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作者从孔乙己身上分离出哪些事来写的?体会作者对所写人、事的态度及从人、事上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

  2、学*作者感受人、事的技巧和方法,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通、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找出文中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前后形象的不同)的句子,来体会作者写人的技巧和方法,结合作文三步法中感受人的技巧和方法来加深掌握感受人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通过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来揭露当时病态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腐朽这一深刻的主题。启发学生对黑暗社会的认识及痛恶之情,则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社会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爱生活的感情,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用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人、事的方法来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

  不限定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不同时代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物。今天,我们要学*的《孔乙己》是一个哪一时代“造就”的人物呢?让我们共同学*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一作品,解读一下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并能深刻认识其背后的社会现实。

  二、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1、学生简介作者,师补充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短篇小说有《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等,散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

  《孔乙己》作于1918年,当时*新文化运动巳揭开序幕,民主和科学日益成为时代的呼声。当时封建复古逆流仍猖獗,北洋军阀*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还在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这种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把二十多年后的当时现状与之进行对照,懂得批判和取舍。

  2、默读课文,找学生复述小说的梗概。

  三、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小组讨论:用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的分离方法,编写文章结构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学生归纳回答:

  酒店——“我”的身份——“我”郁闷的缘由——孔乙己出现——他的身份——别人对他的取笑——他卖弄“学问”——他善良但“小气”——店内有人议论他——他再次出现被人嘲笑——他终于没出现。

  四、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及性格

  1、从文中找出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感受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作文三步法感受人的技巧和方法来学*写作技巧。

  2、学生找出:

  (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写断褪后的形象:“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通过对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个性。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只此一件长衫,说明孔乙己很穷;长期不洗不补,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由此深刻揭示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文中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是“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3、教师小节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性格

  形象:孔乙己是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但后来由于自己并非真正地辛苦苦读、又好喝懒做,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以及在科举制度的摧残下,将要死去了。从孔乙己的遭遇中,体现当时国民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

  性格:自命清高、迂腐、懒惰、死爱面子、自欺欺人。

  我们要学*作者感受人的技巧,能够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服饰等特点来感受,这与作文三步法感受人的技巧相吻合。学*本文应该学*名作家笔下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并结合作文三步法感受人的原理,来把语文学*与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写作技巧。以便为我们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并形成语文学*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惯。

  五、体会《孔乙己》的主题

  1、找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归纳:

  本文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批判了冷漠、麻木的旧*国民和病态的旧社会以及在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

  六、小说三要素的体现

  小组讨论: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明确:(板书)

  人物:主人公:孔乙己,性格:自命清高、迂腐、懒惰、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配角:酒店老板、伙计、顾客。

  环境:社会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环境:鲁镇的酒店。

  情节:开端:从开头到孔乙己的出现;发展:从孔乙己的身份、被人取笑、卖弄“学问”到他的善良;高潮:从酒店中有人议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到他瘸腿来酒店喝酒后走了;结局:孔乙己始终没有出现,大约的确死了。

  七、谈谈学*本文的感受

  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肯定和表扬。

  八、教师总结全文:本文是一篇小说,作者通过刻画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以及封建科举制度残害读书人的现实。

  学*本文,我们要从人物身上解读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是人情冷漠,国民麻木不觉悟的根源。由此,我们要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让我们勤奋努力,掌握知识技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九、作业: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思想内涵。

  2、归纳孔乙己性格特点,体会封建社会制度的毒害。

  3、品味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学*写作方法。

《孔乙己》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思想;

  2.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本文思想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学生讨论,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孙伏园,他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今天,我们就学*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请先看“预*提示”(指名朗读)。

  预*质疑

  1.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借助字词典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

  3.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 曾用名或绰号 照片

  性别 年龄

  籍贯 现住

  外貌特征

  身材

  面容

  衣着

  语言特征

  性格行为特征

  职业及工作单位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地点

  事由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联系人姓名地址

  档案填写人

  年月日

  4.提出你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课文阅读与研讨

  一、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不写这一段可以吗?为什么?答案:不是离题。这是交代社会环境(板书)。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交代环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需。

  2.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写这些有什么作用?答案: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这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对比鲜明。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板书: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

  3.“大抵”是什么意思?查字词典,纠正课文注释之不足。答案:(1)大概,(2)大都。这里应是“大都”,课文注释不准确。

  4.“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5.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答案:(1)“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这种第一人称写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2)写“我”也是为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服务──写“我”的“职务”实际上是表现掌柜对长衫主顾,惟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人心如此势利冷酷,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6.归纳: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答案:先交代环境,次交代职务的无聊,然后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引出。这样写,布局精巧,行文自然,衔接紧密。

  二、指名朗读“孔乙己出场”一段,研讨以下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说明什么?答案: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板书:站──穷困;长衫──自命清高。

  2.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板书:好喝懒做。

  3.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答案: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板书:迂腐。

  4.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答案:他识字,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疼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板书:失意,潦倒。

  5.是什么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懒做、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答案: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6.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学生讨论,教师讲: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因为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这一点,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据《唐摭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投影)因而李白曾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投影)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也写了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投影)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则是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走“读书做官”之路。这样,考上的,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因为他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

  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已经成了废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废人,是牺牲品,反而还自命清高,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知识垃圾!

  三、继续阅读,研讨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1.酒客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指名读)这说明什么?答案:有两段写怎样对待:(1)“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2)“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教师归纳:一是“笑”,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2.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让学生辨别优劣,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然后模仿。注意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还可讨论它们是否可以删去、换去。

  3.“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板书:笑声中的悲剧,在笑声中出场)

  4.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5.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答案: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也毒害了广大世人,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使他们思想麻木、冷漠、不辨是非。对于通过科举制度爬了上去、成为残酷凶暴的统治者的丁举人,他们不敢反抗,不敢谴责,不敢抨击,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而对于爬不上去,和自己地位一样低下的孔乙己,却百般嘲笑、耍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却意识不到自己也处于奴隶的地位,自己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

  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6.孔乙己与“我”的对话十分绝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热,孔乙己越说越起劲,“我”却爱搭不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答案:(1)表现孔乙己的善良(板书:善良);(2)连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冷酷。

  7.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答案:善良和迂腐。

  8.“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四、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讨论:

  1.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这说明什么?答案:由结账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

  2.下面加下画线的词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1)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答案: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霸道,凶恶残酷。(2)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答案:不可。“打了大半夜”说明打得时间之长;“再”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非常残忍。(3)许是死了。答案:不可。表现口气淡漠,人心冷漠。

  3.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以上描写,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科举制度,是一把**的软刀!析字:“戕害”的“戕”就带着一把“刀”。

  五、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讨论:

  1.这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表现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3.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请加述评。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4.“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而用“排”?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5.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写,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板书)

  7.“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掌柜只有在结账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后来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对社会没用和被社会抛弃的人,他没有家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人关心他的命运,没人了解他的情况,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大约”、“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六、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1.归纳、记忆本课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要点。

  2.完成课后练*。

  3.叙述性说话练*:请按照下面的提纲,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1)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2)好喝懒做,不会营生;(3)心地善良;(4)思想麻木。此题让中等以上学生完成。

  4.议论性说话练*: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说说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残,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此题由优秀生完成。

  5.想像性小作文:假如孔乙己中举。(可以此导入《范进中举》)

  课外活动

  将《孔乙己》改编成小话剧剧本,设计好服装、道具、布景,再配以效果,然后排练演出。此题由特长生完成。

《孔乙己》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与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了解全文精巧的布局。

  三、从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坑害读书人的社会丑恶的现象。

  教学设想

  一、边点评边研讨,从小说的三要素上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二、重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准备《孔乙己》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第三册教材附录中《谈谈小说》,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二、板书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腐 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称帝,复辟势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送来了马列主义。*革命的知识分子*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听《孔乙己》全文录音。(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

  四、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自查字典,正音正字。

  亨(hēng)笋(sǔn)荐(jiàn)绽(zhàn)

  屑(xiè)涨(zhàng)红哄(hōng)笑

  间(jiàn)或附和(hè)门槛(kǎn)

  2.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结合板书)。

  五、学生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交待了几个内容?

  2.这一部分对全篇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结合板书进行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六、小结: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节课学*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2.精读课文,在文中点批。

  3.展开研讨。

  师生共同概括出特征

  三、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线索,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1)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2)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结:

  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四、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4.文中几处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五、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六、完成课文后“理解·分析”一、三和“揣摩·运用”五。

《孔乙己》教学设计4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咸亨酒店,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小说,去认识一位读书人——孔乙己,去听听他的声音,说说他的为人,评评他的人生。(板书课题:孔乙己)

  (导入环节使用情境法,把学生先带入情境中,并简单交代本课的学*目标。)

  二、读读孔乙己的声音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很容易辨认,因为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今天我们先来读读孔乙己的语言,听听孔乙己的声音,说说孔乙己的为人。

  (《孔乙己》的品读方法很多,许多成功的案例,有从“半”字入手的,也有抓住“手”做文章的,还有抓住“笑”来解读的,这次也是受“一词立骨”的启发,抓住“声音”来拎起全文,品读人物)

  请大家阅读课文4—11小节。看看孔乙己都是在什么情境下发出声音的?

  要求:用——划出孔乙己说出的话或发出的声音,用[]划出说话时的神情姿态,外貌动作。

  (学生边找边读边小结)

  生1:在课文第4小节中,别人说他“偷书”时,他辩解了。

  师:你能读一读他的辩解吗?

  生1有模样有样的朗读。

  生2:他跟小朋友抢豆时说话了。

  师:是“抢”还是?

  生2:是护!

  师:你能不能一边做做孔乙己护豆的动作一边读一读他的语言?

  生2煞有其事地表演读,老师适当指导其动作。

  生3:孔乙己还在教小伙计识字时说话了。

  师:你能跟你的同桌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对话吗?

  生3和同桌一起演读

  生4:孔乙己还在最后一次出现时说话了。

  师:大家基本上都找到了孔乙己有内容的声音了,还有一次他被大家说得只能用“之乎者也”这样大家都半懂不懂的语言来掩饰,这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生5:是在别人嘲笑他没有进学时,他发出的声音。

  师:很好,我们通过寻找并朗读找出了孔乙己在不同时候,不同情境下发出的声音。一起总结如下:

  屏显1:

  1、“偷”“窃”之辩

  2、进学之痛

  3、教茴之诚

  4、护豆之呆

  5、断腿之悲

  师:孔乙己从开始还能辩白,到后来的哀求,最后只是在别人的笑谈中用手默默地“走”开了,留下的是一个苍凉的背影。

  (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围绕“声音”,找寻声音发出的原因,了解跟孔乙己有关的几件事情,初步感知课文,通过演读,学生已经模糊发现这个人物有点呆气,有点迂腐,又有点可怜,为下个环节的展开搭好台阶)

  请大家仔细研读一下孔乙己说话的内容以及说话时神情姿态,以及外貌动作,说说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示范:我从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中,看出他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

  我从……中,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生1:我从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的神态中,看到了一个死要面子的孔乙己

  生2:我从他排出两文钱的动作中,看出这是一个自命清高,自鸣得意的孔乙己

  生3:我从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的动作中,看到了一个可爱、呆气又迂腐的孔乙己

  生4:我从他黑且瘦,破夹袄哦,盘着的腿,蒲包还有草绳这些外貌描写中,看到了一个经受磨难后可怜的孔乙己。

  师生交流并总结:

  小说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人物的语言又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语言描写就是能把人物的个性写出来。除了要写好“说什么”,还要写好“怎么说”。在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其迂腐、自命清高、死要面子、有点可怜又有点可气,正如鲁迅先生评说的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小人物,我们通过对孔乙己的语言品赏,可以得出如下发现:

  屏显2

  小说人物之探究

  先从语言情境看

  语言内容显性格

  神情姿态见心理

  肖像描写藏变故

  个性动作来帮忙

  无声亦能胜有声

  (从具体的声音到发出声音时的神情姿态,一方面能交给学生解读小说人物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要学会把人物语态写得更为细致生动,也即既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

  三、找找他人的声音

  孔乙己的从有声走向无言的人生悲剧都是谁造成的呢?

  1、首先我们先去找找他人的声音看看。请大家用~~~划出他人的声音,并且和你的同伴进

  行演读。这些声音都在讲什么?

  (学生重点演读了酒店老板和酒客的对话以及最后一次孔乙己出现时的对话)

  通过大家的交流总结出这些声音的内容特点

  专门揭人心中疤

  补充老孔过往事

  交代腿断之缘由

  说笑声里见炎凉

  2、如果没有了这些声音好不好?为什么?

  生1:没有这些声音,孔乙己的性格就没那么丰富了。

  生2:没有这些声音,故事就会断层了。

  生3:没有这些声音,小说的主题就没那么深刻。

  ……

  小结:正是这些声音的存在让小说主角孔乙己形象更丰满,让情节更紧凑,让主题更为深刻。

  屏显:

  侧面烘托衬主角

  推动情节向前走

  表现国民劣根性

  反映社会大主题

  3、是什么让孔乙己没有声音的?

  生1:孔乙己自己好吃懒做。

  生2:是那些笑话他的人。

  (追问这群人的分类和特点,从而得出国民劣根性等因素)

  生3:是丁举人。

  (在这个学生的回答后追问丁举人代表什么样的人,孔乙己又是什么样的人,从而得出变了味的科举制度让孔乙己没了声音)

  封建的科举制

  国民的劣根性

  自身的不争气

  ……

  (这个环节仍然围绕声音,由孔乙己的声音走向他人的声音,挖掘小说主题的最深层,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所以分解成三个问题来给学生学*,边找边读,边读边分析,让学生从声音品人物,更让学生从声音看社会)

  四、说说你们的心声

  如果孔乙己来到这个教室,你想对他说什么?

  师:如果孔乙己来到这里,我会对他说:

  孔乙己

  你爱讲之乎者也

  别人半懂不懂

  你说“偷”与“窃”不同

  换来的却是快活的空气

  哦,可笑的你啊!

  请你仿照这个格式,每一小组从一个说话的情景中进行提炼一节诗歌。

  师生活动,完成组诗活动。

  孔乙己我想对你说(配乐诗朗诵)

  孔乙己

  你爱讲之乎者也

  别人半懂不懂

  你说“偷”与“窃”不同

  换来的却是快活的空气

  哦,可笑的你啊!

  孔乙己

  你不屑置辩识字之能

  却无法辩说

  进学之痛

  哦,可怜的你啊!

  孔乙己

  你诚恳教人写“茴”字

  别人懒懒不耐烦

  谁要你教!

  哦,可叹的你啊!

  孔乙己

  为了护住那不多的几粒豆

  你弯腰又直起

  看豆又摇头

  “多乎哉?不多也。”

  哦,可爱的你啊

  孔乙己

  又黑又瘦

  断了腿的你

  面对取笑

  颓唐又无力

  低低又哀哀

  “跌断的……”

  哦,可悲的你啊!

  孔乙己

  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那个让人如此快活却又可有可无的人

  那个在别人的笑声里渐渐无声的人

  大约的确是死了

  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

  (这个环节老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把跟孔乙己有关的五件小事连成一首长诗,关键词依然是声音,最后在《蝶恋花》的配乐中师生共同用沉重又带有力量的朗读结束了全文,既回顾了整堂课的主要内容,也把思考延伸到了课外。)

  五、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研究《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人物的声音,看到了一个在别人的说笑声中从有声走到无言的孔乙己,也看到了一群麻木而可悲的群众,更看到了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的社会。同时通过对声音的解读,我们也初步掌握小说中解读人物的方法之一——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语态,下节课我们将从情节和环境来更深层次地解读小说。

《孔乙己》教学设计5

  (一)明确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

  阔绰(chuò) 舀(yǎo) 羼水(chàn) 绽(zh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2)应掌握的词: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2、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

  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三)教学过程

  1、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

  泛读课文(第1段至第3段)要求:(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呢?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吃”和“站喝”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什么可笑之处?他特殊在什么地方?

  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潜台词?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什么?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穿长衫”说明什么?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惟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爱的人。

  作者接着以凝炼的笔墨刻划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绘了孔乙己的语言特征,它告诉我们孔乙己是怎样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

  (2)与“我”——教字(第7段)

  (3)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

  (4)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

  (四)总结、扩展

  鲁迅先生通过咸亨酒店格局和酒客不同层次将孔乙己定位在一个上不靠天下不着地的层次,他成了一个迂腐清高、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社会多余的人。

  学生活动: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青年人读书考不上大学后,种种做法如:重者想不开自杀,轻者感到生活的渺茫,从此一蹶不振,你认为应怎样看待读书,联系《孔乙己》一文。

《孔乙己》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欣赏作品精巧的布局。

  2、剖析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

  3、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4、讨论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

  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

  人物与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研读与精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预读

  1、激趣谈话 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2、预读积累

  ⑴注音:

  颓唐 附和 分辩 不屑 咸亨 砚 荤菜 羼水 拭 蘸

  惋惜 阔绰 舀水 涨红 绽出 哄笑 间或 着了慌 打折 门槛

  ⑵解释: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二、情节讨论

  话题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话题2: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话题3: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话题5: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第二课时

  三、细节赏读

  话题6:我品析的细节是,表现了。

  话题7:我不理解的一个细节是。

  以上内容必须涉及:①关于人物的各种描写,②哄笑所揭示的社会环境,

  ③精妙传神的动词。

  四、形象分析

  话题8:我孔乙己,我觉得他是的一个人。

  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品行好,质朴、善良。

  话题9:小说中还写到一些人物,你怎么看他们?

  丁举人:同样是读书人,读的圣贤书,却倚权仗势,残忍无道。

  掌柜:自私冷酷,毫无同情心。

  酒客: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第三课时

  五、主题归纳

  话题10:在下列几种对本文主题的看法中,你赞同哪一种?还有新的看法吗?

  ①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

  ②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表现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思想的保守僵化、毫无觉悟和围观民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

  ③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他们遵从固有心态、*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毁灭。

  六、扩展讨论

  话题11:你能为孔乙己指一条生路吗?(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话题12:你认为今天的社会中还有孔乙己一类的人吗?

  有。保守的,僵化的,自命清高的,迂腐的,穷困潦倒的

  七、精段阅读

  (第4段) 从下列方面品析:

  ①层次 ②描写方法 ③标点 ④词义 ⑤句义 ⑥照应 ⑦学生自命一题

  八、全文小结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外形、服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性;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动作、神态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孔乙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学*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3、关键、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会分析人物。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这是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孔乙己(板书孔乙己)。是的这是*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孔乙己,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1906年就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二、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

  明确: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屡考不中,直至最后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后来他为了度日替人抄书,但由于他懒散成性,经常把人家的书纸笔砚丢掉,导致连叫他抄书的人一个也没有了。于是他经常偷人家的书,也经常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的,他经常来咸亨酒店,他教酒店的小伙计识字,分孩子们茴香豆,他经常受到众人的取消,直到有一天,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直到死去。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

  4、那么我们依次照这几种描写手段梳理一下全文,我们首先来看外貌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有关语句。

  明确:(1)、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愁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所致),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颓唐萎靡)。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愁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满手是泥(说明他已经被打折了腿,丧失了劳动能力,断腿前后外貌的对比,更显出其遭遇的悲惨。)

  文章中依次画出孔乙己讲的话,这里要提一下,直接用引号说出的叫直接语言,还有一种是叙述人讲出孔乙己讲的话叫间接语言,凡所有的语言一并画出并作体味。

  明确:依次语言排列是:

  (1)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板书:迂腐可笑)

  (2)“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有钱时很阔绰,好喝,舍得花钱)

  (3)“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板书:死要面子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板书: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5)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迂腐)

  (6)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迂腐)

  (7)“你读过书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说明他一方面很自命不凡,又迂腐不堪,同时字里行间也显示出他善良、热心的性格)

  (8)“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说明他迂腐又不失善良)

  (9)“温一碗酒,温一碗酒”(说明他俨然失去了先前的阔气,同时也表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差)

  (10)“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说明死要面子,好喝)

  (11)“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说明他至死还是死要面子,始终没有醒悟)

  神态描写也有好几处,请找一下。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讥笑)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3)、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至死不悟)

  (4)、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说明迂腐不堪)

  (5)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说明其迂腐不堪)

  动作描写有几处,画出并细细体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明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了他的心理。)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了一看豆,自己摇头说。(表明他虽然迂腐可笑,但本性还是善良的)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摸字表明他悲惨的境地。)

  4、(1)、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思考一下:小说为什么并没有直接先写孔乙己,而是先介绍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有何用意呢?

  明确: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并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创设了一个吃人的社会环境。板书: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阶级对立明显

  (2)、文章还有一处环境描写是: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初冬。

  明确:渲染冷酷的环境,预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四、问题探究:文章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既然是大约,哪为何还要用的确,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大约说明作者没有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到孔乙己的死讯,他最终的命运几乎无人问津,在这样一个冷漠的社会里,没有人能关心他,照他这样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境遇,加上从此失踪的迹象来看,孔乙己的确死亡无疑,作者这样写更加凸现出社会的冷漠和底层人的麻木,漠不关心了。这样的简练而不失精确的语言艺术深得我们学*。

  我们现在讨论一下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板书:客观上社会原因是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麻木不仁

  (3)、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主观上自身的原因是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课文总结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终被社会所吞噬。

  在封建社会中,民众的思想被毒害而变得麻木不仁,读书人则通过科举爬到上层,却变得残忍冷酷。

  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深哀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将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艺术之林中。

  六、布置作业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可以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或小说的语言等方面)写一篇评论文章,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读鲁迅小说《孔乙己》,要求有具体分析,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情节外貌穷愁潦倒

  语言迂腐可笑死要面子

  人物(孔乙己)

  神态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动作不失善良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

《孔乙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作者从孔乙己身上分离出哪些事来写的?体会作者对所写人、事的态度及从人、事上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

  2、学*作者感受人、事的技巧和方法,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通、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找出文中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前后形象的不同)的句子,来体会作者写人的技巧和方法,结合作文三步法中感受人的技巧和方法来加深掌握感受人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通过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来揭露当时病态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腐朽这一深刻的主题。启发学生对黑暗社会的认识及痛恶之情,则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社会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爱生活的感情,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用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人、事的方法来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

  不限定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不同时代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物。今天,我们要学*的《孔乙己》是一个哪一时代“造就”的人物呢?让我们共同学*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一作品,解读一下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并能深刻认识其背后的社会现实。

  二、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1、学生简介作者,师补充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短篇小说有《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等,散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

  《孔乙己》作于1918年,当时*新文化运动巳揭开序幕,民主和科学日益成为时代的呼声。当时封建复古逆流仍猖獗,北洋军阀*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还在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这种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把二十多年后的当时现状与之进行对照,懂得批判和取舍。

  2、默读课文,找学生复述小说的梗概。

  三、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小组讨论:用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的分离方法,编写文章结构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学生归纳回答:

  酒店——“我”的身份——“我”郁闷的缘由——孔乙己出现——他的身份——别人对他的取笑——他卖弄“学问”——他善良但“小气”——店内有人议论他——他再次出现被人嘲笑——他终于没出现。

  四、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及性格

  1、从文中找出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感受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作文三步法感受人的技巧和方法来学*写作技巧。

  2、学生找出:

  (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写断褪后的形象:“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通过对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个性。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只此一件长衫,说明孔乙己很穷;长期不洗不补,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由此深刻揭示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文中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是“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3、教师小节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性格

  形象:孔乙己是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但后来由于自己并非真正地辛苦苦读、又好喝懒做,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以及在科举制度的摧残下,将要死去了。从孔乙己的遭遇中,体现当时国民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

  性格:自命清高、迂腐、懒惰、死爱面子、自欺欺人。

  我们要学*作者感受人的技巧,能够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服饰等特点来感受,这与作文三步法感受人的技巧相吻合。学*本文应该学*名作家笔下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并结合作文三步法感受人的原理,来把语文学*与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写作技巧。以便为我们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并形成语文学*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惯。

  五、体会《孔乙己》的主题

  1、找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归纳:

  本文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批判了冷漠、麻木的旧*国民和病态的旧社会以及在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

  六、小说三要素的体现

  小组讨论: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明确:(板书)

  人物:主人公:孔乙己,性格:自命清高、迂腐、懒惰、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配角:酒店老板、伙计、顾客。

  环境:社会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环境:鲁镇的酒店。

  情节:开端:从开头到孔乙己的出现;发展:从孔乙己的身份、被人取笑、卖弄“学问”到他的善良;高潮:从酒店中有人议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到他瘸腿来酒店喝酒后走了;结局:孔乙己始终没有出现,大约的确死了。

  七、谈谈学*本文的感受

  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肯定和表扬。

  八、教师总结全文:本文是一篇小说,作者通过刻画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以及封建科举制度残害读书人的现实。

  学*本文,我们要从人物身上解读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是人情冷漠,国民麻木不觉悟的根源。由此,我们要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让我们勤奋努力,掌握知识技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九、作业: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思想内涵。

  2、归纳孔乙己性格特点,体会封建社会制度的毒害。

  3、品味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学*写作方法。

《孔乙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3、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难点: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一篇文章,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小说。

  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读课文并感知

  1、明确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孔乙己。

  2、感知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简介(用一两个词说说孔乙己的特征,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现成的词语或者在情节中感知

  (表象上:老,脏表现上:死要面子,迂腐,好喝懒做,讲信用,友好,善良等。学生可能答——被人取笑等,告知其读懂老师的题目要求)

  二、梳理关系,批注理解

  1、除了孔乙已,小说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他们与孔乙已什么关系?(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行为)

  图表:中心,孔乙已,四周,“我”(取笑,厌恶),掌柜(取笑,催欠钱),短衣帮(取笑,看不起),穿长衫的(取笑,看不起),邻舍孩子(取笑)丁举人(打折)

  说明:“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设置的优点是增加小说的真实感,表达的亲和力。

  2、孔乙己可笑吗?

  (可笑,可怜,可恨等)

  找出相关的句子作分析式批注,交流(推测人物行为表现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三、咬文嚼字,主题探究

  1、孔乙己身上有优点有缺点,但为什么周围的人对待他的态度惊人的一致?这些人组成的是怎样的社会缩影?

  研读1-3节内容,(1)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同到咸亨酒店喝酒,喝酒的目的是否有些不同?(热热的喝了休息;慢慢地坐喝)(2)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喝酒的状态一样吗?(姿态:站着;坐着,(倘肯,大抵,踱,要就要菜)(3)我和掌柜,我们和客人之间什么样的关系?(生厌,不信任)

  小结:人:冷漠,自私社会:贫富,等级

  2、小说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死了吗?(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否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为什么,从文中找依据,交流。

  四、板书及作业小结

  1、板书“笑声中的悲剧人物”

  2、作业:

  (1)想象孔乙已死亡时的一幕,写作,200字左右。

  (必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运用)

  (2)书写包含人物(对立,强弱)关系的一个场景,体现你的情感倾向,300字左右。

  (1)、(2)作业中完成一项即可。

  (3)、课外阅读鲁迅小说《阿Q正传》

《孔乙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欣赏作品精巧的布局。

  2、剖析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

  3、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4、讨论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

  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 :

  人物与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研读与精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预读

  1、激趣谈话 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2、预读积累

  ⑴注音:

  颓唐 附和 分辩 不屑 咸亨 砚 荤菜 羼水 拭 蘸

  惋惜 阔绰 舀水 涨红 绽出 哄笑 间或 着了慌 打折 门槛

  ⑵解释: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二、情节讨论

  话题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话题2: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话题3: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话题5: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第二课时

  三、细节赏读

  话题6:我品析的细节是,表现了。

  话题7:我不理解的一个细节是。

  以上内容必须涉及:①关于人物的各种描写,②哄笑所揭示的社会环境,

  ③精妙传神的动词。

  四、形象分析

  话题8:我孔乙己,我觉得他是的一个人。

  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品行好,质朴、善良。

  话题9:小说中还写到一些人物,你怎么看他们?

  丁举人:同样是读书人,读的圣贤书,却倚权仗势,残忍无道。

  掌柜:自私冷酷,毫无同情心。

  酒客: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第三课时

  五、主题归纳

  话题10:在下列几种对本文主题的看法中,你赞同哪一种?还有新的看法吗?

  ①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

  ②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表现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思想的保守僵化、毫无觉悟和围观民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

  ③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他们遵从固有心态、*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毁灭。

  六、扩展讨论

  话题11:你能为孔乙己指一条生路吗?(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话题12:你认为今天的社会中还有孔乙己一类的人吗?

  有。保守的,僵化的,自命清高的,迂腐的,穷困潦倒的

  七、精段阅读

  (第4段) 从下列方面品析:

  ①层次 ②描写方法 ③标点 ④词义 ⑤句义 ⑥照应 ⑦学生自命一题

  八、全文小结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外形、服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性;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动作、神态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1)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l、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1、学*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l、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的*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2)让学生找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并拟小标题。①酒店揭短;②酒客奚落;③教我认字;④分茴香豆

  (3)多媒体展示四个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通过酒客与孔乙己的对话以及孔乙己自己的表现所展示的人物性格。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展示出四个生活片段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5)学生思考:孔乙己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掌柜的与酒客的对话,掌柜的与孔乙己对话。

  ②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测孔乙己的命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样理解,为什么?

  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并总结。

  ③总结:“大约”是作者没有亲见孔乙己的死去,所以只能用推测的词语,但是孔乙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周围的人把他当作笑料,对他冷漠无情,所以他必死无疑。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

  (1)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他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学生相互合作讨论,阅读1——3段。

  (3)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总结: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期,人人势利冷酷而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而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这样他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在咸享酒店里“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

  多媒体展示:

  长坐(贫富悬殊)

  ↑↖↑

  ↓↘↓

  短站(阶级对立)

  (5)学生合作讨论文中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让学生快速阅读文中的插叙部分

  ②小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而不能生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免不了偷窃;死要面子,怕人讥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④小组讨论人物描写的方法。

  ⑤学生自由发言

  ⑥教师评价总结:外形整体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肖像;服饰;语言;动作与神态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小组讨论;

  ②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a封建科举制度;b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不仅不能成才,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c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d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横行霸道,极端残忍。

  (2)本文以笑来贯穿全文,如何看待文中的“哄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文中的“笑”有麻木的笑、玩弄的笑、附和的笑以及孩了们天真的笑。作者用笑写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作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多媒体展示“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笑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自由发表看法;

  ③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

  (4)拓展:假如孔乙已像范进一样老来中举,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呢?

  (学生自由讨论)

  (5)今天,我们也在考试,也在选拔人才,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6)总结,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两类人:一类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就成了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不能中举的一类,就成了人们的笑料,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暴自弃,成了社会的“多余人”。但无论是哪一类人,如果不能为社会、为人民造福,他们都将是社会的废物。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无论是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他们都能在社会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学*,勤奋进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记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读书。

  (7)多媒体展示:

  知识改变命运

  天海

  高阔

  任凭

  鸟鱼

  飞跃

  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

  附:板书设计: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笑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教学设计2

  教案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教学分析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指名一学生回答,或通过多媒体展示。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当时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1916年初,北洋*的一些规定,是封建复古主义的再现,鲁迅很气愤。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人们已忘记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仍在,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为拯救青年一代,避免其重蹈覆辙,鲁迅先生选择社会一角——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生活,通过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从而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

  三、自主学* 互动探究

  1、学生默读文本,初步感知文章,理解字词

  ①读准字音:阔绰(chuò)羼(chàn) 拭(shì) 绽(zhàn)出

  ②理解词语

  舀 蘸 荤菜 阔绰 笔砚 颓唐 附和 惋惜 间或 绽出 营生 不屑置辩 污人清白

  2、自由诵读,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意。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穷,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唯一”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表明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孔乙己的地位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快速浏览文本,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学生阅读文本,首先自己概括,再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然后教师作出归纳。

  明确:(1)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酒客们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茴”字。(4)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5)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6)孔乙己被打折腿。

  (3)按着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指名理清本小说情节结构。

  四、合作探究

  (1)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但又 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但又 屡遭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屡被讥笑但又 想和人交流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2、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形象。

  明确:孔乙己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讽但又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命运凄苦但又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当然,他也有善良、质朴的一面。

  (2)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要求学生探讨时要紧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并做到有理有据。

  2、教师归纳明确:

  (1)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2)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成了任人取笑践踏的对象。

  (3)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孔乙己不仅不能成才,反而成了不会营生的可怜虫。

  (4)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

  五、课堂小结

  师:本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活写照,又是*封建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讨论后明确: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1)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

  (2)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析)

  (3)断腿前后两次肖像的对照,更加显出他的遭遇之悲惨。

  3、语言描写:

  如: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迂腐不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4、神态描写:

  睁大眼睛(极力想为自己争辩,维护做人的尊严)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酒客的讥笑戳痛他内心的伤疤)

  5、动作描写:

  如:“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摸出四文大钱”的“摸”,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他的境地非常悲惨。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的“走”,“走”字十分贴切,“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说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惨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二、研读探讨

  1、学生阅读课文前三段,并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科举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两大不同的社会群体,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也可以说是当时*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4—12段,讨论:文中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笑?作者用笑声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讨论后明确: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这哄笑主要来自于“短衣帮”,他们也是受苦人,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色彩,小说以“乐境”写哀,更见其哀。也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

  3、小说没有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小说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给读者以真实感,“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见证者,小说以一个纯真的少年的视角来写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映照出社会的冷漠,更富有感染力。

  三、合拢课本,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了民众的思想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

  四、拓展思维

  假如孔乙己终于“进学”而后中举,他的生活状况会如何?

  五、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爱穿长衫的孔乙己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悲剧也值得我们深思,面对变革的时代,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是否有勇气脱下那一身“长衫”呢?为师者愿孔乙己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身上重演。

  板书设计:

  孔乙己 偷窃挨打 好喝懒做

  封建社会制度(悲剧的制造者)

  民 众 麻木不仁 自私冷漠

  《孔乙己》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我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三:“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此教学设计以填写履历表的形式展开,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抓住了教学的兴奋点,学生学得很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是一个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教学设计。

  其次,在教学的内容上,我依托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台。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我不借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特别是讨论孔乙己悲剧原因的时候,我设计成辩论的方式,让死亡的孔乙己和丁举人、短衣帮对峙,几方共同争论谁才是杀害孔乙己的元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分别从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分析辩驳,从而实现了对小说主人公及文章主题的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还有在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分析、联想、表达,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氛围。

《孔乙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1、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1、学*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的*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2)让学生找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并拟小标题。①酒店揭短;②酒客奚落;③教我认字;④分茴香豆

  (3)多媒体展示四个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通过酒客与孔乙己的对话以及孔乙己自己的表现所展示的人物性格。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展示出四个生活片段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5)学生思考:孔乙己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掌柜的与酒客的对话,掌柜的与孔乙己对话。

  ②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测孔乙己的命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样理解,为什么?

  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并总结。

  ③总结:“大约”是作者没有亲见孔乙己的死去,所以只能用推测的词语,但是孔乙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周围的人把他当作笑料,对他冷漠无情,所以他必死无疑。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

  (1)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他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学生相互合作讨论,阅读1——3段。

  (3)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总结: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期,人人势利冷酷而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而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这样他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在咸享酒店里“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

  多媒体展示:

  长坐(贫富悬殊)

  ↑↖↑

  ↓↘↓

  短站(阶级对立)

  (5)学生合作讨论文中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让学生快速阅读文中的插叙部分

  ②小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而不能生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免不了偷窃;死要面子,怕人讥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④小组讨论人物描写的方法。

  ⑤学生自由发言

  ⑥教师评价总结:外形整体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肖像;服饰;语言;动作与神态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小组讨论;

  ②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a封建科举制度;b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不仅不能成才,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c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d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横行霸道,极端残忍。

  (2)本文以笑来贯穿全文,如何看待文中的“哄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文中的“笑”有麻木的笑、玩弄的笑、附和的笑以及孩了们天真的笑。作者用笑写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作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多媒体展示“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笑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自由发表看法;

  ③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

  (4)拓展:假如孔乙已像范进一样老来中举,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呢?

  (学生自由讨论)

  (5)今天,我们也在考试,也在选拔人才,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6)总结,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两类人:一类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就成了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不能中举的一类,就成了人们的笑料,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暴自弃,成了社会的“多余人”。但无论是哪一类人,如果不能为社会、为人民造福,他们都将是社会的废物。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无论是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他们都能在社会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学*,勤奋进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记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读书。

  (7)多媒体展示:

  知识改变命运

  天海

  高阔

  任凭

  鸟鱼

  飞跃

  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

  附:板书设计: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笑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学*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在教学时,我们不妨抓住孔乙己“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来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2、小说是怎样表现了举人打折孔乙己双腿这一情节的?这一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有人说:“写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正是从这个方面,作者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是的,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了举人私设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脚踢出门了事,连富人家一条狗也不如!这说明丁举人这条横行一方的'恶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凶手。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残害黎民,确实是他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来架空分析。分析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决不能忽视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情节的。这一重要情节,作品里既没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绘,而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了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特别照亮主题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是“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说作品最后通过他残害孔乙己在社会上竟然间无反响这一点进一步显豁主题,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更恰切些。

  3、怎样理解“短衣帮”的“笑”?

  分析:《孔乙己》中传出的笑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衫人物和掌柜们的笑声,这笑声在孔乙己被打成残废、蠕动在死亡线上时显得特别起劲,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笑声里震颤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残暴。”另一种是短衣帮们的笑。孔乙己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挤进长衫主顾的行列,而和短衣帮相*。短衣帮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几乎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孔乙己什么呢?

  有些文章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应该说这仅仅是笑声所包含的一个内容。短衣帮的笑声所深蕴的内涵远非这一点。孔乙己这样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特别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面对这一人间惨象,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一“笑”。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表达了更深播的思想。其一,揭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其二,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4、这篇小说有哪些语句难以理解?

  分析:

  (1)“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值得好好体味。“排”这个动作处在孔乙己被人们嘲笑的环境里做出,它表现了孔乙己当时怎样的心态,人们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理由如下:

  其一,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来看,他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信奉“君子固穷”。因此,值得他炫耀的并且已经炫耀了无非是“读书人”这一身分:他不肯脱去那件又脏又破但标志着读书人身分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计面前吹嘘“回”字的四种写法……他不可能以钱为荣,况且他也无钱去炫耀。

  其二,从场合看,他也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应该说,他很窘迫,不会洋洋自得,甚至连回敬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只能不予理会,怎会在此种场合显示阔气、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钱的来路及数目来看,他也不会炫耀。孔乙己“好喝懒做”,“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窃的事”,虽然他的钱不都是偷来的,但是,在众人的眼里,他的钱是不干净的,也许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钱他也不会在众人面前炫耀,更何况他只有九文大钱,与那些穿长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细节呢?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因此,我认为这个细节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请看清啊。意在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是《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大约”是表或然判断的,“的确”是表实然判断的。一般说,这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是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的。然而,我们在这篇小说结尾处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不认为语法和逻辑上有问题,反而觉得别有一种味道,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

  这一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从语法上分析,“的确”是对“死了”的修饰,作“死了”的状语,而“大约”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修饰,是全句的状语。

  上面只是对这个句子本身进行静态分析,我们再从上文所叙述的情节发展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一组矛盾的词语,进行动态的分析。

  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即酒客议论孔乙己偷了举人家被打折了腿的一段中),已经有人说过孔乙己“许是死了”的话。但这个揣测被推翻了,因为中秋过后,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里来喝过一次酒。从此以后,孔乙己再也没有出现过。酒店掌柜在年关和第二年的端午还一直惦记着孔乙己所欠的十九个钱,然而到了中秋却不再说起,这就含蓄地表明掌柜对这十九个钱已不存指望了,因为掌柜已经猜测到孔乙己这回可真的“死了”。作为酒店中小伙计的“我”,对掌柜今年“中秋可是没有说”起孔乙己的含义当然是理解的,而且又经“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的证实,所以“我”终于断定“孔乙己的确死了”。显然,“的确”一词,是承前文而来的,这种对孔乙己结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当时的想法的。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腿未打折,他的生计已很艰难,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那为什么用“大约”来表示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猜测呢?因为在咸亨酒店里出入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谁也没有听到过孔乙己死了的音讯,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小伙计悬想孔乙己悲惨结局时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

  类似这一句的形式,在鲁迅别的作品中还可找到。例如《阿Q正传》中:“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父亲的病》中:“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类句子是有规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确”或“确凿”一类词,常常是针对文中提及的一种说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约”“似乎”一类词,则常是在婉转推测的语气中。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布置预*(可在课前进行),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一预*提示”的要求,认真做好预*,重点要求学生思考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和小说是怎样描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

  2、导入新课(先板书课题)。

  (1)可先提问学生,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杂文)你读过的鲁迅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2)介绍作者写作《孔乙己》的时间、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关于“鲁镇”和“咸亨酒店”:

  ①文中所提的“鲁镇”,在作者的小说中有好几处提到,实在是一个创造的地名;我想这个地名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作者的父亲故乡(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和母系故乡(绍兴东皋乡安桥头)的混合体,我们到那两处附*去,一定可以寻到许多迹象。

  而“咸亨酒店”却是一个真店号,就在都昌坊口,作者故里的斜对门,我还见过多少回,大概至今还在,这种小规模的老字号是不大容易倒闭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②“鲁镇”虽然含点“故乡绍兴”的意思,可是《孔乙己》,并不是写真人真事的“通讯”“报告”。……结合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像《风波》和《祝福》来看,所谓“鲁镇”,可以认作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代名词。……可见,“鲁镇”的确不是专指绍兴的。(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社1961、12、)

  关于“孔乙己”的原型:

  《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我,也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3、听《孔乙己》全文录音。(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

  4、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6、小结: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7、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小结: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8、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为线索,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结:

  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9、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小结:“终于”强调一直“没见他”;由于又没有确实消息,故用“大约”表推测。联系前文:“也许是死了”、“已经不成样子”、“还欠十九个钱”、“终于没有见”,此处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小结: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4)文中几处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小结:“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能……”,“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孔乙己还欠十九……”,这些话揭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只是“十九个钱”。当“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拭去时,他便从那冷酷的社会上消失了。孔乙己是被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而死的,是被罪恶的封建社会所吞噬的。

  10、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孔乙己》教学设计5

  一、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所以实际上,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群无用的人。

  二、小说相文体知识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和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和四部分。

  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 和。

  三、合作探究

  (一)课文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

  (1)酒店的格局——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图)

  (2)故事发生的时间——清末。

  (3)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短衣帮:站、外

  穿长衫:坐、里

  “我”——线索人物

  (4)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二)文章第介绍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生活片断?请找出来并分别加以评析。

  (1)掌柜板脸,孔乙己到店便带来笑声。

  (2)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3)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6)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三)、孔乙己周围的人物分析

  长衫主顾(冷酷)、掌柜(无情)、短衣帮(麻木)、小伙计(鄙视)、孩子们(天真无知)

  ——(笑)

  (四)、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五)、课文是如何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的?

  1.侧面描写(对话)——被打折了腿

  2.环境烘托——悲凉、阴冷的气氛(“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3.外貌、语言、动作的前后变化——思想受毒害、身体受摧残

  (1)前后外貌的变化。(外貌)(2)“偷”与“窃”。(语言)(3)“排”与“摸”(动作)——让一学生上台演示

  四、看视频,谈感受

  思考:孔乙己的最后结局怎样呢?

  1.猜测(大约)——无确凿证据 遭受冷漠的小人物

  2.的确——很久都没来喝酒了

  3、一个字,三个标点符号。(死?死。死!)

  五、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我们来整理一下他的档案。

  注:学生填写履历表

  八、讨论: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因素:

  1、制度: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

  2、人。

  六、亲爱的同学们,你最想对孔乙己说些什么?“三忌三要”

  忌懒惰、要勤奋

  忌不争、要上进

  忌虚荣、要务实

  七、拓展延伸:孔乙己如果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的命运将会如何?

  八、教师寄语:真正伟大的人往往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统治自己的心灵。

《孔乙己》教学设计6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咸亨酒店,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小说,去认识一位读书人——孔乙己,去听听他的声音,说说他的为人,评评他的人生。(板书课题:孔乙己)

  (导入环节使用情境法,把学生先带入情境中,并简单交代本课的学*目标。)

  二、读读孔乙己的声音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很容易辨认,因为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今天我们先来读读孔乙己的语言,听听孔乙己的声音,说说孔乙己的为人。

  (《孔乙己》的品读方法很多,许多成功的案例,有从“半”字入手的,也有抓住“手”做文章的,还有抓住“笑”来解读的,这次也是受“一词立骨”的启发,抓住“声音”来拎起全文,品读人物)

  请大家阅读课文4-11小节。看看孔乙己都是在什么情境下发出声音的?

  要求:用——划出孔乙己说出的话或发出的声音,用[]划出说话时的神情姿态,外貌动作。

  (学生边找边读边小结)

  生1:在课文第4小节中,别人说他“偷书”时,他辩解了。

  师:你能读一读他的辩解吗?

  生1有模样有样的朗读。

  生2:他跟小朋友抢豆时说话了。

  师:是“抢”还是?

  生2:是护!

  师:你能不能一边做做孔乙己护豆的动作一边读一读他的语言?

  生2煞有其事地表演读,老师适当指导其动作。

  生3:孔乙己还在教小伙计识字时说话了。

  师:你能跟你的同桌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对话吗?

  生3和同桌一起演读

  生4:孔乙己还在最后一次出现时说话了。

  师:大家基本上都找到了孔乙己有内容的声音了,还有一次他被大家说得只能用“之乎者也”这样大家都半懂不懂的语言来掩饰,这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生5:是在别人嘲笑他没有进学时,他发出的声音。

  师:很好,我们通过寻找并朗读找出了孔乙己在不同时候,不同情境下发出的声音。一起总结如下:

  屏显1:

  1、“偷”“窃”之辩

  2、进学之痛

  3、教茴之诚

  4、护豆之呆

  5、断腿之悲

  师:孔乙己从开始还能辩白,到后来的哀求,最后只是在别人的笑谈中用手默默地“走”开了,留下的是一个苍凉的背影。

  (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围绕“声音”,找寻声音发出的原因,了解跟孔乙己有关的几件事情,初步感知课文,通过演读,学生已经模糊发现这个人物有点呆气,有点迂腐,又有点可怜,为下个环节的展开搭好台阶)

  请大家仔细研读一下孔乙己说话的内容以及说话时神情姿态,以及外貌动作,说说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示范:我从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中,看出他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

  我从……中,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生1:我从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的神态中,看到了一个死要面子的孔乙己

  生2:我从他排出两文钱的动作中,看出这是一个自命清高,自鸣得意的孔乙己

  生3:我从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的动作中,看到了一个可爱、呆气又迂腐的孔乙己

  生4:我从他黑且瘦,破夹袄哦,盘着的腿,蒲包还有草绳这些外貌描写中,看到了一个经受磨难后可怜的孔乙己。

  师生交流并总结:

  小说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人物的语言又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语言描写就是能把人物的个性写出来。除了要写好“说什么”,还要写好“怎么说”。在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其迂腐、自命清高、死要面子、有点可怜又有点可气,正如鲁迅先生评说的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小人物,我们通过对孔乙己的语言品赏,可以得出如下发现:

  屏显2

  小说人物之探究

  先从语言情境看

  语言内容显性格

  神情姿态见心理

  肖像描写藏变故

  个性动作来帮忙

  无声亦能胜有声

  (从具体的声音到发出声音时的神情姿态,一方面能交给学生解读小说人物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要学会把人物语态写得更为细致生动,也即既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

  三、找找他人的声音

  孔乙己的从有声走向无言的人生悲剧都是谁造成的呢?

  1、首先我们先去找找他人的声音看看。请大家用~~~划出他人的声音,并且和你的同伴进

  行演读。这些声音都在讲什么?

  (学生重点演读了酒店老板和酒客的对话以及最后一次孔乙己出现时的对话)

  通过大家的交流总结出这些声音的内容特点

  专门揭人心中疤

  补充老孔过往事

  交代腿断之缘由

  说笑声里见炎凉

  2、如果没有了这些声音好不好?为什么?

  生1:没有这些声音,孔乙己的性格就没那么丰富了。

  生2:没有这些声音,故事就会断层了。

  生3:没有这些声音,小说的主题就没那么深刻。

  ……

  小结:正是这些声音的存在让小说主角孔乙己形象更丰满,让情节更紧凑,让主题更为深刻。

  屏显:

  侧面烘托衬主角

  推动情节向前走

  表现国民劣根性

  反映社会大主题

  3、是什么让孔乙己没有声音的?

  生1:孔乙己自己好吃懒做。

  生2:是那些笑话他的人。

  (追问这群人的分类和特点,从而得出国民劣根性等因素)

  生3:是丁举人。

  (在这个学生的回答后追问丁举人代表什么样的人,孔乙己又是什么样的人,从而得出变了味的科举制度让孔乙己没了声音)

  封建的科举制

  国民的劣根性

  自身的不争气

  ……

  (这个环节仍然围绕声音,由孔乙己的声音走向他人的声音,挖掘小说主题的最深层,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所以分解成三个问题来给学生学*,边找边读,边读边分析,让学生从声音品人物,更让学生从声音看社会)

  四、说说你们的心声

  如果孔乙己来到这个教室,你想对他说什么?

  师:如果孔乙己来到这里,我会对他说:

  孔乙己

  你爱讲之乎者也

  别人半懂不懂

  你说“偷”与“窃”不同

  换来的却是快活的空气

  哦,可笑的你啊!

  请你仿照这个格式,每一小组从一个说话的情景中进行提炼一节诗歌。

  师生活动,完成组诗活动。

  孔乙己我想对你说(配乐诗朗诵)

  孔乙己

  你爱讲之乎者也

  别人半懂不懂

  你说“偷”与“窃”不同

  换来的却是快活的空气

  哦,可笑的你啊!

  孔乙己

  你不屑置辩识字之能

  却无法辩说

  进学之痛

  哦,可怜的你啊!

  孔乙己

  你诚恳教人写“茴”字

  别人懒懒不耐烦

  谁要你教!

  哦,可叹的你啊!

  孔乙己

  为了护住那不多的几粒豆

  你弯腰又直起

  看豆又摇头

  “多乎哉?不多也。”

  哦,可爱的你啊

  孔乙己

  又黑又瘦

  断了腿的你

  面对取笑

  颓唐又无力

  低低又哀哀

  “跌断的……”

  哦,可悲的你啊!

  孔乙己

  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那个让人如此快活却又可有可无的人

  那个在别人的笑声里渐渐无声的人

  大约的确是死了

  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

  (这个环节老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把跟孔乙己有关的五件小事连成一首长诗,关键词依然是声音,最后在《蝶恋花》的配乐中师生共同用沉重又带有力量的朗读结束了全文,既回顾了整堂课的主要内容,也把思考延伸到了课外。)

  五、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研究《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人物的声音,看到了一个在别人的说笑声中从有声走到无言的孔乙己,也看到了一群麻木而可悲的群众,更看到了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的社会。同时通过对声音的解读,我们也初步掌握小说中解读人物的方法之一——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语态,下节课我们将从情节和环境来更深层次地解读小说。

《孔乙己》教学设计7

  教案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教学分析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指名一学生回答,或通过多媒体展示。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当时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1916年初,北洋*的一些规定,是封建复古主义的再现,鲁迅很气愤。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人们已忘记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仍在,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为拯救青年一代,避免其重蹈覆辙,鲁迅先生选择社会一角——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生活,通过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从而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

  三、自主学*互动探究

  1、学生默读文本,初步感知文章,理解字词

  ①读准字音:阔绰(chuò)羼(chàn)拭(shì)绽(zhàn)出

  ②理解词语

  舀蘸荤菜阔绰笔砚颓唐附和惋惜间或绽出营生不屑置辩污人清白

  2、自由诵读,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意。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穷,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唯一”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表明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孔乙己的地位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快速浏览文本,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学生阅读文本,首先自己概括,再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然后教师作出归纳。

  明确:

  (1)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酒客们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茴”字。

  (4)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5)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

  (6)孔乙己被打折腿。

  (3)按着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指名理清本小说情节结构。

  四、合作探究

  (1)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屡被讥笑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2、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形象。

  明确:孔乙己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讽但又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命运凄苦但又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当然,他也有善良、质朴的一面。

  (2)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要求学生探讨时要紧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并做到有理有据。

  2、教师归纳明确:

  (1)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2)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成了任人取笑践踏的对象。

  (3)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孔乙己不仅不能成才,反而成了不会营生的可怜虫。

  (4)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

  五、课堂小结

  师:本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活写照,又是*封建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讨论后明确: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1)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

  (2)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析)

  (3)断腿前后两次肖像的对照,更加显出他的遭遇之悲惨。

  3、语言描写:

  如: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迂腐不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4、神态描写:

  睁大眼睛(极力想为自己争辩,维护做人的尊严)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酒客的讥笑戳痛他内心的伤疤)

  5、动作描写:

  如:“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摸出四文大钱”的“摸”,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他的境地非常悲惨。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的“走”,“走”字十分贴切,“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说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惨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二、研读探讨

  1、学生阅读课文前三段,并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科举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两大不同的社会群体,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也可以说是当时*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4—12段,讨论:文中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笑?作者用笑声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讨论后明确: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这哄笑主要来自于“短衣帮”,他们也是受苦人,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色彩,小说以“乐境”写哀,更见其哀。也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

  3、小说没有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小说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给读者以真实感,“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见证者,小说以一个纯真的少年的视角来写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映照出社会的冷漠,更富有感染力。

  三、合拢课本,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了民众的思想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

  四、拓展思维

  假如孔乙己终于“进学”而后中举,他的生活状况会如何?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爱穿长衫的孔乙己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悲剧也值得我们深思,面对变革的时代,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是否有勇气脱下那一身“长衫”呢?为师者愿孔乙己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身上重演。

  板书设计:

  孔乙己偷窃挨打好喝懒做

  封建社会制度(悲剧的制造者)

  民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孔乙己》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我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三:“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此教学设计以填写履历表的形式展开,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抓住了教学的兴奋点,学生学得很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是一个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教学设计。

  其次,在教学的内容上,我依托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台。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我不借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特别是讨论孔乙己悲剧原因的时候,我设计成辩论的方式,让死亡的孔乙己和丁举人、短衣帮对峙,几方共同争论谁才是杀害孔乙己的元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分别从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分析辩驳,从而实现了对小说主人公及文章主题的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还有在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分析、联想、表达,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氛围。

《孔乙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l、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1、学*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l、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的*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2)让学生找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并拟小标题。①酒店揭短;②酒客奚落;③教我认字;④分茴香豆

  (3)多媒体展示四个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通过酒客与孔乙己的对话以及孔乙己自己的表现所展示的人物性格。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展示出四个生活片段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5)学生思考:孔乙己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掌柜的与酒客的对话,掌柜的与孔乙己对话。

  ②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测孔乙己的命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样理解,为什么?

  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并总结。

  ③总结:“大约”是作者没有亲见孔乙己的死去,所以只能用推测的词语,但是孔乙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周围的人把他当作笑料,对他冷漠无情,所以他必死无疑。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

  (1)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他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学生相互合作讨论,阅读1——3段。

  (3)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总结: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期,人人势利冷酷而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而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这样他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在咸享酒店里“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

  多媒体展示:

  长坐(贫富悬殊)

  ↑↖↑

  ↓↘↓

  短站(阶级对立)

  (5)学生合作讨论文中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让学生快速阅读文中的插叙部分

  ②小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而不能生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免不了偷窃;死要面子,怕人讥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④小组讨论人物描写的方法。

  ⑤学生自由发言

  ⑥教师评价总结:外形整体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肖像;服饰;语言;动作与神态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小组讨论;

  ②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a封建科举制度;b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不仅不能成才,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c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d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横行霸道,极端残忍。

  (2)本文以笑来贯穿全文,如何看待文中的“哄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文中的“笑”有麻木的笑、玩弄的笑、附和的笑以及孩了们天真的笑。作者用笑写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作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多媒体展示“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笑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自由发表看法;

  ③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

  (4)拓展:假如孔乙已像范进一样老来中举,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呢?

  (学生自由讨论)

  (5)今天,我们也在考试,也在选拔人才,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6)总结,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两类人:一类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就成了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不能中举的一类,就成了人们的笑料,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暴自弃,成了社会的“多余人”。但无论是哪一类人,如果不能为社会、为人民造福,他们都将是社会的废物。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无论是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他们都能在社会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学*,勤奋进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记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读书。

  (7)多媒体展示:

  知识改变命运

  天海

  高阔

  任凭

  鸟鱼

  飞跃

  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

  附:板书设计: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笑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教学设计9

  教学设想:

  《孔乙己》这篇小说虽然只有三千字左右,但它思想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值得教学的地方比较多,要想讲深讲重是困难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起有关内容。教学中拟以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遭遇悲惨的原因、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等作为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囱*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题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的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段):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教学设计10

  1、首先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划出本文描写人物的句子。

  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个人物?对,就是孔乙己,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是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任务,课文都用了那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找一位同学来读句子。你读的这个句子是人物的什么描写?(板书: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吧,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个句子。(教师读)这句肖像描写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为什么孔乙己会“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回夹些伤痕”呢?这位同学答得很有见解,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劳动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短短的23个字活画出一个贫困不得志而且经常挨打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4、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孔乙己的肖像?“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是为什么?他这么极力争辩又说明什么呢?对!孔乙己还有死要面子的特征,他想清白做人但事实上不清白又偏要争面子,孔乙己生活在矛盾之中而又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5、还有没有写孔乙己肖像的句子?自己站起来读一下。是第几段?对,第四段写短衣帮酒客嘲笑孔乙己,人们先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为什么不屑置辩?他心里会想些什么?是呀,他会想那还用问吗,我当然认识字,还认识不少呢,要不然敢穿长衫吗?你们懂什么呀!人们接着又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些灰色”。这又是为什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所谓“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做官,古代很多读书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和心愿就是考取功名,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旦考上便意味着飞黄腾达,鸡犬升天,功名利禄唾手可得,比如我们知道的范进和这篇文章中一直没露面却心狠手辣作威作福的“丁举人”,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酒店的人们毫无顾忌的嘲笑,无疑戳痛了孔乙己内心深处的伤疤。所以“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几句生动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内心活动:先是表现出读书人的高傲,后来却是反映他难以掩饰的、不可名状的苦痛。

  6、人物描写的方法还有那些?(板书:动作)课文哪些地方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哪些动作描写最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好我们来看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句子。“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9文大钱。”作者用这个“排”字,有何用意?表现了孔己己当时怎样的心态呢?这位同学说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有道理,这也是比较通行的说法,有没有不同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同学们说得真好,眼看要展开一场辩论会。我觉得呀他并不是在炫耀自己。为什么呢?

  其一,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来看,他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板书),信奉“君子固穷”。因此,值得他炫耀的并且已经炫耀了的无非是“读书人”这一身分,例如:他不肯脱去那件又脏又破但标志着读书人身分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计面前吹嘘“回”字的四种写法……他不可能以钱为荣,况且他也无钱去炫耀。

  其二,从场合看,他也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应该说,他很窘迫,不会洋洋自得,甚至连回敬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只能不予理会,怎会在此种场合显示阔气、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钱的来路及数目来看,他也不会炫耀。孔乙己“好喝懒做”,“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窃的事”,虽然他的钱不都是偷来的,但是,在众人的眼里,他的钱是不干净的,也许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钱他也不会在众人面前炫耀,更何况他只有九文大钱,与那些穿长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细节呢?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因此,我认为这个细节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请看清啊。意在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同学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请记住:发表你的意见,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可以用个小黑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这是《阿Q正传》中的一个句子,写阿Q从城里发财回来到酒店喝酒,动词“仍”表现什么?这可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炫耀”了。

  7、我们来看课文第二次写孔乙己掏钱喝酒的细节。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原句。这里为什么用“摸”呢?对,他已经穷困潦倒,穷途末路了,可他仍然用最后四文钱喝酒,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对孔乙己这样的人有什么态度?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用鲁迅的话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呀。(板书)。那么孔乙己为什么会如此悲惨?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待会儿选代表说说本组讨论的结果。

  同学们说出了各自的意见,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热衷功名,一心向上爬,在八股文中耗尽了自己的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脱下那间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只有当人们触及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才立刻颓唐不安。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他以“君子固穷”安慰自己,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而打他的就是通过科举爬上去的凶恶残酷的丁举人。封建科举制度无情的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他潦倒终生的原因。作者用无情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和教育制度。(板书:科举)而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就是揭露封建社会制度。(板书:封建社会)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8、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呢?为什么?对,并不矛盾,“大约”在这里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作者只能估计孔乙己死了,而那时的孔乙己已经被打折了腿,他又不会营生,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不会活下去,所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9、下面同学们再仔细的默读一遍课文,再次想象一下孔乙己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课文默读完了,谁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谁能替这位同学来解答这个问题?下面我给大家提问一个问题,预*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注意体味作者对麻木、冷漠的国民性的批判。”对这句话该怎么理解?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民众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呢?对,从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中可以看出来,能不能读一下原句?还有没有其它的句子?这些短衣帮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这说明什么?他们有没有意识到孔乙己是不幸的?没有,他们只是为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课文还写了哪些人对孔乙己的笑?掌柜的笑是怎样的一种笑?大家再读一下课文原句。说得对,掌柜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小结:今天我们讲了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后半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作品所描写的那黑暗冷酷的社会和冷漠无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使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本文以简洁、单纯的构思和凝练、精粹的语言,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科举践踏人生、毁灭人性的罪恶。希望同学们课下再仔细品读,用心体会。

  好,下课。谢谢。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2)

——《孔乙己》读后感 (菁华10篇)

《孔乙己》读后感1

  其实看完后,我最想问也是最纠结的问题是:孔乙己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可怜?看全文,好像是该可怜他的,他在文中的命运到底是怎么样的?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退场,然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看起来,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但我觉得,孔乙己其实是一个自卑且虚荣的人物。和别人(短衣帮)聊天,分茴香豆,教伙计写字,为自己辩解,每一个场合,他都在卖弄学问,看似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实则在掩护他那颗自卑的心。最后一次出场,是以一种颓废不堪的形象登场的,他褪去了代表身份的长衫,换上了破夹袄,最终放弃了他“读书人”的尊严与固执,在用手一步步走回去时,孔乙己早就不是什么读书人了,语言再和“读书人”沾不上边了。又或者,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从一开始替人抄书,连人,书籍,纸和笔砚一同消失开始,我就给他贴上“好喝懒做”的标签了,再到后面教伙计写字的片段时,可以看出孔乙己是的迂腐的人了。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才褪去*时的傲娇,只说了一句“不要取笑”。看到这时,我嘲讽地笑了,当初,孔乙己并不认为窃书有错,自诩清高的为自己辩解“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的时候,他就已经不配做个读书人了。

  只是,孔乙己当真一无是处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教伙计写字。其实,他也是个善良的人,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孔乙己如此悲惨的下场?

  当时的社会的人心,可笑而可悲。

  有没有发现,孔乙己到哪都是别人嘲笑的对象,酒馆的客人,伙计,掌柜。孔乙己的出现,总伴着笑,嘲笑,就好像,孔乙己生下来就是给别人嘲笑的,到死也是在嘲笑着,到死也是在嘲笑中,一辈子都是个没有尊严的可怜虫罢了,这跟当时的社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当时的人们冷酷无情,互相嘲笑,永远都是个看客。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尊严?因为他科举没有中,同样的都是读书人,丁举人和孔乙己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摔下来的可怜虫”和“爬上去的胜利者”。于是,丁举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打断孔乙己的腿,孔乙己却无法反驳。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孔乙己真的无法自力更生吗?”文中是这样描写他“身材高大”,他是有能力自己生活的!可“又脏又怕的长衫”有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他根本没有努力!”他在自我放任,自我安慰。呵呵,这种人,当然将一无是处。

  孔乙己的塑造,是畸形的,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想上。

  这篇文章,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迂腐,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麻木不仁,精神思想昏沉对不幸的冷酷,对当时人们自欺欺人的态度的描写,从侧面反映社会的阴暗,对社会的批判。

  看到这样一句话,深有感受“孔乙己的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但却知道在哪里结束,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旧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这应该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吧!

《孔乙己》读后感2

  为什么你总甩不掉那破旧的长衫、甩不掉满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爱慕虚荣?好逸恶劳?还是环境所迫?经过作者鲁迅的眼光,你的身影,总在我心中萦绕,挥之不去……

  我无法理解你,你总是想把自我“包装”起来,让别人承认你是一位“读书人”但你是否明白,你其实是在欺骗自我,既然是“读书人”那为什么学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为什么要舍弃谋生的机会而去“偷”呢?又为什么要为自我的“偷”而找借口呢?你确实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却得不到提高,就连“我”小时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试问,你还有什么理由堕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柜”时的眼神,更忘不了你凄惨的结局,世态的炎凉,你的路,也更是难走。

  我同情你,当我明白你是怎样一个人的时候,我没理由同情你,却又无法不一样情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你为了追求功名而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是上天对你的不满,还是你命运早就注定?若时光能够倒流,我会对你说:“其实是科举考试害了你。”可是,你,一个愚蠢的旧社会的潦倒读书人,能相信我吗?能摆脱功名利禄的诱惑而去相信我吗?我同情你,可你什么时候能清醒过来,摆脱科举对你的残害?

  可是,我同样敬佩你、尊重你,当别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时候,你没有逃避,而任由他们去说、去笑,尽管那使你难堪,难道应对这些不需要勇气吗?难道这份勇气不值得我去敬佩吗?你向孩子们分发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识字的那份诚恳,以及被打折腿后活下来的那份坚持、那份勇气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却走到了尽头。

  “年关”已过,又一年端午的时候,粉板上的“十九个大钱”依然还在,这意味着你走了,在世的时候,受尽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会对你深深的'折磨。愿你走得安息,来世的时候,也期望你能永远脱下那破旧的“长衫”,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文章到此,我的内心深受感触,仿佛遗憾什么、惋惜什么、又仿佛亏欠孔乙己什么。在作者鲁迅的“神笔”之下,我认识到了一位凄惨的人,更认识到一个世态炎凉、人性丑陋的社会。

《孔乙己》读后感3

  这是一篇短文,是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写作的目的就是嘲讽那些社会的败类,和背叛者,他用自我的笔来鼓励*人坚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细致的文笔,嘲讽了像孔乙己这样的“书呆子”好吃懒做的人,可是心中总会有一点悲伤:悲伤当时社会的腐败;总会有一点庆幸:庆幸没有生活在这个年代;有一点愤怒:愤怒大家对*的不信赖。种种原因让我的泪不禁流下。

  孔乙己虽然穿着长衫,但不想其他穿长衫的'人坐在店里吃饭,而是像那些贫穷的人在柜台前站着喝,并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烂不堪,好像好几年没有洗过,孔乙己很想学*可是由于社会的腐败,只能让他不懂装懂,他有本事可是因为自我不被别人看好,从而导致他的好吃懒做,他帮别人写字遭到别人的质疑,所以放弃了自我唯一能干的事情,之后他只能靠偷东西来维持生机,可是常常被人发现,被人打断退,还在酒店中欠了19个钱。

  文章一处写到: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都是泥,原先他便用着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有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的退被人打断了,只能用手来走路,路人不但没有同情他,可怜他,竟然嘲笑他,从而体现出来旧社会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们00后,他过着被人嘲笑的日子,我们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我们总要买些品牌的衣服,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呢?

《孔乙己》读后感4

  这几天我阅读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译文描述了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时常来咸亨酒店喝酒,在旁人看来是十分无用的知识他却把它看作是一种本领、特长还感到很满足却也因此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孔乙己也最终因为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去丁举人家里偷书被抓住打断了双腿,在极度的饥寒交迫的困苦环境中痛苦地死去。

  鲁迅先生生动形象的塑造了一位深受科举制度荼毒因此而穷困潦倒的下层读书人——孔乙己,而只有少数的读书人可以通过困难重重的科举考试爬上他们梦寐以求的统治阶级地位。然而孔乙己“身材高大”,他完全有能力放弃科举另谋出路,有能力去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他好高骛远不愿意去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干起,从苦活累活干起,他把所有的当官希望全部寄托于科举考试,可是他并不知道科举考试也是相当严苛的,范进几十年如一日参加科举考试直至54岁中进士,自己却被过度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变成了一个“疯子(半疯半癫)”的人。况且孔乙己也是一个“穿长衫的人”,他可以开一个私塾,“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教教孩子们读书也可以养活自己,这一形象刻画出他是一位“读书人”,虽然贫穷但是放不下“读书人”身份的架子,不愿和底层工人为伍,他看不起那些底层工人,但是他也无法往上攀登,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也因此以“孔乙己”为代表的“中层”读书人成为了*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文中提到孔乙己兴致勃勃的给“我”讲授“回”的第四种用法,虽然“我”不以为然但是他却讲的津津有味,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待,这也是十分可笑的,一个十足的书呆子,现在谁还需要知道“回”的第四种用法呢?真是太可笑了。

  孔乙己的下场是悲惨的:他名落孙山并未考中最低级的秀才,连替别人“抄书”的工作他也放弃了,日子过的是一天不如一天,最终迫不得已去丁举人家里偷书被抓打断了腿,死在饥寒交迫与痛苦之中,这也看出当时的读书人与读书人之间是多么冷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古代的封建科举制度是一座无形的牢笼,一座恐怖的集中营,考中的读书人抓住了仅有的“救命稻草”得以逃出生天,然而那些没有考中的读书人只得深受其害一辈子,只有死亡可以解脱。鲁迅先生用一支笔描绘了一个深受科举制迫害的读书人——孔乙己,同时他也批判了科举制的迂腐和落后,以及*古代落后思想对人性的生灵涂炭。它使一个高大的男人迂腐可笑沦为了一个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的'读书人,封建专制的迂腐和可笑也通过孔乙己的不幸体现得淋漓尽致。

《孔乙己》读后感5

  咸亨酒店内的穿长衫的人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他们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对穷苦人的一种欺凌,在他们的眼中,孔乙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笑料。这并不难理解。但短衣帮的笑,就是鲁迅塑造人物的过人之处。短衣帮按理说他们也是穷苦人,他们的经济地位与孔乙己相似,照理说,他们不应该嘲笑孔乙己,而应同情他。但他们却那样的加以取笑,把孔乙己的遭遇与一些有悖常理的举动作为笑柄。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社会的病态,这就是悲凉的时代。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中的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声中出现,又在默默无声中死去。他的生只给那些无聊的酒徒带来一些谈笑的资料,他的死也没有激起人们丝毫的同情,他的潦倒的一生充满了人间的辛酸,孔乙己诚然是“可笑”的,但在这“可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凄凉。

《孔乙己》读后感6

  是十年不换的长衫;是有生活能力却靠偷窃为生;是成天的好喝懒做;是只能拥有绰号的下等人物。

  这是孔乙己的人生。

  掌柜的卖酒掺水,欺骗穷苦人民;众人的嘲笑讥讽,麻木冷漠;有权有势之人的凶残冷酷。

  这是社会的现状。

  孔乙己是当时社会一部分人的写照,是社会转型中的群体之一。他自命清高,认为自己与他人不同,有着一腔学识,却自甘于堕落。迂腐麻木的心却存有一丝善良。孔乙已不过是科举制度下一个贫困不得志的`知识分子,而人性的冷漠、麻木,冷酷压倒了他最后一棵稻草。

  文章看似写孔乙己的悲惨人生,却揭露了人性的丑恶,社会的腐败。一个悲凉的社会孕育了一个悲剧人物,酿出一出悲惨命运。

《孔乙己》读后感7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回字有四样写,你知道么?”“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前一句话我们还觉得这个人经纶满腹,可从后一句话竟让我们感觉到这人是个疯子,没错,这个人就是孔乙己,诞生于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在我看来,孔乙己是个悲剧。寒窗数载,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致书以观,却因偷书被人毒打;曾有工作,却又弄得一个顾客也没有了。最后,他只得在*静中离开这个并不适合他的世界。

  他悲剧是有原因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他虽然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是受害的不只他一人,为什么偏偏孔乙己悲惨一生呢?范仲淹也收到了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却为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这个社会并不认可他,可司马迁也在不认可他的社会完成了《史记》。迂腐,懒惰注定他将一事无成。为了显示自己的多才,他故意满口之乎者也;他又自命清高,宁可让长衫又脏又破也不愿将自己归类于“短衣帮”;明明偷了人家的书,却始终辩论“窃书不算偷”;为了显示自己的阔绰,仅仅九枚大钱也要一一排出;他虽能靠写字混口饭吃,缺又因好吃懒做而穷困潦倒,天知道他喝酒的钱是自己挣得还是偷书赚的。直到生命的黄昏他才醒悟,终于却又不得不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做一个普通人。此时面对众人的讥笑,他终于不再辩驳,而是恳求人们将此事略过。最后一碗酒的四文也是直接放在了我手里,不再一一排出。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悲惨而亡的必然性,他这样做,只会悲惨一生,一事无成。

《孔乙己》读后感8

  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子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貌似*淡轻松,实则蕴含深沉的批评力量。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正是作者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讽刺,揭露以及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家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的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活中的片刻而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应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的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虽然孔乙己是酒店们取笑的对象,酒店里的人们肆意逗笑。取笑孔乙己。有得顾忌地去戳他性灵上的隐痛。但在孔乙己的心中,“茴”字有四种写法就是真理,无论别人如何嘲笑,多么冷漠,他从不放弃对心中真理的执着,仍然恳切的说:“不会写吧……我教你。”在那个落魄的时代,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们可以赞颂*,赞扬华盛顿,为什么就不能认同孔乙己?

《孔乙己》读后感9

  妈妈下午给我讲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让我感动。于是我自己又把故事读了一遍,我深深的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它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南方一个叫鲁镇的小镇上的故事。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别处不同,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欢花点铜钱,买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尝。文章里就喝酒的气氛还有这样的描述:穿短衣的顾客站门边,几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看了这样的文字我就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读了后面的文字,才知道这就是当时社会阶层的真实写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穷苦的下层人,穿长衫的多是一些有钱人。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人,迂腐而穷困。虽然他还是一个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状元,都没能考上,最后把自己考得穷困潦倒。尽管如此他却是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虽然他的长衫很破旧,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以前有点钱,现在落魄的读书人。孔乙己有一笔好字,替人家抄抄书,勉强糊口。可他有一坏*惯,好喝懒做。

  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带书以及纸笔墨砚,一起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故事最后对孔乙己的结局有了这样的叙述:中秋节前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结账,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铜钱呢!”。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被打折了腿了。”这以后就再没有看见孔乙己了,他大约的确死了。孔乙己让我感到可怜可笑,但他悲凉的一生、悲惨的结局,无疑是当时社会的那种弱肉强食、冷漠无情、愚昧封建的旧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用他精辟的语言、犀利的笔锋对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鞭打和讽刺。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也激励着我们祖国的新一代勿忘国耻,好好学*,建设强大的祖国。

《孔乙己》读后感10

  觉得这篇小说还是很好的,不是《狂人日记》般的枯燥,描写的孔乙己很是鲜活。迂腐的时代造就了一个更加迂腐的孔乙己。其实生活在某个时代的人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孔乙己的形成是时代的必然,然而就不是自己的罪过么?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的确就是他了,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没有从迂腐的时代觉醒的人,还不能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不仅如此,更是一个死要面子装清高的人,和我一样吧!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安排,这就是暗示迂腐的人的必然结果吧?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兼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古时的伙计,就是今天的服务生吧?我见到一个高中生和我聊天,不愿学*,却羡慕服务生,跟我说“他们可以挣500呢?”也许吧,我去KTV唱歌就可以看见一个个年轻的服务生---白衬衫、黑裤子或牛仔库,见到男的一律喊“哥”。他们有什么可以羡慕的呢?不用出力?只要站在那里走来走去就可以挣钱?我想这就是那个中学生的想法吧?

  我问那个高中生,你的半袖多少钱?----100多。

  你的裤子多少钱?------------100多。

  你的鞋多少钱?-------------300多。

  你一顿饭多少钱?------------最少5元。

  我笑了,你能养活自己么?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3)

——孔乙己读后感 (菁华10篇)

孔乙己读后感1

  这是一篇短文,是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写作的目的就是嘲讽那些社会的败类,和背叛者,他用自己的笔来鼓励*人坚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细致的文笔,嘲讽了像孔乙己这样的“书呆子”好吃懒做的`人,但是心中总会有一点悲伤:悲伤当时社会的;总会有一点庆幸:庆幸没有生活在这个年代;有一点愤怒:愤怒大家对*的不信赖。种种原因让我的泪不禁流下。

  孔乙己虽然穿着长衫,但不想其他穿长衫的人坐在店里吃饭,而是像那些贫穷的人在柜台前站着喝,而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烂不堪,好像好几年没有洗过,孔乙己很想学*但是由于社会的,只能让他不懂装懂,他有能力但是因为自己不被别人看好,从而导致他的好吃懒做,他帮别人写字遭到别人的质疑,所以放弃了自己唯一能干的事情,之后他只能靠偷东西来维持生机,但是常常被人发现,被人打断退,还在酒店中欠了19个钱。

  文章一处写到: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都是泥,原来他便用着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有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的退被人打断了,只能用手来走路,路人不但没有同情他,可怜他,竟然嘲笑他,从而体现出来旧社会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们00后,他过着被人嘲笑的日子,我们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我们总要买些品牌的衣服,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呢?

孔乙己读后感2

  我读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这篇文章使我略有所思。

  当时的科举制度残害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科举道路没有走通,这就意味着他数十年的寒窗苦读,没有丝毫成果。他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又不会“营生”,成了一个彻底的废物,等待他的,只有灭亡。相反,文中的“丁举人”,侥幸通过科举,获得了社会地位,同为读书人的他,便可以肆无忌惮的“严惩”一个“偷书贼”。他私设公堂,将孔乙己吊打了大半夜,导致孔乙己在悲痛孤独中死去。晚清的科举制度,只会把更多的读书人,变成一个又一个“孔乙己”,而把少数的“成功者”变成“吃人的恶魔”!

  封建社会通过八股取士。读书人为了通过科举,他们费尽心血,但所研究,所掌握的都是些毫无用处的、酸腐的东西,他们还如获至宝。诸如茴香豆“茴”的四种写法。晚清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常冷漠。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自私麻木,孔乙己这样一个被科举制度所摧残的知识分子,境遇是如此悲惨,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相反,被众人所挖苦嘲笑。

  《孔乙己》这部短篇小说,写成于1919年三月份,离的运动仅有两个月之差。作为新文化运动先行者的鲁迅先生,他的这篇文章振聋发聩,敲响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丧钟,用之锋利的笔刃刺下了致命的一击!

孔乙己读后感3

  静心拜读完鲁迅的《孔乙己》,那老头就像从纸里走出来,活生生立在我面前,挂在脸上的那幅表情,带着几份欲言又止的**。

  孔乙己的一生不被世人所理解,他活得痛苦又寂寞。他到咸亨酒店喝酒,不仅仅是借酒精麻醉自己,他需要的是人们的关注。哪怕是一句嘲笑“孔乙己你又偷书了”,哪怕是教小伙计写“茴”字,哪怕是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们,至少他可以涨红了脸分辨,至少他可以洋气地回答“回”有四种写法,至少他可以在一群孩子面前,用长衫的大袖口遮住盛豆子的盘子,说“不行不行,没有了没有了。”也许在咸亨酒店的一切,是孔乙己生活中最鲜活的一部分,他需要这份鲜活,来温暖他单调的命运。可是尽管这样,有他的日子酒店的气氛活泼热闹,没有了他,酒店的日子却也一样,没有人关心他是否还有钱买酒吃,被人打得严不严重。

  于是在寂寞而痛苦的日子里,他开始变得颓废,从“排出九文大钱”到最后“用手撑地走到酒店”小说结尾淡淡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老头的命运戛然而止。

  老师最后总结说,这是旧社会封建制度下坑害的一大批人呐!我对这种看法却是不怎么赞同的。孔乙己从一个读书人没有考取功名,以至于后来的“偷”,最后被人打残致丧命,难道全是社会的责任吗?

  一开始,孔乙己是个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学,于是因此放弃了另谋他路。暂且不说什么原因使他没有考中秀才,但当初读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吗?也许是他并没有做好考中秀才的准备,抑或许他再坚持考一年两年说不定就能考上了,所以说,从读书人的角度讲,孔乙己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他是个失败者——如果说社会封建制度腐败,他完全可以不读书呀?他读了书不也年年有的是秀才举人当官发财吗?社会选拔的就是有才学和能力的人,依照后文所说孔乙己“好吃懒做”,这样的人当然考中不了,幸然孔乙己还比较聪明,考取不了功名却写得一手好字,开始做起了替人抄书的活,能勉强维持生计。可是抄书也不是轻快活呀,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总得一字一字地不停抄,抄完了还得低三下四地向主家讨价钱,孔乙己大抵是受不了这束缚,干脆偷掉了几本书到当铺当掉,这钱来得又快又实在——这又和社会制度有什么关系呢?上天赋予他两张大手写得一手好字,他却不肯吃苦非要做偷窃之事;如果说当今社会制度变了,也没有听说过有哪个小偷偷了价值连城的古董人们赞叹他偷盗技艺精湛而赞叹他三分的啊?而孔乙己“偷书”的坏毛病传出去,就再也没人找他抄书了,一下子断了孔乙己的财路。这可怎么办呢?别忘了,文中提到孔乙己可是个“身材高大”的人啊,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体力混口饭吃,或许是帮别人拉车,或是到酒店打杂之类的。可他偏偏不,他宁愿偷了书,被人家打出伤来,再潇洒地到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温一碗酒再要盘茴香豆。血汗钱就这样被他自己挥霍掉,而他却丝毫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不是读书人吗?他不是要面子、要自尊吗?只要他愿意,他随时随地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可以改掉好吃懒做的毛病,给别人说句好话继续抄书,他甚至可以去帮工人抬水泥包,到饭店打杂……他还可以借抄书的机会学*,然后再去考试——但是这一切中的一项他都没有尝试过,或是尝试过却失败了,他就因此挫败,沦落成真正的乞人模样。

  可这一切真的是怪社会风气不好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关心他人的死活是善举,不闻不问也不是错误。冷酷的封建社会,不也有像咸亨酒店的老板和伙计一样活得自食其力、像咸亨酒店里间的富人活得逍遥自在的人吗?而现代开放的社会,不也不乏像孔乙己这样自暴自弃的底层人士吗?

  所以啊,上天给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抓住它,改变的是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因为有了孔乙己这样不善待机遇的人,给了我们机会来抱怨世界;何尝不问问你自己:当初为什么不珍惜?

孔乙己读后感4

  生活依旧机械,迷乱的浑浑噩噩,矛盾的内心已经默然颓废。未来真的很迷惘,现实泯灭了追求多年的梦想。我—————是否失去了追求。

  仅有的一点优越感让我自己发挥的“淋漓尽致”———自恋,继而转变为自负。时刻不忘卖弄自己的“文采”,跟人说起话来总是故做深奥,甚至有时候还满嘴的“之·乎·者·也”装什么B啊!其实不就是虚伪。不能让自己融入现实而逃避现实再故做清高,让别人认为自己有多么高深,而自己真正的现实却很落寞·空虚。这就是人性最为肮脏的一面。———一个十足的伪君子。

  读完《孔乙己》之后,我意识到世界上最难的是莫过于认识自己,孔乙己就是失去自我的最好代表。当我们学*这篇文章时都会嘲笑他·蔑视他,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看到更深入的问题的本质。

  孔乙己认识不到自己的能力,封建王朝的黑暗让他被现实遗弃他没有与现实抗争和改变现实的雄心和意志,所以他就是现实的阿Q,只能以自我安慰来掩饰生活的落寞·空虚·颓废和堕落,以至于最后成为一具荒野弃尸,漂浮的孤魂野鬼。

  有些东西人都是必须经历的,我们一路走来,也许在物质上许多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异。但是精神思维都是由我们自己主宰,没有人愿意成为孔乙己,所以我们就必须深入的了解自己认真的面对生活。责人之前先责己,把挫折看成成长的机会,做人做事都要积极,每天多做一件事,每天进步一点点,日有一新,月有一进。

  成功的路就在脚下,就看自己的抉择,没有谁能阻止你前进的步伐,珍惜生命这个奇迹,懂得生活的艺术,孔乙己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也是我们的后车之师,所以他就是“名人”。

孔乙己读后感5

  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孔乙己是唯一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他与周围的短衣帮格格不入。他在旁人的冷眼与嘲笑中,却坚决不脱下那件脏乱又破烂不堪的长衫,他认为自己还穿着长衫就能高人一等,他还苦苦维持着最后一点自尊,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卑微的地位。明明已经穷困潦倒难以解决温饱却还摆着读书人的架子,不肯吃苦养活自己。孔乙己是一个受到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怜人,如果他脱下长衫,做起短衣帮,凭着写得一手好字的一技之长,也许就不会这样悲惨地死去了。

孔乙己读后感6

  我们要做到学*中的自立自强,自己认真冷静的思考问题,不总是问他人来解决问题;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与任务,不抄袭作业;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要气馁,自己排解困扰恢复好心情。抓住机遇,努力学*,自立自强,不然只能落得孔乙己的下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让我们自己自立自强,让祖国自立自强。奋进吧,少年!

孔乙己读后感7

  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子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貌似*淡轻松,实则蕴含深沉的批评力量。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正是作者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讽刺,揭露以及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家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的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活中的片刻而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应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的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虽然孔乙己是酒店们取笑的对象,酒店里的人们肆意逗笑。取笑孔乙己。有得顾忌地去戳他性灵上的隐痛。但在孔乙己的心中“茴”字有四种写法就是真理,无论别人如何嘲笑,多么冷漠,他从不放弃对心中真理的执着,仍然恳切的说:“不会写吧……我教你。”在那个落魄的时代,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们可以赞颂*,赞扬华盛顿,为什么就不能认同孔乙己?

孔乙己读后感8

  秋风萧瑟,鲁镇的街道上显得格外寂静,只听见孔乙己移动与地面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他口中喃喃道:“天将降大任物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点小灾,何足道哉?”

  他挪到一棵树下,觉得小腿疼得厉害,一看原是伤口处冻的又开裂化脓,惨不忍睹,他将自己紧紧蜷在树下,自言自语着:“吾受此难,天岂会不降大任于我?……”想着,竟沉沉睡去。

  这是一个好梦,他梦见八方大轿将他送入宫中,从此他一飞冲天。回到鲁镇,丁举人和掌柜战战兢兢地送水给他,他伸手去接:“呵呵。”地笑出声来。

  不料这一笑竟静了树旁的乌鸦,乌鸦哑哑地叫着,使他惊醒,此时却是秋雨零落,暮色浓重,他无力地笑了两声,牙关冷的一直颤,苦涩道:“我这五十年来都是一场噩梦,不过庄生梦蝶罢了……现在梦要醒了……”他不再说话,闭上了眼。

  寒风哀号,似乎在为他送一首挽歌。

孔乙己读后感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咸亨酒店的悲剧。

  一个在笑声中出场的读书人孔乙己,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离去。是死后也欠了19文大钱。

  孔乙己的确是个例子。连当时“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文明的人,也落得个小偷,酒痴的下流名号。我一开始不懂:“读书人那么老实,为什么会偷窃?”后来明白,当时的世界已经,不允许人们老实了。一个不小心,就会惨死。他们是迫不得已的。

  而当时人心真的十分冷漠。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那些喝酒人的笑也许是侧面描写孔乙已的幽默。但下文孔乙已被打断腿,他们一如既往的打趣:“孔乙己,你脸上又添加新的伤痕啦!”“孔乙已,你又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啦!”他们居然不问问孔乙己的伤,不去问孔乙己是否能活下去。我甚至怀疑他的的良知,人性都去哪了?

  孔乙己的事在那个时代特别多。鲁迅先生也是文明人,读书人。他比孔乙己的生活条件要好,不愁吃喝不愁穿。但他跟他侄女周晔谈论“碰壁”时,也证明了他也在受到迫害。他也在逃避,他用文章让人民快逃,快革命,别出现更多的孔乙己。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前半部分让人捧腹大笑,而后半部分则让人痛心的潸然泪下。

孔乙己读后感10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我”在一个酒店所遇到的一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

  有趣的是,鲁迅在他的多篇小说中提到咸亨酒店,而今这家酒店在鲁迅的故乡浙江已是非常有名了,是该省非常著名的老酒店了,许多人说去绍兴就一定要在这家酒店住一住,*人中读过书的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个酒店的,可谁知它今天竟发展到如此地步了,也许多半是沾了鲁迅的仙气吧!如果我工作后有时间是一定要去这家酒店住一宿的,兴许能体味到一点鲁迅的气息。

  读书年代,学了这篇文章,记得的只有一句可笑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那时候在下课的空闲时间里,我和同学经常喜欢拿这句话来互相开一些玩笑。我想当时我没能从文章里学到些有价值的东西,却熟能生巧地把这句经典的话沿用了十几年了。

  现在重读后,感触很深。我想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看不透,而这篇《孔乙己》算是非常好懂的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比较单纯,没有很深很复杂的内涵藏在文中。作者通过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一方面对孔乙己这种思想腐朽而且潦倒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加以批判,一方面通过对冷漠麻木人们的讽刺来讽刺批判腐朽的封建社会。

  孔乙己的特征主要有:

  1性格上,好面子,庸懒,思想腐朽。

  从文中几处可以看到,如酒店的其他客人说他偷了何家的书时,他辩驳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书和偷书实质上是一回事,可到了他那里,倒还分出这种可笑的差别来,实在是腐朽至极。还有,别人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又立刻加以辩驳,而且每次都满口之乎者也,文绉绉的,但他的这些话并没有让客人们手到丝毫困窘,反而成了他们的笑柄,一齐“哄笑起来”,于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2生活上,贫困潦倒。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居然一件长衫穿了有“十多年”,而且脏了不洗,破了不补,冷天里也是那么一件薄薄的长衫,且不说衣服要怎么质量好、怎么华丽,且不说他人有多懒,他竟然没有钱去买一件换洗的或御寒的衣服,他一旦有了钱,就来咸亨酒店喝酒了,而且时常要欠着酒钱,实在令人感到可悲。

  从文中看,孔乙己是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经常偷别人家的东西,又经常因为去偷被发现而遭打,屡偷屡发现屡打,偷技未免也太差了,从这也看出他这人也是比较愚蠢的。没有正经的固定的工作,不认真地去想法谋生,却低贱地充当一个小偷,品性差而又没有志气,根本不值得可怜。

  这一出出不仅是人生悲,家庭悲剧还是社会悲剧,这些悲剧的罪魁祸首使我们不完善高考,其实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他们的教育制度就做的很好。对于大学他们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这样一来不仅能源学子们得大学梦,还能让学子们能学到更有实际意义的知识。

  孔乙己本身被赋予了一种悲剧的命运,最终也只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4)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与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了解全文精巧的布局。

  三、从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坑害读书人的社会丑恶的现象。

  教学设想

  一、边点评边研讨,从小说的三要素上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二、重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准备《孔乙己》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第三册教材附录中《谈谈小说》,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二、板书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腐 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称帝,复辟势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送来了马列主义。*革命的知识分子*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听《孔乙己》全文录音。(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

  四、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自查字典,正音正字。

  亨(hēng)笋(sǔn)荐(jiàn)绽(zhàn)

  屑(xiè)涨(zhàng)红哄(hōng)笑

  间(jiàn)或附和(hè)门槛(kǎn)

  2.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结合板书)。

  五、学生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交待了几个内容?

  2.这一部分对全篇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结合板书进行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六、小结: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节课学*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2.精读课文,在文中点批。

  3.展开研讨。

  师生共同概括出特征

  三、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线索,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1)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2)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结:

  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四、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4.文中几处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五、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六、完成课文后“理解·分析”一、三和“揣摩·运用”五。

《孔乙己》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í) 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拭(shì)蘸(zhàn4) 惋惜(wǎn3) 阔绰(chuò) 舀水(yaǒ)涨红(zhàng)

  绽出(zhàn) 哄笑(hōng) 间或(jiàn) 着了慌(zhaá) 打折(shé) 门槛(kǎ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概。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3.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介绍鲁镇咸亨酒店大概情况的作用。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

  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阿长与山海经入选自短篇小说集中呐喊》的有(社戏><故乡)以及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的(鲁迅自传)。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入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小呐喊入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

  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铜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于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正课

  1.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2.提问: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酒客在喝酒方式上有什么

  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短衣帮;靠柜外站着,花10几文钱,热热的喝了休息。

  2)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3.提问:小说写“我”一这个12岁的小伙计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有3种作用。

  (1)‘我”一12 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瑰的意味。

  4.提问:小说开端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出场的背景,穿长衫的服农认掌柜的和小伙计都是孔乙己身边的人,同时酒店的大概情况也就是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这些构成了孔乙己的社会环境。

  四小结

  课文的前3段是小说的开端,它介绍了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展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五、作业 。

  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

  作业 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依这个字的读音,再组3个词

  1.附和()

  2.间或( )

  3.打折()

  4.单调()

  5.监督()

  6.好喝懒做()

  二、教人活泼不得”中“教”字正确的读音和解释是〔〕

  A.jiāo传授 B.(jiào )教育 C.jiāo)让 D.(jiào)使

  三、简答: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喝酒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

  第二课时

  一、预*.

  1.阅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一、二、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以及社会环境,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三、正课

  1.提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讨论并归纳: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衣裳的椎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桔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又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便使他成为不伦不类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③“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③孔乙己教“我”识字,表现他的热心善良。

  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2.提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来说:

  (1)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了废料笑料,任人取乐践踏的对象。

  (2)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不恨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反而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

  (4)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3.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果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简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

  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4.提问: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

  讨论并归纳: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5.提问: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讨论并归纳: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6.提问: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各抒己见。

  讨论并归纳:有几种说法。

  (1)反封建说。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伸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同时,它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及其阶级关系,也有着极为真实的反映。

  (2)等级观念说。认为小说主题是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

  (3)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一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四、小结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学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气。他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堆一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擦去。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至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苗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恰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R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前形势无动于在,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二、D

  三、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

  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孔乙己》教学设计3

  从容说课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有关内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教学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为培养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兴趣,可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加以从主题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对照、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独特的叙述视角、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等。扩展阅读,与《范进中举》加以比照。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投影: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四、课堂练*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六、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 迅

  环境:咸亨酒店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孔乙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学*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3、关键、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会分析人物。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这是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孔乙己(板书孔乙己)。是的这是*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孔乙己,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1906年就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二、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

  明确: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屡考不中,直至最后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后来他为了度日替人抄书,但由于他懒散成性,经常把人家的书纸笔砚丢掉,导致连叫他抄书的人一个也没有了。于是他经常偷人家的书,也经常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的,他经常来咸亨酒店,他教酒店的小伙计识字,分孩子们茴香豆,他经常受到众人的取消,直到有一天,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直到死去。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

  4、那么我们依次照这几种描写手段梳理一下全文,我们首先来看外貌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有关语句。

  明确:(1)、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愁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所致),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颓唐萎靡)。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愁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满手是泥(说明他已经被打折了腿,丧失了劳动能力,断腿前后外貌的对比,更显出其遭遇的悲惨。)

  文章中依次画出孔乙己讲的话,这里要提一下,直接用引号说出的叫直接语言,还有一种是叙述人讲出孔乙己讲的话叫间接语言,凡所有的语言一并画出并作体味。

  明确:依次语言排列是:

  (1)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板书:迂腐可笑)

  (2)“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有钱时很阔绰,好喝,舍得花钱)

  (3)“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板书:死要面子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板书: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5)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迂腐)

  (6)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迂腐)

  (7)“你读过书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说明他一方面很自命不凡,又迂腐不堪,同时字里行间也显示出他善良、热心的性格)

  (8)“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说明他迂腐又不失善良)

  (9)“温一碗酒,温一碗酒”(说明他俨然失去了先前的阔气,同时也表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差)

  (10)“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说明死要面子,好喝)

  (11)“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说明他至死还是死要面子,始终没有醒悟)

  神态描写也有好几处,请找一下。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讥笑)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3)、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至死不悟)

  (4)、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说明迂腐不堪)

  (5)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说明其迂腐不堪)

  动作描写有几处,画出并细细体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明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了他的心理。)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了一看豆,自己摇头说。(表明他虽然迂腐可笑,但本性还是善良的)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摸字表明他悲惨的境地。)

  4、(1)、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思考一下:小说为什么并没有直接先写孔乙己,而是先介绍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有何用意呢?

  明确: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并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创设了一个吃人的社会环境。板书: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阶级对立明显

  (2)、文章还有一处环境描写是: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初冬。

  明确:渲染冷酷的环境,预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四、问题探究:文章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既然是大约,哪为何还要用的确,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大约说明作者没有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到孔乙己的死讯,他最终的命运几乎无人问津,在这样一个冷漠的社会里,没有人能关心他,照他这样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境遇,加上从此失踪的迹象来看,孔乙己的确死亡无疑,作者这样写更加凸现出社会的冷漠和底层人的麻木,漠不关心了。这样的简练而不失精确的语言艺术深得我们学*。

  我们现在讨论一下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板书:客观上社会原因是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麻木不仁

  (3)、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主观上自身的原因是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课文总结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终被社会所吞噬。

  在封建社会中,民众的思想被毒害而变得麻木不仁,读书人则通过科举爬到上层,却变得残忍冷酷。

  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深哀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将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艺术之林中。

  六、布置作业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可以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或小说的语言等方面)写一篇评论文章,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读鲁迅小说《孔乙己》,要求有具体分析,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情节外貌穷愁潦倒

  语言迂腐可笑死要面子

  人物(孔乙己)

  神态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动作不失善良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

《孔乙己》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有关内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教学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为培养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兴趣,可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加以从主题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对照、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1)注音:

  阔绰(chuò)羼(chàn)绽出(zhàn)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2)孔乙己的地位(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

  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

  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好喝懒做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偶有偷窃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想和人交流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孔乙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作者从孔乙己身上分离出哪些事来写的?体会作者对所写人、事的态度及从人、事上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

  2、学*作者感受人、事的技巧和方法,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通、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找出文中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前后形象的不同)的句子,来体会作者写人的技巧和方法,结合作文三步法中感受人的技巧和方法来加深掌握感受人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通过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来揭露当时病态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腐朽这一深刻的主题。启发学生对黑暗社会的认识及痛恶之情,则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社会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爱生活的感情,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用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人、事的方法来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

  不限定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不同时代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物。今天,我们要学*的《孔乙己》是一个哪一时代“造就”的人物呢?让我们共同学*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一作品,解读一下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并能深刻认识其背后的社会现实。

  二、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1、学生简介作者,师补充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短篇小说有《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等,散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

  《孔乙己》作于1918年,当时*新文化运动巳揭开序幕,民主和科学日益成为时代的呼声。当时封建复古逆流仍猖獗,北洋军阀*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还在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这种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把二十多年后的当时现状与之进行对照,懂得批判和取舍。

  2、默读课文,找学生复述小说的梗概。

  三、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小组讨论:用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的分离方法,编写文章结构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学生归纳回答:

  酒店——“我”的身份——“我”郁闷的缘由——孔乙己出现——他的身份——别人对他的取笑——他卖弄“学问”——他善良但“小气”——店内有人议论他——他再次出现被人嘲笑——他终于没出现。

  四、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及性格

  1、从文中找出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感受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作文三步法感受人的技巧和方法来学*写作技巧。

  2、学生找出:

  (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写断褪后的形象:“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通过对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个性。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只此一件长衫,说明孔乙己很穷;长期不洗不补,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由此深刻揭示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文中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是“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3、教师小节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性格

  形象:孔乙己是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但后来由于自己并非真正地辛苦苦读、又好喝懒做,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以及在科举制度的摧残下,将要死去了。从孔乙己的遭遇中,体现当时国民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

  性格:自命清高、迂腐、懒惰、死爱面子、自欺欺人。

  我们要学*作者感受人的技巧,能够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服饰等特点来感受,这与作文三步法感受人的技巧相吻合。学*本文应该学*名作家笔下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并结合作文三步法感受人的原理,来把语文学*与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写作技巧。以便为我们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并形成语文学*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惯。

  五、体会《孔乙己》的主题

  1、找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归纳:

  本文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批判了冷漠、麻木的旧*国民和病态的旧社会以及在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

  六、小说三要素的体现

  小组讨论: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明确:(板书)

  人物:主人公:孔乙己,性格:自命清高、迂腐、懒惰、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配角:酒店老板、伙计、顾客。

  环境:社会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环境:鲁镇的酒店。

  情节:开端:从开头到孔乙己的出现;发展:从孔乙己的身份、被人取笑、卖弄“学问”到他的善良;高潮:从酒店中有人议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到他瘸腿来酒店喝酒后走了;结局:孔乙己始终没有出现,大约的确死了。

  七、谈谈学*本文的感受

  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肯定和表扬。

  八、教师总结全文:本文是一篇小说,作者通过刻画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以及封建科举制度残害读书人的现实。

  学*本文,我们要从人物身上解读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是人情冷漠,国民麻木不觉悟的根源。由此,我们要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让我们勤奋努力,掌握知识技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九、作业: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思想内涵。

  2、归纳孔乙己性格特点,体会封建社会制度的毒害。

  3、品味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学*写作方法。

《孔乙己》教学设计7

  课题:孔乙己

  课型:讲授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

  2.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3.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

  5,分析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小伙计在文中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启发式,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导入:

  《孔乙己》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入了鲁迅的十四篇小说,主要是鲁迅1918至1922年的作品。请问: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明确:《故乡》《社戏》。

  二、时代背景:

  《孔乙己》是《呐喊》的第二篇,写于“五四”前夕,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那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教育体系并未改变,许多知识分子还未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鲁迅认为要使人民群众觉悟起来,改变愚昧和麻木的精神状态,必须反对“国粹”,**个性,把人民群众从*几千年的封建精神传统的枷锁中**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人民的自由和**。因此,他提出了立国先“立人”,改造“国民性”,**个性的战斗任务。鲁迅明确地说过,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就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呐喊助威,冲锋陷阵,“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随后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和许多匕首投枪般的杂文,对整个吃人的旧世界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理清文章结构:

  【点拨】

  ㈠按内容划分:

  第一部分(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13段)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㈡按小说的结构划分:

  序幕(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开端、发展(4-9段):写断腿前的孔乙己。

  高潮(10-11段):写断腿后的孔乙己。

  结局(12-13段):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活动设计2】学*课文第一部分,分析社会环境,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题设计1〗阅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点拨】

  时间——二十多年前的事,即清末;地点——鲁镇的咸亨酒店;

  〖问题设计2〗作者起笔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介绍酒店两种类型的顾客,请问:这两种类型的顾客各有什么特点?

  【点拨】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喝酒的方式是“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去喝酒又有不同,在“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了喝”。

  (边叙述边板书:

  短衣孔长衫

  柜外乙屋里

  站喝己坐喝

  这些对立的词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形象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顾客之间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等级的森严,这正是当时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作者起笔介绍鲁镇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状况,可以先把与后面的故事有关的地点、人物等交代清楚,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故事,可以展示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的不*等人心的自私,预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可以用冰凉的气氛为前奏,使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显得轰然而起,行文更有波澜。

  〖问题设计3〗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于职务的关系,“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孔乙己。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②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③增加悲凉的意味。连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的冷漠;④用小伙计的眼光写被打断腿之后的孔乙己,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⑤小伙计读过一点书,但不多,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就觉得半懂不懂,这样孔乙己的语言描写详略的处理可以恰到好处。

  〖问题设计4〗作者为什么要写小伙计职务的变更和处境?

  【点拨】写我——写小伙计职务的变更和处境,进一步揭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势利、冷酷。掌柜对长衫主顾唯恐侍侯的不周,对短衣帮能欺就欺,人心势利、冷酷如此,孔乙己的不幸就很自然了。(板书:预示悲剧的必然性。)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在此气氛中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字,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活动设计3】学*课文第二部分,体会关键语句的作用及含义,初步了解情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问题设计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承接上文,点明为什么孔乙己到店,方可以笑几声“,作者在孔乙己一出场就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点拨】“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含蓄地说明他硬摆读书人的架子,虚荣心十足,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热心追求功名。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正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唯一”说明除他而外再无他人。作者用短短一句话,既承接上文,又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孔乙己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又不能挤进“穿长衫”的行列,说明他是一个畸形的“多余人”,这种人是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因此孔乙己出现时的这句话,既照应了上文,又表明了他独特的身份。

  〖问题设计2〗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作者通过四个生活片断展开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本文通过哪四个生活片断展开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

  【点拨】作者通过以下四个生活片断展开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①酒店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②酒客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③教小伙计识字;④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孔乙己》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两个情节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使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中得到鲜明的表现。作者将短衣帮的嘲笑组织在孔乙己一次到酒店喝酒的过程之中,又切分为两个哄笑的浪潮。每个声浪前先对孔乙己作一番介绍,先说外貌,再说身世,由表及里。短衣帮嘲笑的话题扣前面的介绍,由此步步深入。故事情节的组织层层推进,而又波澜起伏。“众人都哄笑起来……气”,运用反复,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这一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孔乙己有跟人交往的愿望,但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寻求不到一丝一毫的温暖。他只好跟孩子同孩子交谈。即使向孩子说话,他所遇到的也是无情的鄙弃;唯有在年幼无知的儿童面前,他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以乐。后两个情节写孔乙己和孩子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作品对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初步探讨了情节的作用,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感悟鉴赏小说的方法,即:从小说的要素入手。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找出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在书上标出来

  第二课时

  六,分析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1、文中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举例说明小说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析]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而刻画人物性格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本题意在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掌握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知识。

  [参考答案]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本文刻画这一形象主要采用的方法有:(1)概括介绍,(2)肖像描写,(3)语言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等。举例说明(略)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以第一人称口吻叙事,有什么好处?

  [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小说中的“我”只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我”不是作者自己。另外要注意不同的叙述人称及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12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瑰的意味。

  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下面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反封建说。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伸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同时,它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及其阶级关系,也有着极为真实的反映。

  (2)等级观念说。认为小说主题是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

  (3)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一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析]此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采用经过文学加工后的情节、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内涵往往非常丰富,不一定局限于某一点。当然,大多数是有主要倾向的,以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为主导。

  [参考答案]三种看法都可以持赞成的态度。理由应尽可能从作品中找。

  七,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知道了描写人物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希望大家将这节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时的写作中去。

  八、布置作业:

  1.总结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2.探究如何分析小说的主题

  第三课时

  自学阶梯评估

  九,达标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附和()砚()台羼水()涨红()绽出()

  哄笑()间或()着了慌()打折()腿不屑( )置辩

  2、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

  阔chuò()shì( )擦 wǎn()惜hūn()菜

  门kǎn()咸hēng()酒店tuí()唐

  3、解释下面词语。

  (1)不屑置辩: (2)颓唐:

  (3)之乎者也: (4)君子固穷:

  (5)营生: (6)附和:

  4、《孔乙己》的作者是 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是*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 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 ,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 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 的战斗檄文。

  5、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分析这一描写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十,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孔乙己》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同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意,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3.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1)第1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的

  特点.

  (2)第2句“他身材很高大……也没有洗”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 的形象。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答:

  5.上文中不只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十一,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苗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恰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R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前形势无动于在,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什么?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十二,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

《孔乙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学*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3、关键、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会分析人物。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这是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孔乙己(板书孔乙己)。是的这是*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xx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孔乙己,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1906年就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二、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

  明确: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屡考不中,直至最后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后来他为了度日替人抄书,但由于他懒散成性,经常把人家的书纸笔砚丢掉,导致连叫他抄书的人一个也没有了。于是他经常偷人家的书,也经常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的,他经常来咸亨酒店,他教酒店的小伙计识字,分孩子们茴香豆,他经常受到众人的取消,直到有一天,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直到死去。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

  4、那么我们依次照这几种描写手段梳理一下全文,我们首先来看外貌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有关语句。

  明确:(1)、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愁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所致),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颓唐萎靡)。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愁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满手是泥(说明他已经被打折了腿,丧失了劳动能力,断腿前后外貌的对比,更显出其遭遇的悲惨。)

  文章中依次画出孔乙己讲的话,这里要提一下,直接用引号说出的叫直接语言,还有一种是叙述人讲出孔乙己讲的话叫间接语言,凡所有的语言一并画出并作体味。

  明确:依次语言排列是:

  (1)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板书:迂腐可笑)

  (2)“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有钱时很阔绰,好喝,舍得花钱)

  (3)“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板书:死要面子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板书: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5)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迂腐)

  (6)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迂腐)

  (7)“你读过书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说明他一方面很自命不凡,又迂腐不堪,同时字里行间也显示出他善良、热心的性格)

  (8)“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说明他迂腐又不失善良)

  (9)“温一碗酒,温一碗酒”(说明他俨然失去了先前的阔气,同时也表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差)

  (10)“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说明死要面子,好喝)

  (11)“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说明他至死还是死要面子,始终没有醒悟)

  神态描写也有好几处,请找一下。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讥笑)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3)、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至死不悟)

  (4)、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说明迂腐不堪)

  (5)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说明其迂腐不堪)

  动作描写有几处,画出并细细体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明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了他的心理。)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了一看豆,自己摇头说。(表明他虽然迂腐可笑,但本性还是善良的)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摸字表明他悲惨的境地。)

  4、(1)、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思考一下:小说为什么并没有直接先写孔乙己,而是先介绍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有何用意呢?

  明确: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并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创设了一个吃人的社会环境。板书: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阶级对立明显

  (2)、文章还有一处环境描写是: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初冬。

  明确:渲染冷酷的环境,预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四、问题探究:文章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既然是大约,哪为何还要用的确,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大约说明作者没有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到孔乙己的死讯,他最终的命运几乎无人问津,在这样一个冷漠的社会里,没有人能关心他,照他这样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境遇,加上从此失踪的迹象来看,孔乙己的确死亡无疑,作者这样写更加凸现出社会的冷漠和底层人的麻木,漠不关心了。这样的简练而不失精确的语言艺术深得我们学*。

  我们现在讨论一下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板书:客观上社会原因是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麻木不仁

  (3)、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主观上自身的原因是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课文总结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终被社会所吞噬。

  在封建社会中,民众的思想被毒害而变得麻木不仁,读书人则通过科举爬到上层,却变得残忍冷酷。

  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深哀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将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艺术之林中。

  六、布置作业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可以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或小说的语言等方面)写一篇评论文章,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读鲁迅小说《孔乙己》,要求有具体分析,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情节外貌穷愁潦倒

  语言迂腐可笑死要面子

  人物(孔乙己)

  神态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动作不失善良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

《孔乙己》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欣赏作品精巧的布局。

  2、剖析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

  3、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4、讨论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

  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 :

  人物与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研读与精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预读

  1、激趣谈话 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2、预读积累

  ⑴注音:

  颓唐 附和 分辩 不屑 咸亨 砚 荤菜 羼水 拭 蘸

  惋惜 阔绰 舀水 涨红 绽出 哄笑 间或 着了慌 打折 门槛

  ⑵解释: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二、情节讨论

  话题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话题2: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话题3: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话题5: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第二课时

  三、细节赏读

  话题6:我品析的细节是,表现了。

  话题7:我不理解的一个细节是。

  以上内容必须涉及:①关于人物的各种描写,②哄笑所揭示的社会环境,

  ③精妙传神的动词。

  四、形象分析

  话题8:我孔乙己,我觉得他是的一个人。

  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品行好,质朴、善良。

  话题9:小说中还写到一些人物,你怎么看他们?

  丁举人:同样是读书人,读的圣贤书,却倚权仗势,残忍无道。

  掌柜:自私冷酷,毫无同情心。

  酒客: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第三课时

  五、主题归纳

  话题10:在下列几种对本文主题的看法中,你赞同哪一种?还有新的看法吗?

  ①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

  ②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表现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思想的保守僵化、毫无觉悟和围观民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

  ③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他们遵从固有心态、*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毁灭。

  六、扩展讨论

  话题11:你能为孔乙己指一条生路吗?(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话题12:你认为今天的社会中还有孔乙己一类的人吗?

  有。保守的,僵化的,自命清高的,迂腐的,穷困潦倒的

  七、精段阅读

  (第4段) 从下列方面品析:

  ①层次 ②描写方法 ③标点 ④词义 ⑤句义 ⑥照应 ⑦学生自命一题

  八、全文小结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外形、服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性;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动作、神态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5)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思想;

  2.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

  本文思想的理解。

  教学时数:

  3课时。

  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学生讨论,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孙伏园,他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今天,我们就学*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请先看“预*提示”(指名朗读)。

  预*质疑

  1.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借助字词典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

  3.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曾用名或绰号,照片,性别,年龄,籍贯,现住,外貌特征,身材,面容,衣着,语言特征,性格行为特征,职业及工作单位,最后露面时的情况,时间,地点,事由,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见证人,推测下落,联系人姓名地址,档案填写人,年月日

  4.提出你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课文阅读与研讨

  一、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不写这一段可以吗?为什么?答案:不是离题。这是交代社会环境(板书)。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交代环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需。

  2.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写这些有什么作用?答案: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这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对比鲜明。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板书: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

  3.“大抵”是什么意思?查字词典,纠正课文注释之不足。答案:(1)大概,(2)大都。这里应是“大都”,课文注释不准确。

  4.“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5.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答案:(1)“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这种第一人称写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2)写“我”也是为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服务──写“我”的“职务”实际上是表现掌柜对长衫主顾,惟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人心如此势利冷酷,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6.归纳: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答案:先交代环境,次交代职务的无聊,然后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引出。这样写,布局精巧,行文自然,衔接紧密。

  二、指名朗读“孔乙己出场”一段,研讨以下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说明什么?答案: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板书:站──穷困;长衫──自命清高。

  2.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板书:好喝懒做。

  3.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答案: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板书:迂腐。

  4.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答案:他识字,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疼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板书:失意,潦倒。

  5.是什么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懒做、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答案: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6.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学生讨论,教师讲: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因为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这一点,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据《唐摭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投影)因而李白曾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投影)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也写了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投影)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则是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走“读书做官”之路。这样,考上的,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因为他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

  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已经成了废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废人,是牺牲品,反而还自命清高,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知识垃圾!

  三、继续阅读,研讨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1.酒客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指名读)这说明什么?答案:有两段写怎样对待:(1)“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2)“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教师归纳:一是“笑”,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2.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让学生辨别优劣,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然后模仿。注意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还可讨论它们是否可以删去、换去。

  3.“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板书:笑声中的悲剧,在笑声中出场)

  4.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5.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答案: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也毒害了广大世人,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使他们思想麻木、冷漠、不辨是非。对于通过科举制度爬了上去、成为残酷凶暴的统治者的丁举人,他们不敢反抗,不敢谴责,不敢抨击,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而对于爬不上去,和自己地位一样低下的孔乙己,却百般嘲笑、耍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却意识不到自己也处于奴隶的地位,自己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

  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6.孔乙己与“我”的对话十分绝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热,孔乙己越说越起劲,“我”却爱搭不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答案:(1)表现孔乙己的善良(板书:善良);(2)连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冷酷。

  7.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答案:善良和迂腐。

  8.“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四、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讨论:

  1.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这说明什么?答案:由结账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

  2.下面加下画线的词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1)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答案: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霸道,凶恶残酷。(2)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答案:不可。“打了大半夜”说明打得时间之长;“再”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非常残忍。(3)许是死了。答案:不可。表现口气淡漠,人心冷漠。

  3.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以上描写,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科举制度,是一把**的软刀!析字:“戕害”的“戕”就带着一把“刀”。

  五、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讨论:

  1.这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表现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3.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请加述评。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4.“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而用“排”?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5.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写,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板书)

  7.“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掌柜只有在结账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后来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对社会没用和被社会抛弃的人,他没有家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人关心他的命运,没人了解他的情况,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大约”、“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六、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1.归纳、记忆本课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要点。

  2.完成课后练*。

  3.叙述性说话练*:请按照下面的提纲,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1)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2)好喝懒做,不会营生;(3)心地善良;(4)思想麻木。此题让中等以上学生完成。

  4.议论性说话练*: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说说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残,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此题由优秀生完成。

  5.想像性小作文:假如孔乙己中举。(可以此导入《范进中举》)

《孔乙己》教学设计2

  从容说课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有关内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教学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为培养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兴趣,可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加以从主题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对照、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独特的叙述视角、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等。扩展阅读,与《范进中举》加以比照。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投影: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四、课堂练*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六、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 迅

  环境:咸亨酒店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孔乙己》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思想;

  2.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本文思想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学生讨论,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孙伏园,他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今天,我们就学*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请先看“预*提示”(指名朗读)。

  预*质疑

  1.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借助字词典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

  3.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 曾用名或绰号 照片

  性别 年龄

  籍贯 现住

  外貌特征

  身材

  面容

  衣着

  语言特征

  性格行为特征

  职业及工作单位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地点

  事由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联系人姓名地址

  档案填写人

  年月日

  4.提出你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课文阅读与研讨

  一、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不写这一段可以吗?为什么?答案:不是离题。这是交代社会环境(板书)。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交代环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需。

  2.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写这些有什么作用?答案: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这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对比鲜明。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板书: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

  3.“大抵”是什么意思?查字词典,纠正课文注释之不足。答案:(1)大概,(2)大都。这里应是“大都”,课文注释不准确。

  4.“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5.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答案:(1)“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这种第一人称写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2)写“我”也是为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服务──写“我”的“职务”实际上是表现掌柜对长衫主顾,惟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人心如此势利冷酷,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6.归纳: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答案:先交代环境,次交代职务的无聊,然后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引出。这样写,布局精巧,行文自然,衔接紧密。

  二、指名朗读“孔乙己出场”一段,研讨以下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说明什么?答案: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板书:站──穷困;长衫──自命清高。

  2.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板书:好喝懒做。

  3.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答案: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板书:迂腐。

  4.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答案:他识字,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疼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板书:失意,潦倒。

  5.是什么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懒做、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答案: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6.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学生讨论,教师讲: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因为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这一点,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据《唐摭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投影)因而李白曾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投影)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也写了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投影)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则是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走“读书做官”之路。这样,考上的,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因为他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

  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已经成了废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废人,是牺牲品,反而还自命清高,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知识垃圾!

  三、继续阅读,研讨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1.酒客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指名读)这说明什么?答案:有两段写怎样对待:(1)“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2)“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教师归纳:一是“笑”,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2.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让学生辨别优劣,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然后模仿。注意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还可讨论它们是否可以删去、换去。

  3.“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板书:笑声中的悲剧,在笑声中出场)

  4.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5.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答案: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也毒害了广大世人,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使他们思想麻木、冷漠、不辨是非。对于通过科举制度爬了上去、成为残酷凶暴的统治者的丁举人,他们不敢反抗,不敢谴责,不敢抨击,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而对于爬不上去,和自己地位一样低下的孔乙己,却百般嘲笑、耍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却意识不到自己也处于奴隶的地位,自己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

  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6.孔乙己与“我”的对话十分绝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热,孔乙己越说越起劲,“我”却爱搭不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答案:(1)表现孔乙己的善良(板书:善良);(2)连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冷酷。

  7.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答案:善良和迂腐。

  8.“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四、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讨论:

  1.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这说明什么?答案:由结账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

  2.下面加下画线的词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1)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答案: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霸道,凶恶残酷。(2)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答案:不可。“打了大半夜”说明打得时间之长;“再”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非常残忍。(3)许是死了。答案:不可。表现口气淡漠,人心冷漠。

  3.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以上描写,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科举制度,是一把**的软刀!析字:“戕害”的“戕”就带着一把“刀”。

  五、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讨论:

  1.这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表现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3.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请加述评。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4.“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而用“排”?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5.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写,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板书)

  7.“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掌柜只有在结账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后来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对社会没用和被社会抛弃的人,他没有家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人关心他的命运,没人了解他的情况,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大约”、“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六、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1.归纳、记忆本课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要点。

  2.完成课后练*。

  3.叙述性说话练*:请按照下面的提纲,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1)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2)好喝懒做,不会营生;(3)心地善良;(4)思想麻木。此题让中等以上学生完成。

  4.议论性说话练*: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说说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残,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此题由优秀生完成。

  5.想像性小作文:假如孔乙己中举。(可以此导入《范进中举》)

  课外活动

  将《孔乙己》改编成小话剧剧本,设计好服装、道具、布景,再配以效果,然后排练演出。此题由特长生完成。

《孔乙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主题

  3、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XX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四、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五、教师纠正字音

  踱(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六、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本文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确: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八、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3、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4、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小结: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人称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思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何作用?)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教学设计5

  (一)明确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

  阔绰(chuò)舀(yǎo)羼水(chàn)绽(zhàn)

  拭(shì)蘸(zhàn)打折(shé)

  (2)应掌握的词: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2.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

  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三)教学过程

  1.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

  泛读课文(第1段至第3段)要求:

  (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呢?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吃”和“站喝”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什么可笑之处?他特殊在什么地方?

  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潜台词?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什么?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穿长衫”说明什么?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惟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爱的人。

  作者接着以凝炼的笔墨刻划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绘了孔乙己的语言特征,它告诉我们孔乙己是怎样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

  (2)与“我”——教字(第7段)

  (3)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

  (4)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

  (四)总结、扩展

  鲁迅先生通过咸亨酒店格局和酒客不同层次将孔乙己定位在一个上不靠天下不着地的层次,他成了一个迂腐清高、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社会多余的人。

  学生活动: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青年人读书考不上大学后,种种做法如:重者想不开自杀,轻者感到生活的渺茫,从此一蹶不振,你认为应怎样看待读书,联系《孔乙己》一文。

《孔乙己》教学设计6

  (-)明确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

  阔绰(chuò) 舀(yǎo) 羼水(chàn) 绽(zh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2)应掌握的词: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2.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

  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三)教学过程

  1.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

  泛读课文(第1段至第3段)要求:(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呢?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吃”和“站喝”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什么可笑之处?他特殊在什么地方?

  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潜台词?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什么?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穿长衫”说明什么?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惟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爱的人。

  作者接着以凝炼的笔墨刻划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绘了孔乙己的语言特征,它告诉我们孔乙己是怎样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

  (2)与“我”——教字(第7段)

  (3)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

  (4)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

  (四)总结、扩展

  鲁迅先生通过咸亨酒店格局和酒客不同层次将孔乙己定位在一个上不靠天下不着地的层次,他成了一个迂腐清高、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社会多余的人。

  学生活动: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青年人读书考不上大学后,种种做法如:重者想不开自杀,轻者感到生活的渺茫,从此一蹶不振,你认为应怎样看待读书,联系《孔乙己》一文。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6)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1、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1、学*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的*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2)让学生找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并拟小标题。①酒店揭短;②酒客奚落;③教我认字;④分茴香豆

  (3)多媒体展示四个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通过酒客与孔乙己的对话以及孔乙己自己的表现所展示的人物性格。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展示出四个生活片段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5)学生思考:孔乙己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掌柜的与酒客的对话,掌柜的与孔乙己对话。

  ②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测孔乙己的命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样理解,为什么?

  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并总结。

  ③总结:“大约”是作者没有亲见孔乙己的死去,所以只能用推测的词语,但是孔乙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周围的人把他当作笑料,对他冷漠无情,所以他必死无疑。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

  (1)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他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学生相互合作讨论,阅读1——3段。

  (3)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总结: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期,人人势利冷酷而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而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这样他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在咸享酒店里“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

  多媒体展示:

  长坐(贫富悬殊)

  ↑↖↑

  ↓↘↓

  短站(阶级对立)

  (5)学生合作讨论文中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让学生快速阅读文中的插叙部分

  ②小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而不能生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免不了偷窃;死要面子,怕人讥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④小组讨论人物描写的方法。

  ⑤学生自由发言

  ⑥教师评价总结:外形整体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肖像;服饰;语言;动作与神态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小组讨论;

  ②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a封建科举制度;b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不仅不能成才,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c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d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横行霸道,极端残忍。

  (2)本文以笑来贯穿全文,如何看待文中的“哄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文中的“笑”有麻木的笑、玩弄的笑、附和的笑以及孩了们天真的笑。作者用笑写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作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多媒体展示“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笑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自由发表看法;

  ③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

  (4)拓展:假如孔乙已像范进一样老来中举,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呢?

  (学生自由讨论)

  (5)今天,我们也在考试,也在选拔人才,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6)总结,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两类人:一类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就成了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不能中举的一类,就成了人们的笑料,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暴自弃,成了社会的“多余人”。但无论是哪一类人,如果不能为社会、为人民造福,他们都将是社会的废物。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无论是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他们都能在社会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学*,勤奋进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记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读书。

  (7)多媒体展示:

  知识改变命运

  天海

  高阔

  任凭

  鸟鱼

  飞跃

  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

  附:板书设计: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笑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与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了解全文精巧的布局。

  三、从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坑害读书人的社会丑恶的现象。

  教学设想

  一、边点评边研讨,从小说的三要素上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二、重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准备《孔乙己》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第三册教材附录中《谈谈小说》,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二、板书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称帝,复辟势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送来了马列主义。*革命的知识分子*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听《孔乙己》全文录音。(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

  四、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自查字典,正音正字。

  亨(hēng) 笋(sǔn) 荐(jiàn) 绽(zhàn)

  屑(xiè) 涨(zhàng)红 哄(hōng)笑

  间(jiàn)或 附和(hè) 门槛(kǎn)

  2、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结合板书)。

  五、学生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交待了几个内容?

  2、这一部分对全篇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结合板书进行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六、小结: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节课学*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2、精读课文,在文中点批。

  3、展开研讨。

  师生共同概括出特征

  三、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线索,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1)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2)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结:

  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四、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4、文中几处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五、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六、完成课文后“理解·分析”一、三和“揣摩·运用”五。

《孔乙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品读人物语言,体会鲁迅语言特色。

  2、探究小说的叙述视角,挖掘小说主旨

  教学重点:品读人物语言,体会鲁迅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探究小说的叙述视角,挖掘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知情节,了解孔乙己的一生

  读小说首先要读进人物的内心,能够记住小说中那些让我们难忘的情节或者情景,请说说你最难忘的情节或者情景。

  2800字让我们看到了孔乙己不幸而悲惨的一生。对这样一个可怜的人,你是什么态度?

  二、品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风格

  那么他周围的人对待他是什么态度呢?请从文中找出作者描写周围的人对待孔乙己态度的句子。

  (一)酒客

  酒客(一)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

  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叫、嚷”,能不能改为“说”?

  2.思考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3.如果你是孔乙己,你什么感受?

  酒客(二)

  旁人便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比较这两次对酒客的语言描写,你觉得酒客的那一次话语对孔乙己的打击更大?为什么?

  2.如果你是孔乙己,你有什么感受?

  3.那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这些酒客的无情冷漠,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到了孔乙己的可怜。

  酒客(三)

  “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哦!”

  “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了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

  “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账。

  1. 你知道这是谁和谁在说话吗?

  2.分角色朗读

  3.你能想象出来酒客在说话时的神态吗?

  4.总结:

  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用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将对象刻画的生动传神。

  白描式的对话描写,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5.大家想起来水浒传中哪一段的描写跟这一段的描写非常像?我们在下册书中还有一课《变色龙》也运用了这种白描式的对话描写,大家下课后可以先睹为快。

  (二)掌柜

  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掌柜的冷漠,那么这一部分你从哪也能读出掌柜的无情来?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掌柜仍然同*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1.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掌柜的麻木无情,那这一部分对掌柜的描写,你觉得哪里最能体现掌柜的无情冷酷?

  2. 掌柜的伸出头去看到了什么?

  3.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4. 可是掌柜呢?

  依然没有丝毫的同情,没有一点关心,仍然当面揭短,践踏孔乙己最后的自尊。作者没有一点描写,*静*淡的语气,却让我们看到了掌柜的残酷无情

  5.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人性麻木至此,让人何等痛心)

  6.这么多人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是通过谁的眼睛呈现出来的呢?

  7.小伙计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三)小伙计

  不耐烦,好笑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将相互矛盾的判断并置,是鲁迅喜欢用的句式。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他是什么时候死的,又是怎么死的,谁知道呢,又有谁关心呢)

  鲁迅最满意的一篇作品就是《孔乙己》,他认为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

  三、探究叙述视角,挖掘小说主旨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小伙计为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呢?

  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也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若瑟夫是天使的意思,作者借若瑟夫的口来呼唤亲情,可是小伙计却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迷失了自我,也变得麻木冷酷了,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

  以小伙计为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显得更加真实而客观。

  1、亲眼看到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讽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的迫害。

  2、亲眼看到人们的冷漠麻木,残酷无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痛心。

  3、连一个孩子都这样冷漠,足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在鲁迅看来,他要揭示的不是孔乙己偷书的恶,而是周围人对他冷漠的丑。

  孙伏园在简括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四、总结学*方法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体会到小说的主旨的?

《孔乙己》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小说的创作背景,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抓住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4、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领悟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学*重难点】

  1、通过学*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

  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先生的《范进中举》,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今天我们要学*的鲁迅先生著名小说《孔乙己》,也是讲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

  二、知识链接

  1、作者回顾: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 文学 家、思想 家和 革命 家。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 。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坟》 、 《热风》 、 《南腔北调》 等专集。

  2、写作背景:

  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刊载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当时辛亥革命刚推翻封建帝制,但是*社会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以文章作为武器,从各个角度向封建礼教发起进攻,深刻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孔乙己》就是这样一篇小说。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读书人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出封建社会中人情淡薄以及普通群众的麻木、冷酷的精神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写这篇小说的用意:“单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从而“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两次。

  2、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羼水( chàn ) 颓唐(tuí ) 笔墨纸砚(yàn )

  不屑置辩 ( xiè ) 附和( hè ) 蘸( zhàn ) 阔绰 ( chuò )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

  颓 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4、找出文中反映下列内容的句子: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

  (3)孔乙己的结局: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5、你能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吗?

  (1) 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 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 孔乙己给小孩子分茴香豆

  (5) 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6) 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咸亨酒店

  四、把握小说三要素,分析学*课文

  (一)情节探究:请根据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给文章分层。

  第一部分:(1—3)开端: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9)发展:写孔乙己的经历、言行、性格、社会地位

  第三部分:(10—11)高潮: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第四部分:(12—13)结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形象分析:学*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请各找一例?

  学法指导: 人物形象刻画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示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外貌描写,写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显示出他的穷困潦倒却又自命清高的性格。

  (2) 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自命清高,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孔乙己这个可笑可悲又可怜的小人物。他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离去,他地位低下、穷困潦倒、迂腐不堪、受尽屈辱、悲惨死去,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从孔乙己的人生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呢?我们下节课将探讨这些问题。

  六、作业布置:

  1、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探究小说主题

  2、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为小说续写结尾。

  七、板书设计:

  开端:(1-3)活动的社会环境

  发展:(4-9)经历、言行、性格、社会地位

  孔乙己 高潮:(10-11)不幸遭遇

  结局:(12-13)悲惨结局

  形 象

  穷困潦倒——好喝懒做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教学反思:

  本课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名篇,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的学*探究思路清晰,更明确地了解小说学*的方向和重点,所以我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引导学生学*分析这篇课文,第一课时主要是从理清字词、把握情节、分析人物的方面入手,第二课时重点进行小说阅读的难点环境分析。

  本课堂基本上能够按照预先的设计进行,课堂容量较大,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基本上通过阅读能够找出孔乙己生活的片段,概括小说基本情节,也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分析总结出人物形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孔乙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3、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难点: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一篇文章,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小说。

  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读课文并感知

  1、明确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孔乙己。

  2、感知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简介(用一两个词说说孔乙己的特征,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现成的词语或者在情节中感知

  (表象上:老,脏表现上:死要面子,迂腐,好喝懒做,讲信用,友好,善良等。学生可能答——被人取笑等,告知其读懂老师的题目要求)

  二、梳理关系,批注理解

  1、除了孔乙已,小说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他们与孔乙已什么关系?(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行为)

  图表:中心,孔乙已,四周,“我”(取笑,厌恶),掌柜(取笑,催欠钱),短衣帮(取笑,看不起),穿长衫的(取笑,看不起),邻舍孩子(取笑)丁举人(打折)

  说明:“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设置的优点是增加小说的真实感,表达的亲和力。

  2、孔乙己可笑吗?

  (可笑,可怜,可恨等)

  找出相关的句子作分析式批注,交流(推测人物行为表现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三、咬文嚼字,主题探究

  1、孔乙己身上有优点有缺点,但为什么周围的人对待他的态度惊人的一致?这些人组成的是怎样的社会缩影?

  研读1-3节内容,(1)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同到咸亨酒店喝酒,喝酒的目的是否有些不同?(热热的喝了休息;慢慢地坐喝)(2)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喝酒的状态一样吗?(姿态:站着;坐着,(倘肯,大抵,踱,要就要菜)(3)我和掌柜,我们和客人之间什么样的关系?(生厌,不信任)

  小结:人:冷漠,自私社会:贫富,等级

  2、小说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死了吗?(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否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为什么,从文中找依据,交流。

  四、板书及作业小结

  1、板书“笑声中的悲剧人物”

  2、作业:

  (1)想象孔乙已死亡时的一幕,写作,200字左右。

  (必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运用)

  (2)书写包含人物(对立,强弱)关系的一个场景,体现你的情感倾向,300字左右。

  (1)、(2)作业中完成一项即可。

  (3)、课外阅读鲁迅小说《阿Q正传》


《孔乙己》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7)

——《孔乙己》的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孔乙己》的教学反思 1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身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保守课文。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痛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置,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回味无穷。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同学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同学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准确定位自身的教学目标,才干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的小说主题。

  2、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和其作用。

  3、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保守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同学对文章主旨更是雾里看花,难一捉摸。主要问题在于同学难以了解和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自己准备了视频断片在上课第一时间播放给同学欣赏,有利于缩短时空距离,真切体会当时的时代概貌,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兴趣,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师讲解过多,以致削弱了同学积极考虑的热情,应该放手让同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干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孔乙己》的教学反思 2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

  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

  《孔乙己》的教学反思 3

  重点回顾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导入从复*入手,第一课时已经分析过了社会环境的描写,首先要求学生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这是上节课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难度也不高,这样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也符合认识论的规律。在学生复述完毕后教师明确:两种顾客,两个阶级,严重对立,壁垒森严。引出孔乙己的出场。

  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接下来,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备课的一着“险棋”。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在他所作的小说里,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物可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说说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公开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当然,为了保证第二天上课的真实性,我没有让学生知道课堂上要讨论的环节,也没有告诉学生有老师来听课)作业虽然布置了,可上课前我还是捏了一把汗,学生准备得怎么样了呢?他们的表现的好坏可是从根本上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与否啊!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

  交流发言开始了,学生的发言彻底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精彩的发言不时激发出阵阵掌声。虽然有些发言稍显稚嫩,但明显看出,学生是精心准备的。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孔乙己》的教学反思 4

  《孔乙己》是一篇“老课文”了。下面,就用一种“反思”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受与思考吧。

  1、布局精巧。它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展现、命运起伏是构思的重点。

  2、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3、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回顾整个备课的过程,不“搬”教参也没有刻意“避开”教参,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收获的快乐。阅读之前还想着如何设计出“新”的教法,但在阅读后却仿佛忘记了这一点,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确定的,没有刻意编排。

  《孔乙己》的教学反思 5

  在读《孔乙己》的时候,我抛除了脑海中所有的成见,与文章“坦诚相见”。一读仿佛见其人,二读仿佛有所感,三读仿佛有所悟,但只是“仿佛”而已。面对经典,有时我会窒闷无语,大约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吧。后来一则材料进入了我的视野,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读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语,似醍醐灌顶。

  可是于教学而言,“意会”仅仅是第一步,我还必须要“言传”,教师永远做不了孤胆英雄,因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指导着学生去获取全面的提高。如何“言传”呢?我想第一步还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引导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孔乙己“苦”在哪儿?社会怎么“薄凉”的?于是授课过程中,以情境再现为目的,进行了大量的演读、模拟,这个过程中注重了课文的朗读与语言的品味,并顺势对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进行了必要挖掘。

  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设计的适当位置设置了几个“触发点”,一是导入暗示科举制度,二是认识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级,三是体会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圣贤书同样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让学生思考作者呐喊什么。就课堂效果而言,在品语言、理情节的过程中,学生由“笑”转为“不笑”,现场由“快活的空气”转为“肃穆的气氛”。

  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天然的特点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给学生”,这样做显然会让许多人再次陷入迷茫:这没让学生自主,这没让学生合作,这没让学生探究,甚至这也没有传授什么方法,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是啊,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也想问问听课的学生,但我没有机会,45分钟的相遇仅仅是一次偶然。

  关于教学设计过紧与过松的问题始终困惑着我:过紧就会限制学生的课堂生成,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控制的痕迹明显;过松就会导致自由散漫、东飘西荡的被动局面,并由此导致学*的低效和思维的浮浅。就我个人喜好来说,我比较讨厌自由散漫的课,但就本课来说,我又感觉过紧,学生鲜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到底怎样做才是恰当的*衡?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尊鲁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讲《阿长与<山海经>》之后鲁迅纪念馆的馈赠,此刻,先生正注视着我,我不知道我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声,我只能感慨一句:说不尽的《孔乙己》啊!

相关词条