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1

  化石吟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 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

  ②理清结构,展 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 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 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学生发言,明确:诗歌在结构上 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 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 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写作方法探 究:

  ⑴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⑶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⑷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五、 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教学反思

  从导入环节来看,开始我是以提问的方式来问学生是否知道化石,并且在多媒体中展示了几张化石的图片,农村的学生没有去过大图书馆,更别说博物馆,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接着就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边看FLASH播放的课文朗诵视频,边对照课本朗读来整体感知,本意是想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阅读中初步感知全文内容的,但我忽视了初一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概括能力,他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认知水*和阅读能力毕竟还十分有限,尽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经引导学生说出了许多关于这首诗歌内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没有就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而展现的是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因为这些语句学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来,到最后只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罢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备课和课前准备中我会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内容、组织语言的这一环节。

  连接导入与整体感知的这一环节的失误也影响了我接下来的精读细读环节。因为学生并没有通过两次的朗读就自己领会全诗的意思,他们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把握是从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得并不透彻,这也限制了他们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请一位学生读第三节的时候,有几个生字“骸”“腐朽”“悄然潜行”“躯壳”等还不是很确定读音,我应该就这一情况再次着重强调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巩固,而我只用几句话强调了一下,并没有要求学生再读以巩固学*,而“躯壳”的“壳”字在纠正字音之后我自己因为*时的*惯在之后的讲解中又读错了两次,这也于无形当中让学生犯迷糊,到底是读哪个呢,所以这是这堂课让我最惭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错误*惯的确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另外,精读品读这一环节我都是以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出发点在于让对远古生物并不熟悉的学生能够在看图识文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我在提出问题后只请几位能说出答案的学生谈了理解和感受,忽视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这些问题的学生,如“冰冷的骸骨”、“*凡的真理”、“裹藏”等语句的品析,学生是难以独立回答完整的,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发挥想象,翻阅资料,独立思考,最终都以多媒体出示参考书答案作结,导致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作好笔记来应付作业和考试,也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和兴趣,这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点在评课中经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以后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有取舍,有梯度,(课后的题目可以参考采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节都有一个问题,要学会取舍,有重点)难度高的问题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而难度中等或较低的问题就留给基础比较差,认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较差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让学生多想多说,重视课堂“生成”的问题,在学生讲的基础上作相应的补充,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这样也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最*发展区”的理念,让每位学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为学*的主人。

  再者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初一学生的一大目标,又因为这是一篇诗歌,所以朗读势必要占很大的比重。鉴于对学生的了解(他们重视分数,有很强的小组竞争意识),我设置了一个小组竞赛朗读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来落实朗读环节,虽然学生反映很好,也很积极,但是他们重视的只是自己这组的成绩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朗读能力,所以这于无形之中淡化了语文课的浓郁书香气。我还没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我的普通话比较标准,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读音,我的诗歌朗诵感情比较丰富,能够为学生做很好的示范),毕竟教师范读是对学生朗读的最好引导,他们能通过老师与自己的朗读对比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语文课堂的独特之处应该是琅琅的读书声而不是竞赛的吆喝声,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感知语言——品味文本——畅谈感想为主的练场,而不是竞技场,要真正地做到以语文为宗,让预设为学生而变,让学生动脑,让学生会说。

  最后通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和方法上的不足,板书设计还是要引起,再者毕竟不是演讲或表演,语文老师的神态和语言表达应该是随着课堂的进行和学生的反应进行而变化的,虽然微笑是最美的语言,但是还是要时刻谨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和学生反映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用语和神态,取得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综上,发现自己还是有许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我会本着谦虚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努力,争取一次的反思有一次的进步,提高自己的素养的同时,紧跟新课程的步伐,多为学生想,多想学生所想,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培养兴趣、发挥想象、学会表达的演练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的主人。

化石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幽雅、叹服、悄然、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品析探究诗歌的妙点或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诗的节奏、韵律美。

  2、合作探究法:在品析语言妙处的过程中,学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赏析语言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到地球的中世纪去认识一下我们人类的祖先,先让学生观看电影《恐龙时代》(2---3分钟),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左右后就灭绝了,而恐龙灭绝6000万年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最原始的人类,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化石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是呀,我们的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恢复了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对下列字词的掌握情况:

  裹(guǒ)藏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ké)猛犸(mǎ)

  悄(qiǎo)然档(dàng)案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幽雅)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⑥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日转星移)

  2、朗读诗歌。

  教师: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音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1)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应以疑问并略带遐想的语气朗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第7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采取让学生示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

  (3)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三、精读课文,品味探究

  教师:这首诗不仅节奏和韵律很美,而且诗的语言、结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也很妙,下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品析诗歌,只要说出一个妙点即可。

  1、语言方面(可以从修辞、词语、句子等方面入手品析)

  (1)修辞方面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主要分析其作用即可。

  (2)、词语方面

  如:“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2、结构方面

  最后一节回应1、2节,(并照应了第三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感情方面

  主要抓住两个感叹句进行分析即可。并扩展,这首诗仅仅是赞美化石吗?还赞美了什么?(还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再读课文,归纳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学*这首诗,获得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化石吟教学设计3

  【课型】

  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 神话 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⑴ 找出核心句;

  ⑵ 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⑴ 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学

  西方,上帝造人;东方(*),女娲造人。

  *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⑵ 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⑶ 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⑷ 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业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

  ⑴ 假如我是化石

  ⑵ 假如我是恐龙

  【作业说明】

  题目1可以结合奉节本地的情况来谈,这儿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遗产)和天坑地缝(自然遗产),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遗产:三峡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遗产)、古巴国遗址黄金洞(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兼而有之)、风箱峡悬棺(人文遗产)等。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要做适当的指导。

  题目2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化石吟教学设计4

  《化石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3、出示课题及学*目标。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练*: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⑵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⑴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⑵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⑶ 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2、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⑸ 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⑴ 质疑交流: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四、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化石吟教学设计5

  [文本解读]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是用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以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在文中有“赞颂”的意思。教学这首诗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理解诗的内容,二是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知识的兴趣,进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好教材。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了语文,又得益于自然知识。教学中采用“朗读法”和“联想想象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有关化石的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

  1、出示始祖鸟化石及其复原图。(第一张幻灯片)

  2、师述:一块坚硬冰冷的石头,因保留了动植物的遗体、遗迹而成为化石。伟大的科学家们通过科学的推测、大胆地想象,复原出远古生物原本美好的形态。看来,地下宝藏不仅指金银珠宝,还指这各形各色的化石。今天,我们一起学*《化石吟》。“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在这里有“赞颂”、“咏叹”的意思。

  二、读课文,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读后的感悟。

  以“这是一首……的诗”说话。

  2、指导朗读。

  ①教师出示一二节的诗文,示范朗读。(第二张幻灯片)

  ②学生仿读其他各节。

  ③展示朗读效果。

  3、比较朗读,体会开头的好处。

  比较原诗和改动的诗,看有什么不同?(第三张幻灯片)

  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没有腿/最早的树儿不开花

  明确:用一系列的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也能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还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感染读者,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一万年前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的奇妙的故事。

  三、合作改写

  1、我们常说写文章要开篇点题,那么这篇文章点题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师述:是呀,化石开口讲了话,帮助我们解答疑难。化石都讲了些什么?我们来探究一下。四人为一组来合作学*。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诗,根据诗的内容,将诗的语言改为自己的语言。怎么说?这样说: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啊,你的存在,否定了上帝造人、上帝造万物是多么荒谬。其实,生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这是你告诉我们的最*凡的真理。

  2、学生合作,分组读诗,讨论,说话。

  3、学生自由交流。

  4、老师小结:通过合作学*、朗读与改写,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内容。那么同学们知道恐龙、猛犸的故事吗?给大家讲讲吧。(随即补充有关资料与图片)

  恐龙是远古爬行动物的一种,原来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比较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有的长达数十米,有的不到一米。有肉食的,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也有在空中飞的翼龙。两千多年前,它们曾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足迹遍及世界各角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让人猜测的迷团。

  猛犸又称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体形比象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象要长得多,看上去,给人青面獠牙的感觉,而不像现在的大象那样温驯。

  1901年,人们发掘出一具完整的猛犸化石。猛犸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嘴里还有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推测:在远古的某个秋日,一头猛犸漫步在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毫无防备地陷了进去,但它奋力挣扎总算站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它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最终窒息而亡。

  四、拓展练*

  1、出示鱼化石或琥珀化石的图片,让学生复原其形象或想象其成因。

  2、下面是艾青写作的《鱼化石》比较其与本文的异同。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埋进了土层;

  过了亿万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中发现了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动弹不得;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五、总结本文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作者以诗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让人惊叹的生物世界。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文章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体抒写了遐思的内容。最后回答问题,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总之,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颂,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板书:

  (1)提问

  揭示生命起源

  化石吟(2)遐思提供研究资料首尾呼应

  描画生命档案

  (3)回答

  科学的神奇人类的伟大

化石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这一科学知识的兴趣,进而主动认识化石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化石、探究人类进化、学*科学的热情。

  2、在学*中能了解化石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点阅读科学诗的方法,能运用阅读的学*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3、养成在朗读中学*诗歌的*惯,能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诵,能品读诗中的关键词语,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倾向,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时,应该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进行。

  2、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造。

  3、利用多媒体介绍有关化石的知识,或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或走进大自然搜集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

  看化石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关注化石的作用,为体会诗歌中赞美化石的情感作铺垫。

  二、朗读

  1、自读,力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听录音,进一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分组读,再次体味,思考、讨论并交流:题目中的“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诗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诗的3、4、5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吟咏、赞颂化石的的作用的?

  三、品读

  1、再次有感情的齐读。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词语或字有哪些?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四、联想

  结合下边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说话:

  1、诗中说“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看图片及文字。

  假如我们就是那一枚小小的化石,沉睡地下亿年后,刚刚苏醒,你要向世人讲述怎样的故事、诉说怎样的心声呢?

  五、整理

  试将你所讲的故事整理成文章。


化石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化石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化石吟》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理清结构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情感目标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

  教学策略设计:《化石吟》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好教材,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联想想象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互动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

  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绎,讲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化石吟》

  2.解题: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

  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3.出示学*目标(课前标示在小黑板上)

  二.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要读出节奏韵律美

  1.正音

  骸潜裹葱茏

  2.听录音,自己小声跟着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和节奏

  3.指导朗读:出示已经划分好节奏小黑板,以第一节为例,强调一个词语或关系

  密切的字与字之间不能停顿,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4.看着小黑板节奏的提示自由朗读指名2个学生分节朗读评价

  5.齐读课文

  方法:示范----标节奏----个别朗读----评价----再读

  (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和理清诗歌结构

  1.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归纳诗歌大意,其他学生认真听并适当地作出评价和补充完善: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快速默读课文,以自主探究的方式理清诗歌结构,指名学生回答,评价完善并板书:(1-2)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小结:总----分----总(并板书)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细读课文,小组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诗中第一节连续四个问句,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连续不断的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②“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引出下文)

  ③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

  (明确: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2.延伸拓展:“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明确并板书: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3.小结写作特色:

  ①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②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④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4.总结:《化石吟》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三.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

《化石吟》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

  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吴xx,来自xx中学。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

  对,是化石!

  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就像鲁迅说的: “《红楼梦》是*许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排斥满族),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的人观赏相同的景物,“各以其情而自得”,引发的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面对化石,作为诗人的张锋,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化石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科学美、情趣美、语言美。

  (板书诗题:化石吟,并写下“诗”这一体裁特征)

  二、检查预*

  诗歌的学*,朗读是第一步;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前提。昨天,我们布置了预*,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的收获。

  请看大屏幕上的词。

  奇幻(huàn) 万载(zǎi)

  骸骨( hái) 乌有(wū)

  悄然(qiǎo) 潜行(qián)

  躯壳( qiào) 裹藏( cáng)

  档案(dàng ) 猛犸(mǎ)

  葱茏(cōng lóng ) 卓越(zhuó yè )

  以上所选词语,或者是易读错词,或者是多音多义字,或者是生僻字。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你注意到这些词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的收获。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指名朗读。

  他读得声音宏亮,吐字清晰。真好!但是,却也并非完美。有没有同学与他读得不一样?

  指名再纠正。你在预*中也遇到注意到这个词语了吗?你从哪里得到正确的读音?

  哦,是词典。非常好!不盲目放过一个疑问,而且权威辞书来明确认识的做法提倡。

  三、读出节奏,读出诗味

  1、示范朗读

  当然,诗歌的朗读,读准字音,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诗歌的朗读,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请大家屏幕: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 花?

  这一小节是5拍、5拍、6拍、5拍;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2、练*朗读

  节拍是诗歌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则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诗节,然后选择其中的一节,以语意不中断为原则,用短斜线划出节拍;以韵母相同或相*为标准,在诗行的结尾,用空心圆圈画出韵脚词。大声读出来。

  3、一起分享

  3分钟后,一起共同分享。

  4、集体朗读

  全诗的偶句押a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有一种回环往复、富于变化的美。现在,一起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四、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一)读出情感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远古先民的吟唱,到唐诗宋词的璀璨,再到现代诗歌的繁荣,它们一脉相承,优秀的诗人总是会从古典诗歌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让我们来读三首古典诗歌。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老师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三首诗歌呢?有没有同学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是的,这三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吟”字。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上自由活波,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往往不拘一格。情感上,可以是抒情主人公情不自禁的“吟唱”,如《游子吟》;也可以是对所写事物的由衷赞颂,如《石灰吟》;有时,也不免有悲愁慨叹之意,如《暮江吟》。

  那么,这首诗题为“化石吟”。这里的“吟”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在书上勾画并批注。3分钟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提到的答案有:

  1、赞美、赞颂之情。

  诗歌第3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冷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

  诗歌第4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诗歌第6节: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上见证者。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不过,这首诗中,诗人仅仅表达了一种赞美之情吗?

  2、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对自然万物的强烈好奇

  诗歌的第1节,诗人一连提出了四个问题: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

  诗歌的第2节,又提出了两个问题: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些连续的问句,可以看到诗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你预*查找资料,看到各种各样的化石图片的时候,产生过类似的疑问没有?请模仿诗中的方式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疑问,至少两句。

  有人说“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希望大家永葆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之心,勇于探索,获得学业上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

  (二)读懂内容

  诗人在第2诗节中提出疑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个问题,在诗中有答案吗?

  明确:在第7诗节。那么,化石都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请结合诗句,以“化石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一:化石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的存在。

  示例二:化石告诉我们生物是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示例三: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有密码的。

  示例四: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密码就隐藏在自己黑色的躯壳内。

  示例五:化石告诉我们生命的航船向*代进发的历程。

  示例六:化石告诉我们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

  让我们来读一段文字: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这段文字,是百科上关于化石的一则资料。它很客观,很直白,也告诉了我们化石的相关知识。然而,不同的是,诗人却将科学的内容与诗歌的形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如果说,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审视,写送别之情的诗歌叫“送别诗”;写田园风光的诗歌的,我们称之为“田园诗”;写边塞苦寒、渴望建功立业的诗歌,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写缅怀古迹,讽喻当今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怀古诗”;写神游仙界、驰骋美好想象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游仙诗”的话,那么,写科学内容的诗歌,我们自然应该称之为“科学诗”。

  齐读“科学诗”的概念。

  ü 以科学知识为题材的诗歌;

  ü 科学诗是科学与诗相结合的产物,它用形象思维、拟人化手法,

  通俗、生动、有趣地把科学知识表现出来,具有艺术的形象性和科学的知识性,是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

  ü 创作科学诗,强调内容的科学性与诗意,并体现出一定的人生

  至理。

  五、精读品味,领悟魅力

  诗歌用形象语言说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示例一:我选择第1诗节。

  这段话,连用四个问句,启发读者思考关于化石,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二:我选择第2诗节。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句话,连用两个问句,无疑而问,答在问中。启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三:

  我选择“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肉体的腐朽”与“生之灵火的潜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远古生物的肉体虽早已经死亡,但掩埋在地下的化石却保留了大量有关这一物种的信息,从中可以解读出生物进化的历史。

  示例四:

  全诗共5个“你”字,其中四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其实,不仅仅是语言,在诗歌的结构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请思考:诗的第1节、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示例: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2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六、联想想象,模仿创造

  观察化石图片,发挥想象,以《……吟》为题,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有两个诗节就好。

  提供艾青《鱼化石》片断和猛犸的故事,以开阔学生思路。

  大屏幕显示: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寥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以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七、小结: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生物进化,漫长;自然变迁,频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未被发现,让我们勤奋学*科学文化知识,一起去探寻、去思考,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赞歌!

  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化石吟》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

  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初步朗读。

  三、指导阅读

  可以抓住题眼“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内容,体会感情,甚至将结构安排,前后呼应等知识一并解决

  在不断揣摩语气语调、节奏快慢过程中,水到渠成的引出来。

  四、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五、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

  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

  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七、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化石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2、检查预*生字词的情况。

  3、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 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⑵ 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⑶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

  1、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2、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3、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化石吟》教学设计5

  【内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和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谓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考虑、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设想】

  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出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教学程序】

  一、提前安排好预*

  1、划出自身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四、诗歌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维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缺乏,课外私下推荐。)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分组讨论

  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示。)

  六、总结

  科学家研究保管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漫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维护地球上接*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首尾圆合1~2节:问句引发想像

  收放自如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化石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 中,学生能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化石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化石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1

  课题:化石吟

  课型: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神话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①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eg:西方,上帝造人;东方(*),女娲造人。

  *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eg: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③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eg:*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业: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A、假如我是化石……

  B、假如我是恐龙

  作业说明:

  题目1可以结合奉节本地的情况来谈,这儿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遗产)和天坑地缝(自然遗产),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遗产:三峡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遗产)、古巴国遗址黄金洞(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兼而有之)、风箱峡悬棺(人文遗产)等。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要做适当的指导。

  题目2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化石吟》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目标。

  检查学生预*字词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①概括诗歌的主要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②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⑵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2、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三、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5、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化石吟》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

  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初步朗读。

  三、指导阅读

  可以抓住题眼“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内容,体会感情,甚至将结构安排,前后呼应等知识一并解决

  在不断揣摩语气语调、节奏快慢过程中,水到渠成的引出来。

  四、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五、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

  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

  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七、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化石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并即时进行写作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并即时进行写作练*。

  【教学媒体】

  录音机,实物投影,计算机。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化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关于谁是鸟的祖先,学术界曾有过旷日持久的争论。1861年,考古人员在德国境内发现了一块生物化石,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德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推翻前面的观点。显然,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向我们一一讲述着亿万年前的奇幻神话。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情况:(生字词)

  2、朗读: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划出停顿,并初步休味文章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个别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示范朗读(找2~3名学生),其他同学可给中肯的评定。

  全班齐读。

  3、请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选代表发言: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⑵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赏析

  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还应细致的研究本诗在写法上有哪些地方可以对我们的写作有指导意义。请小组讨论完成,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老师给予指导提示,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掘:

  结构上的特点:

  语言的运用(选取你喜欢的句子来赏析)

  老师最后小结:

  1、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第三,四节先讲动物后讲植物,而第六节也是先写动物,后写植物。

  2、过渡句的作用。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肉体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3、语言的生动,形象。如:运用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四、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总结出来的本诗的写法指导,利用课前自己所查的图片资料,或创作一首诗歌,或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第一课时所总结出来的本诗的写法指导,展示学生创作。

  教学过程

  先给学生展示两篇范文,再让小组交换看小组其他成员的作品,小组讨论选出小组内最优秀的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则由师生共同评论。

  附范文:

  琥珀

  布封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了。

  “哎呀!”它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裹在里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选自《千字文名篇导读》)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在

  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化石吟》教学设计5

  【内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和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谓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考虑、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设想】

  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出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教学程序】

  一、提前安排好预*

  1、划出自身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四、诗歌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维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缺乏,课外私下推荐。)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分组讨论

  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示。)

  六、总结

  科学家研究保管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漫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维护地球上接*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首尾圆合1~2节:问句引发想像

  收放自如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化石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化石吟》教案 (菁华5篇)

《化石吟》教案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

  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

  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

  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

  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明确: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明确:

  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五、布置作业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化石吟》教案2

  课题:化石吟

  课型: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神话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①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eg:西方,上帝造人;东方(*),女娲造人。

  *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eg: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③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eg:*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业: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A、假如我是化石

  B、假如我是恐龙

  作业说明:

  题目1可以结合奉节本地的情况来谈,这儿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遗产)和天坑地缝(自然遗产),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遗产:三峡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遗产)、古巴国遗址黄金洞(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兼而有之)、风箱峡悬棺(人文遗产)等。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要做适当的指导。

  题目2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化石吟》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4]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歌。

  2.学*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代进发。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第二层。

  (1)学*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化石吟》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通过快速朗读,掌握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发联想和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在此基础上,用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1)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

  万载(zǎi) 骸(hái)骨 躯壳(qiào)

  裹(guǒ)藏 档(dàng)案 猛犸(mǎ)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理清诗歌脉络,归纳诗歌主题。

  全诗共六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出化石,讲述奇妙故事。

  第二部分(第2~5节):作者抒写具体的遐想内容,展现化石的生命档案。

  第三部分(第6节):呼应全文,化石回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3、研*新课。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3)探究质疑:第一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4)探究质疑: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讨论并归纳:

  这个世界应是记载了生物的进化过程,是远古的世界,地球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5)探究质疑:沉睡了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探究质疑: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最后一节是对第一节的回答。

  (7)探究质疑:最后一节回应第一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课文精读,品析文本

  1、我们常说写文章要开篇点题,那么这篇文章点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3、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4、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6、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用心体悟归纳诗歌的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2)拟人手法,亲切自然。

  四、拓展练*

  1、展示鱼化石或琥珀化石的图片,让学生复原其形象或想象其成因。

  2、以下是艾青写作的《鱼化石》,试比较其与本文的异同。

  见《创优作业》

  五、课堂小结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作者以诗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让人惊叹的生物世界。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文章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秘中,具体抒写了遐思的内容;最后回答问题,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总之,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颂,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

  六、布置作业

《化石吟》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本课生字词语;学会抓住课文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诗歌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于未知世界无限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加深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有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果不用多媒体,可出示恐龙的图片,然后设疑:“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恐龙”

  “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过恐龙在7000千万已经灭绝,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你看到的就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那么什么是化石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那化石有什么用呢?”学生纷纷讨论。总结: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学生练*朗读课文

  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字词积累

  奇huan()guo()藏conglong()zhuoyue()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

  2、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3)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一定要多加表扬,给予掌声。

  (4)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只要敢说,就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三、在反复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找出理解课文思路的关键性语句,体会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1、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关键性语句。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稍有见解要及时表扬。

  3、总结: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总领下文

  前后照应: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总一分一总”;

  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集体诵读1、2节诗歌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想像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2、理解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①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②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石头到底说了些什么话?下一节课我们将把谜底揭晓

  五、作业:

  阅读3―7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石头到底说了什么话。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二、分享作业

  上节课作业在于训练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对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对于问题的答案理解就行,不去细究/

  研讨要点: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西方,上帝造人;

  东方(*),女娲造人。

  *凡的真理:人是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e、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2、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四、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布置作业

  学生四人小组,搜集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

  (1-2)发问引发联想总

  化石吟(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册》、《全效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 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 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化石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

  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吴xx,来自xx中学。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

  对,是化石!

  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就像鲁迅说的: “《红楼梦》是*许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排斥满族),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的人观赏相同的景物,“各以其情而自得”,引发的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面对化石,作为诗人的张锋,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化石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科学美、情趣美、语言美。

  (板书诗题:化石吟,并写下“诗”这一体裁特征)

  二、检查预*

  诗歌的学*,朗读是第一步;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前提。昨天,我们布置了预*,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的收获。

  请看大屏幕上的词。

  奇幻(huàn) 万载(zǎi)

  骸骨( hái) 乌有(wū)

  悄然(qiǎo) 潜行(qián)

  躯壳( qiào) 裹藏( cáng)

  档案(dàng ) 猛犸(mǎ)

  葱茏(cōng lóng ) 卓越(zhuó yè )

  以上所选词语,或者是易读错词,或者是多音多义字,或者是生僻字。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你注意到这些词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的收获。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指名朗读。

  他读得声音宏亮,吐字清晰。真好!但是,却也并非完美。有没有同学与他读得不一样?

  指名再纠正。你在预*中也遇到注意到这个词语了吗?你从哪里得到正确的读音?

  哦,是词典。非常好!不盲目放过一个疑问,而且权威辞书来明确认识的.做法提倡。

  三、读出节奏,读出诗味

  1、示范朗读

  当然,诗歌的朗读,读准字音,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诗歌的朗读,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请大家屏幕: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 花?

  这一小节是5拍、5拍、6拍、5拍;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2、练*朗读

  节拍是诗歌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则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诗节,然后选择其中的一节,以语意不中断为原则,用短斜线划出节拍;以韵母相同或相*为标准,在诗行的结尾,用空心圆圈画出韵脚词。大声读出来。

  3、一起分享

  3分钟后,一起共同分享。

  4、集体朗读

  全诗的偶句押a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有一种回环往复、富于变化的美。现在,一起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四、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一)读出情感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远古先民的吟唱,到唐诗宋词的璀璨,再到现代诗歌的繁荣,它们一脉相承,优秀的诗人总是会从古典诗歌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让我们来读三首古典诗歌。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老师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三首诗歌呢?有没有同学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是的,这三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吟”字。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上自由活波,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往往不拘一格。情感上,可以是抒情主人公情不自禁的“吟唱”,如《游子吟》;也可以是对所写事物的由衷赞颂,如《石灰吟》;有时,也不免有悲愁慨叹之意,如《暮江吟》。

  那么,这首诗题为“化石吟”。这里的“吟”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在书上勾画并批注。3分钟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提到的答案有:

  1、赞美、赞颂之情。

  诗歌第3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冷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

  诗歌第4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诗歌第6节: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上见证者。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不过,这首诗中,诗人仅仅表达了一种赞美之情吗?

  2、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对自然万物的强烈好奇

  诗歌的第1节,诗人一连提出了四个问题: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

  诗歌的第2节,又提出了两个问题: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些连续的问句,可以看到诗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你预*查找资料,看到各种各样的化石图片的时候,产生过类似的疑问没有?请模仿诗中的方式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疑问,至少两句。

  有人说“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希望大家永葆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之心,勇于探索,获得学业上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

  (二)读懂内容

  诗人在第2诗节中提出疑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个问题,在诗中有答案吗?

  明确:在第7诗节。那么,化石都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请结合诗句,以“化石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一:化石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的存在。

  示例二:化石告诉我们生物是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示例三: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有密码的。

  示例四: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密码就隐藏在自己黑色的躯壳内。

  示例五:化石告诉我们生命的航船向*代进发的历程。

  示例六:化石告诉我们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

  让我们来读一段文字: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这段文字,是百科上关于化石的一则资料。它很客观,很直白,也告诉了我们化石的相关知识。然而,不同的是,诗人却将科学的内容与诗歌的形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如果说,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审视,写送别之情的诗歌叫“送别诗”;写田园风光的诗歌的,我们称之为“田园诗”;写边塞苦寒、渴望建功立业的诗歌,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写缅怀古迹,讽喻当今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怀古诗”;写神游仙界、驰骋美好想象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游仙诗”的话,那么,写科学内容的诗歌,我们自然应该称之为“科学诗”。

  齐读“科学诗”的概念。

  ü 以科学知识为题材的诗歌;

  ü 科学诗是科学与诗相结合的产物,它用形象思维、拟人化手法,

  通俗、生动、有趣地把科学知识表现出来,具有艺术的形象性和科学的知识性,是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

  ü 创作科学诗,强调内容的科学性与诗意,并体现出一定的人生

  至理。

  五、精读品味,领悟魅力

  诗歌用形象语言说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示例一:我选择第1诗节。

  这段话,连用四个问句,启发读者思考关于化石,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二:我选择第2诗节。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句话,连用两个问句,无疑而问,答在问中。启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三:

  我选择“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肉体的腐朽”与“生之灵火的潜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远古生物的肉体虽早已经死亡,但掩埋在地下的化石却保留了大量有关这一物种的信息,从中可以解读出生物进化的历史。

  示例四:

  全诗共5个“你”字,其中四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其实,不仅仅是语言,在诗歌的结构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请思考:诗的第1节、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示例: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2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六、联想想象,模仿创造

  观察化石图片,发挥想象,以《……吟》为题,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有两个诗节就好。

  提供艾青《鱼化石》片断和猛犸的故事,以开阔学生思路。

  大屏幕显示: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寥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以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七、小结: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生物进化,漫长;自然变迁,频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未被发现,让我们勤奋学*科学文化知识,一起去探寻、去思考,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赞歌!

  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

  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吴xx,来自xx中学。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

  对,是化石!

  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就像鲁迅说的: “《红楼梦》是*许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排斥满族),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的人观赏相同的景物,“各以其情而自得”,引发的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面对化石,作为诗人的张锋,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化石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科学美、情趣美、语言美。

  (板书诗题:化石吟,并写下“诗”这一体裁特征)

  二、检查预*

  诗歌的学*,朗读是第一步;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前提。昨天,我们布置了预*,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的收获。

  请看大屏幕上的词。

  奇幻(huàn) 万载(zǎi)

  骸骨( hái) 乌有(wū)

  悄然(qiǎo) 潜行(qián)

  躯壳( qiào) 裹藏( cáng)

  档案(dàng ) 猛犸(mǎ)

  葱茏(cōng lóng ) 卓越(zhuó yè )

  以上所选词语,或者是易读错词,或者是多音多义字,或者是生僻字。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你注意到这些词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的收获。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指名朗读。

  他读得声音宏亮,吐字清晰。真好!但是,却也并非完美。有没有同学与他读得不一样?

  指名再纠正。你在预*中也遇到注意到这个词语了吗?你从哪里得到正确的读音?

  哦,是词典。非常好!不盲目放过一个疑问,而且权威辞书来明确认识的做法提倡。

  三、读出节奏,读出诗味

  1、示范朗读

  当然,诗歌的朗读,读准字音,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诗歌的朗读,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请大家屏幕: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 花?

  这一小节是5拍、5拍、6拍、5拍;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2、练*朗读

  节拍是诗歌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则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诗节,然后选择其中的一节,以语意不中断为原则,用短斜线划出节拍;以韵母相同或相*为标准,在诗行的结尾,用空心圆圈画出韵脚词。大声读出来。

  3、一起分享

  3分钟后,一起共同分享。

  4、集体朗读

  全诗的偶句押a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有一种回环往复、富于变化的美。现在,一起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四、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一)读出情感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远古先民的吟唱,到唐诗宋词的璀璨,再到现代诗歌的繁荣,它们一脉相承,优秀的诗人总是会从古典诗歌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让我们来读三首古典诗歌。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老师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三首诗歌呢?有没有同学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是的,这三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吟”字。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上自由活波,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往往不拘一格。情感上,可以是抒情主人公情不自禁的“吟唱”,如《游子吟》;也可以是对所写事物的由衷赞颂,如《石灰吟》;有时,也不免有悲愁慨叹之意,如《暮江吟》。

  那么,这首诗题为“化石吟”。这里的“吟”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在书上勾画并批注。3分钟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提到的答案有:

  1、赞美、赞颂之情。

  诗歌第3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冷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

  诗歌第4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诗歌第6节: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上见证者。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不过,这首诗中,诗人仅仅表达了一种赞美之情吗?

  2、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对自然万物的强烈好奇

  诗歌的第1节,诗人一连提出了四个问题: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

  诗歌的第2节,又提出了两个问题: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些连续的问句,可以看到诗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你预*查找资料,看到各种各样的化石图片的时候,产生过类似的疑问没有?请模仿诗中的方式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疑问,至少两句。

  有人说“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希望大家永葆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之心,勇于探索,获得学业上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

  (二)读懂内容

  诗人在第2诗节中提出疑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个问题,在诗中有答案吗?

  明确:在第7诗节。那么,化石都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请结合诗句,以“化石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一:化石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的存在。

  示例二:化石告诉我们生物是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示例三: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有密码的。

  示例四: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密码就隐藏在自己黑色的躯壳内。

  示例五:化石告诉我们生命的航船向*代进发的历程。

  示例六:化石告诉我们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

  让我们来读一段文字: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这段文字,是百科上关于化石的一则资料。它很客观,很直白,也告诉了我们化石的相关知识。然而,不同的是,诗人却将科学的内容与诗歌的形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如果说,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审视,写送别之情的诗歌叫“送别诗”;写田园风光的诗歌的,我们称之为“田园诗”;写边塞苦寒、渴望建功立业的诗歌,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写缅怀古迹,讽喻当今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怀古诗”;写神游仙界、驰骋美好想象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游仙诗”的话,那么,写科学内容的诗歌,我们自然应该称之为“科学诗”。

  齐读“科学诗”的概念。

  ü 以科学知识为题材的诗歌;

  ü 科学诗是科学与诗相结合的产物,它用形象思维、拟人化手法,

  通俗、生动、有趣地把科学知识表现出来,具有艺术的形象性和科学的知识性,是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

  ü 创作科学诗,强调内容的科学性与诗意,并体现出一定的人生

  至理。

  五、精读品味,领悟魅力

  诗歌用形象语言说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示例一:我选择第1诗节。

  这段话,连用四个问句,启发读者思考关于化石,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二:我选择第2诗节。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句话,连用两个问句,无疑而问,答在问中。启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三:

  我选择“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肉体的腐朽”与“生之灵火的潜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远古生物的肉体虽早已经死亡,但掩埋在地下的化石却保留了大量有关这一物种的信息,从中可以解读出生物进化的历史。

  示例四:

  全诗共5个“你”字,其中四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其实,不仅仅是语言,在诗歌的结构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请思考:诗的第1节、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示例: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2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六、联想想象,模仿创造

  观察化石图片,发挥想象,以《……吟》为题,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有两个诗节就好。

  提供艾青《鱼化石》片断和猛犸的故事,以开阔学生思路。

  大屏幕显示: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寥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以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七、小结: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生物进化,漫长;自然变迁,频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未被发现,让我们勤奋学*科学文化知识,一起去探寻、去思考,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赞歌!

  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其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特点;

  2、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领会重要诗句的含义。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课前方框内小字部分。

  二、字词学*

  屏显

  三、朗读诗歌

  师范读一节,其他的由生自由读,齐读,抽读。(屏显朗读要求)然后,抽生读。

  四、理读

  结构

  化石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课后*题一)

  重点句段的理解。(课后*题三)

  末段与前两段的关系?

  五、科学精神

  (课后*题四)

  六、作业:作业本。

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掌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想,保存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管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存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局部,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标明,化石还局部保管着生命有机物的剩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置: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身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一起研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置,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时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考虑。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局部,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说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考虑(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考虑,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沛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掌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歌。

  2.学*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5

  课题

  化石吟

  课型

  诗歌

  教材分析

  《化石吟》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讲解时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但要注意不能讲的过多,否则成生物课。本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

  2. 理解诗歌内容,,体味“吟”字的含义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使学生从文学的角度认识生物史,从生物史的角度体味文学, 激发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伟大。

  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化石的图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采用多媒体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板书:化石

  l 二、整体感知

  化石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在给我们讲着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化石爷爷今天将给我们怎样一个故事。

  学生带着思考朗读全文

  感知全文

  本文是首诗,请同学们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语感,下面请听录音。

  熟悉文本

  l 三、文本探究

  l .刚才听了录音,下面我们请女同学为我们朗读本诗的第一节,男同学思考:这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女同学朗读,男同学思考、回答(诘问句、排比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l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化石便向我们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化石的故事。请第一组同学读第三节,其他组同学思考:“*凡的真理”指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引出板书:*凡的真理

  l .事实依据在哪里?请第二组同学朗读第四节找出依据。

  学生思考、回答(黑色的躯壳……珍贵的密码)

  引出板书:承载着古老的信息

  l .同学们知道树的年轮是用什么来记录的?那么刻在爷爷奶奶的脸上的皱纹又说明了什么?请第三组同学朗读第五节。

  学生思考、回答(都记录着一个生命的过程)

  引出板书:镌刻着生命的档案

  第四组同学朗读第六节。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像、回答。

  拓展学生想像,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

  同学们都看过机器猫,是否都曾梦想有那么一只猫呢?我们现在假想有那么一只猫,可以钻到抽屉里,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远古。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你看到的将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四、想像延伸

  l 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一些古生物

  l 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你希望你喜爱的小金鱼留在化石里吗?你希望美丽的玫瑰只剩一抹淡淡的石痕吗?那么从现在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吧

  五、升华主题

  刚才,我们发现,化石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自然界已经有了许多生物,他们的生存和灭亡甚至早于人类的出现,以至于有很多事情至今也是未解之谜,众说纷纭,所以说:自然界是神秘的

  引出板书:自然界是神秘的

  l 自然如此神秘,但并不是一味的秘而不宣,我们有生物进化的理论,可以从黑色的冰冷的躯壳李发现珍贵的信息。那么我们是凭借什么来解读这些密码信息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引出板书:科学的神奇

  l 自然如此神秘,科学如此神秘,神秘的自然又是通过神奇的科学来破译,那么是谁在感慨自然的神秘?又是谁渴望揭秘自然呢?又是谁掌握了揭秘自然的科学呢?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引出板书:人类的伟大

  l 说到这里,我们好像忘了两节诗,请四组同学读第二节,其他同学最后一节。提问:两节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简述呼应的好处

  l 全诗开篇既是化石在讲述古老的故事,我们改为化石“说”或“谈”之类好吗?

  是诗的一种文体;“吟”含有赞颂之情,是诗化语言的体现;拟人手法。

  板书设计

  自然神秘 阐述着*凡的真理

  科学神秘-——化石吟—— 承载着古老的信息

  人类伟大 镌刻着生命的档案

  作业设计

  课件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化石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5)

——《化石吟》教学设计(十)份

  《化石吟》教学设计 1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吟教学设计及其板书,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我们来看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学*朗读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班级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参观调查有关自然、有关化石的内容,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文章做铺垫。

  【教学步骤】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班级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出示并板书课题。

  课题:《化石吟》 张峰

  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班级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练*“读一读,写一写”:

  葱茏〔cōng lóng〕 奇幻〔huàn〕 潜行〔qián〕 裹〔guǒ〕 雅幽〔yōu yǎ〕 藏〔cáng〕 海枯石烂〔kū〕 骸骨〔hái〕 猛犸〔měng mǎ〕 引颈长吼〔jǐng〕 月转星移

  2、(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澜。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3、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如果分层,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

  班级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四人小组讨论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帮助班级学生明确。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无限遐想。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班级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教师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对文章主旨有贴切的把握。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班级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班级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第⑸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班级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不做任何概念性定论。假如班级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小结: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 珍贵的 ” 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 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做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象合理,赏析有道理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

  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过程,班级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式探究式学*,可以调动班级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班级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 此之外,还能想象些什么?

  ⑴ 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班级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 拓展延伸:

  ① 教师出示录象或图片,做下水文,介绍某种古生物。

  ② 班级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四、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

  《化石吟》教学设计 2

  【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

  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初步朗读。

  三、指导阅读

  可以抓住题眼“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内容,体会感情,甚至将结构安排,前后呼应等知识一并解决

  在不断揣摩语气语调、节奏快慢过程中,水到渠成的引出来。

  四、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五、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

  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

  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七、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化石吟》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学*朗读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参观调查有关自然、有关化石的内容,进一步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文章做铺垫。

  【教学步骤】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同学们听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出示并板书课题。

  课题:《化石吟》 张峰

  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练*“读一读,写一写”:

  葱茏〔cōng lóng〕 奇幻〔huàn〕 潜行〔qián〕 裹〔guǒ〕 雅幽〔yōu yǎ〕 藏〔cáng〕 海枯石烂〔kū〕 骸骨〔hái〕 猛犸〔měng mǎ〕 引颈长吼〔jǐng〕 月转星移

  2、(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澜。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3、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3、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如果分层,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四人小组讨论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歌表达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无限遐想。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教师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对文章主旨有贴切的把握。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第⑸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不做任何概念性定论。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小结: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下文,又表现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 珍贵的 ” 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 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做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象合理,赏析有道理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

  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式探究式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话”能说些什么呢?除 此之外,还能想象些什么?

  ⑴ 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 拓展延伸:

  ① 教师出示录象或图片,做下水文,介绍某种古生物。

  ②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四、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

  《化石吟》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目标。

  检查学生预*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化石吟》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练*: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化石吟》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化石吟》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 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 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3、推荐 网站:

  (1)http://www。ucmp。berkeley。edu

  (2)http://www。bnhm。org。cn

  (3)http://www。china—dinosaurpark。com/homepage。html

  (4)http://www。dinosaurclass。com

  (5)http://www。djmzh。com/jd/jsq/klzg。htm

  (6)http://www。shanwang。org

   【教学步骤 】

  一、 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一 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 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 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 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 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本 教案设计思路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所以我在教读 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 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 精神。

  《化石吟》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课文

  1.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

  二、导入新课:

  (展示鱼、树叶、始祖鸟、猛犸、恐龙等化石图片)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各自练*诵读。(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律美。)

  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4.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进行表扬,给予掌声。)

  5.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只要敢说,就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6.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③诗歌分为三层:

  (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再读课文,问题探究

  1.集体诵读1-2-7节

  2.思考:

  (1)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使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六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连续不断地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首尾圆和。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一人称,感觉亲切。

  五、结束本节课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奇幻的神话”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下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把谜底揭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 阅读3—6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交流作业成果

  1.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交流自己写作的文字(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择优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

  二、研读3—6节,探究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2.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问题。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集体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赞美的语气和充沛的感情。

  2.讨论: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四、总结课文

  1、内容: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作者以诗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让人惊叹的生物世界。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文章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体抒写了遐思的内容。最后回答问题,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总之,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颂,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学*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2、写作特色:

  ①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②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④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基础训练作业。

  2.课余搜集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化石吟

  张锋

  (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七、教学札记

  《化石吟》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大意,理清结构,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本诗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大海变桑田,桑田变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果真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又何以为证呢?(----化石)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绎,讲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2、题解: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朗读感知

  1、正字正音释义

  骸骨(hai)裹藏(guo)葱茏(conglong)猛犸(mengma)引颈长吼(jing)乌有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指导朗读

  (1)师范读,生标示节奏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评价

  (3)齐读课文,读出韵律美。

  3、感知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以“这是一首________的诗。”句式作答。(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诗歌分为三层:.

  (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总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科学的神奇人类的伟大

  或者: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使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六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连续不断地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和。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感觉亲切。

  3、研读3—6节,合作探究,沉睡了亿年的石头说的话。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2)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了一个个奇幻的神话。奇幻体现在哪儿?

  a.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如: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b.裹藏生命信息

  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如: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获得生命信息。

  c.反映生命的进化(不息)

  如:*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d.雕刻家、魔法师

  如:森林、地震→石油、煤炭

  气候、彗星撞地球→恐龙的灭绝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4、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遍朗读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和充沛的感情。

  四、质疑释疑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此之外,还能想象些什么?

  2、同学们知道恐龙、猛犸的故事吗?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参看课本上的图片。)

  恐龙是远古爬行动物的一种,原来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比较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有的长达数十米,有的不到一米。有肉食的,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也有在空中飞的翼龙。两千多年前,它们曾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足迹遍及世界各角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让人猜测的迷团。

  猛犸又称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体形比象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象要长得多,看上去,给人青面獠牙的感觉,而不像现在的大象那样温驯。1901年,人们发掘出一具完整的猛犸化石。猛犸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嘴里还有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推测:在远古的某个秋日,一头猛犸漫步在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毫无防备地陷了进去,但它奋力挣扎总算站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它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最终窒息而亡。

  3、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4、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六、总结课文

  1、化石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2、写作特色:

  (1)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2)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3)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4)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

  七、延伸作业

  1、拓展阅读:《煤的对话》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

  请给我以火!

  (1)诗歌的二、四节表明了什么?最后一节有什么深刻含义?(表明煤形成的历史悠久最后一节写煤对死的认识和希望。煤认为只要有火,它就能燃烧,燃烧就是它的生命,这表现了煤不甘埋没、自强不息的精神。)

  (2)这首诗与《化石吟》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点?两首诗都赋予了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都使用了第二人称拟人化能使文章自然亲切,生动感人,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这首诗写于1937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存亡的关头,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作者对煤的赞美主要目的是什么?(借赞美煤来歌颂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3、小作文:假如我是化石……假如我是恐龙……

  【板书设计】

  16.化石吟

  1.提问

  揭示生命起源科学的神奇

  化石吟2.遐思提供研究资料

  描画生命档案人类的伟大

  3.回答

  【教学反思】

  《化石吟》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并即时进行写作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并即时进行写作练*。

  【教学媒体】

  录音机,实物投影,计算机。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化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关于谁是鸟的祖先,学术界曾有过旷日持久的争论。1861年,考古人员在德国境内发现了一块生物化石,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德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推翻前面的观点。显然,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向我们一一讲述着亿万年前的奇幻神话。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情况:(生字词)

  2、朗读: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划出停顿,并初步休味文章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个别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示范朗读(找2~3名学生),其他同学可给中肯的评定。

  全班齐读。

  3、请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选代表发言: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⑵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赏析

  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还应细致的研究本诗在写法上有哪些地方可以对我们的写作有指导意义。请小组讨论完成,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老师给予指导提示,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掘:

  结构上的特点:

  语言的运用(选取你喜欢的句子来赏析)

  老师最后小结:

  1、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第三,四节先讲动物后讲植物,而第六节也是先写动物,后写植物。

  2、过渡句的作用。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肉体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3、语言的生动,形象。如:运用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四、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总结出来的本诗的写法指导,利用课前自己所查的图片资料,或创作一首诗歌,或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第一课时所总结出来的本诗的写法指导,展示学生创作。

  教学过程

  先给学生展示两篇范文,再让小组交换看小组其他成员的作品,小组讨论选出小组内最优秀的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则由师生共同评论。

  附范文:

  琥珀

  布封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了。

  “哎呀!”它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裹在里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选自《千字文名篇导读》)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在

  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化石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6)

——化石吟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2、检查预*生字词的情况。

  3、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 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⑵ 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⑶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

  1、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2、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3、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化石吟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幽雅、叹服、悄然、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品析探究诗歌的妙点或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诗的节奏、韵律美。

  2、合作探究法:在品析语言妙处的过程中,学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赏析语言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到地球的中世纪去认识一下我们人类的祖先,先让学生观看电影《恐龙时代》(2---3分钟),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左右后就灭绝了,而恐龙灭绝6000万年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最原始的人类,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化石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是呀,我们的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恢复了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对下列字词的掌握情况:

  裹(guǒ)藏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ké)猛犸(mǎ)

  悄(qiǎo)然档(dàng)案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幽雅)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⑥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日转星移)

  2、朗读诗歌。

  教师: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音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1)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应以疑问并略带遐想的语气朗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第7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采取让学生示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

  (3)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三、精读课文,品味探究

  教师:这首诗不仅节奏和韵律很美,而且诗的语言、结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也很妙,下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品析诗歌,只要说出一个妙点即可。

  1、语言方面(可以从修辞、词语、句子等方面入手品析)

  (1)修辞方面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主要分析其作用即可。

  (2)、词语方面

  如:“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2、结构方面

  最后一节回应1、2节,(并照应了第三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感情方面

  主要抓住两个感叹句进行分析即可。并扩展,这首诗仅仅是赞美化石吗?还赞美了什么?(还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再读课文,归纳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学*这首诗,获得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化石吟教学设计 3

  课题

  化石吟

  课型

  诗歌

  教材分析

  《化石吟》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讲解时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但要注意不能讲的过多,否则成生物课。本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

  2. 理解诗歌内容,,体味“吟”字的含义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使学生从文学的角度认识生物史,从生物史的角度体味文学, 激发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伟大。

  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化石的图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采用多媒体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板书:化石

  l 二、整体感知

  化石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在给我们讲着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化石爷爷今天将给我们怎样一个故事。

  学生带着思考朗读全文

  感知全文

  本文是首诗,请同学们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语感,下面请听录音。

  熟悉文本

  l 三、文本探究

  l .刚才听了录音,下面我们请女同学为我们朗读本诗的第一节,男同学思考:这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女同学朗读,男同学思考、回答(诘问句、排比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l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化石便向我们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化石的故事。请第一组同学读第三节,其他组同学思考:“*凡的真理”指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引出板书:*凡的真理

  l .事实依据在哪里?请第二组同学朗读第四节找出依据。

  学生思考、回答(黑色的躯壳……珍贵的密码)

  引出板书:承载着古老的信息

  l .同学们知道树的年轮是用什么来记录的?那么刻在爷爷奶奶的脸上的皱纹又说明了什么?请第三组同学朗读第五节。

  学生思考、回答(都记录着一个生命的过程)

  引出板书:镌刻着生命的档案

  第四组同学朗读第六节。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像、回答。

  拓展学生想像,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

  同学们都看过机器猫,是否都曾梦想有那么一只猫呢?我们现在假想有那么一只猫,可以钻到抽屉里,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远古。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你看到的将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四、想像延伸

  l 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一些古生物

  l 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你希望你喜爱的小金鱼留在化石里吗?你希望美丽的玫瑰只剩一抹淡淡的石痕吗?那么从现在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吧

  五、升华主题

  刚才,我们发现,化石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自然界已经有了许多生物,他们的生存和灭亡甚至早于人类的出现,以至于有很多事情至今也是未解之谜,众说纷纭,所以说:自然界是神秘的'

  引出板书:自然界是神秘的

  l 自然如此神秘,但并不是一味的秘而不宣,我们有生物进化的理论,可以从黑色的冰冷的躯壳李发现珍贵的信息。那么我们是凭借什么来解读这些密码信息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引出板书:科学的神奇

  l 自然如此神秘,科学如此神秘,神秘的自然又是通过神奇的科学来破译,那么是谁在感慨自然的神秘?又是谁渴望揭秘自然呢?又是谁掌握了揭秘自然的科学呢?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引出板书:人类的伟大

  l 说到这里,我们好像忘了两节诗,请四组同学读第二节,其他同学最后一节。提问:两节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简述呼应的好处

  l 全诗开篇既是化石在讲述古老的故事,我们改为化石“说”或“谈”之类好吗?

  是诗的一种文体;“吟”含有赞颂之情,是诗化语言的体现;拟人手法。

  板书设计

  自然神秘 阐述着*凡的真理

  科学神秘-——化石吟—— 承载着古老的信息

  人类伟大 镌刻着生命的档案

  作业设计

  课件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化石吟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课文

  1.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

  二、导入新课:

  (展示鱼、树叶、始祖鸟、猛犸、恐龙等化石图片)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各自练*诵读。(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律美。)

  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4.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进行表扬,给予掌声。)

  5.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只要敢说,就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6.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③诗歌分为三层:

  (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再读课文,问题探究

  1.集体诵读1-2-7节

  2.思考:

  (1)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使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六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连续不断地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首尾圆和。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一人称,感觉亲切。

  五、结束本节课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奇幻的神话”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下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把谜底揭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 阅读3—6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交流作业成果

  1.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交流自己写作的文字(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择优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

  二、研读3—6节,探究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2.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问题。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集体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赞美的语气和充沛的感情。

  2.讨论: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四、总结课文

  1、内容: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作者以诗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让人惊叹的生物世界。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文章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体抒写了遐思的内容。最后回答问题,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总之,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颂,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学*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2、写作特色:

  ①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②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④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基础训练作业。

  2.课余搜集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化石吟

  张锋

  (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七、教学札记

  化石吟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目标。

  检查学生预*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