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受民俗风情;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2.问题探究了解端午风俗;品读赏析体会汪曾祺散文特点。

  3.学*作者善于在*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淡,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说风俗

  说说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二、话端午

  1、端午节的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2、谈谈我们家乡的 “端午节”风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香囊)

  3、那么汪曾祺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如何?

  学生自读课文时行思考。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4、介绍汪曾祺:

  (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代表作品:《受戒》、《夏天的昆虫》、《苦瓜是瓜吗》

  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

  因他博学多才,情趣广泛,爱好书法,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有深入钻研。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他认为:狂泻喧嚣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虾赏鱼听流水潺潺,也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所以,他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

  三、品鸭蛋

  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在端午节的种种风俗*惯中,让作者最为难忘的是拿一个*俗?

  端午的咸鸭蛋。

  2、为什么端午的咸鸭蛋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评价家乡鸭蛋的一句话。

  (第二段“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3、请同学们跳读课文2-6段,思考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好”在哪里?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好在哪里?并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

  (作者家乡的鸭蛋“好”在:

  (1)名气大。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可见高邮的咸鸭蛋名气之大;另外,上海的店铺里卖咸鸭蛋必标明“高邮咸蛋”也可见其名气大。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专门有关于高邮的咸鸭蛋的记载,更可见其历史悠久。

  (2)好吃。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口感好。

  (3)好看。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不似北京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

  (4)好玩。可以挂“鸭蛋络子”。)

  4、在咸鸭蛋的种种好处中,最让作者难以忘怀的恐怕就要属端午节时挂“鸭蛋络子”了。请一个同学感情朗读课文4、5段,其他同学思考端午节挂“鸭蛋络子”的乐趣都有哪些?

  (挂“鸭蛋络子”的乐趣在于:一挑,挑淡青壳的,挑长的秀气的;二挂,挂在大襟的纽扣上作饰物;三吃,一高兴随时可以白嘴吃掉,淡淡的咸味。四玩,用空鸭蛋壳放萤火虫晚上玩,好看极了。)

  5、文章由“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层层推进,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1)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2)这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6、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形成你们小组的共同认识。

  (认为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只要说出充分的理由均可以。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7、教师小结: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的时候,他的“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四、赏语言

  1、学生试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汪曾琪追求*淡而有味、用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的语言特点。

  试以“我最喜欢 ,因为 。”说一句话。

  (1)有表情地朗读下列句子,并能说出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与心态。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给四人小组讨论时间,然后请小组代表合作发言。一人表情朗读,其他人赏析。

  讨论后明确: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体现作者对故乡浓厚的情感。心态是对外乡人只知道故乡咸鸭蛋而不了解故乡不满,作者的意思是故乡不但咸鸭蛋好,故乡值得称道的东西应该有很多。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在极富口语话的语言中表示对他乡咸鸭蛋的不屑,在比较中突出故乡鸭蛋蛋黄的黄,好,充满了自豪感。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两句话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共同点?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共同特色?请同学们在刚才朗读和品析的基础上作总结。

  讨论后明确:感情上共同表达了对故乡的浓浓深情。心态上是一种自豪感。语言风格在*淡中见深情,极富口语化。

  (3)独立探究,赏析词语运用。

  ①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②“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③“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请你说说每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让你读句子你会怎样读出其中蕴涵的感情。

  (1)“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个句子中“肃然起敬”用得好。这个词语一般用法指对人的尊敬,这里却用来写咸鸭蛋,可见高邮咸蛋的名气之大,味道之好,让异乡人都产生了敬佩之情。“哦”字用得极好,在口语化的语气中听出外地人对高邮的了解就是鸭蛋。在读这个句子时“哦”可适当拖长音,表示出对高邮咸蛋的向往和知晓。同时读整个句子时读出作者的自豪感。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读句子时要特别读出“吱”字的味道,让人听了看了就想流出口水来。

  (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2、总结归纳,体会语言风格:

  在朗读品析句子的过程中,我们真是体会到作者散文语言的风格,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种风格特色。

  (讨论后明确:*淡处见深情、*淡处见风趣、*淡处见味道。)

  3、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孩子们装萤与蛋壳之中自然想到的,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

  五、吐乡情

  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也有儿时的真趣,也有生活的真情。用你最擅长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2

  一、欣赏配乐图片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的典型庆祝方式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节日和*俗?用轻音乐,为的是不破坏本课力图要营造的清新、典雅的意境。放一张图片让学生说一张确实比起所有的放完再说要热闹的多,但是实在不忍心这样的课一开始就这么吵吵嚷嚷!

  二、生字词教学读读写写用用双基落实做到实处

  三、默读课文感知

  问:课文包括哪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下面的教学服务。)

  选择你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大声地朗读(尊重学生的朗读喜好,这样也许效果会好点。)

  问:这部分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情感?

  1、对同中存异的端午风俗的喜爱;

  2、思乡爱乡为故乡自豪;

  3、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课件用超级连接,可以随着学生的思路走,当学生说到一点的时候再追问一下,带动所有的学生思考。把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发挥出来。提到1时问学生文章提到的共同的端午风俗是什么?他家乡特有的是什么?用图片展示。提到2时让学生找寻具体的句子读出情感并展示作者以思乡为主题的书法作品。提到3的时候让学生找出作者童年的'痕迹,同时体验自己的生活。

  这个环节过后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介绍作者的作品特点

  他长于江南,定居于北京。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让学生看一看明白散文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各有特点。

  五、引用汪曾祺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品味课文的自然家常*淡的特点

  自然和家常的特点学生应该很快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的构思,笔法都很自然,文章的取材很家常语言也像聊家常,就是*淡这点可能学生很难苟同,那么就用一段话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危襟正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的种种快乐、悲苦、*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是真实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引导学生去领会去寻找让学生在课文寻找*淡生活中的真情趣同时让学生去找寻自己*淡生活中的真情趣。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要告诉学生一种在*淡中寻找真情趣的生活态度。

  六、汪老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从而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找一找例子读一读比一比(把它替换成较一般的表达)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学会欣赏作家的语言。

  七、配乐快速欣赏汪曾祺的散文片段在明白和领会了一点作者的生活态度,作品语言风格,和构思的方法后,静静地欣赏,我觉得这是最快乐的事情。

  何况选择的都是很有意思的作品,最后加以总结:作者的文章传达出了味外之味大家去读一读他的散文品一品这两个味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学*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 品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3、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非常不错,大家懂得还真多。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

  幻灯一: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略)

  今天我们不说屈原也不谈龙舟,就来看鸭蛋。一只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看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我们就会知道他是如何把玩鸭蛋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幻灯二: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简单吧!这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品读2、3两段。

  课文的思路就是如此简单,那么课文中哪两个段落详细地介绍了家乡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呢?

  幻灯三:小组合作,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假如你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高邮鸭蛋,你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说一段话。

  那么,那么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老先生一定会带着怎样的感情来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想想作者仅仅是在赞扬高邮的鸭蛋吗?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写“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幻灯四:童年趣味

  这么好的鸭蛋,我们当然吃起来是津津有味,可是家乡的鸭蛋在端午节的那天,仅仅用来品尝吗?

  读的真好这两种玩法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玩法?为什么?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幻灯五:家乡的端午除了吃鸭蛋、挂鸭蛋络子之外,还有哪些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呢?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画一笔虎、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幻灯六: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有“可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你对此有何看法? 学生交流后,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视频

  小结: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幻灯七: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四、作业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受民俗风情;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2.问题探究了解端午风俗;品读赏析体会汪曾祺散文特点。

  3.学*作者善于在*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淡,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说风俗

  说说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二、话端午

  1、端午节的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2、谈谈我们家乡的 “端午节”风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香囊)

  3、那么汪曾祺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如何?

  学生自读课文时行思考。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4、介绍汪曾祺:

  (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代表作品:《受戒》、《夏天的昆虫》、《苦瓜是瓜吗》

  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

  因他博学多才,情趣广泛,爱好书法,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有深入钻研。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他认为:狂泻喧嚣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虾赏鱼听流水潺潺,也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所以,他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

  三、品鸭蛋

  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在端午节的种种风俗*惯中,让作者最为难忘的是拿一个*俗?

  端午的咸鸭蛋。

  2、为什么端午的咸鸭蛋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评价家乡鸭蛋的一句话。

  (第二段“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3、请同学们跳读课文2-6段,思考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好”在哪里?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好在哪里?并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

  (作者家乡的鸭蛋“好”在:

  (1)名气大。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可见高邮的咸鸭蛋名气之大;另外,上海的店铺里卖咸鸭蛋必标明“高邮咸蛋”也可见其名气大。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专门有关于高邮的咸鸭蛋的记载,更可见其历史悠久。

  (2)好吃。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口感好。

  (3)好看。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不似北京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

  (4)好玩。可以挂“鸭蛋络子”。)

  4、在咸鸭蛋的种种好处中,最让作者难以忘怀的恐怕就要属端午节时挂“鸭蛋络子”了。请一个同学感情朗读课文4、5段,其他同学思考端午节挂“鸭蛋络子”的乐趣都有哪些?

  (挂“鸭蛋络子”的乐趣在于:一挑,挑淡青壳的,挑长的秀气的;二挂,挂在大襟的纽扣上作饰物;三吃,一高兴随时可以白嘴吃掉,淡淡的咸味。四玩,用空鸭蛋壳放萤火虫晚上玩,好看极了。)

  5、文章由“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层层推进,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1)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2)这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6、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形成你们小组的共同认识。

  (认为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只要说出充分的理由均可以。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7、教师小结: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的时候,他的“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四、赏语言

  1、学生试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汪曾琪追求*淡而有味、用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的语言特点。

  试以“我最喜欢 ,因为 。”说一句话。

  (1)有表情地朗读下列句子,并能说出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与心态。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给四人小组讨论时间,然后请小组代表合作发言。一人表情朗读,其他人赏析。

  讨论后明确: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体现作者对故乡浓厚的情感。心态是对外乡人只知道故乡咸鸭蛋而不了解故乡不满,作者的意思是故乡不但咸鸭蛋好,故乡值得称道的东西应该有很多。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在极富口语话的语言中表示对他乡咸鸭蛋的不屑,在比较中突出故乡鸭蛋蛋黄的黄,好,充满了自豪感。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两句话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共同点?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共同特色?请同学们在刚才朗读和品析的基础上作总结。

  讨论后明确:感情上共同表达了对故乡的浓浓深情。心态上是一种自豪感。语言风格在*淡中见深情,极富口语化。

  (3)独立探究,赏析词语运用。

  ①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②“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③“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请你说说每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让你读句子你会怎样读出其中蕴涵的感情。

  (1)“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个句子中“肃然起敬”用得好。这个词语一般用法指对人的尊敬,这里却用来写咸鸭蛋,可见高邮咸蛋的名气之大,味道之好,让异乡人都产生了敬佩之情。“哦”字用得极好,在口语化的语气中听出外地人对高邮的了解就是鸭蛋。在读这个句子时“哦”可适当拖长音,表示出对高邮咸蛋的向往和知晓。同时读整个句子时读出作者的自豪感。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读句子时要特别读出“吱”字的味道,让人听了看了就想流出口水来。

  (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2、总结归纳,体会语言风格:

  在朗读品析句子的过程中,我们真是体会到作者散文语言的风格,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种风格特色。

  (讨论后明确:*淡处见深情、*淡处见风趣、*淡处见味道。)

  3、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孩子们装萤与蛋壳之中自然想到的,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

  五、吐乡情

  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也有儿时的真趣,也有生活的真情。用你最擅长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航

  1、出示目标:

  ①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②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③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①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②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俗图片。

  ③很好,我们今天来学*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3、走*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二、预*文本,诵读指导

  字词积累

  三、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2、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俗?作用是什么?

  3.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1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4、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5、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6、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四、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六、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怀恋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

  2.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体验*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和*淡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传统,导入新课

  *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俗吗?(吃粽子、吃鸡蛋等)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俗,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端午的鸭蛋”,往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那无尽的生活乐趣。(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

  1.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荚冬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2.字词预*检查(PPT呈现):

  咂摸 拧成小绳 用酒和 苋菜 络子 大襟 车胤 囊萤映雪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提示:

  ①(别具一格的)端午的风俗;

  ②(别有风味的)家乡的鸭蛋;

  ③(别有情趣的)端午的鸭蛋。(板书)

  四、围绕目标,合作探究

  ㈠欣赏“鸭蛋”,探究鸭蛋特点,感受童年端午

  1.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PPT呈现)请同学们仔细品读第二、三段,请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文中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或为高邮的鸭蛋拟一句广告词,宣传一下高邮鸭蛋,注意突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学生自读思考,小组交流探讨)

  提示:

  ①用句式说话要注意寻找文中表现高邮鸭蛋“声名远扬、与众不同、历史悠久、质细而油多”等特点的语句;

  ②为高邮鸭蛋广告词时可以借鉴已知广告,但一定要注意突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2.高邮鸭蛋是这样的让人垂涎、心动,那有鸭蛋相伴的童年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PPT呈现)请同学们阅读4—6段,可采用这个句式:“童年的端午是 的,因为 (文中所写的童年趣事)”。

  提示:童年的端午是欢快、幸福、美好、布满情趣的,因为挂鸭蛋络子、玩鸭蛋、蛋壳装萤等。

  ㈡品味“鸭蛋”,体会作者情感,探究语言特点

  1.高邮鸭蛋之所以令我们心驰神往,就在于作者写得好,情深意切。那么本文的语言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PPT呈现)下面同学们采用美读——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读出语句的意蕴和情味。要注意读出文章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采用朗读竞赛的方式)

  提示:

  ①“筷子头一扎下往,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种绘声绘色,这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声音的延长)“一……就……”表明了什么,能否往掉?(不能。表明了油多,冒得快,令人欣喜。)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请同学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端午节祝福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褒贬之情十分突出。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浓浓的深情,超越事实的评价。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对家乡的赞美,饱含自豪之情。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深切怀念。(板书:热爱家乡 怀念童年)在这里,作者写鸭蛋——而实际上是抒发热爱故乡、怀念童年的情感,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2.如果同学们体会完了语言蕴含的情感,再采用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探究本文语言其它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语言特点可从三个方面探究——①口语色彩浓厚,用方言表现地方特色;②语言*实朴素,淡而有味;③运用古汉语作点缀,或幽默或典雅。

  3.这篇课文写的是“端午的鸭蛋”,而开头一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故乡的风俗,写了哪些风俗?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中心?

  提示:⑴共写了7种风俗:先写了端午节的一般*俗:

  ①系百索子

  ②做香角子

  ③贴五毒

  ④贴符

  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

  ⑥“放黄烟子”

  ⑦吃“十二红”等。(PPT呈现,展示风俗图片)

  ⑵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必须首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㈢评说“鸭蛋”,质疑探究

  对于这篇妙趣横生、风格独特的美文,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难呢?(PPT呈现)请大家先简单交流一下,发言时可以有疑而问,借助集体的气力共同解决疑难;也可以明知故问,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

  提示:①可探究文章结构,如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是赘笔;也有人认为是很自然的联想,很随意自由,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同意其中的一种,还是另有看法?

  ②可探究文章细节,如作者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他自己不会做菜,好道听途说,但却又全文引用他的文字,这二者矛盾,该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③也可探究文章语言,如作者说“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短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咸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你认为作者这些说法符合实际吗?对这些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五、小结课堂,升华主题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家乡的鸭蛋”,感受到作者热爱家乡的浓郁情感;透过品味“端午的鸭蛋”,感悟到作者超然自在的童心,引发我们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并且这二者本来就是难解难分的,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它们就像高邮鸭蛋里面冒着红油的“双黄”;作者在写鸭蛋的时候又是在“端午的风俗”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端午家乡的风俗就成为这个大鸭蛋的蛋青。这就是高邮的双黄蛋。(教师结合板书画出鸭蛋图形)

  同学们,当我们长大**、离家远游之时,所有这些与童年与故乡有关的美好记忆,都将被珍躲在记忆深处,并会在某个孤独的夜晚,化作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拨动你思乡的心弦。

  【附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画蛋黄时擦去“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以突出“热爱家乡、怀念童年”的主题)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航

  1、出示目标:

  ①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②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③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①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②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俗图片。

  ③很好,我们今天来学*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3、走*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二、预*文本,诵读指导

  字词积累

  三、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2、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俗?作用是什么?

  3.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1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4、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5、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6、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四、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六、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第17课。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入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课文

  (一)学*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二)学*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一。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3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

  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一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

  生的参与学*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一篇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菁华3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传统*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2

  1.体会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ei2)苋菜(xian4)籍贯(i2)硝药(xia1)腌腊(an1)络子(la4)大襟(in1)车胤(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课文

  (一)学*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俗。

  (二)学*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端午的鸭蛋》说课设计 (菁华3篇)

《端午的鸭蛋》说课设计1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一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

  生的参与学*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一篇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端午的鸭蛋》说课设计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 能力目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 情感目标: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 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搜集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端午*俗知多少?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家乡的*俗。

  吃粽子,赛龙舟,有关屈原的故事,挂艾草菖蒲……

  莆田有句俗话: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绣八封图,裁新衣服等……

  还有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即各种药草),如蛋早、慕香、野艾、鬼针草、一点红、木荷、龙牙草、积雪草、澎蜞菊、麦穗癀、稞叶……采集了一大筐,洗干净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消除疾病,再且百草百药,以药草蒸蛋,蛋融合百味草中的药理性能后,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时蛋能顶雷阵雨。”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顿美味水面,随后洗澡。

  这些*俗有些渐渐地被省掉了,没有几个人会说这些俗语,但是在老人家的口中,他们能用莆田话将其演绎地很美。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汪曾祺的家乡,领略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是个美文家,他的作品《受戒》、《大淖纪事》、《蒲桥集》,为读者所欢迎。这人还有“二美”之称,一个是美学家,还有一个则是“美食家”。

  三、研读与赏析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标序段序,疏解疑难生字词,请同学读一读生字,检查预*情况

  腌门楣苋菜肃然起敬囊萤映雪

  2. 同桌互动,理清文章脉络,思考交流: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找出中心句,即可很容易地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一般*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②不确定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③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高邮络子的风俗

  3. 研读“高邮鸭蛋”这一部分

  a. 指名朗读,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明确:

  ①多为双黄蛋

  ②质细而油多

  b. 同桌互动讨论:作者写了高邮鸭蛋的特点,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①挑鸭蛋

  ②吃鸭蛋

  ③玩鸭蛋(结合学生的童年生活,体验童年时代的乐趣)

  四、质疑探究

  1. 作者为什么要在高邮的鸭蛋上大做文章呢?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各言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点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因为这人只会说,不会做,唯一能让他觉得亲切的是《腌蛋》,这里的蛋不是别的地方出产的,正是自己的家乡高邮出产的。

  教师明确:作者对童年快乐的怀念,家乡的怀念,为家乡自豪。而高邮的鸭蛋给他的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情趣,更是人生意味。写对儿时生活的怀想,既是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2. 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课后练*题二,体味语言特色

  明确:*淡而有味——(亲切自然)“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地方特色——“白嘴吃也可以”

  淡淡的幽默——“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是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淡有味给人以亲切自然,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朴素,文言色彩典雅之美,幽默引人入胜。

  五、小结:

  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日常生活是富含情趣,富含人生意味的。生活不一定要惊涛骇浪,如果能在*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的源头,那这样的生活也就赋予了*淡的诗意。现如今的社会,**淡淡,简简单单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要发现简单的生活美,学会热爱我们的生活。

  六、布置作业

  1. 思考文章的写作手法

  2. 完成字词练*

  七、链接材料:老舍的《七律·端午》

  七律·端午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附:板书设计

  一般*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特点:多为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乐趣: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端午的鸭蛋》说课设计3

  活动一:配乐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端午的鸭蛋》(共2课时)

  活动一: 小组自主互助识记字词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二:问题探讨(学生自主互助)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活动三:学*课文 学*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一、复*旧课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课文第三部分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三、研究性学*:(学生讨论、交流)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四、拓展训练,感受家乡的风俗: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1

  【教改与创新设想要点】

  1、大生活,小叙事,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本文的魅力所在。利用学*本文的机会,教会学生观察民俗,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

  2、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指导学生朗读,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多读才能品味。

  3、本文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又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特色。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动人的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2、品味本文本色语言的美,学*本色语言表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史,其中,仅仅是食文化,就举世闻名。请把你所知道的或品尝过的名菜或名小吃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稍作准备,教师巡视、提示)

  点几个准备较好的学生讲述,教师注意评点:其讲述的内容有没有包涵一定的文化内容。

  (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款名菜的图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二、明确教学重点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一遍,思考:你觉得我们学*这篇文章,要重点学*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当然要学*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怎样独具特色?放到后面学*。

  2、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们学*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重点问题。

  (多媒体放映:学*重点1、品味语言2、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三、整体感知课文

  先让学生预*,思考下列问题: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教师提示: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让学生合上课本,凭记忆复述高邮的咸鸭蛋有些什么特点。

  四、研究性学*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

  1、教师范读第一段,然后学生读:

  注意要读出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约5分钟)

  2、我们常说,写文章忌东拉西扯:

  本文既是写端午的鸭蛋,为什么要扯到清代著名作家袁枚,而且还说自己并不喜欢他,但又喜欢他的《腌蛋》一条?这样说岂不是东拉西扯,自相矛盾?(5分钟)

  这个问题偏难。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对答案中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3、读第二段:

  (可以采用学生个别读,然后学生个别评价的方式)思考:本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什么内容?(3分钟)

  本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吃法、端午跟鸭蛋有关的风俗、如何挑选鸭蛋等内容。

  4、请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3分钟)

  ⑴蛋白柔嫩⑵油多⑶黄是通红的(总:皮细而油多)

  5、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请同学们讨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10至15分钟)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⑵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⑶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6、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与*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本文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篇小叙事的杰作。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本文,想想看,如何来写这种小叙事的文章呢?(10分钟)

  假如老师布置了一篇写生活中小事的作文,你们该如何准备,如何下笔?(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长集中本组意见发言。)

  如何准备提示:

  ⑴要热爱生活。一个对生活麻木不仁或悲观失望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

  ⑵要有探究未知事物的求知欲。

  ⑶要细心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

  ⑷虚心好学,不懂就问。重要的知识不妨记下来。

  以上几点,是积累阶段。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素材,才能在写作时不犯愁。

  如何下笔写此类文章?

  可以由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体验谈,也可以当堂写一个有关风俗人情的小片段,老师点评。多鼓励,少指误。此时可以结合导入新课时同学们的发言进行回顾。

  7、探讨:

  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2

  针对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可以说,这种对话(阅读)是以情感作为核心的。在《端午的鸭蛋》这一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与文本的对话——挖掘情感。“文章非是无情物”,一篇文章,往往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因此,不论教师或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调动情感

  学生在具体阅读时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文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较大的距离,这常常会阻碍学生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文本作者的感情。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同化情感

  对话阅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是一种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这也体现语文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合作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及其他学*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鸭蛋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本文的情趣。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惯,引导他们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说风俗——看风俗——品风俗——写风俗——留风俗

  具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说风俗

  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哪位同学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家乡的节日都有哪些风俗?(学生回答)导入:现在,我们来一同走进《端午的鸭蛋》,看看作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粗读文本:看风俗

  (1)跳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有哪些风俗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有关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2)家乡的鸭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自由发现并说话,学生可能会说:双黄的,质细而油多,黄白柔嫩,历史悠久有趣的等等。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综合全篇,归纳全文内容(多媒体显示板书)

  三、精读课文:品风俗

  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出色,那样富有情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仔细地品一品。(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找、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教师的示范朗读,以此来达到对文章情感把握以及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初步了解。)

  教师归纳:

  情感:由衷的赞美、自豪,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四、体验生活:写风俗

  教师过渡:小小的鸭蛋饱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拿起笔,就我们刚才说到的家乡的风俗写一个小片段,尝试一下能不能将家乡的风俗写得像《端午的鸭蛋》那样富有情感,富有生活的情趣。(这一环节可通过学生的写、谈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凡生活的美点,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惯)

  五、拓展延伸:留风俗

  端午节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是如此的富有情趣,让人回味。可惜的是,我们这个传统的节日,却已被韩国列入他们的国家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看法后,教师评价、引导:我们应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因素,我们自己本身有没有存在问题?当我们在崇尚过洋节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当然,我们不是反对过洋节,只是我们在过洋节,在接受洋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能在洋文化的大潮中迷失自我。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国家的未来在我们的身上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振兴中华的责任,所以老师希望我们同学首先记住这些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多媒体出示我国传统节日的画面),了解这些节日蕴涵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并发自内心的热爱它们。最后我想以这样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多媒体显示):传承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魂。(师生齐读)

《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学*难点

  学*品味富有情致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学*方法:自主、研讨、探究。

  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中心环节是阅读和讨论。

  教学程序

  预*、朗读、质疑、讨论、作业。

  特别说明:预*是课上预*

  第一课时

  预*课上预*(自主学*)

  七项任务:

  1.读课文,查字典处理生字生词。(工具书:《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等)

  2.查找相关资料:作者、背景等。

  3、详看课下注释,了解相关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

  4、再读课文,同时标注自然段的序号并概括各段段意(一为说话方便;二为理清文章思路。)。

  5、圈点勾画重要语句并作赏析,做旁批(一段)、眉批(一页)。

  6、思考课后“研讨与练*”题。

  7、写出自己的疑惑。

  说明:

  1、预*的阅读方式——主要是默读。(默读最有利于思考,多用默读,)

  2、预*在课上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接力朗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力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

  听的思考: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说明设计目的:(1)检查预*概况,包括字词。(2)进行朗读训练:通篇朗读,加强朗读。(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2、.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设计目的:锻炼快速整理信息的能力)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设计目的: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

  三、品味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朗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设计目的:(1)“用”课后题,由原来的二、三段扩展到全文,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2)继续训练朗读)

  四、讨论:.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

  五、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请你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或其他传统节日。

  教学反思

  一篇课文学下来了,*反思,几多得失。有几点比较满意:

  一、学生学得很愉快。虽然是初次见面,但课前的有效沟通,以及一些方法的交流,师生减少了许多陌生,多了许多默契,有效的沟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整个课堂学生参与面很广,回答积极,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二、学生能掌握一些学*记叙类文章的一般的学*方法,因为预*课的七项任务,不但适合本课的学*,也适和其他课文的学*,能以此教给学生学*语文课文的基本方法。

  三、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中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难以忘怀?”我设计了让学生用给定的句式:这是---------的鸭蛋,因为“----------”。前一问需要学生的概括能力,后一问则进一步锻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因为难易适度以及恰当的引导,学生做的非常好。

  人常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确乎如此。尽管在这之前我非常认真的研究了教材,设计了教学,研究了学情,但依然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在备课时我就将“学*品味富有情致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作为学*难点重点了,在自主学*时,也作了必要的引导,但在课堂上学生对本文的语言品析的依然有些遗憾,汪先生的语言风格确实独具风味,恰当的使用方言及淡淡的幽默学商再反复读文后,能有较好地把握,但对其‘*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确实知其然却不能准确地说出其所以然来,虽然能说个大概,但总感觉未尽如意。课堂上很是纠结,遇到这种时候,教师该怎么办呢?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为我不想过多的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所以也就没有做太多的讲述,也因为引导不多,所以感觉这一语言风格品的不够。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菁华3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传统*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3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篇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实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蕴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从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这里可以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准备。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课文的内容:写了家乡端午的*俗;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语言

  三、品读赏析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有3点:*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有体现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体现这三个特点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教师以复*提问的方式指导赏析语句的方法:123赏析语句的方法

  1、分析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妙处

  3、概括句子的含义

  4、分析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作者语言的三特点进行

  赏析

  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归纳语言特点:

  1、口语色彩浓厚:(好用短句,时时穿插朴素的白话)2古汉语点缀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4淡淡的幽默

  通过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的意蕴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目标

  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

  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设置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淡的生活和*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清谈谈你对保护传统文化财富的认识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1

  《端午的鸭蛋》一篇是很好的生活*俗类的课文,但我却上了一节失败的课,《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我觉得我在课件上的设置是没问题的,安排了两节课的内容。第一节以读与思为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汪曾祺先生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第二节以议与写为主,体味民俗风情,培养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热爱民族的自豪感。

  为了体现这节课的特色,我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品味语言。结果,内容没完不说,学生对品味语言毫无兴趣。课堂上,我的串词还是比较流畅的呀。课后,我问了语文课代表。她说,老师我们都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时说话一样,没什么特别呀。听课的年级校长和语文组组长也问我对这篇文章的构想,他们也觉得在这篇文章里品味语言不是主要的,带着说说就行,如果以第二课时的内容为主,效果会好一些,最主要的是学生熟悉能接受,有话可说。哎,现在想想也是,本文的确是汪先生用闲聊的笔调来写的,说起品味语言,对孩子来说,真的是生搬硬套。看来语文课堂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一味的迷信教辅资料。最重要的是今后我要多钻研学*,一定努力达到课堂上的“共享式”。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2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3

  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教学中,感觉最不理想的地方是由于最*两天学校的重大责任事件,不能按之前的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课堂上常常接听手机,造成同学们常常因为我接听手机而影响了课堂环境的良好氛围,使部分同学才有了一点兴趣,又随之消失。从中也让我进上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4

  20xx年4月27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在我校录播室出了一节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现在把教学反思整理如下:在讲公开课前一周的周五下午才接到教研组长的任务,需要出一节公开课。当时只有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备课,写教学设计,做课件。加之小孩小,需要哺乳和看护,所以时间少。可谓时间少,任务紧。在课前对课上要讲的问题的设计也犹豫过,觉得问题设计的有点多,但不好取舍,还是讲了。

  课堂进行完毕后,深感本节课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改正,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亮点少,整体来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这主要是由我个人问题的设置不够吸引人,以及学生预*不佳,参与度不强。课堂一开始,当我以端午节的由来和*俗导入时,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当进行到文本解读时,比如作者家乡咸鸭蛋有什么特点?对家乡鸭蛋的情感?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对语句的理解不够到位。此时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来从文本出发,运用提取,加工,概括出咸鸭蛋的特点。但归根结底,是*时阅读基本功训练没到位,动脑能力,阅读能力欠缺。

  二.问题设置过多,学生思考时间过少,回答问题不够充分。

  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时,明显感觉到时间过紧,不够用,学生回答得很差强人意,教师点评的很仓促。课后反思,这个问题应该设计到第二学时,本节课不应该设计这么多问题。

  三.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到位。

  这一节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情感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四.教师本人的语文素养欠缺。

  我自我感觉我不是天生的老师,我一直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而努力,但由于天资的问题,个人教师魅力不足,语言感染力不强。体现在本节课中,如教学环节的串词设计不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点评不到位,无法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课后教研组长孙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的宝贵建议,如孙老师说,总体设计还不错,个人气场还是不错,有序进行,不慌乱。但他也指出这堂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如这篇课文是讲民俗的,应该能讲的很吸引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很高,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时点滴做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今后我要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培训学生的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5

  原设想上课开始就直接 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句子,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但考虑到农村中学学生基础不牢,加上直觉性较差,还是设计了字词和教学理清文章思路。在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不足之处: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学生主动性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有些问题学生没有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也不够深入。在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肤浅,轻轻点过。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菁华5篇)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1

  精彩。何为精彩?何处有精彩?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变亦不少精彩,只是缺少了发现精彩的眼睛。而我又何尝不是这样,从来都会忽略身边的那些小事,从而错过它们有可能带给我的惊喜与欢乐。

  不过,从我开始与这篇文章起,我不会再与生活中的精彩擦肩而过了,因为《端午的鸭蛋》正让我体验了一回由小事而引出长篇大论的精彩,让我的味蕾上都残落着咸鸭蛋的美味。

  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的*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添了许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悉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彤彤的鸭蛋黄,这种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家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禁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隐约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好像还有菱角、红糖棕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精彩,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2

  精彩。何为精彩?何处有精彩?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变亦不少精彩,只是缺少了发现“精彩”的眼睛。而我又何尝不是这样,从来都会忽略身边的那些小事,从而错过它们有可能带给我的惊喜与欢乐。

  不过,从我开始与这篇文章起,我不会再与生活中的精彩擦肩而过了,因为《端午的鸭蛋》正让我体验了一回由小事而引出长篇大论的“精彩”,让我的味蕾上都残落着咸鸭蛋的美味。

  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的*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添了许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悉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彤彤的鸭蛋黄,这种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家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禁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隐约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好像还有菱角、红糖棕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精彩,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3

  说到咸鸭蛋,我已经好久没尝过了,几乎忘记了他是什么味道了。自从我读了《端午的鸭蛋》后,又品尝了一回咸鸭蛋的美味。当我读到“吱--筷子扎下去,红油冒出来了。”我心里一阵热,好想好想吃咸鸭蛋哦!文章的作者把这鸭蛋写得像真的,就像一个咸鸭蛋放在我面前,诱惑我去吃,我好想张口把它吃了。哦,咬到自己舌头了,一个字“疼!”。这丝毫不减我想吃咸鸭蛋的欲望。读着这些动人的话语,我虽然现在不能吃到这美味的咸鸭蛋,但我精神上得到满足。读完一遍课文,我就品尝了一次鸭蛋,欣赏了它带来的美味。

  这个星期回家,一定要妈妈买咸鸭蛋给我吃,好好过过我的馋瘾。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4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口,终会回到他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草.小花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奔向它……当你孤独时,故乡是你寻找关怀的对象;当你伤心时,故乡是你倾诉苦楚的地方;当你开心时,故乡是你共享欢乐的地方;当你成功时,故乡是你坚实而牢靠的后盾……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个养育你的地方,才可以找到心灵上的寄托,它永远是你的牵挂,你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家都说“爱屋及乌”,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珍宝,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以甚于对它有写不完的趣事。

  “当有人问他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现鸭蛋!”可见作者故乡的鸭蛋很有名,它在作者心中足以代表故乡。与别处的鸭蛋相比,作者家乡的鸭蛋更加美味。

  高邮的鸭蛋而且*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作者把一切的爱都集中在一个个小小的鸭蛋上,单是一个小小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想到那远在一方的她,那个给了我一个难忘.快乐的童年的她。

  虽然她不能代表我的故乡,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代表我的家乡。

  她是奶奶家门前一棵高大的粗壮的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她就已经很高大了,她的树头很茂盛,将大半个屋顶都遮住了。那一个个比巴掌还大的叶子,层层地铺叠着,爷爷常说如果雨下的不是很大,那么这棵大树可以挡风遮雨。

  当爷爷奶奶都下田时,我就坐在大树下,在地上画画,画树叶,画小人……有时还跑来一两只小鸡,便开始了老鹰捉小鸡……在她的保护下,我可以安心地玩乐。

  有时候也会有小伙伴陪我一起,我们便在大树下跳跳绳,跳格子……她似乎也在和我们一起欢呼呢!放学后,我都是搬着凳子到树下做作业,在她的监督下,我更加认真,细心的完成作业。当我开心时,她随我欢呼;当我伤心时,她给我温暖的怀抱;当我成功时,她给我忠告;当我失败时,她不断给我信心……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在她的看护下,我渐渐长大。对于我来说,她已不再仅仅是棵树,她就像亲人一样。

  离开她已有四年了,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还是像松一样立在那儿吗?给奶奶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吗?是她让我的童年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调的,她成就了我一颗完善的心。我心目中的她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她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根。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5

  《端午的鸭蛋》语言很有特色,体现了汪曾祺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家的特点。一是口语色彩浓厚;二是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魅力;三是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从容散淡,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端午的鸭蛋》对培养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惯,充分感受生活,很有帮助。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9)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十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端午的鸭蛋》教案 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端午的鸭蛋》教案 3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门楣(méi) 苋菜(j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入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课文

  1、学*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俗:

  ① 系百索子 ② 做香角子 ③ 贴五毒

  ④ 贴符 ⑤ 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俗。

  2、学*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 4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

  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课文

  (一)学*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俗。

  (二)学*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 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 能力目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 情感目标: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 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搜集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端午*俗知多少?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家乡的*俗。

  吃粽子,赛龙舟,有关屈原的故事,挂艾草菖蒲……

  莆田有句俗话: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绣八封图,裁新衣服等……

  还有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即各种药草),如蛋早、慕香、野艾、鬼针草、一点红、木荷、龙牙草、积雪草、澎蜞菊、麦穗癀、稞叶……采集了一大筐,洗干净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消除疾病,再且百草百药,以药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药理性能后,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时蛋能顶雷阵雨。”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顿美味水面,随后洗澡。

  这些*俗有些渐渐地被省掉了,没有几个人会说这些俗语,但是在老人家的口中,他们能用莆田话将其演绎地很美。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汪曾祺的家乡,领略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

  二. 作者简介

  汪曾祺,是个美文家,他的作品《受戒》、《大淖纪事》、《蒲桥集》,为读者所欢迎。这人还有“二美”之称,一个是美学家,还有一个则是“美食家”。

  三. 研读与赏析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标序段序,疏解疑难生字词,请同学读一读生字,检查预*情况

  腌门楣苋菜肃然起敬囊萤映雪

  2. 同桌互动,理清文章脉络,思考交流: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找出中心句,即可很容易地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一般*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②不确定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③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高邮络子的风俗

  3. 研读“高邮鸭蛋”这一部分

  a. 指名朗读,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明确:①多为双黄蛋②质细而油多

  b. 同桌互动讨论:作者写了高邮鸭蛋的特点,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①挑鸭蛋②吃鸭蛋③玩鸭蛋(结合学生的童年生活,体验童年时代的乐趣)

  四. 质疑探究

  1. 作者为什么要在高邮的鸭蛋上大做文章呢?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各言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点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因为这人只会说,不会做,唯一能让他觉得亲切的是《腌蛋》,这里的蛋不是别的地方出产的,正是自己的家乡高邮出产的。

  教师明确:作者对童年快乐的怀念,家乡的怀念,为家乡自豪。而高邮的鸭蛋给他的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情趣,更是人生意味。写对儿时生活的怀想,既是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2. 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课后练*题二,体味语言特色

  明确:*淡而有味——(亲切自然)“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地方特色——“白嘴吃也可以”

  淡淡的幽默——“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是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淡有味给人以亲切自然,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朴素,文言色彩典雅之美,幽默引人入胜。

  五. 小结:

  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日常生活是富含情趣,富含人生意味的。生活不一定要惊涛骇浪,如果能在*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的源头,那这样的生活也就赋予了*淡的诗意。现如今的社会,**淡淡,简简单单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要发现简单的生活美,学会热爱我们的生活。

  六. 布置作业

  1. 思考文章的写作手法

  2. 完成字词练*

  七. 链接材料:老舍的《七律·端午》

  七律·端午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附:板书设计

  一般*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特点:多为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乐趣: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案 6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篇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实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蕴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从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这里可以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准备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课文的内容:写了家乡端午的'*俗;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语言

  三、品读赏析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有3点:*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有体现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体现这三个特点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教师以复*提问的方式指导赏析语句的方法:123赏析语句的方法1、分析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妙处3、概括句子的含义4、分析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作者语言的三特点进行

  赏析

  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归纳语言特点:

  1、口语色彩浓厚:(好用短句,时时穿插朴素的白话)2古汉语点缀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4淡淡的幽默

  通过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的意蕴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目标

  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

  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设置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淡的生活和*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清谈谈你对保护传统文化财富的认识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端午的鸭蛋》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3、品味本文*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4、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解读文本,品读语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一枚小小的咸鸭蛋,本是极普通、*凡的,可是在作家汪曾祺的眼中,却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新,谁能从*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去品味这浓浓的家乡味道。(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了解作者

  1、你掌握了吗?

  (多媒体出示课后字词,请学生度,并解释“肃然起敬”的含义)

  2、你知道多少

  (多媒体出示作家资料)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文本,想想:散文写了哪些内容?

  (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后,师生明确: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板书家乡、端午、鸭蛋这三个关键词)

  2、各部分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⑴、家乡的端午——*俗丰

  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俗?

  生答后,师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②、对这些*俗的介绍,用笔是一样的吗?为什么这么介绍?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与外地风俗一样的略写,与别地风俗不同的详写;描写吃十二红,自然引出家乡的鸭蛋。

  ③、如果让你介绍我们家乡的风俗,你会介绍哪些?与作者家乡*俗比,谁更有趣味?

  学生自由回答,体会现在风俗*惯逐渐淡漠的现状。

  ⑵、家乡的鸭蛋——真有名

  作者家乡高邮盛产鸭蛋,而且非常出名,作者是如何表现家乡鸭蛋的有名呢?请用“高邮的鸭蛋真________”说话,并用文中的语句加以佐证。

  预设学生会回答:

  ①、高邮的鸭蛋真是声名远播。因为每逢提到高邮,大家都会肃然起敬的说:“你们那里出鸭蛋。”而且卖鸭蛋的,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鸭蛋”;

  ②、高邮的鸭蛋真是与众不同。因为这里出双黄鸭蛋,可以成批输出,使人惊奇不以;

  ③、高邮的鸭蛋历史真悠久。因为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就介绍了高邮鸭蛋。

  ④、高邮的鸭蛋味道真好。因为它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入口细滑;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⑤、高邮的鸭蛋吃法真多样。因为它可以带壳切开吃、用筷子挖着吃、白口吃、还可以做成名菜;

  ⑥、高邮的鸭蛋颜色真美丽。因为有淡青色的壳、白的蛋白、红的蛋黄,颜色鲜艳美丽。

  ……

  ⑶、端午的鸭蛋——真好玩

  ①、在作者家乡的端午节,玩挂“鸭蛋络子”是最有趣的一件事了。请同学们读这部分内容,读出趣味来。

  ②、挂“鸭蛋络子”怎么玩?为什么好玩呢?

  请学生回答后,师小结: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在端午这天,可谓是幸福、快乐的一天,鸭蛋既可以吃,又可以玩,还玩出了趣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深入探究,感悟品味

  1、你觉得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怀有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并用热爱、赞美、自豪的语气读一读。

  2、文章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文写家乡端午的*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明确:

  如:

  ⑴、“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一句一断,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

  ⑵、“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自然而然,又有淡淡的幽默,使文章生活气息更浓厚,让人倍感亲切。

  ⑶、“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白嘴吃也可以”,用方言和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⑷、“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比!”“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倍添文章韵味。

  小结:作家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自然之中又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五、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⑴、话佳节

  请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俗。

  ⑵、深反思

  (多媒体出示资料)看完以上资料,你对民俗有什么看法?从自身角度谈谈对传统节日的态度。

  ⑶、寄希望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基的民族。从这些流传至今的民俗里,同学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愿每个同学都能从本节课中获得教益,从自身做起,珍视民俗传统。

  六、布置作业,以我手写我情

  用你的笔,对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美一番,写出自豪,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

  《端午的鸭蛋》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学*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⑵ 了解作者和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⑶ 了解各地端午*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⑷ 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⑵ 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 揣测语言,品味作者*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示手法,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惯,引导他们在*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同学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同学学*的兴趣。

  2、朗读法:

  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干体会得出。教师应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胜利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出现。

  3、讨论点拨法。

  4、涵泳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创设教学氛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俗呢?(同学交流)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

  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2、端午节的起源:

  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安。

  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

  4、端午节各地不同风俗:

  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他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同学预*情况。

  (多媒体显示)

  ⑴ 给加粗的字注音。

  腌 门楣 苋菜 城隍庙

  ⑵ 辨析形似字。

  籍:____________________

  藉: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释义并造句。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囊萤映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选四位同学回答。

  明确:⑴ yān,méi,xiàn,huán�溃�

  ⑵ 籍(jí,籍贯),藉(jí,狼藉;jiè,慰藉);

  ⑶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囊萤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2、同学大声读 课文,要求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

  3、全班推选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4、教师范读第2段,同学跟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

  1、提问:请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谈谈自身的看法。

  同学考虑,然后同桌之间交流看法,同学自由发言。

  明确:课文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4段涉和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第5段写吃鸭蛋、玩蛋壳。第6段是补笔。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咸蛋,最后涉和正题,写端午的鸭蛋。

  教师根据同学分析板书:

  端午风俗 家乡鸭蛋 端午鸭蛋

  2、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仔细读第1段,教师提醒同学注意“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还有一个风俗……”这些提示性的句子。

  同学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安排作业

  中秋节是我国的保守节日,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们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保守*俗。模仿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以“家乡的中秋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为开头,100字左右。

  《端午的鸭蛋》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学生预*:

  1、预*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思考课后*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惯?

  吃粽子,油条,糖糕,菜角……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粽子,吃粽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ào

  大襟jīn、车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

  2、整体感知课文(分小组讨论)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详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

  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不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三、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受戒》《大淖nào记事》

  家乡的端午:七种风俗

  家乡的鸭蛋:名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端午的鸭蛋:挑—装—吃—玩鸭蛋

  行文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香

  布置作业:

  1、阅读汪曾祺作品:《咸菜茨菇汤》《受戒》《故乡的端午》

  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2、作文:以“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

  《端午的鸭蛋》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

  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

  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