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的能力。

  ②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熟练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现在要学*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这些科目是你们中考必须要考的,那么你们有谁知道古时候那些考生要考上举人、状元,他们和你们一样必考的科目是哪些,请问有谁知道?(让学生踊跃回答)

  是“四书五经”。我们今天上的〈大道之行也〉是选自〈礼记〉。而〈礼记〉就是“五经”之一。(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解一)

  我们刚学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然而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来学*〈礼记〉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全班朗读课文,老师解释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因此。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外户而不闭(从外面)

  l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三、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四、请三位同学分别翻译课文,老师帮助概括、总结。

  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养----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同学们,本文的层次划分就是按照上面三位同学的翻译,划分的。)

  五、请同学回答

  ⑴、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大道”“大同”的各指什么意思?

  (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

  3]怎样实施“大道”,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⑶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有分,女有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六、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七、探究讨论问题:“大同”社会等同于“*社会”?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形态)为依据的,是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这种社会模式是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虽然不能实现,但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而“*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八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九、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③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资料宝藏】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能够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感受古人敢干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的“大同”社会的相似点。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如下:

  ▲课文导读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课前预*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 )矜( )

  货恶( )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2、用“∕”标出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选贤与( )能。(2)男有分( ),女有归( )。

  (3)矜( )、寡( )、孤( )、独( )

  (4)窃乱贼而不作( )。

  (5)独亲( )其亲,不独子( )其子。

  4、解释下列句子括号前的词。

  (1)天下为( )公不必为( )己

  (2)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

  (3)故人不独亲其( )亲货恶其( )弃于地也

  (4)是故谋闭( )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

  (5)货恶其弃于( )地也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

  (6)故( )人不独亲其亲故( )人具鸡黍

  5、填空。

  ⑴《礼记》是*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______篇。

  ⑵“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_______》《_______》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_______》中的两个篇章。

  6、诵读试背全文,疏通文意,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也”指什么?

  ▲当堂演练

  各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说明。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5、怎样评价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6、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描给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课后拓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树( )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3)勿夺( )其时。

  (4)然( )而不王者。

  2、翻译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上文与《大道之行也》都是儒家圣贤为我们描绘的美好而理想的社会蓝图,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的介绍及名言。

  他们都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两千多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起革旧除弊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首先我们来说示范朗读。

  二、讲解“导学案”中课前预*部分

  抽签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各题,老师订正。

  三、讲解“导学案”中当堂演练部分

  1、各学*小组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为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小组长可分配组内6名成员各自需重点思考解决的题目,先思考后交流质疑。

  2、逐一解决各题,抽签由各小组上台展示,老师点评并评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梦就有理想,为了我们心中的这个美好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规划那个“大同”蓝图。

  五、作业布置

  见“导学案”中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1、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加强对小组学*的指导,突出小组合作的力量,让学生朗读,自主的学*和理解,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2、对导学案的巧妙设计。

  3、设置的“描述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环节,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并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喝彩。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能够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感受古人敢干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的“大同”社会的相似点。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如下:

  ▲课文导读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课前预*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 )矜( )

  货恶( )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2、用“∕”标出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选贤与( )能。(2)男有分( ),女有归( )。

  (3)矜( )、寡( )、孤( )、独( )

  (4)窃乱贼而不作( )。

  (5)独亲( )其亲,不独子( )其子。

  4、解释下列句子括号前的词。

  (1)天下为( )公不必为( )己

  (2)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

  (3)故人不独亲其( )亲货恶其( )弃于地也

  (4)是故谋闭( )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

  (5)货恶其弃于( )地也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

  (6)故( )人不独亲其亲故( )人具鸡黍

  5、填空。

  ⑴《礼记》是*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______篇。

  ⑵“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_______》《_______》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_______》中的两个篇章。

  6、诵读试背全文,疏通文意,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也”指什么?

  ▲当堂演练

  各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说明。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5、怎样评价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6、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描给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课后拓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树( )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3)勿夺( )其时。

  (4)然( )而不王者。

  2、翻译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上文与《大道之行也》都是儒家圣贤为我们描绘的美好而理想的社会蓝图,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的介绍及名言。

  他们都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两千多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起革旧除弊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首先我们来说示范朗读。

  二、讲解“导学案”中课前预*部分

  抽签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各题,老师订正。

  三、讲解“导学案”中当堂演练部分

  1、各学*小组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为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小组长可分配组内6名成员各自需重点思考解决的题目,先思考后交流质疑。

  2、逐一解决各题,抽签由各小组上台展示,老师点评并评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梦就有理想,为了我们心中的这个美好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规划那个“大同”蓝图。

  五、作业布置

  见“导学案”中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1、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加强对小组学*的指导,突出小组合作的力量,让学生朗读,自主的学*和理解,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2、对导学案的巧妙设计。

  3、设置的“描述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环节,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并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喝彩。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天下为公”*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天下为公”的相关图片。

  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文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

  参考【精品课件】展示

  (1)选贤与(jǔ)能(通“举”,推举)

  (2)讲信和睦(mù)(和睦)

  (3)幼有所长(zhǎng)(成长)

  (4)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无妻)

  (5)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

  (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憎恨)

  2.教师范读,做朗读指导。

  提示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停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4)“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

  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读、体会。

  4.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点评(2—3人)。

  (二)译读课文,准确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自主读译课文。

  2.指名1—2名同学完成翻译,其他同学指正,最后教师补充明确。

  3.展示参考译文,学生再次通译课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说明:①“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②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活动一:梳理文言知识。

  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标示下来。

  1.先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点拨。

  2.师生共同按类型梳理出重点字词,由学生完成解释,教师补充明确。

  【精品课件】

  参考

  (1)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

  (2)重点词语

  实词:

  货恶其弃于地也恶(wù):憎恨。

  男有分分(fèn):职分,职守。

  虚词:

  大道之行也之:语气助词,相当于“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

  故外户而不闭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可参考【微课堂】《意动用法》

  (4)一词多义

  ①道

  大道之行也名词,道,理想。

  道路以目名词,道,路。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动词,亲,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亲,指父母。

  (5)古今异义

  不独子其子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

  女有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古义:财货今义:货物

  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古义:害人的事今义:偷东西的人

  可参考【知识总汇】

  活动二:理解文章内容。

  自主学*,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师生点评,补充。

  【精品课件】

  1.作者认为如何建构理想的社会?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再说出原文。

  3.怎样的社会情景才能称为大同社会?

  思考,交流。

  参考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可参考【微教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活动三:探究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思考,交流。

  参考

  (1)结构严谨分明、说理透彻。文章开篇由总到分,把“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阐述得清清楚楚。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一句话概要描述大同社会的景象。

  (2)表达美好理想。文章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基本特征的阐述,展示出一个和*、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暗含对现实生活中黑暗现象的厌恶。

  (3)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文章多用对偶、排比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增强了表达效果。

  活动四: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

  师生朗读全文,梳理总结。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由于孔子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2.拓展。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大同社会”呼吁、奋斗过?

  参考

  陶渊明:世外桃源。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

  ……

  思考:你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你打算如何行动?

  师生各抒己见。

  小结:理想的社会不会自天而降,需要你我他共同奋斗!

  播放【影视课文】,品味赏析,朗读背诵。

  可参考【背诵指导】

  五、作业设计

  1.总结重要的文言知识,背诵、默写课文。

  2.根据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写一篇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

  可参考【知识总汇】、【背诵指导】、【写作训练】、【试题中心】

  六、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总领:“大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提出论点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论证论点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结得出结论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并理解重要的文言字、词。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论述思路。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入学*作者思路,结合学生写作实际,指导学生立意谋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外至少读15遍。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想像,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读材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能正确断名,准确诵读;

  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一)、导入语。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共同解决重点字词,疑难句子。

  (三)、整体把握课文思路。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四)、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怎样对待弱势群体: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

  八、设疑探讨。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4.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概括归纳自己学*课文后的具体感受。

  2.完成课后练*。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大道之行也》教案 (菁华9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1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

  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加入初二学*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逐句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

《大道之行也》教案2

  一、预*检测:

  1、正字音

  选贤与能()睦()鳏()恶()

  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

  二、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三、自主学*,互助探究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有分:-废疾者:

  货恶其弃于地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兴:

  4、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5、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6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四、展示训练,评价推进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反思提升

  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六、达标测试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废疾者(废疾:)女有归(归:)

  谋闭而不兴(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大同(同:)

  故外户而不闭(闭:)

  3、写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家经典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5、翻译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大道之行也》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

  三、 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钟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

  四、 正音 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

  1、 结合投影读字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

  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 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 10分钟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只要达到了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

  六、深入探讨 5分钟

  1、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还有对理想的执着。

  七、迁移学* 5分钟

  1、 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孙中山作为例子。

  2、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国。

  八、课堂小结 2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

  九、背诵全文 2分钟

  十、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的练*题。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大道之行也》教案4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与提问、解答能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法选择:

  先学后导,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六、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

  七、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由小组长负责)

  二、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第二段,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对照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要求完成: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根据预*情况提出不会或不易理解的问题(包括难懂的生字词、文言词语、语句、文章内容等),教师主要在于导(解决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等)。

  六、学生再读并背诵。

  七、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

  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我的语文日记》里,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九、补充:

  文章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如洪秀全、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林觉民等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谈谈他们的故事如何?

《大道之行也》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孔子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及探究意识。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与文中“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2、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孔子所讲的大同社会”?

  教具: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回忆一下《桃花源记》一文是如何描写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学生说)是啊,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古代圣贤中不仅陶渊明有这样梦想,孔子也有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共同走进孔子的“大同”社会。(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大道之行也》教学实录

  一、用路不拾遗的故事导入,学生答成语

  还有一个成语:夜不闭户。两成语打一电影《天下无贼》,引出孔子“大同社会”。

  二、师范读,学生划重音停顿。

  投影:注意音义:

  1、先贤与能

  2、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

  4、幼有所长

  5、矜、寡、孤、独

  6、男有分

  7、货恶其弃于地也

  生读,师指导停顿重音。再齐读。

  三、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生读一句,全班翻译一句。师校正,生再读。

  四、大道、大同的意思理解

  哪些话概括“大道”?哪些话概括“大同”?请一女生大声朗读。

  生找句子。第一句话后三个小分句。最后一句前是“大同”,解释两词。学生试背。一总纲二总结。

  看中间部分具体内容。两句话。男女轮读。第一句人人受到关爱。学生试背此句。

  轮读男有分女有归。我们这社会超过这阶段,女孩子不仅只有归,也当有职业。

  再看最后一句。财货是大家的。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再读中间部分。

  五、延读再读全文,向往的语气。请谈一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讲诚信

  3、没有战争,科技高度发展

  4、和谐社会

  5、保护环境

  6、人人*等

  7、尽职尽责

  8、没有穷富之分

  六、背诵全文先提示背,再齐背。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再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教案6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布置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掌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考虑: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宁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论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布置,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证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丰衣足食。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和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效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一起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实际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协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论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标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实际,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考虑:“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冲破现实,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当堂成诵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本文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有无相似处?

  2、这个社会理想能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即多读。

  2、自学与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复*《桃花源记》,它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生答: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

  很好。今天我们的新课《大道之行也》与此相似

  二、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1、大家把课下注音标在文中后,教师请一学生试读课文,强调纠正字音

  2、学生大声自读课文两到三遍,直到读熟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与ju通“举”,选拔矜guan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男有分fen职业、职守货恶wu厌恶、憎恨

  亲以……为亲;抚养闭杜绝

  三、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1、文章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概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层:“故……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学生一边齐读课文,一边思考层意。然后试着背诵。

  3、多媒体播放原文,不带标点,让学生读出句逗

  四、探究思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相似的地方在哪里?

  2、这个大同社会能实现吗?今天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五、小结

  远古的人们描绘的美好社会到今天都没能实现,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这宏伟的蓝图终会成为现实。让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吧。

  古人都有理想,我想: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每天进步一点点?考一个好成绩?好大学?在这里,我祝大家美梦成真

《大道之行也》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孔子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及探究意识。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与文中“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2、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孔子所讲的大同社会”?

  教具: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回忆一下《桃花源记》一文是如何描写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学生说)是啊,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古代圣贤中不仅陶渊明有这样梦想,孔子也有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共同走进孔子的“大同”社会。(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大道之行也》教学实录

  一、用路不拾遗的故事导入,学生答成语

  还有一个成语:夜不闭户。两成语打一电影《天下无贼》,引出孔子“大同社会”。

  二、师范读,学生划重音停顿。

  投影:注意音义:

  1、先贤与能

  2、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

  4、幼有所长

  5、矜、寡、孤、独

  6、男有分

  7、货恶其弃于地也

  生读,师指导停顿重音。再齐读。

  三、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生读一句,全班翻译一句。师校正,生再读。

  四、大道、大同的意思理解

  哪些话概括“大道”?哪些话概括“大同”?请一女生大声朗读。

  生找句子。第一句话后三个小分句。最后一句前是“大同”,解释两词。学生试背。一总纲二总结。

  看中间部分具体内容。两句话。男女轮读。第一句人人受到关爱。学生试背此句。

  轮读男有分女有归。我们这社会超过这阶段,女孩子不仅只有归,也当有职业。

  再看最后一句。财货是大家的。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再读中间部分。

  五、延读再读全文,向往的语气。请谈一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讲诚信

  3、没有战争,科技高度发展

  4、和谐社会

  5、保护环境

  6、人人*等

  7、尽职尽责

  8、没有穷富之分

  六、背诵全文先提示背,再齐背。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再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教案9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晋代陶渊明也构想了令人向往的桃源生活。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明确目标:

  (1)背诵课文

  (2)理解意思

  (3)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2、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2)“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3)“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4)“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5)“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6)“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7)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同桌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的意思

  五、问题探究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课堂交流)

  1、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七、拓展延伸

  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话。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

  教学《大道之行也》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方面反思我“教什么”,另一个方面反思我“怎么教”。

  一、反思我“教什么”。

  专家张学君在《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中说“三维目标的重新设定,主要解决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学设计中,我明确的三维目标就是我要教的内容。下面先对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情况进行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如下两点:

  1. 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 了解我国古代圣人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构想,明白“大同社会”的特征。理解课文“天下为公”的主旨,并能把其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对第“1”点,学生预*时基本完成,教学中很快纠正了学生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篇课文较短,学生容易记诵。可每一组中都有一至两个基础差的学生,学*较惰性,对字词的理解不准确,背诵也没有完成。如“选贤与能”中的“与”,不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成“yǔ”了。课文下面注解是这样的:与,通“举”,推举,选举。根据通假字的读音规则,“与”应读“举(jǔ)”的音;又如“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矜”字,读成“jīn”了。课文下面也有注释:矜,通“鳏”,故读作“guān”,等等。对这部分学生,将在课余安排时间进行辅导,由小组长督促,科代表把辅导情况向老师汇报。

  对第“2”点,之前学*了古文《桃花源记》,学生对战乱时期人们的追求已经有一定理解,都明白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想表达对“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以此来表现对战乱生活怨愤。学生有这方面思想作为基础后,了解春秋时连连战乱,各诸侯国积极寻求救国方略,都希望把自己国家建设为最理想社会这一主题思想的理解就容易多了,也就明白了孔子的“大道”思想产生的原因。因此,对于“大同社会”的特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适当点拨就理清了思路。

  对于“天下为公”这一主旨的理解,则是教学的难点。部分学生觉得“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说,人们的“为我”意识强烈,要实现“为公”真有些痴人说梦。在这一点上,经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即从低级向高级迈进。如: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帮助学生理解“天下为公”就是“大同社会”的特征,相似于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即*社会。学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后,结合历史知识,对实现大同社会的希望值增高了。接着又把实现这一理想的漫长过程向学生分析,使他们用客观眼光理解大同社会时“天下为公”的状态。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时,难度大。因为涉及历史、政治等方面知识,学生历史、政治知识学得不系统,即便我花了很大功夫,仍有少部分学生处于迷茫状态,这点,只有课余找时间进行输导。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如下两点: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懂得自身学*对自己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学*。

  对以上第“1”点目标,组织学生复*《桃花源记》时,学生已经明了。返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学生同样理解了。他们对我国古代先贤能够树立这样的理想而感到骄傲。

  在这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完成第“2”点目标: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生活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鼓励学生要像古代先贤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人生指向明确,生活才会有意义。学生踊跃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对他们的目标进行定位,并点明,只要每个同学能按自己拟定的目标,实实在在去努力,愿望就有可能实现。世世代代这样努力下去,大同社会的蓝图就不会遥远了。学生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二、反思我“怎么教”

  赵宇宏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中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教学。”怎么对话呢?“怎么教”呢?我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如下三点目标:

  1. 联系《桃花源记》引出“大同”特征,把学生引入课文。

  2. 联系学生预*情况,让其展示自己对课文中喜欢的字句的理解,引出关键句子,并让学生板书出来。加深对关键句子的印象,由关键句子展开,提炼出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板书出来。从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加强实记。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样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的描绘,解读“大同”社会的可能性,鼓励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利用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导入教学。桃花源的出现和陶渊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已经熟悉,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样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昂,人人都有发话点,课堂气氛热烈。他们明白陶渊明为什么构想出桃花源这样一个形态的社会。当我说:这样的社会特点还有些美中不足时,他们好奇,沉思起来。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比“桃花源记”中的社会还要完美的另一个社会——即“大同社会”。学生就带着这一问题进入了《大道之行也》的学*过程中。这一方法的应用是成功的。

  我接着让他们找出《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社会状况的句子,他们就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讲信修睦”说了大同社会里人们都和睦相处,有的说“壮有所用”是说大同社会里青壮年人人就事干,有的说“外户而不闭”讲大同社会里不用安装防盗门,有的又说“货恶其弃于地”指出大同社会里没有铺张浪费的恶*,有的还说“幼有所长”告诉人们大同社会里孩子都能入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出大同社会状态下社会福利事业办得做得好。

  我再让他们把这样的社会跟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行比较,找找这二者的异同。这时有的学生找不出了,遇到了困难。我再进行输导,要求学生把两个理想社会涉及的范围,人们的生活水*比较一下。他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完全释然了。终于明白: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虽然安宁*和,却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只是局部的安宁而已。而孔子的理想社会则是整个社会安宁*和,没有战乱。这一过程的教学,也取得了成功。就是对第三点,颇费了一番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大同社会与我们所处现实的关系,明白自己的理想与大同社会的关系,并非易事。这一点,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更是这篇课文的教学亮点。点画不好这一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反思也使我明白,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或是一堂好课,离不开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亮点的闪现。离开了这几点,课也就*淡无奇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着力寻找到课堂的突破口,挖掘教学亮点,使每一堂课能*淡中见珍奇。

  以上,就是我对《大道之行也》的教学反思。这一反思,让我明白,要教好一篇课文,不仅要明白“教什么”,还要会“怎么教”,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晰的思路,教学才会行云流水,学生才会从知识的获得中提升能力和飞跃情感。有教师广阔的教学思路,才会有学生放达的学*天空。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2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其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

  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3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它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得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所以有了这番言论。

  由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这一社会现实下,陶渊明才塑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的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无论是“大同社会”,还是世外桃源,都只是南柯一梦,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在**的领导下,过去的美好愿望与设想都成了现实。我们美丽的乡村,现代化的城市,就是世外桃源,就是人间仙境。我们的孩子上学免除了包括书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都有国家的相应的政策来照管;我们生病住院有基础医疗保险;我们老了有社会统筹;我们中的贫困者有生活最低保障金的供给;------这样的社会不是“大同社会”,那还上哪里找“大同社会”呢?

  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认识到文本的现实意义,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的再现吗?哦!原来很多文章都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4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目标基本达到。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分析导引的时间少了,就要求我们的语言要更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或者更注意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激励性。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若仅是归纳和复述式的,这样的点评自然软弱无力,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以后在上《大道之行也》,应进一步创新教学,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提高自己点评的功力,让点评起到事半功倍,抛砖引玉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今天我在八年级15班学*了这篇文言文,现反思如下:

  对本课的学*我根据班级的学情和本文的特点,我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他是从哪些方面阐述;3、树立乐于奉献、诚实守信、与人和睦相处等观念。根据这些目标我设计了整体感知、探究讨论、拓展延伸三个环节。

  一、整体感知部分:

  1、我注重学生的反复读,各种形式的读用时大约12分钟,但是安排太集中,就好像为了读而读,诵读和课文的理解学*分离开了,那读的目的和效果就没有了,首先从时间上就影响了探究讨论环节的深入开展。应该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上时时有诵读声,并基本达到当堂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而且对诵读也应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会读、爱读。

  2、疏通文意部分,我发现经过初一一年的训练,学生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学*文言文的语感,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再加上本文句子的翻译,课下注释基本上都有,教师不必把疏通文言文文意、翻译字句想的太难,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究性学*,借助注释自主对译,提倡合作式学*。汇报交流时,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人翻译,以开火车的方式顺了一遍。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掌握并不好,就是照着课下注释念翻译,而且还有一点吞吞吐吐,明显感觉就不太理解。对于重点、难点,教师也应讲解透彻,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重点字词的*惯。正是由于翻译这一环节落实得不扎实,导致在研读课文时,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深,从而对文章主旨体会不透。对于班里的学生,可采用学生一边翻译,老师一边做好相应的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板书这一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对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词可以有一个直观认识,同时也对这些要点作了笔记归纳。

  3、当堂检测重点字词部分,检测并未让学生合上书本,即使他们回答对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记住了。感觉太浮。

  二、研究探讨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完成。围绕“大同”社会的特征一共提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分出课文层次,学生很快可以找到。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基本特征)这是本文的重点,却只用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形式上的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我快速地、不停地叫学生起来回答,只是急着从他们的回答中去筛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而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老师的“引”的作用没发挥出来。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缺少针对性和艺术性,就用简单的“不对”“错了”“嗯~~~很好”等语言来点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老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研究探讨这个过程基本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欠缺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惯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部分:

  还剩下大约五分钟的时候,这节课匆匆忙忙进入了尾声。这个部分我设置了两道题:1、本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的地方,你能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吗?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我当时很着急,没有给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时间,也没有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出示题目之后让他们谁会,谁就回答。有些反应稍慢的同学根本来不及思考,这道题就又过去了。这种拓展是不够细致的,只是句子的比较,缺少了对两篇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写作手法的比较学*,效率不高。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又设置了第2个拓展延伸,结合你自己现在的实际,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学生说了相互帮助,宽容无私,诚实守信。本来以为这会是本节课的高潮,但学生发言的兴头还未兴起,本节课就在欢快的铃声中草草结束了。

  整堂课,学生都跟着我的思路着急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很累却只是流于形式,收获甚微。一堂课结束了,我的心情真的挺沉重的,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都值得我去深思。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5)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大道之行也

  礼记〔先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为:是,表判断。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壮:青壮年。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藏:私藏。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故:所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的意思。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大道之行也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 :害人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⒊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⒋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⒌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打开。7.选贤举能(贤)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8.选贤举能(能) 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 (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三、四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朝代:先秦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鳏 同:矜)

  翻译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简介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 《中庸》 、《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其中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有一些作品是一些文人雅士寄孔子之名发表的,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与,通“举”,推举,选举。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信:诚信。修:培养。

  独:单独。

  〔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终:终老,终其天年。

  养:供养。

  有所养:得到供养。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故:所以。

  〔外户〕泛指大门。

  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闭〕用门闩插门。

  谓:是。

  〔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的意思。

  重点注释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与:通“举”,推举,选举。

  谋:谋划,指不好的东西

  贼,盗窃,这里引伸为指害人。

  赏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第一层

  (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6)

——大道之行也教案优选【10】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孔子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及探究意识。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与文中“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2、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孔子所讲的大同社会”?

  教具: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回忆一下《桃花源记》一文是如何描写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学生说)是啊,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古代圣贤中不仅陶渊明有这样梦想,孔子也有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共同走进孔子的“大同”社会。(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教学实录

  一、用路不拾遗的故事导入,学生答成语

  还有一个成语:夜不闭户。两成语打一电影《天下无贼》,引出孔子“大同社会”。

  二、师范读,学生划重音停顿。

  投影:注意音义:

  1、先贤与能

  2、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

  4、幼有所长

  5、矜、寡、孤、独

  6、男有分

  7、货恶其弃于地也

  生读,师指导停顿重音。再齐读。

  三、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生读一句,全班翻译一句。师校正,生再读。

  四、大道、大同的意思理解

  哪些话概括“大道”?哪些话概括“大同”?请一女生大声朗读。

  生找句子。第一句话后三个小分句。最后一句前是“大同”,解释两词。学生试背。一总纲二总结。

  看中间部分具体内容。两句话。男女轮读。第一句人人受到关爱。学生试背此句。

  轮读男有分女有归。我们这社会超过这阶段,女孩子不仅只有归,也当有职业。

  再看最后一句。财货是大家的。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再读中间部分。

  五、延读再读全文,向往的语气。请谈一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讲诚信

  3、没有战争,科技高度发展

  4、和谐社会

  5、保护环境

  6、人人*等

  7、尽职尽责

  8、没有穷富之分

  六、背诵全文先提示背,再齐背。

  教学反思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再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教案 2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晋代陶渊明也构想了令人向往的桃源生活。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明确目标:

  (1)背诵课文(2)理解意思(3)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2、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2)“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3)“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4)“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5)“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6)“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7)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同桌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的意思

  五、问题探究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课堂交流)

  1、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七、拓展延伸

  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话。

  大道之行也教案 3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讨论: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指导朗诵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 总领全文

  二. 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 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

  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再齐读课文。

  (四)、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以上。

  八、探究性思维训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九、资料

  1.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2.《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案 5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与提问、解答能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法选择:

  先学后导,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六、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

  七、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由小组长负责)

  二、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第二段,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对照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要求完成: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根据预*情况提出不会或不易理解的问题(包括难懂的生字词、文言词语、语句、文章内容等),教师主要在于导(解决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等)。

  六、学生再读并背诵。

  七、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我的语文日记》里,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九、补充:

  文章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如洪秀全、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林觉民等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谈谈他们的故事如何?

  大道之行也教案 6

  教学目标

  ①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②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①范读课文

  ②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研读理解

  ①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②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①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②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④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 7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_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_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教学反思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

  大道之行也教案 8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与提问、解答能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法选择:

  先学后导,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六、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

  七、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由小组长负责)

  二、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第二段,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对照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要求完成: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根据预*情况提出不会或不易理解的问题(包括难懂的生字词、文言词语、语句、文章内容等),教师主要在于导(解决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等)。

  六、学生再读并背诵。

  七、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

  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我的语文日记》里,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九、补充:

  文章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如洪秀全、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林觉民等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谈谈他们的故事如何?

  大道之行也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

  三、 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钟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

  四、 正音 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

  1、 结合投影读字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

  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 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 10分钟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只要达到了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

  六、深入探讨 5分钟

  1、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还有对理想的执着。

  七、迁移学* 5分钟

  1、 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孙中山作为例子。

  2、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国。

  八、课堂小结 2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

  九、背诵全文 2分钟

  十、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的练*题。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大道之行也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翻译并背诵课文;⑵掌握相关文言词。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

  ?礼记》

  天下为公

  纲领选贤与能

  讲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会关爱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论)大同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而不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1、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作总结归纳

  ⑴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2、“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课后反思】

  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