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一、学*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

  4、课外延伸

  a、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b、《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

  2、援引内容的理解;

  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学重难点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设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的学*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确目标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设喻的论证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

  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请学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5、教师总结

  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教材中《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本文一例解释。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文的学*,同学们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作业布置

  1、归纳各部分的论述内容及论证方法。

  2、理解“十思”的内涵。

  3、掌握文言字词。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静夜思》识字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静夜思》识字教学设计1

  [设计概说]

  识字教学是重头戏,识字教学时,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兴趣,组织游戏,引领学生在快乐中自主识字。

  学古诗,读更是重中之重,以读为本,有层次的朗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读为武器,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说、想、议、思、演”融入其中,让课堂情思绵绵,书声琅琅,精彩连连!

  [教学内容]

  识字,学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认识1个偏旁“攵”

  2、读古诗,感知诗意,初步体会诗中美好的意境。

  3、朗读诗歌,想象情景,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4、背诵诗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与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从朗读古诗中,悟诗意,品诗境,想画面。

  [教学准备]

  《静夜思》的配乐朗诵录音。(条件不允许则无需准备)

  [教学流程]

  一、谜语激趣,引发期待。

  1、师说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进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2、生猜谜语,说谜底

  3、师:对,就是夜空中的月儿,你喜欢月儿吗?喜欢它的什么?

  4、生各抒己见。

  5、是呀,明亮的月儿,谁都很喜欢。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谈月儿,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伊始,应尤其重视兴趣的激发。)

  6、古时候有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他是唐代最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呢,他也喜欢月亮,在一个安静的月夜里,他望着月儿,写下了一首诗,孩子们想看看他的这首诗吗?

  7、揭题,板书课题:静夜思,相机指导学生认识“静、夜”两个生字(读音节,组词)

  8、读题,引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看看李白爷爷这位诗仙笔下的月亮。

  (设计意图:以谈话,即介绍李白简单的生*资料,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读诗的期待心理)

  二、初读识字,游戏巩固。

  1、范读古诗(或播放录音)

  2、自由读诗歌,圈出诗中的生字以及不认识的字,老师提示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自主识字

  ①一生读拼音,评一评。

  ②同桌互相拼读生字。

  ③小老师带读。

  ④齐读

  ⑤开火车认读音节。

  ⑥生字开花,你会为生字宝宝找朋友吗?(组词)

  ⑦识记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呢?

  ⑧生发言,师引导,渗透识记方法,如:

  △加一加:青十争=静广+木=床

  △编口诀:大字肩上加两点,右腿儿也跟着点一点(头)

  △“故”引导学生认识偏旁“攵”,说说在*时生活中,还见过哪个字也有“攵”旁。

  4、游戏增趣,巩固生字

  ①师:大诗仙李白爷爷还准备了一些仙桃,想让孩子们跳一跳,摘下自己最喜欢的桃儿尝一尝呢?出示生字卡片(桃子状)。

  ②贴在小黑板上(课前准备好)

  ③你认识哪个词语朋友,那它身后的小桃儿就属于你了。

  ④摘仙桃游戏,学生摘,读,其他同学跟着认读。

  (设计意图:识字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孩子们眼前枯燥的几个汉字生动起来呢?我以“摘仙桃”的游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学*兴趣,在自主、快乐中巩固生字,提高实效,突破重点)

  三、三读古诗,感知诗意。

  1、师:要读好这首诗呀,老师为你们设置三个站,你敢挑战吗?相信你们都是勇敢的孩子。

  2、第一站读正确

  ①师:读对每一个字,你有信心吗?

  ②生读,评

  ③再读,评析。(随机应变,到位了就可以)

  3、第二站读流利

  ①师:读书可不能结巴,要像河里的水一样通畅就更好了。

  ②生读,评

  4、第三站挑战老师

  ①师:孩子们,你们已经不错了,要是能超过老师,那就更了不起了。

  ②师范读(有感情地吟诗,提醒孩子们古人是怎么吟诗的)

  ③生挑战,评比,说说谁读得好。

  ④指导,齐读

  (设计意图:以挑战的方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三读古诗,在读中增趣,在读中不着痕迹的感知诗意)

  四、议、想、读、演,品诗情画意。

  1、看背景图,对照古诗,说一说图上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的诗意,生发言,师小结,随文巩固识字“举”

  3、看着这明亮的月光,住在别人家乡的李白爷爷想到了什么呢?你猜一猜,议一议。

  4、结合最后一句诗,引导学生体会李白爷爷的思乡之情,想象他的心情。

  5、指导朗读,师:看着如霜的月光,身在外地的李白爷爷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啊!指导学生读慢些,齐读。

  6、演一演,李白可是诗仙呀,谁愿意当回仙人,来演一演他,读读这首诗,读出他对家乡的思念。

  (设计意图;在“说、议、想、读、演”中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7、指导背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①师:古诗是我们*最灿烂的文化,孩子们,你一定要认真学古诗,多背背古诗。

  ②看看谁记性最好,一学就可以背出来,试着去背背吧!

  ③展示,树立榜样,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语言,古诗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不去积累,则是一件憾事,从小应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积累的*惯)

  五、书写指导,身先士卒。

  1、听了你们的朗读,看了你们的表现,李白爷爷在天上也一定会夸你们了,读书写字也是我们该做的,下面我们来比比看谁的字写得好。

  2、范写,提示要点,如“头”最后一笔是点。

  3、生描红,临写

  4、展示佳作,评,引导学生取长补短。

  5、结课

  作业设计:

  1、我会背把《静夜思》背给家人或伙伴听

  2、我会写写课文中的四个汉字

  3、我会读,再找找李白爷爷的诗读一读。

《静夜思》识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和练*朗读。

  2.了解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目标(3分钟)

  1、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猜一自然景物(月亮)。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思”是思念的意思。

  3、提出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1个新偏旁“攵”。

  (2)会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3)能通过对生字词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展示可包含扩词,说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熟读诗句。理解诗句。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展示学*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12个生字),让学*好的先示范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2、我会记字形。

  3、我会写(展示课后生字)。

  4、我会给喜欢的字找朋友。

  5、我认识了1个新朋友:1个新偏旁“攵”。

  6、我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7、我会说(看课后那幅图,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

  (小组内互相交流、帮、质疑问难;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要求: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二)学文悟情展示(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我会读古诗、背古诗(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我知道诗句中“明月”这个词写出“夜”。

  3、我知道诗句中“思故乡”这个词写出“思”。

  4、我会用动作表示“举头”和“低头”的意思。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我还知道带有“攵”的字。

  2、我想给我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三、激发知识冲突(5分钟)(此环节有时与“学*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我们*时都说“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

  2、小朋友,你们回去后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静夜思》识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思、床、前、明、举、低、故、乡”8个生字,会写“头、乡、是”3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

  2.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看图说话,引入课题:

  1.出示课件,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舌音,“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三、初步感知:

  课件展示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想一想诗人在深秋的月夜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初读古诗,考查识字情况,进行识字:

  1.像刚才听到的那样轻声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2.组内交流,把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

  3.教师抽查学生识字情况(问学生认识的字是怎么认识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

  5.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桌相互认一认,看谁认得多?

  6.教师说生字,学生出示相应卡片。

  7.去掉拼音,齐读生字。

  8.教师抽读生字,随机连词。

  9.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播放《找朋友》歌曲)

  10.将字卡贴在黑板上,问学生黑板上的字你都记住了哪些?你是怎么记住的?

  五、熟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抽生读;

  3.分男女读;

  4.齐读古诗。

  六、感悟、理解古诗:

  1.自由轻声朗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小组讨论汇报)

  2.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4.你有过想念亲人的感受吗?具体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5.带着想念亲人的感受再读一读古诗。

  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教师画出诗的节拍,强调古诗朗读速度要稍慢,要抑扬顿挫。

  2.播放音乐教师边叙述情景边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抽生读(评议)。

  5.指名齐读古诗,注意读出感情,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6.男女生赛读(评议)

  7.分组赛读(评议)

  8.同桌赛读,互相评议。

  八、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2.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

  3.活动:唱健康歌。

  九、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头、是、乡”,小组展开讨论:这三个字怎样写?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每一笔都写在什么位置?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范写,并强调书写要领(“头、乡”是独体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头”字要注意两点的位置,“乡”注意两撇折的排列,最后一笔不宜过短,要与整个字相称。“是”字下面的“疋”不要少一横。)

  3.课件展示。“头、是、乡”三个字的书写过程。

  4.学生写。书空、描红、仿写。(注意书写姿势)

  5.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并用大屏幕展示书写好的。

  十、课外延伸

  古诗朗诵会。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我的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我的奇思妙想》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多音字和反义词;

  2、通过“我的奇思妙想”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象、创新的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我国名人的伟大创造,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完成“笔下生辉”;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象、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绘制自己想发明的物品。(文字、图片等。)

  四、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汉字真有趣;积少成多;阅读*台。

  教学过程:

  一、学*“汉字真有趣”。

  1、板书课本中的词语。

  2、认真读词语中的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多音字。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学生找例子,师巡视。)

  4、反馈学生学*情况。

  5、出示泡泡里的话,全班齐读。

  二、读词语,填写反义词。

  1、出示:喜欢(厌恶)

  2、学生读这组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是一组反义词)

  3、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

  ⑴、 校对,反馈学*情况。

  ⑵、 出示课内练*题目:

  破坏( )分散( )上升( ) 敌人( )果然( )失败( )

  ⑶、 完成练*。

  三、积少成多--完成读读背背和我的采集本。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全班齐读。

  3、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4、背诵古诗。

  5、展示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关于劝学的名言警句。

  6、朗读背诵采集本里的名言警句。

  四、阅读*台。

  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毕升》,要求读得通顺、连贯。

  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只要围绕“毕升的活字印刷术”进行讲解都可以。)

  3、你喜欢毕升和他发明的印刷术吗?为什么?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遇到问题勤动脑筋,认真思考,这样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

  五、作业:

  1、背诵《劝学》。

  2、准备“奇思妙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理解题意“奇思妙想”。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

  (2)、审清题意,理解“奇思妙想”的意思。

  (3)、简略地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

  2、介绍方法、内容。

  (1)、如何有条理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物品。

  (2)、依据学生发言,归纳小结:

  讲清自己想发明物品的名称

  可以介绍外形(包括形状、色彩、大小等)

  可以介绍特有功能、用途

  可以抓一方面介绍,还可以把几方面结合起来介绍。

  二、小组交流,进行评议:

  课前同学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通过画画、模型等形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表现出来--好,请举起你的作品!

  1、宣布评议条件:

  (1)、讲的内容要符合要求,不要讲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物,要讲通过自己想象产生出来的想法。

  (2)、讲的时候,说话清楚、有条理、内容比较具体,语句通顺,有意思。

  2、分合作小组交流,推选参与全班交流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评选“奇思妙想”之星。

  1、选择三名学生在全班交流。

  2、全班同学依据评议条件评议。

  (1)这个同学哪里说的好?

  (2)你哪里还没有听明白,可以问问这个同学。

  (3)你能够帮助他修改一下讲的不清楚,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吗?

  四、笔下生辉,介绍自己的一项发明:

  1、这几个同学们说的很好,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说,但时间不允许。可是自己的奇思妙想又很想让其他同学分享,怎么办呢?请打开我们作文本,把我们的想象用语言描绘出来吧!

  2、学生动手写作。

  五、作业:

  完成作文并修改。

《我的奇思妙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写出想要发明的事物。

  2、借助图示,清楚地介绍自己想要发明的东西。

  3、能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作。

  教学重点

  展开奇思妙想,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找一些奇思妙想的小故事、小发明;留意生活中不太方便的小细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培养思维能力,激发*作兴趣。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在生活中的奇妙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热情

  1、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多次“环游”过地球,在海底“航行”过数万里;他“到过”月球,在地心“探过险”;他曾和非洲的土人、委内瑞拉的印第安人“谈过话”……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下面就让我们观看一段根据他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拍摄的影片。

  出示课件1:

  2、交流收看感受,激发创作热情。

  3、教师介绍: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科幻电影,正是作者的奇思妙想成就了他,让他成为了世界科幻小说之父。与此同时,凡尔纳还是未来事物的伟大设想者。他在无线电发明之前就已经想到了电视,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有声传真”;他在科幻小说中设想的直升飞机,比莱特兄弟造出飞机来的时间要早半个世纪。20世纪的科学创造:潜水艇、飞机、霓虹灯、导弹、*……他几乎都预见到了。

  出示课件2:

  今天,就让我们也像这位伟大的作家一样,发挥奇思妙想,让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写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4、揭示主题:我的奇思妙想

  出示课件3:

  (设计意图:万事开头难。课堂伊始,教师播放科幻电影片段,并介绍“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写作热情。)

  二、多元素材,拓展思维

  1、圆圈变变变

  (1)这里有一个圆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哪些事物呢?

  出示课件4:

  预设:鸡蛋、字母o、太阳、圆桌、盘子、摩天轮、硬笔、镜子、笑脸……

  (2)两个圆圈,你可以想到哪些事物?

  出示课件5:

  预设:眼睛、眼镜、自行车、鼻孔、汽车排气孔、樱桃、雪人……

  (3)给圆圈加上一条线,你又能想到些什么?

  出示课件6:

  预设:气球、大饼加火腿、地面上的篮球、太阳从地*线上升起、零分……

  小结:一个小小的○,经过大家发散思维的“改装”,竟然变出这么多物品来——想象力在其中可谓“功不可没”。今天这节作文课,谁的想象力超凡,谁的文章就会生动、有趣、吸引人。

  2、奇妙发明我知道

  出示课件7:

  (1)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奇思妙想”的发明故事或小作文。

  (2)说一说:这项发明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强调:这些发明是人们在仔细观察生活之后进行的大胆想象,不断的革新和创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的奇思妙想也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合理想象,不能夸夸其谈、胡编乱造。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体会想象的乐趣,在故事中感受创造的神奇。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的好奇之心、表达欲望、想象大门已然开启。)

  三、依托题目,点拨方法

  1、启发:课本上提供了3位同学的题目,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想法究竟奇妙在哪里?

  出示课件8:

  根据学生的思考交流,教师进行引导点拨。板书(组合添加改变)

  2、思考:生活中你曾经想给什么物品进行改装,或是想创造发明一件具有怎样功能的物品呢?可以尝试上面的方法,也来合一合、加一加、变一变。

  出示课件9:

  预设:导航+眼镜→导航眼镜行李箱+洗衣机→洗衣行李箱(组合)

  自动升降课桌椅可折叠汽车(添加)

  会变色的衣服录制梦境的机器(改变)

  补充说明:在这一环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机械地教授方法,而要结合具体可感的例子来呈现本次想象*作的思维方式。如果学生天马行空或是脑洞大开,没有遵循前面总结的方法,只要合情合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借助图示,启发构思

  1、创设情境,激发表达。

  作为这件小发明的“主人”,很有必要向大家进行推广介绍。可究竟怎样讲,别人才能听清楚,才能明白它所拥有的独特性能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书中的要求和提示。

  出示课件10:

  板书(样子功能画图)

  2、思维导图,启发构思。

  (1)范例引导

  “思维导图”被称为智力魔法师,它可以帮助我们提前构想写作的思路和内容,让成文更容易,脉络更清晰。

  出示课件11:

  教师引导补充说一说,这间会飞的小木屋在样子和功能方面还有哪些特点?记录在课本的省略号处。

  (2)自主尝试

  学生选择话题,尝试用思维导图、示意图等方式对自己的小发明进行设计。

  3、借助图示,练*讲述。

  4、全班汇报,互动点评。

  要点:根据讲述,是否能够想象到这件物品的样子或形态;功能设计是否合理且具有创意;讲述得是否清晰有条理;其他补充说明的问题……

  5、根据建议完善图示后进行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语言描述,体现物品的功能和特质,为接下来的“写”做好内容铺垫和思维储备。经过指导,学生已有法可循,有话可说。其中,以“导图”和“图示”作为思维支架既是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也是今后*作教学的重要方式。)

  板书设计

  我的奇思妙想

  生活想象

  方法:组合添加改变

  内容:样子功能示意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对他人的*作进行评价。

  2、能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作。

  教学过程

  一、佳作欣赏,共同评价

  1、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大胆想象,把自己的独特创意写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想象作文,今天咱们就来评议一下吧!

  出示课件12、13:

  2、学生自由朗读或自主默读优秀范文。

  3、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作互评表进行集体点评。

  出示课件14:

  强调:评价时要真诚,要有理有据。先给出评分等级,再结合具体语句说明原因。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1、四人小组中轮流朗读自己的*作。

  出示课件15:

  2、借助评价表进行点评,互相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3、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发现共性问题要再次进行强调。

  预设1:外观样式没写清楚——可围绕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同时要注意按照一定顺序来进行描写。

  预设2:功能特征没写清楚——要抓住最典型的特征,有重点地介绍,这样才能令人印象深刻。忌讳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全能型产物。

  预设3:设计上大同小异,缺乏个性——现实生活中许多发明具有“专利”,就是因为他独特、新颖、前沿,如果对人类生活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那就更受人们欢迎了。

  板书(样子——全方位、多角度、按顺序功能——有重点、有个性)

  (设计意图:佳作欣赏集体点评,是教师教;小组内互评互改,是学生学。有教有学,一扶一放,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重视修改的*作好*惯。)

  三、根据建议,二次行文

  1、学生根据大家的修改建议,重新调整自己的*作内容,进行二次行文。

  出示课件16:

  2、自读品味。

  (设计意图:文学创作,本就是一个不断尝试和修改的动态过程。只有通过开放式评价指导,才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内容写得好,好在哪里,才能知道自修改的方向,从而实现“更上一层楼”的二次成文。)

  板书设计

  我的奇思妙想

  样子功能

  全方位有重点

  多角度有个性

  按顺序

  资料链接

  儒勒·凡尔纳简介部分选自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科学幻想之父》。

  教学反思

  传统的*作教学往往偏重写作形式,忽视写作内容的启发,导致学生内容匮乏或是千篇一律。这对于本次*作主题“奇思妙想”来说,则更是大忌。为突破这个难点,教学时教师采用了很多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比如玩经典游戏“圆圈变变变”,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学得更是兴趣盎然,这对后面的想象创作起到了“点燃”的作用。分享凡尔纳的创作故事和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小故事也对创作内容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另外,虽是教师指导*作,但力求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作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师讲,生听;师出题,生写;师修改,生看……为了解决这一弊端,在第二节点评课上,教师尽量少说,放手让学生表达。学生讲得好的地方,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以此培养学生独立的想象能力和自信的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体现在,学生互动点评这个环节,虽然有“评价表”做依托,但由于*时训练不到位,孩子们不会说也不太敢说,“等——靠——让”的被动情绪比较明显,有些依赖教师的帮助。今后,应继续加强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从整体的教学效果上看,孩子们想象大胆,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我的奇思妙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作的兴趣。

  2.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奇思妙想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展开奇思妙想,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教学策略

  在教学时,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励,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写作,能准确捕捉场景特点,具体生动、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找一些奇思妙想的小故事、小发明;留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不方便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作的兴趣。

  2.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奇思妙想写下来。

  教学过程

  板块一视频导入,激发想象

  1.视频导入。

  (1)视频播放《阿凡达》第一节18分12秒到19分14秒的片段。

  (2)交流内容。

  ①师:看了片段,你有什么想说的?

  ②生交流。

  (3)师导入: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科幻电影,正是导演的奇思妙想成就了他自己,让他一朝名满天下。这节课老师也想了解一下大家的想象力情况。

  2.积累词语。

  (1)课件出示一组四字词语。

  (2)明确词语类别。师述:这是一组关于想象的词语。

  (3)师指名读,顺势引导:你最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

  (4)生回答。

  3.积累诗句。

  (1)课件出示一组充满想象力的诗句。

  (2)师:请大家读一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诗。(生朗读后自由讨论交流)

  通过观看视频、诵读词语、诗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使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增强课堂的文学气息。

  板块二游戏引路,激情闯关

  1.游戏引路。

  (1)师:看来,同学们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继续发挥你们超凡的想象力,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吧!

  (2)师出示一支钢笔,并引导:现在我用它来当表演的道具,同学们猜猜我表演的分别是什么?

  (3)师表演:一会儿飞针走线,一会儿指挥大合唱,一会儿钓起鱼来。

  (4)模仿表演。

  ①师述:请大家自己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借用这支钢笔进行表演,用这支钢笔还可以表演什么?

  ②生自由模仿后,师指名表演。

  (5)师小结:借用钢笔发散思维,大胆地想,变通地想,竟想出了这么多外形类似的物品。难怪牛顿这样说:(出示课件)

  2.导入课题。

  (1)师: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这节课,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吧!

  (2)板书课题:我的奇思妙想。

  3.智慧岛闯关。

  师述: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闯关吧!

  (1)第一关。

  ①出示课件。

  第一关:会讲述奇思妙想的发明故事或小作文。

  ②小组内交流后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示例: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了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③师小结:这些发明都是在人们仔细观察了周围的事物后,进行了大胆的想象,经过不断实践努力,才得以问世的。这些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的奇思妙想也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合理想象,不要胡想乱编哟。

  (2)第二关。

  ①出示课件。?第二关:奇思妙想金点子。

  ②师引导:点子自己出,点子大家想。科学家就是凭借这种奇思妙想发明了许多东西,促成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想象的内容可以是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可以是未来的方方面面。

  ③出示课件。

  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时空穿梭机会变大变小的书包

  ④师指名读。

  ⑤师引导:老师也有自己的奇思妙想。(课件出示:全能救生圈吃垃圾的鱼神奇的拐杖)

  ⑥师:请读读这些点子,你发现了什么?(选材时要从“奇”“妙”的角度想象)

  ⑦同桌交流自己的点子后集体交流。

  (示例:多功能钢笔神奇的防盗门奇妙的衣服……)

  ⑧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

  ⑨生交流。

  示例1:我家离学校比较远,爸爸妈妈每天接送我很辛苦,我希望有一间会飞的木屋。

  示例2:我背课文总是记不住,希望多功能钢笔可以帮助我。

  (3)师小结:同学们,你们这些突发的奇思妙想可谓无奇不有,欢迎大家进入智慧岛。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进行多维想象,拓展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的好奇心、表达欲望、想象大门已被打开。

  板块三范文引路,完成任务

  1.第三关:登上智慧岛,寻找金钥匙。

  (1)课件出示智慧岛*面图。

  (2)师导入:智慧岛上不但有美丽的风光,还有各种神奇的发明创造。

  (3)范文引路,明白写法。

  ①课件出示例文。

  ②明确写法。师:谁来说一说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预设:先写防盗门的样子,后写它的功能。

  ③师小结: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把奇思妙想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

  ④出示课件。

  方法:按一定顺序写清楚。

  先写名称,再写样子或结构,最后介绍功能。

  师引导:文章详写了什么?(预设:详写了防盗门的功能)

  (4)师小结写法。为了表现防盗门的特点,作者举了三个具体的例子。你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抓住特点写具体。(课件出示:抓住特点写具体)怎么才能抓住特点写具体?(课件出示: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理清思路,完成任务单。

  (1)课件出示任务单。

  (2)生任意选择其中一项任务单并完成。

  (3)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4)师小结: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可谓无奇不有,但是新奇并不等于离奇。所有的想象都应该是现实生活的投射。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的同时,不要忘记现实生活是我们张开想象翅膀的支撑。要写好想象作文,就必须在*时注意观察生活细节,注意汲取科学知识,只有以这些内容为依托,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建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奇妙的世界。

  3.生*作。

  (1)师引导:如果说想象是框架的话,文字结构、章法就是砖瓦。带上你的小发明,进入智慧岛,写下你的奇遇吧!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哟!

  (2)出示课件。

  ●要赋予所写事物人的思想、感情、行动。

  ●想象要新奇,描写情节、刻画人物要夸张、吸引人。

  ●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合理想象,不要胡编乱造。

  ●主题要表现人类善良、美好、科学、进步等内容。

  (3)师指名读。

  (4)生写作。

  【设计意图】经过指导,学生已有法可循,有话可说,接下来可以进行本次*作教学的实践,让学生构思、写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大胆想象,写成一篇新颖有趣的科幻作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欣赏优秀范例,对照例文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佳作欣赏,修改*作

  1.欣赏佳作。

  (1)师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想象佳作,一起去欣赏吧!

  (2)例文解读。(出示课件)

  (3)生自由朗读。

  (4)师引导生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探讨佳作。

  (5)示例:想象的源泉源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想象合理真实、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皮箱智能屋的样子、构成材料和功能。

  (6)师评价:这个皮箱智能屋可真棒,不但能够解决旅行住宿问题,竟然还能抵御自然灾害。写想象作文,创新很重要,小作者从生活中得到启发,从旅行住宿的不方便而想象出一个皮箱智能屋,这种想象不但新奇、大胆,而且合理,很有启发性,希望小作者能早日梦想成真。

  2.修改*作。

  (1)师引导:读了这篇文章,大家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就动手来修改自己的*作。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作。

  ①朗读自己的*作,画出精彩的段落和句子。

  ②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学*精彩段落和句子的写法。

  ③小组内评选出小组最佳*作,准备参加班级交流。

  (3)生听取小组同学建议后,自行修改*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欣赏佳作后,再进行小组互评互改,对文章进行补充优化,以提高写作质量,以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端正*作态度,养成良好的*作*惯。

  板块二交流*作,二次行文

  1.集体交流,诊断作文毛病。

  (1)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

  (2)全班评议。

  2.生整理自己的*作,二次创新行文,然后自读品味。

  3.师总结:今天的*作课,同学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科学的发明,人类的创造往往是从一个幼稚的提问,一次天真的探寻,一个看似荒诞的梦想开始的,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未知世界,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妙,让心中那颗奇思妙想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式评价指导,沙里淘金,找出亮点,例如:个性化的语言、出彩的句子,小节、开头、结尾等,放大亮点,放大优点。激励评说,你说我议话精彩。这让学生明白别人作文写得好的地方,为什么好,也让学生明白怎样写才好,如何写得更好,更让学生知道别人哪里写得比自己好,自己哪里写得比别人好;进一步树立了学生的*作信心,激发其兴趣,使学生生成二次作文。

  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指出:创造性想象产生的首要条件是要“受到原型的启发”。这节*作课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变重形式轻内容为坚持从内容入手。传统的*作教学往往偏重写作形式,忽视写作内容的启发,导致学生写作内容贫乏。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学时我采用了很多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关于读记想象的词语、诗句、游戏等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对*作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想象。这为学生后来给自己的奇思妙想拟定一个新颖的题目和写出具体的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二,变教师指导*作为学生自主*作。在传统的*作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师讲,生听;师出题,生写;师修改,生看……为了解决这种弊端,整堂课上,我尽量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尽量少说,让学生大量说。学生讲得好的地方,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以此培养学生独立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先说后写,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口头作文若能持之以恒,会让学生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本次课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口述作文,方法灵活,气氛活跃,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训练模式。

  第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静夜思》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静夜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这首诗的意思。

  2.会认“静、夜、思、床、前、明、举、低、故、乡”十个生字,会写“乡、头、是”三个字以及词语“月光”

  3、体会古诗的意思,表达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朗读、背诵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难点】

  1. 识字、写字。

  2. 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课件)、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谈话引入:我们已学过不少古诗,谁先给大家把你最拿手的一首古诗朗读或背诵一首?(生诵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新的古诗。

  2.板书课题,释题。静夜——安静的夜晚。思——所想到的。师:这道诗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诗中描写了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月夜里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

  二、尝试朗读,初步感知

  1.听课文录音。

  (1)闭眼听录音。师提问题:诗人在深秋的月夜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打开书听课文录音。

  2.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课文。

  4.分组读课文。

  5.小组讨论:诗人在深秋的月夜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整体入手,了解大意

  1.出示课件(或挂图),教师大致描述图意,学生转述。师生评价。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图文对照,说说诗句大意。

  四、分句导读,理解诗意

  1.朗读第一行诗,思考:从诗中知道是什么时候?(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明亮的月光。)这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月光?(远离家乡的地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诗中的第四句可以看出来。)

  2.读第二行,思考:“疑”是什么意思?(以为。)诗人以为什么是地上的霜?(月光。)

  3.读读、议议。讲讲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床前一片银白色的月光,以为是秋霜降落在床前。)

  4.指名读第三、四行诗句,讨论:到底是霜还是月光呢?

  (1)这第三、四行里哪些词意思刚好相反?(“举头”和“低头”。)

  (2)“举头”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抬头。)诗人抬起头来,望见了什么?低下头去,想到了什么?

  5.读读、议议。试说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抬头望去,只见窗外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不禁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五、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看图体会感情,并想象:诗人先靠在窗前,望着明月,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到什么样呢?(启发想象,围绕着思乡之情各抒己见。)

  2.指导朗读:这首诗表达了远离家乡的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思想感情呢?(指导朗读时注意韵脚、停顿和重音。)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六、认读认字,指导书写

  1.出示卡片认读。

  2.记忆字形。

  (1)同座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2)全班交流。

  (3)重点强调“低”不能掉点。

  3.指导书写“头、乡、是”。

  七、背诵课文,再说诗意

  八、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图画展示出来。

《静夜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和练*朗读。

  2.了解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目标(3分钟)

  1、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猜一自然景物(月亮)。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思”是思念的意思。

  3、提出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1个新偏旁“攵”。

  (2)会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3)能通过对生字词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展示可包含扩词,说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熟读诗句。理解诗句。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展示学*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12个生字),让学*好的先示范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2、我会记字形。

  3、我会写(展示课后生字)。

  4、我会给喜欢的字找朋友。

  5、我认识了1个新朋友:1个新偏旁“攵”。

  6、我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7、我会说(看课后那幅图,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

  (小组内互相交流、帮、质疑问难;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要求: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二)学文悟情展示(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我会读古诗、背古诗(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我知道诗句中“明月”这个词写出“夜”。

  3、我知道诗句中“思故乡”这个词写出“思”。

  4、我会用动作表示“举头”和“低头”的意思。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我还知道带有“攵”的字。

  2、我想给我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三、激发知识冲突(5分钟)(此环节有时与“学*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我们*时都说“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

  2、小朋友,你们回去后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静夜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思、故、乡、低”,认识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写生字并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积累了哪些古诗?用你最美的声音背给大家听,谁愿意展示?

  2、课外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古诗,今天再跟老师学*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

  二、了解作者,知诗题。

  1、他是谁写的古诗呢?(李白)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学生说,简介李白)

  2、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古诗也是李白作的,题目是(板书课题,师板书学生说笔画),齐读课题(2遍)。

  3、这三个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吗?(加一加,组词)

  4、依次组词(安静)(夜晚)(思念)板书。用词语来记字也是一种识字方法。

  5、大家看“思”字,不仅要求我们认识,还是要求我们会写的一个字(打开书43页),仔细观察占格,在笔画上有什么地方是需要特别提示的(样子、位置)用你的眼睛仔细发现。(横中线、竖中线)特别的位置要特别注意。

  6、范写(边写边强调),心比*时扁一些,给田让出位置。

  7、练写展示(2—3个,评议)

  三、初读古诗。

  1、这是一首特别熟悉的古诗,就不自由读了,开火车读。注意读音,学古诗第一件事情就是读正确。(板书:正确)(开火车读、齐读)

  2、诗读得很正确,但如果把生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还认识吗?(床、光、望字卡贴黑板上)指名认读并组词。

  3、这三个生字是我们这课需要认识的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关注音节,发现了什么?(都有ang)

  4、再找找看,诗中哪些字还带有韵母ang。

  5、如果仔细观察,在古诗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尤其在句子的末尾一个字,它们往往都有相同的韵母,诗人这样写,就是为了让这首诗读起来能够朗朗上口,不信,我们再读读看。(齐读)

  6、我们把这几个字再放在这里(霜、乡贴黑板上),“乡”不但是要认识的,还是要写会的生字。在本课中,乡可以和哪个字组成词语?(故,贴黑板上)

  7、我们来写一写这组字,打开书,认真观察,这两个字“故、乡”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的?

  8、范写。强调“故”字部首。(攵,反文,一撇,二横,第三笔撇起笔在横的中间,要注意位置)

  9、再观察“乡”,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起笔位置)

  10、范写。(特别提醒大家,写“乡”字时,心里要有两个竖道,两条竖线起什么作用呢?帮你把乡字立起来。写时从竖中线上起笔,第二笔两边要齐*,要这个字立起来。)

  11、练写。(各写一个字,评议2-3个)

  四、再读。

  1、读诗除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板书),连词成句。

  2、自己照着书练*,读出节奏。(自由读两遍)

  3、指名读,读出节奏。(3个)

  4、让我们渐渐走*诗中,齐读。

  5、范读(举头、低头动作)

  6、有没有随老师的朗读走进诗中?指名读,放慢一点。(3个)

  7、有没有注意老师读的时候做了两个动作,什么动作?(出示举、低)

  8、出示图片,猜分别代表那2个字?

  9、不仅会认,还要会写。范写。(低)

  10、练写低,评议。(写一个,评议2-3个)

  11、想象动作,再读。(同桌互读,齐读)

  12、学古诗,除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读懂诗的意思。

  13、在安静的夜晚,李白翻过来翻过去怎么也睡不着,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目光放到前两行,从前两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4、这一定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夜晚,李白翻来覆去睡不着,睁开眼睛一看,眼前白花花的一片,以为是那寒冷的冰霜,结果仔细一看,是月光。带着这样的想法,再读前2句。(指名读3个,齐读)

  15、他站起来往前走,看到了明月,这时他想到了什么?(故乡)什么是故乡?(老家)有亲戚吗?谁在那里?

  16、李白正是这样,看着这明亮的月光,他可能想到了和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多想再看看他们啊!(齐读后2句)望着窗外的明月,他可能想到了父母,多想依偎在他们的怀里撒娇啊!(齐读后2句)望着窗外的明月,他可能想到了自己的兄妹,他们会在做什么呢?(齐读后2句)

  17、再来看看课题,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在静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亲人)

  18、背诗。(齐背)

  19、月是思念,月是故事,月是想象。带着这节课学到的、体会到的。再背古诗。(齐背)

  五、拓展。

  1、读李白其他写月亮的古诗,学着今天学*古诗的方法: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意思。

  2、指名读,齐读。(《古朗月行》前四句)

《静夜思》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并能体会到古诗的意境及其和新歌搭配在一起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静夜思》,感受美。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充分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表现美。

  4.欣赏歌曲,并联想自己学过的古诗,回忆演唱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

  5.除了演唱《静夜思》,还进行了为原旋律填加其他古诗词的创新尝试,创作美。

  教学重点:

  本课中学*歌曲的旋律,学会四拍子的指挥是一方面,更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搭配而创造出的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

  歌曲中的曲谱学唱和二声部的合唱训练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环节。

  教学用具:

  录音机、歌曲伴奏、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1.在欢快、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的帷幕。

  3.和声练*,虽然只是三度的和声,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合唱能力、创作和感悟和声美的一种方式。

  4.师生问好,拉*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

  师:上课的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谜底。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请听好(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

  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同学们对诗歌很是了解,我想同学们一定是通过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中的词而很快猜到了作者是北宋的诗人苏轼。同学们的知识很渊博。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景色也特别迷人。月亮总是会和“浪漫、温馨、迷人、团圆”等美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都喜欢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么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们还知道哪些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诗篇呢?

  生:有《静夜思》……

  师:好的,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以李白的《静夜思》为词而谱曲的同名歌曲《静夜思》。

  三、新授

  师:我们先来聆听一次,感受曲调的抑扬顿挫。

  生:初听,感受音乐。

  师:多么美的诗词,听完歌曲后,我更加能够理解李白为何把情感和思念寄托给月亮。大家想,我们也许会相隔很远,但我们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月亮会拉*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么有韵味的诗歌再配上了委婉的旋律更是天籁之声。我想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诵诗词时,就应该更加有味道、更加有感情,而且我们也应该换一个词,不叫朗诵而叫吟唱。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表现一下。

  生:带动作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来一次,要表现出你们丰富的情感。

  生:共同朗诵

  师:诗词写得多感人啊。体现出诗人王维的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师: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来学唱这首歌曲。歌曲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齐唱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合唱部分,带有尾声。

  1.教唱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唱能力,并嘱咐学生注意装饰音的唱法与作用,使歌曲更加得委婉动听,为歌曲增添了色彩。

  2.在第三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要处理成声断气连的唱法。

  3.让学生演唱曲谱,可以是简谱或者是固定调唱法。在第二部分的教唱过程中要着重注意音准问题(低声部有必要可以先唱曲谱),也要多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对抗的效果。尾声的延长符号再次提醒同学们要很好利用循环呼吸法。

  4.在美妙的歌声中,真想动情地舞蹈,但我们教室面积有限,那我们就利用上肢运动来指挥。(自主学*与合作学*的体现)

  四、巩固歌曲

  再次聆听,反复演唱,体验音乐。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这首歌曲,也许你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因为你们还小,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等长大了也许为了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就能体会到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看到了月亮会更加想念家乡,思念故乡的亲人。也希望同学们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在明年的中秋节那天,能唱给爸爸妈妈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师生接力唱、男女生接力唱、领唱等来练*等,就不会有乏味的感觉。)

  五、拓展

  师:看到同学们的情绪这么高涨,老师突发奇想,想借助这小小的教室作为我们的舞台,来开一个“古诗词朗诵音乐会”,也就是古诗新唱,同学们是否有兴趣?

  生:有!

  师:那么老师就选用依靠首《读唐诗》的片段来作为演唱会的开场曲。(播放《读唐诗》)。

  师:心细的同学一定在开场曲中发现了很多的诗歌,能说说都有哪些诗歌吗?

  生: (略)

  师:那在这些诗词里面,我们回忆一下,哪个是你们曾经学过的古诗歌曲?

  生:有《咏鹅》和《江雪》。

  师:谁来做第一个登场的歌手?

  生:分别演唱《咏鹅》和《江雪》。

  师: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或喜欢的、学过的歌曲与古诗利用起来,创编成自己的古诗新唱呢?

  生:愿意!(讨论、思考)

  师:老师先带个头,我为我喜欢的一首孟浩然的《春晓》进行一下古诗新唱。(一个小片段)

  师:接下来,谁来大胆地尝试一下。

  生1:选用了一首古诗,利用了《静夜思》旋律。

  生2:……

  六、小结

  阶段目标:学生们已经能够体会到古诗新唱的乐趣,有了词再配上适当、协和的乐曲使得古诗更加完美,更能烘托出其中的含义。

  师:同学们的创编能力真得很强,我想唐代的那些诗人一定不会想到我们为他们的诗歌配上了那么优美的旋律。好了,今天的演唱会到此结束,能够举办得这么成功,要感谢各位编曲家、各位歌星的参与和登台演出,谢谢,再见!

《静夜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准备】

  1、布置作业:晚上观察夜空。

  2、一幅描绘宁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

  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古诗。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

  二、初读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古诗中的生字:

  ⑴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① 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⑵ 检查自学情况:

  ① 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 齐读生字、正音。

  ③ 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 小老师领读。

  ⑤ 开火车检查。

  ⑶ 随生字认识偏旁。

  三、朗读古诗

  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辅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

  ⑴ 同桌互读。

  ⑵ 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

  ⑴ 自己试背。

  ⑵ 指名背诵。

  ⑶ 齐背。

  ⑷ 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

  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举头──低头

  五、检查背诵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学后记〗

  对于古诗部分,学生背得很快,但总是把个别字音背错,以后应注意纠正,加强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背诵古诗。

  2、认读生字。

  二、学*生字

  1、课件出示需认读的生字:

  目 耳 头 米

  2、学*书写:

  ⑴ 通过课件观摩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占位。

  自己说说,和同桌说说,书空练*。

  ⑵ 集体学*“目、耳、头、米”的写法。

  ⑶ 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扩词练*:

  用“目、耳、头、米”组词,看谁说得多。

  三、我会说

  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景色,说给大家听。

  教师及时纠正生说的不当之处。

  〖板书设计〗 静夜思

  目 耳 头 米

  〖教学后记〗

  学生观察字的占格位置比较仔细,我在黑板上范写时,有笔画没占准都给指出。在说夜色时,多数能说出夜晚的美。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合集5篇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魏征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征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衔接语:魏征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解题

  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征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五、指导诵读

  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教师指点方法。

  六、疏通文意:

  衔接语:学*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小组自主探究学*,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

  要求:①同学间互相的探讨,解答疑难。

  ②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③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

  3、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方法: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单音词语双音替

  c、倒装语序倒过来。

  ②臣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衔接语:魏征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

  ②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

  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征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了道路。

  ③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提问: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衔接语:观点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

  ④学生自读第二段,提问: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分析: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征高超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

  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

  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

  点拔:魏征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

  九、思维拓展

  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腐败的双手写下了共和国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十一、布置作业

  ①积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识。

  ②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十二、板书设计: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魏征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征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衔接语:魏征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解题

  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征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五、指导诵读

  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教师指点方法。

  六、疏通文意:

  衔接语:学*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小组自主探究学*,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

  要求:①同学间互相的探讨,解答疑难。

  ②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③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

  3、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方法: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单音词语双音替

  c、倒装语序倒过来。

  ②臣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衔接语:魏征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

  ②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

  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征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了道路。

  ③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提问: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衔接语:观点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

  ④学生自读第二段,提问: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分析: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征高超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

  点拔:魏征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

  九、思维拓展

  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腐败的双手写下了共和国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十一、布置作业

  ①积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识。

  ②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十二、板书设计: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3

  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但同时也得益于朝中群臣,包括这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谏”,进谏;“疏”是一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1.在阅读时,可以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这种圈点勾画,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阅读文章时,在文章的中间或旁边的空白处,写下文章的要点或心得体会,也可写下对文章的简析、注脚和评注性的语句。这就是评注。写评注可以促进我们养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真思考的*惯。我们在学*课文时做好圈点勾画,写一些评注旁批,可以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惯并参照*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

  1.作疏通性的圈点旁批

  属于应疏通的词语有:“求木之长者”的“长”;“必固其根本”的“固”;“必浚其泉源”的“浚”;“承天景命”的“景”;“盖在殷忧”的“殷忧”;“纵情以傲物”的“傲”;“董之以严刑”的“董”;“振之以威怒”的“振”;“载舟覆舟”;“则思江海下百川”的“下”;“虑壅蔽”的“壅”;“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宏慈九德”的“宏”;“简能而任之”的“简”;“垂拱而治”等。

  2.作思考性的圈点评注

  学*第一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比喻入题,而不开门见山,直接托出自己的观点。可指导学生对有关文句作圈点评注。

  学*第二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学*第三段时,可指导学生仔细体味作者提出的“十思”,思考作者认为的理想的政治境界到底应该是什么。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可引导学生把语言表现力很强的句式、词语圈点起来,反复诵读,品味。教材所选即是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贞观政要·慎终》中魏征的评论可补充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备遐荒。考之于今,其风*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城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二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三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四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五思,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六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也。”七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之。*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八思,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岁以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九思,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十思,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政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是年太宗读魏征所上之疏后,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正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共同演绎出一段贞观盛事。

  3.作评论性的评注旁批

  可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和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对有关文字的评注和批语。这既可以是对某个词语的补充注释,也可以是议论式的批评,对文章内容发表个人观感。

  三种方式既可交叉也可同时进行。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篇课文。

  2.查询资料,看看历史上有关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史实,亦可看看其他历史人物(如比干、褚遂良等)直谏的史实。

  文章既有宏观描述,又有微观解析,不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文章写作上,都考虑得较为细致周到。作者有意识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倡导圈点批注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肯定。但是文章好像尚未完全展开,结尾有些匆忙。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明确: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七、课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全文。

  2请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谈谈你对文学史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魏征等论辩艺术的感悟,他们的才能何在?说辩技巧何在?成功的奥妙何在?

  3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不断提高说话技巧,有何借鉴意义?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5

  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但同时也得益于朝中群臣,包括这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谏”,进谏;“疏”是一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1.在阅读时,可以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这种圈点勾画,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阅读文章时,在文章的中间或旁边的空白处,写下文章的要点或心得体会,也可写下对文章的简析、注脚和评注性的语句。这就是评注。写评注可以促进我们养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真思考的*惯。我们在学*课文时做好圈点勾画,写一些评注旁批,可以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惯并参照*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

  1.作疏通性的圈点旁批

  属于应疏通的词语有:“求木之长者”的“长”;“必固其根本”的“固”;“必浚其泉源”的“浚”;“承天景命”的“景”;“盖在殷忧”的“殷忧”;“纵情以傲物”的“傲”;“董之以严刑”的“董”;“振之以威怒”的“振”;“载舟覆舟”;“则思江海下百川”的“下”;“虑壅蔽”的“壅”;“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宏慈九德”的“宏”;“简能而任之”的“简”;“垂拱而治”等。

  2.作思考性的圈点评注

  学*第一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比喻入题,而不开门见山,直接托出自己的观点。可指导学生对有关文句作圈点评注。

  学*第二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学*第三段时,可指导学生仔细体味作者提出的“十思”,思考作者认为的.理想的政治境界到底应该是什么。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可引导学生把语言表现力很强的句式、词语圈点起来,反复诵读,品味。教材所选即是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贞观政要·慎终》中魏征的评论可补充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备遐荒。考之于今,其风*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城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二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三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四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五思,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六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也。”七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之。*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八思,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岁以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九思,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十思,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政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是年太宗读魏征所上之疏后,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正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共同演绎出一段贞观盛事。

  3.作评论性的评注旁批

  可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和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对有关文字的评注和批语。这既可以是对某个词语的补充注释,也可以是议论式的批评,对文章内容发表个人观感。

  三种方式既可交叉也可同时进行。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篇课文。

  2.查询资料,看看历史上有关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史实,亦可看看其他历史人物(如比干、褚遂良等)直谏的史实。

  文章既有宏观描述,又有微观解析,不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文章写作上,都考虑得较为细致周到。作者有意识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倡导圈点批注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肯定。但是文章好像尚未完全展开,结尾有些匆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