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和1个新部首,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增强劳动意识,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感悟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4、用续编故事或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知道不劳动就没有回报。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教学准备:字卡、图画和歌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蜻蜓和蚂蚁》,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文中出现的生字,听准字音。

  2、老师领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一类生字。

  3、自己读一读课文,多读两遍画出的一类字。

  4、自由练*读课文。

  5、男女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识记一类生字。

  1、荒:(1)荒芜,地荒了。(2)荒凉。荒村、荒岛、荒废、荒.唐、荒野

  2、张:左右结构,表姓氏,扩词:姓张、张冠李戴、张嘴

  3、烂:(1)松软。烂泥、肉烂了(2)腐烂(3)破碎(4)头绪乱烂糊、烂漫、烂醉如泥

  4、歌:左右结构,学*欠字旁儿,扩词:歌唱、歌星、歌舞

  5、劳:上中下结构,扩词:劳动、辛劳、任劳任怨

  6、脸:(1)头的前部(2)某些物体的前部(3)情面(4)表情扩词:脸蛋、脸皮、脸色、脸面、脸盆、门脸

  7、软:左右结构(1)与硬相对。(2)柔和(3)软弱(4)容易被感动扩词:软骨、柔软、软风、心软、软和、软绵绵

  8、难:多音字,扩词:(1)难过、困难(2)遇难

  四、认读二类生字。

  逛:逛街、逛市场、逛游

  瞬:翘舌音,瞬间、一瞬

  餐:*舍音,午餐、早餐、晚餐

  愁:翘舌音,愁眉苦脸、忧愁

  咕:咕咕叫、咕咚

  留:留恋、留下、留级

  昏:昏睡、昏迷、*

  绵:软绵绵、绵绵无力

  五、复*巩固生字。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字卡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朋友,认识他们吗?(出示图片:蜻蜓、蚂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字卡)上节课我们学*了本课的生字,现在老师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开火车读词语。看谁读得最准确。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看来大家复*的很好。出示第一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什么季节?(夏天),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蜻蜓吗?(悠闲、开心等)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叙述的就是这幅图,打开书,谁来读一读。

  2、你知道了什么?(蜻蜓在夏天逛来逛去、唱着、玩着)。你能说出几个类似“逛来逛去”的词语。(飞来飞去、跑来跑去……)

  3、转瞬之间,冬天到了,转瞬快还是慢,(快)怎么读?语速快一些,再读一遍。

  (二)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转瞬之间,冬天来到了,冬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自然段。

  1、自己读这一段,找一找这段共有几句话?

  2、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荒凉、寒冷)什么是荒凉?人烟少,比较冷清。(出示第二幅图)人烟少,天上下着雪花,风呼呼地吹。

  3、此时蜻蜓的心情怎样?(悲伤、难过、痛苦)表情如何?愁眉苦脸

  4、你在什么时候愁眉苦脸?(举例说明)那蜻蜓为什么愁眉苦脸呢?(阳光——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再读第四句话。

  5、此时它还有一个动作,嘀嘀咕咕。表现一下,再读最后一句,它是跟别人说话吗?低声地自言自语,它嘀咕些什么?(自己想象说)

  6、再读这句话,把这句放到这段中再读这段话。

  过渡:正当它愁眉苦脸的时候,它遇见谁了?(蚂蚁)

  (三)自己默读3---7自然段。回答两个问题:(1)、蜻蜓是怎样来到蚂蚁面前的?(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1、他是怎样来到蚂蚁面前的?(爬)*时大家看见蜻蜓都是飞的?那么文中用“爬”字,说明了什么?(蜻蜓处境很困难,非常可怜。)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语气?(哀求、恳求。)再读一遍。

  2、蚂蚁是怎样回答的?“朋友-----------道理吗?”

  (1)、小蚂蚁给小蜻蜓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夏天劳动,冬天才能安乐。当小蜻蜓逛来逛去时,小蚂蚁干什么?(劳动),冬天小蜻蜓愁眉苦脸的时候,小蚂蚁呢(安乐)。

  (2)、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型连起来说一说吗?

  因为蜻蜓夏天逛来逛去,所以冬天愁眉苦脸。

  因为蚂蚁夏天劳动,所以冬天安乐。

  小蚂蚁在夏天都干什么?(劳动。贮存粮食,准备东西)这就是付出劳动。

  冬天才能怎样?(享受快乐,幸福生活)这就是他所得到的回报。

  比较蜻蜓和蚂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3)、作为我们学生,在学*上、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蜻蜓知道这个道理吗?知道。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1、“哪有时间劳动呀?”读出后悔之意。

  2、最后一段“明年辛勤的劳动。”准备冬天的东西。

  (五)、拓展延伸:想象一下,蜻蜓以后会怎么做?

  三、总结

  同学们,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则寓言都会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用劳动创造我们幸福的生活。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蜻蜓和蚂蚁

  夏天 逛来逛去 劳动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反问句

  冬天 愁眉苦脸 安乐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阅读中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课文,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热爱劳动的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感悟寓意。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从分发会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教师指导。围绕重点语句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做到充分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来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制作了一些课件。这样做有以下优点:

  1、符合教学内容的需求。

  2、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3、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出示几幅寓言故事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并导入《蜻蜓和蚂蚁》第二课时教学。出示蜻蜓和蚂蚁的头饰,告诉学生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过关形式,谁表现的好,谁就得到它。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二)复*生字,扫清障碍。

  主要是检查第一课时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认读词语,加强对词语的理解,也为下一环节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认读词语结束后,出示其中的词语“逛来逛去”理解词义,说一说几个这样形式的词语,并借机导入下一环节,课文中说的是谁在逛来逛去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

  (三)学*课文,理解寓意。

  在学*课文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分以下几步来完成:

  第一步学*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蜻蜓在夏日里逛来逛去都在干什么,让学生结合图片体会到它当时的悠闲。然后理解词语“转瞬|”让学生体会时间稍纵即逝,蜻蜓的这种好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当冬天来临时,纵情享乐的蜻蜓姑娘周围的处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由此导入第二步,学*第二自然段,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蜻蜓周围的环境,用一个词语概括(荒凉)学生理解词语,教师出示荒凉的图片,目的是为喧染蜻蜓所处的恶劣环境,找出这一段的重点句子进行理解,“是啊,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学生反复朗读,了解到当时的蜻蜓真是饥寒交迫,接着让学生想象此时他内心是怎样的?可以用难过、悲伤、痛苦等词语来形容,然后让学生找找书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找到(愁眉苦脸、嘀嘀咕咕)激发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想象蜻蜓嘀嘀咕咕说些什么呢?这样设计更加形象体现冬夏两个季节的不同,给蜻蜓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

  第三步学*3---7自然段,教师首先出示课文插图,问学生:处在饥寒交迫中的蜻蜓来到谁的面前,他会说些什么?学生看图说话,不仅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看完图以后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呢。这几个自然段主要是蜻蜓和蚂蚁的对话,是揭示寓意的重要部分,所以把学*的重点放在朗读上,并且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台,教师做好朗读指导,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如蜻蜓为了求生是怎样对蚂蚁说的,应读出恳求的语气,蚂蚁是怎样回答的,他的回答主要是为了教育蜻蜓,所以应该读出蚂蚁真诚告诫的语气。学生掌握朗读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可以同桌互换角色读,小组之间互换角色,男生和女生互换角色,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总之,通过多重方法朗读,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且在思想上达到共鸣。在此基础上可以理解重点句子。先出示句子“在我们软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呀,一刻钟接着一刻钟的,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劳动呀?”理解词语“软绵绵”把“哪有工夫想到劳动呀”这句换改为陈述句,用“因为--所以”一组关联词连接起来,体会蜻蜓此时明白了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劳动者不得食,在美妙的夏季,一心纵情享乐的她,只有在寒风呼啸,饥饿难耐的冬天才能明白这个道理。组织学生讨论:蚂蚁在冬天为什么生活的这么好?通过结合上下文讨论得出,因为蚂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会衣食无忧,过着充实安定的生活。以上几个问题弄懂之后,老师阶级总结:人也是一样,不能只贪图享受,幻想不劳而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不播种也就没有收获。教师板书,并揭示寓意。蜻蜓此时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打算怎样做?读一读他说的话,那么它能做到吗?课文没有说明 ,但是发挥想象结合寓意说一说,也就是第五个环节。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大优点:

  1、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词语意思,积累好词佳句,运用词语,丰富语言积累。这也是本课教学力求体现的重点。认真而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为避免生硬呆板的解释,我采用抓住重点词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方法教学。在提倡感悟体验的同时又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了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例如积累叠词“嘀嘀咕咕”,ABAC式词“逛来逛去”,ABB式词“软绵绵”,及“愁眉苦脸”等好词。积累句式“哪有……呀?”,“难道……吗?”教学中围绕重点语句,训练词语的掌握与理解,重点句式练*说话,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改变学生词语贫乏的现象,为三年级的*作打好基础。

  2、抓住对话,读懂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在读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情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再读中感悟寓意。

  课文的三到七自然段主要是蜻蜓和蚂蚁的对话,是揭示寓意的重要部分,所以把学*的重点放在朗读上,并且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台,教师做好朗读指导,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回文朗读,在情境中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角色扮演读文,升华情感。语文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篇课文重点部分小蜻蜓和小蚂蚁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练*的好段落,指导学生练*分角色朗读,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想象当时的情境,去体会小蜻蜓的心想,理解小蚂蚁的话的寓意,让孩子们在边听边想中品赏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分角色朗读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品味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阅读的乐趣。

  4、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本课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孩子想象小蜻蜓从夏天到冬天的变化画面,体会小蜻蜓的心情,为读文和理解寓意做铺垫。续编故事,第二年,小蜻蜓会怎样?又会遇到谁发生什么事?让学生大胆想象,训练想象说话能力。最后送给文中两个角色小蜻蜓和小蚂蚁一句话,是对寓意的深化。这一开放性问题,再一次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情境,理解感悟。

  在此我设计了两项内容:

  第一项是小组内说一说蜻蜓姑娘打算明年也要为冬天的日子学会劳动了。他打算怎样做,学生说一说表达自己的愿望。

  第二项进行课本剧表演,再现课文内容。通过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在愉悦的表演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做到读中学,眼中悟,更加深刻理解劳动的重要性。

  (五)总结评价,升华主题。

  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故事中的那个人物?你明白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样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出示几条劳动格言,让学生朗读,一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二是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因为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了劳动的技能就等于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享用一生,在此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六、板书设计

  蜻蜓和蚂蚁

  蜻蜓图片 蚂蚁图片

  夏天 逛来逛去 辛勤劳动

  冬天 愁眉苦脸 享受安乐

  劳动才有收获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的8个一类生字和11个二类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对照图画,反复诵读和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比较法和熟字偏旁法的方法来记忆一类生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认识到人人都要靠劳动生存下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8个一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对话的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学会8个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课文,题目是《蜻蜓和蚂蚁》,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二、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文中出现的生字,听准字音。

  2、老师领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一类生字。

  3、自己读一读画出的一类字。

  4、自由练*读课文。

  5、男女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识记一类生字。

  1、荒:(1)荒芜 地荒了。(2)荒凉。荒村、荒岛、 荒废、荒.唐、荒野

  2、张:左右结构,表姓氏,扩词:姓张、张冠李戴、张嘴

  3、烂:(1)松软。烂泥、肉烂了(2)腐烂(3)破碎(4)头绪乱 烂糊、烂漫、烂醉如泥

  4、歌:左右结构,学*欠字旁儿,扩词:歌唱、歌星、歌舞

  5、劳:上中下结构,扩词:劳动、辛劳、任劳任怨

  6、脸:(1)头的前部(2)某些物体的前部(3)情面(4)表情 扩词:脸蛋、脸皮、脸色、脸面、脸盆、门脸

  7、软:左右结构(1)与硬相对。(2)柔和(3)软弱(4)容易被感动 扩词:软骨、柔软、软风、心软、软和、软绵绵

  8、难:多音字,扩词:(1)难过、困难(2)遇难

  四、认读二类生字。

  逛:逛街、逛市场、逛游

  瞬:翘舌音,瞬间、一瞬

  餐:*舍音,午餐、早餐、晚餐

  愁:翘舌音,愁眉苦脸、忧愁

  咕:咕咕叫、咕咚

  留:留恋、留下、留级

  昏:昏睡、昏迷、*

  绵:软绵绵、绵绵无力

  五、复*巩固生字。

  六、作业: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大意,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找七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画出蜻蜓和蚂蚁的对话。

  三、找同学读1、2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中的:“逛来逛去”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2、在小组内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3、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

  4、思考:蜻蜓为什么不再唱歌了?它为什么每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3-7自然段。

  1、找出蜻蜓说的话,读一读,注意语气。

  2、在找出蚂蚁说的话,指导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4、同桌分角色练*朗读3-7自然段。

  5、蚂蚁的话“夏天劳动,冬天才能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这句话什么意思?

  6、蜻蜓通过和蚂蚁的对话,说“明年,我要唱自己的歌,也要为冬天的日子学会劳动了。”这里的歌指的是什么?你知道蜻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五、学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书写一类生字,完成课后练*。

  教学过程:

  一、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荒:注意中间是“亡”字,没有点。

  二、完成课后练*题。

  1、照样子说词语。

  走来走去 明明白白 热乎乎

  看来看去 清清楚楚 火辣辣

  2、读句子。注意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

  3、做一做。

  (1)续编《蜻蜓和蚂蚁》。

  (2)给蜻蜓写封信。

  (3)把我想到的写下来。

  三、板书设计:

  蜻蜓和蚂蚁

  荒 张 烂 歌 劳 脸 软 难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和1个新部首,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增强劳动意识,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感悟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4、用续编故事或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知道不劳动就没有回报。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教学准备:字卡、图画和歌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蜻蜓和蚂蚁》,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文中出现的生字,听准字音。

  2、老师领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一类生字。

  3、自己读一读课文,多读两遍画出的一类字。

  4、自由练*读课文。

  5、男女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识记一类生字。

  1、荒:(1)荒芜,地荒了。(2)荒凉。荒村、荒岛、荒废、荒.唐、荒野

  2、张:左右结构,表姓氏,扩词:姓张、张冠李戴、张嘴

  3、烂:(1)松软。烂泥、肉烂了(2)腐烂(3)破碎(4)头绪乱烂糊、烂漫、烂醉如泥

  4、歌:左右结构,学*欠字旁儿,扩词:歌唱、歌星、歌舞

  5、劳:上中下结构,扩词:劳动、辛劳、任劳任怨

  6、脸:(1)头的前部(2)某些物体的前部(3)情面(4)表情扩词:脸蛋、脸皮、脸色、脸面、脸盆、门脸

  7、软:左右结构(1)与硬相对。(2)柔和(3)软弱(4)容易被感动扩词:软骨、柔软、软风、心软、软和、软绵绵

  8、难:多音字,扩词:(1)难过、困难(2)遇难

  四、认读二类生字。

  逛:逛街、逛市场、逛游

  瞬:翘舌音,瞬间、一瞬

  餐:*舍音,午餐、早餐、晚餐

  愁:翘舌音,愁眉苦脸、忧愁

  咕:咕咕叫、咕咚

  留:留恋、留下、留级

  昏:昏睡、昏迷、*

  绵:软绵绵、绵绵无力

  五、复*巩固生字。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字卡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朋友,认识他们吗?(出示图片:蜻蜓、蚂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字卡)上节课我们学*了本课的生字,现在老师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开火车读词语。看谁读得最准确。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看来大家复*的很好。出示第一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什么季节?(夏天),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蜻蜓吗?(悠闲、开心等)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叙述的就是这幅图,打开书,谁来读一读。

  2、你知道了什么?(蜻蜓在夏天逛来逛去、唱着、玩着)。你能说出几个类似“逛来逛去”的词语。(飞来飞去、跑来跑去……)

  3、转瞬之间,冬天到了,转瞬快还是慢,(快)怎么读?语速快一些,再读一遍。

  (二)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转瞬之间,冬天来到了,冬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自然段。

  1、自己读这一段,找一找这段共有几句话?

  2、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荒凉、寒冷)什么是荒凉?人烟少,比较冷清。(出示第二幅图)人烟少,天上下着雪花,风呼呼地吹。

  3、此时蜻蜓的心情怎样?(悲伤、难过、痛苦)表情如何?愁眉苦脸

  4、你在什么时候愁眉苦脸?(举例说明)那蜻蜓为什么愁眉苦脸呢?(阳光——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再读第四句话。

  5、此时它还有一个动作,嘀嘀咕咕。表现一下,再读最后一句,它是跟别人说话吗?低声地自言自语,它嘀咕些什么?(自己想象说)

  6、再读这句话,把这句放到这段中再读这段话。

  过渡:正当它愁眉苦脸的时候,它遇见谁了?(蚂蚁)

  (三)自己默读3---7自然段。回答两个问题:(1)、蜻蜓是怎样来到蚂蚁面前的?(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1、他是怎样来到蚂蚁面前的?(爬)*时大家看见蜻蜓都是飞的?那么文中用“爬”字,说明了什么?(蜻蜓处境很困难,非常可怜。)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语气?(哀求、恳求。)再读一遍。

  2、蚂蚁是怎样回答的?“朋友-----------道理吗?”

  (1)、小蚂蚁给小蜻蜓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夏天劳动,冬天才能安乐。当小蜻蜓逛来逛去时,小蚂蚁干什么?(劳动),冬天小蜻蜓愁眉苦脸的时候,小蚂蚁呢(安乐)。

  (2)、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型连起来说一说吗?

  因为蜻蜓夏天逛来逛去,所以冬天愁眉苦脸。

  因为蚂蚁夏天劳动,所以冬天安乐。

  小蚂蚁在夏天都干什么?(劳动。贮存粮食,准备东西)这就是付出劳动。

  冬天才能怎样?(享受快乐,幸福生活)这就是他所得到的回报。

  比较蜻蜓和蚂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3)、作为我们学生,在学*上、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蜻蜓知道这个道理吗?知道。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1、“哪有时间劳动呀?”读出后悔之意。

  2、最后一段“明年辛勤的劳动。”准备冬天的东西。

  (五)、拓展延伸:想象一下,蜻蜓以后会怎么做?

  三、总结

  同学们,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则寓言都会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用劳动创造我们幸福的生活。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蜻蜓和蚂蚁

  夏天 逛来逛去 劳动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反问句

  冬天 愁眉苦脸 安乐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的8个一类生字和11个二类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对照图画,反复诵读和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比较法和熟字偏旁法的方法来记忆一类生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认识到人人都要靠劳动生存下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8个一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对话的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学会8个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课文,题目是《蜻蜓和蚂蚁》,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二、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文中出现的生字,听准字音。

  2、老师领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一类生字。

  3、自己读一读画出的一类字。

  4、自由练*读课文。

  5、男女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识记一类生字。

  1、荒:(1)荒芜 地荒了。(2)荒凉。荒村、荒岛、 荒废、荒.唐、荒野

  2、张:左右结构,表姓氏,扩词:姓张、张冠李戴、张嘴

  3、烂:(1)松软。烂泥、肉烂了(2)腐烂(3)破碎(4)头绪乱 烂糊、烂漫、烂醉如泥

  4、歌:左右结构,学*欠字旁儿,扩词:歌唱、歌星、歌舞

  5、劳:上中下结构,扩词:劳动、辛劳、任劳任怨

  6、脸:(1)头的前部(2)某些物体的前部(3)情面(4)表情 扩词:脸蛋、脸皮、脸色、脸面、脸盆、门脸

  7、软:左右结构(1)与硬相对。(2)柔和(3)软弱(4)容易被感动 扩词:软骨、柔软、软风、心软、软和、软绵绵

  8、难:多音字,扩词:(1)难过、困难(2)遇难

  四、认读二类生字。

  逛:逛街、逛市场、逛游

  瞬:翘舌音,瞬间、一瞬

  餐:*舍音,午餐、早餐、晚餐

  愁:翘舌音,愁眉苦脸、忧愁

  咕:咕咕叫、咕咚

  留:留恋、留下、留级

  昏:昏睡、昏迷、*

  绵:软绵绵、绵绵无力

  五、复*巩固生字。

  六、作业: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大意,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找七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画出蜻蜓和蚂蚁的对话。

  三、找同学读1、2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中的:“逛来逛去”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2、在小组内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3、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

  4、思考:蜻蜓为什么不再唱歌了?它为什么每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3-7自然段。

  1、找出蜻蜓说的话,读一读,注意语气。

  2、在找出蚂蚁说的话,指导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4、同桌分角色练*朗读3-7自然段。

  5、蚂蚁的话“夏天劳动,冬天才能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这句话什么意思?

  6、蜻蜓通过和蚂蚁的对话,说“明年,我要唱自己的歌,也要为冬天的日子学会劳动了。”这里的歌指的是什么?你知道蜻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五、学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书写一类生字,完成课后练*。

  教学过程:

  一、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荒:注意中间是“亡”字,没有点。

  二、完成课后练*题。

  1、照样子说词语。

  走来走去 明明白白 热乎乎

  看来看去 清清楚楚 火辣辣

  2、读句子。注意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

  3、做一做。

  (1)续编《蜻蜓和蚂蚁》。

  (2)给蜻蜓写封信。

  (3)把我想到的写下来。

  三、板书设计:

  蜻蜓和蚂蚁

  荒 张 烂 歌 劳 脸 软 难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阅读中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课文,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热爱劳动的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感悟寓意。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从分发会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教师指导。围绕重点语句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做到充分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来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制作了一些课件。这样做有以下优点:

  1、符合教学内容的需求。

  2、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3、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出示几幅寓言故事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并导入《蜻蜓和蚂蚁》第二课时教学。出示蜻蜓和蚂蚁的头饰,告诉学生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过关形式,谁表现的好,谁就得到它。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二)复*生字,扫清障碍。

  主要是检查第一课时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认读词语,加强对词语的理解,也为下一环节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认读词语结束后,出示其中的词语“逛来逛去”理解词义,说一说几个这样形式的词语,并借机导入下一环节,课文中说的是谁在逛来逛去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

  (三)学*课文,理解寓意。

  在学*课文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分以下几步来完成:

  第一步学*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蜻蜓在夏日里逛来逛去都在干什么,让学生结合图片体会到它当时的悠闲。然后理解词语“转瞬|”让学生体会时间稍纵即逝,蜻蜓的这种好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当冬天来临时,纵情享乐的蜻蜓姑娘周围的处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由此导入第二步,学*第二自然段,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蜻蜓周围的环境,用一个词语概括(荒凉)学生理解词语,教师出示荒凉的图片,目的是为喧染蜻蜓所处的恶劣环境,找出这一段的重点句子进行理解,“是啊,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学生反复朗读,了解到当时的蜻蜓真是饥寒交迫,接着让学生想象此时他内心是怎样的?可以用难过、悲伤、痛苦等词语来形容,然后让学生找找书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找到(愁眉苦脸、嘀嘀咕咕)激发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想象蜻蜓嘀嘀咕咕说些什么呢?这样设计更加形象体现冬夏两个季节的不同,给蜻蜓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

  第三步学*3---7自然段,教师首先出示课文插图,问学生:处在饥寒交迫中的蜻蜓来到谁的面前,他会说些什么?学生看图说话,不仅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看完图以后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呢。这几个自然段主要是蜻蜓和蚂蚁的对话,是揭示寓意的重要部分,所以把学*的重点放在朗读上,并且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台,教师做好朗读指导,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如蜻蜓为了求生是怎样对蚂蚁说的,应读出恳求的语气,蚂蚁是怎样回答的,他的回答主要是为了教育蜻蜓,所以应该读出蚂蚁真诚告诫的语气。学生掌握朗读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可以同桌互换角色读,小组之间互换角色,男生和女生互换角色,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总之,通过多重方法朗读,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且在思想上达到共鸣。在此基础上可以理解重点句子。先出示句子“在我们软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呀,一刻钟接着一刻钟的,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劳动呀?”理解词语“软绵绵”把“哪有工夫想到劳动呀”这句换改为陈述句,用“因为--所以”一组关联词连接起来,体会蜻蜓此时明白了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劳动者不得食,在美妙的夏季,一心纵情享乐的她,只有在寒风呼啸,饥饿难耐的冬天才能明白这个道理。组织学生讨论:蚂蚁在冬天为什么生活的这么好?通过结合上下文讨论得出,因为蚂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会衣食无忧,过着充实安定的生活。以上几个问题弄懂之后,老师阶级总结:人也是一样,不能只贪图享受,幻想不劳而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不播种也就没有收获。教师板书,并揭示寓意。蜻蜓此时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打算怎样做?读一读他说的话,那么它能做到吗?课文没有说明 ,但是发挥想象结合寓意说一说,也就是第五个环节。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大优点:

  1、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词语意思,积累好词佳句,运用词语,丰富语言积累。这也是本课教学力求体现的重点。认真而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为避免生硬呆板的解释,我采用抓住重点词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方法教学。在提倡感悟体验的同时又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了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例如积累叠词“嘀嘀咕咕”,ABAC式词“逛来逛去”,ABB式词“软绵绵”,及“愁眉苦脸”等好词。积累句式“哪有……呀?”,“难道……吗?”教学中围绕重点语句,训练词语的掌握与理解,重点句式练*说话,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改变学生词语贫乏的现象,为三年级的*作打好基础。

  2、抓住对话,读懂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在读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情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再读中感悟寓意。

  课文的三到七自然段主要是蜻蜓和蚂蚁的对话,是揭示寓意的重要部分,所以把学*的重点放在朗读上,并且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台,教师做好朗读指导,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回文朗读,在情境中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角色扮演读文,升华情感。语文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篇课文重点部分小蜻蜓和小蚂蚁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练*的好段落,指导学生练*分角色朗读,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想象当时的情境,去体会小蜻蜓的心想,理解小蚂蚁的话的寓意,让孩子们在边听边想中品赏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分角色朗读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品味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阅读的乐趣。

  4、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本课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孩子想象小蜻蜓从夏天到冬天的变化画面,体会小蜻蜓的心情,为读文和理解寓意做铺垫。续编故事,第二年,小蜻蜓会怎样?又会遇到谁发生什么事?让学生大胆想象,训练想象说话能力。最后送给文中两个角色小蜻蜓和小蚂蚁一句话,是对寓意的深化。这一开放性问题,再一次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情境,理解感悟。

  在此我设计了两项内容:

  第一项是小组内说一说蜻蜓姑娘打算明年也要为冬天的日子学会劳动了。他打算怎样做,学生说一说表达自己的愿望。

  第二项进行课本剧表演,再现课文内容。通过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在愉悦的表演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做到读中学,眼中悟,更加深刻理解劳动的重要性。

  (五)总结评价,升华主题。

  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故事中的那个人物?你明白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样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出示几条劳动格言,让学生朗读,一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二是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因为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了劳动的技能就等于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享用一生,在此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六、板书设计

  蜻蜓和蚂蚁

  蜻蜓图片 蚂蚁图片

  夏天 逛来逛去 辛勤劳动

  冬天 愁眉苦脸 享受安乐

  劳动才有收获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2)出示:20×3=60,36÷4=9。同桌相互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提问: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吗?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么表示?

  3、议一议:你发现找3的倍数有什么小窍门?

  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乘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4、试一试:你能用学会的窍门很快地写出2和5的倍数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用……表示结果。

  5、观察上面的3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填表后讨论:表中的应付元数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说的完吗?

  二、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学会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再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小组合作,把36的所有因数一个不漏的写出来,看看哪个组挑战成功。并尽可能把找的方法写出来。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找法。

  3、出示一份作业: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交流整理找36因数的方法,明确: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板书:(有序、全面)。正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5、试一试:请你用有序的思考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

  指名写在黑板上。

  6、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7、“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填写,交流。观察表格,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五、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学号符合下面要求的请站起来,并举起学号纸。

  (1、)学号是5的倍数的。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思考: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

  2、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

  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练*。即“根据下面的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第一个是20×3=60,根据学生回答后质疑“能不能说3是因数,60是倍数”,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个是36÷4=9,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把它转化为乘法算式去说。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向学生说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明确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

  3、P71例一:找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什么样的数就是3的倍数?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使学生明确: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而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地表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初步体会到一个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随后,让学生试着找出2和5的倍数,并正确表达2和5的所有倍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3、2和5的所有倍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准备让学生独立尝试,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在教学时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让他们知道一组一组地找比较方便,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按一个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又让他们掌握按次序地书写。此外,结合例题和试一试,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5、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4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练*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你们的妈妈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认识因数与倍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 2×6=12 3×4=12

  12÷1=12 12÷2=6 12÷3=4

  师:在这3组乘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大屏幕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师: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12÷2=5……2。问:12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12除以2有余数。

  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生:2×4=8,2和4是8的因数,8是2和4的倍数。

  生:40÷2=20,40是2和20的倍数,2和20是40的因数。

  师出示:0×3 0×10

  0÷3 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混哦!

  三、师生交流、合作探究: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那么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并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的?(18的因数有:1,2,3,6,9,18)

  我们在写的时候怎样写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生: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四、“动脑筋出教室”游戏课件

  五、课堂练*

  1、请你来做小法官

  (1)4×9=36,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

  (2)48是6的倍数。 ( )

  (3)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 )

  (4)6是36的因数。 ( )

  (5)在4x0。5=2中,4和0。5是2的因数。 ( )

  2、细心填一填

  (1)、1的因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24这个数是()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3)、自然数32有()个因数,它们是( )。

  (4)、16的因数有( )

  (5)、19的因数只有( )和( )。

  3、我最聪明,我来回答

  (1)、27的因数有哪些?

  (2)、27是哪些数的倍数?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大家学*到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

  七、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12=12 12÷1=12

  2×6=12 12÷2=6

  3×4=12 12÷3=4

  因为: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

  所以:a,b都是c的因数,c是a,b的倍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准确、全面的求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反思:

  教学《因数和倍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引入到数与数之间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点,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在愉快中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学生对辨析、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整除的两种读法等易混淆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课时: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一张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明确探究目标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1.操作激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2.全班交流。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汇报。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12。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研究数学新本领。因数和倍数。

  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3.举例内化:

  你能写出一个算式,让你的同桌找一找因数和倍数吗?(学生互说,教师巡视找出典型例子)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二、自主探究,找因数和倍数

  1.拓展提升,主动建构:

  ⑴迁移尝试:请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

  ⑵交流方法:教师即时捕捉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基础性教学资源,并及时创生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评价,在评价中探究,在发现中建构。预计学生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如2,3,6,而且仅此写出了几个;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出了1,36,2,18,3,12,4,9,6,但没有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三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出: 1,2,3,4,6,9,12,18,36。

  ⑶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要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方法可以有:

  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

  或者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板书)

  ⑷试一试找20的所有因数。

  ⑸介绍36的因数的另一种写法----集合

  用集合形式写18的因数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请学生写出6的倍数。预计学生在写6的倍数时,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6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口诀写6,三是用加法的方法,每次递加6;四是用除法想,( )÷6=1、( )÷6=2、( )÷6=3的方法写。同时可能还会有学生在教师宣布时间到的时候会因为6的倍数写不完而抱怨时间太少。

  请写得又多又快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方法、小窍门。在此基础上交流评价小结方法。(评价时突出有序思维的策略)

  3.迁移内化,自主探究:

  ⑴尝试迁移:请学生尝试迁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2的倍数和5,4,7的倍数。

  2的倍数有:2,4,6,8,10,12……

  5的倍数有:5,10,15,20,25……

  ⑵引导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上这些数的倍数,有什么发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还记得因数吗,出示课件

  观察:看一看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36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36,……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指导学生做书本“练*二”的第2题和第3题。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约数和倍数”,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游戏规则:(1)一位同学提出所要找的朋友的要求,例:“我的因数在哪里?”或“我的倍数在哪里?”(2)相应学号的同学站起来,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作业安排: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猜老师年龄,给出范围:老师的年龄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板书: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一天,陶行知看到几个孩子在 ,后来他和孩子们 ,最后,孩子们 。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7——10自然段

  1、看来,现在孩子们都知道蜻蜓吃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是我们的好朋友,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也使孩子们最终放飞了蜻蜓?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

  (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E、出示后一句读,它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同学们不敢肯定,老师也不敢肯定,陶行知敢肯定吗?你怎么知道的?

  F、通过 “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2)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3、配乐课件:当我们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在澄澈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可能它将飞到广袤的田野里,呢喃的溪水里,停留在河塘边、麦秸垛旁,你现在想对蜻蜓说些什么?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

  (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放飞蜻蜓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读出这种心情来!

  第二—十段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1、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

  吃食:

  (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

  (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2)后来陶先生怎么介绍的?(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是益虫。)

  (3)补充知识:

  (一只蜻蜓每小时吃20只苍蝇、840只蚊子,每天吃1000多只小飞虫。还吃稻飞虱、浮尘子等。)课件展示水虿、孑孓。读第6自然段。

  (4)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填表:

  特点作用

  尾巴一节一节,又细又长。保持*衡,调整方向。

  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5)课件欣赏:复眼。

  (6)除了尾巴、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什么知识?

  (7)课件出示小知识:(种类、飞行、产卵、低飞原因。)

  (8)说话训练:听了、读了这些知识,用上“我知道......还知道......”说说你对蜻蜓的了解。

  (9)指导朗读6—10自然段。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课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自由读文,划出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5、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6、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陶行知肖像及个人简介、名言、伟人们的题词。

  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1、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万世师表。 ——*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三、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2、出示老师的收获: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向善的心!

  四、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陶行知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继续学*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 学生了解陶行知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蜻蜓

  2、走*陶行知

  学*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

  1.借助教材,走*蜻蜓

  (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3、理解“七嘴八舌”

  4、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5、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

  6、指导朗读

  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2. 活用资料,走*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蜻蜓。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

  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 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4

  一、初读感知大意

  1、第一遍读。

  (1)读课题。

  (2)提问:课文的题目是“放飞蜻蜓”,蜻蜓有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为什么要“放飞”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后回答。

  2、第二遍读。

  (1)读课文思考:孩子们捉到一只蜻蜓肯定不容易,怎么舍得把它“放飞”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画出字词。

  (2)指名同学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简介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辈子爱教育、爱人民、爱孩子,他是第一个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的人,他热爱孩子、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3)教师出示有关生字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需要正音的字:“贞、蚊”是前鼻音;“埂、衡、朋、蝇、抢”是后鼻音;“舍、贞”是翘舌音;“慈”是*舌音。还有多音字的读音:“露水”的“露”(lù),“调整”的“调”(tiáo)。

  3、第三遍读。

  (1)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概括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用钢笔描红10个生字。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上面的设计,先让学生读过三次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简介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指导精读,感悟知、情

  1、提出问题,学生读书思考:

  (1)在遇到陶行知先生之前,孩子们懂得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画出来。

  (2)陶先生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在课文的哪几小节?用笔画出来。

  2、朗读对话,图文对照。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

  (1)分角色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2)指名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说出蜻蜓的身体结构和作用。

  眼睛:一闪一闪、很大、结构很复杂、成千上万的小眼睛、看清四面八的虫子。

  尾巴:一撅一撅、点水、掌握飞行方向、一节节、又细又长、保持*衡、吃掉又长。

  教师补充:关于蜻蜓的尾巴有一句很有趣的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 看图说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一画一说,有关知识就能记得比较牢固。

  3、学*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尊重。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印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位怎样的教育家?

  a、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慈祥和蔼、爱抚孩子。)

  b、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与孩子们*等亲切地相处。)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略)

  二、导入,揭题。

  1、同学们,现在我们继续来学*有关蜻蜓的文章。 21、放飞蜻蜓

  2、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学*了生字,初读了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想了解哪些问题?看谁最会提问题?

  (为什么放飞蜻蜓?谁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蜻蜓吃什么?孩子们为什么愿意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4、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讨:孩子们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朗读课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体验捉蜻蜓的快乐 (出示课件)

  1、大家请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2、谁能说得具体一点呢?我们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体会。同桌互相说一说。(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捉蜻蜓,他们玩得很开心。)

  3、课文第一段也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齐读)板书:蜻蜓、陶行知、孩子

  四、放蜻蜓,学*有关蜻蜓的知识

  1、、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也捉到了一只蜻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孩子们为什么把高高兴兴捉住的蜻蜓给放了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2、汇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陶行知劝他们把蜻蜓给放了。)那他是怎么劝的呢?抓住了蜻蜓的几个方面?(抓住了蜻蜓吃的东西和蜻蜓的眼睛来说的?)出示句子:“陶行知拉着……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为什么说吃苍蝇、蚊子就是好朋友呢?(因为蚊子它吸血,会传染疾病)(加介绍蜻蜓吃食知识)一只蜻蜓一小时就能吃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只幼蜻蜓一年就可以吃3000多只孑孓,所以说,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3、出示句子第六段 大家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这里要读出夸奖的语气,如“还是”要重音,“你们说……”这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4、陶行知除了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吃的东西外,还介绍了什么?(出示第十段及课件)(尾巴和眼睛)

  (1)他是怎样介绍尾巴的?(出示句子)请大家说说,他介绍了几方面?(样子、功能)齐读句子。蜻蜓点水是蜻蜓往水里产卵,每点一次产一只卵,连续动作,人们就看作蜻蜓点水了。后来经常用来比喻工作不深入。

  (2)他又怎样介绍蜻蜓的眼睛呢?(看课件)出示句子

  引读“蜻蜓的眼睛特点是(很大)结构(很复杂)是……”

  同学们,蜻蜓的眼睛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奇怪、神奇、奇特) “神”在它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四面八方所有的方位。“奇”在它的小眼可达几万个。这两个都是含有数字的成语,你还能说说含有数字的成语吗?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没有,课文里也有一个含有数字的词哦。(七嘴八舌、五颜六色等等)这些都是成语,我们要学会积累,用了这些词,会使句子更生动。

  (3)我们再把句子读一遍

  6、小结: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的结构特点,让孩子们明白蜻蜓身体结构独特,是捉虫的能手,要保护好蜻蜓。那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五、再读课文,认识陶行知

  这次要求静静地读,找出有关语句来。(默读)

  请各小组讨论交流。

  1、汇报:(1、)陶行知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第六段、第十段)

  你能用“他知道……,他还知道……”来说话吗?

  (2)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出示句子)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看出来他和蔼可亲?(慈爱、抚摸、商量)

  第1句边读做动作读、范读,齐读,赛读。

  第二句用商量的口吻来读。

  2、小结:陶先生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对人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

  六、放蜻蜓,想象说话

  1、经过陶行知的谆谆教导,此时孩子们愿意把蜻蜓放了吗?(愿意)从哪可以看出来?(孩子们纷纷说……)伴动作朗读

  2、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它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又会说些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会说:小蜻蜓你飞吧,我们不会再伤害你了……蜻蜓会说“小朋友,再见,你们真是好孩子……)

  四、小结:通过陶行知孩子们的对话,让我们懂得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知道了陶行知是个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的大教育家。大家来找找他们的对话。

  1、请各小组先练读(指导朗读)

  2、分角色朗读

  七、总结全文,体验人性自然美: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吗?(陶和孩子、孩子和蜻蜓、蜻蜓和陶,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呀,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好朋友(如蜜蜂、青蛙、蚯蚓、七星瓢虫等等),他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心爱护这样的朋友。这样我们人与自然就能和谐相处,,那样我们的世界也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八、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蜻蜓的资料或观察蜻蜓,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

  板书设计

  21、放飞蜻蜓

  陶行知

  好朋友

  孩子们 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6

  文本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语言中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交错的目光,有可触的肌肤,有流淌的血液,有感情的余温,有民族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的对话中去,在阅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

  1、课前反复播放歌曲《红蜻蜓》(小虎队演唱)

  2、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3、指名根据老师提示读课题。

  4、简要谈谈读了课题后的感受。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评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朗读才有正确的方向,学*才会主动。]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认真朗读、思考。

  3、检查初读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得意的自然段朗读。

  (2)交流: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评析:新课标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觉思考、交流读后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读出各自的感悟。]

  三、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2、你捉过蜻蜓吗?能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自由说)

  3、课文中的这群孩子捉了蜻蜓后是怎样处置的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4、激起悬念

  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呢?关键这里面哪个人起了作用?(陶行知)究竟陶先生和这群孩子谈了些什么?怎样谈的?才使得这些孩子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把捉到的蜻蜓放掉了呢?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几个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回答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爱的方式朗读他们的对话,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理解,教师参与其中。)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课文中孩子们对待蜻蜓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疑问,然后围绕“放飞”这个中心问题去自主阅读,自我感知,再小组合作研读,既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四、 汇报交流,解读“放飞”情结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练*分角色朗读,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练*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2、全班一起交流学*成果。

  3、教师相机作适当的指导。

  ★“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说话的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抓住“慈爱、七嘴八舌、抢着、拉着”等词语练*对话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是我们的好

  朋友。

  b从“慈爱”“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中可体会出陶先生说话很和气,从而感知陶行知很爱孩子。

  c从陶先生问的两个问题“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体会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

  d从“七嘴八舌”中体会出陶先生和蔼可亲,尊重爱护孩子。

  小结: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他又是这样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孩子们心里很快就觉得应该放飞蜻蜓。

  ★“蜻蜓尾巴和眼睛特点和功能”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动作,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各自的语气练*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集体交流“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感受蜻蜓的了不起。

  交流完成表格(课件演示出表格)

  蜻蜓

  特点

  功能

  尾巴

  眼睛

  b(课件播放蜻蜓有关图片):神奇的尾巴和眼睛。

  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小小的蜻蜓竟有这么神奇的功能,从而对蜻蜓产生敬佩之情)

  c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蜻蜓是除害飞行家。

  蜻蜓低飞可以告诉我们天气要下雨了。

  ……

  d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陶行知先生知识的渊博,教育方法的巧妙。

  4、总结: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为什么?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评析: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的教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的充分朗读,进入了对话情境,充分体验人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乐趣和学*的能力。]

  五、 总结延伸

  1、学完全文,我们知道蜻蜓的作用很大,它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那么,你们知道蜻蜓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如果看到别人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2、陶行知先生真不愧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这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3、老师也喜欢这位教育家,我还把他说过的一句话当作是我的座右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些故事。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比较蚂蚁和蝈蝈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在感悟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勇于发言的良好*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能力。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直接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小动物,他们是谁呀?(齐读课题)

  2、强调蚂蚁和蝈蝈的读音。(再读课题)

  二、品读文本,感受蚂蚁的勤劳(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夏天真热。指名读 。齐读。

  是呀,夏天真的很热,太阳像火一样,这就是骄阳似火 烈日炎炎 汗流浃背 大汗淋漓。

  来,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夏天的炎热吧。齐读。

  2、整体感知:天气这么热,不知道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呢?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3、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1)你觉得小蚂蚁搬得累吗?自己读读这句话。

  (2)指导朗读:读出蚂蚁的辛苦、累。

  (3)是呀,小蚂蚁搬得很累,汗都流出来了。用一个词表示就是满头大汗。

  (4)读好满头大汗。指名读,齐读。

  (5)小蚂蚁背呀、拉呀,有没有偷懒的,谁来读好这个词?个个满头大汗。

  4、同学们想一想:小蚂蚁除了用背、拉的方法,还会用什么方法搬粮食呢?(推、抱、扛、抬、顶、举、咬、拖)交流。(动作演示)

  5、是呀,小蚂蚁非常辛苦,天气这么热,还在卖力地搬粮食,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

  6、小蚂蚁真勇敢,真勤劳呀!用我们最美的读书声来夸夸这群小蚂蚁吧。

  三、品读文本,感受蝈蝈的懒惰(学*第二自然段)

  1、小蚂蚁在烈日下起劲地搬粮食,干得热火朝天,蝈蝈们在干什么呢? 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想象一下,蝈蝈们除了唱歌,睡觉,还可以自由自在地干什么?

  2、对比总结,引导用有的有的句式说说。

  3、蝈蝈们的生活如此自由自在,怪不得在看到蚂蚁搬粮食的时候都笑蚂蚁是傻瓜。

  (1)蝈蝈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嘲笑,讥笑)

  (2)蝈蝈会怎么笑话蚂蚁呢? 可以加上你的动作和表情来说说。

  (3)(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蝈蝈嘲笑蚂蚁的语气。

  4、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蝈蝈看见蚂蚁在搬粮食,不但嘲笑蚂蚁是傻瓜而且自己都躲到了大树下乘凉。你觉得这是几只怎样的蝈蝈?

  5、让我们拿起书,摆好读书姿势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蝈蝈自由自在的样子。

  6、朗读比赛:同学们,同样是在夏天,蚂蚁和蝈蝈的表现是多么不同呀!请第一、二大组的同学做勤劳的蚂蚁,读第一自然段,第三、四组的'同学做懒惰的蝈蝈,读第二自然段,比比哪一组读得棒。

  四、文本对比,感受不同的生活(学*第三自然段)

  1、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冬天来到了。

  (1)听,(课件播放风声)你听到了什么?

  (2)出示: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

  指读、齐读。

  2、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看看图,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3、天气这么冷,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他们生活得怎么样?

  4、此时的蝈蝈:

  (1)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出示: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2)是呀,他们一点都不神气了。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真是一群可怜的蝈蝈呀!

  5、合作朗读第三自然段:冬天,蚂蚁和蝈蝈的生活完全不同呀!老师读冬天的句子,男生读蚂蚁的句子,女生读蝈蝈的句子。

  五、总结课文,揭示主题。

  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

  六、课外作业,延续语文的快乐

  1、背诵课文。

  2、分角色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夏天一群蚂蚁在搬粮食。第二自然段讲几只蝈蝈笑话蚂蚁是傻瓜,躲在大树下自由自在地乘凉。第三自然段讲冬天到了,蚂蚁安然过冬,蝈蝈却又冷又饿,神气不起来了。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多媒体出示的图片,在脑海中展现课文情景,去感受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分析

  蚂蚁和蝈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两种小动物,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学*兴趣比较大。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认读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四、设计理念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将自己当成蚂蚁和蝈蝈,来读出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感受和心情。

  2、读的形式与层次,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3、确地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学会并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蚂蚁和蝈蝈在夏季的不同表现,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指导学生体会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通过冬季,蚂蚁和蝈蝈的不同结果,让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五、教学反思

  1、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以至于没有更好的带领学生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2、对重点词句的指导不够深入,如:可以对“有的....有德.....”深入理解,指导学生想象他们还会怎样,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

  3、缺乏对生字的书写指导。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内7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拟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情境图

  3、蚂蚁头饰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兴趣,导入课题

  1.小朋友个个精神饱满,爱动脑筋,你们把两个小客人也引来了,看看是谁呀?(出示蚂蚁和蝈蝈)

  2.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蚂蚁和蝈蝈》。板书课题:19蚂蚁和蝈蝈

  3.齐读课题。

  二、看图进入课文情境

  1.我们先跟随蚂蚁和蝈蝈到动物王国去游一游。(动画演示)

  2.你们看见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

  3.学生说图意。(让学生自由讲,由零散到基本集中)

  三、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字格”和“绿线”内的字在书上画出来,读给其他小朋友听。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朋友,你喜欢读哪一个自然段就读哪一个自然段。(学生按段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过渡:课文一开头就写了夏天,那你说说夏天是怎么样的呢?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是啊,夏天真热,就在这炎热的夏天,有一群蚂蚁在搬粮食。

  出示: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学生自由读)他们是怎样搬粮食的呢?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读第一自然段,把蚂蚁怎样搬粮食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给同学听。(学生交流)

  随机出示: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议读)

  (2)小朋友已经读懂了这句话,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蚂蚁还会怎样搬粮食呢?可以看看图,也可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出示句式:蚂蚁有的......有的......个个......(学生自由说)

  (3)演一演蚂蚁搬粮食。(选一些同学戴头饰上台演,同时要求他们谈谈表演中的感受,再组织学生评议,要联系课文说清理由)

  2.细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正当蚂蚁忙得满头大汗时,蝈蝈在干什么呢?(出示图)

  (2)学生说图意。(蝈蝈在睡觉、唱歌……)

  是啊,炎热的夏天,蚂蚁满头大汗搬粮食,而蝈蝈却不干活躲在大树下唱唱歌,乘乘凉,睡睡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个个自由自在,舒服极了。

  随机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指名读,评价,议读)

  (3)这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劳动,他们还取笑蚂蚁,你能想象得出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吗?

  (4)听了蝈蝈的话,你想对蝈蝈说些什么呢?

  情境过渡: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寒冷的冬天来到了,你们听,(教师边描述边放刮西北风的录音,出示冬天的画面)你们知道了什么?

  3.细读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一句话。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对,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多冷啊!能读好这句话,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吗?来,冬天到了,读(齐读)这时,蚂蚁和蝈蝈的情况怎么样呢?

  (2)读第二句话。

  出示蚂蚁过冬图: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小朋友们看看图,想一想,小蚂蚁是怎样过冬的?(学生自由说)

  过渡:蚂蚁开心地过冬了,而蝈蝈呢?

  (3)读第三句话。

  出示蝈蝈过冬图:(看图:学生自由说)相机出示: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议读,练读)对呀,谁叫它们*时偷懒的呢?

  五、回读第一、二自然段,总结课文

  1.蚂蚁和蝈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学生自由)

  根据学生回答,师小结:是啊,夏天蚂蚁辛勤劳动,冬天快乐又幸福,蝈蝈夏天不劳动,到了冬天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只有辛勤劳动,生活才会快乐、幸福。

  2.齐读课文。

  六、学生自由学*生字,完成《*字册》

  听轻音乐,学生完成《*字册》,教师巡视,相机表扬。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4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蚂蚁和蝈蝈》读课题。

  二、学*第一段

  1、投影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夏天的呢?

  师:是啊,太阳火辣辣的,连知了都在不停地喊着:热呀!热呀!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出示句子:夏天真热!)

  2、这么热的天蚂蚁在干什么呀?(搬粮食)出示图片:他们是怎么搬的呀?

  3、投影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4、演一演:这些蚂蚁真起劲,拉的拉,背的背,个个满头大汗。不过他们只是几个先锋队员,后面还有他们的大部队呢?

  (1)、猜猜还会有什么动作?

  (2)、演演。(问清学生做什么动作)排队,

  5、如果做的不好的话,说:好象挺轻松的啊,一点汗也没有出呀!然后再做一遍:离家还有一段路,我们继续赶路吧)(在看到学生有擦汗的动作的时候问:你为什么做这个动作,顺势板书:满头大汗)

  6、采访小蚂蚁:这么热的天,你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搬粮食呢?(2—3个)

  7、听了他们的话,小朋友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夸夸他们呢?出示:小蚂蚁,你。(卡片)

  8、那让我们就来记住这群勤劳、可爱的蚂蚁吧。

  指名读,评议,齐读。

  指点:满头大汗,个个

  为什么“个个”读得特别重呢?

  9、小结:尽管夏天很热,但他们不怕热,不怕累,个个搬得满头大汗。我们一起读第一节。

  三、第2小节

  1、火热的夏天,蚂蚁在辛勤地劳动,可是蝈蝈在干什么呢?清小朋友看看书上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1)、几只蝈蝈看见了笑蚂蚁是傻瓜。

  他们会笑些什么?(指点,加上动作)

  读好句子

  (2)、那他们还干了什么?指名,出示句子:

  他们躲在大树底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你什么时候也感到自由自在的?板书:自由自在

  这么热的天里,蝈蝈们也是自由自在的。他们有的有的摇头晃脑的唱歌,有的四脚朝天的睡觉,多么自由自在呀!

  谁能把蝈蝈这种自由自在的舒服感觉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蝈蝈在夏天里过得可真是自由自在,我们连起来读读第2节。

  3、总结:同样是夏天,蚂蚁忙着搬粮食,非常勤劳,而蝈蝈去整天只知道玩乐,一点儿也不干活,真懒惰。下面我们就把这两种小动物的不同表现来读一读。男生力气大一点,就读第一节;女生表演能力强一点,就读第二节。

  四、第三小节

  1、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转眼,冬天来了,(声音)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1)、谁能把这种冷的感觉读出来。

  (2)、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3)、指名读,评价。

  2、这么冷的天,蚂蚁在干什么?

  出示图片,说话练*。有的——有的——个个——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兴高采烈/自由自在等

  3、回想火热的夏天,蚂蚁为了搬到更多的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真辛苦,而现在呢?他们(出示句子)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舒舒服服地过冻了。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蚂蚁过得很舒服的?

  (1)、指读,问,你从哪个词感觉他们的生活很舒服的?(装满粮食、躺着)为什么?评议

  (2)、过冬的时候,蚂蚁为什么过得这么舒服呢?

  小结:这是蚂蚁们辛勤努力的结果啊。

  4、可是冬天里的蝈蝈过得好吗?

  (1)、投影图片和句子。

  (2)、指名读句子,学生评议

  (3)、谁能演一演“蝈蝈”神气不起来的样子。(找个2—3个人)

  板书:又冷又饿。

  (4)、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蝈蝈们真可怜,那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呢?

  小结:这就是蝈蝈们懒惰的结果啊!你们喜欢这些蝈蝈吗?

  6、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

  7、看板书小结并送成语:你们看,懒惰的蝈蝈在炎热的夏天只知道贪图享受,没有长远的打算,到了冬天只能冻死、饿死。这就叫——人无远虑,必有*忧(出示成语)。而勤劳的蚂蚁在大热天里辛勤地搬粮食,为过冬作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冬天过得舒服,快乐。这就叫——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五、整体回归

  1、小朋友,今天我们这个《蚂蚁和蝈蝈》的故事好听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这次我们要来分角色读课文,请男同学做蚂蚁,女同学做蝈蝈,陈老师来做冬爷爷。

  2、这么好听的故事,要是小朋友能够记住它该多好呀。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四幅图,看着这些图来背这个故事就会容易许多。现在请小朋友试着背背课文。

  3、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随机)六、写字

  六、写字

  呼、粮

  一、揭题

  19、蚂蚁和蝈蝈

  让我们走进蚂蚁和蝈蝈的世界里去看一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点击视频欣赏

  故事里讲了哪两个季节?板书:夏天 冬天

  你怎么看出来的?

  你看到了哪两种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三、学*课文第一节。

  1、个别读。

  2、你读懂了什么?(蚂蚁什么时候搬粮食?怎样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3、指导朗读“夏天真热”、“个个满头大汗”

  4、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辛苦、勤劳)

  5、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赞赞小蚂蚁吧,把小蚂蚁劳动的辛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小蚂蚁搬粮食多么辛苦啊!蝈蝈看到了,怎么样呢?

  四、学*第二节。

  1、个别读。

  2、蝈蝈怎么样?为什么蝈蝈说蚂蚁是傻瓜呢?蝈蝈在干什么?

  3、板书:乘凉

  4、什么叫“自由自在”?指导朗读词语“自由自在”。

  5、指导朗读句子。

  6、谁来演一演这只蝈蝈,你会对小蚂蚁说些什么?

  7、齐读。蝈蝈不肯劳动,只知道享受,我们要把它那种悠闲自得的样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8、蝈蝈和蚂蚁的表现多么不同呀!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

  五、学*第三节。

  转眼间,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你感觉到了什么?从哪里感觉出来的?

  1、指导朗读第一句。

  2、蚂蚁怎样过冬? 你感觉蚂蚁过得怎样?板书:装满粮食 指导朗读。

  蝈蝈怎样过冬? 你感觉蝈蝈过得怎样?板书:又冷又饿 指导朗读。

  3、让我们再到小蚂蚁和蝈蝈的家里去看一看吧!

  4、看图。用“有的…。。。有的……个个……”说话。

  想象:蚂蚁可能会说些什么?

  蝈蝈可能会说些什么?

  5、为什么蚂蚁这么开心?

  6、为什么蝈蝈会有这么悲惨的结局?蚂蚁到底傻不傻?

  7、你想对蝈蝈和蚂蚁说些什么?

  8、总结: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9、点击音乐厅,听歌曲《劳动最光荣》。

  六、指导背诵。

  点击背诵课文,选你喜欢的小节背诵。

  七、拓展。

  假如蝈蝈还没有死,第二年夏天,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今年夏天该怎样做?四人小组讨论,再分角色表演出来。

  八、作业。

  1、模仿书上的插图,画一画今年夏天蝈蝈们会怎么做?

  2、“童话屋”“知识窗”“讨论室”选择你喜欢的地方进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图片、课文录音、头饰等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导入课文。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第一节

  1、这是什么季节?大家听是什么在叫?天气怎么样?

  2、夏天到了,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天气真热。(出示:夏天真热)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个别读、齐读。

  3、看,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出示图片)齐说(出示句子:一群蚂蚁在搬粮食。)齐读。

  4、我们瞧,蚂蚁是怎么搬粮食的?他们不热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看图说话

  5、哪些小朋友来演一演小蚂蚁们正在搬粮食,搬得满头大汗?学生边表演,老师一边说:蚂蚁长得那么小,但它搬的粮食却很大,很重,把腰都压弯了,加上天气热,所以搬得很吃力,走得很慢,背得汗都流出来了,汗水不停地往下滴,个个满头大汗。请生再试,其他学生朗读句子。(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6、看,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出示:这是一群()的小蚂蚁)

  7、说的真好,你们喜欢这些小蚂蚁吗?大家就用赞许、敬佩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话。齐读。

  三、学*第二节

  1、夏天,蚂蚁在烈日下搬粮食,而那几只蝈蝈呢?(出示图片)看图说话(出示:这是几只()的蝈蝈)指名说

  2、(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个别读、齐读。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3、那蝈蝈会如何享受生活呢?请大家看下面一句话。(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请一凳子的两个小朋友,一个读句子,一个表演,好吗?生练*读、表演。指名同桌读。

  4、这几只蝈蝈在自由自在地干什么呢?谁也能用“自由自在”来说一句话?谁在哪里自由自在地做什么?

  5、蝈蝈不肯劳动,只知道享受,还自以为聪明呢!我们要把它那种自以为是、悠闲自得的样子表现出来。(出示这一节)指名读

  6、蚂蚁和蝈蝈在夏天的表现是多么不同呀!男女生分别读第一节和第二节。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呀?(出示练*题)练*用“有的……有的……个个……”说话。

  四、学*第三节

  1、时间过得真快,冬天到了,小朋友听,什么风刮起来了?听后你觉得怎么样?(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谁来读?一起读

  2、看图,这时,蚂蚁和蝈蝈分别在哪里干什么呢?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看。(出示图片)蚂蚁在干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你觉得这时蚂蚁过得怎么样?

  3、谁来读这句话,把蚂蚁舒服过冬的情景读出来。(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4、(出示图片)蝈蝈在哪里呢,过得怎样呢?它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5、(出示: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指名读,读出蝈蝈又冷又饿。

  6、现在请女生当蚂蚁,来读一读蚂蚁的句子,男生当蝈蝈,来读一读蝈蝈的句子,谁来演一演?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1、为什么蚂蚁现在可以舒服过冬了,而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2、(出示:成语歌)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到了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忧”。而蚂蚁就不是这样,还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过冬的粮食。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3、学到这里,你想对蚂蚁和蝈蝈说些什么吗?句式训练:我想对蚂蚁说___。我想对蝈蝈说_____。

  4、对,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出示句子)齐读

  5、接下来,老师再送给大家一篇三字经。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领读,齐读。

  6、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干些什么呢?

  7、那最后老师请大家女生读蝈蝈的句子,男生读蚂蚁的句子,请一部分学生来演,好吗?或者看着动画片,进行表演。(机动)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5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蚂蚁和蝈蝈》读课题。

  二、学*第一段

  1、投影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夏天的呢?

  师:是啊,太阳火辣辣的,连知了都在不停地喊着:热呀!热呀!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出示句子:夏天真热!)

  2、这么热的天蚂蚁在干什么呀?(搬粮食)出示图片:他们是怎么搬的呀?

  3、投影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4、演一演:这些蚂蚁真起劲,拉的拉,背的背,个个满头大汗。不过他们只是几个先锋队员,后面还有他们的大部队呢?

  (1)、猜猜还会有什么动作?

  (2)、演演。(问清学生做什么动作)排队,

  5、如果做的不好的话,说:好象挺轻松的啊,一点汗也没有出呀!然后再做一遍:离家还有一段路,我们继续赶路吧)(在看到学生有擦汗的动作的时候问:你为什么做这个动作,顺势板书:满头大汗)

  6、采访小蚂蚁:这么热的天,你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搬粮食呢?(2—3个)

  7、听了他们的话,小朋友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夸夸他们呢?出示:小蚂蚁,你。(卡片)

  8、那让我们就来记住这群勤劳、可爱的蚂蚁吧。

  指名读,评议,齐读。

  指点:满头大汗,个个

  为什么“个个”读得特别重呢?

  9、小结:尽管夏天很热,但他们不怕热,不怕累,个个搬得满头大汗。我们一起读第一节。

  三、第2小节

  1、火热的夏天,蚂蚁在辛勤地劳动,可是蝈蝈在干什么呢?清小朋友看看书上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1)、几只蝈蝈看见了笑蚂蚁是傻瓜。

  他们会笑些什么?(指点,加上动作)

  读好句子

  (2)、那他们还干了什么?指名,出示句子:

  他们躲在大树底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你什么时候也感到自由自在的?板书:自由自在

  这么热的天里,蝈蝈们也是自由自在的。他们有的有的摇头晃脑的唱歌,有的四脚朝天的睡觉,多么自由自在呀!

  谁能把蝈蝈这种自由自在的舒服感觉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蝈蝈在夏天里过得可真是自由自在,我们连起来读读第2节。

  3、总结:同样是夏天,蚂蚁忙着搬粮食,非常勤劳,而蝈蝈去整天只知道玩乐,一点儿也不干活,真懒惰。下面我们就把这两种小动物的不同表现来读一读。男生力气大一点,就读第一节;女生表演能力强一点,就读第二节。

  四、第三小节

  1、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转眼,冬天来了,(声音)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1)、谁能把这种冷的感觉读出来。

  (2)、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3)、指名读,评价。

  2、这么冷的天,蚂蚁在干什么?

  出示图片,说话练*。有的——有的——个个——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兴高采烈/自由自在等

  3、回想火热的夏天,蚂蚁为了搬到更多的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真辛苦,而现在呢?他们(出示句子)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舒舒服服地过冻了。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蚂蚁过得很舒服的?

  (1)、指读,问,你从哪个词感觉他们的生活很舒服的?(装满粮食、躺着)为什么?评议

  (2)、过冬的时候,蚂蚁为什么过得这么舒服呢?

  小结:这是蚂蚁们辛勤努力的结果啊。

  4、可是冬天里的蝈蝈过得好吗?

  (1)、投影图片和句子。

  (2)、指名读句子,学生评议

  (3)、谁能演一演“蝈蝈”神气不起来的样子。(找个2—3个人)

  板书:又冷又饿。

  (4)、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蝈蝈们真可怜,那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呢?

  小结:这就是蝈蝈们懒惰的结果啊!你们喜欢这些蝈蝈吗?

  6、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

  7、看板书小结并送成语:你们看,懒惰的蝈蝈在炎热的夏天只知道贪图享受,没有长远的打算,到了冬天只能冻死、饿死。这就叫——人无远虑,必有*忧(出示成语)。而勤劳的蚂蚁在大热天里辛勤地搬粮食,为过冬作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冬天过得舒服,快乐。这就叫——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五、整体回归

  1、小朋友,今天我们这个《蚂蚁和蝈蝈》的故事好听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这次我们要来分角色读课文,请男同学做蚂蚁,女同学做蝈蝈,陈老师来做冬爷爷。

  2、这么好听的故事,要是小朋友能够记住它该多好呀。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四幅图,看着这些图来背这个故事就会容易许多。现在请小朋友试着背背课文。

  3、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随机)六、写字

  六、写字

  呼、粮

  一、揭题

  19、蚂蚁和蝈蝈

  让我们走进蚂蚁和蝈蝈的世界里去看一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点击视频欣赏

  故事里讲了哪两个季节?板书:夏天 冬天

  你怎么看出来的?

  你看到了哪两种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三、学*课文第一节。

  1、个别读。

  2、你读懂了什么?(蚂蚁什么时候搬粮食?怎样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3、指导朗读“夏天真热”、“个个满头大汗”

  4、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辛苦、勤劳)

  5、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赞赞小蚂蚁吧,把小蚂蚁劳动的辛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小蚂蚁搬粮食多么辛苦啊!蝈蝈看到了,怎么样呢?

  四、学*第二节。

  1、个别读。

  2、蝈蝈怎么样?为什么蝈蝈说蚂蚁是傻瓜呢?蝈蝈在干什么?

  3、板书:乘凉

  4、什么叫“自由自在”?指导朗读词语“自由自在”。

  5、指导朗读句子。

  6、谁来演一演这只蝈蝈,你会对小蚂蚁说些什么?

  7、齐读。蝈蝈不肯劳动,只知道享受,我们要把它那种悠闲自得的样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8、蝈蝈和蚂蚁的表现多么不同呀!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

  五、学*第三节。

  转眼间,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你感觉到了什么?从哪里感觉出来的?

  1、指导朗读第一句。

  2、蚂蚁怎样过冬? 你感觉蚂蚁过得怎样?板书:装满粮食 指导朗读。

  蝈蝈怎样过冬? 你感觉蝈蝈过得怎样?板书:又冷又饿 指导朗读。

  3、让我们再到小蚂蚁和蝈蝈的家里去看一看吧!

  4、看图。用“有的…。。。有的……个个……”说话。

  想象:蚂蚁可能会说些什么?

  蝈蝈可能会说些什么?

  5、为什么蚂蚁这么开心?

  6、为什么蝈蝈会有这么悲惨的结局?蚂蚁到底傻不傻?

  7、你想对蝈蝈和蚂蚁说些什么?

  8、总结: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9、点击音乐厅,听歌曲《劳动最光荣》。

  六、指导背诵。

  点击背诵课文,选你喜欢的小节背诵。

  七、拓展。

  假如蝈蝈还没有死,第二年夏天,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今年夏天该怎样做?四人小组讨论,再分角色表演出来。

  八、作业。

  1、模仿书上的插图,画一画今年夏天蝈蝈们会怎么做?

  2、“童话屋”“知识窗”“讨论室”选择你喜欢的地方进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图片、课文录音、头饰等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导入课文。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第一节

  1、这是什么季节?大家听是什么在叫?天气怎么样?

  2、夏天到了,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天气真热。(出示:夏天真热)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个别读、齐读。

  3、看,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出示图片)齐说(出示句子:一群蚂蚁在搬粮食。)齐读。

  4、我们瞧,蚂蚁是怎么搬粮食的?他们不热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看图说话

  5、哪些小朋友来演一演小蚂蚁们正在搬粮食,搬得满头大汗?学生边表演,老师一边说:蚂蚁长得那么小,但它搬的粮食却很大,很重,把腰都压弯了,加上天气热,所以搬得很吃力,走得很慢,背得汗都流出来了,汗水不停地往下滴,个个满头大汗。请生再试,其他学生朗读句子。(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6、看,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出示:这是一群()的小蚂蚁)

  7、说的真好,你们喜欢这些小蚂蚁吗?大家就用赞许、敬佩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话。齐读。

  三、学*第二节

  1、夏天,蚂蚁在烈日下搬粮食,而那几只蝈蝈呢?(出示图片)看图说话(出示:这是几只()的蝈蝈)指名说

  2、(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个别读、齐读。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3、那蝈蝈会如何享受生活呢?请大家看下面一句话。(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请一凳子的两个小朋友,一个读句子,一个表演,好吗?生练*读、表演。指名同桌读。

  4、这几只蝈蝈在自由自在地干什么呢?谁也能用“自由自在”来说一句话?谁在哪里自由自在地做什么?

  5、蝈蝈不肯劳动,只知道享受,还自以为聪明呢!我们要把它那种自以为是、悠闲自得的样子表现出来。(出示这一节)指名读

  6、蚂蚁和蝈蝈在夏天的表现是多么不同呀!男女生分别读第一节和第二节。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呀?(出示练*题)练*用“有的……有的……个个……”说话。

  四、学*第三节

  1、时间过得真快,冬天到了,小朋友听,什么风刮起来了?听后你觉得怎么样?(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谁来读?一起读

  2、看图,这时,蚂蚁和蝈蝈分别在哪里干什么呢?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看。(出示图片)蚂蚁在干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你觉得这时蚂蚁过得怎么样?

  3、谁来读这句话,把蚂蚁舒服过冬的情景读出来。(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4、(出示图片)蝈蝈在哪里呢,过得怎样呢?它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5、(出示: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指名读,读出蝈蝈又冷又饿。

  6、现在请女生当蚂蚁,来读一读蚂蚁的句子,男生当蝈蝈,来读一读蝈蝈的句子,谁来演一演?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1、为什么蚂蚁现在可以舒服过冬了,而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2、(出示:成语歌)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到了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忧”。而蚂蚁就不是这样,还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过冬的粮食。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3、学到这里,你想对蚂蚁和蝈蝈说些什么吗?句式训练:我想对蚂蚁说___。我想对蝈蝈说_____。

  4、对,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出示句子)齐读

  5、接下来,老师再送给大家一篇三字经。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领读,齐读。

  6、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干些什么呢?

  7、那最后老师请大家女生读蝈蝈的句子,男生读蚂蚁的句子,请一部分学生来演,好吗?或者看着动画片,进行表演。(机动)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本文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比较蚂蚁和蝈蝈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准备:

  生字卡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远看芝麻满地,*看黑马运米。不怕山高路远,都要运到家里。

  腿长胳膊短,眉毛盖住眼。有人不吭声,无人大声喊。

  (猜出谜底后出示图片)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童话王国里有一棵知识树,树里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知识,这棵知识树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他听说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小朋友都特别爱动脑筋,所以今天它就来到了我们班上,给我们讲一个《蚂蚁和蝈蝈》的故事,板书:蚂蚁和蝈蝈,齐读课题。观察课题有什么特点(都有一个虫子旁),蝈蝈的二个字年轻声。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听故事

  2、喜欢这个故事吗?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个故事

  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宝宝的.帮忙把字音读准。

  3、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带拼音),学生自读。

  傻瓜 满头大汗 神气

  乘凉 又冷又饿 呼呼地

  冬天 躺在洞里 刮起来

  自由自在 装满粮食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个别词语正音。

  (3)去掉拼音同位互相检查

  (4)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解释:“神气”“呼呼地”词义。

  三、细读课文,比较感悟

  1、小朋友们你们已经和词语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带着他们再次回到我们的课文中读一读

  要求:(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 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课文 思考:这个小故事都发生在什么季节?

  3、学*第一,二段

  指名读课文一,二段,思考:夏天里,蚂蚁和蝈蝈都在干什么?

  4、出示课件,学生交流思考题。

  (1)小蚂蚁在干什么?(搬粮食)

  (2) 他们是怎样搬的?

  (3)读中感悟小蚂蚁为什么满头大汗

  (4)引导学生想象还有的小蚂蚁在干什么?指导学生用“有的背,有的拉,还有的……”说一句话。

  是啊,太阳像个大火炉烤着大地,一丝风都没有,树枝都要被烤焦了,在这样的天气里搬运粮食真的很辛苦。

  (5)指导朗读:读出小蚂蚁的辛苦,读出天气的炎热。

  那你认为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小蚂蚁?(勤劳)

  (6)老师读,学生表演。

  过渡: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正在辛苦搬粮食的小蚂蚁,那小蝈蝈呢?他们在干什么?

  (7)课件出示第二段文字,指名读

  (8)相机解释“自由自在”

  (9)小蝈蝈对小蚂蚁是怎么看的?

  小结:在炎热的夏天里,小蚂蚁在满头大汗的搬粮食,而小蝈蝈只顾着享乐。

  过渡:小蚂蚁真的是傻瓜吗?学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5、学*课文第三段

  (1)出示课件: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冬天来了,我们一起去蚂蚁和蝈蝈的家里,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自由读最后一段。

  (2)指导朗读,读出他们各自的心情来。

  (3)学生对比交流:说出蝈蝈为什么又冷又饿;蚂蚁为什么过着幸福的生活。

  6、揭示成语

  夏天,蝈蝈只顾着乘凉、唱歌、睡觉,根本就不去想冬天到了该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忧”。蚂蚁就不是这样,还在夏天天气热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过冬的粮食,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时间又来到了第二年的夏天,老蝈蝈召集小蝈蝈在一起开会,如果你是小蝈蝈,你会怎么做?请用图画的形势表现。

  四、发挥想象、练*说话

  时间飞船来到了第二年的夏天,老蝈蝈召集小蝈蝈在一起开会,如果你是小蝈蝈,你会怎么做?请用一两句话概括。

  五、总结

  现在我们知道了勤劳和懒惰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结果,就让我们用动作来体会一下吧!你可以边读课文边加上动作,看谁表演的最形象。

  六、作业设计

  1、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 把课文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七、板书设计

  蚂蚁 和 蝈蝈

  夏天 满头大汗 自由自在

  冬天 幸福 又冷又饿

  (勤劳) (懒惰)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蚂蚁蜻蜓作文 (菁华6篇)

蚂蚁蜻蜓作文1

  从前,小蚂蚱和小蜻蜓曾经是百难不离的好朋友,小蚂蚱在家里挑水,烧饭,做家务。小蜻蜓在外面捉有害的虫子回来吃,还帮小蚂蚱带回来一些嫩树叶。小蚂蚱在家里把虫子、嫩叶烧的`香充满窝。真是天享之福呀!(小蜻蜓可真有福气)。

  可是有一天一只小松鼠成为了他们两人之间的第三者。那天,小蜻蜓照惯例出去捕食,一只小松鼠看见了小蜻蜓,他早就知道小蜻蜓和小蚂蚱的事了。这回他又心上一计,上回他搞杂了猫、狗和老鼠的关系,上回不过隐,这回一定要把他们弄得自相残杀,四分五裂,那他就快活了,因为它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他跑了上去对小蜻蜓说:“小蜻蜓呀!你可真是笨得不能在笨了,小蚂蚱除了在家里做些以外

  他干什么?你呢,整天在外面捕食,多累呀!你为什么不和小蚂蚱换一换呢?”小蜻蜓听着听着慢慢得便气愤起来,转身向家里飞去。小松树一计成功,自言自语起来:“这回可有好看头了!”小松鼠偷偷得跟着小蜻蜓。不过真的小蜻蜓和小蚂蚱闹翻。从此以后小蚂蚱和小蜻蜓就对这干。小蚂蚱不停得吃树叶,破坏生态环境,小蜻蜓又拼死拼活得捉害虫,保护生态环境。从此以后,小蜻蜓和小蚂蚱得后代就遵守祖先的规定,对这干。咳!到最后害人的还是小松鼠!

蚂蚁蜻蜓作文2

  夏天到了,蜻蜓和蚂蚁在池塘边玩耍,而蚂蚁则不同,蚂蚁一刻都不耽误的收集食物,蜻蜓问到;“蚂蚁小兄弟,冬天来临再收集食物也不迟啊!而且现在是夏天,还有好几个月才到冬天呢,秋天再收集食物也不迟啊!”蚂蚁没有理会蜻蜓,而是继续收集食物。

  秋天来临,蜻蜓在大树下唱歌,蚂蚁依旧在收集食物准备过冬,蜻蜓问道:“蚂蚁小兄弟,你怎么还在收集食物呀?冬天来临时你再收集食物也不迟啊!”蚂蚁这次回答了蜻蜓,蚂蚁说:“冬天的时间那么长,不多准备点食物的话,会在冬天白白饿死的。”蜻蜓又说:“冬天里随便找点吃的不就行了吗、不用那么费力。”蚂蚁又说:“我劝你还还是赶紧准备些食物吧!不然到时你饿的肚子咕噜噜的叫可别来找我。”蜻蜓说道:“冬天到了我自然会去找食物的。”蚂蚁说:“哎!真是不听好人呀!”

  冬天来临了,蜻蜓到处找食物,却一无所获。

  数十天过去了,蜻蜓已经饿的骨瘦如柴了却依旧没有找到任何一点食物,它准备去向蚂蚁借食物,蚂蚁见它已经饿的不行了,就把它留了下来。

  第二年的春天来了,蜻蜓在蚂蚁家里住了一个冬季,所以没有饿死。这时,蜻蜓想着个冬季之前我一定要先收集够食物,蜻蜓食这样想的,可实际却不不是这样做的。蜻蜓仍旧悠闲自在的飞翔着,蚂蚁对蜻蜓说:“你怎么还这么悠闲啊!冬天时间很长,你现在不收集食物,到时要怎么过冬啊!”蜻蜓说:“饿不死的.,我可以借食物!"蚂蚁说:“可是你现在每天收集一点食物可以预防在冬季饿死。”蜻蜓没有理会蚂蚁。

  到了秋天快结束时,蜻蜓马上开始收集食物,可是时间不够了,已经马上快要到冬季了,蜻蜓这下可着急了,食物不够会在冬季饿死的呀!

  蜻蜓马上去蚂蚁住的地方,这次,蚂蚁没有把食物借给蜻蜓。

  冬季到了,没过多久,蜻蜓就饿死了。

蚂蚁蜻蜓作文3

  今天,青蛙妈妈给小青蛙买了一条长围巾。

  吃完饭,青蛙戴上了长长的围巾,走进森林,走着走着,青蛙看见了一只小蜻蜓,它说:“小蜻蜓,我们可以做朋友吗?”小蜻蜓回答说:“可以啊,我还没有朋友呢。”小青蛙高兴地连蹦带跳的.。

  小青蛙说:“走,我们去河边玩吧?”小蜻蜓说:“可以呀,可是我们要注意安全。”它们来到河边,哇!水都冻成冰了。小青蛙和小蜻蜓一起来到了冰上面玩,突然,它们听见有人叫救命。它们顺着呼救声跑过去,看到有一只小蚂蚁掉下去了。

  小青蛙想把小蚂蚁救上来,可是它没有力气了,小青蛙说:“小蜻蜓,你快去找人来救它。”于是,小蜻蜓赶紧去叫人了。不一会,小蜻蜓回来了,它叫来的是大象。

  大象把小蚂蚁救上来了,小蚂蚁赶紧谢谢青蛙、蜻蜓和大象,还说会报答它们。它们还成了好朋友,在一起玩游戏。天渐渐的黑了,它们便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回报你的。

蚂蚁蜻蜓作文4

  大家都听说过猫狗大战,有没有听说过蚂蚁和蜻蜓的对战?接下来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故事。

  一大群红蚂蚁在马路上走着,突然不远处飞来一只巨大的蜻蜓,停在了蚂蚁的附*休息,红蚂蚁就像闻到了蜻蜓的'气味,他们成群结队地向 蜻蜓那跑去,蜻蜓也好像察觉到了什么,往前飞了一小段,有停下来休息。红蚂蚁也不示弱,他们依然排着整齐的队伍继续前进。原来蚂蚁居然想去偷袭比自己体型大几百倍的巨型蜻蜓,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已经跑到蜻蜓面前的蚂蚁,发现蜻蜓好像在闭着眼睛休息,就悄悄地围在了蜻蜓的周围,一步一步爬向蜻蜓,蜻蜓觉得身上有异样,就本能地飞了起来,蚂蚁见状就立刻跳了下来,可蜻蜓却在蚂蚁的上空盘旋,似乎在寻找着什么,突然蜻蜓向蚂蚁群俯冲下来,带走了一两只蚂蚁,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吃完了,蚂蚁们还没有反应过来,蜻蜓又一次展开了攻击。红蚂蚁王让巨型蚂蚁小队冲在前面,可蜻蜓一点也不害怕,又下了吃掉了一些蚂蚁,蚂蚁王愤怒了,当蜻蜓再次下令觅食时,命令所有的蚂蚁一起上,去围攻蜻蜓,果然没有过多久,这只蜻蜓就遍体鳞伤,再也不能飞行了,可它还是不放弃一点点求生的机会,挣扎了一会,最后还是死了。

  看到了这一幕,让我感触到团结就是力量,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蚂蚁蜻蜓作文5

  夏天到了,蜻蜓和蚂蚁在池塘边玩耍,而蚂蚁则不同,蚂蚁一刻都不耽误的收集食物,蜻蜓问到;“蚂蚁小兄弟,冬天来临再收集食物也不迟啊!而且现在是夏天,还有好几个月才到冬天呢,秋天再收集食物也不迟啊!”蚂蚁没有理会蜻蜓,而是继续收集食物。

  秋天来临,蜻蜓在大树下唱歌,蚂蚁依旧在收集食物准备过冬,蜻蜓问道:“蚂蚁小兄弟,你怎么还在收集食物呀?冬天来临时你再收集食物也不迟啊!”蚂蚁这次回答了蜻蜓,蚂蚁说:“冬天的时间那么长,不多准备点食物的话,会在冬天白白饿死的。”蜻蜓又说:“冬天里随便找点吃的不就行了吗、不用那么费力。”蚂蚁又说:“我劝你还还是赶紧准备些食物吧!不然到时你饿的肚子咕噜噜的叫可别来找我。”蜻蜓说道:“冬天到了我自然会去找食物的。”蚂蚁说:“哎!真是不听好人呀!”

  冬天来临了,蜻蜓到处找食物,却一无所获。

  数十天过去了,蜻蜓已经饿的骨瘦如柴了却依旧没有找到任何一点食物,它准备去向蚂蚁借食物,蚂蚁见它已经饿的不行了,就把它留了下来。

  第二年的春天来了,蜻蜓在蚂蚁家里住了一个冬季,所以没有饿死。这时,蜻蜓想着个冬季之前我一定要先收集够食物,蜻蜓食这样想的,可实际却不不是这样做的。蜻蜓仍旧悠闲自在的'飞翔着,蚂蚁对蜻蜓说:“你怎么还这么悠闲啊!冬天时间很长,你现在不收集食物,到时要怎么过冬啊!”蜻蜓说:“饿不死的,我可以借食物!"蚂蚁说:“可是你现在每天收集一点食物可以预防在冬季饿死。”蜻蜓没有理会蚂蚁。

  到了秋天快结束时,蜻蜓马上开始收集食物,可是时间不够了,已经马上快要到冬季了,蜻蜓这下可着急了,食物不够会在冬季饿死的呀!

  蜻蜓马上去蚂蚁住的地方,这次,蚂蚁没有把食物借给蜻蜓。

  冬季到了,没过多久,蜻蜓就饿死了。

蚂蚁蜻蜓作文6

  从前,小蚂蚱和小蜻蜓曾经是百难不离的好朋友,小蚂蚱在家里挑水,烧饭,做家务。小蜻蜓在外面捉有害的虫子回来吃,还帮小蚂蚱带回来一些嫩树叶。小蚂蚱在家里把虫子、嫩叶烧的香充满窝。真是天享之福呀!(小蜻蜓可真有福气)。

  可是有一天一只小松鼠成为了他们两人之间的第三者。那天,小蜻蜓照惯例出去捕食,一只小松鼠看见了小蜻蜓,他早就知道小蜻蜓和小蚂蚱的事了。这回他又心上一计,上回他搞杂了猫、狗和老鼠的关系,上回不过隐,这回一定要把他们弄得自相残杀,四分五裂,那他就快活了,因为它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他跑了上去对小蜻蜓说:“小蜻蜓呀!你可真是笨得不能在笨了,小蚂蚱除了在家里做些以外

  他干什么?你呢,整天在外面捕食,多累呀!你为什么不和小蚂蚱换一换呢?”小蜻蜓听着听着慢慢得便气愤起来,转身向家里飞去。小松树一计成功,自言自语起来:“这回可有好看头了!”小松鼠偷偷得跟着小蜻蜓。不过真的.小蜻蜓和小蚂蚱闹翻。从此以后小蚂蚱和小蜻蜓就对这干。小蚂蚱不停得吃树叶,破坏生态环境,小蜻蜓又拼死拼活得捉害虫,保护生态环境。从此以后,小蜻蜓和小蚂蚱得后代就遵守祖先的规定,对这干。咳!到最后害人的还是小松鼠!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

  教后记这篇课文通过蚂蚁冒着炎夏烈日搬运食粮,蝈蝈则乘凉、唱歌、睡觉,待到严冬来临时蚂蚁安然越冬,蝈蝈又冷又饿的对比描写,深入揭示了只有辛苦劳动,才干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既富有教育意义,又适合学生表演。

  开始设计时,我原想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从说清图意中,自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但真正学*课文时,我发现孩子们反而更善于、更愿意用肢体语言去表现,于是我利用课文中的几处空白让他们做一做文章,如:“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课文一语带过,所以我领导学生先看第二页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学生们有的说:“几只蝈蝈看到了,讥笑蚂蚁说:这么热的天,还在搬食粮,真傻!”还有的说:“蚂蚁啊蚂蚁,瞧我们,多舒服呀!”又如:“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课文也没有具体描写,所以我知道学生再翻回第一页看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相象蚂蚁在洞里安然过冬,那么蝈蝈过得怎么样?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真冷啊,我快冷死了!”有的说:“我好饿啊!”还有的说:“我不该讥笑蚂蚁。要是我也搬好食粮,就好了。”这些既充实了课文内容中蝈蝈的话语和举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当然,还一些有遗憾之处:如学生光注意表演、说话,甚至玩了起来,却没能很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有声有色地朗读。所以我认为在“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去摸索的。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2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经过多次磨讲《蚂蚁和蝈蝈》,坐下来想想,还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去反思,让自己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便改进。

  一、“三步导学”引领整个课堂。

  整堂课围绕“三步导学”这一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有了这理论基础,使整堂课上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二、采用适当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孩子更喜欢直观的感官刺激,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用他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棵“智慧树”的成长贯穿全文的教学,这样既调动起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渗透给学生一定的自然知识,还很好地解决了第一课时要求琐碎,不容易调动学生学*兴趣的问题。我在这堂课中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三、切实过好认读关,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因为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学生读了一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准确,句子读得通顺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生字会认、会记、记得牢,会写并写得漂亮。这些应是一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第一课时,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火车检查词组、长句子的认读情况。在记生字、

  写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字形,又通过我的写字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悟出怎样写才好看,并在课堂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并坚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写字、朗读相结合的原则。

  四、注重课堂评价。

  一年级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激励性的评价,他们刚刚进入小学学*,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最怕的是在学生最开始学*就给他大的受挫性打击,这样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生活。激励性的评价不仅会使他在这一堂课上更加积极,而且也会鼓励他在今后的学*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和热情。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及时通过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适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不足的地方:

  驾御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生成的东西还是有限。

  总之,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我相信只要有一颗不断向上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会越来越好的!

  液压学校 曹燕*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3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 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感。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

  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 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

  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4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

  教学本课,我特别注重了以读为本探究体验式的朗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力求更好地实现童话教学的教学目标。

  比如对关键字的朗读,如“夏天真热”的“热”,“西北风呼呼地挂起来了”的“呼呼”,就采用看图、听录音两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官体验,读出不同的感受。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设计意图。

  还有对关键句的.朗读,如“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针对蝈蝈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一句,采用了看图和想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表演中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师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而再反复读这一句,感受蝈蝈的懒惰。对于段落、全文的朗读,我更是采取了多种方法,特别谈谈全文的朗读,()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分角色来读全文,既完成了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更激发了学生对勤劳品质的热爱。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一二年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童话这种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载体。在童话教学中,我将时时刻刻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要传递的价值观,实现童话教学的目标。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5

  本学期的实践课算是完成了,但也应静下心来好好的反思反思,在星期三的语文小小组活动中,对于我上的《蚂蚁和蝈蝈》这一课,各位前辈也作了批评指正,让我这个新教师是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话,胜读十年书”。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氛围。出于种种原因,原先设计的在真正的教学实施中未能有很好的体现,主要存在问题:

  一、情境创设不明显

  在设计中我抓住了中要语句要学生感悟,体验,但在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不够理想,例如在刚开始的时候“夏天真热。”这个句子的教学,我是先出示课文插图,并讲述:“瞧,夏天到了,(语文 课 堂 网)太阳公公火辣辣的照着大地,一丝风都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的叫着,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是说出热了,可总感觉我所创设的这个情境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图上的太阳光很柔和,也许应该加上知了的叫声点缀一下,和同学在课前去晒一晒火辣辣的太阳感受一下,或许学生在这时就会有更好的体验。

  二、动作有些乱

  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最后让学生拿起书本齐读本节,并要求读出蝈蝈的懒和神气,舒服的不得了,要读出三种语气要求过多了,其实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读出来就可以了,也能够体会到蝈蝈的品质了。

  三、评价不够

  教师总说好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是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

  四、做的不够

  不可包办代替,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的局面。这一点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有待与进一步的提高。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优选【10】份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继续学*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 学生了解陶行知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蜻蜓

  2、走*陶行知

  学*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

  1.借助教材,走*蜻蜓

  (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3、理解“七嘴八舌”

  4、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5、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

  6、指导朗读

  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2. 活用资料,走*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蜻蜓。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

  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 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2

  一、初读感知大意

  1、第一遍读。

  (1)读课题。

  (2)提问:课文的题目是“放飞蜻蜓”,蜻蜓有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为什么要“放飞”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后回答。

  2、第二遍读。

  (1)读课文思考:孩子们捉到一只蜻蜓肯定不容易,怎么舍得把它“放飞”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画出字词。

  (2)指名同学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简介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辈子爱教育、爱人民、爱孩子,他是第一个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的人,他热爱孩子、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3)教师出示有关生字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需要正音的字:“贞、蚊”是前鼻音;“埂、衡、朋、蝇、抢”是后鼻音;“舍、贞”是翘舌音;“慈”是*舌音。还有多音字的读音:“露水”的“露”(lù),“调整”的“调”(tiáo)。

  3、第三遍读。

  (1)读课文思考:这 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概括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用钢笔描红10个生字。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上面的设计,先让学生读过三次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简介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指导精读,感悟知、情

  1、提出问题,学生读书思考:

  (1)在遇到陶行知先生之前,孩子们懂得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画出来。

  (2)陶先生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在课文的哪几小节?用笔画出来。

  2、朗读对话,图文对照。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

  (1)分角色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2)指名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说出蜻蜓的身体结构和作用。

  眼睛:一闪一闪、很大、结构很复杂、成千上万的小眼睛、看清四面八的虫子。

  尾巴:一撅一撅、点水、掌握飞行方向、一节节、又细又长、保持*衡、吃掉又长。

  教师补充:关于蜻蜓的尾巴有一句很有趣的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 看图说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一画一说,有关知识就能记得比较牢固。

  3、学*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尊重。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印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位怎样的教育家?

  a、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慈祥和蔼、爱抚孩子。)

  b、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与孩子们*等亲切地相处。)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3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 保持*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多可爱的昆虫呀!你有没有看到蜻蜓的样子?谁还会补充几个这样的句子?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3)出示: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 四面八方)

  (4)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听了陶行知先生谈了这么多有关蜻蜓的知识之后,你会对蜻蜓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4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生字,绿线内的7、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了解蜻蜓的*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学*课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一、复*回顾,问题导入

  1、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5

  【教学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放飞蜻蜓

  2、齐读题目。

  3、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

  (谁放飞了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4、提得非常好,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学*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促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没有把握读好的字。

  2、放课文范读课件。

  (要求学生特别听准刚才画出来的生字词的读音,并标上拼音。)

  3、同桌互相认读预*时画出来的生字、词,纠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订正读音。

  5、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要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⑴标出有几个自然段。

  ⑵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谁为什么放飞了蜻蜓?)

  6、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相机简介陶行知生*。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线,只有读通,才能读懂,按循序渐进原则,先读准字音,再读通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⑴、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别人,看看谁的方法多。

  ⑵、指名全班汇报交流,新方法予以鼓励推广。

  2、指导书写。

  ⑴、仔细观察每个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⑵、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请老师或会写的同学示范。

  ⑶、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得最好,写给大家看看。

  3、检查订正,评价谁写得好,写得美观。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已掌握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应予以巩固提高,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对识字、写字能力应有更高的标准,并为之奋斗。】

  四、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人人必须完成好)

  1、比一比,再组词。

  抢( ) 蝇( ) 构( ) 复( )

  枪( ) 绳( ) 够( ) 夏(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谁) 因为 所以 地放飞了蜻蜓。

  拓展性作业(人人都来试一试,看谁独到,看谁勤)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捉( ) 吃( ) 停下( ) 调整( )

  放( ) 送( ) 展开( ) 保持( )

  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肯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是对本节课堂教学重点的检测与巩固,拓展性作业设计为下节课的学*奠定基础。】

  第 二 课时

  一、复*引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愿说一说?

  2、谁愿汇报自己不理解的的问题。

  (1、陶行知为什么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2、他为什么还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设计意图:子曰“温故而知新”,此环节的设计既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的把握情况,又是将学生思维引入本节课学*的重点,使两节课的学*内容在学生的学*过程中连接起来。】

  二、细读感悟

  (一)、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想想:陶行知先生说了几次话,用“-----”画出他说的话。

  2、汇报后,自由读读这些话,自主体验这些话的意思。

  3、看看课文,再想想: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对孩子们说这些话的?自由读读这些话,读出语气。

  4、指名读,读出语气,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大家评一评。

  5、重点体会陶行知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说的两句话:①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小女孩儿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②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⑴、换成陈述句与原句比较,体会陶行知说话语气的委婉,

  ⑵、读出慈爱的、商量的委婉语气。

  6、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孩子们有什么表现?

  (从孩子们的反应进一步衬托出陶行知的*易*人、对孩子真诚的关爱。)

  (二)、探究课文,寻找答案。

  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

  (1)认真读陶行知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的语言,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

  (2)说说蜻蜓各部分特点及功能。播放相关介绍蜻蜓各部分特点及功能的课件,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3)说说陶行知这样对孩子们详细介绍,目的何在。

  (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

  (三)、继续朗读,说说感受,分角色表演。

  1、放飞了蜻蜓,孩子们什么心情?读出这种感觉。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人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3、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读。指名表演读。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整过教学环节设计上,紧紧围绕读书与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分角色表演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

  三、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说说你的收获。(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语句、懂得科学知识和道理等多方面来谈。)

  2、学完课文,你还有问题吗?如“蜻蜓尾巴被自己吃掉了一截,真的会再长出来吗?”“蜻蜓眼睛为什么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可指导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课下查资料,教师提供一些途径、方法。比如网络搜索等。)

  【设计意图:遵循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留给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自主选择,使语文课堂有效向课外延伸。】

  四、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人人必须完成好)

  1、把你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拓展性作业(人人都来试一试,看谁独到,看谁勤)

  1、你见过的蜻蜓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把它的样子写下来。

  2、搜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和它对人类的好处,向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把学生的学*由课堂引向课外。】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6

  一、初读感知大意

  1、第一遍读。

  (1)读课题。

  (2)提问:课文的题目是“放飞蜻蜓”,蜻蜓有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为什么要“放飞”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后回答。

  2、第二遍读。

  (1)读课文思考:孩子们捉到一只蜻蜓肯定不容易,怎么舍得把它“放飞”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画出字词。

  (2)指名同学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简介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辈子爱教育、爱人民、爱孩子,他是第一个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的人,他热爱孩子、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3)教师出示有关生字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需要正音的字:“贞、蚊”是前鼻音;“埂、衡、朋、蝇、抢”是后鼻音;“舍、贞”是翘舌音;“慈”是*舌音。还有多音字的读音:“露水”的“露”(lù),“调整”的“调”(tiáo)。

  3、第三遍读。

  (1)读课文思考:这 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概括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用钢笔描红10个生字。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上面的设计,先让学生读过三次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简介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指导精读,感悟知、情

  1、提出问题,学生读书思考:

  (1)在遇到陶行知先生之前,孩子们懂得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画出来。

  (2)陶先生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在课文的哪几小节?用笔画出来。

  2、朗读对话,图文对照。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

  (1)分角色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2)指名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说出蜻蜓的身体结构和作用。

  眼睛:一闪一闪、很大、结构很复杂、成千上万的小眼睛、看清四面八的虫子。

  尾巴:一撅一撅、点水、掌握飞行方向、一节节、又细又长、保持*衡、吃掉又长。

  教师补充:关于蜻蜓的尾巴有一句很有趣的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 看图说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一画一说,有关知识就能记得比较牢固。

  3、学*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尊重。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印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位怎样的教育家?

  a、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慈祥和蔼、爱抚孩子。)

  b、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与孩子们*等亲切地相处。)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7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生字,绿线内的7、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了解蜻蜓的*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学*课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一、复*回顾,问题导入

  1、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读出这种心情来!

  第二—十段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1、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

  吃食:

  (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

  (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2)后来陶先生怎么介绍的?(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是益虫。)

  (3)补充知识:

  (一只蜻蜓每小时吃20只苍蝇、840只蚊子,每天吃1000多只小飞虫。还吃稻飞虱、浮尘子等。)课件展示水虿、孑孓。读第6自然段。

  (4)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填表:

  特点作用

  尾巴一节一节,又细又长。保持*衡,调整方向。

  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5)课件欣赏:复眼。

  (6)除了尾巴、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什么知识?

  (7)课件出示小知识:(种类、飞行、产卵、低飞原因。)

  (8)说话训练:听了、读了这些知识,用上“我知道......还知道......”说说你对蜻蜓的了解。

  (9)指导朗读6—10自然段。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课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自由读文,划出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5、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6、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陶行知肖像及个人简介、名言、伟人们的题词。

  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教育家。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1、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万世师表。 ——***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三、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2、出示老师的收获: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向善的心!

  四、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陶行知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继续学*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 学生了解陶行知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蜻蜓

  2、走*陶行知

  学*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

  1.借助教材,走*蜻蜓

  (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3、理解“七嘴八舌”

  4、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5、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

  6、指导朗读

  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2. 活用资料,走*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蜻蜓。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

  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 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0

  一.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

  (1) 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2) 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3)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

  (4) 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朗读。

  3. 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题目“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

  2. 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

  3. 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1) 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2)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

  a.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b. 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c. 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

  4. 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

  5. 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

  6.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 归纳总结。

  1. 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

  2. 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蚂蚁教学设计合集5篇

  蚂蚁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品味语言,感受蚂蚁的精神。

  3、理解文章主旨。

  4、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蚂蚁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一:有感情地诵读,读出文章的情趣。

  教学步骤二:品味语言,感受蚂蚁的精神。

  教学步骤三: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四: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读课文(带问题)

  三、再读课文,读出情趣(朗读的几个步骤)

  四、品味语言:

  1、“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

  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左顾右盼”表现了蚂蚁的胆怯。“慢慢地”说明它的速度很慢。“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 的“退”照应了前面的“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当中的“胆怯”。说明蚂蚁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保存生命的*安,一切为了安全。两次试探说明它的心情不坚定、不放心。

  2、它怀疑来到的这个书桌:一是书桌是陌生的;二是它从来没有来到。“偷渡”表明了胆怯。采取的方式是尝试。

  3、蚂蚁是聪明的,不是唐突的。它用上身体的所有器官来进行判断:用腿“爬”,用眼睛“左顾右盼” ,用“小脑袋”“ 嗅”是在用脑子思考。

  4、“义无反顾、信念坚定”:写英雄的行为用来写蚂蚁,大词小用,产生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5、“畏畏缩缩”叠词形象地写出了蚂蚁爬爬停停、停停爬爬的情态。它是在“左顾右盼”地爬、慢慢地爬。它的速度是“慢慢地”而不是“高速”。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表现了蚂蚁的胆怯;另一方面表明了它“勇往直前、决不回头”的信念。为什么这样?心态决定的。它既胆怯又信念(决心)坚定。

  6、我在稿纸上写下两个字:“蚂蚁”。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蚂蚁的关注。引起下文,对幸福的感慨。

  文章1—4段写蚂蚁的爬行。

  7、文章第五段蚂蚁遇到饼干屑时的表现。蚂蚁的速度是“停了下来”。它感到“惊奇”(意外的高兴), “晕”说明它兴奋到了极点、

  奇怪、没想到自己会如此幸运。文章中这几个描写蚂蚁心情词语值得玩味:惊奇——快乐——兴奋(晕)——得意(转圈),“围绕”、“ 打圈子”都写出了蚂蚁的得意。“冲上去尝了尝”写出了蚂蚁冲锋陷阵、 一往无前的精神。

  8、“我”在心里想(其实“我”也在眼里看),可怜的小东西,多么渺小的幸福。

  “可怜”的小东西是“我”对蚂蚁的怜悯:身体小,饼干屑小。

  “多么渺小的幸福”蚂蚁觉得幸福无边无际。“多么渺小”中“多么”突出了“渺小”,饼干屑的程度太小了。它“知道” 饼干屑好吃(品尝)。

  9、“它无法知道,它的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

  “怜悯”的庄重程度要深一些。“观察”就是一边看 一边琢磨。

  “无法知道”写出了对蚂蚁的怜悯、同情。“更不知道”有人会顷刻之间弄死它。蚂蚁是幸福的,幸福里伴随着危险。

  10、蚂蚁小:1、形体上的小。2、幸福的小(有限:范围和数量)。

  “主宰我的命运”:人的生活有一个管理的范围。生活是冷峻的,严肃的,庄重的,无奈的,不能躲避的,躲避不了的。自然的力量——敬畏生命?规律、规则?

  “优越”:条件好,超过别人。他与蚂蚁是*等的。

  结尾:开放性的。反问句,反问句的回答是肯定的。有感慨自己的成分,说得不明确,因素存在。

  五、主旨探究:

  蚂蚁的幸福——幸福有限(桌子)(范围有限、数量有限)——危险——蚂蚁——自己(联想)竭尽全力——勇气和能量。

  作者由蚂蚁想到了自己,由蚂蚁的幸福想到了自己的幸福。

  蚂蚁的幸福是眼前的、存在的、有条件的、 短暂的。

  幸福对人而言是第一位的,是生命的存在。没有幸福可以获取幸福,没有生命就没有幸福。珍惜幸福,维护幸福,提防幸福被人破坏。

  蚂蚁的幸福的有无,是人的善恶的有无,他的幸福依附于外物和外力。作者因此而产生感慨:

  1、蚂蚁是身体瘦小,但能量无穷无尽。

  2、幸福微小,但欢乐无限。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却不闻不问。啊!蚂蚁!啊!幸福!啊!无知无事!

  写蚂蚁爬行的情态的关键词:沉着、 冷静、 机敏、 果断都是写人的精神和品格的。写蚂蚁的品格用的是写人的品格的词。写蚂蚁对饼干屑的发现,也就是提醒人们发现自己的幸福,确认这个幸福,确认这个事情。幸福是从实实在在处、生活细节处去发现,去认定、去珍惜。

  六、写作手法:

  1、拟人化的手法。

  2、大词小用。

  3、幽默风趣,生动传神。

  七、作业:

  1、赏析文中的五个句子。 2、完成课后题。

  附:板书

  欢呼

  庆幸

  蚂蚁 珍惜 幸福—— 蚂蚁——人——生命

  确认

  一、(1-5)观察

  二、(6-8)感受

  三、( 9 )感慨

  蚂蚁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蚂蚁》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动物》中的第五课。蚂蚁是本单元认识的第三种小动物,学生对蚂蚁很熟悉,也非常喜爱它,但它的个头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性不是很清楚。对蚂蚁的观察,一是自然下的观察,另一个是在课堂中的观察。本课安排三个活动:第一个是蚂蚁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是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第三个是交流发现,进一步的观察蚂蚁,做好课后延伸的准备。

  【学生特征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科学,要培养他们学*的兴趣,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小动物进行过观察,有的很熟悉,这时老师要耐心讲解,带领他们进行观察并且有合作意识,了解小动物的生存需要、身体特征、生活*性等。让他们细心观察,养成观察的*惯,对生命的珍爱和科学知识的探究。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少许面包、白糖和死掉的昆虫,一个放大镜。

  教师准备:小盆子、白纸、装在瓶子里的蚂蚁、小瓶盖、石块、放大镜、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

  过程与方法

  1.自然环境下和课堂内的观察蚂蚁。

  2.用图画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3.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蚂蚁的身体结构,生活*性的观察。

  教学难点

  细心、小心的观察,观察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激起兴趣,观察蚂蚁

  1.老师先讲了《蚂蚁报恩》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都很喜欢故事中的小蚂蚁,记得鸽子的恩情,鸽子有危险时不忘报恩。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学《蚂蚁》,板书:蚂蚁。

  2师:.蚂蚁是我们常见的小动物,校园里、花坛边、墙角处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大家都见到过蚂蚁排队伍行进的情形吧。那让我们一起观察蚂蚁吧,我们要到室外观察蚂蚁,带上我们的面包屑、白糖、放大镜、死掉的昆虫。同学们认真观察。

  3.师:用食物把蚂蚁引出来,各小组静静地观察,别碰到蚂蚁的身体。

  4.师:蚂蚁的身体都有什么啊?

  5.生:头、脚、胸、腹、触角。(学生争论不休,争的回答问题)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再看看蚂蚁的生活*性,喜欢吃什么?需要哪些生存条件?(蚂蚁学生很熟悉,便于观察)

  生:喜欢吃面包、糖、昆虫,住在洞穴里。

  师:蚂蚁在爬动不好观察,带到室内观察。

  6.室内观察,蚂蚁放在透明的瓶子里和放在瓶盖子上,再放到水里,这样蚂蚁就容易观察。详细地讲解蚂蚁的身体结构有几部分,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6只脚。

  7 .观察结束,请把小蚂蚁送回家。

  (二)、在纸上画一画小蚂蚁,我们观察的结果。

  1. 同学们比赛,看谁画得好。身体是怎样的?分成几部分?每部分都长着什么?

  2.教师提醒学生要把蚂蚁的身体几部分画准确。

  3.交流我们的图画。

  (三)、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

  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我们有什么新发现?

  1.蚂蚁是怎么交流信息的?

  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2.教师让学生看教材35页内容和图片。

  3. 引导学生汇报蚂蚁是怎样寻食、搬运、排队等活动?

  (四)、总结

  1.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观察*惯。

  2.掌握蚂蚁的身体结构。

  (五)、课外延伸

  1.上网、查阅资料知道蚂蚁更多的生活*性。

  2.通过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它的小动物,找到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板书设计

  蚂蚁

  身体结构 头 胸 腹

  (触角)(6只脚)

  蚂蚁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说明“只在意志坚,鸡毛能上天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继续练*分析字形字义。

  2、朗读课文,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弄清引用语是谁说的。

  2、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一些容易写错,比如“试”容易多写一撇,“鼓”的左上角是“士”不是“土”。

  对小蚂蚁能不能爬到天上去的问题,应鼓励学生从“努力”这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吗?有哪些了解?今天,老师和同学们认识一只“上天的蚂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字词,想办法解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3、多种形式读字、组词。

  4、指导书写:“试、鼓励”

  三、再读课文:

  1、思考:蚂蚁能否上天?

  2、哪些话是蚂蚁、白胡子爷爷、巨人说的?分别用“―”“�n”“=”表示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字词,会写8个生字。

  2、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好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卡片读词。

  2、回顾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课文,理解感悟:

  1、思考:小蚂蚁能爬上天吗?白胡了爷爷为什么说:“你能行吗?”

  2、小组交流,汇报。分角色朗读。

  3、你看到一只怎样的蚂蚁?

  4、介绍“愚公移山”故事。

  三、读了全文,你喜欢小蚂蚁吗?为什么?

  蚂蚁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通过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告诉孩子们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文章短小紧凑,情节通过对话展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和培养,我的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的学**惯,孩子们在识字、读书、思维等方面有一定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继续练*分析字形字义。注意本文一些容易写错的字,比如“试”容易多写一撇,“鼓”的左上角是“士”不是“土”。

  2、朗读课文,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蚂蚁的自信和勇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大家非常熟悉的好朋友,听,它来了!(师播放音乐《小鲤鱼吐泡泡》)

  (生跟唱)

  师:谁能说说小鲤鱼泡泡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吗?

  生1:泡泡很勇敢。

  生2:泡泡为了找到龙鳞,经历了很多困难,但都不害怕,努力向前进。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带来的另一位朋友也和泡泡一样,有着令人佩服的品质它就是——(师板书:蚂蚁)

  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蚂蚁”都是“虫”字旁。

  师:蚂蚁是什么类的动物?

  生:昆虫。

  师:昆虫类的动物一般要用“虫”字旁。

  (板书上天的)

  齐读课题:上天的蚂蚁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书,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书。)

  2、自己指认生字表上的生字,组词。

  三、随文识字,理解课文

  1、学*第1、2段。

  请看黑板上的通天树

  师:这是一棵什么树?从哪儿知道的?

  生:通天树。从课文第2段知道的。

  师:自由读一读。

  师读:“这是一棵通天树。”白胡子爷爷告诉一个身材魁伟的巨人,“从树干往上爬,往上爬,就能爬到天上去。”

  生:我发现了你漏了一个词“一直”。

  师:“一直”什么意思?漏掉这个词行不行?

  生:“一直”就是“永远不停下”,漏掉这个词,树就不高了。

  师:好,老师改正。“这是一棵通天树。”白胡子爷爷告诉一个身材魁伟的巨人,“从树干往上爬,一直往上爬,就能爬到天上去。”

  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这棵树很高呢?

  生交流汇报。师相机学*重点词语,并将词卡贴在黑板上。

  云霄

  什么意思?看图黑板或书中插图理解。

  仰望

  做个动作,向高处看就是“仰望”。

  身材魁伟

  谁可以说是身材魁伟?(巨人)还可以用哪个词来说?生:身强力壮。读:身强力壮 身材魁伟

  2、学*3—7自然段。

  巨人怎么做的?自己读3—7段,看看巨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学生自由读书。

  指名读书,师:如果能想象着加上动作和表情读就更好了。

  再指名读书,师:爷爷听了巨人的话还会怎么鼓励他?

  生:你再试一试,也许能爬上去。

  生:你勇敢点,再试一试,也许能爬上去。

  生:你这么有力气,快试一试吧。

  师:这就是“鼓励”。(师贴词卡,齐读“鼓励”)

  蚂蚁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八、发布下一节课举行“我的观察研究”报告会的信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