”交流与合作。(要求学生注意记录)

  内容:把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成发达和不够发达两大类。

  (1)甲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

  (2)乙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3)全体学生自由发挥:用其他事实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的差异。

  (4)各组学生提出各自所代表国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取长补短。(出示下表)

  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率(%)

  美国

  2.9

  中国

  11.0

  日本

  1.4

  新加坡

  8.7

  加拿大

  2.8

  韩国

  7.3

  德国

  1.4

  印度

  8.6

  法国

  1.5

  印尼

  7.2

  意大利

  1.2

  巴西

  4.2

  (5)学生读上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的差异。

  (6)乙组学生提出发展中国家中各国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取长补短。

  教师总结:(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生活水*、生产力、进出口商品、对外贸易额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悬殊,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都较快,如中国。

  活动三:寻求缩小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的差异,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放开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树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观念。

  过程:(1)讨论国际上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的差异。

  (2)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作鼓励性评价。

  课外活动:家乡的巨变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认识家乡,从家乡的发展看祖国的发展

  内容:(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方式,搜集当地的资料,完成下表。

  20年前

  10年前

  现在

  设想10年后

  饮食

  居住

  交通状况

  着装

  其他

  (2)写出调查报告小论文“家乡的巨变”。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扩展10)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菁选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合集15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让我们一起来学*写计划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1

  一、 学生基本情况

  初一年级有两个班,40班和41班,40班有95人,41班有93人。文化生都是经过严格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学*态度比较端正能较好的遵守课堂纪律,而体育生成绩太差,自信心不足。文化生虽然基础较好,但年龄小,自制力差,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这个学期集中精力抓纪律,想尽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兴趣,有兴趣产生动力。尽而提高全体同学的生物成绩。

  二、 教材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材内容共三单元即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部分生物与细胞,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包括第一章认识生物和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等单元的教学活动,应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依存。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包括四个章节。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认识到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包括动植物

  细胞在内的绝大多数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内含有遗传信息,细胞能够生长和分裂,细胞通过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构成生物体。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六章内容。本单元应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认识生物圈中的基本类型;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从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碳氧*衡等方面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方面:

  知道人类起源和发展与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了解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验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惯。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展在植物栽培等方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有新的观点出现。启迪学生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惯;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四、主要措施

  1、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方面

  参加政治学*,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多阅读,多搜集资料。不断丰富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更新观念,改进教法

  生物课主要讲一些有生命物体知识,内容抽象,单凭兴趣不够,应该进一步加强实验课教学。

  3、 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高授课水*。

  4、 信息反馈

  加强备、批、改,做到背学生、背知识、背教法,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不断征求各方面意见,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2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有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在简短的导语之后,以三字经的形式编写识字课,既认了字,又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接着,编排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在语文园地里,安排读读背背中有反映温馨家庭生活的短诗《鞋》;口语交际安排讨论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

  识字二借鉴传统的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利用三字经的押韵上口,好读易记的特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传统的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

  《看电视》这首小诗描述了一家四口看电视时的情景。折射出家庭的温情和尊老爱幼的风尚。整首诗以奇妙贯穿全篇,首尾呼应,内容生动有趣。

  《胖乎乎的小手》课文通过一张画着胖乎乎小手的画,夸奖了兰兰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质。

  《棉鞋里的阳光》是这一单元又一篇充满家庭温暖的文章。文中的小峰看到妈妈对奶奶的细心体贴的'照顾,想到为奶奶晒棉鞋,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

  《月亮的心愿》以月亮的心愿变化为线索,赞美了珍珍对妈妈的关心和体贴。

  《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意在让学生发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识记下面我会认中的字,把学过的识字方法及时运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4个生字,会写30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家庭中幼爱长,长爱幼的深情,并从中受到教育,懂得关爱他人。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使学生喜爱诗歌。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掌握本单元的生字,一类生字要求读准、写正确,会用新词说话。

  2、理解本单元内涵,培养学生从小学会热爱家人、朋友的美好情怀,做一个善良懂事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3、养成从小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4、说一说好孩子、好学生应该具有哪些优良。

  四、课时安排

  《识字二》一课时

  《看电视》两课时

  《胖乎乎的小手》两课时

  《棉鞋里的阳光》两课时

  《月亮的心愿》两课时

  语文园地二两课时

  活动课时两课时

  共十三课时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3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兴趣不高,应付学*。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30课时)

  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 3课时

  第二章 探索生命 3课时

  第三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课时

  第四章 生物体的组成 4课时

  第五章 绿色植物的一生 10课时

  第六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7课时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党的教学方针,以“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为原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生物,能够对生物有更深化的理解并且初步把握学*生物的方法,能从生物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知识经济时期所需要的人才。注意学生的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结合各班学生实际,创造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水*。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教学管理目标

  1、让学生把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消费、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使学生了解人类的进步与生物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热爱科学的态度,并为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

  3、激发学生学*爱好。精心想象#工作计划# 导语,激发学生爱好;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爱好;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爱好;精心诱导、强化教学,激发学生爱好。

  4、要提高教学水*。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纯熟。

  四、主要措施:

  1、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想象和施行。

  2、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意学生不同的学*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浸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4、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想听并听懂。

  5、管好班级的纪律和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5

  一、教学总目标

  1、认识生物的主要分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植物物的生殖大多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二)学生情况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兴趣浓厚。七年级学生对生物知识还是新知识,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学*生物知识的热情。

  三.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

  (二)方法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法:

  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法:

  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5、综合学*法: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21周)

  七年级上册生物共三单元十章内容,各章计划用时: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第1周)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2-3周)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4-7周)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8-11周)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12-13周)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14-16周)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17周)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18周)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衡(第19周)

  第六章挨家爱护植被,绿化祖国(20周)

  总复*(第21周)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和深入贯彻《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增加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转变学*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为主动探究式学*为突破口。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教学任务

  1、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过去一年的教学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教学新成果。

  4、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过去一年中的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三、学生情况分析

  今年我担任八年级(1,2)班生物学的教学任务。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部分学生对本科的学*兴趣浓厚。但是也有不少同学缺乏学*兴趣,不愿意学*,所有要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综合素养,还有较大的'难度。

  四、教学总目标要求

  在新课标下,我们生物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2)养成科学思维的*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1、知识: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2、能力:

  (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认识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但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科学来解决。五、主要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实施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生物的乐趣如:进行课堂比赛等;教学手法灵活、应变,这样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3、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并提高其质量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4、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应重视以下五种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法: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法: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5)综合学*法: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7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包括《识字一》和四篇课文以及一个语文天地。

  《识字一》的八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现象,构成了一幅春景图,引人进入春天的美好境界。可以在学生正确识字读词的基础上,用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及其它比较典型的春天景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上的景物。然后开展捉迷藏游戏,让学生找一找图片中藏着识字一中的哪些词语,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说说理由。学生能比较容易的从图片中找到与景物相对应的词语,在说明理由中理解词意,这样达到将文与图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明白词意,使春天像一幅幅图画印在学生脑子里的。

  《柳树醒了》通过春雷、春雨、春风、春燕与柳树的活动,写出了柳树在春天到来时的变化。

  《春雨的色彩》通过对春天色彩的描写,反映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春晓》寥寥几笔通过对鸟鸣及落花的描写,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及春来春去的变化勾勒得淋漓尽致。这几课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从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了解春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将课文语言转化为画面,使春天里柳树、小草、桃树、油菜及花开花落的变化变成一幅幅图画存储在学生头脑中。

  《***爷爷植树》及《村居》则写出了植树、放风筝等春事。这两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知道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了解在这个时节人们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认会写一类生字,会认二类生字;2、达到情感体验,感悟春天的美丽,并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热爱春天和自然的`情感;

  3、懂得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

  4、找春天观察春天的景色,发现:冰雪融化了,小草发芽了,柳树抽出了嫩嫩的枝条,鸟儿在枝头上歌唱,春风拂面,花儿争相开放,春雨淅沥沥的下,天气暖和了,人们脱下了棉衣,来到田野里郊游、放风筝、种树、种花

  5、画春天,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春天。

  下一页更多精彩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6、讲春天搜集描写春天的词语及句子或是古诗和儿歌描绘美好的春天

  7、我的发现

  a、迎着三月的春风,学雷锋,做好事

  b、3月8日,献给妈妈一份爱心

  c、3月12日,去植树,许下童年的心愿

  d、去野外郊游,学*放风筝

  e、推荐读课外书及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

  1、准确掌握本单元的生字,一类生字要求读准,写正确,会用新词说话。

  2、理解本单元的内涵,培养学生建立起热爱春天和大自然的情感。

  3、懂得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

  4、讲春天搜集描写春天的词语及句子或是古诗和儿歌描绘美好的春天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内容浅显易懂,目标明确。无论是三字经所讲的道理还是儿歌、课文中蕴涵的道理相信学生都能读懂,但要落实到实处,不把孝敬父母,作为口号,而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更重要的是不要把本单元的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而是要把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上出语文味。《识字2》用三字经的形式告诉学生对待家长的正确态度,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可以尝试让学生丰富里面的内容,比如:请你联系自己的经历说一说父母教,认真听。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又练*了口语表达,为写作奠定基础,而且也把道理落实到了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也都反映了生活中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而学*这些课文时,我们除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把课文的内容也用简练的三字经来概括,感受语言的精炼。此外,我们还可以把每一课的教学与语文园地结合起来,把口语交际分散在每一节课上。还可以让学生练练笔,尝试写一些我爱我家的小故事,小诗等。也可以像第一单元一样,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

  五、课时安排:

  《识字一》1课时

  《柳树醒了》2课时

  《春雨的色彩》2课时

  《***爷爷植树》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语文园地一2课时

  活动课时2课时

  一共十三课时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生物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把学生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与此同时,激发他们多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现象,并能积极参加绿化、美化环境的活动与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爱护卫生等实践活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大部分对本课的学*兴趣浓厚。但是,学生刚步入初中,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的繁多复杂,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兴趣不高,应付学*,对学*生物学这科不够重视,对老师布置的作 业不认真完成,没有做到课前预*,课后复*。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素养方面:基础知识要做到较好的掌握。

  (2)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通过这一学期的生物课程的学*,能够建立一种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够增强环保的意识,积极爱护环境,初步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环境观。

  四、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学校课时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如下计划。

  1、(9.11-9.15) 致同学们;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2、(9.18-9.22)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二课时);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3、(9.25-9.30) 第一单元第二章 第三节;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练*使用显微镜(二课时);

  国庆放假(10.1-10.8) 假期复*作业

  4、(10.9-10.13) 月考与成绩评析;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植物细胞(二课时);

  5、(10.16-10.20) 第三节 动物细胞;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6、(10.23-10.27)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7、(10.30-11.3) 期中复*(单元检测、期中检测)

  8、(11.13-11.17) 期中复*与期中考试(前2个单元)

  9、(11.20-11.24) 期中评卷;第三单元第一章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二课时);

  10、(11.27-12.1) 第二节 种子植物;第二章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二课时);

  11、(12.1-12.8)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二课时);

  12、(12.11-12.15)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二课时)

  13、(12.18-12.22) 复*与月考;

  14、(12.25-12.29)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二课时);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二课时);

  15、(1.4-1.5)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二课时);第六章 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

  17、(1.8-1.12) 总复*

  18、(1.15-1.19) 总复*

  19、(1.29-2.2) 总复* 期末考试与评卷

  六、教学措施(应对策略和教学设想)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兴趣,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2、做好演示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3、学*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5、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6、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课后复*,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7、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衡发展。

  8、继续深入学*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已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9、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10、为探究性学*创设情景。

  11、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1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

  13、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14.每个单元测验一次,随时检查学生的学*情况。

  15、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需求。

  16、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7、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的方法和技巧。

  18.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争取把当天学*的知识消化.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总之,通过本学期教育教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应的能力,以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努力在期末考试的检测中考个好的成绩,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卷。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是让学生了解昨天,让他们知道祖国的春天是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热爱、珍惜。课文《画家乡》是让学生感受今天,让他们知道伟大的祖国是多么辽阔,是多么美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激发他们热爱自己家乡的热情。诗歌《快乐的`节日》是让学生展望明天,让学生在珍视今天的同时,快快乐乐地拥抱更美好的明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1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感受生活的甜美和幸福,知道祖国的春天来之不易。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句子的语气。

  3、让孩子借助拼音浏览本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教材内容,并提示学生围绕幸福生活的专题,主动发现、收集有关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1、识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欣赏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抓住美的语言,获得美的享受;欣赏美的行为,培养美的情操。

  四、课时安排:

  《识字6》1课时

  《吃水不忘挖井人》2课时

  《王二小》2课时

  《画家乡》2课时

  《快乐的节日》2课时

  《语文园地六》2课时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期的生物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兴趣有较大的改善,具备一定的学*技能,

  对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其中有一批学*较优秀的学生,需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可望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后进面还较大,实验和学*的*惯较差,应对这些学生多关心、多指导、多督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紧教学落实,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根据新的课改要求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从第8章、人体的营养”到“第14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共七章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其中第9章到第11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而第11章和第12章是生物学内容是社会讨论和考试的热点。通过教学改革落实“双基”,发展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四、教育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要求达到以下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8)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方法及其措施

  (1)、认真分析了解学生情况,熟悉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学*动态和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拟订教学计划。

  (2)、采用多种措施,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多实施生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喜欢生物,主动地学*生物。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好实验课。课前教师要自己先做一次,熟悉实验操作,课上认真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通过实验来体验探究过程,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结,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出、马上解决,争取把当天学*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6)、每一章测验一次,随时关注、检查学生的学*情况。

  (7)、期中、期末认真组织学生复*,争取在考试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取得好成绩。

  (8)、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做一次教学质量调查,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11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包括《识字7》、《小白兔和小灰兔》、《两只小狮子》、《小伙伴》、《手捧空中花盆的孩子》,这些课文都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专题编排的。识字课选的是与品质有关的对子;课文写的是具有好品质的主人公:爱劳动的小白兔,练本领的小狮子,用实际行动帮助小伙伴的安东,诚实的孩子雄日。口语交际的话题也是围绕诚实展开的。在学*本组教材之前,要引导学生读读导语,并浏览本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带领孩子们走进故事中人物的'生活,使学生通过读故事,感悟故事内容,从中受到教育,愿意做一个好孩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认识本单元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30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不带注音的短文,让孩子尝试着自己阅读、借助图画或其他方式认生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成就感。

  4、通过本单元的学*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通过读故事从中受到教育,有做个好孩子的想法。

  三、教学重难点:

  1、准确掌握本单元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本单元的学*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做个好孩子的想法。四、课时安排:

  《识字7》1课时

  《小白兔和小灰兔》2课时

  《两只小狮子》2课时

  《小伙伴》2课时

  《手捧空中花盆的孩子》2课时

  《语文园地七》2课时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12

  指导思想:

  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原则和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逐步使学生养成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和情感;提高观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综合概括的能力;树立生活与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观点。

  教学任务和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七年级)课程的学*,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掌握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及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

  4、掌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会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2、学会设计对照试验,会控制实验变量、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3、尝试收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4、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学会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5、能够解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热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3、认同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了解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善用可以为人类造福,滥用则会贻害无穷,确立全面的、辩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我任教七年级4个班的生物教学。我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如下:

  一方面,经过小学科学的学*,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不少同学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七年级的生物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对生物学*的方法掌握不足,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在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是学**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好奇心有余而自觉性不足,学*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激发学*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引导、学*方法指导,特别是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端正学生态度、学*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争取学业水*测试取得好成绩。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要学*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课本,本课本包含三个单元,十章,23节,共计35课时内容,其中实验15个,包含1个调查实验,4个探究实验,9个操作实验和1个设计实验。生物学*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学方法和措施

  (一)备课标、备教材。

  1、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备学生。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做到因材施教,使优生得到发展,差生得到提高。

  4、定期举行单元考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效果,做到查遗补漏。

  (三)备教法、备学法。

  1、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瞄准教学目标,灵活采取自学指导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法、合作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发现法、检测反馈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5、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创造条件力争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探究和资料分析等活动。

  (四)备教学流程。

  1、精细设计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自主学*做好引领,为探究性学*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

  2、注意知识教学、分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13

  一、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兴趣,指导学*方法。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学*态度端正,积极性高,能主动自觉地学*;但普遍学生基础差,并有个别极差的学生。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确定三基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的

  3、备教法、备学法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最优教学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4、备作业

  要精选*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四、教学要求: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14

  本学期,得到学校领导和各班主任的信任,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生物教学,为了顺利完成这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学生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刚步入初中,没有生物知识的基础。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但从学*情况来看,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学*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应付学*,整体学*成绩比较差;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二、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需求。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争取把当天学*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6。每个单元测验一次,随时检查学生的学*情况。

  7。期末认真组织学生复*,争取在期考中取得好成绩。

  总之,通过本学期教育教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应的能力,以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15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总目标

  在新课标下,生物课程要实现以下几点: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三、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分析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兴趣不高,应付学*;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四、具体措施

  1、深入学*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9、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