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

  学生是学*的主体。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学生修作文的情况,关注他们修改文章的态度、过程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本节微课是给学生在堂上修改作文前进行集体学*的,通过讲名家修改文章和诗词的故事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微课的介绍让学生明晰修改作文的方法,并且当堂进行运用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白作文修改的重要性,体会修改的乐趣;

  2、了解修改作文的简单方法,并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

  1、掌握修改文章的常用方法。

  2、正确运用修改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激趣善导

  1、蓝精灵讲《王安石》的故事

  2、引出主题:文章不厌百回改

  3、明确目标:

  修改作文:发现问题

  对症下药

  方法指导1、小结修改文章方法。

  师:修改文章,不外乎有两步:

  第一步:诊断——读文章,找“病症”。

  第二步:对症下药

  师:对症下药包括如下几步:

  大手术——另起炉灶法

  打针输液——增补内容

  吃药调理——修改符号

  2、复*修改符号。

  师:本微课着重学*如何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作文,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用的修改符号:

  删除:取消某字、词、句

  改换:将某字、词换成某字、词

  增补:加进某字、词、句

  换位:词句调换位置

  恢复:修改错了,恢复原样(PPT)

  牛刀小试

  师:既然大家已经熟悉了常用的修改符号,那下面我们牛刀小试一下:

  1出示范文:(PPT)

  暑假的一天,天气晴朗。我和同学们到外摊一起去玩。望着广阔的黄浦江,心里高兴开心极了。江面上大轮船许许多多地停着。几只海鸥展翅飞飞翔,一会儿冲向蓝天;一会儿飞*江面。也有一些轮船在缓缓行驶。远处,蓝天白云和滔滔的江水连成一遍。突然,江面上括起一阵大风,飞溅起朵朵浪花,拍打着江面。黄浦江水多美啊!

  1、课后拓展:学生在练*纸上修改。

  同学们,我们改同学的作文,一定要端正态度,抱着向别人学*的态度认真修改。如果你同桌的作文水*略胜一筹,那你有幸一睹同桌的文采了;如果同桌的作文稍逊一筹,那你要当好他的老师了,从你的批改中让他学会如何写出更好的作文来。我们改作文的目的是互相学*,互相提高,互相欣赏,以达共同提高写作能力目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认真批改,从中发现自己可以学*的地方。

  教学总结:

  本节微课以名家注重修改自己的创作作品作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具体的范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修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修改的方法,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微课教学设计2

  1、背景

  20xx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中提出在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获取知识和技术,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新《大纲》强调以媒体为辅助的任务式教学模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尽可能多的英语信息,便出现了消极灌输知识的现象,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真正的培养起来,综合英语课程的综合能力培养目标未能够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被抹杀了。

  自20xx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自20xx年以来,全国高职教育领域已经建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网络视频课程。但是因为视频时间较长,难以保证学生在长时间内保持高度注意力,实际学*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这些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也不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迅速步入“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名词早已深入人心。在教育领域,“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微课”概念最初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信息技术中心胡铁生老师提出,并在佛山市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进行尝试建设(简称“佛山模式”)。如今,全国高校纷纷加入到“微课”建设与推广的行列中,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xx—20xx)》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这也有力推动了国内“微课”教育资源建设的步伐。

  2、调研目的和意义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差异比较大,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要求,特别是接受能力差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课堂所学知识非常有限。但是成功的微课程一旦制作成功就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台,使广大师生获益。课前学生可以在家或者宿舍观看视频自学,课内教师针对学生看视频后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并且能够针对学生的预*和课堂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更强。同时,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教师一对一的指导这些形式使得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比以前更多,这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而且,微课程实际上是把课内学*延伸到了课外,所以微课程的设计成了关键。微视频不是课件,是比预*更有深度的学*,其效果不亚于原本教师课堂上讲授知识的质量。对于学*困难的学生,只要花更多的时间学*,就一定能掌握所学知识或者技能,除此之外还能收获学*的信心和积极的态度,这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

  微课程视频不仅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间相互学*的资源,教师通过观看他人的微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好的学校、优秀教师的微课程是师资培训的好教材,而且加上网络便捷的传播手段,很容易宣传推广。

  3、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微课视角下综合英语课程项目化建设的设计研究及应用,旨在根据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以课程大纲为依据,确定综合英语课程项目化建设的模块并构建综合英语知识体系;以构建知识体系为依据,结合课程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单元,构建单元教学体系并设置教学任务单和学生学*任务单;根据教学任务单制作微课视频,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学*任务单布置任务并设置考核评分标准。

  4、综合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微课设计及应用

  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应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训练,结合教学实际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微课项目化教学优势。总结高职综合英语项目化课程微课教学经验,在课程微课资源*台建设方面可以自制微课,依托共享资源,学生参与资源建设等多种方式实现。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对专业相关工作有很高的意愿,对毕业生回访验证具备良好英语能力适应作环境。建立微课资源*台要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微课在线等国内优秀资源*台。与企业合作启用超星学*通移动教学*台,积累海量资源,从专业资源库和共享名师名课中搜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微课资源,不断学*中搭建特色微课资源*台。教师可以在校内实训中心拍摄或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制作微课,对课程教学场景模拟再现展示英语交际能力。教师要在微课资源*台上为学生提供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微课具有运作简便、空间随意等优势,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很多课程彰显其神奇魔力,要有序把微课教学嵌入高职综合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将微课应用于课前自学、课后巩固等环节。课前教师登录微课资源*台发布项目任务,通过微课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工作场景。课堂中微课承担任务导入,或工作过程演示、或答疑解惑等不同任务。教师通过微课资源音视频、PPT等方式创设教学情景,采用情景模拟等不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工作模拟中熟悉英语课程知识。课后师生同微课资源*台及时反馈交流实践成果,强化学生体验经历。

微课教学设计3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教材钻研能力,培养教学骨干,更深入的开展课题(数学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兴趣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教师们能一展自己的风采,学校特举行此次数学教学设计比赛。

  二、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以个人为单位,40岁以内青年教师参与。

  2、比赛内容:为做到公*公正,参赛教师将抽取现任年级本册教学内容作为参赛内容。内容由评委选择确定,即从每个年级选择五至六个教学内容,再由各年级备课组长抽签确定本年级具体内容。

  3、比赛时间定于第八周星期二下午2:00开始,地点阶梯教室,比赛时间为一小时。

  三、奖项设置及评审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四、比赛评委名单:

  刘名松、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评分标准:

  见附表。

微课教学设计4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分层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目的

  1、借助《追赶天边的彩虹》,展示孩子们的阅读水*,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2、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的能力。训练孩子成句成段,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班级大部分同学都是识字大王了。真了不起!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有什么好处呢?

  2、指名学生说。

  3、是啊,扫清了识字的障碍,我们就可以自己阅读,看更多有趣的课外书了。我们的同步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这本书,就是我们星级表里的词语串成的文章。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有)

  二、明确标准

  1、我们的口号是:“追追追,追上十星级!”下面我们来到——“同步阅读”大擂台。老师指课件:

  同步阅读的评价标准:

  一颗星:清晰响亮;

  二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

  三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

  认真倾听,遇到带点的句子能模仿说话,奖励两颗星。

  三、同步阅读擂台赛

  1、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来读,特别长的读一两个段落。学生自由练读(学生特写)

  2、四个大组推荐代表来打擂,根据朗读情况,全班同学用手势评价等级(一星、二星、三星)。

  3、老师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评价,当场在课件上点击星数。比两轮,总结擂台赛的结果,给予表扬。最后获胜的小组参与打擂的同学获得卡片等奖励。

  【设计意图:在打擂的游戏中,展示读书本领,老师点拨,同学互助,激发读书热情,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的同时,为课外阅读做准备。】

微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

  抓住题目中的“智”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析人物的“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精读课文,说“智”)

  1、本文题目《智取生辰纲》,这个“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晁、吴之智①智用天时(酷热)②智用地利(黄泥冈)③智用矛盾(激化)

  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

  二诱(4)——佯争酒,引诱对方

  一诱:舒头探脑价望(引诱对手)

  二诱:买而不卖(迷惑对手)

  三诱:饶酒夺酒(动摇对手)

  四诱:七人帮助劝说(瓦解对手)

  三麻——巧下药,麻倒对方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变更时辰(起止时辰的变更,出城后“五七日”的安排;“五七日后”的安排)

  2:逼赶催行(“逼赶要行”,不敢稍怠)

  3:斥责虞侯(斥责两虞侯的“慢慢地挨”)

  4:顶住都管(坚持赶路,不怕得罪老都管)

  5:三问枣客(审察7个“贩枣客商”,以攻为守,连发三问。)

  6:谨慎买酒(对卖酒汉子的高度警惕。)

  3、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1)晁盖、吴用计策高妙,无懈可击。

  (2)杨志急功*利,粗暴蛮横,导致内部矛盾激化。

  (3)梁中书用“人”却“疑”,只用其“艺”而不信其“人”,派老都管、虞侯跟随。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4、小结

  三、作业

  发挥你的想象,以“吴用智取生辰纲”为线索,编写一个小故事。

  四、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智取”这一文眼,从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环环相扣,学生学*活动步步深入,自然流畅,加深了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英语微课教学设计(5)份

  英语微课教学设计 1

  一、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英语学*兴趣整体有所下降,英语底子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所以本学期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态度,掌握良好的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 学期教学目标和奋斗目标

  1、形成学*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2、能运用英语在日常学校生活和课堂情景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的日常口头交际,如问候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

  3、能参加运用英语组织和开展日常课堂教学和生活游戏及其他课内外活动。

  4、能听懂指令并作成适当的反应,能读懂配图小故事,能根据图片进行简要的口头描述,能唱教过的英语歌曲,并诵读一些英语诗歌和歌谣。

  5、乐于了解英语国家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及外国人的风俗*惯。

  6、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7、进一步养成听英语、读英语和说英语的良好*惯。

  本学期我预计使本班学生的及格率达到90%,优秀率达到50%,居全开发区前二名。

  三、教材重点、难点

  1、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

  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四、主要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

  3、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4、培养学生拼读音标的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的质量。

  5、设计全面、高效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总之,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无论如何,我会尽职尽责的努力教好英语;刻苦钻研教材、教法,努力争当英语教学的“排头兵”。不辜负领导、家长、学生的期望。(教学进度同县教研室一致)

  英语微课教学设计 2

  PEP Book5 Unit5 There is a big bed

  B Let’s learn五个表示位置的词汇的课中学*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表示位置的单词front、between、above、beside、behind和词组in front of.

  2、能灵活运用句型“Where is?”“It’s”谈论物体的位置。

  【微基本信息】

  教学目标:呈现表示位置的单词between、above、beside、behind和词组in front of.和句型“Where is?”“It’s”

  教学内容:表示位置的单词front、between、above、beside、behind和词组in front of.的听、说、认、读。用句型“Where is?”“It’s”谈论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简单描述家具的摆设和位置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用英语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理解简单的介词的用法。在课中,以微课和课件呈现新词和句式,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多样的练*活动来开展教学活动。从“音、形、义、用”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复*导入(Warming-up/Revision)

  1.Greeting

  2.Free talk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呈现新词,有序推进(Presentation)课中微课(4分钟)

  1.用微课呈现新词和句型(4分钟)

  2.利用课件区别“on”和“above”的用法。

  3.利用小狗玩球的课件引出并教学单词in front of和behind。

  4.利用实物区分behind和in front of的用法。

  5.继续利用课件引出并教学单词beside和between。

  6.利用课件显示between与betweenand的用法。

  (三)语言操练(Practice)

  1.Listen and read.听录音跟读,然后组长组织,带读单词。

  2.Play a bomb game.

  3.A guessing game.学生猜图,说句子,组与组之间互相问答。

  G1:Where is the dog? It’s _______ the car.

  G2: Where ____the girl? It’s _______ the door.

  4.Pair work.2人一组,利用身边实物巩固新单词,用Where is…It’s…进行问答。

  (四)拓展延伸(Extension)

  1.Find and say.课本P52看图找物品,说句子。

  2.Put the things to the right place.出示一个凌乱的房间,收拾整洁,培养学生整理居室的*惯.

  Group work.小组设计一张房间或动物园的海报,并简单描述。

  英语微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能够听、说、读、写句子does he live in Sydney? No, he doesnt. 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 Yes, he does.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二)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句型来询问他人一些日常生活情况。

  (三)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和生活*惯。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灵活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句型。朗读时做到语调自然,语音准确。突破方法:反复朗读,小组互听朗读,提出建议,突破重点。

  (二)难点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突破方法:创设情景,表演对话,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播放歌曲My new pen pal,师生齐唱。

  2.师生进行日常会话。如:T: Where are you from? S: Im from China. T: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S: I often read books. T: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 I go to school by bike. T: Do you go to school by subway? S: No, I dont. T: Do you have a pen pal? S: Yes, I do.

  Step 2:Presentation

  看图描述:She teaches English。He goes to work。

  He watches TV。 He reads newspapers。

  Whats your hobby?出示图片:hobby?

  I say you say。

  Let s try

  What does ZhangPengs mother teach ?

  She teaches English.

  Does she teach English?No , she doesnt 。

  Does she teach Chinese?

  No , she doesnt .

  Does she teach math ?

  Yes , she does .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问题,然后播放Lets try部分的录音,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找出回答问题的关键信息,核对答案。最后让学生反复听轮,尽量听出原文并进行复述。

  Lets talk

  1.教师请一名学生介绍他笔友的有关情况,如:

  I have a pen pal. She lives in Beijing. I live in Wuhan. She likes climbing mountains, singing and swimming, but I like drawing cartoons and dancing. We often write emails.教师根据这名学生的介绍问其他学生:Does his pen pal live in Beijing/Wuhan…?帮助学生回答: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 She lives in…教师板书并教读句型:Does he/she live in …? 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

  2.教师用单词卡片指导学生进行替换练*。如:Does he live in the city? Does she live in the country?

  3.教师出示简单字谜游戏,教学生玩,学生完成后,教师说:These are word puzzles.教师板书并教单词word puzzles。注意单词中word puzzle的发音,可用拆分法:puz-zle。教师问:Do you like doing word puzzles?引导学生回答:Yes, I do.

  4.教师出示远足图片,提问:What are they doing?引导学生回答:They are going hiking.教师板书并教读单词go hiking。教师可做适当解释和拓展。继续提问:Do you like going hiking?引导学生回答:Yes, I do./No, I dont.

  5.教师向一位学生提问:Do you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学生回答:No, I dont.教师向全班提问: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学生回答: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教师板书句子: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 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

  6.教师播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静听两遍录音后回答问题。① What do the two Johns like? ② What is Wu Yifan doing? ③Where does Wu Yifans pen pal live?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答疑。再放一遍录音,学生跟读,然后同桌两人分角色操练对话,最后选派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对话。

  7.教师示范书写四会句子,学生仿写。

  Step 3: Practice

  1.教师准备一些卡片,正面写人名,反面写动词短语或住址,如:watch TV, read newspaper, Shanghai等。请一名学生上台抽取一张卡片,这名学生把抽到的卡片正反面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看,再请一名学生只看正面并进行提问:Does your uncle/aunt like watching TV...? Does your uncle/aunt live in...?其他学生用Yes, he/she does. No, he/she doesnt.来回答。

  2.教师让学生将个人信息填在卡片内。 Name: ___________ I am a boy/girl. I live in ____________. I like ______________. I go to school___________.请一名学生上台从一堆卡片中抽取一张,告诉台下学生:Its a boy/girl.学生分成两组,轮流提问,如:Does he/she like drawing pictures? Does he/she go to school by bus?等等,看哪一组先猜出填写卡片的人是谁。

  3.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完成Lets talk下面的练*。

  Step 4: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让学生听Lets try和Lets talk部分的录音,并积极与他人交流。

  2.抄写本课四会句子。

  3.做活动手册上的配套练*。

  板书设计

  Unit 4 I have a pen pal word puzzles go hiking Does he/she live in…? Yes, he/she does. No, he/she doesnt. 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 Yes, he does./No, he doesnt.

  英语微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并掌握指示代词: this、that;

  B、学*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C、学会Yes/No问句及其简单回答;

  D、学会句型:---How do you spell pen? P-E-N.

  2)能力目标:

  A、能辨认物品的所有者;

  B、根据不同场景,能用英语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和回答;

  C、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陈述句,疑问句);

  D、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寻找主人的游戏和失物招领等活动,培养学生拾金不昧的良好的品德及健康向上的人格;

  B、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学*、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A.掌握批示代词this、that用法;

  B.掌握特殊疑问句和Yes/No问句及其简单回答.

  难点:学会写寻物启事和失物招领.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Section A 1a-1c

  第二课时Section A 2a-4b

  第三课时Section B 1a-2c

  第四课时Section B 3a-4 Self-check 1-3

  Period One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图片,物品实物。

  学生:实物(学*用品).

  教学设计

  Step One: Warming up.(通过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把学生引入学*英语的情境中。)

  Learn the chant.

  T:Lets sing the chant together.

  my是我的,your是你的,男他的是his,女她的是her;名词前面常站岗,限定所属有功劳。

  Step Two: New words.(利用实物教学,使得教学过程自然、形象。)

  1. Present the new words.

  T: Boys and girls,look at this please. Whats this in English?

  (Teacher holds a pen in the English.)

  S1:A pen.(Ss may say it in English.)

  T: Yeah. Its a pen. And whats this?

  (The teacher holds an eraser in the hand.)

  S2:Its an eraser.

  (Teach the other words such as “pencil,book,eraser,ruler,pencil case,backpack,pencil sharpener,and dictionary” in the same way.)

  2. Practice the new words.

  T: Now,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your books. Can you put the words with the objects in the right pictures? Write the letters next to the words,please.(Give Ss about two minutes to finish 1a.)

  T: OK,lets check the answers. Who can tell us the answers?

  S2:…

  Step Three: Present the drills.

  1. Present the drill “Is this…?Yes/ No,it is/isnt.”(利用实物引入句型,使用不同人的物品来引入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的搭配的用法。)

  (Hold the teachers pen.)

  T:This is my pen.Is this your pen?

  S1:No,it isnt.Its your pen.

  T:(Hold the students pen.)This is your pen. Is this your pen?

  S1:Yes,it is. Its my pen.

  T:(Hold a girls pen.)This is her pen. Is this your pen?

  S1:No,it isnt. Its her pen.

  T:(Hold a boys pen.)This is his pen. Is this your pen?

  S1:No,it isnt. Its his pen.

  T: Thank you.

  2. Practice the drill “Is this your…?” in pairs with your own school things.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my,your,his or her.(利用学*用品操练句型,并加深对物主代词的理解。)

  英语微课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版)第四册第三单元(All about me)的第4个新授课,Lesson16:How do you go to school? 经过一年半的学*,四年级下学期孩子们学*的重点逐渐过渡到各种基本句型。本单元前面三课分别学*了关于年龄、身高、住处的句子,本课教材以How do you go to school?为切入点,重点学*关于出行方式的交流:询问别人、介绍自己的出行方式。

  二、学生分析:

  孩子们经过一年半的学*,基本了解了字母:26个字母及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词汇的学*方法:单词音形意用的结合、音节、重音及不同词类(名、动、数、形、冠等)的用法特点,初步体会英语句子的语序与汉语的不同,但对于句子结构及变化还比较陌生。本课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Book3 L16已学*过四种出行方式by bus, by car, by bike, by taxi和句子: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by ____?另一种出行方式on foot /walk,dives me及选择此种出行方式的原因表述学生相对陌生。但我校学生学*英语较早,一二年级有了两年的口语学*,还有*1/3有课外学*经历或正在进行,这些内容对于他们可能都不陌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目标制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A.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句型Do you walk to school?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___ by___ / on foot...询问、表达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B.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和人称有关系的,并能尝试运用所学句子介绍和询问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 he/she walk to school? How dooes he/she go to school? He/she goes to school by___ / on foot...

  2、 文化目标:

  尝试了解不同地区人们选择不同出行方式:山区孩子、牧民(草原)、江南居民及西方国家等。

  3、学*策略目标:

  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引导尝试找出这些规律:

  A.和人称变化的关系;

  B.不同句式之间的关系等。

  初步构建“单词——短语——句子”的建构学*模式。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寻找句子规律及了解不同人们的出行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英语学*是有规律可循的,Englishi is easy! 及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English is fun!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句型Do you walk to school?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___ by___ / on foot...询问、表达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2、教学难点: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和人称有关系的,并能尝试运用所学句子介绍和询问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 he/she walk to school? How does he/she go to school? He/she goes to school by___ / on foot...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微课》教学设计优选【5】份

  《微课》教学设计 1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1. 本节课是本教材第六单元B部分中的Let`s learn, Let`s do的内容,其中A部分Let`s learn中学生已有对数字one – five 的认知水*.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数字six – ten ,并围绕本课新授单词,穿插一些Activities,即本节课的第二部分Let`s do.如:“Show me six”. 等一些简单的指示语,要求学生听懂并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数字打交道,如何让学生会用英语来表达数字1-10是本单元的重点. Let`s do中的活动既能增加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的数字单词.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征,特制定如下几个目标:

  知识目标:

  a.进一步巩固已学的数字单词: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b. 能听、说、认读五个数字词汇: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c.能听懂、会说Let`s do里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能力目标:

  拓展学生对数字的应用,感受数字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

  情感目标:

  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数字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数字eight,nine的发音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媒体演示法、任务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歌曲巩固法等等。

  三. 说学法指导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1、鉴于本课词汇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我准备通过听、说、认读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数字,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运用能力。

  2、同时,多表扬、勤鼓励,使不同

  层次的学生都有学*积极性,在知识上均有所提高。

  为了教学的需要,课前先准备好:PPT课件, 1-10的单词卡片,铅笔若干, 球一个,蜡笔若干, 一个文具盒、录音机、磁带等。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将从Warm-up,Presentation,Practice,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Homework五个环节来设计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Step1、Warm-up

  1. 录音机播放本教材第6单元A Let’s chant部分的录音,(内容见课件2)。

  2、学生活动分组,评价安排。(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设计了两棵苹果树,分别画在黑板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如果表现好可以获得一个苹果,学生的总体表现会在苹果树上表现出来,在课中我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发贴纸、语言的激励、情感的激励、手势和眼神的鼓励等滚动推进整个教学过程。)

  3、Free talk: 复*巩固本单元学*的1—5的英语表达。T:Hello!S1. How many books/hands/fingers…? Ss:One/Two/Three…

  T:How old are you? S1:I’m four/five years old.(根据老师拿的单词卡来回答)

  目的:提高对知识的再现率,为学*新知识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课前的对话,热身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使课堂教学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开始。

  Step2、Presentation

  1. 学*数字six—ten。

  (1).(看课件3),引出six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4)。(教师带读,边用手势表示。一组一组读,指名读。再把词卡贴在黑板上。)

  (2). 我拿出铅笔,让学生数,从而引出数字 seven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5)。 (学生看我的口型跟读,再请读得好的学生带读。)

  (3). 我拿出一个球,老师拍,让学生数, 从而引出数字eight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6)。( play a game : 跟读,我大声读时,学生小声读; 我小声读时,学生大声读。特别注意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4).(出示课件7),引出数字nine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8)。(我带读, 学生跟读,开火车读,再请个别读,注意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5). 我拿出一个文具盒,让学生猜猜文具盒中的蜡笔有多少支?引出数字 ten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9。(我带读,男、女生读。)

  2.我用手指指黑板上五个单词,指哪个,学生就读哪个。由慢到快,不按顺序,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对单词的掌握程度。

  Step3、Practice

  (1).播放62页A Let’s learn部分录音,学生跟磁带读,(内容见课件10)。(要求学生用手指着听到的单词,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依次出示(课件11—15),用How many birds/pigs…?句型,引导学生回答,操练Six_Ten的读音。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3)复*巩固1-10的单词.

  a. play a game:教师做手势,学生用英语说出数字。然后师说数字单词,生做手势。 b.Let’s sing:自编的一首歌曲。(两只老虎调)(课件16).

  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记住这十个数字。

  (4).播放课文录音,学生看书62页并跟着做。(学*Let`s do) “Show me six.”…(课件17) a、引导学生边听边做相应的动作两遍。

  b、同桌互相说句子做动作,一人说句子,一人做动作。

  Step4、Consolidatin and extension

  1.说数字,出示(课件18).

  2. 听声音,圈数字。出示(课件19).

  小结:今天我们都有什么收获呢?让学生用英文数苹果树上的的苹果。(给胜的一组插上红旗,并给予鼓励)。

  目的: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字。

  Step5、Homework(出示课件20)

  1、课后听录音,跟读所学内容。

  2、用英语数数给家长听。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Unit 6 Happy birthday!

  Part B Let’s learn

  6 7 8910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微课》教学设计 2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活动中,学*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难点讲授,练*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巩固。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衡:动态*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微课》教学设计 3

  设计思路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些困难;并且由于学生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成的“牢笼”内,生活范围狭小,很少有机会到空旷的地方活动,加之学校校园面积和操场面积很小,学生缺少建立千米表象的现实条件。所以,教师只能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有限的`生活经验,通过合理的想象活动,建立千米的表象。

  教学目的

  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估测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千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嘉宾,大家请看————出示孙悟空的图片。他有一个能上天入地的武器是什么?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表示它的长度比较好?金箍棒无限延长,请问现在用哪个单位描述金箍棒比较好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创设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先前经验、促使学生“思维参与”的探究氛围,引领学生唤醒对已有长度单位的感知,搭建已有知识基础和新知之间的桥梁;为接触新知识做预热】

  3、请同学们张开双臂估一估大约有多长?(1米)站成100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个人?1000向你们这么大的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长?(1000米)

  4、播放学生熟悉路段1千米的视频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我们来看一看。

  (本节微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建立1千米表象,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

  《微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得体、贴切地说好比喻句。

  2、在活动中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结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3、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2、彩虹挂在雨后的`天空。

  同学们,这两个句子,你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二、深入探究

  1、是的,像第一句这样的句子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将这样的句子称为比喻句。

  比喻,俗称打比方。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它是利用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来进行说明或描写。

  2、练*: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写了哪两样事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寻找共同点:月儿和小船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共同之处,都是弯弯的,而且两头尖。所以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3、一般来说,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词叫作比喻词。

  4、练*:

  (1)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是弯弯的月儿,喻体是小船,比喻词是像。

  (2)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这句话中的本体是xx,喻体是xx,比喻词是xx。

  (3)判断下面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并说出理由。

  a、妹妹急得像要哭了。

  b、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

  分析:妹妹急得像要哭了。这个句子的比喻词是像,本体是妹妹,但没有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分析: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应该是不同类别的,而这个句子中小女孩和妈妈是同一个类别的,都是人,不构成比喻句。

  三、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的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微课》教学设计 5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分层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目的

  1、借助《追赶天边的彩虹》,展示孩子们的阅读水*,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2、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的能力。训练孩子成句成段,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班级大部分同学都是识字大王了。真了不起!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有什么好处呢?

  2、指名学生说。

  3、是啊,扫清了识字的障碍,我们就可以自己阅读,看更多有趣的课外书了。我们的同步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这本书,就是我们星级表里的词语串成的文章。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有)

  二、明确标准

  1、我们的口号是:“追追追,追上十星级!”下面我们来到——“同步阅读”大擂台。老师指课件:

  同步阅读的评价标准:

  一颗星:清晰响亮;

  二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

  三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

  认真倾听,遇到带点的句子能模仿说话,奖励两颗星。

  三、同步阅读擂台赛

  1、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来读,特别长的读一两个段落。学生自由练读(学生特写)

  2、四个大组推荐代表来打擂,根据朗读情况,全班同学用手势评价等级(一星、二星、三星)。

  3、老师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评价,当场在课件上点击星数。比两轮,总结擂台赛的结果,给予表扬。最后获胜的小组参与打擂的同学获得卡片等奖励。

  【设计意图:在打擂的游戏中,展示读书本领,老师点拨,同学互助,激发读书热情,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的同时,为课外阅读做准备。】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微课教学设计1

  一, 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猪猪侠,猪猪侠今天再看故事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问题,“腔”这个字他不认识,你能帮帮他吗?

  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是的,我们要来请教字典老师!用部首查字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开始之前,先来了解

  那我们就开始吧!

  二,部首查字典步骤

  部首查字法分为以下几步:

  1、 确定字的部首。这个字是月部。四画。在部首目录中找到4画——月部。那么在检字表中对应的是71页。

  2, 接着,在检字表中翻到71页,月部。

  3、 再数清这个字除去部首外的笔画数,“空”的笔画数是8画,在8画下找到这个字以及页码。

  4, 第404页,最后按页码就能在字典里找到这个字了。

  5, 猪猪侠遇到的这个生字就是“腔”。

  小朋友你会了吗?快去教一教猪猪侠吧。这样,他就能接着去看书了。

  三 , 确定部首

  其实,用部首查字法的关键是确定部首,部首找准了,查起字典来就没那么难了。

  老师来考一考你们,这几个字跟刚才遇到的“腔”字是同一类型!他们都是合体字,除此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是的,他们都是形声字。

  查字典时......

  总结成一句话-形声字查偏旁。

  猪猪侠在看书的时候又遇到 难题了,这三个生字宝宝,他们的两个部分都可以作为偏旁?这可怎么办呢?不用着急!

  老师告诉你们三条规则......会了吗?

  在看书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上下结构的生字。上面的部分是由两个分开的部分构成。下面是一个独立的部分,怎么办呢?这时不是取上不取下,而是取下面。总结为一句话——上分下合取下面。

  前面咱们讲的都是合体字。可是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独体字宝宝。

  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独体字,直接查起笔,然后再数清剩余的笔画数。独体字查起笔。

  另一类独体字,本身就是做偏旁的,那么做偏旁查自己。

  四,总结

  以上我们已经学*了按部首查字法的方法,其中最关键的是确定部首。所以老师编了一首部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掌握了这首小儿歌,按部首查字典就会变得很简单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小朋友完成练*,下节课我们进行按部首查字典PK赛,看哪个小朋友查的又快又准!谢谢!

  学*指导

  学*了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要多加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

  配套学*资料

  制作技术介绍

  安装录屏软件 ,录制时主讲人声音需响亮清晰,录制结束要更改视频格式。

微课教学设计2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M. Peose 于 20xx 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在*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利于在线学*和移动学*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在 20xx 年举行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官方文件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微课的特征

  从微课的发展与实践来看,微课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突出特征。

  1. 微课要“微”

  微课之所以称为“微”课,是因为它具有知识点小,授课时间短的特点。微课只围绕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将其录制成教学视频短片。整个微课只为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使得重点突出、短小精悍,非常有利于移动学*和泛在学*。现今社会,生活速度加快,导致文化快餐化,很少有人能耐得住性子去看一两个小时的课程。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限制在 10 分钟以内(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限制在 20 分钟以内),适合人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适应碎片化学*。

  2. 微课还是“课”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但不是只包含课程讲解的视频,而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学*资源环境。在微课的教学资源中,不但要包含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还应提供教学演示课件、讲义、教学案例素材,以及课后微练*和微练*的素材等教与学的资源。这样,既可以提供给学*者进行泛在学*,可以提供给教师进行共享和研究。同时还应该在实践中提供反馈渠道,使学*者可以将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疑惑和进一步的需求反馈给教师。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的改进。

  3. 微课以“在线学*”和“移动学*”为主要学*方式

  在线学*(Onlin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工具来学*或训练的方式。移动学*(Mobile Learning)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 等设备(通常不包括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进行远程学*的方式。移动学*相较于在线学*,更加着重于利用触控输入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板电脑等),

  而不是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的笔记本电脑或台式计算机。微课的制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微课的发布利用移动互联网,因而可以保障学*者进行在线学*,以及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的可能。

  4. 微课要系列化

  微课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成为系列化课程,即根据统一的课程主旨,将微课构建成为“微课程”。因而在微课的设计之初就要从课程体系的全局观点来考虑,将课程包含的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联系,让这些微课有机结合。为了达到学*目的,还要围绕每个知识点和其相关知识点设计微练*,进行微评价。再根据评价与反馈,为学*者提供进一步的学*建议,方便学*者在指导下自主选择学*途径,达到自主学*的目的。

  三、微课在初中物理中应用的优势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而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较为注重概念的学*理解,中学物理课要教给我们很多物理虽和物理规律,这些知识概念性强,有的还很抽象,而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教师往往把概念或知识点给学生陈述一遍,缺乏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为了将物理规律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常常需要借助很多特殊的方式,比如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但受时空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小小的概念都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如果没听懂,老师也没有时间再为学生演示第二遍。如果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结合场景演示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学生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学*一个知识点,而且这个过程更加直观具体,如果没有听懂,还可以返回去再听第二遍,不受时空的限制。

  四、声音的产生微课设计与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初中物理的第一张第二节的内容,这是学生学*物理的开端,培养兴趣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的至关重要的一课。因此,这次选用声音的产生这个知识点作为案例,设计一节微课,看看微课在物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提问——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物理学*过程,培养学科性思维,为以后的物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次课程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的思路跟上老师的教学进程,然后重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接着总结我们这次探究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方法和思维。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巩固所学内容。

  (三)微课教学设计

  1.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课件以PPT为载体,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综合型课件,力求简单明了,按照“提问——猜想——验证——结论”的思路分为四个板块,使得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清晰明了。

  2.教学实验设计

  这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怎样通过实验表现物体发出声音时产生了振动成为了实验的关键。因此实验设计通过容易产生形变的物体与发声的物体接触产生形变来表现发声物体的振动,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2.1音叉发声振动

  在音叉没有发声的时候,拿它与水接触,水很*静;然后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再与水接触,可以看到*静的水向四面溅起。前后对比,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2铜锣发声振动

  用一根细线挂一个乒乓球,并把线拴在支架上,在乒乓球下面放一面铜锣,铜锣不发声时,接触(不要用力)乒乓球,乒乓球静止不动,然后敲击铜锣,铜锣发声的同时接触乒乓球,乒乓球动起来,说明铜锣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3鼓发声产生振动

  在一面鼓上放一些绿豆,当鼓不发声时,绿豆在鼓面上静止不动,当敲击鼓是,鼓发出了声音,鼓面上的绿豆也随着乱跳起来,说明鼓在发声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微课教学设计3

  教学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学期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文章。文中的语句生动、形象,大量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或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是刚学写作不久的小学生*作的一篇好素材。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句理解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多,领悟夸张的手法。

  2、运用排比的手法,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把事物描写得细致、形象、生动,完成片段写作。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合作、相互的学*。

  3、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西沙群岛的海底有美丽的珊瑚,有懒洋洋的海参,还有威武的大龙虾。现在让我们穿上潜水服再到这美丽的海底世界看看还有什么奇幻新奇的吧!【播放视频】

  二、感受鱼多,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鱼多)

  2、这么多的鱼,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赶紧读一读这段话,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鱼很多。

  【出示句子】:

  1)生1: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西沙群岛的海底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生汇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看【出示选择】

  渗透写法:作者夸张地写出鱼占了海洋的一半,这样写的目的不仅告诉我们鱼多,还能引起我们丰富的想象。这么好的修辞手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试着用上哦。

  2)生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引导学生理解“成群结队”】

  师:对啊,这里是说海底一群群的鱼聚在一起游,你们知道有哪些小动物也喜欢成群结队的呢?

  3、除了“成群结队、各种各样”,老师还找到了一些表示多的词语呢!【出示词语不同形式读】

  过渡:积累词语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写好*作,这么好的学*方法,大家可要记住了!

  4、作者不仅在这段的开头总体写出了鱼多,他还对鱼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请默读这段话,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内容。

  5、1)你喜欢哪种鱼?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并板书:颜色、外形、动作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讲讲排比句的好处:

  大家有发现作者是运用了什么句式把这四种鱼的颜色、外形、动作写具体的呢?(排比句)

  小结:作者运用结构相似的排比句,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就把鱼写得更有趣、更生动了。来,一起读一读这些好看的鱼吧!(齐读)

  6、好看的鱼还多着呢。想不想看?【出示图片】

  7、1)现在你就动笔从颜色、外形、动作三个方面写下你喜欢的鱼,再用上比喻、拟人把它写得更生动。

  2)学生写作

  3)片段展示:来,把你写的鱼介绍给大家。(展示两到三篇学生*作)

  8、小结:从同学们的笔中,我们又见到了这么多种鱼,不过就算我们全班人一起写,写个几天也写不完西沙群岛的鱼。怪不得人们都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教学总结:

  在这节微课中,我主要讲授课文第四自然段鱼多的部分。我能抓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并理解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多,领悟夸张的手法。运用排比的手法,在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示的鱼的图片的基础上,仿照第四自然段“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把所看到的鱼描写得细致、形象、生动,完成片段写作,让学生感受谴词造句的艺术。

微课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探讨文章内容安排特色”

  教学目标:1、复*本单元知识,结合文本明确作者写作过程中内容材料的选取和安排意图;

  2、理解作者写作中内容材料安排顺序的目的:

  3、能将学到的知识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内容安排的目的。

  教学难点:能让学生学有所用。

  教学过程:

  一、单元复*:出示:知识树从文章出处、作者、体裁方面复*。

  二、回顾文本,体悟写法

  (一)第一课《藤野先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课文开头五个自然段却一句都没提到,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什么呢?

  答案提示: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写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温馨提示:文章开头部分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清国留学生”来反面衬托鲁迅先生,突出了鲁迅先生可敬可贵的爱国精神。而正是这爱国的精神,才赢得了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尊重,同时,这又为鲁迅先生到仙台见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二)第二课《我的母亲》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文的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答案: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既写出了童年生活得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三)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丑陋外表的描写,会影响后边对大文豪形象的刻画吗?

  参考答案:写托尔斯泰外貌*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就说过,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

  三、小练笔: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铺垫”“衬托”等写写我们可爱的妈妈。

微课教学设计5

  1、背景

  20xx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中提出在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获取知识和技术,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新《大纲》强调以媒体为辅助的任务式教学模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尽可能多的英语信息,便出现了消极灌输知识的现象,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真正的培养起来,综合英语课程的综合能力培养目标未能够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被抹杀了。

  自20xx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自20xx年以来,全国高职教育领域已经建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网络视频课程。但是因为视频时间较长,难以保证学生在长时间内保持高度注意力,实际学*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这些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也不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迅速步入“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名词早已深入人心。在教育领域,“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微课”概念最初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信息技术中心胡铁生老师提出,并在佛山市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进行尝试建设(简称“佛山模式”)。如今,全国高校纷纷加入到“微课”建设与推广的行列中,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xx—20xx)》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这也有力推动了国内“微课”教育资源建设的步伐。

  2、调研目的和意义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差异比较大,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要求,特别是接受能力差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课堂所学知识非常有限。但是成功的微课程一旦制作成功就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台,使广大师生获益。课前学生可以在家或者宿舍观看视频自学,课内教师针对学生看视频后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并且能够针对学生的预*和课堂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更强。同时,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教师一对一的指导这些形式使得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比以前更多,这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而且,微课程实际上是把课内学*延伸到了课外,所以微课程的设计成了关键。微视频不是课件,是比预*更有深度的学*,其效果不亚于原本教师课堂上讲授知识的质量。对于学*困难的学生,只要花更多的时间学*,就一定能掌握所学知识或者技能,除此之外还能收获学*的信心和积极的态度,这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

  微课程视频不仅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间相互学*的资源,教师通过观看他人的微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好的学校、优秀教师的微课程是师资培训的好教材,而且加上网络便捷的传播手段,很容易宣传推广。

  3、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微课视角下综合英语课程项目化建设的设计研究及应用,旨在根据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以课程大纲为依据,确定综合英语课程项目化建设的模块并构建综合英语知识体系;以构建知识体系为依据,结合课程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单元,构建单元教学体系并设置教学任务单和学生学*任务单;根据教学任务单制作微课视频,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学*任务单布置任务并设置考核评分标准。

  4、综合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微课设计及应用

  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应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训练,结合教学实际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微课项目化教学优势。总结高职综合英语项目化课程微课教学经验,在课程微课资源*台建设方面可以自制微课,依托共享资源,学生参与资源建设等多种方式实现。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对专业相关工作有很高的意愿,对毕业生回访验证具备良好英语能力适应作环境。建立微课资源*台要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微课在线等国内优秀资源*台。与企业合作启用超星学*通移动教学*台,积累海量资源,从专业资源库和共享名师名课中搜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微课资源,不断学*中搭建特色微课资源*台。教师可以在校内实训中心拍摄或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制作微课,对课程教学场景模拟再现展示英语交际能力。教师要在微课资源*台上为学生提供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微课具有运作简便、空间随意等优势,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很多课程彰显其神奇魔力,要有序把微课教学嵌入高职综合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将微课应用于课前自学、课后巩固等环节。课前教师登录微课资源*台发布项目任务,通过微课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工作场景。课堂中微课承担任务导入,或工作过程演示、或答疑解惑等不同任务。教师通过微课资源音视频、PPT等方式创设教学情景,采用情景模拟等不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工作模拟中熟悉英语课程知识。课后师生同微课资源*台及时反馈交流实践成果,强化学生体验经历。

微课教学设计6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M. Peose 于 20xx 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在*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利于在线学*和移动学*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在 20xx 年举行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官方文件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微课的特征

  从微课的发展与实践来看,微课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突出特征。

  1. 微课要“微”

  微课之所以称为“微”课,是因为它具有知识点小,授课时间短的特点。微课只围绕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将其录制成教学视频短片。整个微课只为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使得重点突出、短小精悍,非常有利于移动学*和泛在学*。现今社会,生活速度加快,导致文化快餐化,很少有人能耐得住性子去看一两个小时的课程。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限制在 10 分钟以内(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限制在 20 分钟以内),适合人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适应碎片化学*。

  2. 微课还是“课”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但不是只包含课程讲解的视频,而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学*资源环境。在微课的教学资源中,不但要包含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还应提供教学演示课件、讲义、教学案例素材,以及课后微练*和微练*的素材等教与学的资源。这样,既可以提供给学*者进行泛在学*,可以提供给教师进行共享和研究。同时还应该在实践中提供反馈渠道,使学*者可以将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疑惑和进一步的需求反馈给教师。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的改进。

  3. 微课以“在线学*”和“移动学*”为主要学*方式

  在线学*(Onlin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工具来学*或训练的方式。移动学*(Mobile Learning)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 等设备(通常不包括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进行远程学*的方式。移动学*相较于在线学*,更加着重于利用触控输入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板电脑等),

  而不是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的笔记本电脑或台式计算机。微课的制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微课的发布利用移动互联网,因而可以保障学*者进行在线学*,以及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的可能。

  4. 微课要系列化

  微课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成为系列化课程,即根据统一的课程主旨,将微课构建成为“微课程”。因而在微课的设计之初就要从课程体系的全局观点来考虑,将课程包含的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联系,让这些微课有机结合。为了达到学*目的,还要围绕每个知识点和其相关知识点设计微练*,进行微评价。再根据评价与反馈,为学*者提供进一步的学*建议,方便学*者在指导下自主选择学*途径,达到自主学*的目的。

  三、微课在初中物理中应用的优势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而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较为注重概念的学*理解,中学物理课要教给我们很多物理虽和物理规律,这些知识概念性强,有的还很抽象,而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教师往往把概念或知识点给学生陈述一遍,缺乏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为了将物理规律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常常需要借助很多特殊的方式,比如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但受时空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小小的概念都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如果没听懂,老师也没有时间再为学生演示第二遍。如果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结合场景演示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学生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学*一个知识点,而且这个过程更加直观具体,如果没有听懂,还可以返回去再听第二遍,不受时空的限制。

  四、声音的产生微课设计与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初中物理的第一张第二节的内容,这是学生学*物理的开端,培养兴趣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的至关重要的一课。因此,这次选用声音的产生这个知识点作为案例,设计一节微课,看看微课在物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提问——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物理学*过程,培养学科性思维,为以后的物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次课程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的思路跟上老师的教学进程,然后重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接着总结我们这次探究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方法和思维。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巩固所学内容。

  (三)微课教学设计

  1.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课件以PPT为载体,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综合型课件,力求简单明了,按照“提问——猜想——验证——结论”的思路分为四个板块,使得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清晰明了。

  2.教学实验设计

  这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怎样通过实验表现物体发出声音时产生了振动成为了实验的关键。因此实验设计通过容易产生形变的物体与发声的物体接触产生形变来表现发声物体的振动,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2.1音叉发声振动

  在音叉没有发声的时候,拿它与水接触,水很*静;然后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再与水接触,可以看到*静的水向四面溅起。前后对比,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2铜锣发声振动

  用一根细线挂一个乒乓球,并把线拴在支架上,在乒乓球下面放一面铜锣,铜锣不发声时,接触(不要用力)乒乓球,乒乓球静止不动,然后敲击铜锣,铜锣发声的同时接触乒乓球,乒乓球动起来,说明铜锣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3鼓发声产生振动

  在一面鼓上放一些绿豆,当鼓不发声时,绿豆在鼓面上静止不动,当敲击鼓是,鼓发出了声音,鼓面上的绿豆也随着乱跳起来,说明鼓在发声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微课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2、区别山谷、山脊。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谷、山脊;联系瀑布的形成,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

微课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瑞雪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们都看到过下雪,也领略过雪景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的课文,大概你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要求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着结合课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4、提出思考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合作读文,检查是否读流利,难读的部分集中练*。

  (2)交流自学要求中的第二、三、四个要求。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作者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交流时,先读特点,再通过读相应部分,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使学生体会到主要特点是“大”。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不仅写了雪景的美,通过“厚厚、万里江山、挂满、堆满”等词说明了雪大;第五段,不仅是写孩子们的快乐,通过“堆雪人、打雪仗、树枝上的积雪”也写出了雪大。

  四、小组内互查学*生字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先说说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三、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要点:

  (1)第三自然段,应读出夜静、雪大。“一会儿就白了”,“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等句,应认真体会并读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仅要读出雪大,还要读出雪美、孩子乐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应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原因“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读出作者联想到此的喜悦的心情。

  2、学生再练*读。

  四、一场雪固然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可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满怀如此强烈的激情来赞美这场雪吗?

  随文阅读小资料:

  《瑞雪图》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写于1962年。1960一 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 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人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写下了这篇短文。的确,这第一场雪,是我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个喜人的信号,怎不让人高兴呢!

  加上自己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课堂练*

  1、在两首写大雪的诗中,任选一首背诵下来。

  第一首: 夜雪

  自居易

  己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瑞雪图》,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答”为主、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任务。

  二)建立了民主、*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伙伴。

  三)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本节课辅助教学的精彩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用一段精美的动画,从形、声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完雪后美景后,设计的一组配乐雪景土,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四)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大家齐读得棒,我便说:“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 读一读”。又如学生朗读表现不好时,我首先肯定优点:“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将‘嗬’读得不仅能表现出惊异,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来那就更棒了!”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浒墅关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浒墅关学*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困难较大。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时多学*、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能见好就收 ,力争使课堂时控恰到好处。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微课教学设计9

  一、教材简析

  《瑞雪图》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瑞雪图》一课是这个单元以“风雪”为主题。《瑞雪图》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研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人欢乐的特点,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3、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中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受到美的陶冶。

  三、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析句,了解雪大、雪美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记叙顺序,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是北方孩子,每年冬天都会见到雪,大家都很喜欢下雪,因为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课文《瑞雪图》的前两个部分,谁来具体说说是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出示幻灯片2)

  2、我想,同学们了解了下雪前和下雪时的图景,一定迫不及待的知道雪后的图景吧,下面就来一起继续学*课文。

  (二)学*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第二天早晨、雪后)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讨论交流)

  【先整体写:(“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出示幻灯片3)后具体写:静态美:(“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动态美:(“一阵风后,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这句话中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色彩美:“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里阳光和雪花交相辉映,产生了瑰丽的色彩。(出示幻灯片4—22注意:只要点击4一直到22都是自动播放)】

  3、刚才大家欣赏了图片,自己再读一读这一段体会的用词和描写方法,说说这一段突出写了雪怎么样?(适时出示幻灯片23)

  4、作者在写雪后的景色时,只是写了雪大、雪美吗?有没有人的活动?

  (三)学*第四自然段

  1、朗读课文,画一画,下雪后,同学们最喜欢做什么游戏?想一想,他们的心情怎样?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适时出示幻灯片24)

  2、“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目的是什么?(突出了“欢乐的心情”。)

  3、指名再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喜爱的感情

  4、讨论:这一段突出写了人怎么样?(人欢乐)(适时出示幻灯片25)

  (四)学*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么好的一场雪,不光是雪地里的孩子们在欢乐,还有谁也在欢乐?(农民)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用“瑞雪兆丰年”概括)

  3、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国家遭受连年的自然灾害,农业得不到丰收。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这第一场雪是第一个丰收年的信号,“瑞雪丰年”,作者能不高兴吗?

  4、出示幻灯片26,指导读“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说说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高兴、激动、兴奋)

  (五)总结课文,提升主题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这篇课文整体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地图景?

  2、讨论交流后,出示幻灯片27

  3、强调: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这种感情没有直接表达,而是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还通过联想表达出来。

  (六)作业(出示幻灯片28)

  1、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收集的有关雪词语、古诗。

  3、仿照课文写一写雪景。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微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的达成:

  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能力目标的达成:

  在老师的重点讲解下,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作能力,提升*作水*。

  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过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

  教学背景:

  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五年的写作功底,积累了一定的词语,但是,文章的创新意识不强,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怎样通过外貌的描写就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外貌描写要注意什么?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有难度的。希望通过这短短的视频,紧紧抓住外貌描写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水*。

  教学重难点:

  人物描写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有顺序、抓特点、用修辞、积词语。

  学会观察人物的特点。

  教学策略:

  由于是采用“一对一”的学*方式,教学方法简单,重点突出,简单易懂,教学的有效性高。老师总结描写方法,直接传授*作技巧,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了解含义。

  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喜好。(微点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明确本次微课目的。)

  二、掌握方法。

  方法一: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片段对比,思考喜欢哪个片段描写?为什么?

  出示两个片段:

  (1)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长得很好看,衣着朴素。“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角辫,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穿着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个片段里对人物的外表进行了透彻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让读者一下子就记住小丽。

  总结:人物片段描写首先要注意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微点评:从片段中寻找差异,迅速掌握观察的顺序。片段简单易懂,适合微课方式的学*内容。)

  方法二:抓住人物特点。

  1、游戏:“猜猜他是谁?

  出示三个片段,让学生猜一猜描写的是谁?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系一条花布手巾,提一柄九齿钉耙。

  (2)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没错,就是猪八戒、哪吒、孙悟空。因为这三段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这点是最重要的,就像画漫画一样,要能够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谁,那是因为作者仅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夸张化,写作文也是一样的。

  总结:外貌描写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微点评:选取学生熟悉的人物,更便于学*人物描写的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2、练*巩固:诊断毛病。

  出示片段:走到镜子前面看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这样的我。

  分析: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修改:我呀,小头长脸像母亲,浓眉大眼像父亲。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我成了*视眼,这不,最*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总结:抓住外貌特征具体描写,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读者对主人公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微点评:在前面简单而有针对性的学*后,学*分析片段并进行适当的补充,让文段更具体。有了之前的铺垫,学*者会有更多的想法。)

  3、片段赏析(一):

  (1)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2)她大概叫琅琅,一头柔软的卷发,凸额头、塌鼻梁,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3)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总结:抓住特点的外貌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以上三个片段我们发现金豆是个怕羞但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琅琅则是个非常文静的小孩子;而片段三的小女孩应该非常聪明。

  4、片段赏析(二)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总结:人物的外貌描写不仅能体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仔细欣赏一下三个片段。你能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吗?(微点评:选取了表现人物性格明显的片段,让学生知道外貌描写不仅是外貌的描述,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之前的片段不同的是,体现出更深的层次。)

  方法三:妙用修辞手法

  片段对比,突出运用修辞的优势

  运用前: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运用后: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怎么你带的就跟才从垃圾堆拣出来的似的,人家带的就像才剥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光鲜。

  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微点评:让学*者知道,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人物更形象。教学目的明确,片段的选取有针对性。)

  方法四:积累词语

  出示描写人物各部分特点的成语,有描写脸部、头发、身材等,为学生提供参考。(微点评:不仅能给学*者提供适当的资源,也让他们能积累一定的学*素材。)

  三、归纳提炼

  希望你拥有一双发现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有一支神笔去描绘生活,都有一颗盲人似的心灵去感悟生活,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多姿多彩形象生动。(微点评:用鼓励的话语结束本次微课学*,希望学*者能以积极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作当中,掌握描写人物的基本技巧。)

  教学总结:

微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审美特征。

  2、初步尝试为奇石命名。

  3、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璧石的审美特征。

  难点:对赏石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精选实例进行知识讲解,讲解中不断设疑,促使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最终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

  展示上海世博会上安徽馆前的迎客松灵璧石。

  提问:1、你认识它吗?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欣赏吗?

  通过提问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讨新知:

  (1)初识赏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又称“观赏石”、“巧石”、“石玩”、“雅石”等,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图例)

  (2)提问:你知道清朝乾隆皇帝曾经为哪种奇石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吗?

  “发现之旅”——探寻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其审美特征

  (灵璧石的成因很复杂,这里只概括了主要原因;灵璧石的种类也很多,只能选择几个典型石种稍作讲解;灵璧石的审美特征更是牵涉到许多美学概念。本微课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领到赏石文化的门前,学生还需自己迈进门槛,做进一步探究,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3)奇石的命名

  先举例说明命名的方法,再请学生尝试为奇石命名。

  (4)小结:

  灵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三、课后拓展:

  赏石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爱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 、南唐后主李煜不爱江山爱美石的传说等等。

  如今,赏石逐渐成为国际潮流。除了灵璧石,还有许多著名的石种,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赏石知识。

  思考:你对赏石文化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探索大自然馈赠我们的奇美,请参考*灵璧石网。

  (通过欲扬先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提供相关网站,作有效引领。)

  测试题:

  1、奇石又称(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

  A、观赏石 B、巧石 C、石玩 D、雅石

  2、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灵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 B、雨花石 C、大化石 D、英石

  3、清朝乾隆皇帝曾经为(A)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

  A、灵璧石 B、太湖石 C、英石 D、昆石

  4、灵璧石种类很多,主要有(AC)、五彩灵璧、白灵璧等。

  A、磬石 B、吕梁石 C、龙鳞石 D、菊花石

  5、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 、(ABCD)等方面。

  A、声 B、色 C、质 D、纹。

  进阶练*:

  1、搜集1—2首描写、评价灵璧石的诗词。

  2、搜集1—2个历史名人与灵璧石的小故事。

  3、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其它观赏性奇石。

微课教学设计3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M. Peose 于 20xx 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在*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利于在线学*和移动学*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在 20xx 年举行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官方文件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微课的特征

  从微课的发展与实践来看,微课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突出特征。

  1. 微课要“微”

  微课之所以称为“微”课,是因为它具有知识点小,授课时间短的特点。微课只围绕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将其录制成教学视频短片。整个微课只为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使得重点突出、短小精悍,非常有利于移动学*和泛在学*。现今社会,生活速度加快,导致文化快餐化,很少有人能耐得住性子去看一两个小时的课程。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限制在 10 分钟以内(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限制在 20 分钟以内),适合人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适应碎片化学*。

  2. 微课还是“课”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但不是只包含课程讲解的视频,而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学*资源环境。在微课的教学资源中,不但要包含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还应提供教学演示课件、讲义、教学案例素材,以及课后微练*和微练*的素材等教与学的资源。这样,既可以提供给学*者进行泛在学*,可以提供给教师进行共享和研究。同时还应该在实践中提供反馈渠道,使学*者可以将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疑惑和进一步的需求反馈给教师。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的改进。

  3. 微课以“在线学*”和“移动学*”为主要学*方式

  在线学*(Onlin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工具来学*或训练的方式。移动学*(Mobile Learning)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 等设备(通常不包括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进行远程学*的方式。移动学*相较于在线学*,更加着重于利用触控输入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板电脑等),

  而不是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的笔记本电脑或台式计算机。微课的制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微课的发布利用移动互联网,因而可以保障学*者进行在线学*,以及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的可能。

  4. 微课要系列化

  微课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成为系列化课程,即根据统一的课程主旨,将微课构建成为“微课程”。因而在微课的设计之初就要从课程体系的全局观点来考虑,将课程包含的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联系,让这些微课有机结合。为了达到学*目的,还要围绕每个知识点和其相关知识点设计微练*,进行微评价。再根据评价与反馈,为学*者提供进一步的学*建议,方便学*者在指导下自主选择学*途径,达到自主学*的目的。

  三、微课在初中物理中应用的优势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而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较为注重概念的学*理解,中学物理课要教给我们很多物理虽和物理规律,这些知识概念性强,有的还很抽象,而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教师往往把概念或知识点给学生陈述一遍,缺乏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为了将物理规律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常常需要借助很多特殊的方式,比如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但受时空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小小的概念都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如果没听懂,老师也没有时间再为学生演示第二遍。如果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结合场景演示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学生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学*一个知识点,而且这个过程更加直观具体,如果没有听懂,还可以返回去再听第二遍,不受时空的限制。

  四、声音的产生微课设计与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初中物理的第一张第二节的内容,这是学生学*物理的开端,培养兴趣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的至关重要的一课。因此,这次选用声音的产生这个知识点作为案例,设计一节微课,看看微课在物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提问——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物理学*过程,培养学科性思维,为以后的物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次课程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的思路跟上老师的教学进程,然后重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接着总结我们这次探究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方法和思维。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巩固所学内容。

  (三)微课教学设计

  1.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课件以PPT为载体,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综合型课件,力求简单明了,按照“提问——猜想——验证——结论”的思路分为四个板块,使得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清晰明了。

  2.教学实验设计

  这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怎样通过实验表现物体发出声音时产生了振动成为了实验的关键。因此实验设计通过容易产生形变的物体与发声的物体接触产生形变来表现发声物体的振动,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2.1音叉发声振动

  在音叉没有发声的时候,拿它与水接触,水很*静;然后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再与水接触,可以看到*静的水向四面溅起。前后对比,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2铜锣发声振动

  用一根细线挂一个乒乓球,并把线拴在支架上,在乒乓球下面放一面铜锣,铜锣不发声时,接触(不要用力)乒乓球,乒乓球静止不动,然后敲击铜锣,铜锣发声的同时接触乒乓球,乒乓球动起来,说明铜锣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3鼓发声产生振动

  在一面鼓上放一些绿豆,当鼓不发声时,绿豆在鼓面上静止不动,当敲击鼓是,鼓发出了声音,鼓面上的绿豆也随着乱跳起来,说明鼓在发声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微课教学设计4

  微课教学设计:“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保健—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一,教学背景:

  (一)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病征有不完整的社交沟通能

  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二)青春期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青春期教育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行为与情绪、良好的社交能力及积极向上的心态。青春期教育范围广泛,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保健、性知识、婚育观念等内容。

  (三)女生青春期保健:主要是注意乳房保健和月经卫生两方面。女生对首次**渗血往往会感到惊恐不安,但当了解到是正常的初潮后,又可能对如何处理月经束手无策。因此,在初潮前有必要学*月经期的卫生知识。

  (四)个别化训练:自闭症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加上青春期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内容不适合面向全体学生授课,所以个别化训练是对自闭症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对我校逐渐进入青春期的自闭症女学生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自我服务技能、职业技能学*等。本微课主要内容是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卫生护理——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二,教学课题: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保健—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卫生巾,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明确经期使用卫生巾应该注意的事项,学*保健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自闭症女生了解一些呵护自己的方式方法,协助其调节经期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自闭症女生顺利渡过青春期,迈好青春第一步。

  四,教学重点:认识卫生巾的类型,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教材分析:

  “女孩使用卫生巾的方法”是学校校本课程“生活适应”七年级

  上册第一单元《我长大了(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女孩认识月经现象,并能够正确对待,女孩学*正确使用卫生巾等,是自闭症学生青春期生活的重要部分。一方面使自闭症女生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学*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引导自闭症女生了解呵护自己的方式方法,协助其调节经期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自闭症女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七,学生情况分析:

  梦梦(化名),12岁,重度自闭症,韦氏智力测试分值39。10岁9个月胸部开始发育,逐渐进入青春期。

  梦梦青春期行为表现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烦躁,坐立不安;刻板,明显的重复动作和行为;听觉敏感,脾气和情感经常变化不稳定,大喊大叫,怪异行为增加;皮肤感觉敏感,对短裤材质敏感,稍有不舒服就会不分场合的把手伸到裤裆里拽拉短裤;经常出现暴躁情绪,常常出现一些冲动行为,没有羞耻感。

  11岁5个月,短裤上分泌物增多,老师联合家长教其学*使用卫生护垫,降低对护垫的抵触情绪并逐渐适应护垫,为来月经时学*使用卫生巾,逐渐适应短裤上有卫生巾的不舒服感打下基础。

  八,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行为训练法,视觉提示法

  九,教学准备:互联网上搜集的图片,PPT课件,卫生巾和内裤实物

  十,教学过程:(微课教学)

  (一)讲述案例“一个女孩的苦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导语:(课件出示小西照片)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个跟你年龄

  差不多的女孩朋友,她的名字叫小西这几天小西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西说:“我是个七年级的女生,有一天,我的下面突然流血了,肚子也不舒服,有点隐隐的痛,我害怕极了,真苦恼啊!”

  2,教师提问:小西怎么啦?

  3、教师作小节:小西到青春期了,来月经啦。我们每个女孩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小西解决她的烦恼,更是帮助你来应对月经期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二)解决女孩青春期来例假的困惑和苦恼,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进行课堂练*。

  1,卫生巾的使用方法

  (1)想一想,讨论一下:我们每个女孩子都将使用卫生巾,那么我们该怎样来使用卫生巾呢?

  (2)教师展示PPT,出示卫生巾和内裤实物,进行视觉上提示,边

  讲述边操作使用卫生巾的方法,鼓励学生按照图片提示,亲自操作使

  用卫生巾的方法。

  ①第一步:撕开卫生巾的包装袋。

  ②第二步:取出一片卫生巾。

  ③第三步:打开一片卫生巾,撕下它上面和背面的纸带,展开卫生巾。

  ④第四步:把卫生巾有胶的一面对准内裤的裤裆粘好。

  ⑤第五步:把卫生巾的两翼粘在内裤裤裆外面,整理*整。

微课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活动中,学*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难点讲授,练*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巩固。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衡:动态*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微课教学设计6

  微课设计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

  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微课以视频为载体,以网络为传播途径,是一种提供给学生自主观看、自主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微课的出现是教育资源建设之重心由助教向助学转变的重要契机。”。总体来说,微课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①用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供学生课外复*,查缺补漏;②用于翻转课堂,起教授新知的作用;③用于拓展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需求。

  无论出于何种使用目的,都需要明确:第一,微课的使用对象是学生,不是老师;第二,微课的主要使用时间是课外,不是课内;第三,微课的使用地点一般在家里、宿舍,不是教室。因此,学生看不看、看多久,教师无法直接监控。作为一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的网络资源,微课要想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必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有用和有趣,否则无法有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微课设计的核心原则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偏离这个中心,微课就很可能重复“建设——闲置——浪费”的命运。

  在微课的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有三层含义:

  1、在视听传播的设计上,要用学生的眼睛看画面,用学生的耳朵听声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会*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没有认真分析一下:学生需要看到什么?学生需要听到什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需求和视听感受。

  首先,从内容上看,学生在微课中最需要得到的信息是知识、技能本身,他不需要看到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因此,并非教学内容的一些因素和环节,如教师个人形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乃至学*竞赛等传统课堂教学环节,是完全可以省略的。微课不是课堂录像的微缩版,更加不是视频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因此,微课不需要展示教学活动过程,只需要展示教学内容本身。

  其次,从画面和声音的制作方面,要学会用学生的视角看画面,用学生的耳朵听声音。比如,在拍摄实验操作、乐器弹奏、手工制作、运动技巧等内容的镜头时,一定要从方便学生观察、模仿、学*的角度拍摄,顺着学生的视角采用俯拍、同侧拍等方式制作画面。画面要重点呈现学*内容,而不是呈现老师或者教学活动全景。同理,声音的制作要让学生听得清楚,感觉舒服,注意背景音乐可控等。

  2、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

  一个好的微课,要善于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用学生看问题的思路来引领教学内容的组织。比如,问题解决思路就是一种常用的设计策略。学生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微课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困难点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顺着学生的问题思路展开内容讲解,一步步引领学生深入学*。此外,还可以灵活使用归纳总结、联系对比、案例分析、逻辑推理等设计思路。总而言之,要善于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按照学生的思维重组知识呈现顺序,真正做到在教学思路上“以学生为中心”。

  3、在心理感受上,要有面对面辅导的亲切自然感

  微课并非传统课堂教学搬家,也不是课堂授课的微缩版,它是一种能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服务的资源和工具,这是微课区别于其他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可汗学院的微课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是因为可汗学院的教学信息处理和呈现手段非常简单,仅仅利用了一个手写板。微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驾驭,在于教师充满人情味的耐心讲解,在于透过语言信号传递出来的亲和力、感染力。

  当前,很多老师在制作微课时容易忽视心理感受问题。教师在录制微课时不注意调整自己的感觉,还是停留在上集体课、公开课、示范课的场景,声音会不自觉地变得生硬、呆板、不自然,让人感觉像是大会发言或新闻广播。也有部分教师不*惯对着计算机讲课,找不到对人讲话的感觉,因此语音缺乏自然感、亲和力,无法在情感上传递出和谐的旋律。微课是供学生单独使用、反复观看的,要传递出与集体教学不一样的,一对一教学的亲切自然感,才能拉*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微课的感染力。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是“我在你面前,我为你讲解”。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微课的制作才容易取得成功。

微课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积累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赏析语言特点,体会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诗人豁达的胸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赏析语言特点,体会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齐背李白诗歌《将进酒》。

  古人置酒会友,乃人生的一大快事,李白诗歌《将进酒》,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曹操的《短歌行》,不论“怀才不遇”,还是“求贤若渴”都似乎是借酒抒情,把个性挥洒的淋漓尽致。喝酒,喝的是美酒;赏景,赏的是美景;他们的宴集让今人感受到文雅才情以及纵兴释怀的欢乐,不禁让人心生羡慕之情。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一次“夜宴”。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感受他们的“夜宴”诗情。

  二、解题

  1、请学生断句并解释题目的意思

  明确: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即“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花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2、序:文体的一种,可放在开头,曰:序;也可放在末尾,曰跋。包括书序、赠序(欧阳修《伶官传序》)、宴集序(《兰亭集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

  三、 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诵读环节

  1、学生齐读

  2、重要字音

  琼筵(yán) 羽觞(shāng) 秉(bǐng)烛

  宴(yàn )会 国殇(shāng)

  3、朗读指导

  (理清思路;把握感情基调。分清语调语气;注意重音字词。)

  4、老师范读后,学生根据前面的提示再读课文。

  (二)落实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1、重点实词

  逆旅:旅舍,客舍。

  浮生:人生漂浮不定。

  秉烛夜游:秉,拿,持;拿着蜡烛作长夜之游。

  假:借。

  琼筵:比喻珍贵的宴*。

  羽觞:椭圆形两边有耳的酒杯。觞:酒杯。

  2、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3、古今异义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4、词类活用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

  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状语后置:

  阳春召我以烟景。

  (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咱们去感受一下这次宴会的欢乐气氛。)

  四、朗读、鉴赏课文

  (一)、从文章的题目看,我们可以猜想李白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叙写这一次宴饮的欢乐的呢?

  一乐:春景秀美,风光旖旎。

  二乐:兄慈弟恭,尽享天伦。

  三乐:各具才情,幽赏高谈。

  四乐:佳咏伸怀,纵兴释怀。

  (二)、具体分析本文的美景美事: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宴会的情形。

  良辰美景

  烟:春天气候湿润,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像笼着一层轻烟。烟柳、烟草、烟雨、烟霞、烟花。在这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

  赏心乐事

  所会之人:诸从弟

  所会之目的:序天伦之乐事。(不是饯别,也就不会“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与会之人,是可比工诗文、善书画的谢惠连,人物俊秀,谈吐不凡。

  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能突出表现李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的最大的乐事,在这次宴会上都具备了,文章充满了飘逸潇洒、豪情纵横诗意,同时也流露了及时行乐的思想。 )

  (三)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1、本文用典颇多

  (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庄子·刻意》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话,故后人常说“浮生”;表达的是:人生变幻无常,就像做梦一样。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惠连,指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堂弟。他才思敏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爱赏。世称小谢。

  (3)、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西晋石崇,官至卫尉卿。豪富甲天下,生活极端奢侈。曾在洛阳金谷涧中宴客赋诗,他写有《金谷酒诗序》。

  2、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如“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比喻、拟人)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拟人)

  3、多处运用对偶。

  五、拓展探究: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首先应看到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之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须“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低沉清幽,李白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老师寄语:这次筵*上,李白和堂弟们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管弦丝竹,而只是观花赏月、吟咏论文,这纯属一场文人墨客的*,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但是,切莫因为浮生若梦就消极地追求享乐。这样会使生命之花过早凋谢,失去理性的哀叹人生苦短会让生命的齿轮白白的消磨。人生是宝贵的,或者,她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短暂,甚至有如昙花一现。然而,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像昙花那般的玉洁、清香、美丽和动人,她在怒放的时候充满活力与豪情,我们又何须惋惜她的短暂呢?

  六、背诵指导:骈偶的特点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

  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全文,并写读后感与周记本上。

  2、完成本文《赢在课堂》练*册。

微课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领会作者在与残疾作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极乐观精神。

  2. 学*文章优美、流畅的语言。

  3. 领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世人的强烈和殷切的希望。

  教学重点

  体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领悟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1. 品味文中精彩的句段,让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2. 作者独特的表达;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认识作者纯洁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既是人们摄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也是人们发送信息的重要工具。可是,具有正常视力的人你能想像得到一个永远处于黑夜中的盲人对光明是何等的渴望吗?读了海伦凯勒感人肺腑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后,你肯定会有所体味。你将会为自己拥有视力而庆幸,将会懂得热爱生活,将会知道珍惜生命、关爱人生。

  二、品读探究

  (一)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清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

  第一天,白天: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

  夜晚:回忆这一天。

  第二天,白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

  夜晚:看戏

  第三天,白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

  夜晚:看喜剧。

  (二)研*新课,品读探究:

  1. 海伦凯勒为什么把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

  明确:海伦凯勒把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足见她对亲情的极端重视,因为是这些人给了她生命、智慧及关爱,尤其是麦西夫人人,靠着“温柔和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和任务”,并给海伦打开了外部世界,海伦对她是充满感激而尊敬之情的。麦西夫人来到海伦凯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认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作者说:“她是来对我启示世间的事理,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自己的教师共同创造的。

  2.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

  明确:在节选部分中,有多处提到了“有视力的人”。这中间有善意的批评,也有真诚的规劝。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要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是关爱的。

  3. “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怎样理解这段话?这表现了海伦凯勒怎样的精神、情怀?

  明确:作者在游览整个城市时,要到花园大街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一个盲、聋、哑残疾人,本应让世人来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他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4.“午夜,我从盲人痛苦中得到的暂时解脱就要终结了,永久的黑夜将重新笼罩我周围”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明确:作者没有感到恐惧和失落。作者心里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对拥有三天的光明很满足。

  5. 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明确: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是绝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最后一眼要看戏剧正说明她充满了乐观的情怀。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6. “假如”是一种假想,从海伦凯勒的实际情况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见、所闻和所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明确:尽管她的描述和现实生活不尽一致,比如,对阳光的描写等都有些想像的色彩,但并不影响读者的介入和共鸣。特别是作者丰富的想像,更让人感受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那种无法体验的渴望,不可遏止的追求,甚至“假想”的内容有了出入,更会让人产生特殊的感动。

  三、小结升华

  (一)总结全文

  海伦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看”外部世界,去安排这三天的光明旅程的?

  明确:她用一颗火热的心,她一直都在用心地生活,一直都在用心地感知,是真情的流露。爱生活、自然、人,渴求光明、交流,追求崇高、美好,坚强、勇敢、向上。

  人的一生中,必然面对各种生命的考验。人生的无常,各种的遭遇不断地历练着我们。而能成就自己不因挫折打击陷入困顿的,惟有那颗*静、坚强、乐观、进取的心,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海伦凯勒一样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用阳光般的心情,去面对每个充满希望的日子。

  (二)写作特点

  1. 真实的内容中蕴含着伟大的精神。这本书作为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它具有传记文学最宝贵的特点,那就是内容真实。整部作品从头至尾没有一处虚构、夸张的成分,描写地都是真实的事迹,朴素的感情。但是,在这些*常事中却体现出了一些伟大的精神:作者自己和莎莉文老师两个人都是残疾人,但她们俩一个不懈努力,一个默默奉献。她们虽然身有残疾,但品格、人格却是完美无缺的,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2. 丰富的想象

  全文都是想象出来的。事实上作者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无感觉,她全凭触觉来感知世界,感知的范围窄小得很,对活生生的感性世界的了解少得很。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安排三天的活动。所谓活动,纯属虚构,但作者偏爱虚构她不能看到或听到的那些场景和事情,例如作者并不知道太阳的光辉是怎么回事,却多次写了。从丰富的想象的背后,我们看到作者一颗火热的心:一生都急欲打开视听感觉的窗口;也想现身说法,对世人提出劝告。

  3. 朴素、真挚的语言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设计许多机巧,运用许多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与热切、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的是,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白地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全篇都是家常话语,既与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又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无须用太多的写作技巧,她的故事、她发自内心的召唤,已经具有这种力量。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本文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朴素美。

  四、作业布置

  1. 课外收集励志例子。

  2. 海伦凯勒说:“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微课教学设计9

  教学背景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较多停留于形象的理解。本人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认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学生容易不求甚解,停留于表面的读。故事呈现了小燕子的观察结果。对小燕子的细心观察并未提及。因此,本人设计了引导学生想象小燕子观察过程的环节,力图让学生感受到小燕子的细心观察,并以样的感受为基础进行朗读和语言训练。

  教学目标

  1、由小燕子观察的结果想象小燕子观察的过程和方法,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2、感悟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练*用“一次比一次______”夸小燕子。

  教学方法

  想象法表演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故事,进入情境

  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故事中,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去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去菜园看了三次,每次看到的都不一样。最后,燕子妈妈笑了,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二、提出质疑,明确目标

  (老师,为什么燕子妈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呢?)

  你提了一个很多同学都想知道的问题。我们慢慢来理解好吗?

  (好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现在,我们来看:小燕子去了三次菜园,每次看到了什么?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读。

  (老师,我知道了:

  第一次,小燕子看到冬瓜大,茄子小!

  第二次,小燕子看到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第三次,小燕子看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四、建构意识,练*说话

  你的回答很准确。燕子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那么小燕子的进步在哪里呢?

  我们来想一想小燕子三次去菜园,分别是怎么观察的呢?

  分辨大和小,难不难?(不难!)是的,也许远远地看一眼就知道了。

  冬瓜和茄子的颜色,远了看不清楚,走*了,认真一点才能分辨出来。所以小燕子要认真地看一下才能发现了。

  你们看,冬瓜皮上的细毛和茄子柄上的'小刺容易发现吗?

  (很难发现,因为它们太小了。)

  那你们想一想,小燕子要怎么看才能看清楚呢?好,请同学表演一下:(学生演示:小燕子,飞*了,也许不仅正面看,还侧面看,或者飞得很*,看了好一会儿,也许还用脚摸了摸才发现了冬瓜皮上的细毛;茄子柄上的小刺更少,更难发现,或许还被叶子档住了,这时,小燕子就要飞到枝叶里面去,用嘴巴啄一啄才能发现。)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小燕子三次看到的都不同了吗?(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的观察更加仔细、认真,所以每一次的观察才会有更新的、更好的发现。)

  现在,我们也来夸夸小燕子吧!(生回答)

  如果你是燕子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次比一次观察得更仔细,更认真,你的心里高兴吗?

  那我们来当燕子妈妈,从心底里高兴地夸一夸小燕子吧。(生读)

  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我们应该怎样观察事物了吗?

  (我明白了:要认真仔细观察,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

  教学总结: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想象,在想象中建构意识,并练*说话。尤其值得推荐的是:教学不浮留于文字表面,能通过小燕子的观察结果,引导探究小燕子观察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小燕子的认真和仔细。并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读,在感悟中说话。真正做到把人文性和工具性融为一体。

  在教学形式方面:因为是微课,为了引发学生的自主学*和思考,虚拟了师生对话的形式。但是,在微课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朗读和语言训练,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微课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双手前掷实心球的学*,学生能理解该技术的动作要领以及传接球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练*等方式学生能乐于参加各项练*,学*技术动作,并在练*中不断提高技术、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乐意表现自我能力,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学*的能力,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身体的发力顺序

  教学难点:身体后仰成弯弓,全身协调用力。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任务,安排见*生。

  2.队列队形练*:原地转法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说明本课的学*任务和要求。队列队形由教师口令指挥,学生集体练*,通过清晰洪亮的口令,调动学生情绪,进行集中注意力练*,要求精神饱满、动作规范。

  要求:队列整齐,步伐一致,精神饱满。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慢跑两圈

  教学组织:两路纵队,依次排开,围操场进行慢跑。

  要求:队伍整齐,有序,安静。

  2.徒手操活动:颈部运动、扩胸运动、腰部运动、正压腿、侧压腿,踝腕关节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动作有力、整齐,精神饱满

  (三)基本部分、主教材(20分钟)

  1.导入:复*导入

  通过扔沙包的游戏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1)教师进行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开立,两膝微屈,身体后仰成弯弓,双手举球至头的后上方,两臂自然伸直,然后利用双脚用力蹬地,送髋收腹,两臂用力从头后向前上方将球掷出。

  (2)学生分组进行徒手发力练*,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

  (3)两组迎面5米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练*,练*中注意学生前后左右间隔保证安全,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4)集中队伍优生展示教师做集中指导

  3.巩固拓展

  “比一比谁扔得远”小比赛

  (四)结束部分。(2分钟)

  1.放松活动:放松操

  要求:听老师口令进行放松操活动,放松下肢以及上肢。

  2.教师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提出期望。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收拾器材。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五、场地器材及预计负荷

  1.场地器材:

  标志物、实心球若干。

  2.预计负荷:

  练*密度:37%左右;*均心率:125—135次/分左右;练*强度:中等。

微课教学设计2

  【微课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2子目“选官制”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建树,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对此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中的难点,这是确定科举选官制为本节微课讲授内容的主要依据。

  【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和表面,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使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其次,学生的一些学*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在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评价等方面尚有欠缺。这些都是学生目前学*中的难点,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逐一解决,使能力获得提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卿世禄制,察举与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历史概念。

  学生通过对*选官制的演变历程的学*,锻炼梳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创立的特点和积极意义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微视频课学*,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学*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学生认识到*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制定和不断调整的。

  古代的制度为我们今天也提供了历史借鉴。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1300多年。这节微课我们就从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五个方面来学*科举选官制。

  设计意图:以解读课题导入,既点了睛又交代了任务,同时还希望能起到激趣、凝神的作用。

  二、微课讲授:关于科举选官制的五方面的'讲授,依次是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其中,背景和影响两部分有所侧重,创立、演变和特点这三方面稍略。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出发点,五方面内容的设置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注重设问的技巧与作用,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希望能对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三、微课结语:“一言概之,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促进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同学们,今天的微课——关于科举选官制我们就学到这里,再见!”

  设计意图:既结束了本课,又呼应了导入,既学到了知识,又略有回味。

微课教学设计3

  主讲教师姓名:x

  讲授内容:

  四(年级)

  语文(学科)

  人教课标版(教材版本)

  课目:

  渔歌子

  知识点

  领悟诗词的情感 (课目/知识点/主题)

  教学类型:

  √知识讲授 □ 解题演算 □ 问题答疑□ 创意实验 □

  学*活动:

  拍摄模式√知识讲授型微课——教师在演播室以讲授为主,结合屏幕演示、板书等活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学

  □ 屏幕录制型微课——对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和过程演算分析的教学内容,只录制教师的讲解声音及屏幕内容演示过程,以便于学生的学*

  课程简介:

  (一段话,一般最多不超过150字,课程 简介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微课主体内容之前)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意境优美的词。根据四年级学生悟情悟境方面的欠缺,本微课采用“以法导学、以读促情”的教学方法,通过抓关键词来品味、想象、领悟词中的意境,走入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微教案

  (另纸附)

  讲授配套的PPT

  (另行提供PPT文件)

  微练*

  (另纸附)

  微反思

  (一段话,一般不超过300字)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中,我采用“读、想、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的热情;同时抓住“白鹭、桃花、流水、鳜鱼、不须归”等词语作为悟情的切入点,读中想象画面,词画交融,从而顺利进入意境,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再结合诗人背景来深入领悟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微课教学设计4

  新课程标准中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能够在学*完“二力*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所学的二力*衡原理,在实验中保证小木块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摩擦力就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那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摩擦力也是无处不在的。现在老师将*放在桌面上的物理书本拉过来,请问一下同学们,物理书现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呢?

  很好,是四个力。分别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老师给它的水*方向上的拉力以及受到与书运动方向相反的水*摩擦力。那你能说一下这个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吗?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着测量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既然我们需要测量力,那么用到的实验器材就一定会有弹簧测力计,除此之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个木板和一个小木块。

  现将小木块*放在木板上,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水*拉动木块,我们会看到弹簧测力计被伸长,木块的受力分析就等同于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本物理书,那我们观察到物体在水*方向上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物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受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呢?

  没错,那就是二力*衡的时候。我们上节课学到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时候,它就处于*衡态了。因此,我们现在想要测量水*方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则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匀速拉动我们的小木块。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拉力大小)就应该等于小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至此,我们再将整个实验整理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的实验原理是:二力*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

  实验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最后实验的测量结果:F=Ff= N.

  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首先需要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2、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木块的过程中,应将弹簧测力计保持水*的状态,不可倾斜。

  3、在整个拉动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小木块为匀速直线运动,不可断断续续,否则不满足实验原理,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教学评价】

  1、(判断题)用10 N的力拉着木箱在水*面上运动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10 N。

  2、一个质量是10 kg的物体,沿水*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0 N,物体受到的拉力是 N,水*面对它的支持力是 N。(g=10N/kg)

微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 掏出 谎话 叮嘱 光泽 静谧 洗漱 眸子 胳膊 嗔怪

  莫名其妙 *淡无奇

  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四、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读。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读。

  小结:*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微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积累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赏析语言特点,体会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诗人豁达的胸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赏析语言特点,体会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齐背李白诗歌《将进酒》。

  古人置酒会友,乃人生的一大快事,李白诗歌《将进酒》,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曹操的《短歌行》,不论“怀才不遇”,还是“求贤若渴”都似乎是借酒抒情,把个性挥洒的淋漓尽致。喝酒,喝的是美酒;赏景,赏的是美景;他们的宴集让今人感受到文雅才情以及纵兴释怀的欢乐,不禁让人心生羡慕之情。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一次“夜宴”。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感受他们的“夜宴”诗情。

  二、解题

  1、请学生断句并解释题目的意思

  明确: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即“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花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2、序:文体的一种,可放在开头,曰:序;也可放在末尾,曰跋。包括书序、赠序(欧阳修《伶官传序》)、宴集序(《兰亭集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

  三、 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诵读环节

  1、学生齐读

  2、重要字音

  琼筵(yán) 羽觞(shāng) 秉(bǐng)烛

  宴(yàn )会 国殇(shāng)

  3、朗读指导

  (理清思路;把握感情基调。分清语调语气;注意重音字词。)

  4、老师范读后,学生根据前面的提示再读课文。

  (二)落实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1、重点实词

  逆旅:旅舍,客舍。

  浮生:人生漂浮不定。

  秉烛夜游:秉,拿,持;拿着蜡烛作长夜之游。

  假:借。

  琼筵:比喻珍贵的宴*。

  羽觞:椭圆形两边有耳的酒杯。觞:酒杯。

  2、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3、古今异义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4、词类活用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

  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状语后置:

  阳春召我以烟景。

  (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咱们去感受一下这次宴会的欢乐气氛。)

  四、朗读、鉴赏课文

  (一)、从文章的题目看,我们可以猜想李白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叙写这一次宴饮的欢乐的呢?

  一乐:春景秀美,风光旖旎。

  二乐:兄慈弟恭,尽享天伦。

  三乐:各具才情,幽赏高谈。

  四乐:佳咏伸怀,纵兴释怀。

  (二)、具体分析本文的美景美事: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宴会的情形。

  良辰美景

  烟:春天气候湿润,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像笼着一层轻烟。烟柳、烟草、烟雨、烟霞、烟花。在这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

  赏心乐事

  所会之人:诸从弟

  所会之目的:序天伦之乐事。(不是饯别,也就不会“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与会之人,是可比工诗文、善书画的谢惠连,人物俊秀,谈吐不凡。

  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能突出表现李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的最大的乐事,在这次宴会上都具备了,文章充满了飘逸潇洒、豪情纵横诗意,同时也流露了及时行乐的思想。 )

  (三)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1、本文用典颇多

  (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庄子·刻意》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话,故后人常说“浮生”;表达的是:人生变幻无常,就像做梦一样。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惠连,指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堂弟。他才思敏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爱赏。世称小谢。

  (3)、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西晋石崇,官至卫尉卿。豪富甲天下,生活极端奢侈。曾在洛阳金谷涧中宴客赋诗,他写有《金谷酒诗序》。

  2、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如“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比喻、拟人)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拟人)

  3、多处运用对偶。

  五、拓展探究: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首先应看到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之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须“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低沉清幽,李白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老师寄语:这次筵*上,李白和堂弟们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管弦丝竹,而只是观花赏月、吟咏论文,这纯属一场文人墨客的*,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但是,切莫因为浮生若梦就消极地追求享乐。这样会使生命之花过早凋谢,失去理性的哀叹人生苦短会让生命的齿轮白白的消磨。人生是宝贵的,或者,她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短暂,甚至有如昙花一现。然而,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像昙花那般的玉洁、清香、美丽和动人,她在怒放的时候充满活力与豪情,我们又何须惋惜她的短暂呢?

  六、背诵指导:骈偶的特点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

  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全文,并写读后感与周记本上。

  2、完成本文《赢在课堂》练*册。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1

  生本教学是郭思乐教授*年来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他切中了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师本”理念的要害,以教育本体论、建构主义等为理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尝试了一下生本教学模式,发现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高了,对地理学科的恐惧感降低了,学生学*的效率高了,学生变得更喜欢上地理课了。我在有限的实践中尝试到了运用生本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的甜头,体会到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推行生本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下是我落实生本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探索与反思,想跟大家讨论一下。

  一、生本教学理念的实施

  1、充分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学生自主地学*

  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又足够的自主学*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框架学*,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在地理课堂上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时,教师由“主演”变成了“场外指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必修一《地球公转的意义》关于影长的计算时,老师就没有象以往那样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而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切实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在前置作业布置完毕后,学生很开心地找来灯泡、竹竿(有的小组用铅笔来代替)、皮尺(有的小组用鞋带)等。不等老师提示,探明就小组合作,有条不紊地计算出厦门地区冬至日、夏至日不同的太阳高度,然后分工,演示、测量、出竹竿、铅笔等标志物在冬至日与夏至日的影长。最后,老师进一步点拨各个小组“厦门某小区欲盖一60米高的楼房,其北面的建筑一楼要想全年都能得到太阳光线,楼间距最少不能少于多少米?”本以为这个问题一定能难倒学生,可是,在各个小组的分组演示下,各个小组先后得出了正确结果。不禁让我大为吃惊。本以为这个问题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可是当我真正放手之后,发现学生在自主合作学*的基础上,真的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2、前置作业的布置

  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以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往的作业布置都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成果,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生本教育下,教师会将下一节课要学*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这类作业是为新课做准备,做铺垫,做指引。它是预*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作业,这就是生本课的前置作业。它引导学生怎样去预*,怎样做好“先学”,怎样进行组内的知识融合。前置作业必须是对学生的预*、“先学”有导向作用。如在学*人教版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我给学生布置的前置作业如下:

  ⑴网上查阅资料,寻找你感兴趣的企业的相关资料,小组汇总分析这种(类)企业分布在某地区的原因。(小组上台展示)

  ⑵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现在银行愿意给你们提供1000万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请问你们将在什么地区发展什么企业?并详细说明你们的理由。(小组上台展示)

  前置作业的布置应本着低入性、指导性、个人作业与小组合作作业相结合、趣味性、开放性、等原则。

  3、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提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望摆在首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知”方能有高涨的学*热情和强烈的学*欲望。学生只有对地理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任务。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地理学*成绩的关键是设置悬念。如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学生尽管经常接触一些工业产品,但是很少注意到工业的区位选择问题,这时“查找感兴趣的企业的详细资料,进一步思考它们选择在不同地区的原因”,学生可能就会开始关注自己*时喝的矿泉水、绿茶等饮品的产地,喜欢玩电脑的同学可能会关注电脑配件产地、游戏软件产地等,爱美的同学可能会关注最喜欢衣服的产地,进而激发不同学生的学*兴趣。而“给与1000万的投资金额,鼓励你们办不同企业,说明选择的理由”更是给学生更多的发散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质疑和解惑的兴趣。

  4、注重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环境

  在地理课堂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并以课堂讨论作为合作学*的有效载体。生本教育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合作学*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学*的效率。

  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中产生的疑惑,教师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一般以前后两张桌子的4名同学作为一个小组,也可以是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或者以班级自然小组为单位。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讨论,都必须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承担责任,在讨论中分享收获。如在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中,全班40名同学共分5个小组,它们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工业,先小组内个人查阅资料,每个组员将自己准备的部分由记录员或组长再整合,综合成报告进行汇总。在小组展示的环节中,各小组在分别展示后,要留有2—3分钟的答疑时间,其它小组进行提问,由展示小组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全小组的智慧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营造全班良好的学*环境。

  5、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与学生支持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中去。如在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中,一位*时最喜欢通宵玩游戏的同学,选择了“分享游戏软件的产地及选择的理由”,回答的相当不错,这时我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不断发出啧啧赞叹之声,并情不自禁地多次用到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像“太好了!”“棒极了!”“谢谢!”“真让人难以相信你们会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等等,该学生老师的激励下,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学*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积极性空前提高。

  二、 对生本教学理念下的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觉生本教育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生本教育的优势:

  ⑴生本课堂迎合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消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台展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⑵生本课堂符合了新课标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要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作业来达到自主学*和探究学*的目的;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及展示来促进学生合作学*。

  ⑶生本课堂**了老师也**了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是演员,老师只起到了导演的作用。演员的角色越投入,生本课堂就越精彩。

  2、生本教育继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生本教学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知识的探究和展示过程中,所以练*的机会变少了,因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掌握的不够牢固。在解题的过程中错漏较多,速度也较慢。此外,对于一些基础差而且内向的学生如何唤起他们学*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生本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高中地理生本教学的实践及思考,生本教学实践使我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原汁原味”而不是无奈地“咽啃”教师已“咀嚼”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合作探究学*、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预*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

  备注:

  1此部分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 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1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总结全课】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倒数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倒数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

  1、找规律:指生回答。

  2、找规律,填空,指生回答。

  3、口算,开火车口算。

  4、你能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指生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什么是倒数?生生说,举例说明。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举例说明。课件出示。

  观察每一对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乘积是1的数字有多少对呢?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的每组数都有什么特点呢?

  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试着写出3/5 、7/2的倒数。

  (1)写出3/5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7/52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想:写出6的倒数。独立完成。

  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 6/1 1/6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可以了。

  3、教学特例,

  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课件出示,巩固练*:这些数怎样求倒数呢?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

  1、练*六第2题:填一填。

  2、找朋友。

  3、写出上面各数的倒数

  4、辨析练*:练*六第3题“判断题”。

  5、我的发现。

  6、马小虎日记,开放性训练。

  7、谜语:

  五四三二一

  (打一数学名词)

  四、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倒数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一、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准确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二、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激情投入,挑战自我。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和0倒数的问题。

  教学设计:

  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咱们先聊一会吧。同学们,我给你们代数学课多长时间了?(一年)一年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我觉得我们之间已经互相成为了朋友,你有这种感觉吗?该怎样表述我们之间的朋友关系呢?(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互相应该是双方面的。)

  就先聊到这儿吧?好,上课!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数学课之前,老师想考你一个语文知识,怎么样?(出示杏和呆)看到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上下两部分调换了位置,变成了另一个字

  师:对了,把其中任一个字上下两部分倒过来,就变成了另一个字,这个现象很有趣很奇妙吧!

  师小结:这种奇妙有趣的现象不仅出现在语文中,其实在数学中也存在着,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揭秘这种现象,好吧?

  二、合作探究:

  (一)揭示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题课件)请看大屏幕,先计算,再观察这些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自学,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

  请同学们按照要求逐一完成,看谁是认真仔细的人,既能准确的计算,又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研究起来有如此大的发现,那么,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生取名字)

  师:那么根据刚才的计算结果与发现的规律你能说出什么叫倒数吗?(生答)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你认为哪些字或词比较重要?你是如何理解互为的?你能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吗?(生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课前我们聊得话题,老师和你互相成为了好朋友,就是说老师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师的朋友,我们俩是双方面的。

  (二)小组探究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出示例题2课件: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倒数,那你能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吗?那好,请完成这道题。

  出示课件,请看这里,哪两个数互为倒数?(生找)(生说教师演示)

  提问:你用什么好办法这么快就找出了这三组数的倒数?(同桌互相说说看)(找几名学生汇报)

  师板书:求倒数的方法: 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同学们想出了找倒数的好方法,那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你们把老师想说的都说出来了,太棒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在这三组数里哪一组不同于其它两组?对,6是整数,像6这样的整数找倒数的方法可以先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找倒数。

  2.师提问:再次出示连线题的课件,本题中的还有哪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它们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又是多少呢?同桌讨论说说你的发现。

  3.出示课件想一想。

  我的发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师提问:(1)为什么1的倒数是1?

  生答:(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为什么0没有倒数?

  生答:(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而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探讨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求法

  师:看来像这样的分数与整数它的倒数求法很简单,可是我们学过的不仅仅是分数、整数,还有呢?这些数的倒数又该怎样求呢?请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填在表格上。

  你们有结果了吗?谁愿意到这里把你们组的讨论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师切换实物投影),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己用投影展示讨论结果并说明。

  (师切换投影):老师也把求这一类数的倒数的方法写出来了,一起看看我们想的是否一样呢?(出示课件5)。

  当你给带分数、小于1的小数、大于1的小数找出倒数后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请你对照大屏幕说说自己的发现:

  发现1:带分数的倒数都(小于)本身;

  发现2:比1 小的小数的倒数都(大于)本身,并且都(大于)1。

  发现3:比1 大的小数的倒数都(小于)本身,并且都(小于)1。

  (三)学以致用:

  师:探究到这里,大家肯定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休息一下,休息时想一想什么是倒数?再想一想求倒数的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再次记忆找倒数的方法。

  1.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学的怎么样?

  请打开课本24页完成做一做和25页练*六的第4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并找学生口答做一做的题。练*六的第4题连线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

  2.(课件出示)请你以打手势的形式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我们一起回顾总结出来好吗?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创设让学生找朋友的情境,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构建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本节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以*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特别是在探究倒数的意义与求倒数的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去归纳,去总结。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

  倒数的学*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相互学*、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在课后的巩固练*中,通过这些多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全课的小结中再次提出问题,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过程,领会学*方法,获得数学学*的经验。

  倒数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惯;

  3、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课题。

  二、教学实施

  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倒数的含义

  1、观察教材24页的例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

  3.特殊数:0和1 (引导学生辩论0有没有倒数,1有没有倒数,是多少?)

  教师归纳板书:0没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4.学*例2--求倒数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独立解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集体订正,教师归纳,板书:求倒数的方法

  5.反馈练*

  (1)完成教材24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六的第2、3题

  三、课堂练*

  找一找下列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来年各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五、作业

  完成练*六的第1、4题

  课后*题

  完成练*六的第1、4题。

  倒数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感知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学会对倒数的正确表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课前研究

  自学课本P50:

  (1)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概念中哪几个字比较重要?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说说他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3)0有倒数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作业错例分析。

  二、学*分数的倒数:

  1.出示例7

  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指名核对。

  教师板书:×=1×=1×=1

  2.你能模仿着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观察板书,揭示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和互为倒数,也可以说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让学生模仿着说另外两个算式,谁和谁互为倒数?谁是谁的倒数?

  4.你能分别找出和的倒数吗?

  学生同桌讨论找法,指名交流。

  5.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学生讨论怎样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指名交流方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6.合作练*:同桌两位同学一位说出一个分数,请另一位同学说这个分数的倒数,并交换练*。

  三、学*整数的倒数:

  1.电脑出示:5的倒数是多少?1的倒数呢?

  学生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方法一:求5的倒数时,可以先把5看作,所以它的倒数是;

  方法二:想5×()=1,再得出结果。

  2.那1的倒数是多少?(1)

  3.0有倒数吗?为什么?(没有一个数与零相乘的积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分数和整数(0除外)都有它的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你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吗?

  0.25、0.1的倒数是多少?如何求的?

  5.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四、巩固练*:

  1.练*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说说思路及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2.练*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一找,再交流想法,注意说完整话。例:与4互为倒数。

  3.练*十第3题

  学生独立填空后集体订正。

  4.练*十第4题

  写出每组数的倒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1组中都是真分数,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第2组中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倒数都是真分数。

  第3组中都是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倒数都是整数。

  第4组中都是非0的自然数,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5.练*十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6.练*十第6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辨析。

  两题中分数的不同意义:

  第一题中的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要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中的表示用去的吨数,求还剩多少吨,要用减法计算。

  7.思考题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按钢管的长度分三种情况考虑:

  (1)如果钢管的长度都是1米,那么两根钢管用去的一样多;

  (2)如果钢管的长度小于1米,那么第一根用去的长度长一些;

  (3)如果钢管的长度大于1米,那么第二根用去的长度长一些。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数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倒数关系,谁再来说一说倒数是怎样定义的?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倒数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例1、“做一做”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修订

  基本训练,强化巩固。(3分钟)

  1.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分钟)

  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提示目标,明确重点。(1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要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6分钟)

  1. 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2.通过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4分钟)

  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8分钟)

  1.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认识倒数。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理解倒数。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探讨求倒数方法。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微课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匆匆微课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匆匆微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词语,全班齐读。

  2、作者在第一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

  3、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解决问题。

  二、品读句子,感叹时间匆匆

  1、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2、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有关的句子。

  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

  (2)谁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我能读读吗?那你们要认真听,等一下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4)全班齐读。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板书:……的时候,从……过去)

  3、这是排比句,你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

  5、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的时候,从……过去(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四、品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板书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五、品悟文法,体会表达之妙

  1、通过第2~4自然段的阅读、理解,我们知道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2、教师出示句子,学生一起读。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雪,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呢?我何曾有着些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仿写: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

  3、关于“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追问,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大家找一找。

  4、对!一句在文章的开头,一句在文章的结尾,首尾呼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珍惜。

  六、总结全文

  1、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激励:同学们,珍惜时间吧!正如热爱你们的生命一样。

  七、布置作业

  1、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匆匆

  一去不复返?

  ……的时候,从……过去

  不能白白走这一遭。

  匆匆微课教学设计 2

  一、导入新课,聚焦文章主旨

  1、板书“匆”,读什么?什么意思?

  2、板书“匆匆”,读一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3、“匆”表示匆忙,“匆匆”表示非常匆忙。意思有差别,读的时候节奏也不一样。齐读课题:匆匆。

  4、匆匆,春去秋来,季节是匆匆的;踏上行程,脚步是匆匆的;斗转星移,岁月是匆匆的。今天我们学*的这篇题为《匆匆》的文章是谁写的?(朱自清)

  5、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尤其他的散文被称为“美文的典范”。《匆匆》就是朱自清先生在24岁时写下的一篇抒情散文。

  6、预*过课文了,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时间、日子……)

  7、课文只有短短的六百多字,“日子”一词出现了10次。文章中还有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两次,找一找。

  (出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8、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灵魂。(学生齐读)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用心品味这些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它们往往和文章的主题相关,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品读一、二段,体察着急和无奈。

  (一)第一自然段。

  1、我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第一段。(指名读)

  2、(生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教师插话)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能重新再来)

  3、生继续读: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教师插话)我们的日子的特点是什么?(一去不复返)这句话中有个破折号,谁能把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再读得更进一层?

  4、抒情散文往往就是诗歌,我们把这段话换成诗歌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5、自读,指名读,齐读,感受节奏感。

  6、背诵。老师给一点提示,有信心背下来吗?(出示)

  燕子去了,( );杨柳枯了,( );桃花谢了,(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

  (二)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我们也用诗歌的形式来呈现。(课件出示)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

  溜去;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

  而泪潸潸了。

  2、指名读。理解“头涔涔”“泪潸潸”的意思。朱自清为什么头涔涔,并泪潸潸呢?

  3、作者笔下的八千多日子,正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24年,作者为什么不用24年,却用八千多日子呢?(说明逝去的岁月多,更让人觉得惋惜)

  4、奖励回答问题好的学生再读这段话。

  三、咀嚼惋惜和无奈

  (一)第三自然段。

  1、八千多日子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不知不觉,匆匆而过,那如果是一个日子呢?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2、从早上起床、洗手、吃饭、默默、遮挽到睡觉,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流过。请读一读这一连串描写日子脚步的词语。

  挪移、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去、闪过。

  3、你发现了什么?(时间的脚步越来越快)

  4、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个日子过去的匆匆吧。(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5、有的同学可能说了,我们的日子不单单是这样过的,我们的日子也是这样过的——(出示课件,请学生补充完整)

  读书的时候,日子;写作业的时候,日子;

  唱歌时,日子;

  弹琴时,日子。

  6、读书、写作业、唱歌、弹琴,这样的事情多有意义呀,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偏要写起床、吃饭、睡觉等等这些看着很俗气的事情呢?(今年流行问“时间它去哪儿了”?用每天都做的这些事情,这些*常得不能再*常,*惯得不能再*惯的事,更能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时间真的是不知不觉就溜走了。多么令人无奈,令人惋惜,令人惆怅,还有些淡淡的哀愁呢。

  四、激发上进之力量

  1、朱自清先生善于将同一句式进行反复吟咏,我们看第四自然段。师范读。

  2、读书是需要去品,去悟的。这段重复出现的一个词语——赤裸裸。意思一样吗?请大家用心品读这段话,一会儿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品读感悟,然后交流。(意思不一样。第一个赤裸裸来到世界,还是婴儿,什么也没带;第二个赤裸裸是指自己对社会毫无贡献地离去。)

  4、想知道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的社会背景吗?(课件出示)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

  5、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怀?(不甘心虚度年华)

  朱自清先生不甘心这样虚度年华,他想告诉世人,我们不要白白走这一遭!所以,他在文中反复地问——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生齐读)

  所以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生齐读)

  6、朱自清先生深感生命的匆匆,时间的可贵,正是如此,他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他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再来看看写下这篇文章之后,他的生命历程:(课件出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教授。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7、带着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再来用心品读他的散文名篇《匆匆》吧。(学生自读全文)

  时光一去不复返,人生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留下了什么痕迹呢?我们的人生又该留下怎样的痕迹呢?我们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来回答。

  匆匆微课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股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本课文质兼美,是学*语言的典范。我就想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品味语言,通过反反复复的有感情朗读去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体会感情,并且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因此,我以读导练,以“…… 的时候,日子从 …… 过去 ”的句式,练*说话,创新运用,由读到写,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作者具体形象地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写作方法;

  2、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并受到感染,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等情感,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

  【教学难点】

  仿写训练,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式迁移到写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感

  1、谈话激情

  当同学们匆匆地走进教室,一个个精神振奋地在座位上坐好的时候,时间就在我们的脚步中匆匆迈过。我们知道,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短暂的40分钟过去,我们也永远不会再回到今天的课堂。但是,我相信在这个课堂上会留下我们师生和谐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让我们抓住眼前一纵即逝的时间,去享受这美好的40分钟。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朱自清,走进他的“匆匆”。

  2、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在这篇课文里,匆匆是什么意思?通过同学们的初读,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在课文的一、二自然段,作者朱自清先生回忆过去,知道时间是一去不复返;感受现在,他知道时间是来去匆匆的;那么时间是如何从他的身边匆匆溜走的呢?请打开课本,先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品读交流,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三段

  1、教师范读第三段

  听了老师的朗读,想说什么吗?(生自由评价)

  2、学生自主阅读、批注

  你们想不想读的跟老师一样好呢?那么下面请你们用心地去练读第三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还可以在这些词句的旁边做上批注,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3、自由汇报,品味语言

  交流得这么热烈,谁来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收获的快乐?(生自由汇报)

  品读重点句子: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4)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5)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6)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4、仿写句式,运用语言

  ①品味语言

  课件出示:(“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自由读一读,说一说读了之后,你们有什么体会?

  ②自由仿写

  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的时间又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这样的写法,也抓住你身边的小事,也赋予时间以生命,让我们感觉一下时间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溜走的。请拿出手中的诗签写一写,比一比,看看哪些同学是当代朱自清。

  ③汇报交流

  现在我们来展示一下我们的文采,谁愿意朗读一下你的句子。

  ④诵读仿写的句子

  刚才,老师把一些同学的诗签拿上来了,放到了展示台上,因为这些同学可以和朱自清先生的文采媲美,现在,请这些小作家来给大家读一读吧,轮到谁的时候不要犹豫,因为时间不等人!

  【评析:由读到写,将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写作,在写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时光的匆匆。】

  (二)学*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师生对读

  老师也在用心读这段,不仅读懂了他的问,还读懂了他的回答,想不想听一听。那么我们合作读这一段,请你们读问句,读到问号时停顿一下,看老师怎样补充他的回答。

  师生对读:

  生: ……能做些什么呢 ? 师:我不知道我能做些什么。

  生: …… 又剩些什么呢? 师:我什么也没有留下。

  生: ……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师:没有。

  生: ……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师:也没有。

  生: ……赤裸裸地回去吧? 师:不行啊。

  生: ……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绝对不行。

  3、体会情感

  读懂了这6个问句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先生如此的后悔、自责……,那么朱自清先生是不是个浪费时间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朱自清先生(出示课件)。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在散文上的成就非常大。朱自清先生给自己起的字叫佩弦。佩弦是有典故的,它来自《韩非子?观行记》。在观行记中讲到有个叫董安的人,做什么事较慢,所以改名为佩弦,告诫自己做什么事要快一点,要抓紧时间。

  2、与作者对话

  假如朱自清先生来到你们的中间,你想和他说什么?

  3、诵读名言警句

  当面对人生短暂,岁月匆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格句。(出示课件)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

  4、自创格言,个性表达

  请同学们在自制的书签上写下一句你最喜欢的珍惜时间的名言,也可以自己创造一句,在这句话后面署上大名,这句话就是你的格言了。

  5、小结升华

  我相信同学们自创的格言也一定深深地印在了学*伙伴的心中。就让这些格言时刻提醒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去珍惜时间、把握今天。同学们,短暂的40分钟时间匆匆流逝,这节课在我们的人生中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呢?我们又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留下更深、更美的痕迹呢?就让《匆匆》时刻警醒我们吧!下课。

  匆匆微课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

  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

  “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出示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我能做____,我还能做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被____;如____,被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

  (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匆匆微课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能够读懂课文。能够抓住文章精彩的部分,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仿照课文一些段落的写法,写几句话。

  3、结合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谈出自己个性化认识。

  能够说出自己学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

  能够经过思考回答课文中提出的问题。

  重点难点:

  通过读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个性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6课匆匆(板书)。同学们在回家深入阅读后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的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首尾照应(设问)

  二、自主诵读 感悟体验

  1、引导读设问句

  (1)师:作者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

  生:A 因为他看到燕子去了,会再回来????由此想到时间????

  B 在此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C 作者急于说明时间匆匆,一去不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无法挽回的无耐,对逝去日子的留恋。

  (2)师:作者对于自己的设问是怎样回答的呢?

  引读:是有人偷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师:文中的“他们”指谁——时间

  时间能偷吗?为什么——它是无影无形的,是需要借助事物感受的。

  2、学*第二段

  (1)过渡:作者的时间到哪里去了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帮他去寻找

  逝去的时间吧!找到了多少逝去的时间。

  生:“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

  (2)师:“他们”指谁?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感受到了什么?

  生:A 作者感到自己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的溜去了,看似微

  小,但汇集起来却很多!他感到白白的浪费了时间。

  B 八千多日子可看出作者当时24岁左右,而且我还知道当时作

  者大学毕业?他已很有成就了,还感到时间被浪费,过得匆匆,可见他很珍惜时间,他一定想做更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C 把自己的时间比做一滴水,自己的八千多日子同茫茫宇宙比是那么微小,但他并没因自己的渺小而浪费时间,他在默默算着自己的时间,也许在盘算着该如何利用好时间。

  (3)师:是啊!他感叹时间过的如此匆匆,而自己好多事未完成,由

  此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你能读出作者因时间流去而焦急的感受吗?

  学生试读、指读

  3、学*第三段

  过渡:作者有八千多个日子匆匆逝去,你能推算出自己有多少日子流走了吗?作者这八千多日子是怎样一滴滴流走的呢?

  哪句话让你感到日子匆匆溜走的?(逐句理解)

  (1)重点理解:“洗手时默默时便从(投影)

  学生仿写。

  重点理解:“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时????”

  (2)师: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了自己的日子是怎样一点点逝去的,作者

  无限的感慨,伸手遮挽时,时间都在逝去,可见时间是多么匆匆,作者不由思索——引读第四段。

  4、学*第四段

  (1)问:在这段中你感到时间过的匆匆了吗?

  生:A 逃去如飞:像逃一样的飞跑。

  B 只有匆匆罢了:无耐,感慨自己无所作为。

  C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风吹散了:比喻句,与自己进行对比,烟雾还能留下些痕迹,而作者认为自己连点痕迹都没留下,无所作为。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高,想做的事还很多很多。

  D “我赤裸”作者不甘心自己的年华虚度。

  (2)指导朗读本段:

  自由练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读,分组比读。

  5、无限感慨的作者,不由的问:齐读最后一段。

  你认为作者的时间哪去了呢?

  三、总结

  1、本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2、本文以匆匆为题,文中字里行间皆让人感受到时间是如何匆匆而逝

  去的(最后让我们齐读本文)配乐朗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