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掌握“之”“其”“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议。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2、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诵读能力。力求读出节奏感。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2、课外搜索战国七雄,与“士”的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惯。

  3、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各自性格特点的写法。领悟全文。

  4、体会唐雎言之有节,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学*唐雎不畏**,正气凛然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读出人物性格,背诵课文

  2、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2、体会秦王与唐雎这两个对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2、朗诵法。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3、讨论点拨法。对词句理解,对文意的概括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对难以理解问题,教师作必要点拨;师生互动,提高效率。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词语;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背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概括人物形象;赏析文章祥略得当,语言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广为流传,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听一个刺秦的故事老师出示课题

  {二}熟悉时代背景: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2、学生联系初*历史知识,分析战国七雄的形势

  3、老师总结介绍:本文讲叙的故事在战国哪个阶段呢?从文中灭韩之魏一词看应发生在秦王灭六国之前,此时赵燕齐楚四国都奄奄一息,亲统一天下大势已定。在这种形势下,魏的附属国安陵芨芨可危,此时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会答应吗?安陵君的命运如何?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吧!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三}扫清障碍:

  1.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音,并订正其读音错误。

  2.老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正确读出下列字的读音

  3.同学们在订正字音和字义的过程中能做到音正字准,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请听示范朗读。

  老师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课件。同学们听后讨论示范朗读有那些优点。同学们练*朗读各段。

  请同学们想象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别是什么形象?

  同学们自由发表见解以后,老师出示课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图。

  {四}整体感悟:

  1.针对题目你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同学可能会提出:唐雎是个什么性格的人?他的使命是什么?秦王怎样羞辱他?他怎样不辱使命的?

  2.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在文中划出可以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原句。

  3.学生默读课文思索问题。

  {五}深层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1}同学齐读第一段,一名同学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秦王以易地为诱饵企图吞并安陵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老师点评后并指出这是情节开端。除了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用对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师提问;这段表现出秦王,安陵君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那些词语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安陵君,老师点拨:三组同学应读出秦王的专横,一组读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2.唐雎怎样不辱使命的?

  {1}学生讨论回答斗争应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第二段}唐雎义正严辞的驳斥秦王“轻寡人“的理论。

  {2}老师指出这是情节发展,并安排同学分组朗读。2组读秦王,2组读唐雎

  {3}老师强调应读出此阶段秦王的气势汹汹和唐雎的针锋相对。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相对挺剑而起。

  老师指出这是情节高潮,并将四组学生分成3组读唐雎,一组读秦王。要读出秦王的骄横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谢之”点明主题,教师指出这是情节结局。

  老师安排一组学生朗读体会秦王的色历内荏,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教师总结:本文较短,但围绕着“唐雎不辱使命”这么一个中心事件,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紧凑,严谨完整。

  {六}重现历史:

  1、请同学按照情节分组,全文朗读,回味本文,自然紧凑的情节。在朗读中体会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话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师课件演示:

  唐雎:不畏**,忠君爱国,有勇有谋。

  秦王:色历内荏,外强中干,贪生怕死。

  老师总结:

  这篇文章绘生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各自性格,我们也应在朗读中读出这种性格。

  {七}作业:

  模仿《战国策》体例特点,设想唐雎出使回国后,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学*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 整体感知 :

  1、 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 正音,范读。检查预*。再读。

  3、 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 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 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三、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亲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得心理。

  3、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 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 秦王曰“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亲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 错”起“意”来,就会让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 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 文中亲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领会言辞之美。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2、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二、分各色朗读课文。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品读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两人是怎样较量的?较量的结果如何?从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恼羞成怒,进行恫吓)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总结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敢于斗争。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二、讨论写法。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实则强夺。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阴谋,不想易地,这就惹怒了秦王。在这紧张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国。秦王一上来便盛气凌人的指责唐雎,接下来又以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秦王的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敢于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丰富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与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课下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交流一下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唐雎不畏**,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书)

  二、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

  (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唐雎怫然徒跣抢地韩傀缟素色挠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错”通“措”;“直”通“只”;“仓”通“苍”。

  (2)读出节奏。小组进行朗读交流,互助,正确断句,读出节奏,使朗读顺畅通达。

  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读中质疑。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还有疑难可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文章字词方面的:

  如多义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异义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等等。

  文章内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骗局进行吞并,因此就有了这场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内容方面:故事性强,可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清文章脉络。

  可能产生的疑问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骗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当时势力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认为安陵是一个小国,不需要兴师动众地进行攻打,只要吓唬吓唬就会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与唐雎拒绝秦王的态度一样吗?

  一样,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语气委婉,表现不卑不亢;唐雎语气坚决,正气凛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为什么能战胜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现了秦王的残暴和以势压人的气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因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和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精神。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迹有何目的?

  说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达到针锋相对的作用。

  秦王先对安陵君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对唐雎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吗?

  这正好说明秦王的虚伪狡诈,先说的话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说的话则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

  三、老师小结,再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在上节课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最后“两读”深入理解课文。

  1.读出意味。

  要读出意味,就要读出人物,读出感情,读出语言的精妙。

  (1)读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画特别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别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同学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然后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唐雎:机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面对威逼利诱应对自如,面对假仁假义义正辞严。(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仗势欺人,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2)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那么应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人物的情感。

  请同学来试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一段,其他同学评价讨论,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中要注意的语气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字可拖长,要读出威胁的语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读出秦王的霸气和威胁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应强调,表现唐雎的毫不畏惧和针锋相对)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突出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语速不能太快,要读出秦王的胆怯和心虚)

  可结合课后练*二进一步体会语句的语气和人物情感。

  (3)读出语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鲜明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以记言为主,突出了人物的语气,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等。

  通过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如唐雎“挺剑而起”的视死如归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等。

  语言的文采飞扬,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学*与借鉴。

  2.读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

  同学们讨论发言,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和延伸能力。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同学们还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们的故事。

  (2)唐雎敢于为国家挺身而出和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精神在我们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谈。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华美德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学*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现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典范的故事。还可读一些如《战国策》、《史记》中的经典篇目,更多地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体会后背诵课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体会,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有了更好的把握,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来一定不是难事,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在同学们大声的背诵中结束课堂。

  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生学会学*。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菁选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要求学生课下预*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掌握“之”“其”“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议。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2、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诵读能力。力求读出节奏感。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2、课外搜索战国七雄,与“士”的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惯。

  3、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各自性格特点的写法。领悟全文。

  4、体会唐雎言之有节,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学*唐雎不畏**,正气凛然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读出人物性格,背诵课文

  2、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2、体会秦王与唐雎这两个对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2、朗诵法。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3、讨论点拨法。对词句理解,对文意的概括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对难以理解问题,教师作必要点拨;师生互动,提高效率。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词语;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背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概括人物形象;赏析文章祥略得当,语言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广为流传,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听一个刺秦的故事老师出示课题

  {二}熟悉时代背景: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2、学生联系初中国历史知识,分析战国七雄的形势

  3、老师总结介绍:本文讲叙的故事在战国哪个阶段呢?从文中灭韩之魏一词看应发生在秦王灭六国之前,此时赵燕齐楚四国都奄奄一息,亲统一天下大势已定。在这种形势下,魏的附属国安陵芨芨可危,此时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会答应吗?安陵君的命运如何?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吧!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三}扫清障碍:

  1.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音,并订正其读音错误。

  2.老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正确读出下列字的读音

  3.同学们在订正字音和字义的过程中能做到音正字准,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请听示范朗读。

  老师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课件。同学们听后讨论示范朗读有那些优点。同学们练*朗读各段。

  请同学们想象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别是什么形象?

  同学们自由发表见解以后,老师出示课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图。

  {四}整体感悟:

  1.针对题目你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同学可能会提出:唐雎是个什么性格的人?他的使命是什么?秦王怎样羞辱他?他怎样不辱使命的?

  2.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在文中划出可以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原句。

  3.学生默读课文思索问题。

  {五}深层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1}同学齐读第一段,一名同学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秦王以易地为诱饵企图吞并安陵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老师点评后并指出这是情节开端。除了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用对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师提问;这段表现出秦王,安陵君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那些词语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安陵君,老师点拨:三组同学应读出秦王的专横,一组读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2.唐雎怎样不辱使命的?

  {1}学生讨论回答斗争应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第二段}唐雎义正严辞的'驳斥秦王“轻寡人“的理论。

  {2}老师指出这是情节发展,并安排同学分组朗读。2组读秦王,2组读唐雎

  {3}老师强调应读出此阶段秦王的气势汹汹和唐雎的针锋相对。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相对挺剑而起。

  老师指出这是情节高潮,并将四组学生分成3组读唐雎,一组读秦王。要读出秦王的骄横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谢之”点明主题,教师指出这是情节结局。

  老师安排一组学生朗读体会秦王的色历内荏,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教师总结:本文较短,但围绕着“唐雎不辱使命”这么一个中心事件,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紧凑,严谨完整。

  {六}重现历史:

  1、请同学按照情节分组,全文朗读,回味本文,自然紧凑的情节。在朗读中体会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话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师课件演示:

  唐雎:不畏**,忠君爱国,有勇有谋。

  秦王:色历内荏,外强中干,贪生怕死。

  老师总结:

  这篇文章绘生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各自性格,我们也应在朗读中读出这种性格。

  {七}作业:

  模仿《战国策》体例特点,设想唐雎出使回国后,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点

  1、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情况,力争一课时,如果学生对文章不熟悉或阅读层次不高,得分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教学预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课文,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简介《战国策》。

  (二)质疑

  1、今天我们将学*里面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想要提出来的吗?

  2、学生质疑,教师提出关键问题,PPT展示:

  ①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②为什么唐雎要出使?

  ③“不辱”是什么意思?唐雎是怎么完成使命的?

  ④唐雎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初读

  1、指明四个同学分段朗读文章,出示听读要求:

  (1)你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提醒一下大家。

  (2)看你能通过听和想,明白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正字正音,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

  3、分组练读,分译全文。

  (四)悟读

  1、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看看前边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五)演读

  1.假如你是导演,你觉得这个剧应该拍几个场景?你会招几个演员?

  2.排演,准备。

  3.表演,评议。

  (六)延伸

  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能不能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

  教后记:

  上这课之前,有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感觉自己最*语文学*的兴趣下降了,我仔细一想,自己为了赶进度,已经有开始满堂灌了,难怪学生有点厌倦。我原想初三的孩子会不好意思,应该不爱表演了吧?因为前两次孩子们的表演质量就不是很好,我原本不打算“浪费时间”了,但上课时我想到那个孩子的话,临时决定让他们换新角色-------导演,没想到孩子们情绪高涨,竟然认真地改写剧本,认真排练,参与度非常高,课后我给他们发了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最有创意奖,我发现孩子们学*效果特别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的斗争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晏子一样出使的唐雎看他如何面对强敌,来学*《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品、背景  

  (一)、《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二)、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三、课文朗读:

  1、听录音朗读,给生字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四、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

  明确: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明确: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明确: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明确: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五、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秦王不说   “说”通“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色。

  2.古今异义字 

  安陵君其许寡人。 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表转折。

  否,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今义:表判断,动词。

  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

  休祲将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3.词类活用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得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小结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同学们可以认真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学*本文。

  七、作业

  熟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二课时

  一、重点语句翻译,两两同学之间互相翻译改正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二、课文脉络分析。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三、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 骄蛮欺诈 盛气凌人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忠于使命  

  (三)、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二)、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

  2、品味人物性格,学*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读劝说艺术,学*唐雎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初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学*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重点难点

  品味人物性格,学*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导入

  活动2【讲授】二、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

  2、梳理情节

  (1)出示本文的情节:

  开端:秦王野心吞安陵

  发展:秦王咄咄逼人

  高潮:秦王欲发“天子怒”

  结局:秦王长跪致歉

  (2)请学生从唐雎的角度概括

  开端:唐雎临危使秦国

  发展:唐雎步步斗争

  高潮:唐雎挺剑效古人

  结局:唐雎不辱使命

  活动3【讲授】三、分析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从情节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秦王:外强中干、骄横狂妄

  唐雎:不畏强权、忠君爱国

  2、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1)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阴险狡诈,不懂用一兵一卒就想霸占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其许寡人——以强凌弱、不可一世;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狂暴、残忍;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虚伪狡诈、盛气凌人

  “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又一方面,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这种自相矛盾中,真是奴颜婢膝之态可掬。

  小结: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不畏强权、视死如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智慧、勇敢

  小结:唐雎:有勇有谋、忠君爱国

  (2)朗读人物对话,体会语气

  秦王:骄横、虚伪

  唐雎:不卑不亢、慷慨激昂

  3、引导学生从写法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1)对比手法的运用

  秦王现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唐雎先恭而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2)衬托手法的运用

  比较安陵君与唐雎的答秦王语: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同:都反对“易地”,拒绝的理由是相同的;

  异:“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说话委婉;唐雎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6

  一、课时目标:

  1、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归纳段意。

  2、初步感悟秦王和唐雎的语言个性。

  二、重难点

  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情况。(2min)

  2、深入理解第二段课文:(14min)

  (1)这两个自然段记叙了秦王与唐雎的斗争过程,两人的可以分为两个回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回合(第二段)。首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秦王,第三第四组扮演唐雎。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秦王的质问、蛮横无理,唐雎的不卑不亢,沉着冷静。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且 以 以 措 广 逆 轻 与 而 守 虽 岂 直)(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3、深入理解第三段课文:(18min)

  (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回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唐雎,第三第四组扮演秦王。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读懂秦王语气中的威胁,读出唐雎语气的气势。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 怫然 尝 伏 流 布衣 抢 耳 庸夫 士 之 仓 休祲 若 与 镐素 挺)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4、小结(1min)

  唐雎在秦王的步步逼问下没有被吓倒,在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中反守为攻,一举将秦王折服。文章中没有一句直言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但是其语言十分富于个性化。请同学们回去后找出能表现唐雎和秦王个性的句子,并根据这些句子归纳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特点。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谈论。

  5、课堂检测(5min)

  语文共学案与第二、第三段相关的练*。

  四、板书设计

  秦王:不悦 质问 怫然怒 色挠

  唐雎:出使 沉着应对 反击 挺剑而起

  五、作业

  1、预*第三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和翻译重点语句。

  2、思考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用形容词进行描述。

  3、完成相关的练*。

  第三课时(40分钟)

  一、课时目标

  1、学*第四段的重点词句和翻译重点语句。

  2、通过分析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握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见目标一

  2、难点:见目标二

  三、教学过程

  1、学*第三段课文:(10min)

  (1)检查预*: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第四段重点字词的预*情况,注重纠正。(挠 谢 谕 徒 以)

  (2)请两位同学根据重点词句来翻译最后一段。(重点句:秦王……谢之。 徒以有先生也)

  2、完成课课清中的第二第三题(通假字以及一词多义),借助《共学案》小结文章词语。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文章中富于个性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归纳秦王阴险狡诈、蛮横无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形象以及唐雎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应变力强、英勇无畏的形象。小组展示后教师总结。(PPT板书)(25min)

  人物 语言 神态 动作 特质

  秦王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不悦 谓

  安陵君不停寡人,何也? 谓 蛮横无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阴险狡诈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怒 谓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色挠 长跪,谢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 否,非若是也。

  此庸夫之怒,非…殿上。 沉着冷静

  与臣而将四矣。 有勇有谋

  今日是也。 挺剑 英勇无畏

  安陵君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谦虚婉转

  弗敢易。 坚决

  4、小结《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全文对于秦王、唐雎的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描写,通篇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推进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其语言富于人物个性,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多多学*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5min 剩下时间答疑)

  四、板书设计(同上)

  五、作业:完成语文共学案剩下的全部练*。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3、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2、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重要字词句理解与积累。

  2、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唐雎辩论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自主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法

  3、讲练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走*作者,走进作品

  多媒体显示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初步把握

  1、听课文朗读带,然后显示朗读课文。

  2、投影检测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四、再读课文,翻译全文

  1、显示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2、学生翻译课文,师生共同明确,把握课文内容。

  3、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五、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六、作业设计

  1、复*本节课内容并预*课文。

  2、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搜集整理一些,在班级交流。

  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课型:

  新授

  课时:

  3课时

  教学手段:PPT、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战国策》,了解时代背景。(难点)

  3.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重点)

  二、自主学*

  1.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注意停顿,并理清文章结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三、合作探究

  1.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出自本书的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四、精讲解疑

  1.了解时代背景。

  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2.古代史书的几种体。

  (1)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语》《战国策》。

  (2)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3.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独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二)小结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1.国别体:《》《》。

  2.编年体:《》《》《》。

  3.纪传体:《》。

  作业布置: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疏通文义,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自主学*

  1.学*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三、合作探究

  2.学*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民发怒吗?”秦王说:“*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精讲解疑

  1.总结文中的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总结文中的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跟“曲”相对。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连用。

  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学生。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

  秦王色挠古义()今义:()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今义:()。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

  (二)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册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古今异义。

  谢古:道歉今: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古:吉祥今:休息。

  挠古:屈服今:(用手指)轻轻地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前三分钟: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

  2.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的精神。(重点)

  二、自主学*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

  2.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是非常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三、合作探究

  1.把握文章结构,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起因: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经过: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结局: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

  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明辨之)

  3.出使秦国的经过及结果。

  秦王逆寡人轻寡人(盛气凌人)天子之怒(武力恐吓)长跪而谢(折服)

  唐雎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从容答辩)布衣之怒(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四、精讲解疑

  1.你认为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不畏**,有胆有识,敢于斗争,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讲究说话的技巧,回避秦王的问题,始终以凛然的正气压倒对方,迫使秦王放弃换地的想法。

  2. 本文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对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的内容也一概不写?

  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意思,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进行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写。至于他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等内容与本文中心无关,故略去不写。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找出秦王和唐雎对话的句子,说说他们的对话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如:(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蛮横、强硬的质问语气;

  (唐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立场鲜明的反问语气;……

  (二)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题。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学*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怫()跣()抢()祲()缟()傀()挠()

  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免冠徒跣抢地休祲色挠谢谕

  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故不错意也()

  ⑵仓鹰击于殿上()

  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⑴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⑵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6、难句翻译。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三、深入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3、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4、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5、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翻译一句,把握关键词。

  四、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

  第二层(第3段),写。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

  ⑴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⑵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⑶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2、第二段:

  ⑴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⑵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⑶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⑷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3、请你仿照上面的问题,针对第三段第四段各设计两个问题:

  第三段⑴;⑵。

  第四段⑴;⑵。

  六、知识应用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3、“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权、宁死不屈。

  七、修辞手法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夸张:

  排比:

  对偶: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八、课文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作业

  联系练*三,总结古今异义。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唐雎不畏**,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书)

  二、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

  (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唐雎怫然徒跣抢地韩傀缟素色挠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错”通“措”;“直”通“只”;“仓”通“苍”。

  (2)读出节奏。小组进行朗读交流,互助,正确断句,读出节奏,使朗读顺畅通达。

  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读中质疑。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还有疑难可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文章字词方面的:

  如多义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异义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等等。

  文章内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骗局进行吞并,因此就有了这场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内容方面:故事性强,可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清文章脉络。

  可能产生的疑问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骗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当时势力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认为安陵是一个小国,不需要兴师动众地进行攻打,只要吓唬吓唬就会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与唐雎拒绝秦王的态度一样吗?

  一样,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语气委婉,表现不卑不亢;唐雎语气坚决,正气凛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为什么能战胜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现了秦王的残暴和以势压人的气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因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和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精神。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迹有何目的?

  说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达到针锋相对的作用。

  秦王先对安陵君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对唐雎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吗?

  这正好说明秦王的虚伪狡诈,先说的话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说的话则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

  三、老师小结,再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在上节课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最后“两读”深入理解课文。

  1.读出意味。

  要读出意味,就要读出人物,读出感情,读出语言的精妙。

  (1)读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画特别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别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同学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然后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唐雎:机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面对威逼利诱应对自如,面对假仁假义义正辞严。(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仗势欺人,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2)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那么应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人物的情感。

  请同学来试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一段,其他同学评价讨论,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中要注意的语气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字可拖长,要读出威胁的语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读出秦王的霸气和威胁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应强调,表现唐雎的毫不畏惧和针锋相对)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突出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语速不能太快,要读出秦王的胆怯和心虚)

  可结合课后练*二进一步体会语句的语气和人物情感。

  (3)读出语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鲜明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以记言为主,突出了人物的语气,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等。

  通过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如唐雎“挺剑而起”的视死如归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等。

  语言的文采飞扬,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学*与借鉴。

  2.读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

  同学们讨论发言,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和延伸能力。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同学们还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们的故事。

  (2)唐雎敢于为国家挺身而出和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精神在我们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谈。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华美德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学*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现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典范的故事。还可读一些如《战国策》、《史记》中的经典篇目,更多地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体会后背诵课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体会,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有了更好的把握,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来一定不是难事,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在同学们大声的背诵中结束课堂。

  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生学会学*。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1

  【自读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

  一、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速谈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朗读

  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四、研读

  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自读点投】

  一、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

  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

  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

  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

  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解说:这部分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总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了解唐雎的性格特征,明确文章的中心。)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难点分析:

  本文的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凌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维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解说:抓重点、破难点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使学生不仅懂得本文的学*重.发是对话描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表现手法

  1、选材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洋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维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

  3、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解说:教学中,抓住本文表现手法上的几点,旨在引导学生学*这些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自读思考】

  下面的短文《唐雎说信陵君》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

  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正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解说;此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延伸思考,区别其异同,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这两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入、拓展、创新地发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1、课后练*四、本课同步

  2、预*《核舟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课精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魏策》,记述了战国末年强秦与小国国陵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交锋双方分别是小国使臣唐雎和秦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

  二、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合九年级学生阅读水*教师着重训练学生自主解决文言疑难的能力。

  三、学生学*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了不少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初步达到举一反三的水*。但是就《战国策》的特点而言,对于学生的理解仍然是较困难的。

  四、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五、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把握人物性格

  六、知识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准确翻译文本。记忆相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复述、翻译、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严密的逻辑。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方法目标: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对比

  八、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表演法

  九、预*设计:

  课前查找相关文学常识;读通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参与的积极性。但在活动中要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与指导,让学生参与者点评。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领会言辞之美。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2、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二、分各色朗读课文。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十)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休寝 缟素 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卜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布置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点

  1、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情况,力争一课时,如果学生对文章不熟悉或阅读层次不高,得分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教学预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课文,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简介《战国策》。

  (二)质疑

  1、今天我们将学*里面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想要提出来的吗?

  2、学生质疑,教师提出关键问题,PPT展示:

  ①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②为什么唐雎要出使?

  ③“不辱”是什么意思?唐雎是怎么完成使命的?

  ④唐雎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初读

  1、指明四个同学分段朗读文章,出示听读要求:

  (1)你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提醒一下大家。

  (2)看你能通过听和想,明白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正字正音,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

  3、分组练读,分译全文。

  (四)悟读

  1、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看看前边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五)演读

  1.假如你是导演,你觉得这个剧应该拍几个场景?你会招几个演员?

  2.排演,准备。

  3.表演,评议。

  (六)延伸

  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能不能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

  教后记:

  上这课之前,有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感觉自己最*语文学*的兴趣下降了,我仔细一想,自己为了赶进度,已经有开始满堂灌了,难怪学生有点厌倦。我原想初三的孩子会不好意思,应该不爱表演了吧?因为前两次孩子们的表演质量就不是很好,我原本不打算“浪费时间”了,但上课时我想到那个孩子的话,临时决定让他们换新角色-------导演,没想到孩子们情绪高涨,竟然认真地改写剧本,认真排练,参与度非常高,课后我给他们发了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最有创意奖,我发现孩子们学*效果特别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3、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2、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重要字词句理解与积累。

  2、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唐雎辩论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自主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法

  3、讲练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走*作者,走进作品

  多媒体显示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初步把握

  1、听课文朗读带,然后显示朗读课文。

  2、投影检测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四、再读课文,翻译全文

  1、显示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2、学生翻译课文,师生共同明确,把握课文内容。

  3、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五、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六、作业设计

  1、复*本节课内容并预*课文。

  2、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搜集整理一些,在班级交流。

  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

  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

  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

  教师导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兴趣。

  (二)疏通文意

  1.读通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共同问题。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1)教师出示重点字的读音辨析,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掌握判断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些易错的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互读课文,达到流畅的程度。

  【设计意图】掌握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句意的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读一读,演一演。

  教师导入: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任选一种方式,选一段,说一说,你们要读出或者演出一个怎样的秦王、唐雎或者安陵君?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总结。

  唐雎:沉着冷静、不畏、敢于斗争、忠君爱国、凛然正气。

  安陵君:有见识,能看透秦王的伎俩,说话委婉。

  秦王:贪婪、骄横狂暴、色厉内荏、阴险狡诈。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重点语句精读。

  教师导入:同学们的朗读体现了“有理在于声高”,秦王和唐雎一个声音比一个声音高。那么我们应抓住哪些词语读出人物的特点呢?

  (1)想一想,下列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许。”

  教师总结:关注秦王的自称“寡人”,注意虚词在文中的语气作用。

  (2)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教师总结:读出言外之意。

  (3)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唐雎的语言形式上简短,语意连贯、语气强烈,有气势,能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表现出唐雎不畏,大义凛然的特点。阅读时要读得一气呵成,铿锵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品析重点语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学*怎样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写一写。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第三段是唐雎与秦王斗争的高潮,扣人心弦。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扩写这一段,再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学生扩写。

  (2)唐雎“挺剑而起”,最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究竟亮了一把怎样的剑从而战胜秦王?

  学生:唐雎挺剑而起,秦王就会直接面临死亡,所以唐雎的行动有一定的震慑力量,表现了唐雎视死如归、斗争到底的精神和维护安陵国土完整的决心。光有语言,没有行动,也不能起到震慑秦王的作用。

  教师:这是一把有形的剑,但是文中字里行间还有一把无形的剑震慑着秦王。

  (3)教师展示学生改写片段并提问:你能否从这位同学的描写中或是你自己的描写中找到这把无形之剑?

  教师示范:唐雎的胆识如同一把利剑,我觉得这个胆识是一种见识,能认识到布衣之怒的力量。

  学生阅读思考:

  唐雎的忠君爱国如同一把利剑:不辱使命,不能辜负安陵君的信任,不能辜负安陵百姓的重托,这个信念激励他无往不前,无坚不摧。

  唐雎的智慧如同一把利剑:一下就能识破秦王的恐吓,威胁。

  唐雎的勇敢如同一把利剑……

  唐雎的沉着冷静如同一把利剑……

  教师总结:唐雎展示的是一把人格魅力之剑。虽然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唐雎是根本不可能带剑觐见秦王的,但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两个人物,是对当时“士”这个阶层维护国家的利益的赞颂,是对“暴秦”的一种反抗。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5.拓展。

  教师导入: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为了国家利益,不辱使命的外交家比比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杰出的外交家。

  师生交流,学*外交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忠诚、大义凛然等精神。

  6.再次进入情境充满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学*唐雎作为弱国小臣沉着冷静、有胆有识、忠贞爱国、不畏、敢于斗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四)体会语言技巧

  1.教师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人们常常说“听话听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都是在说语言的重要性,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你从唐雎和秦王的言语斗争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会,不要求学生回答完整,鼓励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或者是自己的生活体会,感受说话的技巧。

  语言:

  言辞委婉,言之有理:表明安陵君宁“守”不“易”的态度。

  针锋相对,言之有据:列举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挺剑而起,付诸行动,彻底打败秦王。

  2.语言实际运用练*。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的重要性,增强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的意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唐雎,一个弱国小臣,在朝堂上,三寸之舌斗君王,胆为剑心退秦师,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语言,一个锐利的武器,在生活中,巧妙运用它,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主旨

  (六)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完整排演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

  2.阅读:《战国策》《使臣不辱使命》,谈谈你对“士”的认识。

  【设计意图】1.以排演课本剧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积极性;2.拓展阅读,加深对“士”的精神等方面的认识,对这一阶层形成较为成熟的看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领会言辞之美。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2、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jìn缟g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二、分各色朗读课文。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 学*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 整体感知 :

  1、 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 正音,范读。检查预*。再读。

  3、 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 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 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三、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亲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得心理。

  3、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 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 秦王曰“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亲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 错”起“意”来,就会让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 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 文中亲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7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课文范读录音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秦国和安陵位置图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民发怒吗?”秦王说:“*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唐雎不辱使命》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课型:

  新授

  课时:

  3课时

  教学手段:PPT、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战国策》,了解时代背景。(难点)

  3.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重点)

  二、自主学*

  1.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注意停顿,并理清文章结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三、合作探究

  1.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出自本书的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四、精讲解疑

  1.了解时代背景。

  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2.古代史书的几种体。

  (1)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语》《战国策》。

  (2)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3.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独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二)小结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1.国别体:《》《》。

  2.编年体:《》《》《》。

  3.纪传体:《》。

  作业布置: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疏通文义,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自主学*

  1.学*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三、合作探究

  2.学*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民发怒吗?”秦王说:“*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精讲解疑

  1.总结文中的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总结文中的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跟“曲”相对。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连用。

  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学生。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

  秦王色挠古义()今义:()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今义:()。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

  (二)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册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古今异义。

  谢古:道歉今: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古:吉祥今:休息。

  挠古:屈服今:(用手指)轻轻地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前三分钟: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

  2.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的精神。(重点)

  二、自主学*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

  2.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是非常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三、合作探究

  1.把握文章结构,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起因: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经过: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结局: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

  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明辨之)

  3.出使秦国的经过及结果。

  秦王逆寡人轻寡人(盛气凌人)天子之怒(武力恐吓)长跪而谢(折服)

  唐雎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从容答辩)布衣之怒(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四、精讲解疑

  1.你认为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不畏**,有胆有识,敢于斗争,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讲究说话的技巧,回避秦王的问题,始终以凛然的正气压倒对方,迫使秦王放弃换地的想法。

  2. 本文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对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的内容也一概不写?

  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意思,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进行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写。至于他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等内容与本文中心无关,故略去不写。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找出秦王和唐雎对话的句子,说说他们的对话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如:(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蛮横、强硬的质问语气;

  (唐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立场鲜明的反问语气;……

  (二)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题。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

  1、课后练*、本课同步。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10

  A、自读设计

  学*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分析唐雎有胆有识,不畏**,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课前学*

  一、知识链接

  1、刘向,西汉末年史学家。

  2、课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我国著名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谋臣策士言行,该书善于剖析事理,叙事生动,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积累运用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唐雎()2、韩傀()3、免冠徒跣()

  4、以头抢地()5、天下缟素()6、寡人谕矣()

  (二)难词难句有:

  【参考答案】

  (一)1、jū2、guī3、xiǎn4、qiāng5、gǎo6、yù

  (二)略。

  课堂学*

  (一)整体感知

  1、概括每段的内容。

  2、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

  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

  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的斗争精神。

  (二)文本探究

  1、唐雎是怎样与秦王展开斗争的?

  2、简析唐雎形象。

  3、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

  1、(1)唐雎用受地于先王的理由,拒绝秦王易地。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决定以死相拼,捍卫国家尊严。

  2、唐雎:机智沉着、不畏**、胆识过人、善于雄辩。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3、写作特色:

  (1)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与动作描写来进行。

  (2)在塑造人物形象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对比、反问、排比、引用典故等方法突出中心。

  (三)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参考答案】

  1、(1)通“措”,置。(2)交换。(3)道歉。(4)明白。

  2、B。

  3、(1)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小结整理

  问题与疑惑

  B、诵读设计

  学*目标

  诵读课文,通过诵读理解文意,把握唐雎形象。

  教学步骤

  一、自由朗读

  1、疏通生词,做到能读通。

  2、组内交流,解决难词句。

  教师作巡视辅导。

  二、练*诵读

  1、教师示范诵读。

  激励与激趣并重。

  2、学生自主诵读。

  (1)学*能力强者,要求做到全文诵读,并可提出诵读的问题。

  (2)学*能力较弱者,可选择诵读部分。教师鼓励其全文诵读。

  三、展示诵读

  1、纯背式诵读。

  可个人,可小组。可在座位上,可在讲台上。将课文诵读展示给全班。

  2、问题式诵读。

  如文意概括、人物分析等问题,诵读原文句,并适当分析来作回答。

  四、总结诵读。

  师生互动总结,教师进一步激励。

  课后反思

  C、趣读设计

  学*目标

  趣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唐雎形象。

  教学步骤

  一、自由朗读

  1、疏通生词,做到能读通。

  2、组内交流,解决难词句。

  教师作巡视辅导。

  二、趣读课文

  1、明确要求

  (1)教师点拨趣读,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2)激励与激趣并重。

  2、学生趣读。

  (1)速读比拼

  比一比谁读得快。

  (2)方式比拼

  比一比读法新颖。

  (3)创读比拼

  比一比谁通过改写或创编朗读更优秀。

  三、总结趣读。

  师生互动总结,教师进一步激励。

  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点

  1、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情况,力争一课时,如果学生对文章不熟悉或阅读层次不高,得分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教学预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课文,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简介《战国策》。

  (二)质疑

  1、今天我们将学*里面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想要提出来的吗?

  2、学生质疑,教师提出关键问题,PPT展示:

  ①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②为什么唐雎要出使?

  ③“不辱”是什么意思?唐雎是怎么完成使命的?

  ④唐雎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初读

  1、指明四个同学分段朗读文章,出示听读要求:

  (1)你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提醒一下大家。

  (2)看你能通过听和想,明白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正字正音,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

  3、分组练读,分译全文。

  (四)悟读

  1、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看看前边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五)演读

  1.假如你是导演,你觉得这个剧应该拍几个场景?你会招几个演员?

  2.排演,准备。

  3.表演,评议。

  (六)延伸

  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能不能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

  教后记:

  上这课之前,有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感觉自己最*语文学*的兴趣下降了,我仔细一想,自己为了赶进度,已经有开始满堂灌了,难怪学生有点厌倦。我原想初三的孩子会不好意思,应该不爱表演了吧?因为前两次孩子们的表演质量就不是很好,我原本不打算“浪费时间”了,但上课时我想到那个孩子的话,临时决定让他们换新角色-------导演,没想到孩子们情绪高涨,竟然认真地改写剧本,认真排练,参与度非常高,课后我给他们发了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最有创意奖,我发现孩子们学*效果特别好。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

  学*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把握唐雎形象。

  课堂预设

  初读感知

  1、裸读(不借助资料和注释阅读),了解难词句和课文大意。

  2、就课文内容提出阅读问题。

  【参考】

  (1)“使命”指什么?

  (2)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3)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读理解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并思考提出的阅读问题。

  2、组内交流:

  (1)解决难词难句。

  (2)修正或完善对问题的回答。

  3、师生互动。

  重点引导:

  (1)词语归纳性积累。

  (2)回答问题要以原文为依据,完整作答,并准确翻译。

  【参考】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的斗争精神。

  三读感悟

  阅读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学生自由交流,可从唐雎、秦王等角度来谈。

  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要求学生课下预*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2、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检查预*

  读一读,写一写

  唐雎 jū 怫然 fú 韩傀 guī 免冠徒跣xi?n 缟素g?o 庸夫 yōng fú

  色挠náo 以头抢地 qiāng 休祲jìn 寡人谕yù

  四、字词重点归纳

  1、重点词句

  加惠: 给予恩惠

  长者: 忠厚长者

  错意: 置意

  休祲: 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

  挠: 屈服

  长跪: 古人*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

  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头.

  2、古今异义

  虽然——今:表转折 古:即使这样

  是——今:表判断 古:这样

  易——古:交换 今:容易

  谢——今:感谢 古:道歉,谢罪

  3、词类活用

  广: 形容词做动词 扩大

  轻: 形容词做动词 轻视

  缟素: 名词作动词 穿孝服

  五、整体把握

  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你如何评价唐雎?

  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 强 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六、研讨与探究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 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使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三)分析第三自然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为畏强 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心。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四)分析第四自然段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七、文章结构分析

  起因 : 以地易安陵 愿终守之

  秦王不悦 使唐雎使于秦

  经过 : 故不错意也 非若是也

  轻寡人与 虽千里不敢易

  高潮 :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结局 : 长跪而谢之

  八、拓展探究:

  (一)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二)唐雎的说话技巧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道义)、言之有“力”(威力)

  九、启示: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课后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点

  1、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情况,力争一课时,如果学生对文章不熟悉或阅读层次不高,得分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教学预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课文,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简介《战国策》。

  (二)质疑

  1、今天我们将学*里面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想要提出来的吗?

  2、学生质疑,教师提出关键问题,PPT展示:

  ①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②为什么唐雎要出使?

  ③“不辱”是什么意思?唐雎是怎么完成使命的?

  ④唐雎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初读

  1、指明四个同学分段朗读文章,出示听读要求:

  (1)你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提醒一下大家。

  (2)看你能通过听和想,明白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正字正音,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

  3、分组练读,分译全文。

  (四)悟读

  1、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看看前边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五)演读

  1.假如你是导演,你觉得这个剧应该拍几个场景?你会招几个演员?

  2.排演,准备。

  3.表演,评议。

  (六)延伸

  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能不能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

  教后记:

  上这课之前,有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感觉自己最*语文学*的兴趣下降了,我仔细一想,自己为了赶进度,已经有开始满堂灌了,难怪学生有点厌倦。我原想初三的孩子会不好意思,应该不爱表演了吧?因为前两次孩子们的表演质量就不是很好,我原本不打算“浪费时间”了,但上课时我想到那个孩子的话,临时决定让他们换新角色-------导演,没想到孩子们情绪高涨,竟然认真地改写剧本,认真排练,参与度非常高,课后我给他们发了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最有创意奖,我发现孩子们学*效果特别好。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学*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说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并根据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唐雎。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及语句节奏。

  3、生生评价,师适时点评,必要时示范引领。

  4、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后由西汉刘向编订,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结合文章注释叙述文章大体内容,不要求字字落实,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可越过。(不求甚解读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讲解接龙。

  (学生讲解语段中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师生共补。

  四、笔尖沉淀:

  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a、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b、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说“请广于君”吗?

  (2)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确:

  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三、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四、巩固训练:

  1、熟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3、搜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课外练*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菁华5篇)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_________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_________

  岂直五百里哉 直:_________

  长跪而谢之谢:_________

  2.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加重语气的助词(可译为恐怕、大概、一定要) 交换 只(仅仅) 道歉

  2.“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3.(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2)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

  4.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5.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2

  【甲文】秦王拂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2分)

  (1)休祲降于天( ) (2)环堵萧然( )

  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安陵君其许寡人

  B.安陵君其许寡人亲旧知其如此

  C.黔娄之妻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不汲汲于富贵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小题4: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主要采用 来塑造人物形象;乙文则于*淡、客观的 之中表现人物。(2分)

  小题5:“士”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阶层,唐睢可谓是“士”的杰出代表,陶渊明则是东晋知名隐士,这两位的行事作风你更欣赏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吉凶的征兆。 (2)萧条的样子。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2分)

  小题2: C (2分)

  小题3: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共2分)

  小题4:对话描写叙述( 每空1分,共2分)

  小题5:略

  小题1:试题分析:“休祲”在此语境中的意思为“吉凶的征兆”;“肃然”在此语境中的意思为“极度贫困”,不能理解为“萧条冷落的样子”。

  小题2:试题分析:A、什么 答应。B、表强调 代词。C、的 的。D、到对于。

  小题3:试题分析:“色”是“脸色”的意思,“谢”是“道歉”的意思。除了这两个关键字,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4:试题分析: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甲文采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乙文采用记叙塑造人物形象。

  小题5:试题分析:对于唐雎和陶渊明这两个人物,都有值得人欣赏的地方,如果选择欣赏唐雎,可以这样来说明理由。示例:我更欣赏唐雎,因为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维护了国家的*。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3

  (甲)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 选自《出师表》 )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3分)

  (1)休祲降于天

  (2)长跪而谢之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小题3:“义”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含义。甲文唐雎不辱使命是义,乙文诸葛亮许以驱驰临危受命也是义。你能说说他们“义”的不同内涵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休祲:吉凶的征兆 (2)谢:道歉(3)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2:(1)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小题3:略

  小题1:试题分析:(1)“休祲”不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理解为“吉凶的征兆”。(2)“谢”不能理解为“谢谢”,应理解为“道歉”。(3)“卑鄙”,现代汉语:形容一个人品德低下;古代汉语:见识短浅。

  小题2:试题分析:(1)“谕”是“明白”的意思,“夫”为“句首语气词”,“以”是“凭借”的意思,“徒”是“只”的意思,“以”是“因为”的意思;(2)“于”是“在”的意思。两句在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3:试题分析:从大义(国家)与小义(个人)两个角度来分析“义”的内涵。如:唐雎的“义”:为国家大义,舌战秦王,以无畏的精神和智慧,终于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诸葛亮的“义”:是报答刘氏父子的小义和报国家社会的大义的融合。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4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 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 ②窟室:地下室。 ③长铍:长矛。 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通“佯”,假装。 ⑤擘:拆,掰开。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秦王怫然怒 ( )(2)仓鹰击于殿上( )

  (3)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 ) (4)酒既酣( )

  7.与甲文“以头抢地耳”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

  (2)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来源:]

  译文:

  9.简答题。(6分)

  (1)外交辞令往往藏有 “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2分)

  答:

  (2)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答:

  参考答案

  6.(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1分。

  (1)盛怒的样子(非常生气的样子) (2)通“苍”

  (3)派,派遣

  (4)尽兴地喝酒

  7.(2分)B

  8.(4分 )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1)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正确译出“缟素”,得1分;正确译出“是”“也”得1分)

  (2)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宴请王僚。(前一句要正确译出倒装句得1分。正确译出“而”“具”得1分)

  9.(1)(2分)要点与评分:能答出“效仿”得1分,能答出“刺杀”或“同归于尽”的得1分。

  参考答案: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1分),刺杀你(或“同归于尽”)(1分)。

  (2)(4分)要点与评分:结合甲文2分,结合乙文2分。

  参考答案:甲文中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1分),用机智的语言面对秦王胁迫,最终赢得了国土的保全(1分),不辱君命;乙文中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1分),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1分),不辱君命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5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请广于君②长跪而谢之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小题3】唐雎列举三个“士”的.事例,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扩大道歉

  【小题2】⑴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⑵布衣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小题3】唐雎列举这三个事例是说明,若秦王要恃强凌弱、唐雎便会效仿这三个人,与秦王同归于尽,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精选5篇)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1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秦王色挠 : 屈服 (2)逆寡人: 违背 (3)故不错意也: 通“措”放置

  (4)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遣 (5)以君为长者: 把

  (6)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7)否,非若是也 这样 (8)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

  (9)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黑色)

  (10)免冠徒跣 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脚

  (11)休祲降于天 吉凶的征兆 (12)天下缟素 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翻译:(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翻译:*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翻译: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

  (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3.阅读问答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他们是*民之时士 ,暗示秦王,使其屈服。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2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 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 ②窟室:地下室。 ③长铍:长矛。 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通“佯”,假装。 ⑤擘:拆,掰开。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秦王怫然怒 ( )(2)仓鹰击于殿上( )

  (3)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 ) (4)酒既酣( )

  7.与甲文“以头抢地耳”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

  (2)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来源:]

  译文:

  9.简答题。(6分)

  (1)外交辞令往往藏有 “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2分)

  答:

  (2)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答:

  参考答案

  6.(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1分。

  (1)盛怒的样子(非常生气的样子) (2)通“苍”

  (3)派,派遣

  (4)尽兴地喝酒

  7.(2分)B

  8.(4分 )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1)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正确译出“缟素”,得1分;正确译出“是”“也”得1分)

  (2)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宴请王僚。(前一句要正确译出倒装句得1分。正确译出“而”“具”得1分)

  9.(1)(2分)要点与评分:能答出“效仿”得1分,能答出“刺杀”或“同归于尽”的得1分。

  参考答案: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1分),刺杀你(或“同归于尽”)(1分)。

  (2)(4分)要点与评分:结合甲文2分,结合乙文2分。

  参考答案:甲文中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1分),用机智的语言面对秦王胁迫,最终赢得了国土的保全(1分),不辱君命;乙文中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1分),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1分),不辱君命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3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故不错意也 ▲

  (3)长跪而谢之曰 ▲ (4)徒以有先生也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小题3】.根据文意,用课文原句填空,使语意连贯,句式整齐。(3分)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士之怒, ▲ , ▲ 。

  【小题4】.秦王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样写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

  【小题1】(4分)(1)交换;(2)通“措”;(3)道歉;(4)只;

  【小题1】(3分)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小题1】(3分)庸夫之怒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小题1】(3分)运用侧面描写(1分),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从容镇定、凛然正气、机智勇敢的精神。(2分)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

  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参考答案:

  20. 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

  21.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 B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5

  (甲)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 选自《出师表》 )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3分)

  (1)休祲降于天

  (2)长跪而谢之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小题3:“义”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含义。甲文唐雎不辱使命是义,乙文诸葛亮许以驱驰临危受命也是义。你能说说他们“义”的不同内涵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休祲:吉凶的征兆 (2)谢:道歉(3)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2:(1)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小题3:略

  小题1:试题分析:(1)“休祲”不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理解为“吉凶的征兆”。(2)“谢”不能理解为“谢谢”,应理解为“道歉”。(3)“卑鄙”,现代汉语:形容一个人品德低下;古代汉语:见识短浅。

  小题2:试题分析:(1)“谕”是“明白”的意思,“夫”为“句首语气词”,“以”是“凭借”的意思,“徒”是“只”的意思,“以”是“因为”的意思;(2)“于”是“在”的意思。两句在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3:试题分析:从大义(国家)与小义(个人)两个角度来分析“义”的内涵。如:唐雎的“义”:为国家大义,舌战秦王,以无畏的精神和智慧,终于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诸葛亮的“义”:是报答刘氏父子的小义和报国家社会的大义的融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不辱使命不负高三演讲稿汇总五篇

  不辱使命不负高三演讲稿 1

各位老师,同学们:

  从20xx年考入教师队伍,如今已有9个年头了,在这九年里,我不断思考如何不忘育人的初心,牢记教师的使命,做个“四有”好老师。

  教师的初心是什么样的初心?我认为教育应该是育人为本,育人应该是我们教师永恒不变的初心。

  在这样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如何完成我们的使命?

  第一,努力提高教学能力。纵观历史,教育界耳熟能详的前辈,如蔡元培,叶嘉莹,潘鼎坤,章竹君等。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教诲自己的学生,他们是我们所有教育者的楷模。我常想,也许我一辈子也不能取得像他们那样辉煌的成绩,但我可以像他们一样,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不断前行!

  传播科学知识。只有在知识上,思想上有了开放进取的态度,才能不被愚昧的、落后的思想所局限。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社会也不断在进步,所以我们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理念,向社会传播科学,传播正能量,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使命。我们要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扶去那社会的糟粕,还学生一份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常怀一颗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因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爱的过程,教师有爱,学生才有爱。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教师才是有爱的教师;拼搏进取、积极奋进的学生才是有爱的学生;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爱护每一个生命,育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成为最棒的。

  教育是有力量的,只有给孩子们更多更好的知识,才能开启智慧的大门。教师改变的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命运,也会影响我们国家民族复兴。

  教育有了新的使命,教师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不辱使命不负高三演讲稿 2

亲爱的XX:

  大家好!

  最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时代,没有感受过那种争分夺秒的战争,没有遇见过那种血腥的时刻……但是我们有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如果当初我出生在革命的年代,是不是也有那种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会不会没有那种义无反顾的勇气?可能没有吧,毕竟“怕死”是人的一种本能。

  作为中国人,所有的困难都要去解决,这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去学*,还是从那些光荣的榜样身上去学*,我还记得那个军人在大阅兵的时候,每一步都是使命,肩上扛着**,脚下踢着正步,即使脚上扎着钢钉,依旧有条不紊的走到旗杆下。这就是他的使命,我有我的责任,任何的困难都不能成为放弃的借口,我是军人,是使命的担当。这就是中国人带给我的震撼,这就是使命的力量,我愿意为了伟大的祖国的复兴而奋斗!

  可能我要庆幸自己出生在和*的年代,没有杀戮,没有战争,没有任何的残酷……这就是我们的幸运,在这个繁荣的时代的时候选择出生在中国。这个曾经因为其他国家的欺凌而满目疮痍的国家,一个在几百年前繁荣一时的国家,一个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国家。我们有责任让它变得更美好,更强大。我们的初心可能没有先辈那么坚定,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使命,能一直奋斗,作为信念的使命。我愿意为了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这是我的梦想,是我不忘初心的理由!

  我希望我们不会因为时代的安逸而忘记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是祖国最鲜艳的花朵,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是国家最坚强的后备军,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谢谢大家!

  不辱使命不负高三演讲稿 3

  两年前,我们满怀理想与荣耀,走进xx中学,成为xx中学的一名新生。寒来暑往,转眼我们就要高三了,即将成为xx中学老校址的最后一届毕业生。

  两年前,我们都渴望能成为xx中学的学生。通过努力,通过中考,我们如愿以偿。直到现在,我还是以我是一名xx中学的学生倍感骄傲与自豪。xx中学教育培养了我们,给我们带来了荣誉。今天,现在已经到了我们该为母校做点什么的时候了。我想,献给母校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能在明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捍卫母校的荣誉,给母校添光增彩。

  两年的高中学*生、活过程中我们遇到过很多的挫折和困难。这些挫折和困难消尽了部分同学的信心和勇气。即将升入高三,我们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更严峻的考验。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拾信心,鼓起勇气,树立战胜一切困难挫折的信念。

  篮球巨人姚明说过:“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失败。”失去了信心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战斗还没有开始,自己就败下阵来,非英雄所为也。在挫折与困难面前,我们要像一个勇敢的斗士,“宁可打死,也不能被吓死。”

  从个人角度来说,高三是人生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那么几步。”高三就是“紧要处的几步”中的一步。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已经到了放手一搏的时候了。

  有了这一搏,我们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懊悔;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有了这一搏,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丰富精彩。挑战即将来临,暴风雨即将来临,勇敢地斗士暗自对自己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同学们,今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我们将是社会的栋梁。面对挑战与压力,我们要共同努力,团结一致,用我们火红的青春,奏响时的的强音!

  不辱使命不负高三演讲稿 4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或许在追梦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太多的磨难,或许在这期间我们会流下多年来未曾流过的泪水,但你可曾想过:不是每一份成功都会轻而易举,不是每一份收获都无需汗水的培植。

  阳光下不只是坦途,但阴雨天也不是仅有惆怅,用我们的努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人生,用我们的汗水去滋润那条寻梦之路。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我们坚持到此刻,单凭这一份执著,我们就没什么好羞愧。努力过,付出过,追求过,我们就没什么好遗憾!

  昨日的失败,只为明日成功之花更加绚烂,只要有信心,梦想就不会破灭。

  追梦的路上总会有荆棘,心灵的历程不总是一帆风顺,因为我们有梦,有梦想,所以我们敢于拼搏,敢于应对。失望悲痛后还应应对前方的路,苦痛悲愤削去时,还当拿起笔勾画人生。

  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要经历太多苦难;因为我们有梦想,所以注定我们的前方不会*坦。就算风雨打折我们寻梦的翅膀,伤好后我们还应试着飞翔,没有谁的人生会风*浪静,没有哪只鸟不渴望飞翔。失败并不能使我们绝望,就算风雨兼程,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们还应向前。

  不要再伤感了,不要再沉寂在悲痛之中了,悲痛、绝望并不能使我们靠*梦想,仅有把所有的不快,所有的苦闷抛之脑后,全力以赴地向我们的梦想迈步,我们才能收获期望。就算最终我们败在了那个战场,可我们完整地经历了那个过程,为了那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过、奋斗过、付出过,我们就没什么好遗憾。

  因为我们有梦想,所以我们不畏苦难,为了心中的向往,我们奋勇向前;因为我们年少轻狂,所以我们迎难而上,为了出口的铮铮誓言,我们不畏艰难。是雄鹰总要高翔,是翠竹总要拔节,是种子总要破土,是金子总会发光。

  不辱使命不负高三演讲稿 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初二年级的贾思蕊。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永不言败》。

  走过牙牙学语的幼年,走过天真烂漫的童年,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成长为明眸善睐的翩翩少年。站在青春的路口,朋友你是否探求过、思索过,青春是什么?我要说:青春是交响乐最强劲的乐章,青春是剧本最扣人心弦的片段,青春应该是生命中最绚烂的一段旅程。激扬的青春,永不言败。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面对人生打击的选择。生活对于刘伟实在残酷,在他10岁时,无情的夺去了他的双臂,但这个倔强的孩子没有向命运屈服,12岁时,他会了游泳, 14岁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他夺得两枚金牌!他也仿佛看到了自己光明灿烂的前景,他要向奥运金牌冲击!然而,命运再次给了他无情的打击:由于伤病,他再也不能跳进泳池。这个顽强的少年哭了,他不明白,命运为什么要对他这样苛刻!然而,他没有一蹶不振,他知道,面对困境,只有永不言败才会走出精彩的人生。19岁,他学*钢琴,用脚在钢琴上谱出动听的旋律,当他23岁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全世界都被他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动。

  同学们,23岁的刘伟靠永不言败在他青春的道路上谱写了一首奇迹的史诗,而我们还年轻,青春才刚刚向我们招手,只要有恒心,肯奋斗,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能!海明威说过:“人不是生来就可以打败的!”

  面对生活的打击,面对一次次的失败,让我们勇敢的面对,给自己一次实现的梦想的机会!回顾往昔,我们无怨无悔,但是,面对荆棘密布的青春,我们仍将奋然前行,同学们,请牢记:无悔的青春,永不言败!

  谢谢大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