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

  (一)、导入

  一说起古代诗歌,我们很自然想起建安风骨、大唐气象。在大唐的诸多诗人当中,李白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要给大家提起李白,我想要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还是一个剑客,他“十五好剑术,”曾经“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的诗句。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经做过非常生动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到,衣袂翩翩的诗仙李白,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超拔不群,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一起来学*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课文探究

  1、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2、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3、主题探讨

  怨恨说——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归隐说——政治失败,理想破灭,心灰意冷,只好放荡不羁,高喊“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理想说——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人格伟大说——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情。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人生经历对照说——题以留别为名,离别就有离别之情呀,留赠则有留赠的感叹呀。写梦实为写人生经历,离别的怨恨情仇而又不可直言,只好比兴而言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乘风而至君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人生如梦,做官也是梦,故云“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临别以人生感悟作为赠言:“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二入长安这一段“攀龙附凤”的经历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索此诗内容的必由之路,而李白诗歌富于比兴的特点。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幻的奇景、光华灿烂的仙境,从梦游之中向往、急切、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政治失意的幽愤、长安经历之后的觉醒彻悟。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这样的理解,符合天宝五、六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也符合李白诗以游仙抒情的特点。况且诗中明白地将梦境与“世间行乐”“古来万事”一体观之。

  (三)重点难点

  1、梦游是梦幻还是写实?

  绝大多数人认为李白写的天姥山是虚景是幻景,那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难信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里将不可求的“瀛洲”与“天姥”相对而言,就是说天姥是可睹的了?那么李白此前有没有到过天姥山,就是断定是写梦还是写实景的最佳依据。

  李诗虽然题为"梦游",却是他当年实地遨游的曲折反映。依据绍兴市新昌“唐诗之路”的记录,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向往已久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因此,当天宝初年,他被赐金还山、政治理想破灭时,除了入道修仙,就是游山览胜,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游了天姥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剡溪而漫游天姥、天台。

  2、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霓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3、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思路)

  有人认为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之后就进入梦境,也有人认为“脚着谢公屐”才进入梦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全是梦境。其它的是写实景。

  入梦缘由-梦境路线-仙境-梦醒-留别寄语。

  4、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6、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7、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9、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10、全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夸张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11、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不注重学生自主学*的倾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充满热情地、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所以,对本课的设计,我重点强调学生学*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让学生去搜集信息、自由讨论、踊跃发言、概括归纳;老师则宏观调控、穿针引线、补充完善。

  本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作。对本诗的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学生的“读、写、论”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3)正确理解诗人呐喊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

  (1)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2)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3)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品味心灵的自由,感受生命的坚持。

  (二)教学重点

  1、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人呐喊的历史意义;

  3、想象力、审美力、语言表现力、自主阅读能力的锻炼。

  (三)教学难点

  1、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人呐喊的历史意义;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语言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情景描绘法、研讨法、比较法、诵读法。

  (五)教学安排

  两课时

  二、教学的实施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创作背景,通过诵读,初步感知作品,欣赏诗人笔下天姥山的美景。

  (一)教学过程

  1、布置预*任务

  要求在正式上课前,读熟作品,形成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了解李白的生*思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搜集诗词中关于“留别”和李白的诗篇名句。

  2、导入

  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回答了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作者;教师朗读全诗)

  3、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由学生自己说出李白的生*思想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明确: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诬,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诞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豪放不羁,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又有*剑任侠、学道求仙的经历,所以他的思想极其驳杂矛盾:“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龚自珍《最录李白集》)这在历代诗人中,也是极为突出的。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虚,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志向是真。本诗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5、研*课文

  全班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各组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要求学生做到提问言之有物,回答言之成理。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大谈“瀛洲”等仙岛众山?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开篇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作者使用起兴、夸张、烘托等手法来表现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入梦缘由)

  (2)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各组可选择其中一景,调动自己的想象,作一段情景描写。(评出描写出色的作品,现场朗读点评)

  明确:(板书:梦游历程)

  月夜——剡溪清幽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碧波荡漾,偶尔传来几声猿猴凄清的啼声。(可以自由添加各种意象,只要符合“清幽“的特点即可)

  白昼——山中壮美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冉冉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传来的天鸡响亮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却总是柳暗花明。山上的奇花异草真是迷人啦,(我)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这是,就听见熊在怒吼,龙在长吟,雷鸣般的声音在岩石和泉水中间震响,使深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震惊。(重点品味飞、送、殷、栗、惊等:“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从听觉上表现天姥山景致的壮美)

  (板书:仙境出现)

  傍晚——洞外恐怖

  黑云沉沉,狂风怒起,暴雨将至,水波摇动,烟雾升腾,电内雷鸣,山峦崩塌。(一定要表现出大自然令人惊心动魄的伟力)

  夜晚——洞中极乐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深不见底,日月光华夺目,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楼阁。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猛虎鼓瑟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纷纷嚷嚷,难以计数。(重点表现仙境的“神奇”)

  (板书:梦醒时分)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却发现不过是美梦一场,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第二课时

  探究本诗的主旨;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唐诗常常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主旨。本诗也不例外,诗人用夸张的想象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天姥仙境。那么,诗人想通过“景”来抒写什么“情”呢?

  2、研*课文

  (1)从情感这一角度,说一说本诗和其他一些留别诗的不同。

  明确: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很多留别诗,虽然表现手法各异,但在情感上,往往是忧愁的。诗人送别友人,黯然魂销,心中满是离愁别绪,所以离别之语往往也是低沉忧郁的。但李白的这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一扫离人心头之愁云惨雾,愤然长啸,唱出了千百年来压抑在读书人心头,想说有不敢说的激越与风骨。

  (2)谈一谈本诗的主旨。

  明确:本诗的主旨,前人的结论概括起来大体有四种:第一种是“世事虚幻”说,如明唐汝询“托言寄梦,以见世事皆虚幻也”;第二种是“光明象征”说,认为梦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征,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说法在新*成立以来特别地多;第三种是“神仙世界”说:“诗中表现对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与追求”;第四种是“回首宫殿”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借天姥以寄意”。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美丽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社会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这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诗人觉得人生就应该去追求这样自由自在的极乐之境,何必在俗世的名利争斗中沉沉浮浮。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俗世,在青山绿水间品味生命的至真至善至美。

  根据李白的思想性格以及李白的生*,我们倾向于将本诗的主旨理解为第二说,也就是(板书:本诗的主旨)诗人借梦游天姥的奇特际遇来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权贵的永不妥协和自己对自由生活的肯定与生命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3)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板书)

  A、想象丰富瑰丽

  诗人从实处落笔,虚处展开,通过梦境,描绘理想,他写景不事雕琢,想落天外。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变得熠熠生辉;我们想象不到的景象,诗人则以生花之笔信手绘出,其超人的语言表现力与天才的想象力,令人击节赞叹。

  B、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C、表现手法多样

  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以七言为主,兼用四言、五言、六言、九言,节拍有缓有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3、总结

  (1)全班朗读课文;

  (2)由学生对本课所学进行归纳,教师补充。(重点是对本诗的理解认识和鉴赏评价)

  4、引申扩展

  (1)李白诗歌名句摘录(由学生回答):

  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西楼月下吟》)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肆留别》)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阳清泠泉》)

  (2)李白诗歌的风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清新明快的特点,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我们可以用“清新飘逸”来概括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板书:清新飘逸)

  5、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3

  (一)、导入

  一说起古代诗歌,我们很自然想起建安风骨、大唐气象。在大唐的诸多诗人当中,李白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要给大家提起李白,我想要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还是一个剑客,他“十五好剑术,”曾经“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的诗句。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经做过非常生动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到,衣袂翩翩的诗仙李白,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超拔不群,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一起来学*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课文探究

  1、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2、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3、主题探讨

  怨恨说——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归隐说——政治失败,理想破灭,心灰意冷,只好放荡不羁,高喊“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理想说——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人格伟大说——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情。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人生经历对照说——题以留别为名,离别就有离别之情呀,留赠则有留赠的感叹呀。写梦实为写人生经历,离别的怨恨情仇而又不可直言,只好比兴而言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乘风而至君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人生如梦,做官也是梦,故云“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临别以人生感悟作为赠言:“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二入长安这一段“攀龙附凤”的经历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索此诗内容的必由之路,而李白诗歌富于比兴的特点。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幻的奇景、光华灿烂的仙境,从梦游之中向往、急切、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政治失意的幽愤、长安经历之后的觉醒彻悟。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这样的理解,符合天宝五、六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也符合李白诗以游仙抒情的特点。况且诗中明白地将梦境与“世间行乐”“古来万事”一体观之。

  (三)重点难点

  1、梦游是梦幻还是写实?

  绝大多数人认为李白写的天姥山是虚景是幻景,那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难信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里将不可求的“瀛洲”与“天姥”相对而言,就是说天姥是可睹的了?那么李白此前有没有到过天姥山,就是断定是写梦还是写实景的最佳依据。

  李诗虽然题为"梦游",却是他当年实地遨游的曲折反映。依据绍兴市新昌“唐诗之路”的记录,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向往已久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因此,当天宝初年,他被赐金还山、政治理想破灭时,除了入道修仙,就是游山览胜,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游了天姥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剡溪而漫游天姥、天台。

  2、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霓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3、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思路)

  有人认为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之后就进入梦境,也有人认为“脚着谢公屐”才进入梦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全是梦境。其它的是写实景。

  入梦缘由-梦境路线-仙境-梦醒-留别寄语。

  4、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6、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7、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9、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10、全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夸张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11、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

  三、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收集、积累到的素材去帮助理解作品,特别是梦境内涵;

  2通过学*,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具辅助: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事先下发预*学案,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充分预*,完成相关练*与思考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经常写梦。《红楼梦》写黛玉梦见宝玉用小刀划开心窝,掏心诉情;《三国演义》写曹操在军帐中梦见天上三日对照,一日坠于山中;《阿Q正传》写阿Q梦见自己当了“革命党”后分财产、娶媳妇;《包法利夫人》既描述过爱玛陷入热恋时的浪漫之梦,也写过她遭遗弃而病危时的升天之梦,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鲁迅的“梦里依稀慈母泪”,这是因为精彩的梦幻描写更容易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李白与我们一样,是一个*凡的人,证据之一就是他与我们一样爱做梦;但他又跟我们不一样,他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梦可能就显得非常瑰丽。今天我们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看他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他想借这个梦表现什么呢?

  教学策略分析:课堂切入点贵在定点准确,角度新鲜,既能自然地导入课堂教学重点,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探究兴趣。本课从列举古今中外的文学常写梦境来表达丰富内含,引导学生思考本诗写梦境的意图,能有效地体现本诗构思的主要特点,并引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诵读感知

  1检查预*情况(主要针对预*学案中练*一关于诗歌字词句意的理解)。

  2指导诵读

  A播放多媒体电子白板中名家诵读音频,示范朗读。

  B请三个学生各读一段,教师结合预*学案练*二诵读指导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点拨。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作者对天姥山心驰神往的急切和喜悦,应读得轻快些。“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六字句写诗人惊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列缺霹雳……訇然中开“表现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读得字字铿锵。“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是描绘神仙世界的灿烂辉煌,应读得舒缓些。“忽魂悸以魄动……烟霞”表现诗人梦醒之叹,宜读得缓而有力,余味悠长。等等。

  C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对某些句子重点指导与训练。

  教学片断1:

  师:我刚才听你在底下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一句,你能站起来把它读一遍吗?

  生读一遍。声音怯且弱。较紧张,没有读出诗味。

  师:你觉得应如何理解这一句诗?

  生:这句诗要表现天姥山的气势,它不仅高大,而且广远。用了衬托的手法。

  师:你理解得很好。那么你觉得朗读它时,应怎样读才能把这种味道传递出来?

  生:要雄健有力些,要读出天姥那种不可逾越的气势。

  师:很好。你现在试一试。

  生读,较先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你的悟性真好。现在再读一遍,要真正去想象这种气势。为了使朗读更有表现力,你可以重读“向天横”“掩赤城”这几个字。

  教师激情示范。生再读,效果与前截然不同,赢得同学热烈掌声。

  D全体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教学策略分析: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进展,让学生养成预*的*惯已是基本要求。设计预*学案,有利于起始阶段的学生增强自学观念和养成自学*惯。

  诗歌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去亲炙文心,揣摩文义,品味文情。新课标也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本环节中,有名家诵读示范,有学案中提供的详细的诵读指导,有学生个体的试读,有自由朗读,有教师的当堂点拨、指导、示范,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充分品尝诗歌的“原汁原味”,从而更完整更亲切地感知课文。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宜强调,只要能有激情地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就可算是好的朗读。

  三、探究学*

  探究活动一:

  通读全诗,请概括,围绕梦,本诗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这个梦境又包含了几个层次的场景。

  要点:诗的层次 梦因……梦游……梦醒;

  梦境场景 镜湖飞渡……登山览景……自然巨变……神仙下临。

  点拨:概括语言要简明。

  教学策略分析:如果说诵读侧重于对诗歌整体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通过对诗歌层次的概括,则达到对诗歌整体的理性认识。新课标要求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对文本的整体认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避免肢离破碎地理解文本,可以使学生能从整体语境理解局部言语,避免误读。这一步也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基础,但要干净简洁。

  探究活动二:

  细读诗歌,请揣摩语言,展开想象,对这个梦境的描写美在哪里?

  1 学生自由读梦境部分描写

  2 交流品读成果

  A教师先展示对第一段进行了下水式的示范品读。

  展示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关于梦境内容的品读要点,可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并指导学生如何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就是指对语言意味反复进行思考推求,认真琢磨品味,从而领会其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换句话说,即揣摩语言的意思、情味。揣摩语言的前提是理解语言,先要弄情字面意义,然后再探求深刻含义。注意语境中语言具有特定的内容、情味和色彩。具体的方法有:学会揣摩遣词造句之妙;学会揣摩句式使用之妙;学会揣摩描写的细腻传神之妙;学会揣摩运用修辞的丰富贴切之妙,学会比较揣摩等。

  B学生交流品读成果

  教学片断2:

  生1:我觉得“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句特别好。它写出了月对李白的款款深情,一个“送”字,用字虽普通,却很好地传递出这种情味,月仿佛成了李白的化身。写得很飘逸,很符合李白的特点。

  生2:我喜欢“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句诗。它境界雄阔,充满美的想象,表现出的是一个大丈夫式的李白,一个浪漫的李白。前面的写剡溪的几句好像秀丽了些,没有这句诗中的豪气。

  生3:“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四句诗在节奏上的特点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这里是神仙洞府出现前的征兆,起畜势作用,而四言诗句则用短紧的节奏把这种气氛渲染出来了。这给我一个启示,形式对内容的表达也是很重要的。

  ……

  教师点评:生1能抓住重点动词进行品味,好的动词能传递出感情的特点;生2能抓住意象,感知意境,并理解意境与作者表达需要之间的和谐性;生3则注意到句式对表达感情的重要性,同时还考虑到句式对营造气氛、情境的影响……

  教学策略分析:梦境描写部分是本诗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想象的高潮,所以宜作探究重点。但探究性学*不是骤然可以实现的,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否则探究只能是空中楼阁。本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给学生探究的范例,再指点探究的角度,使学生的有章可循,思路打开,从而实现高质量探究活动的开展。

  课标认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环节的设计正立足这一点,探究的重点在于紧扣文本,多角度品析语言,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则适时点拨。

  探究活动三:

  结合课前自己积累的和提供的素材《一代诗仙――李白》

  1请分析,李白为何会做这样的梦,这个梦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如何理解他的这些感受?

  点拨:李白生起了万事幻如梦,惟愿访名山念头。面对这种的情形,他突兀地冒出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应理解到李白的消极情绪是由于对现实的极端失望而发出的出的愤激之语,并非真正的一种避世思想。而从主旨句的潜台词则可看出李白对人格独立精神的追求与真诚的济世情怀。这一声啸出了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气,树立一座封建士人的精神丰碑。

  连读主旨句三遍,教师引导其读出气势。

  2请评价,你能透过文字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

  点拨: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从物之色彩,也可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我”。出自感悟,抓其一点或数点特点,自由表达交流:如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一个心胸可藏丘壑的李白,一个飘逸浪漫的李白,一个爱月的李白,一个富有幻想力的李白,一个幻想着象神仙一样潇洒自由的李白,一个喜欢清幽又爱热闹的李白,一个追求功名又傲视权贵的李白,一个敢爱敢恨有欢乐有失意又天真又多情的李白,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的李白,一个*凡又伟大的带着浓重浪漫色彩的李白,一个地地道道的是也只能是诗人的李白。

  3学生交流自己在学*此诗后对李白的理解。

  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我读李白”《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的部分片断。

  总结: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感知;揣摩语言,领悟情思。

  教学策略分析:课前给学生发了唐之韵《一代诗仙―李白》的素材,使学生对文化名人李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培养阅读李白作品的兴趣。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所搜集到的素材,谈对李白的理解。学生用或优美或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形式活泼,气氛愉悦,思路开阔,再生高潮。既起总结课堂的作用,又从深层留下和开放了思考空间。

  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着眼于这一点。

  鉴赏基本方法的总结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是授人以渔,不可遗漏。

  三、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此诗。

  2 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老师发下水作文《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结束全课。

  教学策略分析:作业设计要认真对待,这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课堂学*进行延伸。作业1是基本作业,目标是加强积累。作业2则是属于个性化作业,由于已有课堂的有效学*,又有教师的下水作文的引导,学生兴趣浓,信心充,相信在作业中能充分反映学*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在*时的学*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

  1、研*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五、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过程:

  一、导入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同学们,看这幅对联写的是谁?(李白)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并不陌生,他傲岸不屈、渴望受到重用。前几天,我们刚刚读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里面有两句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在这里用“梦”类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今天,我们来学*另一篇借“梦”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明确:内容:梦游天姥

  目的:留别

  文体:吟(PPT介绍文体知识)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总结: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PPT展示)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渌水脚著谢公屐暝

  殷岩泉澹澹石扉訇然鸾鸟觉时长嗟

  四、再读诗歌,读懂文意

  大家自由朗读,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段内容(PPT展示)

  梦()

  梦()

  梦()

  明确:梦因梦境梦醒

  五、三读诗歌,分析体会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李白之所以会梦游天姥,是因为什么呢?

  (齐读第一段)

  天姥山在诗人心中是怎样的?

  明确:高耸入云难以寻找

  (背诵第一段)

  2、正因为如此,更能引起诗人探求的欲望。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齐读第二段)

  (1)用原文回答,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心情如何?

  看到什么?

  如何登山?

  (齐读“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

  (2)诗人站在前人开拓的古道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读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看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听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梦中的天姥山有奇花异草迷人眼,也有泉水殷殷如雷鸣,幽深寂静,使人战栗。

  这几句话从优美的景色突然转入惊心动魄的描写,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同学们,请试着读出这种磅礴的气势。

  同学读,互相点评。

  (3)正在这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齐读“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美丽而又虚幻”,这就是作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诗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3、梦境再美好也是虚幻的,终究也要回到现实。(齐读)

  梦醒后的诗人心情有什么变化?

  喜悦——失落

  背诵这四句。

  4、向朋友留别,仅仅是告诉朋友自己的一个梦吗?

  齐读最后一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想?(PPT出示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生谈对此诗思想情感的理解

  明确: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蔑视权贵的傲骨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5、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思想感情呢?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展示

  明确:诗的前两段写梦游起因,梦游经过,这是题中“梦游天姥”应有的内容;而结尾几句写游后的感慨,则紧扣诗题的“别”字,不仅是告别东鲁诸公,而且是在表明自己与黑暗丑恶的现实决裂的态度。这几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虽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复杂。

  由自己的“梦”(游天姥,从政)的幻灭,进而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梦”,以偏概全,断言“古来万事东流水”,从而消极避世。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实作者否定现实,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有“权贵”。他之所以逃避现实,是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权贵”,是为了结束自己过去那种追求荣华富贵的行乐生涯。应该说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基本情感,而这种感情是诗人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的写照,是一种大梦初醒的觉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健康的,可贵的。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虽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应当理解为一种愤激之辞,我们需要指出其局限,但也不必苛责。

  六、与《行路难》比较

  《行路难》用梦类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梦对比否定丑恶的现实

  七、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为名利失去人格,压抑个性,丢掉自由!他蔑视权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呼喊!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李白敲击自己的铮铮傲骨发出的金玉之音。请同学们带有感情的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八、背诵全诗

  【自我反思】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学*的根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诵读,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诵读走进诗歌,去感受、理解、想象诗人的情感。新课标针对诗歌教学指出,“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见,诵读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这节课,我采用“三步诵读”来组织教学,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初读诗歌,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歌节奏;再读诗歌,理清诗歌思路,把握每段大意;三读诗歌,分析具体诗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诵读,在诵读中走进诗人,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感悟人生、提升自我。让学生真正感受诵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诵读”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梦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梦导入,赏析梦中的景色,体会梦中的情感,最后用《行路难》的梦与此梦进行类比。在以“梦境”为线索的诵读教学中,真正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诵读充分,但有些学生的体会不够充分,老师的点拨总感觉不够到位。

  【专家评价】

  三步诵读,各有不同,摇曳生姿。抓住“梦游”,走进李白的傲岸不屈、自由浪漫。整个设计扣住诗歌的本质,步步走入李白内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5

  (一)、导入

  一说起古代诗歌,我们很自然想起建安风骨、大唐气象。在大唐的诸多诗人当中,李白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要给大家提起李白,我想要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还是一个剑客,他“十五好剑术,”曾经“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的诗句。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经做过非常生动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到,衣袂翩翩的诗仙李白,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超拔不群,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一起来学*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课文探究

  1、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2、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3、主题探讨

  怨恨说——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归隐说——政治失败,理想破灭,心灰意冷,只好放荡不羁,高喊“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理想说——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人格伟大说——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情。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人生经历对照说——题以留别为名,离别就有离别之情呀,留赠则有留赠的感叹呀。写梦实为写人生经历,离别的怨恨情仇而又不可直言,只好比兴而言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乘风而至君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人生如梦,做官也是梦,故云“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临别以人生感悟作为赠言:“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二入长安这一段“攀龙附凤”的经历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索此诗内容的必由之路,而李白诗歌富于比兴的特点。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幻的奇景、光华灿烂的仙境,从梦游之中向往、急切、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政治失意的幽愤、长安经历之后的觉醒彻悟。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这样的理解,符合天宝五、六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也符合李白诗以游仙抒情的特点。况且诗中明白地将梦境与“世间行乐”“古来万事”一体观之。

  (三)重点难点

  1、梦游是梦幻还是写实?

  绝大多数人认为李白写的天姥山是虚景是幻景,那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难信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里将不可求的“瀛洲”与“天姥”相对而言,就是说天姥是可睹的了?那么李白此前有没有到过天姥山,就是断定是写梦还是写实景的最佳依据。

  李诗虽然题为"梦游",却是他当年实地遨游的曲折反映。依据绍兴市新昌“唐诗之路”的记录,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向往已久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因此,当天宝初年,他被赐金还山、政治理想破灭时,除了入道修仙,就是游山览胜,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游了天姥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剡溪而漫游天姥、天台。

  2、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霓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3、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思路)

  有人认为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之后就进入梦境,也有人认为“脚着谢公屐”才进入梦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全是梦境。其它的是写实景。

  入梦缘由-梦境路线-仙境-梦醒-留别寄语。

  4、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6、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7、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9、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10、全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夸张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11、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6

  一.检查背诵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鉴赏

  1.研*第一节(入梦缘由)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2.研*第二节(梦游幻境)

  老师语: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前后桌四人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第三节(抒情表态)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

  进步性: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鉴赏。(小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范文20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

  一、导入:

  我给同学朗读一段现代诗,这段诗写的是一个古代伟大的诗人,“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的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大家说这个诗人是谁啊?

  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放洒脱。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的诗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有着放荡不羁的豪情,把雄奇奔放、清丽飘逸、自然隽永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李白便是餐花品叶的撷英客。李白凭借其如泉涌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诗情,登上了唐代诗歌圣殿的最高处,成为盛唐气象的形象代言人。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有如此之高的成就,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李白的生*经历,他的思想,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背景。所谓的“知人论世评文”就是这个道理。

  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样一个天才从小就有着他的异于常人之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年轻时仗剑任侠,在他和朋友叙旧时,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自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开元十二年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嵋山沿*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一生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

  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至山东。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李白第二次入长安。由玉真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赐金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开封,济南等地,次年,李白南下江浙,行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向朋友倾吐衷曲的一首诗作《梦》。

  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梦游天姥,二是吟,三是留别。为何要梦游天姥?稍候在课文的学*中请同学们来回答。

  我们先来看吟是什么意思?跟谁作别?吟,是古代诗体歌行体的一种,她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就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一样可以不拘一格,如孟郊的《游子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我们在前面说过这首诗写于李白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那留别的是东鲁诸公。由这个题目,同学们可以看出:写梦是主体,留别是最终的目的,以次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以写梦来作别的实为罕见,我认为这是本诗的一个独创,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过程:1范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2:同学自由朗读。朗读过程中了解诗的大意。3分章朗读4学生串讲看看全诗各节主要都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这节课共同来品味一下一代诗仙的浪漫情怀。同学们说一说诗歌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如何运用他那清新飘逸的语言,豪迈奔放的激情来构造出如此奇伟瑰丽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又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谁先来说一说诗中都出现了哪些奇特的意象啊?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在前面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梦游天姥山?有哪个同学能回答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诗人之所以会梦游天姥山的缘由(入梦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来陪衬“天姥”,海外仙山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瀛洲难寻而天姥山却可一见。这里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下面紧接着写天姥山的山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此处的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再以天台山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吗?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及对比、衬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横亘长空,高峻挺拔的雄姿。

  第二段:诗人梦游天姥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呢?是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梦中奇景呢?

  四个层次:月夜渡溪(到清猿啼)⑵登山奇景(到忽已暝)⑶山顶奇观(到列如麻)⑷梦醒长嗟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接着便写梦境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这里的镜湖风清月朗,随即诗人以清风为伴,明月相随,一夜之间飞过镜湖,来到剡溪。(李白一生喜月,曾说“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月光下飞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想一想此时李白的“心境”是如何的呢?[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第二层:诗人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啸。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径盘旋,到山腰时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只见海日生空,天鸡高唱,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从夜晚转到了拂晓,景色也由清幽到壮美。此处道路宛转,山花烂漫,诗人倚石赏花,迷失其中,流连忘返,不觉间暮色降临。

  第三层:此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雷声隆隆。好像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巨大的声响在山岩和泉水间传开,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天空黑云沉沉,水中波翻浪涌,烟气升腾。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令人恐惧战栗的昏暗世界。

  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轰隆一声,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卖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此处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下来。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一片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

  第四层:可惜,一觉醒来,梦景陡然消失。(板书:梦醒)

  本章句式变化非常大,造成了音韵节奏跌宕多姿,读来琅琅上口,颇有气势的特色。第三段:诗人因梦而悟,因梦有感。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

  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2

  学*过程

  一、预*

  ①用8分钟时间诵读全诗,注意停顿及字音

  ②抽3名同学分别诵读各段

  二、解题:

  ①题目的断句: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根据题目明题材:赠别诗

  ③“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④梦游天姥和话别友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三、补充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赏析

  ①请学生找出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

  ②“如此”指什么呢?

  明确:代指第二段的内容

  ③ 请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忆梦(梦景、梦醒)

  ④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什么?

  明确:梦景

  ⑤自由诵读,画出不懂的句子,请谈谈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明确:重点词意(清 暝 殷 栗 惊 訇然 青冥 列缺 恍 嗟);

  静谧优美,奇丽壮观,山路曲折、深林层巅,亦幻亦真,灿烂辉煌、令人目眩。

  ⑥点拨诵读方法,示范诵读,抽点学生诵读。

  ⑦找出了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那么通过这句我们能否判断诗人的真实意图或者说他的落脚点和重心在哪儿呢?

  明确:后面才是诗人要表达的内容。

  ⑧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那么“世间行乐亦如此”,“行乐”到底所指何事?后文有没有提示呢,请找出这样的诗句。

  明确:“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⑨“行乐”和梦相同在哪儿呢?

  明确:到头来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梦一场空!

  ⑩诗人临别赠言不是回忆历历在目的往昔,而写自己的梦,其原因何在呢?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表述心志,将远离庙堂、寄意林泉、纵情山水、放浪江湖。

  反思往昔,虽汲汲功名、了无所成、青云之志、无奈萧疏。

  劝慰朋友,对世事纷扰、洒脱直面、人生百年、适心任性。

  附:板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 世间 行乐 亦 如此 吟留别

  (类比)

  “万事” “惟枕*”

  “事权贵” “失烟霞”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3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4

  【设计意图】

  这首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李白专题的第一首诗,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因此,教师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李白的诗仙形象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据此,本节课确定了“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两个目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都有争议,课堂上教者提供了相应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辩论,探究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

  2.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由“梦”导入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峰,而他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他诗歌的高峰,是他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李白,走进李白“梦”的世界。(投影展示学*目标)

  提问:我们欣赏一首诗的时候,往往应该从题目入手,题目是理解诗歌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诗歌的一把钥匙。这首诗的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二、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自由读,概括思路。

  相机板书:梦由(梦前)——梦境(梦中)——梦感(梦后)

  三、赏析“梦由(前)”部分

  指名读写天姥山的六句话,赏析诗句。

  明确:写天姥山就是突出其神奇、高大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向往之情;主要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

  四、赏析“梦中”部分,品味梦境

  情景导入:现在我们就进入时间隧道,让时光倒流,重温诗仙李白的一个流传千古的奇梦。

  1.先把这段描写切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梦中的景色与情感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相机板书:美丽险怪辉煌;愉悦惊恐复杂)

  2.赏析“我欲因之梦吴越……迷花倚石忽已暝”一段,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品一首诗就犹如品一杯美酒,品出滋味,品出情感,首先品一品诗人的炼字。

  品味“飞”“送”二字的妙用。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3.赏析“熊咆龙吟殷岩泉……訇然中开”一段,

  理解“殷”“惊”“欲雨”等词语的意思。

  问:“列缺霹雳”,有人说“列缺”不能简单翻译成闪电,为什么?

  明确:“列”可以理解成通假字。“列缺”为什么不能简单理解为闪电,主要原因是“列缺”描摹出了电光从云霓中决裂而出的样子,“列缺”实际上是将云层整个撕开(教师用动作表现)的感觉。“列缺”一词描摹出闪电在一刹那间的形状,然后紧接着才是霹雳,就是雷声,山峰崩塌开裂,乱石横走,地陷天塌。这就是和缓处则按辔徐行,紧急时又短兵相接。

  朗读一下这几个短句,读出效果。

  师:有没有发现,上下文句子的字数长短不一,跟前几天学的古诗不一样,为什么?

  相机介绍“吟”这种古诗体。(投影出示)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②压韵自由,可以换韵。③对仗无严格要求。

  4.赏析“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师:将“青冥浩荡不见底”一句中“青冥”换成“天空”行不行?

  针对学生对“青冥”一词理解可能有的错误,教师提醒:我们可以驰纵想象,语文有很大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并不是无限的,我们去想去创造,并不是随便去想,并不是没有正误之分。有的想象不合常理,没有办法同整个诗句融为一体。所以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思维,一定要校正你的思维,要让它和全诗融为一体。这里青冥要比天空显得深远些,它强调的是一种空灵的感觉,有开阔之势,感觉到有点昏暗,又不是完全的暗,有一点点微弱的光。

  5.“诗人的‘梦,是美梦,还是噩梦?请结合诗句及背景资料,表达你的看法,看看谁才是李白的隔代知音。

  投影出示背景资料,列举古人和今人的争议。如:

  李白是一个爱做梦,并对梦有着奇特体验的人,他在许多诗里直言不讳地说过,供奉翰林是一场梦。如“一官即梦寐”;“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鲁中送二从第赴举之西京》);“长安如梦里”;“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远海》)等。

  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片段:“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学生展开辩论。

  师相机点拨:①梦中的景物、人物、动物或其他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影子吗?②请注意教材中文章后面的注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注释。

  小结:梦境是宫廷生活、官场道路的折射。“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轻松愉快其实就是他被召入宫时的心情。“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出入官场的那种短暂的成功体验。而当他想逐渐融入时,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就是对官场的迷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象征着官场让人心惊胆战;“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象征着官场的变幻莫测。“云之君、仙之人”其实就是那些达官贵人。“日月照耀金银台”就是皇亲国戚们居住的宫殿;“虎鼓瑟兮鸾回车”就是达官贵人们出门时候的锣鼓开道。可见,梦游过程其实就是现实的曲折反映,梦中的仙界其实就是现实的官场,梦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征着官场的险恶和变幻莫测。

  五、赏析“梦后”

  提问:这不是送别诗么?怎么没有那种杨柳依依的送别之情呢?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苦楚呢?

  师:李白的诗常常不按套路出牌,打破常规,天马行空,自由驰骋。

  重点赏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李白一生经历坎坷,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腐朽现实的憎恨与鄙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

  提问:通过梦后所感,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用一个词概括,请一小组同学依次回答。

  学生交流:傲岸不屈、豪放不羁、追求自由、消极避世、寄情山水、无奈、愤激……

  六、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1.师:李白有一个美誉,大家也一定十分熟悉。这个美誉是哪两个字?

  明确:“诗仙”。

  2.学生结合这首诗讨论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①诗的风格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投影出示资料:明代王思任《天姥》节选:

  “天姥(比之于天台),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

  师:这段话的大意是:“天姥山和天台山相比很矮,只能算是儿孙辈,充其量身材比较魁伟罢了,怎么可能‘势拔五岳掩赤城呢?”王思任似乎怀疑李白在“开玩笑”!其实源于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他塑造的梦境就是从他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标志: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相机板书: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手法)

  ②文中的意象

  结合诗句分析“瀛洲”“天姥”“白鹿”等仙界的意象。这是游仙诗的重要特征。

  ③李白的行为

  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捞月而死。“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名山大川中的道士仙人,曾学道多年,跟很多道士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为之写了不少诗文。(结合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④别人的评价

  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谪仙人”的评价。同时代诗人元稹评李白“以奇文取”。白居易也说李白“才矣奇矣”,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热烈地赞颂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⑤李白书法

  用大屏幕展示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让学生揣摩飘逸豪放的道骨仙风。教师模仿落款“太白”二字,在黑板上已写的“诗仙”二字旁写下太白。

  七、总结全文,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一代诗仙已经作古,但浪漫主义的大旗却永远飘扬在人间。同学们要从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让我们用李白的大浪漫去追求人生的大境界,高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好处。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这天我们就来学*《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期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情绪十分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证明自己情绪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向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证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之后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述)。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比较、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情绪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明白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应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那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那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完美,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证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证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述;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那里能够看出诗人追求个性**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述;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完美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透过描述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一、梦之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景仰向往,比较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兴奋、简单愉快

  著屐登山,壮美奇绝,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绚烂辉煌,极度兴奋、愉快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资料,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赏析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6

  教学目的

  1、深入体会诗的主旨和内涵,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边说边读。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

  1.导入:背诵有关记梦的诗句,体会、谈论感情。(选背)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B.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李清照.《晓梦》)

  C.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

  D.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E.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子夜歌》)

  F.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李煜.《望江南》)

  G.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H.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学生简述情感,老师小结过渡。我们这天所要探讨的这首记梦诗,看不到泪眼,感受不到缠绵。它满溢豪情浪漫,它飘扬粗犷雄壮。它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李白给我们的印象是豪放,是浪漫。难怪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盛唐,一个伟大的时代,李白,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们就应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和谐统一,但事实却如何呢或许,我们读了这首诗,会有所发现。

  3、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情绪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二.美读全诗,初步感知。

  (一)齐读,读准字音

  (二)一生读,读准句读

  (三)读出感情

  1.结合题目,理清思路,把握感情

  思路:①梦之由②梦之旅③梦之感

  感情:向往——-陶醉——-惊异——-失落——豁达

  2.掌握技巧,读出韵律。

  A.划分多变音节,读出节奏

  B.标出韵脚,读得响亮和谐

  C.标出重音语调语气等

  3.试读一遍

  4.听音乐范读,仿读。

  5.诵读大比拼。

  三.赏析全诗

  (一分析①段------梦之由

  1.齐读①段

  2.诗人先谈了哪个地方标出其特征的词语。

  明确:“烟涛微茫”------信难求

  3.之后写到什么地方其特征是。

  明确:“云霞明灭”-----或可睹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4.除了那里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游天姥山缘由)

  小结:瀛洲-----“烟涛微茫”,天姥-----“云霞明灭”。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构成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二)分析②段——梦之景

  1.齐读第二节

  2.标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标出梦醒时的语句。

  4..中间部分为梦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仙境——洞中(仙乐,仙人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

  5.这几幅画面,哪是作者所追求

  明确:仙境

  A.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

  B.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6.齐读梦境部分

  7.请标出你认为用得好的重点字词,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A.“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情绪。

  “B.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8.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小结: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不同看法。

  (三)分析③段——梦之感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

  2.哪一词语照应题目

  明确:“别君”。

  3.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A.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B.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4.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A.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B.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边说边读。仿照下面方法,运用第二人称,发挥想象,在本节诗中,与李白对话。

  A.示例:原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与诗人的对话:

  生1:啊,诗人,你是否听说了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他是你的朋友,你是否为他感到个性悲哀

  生2:诗人啊,杨花落尽,杜鹃啼鸣,在这样一个暮春时节,你的朋友远离了你,从此相见无期,你将怎样表达你对他的心意

  生3:诗人啊,王昌龄是一个多好的人啊。他以前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内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人,竟然受到权贵的诋毁,真叫人不*!

  生4:诗人啊,你为什么要托付明月,是因为“明月千里寄相思”吗

  生5:啊,诗人,从此以后有明月相照,你和朋友都不再孤单了。这真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诗人啊,祝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生6:诗人啊,你也要放开朗些,有朝一日,你和朋友必须能够相聚一堂。

  B.学生写作,整理,交流。(略)

  四、迁移,读李白几首诗歌,感知诗人写作风格

  1.齐读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交流小结: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3.回到课文。划出“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诗句。

  A.以第一节为例明确,学生读出。

  B.类比创作,选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景点,仿照本节诗句,写一首短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

  2、领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3、掌握诗中的文言字词。

  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学*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学*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领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感受李白的人格魅力,学*他追求理想,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全诗,把握内容要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全诗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标]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疏通词句,熟读全诗。

  [教学过程和要点]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顾李白的生*、经历、名句导入。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体诗分“古体”和“*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都是古体诗。

  三、写作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即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遣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诵读全诗,正音,疏通字词。

  (一)、诵读要点

  通过把握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变化,来把握诗的节奏和感情,并力求背诵全诗。

  ①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

  ②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

  ③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轰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

  (二)字音词义

  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8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

  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 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明确:1丰富的想象(举例略)

  2大胆的夸张(举例略)

  教案点评:

  诵读法是鉴赏古诗的好方法。本诗具有音乐般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反复诵读有助于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为画面,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文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9

  ◆设计意图

  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运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弄清这两个问题,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能之才的落后本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2.诗人如何“梦游”?3.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实施

  导语: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作者、听全诗录音)

  提问: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范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点拨:从“梦游”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谁游过“天姥”?“谢公”是谁?作者与“谢公”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确:作者是如何“梦游”的?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

  提问:“梦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抛于梦境,“天姥”在诗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吗?(范读“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点拨: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东,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极言其巍峨,也许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问:李白写“眼中”的“天姥”及“梦中”的“天姥”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提问:以上我们简析了“梦游天姥”,那么“吟留别”是什么意思呢?(范读“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拨:刚才朗读的这段诗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留别”难道仅仅是以此诗留赠给分别的人吗?

  明确: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本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开明、自由的渴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这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着录音齐读全诗)

  讨论归纳:作者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1)借古喻今(“谢公宿处……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连天……东南倾”);

  (3)借“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眼中 梦中

  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

  1、研*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将进酒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对月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⑷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鉴赏情感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4、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比较阅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六、作业布置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先生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先生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先生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

  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先生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先生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简介李白先生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先生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

  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惊层巅”、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先生“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先生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先生创作的基本特色

  1、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结束语

  李白先生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先生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2

  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二:预*检测。

  1.①学生注意正音。

  天姥( )瀛( )洲剡( )溪渌( )水屐( )

  殷( )岩泉栗( )深林水澹( )澹扉(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3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把握欣赏诗歌运用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自主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全诗,讨论交流,结合背景与意象气氛,欣赏艺术特色与作者情感,学会独立鉴赏、概括、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品味欣赏、归纳实践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全诗,感受意象气氛与情感

  二、琢磨词句

  信语或 拔(出类拔萃) 因 殷 惊列缺雨烟鼓且须

  三、简述分析,能力养成

  1、首段背诵赏析

  表现手法: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

  作用与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2、二段背诵鉴赏

  时间线索推进梦境描写:夜渡、到达、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鸡

  空间转换写景抒情:岩路、花石、熊咆龙吟、岩泉、深林、层巅——太姥山胜景

  青云、水烟、霹雳、洞天、日月、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仙之人)——仙境降临

  过渡句及感情:梦境美好终归短暂,现实残酷无可回避,唯有坦然面对

  3、末段背诵欣赏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否消极?】

  所有快乐的事情总是稍纵即逝的,自古以来,功名利禄总如流水般不可长留。

  表面上看是对人生的悲观厌世,实际上这是李白对世事的看破与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懑之语,也有自我宽慰的意思。

  【且放白鹿青崖间】

  “且”字有姑且之意,应是作者对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声的真实流露。作者不愿阿谀侍奉权贵以换取功名,所以只能暂时游历山水以派遣怀才不遇愁绪,姑且以此等待时机。

  【全诗主旨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放浪不羁、蔑视权贵、淡泊功名、追求自一由

  四、迁移拓展

  1、李白面对逆境的态度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李白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来,转而游历山水?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欣赏与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 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 ① 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 ---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 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5

  ◆设计意图

  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运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弄清这两个问题,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能之才的落后本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2.诗人如何“梦游”?3.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实施

  导语: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作者、听全诗录音)

  提问: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范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点拨:从“梦游”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谁游过“天姥”?“谢公”是谁?作者与“谢公”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确:作者是如何“梦游”的?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

  提问:“梦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抛于梦境,“天姥”在诗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吗?(范读“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点拨: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东,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极言其巍峨,也许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问:李白写“眼中”的“天姥”及“梦中”的“天姥”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提问:以上我们简析了“梦游天姥”,那么“吟留别”是什么意思呢?(范读“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拨:刚才朗读的这段诗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留别”难道仅仅是以此诗留赠给分别的人吗?

  明确: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本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开明、自由的渴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这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着录音齐读全诗)

  讨论归纳:作者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1)借古喻今(“谢公宿处……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连天……东南倾”);

  (3)借“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眼中 梦中

  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6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

  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诵。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烟霞如仙人

  梦醒——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联系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课重点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7

  ◆设计意图

  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运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弄清这两个问题,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能之才的落后本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2.诗人如何“梦游”?3.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实施

  导语: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作者、听全诗录音)

  提问: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范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点拨:从“梦游”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谁游过“天姥”?“谢公”是谁?作者与“谢公”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确:作者是如何“梦游”的?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

  提问:“梦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抛于梦境,“天姥”在诗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吗?(范读“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点拨: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东,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极言其巍峨,也许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问:李白写“眼中”的“天姥”及“梦中”的“天姥”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提问:以上我们简析了“梦游天姥”,那么“吟留别”是什么意思呢?(范读“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拨:刚才朗读的这段诗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留别”难道仅仅是以此诗留赠给分别的人吗?

  明确: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本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开明、自由的渴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这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着录音齐读全诗)

  讨论归纳:作者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1)借古喻今(“谢公宿处……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连天……东南倾”);

  (3)借“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眼中 梦中

  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8

  [教学目标要求]

  一、深入体会诗的主旨和内涵。

  二、鉴赏本诗的构思和意境。

  [文本解读]

  李白早年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推荐了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天宝三年(744)李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南下吴越故地,与友人作别,作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表心情。

  [课件内容及功用说明]

  图片:1.月夜2.山形3.仙境4.醉醒5.送别

  文字内容:全文的分段节选,讲解的重要词句

  功用说明:借助音乐、画面、引发学生的联想

  [教学过程设想]

  一、导入:由月、诗导入

  二、解题:

  由题目所包含的信息入手

  三、配乐朗读:

  1.示范朗读

  2.学生齐读全文

  四、全文思路:

  五、品读全文:

  1.入梦缘由

  2.入山情景

  3.登山情景

  4.梦中仙境

  5.梦醒时分

  6.醒梦留别

  六、遐思万千:

  让学生在遐思中结束全文的教学,留下余味。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9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这天我们来学**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背景资料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三、朗诵诗歌

  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五、赏析全诗

  一诵读并赏析①段

  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在诗人陛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2、请同学们用抒情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请同学们朗诵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叹了些什么?

  作者感叹,世界万事但是是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的好,他的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写法鉴赏

  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显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述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诗人还大胆的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描绘,使天姥山显得十分雄奇,高大。

  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

  以描述梦游为主,而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七、布置作业

  1、用楷书抄写一遍诗歌

  2、背诵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20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

  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 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明确:1丰富的想象(举例略)

  2大胆的夸张(举例略)

  教案点评:

  诵读法是鉴赏古诗的好方法。本诗具有音乐般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反复诵读有助于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为画面,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文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

  1、研*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五、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 “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

  1、研*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五、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3、了解唐代七言古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鉴赏"梦游"的仙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脉络

  一、课前引入

  1、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

  1、《诗经》和《离骚》

  2、汉魏五言古诗

  3、唐代诗歌概况

  4、宋代诗歌概况

  三、听读后再朗读课文,引导划分诗歌的节奏和纠正字音

  四、课文学*

  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脉络是什么?(板书)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五、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

  1、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

  2、结合教读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课文,背诵全诗

  一、课前引入

  二、课文分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

  越地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7)对此欲倒东南倾。(8)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以附*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之(9)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10)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开始梦游。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1)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12)宿处今尚在,渌(13)水荡漾清(14)猿啼。

  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山间水,山中猿。

  脚著谢公屐(1),身登青云梯(2)。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3)空中闻天鸡(4)。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5)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重叠的山岩。万转:山路弯曲不断。不定:没有定向。分析:山花迷人。

  熊咆龙吟殷岩泉,(6)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yǐn)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7)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lì)颤抖,使动用法。惊:震惊,使动用法。层巅:重叠的山顶。

  分析:巨兽怒吼。

  云青青(8)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分析:水天情景。

  列缺(9)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丘峦:山峦。崩:倒塌。摧:断裂。分析:雷电逞威。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10)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别有洞天。

  青冥(11)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2)。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山中楼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13)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天空降下仙人。

  虎鼓瑟兮鸾回车(14),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恍(15)惊起而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心惊。嗟(jiā):叹词。

  分析:梦醒惊叹。

  惟觉时(16)之枕*,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1)。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分析: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指东鲁的朋友。且:将。青崖:青山。分析: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分析: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梦醒后的感想。

  四、师生共同讨论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五、小结和作业

  六、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语

  仙境出现

  梦醒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5

文/朱华华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

教学难点 :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并明确文体)

师: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 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 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 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 :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 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 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 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 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 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 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 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 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 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 没有留意课后练*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 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 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 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 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 供己 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 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 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3、了解唐代七言古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鉴赏"梦游"的仙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脉络

  一、课前引入

  1、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

  1、《诗经》和《离骚》

  2、汉魏五言古诗

  3、唐代诗歌概况

  4、宋代诗歌概况

  三、听读后再朗读课文,引导划分诗歌的节奏和纠正字音

  四、课文学*

  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脉络是什么?(板书)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五、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

  1、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

  2、结合教读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课文,背诵全诗

  一、课前引入

  二、课文分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

  越地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7)对此欲倒东南倾。(8)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以附*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之(9)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10)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开始梦游。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1)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12)宿处今尚在,渌(13)水荡漾清(14)猿啼。

  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山间水,山中猿。

  脚著谢公屐(1),身登青云梯(2)。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3)空中闻天鸡(4)。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5)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重叠的山岩。万转:山路弯曲不断。不定:没有定向。分析:山花迷人。

  熊咆龙吟殷岩泉,(6)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yǐn)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7)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lì)颤抖,使动用法。惊:震惊,使动用法。层巅:重叠的山顶。

  分析:巨兽怒吼。

  云青青(8)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分析:水天情景。

  列缺(9)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丘峦:山峦。崩:倒塌。摧:断裂。分析:雷电逞威。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10)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别有洞天。

  青冥(11)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2)。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山中楼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13)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天空降下仙人。

  虎鼓瑟兮鸾回车(14),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恍(15)惊起而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心惊。嗟(jiā):叹词。

  分析:梦醒惊叹。

  惟觉时(16)之枕*,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1)。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分析: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指东鲁的朋友。且:将。青崖:青山。分析: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分析: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梦醒后的感想。

  四、师生共同讨论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五、小结和作业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

  2、通过素读法感知大意,整体把握诗歌脉络

  3、弄清景和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素读法感知大意,整体把握诗歌脉络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体会意境,掌握其中的表现手法及由此产生的作者情感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今天我们一起要走*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起来学*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教学过程

  1、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

  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

  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2、天姥岩介绍:

  高10余米,头部方正微圆,侧面的眼鼻唇耳的轮廓依稀可辨,脑后的发髻历历分明,显出一副慈容可掬的老妇人神态。

  3、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体诗”

  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言为基

  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

  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

  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

  整齐。(如《李贺箜篌引》高适《燕歌行》)

  本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再如《蜀道难》)

  4、李白诗风:豪放飘逸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

  5、文章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6、聆听诵读

  7、检查预*

  8、高考文言虚词"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机。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2、原因,缘由,机缘。

  (三)动词

  1、根据。

  2、沿袭,继续。

  课内回顾

  1、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继续。

  2、相如因持璧却立……副词,于是。

  3、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机。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介词,依靠

  5、因招樊哙出。副词,于是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9、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

  (2)、素读法:

  5分钟时间,结合课下注解,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全文进行翻译

  10、分析课文:全文思路

  (1)、梦游之由——叙述

  (2)、梦中之景——描写

  (3)、梦醒之吟(叹)——议论、抒情

  11、第二部分:梦游之景是全诗的重点

  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

  魂飞剡溪:我欲因之梦吴越——渌水荡漾清猿啼

  着屐登山:脚着谢公屐——水澹澹兮生烟

  洞天仙境: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魂归枕*: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第二课时

  一、意境赏析

  思考

  1、诗歌记述了哪些事?

  2、描写了哪些意象?

  3、意境有何特点?

  4、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就5个问题对文章三个部分进行分析,理清景和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梦中之景,可从四个部分分别展开

  二、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

  1、丰富的想象

  2、大胆的夸张

  3、奇特的构思

  4、瑰丽的境界

  三、当堂训练

  1、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秋雨霏霏,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送郑侍御谪闽中⑴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⑵。

  大都秋雁少⑶,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⑶大都:大概。

  1、诗歌的颔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意境特点?试做简要分析(3分)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①秋雁、夜猿。(1分)②闽中偏远,秋雁少至,夜里众多的猿猴哀鸣。(1分)一少一多,写出了闽中环境的偏僻闭塞、凄苦恶劣。(2分)

  2、尾联运用了象征(或比喻)和双关的表现手法。答出其中一种手法(1分)“雨露”象征(或比喻)皇帝的恩泽,“逢雨露”是说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慎风波”一语双关,表面是写路途艰险,要小心在意,实则告诫友人慎言慎行,避免招祸。分析其中一种手法(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1分)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8

  学*内容特征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表达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景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和想像表现他梦想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学*者特征分析:

  高二级(8)班是我校(农村普通中学)文科重点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缺乏归纳演绎能力,且联想和想像能力较低,但诗歌欣赏在想像和联想方面要求的较高,同时对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成为他们的弱项了。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授课过程中,力求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

  运用点拔、讨论、诵读、鉴赏等方法弄清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才的落后本质,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诗人如何“梦游”?,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说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成文言文来讲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疏通课文,第二节课时鉴赏诗歌。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翻译文章;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体现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学生讨论分析为辅,教师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积极追求个性**的精神。

  教学重点:梦游仙境,以此认识浪漫主义并充分理解梦境背后的深意。

  教学难点:梦境深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

  二、具体研*诗歌。

  1、研*第一段。

  (1)第一幅画面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2)学生思考: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具体研*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

  (3)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 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5)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

  (6)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3、研*第三段。

  (1)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提示了全诗的主旨,迸发了强烈不事权贵的感情,那么梦境和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种什么联系呢?

  明确:对!人往往因为有了现实的缺撼而产生相应的幻想.李白因压抑的苦闷于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梦游.陶潜因尘世的污浊就有了<<桃花源记>>,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现实的丑恶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的向往又反衬现实的丑恶。可诗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么让人迷恋吗?

  明确:起初很让人迷恋,后面很恐怖.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哪有美丽可言?再如"恍惊起而长嗟",倒像是噩梦惊醒,哪像是理想之梦的况味?

  (3)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 : 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

  明确: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课堂小结:

  在大家齐读时,我突然又想到一个话题,李白异常的性情、仙境的追求、丰富的想像,让我想到了在他之前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两人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还是让我们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题。

  附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月夜 白昼 傍晚 夜晚 蔑 傲

  缘由→| | | | → 梦醒 视 岸 大胆的夸张

  剡溪 山中 洞外 洞中 权 不

  贵 屈 奇特的想象

  清幽 壮美 恐怖 仙乐

  教学反思:

  以学生朗读为线,以问题串联各个知识环节,使教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并把问题激疑与朗读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在朗读的过程中欣赏,又自然地把它们引到对诗歌主题和诗人情感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上。可以说,在内容的安排上,既紧扣教材,充分挖掘了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又不拘于教材,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如此巧妙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是本节课令我满意之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

  三、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收集、积累到的素材去帮助理解作品,特别是梦境内涵;

  2通过学*,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具辅助: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事先下发预*学案,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充分预*,完成相关练*与思考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经常写梦。《红楼梦》写黛玉梦见宝玉用小刀划开心窝,掏心诉情;《三国演义》写曹操在军帐中梦见天上三日对照,一日坠于山中;《阿Q正传》写阿Q梦见自己当了“革命党”后分财产、娶媳妇;《包法利夫人》既描述过爱玛陷入热恋时的浪漫之梦,也写过她遭遗弃而病危时的升天之梦,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鲁迅的“梦里依稀慈母泪”,这是因为精彩的梦幻描写更容易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李白与我们一样,是一个*凡的人,证据之一就是他与我们一样爱做梦;但他又跟我们不一样,他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梦可能就显得非常瑰丽。今天我们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看他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他想借这个梦表现什么呢?

  教学策略分析:课堂切入点贵在定点准确,角度新鲜,既能自然地导入课堂教学重点,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探究兴趣。本课从列举古今中外的文学常写梦境来表达丰富内含,引导学生思考本诗写梦境的意图,能有效地体现本诗构思的主要特点,并引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诵读感知

  1检查预*情况(主要针对预*学案中练*一关于诗歌字词句意的理解)。

  2指导诵读

  A播放多媒体电子白板中名家诵读音频,示范朗读。

  B请三个学生各读一段,教师结合预*学案练*二诵读指导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点拨。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作者对天姥山心驰神往的急切和喜悦,应读得轻快些。“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六字句写诗人惊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列缺霹雳……訇然中开“表现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读得字字铿锵。“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是描绘神仙世界的灿烂辉煌,应读得舒缓些。“忽魂悸以魄动……烟霞”表现诗人梦醒之叹,宜读得缓而有力,余味悠长。等等。

  C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对某些句子重点指导与训练。

  教学片断1:

  师:我刚才听你在底下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一句,你能站起来把它读一遍吗?

  生读一遍。声音怯且弱。较紧张,没有读出诗味。

  师:你觉得应如何理解这一句诗?

  生:这句诗要表现天姥山的气势,它不仅高大,而且广远。用了衬托的手法。

  师:你理解得很好。那么你觉得朗读它时,应怎样读才能把这种味道传递出来?

  生:要雄健有力些,要读出天姥那种不可逾越的气势。

  师:很好。你现在试一试。

  生读,较先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你的悟性真好。现在再读一遍,要真正去想象这种气势。为了使朗读更有表现力,你可以重读“向天横”“掩赤城”这几个字。

  教师激情示范。生再读,效果与前截然不同,赢得同学热烈掌声。

  D全体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教学策略分析: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进展,让学生养成预*的*惯已是基本要求。设计预*学案,有利于起始阶段的学生增强自学观念和养成自学*惯。

  诗歌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去亲炙文心,揣摩文义,品味文情。新课标也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本环节中,有名家诵读示范,有学案中提供的详细的诵读指导,有学生个体的试读,有自由朗读,有教师的当堂点拨、指导、示范,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充分品尝诗歌的“原汁原味”,从而更完整更亲切地感知课文。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宜强调,只要能有激情地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就可算是好的朗读。

  三、探究学*

  探究活动一:

  通读全诗,请概括,围绕梦,本诗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这个梦境又包含了几个层次的'场景。

  要点:诗的层次 梦因……梦游……梦醒;

  梦境场景 镜湖飞渡……登山览景……自然巨变……神仙下临。

  点拨:概括语言要简明。

  教学策略分析:如果说诵读侧重于对诗歌整体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通过对诗歌层次的概括,则达到对诗歌整体的理性认识。新课标要求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对文本的整体认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避免肢离破碎地理解文本,可以使学生能从整体语境理解局部言语,避免误读。这一步也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基础,但要干净简洁。

  探究活动二:

  细读诗歌,请揣摩语言,展开想象,对这个梦境的描写美在哪里?

  1 学生自由读梦境部分描写

  2 交流品读成果

  A教师先展示对第一段进行了下水式的示范品读。

  展示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关于梦境内容的品读要点,可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并指导学生如何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就是指对语言意味反复进行思考推求,认真琢磨品味,从而领会其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换句话说,即揣摩语言的意思、情味。揣摩语言的前提是理解语言,先要弄情字面意义,然后再探求深刻含义。注意语境中语言具有特定的内容、情味和色彩。具体的方法有:学会揣摩遣词造句之妙;学会揣摩句式使用之妙;学会揣摩描写的细腻传神之妙;学会揣摩运用修辞的丰富贴切之妙,学会比较揣摩等。

  B学生交流品读成果

  教学片断2:

  生1:我觉得“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句特别好。它写出了月对李白的款款深情,一个“送”字,用字虽普通,却很好地传递出这种情味,月仿佛成了李白的化身。写得很飘逸,很符合李白的特点。

  生2:我喜欢“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句诗。它境界雄阔,充满美的想象,表现出的是一个大丈夫式的李白,一个浪漫的李白。前面的写剡溪的几句好像秀丽了些,没有这句诗中的豪气。

  生3:“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四句诗在节奏上的特点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这里是神仙洞府出现前的征兆,起畜势作用,而四言诗句则用短紧的节奏把这种气氛渲染出来了。这给我一个启示,形式对内容的表达也是很重要的。

  ……

  教师点评:生1能抓住重点动词进行品味,好的动词能传递出感情的特点;生2能抓住意象,感知意境,并理解意境与作者表达需要之间的和谐性;生3则注意到句式对表达感情的重要性,同时还考虑到句式对营造气氛、情境的影响……

  教学策略分析:梦境描写部分是本诗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想象的高潮,所以宜作探究重点。但探究性学*不是骤然可以实现的,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否则探究只能是空中楼阁。本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给学生探究的范例,再指点探究的角度,使学生的有章可循,思路打开,从而实现高质量探究活动的开展。

  课标认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环节的设计正立足这一点,探究的重点在于紧扣文本,多角度品析语言,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则适时点拨。

  探究活动三:

  结合课前自己积累的和提供的素材《一代诗仙――李白》

  1请分析,李白为何会做这样的梦,这个梦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如何理解他的这些感受?

  点拨:李白生起了万事幻如梦,惟愿访名山念头。面对这种的情形,他突兀地冒出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应理解到李白的消极情绪是由于对现实的极端失望而发出的出的愤激之语,并非真正的一种避世思想。而从主旨句的潜台词则可看出李白对人格独立精神的追求与真诚的济世情怀。这一声啸出了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气,树立一座封建士人的精神丰碑。

  连读主旨句三遍,教师引导其读出气势。

  2请评价,你能透过文字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

  点拨: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从物之色彩,也可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我”。出自感悟,抓其一点或数点特点,自由表达交流:如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一个心胸可藏丘壑的李白,一个飘逸浪漫的李白,一个爱月的李白,一个富有幻想力的李白,一个幻想着象神仙一样潇洒自由的李白,一个喜欢清幽又爱热闹的李白,一个追求功名又傲视权贵的李白,一个敢爱敢恨有欢乐有失意又天真又多情的李白,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的李白,一个*凡又伟大的带着浓重浪漫色彩的李白,一个地地道道的是也只能是诗人的李白。

  3学生交流自己在学*此诗后对李白的理解。

  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我读李白”《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的部分片断。

  总结: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感知;揣摩语言,领悟情思。

  教学策略分析:课前给学生发了唐之韵《一代诗仙―李白》的素材,使学生对文化名人李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培养阅读李白作品的兴趣。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所搜集到的素材,谈对李白的理解。学生用或优美或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形式活泼,气氛愉悦,思路开阔,再生高潮。既起总结课堂的作用,又从深层留下和开放了思考空间。

  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着眼于这一点。

  鉴赏基本方法的总结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是授人以渔,不可遗漏。

  三、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此诗。

  2 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老师发下水作文《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结束全课。

  教学策略分析:作业设计要认真对待,这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课堂学*进行延伸。作业1是基本作业,目标是加强积累。作业2则是属于个性化作业,由于已有课堂的有效学*,又有教师的下水作文的引导,学生兴趣浓,信心充,相信在作业中能充分反映学*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欣赏本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2、理解诗仙理想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品读突破与研讨深化

  一、新课导入《游仙吟》课前5分钟播放板书课题(8:00)同学们,此刻是不是有一种如听仙乐耳暂名的感觉,这首歌是20xx年8月9日,浙江卫视《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首播时,作为嘉宾之一的尚雯婕,在节目中有一个特别任务:以这次旅行为题作一首歌,一首古诗新唱《游仙吟》正式亮相。她的这首歌的灵感就来自于我们今天要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不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好,就让我们走进诗仙的这首游仙诗,来感受诗中无处不在的仙气。(2分钟8:02)

  二、学*目标

  1、诵读诗歌,欣赏本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2、理解诗仙理想的人生追求。(1分钟8:03)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走进仙山学*诗歌离不开诵读这样一把金钥匙,哪位同学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学生推荐)1.初读诗文,读准字音与节奏。(4分钟8:07)

  要求:

  1、其他同学仔细听,从字音与节奏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可读把握不到位的地方或者生读的好选取最有感触的读读)

  2.诗中的天姥山有什么特点?(2分钟8:09)

  (二)明确:

  ①神秘奇特:云霞明灭或可睹教师提问:题目既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诱惑,产生了景仰和向往之情。

  ②高峻巍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以及下文“见海日”、“闻天鸡”(夸张、对比、衬托)(8:07)

  概括天姥山的特点:神奇巍峨高俊雄伟诗人把天姥山与传说中东海三座仙山和五岳和天台放在一起,虚实相称,对比衬托,天姥山已然成为诗人心目中向往的仙山。

  (三)品读——梦入仙境(18分钟8:27)刚才我们通过诵读初步了解了天姥山的特点。但是真正的读懂诗歌的"仙",我们还要化身诗人,梦入仙境,深入品味诗歌的意象,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

  活动交流:诗人是如何来描写梦中的仙境的?请同学们找出欣赏的句子来读一读,品一品,推举出中心鉴赏人发言。品读提醒,意境的赏析思路:

  ①景——寻意象,明手法

  ②境——析特点,组画面

  ③情——品情感注意:请同学们通过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长短——语调的高低表达出诗歌的意境,最好辅之以表情和体态语。

  读出古诗文韵味。

  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笔过留香,学*要扎实。好,我们来分享一下鉴赏成果,可以按诗人的写作顺序来鉴赏,首先我们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月夜飞度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意象:湖、月、影、溪水、猿声特点:清幽画面描述:(我因神奇的传说,而进入梦幻的世界。)那晚在月夜清光的朗照下,我飞度过明镜似的镜湖。皎洁的月色衬着我飞度的身影,伴我抵达剡溪。我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歇息的地方,眼前清波荡漾,耳畔猿声清亮。意境概括:这是一幅清丽恬静幽美的画面,情感:诗人沉浸其中,充满愉悦神往。表述要点:景物、画面需突出特征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人的情感隐含在画面中要细心领会、

  1、思考“飞”表现了什么?夸张——心情迫切

  2、“照”和“送”写出什么?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达到人与物化,物与神游的特殊境地,充满了仙气。李白相信万物有灵,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坐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山、飞鸟、浮云与诗人自己真正做到物我齐一。送——拟人

  3、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很不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明确: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山中昼景登临所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意象:日出、天鸡、千岩、迷花特点:壮美画面描述:我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登山木屐,径直攀上高耸入云的山阶。半山腰处正遇远方的海面一轮旭日喷薄而出,空中回荡着天鸡高亢的鸣叫。山中万花迷眼,我在奇石间盘旋,不知不觉中暮色降临。意境概括:这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面,情感:诗人为之迷醉神荡,乐而忘返。“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手法——夸张特点——高峻山中夜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意象:熊咆、龙吟(殷、栗、惊)云、雨、烟特点:恐怖画面描述:夜来临,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震荡着岩石山泉,使幽深的树林战栗,叫层层山巅震惊。乌云低垂,山雨欲来。水波荡漾,烟霭迷蒙。意境概括:这是一幅惊悚震撼的画面,情感:诗人为之惊悸。特点:昏暗诡谲、阴森恐怖。“熊咆龙吟......生烟”一段,这段描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作用:

  ①对比:神仙世界的澄明、祥和;

  ②为下文神异现象的出现作铺垫;

  ③增加仙境的神秘感,突出现实的丑恶。

  象征了腐朽的黑暗的唐王朝社会现实神仙洞府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意象:霹雳、洞天石扉、青冥浩荡、日月、霓衣、风马、云君纷纷、虎鸾、仙人如麻特点:欢乐画面描述:忽然,闪电划破夜空,惊雷震碎峰峦。神仙洞府的大门在巨声中闪开。洞府里青空寥阔,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辉映,金碧辉煌。看谁来了?绚丽的云霞为裳,浩荡的清风作马,云神纷纷降临了。猛虎弹起琴瑟啊,凤鸾驾起了车,仙人济济一堂,直觉得眼花缭乱。意境概括:这是一幅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的画面,情感:让人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师总结:李白不是把传说中神仙神秘化,而是将其人格化,《梦游天姥吟留别》把人间和天堂仙境结合在一起,意境奇妙虚幻,道教中的天宫楼阙、各类女仙、仙家的侍从和仙境中的日月云彩,都进入李白的世界。

  4、就整体而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总结过渡: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被奇特之景所吸引,“心颜”大开,幸福无比。

  (三)研读——感受仙风(8分钟8:35)诸公解梦:柳宗元说“意有所及,梦亦同趣。”李白为何要营造这样一个雄伟壮阔、奇谲瑰丽的仙境呢?诗仙的梦有何深意呢?

  找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可结合课文第三段及背景注释。师点拨顺势拓展: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课前听得《游仙吟》吗,还记得开课时我说让我们走进诗仙的这首游仙诗,来感受诗中无处不在的仙气。让我们来看一下游仙诗是什么样的诗歌拾遗:游仙诗: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内容上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超越世俗局限的强烈愿望;艺术上,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善运用道家神仙典故,具有浪漫的色调。代表诗人曹植、嵇康、郭璞、李白、白居易、李贺等。唐代游仙诗人中最有名的当数诗仙李白了,李白一生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幼时便接受道家文化熏陶,五岁诵六甲,六甲是道教中的一种典籍。李白自云:“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仙人形象成为他超世精神的象征。其立身行事及诗歌创造深受其影响。崇道是李白一生的信仰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等。他被唐玄宗召入宫中,吴筠和玉真公主起了不小的作用。

  (简单带过)明确: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李白一方面作为一个读书人想建功立业,一方面想寻求精神的自由,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艺术化的表达了自己的苦闷。

  研读——感受仙风李白有一种超世的气质,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贺知章一见他,就称他为“谪仙人”,杜甫也说他有“仙骨”。这种仙人的气质也进入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仙道之潇洒飘逸的意境,充满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读完诗我想同学们对浪漫有了认识,李白的浪漫在......生可齐声回答。诗仙的的浪漫主义诗风

  1.丰富的想象(天鸡、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2.大胆的夸张(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倾天台......)

  3.瑰丽的境界(云霞、明月、渌水、清猿、海日、青冥......)

  4.奇特的构思运用对比、反衬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诗仙就是诗仙,他是那么卓尔不群,自由不羁,这就是他的诗仙气质!让我们跟随伴奏来朗读诗歌,来进一步感受这仙人的风骨。(伴奏用时3分)(四)悟读——致敬诗仙(10分钟8:45)笔墨传情:诗仙已飞升,但他的诗,我们至今在传唱;他的情,我们至令深深感动,请结合诗仙其人及其诗歌,为他写一则颁奖辞。要求:语言有表现力,形象生动,80字左右。

  (可在课下让同学们写好,课堂稍作修改,提升境界。)他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人生得意须尽欢;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眉不摧、腰不折,堂堂正正而来,这是他的气节!千载来,他熔铸在任意朝代的笔墨中;万代后,他徜徉在一脉相承的文化里。这就是李白,一个“仙气飘飘”的李白,为我们呈现出雄放气概!(师写作展示)

  诗仙的这首游仙诗同时也是一首留别诗,他不仅仅是留给东鲁的朋友,还留给了自己,也留给了今天的我们,让我们从诗仙这里获得启迪:能够在失望中寻求希望,在失落中不断追求,在困厄中亦能超越。

  作业:

  1、阅读诗仙的游仙诗《游泰山六首》,感受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默写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范文五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1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以此诗句来概括《梦》诗很得当。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李白用高超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创设出超拔、光明、壮丽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崇高的人格、不懈的追求和坚决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塑超拔形象,表傲岸个性。

  此节中心句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三个“天”字在一句之中很显赫,而没出现“山”字。山却敢于向天挑战。“连”,为齐、*。“横”,为遮,含有“恣”“肆”义项。上可与天比高,下可俯视群山。五岳是群山之首,而天姥能藐视它,更无须提周围的赤城与天台了。一“掩”一“倾”,“视俦列如草介”。天姥形象的超拔,是诗人“壮思”所致,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思想的艺术表现。

  海上仙山不可求,有长安失意之意;“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云霞明灭”是壮丽之意象,“越人”表天姥之地,与“连”、“横”、“拔”、“掩”构成超拔之势,傲岸之性。

  第二节,梦游天姥,表理想境界。

  本节可分五层:

  一层:向往先辈,以求神会。

  “我欲因之梦吴越”,最主要的原因向往先辈谢公。谢灵运(385—433),出身世族,世袭康乐公,南朝宗王朝抑制世族,政治无出路,“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出为永嘉守,恣意遨游,寄情山水,曾游天姥等高山,蔑视权贵,后被诬告谋反,被杀。李白对这位开创山水诗的先辈是非常敬佩的,自己青年漫游就有谢公的影响,现在失意,“因之更加思念,”“因之”一梦而到谢公的宿处,并“脚着谢公屐”,而同步青云。

  追随谢公以表蔑视权贵的决心。这里还创设一个淡雅、明静、清新、飘逸的意境。“明月”关照护送,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是至爱的。这种情感是失意的人最可求的,而明月即天意,这里的“送”与后来“仙之人”的“迎”,是有意呼应的。意在表明自己的高贵之躯岂可与粪土王侯可比。“渌水荡漾猿啼”,突出自然清新,暗比官场混浊腐蚀。

  第二层:登高观日,闻晓天机。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日出八行》)”李白的境界是浩然的宇宙境界,笔下常为大景观、大气象,以宏观的视角而构成宏伟的意境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有色彩,有声音,是自然最辉煌最有生力的时刻,冲决黑暗的光明是那么的激动鼓舞人心,喷薄而出的红日给人以无限的温暖和无尽的力量,雄鸡高唱天下白,给人以无穷的智慧和无比的振奋,这些就可谓是天机,天机并不神秘,人从大自然感悟到许许多多的哲理,就是天机诗人“空中闻天鸡”的巧用。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可石忽已暝”,写过程美,写奇花异石之美,写自己陶醉于奇险之境的奇绝之美。

  明月相送,海日相迎,雄鸡高鸣,迷花倚石,诗人以月为朋以日为友,飘逸于天地之间,这是对长安朝堂的藐视,是诗人崇高思想境界的写照。

  第三层:地吼天鸣,感受雄健美。

  “云青春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点出天忽已暝的原因。身处云中,体会万变,熊咆于涧,龙吟于潭,低沉而高远,“殷岩泉”是客观描写,“慄深林兮惊层巅”是主观描写,胆小者为之慄惊,豪放者为之激昂。“熊”谐为“雄”,“龙”为兴云呼雨之神,诗人为两者的威严之美而赞叹。“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进一步表神威,来抒发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劈杀之气。物我合一,感受自然的雄健美,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增强自己已被世俗压迫得几乎奄奄的刚气。

  第四层:天门洞开,群仙来迎。

  此层是梦境的高潮。诗人激昂之际,仙境为他敞开无限宇宙、无限光明,高远澄清。心为之酣畅,虽登高而不及。仪仗严整,阵容强大的神仙,飘然而来,仙乐悦耳,色彩缤纷,为迎远客而来,为迎“谪仙”、“诗仙”而来,荣幸之至,兴奋之至。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境界,《西上莲花山》《四月上太山》都有这仙境描写。与屈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于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涉江》同出一脉,同表一志。是对长安权贵的极大蔑视。

  第五层:魂魄悸动,烟霞顿失。

  惊心动魄的场面,却可即不可求。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是壮丽的,“一生傲岸若不谐,思疏媒劳志多乖”,诗人不能不为之“长嗟”不已。

  总观梦境描写,诗人在游览中追求清静、光明、生气、奇艳、雄浑、刚健、飘逸的境界,使自身不断得到愉悦和升华。

  第三节,正视现实,养我傲骨。

  现实中应及时行乐,不要囿于名利,不要受屈于权势,应追求超拔,追求高远,享受世间美好的东西,远离污浊之地,珍惜时光,于山水之间陶冶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金钱可以挥霍,生命不能挥霍,我材不可挥霍。“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古风》其四十)离开长安,不是人生失败,而是人生进取。这个决心和志向在安史之乱后得以展现,他加入永王幕府仍是青年时的志向“安社稷”“济苍生”的摧动,永王兵败后,流放夜郎。遇赦后仍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当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半途因病而还。与杜甫一样,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垫”(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直至病死,未完已志。瞻前顾后,李白在长安失意之后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暂且的,是在养志,在养傲骨,而非真的归隐。因此说,万事东流水,行乐世间也是积极的。

  “别君去兮何时还?”此句诗人似在思虑,没有明确回答,这“还”暗指还长安,施已志。如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机会,那么可“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2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诗,别名《别东鲁诸公》,是李白与东鲁的朋友离别,前往天姥山游玩之前写的。

  这首诗先描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进而转入自己的梦境,诗人在梦中潇洒自如地游览了天姥山的美景,看到满天仙人飘飞。可醒来时,一切都烟消云散。由此引发“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抒发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

  有感其一

  李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细腻,似乎他已经在天姥山游玩了一番。如果李白整天闭门不出,只呆在家里读书写字,能写得出这样挥洒自如的诗吗?现在有的人,嫌游山玩水太累,坐在家里有网络、有电视,什么样的美景看不到?但是,不身临其境,亲身感受的话,能写出如此美妙的世界吗?能把大自然描绘得出神入化吗?因此让我们走出家门,去亲*我们的大好河山吧!

  有感其二

  李白是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爱大自然,也珍惜时间,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放一只白鹿在青崖间,要远游时便可以骑上它,任意驰骋。让他能去更多的地方游玩。白鹿是仙人的坐骑,日行千里,还可上天入地。现在我们已经发明了这种“白鹿”——汽车、飞机、轮船……李白如果知道的话一定非常高兴。

  有感其三

  李白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诗中的千古名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让我们深思。李白的正义感远远的超过了我们现在的许多人。他说:“怎么能讨好权贵以求重用,如果这样的话,即使得到重用,又怎么会开心呢?”一个没有真本事的人,如果靠溜须拍马,才得到重用,那重用他的人也不会是正直、高尚的人,这些人对国家会有什么好处呢?总有一天这样的人会被社会淘汰。因此,靠谁也没用,只能靠自己努力,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以为我们多么聪明,多么了不起。古人的智慧我们也需要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3

  第一次读此诗,是在高中时期。当时只记得此诗为“诗仙”李白所写,气势庞大,想象丰富。现在重读,又有了诸多感想,不胜唏嘘,便将鄙人赘言以续,烦请各位笑纳。

  该诗写于天宝三载(公元747),正是李白政治大失败之时。李白虽为一个诗人,却早有报国仕途之志。前一天还曾让高力士脱靴,贺知章“眼花”,后一天就遇上这大失败,为玄宗赐金放还。说的难听点,这就是皇上不鸟你了。然而,李白却没有郁结于怀。余光中先生说得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这豪放之气,铸成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篇便是古代传说中的瀛洲,天姥山,虚无缥缈,却胜似仙境,这以虚衬实,表现出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天姥山,号称奇绝,“势拔五岳掩赤城”,不就是宫廷?不就是唐玄宗的重用吗?继续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气势!”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一幅幅神奇瑰丽的景色和意象:岩泉,緑水,云梯,熊,龙……浪漫主义淋漓尽致的体现,不愧“诗仙”的称号!而后,云之君,仙之人纷纷沓来。突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在唐代的屈公子,他体验过宫廷的繁华生活,又踏遍险峻雄壮的青山绿水。这梦游,看似虚幻,却是那么的真实!

  然而,相比于繁华的表象,李白心中的抑郁,**,连同激情一起在诗中喷涌而出。我们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好似李白抑郁的化身,然而,他成了太阳,而不是黑暗!这种乐观豪放的情怀,敢在盛唐时期,也绝无仅有。但是,豪放来的快,去的也快,就那么一会,“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我突然想笑,因为我看见的李白,真是那么活灵活现,他就好似小孩子一样,那脾气忽晴忽阴,诚然,一个有着胸中大志的人,遭了贬低之后怎么能不难过呢?但是,他是李白,他又变回来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句话,响彻云霄!也终究让这位诗人名垂千古!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4

  李白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杜甫夸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我喜欢李白的诗更是崇拜他的骨气。我又细读李白的一些文章和诗,再一次被李白的才气震撼且折服。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九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游仙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境的描写,看了真使人目眩神迷心向神往。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癫,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奇。最后有梦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在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

  推究原因,李白为什么在这里能写出使人似醉似痴神迷心惊的诗句,跟他的出身阅历经历以及所形成的思想性格分不开。他是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他接受儒家“兼善天下”思想,关心社稷关心苍生关心百姓;但他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藐视世界一切的思想;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好打抱不*。总之儒家、道家、游侠三位一体,使他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交诸侯长揖万乘。他持才傲物的性格与当权的宦官外戚格格不入因此遭受他们的嫉妒压制排挤和打击,而皇帝也仅仅把他当成歌舞升*的点缀和御用文人。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所以他异常苦闷要抒发要呐喊。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的独特性格,以及愤懑苦闷的情绪常常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之后,这种诗也越写越多越来越好达到惊人的地步。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静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起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叛逆不羁的性格。因此他常常在诗里写出好像要登涉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同天仙神灵相往来的情景。

  李白的诗达到如此震撼人心的地步,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呢?他强烈的个性和炽热的感情,在诗歌中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使得他的诗增加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上天入地无所阻挡的力量,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读来感到热情奔放亲切自然。当现实生活中事物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借助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进入到神仙的境界。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和他认真学*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他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所以在诗歌中能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当他由梦境转到仙境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醒来了,想到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事就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

  尽管再次重读这首诗,李白的诗对我还是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5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一次读此诗,是在高中时期。当时只记得此诗为“诗仙”李白所写,气势庞大,想象丰富。现在重读,又有了诸多感想,不胜唏嘘,便将鄙人赘言以续,烦请各位笑纳。

  该诗写于天宝三载(公元747),正是李白政治大失败之时。李白虽为一个诗人,却早有报国仕途之志。前一天还曾让高力士脱靴,贺知章“眼花”,后一天就遇上这大失败,为玄宗赐金放还。说的难听点,这就是皇上不鸟你了。然而,李白却没有郁结于怀。余光中先生说得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这豪放之气,铸成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 篇便是古代传说中的瀛洲,天姥山,虚无缥缈,却胜似仙境,这以虚衬实,表现出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天姥山,号称奇绝,“势拔五岳掩赤城”,不就是宫廷?不就是唐玄宗的重用吗?继续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气势!”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一幅幅神奇瑰丽的景色和意象:岩泉,緑水,云梯,熊,龙……浪漫主义淋漓尽致的体现,不愧“诗仙”的称号!而后,云之君,仙之人纷纷沓来。突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在唐代的屈公子,他体验过宫廷的繁华生活,又踏遍险峻雄壮的青山绿水。这梦游,看似虚幻,却是那么的真实!

  然而,相比于繁华的表象,李白心中的抑郁,**,连同激情一起在诗中喷涌而出。我们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好似李白抑郁的化身,然而,他成了太阳,而不是黑暗!这种乐观豪放的情怀,敢在盛唐时期,也绝无仅有。但是,豪放来的快,去的也快,就那么一会,“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我突然想笑,因为我看见的李白,真是那么活灵活现,他就好似小孩子一样,那脾气忽晴忽阴,诚然,一个有着胸中大志的人,遭了贬低之后怎么能不难过呢?但是,他是李白,他又变回来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句话,响彻云霄!也终究让这位诗人名垂千古!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教案(精选五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

  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惊层巅”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作业

  课后练*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教案 2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教案 3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

  思考:

  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

  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语调适合)

  思考:

  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梦后---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

  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想像丰富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梦境的虚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

  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惊层巅”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作业

  课后练*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部编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范文5份

  部编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学*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设计计划用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在诗中作者描绘了天姥山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神奇的大自然中,领会作者的情怀。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播放录像,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指导朗读。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四、诗歌的结构: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陪衬天姥,句中一信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下面直接写天姥山的山势,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梦中奇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诵读并分析②段

  1、思考: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2、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3、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4、请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同学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妙神奇的图画,这样美的自然,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写惊梦长叹。

  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句是诗眼,提示主题,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当然,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五、鉴赏要点

  1、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轩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2、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飞行,又值月夜,月光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山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茫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学不能说是仙镜,但已经是接*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动岩石、泉水、深林、峰峦。至此,仙境已民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境。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了,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这样美丽的环境,所有的与会者都来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小结:梦(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游历(山景)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写)梦(感)幻入(仙境)

  全文紧扣梦游二字,浑然一体。

  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

  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示升华了。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完成练*补充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老吟留别》教学札记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关教学参考书上一般都把李白所描写的梦境说成是景物壮丽非凡的仙境,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阴暗,还说神仙们济济一堂,呈现出一种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而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这种消极情绪,则是当时比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既然梦境是一片光明,神仙们相敬相爱,雍雍穆穆,为什么诗人会魂悸以魄动?他惊起而长嗟难道是因为推动了美好的梦境而感到惋惜吗?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又有什么内存联系呢?还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难道是游离在作品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吗?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和积极的愤世嫉俗、决心抗争的精神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孟子曾说过要以意逆志,这的确是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人要懂得知人论世评文这个道理,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是某一历史时期有客观存在,读者不能去改变这种存在,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论的方法去考察这种存在,弄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用自己的意去理解作者的志,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一座座文学迷宫的大门。

  李白是一位积极用世的诗人,具有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进取精神。年轻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尺蠖之屈、龙蛇之蛰。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储藏,李白被唐庇玄宗征召进宫,做了个翰林供奉的闲官,成为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便是,他那种傲岸不羁的狂放性格,实在是委不适合于做这种工作的。在那几年当中,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长安古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又从心底发出坚定的誓言: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这两种情绪,看似对立,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然诗人好像从裕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否定了人间的一切,但实际上是他对十年来宫廷生活的否定。诗人把这十年比作是一场院梦,--这不是什么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黑暗的美梦,而是一场令人魂悸以魄动的恶梦。我们不仅可以从上述史实中找出这个答案,而且可以从作品本身中找到有力的证明。

  这首诗从入梦之由写到梦醒后的感叹,共有三年大段。第一大段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之口,描述天姥山的雄奇峻拔,这不禁使诗人心驰神往,为入梦作铺垫。第二大段到惟党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这一段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诗人用赋而比也的表现手法,既描述了光怪陆离的梦境,又写出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大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空中闻天鸡。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清风为伴,明月相随,镜湖飞度,来到剡溪,又著屐登山,一路上贪图了自然风光之美,湖月如镜,绿水荡漾,清猿啼啸,海日东升,天鸡长鸣,从容不迫一形态、声音、色彩诸方面极写所见景物之美,从而表态了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我们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诗人初入宫廷时的那种心情--眼前的确是一片光明!第二层到水淡淡兮生烟。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使人迷惑和恐惧的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或已螟,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都看不清楚。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第三层,到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这时的诗人哪里有什么喜悦,他在万分恐惧之中,看到洞天中是这样一番景象:虽然日月照耀,金璧交辉,霓裳风马,神仙如麻,但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在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在这些云之君、仙之人的面前,诗人可能在想:这里有我应该有的一*之地?这进诗人心情,绝不是教参上说的我心中的忧愤啊全都忘却,这美妙的仙境就是我理想的境界,而是几年来宫廷生活中遭受排挤打击而积淀下的全部忧愤一下子被唤起了。这不是什么美妙的仙境,这是现实生活在梦中的反映;这不是什么理想的境界,而正是作者所憎恶鄙弃的世间行乐的生活。

  诗人从这恶梦中醒来,惊起一词是承上说,告诉读者当时他自己的心境:拍拍心口--恐怕已经是浑身冷汗了。长嗟一词是启下说,使诗的内宾转入第三段。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长嗟的内容。

  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见志。但是读者往往只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于是,在理解这首诗,探求作者志的时候,就陷入了主观臆断的泥坑。

  这首诗的原题是《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是古代诗体的一种,相当于歌行。梦游天姥是诗的内容,留别是诗的作用,原题对这个作用说得很清楚,说明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的赠别诗很多,但记梦赠别的只有这一首。诗人为什么要叙述一个梦境去留别东鲁诸公呢?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托梦言志。诗人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又准备南游淮泗,寄情山水,借助美好的大自然去排遣他内心的忧愤,去寻找光明与自由的生活,于是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追求美好理想又不愿为权贵所屈的诗人表现出的这种视名利为粪土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

  部编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2

  ◆设计意图

  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运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弄清这两个问题,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能之才的落后本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2.诗人如何“梦游”?

  3.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实施

  导语: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作者、听全诗录音)

  提问: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范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点拨:从“梦游”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谁游过“天姥”?“谢公”是谁?作者与“谢公”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确:作者是如何“梦游”的?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

  提问:“梦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抛于梦境,“天姥”在诗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吗?(范读“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点拨: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东,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极言其巍峨,也许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问:李白写“眼中”的“天姥”及“梦中”的“天姥”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提问:以上我们简析了“梦游天姥”,那么“吟留别”是什么意思呢?(范读“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拨:刚才朗读的这段诗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留别”难道仅仅是以此诗留赠给分别的人吗?

  明确: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本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开明、自由的渴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这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着录音齐读全诗)

  讨论归纳:作者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1)借古喻今(“谢公宿处……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连天……东南倾”);

  (3)借“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天姥

  部编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3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鉴赏重点语段,体会李白语言魅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3、通过了解李白的生*思想,学**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学**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了很多李白的诗,比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温故是为了知新,今天我们将学**白的另一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梦中游历天姥山,和朋友离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范读,正字音,商讨句读

  2、梦游天姥吟/留别

  3、标画出梦境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板书:梦前、梦境、梦后

  四,读课文,品鉴梦境

  1、诵读梦境部分

  思考:本部分描绘了哪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情感?

  (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味画面的特点和诗人饱含的情感)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明确:

  (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

  清幽、愉悦、急切

  (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面对此景,心胸为之开阔,襟怀为之敞开,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到了傍晚都没有察觉。

  壮丽、豪放

  (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天气急剧变化,画面变化多姿,惊心动魄,内心惊恐万分。

  恐怖、害怕

  (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们齐聚一堂,老虎弹琴鼓瑟,鸾鸟驾车,热闹非凡。读来让人无比惊叹,沉醉其中。

  神奇、惊叹

  小结:

  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让我们集体诵读诗歌,再次感受这奇妙的梦境。

  2、研读“梦前”和“梦后”部分,探讨李白入梦的原因

  (1)、梦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诗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

  明确:

  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瀛洲”衬托天姥山,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达了对天姥山的向往。

  神奇、高大、向往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反抗、愤激

  (2)梦后部分还能读出哪些情感呢?

  明确:失落、伤感

  (亦如此、虚幻的梦、人生如梦)

  小结:刚刚通过诵读,我们知道梦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梦不仅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

  五、研读探究,把握内涵

  关于梦的内涵,历来有两种说法:

  1、理想世界的象征

  2、宫廷生活的反映

  同学们探讨一下,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无论是“理想的象征”还是“宫廷生活的反映”,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梦境到最后都会幻灭,梦境的幻灭也就是理想的幻灭,短暂的政治生活的幻灭,但是李白却能够不向世俗低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亢的呼喊,这是非常难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愿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丢弃人格。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意当奴才的李白,最终选择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这就是李白人格的伟大之处。

  六、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再现画面的美,体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梦境中的某一画面,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部编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4

  学*过程

  一、预*

  ①用8分钟时间诵读全诗,注意停顿及字音

  ②抽3名同学分别诵读各段

  二、解题:

  ①题目的断句: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根据题目明题材:赠别诗

  ③“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④梦游天姥和话别友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三、补充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赏析

  ①请学生找出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

  ②“如此”指什么呢?

  明确:代指第二段的内容

  ③请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忆梦(梦景、梦醒)

  ④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什么?

  明确:梦景

  ⑤自由诵读,画出不懂的句子,请谈谈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明确:重点词意(清暝殷栗惊訇然青冥列缺恍嗟);

  静谧优美,奇丽壮观,山路曲折、深林层巅,亦幻亦真,灿烂辉煌、令人目眩。

  ⑥点拨诵读方法,示范诵读,抽点学生诵读。

  ⑦找出了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那么通过这句我们能否判断诗人的真实意图或者说他的落脚点和重心在哪儿呢?

  明确:后面才是诗人要表达的内容。

  ⑧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那么“世间行乐亦如此”,“行乐”到底所指何事?后文有没有提示呢,请找出这样的诗句。

  明确:“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⑨“行乐”和梦相同在哪儿呢?

  明确:到头来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梦一场空!

  ⑩诗人临别赠言不是回忆历历在目的往昔,而写自己的梦,其原因何在呢?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表述心志,将远离庙堂、寄意林泉、纵情山水、放浪江湖。

  反思往昔,虽汲汲功名、了无所成、青云之志、无奈萧疏。

  劝慰朋友,对世事纷扰、洒脱直面、人生百年、适心任性。

  附:板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世间行乐亦如此吟留别

  (类比)

  “万事” “惟枕*”

  “事权贵” “失烟霞”

  部编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

  思考:

  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

  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拔---掩倒----倾

  ③神往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语调适合)

  思考:

  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

  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

  理想之梦:

  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梦后---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

  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想像丰富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梦境的虚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精选5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1

  李白曾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杜甫曾经夸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不仅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得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我喜欢李白的诗,更加崇拜的是他的骨气。由于要写博客必须提升自己的素质,我又细读李白的一些文章和诗,再一次被李白的才气震撼并折服。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境的描写,看了真使人目眩神迷心向神往。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癫,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奇。最后有梦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

  探究原因,李白为什么在这里能写出使人似醉似痴神迷心惊的诗句,跟他的出身阅历经历以及所形成的思想性格分不开。他是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他接受儒家“兼善天下”思想,关心社稷关心苍生关心百姓;但他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藐视世界一切的`思想;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好打抱不*。总之儒家、道家、游侠三位一体,使他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交诸侯长揖万乘。他持才傲物的性格与当权的宦官外戚格格不入因此遭受他们的嫉妒压制排挤和打击,而皇帝也仅仅把他当成歌舞升*的点缀和御用文人。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所以他异常苦闷要抒发要呐喊。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的独特性格,以及愤懑苦闷的情绪常常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之后,这种诗也越写越多越来越好达到惊人的地步。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静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起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叛逆不羁的性格。因此他常常在诗里写出好像要登涉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同天仙神灵相往来的情景。

  李白的诗达到如此震撼人心的地步,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呢?他强烈的个性和炽热的感情,在诗歌中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使他的诗增加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上天入地无所阻挡的力量,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读来感到热情奔放亲切自然。当现实生活中事物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借助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进入到神仙的境界。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和他认真学*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他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所以在诗歌中能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当他由梦境转到仙境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醒来了,想到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事就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

  尽管再次重读,李白的诗对我还是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2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对比,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这奇特的构思是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3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梦想着有朝一日得展才干。但当时文人盛行的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这与他“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他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喜悦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深厚的友谊。之后,两人又同游梁宋等地。此时,高适也来与他们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李白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李白的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的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这一首诗歌开头便从海客和越人的话语谈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在海上归人的话语中,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这样便使人觉得瀛洲很虚无,难以追寻,但越人的口中说来却又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一开头,天姥山便有了神秘色彩。接下来作者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作者用夸张手法极言天台的高,而又将天台山与天姥山相比,更烘托出天姥山的高大,使人对天姥山油然而生敬意。天姥山原本是神话中的仙山,但作者却写来好像真有其山,使得梦有了现实的基础。作者对高大神秘的天姥山的向往,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热情的向往和追求,文章在此便初显了诗人的浪漫的主义气质。如果说这个梦可以看做是诗人前半生的生活的折射,那么,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诗人当初隐居山林,想通过终南捷径来走上仕途,曾经对国家和政治前景抱有多么美好的愿望!

  诗人李白在梦中来到了天姥山,在梦里他来到了他所追求的美好的仙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于“梦”字上,置一“欲”字,是“想要,打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欲”字承上启下领提下段“梦”中之事。这足以表明,李白本无此“梦”,这个“梦”不过是他的一个奢望,是他在清醒状态下安排设计出来的“白日梦”,因此,它看似奇幻不测,实则有细致的理脉。天姥山的风光明净澄澈,溪水清澈,浩空明月,夜色如洗,湖面若镜,这就是诗人心中的仙人世界,是一片净土。“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是东晋山水诗人,他自恃有才,又是士族家庭出身,渴望能建功立业,但是却不得重用,他忧愤于心,于是寄情于山水,想在山水中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李白在这里穿上了谢灵运的木屐,他也希望能在山水中去消除心中的忧伤。“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涌现,传说中的天鸡在空中啼叫。梦境是这样的美丽而真实,诗人的梦五彩缤纷,幻想的色彩越来越浓。接下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似真似幻,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在千回万转的山石间,道路弯曲没有方向,诗人沉醉在这种仙境的美丽中,却也的不知走往何处的迷茫。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用到“我”字的使用,比如“我本楚狂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在诗歌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然后在这首诗里,诗人却只是写了一场自己无法参加盛会,在极其热闹的场景后,我们却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失落。这种落寞之情让诗人写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的句子。梦醒后,诗人转入现实,梦幻中的天姥山不是诗人该去的所在,追求那样的行乐,不过是如同东流之水,作者下定决心,从此后,要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放弃那个美丽的梦幻,还是去流连于名山大川,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然那个仙家之所,帝王之乡不属于自己,那么为什么要屈膝逢迎,降低人格,放弃自由,去讨好那些权贵们?诗人在感叹人生无常之后,虽然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去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离开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游览名山大川的目的便在于远离权贵。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对权贵的蔑视,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士大夫阶层文人的反抗精神,正直不阿,洁身自好,也表现出了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本色的清高孤傲,豪放狷狂。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4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诗,别名《别东鲁诸公》,是李白与东鲁的朋友离别,前往天姥山游玩之前写的。

  这首诗先描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进而转入自己的梦境,诗人在梦中潇洒自如地游览了天姥山的美景,看到满天仙人飘飞。可醒来时,一切都烟消云散。由此引发“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抒发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

  有感其一

  李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细腻,似乎他已经在天姥山游玩了一番。如果李白整天闭门不出,只呆在家里读书写字,能写得出这样挥洒自如的诗吗?现在有的人,嫌游山玩水太累,坐在家里有网络、有电视,什么样的美景看不到?但是,不身临其境,亲身感受的话,能写出如此美妙的世界吗?能把大自然描绘得出神入化吗?因此让我们走出家门,去亲*我们的大好河山吧!

  有感其二

  李白是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爱大自然,也珍惜时间,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放一只白鹿在青崖间,要远游时便可以骑上它,任意驰骋。让他能去更多的地方游玩。白鹿是仙人的坐骑,日行千里,还可上天入地。现在我们已经发明了这种“白鹿”——汽车、飞机、轮船……李白如果知道的话一定非常高兴。

  有感其三

  李白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诗中的千古名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让我们深思。李白的正义感远远的超过了我们现在的许多人。他说:“怎么能讨好权贵以求重用,如果这样的话,即使得到重用,又怎么会开心呢?”一个没有真本事的人,如果靠溜须拍马,才得到重用,那重用他的人也不会是正直、高尚的人,这些人对国家会有什么好处呢?总有一天这样的人会被社会淘汰。因此,靠谁也没用,只能靠自己努力,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以为我们多么聪明,多么了不起。古人的智慧我们也需要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5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以此诗句来概括《梦》诗很得当。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李白用高超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创设出超拔、光明、壮丽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崇高的人格、不懈的追求和坚决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塑超拔形象,表傲岸个性。

  此节中心句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三个“天”字在一句之中很显赫,而没出现“山”字。山却敢于向天挑战。“连”,为齐、*。“横”,为遮,含有“恣”“肆”义项。上可与天比高,下可俯视群山。五岳是群山之首,而天姥能藐视它,更无须提周围的赤城与天台了。一“掩”一“倾”,“视俦列如草介”。天姥形象的超拔,是诗人“壮思”所致,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思想的艺术表现。

  海上仙山不可求,有长安失意之意;“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云霞明灭”是壮丽之意象,“越人”表天姥之地,与“连”、“横”、“拔”、“掩”构成超拔之势,傲岸之性。

  第二节,梦游天姥,表理想境界。

  本节可分五层:

  一层:向往先辈,以求神会。

  “我欲因之梦吴越”,最主要的原因向往先辈谢公。谢灵运(385—433),出身世族,世袭康乐公,南朝宗王朝抑制世族,政治无出路,“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出为永嘉守,恣意遨游,寄情山水,曾游天姥等高山,蔑视权贵,后被诬告谋反,被杀。李白对这位开创山水诗的先辈是非常敬佩的,自己青年漫游就有谢公的影响,现在失意,“因之更加思念,”“因之”一梦而到谢公的宿处,并“脚着谢公屐”,而同步青云。

  追随谢公以表蔑视权贵的决心。这里还创设一个淡雅、明静、清新、飘逸的意境。“明月”关照护送,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是至爱的。这种情感是失意的人最可求的,而明月即天意,这里的“送”与后来“仙之人”的“迎”,是有意呼应的。意在表明自己的高贵之躯岂可与粪土王侯可比。“渌水荡漾猿啼”,突出自然清新,暗比官场混浊腐蚀。

  第二层:登高观日,闻晓天机。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日出八行》)”李白的境界是浩然的宇宙境界,笔下常为大景观、大气象,以宏观的视角而构成宏伟的意境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有色彩,有声音,是自然最辉煌最有生力的时刻,冲决黑暗的光明是那么的激动鼓舞人心,喷薄而出的红日给人以无限的温暖和无尽的力量,雄鸡高唱天下白,给人以无穷的智慧和无比的振奋,这些就可谓是天机,天机并不神秘,人从大自然感悟到许许多多的哲理,就是天机诗人“空中闻天鸡”的巧用。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可石忽已暝”,写过程美,写奇花异石之美,写自己陶醉于奇险之境的奇绝之美。

  明月相送,海日相迎,雄鸡高鸣,迷花倚石,诗人以月为朋以日为友,飘逸于天地之间,这是对长安朝堂的藐视,是诗人崇高思想境界的写照。

  第三层:地吼天鸣,感受雄健美。

  “云青春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点出天忽已暝的原因。身处云中,体会万变,熊咆于涧,龙吟于潭,低沉而高远,“殷岩泉”是客观描写,“慄深林兮惊层巅”是主观描写,胆小者为之慄惊,豪放者为之激昂。“熊”谐为“雄”,“龙”为兴云呼雨之神,诗人为两者的威严之美而赞叹。“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进一步表神威,来抒发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劈杀之气。物我合一,感受自然的雄健美,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增强自我已被世俗压迫得几乎奄奄的刚气。

  第四层:天门洞开,群仙来迎。

  此层是梦境的高潮。诗人激昂之际,仙境为他敞开无限宇宙、无限光明,高远澄清。心为之酣畅,虽登高而不及。仪仗严整,阵容强大的神仙,飘然而来,仙乐悦耳,色彩缤纷,为迎远客而来,为迎“谪仙”、“诗仙”而来,荣幸之至,兴奋之至。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境界,《西上莲花山》《四月上太山》都有这仙境描写。与屈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于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同出一脉,同表一志。是对长安权贵的极大蔑视。

  第五层:魂魄悸动,烟霞顿失。

  惊心动魄的场面,却可即不可求。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是壮丽的,“一生傲岸若不谐,思疏媒劳志多乖”,诗人不能不为之“长嗟”不已。

  总观梦境描写,诗人在游览中追求清静、光明、生气、奇艳、雄浑、刚健、飘逸的境界,使自身不断得到愉悦和升华。

  第三节,正视现实,养我傲骨。

  现实中应及时行乐,不要囿于名利,不要受屈于权势,应追求超拔,追求高远,享受世间美好的东西,远离污浊之地,珍惜时光,于山水之间陶冶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金钱可以挥霍,生命不能挥霍,我材不可挥霍。“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古风》其四十)离开长安,不是人生失败,而是人生进取。这个决心和志向在安史之乱后得以展现,他加入永王幕府仍是青年时的志向“安社稷”“济苍生”的摧动,永王兵败后,流放夜郎。遇赦后仍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当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半途因病而还。与杜甫一样,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垫”(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直至病死,未完已志。瞻前顾后,李白在长安失意之后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暂且的,是在养志,在养傲骨,而非真的归隐。因此说,万事东流水,行乐世间也是积极的。

  “别君去兮何时还?”此句诗人似在思虑,没有明确回答,这“还”暗指还长安,施已志。如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机会,那么可“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