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要养成的第一个良好行为*惯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呀,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继续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不好?

  2.板书课题,齐读。

  那我们这节课将带着怎样的问题去游玩呢?请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示目标)

  二、复*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所看到的路上的美丽景色。那么谁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路上的景色怎样?。(生说,师板书)

  三、品读课文,感悟特点

  (一)扣词句,抓特点——学*“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1.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课件)说说洞口和外洞分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相关的句子。

  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二) 入情境,悟特点——学*“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四、赏析孔隙

  1.师生对话,猜测“孔隙”的特点

  2.学生自由默读课文第五段,边读边划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

  3.班内交流(出示句子)

  句子一: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学生读说体会

  (2)比较句子,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3)思考:这段话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4)指导朗读

  (5)小结: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这种写作方法真好!

  句子二: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学生读说体会

  (2)引导学生理解“挤压”一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来说明孔隙的窄小。

  句子三: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1)学生读说体会

  (2)交流:“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这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导朗读

  4.小结:同学们,作者通过描写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受侧面衬托出孔隙的窄小,读完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着小船同作者一起过了一次孔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

  5.指导朗读,再次感受孔隙的“险”。

  (三) 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学生默读课文第六段:边读边划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

  2.班内交流

  句子一: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1)学生读说体会

  (2)指导朗读

  句子二: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1)学生读说体会

  (2)图文解说,理解“进”

  (3)比较描写内洞和外洞的句子,再次体会内洞的大。

  句子三: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1)学生读说体会

  (2)想象说话,理解“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句子四: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学生读说体会

  (2)出示图片欣赏内洞奇特景观

  (3)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在写这篇游记时,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把各个景点的特点巧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这种写作方法真好用!

  (四)探究讨论,感悟方法——学*“出洞”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进洞写得详细,出洞只用一句话交代?

  2、读文思考,交流。

  出洞的方法和进洞的方法是一样三、总结全文,理清文章主次

  (一) 找“向导”,拟顺序。

  1.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2. 做个小练*,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3. 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二)看板书,拟主次。

  作者浏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为什么?

  (三)当导游,说景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介绍给大家。

  五、升华主题,加深理解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六、总结全文,谈谈收获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⑴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⑵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⑶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⑷教师: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⑴教师: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⑵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⑶小组讨论、交流。

  ⑷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

  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⑸小结: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

  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

  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⑴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⑵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⑶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

  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

  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1)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2)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3)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5)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6、学*第三段

  教师: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标画;洞口是什么样子?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大、像大会堂

  (2)齐读第三段,总结段意;

  洞口很宽,像桥洞,泪内很宽敞,像大会堂。

  7、学*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标画重点词语;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2)讨论:引导写出概括出如下特点

  孔隙的作用:连接外洞和内洞。

  特点:小、窄、矮、

  (3)齐读本段,总结段意。

  我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内洞。

  8、学*第五段

  (1)默读第五段,边读边标画出内洞的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2)指名读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这里本已有些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

  (3)提问:内洞“奇”在何处?还可以把那些石钟乳、石笋想象成什么?

  (让学生张开创造性的翅膀,尽情发挥想象力。)

  (4)总结段意:

  内洞一团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双龙,景象奇特。

  (1)指名读,回答,作者是怎样出洞的?

  段意:我仰卧小船了洞。

  10、通读全文,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体会其作用,老师总结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盘曲而上,一片明艳,迫着溪流

  外洞:洞心像桥洞,里面宽敞高大。

  孔隙:容小错暗,低矮、卧船进出

  内洞:奇特险、双龙蜿蜒,形色多变。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反馈预*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是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六、板书设计

  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隙:窄小

  感受内洞

  教学反思

  这堂课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

  一、吃准年段目标

  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堂课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单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得好在哪儿,还要*时给孩子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段落写法之后,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三、体现学生学*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采用了情境创设,学生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一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指导、引领、点拨,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每节语文课,都有一定的收获。“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了解路途、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2、朗读课文,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双龙洞的某一景点。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别了解路途、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双龙洞的某一景点。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发现词语什么顺序排列。生:游览顺序。

  2、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问老师,学得快的同学也可以选学其他内容。

  二、新课教授。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随机引导。

  1、路途

  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1)“明艳”是什么意思?“明”指什么?“艳”指什么?

  (2)作者游览的心情怎样?

  (3)出示“一路迎着溪流……。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4)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小结:多么活泼的溪流呀,此刻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沿途风光吗?(美)

  2、洞口

  过渡:在这样的美景下,作者来到了洞口。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洞口能用什么字概括呢?为什么?

  (2)你觉得洞口外的景色怎么样?

  小结:高山之上,树木繁茂,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外洞

  (1)快速浏览第四自然段,思考外洞有什么特点?(宽敞)

  (2)那句话能感受到宽敞?

  (3)指名读。

  4、孔隙

  (1)孔隙有什么特点?

  (2)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用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A、2个小,为了突出小船的小,就是为了体现——————

  师生合作读。

  怎样小的小船呢?———————————

  作者来到空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B、“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慢慢移动。”一句。

  指导“臀”,还有哪些字也是“月”字旁,说明他们和————————————

  “臀”是哪个部位?

  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还有哪些部位?

  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

  指导朗读。感受过孔隙的好奇和小心。

  C、“眼前昏暗了———————————。”一句。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感觉,有什么样的感觉?

  作者通过过孔隙的感觉来突出孔隙的—————————。

  师生模拟进行对话:

  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准备好了吗?

  你们是怎么躺的?

  行了,那就开船吧!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不能动?你会不会动?

  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为什么不敢动?

  要是把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

  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儿呢?

  要是把臀部微微拱起一点儿呢?

  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出了孔隙的特点,让人读了身临其境。

  4、内洞

  (1)特点:黑、奇、大

  (2)从哪里表现出来?

  (3)想象:洞内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宫室,器用?

  总结:学了课文,感受双龙洞景色如何?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大自然的伟大,自然之神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课余时间要多出去走走,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 游览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

  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

  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

  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

  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编提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

  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小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内洞大 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养花》。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细致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任务:

  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喜欢的地方)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同学们要注意你喜欢的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

  ⑴ 同学们已经想好了,那么我们就从外洞开始,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特点让并且让你喜欢上的?

  ⑵ 刚才这几个同学的说的非常好,有谁被他们的叙述所打动也喜欢上外洞的同学请举手。那么就请你们这些喜欢上外洞的同学有感情地一起来把外洞读给大家的听。

  ⑶ 接下来作者写了从内洞到外洞的唯一通道孔隙,孔隙有什么特点?

  (学生叙说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哪句话理解到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描写孔隙的特点的同时,还写了如何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乘坐工具,进入方式。

  ⑷ 作者在这里介绍了孔隙的特点还介绍了什么?

  在讲解时,根据学生所说的进行引导,不要把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并且在叙说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是作者对实际的描写,那些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2、体会作者的心情:

  ⑴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此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⑵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感受,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那么喜欢孔隙的同学就大声的把你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一起齐读本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总结,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溶洞的奇观,学*按游览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不要读成;“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寻游踪,一来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来是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学*写游记的基本方法。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vcd,练读此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写法强化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理解“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突兀森郁”、“气势”、“余外”、“蜿蜒”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学*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渐"字的读音,“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

  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

  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进房子”有多大?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相结合的形式,学*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⑴ 对小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⑵ 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⑶ 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现“孔隙”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⑴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⑵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讲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其他部分

  师: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播放录象:一幅春光烂漫的沿途春景图。随着《春之声》优美音乐的响起,画面在缓缓地移动:“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跃然于屏幕之上。这时,音乐声停,清脆悦耳的泉水声渐渐清晰,“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一条清澈的溪流映入人们的视野。镜头寻声而去,寻找源头,最后,画面停留在双龙洞口。(暗示了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泉水的来路)

  师:同学们,这是课文哪部分内容?(途中见闻)

  师:这么美丽的景物,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掉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再次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么美的语言你想记住它吗?请你练*背诵这一段。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一两个学生试着背一背。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游玩双龙洞后,拾级而上,有游览了冰湖洞。同学们课后可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游了三个洞》。本文就节选自这篇文章。

  【教学后记】

  1、学生预*课文后,能说清作者游览了外洞和内洞,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也能找出来。

  2、根据作者游览的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大部分同学漏掉了金华城和孔隙。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孔隙的自然段,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体会到孔隙的特点--窄。

  4、通过开展导游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写法强化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了解路途、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2、朗读课文,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双龙洞的某一景点。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别了解路途、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双龙洞的某一景点。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发现词语什么顺序排列。生:游览顺序。

  2、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问老师,学得快的同学也可以选学其他内容。

  二、新课教授。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随机引导。

  1、路途

  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1)“明艳”是什么意思?“明”指什么?“艳”指什么?

  (2)作者游览的心情怎样?

  (3)出示“一路迎着溪流……。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4)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小结:多么活泼的溪流呀,此刻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沿途风光吗?(美)

  2、洞口

  过渡:在这样的美景下,作者来到了洞口。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洞口能用什么字概括呢?为什么?

  (2)你觉得洞口外的景色怎么样?

  小结:高山之上,树木繁茂,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外洞

  (1)快速浏览第四自然段,思考外洞有什么特点?(宽敞)

  (2)那句话能感受到宽敞?

  (3)指名读。

  4、孔隙

  (1)孔隙有什么特点?

  (2)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用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A、2个小,为了突出小船的小,就是为了体现——————

  师生合作读。

  怎样小的小船呢?———————————

  作者来到空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B、“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慢慢移动。”一句。

  指导“臀”,还有哪些字也是“月”字旁,说明他们和————————————

  “臀”是哪个部位?

  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还有哪些部位?

  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

  指导朗读。感受过孔隙的好奇和小心。

  C、“眼前昏暗了———————————。”一句。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感觉,有什么样的感觉?

  作者通过过孔隙的感觉来突出孔隙的`—————————。

  师生模拟进行对话:

  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准备好了吗?

  你们是怎么躺的?

  行了,那就开船吧!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不能动?你会不会动?

  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为什么不敢动?

  要是把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

  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儿呢?

  要是把臀部微微拱起一点儿呢?

  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出了孔隙的特点,让人读了身临其境。

  4、内洞

  (1)特点:黑、奇、大

  (2)从哪里表现出来?

  (3)想象:洞内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宫室,器用?

  总结:学了课文,感受双龙洞景色如何?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大自然的伟大,自然之神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课余时间要多出去走走,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

  2、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打好基础。

  3、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4、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段落。你会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吧。

  分组朗读课文的段落。

  三、看着黑板上的导游图,说说我们将要旅游的地方

  1、对照黑板上的图,到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将要游览的景点。

  2、做一次导游,为即将出发的各位游客介绍一下行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说说对此次旅游的期望

  五、小结

  旅程是否精彩,下节课我们就出发去体验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4、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游双龙洞的行程路线,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游记的写作方法:

  1、领悟美,感受情──学*“路上”:

  ⑴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⑵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⑶“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⑷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⑸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⑹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记下来多好啊。看谁在3分钟内记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己读句子。交流,并请记得多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2、扣词句,抓特点──学*“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⑵“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⑶“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⑷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⑸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3、入情境,悟特点──学*“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⑴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⑵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⑶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⑷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三、穿过这惊险的孔隙,我们的眼前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我们下节课再学

  四、课后作业

  把前面已经游览过的地方编成导游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2、练*利用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

  教学重点

  1、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2、学*游记。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写一篇游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穿过孔隙,又别有天地,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驰想象,析特点──学*“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就到了内洞。内洞里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3、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4、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二、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4、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三、续编导游词

  把昨天让大家去编写的导游词加上今天的内洞,写完整。

  谁来做一回小导游?(学生读导游词)

  四、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2、寒假就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提示: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列好提纲再写作文,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得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

  三、教学模式

  读读想想议议练练

  四、教学准备

  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二)、学*二——五段

  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2、小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第三段:外洞

  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

  2、理解词“突兀森郁”

  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

  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

  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

  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

  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

  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

  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

  路上 溪流(宽窄缓急)

  溪声(变换调子)

  高、突兀森郁

  洞口 宽、像桥洞

  外洞 仿佛大会堂

  ……或是…… 热爱大自然

  (观察抓住特点)

  窄 容得下两人

  孔隙 矮 贴

  险 挤、压、撞、擦

  黑 一团漆黑、昏暗

  内洞 奇 双龙、石钟乳、石笋

  大 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细致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任务:

  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喜欢的地方)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同学们要注意你喜欢的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

  ⑴ 同学们已经想好了,那么我们就从外洞开始,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特点让并且让你喜欢上的?

  ⑵ 刚才这几个同学的说的非常好,有谁被他们的叙述所打动也喜欢上外洞的同学请举手。那么就请你们这些喜欢上外洞的同学有感情地一起来把外洞读给大家的听。

  ⑶ 接下来作者写了从内洞到外洞的唯一通道孔隙,孔隙有什么特点?

  (学生叙说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哪句话理解到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描写孔隙的特点的同时,还写了如何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乘坐工具,进入方式。

  ⑷ 作者在这里介绍了孔隙的特点还介绍了什么?

  在讲解时,根据学生所说的进行引导,不要把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并且在叙说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是作者对实际的描写,那些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2、体会作者的心情:

  ⑴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此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⑵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感受,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那么喜欢孔隙的同学就大声的把你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一起齐读本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菁华9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合,条理清晰。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出洞。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线索之二:泉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条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学时,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五朵金花绿茶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说:“心情是复杂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缕缕的懊恼,也有着丝丝的坦然。”这是她的感受,其实不必自责,不必懊恼,要多点坦然,多点自信。可能是绿茶听其他几位金花的课时,抱着十分虚心的态度,吸取了别人的许多长处,好像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们都是很不错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万别羡慕别人的枪法而丢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种唱法,那又是一种悲哀。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面对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会灰心,失败是最好的财富,我为拥有它感到欣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因为是游记,又恰逢春天旅游,踏青的好季节,学*叶老先生的游记写法,被我作为本课的训练重点。因此,在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作者的记述顺序作为重点提示学生关注的内容。找出每一部分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我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我们随着叶先生的游览顺序,一步一趋地前行的同时画出游览的路线图。

  游览图是可以较为轻松地画出来,但这样的课堂又难免枯燥乏味,因此,我又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趣味盎然呢?一是把自己扮作游客,和叶先生一起游览,但整个游览过程又似乎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热情和共鸣。二是动作体验,这点似乎学生很感兴趣,或许是孩童的天性,我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动作。在体验孔隙的窄、矮、险时,加上动作,想象,体验后,再朗读,学生朗读的兴致比较高,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体会到了孔隙的特点。三是通过和现实场景的比较来感受外洞,内洞的宽大和神奇。和同学们在教室,操场*作比较,学生的直观感受较为鲜明。也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感悟,学生读得还算不错。但对于内洞的感受,有些薄弱。

  通过看一些教辅书,提及本文一条“顺”的线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全文脉络清晰,并使景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角度及移动的线索都很清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说了“逆”的线索学生反而糊涂了,因此,只是抓住“顺”的线索进行教学。等复*的时候,有机会提一下,看看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如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的时候,我着重关注情境教学这个对自己来说还不是很熟悉的领域。众所周知,情境导入的方法比较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可是过去大多情况我只是把这个彩抹亮了开课前的几分钟,例如:讲故事。看动画,听导游介绍,有时也把一些情境教学用在拓展活动方面,如:扮演小记者、辩论赛……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我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很不错,像各种挑战啊。夺标啊,我觉得很能吸引人,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所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节课就被我设计成为一次夺标旅游。让学生在游玩。探索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学*。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

  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孩子都是剧本中的一个演员,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罢了,学生是游客挑战者,老师是导游,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让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的方式方法:

  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路上的美景,则着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去感受,对于没去过的新地方,学生一定是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去探险。所以放手让他们进去自己游玩,大致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这一段是看录像,运用多媒体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看着老师出示的未命名的钟乳石图片,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探究学*,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富于变化的课堂,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见解,因而课堂不可能是预设的,意外的插曲相信大多数老师都经历过,我也有过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

  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上的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连接内外两洞的是一个孔隙,进出靠一只用绳拉动的小船。课堂肯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默读“孔隙”这一段,然后归纳孔隙的特点。看到学生默读后纷纷举起了手,我便开始点名了。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孔隙的特点是很小!”高举的小手纷纷放下了,看来大家都赞同这个答案,相信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也都不会否定这个答案,可正当我转身准备把“小”字板书到黑板上时,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了。“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捏着粉笔的手放下来了。“请说!”一名男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我也一时没有回过神来。同一段课文,归纳人同一个景点的特点,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我还是头一回碰到。这时,我只觉得同学们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说一点都不紧张那是假话,但当时我还是比较镇定,我既没有肯定,没有否定,而是转向全班学生,用赞赏的口吻说:“你们真会读书!同一段课文,竟能读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看来值得大家深究一下。”接着,我让同学们再细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孔隙的特点到底是大还是小,依据是什么?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纷纷发言: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小,因为它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且这只小船只容两人并排仰卧,再设法容第三个人。”

  “我反对”,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才对。理由是“孔隙”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窟窿眼”“小裂缝”,而这里孔隙却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认为很大。课文中写道:虽然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从这个转折的语气就很明显地看出孔隙是很大的。”

  “有道理。”我暗暗称赞。

  又一阵清脆响亮的声音传来:“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很小才正确,课文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外洞容纳1800人开会都不觉得挤,而孔隙只容一只小船进出,孔隙和外洞相比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说得真不错!”我不由地伸出了大拇指。由此可见,大与小是──学生脱口而出──是相比较的!

  “真了不起!”我情不自禁地叫好。很抽象的道理竟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悟出来了!我灵机一动,顺势引导:“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此刻,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椅子小,课桌大。”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讲台大,课桌小。”“对了!这就是相比较的大小。”我鼓励道。

  “老师,我来说:月亮小,太阳大,月亮和星星比,月亮也很大。”

  “老师,我也能说:西瓜大,苹果小,苹果和葡萄比,苹果也很大。”

  课堂与生活就这样巧妙地联系起来了,知识与感悟就这样自然生成了。我为学生们活跃的思维,高昂的学*积极性及自悟自得的能力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小小的插曲前后不到五分钟,却使学生和我都受益非浅。在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思维的碰撞,对辩证法的观点有了初步的感悟和理解;而我,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新理念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是的,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思维的火花才会闪现。个性化的阅读必将带给课堂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握这种不确定因素,真正使我们的教与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试想:如果我按照预先设定的教案垄断课堂,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刚才那精彩的瞬间吗?教案是课前预先的设想,但不能成为课堂的羁绊。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现、质疑、讨论、争辩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变成学生体验成长快乐的课堂。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整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导入;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巩固练*,进行练笔。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 通过 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整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8

  学*第五段:

  1、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2、老师提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4、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老师提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

  课文的第五段写游内洞的情况。进入内洞的第一感觉是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汽油灯在这里也能力有限,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但是汽油灯照到的景物很有观赏性。从石钟乳、石笋使我们了解到这个内洞使一个石灰岩的山洞。对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黄一青的描述,点出了洞名的由来。从有点像大都依据形状想像成写出了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多,给了人们很多的想像的空间。四十多景点,写出了内洞景点的丰富。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写的,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全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还是不难理清。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本课时鉴于文章的篇幅较长,不同于2课抓住某种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读起来顺口,自然流畅,因此,只要在初读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学*。引导学生用“选读”或“跳读”的方式,抓住重点字词,用“总—分—总”的方法去归纳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本文语言朴素,真实可感,于是我在课前孕育了写作,为学*新课作铺垫,“温故而知新”。

  首先“以旧促新”。课前,我将学生带出了校园,去参观了羊桥村的乐和家园。出发前,我初步为去参观的目的地理了一条简单的线路图,“出发时间心情—一路所见所闻—目换地(乐和家园)。”引导学生抓住“乐和家园”的房屋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乐和家园”的建设规划图标,按观察的先后顺序记录,然后进行写作,在评讲学生*作时,进行适当的写作特点的渗透。新课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写作方法去对比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着笔,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巡视了整个教室,很大部分孩子都能作些旁批,勾画重点字词,我并进一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收获,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很快有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一路(美景)——洞口(宽)——外洞(大)——孔隙(险)——内洞(奇)。

  我并进一步的出示要求“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景物,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作了较难的阅读要求:作者所看到的与所描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着笔的目的,也就是写作目的,其实每位作者动笔的目的,也就是想寄予某种思想感情。则“主要内容+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里,我又阐述了一般记叙文归纳中心思想的几种模式。(这是新教材不要求的,但我认为学语文,就得学会欣赏,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感觉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与快乐!才能在自己的胸中升腾起大自然的魅力,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涌现一种无穷无尽的自然风光。)

  其次,和作者分享快乐。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叶老的着笔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游,和我们一起迎着溪流,闻着花香来到神奇的双龙洞。(由看到——体验——热爱)。要求学生带着这种如闻似见的感觉,再次走进文本,认真研读“一字一词一句”读熟,感情到位。想想作者在记叙游览的过程中,是怎样找到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由此小结作者所采用的写作特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比如:文中作者就抓住典型景物写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突出景物的特点,运用设问,假设等句式和说明,比拟的方法进行具体形象地描述。

  那么,怎样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这是本课中要渗透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要会用。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顺序是关键。有了顺序才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才会使事物的条理记叙的更清楚。首先弄清游记的文理线索。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文理线索。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二是水流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其次要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文中作者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部分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章结尾写了自己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叙述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游览的先后顺序,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综合拓展也重要。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拓展一些与课文有关知识衔接。比如:叶圣陶名言,每学一篇课文后进行类似文理训练,力求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每篇课文都有一些亮点,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然后实践训练。如“春游”“秋游”……

  说实话,本课的教学不是很理想,我说的是头头是道,也条条有理,但学生的感觉似雾里看花。从作业上看,基础还是过关的,*作不好,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从语言上“机械僵硬”,似乎在努力地完成一道填空题,根本就不会抓住事物写具体。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引入有些深了,过分地去强调了写作的特点,特别的要求,这就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的感觉,打不开思路,也敞不开心菲,连成绩好的好像也无话可说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不能强牵附会,不能要求过高,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心力承受力,否则“滔滔江水也是付之东流。”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一、明确目标,点明学法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2.练*给课文编写提纲,掌握游记的基本写作方法;

  3.通过电教手段,感受多媒体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学*热情;

  4.倡导民主自由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二)学法

  1.看图片,悟词义;

  2.赏景观,抓特点;

  3.理顺序,学写法;

  4.勤动脑,善发现。

  二、边读边想,列出游踪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作者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二)看了这个游览线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描写?

  三、自学为主,课件相辅

  教师不拘泥于游览线路,学生感受深的部分先学,打破按课文段落前后排列顺序讲解的传统教学法。

  (一)学*“内洞”

  1.和这位同学一样,喜欢内洞的同学一起把描写内洞的这一段朗读一遍。

  2.刚才大家游了内洞,内洞有什么特点?

  3.这一段还有什么不懂的?(1)“蜿蜒”是什么意思?(2)“上源”是什么意思?(3)“石钟乳”与“石笋”有什么区别?

  4.大家看了这么多的石钟乳、石笋,想想它们都像什么?

  (二)学*“孔隙”

  过渡:除内洞外,同学们还喜欢什么?

  1.闭上眼睛,坐上小船,体会作者的感受,想想孔隙有什么特点?

  2.既然小船都能通过孔隙,为什么还说孔隙小呢?

  3.作者躺在船上生怕什么?请大家做动作,把椅背当小船,身子贴在椅背上,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清。

  (三)学*“路上”

  过渡:这么多同学喜欢路上,四人小组一起学*写路上的段落。

  1.喜欢“路上”的哪些词句,四人小组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如此美景,爸爸的心情会怎样?能读出来吗?

  2.“路上”有哪些特点?

  3.有哪些地方不懂?(1)“映山红”有哪些?“油桐”是什么植物?(2)“新绿”、“明艳”各是什么意思?

  (四)学*“洞口”、“外洞”

  1.朗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洞口、外洞有什么特点。

  2.不懂的地方提出来。(1)“突兀森郁”什么意思?(2)“像桥洞似的”怎么理解?(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通过图片理解“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等词语)

  四、溪流引路,再拟游序

  在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打乱游览顺序教学,为避免学生思维混乱,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一)在路上除了看到明艳的花花草草外,还看到了什么?

  (二)课文里有几处写了溪流,齐读描写溪流的句子。

  (三)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做个小练*,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漆黑的石洞)

  五、讨论总结,编写提纲

  (一)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这篇游记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二)游记写作要点有哪些?(教师点击课件中“游记要点”)

  (三)给这篇文章编写提纲,把假期游玩的地方写下来。

  总评:

  这两种教学设计共同同点有:

  1.二者都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兴趣。“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二者都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二者都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路”,学生“探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反馈预*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是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

  稍微额角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教学反思

  这堂课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

  一、吃准年段目标

  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堂课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三、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单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得好在哪儿,还要*时给孩子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段落写法之后,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四、体现学生学*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采用了情境创设,学生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一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指导、引领、点拨,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每节语文课,都有一定的收获。“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理解“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突兀森郁”、“气势”、“余外”、“蜿蜒”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学*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渐"字的读音,“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

  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

  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进房子”有多大?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相结合的形式,学*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⑴ 对小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⑵ 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⑶ 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现“孔隙”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⑴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⑵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讲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其他部分

  师: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播放录象:一幅春光烂漫的沿途春景图。随着《春之声》优美音乐的响起,画面在缓缓地移动:“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跃然于屏幕之上。这时,音乐声停,清脆悦耳的泉水声渐渐清晰,“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一条清澈的溪流映入人们的视野。镜头寻声而去,寻找源头,最后,画面停留在双龙洞口。(暗示了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泉水的来路)

  师:同学们,这是课文哪部分内容?(途中见闻)

  师:这么美丽的景物,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掉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再次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么美的语言你想记住它吗?请你练*背诵这一段。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一两个学生试着背一背。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游玩双龙洞后,拾级而上,有游览了冰湖洞。同学们课后可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游了三个洞》。本文就节选自这篇文章。

  【教学后记】

  1、学生预*课文后,能说清作者游览了外洞和内洞,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也能找出来。

  2、根据作者游览的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大部分同学漏掉了金华城和孔隙。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孔隙的自然段,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体会到孔隙的特点--窄。

  4、通过开展导游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五年制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课文。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身临其境之感。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共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描写的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文本的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溶洞的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重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感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段的把握应不是困难,所以画出游览路线图,找出各景点的特点应问题不大,但品词析句谈感受,体会用词的准确,针对重点句提问题也许会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两次练笔,一处仿写,用“时而??时而??”写出小溪声音的变化;一处是写由孔隙进内洞的“安全提示语”,如果*常没有这样与文本对话的训练,学生写时可能会有困难。另外,根据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可能会是学生感到最难的。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想发挥多媒体优势,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感受的内容,解决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溶洞奇观时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那么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总结。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

  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

  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

  1、从课题看,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看到题目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肯定会说“我想知道双龙洞什么样?”“那么,怎么走才能到达双龙洞呢?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请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地点的词,我们一起画张路线图。”学生边说教师边板画。

  2、然后抓住重点句提问:“溪流怎么画?文中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这一设计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抓住了文章叙述的另一条线索;二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用几个“时而”把你听到的小溪流的声音描述一下。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学*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品词析句 领略美景 请学生自由读4—7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外洞、空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美景,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 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外洞的特点

  山:突兀森郁 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 很宽 外洞: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朗读4自然段,感受孔隙的特点

  窄 :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矮:须仰卧船中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挤压过来

  内洞特点

  黑: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 奇:有双龙,有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 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4、学生读文感受后,播放由外洞经孔隙进内洞的多媒体课件。

  (此环节发挥多媒体优势,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直观地看到怎样由孔隙进入内洞,及洞中如仙境一般的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溶洞的神奇,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5、写进孔隙“安全提示语”。 同学们,孔隙这样窄、小、陷,你能为这个景区写一个安全提示语吗?”写出进孔隙需要注意的事项。

  (此设计,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孔隙的特点,而且把文章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可运用的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实现了阅读的最终目标,理解、掌握并会运用语言。)

  6、借助内洞的图片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请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

  (这一环节的设计,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会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会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1、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2、老师,课文在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第七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这三处泉水流向不一致,很矛盾,是不是叶圣陶爷爷写错了?

  四、总结全文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读过一首诗“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写的就是咱们海宁最有名的——钱塘江大潮,我特别想看到这天下奇观。你能告诉我怎么走和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及观潮需注意的事项吗?你们可以四个人为一组合作完成,可以画游览路线图,也可以用文字叙述。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

  1.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兴趣,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能结合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训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学*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问题:

  1、指导读的方法还不到位,没有引导出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的对话。

  2、抓重点句谈感受和提问的方法应教给学生,应“授之以渔”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了解按游览路线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奇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 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和“内洞”是全文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读中感悟,了解到“孔隙”和“内洞”景观特点。

  【教学用具、学具准备】

  石钟乳、石笋图片数张,维美光盘。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甸──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简介作者叶圣陶。

  3、学*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4、逐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5、练*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读课题)。

  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了。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二、学*课文

  1、学*二、三段:

  ⑴ 默读,画出沿途景物。

  ⑵ 看到文中景物描写,你想说什么?

  ⑶ 有感情读2、3段。

  2、学*第五段:

  ⑴ 过渡语:

  山上景色美,双龙洞呢?读课文,看我们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⑵ 很多同学对“孔隙”和“内洞”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这两处,看孔隙。

  ⑶ 课前,不少同学查阅了双龙洞资料,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孔隙什么样?(学生简介)

  ⑷ 如欲观赏内洞美景,唯有*卧小船、擦崖逆水而入,这种游览方式堪称一绝,我们也去感受一番!

  ⑸ 自由读,结合语句谈谈游览孔隙后给你留下的感受。

  个人学*后,小组内互相补充。

  ⑹ 汇报:

  窄小 船小

  低矮 行船方式

  乘船姿势

  乘船感觉

  ⑺ 看过孔隙光盘。

  3、学*6~8段:

  ⑴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过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我们看到了什么?结合文中语句谈感受。

  ⑵ 汇报:

  ① 看到黑、大,洞顶的双龙和各种石钟乳和石笋。

  ② 读中感悟,双龙、石钟乳、石笋的美和奇特。

  知道双龙洞洞名的来历。

  ③ 师生展示石钟乳图片,加深体会。

  4、学*第4段:

  ⑴ 过渡语:

  学完内洞,咱们再来看看外洞和洞口,请你们自学。

  读一读课文,看看外洞和洞口有什么特点?

  ⑵ 自学汇报:

  洞口 宽 外洞 高 大

  三、了解过渡句作用

  1、学完双龙洞,作者介绍的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作者不先写这儿?这样重点不就更突出了吗?

  (游记要按游览顺序来写)

  2、指板书,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

  3、把文中描写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找出来。

  4、请你们按顺序读读,体会它们的作用。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内天然形成的景观令人惊叹,其实,我们国家还有不少自然形成的奇异景观,介绍你知道的景观。

  五、作业

  搜集祖国奇异景观资料,两周后办图片展览。

  第 三 课 时

  1、检查朗读。

  2、检查字词情况。

  3、处理课后练*,指导仿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⑴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⑵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⑶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⑷教师: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⑴教师: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⑵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⑶小组讨论、交流。

  ⑷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

  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⑸小结: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

  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

  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⑴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⑵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⑶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

  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7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写法强化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教养:

  ⑴ 学*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⑵ 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⑶ 归纳中心思想,练*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⑷ 通过学*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⑴ 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⑵ 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⑶ 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2、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4、质疑,完成课后练*,读读写写。

  5、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6、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

  三、教学模式

  读读想想议议练练

  四、教学准备

  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二)、学*二——五段

  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2、小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第三段:外洞

  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

  2、理解词“突兀森郁”

  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

  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

  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

  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

  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

  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

  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

  路上 溪流(宽窄缓急)

  溪声(变换调子)

  高、突兀森郁

  洞口 宽、像桥洞

  外洞 仿佛大会堂

  ……或是…… 热爱大自然

  (观察抓住特点)

  窄 容得下两人

  孔隙 矮 贴

  险 挤、压、撞、擦

  黑 一团漆黑、昏暗

  内洞 奇 双龙、石钟乳、石笋

  大 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惯。

  教学重难点

  1、感觉溶洞的奇观。

  2、学*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自读课文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联结感悟

  1、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学生可能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三、生成新知

  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四、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二、联结感悟

  (一)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二)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

  “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三)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联系上文讨论: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联结感悟

  (一)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⑴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⑵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二)小结

  1、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2、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三)质疑问难

  三、生成新知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四、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了解按游览路线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奇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 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和“内洞”是全文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读中感悟,了解到“孔隙”和“内洞”景观特点。

  【教学用具、学具准备】

  石钟乳、石笋图片数张,维美光盘。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甸──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简介作者叶圣陶。

  3、学*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4、逐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5、练*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读课题)。

  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了。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二、学*课文

  1、学*二、三段:

  ⑴ 默读,画出沿途景物。

  ⑵ 看到文中景物描写,你想说什么?

  ⑶ 有感情读2、3段。

  2、学*第五段:

  ⑴ 过渡语:

  山上景色美,双龙洞呢?读课文,看我们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⑵ 很多同学对“孔隙”和“内洞”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这两处,看孔隙。

  ⑶ 课前,不少同学查阅了双龙洞资料,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孔隙什么样?(学生简介)

  ⑷ 如欲观赏内洞美景,唯有*卧小船、擦崖逆水而入,这种游览方式堪称一绝,我们也去感受一番!

  ⑸ 自由读,结合语句谈谈游览孔隙后给你留下的感受。

  个人学*后,小组内互相补充。

  ⑹ 汇报:

  窄小 船小

  低矮 行船方式

  乘船姿势

  乘船感觉

  ⑺ 看过孔隙光盘。

  3、学*6~8段:

  ⑴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过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我们看到了什么?结合文中语句谈感受。

  ⑵ 汇报:

  ① 看到黑、大,洞顶的双龙和各种石钟乳和石笋。

  ② 读中感悟,双龙、石钟乳、石笋的美和奇特。

  知道双龙洞洞名的来历。

  ③ 师生展示石钟乳图片,加深体会。

  4、学*第4段:

  ⑴ 过渡语:

  学完内洞,咱们再来看看外洞和洞口,请你们自学。

  读一读课文,看看外洞和洞口有什么特点?

  ⑵ 自学汇报:

  洞口 宽 外洞 高 大

  三、了解过渡句作用

  1、学完双龙洞,作者介绍的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作者不先写这儿?这样重点不就更突出了吗?

  (游记要按游览顺序来写)

  2、指板书,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

  3、把文中描写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找出来。

  4、请你们按顺序读读,体会它们的作用。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内天然形成的景观令人惊叹,其实,我们国家还有不少自然形成的奇异景观,介绍你知道的景观。

  五、作业

  搜集祖国奇异景观资料,两周后办图片展览。

  第 三 课 时

  1、检查朗读。

  2、检查字词情况。

  3、处理课后练*,指导仿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编提纲。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溶洞的奇观,学*按游览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不要读成;“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寻游踪,一来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来是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学*写游记的基本方法。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vcd,练读此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编提纲。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教养:

  ⑴ 学*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⑵ 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⑶ 归纳中心思想,练*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⑷ 通过学*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⑴ 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⑵ 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⑶ 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2、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4、质疑,完成课后练*,读读写写。

  5、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6、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3、归纳中心思想,练*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4、通过学*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

  幻灯片等。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记叙、描写。

  介绍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代表作品《稻草人》《倪焕之》《爬山虎的脚》。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初步领略双龙洞的美景。

  三、检查预*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并理解部分生词如:蜿蜒、变化多端。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二、(2—3)往双龙洞的路上看到的景色。

  三、(4)洞口的景色。四(5)怎样由空隙进入内洞。

  五、(6—7)游览完内洞,出了洞。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幻灯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 “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宽(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宽敞)

  8、观看图片,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有感情朗读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ù juān yóu tóng tún bù shí sǔn qī hēi

  ( ) ( ) ( ) ( ) ( )

  二、用“√”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系绳子(jì xì) 稍微(shāo sāo) 蜿蜒(wān wǎn)

  仿佛(fú fó) 呈现(chéng céng) 盘曲而上(qū qǔ)

  三、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

  虽……也…… 无论……都…… 即使……也……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花朵和叶子,(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 )说是空隙,可( )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观赏。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 ,原名叫

  ,他早期的童话集《 》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2、作者游览的地点是 时间是 ,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叙述的,依次写了:路上

  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 ,外洞的 、内外洞连接处空隙的 、内洞的“ 、 、 ”。

  3、其实泉水流经的路线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一路沿着溪流”、“ ”、

  “ ”、 “ ”、“ ”、“上源在深黑的洞里”。

  4、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是

  5、内洞的特点是 、 、 。重点写了 的特点。

  6、课文中说石钟乳和石笋变化多端,颜色各异。请你发挥想象,完成填空。有的石钟乳形如天马行空,有的行如 ,有的行如 ,有的行

  如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认知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金华双龙洞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阅读和想象相结合,读懂课文,发展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体会山上景色的美。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由题目猜测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预*检查

  1、词语:

  浙江金华罗甸双龙洞(用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介绍双龙洞的位置)

  粉红色新绿明艳(你还知道哪些明艳的色彩?)

  额角后脑肩背臀部脚跟(摸一摸这些部位,说说这些词语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稍微合适聚集呈现昏暗颜色各异变化多端盘曲而上

  根据意思说词语:

  山或石头高耸的样子(突兀),

  树木茂盛的样子(森郁)(葱郁、葱茏)

  指导书写生字聚

  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到的景点。

  三、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1、学生默读课文,画游览示意图

  2、根据游览示意图,了解游览的顺序。

  3、了解课文叙述的重点,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三、欣赏上山见闻

  1、作者在上山的路上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见闻)

  2、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读。

  3、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朗读,体会溪流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背诵。

  四、练*

  分类摘抄词语。(表示地名的,表示身体部位的,描写山和石笋、石钟乳的四字词语)

  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和想象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回忆作者游览的顺序

  (板书)

  二、阅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1、外洞:

  ⑴多媒体播放“外洞”景色。

  ⑵引读课文:

  洞口(),外洞()。

  ⑶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外洞的特点描写具体的:

  ①外洞很大,全是石头。

  ②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孔隙:

  ⑴由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一个孔隙。这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从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从人躺在船里进孔隙的感觉,体会孔隙的低矮。(“从……到……到……到……”为什么要这样写?)

  朗读课文中描写“我”进内洞时的感觉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⑶小船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用两只手演示“我”进入内洞的经过。边演示边复述或背诵,进一步体会孔隙的窄小、低矮。

  3、内洞:

  ⑴朗读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⑵多媒体放映内洞录象:

  认识石笋和石钟乳。

  想象所看到的石笋和石钟乳,练*说话。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

  看那石笋(石钟乳),像_________________。

  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形状变化之多──()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颜色多──()

  ⑷理解“是来进房子”,体会内洞的大。

  三、总结课文

  你觉得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帮助?

  1、找出课文中描写溪水和泉水的句子,理清文中的另一条线索。

  (板书与游览顺序对应,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线索的关系)

  2、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事物特征。

  四、设计导游词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导游词。

  为录象片配导游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认知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金华双龙洞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阅读和想象相结合,读懂课文,发展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体会山上景色的美。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由题目猜测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预*检查

  1、词语:

  浙江金华罗甸双龙洞(用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介绍双龙洞的位置)

  粉红色新绿明艳(你还知道哪些明艳的色彩?)

  额角后脑肩背臀部脚跟(摸一摸这些部位,说说这些词语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稍微合适聚集呈现昏暗颜色各异变化多端盘曲而上

  根据意思说词语:

  山或石头高耸的样子(突兀),

  树木茂盛的样子(森郁)(葱郁、葱茏)

  指导书写生字聚

  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到的景点。

  三、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1、学生默读课文,画游览示意图

  2、根据游览示意图,了解游览的顺序。

  3、了解课文叙述的重点,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三、欣赏上山见闻

  1、作者在上山的路上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见闻)

  2、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读。

  3、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朗读,体会溪流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背诵。

  四、练*

  分类摘抄词语。(表示地名的,表示身体部位的,描写山和石笋、石钟乳的四字词语)

  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和想象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回忆作者游览的顺序

  (板书)

  二、阅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1、外洞:

  ⑴多媒体播放“外洞”景色。

  ⑵引读课文:

  洞口(),外洞()。

  ⑶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外洞的特点描写具体的:

  ①外洞很大,全是石头。

  ②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孔隙:

  ⑴由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一个孔隙。这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从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从人躺在船里进孔隙的感觉,体会孔隙的低矮。(“从……到……到……到……”为什么要这样写?)

  朗读课文中描写“我”进内洞时的感觉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⑶小船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用两只手演示“我”进入内洞的经过。边演示边复述或背诵,进一步体会孔隙的窄小、低矮。

  3、内洞:

  ⑴朗读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⑵多媒体放映内洞录象:

  认识石笋和石钟乳。

  想象所看到的石笋和石钟乳,练*说话。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

  看那石笋(石钟乳),像_________________。

  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形状变化之多──()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颜色多──()

  ⑷理解“是来进房子”,体会内洞的大。

  三、总结课文

  你觉得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帮助?

  1、找出课文中描写溪水和泉水的句子,理清文中的另一条线索。

  (板书与游览顺序对应,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线索的关系)

  2、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事物特征。

  四、设计导游词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导游词。

  为录象片配导游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写的,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全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还是不难理清。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本课时鉴于文章的篇幅较长,不同于2课抓住某种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读起来顺口,自然流畅,因此,只要在初读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学*。引导学生用“选读”或“跳读”的方式,抓住重点字词,用“总—分—总”的方法去归纳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本文语言朴素,真实可感,于是我在课前孕育了写作,为学*新课作铺垫,“温故而知新”。

  首先“以旧促新”。课前,我将学生带出了校园,去参观了羊桥村的乐和家园。出发前,我初步为去参观的目的地理了一条简单的线路图,“出发时间心情—一路所见所闻—目换地(乐和家园)。”引导学生抓住“乐和家园”的房屋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乐和家园”的建设规划图标,按观察的先后顺序记录,然后进行写作,在评讲学生*作时,进行适当的写作特点的渗透。新课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写作方法去对比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着笔,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巡视了整个教室,很大部分孩子都能作些旁批,勾画重点字词,我并进一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收获,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很快有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一路(美景)——洞口(宽)——外洞(大)——孔隙(险)——内洞(奇)。

  我并进一步的出示要求“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景物,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作了较难的阅读要求:作者所看到的与所描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着笔的目的,也就是写作目的,其实每位作者动笔的目的,也就是想寄予某种思想感情。则“主要内容+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里,我又阐述了一般记叙文归纳中心思想的几种模式。(这是新教材不要求的,但我认为学语文,就得学会欣赏,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感觉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与快乐!才能在自己的胸中升腾起大自然的魅力,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涌现一种无穷无尽的自然风光。)

  其次,和作者分享快乐。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叶老的着笔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游,和我们一起迎着溪流,闻着花香来到神奇的双龙洞。(由看到——体验——热爱)。要求学生带着这种如闻似见的感觉,再次走进文本,认真研读“一字一词一句”读熟,感情到位。想想作者在记叙游览的过程中,是怎样找到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由此小结作者所采用的写作特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比如:文中作者就抓住典型景物写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突出景物的特点,运用设问,假设等句式和说明,比拟的方法进行具体形象地描述。

  那么,怎样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这是本课中要渗透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要会用。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顺序是关键。有了顺序才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才会使事物的条理记叙的更清楚。首先弄清游记的文理线索。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文理线索。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二是水流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其次要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文中作者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部分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章结尾写了自己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叙述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游览的先后顺序,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综合拓展也重要。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拓展一些与课文有关知识衔接。比如:叶圣陶名言,每学一篇课文后进行类似文理训练,力求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每篇课文都有一些亮点,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然后实践训练。如“春游”“秋游”……

  说实话,本课的教学不是很理想,我说的是头头是道,也条条有理,但学生的感觉似雾里看花。从作业上看,基础还是过关的,*作不好,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从语言上“机械僵硬”,似乎在努力地完成一道填空题,根本就不会抓住事物写具体。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引入有些深了,过分地去强调了写作的特点,特别的要求,这就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的感觉,打不开思路,也敞不开心菲,连成绩好的好像也无话可说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不能强牵附会,不能要求过高,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心力承受力,否则“滔滔江水也是付之东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体会词句的精妙。

  二、读读悟悟,重在体会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文章中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让通过语言文字学生进行想象,抓住洞太窄,必须躺卧。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

  三。自主学*,逆向思维

  本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为作者游览的顺序,暗线为贯穿全文的溪流的流经路线,在学*时,我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在每一自然段除了描写了双龙洞,还写了什么?为什么?同学们很容易找到泉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学一段都抛出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原来我们沿着泉水的流向,也可以来到双龙洞内,找出这条暗线。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出图示非常简单,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写景文章的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我让孩子自己思考画出泉水从洞内流出到山下的图示,这样逆向思维,既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了本文的两条线索。

  本课结束后,我发现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的学*,往往比老师一味的引导着学*的积极性高,学*的效率高。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作为老师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要时刻把上课前“背学生”放在心中,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合,条理清晰。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出洞。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线索之二:泉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条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学时,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全文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合,条理清晰。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出洞。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线索之二:泉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条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学时,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