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用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一句话:这是一处的园林。)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叶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1>解释“标本:

  让学生说。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亭台轩榭、假山池诏、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4>把这些都有机布置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放镜头3〕关于亭台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艺术

  花草树木画意

  花墙廊子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放镜头4〕结构美总论——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语言美概括性强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

  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

  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方式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文质兼美,字字锤炼,字里行间充满了美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家乡园林真挚的喜爱之情。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的高超。通过学*本文,让学生充分体会苏州园林的美,进而了解中国园林建筑之美,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深入挖掘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章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用总说分说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知苏州园林的诗画般艺术美,欣赏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感受我们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

  教师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放一组优美的园林的图片。)

  1.导语:同学们,你知道这么美的地方是哪吗?是苏州园林。今天我们就来学*《苏州园林》。

  2.作者介绍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检查预*

  (1).给下列字注音:轩榭 邱壑 嶙峋 蔷薇 镂空 峦嶂

  (2).解释词语:

  轩榭: 嶙峋:

  胸中有丘壑: 峰峦叠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学生可以先讨论再回答问题,教师明确答案: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

  3、作者还介绍苏州园林还有什么特点?

  ⑴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⑵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⑶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4、作者重点写的是苏州园林的那个特点?(当然是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了。)

  5.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的结构方式怎样?

  先总说,后分说。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分项说明四个“讲究”。

  2.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结合实例说说起作用。

  在文中划出来,并在旁边标出来。作比较:(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用: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作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打比方: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用:可以是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师生共同探究)

  学生讨论、试答:1、“而园林式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3、“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教师明确小结: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以为他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五、拓展延伸

  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归纳: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本文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没有去过园林的同学可以写你游玩过的公园的某一角类似园林的地方,2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讲究

  讲究

  整体特点:游览……图画。 讲究

  讲究

  图画美

  其他特点 门和窗

  少用彩绘

  【课后反思】

  张信玲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也是初中说明文的起始课。因此如何通过学*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引导、适当点拨,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会我国江南园林的建筑风貌。

  3.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4.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三、学*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见识较狭窄,孤陋寡闻;

  (2)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似懂非懂。;

  (3)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多媒体、示范朗读VCD

  六、教学过程

  (备注: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3、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新课

  1、师播放多媒体,创设情景,导入谈话

  2、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

  3、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苏州园林图片或影片)

  二、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

  1、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

  2、生自主学*,查找资料,阅读文下注释,了解作者

  3、了解作者及写作缘由(课本、教学PPT)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VCD,多媒体、检查学生预*、自读效果

  2、学生注音、朗读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3、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朗读VCD、多媒体课件)

  四、研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文眼;提出问题;必要的点拨指导

  2、生自主学*、互相交流、探究,求同析异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教学PPT)

  五、课堂小结

  1、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2、生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3、复*巩固,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PPT)

  六、拓展运用

  设计练*仿写片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者特征——确定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信息资源提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字词、课文内容、行文思路)——自主学*,质疑问难——协作探究—拓展迁移——总结评价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综合性总结;

  2、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第一课时侧重于字词和文章结构、说明顺序的评价,第二课时侧重于说明语言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

  八、帮助与总结

  1、辅以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有利于激发学*兴趣,达到主动探究、主动学*的目的。2、通过自主、协作、探究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对学*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2、学*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二)、能力目标:感悟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园林文化,学会欣赏园林之美,进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灿烂建筑文化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本文结构层次的安排;体会作者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2、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教学步骤和实施

  五、授课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1、新课导入:在我国园林艺术之中,苏州园林处处呈现着诗情画意,是我国园林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展示苏州园林幻灯片,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好情景)今天,我们随同叶圣陶老先生的妙笔去游览苏州园林。

  2、简介作者:叶圣陶先生于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3、解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4、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重点探究问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围绕这一特征分别介绍了园林的哪些景点,怎么介绍的?

  (3)这在结构安排上运用的是哪种方式?

  用图片视频来印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品读,体味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自由发言,小组交流,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点评。

  (4)、教师引导追问

  ①.苏州园林的和谐美

  文中的那些词体现出园林的和谐美?(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展示图片、视频来印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②.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研读课文第三四五段,说说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古代宫殿及*代住房讲究对称美,而苏州园林崇尚自然美?师提示:可从建筑的功能方面简答,如宫殿往往是皇权的象征,必须庄严,有威慑力,对称的设计往往代表着一种秩序,神圣不可侵犯。而园林建筑,往往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地方,崇尚自然,陶冶性情。设计者在规划时往往追求园林的自然之趣。)

  ③.苏州园林的'层次之美。

  重点赏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④.苏州园林的细节之美(角落美、色彩美等)

  (品读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感后悟,让同学们在熟读本文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做出自己的阐释。)

  学生回答:“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文中的“无论”、“总是”、“一切”“绝不”都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注重和谐的美学原则。

  学生回答:这幅图在栽种树木方面缺少画意,显得杂乱无章。

  学生观点:作者用了“绝不讲究对称”、“绝不雷同”、“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高低曲直任其自然”等语句,强调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体现“崇尚自然”的美学原理。

  学生质疑:

  为何宫殿设计往往“对称”,而园林设计却往往“不对称”?

  生思考……各小组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学生结合文中的介绍,对下列图片做出赏析)

  (三)学生感悟

  以后在鉴赏园林时,可从整体是否和谐、设计是否自然、景致是否有层次等方面来赏识。另外看是否讲究图画美方面。

  (四)总结: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适当地穿插了描写和议论,使苏州园林的特点说明的更具体明确,凸显了苏州园林美如画的特点和园林设计者的艺术匠心。

  (五)作业: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

  2.了解说明事物的层次

  教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祖国江山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2.使学生认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

  2.总说分说的结构层次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教育重点○1)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拥有许多让我们引以自豪的山川大河名胜古迹,有谁能说出几个?—北京的长城、故宫、桂林山水……有句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以什么闻名?—西湖,那么苏州呢?—园林,同学们也许我们未曾到过苏州园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游览一下苏州园林,一饱眼福。

  二.介绍作者(教育重点○2)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一字行,江苏苏州人,著名文学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他写自己的故乡,表达他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如果让我们写写我们的故乡,也会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吗?——会。

  三.生字生词(出示小黑板)

  轩榭(xuānxiè)丘壑(hè)嶙峋(línxún)镂空(lòukōng)重峦叠嶂(zhàng)

  标本:保持原样,经过特殊制作供学*、研究、参考的动物、植物、矿物。

  鉴赏:鉴别,欣赏。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笔。

  重峦叠嶂:形容层层叠叠,山连着山。

  雷同:不该相同反而相同。

  玲珑:器物精巧细致。

  四.掌握单元教学要求和本文学*重点,主要结合思考题1~2完成:

  重点1:从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思考○1

  重点2:总说分说的结构层次。——思考○2

  五.划分层次

  一.<1>介绍苏州园林的地位——“标本”

  三.<10>总结全文——回味无穷

  六.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并思考这一部分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

  答:“标本”。它在文中是“典范”“精品”“榜样”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各个园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问:“鉴赏”一词为什么用的好?

  答:这里有鉴别,欣赏的意思。

  (二)分析第二部分(2~9)

  1.第一层次(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问: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问:是怎么达到“处处如画”的这个目的呢?

  答: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就体现在一亭一榭,一草一木,各个*景远景之中。

  问:“他们”是指谁?(教育重点○3)

  答:设计者和匠师们。

  问:如果只有设计者或只有匠师们,行不行/

  答:二者缺一不可。

  2.第二层次(3):默看课文,老师提问问题。

  问:这一层与上一层是什么关系?

  答:是上一层说部分的分说,是第一个讲究。

  问:这一讲究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不对称。

  问: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答:对比,用我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突出了苏州园林的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的图画美。

  3.第二层次(4):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一层主要写什么?采用的是什么层次?

  答:主要是第二个讲究,用的是总起分述的结构层次。

  问:写假山主要有几种形式?

  答:两种形式。○1层峦叠嶂○2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问:游览者在登山时为什么会有“只觉身在山间”,而“忘却苏州城市”的感觉?这是谁的功劳呢?(教育重点○4)

  答:这是因为设计者和匠师们“胸中有丘壑”经验丰富以及很深的艺术修养,才使苏州园林的假山建造的如同真的一般,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问:写池沼共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一个景最美?

  答:有的池沼宽敞就作为全园的中心;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决不雷同,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玲珑的石头;花草;池沼里有各色金鱼,鲤鱼,荷花,睡莲;最美的是“鱼戏莲叶间”一景,给人的总是“如画图”般的感觉。

  4.第二层次(5):学生齐读

  问:哪些地方运用了描写和议论,有什么作用?这一讲究是怎么着眼“画意”的?

  答:“古老”“盘曲嶙峋”“满眼的珠光宝气”描写,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讲究自然,画意(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议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第三层次(6~9):学生分组讨论○6○7○8○9四个自然段主要理清两个问题:

  ○1从哪个角度突现“图画美”?○2结构层次怎么样?

  第一组读○6段:主要是从花墙和廊子来写,层次多,

  景致深,景中套景,画中套画的艺术境界。

  第二组读○7段:主要是从各个角落的布置来写。图片美

  第三组读○8段:主要是从门窗的雕琢来写。总起分述

  第四组读○9段:主要从色彩美来写。

  问:为什么要用淡色调?(教育重点○5)

  答:可以给游览者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因为游览者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欣赏

  美,在美的享受中得到休息,所以要意淡色为主,给人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可见设计者和匠师们考虑的多么周全完美。

  (三)分析第三部分(10):学生齐读,思考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更加向往苏州园林。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阅读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1)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4.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解决办法:

  1.复*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分组讨论、填表、比较等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介绍一处建筑物。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3.分组竞赛。学*过程中把全班分为男女两组,每组成员答对一个问题给本组加1分,课后评出优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学生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参与意识。

  4.拟题训练。学*本文后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行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或身边一个建筑物。(自由发言,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吗?苏州园林现存*200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一)明确目标

  1.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学*本文抓住特征、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条理说明的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然后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朗读课文时学生自愿朗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如下:苏州园林有100多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因此我国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成为其他地方园林的标本。如果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应错过。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是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或者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具有一种艺术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在上面安排上桥梁,并且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岩,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真是鱼戏莲叶间的入画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也相间。没有松柏,也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有的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无限繁华和欢悦。

  苏州园林里也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几乎可以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甚至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尽量做到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梁子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墙壁白色,墙壁下面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各种花明艳照眼。

  2.为了加深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这样可以更形象地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提问。(出示幻灯片并男女竞赛)

  (1)什么叫说明文?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哪两类?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哪两类?

  (3)如何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4)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6)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7)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有何区别?

  (8)你认为阅读这种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9)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并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点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具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从语言上可分为*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3)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是指本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这个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所没有的特征。说明事物是首先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就抓住了说明对象人民*的特征巍峨、雄伟、庄严。

  (4)说明文中为了使说明文字条理化,常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空间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等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理的文章,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5)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求方法。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简练、准确,讲究分寸。有时也运用生动性的语言进行说明,使说明事物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7)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的区别在于:记叙文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而说明文要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地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8)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9)(略)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这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那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好在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作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从191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3.生字词。(采取形式是男、女各派一名代表,另找一名学生叫写,看谁写得对,写得规范)

  如:轩榭 丘壑 嶙峋 镂空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文章内容的具体分析。

  分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2)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围绕这一总特点如何展开做具体说明的?

  (3)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的建筑布局方面有何特点?

  (4)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配合方面有何特征?

  (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如何理解?

  (6)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引导学生明确回答如下:

  (1)作者评价苏州园林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修饰,门窗的图案、色调的处理等七个方面,有条不紊的加以说明。

  (3)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是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4)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艺术美。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而苏州园林的池沼的特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中隔是指有墙壁隔着,不隔是指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界是指有廊子界着,不界是指廊子两边无所依傍。这样就使园林层次多了,景致深了。

  (6)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四)总结、扩展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进

  而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评出本节课获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同学给予表扬。)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第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一句话:这是一处的园林。)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叶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1>解释“标本:

  让学生说。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亭台轩榭、假山池诏、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4>把这些都有机布置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放镜头3〕关于亭台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艺术

  花草树木画意

  花墙廊子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放镜头4〕结构美总论——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语言美概括性强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方式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与目标】

  1、学*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继续学*常用的说明方法。

  4、领略*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预*提纲】

  1、通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结构。

  2、给生字词注音,初步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分配计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前面我们学*了《*石拱桥》,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认识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园林艺术又怎样呢?*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我们又来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的文章《苏州园林》。

  词语教学:读准下面的字词并解释:

  轩榭:(见课本注解)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闲适:闲静舒适。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丘壑:深远的意境或思虑。

  嶙峋:(见课本注释)

  镂空:雕刻出穿透材料的花纹或文字。

  蔷薇:花名,落叶灌木。

  学生看课本前面插图,说说自己的感觉。(自由发言)

  自由朗读课文,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发言明确各段的中心句。(教师随时提示与点拨)

  每段的中心句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呢,作者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第一段中心句: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说明: “标本”一词,在这里比喻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物。也说是说通过苏州园林这样一斑可窥我国各地园林之全豹。足见苏州园林在*园林中的地位。 “不该错过”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认识、欣赏价值。

  问:苏州园林在哪一点上可作为*园林的标本?这就是第二段中的内容。

  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 “如在画图中”。这就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如何实现这一点?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 “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

  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板书:

  苏州园林

  1节:是我国园林的标本

  2节: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处处如在图画中) 总写

  3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4节: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5节: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6节:讲究*景远景的层次

  7节: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8节:门窗的图案美 次

  9节:建筑的色彩美

  体会词语的准确性:(结合练*第二题进行)

  本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呢?

  学生找出来后发言,教师适时提示点评。

  明确:本文和《*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知识迁移训练:(练*四)

  1、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园林的方法?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微软*1]

  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二、整体把握

  1、解决生僻字词 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微软*2] ,如

  轩(xuān)榭(xie)丘壑(he)嶙峋(lin xun)镂空(lou)蔷薇(qiang wei)

  2、解决难理解字词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

  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微软*3] 3、听录音 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

  4让学生通读课文

  5、讨论和提问学生[微软*4]

  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行的?

  ③同学们复*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有哪位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哪些说明方法,并具体找出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

  一、分析段落[微软*5] 。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和提问,我相信大家对苏州园林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对课文的每一段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一段(1)总领全文,引出要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为什么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划为第一段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这一段中有个标志性的词。

  第二段(2—3)拿苏州园林跟古代建筑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找找看。

  第三段(4—9)详细地对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树、墙廊、角落、门窗和彩绘进行了对比,从细微的地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再次强化。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如此详细的进行说明呢?这样会不会显得很累赘?同时作者是从怎样的一个结构进行说明的?有哪位同学知道的?

  {假山:重峦叠嶂或配合着竹子花木;池沼:中心;树:高低搭配、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墙廊:层次多;角落:图画美;门窗:别具匠心;彩绘:不刺眼的。

  第四段(10)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二、研讨与练*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微软*6]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课后作业

  结合本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园林或公园,字数不限。[微软*7]

  亮点:首先,本教案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为了避免说明文讲解过程中过于枯燥,在开始的导入中,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切入,先引起学生一些感性的感受,为接下来的讲解和深入学*埋下伏笔;再次,课堂的讲解和重复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个符合了人的遗忘规律;最后,在正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等的,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

  不足:提问掌握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出现混乱,给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提问是很关键的。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对说明文的学*,因此如何通过学*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当组织、引导、点拨学生理解掌握本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本单元是说明文的集中学*,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已经掌握一些说明文的学*技巧,但由于从本单元才开始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还不是很熟练掌握,所以对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方法的理解及对课文的欣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我国园林艺术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PPT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

  2.学*生字词,播放PPT,让学生在文中将其标注出来,并记忆。

  3.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4.课文研读,播放教学PPT,PPT内容为: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感知课文的总分结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PPT图片展示

  自主学*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有效指导学生的预*,落实好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和课前导读,结合教师补充的资料自主学*。

  朗读课文,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播放PPT。

  合作探究请大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文眼,将整篇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可以互相讨论。相互讨论或自己独立完成,向教师汇报结果。

  播放教学PPT

  当堂训练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系内容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然后当堂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播放教学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活动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知识,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2)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优选【10】份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

  2、学*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3、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重点

  1、学*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学*字词。

  2、观看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理清结构

  1、快速阅读2~6段。

  2、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列出提纲。

  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3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4段: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第5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第6段:讲究*景远景的层次;

  3、这几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2段是从整体上概括,第3到第6段是局部的具体说明。

  4、默读7~9段,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三段依次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图案美、颜色美。

  四、掌握说明方法

  1、为说清事物的特征,说明文常常运用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请从文中找出其中运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

  A、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特点;

  B、打比方:“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使对象形象可感;

  C、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增强说服力。

  2、结合《中国石拱桥》,你还能再找出其他的一些说明方法吗?

  A、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既增加可信度,又使内容血肉丰满。

  B、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有准确的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大家基本上把握住了全文内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从而对说明文这种体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默写词语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3、请说出以下句子使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的卢沟桥。

  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⑶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⑷(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⑸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二、品味语言

  出示投影:

  1、请学生找出与下句匹配的原句,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⑴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心中早已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语言简洁、雅致。

  ⑵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相同。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⑶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

  2、体会加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先“艺术”后“技术”,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能给人审美愉悦。“不仅”说明没有技术作保障,艺术效果将难以产生,只不过苏州园林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③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使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3、学生自由补充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三、布置作业

  参观本地一处景点,写一篇介绍该景点的说明文:

  ⑴可以整体介绍,也可选择某一特定对象,如桥、山石、树等进行说明。

  ⑵不少于500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说明文的基本文体知识,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默读,圈点勾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快速概括、提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说明文的准确严谨,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苏州园林的特点;学*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难点:明确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技巧。

  三、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到苏州园林,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呢?精巧的建筑,堆砌的假山,茂盛的草木,清澈的池沼……(多媒体展示图画)是的,一提到苏州园林我们总是会联想到这些景色。下面,让我们随着叶圣陶先生的笔,到户外去走一趟,看一看他为我们展现了苏州园林什么样的美景,他又是如何向我们介绍苏州园林的。(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小组讨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大部分?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明确:

  (1)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2)可整体分为三大部分。

  (3)每部分的内容:

  ①(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②(3~9):从各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③(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4)属于“总-分-总”结构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自主阅读,找出全文最能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一句话。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请同学分段朗读文章,然后小组讨论,随机提问,设疑引导,思考以下问题。

  (1)苏州园林的图画面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四个讲究)

  第3段:亭台轩榭——讲究布局美

  第4段:假山池沼——讲究配合美

  第5段: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美

  第6段:花墙廊子——讲究层次美

  (2)作者是如何为我们展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呢?

  明确:

  重点句子分析明确:

  【举例子】

  (1)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3)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上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4)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几棵芭蕉。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引用】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摹状貌】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通过描摹,具体而形象地说明特点。使说明的事物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

  通过分类概述,条理清晰地说明特点。使文章层次分明,留下清晰的印象。

  5.你觉得下面语句中哪些词语的运用格外严谨、准确,为什么?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

  明确:

  修饰语和中心语都可以使行文表述更严谨准确。

  “大致说来”“好像故意避免似的”“绝大部分”“或多或少”“大多”“极少”这些词语,客观事实特别肯定,不能确定则说大概。对中心语科学的限制表达得很有分寸,留有余地,也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

  (四)拓展延伸

  读完此文,我们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介绍的苏州园林,如果请你来向大家介绍苏州园林,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写法呢?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

  ①查找一下叶圣陶生*的相关资料,了解叶圣陶其人。

  ②学*本文的写法,至少运用2种说明方法,介绍一个具体的事物,不少于400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鉴赏]:鉴别和欣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

  四、[分析,探究]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五、[鱼戏莲叶间]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课题。体现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做读书卡片和分组研讨方式,层层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特点运用适当说明程序、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课文找出生字、词。

  2、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用计算机设计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有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让我们师生一起走*苏州园林,欣赏苏州的美景,品味园林的佳趣吧!

  (请欣赏大屏幕)

  景点很美吧,让同学们带着美景的余味,读一读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看看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评价,感受那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二、感知课文,把握要点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根据屏幕提示做一张读书卡。

  从我们制作的图书卡中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顺序是由总到分。在分写部分中,前四段是详细说明,又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⑶~⑹自然段分别照应第二自然段那几句?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三、研读课文,突破重点

  在⑶~⑷段中作者进行重点说明,现在就四人一组进行研读,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段落,合作学*,就黑板上提示进行探讨,对优秀合作小组是有奖励的哟。

  研读段落:____________

  本段中心句: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事物____________特征。

  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手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喜欢自己独立完成的同学可自己填写。优秀者或小组奖励旅游苏州园林景点。

  答案:

  ⑶研读段落

  ③本段中心句:无(亭台轩榭布局)。

  说明亭台轩榭不讲对称的图画美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问题: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

  ⑷研读段落

  ④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说明假山

  (讲究艺术)与池沼

  (讲究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特点。

  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问题:雷同――不该相同的相同

  艺术、技术

  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⑸研读段落:

  ⑤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的树木也着眼于画意特点。

  说明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举例子说明方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无。

  ⑹研读段落:

  ⑥本段中心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说明花墙和廊子的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特点

  问题: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看上去是被花墙和廊子把景分开了,但因为墙是一段空的廊子是无所依靠,景致又如象没有隔开使景致不是一览无余的展开,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更有层次性。

  刚才同学们已研读重点段⑶~⑹段。下面简单看一看⑺~⑼段,找出每一段中心句,抓住景物特点。最后一段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多媒体配合)

  四、回味课文,拓展创新

  经过刚才同学们学*,我们已对苏州园林有了很多了解。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就书上提供内容,老师提供参考画面,尝试做一次导游,要求看大屏幕。

  要求:1、注意导游对象,导游方式;2、抓事物特征,讲究层次性;3、就课文内容,要求有一定创新。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导游小姐或先生,小组内讨论,写一份提纲,可拿提纲上台。

  今天我们一起愉悦地游览了苏州园林,通过这次旅游,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想呢?请课外写一篇随笔。

  愿我们下次旅游更快乐!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 检查预*: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1)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了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顺序。还剩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征方面没有学*,另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希望同学们下来复*中预*一下。

  六、 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默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二)明确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见下板书。

  (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四)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 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2、 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三、 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 作业:

  练*:课后练*三、四。

  第三课时

  《苏州园林》重点段落分析

  (一)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二)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名 ,著名的 家、 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

  叶圣陶 绍钧 教育 文学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列数字 )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后记: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教学重点】

  ⑴难点⑵

  本册有三个单元的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学*这个单元的文章,看看它们分别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又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进行说明的。”可见,编排者旨在通过一定量文章的学*让学生掌握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而说明文的写作也包括阅读,最首要的是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对于这一点,在学生充分预*的情况下,可采用点拨法、讨论法加以落实。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又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是看传统艺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可采用图片欣赏法、比较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性的体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预*】

  查阅工具书,正音熟悉字形;解释词语。

  补充解词:

  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8、闲适:闲静舒适。

  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下面让我们伴着风流儒雅的昆曲,先来看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觉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看图片后的感觉

  (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叶圣陶素朴的文字《苏州园林》,看看叶圣陶跟你们有没有同感呢。

  三、要求

  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整体把握课文,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四、同学讨论明确中心句

  师问:每段的中心句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呢,叶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第一段中句)

  说明:可通过语言品味明确语段的意思。标本一词,在这里比喻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物。也说是说通过苏州园林这样一斑可窥我国各地园林之全豹。足见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不该错过”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认识、欣赏价值。

  问:苏州园林在哪一点上可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这就是第二段中的内容。

  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如在画图中”。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切是说不仅止于此,而是处处讲究图画美。这一句是开启7至9段。

  明确文段关系,以简约的文字形成板书。

  〖板书〗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置

  叶圣陶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地位价值:标本,不该错过*景远景的'层次不止这些

  特点 :如在画图中角落的图画美

  四个讲究,一个一切)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和谐美

  总分总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检查字音字形字义掌握情况(以同桌为单位,互相检查,师抽查)

  二、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品读一些语段

  1、对比欣赏对称性的建筑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明确苏州园林布局的自然之趣。

  2、假山和池沼,抓住“艺术而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复制的,而艺术是不可复制的,是更个性化的,“忘却”“只觉得身在山间”,是以假乱真;池沼的安排也是首先在顺其自然。

  3、对比欣赏宝塔式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足取”,说的还是自然。

  4、图片欣赏,让学生理解”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行成的层次感 。

  可以多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领会。比如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三、小结课文

  总之,无论是布局,还是配合、映衬、层次,还是小到角落门窗色彩,虽然是人工,但巧夺天工,而它的美,简而言之,就是美在自然。所以在上节课的板书后面我们还要加上”巧夺天工,美在自然。”本文写作条理清晰,语言朴素。

  四、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读本上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7

  一.说内容

  1.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知识,主要是明白什么是说明的对象;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本文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二.说教学法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教学,情境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通过教师有机的教,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一)阅读教学法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在导入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读完全文,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文章信息

  通过定向阅读,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即总分结构。文章总体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说明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总的方面。

  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多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等。这是分说的方面。

  这里既要有教师的教,更要突出学生的学,由学生有目的的读,找出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之作,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此种方法主要是在欣赏、品味苏州园林的美的时候所采用。先让学生找到表现美的句子,然后共同探讨苏州园林的美,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三、说教学理念:

  1、摒弃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快速自由式阅读――定向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初次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四、说教学程序

  本文采用分课时,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导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含英咀华,夯实基础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夯实字词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生字词。

  如:1、注音:轩榭()嶙峋()丘壑()

  重峦叠嶂()

  2、结合课文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三)心系园林身感其美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多形式的阅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高潮。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好阅读提纲,使文章层次分明。

  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项特征:

  A、(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B、(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C、(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D、(*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E、(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F、(门和窗都是高度的图案美)

  G、(极少用彩绘给人以色彩美)

  2、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3、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贯穿语言准确性的教学,让学生仔细体会。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4、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前面学过的课文对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文要进一步的理解。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举例子等。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都使说明的事物给人留下更深刻、具体、生动的形象,使人对事物有了更精确的理解。

  (三)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尽力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锻炼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完本课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去参观,然后完成写作任务,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要求根据学生知识层面合理的提出。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特点。

  二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

  一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揣摩语言,深入阅读课文,达到教学目的。

  二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抓住重点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

  二理清全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

  具体方法:学生准备读书。教师提出要求:读完课文后,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说明]学生不一定很快就能够抓准,如果真是这样,可以先带着他们简单分析一下每一段所写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完成开始提出的要求就容易做到了。

  二分析《苏州园林》结构上的特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具体方法:

  1、学生快读2到7段,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看看这六段之间的关系。要求先在笔记本上写出提纲。

  明确: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第3到7段分别对四个讲究做具体说明。

  [说明]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结构之间的总分关系,写提纲,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中动手的*惯。在分析段与段的关系时,第6段与第7段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一看:这两段都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写的。第6段的开头写道“必然会注意到……”,第7段的开头写“必然也不会忽略……”,段与段之间联系得紧密,不好分开。

  2、读一读8、9段的内容,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8段介绍苏州园林的门、窗在雕镂琢磨上的特点;第9段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构成图画美的一个条件。

  [说明]全面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快速流览一遍全文,说一说全文紧紧抓住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哪一点来进行介绍和说明的。

  明确:图画美。全文从“无论使游览者……”开始,一直文章末共有10次提到“图画”,始终强调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点。

  [说明]这一步工作完成后,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基本上把握住了。但是,做好这一步,教师要耐心。学生或许不能一下达到教师期待的答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再看一看表述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和每段的内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去分析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解课文语言,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二体会本文语言运用准确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具体方法;出示下列语句(有条件的可用投影),请学生将画线的语句换一种说法表达,但是不能改变原义。

  (1)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明确:(1)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心中早已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2)决不相同。

  [说明]这是变换一种方法解释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指导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二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具体方法:打开课本,完成课后练*三。可独立做,也可以两个人一组。要求尽可能说出所选答案的理由。

  明确:第1题(鉴赏)。所给的四个词语,除了“玩赏”以外,其它三个词语在语法上都没有问题。但是,根据上一句“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的意思,就只能选择“鉴赏”了,因为这个词中还含有鉴别比较的意思。第2题先(艺术)后(技术)。这一句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的,没有技术作保障,艺术效果是难以产生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第3题先(图案)后(美术)。第4题(依傍)。第5题(忽略)。[说明]课上做这个练*时,不必全做。教师备课时挑选2~3道题就行了,但是尽量能够引导学生简单说一说选词的理由,要知其大概。

  三理解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表达效果为何不相同(可利用投影);再从课文中找出三个同样的例子。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

  明确:(1)句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作者是仅在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内介绍苏州园林的,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而(2)句用“全”就太绝对,如果没有一处一处的考察,不宜这样说。从这个句子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正确恰当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可以更准确的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

  课文中的例子有: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用彩绘。

  明确:由于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全面、准确,在说明事物的范围、程度等的时候,就不能再用“往往”“大多”一类留有余地的词语了,如:“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这两句里的“都”“可决不”表意肯定,不含糊,同样是准确的表达。

  [说明]正确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体现。阅读中,揣摩具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比较,不失为一种方便的办法。

  四落实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

  具体方法;用出示下面的词语,要求学生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能用划线的词语造句。

  鉴赏轩榭映衬因地制宜对称邱壑嶙峋自出心裁

  模样镂空琢磨别具匠心斟酌诸如此类

  [说明]这些词语最好能在教学进程中视具体情况出示,那样效果更好。词语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要不断地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并在此基础上写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2、完成课后练*四、五、七。

  [说明]因为有的练*随着教学过程已经做了,所以作业重点在对全文内容的进一步把握和理解语言上,最终达到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的。

  附课后练*一、四、五、七题及参考答案

  一本文的结构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按文章内容填写下表,并举例谈谈总说和分说的一致性。

  [参考答案]

  2、假山的堆叠,或重峦叠嶂,或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时,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多是活水,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或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些花草,目的在使它取得一幅画的效果。

  3、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如高低树的配合,常绿树和落叶树的配合,季节不同的花的配合,栽种藤萝,不栽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等。

  4、注意花墙和廊子的“隔”和“界”的作用。

  5、注意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

  6、注意门、窗的雕镂琢磨和图案美。

  7、注意园林的色彩美。

  从1~7,每一项分说都紧扣“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说。如“2”“取得一幅画的效果”,“3”也着眼在画意,“5”注意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等等,都是总说和分说一致性的例子。

  四课文中有不少概括性的句子,如“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一句概括性的语言,它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它是全文的中心,是一个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认识。“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也是概括性的语言,它概括了假山的艺术特点。揣摩这些概括性的句子,并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两句来。

  [参考答案]

  概括性的句子有:(1)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2)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五“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这句话精练而形象,它写出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这样富有画意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不少,试找出几个例子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

  例一: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例二: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各个都是一幅幅画面。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文质兼美,字字锤炼,字里行间充满了美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家乡园林真挚的喜爱之情。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的高超。通过学*本文,让学生充分体会苏州园林的美,进而了解中国园林建筑之美,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深入挖掘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章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用总说分说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知苏州园林的诗画般艺术美,欣赏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感受我们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

  教师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放一组优美的园林的图片。)

  1.导语:同学们,你知道这么美的地方是哪吗?是苏州园林。今天我们就来学*《苏州园林》。

  2.作者介绍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检查预*

  (1).给下列字注音:轩榭 邱壑 嶙峋 蔷薇 镂空 峦嶂

  (2).解释词语:

  轩榭: 嶙峋:

  胸中有丘壑: 峰峦叠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学生可以先讨论再回答问题,教师明确答案: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

  3、作者还介绍苏州园林还有什么特点?

  ⑴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⑵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⑶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4、作者重点写的是苏州园林的那个特点?(当然是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了。)

  5.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的结构方式怎样?

  先总说,后分说。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分项说明四个“讲究”。

  2.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结合实例说说起作用。

  在文中划出来,并在旁边标出来。作比较:(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用: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作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打比方: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用:可以是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师生共同探究)

  学生讨论、试答:1、“而园林式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3、“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教师明确小结: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以为他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五、拓展延伸

  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归纳: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本文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没有去过园林的同学可以写你游玩过的公园的某一角类似园林的地方,2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讲究

  讲究

  整体特点:游览……图画。 讲究

  讲究

  图画美

  其他特点 门和窗

  少用彩绘

  【课后反思】

  张信玲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生动的特点,感受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生学会依据一定的方法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让老师猜测一下你此刻内心的感受:一,急匆匆跑上三楼,有些气息未定、如兔撞怀的激动;二、这个上课的环境与你的教室不一样,多少有些紧张不安――老师猜对了吗?

  生:对!(部分重重地点头)

  师:选择一种你认为可以释放心情的方式,让自己*静下来!

  生有的长舒一口气、有的伸了个懒腰、有的和同伴闲话几句。

  师:整理好心情了,用心欣赏一下这几幅图片(播放课件)你看到的是哪里的景色?

  生:苏州园林!

  师:请你齐读课题,老师板书上去。(生读的拖音、无力)读出你刚才看到的苏州园林,再读!(再读有了感受,有了情感)

  师:你对这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有一句话是称赞苏州园林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生2:苏州园林有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著名的园林。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苏州园林,了解更多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

  首先请大家速读全文,任务有二:一、划出文中的生字词;二、补充完成老师未完成的'副标题:苏州园林――的园林。好,开始!

  学生自学5分钟。

  师:读完课文,生字都认识了吗?来,找一位同学读读看!

  生读(准确)请你领着大家读一遍。(生领读)

  师:在这些字词中,哪个字最难写?

  生:壑!

  师:需注意什么?

  生:这个字上边左半部分有一横,很容易丢掉!

  师:感谢你的提醒!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把这个字写一遍。(巡视,大部分同学写的上宽下窄)中国字是方块文字,你要把字写匀称,上宽下窄那是大头娃娃,再写一个!(生注意了“土”的宽度)字词解决了,副标题能完成吗?(生踊跃)

  生1:我认为应该是“如画”的园林!

  生2:“别出心裁”的园林。

  生3:“不讲究对称”的园林。

  生4:“如画”的园林。

  师:既然“如画”两字的呼声这么高,我就板书上去好了。(板书)课文中有一句话正合了苏州园林的这个特点,是哪句?

  生:“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师:这是游览者的感受也是匠师们的一致追求――哪句话点明了匠师们的追求?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板书“图画美”三字。我可不可以就把苏州园林的特点用这三个字概括?(可以)这是学*这篇说明文你首先要明白的问题: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叶圣陶先生认为为达到这一目的,匠师们从哪些方面努力的?

  生:他们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

  师:一看这句子你一定想到了一种修辞(生:排比),请你起个头,让大家齐读这一句话,老师板书上去。(生读,师板书)叶老先生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来介绍苏州园林的这一特点的呢?

  生1:从宫殿住房、假山池沼、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几个方面写。

  师:浏览一下这几段,你会发现他们和这四个讲究是对应的。

  生2:第三段对应了第一个讲究,四五六段分别对应了第二三四个讲究。

  师:你有敏锐的发现能力!那剩下的几段又是从哪个角度具体写来的呢?你更能读懂了。

  生3:第七段写角落的图画美。

  生4:第八段写苏州园林的门和窗也讲究美感,第九段是从色彩的角度写的。

  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并小结:这篇文章结构非常严紧,句句段段不离“图画美”三字,给了我们明晰的知识。(完成扇形板画)至此,我们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出示目标1)。说到说明文,你知道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学*吗?

  生1:学说明文要学说明方法。

  生2:还要学说明顺序。

  生3:还要知道说明事物的特点。

  师:这一点刚才我们解决了。除去大家所说,学*这篇说明文还应学*它准确、简洁而不失生动的语言,叶圣陶是语言的大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出示目标2)品味文章语言,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品味语言该怎样品?

  生:要发挥想象,思考文章没写出来的东西。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是品味语言的一种好方法,来读读看还有哪些方法?(出示,指名读)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画一画并用上这些方法品一品,把你的品悟在书的空白处写一写。

  生自学三分钟。

  师:交流也是一种学*,把你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交流2分钟。

  师:把你的看法亮出来,大家一块说说看。

  生1:我认为第四段最后一句写出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说说你的理解)池沼里的荷花到了夏秋季节争相开放,再加上水中的鱼儿游戏期间,的确很美。所以作者自然联想到了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这里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更添了文章的美。

  师:你已经学会了赏析语言的方法。想象句中隐藏的画面,把这美景读出来。(生读,很好)

  你为我们读出了一幅画。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生2:老师我可以不用刚才的方法品味语言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师:品味语言有很多种方式,你当然可以跳出老师给你的示例。

  生2:课文第六段中“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这句话我不理解什么意思,因为想象不出什么样,反倒觉得更有一种神秘的美。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因为想象不出什么样”一句话里我听懂了你想品出字里行间的画面的,对吗?(生点头)谁能结合上下文为他描绘一下?(无人回答)看看这幅图片吧,你会豁然开朗的。(出示图片)现在能说说“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意思了吗?

  生2:就是说园林中虽有些墙、廊子,但因为墙是花墙,很多地方是镂空的,景色不但没被隔开反透过那些小窗看到的更多了。

  师:你是一点就透啊,聪明!同学们,文字就是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它会带给你许多想像的空间,因为不直白而多了一份神秘。就像《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外貌不必更多描绘,就那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就够你想像的了――那是一什么样?挑三千演员也难诠释,正所谓无所知而更添美。读书吧,读书你就知道了更多文字的魅力。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3)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用10份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2、学*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二)、能力目标:感悟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园林文化,学会欣赏园林之美,进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灿烂建筑文化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本文结构层次的安排;体会作者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2、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教学步骤和实施

  五、授课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1、新课导入:在我国园林艺术之中,苏州园林处处呈现着诗情画意,是我国园林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展示苏州园林幻灯片,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好情景)今天,我们随同叶圣陶老先生的妙笔去游览苏州园林。

  2、简介作者:叶圣陶先生于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3、解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4、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重点探究问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围绕这一特征分别介绍了园林的哪些景点,怎么介绍的?

  (3)这在结构安排上运用的是哪种方式?

  用图片视频来印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品读,体味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自由发言,小组交流,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点评。

  (4)、教师引导追问

  ①.苏州园林的和谐美

  文中的那些词体现出园林的和谐美?(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展示图片、视频来印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②.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研读课文第三四五段,说说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古代宫殿及*代住房讲究对称美,而苏州园林崇尚自然美?师提示:可从建筑的功能方面简答,如宫殿往往是皇权的象征,必须庄严,有威慑力,对称的设计往往代表着一种秩序,神圣不可侵犯。而园林建筑,往往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地方,崇尚自然,陶冶性情。设计者在规划时往往追求园林的自然之趣。)

  ③.苏州园林的层次之美。

  重点赏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④.苏州园林的细节之美(角落美、色彩美等)

  (品读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感后悟,让同学们在熟读本文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做出自己的阐释。)

  学生回答:“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文中的“无论”、“总是”、“一切”“绝不”都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注重和谐的美学原则。

  学生回答:这幅图在栽种树木方面缺少画意,显得杂乱无章。

  学生观点:作者用了“绝不讲究对称”、“绝不雷同”、“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高低曲直任其自然”等语句,强调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体现“崇尚自然”的美学原理。

  学生质疑:

  为何宫殿设计往往“对称”,而园林设计却往往“不对称”?

  生思考……各小组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学生结合文中的介绍,对下列图片做出赏析)

  (三)学生感悟

  以后在鉴赏园林时,可从整体是否和谐、设计是否自然、景致是否有层次等方面来赏识。另外看是否讲究图画美方面。

  (四)总结: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适当地穿插了描写和议论,使苏州园林的特点说明的更具体明确,凸显了苏州园林美如画的特点和园林设计者的艺术匠心。

  (五)作业: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认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3、认识描写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及其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的应用。

  4、学*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1、本单元共三篇精读课文,各安排三课时完成。

  2、学*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即系统的接受这种文体,在学完后,对文体特点有认识。)

  说明文定义: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说明:是客观的对某一事物或事理作解说,目的是让读者明白这一知识,这一道理。

  2、让学生了解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兼有其他表达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如《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描写。

  3、能根据说明对象确定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对象+特征)。

  5、能够划分说明文的结构、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即对文章思路和谋篇布局的把握)

  6、能够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下定义:要结合《统筹方法》重点讲清格式:……是……;……叫做……

  (2)教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表格和图形——能读懂,会表达。

  7、能够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确定语言是文艺性说明还是*实说明。

  8、能够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进行评析。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从说明文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2、要加强整体阅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惯。——要能读懂

  3、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概括、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找说明对从标题入手。

  象的方法没标题的选段要认真阅读,要逐句逐段的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找对从标题入手(《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象特对某一段的分析要抓中心句(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

  征的有关键句的段落,要先抓关键句,后归纳综合。

  方法没有关键句的段落,要从说明的内容入手,然后再自己概括。(较难)

  (2)把握说明顺序,给说明文划分层次

  明确:同样一篇文章可以交叉使用几种顺序。

  会抓标志性的词语。

  空间:上、下、左、右、中央、四周

  逻辑:首先……其次……再其次

  因为……

  要注意两组易混淆的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讲事理时常用)

  整体——局部(讲具体的事物时常用)

  现象——本质(更多的是讲同一事物间的关系)

  结果——原因(讲产生这一结果有一些外在的原因)

  如《死海不死》中“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一段有“这样”一词,表明是同一事物间的关系,所以应是从现象到本质。

  (3)分析说明方法

  ①运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述这一事物的特征,所以要从说明内容出发来判断说明方法。

  打比方:易与比喻混淆(为说明内容服务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否则就是比喻的修辞。)

  ②辨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给第一步:辨析用什么方法

  学生第二步:简析这种方法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思路第三步:分析具体的好处是什么——说什么呢?扣住说明内容来答。

  ③名词术语要准确

  如:“打比方”不要叫成“打比喻”。

  (4)评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换成别的词行不行?

  思路:A要提醒学生在分析时不要只盯住这一个词,而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联系段和篇的内容来领会其作用。

  B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这类词做定语、状语时,与其后面中心词的关系是什么。

  C结合整个语境来分析其作用。

  (5)在总体把握的同时一定要有局部的剖析,要有重点段的分析。

  十三苏州园林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学*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

  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要详细讲解有关文体知识。

  2、本文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由总而分的说明顺序,先总的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分别从7个方面加以详细说明,从而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语言很出色,是学*的重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排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

  3、再读课文,初步体会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学*说明文文体知识:

  1、定义:(P.84)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特征:(P.85)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说明方法:(P.107)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5、说明顺序:(P.135)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按照由远到*,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原因——结果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特点——用途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P.136)

  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导入并简介作者:

  1.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他还是语文教育家。

  2.出处:书下注释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注音:

  jiàncáixuānxièzhǎochóngluánzhàngqiūhè qūqū línxún

  鉴裁轩榭沼重峦叠嶂邱壑屈曲嶙峋

  lòuqìmànqiángwēidiāolòuzhēnzhuólánjiànbàngdiào

  镂砌蔓蔷薇雕镂斟酌阑相间依傍单调

  2、解词:

  自出新裁胸中有邱壑嶙峋镂空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布局——全面安排(多指作文、绘画等),这里指分布的格局。

  败笔——字写的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的不好的词句。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四、精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说什么?

  3.全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4.分写苏州园林的具体特点,为什么作这样的先后安排?

  5.本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五、作业:

  1.预*与思考/一、二

  2.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结构,学*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为了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生字

  3、思考题

  二、精读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课文

  2、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部分(2——9):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三层:

  第一层(2):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3——6):分项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层(7——9):从另外一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

  三、分析内容:

  1、第一部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

  (2)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本段是总写

  2、第二部分

  (1)深入阅读,抓重点

  (2)分析:

  ①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

  ③请同学们逐一找出来,并加以概括。(见板书)

  3、第三部分:总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研读与练*”二、三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

  1.总结全文。

  2.学*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3.学*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学*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体现在几个方面?

  3.运用什么顺序加以说明的?(即概括上节板书)

  二、学*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精读课文,找出各种说明方法

  2.分析总结:

  (1)作比较(结合练*二)

  第1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3段: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第5段: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体现了错落变化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具有古朴、闲适的风格。

  作用:通过比较,苏州园林的特征更突出了。

  (2)打比方

  第3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作用: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举例子

  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第6段: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第7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9段: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作用:是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直观。

  (4)引资料

  第4段: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用:更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三、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

  1.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性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说的。

  2.有时语言表达得更肯定,毫不含糊。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四、辅导练*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鉴赏]:鉴别和欣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

  四、[分析,探究]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五、[鱼戏莲叶间]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课题。体现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4

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

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二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教学理念:

1、据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  ——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

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目标 : 

1、学*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积累:

学*课文之前,利用书籍、网络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指导学生登录"园林""旅游天地"等网站,走进图书馆,了解苏州园林的概况,增强

感性认识,激发学*兴趣,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充分预*,探究课后*题,养成自学的好*惯。

(由于学生缺少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缺少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因而课前的积累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苏州园林,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

二、创设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你知道有哪些吗?(学生自由发言)追问:请你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个你最熟悉的

名胜古迹。

师: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同学们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

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你们可能都没看见过吧?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带来了。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插图 苏州拙政园。以导游的口吻,根据图画

,运用简洁的语言,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拙政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人可以把学生引人新课的"大门",激其情,引其思,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学*课文铺设基石

。为此,学*课文之前,首先与学生一番*等对话——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谈谈中国的名胜古迹,根据课文的插图,介绍拙政园,让"插图活起

来",发挥其辐射功能。比一比,哪位同学课前探究做得好。老师则针对学生的发言补充完善,评价鼓励,并巧妙过渡到课文的学*。]

三、自主式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儿方面人手?(板书: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做到以下几点:

①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划不理解的词句;(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

②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学课文的开始让学生一段自主学*的时间,不要老师包办代替,让他们靠自己能力去探究,去发现;努力做到自学文中的生字词,自悟文

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养成良好的*惯、终身受益。)

四、合作式解读课文

1、师: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同学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2、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并简要小结:"这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告诉我们苏州园林色彩的美,结构和布局的美,体现出

园艺家们独具匠心。请同学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子中,哪几何是写整体?哪几何是写局部?哪儿何是写细部的扩(学生先以4人小组讨论,而后

在班级发言交流。)老师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

处的逻辑顺序。

师:我们再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些局部和细部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

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呢?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小结:在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图画,游览者,置身其中,"如在图画中"读来令人美不胜收。

3、以优美的古等独奏曲为背景音乐,学生自由选择课文段落朗读。

(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师: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究方法。说明方法很多,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学说和分说;

  2.学*语言的多样性;

  3.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欣赏苏州园林网狮园中“殿春”的图片(包括外景、内景和庭院),然后告诉学生:“殿春”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现在的大都会博物馆内就建有“殿春”的复制品,和苏州网狮园中的完〖〗

  殿春外景全一样,连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去,并由中国古建筑人员承建。

  我曾几次游览了苏州的一些主要园林,发现像“殿春”这样美的园林建筑多得很,有些甚至比“殿春”更美,(再欣赏一些苏州园林图片)可见苏州园林艺术成就之高。

  问题:我以上的话,主题是什么?──苏州园林成就非常高。

  如果能去苏州游览它的园林,会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但限于条件,现在去不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学*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正好我有几张苏州园林的光盘,其中有苏州园林的大量图片和录像,我们可以一边在文中游,一边在画中游。

  阅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这一段。

  什么叫“标本”?它和我们*常所说的植物标本的标本是否相同?──这里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即可以作为学*、仿效的典范”,与*常不同。

  “标本”呼应下面哪一句话?──各地园林多少受苏州园林的影响。

  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有一段话提到过苏州园林,并且能说明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这段文字是《故宫博物院》写御花园:“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教师评:连皇家园林都受苏州园林影响,可见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归纳段意──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阅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朗读。

  学*字词: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多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

  轩榭(xuān xiè):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电脑投影“轩”和“榭”的图片,以便直观理解。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或: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务必”可否删去?为什么?──不可。“务必”加强肯定语气,表示苏州园林追求标准之高。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可否删除以使句子简洁?为什么?──不可。“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强调苏州园林每个地点都是美的,没有不美的地方。删除后就削弱了苏州园林美的程度。

  本段几次提到“图画”或“画图”?起什么作用?──四次,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教师说明:其实应是四次半──还有一处没有用“图画”或“画图”却也是在说图画,它是──败笔。“败笔”的意思是: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那么园林中的败笔指什么?──不合图画美的设计。

  这些“图画”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

  “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是什么句式?──双重否定句式。可否改为肯定句式?──不可,因为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肯定。

  提供刘国正先生的一首诗,印证苏州园林的特点:

  闲步网狮园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

  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

  诗中哪一句说明苏州园林是“图画”?──第二句──“小阁回廊叠画屏”。

  教师谈体会以感染学生,培养兴趣:其实苏州园林比图画还美。图画是画的,而苏州园林是真的。

  匠师们怎样实现“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目标?──(大声朗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板书)

  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排比。

  四个“讲究”分别领起下文哪一段?──分别领起3、4、5、6段。

  阅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本段开头不写苏州园林而写“我国的建筑……”是不是离题?为什么?──不是离题,是通过对比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这叫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还有一处“作比较”,是哪一句?──“美术画”和“图案画”的比较。

  阅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苏州园林的假山有什么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查字词典,说明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技术: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

  教师评:搞艺术,需要有艺术的天赋和悟性;需要艰苦的学*和训练;需要名师的辅导和指点;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大量的金钱和物质的投入;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需要如课本所说的“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你们的语文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苦苦追求了30多年,至今还没有达到。

  那么,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没有“技术”,也达不到“艺术”。

  假山堆叠的艺术,需达到什么目标?──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用元代维则的《狮子林即景》印证这一观点:(投影)

  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欣赏苏州园林假山的图片(电脑投影留园冠云峰等)。

  苏州园林的池沼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选两个字回答──入画。教师点评:扣住前文“图画”。

  本段分几层?有无中心句?──三层:分别是:引入;假山;池沼。没有中心句。

  欣赏苏州园林池沼图片。

  阅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第一句。

  哪个词语点明苏州园林栽种与修剪树木的特点?──着眼在画意。

  嶙峋的意思是──突兀的样子。

  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

  请指出本段中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的句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阅读课文其余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苏州园林的角落有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有什么作用?

  苏州园林的门窗讲究什么?色彩有什么讲究?

  答案略。

  欣赏相关图片。

  作业:完成课后练*

  说话练*

  假设你面对一个没游览过苏州园林、也没读过本文的人,请你指着课本上苏州园林的彩图,给他说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若有其他图文资料可用,则更好。

  为保证效果,可采取下列措施:

  1.先打好腹稿,在四人小组说,然后择优者面对全班同学说,师生给以评价。

  2.布置为口头作业,回家对父母说,请他们指导和评价。第二天交来家长的简评,就算完成了作业。

  附:

  生字

  倘(tǎng)若鉴(jiàn)赏

  轩榭(xuān xiè)重峦叠嶂(zhàng)

  丘壑(hè)嶙峋(lín xún)

  斟酌(zhēn zhuó)阑干(lán)

  词语解释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仪表的实物样本,即可以作为学*、仿效标准的典范

  鉴赏:鉴别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多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

  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池沼:比较大的水坑,多为天然的水池子。沼,池子。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重峦叠嶂,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丘壑,课文中指山水风景的形象。壑,山坳中的沟池。

  雷同:指随声附和,文中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玲珑:精巧细致。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种种美的姿态。

  盘曲嶙峋:盘曲,曲折环绕,也作蟠曲;嶙峋,突兀的样子。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又指珍珠与宝物发出的光辉。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

  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6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4.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解决办法:

  1.复*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分组讨论、填表、比较等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介绍一处建筑物。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3.分组竞赛。学*过程中把全班分为男女两组,每组成员答对一个问题给本组加1分,课后评出“优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学生”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参与意识。

  4.拟题训练。学*本文后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行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或身边一个建筑物。”(自由发言,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吗?苏州园林现存*200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苏州园林(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来学*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一)明确目标

  1.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学*本文抓住特征、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条理说明的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然后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朗读课文时学生自愿朗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如下:苏州园林有100多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因此我国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成为其他地方园林的标本。如果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应错过。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是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或者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具有一种艺术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在上面安排上桥梁,并且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岩,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真是“鱼戏莲叶间”的入画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也相间。没有松柏,也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有的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无限繁华和欢悦。

  苏州园林里也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几乎可以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甚至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尽量做到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梁子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墙壁白色,墙壁下面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各种花明艳照眼。

  2.为了加深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这样可以更形象地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提问。(出示幻灯片并男女竞赛)

  (1)什么叫说明文?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哪两类?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哪两类?

  (3)如何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4)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6)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7)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有何区别?

  (8)你认为阅读这种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9)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并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点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7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也是初中说明文的起始课。因此如何通过学*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引导、适当点拨,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会我国江南园林的建筑风貌。

  3.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4.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三、学*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见识较狭窄,孤陋寡闻;

  (2)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似懂非懂。;

  (3)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多媒体、示范朗读VCD

  六、教学过程

  (备注: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3、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新课

  1、师播放多媒体,创设情景,导入谈话

  2、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

  3、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苏州园林图片或影片)

  二、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

  1、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

  2、生自主学*,查找资料,阅读文下注释,了解作者

  3、了解作者及写作缘由(课本、教学PPT)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VCD,多媒体、检查学生预*、自读效果

  2、学生注音、朗读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3、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朗读VCD、多媒体课件)

  四、研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文眼;提出问题;必要的点拨指导

  2、生自主学*、互相交流、探究,求同析异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教学PPT)

  五、课堂小结

  1、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2、生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3、复*巩固,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PPT)

  六、拓展运用

  设计练*仿写片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者特征――确定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信息资源提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字词、课文内容、行文思路)――自主学*,质疑问难――协作探究―拓展迁移――总结评价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综合性总结;

  2、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第一课时侧重于字词和文章结构、说明顺序的评价,第二课时侧重于说明语言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

  八、帮助与总结

  1、辅以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有利于激发学*兴趣,达到主动探究、主动学*的目的。2、通过自主、协作、探究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对学*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8

  【教学设想与目标】

  1、学*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继续学*常用的说明方法。

  4、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预*提纲】

  1、通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结构。

  2、给生字词注音,初步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分配计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前面我们学*了《中国石拱桥》,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认识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中国的园林艺术又怎样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我们又来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介绍中国园林建筑特点的文章《苏州园林》。

  词语教学:读准下面的字词并解释:

  轩榭:(见课本注解)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闲适:闲静舒适。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丘壑:深远的意境或思虑。

  嶙峋:(见课本注释)

  镂空:雕刻出穿透材料的花纹或文字。

  蔷薇:花名,落叶灌木。

  学生看课本前面插图,说说自己的感觉。(自由发言)

  自由朗读课文,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发言明确各段的中心句。(教师随时提示与点拨)

  每段的中心句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呢,作者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第一段中心句: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说明: “标本”一词,在这里比喻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物。也说是说通过苏州园林这样一斑可窥我国各地园林之全豹。足见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 “不该错过”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认识、欣赏价值。

  问:苏州园林在哪一点上可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这就是第二段中的内容。

  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 “如在画图中”。这就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如何实现这一点?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 “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

  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板书:

  苏州园林

  1节:是我国园林的标本

  2节: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处处如在图画中) 总写

  3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4节: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5节: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6节:讲究*景远景的层次

  7节: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8节:门窗的图案美 次

  9节:建筑的色彩美

  体会词语的准确性:(结合练*第二题进行)

  本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呢?

  学生找出来后发言,教师适时提示点评。

  明确: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知识迁移训练:(练*四)

  1、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9

  一.说内容

  1.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知识,主要是明白什么是说明的对象;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本文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二.说教学法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教学,情境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通过教师有机的教,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一)阅读教学法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在导入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读完全文,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文章信息

  通过定向阅读,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即总分结构。文章总体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说明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总的方面。

  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多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等。这是分说的方面。

  这里既要有教师的教,更要突出学生的学,由学生有目的的读,找出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之作,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此种方法主要是在欣赏、品味苏州园林的美的时候所采用。先让学生找到表现美的句子,然后共同探讨苏州园林的美,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三、说教学理念:

  1、摒弃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快速自由式阅读——定向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初次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四、说教学程序

  本文采用分课时,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导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含英咀华,夯实基础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夯实字词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生字词。

  如:1、注音:轩榭()嶙峋()丘壑()

  重峦叠嶂()

  2、结合课文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三)心系园林身感其美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多形式的阅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高潮。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好阅读提纲,使文章层次分明。

  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项特征:

  A、(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B、(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C、(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D、(*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E、(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F、(门和窗都是高度的图案美)

  G、(极少用彩绘给人以色彩美)

  2、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3、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贯穿语言准确性的教学,让学生仔细体会。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4、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前面学过的课文对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文要进一步的理解。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举例子等。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都使说明的事物给人留下更深刻、具体、生动的形象,使人对事物有了更精确的理解。

  (三)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尽力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锻炼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完本课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去参观,然后完成写作任务,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要求根据学生知识层面合理的提出。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0

  1、知识和能力:积累本文优美的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中国园林的图画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爱国思想,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1、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2、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名绍钧。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二、教学新课:

  1、检查学生预*情况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xuānxièqiūlínxún

  轩榭丘壑嶙峋

  xiāngluqiángwēi

  相间镂空蔷薇

  zhēnzhuóchóngluándiézhàng

  斟酌重峦叠嶂

  (2)解词:

  自出新裁胸中有邱壑嶙峋镂空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布局——全面安排(多指作文、绘画等),这里指分布的格局。

  败笔——字写的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的不好的词句。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2、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同桌之间交流、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最后做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3、把握结构

  (1)综合学生意见,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部分②—⑨: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可分三层:

  第一层②: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③—⑥:分项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层⑦—⑨:从另外一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⑩: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大体感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了解了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深入去探究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感受其优美严谨的语言。

  四、作业:

  1、课后请同学们去查找有关说明文的资料(如小学六年级课本、初中语文课本或者上网搜索),看看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顺序有哪些?

  2、精读课文,去领略中国园林的图画美,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感受叶圣陶大师写作的语言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结构,学*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为了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新课:

  1、分析内容,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

  (2)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本段是总写

  第二部分

  (1)深入阅读,抓重点(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

  ③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④作者在描绘苏州园林的美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⑤本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⑥请同学们逐一找出来,并加以概括。(见板书)

  特征说明方法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③作比较、打比方

  无论站在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④主引资料

  哪个点上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⑤要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眼前总是*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⑥举例子

  一幅完美园林角落的配置——享受⑦举例子

  的图画②雕镂琢磨的匠心——图案美⑧次

  色彩调配的协调——安静闲适⑨要作比较、举例子

  概括——具体

  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方法举例子——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具体,有助于理解

  打比方——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引资料——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2)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用多媒体显示: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②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③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⑤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交流,最后明确:①“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②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③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④“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⑤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还可以让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第三部分

  略讲,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我们在领略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同时,了解了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感受到叶圣陶大师写作的语言美。今后我们可以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优美严谨的语言,力求学以致用。

  四、作业

  1、中考链接站

  请阅读课文第四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选文说明的中心是()。

  (2)文中能概括假山特点的一句是(),能概括池沼特点的一句是()。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点是()。

  (3)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4)本文的语言准确而生动,试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分析,并说明理由。

  2、挑战自我——我来做导游,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堆叠

  池沼的布置

  (提示:注意介绍的条理,注意介绍的方法,用上重要的词语。)

  林子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4)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二)能力目标:感悟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园林文化,学会欣赏园林之美,进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灿烂建筑文化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本文结构层次的安排;体会作者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2、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power point课件教学步骤和实施

  五、授课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1、新课导入:在我国园林艺术之中,苏州园林处处呈现着诗情画意,是我国园林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展示苏州园林幻灯片,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好情景)今天,我们随同叶圣陶老先生的妙笔去游览苏州园林。

  2、简介作者:叶圣陶先生于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3、解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4、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重点探究问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围绕这一特征分别介绍了园林的哪些景点,怎么介绍的?

  (3)这在结构安排上运用的是哪种方式?

  用图片视频来印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品读,体味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自由发言,小组交流,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点评。

  (4)教师引导追问

  ①.苏州园林的和谐美

  文中的那些词体现出园林的和谐美?(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展示图片、视频来印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②.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研读课文第三四五段,说说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古代宫殿及*代住房讲究对称美,而苏州园林崇尚自然美?师提示:可从建筑的功能方面简答,如宫殿往往是皇权的象征,必须庄严,有威慑力,对称的设计往往代表着一种秩序,神圣不可侵犯。而园林建筑,往往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地方,崇尚自然,陶冶性情。设计者在规划时往往追求园林的自然之趣。)

  ③.苏州园林的层次之美。

  重点赏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④.苏州园林的细节之美(角落美、色彩美等)

  (品读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感后悟,让同学们在熟读本文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做出自己的阐释。)

  学生回答:“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文中的“无论”、“总是”、“一切”“绝不”都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体现出*传统园林文化注重和谐的美学原则。

  学生回答:这幅图在栽种树木方面缺少画意,显得杂乱无章。

  学生观点:作者用了“绝不讲究对称”、“绝不雷同”、“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高低曲直任其自然”等语句,强调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体现“崇尚自然”的美学原理。

  学生质疑:

  为何宫殿设计往往“对称”,而园林设计却往往“不对称”?

  生思考……各小组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学生结合文中的介绍,对下列图片做出赏析)

  (三)学生感悟

  以后在鉴赏园林时,可从整体是否和谐、设计是否自然、景致是否有层次等方面来赏识。另外看是否讲究图画美方面。

  (四)总结: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适当地穿插了描写和议论,使苏州园林的特点说明的更具体明确,凸显了苏州园林美如画的特点和园林设计者的艺术匠心。

  (五)作业: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掌握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语言特点;学*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性质: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查字典解决字词问题;找出总说和分说的段落;把多次出现又体现着苏州园林总特点的一个词找出来,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检查预*情况,重点是字词。

  (二)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分说部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几个特点。(联系预*题)

  (三)快读第1自然段,画出能表现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的句子,品味“据说”“到过”“要我说说”“我觉得”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四)阅读第2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3、分析“图画”一词有什么作用。(联系预*题)

  4、画出强调本段中心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提示:有关的语句有──

  (1)可是……有个共同点……一致追求

  (2)务必……无论……总是……

  (3)总之,一切都……决不容许……

  (4)……唯愿……

  (5)……没有一个不……

  5、反复熟读,在读中体悟,堂上基本背诵下来。

  (五)阅读第3自然段。

  1、概括大意(本段的中心)。

  2、分析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提示:主要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借以突出苏州园林布局方面讲究“自然之趣”(美术画)而“不讲究对称”(图案画)。

  3、画出强调本段大意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4、朗读,体悟。

  第二课时

  (一)参照阅读第3自然段的方式,自读第4至6自然段。要求:分别归纳中心(大意),分析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可以把全班分为三组,每组侧重研读一段,尔后交流、讨论。

  提示:

  1、分析过程当中,应注意分说与总说的内中联系,时时顾及本文的“文眼”(图画之美)。

  2、各段中,强调中心的词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绝对肯定的,话讲得不留余地,如“那是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二是述其大概,讲带有倾向性的特色,但话讲得留有余地,不排除特例,如“大多引用活水”。

  3、要提醒学生多读。语言方面的妙处,往往不读是体会不深的。

  (二)略读第7至9自然段。一方面,联系第2自然段的总说的内容,辨明它们与全文中心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与第3至6自然段相比较,辨明它们在全文中的位置,从而理解先写主要内容、后写次要内容的说明顺序。

  (三)小结。

  1、深入理解总说与分说的一致性,从而把握本篇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特点。

  2、语言准确严密,处处紧扣中心、强调和突出中心。

  3、在表达方面,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写形容景物,以简短的议论分析原理,结合多种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特征说得明确突出,又生动形象。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鉴赏]:鉴别和欣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

  四、[分析,探究]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五、[鱼戏莲叶间]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课题。体现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5)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二)能力目标:感悟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园林文化,学会欣赏园林之美,进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灿烂建筑文化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本文结构层次的安排;体会作者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2、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power point课件教学步骤和实施

  五、授课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1、新课导入:在我国园林艺术之中,苏州园林处处呈现着诗情画意,是我国园林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展示苏州园林幻灯片,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好情景)今天,我们随同叶圣陶老先生的妙笔去游览苏州园林。

  2、简介作者:叶圣陶先生于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3、解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4、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重点探究问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围绕这一特征分别介绍了园林的哪些景点,怎么介绍的?

  (3)这在结构安排上运用的是哪种方式?

  用图片视频来印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品读,体味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自由发言,小组交流,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点评。

  (4)教师引导追问

  ①.苏州园林的和谐美

  文中的那些词体现出园林的和谐美?(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展示图片、视频来印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②.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研读课文第三四五段,说说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古代宫殿及*代住房讲究对称美,而苏州园林崇尚自然美?师提示:可从建筑的功能方面简答,如宫殿往往是皇权的象征,必须庄严,有威慑力,对称的设计往往代表着一种秩序,神圣不可侵犯。而园林建筑,往往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地方,崇尚自然,陶冶性情。设计者在规划时往往追求园林的自然之趣。)

  ③.苏州园林的层次之美。

  重点赏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④.苏州园林的细节之美(角落美、色彩美等)

  (品读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感后悟,让同学们在熟读本文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做出自己的阐释。)

  学生回答:“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文中的“无论”、“总是”、“一切”“绝不”都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体现出*传统园林文化注重和谐的美学原则。

  学生回答:这幅图在栽种树木方面缺少画意,显得杂乱无章。

  学生观点:作者用了“绝不讲究对称”、“绝不雷同”、“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高低曲直任其自然”等语句,强调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体现“崇尚自然”的美学原理。

  学生质疑:

  为何宫殿设计往往“对称”,而园林设计却往往“不对称”?

  生思考……各小组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学生结合文中的介绍,对下列图片做出赏析)

  (三)学生感悟

  以后在鉴赏园林时,可从整体是否和谐、设计是否自然、景致是否有层次等方面来赏识。另外看是否讲究图画美方面。

  (四)总结: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适当地穿插了描写和议论,使苏州园林的特点说明的更具体明确,凸显了苏州园林美如画的特点和园林设计者的艺术匠心。

  (五)作业: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掌握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语言特点;学*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性质: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查字典解决字词问题;找出总说和分说的段落;把多次出现又体现着苏州园林总特点的一个词找出来,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检查预*情况,重点是字词。

  (二)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分说部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几个特点。(联系预*题)

  (三)快读第1自然段,画出能表现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的句子,品味“据说”“到过”“要我说说”“我觉得”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四)阅读第2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3、分析“图画”一词有什么作用。(联系预*题)

  4、画出强调本段中心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提示:有关的语句有──

  (1)可是……有个共同点……一致追求

  (2)务必……无论……总是……

  (3)总之,一切都……决不容许……

  (4)……唯愿……

  (5)……没有一个不……

  5、反复熟读,在读中体悟,堂上基本背诵下来。

  (五)阅读第3自然段。

  1、概括大意(本段的中心)。

  2、分析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提示:主要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借以突出苏州园林布局方面讲究“自然之趣”(美术画)而“不讲究对称”(图案画)。

  3、画出强调本段大意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4、朗读,体悟。

  第二课时

  (一)参照阅读第3自然段的方式,自读第4至6自然段。要求:分别归纳中心(大意),分析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可以把全班分为三组,每组侧重研读一段,尔后交流、讨论。

  提示:

  1、分析过程当中,应注意分说与总说的内中联系,时时顾及本文的“文眼”(图画之美)。

  2、各段中,强调中心的词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绝对肯定的,话讲得不留余地,如“那是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二是述其大概,讲带有倾向性的特色,但话讲得留有余地,不排除特例,如“大多引用活水”。

  3、要提醒学生多读。语言方面的妙处,往往不读是体会不深的。

  (二)略读第7至9自然段。一方面,联系第2自然段的总说的内容,辨明它们与全文中心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与第3至6自然段相比较,辨明它们在全文中的位置,从而理解先写主要内容、后写次要内容的说明顺序。

  (三)小结。

  1、深入理解总说与分说的一致性,从而把握本篇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特点。

  2、语言准确严密,处处紧扣中心、强调和突出中心。

  3、在表达方面,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写形容景物,以简短的议论分析原理,结合多种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特征说得明确突出,又生动形象。

余映潮《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鉴赏]:鉴别和欣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

  四、[分析,探究]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五、[鱼戏莲叶间]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课题。体现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6)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

  《苏州园林》是叶老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文字通俗易懂。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如果上课反复地讲,势必会使学生兴味索然,因此必须另辟蹊径,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到此文的深意所在。所以,此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自学能力中的质疑解疑能力”。教学方法以学生质疑、教师点拨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从“有疑(”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创新方面主要体现有: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将问题归纳分类,要求学生按一定范围集中提问。这些问题主要涉及课文的难点、疑点及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体现出质疑的'层次性,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综合”这一更高层次上质疑,鼓励学生打破“陈规”去思考,不被“成见”所束缚,善于多方位认识,多层面分析,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事实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

  在我们小榄这里,学生们*时可以看到园林建筑,但是,能深入地欣赏,那还不算,大多只是从表面看看罢了。其实,如果细心地欣赏,你会有惊喜的发现!

  *园林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教这篇课文时,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再进一步从细处来观察,从传统艺术来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园林、保护园林、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介绍“苏州园林”,体裁是说明文,但是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图画美”,给人美的感受。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资料,深入了解。上课时,再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调动了学生学*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的美感,沉醉在美好的事物中。教师趁势让学生列举祖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学生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说,课堂气氛活跃,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使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去说明,怎样适当运用说明方法,还不够具体,学生在这些方面比较薄弱,对学生的具体训练少了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还不理想。我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讨。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强化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使学生逐渐对说明文加深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进步。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3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图片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学生上课过于紧张的缘故。在学生的观念中,课堂鸦雀无声=纪律好,因此,*时坐不住的、爱插话的学生都“老实”了。

  3、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应把课前预*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多听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4

  这是一节公开课,《苏州园林》。主讲者是我校的一名新秀。课进行的非常顺利,老师落落大方,学生争先发言。一切都像预期的那样。概括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我知道,下面老师一定会赏析说明的语言,最后练笔。其实,大家都是这样一个套路下来的。

  可是,我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又多了一点什么。这样困惑着,随手看身边一名学生的课本。在课文的正上方,大大的写了两个字:“静”“境”。铅笔书写。我简直欣喜了,问她:“为什么写了这两个字?” “我预*课文时写的,这是苏州园林给我的感觉。静的美,有意境。” “那为什么用铅笔写?” “怕错了,好擦掉。” “没错没错,太好了!这两个字!” 真的太好了!可惜她没有当堂发表,老师也没有就此展开。这节课堂上少的那个东西,正是这个女生对文本感受最独特的东西——是隐藏在苏州园林背后的那种文化,具体说是苏州园林所呈现出来的东方美学。东方美学在建筑上是讲究对称的,因为对称体现出来的庄严、*衡、稳重,是儒家的思想。可是,“苏州园林是绝不讲究对称的”。这里,只用一句“讲究自然美”来解释,似乎流于浅显了。在*,儒家是主张入仕的,然而官场的失意之后,道家的思想往往会在此时出来救赎。于是,*的文人常常要走向山水,回归自然。于是,假山和池沼就产生了,苏州园林就产生了。园林是道家的产物,它提醒你在世俗的繁忙之余,停下脚步,过一种慢节奏的恬静的闲适的亲*山水的生活,自然美是这样产生的。有这样思想的园林主人,他必定是不喜欢热闹与喧嚣的,东方美学讲究的是少、静、幽。所以,我们见到苏州园林的布景是“几竿竹子”“几棵芭蕉”,这种“少”营造了“静”与“幽”,因而有了意境。它是含蓄的、内敛的,与西方美学那种张扬的外放的美是决然不同的。这是文化上的差别,我们的课堂上,少了文化的传承。多的是什么呢?老师所讲的,正是考试的要点,学生所学的,正是考试的得分点。这是一种考试技艺的传授。正是教师的匠气所在。

  当我们的学生离开了考试,在与人的言谈中,提到苏州园林,他能讲些什么?只是简单的课文复述吗?语文教师,有责任把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那些深远的文化来传承,让它渗透在我们的课堂里,渗透在我们每一名莘莘学子的血脉里。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5

  《苏州园林》是八上册的第一篇说明文,虽然学生在初一学*过说明文体,但学*的很不扎实,课前提问,一问三不知(我带的是重点班)。因此,上这篇文章前,我先给学生强调了说明文在语文考试中的分值,以及说明文是阅读题中最容易的分的题型,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一环节,我给学生从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等方面理论知识做以系统讲解。

  并给学生呈现了几个典型的说明文考题及答题模式。

  让学生真正掌握如何去做说明文的阅读题。

  第二环节:要求学生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过语境学*文中生字词,回答本文运用哪种说明顺序?

  预留作业:找出文中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6

  我感觉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为学生的持续兴趣提供可能。学生所面对的不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学*,不再是死板地了解每一段的说明内容,而好似一群游览的诗人在美丽如画的园林中漫步,不仅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锤炼了语言,而且使他们在实际的阅读与写作中更加牢固地掌握学*目标。

  1.这堂课流程比较流畅,目标突出,各环节紧凑,环环相扣,语言精练到位。重点、难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和结构上。

  2.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比较详尽、到位。分析四个“讲究”时,给学生充足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的积极性。并通过课外语段《晋祠》拓展练*,深入理解,学生学有所得。

  但这堂课也有遗憾之处:写作拓展环节,目的是结合港中图片和课文的写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有效训练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但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环节。

  通过反思,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营造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敢于表达的能力。教师应当更多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教师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善于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中的疑问,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精神。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7)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范文5份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

  1、学*本文说明事物特点得计种说明方法。

  2、认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

  3、初步认识和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学*。

  教学设想

  1、抓好预*,熟悉课文。

  2、抓住关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3、领导学生在抓住中国石拱桥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内容。

  4、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2、进一步学*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过程:

  单元一:扫清阅读障碍

  1、字词注音或写字:弧形拱桥陡坡和谐张zhuo 饮涧桥墩匀称

  2、解释:巧妙绝伦惟妙惟肖匀称

  3、作者介绍: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单元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石拱桥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它的前景如何?

  2、根据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二、分析第一部分:

  1、中国石拱桥有哪写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2、石拱桥形式优表现在何初处?

  3、2段中作者用“不但,而且”来说明桥的特点,能否删去或颠倒?为何?

  4、第3段在全文结构有何作用?

  单元三:抓重点,解难点,学*第二部分。

  1、读4—8完成课后第一题

  2、读5自然段(1)划分层次

  (2)说明顺序是

  (3)对“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

  (4)作者如何说明赵州桥特点的?

  (5)2、3句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了哪些方面?

  3、读6—9段回答

  (1)6段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作者主要抓住了该桥()()两个方面来写。它是一个()桥

  (2)8、9段分别写了()()

  4、总结(板书)

  一、(1--2)总特点:形式优美   打比方 外

  结构坚固       ↓

  历史悠久       内

  二、(3--9)赵州桥 特点 历史 结构外形、设计者   整体-局部

  卢沟桥 特点 外形 历史意义

  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  其次  再次

  三、(10)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的层次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单元一:复*梳理

  1、本文共分几部分?中国石拱桥有何特点?

  2、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有何特点?

  3、介绍桥的特点用了什么顺序?

  4、课文才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赵州桥的特点?

  单元二:小结全文

  一、分析课文层次特点

  1、根据课文1、2段,9、10段中句子和段落内容的关系,可以看出说明文段落大意有何特点?

  明确:中心句

  2、全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由总到分

  二、分析本文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

  2、列数字3、作比较打比方4、作引用

  三、分析本文说明语言:

  1、简朴(精练)语句短明快,读来自然。

  2、用词准确严密

  例:(1)桥拱桥石拱桥

  (2)说“旅人桥”时用“可能”表估计,用‘有记载”表确实存在,用“最早”表程度。

  (3)9段中用“首先,其次,再次”分条理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严密且又全面。(4)生动且富有文采,恰当运用比喻、引用,必要时描写。

  单元三:巩固练*

  1、第1、2、3段(导学、导练第12页“精讲名题”)

  2 第5自然段(名师教案第13页“阅读理解赏析”)

  3、配套练*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苏州园林》。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学*目标是什么呢?出示: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这节课我们就本文中的说明方法进行一下整理,看看作者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时间:3分钟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

  3 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其他生补充,师点拨,生整理总结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

  这里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 检查自学效果:

  点拨: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而远的关系。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二)

  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蔽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点拨(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 “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五、当堂测试

  《伴你学》7.13.14.15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要求。

  ⑴ 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⑵ 看预*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⑶ 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èn 相间jiā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学*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⑴ 准确:

  结合练*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⑵ 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⑶ 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

  (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笔答课后练*五、六、七。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要求。

  ⑴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⑵看预*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⑶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èn相间jiā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学*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⑴准确:

  结合练*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⑵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⑶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笔答课后练*五、六、七。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

  2、学*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3、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重点

  1、学*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学*字词。

  2、观看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理清结构

  1、快速阅读2~6段。

  2、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列出提纲。

  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3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4段: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第5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第6段:讲究*景远景的层次;

  3、这几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2段是从整体上概括,第3到第6段是局部的具体说明。

  4、默读7~9段,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三段依次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图案美、颜色美。

  四、掌握说明方法

  1、为说清事物的特征,说明文常常运用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请从文中找出其中运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

  A、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特点;

  B、打比方:“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使对象形象可感;

  C、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增强说服力。

  2、结合《中国石拱桥》,你还能再找出其他的一些说明方法吗?

  A、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既增加可信度,又使内容血肉丰满。

  B、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有准确的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大家基本上把握住了全文内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从而对说明文这种体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默写词语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3、请说出以下句子使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的卢沟桥。

  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⑶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⑷(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⑸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二、品味语言

  出示投影:

  1、请学生找出与下句匹配的原句,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⑴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心中早已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语言简洁、雅致。

  ⑵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相同。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⑶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

  2、体会加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先“艺术”后“技术”,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能给人审美愉悦。“不仅”说明没有技术作保障,艺术效果将难以产生,只不过苏州园林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③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使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3、学生自由补充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三、布置作业

  参观本地一处景点,写一篇介绍该景点的说明文:

  ⑴可以整体介绍,也可选择某一特定对象,如桥、山石、树等进行说明。

  ⑵不少于500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