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

  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2

  学情分析:

  “以朋友离别”之情为主题,本课由学生唱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体会作者深情,感受伟大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的创作历程。通过“感受离别之情、唱离别之情、体会离别之情、抒发离别之情”这一情感发展主线,将本课两段旋律贯穿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感受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珍惜美好的生活。本课从送别朋友的生活情感出发,联系实际个人经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的同时,激发人间质朴至真的情感,培育美好的人性!

  教学目标:

  一、感受歌曲优美旋律,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歌曲,结合自己经历抒发感情。

  三、在歌唱中用身体语言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

  1.体会歌曲中饱含的人间真情,有感情的演唱。

  2.能说出两段的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教学重点:

  1.感受古诗含义,体会旋律起伏。

  2.能有表演深情地的歌唱。表现离别思念之情。

  教学用具:钢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离别之情

  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渡过这美好的音乐时光!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乐曲,请大家认真聆听,看里面的歌词我们是否熟悉?

  生:是古诗《草》

  师:那我们一起背诵一遍。【出示课件】

  生:-

  师:其实这首诗只是白居易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它的后四句是这样的,听老师朗诵一遍【出示课件】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白居易在他年仅十六岁与好友分时写下的一首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有口皆碑的千古绝唱。这里的“王孙”代指他的好朋友,“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说的是在这漫无边际的古道上送走了他的知心朋友,借着这茫茫野草抒发作者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根据这首古诗编创的乐曲《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唱离别之情

  首先,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让我们带着遐想当年白居易送友人的场景,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听完之后说出你的感受!

  生:忧伤,抒情的

  师:再次听老师范唱一遍,听同样的歌词老师唱了几遍?

  生:两遍。

  师:那我们可以把这首乐曲分为几个乐段?(提示这首乐曲唱了几遍)

  生:两个乐段

  师:那我们来学*第一乐段

  1.教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出示课件】

  师:用啦音模唱。体会乐曲深情。

  师:讲授休止符,在这里起到换气的作用,情绪一字一呜咽。演唱时可轻声演唱,用伤感的声音饱含深情的演唱。

  可让男女生分组演唱,演唱期间师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感情的抒发!特别是最后一句注意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节奏准确,最后的长音(感情的'抒发用渐强声音演唱)

  2.学*歌曲第二部分【出示课件】

  师弹整曲旋律学生用啦音模唱

  师问:这段乐句与前段乐句有什么不同,在感情处理上有什么变化?

  生:力度加强,音域扩宽。

  师:这段乐句把作者的离别、依依不舍之情做到了淋淋尽致宣泄,演唱时力度加强!歌曲的最后一句和第一部分相差八度把离别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三、体会离别之情

  1.分组演唱

  女生先唱第一部分,后部分全体同学演唱,演唱时注意歌曲的感情,深情的演唱,力度的把握!

  男生唱第一部分,注音轻声演唱,饱含深情。后部分全体同学演唱。或者单独挑一位同学唱第一部分,第二部全体同学演唱。

  2.体会歌曲深情,想像场景,反复演绎歌曲。

  师:(边唱边引导)你们想象到那份离别的伤感和思念吗?

  生:想到了···

  师: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爷爷奶奶·····

  四、抒发离别之情

  为歌曲加入肢体语言,抒发感情。边唱边表演。

  五、介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

  师:这么优美动听的旋律把我们的心都唱酥了,唱醉了,不由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有些同学听到这首歌想起了远方的爷爷奶奶 ,有些同学想起了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妈妈、、、、、、当老师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就深深地被这旋律打动了,大家想知道这么优美的乐曲是谁创作的吗?

  生:谷建芬老师、或者不知道···

  师:对,她就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老师,我们的谷奶奶。让我一起来欣赏她的风采【出示课件】

  师:我们的谷奶奶已有83岁高龄,历时13年致力于经典古诗词儿童歌曲的创作,在此期间她的丈夫和小女儿相继去世,生活的重创没有把她击垮,依然坚持创作。为我们献上了50首经典新学堂歌曲。谷奶奶的心愿希望新学堂歌曲走进全国中小学生课堂,让更多的孩子有歌唱,了解*的传统文化,把*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师:让我们带着深情唱给老师,唱给我们自己,同时也唱给谷奶奶,让我们把歌曲再演绎一遍吧!

  生:表演【跟伴奏】

  前奏——挑一位同学朗诵

  第一部分——男生唱,女生加动作

  第二部分——全体同学演唱。

  师:时间过的真快,也到了我们说再见时候了,伴着这优美的旋律,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让你们能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把这颗爱的种子,浸润你们的心田,让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伴着你们的人生茁壮成长!

  师:同学们再见!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通过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和诗意,背诵古诗。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新课。

  1、小朋友们,学*《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新长出的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钻出头来。现在我们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教师归纳: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一首古诗。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枯”不能读成“gu”,不可写成“姑”。“荣”不要读成yóng;

  4、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写字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三、学*古诗,感知诗意。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自由读诗,了解诗歌大致的意思。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观察。

  4、小组讨论后汇报。

  (1)“离离原上草”辽阔的大地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2)多媒体展示辽阔草原。看到后你的感受怎样?(惊讶,舒服,心旷神怡。)读出你的感受。

  (3)“一岁一枯荣”出示春、夏、秋、冬草图,让学生讲两幅图的不同理解诗意。

  (4)教师小结:“一岁一枯荣”是大自然的规律。大家看的这“枯荣”图有什么认识请读出来。

  (5)看春秋草图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教师小结:读到此句诗时,大家的心中对小草涌起了什么感觉,说一说。它们无情摧残小草,枯萎衰败,春天一到,小草又恢复了生机。

  5、师点拨:此时,你最想对小草说些什么呢?(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啊!)

  6、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读?(体会到了作者对小草的赞美、喜爱。

  第三句“野火烧不尽”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小草的顽强,“烧不尽”读重音;第四句“春风吹又生”语调*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又生”读重音。)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赋、岁、侵、荒”4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学生读准、读顺诗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音乐和图画感悟到诗中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青青的,绿绿的,软软的,香香的,要问是什么?羊儿最爱它。”

  2、揭示谜底小草,问:小草,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你对它有什么了解?

  3、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与草有关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板书课题)。

  4、指名读、齐读生字“赋”。师简要解释“赋得”是诗的一种体裁。

  5、从“古原草送别”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自由练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古诗,圈划生字,读准生字。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⑴出示字卡,指名读,师正音。

  ⑵出示词语卡片“一岁、枯荣、荒城、离离、萋萋、烧不尽、侵古道、满别情”,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解释“荒城”——是指荒凉、人烟稀少的城。

  3、师:同学们的古诗都读得很准确、很通顺。刚才我们看到诗题里面写了“草”和“送别”两个方面的内容。现在咱们先来看看写草这一部分的几句诗。

  三、品读古诗

  (一)学*前四句诗,学生自由表达,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自由读一读1、2句诗。看看还有没有你不明白的地方?

  2、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学生结合图文感悟“离离”、“一岁”、“枯荣”。指名读、齐读1、2句诗。

  3、学*3、4句诗,(师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烧不尽”是什么意思?

  4、大火一烧,明明烧尽了,为什么诗人却说“野火烧不尽”呢?

  (板书:烧不尽?)

  5、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小草?引导学生读中品悟小草的顽强。

  6、师:是啊,作者写古原上的草是多么的茂盛,多么的顽强啊!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四句诗,一边读还可以一边想象这样的画面。

  (二)学*后四句诗,学生品悟想象,指导朗读

  1、我们再来看看后面四句诗,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上,诗人在干什么?

  2、(课件出示5、6句诗)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远芳”、“晴翠”,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3、(CAI:出示7、8句诗)在这么美的情境之下,诗人在做什么?

  预设:

  生:送别朋友。

  师:送别王孙,王孙在这里不是指姓王名孙的人,而是诗人贵族的朋友。

  诗人是第一次送别朋友吗?每一次送走他的朋友时候是什么感觉呢?

  生:不舍。

  师:请你读读这两句。

  生:读诗句。

  师:现在的交通方便,通讯快捷。千里之外从武汉到河南只需个把小时,但在古时候却要几天几夜。一次别离再见的时候就是很久之后了,与朋友隔着千山万水,所以心里非常不舍。谁能读出这份不舍?

  生:读诗句。

  师:舍不得,万分不舍。来,带着你的这份情感再读这两句。

  师:(看着另一个小朋友)我知道你一定也想读,来试试吧!

  生:读诗句。

  师:真是万分不舍啊!男生一起读这两句。

  师:那么作者的这份依依不舍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来写的呢?(萋萋满别情)

  萋萋是什么意思呢?

  生:草木长得很茂盛的样子。

  4、师:萋萋与离离意思一样的,都是写草繁茂的,我的思念就像草一样多,从我这个地方到你那个地方,沿路都是我对你满满的思念,你离开了,我真是不舍啊!连繁茂的草儿也好像满怀离别之情。让我们一起吟诵“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和着笛音吟诵)

  四、诵读古诗

  1、再来读诗题。师配乐范读,学生练*朗读古诗。

  2、(CAI:去掉诗句,出示画面)教师随机指名吟诵诗句。

  3、指多名学生上台配乐吟诵。

  4、男女赛读。

  5、师:瞧,不知不觉,大家都能背诵古诗了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吧,如果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就更好了(师生配乐齐诵)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1、在古时候,诗人写完一首诗后往往用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今天也来试着唱一唱这首古诗。(CAI:画面,歌词,伴奏)

  2、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张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还可以将古诗唱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2

  学情分析:

  “以朋友离别”之情为主题,本课由学生唱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体会作者深情,感受伟大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的创作历程。通过“感受离别之情、唱离别之情、体会离别之情、抒发离别之情”这一情感发展主线,将本课两段旋律贯穿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感受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珍惜美好的生活。本课从送别朋友的生活情感出发,联系实际个人经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的同时,激发人间质朴至真的情感,培育美好的人性!

  教学目标:

  一、感受歌曲优美旋律,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歌曲,结合自己经历抒发感情。

  三、在歌唱中用身体语言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

  1.体会歌曲中饱含的人间真情,有感情的演唱。

  2.能说出两段的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教学重点:

  1.感受古诗含义,体会旋律起伏。

  2.能有表演深情地的歌唱。表现离别思念之情。

  教学用具:钢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离别之情

  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渡过这美好的音乐时光!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乐曲,请大家认真聆听,看里面的歌词我们是否熟悉?

  生:是古诗《草》

  师:那我们一起背诵一遍。【出示课件】

  生:-

  师:其实这首诗只是白居易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它的后四句是这样的,听老师朗诵一遍【出示课件】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白居易在他年仅十六岁与好友分时写下的一首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有口皆碑的千古绝唱。这里的“王孙”代指他的好朋友,“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说的是在这漫无边际的古道上送走了他的知心朋友,借着这茫茫野草抒发作者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根据这首古诗编创的乐曲《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唱离别之情

  首先,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让我们带着遐想当年白居易送友人的场景,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听完之后说出你的感受!

  生:忧伤,抒情的

  师:再次听老师范唱一遍,听同样的歌词老师唱了几遍?

  生:两遍。

  师:那我们可以把这首乐曲分为几个乐段?(提示这首乐曲唱了几遍)

  生:两个乐段

  师:那我们来学*第一乐段

  1.教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出示课件】

  师:用啦音模唱。体会乐曲深情。

  师:讲授休止符,在这里起到换气的作用,情绪一字一呜咽。演唱时可轻声演唱,用伤感的声音饱含深情的演唱。

  可让男女生分组演唱,演唱期间师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感情的抒发!特别是最后一句注意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节奏准确,最后的长音(感情的'抒发用渐强声音演唱)

  2.学*歌曲第二部分【出示课件】

  师弹整曲旋律学生用啦音模唱

  师问:这段乐句与前段乐句有什么不同,在感情处理上有什么变化?

  生:力度加强,音域扩宽。

  师:这段乐句把作者的离别、依依不舍之情做到了淋淋尽致宣泄,演唱时力度加强!歌曲的最后一句和第一部分相差八度把离别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三、体会离别之情

  1.分组演唱

  女生先唱第一部分,后部分全体同学演唱,演唱时注意歌曲的感情,深情的演唱,力度的把握!

  男生唱第一部分,注音轻声演唱,饱含深情。后部分全体同学演唱。或者单独挑一位同学唱第一部分,第二部全体同学演唱。

  2.体会歌曲深情,想像场景,反复演绎歌曲。

  师:(边唱边引导)你们想象到那份离别的伤感和思念吗?

  生:想到了···

  师: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爷爷奶奶·····

  四、抒发离别之情

  为歌曲加入肢体语言,抒发感情。边唱边表演。

  五、介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

  师:这么优美动听的旋律把我们的心都唱酥了,唱醉了,不由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有些同学听到这首歌想起了远方的爷爷奶奶 ,有些同学想起了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妈妈、、、、、、当老师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就深深地被这旋律打动了,大家想知道这么优美的乐曲是谁创作的吗?

  生:谷建芬老师、或者不知道···

  师:对,她就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老师,我们的谷奶奶。让我一起来欣赏她的风采【出示课件】

  师:我们的谷奶奶已有83岁高龄,历时13年致力于经典古诗词儿童歌曲的创作,在此期间她的丈夫和小女儿相继去世,生活的重创没有把她击垮,依然坚持创作。为我们献上了50首经典新学堂歌曲。谷奶奶的心愿希望新学堂歌曲走进全国中小学生课堂,让更多的孩子有歌唱,了解*的传统文化,把*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师:让我们带着深情唱给老师,唱给我们自己,同时也唱给谷奶奶,让我们把歌曲再演绎一遍吧!

  生:表演【跟伴奏】

  前奏——挑一位同学朗诵

  第一部分——男生唱,女生加动作

  第二部分——全体同学演唱。

  师:时间过的真快,也到了我们说再见时候了,伴着这优美的旋律,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让你们能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把这颗爱的种子,浸润你们的心田,让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伴着你们的人生茁壮成长!

  师:同学们再见!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通过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和诗意,背诵古诗。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新课。

  1、小朋友们,学*《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新长出的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钻出头来。现在我们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教师归纳: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一首古诗。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枯”不能读成“gu”,不可写成“姑”。“荣”不要读成yóng;

  4、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写字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三、学*古诗,感知诗意。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自由读诗,了解诗歌大致的意思。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观察。

  4、小组讨论后汇报。

  (1)“离离原上草”辽阔的大地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2)多媒体展示辽阔草原。看到后你的感受怎样?(惊讶,舒服,心旷神怡。)读出你的感受。

  (3)“一岁一枯荣”出示春、夏、秋、冬草图,让学生讲两幅图的不同理解诗意。

  (4)教师小结:“一岁一枯荣”是大自然的规律。大家看的这“枯荣”图有什么认识请读出来。

  (5)看春秋草图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教师小结:读到此句诗时,大家的心中对小草涌起了什么感觉,说一说。它们无情摧残小草,枯萎衰败,春天一到,小草又恢复了生机。

  5、师点拨:此时,你最想对小草说些什么呢?(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啊!)

  6、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读?(体会到了作者对小草的赞美、喜爱。

  第三句“野火烧不尽”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小草的顽强,“烧不尽”读重音;第四句“春风吹又生”语调*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又生”读重音。)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古对今》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古对今》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古、细”等7个生字,从中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2.通过朗读,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朝霞、夕阳”。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4.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准生字,特别是“圆、严、寒”等容易读错的字;指导“夕、语”的书写;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达到熟读成诵。

  难点: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和风细雨、莺歌燕舞”等词

  语,学会想象和口头表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础训练

  1.听写:中间池水欢乐上网

  2.反义词对子歌,自由读,师生对读。

  3.出示一年级上册《对韵歌》,生齐读。

  师:瞧,像这样的对韵歌不仅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景物,知道两两相对的词语,而且读起来很有节奏,真有趣!

  二、揭示课题,学写“古”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对韵歌,题目叫做《古对今》。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醒:“古”是今天要写的生字,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的“口”应注意上宽下窄)。在田字格里写一写。

  3.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古”就是古时候,“今”就是现在。“古对今”意思就是古代和现代相对。

  三、初读课文,归类识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有三个小节,并标上序号。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师相机正音,评价。

  4.师生合作读。

  5.男女生合作读。

  6.发现字形特点,理解字意。

  师:读得字正腔圆,我们再来试试自己的眼力。

  ⑴出示三幅图,观察:图中同时出现了什么景物?(太阳)

  这个秘密也藏在了“暑、晨、朝”三个生字宝宝里,你们发现了吗?(课件把“暑、晨、朝”三个字里面的“日”点红。)

  ⑵理解字意:

  ①“暑”是什么意思?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暑”,“暑”就是热的意思。

  “酷暑”是什么意思呢?“酷”的意思是很,非常。那么“酷暑”的意思就是——非常热。到了七八月份那时候我们就放“暑假”。大热天晒太阳会“中暑”。(出示图片,出示词卡读)

  ②“晨”可以组什么词?(早晨、清晨)贴词卡。

  晨:日下的“辰”是指星星,星也叫辰。在星星还没落下,太阳已经升起的时候就叫“晨”;所以早上就是“早晨”,“早晨”也可以叫做“清晨”,早晨的阳光叫“晨光”。(出示词卡读)

  ③板书“朝”的金文字体:是指太阳从草丛中升起,而残月还没消失。

  朝:早晨也称“朝”,早上的太阳叫“朝阳”。早上天边的红云叫“朝霞”。

  ⑶开火车读词卡,巩固生字。

  四、随文识字,理解词语

  (一)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用横线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二)适时点拨,解决疑难

  第一小节:(预设)

  1.理解词意:

  ①严寒:(先让学生自己解决)冬天很冷很冷的时候。

  (课件出示“寒”的金文字形)

  师:“寒”是个会意字。瞧,这是它的甲骨文。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一个人待在一间屋子里,光着脚站在两块冰上。尽管旁边横七竖八地放了很多柴火取暖,但还是很冷。

  ②“严寒”和“酷暑”两个词经常手拉手,成为好朋友。(贴词卡:严寒酷暑)

  ③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词。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句子:无论严寒酷暑,爷爷都坚持锻(duàn)炼(liàn)身体。

  不论严寒酷暑,护旗手总是让*与太阳一同升起。

  ④让我们把第一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引导发现:这个小节每组的两个词语是什么关系?(意思相反的词)

  小结:发现得很好,像这样意思相反的词语可以组成对子。

  第二小节:(预设)

  1.暮:“暮”也含有“日”,两个日字都藏到草丛中,太阳藏起来了,不就是太阳下山了。这时候就叫“暮”。(课件点击)

  2.霜:在寒冷的冬天,空气中的水汽被冻结了,像洁白的粉,就叫白霜。(出示图片)

  3.出示:“和风细雨”

  ①什么是“和风”?“和风”和“微风、大风、狂风”中哪个意思相*?

  ②有谁知道什么季节(时候)有和风、细雨?

  春天。春天风轻轻地吹,雨丝细细的。所以这两个词语也经常手拉手在一起。(板书:和风细雨)

  ③这个词可以怎么读?(读得轻柔一些)

  4.什么时间能看到“朝霞”?(早晨)

  “夕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黄昏、傍晚)

  讲解“夕”的字源:“夕”与“月”本来是意思相*。甲骨文、金文,将“月”的字形减去一短竖表示月上黄昏,月光不明。意思是月亮刚刚显露的黄昏。太阳刚出来为“朝”;月亮刚出来为“夕”;月亮升到高空为“夜”。

  5.多美的自然景象啊!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读一读第二小节吧!

  4.引导发现:这个小节每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些相反,有些是同类事物)

  第三小节:(预设)

  1.莺歌对燕舞:知道莺和燕是什么动物吗?(黄莺和燕子)

  2.出示图片,理解词语: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黄莺的叫声很动听,就像一曲悠扬的歌曲;燕子的动作轻巧优美,就像在跳着轻快的舞蹈。这就叫做——莺歌燕舞。(贴词)

  谁来读读这个词,读出高兴欢快的语气。

  3.看动态图片,想象说话:

  师:听,它们叽叽喳喳,好像在说什么呀?

  生:它们叽叽喳喳,好像在说:“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多美啊!”

  生:它们叽叽喳喳,好像在说:“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

  说得真好!你们所描绘的画面就叫做——鸟语花香。(贴词)

  4.感情朗读:多美的春天啊!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三小节,赞美春天的美景。

  5.引导发现:第三小节的每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同类事物)

  五、送字回文,诵读韵文(拍手读)

  六、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组织学生做“踩地雷”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读黑板上贴的词卡,巩固字词。)

  七、观察字形,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李、香”,它们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上下结构)

  交流:为什么“李”是木字头,“香”是禾字头?(李树是一种树,所以偏旁是木字头;而“香”表示享用五谷粮食时所体验到的好闻气味,粮食是农作物,跟禾苗有关,所以是禾字头。)

  2.师范写,提示木子头和禾字头的撇和捺要舒展,写得偏长一点,包住下边;中间的树要短,留出空间给下半部分。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古对今》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古、细”等7个生字,从中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2.通过朗读,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朝霞、夕阳”。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4.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准生字,特别是“圆、严、寒”等容易读错的字;指导“夕、语”的书写;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达到熟读成诵。

  难点: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和风细雨、莺歌燕舞”等词

  语,学会想象和口头表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础训练

  1.听写:中间池水欢乐上网

  2.反义词对子歌,自由读,师生对读。

  3.出示一年级上册《对韵歌》,生齐读。

  师:瞧,像这样的对韵歌不仅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景物,知道两两相对的词语,而且读起来很有节奏,真有趣!

  二、揭示课题,学写“古”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对韵歌,题目叫做《古对今》。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醒:“古”是今天要写的生字,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的“口”应注意上宽下窄)。在田字格里写一写。

  3.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古”就是古时候,“今”就是现在。“古对今”意思就是古代和现代相对。

  三、初读课文,归类识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有三个小节,并标上序号。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师相机正音,评价。

  4.师生合作读。

  5.男女生合作读。

  6.发现字形特点,理解字意。

  师:读得字正腔圆,我们再来试试自己的眼力。

  ⑴出示三幅图,观察:图中同时出现了什么景物?(太阳)

  这个秘密也藏在了“暑、晨、朝”三个生字宝宝里,你们发现了吗?(课件把“暑、晨、朝”三个字里面的“日”点红。)

  ⑵理解字意:

  ①“暑”是什么意思?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暑”,“暑”就是热的意思。

  “酷暑”是什么意思呢?“酷”的意思是很,非常。那么“酷暑”的意思就是——非常热。到了七八月份那时候我们就放“暑假”。大热天晒太阳会“中暑”。(出示图片,出示词卡读)

  ②“晨”可以组什么词?(早晨、清晨)贴词卡。

  晨:日下的“辰”是指星星,星也叫辰。在星星还没落下,太阳已经升起的时候就叫“晨”;所以早上就是“早晨”,“早晨”也可以叫做“清晨”,早晨的阳光叫“晨光”。(出示词卡读)

  ③板书“朝”的金文字体:是指太阳从草丛中升起,而残月还没消失。

  朝:早晨也称“朝”,早上的太阳叫“朝阳”。早上天边的红云叫“朝霞”。

  ⑶开火车读词卡,巩固生字。

  四、随文识字,理解词语

  (一)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用横线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二)适时点拨,解决疑难

  第一小节:(预设)

  1.理解词意:

  ①严寒:(先让学生自己解决)冬天很冷很冷的时候。

  (课件出示“寒”的金文字形)

  师:“寒”是个会意字。瞧,这是它的甲骨文。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一个人待在一间屋子里,光着脚站在两块冰上。尽管旁边横七竖八地放了很多柴火取暖,但还是很冷。

  ②“严寒”和“酷暑”两个词经常手拉手,成为好朋友。(贴词卡:严寒酷暑)

  ③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词。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句子:无论严寒酷暑,爷爷都坚持锻(duàn)炼(liàn)身体。

  不论严寒酷暑,护旗手总是让*与太阳一同升起。

  ④让我们把第一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引导发现:这个小节每组的两个词语是什么关系?(意思相反的词)

  小结:发现得很好,像这样意思相反的词语可以组成对子。

  第二小节:(预设)

  1.暮:“暮”也含有“日”,两个日字都藏到草丛中,太阳藏起来了,不就是太阳下山了。这时候就叫“暮”。(课件点击)

  2.霜:在寒冷的冬天,空气中的水汽被冻结了,像洁白的粉,就叫白霜。(出示图片)

  3.出示:“和风细雨”

  ①什么是“和风”?“和风”和“微风、大风、狂风”中哪个意思相*?

  ②有谁知道什么季节(时候)有和风、细雨?

  春天。春天风轻轻地吹,雨丝细细的。所以这两个词语也经常手拉手在一起。(板书:和风细雨)

  ③这个词可以怎么读?(读得轻柔一些)

  4.什么时间能看到“朝霞”?(早晨)

  “夕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黄昏、傍晚)

  讲解“夕”的字源:“夕”与“月”本来是意思相*。甲骨文、金文,将“月”的字形减去一短竖表示月上黄昏,月光不明。意思是月亮刚刚显露的黄昏。太阳刚出来为“朝”;月亮刚出来为“夕”;月亮升到高空为“夜”。

  5.多美的自然景象啊!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读一读第二小节吧!

  4.引导发现:这个小节每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些相反,有些是同类事物)

  第三小节:(预设)

  1.莺歌对燕舞:知道莺和燕是什么动物吗?(黄莺和燕子)

  2.出示图片,理解词语: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黄莺的叫声很动听,就像一曲悠扬的歌曲;燕子的动作轻巧优美,就像在跳着轻快的舞蹈。这就叫做——莺歌燕舞。(贴词)

  谁来读读这个词,读出高兴欢快的语气。

  3.看动态图片,想象说话:

  师:听,它们叽叽喳喳,好像在说什么呀?

  生:它们叽叽喳喳,好像在说:“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多美啊!”

  生:它们叽叽喳喳,好像在说:“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

  说得真好!你们所描绘的画面就叫做——鸟语花香。(贴词)

  4.感情朗读:多美的春天啊!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三小节,赞美春天的美景。

  5.引导发现:第三小节的每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同类事物)

  五、送字回文,诵读韵文(拍手读)

  六、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组织学生做“踩地雷”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读黑板上贴的词卡,巩固字词。)

  七、观察字形,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李、香”,它们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上下结构)

  交流:为什么“李”是木字头,“香”是禾字头?(李树是一种树,所以偏旁是木字头;而“香”表示享用五谷粮食时所体验到的好闻气味,粮食是农作物,跟禾苗有关,所以是禾字头。)

  2.师范写,提示木子头和禾字头的撇和捺要舒展,写得偏长一点,包住下边;中间的树要短,留出空间给下半部分。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古对今》的教学设计3

  一、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教学时,力求贴*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以识字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采用字歌识字、字谜识字、故事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

  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认识“古对今”

  1.互动活动一:同学们,你们玩过“相*作对对碰”吗?如果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我说什么,你们就跟我做相反的动作,明白吗?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

  3.教师板书“古”和“今”,引言: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古代,今天)“古代”就是古时候,“今天”就是现在。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意思相对)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了对子。(板书“对”)

  4.齐读课题,学*“古”字。

  (1)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猜字谜:十张口。)

  (2)描红写字。(注意: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下半部的“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引问:你发现了什么?(每句话里都有个“对”字。)

  2.学生尝试读韵文,用横线画出“对”字前后的词语,读一读,认一认,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3.汇报找到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1)课件出示课文中相对的词语(指名领读、开火车认读、男女生齐读等。)

  (2)你能找到这些相对的词语中的生字宝宝吗?请你动手圈画,正确读出字音。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学生汇报课文中会认的字,教师相机贴字卡,将相同结构的字放在一起。

  2.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暑、晨、朝”是翘舌音;“凉、霞”是三拼音节。

  4.自主识字(分类)

  (1)左右结构的字:酷、凉、细、朝、杨。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一边观察字卡,一边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教师相机指导。

  酷:儿歌记忆:酉时告诉你。

  加一加:酉+告=酷。(酷暑、酷爱、冷酷)

  凉:换一换方法:“惊”字左边换成两点水旁就是“凉”。这个字的两点水旁与温度低有关,如:冰、冷、冻等。(冰凉、凉水、凉气)

  细:猜字谜:田边种丝瓜。

  朝:字歌:十日十月。(朝阳、朝霞)

  多音字,还念cháo。(朝代、汉朝、朝南)

  杨:换一换:“场”字部首换成“木”念“杨”。(杨柳、杨树、白杨)

  形声字识字法:木字旁表示和树木有关。

  (2)上下结构的字:寒、暑、晨、霞。

  学生举字卡到黑板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暑、晨:这是一对“亲兄弟”,讲讲它们这对汉字兄弟的故事吧!(“暑”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者”代表人,太阳爬到人的头上,人们就会很热,所以就造出了“暑”;“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现了太阳,就代表早晨来临,所以就创造了“晨”。)

  寒:带宝字盖儿的'字一般都与“家”有关,下面两个点的意思是家里冻冰流下两滴水,就是“寒”。

  霞:雨字头,表示与天气有关。

  (3)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迈步游戏:学生举字卡“员、圆”站在同一起点,指名组词,相应字卡向前一步,看谁先到终点。如:生说“队员”,拿“员”的学生向前一步。

  (4)独体字:严、夕。

  猜字谜:亚字长个小尾巴(严);多一半(夕)。

  (四)送字回文,诵读韵文

  开火车读韵文,每人读一行。分节读韵文,要求流利。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赋得永久的悔》读书笔记 (菁华3篇)

《赋得永久的悔》读书笔记1

  今天又读了《*最美的散文集》之《赋得永久的悔》这一篇文章。季羡林先是风趣的挑了一下这个听起来有些八股味道的题目,然后大致的叙述了一下他一生的经历。原来季羡林老人家一生里最最后悔的事情竟然是;他离开了了他的家乡,离开了他的亲生母亲而去了遥远的地方发扬光大了。

  如今的我们大概是都觉得季羡林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了,文学水*提高了,当然也出名了,发财了。这样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其实季羡林的内心也是极为痛苦地!丧母之痛!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季羡林老人家幼年的时候家里是非常穷的!唯一阔的一阵还是在作者还未出生的时候,作者的九叔买了一张奖券竟然也幸运的中奖了!也理所应当的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一笔钱,可季羡林的父亲却没有拿这笔钱用于投资,却欢欢喜喜的办了一桌宴*!钱便又挥霍完了,季羡林的家里又是变得一贫如洗了。季羡林只在这篇文章里只是写到了关于吃的东西,例如:白的——当时最好的食品;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最差的是红的(红高粱面饼子)。由于家庭条件,季羡林从小就只能吃又苦又涩的红的。

  儿时的季羡林只在他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出了家庭,所以所知道的儿时的记忆大多都是吃的东西,而对于只有六岁的他来讲,对于母亲的记忆是少之又少的!而在季羡林大学毕业以前可怜的他只回家了2回,只见到过母亲一次面,且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又离开了。第二次便是回家给母亲奔丧了。

  所以季羡林是十分后悔当初离开家的,他自己宁愿一辈子只吃红的,也不愿意离开自己亲爱的母亲啊!难以割舍的对母亲的思念与追悼。所以离开母亲,乃是季羡林老人家一生中最最后悔的事情了!

《赋得永久的悔》读书笔记2

  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什么幸福,都比不上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选自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

  每当我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心潮总是会抑制不住地涌动。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文学家。早年留学国外,通多门语言,并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季羡林文集》不同于其他的散文集,它每隔十年就会有一段人生的总结。这汇集了季老先生毕生的经验和感悟。每读完一篇都会让人感觉眼前一亮。能让人预先明确了今后的目标。我想等我到了耳顺之年以后再去品味的话,也许收获会更大。

  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描述到了作者的故乡,写到了她的母亲。正如季老先生所说,他的故乡没有色彩,只有一片灰黄。作者的童年是很苦的。尤其是在吃着一方面,他着重进行了强调。在他的故乡,吃"白的"(指麦子面)地位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人们把它叫做“黄的”,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叫“红的”。而作者家里最经常吃的是红的。偶尔能从别人家那里的来白的和黄的。至于肉呢,在作者吃的记忆中只有一次,那是一小碗牛肉汤,里面只有一小块牛肉,他却用小刀一点点割着吃。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多了吧。

  然而,不论是黄的、白的,还是猪肉、牛肉,在家里得来这些“美味”的时候只有我一人在吃,母亲没有尝过一口。她只是看着我吃时满足的神情,然后往嘴里塞满难以下咽的高粱面。

  母亲亲手将我送到城里,自己却留在故乡受苦。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她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多么凄婉而又感人。这就成了作者内心永远的悔恨,也成了烙印在我脑海中无法忘却的画面

  读这本书,我品味到了人情的冷暖,我感悟到了当今的幸福,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整个人生,似乎就一浓缩在这本书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赋得永久的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确实是这样。更因为如此,我们要把握好当下。及时行孝,对爸妈说一声:“我爱你。”也许这样才能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世间再多的荣华富贵,都不如陪在父母身边。

  人间真情,世间大爱,全在季老先生笔下。

《赋得永久的悔》读书笔记3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给予你的并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的大海,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什么是感恩?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旋转。

  当我坐在教室里读着季羡林先生写的。季羡林一位杰出的作家因为失去了母亲的痛苦与悲伤是啊,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悲伤谁能体会。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感恩就是痛苦与悲伤吗?雨过天晴是彩虹,我走在铺满石子路的巷子里我喜爱雨后清风的气息,我喜爱雨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枫叶的幽香,喜爱风经过草的的甜美味道。一个小孩和她的母亲走在这充满爱的石子路上他的母亲对他说:“孩子别着凉了。”当年我和妈妈也走在这条石子路上妈妈也常常对我说:“别着凉了。感恩就是一句句甜美的语言吗?

  不,感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懂得利用它,你将会驾驶着爱的航船。飘扬吧孩子,去报答母亲对你的爱;飘扬吧孩子,去报答母亲对你的关怀;飘扬吧孩子,去驾驶属于你的航船!我加快脚步,回到家说一句“妈妈我爱你!”

  我们能活在这美好、精彩的世界上,是因为父母用“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心田,用“爱”的雨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用“爱”的春风抚摸着我们的心田……经过父母精心地照料,我们才能茁壮成长。感恩是一种知足,一种回报。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邓、*、求、当四个生字,认识小字头

  3、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一、直接读课题,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1、指板书好的课题。——10.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其中(得的圈圈最标上拼音)

  小朋友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第十课,谁想第一个读一读课题?(指名读)《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他已经注意到了课题中的两个轻声音节!谁也能把课题读好?(齐读)如果学生少读一个的,那就讲解:得的意思就是得到。

  2、通过预*,你们知道题目中的他是指谁吗?

  他就是*。谁能读好这个人名?(指名读)相机评价:你的后鼻音读得真准!谁能和他读的一样标准?

  教“*”三个字。

  这个名字里有两个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带同学一起学*一下

  邓:又字做旁捺变点,双挂耳在右边,它的耳垂比较大,最后一笔悬针竖,竖中线右边站得直。

  *:上面一横比较短,中间点撇不着地,长横紧贴横中线,横画波折很明显,竖画也是一悬针。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他的名字。你了解他吗?(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补充介绍。)

  *爷爷不仅在打仗方面很厉害,还让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他的书法也写得可好啦。

  (看,左边的字就是*小时候写的,右边的是他长大后写的。(出示作品)他写的好不好?我们发现,这些字都是用什么写的?)(毛笔)在*小时候,没有铅笔、钢笔,人们写字、写信、写文件的时候,都要用毛笔,所以(出示)当时,写毛笔字是小学生的主要功课。谁来读一读?(齐读)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有一个生字宝宝想考考大家(出示当)谁能给当组个词?小朋友你知道当的部首是什么吗?这是一个新部首叫小字头,他长得很像“小”这个字。我们还学过当的另一个读音叫(第四声)

  正是因为当时写毛笔字这么重要,所以*小时候就能写这么好,老师可喜欢他啦!瞧,(出示)*爷爷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经常受到先生的夸奖。

  我已经听到小朋友在自己轻轻地读了,快,借助老师标出的分隔符自己先读一读。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很调皮,想出去玩,小朋友能不能帮他们找个近义词替他们看看家?

  “经常”我们还可以说成——“常常”;“夸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扬”。我们班谁也因为写字好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开心的词语跑回句子中去啦,让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齐读)

  先生这么喜欢*,除了夸奖,*还得到什么鼓励?(他还得到很多红圈圈)

  二、读顺句子,识记生字

  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爷爷能得到那么多红圈圈吗?请小朋友自己打开书本,翻到57页,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相关语句并划下来。遇到难读的生字圈一圈。(指名回答)

  1、(出示)每次写字,*爷爷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你刚才在读的时候觉得哪几个词语比较难读,你想提醒一下小朋友?(学生说)大家跟着他读一读(点红按、要求)(如果学生没有说到)各位小老师都很棒,老师还要补充提醒小朋友两个地方:按,读准字音,求:找一找求字哪一笔最容易定位?应该怎么写?(学*求)要在这里读称第一声,它还可以读成第四声。是多音字。

  请大声流利地带着大家读一读这句话?谁能按我这位先生的要求来做吗?挑战自己一次?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指名)一起跟着他读一读。

  我要把大拇指送给你们!这位先生喜欢用红圈圈来夸奖他的学生字写得好,我最喜欢用大拇指来夸奖我们这些进步的孩子!

  2、那当时的先生在学生写字方面都有什么样的要求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点红)纸、蒙、描、照、熟

  这句话可不好读!瞧!句子这么长,生字又特别多,读起来还真是不太容易。所以句子里的生字宝宝,先手牵手来和大家见个面,谁来当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字带大家一起读一读?(蒙、描:动作,熟:意思,照着:意思)看,老师做了个什么动作?(蒙),接着,我又在这张纸上(描)生字宝宝手拉手连成句子你还会读吗?老师要看看咱们班是女生读书水*高呢,还是男生的读书本领强?咱们来比一比!谁先来?(男女生各派一人比赛读)

  哎哟!还真是旗鼓相当,难以分出高低!请全班学着这两位同学的样子读一读。

  三、检查朗读,了解大意

  师:小朋友读得真棒,相信课文一定读得一样棒!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想试试的同学举手!

  这么多小朋友都举手了!那老师想请小朋友一起拿好书本,整齐地来读一读先读第一自然段(齐读)

  大家读得真棒!第二自然段有点长,注意读通顺。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爷爷就是这样认认真真写字的。让我们一起读首儿歌夸夸他:爷爷从小本领大,用功练字有方法,一手好字顶呱呱,我们也来学学他!

  小朋友,想学一学*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这一课要写的最后一个生字来了!还认识吗?齐读一遍。(夸)

  2、指导写生字。

  谁能给夸组个词?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敢和*这位写字高手比一比吗?

  好!拿出*字册,学着*小时候*字的方法,先对着字帖描一描!

  学生描红,老师行间巡视。展示描得好的学生作业。

  五、总结,布置作业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初读了《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篇课文,认识了许多生字,学写了少数生字,读通了全文,并且知道了*爷爷从小就能写一手好字。老师相信如果小朋友一直都能认认真真按照*爷爷的方法来写字,肯定也能写出一手好字的!加油哦!下课!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2

  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把握题眼。

  1、认读“圈(quān)”字,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师在题目上打上小问号。)

  预设:(1)他是谁?(师简介*生*。出示*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突出表现他的字刚劲有力。)

  (2)“得红圈圈最多”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4)他得的红圈圈最多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

  2、学生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3、说一说,“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和什么有关系?

  三、品读课文,领悟情感。

  1、出示问题,按要求在课文中做上标记。

  (1)“得红圈圈最多”是什么意思?在文中用“ ”标出。

  (2)为什么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在文中用“ ”标出。

  (3)他得的红圈圈最多的结果怎样?在文中用“ ”标出。

  2、品读文本,学生联系学*实际,交流讨论。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1~3句话。思考:你读懂了些什么?

  预设:

  ①理解“功课”,我们现在的功课有哪些?突出写好铅笔字也是我们的功课。

  ② 实地操作示范,了解“用纸蒙着字帖描”(即“仿影”)和“照着字帖写”(即“临帖”)是怎么一回事。

  ③比较我们练*铅笔字时的“描红”和“仿影”,“临写”和“临帖”。

  ④用“先……再……”说说我们练*铅笔字时,描红和临写的关系。

  ⑤画个红圈圈是对学生写得好的字的奖赏。我们的铅笔字写得好,老师用什么来奖赏呢?(用红“√”和小红花来奖赏。)

  (2)齐读第4句话。思考:为什么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①先生的要求是什么?

  ②我们学过的《怀素写字》一课中,怀素是怎样写字的?

  预设: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

  ③我们*时练*铅笔字时,老师有哪些要求呢?

  预设:“写字姿势”,手离笔尖一寸,头离课本一尺,胸离课桌一拳。

  “识记字形”,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注意间架结构匀称,了解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④朗读时抓住“每次……都……”体会*爷爷学*态度一贯认真,刻苦练*。

  ⑤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练*说话。

  (3)自由读第5句和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些什么?

  预设:①体会母亲和先生高兴的`心情。

  ②*小时候练字取得优异成绩,能写一手好字。

  ③联系自己取得好成绩后,妈妈和老师的表现,体会人物的感情。

  四、迁移运用,体验情感。

  过渡:*爷爷小时候每次写字,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母亲心里高兴,先生也经常夸奖。今天,我们也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写本课的生字吗?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2、学生:书空,掌握字的笔顺;描红,注意字的结构匀称和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临写。

  4、学生把作业带回家,让家长写上几句鼓励的话,然后打上小红花,举办作业展览。

  教材分析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二册第四组中的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爷爷从小认真练字的事。从课前了解学生情况得知,由于当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般不练*毛笔字,对*爷爷“得的红圈圈最多”的奖赏,比较陌生。而另一方面,课文叙述的先生对写字的要求,*爷爷一贯认真的学*态度,先生的表扬和母亲看到后的高兴心情……这些内容又和学生的生活非常接*。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把学生的学*和生活内容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阶段目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结合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借助表象进行直觉的形象思维的年龄特征,本课的设计根据课文的叙述特点,紧扣题眼“得的红圈圈最多”,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联系学生的学*和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感悟情感、体验情趣。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3

  一、导入。

  孩子们,当你们作业写的工整、美观,老师是怎么奖励你们的?(奖星星、加分),现在请你们拿出《练*与测试》,看看你们共得了多少颗星星?谁得的星星最多?大家说说为什么他得的星星最多呢?有一位老师呀,他奖励学生作业完成的好,是奖励“圈圈”,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课题: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齐读课题,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谁得的红圈圈最多?(他)他是谁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用字卡检查自学生字词。

  最多 经常 夸奖

  功课 蒙着 字帖

  练熟 要求 用功

  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2、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不错、不添、不减。

  3、师生合作读课文,以逗号接读,随机反复读关键句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谁得的红圈圈最多呀?(他)。他是谁呢?(*)。简单介绍*。*爷爷为什么得的红圈圈最多吗?出示课件:

  *爷爷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经常受到先生的夸奖。

  *爷爷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常常受到先生的表扬。

  (1)指名读。

  (2)“经常”可以换成什么词?(常常)

  (3)“夸奖”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表扬)

  齐读。

  老师为什么要表扬*爷爷呢?

  出示课件:

  *爷爷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经常受到先生的夸奖。

  【因为】*爷爷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所以】经常受到先生的夸奖。

  (1)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添加了因为……所以……)

  (2)指导诵读。

  (3)背诵。

  2、*爷爷经常受到先生的夸奖,是因为他呀,功课做的好,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爷爷小时候的功课是什么呢?出示课件:

  当时,写毛笔字是小学生的主要功课。

  指名读、齐读、背诵。

  3、孩子们,写毛笔字可难了,因为呀,毛笔的笔尖是软的,我们一直看*爷爷的先生是怎么教的呢?出示课件:

  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写得好的字,先生就在上面画个红圈圈。

  (1)指名读、尝试背诵。

  (2)合作读:

  师:先生要孩子们先

  生: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

  师:再

  生:照着字帖写。

  齐:写的好的字,先生就在上面画个红圈圈。

  (3)指名用“先……再……”练*说话(课堂铺垫)。

  (4)齐读、背诵。

  4、先生教的可真仔细,我们一起来看看*爷爷是怎么做的呢?出示课件:

  每次写字,*爷爷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母亲知道*学*这样用功,心里很高兴。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古对今》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古对今》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之间玩拍手游戏。

  2、今天我们来学*一些对子歌。(教师板书:《识字6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给自己正音。

  (2)教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

  2、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读完以后再交换。

  (3)师:你知道文中这些有趣的组合叫什么吗?

  生:对子。

  (4)师:课文的对子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雪、霜、和风细雨、桃、柳、杨、朝霞、夕阳、莺、燕、鸟、花??

  师:你见过这些事物吗?它们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5)引导想象,读到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时,你好像看到什么?

  3、背诵课文

  (1)自由试背,同桌互背。

  (2)分小组背,男女生比赛背。

  五、课文小结

  同学们,对子是我国特有的,这节课从这些对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识字6古对今和风细雨

  古对今莺歌燕舞快乐无限

  鸟语花香

  课后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以及课下的反思总结,自己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去尽量改善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争取做到尽善尽美,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学生对于识字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呢?便是我们教学者课下需要深究的问题。

《古对今》教学设计2

  【摘要】对韵歌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适合低段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开展识字。教师可带领学生整体诵读和感知,在学生自主练读的过程中渗透“押韵”的概念,采用出示图片和追溯字理等手段,帮助学生记字形、明字义,并在游戏、课中操以及配乐朗读中,不断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对生字的熟识度。

  【关键词】对韵歌 识字 诵读

  《古对今》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旨在以对韵的形式识字。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学过《对韵歌》,对对韵已有初步了解。《古对今》这首对韵歌由三个小节组成,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古今变迁、方圆结构以及气象更替等,识字密度较高。作为“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新增加的一篇课文,它既是识字教学的材料,又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R字,调动学生对对韵的兴趣,还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对韵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如何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识字,感受对韵歌的韵律美,这值得思考和研究。笔者在《古对今》这课的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整体诵读,正音知韵

  对韵歌句式整齐、*仄相和、音调和谐,学生在初学课文时需整体诵读韵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其韵律美。

  (一)范读引领,整体感知

  教师需在学生诵读前进行范读,在范读中注意把对应的事物名称略重读。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够更好地掌握生字的读音,还可以在教师入情入境的诵读中进入对韵的情境,感知韵味。

  教学《古对今》时,教师在范读中,引导学生关注字音和朗读特点。范读后,学生自主交流生字读音,教师适时点拨,重点指导学生读准“暑”“晨”“朝”的读音。最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韵文,巩固生字的读音,感受对韵歌的特点。

  (二)自主练读,体悟韵味

  尾字押韵是对韵歌的一大特点,学生如能发现这一现象,在诵读时就能更好地感受到韵文的韵律美。

  《古对今》这课中,每一小节的第二行和最后一行的尾字分别是“方”“凉”“霜”“阳”“杨”和“香”。学生自主练读后,教师指名两位学生分句诵读,顺势引导学生发现第二位学生读的对子中,尾字韵母都为“ng”,从而水到渠成地渗透“押韵”这一概念。找到韵脚后,学生再读韵文,就能更好地感受韵味。

  二、深入诵读,记形明义

  对韵歌不同于普通儿歌,形式上虽短小精练,但是内容上却藏古纳今,包罗万象,每个字都有其意义指向,所以在读中体会生字的意思也是对韵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将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教学。

  (一)图文结合,读音记形

  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对直观的图像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抽象的汉字时插入相应的图画,做到图文结合来理解字义,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效率。

  例如,《古对今》这首对韵歌中的第二个对子为“圆对方”,一些语感较好的学生读“圆”时,声音饱满圆润。教师就把一个圆形图和“圆”字同时呈现在一张幻灯片中,请学生找一找圆圈和“圆”字的关系。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就发现“圆”的国字框就是由圆形演变而来的,再读“圆”时,大部分学生就能借助圆形图的提示,张大嘴巴,将字音读得饱满。

  (二)追溯字理,读音解义

  *的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适度地借助字理来教学,通过观察字形,追溯字理,就能帮助学生从造字原理上理解字义。

  如“严寒”一词,发音短促,与它表示“天气寒冷,限制人的行为”这一意思不无关系。教学这个词时,教师先出示“寒”的小篆体“”,接着出示“严” “寒”两个字,让学生猜测对应哪个字,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纷纷发现“寒”下面的两点和小篆体下面的两横很像,宝盖则像小篆体上面的房顶,而小篆体的里面部分可以猜测是一个人和若干没有树叶的干枝,由此判断为“寒”。教师则进行小结提升,“寒”的本义就是天冷了,地上结了冰,人都躲到房子里面烧柴火取暖。最后,请学生看着小篆体和词语“严寒”,带上自己的感受,“开火车”读“严寒”。

  三、变式诵读,温故知新

  一年级的学生学*知识时遗忘得较快,所以,识字教学不但要重视生字的初现,还要重视生字的复现,在不断的复现中增加学生对生字的熟识度。学*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时,教师可以通过变换诵读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生字的学*。

  (一)语境对读,游戏中再认

  “找朋友”是低年级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游戏,操作简单,参与度很高。对韵歌中“对”字前后的两个生字或词语往往是相对或相同事物的名称,非常适合学生通过“找朋友”来巩固。

  在《古对今》这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设计了如下“找朋友”的游戏。

  1.准备生字卡片

  教师事先准备好两组生字卡片,第一组生字卡片上分别写有“方”“严”“寒”“暖”四字,教师手持第一组卡片。第二组生字卡片上分别写有“圆”“酷”“暑”“凉”四字,每位学生分得第二组卡片。

  2.举卡“找朋友”

  游戏开始时,教师拿出一张生字卡片“方”,并问“方对――”学生迅速地从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到“圆”后举高,大声对答“圆”。之后,通过同桌合作、男女生合作等方式来“找朋友”。

  3.看卡齐对读

  举卡“找朋友”后,师生再看着生字卡片把对子大声诵读一遍,再一次对生字进行复*。

  简单的“找朋友”游戏大大地提高了生字的复现率,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情境中轻松地巩固生字。

  (二)拍手乐读,律动中再认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大约在15~20分钟之间,课堂上适当地增加课中操,让学生动动手或动动脚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精神上的疲劳,提高学*效率。拍手读儿歌,操作简单,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课中操。对韵歌节奏感很强,适宜拍手诵读,在诵读中让识字复*和韵文背诵有机结合。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背诵《古对今》这首对韵歌,设计了“重重拍手我来记”环节。教师先把“对”字前后的两个字或词标成红色,引导学生看着幻灯片拍手齐读。当读到红色的字词时,小手重重拍。最后,去掉红色部分的字词,只保留“对”字,让学生再拍手背诵,背到括号中需要补充的部分就重重拍手背。学生拍手背,教师相机将空缺的字词复现,方便学生检查自己的背诵成果。

  (三)听音趣读,变奏中再认

  低年级学生对节奏非常敏感,听到韵律感强的儿歌就会不自觉地跟读。对韵歌是由字组词,再串词成句的,含有非常微妙的语言节奏,读起来可快可慢。教师可以把快慢不一的基本鼓点作为背景,让学生听不同节奏的鼓点,跟读对韵歌。

  例如,在引导学生巩固积累“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这一小节的对子时,教师先播放一段快节奏的基本鼓点,让学生跟着鼓点节奏读,接着又播放一段慢节奏的基本鼓点,学生听到节奏变化后也自觉改变了自己的诵读节奏。等学生完全听懂鼓点节奏后,教师又随机播放了两组,学生在快慢节奏的交替诵读中感受到了语言本身的乐趣,更好地把生字的音、形、义融合于记忆,进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语言的学*和发展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微妙过程。学生在一次次形式不同的诵读中多次巩固识字,既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也能更好地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体会对韵的文理逻辑关系。

  对韵歌由一组组短小精练的对子组成,易读易记,是低年级学生识字的极佳文本,教师要始终把教学生识字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同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对韵歌并不只是简单的识字教材。教师在依托这类文本进行识字教学时,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汉字的韵律美,感受韵文语言的魅力,传承经典,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古对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12个生字,会写“古、凉、细、夕、李、语、香”等7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教学难点:

  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课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适合低段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开展识字。教师可带领学生整体诵读和感知,在学生自主练读的过程中渗透“押韵”的概念,采用出示图片和追溯字理等手段,帮助学生记字形、明字义,并在游戏、课中操以及配乐朗读中,不断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对生字的熟识度。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共同学*第6课《古对今》。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6 古对今)

  二、自主学*,尝试练*

  1. 出示12个词语(课件出示词语):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字音读正确。

  2.小组合作学*: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的读音不容易发准,要注意的,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再一块儿读一读。

  3.指导读词语。

  指名读,相机正音。

  开火车读,齐读。

  4.说一说。

  这些对子词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或是比较了解的,能向同学们说说相关的知识就好了。

  5.指导读对子歌。

  (1)请小朋友们一节一节地读一读。

  (2)学*第一节词语:古—今 圆—方 严寒—酷暑 春暖—秋凉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图片)

  (3)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有什么感觉?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

  (4)根据图片练*读第二节词语:晨—暮 雪—霜 和风—细雨 朝霞—夕阳 (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图片)

  (5)练*读第三节词语:桃—李 柳—杨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图片)

  (7)自己再轻声读读全文,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8)齐读。

  三、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文中的这些对子词你们都认识了,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图片)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图片)

  同桌互读 开火车读 齐读

  四、识记、书写生字。

  1.识记、学*生字。

  (1)出示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课件出示)

  (2)给生字找朋友。

  (3)记忆生字的笔顺,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2.指导书写。

  (4)教师范写书生字,生书空。跟老师重点学*书写“细”和“语”。(板书:古、凉、细、夕、李、语、香)

  (5)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播放轻音乐。

  (6)学生描红、仿影、临写《*字册》上的生字。播放轻音乐。

  五.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对子词,学*了很多生字,下节课我们进行课文的交流。

《古对今》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12个生字,会写“古、凉、细、夕、李、语、香”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教学难点:

  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课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适合低段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开展识字。教师可带领学生整体诵读和感知,在学生自主练读的过程中渗透“押韵”的概念,采用出示图片和追溯字理等手段,帮助学生记字形、明字义,并在游戏、课中操以及配乐朗读中,不断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对生字的熟识度。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古、凉、细、夕、李、语、香

  2、出示:(课件出示)

  和风细雨夕阳朝霞方圆

  鸟语花香严寒酷暑古今

  练*朗读。

  二、精读感悟,重点理解。

  1、你知道什么是对子吗?

  师讲解:(课件出示)

  (1)对子词一般对仗工整,琅琅上口,字数都相等,断句一致,音调和谐。

  (2)一般有以下词语组成:

  同类词:晨——暮雪——霜柳——杨桃——李(板书:同类词)

  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分开:(和风)(细雨)(山清)(水秀)(板书:近义词)

  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分开:(朝霞)(夕阳)(板书:反义词)

  2、学*第一小节。(课件出示)

  (1)第一句对子词是两组什么词?

  (是两组反义词。“古今”是一组时间方面的相对反义词,“圆方”是形状方面的相对反义词。)

  (2)第二句对子词是两组什么词?

  (这也是两组反义词。“严寒”写的是冬天,“酷暑”写的是夏天,“春暖”写的是春天,“秋凉”写的是秋天,两组对子,向我们展示了一年四季的不同。)

  3、学*第三小节。(课件出示)

  (1)这一小节是一些什么词组成的对子歌?

  (其中晨——暮雪——霜是一组同类词,“和风与细雨”是近义词,“朝霞与夕阳”是反义词。)

  (2)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从自然现象方面介绍对子,向我们展示了白云、雾气弥漫,雪霜连天的洁白世界。)

  4、学*第四小节、(课件出示)

  (1)第一句对子词是两组什么词?

  (“桃、李”都是水果,“柳、杨”都是树木,为同类词组成的对子歌。)

  (2)第二句对子词是两组什么词?

  (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则是两个四字词语,这句把两个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拆开相对,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三、练*朗读

  1、师生对读。

  2、生生对读。

  3、同桌玩拍手对对子游戏。

  4、男女生对读全文。

  四、拓展练*

  1、分组自编对子。

  2、交流反馈。

  五、实践活动。

《古对今》教学设计5

  一、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教学时,力求贴*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以识字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采用字歌识字、字谜识字、故事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

  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认识“古对今”

  1.互动活动一:同学们,你们玩过“相*作对对碰”吗?如果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我说什么,你们就跟我做相反的动作,明白吗?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

  3.教师板书“古”和“今”,引言: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古代,今天)“古代”就是古时候,“今天”就是现在。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意思相对)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了对子。(板书“对”)

  4.齐读课题,学*“古”字。

  (1)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猜字谜:十张口。)

  (2)描红写字。(注意: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下半部的“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引问:你发现了什么?(每句话里都有个“对”字。)

  2.学生尝试读韵文,用横线画出“对”字前后的词语,读一读,认一认,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3.汇报找到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1)课件出示课文中相对的词语(指名领读、开火车认读、男女生齐读等。)

  (2)你能找到这些相对的词语中的生字宝宝吗?请你动手圈画,正确读出字音。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学生汇报课文中会认的字,教师相机贴字卡,将相同结构的字放在一起。

  2.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暑、晨、朝”是翘舌音;“凉、霞”是三拼音节。

  4.自主识字(分类)

  (1)左右结构的字:酷、凉、细、朝、杨。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一边观察字卡,一边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教师相机指导。

  酷:儿歌记忆:酉时告诉你。

  加一加:酉+告=酷。(酷暑、酷爱、冷酷)

  凉:换一换方法:“惊”字左边换成两点水旁就是“凉”。这个字的两点水旁与温度低有关,如:冰、冷、冻等。(冰凉、凉水、凉气)

  细:猜字谜:田边种丝瓜。

  朝:字歌:十日十月。(朝阳、朝霞)

  多音字,还念cháo。(朝代、汉朝、朝南)

  杨:换一换:“场”字部首换成“木”念“杨”。(杨柳、杨树、白杨)

  形声字识字法:木字旁表示和树木有关。

  (2)上下结构的字:寒、暑、晨、霞。

  学生举字卡到黑板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暑、晨:这是一对“亲兄弟”,讲讲它们这对汉字兄弟的故事吧!(“暑”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者”代表人,太阳爬到人的头上,人们就会很热,所以就造出了“暑”;“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现了太阳,就代表早晨来临,所以就创造了“晨”。)

  寒:带宝字盖儿的字一般都与“家”有关,下面两个点的意思是家里冻冰流下两滴水,就是“寒”。

  霞:雨字头,表示与天气有关。

  (3)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迈步游戏:学生举字卡“员、圆”站在同一起点,指名组词,相应字卡向前一步,看谁先到终点。如:生说“队员”,拿“员”的学生向前一步。

  (4)独体字:严、夕。

  猜字谜:亚字长个小尾巴(严);多一半(夕)。

  (四)送字回文,诵读韵文

  1.开火车读韵文,每人读一行。分节读韵文,要求流利。

《古对今》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12个生字,会写“古、凉、细、夕、李、语、香”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教学难点:

  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课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适合低段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开展识字。教师可带领学生整体诵读和感知,在学生自主练读的过程中渗透“押韵”的概念,采用出示图片和追溯字理等手段,帮助学生记字形、明字义,并在游戏、课中操以及配乐朗读中,不断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对生字的熟识度。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共同学*第6课《古对今》。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6古对今)

  二.自主学*,尝试练*

  1.出示12个词语(课件出示词语):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字音读正确。

  2.小组合作学*: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的读音不容易发准,要注意的,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再一块儿读一读。

  3.指导读词语。

  指名读,相机正音。

  开火车读,齐读。

  4.说一说。

  这些对子词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或是比较了解的,能向同学们说说相关的知识就好了。

  5.指导读对子歌。

  (1)请小朋友们一节一节地读一读。

  (2)学*第一节词语:古—今圆—方严寒—酷暑春暖—秋凉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图片)

  (3)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有什么感觉?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

  (4)根据图片练*读第二节词语:晨—暮雪—霜和风—细雨朝霞—夕阳(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图片)

  (5)练*读第三节词语:桃—李柳—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图片)

  (7)自己再轻声读读全文,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8)齐读。

  三.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文中的这些对子词你们都认识了,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图片)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图片)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识记、书写生字。

  1.识记、学*生字。

  (1)出示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课件出示)

  (2)给生字找朋友。

  (3)记忆生字的笔顺,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2.指导书写。

  (4)教师范写书生字,生书空。跟老师重点学*书写“细”和“语”。(板书:古、凉、细、夕、李、语、香)

  (5)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播放轻音乐。

  (6)学生描红、仿影、临写《*字册》上的生字。播放轻音乐。

  五.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对子词,学*了很多生字,下节课我们进行课文的交流。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

  指导思想:积极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在*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与生活,学*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明确本课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

  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憔悴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也么哥?兀的不闷**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拓展学*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

  交融(烘托气氛诗情画意化用诗词加深意境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相关知识,梳理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1.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 《西厢记》原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周德清称赞《西厢记》“诸公已矣,后学莫及”。它在*文学史上和*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检查预*:

  谂知 暮霭 胸臆 泠泠 相偎 栖迟

  玉醅 揾做 萧瑟 憔悴 顷刻

  四.读课文,理清剧情结构:

  1. 学生自读课文。

  2. 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研*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 试背诵这三首曲子。

  2.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个性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主人公莺莺形象,概括主题。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两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分析莺莺形象。

  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是个深沉、幽静的少妇女。与张珙在佛殿相遇后一见倾心,尔后又于墙角联呤,真诚相爱。这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天理”。之后,她不改初衷,任凭母亲怎么样阻拦,都矢志不渝。最终得到承认,获得爱情的胜利。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七.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然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四题。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问题:

  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交流:

  (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3、教师小结:《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并与学生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4、布置作业:修改并点评《<长亭送别>诗意》。

  042:《长亭送别》诗意

  上海市光明中学刘吉朋

  山色四围残照里,

  西风瘦马长亭边。

  疏林不驻远行客,

  数线深愁绕暮烟。

  (两意徘徊隔暮烟。)

  (后记:第二句原为“古道”,以前的学生陈馨怡建议改为“长亭”。我虽属意“古道”,然其*仄不当,而“长亭”二字扣题甚紧,吾心亦同之。并于课堂内直呼陈为吾“一词之师”也。此为后记。)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成就,了解《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2.了解本课“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鉴赏剧作典雅艳丽的唱词语言,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设想:

  1、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3、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不忍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元曲《西厢记》

  拥有高贵地位的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张珙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订终生但是,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得状元才能成婚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此时的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西厢记》,走进《长亭送别》,感受这部爱情诗剧的优美动人

  二解题

  1、关于元曲

  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

  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以当时在北方流行的曲调来演唱的,因此又称为北曲杂剧或北杂剧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就是调式,(类似于今天乐曲的C大调、D小调等)元杂剧常用的宫调有九个,就是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一个宫调都有它的音律风格(如【正宫】惆怅悲壮)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3、关于《西厢记》

  元末明初,《西厢记》已被誉为“天下夺魁”被尊为“春秋”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千古佳传,张生的钟情,莺莺的痴情,红娘的热情洋溢着人性之美,更因为其富于文采的曲词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浓丽典雅)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劝《太和正音谱》

  《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诗词曲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用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析这一折的精彩唱词

  三唱词赏析

  《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们却看不见呼天抢地,也没有抱头痛哭,我们看到只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让我们一起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剧作家营造这种诗意的方法

  【学生活动】

  1、齐读【端正好】【滚绣球】

  2、思考:写的好么?为什么?

  【明确】

  1、文辞典雅,富有诗意(融合唐诗宋词、融情于景、下词传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意象,蓝天的白云,凋萎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大块用色,着意点染,他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暮秋图景(用词准确)

  化用抒情意境【苏幕遮】(打苏幕遮全词)(学生读?)

  旅次乡愁、离情别恨,(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萧瑟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两者表现离愁别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借用意境,还要将之与剧情融合,剧作家下词就必须极为讲究)

  西风紧

  “猛”?不好,还有停歇的时候,只是客观状态,

  “紧”,一阵紧接着一阵,没有停歇,凉风阵阵,吹得人心头渐凉,(难过之时)心头发紧,契合离别的心境;若不是风凄紧,蓝天白云黄花红叶,归雁成阵,莺莺所见,一派俊爽空灵的景象,不合情理,“紧”表现出暮秋图的凄迷萧瑟,以烘托出主人公悲凉的心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的泪水将枫叶打红)

  “抹”?不好,表层的,“染”,由内到外,霜打枫林,在离人的眼中竟是以血泪染红,写出泪多,离情的浓重;

  “醉”,不仅写出了枫林的色彩,赋予枫林以人的情态,仿佛它也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仿佛枫叶也因人离去而愁肠百转,痴痴迷迷,透露出离情正苦

  作者妙用“染”、“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人的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抽象的情感变得自然,生动,感人

  【学生活动】挑战自己,背诵【端正好】

  2、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运用多种手法)

  【明确】【滚绣球】这支唱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

  恨——正面描写(恨:相见迟,归去疾,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

  三个“恨”字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

  柳丝系马(远行人马儿不走)、疏林挂斜晖(一日不尽,相随时间更长)

  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心理活动极为精妙,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侧面描写(内心活动)

  对比(屯屯、快快)、夸张(听松,望减)、借代(斜晖、玉肌)——多种手法

  总结: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展现出莺莺在长亭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动其情,韵味悠长

  3、【学生活动】课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转缠绵、心理描摹逼真,用词优美典雅处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支曲子,试赏析一下(运用手法,刻画形象,表现情感)

  四总结全文

  《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为何被称为爱情诗句? (辞美)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五课后作业

  通过对《长亭送别》的唱词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这部爱情剧作诗的优美典雅,同时也把握了一些抒情表现手法,课后请同学们对唱词做进一步的吟诵体味,并通过莺莺的唱词的内容(【么篇】【朝天子】以及【三煞】【二煞】)思考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教学反思

  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诗歌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2、作为元曲重点学*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

  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4、发展设想:

  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

  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5

  指导思想:积极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在*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与生活,学*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明确本课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

  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憔悴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也么哥?兀的不闷**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拓展学*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

  交融(烘托气氛诗情画意化用诗词加深意境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的设计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

  (2)长亭饯别

  (3)临别叮咛

  (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

  (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

  (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词鉴赏范文5份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词鉴赏 1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赋得:根据指定的题目写诗就叫做“赋得”。古原:古老、宽阔的原野。诗题的意思是:按照“在长

  满野草的古老原野上送别朋友”这一个题目写的诗。

  ②离离:形容春草繁盛茂密。

  ③一岁:一年。枯:枯萎,枯死。荣:生长,茂盛。

  ④野火:荒山野地里的大火。

  ⑤远芳:绵延向远方的芳香的野草。

  ⑥晴翠: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翠绿色的野草。

  ⑦萋萋(qī):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名句赏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词鉴赏 2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词鉴赏 3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5、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6、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

  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

  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

  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

  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赏析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词鉴赏 4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词鉴赏 5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赋得:根据指定的题目写诗就叫做“赋得”。古原:古老、宽阔的原野。诗题的意思是:按照“在长

  满野草的古老原野上送别朋友”这一个题目写的诗。

  ②离离:形容春草繁盛茂密。

  ③一岁:一年。枯:枯萎,枯死。荣:生长,茂盛。

  ④野火:荒山野地里的大火。

  ⑤远芳:绵延向远方的芳香的野草。

  ⑥晴翠: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翠绿色的野草。

  ⑦萋萋(qī):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名句赏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