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菁华3篇)

首页 / 课件 / | 语文,课件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1

  一、教材分析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教材共安排了四篇文章。《詹天佑》讲的是清朝末年的事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怀念母亲》学生缺乏现实体验,所以读通读顺难度比较大,而且这两篇是精读课文,在读畅通上要求更高,所以重点指导这两课的朗读过关。《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内容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相对简单,朗读困难不大。

  二、课型

  单元整体识字读文过关课

  三、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19个生字,认读46个词语。

  2. 读通读畅《詹天佑》、《怀念母亲》,正确朗读《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

  3.重点指导难读的段落。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识字、读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读文的能力。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昨天的读书情况(问答式)

  读导读,明确本单元的目标

  1.自主读文,做到三标。

  第一步:标自然段、标生字、标词语(预*时完成),下面同学们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词读两遍。

  第二步:小组内互查生词,然后老师出示生词抽查读(以小组为单位2),有针对性的集体正音。

  2.自主识字,音形对应。

  学生自主认读方格中的字,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清字形,还可以在桌上写一写、记一记。

  3.正音书写,正确规范。

  第一步:出示方格中的字,学生认读。

  第二步:指导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

  结合一帆书法课堂,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朦”:强调右边下半部分的书写。

  “庸”、“凄”:强调笔顺。

  观察+练写+评+再练写

  第三步:自己练写其他字。

  4.练读课文,读通读熟。

  自由读本单元四篇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认为最难读的句或段标出来。

  小组内查读难读段,老师以小组为单位抽查1(生)。

  5.检查指导,以学定教。

  (1)听写词语:朦胧、凄凉、居庸关

  (2)查读文情况

  ①《詹天佑》第4自然段

  ②《怀念母亲》第2自然段

  ③《彩色的翅膀》第12自然段

  ④《中华少年》第3小节

  6.整体感知课文:

  浏览课文,思考:

  (1)《詹天佑》这篇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叙述了修筑铁路的过程。

  (2)概括《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不计其数、千里迢迢”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维护生态*衡,保护人类共有家园的意识。

  3、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要点,了解知识,并注意这类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知道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难点: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板题:20、意想不到的灾害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哪些是意想不到的灾害?课文写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灾害?

  (2)为什么称它们是“意想不到的灾害”?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二读课文,填写表格。

  三、检查交流。

  1、课后生字表组词读。

  重点正音:蟾蜍泌

  重点字形指导:蟾滥

  2、课后词语表中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3、交流表格填写情况。

  4、小结:通过对课文的读和表格的填写,你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板书:维持生态*衡是多么重要

  四、深究原因。

  1、导入:为什么说维持生态*衡十分重要?

  (1)什么叫生态*衡?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句子,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衡。

  A、“不论什么动物”你怎么理解?(不管是有益的动物还是有害的动物。)

  B、指导朗读。

  2、为什么必须要保持*衡?

  出示句子: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泛滥成灾。

  (1)理解“泛滥成灾”。

  (2)联系表格和课文内容,用“()在()泛滥成灾,就是因为人们只想到(),没想到()”说话。

  (3)可见,即使是有益的动物,如果无限制地(大量繁殖),也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害)。因此,我们要努力(维持生态*衡)。

  (4)那如果螃蟹、蟾蜍数量太少了或灭绝了,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3、举例说明一种动物(有益或有害)太多或太少,甚至灭绝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害?

  五、课堂练*。

  1、完成课作1、2、3题。

  2、谈谈收获: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是怎样的?

  填空:读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一要(把握文章介绍的知识要点),二要(琢磨文章的词句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2、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

  二、琢磨文章词句。

  1、自由读课文,体会,圈出重点词句。2、反馈交流:

  (1)不计其数的螃蟹,在26000公顷的稻田上咬稻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了重大损失?

  A、“不计其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螃蟹泛滥成灾。)

  B、用“重大”修饰损失,说明什么?

  C、指导朗读。

  (2)农田里,草丛中到处都是蟾蜍,它们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对澳大利亚的动物世界造成了威胁。

  A、“到处”写出了什么?(蟾蜍泛滥成灾)

  B、“受到毒害”与“造成了威胁”互换可以吗?为什么?

  (因为蟾蜍在农田里、草丛里活动,家畜也常在这些地方活动,有直接影响,所以文中说“受到毒害”;别的动物不生活在农田里、草丛里,所以文中说“造成了威胁”。二者在程度上有差别,课文作了准确的区别。)

  C、指导朗读。

  (3)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衡。

  (4)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疾病等,这使得动物的数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一旦失去某一种制约因素,动物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泛滥成灾。……

  三、再理思路,概括段意。

  (1)(2)║(3)(4)║(5)║

  1、味道鲜美的螃蟹会造成灾害。

  2、庄稼的卫士蟾蜍也会造成灾害。

  3、分析上述造成灾害的原因,说明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完成课作第5题。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五、课外拓展延伸。

  1、阅读《蛇与庄稼》

  (1)自读,绘制食物链图,说说相互之间的制约作用。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说说文中那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2、课外收集一份有益动物成为有害,或有害动物为人类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们吃光了》或自由选题,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衡的短文。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课文内容,学*字词,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

  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9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菁华3篇)(扩展1)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菁华3篇)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不计其数、千里迢迢”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维护生态*衡,保护人类共有家园的意识。

  3、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要点,了解知识,并注意这类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知道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难点: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板题:20、意想不到的灾害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哪些是意想不到的灾害?课文写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灾害?

  (2)为什么称它们是“意想不到的灾害”?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二读课文,填写表格。

  三、检查交流。

  1、课后生字表组词读。

  重点正音:蟾蜍泌

  重点字形指导:蟾滥

  2、课后词语表中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3、交流表格填写情况。

  4、小结:通过对课文的读和表格的填写,你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板书:维持生态*衡是多么重要

  四、深究原因。

  1、导入:为什么说维持生态*衡十分重要?

  (1)什么叫生态*衡?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句子,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衡。

  A、“不论什么动物”你怎么理解?(不管是有益的动物还是有害的动物。)

  B、指导朗读。

  2、为什么必须要保持*衡?

  出示句子: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泛滥成灾。

  (1)理解“泛滥成灾”。

  (2)联系表格和课文内容,用“()在()泛滥成灾,就是因为人们只想到(),没想到()”说话。

  (3)可见,即使是有益的动物,如果无限制地(大量繁殖),也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害)。因此,我们要努力(维持生态*衡)。

  (4)那如果螃蟹、蟾蜍数量太少了或灭绝了,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3、举例说明一种动物(有益或有害)太多或太少,甚至灭绝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害?

  五、课堂练*。

  1、完成课作1、2、3题。

  2、谈谈收获: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是怎样的?

  填空:读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一要(把握文章介绍的知识要点),二要(琢磨文章的词句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2、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

  二、琢磨文章词句。

  1、自由读课文,体会,圈出重点词句。2、反馈交流:

  (1)不计其数的螃蟹,在26000公顷的稻田上咬稻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了重大损失?

  A、“不计其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螃蟹泛滥成灾。)

  B、用“重大”修饰损失,说明什么?

  C、指导朗读。

  (2)农田里,草丛中到处都是蟾蜍,它们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对澳大利亚的动物世界造成了威胁。

  A、“到处”写出了什么?(蟾蜍泛滥成灾)

  B、“受到毒害”与“造成了威胁”互换可以吗?为什么?

  (因为蟾蜍在农田里、草丛里活动,家畜也常在这些地方活动,有直接影响,所以文中说“受到毒害”;别的动物不生活在农田里、草丛里,所以文中说“造成了威胁”。二者在程度上有差别,课文作了准确的区别。)

  C、指导朗读。

  (3)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衡。

  (4)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疾病等,这使得动物的数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一旦失去某一种制约因素,动物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泛滥成灾。……

  三、再理思路,概括段意。

  (1)(2)║(3)(4)║(5)║

  1、味道鲜美的螃蟹会造成灾害。

  2、庄稼的卫士蟾蜍也会造成灾害。

  3、分析上述造成灾害的原因,说明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完成课作第5题。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五、课外拓展延伸。

  1、阅读《蛇与庄稼》

  (1)自读,绘制食物链图,说说相互之间的制约作用。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说说文中那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2、课外收集一份有益动物成为有害,或有害动物为人类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们吃光了》或自由选题,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衡的短文。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2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课文内容,学*字词,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

  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9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菁华3篇)(扩展2)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 (菁华3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1)少年经历的困难。

  ①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湿气。

  ②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③这条山道的前方,仍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以上是环境方面的困难。

  ④还是算了吧!

  ⑤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⑥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以上是自我的困难:少年的情绪有了波动,有怀疑,有气馁;有身体上的疲劳。

  (2)少年战胜困难。

  ①“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在中出现了三次;

  a、第一次作为祖母的话出现,是少年翻山的原因。

  B、第二次是少年的动力。

  c、第三次让少年获得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②“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是的主旨所在。

  (3)少年一定能翻过那座山,看到大海。

  结尾,表明少年已坚定了信念,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4、请同学们读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

  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你还有此类励志故事吗?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联系自身来畅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相信同学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总结一下作为经验积累哟。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菁华3篇)(扩展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派,**全*。)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菁华3篇)(扩展4)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 (菁华3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1)少年经历的困难。

  ①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湿气。

  ②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③这条山道的前方,仍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以上是环境方面的困难。

  ④还是算了吧!

  ⑤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⑥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以上是自我的困难:少年的情绪有了波动,有怀疑,有气馁;有身体上的疲劳。

  (2)少年战胜困难。

  ①“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在中出现了三次;

  a、第一次作为祖母的话出现,是少年翻山的原因。

  B、第二次是少年的动力。

  c、第三次让少年获得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②“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是的主旨所在。

  (3)少年一定能翻过那座山,看到大海。

  结尾,表明少年已坚定了信念,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4、请同学们读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

  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你还有此类励志故事吗?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联系自身来畅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相信同学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总结一下作为经验积累哟。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1)少年经历的困难。

  ①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湿气。

  ②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③这条山道的前方,仍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以上是环境方面的困难。

  ④还是算了吧!

  ⑤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⑥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以上是自我的困难:少年的情绪有了波动,有怀疑,有气馁;有身体上的疲劳。

  (2)少年战胜困难。

  ①“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在中出现了三次;

  a、第一次作为祖母的话出现,是少年翻山的原因。

  B、第二次是少年的动力。

  c、第三次让少年获得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②“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是的主旨所在。

  (3)少年一定能翻过那座山,看到大海。

  结尾,表明少年已坚定了信念,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4、请同学们读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

  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你还有此类励志故事吗?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联系自身来畅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相信同学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总结一下作为经验积累哟。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菁华3篇)(扩展5)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5)份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1

  一、教学目标:

  1、学*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难点:体会写法,感受语言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3、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

  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不计其数、千里迢迢”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维护生态*衡,保护人类共有家园的意识。

  3、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要点,了解知识,并注意这类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知道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难点: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板题:20、意想不到的灾害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哪些是意想不到的灾害?课文写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灾害?

  (2)为什么称它们是“意想不到的灾害”?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二读课文,填写表格。

  三、检查交流。

  1、课后生字表组词读。

  重点正音:蟾蜍泌

  重点字形指导:蟾滥

  2、课后词语表中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3、交流表格填写情况。

  4、小结:通过对课文的读和表格的填写,你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板书:维持生态*衡是多么重要

  四、深究原因。

  1、导入:为什么说维持生态*衡十分重要?

  (1)什么叫生态*衡?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句子,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衡。

  A、“不论什么动物”你怎么理解?(不管是有益的动物还是有害的动物。)

  B、指导朗读。

  2、为什么必须要保持*衡?

  出示句子: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泛滥成灾。

  (1)理解“泛滥成灾”。

  (2)联系表格和课文内容,用“()在()泛滥成灾,就是因为人们只想到(),没想到()”说话。

  (3)可见,即使是有益的动物,如果无限制地(大量繁殖),也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害)。因此,我们要努力(维持生态*衡)。

  (4)那如果螃蟹、蟾蜍数量太少了或灭绝了,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3、举例说明一种动物(有益或有害)太多或太少,甚至灭绝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害?

  五、课堂练*。

  1、完成课作1、2、3题。

  2、谈谈收获: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是怎样的?

  填空:读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一要(把握文章介绍的知识要点),二要(琢磨文章的词句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2、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

  二、琢磨文章词句。

  1、自由读课文,体会,圈出重点词句。2、反馈交流:

  (1)不计其数的螃蟹,在26000公顷的稻田上咬稻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了重大损失?

  A、“不计其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螃蟹泛滥成灾。)

  B、用“重大”修饰损失,说明什么?

  C、指导朗读。

  (2)农田里,草丛中到处都是蟾蜍,它们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对澳大利亚的动物世界造成了威胁。

  A、“到处”写出了什么?(蟾蜍泛滥成灾)

  B、“受到毒害”与“造成了威胁”互换可以吗?为什么?

  (因为蟾蜍在农田里、草丛里活动,家畜也常在这些地方活动,有直接影响,所以文中说“受到毒害”;别的动物不生活在农田里、草丛里,所以文中说“造成了威胁”。二者在程度上有差别,课文作了准确的区别。)

  C、指导朗读。

  (3)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衡。

  (4)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疾病等,这使得动物的数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一旦失去某一种制约因素,动物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泛滥成灾。……

  三、再理思路,概括段意。

  (1)(2)║(3)(4)║(5)║

  1、味道鲜美的螃蟹会造成灾害。

  2、庄稼的卫士蟾蜍也会造成灾害。

  3、分析上述造成灾害的原因,说明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完成课作第5题。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五、课外拓展延伸。

  1、阅读《蛇与庄稼》

  (1)自读,绘制食物链图,说说相互之间的制约作用。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说说文中那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2、课外收集一份有益动物成为有害,或有害动物为人类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们吃光了》或自由选题,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衡的短文。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3

  教学目标:

  通过“散读——朗读——齐读”等形式的读,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的道理。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募”与“墓”“幕” “慕”的字形;“聊斋”“姑妄”“铁耙”“坑穴” “无奈”的注音;多音字“涨” “模”;理解“颇负盛名”、“逻辑推理”、“屹立不动”的含义。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怎样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这句话的含义。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导入,请同学们讲讲纪晓岚这一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学生概述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对《河中石兽》一文的解说和运用现今的例子,告诉我们: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文中教书先生和老水手讲述寻找石兽的理由。

  重点品味的段落:第四段、第五段、第七段和第十段。

  分析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

  2、为什么人们和教书先生找不到石兽?

  3、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水手是怎样具体分析寻找石兽的原理?

  4、课文为什么还要举“西双版纳”的事例?

  5、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画一幅连环示意图,表示出水中石兽向上游“走”的过程。

  突破口;

  正确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四、口语训练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五、延伸体味

  请2——3个同学交流生活中“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4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图片、配乐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群孩子,他们因为先天的或后天的某些原因,永远告别了光明与色彩,一生笼罩在黑暗中。(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有关盲童的录像资料)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生活永远也不再有希望,但是善良的人们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带他们在“指尖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希望。

  板书课题:指尖的世界

  2.齐读课题,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1)读准确,读通顺。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检测初读情况。学*会认字。

  3.再读课文。复*会认字,学*会写字。

  提示:(1)读流利,知内容。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生再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理清脉络。

  三、品读课文,走*“指尖的世界”

  出示阅读提示: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段落,做上记号,读一读,在脑中想象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全班交流。(学情预设,重点指导朗读及体会)

  (1)“虽然孩子们看不见阳光,看不见绿树,看不见日日进出的朱红色校门和里面一片多彩的天地……但是,他们体会到了,身上那暖暖的感觉是太阳给的;走*那些小树,能闻到叶子的清香;靠*花园,能闻见花的香甜;他们知道,操场的尽头有一个音乐喷泉,那里有美妙的音乐和欢快的水珠一起舞蹈。”

  这段话用一系列的排比,用看不见与能闻、能听的对比,表现出盲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快乐。学生对这种快乐可能较难理解,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联系课前他们查找的资料及之前观看的录像,两相对比,让学生明白在盲人学校里的孩子也是快乐的。

  练*用“虽然孩子们看不见……但是,他们……”说话。想象盲孩子们在学校的其他生活情形,再指名朗读。

  (2)“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提示:他可能在想什么?如果此刻你在他旁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3)“有时,孩子们还玩儿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联系学生踢足球的经验理解:正常人踢足球不难,可是对于盲童来说,奔跑就很困难了,更何况去踢球。但是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玩得非常开心。让学生体会盲孩子因为自己也能踢球而产生的自豪感、快乐感,想象画面,激情地朗读。

  四、布置作业

  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自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2.生质疑。

  3.教师梳理,能够由学生互相解答的不必讲解,难懂的准备讨论。

  二、深入理解,走进“指尖的世界”

  1.“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善良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关爱盲人的人,为盲人教育工作奔走奉献的人。“美好的心灵”指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

  (课件:补充**盲人学校德籍女校长的资料以及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他们善良美好的品质,受到思想的熏陶。)

  师:带着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2.“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长廊”指什么?学校。板书:学校

  为什么把学校比作一条长廊?

  理解:学校就是教育孩子认识世界,走向生活的长廊。

  课题为“指尖的世界”,现在你如何理解?

  盲孩子失去眼睛,他们看不见,他们最直接地感知事物、生活的方式就是触摸。通过双手读书学*,弹琴画画。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3.“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指什么?

  指的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他们“曾经想过”什么呢?而他们“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又指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盲孩子虽然看不见这个多彩世界,但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路人的帮助,或许是清晨凉爽的微风,依然能让他们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美。体会这句话告诉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要有乐观的心态。

  板书:自信、乐观

  幸福的生活

  三、扩展延伸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可以谈向盲孩子学*乐观、自信地面对学*与生活;可以谈盲人成功的事迹……

  2.总结: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布置作业

  1.复*会写字。听写。

  2.写下你读后的感想。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4.写一条公益广告,号召人们加入到关爱残障人的行动中来。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 5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