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1

  一、研读课文感知苦

  1、读题导入。

  2、通过昨天的学*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交流:主要内容)

  3、是呀,为了编写《本草》,李时珍和弟子庞宪——(引读课文第一小节)

  4、然而,对于这一切,李时珍却认为: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

  5、吃点苦就是——(吃一点点苦)难道修订《本草》真的只要吃一点点苦吗?

  6、他们到底吃的是什么苦?请同学们自读课文2——13小节,找一找。

  (生读文)

  生自由交流,师相机点拨

  *交流一:课文第2——4小节(他们住的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1、(卡片出示:破败)课文哪些地方能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古寺的破败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第四小节,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到处是灰尘——很脏;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

  3、理解这么到位一定也能读好是吗?指读第4小节,点评:你读出了古寺的荒凉;你读出了古寺的残破;你读出了古寺的危险。

  4、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为什么?(室内很脏;四处都没有人,让人害怕;房子很破了,很危险……)

  5、可李时珍为什么愿意住进这个荒凉甚至危险的古寺呢?请快速读读课文2、3小节,找找原因。(交流: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6、这里的“一心”可以换成哪些词?(专心、认真……)“一心赶路”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

  7、师小结:原来,为了寻访药材,李时珍一心赶路;又因为一门心思都扑在了修好《本草》上,所以面对这样的古寺,他毫不犹豫地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儿住一夜吧。”(出示,齐读)

  8、一个“就”字,你读出了什么?(随便;对住哪儿没有过多的要求)

  9、看来,李时珍真像他所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

  交流二:课文5——7小节

  1、他们还吃了那些苦呢?

  2、学生继续交流。(吃得苦,行得苦……)

  3、吃这样的苦仅仅是一天?一个月?或是一年?

  师补充:李时珍35岁时就开始编写《本草》了,时至今日,已经有15个年头,在这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这长年累月的奔波中,你认为这还是“吃点苦”吗?

  出示: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

  4、同学们的描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种种艰难困苦。然而李时珍在谈到这寻访之苦时却还说——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5、在这里你注意到他说话时的表情了吗?(笑着说)那此刻这句话该怎么读?(指读、齐读——读出以苦为乐的精神来)

  交流三:课文8——13小节

  1、你们知道吗?其实,要想编好《本草》,除了要承受着各种生活之苦,还要承担更为繁重复杂甚至危及生命的编写工作。接下来老师就请同学们去细细的品读课文8——13小节,从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中去体会李时珍在编写中还要吃什么苦?

  2、学生交流:(整理各种各样的草药;每一种都要仔细地观察其颜色、形状,回忆它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详细记录;亲自品尝草药)

  3、回答中穿插小故事:《李时珍尝曼陀罗》的故事

  4、通过文中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丝深情,听了老师的故事,你对李时珍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呢?写下来。

  5、交流

  6、小结:这就是李时珍,对于生活的苦,生命的危他早已置之度外,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读出崇敬之情)

  二、凸现人物形象

  1、*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此时,瞻仰着他的像,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记住编写《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根据时间脉络再现情景式复述课文

  一、引入

  在前一课《说勤奋》学*中,我们认识两位可敬的人(生答)。从他们身上,我们认识到: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学生接应背:他们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来的)。今天,我们学*16课,又将认识一个人,他是板书:李时珍。课前预*,对他有什么了解呢?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

  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同样是一个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手中的鲜花是板书:《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怎样的医学巨著?在《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一文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投示:《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让学生谈谈感受。

  是的,这要付出多少汗水,这又要耗去李时珍多少心血。今天我们学*的“李时珍夜宿古寺”就是其中的一个镜头。补充板书:夜宿古寺。我们来读读吧

  二、朗读课文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生字表注音读准,遇到读不顺的句子想想意思练*读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画上问号,看看文章读完后这样的问题能否明白,如果还不明白就问同学问老师。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几个药草一定好奇想了解,图片介绍。

  2、考验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1)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送到课文中组词。例:宪,庞宪;徽,安徽。(意图:既检查生字的正确认读,又检查对课文的熟悉情况。一个个生字词在课文中找到位置,生字词会学得更牢,读着词语还会勾起课文内容的回忆。)

  (2)出示: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a、上面的四字词语读课文时注意了吗?读一读。

  b、在课文中将这六个词语圈出来,读一读句子,试着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3)指名学生朗读,根据学生现场表现用适当的话语去激发、引导。下面的话语供参考:

  a同学,你刚才自由朗读十分投入,表情生动,所以第一节老师想请你读,你一定能给大家带个好头。

  a同学读书时,b同学听得多专注。b同学,第2节你来读。

  对,读书时,身子站正,书本捧好,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第3节c同学来试试。

  11小节这么难的段落d同学不打结地读了下来,不简单。当然朗读时头脑中有画面,并通过恰当的音高声调将画面再现出来,这是需要技术,更需要勇气。谁来应战。

  最后一小节我们把机会让给离老师较远的e同学朗读。

  一定还有同学没读,来,咱们一起来读课文最重要的最后两小节。注意:坐姿,书本,情绪,好,开始。

  三、初步复述课文

  1、听同学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下面再请同学读课文,不过这一次提高要求:一,不许出声,也就是默读;二,在默读过程中画出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来。默读是有速度的,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学生默读,画句)

  2、交流,摘要板书:太阳渐渐下山了夜幕降临了月亮升起来了月亮移到了中天

  3、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提示,在脑中放电影:太阳渐渐下山了,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正在……夜幕降临了,师徒俩……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觉月亮已移到了当空,李时珍……

  4、怎么样,头脑中有画面吗?是的,一定有的。看着黑板上的时间提示,把脑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清楚说出来。同桌合作练说。

  5、推荐三名同学分别复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师生评点补充。

  6、和学生一起总结复述的方法:读课文,理出时间线根据时间,脑中“放电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中的画面。(强调复述不是背诵,复述时想的应当是情节画面,说出的是自己的话,不要总是想着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即使说得没有文本语言精练,这有什么要紧呢,复述本来应当用的就是口语,很自然的生活话语。多说一点:每当看到电视里讲话念稿的镜头,我心里就不是滋味,我在想,这种语言不自信的表现,是不是需要从小就培养,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开始培养。)

  四、作业(前两条课堂完成,第3条课后完成)

  1、选字填空:[详 祥]

  端( ) 吉( ) 慈( ) 安( ) ( )细

  2、写一段话,描写月色,用上下面的词语:

  飞鸟归林 夜幕降临 隐隐约约 皎洁 轮廓

  3、把“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清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根据课文中一些精彩词句展开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一、带着思考读进去

  1、上一课时我们通过朗读、复述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信息,课文主要讲(生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这叫将课文读薄。今天我们要反过来,通过边读边思,走进课文,体验那情境,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将课文读厚。同学们一定感兴趣。读第1小节试试,哪些词语能够让你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学生练*)

  2、交流,示范。

  顺着学生来,如果学生的理解很到位,那么下面的示范便转为对学生的附和肯定。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饥餐渴饮”,那是什么样的情景?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渴了就喝两口水继续赶路。生活苦。“晓行夜宿”呢?早晨天刚亮,他们师徒已经背起行囊赶路了,一直到天黑才休息。工作累。“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三个省,这是多大的范围。他们不是观光,不是只赶路,他们要到荒山野岭寻察药材,他们要走村窜户访询问药效;一天两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也许*常人能够坚持,可李时珍他们几个月了,天天如此,这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啊。)

  读,学生的声音里此时一定增加了几分崇敬。在学*下面“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时,再回应这小节。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两个词语,八个字,包含了多少内容?在学生发言后接着学生的理解发挥:辛劳在其中,理想在其中,毅力在其中。可谓意蕴丰富、凝练集中,妙!再将词语分拆(a 、饥餐渴饮 / 晓行夜宿 b、饥餐 / 渴饮,晓行 / 夜宿)分男女生对应读,体会词语的对仗,音律的叠回。

  3、继续读下去,看看下面的课文中会有哪些语句扣动你的心弦,让你流连、回味。(学生自由读思画注)

  4、课堂交流。

  这是一个开放的交流时空。估计学生会注意下面的一些语句,下面写下自己的体会与教学设想,以备上课时与学生有效对话,指导学*:

  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

  “飞鸟夜晚回家了,师徒俩的家呢?眼看天色已晚,他们今晚宿于何地呢。他们能不焦急吗?”估计学生大都会如此理解,也允许个别学生有所发挥的“篡解”:对于他们,难道没有露宿野外过?那既然是常有的事,他们又为何如此焦急呢?联系下面,我想他们焦急的恐怕是不能够当晚将所察访到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

  *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的厚厚的蜘蛛网。

  设想学生应当在这样三方面突破:一是联系下面的细节想象 “破败”,二是感受这样具象写的精彩,三是体会写“破败”实际为写人的意义。如果学生在某点上有忽略,要引导其关注思考。特别是第三点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展开,比如可以这样点拨:“破败”不仅在这里体现,下面还有地方得到印证,能找到吗?(如“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等)从这你想到了什么?由学生言说李时珍修《本草》十分辛苦,顺势进入下面师徒俩关于“苦”的对话学*。

  李时珍笑着问徒弟……“但我们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这段话中有两个点必须抓住:一是李时珍的神情“笑”,二是他说的两个词“吃点苦”和“值得”。点拨:他们是只吃了一点点苦吗?回应第一小节,品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再读古寺“破败”段,讨论力量的源泉:缘自理想,一个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

  练*填空:

  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填空后小结:没有修好《本草》,让万民得福这崇高的理想,没有为万民得福,自己吃苦也值这不屈的信念,李时珍何以能够如此风餐露宿,如此别家离子,在荒山野岭间奔波。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更是他们用_____和_____培育出来的。讨论填上“理想和信念”,读这句话。分角色读课文对话。

  怎样区分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

  读,角色表演。与扮演者交流:“李时珍”,你为何要将那两片叶子上下左右反复看?你分辨出来了吗?嚼?你怎么敢嚼,不恶心?过去嚼过吗?你就不怕野草有毒?小结:这一“端详”,我们端详出了李时珍工作的严谨,这一“嚼”,我们嚼出了他“为民得福,吃苦、甚至献出生命也值”的伟大情怀。深情引背:看来,成功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更是他们……”

  二、表现理解再创造

  1、投示: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焦急 笑 值得 端详 嚼嚼

  读一读,还记得刚才我们的讨论吗?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词语,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李时珍师徒夜宿古寺的情景进一步说详细呢?比如关于“嚼”,他们师徒间肯定有一番对话的,是不是?注意用上上面的两组词语,注意情节的丰富与创新。(学生个人准备,相信前面填空所描述的情景会对学生有启发)

  2、和同桌共同来创造。(相互提醒、补充)

  3、推荐同学上讲台创造性讲述故事。师生评议。(评议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注意对于存在问题不要去简单否定,关键是讲清理由,提出自己具体的修改意见。)

  4、教师小结:抓住关键情节,联前想后,以细节去表现,这就是复述的创造。

  三、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讲一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张衡与地动仪

  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

  爱迪生与电灯

  _______与______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从而深入体悟文本内容,切身感受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而付出的艰辛。

  3、品读课文,学会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学*课文。与文本对话,适时补充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认真严谨的踏实作风。

  4、初步体会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重点:

  1、深入文本,感受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而付出的艰辛。

  2、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第8自然段,感受李时珍为民造福,甘愿吃苦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生读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2、课文围绕“李时珍夜宿古寺”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学生说……)

  3、嗯!写了他投宿古寺(小黑板出示)啃食干粮(小黑板出示),月下记载(小黑板出示),冒险尝药(小黑板出示)。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4个小故事。(齐读小标题)

  4、(手指板书)用简要的语言,相同的字数,把故事的大概内容描述出来,这就叫——用小标题概括,用小标题概括段意是我们四年级同学应该掌握的一项语文技能。

  二、讲读“投宿古寺”部分,感悟“破败”中的艰辛。

  1、(手指板书)李时珍——投宿的古寺,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破败)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座古寺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4、其实要读懂这段内容,我们只读一遍是不够的,还得用巧妙的方法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个学*方法——那就是“咬文嚼字”(小黑板出示),一起读。(生读)

  5、你知道什么是“咬文嚼字”吗?(从一个字,一个词,去体会,去理解意思……)

  6、请大家打开课文,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哪些字、哪些词,让你有所体会?边读边思考,动笔画一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

  预设四处:

  第一处:到处是灰尘(多媒体加红)

  ①你品出了什么?(品出了很破,很脏,好久没人住了……)

  ②请你读好这句话。(指名学生读)

  第二处:断垣残壁(多媒体加红)

  ①什么叫断垣残壁?(残破的围墙,倒塌的墙壁。形容残破荒凉的景象。)

  ②请你读好这个词。(指名读词)你从断垣残壁品出了什么?(旧,很危险)

  ③请你读这句话。(指名读)

  第三处:长满了青苔

  ①青苔一般长在哪里的?(潮湿,阴暗的地方)

  ②你品出了什么?(古寺漏雨了,已经长青苔了……潮湿,没有阳光……)

  (指名学生读)

  第四处:厚厚的蜘蛛网

  ①你品出了什么?(好久没人住,很脏,荒凉……)

  ②请你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

  7、是啊!这破败的古寺——(到处是灰尘),还有(断垣残壁),上面(布满了青苔),让我们再走*些,你看,屋顶上有(厚厚的蜘蛛网),窗户上有(厚厚的蜘蛛网),就连神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多么破败呀。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

  8、同学们真会读书,能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去感悟。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文字,都是描写——古寺的破败的,这是什么描写呢?(环境描写)媒体出示:环境描写。

  9、面对样破败的古寺,李时珍是怎么说的?(指名回答)

  出示: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10、李时珍的话,请你读读,好好感受感受。(学生自读)

  11、(指名读)你从李时珍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他很坚决,不怕困难……)(指名学生读)

  12、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13、是啊!为了察访药材,为了修好《本草》,这些对李时珍来说已经算不了什么了!师徒俩毅然决定在古寺中住一夜!

  三、讲读“啃食干粮”部分,感悟“啃”字中的艰苦,体会一心为民的情怀。

  1、夜幕渐渐降临了,让我们走*这对师徒,看看他们在破败古寺中的生活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

  出示: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李时珍古寺的生活怎么样?(简朴,艰苦,清苦……苦……)

  3、你从哪里品出这份苦的?(手指板书)就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来品一品。

  预设共三处。谁来说说?

  第一处:枯枝杂草,升起火来

  ①你从这儿中品出了什么?(很冷,用枯枝杂草生火来取暖)你真会咬文嚼字。(指名读)

  第二处:陶碗舀泉水

  ①你从这儿中品出了什么?(生活清苦、条件艰苦)你也很会读书。

  第三处:啃

  ①一个“啃”字,你品出了什么?(干粮硬硬的,干巴巴的,可难吃了不喝上一口水,真是难以下咽,放在行囊里好长时间了……)

  ②请你读这句话。

  4、真好,我们一起来感受这艰苦的生活。(齐读两句话)

  5、小结:冷了烧点枯枝杂草,取暖,渴了喝点泉水,饿了啃点干粮……这样的而生活李时珍怕吗?(不怕)你怎么知道他不怕的?(笑)你真会咬文嚼字。(笑)(点红)

  6、一个“笑”字,你品出了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不怕吃苦),板书:不怕吃苦。

  7、让我们读读师徒的对话,老师读旁白,男生读李时珍的话,女生读庞宪的话(分角色读)

  8、同学们:“言为心声”,李时珍的话,请你好好读读,相信你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出示: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9、话不多,只有两句,请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女生读)

  10、(请一男生)刚才你读的特别认真,你有什么感受吗?(李时珍长年累月的奔波很辛苦)

  11、你对哪个词有体会?(奔波)请你读这个词?(学生读)什么叫奔波?(往来奔走)李时珍都走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说,河南,安徽……)你真会读书。

  老师告诉你,据历史资料查证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行程一万余里。(再请这为男生读)

  12、他这样奔波,仅仅是一天吗?(不是)一月吗?(不是)一年吗?(不是)而是——(长年累月)。谁来读——(长年累月)

  13、李时珍从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到现在已经快50岁了,在外奔波15年了!请你来读红色的字(指名读——长年累月地奔波)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这句话)谁也想读这句话?(指名读)我们一起读。同学们,你能想象15年李时珍吃了多少苦吗?你看……(自由说)

  14、是啊!这么多苦,真的比住在家里苦多了!(点红)可是,他却说——引读……(但我……值得的)点红(值得的)

  15、李时珍为什么这么说呢?同桌两个人讨论一下。(因为他想为万民得福,自己苦点不算什么,只要万民得福,只要老百姓有病了可以对症下药了,健康了……自己吃点苦是无所谓的了,是值得的)

  16、原来他想的是——万民得福啊!(点红:万民得福)

  17、是啊!想到万民得福了(放大)他觉得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了。难怪他说引读——“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8、此时此刻,你品出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板书:为民造福)

  四、讲读“月下记载”“冒险尝药”部分,感受李时珍的认真和严谨。

  1、让我们再次走进李时珍,看看他是怎样记录这些草药的?自己读读这段话。

  出示: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2、你觉得李时珍记得怎样?(学生汇报:认真,仔细、刻苦、忘我……)

  板书(认真)

  3、大家注意到没有,李时珍除了记录,还……?(尝草药)请你读读这段文字,找找他是怎样记草药的?

  出示: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3、找到了吗?出示: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出示)我们一起读一读。“咬文嚼字”?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去品一品?(端详)(嚼嚼)(点红)

  4、什么叫端详?(仔细地看看)请你做做端详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学生做动作)

  5、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400多年前的明朝,你们就是李时珍,我来采访你。

  ①李时珍你好,刚才我看到你,拿着这两片叶子这样上下左右反反复复地看,你为什么要这样呢?(要看看仔细,看区别……)

  ②你为什么要嚼?(用眼睛看不清楚他们的区别,就只好,嚼一嚼味道有什么区别了,要知道药性)

  ③作为医生,你应该知道有些草药是有危险的,你怎么还敢嚼?(怕病人吃错药……耽误病情……原来你是——(要为病人负责呀)

  6、你这种负责的态度,老师送你一个词叫——严谨(板书:严谨)

  7、嚼嚼,是李时珍经常使用的辨别药性的方法。记得有一次,李时珍看到古书上记载曼佗罗有麻醉作用,能使人精神恍惚,严重的会失去知觉。为了验证曼佗罗的麻醉作用,他亲自吞服了这种药,结果昏睡了好长时间才醒过来。“嚼嚼”看似简单,却冒着危险。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李时珍的这份严谨的态度。(齐读)

  8、同学们,咬文嚼字,我们还要嚼“标点”你看……它表示什么?(李时珍还在记录鹅肠草和鸡肠草的区别,味道……)

  9、是啊!尽管此时……引读:“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可李时珍却依然在月光下(记录)……夜深了引读:“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可,李时珍却还在月光下(记载着……)(不停地记着……)

  10、这些文字又是一段?(环境描写)你看:课文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环境的描写:

  出示:这句是描写古寺的:

  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这句是描写夜色的: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你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些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为了突出苦……衬托李时珍……的精神……)

  11、这样的写作方法叫板书:环境衬托。

  12、李时珍用汗水、心血和智慧凝聚成了一部伟大的著作——《本草纲目》。(简介本草纲目)

  13、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不顾年老体弱,住在破败的古寺——他说(出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踏遍万水千山,渴了喝些山泉水,饿了啃点干粮,他还是说(出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不顾生命危险,亲自冒险尝药,可他依然说(出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让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永记住下这个伟大的名字——(李时珍),让我们也记住这部由李时珍编写的药学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

  14、总结课文: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认识了一个不怕吃苦,为民造福,认真严谨的李时珍,还领略环境衬托这个精妙的写作方法。

  机动:写话训练:

  出示:儿童节那天,你被评为了“优秀少先队员”,当你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欣赏着路边的景色时,心情怎样呢?请你描写一下当时的所见所闻。

  教师提示:写的时候,注意要用环境描写突出你兴高采烈地心情。

  五、布置作业。

  最后老师要布置几项作业。

  1、向爸爸妈妈讲述《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个故事。

  2、在《本草纲目》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的艰辛!你还知道哪些小故事?开个班级交流会。

  夜宿古寺咬文嚼字

  不怕吃苦环境衬托

  17、李时珍夜宿古寺啃食干粮

  为民造福

  月下记载

  认真严谨

  冒险尝药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辨析形*字“详、祥”。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说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等词的意思,并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描述夜晚景色。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写出段落大意,并能据此复述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李时珍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他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精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品读文章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初步感知景物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根据老师给的几个提示,猜出相关人物。

  (1)19年 史学家 砸缸 《资治通鉴》

  (2)远渡重洋 生物学家 青蛙卵剥离手术

  (3)江苏宜兴 《奔马》 画家

  (4)一万余里 “医林二圣”之一 《本草》

  2、出示李时珍画像,对李时珍你了解他多少?能用一两句话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3、出示课件,简介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和张仲景一起被称为“医林二圣”。 李时珍的一生成就很多,他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过八百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为了察访药材,行程一万余里。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4、揭题: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期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的一则,板书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齐读)理解题目:

  宿:住宿,过夜。 夜宿古寺:夜晚住宿在古寺里

  5、再读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为什么“夜宿”古寺;“古寺”是怎样的?在“夜宿古寺”时做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课始用猜人名的游戏导入,一为课堂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二是通过抓关键词帮助学生回顾本学期课文中学到的一些具有不怕吃苦的高贵品质的人物形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贵有疑,带着问题读书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吧。要求:自由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准词语,读通读顺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一些难读的词,然后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 说说你已经懂得词的意思,不懂的词语有哪些?

  如:呃逆、察访、涎滑、断壁残垣等

  3、再读课文,组织交流。

  想想刚才提的哪些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了?

  △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李时珍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样的?

  (破败的古寺,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李时珍在夜宿古寺时干了些什么?

  (生火、烧水、啃干粮、记载寻访所得)

  4、现在谁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说一说?自由练说,指名交流。

  (如果能说得简洁一些就更好了;如果这里能用一句话说,或用一个词来概括,就会简洁许多,如“月下记载”)

  5、理清文章脉络,学*利用时间变化分段的方法

  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说出理由。

  (时间顺序 :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夜幕渐渐降临了;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②利用时间变化顺序给课文分段,学*概括段落大意,然后进行交流,在书上写下来。

  (设计意图:立足于提前自学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字词教学,有的放失,直指学生的困惑,利用共同的疑惑理清文章脉络,突破文章重点,并利用学案最后一题,作有效地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抓住时间变化的词句,明白分段方法不是唯一的,依据不同,分段方式也可以不一样。)

  三,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李时珍察访药材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在叙述时,主要是抓住师徒俩的什么贯穿全文的?(语言)那么文中最能打动我们的是哪一句话呢?

  出示:“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再次浏览课文,李时珍师徒俩到底吃了哪些苦呢?(板书:走得苦、住得苦、吃得苦)

  3、小结:李时珍承受力那么多苦,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四、布置作业:

  1、练*描红,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搜集关于李时珍的资料。

  走得苦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住得苦

  吃得苦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5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生读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2、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板书贴)

  3、学*人物故事的第一步要——【梳理情节】(板书贴),谁来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情节?

  (板书贴)

  察访药材夜宿古寺

  啃食干粮寺中谈苦

  记录所得品尝草药

  4、那么,任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人物故事的第二步啊,那就是——【品悟人物】(板书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李时珍,去品一品这个任务。

  二、学*1—4自然段

  1、(手指板书)李时珍——投宿的古寺,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破败)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座古寺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4、你从哪儿能看出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预设四处:

  第一处:到处是灰尘(多媒体加红)

  ①你品出了什么?(品出了很破,很脏,好久没人住了……)

  ②请你读好这句话。(指名学生读)

  第二处:断垣残壁(多媒体加红)

  ①什么叫断垣残壁?(残破的围墙,倒塌的墙壁。形容残破荒凉的景象。)

  ②请你读好这个词。(指名读词)你从断垣残壁品出了什么?(旧,很危险)

  ③请你读这句话。(指名读)

  第三处:长满了青苔

  ①青苔一般长在哪里的?(潮湿,阴暗的地方)

  ②你品出了什么?(古寺漏雨了,已经长青苔了……潮湿,没有阳光……)

  (指名学生读)

  第四处:厚厚的蜘蛛网

  ①你品出了什么?(好久没人住,很脏,荒凉……)

  ②请你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

  5、是啊!这破败的古寺——(到处是灰尘),还有(断垣残壁),上面(布满了青苔),让我们再走*些,你看,就连神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多么破败呀。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

  6、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刚才抓住关键词知道了这是一座非常破败的古寺,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方法——抓关键词(板书贴)

  7、看看,这是一座多么破败的古寺啊!你觉得李时珍他察访药材的生活怎么样?(艰苦)

  8、其实,除了这一自然段能够体现李时珍旅途的艰苦,在第一部分中还有个自然段也能体现,你能找到吗?(出示第一部分)(学生答、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谁也能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哪两个关键词能够体现李时珍察访药材的艰苦?(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大家一起。(齐读)任老师今天要教大家用拆字法来理解这个词语。

  请你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8、是的,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历经千辛万苦,面对长满青苔,布满蜘蛛网的破庙,他说——出示: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10、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11、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部分,再次感受李时珍察访药材的那份艰辛。

  三、学*5—7自然段

  1、李时珍白天四处奔波,察访药材,晚上就在破庙过夜,这么苦的生活都是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他还吃了哪些苦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5到7自然段,谁愿意扮演李时珍?庞宪呢?那其他的旁白就让我们一起朗读,大家准备好了吗?(生读)

  出示: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谁来说说看,你找到了哪些苦?

  3、预设共三处。

  第一处:枯枝杂草,升起火来

  ①你从这儿中品出了什么?(很冷,用枯枝杂草生火来取暖)你真会咬文嚼字。(指名读)

  第二处:陶碗舀泉水

  ①你从这儿中品出了什么?(生活清苦、条件艰苦)你也很会读书。

  第三处:啃

  ①一个“啃”字,你品出了什么?(干粮硬硬的,干巴巴的,可难吃了不喝上一口水,真是难以下咽,放在行囊里好长时间了……)

  ②请你读这句话。

  4、真好,我们一起来感受这艰苦的生活。(齐读两句话)

  5、小结:冷了烧点枯枝杂草,取暖,渴了喝点泉水,饿了啃点干粮……这样的而生活李时珍怕吗?(不怕)你从哪个字知道的?(笑)你真会抓关键词。(笑)(点红)

  6、一个“笑”字,你品出了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不怕吃苦),【板书:不怕吃苦。】

  7、李时珍这种艰苦的生活仅仅是一天吗?(不是)一月吗?(不是)一年吗?(不是)而是——(长年累月)。

  出示: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8、谁来读——(长年累月)(生读,师评价:老师觉得这种生活你已经过了3个月了。你已经过了一年了。你已经十年了。)

  9、是的,李时珍从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到现在已经快50岁了,在外奔波十多年了!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这句话)谁也想读这句话?(指名读)我们一起读。同学们,你能想象这十多年李时珍吃了多少苦吗?(自由说)

  14、是啊!这么多苦,真的比住在家里苦多了!(点红)

  15、可是,他觉得值得吗?(值得)他说:但我们——引读“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5、李时珍为什么这么说呢?同桌两个人讨论一下。(因为他想为万民得福,自己苦点不算什么,只要万民得福,只要老百姓有病了可以对症下药了,健康了……自己吃点苦是无所谓的了,是值得的)

  16、原来他想的是——万民得福啊!(点红:万民得福)

  17、是啊!想到万民得福了(放大)他觉得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了。难怪他说引读——“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8、此时此刻,你品出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板书:【为民造福】)

  四、学*8—13自然段

  1、当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让我们走进寺庙看看李时珍他们在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第8到13自然段,找一找李时珍记载了哪几种草药,这些草药有什么药效,想一想他记得怎么样?

  出示: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2、同学们都读好了,老师要考考你们,你能帮这几种草药找到各自的药效么?(ppt连线)

  3、你觉得李时珍记得怎样?(学生汇报:认真,仔细、刻苦、忘我……)

  板书(【认真】)

  3、刚才李时珍记录的草药,它们的药性和外形都是十分确切的,那么,对于有些比较相似的草药,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4、找到了吗?

  出示: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我们一起读一读。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找找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去品一品?(端详)(嚼嚼)(点红)

  5、什么叫端详?(仔细地看看)请你做做端详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学生做动作)

  6、他仔细地端详之后,有没有分辨出这两种草药呢?(没有),所有他又——(嚼嚼)。

  7、大家想想尝草药会有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李时珍作为医生肯定也知道有些草药是有危险的,那他怎么还敢嚼?(他为了分辨清楚药材,让本草纲目更准确,他亲自尝尝,避免后人开错药而出现危险……)

  8、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词叫——严谨(板书:【严谨】)

  9、不仅仅是这两种草药,李时珍经常亲自尝各种草药。记得有一次,李时珍看到古书上记载曼佗罗有麻醉作用,能使人精神恍惚,严重的会失去知觉。为了验证曼佗罗的麻醉作用,他亲自吞服了这种药,结果昏睡了好长时间才醒过来。

  10、李时珍对儿子说的这句话不也印证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引读“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1、“嚼嚼”看似简单,却冒着危险。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李时珍的这份严谨的态度。(齐读)

  12、此时“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夜已深,但李时珍仍在继续工作)

  13、李时珍之所以深夜仍在工作是因为他说过——引读“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4、这一段环境描写虽然没有正面写李时珍,但是我们也能体会到他生活的艰苦,工作的劳累,体会到他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15、现在学完了课文,你一定对李时珍有了更深的了解,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16、总结课文: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认识了一个不怕吃苦,为民造福,认真严谨的李时珍,下节课我们要学*复述课文和环境衬托这种精妙的写作方法。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课文,在朗读声中体会李时珍的伟大精神。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最后老师要布置几项作业。

  1、完成补充*题的第二大题。

  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人物故事抓关键词

  梳理情节品悟人物

  察访药材夜宿古寺不怕吃苦

  啃食干粮寺中谈苦为民造福

  记录所得品尝草药认真严谨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浮想画面,感受古寺环境的破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请大家将语言组织好,先自己说,再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的观照下学*全文。这一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达训练。】

  2、课文题目是“李时珍夜宿古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集中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

  3、学生找出古寺的特点是“破败”后,师范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败的情景?

  组织交流。

  ①情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②分析:“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说明了——(长时间没人住);“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说明了古寺一些墙壁倒塌了,无人修整,寺里阴暗潮湿)。

  4、出示:李时珍和庞宪住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是,是,是。在这里,没有,没有,没有。

  5、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重视形象性。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浮想相关画面,感受到李时珍师徒夜宿的古寺是破败的。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灰尘,是断垣残壁,是青苔,是厚厚的蜘蛛网,在这里没有完好的桌椅,没有*整的床铺,没有口渴的饭菜,没有……所出示的填空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投宿环境的艰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前后联系,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师:请大家联系第1—3自然段,说说:李时珍师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

  2、学生自读后,组织讨论: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的情况下(第1自然段)。这几个月是怎么走过来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请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想想:在路上,他们饿了——(啃几口干粮。比较:课文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们白天——(赶路察访药材),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李时珍的辛苦不仅仅是在住宿条件上,还在于整个察访过程。这一教学环节在前后文的联系中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在这好几个月的察访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饿了吃什么?渴了喝什么?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从而感受察访过程的艰辛。】

  ②结合第二自然段:因为他们一心走路,错过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环境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在客店里,没有,没有,没有。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

  他们为什么不住在这样温馨的客店里,他们赶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修订《本草》)

  3、李时珍师徒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4、李时珍觉得这样苦吗?李时珍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抓住“吃点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造福人类,甘于吃苦”的精神。①李时珍吃的苦少吗?为什么说“吃点苦”?②“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1—7自然段。

  【这一环节在进一步将客店与古寺的对照中,在视“诸多之苦”为“吃点苦”的比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那种甘于吃苦的伟大精神。这样的设计是简单的,这样的过程中扎实的,学生的理解是深入的。】

  三、适度拓展,体会冒险尝草的精神

  1、指名读第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2、组织交流。

  ①白天,赶路、采药,已经很累了,晚上还在趁着月光记录寻访所得,真令人感动。他们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来的。

  ②抓住“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不怕冒险的精神。

  讨论:李时珍尝药草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出示补充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拿着“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这种草药的学名是“蔓陀罗”。为了解它的药效,李时珍把蔓陀罗泡到了酒里。酒泡好了,李时珍把家人和徒弟找来,嘱咐了他们几句话,就喝了许多药酒,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

  过了好长时间,李时珍还没醒过来,家人和徒弟赶忙端来事先准备好的绿豆甘草汤,灌到他嘴里,没多大功夫,李时珍醒了过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当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险时,李时珍笑着说:“不亲自尝尝,怎么断定它的药效呢?”说完,赶忙记录下蔓陀罗的作用、功效以及反应过程等。

  【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要体现“适度”原则。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尝百草的冒险精神,教学中补充了这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文字浅显,但内容感人,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李时珍的认识。】

  4、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读后出示,要求学生口头填一填: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寺内 。他们饿了,;渴了,;冷了,;累了,。夜渐渐深了,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要踏上察访药材的路程了。

  【这一填空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眼前浮现夜深人静时李时珍师徒活动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练*,让学生感受到白天他们是累的,夜晚他们仍然很辛苦。】

  5、组织讨论后,指导读第8—13自然段。

  6、师: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苦吗?(的确很苦。)但李时珍怎么说的,读第7自然段。

  7、动笔写写:同学们,你学了本文后对李时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请给李时珍写一段心里话。组织交流,结束课堂。

  【这一环节的教学其实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受李时珍的伟大,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全国小语会崔峦会长说:“阅读教学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这些论述其实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草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水到渠成地对李时珍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三、结合本土特色,有效地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当地名人的感人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名人故事的兴趣,更能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名人,增强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2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教学时我分两大块进行:

  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从他人的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暗、潮湿、危险和荒凉等破败的场景。教学到这时,我感觉对于四年级这样的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走上了轨道。

  处理第二段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自学课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条件的艰苦和李时珍师徒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课文第7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比:住在破庙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强调出自己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对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时珍在寒冬和酷暑出外查访药材分别会遇到哪些危险。孩子们在短时间中想象说话,能把话说完整,言之有理,想象丰富合理。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加深对其理解,就避免了学生左猜右想,却答不到要点的困难处境。课文12自然段应抓住“端详”这一关键词来体会李时珍工作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而“端详”体现在“扯一点嚼嚼”这是有着极大风险的,使学生加深对“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中心的理解。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3

  为了迎接校内公开课,我今天借班试上了《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了促进自己成长得更快,还兴冲冲地去王宁主任那里借来了小摄像机和支架摆放在教室后面,刘芸老师则又当听课老师,又当摄影师。

  课上完了,感觉不错,挺顺畅,但是一评课,我才发现自己问题太多,以至于不敢回头看自己的上课视频。不管怎样,前进的道路之所以艰辛,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走上坡,收拾心情,认真总结、不断进步才是真正该做的。

  听完刘老师与余老师的评课,我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对词语教学的把握不准

  (一)对词语教学的度把握不准

  我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词语的读音和意义上,而有些要求是不符合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的。比如说在讲解“晓行夜宿”时,很多孩子已经说出了“白天赶路晚上睡觉”的意思,也知道“晓”指白天,可是我偏要引导孩子通过与“春眠不觉晓”相联系,理解“晓”是“天刚亮”的意思。实际上字典中也明确说明“晓”是“天刚亮的时候”。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样子,我知道这个要求有点高了。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到底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的认知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但实际教学中实施起来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因地制宜。生字生词具体教到什么程度,还要靠老师的摸索与总结。我不断对自己说:“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

  (二)对词语教学的方式不够熟练

  这堂课,我采用的是集中展示与讲解的方式。刚刚过去的两个月,我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发现很多老师采用的都是这样的方法,所以也照搬照抄。可是这样的方法不仅耽误了我很多的课堂时间,而且收效甚微。课后余美丽老师对我的课堂进行点评时说到,如果要稳扎稳打透彻讲解生词,最好的方式是随文讲解,因为课标对四年级孩子的要求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而“集中字词深入讲解”是不可取的。如果采用集中讲解的方式,那么课前一定要有“预*导航”来引导孩子自己掌握字词读音与意思,老师在上课伊始快速检查孩子的预*情况,三言两语点拨重要字词即可。由于一些实际情况,我一直没有将“预*导航”提上日程,这样耽误了些许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学顺序把握不到位

  我在备课时思考的顺序是以“苦”为核心,引领孩子分别找出“行”“住”“食”“记”之“苦”,而“记”的部分因为比较多、比较杂,所以我把“苦记”部分割裂开来,明确指出“自由朗读1~7自然段,思考李时珍苦在哪里。”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相应的内容,在此同时由于孩子找的比较乱,我并没有用ppt展示相关文字内容,也是考虑到作为新老师,课堂上可能稍显慌乱,ppt展示的经验不足,怕出问题,所以在备课时就没有准备有关ppt文字。事后我考虑了一下,ppt出示孩子们找到的文字,并把重点字词用红色标记出来,也许能够增加孩子们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共鸣,对反复品赏朗读也更有益。

  那孩子们找到的关键内容比较乱怎么办呢?听课老师提出的意见是使用超链接,实际上我也经常在ppt中使用超链接,但是超链接很容易出错,所以我选择了避而不用。事后想想,我在遇到问题时没有选择迎难而上,而是逃避、退缩,也许这样的态度是个严重的错误。而且,孩子们找得乱,并不能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过程,老师应该能够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化解混乱。比如说,有个孩子找到了“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他认为这是“苦行”的表现,这时,我引导同学思考: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苦行”的体现呢?这样,将“苦”总结为三类,有条不紊。

  而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将课文上得尤其的乱,后来总结原因,也许是因为课前准备不足,并没有预设好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好适当的引导。所以课前准备很重要,课堂经验和必要的反思与记录也很重要。勉励自己:脚踏实地,勤能补拙。

  三、课堂废话太多

  从小就讨厌啰嗦的老师,没想到自己就是个啰嗦的老师。我是怎么成长为“啰嗦的老师”的呢?

  这要追溯到一年前,我第一次站在小学的课堂上,讲台地下坐着的是刚从幼儿园毕业的调皮鬼们,哈着大大的嘴巴,天真无邪而又不明所以的一群孩子。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懂什么不懂什么,只得不厌其烦地解释解释再解释,重复重复再重复,所以就成了一个总也说不完,总也不放心的老师,也就是“啰嗦”的老师。

  即使是四年级,课堂上老师的很多语言孩子们并不能理解,课本里的很多情境他们并不能理解,词语用在哪里他们也不能完全搞懂,怎么办?怎么办?我不停地企图去解释。所以,我成了最“啰嗦”的老师。

  没有这节公开课,也许我会在“啰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好,余老师告诉我,认清事实多么重要,四年级的孩子只能理解这么多,不理解的讲多少遍也不能理解,理解的无需赘述。回到语文课程标准,三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没有提出过多过深的要求。感谢这节课,感谢两位听课老师!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4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国标本第七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我紧扣这一节,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

  在学*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5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由于课前让学生查找了李时珍的资料。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工作,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为一直忙于采集草药、寻访百姓,错过了客店,只好住在破败的古寺中,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灰尘”、“青苔”、“蜘蛛网”体会到古寺的破败,再次品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再次的从文字中寻求到文字的魅力,还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的要发表自己的新发现的“老师,我觉得‘到处、长满、厚厚’这些形容词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败。”教学到这时,我就感觉到对于四年级这样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得走上了轨道,而且走的还是顺利的。

  古寺非常破败、李时珍师徒俩不计较,啃干粮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订好《本草纲目》,体现了李时珍为民造福,学生抓住师徒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一字一读一品中告诉了我,他们已经走进了那个为民造福的李时珍。

  深夜了,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地记录白天的寻访收获,为了记载准确,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学*这一部分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充分的读课文,自主学*,同时要抓住语言文字来感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充分给予时间来让学生之间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是告诉我了解到了有关中药的作用,有的是说当医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够抓住课文中心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严谨认真,为民造福这一中心。

  文章虽然是三部分,但是紧随中心来刻画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李时珍的高贵品质。在教学时紧抓中心,细细品悟,和孩子们一起受了洗礼。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6

  一、品文字,结合联想,体会住得苦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在这过程中,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这样的设计调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丰富了文本。他们这样描述:我看到古寺的屋顶破了个大洞,风呼呼地吹进寺内;地上很潮湿长了许多青苔,他们只好在上面铺了些稻草作床;那古寺的门已经歪斜,窗户上糊的纸已经不在了,夜晚寒风呼呼,真冷啊!寺内到处是蜘蛛网,神像也倒塌了,可见从来没人住的。……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古寺破败不堪他们已实实在在地看到,他们俩住得苦也从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

  二、抓动词,联系上文,体会吃得苦

  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吃得苦是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体会到的。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系列动词去体会。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当学生通过这些动词切实体会到了李时珍和徒弟查访途中吃得苦时,再请学生联系前文,告诉学生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了,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是怎么说的?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一词思考:“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让老师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你也看到了吗?”这样,一方面学生能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三、读对话,抓细枝末节,体会记录的苦

  记录的条件之苦时极其容易体会的,但对于记录过程中李时珍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体会有难度。因此,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记录对话:

  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他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从金银花名字由来,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个省略号体会到的李时珍记录的内容详细且多;从嚼药草体会他记录时认真、仔细,不怕牺牲等,都是学生在品读这段文字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结论“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就自然不过了。这样,从多方面深入体会到了李时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去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精神就水到渠成了。

  课后思考:课堂上如何根据学生的理解层次来删减我们的预设。

  在学*记录之苦时,学生已然从他不怕牺牲,咀嚼草药,辨析药性,而体会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是否可以把在体会到他们的苦后设计的这样一个环节“在我们看来,李时珍和庞宪四处察访药材住破庙,喝泉水,吃干粮,借月光垒砖块当桌子记录无一不苦,那他们觉得苦吗?看看他们俩怎么说的?”去掉?设计时之所以放在里面是因为,生怕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到“虽苦但值”这一层次。但课堂上学生已品悟到了,再继续这样的环节不是显得多余了吗?也有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嫌疑。课堂上,我把这个环节去掉了,而是直接奔向中心“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确实,正像一些老师说的,这样的“手术”似乎使教学过程缺少了一个阶梯式的过渡,但从学生一头去考虑,他们需要这样的阶梯吗?

  当然,学生的理解层次是不同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过程。但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预设要充分估计更多学生在各个不同理解层次上的反应,设计应是全面且循序渐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作相应的调整,进行删减教学环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设计与教学都应是灵活多变的。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

  3、 学*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 由生字“宿”导入,揭题

  板书“宿”,师: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组哪些词?哪个词是“夜宿”这个词中“宿”的意思?

  晚上住宿就是“夜宿”,昨天你们夜宿在哪?外出旅游一般夜宿何处?古时候把旅馆叫做客栈,有位古人出门在外不夜宿客栈,却夜宿古寺,这位古人就是—李时珍(板书课题)

  学生介绍李时珍。

  师:《本草纲目》在课文中简称《本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三次易稿,前后花了*三十年时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幕。

  (二) 听课文范读,要求听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 检查

  1、 认读生字词: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药材 师徒俩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破庙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2、 将词语顺序打乱,重新排列

  师徒俩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破庙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药材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学生认读, 找找排列有什么规律

  找一找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所在的句子。(四句话)

  (四) 李时珍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出示第一句(课文第一段)

  1、 “饥餐渴饮”什么意思?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出示句子“庞宪用陶碗.......啃干粮”

  读句子,你觉得李时珍吃得怎样,喝得怎样?“饥餐渴饮 ”(吃不好,喝不好)(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更准确。)读句子,读出意思。(板书:饥餐渴饮)

  2、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晓行夜宿”的意思。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相关语句。

  出示“这天……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这句话写出了“晓行夜宿”中哪一部分的意思?这么晚他们才找地方投宿,试想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会干什么?这就叫“晓行夜宿”。

  这种情况可以说在这对师徒身上经常发生。读句子,再读问句。

  3、再读第一段话

  四、第二句(第4节第一句)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是怎么样的一座寺庙呢?指名读句子

  “断垣残壁”这个词语的理解难点在哪?

  查字典理解“垣”,理解“断垣残壁”(通过查字典,理解关键字,帮助理解词语)

  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座古寺呢?

  朗读。

  五、在这样一座破庙里李时珍简单地吃过晚饭,又干什么了呢?快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板书:记下寻访所得)

  出示第三、四句(11小节和12小节最后一句话)

  “刀豆子......呃逆”

  “他接着往下写......无涎......”

  1、 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词义呢?

  2、 汇报结果

  (查字典、结合生活实践......)

  3、出示句子:

  1)忍冬花.......

  2)胭脂草......

  3)刀豆子......

  4)鸡肠草......

  学生正确读句子。

  介绍:《本草纲目》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李时珍就是这样一边察访药材,一边及时记下所得,终于完成了这一巨著。

  六、这节课学到这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再读生字词

  九、生字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师引说: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和弟子庞宪一路……,(“饥餐渴饮”)来到一座(引古寺)。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板书: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二、走进古寺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

  2.多媒体出示古寺,交流感受古寺的破败,画出重点词语,重点给合图形理解“断垣残壁”。

  3.读出“破败”的景象,体会住的苦。

  4.懂读好李时珍的话,抓住“就”字体会住的苦。

  三、寺中谈苦

  1.师徒俩决定住在古寺中了,夜幕渐渐降临…启读第五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吃的也很苦。画出重点词语,品读感悟。

  3.第一第二句话可以用哪个词语概括。(饥餐渴饮)

  4.这一切在李时珍看来苦不苦?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出从师徒的对话中看出来的)

  5.从哪句里听出来的?相机出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抓住重点字“值”体会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是苦的,但他觉得“值”!

  6.庞宪觉得苦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你是怎样体会庞宪的话的?

  7.分角色朗读。

  四、月下记录

  1.看图,你想怎么形容当时的天气。(大好月色)请同学们自读8至13自然段,看看他们在这大好月色下做些什么?

  2.把打动你的地方找出来,边读边做记号,教师巡视指导。

  A连夜记录

  从第8第13自然段体会李时珍白天寻访药材,到了晚上还不休息,夜以继日的工作。

  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

  如果你是李时珍,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引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抓住重点字“值”体会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是苦的,但他觉得“值”!

  B边读边写部分

  出示李时珍读的内容,仔细品读。

  齐读第9自然段第一句话,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生活苦)

  但是…引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抓住重点字“值”体会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是苦的,但他觉得“值”!

  C区别药性部分

  自读第12自然段,画出关键的动词。和同桌交流表演,进行体会。

  表演区别药性的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你敢这样做吗?为什么?

  李时珍为什么敢呢?

  引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抓住重点字“值”体会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是苦的,但他觉得“值”!

  注意两个省略号的运用。

  五、情感升华

  1.小结,多媒体出示李时珍修订《本草》的资料。

  2.配乐,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你想说些什么?

  3.齐读板书形成的小诗。

  4.有感情地齐读李时珍这个名字。

  *医学史册上永远记载着这个名字——李时珍;

  世界医学史册上永远记载着这个名字——李时珍;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为为民造福而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严谨认真的医学家——李时珍;

  让我们永远记住编写《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

  六、作业

  1. 讲述《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个故事

  2. 认识一些中药,了解它们的药效,举行一个中药交流会。

  板书设计一: 16、李时珍

  夜宿古寺不觉苦,

  饮餐渴饮 修订本草万民福。 甘愿吃苦

  晓行夜宿 月下认真做记录, 甘愿冒险

  极端负责称楷模

  板书设计二: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破败)

  喝水、啃干粮

  边忆边写

  端详、扯下、嚼嚼

  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进行艰苦的调查访问的过程,感受李时珍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一心为病人着想的精神。

  2、学*课文19个生字,其中9个只识不写词,理解生词的意思,重点掌握并列式词语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6课。首先来复*几个词语。

  出示: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长年累月 修好《本草》 万民得福

  2、指名读。你能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二、寻“苦”、体味“不辞辛苦”

  (一)寻“苦”和“不苦”

  《李时珍夜宿古寺》贯穿一个“苦”字,体现“不辞吃苦”四个字,放声朗读课文,分别用“――”和“ ”画出表现的“苦”和“不怕吃苦”的语句。画出来后,用心读读,在文章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注。

  (二)交流体味:

  1、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A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苦”,你能用朗读表现了出来吗?

  B品味语句,看图,想象这样一座破败的古寺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危险?再读体会。

  C李时珍的话应该是什么语气?(为什么要在此住上一夜?)联系第2节,领会虽是破败的古寺比起山林中夜宿要安全得多。引读第3节,读出庞宪话的“喜悦”。

  D再次走进这座破败的古寺,这座可以给李时珍师徒俩带来一些安全感的古寺。

  2、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A细细地读读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

  B联系生活:你啃过干粮吗?啃过冷馒头吗?这样的饮食是一天吗?引读第一节。他们累了一天只能喝点山泉水,靠啃点干粮来充饥。他们为了修订本草不辞一切辛苦。

  请选择其中一个情景展开想象。

  出示: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

  一天,李时珍在悬崖绝壁上发现一种珍奇的药草,他……

  C再读本节,应该怎样读才能再现这样的“苦”呢? 读慢些。

  D品味“笑”这笑里有什么?透过“笑”感受到什么?

  E引读对话:同学们的描述仿佛让我们也亲身体验到了其中的千辛万苦。让我们再来回味回味师徒二人在月色下,在破败的古寺中的这番谈话吧。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感受情怀:修订《本草》万民得福

  F激情:为了修订《本草》,让万民得福,李时珍觉得….是值得的…是值得的…是值得的。再读李的话。

  3、赶了一天的路,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本该好好休息才是,他们休息了吗?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较之上面,这些苦还算苦吗?)因此在这个月明这夜,李时珍开始记录自己的寻访所得。默读8-12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除了书上的这些中药你还知道哪些?

  4、在8-12节中,哪一幕最让你感动?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难道不知道吗? 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啊。还有一次,李时珍为了试一试曼佗罗的药性,因为麻醉性太强,几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万分。他为了什么,你能够看出什么?(引 严谨认真)

  5、此时,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夜已经很深了,李时珍还在干什么

  (三)畅说 *医药学的史册上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此时,瞻仰着他的象,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三、总结

  让我们永远记着这位为了人民,行程一万余里,倾注毕生心血和精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完成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齐读)

  翻开历史教科书

  必定会嗅到草药的芳香

  那是您耗费二十七年心血

  采集的标本

  您攀悬崖、走河畔、耐严寒、受酷暑

  遍访名儒、混藉、渔樵

  大江南北都成了您的药圃

  您用一千九百种药物 一万余药方

  锻造出一柄降妖除怪的利剑

  以本草纲目之名传世

  它寒光四射 削铁如泥

  足以斩断病魔的毒爪

  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根据时间脉络再现情景式复述课文

  一、引入

  在前一课《说勤奋》学*中,我们认识两位可敬的人(生答)。从他们身上,我们认识到: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学生接应背:他们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来的)。今天,我们学*16课,又将认识一个人,他是板书:李时珍。课前预*,对他有什么了解呢?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

  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同样是一个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手中的鲜花是板书:《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怎样的医学巨著?在《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一文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投示:《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让学生谈谈感受。

  是的,这要付出多少汗水,这又要耗去李时珍多少心血。今天我们学*的“李时珍夜宿古寺”就是其中的一个镜头。补充板书:夜宿古寺。我们来读读吧

  二、朗读课文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生字表注音读准,遇到读不顺的句子想想意思练*读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画上问号,看看文章读完后这样的问题能否明白,如果还不明白就问同学问老师。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几个药草一定好奇想了解,图片介绍。

  2、考验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1)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送到课文中组词。例:宪,庞宪;徽,安徽。(意图:既检查生字的正确认读,又检查对课文的熟悉情况。一个个生字词在课文中找到位置,生字词会学得更牢,读着词语还会勾起课文内容的回忆。)

  (2)出示: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a、上面的四字词语读课文时注意了吗?读一读。

  b、在课文中将这六个词语圈出来,读一读句子,试着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3)指名学生朗读,根据学生现场表现用适当的话语去激发、引导。下面的话语供参考:

  a同学,你刚才自由朗读十分投入,表情生动,所以第一节老师想请你读,你一定能给大家带个好头。

  a同学读书时,b同学听得多专注。b同学,第2节你来读。

  对,读书时,身子站正,书本捧好,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第3节c同学来试试。

  11小节这么难的段落d同学不打结地读了下来,不简单。当然朗读时头脑中有画面,并通过恰当的音高声调将画面再现出来,这是需要技术,更需要勇气。谁来应战。

  最后一小节我们把机会让给离老师较远的e同学朗读。

  一定还有同学没读,来,咱们一起来读课文最重要的最后两小节。注意:坐姿,书本,情绪,好,开始。

  三、初步复述课文

  1、听同学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下面再请同学读课文,不过这一次提高要求:一,不许出声,也就是默读;二,在默读过程中画出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来。默读是有速度的,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学生默读,画句)

  2、交流,摘要板书:太阳渐渐下山了夜幕降临了月亮升起来了月亮移到了中天

  3、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提示,在脑中放电影:太阳渐渐下山了,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正在……夜幕降临了,师徒俩……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觉月亮已移到了当空,李时珍……

  4、怎么样,头脑中有画面吗?是的,一定有的。看着黑板上的时间提示,把脑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清楚说出来。同桌合作练说。

  5、推荐三名同学分别复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师生评点补充。

  6、和学生一起总结复述的方法:读课文,理出时间线根据时间,脑中“放电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中的画面。(强调复述不是背诵,复述时想的应当是情节画面,说出的是自己的话,不要总是想着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即使说得没有文本语言精练,这有什么要紧呢,复述本来应当用的就是口语,很自然的生活话语。多说一点:每当看到电视里讲话念稿的镜头,我心里就不是滋味,我在想,这种语言不自信的表现,是不是需要从小就培养,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开始培养。)

  四、作业(前两条课堂完成,第3条课后完成)

  1、选字填空:[详 祥]

  端( ) 吉( ) 慈( ) 安( ) ( )细

  2、写一段话,描写月色,用上下面的词语:

  飞鸟归林 夜幕降临 隐隐约约 皎洁 轮廓

  3、把“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清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根据课文中一些精彩词句展开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一、带着思考读进去

  1、上一课时我们通过朗读、复述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信息,课文主要讲(生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这叫将课文读薄。今天我们要反过来,通过边读边思,走进课文,体验那情境,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将课文读厚。同学们一定感兴趣。读第1小节试试,哪些词语能够让你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学生练*)

  2、交流,示范。

  顺着学生来,如果学生的理解很到位,那么下面的示范便转为对学生的附和肯定。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饥餐渴饮”,那是什么样的情景?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渴了就喝两口水继续赶路。生活苦。“晓行夜宿”呢?早晨天刚亮,他们师徒已经背起行囊赶路了,一直到天黑才休息。工作累。“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三个省,这是多大的范围。他们不是观光,不是只赶路,他们要到荒山野岭寻察药材,他们要走村窜户访询问药效;一天两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也许*常人能够坚持,可李时珍他们几个月了,天天如此,这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啊。)

  读,学生的声音里此时一定增加了几分崇敬。在学*下面“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时,再回应这小节。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两个词语,八个字,包含了多少内容?在学生发言后接着学生的理解发挥:辛劳在其中,理想在其中,毅力在其中。可谓意蕴丰富、凝练集中,妙!再将词语分拆(a 、饥餐渴饮 / 晓行夜宿 b、饥餐 / 渴饮,晓行 / 夜宿)分男女生对应读,体会词语的对仗,音律的叠回。

  3、继续读下去,看看下面的课文中会有哪些语句扣动你的心弦,让你流连、回味。(学生自由读思画注)

  4、课堂交流。

  这是一个开放的交流时空。估计学生会注意下面的一些语句,下面写下自己的体会与教学设想,以备上课时与学生有效对话,指导学*:

  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

  “飞鸟夜晚回家了,师徒俩的家呢?眼看天色已晚,他们今晚宿于何地呢。他们能不焦急吗?”估计学生大都会如此理解,也允许个别学生有所发挥的“篡解”:对于他们,难道没有露宿野外过?那既然是常有的事,他们又为何如此焦急呢?联系下面,我想他们焦急的恐怕是不能够当晚将所察访到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

  *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的厚厚的蜘蛛网。

  设想学生应当在这样三方面突破:一是联系下面的细节想象 “破败”,二是感受这样具象写的精彩,三是体会写“破败”实际为写人的意义。如果学生在某点上有忽略,要引导其关注思考。特别是第三点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展开,比如可以这样点拨:“破败”不仅在这里体现,下面还有地方得到印证,能找到吗?(如“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等)从这你想到了什么?由学生言说李时珍修《本草》十分辛苦,顺势进入下面师徒俩关于“苦”的对话学*。

  李时珍笑着问徒弟……“但我们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这段话中有两个点必须抓住:一是李时珍的神情“笑”,二是他说的两个词“吃点苦”和“值得”。点拨:他们是只吃了一点点苦吗?回应第一小节,品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再读古寺“破败”段,讨论力量的源泉:缘自理想,一个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

  练*填空:

  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填空后小结:没有修好《本草》,让万民得福这崇高的理想,没有为万民得福,自己吃苦也值这不屈的信念,李时珍何以能够如此风餐露宿,如此别家离子,在荒山野岭间奔波。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更是他们用_____和_____培育出来的。讨论填上“理想和信念”,读这句话。分角色读课文对话。

  怎样区分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

  读,角色表演。与扮演者交流:“李时珍”,你为何要将那两片叶子上下左右反复看?你分辨出来了吗?嚼?你怎么敢嚼,不恶心?过去嚼过吗?你就不怕野草有毒?小结:这一“端详”,我们端详出了李时珍工作的严谨,这一“嚼”,我们嚼出了他“为民得福,吃苦、甚至献出生命也值”的伟大情怀。深情引背:看来,成功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更是他们……”

  二、表现理解再创造

  1、投示: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焦急 笑 值得 端详 嚼嚼

  读一读,还记得刚才我们的讨论吗?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词语,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李时珍师徒夜宿古寺的情景进一步说详细呢?比如关于“嚼”,他们师徒间肯定有一番对话的,是不是?注意用上上面的两组词语,注意情节的丰富与创新。(学生个人准备,相信前面填空所描述的情景会对学生有启发)

  2、和同桌共同来创造。(相互提醒、补充)

  3、推荐同学上讲台创造性讲述故事。师生评议。(评议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注意对于存在问题不要去简单否定,关键是讲清理由,提出自己具体的修改意见。)

  4、教师小结:抓住关键情节,联前想后,以细节去表现,这就是复述的创造。

  三、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讲一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张衡与地动仪

  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

  爱迪生与电灯

  _______与______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从而深入体悟文本内容,切身感受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而付出的艰辛。

  3、品读课文,学会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学*课文。与文本对话,适时补充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认真严谨的踏实作风。

  4、初步体会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重点:

  1、深入文本,感受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而付出的艰辛。

  2、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第8自然段,感受李时珍为民造福,甘愿吃苦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生读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2、课文围绕“李时珍夜宿古寺”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学生说……)

  3、嗯!写了他投宿古寺(小黑板出示)啃食干粮(小黑板出示),月下记载(小黑板出示),冒险尝药(小黑板出示)。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4个小故事。(齐读小标题)

  4、(手指板书)用简要的语言,相同的字数,把故事的大概内容描述出来,这就叫——用小标题概括,用小标题概括段意是我们四年级同学应该掌握的一项语文技能。

  二、讲读“投宿古寺”部分,感悟“破败”中的艰辛。

  1、(手指板书)李时珍——投宿的古寺,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破败)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座古寺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4、其实要读懂这段内容,我们只读一遍是不够的,还得用巧妙的方法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个学*方法——那就是“咬文嚼字”(小黑板出示),一起读。(生读)

  5、你知道什么是“咬文嚼字”吗?(从一个字,一个词,去体会,去理解意思……)

  6、请大家打开课文,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哪些字、哪些词,让你有所体会?边读边思考,动笔画一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

  预设四处:

  第一处:到处是灰尘(多媒体加红)

  ①你品出了什么?(品出了很破,很脏,好久没人住了……)

  ②请你读好这句话。(指名学生读)

  第二处:断垣残壁(多媒体加红)

  ①什么叫断垣残壁?(残破的围墙,倒塌的墙壁。形容残破荒凉的景象。)

  ②请你读好这个词。(指名读词)你从断垣残壁品出了什么?(旧,很危险)

  ③请你读这句话。(指名读)

  第三处:长满了青苔

  ①青苔一般长在哪里的?(潮湿,阴暗的地方)

  ②你品出了什么?(古寺漏雨了,已经长青苔了……潮湿,没有阳光……)

  (指名学生读)

  第四处:厚厚的蜘蛛网

  ①你品出了什么?(好久没人住,很脏,荒凉……)

  ②请你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

  7、是啊!这破败的古寺——(到处是灰尘),还有(断垣残壁),上面(布满了青苔),让我们再走*些,你看,屋顶上有(厚厚的蜘蛛网),窗户上有(厚厚的蜘蛛网),就连神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多么破败呀。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

  8、同学们真会读书,能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去感悟。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文字,都是描写——古寺的破败的,这是什么描写呢?(环境描写)媒体出示:环境描写。

  9、面对样破败的古寺,李时珍是怎么说的?(指名回答)

  出示: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10、李时珍的话,请你读读,好好感受感受。(学生自读)

  11、(指名读)你从李时珍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他很坚决,不怕困难……)(指名学生读)

  12、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13、是啊!为了察访药材,为了修好《本草》,这些对李时珍来说已经算不了什么了!师徒俩毅然决定在古寺中住一夜!

  三、讲读“啃食干粮”部分,感悟“啃”字中的艰苦,体会一心为民的情怀。

  1、夜幕渐渐降临了,让我们走*这对师徒,看看他们在破败古寺中的生活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

  出示: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李时珍古寺的生活怎么样?(简朴,艰苦,清苦……苦……)

  3、你从哪里品出这份苦的?(手指板书)就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来品一品。

  预设共三处。谁来说说?

  第一处:枯枝杂草,升起火来

  ①你从这儿中品出了什么?(很冷,用枯枝杂草生火来取暖)你真会咬文嚼字。(指名读)

  第二处:陶碗舀泉水

  ①你从这儿中品出了什么?(生活清苦、条件艰苦)你也很会读书。

  第三处:啃

  ①一个“啃”字,你品出了什么?(干粮硬硬的,干巴巴的,可难吃了不喝上一口水,真是难以下咽,放在行囊里好长时间了……)

  ②请你读这句话。

  4、真好,我们一起来感受这艰苦的生活。(齐读两句话)

  5、小结:冷了烧点枯枝杂草,取暖,渴了喝点泉水,饿了啃点干粮……这样的而生活李时珍怕吗?(不怕)你怎么知道他不怕的?(笑)你真会咬文嚼字。(笑)(点红)

  6、一个“笑”字,你品出了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不怕吃苦),板书:不怕吃苦。

  7、让我们读读师徒的对话,老师读旁白,男生读李时珍的话,女生读庞宪的话(分角色读)

  8、同学们:“言为心声”,李时珍的话,请你好好读读,相信你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出示: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9、话不多,只有两句,请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女生读)

  10、(请一男生)刚才你读的特别认真,你有什么感受吗?(李时珍长年累月的奔波很辛苦)

  11、你对哪个词有体会?(奔波)请你读这个词?(学生读)什么叫奔波?(往来奔走)李时珍都走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说,河南,安徽……)你真会读书。

  老师告诉你,据历史资料查证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行程一万余里。(再请这为男生读)

  12、他这样奔波,仅仅是一天吗?(不是)一月吗?(不是)一年吗?(不是)而是——(长年累月)。谁来读——(长年累月)

  13、李时珍从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到现在已经快50岁了,在外奔波15年了!请你来读红色的字(指名读——长年累月地奔波)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这句话)谁也想读这句话?(指名读)我们一起读。同学们,你能想象15年李时珍吃了多少苦吗?你看……(自由说)

  14、是啊!这么多苦,真的比住在家里苦多了!(点红)可是,他却说——引读……(但我……值得的)点红(值得的)

  15、李时珍为什么这么说呢?同桌两个人讨论一下。(因为他想为万民得福,自己苦点不算什么,只要万民得福,只要老百姓有病了可以对症下药了,健康了……自己吃点苦是无所谓的了,是值得的)

  16、原来他想的是——万民得福啊!(点红:万民得福)

  17、是啊!想到万民得福了(放大)他觉得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了。难怪他说引读——“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8、此时此刻,你品出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板书:为民造福)

  四、讲读“月下记载”“冒险尝药”部分,感受李时珍的认真和严谨。

  1、让我们再次走进李时珍,看看他是怎样记录这些草药的?自己读读这段话。

  出示: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2、你觉得李时珍记得怎样?(学生汇报:认真,仔细、刻苦、忘我……)

  板书(认真)

  3、大家注意到没有,李时珍除了记录,还……?(尝草药)请你读读这段文字,找找他是怎样记草药的?

  出示: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3、找到了吗?出示: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出示)我们一起读一读。“咬文嚼字”?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去品一品?(端详)(嚼嚼)(点红)

  4、什么叫端详?(仔细地看看)请你做做端详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学生做动作)

  5、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400多年前的明朝,你们就是李时珍,我来采访你。

  ①李时珍你好,刚才我看到你,拿着这两片叶子这样上下左右反反复复地看,你为什么要这样呢?(要看看仔细,看区别……)

  ②你为什么要嚼?(用眼睛看不清楚他们的区别,就只好,嚼一嚼味道有什么区别了,要知道药性)

  ③作为医生,你应该知道有些草药是有危险的,你怎么还敢嚼?(怕病人吃错药……耽误病情……原来你是——(要为病人负责呀)

  6、你这种负责的态度,老师送你一个词叫——严谨(板书:严谨)

  7、嚼嚼,是李时珍经常使用的辨别药性的方法。记得有一次,李时珍看到古书上记载曼佗罗有麻醉作用,能使人精神恍惚,严重的会失去知觉。为了验证曼佗罗的麻醉作用,他亲自吞服了这种药,结果昏睡了好长时间才醒过来。“嚼嚼”看似简单,却冒着危险。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李时珍的这份严谨的态度。(齐读)

  8、同学们,咬文嚼字,我们还要嚼“标点”你看……它表示什么?(李时珍还在记录鹅肠草和鸡肠草的区别,味道……)

  9、是啊!尽管此时……引读:“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可李时珍却依然在月光下(记录)……夜深了引读:“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可,李时珍却还在月光下(记载着……)(不停地记着……)

  10、这些文字又是一段?(环境描写)你看:课文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环境的描写:

  出示:这句是描写古寺的:

  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这句是描写夜色的: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你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些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为了突出苦……衬托李时珍……的精神……)

  11、这样的写作方法叫板书:环境衬托。

  12、李时珍用汗水、心血和智慧凝聚成了一部伟大的著作——《本草纲目》。(简介本草纲目)

  13、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不顾年老体弱,住在破败的古寺——他说(出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踏遍万水千山,渴了喝些山泉水,饿了啃点干粮,他还是说(出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不顾生命危险,亲自冒险尝药,可他依然说(出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让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永记住下这个伟大的名字——(李时珍),让我们也记住这部由李时珍编写的药学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

  14、总结课文: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认识了一个不怕吃苦,为民造福,认真严谨的李时珍,还领略环境衬托这个精妙的写作方法。

  机动:写话训练:

  出示:儿童节那天,你被评为了“优秀少先队员”,当你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欣赏着路边的景色时,心情怎样呢?请你描写一下当时的所见所闻。

  教师提示:写的时候,注意要用环境描写突出你兴高采烈地心情。

  五、布置作业。

  最后老师要布置几项作业。

  1、向爸爸妈妈讲述《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个故事。

  2、在《本草纲目》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的艰辛!你还知道哪些小故事?开个班级交流会。

  夜宿古寺咬文嚼字

  不怕吃苦环境衬托

  17、李时珍夜宿古寺啃食干粮

  为民造福

  月下记载

  认真严谨

  冒险尝药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浮想画面,感受古寺环境的破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请大家将语言组织好,先自己说,再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的观照下学*全文。这一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达训练。】

  2、课文题目是“李时珍夜宿古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集中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

  3、学生找出古寺的特点是“破败”后,师范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败的情景?

  组织交流。

  ①情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②分析:“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说明了——(长时间没人住);“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说明了古寺一些墙壁倒塌了,无人修整,寺里阴暗潮湿)。

  4、出示:李时珍和庞宪住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是,是,是。在这里,没有,没有,没有。

  5、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重视形象性。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浮想相关画面,感受到李时珍师徒夜宿的古寺是破败的。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灰尘,是断垣残壁,是青苔,是厚厚的蜘蛛网,在这里没有完好的桌椅,没有*整的床铺,没有口渴的饭菜,没有……所出示的填空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投宿环境的艰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前后联系,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师:请大家联系第1—3自然段,说说:李时珍师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

  2、学生自读后,组织讨论: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的情况下(第1自然段)。这几个月是怎么走过来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请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想想:在路上,他们饿了——(啃几口干粮。比较:课文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们白天——(赶路察访药材),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李时珍的辛苦不仅仅是在住宿条件上,还在于整个察访过程。这一教学环节在前后文的联系中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在这好几个月的察访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饿了吃什么?渴了喝什么?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从而感受察访过程的艰辛。】

  ②结合第二自然段:因为他们一心走路,错过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环境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在客店里,没有,没有,没有。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

  他们为什么不住在这样温馨的客店里,他们赶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修订《本草》)

  3、李时珍师徒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4、李时珍觉得这样苦吗?李时珍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抓住“吃点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造福人类,甘于吃苦”的精神。①李时珍吃的苦少吗?为什么说“吃点苦”?②“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1—7自然段。

  【这一环节在进一步将客店与古寺的对照中,在视“诸多之苦”为“吃点苦”的比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那种甘于吃苦的伟大精神。这样的设计是简单的,这样的过程中扎实的,学生的理解是深入的。】

  三、适度拓展,体会冒险尝草的精神

  1、指名读第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2、组织交流。

  ①白天,赶路、采药,已经很累了,晚上还在趁着月光记录寻访所得,真令人感动。他们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来的。

  ②抓住“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不怕冒险的精神。

  讨论:李时珍尝药草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出示补充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拿着“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这种草药的学名是“蔓陀罗”。为了解它的药效,李时珍把蔓陀罗泡到了酒里。酒泡好了,李时珍把家人和徒弟找来,嘱咐了他们几句话,就喝了许多药酒,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

  过了好长时间,李时珍还没醒过来,家人和徒弟赶忙端来事先准备好的绿豆甘草汤,灌到他嘴里,没多大功夫,李时珍醒了过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当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险时,李时珍笑着说:“不亲自尝尝,怎么断定它的药效呢?”说完,赶忙记录下蔓陀罗的作用、功效以及反应过程等。

  【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要体现“适度”原则。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尝百草的冒险精神,教学中补充了这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文字浅显,但内容感人,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李时珍的认识。】

  4、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读后出示,要求学生口头填一填: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寺内 。他们饿了,;渴了,;冷了,;累了,。夜渐渐深了,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要踏上察访药材的路程了。

  【这一填空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眼前浮现夜深人静时李时珍师徒活动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练*,让学生感受到白天他们是累的,夜晚他们仍然很辛苦。】

  5、组织讨论后,指导读第8—13自然段。

  6、师: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苦吗?(的确很苦。)但李时珍怎么说的,读第7自然段。

  7、动笔写写:同学们,你学了本文后对李时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请给李时珍写一段心里话。组织交流,结束课堂。

  【这一环节的教学其实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受李时珍的伟大,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全国小语会崔峦会长说:“阅读教学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这些论述其实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草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水到渠成地对李时珍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1

  一、使用教材 人教语文第五册

  二、教学目标

  1、学*诗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诗句,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感受。

  3、背诵、默写全诗。

  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背诵李白的诗(板书:李白)请学生背一背李白的诗。如《静夜思》《赠汪伦》等。

  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来不及下山了。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板书:寺)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请你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理解“宿”的意思。

  3、朗读、背诵全诗

  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练*朗读,教师指名读。学生练*背诵,教师指名背,全班背诵。

  4、理解诗句,感受诗境

  (1)学生听教师背诵全诗,说说能感受到什么,再说说有哪些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这首诗。

  (板书第一联)李白在这首诗中写了楼很高,你看这楼有多高?理解“危”字的意思。这里说楼有“百尺”高,不见得真有一百尺,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说? “手可摘星辰”,真的是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吗?但如果你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四周的山都比较低,星星在你的头顶上,还在你的周围,这时你就不会觉得星星是够不着的,“手可摘星辰”写的就是诗人当时的这种感受。你想象一下,星星在你的周围闪烁的情景,再读一读,体会当时李白的感受。

  (板书第二联)说一说:“惊”和“恐”字的意思。

  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讲了天上住着仙人。李白不敢大声讲话,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说明李白跟这些仙人的距离*了。*到什么程度,请你想象一下。

  (3)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能感受到山寺的楼很高,还可以感受到这山寺的夜晚很静。在这样的夜里,你可以一个人面对星空,尽情的想象。

  现在你闭上眼睛,自己默读这首诗,你好像也站在山寺的高楼上望着周围的星星。(范读全诗)现在你自己慢慢读,体会体会。

  (4)学生自己练*朗读

  5、布置作业

  把你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记游写景短诗。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从视觉感受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之高耸人云霄。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惊人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目标]

  1、自学诗中的生字。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学*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百、尺、声、语。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声”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段录像。(出示课件1:悬空寺的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楼吗?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宿”和“寺”字。(齐读课题)

  3、你在哪儿见过“宿”这个字?“寺”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乱糟糟的,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想想你听懂了什么?(师范读)

  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师生共读)

  5、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

  6、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孩子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同桌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的吗?(危楼 高百尺 星辰 高声 恐 惊 天上人)

  3、(出示课件2“危楼”)齐读,并用“危”组词。问:(看图)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很渺小。)(*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板书:楼高。

  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行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李白在夸楼高。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欢用夸张的方法。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如果你是李白,看到寺庙的这座高楼这么高,你会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练读、指读。)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危高)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4、还有哪行诗句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强调右半边的“古”字)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

  (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在咫尺,似乎我们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5、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惊的写法,组词)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6、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

  三、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5)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五、背诵古诗:

  1、(看课件图1)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想想怎么说?(师生表演)重点抓住“危楼”和“一百尺”巩固诗意。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他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夜宿山寺》这首诗。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学会这首诗的?(反复诵读、背诵,结合插图想象,求助老师和同学,预*查字典了解字词意思……)这些都是学*古诗的方法。

  (出示课件《独坐敬亭山》)指导孩子用所学的方法大致了解诗意。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两首李白写的其他古诗记在本上,并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夜静 星朗、

  山高 楼危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情感。

  3、通尝试用多种形式(如写、唱、画、舞等)再现古诗情境。

  【教学重难点】

  1、学*、积累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发探究兴趣,入题想象。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全诗,明确探究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齐读,初步感知全诗。

  2、教师提出探究目标(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3、生探究字词诗意,交流学法。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又是怎样讲夜静的?

  3、请用一句话说出诗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4、采用多种形式练*背诵,体情入境。

  A、以《夜宿山寺》为题,小组合作,写一首诗,再表情朗读。

  B、还可以用“画”“唱”等方法来表现诗歌情境。

  5、表情背诵,总结巩固。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三选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教学反思:

  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是一首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在导入部分用回顾旧知的谈话方式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再引导他们大胆想象,初步感知古诗的情境。在设计学*字词、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分别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互评价等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而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热情。在体会诗意部分,我让学生采用写画唱等多形式再现诗歌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课堂气氛由此特别热烈。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大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再积极引导,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段录像。(出示课件1:悬空寺的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楼吗?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宿”和“寺”字。(齐读课题)

  3、你在哪儿见过“宿”这个字?“寺”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乱糟糟的,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想想你听懂了什么?(师范读)

  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师生共读)

  5、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

  6、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孩子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同桌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的吗?(危楼 高百尺 星辰 高声 恐 惊 天上人)

  3、(出示课件2“危楼”)齐读,并用“危”组词。问:(看图)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很渺小。)(*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板书:楼高

  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行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李白在夸楼高。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欢用夸张的方法。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如果你是李白,看到寺庙的这座高楼这么高,你会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练读、指读。)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危高)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4、还有哪行诗句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强调右半边的“古”字)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

  (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在咫尺,似乎我们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5、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惊的写法,组词)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6、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

  三、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5)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五、 背诵古诗:

  1、(看课件图1)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想想怎么说?(师生表演)重点抓住“危楼”和“一百尺”巩固诗意。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他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夜宿山寺》这首诗。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学会这首诗的?(反复诵读、背诵,结合插图想象,求助老师和同学,预*查字典了解字词意思……)这些都是学*古诗的方法。

  (出示课件《独坐敬亭山》)指导孩子用所学的方法大致了解诗意。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两首李白写的其他古诗记在本上,并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夜静 星朗、

  山高 楼危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学*诗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诗句,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感受。

  3、背诵、默写全诗。

  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背诵李白的诗(板书:李白)请学生背一背李白的诗。如《静夜思》《赠汪伦》等。

  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来不及下山了。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板书:寺)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请你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理解“宿”的意思。

  3、朗读、背诵全诗

  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练*朗读,教师指名读。学生练*背诵,教师指名背,全班背诵。

  4、理解诗句,感受诗境

  (1)学生听教师背诵全诗,说说能感受到什么,再说说有哪些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这首诗。

  (板书第一联)李白在这首诗中写了楼很高,你看这楼有多高?理解“危”字的意思。这里说楼有“百尺”高,不见得真有一百尺,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说? “手可摘星辰”,真的是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吗?但如果你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四周的山都比较低,星星在你的头顶上,还在你的周围,这时你就不会觉得星星是够不着的,“手可摘星辰”写的就是诗人当时的这种感受。你想象一下,星星在你的周围闪烁的情景,再读一读,体会当时李白的感受。

  (板书第二联)说一说:“惊”和“恐”字的意思。

  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讲了天上住着仙人。李白不敢大声讲话,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说明李白跟这些仙人的距离*了。*到什么程度,请你想象一下。

  (3)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能感受到山寺的楼很高,还可以感受到这山寺的夜晚很静。在这样的夜里,你可以一个人面对星空,尽情的想象。

  现在你闭上眼睛,自己默读这首诗,你好像也站在山寺的高楼上望着周围的星星。(范读全诗)现在你自己慢慢读,体会体会。

  (4)学生自己练*朗读

  5、布置作业

  把你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三、结合本土特色,有效地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当地名人的感人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名人故事的兴趣,更能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名人,增强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2

  一、读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议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3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教学时我分两大块进行:

  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从他人的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暗、潮湿、危险和荒凉等破败的场景。教学到这时,我感觉对于四年级这样的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走上了轨道。

  处理第二段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自学课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条件的艰苦和李时珍师徒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课文第7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比:住在破庙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强调出自己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对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时珍在寒冬和酷暑出外查访药材分别会遇到哪些危险。孩子们在短时间中想象说话,能把话说完整,言之有理,想象丰富合理。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加深对其理解,就避免了学生左猜右想,却答不到要点的困难处境。课文12自然段应抓住“端详”这一关键词来体会李时珍工作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而“端详”体现在“扯一点嚼嚼”这是有着极大风险的,使学生加深对“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中心的理解。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4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教学本课,我紧扣插图,抓关键词,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李时珍的不怕吃苦、工作严谨的精神。

  根据课文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写寺庙破败,目的是为了交代李时珍师徒住得苦,第二段写师徒俩的生火、烧水、啃干粮,目的是为了交代李时珍师徒吃得苦。包括后面的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从而引出他们的不怕吃苦精神。学*他的“苦”,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从中找出描写苦的词句,借助插图,集体交流。

  交流的过程,不仅是帮助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口语表达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想象他们在上山采药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苦,学生们说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一不小心就会坠下悬崖,有的说可能会被毒蛇咬到,有的说可能会遇上大雨天,无处躲雨,有的说可能会被荆棘划伤腿。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再结合自身进行对比,加深对李时珍师徒“苦”的.理解。了解了“苦”,再去了解为什么要吃苦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5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离他们的生活是很遥远的。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李时珍的可贵精神,产生对这位历史伟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对于这么长的文章,在课时的划分上,出于考虑课文一些词语与药草有关,一些词语理解也比较难,如: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断垣残壁 生嚼无涎 生嚼涎滑 呃逆,文章后面又有有关训练学生分段和概括大意的训练。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在训练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四句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事情也在不断发展着,引导学生概括在不同的时间段师徒俩所做:太阳下山时,错过客店,决定住破庙。夜幕降临时,饥餐渴饮,笑谈吃苦。月亮升起时,记载所得,亲尝草药。再根据这四句话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这样,第一课时的学*重点在学*生字词和整体感知上。文章内容基本没有涉及。

  《李时珍夜宿古寺》全文贯穿一个“苦”字,这个“苦”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第二课时,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这样设计教学的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入手,让学生理解,并以此引出核心问题:李时珍说的“吃点苦”是怎样的苦。

  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李时珍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记录苦,再展开想象:

  a、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雨滂沱的黄昏,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又是中秋月圆时,李时珍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通过联系说话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吃的其它苦并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在对李时珍的语言一唱三叹中,感悟人物高大的形象!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5)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1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描写的是一个他们察访药材的一个小镜头。从这个小小的镜头体会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我主抓三点:一是古寺的破败,二是在古寺和徒弟的谈话,我抓住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句话“我们编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三是以身试药。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充分体会他“衣食住行”之苦,文中没有描写衣之苦,设计了让学生想象会遇到那些苦,然后继续拓展还会有那些苦,体会李时珍生活的艰辛。

  二、通过古寺的谈话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并通过长年累月再次体会他们的.辛苦,通过“笑”字体会他们以苦作乐的精神。

  三、通过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学*理解端详,指名表演,感受李时珍严谨认真的精神,并采访学生说说为什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答“为了万民得福……”再次升华中心。

  本片课文还涉及一个知识点,就是文中穿插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所以一上课我就出示了课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配上西北风的音乐,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感觉,谈谈体会。大家都感受到了阴森恐怖。在课文讲完后再次出示这段话,说说为什么在这阴森的环境下,李时珍却心似一轮圆月?体会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忘记了害怕,忘记了休息,因心中只有本草纲目,只想着一心为民。再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段话没有写李时珍,去体会到这么多,说说环境描写的好处?总结出:能渲染气氛,更加突出主题。在文中找找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环境描写,希望同学们在*作中也能恰当的运用。

  这节课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他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本课教学能让我有所长进,有所收获,很感谢广源老师认真、耐心的指导。再次说声谢谢!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2

  《李时珍夜宿古寺》描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引导学生从第七自然段入手学*课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3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课文一共有十三个自然段,文章主要说明李时珍“不辞劳苦、认真严谨、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给万民造福。所以我把教材分为两部分来处理:第一部分1-7自然段,紧扣“苦”字,“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住得苦、吃得苦,但李时珍却“以苦为乐”,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呢?――万民造福!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通过李时珍如何记录药材并亲尝鸡肠草,感悟他科学严谨、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能为科学事业不怕危险也是因为他立志为民造福!所以我以“为民造福”为中心线索,引领着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和“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两大版块进行教学。这样把我就把文章进行了有机地整合,既提取了文章的精髓,节省了时间,又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文中的四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师徒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月下谈话的内容;4、李时珍亲自尝草药。在学*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在体会寺庙的破败时学生抓住“破败、残垣断壁、到处是灰尘”等词语体会出这是一座破败、荒凉、危险、从来没有人住的古寺;在总结李时珍师徒俩住得苦、吃得苦时,学生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深入体会:是啊,他们饿了就随便啃点身上的干粮,渴了就饮点泉水,只能维持生活的最低需求;白天天一亮就去考察,直到晚上才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有的还不如这样破败的寺庙,这就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就是对李时珍师徒俩生活最好的写照;通过李时珍的表情“笑”和他说的话“为万民造福、吃苦也值”等词语体会他“以苦为乐、造福万民”的高贵品质;

  三、设置多种情境,引导学生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深入感悟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笔调简约、朴实,所以要想深入体会人物的品格,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体会人物的品格。如在体会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的精神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吃了哪些苦呢?”学生充满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如“夏日炎炎下、李时珍又犯病时、在悬崖峭壁上李时珍依然坚持察访采集药材。”而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万民得福,顿时一个吃尽千辛万苦却毫不退缩的高大的李时珍形象印在了脑海里。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4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由于课前让学生查找了李时珍的资料。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工作,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为一直忙于采集草药、寻访百姓,错过了客店,只好住在破败的古寺中,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灰尘”、“青苔”、“蜘蛛网”体会到古寺的破败,再次品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再次的从文字中寻求到文字的魅力,还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的要发表自己的新发现的'“老师,我觉得‘到处、长满、厚厚’这些形容词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败。”教学到这时,我就感觉到对于四年级这样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得走上了轨道,而且走的还是顺利的。

  古寺非常破败、李时珍师徒俩不计较,啃干粮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订好《本草纲目》,体现了李时珍为民造福,学生抓住师徒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一字一读一品中告诉了我,他们已经走进了那个为民造福的李时珍。

  深夜了,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地记录白天的寻访收获,为了记载准确,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学*这一部分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充分的读课文,自主学*,同时要抓住语言文字来感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充分给予时间来让学生之间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是告诉我了解到了有关中药的作用,有的是说当医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够抓住课文中心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严谨认真,为民造福这一中心。

  文章虽然是三部分,但是紧随中心来刻画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李时珍的高贵品质。在教学时紧抓中心,细细品悟,和孩子们一起受了洗礼。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5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为了写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文字,并结合联想,细细体会住得苦.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我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让他们去描述,体会.学生踊跃发言.

  再次就是抓住课文的动词,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吃得苦.教学中让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去体会,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6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由于课前让学生查找了李时珍的资料。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工作,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为一直忙于采集草药、寻访百姓,错过了客店,只好住在破败的古寺中,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灰尘”、“青苔”、“蜘蛛网”体会到古寺的破败,再次品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再次的从文字中寻求到文字的魅力,还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的要发表自己的新发现的“老师,我觉得‘到处、长满、厚厚’这些形容词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败。”教学到这时,我就感觉到对于四年级这样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得走上了轨道,而且走的还是顺利的。

  古寺非常破败、李时珍师徒俩不计较,啃干粮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订好《本草纲目》,体现了李时珍为民造福,学生抓住师徒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一字一读一品中告诉了我,他们已经走进了那个为民造福的李时珍。

  深夜了,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地记录白天的寻访收获,为了记载准确,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学*这一部分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充分的读课文,自主学*,同时要抓住语言文字来感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充分给予时间来让学生之间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是告诉我了解到了有关中药的作用,有的是说当医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够抓住课文中心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严谨认真,为民造福这一中心。

  文章虽然是三部分,但是紧随中心来刻画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李时珍的高贵品质。在教学时紧抓中心,细细品悟,和孩子们一起受了洗礼。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7

  一、品文字,结合联想,体会住得苦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在这过程中,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这样的设计调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丰富了文本。他们这样描述:我看到古寺的屋顶破了个大洞,风呼呼地吹进寺内;地上很潮湿长了许多青苔,他们只好在上面铺了些稻草作床;那古寺的门已经歪斜,窗户上糊的纸已经不在了,夜晚寒风呼呼,真冷啊!寺内到处是蜘蛛网,神像也倒塌了,可见从来没人住的。……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古寺破败不堪他们已实实在在地看到,他们俩住得苦也从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

  二、抓动词,联系上文,体会吃得苦

  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吃得苦是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体会到的。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系列动词去体会。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当学生通过这些动词切实体会到了李时珍和徒弟查访途中吃得苦时,再请学生联系前文,告诉学生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了,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是怎么说的?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一词思考:“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让老师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你也看到了吗?”这样,一方面学生能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三、读对话,抓细枝末节,体会记录的苦

  记录的条件之苦时极其容易体会的',但对于记录过程中李时珍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体会有难度。因此,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记录对话:

  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他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从金银花名字由来,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个省略号体会到的李时珍记录的内容详细且多;从嚼药草体会他记录时认真、仔细,不怕牺牲等,都是学生在品读这段文字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结论“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就自然不过了。这样,从多方面深入体会到了李时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去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精神就水到渠成了。

  课后思考:课堂上如何根据学生的理解层次来删减我们的预设。

  在学*记录之苦时,学生已然从他不怕牺牲,咀嚼草药,辨析药性,而体会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是否可以把在体会到他们的苦后设计的这样一个环节“在我们看来,李时珍和庞宪四处察访药材住破庙,喝泉水,吃干粮,借月光垒砖块当桌子记录无一不苦,那他们觉得苦吗?看看他们俩怎么说的?”去掉?设计时之所以放在里面是因为,生怕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到“虽苦但值”这一层次。但课堂上学生已品悟到了,再继续这样的环节不是显得多余了吗?也有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嫌疑。课堂上,我把这个环节去掉了,而是直接奔向中心“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确实,正像一些老师说的,这样的“手术”似乎使教学过程缺少了一个阶梯式的过渡,但从学生一头去考虑,他们需要这样的阶梯吗?

  当然,学生的理解层次是不同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过程。但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预设要充分估计更多学生在各个不同理解层次上的反应,设计应是全面且循序渐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作相应的调整,进行删减教学环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设计与教学都应是灵活多变的。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8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为了写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文字,并结合联想,细细体会住得苦.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我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让他们去描述,体会.学生踊跃发言.

  再次就是抓住课文的动词,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吃得苦.教学中让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去体会,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9

  一、读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议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10

  一、读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议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