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选自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教材选编了5篇课文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英雄的事迹。本篇文章是第二篇课文,以叙事为主,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1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3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和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应把其作为重点。同时本篇课文较长,应该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1.在学*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英雄?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只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内容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障碍。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同时我设置了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接受任务——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做鱼钩)——发现秘密——永远离去,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2.你知道这描写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评析:开篇设计老班长外貌描写的语句既回顾了以往学过的描写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位老班长是谁。同时课题与人物的相背离引出了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去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 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评析:通过回顾以往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读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他们在快速阅读中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学*语文课**好铺垫。】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老班长欣然接受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眼前就遇到了难题,请大家交流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的?

  (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让学生交流对于“到处”的理解。

  (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__。)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

  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1)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2)接着问: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情如何。

  (大屏幕出示: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3)你能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5)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指着大屏幕出示内容)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方法描写的语句吗?

  6.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集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情描写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3)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评析:在步步设疑与步步追问中引出学生对老班长这个人物的看法,使学生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2)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面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语句吗?

  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3.现在我们重新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4.总结: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放音乐,师朗诵诗词《长征》。)

  【评析:在豪壮的音乐声中朗诵《长征》诗缅怀那些无名英雄,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同时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反思:

  对于这样长篇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初次尝试用这种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下面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

  有些教师总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比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篇的课文,教师就应捋好一根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记叙红军长征故事的文章,大家还记得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中的一次辉煌的壮举。长征途中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中的老班长,也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些前辈的英雄事迹,学*他们崇高的品质,成为合格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鱼钩?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

  3、简介时代背景: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感人的故事。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了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十一个省,越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击溃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革**据地。本文记叙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自读

  ⑴默读课文:

  ①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⑵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⑶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三、简要复述课文

  1、感情朗读课文。

  2、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⑴复述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条理要清楚,讲清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②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说出来,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注意用口语讲述。

  ⑵可以怎样开头?

  3、小组内练*复述。

  4、组内推荐的同学在全班复述,大家进行评价。

  5、观看情景剧,看看专业演员是如何讲故事的,学*别人的长处。

  四、布置作业

  给家人或朋友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教案点评】

  通过有感情的一段谈话导入新课并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要求学生以事情发展为线索,了解故事的内容梗概。特别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时加快默读的速度,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默读时,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准备。练*复述时,先要进行一定的辅导;然后在小组内练*;推荐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全班汇报,此时注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提高自己;最后观看情景剧,看看专家是怎样讲故事的,学*人家的优点,在完成家庭作业时进一步提高复述故事的水*。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课文,感受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等重点语句,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等重点语句,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解说,表现出自己内心对老班长的敬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金色的鱼钩》一课,这篇文章很长,我们该怎么来学好它呢?提示采用速读的方法,就是对于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对于容易的部分,浏览一下即可。

  二、初读感知:

  1、请学生速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同时找出哪些地方描写了这枚鱼钩。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师:就是这么一枚缝衣针弯成的鱼钩,就是这么一枚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会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鱼钩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基本完整即可,不做强求。(在长征过草地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3、师:所以这金色的鱼钩仅仅是指鱼钩吗?还指什么?

  生:还指老班长、老班长的精神。

  请生齐读课题

  4、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呀?请同学们找出对这位可敬的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请同学们读这段话。

  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生答。

  师:他为什么仅仅三十多岁就显得如此苍老?你从这背后想到了什么?生答。

  师:是呀!他的背有点儿驼,这是他为战士们任劳任怨的见证;他高高的颧骨,这是他为战士们艰辛付出的见证;他满脸的皱纹、斑白的两鬓,这是他为战士们尽心竭力的见证,但他唯独没有想到自己。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我们内心的感受。

  5、师:就是这位可敬的老班长,他为“我们”做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文章按什么顺序写了关于老班长的哪几方面内容。

  师整理板书:

  ①接受任务到处找食(1—3)

  ②弯钩钓鱼自己不吃(4—22)

  ③舍己为人壮烈牺牲(23—33)

  ④临终遗物永放光芒(34)

  三、精读感悟:

  1、师:让我们先来读读第二部分,看看哪些语段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

  2、生默读后回答。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什么是“喜出望外”?他为什么会“喜出望外”?联系上下文理解。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学*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二、教学过程:

  1、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

  “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2)齐读生字、新词。

  (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考:A

  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

  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3、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3)讨论。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交流。(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

  4、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5、板书设计:略。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正确圈划、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三、教时:

  一教时[第二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教时,总结: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老班长、我。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二]分段阅读,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第一大段,完成下列步骤

  (1)这段文字从哪些内容作了圈划?

  在对学生个别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神态作了圈划。

  (2)就圈划内容提问,并体会其作用。

  朗读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提问:人物外貌的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有什么作用?

  体会描写老班长心情的句子,提问:人物心情的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联系?

  圈划出描写老班长动作的词语,提问:圈划词语从哪些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品质?

  在个别回答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

  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老班长的有极强的责任心、舍己为人的精神。圈划词语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这一品质。

  2.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注意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1)圈划出表现小病号“我”的心情的词语。

  (2)就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提问。

  (3)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4)小结:课文对小病号的描写,特别是写出了“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前后的心情变化,突出了“我”的感激之情。

  圈划词语突出了老班长品质的感人,写小病号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

  3.默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老班长竭尽全力全力不让病号挨饿的神情、语言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圈划描写老班长神情、语言的句子。

  (2)提问:这些词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意义?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3)小结:这些对老班长神情、语言的描写,将老班长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他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的品质。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这枚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与“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是否矛盾?为什么?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可分组进行讨论)

  5.总结:不矛盾。因为“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舍己为人最终献出生命的光辉事迹,这枚鱼钩虽普通却闪烁出老班长崇高品质的灿烂光芒,因此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有其深刻的含义。

  6.讨论学*《金色的鱼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扬同学间团结友爱的精神。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6

  学情分析:

  1.在学*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能够称之为英雄?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仅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必须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资料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资料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必须的障碍。基于这样的研究,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资料,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经过不一样形式的朗读把自我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同时我设置了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理解任务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做鱼钩)发现秘密永远离去,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资料,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本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找出文中的几种描述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本事。

  教学难点:

  经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述方法?

  2.你明白这描述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以往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日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评析:开篇设计老班长外貌描述的语句既回顾了以往学过的描述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位老班长是谁。同时课题与人物的相背离引出了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去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资料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能够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评析:经过回顾以往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使学生按照必须的方法去读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本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他们在快速阅读中掌握了文章的主要资料。学生对文章资料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学*语文课**好铺垫。】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老班长欣然理解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眼前就遇到了难题,请大家交流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的?

  (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让学生交流对于到处的理解。

  (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__。)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

  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最终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一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4.(指着大屏幕出示资料)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述方法?

  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方法描述的语句吗?

  6.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样做的?

  (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团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境描述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3)你能经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境吗?(指导学生朗读。)

  【评析:在步步设疑与步步追问中引出学生对老班长这个人物的看法,使学生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经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资料。】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一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2)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一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应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述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述方法的语句吗?

  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3.此刻我们重新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4.总结: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此刻完美的今日,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放音乐,师朗诵*诗词《长征》。)

  反思:

  对于这样长篇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一向是我的一大困惑。初次尝试用这种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到达了我预设的效果。下头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

  有些教师总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比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篇的课文,教师就应捋好一根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资料也造成了必须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一向以来,上每一堂课我都要求是全员参与,并且也在尽力地去做好它。一般在课上,只要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的,我都会给予满足,一些不太愿意的有时也会硬逼着他来回答,我坚信只要多叫几次,他也会慢慢融入到这个团体中来的。但今日的这堂课让我发现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全文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通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组织材料有重点、层次清晰有条理、刻画人物有方法”,从而学会布局谋篇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通过学*《长征》,我们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今天,我们学*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板书26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途中。

  二、 检测预*

  昨天晚上老师要求大家预*这篇课文,我知道,在我没有要求预*之前,

  已经有好多同学读过此文,都有哪些同学不止一次读过这篇文章?

  既然你们这么喜欢这个故事,昨天晚上又做了认真的预*,现在老师就来了解一下你对课文掌握的情况。

  1、 字词

  我们来看这些词语,会读就读,不会读隔过去。

  颧骨 青稞 支吾 两鬓斑白

  粗糙 收敛 抽噎 喜出望外

  瞻仰 疙瘩 搀扶 夜色弥漫

  脆弱 衰弱 奄奄一息

  作(zuò)料 禁(jīn)不住

  和(huò)着青稞面

  拧(nǐng)成疙瘩

  这些词语中有两个带弱的词语,是哪两个?

  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来毕竟好多啦。

  眼看我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

  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从这几个句子中,你能理解脆弱和衰弱的区别吗?

  2、 内容

  昨天晚上预*时,你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读的课文?(朗读、快速默读)这么长的阅读课文,我们就应该采取快速默读的方法。能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吗?

  大家读过课文,知道文章是写人的,是赞美老班长的,为什么用“金色的

  鱼钩”做题目?

  课文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直接描写了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幻灯)怎么理解?(板书:舍己为人)

  回忆一下课文,你能说说老班长带领三个小战士在草地上走了大概多少天吗?故事里没有精确的数字,但某些句子还是做了交待,细心的同学可以看出来。

  (从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及“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引导。)

  这四十多天的草地生活,作者没有一一描写,而是选取了几个特别的日子,回忆回忆是哪几个日子?(板书:1、第一次吃鱼。2、发现秘密。3、命令喝鱼汤。4、老班长牺牲。)

  这四个日子,哪个作者只是做了简单的交待,没有详细写?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这就是作家艺术的写作手法。(板书:组织材料有重点)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

  现在可以打开书了,从哪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这四十多天的草地生活呢?这四天又分别是哪几个段?(给课文可以分为三段,亦可分为六段。)

  把整个文章内容整体掌握了,再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再给课文分段就比较容易了。

  课文篇幅虽然很长,段落很多,但是我们这样一理顺,就会发现层次非常清晰,(板书:层次清晰有条理)

  三、 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仅仅抓住重点组织材料,条理清晰,是远远不能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这篇课文非常吸引读者,在没有要求预*前,你就不止一次地读过,原因在哪里?(故事性强,感动人)

  是啊,课文就像在给我们讲故事,娓娓道来,生动感人。作者之所以能把故事叙述得这么打动人心,一个原因是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更为关键的是他刻画人物有方法。(刻画人物有方法)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赞诵老班长舍己为人)但通篇课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语,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品质?(板书:外貌、语言、神情、动作行为)

  是的,故事中有许多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的描写感动着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作者详细写的这三天中老班长的一言一行就足以表现他崇高的内心世界。

  1、 发现秘密

  我们先来看发现老班长不吃鱼的这一天情况的`描写,这部分内容人物对话

  比较多,三人合作分角色读。读完后,看一看哪些地方的描写能体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能够成功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波浪线画出来,批注感受。

  预设一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táng)瓷(cí)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yàn)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段话既有动作描写,又有神态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二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mí)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áo)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从中体会到什么?(完成任务的决心大,忠于革命。)

  预设三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从人物语言描述出人物行为。

  2、命令喝鱼汤

  对于老班长命令我们喝鱼汤这一天的描写,课文只用了三个自然段,别看内容不多,作者可是字斟句酌。在这三个自然段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神情)请您在这三个自然段中画出描写老班长深情的词句?(笑-收敛—一丝笑意)

  从老班长的表情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虽然他告诉小梁不要让那两个小同志知道,但是,也许那两个小同志在远处也听到了。他知道大家今天的心情很沉重,所以他做出一个笑来,是要改变这种气氛,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吃鱼,)

  最后为什么用“一丝笑意”不用“开怀大笑”?

  “一丝笑意”。 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一看他怎么笑,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句句掂量,字字斟酌,颇费心思!

  在这部分内容里,还有两处小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打动人心。请圈画出来。

  3、老班长牺牲

  对于老班长牺牲部分内容,我们采用快速默读的方法,画出你认为能表现老班长精神品质的地方。

  预设一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yǎn)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预设二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quán)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bìn)都斑白了。

  总结:作家写文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通过人的外部表现如动作语言神态等来写,你们将来写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附: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全文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通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组织材料有重点、层次清晰有条理、刻画人物有方法”,从而学会布局谋篇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通过学*《长征》,我们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今天,我们学*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板书26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途中。

  二、 检测预*

  昨天晚上老师要求大家预*这篇课文,我知道,在我没有要求预*之前,

  已经有好多同学读过此文,都有哪些同学不止一次读过这篇文章?

  既然你们这么喜欢这个故事,昨天晚上又做了认真的预*,现在老师就来了解一下你对课文掌握的情况。

  1、 字词

  我们来看这些词语,会读就读,不会读隔过去。

  颧骨 青稞 支吾 两鬓斑白

  粗糙 收敛 抽噎 喜出望外

  瞻仰 疙瘩 搀扶 夜色弥漫

  脆弱 衰弱 奄奄一息

  作(zuò)料 禁(jīn)不住

  和(huò)着青稞面

  拧(nǐng)成疙瘩

  这些词语中有两个带弱的词语,是哪两个?

  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来毕竟好多啦。

  眼看我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

  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从这几个句子中,你能理解脆弱和衰弱的区别吗?

  2、 内容

  昨天晚上预*时,你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读的课文?(朗读、快速默读)这么长的阅读课文,我们就应该采取快速默读的方法。能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吗?

  大家读过课文,知道文章是写人的,是赞美老班长的,为什么用“金色的

  鱼钩”做题目?

  课文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直接描写了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幻灯)怎么理解?(板书:舍己为人)

  回忆一下课文,你能说说老班长带领三个小战士在草地上走了大概多少天吗?故事里没有精确的数字,但某些句子还是做了交待,细心的同学可以看出来。

  (从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及“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引导。)

  这四十多天的草地生活,作者没有一一描写,而是选取了几个特别的日子,回忆回忆是哪几个日子?(板书:1、第一次吃鱼。2、发现秘密。3、命令喝鱼汤。4、老班长牺牲。)

  这四个日子,哪个作者只是做了简单的交待,没有详细写?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这就是作家艺术的写作手法。(板书:组织材料有重点)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

  现在可以打开书了,从哪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这四十多天的草地生活呢?这四天又分别是哪几个段?(给课文可以分为三段,亦可分为六段。)

  把整个文章内容整体掌握了,再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再给课文分段就比较容易了。

  课文篇幅虽然很长,段落很多,但是我们这样一理顺,就会发现层次非常清晰,(板书:层次清晰有条理)

  三、 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仅仅抓住重点组织材料,条理清晰,是远远不能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这篇课文非常吸引读者,在没有要求预*前,你就不止一次地读过,原因在哪里?(故事性强,感动人)

  是啊,课文就像在给我们讲故事,娓娓道来,生动感人。作者之所以能把故事叙述得这么打动人心,一个原因是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更为关键的是他刻画人物有方法。(刻画人物有方法)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赞诵老班长舍己为人)但通篇课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语,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品质?(板书:外貌、语言、神情、动作行为)

  是的,故事中有许多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的描写感动着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作者详细写的这三天中老班长的一言一行就足以表现他崇高的内心世界。

  1、 发现秘密

  我们先来看发现老班长不吃鱼的这一天情况的描写,这部分内容人物对话

  比较多,三人合作分角色读。读完后,看一看哪些地方的描写能体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能够成功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波浪线画出来,批注感受。

  预设一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táng)瓷(cí)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yàn)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段话既有动作描写,又有神态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二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mí)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áo)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从中体会到什么?(完成任务的决心大,忠于革命。)

  预设三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从人物语言描述出人物行为。

  2、命令喝鱼汤

  对于老班长命令我们喝鱼汤这一天的描写,课文只用了三个自然段,别看内容不多,作者可是字斟句酌。在这三个自然段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神情)请您在这三个自然段中画出描写老班长深情的词句?(笑-收敛—一丝笑意)

  从老班长的表情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虽然他告诉小梁不要让那两个小同志知道,但是,也许那两个小同志在远处也听到了。他知道大家今天的心情很沉重,所以他做出一个笑来,是要改变这种气氛,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吃鱼,)

  最后为什么用“一丝笑意”不用“开怀大笑”?

  “一丝笑意”。 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一看他怎么笑,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句句掂量,字字斟酌,颇费心思!

  在这部分内容里,还有两处小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打动人心。请圈画出来。

  3、老班长牺牲

  对于老班长牺牲部分内容,我们采用快速默读的方法,画出你认为能表现老班长精神品质的地方。

  预设一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yǎn)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预设二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quán)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bìn)都斑白了。

  总结:作家写文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通过人的外部表现如动作语言神态等来写,你们将来写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理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方式的改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在阅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惯、意识、态度、品质等学*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训练朗读水*,快速默读能力。

  2、能力目标:

  学*提高分角色朗读水*;学*层层深入,逐步深化、篇末点题的方法;培养与人合作学**惯。

  3、情感目标:

  了解红军过草地艰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学*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现人物内心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阅读有关长征的课外书籍,看有关影片。

  【教学过程】

  一、指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问:从题目来看,本文主要是写什么?

  2、为什么把“鱼钩”称做是“金色的”?

  (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文章以“鱼钩”为线索,写下了一个什么故事?并弄清“金色”的象征意义)。

  二、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3、比较多音字:

  和(huó)面 作(zuó)料 硬咽(yàn)

  和(hé)* 振作(zuò)精 咽(yān)喉

  三、初读课文

  1、巩固生字难词。

  2、了解故事梗概:

  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件什么事?课文提到哪些人物?着重写了谁?

  3、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表和表现他的内心的句子。并作上记号。

  四、指导阅读

  1、划分段落。

  2、逐段阅读,讨论:

  根据课后提示,抓住重点。指导阅读、互帮互学了解人物的外表和内心。

  3、质疑 讨论题:

  ⑴ 从课文描写的老班长的外貌来看,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

  ⑵ 什么时候“饥饿威胁我们”?老班长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⑶ 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鲜鱼汤?当小梁发现后,老班长又为什么不许他告诉别人?

  ⑷ 小梁他们发现老班长昏倒在水塘边时是怎样抢救的?老班长为什么还是坚持不喝鱼汤?

  ⑸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五、总结谈话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

  2、品味描写老班长神态、语言、行动的句子,结合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表来揭示人物内心的。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运用前一课学到的读写方法,沿着作者的思路认真阅读,仔细阅读不但要看到老班长的外貌,动作和神态,听到老班长和我的对话,还要能感觉到老班长的“我”的内心活动,从而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问、读中讲、读中悟、读中感等多种教学过程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出示课题:【师生共写】 金色的鱼钩。

  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那个词怎样读? [金色]

  2.快速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外貌、语言、行动、神情]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 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⑴ 学*“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 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 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 学*“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 学*“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 指导朗读。

  ⑷ 学*“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 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 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 学*“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 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② 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有时间进行)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抓住课文的主要段落来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 闪着光芒

  忠于革命、 舍已为人 崇高品质!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写了老班长不顾自己生命,钓鱼救革命小同志的感人故事,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在预*时就发现,虽然文章年代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比较久远,但由于情节感人,学生非常喜欢读。

  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读题质疑,“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让学生学*课文后,理解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通过这些词句来精读、品析、体会情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句外貌描写学生感悟特别好,他们抓住“快”联系自己的爸爸,四十不到,现在还没有斑白,还是腰板挺直,而老班长还没有四十,就已经两鬓班白,非常苍老,感觉比实际年龄老了二十岁。从这过早憔悴衰老的外表,学生能体会到他为革命是怎样的操劳。

  文章中还有很多感人的语句,如“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老班长为了钓鱼,“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鱼饵,“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夜寻野草,还须“一棵一棵地摸”。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神态、语言、动作,不难让人体会到老班长的崇高精神品质。学生不仅能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还能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让读更加深情,更加到位。

  最后一段的学*,使课题的疑问解决,学生感知老班长的心如金子一般,他留下的鱼钩象征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人忘记的,所以是金色的。这样不仅对老班长的印象更加深刻,还总结了全文中心,让主题更加鲜明。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学生能自主地默读,自主地朗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表达。使得阅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学生有了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最后,拓展延伸,搭起课外阅读的桥梁。略读教学应该成为连接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我在课后推荐阅读长征故事:《马背上的小红军》,并要求用“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文章中塑造人物的表达方法,实现阅读迁移。这样的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又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引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读的形式不多,如果多用一些时间来读课文,学生对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体会更深刻,效果会更好。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6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表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教学时可打破“顺着课文次序逐段阅读”的陈规,试用“幅集跳跃法”进行教学,从课题入手,先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文章的中心。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行动和语言的词句,并通过这些词句来分析、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问、读中讲、读中悟、读中感等多种教学过程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出示课题:【师生共写】 金色的鱼钩。

  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那个词怎样读? [金色]

  2.快速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外貌、语言、行动、神情]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 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⑴ 学*“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 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 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 学*“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 学*“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 指导朗读。

  ⑷ 学*“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 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 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 学*“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 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② 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有时间进行)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抓住课文的主要段落来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 闪着光芒

  忠于革命、 舍已为人 崇高品质!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写了老班长不顾自己生命,钓鱼救革命小同志的感人故事,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在预*时就发现,虽然文章年代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比较久远,但由于情节感人,学生非常喜欢读。

  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读题质疑,“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让学生学*课文后,理解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通过这些词句来精读、品析、体会情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句外貌描写学生感悟特别好,他们抓住“快”联系自己的爸爸,四十不到,现在还没有斑白,还是腰板挺直,而老班长还没有四十,就已经两鬓班白,非常苍老,感觉比实际年龄老了二十岁。从这过早憔悴衰老的外表,学生能体会到他为革命是怎样的操劳。

  文章中还有很多感人的语句,如“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老班长为了钓鱼,“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鱼饵,“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夜寻野草,还须“一棵一棵地摸”。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神态、语言、动作,不难让人体会到老班长的崇高精神品质。学生不仅能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还能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让读更加深情,更加到位。

  最后一段的学*,使课题的疑问解决,学生感知老班长的心如金子一般,他留下的鱼钩象征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人忘记的,所以是金色的。这样不仅对老班长的印象更加深刻,还总结了全文中心,让主题更加鲜明。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学生能自主地默读,自主地朗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表达。使得阅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学生有了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最后,拓展延伸,搭起课外阅读的桥梁。略读教学应该成为连接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我在课后推荐阅读长征故事:《马背上的小红军》,并要求用“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文章中塑造人物的表达方法,实现阅读迁移。这样的'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又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引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读的形式不多,如果多用一些时间来读课文,学生对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体会更深刻,效果会更好。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正确圈划、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三、教时:

  一教时[第二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教时,总结: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老班长、我。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二]分段阅读,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第一大段,完成下列步骤

  (1)这段文字从哪些内容作了圈划?

  在对学生个别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神态作了圈划。

  (2)就圈划内容提问,并体会其作用。

  朗读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提问:人物外貌的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有什么作用?

  体会描写老班长心情的句子,提问:人物心情的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联系?

  圈划出描写老班长动作的词语,提问:圈划词语从哪些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品质?

  在个别回答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

  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老班长的有极强的责任心、舍己为人的精神。圈划词语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这一品质。

  2.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注意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1)圈划出表现小病号“我”的心情的词语。

  (2)就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提问。

  (3)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4)小结:课文对小病号的描写,特别是写出了“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前后的心情变化,突出了“我”的感激之情。

  圈划词语突出了老班长品质的感人,写小病号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

  3.默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老班长竭尽全力全力不让病号挨饿的神情、语言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圈划描写老班长神情、语言的句子。

  (2)提问:这些词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意义?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3)小结:这些对老班长神情、语言的描写,将老班长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他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的品质。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这枚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与“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是否矛盾?为什么?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可分组进行讨论)

  5.总结:不矛盾。因为“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舍己为人最终献出生命的光辉事迹,这枚鱼钩虽普通却闪烁出老班长崇高品质的灿烂光芒,因此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有其深刻的含义。

  6.讨论学*《金色的鱼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扬同学间团结友爱的精神。

  五、板书:

  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老班长的思想品德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

  练*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练*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中的字词练*)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 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 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中的内容理解2)

  (3) 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中的内容理解3

  (4) 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 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学*第三段,学*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节课的学*方法

  二、学*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 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 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

  (单击巩固练*中的拼音填空,比字组词,词语搭配,选字填空、学生口头练*、)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第一,二段,明白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景,学*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练*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练*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样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

  1、听课文录音,把自我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中的字词练*)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光,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能够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我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经过自学,理解资料,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能够看出老班长对我们十分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中的资料理解2)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中的资料理解3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境怎样?(单击资料理解4)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资料理解5)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学*第三段,学*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总结上节课的学*方法。

  二、学*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资料理解7)

  (3)课文最终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资料理解6)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资料理解8)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能够补充改正。最终,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

  (单击巩固练*中的拼音填空,比字组词,词语搭配,选字填空。学生口头练*。)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达到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概括主要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

  2、练*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画,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1)、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3)、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

  (1)、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达到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概括主要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

  2、练*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画,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1)、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3)、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

  (1)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三个病号 饥饿 喝上 难过 不吃 咽下 走出

  威胁 鱼汤 激动 鱼汤 鱼汤 草地

  老班长 合不 喜出 语重 皱起 皱纹 壮烈

  拢眼 望外 心长 眉头 舒展 牺牲

  终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全文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通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组织材料有重点、层次清晰有条理、刻画人物有方法”,从而学会布局谋篇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学*《长征》,我们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今天,我们学*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板书26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途中。

  二、检测预*

  昨天晚上老师要求大家预*这篇课文,我知道,在我没有要求预*之前,

  已经有好多同学读过此文,都有哪些同学不止一次读过这篇文章?

  既然你们这么喜欢这个故事,昨天晚上又做了认真的预*,现在老师就来了解一下你对课文掌握的情况。

  1、字词

  我们来看这些词语,会读就读,不会读隔过去。

  颧骨 青稞 支吾 两鬓斑白

  粗糙 收敛 抽噎 喜出望外

  瞻仰 疙瘩 搀扶 夜色弥漫

  脆弱 衰弱 奄奄一息

  作(zuò)料 禁(jīn)不住

  和(huò)着青稞面

  拧(nǐng)成疙瘩

  这些词语中有两个带弱的词语,是哪两个?

  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来毕竟好多啦。

  眼看我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

  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从这几个句子中,你能理解脆弱和衰弱的区别吗?

  2、内容

  昨天晚上预*时,你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读的课文?(朗读、快速默读)这么长的阅读课文,我们就应该采取快速默读的方法。能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吗?

  大家读过课文,知道文章是写人的,是赞美老班长的,为什么用“金色的

  鱼钩”做题目?

  课文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直接描写了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幻灯)怎么理解?(板书:舍己为人)

  回忆一下课文,你能说说老班长带领三个小战士在草地上走了大概多少天吗?故事里没有精确的数字,但某些句子还是做了交待,细心的同学可以看出来。

  (从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及“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引导。)

  这四十多天的草地生活,作者没有一一描写,而是选取了几个特别的日子,回忆回忆是哪几个日子?(板书:1、第一次吃鱼。2、发现秘密。3、命令喝鱼汤。4、老班长牺牲。)

  这四个日子,哪个作者只是做了简单的交待,没有详细写?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这就是作家艺术的写作手法。(板书:组织材料有重点)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

  现在可以打开书了,从哪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这四十多天的草地生活呢?这四天又分别是哪几个段?(给课文可以分为三段,亦可分为六段。)

  把整个文章内容整体掌握了,再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再给课文分段就比较容易了。

  课文篇幅虽然很长,段落很多,但是我们这样一理顺,就会发现层次非常清晰,(板书:层次清晰有条理)

  三、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仅仅抓住重点组织材料,条理清晰,是远远不能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这篇课文非常吸引读者,在没有要求预*前,你就不止一次地读过,原因在哪里?(故事性强,感动人)

  是啊,课文就像在给我们讲故事,娓娓道来,生动感人。作者之所以能把故事叙述得这么打动人心,一个原因是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更为关键的是他刻画人物有方法。(刻画人物有方法)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赞诵老班长舍己为人)但通篇课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语,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品质?(板书:外貌、语言、神情、动作行为)

  是的,故事中有许多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的描写感动着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作者详细写的这三天中老班长的一言一行就足以表现他崇高的内心世界。

  1、发现秘密

  我们先来看发现老班长不吃鱼的这一天情况的描写,这部分内容人物对话

  比较多,三人合作分角色读。读完后,看一看哪些地方的描写能体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能够成功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波浪线画出来,批注感受。

  预设一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táng)瓷(cí)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yàn)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段话既有动作描写,又有神态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二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mí)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áo)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从中体会到什么?(完成任务的决心大,忠于革命。)

  预设三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从人物语言描述出人物行为。

  2、命令喝鱼汤

  对于老班长命令我们喝鱼汤这一天的描写,课文只用了三个自然段,别看内容不多,作者可是字斟句酌。在这三个自然段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神情)请您在这三个自然段中画出描写老班长深情的词句?(笑—收敛—一丝笑意)

  从老班长的表情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虽然他告诉小梁不要让那两个小同志知道,但是,也许那两个小同志在远处也听到了。他知道大家今天的心情很沉重,所以他做出一个笑来,是要改变这种气氛,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吃鱼,)

  最后为什么用“一丝笑意”不用“开怀大笑”?

  “一丝笑意”。 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一看他怎么笑,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句句掂量,字字斟酌,颇费心思!

  在这部分内容里,还有两处小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打动人心。请圈画出来。

  3、老班长牺牲

  对于老班长牺牲部分内容,我们采用快速默读的方法,画出你认为能表现老班长精神品质的地方。

  预设一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yǎn)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预设二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quán)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bìn)都斑白了。

  总结:作家写文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通过人的外部表现如动作语言神态等来写,你们将来写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问、读中讲、读中悟、读中感等多种教学过程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出示课题:【师生共写】 金色的鱼钩。

  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那个词怎样读? [金色]

  2、快速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外貌、语言、行动、神情]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 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⑴ 学*“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 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 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 学*“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 学*“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 指导朗读。

  ⑷ 学*“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 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 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 学*“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 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② 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有时间进行)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抓住课文的主要段落来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 闪着光芒

  忠于革命、 舍已为人 崇高品质!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问、读中讲、读中悟、读中感等多种教学过程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出示课题:【师生共写】 金色的鱼钩。

  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那个词怎样读? [金色]

  2.快速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外貌、语言、行动、神情]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 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⑴ 学*“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 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 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 学*“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 学*“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 指导朗读。

  ⑷ 学*“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 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 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 学*“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 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② 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有时间进行)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抓住课文的主要段落来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 闪着光芒

  忠于革命、 舍已为人 崇高品质!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写了老班长不顾自己生命,钓鱼救革命小同志的感人故事,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在预*时就发现,虽然文章年代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比较久远,但由于情节感人,学生非常喜欢读。

  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读题质疑,“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让学生学*课文后,理解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通过这些词句来精读、品析、体会情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句外貌描写学生感悟特别好,他们抓住“快”联系自己的爸爸,四十不到,现在还没有斑白,还是腰板挺直,而老班长还没有四十,就已经两鬓班白,非常苍老,感觉比实际年龄老了二十岁。从这过早憔悴衰老的外表,学生能体会到他为革命是怎样的操劳。

  文章中还有很多感人的语句,如“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老班长为了钓鱼,“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鱼饵,“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夜寻野草,还须“一棵一棵地摸”。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神态、语言、动作,不难让人体会到老班长的崇高精神品质。学生不仅能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还能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让读更加深情,更加到位。

  最后一段的学*,使课题的疑问解决,学生感知老班长的心如金子一般,他留下的鱼钩象征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人忘记的,所以是金色的。这样不仅对老班长的印象更加深刻,还总结了全文中心,让主题更加鲜明。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学生能自主地默读,自主地朗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表达。使得阅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学生有了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最后,拓展延伸,搭起课外阅读的桥梁。略读教学应该成为连接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我在课后推荐阅读长征故事:《马背上的小红军》,并要求用“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文章中塑造人物的表达方法,实现阅读迁移。这样的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又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引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读的形式不多,如果多用一些时间来读课文,学生对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体会更深刻,效果会更好。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达到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概括主要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

  2、练*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画,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1)、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3)、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

  (1)、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三个病号 饥饿 喝上 难过 不吃 咽下 走出

  威胁 鱼汤 激动 鱼汤 鱼汤 草地

  老班长 合不 喜出 语重 皱起 皱纹 壮烈

  拢眼 望外 心长 眉头 舒展 牺牲

  终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理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方式的改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在阅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惯、意识、态度、品质等学*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训练朗读水*,快速默读能力。

  2、能力目标:

  学*提高分角色朗读水*;学*层层深入,逐步深化、篇末点题的方法;培养与人合作学**惯。

  3、情感目标:

  了解红军过草地艰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学*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现人物内心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阅读有关长征的课外书籍,看有关影片。

  【教学过程】

  一、指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问:从题目来看,本文主要是写什么?

  2、为什么把“鱼钩”称做是“金色的”?

  (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文章以“鱼钩”为线索,写下了一个什么故事?并弄清“金色”的象征意义)。

  二、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3、比较多音字:

  和(huó)面

  作(zuó)料

  硬咽(yàn)

  和(hé)*

  振作(zuò)精

  咽(yān)喉

  三、初读课文

  1、巩固生字难词。

  2、了解故事梗概:

  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件什么事?课文提到哪些人物?着重写了谁?

  3、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表和表现他的内心的句子。并作上记号。

  四、指导阅读

  1、划分段落。

  2、逐段阅读,讨论:

  根据课后提示,抓住重点。指导阅读、互帮互学了解人物的外表和内心。

  3、质疑,讨论题:

  ⑴从课文描写的老班长的外貌来看,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

  ⑵什么时候“饥饿威胁我们”?老班长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⑶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鲜鱼汤?当小梁发现后,老班长又为什么不许他告诉别人?

  ⑷小梁他们发现老班长昏倒在水塘边时是怎样抢救的?老班长为什么还是坚持不喝鱼汤?

  ⑸课文结尾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五、总结谈话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

  2、品味描写老班长神态、语言、行动的句子,结合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表来揭示人物内心的。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运用前一课学到的读写方法,沿着作者的思路认真阅读,仔细阅读不但要看到老班长的外貌,动作和神态,听到老班长和我的对话,还要能感觉到老班长的“我”的内心活动,从而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问、读中讲、读中悟、读中感等多种教学过程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出示课题:【师生共写】 金色的鱼钩。

  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那个词怎样读? [金色]

  2.快速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外貌、语言、行动、神情]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 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⑴ 学*“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 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 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 学*“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 学*“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 指导朗读。

  ⑷ 学*“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 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 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 学*“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 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② 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有时间进行)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抓住课文的主要段落来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 闪着光芒

  忠于革命、 舍已为人 崇高品质!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写了老班长不顾自己生命,钓鱼救革命小同志的感人故事,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在预*时就发现,虽然文章年代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比较久远,但由于情节感人,学生非常喜欢读。

  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读题质疑,“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让学生学*课文后,理解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通过这些词句来精读、品析、体会情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句外貌描写学生感悟特别好,他们抓住“快”联系自己的爸爸,四十不到,现在还没有斑白,还是腰板挺直,而老班长还没有四十,就已经两鬓班白,非常苍老,感觉比实际年龄老了二十岁。从这过早憔悴衰老的外表,学生能体会到他为革命是怎样的操劳。

  文章中还有很多感人的语句,如“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老班长为了钓鱼,“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鱼饵,“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夜寻野草,还须“一棵一棵地摸”。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神态、语言、动作,不难让人体会到老班长的崇高精神品质。学生不仅能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还能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让读更加深情,更加到位。

  最后一段的学*,使课题的疑问解决,学生感知老班长的心如金子一般,他留下的鱼钩象征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人忘记的,所以是金色的。这样不仅对老班长的印象更加深刻,还总结了全文中心,让主题更加鲜明。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学生能自主地默读,自主地朗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表达。使得阅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学生有了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最后,拓展延伸,搭起课外阅读的桥梁。略读教学应该成为连接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我在课后推荐阅读长征故事:《马背上的小红军》,并要求用“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文章中塑造人物的表达方法,实现阅读迁移。这样的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又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引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读的形式不多,如果多用一些时间来读课文,学生对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体会更深刻,效果会更好。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达到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概括主要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

  2、练*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画,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1)、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3)、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

  (1)、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三个病号 饥饿 喝上 难过 不吃 咽下 走出

  威胁 鱼汤 激动 鱼汤 鱼汤 草地

  老班长  合不 喜出 语重 皱起 皱纹 壮烈

  拢眼 望外 心长 眉头 舒展 牺牲

  终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

  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2、齐读生字、新词。

  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考:

  ⑴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三、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3、讨论。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交流。(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6

  【教材说明】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想象、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老班长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受到爱党爱人民的教育,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练*快速阅读,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党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前准备】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课激趣

  1、师:同学们喜欢钓鱼吗?哪位同学能把鱼钩画出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叫《金色的鱼钩》,板题。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了,谁能回答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

  4、指名回答,师板画鱼钩。

  二、品重点语句,悟文章真情

  1、这样的鱼钩容易钓到鱼吗?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鱼难钓?

  指导朗读15自然段(语速要慢,读出老班长沉重的语气。)

  2、老班长自己喝不喝鱼汤?从哪些句子看出?

  指导朗读第八自然段,重点指导“硬咽”,表情要皱起眉头,做艰难吞咽的动作。

  3、当“我”看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重点朗读“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体会“我”的难受心情。

  设计意图: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在理解课文这一重点环节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

  4、老班长为什么一点都不吃呢?这样他能熬得住吗?

  5、课件出示介绍草地的图片资料。

  6、出示指导员说的话: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去。”

  体会句子的含义,“无论多么艰苦”指他们在草地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看草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草地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在过草地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一环节能填补课文空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当“我”知道老班长只吃鱼骨头时,还忍心喝下这鱼汤吗?

  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老班长看到我们不喝鱼汤,表情有什么变化?对我们说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我们只好“大口大口地咽下了”鱼汤。

  (体会“咽”的含义)这时他的表情又有什么变化?他在想什么?

  师:老班长没喝鱼汤,却露出了笑意,我喝下了鱼汤,心里反而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这是因为我担心──老班长他有一天会倒下……

  师:令人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老班长他倒下了,倒在了一个水塘边,他这是因为──饿才昏倒的。

  2、要救老班长,只有赶快弄点吃的来,当我们把鱼汤端给老班长时,他却拒绝了。

  指导朗读老班长牺牲前的话。

  师:老班长在牺牲前想的还是三个病号,他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现在你还觉得这是个普通的鱼钩吗?

  (引读)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放着光芒的仅仅是这个鱼钩吗?你看着这个鱼钩好像看见了谁?想起了他的什么事?鱼钩上闪烁着老班长什么品质?

  板书:

  舍己为人

  4、三个小战士面对着老班长的遗体会说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老班长的牺牲更体现了他的伟大,此时引导学生说出三个病号想对老班长说的话,也正是学生想说的话,让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也达到了高潮。

  师: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为了让同学们对长征有个初步的了解,老师带了些图片给同学们看。(看课件)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放学后最想做什么?

  生:想去找些关于长征的故事来读一读。

  生: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听。

  四、作业

  课件出示:回家后,把《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弟弟妹妹听。

  设计意图:复述《金色的鱼钩》,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本课所学。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全文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通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组织材料有重点、层次清晰有条理、刻画人物有方法”,从而学会布局谋篇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学*《长征》,我们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今天,我们学*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板书26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途中。

  二、检测预*

  昨天晚上老师要求大家预*这篇课文,我知道,在我没有要求预*之前,

  已经有好多同学读过此文,都有哪些同学不止一次读过这篇文章?

  既然你们这么喜欢这个故事,昨天晚上又做了认真的预*,现在老师就来了解一下你对课文掌握的情况。

  1、字词

  我们来看这些词语,会读就读,不会读隔过去。

  颧骨 青稞 支吾 两鬓斑白

  粗糙 收敛 抽噎 喜出望外

  瞻仰 疙瘩 搀扶 夜色弥漫

  脆弱 衰弱 奄奄一息

  作(zuò)料 禁(jīn)不住

  和(huò)着青稞面

  拧(nǐng)成疙瘩

  这些词语中有两个带弱的词语,是哪两个?

  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来毕竟好多啦。

  眼看我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

  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从这几个句子中,你能理解脆弱和衰弱的区别吗?

  2、内容

  昨天晚上预*时,你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读的课文?(朗读、快速默读)这么长的阅读课文,我们就应该采取快速默读的方法。能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吗?

  大家读过课文,知道文章是写人的,是赞美老班长的,为什么用“金色的

  鱼钩”做题目?

  课文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直接描写了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幻灯)怎么理解?(板书:舍己为人)

  回忆一下课文,你能说说老班长带领三个小战士在草地上走了大概多少天吗?故事里没有精确的数字,但某些句子还是做了交待,细心的同学可以看出来。

  (从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及“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引导。)

  这四十多天的草地生活,作者没有一一描写,而是选取了几个特别的日子,回忆回忆是哪几个日子?(板书:1、第一次吃鱼。2、发现秘密。3、命令喝鱼汤。4、老班长牺牲。)

  这四个日子,哪个作者只是做了简单的交待,没有详细写?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这就是作家艺术的写作手法。(板书:组织材料有重点)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

  现在可以打开书了,从哪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这四十多天的草地生活呢?这四天又分别是哪几个段?(给课文可以分为三段,亦可分为六段。)

  把整个文章内容整体掌握了,再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再给课文分段就比较容易了。

  课文篇幅虽然很长,段落很多,但是我们这样一理顺,就会发现层次非常清晰,(板书:层次清晰有条理)

  三、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仅仅抓住重点组织材料,条理清晰,是远远不能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这篇课文非常吸引读者,在没有要求预*前,你就不止一次地读过,原因在哪里?(故事性强,感动人)

  是啊,课文就像在给我们讲故事,娓娓道来,生动感人。作者之所以能把故事叙述得这么打动人心,一个原因是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更为关键的是他刻画人物有方法。(刻画人物有方法)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赞诵老班长舍己为人)但通篇课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语,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品质?(板书:外貌、语言、神情、动作行为)

  是的,故事中有许多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的描写感动着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作者详细写的这三天中老班长的一言一行就足以表现他崇高的内心世界。

  1、发现秘密

  我们先来看发现老班长不吃鱼的这一天情况的描写,这部分内容人物对话

  比较多,三人合作分角色读。读完后,看一看哪些地方的描写能体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能够成功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波浪线画出来,批注感受。

  预设一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táng)瓷(cí)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yàn)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段话既有动作描写,又有神态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二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mí)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áo)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从中体会到什么?(完成任务的决心大,忠于革命。)

  预设三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从人物语言描述出人物行为。

  2、命令喝鱼汤

  对于老班长命令我们喝鱼汤这一天的描写,课文只用了三个自然段,别看内容不多,作者可是字斟句酌。在这三个自然段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神情)请您在这三个自然段中画出描写老班长深情的词句?(笑—收敛—一丝笑意)

  从老班长的表情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虽然他告诉小梁不要让那两个小同志知道,但是,也许那两个小同志在远处也听到了。他知道大家今天的心情很沉重,所以他做出一个笑来,是要改变这种气氛,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吃鱼,)

  最后为什么用“一丝笑意”不用“开怀大笑”?

  “一丝笑意”。 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一看他怎么笑,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句句掂量,字字斟酌,颇费心思!

  在这部分内容里,还有两处小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打动人心。请圈画出来。

  3、老班长牺牲

  对于老班长牺牲部分内容,我们采用快速默读的方法,画出你认为能表现老班长精神品质的地方。

  预设一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yǎn)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预设二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quán)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bìn)都斑白了。

  总结:作家写文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通过人的外部表现如动作语言神态等来写,你们将来写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正确圈划、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三、教时:

  一教时[第二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教时,总结: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老班长、我。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二]分段阅读,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第一大段,完成下列步骤

  (1)这段文字从哪些内容作了圈划?

  在对学生个别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神态作了圈划。

  (2)就圈划内容提问,并体会其作用。

  朗读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提问:人物外貌的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有什么作用?

  体会描写老班长心情的句子,提问:人物心情的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联系?

  圈划出描写老班长动作的词语,提问:圈划词语从哪些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品质?

  在个别回答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

  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老班长的有极强的责任心、舍己为人的精神。圈划词语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这一品质。

  2.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注意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1)圈划出表现小病号“我”的心情的词语。

  (2)就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提问。

  (3)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4)小结:课文对小病号的描写,特别是写出了“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前后的心情变化,突出了“我”的感激之情。

  圈划词语突出了老班长品质的感人,写小病号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

  3.默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老班长竭尽全力全力不让病号挨饿的神情、语言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圈划描写老班长神情、语言的句子。

  (2)提问:这些词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意义?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3)小结:这些对老班长神情、语言的描写,将老班长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他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的品质。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这枚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与“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是否矛盾?为什么?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可分组进行讨论)

  5.总结:不矛盾。因为“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舍己为人最终献出生命的光辉事迹,这枚鱼钩虽普通却闪烁出老班长崇高品质的灿烂光芒,因此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有其深刻的含义。

  6.讨论学*《金色的鱼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扬同学间团结友爱的精神。

  五、板书:

  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老班长的思想品德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9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表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教学时可打破“顺着课文次序逐段阅读”的陈规,试用“幅集跳跃法”进行教学,从课题入手,先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文章的中心。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行动和语言的词句,并通过这些词句来分析、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大摇大摆、无影无踪”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媒体出示狐狸图片):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动物是——狐狸,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板书课题,齐读。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狐狸之间的传奇故事,文中的狐狸又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说明:在多数童话和寓言故事里,狐狸往往与“狡猾”一词紧密相连。课文引入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谈谈对狐狸的印象,再引出课文,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媒体出示初读建议:

  (1)轻声读课文,把字词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

  (2)划出自己想积累的词,同桌互相交流。

  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3.交流:

  (1)认读词语:

  媒体出示:

  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大摇大摆、无影无踪

  (2)交流自己想积累的词。

  (3)接龙分节读课文,正音。

  说明: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在接龙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正音,特别是“冲着”的冲,“炸豆腐”的“炸”,“踱来踱去”的“踱”。交流自己想积累的词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归类。

  三、研读课文

  1.阅读“阅读提示”,明确学*内容。

  (1)(媒体出示课本中的阅读提示),指名读。

  (2)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哪些要求?

  (媒体出示)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

  2.根据提示自主阅读。

  3.交流: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2)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①重点指导(媒体出示):

  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

  句中的带点词是否用得准确,从中看出什么?(从这两个词看出狐狸是在引诱秋田狗,它们为了营救小狐狸不顾危险设下“调虎离山”之计。是对孩子深切浓厚的爱使它们这么做的)

  ②小结: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令我们感动,我们为老狐狸的爱子情深而感慨,为老狐狸的聪明而惊叹,喝彩。

  (3)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重点指导(媒体出示):

  过了一个月,老狐狸和正太郎熟悉了,有时家里没有别人,正太郎的屋门就会轻轻响一声,两只狐狸从门缝里挤进来,舔正太郎的手,轻松自在地在屋里慢腾腾地踱来踱去。小狐狸见到正太郎时,也会用它那粗糙的粉红色的舌头柔和地舔他的手。

  四只闪着青光的眼睛正直勾勾地盯着他。那正是小狐狸的父母。它们瞪了正太郎一会儿,就悄悄地攀着从地板底下通向上面房间的砖块,爬到镶有地炉的地方,不见了。

  ①比较朗读。

  ②说说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小结:正太郎为狐狸一家投送食物,狐狸一家不再以他为敌,他们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①看到此情此景,正太郎会想些什么?

  ②小结:老狐狸善良的举动肯定温暖了正太郎的心,坚定了他要送小狐狸回家的决心。

  4.师生合作朗读读课文的结果(22节—24节)。

  5.小结:这是故事的结局,一个美好的结局!雪地里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预示着狐狸一家又开始了甜蜜欢乐的生活。这种光芒要用眼睛来观察,更要用心灵来感悟:它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现在你知道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了吗?

  说明:这一环节,在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出“阅读要求”,再围绕阅读要求展开有目的的阅读。此环节重在通过朗读交流,启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交流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描述,充分发表自己的简介,只要说得合情合理,都应予以肯定。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正太郎看到狐狸救他时,会怎么想?又如,老狐狸会怎么救正太郎?这些内容有意识地请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

  四、总结拓展

  1.课文中的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文中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它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

  2.拓展写话(媒体出示p133的图片报道)老师这里还有一篇人与动物的新闻报道。请你进行合理想象写一个故事,课上,我们先来讨论一下。

  (1)指名学生读报道

  (2)小组讨论

  (3)交流,指导。

  说明:拓展写话是结合“口语交际”中的内容展开的,课堂上中交流,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如,鸭妈妈沉着冷静、积极营救的情景,巡警们奋力打捞小鸭的场面,……指导时注意要与图片报道相符,与鸭子的生活*性相符,与生活相符。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够更合理,为写好作**准备。

  五、作业

  根据p133的图片报道,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2、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说一下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生活中都见到过一种动物,狐狸。(出示狐狸的图片和狐狸的有关资料。狐狸:一种哺乳动物,形状有点像狼,但形体比狼要小一些。狐狸嘴尖面长,脸呈三角形,耳朵也是三角形的,尾巴蓬松且长,毛色一般为赤黄色。这种动物生性狡猾多疑,常昼伏夜出,以鼠类、鸟类或家禽为食。)人们对它的认识都不是太好,一说到它我们都会想起一些不好的词语,如狐狸尾巴、狐狸精、狐假虎威等。(说到这让学生来听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和狐狸有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3、)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4、)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讨论上述问题。

  3、全班交流。

  起因: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

  结局:正太郎从邻居家要回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

  经过: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

  三、 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1、全班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读读这篇课文,看看狐狸是什么样子。读课文的时候,想一想: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事?2、从老狐狸救小狐狸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全班共同交流这些问题。

  4、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四、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1、全班再读课文,思考:

  (1、)正太郎为狐狸做了哪些事?

  (2、)狐狸和正太郎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3、)正太郎与狐狸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从正太郎与狐狸关系的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 全班共同交流这些问题。

  4、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五、再读悟情。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3、总结课文中心

  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六、课外拓展。

  1、课下收集一些有关人与自然之间的动人故事。

  2、想一想如何保护小动物。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大摇大摆、无影无踪”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拓展与延伸】小练笔: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狐狸一家回到密林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感受写成短文。

  【重、难点突破】本课学*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可爱的松鼠和善良、忠诚的大象。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悟一个人与狐狸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解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

  提示:可能会想到《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想到其中的“金色”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想到课文写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情?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

  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交流上面两个问题。

  教学提示: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的回答,即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层层深入。前一问是理解后一问的基础,后一问是前一问理解的深化。所以,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内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理解题目的意思。

  教学参考:

  在童话和寓言故事里,狐狸往往与“狡猾”一词紧密相连。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它们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

  狐狸一家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是重新获得生命的脚印,是宝贵新生命的开始,也是人对动物关爱的象征,所以,课题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三、再读课文,思考:你能结合具体课文内容说一说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吗?

  教学提示:这是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细致分析,更是对美好感情的陶冶。要求学生找到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有感悟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美好的情感。

  教学参考:

  课文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同时,课文也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嗥叫着。那是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

  “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三个相同结构的叠词连续出现,刻画出孤清、悲伤、让人心生同情的氛围,这也是正太郎感受到的小狐狸所处的境遇。“嗥叫”是“大声叫”的意思,孤单可怜的小狐狸,仰起脖子,大声叫着,善良的正太郎敏感地觉察到它是无助地叫着“妈妈——妈妈——”,这清脆的、悲伤的声音,深深刻在了正太郎的心上,为下文正太郎对狐狸的救助埋下了伏笔。

  ②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

  一个“冲”字和“大摇大摆”一词,让我们在初读时怀疑,这只狐狸怎么啦?如此大胆?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怀疑与担心,在下文的阅读中迎刃而解:原来狐狸夫妻俩为营救小狐狸而不顾危险设了“调虎离山”之计!回读时,自然有一种欣喜与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一种大无畏的勇士精神,对孩子深切浓厚的爱才会使它们这样做!

  ③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看到此情此景,正太郎在想什么呢?肯定有千言万语,但这个情景一定温暖了正太郎的心,坚定了要送小狐狸回家的决心;也一定温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触动了孩子的心怀: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会更加温暖、美好。

  ④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这是故事的结局,一个美丽的结局!雪地里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预示着狐狸一家又开始了甜蜜欢乐的生活。这种光芒,不仅要用眼睛来观察,更要用心灵来感悟:“金色的光芒”是动物那种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的光芒!是人们努力创造的和谐美好的地球生活的光芒!

  四、自由读课文,感受文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板书设计(文字版):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说明】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的道理。学生很喜爱这类的文章,而且学*过不少类似的课文如《灰雀》、《小狮子爱尔莎》等,也有过观察和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这一点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贴*。但是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恰恰是学生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设计思路和特点】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阅读实践中,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交流: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

  2、导入: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板书:

  金色的脚印

  (生:齐读课题。)

  当“金色的脚印”这五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些什么问题?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过渡:

  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本课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大家一定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自己读书解决这些问题,比比看,谁的问题解决得好。

  2、生自由读书,勾画。

  3、生自由汇报、交流。

  4、小结读懂课文的两个步骤。先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再联系全篇文章读,看看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

  1、过渡:

  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

  2、出示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交流自读自研。

  3、自主汇报:

  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结合课文的语句来学*。

  ⑴ 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⑵ 正太郎为老狐狸一家做的事情(如投食物,要回小狐狸)体会正太郎对狐狸的爱护和帮助。

  ⑶ 正太郎失足掉下悬崖,老狐狸救正太郎。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恋的和谐关系。

  4、小结,感情升华:

  学完课文后,你现在觉得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5、启发理解课题“金色的脚印”的含义。

  四、总结、课外延伸

  1、总结:

  三只狐狸,一个男孩,动物之间的爱,人与动物之间的爱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人与自然就是应该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给它们也给我们自己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生活空间!

  2、请同学们回家后,找找有哪些故事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又有哪些故事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怎样。

  3、以《小狐狸回家后》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要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要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战象嘎羧那深沉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我们动容。那么,在我们心目中一向狡猾的狐狸和人类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了课文,请大家想一想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

  学生回答,并板书:小狐狸,狐狸父母,正太郎

  2、请同学们结合阅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并勾画出重要信息。

  屏幕出示阅读提示问题:

  (1)说说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正太郎又做了什么?

  (2)当正太郎受伤时,小狐狸父母是怎么做的?

  点播:快速阅读,不出声,不在某一个词,某一个字上停留,一目一行或一目两行,快速获取文章重要信息。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快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边读边画边作批注。

  2、思考完毕进行交流。

  全班集体交流:(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正太郎又做了什么?

  (要回小狐狸;放归树林。)

  (2)老狐狸、正太郎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很多很多,请你说说在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文章中的哪一处细节描写最充满爱的光辉?

  (通过交流,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和人与动物之间的友情,歌颂爱的伟大。)

  (3)当正太郎受伤时,小狐狸父母是怎样做的?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重点感悟:

  (课件出示)正太郎跑着跑着,一不小心踩到了悬崖边的积雪上,和雪块一起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谈感受:①正太郎掉下悬崖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②当正太郎睁开眼睛,看到狐狸守在身旁,心中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教师总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那浓厚的亲情绝不亚于人类亲人之间的感情。而当人类施惠于它们时,它们更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4)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小狐狸的命运会怎样呢?大家一定都非常关注。

  (课件出示)①课本插图

  ②文字: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谈谈你的理解。

  “金色的脚印”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珍爱,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美好的,因此用“金色的脚印”来加以赞美。

  四、升华主题,学以致用。

  1、课文小结: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2、写一写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的重点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经过耿老师的悉心指点,结合课堂学生学*状况,我深觉自己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1、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朗朗书声和深情吟诵应该成为语文课堂必备板块。在引导孩子们找出关键词句的同时,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情感。

  2、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在小学六年级教学中,可通过字词教学和文章写法的探讨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3、在教学中,尤其是小学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激励评价机制。在本课的教学中,没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课堂气氛不够融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努力改进,使语文课堂更加和谐有效。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要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要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战象嘎羧那深沉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我们动容。那么,在我们心目中一向狡猾的狐狸和人类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了课文,请大家想一想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

  学生回答,并板书:小狐狸,狐狸父母,正太郎

  2、请同学们结合阅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并勾画出重要信息。

  屏幕出示阅读提示问题:

  (1)说说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正太郎又做了什么?

  (2)当正太郎受伤时,小狐狸父母是怎么做的?

  点播:快速阅读,不出声,不在某一个词,某一个字上停留,一目一行或一目两行,快速获取文章重要信息。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快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边读边画边作批注。

  2、思考完毕进行交流。

  全班集体交流:(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正太郎又做了什么?

  (要回小狐狸;放归树林。)

  (2)老狐狸、正太郎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很多很多,请你说说在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文章中的哪一处细节描写最充满爱的光辉?

  (通过交流,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和人与动物之间的友情,歌颂爱的伟大。)

  (3)当正太郎受伤时,小狐狸父母是怎样做的?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重点感悟:

  (课件出示)正太郎跑着跑着,一不小心踩到了悬崖边的积雪上,和雪块一起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谈感受:①正太郎掉下悬崖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②当正太郎睁开眼睛,看到狐狸守在身旁,心中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教师总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那浓厚的亲情绝不亚于人类亲人之间的感情。而当人类施惠于它们时,它们更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4)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小狐狸的命运会怎样呢?大家一定都非常关注。

  (课件出示)①课本插图

  ②文字: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谈谈你的理解。

  “金色的脚印”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珍爱,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美好的,因此用“金色的脚印”来加以赞美。

  四、升华主题,学以致用。

  1、课文小结: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2、写一写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

  五、板书: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的重点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经过耿老师的悉心指点,结合课堂学生学*状况,我深觉自己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1、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朗朗书声和深情吟诵应该成为语文课堂必备板块。在引导孩子们找出关键词句的同时,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情感。

  2、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在小学六年级教学中,可通过字词教学和文章写法的探讨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3、在教学中,尤其是小学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激励评价机制。在本课的教学中,没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课堂气氛不够融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努力改进,使语文课堂更加和谐有效。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5)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作者先写这种带有调皮和开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俩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我”(哥哥)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写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自然现象的喜悦。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感受广阔的大自然的美丽可爱,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学会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能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套、有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初步语感。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4.初步领悟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课文,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创设“草地”情境

  1.揭示课题。(课件演示:俄罗斯乡下的一片金色的草地)你们看到过这样的金色的草地吗?看了有什么感受?再看看课文插图。(板书课题)

  2.认真读课题。(突出“金色”这个词)

  (设计意图:草地本来是“绿色”的,通过课件演示,观看插图,让学生对“金色的草地”这一景象产生浓厚兴趣,激起阅读期待。)

  (二)图文对照,欣赏草地美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认真学*课文,当我们把视线集中在图和文上时,你一定会发现,画家用他的神笔勾画出色彩斑斓的草地;作家用笔墨描写出草地的多彩多姿,请你们把图和文结合起来阅读,并给每个自然段拟个简短小标题。

  1.交流小标题并板书。(参考小标题:窗前的草地快乐地玩耍草地变颜色可爱的草地)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观看插图,让直观图像与语言文字相对应,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味和对金色草地的憧憬,对草地早、中、晚不同时间颜色的变化及其原因产生好奇心,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三)品悟想象,解开“金色”之谜

  师: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兄弟俩的词语。从这些描写,我们看出什么?

  1.从玩耍,引起对蒲公英的观察兴趣。蒲公英本不引人注目,然而,作者通过“装着”、“喊”、“使劲”、“吹”、“假装打哈欠”等一连串动作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时互相吹蒲公英的绒毛带来的快乐,引起“我”对蒲公英的观察兴趣。

  师:读课文第3自然段,“我”起得很早干什么?后来发现草地出现什么现象?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仔细观察,解开颜色变化之谜。文章第3自然段叙述有一天早晨,“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原来,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这就是按照“早——中——晚”不同时间描写草地颜色由“绿色——金色——绿色”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解开草地“颜色变化”规律之谜,关键在于细心观察。

  (设计意图:第2~第3自然段描写了“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吹蒲公英的绒毛时,对蒲公英的观察产生兴趣,于是,进一步对草地进行观察,发现“早、中、晚”草地的颜色会改变,再通过仔细观察,懂得了产生颜色变化的原因。教学这一部分,要从“趣”字入手,借助想象,领悟“变化”;通过朗读,品味作者对草地的喜爱。同时感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四)品味优美的语句,体验童真童趣

  1.找出兄弟俩在草地上叫喊的句子读一读。

  (“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一本正经”是形容很规矩、很庄重的意思。课文用“装着”、“喊”说明“我”的动作、语言是有意引起弟弟的注意。)

  2.找出兄弟俩互相吹蒲公英的绒毛的句子细细品味。

  (“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这里巧用了“使劲”“吹”“假装打哈欠”等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语描写了“我”和弟弟互相吹蒲公英的绒毛带来的快乐,体现了童真童趣。)

  3.找出草地变颜色的句子来欣赏。

  (“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多么有趣的现象,板书:早晨——绿色中午——金色傍晚——绿色这是在玩耍中无意观察到草地变色的现象。)

  4.寻找草地变色原因的句子诵读。

  (“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抓住蒲公英花瓣的“张开”、“合上”解开了“草地”变色之谜,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要引导学生读熟、读懂,读中领会,读中感悟。)

  5.画出“我”喜爱蒲公英的句子精读。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一点睛之笔,连续用了两个感叹号,同时巧用拟人的写法“一起睡觉”、“一起起床”。既写了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的起居或昼夜的变换相似或相关,又抒发了“我”对蒲公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文章语言美,感悟兄弟俩由“玩耍吹绒毛——观看草地变色——发现变色原因——抒发感情”的童真童趣,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五)自主质疑,感受快乐的情趣

  再读课文,进一步思考并弄清以下问题:

  (1)为什么“我”要装着一本正经地喊?“一本正经”是什么意思?

  (2)吹蒲公英的绒毛,给兄弟俩带来什么快乐?“不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

  (3)写草地变化按照什么时间顺序?颜色有什么变化?

  (4)草地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5)看了这样美丽的草地,作者有什么想法?表达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互相质疑问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叹草地变色的美丽,欣赏草地景物的美妙,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应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情感在质疑问难中得到升华。)

  六、拓展练*,延伸课堂

  1.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

  2.背诵第三自然段,抄写草地按时间顺序改变颜色的句子。

  3.请你跟着爸爸、妈妈或老师到郊外去走一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2

  课文内容分析:

  《金色的草地》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实,意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中“很早”“中午”“傍晚”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及描写草地、蒲公英在不同时间里不同样貌的词句,表明作者留心观察了解事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经过细致观察发现草地的色彩发生奇妙的变化,原来是因为蒲公英的花瓣有时张开,有时合拢。课后题直接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事物和场景;第二题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草地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第三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并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展现了兄弟俩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游戏情景,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草地的样子,感受草地给兄弟两带来的快乐。因为“我”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所以从*凡的大自然中,看到了有趣的变化,发现了变化的秘密。

  学情分析:

  学*了前一篇课文《搭船的鸟》,学生初步感受了留心观察的好处,学*了如何进行有序的观察,并能简要地记录观察所得,这些为本课的学*打下了有效的基础。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继续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并学*作者细致观察和持续观察的方法,并能记录持续细致观察所得,尝试写一个观察片段,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另外学生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样子,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理解并说清草地变色的原因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生字,会写“乡下、窗前”等18个词语;

  2.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文中人物的快乐,能紧扣关键词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3.能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尝试仿写一个片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教学重点:

  通过交流,能紧扣关键词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难点:

  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尝试仿写一个片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一)出示蒲公英的图片

  课件出示:蒲公英的绒球图和花朵图。让学生说说认识它吗,是怎么知道它都是蒲公英的,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蒲公英,学*“蒲”字。

  (二)温*旧知。

  回顾二年级的《植物妈妈有办法》,齐读课文片段: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

  (二)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盛开玩耍哈欠钓鱼观察合拢有趣

  喜爱睡觉

  (1)学生开火车带读,正音。

  (2)关注“钓”:与“钩”进行对比,发现异同,分别口头组词。

  (三)交流初读感受:最喜欢课文中描写的哪个场景。

  教师板书:快乐有趣

  (四)学*第四段

  课件出示第四段,读一读,初步感受快乐、有趣。

  三、想象画面,感受快乐

  (一)借助图片,感受花开之美

  1.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想象蒲公英盛开,一片金色的画面,带着想象朗读。

  2.出示蒲公英盛开的图片,看着图美美地读。

  3.齐读,体会情感。

  (二)抓关键词,感受草地游戏之乐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我快乐的词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反馈交流。

  3.想象说话: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再读第四段,感受快乐

  四、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蒲”、“察”两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1、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重温草地带来的快乐。

  2.引入本课学*:这片草地还非常神奇,颜色会发生变化,一起到课文中寻找草地的变化。

  二、了解草地变化,体会观察细致

  (一)了解草地的变化

  1.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草地变化的句子。

  2.生交流,完成课后练*第2题的前半部分,请多名学生说一说。

  出示:

  早上,草地,________

  中午,草地,________

  晚上,草地,________

  引导学生发现:草地在早、中、晚三个时间颜色发生了变化,从绿色变成金色,再从金色变成绿色。

  板书:颜色:绿色金色绿色

  3.齐读草地变化的句子,感受神奇。

  出示句子: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4.引导学生关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并圈画出来,通过细读发现作者是在早、中、晚三个不同时间进行连续观察才发现草地的变化,初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板书:时间:早上中午晚上

  5.再读草地变化的句子,读出作者当时的惊喜。

  (二)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

  1.体会作者观察时的认真思考。

  (1)有了发现之后,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去仔细观察)

  出示: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2)引导学生关注问句: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如果没有这个思考,作者就不会再去仔细观察了,看来,在观察的时候,认真思考特别重要。

  2.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

  (1)再读第3自然段,画出草地变色原因的句子。

  (2)生交流,口头完成课后练*第2题。

  早上,草地________,因为蒲公英;

  中午,草地________,因为蒲公英;

  傍晚,草地________,因为蒲公英。

  小结:原来草地会变色的原因是草地上的蒲公英会变色,蒲公英花瓣张开、合拢的姿态不一样就使草地的颜色不一样。

  板书:姿态:合拢张开合拢

  (3)手势模仿:师生一起一边读课文,一边来模仿蒲公英花盛开、合拢的样子。通过动作的演示体验,让学生对蒲公英花瓣变化导致草地颜色变化有更好地理解。(蒲公英张开时,五指张开;蒲公英合拢时,五指合拢握拳。)

  (4)看蒲公英花张开、合上的图片,直观感受,加深印象。

  (5)请学生动笔完成课本第2题练*题。(动笔练*时指导学生写字姿势。)

  (6)回顾第3自然段,分层朗读。

  ①课件出示第3段,朗读感受草地变色的神奇,作者观察的细致。

  ②藏去草地和蒲公英的变化地词语,引导学生记忆朗读。

  3.品味语言

  (1)替换原文:草地的变化及变化原因,课文第2小题中简单的几句话就讲明白了,把第3自然段替换掉读一读。

  (2)比较朗读:你更喜欢原文的写法还是替换掉的写法。

  小结:虽然意思一样,但是原文的写法读起来更有趣一些,读着读着能让我们想象到当时的情景。

  (3)再读原文。

  (三)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1.课件出示早、中、晚草地的图片,引导:为什么作者发现这神奇的秘密?

  板书:细致观察

  2.回顾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细致观察体现在哪。

  小结:正因为作者的细致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秘密,也让他更加喜爱这片草地。

  3.齐读最后一段。

  三、交流观察所得,尝试片段描写

  (一)交流课外观察所得

  1.《搭船的鸟》这节课学*后布置学生去持续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看看有没有发现变化,并记录在观察记录单上,先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观察所得,重点评价是否进行持续观察,发现事物的变化。

  (二)尝试进行片段描写

  1.播放含羞草被触碰后发生变化的视频,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含羞草被轻轻触碰之后叶片慢慢合拢,3至5分钟后叶片慢慢张开,用力触碰含羞草,叶片快速合拢)

  2.出示含羞草被触碰之后的变化原因:原来含羞草叶柄里充满了水分,当用手轻轻碰触它时,叶柄水分就立即向上或两边流去,叶柄就下垂,叶子就合拢了。不触碰它时,水分就会慢慢回到叶柄里,叶子就又张开了。

  3.仿写

  课件出示片段仿写的提示

  今天,我仔细观察了含羞草。用手轻轻触碰它时,含羞草______。过了3至5分钟,________。________时,含羞草_______。真是________。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告诉我,原来,含羞草的叶柄_________,用手轻轻碰触它时,叶柄_________,叶子________。不触碰它时,水分-_______,叶子________。

  4.交流分享仿写片段。

  六、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记叙文,文字不多,语言朴实。但叙事清楚、明白,*铺直叙中有引发崎岖的波澜,阐述事理中有耐人寻味的情思。文章脉络十分清晰。开头有叙述、描写,虽是孩童趣事,确实整个故事的铺垫,与结尾遥相呼应。文章的结尾,作者眼中的蒲公英,就不仅是让人聊以“开心”的花儿了。它“和我们一同睡觉,一同来迎接太阳”,人与花儿便有了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感情的交流与契合,实现了作者认识的深化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科九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有了怎样的新发现;理解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为我最感兴趣的一种花。从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思考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惯,引发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融相合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有了怎样的新发现;理解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为我最感兴趣的一种花。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思考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惯,引发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融相合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1、布置预*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采集蒲公英或搜集有关蒲公英的图片等相关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3、画纸、彩笔。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板书:草地

  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词,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畅谈。(大多应该会谈绿草地)

  课件出示绿草如茵的草地图片

  师:是这样的草地吗?用一句话谈谈图上草地带给你的感受。

  (可能从绿、美等角度谈)

  师:是呀,*日里我们一提到草地,这种绿绿的充满生机的景色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金色的草地

  板书:金色的

  生齐读题。

  师:见过金色的草地吗?什么时候见过?

  (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交流)

  师:课文的金色的草地是什么样的,相信学完课文你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指名朗读课文。(选择朗读水*较高的学生,目的在于给全班同学做出朗读上的示范)

  3、小组内交流检查预*情况:

  1)轮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词语;

  3)交流查找的词语解释。

  4、班内交流(以竞赛形式):

  师:好了,又到了我们的“比比谁的收获大”的环节了,看看今天哪个小组能胜出!

  1)每小组选派代表读课文——读完简单评议;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以没有出错的小组胜出;

  3)教师宣布比赛结果,并强调“落”“数”的字音,及“赞、察、睡”等字的写法。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通过刚才的检查,知道大家都进行了认真的预*,对课文有了一定的认识。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和生字新词成为了好朋友,相信再读课文的时候,你一定会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了解。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课件出示词语:惹人注意、观察、 擦黑、 手掌、 拳头

  隐 蔽、 早晨、 徐徐、 睡觉、 迎接

  师提示:你可以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进行概括。(主要目的降低学生概括的难度)

  生默读思考后试述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

  2、课文中的草地一直都是金色的吗?(不是,绿色)

  为什么会变成金色的?

  交流:有蒲公英盛开。

  (这两个问题视主要内容概括情况而定,也可由教师直接点出)

  找到课文中描写作者发现金草地的句子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板书:绿 金)

  师:作者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大家是怎样的心情?(惊讶、兴奋)

  教师相机课件出示蒲公英满地盛开的图片,问: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

  那就请大家带着这种兴奋的心情在读这一段,看谁能在朗读中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

  感情朗读。

  3、师:你见过蒲公英吗?你知道关于它的哪些情况?

  生以多种方式:交流有关蒲公英的资料、图片,展示采集的蒲公英等。

  四、配乐读文,绘图表文

  1、师:如此普通的蒲公英,如此普通的草地,原来也有这样美丽的时刻,这样神奇的地方,大自然真是很奇妙呀!相信现在同学们对课文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就请每位同学边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听老师读课文,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为课文想两幅插图,然后再画下来,我们互相猜猜你画的是什么时候的蒲公英,好吗?

  放音乐读文,生静听想象。

  2、学生绘画

  (弹性环节,绘画完不成可作为课下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所学,展示绘画

  1、指名读课文,整体回顾。

  2、请每位学生拿出绘画,请同桌猜猜画的是什么时候的蒲公英。

  (答案:绿色的是早晨或晚上,金色的是中午,在这里绿色插图的时间可能会产生分歧,正好也是切入点)

  二、走进文本,品读悟情

  1、草地的神奇变化是作者发现的,他也在课文中向我们介绍得清清楚楚,下面就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都发现了什么?

  生默读思考。

  交流,学生可能会谈:

  1)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语句,发现了一天之中草地的几次变化。

  教师相机板书:绿 金 绿

  (早) (中) (晚)

  有了这个发现,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奇怪)

  练*感情朗读,课件配合演示。

  2)发现草地变化的原因是蒲公英的开合,蒲公英是怎样收拢和开放的。

  自由朗读相关语句,体会蒲公英的收拢和开放的过程。

  作者把蒲公英看作是我们的——手掌。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是一朵美丽的蒲公英,天擦黑了,你要收拢起自己的花瓣了,哪位同学能用你的手表演一下?请另一位同学读句子配合表演。

  请全班同学一起伸出手掌表演,教师朗读配合。

  表演过程中体会“紧紧”“收拢”“隐蔽”等词的意境

  师:现在我们这里是一片什么样的草地?(生齐喊:绿色的!)

  噢,天亮了,你又要去迎接朝阳了,你是怎样开放自己的?集体表演。

  表演过程中体会“徐徐”“金灿灿”的意境。

  师:此时此刻,我们又变成了——金草地!

  齐读这一部分语句,加深体会。

  练*感情朗读:同桌分工合作,一人读收拢,一人读开放。

  班内交流朗读。

  3)同学们,蒲公英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吗?你有没有发现它这个特点?

  (大部分会答没有)

  作者为什么能发现?(细心观察,思考探究)

  是的,大自然中许多看似*凡普通的事物都有他们不*常的地方,关键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感受的心灵。

  4)对比前后态度: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发现,蒲公英在作者的世界里占有了很重要的位置。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最感兴趣

  蒲公英的睡觉就是指它怎样?(收拢)

  迎接太阳呢?(开放)

  我想,此时每个同学也把蒲公英当成了自己的好伙伴了吧,因为它和我们一同睡觉,一同来迎接太阳!闭上眼睛想:要睡觉了,想对蒲公英说些什么?天亮了,看到蒲公英美丽的笑脸,你又想说些什么?

  自由交流。

  再次齐读,表达喜爱之情。

  不过,在作者有了这个新发现之前,也是这样看待蒲公英的吗?(不是)

  找到相关语句,指名朗读。

  板书:寻寻开心

  怎样寻开心?(一、二段)

  5)蒲公英还是蒲公英,它并没有变,变的是我们态度,而改变我的态度的根本原因还是新的发现。所以说,同学们,希望你们也都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相信你们眼中的世界会变得更美丽!

  三、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作者最感兴趣的大自然中的朋友是蒲公英,你有没有最感兴趣的朋友?

  用简短的话交流介绍。

  2、你有没有作者一样的发现,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四、布置作业

  日记:我最感兴趣的朋友

  五、板书设计

  5、金色的草地

  寻寻开心 新的发现 最感兴趣

  绿 金 绿

  (早) (中) (晚)

  细心观察 思考探究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发现有不认识的字做上标记。

  2.读文后,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或老师。

  3.同桌相互认读生字,难记的生字反复认读,想办法认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耍”

  6.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

  7.抽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

  归纳总结:

  1.哥俩在草地上玩耍。

  2.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四、理解课文

  1.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

  2.朗读。

  五、课堂练*

  1.正确书写本课14个词语,每个词语认真书写2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

  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

  2.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

  3.汇报表演。

  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 说一说, 在这样一个地方, 你的感觉怎么样?

  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 ]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

  早上:绿色 白天:金色 晚上:绿色

  2.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 读一读, 再说一说, 自己读懂了什么。

  3.汇报。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 合上, 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

  5.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

  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四、课堂练*

  请同学们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

  五、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时 间:早上——中午——傍晚——第二天早上

  草地颜色:绿色——金色——绿色——绿色

  花的形状:合拢像拳头——张开像手掌——合拢———合拢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给了学生一个充足的空间,通过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既可以谈学前、学后对蒲公英的认识,也可以谈自己喜爱的花草,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非常好的*惯,他可以使自己有更多新的认识、新的想法、新的收获、新的提高。然后让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这样,把语文的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感悟学*语文是有趣的。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发现有不认识的字做上标记。

  2.读文后,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或老师。

  3.同桌相互认读生字,难记的生字反复认读,想办法认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耍”

  6.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

  7.抽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

  归纳总结:

  1.哥俩在草地上玩耍。

  2.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四、理解课文

  1.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

  2.朗读。

  五、课堂练*

  1.正确书写本课14个词语,每个词语认真书写2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

  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

  2.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

  3.汇报表演。

  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 说一说, 在这样一个地方, 你的感觉怎么样?

  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 ]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

  早上:绿色 白天:金色 晚上:绿色

  2.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 读一读, 再说一说, 自己读懂了什么。

  3.汇报。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 合上, 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

  5.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

  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五、课堂练*

  请同学们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

  六、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时 间:早 上——中午——傍晚——第二天早上

  草地颜色:绿 色——金色——绿色——绿色

  花的形状:合拢像拳头——张开像手掌——合拢———合拢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给了学生一个充足的空间,通过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既可以谈学前、学后对蒲公英的认识,也可以谈自己喜爱的花草,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非常好的*惯,他可以使自己有更多新的认识、新的想法、新的收获、新的提高。然后让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这样,把语文的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感悟学*语文是有趣的。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美丽和兄弟俩在窗前草地上自由自在快乐成长的情景。也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结合本组课文的主题——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选编本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是重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关于蒲公英的资料

  教师准备:PPT 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词,在句子和课文的朗读中复现生词,感知生词, 为课文阅读做准备。

  2、品读第一自然段,解决“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这一问题,抓住“盛开”这一词语,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

  3、给学生知识迁移和查找资料能力的展示,共同分享“蒲公英”的常识。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小朋友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绿色)还有金色的草地呢!大家一

  定很疑惑,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让我们一起认真地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学*生字、扫除障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给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朗读词语、扫除障碍

  ·出示生词

  盛开 假装 朝着【多音字】

  玩耍 钓鱼 观察

  绒毛 手掌 花瓣

  使劲 有趣 这些

  合拢 【合和拢字义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一本正经 引人注目

  ·自读

  ·同桌互读

  ·开小火车朗读

  ·说说这些字中,哪些字容易写错。提醒大家。

  “耍”“绒”“瓣”三个字,需要注意。

  ·师生共写三个生字。

  ·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相关的内容。

  3、随句识字,巩固学*

  ·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

  ·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三、再读课文,释疑照应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思考: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2、交流朗读,品读第一段。

  交流: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草地变成了金色。

  3、交流课前资料

  ·结合课文的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状况。【结合我们二年级所学过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说说蒲公英】

  ·教师出示图片,蒲公英的资料:

  蒲公英,多年生本草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4、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盛开。想象情景,朗读第一段。为什么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草地就会变成了金色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5、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品读文本中,复现生词,借助上下文、字典等方式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等词语,更好的品读文本。

  2、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动作等方式,体会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境,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揭示目标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课,我们不仅要一起努力读懂这篇课文,还

  要读出自己的体会,首先得掌握一种本领——读文字,想画面。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回顾旧知:学生回顾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原因,通过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地的美丽。

  2、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初步形成个性化的体验。】

  3、再回归文本,读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称赞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过渡语:这片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到底有什么魔法,能我们大家都感到可爱、有趣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好好读读课文。

  【设疑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一)以读为本、回归生活——品味草地之趣

  1、自读感受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给我和弟弟带来的快乐。

  2、默读课文,圈出段落中能表现玩耍快乐的词语。

  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吹到脸上、打哈欠

  3、结合圈出的词语,想象,说说想象到的快乐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顺机解决:“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等词语。

  4、熟读精思:

  (1)学生分角色朗读相应句子,配上动作。

  (2)引导读,入情入境: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揣摩、通过动作表演,将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通过动作的桥梁,感受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二)置疑问难,合作探究——探究草地的秘密

  置疑:在小作者的眼里可爱的不仅仅是这片金色的草地,还有那有趣的蒲公英。

  【课件出现草地颜色随时间变化的画面,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问。】

  合作探究分为三个小步骤进行

  (1)自读自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通过动作演示交流自己的想法,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同时也体现了文本回归生活的原则。】

  (3)内化提升:课件出示填空题:( )花朵( ),草地就( )。学生通过填空这种形式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将课文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品读喜爱之情

  1、初读欣赏,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我们对这片草地的喜爱之情。

  2、朗读感悟、潜心品评:

  学生自由选择一句最能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句子,多次朗读,以读悟情,以情促读。教师相机予以指导

  如: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 )。

  【让学生把作者的感情迁移到自己身上,更加深刻地体会对草地的喜爱之情。】

  四、小结

  一片金色的草地,一个难忘的金色的童年。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金色的草地

  五、做练*册

  板书: 2 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6)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合集二十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

  教材简析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全文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通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组织材料有重点、层次清晰有条理、刻画人物有方法”,从而学会布局谋篇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学*《长征》,我们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今天,我们学*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板书26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途中。

  二、检测预*

  昨天晚上老师要求大家预*这篇课文,我知道,在我没有要求预*之前,

  已经有好多同学读过此文,都有哪些同学不止一次读过这篇文章?

  既然你们这么喜欢这个故事,昨天晚上又做了认真的预*,现在老师就来了解一下你对课文掌握的情况。

  1、字词

  略

  2、内容

  昨天晚上预*时,你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读的课文?(朗读、快速默读)这么长的阅读课文,我们就应该采取快速默读的方法。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大家读过课文,知道文章是写人的,是赞美老班长的,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目?

  课文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直接描写了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幻灯)怎么理解?(板书:舍己为人)

  回忆一下课文,你能说说老班长带领三个小战士在草地上走了大概多少天吗?故事里没有精确的数字,但某些句子还是做了交待,细心的同学可以看出来。

  (从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及“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引导。)

  三、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仅仅抓住重点组织材料,条理清晰,是远远不能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这篇课文非常吸引读者,在没有要求预*前,你就不止一次地读过,原因在哪里?(故事性强,感动人)

  是啊,课文就像在给我们讲故事,娓娓道来,生动感人。作者之所以能把故事叙述得这么打动人心,一个原因是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更为关键的是他刻画人物有方法。(刻画人物有方法)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赞诵老班长舍己为人)但通篇课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语,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品质?(板书:外貌、语言、神情、动作行为)

  是的,故事中有许多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的描写感动着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作者详细写的这三天中老班长的一言一行就足以表现他崇高的内心世界。

  1、发现秘密

  我们先来看发现老班长不吃鱼的这一天情况的描写,这部分内容人物对话

  比较多,三人合作分角色读。读完后,看一看哪些地方的描写能体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能够成功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波浪线画出来,批注感受。

  预设一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táng)瓷(cí)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yàn)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段话既有动作描写,又有神态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二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mí)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áo)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从中体会到什么?(完成任务的决心大,忠于革命。)

  预设三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从人物语言描述出人物行为。

  2、命令喝鱼汤

  对于老班长命令我们喝鱼汤这一天的描写,课文只用了三个自然段,别看内容不多,作者可是字斟句酌。在这三个自然段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神情)请您在这三个自然段中画出描写老班长深情的词句?(笑-收敛―一丝笑意)

  从老班长的表情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虽然他告诉小梁不要让那两个小同志知道,但是,也许那两个小同志在远处也听到了。他知道大家今天的心情很沉重,所以他做出一个笑来,是要改变这种气氛,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吃鱼)

  最后为什么用“一丝笑意”不用“开怀大笑”?

  “一丝笑意”。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一看他怎么笑,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句句掂量,字字斟酌,颇费心思!

  在这部分内容里,还有两处小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打动人心。请圈画出来。

  3、老班长牺牲

  对于老班长牺牲部分内容,我们采用快速默读的方法,画出你认为能表现老班长精神品质的地方。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2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请你读课文后想一想,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课文。

  二、学*课文

  1.默读,边读边思考:

  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明确: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明确: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的眼里布满了红丝,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板书:照顾、三病号

  1/ 眉头拧成了疙瘩

  2/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明确:

  1/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2/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三次: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明确: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像保姆一样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是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了一个***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板书:救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个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有很大的纪念意义。老班长生前用这个鱼钩给三个小战士钓鱼补养身体,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出草地,这个鱼钩挽救的是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

  从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出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有着舍己救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崇高的品质永放异彩,光芒万丈。

  板书:怀念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员。你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这种品质。

  要求:预*上面的问题,下节课继续学*。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问、读中讲、读中悟、读中感等多种教学过程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出示课题:【师生共写】 金色的鱼钩。

  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那个词怎样读? [金色]

  2.快速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外貌、语言、行动、神情]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 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⑴ 学*“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 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 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 学*“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 学*“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 指导朗读。

  ⑷ 学*“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 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 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 学*“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 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② 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有时间进行)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抓住课文的主要段落来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 闪着光芒

  忠于革命、 舍已为人 崇高品质!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写了老班长不顾自己生命,钓鱼救革命小同志的感人故事,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在预*时就发现,虽然文章年代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比较久远,但由于情节感人,学生非常喜欢读。

  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读题质疑,“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让学生学*课文后,理解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通过这些词句来精读、品析、体会情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句外貌描写学生感悟特别好,他们抓住“快”联系自己的爸爸,四十不到,现在还没有斑白,还是腰板挺直,而老班长还没有四十,就已经两鬓班白,非常苍老,感觉比实际年龄老了二十岁。从这过早憔悴衰老的外表,学生能体会到他为革命是怎样的操劳。

  文章中还有很多感人的语句,如“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老班长为了钓鱼,“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鱼饵,“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夜寻野草,还须“一棵一棵地摸”。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神态、语言、动作,不难让人体会到老班长的崇高精神品质。学生不仅能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还能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让读更加深情,更加到位。

  最后一段的学*,使课题的疑问解决,学生感知老班长的心如金子一般,他留下的鱼钩象征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人忘记的,所以是金色的。这样不仅对老班长的印象更加深刻,还总结了全文中心,让主题更加鲜明。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学生能自主地默读,自主地朗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表达。使得阅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学生有了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最后,拓展延伸,搭起课外阅读的桥梁。略读教学应该成为连接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我在课后推荐阅读长征故事:《马背上的小红军》,并要求用“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文章中塑造人物的表达方法,实现阅读迁移。这样的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又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引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读的形式不多,如果多用一些时间来读课文,学生对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体会更深刻,效果会更好。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资料,明白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景,学*老班长最终党、最终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到达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本事。)

  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到达激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资料

  用自我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概括主要资料。

  (让学生按照自我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我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我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资料:

  (注意时光、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我理解,用自我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

  (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我的道理即可。)

  2、练*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资料: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本事,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我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

  1、交流自我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边读边画,简单记下自我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终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资料作铺垫。)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述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⑴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⑵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助力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⑶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终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⑴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⑵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⑶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资料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主角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

  ⑴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⑵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三个病号:饥饿喝上难过不吃咽下走出

  威胁鱼汤激动鱼汤鱼汤草地

  老班长:合不喜出语重皱起皱纹壮烈

  拢眼望外心长眉头舒展牺牲

  最终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教材选编了5篇课文经过不一样的角度展现了英雄的事迹。本篇文章是第二篇课文,以叙事为主,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1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3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和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描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应把其作为重点。同时本篇课文较长,应当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学生的阅读本事。

  学情分析:

  1.在学*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能够称之为英雄?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仅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必须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资料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资料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必须的障碍。基于这样的研究,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资料,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经过不一样形式的朗读把自我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同时我设置了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理解任务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做鱼钩)发现秘密永远离去,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资料,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本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找出文中的几种描述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本事。

  教学难点:

  经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述方法?

  2.你明白这描述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以往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日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评析:开篇设计老班长外貌描述的语句既回顾了以往学过的描述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位老班长是谁。同时课题与人物的相背离引出了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去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资料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能够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评析:经过回顾以往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使学生按照必须的方法去读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本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他们在快速阅读中掌握了文章的主要资料。学生对文章资料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学*语文课**好铺垫。】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老班长欣然理解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眼前就遇到了难题,请大家交流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的?

  (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让学生交流对于到处的理解。

  (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__。)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

  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最终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一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1)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2)之后问: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境如何。

  (大屏幕出示: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样)

  (3)你能经过朗读把我的心境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5)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指着大屏幕出示资料)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述方法?

  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方法描述的语句吗?

  6.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样做的?

  (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团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境描述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3)你能经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境吗?(指导学生朗读。)

  【评析:在步步设疑与步步追问中引出学生对老班长这个人物的看法,使学生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经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资料。】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一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2)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一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应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述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述方法的语句吗?

  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3.此刻我们重新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4.总结: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此刻完美的今日,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放音乐,师朗诵***诗词《长征》。)

  【评析:在豪壮的音乐声中朗诵《长征》诗缅怀那些无名英雄,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同时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反思:

  对于这样长篇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一向是我的一大困惑。初次尝试用这种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到达了我预设的效果。下头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

  有些教师总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比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篇的课文,教师就应捋好一根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资料也造成了必须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一向以来,上每一堂课我都要求是全员参与,并且也在尽力地去做好它。一般在课上,只要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的,我都会给予满足,一些不太愿意的有时也会硬逼着他来回答,我坚信只要多叫几次,他也会慢慢融入到这个团体中来的。但今日的这堂课让我发现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6

  【教学设计、理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方式的改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在阅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惯、意识、态度、品质等学*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训练朗读水*,快速默读能力。

  2、能力目标:

  学*提高分角色朗读水*;学*层层深入,逐步深化、篇末点题的方法;培养与人合作学**惯。

  3、情感目标:

  了解红军过草地艰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学*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现人物内心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阅读有关长征的课外书籍,看有关影片。

  【教学过程】

  一、指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问:从题目来看,本文主要是写什么?

  2、为什么把“鱼钩”称做是“金色的”?

  (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文章以“鱼钩”为线索,写下了一个什么故事?并弄清“金色”的象征意义)。

  二、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3、比较多音字:

  和(huó)面 作(zuó)料 硬咽(yàn)

  和(hé)* 振作(zuò)精 咽(yān)喉

  三、初读课文

  1、巩固生字难词。

  2、了解故事梗概:

  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件什么事?课文提到哪些人物?着重写了谁?

  3、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表和表现他的内心的句子。并作上记号。

  四、指导阅读

  1、划分段落。

  2、逐段阅读,讨论:

  根据课后提示,抓住重点。指导阅读、互帮互学了解人物的外表和内心。

  3、质疑 讨论题:

  ⑴ 从课文描写的老班长的外貌来看,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

  ⑵ 什么时候“饥饿威胁我们”?老班长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⑶ 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鲜鱼汤?当小梁发现后,老班长又为什么不许他告诉别人?

  ⑷ 小梁他们发现老班长昏倒在水塘边时是怎样抢救的?老班长为什么还是坚持不喝鱼汤?

  ⑸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五、总结谈话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

  2、品味描写老班长神态、语言、行动的句子,结合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表来揭示人物内心的。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运用前一课学到的读写方法,沿着作者的思路认真阅读,仔细阅读不但要看到老班长的外貌,动作和神态,听到老班长和我的对话,还要能感觉到老班长的“我”的内心活动,从而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选自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教材选编了5篇课文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英雄的事迹。本篇文章是第二篇课文,以叙事为主,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1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3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和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应把其作为重点。同时本篇课文较长,应该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1.在学*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英雄?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只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内容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障碍。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同时我设置了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接受任务——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做鱼钩)——发现秘密——永远离去,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2.你知道这描写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评析:开篇设计老班长外貌描写的语句既回顾了以往学过的描写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位老班长是谁。同时课题与人物的相背离引出了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去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 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评析:通过回顾以往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读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他们在快速阅读中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学*语文课**好铺垫。】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老班长欣然接受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眼前就遇到了难题,请大家交流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的?

  (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让学生交流对于“到处”的理解。

  (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__。)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

  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1)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2)接着问: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情如何。

  (大屏幕出示: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3)你能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5)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指着大屏幕出示内容)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方法描写的语句吗?

  6.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集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情描写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3)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评析:在步步设疑与步步追问中引出学生对老班长这个人物的看法,使学生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2)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面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语句吗?

  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3.现在我们重新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4.总结: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放音乐,师朗诵诗词《长征》。)

  【评析:在豪壮的音乐声中朗诵《长征》诗缅怀那些无名英雄,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同时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反思:

  对于这样长篇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初次尝试用这种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下面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

  有些教师总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比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篇的课文,教师就应捋好一根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附: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掌握“喜出望外”、“回味”、“严峻”、“收敛”、“奄奄一息”、“瞻仰”、“闪烁”的本意,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题意及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学*课文第1段,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二)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前边我们学*了***的《长征》一诗,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今天,我们学*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在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二)检查学生预*字、词情况。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

  1、什么叫“青稞”(kē)?

  (大麦的一种,粒大皮薄,主要产在**、青海等地。)

  2、“作料”的“作”读第几声?什么叫“作料”?(“作”是多音字,作料的“作”读第二声。“作料”就是烧菜时用的油、盐、酱、醋等调味品。)

  3、“回味”是什么意思?(“回味”是指在回忆中体会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事物。课文中老班长这样说,是为了消除“我”的怀疑,使病员安心地喝鱼汤。)

  4、“弥(mí)漫”两字怎么讲?“夜色弥漫”是什么意思?(“弥漫”是充满的意思,“夜色弥漫”就是到处充满夜的景色。)

  5、什么叫“严峻”?(“严峻”就是严厉、严格的意思。)

  6、“敛”(liǎn)字要注意读音和字形。“敛”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收敛”是什么意思?(“敛”是收拢的意思。课文中的.“收敛”指老班长的笑容收起来了,消失了。)

  7、“掣”(chè)字怎么讲?(“掣”是拽、拉的意思。)

  8、什么叫“奄奄一息”?(“奄奄一息”是呼吸微弱,快断气了的意思。)

  9、“瞻”字在字典上怎么讲?什么叫“瞻仰”?(“瞻”是往上看或向前看,怀着敬意仰起头来看,如瞻仰***、***的遗容。)

  (三)说一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课题叫“金色的鱼钩”?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分段?

  1、给课文分段。

  2、试说出各段段意。

  (课文按故事发展顺序共分为四段:第1段:(从开头到“大伙都叫他‘老班长’”),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介绍了老班长的外貌和“老班长”这个称呼的由来。第2段:(从“三个病号走不快”到“沉重极了”),讲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第3段:(从“挨了一天又一天”到“很久很久”),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过草地。)

  3、把刻画老班长外貌的句子画出来。读后说一说从老班长的外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

  4、齐读课文第1段。

  小结段意:写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老班长接受了保护三个小病员的任务。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常用词语。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

  “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2、齐读生字、新词。

  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考:

  ⑴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三、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3、讨论。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交流。(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教材选编了5篇课文经过不一样的角度展现了英雄的事迹。本篇文章是第二篇课文,以叙事为主,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1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3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和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描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应把其作为重点。同时本篇课文较长,应当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学生的阅读本事。

  学情分析:

  1.在学*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能够称之为英雄?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仅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必须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资料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资料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必须的障碍。基于这样的研究,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资料,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经过不一样形式的朗读把自我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同时我设置了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理解任务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做鱼钩)发现秘密永远离去,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资料,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本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找出文中的几种描述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本事。

  教学难点:

  经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述方法?

  2.你明白这描述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以往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日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评析:开篇设计老班长外貌描述的语句既回顾了以往学过的描述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位老班长是谁。同时课题与人物的相背离引出了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去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资料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能够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评析:经过回顾以往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使学生按照必须的方法去读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本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他们在快速阅读中掌握了文章的主要资料。学生对文章资料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学*语文课**好铺垫。】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老班长欣然理解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眼前就遇到了难题,请大家交流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的?

  (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让学生交流对于到处的理解。

  (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__。)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

  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最终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一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1)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2)之后问: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境如何。

  (大屏幕出示: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样)

  (3)你能经过朗读把我的心境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5)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指着大屏幕出示资料)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述方法?

  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方法描述的语句吗?

  6.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样做的`?

  (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团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境描述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3)你能经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境吗?(指导学生朗读。)

  【评析:在步步设疑与步步追问中引出学生对老班长这个人物的看法,使学生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经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资料。】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一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2)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一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应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述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述方法的语句吗?

  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3.此刻我们重新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4.总结: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此刻完美的今日,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放音乐,师朗诵***诗词《长征》。)

  【评析:在豪壮的音乐声中朗诵《长征》诗缅怀那些无名英雄,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同时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反思:

  对于这样长篇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一向是我的一大困惑。初次尝试用这种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到达了我预设的效果。下头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

  有些教师总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比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篇的课文,教师就应捋好一根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资料也造成了必须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一向以来,上每一堂课我都要求是全员参与,并且也在尽力地去做好它。一般在课上,只要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的,我都会给予满足,一些不太愿意的有时也会硬逼着他来回答,我坚信只要多叫几次,他也会慢慢融入到这个团体中来的。但今日的这堂课让我发现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2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练*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练*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中的字词练*)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中的内容理解2)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中的内容理解3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学*第三段,学*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节课的学*方法。

  二学*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

  (单击巩固练*中的拼音填空,比字组词,词语搭配,选字填空。学生口头练*。)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3

  【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内容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障碍。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以设疑的方法一步步的让学生随着这条线索贯穿于全文,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4、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质凝导入

  出示:

  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师:你知道这句描写的是谁吗?

  师: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一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

  板书课题:

  金色的鱼钩。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只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师:是呀,老班长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可眼前就遇到了难题,大家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是什么难题,又如何解决的?

  ⑴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并理解“到处”。

  ⑵ 出示:

  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

  学生补充完后说说对“合不拢眼”的理解。

  2、师: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终于有一天老班长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

  板书:

  做鱼钩、钓鱼。

  师:“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⑴ 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师: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情如何。

  出示: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⑵ 你能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⑶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⑷ 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你们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师:我发现老班长的秘密后是怎么做的?

  ⑴ 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⑵ 集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情描写的语句。

  ⑶ 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⑴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⑵ 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面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⑶ 学生交流:

  师:你觉得老班长有没有完成任务呢?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师:是呀,这么好的一位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但他那美好的品质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2、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3、总结:

  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

  【板书】

  照顾

  老班长 救

  做鱼钩 三个病员

  钓鱼

  怀念

  【反思】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所以这个单元中的课文都较长,前几篇课文我让学生用分部分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旨意,可效果不是很好,由此,这篇文章我就尝试着用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虽然在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毛病,但总体来说还算可以。下面是我针对这篇课文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教师问得太多就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但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的一篇文章,只要我们教师理好一条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如果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说这堂课已基本按我的设想完成了,可在上这堂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并不很完美。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正确圈划、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三、教时:

  一教时[第二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教时,总结: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老班长、我。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二]分段阅读,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第一大段,完成下列步骤

  (1)这段文字从哪些内容作了圈划?

  在对学生个别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神态作了圈划。

  (2)就圈划内容提问,并体会其作用。

  朗读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提问:人物外貌的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有什么作用?

  体会描写老班长心情的句子,提问:人物心情的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联系?

  圈划出描写老班长动作的词语,提问:圈划词语从哪些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品质?

  在个别回答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

  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老班长的有极强的责任心、舍己为人的精神。圈划词语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这一品质。

  2.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注意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1)圈划出表现小病号“我”的心情的词语。

  (2)就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提问。

  (3)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4)小结:课文对小病号的描写,特别是写出了“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前后的心情变化,突出了“我”的感激之情。

  圈划词语突出了老班长品质的感人,写小病号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

  3.默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老班长竭尽全力全力不让病号挨饿的神情、语言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圈划描写老班长神情、语言的句子。

  (2)提问:这些词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意义?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3)小结:这些对老班长神情、语言的描写,将老班长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他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的品质。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这枚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与“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是否矛盾?为什么?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可分组进行讨论)

  5.总结:不矛盾。因为“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舍己为人最终献出生命的光辉事迹,这枚鱼钩虽普通却闪烁出老班长崇高品质的灿烂光芒,因此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有其深刻的含义。

  6.讨论学*《金色的鱼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扬同学间团结友爱的精神。

  五、板书:

  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老班长的思想品德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问、读中讲、读中悟、读中感等多种教学过程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出示课题:【师生共写】 金色的鱼钩。

  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那个词怎样读? [金色]

  2.快速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外貌、语言、行动、神情]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 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⑴ 学*“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 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 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 学*“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 学*“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 指导朗读。

  ⑷ 学*“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 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 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 学*“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 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② 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有时间进行)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抓住课文的主要段落来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 闪着光芒

  忠于革命、 舍已为人 崇高品质!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写了老班长不顾自己生命,钓鱼救革命小同志的感人故事,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在预*时就发现,虽然文章年代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比较久远,但由于情节感人,学生非常喜欢读。

  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读题质疑,“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让学生学*课文后,理解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通过这些词句来精读、品析、体会情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句外貌描写学生感悟特别好,他们抓住“快”联系自己的爸爸,四十不到,现在还没有斑白,还是腰板挺直,而老班长还没有四十,就已经两鬓班白,非常苍老,感觉比实际年龄老了二十岁。从这过早憔悴衰老的外表,学生能体会到他为革命是怎样的操劳。

  文章中还有很多感人的语句,如“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老班长为了钓鱼,“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鱼饵,“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夜寻野草,还须“一棵一棵地摸”。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神态、语言、动作,不难让人体会到老班长的崇高精神品质。学生不仅能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还能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让读更加深情,更加到位。

  最后一段的学*,使课题的疑问解决,学生感知老班长的心如金子一般,他留下的鱼钩象征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人忘记的,所以是金色的。这样不仅对老班长的印象更加深刻,还总结了全文中心,让主题更加鲜明。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学生能自主地默读,自主地朗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表达。使得阅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学生有了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最后,拓展延伸,搭起课外阅读的桥梁。略读教学应该成为连接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我在课后推荐阅读长征故事:《马背上的小红军》,并要求用“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文章中塑造人物的表达方法,实现阅读迁移。这样的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又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引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读的形式不多,如果多用一些时间来读课文,学生对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体会更深刻,效果会更好。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6

  一、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正确圈划、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三、教时:

  一教时[第二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教时,总结: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老班长、我。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二]分段阅读,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第一大段,完成下列步骤

  (1)这段文字从哪些内容作了圈划?

  在对学生个别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神态作了圈划。

  (2)就圈划内容提问,并体会其作用。

  朗读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提问:人物外貌的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有什么作用?

  体会描写老班长心情的`句子,提问:人物心情的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联系?

  圈划出描写老班长动作的词语,提问:圈划词语从哪些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品质?

  在个别回答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

  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老班长的有极强的责任心、舍己为人的精神。圈划词语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这一品质。

  2.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注意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1)圈划出表现小病号“我”的心情的词语。

  (2)就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提问。

  (3)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4)小结:课文对小病号的描写,特别是写出了“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前后的心情变化,突出了“我”的感激之情。

  圈划词语突出了老班长品质的感人,写小病号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

  3.默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老班长竭尽全力全力不让病号挨饿的神情、语言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圈划描写老班长神情、语言的句子。

  (2)提问:这些词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意义?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3)小结:这些对老班长神情、语言的描写,将老班长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他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的品质。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这枚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与“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是否矛盾?为什么?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可分组进行讨论)

  5.总结:不矛盾。因为“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舍己为人最终献出生命的光辉事迹,这枚鱼钩虽普通却闪烁出老班长崇高品质的灿烂光芒,因此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有其深刻的含义。

  6.讨论学*《金色的鱼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扬同学间团结友爱的精神。

  五、板书:

  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老班长的思想品德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7

  【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内容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障碍。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以设疑的方法一步步的让学生随着这条线索贯穿于全文,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4、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质凝导入

  出示:

  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师:你知道这句描写的是谁吗?

  师: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一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

  板书课题:

  金色的鱼钩。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只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师:是呀,老班长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可眼前就遇到了难题,大家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是什么难题,又如何解决的?

  ⑴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并理解“到处”。

  ⑵ 出示:

  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

  学生补充完后说说对“合不拢眼”的理解。

  2、师: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终于有一天老班长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

  板书:

  做鱼钩、钓鱼。

  师:“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⑴ 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师: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情如何。

  出示: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⑵ 你能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⑶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⑷ 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你们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师:我发现老班长的秘密后是怎么做的?

  ⑴ 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⑵ 集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情描写的语句。

  ⑶ 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⑴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⑵ 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面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⑶ 学生交流:

  师:你觉得老班长有没有完成任务呢?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师:是呀,这么好的一位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但他那美好的品质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2、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3、总结:

  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

  【板书】

  照顾

  老班长 救

  做鱼钩 三个病员

  钓鱼

  怀念

  【反思】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所以这个单元中的课文都较长,前几篇课文我让学生用分部分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旨意,可效果不是很好,由此,这篇文章我就尝试着用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虽然在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毛病,但总体来说还算可以。下面是我针对这篇课文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教师问得太多就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但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的一篇文章,只要我们教师理好一条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如果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说这堂课已基本按我的设想完成了,可在上这堂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并不很完美。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8

  【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内容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障碍。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以设疑的方法一步步的让学生随着这条线索贯穿于全文,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4、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质凝导入

  出示:

  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师:你知道这句描写的是谁吗?

  师: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一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

  板书课题:

  金色的鱼钩。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只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师:是呀,老班长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可眼前就遇到了难题,大家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是什么难题,又如何解决的?

  ⑴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并理解“到处”。

  ⑵ 出示:

  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

  学生补充完后说说对“合不拢眼”的理解。

  2、师: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终于有一天老班长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

  板书:

  做鱼钩、钓鱼。

  师:“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⑴ 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师: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情如何。

  出示: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⑵ 你能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⑶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⑷ 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你们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师:我发现老班长的秘密后是怎么做的?

  ⑴ 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⑵ 集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情描写的语句。

  ⑶ 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⑴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⑵ 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面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⑶ 学生交流:

  师:你觉得老班长有没有完成任务呢?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师:是呀,这么好的一位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但他那美好的品质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2、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3、总结:

  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

  【板书】

  照顾

  老班长 救

  做鱼钩 三个病员

  钓鱼

  怀念

  【反思】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所以这个单元中的课文都较长,前几篇课文我让学生用分部分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旨意,可效果不是很好,由此,这篇文章我就尝试着用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虽然在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毛病,但总体来说还算可以。下面是我针对这篇课文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教师问得太多就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但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的一篇文章,只要我们教师理好一条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如果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说这堂课已基本按我的设想完成了,可在上这堂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并不很完美。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9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掌握“喜出望外”、“回味”、“严峻”、“收敛”、“奄奄一息”、“瞻仰”、“闪烁”的本意,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题意及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学*课文第1段,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二)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前边我们学*了***的《长征》一诗,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今天,我们学*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在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二)检查学生预*字、词情况。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

  1、什么叫“青稞”(kē)?

  (大麦的一种,粒大皮薄,主要产在**、青海等地。)

  2、“作料”的“作”读第几声?什么叫“作料”?(“作”是多音字,作料的“作”读第二声。“作料”就是烧菜时用的油、盐、酱、醋等调味品。)

  3、“回味”是什么意思?(“回味”是指在回忆中体会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事物。课文中老班长这样说,是为了消除“我”的怀疑,使病员安心地喝鱼汤。)

  4、“弥(mí)漫”两字怎么讲?“夜色弥漫”是什么意思?(“弥漫”是充满的意思,“夜色弥漫”就是到处充满夜的景色。)

  5、什么叫“严峻”?(“严峻”就是严厉、严格的意思。)

  6、“敛”(liǎn)字要注意读音和字形。“敛”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收敛”是什么意思?(“敛”是收拢的意思。课文中的“收敛”指老班长的笑容收起来了,消失了。)

  7、“掣”(chè)字怎么讲?(“掣”是拽、拉的意思。)

  8、什么叫“奄奄一息”?(“奄奄一息”是呼吸微弱,快断气了的意思。)

  9、“瞻”字在字典上怎么讲?什么叫“瞻仰”?(“瞻”是往上看或向前看,怀着敬意仰起头来看,如瞻仰***、***的遗容。)

  (三)说一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课题叫“金色的鱼钩”?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分段?

  1、给课文分段。

  2、试说出各段段意。

  (课文按故事发展顺序共分为四段:第1段:(从开头到“大伙都叫他‘老班长’”),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介绍了老班长的外貌和“老班长”这个称呼的由来。第2段:(从“三个病号走不快”到“沉重极了”),讲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第3段:(从“挨了一天又一天”到“很久很久”),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过草地。)

  3、把刻画老班长外貌的句子画出来。读后说一说从老班长的外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

  4、齐读课文第1段。

  小结段意:写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老班长接受了保护三个小病员的任务。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常用词语。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要人物

  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示课文中对老班长的描写: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明确:外貌描写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故事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

  4、回顾自主学*的方法:文章读薄、重点读厚、主题读透

  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将文本读薄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以老班长的外貌为主线,将重点读厚。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①大家读一读,发现了什么?是啊,一个快四十的人怎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呢?

  ②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③小结:可想而知,在长征途中他必定是饱经风霜,多么*凡朴素的一位红军战士啊!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①看到的老班长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请你给大家解释解释。

  ②是的,饥饿正一步步的向他们逼*!如果找不到食物,大家将有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看似*静却暗藏杀机的大草原。(图片理解困境)

  ③如果再找不到食物,他们也将长眠于此,你说,老班长还能睡得着吗?他们能甘心放弃吗?多少人在等着他们走出草地?

  ④正当老班长为找不到吃的而忧虑时他发现了什么而变得喜出望外?他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这一忧一喜之间,你看出来这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啊!(板书:尽职尽责)

  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①是什么原因,老班长的笑容收敛了?他在担心什么?仅仅是担心他们不喝吗?是啊,还担心他们没有体力支撑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刻啊,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②当他看到我们吃完,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又是一忧一喜,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板书:舍己为人)

  5、第四处:这鱼汤,他自己有没有喝过一口?我们来看看,老班长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出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板书:忠于革命)

  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动情地和同桌相互读一读,再来感受老班长这份深深的爱。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6、7、8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你能用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老班长严厉劝“我”吃鱼汤。(21、22自然段)

  ①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

  ②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出示老班长的语言描写:怎么了?小梁,你不要太脆弱。)重点体会:最后这句话,以及“严厉地”,暗示小梁,要他记牢“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从中感受老班长崇高的牺牲精神。感受老班长的心情读老班长的语言描写。

  ③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即便是我喝下鱼汤“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千斤重”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千斤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出示第28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3个小战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③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复述板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尽职尽责)

  四、品味“金色”,将主题读透

  1、引读最后一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擦干了眼泪。

  2、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你说,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3、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了吗?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五、读长征诗,总结全文

  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鱼钩,万分沉重。这鱼钩,是是一种深深地怀念,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我们学过的***的诗《七律长征》一起来缅怀他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尽职尽责老班长

  舍己为人金色鱼钩忠于革命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7)

——金色的鱼钩汇总五篇

  金色的鱼钩 1

  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的两眼都湿润了。文章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红军长征经过草地时所发生的一件事。主要讲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作者和两位同志而把好的东西给他们吃,他自己吃剩下的。

  当我读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哽咽下去”。

  多么值得尊敬,多么值得敬仰的老班长啊!为了革命事业,宁愿自己吃尽了苦头,也要保住这两个同志和作者。为了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为了**全中国,这位老战士把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而我们呢?在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还不珍惜粮食,想想真是太惭愧了。

  *时吃饭,我们都会在桌子上和地上多多少少掉一些饭粒,有时我们觉得不好吃的饭菜,就背着老师和家长倒掉。晚上饿了,有些小朋友就问家长要钱买零食吃。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幸福要从珍惜粮食开始。

  金色的鱼钩 2

  1935年秋天,红四方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们三人实在是走不动了,指导员就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四方俩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都斑白了。他对大家特别亲切,大伙都叫他“老班长”。老班长带着三个病号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出找野菜,挖菜根。老班长看我们一天一天消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有一次,老班长在水塘边找到了一条鱼,他把缝衣针弯了个圈,做成了一个钓鱼钩。那天晚上我们三个人就吃到了新鲜的鱼台汤。

  从那以,我们三个伤员总能喝上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烫了。我们的体质在减弱,可我们从来没见个老班长吃一点儿鱼汤。我发现老班长在嚼着草根和鱼骨头在哽咽。

  这一幕让我惊呆了!在这时,老班长发现了我。老班长用低沉的声音告诉我:“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再熬二十多天才能走出草地。你们可不能有个三长两短,否则我该怎么跟指导员交代呀!”

  第二天,老班长只端来一点儿鱼汤。我们三个人怎么也喝不下去,但是老班长看着我们,我们只好大口大口地喝下去。

  我们四个人挨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接*草地边了,我们的病也重起来,老班长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这一天,我们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吃的了。就在这一天,老班长终于支撑不住了,倒下了。我们将鲜嫩的鱼汤端到老班长面前,他怎么也不肯喝。

  老班长为了革命壮烈牺牲了,他留下了唯一的东西——鱼钩。

  金色的鱼钩 3

  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的两眼湿润了。文章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所发生的一件事。主要讲了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作者与另外两位小同志,自己却牺牲了的故事。

  当我读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使劲皱着眉头硬咽下去的时候,我的喉咙哽咽了。

  多么值得尊敬的老班长啊!为了革命需要,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保住几位小同志。那硬梆梆的鱼刺,他是怎么咽下去的呀?而我呢?在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还不珍惜幸福时光,回想起来,可真是惭愧啊!

  *时,天天吃饭,我都要在桌子下面的地上种上一些饭粒,尤其是一吃完米饭,饭桌上、地上,白花花的一片米粒。有的时候,我要是觉得不好吃我饭菜,就背着父母半碗半碗地倒掉。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来的不容易,粮食来的不容易,老班长吃的能和我们相比吗?他们为了我们的**事业,历尽了艰辛,现在,我多么希望能用我碗里白花花的大米饭换过老班长手中的鱼刺啊!

  【教师评语】

  小作者能抓住原作中的重点语句谈自己的真实感想,并将自己*时浪费粮食的事例毫不隐瞒的提出来和文中的主人公相比,自己多浪费粮食,使她从中受到了从此珍惜粮食的良好教育。语言简练,说服力强。

  金色的鱼钩 4

  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的两眼湿润了。文章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脯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件事。主要将老炊事班长照顾作者和两个小同志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

  当我读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紧皱眉头硬咽下去。”的时候,我的喉咙哽咽了。

  多么值得我们尊敬的老班长啊!为了革命事业,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保住这几位小同志。为了下一代,**全中国,这位老战士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而我呢?在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还不珍惜粮食,回想起来,可真惭愧啊!

  *时,每天吃饭,我都要在桌子上、地下掉一些饭粒。有时,我觉得不好吃的饭菜,就背着父母半碗半碗得倒;晚上饿了,便又向父母要钱买零食吃。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应该珍惜粮食,老班长所吃的能和我们比么?他们为了中国的**事业,历尽千辛!现在,我多么希望能用碗里白花花的米饭,来还老班长的鱼骨头啊!

  金色的鱼钩 5

  3月24日,我在看书的时候,看见了《金色的鱼钩》这片文章,我很是奇怪,难道还有金子做的鱼钩?我就认真的看了下去,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

  在1935年秋天,红军进入了大草地,许多红军吃不饱都得了肠胃病,其中有三个小红军病得走不动了,指导员就派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文章描写了炊事班长的相貌。因为三个红军走不快,所以走不远,每天炊事班长只能找野菜,吃青稞,青稞吃完了,老班长就用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鱼钩,天天出去钩鱼。

  这天晚上小红军吃上了鱼,老红军说自己吃过了,小红军也不想什么?把鱼吃光了。终于有一天,一位小红军发现了老班长每天只吃他们剩下的鱼骨头和一些野菜,他感动极了,想说给大家听,可老红军不让。

  终于有一天,老红军病倒了,小红军只得一人照顾老班长,一人生火,一个钓鱼,好不容易钓上了两三条小鱼,给老班长吃。可老班长坚决不吃,说“我不行了,你们还年轻,革命需要你们”继续努力说着,手就垂了下去,小战士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文章读完了,但我还是沉浸在文章出,我很受启发,以前别人问我借东西,我经常不借给别人,现在想起来,我一点也不如这位老红军,他为了三个小红军献出了生命,我为什么不行呢。以后我一定多多帮助别人,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