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作者怎样描写*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革命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

  2. 小组交流学*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

  “*静”说明*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的第一人*同志。

  (课件出示*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理解*对革命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的**,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理解*对家人的关爱

  1、*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

  1、*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得方法。

  4、*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6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感受人物形象

  1.学*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的事迹。

  (*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志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交流)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静而慈祥的脸”*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就义前说的话。(出示*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那为了*的进步、人民的**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薰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得方法。

  4、*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作者怎样描写*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革命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

  2. 小组交流学*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

  “*静”说明*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的第一人*同志。

  (课件出示*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理解*对革命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的**,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理解*对家人的关爱

  1、*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

  1、*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动乱。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的其他故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的第一人*同志。

  (课件出示*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

  二、学*理解*对革命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的**,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理解*对家人的关爱

  1、*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

  1、*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得方法。

  4、*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

  2.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明确写作顺序。

  3.品味文本语言,在朗读比较中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父亲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质疑“回忆”

  直接出示课题,根据“回忆”质疑。(谁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二、理清“回忆”

  请你把课本翻到4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明白吗?好,开始。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我把难读的词语请了出来,你会读吗?请小老师来领读。

  2.随机解决较简单的几个问题。

  3.合作交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说一说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省略修饰语和个别情节,语句简洁。)

  穿插视频:*的生*,

  三、走进“回忆”

  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预设交流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1.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

  2.谁来把父亲的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读出来?

  3.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6自然段,点名写法:照应)

  4.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

  5.这就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过渡: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我哪能离开呢?就是说我不能离开。

  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

  2.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3.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4.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反问)

  5.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志坚决,置生死于度外)

  6.既然这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那么这样写行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不行,缺少层次,递进)

  7.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推荐一位读。

  8.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再读一读。

  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1.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敌人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备而来,全副武装)

  2.父亲面对这一群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魔鬼,父亲是怎样做的?请你找一找。

  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3.哪一词印入了你的眼帘?

  4.严峻,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他们什么?让我走进父亲的内心,自己再读一读。

  5.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轻蔑,不屑)

  6.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

  7.齐读。

  8.根据板书,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忘我工作、意志坚决、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的父亲,十六年来久久难忘。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9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1

  如果说,教材也像跳水运动一样有难度系数的话,那么《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属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那一类:文章长、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学生难以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难以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在处理这篇教材时,我反复地读文,围绕着两个问题寻找突破口,即: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把握住重点,不在细枝末节上费功夫?二、如何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透过文本,*距离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就这样,我不停地读文本,同时,在网络中寻找*同志的相关资料。读着文本和资料,我深深地感动了,*同志作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坚信革命会胜利。正是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于是,书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帘: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我发现了突破口!这伟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励*同志的源泉吗?于是,我的课堂设计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这伟大的力量吗?紧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三大块读书感悟。在学生难以理解处适当补充*同志受刑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循着问题读书,不断地在发现中感悟,和我一样被*同志深深地感动了,肃穆的课堂让我知道我的教学成功了。

  回顾钻研教材的过程,我再次认识到,拿到教材,不能慌着看教参,不能忙着看别人的教法设计,而应该从最基本的细读文本入手。老师自己要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寻找到教材的突破口,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2

  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展开的。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中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提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3

  一、成功之处

  善于创设情境,以情境带动学生。导入部分的图配乐,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调,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教学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字词练*,是我这学期来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根据字在词语的意思选出正确解释……方法多样,既让学生得到考试方法的训练,又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为进一步读懂课**好铺垫。

  在教学中,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学*的时候,他们的发现很多,体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时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进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领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这一环节做得最让自己沮丧。学生不能领悟其好处,又接*下课了,未完成教学,我把前后照应的好处和课文结合后直接告诉他们了。但是,当学生不能体会时,教师的作用不就是点拨吗?有点矛盾了。

  三、改进措施

  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学反思1

  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 "展开的。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中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 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提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学反思2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又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学反思3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能在*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观点有所转变,能够在安排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对教材理解较好,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拓宽了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淡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适量地增加了课外阅读内容。课堂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本课能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能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参与学*全过程,课堂上主动求知(质疑),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主动运用。

  不足之处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现得不够充分,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阅读练*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1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独立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①听写生字词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凶残是为了衬托*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革命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2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崇高的*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离开北京,*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同志*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交流)

  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静而慈祥的脸”*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就义前说的话。(出示*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那为了*的进步、人民的**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感受人物形象

  1.学*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的事迹。

  (*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志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作者怎样描写*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革命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

  2. 小组交流学*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

  “*静”说明*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5)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

  本课师生能在*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观点有所转变,能够在安排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对教材理解较好,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拓宽了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淡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适量地增加了课外阅读内容。课堂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本课能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能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参与学*全过程,课堂上主动求知(质疑),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主动运用。

  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现得不够充分,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阅读练*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2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表达了*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3.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感触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不足之处:课文较长,故事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对于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必定没有多深的感触。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3

  回顾今天的课堂,简单却也不失简约,利用了导图,开始了互助,不求复杂,只求扎实,真实而不失那份主动,灵动。《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也是一篇老课文,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内容不难理解,利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情流露,表达真情实感,具有可读性,也是一份革命教育的好题,从内容出发而不局限于内容,两课时的安排得失小结如下

  寻互助抓手,从培养质疑入手。本文最大的一个举措与收获便在此,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存疑读书。(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怎样的事情让我十六年后还回忆?)聚焦内容提问,虽然不难,由于*时重视不够,学生还不是太会发问;趁热追击,在梳理课文结构后,根据黑板上的导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这一轮难度提升,质疑互助,学文释疑。(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父亲为什么被捕?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师追问,除了关注内容之外,还可以怎么提问?生给出: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前后什么关系?显然提问者是有答案的,师继续追问,根据你知道的答案再提问,生马上给出: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有了如此启发,问题质量在提升: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父亲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通过两轮质疑,给予时间,帮助梳理,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少讲真思,好!

  提高值问题,尝试互助学*。聚焦文章写法,提炼人物品质的问题,正是共学好凭借。共学一: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互为补充,完整表达,强化写法的品鉴,从内容,写法,读者三个角度,层层深入,既为读,也为考;共学二:*的精神品质,证据?学*提炼,互为补充,化零为整,既从片段中提炼,也从全文中关注。共学三:生字词人人过关,第一课时,互相提醒的是易错音,形,偏旁,人人修改过关,第二课时,互相批改的是实时听写的情况,人人订正过关。扎扎实实过基础,扎扎实实学阅读。

  遗憾亦有,写法未完全突破,部分学生有些很不上进度的.小茫然;互助未真正敞开,男女生交流不够,发言面,发言层次体现不出,继续努力,实践调整!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

  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

  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1、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总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等的、互动的,还应该抓住关键的,化热点与难点为焦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行焦点访谈。

  2、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等互动关系,且富有情感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5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一共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的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自读课文后,多数能够概括出课文的内容,结合字典理解课文的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第二课时主要结合*言行的句子,深入体会*同志的革命精神,理解*面对死亡从容不迫、无所畏惧的气概。在小组进行讨论时,发言的只是极个别同学,还有的同学采取等待的态度,等别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老师还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就越俎代庖,唱独角戏。这一课老师细致地备了课,准备得非常充分,为什么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思维狭窄,缺乏语言表达能力?

  可能是学生朗读得不够充分,没有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没有推敲重点词句、精心研读吧?也可能是老师没有想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吧?我想应该让学生首先大量阅读革命书籍,让足够的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感化他们,再去开讲这一课也许效果会更好些吧?也许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得过于幸福,根本体验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尽管结合了*的被捕后的资料,凶恶的敌人剥去了他的十个指甲仍然没有向敌人屈服,但是只有少数同学面带愤恨,多数表情冷漠,没有激情。总体的感觉就是学生对英雄的大无畏气概领悟得不够彻底,课堂上能够根据重要句子发表意见的只有赵琳、刘彦*、商梦瑶、牛楠楠、牛林杰几个同学,要不是他们几个起着引领作用,恐怕难以完成任务。

  第三课时,找出课文的表达方法,小组内在讨论时意见一致,能找出首尾呼应和对比描写的句子、段落,但是为什么这样表达,多数同学还是说不清楚,原因就是在第二课时,没有在读中感悟*的高贵品质。只有通过老师的讲解,解决了课文为什么要用首尾呼应和对比的表达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6)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菁华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的一角,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同志(出示*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

  (2)重点指导。(“瞅”读“chǒu”)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

  (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革命工作。

  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

  (*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

  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人而言,*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引入新课

  1.复*本课生字。

  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学*“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汇报。

  三、学*“法庭上”部分

  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同志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同志神态的句子。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

  四、学*“被害后”部分

  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而对于*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教学板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镇定勇敢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感悟*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的一角,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同志(出示*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

  (2)重点指导。(“瞅”读“chǒu”)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

  (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革命工作。

  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

  (*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

  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人而言,*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引入新课

  1.复*本课生字。

  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学*“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汇报。

  三、学*“法庭上”部分

  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同志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同志神态的句子。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

  四、学*“被害后”部分

  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而对于*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教学板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镇定勇敢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感悟*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3

  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的**,为了世界的和*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的创始人之一、*革命的先驱──*同志。(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跟随着*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xx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xx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 ) 娱( ) 僻( ) 怖( ) 宪( )

  伐( ) 误( ) 避( ) 布( ) 选( )

  胖( ) 刑( ) 押( ) 舅( ) 绞( )

  伴( ) 形( ) 胛( ) 臼( ) 较( )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学*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学*“被捕前”。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精神。

  引导学生体味*说的两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4、学*“被捕时”。从人物的神态中体味人物的品格。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同学之间展开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5

  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的**,为了世界的和*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的创始人之一、*革命的先驱──*同志。(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跟随着*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xx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xx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