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方格纸、同种硬币、剪刀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真是太神奇了,你们看这些物品都是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找来的,你们知道吗它们身上还有数学知识呢!(展示教师带来的各种实物)

  [从生活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神秘而简洁的话语可以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二、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师:同学们这么多东西你们想亲自动手摸一摸吗?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到前面来的同学要比上双眼只能用手摸,然后告诉大家你摸到的是什么?(选3个同学)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产生摸的兴趣,从直观图形入手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初步感知物体表面的面积]

  2、其他同学都已经跃跃欲试了,你们也想摸摸吗?那请你摸摸文具盒和橡皮的表面,并帮同桌检验一下他做的对不对?

  3、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吗?(教师板书部分概念)

  [教师揭示部分概念,让学生体会从感知到总结的成就感]

  4、观察你身边的物体选择一个和小组的同伴们说说哪里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通过多次摸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形状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巩固刚刚认知的概念]

  三、认识*面图形的面积

  1、把手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的轮廓描到纸上,你能试着说说它们的面积吗?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悄悄找你的同桌来帮忙。(建议边做动作边说)

  [通过摸实物的表面抽象到*面图形的表面,有这个过程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做动作可以看出学生找的是不是整个的面,而不是外框的周长,虽然这节课没有提到周长这个概念,但是要给学生这个意识,区别开它们;小声求助这是给一些潜能的学生一个辅助,照顾他们也能有所得]

  2、教师在小黑板上画出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指名学生说说它们的面积是什么?[教师有目的的指名,对于班级比较潜能的学生听了别人的交流和汇报后,也是给自己学*和巩固的过程,更是教师对全班同学摸底的过程]

  3、你们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了!那么你能仿照刚才也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什么是*面图形的面积吗?老师也同样把你们

  的这个发现板书在黑板上。

  生:*面图形(表面)的大小叫做*面图形的面积。(教师同时板书另一部分概念并解释把表面去掉的原因)

  [有了上一个环节的基础,学生仿照总结出这个概念不会有那么大的困难,本来总结抽象图形让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不过有了这个铺垫,给了学生一种经历后的成就感]

  四、揭示整个概念

  通过你们这些有价值的发现,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图形的面积。那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面积?

  生: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通过板书学生总结起来很简单,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研究后学会总结的能力和意识]

  五、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小组合作)

  1、师:拿出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先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并根据需要用你身边的工具证实你自己的想法。比比谁想出的方法多。

  [这是实行小组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抛给学生问题之后必须给他们足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也体现了一点后面涉及到的估测意识]

  2、你们想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给小组的伙伴们吗?请你们在小组内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方法展示给全班同学。(剪拼法、数方格、

  摆正方形、摆硬币等)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多种方法的操作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教师深入其中观察出现哪些没有预设到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更适用呢?那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了。

  六、趣味游戏

  1、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和我面积一样大的图形(教师出示一个面积为7个小方格的图形,让学生画出一个或者几个)

  2、根据同桌的提示猜一猜他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同桌只能提示自己的图形面积是几个小方格,要求不能超过10个格子)

  [这两个游戏一个比一个难度大一些,其中第二个游戏的目的不是比谁猜得更准,而是通过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展示出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相同面积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另一个新朋友——面积,让我们领略了数学王国的新奇,其实它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你发现呢!

  [因为这节课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的,教师只是一个辅助的记录者,因此学生会很有经历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简短的结尾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探索空间,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39—40“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体实物和*面图形的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周长的含义,引入面积

  1、复*“周长”含义

  师出示一本数学课本,问:数学封面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摸出它的周长来吗?

  师请一名学生上来摸一摸,其余评价。

  2、引入“面积”

  师: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周包含里面的这些地方吗?

  那么这些地方又叫什么呢?

  3、师摸着数学书封面的表面,说明:数学封面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板书: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面积”(再板书:什么是)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感性认识

  (1)课件逐一出示硬币、树叶、湖面的图片。

  问:它的面积在哪里?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请学生上台边摸边说,其余评价。

  (2)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3)举生活中的例子。

  问:你能举一个其它物体的面积吗?

  2、抽象出图形

  (1)在上述的图形中抽象出图形。

  问:其实,我们沿着湖边描一圈,就可以得到这个图形。树叶、硬币的表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得到这些图形。你知道它们都叫做什么图形吗?

  (学生说不出来时,师就说明这些图形都统称为“封闭图形”。)

  (2)理解“封闭图形”。

  问:你怎么理解“封闭”二字的?

  你能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个是封闭图形?哪个不是?

  课件出示,请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3)归纳总结出“面积的含义”。

  问:上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指着黑板的含义。)

  让学生先交流,再请学生回答。

  师最后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4)指出长/正方形的面积

  师拿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问:这两个还是封闭图形吗?

  又问:你知道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请1名学生回答。

  再问: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再与同学交流,最后汇报。

  (5)师课件展示学生未提及的课本的方法。

  师注意强调:标准要大小统一。

  问:你认为那种比较方法最好?为什么?

  师强调:用数方格的方法是我们以后重点要用的。

  三、数一数,画一画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课件出示P41“练一练”的第2题。)

  请学生独立数一数再回答,其余评价。

  2、画一画(课件出示P40的“画一画”。)。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请几名学生投影汇报,其余评价。

  强调面积要是7个方格。

  四、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五、练一练

  1、P41“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请学生回答,师最后课件演示重叠对比的比较方法。

  2、P41“练一练”的第3、4题。

  先让学生交流,再请学生回答,师最后课件演示不足一个方格的数法。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实例形成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用摸一摸、涂一涂、说一说的方式找到图形的面积。

  2.经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惯。

  教学内容:教科书49页《什么是面积》

  课前思考:

  孩子预*的过程中,提出了面积和周长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可见他们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进行了联系和比对,但存在混淆。怎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面积概念呢?

  教学重难点:

  认识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小方格、长方形、正方形

  教学过程:

  1.什么是图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昨天你们每一位都顺利完成了半期测试,老师为你们送上掌声。

  师:我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

  生:(上来摸老师的手掌面,只摸了一部分。)

  师:请一位能把手掌面摸全的孩子再来试一试。

  生:(完整地摸了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生:(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指数学书的封面)像这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吗?

  生: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

  师:把书翻到49页,找到图形2,请用铅笔涂出1元硬币和1角硬币正面的面积。

  生:(开始动手涂)

  师:(找到涂周长的)大家来看看,他涂得怎么样?

  生:他涂得是硬币的周长,硬币的面积是整个表面的大小,整个表面都要涂,包括周长。

  师:请在小组内讨论“硬币周长和它的面积有何区别”

  生:周长是指围绕硬币一圈的长度,面积是指硬币面的大小,它们不是一个概念。

  生:周长有长度,我们一般用“长和短”来描述,它可以用线、直尺来量出,面积我们一般用“大和小”来描述,我觉得它不能用线和直尺直接量出。

  师:是的,周长和面积指的是物体或图形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当然用于描述它们的语言和工具也有所不同。

  师:(找到涂得不规范的,多涂或少涂的)大家观察一下这个涂得怎样样。

  生:不准确,不能多涂也不能少涂,把这个硬币面涂满就可以了。

  师:以上告知我们,涂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它和周长的区别,涂的时候要精确。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再说一说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文具盒面的面积大。

  生2:凳子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怎样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前面你们通过看一看或是把两个图形直接放在一起就能得出哪一个物体面的面积比较大。(出示面积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常能遇见这样一些面,很难直接看出或比较出它们的面积,你能不能想想其他方法?下面请用桌上的工具独自想办法试一试。

  师:请把你的方法和比较结果与同桌分享分享。

  师:下面,请你把自己的比较方案在全班大声的说一说。

  生:我把剪下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重叠在一起,把各自突出来的那一部分剪下来,再拼一拼和比一比,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比长方形剩下的部分大,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就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我们把这种剪下来再比一比的方法叫做割补法。

  生:我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正方形刚好能够摆1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只能把这样的15个小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我注意到刚才那个同学用了“这样”一个词,意味着小正方形是一样大,为什么要一样大呢?不一样大不行吗?

  生:不行,这样标准就不一样了,假如用来摆正方形的小正方形小一些,虽然正方形用的小正方形个数比长方形用的多1个,但不能直接断定它就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在比较中统一比较工具非常重要。那比较以上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两种都一样,都可以。

  生:如果两个图形都不允许被移动和破坏,那么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最合理,而且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大多是这种情况,我觉得它更好。

  师: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可能你们会觉得摆小正方形的方法相对好一些。那么用来摆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多长的时候最合适呢?生活中的物体面不允许你一个个摆小正方形来求得面积又该怎么办呢?比如说你比一个面积相差不大的正方形广场和长方形广场,你还一个个摆小正方形吗?我们下面的数学课程会继续研究此类问题。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够正确的判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准备:

  两个正方形纸,一大一小。

  一、创设情境引入: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喜欢)今天老师教你们在电脑上画画,想学吗?比一比,看谁坐得最好,就是最想学的。首先在开始菜单中,打开画图程序,就出现了一张画纸,我们先画一个长方形,用鼠标点击下面的矩形图标,再将鼠标放到画纸上就变成了十字,按着鼠标左键在画纸上一拉,就得到一个长方形。我们再画一个圆形,用鼠标点击下面的椭圆图标,用刚才的方法就能得到一个圆形。师再示范画一个角。

  师:我们把三个图形画好了,我还想给他们涂上颜色,喜欢什么颜色,大声说出来,我就涂上这种颜色,好吗?

  师:我听到有同学说涂红色,我就点上面的涂料桶,再点击下面的红色,将鼠标移到长方形中间一点,长方形就被涂上红色了,用同样的方法将圆形涂成蓝色。最后示范学生给角涂色,将涂料桶一倒,哎呀!流了出来,撤销后,再倒另一种颜色,哎呀!又流出来了。你们发现怎么一回事呀?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突破了难点。】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一)认识封闭图像的面积。

  1、认识封闭图形

  生:我发现图形角没有封住,所以颜色流了出来。

  师:同意这个说法吗?

  对了。像长方形和圆形这样的没有缺口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角就不是封闭图形,在电脑上就没法涂色。长方形和圆形你能比出大小吗?那你比的是它们的哪里呢?生:内面的涂色部分。

  师:对了,里面涂色部分的大小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就叫面积。你能指出圆的面积是哪里吗?那么不封闭的图形有面积吗?

  2、(课件展示)这些图形哪些有面积,哪些没有面积?(学生将它们分类)有面积的图形叫什么?(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对封闭图形的概念已经掌握的很清楚了。】

  3、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它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它的面积。

  4、比一比:出示两组*面图形,让学生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物体的表面。

  1、数学书和课桌谁大谁小?你比的是哪里?(表面)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课桌面,这两个面哪个大?哪个小?

  2、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练*本,铅笔盒……注意要说清楚立体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摸到的都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面有的大有的小,这些面的大小就叫这个物体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谁的面积大?

  3、比一比,师与学生的手掌,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同桌比

  4、你能举一个面积大小比较的例子吗?

  (1)1元硬币和5角硬币。

  (2)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它的面积。

  6、说一说:现在谁能说说什么叫做面积?(齐读面积的定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

  7、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设计意图: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三)、实践活动:

  1、制造认知冲突。

  投影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面积大小接*的,形状不一样的两个图形)

  师:你们觉得哪个图形面积大?

  生:长方形面积大

  生:正方形面积大。

  师:看来有争议。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那现在你们就利用学具分小组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吧。

  2、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

  ②小组活动。

  ③学生汇报。(投影显示活动结果,并配合课件演示几种比较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摆硬币的方法,长方形共摆了10个5角硬币,而正方形共摆了9个硬币,所以我们认为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们小组是用画格子的方法,数出长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生3:我们小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要大一些。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惯。】

  3、师: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小,在

  用画格子,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画的每一个格子的大小应一样大。

  4、课件展示各种比较面积的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

  1、课件出示课后的练一练的第2题,

  数一数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吗?

  学生先自己数,师生再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课后练一练的第3题。

  你知道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几个方格吗?

  A、重点指导不够一格的怎么办?

  B、学生先独自数一数,师生再集体订正。

  C、课件展示两个半格拼在一起为一个方格。

  3、课件出示课后思考题:你会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四、联系生活拓展。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

  五、小结:

  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愉快吗?在愉快的课堂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面积、面积的含义、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对本节新学知识的又一回顾。】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39—40“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体实物和*面图形的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周长的含义,引入面积

  1、复*“周长”含义

  师出示一本数学课本,问:数学封面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摸出它的周长来吗?

  师请一名学生上来摸一摸,其余评价。

  2、引入“面积”

  师: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周包含里面的这些地方吗?

  那么这些地方又叫什么呢?

  3、师摸着数学书封面的表面,说明:数学封面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板书: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面积”(再板书:什么是)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感性认识

  (1)课件逐一出示硬币、树叶、湖面的图片。

  问:它的面积在哪里?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请学生上台边摸边说,其余评价。

  (2)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3)举生活中的例子。

  问:你能举一个其它物体的面积吗?

  2、抽象出图形

  (1)在上述的图形中抽象出图形。

  问:其实,我们沿着湖边描一圈,就可以得到这个图形。树叶、硬币的表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得到这些图形。你知道它们都叫做什么图形吗?

  (学生说不出来时,师就说明这些图形都统称为“封闭图形”。)

  (2)理解“封闭图形”。

  问:你怎么理解“封闭”二字的?

  你能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个是封闭图形?哪个不是?

  课件出示,请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3)归纳总结出“面积的含义”。

  问:上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指着黑板的含义。)

  让学生先交流,再请学生回答。

  师最后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4)指出长/正方形的面积

  师拿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问:这两个还是封闭图形吗?

  又问:你知道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请1名学生回答。

  再问: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再与同学交流,最后汇报。

  (5)师课件展示学生未提及的课本的方法。

  师注意强调:标准要大小统一。

  问:你认为那种比较方法最好?为什么?

  师强调:用数方格的方法是我们以后重点要用的。

  三、数一数,画一画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课件出示P41“练一练”的第2题。)

  请学生独立数一数再回答,其余评价。

  2、画一画(课件出示P40的“画一画”。)。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请几名学生投影汇报,其余评价。

  强调面积要是7个方格。

  四、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五、练一练

  1、P41“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请学生回答,师最后课件演示重叠对比的比较方法。

  2、P41“练一练”的第3、4题。

  先让学生交流,再请学生回答,师最后课件演示不足一个方格的数法。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实例形成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用摸一摸、涂一涂、说一说的方式找到图形的面积。

  2.经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惯。

  教学内容:教科书49页《什么是面积》

  课前思考:

  孩子预*的过程中,提出了面积和周长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可见他们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进行了联系和比对,但存在混淆。怎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面积概念呢?

  教学重难点:

  认识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小方格、长方形、正方形

  教学过程:

  1.什么是图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昨天你们每一位都顺利完成了半期测试,老师为你们送上掌声。

  师:我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

  生:(上来摸老师的手掌面,只摸了一部分。)

  师:请一位能把手掌面摸全的孩子再来试一试。

  生:(完整地摸了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生:(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指数学书的封面)像这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吗?

  生: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

  师:把书翻到49页,找到图形2,请用铅笔涂出1元硬币和1角硬币正面的面积。

  生:(开始动手涂)

  师:(找到涂周长的)大家来看看,他涂得怎么样?

  生:他涂得是硬币的周长,硬币的面积是整个表面的大小,整个表面都要涂,包括周长。

  师:请在小组内讨论“硬币周长和它的面积有何区别”

  生:周长是指围绕硬币一圈的长度,面积是指硬币面的大小,它们不是一个概念。

  生:周长有长度,我们一般用“长和短”来描述,它可以用线、直尺来量出,面积我们一般用“大和小”来描述,我觉得它不能用线和直尺直接量出。

  师:是的,周长和面积指的是物体或图形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当然用于描述它们的语言和工具也有所不同。

  师:(找到涂得不规范的,多涂或少涂的)大家观察一下这个涂得怎样样。

  生:不准确,不能多涂也不能少涂,把这个硬币面涂满就可以了。

  师:以上告知我们,涂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它和周长的区别,涂的时候要精确。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再说一说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文具盒面的面积大。

  生2:凳子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怎样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前面你们通过看一看或是把两个图形直接放在一起就能得出哪一个物体面的面积比较大。(出示面积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常能遇见这样一些面,很难直接看出或比较出它们的面积,你能不能想想其他方法?下面请用桌上的工具独自想办法试一试。

  师:请把你的方法和比较结果与同桌分享分享。

  师:下面,请你把自己的比较方案在全班大声的说一说。

  生:我把剪下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重叠在一起,把各自突出来的那一部分剪下来,再拼一拼和比一比,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比长方形剩下的部分大,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就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我们把这种剪下来再比一比的方法叫做割补法。

  生:我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正方形刚好能够摆1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只能把这样的15个小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我注意到刚才那个同学用了“这样”一个词,意味着小正方形是一样大,为什么要一样大呢?不一样大不行吗?

  生:不行,这样标准就不一样了,假如用来摆正方形的小正方形小一些,虽然正方形用的小正方形个数比长方形用的多1个,但不能直接断定它就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在比较中统一比较工具非常重要。那比较以上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两种都一样,都可以。

  生:如果两个图形都不允许被移动和破坏,那么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最合理,而且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大多是这种情况,我觉得它更好。

  师: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可能你们会觉得摆小正方形的方法相对好一些。那么用来摆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多长的时候最合适呢?生活中的物体面不允许你一个个摆小正方形来求得面积又该怎么办呢?比如说你比一个面积相差不大的正方形广场和长方形广场,你还一个个摆小正方形吗?我们下面的数学课程会继续研究此类问题。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1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和*方千米,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为有意义的学*。

  机械的'学*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方厘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

  出示太阳和月亮图片,给它们涂上颜色,你们觉得哪张会涂得比较快,为什么?(月亮,因为它比较小)

  你们所指的是它的什么比较小?(面比较小)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与评价: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今天数学课上的探索就从我们最亲密的数学书开始。请你们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再摸摸课桌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一看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相比,怎么样?

  归纳: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课件出示各图形(三角形,圆,长方形,角):你能分辨他们谁大谁小吗?第4个图形能比较它的大小吗?为什么?

  归纳: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设计意图与评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比较课桌上红(3cmx5cm),黄(4cmx4cm),绿(3cmx4cm)三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汇报比较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用重叠法,但是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红色长方形和黄色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汇报:拼摆正方形更简便。红色长方形能拼15个小正方形,而黄色正方形能拼1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所以黄色正方形的面积要更大。

  [设计意图与评价: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进一步激疑:是不是只要拼摆的正方形越多,它的面积就越大呢?出示一个正方形,只能拼9个正方形,但它却比原来三个图形大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拼摆的小正方形要更大)

  师生共同归纳: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那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汇报自学结果。

  1、认识*方厘米。

  课件出示:国际上规定: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看看哪个手指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师: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方厘米呢?

  量一量邮票大约是几*方厘米?用来量数学书的面积怎么样?

  2、认识*方分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从学具中找出一*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是1*方分米呢?

  量一量数学书的封面是几*方分米?

  用它来量黑板的面积怎么样?

  3、认识*方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师:你们知道1*方米有多大吗?

  我们来感受一下。教师出示1*方米的纸,用直尺量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它的边长是1米。

  身边面积大约为1*方米的物体有哪些呢?

  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是几*方米?

  [设计意图与评价: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五、巩固练*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及学*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面图形,让学生知道*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方厘米。画, 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方厘米?“1*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

  (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方厘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

  出示太阳和月亮图片,给它们涂上颜色,你们觉得哪张会涂得比较快,为什么?(月亮,因为它比较小)

  你们所指的是它的什么比较小?(面比较小)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与评价: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今天数学课上的探索就从我们最亲密的数学书开始。请你们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再摸摸课桌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一看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相比,怎么样?

  归纳: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课件出示各图形(三角形,圆,长方形,角):你能分辨他们谁大谁小吗?第4个图形能比较它的大小吗?为什么?

  归纳: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设计意图与评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比较课桌上红(3cmx5cm),黄(4cmx4cm),绿(3cmx4cm)三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汇报比较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用重叠法,但是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红色长方形和黄色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汇报:拼摆正方形更简便。红色长方形能拼15个小正方形,而黄色正方形能拼1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所以黄色正方形的面积要更大。

  [设计意图与评价: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进一步激疑:是不是只要拼摆的正方形越多,它的面积就越大呢?出示一个正方形,只能拼9个正方形,但它却比原来三个图形大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拼摆的小正方形要更大)

  师生共同归纳: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那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汇报自学结果。

  1、认识*方厘米。

  课件出示:国际上规定: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看看哪个手指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师: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方厘米呢?

  量一量邮票大约是几*方厘米?用来量数学书的面积怎么样?

  2、认识*方分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从学具中找出一*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是1*方分米呢?

  量一量数学书的封面是几*方分米?

  用它来量黑板的面积怎么样?

  3、认识*方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师:你们知道1*方米有多大吗?

  我们来感受一下。教师出示1*方米的纸,用直尺量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它的边长是1米。

  身边面积大约为1*方米的物体有哪些呢?

  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是几*方米?

  [设计意图与评价: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五、巩固练*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测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

  (3)学生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物体面积的大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1厘米2、1分米2、1米2的实际大小,并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形

  成正确的表象。

  (2) 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 什么是面积?

  2、 学生回答。(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出示数学课本的表面、粉笔盒的表面及黑板的表面,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 学生回答。(黑板表面最大,粉笔盒表面最小。)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那大家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来表示数学书表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几个新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认识面积单位)

  (二)新课导入

  分成36个面积为4厘米2的小方格,长方形长24厘米,宽6厘米,分成16个面积为9厘米2的小方格。)

  2、 首先请三、四组同学闭上眼睛,一、二组同学观察正方形,数出有多少个小方格。(一、二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36个小方格)

  3、 再请一、二组同学闭上眼睛,三、四组同学观察长方形,也数出有多少个小方格。(三、四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16个小方格)

  4、 请学生根据观察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学生讨论)

  5、 生1: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正方形的小方格多。生2:长方形的面积大,因为长方形的小方格大。生3:都不对,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没有办法比较,因为两个图形的小方格不一样大。

  6、 那为了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应该怎么办?(应该把两个图形的小方格变得一样大,再数方格比大小,也就是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比较)

  7、 我们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定义为1厘米2,读作1*方厘米,并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一起读两遍。

  8、 想一想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学生讨论)(指甲、橡皮、大头钉) 的面积。生:不行,1厘米2的正方形太小了,用1厘米2的正方形测量桌面用的太多了,要用大一点的。

  9、由学生的回答引入1分米2这个面积单位,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积是1分米2,并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一起读两遍。

  10、大家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分米2?(粉笔盒表面、电灯开关、磁带)

  11、我们用1分米2的正方形测量教室的面积,行吗?

  1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不行。(1分米2这个单位测量教室面积太小了,要用一个更大的单位)

  13、再引入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1米2。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米2,在黑板板书。

  14、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米2?

  15、学生回答:桌面等。

  小结:刚才学了三个新的面积单位,分别是厘米2、分米2、米2,也知道厘米

  2﹤分米2﹤米2,现在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用适当的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或米2)填空。

  (1) 一张火车票的面积约24( )。

  学生结合实际经验,火车票很小,所以是24厘米2

  (2) 一张手帕的面积约4( )。

  手帕的面积比较小,可以用厘米或分米,这里的数字为4,所以用分米

  (3) 一块黑板的面积约3( )。

  黑板的面积比较大,要用最大的单位:米2

  (4) 校园占地面积约5000( )。

  校园的面积很大,要用三个单位里面最大的,所以是5000米2

  (5) 一个铅笔盒盖的面积约140( )。

  铅笔盒盖的面积约为1分米2,但这里的数字是140,所以只能用最小的单位,是140厘米2

  (三)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和米2,还学*了在不同的条件下三个单位的合理运用,知道怎样运用面积单位,同学们本节课学*得很好。 作业:练*册

  课堂设计说明

  认识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学*了什么是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三个面积单位,真切的了解1厘米2、1分米2和1米2具体是多大,形成具体的概念,能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的运用三个面积单位。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印象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单位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厘米2,读作1*方厘米。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分米2,读作1*方分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及学*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面图形,让学生知道*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方厘米。画, 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方厘米?“1*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

  (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正确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确表象。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老师这样不公*!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对,要想公*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 比一比:数学书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个面大?怎样比较的?(观察法、重叠法)

  ④、再来摸一摸、比一比练*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那个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刚才我们摸的物体的表面相比怎样?

  ⑥、刚才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⑦、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那些*面图形?生汇报

  ②课件展示*面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你能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大?圆形和三角形相比那个大?圆形和正方形呢?(圆形和正方形用观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像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他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请同学们看清操作要求。

  (3)、课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结果。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组1: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纸片,绿色卡纸是一行摆6个,摆2行;红色卡纸是一行摆3个,摆3行。结果红色长方形小一些。

  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纸片,绿色卡纸一行摆了12个,摆2行;红色卡纸一行摆6个,摆3行。结果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

  组3:我们选择了圆形纸片,发现摆的圆片之间有缝隙,无法比较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正三角形纸片,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但是太麻烦!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6)师生共同总结:操作中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长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方便。

  师:我们还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选择相同的图形)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也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8)、像刚才我们用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可以看成一个面积单位,刚才绿色卡纸上面摆了24个小正方形,就说明这张绿色卡纸的面积就有24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人们为了方便,就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3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和*方千米,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为有意义的学*。

  机械的学*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精选5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第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测量认识面积单位,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的表象。

  3.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惯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2.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准备硬纸片图形若干个:圆片、长方形、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幅有趣的画(跳水运动员—田亮),大屏幕出示画,这幅画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现在老师给这个画加上边框,求边框的长度就是求什么?(周长)如果老师再給这幅画配上玻璃,要多少玻璃还是求周长吗?那又是求什么?(面积)你知道什么是面积吗?想弄明白吗?今天我们就来学*面积。(揭示课题)

  【评析:教师联系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有效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由于问题生成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使得学生对新概念的出现不会感到陌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新知的兴趣,有能为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知作好铺垫。】

  (二)体验建构,生成感悟

  1、面积的概念

  ①师: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物体的面,并且摸一摸,比一比,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你能举例说一下吗?(板书:物体的表面大小)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根据你的观察,什么物体的面比什么物体的面大呢?请小组互相说一说。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生活经验,进一步明确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②教师出示: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第一个图形是一个长方形,而第二个图形只有三条线段)

  师:能比较它们面的大小吗?

  生1:不能比较,因为第二图形不完整。

  生2:第二图形不封闭,它的大小不能确定。

  师: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板书:封闭图形

  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

  师:角是封闭图形吗?

  师;你能添上一条线段使第二个图形变成封闭图形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在第二个图形上补画一条线段,使它变成长方形。

  ③教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封闭图形也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这种大小就叫作面积。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齐读面积的概念。

  ④教师出示图形

  师:爱心、笑脸和树叶任意两个图形比较大小。

  两个长方形图形比较大小。

  让学生比较每组图形的大小,并要求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察法、重叠法

  2、通过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a、探讨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

  ⑴、设疑:课件出示图形:(3×5,2×7的两张长方形)

  师: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答略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样,我们能不能借助学具来帮忙。

  ⑵、小组合作

  出示合作思考要点:①你组可用什么材料或学具来比较图形1和图形2的面积大小?②在这几种比较方法中,你组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合理?(学生四人合作讨论,教师巡视)

  ⑶小组反馈:通过小组操作,你们认为它们的面积哪个大?

  生齐回答:是图1的面积大。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小组派代表交流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剪拼法,摆图法和数格法。

  师: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合理?

  生1:我们组认为是正方形摆最好,用圆、长方形摆有空隙。

  生2:我们认为用剪拼法好。

  生3:剪拼法不好,若是黑板面和课桌面不能剪。

  师:现在我们的意见统一了吗?得出数正方形的个数最合理。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剪拼法和摆正方形法(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3、认识统一单位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猜猜谁的面积大?游戏:看格子,猜面积。

  师:有两个图形,一个摆9个正方形,另一个摆15个正方形,哪个面积大?

  学生:15个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它的格子多。

  师:是吗?紧接着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

  生(惊讶):啊!原来是这样呀。

  师:想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板书:面积单位)。

  3、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

  (1)、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师:请阅读一则小资料(课件播放:文字呈现配合画外音)。你能从中知道什么?

  为了方便面积的测量,国际上常用三种方格:面积为1*方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分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厘米的方格。

  为了方便面积的测量,国际上常用三种方格:面积为1*方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分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厘米的方格。

  生1:我知道了国际上通常用的是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这三种常用的方格。

  生2:我明白了比较面积大小时经常采用三种固定的方格。

  生3:那个大号的是1*方米的,中号的是1*方分米的,小号的是1*方厘米的。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第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测量认识面积单位,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的表象。

  3.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惯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2.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准备硬纸片图形若干个:圆片、长方形、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幅有趣的画(跳水运动员—田亮),大屏幕出示画,这幅画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现在老师给这个画加上边框,求边框的长度就是求什么?(周长)如果老师再給这幅画配上玻璃,要多少玻璃还是求周长吗?那又是求什么?(面积)你知道什么是面积吗?想弄明白吗?今天我们就来学*面积。(揭示课题)

  【评析:教师联系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有效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由于问题生成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使得学生对新概念的出现不会感到陌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新知的兴趣,有能为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知作好铺垫。】

  (二)体验建构,生成感悟

  1、面积的概念

  ①师: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物体的面,并且摸一摸,比一比,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你能举例说一下吗?(板书:物体的表面大小)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根据你的观察,什么物体的面比什么物体的面大呢?请小组互相说一说。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生活经验,进一步明确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②教师出示: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第一个图形是一个长方形,而第二个图形只有三条线段)

  师:能比较它们面的大小吗?

  生1:不能比较,因为第二图形不完整。

  生2:第二图形不封闭,它的大小不能确定。

  师: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板书:封闭图形

  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

  师:角是封闭图形吗?

  师;你能添上一条线段使第二个图形变成封闭图形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在第二个图形上补画一条线段,使它变成长方形。

  ③教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封闭图形也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这种大小就叫作面积。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齐读面积的概念。

  ④教师出示图形

  师:爱心、笑脸和树叶任意两个图形比较大小。

  两个长方形图形比较大小。

  让学生比较每组图形的大小,并要求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察法、重叠法

  2、通过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a、探讨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

  ⑴、设疑:课件出示图形:(3×5,2×7的两张长方形)

  师: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答略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样,我们能不能借助学具来帮忙。

  ⑵、小组合作

  出示合作思考要点:

  ①你组可用什么材料或学具来比较图形1和图形2的面积大小?

  ②在这几种比较方法中,你组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合理?(学生四人合作讨论,教师巡视)

  ⑶小组反馈:通过小组操作,你们认为它们的面积哪个大?

  生齐回答:是图1的面积大。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小组派代表交流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剪拼法,摆图法和数格法。

  师: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合理?

  生1:我们组认为是正方形摆最好,用圆、长方形摆有空隙。

  生2:我们认为用剪拼法好。

  生3:剪拼法不好,若是黑板面和课桌面不能剪。

  师:现在我们的意见统一了吗?得出数正方形的个数最合理。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剪拼法和摆正方形法(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3、认识统一单位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猜猜谁的面积大?游戏:看格子,猜面积。

  师:有两个图形,一个摆9个正方形,另一个摆15个正方形,哪个面积大?

  学生:15个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它的格子多。

  师:是吗?紧接着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

  生(惊讶):啊!原来是这样呀。

  师:想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板书:面积单位)。

  【评析:通过图形的比较,给予了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然后,教师接触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创设了动态变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统一面积的必要性,感受数学知识是从现实需要中产生发展的,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探究需求。】

  3、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

  (1)、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师:请阅读一则小资料(课件播放:文字呈现配合画外音)。你能从中知道什么?

  为了方便面积的测量,国际上常用三种方格:面积为1*方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分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厘米的方格。

  为了方便面积的测量,国际上常用三种方格:面积为1*方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分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厘米的方格。

  生1:我知道了国际上通常用的是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这三种常用的方格。

  生2:我明白了比较面积大小时经常采用三种固定的方格。

  生3:那个大号的是1*方米的,中号的是1*方分米的,小号的是1*方厘米的。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四、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方形各一个以及A、B两种不同的长方形(各30张)的教具。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老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的表演能力,你们敢接受考研吗?那请你们用动作表现出下面的内容:清晨起床后,我会迅速的洗脸、洗手,然后去学校,到学校后我迅速的将课桌面完整的擦干净,迎接新一天的挑战。

  (2)学生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都做了那几个动作,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接触的都是物体的什么部位?(指明学生回答)

  (3) 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引出: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① 摸一摸:摸一摸桌面、板凳面、指甲盖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②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③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认一认: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点?(课件出示相应的图形)

  ②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③比一比:下面的图形与上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能说出它们的面积的大小吗?(课件出示“非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学生归纳后,教师课件展示面积的概念)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① 课件出示:喜洋洋带来的问题:小朋友们羊村想建一所大一点的“快乐学校”,你能帮我们选一所大一点的土地吗?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A、B两块土地哪块面积大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②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③ 提出操作要求:

  ⅰ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ⅱ、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ⅲ、学生操作。

  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ⅳ、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ⅴ、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要求自学课本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ⅰ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ⅱ每个常用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请你画出相应的句子。

  ⅲ这些面积单位分别适用于测量怎样的面积时?请分别举例说明。

  ②检查自学情况。

  ⅰ、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ⅱ、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ⅲ、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ⅳ、试一试:1*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课件出示)[学生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2)判断(课件出示)[要求学生说出原因]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指明学生回答后,集体订正)

  (4)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想想做做”第3到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面积单位,能直接计量或估计面积大小,逐步提高对物体表面或*面图形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2、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产生进一步学*的愿望。

  教学准备:

  若干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

  问:我们学*了哪几个常用的面积单位?

  老师板书:*方厘米*方米*方分米

  问:这三个单位用在用时要注意适宜,那你认为怎样算适宜?

  二、巩固练*

  1、做第3题

  说清要求

  集体校对。

  2、完成第4题

  说清楚要求

  3、做第5题

  理解题目意思

  4、做第6题

  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估计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厘米。

  5、完成第7题

  问:周长是指什么?

  集体交流。

  交流后对比周长和面积的不同求法。

  5、完成第8题

  说清楚画的要求。

  三、完成思考题

  要求说明一下。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测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

  (3)学生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物体面积的大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1厘米2、1分米2、1米2的实际大小,并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形

  成正确的表象。

  (2) 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 什么是面积?

  2、 学生回答。(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出示数学课本的表面、粉笔盒的表面及黑板的表面,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 学生回答。(黑板表面最大,粉笔盒表面最小。)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那大家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来表示数学书表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几个新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认识面积单位)

  (二)新课导入

  分成36个面积为4厘米2的小方格,长方形长24厘米,宽6厘米,分成16个面积为9厘米2的小方格。)

  2、 首先请三、四组同学闭上眼睛,一、二组同学观察正方形,数出有多少个小方格。(一、二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36个小方格)

  3、 再请一、二组同学闭上眼睛,三、四组同学观察长方形,也数出有多少个小方格。(三、四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16个小方格)

  4、 请学生根据观察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学生讨论) 5、 生1: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正方形的小方格多。生2:长方形的面积大,因为长方形的小方格大。生3:都不对,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没有办法比较,因为两个图形的小方格不一样大。

  6、 那为了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应该怎么办?(应该把两个图形的小方格变得一样大,再数方格比大小,也就是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比较)

  7、 我们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定义为1厘米2,读作1*方厘米,并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一起读两遍。

  8、 想一想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学生讨论)(指甲、橡皮、大头钉) 的面积。生:不行,1厘米2的正方形太小了,用1厘米2的正方形测量桌面用的太多了,要用大一点的。

  10、由学生的回答引入1分米2这个面积单位,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积是1分米2,并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一起读两遍。

  11、大家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分米2?(粉笔盒表面、电灯开关、磁带)

  12、我们用1分米2的正方形测量教室的面积,行吗?

  13、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不行。(1分米2这个单位测量教室面积太小了,要用一个更大的单位)

  14、再引入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1米2。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米2,在黑板板书。

  15、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米2?

  16、学生回答:桌面等。

  小结:刚才学了三个新的面积单位,分别是厘米2、分米2、米2,也知道厘米

  2﹤分米2﹤米2,现在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用适当的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或米2)填空。

  (1) 一张火车票的面积约24( )。

  学生结合实际经验,火车票很小,所以是24厘米2

  (2) 一张手帕的面积约4( )。

  手帕的面积比较小,可以用厘米或分米,这里的数字为4,所以用分米

  (3) 一块黑板的面积约3( )。

  黑板的面积比较大,要用最大的单位:米2

  (4) 校园占地面积约5000( )。

  校园的面积很大,要用三个单位里面最大的,所以是5000米2

  (5) 一个铅笔盒盖的面积约140( )。

  铅笔盒盖的面积约为1分米2,但这里的数字是140,所以只能用最小的单位,是140厘米2

  (三)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和米2,还学*了在不同的条件下三个单位的合理运用,知道怎样运用面积单位,同学们本节课学*得很好。 作业:练*册

  课堂设计说明

  认识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学*了什么是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三个面积单位,真切的了解1厘米2、1分米2和1米2具体是多大,形成具体的概念,能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的运用三个面积单位。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印象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单位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厘米2,读作1*方厘米。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分米2,读作1*方分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